Текст
                    i


Digitized by the Internet Archive in 2011 with funding from Institute of Botany, CAS and Internet Archive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yunnanzhiwuzhi08wuzh 
/32 二 ^  云南 植物志 第八卷 (种子 植物)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云南省 自然科 学基金 委员会 日 ^3:|^日 中国科 学院资 源环境 科学与 技术局 、日  267 i J 
内 容简介  《云 南植 物志》 系记 载云南 地区野 生及习 见栽培 的高等 植物的 专志。 共 分苔藓 植物、 蕨 类植物 和种子 植物三 大类。 本 卷共记 载种子 植物的 马究铃 科、 胡 椒科、 紫 堇科、 景 天科、 紫茉 莉科、 茶科、 金虎 尾科、 苏 木科、 姜科、 延龄 草科、 石 蒜科等 26 科 116 属 7 4 2 种 82 亚 变种。 书中 对科、 属的 特征均 有 简要的 描述, 并 附有检 索表; 对每 种植物 的名称 (中文 正名、 别名、 拉丁 学名、 异名 )、 形态、 产地、 生境、 分布等 均有较 详细的 记载。 对已 知有经 济价值 的种类 ,其 用途也 作扼要 介绍。 半 数种类 附有形 态特征 比较图 或植株 全 貌图。 本书 可供植 物学、 农业、 林业、 园艺、 药学等 教学、 科研 和生产 单位的 工作者 参考。  云南 植物志 第八卷 (种子 植物)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责 任编辑 曾建飞 4^ « «k A it 出版 北京 东黄城 根北街 16 号 邮政 编码: 100717 + (8 4f??ft<f 印刷 新华 书店北 京发行 所发行 各地 新华书 店经售 1997 年 11 月第 一 版 开本: 787X 1092 1/16 1997 年 11 月第一 次印刷 印张 : 49)4 印数: 1—1 400 字数: 1 153 000 ISBN 7-03-005837-2/Q • 701  定价: 120. 00 元 
FLORA YUNNANICA  Tomus 8  (SPERMATOPHYTA)  INSTITUTUM BOTANICUM KUNMINGENSE ACADEMIAE SINICAE EDITA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Yunnan Province , Bureau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Press  19 9 7 
《云 南植 物志》 项目领 导小组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Project) 组 长 (Chairman) : 吴征溢 (Wu Zhengyi, Wu Chengyih) 副组长 (Vice Chairmen) : 张敖罗 (Zhang Aoluo) , 林文兰 (Lin Wenlan) , 佟凤勤 (Tong Fengqin) 成 员 (Members): 刘诗嵩 (Liu Shisong) , 郝小江 (Hao Xiaojiang) , 李村生 (Li Cunsheng), 陈书坤 (Chen Shukun) 秘 书 (Secretary): 李村生 (LiCunsheng) (兼)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Editor-in-Chief) : 吴征镒 (Wu Zhengyi) (Vice Editor-in-Chief): 陈书坤 (Chen Shukun) (Members): 吴征镒 (Wu Zhengyi) , 陈书坤 (Chen Shukun) , 李锡文 (Li Xiwen, Li Hsiwen), 朱维明 (Zhu Weiming, Chu Weiming), 闽天禄 (Ming Tienlu) , 李德铢 (LiDezhu), 诸葛仁 (ZhugeRen), 孙 航 (Sun Hang) 顾 问 (Advisors) 王文采 (WangWencai, Wang Wentsai), 胡启明 (Hu Qiming , Hu Chiming), 孙必兴 (Sun Bixing, Sun Bisin), 薛纪如 (Xuejiru, Hsueh Chiju), 陈 介 (Chen Jie , Chen Cheih)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办公室 (Office of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任 (Director): 陈书坤 (Chen Shukun) (兼) 成 员 (Members): 李德铢 (LiDezhu)  编编员 主 一&委 
本 卷编辑 (Editor)  陈书坤 (Chen Shukun) 本卷 编著者 (Authors) 24. 马 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陶德定 (Tao Deding) 28. 胡椒科 Piperaceae 陶德定 (Tao Deding) 33. 紫堇科 Fumariaceae 吴征镒 (Wu Zhengyi , C. Y. Wu) ,庄琉 (Zhuang Xuan , Chuang Hsuan) , 苏志云 (Shu Tsiyun) 45. 景天科 Crassulaceae 庄玻 (Zhuang Xuan) 73. 隐翼科 Crypteroniaceae 陈书坤 (Chen Shukun) 74.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陈书坤 (Chen Shukun) 75. 石榴科 Punicaceae 陈书坤 (Chen Shukun) 79. 水 马齿科 Callitrichaceae 闽天禄 (Ming Tienlu) 81. 瑞香科 Thymelaeceae 徐廷志 (Xu Tingzhi) , 黄蜀琼 (Huang Shuchung) 83. 紫 茉莉科 Nyctaginaceae 陈书坤 (Chen Shukun) 87. 马桑科 Coriariaceae 闽天禄 (Ming Tienlu) 98. 柽柳科 Tamaricaceae 包世英 (Bao Shiying 108. 茶科 Theaceae 闭天禄 (Ming Tienlu) 108a. 五 列木科 Pentaphylacaceae 闭天禄 (Ming Tienlu) 108b. 肋 果茶科 Sladeniaceae 闲天禄 (Ming Tienlu) 133. 金 虎尾科 Malpighiaceae 陈书坤 (Chen Shukun) 136a. 虎 皮楠科 Daphniphyllaceae 闭天禄 (Ming Tienlu) 144. 毒 鼠子科 Dichapetalaceae 陈书坤 (Chen Shukun) 146. 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 黄素华 (Huang Shuhua) * 215a. 鹿 蹄草科 Pyrolaceae 白佩瑜 (Bai Peiyu) 218. 水 晶兰科 Monotropaceae 白佩瑜 (Bai Peiyu) 219. 岩梅科 Diapensiaceae 白佩瑜 (Bai Peiyu) 236. 川 续断科 Dipsacaceae 包世英 (Bao Shiying) 290. 姜科 Zingberaceae 童绍全 (Tong Shaoq uan) 295. 延 龄草科 Trilliaceae 李 恒 (Li Heng) 306.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李 恒 (Li Heng) 
绘图者 (Illustrators)  曾孝濂 (Zeng Xiaolian), 肖 溶 (XiaoRong), 李锡畴 (LiXichou), 吴锡麟 (Wu Xilin), 杨建昆 (Yang Jiankun) , 刘怡涛 (Liu Yitao) • 黄素华 (Huang Shuhua) 的工 作单位 为云南 大学生 物系; 无 * 者, 工作单 位均为 中国科 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 
前 言  云 南素有 "植物 王国" 之称, 据 不完全 统计, 云 南有高 等植物 17 000 — 18 000 种左 右, 占全 国种类 的半数 以上, 这不但 是全国 之冠, 在全 世界也 是十分 引人注 目的。 云南 不但 植物种 类丰富 多样, 区 系成分 复杂, 可 供开发 利用的 潜在种 类多, 且门 类齐全 丰富, 因而 《云 南植 物志》 作为摸 清云南 植物资 源家底 的基础 资料, 既具 有重要 的学术 价值, 也 对 合理保 护和持 续利用 云南植 物资源 具有不 可低估 的现实 意义。 早在 1973 年, 在 云南省 科学技 术委员 会的支 持下, 中国 科学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在吴 征溢 教授的 油印本 《云 南植物 名录》 的基 础上, 就 开始了 《云 南植 物志》 的编写 工作。 《云 南植 物志》 第 1 卷已于 1977 年由科 学出版 社出版 发行, 是全国 最早出 版的地 方植物 志 之一。 第 2 — 6 卷也 分别于 1979, 1983, 1986, 1991 和 1995 年 出版。 《云 南植 物志》 第 1 一 5 卷的 出版, 为完 成全书 22 — 23 卷的 编写, 迈出了 可喜的 一步。 但使 人担忧 的是, 至 1993 年 5 月 只 完成了 7 卷的编 写任务 ,仅 出版 5 卷。 照 此速度 下去, 其余的 17 卷 至少要 50 年才能 完成, 68 年才能 出齐。 在 基础理 论研究 受到市 场经济 严重影 响的形 势下, 情况 更为 严峻。 有鉴 于此,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植 物分类 与植物 地理研 究室领 导向云 南省科 学技术 委员会 应用基 础基金 委员会 发出了 呼吁。 当时 任云南 省科学 技术委 员会主 任的张 敖罗 研究员 和副主 任林文 兰教授 十分重 视这一 问题, 亲临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调 查 研究, 认 为应该 趁老一 辈科学 家精力 充沛, 青 年学者 已逐步 成长起 来的这 一关键 时刻, 加速 《云 南植 物志》 的 编研和 出版。 要 求有关 方面写 出更为 详尽的 报告。 在充分 调研的 基 础上,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植物分 类与植 物地理 研究室 完成了 "云 南省 应用基 础 研究重 大项目 —— 《云 南植 物志》 编 研建议 书", 该 建议书 在专家 论证会 上也得 到了高 度 重视, 并 一致建 议尽快 立项, 在 2000 年 前高质 量完成 《云 南植 物志》 的 编研, 使这一 植物 学巨著 完稿和 出版。 云南省 科学技 术委员 会还于 1993 年 6 月 16 日发出 "云 科基金 委 (1993) 04 号" 文, 正 式将本 项目立 为重大 项目, 安排 总经费 410 万元 (含 出版费 ), 其中 云南省 科学技 术委员 会资助 300 万元, 中国 科学院 110 万元, 以保证 和加速 项目的 顺利 实施和 出版。 并成 立了吴 征镒任 组长, 张敖 罗任副 组长, 由林 文兰、 孙 汉董、 陈书 坤任 成员, 刘昌 荣任秘 书的项 目领导 小组; 以吴 征镒任 主编, 陈书 坤任副 主编, 李 锡文、 朱 维明、 闭 天禄、 李 德铢、 诸 葛仁为 编委的 《云 南植 物志》 编审 委员会 (行 使项 目学术 委员 会职责 ); 同时 聘请王 文采、 胡 启明、 孙 必兴、 薛 纪如、 陈介任 编委会 顾问; 陈 书坤、 李 德铢、 张 燕组成 项目办 公室。 当时任 昆明植 物所所 长的孙 汉董研 究员也 十分重 视这一 项目的 实施, 表示 一定要 尽力解 决在实 施过程 中出现 的有关 问题。 本 项目时 间紧, 任 务重, 编委会 为保证 顺利完 成任务 制定了 一系列 措施和 办法, 包 括整 个项目 的管理 细则, 通过与 作者签 订协议 书等方 法以保 证项目 按质按 量按时 完成。 1996 年通过 "省 院" 合作 项目的 形式, 解 决了项 目全部 经费等 问题。 1996 年 10 月, 增 
云南 植物志  补林 文兰、 恪凤勤 为领导 小组副 组长, 刘 诗嵩、 郝 小江、 李 村生为 项目领 导小组 成员, 孙 航为 编委。 《云 南植 物志》 第 8 卷是本 项目作 为重大 项目出 版的第 一卷, 我 们借此 机会感 谢云南 省科学 技术委 员会、 云 南省自 然科学 基金委 员会、 中 国科学 院资源 环境科 学与技 术局对 本项目 的及时 资助, 感 谢主持 单位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 协作单 位云南 大学、 西 南 林学院 和中国 科学院 植物研 究所、 华南 植物研 究所、 成都 生物研 究所、 沈阳应 用生态 研究 所等有 关领导 和部门 的大力 支持。 本书实 际上汇 集了全 国各地 植物学 家的贡 献和几 代 学者的 积累。 没有 这些, 就 没有我 们手中 的这本 《云 南植物 志》。  《云 南植 物志》 编委会 1997 年 3 月 24 日 于昆明 黑龙潭 
自 录  前 各  论 24. 马究 铃禾斗 Aristolochiaceae 1 28. 胡椒科 Piperaceae 25 33. 紫堇科 Fumariaceae 60 45. 景天科 Crassulaceae 134 73. 隐翼科 Crypteroniaceae 210 212 74.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厶丄 75. 石榴科 Punicaceae 213 79. 水 马齿科 Callitrichaceae 215 81. 瑞香科 Thymelaeaceae 218 83. 紫 茉莉科 Nyctaginaceae 248 87. 马桑科 Coriariaceae 256 98. 柽柳科 Tamaricaceae 259 108. 山茶科 Theaceae 263 108a. 五 列木科 Pentaphylacaceae 382 108b. 肋 果茶科 Sladeniaceae 384 133. 金 虎尾科 Malpighiaceae 385 136a. 虎 皮楠科 Daphniphyllaceae 401 144. 毒 鼠子科 Dichapetalaceae 406 146. 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 408 215a. 鹿 蹄草科 Pyrolaceae 494 218. 水 晶兰科 Monotropaceae 503 219. 岩梅科 Diapensiaceae 509 ,236. 川 续断科 Dipsacaceae 515 290. 姜科 Zingiberaceae 528 295. 延 龄草科 Trilliaceae 651 、306.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671 、引 中 名索引 709 经济植 物索引 737 拉丁 名索引 742 《云 南植 物志》 已出版 各科中 名索引 772 
云南 植物志  《云 南植 物志》 已 出版各 科拉丁 名索引 776 
24. 马?? li 铃科 Aristolochiaceae nom. conserv. 草质 或木质 藤木、 灌木或 多年生 草本; 植株 常具油 细胞。 叶 互生、 具柄, 心形, 全 缘或 3 一 5 裂, 无 托叶。 花 两性, 单生、 簇生 或排成 总状、 聚伞状 或伞房 花序, 顶 生或腋 生或 生于老 茎上, 辐 射对称 或左右 对称, 常有腐 臭味; 花被 单层, 常扩大 而成花 瓣状、 管 状、 钟状、 瓶状、 球状; 檐部圆 盘状、 壶 状或圆 柱状, 具 整齐或 不整齐 3 裂, 或 为向一 侧 延伸成 1 一 2 舌片; 暗紫 色或绿 黄色; 雄蕊 6 至 多数, 分 离或与 花柱合 生成合 蕊柱, 花 药 2 室, 平行, 外向 纵裂; 子房下 位或半 下位, 4 一 6 室, 稀心皮 离生或 仅基部 合生; 花 柱短而 粗厚, 离生 或合生 而顶端 3 — 6 裂; 胚珠 多数, 中轴眙 座或侧 膜胎座 内侵。 蒴果; 种子 多数、 扁平 或钝三 棱形或 背面凸 而腹面 凹入, 种 皮脆骨 质或稍 坚硬、 平滑或 具疣状 突起, 种脊 海绵状 增厚或 翅状, 胚乳 丰富, 胚小。 染色 体基数 x==4 — 7, 12, 13, 16, 可 能 来源于 7。 约 7 一 8 属 600—625 种, 主要 分布于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以 南美洲 (Aristolochia) 为 多, 温 带地区 较少, 但澳 大利亚 不产; 我国产 4 属 70 余种, 除 华北、 西北、 干旱地 区外, 全国各 地均有 分布; 其中马 蹄香属 (SarumOliv. ) 为 我国特 有属。 云南产 2 属 32 种。 A. Takhtajan 在 1987 年最新 的植物 分类系 统中, 将 马究铃 科与大 花草科 (Rafflesi- aceae) 分别独 立成两 个目, 即马 兜铃目 (Aristolochiales) 和大 花草目 (Rafflesiales) , 将 传统的 A. Engler 系统注 入新的 内容; 马兜 铃科的 系统位 置仍置 于较原 始的木 兰超目 (Magnolianae) 内, 放在 胡椒科 之后, 大 花草科 之前, 而远离 了大花 草科。 本 科较为 原始的 特征, 表 现在马 蹄香属 (Saruma), 心皮 离生, 2 轮雄 蕊、, 花 粉粒为 单槽, 叶 的气孔 无副卫 细胞、 花辐射 对称、 花瓣存 在等; 而较 为进化 的是马 兜铃属 (Aris- tolochia), 茎 具有宽 阔的木 射线, 花粉 粒无萌 发孔, 稀 单槽, 表面 网状而 粗糙。 它 显然与 大 花草科 近缘, 后者代 表着极 为减退 的寄生 类型。 本 科化学 成分重 要特征 是含有 异喹啉 类生物 碱和硝 基菲类 化合物 (nitrephenatrene) 及挥 发油。 如马究 铃酸, 它具 有重要 的药用 价值。 常 用的中 草药有 细辛、 华 细辛、 杜衡、 马蹄香 (Saruma) 等, 其根及 全草均 含有挥 发油, 主 要有如 黄樟醚 (safrole)、 a 及 (3 -蔽 稀 (a 及 (3 - pinene)、 甲基 丁香酚 (methyleugenol ) 、 细辛醚 (asaricm)、 榄 香脂素 (elemicin) 等。 有麻醉 和镇痛 作用。 马 兜铃属 (Aristolochia), 常 用中草 药有青 木香、 广 防己、 马 先铃、 淮 木通、 关 木通、 通 城虎、 珠 砂莲等 多种, 均 含有马 究铃酸 (aristolochia acid). 木 兰花碱 (magnoflonn) 和挥发 油等。 马究铃 酸类化 合物对 肿瘤细 胞有抑 制作用 并能激 活吞噬 细胞, 增强 机体免 疫力。 中医用 作理气 止痛、 清热 解毒、 消肿 利水、 消炎 药物。 
2  云南 植物志  分属检 索表' 1 (2) 花被 ife 射 对称, 裂片 整齐; 草本, 稀为 亚灌木 或灌木 1. 细辛 JS Asarum L. 2 (1) 花 被两侧 对称, 花被 管通常 弯曲, 裂片 常偏斜 不等; 藤本, 亚 灌木或 小乔木 2. 马 先铃属 Aristolochia L. 1. 细辛属 Asarum L. 喜湿 草本, 具有 肉质、 芳香多 年生的 根茎, 茎无或 甚短。 叶 心形或 肾形, 仅 1 一 2 或 4 枚, 基生, 互 生或近 对生, 全缘。 花 单生, 贴近于 地面, 花被 整齐, 1 轮, 紫色或 褐色, 其基 部多少 与子房 合生, 子 房以上 分离或 形成明 显的花 被管, 花 被裂片 3, 直立或 平展, 或 外折; 雄 蕊通常 12, 2 轮, 稀 减少, 或具 1 一 3 个细 小或瓣 状不育 雄^; 子房下 位或半 下位, 稀近 上位, 通常 6 室; 中轴 胎座, 胚珠 多数; 花柱 分离或 合生成 柱状, 顶端 6 裂, 柱头 顶生或 侧生。 蒴果, 球形, 有时于 腐烂时 不规则 开裂。 约 90 种, 主产亚 洲东部 和南部 ,少 数种分 布亚洲 北部、 欧 洲和北 美洲。 我国有 30 种, 南北各 地均有 分布。 云南产 7 种及 1 变种。 本 属绝大 多数种 类为中 草药。 分种 检索表 1 (10) 花 被在子 房以上 分离, 通常 不成明 显的花 被管, 或仅 愈合成 一极短 的管; 雄蕊 通常具 较长的 花丝; 花柱 合生成 柱状, 顶端 辐射状 6 裂。 2 (5) 子 房以上 的花被 愈合成 极短的 合生花 被管。 3 (4) 花 被裂片 顶端有 1 一 2 毫 米的短 尾尖; 叶 背面仅 在脉上 有毛, 叶缘 中部常 稍内凹 1. 短 尾细辛 A. caudigerellum 4 (3) 花被裂 片急尖 或钝, 决不成 尾尖; 叶背 面通常 有毛、 叶缘 中部不 向内凹 ' 2. 单叶 细辛 A. himalaicum 5 (2) 子房 以上花 被完全 分离, 不成 管状, 裂片 直立或 下部互 相贴合 如管。 6 (9) 花被 裂片先 端有长 1 厘米 以上的 尾尖, 开 花时不 反折; 叶片宽 心形, 长卵形 或卵状 心形。 7 (8) 叶表面 绿色, 无白 色斑块 3a. 尾 花细辛 (原 变种) A. caudigerum var. caudigerum 8 (7) 叶表 面散生 点状白 色细斑 … 3b. 花叶尾 花细辛 (变种 ) A. caudigerum var. cardiophyllum 9 (6) 花被 裂片顶 端急尖 或钝, 决不成 尾尖, 开花 时反折 4. 长 毛细辛 A. pulchellum 10 (1) 花 被在子 房以上 合生成 各种形 状的花 被管; 雄 蕊多具 短花丝 或近无 花丝; 花柱 6, 离 生或仅 基部 合生。 11 (14) 花被管 内面有 突起的 方格状 网眼。 12 (13) 花被管 不明显 溢縮, 无膜 环或膜 环极窄 5. 青 城细辛 A. splendens  • 据 《贵 州植 物志》 马 究铃科 记载, 马 蹄香属 SarumaL. 云南有 分布, 但至 今未见 标本, 而这与 《中 国植物 志》 马 充铃科 的记录 相符, 即云南 不产。 
马 究铃科  3  13 (12) 花 被管喉 部明显 溢缩, 膜 环宽约 2 毫米 6. 川 滇细辛 A. delavayi 14 (11) 花 被管内 仅有纵 行脊状 级褶, 没有 或仅有 细微的 折褶, 但决 不成突 起的格 状网眼 7. 红 金耳环 A. petelotii 1. 短 尾细辛 (湖 北植 物志) • 接气草 (四川 ), 苔叶 细辛, 圆 叶细辛 (植物 分类学 报), 毛 乌金、 乌金七 (云南 ) Asarum caudi2erellumC. Y. Cheng et C. S. Yang (1983); 湖北 植物志 (1976), nom. mid; 图 鉴补编 (1982)'; J. L. Wu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88)'; 新华 本草纲 要 (1988); 湖北植 物大全 (1993); 武陵 山区维 管植物 检索表 (1995). 多年生 草本, 高 20 — 30 厘米; 根状茎 橫走, 节间长 3 — 4 厘米, 直径约 4 毫米; 根 纤细, 地 上茎长 2 — 5 厘米。 叶 对生, 叶片近 心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 2. 5 — 4. 5 厘米, 先 端 渐尖, 基部 心形, 两侧 裂片长 1 一 3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叶面深 绿色, 散生 柔毛, 叶 背 仅脉上 有毛, 叶柄长 6 — 15 厘米。 花 单生于 叶腋, 紫 褐色, 花被具 短管, 被白色 柔毛, 直径 1 厘米, 大部 与子房 合生, 外面有 6 棱; 花 被裂片 三角状 卵形, 长约 1 厘米, 宽近 等, 先端短 尾尖, 尾长约 2 毫米, 通常稍 内曲, 裂 片外面 被白色 柔毛, 内 面绿色 而密生 紫色 短毛; 雄蕊 12 枚, 花丝 较花药 稍长, 药隔 舌状, 伸 出药室 之上; 花柱 合生, 柱头 6, 顶生。 果 肉质, 近 球形, 直径约 1.5 厘米。 产 彝良、 昭通; 生 于海拔 1 600--2 100 米 林下阴 湿处或 水边岩 石上。 分布于 湖北、 四 川、 贵州、 湖南。 全草有 散寒、 镇咳 止痛、 祛痰的 功能。 2. 单 叶细辛 (湖 北植 物志) 图版 1: 6-7 水细辛 (四川 ), 土癞 蜘蛛香 (贵州 ), 土细辛 (鹤庆 ), 毛细辛 (陕西 ), 西 南细辛 (新 华本草 纲要) Asarum himalaicum Hook. f. et Thorns, ex Klotzsch. (1859) ; Duchartre in A. DC. (1864); Hook. f. (1890); Hemsl. (1891); Hand. -Mazz. (1936); Hara (1966), (1971); 秦岭 植物志 (1974)'; 湖北 植物志 (1976)'; 图 鉴补编 (1982); 贵州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3);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88)';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Asarum himalaicum var. bhutanicum Smith (1920) ; Grier Long (1984).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横走, 节间 细长, 直径 1 一 2 毫米, 长 2 — 3 厘米, 有多 条纤维 根。 单叶 互生, 疏离, 叶心 形或圆 心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 6. 5 — 11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 心形, 深凹成 耳状, 两 面散生 柔毛, 叶 背和叶 缘的毛 较长; 叶柄长 10 — 18 厘米。 花钟 状, 深 紫红色 或带有 紫红色 斑点; 花梗 细长, 长 3 — 7 厘米, 被毛, 后 脱落; 花被 在子房 以上有 短管, 裂片圆 卵形, 长、 宽约 7 毫米, 上部 外折, 外折 部分三 角形, 内部 紫色; 雄 蕊 12, 与花柱 等长或 稍长, 花 丝比花 药长约 2 倍, 药隔 伸出, 短形; 子房半 下位, 具 6 棱, 花柱 合生, 顶端 辐射状 6 裂, 柱头 顶生。 果近 球形, 直径约 1.2 厘米。 花期 4 一 6 月。 产 大理、 鹤庆、 中甸、 德饮; 生 于海拔 1 300 — 3 100 米针 阔混交 林下。 四川、 贵州、 西藏东 南部、 陕西 南部、 甘肃东 南部、 湖北 西部有 分布。 印度、 锡金、 不丹、 尼 泊尔也 
4  云南 植物志  有。 根状茎 可提芳 香油; 入药, 解表 散寒、 镇咳 止痛, 治风寒 湿气、 外感 头痛。 3. 尾 花细辛 (湖 北植 物志) 图版 1: 1-5 土细辛 (图鉴 ), 尾 瓣细辛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白 三百棒 (贵州 ), 金耳环 (广 东) "全 粘" (广西 都安瑶 语), "桑 和龙" (三 江侗语 ), "闹 垂" (罗 成仫 佬语) Asarum caudigerum Hance (1881); Hemsl. in Curtis (1890)* ; Levi. (1914); 图 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J. L. Wu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2); 武陵山 地区维 管植物 检索表 (1995). Asarum arrhizoma Levi, et Vant. (1908) ; Kit Tan (1982); A. leptophyllum Hayata (1915); A. Leptophyllum Hayata cum var. triangulare (1915) ; T. S. Liu et M. J. Lai (1976); Maekawa (1978). 3a. 尾 花细辛 (原 变种) var. caudigerum 多年生 草本, 全株被 柔毛; 根状茎 粗壮, 有多数 细根。 叶 2 — 4 片, 叶片阔 卵形, 三 角 状卵形 或卵状 心形, 长 4—8.5 厘米, 宽 4. 5 — 8 厘米, 先端急 尖至长 渐尖, 基 部耳状 或 心形, 叶 面绿, 被 柔毛, 背面浅 绿色, 被长 柔毛; 叶柄长 7 — 20 厘米, 被 柔毛。 花被 绿色, 被 短毛; 花 梗长约 2 厘米, 被 柔毛; 花 被裂片 直立, 下部 靠合成 短管, 直径约 1 厘 米, 喉部稍 溢缩, 内壁有 柔毛及 纵纹, 花 被裂片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骤窄 成尾状 长尖, 尾 长可达 1.2 厘米, 外面被 柔毛。 雄 蕊比花 柱长, 12 枚, 花 丝比花 药长, 药隔 伸出, 锥尖 或 钝圆; 子房 下位, 具 6 棱, 花柱 合生成 柱状, 顶端 6 裂, 柱头 顶生。 果近 球形, 直径 约 1. 8 厘米, 具宿存 花被。 花期 4 一 5 月 , 可晚至 11 月 。 产 元阳、 禄春、 文山、 西畴、 麻 栗坡、 广南、 富宁; 生 于海拔 700 — 1 550 米 的林缘 石堆阴 湿处。 分布于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等 省区。 越南 也有。 全草 入药, 多 作土细 辛用, 或作 兽药。 3b. 花叶尾 花细辛 (变种 ) 红 三百棒 (贵州 ) var. cardiophylluin_(Franch. ) C. Y. Cheng et C. S. Yang (1983)*; 图 鉴补编 (1982), comb. nud. ; J. L. Wu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84). Asarum cardiophyllum Franch. (189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与 原变种 区别为 叶面具 有白色 点纹状 花斑; 花 期早, 3 月即行 开花。 产 昭通、 大关、 彝良; 生 于海拔 500 — 1 200 米 林下阴 湿处。 四川、 贵 州也有 分布。 4. 长 毛细辛 (图鉴 补编) 白 毛细辛 (湖北 植物志 ), 牛 毛细辛 (四川 ), 水细辛 (贵州 ), 苕 叶细辛 (彝良 ), 乌 金草 (湖北 ) Asarum puIchellumHemsl. (1890), (1891); Franch. (1898); Diels (1901); 湖北 植物志 (1976); 图 鉴补编 (1982); 贵州 植物志 (1982); J. L. Wu (1986); 中 国植物 志 (1988)';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武 陵山维 管植物 检索表 (1995). 
1 ― 5. 尾 花细辛 Asarum caudigerum Hance var. caudigerum 1. 花 植株, 2- 锥蓝、 雌^ ^合 蕊柱 (部分 ), 3. 柱头, 4. 近成熟 果实, 5. 种子; 6 - 7. 单 叶细辛 A. himalaicum Hook, f. et Thoms. ex Klotzsch. , 6. 花 植株, 7. 花被 裂片; 8—11. 青 城细辛 A. splendens (Mackawa) C. Y. Cheng et C. S. Yang, 8. 叶片, 9. 花, 10. 雌锥合 蕊柱, 11. 柱头。 (吴锡 麟绘) 
6  云南 植物志  多年生 草本, 植株全 体密被 白色长 柔毛; 地下茎 粗壮, 肉质, 长可达 50 厘米, 粗约 4 一 5 毫米, 有 时伸出 地面, 多 分枝。 叶 对生, 1 一 2 对, 叶片 卵状心 形或阔 卵形, 长 5 — 8 厘米, 宽 5 — 9.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 心形, 两面 密生长 柔毛; 叶柄长 10 — 22 厘米, 宽约 1 厘米, 被毛; 花 被裂片 卵形, 长约 10 毫米, 宽约 7 毫米, 外面被 柔毛, 紫 色, 先端黄 白色, 上部 反折, 雄蕊与 花柱近 等长, 花 丝长于 花药近 2 倍, 药隔短 舌状; 子 房半 下位, 具 6 棱, 被 柔毛; 花柱 合生, 顶 端辐射 6 裂, 柱头 顶生。 果近 球状, 直径约 1.5 厘米。 花期 4 一 5 月。 产 彝良、 昭通; 生 于海拔 700 — 1 700 米林 下腐殖 土中。 分布于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 南、 四川、 贵州。 全草 入药, 用于治 胃痛、 痨伤。 5. 青 城细辛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 8-11 花 脸细辛 (图鉴 ), 花脸王 翻天印 (四川 ), 花 叶细辛 (绥江 ), 滇细辛 (云南 种子植 物 名录) Asaruni splendens (Maekawa) C. Y. Cheng et C. S. Yang (1988) * . Heterotropa splendens Maekawa (1982) * ; Asarum chingchegense C. Y. Cheng et C. 5. Yang (1983); A. delavayi auct. non Franch. : C. Y. Cheng et C. S. Yang (1983). 多年生 草本; 根 状茎浅 黄色, 节间长 1 一 1.5 厘米, 直径 3 — 4 毫米; 根 肉质, 直径 2 — 3 毫米。 叶 三角状 心形或 卵形, 长 7- — 11. 5 厘米, 宽 5 — 8 厘米, 叶 片凸凹 不平, 先端 急尖, 基部 耳状深 裂或近 心形, 叶面中 脉两侧 有白色 斑云, 脉上和 边缘有 短毛, 叶背绿 色, 无毛; 叶柄长 6 — 18 (25) 厘米, 疏被短 柔毛, 花 紫色, 花 被管半 球形, 直径 5 — 6 厘米; 喉部稍 溢缩, 有宽大 喉孔, 喉孔 直径约 1.5 厘米, 膜环不 明显, 内壁 有格状 网眼, 裂片宽 卵形, 长约 2 厘米, 宽约 2. 5 厘米, 基部 有半圆 形乳突 被褶; 雄蕊 12 枚, 药隔伸 出, 先端 纯圆, 花 丝短; 子房近 上位, 花柱 6, 顶端 2 裂或稍 下凹, 柱头 卵状, 侧生。 花期 4—5 月 。 产 昭通、 彝良、 大关; 生 于海拔 850 — 1 300 米碎石 山坡或 竹林、 路边阴 湿处。 湖北、 四川 (峨眉 )、 贵 州也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6. 川 滇细辛 (中 国植 物志) 牛 蹄细辛 (四 川峨眉 ), 滇细辛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 Asarumjislavajj Franch. (1895), (1898); Diels (1900); 图 鉴补编 (1982)*;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J. L. Wu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88); 武陵 山地区 维管植 物 检索表 (1994). Asarum maekawai Hara (1984).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横走, 直径 2 3 毫米。 叶 片长卵 形或阔 卵形或 戟形, 长 7 — 12 厘米, 先端 通常长 渐尖, 基 部耳状 心形, 两侧 裂片长 2 — 6 厘米, 宽 1.5 — 5 厘米, 通常 外展, 有 时互相 覆盖, 叶面深 绿色或 具白色 云斑, 有时叶 脉周围 成白色 脉网, 疏被 短毛, 或 仅侧脉 被毛, 叶背浅 绿色, 偶为紫 红色, 具 光泽; 叶抦 长可达 20 厘米, 无 毛或被 疏毛。 
马 究铃科  7  花大, 紫 绿色, 直径 4 一 6 厘米, 花梗长 1 一 3. 5 厘米, 无毛; 花 被管圆 筒状, 长约 2 厘 米, 中部 直径约 1.5 厘米, 向 上逐渐 扩展, 喉部 缢縮, 膜 环宽约 2 毫米, 内壁有 格状网 眼, 花被 裂片阔 卵形, 长 2 — 3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基 部有乳 突状皴 褶区; 药隔伸 出, 宽 卵形或 锥尖; 子 房近上 位或半 下位, 花柱 6, 离生, 顶端 2 裂, 柱头 侧生。 花期 4 一 6 月。 产 绥江、 大关; 生 于海拔 800 — 1 600 米 的灌丛 林下、 石砾 坡上。 四川 也有。 模式标 本采 自绥江 (Longki)。 7. 红 金耳环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犁铧叶 (屏边 ) Asarum petelotii O. C. Schmidt (1931); 图 鉴补编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Z. L. Ding et al. (1994).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橫走, 长达 20 厘米 以上, 节 间长达 8 厘米, 丛 生多数 须根, 粗 约 1 毫米。 叶片卵 形或三 角状卵 形或长 卵形, 长 13 — 21 厘米, 宽 6. 5-13 厘米, 先端长 渐尖或 渐尖, 基部近 耳形或 戟形, 两面 无毛, 背 面脉网 明显; 叶柄长 8 — 23 厘米, 无毛。 花梗长 3 — 5 厘米, 无毛; 花被管 漏斗状 管形, 长约 4 厘米, 下部倒 锥形, 喉部稍 溢缩, 向上扩 张成漏 斗状, 常 在一侧 弯曲, 裂片三 角状宽 卵形, 近 喉部有 半圆形 乳突级 褶区, 燄 褶 向下延 伸进入 管部而 成疏离 的纵行 排列; 药隔伸 出成短 舌状, 花丝 极短; 子房近 上位, 花柱 6, 离生, 顶端成 2 叉, 柱头 侧生。 花期 2 — 5 月。 产麻 栗坡、 屏边; 生 于海拔 1 100 — 1 700 米 的阔叶 林中、 潮湿石 坡上。 越南 也有。 2. 马 兜铃属 Aristolochia L. 藤本, 稀亚灌 木或小 乔木, 常具块 状根。 叶 互生, 全缘或 3 — 5 裂, 基部常 心形, 无 托叶。 花左右 对称, 腋生, 单生或 成束为 短的总 状花序 生于老 茎上; 花被 管状, 弯曲, 基 部常 膨大, 形状 各异, 檐部 展开或 成各种 形状, 分裂 或一侧 分裂成 1 或 2 个 舌片, 形状、 大小 各异, 颜色 艳丽而 常有腐 肉味; 雄蕊 6, 环 绕花柱 排列, 并 与花柱 结合; 花 丝缺; 花 药 外向, 纵裂; 子房 下位, 6 室, 稀 4 或 5 室; 侧膜 胎座或 常于子 房中央 靠合; 合 蕊柱肉 质, 顶端 3 — 6 裂; 胚珠 多数, 排 成两行 或单行 叠置。 蒴果, 室间开 裂或沿 侧膜处 开裂; 种子 多数, 扁平 或背面 凸起, 薄 壳质; 胚乳 肉质, 丰富, 胚小。 约 300 — 400 种, 属 泛热带 分布, 常见 于热带 亚洲、 非 洲和南 美洲, 其 中以南 美洲种 类最 丰富。 我国有 68 种, 广布于 南北各 省区, 但以西 南和华 南地区 最多。 云南产 2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2) 合蕊 柱顶部 6 裂, 稀 5 裂; 花 药单一 等距与 蕊柱裂 片相对 排列; 菊 果室间 开裂, 果梗 随果瓣 —起 开裂 (亚属 1. 马兜 铃亚属 Subgen. 1. Aristolochia) 2 (11) 花被 基部与 子房间 无梗。 3 (4) 叶 无柄, 基部 抱茎; 种 子无翅 1. 贯叶 马兜铃 A. delavayi 
8  云南 植物志  2. 背蛇生 A. tuberosa  '• 4. 中旬 马究铃 A. zhongdianensis 5. 优贵 马究铃 A. gentilis 6. 黑 面防己 A. tagala 蒴 果室背 开裂, 果梗不 开裂。 (亚属 7. 粉质 马究铃 A. transsecta  4 (3) 叶 具柄, 基部不 抱茎。 5 (8) 花 数朵组 成总状 或聚伞 花序。 6 (7) 根具 块根, 具乳 汁和朱 砂斑点 7 (8) 根不具 块根, 具 线形或 圆柱形 须根, 无乳 汁与朱 砂斑点 3. 苞叶 马究铃 A. chlamydephylla 8 (5) 花常 单生, 极 少两个 并生。 9 (10) 叶三 角形, 中 部以上 渐窄; 合 蕊柱基 部具柄 10 (9) 叶 肾形, 中 部以上 圆形; 合 蕊柱基 部无柄 11 (2) 花 被基部 和子房 间具柄 12 (1) 合蕊 柱顶部 3 裂, 花药 6, 成 3 对 与蕊柱 裂片相 对排列 2. 对 药马究 铃亚属 Subgen. 2. Siphisia) 花 被檐部 钟状, 先端 近平截 花被管 顶部不 扩展, 渐窄, 先端 3 齿裂, 裂 片小, 直立 8. 萌芦叶 马究铃 A. cuccurbitoides 花被 管顶部 扩展, 檐部 收缩, 3 浅裂, 裂片 内弯, 喉 口直径 明显小 于管部 直径。 叶背具 白色或 黄白色 绵毛, 叶 卵形; 花被管 顶部长 囊状, 裂片 略内弯 9. 卵叶 马兜铃 A. ovatifolia 叶背无 毛或被 少许疏 柔毛。 花被 管顶部 囊大, 长约 6 厘米, 直径约 1.5 厘米, 先端 3 裂, 裂 片直立 10. 大囊 马兜铃 A. forrestiana 花被 管顶部 囊小, 长约 1 一 2 厘米, 直径约 1 厘米 11. 囊花 马兜铃 A. utriformis 花 被檐部 3 浅裂, 裂片 外翻, 不成 钟状, 喉口 与管部 直径近 等大, 花 被管顶 部扩展 12- 管兰香 A. saccata 花被 管裂片 偏斜, 于一侧 3 裂 13. 偏花 马究铃 A. oblinqua 花被 管裂片 扩展, 檐 部明显 3 等裂。 合蕊 柱顶部 的每个 裂片又 2 浅裂。 叶长圆 形至琴 状倒披 针形, 叶柄 长不足 1 厘米, 苞 片具柄 … 14. 川西 马究铃 A. thibetica 叶卵 圆形或 心形, 叶柄长 3 厘 米以上 15. 宝兴马 K 铃 A. moupinensis 合蕊柱 顶部的 每个裂 片不再 分裂。 叶 线形、 披针形 或长椭 圆形, 长 为宽的 2 倍 以上。 叶背明 显被短 柔毛或 柔毛。 叶椭 圆状披 针形, 叶背 被褐色 短柔毛 16. 漢南 马究铃 A. petelotii 叶线 形至披 针形, 叶 背具柔 毛或密 被柔毛 17. 怒江 马究铃 A. salweenensis 叶背无 毛或近 无毛。 花被长 3--4 厘米, 喉部 收缩, 直径约 5 毫米 18. 变色 马究铃 A. versicolor 花被长 5 — 7 厘米, 喉部不 收缩, 直径 8 毫米 19. 长叶 马先铃 A. championii 叶 卵形、 圆形或 心形, 长不 足宽的 2 倍。 叶 卵形, 叶背 被毛。 总状 花序生 于老茎 基部, 花 被喉口 收缩, 具喉檐 20. 革叶 马究铃 A. scytophylla 单花, 偶两 性花均 腋生, 花 被喉口 不收縮 21. 昆明 马究铃 A. kunmingensis 叶 圆形或 心形, 叶背 无毛或 密被短 柔毛。 单花 或两朵 花腋生 22. 蔵木通 A. griffithii 
马 究铃科  9  40 (39) 总 状花序 生于老 茎上。 41 (42) 叶背 无毛, 叶基 平截; 花序长 13—16 厘米; 花被长 6— 8 厘米 23. 翅茎 马先铃 A. caulialata 42 (41) 叶 背被短 柔毛, 叶 基耳状 心形; 花序长 3 — 4 厘米; 花被 长不足 6 厘米 24. 广西 马兜铃 A. kwangsiensis 1. 贯叶 马究铃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2: 6-9 山草果 (丽江 ), 山 蔓草、 山胡椒 (云南 ), 雪药 (四川 木里) 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 (1898) ; Diels (1908) ; Forbes et Hemsl. (1905); Levi. (1909);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植 物志 (1988)' ; J. S. Ma (1989). Aristolochia delavayi var. micrantha W. W. Smith ( 1920 ); Hand. -Mazz. (1931);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蔓生 草本, 高 40 — 70 厘米, 全株 无毛, 有辛辣 气味, 具 块根, 暗 褐色, 须根 6 — 8 条。 叶薄 纸质, 卵形, 排列 于茎之 一侧, 长 2 — 7. 5 厘米, 宽 1.4 一 4. 5 厘米, 先端钝 或短渐 尖, 基部 心形而 抱茎,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叶面 绿色, 背面粉 绿色, 具 油点; 基出脉 5 — 6 条, 在两面 突起, 尤 在背面 更显。 花单 生于叶 腋内, 花梗 纤细, 长 0.7 — 1.2 厘米, 花被 长 4 一 6. 5 厘米, 基部 膨大呈 球形, 直径 3 — 5 毫米, 向 上收缩 成窄圆 筒形的 长管, 管口 扩 大呈漏 斗状, 檐 部一侧 极短, 另一侧 延伸成 舌片, 舌片 卵状长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具 有平行 脉纹, 外面淡 黄色, 内面紫 红色; 花药 卵形, 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子 房圆柱 形, 6 棱; 合蕊 柱粗, 顶端 6 裂, 基 部下延 成波状 圆环。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1.5 厘米, 具 6 棱, 成熟 时由基 部向上 沿室间 6 ;H 开裂; 果 梗长约 3 厘米, 下垂; 种子 多数, 三 角状心 形, 表面布 满瘤状 突起, 腹面 下凹呈 舟状, 种脊 突起。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7 — 9 月。 产 丽江、 宁范、 中甸; 生 于海拔 1 600 — 1 900 米金 沙江干 热河谷 灌丛。 四川 木里也 有。 作 香料及 药用。 2. 背蛇生 (云南 剑川) 躲蛇草 (红 河, i 化写 "华 石牛" ), 朱 砂灵、 避蛇灵 (云南 ), 石 朱砂莲 (贵 州、 广 西), 一点血 (广 西瑶名 ), 天然草 (广西 瑶族名 ), 古里 (文 山、 弥勒、 罗平彝 语), 辟 蛇生 (四川 ) Aristolochia tuberosa C. F. Liang e t S. M. Hwang ( 1975 ); 贵州 植物志 (1982); 图 鉴补编 (1982)* in nota;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in add. ; 新华 本草纲 要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Y. X. Lu et al. (1989); 武陵 山 地区维 管植物 检索表 (1995). A. cinnabarina C. Y. Cheng et J. L. Wu (1987); 图 鉴补编 (1982)" , nom. seminud. (1987)*. 藤本, 茎 纤细, 全株 无毛; 具姜块 状根。 叶 膜质, 三角状 心形, 长 6 — 14 厘米, 宽 4 一 10 厘米, 先端 钝尖, 基部深 心形; 叶柄长 3 — 5. 5 厘米。 花 2 — 3 朵聚生 于叶腋 或成总 
10  云南 植物志  状 花序; 花梗 纤细, 长约 1.5 厘米, 中 下部有 1 枚小 苞片; 小苞片 卵形, 长宽约 5 毫米。 花被长 3. 5 厘米, 基部 膨大呈 球形, 直径 4 一 5 毫米, 向 上收缩 成一窄 长管, 管口 扩大呈 漏 斗状, 檐 部一侧 甚短, 另一侧 延伸成 舌片; 舌片长 圆形, 长约 2 厘米, 宽约 4 毫米, 内 面黄绿 色或暗 紫色, 具 5 条 脉纹; 花药 卵形, 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子房圆 柱形, 长 1 一 1. 2 厘米, 6 棱; 合蕊 柱顶端 6 裂, 柱状, 基 部下延 成波状 圆环。 蒴果倒 卵形, 长 3 — 4 厘 米, 直径约 2. 5 厘米, 6 棱, 基部常 下延, 果具 长梗, 梗长 4 一 5 厘米, 下垂; 种子 卵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3 毫米, 背面 密被小 抚点, 腹面 凹入。 花期 4 月, 果期 6 — 10 月。 产 富宁、 剑川、 耿马、 文山、 红河、 弥勒、 罗平; 生 于海拔 150 — 1 600 米石 灰岩山 坡或 溪沟灌 丛中。 广西、 贵州 (安龙 )、 四川 (雷 波、 马边、 峨眉、 屏山 )、 湖北 (宣 恩) 也有。 根 入药, 民 间治疗 胃疼、 胃 溃疡, 效果 明显。 即古本 草中之 "辟虺 雪", 观 i 化为 "避 蛇 灵"、 "华 石牛" 等。 3. 苞叶 马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十八钻 (广西 那坡) Aristolochia chlamydophylla C. Y. Wu ex S. M. Hwang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H. Ma (198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纤细 藤本, 高 8 — 20 厘米; 茎具纵 沟纹。 叶 革质, 卵形或 卵状三 角形, 长 8 — 16 厘 米, 宽 4 一 11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深 心形, 两侧 下延成 叶耳, 长 圆形, 长、 宽约 3 — 4 厘米, 全缘; 叶背 网脉上 密被短 茸毛, 具 油点; 基出脉 5 — 7 条, 网 脉在背 面明显 凸起; 叶柄 粗壮, 长约 10 厘米。 总 状花序 腋生, 长 4 一 6 厘米, 有花 8 — 10 朵; 苞片和 小苞片 形, 长约 1.5 厘米, 宽约 1 厘米, 无柄, 稍 抱茎, 被短 柔毛; 花被管 全长约 2. 5 厘米, 基 部 球形, 直径约 3 毫米, 向 上收缩 成一窄 长管, 稍弯, 粗 1.5 毫米, 管 口呈漏 斗状, 檐 部一侧 极短, 另一侧 延伸成 舌片, 顶端具 凸尖, 暗 紫色, 有明显 纵脉和 网脉; 花药 卵形, 着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4 毫米, 6 棱; 合蕊 柱顶端 6 裂, 柱状, 基部下 延伸 6 裂 圆环。 果 未见。 花期 3 — 5 月 。 产瑞丽 (模 式产地 )、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650 — 1 300 米的 林下, 少见。 广西 也有。 4. 中旬 马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2: 10 — 13 优贵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录) Aristolochia zhongdianensis J. S. Ma (1989). A. chungdianensis Z, L. Yang (1994), syn. nov. , based on paratypus , 中甸队 (1239); A. gentilis auct. non Franch. : S. M. Mang (1988). 多年生 草本, 高 25 — 80 厘米; 具 有细肉 质根, 芳香, 茎 纤细, 具微 柔毛。 叶 纸质, 三角状 心形, 长 2.5—3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生于 侧茎上 的叶小 3 — 4 倍, 先端 急尖, 基 部 耳形, 脉 掌状, 5 出; 叶 柄长约 1 厘米。 花腋生 于顶部 叶腋, 1 一 2 朵, 花 梗长约 1.5 厘 米, 纤细; 花 被长约 2. 5 厘米, 淡黄色 , 基部成 球囊形 ,直径 5 毫米, 管部逐 渐收缩 , 檐 部长 1.2 厘米, 宽约 3 — 4 毫米; 合蕊 柱基部 具柄; 柱 头裂片 下垂, 柱头裂 片长三 角形, 子房 棒状, 直径 3 毫米, 粗约 1.5 毫米。 蒴果圆 球形, 直径约 1 一 1.2 厘米, 6 瓣 开裂; 种 子 多数, 三 角形, 茶 黑色, 长、 宽约 4 毫米, 背 部具有 颗粒状 突起, 腹面 下凹作 舟状, 种 
马 究铃科  11  脐 突起。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8 月。 产 中甸、 剑川、 丽江; 生 于海拔 2 000 — 3 300 米的 林缘、 路 旁灌丛 林内。 四川 也有。 5. 优贵 马究铃 (四川 ) 小马 5^ 铃 (云南 ) Aristolochia gentilis Franch. (1898); Forbes et Hemsl. (1905); Levi. (1909), (1915); 图 鉴补编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p.; J. S. Ma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p. p. A. gracillima Hemsl. (1901); Forbes et Hemsl. (190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A. tubi flora auct. non Dunn: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p. 草质 藤本, 茎 细弱, 长 20 — 60 厘米, 粗 3 — 6 毫米, 具 块根。 叶薄 膜质, 心 形或三 角状 心形, 长 1 一 3 厘米, 宽 0.5 — 2 厘米, 先 端钝尖 或有时 凹入, 基部 耳形向 内弯, 全 缘或 波状, 基出脉 3 — 5 条; 叶柄长 5 — 15 毫米, 有 时可达 3 — 6 厘米。 花 1 一 3 朵, 生于 叶 腋内, 花梗长 1 一 3 厘米; 花被长 2 — 3 厘米, 基部 球形, 直径 3 — 5 毫米, 向上 收缩成 管, 黄色带 紫色, 长约 5 毫米, 管口扩 大呈漏 斗状, 檐 部一侧 极短, 另一侧 延伸成 舌片, 舌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10 — 12 毫米, 宽 5 — 6 毫米, 深 紫色, 并 在喉部 附近有 2 条 黄色条 纹; 花药长 圆形, 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与合 蕊柱的 6 裂片 对生;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2 毫 米, 具 6 棱; 合蕊 柱顶端 6 裂, 乳 突状, 基 部下延 成波状 圆环。 蒴果, 球形, 直径 1 一 1.5 厘米, 顶端 平截, 基部 圆形, 具 6 纵棱, 细而 明显, 由基 部向上 开裂, 种子 卵状三 角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3 毫米, 背面 凸起, 腹面 凹入。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8 月。 产 鹤庆、 洱源、 中甸、 蒙自、 大姚; 生 于海拔 1 200 — 1 400 米 的石灰 岩岩缝 或草丛 中。 四川 (木里 )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药用。 6. 黑 面防己 (广东 ) 图版 2: 1—5 马兜铃 (耿 马、 孟定 ), 小提篓 (勐海 ), 百解藤 子防己 (景洪 ), 大叶 马究铃 (小勐 养), 卵叶 雷公藤 (图鉴 ), 锤果马 5^ 铃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大 暗消、 土 青木香 (云 南), 麻疯龙 (海南 ), 假大薯 (广西 )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 (1832); Duch. (1864) ; Forbes et Hemsl. (1891); Dunn et Tutch. (1912); Levi. (1914); Merr. (1927), (1935); 海南 植物志 (1965); 图鉴 (1972)*; C. F. Liang (1975); Liu et M. J. Lai (1976); Ohasei (1977) ; 贵 州植物 志 (1982); Griers. et Long (1984); D. Hou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L. Phuph. (1985), (1987); H. Koyama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1994); H. Koba et al. (1994). A. roxburghiana Klotzsch (1985) ; Hook. f. (1989) ; Lecomte (1910) ; Grierson &. L. G. Long (1984). 缠绕 藤本, 高可达 6 米; 茎粗而 扭曲, 具 沟纹, 横断 面呈蜂 窝状, 直 径可达 10 厘米; 全株 无毛。 叶 纸质, 长 圆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9 一 26 厘米, 宽 5 — 12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心 形或深 心形, 两侧 下垂而 巧成深 心形, 全缘, 两面 无毛, 基出脉 5 条, 侧 脉在边 缘 网结; 叶柄长 4 一 7 厘米, 扭曲, 无毛。 聚伞 花序腋 生于叶 腋内, 具总苞 1 枚, 叶状, 
图 版 2 1—5. 黑 面防己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 , 1. 花枝, 2. 花去 花被, 示 雌雄合 蕊柱, 3. 果, 4. 种子 腹面, 5. 种子 背面; 6 — 9. 贯叶 马先铃 A. delavayi Franch. , 6. 果枝, 7. 果, 8. 种子 腹面, 9. 种子 背面; 10 — 13. 中甸 马究铃 A. zhongdianensis J. S. Ma, 10. 果枝, 11. 果. 12. 种子 腹面, 13. 种子 背面。 (曾孝 濂绘) 
马 究铃科  13  长 1.5 厘米, 被 柔毛, 有花 10 — 13 朵; 花被 紫色, 长 4 一 5 厘米, 基部 球形, 直径 5—8 毫米, 向上收 缩成一 长管, 管口扩 大呈漏 斗状, 一侧 极短, 另一侧 延伸长 舌片; 舌片长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5 — 6 毫米, 紫色, 具纵 脉纹; 花药 卵形, 贴生 于合蕊 柱上; 子 房圆 柱形, 长约 6 毫米, 具 6 棱, 合蕊 柱顶端 6 裂, 柱状, 基部下 延伸成 6 裂的 圆环。 菊 果圆 球形, 直径 3 — 4 厘米, 长 3 — 4. 5 厘米, 具 6 条 纵棱, 成熟时 褐色, 由基 部向上 6 辦 开裂; 果梗长 4 一 6 厘米, 下垂; 种子 三角状 心形, 长宽约 5 — 8 毫米, 茶 褐色, 扁平, 背 部密布 疣点, 腹面 下凹, 四周 具膜质 周翅, 宽约 2 毫米。 产 临沧、 耿马、 双江、 孟定、 盈江、 凤庆、 景东、 勐海、 景洪、 沧源; 生 于海拔 440 — 2 400 米 的阔叶 林中。 分布于 台湾、 海南、 广东、 广西、 贵州。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不 丹、 越南、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律宾 和日本 也产。 根 入药, 有祛风 除湿、 行气 利水之 功能。 7. 粉质 马究铃 蝴 蝶暗消 (临沧 ), 黄 木香、 萌芦 暗消、 青 藤香、 藤 子内消 (云南 ), 汉防己 (剑 川), 粉质 青木香 (大理 ), 细尖 马兜铃 (新 华本草 纲要) Aristolochia transsecta (Chatt. ) C. Y. Wu ex S. M. Hwang (1981) ;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Isotrema transsectum Chatt. (1948). 木质 藤本; 茎 纤细而 扭曲, 具纵 棱纹, 被短 柔毛。 叶革 质或薄 纸质, 卵 形或狭 卵形, 长 9. 5-19 厘米, 宽 2. 5 — 6 厘米, 顶 端尖或 短尖, 基部心 形或深 心形, 全缘, 叶面 无毛, 背 面被疏 柔毛, 基出脉 5 条, 在背面 突出, 羽脉 及网脉 明显, 被疏短 硬毛; 叶柄 纤细, 长 2 — 3 厘米, 具短 硬毛。 花 单生于 叶腋; 花梗长 1.5 — 4 厘米, 被微 柔毛, 近 基部有 一叶状 苞片, 长宽约 2 毫米, 被毛; 花被管 紫色, 长 5 — 5.5 厘米, 中部急 弯曲, 收缩 成管, 檐 部近圆 筒形, 长约 3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具网状 脉纹, 外面 微被短 柔毛, 内面 仅下部 具腺状 滅毛, 下 面裂片 极小, 宽 卵形, 上面裂 片大, 有时 顶端稍 凹入, 并具 缘毛; 花药 长 圆形, 贴生 于合蕊 柱上, 子房 不明显 6 室; 合蕊柱 粗短, 顶端 3 裂。 花期 5 — 6 月, 果期 7 — 11 月。 产 剑川、 碧江、 临沧; 生于 怒江河 谷灌丛 林中, 海拔 680-2 100 米。 印度东 北部、 緬 甸北部 (密 支那, 模式 产地) 也有。 根 入药, 有行气 健胃、 祛风 止痛之 功能。 8. 萌芦叶 马兜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 1-4 Aristolochia cucurbitoides C. F. Liang (1975); 图 鉴补编 (1982)'; 贵州 植物志 (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草质 藤本. 具有圆 柱状肉 质根; 茎幼 嫩时被 短毛。 叶厚 纸质, 卵状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4 厘米或 更宽,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耳形, 两侧 裂片长 圆形, 两 面被微 柔毛, 基出脉 5 — 7 条, 网脉不 明显; 叶抦长 3 — 4 厘米, 被 短毛。 花 单生于 叶腋; 花梗长 3 — 5 厘米, 被 黄褐色 绒毛, 基部有 一极小 苞片, 被 柔毛;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 部长约 2 厘 米, 直径约 8 毫米, 有 明显的 脉纹; 管 口边缘 3 深裂, 裂片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宽 2 — 3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贴生于 合蕊柱 基部;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1.5 厘米, 具 6 棱, 被长柔 
图 版 3 1 一 4. 葫芦叶 马究铃 Aristolochia cucurbitoides C. F. Ling, 1. 花枝, 2. 花去花 被示合 蕊柱, 3. 果' 示 外形及 开裂, 4. 种子; 5—7. 卵叶 马究铃 A. ovalifolia S. M. Hwang, 5. 果枝' 6. 种子背 面观, 7. 种子腹 面观, 8. 偏花 马究铃 A. oblinqua S. M. Hwang, 花枝。 (肖 溶绘) 
马 兜铃科  15  毛; 合蕊 柱顶端 3 裂, 贴于 顶端下 延伸, 具统状 突起。 蒴果长 圆形, 淡 绿色, 具 6 棱。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8 月。 产 漾濞、 福贡、 贡山; 生 于海拔 800 — 2 500 米的 林缘、 灌丛、 山坡疏 林中。 贵州、 广 西 (西林 ) 也有。 9. 卵叶 马究铃 图版 3: 5-7 大寒药 (四川 ) Aristolochia ovalifolia S. M. Hwang (1981); 贵州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Aristolochia jinjiangensis H. Z. Hang et C. K. Hsich (1984) , side J. S. Ma; A. feddei auct. non Levi. : 图鉴 (1982)*. 藤本, 茎 木质; 根圆 柱状, 细长; 全 株密被 黄掠色 柔毛。 叶 纸质, 卵形, 长 4 一 14 厘 米, 宽 4 一 8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 心形, 两侧叶 耳互相 重叠, 嫩 叶叶面 密被长 硬毛, 老 叶变 无毛, 叶背 密被灰 白色长 绒毛, 基出脉 3 — 5 条, 侧 脉每边 3 条, 网脉 在背面 明显; 叶柄长 4 一 5 厘米, 上面有 沟纹。 花 单生于 叶腋, 紫色; 花梗长 5 — 6 厘米, 近基 部有一 苞片, 长 3 — 5 毫米, 被白色 柔毛; 花被管 近中部 弯曲; 直径约 1 厘米, 外 部具柔 毛或变 为 无毛, 具纵 脉纹, 内面有 乳突状 腺毛, 喉部 具环; 檐部圆 筒形, 偏向 一侧, 边缘 3 裂, 裂片不 等大, 内面乳 突状; 花药长 圆形, 贴生于 合蕊柱 基部;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1 厘米, 具 6 棱, 被长 柔毛, 合蕊 柱顶端 3 裂, 并向下 延伸, 常具 疣状突 起呈皱 波状。 蒴 果圆柱 形, 长约 6 厘米, 径粗约 2 厘米, 具 6 棱; 种子长 卵形, 长约 6 毫米, 宽约 4 毫米, 背 面平 凸状, 腹面 凹入。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嵩明、 宣威、 大关; 生 于海拔 1 200 — 2 500 米的 林缘、 灌丛、 沟谷 箐边。 分布于 四川 (宁 南, 模式产 地)、 贵州 等省。 根 入药, 能 止痛、 解毒。 10. 大囊 马究铃 (云 南植物 研究) Aristolochia forrestiana J. S. Ma (1989)*, (1994). 缠绕 藤本, 长约 6 米, 全体 无毛; 茎粗 2 — 3 厘米。 叶 革质, 卵 形或长 卵形, 长 9 一 13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 端尖, 基部 心形, 叶面具 光泽, 叶背 无毛, 侧脉 6 — 8 对, 在 叶背面 明显, 网状; 叶柄长 2 — 3 厘米。 花 腋生, 苞片 卵形或 在中部 增宽, 花梗长 5 — 7 厘 米, 纤细。 花 被筒长 7 — 8 厘米, 直径约 1.5 厘米, 干后 紫色; 近 基部作 "V" 字形, 下 半 部长约 2 厘米, 直径 5 毫米, 上半 部长约 6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囊状, 近顶 端逐渐 收缩, 顶端 3 裂,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2. 5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子房 棒状, 长约 1 厘米, 粗 约 2 毫米, 被毛; 合蕊 柱顶端 3 裂。 果 未见。 产盈 江神护 关附近 (根 据经 纬度) (G. Forrest 17932, 模式存 Kew; 同号 模式存 BJNU)。 本种 与卵叶 马兜铃 相似, 但叶背 无毛, 花大, 花被管 囊状, 长 8 厘米, 弯曲, 顶端 3 裂, 裂片披 针形。 11 襄花 马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Aristolochia utriformis S. M. Hwang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植 
16  云南 植物志  物志 (1988)* ; J. S. Ma (1989). 草质 藤本, 长达 8 米; 茎 无毛, 平滑 或稍具 纵棱。 叶硬 纸质或 革质, 卵状披 针形, 长 10 — 17 厘米, 宽 4. 5 — 6. 5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 耳形, 两侧 裂片下 垂或稍 内弯, 叶面平 滑 无毛, 背 面疏被 灰色长 柔毛, 基出脉 5 — 7 条, 侧 脉每边 4 一 5 条, 网脉 两面均 明显; 叶 柄长 3 — 4 厘米, 常 弯曲。 花 单生于 叶腋, 淡黄 绿色; 花梗长 4 一 6 厘米, 常向下 弯垂, 中 部 以下有 苞片; 小苞片 卵状披 针形, 密被长 柔毛;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部长 1.5 — 2 厘米, 直径 3 — 5 毫米, 网脉 明显, 向上渐 收狭; 檐部 囊状, 卵形, 不 对称, 一侧 肿胀,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 5 — 15 毫米, 前端 3 裂, 裂片 直出, 卵状三 角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内具 乳头状 突起; 花药长 圆形, 成对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并与 其裂片 对生; 子 房圆 柱形; 合蕊 柱顶端 3 裂, 裂片三 角形, 有 乳突状 突起, 边 缘向下 延伸。 果 未见。 产文山 (老 君山)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1 900 米 的阔叶 林中。 12. 管兰香 袋形 马兜铃 (新华 本草纲 要), 土木香 (云南 ) Aristolochia saccata Wall. (1829) * ; Graham in Curti's (1838) * ; Duchartre in A. DC. (1864); Hook. f. (1886); Schmidt in Engl, et Prantl (1935); Grierson et Long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in nota ; J. S. Ma (1989). Siphisia saccata Klotsch (1859); Aristolochia cathcartii Hook. f. (1886)* ; 中国植 物志 (1988); Griers et Long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in add. ; 中国 植物志 (1988); A. shukangii Chun, nom. seminud (1970); 云南中 草药选 (1970). 12a. 管兰香 (原 变种) var. saccata 木质 藤本, 长 5 — 15 米; 块根纺 锤形, 长 30 — 60 厘米, 常 数条从 茎基部 长出; 嫩枝 扁 圆形, 被褐色 线毛, 老枝近 圆形, 深 绿色, 无毛, 老 茎有不 规则纵 裂及增 厚的木 栓层。 叶 革质,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0 — 35 厘米, 宽 15 — 30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深 心形, 弯 缺深, 1 一 4 厘米, 基部两 侧裂片 圆形, 扩展, 边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近 无毛, 背面密 被白色 丝质长 绵毛, 基出脉 3 — 5 条, 侧 脉每边 5 — 6 条; 叶柄长 8 — 10 厘米, 上 面具凹 槽, 密被长 绵毛, 毛渐 脱落。 花单生 或排成 少花的 短总状 花序, 生 于老茎 基部; 花梗长 2 — 4 厘米, 密被短 粗毛, 向下 弯垂, 近基 部具小 苞片; 小苞片 钻形, 密被短 粗毛, 花被 短 粗毛; 花被管 中部急 遽弯曲 膨大呈 囊状, 囊长 1 一 2 厘米, 中部 最宽处 直径达 2 厘米, 下部的 管较上 部长, 直径约 1 厘米, 淡黄绿 色具有 紫红色 脉纹, 花 被管的 最上部 扩大呈 极 歪斜喇 叭状, 檐部长 圆形, 边缘 3 裂, 上面的 2 裂片 较大, 三 角形, 下面的 较小, 阔 三 角形, 暗 紫色, 常明 显向外 翻卷; 喉 部近四 方形, 直径 2 — 3 厘米, 具刚毛 和紫色 斑纹。 蒴果 卵形, 长约 5 厘米, 褐 棕色, 有 6 棱。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盈江、 思茅、 普洱、 临沧、 金平; 生于 400 — 900 米的亚 热带山 沟阔叶 林中。 锡金、 不丹、 印度 也有。 Grierson et Long 认为 本种近 A. cathcartii, 是两 个种。 根 入药, 有清热 解毒、 理气 止痛、 舒筋 活络的 功能。 12b. 狭叶 管兰香 (新拟 ) (变种 ) 
马 兜铃科  17  var. angustifolia (Klotz. ) Duchartre in A. DC. (1864); J. S. Ma (1989). Siphisia angustifolia Klotz. (1859). 与原 变种的 区别: 叶背 无毛, 叶为 线状披 针形, 宽约 2 厘米。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 000 米的 山坡密 林中。 印 度北部 也有。 13. 偏花 马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 8 Aristolochia oblinqua S. M. Hwang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植 物志 (1988); J. S. Ma (1989). 藤本; 茎 纤细, 扭曲, 具 沟纹, 被 柔毛或 无毛。 叶 纸质, 窄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宽 4. 5 — 6.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深 心形, 两侧 叶耳下 垂或稍 内弯, 叶面 无毛, 背 面疏被 柔毛, 基出脉 5 条, 侧 脉每边 4 一 5 条, 网脉 在叶面 明显; 叶柄约 3 厘米, 上面具 深沟, 微被 柔毛。 花 1 一 2 朵生于 叶腋, 淡 黄色; 花梗 纤细, 长约 3 厘米, 在中下 部具 1 小 苞片;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下面 密被长 柔毛;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微 被毛或 无毛, 具 脉纹, 下部 至弯曲 处长约 2 厘米, 直径 8 — 10 毫米, 上部较 下部长 而狭, 檐 部一侧 偏斜, 3 裂片, 裂片卵 状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6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具 网脉; 花药长 圆形, 成 对贴生 于合蕊 柱上, 并与 其裂片 对生;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10 毫米, 6 棱、 密被长 柔毛; 合蕊 柱顶端 3 裂, 裂片三 角形, 顶 端尖, 边缘 向下延 伸并稍 翻卷, 具 乳头状 突起。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7 — 9 月。 产 剑川、 贡山、 福贡 及怒江 河谷; 生 于海拔 1 900- -2 600 米的山 坡阔叶 林下。 模式 标 本采自 贡山。 药 用健胃 行气。 14. 川西 马究铃 山豆根 (四川 ), 滇东 马究铃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Aristolochia thibetica Franch. (1898); Forbes et Hemsl. (1905); Levi. (1909);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6); J. S. Ma (1989). 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 f. thibetica (Franch. ) S. M. Hwang (1981) ; 中国 植物志 (198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儿 feddei Levi. (1913) ;in Fedde(1913) ;Re- hd. (1929) ;图 鉴补编 (1982) ; Lauener(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儿 setchuanensis auct. non Franch, : Diels (1900), cum var. holoserisea Diels ; Forbes et Hemsl. (1905); Levi . (1915); Lauener ( 1 982 ) ; A Liangshanica Z. L. Yang (1988). 草质 藤本; 根圆 柱形; 茎 纤细, 嫩时 密被长 柔毛, 老茎 无毛, 具明 显的纵 沟纹。 叶 纸质, 琴形 或倒卵 状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18 厘米, 下部宽 5 — 8 厘米, 中部宽 2-5 厘米, 先端 短尖或 渐尖, 基部浅 心形或 耳形, 边 全缘, 叶面嫩 时疏生 白色短 柔毛, 侧 脉每边 3 — 4 条; 叶柄长 1. 5 — 6 厘米, 密被长 柔毛。 花 1 一 2 朵腋 生于叶 腋内; 花梗长 2 — 7 厘米, 常 下垂, 中下 部具小 苞片; 小 苞片卵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10 毫米, 无毛, 下面密 被短 柔毛;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部长 圆形, 长 2 — 2. 5 厘米, 直径 3 — 8 毫米, 弯曲 处至檐 部较下 部狭而 稍短, 外面黄 绿色, 有纵脉 10 条, 密被 白色长 柔毛, 内面 无毛, 檐 部 盘状, 近 圆形, 直径 2 — 3 厘米, 边缘 3 浅裂, 裂片 平展, 阔 卵形, 近 等大, 先 端具短 尖, 黄 绿色, 基部具 紫色短 线条, 具 网脉, 外面 疏被短 柔毛, 喉部 黄色; 花药长 圆形, 成 
18  南 植物志  对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并与 其裂片 对生; 子房圆 柱形, 长 6 — 12 毫米, 6 棱, 密 被长絨 毛; 合蕊 柱顶端 3 裂, 裂 片顶端 圆形, 有时再 2 裂, 边 缘向下 延伸, 具疣状 突起。 蒴果 长 圆状或 卵形, 6 棱, 长 3 — 7 厘米, 近 无毛, 成 熟时暗 褐色; 种子倒 卵形, 长 3 — 4 毫米, 宽 2 — 3 毫米, 背面平 凸状, 腹面 凹入, 中间具 种脊。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8 月。 产 富民、 东川、 嵩明 (Ducloux 599 ut Ar. boratiana Levi, ined , ex Lauener) ; 生 于 海拔约 2 800 米的山 坡灌丛 林中; 四川 (南 川、 叙永、 康定) 也有。 15. 宝兴 马兒铃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4: 1-3 闷消 (禄劝 ), 南木香 (丽江 ), 大 内消、 理防己 (曲靖 ), 藤 藤黄、 木香 马究铃 (图 鉴), 淮通、 老蛇藤 (四川 ), 淮通 马兜铃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岩 见愁、 排风藤 (贵 州), 关木通 (西藏 ) 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 (1887), (1898); Diels (1901), (1912); Forbes et Hemsl. (1905); Levi. (1909); Wright in Curtis ,s ; (1910)*; Levi. (1915); Rehd. et Wils. (1917); Bean (1925); Rehd. (1929); Hand. -Mazz. (1931); Schmidt in Engl, et Prantl. (1935);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湖北 植物志 (1976); 贵州 植物志 (1982); 福建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浙江 植物志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武陵 山地区 维管植 物检索 表 (1995). Aristolochia bonatii Levi. (1909); A. faucimaculata H. Zhang et C. K. Hsieh (1984), fide J. S. Ma. 缠绕 藤本; 茎 木质, 圆 柱形, 具纵 沟纹, 被 稀疏微 柔毛。 叶 膜质或 纸质, 心 形或卵 状 心形, 长 8 — 19 厘米, 宽 6 — 13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深 心形, 两 侧裂片 下垂或 内弯, 两 面被白 色倒伏 硬毛, 脉 基出、 5 条稀 7 条, 网脉 两面均 明显; 叶柄长 3 — 8 厘米, 被长 柔毛。 花 1 一 3 朵生于 叶腋; 花梗长 3 — 8 厘米, 被 柔毛, 在近 基部具 小苞片 一枚, 小苞 片 卵形, 长 1 一 1.5 厘米, 背面被 柔毛; 花被 紫色,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部长 2 — 3 厘 米, 直径 8 — 10 毫米, 弯 曲处至 檐部下 部狭而 稍短, 外面 密被长 柔毛, 有 明显的 纵棱, 外 面被长 柔毛; 檐部近 圆形, 直径 3 — 3. 5 厘米, 有紫色 斑点, 边缘淡 绿色, 具网状 脉纹, 边缘微 3 浅裂, 裂 片常稍 外翻, 顶端 凸尖, 喉部 圆形、 具环, 直径约 8 毫米; 花 药长圆 形, 成对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并与 其裂片 对生;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8 毫米, 具 6 棱, 密 被长 柔毛; 合蕊 柱顶端 3 裂, 裂片顶 端有时 2 裂, 常 钝圆, 边缘 向下延 伸呈被 波状。 蒴 果长 圆形, 棒状, 粗 2 — 3. 5 厘米, 长 6 — 8 毫米, 具 6 棱, 棱通 常波状 弯曲, 成 熟时自 顶 端向下 6 瓣 开展, 种子 三角状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宽 3 — 4 毫米, 背面平 凸状, 具鮫 纹及 隆起的 边缘, 腹面 凹入, 中间 具膜质 种脊。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 11 月。 产 宜良、 安宁、 禄劝、 大理、 鹤庆、 丽江、 中甸、 维西、 德欽; 生 于海拔 2 000 — 3 2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内。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南、 湖北、 浙江、 江西、 福 建也有 分布。 藤茎 入药, 有除烦 退热、 消热 利湿、 行水 下乳、 排浓 止痛的 功能。 16. 滇南 马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 4-5 萝葡 防己、 土木香 (思茅 ) Aristolochia petelotii C. C. Schmidt (1935); J. S. Ma (1989), (1989). 
图 版 4 1 — 3. 宝兴 马充铃 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 , 1. 花枝, 2. 花 纵剖, 示合蕊 柱及花 被 内部, 3. 雌雄 合蕊柱 放大; 4 一 5. 漠南 马先铃 A. petelotii 0. C. Schmidt, 4. 花, 5. 叶 I 6. 怒江 马充铃 A. salweenensis C. Y. Cheng et J. S. Ma, 6. 花枝。 (李锡 •! 绘) 
20  云南 植物志  A. austroyunnanensis S. M. Hwang (198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et in add. 中国 植物志 (1988)\ 藤本; 茎 扁平, 粗 7 毫米, 具细 纵裂; 当 年生幼 茎密被 黄褐色 糙毛。 叶 革质, 卵状 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3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浅 心形, 叶 面沿主 脉 和侧脉 密被长 柔毛, 背面 叶脉上 也被长 柔毛, 网 脉脉络 清晰; 叶柄长 2 厘米, 密被长 柔毛。 总 状花序 腋生。 花 2 — 3 朵, 花 被大, 花 被管黄 绿色, 有紫色 斑纹, 外 面被长 柔毛, 内面 无毛, 管粗约 1.5 厘米,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部长 5 — 6 厘米, 直径 1 一 1.2 厘 米; 檐部 盘状、 长 卵形, 长 5 — 8 厘米, 直径 5—7 厘米, 黄色 而有紫 色斑纹 和网状 脉纹, 边缘 3 裂, 上面 2 裂; 喉 部半圆 柱形, 直径约 1.5 厘米;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6 棱, 密被 褐色长 粗毛; 合蕊柱 粗短, 顶端 3 裂, 边 缘向下 延伸, 具皴 波状。 蒴果 长椭圆 形, 6 棱, 密被 黄褐色 絨毛。 产 马关、 金平、 屏边、 元阳、 思茅; 生于 石灰岩 次生常 绿阔叶 林下, 海拔 1 300 — 1 900 米。 广西 (那坡 ) 也有。 越 南北部 (沙巴 ) 也产。 17. 怒江 马究铃 图版 4: 6 Aristolochia salweenensis C. Y. Cheng et J. S. Ma (1989); J. S. Ma (1989). 草质 藤本; 基 部常木 质化, 多 分枝, 长 1 一 3 米, 直径 3 — 4 毫米, 幼时 密被褐 色毛, 成熟后 渐少或 无毛。 根 线形, 多 分枝, 长 1 一 1.8 米, 直径 2 — 5 毫米。 叶 纸质,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耳形, 叶面被 柔毛, 叶背密 被淡黄 褐色 柔毛; 侧脉 4 一 6 对, 小脉 在叶背 明显;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近基部 1/3 处 折曲成 V 形, 外部淡 绿色, 被 白色疏 柔毛, 檐部近 圆形, 紫色, 喉部 黄色, 具明显 突起; 合蕊 柱基部 无柄, 柱 头裂片 内弯; 花 药位于 合蕊柱 基部; 子房圆 柱状,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约 3 毫米, 密被 柔毛。 果 未见。 花期 4 一 6 月。 产碧江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2 000 米 山坡的 岩石石 缝中或 林下, 稀见。 根 入药, 治 胃病。 本种 花被大 而长, 外部 白色, 檐部 紫色。 18. 变色 马兜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5: 4 白金 古榄、 苦 凉藤、 青 藤香、 山总管 (广西 ) Aristolochia versicolor S. M. Hwang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huoh. (1985),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A. xvestiandii auct. non Hemsl. : C. F. Liang (1975); 图 鉴补编 (1982)* , in clavi ;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89), P. P. quoad pi. Sicgour). 高 大木质 藤本, 长达 数米, 茎粗约 10 — 18 厘米; 块根 肥大, 直径约 15 厘米, 外面 黄 褐色, 剖面白 色或淡 黄色; 嫩枝 纤细, 被 柔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长椭 圆形或 椭圆状 披 针形, 长 14 一 20 厘米, 宽 3 — 6. 5 厘米, 先端 短尖至 渐尖, 基部 收縮成 耳形, 全缘, 叶 面 无毛, 背 面叶脉 疏被长 柔毛, 老时毛 渐脱落 ,粉 绿色, 基出脉 3 条, 侧 脉每边 8 — 12 条, 网脉下 面明显 凸起;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常 扭曲, 微 被毛。 花深 紫色, 1 一 2 朵 腋生, 花梗 长 3 — 5 厘米, 被 淡黄色 柔毛;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部长 3 — 4 厘米, 直径 6 — 8 毫米, 黄 绿色, 有 纵脉, 外 面密被 丝质长 柔毛, 内面 无毛, 檐部 盘状, 近 圆形, 直径 4 一 6 厘米, 
图 版 5 1—2. 藏木通 Aristolochia gri{fithii Hook. f. et Thorns ex Duchartre, 1. 叶枝, 2. 花; 3. 长叶 马充铃 A. championii Merr. et Chun, 3. 花枝, 4. 变色 马先铃 A. versicolor S. M. Hwang, 4. 花枝。 (杨建 昆绘) 
22  云南 植物志  花蕾时 黄色, 开 花后紫 红色, 无 斑纹, 有网状 脉纹, 内面 无毛, 外 面密被 掠色丝 质长柔 毛, 边缘浅 3 裂, 裂片近 等大; 喉部半 圆形, 直径约 5 毫米, 稍 具环状 突起; 花 药长圆 形, 成对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并" ^其裂 片 对生;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1 厘米, 6 棱, 密被 棕色长 柔毛; 令蕊 柱顶端 3 裂, 裂片顶 端钝, 边 缘向下 延伸, 并有 乳头状 突起。 蒴果、 椭 圆状, 长 5 — 8 厘米, 直径 1.5 — 2 厘米, 淡 绿色, 6 棱, 自顶 端向下 开裂; 种子卵 状三角 形, 长约 6 毫米, 宽约 4 毫米, 背面 平凸, 腹面 凹入, 暗 褐色。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8 — 11 月。 产西 双版纳 (模 式产地 )、 麻 栗坡、 西畴、 临沧、 陇川、 盈江、 昭通、 曲靖、 玉溪; 生 于海拔 500 — 1 500 米 的石灰 岩山坡 林中及 山地阴 湿地。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泰国 也有。 19. 长叶 马究铃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 3 洋藤香 (四川 ), 三筒管 (广西 ) Aristolochia championii Merr. et Chun (1940); C. F. Liang (1975); 图 鉴补编 (1982); 贵州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广. A. Ion gi folia Champ, ex Benth. (1854), non Roxb (1832) ; Duchamtre in A. DC. (1864); Hance (1875); Hook. f. in Curtis 's (1886)* ; Forbes et Hemsl. (1891); Dunn et Tutch. (1912). 木质 藤本, 长达 数米; 具 块根, 圆柱 状或, 串 珠状, 其横 断面淡 黄色, 维管束 呈放射 状; 小 枝幼时 被疏短 粗毛。 叶近 革质, 狭披针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1. 5 — 3. 5 厘米, 先端短 尾尖或 窄尖, 基部圆 形或浅 心形, 全缘, 上 面仅中 脉和侧 脉被长 柔毛, 背面 密被长 柔毛, 基出脉 3 条, 侧 脉每边 6 — 15 条, 网脉 在背面 凸起而 明显; 叶柄长 1 一 2. 5 厘米, 扭曲, 被长 柔毛。 花深 紫色, 单生或 数朵排 成总状 花序, 生于老 茎上; 花梗纤 细, 长 3 — 4 厘米, 下垂、 被长 柔毛, 近基 部具小 苞片; 小甚片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1 厘米, 密被长 柔毛; 花被 管急遽 弯曲, 下部长 5 — 7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外部黄 绿色, 被长柔 毛, 具棕色 脉纹、 内面被 绒毛; 檐部 盘状, 圆形, 直径 4 一 6 厘米, 内面紫 红色并 有暗紫 的 网纹, 密 布疣状 突起, 边 缘稍浅 3 裂, 裂片不 等大; 喉 部近半 圆形, 直径约 1.5 厘米, 暗 紫色; 花药长 圆形, 成对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1.5 厘米, 6 棱, 密 被长 柔毛; 合蕊柱 粗厚, 裂片顶 端钝, '边缘 具乳头 状突起 并向下 延伸。 蒴果椭 圆状, 长 6 — 8 厘米, 直径约 3 厘米, 灰黄 色至暗 褐色, 成熟时 6 瓣 开裂; 种子 卵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背面 凸起, 腹面 凹入, 暗 褐色。 花期 6 — 7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广南、 屏边、 盈江、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 300 — 1 550 米 的沟谷 林内、 山坡 林缘、 箐边。 分布于 广西、 广东、 台湾、 四川、 贵州。 块根 入药, 有清热 解毒的 功能。 20. 革叶 马究铃 Aristolochia scytophylla S. M. Hwang et D. Y. Chen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木质 藤本; 块根纺 锤形, 长约 15 厘米, 粗约 10 厘米, 表皮浅 黄色。 嫩枝密 被白色 绒毛, 老枝暗 紫色。 叶厚 革质, 长 卵形, 长 7 — 20 厘米, 宽 3. 5 — 10 厘米, 先端 短尖至 渐尖, 基部 心形, 两侧 裂片下 垂或稍 扩展, 弯缺宽 而深, 全缘, 稍 内卷, 叶面 无毛, 常 
马 兜铃科  23  具 光泽, 背 面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基出脉 3 条, 侧 脉每边 4 一 5 条, 网脉 在两面 均明显 隆起; 叶柄长 2 — 6 厘米, 上面具 深槽, 被 白色短 柔毛, 以 后逐渐 脱落, 干后呈 紫色。 花 数朵聚 生或排 成总状 花序, 生 于老茎 基部; 花 梗长约 1.5 厘米, 近 基部具 小苞片 2 — 3 枚, 小苞 片 钻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下 面密被 白色长 柔毛, 上面 无毛;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 部长约 2 厘米, 直径约 8 毫米, 外 面密被 白色长 柔毛, 有明显 隆起的 纵脉, 通 常脉 纹上被 密毛, 内部 仅下部 有乳头 状毛, 其余 无毛; 檐部 盘状, 近 三角状 圆形, 直径 2 — 2. 5 厘米, 紫 红色, 外面被 白色长 柔毛, 内面 无毛, 有 不规则 乳头状 突起, 边缘浅 3 裂, 裂片 平展, 阔三 角形, 长宽约 1.5 厘米, 常 增大; 喉部 三角状 圆形, 直径约 3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成对贴 生于合 蕊柱近 基部, 并与 其裂片 对生;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1 厘米; 合 蕊 柱顶端 3 裂, 边 缘向下 延伸, 有时稍 翻卷, 具 乳头状 突起。 果 未见。 花期 1 一 3 月。 产 广南、 瑞丽 (? ); 生 于海拔 600 米 的石灰 岩灌丛 林中。 分布 于广西 (乐业 )、 贵州 (安 顺, 模式产 地)、 四川。 21. 昆明 马党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Aristolochia kunmingensis C. Y. Cheng et J. S. Ma (1989); J. S. Ma (1989). A. yunnanensis Franch. var. meiosatha Hand. -Mazz. (1924), (1931) ;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A. heterophylla auct. non Hemsl : 贵州 植物志 (1982); A. feddei auct. non Levi. :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木质 藤本, 长达 7 米, 粗 2 — 10 毫米, 幼 时被疏 柔毛, 老时 无毛。 根圆 柱状, 长 2 — 5 米, 粗 1 一 3 厘米。 叶 纸质或 革质, 卵 形或长 卵形, 长 6 — 14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先端 . 渐尖或 急尖, 基部 心形,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背淡 绿色, 被疏 柔毛或 无毛, 侧脉 4 一 6 对, 小脉 网状; 具 叶柄, 长 1.5 — 4 厘米, 被疏 柔毛或 无毛。 单花, 腋生; 苞片 钻形; 花梗长 2 — 3 厘米, 被疏 柔毛; 花被长 4 一 5 厘米, 喇 叭状, 冠幅约 6 毫米, 近基部 1/3 处折曲 V 形, 外 部淡淡 白色, 具 柔毛; 檐部 圆形, 3 裂, 喉部 黄色, 内侧 具紫色 条纹; 花药 位于合 蕊柱 基部。 子房圆 柱状, 长约 8 毫米, 直径约 2 毫米, 具 柔毛。 蒴 果长圆 柱状, 长 3 — 4 厘米, 直径约 2 厘米。 种子 卵状三 角形。 花期 4 月, 果期 8 — 9 月。 产昆明 (模 式产地 )、 嵩明、 武定、 景东、 宾川、 洱源、 剑川、 漾濞、 腾冲、 碧江、 盈江、 文山; 生于 林下灌 丛中及 林缘。 分布于 贵州。 22. 藏木通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 1-2 八勒噶 (藏语 ), 追风散 (云南 ) Aristolochia griffithii Hook. f. et Thorns, ex Duchatre in A. DC. (1864) ; Hook, f. (1886); Hara (1966), (1968)*; 西藏 植物志 (1983)*; Grierson et Long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J. S. Ma (1989). A. yunnanensis Franch. (1898) ; Forbes et Hemsl. (1905) ; Levi. (1909) ; (1915); Hand. -Mazz. (1931)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中国 植物志 (1988) ; /sofrema griffithii (Hook. f. et Thorns, ex Duch. )C. E. C. Fisch. ilSlS) ; Aristolochia macrocarpa C. Y. Wu et S. K. Wu ex D. D. Tao, 西藏 植物志 (1983), syn. nom. 粗大 藤本, 茎 扭曲; 嫩枝圆 柱形, 密被红 棕色长 柔毛, 老茎 无毛, 干后 纵裂。 叶厚 纸质至 革质、 阔心形 或卵状 心形, 长 9 一 24 厘米, 宽 6 — 25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 心形, 
24  云南 植物志  两侧 耳形, 边 全缘, 叶 面被疏 乳突状 柔毛, 叶 背密被 褐色长 柔毛; 基出脉 7 — 9 条, 侧脉 每边 4 一 5 条, 网脉在 两面均 明显; 叶柄长 10 厘米, 被长 柔毛。 花 单生于 叶腋, 花梗长 10 厘米, 下垂, 近基部 具有小 複片; 小苞片 卵形, 长宽约 3 厘米, 被长 绒毛;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部 囊状, 倒 卵形, 长达 8 厘米, 直径约 3. 5 厘米, 弯曲 处至檐 部长约 2 厘 米, 直径约 1.5 厘米, 外面 被褐色 柔毛, 具 纵脉, 檐部 盘状, 近 圆形, 直径 5 — 7 厘米, 内 面暗紫 色并有 黄白色 斑纹和 明显的 网脉, 边缘浅 3 裂, 近 等大, 喉部半 圆形, 直径约 1 厘米; 花药长 圆形, 贴生于 合蕊柱 基部;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4. 5 厘米, 6 棱, 密 被长絨 毛; 合蕊 柱顶端 3 裂, 边 缘向下 延伸。 蒴 果长圆 柱形, 长 10 — 18 厘米, 直径 3 — 3. 5 厘 米, 6 棱, 成熟 时自顶 端向下 6 瓣 开裂; 种子 多数, 卵状三 角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3 毫 米, 背面平 凸状, 常具 级纹, 腹面 凹入, 浅 榇色。 花期 3 — 5 月, 果期 8 — 12 月。 产 丽江、 鹤庆 (A. yunnanensis 的模 式产地 )、 维西、 剑川、 洱源、 邓川、 宾川; 生 于海拔 1 900 — 2 800 米的 密林、 灌丛 山坡。 分布于 西藏。 印度东 北部、 锡金、 不丹、 尼 泊尔 也有。 23. 翅茎 马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Aristolochia caulialata C. Y. Wu ex C. Y. Cheng et J. S. Ma (1989). 木质 藤本, 茎 扭曲, 长达 10 米, 粗 2 — 4 厘米, 嫩幼时 具疣状 突起, 老时具 有增宽 的木 栓翅, 翅厚 3 — 6 毫米, 褐色; 根圆 柱状, 长达 3 米, 常在末 端具有 硕大的 块根。 叶 革质, 圆形, 长 18 — 30 厘米, 宽 16 — 26 厘米, 先 端尖, 基部 平截; 叶面 光亮, 叶背无 毛; 侧脉 5 — 7 对, 小脉 网状, 在叶背 明显; 叶柄略 扭曲, 长 5 — 7 厘米。 总状 花序具 2 花, 长 13 — 16 厘米, 生于老 茎的叶 腋内; 苞 片小, 卵形; 花梗长 2 — 4 厘米, 与截片 均被褐 色 柔毛; 花被长 6 — 8 厘米, 在中部 折曲呈 V 形, 外面淡 白色, 具褐色 柔毛, 檐部 3 裂, 裂片 紫色, 具疣状 突起, 喉部 黄色, 具紫色 斑点; 合蕊 柱长约 5 毫米, 基部 具柄; 子房 长圆 柱状,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 3 — 5 毫米, 密 被褐色 柔毛。 果 未见。 花期 4 一 5 月。 产西 双版纳 (模 式产地 )、 盈江、 富宁、 河口; 生 于海拔 600 — 1 000 米 的低丘 山谷密 林中。 泰国 也有。 本种 与滇南 马究铃 Aristolochia petelotii 相似, 但叶 心形, 近无毛 或无毛 ,基部 平截; 花 被长约 8 厘米, 喉部 黄色, 具紫色 斑点; 合蕊柱 较大, 长约 6 毫米, 基部 具柄。 24. 广西 马究铃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广南香 (思茅 ), 萝 匐防己 (普洱 ), 大叶 山总管 (广西 ) 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Chun et How ex C. F. Liang (1975) ; 图 鉴补编 (1982) ' ; 福建 植物志 (1982); jj (州 植物志 (1982), P. p.;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in add. ;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P. , excl. syn. ;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J. S. Ma (1989) •; Y. X. Luetal. (1989). A. austroszechuanica C. B. Chien et C. Y. Cheng (1988); 图 鉴补编 (1982), nom. nud. ' 木质大 藤本; 块根纺 缍形, 常数个 相连, 表面棕 褐色, 外 皮常有 裂纹, 内面淡 黄色; 嫩枝 有棱, 密 被污黄 色或淡 棕色长 硬毛, 老枝 无毛, 有 增厚、 条状剥 落的木 栓层。 叶厚 纸质至 革质, 卵状 心形或 圆形, 长 18 — 25 厘米, 宽 18 — 30 厘米, 先端常 有小刺 尖或短 
胡椒科  25  尖, 基部 心形, 嫩 幼叶面 被稀疏 短毛, 成长叶 两面均 密被长 硬毛; 基出脉 5 条, 侧脉每 边 3 — 5 条, 网 脉近横 格状, 在叶 背明显 隆起; 叶柄 粗大, 长 5 — 15 厘米, 粗 3 — 5 毫米, 密被长 硬毛。 花 1 一 3 朵 成总状 花序, 腋生, 花序长 3 — 4 厘米, 常向下 弯垂, 密 被长硬 毛, 近基 部具小 苞片, 小苞片 钻形, 长约 3 毫米, 密被长 硬毛; 花 被管中 部急遽 弯曲, 下 部长 2 — 3. 5 厘米, 直径约 1 厘米, 弯 曲处至 檐部长 3 — 4 厘米, 较狭, 外面淡 绿色, 具 纵 脉纹和 纵棱, 密被长 硬毛, 檐部 盘状, 近圆三 角形, 上面蓝 紫色, 并具 有暗红 色棘状 突起, 具 网脉, 外面被 棕色长 硬毛, 边缘浅 3 裂, 裂片 平展, 阔三 角形, 长约 1.5 厘米, 宽约 2 厘米, 边 缘常外 反折, 喉部近 圆形, 黄色; 花药长 圆形, 成 对贴生 于合蕊 柱近基 部;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1 厘米, 6 棱; 合蕊 柱顶端 3 裂, 裂片顶 端钝, 边缘 向下延 伸而反 卷, 具 乳头状 突起。 蒴 果椭圆 柱状, 褐 黄色, 长 8 — 12 厘米, 直径约 2 厘米, 具 6 棱, 顶 端具 有长约 3 毫米的 喙尖, 基部 收狭, 成熟 时自顶 端向下 6 瓣 开裂; 种子 卵状三 角形, 长 约 5 毫米, 宽 4 毫米, 背面平 凸状, 腹面 凹入, 栗 褐色。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思茅、 广南、 富宁、 金平; 生 于海拔 400 — 1 500 米的 河谷密 林中、 山坡 灌丛。 分 布于 广西、 广东、 贵州、 湖南、 浙江、 福建。 此外, 云 南尚有 孔雀花 Aristolochia ringens Vahl (1794); J. S. Ma et C. Y. Cheng (1989)' 栽培种 在盈江 归化的 记录。 但 Edinburgh 同人定 Forrest 8289,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引作 Aristolochia platanifolia Duchatre, 根据 Kew 藏同 号标本 (存秦 仁昌照 片), 则 系油瓜 Hodgsonia macrocarpa (Bl. ) Cogn. 的 无花标 本, 并非 该种。 28. 胡椒科 Piperaceae nom. conserv. 草本、 灌木 或攀援 藤本, 稀为 乔木, 常具 芳香; 维 管束多 少散生 而类似 单子叶 植物。 叶 互生, 稀 对生或 轮生, 单叶, 全缘, 两侧常 不等, 脉 掌状或 羽状, 托 叶存在 或否。 花 极小、 单性或 两性, 雌雄 异株或 杂性, 花 被缺, 小苞片 存在, 集合 成稠密 的穗状 花序或 由 穗状花 序再排 成伞形 花序, 极稀 为总状 花序, 花序 与叶对 生少有 顶生。 雄蕊 1 一 10, 花 丝 离生, 药 2 室, 分离或 汇合; 雌蕊由 2 — 5 心皮 组成, 连合为 1 室 子房, 室内仅 1 胚珠, 直生, 柱头 1 一 5, 无或有 极短的 花柱; 果 干燥或 肉质、 不 开裂, 小 浆果; 种子具 少量的 胚 乳和丰 富的外 胚乳。 约 10 属, 近 3 100 种, 分布 于热带 和亚热 带温暖 地区。 我国有 4 属约 70 种。 云南产 3 属 48 种 3 变种。 胡 椒科植 物的化 学成分 含有挥 发油、 生 物碱和 黄酮、 鞣 质及阜 等, 是重要 的药用 植物, 在民 间几乎 都作为 活血止 痛药, 用 于舒筋 活血、 止痛, 荜菝 明碱还 有降压 作用。 本科 的系统 亲缘, 克朗 奎斯特 (1981) 将 此科置 于金粟 兰科、 三 白草科 之后, 归入 胡 椒目, 置 于最原 始的木 兰目、 樟目之 后的第 三目, 这 就给我 们多少 了解该 科的原 始性。 另从 它的维 管束中 存在着 散生维 管束, 这就 更具体 表明了 它的原 始性; 并 与单子 叶植物 存 在一定 的亲缘 关系。 甚至 有人推 测该科 由单子 叶植物 起源。 显然 这是一 种没有 多大希 望的 推测。 胡 椒目的 祖先可 以在木 兰目中 寻找。 在 木兰目 中有一 个科, 即 Lactoridaceae 的果实 
f 示 胡椒目 相似的 特征: 花小, 无請, 3 + 3 的 職等; 财^^^;^ 化。 它有可 能是胡 椒目的 袓先, Melchior (1964) 已将 该科纳 入胡椒 ^ 分属 检索表 1 (2) 花排列 成疏松 的总状 花序; 果 密被错 状刺毛 2 (1) 雄列成 紧鶴龍 花序或 自雜花 序复聚 成伞形 花序; 果膽 状刺毛 ' H^Z'ppelia 3 (4) 柱头 3 一 5 , 稀 2 ; 花 单性、 幌 异株, 稀 两性或 4 (3) m^^., 叶 对生、 轮 生或稀 互生, "::;^:; 匸 二二 丄胡 椒属二 3. 草 胡椒属 Peperomia 1 齐 头线属 Zippelia B1. 直立 草本, 全部 无毛; 维管 束外面 的联合 成环, 内面 成散生 叶互牛 卵状, |、、fl^ ^ 基出; 托叶 膜质、 早落, 留有环 = 托叶 i 花 I 成 5 r f 的疏 松总状 花序; 花 被缺; 聰 6, 花丝 离生, 粗醒, 花药 直立, 长 L 形 J 室内^ * 平行, 纏; 職由 4 个心皮 组成, 分离; 子房 1 室, 表面多 统状凸 长起圆 ^ 头 4, 分离。 果 球形、 不 开裂, 表面密 生锚状 剌毛。 多优状 凸起, 柱 1 种, 分 布于热 带亚洲 (印 度至马 来西亚 )。 我 国产于 南部及 西南部 絨属 ZippeliaBl. 可能是 胡椒科 联系三 白草科 Saururaceae 的过 渡属, 其 形太特 S 花序里 t 状」 心 皮合生 ( 由 4 个心 皮舰成 胚珠 2 颗, 自基部 直生亇 1 枚发育 ^ilf^^il'^ 这 些特贿 是和三 自草科 有亲缘 的特征 。胚珠 自基部 直生贝 ^是 1- 齐头续 (河口 ) 图版 6: 1-3 野胡椒 (河口 ), 藤 子毕拨 (勐腊 ) Zippelia begoniaefolia B1. (1830); C. Y. Wu et W. T. Wang (1958); 海南植 物志 (1964); 图鉴 (1972); 中国 植物志 (1982)*. Zrppelia lappacea Benn. (1838); Circaeocarpus saururoides C. Y. Wu (1957) 湿生 草本、 直立, 高 50 — 100 厘米; 茎有 纵棱, 基部具 不定根 托叶存 叶 «r/'Sr' 长 12 厘米, 宽 厘米, 顶端短 渐尖, 基 5一7 条, 在背面 凸起, 于边缘 网结; 叶柄长 3. 5 - 5 厘米, 基部魅 单 内, 亂 长 11 厘米; 花淡 黄色, 基 部賊片 1, 长 i 園1 ^ 花被 ^ 5 - 6, 长酵 ,长 2 - 3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職 多数, 10—20; 长圆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 毫米, 柱头 3 — 5 裂。 果圆 球形, 直径 6 — 7 毫米, 舉色 被 有放射 状錨状 勾毛。 花期 5 月, 果期 7 月。 , 笔术, 黑色, 口、 蒙自、 麻 栗坡、 勒腊; 生 于山谷 林下, 海拔 580 — 1 100 米。 分布于 广西南 部及 广东、 海南。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马来 西亚、 老 挝及越 南北部 也有。 
胡椒科  27  2. 胡椒属 Piper Linn. 灌木 或攀援 藤本, 稀为 乔木或 草本; 茎枝 有膨大 的节, 维 管束外 面联合 成环, 内层 散生。 叶 互生、 全缘, 托叶 早落。 花 微小、 单性, 雌雄 异株, 稀 两性或 单性, 为 长或短 的 与叶对 生稀顶 生的稠 密穗状 花序, 每 花有盾 状或杯 状苞片 1 枚; 花 被缺; 雄蕊 2 — 6, 花 药 2 室, 2 — 4 裂; 子房 1 室, 仅 1 胚珠 发育。 果装 果状、 卵形、 倒 卵形或 球形, 稀长圆 形, 红色或 黄色、 黑色, 无 柄或具 短柄。 约 2 000 种, 泛热带 分布, 我 国约有 60 余种, 广布于 西南至 台湾, 云南 及海南 尤盛。 云南产 41 种 2 变种。 本 属药用 植物约 20 余种, 有 著名传 统中药 胡椒、 荜接、 海 风藤、 石 南藤及 药裔。 70 年代 初期, 又从 民间发 掘了海 南药、 思茅 胡椒及 岩生等 10 多种 药物。 本属 植物化 学成分 含有挥 发油、 生物 碱和黄 酮等。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 序顶生 或有时 兼有与 叶对生 1. 顶 花胡椒 P. terminaliflorum 2 (1) 花 序与叶 对生。 3 (8) 花 两性或 杂性, 雌雄 同株。 4 (7) 苞片 圆形, 中央或 中央稍 上方具 柄着生 于花序 轴上, 盾状。 5(6) 花序圆 柱形, 长 3 — 13 厘米, 直径 2 — 3 毫米。 6 (5) 花 序短, 近 球形, 长 6 — 16 毫米, 粗约 3 毫米 2. 短 mullesua 7 (4) 苞片 匙状长 圆形, 腹 面贴生 于花序 轴上, 仅边缘 和顶部 分离, 浅杯状 3. 胡椒 P. nigrum 8 (3)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9 (20) 苞 片长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腹 面贴生 于花序 轴上, 仅边缘 和顶部 分离。  10 (17) 叶 两面均 无毛。 11 (12) 叶 脉羽状 4. 勐 海胡椒 P. chaudocanum 12 (11) 叶脉 掌状, 全部基 出或仅 1 对离基 从中脉 发出。 13 (16) 叶脉 7 — 9 条, 最上 1 对离基 1.5 — 5 厘米, 从中脉 发出; 叶大。 14 (15) 直立亚 灌木; 果 卵形, 顶端 略尖, 无柄 5. 搏 叶胡椒 P. polysyphorum 15 (14) 攀援 藤本; 果球 形或近 球形, 具抦 6. 短 柄胡椒 P. stipitiforme 16 (13) 叶脉 5 条, 或 5 — 7 条 兼有、 基 出或近 基出, 如 为近基 出时, 最上 1 对叶脉 离基约 5 毫米, 从 中脉 发出; 叶较小 7. 柄 果胡椒 P. mischocarpum 17 (10) 叶至 少背面 被毛。 18 (19) 枝、 叶腹面 无毛; 叶顶端 骤然紧 缩具短 尖头; 叶柄长 3 — 5 厘米或 更长; 总花 梗短于 叶柄; 甚 片长 3 — 4 毫米; 果球形 8. 卵叶胡 槭 P. attenuatum 19 (18) 枝被密 粗毛; 叶腹面 沿脉上 尤其是 中脉基 部被疏 粗毛, 顶端短 渐尖, 叶柄长 5 — 15 毫米; 总 花 梗长于 叶柄, 范片长 1.5 — 2 毫米; 果卵形 9. 屏 边胡槻 P. pingbienense 20 (9) 片 圆形, 中 央或近 中央具 柄或无 柄着生 于花序 轴上。 
21 (24) 22 (23) 23 (22) 24 (21) 25 (82) 26 (59) 27 (30) 28 (29) 29 (28) 30 (27) 31 (46) 32 (41) 33 (34) 34 (33) 35 (40) 36 (39) 37 (38) 38 (37) 39 (36) 40 (35) 41 (32) 42 (45) 43 (44) 44 (43) 45 (42) 46 (31) 47 (54) 48 (53) 49 (50) 50 (49) 51 (52)  苞 片边缘 有密细 缘毛; 子房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枝、 叶 无毛; 叶基部 純圆而 微缺, 其凹 缺宽度 仅为叶 柄宽度 之半; 雌花序 粗壮, 长达 30 厘 厘米' 果顶 部具菱 状四角 10. 粗翻椒 P. tsangyanense 枝、 叶被 粗毛; 叶基部 心形, 具 圆而不 等侧的 两耳; 雌 花序长 5 一 6. 5 厘米, 直径约 2 毫米. 果 顶部圆 „ 壬 且^—』2笔木, 工工 , —dh— 丄 ? * 乇胡揪 P. semiimmersum 苞片 无毛, 少有背 面或腹 面栴上 被毛, 但无 缘毛; 子房 离生或 嵌生于 花序轴 中并与 其合生 雌 花序圆 柱形, 长为 宽的数 倍至数 十倍。 T 片力兵 口王。 叶两面 或背面 或仅脉 上被不 同类型 的毛。 叶至少 背面被 分枝的 复毛。 叶小,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4 . 5 — 9 厘米, 宽 2. 2 — 5 厘米, 总花 梗短, 长 5 — 10 毫米 12a. 复 毛胡椒 P bonii 叶大, 椭圆形 或长椭 圆形, 长 12 — 18 厘米, 宽 6 — 8 厘米; 总 花梗长 2 — 4 厘米 W^^tJ^iZ 12b. 大叶复 毛胡椒 P bonii var. macrophyl.un, 叶基部 心形或 弯缺成 耳状, 其弯缺 之宽度 远宽于 叶抦之 宽度。 子房 和果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叶至少 背面各 处被毛 叶仅 沿脉上 被毛。 藤本, 叶 7 脉, 脉上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苞 片中央 具柄或 无柄, 着 生于花 序轴上 叶 仅背面 脉上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最上 1 对叶 脉离基 7 — 20 毫米, 从中脉 发出; 花 序轴被 毛或雌 花序轴 无毛。 叶近 膜质; 雌 花序长 6 — 8 毫米, 雄 花序长 1.5 一 2 厘米; 果无毛 sarmentosum 叶纸 质至近 革质; 雌 花序长 3 — 5 厘米, 雄花序 长可达 15 厘米; 果顶端 被绒毛 15. 蒌叶 P. betle 叶两 面脉上 均被极 细的短 柔毛; 叶 脉全部 基出; 花序 轴无毛 荜赛 P longum 直立亚 灌木; 叶 9 脉, 脉 上的毛 较长; 苞 片中央 具柄, 着生于 花轴上 , _ ^一一 17. 子 P. yunnanense 子 房和果 离生。 叶基部 心形, 两侧 相等, 或略 不等; 叶脉 5 — 7 脉; 叶柄长 1 一 4 厘米 或更长 叶沿 脉上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叶鞘 长为叶 柄之半 或过之 .°  13. 多 脉胡械 P. submultinerve  sylvaticum ^^^或 脉上被 ffl 毛或短 柔毛; 龍 基部錢 19. 小叶 爬崖香 P. arboricola 叶 基部斜 耳形, 两耳极 不等; 8 — 9 脉; 叶 柄短, 长约 2 毫米 20. 盈江 胡椒 P. yjnkiangense 叶基 部纯圆 或短狭 模形, 如 为微心 形时, 则 基部凹 缺之宽 度小于 叶抦之 宽度。 攀援 藤本; 叶 基部两 侧相等 或略有 不等; 叶脉仅 1 对离基 从中脉 发出。 ° 苞片 干时背 面仅一 色或有 时兼有 不规则 的褐色 腺点。 巷 片柄: 无毛; 花药 卵形, 子房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雌 总花梗 向上渐 粗肿, 尤以花 puberulilimbum 苞片柄 被毛; 花药 肾形; 子房 离生; 雌 总花梗 向上不 增粗。 雄花 序长为 叶片的 2 倍, 其总 花梗长 为叶柄 2. 5 — 3 倍; 雌 花苞片 柄于果 期几不 延长, 被疏 
胡椒科  29  毛 22. 毛山褒 P. martinii 52 (51) 雄 花序与 叶片近 等长, 其总 花梗与 叶柄近 等长; 雌花 苞片柄 于果期 延长达 2 毫米, 密 被白色 长毛 23. 南藤 P. wallichii 53 (48) 甚 片干时 背面有 三色, 中 心部分 黑色, 第 二圈增 厚呈环 状带污 白色, 外圈 淡黄色 24. 三 色胡椒 P. tricolor 54 (47) 直立亚 灌木, 稀攀援 藤本; 叶基部 偏斜, 两侧不 等宽, 一 侧圆, 另一侧 短狭; 叶脉 至少有 2 对离基 从中脉 发出。 55 (58) 叶两面 被毛; 总花 梗密被 柔毛; 苞片无 柄或具 短抦, 直径 1.5 — 1.7 毫米。 56 (57) 叶椭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叶鞘长 为叶柄 之半; 巷片 具柄, 雄蕊 2 枚; 果 倒卵形 25. 滇 南胡椒 P. spirei 57 (56) 叶长椭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叶銷仅 限于叶 柄基部 具有; 複片 无柄; 雄蕊 3 枚; 果 近球形 26. 思 茅胡椒 P. szemaoense 58 (55) 叶腹面 无毛, 背 面沿脉 上或仅 在脉的 基部被 疏毛; 总花梗 无毛; 苞片 具柄, 直 径不过 1 一 2 毫米 27. 笠叶药 P. boehmeriaefolium 59 (26) 叶 两面及 脉上均 无毛, 如背 面被难 见的疏 毛时, 则 1 一 2 平方 厘米至 多有毛 一条。 60 (63) 子房 和果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61 (62) 苞片柄 和花序 轴无毛 28. 肉 轴胡槭 P. ponesheense 62 (61) 苞 片柄和 花序轴 被疏毛 29. 裸 果胡椒 P. nudibaccatum 63 (60) 子房和 果在花 序轴上 离生。 64 (65) 叶背面 脉上密 被红褐 色腺点 30. 腺脉 3§ P. bavinum 65 (64) 叶背面 脉上无 腺点。 «6 (73) 叶基 部偏斜 不等, 一 侧圆, 另一侧 短狭, 或 兼有两 侧均短 狭者; 叶脉 3 — 4 条 离基, 从中脉 发出。 67 (68) 直立亚 灌木; 苞 片大, 直径 1.2 — 2 毫米, 具粗 短的柄 …… 31. 光 茎胡椒 P. glabricaule 68 (67) 攀援 藤本; 苞 片小, 直径 0.5 — 1 毫米, 具细长 的柄。 69 (70) 叶大, 歪 阔椭圆 形或歪 卵形, 长 15 — 12 厘米, 宽 7 — 12 厘米; 果 序长约 3 厘米, 果近 球形, 无角棱 32. 岩参 P. pubicatulum 70 (69) 叶 较小, 卵形, 狭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7 — 14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果序长 9 一 14 厘米; 果倒 卵形, 有 4 角棱。 71 (72) 叶椭 圆形, 基部 5 — 6 脉; 总 花梗与 叶柄近 等长; 巷 片小, 直径约 0.5 毫米 33. 细 苟胡椒 P. curtipedunculum 72 (71) 叶卵 形或狭 卵形, 基部 3 脉; 总花 梗长为 叶柄的 2 倍; 苞片 直径约 1 毫米 34. 角 果胡椒 P. pedicelatum 73 (66) 叶 基部不 偏斜, 两 侧相等 或略有 不等; 叶 脉全部 基出, 或仅 1 对离基 从中脉 发出。 74 (79) 叶鞘长 为叶片 之半或 过之; 叶 片顶端 短尖至 渐尖。 75 (78) 雄 花序长 9 一 21 厘米; 雌 花序长 6 — 15 厘米; 花 序轴有 蜂巢状 窝孔, 雌雄蕊 甚少, 雌 蕊和果 着生 在花序 轴的窝 孔内。 76 (77) 苞片 圆形, 具细 短柄; 雌 总花梗 向上渐 粗肿, 尤以花 序基部 更甚, 其花序 轴密被 桔黄色 粗毛; 果倒 卵形, 干时 无被纹 35. 粗 梗胡椒 P. macropodum 77 (76) 截片倒 卵形, 具宽约 0.5 毫 米或几 与苞片 等大的 粗柄; 雌 总花梗 向上不 增粗, 其花序 轴被粗 毛, 但不为 黄色; 果 球形, 干时有 粗皱纹 36. 黃 花胡械 P. flaviflorum 78 (75) 雄 花序长 3. 5 — 10 厘米; 雌 花序长 2 — 3. 5 厘米; 花序轴 无窝孔 …… 37. 山 P. hancei 
30  云南 植物志  79 (74) 叶鞘仅 限于叶 柄基部 具有; 叶 片顶端 长渐尖 或尾状 渐尖。 80 (81) 叶脉 4 一 5 条; 叶柄长 4 一 15 毫米; 雌 雄花序 较短; 苞 片小, 直径 0.7 — 0.9 毫米; 果球形 38. 红 果胡椒 P. rubrum 81 (80) 叶脉 5 — 7 条; 叶柄长 10 — 30 毫米; 雌 雄花序 较长; 苞片 略大, 直径约 1.2 毫米; 果 卵形, 顶端尖 39. 尼泊 尔胡椒 P. suipigua 82 (25) 雌 花序近 球形, 长 和宽近 相等。 83 (84) 叶柄 和叶片 无毛; 总花梗 纤细, 比其 相对的 叶柄长 4 倍; 雄蕊 2 枚; 子 房下部 嵌生于 花序轴 中, 并与其 合生; 柱头 4 40. 线 梗胡槭 P. pleiocarpum 84 (83) 叶柄和 叶片, 脉上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背面 尤著; 总花梗 短于或 等于其 相对的 叶柄; 雄蕊 4; 子房 离生; 柱 头通常 2。 85 (86) 叶 较大, 长 7 — 14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基 部通常 偏斜, 纯或浅 心形; 至少有 5 条叶 脉从基 部 发出; 叶抦长 1 一 2 厘米; 总 花梗短 于叶柄 41a. 球 穗胡椒 P. thomsonii 86 (85) 叶小, 长 3 — 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基部 钝圆, 两侧近 相等, 仅有 3 条叶脉 从基部 发出; 叶柄长 0. 5-1 厘米; 总花梗 与叶柄 近等长 41b. 小叶球 棟胡椒 P. thomsonii var. microphyllum 1. 顶 花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 5 Piper terminaliflorum T.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植 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亚 灌木, 高 1 一 2. 5 米, 茎有 纵棱。 叶 纸质, 具 腺点, 阔 圆形, 长 12. 5 — 17. 5 厘米, 宽 6 — 9. 5 厘米, 顶端 渐尖或 突尖, 基部近 圆形, 偏斜; 叶脉 9 条, 近基部 从中脉 伸出, 网脉 明显, 在叶背 凸起;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5 — 10 毫米。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集 成穗状 花 序与叶 对生; 雄 花序长 14 一 16 厘米, 直径 2 — 3 毫米; 总 花梗长 1 一 1. 2 厘米, 无毛; 苞片 圆形, 盾状, 直径 1 一 1.2 毫米; 雄蕊 2 — 3, 花药 卵形, 2 裂; 雌花序 未见。 花期 4— 7 月。 产 凤庆、 耿马、 景谷、 澜沧; 生 于海拔 1 600—2 200 米的 山谷、 路 边或密 林中。 本 种外形 相似于 Piper glabricaule, 但 穗状花 序通常 顶生, 很少 同时有 顶生和 与叶对 生的; 苞 片小, 直径 1 一 1.2 毫米, 中央 稍下方 具柄而 不同。 易于 鉴定。 2. 短莼 (海 南, 中国植 物志) 图版 6: 4 钮子 跌打、 细 药子、 细 芦子藤 (思茅 ), 鸡 屎声子 (龙陵 ), 野卢子 (芒巿 ), 九节风 (云南 ) Piper mullesua D. Don (1825); C. DC. (1868); Y. C. Tseng (1979); 图鉴补 编 (1982); Whitmore in Hara et al. (1982); D. D. Tao, 西藏 植物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on et Long (1984); D. D. Tao,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Piper guigual D. Don (1825) ; Chavica mullesua (D. Don) Miq. (1843); Chavica sphaerostachya Miq. (1843). 藤状 灌木, 高 1 一 4 米; 茎 具膨大 的节; 全株 无毛。 叶 纸质, 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7. 5 — 13 厘米, 宽 2. 2 — 5. 8 厘米, 顶端 尾尖, 长约 2 厘米, 基部 楔形, 微 偏斜; 弧形 脉 2 — 3 对; 两面 同色; 叶 柄长约 1 厘米。 短穗状 花序, 长 6 — 10 毫米, 粗约 3 毫米, 生 
胡椒科  31  于小 枝顶, 常与叶 对生, 于果 期伸长 增粗, 总 花梗长 2 — 3 毫米; 花 两性; 苞片 圆形, 具 短柄, 盾状, 直径约 1 毫米, 背面 无毛, 苞 片柄和 花序轴 被毛; 雄蕊 2 枚, 花药 肾形, 花 丝与 花药近 等长; 子房倒 卵形, 柱头 3 — 4, 不显。 裝果倒 卵形, 基 部嵌生 于花序 轴中, 顶 端具 4 棱角, 直径约 2. 5 毫米。 花期 5 — 7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贡山、 福贡、 临沧、 双江、 景东、 屏边; 生于 山坡、 山谷林 中或溪 涧边, 攀援于 树上, 海拔 800 — 2 100 (- 2 200) 米。 分布 于广东 南部、 海南、 四川 南部、 西藏东 南部。 印度、 尼 泊尔、 不丹、 锡金 也有。 本 种全株 入药, 用于风 湿性腰 腿痛、 关 节炎、 四肢 麻木、 感冒。 3. 胡椒 (唐 本草) 黑 胡椒、 白胡椒 (通称 ), 坡洼热 (四 川阿坝 藏族语 ), 昧履支 (酉阳 杂俎, 按系从 梵语 Mirch 音译) Piper nigrum Linn. (1753); C. DC. (1868); Hook. f. (1886); C. DC. in Lecomte (1910);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 鉴补编 (1982), in cal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藤本。 茎 具膨大 的节, 节 上生不 定根, 全株 无毛。 叶 互生; 厚 纸质至 革质;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8 — 12 厘米, 宽 3 — 7. 5 厘米, 顶端 短尖或 突尖, 基部 偏斜, 近 圆形, 基 出脉 5 条, 在叶背 浮凸, 网脉不 明显; 叶柄长 3 — 4 厘米, 腹面有 沟纹。 穗 状花序 与上部 叶片 对生, 长 10 — 14 厘米; 花 杂性; 通 常雌雄 同株; 总 花梗与 叶柄近 等长, 无毛; 苞片 匙形、 长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中部宽 1 毫米, 顶端阔 而圆, 与 花序轴 分离, 狭 长处与 - 花序轴 合生, 而边缘 分离; 雄蕊 2, 花药 肾形, 花丝粗 而短; 子房 球形, 柱头 3 — 4, 稀 5。 装果 球形, 无柄, 直径约 3 — 4 毫米, 成熟时 红色, 未成熟 时干后 变黑色 (黑胡 椒); 去 掉外皮 为白色 (白胡 椒)。 花期 4 月, 果期 5 月。 原产 东南亚 地区, 现 广植于 热带。 我国 台湾、 福建、 广东、 海南、 广西、 云 南南部 广为 栽培。 果实含 挥发油 1% — 2%。 入药, 有 温中、 下气、 消痰、 解毒的 功能。 4. 勐 海胡椒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7: 3-5 Piper chaudocanum C. DC. (1898) et in Lecomte (1910); 中国 植物志 (1982). 藤本, 茎 具节, 稍 膨大; 枝有 纵棱, 干时变 黑色。 叶纸 质或厚 纸质, 有 腺点, 卵状 披针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10 — 12 厘米, 宽 3 — 5 厘米, 顶端短 尖或短 渐尖, 具小 尖头, 基 部 偏斜, 不 对称, 圆形 或钝阔 楔形; 羽 状脉, 6 — 7 条, 在背面 突起; 全部 无毛; 具 叶柄, 长约 1 一 1.5 厘米, 叶鞘 延长。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穗状花 序与叶 对生, 长约 8 厘米; 总 花梗长 2. 5 厘米, 花序轴 被毛; 苞片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雄蕊 3, 外露, 花药 卵形。 雌 花序在 果成熟 期长约 13 厘米; 花序 轴被微 柔毛。 漿果近 球形。 花期 3 月。 产 勐海、 景东; 生 于海拔 2 100 米 的林中 树上。 老 挝和越 南南部 也有。 5. 樟 叶胡椒 (中 国植 物志) 大 麻疙瘩 (孟连 ), 多 管野蒌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Piper polysyphorum C. DC. (190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图版 6 一 3. 齐头绒 Zippelia begoniaefolia B1. 1 果枝 o 里 |^一加^^ mullesumD. Don, 果序及 叶形; 3. 顶花膽 p. :^^^^ \ 种/' « (杨建 昆绘) umY.C. Tseng ,花序 及叶形 
胡椒科  33  直立亚 灌木, 高 0.5 — 2. 5 米, 茎 中空, 具膨大 的节。 叶 革质, 干 后呈淡 红色, 有细 腺点; 椭圆形 或阔椭 圆形, 卵 圆形, 狭倒卵 圆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4. 5 — 8. 5 厘米, 顶 端短 渐尖, 尾长约 2 厘米, 基部楔 形或阔 換形或 圆形; 两面 无毛, 叶面亮 绿色, 背面灰 白色, 密被腺 鳞片, 弧 形叶脉 7 条, 近基部 发出, 在边缘 网结; 叶 柄短, 长约 1 厘米; 具 叶鞘, 长 0.5 厘米。 穗状花 序生于 顶部, 与叶 对生, 长 7 — 10 厘米, 花序 白色, 无毛; 总 梗被疏 柔毛, 长约 1 厘米;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雄 花序长 7 — 9 厘米; 花序轴 被细疏 柔毛; 苞片倒 卵状长 圆形, 盾状 着生; 雄蕊 3, 花药 卵形, 与花丝 等长; 雌 花序长 7 — 11 厘米, 在果期 伸长, 可达 17 厘米; 苞片 较大, 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子房 卵形, 离生; 柱头 3 — 4。 装果 卵形, 顶 端尖, 干时 变黑, 无柄, 直径约 4 毫米。 花期 4 一 6 月。 产 河口、 思茅、 西双 版纳、 沧源、 耿马、 凤庆; 生 于海拔 760 — 1 400 米的林 中湿润 处。 分布于 贵州西 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6. 短 柄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Piper stipitiforme C. C. Chang ex Y. C. Tseng (1979); 图鉴 补编, indavi; 中 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木 质攀援 藤本, 节 膨大, 全株 无毛, 嫩茎 中空, 干 时变淡 褐色。 叶薄 革质, 具细腺 点, 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9 一 13 厘米, 宽 4. 5 — 7. 5 厘米, 顶端 尾尖或 渐尖, 基部圆 形 或钝, 两面 无毛; 近 基出脉 6 — 7 条, 在背面 浮凸, 网 脉细, 在背面 清晰, 密被细 腺点; 具 叶鞘, 长为 叶柄的 1/4。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集 成穗状 花序, 与叶 对生, 花序长 20 — 35 厘米, 直径达 1 厘米, 花序 轴密被 柔毛; 苞片长 圆形, 长 4 一 7 毫米, 直径约 1.5 — 1.8 毫米, 盾状 着生; 子房 球形, 柱头 3 — 4。 果序 增长, 可达 40 — 50 厘米; 果 球形, 直径约 2 毫米; 果柄粗 而短, 长 1 一 2 毫米。 花期 5 — 7 月。 产 勐海、 沧源; 生 于海拔 800 — 1 400 米的 山谷密 林中, 常 攀援于 树上。 模式 标本采 自 勐海。 本 种叶柄 较短, 长约 1 一 2. 2 厘米; 果具 1 一 2 毫米 的柄, 易于 区别。 7. 柄 果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7: 1-2 Piper mischocarpum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 国植物 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 援木质 藤本; 茎 较细, 节 膨大, 具纵 沟纹, 基部 具有不 定根。 叶薄 纸质, 干后变 黑色, 有 腺点,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4. 5 — 6. 5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 端尖, 基 部近圆 形或阔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脉 5 条, 近基部 伸出; 叶柄长 5 毫米; 具 叶鞘。 花单 性, 雌雄 异株, 聚集成 穗状花 序与叶 对生; 雌 花序长 6 — 6. 5 厘米, 总 花梗与 叶柄近 等长, 长约 13 — 14 毫米; 苞片长 圆形, 盾状 着生, 长约 2 毫米, 直径约 1 毫米, 花序轴 密被柔 毛; 子房 卵形, 离生, 柱头 3 或 4。 果序长 6 — 7 厘米; 装果 黑色, 具 短柄, 直径约 2 — 3 (— 4) 毫米, 长 4 一 5 毫米, 净秃, 基部 渐狭。 果期 10 月。 产勐腊 (模 式产地 ); 生于 沟谷密 林中, 攀援于 树上, 海拔 500 — 600 米。 本 种果具 短柄、 易于 区别。 8. 卵 叶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Piper attenuatum Buch. -Ham. ex Miq. (1843); Wight (1858); Miq. (1895); C. 
图 版 7 3— r^frr'Permisch 贿 —Y. C. Tseng, 1. 果枝, 2. 果序 一段, 示果实 形状; 聊胡椒 P' chaudocanumC. DC. 3. 花枝, 4. 苞片, 5. 雄花序 一段, 示苞片 及雄蕊 (杨建 昆绘) 
胡椒科  35  DC. (1868); Hook. f. (1886); C. DC. (1923);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R. G. Long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藤本, 茎 纤细, 具 细的纵 沟纹, 无毛。 叶薄 纸质, 有 腺点, 阔卵 形或卵 圆形, 长 6. 5 — 9 厘米, 宽 4. 5 — 7. 5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圆 形或浅 心形, 叶面 无毛, 叶背 被倒伏 柔毛, 脉上 更显, 基出脉 5 — 7 ( — 9) 条, 在背面 浮凸; 叶柄长 2. 5 — 3. 5 厘米, 被微 硬毛, 具 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穗状 花序长 10 — 14 厘米, 纤细 而与叶 对生; 巷片 盾状, 长约 2 毫米, 宽 0.6 — 1 毫米; 雄蕊 2 — 4 枚; 花药 卵形与 花丝近 等长。 雌 花序长 7 — 9 厘米, 于 果 期可达 18 厘米; 总花 梗短, 长 5 — 8 毫米, 无毛; 苞片长 圆形, 两 端钝, 呈浅 杯状, 长 约 3 毫米, 无毛; 花序 轴仅在 子房着 生处被 疏毛; 子房 卵形, 离生, 柱头 4 一 5, 线形。 浆 果 球形, 干时变 黑色, 直径 3. 5 毫米。 花期 10 — 12 月, 果期 不详。 产 盈江、 漾濞; 生 于海拔 200 — 460 米的林 中沟边 湿地, 攀援于 树上。 锡金、 不丹、 印度、 印度 尼西亚 也有。 9. 屏 边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Piper pingbienense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 国植物 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小枝有 明显的 纵纹, 干 时变黄 褐色, 密被 粗毛。 叶 纸质、 具 腺点, 卵形 或阔 卵形、 长 7. 5 — 11. 5 厘米, 宽 3. 5 — 8 厘米, 先端短 渐尖或 钝尖, 基部圆 形或阔 模形, 两面几 无毛, 仅在叶 脉上被 倒伏疏 纤毛, 叶脉 7 条, 最上 1 对离基 0. 5-1. 5 厘米 从中脉 发出, 余者均 基出, 网状脉 明显; 叶柄长 5 — 15 毫米, 被 粗毛, 叶 鞘长为 叶柄的 3/4 或 过之。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7 — 9 厘米, 直径约 2 毫米; 总花梗 略长于 叶柄; 花序 轴被细 疏毛; 苞片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1.8 毫米, 宽约 0.7 毫米, 腹 面贴生 于花序 轴上, 盾状; 雄蓝 3 枚, 花药 卵形, 与花丝 等长。 雌 花序长 7 — 11 厘米, 于果期 延长有 时可达 17 厘米; 总花梗 和花序 轴与雄 花序的 相同; 苞片 较大, 长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 1.1 一 1.3 毫米, 其余 性状与 雄花序 无异; 子房 卵形, 离生, 柱 头 3 — 4, 卵状 渐尖。 紫果 卵形, 顶端 略尖, 干时 变黑, 无抦, 有疣状 凸起, 直径 3 — 3. 5 毫米。 花期 4 一 6 月。 产 西畴、 马关、 屏边; 生 于海拔 1 100 — 1 300 米 的常绿 林中, 攀援于 树上或 石上。 模 式标 本采自 屏边。 10. 粗 穗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狗芦子 (沧源 ) Piper tsangyuanense P. S. Chen et P. C. Zhu (1979)* ;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茎 纤细, 光滑 无毛, 具 纵棱, 干时 变黑, 粗 4 一 5 毫米。 叶薄 纸质, 具腺 点, 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14 一 16 厘米, 宽 5 — 6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 钝圆或 心形, 叶脉 7 条, 最上 1 对 互生, 其余 近基部 发出, 弧 形上升 达叶片 顶端, 网脉 明显; 具 叶柄, 长 1.5 — 2 厘米, 具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集聚成 与叶对 生的粗 壮穗状 花序。 雌花序 长 25 -- 30 厘米, 直径达 1 厘米; 总花 梗长约 5 厘米, 有细 纵纹; 花序轴 被毛; 苞 片近圆 
f ,if 约 = 5 1 米, 盾状 边缘絲 崎毛; 子房嵌 于 花序 轴巾, 腿, 柱头 3 一 5, 线形。 装 果顶部 菱状四 角形, 測于花 序轴中 并与轴 合生。 花期 5 杻 6 月 柱头 ^ff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1 600 米 的沟谷 林缘、 水旁地 上,' 林 中附生 11. 缘 毛胡椒 (中 国植 物志) , 掉甲 附生。 半 陷野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由 S^^r 士 semiimmersum C. DC. m Lecomte (1921) , (1923) ; 图 鉴补编 (1982), m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披 藤本; 茎具 沟纹, 幼时 被褐色 硬毛, 老时近 无毛, 基 部具有 不定根 叶继 = 斜王耳 面黄 绿色, 背淡 绿色, 麵 仅在叶 脉上被 柔毛, 尤其在 叶背更 明显, 雌, 4 异株 iiri 在背面 突起' 叶柄长 8— 13 毫米, 被疏 长毛, 具 叶鞘花 t\Ttmf 22 序, 长 7 一 8 厘米, 直径约 2. 5 毫米, 总 花梗长 2 — 3 厘米, 被 毛; 苞片近 圆形, 基部 稍狭, 直径约 1.2 毫米, 盾状 着生, 背 面有细 a4of^$ :络^ 密^毛: = 常 2, 花药 肾形, 2 室, 花丝 极短。 S 总梗及 花序轴 均被微 柔毛; 子房 下部職 于花序 轴中, 柱 形。 装果下 部埋藏 于花序 轴中, 近 球形, 顶 端脐状 凸起, 直径约 7k 妾 力 52:^ 河二、 金平、 屏边、 蒙自、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280 — 900 米 的山谷 =旁^=^:==^ 軒 贵州、 广翻鼠 越 南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醒 ==;^';1 南 i^iii' =(簡); 瞧编 (则, inclavi; 中 12a. 复 毛胡椒 (原 变种) var. bonii 攀,, 枝 纤细、 被 誠毛, 幼时被 柔毛, 老时 脱落, 具膨大 的节。 腺点,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4.5 — 9 厘米, 宽 20 — 50 毫 ^ ^^^^: i^;^^ ; 互圆牛 叶 4 无毛或 有时中 脉基部 被毛, 背面被 分枝线 ?脉 叶 s,r 最 I I 对 H 基 1 一 2 厘米 从中脉 发出, 余者均 基出, 网脉 明显; 叶柄长 4 一 6 毫米 被绒 1^?!;^;^^!' 雌雄 异株, 排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6 ,1 厘 被米誠 f 梗长 5 一 10 毫米, 被 誠毛;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苞片 圆形, 具柄, 盾 ,/面 近 顶部有 2 — 5 条长于 甚片麵 长毛, 基 部常有 细齿; i 3 枚 ==;i^,。 雌花 序长约 8 厘米, 果期 直径达 5 毫米; 总 花梗、 花序轴 滅枚片 与雄, = 相^。 装果倒 卵形, 离生, 长约 2 毫米, 无毛, 顶端 義縫。 花期 = 包月片 西西 越 i 口匕部 ^ 海拔 一 1 米 的山坡 或山谷 林中, 籍于 树上。 分布 于;: 12b. 大叶复 毛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T^ZTL^Li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簡), inCavi. 中醒 物志 U982) ;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本变种 与原种 不同之 点在于 叶大, 椭圆形 或长椭 圆形, 通常长 12 一 18 厘米, 宽 6 — 
胡椒科  37  8 厘米, 先端 短尖或 渐尖, 总花梗 远长于 叶柄, 长 2 — 4 厘米。 花期 6 — 7 月。 产屏边 (模 式产地 ); 生于 林谷或 溪旁, 攀援于 树上或 石上, 海拔 1 100 米。 13. 多 脉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Piper submultinerve C. DC. (1917), et in Lecomte (1921) , (1923) ;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长 4 一 12 米; 茎 中空, 小 枝有粗 纵棱、 幼 时被微 柔毛, 老时 无毛。 叶纸 质至厚 纸质、 具 腺点, 卵 形或长 卵形, 长 12 — 20 厘米, 宽 6 — 11 厘米, 顶端短 渐尖, 基 部深 心形或 重叠, 几 不等, 叶面 仅脉上 被毛, 背面被 硬毛; 叶脉 9 条, 在背 面明显 凸起, 基出 或近于 基出, 至基部 5 — 10 毫米 成弧形 上升, 网脉 明显; 叶柄长 1.5 — 3. 5 厘米, 被 硬毛, 具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花 序缺。 雌 花序长 4 一 8 厘米, 顶 端钝, 直径约 9 毫米; 总 花序梗 长于其 所对的 叶柄, 被微 柔毛; 苞片 圆形,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1 毫米, 背面 无毛; 柱头 4 一 5, 线形, 顶端 短尖, 浆果 球形, 无毛, 直 径约 3 毫米, 顶端 有脐状 凸起, 下部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花期 5 — 6 月。 产 西畴、 马关、 河口、 金平、 屏边、 蒙自、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280 — 900 米 的山谷 密林中 及村旁 水边。 分布于 广西西 南部、 贵州西 南部。 越南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14. 假 35 (生 草药性 备要) 野胡椒 (河口 ), 毕拨菜 (子) (孟连 ), 八克远 (景洪 ), 假婆叶 (开远 ), 青蒌、 山 蒌 (广西 ), 給菱 (广东 ), 钻骨风 (云 南中草 药选) Piper sarmentosum Roxb. (1814), nom. nud. (1820), descr. C. DC. (1868) ; Merr. (1927);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广;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多 年生、 匍匐、 逐 节生根 草本、 茎长约 10 米; 小枝近 直立, 幼 时被微 柔毛, 老时脱 落, 茎圆 柱形, 直径约 2 — 4 毫米, 节 膨大。 叶薄纸 质或近 膜质, 有细 腺点, 下部 的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7 — 14 厘米, 宽 6—13 厘米, 顶端 短尖, 基 部心形 或稀有 截平, 两侧近 相等, 腹面 无毛, 背面沿 脉上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叶脉 5 — 7 条, 干 时呈苍 白色, 在背 面明显 凸起, 最上 1 对离基 1 一 2 厘米 从中脉 发出, 弧形上 升至叶 片顶部 与中脉 汇合, 网 脉 明显; 上部的 叶小,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基部浅 心形, 叶柄长 2 — 5 厘米, 被极 细的粉 状短 柔毛, 匍匐茎 的叶柄 长可达 7. 5 — 12 厘米; 叶 鞘长约 为叶柄 之半。 花 单性, 雌雄异 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1.5 — 2 厘米, 直径约 2 — 3 毫米; 总 花梗与 花序 等长或 略短, 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花序轴 被毛; 苞片扁 圆形, 近 无柄, 盾状 着生, 直径 0.5 — 0.6 毫米; 雄蕊 2 枚, 花药近 球形, 2 裂, 花丝 甚短。 雌花 序长约 6 — 8 毫米, 于 果期稍 延长; 花序轴 无毛; 苞片 圆形, 盾状, 直径 1 一 1.3 毫米; 柱头 4, 稀 3 或 5, 被 微 柔毛。 浆果近 球形, 具 4 角棱, 无毛, 直径 1. 5-3 毫米, 基部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产 勐海、 勐腊、 景洪、 耿马、 蒙自、 河口、 盈江、 孟连、 元阳; 生于' 辨拔 580—600 米常绿 林中或 村旁湿 地上。 分布于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及 西藏。 印度、 越南、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巳 布亚新 几内亚 也有。 全草 入药, 用 于跌打 掼伤、 风 湿痛、 胃腹 寒痛、 腹胀、 风寒 咳嗽。 
38  云南 植物志  15. 蒌叶 (图鉴 ) 苟酱 (唐本 草), 枸酱 (汉书 ), 土荜拨 (食 疗本草 ), 大荜拨 (成 都县志 ), 药青 (岭南 草药志 ), 晴 (本 经逢原 ), 橹叶 (纲 目拾遗 ), 青老叶 (岭南 采药录 ), 扶留藤 (本 草纲目 ), 大声子 (云南 ) Piper betle Linn. (1753); C. DC. (1868), et in Lecomte (1910); Hand. -Mazz. (1929); Guis. (1930); Merr. et Chun (1940);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m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缠绕 藤本, 茎 具节, 节上 生有不 定根。 叶 纸质、 具细 腺点, 卵 形至卵 状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6 — 20 厘米, 宽 5 — 15 厘米, 顶端 渐尖, 基部 心形或 钝圆, 叶面 无毛, 仅在叶 背沿 脉上有 柔毛, 叶脉 7 条, 近 基出, 网脉 明显; 叶 具梗, 长 2 — 5 厘米, 被疏 柔毛。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组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2 — 5 厘米,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苞 片 圆形, 直径约 1.5 毫米, 盾状 着生; 雄蕊 2, 花药 肾形, 2 裂。 雌 花序长 3 — 5 厘米, 直 径约 10 毫米, 花 序轴被 绒毛; 柱头 4 一 5, 披 针形, 长约 0.6 毫米, 被毛。 浆果 球形, 顶 尖, 有绒毛 ,果穗 后期变 红色。 花期 5 — 7 月。 产 景洪、 思茅、 临沧、 富宁、 瑞丽、 保山、 大理、 贡山; 生 于海拔 600 — 900 米常绿 阔叶 林中, 附生。 分布 东部的 台湾, 经东 南至西 南部各 省区; 常见 栽培。 印度、 斯里兰 卡、 越南、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律宾 及马达 加斯加 也有。 调味 原料。 东 南亚地 区不少 民族喜 以叶包 石灰与 槟榔作 咀嚼嗜 好品; 在云南 西双版 纳 傣族老 人尤其 喜爱。 入药有 温中、 下气、 散结、 消痰之 功能。 蒌叶据 考证, 《本 草纲目 拾遗》 在 蒌叶项 下载: "菱, 即 药也。 岭 南人取 其叶, 和槟 榔食, 今天名 菱叶, 用其叶 封固, 晒 半载收 t 待用, 可留数 十年。 非独疏 积滞, 消瘴疠 治病亦 可"。 按蒌、 芦、 橹皆 是菏字 之同音 讹写。 D. G. Long (1984) 认 为东喜 马拉雅 无 此种。 作药叶 用的是 Piper betleoides C. DC. 16. 荜蔬 (南 方草 木状, 开宝 本草) 图版 8: 6 荜发 (唐 太宗 实录: 唐本草 ), 毕勃 (本 草拾遗 ), 鼠尾 (未 成熟的 果穗, 中药志 1 ), 野毕拔 (盈江 ) Piper longum Linn. (1753); C. DC. (1868), et in Lecomte (1910); Hook. f. (1886); Hara (1971);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Whitmore in Hara et al.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2); D. G. Long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Koba et al. (1994). 攀援 藤本, 长达 8 米, 幼时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枝具 纵棱和 沟槽, 有 稍膨大 的节。 叶厚 纸质, 具细 腺点, 下 部的卵 圆形, 向 上渐为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4 一 12 厘 米, 先端短 渐尖至 渐尖, 基部阔 心形, 有 相等的 两耳、 两面沿 脉上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背面 尤显, 叶脉 7 条, 基部 发出, 最内 1 对 向上几 达叶片 之顶; 叶 柄长短 不等, 下部的 长达 9 一 10 厘米, 中 部的长 1 一 2 厘米, 顶端的 有时近 无柄而 抱茎, 均被极 细的粉 状短柔 毛。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穗状花 序生于 顶部, 与叶 对生。 雄 花序长 4 一 5 厘米, 直径约 3 毫米; 花 序梗长 2 — 3 厘米, 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苞片近 圆形, 盾状 着生; 雄蕊 2, 花 药椭 圆形, 花丝 甚短; 雌花序 L《 1. 5-2. 5 厘米, 粗 4 一 5 毫米, 于果期 延长; 总梗长 1. 5 — 
胡椒科  39  2. 9 厘米, 被微 柔毛; 子房 卵形, 下部与 花序轴 合生, 柱头 3, 顶 端尖。 紫果 球形, 下部 嵌生 于花序 轴内, 顶端 有脐状 凸起, 无毛, 直径约 2 毫米。 花期 3 — 4 月, 果期 7 月。 产于 勐腊、 孟连、 盈江、 耿马、 河口、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580 — 700 米的 疏林、 常绿 林内。 广西、 广东、 福建有 栽培。 尼 泊尔、 不丹、 印度、 斯里 兰卡、 越南 及马来 西亚、 印 度 尼西亚 (爪 哇、 苏门答 腊)、 菲律宾 也有。 果实用 于心腹 冷痛、 呕吐、 腹、 與、 头痛。 根亦 药用, 用于 治五劳 七伤、 心腹 胀满、 食 不 消化、 阴汗、 妇 人内冷 不孕。 17. 35 子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8: 5 大 麻挖疼 (景谷 ), 药子 (耿马 ), 声子藤 (云南 ) Piper yunnanense Y. C. Tseng (1979) •; 图 鉴补编 (1982), in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亚 灌木, 高 2 — 3 米; 枝圆 柱形, 具 纵棱, 有 时近四 棱形, 下陷 成沟, 被毛。 叶 纸质, 阔 卵形或 椭圆, 长 11 一 17 厘米, 宽 7 — 10 厘米, 基部 偏斜, 不等, 呈微 心形, 先 端短尖 或 突尖, 全缘, 脉 基出, 9 条, 最上 1 对 互生, 最外 1 对通 常细弱 而短, 网状脉 明显; 叶 柄长 4 一 6 厘米。 总花梗 略长于 叶柄,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苞片 较小, 直径约 1.1 毫米, 中 央具 短柄; 雄^ 3 枚, 花药 卵形, 2 裂, 花 丝粗, 远短于 花药。 雌 花序于 果期长 4 一 8 厘 米, 直径 4 一 6 毫米; 总花梗 和花序 轴与雄 花序的 相同; 苞片 较小, 直径 0.8 — 1 毫米; 子 房基 部嵌生 于花序 轴中, 柱头 3, 早落。 聚果 球形, 成熟时 红色, 直径约 2 毫米, 基部嵌 生 于花序 轴中, 表 面多疣 状体。 花期 4 一 6 月。 产 屏边、 金平、 景东、 景谷、 普洱、 西双 版纳、 沧源、 双江、 镇源、 耿马、 陇川、 泸 水、 贡山; 生于林 中或湿 润处, 海拔 1 100 — 2 000 米。 模式标 本采自 双江。 全株 入药, 有舒筋 活络、 温经 行湿、 行气 止痛之 功效。 本种为 直立亚 灌木, 叶基部 不等, 背 面沿脉 上被微 硬毛, 9 脉; 雄 花序长 4 一 6 厘米 或 更长, 雌 花序干 果期长 4 一 8 厘米 而易于 区别。 18. 长 柄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8: 1-4 Piper sylvaticum Roxb. (1814), nom. nud. (1830); C. DC. (1868) et in Lecomte (1923); Hook. f. (1886);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clavi; 中国植 物志 (1982); D. G. Long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藤本; 茎 匍匐, 节上 生根, 干时有 纵棱和 沟纹, 小枝 直立, 幼 时被极 细的粉 状短柔 毛, 老时 无毛。 叶薄 纸质、 具细 腺点, 下 部的卵 圆形, 上 部的狭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7 — 10 厘米, 宽 3. 5 — 4. 5 (— 6) 厘米, 先端短 渐尖或 渐尖, 基部 偏斜, 两 侧不等 或近相 等, 叶面无 毛或有 时仅在 中脉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背面 仅在脉 上被短 柔毛, 叶脉 7 条, 近 基出, 网纹 明显; 具 叶柄, 长短 不一, 被微 柔毛。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雄 花序长 5 — 8 厘米, 粗 2 毫米, 纤细; 苞片 圆形, 盾状; 雄蕊 4, 花药 肾形, 花丝 甚短。 雌花序 直立, 长 15 — 25 厘米, 直径 3—4 毫米; 总 花梗长 5 — 20 毫米, 被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苞片圆 形, 直径约 1.5 毫米, 盾状 着生, 无毛; 子房 球形, 离生, 柱头 2 — 3, 卵状 渐尖。 紫果 球形, 无毛, 直径 3 毫米, 着生于 花序轴 的孔穴 中而与 花序轴 分离。 花期 3 — 5 月, 果 期 7 — 9 月。 
40  云南 植物志  产西双 版纳、 绿春、 元阳; 生 于林中 湿润处 及海拔 380 — 965 米的 亚热带 林中。 印度、 不丹、 锡金、 孟 加拉、 缅甸 也有。 本种 与荜接 (Piper longum Linn. ) 的 区别, 在 于后者 叶基部 心形, 并凹 入成阔 耳状, 叶 脉全部 基出, 叶 鞘长为 叶柄的 1/3 或稍 过之, 雄蕊 2 枚 ,苞 片腹面 无毛, 果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本种 与假药 Piper sarmentosumRoxb. 的区别 在于后 者被毛 略短, 叶 基部 虽有心 形或浅 心形, 但亦有 截平、 钝圆、 渐狭的 类型, 叶脉 干时腹 面呈苍 白色, 雄 蕊 2 枚, 苞 片腹面 无毛, 雌 花序长 6 — 8 毫米, 果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19. 小叶 爬岩香 (中 国植 物志) Piper arboricola C. DC. (1920); H. L. Li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2)*; 新华 本 草纲要 (1988). 藤本, 长达 3 — 4 米; 蓥细 圆形, 被黑 褐色卷 曲毛, 节上 生有不 定根, 幼时被 锈色粗 毛, 老时 脱落。 叶薄 膜质或 纸质, 卵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短尖, 基 部圆形 或微心 形或微 偏斜, 背面 脉上被 粗毛, 后变 稀疏; 叶 柄长约 1 一 2 厘米, 密被 黑褐色 粗毛, 基部 具鞘; 叶脉 5 — 7 条, 最上 1 对近 对生, 离基 发出; 网 状脉 明显, 被毛。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花序 纤细, 长 5. 5 — 14 厘米, 直径 2 — 3 毫米, 花序轴 被毛; 苞片 圆形, 具 短柄,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1 毫米, 边缘不 整齐, 腹 面与花 序轴着 生处被 束毛; 雄蕊 2 枚, 花药近 球形, 花 丝短。 雌 花序长 4 一 5. 5 厘米, 苞片、 花 序轴与 雄花序 相同; 子房近 球形, 离生, 柱头 4, 线形。 紫果倒 卵形, 与 果序轴 分离, 直径约 2 毫米。 花期 3—7 月。 产 文山、 麻 栗坡、 屏边、 马关、 西畴; 生 于海拔 600 — 1 200 米 的常绿 林中, 常攀于 树 上或岩 石上。 分 布于我 国东南 部至西 南部, 东起 台湾, 西至 西藏及 广东、 广西。 全株 入药, 有较好 的止痛 疗效, 亦能 健胃、 祛痰。 果穗有 温中、 下气之 功能。 20. 盈 江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Piper yinkiangense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 国植物 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小 枝被微 柔毛, 直径 2 — 3 毫米。 叶薄 膜质, 具细小 腺点, 卵 形或斜 卵形, 长 12 — 15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先端具 短尖, 基部 偏斜, 耳状,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面 密被微 硬毛, 尤其 在脉上 更显, 叶脉 6 — 8 条, 离基约 2 厘米 从中脉 发出, 其余均 基出, 网状脉 明显; 叶具 短柄, 长约 1 厘米, 被微 柔毛, 基部具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组 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雌花 序长约 3 — 3. 4 厘米, 直径约 3 — 4 毫米; 总花 梗长约 2. 5 厘 米、 被微 柔毛; 苞片近 圆形, 边缘不 整齐,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1.5 毫米, 腹面及 花序轴 均被微 柔毛; 子房 卵形, 离生, 柱头 4, 长约 1 毫米, 外反; 雄花序 未见; 幼果 球形。 花期 11 月。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林下湿 润及常 绿阔叶 林内。 本种叶 斜卵形 ,顶 端具短 尖头, 背 面沿脉 上被较 密的微 硬毛; 雌花 序于花 期长达 3 厘 米, 易于 区别。 21. 毛 叶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9: 3 天仙藤 (玉溪 ), 石 南藤、 绒 毛胡椒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4. 长 柄胡椒 Piper sylvaticum Roxb. 1. 花枝, 2. 叶 片基部 放大, 示 毛被及 脉纹, 3. 苞片 侧视, 4. 雄花序 一段, 示花 结构; 5. S§ 子 P. yunnanense Y. C. Tseng. 果枝; 6. 荜接 P. longum Linn. 果枝, (杨建 昆绘) 
42  云南 植物志  Piper puberulilimbum C. DC. (1917);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长可达 12 米; 枝具 纵棱, 嫩幼 时被微 柔毛, 老时 净秃, 节 生长不 定根。 叶厚 纸质, 被 微小的 腺点, 阔卵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8 — 21 厘米, 宽 4. 5 — 12. 5 厘米, 先 端细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 心形或 楔形, 偏斜 不等, 叶面 无毛, 仅在叶 背脉上 密被微 硬毛; 叶脉 5 — 7 条, 近 基出, 网脉 明显, 具 叶柄, 长 1 一 4 厘米, 被短 硬毛, 具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于 花期通 常短于 叶片; 总花 梗长于 叶柄, 无 毛 至被较 密的微 硬毛; 花 序轴被 硬毛; 苞片 圆形, 具柄,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1 毫米; 雄 蕊 3 枚, 花药 卵形, 比花丝 略短。 雌 花序长 6 — 8 厘米; 总花 梗通常 向上渐 粗肿, 尤以花 序 基部更 明显, 被 较密的 硬毛; 苞 片与雄 花序的 相同; 子房嵌 生于花 序轴中 并与其 合生, 柱头 4 一 5, 线形, 果期 脱落。 紫果近 球形, 直径 3 — 4 毫米。 花期 5 — 7 月。 产 贡山、 凤庆、 临沧、 沧源、 勐腊、 孟连、 景洪、 思茅、 峨山; 生于 疏林或 密林湿 润地, 海拔 1 200 — 1 900 米。 模式 标本采 自思茅 附近。 全草 用于关 节痛、 疳积、 胃痛、 跌 打损伤 等症。 22. 毛山莼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石南藤 (广西 桂林) Piper martinii C. DC. in Lecomte (1914); Y. C. Tseng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2);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武陵山 地区维 管植物 检索表 (1995). Piper henry ci sensu Metcalf (1942), non C. DC. 攀援 藤本; 茎 通常被 微毛, 具 纵棱, 老时变 黑色。 叶 纸质,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6 — 15 厘米, 宽. 2 — 6 厘米, 先 端尖, 基 部狭, 偏斜, 背 面被微 硬毛, 后变 稀疏; 叶脉 6 — 7 条, 基出;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被毛; 叶 鞘长为 叶柄的 1/4。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集 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花 序长于 叶片, 有 时可达 叶片的 2 倍; 总花梗 被毛, 长为叶 柄的 2 — 3 倍; 花 序轴被 疏毛; 苞片 圆形, 近 无柄, 盾状, 直径约 1 毫米; 雄' 蕊 3, 花药 肾形, 2 裂。 雌 花序长 2 — 3 厘米, 于 果期延 长可达 6 厘米; 总 花梗长 2 — 4. 5 厘米, 被毛; 苞 片柄于 果期不 延长, 被毛; 子房 离生, 顶 端尖, 柱头 3 — 4, 线形。 装果幼 时顶端 锥尖, 成 熟时近 球形, 直径约 3 毫米, 无毛, 有疣状 凸起。 花期 2 — 6 月。 产 西畴、 文山、 开远; 生于密 林或疏 林中溪 涧边, 攀 援于树 上或岩 石上, 海拔 350 — 1 250 米。 分布于 广东西 北部、 西部、 贵州 南部。 印度、 马 来西亚 也有。 全株 入药, 用于 风湿、 跌打、 肿痛、 关 节痛、 疳 积等。 23. 南藤 (开宝 本草) 石南藤 (云南 ), 爬岩香 (四川 ), 风藤、 丁公藤 (湖南 ), 山药、 三 角枫、 石 蒌藤、 细叶 青竹蛇 (广东 北部) PiperwallichiiCMiq. )Hand. -Mazz. ( 1 929 ) ; Hara ( 1 966 ) ; Y. C. Tseng (1 979 ) ; 图 鉴补编 ( 1 982 ) , in clavi ;Whitmore in Hara etal.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 984)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1 993 ) ; 武陵 山区维 管植物 检索表 (1995). Chavica ■wallichii Miq. (1843) , (1859) ; P. auranticum Wall, ex C. DC. (1868); 
胡椒科  43  Hook. (1886) ; Forbes, et Hemsl. (1891) ; P. aurantiacum Wall, ex C. DC. var. hupeense C. DC. (1917); P. vuallichii (Miq. ) Hand. -Mazz. var. hupeense (C. DC. ) Hand. - Mazz. (1929); P. ichangense C. DC. (1917); P. henryi (Sphalm. henryi) C. DC. (1898), (1917), (1923). 攀 援或直 立粗大 藤本; 茎 直立、 具匍 筒枝, 被 疏毛或 脱落变 无毛, 节 稍大, 具有长 的不 定根。 叶 纸质, 圆形至 椭圆形 或卵形 或卵状 圆形, 长 7 — 14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先 端长 渐尖, 基部 心形, 叶 面被疏 粗毛, 叶 背仅沿 脉上密 被褐色 卷毛, 基出脉 6 — 7 条, 在 叶两面 凸浮, 网脉 不显; 叶柄长 1 一 3. 5 厘米, 无毛, 基部具 叶鞘; 小 枝顶部 的叶狭 圆形, 长 8. 5 — 10. 5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 背被卷 曲毛, 尤 在 叶脉上 更密, 叶脉 5 条, 近 下半部 射出, 叶脉 在叶背 凸起。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组成 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3 — 4 厘米, 直径约 3. 5 毫米, 总 花梗长 3 — 4 厘米, 无 毛或被 疏毛; 花序轴 被毛; 苞片 圆形, 盾状, 直径约 1 毫米; 雄蕊 2 枚, 稀有 3 枚, 花 药 肾形, 2 裂, 比花 丝短。 雌花 序比叶 片短, 总 花梗长 2 — 4 厘米; 複片 具柄, 于 果期长 可达 2 毫米, 密 被白色 长毛; 子房 离生, 柱头 3 — 4, 披 针形。 装果 球形, 直径 3 — 4 毫米, 无毛。 花期 5 — 6 月。 产 西畴、 文山经 双柏、 景东、 元江至 沧源、 梁河、 泸水、 福贡、 贡山、 德钦。 生于 岩坡 林缘, 海拔 600 — 3 300; 四川、 甘肃、 贵州、 广西、 湖南、 湖北 也有。 尼 泊尔、 孟 加拉、 印 度尼西 亚也有 分布。 茎叶 入药, 用于祛 风湿、 强 腰膝、 止痛 止咳。 是 否等于 P. mullesua, 待材料 全后再 研究。 24. 三 色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Piper tricolor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et "tricolore"; 中 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缠绕 藤本; 茎具 纵纹, 无毛, 中空, 直径约 2 毫米。 叶 纸质, 椭圆 形或狭 卵形、 卵 形, 长 7 — 15 厘米, 宽 5 — 7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 部钝、 偏斜, 叶面 无毛、 背 面被粗 伏毛, 叶脉 7 — 9 条, 近离基 射出, 网脉 明显; 叶柄长 1.5 — 2 厘米, 被疏 粗毛, 具 叶鞘。 花单 性, 雌雄 异株, 穗状花 序与叶 对生。 雌 花序长 3 — 4 厘米, 直径约 4 毫米, 总 花梗长 1.5 — 2. 5 厘米, 无毛; 花序轴 被毛; 苞片 圆形, 具 短柄、 被毛, 盾状, 背 面干时 呈现三 种不同 颜色, 中心为 黑色, 在黑 色边缘 有一圈 白色, 最外一 圈为淡 黄色; 子房 卵形、 无毛、 离 生; 柱头 4 一 5, 极短, 外折。 果 未见。 产云南 南部, 为云南 特有。 生于低 海拔灌 丛林中 (地点 不详, 无采 集人, 昆 明工作 站 9924 号, 无野 外记录 )。 本 种苞片 干时为 三色, 甚为 特异, 易于 鉴定。 25. 滇 南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Piper spirei C. DC. in Lecomte (1910); Y. C. Tseng (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藤本, 长 1 一 2 米; 茎 中空, 具 纵沟纹 及粗的 皮孔, 被 柔毛, 节 膨大; 小 枝密被 柔毛。 叶 纸质, 具 腺点, 椭圆 形或倒 卵形, 长 20 — 25 厘米, 宽 9 一 12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44  云南 植物志  耳形, 两侧 不等, 腹 面被短 柔毛, 背 面柔毛 较密; 羽 状脉在 中下部 射出, 集于 基部, 叶 脉 9 条, 在叶背 凸起, 密 被褐色 柔毛; 叶 柄长约 5 毫米, 被短 柔毛, 具 叶鞘, 长 约为叶 柄 之半。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穗状花 序与叶 对生; 雌 花序长 12 — 15 厘米, 直径 5 毫米, 花序轴 无毛; 雄花 序于花 期长约 7 厘米, 直径约 3 毫米; 总花 序梗长 1.5 — 2. 5 厘米, 密 被微 柔毛; 花 序轴被 疏毛; 苞片 圆形, 具 短柄、 盾状; 雄蕊 2, 花药 肾形, 花 丝粗。 苞片 于果 期有时 离轴, 反折, 呈漏 斗状; 子房 离生, 无毛, 柱头 4, 卵状 渐尖, 早落。 聚果倒 卵形, 干时 黑色, 长约 3 毫米, 直径约 2 毫米, 顶 端圆, 下部有 棱角。 花期 1 一 2 月。 产 金平、 屏边、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600 — 900 米的 密林阴 湿处。 老挝 也有。 26. 思 茅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9: 4-6 声子藤 (云南 ), 思 茅野蒌 Piper szemaoense C. DC. (1917), et (1923);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莲密 被粗毛 或老时 脱落变 稀疏; 小枝 具纵棱 及沟, 干时 变淡枯 黄色, 密 被 粗毛或 净禿。 叶 纸质, 具细 腺点, 长椭圆 形或狭 卵状披 针形, 长 11 一 25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先端短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偏斜, 叶 面尤其 是中脉 基部被 疏毛, 背面各 处被毛 较密; 网脉 在背面 突起、 密被 褐色卷 曲毛; 叶 柄短, 长 3 — 5 毫米, 被粗, 基部 具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7 — 13 厘米, 总花 梗与花 序轴被 粗毛; 苞片 圆形, 近 无柄、 盾状; 雄蕊 3, 花药近 球形, 花 丝短。 雌花 序与雄 花序近 等长, 约 9 一 14 厘米; 子房 球形, 离生, 柱头 4, 长 圆形, 顶 端尖。 浆果近 球形, 干时 黄色, 直径约 3 毫米。 花期 12 月 至翌年 4 月。 产怒江 上游、 镇康、 景东、 普洱、 思茅、 景洪; 生 于海拔 1 000 — 2 600 米密 林或疏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全株 药用, 外用 敷骨折 患部。 27. 芒叶药 (海 南植 物志) 小 麻痃痔 (云南 ), 野蒌、 芦 子藤、 叶子竺 (思茅 ), 萱 (苎字 之误) 叶蒌、 大肠风 (广西 ), 大麻 挖疼、 十八症 (广东 ), 歪 叶子兰 (思 茅中 草药) Piper boehmeriaefolium (Miq. ) C. DC. (1868), (1898), (1917) et (1923) ; Craib. (1911); Kara (1966);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Whitmore in Haraetal.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Chavica boehmeriae folia Miq. (1843). 27a. 苎叶药 (原 变种) 图版 9: 1-2 var. boehmeriaefolium. 直立亚 灌木, 高约 1 米; 茎 中空, 具粗 孔纹, 小枝近 空心、 具纵棱 和疣状 凸起, 光 滑 无毛。 叶厚 纸质、 具 腺点, 斜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宽 3. 5 — 8 厘 米, 先端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偏斜, 耳状; 叶面 无毛, 叶背沿 脉上或 脉的基 部被疏 柔毛, 叶脉 7 条, 近叶基 发出, 小脉 橫走, 网状、 明显; 叶 柄长约 8 毫米, 具 叶鞘。 花 单性, 雌 雄 异株, 组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花 序长约 16 厘米; 总花 梗长约 3 厘米; 苞片 圆形, 
胡椒科  45  盾状, 直径约 1.2 毫米, 无毛; 雄蕊 2 枚, 花药 肾形, 2 裂, 花丝 极短。 雌花 序长约 12 厘米, 花 序轴被 疏毛; 苞 片小, 直径约 1.2 毫米。 紫果近 球形, 离生, 直径约 3 毫米, 密 集。 花期 4 一 6 月。 产 金平、 屏边、 镇康、 勐腊、 思茅、 砚山、 河口; 生 于海拔 600 — 1 100 米的 山谷密 林潮 湿处, 林中 附生。 广西 也有。 分布 于印度 东部、 緬甸、 泰国、 越 南北部 及马来 西亚。 27b. 光轴 苎叶药 (海 南植 物志) (变种 ) 歪 叶子兰 (思茅 ), 小 麻疙瘩 (普洱 ) var. tonkinense C. DC. (1910), (1917), (1923); Merr. (1927); Groff (1923);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该 变种叶 较阔, 椭 圆形, 卵 状长圆 形或近 卵形, 顶端 短尖至 渐尖, 总 花梗略 长于叶 柄, 花序轴 无毛; 苞片 直径达 1.5 毫米或 更大。 产 镇雄、 龙陵、 贡山、 屏边、 西畴、 麻 栗坡、 富宁、 文山、 金平; 生于 河谷密 林中。 广东、 广西、 贵 州也有 分布。 越 南北部 也有。 全株 入药, 有祛风 散寒、 舒筋 活络、 消瘀 止痛的 功能。 28. 肉 轴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0: 1-2 滇 緬野蒌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Piper ponesheense C. DC. (1917);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缠绕 藤本; 茎有粗 纵棱, 幼时被 柔毛或 无毛, 老 茎成黑 灰色。 叶厚 纸质, 卵 形或卵 状长 圆形, 长 5--10 厘米, 宽 3 — 7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偏斜、 两面均 无毛, 脉 7 条, 近基部 射出, 在叶背 凸起, 网状脉 明显;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被微 柔毛, 基部具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组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5 — 9 厘米, 花序轴 无毛; 苞片 圆形, 几 无柄; 雄蕊 3, 花药 肾形, 2 裂, 花丝短 而粗, 与 花药近 等长。 雌 花序长 3 — 4 厘米, 直径约 1 毫米, 黑色; 苞片近 圆形, 直径约 1 毫米; 子房 卵形, 下 部嵌合 于花序 轴中, 柱头 3, 长 圆形, 长达 0.5 毫米。 花期 3 — 4 月。 产 普洱、 思茅至 镇康、 龙陵、 腾冲; 生 于海拔 1 400 — 2 000 米 的山顶 及山谷 密林阴 湿处, 常攀于 石上、 树上。 缅甸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Poneshee, 在八莫 附近, 过 去曾属 云南。 29. 裸 果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0: 6 Piper nudibaccatum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 国植物 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iper betle Linn. var. psilocarpum C. DC. (1917), non P. psilocarpum C. DC. (1916). 藤本; 茎 粗壮, 具纵 棱及粗 皮孔。 叶 纸质, 具 腺点, 长椭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4 一 10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或 钝圆, 稍 偏斜、 两侧 不等, 叶脉 7 条, 近 基部 射出, 网脉 明显; 叶柄长 1 -2 厘米, 基部具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成 与叶对 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7 — 8 厘米, 直径约 2 毫米; 总花 梗长约 2 厘米; 花序轴 被毛; 
图 版 9 1^2. 苎叶药 Piper boehmariaefolium (Miq. ) C. DC. var. boehmariaefolium, 1. 果枝, 2. 果序 一段, 示 果形及 甚片; 3. 毛 叶胡椒 P. puberulilimbum C. DC. 果枝; 4—6. 思 茅胡椒 P. szemaoense C. DC.' 4 . 花枝' 5. 花序 一段' 示 雌花、 雄花, 6. 苞片。 (杨建 昆绘) 
胡椒科  47  苞片圆 形或倒 卵形, 具 短柄, 被毛、 盾状; 雄蕊 2, 花药 肾形, 花 丝短。 雌 花序长 8 — 10 厘米, 于果期 可伸至 14 厘米; 总花梗 通常长 3 — 4 厘米; 子房 球形, 嵌生 于花序 轴内, 柱 头 4 或 5, 线形, 具 绒毛。 浆果 球形, 直径约 5 毫米, 下 部嵌生 于花序 轴中。 花期 4 一 6 月。 产 思茅、 勐海、 富宁、 蒙自、 潞西、 泸水、 景东; 生于 山坡、 沟谷密 杯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本 种叶基 部不为 心形, 叶柄 和叶背 脉上无 极细的 粉状短 柔毛, 雌花序 较长, 可达 6 — 8 厘米, 于 果期延 长可达 14 厘米, 果顶端 无毛或 被白色 疏毛。 30. 腺脉菊 (植 物分类 学报) 声子 (沧源 ) Piper bavinum C. DC. (1898), et in Lecomte (1910);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 藏植物 志 (1983); 横 断山维 管植物 (1993). 攀援 藤本; 小 枝具细 的沟纹 及粗糙 皮孔、 腺体; 在节 上生不 定根。 叶 薄革质 或薄纸 质, 淡绿 色或苍 绿色, 两 面均被 亮黄色 腺点, 卵形、 长卵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7 — 14 厘米, 宽 2. 5 — 6 厘米, 先端 长渐尖 或尾状 渐尖, 基部 圆形、 阔 楔形、 偏斜、 两侧 不等, 叶脉 7 条, 在叶背 浮凸, 最上一 对离基 2 — 3 厘米, 弧形 上升, 在边缘 网结, 网脉 明显; 叶柄长 1.3 — 1.5 厘米, 基部 具銷。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2. 5 — 8 厘米, 直径约 2 毫米, 黄 绿色; 总花 梗短于 叶柄; 苞片近 圆形, 直径约 1 毫米, 盾 状 着生, 腹面被 疏毛; 花序轴 被毛或 脱落; 雄蕊 2 — 4 枚, 花药 肾形, 花丝 几无。 雌花序 短 而粗, 长约 1 一 1.5 厘米, 直径 5 — 6 毫米, 近 直立, 总 花梗长 0.5 毫米, 近 无毛; 苞 片 圆形, 直径 1 毫米; 子房 球形、 离生; 柱头 3 — 4, 近于 贴生、 棒状。 漿果 球形, 黑色 被 腺体。 花期 4 一 6 月。 产 屏边、 河口、 耿马、 沧源 及西双 版纳; 生于 沟谷密 林中, 攀援 附生于 树上, 海拔 600-1 400 米。 分布于 广东、 广西及 西藏。 31. 光 茎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1: 4-5 光 茎野蒌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Piper glabricauie C. DC. in Notizbl. (1917), et in Candollea (1923);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 援藤本 或直立 灌木, 高 50 — 150 厘米, 近于 无毛; 小 枝近圆 柱形, 具细的 棱纹, 干 后变黑 褐色。 叶厚纸 质或薄 纸质, 密 被褐色 腺点及 腺毛, 尤其在 叶背更 明显, 卵 状椭圆 形或 狭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10 — 21 厘米, 宽 5 — 10 厘米, 先端 尾状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 偏斜 不等, 叶脉 8 — 9 条, 中脉每 边发出 3 — 4 条, 最上 1 对 在叶片 中下部 从中脉 发出, 下 面 3 对 近基部 抽出, 小脉 横走, 近平行 或斜上 伸出; 叶柄 在宽的 一侧, 长 4 一 8 毫米, 基 部具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花 序与叶 片近等 长或过 之, 长可达 24 厘米, 细弱、 弯曲, 总 花梗长 1 一 2. 2 厘米; 苞片 圆形, 盾状 着生, 直径 约 2 毫米; 雄蕊 2 枚, 花药 肾形, 花 丝阔, 与 花药近 等长。 雌花 序短, 长 6 — 8 厘米, 常 在果期 增长至 14 厘米, 花 序轴被 疏毛。 紫果, 近 球形, 直径约 2 毫米, 顶 端留有 宿存的 
48  云南 植物志  柱头或 早落。 花期 11 月 至翌年 2 月 。 产 西畴、 麻 栗坡、 蒙自、 文山、 屏边、 金平、 绿春、 潞西、 庐水、 澜沧、 腾冲、 景 东、 凤庆、 镇雄; 生 于海拔 1 300 — 1 700 米的山 谷或密 林中湿 润处。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本种叶 较厚, 基部常 兼有两 侧均短 狭者, 离基 9 一 10 脉, 果小, 约 1.2 毫米 而易于 区别。 32. 岩参 (云南 ) 图版 10: 3—5 Piper pubicatulum C. DC. in Lecomte (1910), in Candellea (1923);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亚灌木 或攀援 藤本, 高约 1 一 2 米; 小枝 具有细 纵棱纹 及抚状 腺体。 叶 纸质, 密被腺 点及微 柔毛, 尤其在 叶背更 明显, 阔 椭圆形 或歪阔 卵形, 长 13 — 16. 5 厘米, 宽 5 — 8 厘 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 部耳状 偏斜, 一侧近 圆形, 另一 侧变狭 或否, 叶脉 6 — 7 条稀 9 条, 网状脉 明显; 叶柄长 5 — 10 毫米。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花序 未见。 雌花 序于果 期长达 4. 2 厘米, 粗约 1 厘米, 近于圆 锥状; 总 花梗长 1.5 厘 米, 果期 净禿、 无毛; 苞片 圆形,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1 毫米, 边缘不 整齐, 背面 无毛; 子 房 离生, 柱头 不显。 漿果、 圆 球形、 直 径不及 2 毫米, 顶端乳 突状。 花期 5 — 7 月。 产 金平、 屏边、 景洪、 沧源; 生于沟 谷密林 及混交 疏林, 攀附于 石壁、 树 干上, 海 拔 800 — 1 100 米。 越 南北部 也有。 茎干 入药, 有健胃 行气、 消炎 镇痛的 功能。 33. 细 苞胡椒 (中 国植 物志) Piper curtipedunculum C. DC. (1917); in Lecomte (1921), (1923); Merr. et Chun (1940);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茎 粗壮, 具粗糙 皮孔, 小枝 纤细, 节明显 膨大, 无毛。 叶纸 质或薄 纸质, 被 极密细 腺点, 后有时 脱落, 卵圆形 或卵状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8 — 15 厘米, 宽 4. 5 — 9. 5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 偏斜, 一 侧圆而 较长, 另一侧 较短, 叶脉 8 — 9 条, 在 离基部 2. 5 — 3 厘米 发出, 互生或 对生, 在顶 部边缘 网结, 网状脉 明显;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具 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密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细 而长, 花 期可达 15 厘米, 直径 2 — 3 毫米; 总 花梗长 1.5 — 2 厘米; 花 序轴被 疏毛; 苞片 圆形,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0. 5mm, 苞片 近轴面 被毛, 苞 片柄长 1 一 1.3 毫米, 离轴而 明显。 雄蕊 2, 花药 卵形, 花 丝 几无。 雌 花序长 9 一 15 厘米, 直径约 3. 5 毫米, 总 花梗、 花 序轴和 苞片与 雄花序 相同; 子房 离生, 柱头 3 甚 微小。 裝果倒 卵形, 通常无 角棱, 长约 1.5 毫米。 花期 4 一 6 月。 产 西畴、 屏边、 麻 栗坡、 马关、 景东、 龙陵; 生 于海拔 1 100 — 2 400 米林下 湿润地 或 溪涧阴 湿处, 攀援于 树上。 贵州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本 种与角 果胡椒 Piper pedicellatum 很 相似, 但后者 叶为卵 形或狭 卵形, 7 脉, 基部 3 脉; 总花梗 较长, 常为 叶柄的 2 倍, 苞片 较大, 直径达 1 一 1.2 毫米 而予以 区别。 34. 角 果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Piper pedicellatum C. DC. (1899), et in Lecomte (1910), et Candollea (1923);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D. G. Long (1984). 
图版 10 1—2. 肉 轴胡椒 Piper ponesheense C. DC. 1. 果枝, 2. 果 t 3—5. 岩参 P. pubicatum C. DC. 3. 果枝, 4. 果, 5. 甚片, 6. 裸 果胡椒 P. nudibaccatum Y. C. Tseng, 果枝。 (杨建 昆绘) 
50  云南 植物志  攀援 藤本; 全 株光滑 无毛, 茎被有 显著的 腺点及 粗糙的 皮孔; 小 枝细圆 柱形, 老后 有细的 纵棱, 直径约 1.5 毫米。 叶厚 纸质、 干后苍 绿色, 在叶 背密被 明显的 腺点, 卵圆 或卵 状长圆 形或狭 卵形, 长 8 — 14 厘米, 宽 3 — 7 厘米, 先端短 渐尖至 渐尖, 基部稍 偏斜、 钝圆或 楔形, 羽状脉 7 条, 4 条离基 发出, 最上 一对在 离基部 2. 3 厘米, 从中脉 发出, 叶 脉 在背面 浮突而 明显; 叶柄长 8 — 10 毫米, 具 有狭的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集成 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花序 纤弱而 细长、 下垂, 于花期 远长于 叶片, 长约 16 — 25 厘米, 直径 2 — 4 毫米, 总花 梗长约 2 厘米; 花序轴 被极稀 疏短毛 ; 甚片 圆形, 盾状 着生, 直径 不足 1 毫米, 具 短柄; 雄蕊 2 枚, 花 15 球形、 白色, 花丝 极短。 雌花 序于果 期长至 15 厘 米, 直径约 3 — 4 毫米; 总花 梗长约 10 毫米; 花 序轴于 果期变 无毛; 苞片 圆形, 直径约 1 毫米, 具 1 毫米的 短柄; 子房 球形, 离生, 柱头乳 头状、 不显。 浆 果倒长 卵形, 具 4 角 棱, 长约 2 毫米。 花期 3 — 7 月。 产 景洪、 金平、 屏边、 绿春、 西畴、 景东及 瑞丽; 生 于海拔 440 — 1 800 米亚 热带及 暖温 带阔叶 林密林 深沟湿 润处, 攀 援于树 干上。 印度、 孟 加拉国 东部、 尼 泊尔、 不丹、 锡 金、 越 南北部 也有。 ' 据 D. G. Long 本种 叶亦代 药叶包 裹模榔 嚼食, 过去与 P. boehmerifolium (Miq. ) DC. 相混, 但 该种叶 较大, 矩 圆形, 背 面腺点 明显。 35. 粗 梗胡椒 鸡 屎芦子 (普 洱、 思茅 ), 大 柄野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Piper macropodum C. DC. (1904), (1917);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植 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老茎 无毛, 具 纵棱; 小枝被 纤毛, 节 膨大, 中空, 干 后变褐 黄色。 叶厚 纸质, 有稠 f 细腺 点, 卵 形或卵 状长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9 一 13 厘米, 宽 3. 5 — 9 厘米, 先 端尖至 渐尖, '基部 钝或阔 楔形、 偏斜, 两侧 不等, 叶脉 5 — 7 条, 最 上一对 近于对 生或互 生, 离基 1.5 — 3 厘米, 由中 脉发出 达叶片 顶部, 网状脉 仅于背 面明显 突出; 叶柄长 1.2 — 1.5 厘米, 如不 等侧, 其 两侧差 距可达 5 毫米; 叶鞘 早落。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9 一 14 厘米, 总 花梗长 2. 5 — 3. 7 厘米, 花序 轴被长 短相间 的 纤毛; 苞片 圆形, 周边非 圆滑, 具 短柄、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1 毫米; 雄蕊 3, 花药 卵形, 2 裂; 花丝与 花药近 等长, 长 圆形。 淡 黄色。 雌花 序于花 期长约 8 厘米, 果 期可达 16 厘 米, 花序轴 于果期 增粗, 密 被淡色 纤毛; 苞片 圆形, 无柄, 子 房着生 于花序 轴的孔 穴中, 柱头 4, 十 字形, 贴生。 浆果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无毛, 有密的 褐色疣 状体。 产 思茅、 西双 版纳、 富宁、 金平、 屏边、 沧源、 临沧、 景东、 凤庆、 龙陵、 陇川、 盈 江、 梁河、 腾冲; 生 于海拔 800 — 2 000 米 的亚热 带沟谷 密林湿 润处。 模式 标本采 自思茅 或 蒙自。 36. 黄 花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1: 1-2 野声子 (勐腊 ), 黄 花野蒌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Piper flaviflorum C. DC. (1904), (1917);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 国植物 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藤本, 茎 具膨大 的节, 长达 8 米; 小 枝具细 纵棱, 枝、 叶 无毛, 小枝 干后变 褐色, 直 
图 —2. 黄 花胡椒 Piper flaviflorum C. DC. 1. 4—5. 光 茎胡椒 P. glabricaule C. DC. 4.  版 11 果枝, 2. 果; 3. 山药 P. hancei Maxim. . 果枝; 花枝, 5. 花序 一段. 示雄花 结构。 (杨建 昆绘) 
52  云南 植物志  径约 4 毫米。 叶厚 纸质, 干 后变淡 褐色, 椭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9 一 20 厘米, 宽 4. 5 — 8.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钝、 偏斜, 叶脉 5- — 7 条, 互生, 在叶片 1/3 处 从中脉 发出, 弧 形 上升, 下 部每边 2 条 侧脉基 出或近 基出, 网状脉 明显; 叶柄长 10 — 25 毫米, 基 部不等 侧时, 其两 侧差距 2 — 4 毫米; 叶鞘 早落。 花 黄色, 雌雄 异株, 穗状花 序与叶 对生。 雄花 序 细长, 长 11 一 21 厘米, 直径 2 — 3 毫米, 顶 端尖; 总 花梗长 2. 5 厘米; 苞 片倒卵 圆形、 盾状, 具 短柄; 雄蕊 2, 花药 肾形, 花丝 极短。 雌 花序长 10 — 14 厘米, 果 期成熟 时长可 达 18 厘米, 总花 梗和花 序轴与 雄花序 相同; 苞片 较厚, 直径约 1 毫米; 子房 卵形, 着生 于花序 轴的窝 孔内, 与 花序轴 分离, 柱头 3, 稀 2 或 4, 贴生、 线形, 长不及 0.5 毫米。 裝果状 核果, 球形, 淡 黄色, 干后常 皴缩, 直径约 4 毫米。 花期 8 月 至翌年 5 月。 产思茅 至西双 版纳、 沧源、 临沧、 景东、 凤庆、 龙陵、 陇川、 盈江、 耿马及 双柏; 生 于沟谷 密林、 山谷 箐沟阴 湿处, 攀援 于大树 干上, 海拔 540 — 1 800 米。 模 式标本 采自思 茅。 全 株可作 酒药。 37. 山莼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1: 3 小 风藤、 见 风追、 过 节风、 上 树蛇、 满 天香、 水蒌、 血姜 (广东 ), 海风藤 (福建 ), 爬 岩香、 寸香、 风气药 (贵州 ), 风藤 (广西 ), 南藤、 香藤 (江西 ), 石南藤 (湖 南、 广 西) Piper hancei Maxim. (1887), (1886); Merr. (1927); Hand. -Mazz. (1931);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havica leptostachya Hance (1868) ; Piper matthewii Dunn (1909). 攀援 藤本, 除花序 轴外均 无毛; 小枝 细圆、 具明显 关节, 具有 密细纵 纹棱、 干时稍 压扁。 叶厚纸 质或近 革质, 干 后变苍 褐色, 叶背苍 白色,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稀为披 针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2. 5 — 4. 5 厘米, 先端 短尖或 渐尖, 基部 渐狭或 楔形, 有 时钝, 通常 相等或 有时略 不等, 叶脉 5 — 7 条, 最 上一对 互生, 离基 1 一 3 厘米 从中脉 发出, 弯 拱 上升几 达叶片 顶部, 网状 脉通常 明显; 叶柄长 5 — 12 毫米; 叶销 早落。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组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常生 于小枝 上部至 顶部。 雄 花序长 6 — 10 厘米, 直径 约 1 毫米、 盾状 着生, 向轴面 被褐色 纤毛, 易 脱落, 雄^ 2, 箭形, 花丝 极短。 雌 花序长 约 3 — 4 厘米, 果期 延长、 增粗; 苞片 圆形, 略 小于雄 花序的 苞片, 向轴面 被毛; 子房奶 珠形, 离生、 柱头 3 稀为 4, 三角状 线形, 长约 0.5 毫米。 浆果、 细圆 珠形、 具淡 褐黄色 腺斑, 直径约 3 毫米。 花期 3 — 5 月。 产 西畴、 富宁、 屏边、 马关及 风庆、 威信; 生 于海拔 620 — 2 000 米的 沟谷密 林或溪 涧、 疏林、 石 灰岩丛 林中, 附 生于树 干上或 石上。 分布于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南、 广 东、 广西、 贵州。 全株 入药, 用于风 湿性关 节炎、 跌打 损伤、 风 寒感冒 咳嗽、 皖腹满 痛等。 38. 红 果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Piper rubrum C. DC. (1898), et in Lecomte (1910);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胡椒科  53  缠绕 藤本, 全株 无毛; 小枝 有密细 纵棱, 干 时变淡 褐色。 叶厚 纸质, 具密 腺点, 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7 — 12 厘米, 宽约 3 厘米, 先端渐 尖至长 渐尖, 基 部楔形 或钝, 两 侧略不 对称, 叶脉 5 条, 在叶面 凹入, 而 在叶背 浮突, 最下部 1 对脉 基出, 上部 1 对离 基约 1.5 厘米, 从中脉 抽出, 网状脉 在背面 明显; 叶柄长 0.5 — 1.5 厘米, 基部具 不明显 的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雄 花序长 1.5 厘米 (未成 熟期) 总花梗 长于相 对应的 幼叶叶 柄; 花序 轴被毛 或无; 苞片近 圆形, 直 径不及 1 毫米, 盾状 着生, 向 轴面被 疏毛; 雄蕊 2, 花丝 不显。 雌花 序长约 6 — 7 厘米, 总 花梗与 叶柄近 等长, 花序 轴被长 柔毛; 苞片圆 形, 中 央有倒 锥形、 被毛 的抦; 子房 离生, 柱头 3, 稀 2, 线状。 装果 球形, 成熟时 红色, 干后变 褐色, 直径约 3 毫米。 花期 4 一 5 月 。 产 金平; 生 于海拔 350 米的 沟谷密 林中, 攀援于 树上。 越 南北部 也有。 39. 尼泊 尔胡椒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2: 1-2 Piper suipigua D. Don (1825); D. G. Long (1984). Piper nepalense Miq. (1843); Wight (1853); C. DC. (1898); Hook. f. (1886); Hara ( 1966); Whitmore in Hara et al. (1982);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武陵 山区维 管植物 (1995). 攀援 藤本, 全体 无毛; 枝细圆 柱形, 具细 致的浅 沟棱, 关节 不显。 叶纸 质或厚 纸质, 具 腺点, 卵形、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7 — 15 厘米, 宽 6 — 10 厘米, 先端长 渐尖或 尾状渐 尖或 锐尖, 基部 钝圆、 相等或 偏斜, 叶基稍 下延、 微 心形, 叶脉 5 - -6 条, 在 叶下面 浮凸, 最上一 对近于 对生, 离基 8 — 10 毫米处 从中脉 抽出, 叶缘 网结; 橫咏 明显; 叶柄长 1.5 — 2 厘米, 基部 具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雄花序 直立, 长 7 — 14 厘米, 粗约 2 毫米, 总花 梗长 1 一 2 厘米; 苞片 盾状, 近 无柄; 雄蕊 3、 稍 伸出, 药室 直立, 具短 而粗状 花丝。 雌 花序长 3 — 6 厘米, 细而 伸展, 总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柱头 4, 渐尖。 装果 卵形、 长 5 — 6 毫米, 粗 4 毫米。 花期 5 — 8 月。 产 贡山独 龙江; 生 于海拔 900 — 3 000 米密 林中, 攀援于 树上。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 度东部 (大 吉岭) 也有。 在 Emim. F1. PI. Nepal 3: 181 页, 本种与 P. nepalense Miq. 是分 立的, 但在 Fl. Butan. 则是 合并为 一种。 未 知谁是 谁非, 暂记 于此。 40. 线 梗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2: 3-5 Piper pleiocarpum C. C. Chang ex Y. C. Tseng (1979)"* ;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藤本, 全株 无毛; 小枝 纤细、 细圆 柱形, 直径约 2 毫米, 光滑。 叶薄纸 质或膜 质, 卵 形或阔 卵形, 或 狭卵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6 — 8 厘米, 宽 1.5 —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长尾状 渐尖, 基部 钝圆或 模形, 两侧 近相等 或稍不 对称, 叶脉 7 条, 全 部近于 基出; 叶 柄长约 1 一 2 厘米。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 花序长 5 — 6 厘 米, 直径约 2 毫米; 总花梗 纤细, 近于 线状, 长约 2 — 2. 2 厘米, 近 直立; 花序轴 被极疏 微 柔毛或 无毛; 苞片卵 圆形, 或 卵状长 圆形, 直径约 1 毫米, 盾状 着生; 雄蕊 2, 增粗, 花药椭 圆形, 花丝 增粗, 突出。 雌 花序近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总 花梗长 2 — 3 厘米, 纤 
图版 12 1—2. 尼泊 尔胡椒 Piper suipigua D. Don, 1. 花枝, 2. 花序 一段; 3—5. 线 梗胡椒 P. pleiocarpum C. C. Chang ex Y. C. Tseng, 3. 花枝, 4. 花序 一段, 5. 苞片 * 6. 球 穗胡椒 P. thomsonii (C. DC. ) Hook. f. var. thomsonii, 6. 果枝。 (杨建 昆绘) 
胡椒科  55  细而 扭曲, 近于 无毛; 苞片卵 圆形; 柱头 4 (一 3)。 ^果 球形, 直径约 4 毫米, 干 后变黑 色, 埋 于花序 轴中。 花期 5 7 月。 产 凤庆、 临沧、 澜沧、 孟连; 生 于海拔 2 100 — 2 700 米。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澜沧。 41. 球 穗胡椒 Piper thomsonii (C. DC. ) Hook. f. (1886); Y. C. Tseng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havica thomsonii C. DC. (1868). 41a. 球 穗胡椒 (原 变种) 图版 12: 6 var. thomsonii (原 变种) 纤 细攀援 藤本, 长约 1 一 2 米, 小 枝被暗 褐色微 柔毛, 细圆 柱形, 具 沟棱。 叶 纸质或 厚 纸质, 有稀疏 腺点, 在 叶面更 明显; 阔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7 — 9 (一 13) 厘米, 宽 3 — 7 厘米, 顶端短 渐尖至 长渐尖 ,基部 阔楔形 ,心 形或微 偏斜, 两 面沿脉 上被极 细的短 柔毛, 在背 面尤其 明显被 细微柔 毛及疏 腺点, 具不 明显的 叶鞘。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聚 集成与 叶对生 的穗状 花序。 雄花 序于花 期比叶 片短, 花 密集而 细小; 花序轴 初被微 柔毛, 后渐 无毛; 苞片 圆形、 近盾状 着生, 无毛, 直 径不及 1 毫米, 雄蕊 4 枚。 雌花序 极短, 近于 头状, 直径约 5 — 6 毫米; 总花 梗短于 叶柄, 长 5 — 6 毫米, 花序轴 和苞片 与雄花 序近相 同; 子房 离生, 柱头 微小, 2 — 3 枚, 近于 贴生。 装果 球形, 密集成 头状, 干时变 黑色, 直 径不足 2 毫米。 花期 3 — 5 月。 产 楚雄、 景东、 西畴; 生于 亚热带 山谷密 林或疏 林中、 攀援于 树上, 海拔 380 — 1 700 米。 印度 东部、 不丹、 锡金 也有。 41b. 小叶球 穰胡椒 (植 物分类 学报, 变种) var. microphyllum Tseng (1979) ; 图 鉴补编 (1982) ,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叶 变小, 长 3 — 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5 脉; 叶柄 较短, 长 5 — 10 毫米。 花期 4 一 6 月。 产 景东、 屏边、 金平、 西畴、 贡山独 龙江; 生于 密林或 疏林湿 润处, 攀援于 树上, 海 拔 1 300 — 2 100 米。 变种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D. G. Long 在 F1. Bhutan 中 处理为 P. sylvaticum Roxb. 异名, 待考。 3. 草 胡椒属 Peperomia Ruiz et Pavon 一年 生或多 年生、 肉质、 矮小 草本, 分 枝或不 分枝。 叶 互生、 对生或 轮生, 全缘; 无 托叶。 穗状花 序顶生 或与叶 对生, 稀 腋生; 花序 单生、 双生或 簇生; 花 极小, 两性, 常 与苞片 同着生 于花序 轴的凹 陷处; 苞片 圆形、 近圆 形或长 圆形, 盾状 或否; 雄蕊 2, 花药 圆 形或长 圆形, 花丝 极短; 子房 1 室, 有胚珠 1 颗。 紫果 极小, 不 开裂。 约 1 000 种, 广布于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我国约 7 种及 1 变种, 广东南 至西南 部各省 区。 云南产 6 种及 1 变种。 西瓜皮 Peperomia coperota Yuncker (=P. sandersa?), 圆叶 具银色 条脉, 为 原产巴 
56  云南 植物志  西 (?) 的常见 栽培室 内观赏 植物, 近年来 多见。 此外 尚有多 种赏叶 植物。 分种 检索表 1 (14) 叶 对生或 3 — 5 片 轮生, 基部 楔形或 钝圆。 2 (5) 叶 稍厚、 肉质, 干 后常有 级纹; 花 序轴密 被毛。 3 (4) 茎、 叶通常 无毛或 稀被疏 柔毛; 花序长 2 — 4.5 厘米 la. 豆辦绿 P. tetraphylla 4 (3) 茎、 叶密被 硬毛; 花序长 7— 11 毫米 •••••• lb. 毛叶豆 il 绿 P. tetraphylla var. sinensis 5 (2) 叶薄、 纸质或 膜质, 干后无 鼓纹; 花序轴 无毛。 6 (11) 叶两均 被毛; 总花梗 被毛。 7 (8) 叶 1 脉; 叶柄长 1.5—3 毫米 2. 硬毛 草胡槻 P. cavaleriei 8 (7) 叶 3 — 5 脉; 叶柄长 5 — 18 毫米。 9 (10) 花序 纤细, 直径 0.5 — 0.8 毫米; 花 密集; 子 房顶端 微凹。 10 (9) 花序 较粗, 直径 1.3 — 2 毫米; 花 疏离; 子房 顶端純 3. 石蜂草 P. dindygulensis 11 (6) 叶 除少数 幼叶外 无毛, 或 仅顶端 和凹缺 外有细 缘毛; 总花梗 无毛。 12 (13) 叶 3 脉; 花序 顶生和 腋生, 单生或 簇生, 长 2 — 4. 5 厘米 … 4. 蒙自 草胡椒 P. heyneana 13 (12) 叶 1 脉; 花序 顶生、 单生, 长常在 2 厘 米以下 S. 短樓 草胡槭 P. duclouxii 14 (1) 叶 互生, 基部 心形 6. 透明草 P. pellucida 1. 豆瓣绿 (植 物名实 图考) 豆瓣鹿 衔草、 岩 石瓣、 豆瓣如 意草、 石上 开花、 石上 瓦紫、 四 块瓦、 岩花 (云南 ), 一枝花 (四川 ), 瓜子 鹿衔、 瓜 子细辛 (贵州 ), 豆 瓣菜、 圆叶 瓜子菜 (广西 ), 对 把草、 毛叶 豆瓣绿 (中国 植物志 ), 客阶 (红 河哈 尼语) Peperomia tetraphyllum (Forst. f. ) Hook. f. et Arn. (1823); Hara (1966), (1971);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 中国 植物志 (1982); Whittmore in Hara et al.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武陵 山区维 管植物 检索表 (1995). Piper reflexa L. f. (1781) ; Piper tetraphyllum Forst. f. (1786) ; Peperomia re fie sum (L. f. ) Dietrich (1831); C. DC. (1863); Hand. -Mazz. (1929); 图鉴 (1972)*; 秦 岭 植物志 (1974) non Kunth (1815), nom. illeg. ; Peperomia reflexa (L. f. ) A. Dier var. parvifolia sensu Levi. (1914 ― 1915) non C. DC. la. 豆辩绿 (原 变种) 图版 13: 1-3 var. tetraphylla 丛生 半肉质 草本; 茎直立 或匍匐 分枝或 不分枝 草本, 高 10 — 30 厘米, 下部节 生根, 须根 发达。 叶 密集, 大小近 相等, 4 或 3 片 轮生、 肉质, 有透明 腺点, 干 时变淡 黄色, 具 mc、 边缘 反卷, 圆形 或阔椭 圆形, 长 9 一 12 毫米, 宽 5 — 9 毫米, 两端钝 或圆, 无毛或 被短 柔毛。 穗 状花序 直立, 单生、 顶 生稀为 腋生, 长 1.5 — 4. 5 厘米; 总花 梗被疏 柔毛或 近 无毛, 花序 轴密被 柔毛, 淡 绿色; 苞片 圆形, 盾状 着生, 几 无柄; 花药近 圆形, 花丝 短; 子房 卵形、 着生处 下陷, 柱头 头状, 顶生, 被乳突 状毛。 浆果坊 锤形, 长约 1 毫米, 柱头 宿存, 顶 端尖。 花期 2 — 4 月, 9 一; 12 月。 
胡椒科  57  产 蒙自、 屏边、 麻 栗坡、 西畴、 丘北、 师宗、 嵩明、 安宁、 富民、 江川、 呈贡、 易 门、 路南、 峨山、 景东、 凤庆、 大理、 邓川、 漾濞、 沪水, 潞西、 龙陵、 盈江、 勐海、 贡 山; 生 于海拔 800 — 2 900 米 的苔藓 栎林、 湿润 处岩石 表面、 树 杈上。 分布于 台湾、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四川 及甘肃 南部、 西藏 南部。 美洲、 大 洋洲、 非洲、 亚洲其 他地区 也有。 lb. 毛叶 豆擗绿 (变种 ) var. sinensis (C. DC.) P. S. Chen et P. C. Zhu (1982). Peperomia reflexa (Linn. f. ) A. Dietr. form, sinensis C. DC. (1914) ; Peperomia reflexa (Linn. f. ) A. Dietr var. parvi folia sensu Levi. (1914), non C. DC. 该 变种与 原变种 不同之 处在于 植株变 矮小, 连 花序高 3 — 5 厘米; 茎 上密被 硬毛; 小 叶 菱状椭 圆形, 长 6 — 8 毫米, 宽 5 — 6 毫米, 背 面密被 硬粗槠 柔毛, 叶面被 疏毛, 毛长 达 1 毫米或 更长; 花序 变短, 长 7 — 13 毫米, 总花 梗密被 硬毛。 果近紫 褐色, 椭 圆形, 长 约 1 毫米, 粗 0. 5 毫米, 柱头 宿存。 花果期 9 月 。 产 屏边、 河口; 生 于溪边 石上或 阴湿树 干上, 海拔 1 250 米。 全草 药用, 有祛风 利湿、 拔脓 生肌、 润肺 止咳、 消肿 散瘀之 功效。 本种分 布广, 变化辐 度大, var. sinensis 不宜 成立, 属 于种内 变异, 分 布区也 重叠。 (吴征 溢注) 2. 硬毛 草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PeBeromia cavaleriei C. DC. in Lecomte (1914); 中国 植物志 (1982)*; Lauener (1982). 肉 质矮小 草本, 高 20 厘米, 茎粗、 肉质 分枝, 基部 匍匐, 具有不 定根, 密被微 柔毛。 叶 3 — 6 枚 轮生, 厚 纸质, 阔倒卵 形至长 圆形, 长 1.5 — 5. 5 厘米, 宽 7 — 12 厘米, 顶端 圆, 基部 短狭, 两面 密被短 糙毛; 叶脉 不显; 叶 柄短, 长 2 — 4 毫米, 被短 糙毛。 穗状花 序 直立、 顶生或 腋生, 长 4 一 7. 5 厘米; 总 花梗长 1 一 1. 2 厘米, 被 疏毛, 花序轴 无毛, 花 疏、 着 生于花 序轴的 凹处; 苞片长 圆形, 盾状 着生, 具极短 的柄, 直 径不足 0.5 毫米; 花 药 圆形、 淡 黄色, 花丝 甚短; 子房椭 圆形, 直 径不足 0.6 毫米, 表面 粗糙, 具有 腺点, 顶 端乳 突状。 花果期 6 — 9 月。 产 马关、 河口; 生 于海拔 700 — 1 500 米阴 湿岩石 上及洞 穴处。 分布于 广西、 贵州。 3. 石蝉草 (中 国植 物志, 广东) 散血胆 (云南 ), 火 伤叶、 胡椒草 (广西 ), 石 马菜、 豆 瓣绿、 红 豆瓣、 地石榴 (云 南中部 )、 豆 瓣七、 散血丹 (云南 南部) Peperomia dindygulensis Miq. (1843); C. DC. (1898); Hook. f. (1886); Merr. et Chun (1940);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 国 植物志 (1982)*; Lauener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肉质 草本, 高 10 — 40 厘米; 茎直立 或基部 匍匐; 分枝, 被短 柔毛, 基部 具有不 定根, 主根细 而长, 生 于腐土 层内或 岩石表 面上。 叶 对生或 轮生, 2 — 4 枚, 近肉 质或厚 纸质, 椭 圆形或 倒卵状 菱形, 长 2 — 4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顶 端钝尖 或圆, 基部 楔形, 两 面被短 柔毛; 叶脉 不显; 叶柄长 6 — 18 毫米, 被 疏毛、 后变 秃净。 穗状 花序, 淡 绿色至 淡黄绿 
58  云南 植物志  色, 腋生或 顶生, 单生或 2 — 3 丛生, 长 5 — 8 厘米, 直径 1.3 — 2 毫米; 总 花梗被 柔毛, 长约 15 毫米, 花 排列较 稀疏; 苞片 圆形、 盾状 着生, 圆形、 直径约 0.8 毫米; 雄 蕊与苞 片 着生于 子房的 基部, 花药圆 形至长 圆形, 花丝 甚短; 子房倒 卵形, 顶 端钝, 乳 头状, 被 微柔毛 。浆 果近圆 球形, 紫 黑色, 顶端尖 直径约 0.6 毫米。 花果期 4 一 7 月 (一 10 月)。 产 西畴、 广南、 蒙自、 河口、 绿春、 思茅、 临沧、 双江、 孟连、 沧源、 凤庆、 易武、 峨山、 元江; 生 于海拔 800 — 1 600 米的 灌丛、 岩 石表面 或树上 附生; 分布 于我国 台湾经 东南至 西南各 省区。 印 度至马 来西亚 也有。 全草用 于肺热 咳嗽、 痈肿、 疮布、 跌打 损伤、 癌症疼 痛等。 4. 蒙自 草胡椒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3: 4-5 散 血丹、 狗骨头 (云 南玉溪 ), 去 死回生 (文山 ) Peperomia heyneana Miq. (1843); C. DC. (1868); Hook. f. (1886); Ohashi (1966); Hara (1971); Whitmore in Hara et al. (1982);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 中 国 植物志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3); D. G. Long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肉质、 矮小、 丛生 草本, 高 6 — 15 厘米; 茎 分枝、 被疏 柔毛, 具不 定根、 生于 节上。 叶 对生或 3 — 4 枚 轮生, 厚肉 质或膜 质大小 不等, 椭 圆状倒 卵圆形 或狭倒 卵形, 长 8 — 18 毫米, 宽 3 — 9 毫米, 基部 渐狭; 基出脉 3 条, 中脉 明显; 两面 无毛, 但具 缘毛, 尤其顶 端更 明显, 叶柄长 4 一 8 毫米, 通常 无毛。 穗 状花序 顶生稀 腋生, 近 无毛, 长 3 — 4. 5 厘 米, 直 径不足 2 毫米; 总 花梗长 1 - 1.5 厘米; 苞片 圆形, 具 短柄,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0.3 毫米; 花药近 圆形, 花丝 甚短; 子房 卵形, 稍 偏斜, 长不及 2 毫米, 顶端 具一束 乳头状 疏 柔毛。 浆果 卵形、 顶端乳 头状, 直径约 0. 5 毫米, 表面微 粗糙。 花期 3 — 8 月 , 果期 10 月。 产 勐腊、 景洪、 孟连、 镇康、 思茅、 景东、 临沧、 金平; 生 于海拔 800 —- 2 200 米的 沟 谷密林 岩石苔 藓上。 广西 西部、 西藏东 部也有 分布。 尼 泊尔、 不丹、 印度、 锡金 也有。 全草有 散瘀、 止血 之效, 用于胃 出血、 鼻衄肿 块等。 5. 短穗 草胡椒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豆瓣绿 (云南 ), 三叶 透明草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Peperomia duclouxii C. DC. in Lecomte (1914);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ut "duclouxii"). 阴 生矮小 草本, 直立或 匍匐, 高 3 — 10 厘米; 茎 纤细、 近 线形, 分 枝或不 分枝、 被 微毛或 无毛; 节上生 须根。 叶 轮生, 3 — 4 枚, 近薄 瞋质, 倒卵形 或长倒 卵形, 长 4 一 10 毫米, 宽 2 — 7 毫米, 顶端 圆或稀 微凹, 基部楔 形或狭 楔形, 两面幼 时被微 柔毛, 后变净 秃, 顶 端常有 一束细 柔毛。 叶脉 不显; 叶柄长 2 — 4 毫米。 穗 状花序 顶生, 直立,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约 1 毫米; 总花 梗长约 10 毫米, 具稀疏 柔毛; 花 密集或 稀疏; 苞片近 圆形, 盾状 着生, 直径约 0.5 毫米; 花药 圆形, 花丝 极短, 药室 2, 球形; 子房倒 卵形, 柱头乳 头状, 近于 无毛。 紫果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0.8 毫米, 直径约 0.3 毫米, 淡 褐色, 被毛状 物。 花期 10 — 11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图版 13 , 1—3. 豆港绿 Peperomia tetraphylla (Forwt. f. ) Hook, et Arn. var. tetraphylla, 植株, 2. 果序, 3. 果实; 4 一 5. 蒙自 草胡椒 P. heyneana Miq. 4. 植株, 5. 《花序 一段; 6 — 7. 透明草 P. pellucida (Linn. ) Kunth, 6. 植株' 7. 果实。 (杨建 昆绘) 
60  云南 植物志  产麻 栗坡、 文山、 屏边、 金平、 绿春、 龙陵、 维西、 贡山、 福贡、 景东、 漾濞、 双 柏、 富民、 峨山、 路南; 生 于海拔 1 000 — 2 80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及落叶 林下。 分 布于贵 州、 四川 南部、 西藏 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云南。 全草 药用, 治疗风 湿性关 节炎、 跌打 损伤、 支气 管炎。 6. 透明草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13: 6-7 草胡椒 (中国 植物学 杂志) Peperomia pellucida (Linn. ) Kunth (1815) ; C. DC. in DC. (1868), et in Lecomte (1910); 海南 植物志 (1964); Ohashi (1966); Hara (1971); 图鉴 (1972)'; Whitoore in Hara et al. (1982); 图 鉴补编 (1982), m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2); D. G. Long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H. Koba et al. (1994). Piper pellucidum Linn. (1753). 一年 生嫩柔 草本, 高 15 — 40 厘米; 茎 直立或 匍匐、 分枝, 须根 发达。 叶 互生, 薄膜 质, 半 透明, 阔 卵形或 卵状三 角形, 长 1.5 — 3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顶 端尖, 基部 心形, 两面 无毛, 掌状脉 5 条, 由基部 发出, 网脉不 明显; 叶柄长 1.5 — 2 厘米。 穗状花 序顶生 或生于 顶部叶 腋内, 或与叶 对生, 直立而 纤细, 长 2. 5 — 6 厘米, 无毛; 花 稀疏; 苞片近 圆形, 直径约 0.5 毫 米,, 盾状 着生: 花药近 圆形, 花丝 甚短; 子房椭 圆形, 柱头 顶生, 被 微 柔毛。 裝果 球形, 顶 端尖, 直径约 0.5 毫米。 花期 5 — 8 月, 果期 8 — 10 月。 产 勐腊, 常见 植物园 栽培及 野生于 潮湿岩 壁上或 亚热带 林中、 石 缝内。 福建、 广东、 广西 也有。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泰国、 柬埔 寨也有 分布。 热 带美洲 原产, 现为 一泛热 带 杂草。 全草 有散瘀 止痛之 功能, 用于 跌打损 伤及烧 伤等。 33. 紫 董禾斗 Fumariaceae 草 本或亚 灌木, 植 株不具 乳汁。 主根 明显或 为纤维 状须根 或形成 块根。 茎直 立或有 时攀 援状。 单叶, 通 常羽状 或掌状 分裂, 有 时变成 卷须, 无 托叶。 花 两性, 辐射 对称或 两侧 对称, 排列 成总状 花序、 圆 锥花序 或聚伞 花序。 萼片 2, 鳞 片状, 通常 分离, 早落; 花瓣 4, 2 轮 排列, 外轮 1 或 2 枚为 距或呈 囊状, 有时 平坦, 内轮 较小, 先端常 粘合, 大 多具 鲜艳的 颜色, 稀 无色; 雄蕊 4 枚、 分离、 与花瓣 对生, 或 6 枚 合生成 2 束而 与外轮 花瓣 对生; 子房 上位, 1 室, 2 心皮, 侧膜 胎座, 胚珠 1 至 多数, 侧生或 弯生, 具 2 层珠 被, 珠孔 向内, 花柱 单生。 果为 蒴果, 2 瓣裂, 或为 坚果, 不 开裂, 或 稀节间 分离成 数节。 种 子小, 种皮平 滑或蜂 窝状或 网状; 种脊有 时具鸡 冠状附 属物; 胚小, 胚乳 肉质, 子叶 分 裂或不 分裂。 17 属约 400 多种, 遍布北 温带, 少 数种产 非洲。 我国有 6 属近 300 种, 各地 均产。 云 南产 4 属 81 种, 主要分 布于西 北部。 分属 检索表 1 (2) 雄蕊 4 枚, 分离, 与花瓣 对生; 花 冠辐射 对称, 花瓣 4 枚, 2 轮 排列, 无距, 外轮 和内轮 异形; 
紫堇科  61  2 心 皮的子 房形成 1 长 角果, 通常被 横隔膜 分成单 种子的 数节, 成熟 时节间 分离, 或 者裂为 2 果瓣 1. 角 茴香属 Hypecoum 2 (1) 雄蕊 6 枚, 合生成 2 束; 花 冠两侧 对称, 花辩 4 枚, 2 轮 排列, 二型或 三型, 外轮 花嬢中 1 枚 或 2 枚的 基部呈 囊状或 为距; 菊 果通常 2 辩裂。 3 (6) 花冠纵 轴两侧 对称, 4 枚花辦 二型, 外轮 2 花难 基部呈 囊状。 4 (5) 直立 草本; 叶 不作卷 须状; 花 序基生 或腋生 1. 荷苞 牡丹属 Dicentra 5 (4) 草质 藤本; 先端小 叶作卷 须状; 花序 对叶生 •• 3. 紫 金龙属 DactyHcapnos 6 (3) 花冠橫 轴两侧 对称, 4 枚花辩 三型, 外轮 1 花 瓣基部 呈囊状 或为距 …… 4. 紫堇属 Corydalis 1. 角 茵香属 Hypecoum L. 一年生 草本, 矮小, 常呈灰 绿色, 无毛, 极稀 在叶片 及叶柄 土被长 柔毛, 具 微透明 的 液汁。 茎 直立, 具 分枝, 分枝 直立或 平卧。 基生 叶近莲 座状, 二 回羽状 分裂, 具 叶柄。 花小, 花 冠辐射 对称, 直径 0.5 — 2 厘米, 稀 较大, 排列 成二歧 式聚伞 花序; 花 萼小, 萼 片 2, 披 针形或 卵形, 先端通 常具细 牙齿, 早落; 花瓣 4, 大多 黄色, 2 轮 排列, 外轮 2 枚 3 裂, 稀 全缘, 基部 楔形, 内轮 2 枚 3 裂, 稀近 全缘, 侧裂片 狭窄, 中裂片 匙形, 常 具柄, 边 缘具短 缘毛; 雄蕊 4, 花 丝大多 具翅, 有时基 部呈披 针形, 花药往 往由于 药隔延 伸而 至少具 2 短尖; 子房 1 室, 2 心皮。 蒴 果长圆 柱形, 大多 具节, 节 内有横 隔膜, 成熟 时 在节间 分离, 或者 不具节 而裂为 2 果瓣。 种子 多数, 卵形, 表面具 小疣状 突起, 稀近 四棱形 并具十 字形的 突起。 • 约 15 种, 分布 于地中 海区至 中亚及 我国。 我国有 3 种, 主产 北部、 西北 部至西 南部。 云南产 1 种, 分 布于滇 西北。 1. 细果 角茴香 (图鉴 ) 图版 14: 1—3 哇日 哇达、 巴 尔巴大 (藏语 ), 节裂 角茴香 (内 蒙古) Hypecoum leptocarpum Hook. f. et Thorns. (1855) ; Hook. f. (1875) ; Franch. (1886), (1889); Maxim. (1889); Hand. -Mazz. (1931); Fedde (1909)*, (1936)*; Lauener (1962); Fl. URSS (1963);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内 蒙古植 物志 (197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Hypecoum chinense Franch. (1884) ; H. millefolium Levi, et Van. (1907) * , (1917). 一年生 草本, 略被 白粉, 高 4 一 60 厘米。 茎 丛生, 长短 不一, 铺散 而先端 向上, 多 分枝。 基生叶 多数, 蓝 绿色, 叶 长 1. 5-10 厘米, 叶片 狭倒披 针形, 长 5 — 20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裂片 4 一 9 对, 宽 卵形或 卵形, 长 0.4 — 2. 3 厘米, 疏离, 近 无柄, 羽状深 裂, 小 裂片披 针形、 卵形、 狭椭圆 形至倒 卵形, 长 0.3 — 2 毫米, 先端 锐尖; 茎生 叶同基 生叶, 但 较小,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花茎 多数, 高 5 — 40 厘米, 通常 二歧状 分枝; 苞片轮 生, 卵 形或倒 卵形, 长 0.5 — 3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向上渐 变小, 至最上 部者为 线形。 花小, 排 列为二 歧聚伞 花序, 花直径 5 — 8 毫米, 花梗 细长, 每花具 数枚刚 毛状小 苞片; 萼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 4) 毫米, 宽 1 一 1.5 (— 2) 毫米, 绿色, 边缘 膜质, 全缘, 稀具小 牙齿; 花辦淡 紫色, 外面 2 枚宽倒 卵形, 长 0.5 — 1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先 
- 图版 14 1—3. 细果 角茴香 Hypecoum leptocarpum Hook. f. et Thorns. 1. 植株, 2. 花, 3. 果 i 4一 6. 紫金龙 Dactylicapnos scandens (D. Don) Hutch. 4. 花, 5. 果, 6. 种子。 (吴锡 麟绘) 
紫堇科  63  端 绿色、 全缘、 近 革质, 里面 2 枚 较小, 3 裂几达 基部, 中裂 片匙状 圆形, 具 短抦或 无柄, 边缘 内弯, 极 全缘, 侧裂片 较长, 长卵形 或宽披 针形, 先端 钝且极 全缘; 雄蕊 4, 与花瓣 对生, 长 4 一 7 毫米, 花丝 丝状, 黄 褐色, 扁平, 基部 扩大, 花药 卵形, 长约 1 毫米, 黄 色; 子房圆 柱形, 长 5 — 8 毫米, 粗约 1 毫米, 无毛, 胚珠 多数, 花 柱短, 柱头 2 裂, 裂 片 外弯。 萠果 直立, 圆 柱形, 长 3 — 4 厘米, 两侧 压扁, 成熟 时在关 节处分 离成数 小节, 每节具 1 枚 种子。 种子 扁平, 宽倒 卵形。 花果期 6 — 9 月 。 产 1i 欽、 中甸、 丽江、 维西、 鹤庆; 生 于海拔 2 300 — 4 0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 草 坡或 砂地。 河北西 北部、 山西、 内 蒙古、 陕西、 甘肃、 青海、 新疆、 四川 西部、 西藏有 分布。 蒙古 和锡金 也有。 全草 入药, 治 感冒、 咽 喉炎、 急性结 膜炎、 头痛、 四肢关 节痛、 胆 囊炎, 并 能解食 物 中毒。 . 2. 荷包 牡丹属 Dicentra Bernh. 多年 生直立 草本, 无毛, 具根 状茎。 茎直 立或近 无茎, 单轴或 合轴。 叶多回 羽状分 裂或 为三出 复叶。 总状 花序, 有 时呈聚 伞状, 稀 单花, 基生、 顶生或 腋生; 具草质 苞片。 花冠纵 轴两侧 对称, 直立或 下垂; 萼片 2, 鳞 片状, 早落; 花瓣 4, 白色、 黄色、 粉红色 或紫 红色, 外面 2 瓣先^ 向外 反曲, 基部 囊状或 距状, 里面 2 瓣 较小, 花 瓣片提 琴形或 倒卵状 圆形, 先端 粘合,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基部 具爪; 雄蕊 6 枚, 合成 2 束, 与外面 的花瓣 对生; 子房 1 室, 线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胚珠 多数, 生于 2 个 侧膜胎 座上, 花柱 线形, 柱头. 四方 形或长 方形, 具 4 个 乳突。 蒴果线 形至椭 圆形, 2 瓣裂。 种子 多数, 具鸡 冠状 种阜。 约 12 种, 3 种 分布自 西喜马 拉雅至 朝鲜、 日本、 俄罗斯 (东 西伯 利亚、 萨哈林 岛), 9 种 分布于 北美。 我国有 2 种。 云南 2 种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叶全 缘或具 2 — 3 裂片; 花组 成总状 花序, 于花 轴一侧 下垂; 花长 2. 5 — 3 厘米, 长 为宽的 1 一 1.5 倍, 外 花瓣紫 红色至 粉红色 1. 荷 包牡丹 D. spectabilis 2 (1) 小叶 边缘具 4 一 8 粗齿; 花组 成聚伞 状总状 花序; 花长 4 一 5 厘米, 长 为宽的 4 一 5 倍, 外 花瓣淡 黄 绿色或 绿白色 …' 2. 大花荷 包牡丹 D. macrantha 1. 荷 包牡丹 (秘传 花镜) 图版 15: 1 鱼 兜牡丹 (宋周 必大诗 ), 活 血草、 土当归 (纲 目拾遗 ), 鱼 儿牡丹 (花镜 ), 荷 包花、 耳环花 (湖北 ) Dicentra spectabilis (L. ) Lem. (1847)'; Fedde (1936)*; Stern (1961)';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湖北 植物志 (1979)';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1980)'; 新疆 植物 检索表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安徽 植物志 (1986)'. Fumaria spectabilis L. (1753) ; Diclytra spectabilis (L. ) DC. (1821). 
图版 15 ■• 荷 包牡丹 Dicentra spectabilis (L. )Lem. 植株 上部; 2 — 4. 大花荷 包牡丹 D. macrantha Oliv. 2. 植株 上部, 3. 花冠 展开, 4. 雄蕊。 (李锡 畴绘) 
紫堇科  65  直立 草本, 高 30 — 60 厘米或 更高。 茎圆 柱形, 带紫 红色。 叶片 轮廓三 角形, 长 (15 —) 20-30 (-40) 厘米, 宽 (10 —) 14-17 (—20) 厘米, 二 回三出 全裂, 第一回 裂片具 长抦, 中裂片 的柄较 侧裂片 的长, 第二回 裂片近 无柄, 2 或 3 裂, 小裂 片通常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两 面叶脉 明显; 叶 抦长约 10 厘米。 总状花 序长约 15 厘米, 有 (5 —) 8-11 (-15) 花,. 于 花序轴 的一侧 下垂;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苞片 钻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3 — 5 (-10)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花 优美, 长 2. 5 — 3 厘米, 宽约 2 厘米, 长 为宽的 1 一 1.5 倍, 基部 心形; 萼片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玫 瑰色, 于 花开前 晚落; 外花辩 紫红色 至粉 红色, 稀 白色, 下部 囊状, 囊长约 1.5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具数条 脉纹, 上 部变狭 并向下 反曲, 长约 1 厘米, 宽约 2 毫米, 内花 瓣长约 2. 2 厘米, 花瓣 片略呈 匙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先端圆 形部分 紫色, 背部鸡 冠状突 起自先 端延伸 至瓣片 基部, 高达 3 毫米, 爪 长圆 形至倒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白色; 雄蕊 束弧曲 上升, 花药长 圆形; 子 房狭长 圆形, 长 1 一 1.2 厘米, 粗 1 一 1.5 毫米, 胚珠 数枚, 2 行排 列于子 房的下 半部, 花 柱细, 长 0.5 — 1.1 厘米, 每边具 1 沟槽, 柱 头狭长 方形, 长约 1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顶端 2 裂, 基部近 箭形。 果 未见。 花期 4 一 6 月。 产于 滇中。 据 Stern 记载: 河北、 甘肃、 四川、 云南有 分布, 实 则包括 许多省 区大多 是 栽培; 生 于海拔 780 — 2 800 米 的湿润 草地和 山坡。 日本、 朝 鲜和俄 罗斯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有 镇痛、 解痉、 利尿、 调经、 散血、 除风、 消疱毒 功效。 栽培供 观赏。 2. 大花荷 包牡丹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辞典) 图版 15: 2-4 黄三七 (云南 ), 黄药 (四川 ) Dicentra macrantha Oliv. (1890)* ; Hutch. (1921 ) ; Fedde (1921 ) , (1936) ' ; Hand. -Mazz. (1931); Chun (1940); Stern (1961)*; 图鉴 (1972)*; 湖北 植物志 (197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60 — 90 厘米, 有时达 1.5 米; 根状茎 横走, 具 多数有 分枝的 侧根, 色 黄, 味苦。 茎圆 柱形, 黄 绿色, 基 部直径 0.5 — 1.3 厘米。 叶 2 — 4 枚, 互 生于茎 上部, 叶 片轮廓 卵形, 长 10 — 20 厘米, 三 回三出 分裂, 第一回 裂片具 长柄, 第二回 裂片具 短柄, 第 三回裂 片具极 短柄或 无柄, 小裂片 卵形或 菱状卵 形或披 针形, 长 3 — 8 厘米, 宽 2 — 6 厘 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部 楔形, 通常不 对称, 边缘具 4 一 8 个粗 银齿, 齿端具 尖头, 叶 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中脉 突起, 具约 7 对 平行的 侧脉; 叶柄长 5 — 9 厘米。 总状 花序聚 伞状, 腋生或 有时腋 外生, 3 — 14 花, 下垂;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苞片 钻形, 长 3 — 8 毫 米。 花 美丽, 长 4 一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长约 为宽的 4 一 5 倍, 基部近 平截; 萼片狭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2—2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外花瓣 舟状,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0. 8 — 1.5 厘米, 淡黄绿 色或绿 白色, 中部 溢缩, 上部长 圆形, 具网状 横脉, 下部椭 圆形, 具数 条 纵脉, 纵脉自 基部向 外弧曲 上升, 至先端 汇合, 内 花辦长 3. 5-4. 5 厘米, 花 瓣片长 2 — 2. 5 厘米, 宽约 3 毫米, 上 半部披 针形, 下 半部长 圆形,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3 毫米, 爪 线形至 条形, 长 1.5 — 2 厘米; 花丝 线状披 针形, 花 药狭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 2. 5 — 2. 8 厘米, 中 部粗约 5 毫米, 胚珠 多数, 花柱圆 柱形, 基部略 加粗, 向上 渐狭, 长 0.7 — 1 厘米, 柱 头近提 琴状长 方形, 长约 3 毫米, 四角均 突出。 朔 果狭椭 圆形, 长 3 — 4 厘米, 粗 5 — 7 毫米, 具宿存 花柱。 种子近 圆形, 直径 1 一 1.5 毫米, 黑色, 具光 
66  云南 植物志  泽。 花果期 4 一 7 月。 产于 独龙江 流域及 绥江、 盐津、 大关; 生 于海拔 1 500 — 2 700 米 的湿润 林下。 湖北、 四川、 贵州有 分布。 缅 甸北部 也有。 3- 紫 金龙属 Dactylicapnos Wall. 一年生 或多年 生草质 藤本。 茎 攀援, 圆 柱形, 常有 沟槽。 叶多 回羽状 分裂, 顶生小 叶卷 须状。 总状 花序或 伞房状 花序对 叶生, 有 2 至数 朵花, 具草质 苞片。 花冠纵 轴两侧 对称; 萼片 2, 麟 片状, 早落; 花瓣 4, 黄色, 大部 合生, 外面 2 枚大, 呈 兜状, 先端变 狭, 基部 囊状, 里面 2 枚 较小, 提 琴形, 先端 粘合, 瓣片倒 卵形,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爪 线形, 远长于 瓣片; 雄蕊 6 枚, 合成 2 束, 与 外花瓣 对生, 雄蕊 束下部 与花瓣 合生, 基 部各具 1 蜜腺 体并伸 入花瓣 基部的 囊内; 子房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1 室, 胚珠 多数, 生于 2 丝状胎 座上, 花柱 纤细, 柱 头近四 方形, 上端两 角各具 1 小 乳突, 基部两 侧各具 1 大乳 突。 蒴果 线状长 圆形, 常呈念 珠状, 2 瓣裂, 或者长 卵形, 装 果状。 种子 多数, 具 种阜。 7 种, 分布于 喜马拉 雅地区 至我国 西部。 我国有 4 种, 产西 南部。 云南 4 种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总 状花序 7 — 10 花; 苞片 全缘; 萼片 卵状披 针形, 全缘; 菊果浆 果状, 卵 形或长 圆状狭 卵形; 种子具 光泽, 外种皮 具乳突 1. 紫金龙 D. scandens 2 (1) 总 状花序 2 — 6 花, 伞 房状; 苞片 边缘流 苏状; 萼片 线状披 针形, 边缘流 苏状; 蒴果线 状长圆 形。 3 (4) 花大, 长近 2 厘米; 蒴果宽 4 一 5 毫米, 不呈念 珠状; 种子具 光泽, 外 种皮具 细网纹 2. 宽果 紫金龙 D. roylei 4 (3) 花 较小, 长 1.1 一 1.4 厘米; 蒴果宽 不超过 3 毫米。 5 (6) 蒴果念 珠状; 种子具 光泽, 外 种皮具 细网纹 3. 扭果 紫金龙 D. torulosa 6 (5) 菊果 不呈念 珠状; 种子无 光泽, 外种皮 具乳突 4. 丽江 紫金龙 D. lichiangensis 1. 紫金龙 图版 14: 4-6 串 枝莲、 豌 豆七、 黑 牛膝、 川 山七、 大麻药 (云南 ), 藤 铃儿草 (图鉴 ) Dactylicapnos scandens (D. Don) Hutch. (1921); Hu (1930); Fedde (1936); 图 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Diclytra scandens D. Don (1825) ; Dactylicapnos thalictri folia Wall. (1826) ; Dielytra scandens (D. Don) G. Don (1831) ; Dicentra scandens Walp (1824) ; Stern (1961) * ; Dicentra thalictrifolia (Wall, ) Hook, f . et Thorns. (1855) ; Corydalis scandens Franch. (1886), p. p. , (1889) ; Dicentra schneideri Fedde (1921); Dactylicapnos multiflora Hu (1930), (1931). 多年 生草质 藤本; 根 粗壮, 木质, 圆 柱形, 粗达 5 厘米, 多 分枝, 干 时外皮 呈茶褐 色, 木 栓质, 有斜向 沟纹。 茎长 3 — 4 米, 攀摸 向上, 绿色, 有 时微带 紫色, 有 纵沟, 具 多 分枝。 叶片三 回三出 复叶, 轮廓三 角形或 卵形, 第 二或第 三回小 叶变成 卷须; 叶柄长 
紫堇科  67  4 一 5 厘米; 小叶 卵形, 长 0.5 — 3. 5 厘米, 宽 0.4 — 2 厘米, 先端 急尖、 钝 或圆, 具小尖 头, 基部 換形, 两侧不 对称, 叶面 绿色, 有 时微带 紫色, 背面具 白粉, 全缘, 基出脉 5 — 8, 在 背面较 明显。 总状 花序具 (2 —) 7-10 (-14) 花; 苟片干 膜质,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6 毫米, 宽约 1 毫米, 渐尖, 全缘。 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全 缘, 早落; 花瓣 黄色或 白色, 先端 粉红色 或淡紫 红色, 外面 2 枚长 1.7 — 2 厘米, 中部宽 4 一 6 毫米, 先端 向两侧 叉开, 叉开 部分长 3 — 4 毫米, 基 部囊状 心形, 囊长 2 — 3 毫米, 里 面具 1 长约 4 毫米的 钩状蜜 腺体, 里面 2 花瓣长 1.3 — 1.8 厘米, 花瓣 片宽约 3 毫米, 顶 端 具长约 2 毫米的 圆突, 爪长 0.9 — 1.3 厘米, 具长约 1 毫米的 鸡冠状 突起; 雄蕊长 1 一 1.5 厘米,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子房圆 锥形, 长约 8 毫米, 粗约 2 毫米, 花 柱圆柱 形, 长约 7 毫米, 向上 渐狭, 柱 头近四 边形, 具 4 个 乳突, 胚珠 多数。 蒴 果卵形 或长圆 状狭 卵形, 长 1 一 2. 5 厘米, 宽 0.7 — 1 厘米, 生时 绿色, 成 熟时紫 红色, 呈衆 果状, 顶 端 具宿存 花柱。 种子 多数, 圆形至 肾形, 长 1.2 — 2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外 种皮具 乳突。 花期 7 — 10 月, 果期 9 一 12 月。 云南 省除滇 东北和 西双版 纳地区 外均有 分布; 生 于海拔 1 100 — 3 000 米的 林下、 山 坡、 石 缝或水 沟边、 低凹 草地、 沟谷。 广西 西部和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阿 萨姆、 缅甸 中部和 中南半 岛东部 也有。 根 药用, 有 消炎、 镇痛、 止血、 降压之 功效。 2. 宽果 紫金龙 图版 16: 1-3 小藤 铃儿草 (图鉴 ) Dactylicapnos roylei (Hook. f. et Thorns. ) Hutch. (1921) ; Hu (1930); Fedde (1936);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Dicentra roylei Hook. f. et Thorns. (1855); Fedde (1921); Stern (1961" ; Corydalis scandens Franch. (1886), p. p. 草质 藤本。 茎长 2 — 3 米, 淡 绿色, 具翅 状棱, 多 分枝。 叶片二 回或三 回三出 复叶, 轮廓 卵形; 叶柄长 3 — 4 厘米; 小叶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0.4 —) 1.2-2 (—2.6) 厘米, 宽 (0.2 —) 0.4 — 0.8 (-1.1)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具小 尖头, 基部 楔形, 通 常不对 称, 叶面 绿色, 背面 淡绿, 全缘, 具 8 — 11 条基 出脉, 在 背面较 明显。 总状 花序伞 房状, 具 2 — 3 朵下 垂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0.5 — 1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 渐尖, 边缘 不规则 的 攝裂, 绿色, 两侧带 紫色。 萼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边 缘上部 全 缘或具 疏齿, 基部流 苏状, 早落; 花瓣淡 黄色, 顶端带 褐色, 基部紫 红色, 外面 2 枚 长 1.7 — 2 厘米, 宽 3. 5 — 5 毫米, 先端 向两侧 叉开, 叉开 部分长 2 — 3 毫米, 基部 囊状, 囊长约 2 毫米, 心形, 里面具 1 曲状蜜 腺体, 蜜 腺体长 3 — 4 毫米, 里面 2 花瓣长 1.4 一 1.7 厘米, 花 瓣片宽 3 — 4 毫米, 先端 具长约 1 毫米的 圆突, 爪长 1 一 1.4 厘米, 背 部鸡冠 状突起 直径约 1 毫米; 雄蕊长 1 一 1.4 厘米, 花药长 圆形, 长不足 1 毫米; 子 房狭圆 锥形, 长 1.3 — 1.5 厘米, 粗约 2 毫米, 花柱圆 柱形, 长 3 — 5 毫米, 向上 渐狭, 柱 头近四 方形, 宽过 于长, 上端 2 角各具 1 小 乳突, 基部两 侧角状 延伸, 胚珠 多数。 蒴果 线状长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粗 4 一 5 毫米, 花柱 宿存。 种子 肾形, 长约 2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外 种皮具 细 网纹。 花期 7 — 10 月 。 果期 9- -12 月 。 
图版 16 1 — 3. 宽果 紫金龙 Dactylicapnos roylei (Hook. f. et Thorns. ) Hutch. 1. 花' 2. 果 ' 3. 种子; 4一8. 丽江 紫金龙 D. lichiangensis (Fedde) Hand. -Mazz. ' 4. 植抹一 部分' 5. 叶 放大, 6. 花, 7. 果 , 8. 种子; 9, 扭果 紫金龙 D. torulosa (Hook. f. et Thorns. ) Hutch. 果。 (吴锡 麟绘) 
紫堇科  69  产滇中 至滇西 (大 理、 洱源、 中甸、 德钦等 地); 生 于海拔 1 500 — 2 800 米的 林下、 蕨类 丛中、 山坡 灌丛或 路边。 四川 西部和 西藏有 分布。 印度西 北部、 不丹、 锡金 也有。 3. 扭果 紫金龙 图版 16: 9 野落松 (云南 ), 大藤 铃儿草 (图鉴 ) Dactylicapnos torulosa (Hook. f. et Thorns. ) Hutch. (1921); Hu (1930) ; Fedde (1936);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Dicentra torulosa Hook. f. et Thorns. (1855) ; Levi. (1916) ; Stern. (1961) * ; Corydalis erythrocarpa Levi. (1916) ; Dicentra torulosa var. yunnanensis Fedde (1921 ) ; Dactylicapnos wolfdiethari Fedde (1923). 草质 藤本; 茎长 2 — 4 米, 绿色, 具 分枝。 叶片二 回或三 回三出 复叶, 轮廓 卵形, 长 4 一 14 厘米; 叶柄通 常短; 小叶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3 —) 7-18 (-22) 毫米, 宽 (2 —) 3-8 (-10)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具小 尖头, 基部宽 楔形, 通常不 对称, 表面 绿色, 背 面具 白粉, 全缘, 具 7 — 10 条基 出脉。 总状 花序伞 房状, 具 2 — 6 朵下 垂花; 苞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0.5 — 1.2 厘米, 宽约 1 毫米, 边缘不 规则的 撕裂。 萼 片狭披 针形, 长 5 — 6 毫 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边缘衡 裂状, 早落; 花瓣淡 黄色, 外面 2 枚长 1.1 一 1.4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先端向 两侧微 叉开, 叉开部 分长约 2 毫米, 基部 囊状, 囊长约 2 毫米, 心形, 里面具 1 曲状、 长约 2 毫 米的蜜 腺体, 里面 2 花瓣长 1 一 1.4 厘米, 花瓣片 宽约 3 毫米, 先端 具长约 1.5 毫米的 圆突, 背 部鸡冠 状突起 直径约 1 毫米, 爪长 7 — 9 毫 米; 雄蕊长 0.9 — 1.2 厘米, 花药长 圆形, 极小; 子 房狭圆 锥形, 长 7 — 9 毫米, 粗约 1 毫 米, 花柱圆 锥状, 长 2 — 4 毫米, 柱头四 方形, 上端 2 个小 乳突, 基部两 侧角状 延伸, 胚 珠 多数。 蒴果 线状长 圆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念 珠状, 稍 扭曲, 绿色 转红, 熟 时紫 红色, 具宿存 花柱。 种子近 肾形, 长约 2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外种 皮具明 显的网 纹。 花期 6 — 10 月, 果期 7 月 至翌年 1 月。 云南 省除滇 东北和 西双版 纳地区 外均有 分布; 生 于海拔 1 200 — 3 0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中或 路边、 膂 沟边。 四川西 南部和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印度 也有。 全株 药用, 治 咳嗽。 4. 丽江 紫金龙 图版 16: 4 — 8 Dactylicapnos lichiangensis (Fedde ) Hand. -Mazz. (1931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Dicentra lichiangensis Fedde (1921) ; Stern (1961 ) * . 草质 藤本; 茎长 2 — 4 米, 绿色, 具 分枝。 叶片 二回三 出羽状 复叶, 轮廓 卵形, 具叶 柄; 小叶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3 —) 7—11 (—17) 毫米, 宽 (2 —) 3—5 (一 8)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纯, 具小 尖头, 基部宽 楔形, 通常不 对称,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全缘, 具 7 — 10 条基 出脉。 总状 花序伞 房状, 具 2 — 6 朵下 垂花; 苞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8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边缘具 疏齿。 萼 片狭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 边缘撕 裂状, 早落; 花瓣淡 黄色, 外面 2 枚长 1.1 一 1.4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先端 向 两侧微 叉开, 叉开部 分长约 2 毫米, 基部 囊状, 囊长约 2 毫米, 心形, 里面具 1 曲状 蜜 腺体, 里面 2 花瓣长 1 一 1.4 厘米, 花瓣 片宽约 3 毫米, 先端 具长约 1.5 毫米的 圆突, 
70  云南 植物志  背 部鸡冠 状突起 直径约 1 毫米, 爪长 7 — 9 毫米; 雄蕊长 0. 9 — 1.2 厘米, 花药长 圆形, 极 小; 子 房狭圆 锥形, 长 6 — 8 毫米, 粗约 1 毫米, 花柱圆 锥状, 长 2 — 4 毫米, 柱 头四方 形, 上端 2 角各具 1 小 乳突, 基 部两侧 圆角状 延伸, 胚珠 多数。 蒴果 线状长 圆形, 长 3 — 6 厘米, 粗 2 — 3 毫米。 种子近 圆形, 直径约 2 毫米, 黑色, 无 光泽; 外种皮 密具小 乳突。 花期 6 — 10 月, 果期 7 月 至翌年 1 月 。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鹤庆、 兰坪、 昆明、 禄劝、 武定; 生 于海拔 1 700 — 3 000 米 的 林缘、 灌丛中 和山坡 草地。 四川 西部和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4. 紫堇属 Corydalis Vent. 一 年生、 二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或草 本状半 灌木, 无 乳汁。 主 根圆柱 状或宪 菁状增 粗, 或为 簇生的 须根, 须根 纺锤状 增粗、 棒状增 粗或纤 维状; 根茎 缩短或 横走, 有时呈 块 茎状。 茎分 枝或不 分枝, 直立、 上升或 斜生。 基生叶 少数或 多数, 通 常具长 f^; 茎生 叶 1 至 多数, 稀 无叶, 互 生或稀 对生, 叶 片一至 多回羽 状分裂 或掌状 分裂或 三出, 极稀 全缘, 大多 具柄, 有时 无柄。 花 排列成 顶生、 腋生或 对叶生 的总状 花序, 稀为伞 房状或 穗状; 苞片 分裂或 全缘, 长短 不等; 花梗 纤细。 萼片 2 枚, 通 常小, 膜质, 早落或 宿存; 花冠横 轴两侧 对称, 花瓣 4, 紫色、 蓝色、 黄色、 玫瑰 色或稀 白色, 上花瓣 前端扩 展成伸 展的花 瓣片, 后部成 圆筒形 的距, 下花 瓣大多 i 爪, 基部 有时呈 囊状, 两侧 内花瓣 同形, 先端 粘合, 明显 具爪; 雄蕊 2 束, 每束 3 枚 合生, 中 间花药 2 室, 两 侧花药 1 室, 花丝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基 部延伸 成线形 的蜜腺 体伸入 距内; 子房 1 室, 2 心皮, 胚珠少 数至多 数, 1 列或 2 列, 花柱 伸长, 柱头 各式, 上端常 具数目 不等的 乳突。 果为 蒴果, 形状 多样。 种子肾 形或近 圆形, 黑 色或棕 褐色, 通常平 滑且有 光泽; 种阜 各式, 通 常紧贴 种子。 约 300 多种, 除北 极地区 以外, 广布于 北温带 地区, 南起 北非至 印度沙 漠区的 边缘, 个别 种分布 到东非 的草原 地区。 我国有 288 种, 南北各 地均有 分布, 以西 南部最 集中。 云 南产 7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58) 植 株不具 块茎; 种子 通常具 2 枚 子叶。 2 (111) 植 株不具 主根, 如有 主根, 则根茎 匍萄, 常 盖以残 枯的叶 柄基或 鳞片。 3 (56) 须根纤 维状。 多 为林下 高大的 多年生 草本。 4 (39) 根 茎长; 叶 多羽状 分裂; 花红、 紫至 蓝色, 极稀 黄色; 苞片 叶状, 各式 分裂。 5 (38) 根茎 粗壮, 多少 横走, 并为 枯萎、 硬化、 宿存的 叶残基 覆盖, 无肉质 憐片; 叶二至 三回羽 状 分裂; 花序 总状, 多至 少花; 外花 瓣钝至 渐尖; 柱 头双卵 形或扁 方形, 具 6 — 10 个 乳突。 6 (9) 距圆 锥形, 末 端尖。 7 (8) 苞片 全部卵 形或倒 卵形, 边缘上 部具浅 圆齿, 下部 全缘; 花蓝 紫色, 上 花瓣长 2. 5 — 3 厘米, 无 鸡冠状 突起, 距与花 瓣片近 等长; 菊果长 4 一 5 厘米; 种子表 面平滑 1. 鸡血七 C. temulifolia ssp. aegopodioides 8 (7) 苞片下 部者近 圆形、 3 — 5 深裂, 中 部者倒 卵形、 3 浅裂, 上部者 全缘; 花紫 红色, 上花瓣 
紫堇科  71  长 2 — 2. 5 厘米, 具 鸣冠状 突起, 距 长为花 瓣片的 1.5 倍; 菊果长 2 — 3 厘米; 种子 表面具 乳突 2. 地锦苗 C. sheareri 9 (6) 距圆 筒形, 末端 钝圆。 10 (13) 茎生叶 柄具耳 形銷。 11 (12) 茎 1 一 2, 纤细, 不 分枝; 茎 生叶长 0.5 — 2 厘米, 3 浅 裂至二 回三出 分裂; 苟 片大多 全缘, 无柄; 花 梗稍长 于苞片 3. 巧 家紫堇 C. schweriniana 12 (11) 茎 数条, 较 粗壮, 自基部 分枝; 茎 生叶长 2 — 3 厘米, 三 回羽状 分裂; 巷 片大多 分裂, 具柄 并有耳 形销; 花梗比 苞片长 2 倍 4. 寄 边紫堇 C. smithiana 13 (10) 茎 生叶柄 不具耳 形鞘。 14 (15) 茎生 叶腋有 珠芽; 花梗比 苞片长 2— 3 倍 5. 独龙 江紫堇 C. dulongjianensis 15 (14) 茎生 叶腋无 珠芽; 花梗 短于、 等 长于或 稍长于 苞片。 16 (31) 花 较大, 上 花辦长 2 — 3. 2 厘米; 蒴果长 1.5 — 2. 5 厘米。 17 (20) 苞 片全部 具柄;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 2/3。 18 (19) 花 瓣淡黄 绿色, 外 花辦具 鸡冠状 突起, 距与 花瓣片 近等长 6. 俅 江紫堇 C. luteola 19 (18) 花瓣 红色或 蓝色, 外 花瓣无 鸡冠状 突起, 距明 显长于 花瓣片 7. 洱 源紫堇 C. stenantha 20 (17) 苞片 无柄; 蜜腺 体贯穿 距不足 1/2。 21 (26) 距与花 瓣片不 等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或 1/3; 蒴果具 2 列 种子。 22 (23) 花 辩红色 带紫, 上 花瓣先 端边缘 具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子 房狭椭 圆形, 柱头具 6 个乳 突 ' 8- 异心 紫堇 C. heterocentra 23 (22) 花雜 紫色, 上花 瓣边缘 无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房 线形, 柱头具 8 — 10 个 乳突。 24 (25) 上 花辦长 2 — 2. 3 厘米, 背 部具高 2 — 2. 5 毫米且 有齿的 鸡冠, 距 比花瓣 片短; 柱头具 10 个 乳突; 苞片 最下部 1 枚同茎 生叶, 其 余倒卵 形至披 针形、 全缘, 均长 于花梗 9. 齿 冠紫堇 C. bulleyana 25 (24) 上 花瓣长 2. 5-3. 2 厘米, 背部 具高约 1 毫米且 无齿的 鸡冠, 距稍长 于花瓣 片或近 等长; 柱 头具 8 个 乳突; 苞片最 下部者 3 深裂, 其余椭 圆形、 全缘, 与花梗 近等长 10. 细 果紫堇 C. leptocarpa 26 (21) 距与花 辩片近 等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5 — 2/5; 菊果具 1 列 种子。 27 (28) . 苞 片最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下部者 7 — 3 全裂, 上部者 全缘; 花 梗长为 苞片的 1/2; 花序 长 2 — 4 厘米, 少花; 外花瓣 鸡冠具 细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5; 柱头具 10 个乳突 …… 11. 师 宗紫堇 C. duclouxii 28 (27) 苞 片中部 以下者 5 — 3 浅裂, 其余 全缘; 花梗与 苞片近 等长; 花序长 2 — 10 厘米, 多花; 外 花 辯鸡冠 无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5; 柱头具 8 乳突。 29 (30) 下花瓣 匙形, 不 溢缩, 具 长于瓣 片的爪 •••••• 12a. 金钩 如意草 C. taliensis var. taliensis 30 (29) 下花瓣 2 次 溢缩, 中部浅 囊状, 基部具 1 小囊 12b. 绿 春金钩 如意草 C. taliensis var. potentillifolia 31 (16) 花 较小, 上 花瓣长 1.2 — 1.7 厘米; 菊果长 1 一 1.5 厘米。 32 (35) 花黄 色或乳 白色; 1; 片全部 分裂; 柱头具 8 乳突。 33 (34) 萼 片小, 燐 片状, 边缘 流苏状 新裂; 外 花瓣无 鸡冠状 突起, 距自 中部向 下弧曲 13. 药山紫 36C. iochanensis 34 (33) 萼 片大, 花 瓣状, 盾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5. 5 毫米, 先端 深凹, 凹 缺具突 尖头, 边缘全 缘; 外 花难具 鸡冠状 突起, 距 略下弯 14. 盾 粤紫蓬 C. peltata 
72  云南 植物志  35 (32) 花 維淡紫 色或蓝 紫色; 苞片最 上部者 全缘; 柱头具 6 乳突。 36 (37) 上花瓣 片先端 3 裂至 1/3 处, 距略 短于花 辩片;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茎 无毛; 下部 茎生叶 腋生 纤维状 细根; 花梗稍 短于或 近等长 于苞片 15. 裂 辩紫堇 C. radicans 37 (36) 上花瓣 先端不 分裂, 距与花 瓣片近 等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3; 茎被 淡色微 柔毛; 下 部茎生 叶腋不 生根; 花梗长 于苞片 16. 会 泽紫堇 C. mairei 38 (5) 根茎 较细, 不 橫走, 密 被肉质 麟片; 叶一 回羽状 全裂; 花 序伞房 状或近 伞形, 少花; 外花 瓣先端 微凹, 多少具 短尖; 柱头长 圆状三 角形, 边缘 呈间断 的乳突 状增厚 17. 龙 溪紫堇 C. longkiensis 39 (4) 根茎 极短; 叶大 多三出 分裂; 花 黄色; 苞片 极小, 大多 全缘。 40 (49) 叶三 回三出 全裂, 小 裂片卵 形至近 圆形, 极 全缘; 距 纤细, 占上花 瓣长的 3/5 — 2/3。 41 (46) 叶小裂 片全部 具柄; 苞 片长圆 形至宽 卵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4 — 4/5。 42 (45) 花序 长不逾 12 厘米; 苞片 较小, 长 2 — 5 毫米; 柱头具 8 乳突。 43 (44) 菊果圆 柱形, 长 8 — 15 毫米, 具 1 列 种子; 外花 瓣近无 鸡冠状 突起; 苞片长 圆形、 狭卵形 至 披针形 18. 南黄堇 C. davidii 44 (43) 蒴 果狭倒 卵形, 长 5 — 7 毫米, 具 2 列 种子; 外花 瓣具高 鸡冠状 突起; 苞片宽 卵形、 倒卵形 至倒 披针形 19. 重三 出黄堇 C. triternatifolia 45 (42) 花 序长达 22 厘米; 苞片 较大, 长 6 — 12 毫米; 柱头具 10 乳突 20. 禄 劝黄堇 C. luquanensis 46 (41) 叶 仅顶生 小裂片 具柄, 侧生者 无抦; 甚片 线状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9/10。 47 (48) 外花瓣 具鸡冠 状突起 21a. 翅 辩黄堇 C. pterygopetala var. pterygopetala 48 (47) 外花瓣 无鸡冠 状突起 21b. 无 冠翅雜 黄堇 C. pterygopetala var. ecristata 49 (40) 叶三出 或羽状 深裂、 浅裂, 小裂 片披针 形至狭 卵形, 无小 叶柄; 距 占上花 辦长的 1/2, 稀 3/5 或 2/3。 50 (53) 外花 瓣具高 鸡冠状 突起, 距与花 瓣片近 等长。 51 (52) 上 花瓣长 1. 2—1. 5 厘米 22a. 滇黃堇 C.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 52 (51) 上 花瓣长 2— 2. 7 厘米 22b. 大花 滇黄堇 C. yunnanensis var. megalantha 53 (50) 外花瓣 鸡冠状 突起矮 或无, 距比 花瓣片 长或近 等长。 54 (55) 茎 上部多 分枝; 花序 多数, 长达 15 厘米, 复 合成大 型圆锥 花序; 苞片披 针形; 上 花瓣长 1. 2 一 1.5 厘米, 距 占上花 瓣长的 1/2; 蜜腺体 几贯穿 整个距 23. 飞 燕黄堇 C. delphinioides 55 (54) 茎不 分枝; 花序 单一, 长 4 一 5 厘米; 巷片 线形; 上 花瓣长 1.5 — 1.8 厘米, 距占上 花辨长 的 3/5;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4 24. 柔 弱黄堇 C. tenerrima 56 (3) 须 根肉质 增粗, 棒 状或紡 锤状。 多 为中、 小型 多年生 草本, 通常生 于亚高 山至高 山带。 57 (58) 根茎 粗长, 表面 布满肉 质须根 和叶柄 残基; 茎花 葶状, 无 叶或仅 基部具 1 叶; 基生叶 三出; 花紫 蓝色, 距圆 筒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柱 头扁四 方形, 具 4 乳突, 基部具 2 角状 突起。 石 隙 小草本 25. 石 隙紫堇 C. rupifraga 58 (57) 根 茎或长 或短, 须根 仅生于 基部; 茎通常 不呈花 葶状; 叶不 为三出 分裂; 花色 各样。 59 (60) 根 茎或长 或短, 基部 的肉质 须根伴 生有匍 匐茎, 基部以 上散生 錄片; 叶三 回羽状 全裂; 花 青 紫或蓝 紫色, 稀 白色; 上花瓣 具高而 全缘的 鸡冠状 突起, 距约 占上花 辦长的 1/3; 菊果下 垂, 披针 形或狭 卵形。 高山 小草本 26. 多 叶紫堇 C. polyphylla 60 (59) 根茎 极短, 无匍 匐茎。 61 (66) 花黄绿 色或污 黄色, 常 具棕色 斑点, 距钩状 弯曲, 明显 短于花 瓣片; 柱头具 8 乳突; 菊果 
紫堇科  73  披针 形至倒 卵形。 花 俯垂, 污 黄色, 较大, 长 1.5 — 2 厘米; 苞 片全缘 或基部 以上的 全缘; 叶的末 回裂片 较大。 叶末 回裂片 较小, 长 4 一 5 毫米 27. 钩 距黄堇 C. hamata 叶末 回裂片 较大, 长约 1 厘米 28. 川北钩 距黄堇 C. pseudohamata 花近 平展, 黄绿色 (顶端 带紫色 ), 较小, 长 1.2 — 1.3 厘米; 苞 片全部 分裂; 叶的 末回裂 片 较小, 长 3—5 毫米 29. 木 里黄堇 C. muliensis 66 (61) 花色 各样, 距绝 不钩状 弯曲。 茎下部 裸露, 基 部明显 变细。 67 (108) 根茎 先端无 覆瓦状 排列的 憐片。 68 (77) 须根棒 状肉质 增粗; 茎上 部通常 分枝; 叶 二至三 回羽状 分裂。 69 (72) 花 黄色; 苞片与 花梗近 等长。 70 (71) 花序长 3 — 8 厘米; 苞片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中部 者羽状 分裂, 最上 部者披 针形、 全缘或 有 缺刻; 上 花瓣长 1.8 — 2 厘米, 距 长为花 瓣片的 1.5 倍 …… 30. 密 穗黄堇 C. densispica 花序长 2 — 2. 5 厘米; 苞 片狭卵 形至披 针形, 边缘仅 具缺刻 状齿, 最 上部者 全缘; 上 花瓣长 1.4— 1.5 厘米, 距与 花瓣片 近等长 31. 同 辩黄堇 C. homopetala 花 蓝色或 紫色; 1; 片与 花梗不 等长。 花 较小, 上 花瓣长 1.5 — 1.8 厘米。 花 蓝色, 距与花 辦片近 等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子房和 蒴果圆 柱形, 光滑 32. 狭 距紫堇 C. kokiana 花 紫色, 距比 花辩片 长;.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 房和蒴 果狭椭 圆形, 具多数 小瘤密 集排列 成 6 条纵棱 33. 灰 岩紫堇 C. calcicola 花 较大, 暗 紫色, 上花 瓣长约 2. 5 厘米 34. 紫 花紫堇 C. porphyrantha 须根中 部或末 端坊缍 状肉质 增粗; 茎 通常不 分枝; 叶掌状 或羽状 分裂, 稀一 回三出 分裂。 茎 生叶二 回以上 分裂; 纺缍根 无柄。 花蓝 色或蓝 紫色, 下 花辩下 部不呈 囊状。 茎 生叶多 回羽状 全裂, 裂 片全部 线形; 距明显 长于花 瓣片, 外花辦 无鸡冠 状突起 35. 多 裂紫堇 C. multisecta 茎生 叶掌状 3 全裂, 全裂 片再次 2 — 4 裂; 距与花 辯片近 等长, 外花 瓣具矮 鸡冠状 突起。 苞片 全部不 分裂, 与 花梗近 等长; 下花辦 基部无 小距。 上 花瓣长 1.5 — 1.8 厘米; 茎生叶 小裂片 卵形至 披针形 36. 尖 瓣紫堇 C. oxypctala 上 花难长 1.1 一 1.3 厘米; 茎生叶 小裂片 披针形 至线状 披针形 …" 37. 直 梗紫堇 C. balfouriana 苞 片最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下部者 3 裂, 其余不 分裂, 均长于 花梗; 下花瓣 基部具 1 下 垂 小距。 根 多数, 具抦, 纺锤 形或长 圆形; 茎生 叶和苞 片之小 裂片披 针形至 线形; 蒴果 线状长 圆形, 成 熟时自 果梗基 部下弯 38. 小 距紫堇 C. appendiculata 根 少数, 无柄, 短椭圆 形或近 球形; 茎 生叶和 苞片之 小裂片 较宽; 蒴 果狭倒 卵形, 成熟时 自 果梗先 端反折 39. 掌 叶紫堇 C. cheirifolia 花 黄色, 下花 难中部 溢缩, 下部呈 囊状。 茎 生叶三 回羽状 分裂; 花 序长约 14 厘米, 疏花; 苞片 最下部 者掌状 3 — 5 深裂, 其余 全缘; 外 花瓣鸡 冠高达 4 毫米, 超 出辦片 先端并 延伸至 距末;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40. 碧 江黃堇 C. bijiangensis 90 (89) 茎生叶 3 全裂, 全裂 片再次 2 — 3 浅裂; 花序长 2 — 4 厘米, 密花; 苞片 全部不 分裂; 外花 
74  云南 植物志  瓣鸡 冠高约 1.5 毫米, 自瓣片 先端延 伸至距 前端;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41. 罗平 山黄堇 C. iopinensis 91 (78) 茎生 叶一回 分裂; 纺 锤根常 具柄。 92 (97) 茎生叶 1 一 2 枚, 一 回掌状 分裂。 93 (96) 花梗 直立; 上花辦 长不逾 2 厘米, 下花瓣 基部无 小距; 柱头具 6 — 8 个 乳突。 94 (95) 茎生叶 生于茎 中部, 无柄, 叶片不 反折, 掌状 5 — 11 深裂, 裂片 长圆状 线形或 狭倒披 针形; 苞片长 圆状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稍短于 花梗; 距向上 弯曲, 粗壮, 下花 辯下部 呈囊状 42. 浪 穹紫堇 C. pachycentra 95 (94) 茎 生叶生 于茎上 部近花 序下, 具长 0.5 — 2 厘米 的柄, 叶片 反折, 3 全裂, 裂片倒 卵形、 卵 形或狭 卵形; 苞片卵 形至披 针形, 明 显长于 花梗; 距微 下弯, 纤细, 下花辦 下部不 呈囊状 43. 三 裂紫堇 C. trifoliata 96 (93) 花 梗粗壮 并向下 弯曲; 上 花瓣长 2 — 2.2 厘米, 下花瓣 基部具 1 下垂 小距; 柱头具 2 乳突 44. 弯 梗紫堇 C. pseudobalfouriana 97 (92) 茎 生叶常 较多, 一 回羽状 分裂。 98 (101) 花 蓝色, 较小。 99 (100) 植株高 20 — 40 厘米; 纺锤根 无柄; 茎生叶 3 枚, 疏离互 生于茎 上部; 花序长 3 — 6 厘米; 上 花 辦长约 1 厘米, 鸡 冠自瓣 片先端 延伸至 距末, 距短于 花瓣片 …. 45. 长 冠紫堇 C. lathyrophylla 100 (99) 植株高 5 — 8 厘米; 纺 锤根具 长柄; 茎生叶 2 枚, 近对 生于花 序下; 花序长 1.5 — 3 厘米; 上 花难长 1.5_1.7 厘米, 鸡冠不 延伸至 距末, 距 稍长于 花瓣片 46- 阿 嫩紫堇 C. atuntsuensis 101(98) 花黄色 ,较大 ,上 花瓣长 1.6 — 2. 5 厘米。 102 (103) 纺 锤根具 短柄; 基生叶 片长约 1 厘米, 柄长达 4 厘米; 下花 瓣下部 呈囊状 47. 大 海黃堇 C. feddeana 103 (102) 纺锤 根具长 2 — 5 厘米 的柄; 基生 叶片长 2 — 5 厘米, 柄长 5 — 15 厘米; 下花 瓣下部 不呈囊 状。 104 (107) 苞片 全部不 分裂; 上 花瓣长 2 — 2. 5 厘米, 距 长于花 辦片。 105 (106) 茎生 叶裂片 卵状椭 圆形, 宽 6 — 12 毫米; 苞片椭 圆形至 披针形 48a. 马 牙黄堇 C. mayae var. mayae 106 (105) 茎生叶 裂片和 苞片均 为线状 披针形 48b. 狭叶马 牙黄堇 C. mayae var. stenophylla 107 (104) 苞片 下部者 分裂, 上部者 全缘; 上 花瓣长 1.6 — 1.8 厘米, 距与 花瓣片 近等长 49. 苍 山黄堇 C. delavayii 108 (67) 根茎顶 端冠以 覆瓦状 排列的 憐片, 外 部憐片 膜质, 内部 麟片常 肉质。 109 (110) 憐 茎小, 憐片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0.3 — 1 厘米; 基生叶 二至三 回三出 分裂, 小 裂片狭 倒卵形 至狭椭 圆形; 茎生叶 1 枚, 生于茎 上部, 有 时无; 花序长 2 — 5 厘米, 有 5 — 15 花; 苞片全 部不 分裂; 上 花辦长 1 一 1.5 厘米 50. 波 密紫堇 C. pseudo-adoxa 110 (109) 嬢茎 较大, 憐片椭 圆形, 长 1 一 2 厘米; 基 生叶三 回羽状 全裂, 小 裂片披 针形至 线形; 茎生 叶 1 一 5 枚, 互生于 茎最上 部近花 序下; 花 序长约 2 厘米, 有 4 一 7 花; 苞 片指状 全裂, 裂片 多 而细; 上花 长 1.5 — 2 厘米 51. 美 丽紫堇 C. adrieni 111 (2) 植株具 主根。 112 (151) 花 黄色。 113 (136) 距圆 筒形, 稀圆 锥形, 通 常与花 瓣片近 等长, 稀或长 或短于 瓣片。 
紫堇科  75  114 (125) 花 较大, 通常长 2 厘米 以上, 有时 稍长或 稍短; 主根 通常较 粗大。 115 (122) 苞片 较大, 通常长 1 厘米 以上, 至少 下部的 分裂; 花梗 较长, 下 部的长 1 厘米 以上, 明显 长于 苞片。 116 (119) 茎花 葶状, 无叶或 基部具 1 一 2 叶; 花 序近伞 房状, 下部 花梗长 2 — 4 厘米。 117 (118) 花橙 黄色, 长约 2. 2 厘米, 距约 占上花 辩长的 2/3; 花梗 较粗; 叶一 回羽状 全裂; 主根 粗大, 老时常 呈马尾 状分裂 52. 粗 梗黄堇 C. pacbypoda 118 (117) 花污 黄色, 长 1.4 一 1.7 厘米, 距与花 辩片近 等长或 稍短; 花梗 纤细; 叶二 回羽状 全裂; 主 根较 细瘦, 老 时多少 扭曲, 但 不分裂 53. 伞 花黄堇 C. corymbosa 119 (116) 茎 不呈花 葶状, 疏生 2 — 3 叶, 不分 枝或少 分枝; 花序 总状, 下 部花梗 较短, 长 1 一 2 厘米。 120 (121) 花污 黄色, 长约 1.6 厘米, 内花 瓣顶端 具紫色 斑点, 距与 雜片近 等长; 蜜腺 体近伸 达距的 末端; 蒴 果具较 多种子 54. 双 斑黄堇 C. bimaculata 121 (120) 花 黄色, 长约 2 厘米, 内花瓣 顶端不 具紫色 斑点, 距约 占上花 瓣长的 4/5;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蒴 果仅具 1—2 种子 55. 少 子黄堇 C. paucisperma 122 (115) 苞片 较小, 长 2 — 6 毫米, 全部 全缘; 花梗与 苞片近 等长或 较短。 123 (124) 茎 不呈花 葶状, 下半部 裸露, 上部 具叶和 分枝; 花 较大, 长 2 — 2. 5 厘米, 距 明显长 于花瓣 片; 朔 果狭倒 卵形, 长 1 一 1.3 厘米 56. 那加 山黄堇 C. borii 124 (123) 茎花 葶状, 不 分枝, 无叶或 下部具 1 叶; 花 较小, 长 1.8 — 2 厘米, 距与花 雜片近 等长, 有 时或长 或短于 辦片; 菊果 线形, 长 3 — 4 厘米 57. 尿 « 草 C. moupinensis 125 (114) 花 较小, 长多在 1 厘米 左右, 稀达 1.8 厘米; 主根较 纤细。 126 (127) 上 花辩长 1.5 — 1.8 厘米, 距占 全长的 3/5; 柱 头近四 方形, 上端具 4 乳突, 基 部两侧 下延, 各具 1 乳突 58. 短 爪黄堇 C. drakeana 127 (126) 上 花辦长 0.7 — 1.1 厘米, 距比 花燦片 短或近 等长; 柱头 2 裂, 先端具 4 一 6 个具柄 乳突, 侧 面无乳 突或具 1 对无柄 乳突。 128 (131) 内花辨 先端紫 黑色; 花 梗长于 甚片; 茎 纤细, 柔弱; 茎生 叶柄不 具鞘。 129 (130) 下 花辦下 部不呈 囊状, 基部也 无下垂 小距, 外 花辦具 矮鸡冠 状突起 59a. 纤 细黄堇 C. gracillima var. gracillima 130 (129) 下花 雜下部 明显呈 囊状, 基部 延伸成 1 下垂 小距, 外花瓣 无鸡冠 状突起 59b. 小距纤 细黄堇 C. gracillima var. microcalcarata 131 (128) 内花 瓣先端 不为紫 黑色; 花梗短 于或近 等长于 苞片; 茎较 粗壮, 具棱; 茎 生叶柄 具鞘。 132 (135) 苞片仅 t 部者 全缘; 上 花瓣呈 "V" 字形; 蒴果圆 柱形, 具 1 列 种子。 133 (134) 上 花嬢长 1 一 1.1 (-1.4) 厘米, 鸡冠状 突起超 出瓣片 先端并 延伸至 距末;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柱头具 6 乳突; 种子 具小瘤 状突起 60. 全 冠黄堇 C. tongolensis 134 (133) 上 花辩长 0.8 — 0.9 厘米, 鸡 冠自辦 片先端 延仲至 距前;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4 — 4/5 ; 柱头具 4 乳突; 种 子平滑 61. 假全 冠黄堇 C. pseudotongolensis 135 (132) 苞片仅 最下部 1 枚 3 — 5 裂, 其余 全缘; 上花辩 平伸; 朔 果狭倒 卵形, 具 2 列种子 …… 62. 中 旬黄堇 C. zhongdianensis 136 (113) 距短 囊状, 约 占花难 全长的 1/3 至 1/5。 137 (142) 花 较小, 长不逾 1.4 厘米; 柱 头不呈 二叉状 分裂。 138 (139) 花枝 腋生; 花长约 1.4 厘米, 近直; 柱头卵 圆形, 具 8 乳突; 叶灰 绿色, 三 回羽状 全裂; 主 根较 粗大, 常具 多头的 根^; 多 年生旱 生草本 63. 滇西灰 绿黄堇 C. adunca ssp. microsperma 139 (138) 花枝对 叶生; 花 较小, 长不逾 1.2 厘米, 多少呈 V 字形; 柱 头近四 方形, 具 4 乳突, 侧生 
76  云南 植物志  上弯; 叶二 回羽状 全裂; 主根较 细瘦, 无 明显的 根茎; 一至 二年生 草本。 140 (1 S — 9 毫米; 菊果 线形, 不蛇形 弯曲; 茎生叶 柄不具 膜质翅 64- 小 花黄堇 C. racemosa 141 萌果 线形, 蛇形 弯曲; 茎生 叶柄具 膜质翅 65. 蛇 果黄堇 C. ophiocarpa 1 少 较小; 柱头 二叉状 分裂。 14 ' '并生 2 — 3 乳突, 稀 1 乳突。 144 ^1;«顶 端并生 2 — 3 乳突; 叶羽状 全裂。 145 、 W 大, 长约 1.5 厘米; 叶淡 绿色, 一 回羽状 全裂, 末 回羽片 较大, £ 2—3 厘米 66. 石 生黄堇 C. saxicola 146 (145) 花 长不逾 2 厘米; 苞片 较小, 长 3 — 5 毫米; 叶灰 绿色, 二 回羽状 全裂, 末 回羽片 较小, 长 和宽均 不超过 1.5 厘米。 147 (148) 茎花 葶状, 有 时多少 具叶和 分枝; 叶 的末回 羽片宽 卵形; 总状花 序长而 多花; 外花 瓣顶端 微凹; 基生 叶多数 67a. 宽 裂黄堇 C. latiloba var. latiloba 148 (147) 茎 不呈花 葶状, 帚状多 分枝; 叶的末 回羽片 楔形; 总状花 序短而 少花; 外花 瓣顶端 圆钝; 通 常无 基生叶 67b. 乌 蒙黄堇 C. latiloba ssp. wumungensis 149 (144) 花 较小, 长 7 — 9 (-15) 毫米 (最小 的花近 于无距 ); 柱头各 枝仅具 1 乳突; 叶二 回三出 68. 贵 州黄堇 C. parviflora 150 (143) 柱头 2 瓣裂, 各瓣具 3 — 4 个单生 乳突; 花长约 2 厘米, 有 时具无 距花; 蒴果 线形; 叶二回 羽 状全裂 69. 北 越黄堇 C. balansae 151 (112) 花玫 瑰色、 紫红 色或紫 蓝色。 152 (153) 花 较小, 长 1.3 — 1.9 厘米, 外花 瓣顶端 2 裂, 距圆 锥形, 略短于 瓣片; 蒴果 线形; 叶三至 四 回羽状 全裂; 林下 高草本 70. 裂 冠紫堇 C. flaccida 153 (152) 花 较大, 长 2 厘米 以上, 外花瓣 顶端不 2 裂, 距圆 筒形或 囊状, 约 与瓣片 等长或 较长; 蒴 果椭圆 形或卵 圆形; 叶 三出。 154 (155) 花序 总状; 苞片分 裂或具 缺刻; 叶二回 三出; 主 根短而 细瘦, 不肉质 增粗, 基部簇 生毛发 状须根 71. 岩 生紫堇 C. petrophila 155 (154) 花序伞 房状; 菟片 全缘; 叶 三出; 主根 粗大, 肉质 肥厚, 分 枝或不 分枝, 须 根常簇 生于基 部, 有时也 散生于 表面。 156 (157) 距 粗大, 囊状, 约 与瓣片 等长, 宽 4 一 7 毫米; 蒴果 较小, 约长 7 毫米, 宽 3 毫米 …… 72. 囊 距紫堇 C. benecincta 157 (156) 距圆 筒形, 明 显长于 辦片, 粗 2 — 3 毫米; 葫果 较大, 约长 10 毫米, 宽 5 毫米 73. 半荷 包紫堇 C. hemidicentra 158 (1) 植株 具球状 块茎; 块茎 基部常 2- - 3 浅裂; 种子具 1 子叶; 叶 三出; 花 序近伞 房状, 具 2 — 3 花; 花淡 蓝色或 紫色, 常 俯垂; 葫果 椭圆形 74. 唐古特 延胡索 C. tangutica 1. 鸡血七 (四川 ) 断 肠草、 人血七 (四川 武隆) Corydalis temulifolia Franch. ssp. aegopodioides (Levi, et Van. ) C. Y. Wu , comb. nov. Corydalis aegopodioides Levi, et Van. (1902) ; Levi. (1914) ; Fedde (1924) ; Lauener (1962); C. martini Levi, et Van. (1902), (1914); Fedde (1924); Lauener (1962). 
紫堇科  77  多年生 草本, 高 (20 —) 30-60 (-90) 厘米; 根 纤细,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根茎 粗壮, 密盖 残枯的 叶基。 茎 2 — 3, 淡红 绿色, 具 5 棱, 不 分枝或 分枝, 具叶。 基 生叶数 枚, 叶柄长 6 — 14 (-37) 厘米, 通常 粗壮, 基部 膨大, 叶片 轮廓三 角形, 长 4 一 10 (-18) 厘米, 二 回三出 全裂, 第 一回全 裂片具 长柄, 宽卵 形至三 角形,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或 近 无柄, 菱状卵 圆形, 先端 渐尖, 基部 顶生者 楔形, 侧生 者两侧 通常不 对称, 边 缘上部 具浅 圆齿、 下部 全缘; 茎生叶 2 — 4 枚, 与 基生叶 同形, 但 叶片较 小和具 较短的 叶柄。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3 — 7 (-12) 厘米, 多花, 排列 稀疏; 苞片卵 形或倒 卵形, 上 部具浅 圆齿, 下部 全缘; 花梗 粗壮, 劲直, 长于或 等长于 苞片。 萼片鳞 片状, 边缘撕 裂状, 早落; 花瓣蓝 紫色, 平伸, 上 花瓣长 2. 5 — 3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菱形, 先端 具小尖 头, 边缘 开展, 背部无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锥形, 劲直, 略 短于花 瓣片或 与之近 等长, 下 花瓣 匙形, 长 1.5 — 1.8 厘米, 花瓣 片小, 先 端具小 尖头, 边缘 开展, 背部无 鸡冠状 突起, 爪狭 楔形, 长为花 瓣片的 3 — 4 倍,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1.3 — 1.6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圆, 具 短尖, 基部 平截, 具 1 侧 生囊. 爪 线形, 上端 弯曲, 长为花 瓣片的 2 倍; 雄 蕊束长 1.2 — 1.5 厘米, 花 药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 1/4, 先端 棒状; 子房 线形, 长 1 一 1.2 厘米, 胚珠约 20 枚, 花 柱短, 长约为 子房的 1/4, 柱头双 卵形, 具 10 个 乳突。 菊果 线状圆 柱形, 长 4一5 厘米, 粗 1.5 — 2 毫米, 劲直, 近念 珠状。 种子近 圆形, 直径 1 一 1.5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3 — 6 月。 产 蒙自、 个旧、 文山、 西畴、 广南; 生 于海拔 1 300 — 2 700 米 的杂木 林中或 山地路 边、 沟边。 四川南 部和西 南部、 贵州、 广西有 分布。 越 南北方 也有。 2. 地锦苗 (植 物名实 图考) 图版 17: 1-2 芹菜 (云南 ), 断 肠草、 鹿 耳草、 高山羊 不吃、 蛇 含七、 牛 屎草、 铁板 道人、 大 流草、 牛奶七 (四川 ), 山 芹菜、 苦 心胆、 荷 包牡丹 (广西 ), 红花 鸡距草 (广东 ), 尖 距紫堇 (图鉴 ) Corydalis sheareri S. Moore (1875); Maxim. (1878), sub trachycarpa ; Forb. et Hemsl. (1886); Fedde (1923), (1924), (1936); Hand. -Mazz. (1931). Lauener (1962); 图鉴 (1972)'; 湖北 植物志 (197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Corydalis suaveolens Hance (1880) ; Forb. et Hemsl. (1886) ; C. echinocarpa Franch. (1886)*, (1889)' ; Fedde (1925); C. chelidonii folia Levi, et Van. (1902), (1914); C. sheareri var. changyangensis Fedde (1921). 多年生 草本, 高 (10 —) 20-40 (-60) 厘米; 主根 明显, 具 多数纤 维根, 棕 褐色; 根茎 粗壮, 干时黑 褐色, 被以 残枯的 叶基。 茎 1 一 2, 绿色, 有时带 红色, 多 汁液, 上部 具 分枝, 下部 裸露。 基生叶 数枚, 长 12-30 厘米, 具带 紫色的 长柄, 叶片 轮廓三 角形或 卵状三 角形, 长 3 — 13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柄, 第二回 无柄, 卵形, 中 部以上 圆齿状 深齿, 下部宽 楔形, 表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叶脉 在表面 明显, 在 背面稍 凸起; 茎生叶 数枚, 互 生于茎 上部, 与 基生叶 同形, 但较 小和具 较短的 叶柄。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4 一 10 厘米, 有 10 — 20 花, 通 常排列 稀疏; 苑片下 部者近 圆形, 3 — 5 深裂, 中 部者倒 卵形, 3 浅裂, 上 部者狭 倒卵形 至倒披 针形, 全缘; 花梗通 常短于 
图版 17 2- 地锦苗 Corydalis sheareri S. Moore, 1. 植株, 2. 花 外形; 3 — 4. 巧 家紫堇 C. schweriniana Fedde, 3. 植株 上部, 4. 花 外形。 (李锡 畴绘) 
紫堇科  79  苞片。 萼片憐 片状, 近 圆形, 具 缺刻状 流苏; 花瓣紫 红色, 平伸, 上 花瓣长 2 — 2. 5 (— 3)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边 缘有时 反卷, 背部 具短的 鸡冠状 突起, 鸡冠 超出花 瓣的先 端, 边 缘具不 规则的 齿裂, 距圆 锥形, 末端 极尖, 长 为花瓣 片的一 倍半, 下 花瓣长 1.2 — 1.8 厘米, 匙形, 花 瓣片近 圆形, 边 缘有时 反卷, 先 端具小 尖突, 背部 鸡冠状 突起月 牙形, 超出 花瓣, 边缘具 不规则 的齿裂 ,爪 条形, 长 约为花 瓣片的 2 倍, 内花瓣 提琴形 ,长 1. 1- 1.6 厘米, 花 辦片倒 卵形,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楔形, 长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1 一 1.4 厘米, 花 药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5;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 0.5 — 0.7 厘米, 具 2 列 胚珠, 花柱 稍短于 子房, 柱头双 卵形, 绿色, 具 8 — 10 个 乳突。 蒴 果狭圆 柱形, 长 2 — 3 厘米, 粗 1.5 — 2 毫米。 种子近 圆形, 直径约 1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表面 具多数 乳突。 花果期 3 — 6 月 。 产 盐津、 大关、 蒙自、 元阳、 屏边、 麻 栗坡、 西畴、 富宁; 生 于海拔 400 — 1 600 米 的 林下湿 草地。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广东、 香港、 广西、 陕 西、 四川、 贵州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治 瘀血, 根 最好。 四川灌 县用来 泡酒治 跌打。 3. 巧 家紫堇 (图鉴 补编) 图版 17: 3 — 4 Corydalis schweriniana Fedde (1924)*; 图 鉴补编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C. mienningensis C. Y, Wu (1991)'. 无毛 草本, 高 40 — 60 厘米; 根 茎盖以 覆瓦状 排列的 叶基, 叶基 卵形, 长约 1 厘米, 干时黑 褐色, 边缘黄 褐色。 茎 1 一 2', 纤细, 通常不 分枝, 近基部 裸露。 基生叶 未见; 茎 生叶 多数, 互生, 叶柄 纤细, 长 0.5 — 1.5 (-4) 厘米, 基部具 近耳形 的銷, 干时黄 褐色, 叶片 轮廓近 圆形、 宽卵形 或卵形 ,长 0. 5 — 2 厘米, 下 部叶二 回三出 分裂, 中部叶 5 深裂, 上部叶 3 浅裂, 小裂 片长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先端圆 至钝, 有 时具小 尖头, 表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叶脉在 背面微 隆起。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先端, 长 2 — 4 厘米, 有 8 — 15 花; 苟 片披 针形至 钻形, 全缘, 稀最 下部者 3 浅裂; 花梗 纤细, 长于 苞片。 萼片憐 片状, 卵形 或近 圆形, 具细牙 齿和浅 条裂; 花 瓣淡紫 红色, 上 花瓣长 1.5 — 2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 急尖, 边缘微 波状, 背部鸡 冠状突 起矮, 距圆 筒形, 稍 弯曲,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下 花 瓣舟状 匙形, 长 1.1 一 1.4 厘米, 瓣片宽 卵形, 背 部具短 和矮的 鸡冠状 突起, 爪狭 条形, 略 长于花 瓣片,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1.1 一 1.3 厘米, 花 瓣片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爪狭楔 形, 长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2 厘米, 花药长 圆形,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3; 子房线 状狭椭 圆形, 长 0.7 — 0.8 厘米, 多 胚珠, 花 柱长约 0.4 厘米, 柱头双 卵形, 上端 具 6 个小 乳突。 果 未见。 花期 7 月 前后。 产巧家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200 — 3 650 米的 山谷草 灌丛石 岩下。 四 川西南 部有 分布。 4. 筹 边紫堇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18: 1-7 Corydalis smithiana Fedde (192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orydalis petrophila auct. non Franch. : C. Y. Wu et al.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p. p.;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quoad 
图版 18 '• 箐 边紫堇 Corydalis smithiana Fedde, 1. 植株, 2. 花 外形, 3—7. 苞片 (自下 而上) 8- 洱 源紫堇 C. stenantha Franch. , 花序。 (李锡 畴绘) 
紫堇科  81  syn. , specim. cit. excl. Delavay 2662 , R. C. Ching 21133. 多年 生无毛 草本, 高 15 — 20 厘米; 主根 粗壮, 延长, 深 褐色, 具少数 侧根; 根 茎短, 密被 残枯的 叶基。 茎 数条, 红色, 直立, 自基部 分枝。 基生叶 多数, 叶 抦长, 基 部具宽 销, 叶片 轮廓三 角形或 卵形, 长 2 — 3 厘米, 三 回羽状 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2 — 3 对, 近 对生, 具柄, 第二 回全裂 片楔状 卵形, 羽状 分裂, 近 无柄, 小裂片 长圆状 披针形 或长圆 形, 先 端急尖 或钝, 具小 尖头,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叶脉 细且不 明显; 茎生叶 多数, 疏离, 互生, 与 基生叶 相同, 但叶柄 较短并 具鞘。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2. 5 — 3 厘米, 有 4 一 7 花, 排列 稀疏; 苞 片最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具长约 5 毫米 的柄, 柄具 耳 形鞘, 3 全裂, 全裂 片羽状 深裂或 浅裂, 中部苞 片轮廓 菱形, 扇状 深裂, 裂片 锐尖, 最 上部 苞片倒 卵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比 苞片长 2 倍。 萼 片小, 麟 片状, 近半 圆形, 膜质, 透明, 边缘流 苏状, 早落; 花 瓣淡红 色或紫 蓝色, 上 花瓣近 "S" 形, 长 1.6 — 2. 2 厘米, 花雜 片舟状 卵形, 先 端具宽 尖头, 边缘 开展, 背部 鸡冠状 突起高 1 一 1.5 毫米, 自 先端延 伸 至距前 消失, 距圆 筒形, 稍 下弯, 末 端圆, 与花 瓣片近 等长或 略长, 下花 瓣舟状 匙形, 长 1.1 一 1.2 厘米, 花 瓣片近 圆形, 先端具 短尖, 鸡冠状 突起较 上花瓣 的矮, 爪线 状长圆 形, 内 花辩提 琴形, 长 1 一 1.1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具 1 侧 生囊, 基部近 平截, 爪 线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7 — 8 毫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 房 线状长 圆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具 2 列 胚珠, 花柱长 2 — 3 毫米, 柱头双 卵形。 蒴 果狭圆 柱形, 长 2 — 3 厘米, 粗 1.5 — 3 毫米, 成熟 时在果 梗先端 反折。 种子近 圆形,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4 一 6 月 前后。 产 中甸、 丽江、 漾濞; 生 于海拔 3 000 — 3 600 米的岩 壁或岩 石缝。 模 式标本 采自丽 江。 5. 独龙 江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dulongjianensis H. Chuang (1991) * . 多年生 草本, 高 20 — 50 厘米; 主根 纤细, 长达 9 厘米, 粗 1 一 1.5 毫米, 具 少数侧 根和 纤维状 细根; 根 茎短, 具 宿存、 增厚的 叶基。 茎 柔弱, 折曲, 上部 具少数 分枝, 无 毛。 基生叶 少数, 具 长柄, 花期 枯萎; 茎生叶 数枚, 疏离, 互生, 叶 柄下部 者长达 5 厘 米, 向上 渐短, 基 部扩大 成舟状 卵形的 宽鞘, 每叶 腋内都 有珠芽 发育, 叶 片轮廓 宽三角 形, 下 部者长 3 — 4 厘米, 二 回三出 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柄, 宽卵 形至近 圆形, 3 全裂、 深裂或 浅裂, 第二 回裂片 无柄, 边 缘不规 则的浅 圆裂,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叶脉极 细, 上部 叶裂片 渐减。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2 — 3 厘米, 有 2 — 4 花; 苞片轮 廓近圆 形至宽 倒 卵形, 不 规则的 深裂或 浅裂, 或 最上部 1 枚狭 倒卵形 全缘; 花梗 细弱, 比 苞片长 2 — 3 倍。 萼片憐 片状, 近 圆形, 边 缘不规 则的衞 裂状;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2. 2 — 2. 5 厘米, 花辩 片舟状 卵形, 先 端钝, 具 短尖,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 毫米, 在花瓣 片中部 消失, 距 圆 筒形, 稍 长于花 瓣片, 略向上 弯曲, 末 端圆, 下花瓣 匙形, 长 1. 2 — 1.5 厘米, 背部鸡 冠高约 1 毫米, 边缘具 细齿, 爪 长为花 瓣片的 1.5 — 2 倍, 内花瓣 提琴形 ,长 1.1 一 1.3 厘 米, 花 辩片倒 卵形, 先 端圆, 具钝 尖头, 基部 1 耳垂, 侧边具 1 囊, 爪狭 楔形, 比花辩 片长; 雄 蕊束长 1 一 1.2 厘米, 花 药小, 花 丝狭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 房狭圆 柱形, 长 0.7 — 0.8 厘米, 胚珠 数枚, 排成 1 列, 花 柱比子 房短,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乳 
82  云南 植物志  突。 蒴 果狭圆 柱形, 长约 2. 5 厘米。 种子近 圆形, 直径 1 一 1.5 厘米, 黑色, 极 光亮。 花果期 4 一 7 月 。 产 贡山、 碧江; 生 于海拔 1 600—1 700 米 的山坡 沟边或 路旁。 缅甸 北方有 分布。 模 式 标本采 自贡山 独龙江 流域。 6. 俅 江紫堇 (新拟 ) Corydalis luteola C. Y. Wu. Z. Y. Su et Liden ined. 多年 生无毛 草本, 高 30 — 60 厘米; 根 茎粗约 3 毫米, 先 端具加 厚的肉 质鳞片 和叶柄 残基。 茎 直立, 上部具 直立的 分枝。 基 生叶具 长柄, 叶片 未见; 茎生叶 5 — 6 枚, 叶柄长 4 一 5 厘米, 叶片 轮廓三 角形, 长 5 — 6 厘米, 宽 5 — 6 厘米, 二 回三出 分裂, 第一 回裂片 具 短柄, 圆形, 3 深裂或 2 — 3 银齿, 小裂 片卵形 或近长 圆形。 总 状花序 6 — 8 花, 排列稀 疏; 苞片 圆形, 具 短柄, 下部者 分裂, 上 部者较 小和具 深齿; 花梗 纤细, 长约 1 厘米, 与 苞片近 等长或 稍短。 萼片 肾形, 长约 0.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边缘 具流苏 状齿; 花瓣 淡黄 绿色, 上 花瓣长 2^2. 5 厘米, 花瓣 片具狭 和短的 鸡冠状 突起, 距狭圆 筒形, 约占上 花 瓣长的 1/2,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3, 下花 瓣长约 1.1 厘米, 具短 和狭的 鸡冠, 内 花瓣长 约 1 厘米; 柱头具 10 乳突 (顶端 中央具 2 个 乳突, 两 侧边具 2 对和 基部具 2 对乳突 )。 产贡 山独龙 江流域 (模式 标本产 地)。 7. 洱 源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8: 8 白屈菜 状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stenantha Franch. (1889); Fedde (1929); Hand. -Mazz. (1931), p. p. e typo;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Corydalis chelidonium Fedde (192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C. taliensis Franch. var. ecristata auct. non Hand. -Mazz. : C. Y. Wu et al.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quoad syn. et specim. cit. excl. Hand. -Mazz. 513. 多年生 草本, 高 20 — 45 厘米; 主根圆 柱形, 长约 3 厘米, 粗 1.5 — 2 毫米, 具多数 纤维状 侧根; 根 茎短, 被少数 残枯的 叶基。 茎 纤细, 柔弱, 不 分枝或 具少数 分枝。 基生 叶 数枚, 叶柄 纤细, 长 2 — 5 厘米, 叶片轮 廓宽三 角形, 二 回三出 全裂, 第 一回全 裂片具 较长 的柄,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 边缘 圆齿状 浅裂, 先 端圆,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茎 生叶 3 — 5 枚, 疏离, 叶 柄向上 渐短, 叶 片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顶生和 腋生, 长 2 — 3 厘 米, 少花, 排列 稀疏; 苞片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向 上裂片 渐减, 扇形, 深裂或 浅裂, 最 上部者 全缘, 均具短 于苞片 的柄; 花梗 纤细, 比苞 片长。 萼 片小, 肾形, 具 缺刻状 流苏, 晚落; 花瓣 红色或 蓝色, 上 花瓣长 2 — 2. 5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 急尖, 背 部无鸡 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长 1.3 — 1.6 厘米, 末端略 下弯, 下 花瓣长 0.8 — 1 厘米, 先端锐 尖, 背部无 鸡冠状 突起, 具爪,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0.9 厘米,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具钝 尖头, 有 1 侧 生囊, 基部 1 耳垂, 爪狭 楔形, 比瓣 片长; 雄 蕊束长 0.6 — 0.8 厘 米, 花 药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 3/5; 子房 线形, 长 0. 5-0. 6 厘米, 胚 珠 数枚, 排成 1 行, 花 柱细, 远短于 子房,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蒴果 (未 成熟) 线 形, 在果 梗先端 反折。 花果期 5 — 8 月。 产 大理、 洱源、 鹤庆、 剑川、 丽江、 维西、 中甸、 宁蒗、 鲁甸、 禄劝; 生 于海拔 
紫堇科  83  (1 900- ) 2 500-3 500 米的 石灰岩 林下、 草 甸或竹 丛中。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 洱源。 8. 异 心紫堇 (图鉴 补编) Corydalis heterocentra Diels (191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p. p. min. , quoad typo tantum ; 图 鉴补编 (1982)*, nom. tantum. 多年生 草本, 高 25 — 40 厘米; 根 干时黑 褐色, 粗 0.5 — 1.5 毫米; 根 茎短, 具残枯 的叶 柄基。 茎 数条, 直立, 不 分枝或 具少数 分枝。 基生叶 数枚, 叶柄长 15 — 20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销, 叶片三 回三出 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柄, 中 裂片柄 较长, 达 2. 5 厘米,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或 无柄, 3 — 5 深裂或 浅裂, 小裂 片倒披 针状长 圆形, 先端圆 或钝, 具 黑 褐色的 短尖, 背 面稍具 白粉, 纵脉 极细; 茎生叶 少数, 与 基生叶 同形, 但向上 叶片渐 小、 裂片 逐减, 叶柄较 短至近 无柄。 总 状花序 顶生, 多花, 密集; 苞片最 下部者 同上部 茎 生叶, 中部者 3 深裂或 浅裂, 上部者 狭倒披 针形, 全缘; 花 梗长于 苞片。 萼片憐 片状,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具 疏齿; 花 瓣红色 带紫, 上 花瓣长 2. 2 — 2. 5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 端尖, 近先端 边缘具 细齿, 背部具 极狭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平 伸或稍 下弯, 略 长于花 瓣片, 下 花瓣长 1.3 — 1.5 厘米, 花瓣片 舟状近 圆形, 先 端圆, 具 尖头, 上 部边缘 具不 规则的 细齿, 下 部舟状 条形, 基部具 小囊,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1 一 1.2 厘米, 花瓣片 倒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具钝 尖头, 基 部两侧 耳垂, 侧面具 1 囊, 爪狭 楔形, 稍 长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0. 9-1. 1 厘米, 花丝 下部披 针形, 上部 线形, 花 药小,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 0.3 — 0.4 厘米, 具 2 列 胚珠, 花柱 线形, 比子 房长, 先端 弯曲, 柱头近 四 方形, 具 6 个 乳突。 果 未见。 花期 8 月 前后。 产大理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700 — 3 300 米的 林缘多 石处。 9. 齿 冠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9: 1-2 Corydalis bulleyana Diels (1912);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lis taliensis Franch. var. bulleyana (Diels) C. Y. Wu et H. Chuang.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omb, seminuda. 无毛 草本, 高 15—60 厘米; 主根 明显, 粗大, 长达 15 厘米, 上 部粗约 0.5 厘米, 具 少数分 枝及稀 疏的纤 维根; 根 茎长且 粗壮, 匍匐, 密被 残枯的 叶基。 茎 2 — 4 条, 多 分枝。 基生叶 多数, 叶柄长 3. 5 — 15 厘米, 细弱, 基部 具鞘, 叶 片轮廓 卵形, 长 5 — 15 厘米, 三 回羽状 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柄, 通常 3 对, 对 生或稀 互生, 卵形, 第二 回全裂 片近无 柄或 无柄, 羽状 3 — 5 全裂、 深裂或 浅裂, 小裂片 倒卵形 或倒披 针形, 先端圆 或钝, 背面 具 白粉, 叶脉 极细, 在 背面稍 明显; 茎生叶 数枚, 互生, 上部 较密, 下部 疏离, 均具长 柄, 柄的基 部扩大 成鞘, 其他与 基生叶 相同, 但最下 部叶片 较基生 叶大。 总状花 序生于 茎、 枝 先端, 长 3 — 7 厘米, 多花; 苞片 最下部 1 枚同茎 生叶, 但 无柄, 中 部者倒 卵形, 全缘, 最上部 者倒披 针形; 花梗 粗壮, 通 常短于 苞片。 萼片鳞 片状, 宽 卵形, 具 缺刻状 齿, 白色; 花瓣 紫色, 平伸, 上 花瓣长 2 — 2. 3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 渐尖, 具长 的刺状 尖头,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达 2 — 2. 5 毫米, 长 6 — 7 毫米, 其 边缘具 少数波 状齿, 先 端超出 花瓣片 ,距圆 筒形, 略 渐狭, 末 端圆, 略 下弯, 短于花 瓣片, 下花瓣 匙形, 长 1.5 — 
图版 19 1-2. 齿 冠紫堇 Corydalis bulleyana Diels, 1. 植株, 2. 花 外形; 3 — 4. 金钩 如意草 C. taliensis Franch. var. taliensis, 3. 植株, 4. 花夕 卜形。 (李锡 畴绘) 
紫堇科  85  1.7 厘米, 花辩 片小, 先 端具长 的刺状 尖头, 背 部鸡冠 状突起 与上辦 相同, 但 较短, 爪条 形, 长为花 瓣片的 2 倍,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1.3 — 1.4 厘米, 花瓣片 卵状长 圆形, 先端具 1 圆 形的小 尖头, 基部 2 耳垂, 具 1 侧 生囊, 爪 襖形, 先端 弯曲, 下部 线形, 长约 为花瓣 片的 1.5 倍; 雄 蕊束长 1.3 — 1.4 厘米, 花 药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较 粗; 子房 线状圆 柱形, 长约 0.6 厘米, 胚珠 数枚, 排成 2 列, 花 柱细, 长约 0.6 厘米, 先 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具 10 个 乳突。 蒴果圆 柱形, 长 1.5 — 2. 5 厘米。 花果期 5 — 8 月。 产 丽江、 鹤庆、 大理; 生 于海拔 2 200 — 3 400 米的石 灰岩流 石滩草 丛中。 模 式标本 采自 丽江。 10. 细 果紫堇 (新拟 ) 泰 国紫堇 (图鉴 补编) Corydalis leptocarpa Hook. f. et Thorns. (1855) ; C. B. Clarke (1872); Prain (1905); Banerji (1953), (1964), (1966); Hara (1971); Ludlow et Stearn (1979); Hara et al. (1979); Fl. Bhutan (1984)' ; Liden (1989)' ; H. Koba, S. Akiyama, Y. Endo et H. Ohba (1994). Corydalis siamensis Craib (1924); 图 鉴补编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excl. syn. specim. cit. tantum; C. taliensis Franch. var. siamensis (Craib) H. Chuang (1991). 铺散 草本, 高 15 — 30 厘米; 主根圆 柱形, 延长, 粗 4 一 5 毫米, 干时黄 褐色; 根茎 匍匐, 被 残枯的 叶基。 茎 柔弱, 具 分枝, 外倾。 基生叶 数枚, 叶抦! ^达 12 厘米, 基部具 鞘, 叶 片轮廓 宽三角 形或三 角形, 长 1 一 5 厘米, 二至三 回三出 分裂, 第一 回全裂 片具长 柄,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 狭 扇状, 3 浅裂, 小裂 片通常 全缘, 先端具 短尖,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膜质, 基部具 3 脉, 脉 在背面 隆起; 基 生叶与 基生叶 同形, 但 较小。 总状 花序 顶生, 长约 3 厘米或 更长, 有 2 — 7 (— 9) 花; 苞 片最下 部者倒 卵形或 长圆状 楔形, 3 深裂, 上 部者椭 圆形, 全缘; 花 梗细, 与 苞片近 等长。 萼 片小, 鳞 片状, 长 圆形, 边缘 具 流苏; 花瓣 紫色或 白色而 先端紫 红色, 薄 膜质, 上 花瓣长 (1.9 一) 2. 5 — 3. 2 厘米, 花 瓣 片舟状 卵形, 背部 具高约 1 毫米的 鸡冠状 突起, 长为 瓣片的 1/2, 距圆 筒形, 略 渐狭, 稍长或 等长于 瓣片, 下花 瓣舟状 匙形, 长 1.2 — 1.5 厘米,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1 一 1.2 厘米, 花 瓣片长 圆状倒 卵形, 具 1 侧 生囊, 爪 线形, 比瓣 片长; 雄 蕊束' 长 0. 8 — 1 厘米, 花 药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房 圆柱状 线形, 长 4. 5- - 5 毫米, 花 柱细, 胚珠 数枚, 排成 2 列,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蒴果圆 柱形, 近念珠 状, 长 2. 5 — 3. 8 厘米。 种子近 圆形, 直径 1.5 — 2 厘米, 黑色, 具 光泽, 平滑, 种 阜宽。 花果期 5 — 12 月。 产滇 东南、 滇南、 滇西 南至滇 西北; 生 于海拔 1 300 — 1 800 米 的南亚 热带至 北亚热 带常 绿阔叶 林下、 山坡、 沟谷 草丛中 或路边 石缝。 泰国 北部、 缅甸 北部、 印度阿 萨姆和 曼尼 普尔、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东 部均有 分布。 11 师 宗紫堇 (图鉴 补编) 金钩如 意草、 水 金钩如 意草、 水黄连 (滇 南本草 ), 如 意草、 断肠草 (云南 ) Corydalis duclouxii Levi, et Van. (1902) ; Levi. (1916) ; Fedde (1924); Lauener 
86  云南 植物志  (1962); 图 鉴补编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orydalis asterostigma Levi. (1912), (1914), (1916); Fedde (1924); Lauener (1962) ; 图 鉴补编 (1982) ' ; C. taliensis Franch. var. ecristata Hand. -Mazz. (1931), excl. Hand. - Mazz. 9435 p. p. ;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p. p. min. ,excl. syn. C. stenantha Franch. et specim. Delavay 2356, 2677 et Hand. -Mazz. 9435 ;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C. taliensis auct. non Franch. : Hand. -Mazz. (1931), p. p. ; H. Chuang et C. Y. Wu(1991) ,p. p. ; C. stenantha auct. non Franch. -C. Y. Wu et al. (1945). 多年生 草本, 高 15 — 40 厘米; 须根 多数, 纤 维状, 千时黑 褐色; 根 茎长达 4 厘米, 略 匍匐, 盖以 残枯的 叶基。 茎 1 一 3, 纤细, 柔弱, 上 部具少 数分枝 和疏离 的叶。 基生叶 少数, 叶柄长 15 — 25 厘米, 细弱, 基 部扩大 成鞘, 叶鞘狭 卵形, 边缘薄 膜质, 叶 片轮廓 三 角形, 长 3 — 10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第一回 全裂片 2 — 3 对, 近 对生, 下部者 具柄, 羽状 全裂, 裂片和 上部全 裂片均 无柄, 卵形, 基部宽 模形, 边缘 圆齿状 羽裂,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叶 脉细, 二 歧状, 背面较 明显; 茎生 叶疏离 互生, 具柄, 与 基生叶 同形。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2 — 4 厘米, 少花; ^片 最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但 无柄, 下部者 3 — 7 全裂, 上部 者倒卵 状披针 形至披 针状长 圆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长为 苞片的 1/2。 萼 片小, 近心状 圆形, 边 缘具不 规则的 细齿, 透明, 晚落; 花瓣 紫色, 平伸, 上花 瓣长 2 — 2. 2 厘米, 花瓣片 舟状近 菱形, 先端具 短尖,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 毫米, 自花 瓣 片先端 延伸至 其中部 消失, 边 缘具不 规则的 细齿, 距圆 筒形, 末 端圆, 与花瓣 片近等 长, 下 花瓣长 1 一 1.2 厘米, 花瓣片 舟状倒 卵形, 先端具 短尖, 背部 鸡冠状 突起月 牙形, 具不 规则的 细齿, 爪 楔形, 内 花瓣长 1 一 1.2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森束长 0.8 — 0.9 厘米, 淡 紫色, 花 药小, 长 圆形, 花 丝披针 形, 蜜腺体 棒状, 先端 加粗, 贯 穿距的 1/5; 子房 线状长 圆形, 长约 0. 6 厘米, 胚珠 多数, 排成 1 列, 花 柱长约 0.4 厘米, 向上略 变狭,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10 个乳突 。蒴 果圆柱 形, 长 2 — 2. 5 厘米, 粗 2 — 3 毫米, 常 念珠状 扭曲。 种 子小, 近 圆形, 直径约 1.5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3 — 8 月。 产滇 东北、 滇 东和滇 东南; 生 于海拔 1 500 — 2 300 米 林下、 灌 丛中、 山谷、 箐沟、 路 边和岩 石缝。 四川 西南部 和贵州 西部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师宗 马街。 12. 金钩 如意草 (滇南 本草) 水晶 金钩如 意草、 五 味草、 水黄连 (滇 南本草 ), 如 意草、 断 肠草、 大 理紫堇 (云 南) Corydalis taliensis Franch. (1889) ; Hand. -Mazz. (1931) , p. p. , excl. syn. C. bulleyana et Hand. -Mazz. 4144, Schneider 12205;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excl. syn C. duclouxii Levi, et Van. Corydalis schochii Fedde (1921) ; C. pseudasterostigma Fedde (1924) * ;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12a. 金钩 如意草 (原 变种) 图版 19: 3-4 var. taliensis 
紫堇科  87  无毛 草本, 高 (10 —) 30—60 (-90) 厘米; 主根 增粗, 长达 30 厘米, 粗达 1 厘米,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根茎 甸匐, 被 残枯的 叶基。 茎 1 至 数条, 淡绿带 紫色, 直立, 柔弱, 有时 平卧, 多汁, 具 分枝和 多叶。 基生叶 数枚, 叶柄长 3 — 29 厘米, 叶片 轮廓近 圆形或 楔状 菱形, 二至三 回三出 全裂, 第一 回全裂 片具较 长柄, 卵形, 第 二回裂 片具短 柄或无 柄, 宽 卵形或 先端裂 片宽倒 卵形, 2 — 3 深裂或 浅裂, 小裂片 倒卵形 或狭倒 卵形, 先 端钝、 圆或 截形,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叶脉 明显; 茎生叶 数枚, 疏离, 与 基生叶 同形, 但 叶 片较小 和叶柄 较短。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2 — 10 厘米, 有时达 18 厘米, 多 花; 苞片 下部者 5 — 3 浅裂, 中 部者倒 卵形, 3 浅裂或 全缘, 上部者 倒卵状 匙形, 全缘; 花 梗 纤细, 与 苞片近 等长。 萼片^ 片状, 白色, 圆 形或阔 卵形, 具 流苏状 齿缺; 花瓣 紫色、 蓝紫 色或粉 红色, 上 花瓣长 2 — 2. 5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具 尖头, 背部在 壕后具 高 1 一 1.5 毫米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末 端圆, 略 下弯,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下 花瓣匙 形, 长 0.9 — 1.2 厘米, 花瓣片 舟状近 圆形或 卵形, 背部鸡 冠状突 起同上 花瓣, 爪 条形, 长于花 瓣片,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0.9 厘米, 花 瓣片长 圆状倒 卵形, 具 1 侧 生囊, 爪 细, 略 长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0.7 — 0.9 厘米, 花 药小, 黄色, 花丝披 针形, 蜜腺 体贯穿 距的 2/5; 子房 线形, 长 0.4 — 0.6 厘米, 胚珠 多数, 排成 1 行, 花 柱较子 房短,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蒴 果狭圆 柱形, 长 2 — 2. 5 厘米, 粗约 1.5 毫米。 种子肾 形至近 圆形, 直径约 1.5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有 极细的 网纹。 花果期 3 — 11 月。 产 云南省 大部分 地区, 东北至 昭通、 巧家, 东南至 绿春, 西南至 耿马、 沧源、 澜沧, 西北至 腾冲、 福贡 一线; 生 于海拔 1 500 — 1 800 米的 林下、 灌丛 下或草 丛中, 房前 屋后、 田间 地头也 常见。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 12b. 绿 春金钩 如意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potent 應 olia C. Y. Wu et H. Chuang (1991).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是下花 瓣二次 缢缩, 中 部呈浅 囊状, 基部具 1 小囊。 产绿春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500 — 1 600 米的灌 丛中。 13. 药 山紫堇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orydalis iochanensis Levi. (1916) ; Fedde (1924)* ; Lauener (1962);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D. G. Long (1984), sensu smpl. 一年生 草本, 丛生, 高 15 — 30 厘米; 根细, 数条, 具多数 纤维状 侧根; 根 茎短, 被 残枯的 叶基。 茎近 直立或 外倾, 具棱, 有分 枝和疏 生叶。 基生叶 少数, 叶柄长 5 — 8 厘米, 基部 扩大成 宽鞘, 叶片轮 廓宽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二 回三出 全裂, 第一 回裂片 具柄, 中裂 片的柄 2 — 3 倍于 侧裂片 的柄,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或 无柄, 2 — 5 深裂或 浅裂, 中裂 片再次 3 裂, 小裂 片近圆 形或宽 倒卵形 至倒披 针形, 先端具 短尖,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茎生 叶少, 疏生, 与 基生叶 同形, 但 向上叶 片渐小 和叶柄 渐短。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2 — 3 厘米, 多花 密集; 苞片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中部 以上者 7 — 3 深裂, 裂片 条形; 花梗 纤细, 劲直, 稍短于 苞片, 花后常 螺旋状 扭转。 萼片 小, 憐 片状, 边缘 流苏状 撕裂; 花瓣乳 白至淡 黄色, 上 花瓣长 1.2 — 1.5 厘米, 花 瓣片舟 状宽 卵形, 先端 急尖, 背 部近无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稍 长于花 瓣片, 自中部 向下弧 曲, 末 端圆, 下花瓣 舟状宽 卵形, 长 0.6 - 0.8 厘米, 背部无 鸡冠状 突起, 下部浅 囊状, 
88  云南 植物志  内花瓣 提琴形 ,长 0. 5—0.7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形, 爪 线状披 针形; 雄 蕊束长 0. 5 — 0.7 厘 米, 花丝下 部宽椭 圆形, 上部 1/4 线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先端 增粗;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花柱 纤细, 与 子房近 等长,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蒴果长 圆形, 长 1 一 1.2 厘米, 粗约 0.2 厘米, 具 9 一 15 枚 种子, 排成 2 行。 种子近 球形, 直径约 1 毫米, 黑 色, 具 光泽; 种 阜小。 花果期 5 — 9 月。 产 巧家、 丽江; 生 于海拔 3 200 — 3 900 米的 林下、 灌丛 草地或 沟边。 四川西 部和西 藏有 分布。 不丹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巧家 药山。 14. 盾 萼紫堇 (新拟 ) Corydalis peltata Liden et Z. Y. Su (1997). 多年 生无毛 草本, 高 15 — 20 (-40) 厘米; 根茎短 而细, 生 少数纤 维根。 茎 上升至 近 直立, 具棱, 粗 1.5 — 2 毫米, 具分 枝和疏 生叶。 基 生叶长 3 — 6 厘米, 具 长柄, 叶片 轮廓三 角形, 二 回三出 分裂, 小 裂片倒 卵形; 茎生叶 3 — 4 枚, 叶柄长 2 — 4 厘米, 基部 具鞘, 叶片 轮廓卵 形或长 卵形, 二 回羽状 分裂, 第一 回裂片 具柄, 2 — 4 深裂, 小 裂片狭 长圆形 或倒披 针形, 先端圆 或钝, 具钝 尖头,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顶端, 长 3 — 5 厘米, 有 5 — 8 花, 排列 密集, 果时 稀疏; 苞 片下部 者同上 部茎生 叶, 向 上裂片 渐减, 至最 上部者 3 深裂, 均 具柄; 花梗 纤细, 劲直, 稍短于 苞片。 萼片 特大, 盾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5. 5 毫米, 先端 深凹, 凹缺中 央具突 尖头, 边缘 全缘, 具 数条 纵脉; 花瓣乳 白色或 黄色, 上花 瓣长约 1.4 厘米, 花瓣片 舟状宽 卵形, 先 端钝, 背 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5 毫米, 自花瓣 片先端 延伸至 其中部 消失, 距圆 筒形, 略 下弯, 稍 长于花 瓣片, 末 端圆, 下花 瓣长约 0.7 厘米, 先 端钝, 鸡 冠高约 0.2 毫米, 中部稍 溢缩, 下 部呈浅 囊状, 基部具 1 小囊,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厘米, 花 瓣片长 圆状倒 卵形, 先 端圆、 暗 紫色, 一 侧中部 具囊, 另一 侧基部 具耳, 爪 楔形, 与 瓣片近 等长; 雄蕊 束长约 5 毫米,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子房 线状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具 2 列 胚珠, 花柱 纤细, 稍短于 子房,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蒴果圆 柱形, 长 1 一 1.2 厘米, 粗 2 — 2. 5 毫米, 成熟 时自果 梗先端 反折, 具 10 — 15 枚 种子、 排列 2 列。 种子圆 球形, 直径约 1 毫米, 黑 色, 极 光亮; 种 阜大, 呈鸡 冠状。 花果期 7 月 前后。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300 — 3 400 米 的冷杉 林下碎 石间。 15. 裂 瓣紫堇 (图鉴 补编) Corydalis radicans Hand. -Mazz. (1925), (1931)* ; 图 鉴补编 (1982)* ;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无毛 草本, 高 20 — 50 厘米; 根 数条, 圆 柱形, 长约 7 厘米, 上部粗 1.5 — 2 毫米, 向 下 渐狭, 具细 侧根; 根 茎短, 被 残枯的 叶基。 茎 细弱, 近 匍匐, 先端具 分枝, 下 部茎生 叶 腋生有 纤维状 细根。 基生叶 数枚, 叶 柄长约 5 厘米, 基部 具鞘, 叶鞘披 针形, 长达 2 厘 米, 膜质, 叶 片轮廓 肾形, 长 2. 5 — 4. 5 厘米, 三 回羽状 细裂, 第一 回裂片 卵形, 小叶柄 与叶片 等长或 较短, 第二回 裂片倒 卵形, 具深 细齿, 齿披 针形, 宽 0.5 — 1 毫米, 前伸, 极 锐尖; 茎 生叶下 部者具 长柄, 渐宽 成鞘, 上 部者具 短柄。 总 状花序 数枚, 生于 茎和分 枝 先端, 密集 多花, 长 1.5 — 5 厘米, 果时达 7 厘米; 苞片 下部者 叶状, 具 短柄, 3 浅裂, 裂片 具缺刻 状齿, 最 上部者 狭倒披 针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比 苞片略 短或近 等长。 萼片 
紫堇科  89  小, 宽 卵形, 长约 2 毫米, 膜质, 中 部不规 则的撕 裂状, 与花 瓣一起 脱落; 花瓣淡 紫色, 上 花瓣长 1.2 — 1.7 厘米, 花瓣 片宽约 3 毫米, 3 裂至 1/3 处, 先 端钝, 具短 尖头, 边缘 微啮 蚀状, 背部 鸡冠状 突起矮 和短, 不达 先端, 距狭圆 筒形, 末 端圆, 略 短于花 瓣片, 下 花瓣长 0.6 — 0.9 厘米, 略超 出上花 瓣片,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5 — 0.8 厘米, 花 瓣片长 圆形, 具 短尖, 基部有 2 钩 状耳, 背部 具高的 鸡冠状 突起, 爪狭 楔形; 雄 蕊束长 0. 5-0.6 厘米,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末 端棒状 增粗; 子房 线形, 花 柱长约 2. 5 毫米, 柱 头近正 方形, 具 6 个 乳突。 蒴 果狭圆 柱形, 长 1 一 1.1 厘米, 宽 1.5 — 2 毫米, 暗 绿色, 具 6 — 9 枚 种子, 排成 1 行。 种子 直经约 1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6 — 8 月。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 230 米附近 的林边 草坡、 沟谷 灌丛或 沟边。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16. 会 泽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mairei Levi. (1916); Lauener (196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Chuang et C. Y. Wu (1991). 直立 草本, 根 未见。 茎 劲直, 多 分枝, 分 枝和茎 具数条 纵棱, 被 淡色微 柔毛。 基生 叶 未见; ^生叶 数枚, 疏离 互生, 下部叶 具较长 的柄, 上 部叶具 短柄, 叶 片轮廓 卵形, 三 回羽状 细裂, 第一 回裂片 3 — 4 对, 具柄, 第二回 裂片约 3 对, 近 无柄, 末 回裂片 条形或 狭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叶面 干时呈 褐色, 背面灰 绿色。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一 7 厘米, 果 时 延长至 15 厘米, 具多 数花; 苞 片最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向 上裂片 渐减, 至最 上部为 狭披 针形或 条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长于 苞片。 萼片憐 片状, 近 圆形, 膜质, 边 缘撕裂 状; 花辩蓝 紫色, 纤细, 略呈 "V" 字形, 上 花瓣长 1.5 — 1.7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 端 锐尖, 边 缘略呈 波状, 背部无 鸡冠状 突起, 距 纤细, 圆 筒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向上 弯曲, 下花 辦稍长 于上花 瓣片, 其他 相同,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8 — 0.9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状, 具 1 侧 生囊, 爪楔状 条形, 比花瓣 片长; 雄 蕊束长 0.6 — 0.7 厘米, 花药 极小, 花 丝 条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3; 子房 线形, 长约 0.4 厘米, 胚珠 多数, 1 行 排列, 花柱短 于 子房, 柱头近 圆形, 具 6 个 乳突。 蒴果 线形, 长约 1.5 厘米, 粗约 1.5 毫米, 成熟时 在果 梗先端 反折, 有多数 种子, 排行 1 列。 种子近 圆形, 黑色, 具 光泽, 表面具 不明显 的细 条纹。 花果期 6 月 前后。 产会泽 (模式 标本产 地); 海拔 3 200 米 左右。 17. 龙 溪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20: 4-9 Corydalis longkiensis Wu , Liden et Su (1993). 多年生 灰绿色 草本, 高约 15 厘米; 根 茎约长 2 厘米, 粗 6 毫米, 覆盖 多数肉 质憐片 及 鳞片腋 内发出 的少数 须根。 茎 直立, 通常不 分枝, 中部 或中部 以上具 1 叶。 基 生叶多 数, 约长 10 厘米; 叶柄约 与叶片 等长; 叶片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羽状 分裂, 羽片 5 — 7, 具 短柄至 无柄, 近 对生, 卵状披 针形, 约长 1.5 — 2 厘米, 宽 7 — 12 毫米, 羽状 浅裂。 茎 生叶与 基生叶 同形。 花 序伞房 状或近 伞形, 通常具 3 花。 苞片 叶状, 约长 1.3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三 深裂, 具 圆齿。 花 梗长约 1.5 — 1.8 厘米。 萼片 早落。 花紫色 (? ), 平展。 上花 瓣长约 2. 5 厘米, 无鸡 冠状的 突起, 瓣片 宽展, 顶端 微凹, 稍具 短尖; 距明 显长于 瓣片, 细漏 斗状, 稍 弯曲; 蜜腺 体长约 6 毫米, 约占 距长的 2/5。 柱头长 圆状三 角形, 顶 端和 两侧呈 间断的 乳突状 增厚。 蒴果披 针形, 长 1.4 一 1.6 厘米, 宽约 3 毫米; 种子 多数, 
图版 20 1 一 3. 石 隙紫堇 Corydalis rupifraga Wu et Su, 1. 植株, 2. 花, 3. 雌蕊; 4—9. 龙 溪紫堇 C. longkiensis Wu , Liden et Su, 4. 植株, 5. 花, 6. 内 花辨, 7. 雄蕊, 8. 雌蕊, 9. 柱头 (曾孝 廉绘) 
紫堇科  91  2 列。 花果期 6 月。 产盐津 的龙溪 (模式 标本产 地)。 18. 南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21: 1-8 断 肠草、 黄断 肠草、 老 龙草、 土 黄苓、 山香 (四 川峨眉 ), 小 牛角草 (四 川南川 ), 水 黄连 (四 川筠连 ), "何及 南博" (四川 冕宁葬 语), 牛 角花、 百脉根 (四川 ), 南 黄紫堇 (图 鉴及 补编) Corydalis davidii Franch. (1886), (1888), (1889); Limpr. (1922); Fedde (1928); Hand. -Mazz. (1931);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inclavi; C. Y. Wu et H. Chuang (1990), p. p. maj.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lis longicornu Franch. (1886) ; C. pseudoclematis Fedde (1925) " ; C. clematis auct. non Levi. : C. Y. Wu et al. (1984). 多年生 草本, 高 20 — 60 (-100) 厘米; 根 数条, 粗 线形, 长 8 — 10 厘米, 粗 1 一 1.5 毫米, 黄色, 干时茶 褐色; 根^ 短, 被残枯 的基生 叶鞘。 茎 1 一 4, 直立, 脆嫩, 易 折断, 具翅状 的棱, 常带 紫色, 不分 枝或具 分枝。 基生叶 少数, 叶柄长 9 一 22 厘米, 微 红色, 叶 片轮 廓宽三 角形, 三 回三出 全裂, 第 一回全 裂片具 长柄,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 小裂片 倒 卵形、 卵形、 近圆形 或宽椭 圆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0.7 — 1.2 厘米, 先端圆 或钝, 具 尖头, 全缘, 背面具 白粉, 均具小 叶柄, 稀 无柄; 茎生叶 数枚, 下 部叶具 长柄, 上部叶 具 短柄, 叶 柄基部 扩大成 狭鞘, 其 他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3 — 12 厘米, 有 8 — 20 花, 排列 稀疏; 苞片长 圆形、 狭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2 — 5 毫米, 全缘; 花梗 纤细, 稍长于 苞片。 萼片鳞 片状, 近半 圆形, 边缘 具缺刻 状齿;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1.8 — 2. 5 厘米, 平伸,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具 短尖, 背部 无鸡冠 状突起 或鸡冠 极矮, 距圆 筒形, 纤细, 占上花 辦长的 2/3, 下花辦 舟状长 圆形, 长 0.8 — 1 厘米, 鸡 冠无或 极矮, 有时基 部具小 浅囊,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0.9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基 部具钩 状耳, 爪狭 楔形, 略 长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6 — 8 毫米, 花 药小, 黄色, 花丝 下部披 针形, 上部 1/3 线形, 白色,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4 — 4/5; 子 房狭圆 柱形, 淡 绿色, 长 0.4 — 0.5 厘米, 具 1 列 胚珠, 花柱 线形, 先端 弯曲, 短于 子房, 柱 头扁长 方形, 具 8 个 乳突。 蒴 果圆 柱形, 长 0.8 — 1.5 厘米, 粗约 0.2 厘米, 有 6 — 11 枚 种子。 种子近 肾形, 长约 1.5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5—10 月。 产 永善、 大关、 彝良、 镇雄、 昭通、 巧家、 东川、 会泽、 禄劝; 生 于海拔 (1 280 —) 1 700-3 000 (一 3 500) 米的 林下、 林缘、 灌 丛下、 草坡或 路边。 四川南 部和西 南部、 贵 州 西部有 分布。 有接骨 镇痛的 功效, 主治 骨折、 跌打 掼伤, 也 有用全 草抗瘙 镇痛。 19. 重三 出黄堇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orydalis triternatifolia C. Y. Wu (1984), nom. nud. , (1990). Corydalis tritemata Franch . (1894); Prain ( 1896) , quoad nom . tantum ,(1905); Hand . -Mazz. (19 31) , e typo ; D . G . Long ( 1 9 8 4 ) , in nota ; nom illeg . , non Zucc . (1843). 多年生 草本, 高 50 — 60 厘米; 须根 数条, 粗 线形, 长达 12 厘米。 茎 数条, 具少数 
图版 21 1-8. 南黄堇 Corydalis davidii Franch. 1. 植株 下部, 2. 植株 上部, 3. 上 花瓣, 4. 下花 瓣, 5. 内 花辯, 6. 雌蕊, 7. 柱头, 8. 果; 9 一 14. 禄 劝黄堇 C. luquangensis H. Chuang. 9. 植株 上部, 10. 花 外形, 11. 下 花滩, 12. 内 花辦, 13. 雄蕊, 14. 雌蕊。 (吴锡 麟绘) 
紫堇科  93  分枝。 基生叶 数枚, 叶柄 极长, 叶片三 回三出 全裂, 第一 回全裂 片具长 3 — 8 厘米 的柄, 第二 回全裂 片具长 1 一 2 厘米 的柄, 第三 回全裂 片具长 0.3 — 0. 6 厘米 的抦, 小裂 片宽卵 形, 长 1 一 3 厘米, 先 端钝, 基 部宽楔 形或近 圆形, 常不 对称,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细脉二 歧状; 茎生叶 数枚, 疏离, 互生, 叶抦长 6 — 10 厘米, 叶 片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3 — 7 厘米, 果时达 12 厘米, 有 10 — 15 花, 先密 后疏; 苞 片小, 宽 卵形、 倒卵形 至倒披 针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长于或 稀短于 苞片。 萼片 早落; 花瓣 黄色, 上花 辩长 1. 8-2. 2 (一 2. 5)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具 尖突, 背部具 稍高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通常 为花瓣 片的二 倍长, 有时仅 占上花 瓣长的 3/5, 下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1 厘米, 鸡冠状 突起较 上花瓣 的高, 爪短,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1 厘米, 花辩 片倒卵 形, 具 1 侧 生囊, 爪 线形, 略 长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0.6 — 1 厘米, 花 丝宽披 针形, 蜜腺 体贯 穿距的 4/5; 子房 狭倒卵 形至狭 卵形, 长 0.4 — 0.5 厘米, 胚珠 少数, 排成 2 列, 花 柱长约 0.3 厘米,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蒴 果狭倒 卵形, 长 0.5 — 0.7 厘米, 有 4 一 6 枚 种子, 排成 2 列。 种子近 圆形, 直径 1 一 1. 5 毫米, 黑色, 极 光亮; 种 阜小, 帽状。 花果期 5 — 11 月。 产 峨山、 景东、 楚雄、 大姚、 镇康、 凤庆、 腾冲、 宾川、 鹤庆、 漾濞、 泸水、 维西、 丽江、 碧江、 福贡、 贡山; 生 于海拔 1 700 — 2 700 (-3 150) 米的 林下、 林缘灌 丛中或 草坡。 缅 甸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宾川与 鹤庆间 的大坪 子鸡山 林中。 20. 禄 劝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21: 9-14 Corydalis luquanensis H. Chuang (1990) * . 高 大无毛 草本, 植 株下部 未见。 茎 直立, 干时 具棱, 上部 有少数 分枝。 上部 墓生叶 具长约 2 厘米 的柄, 叶片 轮廓三 角形, 长约 12 厘米, 三 回三出 全裂, 第一 回全裂 片具较 长柄, 中裂片 柄长约 6 厘米, 侧裂片 柄长约 4 厘米, 第二回 全裂片 具较短 的柄, 中裂片 柄长 2. 5-3 厘米, 侧裂 片柄长 1 一 1. 5 厘米, 末回 裂片具 短柄, 宽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1. 5 — 3 厘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 宽換形 或圆, 全缘, 背面具 白粉, 纵脉二 歧状, 微 突起。 总状 花序 少数, 顶生和 侧生, 长达 22 厘米, 约 20 朵花, 排列极 稀疏, 生于分 枝上的 花序较 短和较 少花; 苞 片最下 部者椭 圆形, 长约 1.2 厘米, 中部 者宽倒 卵形, 长约 0.8 厘米, 最 上部 者狭倒 卵形, 长约 0.6 厘米, 全部 全缘; 花梗略 粗壮, 花时明 显短于 苞片, 果时稍 延长。 萼片极 早落; 花 瓣黄色 (? ), 上花 辩长约 2 厘米, 花辦片 舟状长 圆形, 背 部具极 矮的 鸡冠状 突起, 先 端钝, 距圆 筒形, 占 整个花 瓣长的 3/5, 下花瓣 匙形, 长约 1 厘米, 较上瓣 片长, 鸡 冠矮, 基部具 1 短爪,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约 0.8 厘米, 花 辩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基部 2 钩 状耳, 爪楔 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束长约 0.7 厘米, 花 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4; 子 房狭, 长约 0.3 厘米, 胚珠 少数, 排成 2 列, 花柱与 子房近 等长, 柱 头扁长 方形, 具 10 个 乳突。 菊果 未见。 花期 7 月 前后。 特产 于禄劝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150 米 左右的 林缘水 沟边。 21. 翅 擗黄堇 (西 藏植 物志) Corydalis pterygopetala Hand. Mazz. (1925), (1931); Fedde (1936); 西藏 植物志 (1985); C. Y. Wu et H. Chuang (1990). 21a. 翅 被黄堇 (原 变种) 图版 22: 1—3 
图版 22 1 — 3- 翅 維黄堇 Corydalis pterygopetala Hand. - Mazz- var. pterygopetala , 1. 植株 下部, 2. 植株 上部, 3. 花夕 卜形; 4—6. 滇黄堇 C. yunnanensis Franch. var. yunnanensis , 4. 茎 和叶, 5. 花 外形, 6. 果。 (吴锡 麟绘) 
紫堇科  95  var. pterygopetala 直立 草本, 高 30 — 120 厘米; 须根 多数, 粗 线形, 长达 10 厘米或 更多, 干时黑 褐色; 根 茎短, 具少 数残枯 叶基。 茎 粗壮, 干时 具棱, 上部具 分枝, 下 部通常 裸露。 基 生叶少 数, 叶柄长 20 — 27 (-36) 厘米, 叶片 轮廓宽 卵形, 长 6 — 12 厘米, 二 回三出 全裂, 第 一回全 裂片具 长柄, 顶生者 5 — 6 厘米, 侧生者 较短, 轮廓 卵形, 3 全裂, 第二回 全裂片 具 短柄, 顶生者 卵形, 通常 3 全 裂或稀 深裂, 具小 叶柄, 侧生者 鸟足状 2 — 4 深裂, 小裂 片倒卵 形或椭 圆形, 极 全缘, 先 端钝, 基 部常不 对称, 叶面 绿色, 背面 淡绿, 具 数条纵 向 细脉; 茎生叶 3 — 5 枚, 疏离, 互生, 下部者 具柄, 上 部者近 无柄, 其 他同基 生叶。 圆 锥花序 数枚, 顶生和 侧生, 长达 15 厘米, 多花, 排列 稀疏; 苞片 线状披 针形, 全缘; 花 梗 纤细, 等 长于或 略长于 苞片。 萼片蛸 片状, 宽 卵形, 具 缺刻状 撕裂, 早落;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1.8 — 2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背部鸡 冠状突 起矮, 超出花 辦片 先端, 距圆 筒形, 占上花 瓣长的 3/5 — 2/3, 下花瓣 舟状近 菱形, 长 0.8 — 1 厘米, 鸡 冠状 突起同 上瓣, 但 较短,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0.8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2 侧 生囊,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 基部 2 耳垂, 爪 楔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蕊 束长约 0.7 厘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9/10;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具 2 列 胚珠, 花柱 粗壮, 长 3. 5 — 4 毫米, 先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具 4 个 乳突。 蒴果狭 圆 柱形, 长 1.2 — 1.5 厘米, 粗 2 — 2. 5 毫米, 成熟 时在果 梗基部 反折。 种 子小, 直径约 2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5 — 9 月。 产于滇 西北至 滇西南 (大 理、 丽江 以西, 北至 贡山, 西南 达镇康 ); 生 于海拔 1 900 — 4 15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 草坡 或沟边 路旁。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缅 甸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菖 蒲桶。 21b. 无冠翅 擗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ecristata H. Chuang (1990).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外 花瓣无 鸡冠状 突起。 产 腾冲、 景东、 镇康、 文山; 生 于海拔 1 800 — 3 1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或 草坡。 模 式标 本采自 腾冲。 22. 滇黄堇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orydalis yunnanensis Franch. (1886), (1889) ; Hand. - Mazz. (1931), p. p. ; Fedde (193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 Y. Wu et H. Chuang (1990);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22a. 滇黄堇 (原 变种) 图版 22: 4—6 var. yunnanensis 多年生 草本, 高 0.6 — 1.5 米, 有时达 2 米或 更多; 须根 多数, 粗 线形, 长达 20 厘 米。 茎 粗壮, 具 分枝, 淡绿色 有时带 紫色, 基部具 残枯的 叶基。 基生叶 少数, 叶柄长 10 — 20 (-31) 厘米, 通常带 紫色, 叶片轮 廓三角 形或宽 卵形, 长 7 — 10 (-18) 厘米, 三回 三出 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较长 的柄, 中裂片 的柄较 侧裂片 的长, 轮廓 卵形, 第 二回全 裂片 具较短 的柄, 不 规则的 2 — 7 深裂, 小裂 片狭倒 卵形、 倒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通 常不对 称, 叶面淡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先端具 短尖, 纵脉 纤细, 有时带 紫色; 茎生叶 3 — 5 枚, 
96  云南 植物志  疏离, 互生, 下 部叶具 长柄, 最上 部叶近 无柄, 其 他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少数, 顶生和 侧生, 长 4 一 12 厘米, 多花, 排列 稀疏, 通常不 分枝; 苞片披 针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与 苞片近 等长。 萼片麟 片状, 具细 牙齿, 白色;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1.2 — 1.5 厘米, 花辦 片舟状 卵形, 背部 具高约 1.5 毫米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末端稍 向上 弧曲, 下花瓣 舟状长 圆形, 长 0.6 — 0.7 厘米,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6 — 0.7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基部 耳垂, 爪狭 楔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0. 5- 0.6 厘米, 花药 极小, 淡 黄色, 花丝披 针形, 白色,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4/5; 子房淡 绿色, 线形, 长约 0.3 厘米, 胚珠 少数, 排成 1 行, 花 柱较子 房短,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4 乳 突, 白色。 蒴果圆 柱形, 长 0.7 — 1.3 厘米, 成熟 时在果 梗基部 反折, 有 3 — 6 枚 种子。 种 子近 圆形,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6 — 9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维西、 鹤庆、 洱源、 漾濞、 大理、 会泽、 东川; 生 于海拔 2 100 — 3 400 米的 林下、 灌丛下 或山脚 荒地;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缅甸 东北部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大理 苍山。 22b. 大花 滇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megalantha Diels (1912); C. Y. Wu et H. Chuang (1990).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花 较大, 上 花瓣长 2 — 2. 7 厘米。 产 德钦、 贡山、 维西; 生 于海拔 (1 800—) 2 700—3 400 (一 4 000) 米的林 下或林 缘 草地。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23. 飞 燕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布 杀干" (维 西、 德钦 藏语) Corydalis delphinioides Fedde (1926)*, (1936); Hand. -Mazz. (1931); C. Y. Wu et H. Chuang (1990). - 多年生 草本, 高 30 — 90 厘米, 有时 1 米 以上, 极稀达 4. 5 米; 须根 多数, 粗 线形。 茎 直立, 粗壮, 具窗格 状棱, 上部多 分枝, 下部近 裸露。 基生叶 少数, 叶柄长 10 — 25 厘 米或 更长, 叶片轮 廓近三 角形, 三 回羽状 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较长 的柄, 第二 回全裂 片具较 短柄, 3 — 5 深裂, 小裂 片披针 形或披 针状长 圆形, 叶 面略具 白粉, 背面明 显具白 粉; 茎生叶 数枚, 下部 叶具较 长抦, 上 部叶近 无柄, 其他与 基生叶 相同。 圆锥花 序顶生 和 侧生, 由 多数总 状花序 组成, 长达 15 厘米, 多花, 排列 密集; 苞片披 针形, 全缘; 花 梗 纤细, 比 苞片短 或长。 萼片麟 片状, 三 角形, 散生细 牙齿;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1.2 — 1.5 厘米, 花瓣片 舟状近 菱形, 上升, 先 端钝, 具 短尖, 边 缘具半 圆形的 突出, 鸡 冠状突 起矮 或无, 距圆 筒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或 较长, 向上 弯曲, 下花瓣 菱状披 针形, 长 0.6 — 0.7 厘米,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5 — 0.6 厘米, 花瓣 片狭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基部 2 耳 垂, 爪狭披 针形, 略 短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0.4 — 0.5 厘米, 花 药小, 花丝 下部披 针形, 上部 1/4 线形, 蜜腺体 很长, 几达 距末; 子房长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先 端骤然 收缩, 具 6 — 7 枚 胚珠, 花柱与 子房近 等长, 柱 头扁长 方形, 上端具 4 个 乳突。 蒴果 长圆状 梨形, 长 1 一 1.3 厘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端 平截, 具 3 — 5 枚 种子。 种子近 球形, 直径 1.5 — 2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种 阜小。 花果期 5 — 9 月。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宁蒗、 维西、 丽江、 鹤庆、 兰坪、 洱源、 大理; 生 于海拔 
紫堇科  97  (2 700—) 3 000-3 800 (一 4 100) 米的 林下、 林缘、 灌 丛中或 草地。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24. 柔 弱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tenerrima C. Y. Wu (1996) Corydalis -uuardii auct. non W. W. Smith : C. Y. Wu et H. Chuang (1990). quoad. T. T. Yu 8555. 多年生 草本, 高 30 — 60 厘米; 须根 多数, 粗 线形, 长达 20 厘米; 根 茎短。 茎粗, 但 柔弱, 不 分枝。 基部叶 未见; 茎生叶 3 — 4 枚, 疏离, 互生, 叶柄长 4 一 7 厘米, 叶片轮 廓宽三 角形, 长 8 — 17 厘米, 宽 10 — 26 厘米, 三 回羽状 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3 — 4 对, 卵 形, 疏离, 具 长柄, 第二回 全裂片 2 — 3 对, 卵形, 基部 下延, 第三 回全裂 片宽卵 形至卵 形, 基部 下延至 中轴, 常 2 — 4 深裂, 小 裂片长 圆形、 倒卵形 至倒披 针形, 先端圆 或钝, 具 短尖,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叶脉不 明显。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一 5 厘米, 有 12 — 16 花, 稍 密集; 苞片 线形, 比花 梗长。 萼片憐 片状, 宽 卵形, 先端 渐尖, 边缘撕 裂状; 花 辦 黄色, 上 花瓣长 1.5 — 1.8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 急尖, 边缘薄 膜质, 背 部具显 著突出 瓣前、 有细 齿的矮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锥形, 上通, 占上花 瓣长的 3/5, 稍向上 弯曲, 下花 辦长约 1 厘米, 花瓣片 舟状宽 卵形, 爪 楔状长 方形, 长约 0.3 厘米,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约 0.8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爪 換形, 短于花 辦片; 雄蕊 束长约 0.6 厘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中部两 侧各具 1 缺刻,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4; 子房线 状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具 1 列 胚珠, 花柱 纤细, 与 子房近 等长, 柱头 2 裂。 果 未见。 花期 6 月 前后。 产德饮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200 米 附近的 林下。 25. 石 隙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20: 1-3 Corydalis rupifraga Wu et Su (1993). 多年 生丛生 草本, 灰 绿色, 高 15 — 18 厘米。 根 茎长约 7 厘米, 粗约 1 厘米, 满布肉 质 须根, 顶端具 2 — 4 茎和 多数基 生叶。 茎不 分枝, 花 葶状, 无 叶或具 1 叶。 基生 叶约与 茎 等长; 叶柄长 10 — 13 厘米; 叶片 稍厚, 灰 绿色, 下面具 白粉, 三出, 顶生 小叶宽 卵形, 约长 2. 5 — 3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小叶 柄长约 1 厘米, 侧 生小叶 较小, 近 无柄, 全部 小叶三 深裂, 裂 片近三 浅裂。 花序 总状, 顶生, 多花。 苞片 匙形, 全缘, 下部 的约长 2. 5 厘米, 宽 9 毫米。 花梗 纤细, 约 与苞片 等长或 稍长。 花 平展, 紫 蓝色。 萼 片宽卵 圆形, 长 约 2 毫米, 多少具 细齿。 上 花瓣长 2 厘米, 渐尖, 无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长约 1 厘 米; 蜜 腺体长 5 毫米。 下 花瓣长 1.2 厘米, 基部 多少具 小瘤状 突起。 柱 头扁四 方形, 前 端具 4 乳突, 基部具 2 角状 突起。 未成熟 蒴果长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约 3 毫米, 具 2 列 种子。 花期 6 月。 产景东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800 米左 右的石 隙或砾 石堆。 26. 多 叶紫堇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23: 1-3 瑞金巴 (云南 中甸) Corydalis polyphylla Hand. -Mazz. (1925); Z. Y. Su (1985). 多年 生铺散 草本, 高 5 — 18 厘米, 具匍 匐茎。 根 茎或长 或短, 具 干膜质 鳞片, 基部 
图版 23 1—3. 多 叶紫堇 Corydalis polyphylla HancL-Mazz. 1 植株, 2. 花' 3. 雌蕊; 4—8. 双斑黄 堇 C. bimaculata C. Y. Wu et T. Y. Shu, 4. 花枝, 5. 花, 6. 雌蕊, 7. 雄^' 8. 萼片, (肖 溶绘) 
紫堇科  99  簇生有 须根。 茎 1 一 4, 不 分枝, 具 1 一 2 叶, 花 葶状。 基生叶 多数, 略短于 花葶; 叶柄基 部 鞘状, 与叶 片等长 或明显 较长; 叶片 轮廓卵 圆形, 长 2 — 5 厘米, 三 回羽状 全裂, 末回 羽片披 针形, 长 2 — 4 毫米; 茎 生叶与 基生叶 同形, 但叶柄 较短。 总状 花序短 而密, 花近 伞 房状, 通常具 6 — 15 花。 苞 片长于 花梗, 下部的 叶状, 上部 的扇形 分裂。 花梗 直立或 伸展, 长 1 一 2 厘米, 下部的 较长。 花冠青 紫色, 蓝 紫色, 稀 白色, 长 1.6 — 2 厘米。 上 花瓣较 宽展, 鸡 冠状突 起高而 全缘, 约 与瓣片 等宽, 向后下 延至距 中部或 末端; 距约占 花瓣 全长的 1/3。 柱头半 圆形, 2 裂, 两侧 基部稍 下延。 蒴果 下垂, 披针 形或狭 卵形, 约 长 1.2 厘米, 宽 3. 5 毫米, 具 2 列 种子。 花期 8 月。 产 贡山、 德铁、 中甸; 分 布于西 藏东部 (察隅 )。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27. 钩 距黄堇 (西 藏植 物志) 都拉 色布, 都力 色色布 (西 藏芒康 藏语) Corydalis hamata Franch. (1894) ; Fedde (1924) , (1928) p. p. , quoad typo tantum ; Hand.- Mazz. (1929); C. Whitmore (1979); Z. Y. Su (1985), (1986) p. p. C. fluminicola W. W. Smith (1916) ; C. hamata Franch. var. ramosa Z. Y. Su (1986). 丛生 草本, 高 10 — 50 厘米。 根长 条形, 肉质, 约长 10 — 15 厘米, 粗 1 一 2 毫米。 茎 1 至 多条, 发 自基生 叶腋, 基部 裸露, 分 枝或不 分枝, 具叶。 基生叶 多数, 约长达 花序基 部; 叶柄约 与叶片 等长, 基 部鞘状 宽展, 具膜质 边缘; 叶片长 圆形, 二 回羽状 全裂, 末 回 裂片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花序 总状, 多花, 密集, 长 2 -- 6 厘米。 苞片 绿色, 倒卵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度明 显大于 宽度, 通常 全缘, 有时下 面的苞 片叶状 或羽状 分裂。 花 梗长 5- - 10 毫米, 约 与苞片 等长。 萼片倒 卵形, 约长 3 毫米, 宽 2 毫米, 具 流苏状 边缘。 花冠 俯垂, 黄 色或污 黄色, 顶 端常带 掠色, 长约 1.5 — 2 厘米。 上花瓣 渐尖, 鸡冠 状突起 浅或不 明显; 距约 与雛片 等长, 钩状 弯曲; 蜜腺体 约贯穿 距长的 1/2。 柱 头扁四 方形, 通 常具 8 乳突。 葫果披 针形, 约长 1.5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种子 多数, 2 列。 花果期 7 — 8 月。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维西; 生 于海拔 3 400 — 3 800 (-4 200) 米的 多石路 边或溪 水中。 分布 于四川 西部和 西藏东 南部。 28. 川北钩 距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铜 泽赛吧 (藏名 ) Corydalis pseudohamata Fedde (1926); Hand. -Mazz. (1929). C. binderae auct. non Fedde : Z. Y. Su (1986) et cum subsp. pseudohamata (Fedde) Z. Y. Su (1986). 直 立丛生 草本, 高 25 — 50 厘米。 须根 簇生. 肉质, 长 10—15 厘米, 粗 1 一 2 毫米。 茎 1 至 多条, 发 自基生 叶腋, 较 粗壮, 分 枝或不 分枝, 具叶。 基生叶 多数, 约长 达茎的 1/2; 叶柄约 与叶片 等长, 基部 宽展, 边缘 膜质; 叶片长 圆形, 二 回羽状 全裂, 一 回羽片 7 — 9 枚, 二回羽 片通常 3 枚, 三 深裂, 裂 片长约 1 厘米, 宽 3 — 4 毫米。 茎 生叶与 基生叶 同形, 叶柄 较短。 总状花 序密集 多花。 苞片常 分裂, 有时 上部的 全缘。 花 梗长约 5 毫米, 短于 苞片。 萼 片大, 长 3 (— 6) 毫米, 宽 2 (— 4) 毫米, 咆蚀 状或具 缺刻。 花污 黄色, 
100  云南 植物志  龙 骨突起 部位带 棕色, 长 1.5 — 2 (-2.5) 厘米, 俯垂。 上花 瓣常具 全缘而 突出顶 端的鸡 冠状 突起, 但有时 又不甚 明显; 距钩状 弯曲; 蜜腺 体约占 距长的 1/2。 柱头 近扁四 方形, 具 8 乳突。 果实披 针形, 约长 1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具 2 列 种子。 花果期 7 — 8 月。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生 于海拔 3 700 米左右 的草山 草甸。 分 布于四 川北部 (松 潘、 马 尔康、 甘孜) 和甘藏 东部。 药 用全草 退烧。 29. 木 里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muliensis C. Y. Wu et Z. Y. Su (1986). 丛生 草本, 无毛, 高 30 — 40 厘米, 具多 数肉质 须根。 茎 多数, 发 自基生 叶腋, 分枝, 具叶, 基部 较细, 微 弯曲。 基生叶 多数, 约长 达茎的 1/2; 叶柄 稍短于 叶片, 边缘近 膜质; 叶片二 回羽状 全裂, 一 回羽片 9 一 11, 具短 柄至近 无柄, 二 回羽片 3 — 5, 对 生或近 对生, 卵 圆形, 三 深裂, 裂片披 针形、 卵圆 形或倒 卵形, 约长 3 — 5 毫米, 宽 2 毫米。 茎 生叶多 数, 与 基生叶 同形, 具柄至 无柄。 花序 总状, 近球 形或长 圆形, 约长 2 — 3 厘米, 宽 2 厘 米, 多花, 密集。 下部 苞片叶 状或楔 形掌状 分裂, 约长 1 厘米, 宽 6 毫米, 向上 渐过渡 到 匙形, 三裂, 具柄, 顶端 的有时 全缘。 花 梗长约 5 毫米。 萼片近 圆形, 直径约 2 毫米, 具齿。 花黄 绿色, 顶端带 紫色, 近 平展, 长 1.2 — 1.3 厘米。 上花瓣 渐尖, 鸡冠突 起高而 略伸 出瓣片 顶端; 距 较细, 钩状 弯曲; 蜜 腺体长 达距的 2/3。 子 房狭长 圆形, 约与 花柱等 长; 柱 头近四 方形, 二 浅裂, 具 8 乳突。 花期 7 月。 产云南 西北部 (丽江 ); 生 于海拔 3 600 米 左右的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西南部 (木里 )。 30. 密 穗黄堇 (西 藏植物 名录) 图版 24: 1-2 Corydalis densispica C. Y. Wu ex C. Y. Wu et H. Chuang (1983)* ; 西 藏植物 志 (1985)*, diagn. republ.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lis ivardii W. W. Smith (1916), excl. typo. 无毛 草本, 高 20 — 4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棒状 或紡缍 状肉质 增粗, 具 长柄, 长 2 — 7 厘米, 粗 0.2 — 0.5 厘米, 干时 褐色, 里面 白色。 茎 1 一 4, 上部 具叶, 不分 枝或具 1 一 4 分枝, 下部 裸露, 基部 线形。 基生叶 1 一 5 枚, 叶柄 细弱, 长 6 — 8 (-20) 厘米, 叶片 轮 廓阔卵 形至近 圆形, 二至三 回羽状 分裂, 末回 裂片狭 椭圆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 米, 先 端钝,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茎生叶 1 一 5 枚, 互 生于茎 上部或 稍下, 下 部者具 长达 3 厘米 的柄, 上部者 具极短 柄或近 无柄, 叶片轮 廓阔卵 形或三 角形, 其他与 基生叶 相同, 但 下部叶 比基生 叶大, 向上 渐小。 总 状花序 1 一 5, 生于茎 及分枝 先端, 长 3 — 8 厘 米, 有 15 — 30 花, 排列 密集; 苞片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中部 者羽状 分裂, 裂片 条形, 最上部 者狭披 针形, 全缘或 缺刻; 花梗与 苞片近 等长。 萼 片小, 白色, 薄 膜质, 近 圆形, 边缘流 苏状;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1.8 — 2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5 毫米, 自花瓣 片先端 开始至 其末端 消失, 距圆 筒形, 长 1.2 — 1.3 厘米, 约 占整个 花瓣长 的 2/3, 末端略 下弯, 下 花瓣倒 卵形, 长 0.8 — 0.9 厘米,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5 毫米,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6 — 0.7 厘米, 花 瓣片先 端圆, 具 1 侧 生囊, 爪长约 2. 5 毫米, 向下 渐狭; 雄蕊 束长约 0.6 厘米, 花丝披 针形, 花药 极小, 长 圆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5; 子 房椭 圆形, 长 0.2 — 0.3 厘米, 具数枚 胚珠, 排成 2 列, 花 柱细, 长 0.3 — 0.4 厘米, 柱 
图版 24 1— 2. 密 穗黄堇 Corydalis densispica C. Y. Wu ex C. Y. Wu et H. Chuang. 1. 植株, 2. 花和 1: 片; 3—4. 紫 花紫堇 C. porphyrantha C. Y. Wu ex C. Y. Wu et H. Chuang, 3. 植株, 4. 花和 苞片。 (李锡 畴绘) 
102  云南 植物志  头双倒 卵形, 上端具 2 乳突。 蒴果椭 圆形, 长约 1 厘米, 粗约 0.3 厘米, 自果梗 基部反 折。 种子近 圆形, 直径约 1.5 毫米, 黑色, 略具 光泽。 花果期 6 — 8 月。 产 德欽、 中甸、 维西; 生 于海拔 3 200 — 4 2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或 草坡。 四 川西部 和 西藏东 部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中甸。 全 草用来 解毒、 退热、 杀虫。 Z 31. 同 瓣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homopetala Diels (1912); C. Y. Wu et H. Chuang (1990). 无毛 草本, 高 15 — 30 厘米; 植 株基部 未见。 茎 纤细, 直立, 不 分枝。 基生叶 未见; 茎 生叶约 2 枚, 疏离, 互生, 叶柄长 2 — 4 厘米, 叶 片薄, 长 2 — 4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三 回三出 分裂, 第 一回全 裂片具 长柄,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 3 深裂, 小裂 片倒卵 形或倒 披 针形, 长 0.5 — 1 厘米, 先 端圆, 具 短尖, 背面具 白粉, 叶脉 极细。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2 — 2. 5 厘米, 有 3 — 5 花, 排列 稀疏; 苞 片狭卵 形至披 针形, 边缘具 缺刻状 小齿, 最上部 者 全缘; 花梗长 0. 3 — 1.2 厘米, 直立, 花后 弯曲, 与 苞片近 等长。 花萼月 牙形, 长约 0.5 毫米, 边缘具 不规则 的缺刻 状齿; 花瓣暗 黄色, 具 芳香, 上 花瓣长 1.4 一 1.5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 端钝, 鸡 冠状突 起矮, 自先 端之后 开始, 至瓣 片末端 消失, 距圆 筒形, 略 渐狭,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平伸或 稍向上 弯曲, 下 花瓣长 0.8 — 0.9 厘米, 先 端钝, 无鸡冠 状 突起, 中部稍 缢縮, 上 部向下 反折,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0.8 厘米, 花瓣片 倒卵状 长 圆形, 先 端具钝 尖头, 侧边具 1 囊, 爪狭 楔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0.6 — 0.7 厘米, 花 药小, 花丝下 部狭披 针形, 上部 线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 1/2; 子房 狭倒卵 形, 长 3 — 3. 5 毫米, 具 2 列 胚珠, 花柱长 3. 5 — 4 毫米, 先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具 4 (?) 个 乳突。 蒴果 (未 成熟) 倒 卵形。 花果期 7 月 前后。 产大理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000-3 300 米的竹 林缘禾 草地。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32. 狭 距紫堇 (图鉴 补编) Corydalis kokiana Hand. -Mazz. (1920), (1931)* ; 图 鉴补编 (1982)'; C. Y. Wu et H. Chuang (1983);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无毛 草本, 高 8—30 (-40) 厘米; 须根 8 — 14 条 成簇, 棒 状肉质 增粗, 长 4 一 7 厘 米, 粗 0.3 — 0.5 厘米, 向下 渐细, 具少数 纤维状 分枝。 茎 1 一 5, 细弱, 近 中部具 少数分 枝, 下部 裸露, 基部 线形。 基生叶 少数, 叶柄长 6 — 10 厘米, 叶片轮 廓卵形 或近三 角形, 三 回三出 全裂至 浅裂, 第一回 和第二 回裂片 具较长 的柄, 第三回 裂片近 无柄, 末 回裂片 倒卵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0.2 — 1 厘米, 先端具 短尖,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茎生叶 1 一 3 枚, 互 生于茎 上部, 与 基生叶 相同, 但具短 柄或近 无柄。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3 — 10 厘米, 有 12 — 30 花, 花 时密, 略 下垂, 果 时疏, 劲直; 苞 片下部 者同茎 生叶, 中部 者羽状 3 — 7 深裂, 最上 部者披 针形, 具 缺刻至 全缘; 花梗 纤细, 长于 苞片。 萼片憐 片状, 卵形 近全缘 至肾形 条裂, 白色, 膜质; 花瓣 蓝色, 上 花瓣长 1.5 — 1.8 厘米, 花瓣 片 卵形, 边缘 反折,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末 端圆, 稍 下弯, 下花 瓣长约 1 厘米, 基部有 时有小 突起,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爪与花 瓣片近 等长, 内花 瓣长约 0.8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形, 带 紫色, 先 端具小 尖头, 基 部略呈 耳形, 爪 狭窄, 与 
紫堇科  103  花 辩片近 等长; 雄蕊 束长约 0.6 厘米, 花丝披 针形, 上部 1/3 突然 变狭, 花药 卵形, 黄 色,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0.5 厘米, 具 2 列 胚珠, 花 柱细, 长 为子房 的 1/2, 柱头双 卵形。 萠果圆 柱形, 长约 1.5 厘米, 粗约 2 毫米, 成 熟时自 直立斜 升的果 梗顶端 俯垂, 绿 色转深 褐色, 有 6 — 10 枚 种子。 种子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5 — 9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维西; 生 于海拔 3 100 — 4 7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或 草地。 四 川 西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中甸。 33. 灰 岩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calcicola W. W. Smith (1914) ; Hand. -Mazz. (1931) cum var. szechuanica non Fedde ; Fedde (1936); C. Y. Wu et H. Chuang (198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lis ivardii W. W. Smith (1916), p. p. quoad typo; C. trachycarpa auct. non Maxim. : Hand. -Mazz. (1931). 无毛 草本, 高 7 — 20 厘米; 须根多 数成簇 ,棒状 增粗。 茎数条 ,细弱 ,具 条纹, 上部有 2 — 4 分枝, 下部 裸露, 基部变 线形。 基生叶 柄长达 10 厘米, 下部 变细, 叶片轮 廓卵形 ,三回 羽状 全裂, 末回 裂片披 针形, 锐尖; 茎 生叶互 生于茎 上部, 叶抦长 0. 5-1 厘米, 叶片 轮廓长 圆形, 长 2 — 6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三 回羽状 分裂, 第一 回裂片 具柄, 疏离, 第二回 裂片 具极短 柄或近 无柄, 末 回裂片 狭椭圆 形至披 针形, 背面具 白粉。 总 状花序 顶生, 密 集 多花, 长 4 一 5 厘米; 苞 片下部 者扇状 全裂, 裂片 条形, 上 部者披 针形, 具齿, 最上部 者狭 披针形 全缘; 花梗长 0.5 — 1.5 厘米, 短于 苞片。 萼 片小, 近 圆形, 膜质, 边 缘衡裂 状; 花瓣 紫色, 上 花瓣长 1.6 — 1.8 厘米, 宽约 5 毫米, 背 部鸡冠 状突起 狭而不 显著, 距 圆锥 状近圆 筒形, 钝, 长 1 一 1.2 厘米, 近劲 直或稍 弯曲, 下 花瓣长 圆形, 长约 9 毫米, 宽约 3 毫米, 鸡冠 状突起 同上花 瓣的, 内花 瓣狭倒 卵形, 长约 7 毫米, 先端深 紫色, 爪 狭; 雄蕊 束近披 针形, 长 4 一 6 毫米,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房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具 多 数小瘤 密集排 列成的 纵棱, 胚珠 2 列, 花 柱细, 长约 4 毫米, 柱头近 肾形, 上端具 2 乳 突。 菊 果狭椭 圆形, 具 多数小 瘤密集 排列成 6 条 纵棱。 花果期 5 — 10 月 。 产 丽江、 维西、 中甸、 德欽; 生 于海拔 2 900 — 4 800 米的 灌丛、 高山 草甸或 石灰岩 流石 滩的石 缝中。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34. 紫 花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24: 3-4 Corydalis porphyrantha C. Y. Wu ex C. Y. Wu et H. Chuang (1983)* ;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3). 无毛 草本, 高 30 — 45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棒 状肉质 增粗, 长 7—9 厘米, 上下等 粗。 茎圆 柱形, 明显具 纵棱, 基部 不明显 变细, 具数条 分枝。 基生叶 少数, 叶柄 长可达 18 厘米, 下部不 变细, 叶片阔 卵形, 长约 13 厘米, 宽约 10 厘米, 三 回羽状 分裂, 第一 回 全裂片 3 对, 具 长柄, 疏离, 第二回 全裂片 2 对, 具短 柄至近 无柄, 疏离, 末 回裂片 摘 圆形, 长 0.7 — 1.2 厘米, 宽 0.3 — 0.6 厘米, 先端具 短尖,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茎 生叶 3 — 4 枚, 互生, 无柄, 叶片 轮廓三 角形, 三 回羽状 分裂, 第一 回裂片 2 — 3 对, 疏 离, 下部者 具柄, 上部者 无柄, 其 他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2 — 6 厘米, 多花; 鬼 片下部 者扇状 全裂, 上部者 披针形 具齿, 最 上部者 钻形; 花梗 纤细, 短于 苞片。 萼 片小, 
104  南 植物志  圆形, 边缘撕 裂状; 花瓣暗 紫色, 上花 瓣长约 2. 5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背 部鸡冠 状突起 矮小, 距圆 筒形, 带 灰色, 长约 1.6 厘米, 先 端钝, 下 花瓣近 菱形, 长约 0.8 厘米, 背 部 具小的 鸡冠状 突起, 内花 瓣狭倒 卵形, 长约 0.7 厘米, 爪长约 0.3 厘米; 花丝狭 卵形, 长约 0. 4 厘米, 薄膜质 , 花 药卵形 ,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5 ; 子房狭 倒卵形 , 长约 0. 3 厘米, 胚珠 2 列, 花 柱细, 长约 0.3 厘米, 柱头双 卵形。 果 未见。 花期 8 月 前后。 产贡 山独龙 江上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500 米左右 的山坡 草地。 35. 多 裂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multisecta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植株高 20 — 3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坊锤 状肉质 增粗, 长约 1 厘米, 粗约 0. 5 厘米。 茎单 1, 不 分枝, 大部 裸露, 基部 线形且 弯曲。 基生叶 1 枚, 叶 柄长约 7 厘米, 柔弱, 基 部 变细, 叶片 轮廓近 圆形, 直径约 3 厘米, 二 回三出 分裂, 第一 回裂片 楔状倒 卵形, 长 约 1.5 厘米, 具 短柄, 两 侧各具 2 枚全 裂片, 全裂片 3 深裂, 小裂片 长圆形 或长三 角形,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白色, 纵脉 明显; 茎生叶 1 枚, 生于茎 上部,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叶片 轮廓近 圆形, 直径 3 — 6 厘米, 掌 状多回 全裂, 裂 片全部 线形。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3 — 9 厘 米, 有 10 — 20 花, 先密 后疏; 苞片 通常仅 最下部 1 枚 分裂, 裂片 线形, 其 余狭披 针形至 钻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与 苞片近 等长。 萼片 早落; 花瓣 蓝色, 优美, 上 花瓣长 1.7 — 1.9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背部无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平伸或 略向上 弧曲, 长 于花瓣 片, 约 占上花 瓣长的 3/5, 下花瓣 匙形, 长约 1 厘米, 无 鸡冠状 突起,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0.9 厘米,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楔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蕊 束长约 0.7 厘米, 花丝 狭披 针形, 蜜 腺体极 纤细, 贯 穿距的 1/2 — 2/3; 子房 线形, 长约 0.4 厘米, 具 1 列 胚珠, 花 柱细, 与 子房近 等长, 先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2 个 乳突。 蒴果 线形至 狭圆柱 形, 长约 1 厘米, 粗约 1.5 毫米, 成熟 时自果 梗先端 反折, 具数枚 种子。 种子近 圆形, 直 径约 1 毫米。 花果期 6 月 前后。 产 丽江、 维西; 生 于海拔 3 000 — 3 450 米 的湿润 草地。 模式标 本采自 维西和 丽江间 的立 地坪。 36. 尖 瓣紫堇 (图鉴 补编) 图版 25: 1-3 Corydalis oxypetala Franch. (1886), (1889)* ; Hand. -Mazz. (1931), p. p. ; Fedde (1936)* ; 图 鉴补编 (1982)* ;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p. p. quoad Tsai 53375, 53972 et Wu et al. 1147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无毛 草本, 高 15 — 3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紡键 状肉质 增粗, 长 1 一 1.5 厘米。 茎 1 一 2 枚, 不 分枝, 中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 线形。 基生叶 1 一 2 枚, 叶柄长 10 — 20 厘 米, 纤细, 基部 变细, 叶片 轮廓三 角形至 圆形, 长 2 — 3. 5 厘米, 3 全裂, 顶生小 叶具长 柄, 侧生小 叶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全 裂片近 圆形至 扇形, 再次 3 深裂 或扇状 浅裂, 小裂片 先端圆 或钝, 具小 尖头,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茎生叶 1 枚, 生于茎 的中部 以上, 近 无 柄或具 短柄, 叶片 轮廓三 角形, 3 全裂, 全裂片 2 — 3 浅裂或 深裂, 小裂 片卵形 至披针 形, 全缘。 总状 花序长 3 — 6 厘米, 有 6 — 15 朵花, 排列 稀疏; 苞片披 针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长于 或短于 苞片。 萼片 极小, 憐 片状, 边缘具 流苏; 花瓣 蓝色, 上 花瓣长 1.5 — 1.8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背 部具矮 鸡冠状 突起, 距近圆 锥形, 稍 长于花 瓣片, 下 花瓣长 0.9 — 
图 1—3. 尖 瓣紫堇 Corydalis oxypetala Franch. C. delavayi Franch. 4.  版 25 1. 植株, 2. 花和 甚片, 3. 雌蕊 》 4-5. 苍 山黄堇 植株, 5. 果序。 (肖 溶绘) 
106  云南 植物志  1.1 厘米, 倒披 针形, 鸡冠 状突起 矮小, 内 花瓣长 0.8 — 1 厘米, 花 瓣片先 端圆, 具 1 侧 生囊, 基部 耳垂, 爪狭 楔形, 与花 辦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6 — 8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花丝 狭椭 圆形; 子房 线形, 长 3 — 5 毫米, 具 1 列 胚珠, 花柱长 2 — 3 毫米, 先端 弯曲, 柱头 双 卵形, 上端具 2 乳突。 蒴 果狭圆 柱形, 长 1 一 1.2 厘米。 花果期 7 — 9 月。 产 大理、 洱源; 生 于海拔 3 000 — 3 400 米的 山顶疏 林下、 灌丛 草坡或 草地。 模式标 本采 自大理 苍山。 37. 直 梗紫堇 (新拟 ) 苍 山紫堇 (云南 ) Corydalis balfouriana Diels (1912). Corydalis oxypetala auct. non Franch. :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p. p. minor , quoad YUNU 250, 2789, H. C. Wang 4799, Luo et al. 61310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quoad specim. Feng 5254 cit. 直立 草本, 高 20 — 3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纺锤 状肉质 增粗, 长 1 一 1.5 厘米, 中 部粗 3 — 8 毫米, 末 端线状 延长, 具 纤维状 细根。 茎 1 一 3, 不 分枝, 下部 裸露, 基 部变线 形。 基生叶 1 一 2 枚, 叶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立, 近基部 变细, 叶片 轮廓近 圆形或 肾形, 长 1. 5-2. 5 厘米, 宽 1. 5-3 厘米, 3 全裂, 全裂 片均具 短柄, 极宽的 倒卵形 或倒卵 状三角 形, 先端 5 — 7 浅裂, 浅 裂片先 端具钝 尖头, 叶面 绿色, 被雪茄 状毛, 背面具 白粉; 茎生 叶 1 枚, 极稀 2 枚, 生于茎 上部, 极稀 下部, 无柄, 极稀具 短柄, 叶片 3 全裂, 全裂片 无柄, 全 缘或通 常再次 2 — 3 深裂, 深 裂片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全缘。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一 8 厘米, 有 9 一 20 花; 苞片 自下向 上为狭 卵形、 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全缘; 花梗 直立, 纤细, 与苞片 等长, 果时 延长。 萼片蛸 片状, 早落; 花瓣 蓝色, 上 花瓣长 1.1 一 1.3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背部具 极矮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粗壮, 与 花瓣片 近等长 或 稍短, 下花 瓣舟状 菱形, 长 0.8 — 1 厘米, 超出上 花瓣, 背 部鸡冠 状突起 极矮, 内花瓣 提 琴形, 长 0.7 — 0.9 厘米, 花 瓣片先 端圆, 具 1 侧 生囊, 基部两 侧各具 1 齿裂, 爪狭換 形, 稍 长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0. 6 — 0.7 厘米, 花丝披 针形, 花药 极小; 子房 长圆状 线形, 长约 0.4 厘米, 具 1 列 胚珠, 花柱与 子房近 等长或 稍短, 先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上端 具 2 乳突。 果 未见。 花果期 5 — 8 月。 产 德饮、 维西、 大理; 生 于海拔 2 000 — 3 700 米 的山顶 疏林下 或灌丛 草坡。 模式标 本采 自大理 苍山。 38. 小 距紫堇 (图鉴 补编) 图版 26: 5-6 雪山一 枝蒿、 小草乌 (丽 江误 用名) Corydalis appendiculata Hand. -Mazz. (1931)*; 图 鉴补编 (1982) •;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无毛 草本, 常多数 丛生, 高 15 — 3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坊键状 至长圆 状肉质 增粗, 长 0.5 — 3 厘米, 粗 3 — 5 毫米, 两 端渐狭 或突然 变细, 褐色, 具长 短不等 的柄。 茎 1 一 7 条, 不分 枝或稀 上部具 1 一 2 分枝, 上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 变细。 基生叶 2 — 5 枚, 叶 柄 纤细, 长 4 一 11 厘米, 叶 片轮廓 圆形, 二 回三出 分裂, 小 裂片倒 卵形, 长 5 — 10 毫米, 先 端钝, 具 尖头, 基部宽 楔形, 略 下延, 叶脉 纵向; 垄生叶 1 一 3 枚, 互生, 具短 柄或无 
图版 26 1—4. 罗平 山黄堇 Corydalis lopinensis Franch. , 1. 植株, 2. 花和 苞片' 3. 内 花解' 4. 雌兹 i 5—6. 小 距紫基 C. appendiculata Hand. -Mazz. . 5. 花枝' 6. 花 外形。 (肖 溶绘) 
108  云南 植物志  柄, 叶片 轮廓三 角形至 圆形, 下 部叶长 和宽达 3 厘米, 二 回三出 分裂, 小 裂片披 针形至 线形, 长 0.5 — 1.5 厘米, 先端 急尖, 其 他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一 10 厘米, 多 花, 排列 稀疏; 苞片下 部者与 茎生叶 同形, 向 上裂片 渐减, 至最 上部者 披针形 具齿, 花 梗 直立, 上部 者长约 2 毫米, 下部 者长达 12 毫米, 果时 延长达 2 厘米, 略 下垂。 萼片憐 片状, 长约 0.2 毫米, 有时 具齿; 极 早落; 花瓣天 蓝色, 上 花瓣长 1.5 — 2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与花瓣 片近等 长或稀 较长, 下 花瓣长 8 — 9 毫米, 半 下垂, 基部具 1 下垂 小距, 内花 瓣长约 7 毫米, 花 瓣片长 圆形, 基部两 侧具钩 状耳, 爪 楔形; 雄蕊 束长约 7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花丝狭 卵形, 上部 渐狭; 子房长 圆形, 长约 4 毫 米, 具 2 列 胚珠, 花 柱细, 长约 3 毫米, 先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4 乳突, 基部 两 侧各具 1 乳突。 蒴果 线状长 圆形, 长 7 — 10 毫米, 粗 2 — 3 毫米, 果梗 自基部 下弯。 种 子数枚 ,近 圆形, 直径约 1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6 — 9 月。 产 鹤庆、 丽江、 维西、 中甸、 宁范、 德钦; 生 于海拔 2 700 — 4 100 米的 林下、 灌丛 下、 草坡或 有时流 石滩。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宁 范和四 川木里 之间。 根 药用, 调经 止血、 散瘀及 麻醉。 39. 掌 叶紫堇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orydalis cheirifolia Franch. (1894); Diels (1912); Fedde (1929), (1936); Hand. -Mazz. (1931), in obs.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无毛 草本, 高 20 — 40 厘米; 须根 少数, 肉质 增粗, 短椭圆 形至近 球形, 干时黄 褐色, 无柄。 茎不 分枝, 上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 线形。 基生叶 1 一 2 枚, 叶片 3 全裂, 全裂 片近 圆形或 楔状倒 卵形, 具 缺刻, 中裂片 具柄, 侧 裂片近 无柄,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茎生叶 1 一 2 枚, 互 生于茎 上部, 具极 短柄或 无柄, 叶片 3 全裂, 全裂片 2 — 4 深裂, 小 裂片 狭倒卵 形或椭 圆形, 先端圆 或钝, 具小 尖头, 中脉在 背面较 明显, 其 他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3 — 7 厘米, 果时达 9 厘米, 有 8 — 12 花; 苞 片最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下部者 3 裂, 其 他倒披 针形至 狭倒披 针形; 花梗 直立, 短于 苞片。 萼片憐 片状, 早落; 花 瓣蓝 紫色, 上 花瓣长 1.4 一 2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鸡冠 状突起 极狭, 距圆 筒形, 稍长 于花 瓣片, 略 下弯, 下 花瓣舟 状倒披 针形, 长 0.8 — 1 厘米, 基部具 1 下垂 小距, 内花瓣 长 7 — 8 毫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楔形, 稍 短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约 6 毫米, 花药 极小, 花 丝狭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5; 子房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具多数 胚珠, 花柱与 子房近 等长,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4 乳突, 基部两 侧各具 1 乳突。 蒴 果狭倒 卵形, 长 1.2 — 1.5 厘米, 具数枚 种子, 排成 2 列, 自果 梗先端 反折。 种子近 圆形,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6 — 9 月。 产 大理、 宾川、 洱源; 生 于海拔 2 900 — 3 000 米 的石灰 岩隙。 模式标 本采自 洱源。 40. 碧 江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bijiangensis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 . 直立 草本, 高约 60 厘米; 须 根数条 成簇, 紡锤 状肉质 增粗, 长达 4 厘米, 粗达 0.5 厘米, 末 端突然 变狭成 丝状。 茎不 分枝, 上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 渐狭。 基生叶 未见; 茎 生叶约 3 枚, 最 下部叶 具长约 2 厘米 的柄, 最上 部叶近 无柄, 叶 片轮廓 菱形至 卵形, 最 
紫堇科  109  下部 叶长约 9 厘米, 三 回羽状 分裂, 向 上渐小 和裂片 逐少, 末 回裂片 狭倒卵 形或长 圆形, 先端 急尖, 背面具 白粉。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约 14 厘米, 约 15 朵花, 排列 稀疏; 苟片最 下部 者掌状 3 — 5 深裂, 短于 花梗, 其 他卵形 至狭披 针形, 全缘, 长于 花梗。 萼片麟 片状, 近 肾形, 边缘缺 刻状; 花瓣 黄色, 平伸, 上花 瓣长约 2 厘米, 花瓣片 舟状近 菱形, 先端 钝, 鸡 冠状突 起高达 4 毫米, 超出 花瓣片 先端, 向 后延伸 至距末 并逐渐 变矮, 距圆 筒形, 粗壮,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下花 瓣长约 1.5 厘米, 上部 舟状宽 卵形, 中部 溢缩, 下 部呈囊 状, 基部具 短爪, 鸡冠状 突起半 圆形, 高约 4 毫米, 超出 花瓣先 端并延 伸至其 中部, 内 花 辦长约 1.3 厘米, 花瓣 片近倒 卵形, 长约 0.5 厘米, 具 1 侧 生囊, 基部 2 耳垂, 爪楔 状 线形; 雄蕊 束长约 1 厘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房 狭摘圆 形, 长约 0.6 厘米, 具数枚 胚珠, 排成 2 列, 花 柱细, 长约 0.5 厘米, 柱头双 卵形, 上 端具 2 乳突。 果 未见。 花期 6 月 前后。 产滇 西北碧 江雪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500 米左 右的冷 杉林缘 沟边, 常见。 41. 罗平 山黄堇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26: 1-4 Corydalis lopinensis Franch. (1984);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lis weisiensis H. Chuang (1991 ) * , 无毛 草本, 高 13 — 2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坊锤 状肉质 增粗, 长约 2 厘米, 无柄。 茎 1 一 2, 不 分枝, 先端 具叶, 其余均 裸露, 基部 线形。 基生叶 未见; 茎生叶 2 枚, 生于 茎先 端近花 序下,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叶 片轮廓 卵形, 3 全裂, 全裂 片再次 2 — 3 浅裂, 小 裂片 披针状 线形, 先 端钝。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2 — 4 厘米, 密集 多花; 苞片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全缘; 花 梗细, 比苞 片短。 萼片鳞 片状, 极小, 边缘撕 裂状, 白色;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1.6 — 1.8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5 毫米, 自先 端延伸 至瓣片 末端 消失, 距圆 筒形, 略 渐狭, 末 端圆, 稍 下弯, 与花 瓣片近 等长或 稍长, 下 花瓣长 1 一 1.2 厘米, 上部 卵形,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5 毫米, 中部 溢缩, 下部呈 囊状,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 8-1 厘米, 花瓣片 先端圆 ,具 1 侧生囊 ,爪狭 ,稍 长于花 瓣片; 雄 蕊束长 0. 7- 0.8 厘米, 花丝披 针形, 花药长 圆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约 0.3 厘 米, 具 2 列 胚珠, 花 柱比子 房长, 先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果 未见。 花期 5 — 7 月。 产 洱源、 维西; 生 于海拔 3 500 — 3 600 米的 草坡或 岩坡。 缅甸 北部有 分布。 模 《标 本采自 洱源罗 平山。 42. 浪 穹紫堇 (新拟 ) Corydalis pachycentra Franch. (1889). Corydalis cachemeriana auct. non Royle : Franch. (1886) ; Diels (1912), (1937) ; C. curvi flora auct. non Maxim. : Hand. -Mazz. (1931), quoad syn. C. pachycentra et specim. cit. ; Fedde (1936), p. p. maj. ; C. curviflora Maxim, var. rosthornii auct. non Fedde: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syn. et specim. cit. p. p. maj. ; 西藏 植物志 (1985);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P. P. maj. 粗壮小 草本, 高 (5 —) 10-20 (-3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坊锤 状肉质 增粗, 长 1 一 2. 5 厘米, 粗 1 一 2. 5 毫米, 具长 0.5 — 1.5 厘米 的柄, 末 端线状 延长, 有少数 侧生细 
110  云南 植物志  根。 茎 1 一 5 (— 8), 直立, 粗壮, 常带 紫色, 不 分枝, 上 部粗达 2 毫米, 下部 裸露, 近 基部 变细。 基生叶 2 — 5 枚, 有时 更多, 叶柄 纤细, 长 2 — 7 厘米, 叶片 轮廓近 圆形, 直 径1一2.5 (— 4) 厘米, 3 全裂, 全裂 片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再次 2 — 4 深 裂至近 基部, 小 裂片 长圆状 线形或 狭倒披 针形, 先端钝 或圆, 表面深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纵脉 明显; 茎 生叶 1 (一 2), 通 常生于 中部, 无柄, 叶 片掌状 5 — 11 深 裂至近 基部, 裂片 线形或 长圆状 线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1 一) 2-3 (- 4) 厘米, 有 4 一 8 花; 苞片长 圆状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全缘; 花梗 直立, 稍长于 苞片。 萼片憐 片状, 卵形, 白色, 具 缺刻, 早落; 花瓣蓝 色或蓝 紫色, 上 花瓣长 1.3 — 1.5 厘米, 花瓣片 舟状宽 卵形, 向上 弯曲, 先 端钝, 背部 鸡冠状 突起高 1 一 1.5 毫米, 自瓣片 先端延 伸至 其末端 消失, 距圆 筒形, 粗壮, 向上 弯曲,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下 花瓣长 0.9 — 1 厘米, 远 超出上 花瓣, 先端钝 或圆, 具圆 尖头, 中部 溢缩, 下 部呈浅 囊状, 基 部具长 1 一 1.5 毫 米的 短爪, 爪 末端有 1 下垂 小距,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0.8 厘米, 先 端圆, 具圆 尖头, 侧生 1 大囊, 爪 楔形, 略 短于花 瓣片; 雄 蕊囊长 0.5 — 0.6 厘米, 花 丝狭椭 圆形, 白色, 花 药小, 黄色转 褐色,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子房 长圆状 线形, 长 2. 5 — 3 毫米, 绿色, 具 数枚 胚珠, 花柱与 子房近 等长, 先端 弯曲, 淡 绿色,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淡 绿色。 蒴果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0.8 — 1 厘米, 粗 2 — 3 毫米, 具 7 — 11 枚 种子, 成 熟时自 果梗先 端 反折。 花果期 5 — 9 月。 产 德欽、 中甸、 丽江、 维西、 鹤庆、 洱源; 生 于海拔 (3 200 —) 3 700-4 800 (― 5 2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 草 地或石 隙间。 四川 西部、 青 海南部 和西藏 东部有 分布。 模 式标 本采自 洱源。 ' 43. 三 裂紫堇 (图鉴 ) Corydaiis trifoliata Franch. (1886), (1889)* (sphalm. "trifoliolata") ; Prain (1905); 图鉴 (1972)* ; 补编 (1982), in clavi ; Ludlow et Stearn (1975) ; T. C. Whitmore (1979);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D. G. Long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Liden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iis quadri flora Hand. -Mazz. (1931 ) * . 无毛 草本, 高 15 — 32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纺锤 状肉质 增粗, 长 1 一 1.5 厘米, 粗 3 — 5 毫米, 具柄, 末端 渐狭成 丝状。 茎 1 一 2 条, 直立, 纤细, 不 分枝, 大部 裸露, 基部 变细。 基生叶 1 一 2 枚, 叶柄 纤细, 长 3 — 12 厘米, 叶片 轮廓三 角形, 长 0.5 — 2. 5 厘米, 宽 0.8 — 4 厘米, 3 全裂, 全裂片 倒卵状 楔形, 长 0.5 — 1.3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2 或 3 浅 裂, 有时 全缘; 茎生叶 1 枚, 生 于茎上 部近花 序下, 叶柄长 0.5 — 2 厘米, 叶片 反折, 3 全裂, 全 裂片倒 卵形、 卵 形或狭 卵形, 长 1 一 3. 8 厘米, 宽 0.5 — 1.7 厘米, 先端 具小尖 头, 基部 模形, 侧裂 片通常 两侧不 对称, 全缘, 有时 中裂片 2 — 3 浅裂, 具数条 纵脉, 在 背面较 明显。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1.5 — 2 厘米, 有 2 — 6 花, 近伞 房状; 苞片常 较大, 下 部者 卵形, 上 部者披 针形, 全缘, 稀最 下部者 3 深裂或 浅裂; 花 梗细, 明 显短于 苞片。 萼 片麟 片状, 不 规则的 深裂或 浅裂; 花瓣 蓝色, 上 花瓣长 1.2 — 2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先端 急尖, 距圆 筒形, 长 0.7 — 1 厘米, 末 端圆, 微 下弯, 下花 瓣宽倒 卵形, 长 0.8 — 1.4 厘 米, 先端 急尖,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7 — 1 厘米, 花 瓣片先 端圆, 具 1 侧 生囊, 爪 与花瓣 
紫堇科  111  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0. 6--0.8 厘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子房狭 卵形, 长 0.4 — 0.5 厘米, 花柱与 子房近 等长,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萠 果狭长 圆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2 — 3 毫米。 种 子小,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7 — 9 月。 产 德钦、 贡山、 碧江、 维西、 大理; 生 于海拔 (3 000—) 3 500—4 200 (一 4 400) 米 的杜鹃 灌丛、 高山草 甸或山 坡石跞 缝中。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緬甸 北部、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大理 苍山。 44. 弯 梗紫堇 (新拟 ) Corydalis pseudobalfouriana Liden (1997). 无毛 草本, 高 20 — 25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纺锤 状肉质 增粗, 长 0. 5 — 1.3 厘米, 粗 2 — 4 毫米, 先端骤 然变狭 成细长 的柄。 茎不 分枝, 上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变 线形。 基 生叶 1 一 2 枚, 小, 4 全裂, 全 裂片近 圆形; 茎生叶 2 枚, 互 生于茎 上部, 叶 片指状 5 全 裂, 全 裂片披 针形。 总 状花序 顶生, 有 7 — 12 花, 狭 而长; 苞片披 针形, 全缘; 花梗粗 壮 并向下 弯曲, 花期长 2 — 4 毫米, 果 期长约 5 毫米, 均短于 苞片。 萼片鳞 片状; 花瓣鲜 蓝色, 上 花瓣长 2 — 2. 2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背 部具矮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稍长 于花 瓣片, 下花瓣 舟状倒 披针形 ,长 0.8 — 1 厘米, 基部具 1 下垂 小距, 内 花瓣长 7 — 8 毫 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楔形, 略 短于花 瓣片; 雄蕊 束长约 6 毫米, 花 丝狭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5; 子俦 线形, 具多数 胚珠,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柱 头双 卵形, 上端具 2 乳突。 果 未见。 花期 6 月 前后。 产宁范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900 — 4 250 米 的草坡 或小石 砾坡。 45. 长 冠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27: 1-2 Corydalis lathyrophylla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无毛 草本, 高 20 — 4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纺锤 状肉质 增粗, 长 1 一 1.5 厘米, 粗 约 3 毫米, 干时黄 褐色。 茎 通常不 分枝, 上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 丝状。 基生叶 少数, 具长达 13 厘米的 叶柄, 叶 片同茎 生叶; 茎 生叶约 3 枚, 于茎上 部疏离 互生,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叶 片轮廓 卵形, 长 3. 5 — 6. 5 (-11) 厘米, 宽 3 — 5 (— 8) 厘米, 一回奇 数羽状 全裂, 裂片 2 — 4 对, 疏离, 通常 对生, 无 柄或下 部者具 短柄, 裂片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1.5 — 2. 7 (— 7) 厘米, 宽 0.3 — 0.6 ( — 1) 厘米,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3 条纵脉 明显。 总 状花序 多花, 长 3 — 6 厘米, 果时达 20 厘米; 苞 片狭披 针形至 线形, 全缘, 有 时最 下部者 分裂; 花梗 纤细, 短于 苞片, 花开 后向下 弯曲。 萼片蛸 片状, 半 圆形, 白色, 膜质, 边 缘呈衞 裂状; 花瓣淡 蓝色, 上花 瓣长约 1 厘米, 花瓣 片菱状 卵形, 背部 鸡冠状 突起自 花辦先 端伸延 至距的 末端, 高约 2 毫米, 在距 上逐渐 变矮, 距圆 筒形, 长约 0.4 厘 米, 粗约 0.3 厘米, 下 花瓣狭 卵形, 长约 0.9 厘米, 背部 鸡冠状 突起半 圆形, 高约 0.2 厘 米,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6 — 0.7 厘米, 花 瓣片先 端圆,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楔形, 与花辦 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0.5 — 0.6 厘米, 花丝披 针形, 花药 极小,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 房椭 圆形, 长约 0.3 厘米, 胚珠 数枚, 排成 2 列, 花 柱长约 0.3 厘米, 先端 弯曲, 柱头 近 肾形, 上端具 2 乳突。 果 未见。 花期 7 月 前后。 产 德饮、 中甸; 生 于海拔 3 500-4 100 米的 高山灌 丛下或 山坡。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饮。 
图版 27 ' 1 一 2. 长 冠紫堇 Corydalis lathyrophylla C. Y. Wu et H. Chuang, 1. 植株, 2. 花外形 ; 3—8. 阿 * 紫堇 C. atuntsuensis W. W. Smith, 3. 植株, 4 . 叶 背部分 放大, 示 毛被, 5. 花和 苞片, 6. 内 花辯, 7. 雄蕊, 8. 雌蕊。 (肖 溶绘) 
紫堇科  113  46. 阿 墩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27: 3-8 粗 毛紫堇 (图 鉴补编 ), 刺 毛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atuntsuensis W. W. Smith (1916);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lis pseudoschlechteriana auct. non Fedde : 图 鉴补编 (1982) * ;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quoad specim. cit. ;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 spinulosa H. Chuang (1991)*. 多年生 草本, 高 5 — 8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纺锤 状肉质 增粗, 长 0.5 — 3 厘米, 粗 达 5 毫米, 具少数 纤维状 细根, 有长 0.7--1.5 厘米 的柄。 茎 1 一 3 条, 柔弱, 不 分枝, 上 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 线形。 基生叶 1 一 2 枚, 叶柄 柔弱, 长 2 — 6 厘米, 叶片 轮廓宽 卵形, 长 1 一 1.5 厘米, 一回奇 数羽状 分裂, 裂片 2 — 3 对, 线状披 针形, 长 0. 5 — 1 厘米, 通常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 面具小 刺毛; 茎 生叶约 2 枚, 近对生 于茎上 部近花 序下, 几无 柄, 叶片与 基生叶 近相同 ,裂片 披针形 或线形 ,长 0. 7-1. 5 厘米。 总状花 序顶生 ,长 1. 5 — 3 厘米, 有 6 — 10 花; 苞片下 部者倒 卵形, 扇状 5 — 7 深裂, 裂片线 形至披 针形, 中部者 3 浅裂, 最上部 者倒披 针形, 浅裂 或有时 全缘; 花梗与 苞片近 等长。 萼片憐 片状, 直径约 1 毫米, 边 缘具细 牙齿; 花瓣天 蓝色, 有时黄 绿色, 上 花瓣长 1.5 — 1.7 厘米, 花 瓣片舟 状 卵形, 背 部具高 1 一 1.5 毫米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平伸, 稍 长于花 瓣片, 末端略 下弯, 下花瓣 舟状倒 卵形, 长 7 — 9 毫米,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6 — 7 毫 米; 雄 蕊束长 5 — 6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5; 子房 圆柱状 线形, 长约 2 毫米, 具 1 列 胚珠, 花 柱比子 房长, 先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2 乳 突。 蒴 果狭椭 圆形, 长 4 一 7 毫米, 具 3 — 6 枚 种子。 种子近 圆形, 直径约 1 毫米; 种阜 小。 花果期 6 — 8 月。 产 德饮、 中甸、 宁蒗、 维西; 生 于海拔 3 900 — 4 800 米的灌 丛下、 山 坡草地 或高山 草甸。 四川 西部、 青海 东南部 和西藏 东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饮阿 墩子。 47. 大 海黄堇 (图鉴 补编) 断肠草 (四川 ) Corydalis feddeana Levi. (1913), (1916); Fedde (1924); Lauener (1962); 图鉴 补编 (1982)';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non est C. feddeana Poell. (1938). Corydalis fedde i Levi, ex Fedde(1924) ,in syn. ; C. caespitosa C. Y. Wu(1984) * . 无毛 草本, 高 20 — 30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纺锤 状肉质 增粗, 长 0. 5 — 2. 5 厘米, 粗 0.3 — 0.5 厘米, 具 短柄, 基部钝 并骤然 变狭成 丝状, 干时黑 褐色。 茎 1 一 5, 直立, 不分 枝, 上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 丝状。 基生叶 1 一 3 枚, 叶柄 纤细, 长达 4 厘米, 叶片轮 廓近 圆形, 长约 1 厘米, 二 回三出 全裂, 小裂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茎生叶 1 一 3 枚, 于 茎上 部疏离 互生,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叶片 一回奇 数羽状 全裂, 裂片 2 — 3 对, 线形, 长 1. 5 — 5 厘米, 宽 2 — 3 毫米。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一 10 厘米, 多花, 排列 稀疏; 苞片狭 卵形至 披 针形, 全缘, 长于 花梗。 萼片 早落;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1.8 — 2. 2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背部 鸡冠状 突起高 1 一 1.5 毫米, 自先 端延伸 至距, 距圆 筒形, 略长 于花瓣 片或与 之近等 长, 下花 瓣长约 1 厘米, 上部 卵形, 具 鸡冠状 突起, 中部 缢縮, 下部呈 囊状, 内 花瓣提 
114  云南 植物志  琴形, 长约 1 厘米, 花 瓣片先 端圆, 中部具 1 侧 生囊, 爪 樓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蕊 束长约 0.7 厘米, 花丝披 针形, 花 药小, 长 圆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4; 子 房狭倒 卵形, 长约 4 毫米, 胚珠 数枚, 排成 2 列, 花 柱长约 4 毫米, 先端 弯曲,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2 个 乳突。 蒴果 倒卵形 至狭倒 卵形, 长 1 一 1.2 厘米, 成熟 时在果 梗基部 反折。 种子 圆形, 直径约 1.5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6 — 8 月。 产 会泽、 巧家; 生 于海拔 3 200 — 3 500 米 的山顶 杜鹃灌 丛下或 草坡。 四川南 部有分 布。 模式 标本采 自会泽 大海。 48. 马 牙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mayae Hand. -Mazz. (1931)*;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lis delavayi Franch. var. euryphyLla Fedde (1929);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48a. 马 牙黄堇 (原 变种) var. mayae 无毛 草本, 高 15 — 25 厘米; 须根多 数成簇 ,纺锤 状肉质 增粗, 长 2 — 3 厘米, 粗 1. 5- 2. 5 厘米, 具长达 5 厘米的 细柄。 茎 1 一 2, 纤细, 直立, 不 分枝, 中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 变细。 基生叶 1 一 2 枚, 近开花 期通常 凋落, 叶柄长 6 — 11 厘米, 基部 变细, 叶片轮 廓近 圆形, 3 全裂, 全裂 片长约 2 厘米, 顶生裂 片具较 长柄, 侧生 裂片柄 较短, 再次 3 深 裂至近 基部, 小 裂片倒 卵形, 先 端钝, 具 尖头; 茎生叶 2 枚, 稀 1 或 3 枚, 生于 茎上部 至 中部,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叶片 轮廓宽 卵形, 长 3 — 6 厘米, 一回奇 数羽状 全裂, 裂片 2 — 3 对, 卵状椭 圆形或 稀狭披 针形, 长 1.5 — 3 厘米, 宽 0.6 — 1.2 厘米, 全缘, 背面 3 (- 5) 条纵脉 明显。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2 — 6 厘米, 有时达 10 厘米, 具 4 一 10 或更多 的花, 排列 稀疏; 苞 片椭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0.5 — 1.5 厘米, 全缘; 花 梗长于 苞片。 萼片 极小, 衞裂至 基部;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2 — 2. 5 厘米, 花辦片 卵形,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5 毫米, 自 先端延 伸至距 消失, 距圆 筒形, 长 1.2 — 1.5 厘米, 略 渐狭, 先 端圆, 下 花瓣长 1 一 1.2 厘米, 背部 鸡冠状 突起半 月形, 长约 3 毫米, 内 花瓣长 0.8 — 0.9 厘米, 具 1 侧生 囊, 先 端圆, 基部 2 耳垂, 爪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0.9 — 1 厘米, 花丝椭 圆形, 花 药长 圆形;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胚珠 1 列, 花 柱细, 长 4 一 5 毫米,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2 乳突。 果 未见。 花期 6 — 8 月 。 产 德钦、 贡山、 维西; 生 于海拔 3 600 — 4 300 米的草 坡或岩 石坡。 模 式标本 采自德 钦多 克拉。 48b. 狭叶马 牙黄堇 (新拟 ) (变种 ) var. stenophylla (Fedde) C. Y. Wu, comb, no v. Corydalis delavayi Franch. var. stenophylla Fedde in Fedde (1929) ; C. Y. Wu et H. Chuang (1984).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是叶裂 片和苟 片均为 线状披 针形。 产 德欽、 维西; 生 于海拔 3 400 — 4 2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或 草场。 模 式标本 采自德 钦澜 沧江和 怒江分 水岭。 
紫堇科  115  49. 苍 山黄堇 (图鉴 补编) 图版 25: 4-5 丽 江紫堇 (图鉴 ) Corydalis delavayi Franch. (1888), (1889)" ; Hand. -Mazz. (1931); Fedde (1936);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 Y. WuetH. Chuang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无毛 草本, 高 20 — 38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纺键 状肉质 增粗, 长 1 一 4 厘米, 粗达 5 毫米, 具长 2 — 4 厘米的 细柄。 茎 1 一 10 条, 不分 枝或稀 上部具 1 一 2 分枝, 上部 具叶, 下部 裸露, 基部变 线形。 基生叶 少数, 叶柄长 5 — 15 厘米, 叶片 轮廓圆 形或宽 卵形, 长 2 — 5 厘米, 3 全裂, 全裂片 具抦, 再次 3 深裂, 深裂片 2 或 3 浅裂, 小裂 片狭倒 卵形或 条状披 针形, 先端具 尖头,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纵脉 在背面 明显; 茎生叶 2 — 4 枚, 互 生于茎 上部, 具短 抦或近 无柄, 叶片 轮廓宽 卵形, 长 1 一 5 厘米, 一回奇 数羽状 分裂, 稀 最下部 1 对 全裂片 2 — 3 浅裂, 小裂片 线状披 针形, 全 缘或稀 下部者 2 浅裂, 其 他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一 13 厘米, 有 10 — 20 花, 稀疏; 苞片下 部者与 茎生叶 同形, 至少 3 浅裂, 上部 者狭披 针形, 全缘; 花 梗长于 或有时 略短于 苞片。 萼片購 片状, 边缘 具 细齿;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1.6 — 1.8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 端钝, 背面 具高约 2 毫米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平伸, 末端略 下弯, 下 花瓣比 上花瓣 片长, 先端宽 且圆, 下部 渐狭,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内 花瓣长 7. 5 — 9. 5 毫米, 花 瓣片倒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爪狭, 长 3. 5 — 4. 5 毫米; 雄 蕊束长 6 — 8 毫米, 花药 卵形; 子房狭 卵形, 长 3 — 5 毫米, 花柱 纤细, 长 4 一 6 毫米, 柱头双 卵形, 上端具 2 乳突。 蒴 果狭倒 卵形, 长约 1 厘米, 粗 3 — 4 毫米, 成熟 时自果 梗基部 反折。 种 子肾状 圆形, 直径约 1.5 毫米。 花果期 6 — 9 月。 产 丽江、 永宁、 中甸、 德铁; 生 于海拔 3 000 — 4 600 米 的石灰 岩高山 灌丛、 草甸或 跞 石坡。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50. 波 密紫堇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28: 1-4 Ngu-co-saba (藏名 ), 天葵 叶紫堇 (西藏 植物志 ), 藏天葵 叶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Corydalis pseudo-adoxa C. Y. WuetH. Chuang, 西藏 植物志 (1985) * . C. balfouriana var. pseudo-adoxa C. Y. Wu et H. Chuang (1982) ; C. semiaquilegi- ifolia C. Y. Wu et H. Chuang , (1985) * , syn. nov. ; C. cashmeriana Royle var. brevicornu auct. non Prain :C. Y. Wu et H. Chuang(1982) , quoad specim. cit. Ludlow ,Sherriff et El- liot. 13860 ex TI. ; Corydalis balfouriana auct. non Diels :C. Y. Wu et H. Chuang (1982). 无毛 草本, 高 5—25 厘米; 须 根多数 成簇, 棒 状肉质 增粗, 长达 8 厘米, 粗 1 一 2 毫 米, 末端 渐狭, 具 纤维状 细根。 根 茎短, 具 鳞茎, 憐片 数枚, 覆瓦状 排列, 卵形 至近圆 形, 长 0.3 — 1 厘米, 干时 革质。 茎 1 一 4, 直立或 弯曲, 不 分枝, 近 裸露, 基部 变细。 基 生叶 2 — 6 枚, 叶柄长 3 — 13 厘米, 近基部 变细, 叶片轮 廓近圆 形至宽 卵形, 长 1.5 — 3 厘 米, 二至三 回三出 分裂, 第一 回全裂 片具短 柄至近 无柄, 第二回 深裂片 全缘或 2 — 3 浅裂, 小 裂片狭 倒卵形 至狭椭 圆形, 表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纵脉 明显; 茎生 叶通常 1 枚, 生 于茎 上部, 无 柄或具 短柄, 稀无茎 生叶, 叶片 3 全裂, 全裂片 全缘或 2 — 3 深裂或 浅裂, 
图版 28 1—4. 波 密紫堇 Corydalis^seudo- adoxaC. Y. Wu et H. Chuang, 1. 植株, 2. 花和 苞片, 3 雄蕊, 4. 雌蕊; 5-8. 美 丽紫堇 C. adrieni Prain, 5. 植株, 6. 花和 苞片, 7. 雄蕊, 8. 雌蕊。 (吴锡 麟绘) ° 
紫堇科  117  有 时羽状 分裂, 小裂片 狭披针 形或狭 卵形, 稀宽 线形, 长 0.8 — 2 厘米, 其 他同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2 — 5 厘米, 有 5 — 15 花; 苞 片狭卵 形至披 针形, 全缘, 稀 最下部 1 枚 分裂; 花 梗长于 苞片。 萼片^ 片状, 早落; 花辩 蓝色, 上 花辦长 1 一 1.5 厘米, 花 瓣片舟 状 卵形, 背部 鸡冠状 突起高 1 一 1.5 毫米, 距圆 筒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稀 稍短, 下花瓣 舟状近 菱形, 长 0.8 — 0.9 厘米, 背部鸡 冠状突 起近三 角形, 比 上花瓣 的短, 内 花瓣长 0.6 — 0.7 厘米, 先 端圆、 紫 褐色,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楔形, 短于花 辩片; 雄 蕊束长 0.5 — 0.6 厘米, 花丝 下部狭 卵形, 上部 渐狭, 花药 极小, 长 圆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5; 雌蕊 长约 0.6 厘米, 子房狭 卵形, 长约 3 毫米, 胚珠 2 列, 花 柱细, 与 子房近 等长, 先端弯 曲 , 柱头 双卵形 , 上端具 6 个乳突 。 蒴 果卵形 至狭卵 形或狭 椭圆形 ,长 7 — 8 毫米, 粗 1. 5 — 2 毫米, 成熟 时自果 梗先端 反折。 种子 4 一 7 枚, 近 肾形, 长约 1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6 — 9 月。 产 德钦、 贡山、 维西、 中甸、 宁范; 生 于海拔 (3 000—) 3 600—4 300 (一 4 800) 米 的 高山草 甸和流 石滩。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51. 美 丽紫堇 (图鉴 ) 图版 28: 5-8 美紫堇 (图鉴 补编) Corydalis adrieni Prain ( 1896 ); Fedde (1924); Hand. -Mazz. (1931); 图鉴 (1972)- ; 图 鉴补编 (1982), in clavi; C. Y. Wu et H. Chuang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orydalis pulchelLa Franch. (1889), non Aitch. et Hemsl. (1882); C. adrieni var. forrestii Fedde (1921), (1924). 无毛 草本, 高 10 — 18 厘米; 须根 6 — 8 条 成簇, 棒 状肉质 增粗, 长 6 — 10 厘米, 粗 1 一 3 毫米, 具 稀疏的 纤维状 分枝。 根 茎短, 具 憐茎, 鳞片 数枚, 椭 圆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干 膜质。 茎 1 一 2, 有时达 4, 不 分枝, 下部 裸露, 近基部 线形。 基生叶 2 — 3 枚, 叶柄长 6 — 10 厘米, 基部 变细, 叶片 轮廓近 卵形, 长 2 — 4 厘米, 宽 2 — 3 厘米, 三 回羽状 全裂, 第一回 全裂片 2 — 3 对, 具柄, 第二回 裂片具 短柄, 第 三回小 裂片披 针形或 宽 线形, 长 5 — 8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茎生叶 1 一 5 枚, 互生于 茎上 部近花 序下, 具 短柄, 其他 与基生 叶同, 但 较小。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约 2 厘米, 有 4-7 花; 苞 片指状 全裂, 裂 片多, 近 线形, 长约 1 厘米或 较短; 花梗 纤细, 长于 苞片。 萼 片小, 白色, 近 圆形, 边缘 撕裂至 中部; 花瓣 蓝色, 上 花瓣长 1.5 — 2 厘米, 先端具 短尖, 背部 具高约 1 毫米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长 7 — 9 毫米, 末 端圆, 稍 内弯, 下 花瓣匙 形, 长 1 一 1.2 厘米, 花瓣片 卵形, 长 7-- 9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背 部具半 圆形的 鸡冠状 突起, 爪长约 3 毫米, 内 花瓣提 琴形, 花瓣 片狭倒 卵形, 长约 6 毫米, 先 端圆, 带 紫色, 爪 楔形, 长约 5 毫米; 花 丝狭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薄 膜质, 上部 线形, 花药 卵形, 黄 色,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4; 子房椭 圆体, 长 4 一 6 毫米, 中 部宽约 1.5 毫米, 具 2 列 胚珠, 花 柱细, 长 3 -5 毫米, 柱头双 卵形, 具 8 个 乳突。 蒴 果狭倒 卵形, 长 5 — 7 毫米, 成熟 时自果 梗先端 反折。 * 种子 少数, 近 圆形,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6—9 月。 产 德铁、 中甸、 丽江、 维西; 生 于海拔 3 200-- 4 800 米的草 坡或流 石滩。 四 川西南 部、 西藏 东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118  云南 植物志  52. 粗 梗黄堇 (西 藏植 物志) 马 尾连、 土黄连 (云南 丽江) Corydalis pachypoda (Franch. ) Hand. -Mazz. (1931); Z. Y. Su (1985). C. tibetica Hook. f. et Thorns, var. pachypoda Franch. (1889) ; Fedde (1936) ; C. tibetica auct. non Hook. f. et Thorns. : Franch. (1886), (sphalm. ut thibetica). 多年生 草本, 高 5 — 15 厘米。 主根 索状扭 曲或呈 马尾状 分裂, 长约 10 厘米; 根茎或 长 或短, 颈部 覆盖有 黄褐色 披针形 憐片。 叶全部 基生, 近 革质, 多少具 白粉; 叶 柄约与 叶片 等长或 稍长, 基 部鞘状 宽展, 叶片长 圆形, 一 回羽状 全裂, 羽片近 圆形, 3 — 5 对, 通 常 二回三 深裂, 末回 裂片倒 卵形, 长约 5 毫米, 宽 2 — 4 毫米。 茎花 葶状, 无叶。 总状花 序 顶生, 具 5 — 10 花, 近伞 房状。 下部苞 片叶状 或羽状 分裂, 上部的 全缘, 明显 短于花 梗。 花梗 粗壮, 直立, 下 部的长 2 — 4 厘米, 上部 的长约 1 厘米。 花橙 黄色, 平展, 长约 2. 2 厘米。 上 花瓣较 宽展, 鸡冠 状突起 自瓣片 顶端延 伸至距 前方; 距圆 筒形, 近直, 约占 花瓣 全长的 2/3。 柱 头近四 方形, 顶端 2 裂, 基部稍 下延。 蒴果卵 圆形, 约长 8 毫米, 宽 3 毫米, 随弧 形弯曲 的果梗 俯垂。 花期 6 月, 果期 6 — 7 月。 产 丽江、 中甸、 德钦、 洱源; 生 于海拔 3 200 — 3 600 米左 右的流 石滩。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冕宁 )、 西 藏东部 (错那 )。 尼 泊尔中 部至西 部也有 分布。 53. 伞 花黄堇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29: 1-4 Corydalis corymbosa €. Y. Wu et T. Y. Shu, 西藏 植物志 (1985). C. pseudofluminicola auct. non Fedde (1924); Hand. -Mazz. (1931). 多年 生丛生 草本, 高 5 — 15 厘米, 具 主根。 根茎长 2 — 10 厘米, 多少 扭曲或 纵裂, 散 生 棕褐色 披针形 憐片。 茎 1 至 多条, 花 葶状, 无叶或 近基具 1 一 2 叶。 基生叶 多数, 长于 茎或近 等长; 叶抦约 与叶片 等长, 下 部鞘状 宽展; 叶片长 圆形, 深 绿色, 长 3. 5 — 5 厘米, 宽约 2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一回 羽片约 5 对, 互 生或近 对生, 二 回羽片 2 — 3 对, 3 — 5 深裂, 裂片卵 圆形, 约长 2 毫米, 宽 1 毫米。 茎生 叶与基 生叶同 形或较 退化。 总 状花序 多少伞 房状。 下部 苞片长 1 一 1.6 厘米, 宽约 8 毫米, 羽状分 裂或三 深裂, 上部的 三浅裂 至 全缘。 下部花 梗约长 于苞片 2 — 3 倍, 上部 的长约 1 厘米。 萼片宽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具齿。 花污 黄色, 平展, 长 1.4 一 1.7 厘米。 上 花瓣较 宽展, 鸡 冠状突 起高而 全缘, 向后 近延 伸至距 中部; 距圆 筒形, 约 与瓣片 等长或 稍短; 蜜腺 体约占 距长的 1/2, 末端稍 增粗。 子 房狭长 圆形, 稍长于 花柱; 柱头 二裂, 各瓣具 3 — 4 乳突。 花果期 7 — 8 月。 产 德钦、 中甸、 贡山; 生 于海拔 3 500 — 4 500 (— 5 000) 米的 高山流 石滩; 分布于 西藏 东南部 (波 密、 墨脱 )。 54. 双 斑黄堇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23: 4-8 Corydalis bimaculata C. Y. Wu et T. Y. Shu (1985). 多年 生丛生 草本, 高 10 — 20 厘米。 根 茎长约 12 厘米, 粗约 1 厘米, 下部渐 变细, 散 生 卵圆形 憐片及 腋生于 憐片的 珠芽; 珠 芽常发 育成新 植株。 茎发 自基生 叶腋, 疏生 2 — 3 叶, 不分 枝或稀 具腋生 小枝。 基生叶 多数, 长 10 — 15 厘米; 叶柄约 与叶片 等长或 较长, 下部多 少鞘状 宽展; 叶片 轮廓长 圆形, 约长 4 一 7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叶面深 绿色, 背 面灰 绿色, 二 回羽状 全裂, 一 回羽片 4 一 7 对, 具 短柄, 互 生或近 对生, 二 回羽片 3 — 5 枚, 
图版 29 1-4. 伞 花黄堇 Corydalis corymbosa C. Y. Wu et Z. Y. Su, 1. 植株, 2. 花 外形' 3. 锥蕊' 4. 雌蕊; 5. 少 子黄堇 C. paucisperma C. Y. Wu et Z. Y. Su. 植株。 (吴锡 麟绘) 
120  云南 植物志  近 无柄, 近 对生, 三 深裂, 裂 片披针 形或倒 卵形, 约长 7 毫米, 宽 2 — 3 毫米。 茎 生叶具 短柄, 较 退化, 常呈一 回羽状 全裂。 总状 花序长 3 — 5 厘米, 花较 密集。 苞 片短于 花梗, 下部的 叶状, 具柄, 二回三 深裂, 中部 的掌状 分裂或 三裂, 上 部的披 针形。 下部 花梗长 约 1.5 厘米, 上 部的长 0.6 — 1 厘米。 萼 片小, 靖 片状, 具齿。 花污 黄色, 内花瓣 顶端具 紫色 斑点, 长约 1.6 厘米。 上 花瓣较 宽展, 背部带 紫色, 鸡 冠状突 起宽展 (达 2 — 2. 5 毫 米), 向 后延伸 至距中 部或近 末端; 距圆 筒形, 约 与瓣片 等长; 蜜 腺体近 伸达距 末端。 子 房长 圆形, 约 与花柱 等长; 花 柱顶端 弯曲; 柱头 近扁四 方形, 顶端具 4 短柱状 突起, 侧 面具 2 乳突, 两 侧基部 下延。 花果期 7 月。 产云南 西北部 (贡山 ); 生 于海拔 3 800-4 200 米左 右的流 石滩。 西藏 东南部 (米 林、 墨脱) 有 分布。 55. 少 子黄堇 (新拟 ) 图版 29: 5 Corydalis paucisperma C. Y. Wu et Z. Y. Su (1997). 多年 生丛生 草本, 高 10 — 20 厘米, 具 主根。 根长 5 — 10 厘米, 顶端具 多数黄 褐色披 针形 憐片。 茎 多数, 具少 数叶, 不分 枝或少 分枝。 基生叶 多数, 长约 10 厘米; 叶 柄约与 叶片 等长, 下 部鞘状 宽展; 叶片长 圆形, 羽状 全裂; 羽 片通常 5 枚, 卵 圆形, 约长 1 厘 米, 宽 1 厘米, 二回三 深裂, 有时一 回顶生 或侧生 裂片仅 2 裂或不 分裂; 末回裂 片披针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近具 短尖。 茎 生叶与 基生叶 同形, 但叶 柄自 基部至 叶片均 宽展。 序 总状, 长 5 — 9 厘米, 多花、 疏离。 下 部苞片 叶状, 二回三 深裂或 三裂, 长 1—1. 5 厘米, 上 部的披 针形, 全缘, 长 1 一 1. 5 厘米。 花梗长 1 一 2 厘米。 萼 片小, 半 圆形, 具 流苏状 缺刻。 花 黄色, 外花瓣 背部带 棕色, 长 2 厘米。 上花 瓣较宽 展, 渐尖, 具 1 条延伸 至距的 纵脉, 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 毫米, 不伸 出瓣片 顶端; 距圆筒 形, 约 占花瓣 全长的 3/5; 蜜腺体 约贯穿 距长的 1/2。 柱 头扁四 方形, 顶端具 4 乳突, 基 部稍 下延, 侧面中 部和基 部各具 1 乳突状 增厚。 蒴 果长圆 形或倒 卵形, 随 弯曲的 果梗俯 垂, 长 8 — 12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具 1 一 2 种子。 种子 近圆, 多少 具橡, 黑亮, 平滑, 直 径 2 — 2. 5 毫米; 种阜 带状, 质厚, 下半部 黑色, 上 半部黄 棕色。 果期 9 一 10 月。 产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4 300 米左 右的流 石滩。 56. 那加 山黄堇 (新拟 ) Corydalis borii C. E. C. Fisch. (1940); Liden (1989), in obs. 直立 草本, 高 25 — 50 厘米; 主根圆 柱形, 延长, 上 部粗约 5 毫米, 具 少数侧 根和多 数 纤维状 细根; 根茎 粗壮, 长 2 — 3 厘米, 密盖 多数叶 残基。 茎 1 一 2, 下部 裸露, 上部生 叶和 具少数 分枝。 基生叶 数枚, 叶柄长 9 一 17 厘米, 基部 扩大成 披针形 的鞘, 叶 片轮廓 宽 卵形, 长 7 — 20 厘米, 宽 5 — 16 厘米, 三 回羽状 分裂, 第一 回裂片 4 一 6 对, 对生, 下 部 裂片卵 形至宽 卵形, 具柄, 上部裂 片长圆 状狭椭 圆形, 无柄, 第二 回裂片 4 一 5 对, 对 生或近 对生, 羽状 深裂或 浅裂, 先 端钝, 基部 下延, 边缘具 圆齿状 粗齿, 背面具 白粉, 叶 脉 在背面 突起; 茎生叶 3 — 5 枚, 疏离, 互生, 具短 柄或近 无柄, 叶片长 4 一】 4 厘米, 宽 0.2—1厘米, 羽状 分裂, 裂片 3 — 4 对, 对生, 顶生 裂片披 针形, 侧生裂 片狭椭 圆形, 最 下部 1 对极 疏离, 其 余裂片 沿中脉 下延, 边 缘具不 规则的 粗齿, 其 他同基 生叶。 总状花 序 顶生, 长 3 — 6 厘米, 果时达 8 (-17) 厘米, 有 8 — 10 (-18) 花; 苞 片狭卵 形至披 
紫堇科  121  针形, 长 2 — 5 毫米, 全缘; 花梗 劲直, 与 苞片近 等长。 萼片鎮 片状, 近 圆形, 具 撕裂状 齿;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2 — 2. 5 厘米, 花瓣片 舟状长 圆形, 背部具 极矮的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平伸, 长于花 瓣片, 下 花瓣舟 状狭倒 卵形, 长 0.9 — 1 厘米, 先 端钝, 背部具 矮 鸡冠,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约 0.8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形, 具 1 侧 生囊, 基部 1 侧具 耳垂, 爪 线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蕊 束长约 7 毫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腺体 贯穿距 的 4/5;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具 2 列 胚珠, 花 柱长约 3 毫米, 柱头四 方形, 上端 2 裂, 具 6 个 乳突, 基部两 侧各具 1 乳突。 蒴 果狭倒 卵形, 长 1 一 1. 3 厘米, 粗 3 — 4 毫米, 有 6 — 10 枚 种子, 排成 2 列, 成熟 时自果 梗基部 反折。 种子 圆形, 直径 1.5 — 2 毫米, 黑 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7 — 11 月。 产 景东; 生 于海拔 2 100 — 2 500 米 的混交 林下。 印度阿 萨姆的 那加山 脉和緬 甸有分 布。 我 国云南 和缅甸 均为新 记录。 57. 尿纏草 (四川 ) 图版 30: 1-3 宝 兴黄堇 (四川 天全) Corydalis moupinensis Franch. (1886), (1888); Pritz. (1900). 多年 生丛生 草本, 灰 绿色, 高 20 — 30 厘米, 具 主根。 茎花 葶状, 不 分枝, 无 叶或下 部具 1 叶。 基生叶 约与茎 等长, 具 长柄; 叶 片披针 形或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10 — 15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二 回羽片 楔状卵 圆形, 约长 1 一 1.5 厘米, 宽 0.7 — 1.2 厘米, 三 裂或二 回 三裂, 裂 片长圆 形或倒 卵形, 近具 短尖。 花序 总状, 多花而 疏离。 苞片披 针形或 钻形, 具芒状 短尖, 约 与花梗 等长或 稍短。 花 梗长约 5 — 6 毫米。 萼片卵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具 短尖, 基部啮 蚀状。 花 黄色, 长 1.8 — 2 厘米, 多少呈 U 字形, 有时 间生或 全生无 距花。 上 花瓣具 短尖; 距多少 上弯, 约 与瓣片 等长, 有 时或长 或短于 瓣片; 蜜腺 体近伸 达距基 部。 柱 头浅而 横展, 具 4 乳突, 顶生的 2 枚呈 广角状 叉分, 侧生的 2 枚先 下弯后 弧形上 升。 蒴果 线形, 长 3 — 4 厘米, 具 1 列 种子。 花果期 4 一 5 月 。 产云南 西北部 (维西 ); 生 于海拔 1 000 — 2 500 米左右 的林下 或岩石 缝隙; 四 川西部 (天 全、 宝兴 )、 西北部 (青川 )、 西南部 (越 西、 甘洛) 有 分布。 本 种距的 特征不 稳定。 云 南的居 群通常 无距。 58. 短 爪黄堇 (新拟 ) Corydalis drakeana Prain (1897)*. (1905); Fedde (1924)*, descr. emend. Corydalis eccremocarpa W. W. Smith (191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无毛 草本, 高 30 — 40 (-100) 厘米; 主根 明显, 粗壮, 具 纤维状 细根。 茎 直立, 自 基部多 分枝。 基生叶 多数, 叶柄长 3 — 4 厘米, 基部具 长和宽 的鞘, 叶片二 回三出 或通常 二 回五数 分裂, 第 一回全 裂片具 长柄, 疏离, 第 二回具 短柄, 3 — 5 浅裂, 小裂片 倒卵状 长 圆形, 先 端具短 尖或近 圆形, 基部 楔形, 两 面均具 白粉; 茎生叶 多数, 具 叶柄, 叶柄 基部 具鞘, 其他与 基生叶 相同。 总状花 序生于 茎和分 枝先端 ,长 3 — 4. 5 厘米, 果时 延长, 有 4 一 7 花, 排列 稀疏; 苟 片最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上部者 披针状 菱形, 最上部 者匙状 菱形, 长 0.5 — 1.5 厘米; 花梗 劲直, 花后 弯曲, 短于 苞片。 萼片鳞 片状, 倒披针 形或倒 卵形, 上部具 缺刻, 迟落; 花瓣 黄色, 上 花辩长 1.5 — 1.8 厘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 具 短尖, 背 部具矮 鸡冠状 突起, 距 纤细, 圆 筒形, 占上花 瓣长的 3/5, 末 端圆, 略 下弯, 
图版 30 3. 尿 錄 草 Corydalis moupinensis Franch. 1. 植株' 2. 花' 3. 雌兹; 4—7. 岩 生紫堇 C. petrophila Franch. 4, 植抹, 5. 花' 6. 柱头' 7. 果实。 (曾孝 濂绘) 
紫堇科  123  下 花辩舟 状倒披 针形, 长 0.7 — 0.8 厘米, 背 部具矮 鸡冠状 突起, 爪短, 长 占整个 花瓣的 1/4,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0.6 — 0.7 厘米, 花 瓣片倒 卵形, 先端 平截, 具钝 尖头, 侧面具 1 囊, 基部 楔形, 不 对称, 爪线状 楔形, 长 占整个 花瓣的 1/4; 雄蕊 束长约 0.6 厘米, 花 药小, 花丝 线状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3; 子房 线状长 圆形, 长 0.3 — 0.4 厘米, 胚 珠 数枚, 排成 2 列, 花 柱比子 房短, 柱 头近四 方形, 上端具 4 个 乳突, 基 部两侧 下延, 各 具 1 乳突。 菊果线 状长圆 形或极 狭的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1.6 — 2 厘米, 具 12 — 16 枚 种子, 通 常排成 2 列, 成熟 时自果 梗基部 反折。 种子近 圆形, 直径 1 一 1.5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8 月 前后。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 700 — 3. 600 米 的开旷 多石的 牧场。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59. 纤 细黄堇 (图鉴 补编) 图版 31: 1-4 小黄 断肠草 (四川 ) Corydalis gracillima C. Y. Wu , 图 鉴补编 (1982) * , nom. nov. seminud.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Liden (1991), in clavi;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3). Corydalis gracilis Franch. (1886), (1889); Hand. -Mazz. (1931) , non Ledeb. (1824), nom. illeg. , 59a. 纤 细黄堇 var. gracillima 一 年生小 草本, 高 10 — 30 (-60) 厘米; 主根 长达】 厘米, 有少数 纤维状 分枝。 茎 纤细, 直立或 近匍匐 , 淡绿色 , 近基部 具多数 分枝。 基生 叶数枚 , 叶 柄柔弱 , 长 3 — 6 (-14) 厘米, 叶片三 回三出 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较长 的柄,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至 无柄, 2 — 3 深裂, 小裂片 倒卵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2 — 5 (-10) 厘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 楔形, 叶 面 绿色, 背面 淡绿; 茎生叶 多数, 疏离, 互生, 下 部叶具 长柄, 上 部叶具 短柄, 其他同 基 生叶。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2 — 4 厘米, 果时 延长至 7 厘米, 有 6 — 12 花, 排列 稀疏; 巷 片最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或 3 浅裂, 其 余倒卵 形至最 上部者 钻形, 全缘; 花 梗长于 苞片。 萼片鳞 片状, 具细 牙齿; 花瓣 黄色, 上 花瓣长 7 — 9 毫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背部具 极矮的 鸡冠状 突起, 距 纤细, 圆 锥状, 与花 辯片近 等长, 下 花瓣舟 状狭倒 卵形, 长 4 一 6 毫米, 内 花辩提 琴形, 长约 5 毫米, 花 瓣片倒 卵形, 先端紫 黑色, 具 1 侧 生囊, 爪 线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蕊 束长约 4 毫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3; 子房 线形, 长约 1. 5 毫米, 具 1 列胚珠 ,花 柱比子 房短, 柱头 2 裂, 上端具 4 个长 乳突。 蒴果 狭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7 — 8( — 10) 毫米, 粗约 2 毫米, 幼时 绿色, 肋红色 ,具 5 — 10 枚 种子, 通 常排成 2 列。 种子近 圆形, 直径约 1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德铁、 贡山、 碧江、 中甸、 永宁、 丽江、 维西、 鹤庆、 洱源、 漾澳、 大理、 宾川、 昆明、 大姚、 禄劝、 东川、 会泽、 巧家; 生 于海拔 2 600 — 4 050 米的 林下、 草地 或石缝 中。 四川 西部和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缅 甸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鹤庆瓜 拉坡。 59b. 小距纤 细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microcalcarata H. Chuang (1991). 与 原变种 区别在 下花瓣 下部呈 囊状, 并 延伸成 1 下垂 小距, 外 花瓣无 鸡冠状 突起。 
图版 31 —4. 纤 细黄堇 Corydalis gracillima C. Y. Wu var. gracillima, 1. 植株, 2. 花, 3. 雌蕊 果; 5—8. 中 甸黄堇 C. zhongdianensis C. Y. Wu, 5. 植株, 6. 花; 7. 雌蕊, 8. 果。 (曾孝 濂绘) 
紫堇科  125  产 德饮、 中甸、 东川、 会泽; 生 于海拔 2 800 — 4 000 米的灌 丛中、 草坡或 沟边。 模 式标 本采自 德饮。 60. 全 冠黄堇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corydalis tongolensis Franch. (1894); Hand. -Mazz. (1931), e typo; Liden (1991), in clavi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quoad nom. tantum. 多年生 草本, 高 55 — 100 厘米; 主 根长, 粗约 2 毫米, 具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干时 褐色; 根 茎短, 干时黑 褐色, 疏被叶 残基。 莲 直立, 基部粗 2 — 3 毫米, 具棱, 多 分枝。 基生叶 少数, 叶柄长 5 — 10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鞘, 叶片 轮廓宽 卵形, 三 回羽状 分裂, 第 一回全 裂片约 3 对, 具较 长柄, 第 二回全 裂片约 2 对, 具较 短柄, 2 — 3 深裂或 浅裂, 小 裂片 卵形, 表面 绿色, 背面具 白粉; 茎生 叶多, 疏离, 互生, 除 最上部 叶近无 柄外, 其 余均具 长柄, 柄基 部扩大 成鞘, 叶 片同基 生叶, 但向 上渐小 和裂片 渐减。 总状花 序生于 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6 — 10 厘米, 侧 生花序 较短, 多花; 苞片下 部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中部 者羽状 分裂, 上部者 披针形 全缘; 花 梗细, 与 苞片近 等长。 萼片^ 片状, 直径约 1 毫米, 边缘 深裂为 2 — 5 圆裂; 花瓣 黄色, 呈 "V" 字形 弯曲, 上 花瓣长 10 — 11 (-14) 毫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 渐尖, 背部鸡 冠状突 起超出 先端并 延伸至 距末, 距圆 筒形, 略短 于花 辩片, 下花辩 舟状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背部具 全缘的 鸡冠状 突起, 内 花瓣提 琴形, 长 5 — 6 毫米, 花 辯片倒 卵形, 具 1 侧 生囊, 爪 线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5 — 6 毫 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1/2; 子房 线形, 长约 2 毫米, 具少数 胚珠, 花 柱长约 3 毫米, 向上 渐狭, 柱头 2 裂, 具 6 个长 乳突。 蒴果圆 柱形, 长约 1 厘米, 有 5-7 枚 种子, 通 常排成 1 列, 成熟 时自果 梗基部 反折。 种子近 圆形, 直径约 1. 2 毫米, 黑 色, 具 光泽, 密具 小瘤状 突起。 花果期 6 — 9 月。 产丽 江至永 宁途中 (奉 可附近 ); 生 于海拔 3 800 — 4 000 米 的冷杉 林下、 林缘 或高山 草地。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61. 假全 冠黄堇 (新拟 ) Corydalis pseudotongolensis Liden (1997). Corydalis tongolensis auct. non Franch.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quoad specim. cit. 多年生 草本, 高 40 — 90 厘米; 主根 粗壮, 圆 柱形, 长达 25 厘米, 上部粗 0.3 — 1.3 厘米, 向下 渐狭, 干时茶 褐色,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根 茎长, 较细, 疏被褐 色的叶 残基。 茎 直立, 粗 2 — 5 毫米, 具棱, 多 分枝。 基生叶 数枚, 叶柄长 3 — 6 (-13) 厘米, 基部具 鞘, 叶片 轮廓宽 卵形, 长 2. 5 — 5. 5 (-11) 厘米, 宽 2 — 4 (-10) 厘米, 三至四 回羽状 分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较长 的柄, 3 — 4 对, 第 二回全 裂片具 短柄, 2 — 3 对, 第三 回羽状 全裂或 深裂, 裂 片再次 2 — 3 浅裂或 缺刻, 小裂片 先端圆 或钝, 具钝 尖头, 叶面 绿色, 背 面具 白粉; 茎生 叶多, 于 整个茎 上疏离 互生, 下 部叶具 长柄, 上 部叶具 短柄, 基 部均具 狭长 的鞘, 叶 片同基 生叶, 但上 部叶较 小和较 少裂。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6 — 10 厘米, 果时达 14 厘米, 有 18 — 25 花, 先密 后疏, 侧生 花序较 短和较 少花; 苞 片下部 者同 上部茎 生叶, 中部 者羽状 5 — 3 深裂, 上 部者狭 披针形 全缘; 花梗 纤细, 明显 短于苞 片。 萼片憐 片状, 近 肾形, 具 流苏状 深齿, 白色; 花辦 黄色, 呈浅 "V" 字形 弯曲, 上花 
126  云南 植物志  瓣长 8- 9 毫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 渐尖, 背部鸡 冠状突 起高约 1.5 毫米, 自 先端延 伸至 花瓣片 末端, 距圆 锥状圆 筒形, 比花瓣 片短, 下花 瓣舟状 匙形, 长 6 — 7 毫米, 鸡冠 较上瓣 的短, 爪 条形, 比花瓣 片长, 内 花辩提 琴形, 长 4. 5 — 5. 5 毫米, 花 瓣片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楔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蕊束长 4 一 5 毫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3/4 — 4/5; 子房 椭圆状 线形, 长 1. 5-2 毫米, 具少数 胚珠, 花柱 与子房 近 等长, 柱 头扁长 方形, 上端 2 裂, 具 4 个具柄 乳突。 蒴果圆 柱形, 长 6 — 8 毫米, 粗 1 一 1.5 毫米, 具 (2 —) 4 一 6 枚种子 ,排成 1 列, 成熟 时自果 梗基部 反折。 种子 圆形, 直径 约 1 毫米, 黑色, 具 光泽, 表面 平滑。 花果期 7 — 9 月。 产 德欽、 中甸; 生 于海拔 2 700 — 3 500 米的 林下、 林缘或 山坡灌 丛下。 四川 西南部 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钦。 62. 中 旬黄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1: 5-8 Corydalis zhongdianensis C. Y. Wu (1996). 多年生 草本, 高 30—40 厘米; 主根 延长, 上部粗 3 — 4 毫米, 具少数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茎 1 一 5, 上 升或铺 散状, 具棱, 基部粗 3 — 4 毫米, 多 分枝。 基生叶 未见; 莲生叶 多数, 叶柄长 1 一 2. 5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鞘, 叶 片轮廓 卵形, 长 2- - 3. 5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第一回 全裂片 具柄, 第二 回具极 短柄至 无柄, 2 — 3 深裂或 浅裂, 小 裂片先 端钝或 急尖, 表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长 2 — 3 厘米, 果时 延长达 7 厘米, 有 6 — 16 花, 排列 密集; 苞片 最下部 1 枚羽状 3 — 5 裂, 其余披 针形至 狭披针 iFi, 全缘; 花 梗短于 苞片。 萼片鳞 片状, 边 缘具细 齿裂, 早落: 花 瓣黄色 (? ), 上 花瓣长 9 一 10 毫米, 花瓣 片舟状 卵形, 先端具 尖头, 背部具 鸡冠状 突起, 距 粗壮, 圆 筒形. 略短于 花 瓣片, 末 端圆, 下 花瓣长 6 — 8 毫米, 中部 缢缩, 下 部略呈 囊状, 内 花瓣长 5 — 7 毫米, 花 瓣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1 侧 生囊, 爪狭 楔形, 与花 瓣片近 等长; 雄 蓝束长 4 一 5 毫米, 花药 极小, 花丝披 针形, 蜜 腺体贯 穿距的 2/3; 子 房狭椭 圆形, 长约 2. 5 毫米, 花柱 纤细, 与 子房近 等长, 柱头 2 裂, 上端具 4 个长 乳突。 蒴 果狭倒 卵形, 长约 1 厘米, 有 6 — 7 枚 种子, 排成 2 列。 种子近 圆形, 直径 1 一 1.5 毫米, 黑色, 极亮。 花果期 8 — 9 月。 产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3 100 — 3 700 米的 林下。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 中甸。 63. 滇西灰 绿黄堇 (新拟 ) (亚种 ) 师 子色色 (德铁 ) Corydalis adunca Maxim, ssp. microsperma Liden et Z. Y. Su ined. 灰绿色 草本, 具直生 主根。 根茎 粗壮, 常分成 多头。 茎 数条, 高 18 — 40 厘米, 具叶, 常多 分枝。 基生叶 多数, 具 长柄; 叶片灰 绿色, 轮廓狭 卵形, 长 3. 5 — 9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末 回裂片 狭倒卵 形或狭 卵形, 顶端 圆钝, 常具 短尖。 茎 生叶与 基生叶 同型, 上部 的 较小, 具 短柄。 花序 总状, 长 3 — 15 厘米, 多 花而较 疏离。 苞片披 针形或 钻形, 长 3 — 10 毫米, 短于 花梗。 萼片卵 圆形, 长约 4 毫米, 边缘 具齿, 顶端 渐尖。 花 黄色, 长约 1.2 厘米。 上花 瓣顶端 究状, 具短尖 ;距圆 筒形, 末端 多少近 囊状, 约 占花瓣 全长的 1/3 — 1/5。 柱头卵 圆形, 具 8 乳突。 菊果近 线形, 长约 2. 2 厘米, 宽约 1.5 毫米, 具 1 列 种子。 种 子 黑亮, 较小, 具极 细的小 凹点; 种 阜伸展 而小。 花果期 6 — 7 月。 
紫堇科  127  产 德钦、 中甸、 洱源; 生 于海拔 2 100 — 3 500 米 的河谷 两岸。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钦。 本 亚种与 原亚种 不同的 是总状 花序较 疏花; 苞片明 显短于 花梗: 花 较小, 长约 1. 2 厘 米, 下花 瓣相对 较长; 蒴果 较狭, 宽约 1.5 毫米; 种子 较小, 直径约 1 亳米, 具 极小的 种阜。 64. 小 花黄堇 (图鉴 ) 黄花 地锦苗 (植 物名实 图考、 江西、 湖南 ), 断 肠草、 白断 肠草、 白 刺梨果 (四川 ), 黄堇 (江西 ), 黄荷 色牡丹 (广西 ), 鱼子草 (湖南 ) Corydalis racemosa (Thunb. ) Pers. (1807); DC. (1824) ; Maxim. (1879) ; Franch; et Savat. (1879); Franch. (1884); Forbes et Hemsl. (1886) ; Diels (1900); Merr. et Chun (1930); Hand. - Mazz. (1931); Fedde (1936); 湖北 植物志 (1979); Z. Y. Su (1987), p. p. Maj. , excl. syn. C. giraldii Fedde. Fumaria racemosa Thunb. (1801); Makino (1912); C. handel-Mazzettii Fedde (1924), (1926); C. fumaria Levi, et Van. (1902); Fedde (1924), (1926); C. adunca auct. non Maxim. : Fedde (1926), p. p. , quoad Wilson Veitch Exp. 132. 灰绿色 草本, 高 30 — 50 厘米, 具 主根。 茎 分枝, 具叶; 枝条花 葶状, 对 叶生。 茎生 叶具 短柄; 叶抦基 部鞘状 宽展; 叶片三 角形, 上面 绿色, 下面灰 白色, 二 回羽状 全裂, 末 回羽 片狭卵 形或宽 卵形, 约长 2 厘米, 宽 1.5 厘米, 圆齿 状分裂 或二回 三裂, 裂片 圆钝, 近具 短尖。 总状 花序长 3 — 10 厘米, 多花。 苞片披 针形或 钻形, 约 与花梗 等长。 花梗长 2 — 3 毫米。 萼 片小, 卵 圆形, 早落。 花黄 色或淡 黄色, 长 6 — 9 毫米。 上花 瓣顶端 圆钝, 鸡冠状 突起浅 或无; 距短 囊状, 约 占花瓣 全长的 1/4 或 1/5; 蜜 腺体长 达距的 1/2。 柱头 浅而 横展, 具 4 乳突, 顶生 2 枚呈 广角状 叉分, 侧生 2 枚 先下弯 后弧形 上弯。 蒴果 线形, 长 2 — 4 厘米, 具 1 列 种子, 种子 黑亮, 近 肾形, 具 小点; 种阜三 角形。 花果期 4 一 5 月。 产 维西、 彝良、 绥江; 生 于海拔 400 — 1 600 (一 2 070) 米的 林缘或 溪边。 分 布于陕 西、 甘肃、 四川、 贵州、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西藏、 台 湾。 日本 也有。 65. 蛇 果黄堇 (图鉴 ) 弯 果黄堇 (台湾 植物志 ), 断肠草 (四 川、 云南 ), 小前胡 (湖北 ), "我 正"、 "弟 夏"、 "帕 夏嘎" (西藏 亚东) Corydalis ophiocarpa Hook. f. et Thorns. (1855) ; Hook. f. (1875) ; Diels et Pritz. (1900); Ohwi (1953); Ryberg (1955);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Fl. Taiwan (1976); 湖北 植物志 (1979); 图 鉴补编 (1982): Liden (1986). C. strptocarpa Maxim. (1977) , (1989) ;Forbes et Hemsl. (1886) ; Fedde (1936) ;C. japonica Makino (1903) ; C. makinoana Matsum. (1912) ; C. campulicarpa Hayata (1913); C. cheilanthi folia auct. non Hemsl. : 湖北 植物志 (1979), p. p. quoad f. 703. 灰绿色 草本, 高 30 — 120 厘米, 具 主根。 茎 分枝, 具叶; 枝条花 葶状, 与叶 对生。 基 生叶 多数, 长 10 — 50 厘米, 叶柄约 与叶片 等长; 叶片 轮廓长 圆形, 二 回羽状 全裂, 末回 羽片椭 圆形, 斜卵圆 形或长 圆形, 3 — 5 裂, 裂片披 针形, 长 3 — 10 毫米, 宽 1 一 5 毫米。 茎 生叶与 基生叶 同形, 叶 柄具膜 质翅。 总状 花序长 10 — 30 厘米, 多花。 複片 线状披 针形, 
128  云南 植物志  长约 5 毫米。 花梗长 5 — 7 毫米。 萼 片小, 近 圆形, 具齿和 短尖, 常 早落。 花淡黄 色或苍 白色, 长 9 一 12 毫米。 上花瓣 渐尖; 距短 囊状, 多少 上升, 约 占花瓣 全长的 1/3 或 1/4。 柱 头浅而 宽展, 具 4 乳突, 顶生 2 枚呈 广角状 叉分, 侧生 2 枚先 下弯, 后弧形 上升。 蒴 果 线形, 长 1.5 — 2. 5 厘米, 蛇形 弯曲。 花果期 5 — 7 月。 产 贡山、 碧江、 漾濞、 维西、 中甸、 大理、 丽江、 彝良、 镇雄; 生 于海拔 (200 —) 1 100-2 700 (一 4 000) 米 的沟谷 林缘。 分布于 西藏、 贵州、 四川、 青海、 甘肃、 宁夏、 陕西、 山西、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台湾。 日本、 印度、 锡金 也有。 66. 石 生黃堇 (图鉴 补编) 岩黄连 (湖 北、 四川、 贵州、 广西 ), 岩连 (四 川金阳 ), 黄连 (湖 北、 云南 ), 菊花 黄连、 土 黄连、 鸡爪连 (广西 )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 (1965); 图 鉴补编 (1982); Liden (1986). C. thalictri folia Franch. (1894); Hook. f. (1902) ; 湖北 植物志 (1979) ; C. wilsonii auct. non N. E. Brown; 湖北 植物志 (1979) p. p. 多年 生石生 草本、 淡 绿色, 高 30 — 40 厘米, 具 主根。 茎 分枝、 具叶; 枝条花 葶状, 对 叶生。 基生叶 少数, 长 10 — 15 厘米, 叶片约 与叶柄 等长, 羽状 全裂, 羽片 5 — 7, 对生, 具 短柄, 倒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2 — 4 厘米, 宽 2 — 3 厘米, 2 — 3 深裂, 裂 片具钝 圆齿。 花 序 总状, 长 7 — 14 厘米, 多花, 疏离。 苞 片椭圆 形或披 针形, 下部 的长约 1.5 厘米, 宽 约 1 厘米。 花 梗长约 5 毫米。 萼片三 角形, 全缘, 长约 1.5 毫米。 花金 黄色, 长 2 — 2. 5 厘米。 上花瓣 宽展, 渐尖, 稍 上弯, 顶端稍 后具短 而高的 鸡冠状 突起; 距 近直, 末端近 囊状, 稍 下弯, 约 占花瓣 全长的 1/4; 蜜腺体 约贯穿 距长的 3/4, 末端稍 增粗。 柱 头二臂 状 叉分, 各枝 顶端具 1 枚 二裂的 乳突。 蒴果 线形, 具 1 列 种子; 种子 具杯状 种阜。 花 果期 4 一 5 月 。 产 西畴; 生 于海拔 600 — 1 000 米的石 灰岩石 缝隙。 分布 于浙江 (宁波 )、 湖北 (宜 昌)、 陕西 (沔县 )、 四川 (城 口、 古蔺、 金阳、 越西、 稻城 )、 贵州 (独山 )、 广西 (靖 西、 凤山 )。 67. 宽 裂黄堇 (新拟 ) 岩黄连 (四 川金阳 ), 岩连 (云 南禄劝 ), 娃呢匹 (云 南南华 彝语) Corydalis latiloba (Franch. ) Hand. -Mazz. (1929). C. albicauLis Franch. var. latiloba Fanch. (1889) ; C. adunca auct. non Maxim. : Fedde (1900), p. p. , (1936) p. p. 67a. 宽 裂黄堇 (原 亚种) 图版 32: 1-3 subsp. latiloba 石生 草本, 灰绿色 ,高 10 — 30 厘米, 具主根 。茎常 花葶状 ,基部 具叶, 有时节 间伸长 ,形 成具叶 和分枝 的体态 ;枝花 葶状, 对 叶生。 基生叶 约与茎 等长, 具长柄 ;叶片 长圆形 或卵状 长圆形 ,灰 绿色, 背部 多少具 白粉, 二回羽 状全裂 ,末 回顶生 羽片, 宽卵形 ,约长 1 一 1.5 厘 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三 深裂, 侧 生的卵 圆形, 约长 5 毫米, 宽 3 毫米, 全缘。 花序 总状, 长 5 — 10 厘米, 多花。 苞片 狭卵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3 — 5 毫米。 花 梗长约 6 — 8 毫米。 萼 片卵 圆形, 全缘, 长约 2 毫米。 花 黄色, 平展, 长约 2 厘米。 上 花瓣较 宽展, 顶端 圆钝, 
图版 32 1—3. 宽 裂黄堇 Corydalis latiloba (Franch. ) Hand. -Mazz. Subsp. latiloba, 1. 花枝, 2. 花, 3. 雌 4. 乌 蒙黄堇 C. latiloba Subsp. wumungensis C. Y. Wu, 4 花枝; 5—7. 贵 州黄堇 C. parviflora Z. Y. Su, 5. 叶, 6. 花, 7. 雌蕊。 (李锡 畴绘) 
130  云南 植物志  微凹, 无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末端 圆钝, 稍 下弯, 约 占花瓣 全长的 1/4。 柱头 二叉状 分裂, 各枝 项端具 1 枚 二裂的 乳突。 蒴果长 条形, 长 1.2 — 1.3 (-1.5) 厘米, 基部宽 (2.5-) 3 — 4 毫米, 斜伸。 种子 肾形, 黑亮, 具 细点; 种阜 近圆。 花果期 5 — 6 月。 产 大理、 洱源、 中甸、 贡山、 永宁; 生 于海拔 (1 350—) 2 000—2 400 (一 3 900) 米 的 石灰岩 缝隙。 分布 于四川 (稻 城、 盐源、 宁南、 会理、 西昌、 越西、 宝兴 ); 模 式标本 采自 洱源。 全草 有祛风 明目、 退翳、 消炎 止咳、 散血消 肿功用 (金阳 )。 67b. 乌 蒙黄堇 (新拟 ) (亚种 ) 图版 32: 4 柁施、 娃呢呕 (云 南南华 彝语) , subsp. wumungensis C. Y. Wu et Z. Y. Su ined.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茎 帚状多 分枝, 易 碎断, 叶的一 回羽片 较少而 疏离, 二回 羽片楔 形, 较大而 质厚。 总 状花序 较短, 花少而 疏离。 外花 瓣顶端 圆钝, 不 微凹。 柱头 广角状 叉分, 两枝近 平展。 花果期 10 — 11 月 。 产 禄劝、 南华、 东川; 生 于海拔 1 600 — 2 400 米的 石灰岩 缝隙。 模式标 本采自 禄劝。 彝语娃 呢匹, 意即岩 黄连。 枝叶泡 酒治心 口痛; 和野葡 萄茎泡 酒内服 外搽治 风火眼 疾 (禄劝 )。 全草煨 水服治 牙痛、 痢疾、 腮 腺炎、 扁 桃腺炎 (南华 )。 68. 贵 州黄堇 (新拟 ) 图版 32: 5-7 Corydalis parviflora Z. Y. Su et liden (1997). 多年 生石生 草本, 高 30 — 50 厘米。 主根长 10 — 27 厘米。 茎 具叶、 分枝, 枝 条花葶 状, 对 叶生, 有 时茎生 叶腋亦 具退化 小枝。 基生叶 少数, 长约 30 厘米, 具 长柄; 叶片三 角状卵 圆形, 约长 13 厘米, 宽 11 厘米, 二回 三出, 末 回顶生 卵状披 针形, 约长 6 厘米, 宽 3 — 5 厘米, 侧生 裂片倒 卵形, 约长 4 厘米, 宽 3 厘米, 全 部具粗 鋸齿, 基部 楔形。 茎 生叶与 基生叶 同形, 叶柄 基部带 紫色。 花序 总状, 多花, 长 3 — 5 厘米。 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花 梗长约 5 毫米。 萼片卵 圆形, 长 1.5 毫米。 花 黄色, 长 7 — 9 (-15) 毫 米。 上花瓣 宽展, 具高 鸡冠状 突起; 距长 4 一 5 ^ 米, 有时 无距。 柱头 二叉状 分裂, 各枝 上具 1 乳突。 蒴果 线形, 直立, 约长 3 厘米, 宽 2 毫米, 具 1 列 种子。 花果期 3 — 4 月。 产 文山; 生于 海拔] 300 米 左右的 草地。 分 布于广 西西部 (环 江、 临桂 )、 贵 州西部 (安龙 )。 69. 北 越黄堇 (台 湾植 物志) Corydalis balansae Prain (1897) ; Gagnep. (1921) ; Fedde (1924) ; Hand. -Mazz. (1931) in nota: 图 鉴补编 (1982). C. cavaleriei Levi, et Van (1904); Fedde (1909), (1924) ; C. tashiroi Makino (1909); Ohwi (1953); Fl. Taiwan (1976); C. Lofouensis Levi. (1909), sphalm. ut "cofouensis"; Fedde (1924) ; C. omphalocarpa Hayata (1913); C. orthocarpa Hayata (1913) ; C. taitoensis Hayata (1921) ; C. pseudotomenteLla Fedde (1924) ; C. balansae var. ecalcarata Z. Y. Su (1987); C. ecalcarata (Z. Y. Su) Y. H. Zhang (1990); C. pallida auct. non (Thunb. ) Pers. : 湖北 植物志 (1979). 灰绿色 草本, 高 30 — 50 厘米, 具 主根。 茎 具棱, 具叶、 分枝; 枝常对 叶生。 叶具长 
紫堇科  131  柄, 叶片 绿色, 下面灰 白色, 约长 7. 5 — 15 厘米, 宽 6 - 10 厘米, 二 回羽状 全裂, 末回 羽片卵 圆形, 约长 2 — 2. 5 厘米, 宽 1.25 — 2 厘米, 3 — 5 裂, 裂 片顶端 圆钝, 常具 短尖。 花序 总状, 多花, 疏离。 苞片披 针形, 渐 尖或具 短尖, 通 常长于 花梗。 花梗长 3 — 5 毫米。 萼片卵 圆形, 憐 片状, 边缘 具齿。 花 黄色, 平展, 长 1.5-- 2 厘米。 上花辯 渐尖, 具 短尖, 鸡冠状 突起浅 或无; 距短 囊状, 略 下弯, 约 占花瓣 全长的 1/4; 蜜腺体 约贯穿 距长的 1/ 2。 柱头 2 裂, 各枝具 3 乳突。 朔果 线形, 长 3 — 4 厘米, 具 1 列 种子。 种子 黑色, 扁圆 形, 具 斑点; 种 阜大, 近 舟状, 紧贴 种子。 花果期 3 — 4 月。 产 富宁、 河口; 生 于海拔 200 — 700 米左右 的山谷 或沟边 湿地。 分布于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湾、 贵州、 四川。 越南、 老挝、 曰本 也有。 70. 裂 冠紫堇 (西 藏植 物志) Corydalis flaccida Hook. f. et Thorns. (1855) ;Hook. f. (1875) ; Fedde(1927) ;Marq. et Shaw(1929);Hand.-Mazz. (1931); Z. Y. Su (1985); Liden (1989). 高 大直立 草本, 具 纤维状 主根。 根茎 顶端覆 盖有少 数叶柄 残基。 茎 1 至 多数, 高 60 — 100 厘米, 粗壮, 分枝。 下部茎 生叶长 15 — 30 厘米, 具 短柄, 上部的 较小, 近 无抦; 叶 片 膜质, 上面 绿色, 下面苍 白色, 3-4 回羽状 全裂, 末回裂 片卵圆 形或倒 卵形, 浅裂, 小 裂片 顶端具 短尖。 总状 花序长 5 — 15 厘米, 顶生及 腋生, 有时 明显组 成复总 状圆锥 花序。 下 部苞片 叶状, 中 部的具 缺刻, 上部的 线形, 全 部短于 花梗。 花梗 纤细, 长 6—10 毫米。 萼 片小, 近 圆形, 上 部边缘 具齿。 花紫 红色或 棕色, 长 1.3 — 1.9 厘米。 上花瓣 宽展, 顶 端 二裂, 凹陷 部分具 短尖; 距圆 锥形, 稍弧形 弯曲, 略短于 瓣片。 柱 头扁四 方形, 具 8 乳 突, 顶端 4 乳 突明显 较高。 蒴果 线形, 长 2 — 3 厘米, 伸展或 下垂, 具 1 列 种子。 花果 期 7 — 8 月。 产 德饮、 贡山、 大理、 漾濞; 分布 于四川 西南部 (洪溪 )、 西 藏东部 (亚 东、 米林、 聂 拉木、 吉隆、 江达 )。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 . 71. 岩 生紫堇 (云 南植物 名录) 图版 30: 4-7 Corydalis petrophila Franch. (1889); Fedde (1929); C. Y. Wu et al. (1984). C. rockit Fedde (1926); Z. Y. Su (1985); C. trtgibosa H. Chuang (1990); C. smithiana auct. non Fedde : Hand. -Mazz. ( 1 931 ) ; C. heterocentra auct. non Diels : H. Chung (1982). 多年生 草本, 高 10 — 40 厘米, 具 纤维状 须根; 根 茎短, 具 多数叶 残基。 茎不 分枝, 具叶。 基生叶 多数, 长 9 - 18 厘米; 叶柄 较长, 基部 扩大成 鞘状; 叶片 轮廓卵 圆形, 二 回 三出, 末 回裂片 宽倒卵 形或近 菱形, 下半部 楔形, 上 半部具 不规则 圆齿。 茎生 叶与基 生叶 同形, 叶柄基 部具模 质鞘。 花序 总状, 长 2 — 4 厘米, 具 4 一 8 花。 下 部苞片 叶状, 其 余的 倒卵形 至倒披 针形, 上半部 圆齿状 浅裂。 花梗 花期约 与苞片 等长或 较短, 果 期长于 苞片。 花蓝 紫色, 长 2 — 2. 5 厘米。 上 花瓣较 宽展, 具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长于 花辩。 下 花雜长 1 一 1.5 厘米, 中部 溢缩, 下 半部呈 囊状, 有 时二次 溢缩, 呈现 三囊。 柱头具 4 乳突。 菊果椭圆形或倒卵状椭[^11形, 长约 1 一 1.5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具 2 列 种子。 花果期 4 月。 
132  云审 植物志  产 丽江、 中甸、 维西、 德饮、 贡山; 生 于海拔 3 100 米 左右的 林间草 地或石 缝中。 分 布于西 藏东部 (波 密、 通麦、 东久、 札木、 米林 )。 72. 嚢 距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3: 4-6 Corydalis benecincta W. W. Smith (1916), (1929); Fedde (1928); C. Y. Wu et T. Y. Shu (1982); Z. Y. Su (1982). 多年生 灰绿色 草本, 高 15 — 30 厘米。 根 茎肉质 肥厚, 约长 3 — 6 厘米, 粗 5 毫米, 分 枝或不 分枝, 基部具 须根, 顶端具 少数鳞 片和柄 残基。 茎 大部分 裸露, 具 2 — 4 枚 披针形 或 卵圆形 麟片, 近基 渐狭, 潜生 土下, 上部 具叶, 不 分枝或 上部。 叶 三出, 具 长柄; 小 叶椭 圆形, 卵圆 形或倒 卵形, 约长 1.5 — 3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具弧形 叶脉; 叶柄多 少 宽展, 基部 鞘状。 花 序近伞 房状, 具 3 — 10 花。 苞片 披针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1 一) 2 — 3 (-4.5) 厘米, 宽 3 — 7 毫米, 密集, 多少类 总苞状 排列。 花 梗扁, 长 2 — 4 厘米 。萼 片干 膜质, 卵圆 形或近 圆形, 长约 2 毫米, 边缘 具齿。 花淡紫 色或紫 红色, 长 1.8 — 2. 5 厘米。 上 花瓣多 少弧形 弯曲, 瓣片 宽展, 具浅 鸡冠状 突起; 距 粗大, 囊状, 宽 4 一 7 毫米, 约 与瓣片 等长; 蜜腺 体短, 长约 3 毫米。 柱头近 圆形, 顶端 2 浅裂, 具 8 乳突。 蒴果椭 圆形, 约长 7 毫米, 宽 3 毫米, 俯垂。 花果期 6 — 7 月。 产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4 000 — 4 500 米 左右的 高山流 石滩。 分 布于四 川西部 (乡 城)。 73. 半荷 包紫堇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3: 1-3 Corydalis hemidicentra Hand. -Mazz. (1920); (1931); Fedde (1928); C. Y. Wu et T. Y. Shu (1982); Z. Y. Su (1982). 灰绿色 多年生 草本, 高 15 — 25 厘米。 根茎 肉质, 长 2 — 6 厘米, 粗约 5 — 10 毫米, 分 枝或不 分枝, 顶端 具少数 卵圆形 或披针 形鳞, 基部 具少数 须根。 茎通常 1 条, 不 分枝或 少 分枝, 下半部 裸露, 近基 渐狭, 常潜生 地下, 具 少数卵 圆形或 披针形 憐片。 叶 2 — 3, 具 长柄; 叶片 三出, 稀三 深裂, 小 叶宽卵 状椭圆 形或近 圆形, 约长 1 一 2. 5 厘米, 肉质, 全 缘, 叶面淡 蓝色, 背面腊 黄状灰 白色, 具三 纵脉; 叶柄长 3. 5 — 12 厘米, 基部多 少鞘状 宽展。 花序伞 房状, 具 4 一 8 花; 花 序轴长 4 一 11 厘米。 苞片倒 卵形, 短于 花梗。 花梗直 立或 伸展, 下部 的长约 2 厘米, 上部 的长约 5 毫米。 萼片卵 圆形, 干 膜质, 直径 1 一 1.5 毫米, 边缘 多少流 苏状。 花淡 紫色, 长 2. 2 — 2. 7 厘米, 平展或 俯垂, 多少呈 U 字形。 上 花瓣 宽展, 边缘 波状, 具 半圆形 鸡冠状 突起; 距圆 筒形, 多少 上弯, 粗约 3 毫米, 约占 花辦 全长的 3/5。 柱头半 圆形, 具 4 乳突。 蒴 果倒卵 形或卵 圆形, 约长 10 毫米, 宽 5 毫 米, 俯垂。 花果期 7 — 8 月。 产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3 450 —) 4 300 — 4 650 米 的石灰 岩流石 滩上。 模 式标本 采自 中甸。 74. 唐古特 延胡索 (新拟 ) (亚种 ) ' 图版 33: 7 — 9 Corydalis tianzhuensis subsp. bullata (1996). C. pauciflora (Steph. ) Pers. var. latiloba auct. non Maxim. : Z. Y. Su in 图鉴 补编 1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5); C. alpestris auct. non Mey. : Z. Y. Su et C. Y. Wu in Act. Bot. Yunnan. (1985) p. p. min. 
图板 33 1 — 3. 半荷 包紫堇 Corydalis hemidicentra Hand. -Mazz. 1. 植株, 2. 花, 3. 雌蕊; 4 一 6. 囊距 紫堇 C. benecincta W. W. Smith, 4, 植株, 5. 花, 6. 雌蕊, 7—9. 唐古特 延胡索 C. tianzhu- ensis subsp. . bullata Liden, 7. 植株, 8. 花, 9. 雌蕊。 (吴锡 麟绘) 
134  云南 植物志  多年生 草本, 高 5 — 10 厘米, 具 块茎。 块 茎小, 约长 5 — 7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圆 锥 形或圆 球形, 基部 2 浅裂。 茎下部 较短, 具 2 — 3 枚 鳞片, 錄片 以上具 2 — 4 叶, 不分 枝或具 少数腋 生枝。 叶具 长抦, 基 部鞘状 宽展, 具 3 小 叶或三 深裂, 叶质 较薄, 总状花 序具 2 — 3 花和 长的花 序轴, 明显高 出叶。 苞片 倒卵圆 形或卵 圆形, 长 5 — 10 毫米, 宽 3 — 6 毫米, 约 与花梗 等长或 较长, 花淡兰 色或紫 红色, 俯垂, 稀近 平展, 长约 1.5 — 1.6 厘 米; 距较 细长, 约长 于瓣片 1.5 倍, 末端 弯曲, 多少呈 S 形; 下花 瓣基部 常具明 显的浅 囊。 柱 头扁四 方形, 顶端具 4 乳突。 蒴果椭 圆形, 约长 5 — 10 毫米, 宽 5 毫米。 花果 期 5 — 7 月。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 500 米左右 的林下 或多石 坡地;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Small river Go-rin-Chou , 模式标 本产地 )。 45- 景 天禾斗 Crassulaceae 草本, 稀亚 灌木或 灌木。 茎常 肉质。 叶 互生、 对生或 轮生, 通常 单叶, 稀羽状 复叶, 全缘, 稀具 缺刻或 分裂, 大多 肉质; 托 叶无。 花序 顶生, 聚伞 状或伞 房状, 稀 总状、 圆 锥状或 穗状, 有时 单花。 花 两性, 稀单性 而雌雄 异株, 花 冠辐射 对称; 萼片 4 一 5, 稀较 多, 分 离或稍 合生, 宿存; 花瓣 4 一 5, 稀无, 分离 或有时 合生成 管状; 雄 蕊与花 瓣同数 而排成 1 轮, 或为其 2 倍 则排成 2 轮, 外轮对 萼生, 内轮对 瓣生, 分离或 部分与 花冠管 合生, 花丝 线形或 钻形, 花药多 基生, 内向 开裂; 憐片 5, 位于心 皮基部 外侧, 极 稀无; 心皮 4 一 5, 分离 或基部 合生, 胚 珠少至 多数, 沿 腹缝线 着生, 倒生, 有二层 珠被, 花柱 钻形, 柱头头 状或不 明显。 果 为瞢葵 果或稀 蒴果。 种 子小, 种皮 平滑、 具 细乳突 或有级 纹; 胚乳少 或无。 34 属约 1 500 种, 几广布 全球, 但主产 我国西 南部、 非洲南 部及墨 西哥。 我国有 10 属 240 多种。 云南产 7 属 75 种。 分属 检索表 1 (4) 花 4 基数; 雄蕊 2 轮, 为花 瓣数的 2 倍; 花 瓣管状 合生。 2 (3) 花丝 着生于 花冠管 基部; 花常 下垂; 花萼 浅裂, 裂 片卵形 …… 1. 落地 生根属 Bryophyllum 3 (2) 花 丝着生 于花冠 管中部 或中部 以上; 花常 直立; 花萼 深裂, 裂片 披针形 2. 铷 蓝菜属 Kalanchoe 4 (1) 花通 常不为 4 基数; 雄蕊 2 轮或 1 轮; 花瓣 分离, 稀略 合生。 5 (6) 植 株明显 具莲座 状叶; 雄蕊 1 轮, 与花瓣 同数; 叶互生 3. 石莲属 Sinocrassula 6 (5) 植株不 具莲座 状叶。 7 (12) 雄蕊 2 轮, 为花 瓣数的 2 倍; 叶 互生, 稀 对生和 轮生。 8 (9) 基生 叶呈麟 片状, 自 憐片腋 内生出 花茎; 植株具 肉质、 粗壮、 垂直 的根茎 4. 红 景天属 Rhodiola 9 (8) 基生叶 不呈憐 片状; 抹 无上述 根茎。 
景天科  135  10 (11) 心 皮分离 或基部 合生, 向基部 渐宽, 无柄; 一 年生至 多年生 草本, 茎常 肉质, 基部通 常不呈 灌木状 S. 景天属 Sedum 11 (10) 心皮 分离, 向基部 渐狭, 常 具柄; 多年生 草本, 茎非 肉质, 基 部常呈 木质状 6- 八宝属 Hylotelephium 12 (7) 雄蕊 1 轮, 与花辦 同数; 叶 对生; 一年 生近水 生草本 7 . 东 爪草属 TiHaea 1. 落地 生根属 Bryophyllum Salisb. 多年 生肉质 草本, 或为半 灌木、 灌木。 茎通常 直立, 肉质, 无毛。 叶 对生或 3 枚轮 生, 单叶, 具齿 至羽状 分裂, 或 为羽状 复叶。 花 多数排 列成顶 生圆锥 花序, 分枝 对生。 花 大, 颜色 鲜艳, 常 下垂, 4 基数; 花萼合 生成钟 状或圆 筒形, 萼齿 4, 通常 卵形, 比萼管 短, 镊合状 排列; 花冠 合生成 钟状或 管状, 裂片 4, 比冠 管短; 雄蕊 8, 2 轮 排列, 着生 于 花冠管 基部或 下部, 花丝 线形, 与花 冠管近 等长; 心皮 4, 基部 分离或 合生, 直立, 有 长 花柱; 麟片 4, 半 圆形、 正 方形至 线形, 全缘 或先端 微缺。 果为瞢 葵果, 具多数 小的种 子。 约 20 种, 分布 于非洲 马达加 斯加, 其中 1 种遍布 于全球 的热带 地区。 我国有 1 种。 云南 亦产。 1. 落 地生根 (岭 南采 药录) 图版 34: 1-5 打 不死、 火 炼丹、 接 骨草、 晒不死 Bryophyllum pinnat 麵 (L. f.') Oken (1841); Kurz. (1876); Merr. (1927);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Frod. in Hand. -Mazz. (1931); 图鉴 (1972)*; 台 湾植物 志 (1977)'; H. Ohba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Koba et al. (1994). Crassula pinnata L. f. (1781); Cotyledon pinnata Lam. (1786); Kalanchoe pinnata (Lam. )Pers . (1805); 广州 植物志 (1956) ; 海南 植物志 (1964) ' ; Bryophyllum calycinum Salisb. (1806)* ; Sims in Curtis ,s (1811)* ; Benth. (1861);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Maxim. (1884); Burkill (1910); Cotyledon rhizophylla Roxb. (1832). 多年生 草本, 高 30 — 60 (-150) 厘米。 根 茎长, 节上 生根; 根粗 线形, 灰 褐色, 具 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茎 肉质, 直立, 具分 枝或不 分枝, 圆 柱形, 中空, 鲜时 绿色, 略带紫 色, 无毛, 基部 有时木 质化。 叶 对生, 单 叶或羽 状复叶 (具 3 — 5 小叶 ), 叶片或 小叶片 长圆 形或櫥 圆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3 — 6 厘米, 肉质, 黄色、 绿 色或绿 红色, 先 端钝,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边缘具 圆齿, 齿底常 生芽, 芽长 大后落 地生根 成一新 植株, 中脉 明显, 侧脉 数对, 但 有时不 明显; 叶柄或 小叶柄 扁平, 长 1 一 4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无 毛。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10 — 40 厘米, 无毛。 花大, 下垂; 花萼 圆筒状 钟形, 长 2 — 4 厘 米, 直径 1.2 — 1.8 厘米, 近 膜质, 淡 绿色、 淡黄 色或淡 紫色, 无毛, 萼筒 具数条 纵脉, 纵脉 分枝并 网结, 萼齿 4, 三角 形或宽 三角状 卵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花冠 高脚 蝶状, 长 3 — 5 厘米, 下部 1/4 一 1/3 肿胀, 中部 溢缩, 向上 收缩成 管状, 裂片 4, 卵 状披 针形, 长 0.8 — 1.2 厘米, 渐尖或 急尖, 淡 红色、 淡紫 色或深 蓝色; 雄蕊 8, 花丝线 
图版 34 1—5. 落 地生根 Bryophyllum pinnatum (L. f. ) Oken, 1. 植株 部分, 2. 花萼 展开, 3. 花冠 展开, 4. 心皮和 蟻片, 5. IS 片 放大; 6—10. 匙叶 伽蓝菜 KalanchoespathulataDC. , 6. 植株 下部, 7. 植 株中、 上部, 8. 花萼, 9. 花冠 展开, 10. 心皮和 鳞片。 (李锡 畴绘) 
景天科  137  形, 长 2 — 3. 5 厘米, 着生 于冠管 基部, 花药 卵状三 角形, 长约 1 毫米; 子房 上位, 心皮 4, 分离, 直立, 锥状圆 柱形, 长 0.8 — 1.2 厘米, 花柱 线形; 憐片长 方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 毫米。 瞢荚 4, 直立, 包 藏于花 萼及花 冠内,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小, 近长 圆形, 表 面 明显具 条纹。 花期 1 一 5 月。 产西双 版纳、 镇康、 景东、 墨江、 文山、 富宁、 河口; 生 于海拔 800 — 2 200 米的林 缘、 山坡或 路边。 原产 非洲, 我国 各地有 栽培, 在 云南、 广西、 广东、 福 建和台 湾归化 并逸为 野生。 全草 入药, 可解毒 消肿、 活血 止痛、 拔毒 生肌; 叶 入药治 骨折、 外伤 出血、 疮痛。 栽 培作 观赏。 2. 仂 D 蓝菜属 Kalanchoe Adanson 多年 生直立 或攀缓 草本, 或 灌木。 茎 肉质, 无毛。 叶 对生或 上部叶 互生, 边 缘全缘 或有齿 或羽状 分裂, 肉质, 无毛。 伞房 状聚伞 花序或 聚伞圆 锥花序 顶生, 多花; 花大, 直 立, 白色、 黄色或 红色, 4 基数; 花萼 4 裂, 裂片 分离或 基部稍 合生, 长三角 形或披 针形, 常 短于花 冠管; 花 冠高脚 蝶状, 冠 管长, 有 时基部 膨大, 裂片 4, 伸展, 比管 部短; 雄蕊 8, 2 轮 排列, 贴生 于花冠 管喉部 或中部 以上, 花 丝通常 较短; 片 4, 线 形或长 圆形; 心 皮 4, 直立, 渐 狭成长 或短的 花柱。 瞢葵 4,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长圆 形或椭 圆形, 具数条 纵肋。 约 200 种, 主 产热带 非洲和 马达加 斯加, 美洲有 1 种。 我 国只产 4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片羽状 深裂; 聚 伞圆锥 花序长 10 — 30 厘米 1. 伽蓝菜 K. laciniata 2 (1) 叶片不 分裂, 边 缘具不 规则的 纯齿; 伞房 状聚伞 花序长 5 — 10 厘米 2. 匙叶 伽蓝菜 K. spathulata 1. 伽蓝菜 (广 州常 见经济 植物) 土 三七、 假川莲 (云南 ), 裂叶落 地生根 (经济 植物手 册), 鸡爪 三七、 假川莲 (图 鉴), 小灯 笼草、 大还魂 (台湾 ) Kalanchoe laciniata (L. ) DC. (1802); Pers. (1805); DC. Prodr. (1828); Maxim. (1883); Merr. et Chun (1935); 广州 植物志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otyledon laciniata L. (1753) ; Kalanchoe macrosepala Hance (1870) ; K. gracilis Hance (1870); 台湾 植物志 (1977); K. takaoi Hayata (1919); K. yunnanensis Gagnep. (1914). 多年生 草本, 高 20 — 100 厘米。 茎 肉质, 直立, 粗壮, 通常 不分枝 或有少 分枝, 无 毛。 叶 对生, 长 8 — 18 厘米, 羽状 深裂, 裂片 少数, 疏离,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先 端圆, 边 缘全缘 或有不 规则的 钝齿或 浅裂, 两面 无毛, 肉质; 叶柄长 2. 5 — 4 厘米。 聚伞 圆锥花 
138  云南 植物志  序 顶生, 长 10 — 30 厘米; 苞片和 小苞片 披针状 线形。 花 直立, 花萼 绿色, 4 深裂, 裂片 披 针形, 长 4 一 10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膜质, 无毛; 花 冠黄色 或淡橙 红色, 高脚 蝶状, 长 1.5 — 2 厘米, 冠 管长, 伸出 萼外, 基部 肿胀, 裂片 4, 圆状 卵形, 长 5 —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膜质, 近于 平展, 直径达 2 厘米; 雄蕊 8, 2 轮, 花 丝短, 着生 于 花冠管 喉部; 鳞片 4, 线形, 长 2. 5 — 3 毫米; 心皮 4,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花柱圆 柱形, 长 2 — 4 毫米。 瞢荚 4,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小, 长 圆形。 花期 3 月 前后。 产麻 栗坡、 富宁、 景东、 景洪、 思茅、 墨江、 河口。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 湾有分 布。 亚洲 热带亚 热带地 区及非 洲北部 也有。 全草 药用, 可解毒 散瘀。 栽培供 观赏。 2. 匙叶 伽蓝菜 (经 济植物 手册) 图版 34: 6-10 白 背子草 (云南 ), 倒吊莲 (台湾 ) . Kalanchoe spathulata DC. (1801); DC. Prodr. (1826);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Maxim. (1883); Merr. et Chun (1935); Weibel (1958); 海南 植物志 (1964); Benerji (1966); 图鉴 (1972), in obs. ; 台湾 植物志 (1977); H. Ohba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广 ;H. Koba et al. (1994). Cotyledon spathulata (DC. ) Poir. (1811) ; Kalanchoe varians Haw. (1829); Hook, f. et Thorns. (1858); Bryophyllum serratum Blanco (1845); B. triangulare Blanco (1845). 多年生 草本, 高 30 — 120 厘米。 茎 直立, 肉质, 管状, 中空, 无毛。 叶 对生, 匙状 长 圆形, 下 部叶长 3 — 15 厘米, 宽 2 — 5 厘米, 先端 钝圆, 基部 楔形, 边缘 具不规 则的钝 齿, 两面 无毛, 肉质, 叶柄长 0.5 — 3 厘米, 上部 叶排列 稀疏, 叶片 较狭, 近 无柄, 抱茎, 最 上部叶 线形, 全缘。 伞 房状聚 伞花序 顶生, 稀 腋生, 长 5 — 10 厘米; 苞 片和小 苞片线 形或 钻形。 花 直立, 花萼 绿色, 4 深裂, 裂 片狭三 角形, 长 5 — 6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无毛; 花冠 黄色, 高脚 蝶状, 长 1.5 — 2 厘米, 冠 管伸出 萼外, 下部 肿胀, 裂 片 4, 卵形, 长 6 — 8 毫米, 先端 急尖, 膜质, 伸展, 直径约 1 厘米; 雄蕊 8, 2 轮 排列, 花丝 黄色, 着生于 花冠管 喉部, 花药 黄色, 近 圆形; 鳞片 4, 线形, 长约 3 毫米; 心皮 4,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绿色, 花柱圆 柱形, 比心 皮短, 绿色。 瞢荚 4, 具多数 种子。 种子长 圆形, 具 8 — 15 条 纵肋。 花期 秋冬。 产滇 东南; 生 于海拔 300 米左 右的疏 林下。 西藏、 广东、 福建、 台湾有 分布。 亚洲 热 带亚热 带地区 广布。 3- 石莲属 Sinocrassula Berger 二年生 或多年 生草本 p 主根通 常短, 具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茎 直立, 分 枝或不 分枝, 平滑、 具 乳突或 被毛。 基 生叶莲 座状, 叶片通 常厚; 茎生叶 互生, 稀 对生。 花序 圆锥状 或伞 房状, 顶生; 苞片 叶状, 较小; 花梗 直立。 花 5 基数, 花萼 近基部 合生, 萼片 5, 直 立, 三角 形或三 角状披 针形, 稀 线状长 圆形, 短于 花瓣, 稀比花 瓣长; 花瓣 5, 直立, 分 
景天科  139  离或几 分离, 黄色、 黄绿色 或淡红 色至紫 红色; 雄蕊 5, 对 萼生, 比花 瓣短, 花丝 常为钻 形; 憐片 5, 对 瓣生, 正方形 或宽四 方形, 上端 全缘或 微缺; 心皮 5, 直立, 长卵 形至披 针形, 基部 合生, 先端 渐狭, 花 柱短。 果为瞢 荚果, 具多数 种子。 种子卵 形至卵 状长圆 形, 平滑, 常具纵 条纹。 6 种, 主产我 国西南 部和西 北部, 华中 也有。 锡金、 尼 泊尔、 巴基 斯坦、 印度 也产。 云南产 5 种 2 变种, 分 布于滇 西北、 滇 东北、 滇中至 滇南。 分种 检索表 1 (4) 花辩 粉红、 红至紫 红色。 2 (3) 花难 长约为 粤片的 2 倍; 根 茎短, 不 分枝, 无不 育茎; 莲座状 叶匙状 长圆形 至匙状 倒卵形 1. 石莲 S. indica 3 (2) 花 港长为 萼片的 1/2 或 极稀近 等长; 根茎 伸长, 灰 白色, 具 分枝; 莲座叶 近圆形 2. 长 專石莲 S. ambigua 4 (1) 花辩黄 色或黄 绿色。 5 (12) 植株 无毛, 花 辩先端 渐尖。 6 (11) 茎生叶 同形。 7 (10) 花 较大, 花辦长 5 — 6 毫米, 植株 各部无 斑点。 8 (9) 茎生 叶全部 互生, 叶片线 状倒披 针形; 植抹高 10 — 25 厘米 … 3a. 黄 花石莲 S. luteorubra 9 (8) 茎生叶 上部者 互生, 中部和 下部者 对生, 叶片 卵状近 圆形; 植株高 30 — 60 厘米 3b. 圆叶 石莲 S. luteorubra var. forrestii 10 (7) 花 较小, 花辩长 3 — 3. 5 毫米; 萼片、 花 瓣具多 数棕黄 色斑点 3c. 揭 斑石莲 S. luteorubra var. maculosa 11 (6) 茎生叶 两型, 上部 叶狭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宽 0.3 — 0.8 厘米, 下 部叶宽 倒卵形 或宽椭 圆形, 宽 1—1. 1 厘米 4. 异 叶石莲 S. diversifolia 12 (5) 茎、 叶和花 序均被 柔毛; 花瓣先 端急尖 5. 云 南石莲 S. yunnanensis 1. 石莲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5: 1-5 岩松、 红 花岩松 (云南 ), 莲花 还阳、 碎骨 还阳、 狗 牙还阳 (湖北 ), 蛇 石莲、 印度 石莲花 (广西 )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 1930 ); S. H. Fu ( 1965); Lauener (1970); 图鉴 (1972)*; 湖北 植物志 (1979)*; H. Ohba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 Grierson , F1. Bhutan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Crassula indica Decne. (1835)*; Hook. f. et Thorns. (1858);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Sedum scallanii Diels (1905); S. martini Levi. (1908); S. cavaleriei Levi. (1908); S. indicum (Decne. ) Hamet (1927), (1929), (1930); Praeg. (1919), (1921); Frod. (1931)', in Hand. -Mazz. (1931); Lauener (1970); Hara (1971); S. cavelerienseLevl . ( 1 9 1 4 ) ; 5 . paniculatum Wall . ( 1 8 3 2 ), nom . nud -; 5 . panic ulatum Wall . var . indicum Hamet ( 1 9 2 4 ) , nom . nud . ; S . nidicum ( Decne . ) Hamet var . 
图版 35 1 — 5. 石莲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 Berger 1. 植株, 2. 花, 3. 萼片, 4. 花难, 5. 心皮、 雄蕊 和 燐片; 6 — 11. 异 叶石莲 S. diversifolia H. Chuang, 6. 植株, 7. 花, 8. 萼片。 9. 花辯, 10. 心 皮和 蟻片。 11. 雄蕊。 (李锡 畴绘) 
景天科  141  densirosulatum Praeg . (1919), (1921)* ; Sinocrassula densirosulata ( Praeg . ) Berger in Engl. etPrantl. ( 1 930) ; 中国 植物志 (198《)* ; Sedum indicum ( Decne . )Hametvar. obtusifoliumY rod . (19 31)* , in Hand . - Mazz . (1931); Sinocrassula indie a ( Decne . ) Hametvar. obtusi folia ( Frod . )S. H. Fu ( 1 9 6 5 ) ; 中国 植物志 ( 1 984 ) ; 横断山 区维管 植 物 (1993) ; SedumtechinenseS. H. Fu(1951 ) * ; SinocrassulatechinensisiS. H. Fu )S. H. Fu (1984)' , (1993). 二年 生无毛 草本, 高 (5 —) 10-30 (-60) 厘米。 主 根短, 具 侧根和 多数纤 维状细 根。 花茎直 立或稀 弯曲, 不分 枝或稀 分枝, 平 滑或具 乳突。 基 生叶莲 座状, 叶片 匙状长 圆形或 匙状倒 卵形, 长 1 一 4 (一 6) 厘米, 宽 0.6 — 1.5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 部宽楔 形, 边缘 全缘, 厚, 绿色, 有时带 红色, 叶脉不 明显, 无 叶柄; 茎生 叶疏离 互生, 叶片 倒 卵形、 倒披 针形至 长圆状 线形, 下 部叶长 1 一 3. 5 厘米, 向上 渐小,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 部 平截, 无柄。 花序 圆锥状 或近伞 房状, 顶生; 苞片 叶状, 较小; 花 梗比花 长或近 等长。 萼片 5, 宽三角 形至披 针形, 长 1.5 — 2 (-3) 毫米, 宽 0.5 — 1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瓣 5, 粉 红色、 红 色或紫 红色, 分离, 三 角状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3 — 4 (-5)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雄蕊 5, 稍短于 花瓣, 花丝 钻形, 扁平, 花药近 圆形; ^片 5, 正 方形 至宽长 方形, 长约 0.5 毫米; 心皮 5, 卵形, 长 2. 5 — 3. 5 毫米, 直立, 具短 花柱。 瞢 荚 直立,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小, 近椭 圆形, 通常 具纵条 纹或细 网纹。 花果期 4 一 10 月。 产 德钦、 贡山、 福贡、 中甸、 永胜、 丽江、 剑川、 鹤庆、 下关、 大理、 昆明、 嵩明、 路南和 东川; 生 于海拔 1 700 — 3 3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或 沟边、 路旁 的岩石 缝隙。 湖北、 湖南、 陕西、 甘肃、 四川、 贵州和 西藏有 分布。 不丹、 锡金、 尼泊尔 和印度 也有。 Sinocrassula indica 是一个 多变的 种群, 它 们的变 化幅度 很大, 极端的 个体差 异十分 明显, 但无 论在形 态上或 地理分 布上都 是割不 断的。 如 var. densirosulatum Praeg. , var. obtusifolium Frod. , 在 多数标 本的情 况下, 一些量 的差异 不是截 然的, 分 布区也 重叠。 S. H. Fu 建立的 S. techinensis 仅有 1 份 标本, 其区别 也只在 于种子 表面有 条纹及 隣片宽 四 方形, 这二 特征在 C. B. aarke(1878) 和 Fr6d. (1913) 对 原变种 的描述 中已有 记载。 在 云南、 四川、 西藏和 贵州的 许多标 本中, 花瓣、 萼 片甚至 苞片、 花梗、 叶 片和茎 上部具 多数紫 红色斑 点或红 色透明 的乳突 (如 图版 35), 仍属 此种。 2. 长 萼石莲 (中 国植 物志) 贡 山瓦松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Sinocrassula ambigua (Praeg. ) Berger in Engl. etPrantl. (1930) ;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ambiguum Praeg. (1921)* ; Frod. (1931) * , in Hand. -Mazz. (1931); S. indicum (Decne. ) Hamet var. ambiguum (Praeg. ) Ha met. (1929). 多年 生无毛 草本, 高 5 — 15 厘米。 须根 数条, 具多数 纤维状 侧根; 根茎长 2 — 7 厘米, 粗 3 — 5 (-10) 毫米, 具 2 — 5 分枝, 分枝长 1- 一 6 厘米, 粗 2 — 4 毫米, 灰白 色至灰 褐色, 每分 枝先端 生莲座 叶丛。 莲座状 叶片近 圆形、 倒 卵状圆 形至倒 卵形, 长 7 — 13 毫米, 宽 6 — 13 毫米, 先端 圆或具 短尖, 肉质, 全缘, 极厚, 无 叶柄。 不育枝 侧生, 短, 叶 密聚, 叶 片同莲 座叶。 花茎 顶生, 直立, 不 分枝, 疏 生叶; 茎 生叶下 部者对 生或近 对生, 上部 
142  云南 植物志  者 互生, 叶片 长圆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6 — 10 毫米, 宽 1.5 — 3. 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平截, 全缘, 灰 绿色, 无 叶柄。 伞 房花序 顶生, 长 1.5 — 2. 5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有 12 — 20 花, 排列 稀疏; 苞片 线状长 圆形, 其 他同茎 生叶, 但 较小; 花梗长 2 — 8 毫米, 紫色。 花 近 钟形; 萼片 5, 等长, 分离, 线状长 圆形或 披针状 线形, 长 3 — 4.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约 0.5 毫米 合生; 花瓣 5, 分离, 狭 卵形, 长为 萼片的 1/2 至近 等长, 红色、 深红 色或紫 红色; 雄蕊 5, 稍短于 花瓣, 花丝 三角状 线形, 花 药大, 宽 卵形; 憐片 5, 近 四 方形, 长 和宽约 0.5 毫米; 心皮 5, 直立, 长 1.5 — 2 毫米, 花 柱短。 瞢荚 直立, 具多 数 种子。 种子 长圆状 线形, 长约 0. 5 毫米, 宽不足 0. 1 毫米。 花果期 6 — 8 月 。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 000 — 2 800 (— 3 630) 米 的岩壁 缝或岩 石隙。 四 川西南 部有分 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钦。 3. 黄 花石莲 (中 国植 物志) Sinocrassula luteorubra (Praeg. ) H. Chuang, comb. nov. Sedum indicum (Decne. )Hamet var. luterubrum Preag. (1921 ) * ;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 Berger var. luteorubra (Praeg. ) S. H. Fu (1984). 3a. 黄 花石莲 (原 变种) var. luteorubra 多年生 (?) 无毛 草本, 高 10 — 25 厘米。 主 根长达 15 厘米, 粗达 5 毫米, 灰色, 有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茎 直立, 下 部粗达 5 毫米, 具 分枝, 肉质, 淡 红色, 有明显 的翅。 基 生莲座 叶丛较 疏松, 叶 片倒披 针形, 长 1.5 — 2. 5 厘米, 宽 0.8—1. 2 厘米, 先 端钝, 基 部 平截, 淡 红色; 茎生叶 互生, 叶片线 状倒披 针形, 下部 叶长达 4. 5 厘米, 宽约 7 毫米, 向上 渐小, 先 端纯, 基部 平截, 无柄。 伞 房花序 顶生, 长 3. 5-6. 5 厘米, 宽 4 一 6. 5 厘米, 多花 密集; 苞片 叶状, 但 较小; 花 序梗具 宽翅; 花梗 直立, 具翅 和密具 乳突, 比 花长或 近 等长。 萼片 5, 红色, 直立, 三角 状狭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先端渐 尖, 外面 密具细 乳突; 花瓣 5, 淡 黄色, 直立, 三角 状狭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宽约 1.7 毫米, 先端渐 尖并带 红色, 外面 密具细 乳突; 雄蕊 5, 长 4 一 4. 5 毫米, 花丝宽 线形, 白 色, 花药近 卵形, 黄 色转暗 褐色; 憐片 5, 近四 方形, 长 和宽约 0.7 毫米, 上端 微缺; 心 皮 5, 直立, 披 针形, 连同 花柱长 4 一 4. 5 毫米。 花期 7 — 8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300 — 3 700 米的岩 石隙。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3b. 圆 叶石莲 (变种 ) (中 国植 物志) 石莲福 氏变种 (植物 分类学 报), 滇 西石莲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var. forrestii (Hamet) H. Chuang, comb. nov. Sedum indicum (Decne. ) Hamet var. forrestii Hamet (1912) ; Praeg. (1919) ; Frod. (1931)';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Berger var. forrestii (Hamet)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与原 变种的 区别在 于上部 茎生叶 互生, 中部 和下部 茎生叶 对生, 叶片 全部卵 状近圆 形, 先端宽 急尖; 花黄 绿色; 植株高 30 — 60 厘米。 产 碧江、 维西、 丽江、 宁范: 生 于海拔 1 800 — 2 750 米的石 缝或石 崖隙。 模 式标本 采自 碧江。 标本 未见, 抄自原 描述。 
景天科  143  3c. 褐 斑石莲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maculosa H. Chuang (1997) . 花瓣 黄色, 萼片 和花瓣 先端渐 尖等特 征同原 变种, 区别 在于本 变种花 较小, 萼片长 2-2. 5 毫米, 花瓣长 3 — 3. 5 毫米, 萼片 和花瓣 具多数 徐黄色 斑点。 花果期 8 — 12 月 。 产 昆明、 安宁、 宜良、 富民和 蒙自、 屏边、 砚山、 勐腊; 生 于海拔 1 300 - -2 100 米 的林下 或山坡 的岩石 缝隙。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4. 异 叶石莲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5: 6-11 Sinocrassula diversifolia H. Chuang (1997). 无毛 草本, 高 40 — 50 厘米。 主 根长达 13 厘米, 上部粗 3 — 4 毫米, 具 侧根和 多数纤 维状 细根。 茎 直立, 粗壮, 基部粗 4 一 6 毫米, 不 分枝, 灰 绿色, 密具 紫红色 斑点, 尤其 下部。 基生莲 座叶丛 稀疏, 叶 片宽倒 卵形, 长 3 — 4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先 端圆, 基 部宽 楔形, 叶脉不 明显, 两面密 布褐色 斑点; 茎生叶 互生, 两型, 下部茎 生叶宽 倒卵形 至宽椭 圆形, 长 3 — 5 厘米, 宽 2 — 2. 7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宽 模形, 两面 密具紫 红色 斑点, 上 部莲生 叶狭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5 厘米, 宽 0.3 — 0.8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面 散生紫 红色的 斑点。 伞 房花序 顶生, 长 6 — 15 厘米, 宽 8 — 12 厘 米, 花序分 枝具或 宽或狭 的翅: 苞 片同最 上部茎 生叶, 较小; 花梗 直立, 比 花长, 具宽 翅。 萼片 5, 直立, 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绿色; 花瓣 5, 披 针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黄色, 里面 具紫红 色细 斑点; 雄蕊 5, 长 2. 5 — 3 毫米, 花丝粗 线形, 白色, 具紫 红色细 斑点, 花药 心状长 圆形, 长约 0.8 毫米; 鳞片 5, 宽四 方形, 长 0. 3 — 0.5 毫米, 宽 0. 5 — 0.7 毫米, 黄 白色; 心皮 5, 直立, 狭 卵形, 长 2. 5 — 3 毫米, 花柱 纤细, 长 0.5 — 1 毫米。 瞢荚 5, 直立, 具 多数 种子。 种子 卵状长 圆形, 长 0.7 — 0.8 毫米, 宽 0.2 — 0.3 毫米, 成熟时 棕色, 表面 具 10 — 12 条纵向 平行的 条纹。 花果期 8 — 11 月 。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500-2 700 米的沟 边岩壁 上或深 沟杂木 林中岩 石上。 5. 云 南石莲 (中 国植 物志) Sinocrassula yunnanensis (Franch.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 中 国植物 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Crassula yunnanensis Franch. (1896), (1922) ; Sedum indicum (Decne. ) Hamet var. yunnanensis (Franch. ) Hamet (1913), (1921); Praeg. (1921)* ; Frod. (1931)\ 小 草本, 植株被 柔毛, 高 5 — 10 厘米。 主根 细长, 长达 10 厘米, 粗约 1 毫米, 有侧 根 和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茎 直立, 不 分枝, 被 柔毛。 基生 莲座叶 丛小, 直径 2. 5 — 3. 5 厘米, 叶片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1.2 — 2. 5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短 尖头, 基部 渐狭, 密 被毛; 茎生叶 互生, 倒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基部 平截, 被毛, 无柄。 伞房花 序 顶生, 长约 3 厘米, 宽约 2. 5 厘米, 密 生花; 苞 片倒披 针形, 叶状, 但 较小, 被 柔毛; 花梗 直立, 通常比 花长, 密被 柔毛。 萼片 5, 三 角状披 针形, 长约 1.8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外 面密被 柔毛; 花瓣 5, 黄绿色 (? ),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外面具 乳突; 雄蕊 5, 长约为 花瓣的 2/3, 花丝 钻形, 花药近 圆形; 錄 
144  云南 植物志  片 5, 近正 方形, 上端 微凹; 心皮 5, 直立, 近披 针形, 长约 2 毫米, 花 柱短。 花果期 9 月 前后。 产 大理和 东川; 生 于海拔 2 500 — 2 700 米的岩 石缝。 模式 标本采 自大理 苍山。 4. 红 景天属 Rhodiola L. 多年生 草本, 具 发达的 根颈。 根颈 肉质, 通常 粗壮, 直立, 稀 横走或 斜升, 有时具 分枝, 先端大 多出土 并密生 憐片状 叶或基 生叶。 花茎发 自鳞片 状叶或 基生叶 腋内, 一年 生, 不 分枝, 老 茎有时 凋存。 茎生叶 多数, 互生, 单叶, 通常 全缘, 稀 具齿; 无 柄或有 时具 短柄。 花序 顶生, 密集 多花, 聚 伞状、 伞 房状、 聚伞圆 锥状或 聚伞伞 房状, 稀 单花, 大多 具叶状 苞片; 有 花梗。 花辐射 对称, 两性 或雌雄 异株, 有时 混生杂 性花, 4 一 5 (—6) 基数; 花萼 肉质, 4 一 5 (— 6) 裂, 萼筒 极短; 花瓣 与萼片 同数, 分离, 比花 萼长; 雄蕊 2 轮, 为花 瓣数的 2 倍, 对瓣生 的贴生 于花瓣 下部, 花丝 线形或 钻形, 花药 2 室, 雌花中 雄蕊 退化; 腺状 憐片与 花瓣同 数且对 瓣生, 线形、 长圆 形至四 方形, 极小; 心皮 与花瓣 同数, 基部 合生, 在雄花 中心皮 败育。 果为瞢 荚果, 具多数 种子, 种皮 褐色, 常 有纵条 纹。 约 90 种, 分布 于欧、 亚 和北美 的高寒 地区。 我国有 70 多种。 云南产 24 种, 主要分 布 于横断 山区。 本属 中有不 少种类 具有抗 缺氧、 抗 寒冷、 抗疲劳 和抗微 波辐射 等特殊 功能, 为 航空、 航天、 军事 医学、 运动医 学和卫 生保健 的重要 药材。 分种 检索表  花 1 (一 3) 朵 顶生, 两性; 花瓣 白色, 1. 报春 红景天 R. primuloides  1 (2) 基生叶 多数, 密集 呈长莲 座状; 植株高 2 — 7 厘米; 上 部边缘 啮蚀状 2 (1) 基 生叶不 发达, 呈憐 片状。 3 (34) 地面 上根颈 较短, 无 残枯的 老茎; 花 茎少; 叶 分裂、 具齿或 全缘。 4 (13) 花 两性; 叶 深裂、 浅裂或 具齿。 5 (12) 叶于整 个茎上 互生。 6 (7) 叶 深裂, 裂 片线形 2. 裂 叶红: S: 天 R. sinuata 7 (6) 叶边缘 具齿。 8 (9) 叶 线形或 倒披针 状线形 3. 粗茎 红彔天 R. wallicbiana 9 (8) 叶 卵形、 倒 卵形或 圆形。 10 (11) 叶柄长 0.4 — 1.4 厘米, 叶 片圆形 或宽倒 卵形; 花序无 乳突; 花瓣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6—8 (-11) 毫米, 宽 2. 5 — 3. 5 毫米, 具 长尖头 4. 昆明 红景天 R. liciae 11 (10) 叶近 无柄, 叶片 倒披针 形至倒 卵形; 花序具 乳突; 花瓣狭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9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急 尖或钝 S. 圣地 红景天 R. sacra 12 (5) 叶 于茎先 端聚生 6. 菊叶 红景天 R. chrysanthemifolia 13 (4) 花 单性; 叶 具齿或 全缘。 
景 天 科  145  14 (29) 叶 互生; 花 序通常 较小; 朞荚 直立, 不呈星 芒状。 15 (20) 花 紫色或 红色; 叶 卵形、 椭圆 形至近 圆形, 稀 较狭。 16 (17) 残留 花茎干 后变红 转黑; 花瓣长 5 — 7 毫米; 朞荚长 8 — 12 毫米; 叶椭 圆形至 近圆形 … 7. 大花 红景天 R. crenulata 17 (16) 残 留花茎 干后不 变黑; 花辦长 1.5 — 3. 5 毫米; 瞢荚长 3 — 4 毫米。 18 (19) 根颈长 2 — 7 厘米, 粗 0.5 — 3 厘米, 直立; 叶 长圆状 卵形、 卵 形至近 圆形, 边缘不 反卷, 无 柄 8, 柴 胡红: S: 天 R. bupleuroides 19 (18) 根 颈长达 10 厘米, 粗 3 — 5 毫米, 常 横走且 生根; 叶长 圆形披 针形、 线状椭 圆形、 线状披 针形 或稀狭 卵形, 边缘 反卷, 具短柄 9. 异色 红景天 R. discolor 20 (15) 花 黄色、 绿黄 色或绿 白色; 叶 线形、 线状披 针形, 极 稀狭倒 卵形。 21 (22) 茎、 叶背、 花 序密被 囊状腺 柔毛; 叶 缘反卷 10. 紫绿 红景天 R. purpureoviridis 22 (21) 植株 无毛。 23 (24) 花萼 紫色, 长于 花辩; 雄蕊比 花雜短 11. 健壮 红景天 R. robusta 24 (23) 花萼 绿色, 短于 花瓣; 雄蕊 长于或 等长于 花瓣。 25 (28) 植株高 10 — 60 厘米; 根颈 粗壮, 无根 出条; 花 茎粗; 叶片长 1.5 厘米 以上。 26 (27) 花茎 2 — 7, 平滑; 叶 线形, 长 1 一 3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基 部圆, 全缘; 花序无 乳突; 苞 片全缘 • 12. 多 苞红: S: 天 R. multibracteata 27 (26) 花茎 1 一 3, 上部具 乳突; 叶线 状倒披 针形至 狭倒披 针形, 长 1.5 — 8 厘米, 宽 2 — 15 毫米, 基部 楔形, 边缘 具齿; 花序具 乳突; 苞 片具齿 13. 大果 红景天 R. macrocarpa 28 (25) 植株高 2 — 5 厘米; 根 颈细, 粗 2 — 4 毫米, 具根 出条; 花茎 较细, 粗 0.7 — 1.1 毫米; 叶片 长不足 1 厘米 14. 高山 红景天 R. cretinii ssp. sino-alpina 29 (14) 叶 轮生; 聚伞 圆锥花 序大; 瞢荚 呈星芒 状或至 少花柱 外弯。 30 (31) 叶 线状长 圆形, 长 1.5 — 6. 5 厘米, 宽 2 — 10 毫米 15. 长 IS 红景天 R. forrestii 31 (30) 叶 卵形、 宽 卵形至 菱状卵 形或近 圆形, 宽 10 毫米 以上。 32 (33) 叶 卵状披 针形、 卵 形至宽 卵形, 长 3 — 12 厘米, 宽 1 一 7 厘米, 两面无 斑点, 草质, 网脉不 明显, 无 缘脉, 具 疏齿或 全缘; 瞢荚 直立, 仅上 部外弯 的星芒 状排列 16- 云南 红景天 R. yunnanensis 33 (32) 叶 宽卵状 菱形、 宽椭 圆状菱 形至近 圆形, 长 1.5 — 3. 5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两面具 褐色斑 点, 膜质, 网脉 明显, 具 缘脉, 有 粗齿; 瞢 荚向外 近平展 的星芒 状排列 17. 婉豆七 R. henryi 34 (3) 地面 上根颈 伸长, 具多数 残枯的 老茎; 花茎 多数; 叶 全缘, 稀 具齿。 35 (40) 叶片 线形或 披针状 线形, 长 为宽的 4 倍 以上。 36 (37) 花茎长 8 — 18 厘米, 光滑; 花序 多花; 花 较大, 花辦长 4 一 5 毫米; 雄 蕊伸出 花冠外 …… • 18. 长鞭 红景天 R. fastigiata 37 (36) 花茎长 2 — 5 厘米, 具 乳突或 粗糙; 花序 1 一 4 花; 花 较小; 雄蕊不 伸出花 冠外。 38 (39) 根 颈长, 不分 枝或少 分枝, 残枯 的老茎 呈节状 排列; 叶 片狭长 圆形或 线状披 针形; 萼片长 2. 5 — 3 厘米; 花辩长 3 — 4 毫米; 雄蕊 与花难 近等长 19. 优秀 红景天 R. nobilis 39 (38) 根颈 较短, 多 分枝, 残枯 的老茎 呈帚状 排列; 叶片 线形或 披针状 线形; 萼片长 1.5 — 2 毫米; 花鵜长 2. 5— 3 毫米; 雄蕊比 花港短 20. 粗糙 红景天 R. scabrida 40 (35) 叶片倒 卵形、 卵形、 椭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为宽的 2. 5 — 3. 5 倍。 41 (44) 植株 较高; 花茎长 5 — 30 厘米, 粗 1 一 3 毫米。 
146  云南 植物志  42 (43) 花茎长 15 — 30 (-50) 厘米, 密被短 腺毛; 叶片 先端常 具齿; 雄 蕊比花 冠短; 花瓣长 2. 5 — 4. 5 毫米 21. 须弥 红景天 R. himalensis 43 (42) 花茎长 5 — 12 厘米, 被 乳突; 叶片 全缘; 雄蕊 伸出花 冠外; 花瓣长 5 — 5. 5 毫米 22. 宽叶 红景天 R. venusta 44 (41) 植株 矮小; 花茎长 1.5 — 4 厘米, 粗 0.5 — 1 毫米。 45 (46) 花茎长 3 — 4 厘米, 光滑; 花序 多花; 雄蕊与 花瓣近 等长; 根颈粗 1 一 1.5 厘米, 覆 盖残枯 的 老茎, 先端 生鳞片 23. 德欤 红景天 R. atuntsuensis 46 (45) 花茎长 1. 5-2. 5 厘米, 密 被透明 乳突; 花序具 1 一 3 花; 雄 蕊短于 花瓣; 根颈粗 3 — 5 毫米, 无残枯 老茎, 整个密 生覆瓦 状排列 的憐片 24. 优美 红景天 R. concinna 1. 报春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6: 1-6 报春 景天、 侧 花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侧花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Rhodiola primuloides (Franch. ) S. H. Fu (1965); Ohba (1978), (1980)* ;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primuloides Franch. (1896) ; Hamet (1912) , (1929) ; Praeg. (1921)* ; Frod. (1930) * ,in Hand. -Mazz. (1931 )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5. pleurogynanthum Hand. -Mazz. (1922) , (1931 ) ; S. primuloides Franch. var. pleurogynanthum (Hand. -Mazz. ) Frod. (1930)*; Rhodiola pleurogynantha (Hand. -Mazz. ) S. H. Fu (1965). 多年生 草本, 高 2 — 7 厘米。 根圆 柱形, 延长, 向下略 渐狭, 上 部粗达 2 厘米, 有时 具 分枝; 根颈圆 柱形, 粗达 1 厘米, 长达 10 厘米, 具分枝 或稀不 分枝。 基生叶 多数, 密 集, 呈长莲 座状, 莲座叶 丛直径 1 一 3 厘米; 叶片横 向宽椭 圆形、 近 圆形、 卵形、 菱状卵 形、 长圆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2 — 10 毫米, 宽 1.5 — 10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渐 狭入叶 柄, 边缘全 缘且略 加厚, 通常具 透明、 半 圆形的 乳突, 两面 无毛, 绿色 常带紫 红色, 中 脉 在背面 凸起, 在 表面不 明显; 叶柄 扁平, 无毛, 长 3 — 7 毫米, 中部 宽不足 1 毫米, 向 基 部渐宽 成鞘, • 下部 叶枯萎 后留下 鳞片状 的基生 叶鞘, 叶鞘三 角形或 三角状 卵形, 带褐 色, 中肋 明显, 密集覆 瓦状紧 贴于根 颈上, 最后仅 有中肋 残留。 花茎近 直立, 1 至 数条, 生 自莲座 叶的叶 腋内, 圆 柱形, 高 2 — 4 厘米, 粗 0.5 — 1 毫米。 茎生叶 少数, 互生, 叶 片狭 倒卵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2 — 10 毫米, 宽 1.5 — 5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 渐狭, 全缘, 两面 无毛, 具短 抦或近 无柄。 单花 顶生, 稀 2 或 3 花, 直立; 苞片 叶状, 与茎生 叶同; 花 梗 极短或 近无。 花 两性, 5 数, 花 期直径 5 — 8 毫米; 花萼 绿色, 长 3 — 5 毫米, 5 深裂至 近 基部, 裂片披 针形、 狭卵 形或三 角状长 卵形,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边缘通 常 全缘, 无毛; 花瓣 5, 白色, 有 时粉红 色或深 红色, 卵 形或宽 卵形, 有时倒 卵形, 长 5 — 10 毫米, 宽 3 — 5 毫米, 边 缘上部 具不规 则的流 苏或啮 蚀状, 基 部短渐 狭或具 短爪; 雄蕊 10, 比花 瓣短, 花丝 钻形,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3 — 7 毫米, 花 冠上着 生的长 2 — 5 毫米, 花 药 基着, 卵形, 长约 1 毫米, 黄色; 憐片 方形、 长圆状 倒卵形 或宽倒 卵形, 长 0.5 — 1 毫 米, 先端 平截或 微凹; 子房 上位, 长 5 — 8 毫米, 心皮 5, 直立, 卵状长 圆形, 先端 渐狭, 近基部 合生, 花 柱短。 瞢葵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近长 圆形, 长不足 1 毫米。 花果期 5 — 10 月。 产 碧江、 丽江、 大理和 巧家; 生 于海拔 2 900 — 3 700 (-4 450) 米的岩 石隙。 四川 西 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 
图版 36 1—6. 报春 红景天 Rhodiola primuloides (Franch. ) S. H. Fu, 1. 植株, 2. 花, 3. 花难和 雉蕊' 4. 心皮, 5. 蛾片, 6. 基 生叶, 7—11. 裂叶 红景天 R. sinuata (Royle ex Edgew. ) S. H. Fu. 7. 植 株, 8. 花, 9. 花辦和 雄蕊, 10. 心皮, 11. 蝌片。 (吴锡 麟绘) 
148  云南 植物志  2. 裂叶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6: 7 — 11 深波线 叶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Rhodiola sinuata (Royle ex Edgew. )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in Hara (1979) ,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Sedum sinuatum Royle (1835), nom. nud. ; Edgew. (1846) ; H. Ohba (1975), sub syn. ; S. lineari folium Royle var. sinuatum (Royle ex Edgew. ) Harriet (1926) ; Frod. (1930)*, in Hand. -Mazz. (1931); Kitam. (1955) . 多年生 草本。 主 根长达 18 厘米, 上 部粗达 6 毫米, 匍匐, 具少数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干时灰 褐色; 根颈 直立或 上升, 长 1 一 2 厘米, 粗 3 — 5 毫米, 先端生 1 一 6 花茎和 密集的 麟 片状基 生叶。 鱗 叶长三 角形, 长 2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干时 锈色。 花茎 直立或 上升, 长 10 — 15 (-30) 厘米, 粗 0.5 — K 一 2. 5) 毫米, 不 分枝, 圆 柱形, 黄 绿色, 常 被微乳 突或 平滑, 整个疏 生叶。 叶 互生, 稍 肉质, 黄 绿色, 无柄, 叶 片轮廓 椭圆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3 — 5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羽状 深裂或 全裂, 裂片 线形, 宽 1 一 2 毫米, 全缘 或再次 深裂。 聚 伞花序 顶生, 有 3 — 9 花, 长 1 一 2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巷片 披针状 线形, 比 叶小, 边缘 全缘或 浅裂; 花梗长 1 一 3 毫米, 密生微 乳突。 花 两性; 萼片 5, 狭 披针状 线形, 长 3 — 4. 5 毫米, 基 部宽约 1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黄 绿色; 花瓣 5, 披 针形、 狭椭 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6 — 8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全缘, 绿 白色; 雄蕊 10, 比 花瓣稍 短或近 等长, 花丝 丝状, 白色, 花 药卵状 心形, 长约 0.7 毫米, 深紫 红色转 黄色; 鳞片 5, 近正 方形, 长 和宽约 0.7 毫米, 上端 平截或 微凹, 深黄 色或淡 黄色; 雌蕊长 5 — 6 毫米, 淡 绿色, 心皮 5, 直立, 狭披 针形, 花 柱细, 长 1.5 — 2 毫米。 瞢荚 直立, 长约 6 毫米。 种子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0.8 毫米, 褐色。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 300 — 3 340 (-4 300) 米的 山坡岩 石缝中 或灌丛 草坡。 西藏有 分布。 巴基 斯坦东 南部、 克什 米尔、 印度 北部和 尼泊尔 也有。 3. 粗茎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豺帚 (改订 植物名 汇), 粗 干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Rhodiola wallichiana (Hook. )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1979), (1980) * ; 中国 植物志 (1984)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on, FL Bhutan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Sedum xvallichianum Hook. (1844) ; Hook. f. et Thorns. (1858) ; Weibel (1958); Hara (1966); H. Ohba (1975)* ; S. crassipes Wall. (1832), nom. nud. ; Hook, f. et Thorns. (1858); Maxim. (1883), sub nota; Diels (1901); Praeg. (1921)、 Marq. (1929); Frod. (1930)* , p. p. , in Hand. -Mazz. (1931), (1942); Kitam. (1955). excl, sp. cit. ; S. asiaticum var. ivallichianum auct. non Hook. :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 Chamaerhodiola crassipes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 Nakai (1934) ; Rhodiola crassipes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 A. Boriss in Fl. URSS (1939). 3a. 粗茎 红景天 (原 变种) 图版 37: 1-7 var. wallichiana 
图版 37 1 — 7. 粗茎 红景天 Rhodiola wallichiana. (Hook. ) S. H. Fu van Wallichiana, 1. 植株, 2. 花, 3. 花» 和雄蕊 , 4. 心皮, 5. 蛾片, 6. 蒡片, 7. 叶片, 8— 13. 菊叶 红景天 R. chrysanthemifolia (levl. ) S. H. Fu. 8. 植株, 9. 花, 10. 花 le 和雄 蕊. 11. 心皮, 12. 片, 13. 萼片。 (肖 溶绘) 
150  云南 植物志  多年生 草本。 根圆 柱形, 长达 18 厘米, 灰褐 色., 具 纤维状 细根; 根颈近 直立或 上升, 长达 10 厘米, 粗 0.7 — 1.5 厘米, 通常不 分枝, 先端生 5 — 7 花茎和 密具憐 片状基 生叶。 憐叶三 角形至 卵状三 角形, 长 3 — 7 毫米, 宽 2 — 5 毫米, 先端 急尖, 纸质, 锈色。 花茎 直立, 长 7 — 18 (—30) 厘米, 粗 1 一 2. 5 毫米, 不 分枝, 通常 平滑, 淡黄 绿色, 整个密 生叶。 叶 互生, 上部 叶排列 较密, 下部叶 疏离, 基部近 无叶, 叶片厚 纸质, 线形 至倒披 针状 线形, 长 0.5 — 2. 3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渐狭, 表面黄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边缘 上部具 顶离、 不 规则的 细齿, 中 脉细, 侧脉 数条, 近 平行, 极细; 叶 柄无。 伞 房 状花序 顶生, 长 0.7 — 1.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有 6 — 12 花, 密集; 苞片 与上部 叶 相同, 但 较小; 花梗 粗壮, 长 1 一 3 毫米。 花 两性; 萼片 5, 绿色, 三角状 线形, 长 5 — 8 毫米, 基部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圆 且常带 红色, 近 直立; 花瓣 5, 淡 红色、 淡 绿色或 黄 白色, 狭椭 圆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2 — 2.5 毫米, 先 端圆, 全缘, 近 直立; 雄蕊 10, 稍长于 花瓣, 花丝 线形, 白色, 花药卵 珠形, 长约 0.5 毫米, 暗紫 红色; 麟片 5, 近长方 形, 长约 1 毫米, 先端 微凹, 淡黄 色或橙 黄色; 雌蕊长 8 — 12 毫米, 淡 绿色, 心皮 5, 直 立, 狭椭 圆状披 针形, 花 柱细, 长 2. 5 — 3. 5 毫米, 稍 外弯。 瞢荚 5, 直立, 狭椭 圆形, 长 10-12 毫米, 中部宽 1—1. 5 毫米。 种子 多数, 椭 圆形, 具翅, 长约 1 毫米, 褐色。 花 果期 8 — 10 月。 产 德钦、 贡山; 生 于海拔 2 500 — 3 800 米的 山坡岩 石隙。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北 部和克 什米尔 也有。 3b. 大 株粗茎 红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粗茎红 景天大 株变种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cholaensis (Praeg. )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橫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3). Sedum eras si pes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var. cholaense Praeg. (1919).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植 株高达 40 厘米, 灰 绿色; 花序较 多花且 密生; 萼片 线形, 花瓣 绿色, 线 状倒披 针形; 鳞 片近四 方形, 猩 红色。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 500 米 左右的 山坡;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锡金 也有。 4. 昆明 红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丽西 红景天 (植物 分类学 报), 扇 叶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Rhodiola liciae (Hamet)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1980)* ; 中 国植物 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edum liciae Hamet (1909); Frod. (1930)*. 多年生 草本。 主根 延长, 上部具 数条粗 侧根, 纤维 状细根 极多, 暗 褐色; 根颈长 1 一 2. 5 厘米, 粗 0.5 — 1 厘米, 匍匐 生根或 上升, 先端生 花茎和 密盖憐 片状基 生叶。 憐叶卵 形, 长 1.5 — 2.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钝, 褐色。 花茎 2 — 5, 长 8 — 18 厘米, 粗 1 一 1.5 毫米, 直立, 不 分枝, 平滑, 整个疏 生叶。 叶 互生, 叶片近 圆形、 宽倒卵 形或匙 形, 长 0.6 — 2. 3 厘米, 宽 0.5 — 2 厘米, 先 端圆, 基部 渐狭, 边缘 上部具 圆齿, 表面绿 色, 背面白 绿色, 两面 平滑, 中脉 和侧脉 极细, 在 背面不 明显; 叶柄 扁平, 长 0.3 — 1.4 厘米, 无毛。 聚 伞花序 顶生, 长 1 一 2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有 7 — 21 花, 排列 密集; 
景天科  151  苞片 叶状, 倒卵 形至线 状倒披 针形, 比 叶小, 边 缘具线 圆齿至 全缘, 近 无柄; 花梗长 1 一 3 毫 米或近 无梗, 平滑。 花 两性; 萼片 5, 狭三 角形, 长 3 — 6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 急尖或 渐尖, 全缘, 绿色, 无毛; 花瓣 5, 白色,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6 — 8 (-11) 毫米, 宽 2. 5 — 3. 5 毫米, 先 端具长 1 一 2 毫 米的长 尖头, 边缘 全缘或 稀微啮 蚀状; 雄蕊 10, 稍短于 花瓣, 花丝 线形, 花药长 圆形; 憐片 5, 近长 方形, 长约 1 毫米, 宽约 0.6 毫 米, 先端 微缺; 雌蕊长 5 — 6 毫米, 心皮 5, 卵状长 圆形, 直立, 花 柱长约 2 毫米。 朞葵 直立, 长 6 — 8 毫米。 种子长 圆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褐色。 花果期 9 一 11 月。 产 昆明、 富民; 生 于海拔 2 400 米左 右的山 坡石灰 岩上。 模式 标本采 自昆明 西山。 5. 圣地 红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圣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全瓣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Rhodiola sacra (Prain ex Hamet) S. H. Fu (1965); H. Ohba (1975), in Hara et al.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Sedum sacrum Prain ex Hamet (1926), pro syn. ; H. Ohba (1974), (1975) * ; S. lineari folium Royle var. sarcum (Prain ex Hamet) Hamet (1926) ; Frod. (1930) " ; Rhodi- ola chrysanthemi folia (Levi. ) S. H. Fu ssp. sacra (Prain ex Hamet) H. Ohba (1980), p. p. excl. syn. R. tsuianae S. H. Fu; R. alterna S. H. Fu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多年生 草本。 主根长 7- - 35 厘米, 上 部粗达 1 厘米, 向下 渐狭, 具少 数侧根 和纤维 状 细根, 褐色; 根颈 直立, 长 1 一 3 (— 6) 厘米, 粗 0.5 — 1.5 (— 2) 厘米, 具 2 — 4 分 枝或不 分枝, 先端生 i 一 6 花茎, 上部 密盖憐 片状基 生叶。 鱗叶 长三角 形或披 针形, 长 3 — 6 毫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全缘, 锈色, 纸质。 花茎 上升或 直立, 长 7 — 20 厘米, 粗 1 一 1.5 毫米, 不 分枝, 圆 柱形, 绿色, 有时带 红色, 通常具 乳突或 平滑, 整个疏 生叶。 叶 互生, 稍 肉质, 倒 卵形、 倒 卵状长 圆形、 椭圆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1 一 2. 5 厘米, 宽 0. 6 — 2 厘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 渐狭, 边缘具 圆齿、 银齿 或有小 裂片, 表面绿 色或黄 绿色, 背 面 稍淡, 厚 纸质, 中 脉和侧 脉微突 起且有 时稍带 红色, 叶柄短 而扁平 或无。 聚伞 花序顶 生, 长达 3 厘米, 宽达 3. 5 厘米, 有 4 至 多花, 排列 密集; 1; 片 叶状, 较小; 花梗长 1 一 4 毫米, 具 乳突或 平滑。 花 两性; 萼片 5, 狭三 角形, 长 3. 5 — 5 毫米, 基部宽 1 一 1.2 毫 米, 先 端圆, 绿色, 有时带 红色; 花瓣 5, 狭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9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钝或具 短尖, 边缘全 缘或上 部略啮 蚀状, 白色、 淡红 色或淡 黄色; 雄蕊 10, 与花瓣 近 等长或 稍短, 花丝 钻形, 压扁, 淡黄 白色, 花 药卵状 心形, 紫 红色, 成熟时 黄色; 憐 片 5, 近正 方形, 长不足 1 毫米, 上部 微缺或 平截, 红 橙色; 雌蕊长 4 一 6 毫米, 白色, 心 皮 5, 狭披 针形, 花 柱细, 长约 1.5 毫米。 瞢荚 直立, 长 5 — 6 毫米。 种子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1 毫米, 褐色。 花果期 8 — 10 月 。 产 德饮、 中甸; 生 于海拔 2 700 — 4 100 米 的山坡 石缝。 西藏有 分布。 尼泊尔 也有。 6. 菊叶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7: 8-13 菊 叶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Rhodiola chrysanthemifolia (Levi. ) S. H. Fu (1965); H. Ohba (1980)', excl. 
152  云南 植物志  Sedi dielsiani et S. ovatisepali ;中国 植物志 ( 1 984 ) • ;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 1 984 ) ; Grierson , F1. Bhutan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trifidum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var. balfouri Hamet (1912) ; Praeg. (19 2 1) ; 5 . trifidum var . forrestii Hamet (19 12) ; S . chrysanthemi folium Levi . ( 1913) ; S . linearifolium Royle var . balfouri ( Hamet ) Hamet (1913) ; Frod . ( 1 926) » (1 9 3 )* , in Hand . - Mazz . (1931); Berger in Engl . et Prantl . ( 1 9 3 ) ; Lauener ( 1 9 7 0) ; S . linearifolium Royle var . forrestii ( Hamet ) Hamet (1913) ; S . linearifolium Royle var . ovatisepalum Hamet (1926) ; Frod . (1930)* ; Hara (19 6 6) ; 5. ovatisepalum ( Hamet ) H . Ohba (1 9 7 5 )* ; Rhodiola avatisepala ( Hamet )S. H. Fu( 1 965 ) ; H. Ohba inHara ( 1 97 9 ) ; 中国 植物志 (1 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 993 ) ; H. Koba etal. ( 1 994); Sedum ovatisepala var . chingii S . H . Fu ( 1 9 6 5 ) ; 中 国 植物志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主 根长达 23 厘米, 粗达 1 厘米, 匍匐, 具少数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干 时棕 褐色; 根颈 直立或 上升, 长 1 一 2 厘米, 粗 0.5 — 1 厘米, 先端生 1 一 15 个花 茎和密 集的憐 片状基 生叶。 憐叶三 角形或 三角状 卵形, 长 2 — 5 毫米, 宽 1 一 4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全缘, 坚 纸质, 干时黑 褐色。 花茎近 直立, 长 3 — 26 厘米, 基部粗 0.5 — 3 毫米, 不 分枝, 圆 柱形, 黄绿 色或淡 绿色, 平 滑或具 乳突。 叶 互生, 聚生 于茎顶 或上部 1/4, 极 伸展, 叶片长 圆形、 长 圆状倒 卵形、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1 一 7 厘米, 宽 0.5 — 4 厘米, 先端钝 或圆, 基部 模形, 边 缘羽状 浅裂或 圆裂, 表面绿 色或黄 绿色, 背面白 绿色, 厚纸 质, 中脉 在表面 微凹, 具 侧脉; 叶柄 扁平, 长 0.5 — 4. 5 厘米。 聚伞 花序伞 房状, 长 1 一 2 厘米, 宽 1 一 4 厘米, 多花 密集; 苞 片和小 苞片倒 卵形、 倒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10 毫米, 先端钝 或圆, 基部 楔形, 边缘全 缘或波 状或具 浅齿; 花梗长 2 — 8 毫米, 具小乳 突或 平滑。 花两性 ;萼片 5, 黄绿色 ,线状 三角形 、狭三 角形、 三角状 卵形或 卵形, 长 2. 5-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和边 缘常带 红色; 花瓣 5, 狭长 圆状披 针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5 — 7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圆或 钝并具 尖头, 全缘 或稀啮 蚀状, 花期 伸展, 里面 白色, 外面淡 绿色、 黄色、 黄白 色或红 绿色、 红色; 雄蕊 10, 稍短于 花瓣, 花丝 线形, 近 白色, 花药卵 圆形, 紫 红色转 黄色; 娥片 5, 近长 方形, 长 0.5 — 0.8 毫米, 宽 0.4 — 0.7 毫米, 上端 微凹或 平截, 黄色; 雌蕊长 5 — 6 毫米, 白 绿色, 心皮 5, 直立, 花柱长 1 一 2 毫米, 略 外弯。 瞢荚 5, 披 针状, 长 6 — 8 毫米, 直立, 具多数 种子。 花果期 7 — 10 月 。 产 德欽、 中甸、 丽江、 兰坪、 鹤庆、 洱源、 大理、 漾濞、 腾冲、 景东、 大姚、 禄劝、 富民、 巧家 等地; 生 于海拔 (2 000 —) 2 800 — 4 500 米的 岩石缝 隙中。 四川 西部、 西藏 南部至 东部有 分布。 不丹、 锡金、 尼泊尔 、印 度北部 和缅甸 西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巧家。 7. 大花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8: 1-5 宽叶 景天、 圆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宽瓣 红景天 (植物 分类学 报), 圆 齿红景 天 (西 藏植 物志) Rhodiola crenulata (Hook. f. et Thorns. ) H. Ohba (1976), (1978), in Hara (1979),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on, F1. Bhutan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图版 38 1—5. 大花 红景天 Rhodiola crenulata (Hook. f. et Thorns. ) H. Ohba, 1. 雌株, 2. 雄花, 3. 雄花 辨和 雄兹. 4. 心皮, 5. 鳞片, 6—12. 紫绿 红景天 R. purpureoviridis (Praeg. ) S. H. Fu, 6. 雄 株, 7. 茎和 茎生叶 部分, 8. 雄花, 9. 雄 花辦和 雄蕊, 10. 雌花, 11. 果, 12. 蝌片。 (肖 溶绘) 
154  云南 植物志  (1994). Sedum crenulatum Hook. f. et Thorns. (1858);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H. Ohba (1975)*; S. rotundatum Hemsl. (1896); Hamet (1913); Praeg. (1921) * ; Frod. (1924) , in Hand. -Mazz. (1931) ; S. rotundatum Hemsl. var. oblongatum Marq. et Airy Shaw ex Marq. (1929) ; S. bupleuroides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var. rotundatum (Hemsl. ) Frod. (1930), (1942) ; S. euryphyllum Frod. in Hand. -Mazz. (1931), ( 1935) * ; S. megalanthum Frod. (1935)' , (1935), (1943) ; Rhodiola rotundata (Hemsl. ) S. H. Fu (1965); R. euryphylla (Frod. ) S. H. Fu (1965).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形, 长达 20 厘米, 上 部粗达 1.5 厘米, 向下 渐狭, 根 皮灰褐 色, 里面具 粉红色 花纹; 根颈 短粗, 长 1 一 4 厘米, 粗达 3 厘米, 上 部有或 多或少 老花茎 的 残余, 先端 密生鳞 片状基 生叶。 麟 叶宽三 角形或 卵形, 长 6 — 10 毫米, 宽 5 — 9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全缘, 锈色, 厚 膜质至 纸质。 花茎多 或少, 常 呈扇状 排列, 长 10 — 25 (-40) 厘米, 粗 0.3 — 0.6 (-10) 毫米, 不 分枝, 无毛, 平滑, 初为黄 绿色, 后转紫 红色, 枯 萎后 变黑色 并略具 光泽。 叶 互生, 上 部叶密 集近覆 瓦状, 下 部叶较 稀疏, 叶片椭 圆形、 宽 椭圆 形至近 圆形, 长 1 一 3. 8 厘米, 宽 0.7 — 2. 6 厘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短 渐狭, 边缘 全缘、 波状 或具细 圆齿, 稍 肉质, 黄绿 色或淡 绿色, 边 缘和先 端带紫 红色, 中脉不 突起, 侧脉 极细; 叶 柄短、 宽, 长 和宽仅 1 一 2 毫米, 扁平。 花序伞 房状, 顶生, 多花 密集; 花 序梗 极短, 平滑; 苞片 数枚, 叶状, 但 较小和 较狭, 无柄; 花梗长 3 — 5 毫米, 果期达 1 厘米, 平滑。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萼片 5, 红 色或紫 红色, 线状三 角形、 线 状披针 形或线 状椭 圆形, 长 2. 5 — 3. 5 毫米, 宽 0.6 — 1 毫米, 先 端钝, 近 直立; 花瓣 5, 红色, 狭倒披 针形或 狭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宽 1 一 1.2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全缘, 伸展; 雄 蕊 10, 稍长于 花瓣, 花丝 丝状, 淡 红色, 花 药卵状 心形, 紫 红色, 成熟 时转深 黄色; 麟 片 5, 红色, 长方形 至近正 方形, 长 1 一 1.2 毫米, 宽 0.6 — 0.9 毫米, 上端 微缺; 雌蕊败 育; 雌花: 花瓣近 直立, 无 雄蕊, 雌蕊长 7 — 10 毫米, 心皮 5, 淡 红色, 花 柱短, 其他同 雄花。 瞢荚 5, 暗 红色或 褐色, 长 8 — 12 毫米, 直立, 宿存,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种子 数枚, 红 褐色, 狭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花果期 6 — 9 月。 产 德饮、 中甸、 丽江、 宁范; 生 于海拔 2 800 — 4 600 米 的林下 沟边、 山坡或 草坡等 处的石 缝中。 四川、 西藏有 分布。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 印 度北部 也有。 8. 柴胡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9: 1-7 柴 胡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伸长红 景天、 不丹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Rhodiola bupleuroides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in Hara (1979),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on,Fl. Bhutan (1987)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 H. Koba et al. (1994). Sedum bupleuroides Wall. (1832), nom. nud. ; Hook. f. et Thorns. (1858);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Praeg. (1921)* ; Frod. (1924), (1930)*, excl. var. discolor (Franch. ) Frod. et var. rotundatum (Hemsl. ) Frod. (1942), in Hand. -Mazz. (1931), (1942), (1943) , cum var. parvum Frod. ; Kitam. (1955) ; Weibel (1958); Hara 
图版 39 1—7. 柴胡 红景天 Rhodiola bupleuroides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 S. H. Fu, 1, 雌株下 部, 2. 雌株 上部, 3. 雄花, 4. 雄 花辯和 雄蕊, 5. 雌花, 6. 心皮, 7. 蝌片; 8 — 13. 异色 红景天 R. discolor (Franch. ) S. H. Fu, 8. 雄株, 9. 雄花, 10. 雄 花辩和 雄蕊, 11. 雌花, 12. 心皮, 13. 麟片。 (肖 溶绘) 
156  云南 植物志  (1971); H. Ohba (1975)* ; S. elongatum Wall. (1832), nom. nud. ; Hook. f. et Thorns. (1858);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Praeg. (1921)' ; Hara (1971), non Ledeb. (1843) ; S. cooperi Praeg. (1919), non Clemenc. (1868) ; S. bhutanense Praeg. (1921) * ; S. bhutanicum Praeg. (1921) ; Rhodiola hookeri S. H. Fu (1965) ; R. hbutanica (Praeg. ) S. H. Fu (1965) ; ■Se^fwrn hookeri (S. H. Fu) Balakr. (1970) ; Rhodiola purpure- oviridis (Praeg. ) S. H. Fu ssp. phariensis (H. Ohba) H. Ohba (1981). 多年生 草本。 主根长 10 — 25 厘米, 上部粗 0. 2-1. 5 厘米, 具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根 颈 直立, 长 2 — 7 厘米, 粗 0.5 — 3 厘米, 先端生 1 一 3 花茎和 密盖鳞 片状基 生叶。 憐叶三 角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2 — 8 毫米, 宽 0.4 — 6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全缘, 锈色。 茎直 立, 不 分枝, 长 5 — 40 厘米, 粗 1.5 — 3 毫米, 无毛, 绿 色或带 红色。 叶 互生, 叶 片长圆 状 卵形、 卵形、 宽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0.5 — 1.5 厘米, 宽 0. 3-1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 部圆或 耳状, 稀 楔形, 边缘 全缘或 具少数 细齿, 表面深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中脉 在背面 微 突起, 侧脉不 明显, 下部叶 变小; 叶 柄无。 聚伞圆 锥花序 顶生, 有少至 多花; 苞片叶 状, 较小; 花梗长 2 — 5 毫米, 无毛。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萼片 5 (— 4), 直立, 紫 红色, 线形至 披针状 线形, 长 0.5 — 1 毫米, 宽约 0.2 毫米; 花瓣 5 (— 4), 常 反折, 紫 红色、 红 色、 红褐 色或稀 黄色, 披针形 或稀狭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 0.5 — 0.7 毫米, 先 端钝; 雄蔬 10 (— 8), 与 花瓣近 等长或 稍短, 花丝 线形, 紫 红色, 花药 卵形, 紫 红色, 成熟时 变 黄色; 憐片 5 (— 4), 暗 紫色, 长圆 形至近 方形, 长 0.3 — 0.5 毫米, 先端 微凹; 雌蕊 极小, 不 发育; 雌花: 萼片 直立, 狭披 针形, 长 1 一 1.2 毫米, 宽约 0.3 毫米; 花瓣 直立,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1.5 — 2 毫米, 宽约 0.3 毫米; 雄 蕊无; 雌蕊 淡绿带 红色, 心皮 5 (一 4), 长 0.5 — 2 毫米, 直立, 花 柱短, 其他同 雄花。 瞢荚 5 (— 4), 长 3 — 4 毫米, 绿 色转 红色, 成熟时 褐色, 先端 外弯。 种子 数枚, 红 褐色。 花果期 6 — 9 月。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丽江、 维西、 碧江、 大理和 会泽; 生 于海拔 3 000 — 5 100 米 的 林下、 灌 丛下或 草地的 石缝中 或山顶 石隙。 四川 西部和 西藏有 分布。 尼 泊尔、 锡金、 不 丹 及缅甸 也有。 9. 异色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9: 8-13 异色柴 胡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Rhodiola discolor (Franch. ) S. H. Fu ( 1965 ); H. Ohba ( 1978), in Hara (1979),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Sedum discolor Franch. (1896); Praeg. (1921) * , cum descr. add. p. p.; Frod. (1924); H. Ohba (1975)" ; S. bupleuroides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var. discolor (Franch.) Frod. (1930), in Hand. -Mazz. (1931).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形, 长达 20 厘米; 根颈 纤细, 长达 10 厘米, 粗 3 — 5 毫米, . 不分枝 或具少 分枝, 通常 横走并 生根, 褐色, 先端 生花茎 和具憐 片状基 生叶。 娥 叶长三 角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5 — 3.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全缘, 褐色。 花 茎 1 一 3, 直立, 不 分枝, 长 7 — 30 (-40) 厘米, 粗 1 一 2 毫米, 平滑, 常带紫 红色。 叶 互生,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线状椭 圆形、 线状 披针形 或稀狭 卵形, 长 0.5 — 2( — 2. 5) 厘 
景天科  157  米, 宽 0.2 — 0.5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 部圆或 楔形, 边缘 反卷, 具 疏齿或 全缘, 表面 绿色, 背面白 绿色, 中脉 在背面 突起, 侧脉不 明显, 下部叶 变小; 叶柄通 常短。 聚伞圆 锥花序 顶生, 有少至 多花; 苞片 叶状, 较小。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萼片 4 或 5, 上升, 长 三 角形, 长约 1 毫米, 宽约 0.2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4 或 5, 花期 反折, 红 色或红 褐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宽 0.8 — 1 毫米, 先 端钝; 雄蕊 8 或 10, 与 花瓣近 等长或 稍短, 花丝 线形, 紫 红色, 花药卵 圆形, 暗紫 红色, 成 熟时变 黄色; 憐片 4 或 5, 暗紫红 色, 长圆 形至近 方形, 长约 0.5 毫米, 先端 微凹; 心皮 直立, 紫 红色, 长约 1 毫米; 雌 花: 萼片长 1 一 1.5 毫米, 直立; 花瓣长 圆形, 长 2 — 3. 5 毫米, 伸展; 雄 蕊无; 心皮长 约 2 毫米, 花柱 叉开, 其他同 雄花。 瞢荚 直立, 长 3 — 4 毫米, 花柱 外弯。 花果期 6 — 8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维西和 禄劝; 生 于海拔 (2 800—) 3 400-4 2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 草 地或石 缝中。 四川 西部和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不丹、 锡金、 尼泊尔 也有。 模式 标 本采自 丽江。 本种 不丹、 锡金 记录可 能即是 Grierson, F1. Bhutan (1987) 479 定为 Rhodiola sher- riffii Ohbu 的 植物。 10. 紫绿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8: 6-12 紫 绿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Rhodiola purpureoviridis (Praeg. )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1981)* ;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 Sedum purpureoviride Praeg. (1917), (1921)* ; Frod. in Hand. -Mazz. (1931); S. bupleuroides Wall, ex Hook. f. et Thorns, var. purpureoviride ( Praeg. ) Frod. (1930), (1942); Rhodiola kirilowii (Kegel) Maxim, var. latifolia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主根长 7 — 10 厘米, 有时达 30 厘米, 上部粗 3 — 7 毫米, 向下 渐狭, 具 少数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褐色; 根颈 粗壮, 直立, 长 3 — 10 厘米, 粗 1.5 — 3 厘米, 通常 不 分枝, 褐色, 先端生 花茎和 密生隣 片状基 生叶。 鳞 叶宽卵 形或三 角形, 长 4 一 7 毫米, 宽 6 — 9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全缘, 褐色, 纸质。 茎 1 一 3, 稀达 5, 长 (6 —) 12-30 (-50) 厘米, 粗 1.5 — 3 毫米, 直立, 不 分枝, 常带紫 红色, 密 被囊状 腺柔毛 (腺体 常脱落 )。 叶 互生, 叶 片狭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4 厘米, 宽 2 —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圆, 边缘有 疏 齿并常 反卷, 表面深 绿色, 背面 浅绿, 叶背和 边缘具 囊状腺 柔毛, 中脉 在背面 突起; 叶 抦无。 聚伞 花序伞 房状, 顶生, 多花, 稍 密集; 花序 梗和花 梗密具 囊状腺 柔毛; 巷片同 上部茎 生叶, 但 较小。 花雌雄 异株或 偶有两 性花; 雄花: 花梗长 3 — 5 毫米; 萼片 5, 直 立或 伸展, 绿 色或黄 绿色, 狭披 针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5, 伸 展或 反折, 绿色、 黄 绿色、 黄 白色, 极 稀红褐 色或紫 红色,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宽 0.7 — 1 毫米, 先 端圆, 全缘; 雄蕊 10, 与 花瓣近 等长或 稍短, 花丝 线形, 紫 红色, 花 药近 圆形, 黄色, 成熟 时变紫 红色; 憐片 5, 长 圆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宽 0. 5 — 0.7 毫米, 先端 微缺, 暗 紫色; 心皮 5, 直立, 长 1.5 — 2 毫米, 绿色; 雌花: 萼片近 直立; 花瓣近 直立, 比雄蕊 的小; 雄 蕊无; 雌蕊 较长, 花柱 外弯, 其他同 雄花。 ^葵 5, 长 5 — 7 毫米, 
158  云南 植物志  绿色转 红色, 成 熟时黑 褐色,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外弯。 种子 数枚, 线形, 褐色。 花 果期 6 — 11 月。 产 德饮、 贡山、 福贡、 碧江、 中甸、 维西、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2 800 — 4 400 米 的 林下、 林缘、 灌 丛下、 山 坡草地 等的石 缝中。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滇西北 (丽 江? )。 11. 健壮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Rhodiola robusta (Praeg. )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Sedum robustum Praeg. (1921) '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多年生 草本。 根颈 直立, 粗壮, 粗 2 — 2. 5 厘米, 先 端生花 茎和鳞 片状基 生叶。 蟣叶 卵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直立, 褐色。 花茎 少数, 直立, 粗壮, 长 15 — 20 厘米, 粗 5 — 8 毫米, 不 分枝, 无毛, 自 基部至 先端密 生叶。 叶 互生, 叶片宽 线形, 长约 3 厘米, 宽约 4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渐狭, 边缘 全缘。 花序 顶生, 密集 多花, 直径约 3 厘米, 具 多数苞 片。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萼片 5, 线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先 端钝, 紫 色或仅 先端 紫色; 花瓣 5,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宽约 1 毫米, 绿色, 先 端钝; 雄蕊 10, 对瓣的 着生于 花瓣近 基部, 长约 2 毫米, 对萼 的长约 2. 5 毫米; 憐片 5, 卵形, 小; 心皮 5, 长约 1 毫米; 雌花 未见。 花期 9 月。 产 贡山、 维西; 生 于海拔 3 600 — 4 200 米的岩 石缝。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标本 未见, 抄自 Praeg. 1921。 12. 多苞 红景天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40: 1-5 Rhodiola multibracteata H. Chuang (1997). 多年生 草本。 根颈 直立, 粗壮, 长 5 — 8 厘米, 粗 1.5 — 3. 5 厘米, 先 端生花 茎和密 具憐 片状基 生叶。 憐 叶宽三 角形, 长 0. 6 — 1.3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先 端纯, 锈色。 花 茎 2 — 7, 直立, 粗壮, 不 分枝, 长 15 — 40 (-80) 厘米, 粗 0.4 — 1 厘米, 平滑, 生多 数叶。 叶 互生, 线形, 长 1.5 — 3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圆, 边缘 全缘, 表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无毛, 中 脉细, 在 背面微 突起, 无 叶柄。 聚伞花 序伞房 状, 顶生, 多花, 花 序轴不 明显, 具极多 苞片; 甚 片同茎 生叶, 密集, 稍超出 花序。 花 雌雄 异株; 雄花: 花梗长 2 — 5 毫米, 平滑; 萼片 5, 三角状 线形, 长 3 — 4 毫米, 宽约 0.8 毫米, 先 端钝, 直立或 伸展; 花瓣 5, 黄 绿色、 淡黄 色或白 绿色, 线 状倒披 针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5 — 7 毫米, 宽 1 一 1.2 毫米, 先 端钝, 直立或 伸展; 雄蕊 10, 长 6 — 8 毫米, 花 丝 线形, 花药卵 心形; 憐片 5, 近正 方形, 长 0.7 — 0.8 毫米, 宽 0.6 — 0.7 毫米, 先端微 缺; 心皮 5, 长 2.5 — 3 毫米, 中空; 雌花: 花梗长 1 一 2 毫米, 果期 延长, 平滑; 萼片、 花瓣、 鳞片与 雄花的 近似; 雄 蕊无; 心皮 5, 长 5 — 6 毫米, 具数枚 胚珠, 花柱长 0.5 — 1 毫米, 直立。 瞢荚 5, 直立, 长 8 — 10 毫米, 淡绿变 红转紫 红色, 嫁长 0.5 — 1 毫米, 直 立。 种 子狭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褐色。 花果期 6 — 9 月。 产 德钦、 中甸和 会泽; 生 于海拔 3 400 — 4 300 米的 林下、 杜鹃 灌丛下 的潮湿 地或沼 泽地、 水 沟边。 模式标 本采自 中甸。 
图版 40 1—5. 多苞 红景天 Rhodiola multibracteata H. Chuang, 1. 雌株, 2. 雄花' 3 . 雄 花維和 雄蕊' 4 ' 蝌片, 5. 心皮; 6 — 11. 大果 红景天 R. macrocarpa (Praeg. ) S. H. Fu, 6. 雌株 下部, 7. 雌株上 部, 8. 雄花, 9. 雄 花辦和 雄蕊, 10. 憐片' 11. 雌花。 (肖 溶绘) 
160  '云南 植物志  傅 书遐在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上册: 675 — 682 记 载狭叶 红景天 Rhodiola kirilowii (Kegel) Maxim. 在 德饮、 贡山、 维西、 中甸有 分布, 可能是 本种的 误定。 13. 大果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0: 6-11 Rhodiola macrocarpa (Praeg. )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1981)'; 中 国 植物志 (1984r;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p. p. Sedum macrocarpum Praeg. (1921) * , p. p. maj. , excl. Wilson 2527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H. Ohba (1975). 多年生 草本。 主 根长达 18 厘米, 上 部粗达 1 厘米, 肉质, 有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根 颈 直立或 上升, 长 3 — 6 厘米, 粗 0.8 — 1.5 厘米, 偶有 分枝, 先端 生花茎 和具鳞 片状基 生叶。 麟叶长 三角形 或宽三 角形, 长 2 — 4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 急尖, 全缘, 锈色, 厚 膜质。 花茎 1 一 3, 直立, 不 分枝, 长 10 — 50 厘米, 粗 2 — 7 毫米, 上部具 小乳突 。'叶 互生, 密集, 线 状倒披 针形至 狭倒披 针形, 长 1.5 — 8 厘米, 宽 0.2 — 1.5 厘米, 先端急 尖或 稀钝, 基部 渐狭, 边缘具 不整齐 的齿, 表面 绿色, 背面 淡绿, 中脉在 背面微 突起, 明 显具 侧脉和 网脉, 下部叶 变小, 最 下部叶 全缘, 均无 叶柄。 聚伞 花序伞 房状, 顶生, 多 花, 长 1.5 — 2. 5 (— 4) 厘米, 宽 2 — 5 (-7) 厘米; 花序 梗短, 具 乳突; 苞片同 上部茎 生叶, 远超出 花序, 小苞片 线形, 全缘。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花梗长 2 — 5 毫米, 密具乳 突; 萼片 5, 近 直立或 上升, 线形, 长 3 — 4. 5 毫米, 宽 0.5 — 0.8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黄 - 绿色; 花瓣 5, 近 直立至 伸展, 线形, 长 4 一 5. 5 毫米, 宽 0.8 — 1.2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全缘, 黄色、 淡 黄色、 黄 绿色或 绿色; 雄蕊 10, 直立, 长 7 — 9 毫米, 花丝 线形, 黄色, 花 药卵状 心形, 成 熟时紫 红色; 麟片 5, 长方形 或近正 方形, 长 0.8 — 1 毫米, 宽 0.3 — 0.6 毫米, 上端 微缺, 紫色; 雌蕊长 2 — 3 毫米, 心皮 5, 不育; 雌花: 花梗长 2 — 3 毫米, 密具 乳突; 萼片长 3. 5 — 5 毫米; 花瓣长 4 一 6 毫米; 雄 蕊无; 雌蕊长 6 — 8 毫米, 带 紫色, 具数枚 胚株, 花柱 明显, 其 他特征 与雄花 相同。 瞢荚 5, 长 0. 6-1 厘米, 黄 红色或 红色, 花 柱细, 长 1.5 — 2 毫米, 直立或 伸展。 种子长 圆状狭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花果期 6 — 10 月。 产 德欽、 贡山、 福贡、 碧江、 维西、 中甸; 生 于海拔 3 200 — 4 000 米的 林下、 灌丛 下或 山坡等 地的岩 石隙。 四川西 南部、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缅 甸北部 也有。 14. 高山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高山蔷 薇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Rhodiola cretinii (Hamet) H. Ohba ssp. sino-alpina (Frod. ) H. Ohba (1977), (1978),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4), Grierson, Fl. Bhutan (1987). Sedum roseum (L. ) DC. var. sino-alpinum Frod. in Hand. -Mazz. (1931) ; Rhodiola sino-alpina (Frod. ) S. H. Fu (1965) . 多年生 草本。 根 颈细, 粗 2 — 4 毫米, 具根 出条, 常 横走, 先端 出土并 生花茎 和蛾片 状基 生叶。 花茎 2 — 3, 上升或 直立, 高 2 — 5 厘米, 粗 0.7 — 1.1 毫米, 不 分枝, 先端被 微 乳突。 叶 互生, 叶 片长圆 状匙形 至狭倒 卵形, 长 5 — 9 毫米, 宽 2 — 3. 2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 渐狭, 边缘全 缘并具 乳突, 叶柄 近无。 聚 伞花序 顶生, 有 (一 1) 3 — 5 花, 具 苞片。 花雌雄 异株; 雌花: 萼片 4, 线状 匙形, 长 3 — 3. 5 毫米, 宽 0.7 — 0.8 毫米, 先端 
景天科  161  钝; 花瓣 4, 线状倒 披针形 至线状 匙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 0.9 — 1 毫米, 先 端圆, 淡绿 色或 白色; 雄 蕊无; 憐片 宽长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1.2 毫米, 宽 0. 6 — 0.8 毫米, 先端 微凹; 心皮 4, 长 5 — 6 毫米, 直立, 花柱长 1 一 1.3 毫米; 雄花: 雄蕊 远长于 花瓣, 心皮 不育, 其他 与雌花 的同。 花期 8 月 前后。 产德 铁和贡 山间; 海拔 4 300 — 4 400 米。 不丹、 锡 金也有 记录。 云 南标本 未见, 抄 自原 描述。 15. 长圆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1: 1-6 川滇 景天、 少花云 南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野洋参 (中甸 ) Rhodiola forrestii (Hamet)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yunnanense Franch , var. forrestii Hamet (1912), ut "forrestii"; Praeg. (1921), (1929);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Frod. (1930)', in Hand. -Mazz. (1931) ; S. yunnanense var. muliense Frod. (1935) * ; S. yunnanense var. strictum Frod. (1935) • ; S. yunnanense var. oblanceolatum Frod. (1935) * ; Rhodiola yunnanensis subsp. forrestii (Hamet) H. Ohba ( 1982 ) * ; Sedum yunnanense var. papillocarpum Frod. (1935)* ; Rhodiola papillocarpa (Frod. )S. H. Fu (1965) ; 中国 植物志 (1984).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形, 长 5 — 18 厘米, 上部粗 2 — 8 毫米, 向下 渐狭, 具 少数侧 根和 多数纤 维根; 根 颈通常 直立, 长 4 一 18 厘米, 粗 0.5 — 3 厘米, 稀有 分枝, 先 端生少 数 花茎和 密被憐 片状基 生叶。 憐叶长 三角形 或长披 针形, 长 3 — 10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坚 纸质, 干时 褐色。 花茎 1 一 3, 有时达 8, 直立, 不 分枝, 长 15 — 40 厘米, 粗 1 一 3 (-5) 毫米, 无毛, 平滑, 黄 红色、 红 色或紫 红色。 叶 3 或 4 枚 轮生, 有时达 6 枚 轮生, 线状 长 圆形, 长 1.5 — 6. 5 厘米, 宽 0.2 — 1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宽 楔形、 圆或 平截, 边缘具 疏齿或 羽状浅 裂或几 全缘, 表面 绿色, 背面 淡绿色 或常带 紫色, 中 脉宽, 侧脉 数对, 极 细或不 明显, 下部叶 对生, 披针 状长圆 形或狭 卵状长 圆形, 明显 比上部 叶小, 均无 叶柄。 聚伞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2 — 23 厘米, 宽 2 — 8 厘米, 花序轴 平滑, 由 少或多 聚伞花 序或复 聚 伞花序 组成; 聚 伞花序 每节有 1 一 3 个, 多花, 具 1 一 3 枚叶状 苞片, 花 序梗长 0.5 — 3 厘米。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花梗 纤细, 长 1 一 3 毫米; 小苞片 线形; 花萼长 1.2 — 1.5 毫 米, 萼筒长 0.2 — 0.5 毫米, 萼片 5 (— 4), 直立, 长三角 形或披 针形, 长 1 一 1.2 毫米, 基 部宽约 0.5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5 (— 4), 红色、 淡 红色、 褐色、 黄 色或淡 绿色, 花期 反折, 长 圆形至 卵状长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宽 0.8 — 1 毫米, 先 端圆; 雄蕊 10 (— 8), 长 1.3 — 1.8 毫米, 花丝 钻形, 扁平, 花药近 圆形, 黄色; 鳞片 5 (— 4), 倒 梯形, 长约 0.3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常呈紫 红色; 心皮 5 (— 4), 长 0.5 — 0.8 毫米, 败育; 雌花: 花 辩 在花期 直立, 长 1 一 1.5 毫米, 基 部宽约 0.3 毫米; 雄 蕊无; 憐片 5 (-4). 长 方形或 长 圆形, 长 0.6 — 0.8 毫米, 宽约 0.2 毫米; 心皮 5 (— 4), 直立, 先端 外弯, 长 卵形, 长 1.5 — 2 毫米,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其他同 雄花。 瞢荚 5 (— 4), 长 3 — 4 毫米, 下部 直立, 上部连 同花柱 外弯, 呈 星状, 成熟时 红色。 种子 线状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褐 黄色。 花期 6 — 11 月。 产 德饮、 中甸、 丽江、 维西、 鹤庆、 巧家和 会泽; 生 于海拔 2 600-3 900 米 的岩石 
图版 41 1—6. 长圆 红景天 Rhodiola forrestii (Hamet) S. H. Fu, 1. 雌株 上部, 2. 雄花, 3. 雄 花难和 雄蕊, 4. 雌花, 5. 雌花 萼片, 6. 雌花 蟻片; 7—14. 云南 红景天 R. yunnanensis (Franch. ) S. H. Fu, 7. 雌株 下部, 8. 雌株 上部, 9. 雄花, 10. 雄 花港和 雄蕊, 11. 雌花, 12. 果, 13. 雌花 等片, 14. 蛾片。 (肖 溶绘) 
景' 天 科  163  缝。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16. 云南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1: 7-14 染铜皮 (植物 名实图 考), 云 南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金 耗子、 三台 观音、 铁 脚莲、 豆 叶七、 豆叶 狼毒、 蚕豆叶 (云南 ) Rhodiola yunnanensis (Franch. )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1981),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yunnanense Franch. (1896); Diels (1900); Hamet (1912), (1913); Praeg. (1921)' ; Frod. (1924), (1930)' , in Hand. -Mazz. (1931), (1935), (1942)' ; S. valeri- anoides Diels (1900) ; S. yunnanense var. valerianoides (Diels) Hamet (1912) ; Praeg. (1921) * ; Rhodiola valerianoides (Diels) Hamet (1926) ; Sedum yunnanense var. rotundi- folium Frod. (1935)*; Rhodiola rotundi folia (Frod. )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yunnanense var. oxyphyllum Frod. (1942).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状, 长达 34 厘米, 上部粗 1 一 1.5 厘米, 褐色, 具侧 根和纤 维状 细根; 根颈 直立, 长 2 — 8 厘米, 粗 1 一 3 厘米, 不分 枝或少 分枝, 先 端生花 茎和密 集的鳞 片状基 生叶。 憐 叶三角 形或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3 — 7 毫米, 宽 3 — 6 毫米, 先端急 尖 或钝, 坚 纸质, 褐色。 花茎 1, 稀 2 或 3, 直立, 不 分枝, 长 20 — 100 厘米, 粗 1 一 6 毫 米, 无毛, 平滑, 绿色、 淡 红色、 红色至 紫色。 叶 3 枚 轮生, 稀 对生, 叶片 卵状披 针形、 卵形、 长卵 形至宽 卵形, 长 3 — 12 厘米, 宽 1 一 7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 圆或宽 楔形, 边缘 具疏齿 或有时 全缘, 表面 绿色, 有时带 红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平滑、 无毛, 中 脉在背 面微 凸起, 侧脉 数对, 极细; 中部叶 最大, 均无 叶柄。 聚伞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3 — 18 (-25) 厘米, 宽 2 — 12 厘米, 多 回三叉 分枝, 有极 多花; 花序轴 平滑, 红色, 有时淡 紫色; 苞 片多, 狭披 针形、 钻形或 线形。 花雌雄 异株, 有 时为两 性花; 雄花: 花梗 纤细, 长 1 一 3 毫米; 花直径 1 一 1.5 毫米; 花 萼淡黄 绿色, 长 0.5 — 1 毫米, 萼筒 极短, 萼片 5 或 4, 直 立, 长三 角形或 钻形, 基部宽 0.2 — 0.3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5 或 4, 黄色、 黄 绿色、 红 色、 紫红 色或稀 白色, 花期 反折, 狭倒 卵形、 倒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1.2 — 1.5 毫米, 宽 0.6—1毫米, 先 端钝; 雄蕊 10 或 8, 花丝淡 黄转紫 红色, 对瓣生 的长约 0.6 毫米, 对萼 生 的长约 1 毫米, 花药 黄色转 红色, 开裂时 黑色, 圆 心形, 直径约 0.5 毫米; 憐片 5 或 4, 对 瓣生, 长方形 或近四 方形, 长 0. 3 — 0.5 毫米, 宽 0. 2 — 0.3 毫米, 上端 平截或 微凹, 淡 红色; 心皮与 憐片近 等长, 败育; 雌花: 花瓣 在花期 直立; 雄 蕊无; 購片对 萼生; 心 皮 5 或 4, 直立, 先端 外弯, 长 卵形, 长 3 — 4 毫米, 淡绿 色或带 红色, 花柱长 0.5 — 0.8 毫米, 其他同 雄花; 两性花 较大, 直径 2 — 3 毫米; 花梗长 3 — 5 毫米; 萼片长 圆形、 长 圆状 披针形 或长三 角形, 长 1.2 — 2 毫米, 基部宽 0.5 — 1 毫米; 花辯 在花期 反折, 长 2 — 2. 5 毫米, 宽 0.8 — 1 毫米; 花丝长 1.5 — 2 毫米, 花 药直径 0.3 — 0.4 毫米; 鳞片对 辦生, 长 0.8 — 1 毫米, 宽 0. 3 — 0.5 毫米; 心皮长 1 一 2 毫米。 瞢荚 5 或 4, 长 4 一 S 毫米, 直立, 花柱 外弯或 反折, 呈 星状。 种子 线形, 长 1.5 — 2 毫米, 褐色。 花果期 5 — 9 月。 产滇 西北、 滇西、 滇 中和滇 东北; 生 于海拔 2 200 — 4 400 米的 林下、 林缘或 草坡, 多 
164  云南 植物志  见 于岩石 缝隙。 湖北 西部、 四川、 贵州和 西藏有 分布。 印度 阿萨姆 和缅甸 也有。 全草 药用, 有 消炎、 消肿、 接 筋骨之 功效。 17. 婉豆七 (植 物分类 学报) 还阳 参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一代宗 (图鉴 ), 白 三七、 打 不死、 还 阳参、 接 骨丹、 三步 接骨丹 (秦岭 植物志 ), 岩 还阳、 岩 老鼠、 岩田 三七、 岩见 血参、 岩 碗豆、 水 三七 (湖北 植物志 ), 菱叶 红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Rhodiola henryi (Diels) S. H. Fu (1965);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湖北 植物志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Sedum henryi Diels (1900) ; S. sinicum Diels (1900) ; S. yunnanense Franch. var. henryi (Diels) Hamet (1913); Frod. (1930), in Hand. -Mazz. (1931), (1942); Rhodiola sinica (Diels) Jacobsen (1970). 多年生 草本。 主根 黄色, 里面 白色, 具少 数侧根 和多数 纤维状 细根; 根颈 直立, 长 1.5 — 3. 5 厘米, 粗 0. 5 — 1.5 厘米, 不分 枝或稀 有少数 分枝, 先端生 花茎和 密集的 鳞片状 基 生叶。 靖叶 长三角 形或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花 茎 1 (一 3), 直立, 不 分枝, 长 15 — 40 厘米, 基部粗 1.5 — 4 毫米, 平滑, 无毛, 淡 绿色。 叶 3 枚轮生 ,叶片 宽卵状 菱形、 宽椭 圆状菱 形或近 圆形, 长 1. 5-3. 5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 端 急尖、 钝 或圆, 基部 圆或宽 楔形, 边缘 加厚、 上部两 侧各具 4 一 5 个 粗齿、 下部 全缘, 表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均 具褐色 斑点, 周缘和 先端尤 明显, 膜质, 侧脉 数对, 具 网脉和 缘脉; 中部叶 最大, 均无 叶柄。 聚伞圆 锥花序 顶生, 雄 花序长 3 — 10 厘米, 雌花 序长 2. 5 — 5 厘米; 芭 片与叶 同形, 较小。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花萼淡 绿色, 萼筒 极短, 萼片 4, 极稀 5 或 6, 披针状 长圆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1 一 1.2 毫米, 宽 0.4 — 0.5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4, 极稀 5 或 6, 花期 反折, 黄绿 色或白 绿色, 长 圆状倒 卵形或 长圆状 倒披针 形, 长 1.5 — 2 毫米, 宽 0.8 — 1 毫米, 先 端钝; 雄蕊 8, 极稀 10 或 12, 花 丝淡黄 绿色, 线形, 长 1.5 — 2 毫米, 花药圆 心形, 直径 0.4 — 0.5 毫米; 憐片 4, 极稀 5 或 6, 对 瓣生, 近四 方形, 长 和宽约 0.5 毫米, 先 端圆或 微缺, 褐色; 心皮 4, 极稀 5 或 6, 长约 0.5 毫 米, 败育; 雌花: 花瓣 在花期 直立; 雄 蕊无; 麟片对 萼生; 心皮 4 (5-6), 淡绿 色或黄 绿色, 长 1.5 — 2 毫米, 花 柱长约 0.5 毫米, 其他同 雄花。 瞢荚 4 (5-6), 向外近 平展而 呈星状 排列, 长 3 — 5 毫米。 种子近 线形, 长约 1 毫米。 花果期 4 一 7 月。 Frod. (1931) 记载 宁范有 分布。 分布 于四川 东部及 西部、 湖北、 甘肃、 陕西、 河南、 青海、 贵州。 生 于海拔 1 000 — 3 300 米的岩 石隙。 云 南标本 未见。 18. 长鞭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2: 1-6 宽叶 红景天 (植物 分类学 报), 竖枝 景天、 大 理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Rhodiola fastigiata (Hook. f. et Thorns. ) S. H. Fu (1965); 图鉴 (1972)'; H. Ohba (1978), in Hara (1979),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on, F1. Bhutan (1987); S. H. Fu,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Koba et al. (1994). Sedum fasti giatum Hook. f. et Thorns. (1858); C. B. Clarke in Hook, f. 
图版 42 1—6. 长鞭 红景天 Rhodiola fastigmta (Hook. f. et Thorns. ) S. H. Fu, 1. 雄株, 2. 雄花, 3. 雄 花»和 雄蕊, 4. 雌花, 5. 雌花 心皮, 6. 雌花 片; 7 — 12. 优秀 红景天 R. nobilis (Franch. ) S. H. Fu, 7. 雌株, 8. 雄花, 9. 雄 花維和 雉蕊, 10. 雌花, 11. 雌花 心皮' I 2 . 雌花 蝌片。 (肖 溶绘 , 
166  云南 植物志  ( 1878); Hamet (1912); Praeg. (1921)" ; Frod. (1924), in Hand. -Mazz. (1931), (1943);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Kitam. (1955); Weibel (1958); Lauener (1970) ; H. Ohba (1975) * ; Triplostegia pinifolia Levi. (1914) , (1916) * ; Sedum quadri- fidum Pall. var. fasti giatum (Hook. f. et Thorns. ) Frod. (1930)'; Chamaerhodiola fasti giata (Hook. f. et Thorns. ) Nakai (1934) * ; Sedum talishiense Frod. (1936); S. doratocarpum Frod. (1943) * ; Rhodiola coccinea Boriss (1939), p, p. , non Royle.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形, 长达 20 厘米, 上部 粗达] 厘米, 具 少数侧 根和纤 维状细 根; 根颈 直立或 上升, 长达 50 厘米或 更长, 粗达 3 厘米, 不 分枝或 具少数 分枝, 灰褐色 或红 褐色, 老 花茎通 常晚落 或少数 凋存, 先端 密生麟 片状基 生叶。 憐叶 三角状 卵形、 长 圆状卵 形或三 角形, 长 5 — 10 毫米, 宽 3 — 7 毫米, 先 端钝。 花茎 多数, 长 8 — 18 厘米, 粗 1 一 2 毫米, 不 分枝, 绿色, 稀带 红色, 通常 光滑, 密 生叶。 叶密集 互生, 叶片 线形、 线状长 圆形、 线 状披针 形或线 状倒披 针形, 长 7 — 18 毫米, 宽 0.5 — 1.5 毫米, 先 端圆或 钝, 全缘, 绿 色或黄 绿色, 有时紫 红色, 厚 纸质, 两 面沿中 脉略具 乳突, 中脉在 表面常 凹入, 在背面 平或稍 凸起, 无 叶柄。 伞房 状花序 顶生,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1.5 — 2. 5 厘 米, 多花 密集; 苞片 叶状, 较小; 花梗 直立, 长 2 — 4 毫米; 花雌雄 异株, 或为杂 性花; 雄花: 花萼 绿色, 萼筒 极短, 萼片 4 或 5, 有时 6 — 8, 线形、 线状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宽 0.5 — 0.8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常带淡 红色, 具 1 脉; 花瓣 4 或 5, 稀 6 或 8, 白色、 白 绿色、 黄 绿色、 黄色、 黄 红色、 淡 红色或 红色, 狭椭 圆形、 狭倒卵 形或狭 长 圆形, 长 4 一 5 (-7.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上部 常呈浅 舟状, 具 1 脉; 雄蕊 8 或 10, 稀 较多, 长 5 — 8 毫米, 伸出花 冠外, 花药 长圆状 心形, 黄色, 花丝线 状 钻形, 扁平, 黄色或 白色; 憐片方 形至半 圆形, 长 0.5—0.7 毫米, 宽 0.6 — 0.8 毫米, 先端微 凹或具 缺刻, 黄色; 雌蕊长 2 — 4 毫米, 败育; 雌花: 雄 蕊无; 雌蕊长 5 — 8 毫米, 心皮 4 一 5, 稀 6 或 8, 直立, 中部粗 1 一 1.5 毫米,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胚珠 多数, 其 他同 雄花。 瞢荚长 8—10 毫米, 近 直立, 红黑 色或紫 褐色,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狭椭 圆形, 长 1.5 — 2. 5 毫米, 红 褐色, 种 皮具纵 条纹。 花果期 6 — 11 月。 产 德饮、 贡山、 福贡、 中甸、 丽江、 维西、 大理、 庐水、 禄劝、 东川、 巧家 等地; 生 于海拔 (2 700—) 3 400 - 4 600 (一 5 400) 米 的林下 或山坡 的岩石 缝间。 四川和 西藏有 分布。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和 克什米 尔地区 也有。 19. 优秀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2: 7 — 12 贵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岩七 (碧江 ) Rhodiola nobilis (Franch. )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1981), (1982)* , quoad var. typ. ; 中国 植物志 (1984)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 Sedum nobilis Franch. (1896); Hamet (1912); Frod. (1930)'; H. Ohba (1975); 5. horridum Praeg. (1921)*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Chamaerhodiola nobilis (Franch. ) Nakai (1934)*; Ch. horrida (Praeg. ) Nakai (1934).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形, 长达 10 厘米, 粗达 1 厘米, 具少数 侧根; 根颈 直立, 具 分 枝或不 分枝, 长达 30 厘米, 粗 0.5 — 2. 5 厘米, 常呈 节状, 节间长 8 — 15 毫米, 节上 
景天科  167  具多数 残枯的 老茎呈 轮生状 排列, 老茎 直立, 黑 褐色, 根颈 先端具 多数鳞 片状基 生叶。 m 叶三 角形, 长和宽 3 — 5 毫米。 花茎 多数, 直立, 不 分枝, 长 3 — 4 (一 6) 厘米, 粗 0.5 — 1.5 毫米, 红 褐色, 粗糙或 有时被 透明、 半 圆形的 乳突, 密 生叶。 叶密集 互生, 叶 片狭长 圆形、 狭倒披 针形、 线状披 针形或 线状倒 披针形 ,长 3 — 8 毫米, 宽 0. 5 — 2 毫米, 先 端钝, 表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粗 糙或有 微乳头 状突起 ,无 叶柄。 花单生 茎顶或 2 — 4 花; 荏片 与叶 同形, 较小; 花 梗短。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花萼绿 色或淡 黄褐色 ,萼片 4 一 5, 披针 状三角 形、 长圆状 披针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宽 0.5 — 1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4 一 5, 直 立, 红 色或紫 红色, 近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钝; 雄蕊 8-10, 花丝近 钻形, 长 3. 5 — 4 毫米, 褐 黄色, 花药 心形, 褐色; 憐片 4 一 5, 近 方形, 长 和宽约 0.5 毫米; 心皮 长不足 1 毫米, 败育; 雌花: 花瓣长 4 一 5 毫米; 雄 蕊无; 心皮 4 一 5, 直立, 分离 部分长 4-5 毫米, 花 柱长约 1 毫米, 其他同 雄花。 瞢荚 4 一 5, 直立, 狭 长 卵形, 长 6 — 9 毫米, 红色, 花 柱短, 稍 外弯。 种子 褐色, 长卵 状狭长 圆形, 长约 1 毫 米。 花果期 5 — 10 月。 产 德钦、 贡山、 碧江、 中甸、 丽江、 维西、 大理、 漾濞; 生 于海拔 (2 500 —) 3 600— 4 2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 草地 或山坡 裂缝。 模式 标本采 自大理 苍山。 20. 粗植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糙 景天、 丽 江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雪松 (东川 ) Rhodiola scabrida (Franch. )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 Sedum scabridum Franch. (1896); Hamet (1912): Praeg. (1912); Frod. (1930) *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 ChamaerhodioLa scabrida (Franch. ) Nakai (1934); Sedum likiangenses Frod. (1935) * ; Rhodiola likiangensis (Frod. )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 syn. nov. ; Sedum brachystylum Frod. (1944) " ; Rhodiola coccinea (Royle) A. Bor. subsp. scabrida (Franch. ) H. Ohba (1982) * .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形, 长 13 — 30 厘米或 更长, 上部粗 0.5 — 1 厘米, 渐狭, 具 少数 侧根; 根颈 直立, 具 分枝, 长 5 — 12 厘米, 粗 1 一 2. 5 厘米, 具多数 枯萎、 黑 色的老 茎, 先端生 多数瞬 片状基 生叶。 憐 叶长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0.7 — 1.2 厘米, 宽 1.5 — 2 毫 米, 先端 渐尖。 花 茎多, 长 2 — 5 厘米, 粗 0.3 — 1 毫米, 直立, 紫红 色或红 褐色, 密被 透 明乳突 或粗糙 或有时 平滑, 生多 数叶。 叶密集 互生, 叶片 线形或 披针状 线形, 长 3 — 10 毫米, 宽 0.3 — 1 毫米, 先 端钝、 急尖 或渐尖 且常带 红色, 基部 截形, 边缘 全缘, 两面绿 色, 表面 和边缘 有透明 乳突或 平滑, 无 叶柄。 花序 顶生, 直径 0.4 — 1 厘米, 有 1 一 4 花; 苞片 叶状; 花梗 直立, 长 1 一 1.5 毫米。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花萼长 3 — 4 毫米, 萼片 (4 一) 5, 披 针状三 角形, 长 1.5 — 2 毫米, 基部宽 0.8 — 1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4 一) 5, 红 色或紫 红色, 狭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 5 — 3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雄 蕊 (8 —) 10, 花丝 线形, 对瓣生 的长约 1.5 毫米, 与花 瓣互生 的长约 2 毫米, 花 药近圆 形, 直 径不足 0.5 毫米; 瞬片 (4 一) 5, 近 横向长 方形, 长约 0.4 毫米, 宽约 0.7 毫米, 干时上 端边缘 反卷; 心 皮长约 1 毫米, 败育; 雌花: 花萼长 4 一 5 毫米, 萼片 (4 一) 5, 三角 形或披 针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雄 蕊无; 心皮 (4 一) 5, 直立, 分离部 
168  云南 植物志  分长 2. 5 — 3 毫米, 粗约 1 毫米, 其他同 雄花。 瞢荚 (4 一) 5, 长 5 — 7 毫米, 具 多数种 子。 种子 线状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端 具翅, 褐色。 花果期 5 — 10 月。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丽江、 洱源; 生 于海拔 (3 200 —) 3 500-4 600 米的岩 石隙。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洱源马 耳山。 21. 须弥 红景天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喜 马拉雅 红景天 (植物 分类学 报), 喜马 红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Rhodiola himalensis (D. Don) S. H. Fu (1965); H. Ohba (1978", in Hara (1979),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on , Fl. Bhutan (1987); H. Koba et al. (1994). Sedum himalense D. Don (1825), (1828); Hook. f. et Thorns. (1858);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Maxim. (1883), in adnota ; Praeg. (1921), p. p. , excl. f. 18; Frod. (1924), (1943); Kitam. (1955), ut "himalaiense"; Weibel (1958); Spring (1963) * ; Hara (1966) ; H. Ohba (1975) * ; S. himalayanum Wall, et S. hyperici folium Wall. (1832), nom. nud. ; S. quadrifidum Pall. var. himalense (D. Don) Frod. (1930); Chamaerhodiola himalensis (D. Don) Nakai (1934).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形, 长达 15 厘米, 上 部粗达 6 毫米, 向下 渐狭, 具侧 根和纤 维状 细根; 根颈 延长, 粗 1 一 2 厘米, 具 少数分 枝或不 分枝, 直立, 具多数 枯萎的 老茎, 先端 密生憐 片状基 生叶。 麟叶 长三角 形或三 角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先端 渐 尖或稀 急尖, 干时 掠色。 花茎 多数, 直立, 不 分枝, 红紫 色或淡 红色, 长 15 — 30 (-50) 厘米, 粗 (1.5 —) 2 — 3 毫米, 密被透 明的短 腺毛, 腺头紫 红色, 常 脱落。 叶 互生, 较密 集 排列, 叶片披 针形、 倒披 针形、 狭 倒卵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0.6 — 2. 2( — 2. 7) 厘米, 宽 2-6 (-10)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边缘 上部具 疏离、 不 规则的 细齿, 有时 全缘, 被透 明的 乳突, 中脉 在背面 突起, 侧脉不 明显, 上部叶 较大, 向下 渐小, 均无 叶柄。 伞房状 花序 顶生, 多花; 苞片 叶状, 较小; 花梗 直立, 长 1 一 3 毫米, 带 红色或 紫色, 被 乳突。 花雌雄 异株; 雄花序 密集, 雄花: 花萼长 (3 —) 4一5(—5.5) 毫米, 绿色 带红色 或紫红 色, 萼片 4 或 5, 狭三 角形, 长 1.5 — 2. 5 毫米, 先 端圆, 萼管漏 斗状; 花瓣 4 或 5, 红 色或紫 红色, 长 圆状卵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5 — 4. 5 毫米, 宽 1.3 — 1.8 毫米, 先端 纯 或圆, 边缘全 缘或啮 蚀状; 雄蕊 8 或 10, 比花 瓣短, 花丝 钻形, 对瓣 生的长 1.2 — 2. 4 毫米, 对萼 生的长 2 — 3 毫米, 稍 压扁, 红 色或紫 红色, 花药卵 珠形, 长 0.5 — 0.8 毫米, 紫 红色, 开 裂后变 黄色; 麟片 4 或 5, 近 方形, 长 0.7 — 0.9 毫米, 宽 0.6 — 0.7 毫米, 先 端 微凹, 上部 外弯, 暗紫 红色; 雌 蕊比雄 蕊短, 败育; 雌花序 疏花, 雌花: 雄 蕊无; 雌 蕊长 4. 5 — 5. 5 毫米, 直立, 紫 红色, 心皮 4 或 5, 基部 连合并 贴生于 萼管, 花 柱短, 长 约 0.5 毫米, 稍 外弯, 其他同 雄花。 瞢荚长 7 — 8 毫米, 直立, 褐色,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长椭 圆形, 长 2 — 3 毫米, 褐色。 花果期 5 — 8 月。 根 据记载 云南有 分布, 标本 未见。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不丹、 锡金、 尼泊尔 也有。 22. 宽叶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Rhodiola venusta (Praeg.) S. H. Fu (1965); H. Ohba (1981);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景天科  169  Sedum venustum Praeg. (1921)';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H. Ohba (1975). 多年生 草本。 根颈 直立, 通常不 分枝, 长达 30 厘米, 粗 1 一 2 厘米, 常密盖 枯萎的 老茎, 先端 密生^ 片状基 生叶。 憐 叶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5 — 8 毫米, 宽 3 — 6 毫米, 先 端 渐尖, 干时暗 棕色。 花茎 多数, 直立, 不 分枝, 长 5 — 12 厘米, 粗 1 一 2 毫米, 疏具透 明的 乳突, 生较密 的叶。 叶 互生, 比节 间长, 叶 片狭倒 卵形、 倒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6 — 15 毫米, 宽 3 — 6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渐狭, 边 缘全缘 并密具 透明的 乳突, 中脉在 背面微 凸起, 沿 脉疏具 乳突, 侧脉不 明显,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平扁, 或近 无柄。 聚伞花 序 顶生, 长 6 — 10 毫米, 宽 10 — 20 毫米, 具 3 — 6 花; 葱片与 茎生叶 同形, 较小; 花梗 长 2 — 4 毫米, 具透 明的小 乳突。 花雌雄 异株, 或为杂 性花; 雄花: 萼管 极短, 萼片 5 或 4, 三 角状披 针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3 — 5 毫米, 基部宽 1 一 1.2 毫米, 先端 钝或急 尖并常 着 紫色; 花瓣 5 或 4, 红色、 粉 红色、 黄色 具红条 纹或白 绿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5.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短尖, 中脉 明显; 雄蕊 10 或 8, 花丝 钻形, 长 6 — 7 毫米, 扁平, 花药近 心形; 憐片 5 或 4, 近 方形, 长和宽 0.5 — 1 毫米, 先端 微凹; 心皮 5 或 4, 直立, 纤细, 长 3 — 4 毫米,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雌花: 雄 蕊无; 心 皮长达 8 毫 米, 花 柱长达 2 毫米, 柱头 头状, 其他同 雄花。 瞢葵 直立, 长 8 — 10 毫米, 绿红 色转红 色,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线状长 圆形, 长约 1.8 毫米, 干时红 褐色。 花果期 7 — 9 月。 产 德饮、 贡山、 维西、 大理; 生 于海拔 (2 700— ) 3 500-4 800 米的 岩石缝 隙间。 四 川西 南部和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缅甸 和锡金 也有。 此种 未见于 《不 丹植物 志》,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亦未 收载。 23. 德钦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Rhodiola atuntsuensis (Praeg. )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Sedum atuntsuense Praeg. (1921 ) * ; Chamaerhodiola atuntsuensis (Praeg. ) Nakai (1930) ; Rhodiola nobilis ssp. atuntsuensis (Praeg. ) H. Ohba (1982) * . 多年生 草本。 主根圆 柱形, 延长; 根颈 直立, 木质, 不 分枝或 具少数 分枝, 长 1 一 5 厘米, 粗 1 一 1.5 厘米, 整个覆 盖多数 枯萎的 老茎, 先端 密生憐 片状基 生叶。 麟叶红 褐色, 三角形 或宽三 角形, 长 2 — 3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花茎 3 — 6, 直立, 不 分枝, 长 3 — 4 厘米, 粗 0.5 — 1 毫米, 光滑, 无毛, 生多 数叶。 叶密集 互生, 节 间短, 叶 片长 圆状卵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楔形, 边缘 全缘, 无毛, 中脉 在背面 明显; 叶柄 无或极 短宽。 花序近 伞形, 顶生, 多花, 密集 排列, 直径 0.7 — 1.2 厘米; 苞片 叶状, 较小; 花梗 直立, 长 1.5 — 2 毫米。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花萼长 2. 5-3. 5 毫米, 萼片 5, 狭长 圆形、 狭披 针形或 钻形, 长 1. 5-2. 5 (一 4) 毫米, 宽 0.5 — 1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5, 黄色, 狭 长圆形 或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3 — 4. 5 毫米, 宽 1 一 1.2 毫米, 先 端钝, 具 短尖, 1 脉; 雄蕊 10, 花丝 线形, 对瓣 生的长 3. 5 — 4. 5 毫 米, 对 萼生的 稍长, 花药近 圆形, 直径约 0.5 毫米; 憐片 5, 长 圆形、 狭长 圆形或 稀宽楔 形, 长约 1 毫米, 宽不足 1 毫米, 上端 全缘或 微凹; 心皮 5, 直立, 长 圆形, 连同 花柱长 2. 5 — 4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败育; 雌花: 花瓣 稍小; 雄 蕊无; 心 皮分离 部分长 3. 5 — 5 毫 
170  云南 植物志  米, 宽约 1 毫米, 花 柱长约 0.5 毫米, 具约 6 枚能育 胚珠, 其他同 雄花。 瞢荚 5, 直立。 种子 线形, 长约 1.5 毫米。 花果期 5 — 8 月。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 600 —) 4 200-4 800 米 的岩壁 或多石 山坡。 模 式标本 采自德 钦。 此种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亦未 收载。 24. 优美 红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Rhodiola concinna (Praeg. )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edum concinnum Praeg. (1921) *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多年生 草本。 主 根长; 根颈 直立, 具少数 分枝, 分枝长 2 — 3 厘米, 粗 3 — 5 毫米, 无 枯萎 的老茎 覆盖, 整 个密生 覆瓦状 排列的 麟片, 老株 的鳞片 晚落。 鳞片三 角形, 长和宽 约 2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面有 龙骨状 突起。 花茎 2 — 4, 直立, 不 分枝, 纤细, 长 1.5 — 2. 5 厘米, 粗约 0.5 毫米, 密被 透明的 乳突, 上部 生叶, 节 间短, 下 部裸露 或生少 数极小 的叶。 叶 互生或 有时近 对生, 叶 片宽倒 卵形、 倒卵状 菱形、 倒卵状 长圆形 或倒卵 状披针 形, 长 5 — 7 毫米, 宽 1.5 — 2. 5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部 楔形, 边缘全 缘或上 部叶微 波状, 上部叶 无柄, 下 部叶具 短柄, 柄上 有透明 乳突。 花序 顶生, 具 1 一 3 花; 花梗 直立, 纤细, 长 1 一 1.5 毫米, 具透明 乳突。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萼片 4, 狭长 圆形, 长 1.8 — 2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先 端纯, 基部 紫色, 上部金 黄色; 花瓣 4, 长圆状 线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约 0.6 毫米, 通常 反折, 金 黄色或 紫色; 雄蕊 8, 稍短于 花瓣, 花丝 线形, 紫色, 花药 近 圆形, 紫色; 憐片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宽约 0.3 毫米, 先端 微凹, 紫色; 心皮 4, 长 约 1.2 毫米, 败育; 雌花 未见。 花期 6 月 前后。 产丽 江玉龙 雪山; 生 于海拔 3 400 — 3 800 米 的石灰 岩壁。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5. 景天属 Sedum L. 一 年生至 多年生 草本, 稀为灌 木状, 大多 肉质, 无毛, 稀被短 柔毛或 腺毛。 花茎直 立或 外倾, 单一、 多数丛 生或呈 藓状, 分 枝或不 分枝, 密 生或疏 生叶; 不 育茎有 或无。 基 生叶 通常不 存在, 极 稀有莲 座状基 生叶; 茎生叶 互生、 对生或 轮生, 单叶, 常 肉质, 扁 平 或稀圆 柱形, 边缘 全缘, 稀 具齿, 基部 有距或 无距, 叶脉 常不达 边缘, 叶柄短 或无。 花 序 顶生, 聚 伞状、 总状、 圆锥 状或伞 房状, 少至 多花, 有时 单花, 具 苞片。 花 两性, (3 —) 5 — 6 基数, 具花梗 或无。 萼片稍 肉质, 等 长或不 等长, 有或 无距, 果期 宿存, 绿 色或带 红色; 花 瓣分离 或基部 合生, 白色、 黄色、 红 色或紫 红色, 花 期大多 伸展; 雄 蕊通常 2 轮,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或下部 (稀无 ), 花药 基着; 鳞 片小, 形状 多变, 全缘或 上端微 缺; 心 皮分离 或基部 合生, 基部 较宽, 无柄, 果期 直立或 伸展, 具 1 至多数 胚珠, 花柱 短。 果为瞢 葵果, 直立、 伸展或 星芒状 平展, 具少 至多数 种子。 种 子小, 褐色, 平滑, 具 纵 条纹或 乳突, 珠柄短 或长。 约 400 多种, 主产半 北球, 非洲和 南美洲 也有。 我国有 120 多种, 主 要分布 在西南 部。 云南产 39 种 3 变种, 以滇 西北最 丰富。 
景天科  171  分种 检索表 1 (82) 植株 无基生 莲座状 叶丛。 2 (57) 花 明显具 花梗; 朞荚 直立, 稀略 叉开。 3 (8) 叶 无距; 花 黄色或 白色。 4 (7) 植株 无毛; 叶 轮生; 花难 白色。 5 (6) 叶 多数, 3 — 5 枚 轮生, 轮生叶 数节, 每节叶 等大, 叶片 狭倒披 针形; 心皮密 具乳突 …… 1. 细叶 景天 S. elatinoides 6 (5) 叶通常 4 枚, 于茎顶 轮生, 轮 生叶仅 1 节, 2 枚 较大, 叶片 圆形或 倒卵状 圆形; 心 皮平滑 2. 山飘风 S. major 7 (4) 植株被 腺毛; 叶 互生; 花 瓣黄色 3. 火焰草 S. stellariifolium 8 (3) 叶 有距; 花黄 色或稀 红色、 紫 红色。 9 (50) 叶 互生。 10 (41) 植 株无不 育茎, 一年 生或稀 二年生 草本。 11 (40) 植株 直立或 上升; 伞房 花序, 极稀 单花。 12 (37) 花辩 黄色。 13(24) 花难明 显长于 萼片; 花 较大, 花辦长 5 毫米 以上。 14 (21) 花 辩基部 1.5 — 3 毫米 合生, 对瓣生 的雄蕊 极短, 长不过 花辯的 1/3。 15 (16) 花瓣狭 倒卵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6 — 10 (-13) 毫米, 边缘 上部啮 蚀状; 萼片长 4 一 8 (-11) 毫 米, 基 部有距 4. 山景天 S. oreades 16 (15) 花 瓣披针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6. 2 毫米, 全缘; 萼片长 2. 2 — 4. 5 毫米 (除 变种外 ), 基 部 无距。 17 (20) 植株高 6. 5 — 14 厘米; 叶片长 12 — 18 毫米; 花瓣披 针形, 基部 变宽, 先 端具长 尖头; 萼片线 状长圆 形或近 匙形。 18 (19) 萼片长 2. 2 — 4. 5 毫米, 宽约 0.7 毫米; 对 瓣生的 雄蕊着 生于花 瓣基部 1. 5 — 1. 8 毫米处 5a. 宽叶: R 天 S. fui var. fui 19 (18) 萼片长 6. 5 — 7 毫米, 宽 1.2 — 2 毫米; 对 瓣生的 雄蕊着 生于花 辦基部 2. 5 毫米处 5b. 长 宽 叶景天 S. fui var. longisepalum 20 (17) 植株高 1.5 — 3 厘米; 叶片长 2 — 5 毫米; 花 瓣狭倒 卵状长 圆形, 基部 变狭, 先端无 尖头; 萼 片长 圆形或 披针状 长圆形 6. 德 钦彔天 S. wangii 21(14) 花瓣近 离生; 对辦 生的雄 蕊长过 花难的 1/2。 22 (23) 植株高 1.5 — 4. 5 厘米; 花序 2 — 5 花; 茎无 叶丛; 稱片 线形, 两端 扩大; 胎座 镰刀状 …… 7. 冰 川景天 S. sinoglaciale 23 (22) 植株高 5 — 10 (-20) 厘米; 花序 多花; 茎 下部有 一枯而 不落的 叶丛; 憐 片近四 方形; 胎座 正常 8. 钝辦: S: 天 S. obtusipetalum 24 (13) 花嬢与 萼片近 等长; 花或大 或小。 25 (32) 植株 矮小, 高 1 一 5 (— 7) 厘米, 自基部 分枝。 26 (31) 雄蕊 10, 2 轮; 花 较大, 尊片长 3. 5 — 5 毫米; 花辯长 3. 5 — 5. 5 毫米; 胎座 线形。 27 (28) 叶 片和専 片两面 具褐色 斑点; 花梗长 0.5 — 1.5 毫米; 萼 片无距 9. 辦景天 S. subgaleatum 
172  云南 植物志  叶片和 萼片无 斑点; 花梗长 2 — 6 毫米; 萼片 具距。 雄 蕊比花 辦短; 种子具 极短的 珠柄; 植株高 1.5—3 毫米 …… 10. 果景天 S. raymondii 雄蕊 超出花 瓣或近 等长; 种子具 极长的 珠柄; 植株高 3 — 7 厘米 11. 川 滇景天 S. forrestii 雄蕊 5, 1 轮; 花 稍小, 萼片长 2 — 3 毫米; 花瓣长 3 — 3. 5 毫米; 胎座 膨大成 镰刀形 …… 12. 高 原景天 S. przewalskii 植株较 高大, 仅上部 或下部 有少数 分枝。 叶片 线形、 线状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宽 0.5 — 1.8 毫米; 叶和 萼片无 乳突。 叶线状 长圆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宽 1. 5-1. 8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具 2 — 3 浅裂 的距; 萼片长 5—7.5 毫米; 花 瓣狭椭 圆形, 长 5 — 8 毫米, 具斑点 •,••, 13. 大 花景天 S. magniflorum 叶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0 毫米, 宽 0. 5 — 1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具平截 的距; 萼片长 3. 8 — 5 毫米; 花辦披 针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下部 变狭, 无斑点 14. 细叶 山景天 S. franchetii 叶片长 圆形至 卵形, 宽 2. 6 — 8. 5 毫米; 叶和萼 片先端 具乳突 … 15. 东 川景天 S. somenii 花辦红 色或紫 红色。 叶无 斑点; 花小, 萼片长 3 — 3. 5 毫米, 无 斑点; 花瓣狭 倒铲形 或线状 菱形, 长 2. 5 — 3 毫米, 红色 16. 铲 瓣景天 S. obtruilatum 叶两面 具褐色 斑点; 花 较大, 萼片长 5 — 6 (-7.5) 毫米, 具褐色 斑点;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长 6— 8 毫米, 紫红色 17. 禄 劝景天 S. luchuanicum 植株 柔弱, 平铺; 花单生 18. 景 东景天 S. chingtungense 植 株具不 育茎, 多年生 草本。 花瓣 镘状, 花瓣片 卵形, 爪 条形, 与瓣片 近等长 19. 18 糠景天 S. trullipetallum 花瓣线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无爪。 胎座 线形; 种子具 乳突; 花瓣长 (5. 5 —) 6 — 12 毫米。 植株密 丛生, 花茎 极多; 叶极 密集, 先端具 乳突, 基部有 2 — 3 浅裂 的距; 萼片 无距, 先端刺 尖 20. 短 尖景天 S. beauverdii 植 株不密 丛生, 花 莲少; 叶 覆瓦状 排列, 无 乳突, 基部 具平截 的距; 萼片具 短距, 先端 急尖。 萼片披 针形, 长 4 一 6 毫米, 宽约 1.2 毫米, 无 斑点; 鳞片 长方状 匙形, 长稍过 于宽; 心皮下 部合生 21. 秦 岭景天 S. pampaninii 萼片长 圆形至 卵形, 长 5 — 8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沿脉 具锈色 斑点; 憐 片狭长 方形, 长远 过 于宽; 心 皮仅基 部合生 22. 宽募: S: 天 S. platysepalum 胎座膨 大成镰 刀形; 种子 平滑; 花辦长 4. 5 — 7. 5 毫米 23. 键 座景天 S. celiac 叶 轮生或 仅下部 叶轮生 (除变 种互生 叶景天 外)。 花茎 上升, 通常不 分枝, 基 部节上 生根; 萼片长 4 一 8 毫米; 花瓣长 6 — 10 毫米。 叶全部 3 枚轮生 24a. 轮叶 :5: 天 S. chauveaudii var. chauveaudii 叶全 部互生 24b. 互生 叶景天 S. chauveaudii var. margaritae 花茎 直立, 自 基部或 下部多 分枝; 下部叶 轮生, 上部叶 互生。 一年生 草本, 无不 育茎; 叶、 苞片和 萼片先 端常具 乳突; 花小, 萼片长 3 — 3. 8 毫米; 花攤长 3.7— 5 毫米; 麟 片宽匙 形或钝 楔形, 长远过 于宽; 花柱 长不足 1 毫米 25. 钝朞: S: 天 S. leblancae 
景天科  173  56 (55) 多年生 草本, 具不 育茎; 全株无 乳突; 花 较大, 萼片长 4. 8 — 6. 3 毫米; 花辯长 7 — 9 毫米; 蛾 片四 方形, 宽稍过 于长; 花柱长 1.7 — 2. 6 毫米 26 . 长 丝景天 S. bergeri 57 (2) 花 无梗; 瞢荚 叉开至 星芒状 开展, 极稀 直立。 58 (75) 叶 互生。 59 (72) 萼片明 显短于 花港。 - 60 (67) 茎 直立, 基部节 上无不 定根; 无不 育枝; 叶 较大。 61 (62) 叶片 边缘具 粗齿; 花 较大, 花瓣长 6— 9 毫米 27. 费菜 S. aizoon 62 (61) 叶片 全缘; 花 较小, 花辦 长不逾 6 毫米。 63 (66) 聚伞 花序; 萼片近 等长, 长 0.5 — 0.7 毫米; 花辩 长为萼 片的近 10 倍; 瞢 荚下部 合生、 直立, 上部 分离、 叉开。 64 (65) 叶 片先端 不凹缺 28a. 大 苟景天 S. amplibracteatum var. amplibracteatum 65 (64) 叶片先 端凹缺 28b. 03 叶大苞 天 S. amplibracteatum var. emarginatum 66 (63) 伞房花 序由数 个蝎尾 状花序 组成; 萼 片极不 等长, 长 1.7 — 3 毫米, 3 片 较小, 2 片 较大; 花 辩 比萼片 长不过 2 倍; 朞荚 仅基部 合生, 整 个星芒 状开展 29. 滇 边景天 S. engleri 67 (60) 茎基部 或下部 匍匐, 节上 生根; 有不 育茎或 稀无; 叶 较小。 68 (71) 聚伞 花序; 萼 片稍不 等长, 长 3 — 5 毫米; 瞢荚 5, 直 立或稍 叉开; 茎 草质, 分枝 非下述 情况。 69 (70) 无不 育枝; 叶 无柄; 花雜长 4 一 6 毫米; 萼片具 短距; 瞢荚稍 叉开… 30. 石板菜 S. alfredii 70 (69) 有不 育枝; 叶 具柄; 花难长 7 — 8 毫米; 萼片 无距; 瞢 荚直立 31. 合 果彔天 S. concarpum 71 (68) 伞房 花序; 萼 片极不 等长, 长 1 一 5. 5 毫米; 朞荚 4 一 5, 星芒状 开展; 茎下 部半灌 木状, 中 部具 3 — 5 轮 生枝, 其中 1 为 不育枝 32. 白 果景天 S. leucocarpum 72 (59) 萼片 与花瓣 等长或 较长。 73 (74) 萼片 长为花 辦的近 2 倍; 花 瓣先端 急尖; 伞房 花序; 茎不 分枝; 瞢荚 稍叉开 33- 长 粤景天 S. woronowii 74 (73) 萼片与 花辩近 等长; 花 鋤先端 渐尖; 聚伞 花序; 茎 自基部 分枝; 瞢 荚星芒 状开展 34. 多 茎景天 S. multicaule 75 (58) 叶 轮生或 对生。 76 (81) 心皮 和麟片 5; 花 瓣先端 渐尖; 萼片不 等长, 长 2 — 5 毫米。 77 (78) 叶 对生, 叶 片先端 凹缺; 萼 片具距 35. 凹 叶景天 S. emarginatum 78 (77) 叶 3 枚 轮生, 叶 片先端 急尖; 萼片 无距。 79 (80) 叶片倒 披针形 至狭椭 圆形, 宽 3 — 8 毫米; 花 辦先端 渐尖; 花药 狭长, 长 1 一 1.5 毫米 …… 36- 垂盆草 S. sarmentosum 80 (79) 叶片 线形, 宽 1.5 — 2 毫米; 花 辦先端 急尖, 下部 变狭; 花 药较短 37. 佛甲草 S. lineare 81 (76) 心皮 和憐片 3; 花辦先 端纯; 萼片近 等长, 长 0.8 — 1 毫米; 叶 3 枚轮生 或对生 38. 三芒 :5 :天 S. triactina 82 (1) 植株具 莲座状 叶丛, 叶丛出 自茎的 一侧, 叶片 比茎生 叶大; 花序伞 房状, 由 2 — 4 (一 7) 个 蝎 尾状花 序组成 39. 眠 江景天 S. balfouri 1. 细 叶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疣 果景天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沟繁 缕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崖松、 半 边莲、 小 鹅儿肠 (秦岭 ) 
174  云南 植物志  Sedum elatinoides Franch. (1883)' , (1884)* ; Forb. et Hemsl. (1887); Harriet (1913), (1929); Frod. (1931)*, in Hand. -Mazz. (1931); 图鉴 (1972)'; 秦 岭植物 志 (1974)'; 湖北 植物志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silvestrii Pamp. (1910). 一年生 草本, 高 5 — 20 (-30) 厘米, 全体 无毛。 须根 多数, 纤 维状, 具 极细的 分枝, 黄 褐色。 茎 1 至 多数, 直立或 上升, 粗 0. 5 — 2 毫米, 通常具 分枝, 绿色, 基 部带紫 红色。 叶 多数, 3 — 5 (— 6) 枚 轮生, 叶片 狭倒披 针形或 稀倒披 针形, 长 0.5 — 2 厘米, 宽 1.5 — 4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狭 楔形, 边缘 全缘, 两面淡 绿色, 中脉 细且微 突起, 侧脉数 对, 极 纤细; 叶 柄无或 近无。 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由多 数总状 或聚伞 状花序 排列成 圆 锥状或 伞房状 花序; 苞片 叶状, 比茎生 叶小; 花梗 直立, 纤细, 长 3 — 8 毫米。 花小, 萼片 5, 直立, 狭 披针形 或狭三 角形, 长 1.5 — 2 毫米, 宽 0.5 — 0.8 毫米, 先端近 急尖或 钝, 绿色; 花瓣 5, 直立,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先端 渐尖, 白色, 具 暗色的 中脉; 雄蕊 10, 比花 瓣短, 花丝 线形, 白色, 花药近 圆形, 紫 褐色; 麟片 5, 宽 匙形, 上端具 缺刻; 心皮 5, 近 直立, 卵 形或狭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合生, 表面密 具 乳突。 瞢 英上部 斜展, 宿存花 柱长约 0.5 毫米,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极小, 卵形, 长不 足 0.5 毫米, 平滑。 花果期 5 — 9 月。 产 滇西北 (德 钦、 贡山 ); 生 于海拔 2 350 — 3 400 米 的山坡 石隙。 四川、 湖北、 陕西、 甘肃和 山西有 分布。 缅甸 东北部 也有。 全草 药用, 清热 解毒, 治 痢疾。 2. 山飘风 (图鉴 ) Sedum major (Hemsl. ) Migo (1944); 图鉴 (1972)*; 湖北 植物志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Sedum filipes Hemsl. var. major Hemsl. (1887); Diels (1905); Hamet (1929); Frod. (1931); 秦岭 植物志 (1984)* ; Sedum filipes auct. non Hemsl. : H. Ohba in Hara (1979); H. Koba et al. (1994). 一年生 草本, 高 5 — 12 厘米, 全体 无毛。 须根纤 维状, 具多数 细根, 黄 褐色。 茎通 常单 1, 稀 数枚, 直立或 上升, 圆 柱形, 基部粗 1 一 2 毫米, 不 分枝或 分枝, 下部 裸露。 叶 通常仅 4 枚, 于 茎先端 轮生, 叶片 圆形或 倒卵状 圆形, 不 等大, 较大的 2 枚直径 2 — 6 厘 米, 较小的 2 枚直径 1 一 2 厘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 宽楔形 或圆, 边缘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 面密具 红褐色 斑点, 中脉微 凸起, 侧脉 纤细; 叶柄 扁平, 或长或 短或近 无柄, 有时 5 — 6 枚 轮生, 也 偶见有 8 枚 轮生于 1 个 节上。 聚 伞状伞 房花序 顶生, 具长 1 一 4 厘 米的花 序梗; 苟 片近圆 形至狭 卵形, 小, 小 苞片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1 一 3 毫米; 花梗 直立, 长 3 — 5 毫米。 萼片 5, 近三角 形或长 圆形, 长 0.7- - 1 毫米, 先 端圆或 钝圆, 绿色; 花瓣 5,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3. 5 毫米, 先端 急尖, 白色; 雄蕊 10, 稍 短于 花瓣, 花丝 线形, 花药卵 圆形; 鳞片 5, 长 方形, 长约 0.8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先 端 平截; 心皮 5, 长 圆状狭 卵形, 长 2. 5 — 3. 5 毫米, 直立, 近基部 合生, 花 柱长约 0.5 毫米。 瞢葵 5, 长 圆状狭 卵形, 长 3 — 4 毫米, 上部 斜展,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极小, 长圆 
景天科  175  状狭 卵形, 长约 0.5 毫米, 棕 褐色。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贡山、 庐水、 腾冲; 生 于海拔 2 000 — 2 400 米的 林下或 溪边石 缝中。 西藏、 四川、 湖北、 陕西有 分布。 本种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失载。 3. 火焰草 (图鉴 ) 图版 43: 1-7 佛甲草 (植物 名实图 考), 繁缕 景天、 卧儿茶 (北京 植物志 ), 繁缕 叶景天 (东 北植 物检 索表) Sedum stellariifolium Franch. (1883) "stellariaefolium", (1884);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 1959);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湖北 植物志 (1979)';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bodinieri Levi. (1904), (1909) ; S. esquirolii Levi. (1908) ; S. drymarioides var. stellariae folium (Franch. ) Hamet (1912), (1913), (1924), (1925)* , (1929); Frod. ( 1924), (1931), p. p. , excl. pi. Kiangsi , in Hand. -Mazz. (1931); Lauener ( 1970); S. drymarioides auct. non Hance sensu prior. : Hance (1871); Maxim. (1883), p. p.; Yamamoto (1926)*; S. viscosum Praeg. (1919) , (1921)*. 一 年生或 二年生 草本, 高 5 — 20 (-30) 厘米, 全体 密被短 腺毛。 须 根多, 纤 维状, 具 多数细 分枝, 褐色。 茎 直立或 上升, 圆 柱形, 基部粗 1 一 2. 5 毫米, 掠褐 色或红 褐色, 有时带 紫色, 下部木 质化, 自基部 分枝, 分枝 斜展。 叶 互生, 近 肉质, 叶片宽 卵形、 菱 形或近 圆形, 长 0.4- 1.5 厘米, 宽 0.3 — 1.2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部 楔形、 宽楔形 或近 圆形, 边缘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中脉微 凸起, 侧脉 极细; 叶柄 扁平, 长 0.2 — 1.2 厘米。 聚伞总 状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顶端; 菟片同 上部茎 生叶, 但 较小; 花梗直 立, 长 0.5 — 1 厘米。 萼片 5,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急尖, 外面被 短 腺毛, 淡 绿色; 花瓣 5,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外 面被短 腺毛, 黄色; 雄蕊 10, 长 2. 5 — 3. 5 毫米, 花丝 线形, 花药近 圆形, 黄色; 鳞片 5, 宽楔 形, 长 0.2 — 0.3 毫米, 上部有 缺刻; 心皮 5, 直立, 近长 圆形, 长 2. 5 — 3. 5 毫米, 先端 骤然 变狭, 花 柱短, 淡 黄色。 瞢荚 5, 近长 圆形, 长 3 — 5 毫米, 斜展, 基部 合生。 种子 长圆状 卵形, 长 0. 2 -0. 3 毫米, 黄 褐色, 成 熟时变 黑色, 具 纵肋及 极细的 疣点。 花果 期 4 一 10 月。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兰坪、 丽江、 镇雄、 富民、 富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650 — ) 1 750- 3 000 米的 山坡、 山谷或 路边等 处的石 缝中。 广西、 贵州、 四川、 湖北、 湖南、 陕西、 甘 肃、 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辽宁、 黑 龙江、 江西、 台 湾等有 分布。 4. 山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3: 8-14 高 山景天 (西 藏植 物志) Sedum oreades (Decne. ) Hamet (1909) , (1912) , (1926) , (19^9) ; Praeg. (1921); Frod. (1931), in Hand. -Mazz. (1931), (1943);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Baehni , Bonner et Vautier (1951); K. T. Fu (1974); H. Ohba in Hara (1979); 中 国 植物志 (1984)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西藏 植物志 (1985) * ; Grierson,FI. Bhutan 
.• 图版 43 卜 7. 火焰草 Sedum stellariifolium Franch. 1. 植株, 2. 茎一段 放大, 3. 花, 4. 萼片, 5. 花难和 雄蕊' 6. 心皮' 7. 蛾片; 8 — 14. 山景天 S. oreades (Decne) Hamet, 8. 植株, 9. 叶 放大, 10. 花' 11. 蒡片, 12. 花辦和 雄蕊, 13. 心皮, 14. 憐片。 (肖 溶绘) 
景天科  177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Umbilicus oreades Decne. (1835) ; Hook. f. et Thorns. (1858) ; U. spathuLatus Hook, f. et Thorns. (1858) ;5ei/Mm jaeschkei Kurz. (1867)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Cotyledon oreades (Decne.)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C. spathulata (Hook, f. et Thorns. )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 Sedum filicaule Decne. ex Hamet (1909) ; 5. squarrosum Royle ex Hamet (1909). 一 年生小 草本, 高 2. 5 — 14 厘米。 主根 纤细, 长达 10 厘米, 粗 0.5 — 1.5 厘米, 具 多数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直立, 基部常 上升, 粗 1 一 1.5 毫米, 近基部 具数分 枝或有 时不 分枝, 常带 紫色; 通 常无不 育茎。 叶 互生, 叶片披 针状长 圆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3 — 7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部 具距, 距长约 0.5 毫米、 平截 或圆、 稀 具 2 — 3 浅裂, 边缘 全缘, 两面淡 绿或黄 绿色, 有时具 紫红色 条纹, 最 上部叶 较大, 狭椭 圆形, 长达 10 毫米, 宽达 3 毫米, 全部 无柄。 花 (1 一) 2 — 5 朵排 列成顶 生伞房 花序; 苞 片同最 上部茎 生叶; 花梗长 1.5 — 5 毫米。 萼 片通常 5, 倒披 针形、 倒披针 状长圆 形或狭 椭 圆形, 长 4 一 8 (-11) 毫米, 宽 1.5 — 2 (-3)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部 具距; 花 瓣通常 5, 黄 色或金 黄色, 狭 倒卵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6 — 10 (-13) 毫米, 宽 2 — 4 ( 一 5) 毫米, 先 端钝, 具 尖头, 基 部合生 部分达 3 毫米, 边缘 上部啮 蚀状, 具数 条近平 行的纵 脉, 仅 中脉达 先端; 雄 蕊通常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4 一 6 毫米, 对瓣 生的长 2. 5 — 3 毫米, 约为花 瓣长的 1/3, 着 生于花 瓣下部 1/4 一 1/3 处, 花丝 线形, 黄 色或淡 黄色, 花药 卵形, 黑 褐色; 憐 片线状 匙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先端 平截; 心皮 直立, 狭披 针形, 长 5 — 7 毫 米, 淡 绿或黄 绿色, 先端 渐尖, 基部 合生, 花 柱长约 1 毫米。 瞢葵 直立,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狭卵 珠形, 长不足 1 毫米, 表 面具细 乳突。 花果期 7 — 10 月 。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丽江、 维西、 大理、 临沧; 生 于海拔 3 000 — 4 25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 草坡或 路边岩 石缝, 也 常见于 苔藓覆 盖的岩 石上。 四川西 南部和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不丹至 克什米 尔地区 也有。 5. 宽 叶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Sedum fui Rowley (1973); 中国 植物志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plat yphy Hum S. H. Fu (1951)*, (1974) non Alexander (1942);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5a. 宽 叶景天 var. fui 一年生 草本, 高 6. 5 — 14 厘米。 须 根多, 纤 维状。 花茎 直立, 自基部 分枝, 分枝直 立, 互 生或对 生状;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较 疏离, 叶 片倒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1.2 — 1.8 厘米, 宽 1.5 — 5 毫米, 先端 钝尖, 基部有 钝距, 边缘 全缘; 叶 柄无。 花序生 于茎和 分枝 先端, 伞 房状, 数花; 苞片 叶状, 较小; 花 梗长达 2 毫米。 萼片 5, 线 状长圆 形或近 匙形, 不 等长, 长 2. 2 — 4. 5 厘米, 宽约 0.7 毫米, 先端微 锐尖, 基部 无距; 花瓣 5, 绿 黄色, 披 针形, 长 5 — 6. 2 毫米, 宽约 1.1 毫米, 先 端有长 尖头, 基部 1.5 — 2 毫米 合生; 雄蕊 10, 与花 瓣互生 的生于 花瓣连 接处的 上缘, 长约 1 毫米, 与 花瓣对 生的生 于基部 
178  云南 植物志  1.5 — 1.8 毫 米处, 长约 0.8 毫米; 麟片 5, 线形, 长 0.6 — 0.8 毫米, 先 端截形 或钝; 心 皮 5, 直立, 狭长 圆形, 长 3. 5 — 5 毫米, 宽约 1.1 毫米,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部 1.2 — 1.5 毫米 合生, 花柱长 0.6 — 0.7 毫米。 瞢荚 5, 直立,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卵形, 长约 0.7 毫 米, 种 皮具细 乳突, 有 短翅。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德饮; 生 于海拔 2 700 — 3 800 米的林 下或草 地的岩 石缝。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 式标 本采自 德钦。 5b. 长萼宽 叶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longisepalum (K. T. Fu) S. H. Fu, 中国 植物志 (1984)*;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Sedum platyphyllum S. H. Fu var. longisepalum K. T. Fu (1974)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与原变 种的区 别在于 萼片长 6. 5 — 7 毫米, 宽 1.2 — 2 毫米; 对 瓣生的 雄着生 于花瓣 基部约 2. 5 毫 米处, 长约 0.7 毫米; 憐片长 0.8 — 0.9 毫米。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 500 米附近 的云杉 混交林 缘的岩 石缝。 模式标 本采自 中甸。 6. 德 钦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启 无景天 (植物 分类学 报), 迪 庆景天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Sedum wangii S. H. Fu (1951)',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一 年生小 草本, 高 1.5 — 3 厘米。 主 根短, 具多数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直立, 纤 细, 基部 分枝;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叶片 线形至 披针状 卵形, 长 2 — 5 毫米, 宽 0.7 — 1.5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钝圆, 基部 具平截 的距, 边缘 全缘;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具 少 数花, 稀 单花; 苞片 叶状; 花梗 纤细, 长 0.5 — 1 毫米。 萼片 5, 略不 等长, 长 圆形或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无距; 花瓣 5, 黄色, 狭倒卵 状长 圆形, 长约 5. 4 毫米, 宽约 1.3 毫米, 先端 钝或近 渐尖, 近基部 1.5 毫米 合生; 雄 蕊 10, 等长, 长约 1.2 毫米, 与花瓣 互生的 着生于 花瓣连 合处的 上缘, 对 瓣生的 着生于 花 瓣基部 1.5 毫 米处, 花丝 钻形, 花药 长圆状 肾形; 憐片 5, 线形, 长约 1 毫米, 先 端钝; 心皮 5, 直立, 披 针状, 长约 4 毫米, 先 端狭, 基部约 1 毫米 合生, 花 柱短。 种子 长圆状 卵形, 长约 0.4 毫米, 种皮具 乳突。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德饮; 生 于海拔 2 700 — 3 000 米附 近的山 坡上。 模 式标本 采自德 钦白马 雪山。 7. 冰 川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4: 1-7 Sedum sinoglaciale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glaciale Franch. (1896) non Clarion ex DC. (1828); Hamet (1929); Frod. (1931)*. 一年生 草本, 高 1.5 — 4. 5 厘米。 主 根短, 粗 0.3 — 1 毫米, 末 端放射 出数条 线状分 枝, 并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上升或 直立, 纤细, 粗 0.2 — 0.5 毫米, 自基部 分枝; 不 育 茎无。 基生叶 数枚, 枯而 不落; 茎生叶 互生, 叶片线 状长圆 形或线 状倒披 针形, 长 2. 5- 7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具 短距。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有 2 — 5 花, 稀 单花; 
图版 44 1-7. 冰 川景天 Sedum sinoglaciale K. T. Fu. 1. 植株, 2. 叶片, 3. 花' 4. 尊片' 5. 花 辯和 雄蕊, 6. 心皮, 7. 蜴片; 8 — U. 钝 燦景天 S. obtusipetalum Franch. 8. 植株, 9 . 叶片, 10. 花, U. 尊片, 12. 花难和 雄蕊, 13. 心皮, 14. «S 片。 (肖 溶绘) 
180  云南 植物志  苞片 叶状; 花梗长 2 — 5 毫米。 萼片 5, 狭长 圆形、 披针状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不 等长, 长 3. 5 —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具 短距; 花瓣 5, 黄色, 倒卵 状长圆 形至线 状长 圆形, 长 5 — 7 毫米, 宽 1.5 — 2. 8 毫米, 先 端钝, 略具 尖头; 雄蕊 10, 与花 瓣互生 的长 4. 5-5. 5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1. 5-2 毫 米处, 长 3 — 3. 5 毫米, 花丝钻 形, 花药 卵形; 鳞片 5, 近 线形, 长 1 一 1.5 毫米, 上部 和下部 加宽, 先端 微缺; 心皮 5, 直立, 长圆 形或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先 端骤然 收缩, 基部 连合, 胎座镰 刀形, 花柱长 1 一 1. 5 毫米。 瞢葵 5, 具少数 种子。 种 子近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表 面具细 乳突。 花果期 8 月 前后。 产 丽江、 中甸; 生 于海拔 3 000 — 4 700 米的 山坡。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8. 钝 瓣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4: 8-14 Sed 垂 obtusipetalum Franch. (1896); Hamet (1912), (1929); Frod. (1931)* ; K. T. Fu (1974); H. Ohba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Sedum mosoyense Franch. (1896). 二年生 草本, 高 5 — 10 (-20) 厘米。 主根圆 锥状, 或长 或短, 粗壮, 侧根 数条, 粗 线形,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单 1, 直立 或基部 上升, 在 离基部 1 一 2 厘 米处有 一密叶 丛, 叶 丛枯而 不落, 干时灰 白色, 叶丛 以下的 头年生 茎粗达 5 毫米, 当年 生枝出 自叶丛 中, 1 至数枝 并再次 分枝, 明显较 纤细;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叶片披 针形、 线状披 针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4 一 10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钝, 基 部有截 形或圆 的距, 边缘 全缘, 淡黄 绿色, 先端带 红色;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多花 密集; 苞片 叶状; 花梗长 1 一 5 毫米。 萼片 5, 狭 长圆形 或狭披 针状长 圆形, 不 等长, 长 3. 5 — 5 毫米, 宽 1 一 1.8 毫米, 先 端钝圆 并常具 乳突, 基部具 短距, 淡黄 绿色; 花瓣 5, 黄色, 狭长 圆形或 狭披针 状长圆 形, 长 5 — 7 毫米, 宽 1.3 — 1.7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具短 尖头, 下部 变狭; 雄蕊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4 一 5 毫米, 对辦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1 一 2 毫 米处, 花丝 钻形, 淡 绿色, 花 药 卵形, 黄 白色; 憐片 5, 近四方 形或宽 匙形, 长 0.4 — 0.6 毫米, 上部 扩大, 顶 端平截 或 微凹; 心皮 5, 狭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部 合生,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瞢荚 5, 长 5 — 6 毫米,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卵形, 长约 0.5 毫米, 表面 具细乳 突, 珠 柄短。 花果期 8 — 11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鹤庆、 洱源; 生 于海拔 1 900 — 3 200 米的 林下、 灌丛 下的石 缝中。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鹤庆大 坪子。 9. 盜 雜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subgaleatum K. T. Fu (1974)" ;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一年生 草本, 高 3 — 7 厘米。 主根圆 柱形, 具侧根 和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近 直立, 自 基部多 分枝, 分 枝粗约 0.5 毫米, 密 生叶;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线状长 圆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6.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具 3 浅裂 或平截 的距, 边缘全 缘, 两面 具褐色 斑点, 中脉 极细;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2 — 5 花, 有时 单花; 苞 片 叶状; 花梗长 0.5 — 1.5 毫米。 萼片 5, 披 针状长 圆形, 不 等长, 长 4. 5 — 4. 8 毫米, 宽 
景天科  181  1.2 —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无距, 两面 具褐色 斑点; 花瓣 5, 黄色,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4. 5 — 5 毫米, 宽 1.5 — 1.7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短 尖头, 基部稍 合生; 雄蕊 10, 与花 辩互 生的长 3. 5-4. 2 毫米, 对瓣生 的着生 于花瓣 基部约 1 毫 米处, 长 2. 5-3. 2 毫米, 花 丝 钻形, 花药' 卵状近 圆形; 憐片 5, 线形 匙形, 长约 1 毫米, 宽约 0.2 毫米, 上部 扩大近 圆形, 先端 微缺; 心皮 5, 直立, 狭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 部稍 合生, 花 柱长约 1 毫米。 瞢葵 5, 具数枚 种子。 花果期 8 — 9 月 前后。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4 000 米附 近的岩 石隙。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橫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作为方 腺景天 Sedutn susannae Hamet 的 变种是 由傅坤 俊 (K. T. Fu) 本人组 合的, 应予 考虑。 又 H. Ohba (1982) 记录 于泰国 北部, 我们亦 未见到 标本。 10. 膨 果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raymondii Frod. (1931)*, in Hand. -Mazz. (1931); K. T. Fu (1974); 中 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semilunatum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syn. no v. 一年 生矮小 草本, 高 1.5 — 3 (-5) 厘米。 主根 纤细, 具多 侧根, 侧 根长达 3 厘米, 纤 维状, 细 根多。 花茎单 1, 直立, 粗 0.5 — 2 毫米, 自 基部或 下部多 分枝, 稀不 分枝; 不 育 茎无。 叶密集 互生, 叶片 近基部 者倒卵 状狭长 圆形, 极密, 早枯, 较小, 下部 以上叶 狭倒披 针形、 长圆形 至长倒 卵形, 长 2 — 6 (— 9) 毫米, 宽 1 一 2 (— 3)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 钝圆, 基部具 短距, 边缘 全缘, 两 面淡绿 色或黄 绿色; [1^"柄无。 花序生 于茎和 分枝先 端, 伞 房状, 少至 多花; 苞片同 上部茎 生叶, 较 狭小; 花梗长 2 — 6 (-10) 毫米。 萼片 5, 卵状长 圆形或 卵形, 略不 等长, 长 (2. 2 —) 3-4 (-4.5)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 近急尖 或钝, 基部 具距; 花辩 5, 黄色,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2. 4 —) 4-5 毫米, 宽 0. 8 — 1.3 毫米, 先端 急尖, 下部 变狭; 雄蕊 10, 稍短于 花瓣, 花丝 钻形, 花药近 心形; 鳞片 5, 宽 线形, 长 0.8 — 1 毫米, 先端 钝圆或 平截; 心皮 5, 卵状长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基 部 连合, 花 柱长约 1 毫米。 '簧荚 5, 略 叉开,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卵状长 圆形, 长 0.8 — 1 毫米, 具细 乳突, 珠柄 极短。 花果期 7 — 8 月。 产 德饮、 贡山、 中甸、 维西; 生 于海拔 3 200 — 4 300 米 的山坡 路边岩 石缝。 四川西 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11. 川 滇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forrestii Hamet (1912), (1924), (1926), (1929); Frod. (1931) * , in Hand. -Mazz. (1931);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一年生 草本, 高》 一 7 厘米。 主根 延长, 末端放 射出数 条线形 须根, 具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直立或 上升, 粗约 1 毫米, 自基部 分枝, 密 生叶;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叶片 自下而 上为倒 卵形、 卵形、 长圆形 至狭长 圆形, 长 4 一 10 毫米, 宽 1.5 — 4 毫米, 先端钝 或圆, 基部 具平截 的距, 边缘 全缘, 中脉 极细;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少至 多花; 苞片 
182  云南 植物志  同 上部茎 生叶, 稍小; 花梗长 2 — 6 毫米。 萼片 5, 不 等长, 倒卵 状长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3 — 5. 5' 毫米, 宽 1 一 1.8 毫米, 先端钝 或圆, 基部 具平截 或钝圆 的距; 花瓣 5, 黄色, 卵 状长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3. 5 — 5.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尖头; 雄蕊 10, 常 超出 花瓣,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4. 5-5. 5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0. 5-1. 5 毫 米处, 长 3.5":~4.5 毫米, 花丝 钻形, 花药 卵形; 麟片 5, 线形, 长 1.3 — 1.5 毫米, 两端稍 扩大; 心皮 5, 直 i:,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合生, 花 柱长约 1 毫米。 瞢 荚 5, 长 5 — 5. 5 毫米, 具少数 种子。 种子长 圆形, 表 面有细 乳突, 先端具 比种子 长的细 珠柄。 花果期 7 — 8 月。 产 丽江、 中甸; 生 于海拔 3 000 — 4 500 米 的山坡 石缝、 流石 滩或崖 壁隙。 模 式标本 采自 丽江, 12. 高 原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5: 1-7 Sedum przewalskii Maxim. (1883) ; Forbes et Hemsl. (1887) ; Limpr. (1922) ; Frod. (1924), (1931)*, (1942);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K. T. Fu (1974); H. Ohba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一年生 草本, 高 1.5 — 4 厘米。 主 根或长 或短, 末端放 射出数 条线状 分枝, 并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直立或 上升, 粗 0. 5-1 毫米, 通常 自基部 分枝, 稀 上部分 枝或不 分枝, 密 生叶;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叶片下 部者卵 形或倒 卵形, 长 2 — 3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上 部者披 针状长 圆形至 线状长 圆形, 长 3 —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均钝, 基部具 圆 或截形 的距;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有 2 — 5 花, 有时 单花; 苞片 叶状; 花梗长 2 — 6 毫米。 萼片 5, 卵状长 圆形、 披针 状长圆 形或长 圆形, 不 等长, 长 2 — 3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无距; 花瓣 5, 黄色, 三角状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3 — 3. 5 毫 米, 宽 1 一 1.3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稍 合生; 雄蕊 5, 长 2. 5 — 3 毫米, 花丝 钻形, 花药宽 卵形; 鳞片 5, 线形 或匙状 线形, 长 1 一 1.3 毫米, 先端 略钝; 心皮 5, 直立, 卵 形或卵 状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部稍 合生, 胎 座在近 基部膨 大成镰 刀形, 花柱长 0.3 — 0.5 毫米。 瞢荚 5, 近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具少数 种子。 种子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0. 8 毫米, 表面具 细乳突 。 花果期 7 — 9 月 。 产 德欽; 生 于海拔 3 600-4 240 米 的山坡 石缝。 甘肃、 青海、 四川、 西藏有 分布。 尼 泊 尔也有 记录。 13. 大 花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magniflorum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r. 一年生 草本, 丛生, 高 5 — 8 厘米。 根 线形,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茎直 立或近 基部上 升, 粗 0.5 — 1 毫米, 上部具 分枝, 近基 部节上 生根。 叶 互生, 叶片 线状长 圆形或 狭披针 形, 长 5 — 8 毫米, 宽 1.5 — 1.8 毫米, 先 端钝, 基 部有具 2 — 3 浅裂 的距, 边缘 全缘, 中 脉 明显, 侧脉 1 一 2 对, 具 缘脉, 质薄;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少花, 有时 单花; 苞片 叶状; 花梗 纤细, 长 2 — 7 毫米。 萼片 5, 狭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不 等长, 长 5 — 7. 5 毫米, 宽 1.5 — 2. 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具 钝距, 具 中脉和 2 — 3 对 侧脉, 缘脉 明显; 花 
图版 45 1—7. 高 原景天 Sedum przewalskii Maxim. 1. 植株, 2. 叶片, 3. 花, 4. 粤片, 5 . 花辦 和 雄蕊, 6. 心皮, 1. 鳞片; 8 — 14. 细叶 山景天 S. franchetii Grande. 8- 植株, 9. 叶片, 10. 花, 11. 寧片, 12. 花辦和 雄蕊, 13. 心皮, 14. 蟻片。 (肖 溶绘) 
184  云南 植物志  瓣 5, 淡 黄色, 常 具深色 斑点, 狭椭 圆形, 长 5 — 8 毫米, 宽 2 — 2. 5, 先 端钝, 基 部稍合 生, 明显具 3 脉; 雄蕊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4 一 6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1.5 — 2 毫 米处, 长 2. 5 — 4 毫米, 花丝 钻形, 淡 黄色, 花药 卵形, 橙 黄转蓝 褐色; 鳞片 5, 匙 形, 长 0.6 — 0.8 毫米, 两端 扩大, 先 端圆或 平截; 心皮 5, 直立, 狭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 米, 先 端骤然 收缩, 基部稍 合生, 花柱长 1.5 — 2 毫米。 瞢荚 5, 长 5 — 6 毫米, 具 多数种 子。 种子长 卵形, 略 具翅。 花果期 8 — 9 月。 产中 甸哈巴 雪山; 生 于海拔 3 800 — 4 100 米的 冷杉林 下石缝 中或裸 石间。 模 式标本 采自 中甸。 14. 细叶 山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45: 8—14 细 叶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franchetii Grande (1914); Hamet (1929); Frod. (1931)*;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tenuifolium Franch. (1894); Grande (1914) non Strobl. (1884). 一年生 草本, 高 6 — 13 (-20) 厘米。 主根圆 柱形, 具侧根 和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直立或 上升, 粗 1 一 2 毫米, 自下部 分枝, 稀不 分枝, 生多 数叶;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叶 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0 毫米, 宽 0.5 — 1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具 平截的 短距, 边缘 全缘, 中脉 极细;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少至 多花; 苞片 叶状; 花 梗细, 长 1 一 3 毫米。 萼片 5, 不 等长, 狭披 针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3. 8 — 5 毫米, 宽 1 一 1.2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稍钝, 基部具 钝距; 花瓣 5, 黄色, 近披 针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宽 1 一 1.2 毫 米, 先 端钝, 下部 变狭近 爪状, 基部稍 扩大; 雄蕊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3. 5 — 4 毫米, 对 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1.5 — 2 毫 米处, 长 1.5 — 2 毫米, 花丝 钻形, 花药宽 卵形; 麟片 5, 线形, 长 1.5 (-2) 毫米, 先端 钝圆; 心皮 5, 直立, 狭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3. 5 — 4 毫 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合生, 花 柱短。 瞢荚 5, 直立, 长 4 一 4. 5 毫米,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倒 卵形, 极小, 表 面具细 乳突。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丽江、 鹤庆、 兰坪; 生 于海拔 (2 800 —) 3 000 — 4 100 米的岩 石缝。 模式 标本采 自 丽江。 15. 东 川景天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邓 川景天 (植 物分 类学报 误译) Sedum somenii Hamet (1916); Praeg. (1921);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Frod. (1931)';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edum mairei Praeg. (1919) ; S. roborovoski var. somenii Hamet (1929). 一年生 草本, 高 12 — 23 厘米。 根纤 维状。 花茎近 直立或 上升, 上部具 分枝; 不育茎 无。 叶 互生, 叶片长 圆形至 卵形, 长 3. 5 — 7 毫米, 宽 2. 6 — 8. 5 毫米, 先端 钝圆, 边缘 全缘且 上部具 乳突, 基部具 钝距, 中脉 明显, 侧脉 3 — 4 对, 具 缘脉;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疏花; 苞片 卵状三 角形, 长过 于宽, 先 端尖, 基部 有距; 花 梗短。 萼片 5, 不等 长或近 等长, 倒 卵形, 长 2. 5 — 7 毫米, 宽 0.6 — 3 毫米, 先端极 钝并具 乳突, 基 部有钝 距; 花瓣 5, 黄色, 长圆形 或宽三 角形, 长 3. 5 — 5 毫米, 宽 1.2 — 2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稍 合生; 雄蕊 5 或 10, 比花 瓣短, 如为 10, 则 对瓣生 的着生 于花瓣 基部约 1 毫 米处, 
景天科  185  花丝 钻形, 花药宽 卵形; 鳞片 5, 线状 匙形, 先端扩 大并具 缺刻; 心皮 5, 近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合生, 花 柱短。 瞢葵 5, 直立,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倒卵状 长 圆形, 长 0.5 — 0.6 毫米, 表 面具细 乳突。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东川; 海拔约 2 500 米。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 标本 未见, 抄自原 描述。 16. 铲 瓣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obtrullatum K. T. Fu (1974)" ;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纤 细矮小 草本, 高 3 — 4 (一 8) 厘米。 主根 纤细, 长 0.5 — 1 厘米, 粗约 0.5 毫米, 具 多数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花茎单 1, 直立, 纤细, 粗不逾 1 毫米, 自 基部或 下部多 至少分 枝;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下部叶 密集, 叶片长 卵形, 长 4 一 6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 渐尖, 具长 尖头, 边缘 全缘, 无毛, 上 部叶较 疏离, 质地 较薄, 狭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 米, 宽 0.7 — 1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具 短距, 全部无 叶柄。 花序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伞 房状, 少花; 苞片同 上部茎 生叶, 较小; 花梗 纤细, 长 2 — 4 毫米。 萼片 5, 披针 形至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宽 0.8 — 1.2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具距; 花瓣 5, 红色。 狭 倒铲形 或线状 菱形, 长 2. 5 — 3 毫米, 宽 0.5 — 0.8 毫米, 先端略 急尖, 下部 渐狭, 条 形; 雄^ 15, 稀 10, 稍短于 花瓣, 花丝 线形, 花药 卵形; 鳞片 5, 线形, 长 1.5 — 1.7 毫 米; 心皮 5, 直立, 长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先端略 变狭, 基部 合生, 花柱长 0.5 — 0.7 毫米。 瞢荚 5, 直立,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卵状长 圆形, 长 0.5 — 0.7 毫米, 表面具 密集的 细 乳突。 花果期 7 — 9 月。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 300 米 附近的 山坡。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17. 禄 劝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luchuanicum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一年生 草本, 高 5 — 8 厘米。 根多, 线形, 有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直立或 基部上 升, 粗 0.7 — 1.2 毫米, 自 基部多 分枝, 密 生叶; 不育茎 无或有 而小, 长 0.6 — 1 厘米, 密 生叶, 先端叶 密聚。 叶 互生, 叶片 线状披 针形或 线状三 角形, 长 2 — 7 毫米, 宽 0.7 —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具 圆钝或 2 — 3 浅裂 的距, 边缘 全缘, 两面 具褐色 斑点, 中 脉细, 微 突起, 侧脉 1 一 2 对;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有 3 — 10 花, 密集, 偶有 单花; 甚 片 叶状; 花梗长 1 一 2 (— 4) 毫米。 萼片 5 (— 6), 线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5 — 6 (— 7. 5) 毫米, 宽 1. 2-1. 6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部 具圆钝 的距, 中脉微 突起, 侧脉 1 一 2 对, 具褐色 斑点; 花瓣 5 (— 6), 紫 红色,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8 (-10.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稍 合生, 具褐色 斑点, 中脉 明显; 雄蕊 10 (-12), 与花瓣 互生的 长 5 — 6. 5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2 — 3 毫 米处, 长 3 — 3. 5 毫米, 花丝 钻形, 花 药 卵形; 憐片 5 (— 6), 线状长 圆形, 长 0.6 — 0.8 毫米, 先端 钝圆; 心皮 5 ( — 6), 直立,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离生, 疏 具褐色 斑点, 胎 座近新 月形, 花 柱长 1.5 — 2 毫米。 薔荚长 6 — 7 (-10) 毫米, 具少数 种子。 种子 卵形, 长 1.2 — 1.4 毫 米, 具少数 乳突。 花果期 9 一 11 月。 
186  云南 植物志  产 禄劝乌 蒙山; 生 于海拔 4 400 米附 近的岩 石隙。 模式标 本采自 禄劝。 本 种从分 布看, 很有可 能就是 Sedum somenii Hameto 18. 景 东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chingtungense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一年生 草本, 柔弱, 平铺。 根 数条, 纤细, 具 纤维状 细根。 茎长 4 一 15 厘米, 粗不 足 1 毫米, 肉质, 自基部 分枝, 下 部节上 生根, 疏 生叶; 不育 茎无。 叶 互生, 叶 片下部 者近 圆状匙 形或宽 倒卵状 匙形, 上部者 长圆状 匙形, 长 4 一 8 毫米, 宽 1.5 — 3. 5 毫米, 先 端钝 或圆, 基 部具钝 短距; 下部 叶具较 长柄, 上部叶 无柄。 花单 生于茎 和分枝 先端; 苞 片同 上部茎 生叶; 花 梗短。 萼片 5, 狭 长圆形 或倒披 针状长 圆形, 不 等长, 长 4 一 6 毫米, 宽 1 一 1.3 毫米, 先端钝 或圆, 基部具 钝距; 花瓣 5, 黄色, 具深 色脉, 狭 椭圆形 或狭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5 — 6. 5 毫米, 宽 1.5 — 1.8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尖头; 雄蕊 10, 与花瓣 互 生的长 4 一 5 毫米, 对瓣生 的着生 于花瓣 基部约 2 毫米处 ,长 2 — 3 毫米, 花丝 钻形, 花 药长 圆形; 鳞片 5, 狭长 方形, 长 0.8 — 1.2 毫米, 宽 0.2 — 0.3 毫米, 先端 平截或 微缺; 心皮 5, 直立, 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部约 1/3 合生, 具多数 胚珠, 胎 座膨 大成新 月形, 花柱 极短。 瞢荚 5, 略 叉开, 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卵状 长圆形 ,长 0. 7-0. 8 毫米 , 表面具 细乳突 , 有短而 弯曲的 珠柄。 花果期 4 一 5 月 。 产 景东无 量山; 生 于海拔 2 100 米附 近的水 沟边。 模式标 本采自 景东。 19. 镜 鏘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6: 1-7 Sedum trullipetalum Hook. f. et Thorns. (1858);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Hamet (1909), (1912), (1929); Praeg. (1921); Frod. (1931)*, in Hand. - Mazz. (1931), (1943); Weibel (1958); K. T. Fu (1974); H. Ohba (1975),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on, F1. Bhutan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多 年生小 草本, 高 3 — 10 (-14) 厘米。 主 根短, 具多 分枝和 纤维状 细根, 长达 6 厘 米。 花茎 丛生, 直立, 基部 上升, 粗 1 一 1.5 毫米, 具分 枝或不 分枝; 不育 茎多, 密 丛生, 长 1 一 4 厘米。 花茎的 叶密集 互生,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7 (-10) 毫米, 宽 0.8 — 1.2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具 3 浅裂 的距, 无 叶柄; 不 育茎的 叶密集 覆瓦状 排列, 先 端叶密 聚成莲 座状, 叶片披 针形, 其他 同花茎 的叶。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密集 多花; 苞 片同茎 生叶, 较小; 花梗长 2 — 5 毫米。 萼片 5,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不 等长, 长 4 一 6. 5 毫 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无距; 花瓣 5, 黄 色或淡 黄色, 镘形, 长 6 — 10 毫 米, 瓣片卵 形或宽 卵形, 宽 1.5 — 2. 5 毫米, 先端 急尖, 爪 条形, 与 瓣片近 等长, 宽 0. 8 — 1 毫米; 雄蕊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4 一 6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瓣 片基部 且比瓣 片短, 花 药 均为长 卵形; 鳞片 5, 长 方形, 长略过 于宽, 先端具 缺刻; 心皮 5, 直立, 披针 状近圆 柱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先端 渐狭, 花柱长 1.5 — 2 毫米。 瞢荚 5, 直立,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卵状长 圆形, 长 0.5 — 0.6 毫米, 表 面具细 乳突。 花果期 8 — 11 月。 产 德饮、 贡山、 碧江、 中甸、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2 700 — 4 200 (-5 000) 米的 山 坡或草 地的石 缝中。 四 川西部 和西藏 南部有 分布。 不丹、 锡金、 尼泊尔 至克什 米尔有 
图版 46 1 — 7- 镜 鎵景天 Sedum trullipetalum Hook. f. et Thorns. 1. 植株, 2. 叶片, 3. 花 , 4. 粤片, 5. 花 难和雄 6. 心皮, 7. 解片, 8—14. 短 尖景天 S. beauverd.i Hamet. 8. 植 株' 9. 叶片' 10. 花, 11. 萼片, 12. 花辯和 雄^, 13. 心皮, 14. « 片。 (肖 溶绘) 
188  云南 植物志  分布。 20. 短 尖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6: 8-14 苔 状景天 (云南 ) Sedum beauverdii Hamet (1909), (1926), (1929); Praeg. (1912), (1921); Berger in Engl.et Prantl. (1930) ;Frdcl. (1931)* ,in Hand. -Mazz. (1931), (1942);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多年生 草本, 高 1 一 8 厘米。 根 茎长, 匍匐于 地下, 具 多数纤 维根。 花茎 多数, 直立 或 上升, 粗 1 一 1.5 毫米, 具多数 分枝, 生密 集覆瓦 状排列 的叶; 不育茎 多数, 上升, 极 密 生叶。 叶密 互生, 叶片线 形至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4 一 7 毫米, 宽 1 一 1.3 毫米, 先端渐 尖, 基部有 2 — 3 浅裂的 宽距, 边缘 全缘, 上部边 缘具细 乳突;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房 状, 多花 密集; 苞 片同茎 生叶; 花梗长 1 一 3 毫米, 纤细。 萼片 5, 狭披针 形至线 状披针 形, 近 等长, 长 4 一 6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剌状 渐尖, 基部近 无距, 前缘 常具细 乳突; 花瓣 5, 黄色, 线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宽 1.2 —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长 尖头, 基部稍 合生; 雄蕊 10, 与花 瓣互生 的着生 于花瓣 连合处 上缘, 长 5 — 6. 5 毫米, 对 瓣 生的生 于花瓣 下部约 2 毫 米处, 长 3 — 4 毫米, 花丝 钻形, 黄色, 花 药心状 卵形, 橙黄 色; 鳞片 5, 近 匙形, 长 0.5 — 0.6 毫米; 心皮 5, 直立, 淡 绿色, 卵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5 毫米,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部 合生, 花柱长 1.5 — 2 毫米。 瞢荚 5, 近 直立, 具 多数种 子。 种子 卵形, 长 0.5 — 0.7 毫米, 表 面具细 乳突。 花果期 9 一 12 月。 产 庐水、 腾冲、 德钦、 大理、 凤庆、 景东、 禄劝、 会泽; 生 于海拔 (1 800 —) 2 500 — 3 500 (-4 0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下、 草坡等 地的岩 石缝。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 大理。 21. 秦 岭彔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pampaninii Hamet (1913);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Frod. (1931)*; K. T. Fu (1974); 秦岭 植物志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edum tenui folium auct. non Franch. : Diels (1905). 多年生 草本, 高 4 一 10 厘米。 根纤 维状, 延长。 花茎 上升, 具 分枝, 生近覆 瓦状的 叶; 不育茎 少数, 长 2 — 5 厘米, 生近 覆瓦状 的叶, 先端叶 密聚。 叶密 互生, 叶片 狭披针 形至 线形, 长 4 一 7 毫米, 宽 0.5 — 0.8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具平 截或钝 的距, 边缘全 缘, 早落, 下部叶 宿存;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有 数花; 蒽 片同茎 生叶; 花梗纤 细, 长 4 一 6 毫米。 萼片 5, 披 针形, 不 等长, 长 4 一 6 毫米, 宽约 1.2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具 短距; 花瓣 5, 黄色, 披 针形, 长 6 — 10 毫米, 宽约 1.8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突尖 头, 基部稍 合生; 雄蕊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5. 5 — 7. 5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1. 5 — 2. 5 毫米处 ,长 3 — 4. 5 毫米 , 花 丝钻形 , 花药 近心形 ;憐片 5 , 长方 状匙形 ,长 0. 7 — 0.8 毫米, 先 端钝或 微凹; 心皮 5, 长 圆形, 长 5 — 8 毫米, 基部 2 — 3 毫米 合生。 瞢荚 5, 直立, 具 4 一 9 枚 种子。 种子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表面具 乳突。 花果期 8 10 月。 据记载 云南有 分布, 但标本 未见,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亦 未载, 有 可能是 Sedum frauchetii Grande 误载。 四川、 陕 西南部 和河南 西部有 分布。 摘自 Frdkl. (1931) 和 《中 
景天科  189  国植物 志》。 22. 宽 萼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7: 1-7 Sedum platysepalum Franch. (1896)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I, (1930) ; Frod. (1931)- ;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3). 多年生 草本, 高 5 — 12 厘米。 根多, 线形,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直立或 上升, 自 基部多 分枝, 粗 0.7 — 1.2 毫米, 稍密 生叶, 下部节 上生纤 维根; 不育茎 少数, 长 1.5 — 5 厘米, 生极密 的叶。 叶 互生, 叶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具宽 而平截 或纯圆 的距, 两面淡 绿色, 全缘;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少至 多花; 苞 片 长三角 形至狭 卵形, 其 他同茎 生叶; 花梗 纤细, 长 2 — 6 毫米。 萼片 5, 长 圆形至 卵形, 不 等长, 长 5 — 8 毫米, 宽 1.5 — 2. 5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具 短距, 中脉微 突起, 侧脉 1-3 (一 4) 对, 沿脉 具锈色 斑点; 花瓣 5, 黄色,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短 尖头, 基部略 变狭且 合生; 雄;^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4 一 6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2 — 2. 5 毫 米处, 长 2 — 3. 5 毫米, 花丝 钻形, 花药 卵形; 鳞片 5, 近狭长 方形, 长约 1 毫米, 宽约 0.3 毫米, 两端微 扩大; 心皮 5, 直立, 近长圆 形, 长 4 一 5 毫米,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部 合生, 花柱长 1.5 — 2 毫米。 瞢荚 5, 直立, 具数 枚 种子。 种子 卵形, 长 0.7 — 1 毫米, 表 面具细 乳突。 花果期 8 — 11 月。 产 中甸、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3 100 — 4 100 米 的针叶 林下或 山顶岩 石缝。 四川西 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 23. 键 座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7: 8-14 Sedum celiac Hamet (1913); Praeg. (1921);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Frod. (1931)';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多年生 草本, 高 3 — 9 厘米。 根多, 线形,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上升或 直立, 粗 约 1 毫米, 自基部 ^ 分枝, 近 基部节 上生纤 维根, 整个密 生覆瓦 状排列 的叶; 不 育茎长 1 一 1.5 厘米, 密 生覆瓦 状叶, 先端叶 聚生。 叶 互生, 叶 片狭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8 毫米, 宽 0. 7 —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具钝 圆或扩 大并具 3 浅裂 的距, 边缘 全缘。 花 序 顶生, 伞 房状, 通常 少花, 有时单 花;' 苞片 叶状; 花梗 纤细, 长 0.5 — 2 毫米。 萼片 5, 披 针形, 稍不 等长, 长 3. 5 — 6.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无距, 黄 绿色; 花瓣 5, 黄 绿色, 披 针形, 长 4. 5 — 7.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尖头, 基部稍 合生; 雄蕊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4 一 5. 5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1 一 1.5 毫 米处, 长 3 — 4 毫米, 花丝 线形, 黄色, 花药宽 卵形, 紫 黑色; 鵜片 5, 匙形, 长约 0.5 毫米, 先端 钝圆或 微缺; 心皮 5, 直立, t 黄色, 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先 端骤然 收缩, 基部 合生, 胎 座下部 增粗, 呈镰 刀形, 花 柱长 1 一 1.5 毫米。 瞢荚 直立, 具约 8 枚 种子。 种子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0.8 毫米, 表面平 滑, 具 极短的 珠柄。 花果期 9 一 11 月。 产 昆明至 东川; 生 于海拔 2 600 — 3 450 米的岩 石缝。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 模式 标本是 Maire 1915 年 (6735 号) 采自 东川的 种子, 由 Praeg. 种 植出的 植株, 《中 国植物 志》、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和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记载的 邓川、 洱源均 有误。 
图版 47 1—7. 宽 萼景天 Sedum platysepalum Franch. 1. 植株, 2. 叶片' 3. 花, 4. 花萼, 5. 花 Mfn 雄蕊, 6. 心皮, 7. 饑片, 8-14. 據 座景天 S. celiae Hamet, 8. 植株, 9. 叶片, 10. 花, 11. 花萼, 12. 花冠和 雄蕊, 13. 心皮, 14. »f 片。 (吴锡 麟绘) 
景天科  191  24. 轮 叶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8: 1-7 Sedum chauveaudii Hamet (1910) , in Fedde (1910) , (1929) ; Praeg. (1921); Frod. (1924), (1931)', (1942);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Weibel (1958); K. T. Fu (1974); H. Ohba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Sedum triphyllum Praeg. (1919). 24a. 轮 叶景天 (原 变种) var. chauveaudii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数条, 纤细, 延长, 具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暗 褐色。 花茎 数枚, 上 升, 长 5 — 15 厘米, 粗 1 一 1.5 毫米, 通常不 分枝, 基 部或下 部的节 上生纤 维状不 定根, 具 多数轮 生叶, 下部叶 早枯, 但不 脱落; 不育茎 若干, 比 花茎短 和细, 不 分枝, 下部节 上生不 定根, 具 多数轮 生叶, 下部叶 早枯而 宿存。 叶全部 3 枚 轮生, 叶 片倒披 针形、 狭 倒披针 形至线 状倒披 针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先 端钝圆 且密具 乳突, 基部渐 狭并 具距, 边缘 全缘, 两面 绿色, 常 有褐色 斑点, 中 脉细, 微 突起, 侧脉不 明显; 叶柄 无。 伞 房花序 顶生, 多花; 苞 片同茎 生叶; 花梗 直立, 长 1 一 3 毫米。 萼片 5, 线 状长圆 形, 不 等长, 长 4 一 8 毫米, 宽 0.8 — 1. 2 毫米, 先端纯 圆并具 乳突, 基部 具距, 两面有 褐色 斑点, 近先 端斑点 密集; 花瓣 5, 黄色, 狭披针 形至狭 披针状 长圆形 ,长 6 — 10 毫米, 宽 1.2 — 1.8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尖头, 下部略 变狭, 基部 合生; 雄蕊 10, 比花 瓣短, 花 丝 钻形, 花 药心状 圆形; 憐片 5, 近四 方形, 长和宽 0.5 — 0.6 毫米, 上部 略宽; 心皮 5, 长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部 合生, 花柱 纤细, 长 2 — 2. 5 毫米。 瞢英卵 状长 圆形, 长 5 — 8 毫米, 上部略 叉开,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卵形, 长 0.6 — 0.8 毫米, 密 具钝 乳突。 花果期 9 一 11 月。 产 丽江、 云龙、 宾川、 禄劝、 昆明、 嵩明、 东川、 屏边; 生 于海拔 1 900 — 3 600 米 的 林下石 缝中。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尼泊 尔也有 记录。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24b. 互生 叶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var. margaritae (Hamet) Frod. (1931)*; K. T. Fu ( 1974 );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margaritae Hamet in Fedde (1910) ;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与原 变种的 区别在 于茎较 纤细; 叶全部 互生; 心皮 内侧略 隆起。 产 盐津、 大关; 生 于海拔 1 650 米 附近的 林下或 水边岩 石上。 四 川中部 至西南 部和贵 州西 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盐津成 凤山。 25. 钝 萼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Sedum leblancae Hamet in Fedde (1910), (1929); Praeg. (1921);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Frod. (1931)* ; K. T. Fu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leblancae Hamet var. torquatum Frod. (1931) * ; K. T. Fu (1974) ; S. tsiangii Frod. var. torquatum (Frod. ) K. T. Fu, 中国 植物志 (1984). 一年生 草本, 高 3. 5 — 14 厘米。 主 根短, 具数条 分枝, 分 枝长达 8 厘米, 粗 0.3_1 
图版 48 1 — 7. 轮 叶景天 Sedum chauveaudii Hamet, 1. 植株, 2. 叶片, 3. 花, 4. 花萼, 5. 花冠 和 雄蕊' 6. 心皮, 7. 辨片; 8 — 14. 长 丝景天 S. bergeri Hamet, 8. 植株, 9. 叶片, 10. 花' 11. 花萼, I 2 . 花冠和 雄蕊, I 3 . 心皮, 14. 片。 (吴锡 麟绘) 
景天科  193  毫米,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暗 褐色。 花茎 直立, 粗常 不超过 1.5 毫米, 自 基部或 下部多 分枝, 上部具 乳突; 不育 茎无。 叶 下部者 4 枚 轮生, 上部者 互生, 叶 片倒披 针形至 线形, 长 3 — 8 毫米, 宽 1.2 — 1.4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渐狭, 具 短距, 边缘 全缘, 两面 无毛, 先 端常具 乳突;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密集 多花; 苞片同 上部茎 生叶, 但 较小; 花 梗 纤细, 长 1 一 10 毫米, 常具 乳突。 萼片 5, 线状长 圆形, 不 等长, 长 3 — 3.8 毫米, 宽 0.6 — 1.1 毫米, 先 端钝或 圆并具 乳突, 基部 无距, 上部时 有棕色 斑点; 花瓣 5, 黄色, 卵 形或狭 卵形, 长 3. 7 — 5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短尖; 雄蕊 10, 长 2. 6 — 3. 6 毫米, 花丝 线形, 花药宽 卵形; 憐片 5, 宽匙 形或钝 楔形, 长 0.3 — 0.5 毫米, 宽 0.2 — 0.3 毫米, 上 部宽, 下 部狭, 基部 平截, 先端有 缺刻; 心皮 5, 卵状长 圆形, 长 2. 2 — 2.6 毫米, 先端 渐狭, 花柱长 0.7 — 0.9 毫米。 瞢荚 5, 直立,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卵形, 长约 0.5 毫米, 具细 乳突。 花果期 9 一 11 月。 产 镇雄、 东川、 昆明、 砚山、 富宁; 生 于海拔 1 200 — 2 500 米的 山坡岩 石缝。 贵州 西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的 记录标 本采自 丽江、 德钦和 沧源大 雪山; 川 西康定 也有, 是 否 误定, 有待 检查。 26. 长 丝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8: 5-14 Sedum bergeri Hamet (1909); Praeg. (1921);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Frod. (1931)'; K. T. Fu (197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多年生 草本, 高 7 — 24 厘米; 主 根短, 具数条 侧根, 侧 根长达 18 厘米, 粗 0.5 — 2 毫 米,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1 (一 3), 直立, 粗壮, 自 基部或 下部多 分枝, 下部 具轮生 叶, 上 部具互 生叶; 不 育茎长 2 — 7 厘米, 近 直立, 密具轮 生叶。 叶片 线状长 圆形或 线形, 长 0.7 — 3. 5 厘米, 宽 1.2 — 3. 8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具 尖头, 基 部延伸 成长约 1 毫米的 钝距, 边缘 全缘, 两面 无毛;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伞 房状, 密集 多花; 苞 片长圆 状线形 或 卵状长 圆形, 叶状, 较小; 花梗长 0.6 — 1.3 毫米。 萼片 5, 狭长 圆形或 狭披针 状长圆 形, 不 等长, 长 4. 8 — 6. 3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稍钝, 上部 具褐色 斑点, 基部无 距; 花瓣 5, 黄色,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7 — 9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 近尖, 具 尖头, 下部稍 变狭; 雄蕊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5 — 8 毫米, 对瓣 生的着 生于花 瓣基部 1.7 — 2. 5 毫 米处, 花丝 钻形, 花药宽 卵形; 憐片 5, 近四 方形, 长 0. 5 — 0.6 毫米, 宽略过 于长; 心 皮 5, 长 圆形, 长 4. 3 — 5. 7 毫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合生, 花柱长 1.7 — 2. 6 毫米。 瞢葵 5, 直立, 长 6 — 7 毫米, 具多数 种子。 种子倒 卵形, 长不足 1 毫米, 表面具 乳突。 花果期 8-11 月。 产 昆明、 嵩明、 富民、 禄劝; 生 于海拔 1 800 — 2 800 米的山 坡岩石 缝中。 模 式标本 采自 昆明。 27. 费菜 (救荒 本草) 土三七 (通称 ), 四季 还阳、 还 阳草、 金 不换、 豆包 还阳、 豆瓣 还阳、 田 三七、 六月 还阳 (湖北 ), 六 月淋、 收 丹皮、 石 菜兰、 九莲花 (秦岭 ), 景 天三七 (江苏 ), 水觅 (江 西), 乳毛土 三七、 多花景 天三七 (东北 ) 
194  云南 植物志  Sedum aizoon L. (1753); Maxim. (1883); Diels (1900); Praeg. (1921)* ; Frod. (1931)* , in Hand. -Mazz. (1931); A. Bor. in Kom. (1939); 图鉴 (1972)*; 秦岭植 物志 (1974)'; Fl. Coreana (1974)'; 内蒙古 植物志 (1977)'; 湖北 植物志 (1979)、 东 北草本 榼物志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pseudo-aizoon Debeaux (1877) ; S. yantaiense Debeaux (1877) ; S. aizoon L. var. floribundum Nakai(1911) ;8. selskianum Kegel et Maack var. glabrifolium Kitag. (1936) ; S. aizoon L. var. glabrifolium (Kitag. ) Kitag. (1939) ; S. selskianum Regel et Maack var. glaberrimum Kitag. (1936); S. aizoon L. f. glaberrimum (Kitag. ) Kitag. (1939). 多年生 草本, 高 20 — 50 厘米。 根 数条, 近圆 柱形, 粗 3 — 7 毫米, 具 侧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褐色。 茎 1 一 3, 直立, 不 分枝, 圆 柱形, 粗壮, 基部粗 3 — 6 毫米, 绿 色常带 紫色, 有时 有白色 斑点, 基部 常呈紫 褐色。 叶 互生, 叶片 卵状披 针形、 椭 圆状披 针形、 宽卵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3. 5 — 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端 急尖、 钝 或圆, 基部 楔形, 边 缘上部 具不 整齐的 粗齿, 表面深 绿色, 背 面稍带 紫色, 厚, 近 革质, 中脉 突起, 侧脉 数对; 叶 柄无。 聚 伞花序 顶生, 具 3 — 5 分枝, 多花 密集; 苞片 叶状, 较小; 花 梗无或 近无。 萼片 5, 线形或 披针状 线形, 不 等长, 长 3 — 5 毫米, 宽 1 一 1.2 毫米, 先 端钝, 绿色; 花維 5, 黄色, 长 圆形至 椭圆状 卵形, 长 6 — 9 毫米, 宽 1.6 — 2. 2 毫米, 先端具 尖头; 雄蕊 10, 比 花 辩短, 花丝 钻形, 花药卵 圆形, 红色; 鳞片 5, 近 正方形 或横长 方形, 长和宽 0.3 — 0.4 毫米; 心皮 5,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先端 变狭, 下部 合生, 花柱 钻形。 瞢荚 5, 长 6 — 7 毫米, 分 离部分 星芒状 开展, 具数枚 种子。 种子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花果期 6 — 9 月。 绥江新 记录; 生 于海拔 850 米附 近的溪 边石壁 缝中。 河北、 山西、 内 蒙古、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河南、 湖北、 陕西、 宁夏、 甘肃、 青海、 新疆、 四川 等地有 分布。 俄 罗斯、 蒙古、 朝鲜 和日本 也有。 全草 药用, 止血、 止痛、 清热 解毒、 散瘀 消肿、 提脓 生肌、 通淋、 利尿、 平肝、 安 神。 本种 具有多 型性。 28. 大 苞景天 (图鉴 ) 苞 叶景天 (植物 分类学 报), 一朵云 (秦岭 植物志 ), 鸡 爪七、 活血草 (湖北 ), 串枝 莲 (临沧 ) Sedum amplibracteatum K. T. Fu, 秦岭 植物志 (1974); 湖北 植物志 (1979)'; 中 国 植物志 (1984). Sedum bracteatum Diels (1900), non Viv. (1924); Praeg. (1921); Frod. (1931)*;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28a. 大 苞景天 (原 变种) var. amplibracteatum 一年生 草本, 高 15 — 50 厘米。 主 根短, 侧根 数条, 线形, 延长,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景天科  195  茎 直立, 肉质, 基部粗 3 — 5 (— 8) 毫米, 下部 裸露, 上部具 3 分枝, 有 时再次 3 分枝, 绿色, 有 时呈粉 红色或 节上带 红色。 叶 下部者 互生, 早落, 上部者 3 枚 轮生, 叶 片长圆 形、 椭 圆形, 或稀倒 卵形, 长 2 — 7 厘米, 宽 0.8 — 2 厘米, 先 端钝, 稀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 楔形, 边缘 全缘, 两面 绿色, 常 密具小 乳突, 中脉微 突起, 侧脉 数对, 网脉 纤细; 叶 柄 扁平, 长 0.5 — 1.5 厘米, 基部具 短距。 聚 伞花序 顶生, 三歧 分枝; 苞 片同茎 生叶, 小 苞片近 圆形、 宽倒卵 形或宽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先 端圆; 花 梗无。 萼片 5, 宽三 角形, 近 等长, 长 0.5 — 0.7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无距, 绿色; 花辦 5, 黄色, 狭长 圆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宽 0.8 — 1.2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雄蕊 10, 长 4 一 6 毫米, 花丝 线形, 花药卵 圆形, 黄色转 褐色; 憐片 5, 长方形 或线状 匙形, 长 0. 7 — 0.8 毫米, 宽 0.2 — 0.3 毫米; 心皮 5, 直立, 披 针状, 连 花柱长 4. 5 — 5. 5 毫米, 上部 渐狭, 下部 合生, 绿色, 花柱 纤细, 与 心皮近 等长。 瞢葵 5, 长 5 — 6 毫米, 合 生部分 直立, 分 离部分 叉开, 具少数 种子。 种子紡 缍形, 长 2 — 2. 5 毫米。 花果期 6 — 10 月 。 产贡山 (? )、 腾冲、 巧家、 永善; 生 于海拔 2 100-3 000 米的 林下阴 湿处。 河南、 陕 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四川、 贵州有 分布。 缅 甸北部 也有。 28b. 凹叶大 苞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苞叶 景天凹 叶变种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emarginatum (S. H. Fu) S. H. Fu, 中国 植物志 (1984). Sedum bracteatum Diels var. emerginatum S. H. Fu (1965).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叶 片先端 凹缺。 产 大关; 生 于海拔 2 100 米的山 坡杂木 林下; 四川 南部有 分布。 云南新 记录。 29. 滇 边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49: 1-7 昆 明景天 (植物 分类学 报), 粗 壮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Sedum engleri Hamet (1910); Praeg. (1921); Frod. (1931)', in Hand. -Mazz. (1931);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engleri Hatnet var. forrestii Hamet (1912) ; Frod. (1931) * , in nota ; 西藏 植物志 (1985). 多年生 草本, 高 15 — 40 厘米。 根 数条, 粗 2 — 3 毫米, 有时达 7 毫米, 延长, 具侧 根和 纤维状 细根。 茎 直立, 基部粗 2 — 7 毫米, 不 分枝, 无毛, 上部具 乳突。 叶 互生, 叶 片长 圆形, 长 2 — 6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端钝 或圆, 基部 渐狭, 边缘 全缘, 中脉 明显, 侧脉 数对, 具 缘脉; 叶柄 纤细, 长 0.3 — 1.3 厘米, 基部 无距。 花序伞 房状, 顶生, 由数 个竭尾 状花序 组成, 长 2 — 9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密集 多花; 苞片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3. 5- 5. 3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边缘全 缘并具 乳突; 花 梗长约 1 毫米, 具 乳突。 萼片 5, 不等 长, 3 片较 小的近 线形, 长 1.7 — 2 毫米, 宽 0. 8 — 1 毫米, 2 片较大 的长圆 状线形 ,长 2. 5 — 3 毫米, 宽 1.1 一 1.4 毫米, 均 无距; 花瓣 5, 黄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6- -4 毫米, 宽 1.4 一 1.5 毫米, 先端具 短尖; 雄蕊 10, 比花 辦短, 花丝 钻形, 花药卵 圆形; 憐片 5, 近 长方形 , 长 0. 3-0. 4 毫米, 钝 或微缺 ; 心皮 5 , 卵状 披针形 ,长 3. 4 — 4 毫米, 先 端渐狭 , 基部 合生, 花 柱长约 1 毫米。 瞢荚 5, 星芒状 叉开, 具数枚 种子。 种子长 圆形, 长约 0.6 
图版 49 1 一 7 . 滇 边景天 Sedum engleri Hamet, 1. 植株, 2. 叶片, 3. 花, 4. 萼片, 5. 花 辩和雄 蕊, 6. 心皮, 7. 稱片; 8 — 14. 合 果景天 S. concarpum Frod . 8. 植株, 9. 叶片, 10. 花, 11. 萼片, 12. 花辦和 雄蕊, 13. 心皮, 14. 繞片。 (肖 溶绘) 
景天科  197  毫米, 宽约 0.2 毫米, 表 面具微 乳突。 花果期 9 一 10 月。 产 丽江、 宾川、 大姚; 生 于海拔 1 900 — 3 600 米的 林下、 山 坡的石 缝中。 四 川西部 和 西藏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宾川。 西 藏记录 可能有 问题。 30. 石板菜 (改 订植物 名汇) 变 叶景天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东 南景天 (湖 北植 物志、 中国植 物志) Sedum alfredii Hance (1870); Maxim. (1884); Forb. et Hemsl. (1887); Franch. (1888); Praeg. (1912), (1921); Hayata (1908), (1912), (1913); Frod. (1931)*, p. p. , in Hand. -Mazz. (1931); 台湾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formosarum N. E. Br. (1885); Hamet (1910), (1929); Praeg. (1921)* ; Frod. (1931)*; Ohwi (1965); 图鉴 (1972)*. 多年生 草本, 高 10 — 20 厘米。 须根 线形,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茎单 1 或 数枚, 基部 外 倾且节 上生纤 维根, 粗 1 一 2 毫米, 具 分枝, 分枝 上升或 直立, 下 部叶常 脱落; 不育枝 无。 叶互 生或稀 对生, 叶 片长倒 卵形、 倒披 针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1 一 2. 5 厘米, 宽 0. 2 — 1 厘米, 先端 钝圆、 急尖或 微凹, 基部 渐狭, 具 短距, 边缘 全缘, 表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中脉 和侧脉 纤细, 具 缘脉; 叶 柄无。 聚 伞花序 顶生, 多花; 苞片 叶状, 较小; 中 央花具 短梗, 其余 无梗。 萼片 5, 狭倒 卵形或 狭倒披 针状长 圆形, 不 等长, 长 3 —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圆、 急尖或 微凹, 基 部具极 短距; 花瓣 5, 黄 色或黄 绿色, 披针形 或披针 状长 圆形, 长 4 一 6 毫米, 宽 1.5 — 1.8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宽 尖头; 雄蕊 10, 比花 瓣短, 花丝 钻形, 花药 卵形; 憐片 5, 长方 形至正 方形, 长约 1 毫米, 先端 平截或 缺刻; 心皮 5, 直立, 卵状长 圆形, 比花 瓣短, 先端 渐狭, 下部 合生, 花 柱长约 1 毫米。 瞢荚 5, 稍 叉开, 长 4 一 6 毫米, 具多 种子。 种 子小, 褐色。 花果期 6 — 9 月。 产 丽江、 大理 等地; 生 于海拔 700 — 3 300 米 的山坡 林下石 缝中。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至康 定)、 贵州有 分布。 朝鲜、 日 本 也有。 31. 合 果景天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9: 8-14 Sedum concarpum Frod. (1935) , (1935) * ;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多年生 草本。 主 根短, 侧根 多数, 线形,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花茎 1 一 4, 直 立或上 升, 高 8 — 20 厘米, 粗 2 — 5 毫米, 肉质, 稍带 红色, 具分 枝或不 分枝, 花 序以下 的叶常 脱 落而成 裸茎, 近基部 匍匐且 节上生 多数纤 维根; 不育茎 直立, 长 3 — 9 厘米, 较 纤细, 先端聚 生叶。 叶片倒 卵形、 宽倒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0. 5 — 2. 5 厘米, 宽 0.4 — 1.5 厘米, 先 端圆或 微凹, 基部渐 狭而入 叶柄, 叶面 绿色, 常 具密集 的暗色 斑点, 背面绿 白色, 边缘 全缘, 密具细 乳突, 中脉 纤细, 侧脉 二歧状 分枝, 具细 缘脉; 叶柄 扁平, 长 0.5 — 1.5 厘 米, 基部具 短距。 花序 聚伞圆 锥状, 顶生, 多花 密集; 苞片 叶状, 长 于聚伞 花序, 小苞 片 较小; 花梗 极短。 萼片 5, 狭倒披 针形, 稍不 等长, 长 3 —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端 圆钝, 基部 无距, 绿 白色; 花瓣 5, 黄色, 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宽 1. 5-- 2 毫米, 先端 
198  云南 植物志  急尖 或纯; 雄蕊 10, 与 花辦互 生的长 5 — 6 毫米, 对瓣生 的着生 于花瓣 基部约 2 毫 米处, 花丝 线形, 绿 白色, 花药卵 圆形, 红 黄色, 成 熟时变 黑色; 鳞片 5, 狭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约 1 毫米, 宽约 0.4 毫米, 上 端圆, 红色; 心皮 5, 直立,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下半部 合生, 花 柱长约 1 毫米。 瞢荚 直立, 具数枚 种子。 种子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宽 约 0.4 毫米, 褐色, 平滑。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丽江、 鹤庆、 沪水、 凤庆、 景东和 东川; 生 于海拔 2 400 — 3 800 米的 林下、 灌丛 下或草 坡的石 缝中。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S. H. Fu (1965) 曾定 湖北西 南部标 本为本 种变种 var. hupehense Fu (1965), 在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上册: 664, 作 为正种 异名, 由于湖 北植物 未见暂 不列入 异名。 32. 白果: 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0: 1-6 黄花 岩松、 瓦松 (昆明 ), 石莲花 (鲁甸 ) Sedum leucocarpum Franch. (1896); Hamet (1909), (1927); Praeg. (1921); Frod. (1931)*, in Hand. -Mazz. (1931); 中国 植物志 (1984)*, quoad nom. et syn.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variicolor Praeg. (1919), (1921)*, (1921). 多年生 草本, 高 8 — 20 厘米。 主根 延长, 上部粗 2 — 3 毫米, 具 数条侧 根和多 数纤维 状 细根; 根 茎短, 具根 出条。 茎基部 或下部 呈半灌 木状, 淡红 褐色, 通常 外倾, 粗 2 — 4 毫米, 叶 脱落, 下部或 中部有 3 — 5 条轮状 分枝, 其中 1 为不 育枝; 不 育枝长 2 — 4 厘米, 粗壮, 具白 色细糠 皮状附 属物, 密集互 生叶, 但叶 脱落, 仅留 下先端 近莲座 状叶; 花枝 长 5 — 15 厘米, 明显较 纤细, 具白 色细糠 皮状附 属物, 叶较 疏离, 互生, 脱落。 叶片狭 椭 圆形、 狭倒披 针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0.5 — 2 厘米, 宽 0.3 — 0.5 厘米, 先 端纯, 基部 渐狭, 有 短距, 边缘 全缘, 两面淡 绿色, 中 脉细, 微 突起, 侧脉不 明显; 叶 柄无。 伞房 花序 顶生, 具 3 — 4 分枝; 苞 片与叶 相同, 稍小; 下 部花具 短梗, 其余 无梗。 萼片 4 一 5, 长三 角形、 狭长圆 形或披 针状长 圆形, 极不 等长, 长 1 一 5. 5 毫米, 宽 0. 5-1. 5 毫米, 先 端钝 或圆, 基部 无距, 绿色; 花瓣 4 一 5, 黄色, 卵 状长圆 形或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4 一 5.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具短 尖头; 雄蕊 8 — 10, 比花 瓣短, 花丝 钻形, 花 药近 心形, 黄 色或金 黄色; 鳞片 4 一 5, 近正 方形, 长和宽 0.5 — 0.7 毫米, 先端 微凹; 心 皮 4 一 5, 直立, 长 卵形, 长 3 — 4 毫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合生, 绿色, 花柱 长不足 1 毫米。 瞢荚 4 一 5, 成 熟时近 星芒状 开展, 具多数 种子。 种子 极小, 具细 乳突。 花果期 9 一 11 月。 产 贡山、 中甸、 维西 (鲁甸 )、 鹤庆、 东川; 生 于海拔 1 500 — 2 800 米 的石缝 中或屋 顶。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鹤庆大 坪子。 33. 长 莠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大坪 子景天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Sedum woronowii Hamet (1910); Frod. (1931);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一年生 草本, 高约 12 厘米。 须根纤 维状。 茎单 1, 直立, 纤细, 不 分枝。 叶 互生, 未 见。 花序伞 房状, 长约 6 厘米, 宽约 9 厘米, 花排列 稀疏, 具 苞片; 花梗 极短, 长 0.8 — 
图版 50 1—6. 白 果景天 Sedum leucocarpum Franch. 1. 植株, 2. 花, 3. 粤片, 4. 花辨和 雄蕊, 5. 果, 6. 麟片, 7—12. 多 茎景天 S. multicaule Wall, ex Lindl. , 7. 植株, 8. 花, 9. 筹 片, 10. 花辦和 雄蕊, 11. 果, 12. 蛾片。 (肖 溶绘) 
200  云南 植物志  1.1 毫米。 萼片 5 , 线状倒 卵形, 不 等长, 长 4. 6 — 9. 6 毫米, 宽 2 — 2. 3 毫米, 先 端钝, 全缘, 基部 合生, 无距; 花瓣 5, 线状三 角形, 长 4 一 4 . 5 毫米, 宽 1.4 一 1.6 毫米, 先端 急尖, 略具 尖头, 全缘; 雄蕊 10, 与 花瓣互 生的长 3.1 — 3. 5 毫米, 对瓣生 的着生 于花辦 下部, 长 2. 9 — 3. 4 毫米, 花药长 0.3 — 0.4 毫米, 宽 0.4 — 0.5 毫米; 心皮 5, 长 4 一 4. 7 毫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合生, 花柱长 0.8 — 1 毫米。 瞢荚 5, 略 叉开, 腹面浅 囊状, 具多 数 种子。 种子倒 卵形, 长约 0.6 毫米, 宽约 0.3 毫米, 种皮具 乳突。 花果期 10 月 前后。 产鹤庆 大坪子 (大坪 子原属 宾川县 ), 海拔 2 000 米 附近。 模 式标本 采自大 坪子。 标 本 未见, 抄自原 描述。 本种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亦未 收载, 须 见原模 式始可 作判断 其是否 成立。 34. 多 茎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0: 7-12 佛甲草 (图考 ), 滇 瓦松、 九头狮 子草、 岩 如意、 石花、 石根 (云南 ) Sed 誦 multicaule Wall ex Lindl. (1840) ; Hook. f. et Thorns. (1858) ;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Hamet (1909), (1912), (1926), (1929); Praeg. (1921)*; Frod. (1931)*, in Hand. -Mazz. (1931), (1942), (1943); Kitam. (1955); Hara (1966); H. Ohba (1975), in Hara (1979); 秦岭 植物志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on, FL Bhutan (1987);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H. Kobaetal. (1994). Sedum mekongense Praeg. (1921)* ; Frod. in Hand. -Mazz. (1931); S. dolosum K. T. Fu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4), syn. nov. 多年生 草本, 高 4 一 20 厘米。 主 根短, 分枝 数条, 线形, 延长,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茎 1 至 多数, 上升, 基部粗 1 一 2 毫米, 肉质, 常带 红色, 自基部 分枝, 近 基部常 匍匐生 根。 叶 互生, 密集, 叶片宽 线形、 线状长 圆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0.5 — 2. 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具细 尖头, 基部 平截, 具 短距, 边缘 全缘, 表面 绿色, 背面常 带 红色, 中脉 极细; 叶 柄无。 聚伞 状花序 顶生, 由 1 顶 生花和 2 — 3 个 近蝎尾 状花序 组成; 甚 片同茎 生叶, 较小; 花 梗无或 近无。 萼片 5, 宽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不 等长, 长 4 一 6.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细 尖头, 基部 无距, 绿色; 花瓣 5, 黄色, 长卵形 至披 针形, 长 4 一 6.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细 尖头; 雄蕊 10, 比花 瓣短, 花丝 线形, 绿色, 花药 卵形, 黄色; 憐片 5, 近四 方形, 长 和宽约 0.5 毫米, 上端 稍宽, 微凹; 心皮 5, 近 直立, 长 卵形, 比花 瓣短, 基部 合生, 花 柱细, 长约 1 毫米, 绿色。 瞢 荚 5, 长 卵形, 长 4 一 5. 5 毫米, 成熟 时星状 平展, 具多数 种子。 种子卵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 表面具 微乳突 。 花果期 5 — 10 月。 产滇 西北、 滇西、 滇 中至滇 东南; 生 于海拔 1 000 — 3 100 (-3 900) 米的 林下、 灌 丛 下或草 地的石 缝间, 房 屋瓦上 常见。 陕西、 甘肃、 四川、 贵州、 西藏 (尚 有一 变种) 有 分布。 印度、 巴基 斯坦、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全草 入药, 清热 解毒、 降 血压、 祛 风湿、 消炎。 35. 凹 叶景天 (图鉴 ) 图版 51: 1-7 九 月寒、 打不死 (云 南、 秦岭 ), 狗牙瓣 (西畴 ), 石板菜 (陕西 ), 石板 还阳、 石雀 还阳、 岩板菜 (湖北 ), 圆叶 佛甲草 (湖南 ), 老 鼠耳朵 (江西 ) 
景天科  201  Sedum emarginatum Migo (1937);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湖 北植物 志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多年生 草本, 高 10 — 25 厘米。 须根 多数, 线形, 延长, 具 多数细 分枝, 淡 黄色。 茎 外倾 上升, 粗 1 一 2 (-3) 毫米, 通常不 分枝, 肉质, 绿色 带红, 近 基部匍 匐和节 上生多 数纤 维根, 具不 育茎。 叶 对生, 叶片 宽倒卵 形或倒 卵形, 稀倒披 针形, 长 0. 7 — 2. 3 厘米, 宽 0.4 — 1.2 厘米, 先 端圆, 微凹, 基部 渐狭, 具距, 边缘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绿 白色, 中脉 纤细, 侧 脉多且 二歧状 分枝; 叶 柄无。 聚 伞花序 顶生, 常具 3 分枝, 有 时再次 分枝, 分枝 多花, 近 蝎尾状 排列; 苞片 叶状, 较小; 中 央花具 短梗, 其余花 无梗。 萼片 5, 狭长 圆形 或倒披 针状长 圆形, 不 等长, 长 2 — 5 毫米, 宽 0.7 — 1.7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部有 短距, 绿色; 花瓣 5, 黄色,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5. 5 — 7.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 渐尖, 具短 尖头, 基部 合生; 雄蕊 10, 比花 瓣短, 花丝 钻形, 花药 心状长 圆形, 黄色, 成 熟时转 褐色; 麟片 5, 近长 方形, 长约 0.6 毫米, 先 端圆; 心皮 5, 直立, 披针 状长圆 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合生,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瞢荚 5, 略 叉开,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小, 长 圆形, 褐色。 花果期 4 一 6 月。 产 威信、 镇雄、 西畴、 文山; 生 于海拔 1 400 — 1 500 米的石 灰岩石 缝中。 江苏、 安 徽、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广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西至 汶川) 和 贵州有 分布。 全草 药用, 清热 解毒、 散瘀 消肿。 36. 垂盆草 (图鉴 ) 图版 51: 8-13 狗 牙半支 (拾遗 ), 匍 行景天 (经济 植物手 册), 火 连草、 豆瓣 子菜、 金 钱桂、 水马 齿觅、 野 马齿觅 (改订 植物名 汇), 爬景天 (北京 ), 卧 茎景天 (东北 ), 豆 瓣菜、 狗 牙瓣、 石 头菜、 佛甲草 (秦岭 ), 狗牙草 (湖北 ), 匐茎 佛甲草 (广西 ) Sedum sarmentosum Bunge (1833) ; S. Moore (1875) ; Maxim. (1883) ; Frod. (1931)', in Hand. -Mazz. (1931); 江 苏南部 种子植 物手册 (1959)、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7)* ; Lauener (1970);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F1. Coreana (1974)* ; 湖北 植物志 (1979)';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sarmentosum Bunge f. major Diels (1900) ; S. sheareri S. Moore (1875) ; S. kouyangense Levi, et Vant. (1914),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须根纤 维状, 极细, 延长, 暗 褐色。 茎 匍萄, 长达 30 厘米, 具 分枝, 肉质, 绿 白色, 常带紫 红色, 节 上生纤 维状不 定根, 具 多叶; 有不 育茎。 叶 3 枚 轮生, 叶 片倒 披针形 至狭椭 圆形, 长 1 一 2. 8 厘米, 宽 0.3 — 0.8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楔形, 具 半圆形 的距, 边缘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中 脉细, 微 突起, 侧 脉多, 二 歧状分 枝; 叶 柄无。 聚 伞花序 顶生, 长和宽 4 一 6 厘米, 有 2 — 4 分枝, 有 时再次 分枝; 苞片披 针形 至狭披 针形, 比 叶小; 中 央的顶 生花具 短梗, 其余花 无梗。 萼片 5, 披针 形至长 圆形, 不 等长, 长 3. 5 —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无距; 花瓣 5, 黄色, 披 针形至 长 圆形, 长 5 — 7 毫米, 宽 1.3 —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尖头; 雄蕊 10, 比花 瓣短, 花 丝 线形, 花药长 卵形, 基部 戟形, 成熟时 黑色; 錄片 5, 四 方形, 长 和宽约 0.5 毫米, 上 
图版 51 1—7. 凹 叶景天 Sedum emarginatum Migo, 1. 植株, 2. 叶片, 3 . 花, 4 . 萼片, 5 . 花辦 和 雄蕊, 6. 心皮, 7. 稱片 》 8—13. 垂盆草 S. sarmentosum Bunge, 8. 植株, 9. 花' 10. 萼片, 11. 花瓣和 雄蕊, 12. 心皮, 13. 鳞片。 (肖 溶绘) 
景天科  203  端 微宽且 微凹; 心皮 5, 长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先端 渐狭, 基部 合生, 花 柱长。 瞢英 5, 略 叉开, 具多数 种子。 种子卵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表 面具细 乳突。 花果期 5 — 8 月。 产滇东 南和滇 东北; 生 于海拔 1 350 — 1 750 (一 2 700) 米的 林下、 草地、 路边、 墙 壁等 地的石 缝中。 我国除 西北部 和四川 西部至 茂汶、 泸定一 线外, 大部分 省区有 分布。 朝 鲜、 日本 也有。 全草 药用, 清热 解毒、 消炎 止痛。 37. 佛甲草 (图经 本草) 佛 指甲、 铁指甲 (广州 ), 狗牙菜 (秦岭 ), 金刺插 (台湾 ), 禾雀朋 (广西 ), 细叶打 不死 (屏边 ) Sedum lineare Thunb. (1787); Maxim. (1883); Praeg. (1921)*, (1921); Frod. (1931)*;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台湾 植物志 (1977); 湖北 植物志 (1979)' ; 中国 植物志 (1984)'. Sedum obtuso- lineare Hayata (1913). 多年生 草本, 高 10 — 20 厘米。 须根 线形, 多数。 茎基部 匍萄, 节 上生不 定根, 多叶; 具不 育茎。 叶 3 — 4 枚 轮生, 叶片 线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 渐狭, 具 短距, 边缘 全缘; 叶 柄无。 聚 伞花序 顶生, 疏 生花, 有 2 — 3 分枝, 有 时再次 分枝; 苟片 叶状, 较小; 中 央花具 短梗, 其余花 无梗。 萼片 5, 线状披 针形, 不 等长, 长 1.5 — 7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无距, 稀有 短距; 花瓣 5, 黄色, 长 圆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先 端 急尖, 下部 变狭; 雄蕊 10, 比花 瓣短, 花丝 线形, 花药长 圆形; 憐片 5, 宽 楔形, 长 约 0.5 毫米, 上 部宽约 0.5 毫米; 心皮 5, 长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先端 渐狭, 下部 合生。 瞢葵 5, 略 叉开。 种子长 圆形, 小。 花果期 4 一 8 月。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2 800 米 附近的 路边石 缝中。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 湾、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陕西、 甘肃、 四川和 贵州有 分布。 日本 也有。 全草 药用, 清热 解毒、 散瘀 消肿。 38. 三 芒景天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52: 1-6 三 星景天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Sedum triactina Berger in Engl, et Prantl. (1930) ; Frod. (1931)* , in Hand. -Mazz. (1931), (1942); Kitam. (1955); Hara (1966), (1971); H. Ohba (1975),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4)'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on, F1. Bhutan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Triactina verticillata Hook. f. et Thorns. (1858);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8) ; Makino (1891); Sedum verticillatum (Hook. f. et Thorns. ) Hamet (1912) , (1916), (1929), non L. (1753). 一 年生或 二年生 草本, 高 5 — 20 (-35) 厘米。 须根 数条, 线形, 粗不足 1 毫米, 具 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茎 1 一 7, 上升或 直立, 肉质, 柔弱, 粗 1 一 3 毫米, 上部具 3 分枝, 有 时再次 3 分枝, 中 部和下 部稀有 分枝, 下 部叶脱 落且节 上生纤 维根, 中部 叶通常 宿存。 叶 3 枚 轮生或 对生, 稀 互生, 叶片长 圆形、 倒披针 形或倒 卵形, 长 0.5 — 2 (— 3) 厘米, 宽 0.2—1厘米, 先 端圆, 稀钝, 极稀 微缺, 基部 楔形, 叶面深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边缘全 
图版 52 1—6. 三 芒景天 SedummactinaBerger, 1. 植株, 2. 花, 3. 萼片, 4. 花嬢和 雄蕊. 5. 心 皮, 6. »f 片; 7—12. 峨 江景天 S. balfouri Hamet , 7. 植株, 8. 花, 9. 萼片, 10. 花辯 和 雄蕊, 11. 心皮, 12. 燐片。 (肖 溶绘) 
景天科  205  缘, 中脉微 突起, 侧脉 数对, 纤细; 叶柄 扁平, 长 0.2 — 1 厘米, 具 短距。 聚 伞花序 顶生, 少花, 三歧 分枝; 苞 片同茎 生叶, 小苞片 较小; 花 梗无。 萼片 5, 长圆 形或三 角状长 圆形, 稍不 等长, 长 0.8 — 1 毫米, 宽不足 0.5 毫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 无距, 绿色; 花辩 5, 黄 色或 白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6 毫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先 端钝; 雄蕊 10, 比花 辦短, 花丝 线形, 黄色, 花药卵 圆形, 黄色转 褐色; 憐片 3, 狭长 方形, 长约 0.7 毫米, 宽约 0.2 毫米; 心皮 3, 披 针形, 长 3. 5 — 4 毫米, 上部 分离, 叉开, 下部 合生, 绿色,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瞢葵 3, 叉开, 每 心皮具 1 一 2 枚 种子。 种 子小, 长圆状 卵形, 长约 0.6 毫米。 花果期 6 — 8 月 。 产 碧江、 中甸、 宁范、 维西、 大理、 漾澳; 生 于海拔 3 000 — 3 600 米 的山坡 林下潮 湿处。 四川 西南部 和西藏 东部有 分布。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39. « 江景天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2: 7-12 巴氏 红景天 (植物 分类学 报), 更里 红景天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贡山红 景天、 贡 费菜 Sedum balfouri Hamet (1912)* , (1913), (1929); W. W. Smith (1916); Limpr. f. (1922); Frod. (1931)* ; 中国 植物志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mossii Hamet (1915); S. orichalcum W. W. Smith (1916); Praeg. (1921)* ; S. banlanense Limpr. f. (1922); Rhodiola balforui (Hamet) S. H. Fu (196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多年生 草本, 高 10 — 40 厘米。 须根 数条, 延长, 上部粗 1 一 1.5 毫米, 有分 枝和多 数 纤维状 细根, 褐色; 根茎短 而粗。 茎 1 一 3, 直立, 圆 柱形, 基部粗 1.5 — 2 毫米, 不分 枝, 绿色, 有 时稍带 红色。 基生叶 数枚, 呈莲 座状, 莲座 叶丛出 自茎的 一侧, 叶 片长卵 形、 狭披针 形或宽 条形, 长 1.5 — 4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先端 渐尖至 急尖, 具 尖头, 基 部 平截, 边缘 全缘, 两面 绿色, 中脉微 突起, 网 脉多, 无 毛或稀 上部具 缘毛; 叶 柄无; 茎 生叶 互生, 叶 片狭长 圆形、 狭披针 形或长 卵形, 长 0.6 — 2. 5 厘米, 宽 1.5 — 6 毫米, 先 端 急尖, 基 部圆, 具长 1 一 2. 5 毫米 的距, 边缘 全缘, 两面 绿色, 无毛 或稀具 缘毛, 中咏 微 突起, 网 脉细而 明显; 叶 柄无。 花序 顶生, 由 2 — 4 (-7) 个 蝎尾状 花序排 列成伞 房状; 苞 片同茎 生叶, 较小; 花梗 粗壮, 长 1.5 — 2 毫米。 萼片 5, 三 角状长 卵形, 长 2. 5 — 3 毫 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花辩 5, 黄色, 披针 形或长 卵形, 长 4. 5 — 5.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尖头; 雄蕊 10, 长 3 — 4 毫米, 花丝 钻形, 花药近 圆形; 燐片 5, 近 线形, 长约 1 毫米; 心皮 5, 直立, 披 针形, 长 2. 5 — 3. 5 毫米, 花柱 纤细, 长 1.5 — 2 毫米。 瞢荚 5, 直立, 披针状 长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具 多数的 种子。 种子 极小, 卵形, 平滑。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德钦、 维西; 生 于海拔 2 700 — 4 000 米的 山坡灌 丛下石 缝中。 四川 西部和 西南部 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维西 更里。 6. 八宝属 Hylotelephium H. Ohba 多年生 草本。 根 茎短, 肉质。 茎 通常单 1, 有时 多数, 直立, 不 分枝, 基部有 时木质 化, 生多 数叶。 叶 互生、 对生或 3 — 5 枚 轮生, 叶片 扁平, 无毛, 不 具距, 叶柄短 或无。 
206  云南 植物志  花序 顶生, 小聚 伞花序 多数, 组成 复伞房 花序、 伞房 状圆锥 花序、 聚伞状 伞房花 序或为 间断 的穗状 花序, 密集 多花, 具 苞片。 花 两性, 5 基数, 稀 4 基数, 极稀 退化为 单性; 萼 片等 长或不 等长, 常较花 瓣短, 基部 无距, 多少 合生; 花瓣 离生, 白色、 黄 绿色、 淡黄 色、 粉 红色或 紫色; 雄蕊 2 轮, 外轮对 萼生, 较长, 内轮着 生于花 瓣的近 基部; 麟片圆 状楔形 或狭长 圆形, 先 端圆或 微缺; 心皮近 直立, 基部 具柄或 渐狭, 全部 分离。 瞢荚近 直立, 分离, 先端 具喙, 具多数 种子。 种 子小, 常具 狭翅。 约 30 种, 分布 于欧、 亚 大陆及 北美。 我国有 15 种 2 变种。 云南产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对生, 稀 互生或 轮生, 无 叶柄; 复伞 房花' 序长 3 — 12 厘米; 花 较大, 萼片长 1 一 1.5 毫米, 花 瓣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白色或 粉红色 1. 八宝 H. erythrostictum 2 (1) 叶 3 — 4 (一 5) 枚 轮生, 具长 0.3 — 1 厘米 的柄; 间断 穗状花 序长达 30 厘米; 花 较小, 萼片长 0.8—1毫米, 花瓣 狭长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淡红色 2. '狭 穗八宝 H. angustum 1. 八宝 (中 国植 物志) ' 白花 蝎子草 (经济 植物手 册), 景天 (图鉴 ), 对 叶景天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 活血三 七 (内蒙 古), 胡豆七 (云南 ) 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 (Miq. ) H. Ohba (1977)* ; 中国 植物志 (1984)* ;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4= 植物 (1993). Sedum erythrostictum Miq. (1865); Hara (1952) ; 图鉴 (1972)*; Fl. Coreana (1974)、 内蒙古 植物志 (1977)、 湖北 植物志 C1979)';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1980); S. alboroseum Baker (1868)*; Maxim. (1883); Praeg. (1921)*; A. Bor. (1939); 东北 植物 检索表 (1959); S. laborder Levi, et Vant. (1914), nom. nud. ; S. telephium L. ssp. alboroseum (Baker) Frod. (1930) " , p. p. , excl. pi. 23: 1. f. 242 — 247 ; Lauener (1970). 多年生 草本; 高 30 — 70 厘米。 主根圆 柱形, 长达 15 厘米, 向下 渐狭, 具 条侧根 和多数 纤维状 细根, 褐色。 茎 单一, 直立, 不 分枝, 中空, 基部粗 0.3 — 1 厘米, 绿色常 带红。 叶 对生, 稀 互生或 轮生, 叶片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 模形,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两面常 具褐色 斑点, 边缘具 疏离的 粗齿, 中 脉 在背面 突起, 侧脉 数对, 网脉密 而细; 叶 柄无。 伞 房花序 多数, 生于茎 顶及上 部叶腋 内, 组 成大型 复伞房 花序, 复伞房 花序长 3 — 12 厘米, 宽 4 一 10 厘米, 多花 密集; 花序 梗 直立, 粗壮, 花梗 纤细, 比花 短或近 等长; 葱片 叶状, 小。 萼片 5, 卵形或 卵状三 角形, 不 等长, 长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花瓣 5, 白 色或粉 红色,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具 尖头; 雄蕊 10, 与 花瓣近 等长或 稍短, 花丝 钻形, 花药长 心形; 憐片 5, 长 方形, 长 1 一 1.2 毫米, 宽 0.2 — 0.3 毫米; 心皮 5, 直立, 粉 红色, 狭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分离, 花 柱长约 1 毫米。 瞢荚 5, 直立, 全部 分离, 狭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具 长喙。 种子 多数, 狭长 圆形, 长约 
景天科  207  1 毫米, 粗约 0.2 毫米, 黄 褐色。 花果期 8 — 10 月。 云南仅 见文山 地区有 栽培; 生 于海拔 450 — 2 2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沟边。 四川、 贵州、 湖北、 湖南、 安徽、 浙江、 江苏、 陕西、 河南、 山东、 山西、 河北、 辽宁、 吉林、 黑龙 江有 分布。 朝鲜、 日 本和俄 罗斯远 东地区 也有。 全草 药用, 清热 解毒、 散瘀 消肿。 也作 观赏。 2. 狭 穗八宝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53: 1-6 狭 穗景天 (图 鉴、 湖北 植物志 ), 狮儿草 (陕西 太白) Hylotelephium angustum (Maxim. ) H. Ohba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edum angustum Maxim. (1883); Praeg. (1921); Frod. (1924);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湖北 植物志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5. telephium L. ssp. angustum (Maxim. ) Frod. (1930). 多年生 草本, 高 30 — 100 厘米。 主 根短, 侧根 多数, 粗 线形, 长达 10 厘米, 暗 褐色, 具多数 纤维状 细根; 根 茎短, 具 多数褐 色的叶 残基。 茎单 1, 直立, 不 分枝, 中空, 绿色, 有时 带红, 基部粗 0.4 — 1 厘米或 更粗。 叶 3 — 4 (-5) 枚 轮生, 叶 片狭长 圆形、 狭椭圆 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3 — 8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 宽或狭 楔形, 叶面淡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边缘具 钝齿, 中 脉宽、 扁平, 侧脉 数对, 极细, 网 脉密而 明显; 叶 柄 扁平, 长 0.3 — 1 厘米, 具 狭翅。 聚 伞花序 多序, 生于 茎顶及 上部叶 腋内, 组 成长达 30 厘米的 大型间 断穗状 花序; 苞片 叶状, 小; 花序梗 和花梗 纤细, 直立。 萼片 5, 披 针形至 狭 卵形, 长 0.8 — 1 毫米, 宽 0.3 — 0.4 毫米, 先 端尖; 花瓣 5, 淡 红色, 狭 长圆形 或长圆 形, 长 3 — 3.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雄蕊 10, 稍长于 花瓣, 花丝 钻形, 花 药近圆 形; 鳞片 5, 长 方形, 长 0.6 — 0.8 毫米, 宽 0.3 — 0.4 毫米; 心皮 5, 直立, 狭倒 卵形, 与 花辩近 等长或 稍长, 先 端骤然 变狭, 基部 渐狭, 分离, 花柱 极短。 瞢荚 直立, 狭倒卵 形, 长约 4 毫米, 先端具 短喙, 基部 渐狭, 具数枚 种子。 种 子狭长 圆形, 长 0.6 — 0.8 毫 米, 粗约 0.2 毫米, 褐色。 花果期 6 — 9 月。 产 德饮; 生 于海拔 1 700-3 500 米的 林下或 草坡。 四川、 青海 东部、 甘肃、 陕西、 山 西 和湖北 西部有 分布。 秦 岭北坡 以全草 药用, 有 顺气的 功效。 7. 东 爪草属 Tillaea L. 细小 草本, 通常一 年生, 水生、 近 水生或 陆生, 大多 肉质, 无毛。 叶 对生, 叶片线 状披 针形, 扁平, 或 圆柱状 钻形, 边缘 全缘, 基部常 合生, 无 叶柄。 花小, 腋生, 单生 或数 朵簇生 (国产 种), 有时为 顶生或 腋生的 聚伞花 序或聚 伞圆锥 花序。 花萼 3 — 5 深裂 或 浅裂; 花辩 3 — 5 枚, 分离 或基部 连合; 雄蕊 与花瓣 同数, 排成 1 轮, 花丝 丝状; 蟻片 3-5, 常为 线形, 有 时无; 心皮 3 — 5, 分离, 先端 渐狭, 花 柱短, 柱 头小, 具 1 至多枚 胚珠。 果为瞢 荚果, 具数枚 种子, 稀 1 枚。 约 60 种, 几遍布 全球。 我国约 5 种。 云南产 2 种。 
图版 53 1—6. 狭 穗八宝 Hylotelephium angustum (Maxim. ) H. Ohba, 1. 植株 上部, 2. 植株 下部, 3. 花' 4. 花辦和 雄蕊, 5. 果, 6. 鳞片, 7—12. 丽江 东爪草 Tillaea likiangensis H. Chuang, 7. 植株, 8. 莲一节 放大, 9. 花, 10. 花解和 雄蕊, 11. 果, 12. 种子。 (肖 溶绘) 
景 天 科  209  此属 近来多 被并入 广义的 Cr^mM/a L. 属中。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数朵 簇生于 叶腋, 具长 2 — 4 毫米的 花梗; 萼片 披针状 线形, 比花 瓣长; 花瓣披 针形, 长 0. 8 — 1 毫米, 黄色; 雄蕊与 花瓣近 等长; 生 于山坡 1. 云南 东爪草 T. yunnanensis 2 (1) 花 单生于 叶腋, 具长约 0.5 毫米的 花梗; 萼片三 角形, 比花 辩短; 花辦长 卵形, 长 1.4 一 1.6 毫 米, 粉 红色; 雄蕊 长约为 花辩的 1/2; 生于 沼泽地 2. 丽江 东爪草 T. likiangensis 1. 云南 东爪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Tillaea yunnanensis S. H. Fu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一 年生小 草本, 高 3. 5-5. 5 厘米。 须根 多数, 线形, 极 纤细。 茎 直立, 自基部 分枝, 纤细, 粗约 0.2 毫米。 叶 对生,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4 毫米, 宽 0.5 — 1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 渐尖, 基部约 0.5 毫米 合生, 边缘 全缘, 叶脉不 明显, 无 叶柄。 花数朵 簇生于 叶腋; 花 梗 劲直, 纤细, 长 2 — 4 毫米; 花萼 4 一 5 深裂, 裂片 披针状 线形, 长 1.2 — 1.5 毫米, 基 部宽约 0.2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花瓣 4 一 5, 黄色, 披 针形, 长 0.8 — 1 毫米, 宽约 0.4 毫 米, 先端 渐尖; 雄蕊 4 一 5, 与 花瓣近 等长; 麟片 4 一 5, 线形, 比花 瓣短; 心皮 4 一 5, 长 卵形, 花柱 极短。 瞢荚 具少数 种子。 种子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褐色。 花果期 9 月 前后。 产 德饮; 生 于海拔 2 700 米 左右的 山坡。 模式标 本采自 德欽。 观察 所藏同 号模式 标本, 本种花 是数朵 簇生于 叶腋, 并非 单生于 叶腋; 花是 4 一 5 基 数, 而非仅 4 基数。 此 种有可 能即系 Grierson, F1. Bhutan (1987) 记录于 不丹的 CrflS5"/a 5<:/»m/>en' Fisch. &. Meyer [_Tillaea peutandra aoyleex Edgew] =Crassula peatandra (Edgew. ) Schoenland. ] H. Ohba in Hara et al. (1979); H. Koba et al. (1994) 亦 记录产 于尼泊 尔。 2. 丽江 东爪草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53: 7-12 Tillaea likiangensis H. Chuang (1997). 一 年生小 草本, 高 2 — 5 厘米。 须 根多, 极 纤细, 褐色; 根 茎长, 横走, 节上 生根和 1 一 4 茎。 茎 直立或 上升, 粗约 0.5 毫米, 通常不 分枝, 绿色 常带紫 红色。 叶 对生, 叶片 线形, 长 3 — 6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0.5 — 0.8 毫米 合生, 边缘 全缘, 两 面 绿色, 有 时带紫 红色, 无 叶柄。 花 单生于 叶腋; 花 梗长约 0.5 毫米, 隐 藏于叶 基的合 生部 分内。 花萼长 0.8 — 1 毫米, 4 一 5 深裂, 裂 片近三 角形, 先 端钝, 绿色; 花維 4 一 5, 粉 红色, 长 卵形, 长 1.4 一 1.6 毫米, 宽 0.5 — 0.8 毫米, 先 端钝; 雄蕊 4 一 5, 长 约为花 t 辦的 1/2, 花丝 极细, 花药 微小; 鳞片 4 一 5, 极小; 心皮 4 一 5, 长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花柱 极短, 具数枚 胚珠。 瞢葵 直立, 先端稍 外弯。 种 子狭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粗约 0.2 毫米, 红 褐色, 表面具 多数纵 条纹。 花果期 8 月 前后。 仅见于 丽江玉 湖畔; 生 于海拔 2 700 米的沼 泽地。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210  云南 植物志  73- 隐 翼禾斗 Crypteroniaceae 乔木, 高可达 30 米, 小枝四 棱形。 叶 对生, 纸质至 革质, 阔椭圆 形至披 针形, 具羽 状脉, 全缘; 托 叶缺。 花 细小, 白色 或乳白 绿色, 雌雄 异株或 杂性, 辐射 对称, 排列成 腋生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花萼 4 一 5 裂, 裂片 镊合状 排列, 宿存; 花 瓣缺; 雄蕊 4 一 5, 花丝着 生于萼 筒的近 喉部, 与萼齿 互生, 长于 雌蕊, 花药 侧生, 雌花 中退化 雄蕊常 内折; 花 盘缺; 子房 上位, 2 室, 每室 有多数 胚珠, 生于 中轴胎 座上, 花柱 细长, 柱头 头状。 蒴 果 球形, 室背 开裂为 2 果; H, 果: H 通常 为宿存 的花柱 连结; 种子 多数, 微小, 具翅 或无, 无 胚乳, 子叶 柱状。 (2 —) 3 (—5) 属, 约 9 (—11) 种, 2— 3 属分布 于热带 亚洲, 但 D. J. Mabberley (1990) 则 认为有 5 属, 并 分布到 南非及 南美。 中 国仅产 1 属 1 种, 此属分 布于印 度东北 部至 越南、 菲 律宾、 马来 西亚等 东南亚 国家, 云南 南部为 其分布 北限。 Mabberley 的科概 念实 包括千 屈菜科 Lythraceae 的 Alzatea (产 南美秘 鲁和玻 利维亚 ) , S. Graham (1985) 后 成立单 型科, 又包括 原亦在 该科的 Rhynchocalyx (产 南非 Natal 及东 好望角 ) , 在 Brammitt (1992) 中, 亦按 A. S. Johnson &. B. G. Breggs (1985) 意见, 处理为 单 型科, 我 们采用 了这一 概念。 1. 隐翼属 Crypteronia B1. 属的形 态特征 及分布 大致同 Hutchinson 科的 概念。 1. 隐翼 (植 物分类 学报、 中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54: 1-4 隐翼木 (中 国植 物志) Crypteronia paniculata Bl. (1826), (1852)*; Kurz (1877); Koord. et Valeton (1914); Gagnep. et Guill. in Lecomte (1920); Rild. (1922)*; C. Y. Wu et W. T. Wang (1957); C. Lecompta (1960); 图鉴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3)*; C. Y. Wu et al.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enslowia pubescens Wall, et H. glabra Wall (1832) ; Crypteronia pubescens (Wall. ) 《 Bl. (1852);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9); C. glabra (Wall. ) Bl. (1852); C. B. Clarke , op. cit. (1879); Niedanzu (1898). 乔木, 高可达 30 米, 胸径约 50 厘米。 小枝扁 圆形, 具纵 条纹及 皮孔, 无毛。 叶对 生, 叶片纸 质至薄 革质, 阔椭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12 — 16 厘米, 宽 5. 5 — 7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尾尖, 基部 楔形, 全缘, 叶面 绿色, 具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6 — 8 对, 弧形 上升, 于 边缘处 网结; 叶柄长 5 — 7 毫米。 总状花 序或圆 锥花序 腋生, 柔弱, 长 20 — 25 厘米, 具小 而密集 的花。 花白色 至乳白 绿色, 花萼 筒短, 被 灰白色 绒毛, 萼齿 5, I 三 角形, 长 0.5 — 1 毫米; 花 瓣缺; 雄蕊 5, 着 生于萼 筒的近 顶部, 与萼齿 互生, 在雄花 中长为 萼齿的 5 倍, 花药扁 圆形, 药室 侧生, 具 药隔; 退化 子房长 圆形; 雌花中 之退化 雄 蕊短于 萼齿, 子房 球形, 密被 灰白色 绒毛, 2 室, 具多数 胚珠, 花柱 细长, 柱头 头状。 
图版 54 1—4. 隐冀 Crypteronia paniculata Bl. , 1. 花枝, 2. 花, 3. 果序 一段, 4. 果 s 5—8. 八宝树 Duabanga grandiflora (Roxb. ex DC. ) Walp. , 5. 花枝, 6. 花 纵剖, 7. 花辯, 8. 种子, 9. 果枝。 (吴锡 « 绘) 
212  云南 植物志  蒴果 球形, 径约 2 毫米, 绿色, 顶端 具宿存 花柱, 成熟时 由室间 开裂为 2 果; H, 果爿为 宿存的 花柱所 连接。 种子 微小, 极 多数, 椭 圆形, 压扁, 一 侧具透 明的膜 质翅。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金平、 屏边、 景洪、 勐腊、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350 — 1 300 米的 沟谷雨 林中。 分 布于 印度、 缅甸 及中南 半岛、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及 印度尼 西亚。 幼条带 叶可以 佐饭, 木材 亦有用 (东南 亚)。 74- 海 桑禾斗 Sonneratiaceae 乔木或 灌木。 单叶 对生, 革质, 全缘; 托 叶无。 花 两性, 辐射 对称, 具 花梗, 单生 或 1 至数 朵生于 小枝顶 部或排 列成顶 生伞房 花序; 花萼厚 革质, 4 一 8 裂, 裂片 宿存, 芽 时 镊合状 排列, 急尖, 里面 通常具 色泽; 花 瓣与花 萼裂片 同数, 并与之 互生, 或无 花辦; 雄 蕊通常 多数, 着生 于萼筒 上部, 排列成 1 至 数轮, 花芽时 内折, 花丝 分离, 线状 锥形, 花药肾 形或长 圆形, 丁字 着生, 2 室, 纵裂; 子房 上位, 开花 时为花 萼基部 包着, 4 至多 室, 胚珠 多数, 生于 粗厚的 中轴胎 座上, 花柱 单生, 长 而粗, 柱头 头状, 全缘或 微裂。 果 为 浆果或 蒴果, 具多数 细小的 种子; 种子无 胚乳。 2 属, 约 10 种, 分布 于热带 非洲和 亚洲。 我国有 2 属 4 种, 分布于 海南、 广 西和云 南。 云南产 1 属 1 种。 1. 八 宝树属 Duabanga Buch. -Ham. 高大 乔木, 具板 状根, 最末的 小枝常 下垂。 叶 对生, 全缘, 基部 心形或 浑圆。 花 4 一 8 数, 5 至 数朵排 列成顶 生伞房 花序; 花萼 筒倒圆 锥形或 杯形, 裂片 三角状 卵形; 花瓣阔 长 圆形, 先端 圆形, 基部具 短柄, 边缘常 级褶; 雄蕊 12 或 多数, 花 丝长, 基 部阔, 渐向 上 收窄成 锥尖, 花药长 圆形, 中部 着生; 子房 4 一 8 室, 柱头 粗厚, 微裂。 果为 蒴果, 室 背 开裂; 种 子小, 种皮向 两端延 伸成尖 尾状。 约 3 种, 分 布于亚 洲东部 地区、 马来西 亚至新 西兰。 我国有 2 种, 见于 海南、 广西 和 云南。 云南有 1 种。 1. 八宝树 图版 54: 5—8 Duabanga grandiflora (Roxb. ex DC. ) Walp. (1843) ; Backer et Steenis in Steenis (1951); Vu Van Cuong in Aubr. (1965) ; Backer et Bakh. (1963) ; Banerji (1966); Hara (1966); Jayawaera (1967)*; C. R. Rao (1967); "图鉴 补编" (1983)*; S. Y. Sutton in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Lagerstroemia grandiflora Roxb. (1814) , nom. nud. , ex DC. (1826) , descr. ; Dua- banga sonneratioides Buch. -Ham. (1835) ; Hook. f. (1855) ;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9); Burk. (1910); Leptospartion grandiflorum Griff. (1854)*. 乔木, 高 30 米, 胸径 60 厘米; 树皮褐 灰色, 具被褶 裂纹; 板 状根不 发达; 幼枝具 
石榴科  213  4 棱, 螺旋 状或轮 生于树 干上, 常 下垂。 叶 革质, 长 圆形、 宽椭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11 一 15 厘米, 宽 5 — 7. 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心形,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背面浅 绿色, 两 面 无毛, 主脉 在上面 凹陷, 在背面 隆起, 侧脉 20 — 24 对, 平行, 在 叶面稍 凸起, 在面突 起, 于 边缘处 网结, 细 脉两面 明显; 叶柄 短粗, 长 5 — 8 毫米。 花 5 至 10 朵排成 顶生伞 房 花序; 花 5 — 6 基数, 稀 8 或 4 基数; 花梗长 3 — 4 厘米, 具 关节; 花萼阔 杯状, 5 — 6 裂, 裂片狭 卵形, 质厚, 长 2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端 渐尖; 花瓣 白色, 近卵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 具短柄 (爪 ); 雄蕊极 多数, 2 轮 排列, 花丝长 3. 5 — 5 厘米, 花芽时 内折, 花药长 圆形, 长 10 — 12 毫米, 中部 背着; 子房半 下位, 6 或 5 室, 有多数 胚珠, 花柱长 3 — 4 厘米, 柱头 头状, 微裂。 萌 果近卵 球形, 长 3 — 4 厘米, 直径 3. 2 — 3. 5 厘米, 幼时 绿色, 成熟 时从顶 端向下 纵裂; 种子 多数, 长约 4 毫米。 花 期 3 — 4 月, 果期 5 — 8 月 。 产 沧源、 澜沧、 勐海、 景洪、 勐腊、 石屏、 金平、 河口、 马关 等地; 生 于海拔 300 — 1 260 米的 山谷、 河 边密林 中或疏 林中。 分布 于广西 那坡、 宁明 等地。 印度阿 萨姆、 缅甸、 泰国、 越南、 老挝、 柬 埔寨、 马来 西亚等 亦有。 75. 石權科 Punicaceae 落叶 乔木或 灌木, 有时 具刺; 冬 芽小, 具 2 对 鳞片。 单叶, 通常 对生或 簇生, 有时 螺 旋状排 列于小 枝上; 托 叶无。 花 两性, 辐射 对称, 单生 于枝顶 或近枝 顶端, 或 几朵簇 生 或排列 为聚伞 花序; 花萼 革质, 近 钟形, 萼管 与子房 贴生, 并高于 子房, 裂片 5 — 9, 镊 合状 排裂, 宿存; 花瓣 5 — 9, 覆瓦状 排列, 多 级褶; 雄蕊 多数, 生于 花萼筒 上部, 花丝 分离, 芽时 内折, 花 药背部 着生, 2 室, 纵裂; 子房下 位或近 下位, 心皮 多数, 1 轮或 2 — 3 轮, 初 时呈同 心圆状 排列, 外轮后 逐渐移 到内轮 之上, 呈 叠生, 最 下层的 一轮为 中轴胎 座, 较高的 1 一 2 轮 具侧膜 胎座, 胎珠 多数。 浆果 球形, 顶端具 宿存的 萼齿, 果 皮厚; 种 子 多数, 种 皮外层 肉质, 内层 骨质, 无 胚乳, 胚 直立, 子叶 旋转。 1 属 2 种, 1 种产地 中海、 欧 洲东南 至亚洲 西部喜 马拉雅 地区。 我国 自汉代 引入, 云 南 也广为 栽培。 另 1 种 为索科 特拉岛 (在亚 丁湾东 海中) 特产, 具原始 特征。 1. 石榴属 Punica L. 属的 形态特 征及地 理分布 同科。 1. 石梱 (通称 ) 图版 55: 1-3 安石榴 (植 物名实 图考, 据 名医别 录及群 芳谱) Punica granatum L. ( 1753); DC. (1828); Forb. et Hemsl. ( 1887 ); 陈嵘 (1937); 海南 植物^ (1964); "图 鉴" (1972)'; S. Y. Sutton in Hara (1979); 秦岭植 物志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H. Koba et al. (1994). 落叶 灌木或 乔木, 高 2 — 7 米, 稀达 10 米; 幼 枝常具 棱角, 老枝近 圆形, 顶 端常具 
图版 55 1-3. 石榴 Punica granatum L. , 1. 花枝, 2. 花 纵剖, 3. 果实。 (李锡 畴绘) 
水 马齿科  215  锐尖 长刺。 叶对 生或近 簇生, 纸质, 长圆 形或倒 卵形, 长 2 — 9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 端钝或 微凹或 短尖, 基部 稍钝, 叶面亮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无毛, 中脉 在背面 凸起, 侧 脉细 而密; 叶柄长 5 — 7 毫米。 花 两性, 1 至 数朵生 于小枝 顶端或 叶腋, 具 短梗; 花萼钟 形, 红 色或淡 黄色, 质厚, 长 2 — 3 厘米, 顶端 5 — 7 裂, 裂片 外展, 卵状三 角形, 长 8 — 13 毫米, 外面近 顶端具 1 黄绿色 腺体, 边缘具 乳突状 突起; 花 瓣与花 萼裂片 同数, 互生, 生 于花萼 筒内, 倒 卵形, 红色、 黄色或 白色, 长 1.5 — 3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端 圆形; 雄蕊 多数, 花丝 细弱, 长 1.3 厘米; 子房 下位, 上部 6 室, 为侧膜 胎座, 下部 3 室为中 轴 胎座, 花 柱长过 花丝。 紫果近 球形, 径 6 — 12 厘米, 果 皮厚, 顶端 具宿存 花萼。 种子 多数, 乳 白色或 红色, 外种皮 肉质, 可食, 内种皮 骨质。 花期 5 — 7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原产 巴尔干 半岛至 伊朗及 其邻近 地区, 喜 马拉雅 也产, 世界温 带至热 带地区 均有栽 培。 我 国自汉 代起, 云由 张骞从 安息国 引入, 栽培 史已逾 千年, 品种 甚多, 在滇 西北至 西 藏还可 逸生为 半野生 状态。 本 种之种 子肉质 可食, 树皮及 果皮含 单宁, 可提制 栲胶, 也 可用以 硝皮; 树 形及花 美丽, 可供 观赏; 果皮 及根皮 入药, 有收敛止、^^、 杀虫之 功效, 花用于 吐血, 叶 可治急 性 肠炎。 栽培供 观赏品 种常见 者有月 季石榴 P. granatum L. cv. 'Nana', 低矮小 灌木, 枝 多 而细, 向上 伸长; 叶 线状披 针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3 — 5 毫米; 花 红色, 花形 较小, 多 单辩, 花 期长; 果 较小, 熟时粉 红色。 重瓣月 季石榴 P. granatum L. cv. 'Plena , , 低 矮小 灌木, 枝密而 上升; 叶 细小; 花 红色, 重瓣。 千瓣红 P. granatum L. cv. 'Pleniflora, , 花大, 重瓣, 猩 红色。 白石榴 P. granatum L. cv. 'Albescens , , 花 白色, 单辩等 品种。 果用品 种名目 繁多, 但以 云南蒙 自和江 苏萧县 的玛瑶 石榴和 水晶石 榴为最 佳。 蒙自一 带并以 之酿成 "杂果 酒"。 79. 水 马齿科 Callitrichaceae 一年生 草本, 水生、 沼生或 湿生; 茎 纤弱。 叶对生 (水 生种类 在水面 上部的 叶排列 成莲座 状), 匙形或 线形, 全缘。 花 极小, 单性 同株, 腋生, 单生或 极少雌 雄花同 生于一 叶 腋内; 无 花萼和 花瓣; 雄花具 2 枚小 苞片, 仅 1 枚 雄蕊, 花丝 细长, 花 药小, 2 室, 侧 向 纵裂; 雌花裸 露或具 2 枚小 苞片, 子房 上位, 4 室, 4 浅裂, 每室 有胚珠 1 颗, 花柱 2, 伸长, 具 细小乳 突体。 果 4 浅裂, 边 缘具膜 质翅, 成熟后 4 室 分离; 种子 具膜质 种皮, 胚 圆 柱状, 胚乳 肉质。 仅 1 属。 约 17 — 25 种, 广 布世界 各地, 南非 独缺, 但 欧洲有 11 种, 其中 2 种逸生 于 北美。 其 系统位 置很难 确定, 惟晚 近各大 系统多 认为是 唇形目 中的极 端退化 类型。 1. 水 马齿属 Callitriche L. 属 的特征 同科。 我国 4 种; 云南有 2 种。 均分布 到喜马 拉雅。 
216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果倒 卵状椭 圆形, 长过 于宽, 上 部边缘 具狭翅 1. 沼生 水马齿 C. palustris 2 (1) 果扁椭 圆形, 宽过 于长, 周边 具宽翅 2. 水马齿 C. stagnalis 1. 沼生 水马齿 (东北 草本植 物志) 图版 56: 1-4 Callitriche palustris L. (1753) ; Schotsman (1954) * ;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1977) * ; Har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C. vema L. (1755); Miq. (1867);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6); Pax in Engl, et Prantl (1896); Hand. -Mazz. (1933); V. Krecz. in Schischk. et Bobr. (1949) " ; Ohwi (1956). 一年生 草本, 高 30 — 40 厘米; 茎 纤弱, 多 分枝。 叶 对生, 二型, 茎先 端浮于 水面的 叶密 集呈莲 座状, 倒 卵形或 倒卵状 匙形, 长 4 一 6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基部 渐狭, 两面散 生褐色 斑点, 离基 三脉; 沉 于水下 的叶长 匙形或 线形, 长 6 — 12 毫米, 宽 2 — 5 毫米; 无柄。 花 单性, 同株, 单生 叶腋, 雄花: 苞片 2, 生 于雄蕊 基部, 膜质, 披 针形, 长约 1 毫米; 雄蕊 1, 花丝 纤细, 长 2 — 4 毫米, 花 药小, 长约 0.3 毫米; 雌花: 小 苞 片与雄 花同, 子房倒 卵形, 长约 0.5 毫米, 花柱 2, 纤细。 果倒 卵状椭 圆形, 先端 微凹, 具 狭翅, 4 裂, 成熟后 分离。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0 月。 产 东川、 会泽、 丽江、 维西; 生于 3 100 — 3 450 米 的静水 潭中。 东北、 华东 至西南 均有。 分布 亚洲、 欧 洲和北 美温带 地区。 2. 水马齿 (图鉴 ) 图版 56: 5—7 Callitriche stagnalis Scop. (1772); C. B. Clarke in Hook. f. (1876); Pax in Engl, et Prantl (1896)* ; A. Guillaumin in Lecomte (1920); Hand. -Mazz. (1933); V. Krecz. in Schischk. et Bobr. (1949)'; 图鉴 (1972)'; 中国 植物志 (1980)'; 秦岭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一年生 草本, 高 10 — 20 厘米; 茎 纤弱。 叶 对生, 二型, 浮于水 面的叶 密集排 列呈莲 座状, 倒 卵形或 倒卵状 匙形, 长 3 — 3. 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 圆形, 基部 渐狭, 两 面 具褐色 斑点; 沉 于水中 的叶匙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9 毫米, 宽 2 — 4 毫米。 花单 性, 同株, 单生 叶腋, 为 两个膜 质苞片 所托, 苞片 线状披 针形; 雄花: 雄蕊 1, 花丝 纤细, 长 2 — 4 毫米, 花 药小, 长约 0.3 毫米; 雌花: 子 房扁椭 圆形, 花柱 2, 细长。 果 扁椭圆 形, 两端 微凹, 周边具 宽翅, 长约 1.5 毫米, 宽 2 毫米, 4 裂, 成熟后 分离。 花期 6 — 9 月, 果 期次年 4 月。 产 绿春、 彝良、 昆明、 大理、 兰坪、 中甸; 生 于海拔 1 700 — 4 200 米的 水沟、 水田 中或沼 泽地。 西藏 也有。 分 布于各 大洲。 多用 在水族 箱中。 对污 染物极 敏感, 亦 多用为 监测水 体污染 的指示 植物。 原在 昆明西 南联合 大学旁 静水沟 中尚可 觅得, 现已 绝迹。 
图版 56 1—4. 沼生水马齿03111饤比116口3111311";5 1^. , 1. 植抹, 2. 雄 花枝, 3. 雌 花枝, 4. 果, 5 — 7. 水 马齿 C. stagnalis Scop. , 5. 植株, 6. 雌 花枝, 7. 果。 (肖 溶绘) 
218  云南 植物志  81. 瑞香科 Thymelaeaceae 灌木或 乔木, 或具木 质根的 草本, 稀为 一年生 草本; 树皮柔 初。 叶 互生或 对生, 单 叶, 全缘, 无 托叶。 花 两性, 辐射 对称, 组 成顶生 或腋生 的总状 花序、 穗 状花序 或头状 花序, 稀 单生, 花萼花 瓣状, 萼筒圆 柱形, 裂片 4 一 5 (— 6), 覆瓦状 排列; 花瓣 鳞片状 或缺; 雄 蕊与萼 片同数 或为其 2 倍, 或 退化为 2 或 1, 花丝 分离, 着 生于萼 筒的中 部或喉 部, 1 轮或 2 轮, 花药 2 室、 分离、 内向、 纵裂; 花盘 环状、 麟片状 或缺; 子房 上位, 1 室, 稀 2 室, 每室 有悬垂 的胚珠 一颗, 花 柱短或 长而为 丝状, 柱头 头状或 棒状。 果为莱 果、 核果或 坚果, 很少为 蒴果。 48 属, 约 800 种, 多 分布于 热带及 温带, 常见于 南非、 地中 海地区 及澳大 利亚, 少 数产 南美及 太平洋 诸岛。 我国有 10 属, 约 90 余种, 主 产长江 以南各 省区, 尤以 西南及 华 南种类 最多。 云南产 7 属, 38 种。 本科有 许多种 类为很 好的园 艺观赏 植物, 美丽 芳香, 许多 种类的 铺 皮 纤维发 达而强 初, 细柔, 可做 人造棉 和造纸 原料, 为优 良的野 生纤维 植物; 有的种 类木材 芳香, 可用 来作熏 香料; 树脂 入药, 如珍贵 的药材 沉香。 分属 检索表 1 (2) 乔木; 蒴果 开裂; 子房 2 室; 萼筒喉 部有麟 片状退 化花瓣 1. 沉香属 Aquilaria 2 (1) 灌 木至亚 灌木; 果不 开裂; 子房 1 室; 花瓣不 存在。 3 (10) 下 位花盘 盘状、 环 状或为 偏斜的 环状, 顶端 全缘、 波 状或不 规则的 浅裂。 4 (7) 总苞 在花芽 时常不 存在, 如 存在, 不 围绕着 花芽; 花序头 状或短 总状, 无总 花梗。 5 (6) 花序头 状或短 总状; 花柱极 短或近 于无, 柱 头大, 头状 2. 璃香属 Daphne 6 (5) 花序 头状; 花柱圆 柱形, 柱 头长而 线形, 全部 具乳凸 3. 结香属 Edgeworthia 7 (4) 总苞 在花芽 时完全 围绕或 包被着 花芽; 花序圆 锥状、 头状, 具长 总梗。 8 (9) 圆锥 花序由 许多具 4 花的头 状花序 组成, 很少为 3 — 7 花; 花 萼红色 4- 鼠 皮树属 Rhamnoneuron 9 (8) 头 状花序 通常具 5 — 10 花; 花萼内 面白色 S. 毛花 瑞香属 Eriosolena 10 (3) 下 位花盘 多少成 裂片。 11 (12) 花盘 1 一 4 裂或 更多; 花序 总状; 萼裂片 4, 稀 5; 叶多为 对生, 极 少互生 6. 荛花属 Wikstroemia 12 (11) 花 盘裂片 1 枚, 偏于 一侧; 花序 头状; 萼裂片 5; 叶互生 7. 狼毒属 Stellera 1. 沉香属 Aquilaria Lam. 乔 木或小 乔木; 叶 互生, 具纤 细的平 行脉; 花 两性, 腋生或 顶生, 通 常组成 无梗或 具梗 的伞形 花序, 无 苞片, 萼 钟状, 宿存, 裂片 5, 伸张; 花瓣 10, 退 化成鳞 片状, 基 部联合 成环, 着生 于花萼 喉部, 密被 绒毛; 雄蕊数 2 倍 于萼裂 片数, 与錄片 状花瓣 间生, 
瑜香科  219  花丝 极短, 花药长 圆形, 背着、 药 隔宽; 下位 花盘不 存在; 子房近 无柄, 被毛, 完全或 不 完全的 2 室, 花柱 极短, 柱头 头状。 蒴果 具柄, 两侧 压扁, 倒 卵形, 室背 开裂, 果皮 革质或 木质, 基 部为宿 存萼所 包被; 种子卵 形或椭 圆形, 基部具 1 长的 尾状附 属物, 种 皮 坚脆, 无 胚乳, 胚 具厚而 平凹的 子叶。 约 15 种, 分布于 缅甸、 泰国、 老挝、 越南、 柬 埔寨。 我国 广东、 云 南各产 1 种。 1. 云 南沉香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57: 1-2 外弦须 (傣 族语) Aquilaria yunnanensis S. C. Huang (1985) * 小 乔木, 高 3 — 8 米; 小枝暗 褐色, 疏被短 柔毛。 叶 革质, 椭圆 状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稀为倒 卵形, 长 7 — 11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尖尾长 1 一 1.5 厘米, 基部 楔形, 无 毛或近 无毛, 主脉 及侧脉 在背面 明显, 在 叶面不 明显; 叶柄长 4 一 5 毫米, 被疏 柔毛。 花序 顶生或 腋生, 常成 1 一 2 个伞形 花序, 花 梗长约 6 毫米, 细瘦; 花萼 钟形, 淡 黄色, 长 6 — 7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萼内有 10 肋, 肋上 被疏短 柔毛, 裂片 5,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几 与萼管 等长, 内面 密被短 柔毛; 花 瓣先端 钝圆, 长约 1.5 毫米, 密 被 柔毛; 雄蕊 10, 长约 1.5 — 2 毫米, 其中 5 枚较另 5 枚 稍长, 间隔 排列, 花药 线形, 等 于 或短于 花丝; 子房近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密被 柔毛, 花 柱短, 近 无毛, 柱头 头状。 蒴 果倒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宽约 1.7 厘米, 顶端钝 圆具突 尖头, 基部 渐狭, 为直 立的宿 萼 所包, 干时软 木质, 果皮 级缩, 被 黄色短 绒毛, 室背 开裂, 背缝 线宽约 4 毫米, 果片 海 绵质, 种子 卵形, 1 一 2 粒, 密 被锈色 绒毛, 先 端钝, 基 部附属 体长约 1 厘米, 与种子 等长或 稍长。 花期 7 — 9 月 , 果期 10 — 12 月 。 产勐腊 (悠乐 山)、 双江; 生 于海拔 1 200 米左 右的山 坡杂木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勐 腊。 本种 与沉香 Aquilaria malaccensis Lam. 极 相似, 惟果 较小, 外面被 灰黄色 绒毛, 果 皮干时 皱缩, 果萼 直立, 较大, 种子密 被锈色 绒毛, 先 端钝, 几 无喙而 不同。 亦 与土沉 香 A. sinensis (Lour.) Spreng. 相似, 但果 皮干时 被缩, 被黄灰 色毛, 种子 卵形, 密被 锈色 絹毛, 先 端钝, 基部 附属体 与种子 等长, 长 0.8 — 1 厘米而 与后者 不同。 2- 瑞香属 Daphne Linn. 落叶或 常绿灌 木或亚 灌木, 小枝 有毛或 无毛; 冬 芽小, 具数枚 麟片。 叶 互生、 稀近 对生, 具 短柄, 无 托叶。 花通常 两性、 稀 单性, 整齐, 通常 组成顶 生头状 花序, 稀为圆 锥、 总状 或穗状 花序, 有 时花序 腋生, 通常具 苟片, 花 白色、 玫 瑰色、 黄 色或淡 绿色; 花 萼 筒短或 伸长, 钟形、 筒状或 漏斗状 管形, 外面 具毛或 无毛, 先端 4 裂, 稀 5 裂, 裂片 开展, 覆瓦状 排列, 通 常大小 不等; 无 花瓣; 雄蕊 8 或 10, 2 轮, 不 外露, 有时 花药部 分 伸出于 花萼筒 喉部, 通 常包藏 于花萼 筒的近 顶部和 中部; 花盘 杯状, 环状, 或 一侧发 达呈靖 片状; 子房 1 室通常 无柄, 有 1 颗下垂 胚珠,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紫果肉 质或干 燥而 革质, 常 为近干 燥的花 萼筒所 包围, 有 时花萼 筒全部 脱落而 裸露, 通 常为红 色或黄 色; 种子 1 枚, 种 皮薄; 胚 肉质, 无 胚乳, 子叶 扁平, 稍 隆起。 
图版 57 1—2. 云 南沉香 Aquilaria yunnanensis S. C. Huang, 1. 果枝, 2. 果 纵剖; 3—5. 丝 毛瑞香 Daphn holosericea (Diels) Hamaya , 3. 花枝, 4. 花, 5. 叶; 6—7. 长 港瑜香 D. longilobata (Lecomte) TurriU , 6. 花枝, 7. 果。 (肖 溶绘) 
瑞香科  221  约 8p 种, 分 布于欧 洲经地 中海、 中亚到 中国、 日本、 南达 印度至 印度尼 西亚。 中国 有 44 种, 主产 于西南 部和西 北部, 分布于 全国各 省区。 云南产 18 种, 全 省各地 均有分 布, 滇西 北种类 最多。 本 属的许 多种类 10 皮纤维 发达, 为造高 级文化 纸和人 造棉的 原料, 有 的种类 引种庭 园 栽培, 是较 好的花 卉观赏 植物。 少数种 类可作 药用。 分种 检索表 1 (10) 花 5 数, 花 盘一侧 发达, 方形, 有时 顶端深 波状, 稀 2 裂。 2 (3) 雄 蕊着生 于花粤 筒中部 以下, 子房 无毛。 当年生 枝被粗 伏毛, 叶片线 状长圆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10 — 18 毫米, 宽 2 — 4 毫米, 边缘 反卷, 花序下 具叶状 苞片, 花 萼筒外 面无毛 1. 华瑞香 D. rosmarinifolia 3 (2) 雄 蕊着生 于花萼 筒中部 以上, 子房 顶端被 绒毛。 4 (7) 叶 片小, 线 形或长 圆形。 5 (6) 叶片近 纸质, 先端 锐尖, 花萼筒 外无毛 2. 狭簾 璃香 D. angustiloba 6 (5) 叶片薄 革质或 纸质, 先端 钝尖; 花 萼筒外 面被毛 3. 丝 毛瑞香 D. holosericea 7 (4) 叶片 较大, 卵形 至倒卵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8 (9) 除冬 芽和子 房被誠 毛外, 其余 无毛; 穗状花 序的总 花梗长 1 一 3 厘米, 柱头顶 部下凹 …… 4. 白脉 瑞香 D. esquirolii 9(8) 冬芽、 子 房及各 部均被 誠毛; 头状花 序的总 花梗长 0.5 — 1 厘米, 柱 头球形 5- 长梗 璃 香 D. pedunculata 10 (1) 花 4 数, 花盘 环状或 杯状, 顶端 分裂或 全缘, 稀 无花盘 或一侧 发达。 11 (14) 花序 下面无 1: 片。 12 (13) 落叶 灌木; 叶片 纸质; 总 花梗长 8_10 毫米, 子房 卵球形 … 6. 长雜 璃香 D. longilobata 13 (12) 常绿 灌木; 叶片 革质; 总花 梗长约 3 毫米, 子 房长圆 状维形 7. 少 花瑰香 D. depauperata 14 (11) 花序 下面具 苞片。 15 (18) 花 盘边缘 浅裂至 深裂。 16 (17) 叶片 较大, 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6 — 18 厘米, 小 枝淡黄 灰色, 花 萼筒长 管状, 长 10 — 14 毫米 8- 云 南璃香 D. yunnanensis 17 (16) 叶 较小, 卵形、 倒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8 — 18 毫米, 小枝红 褐色或 褐色, 花 萼筒状 9. 担 黄璃香 D. aurantiaca 18 (15) 花 盘边缘 波状、 流 苏状或 全缘。 19 (24) 花萼 筒外面 无毛。 20 (21) 花 白色、 花粤裂 片先端 渐尖, 稀 急尖; 枝紫 红色; 叶 片先端 渐尖, 稀钝 10. 尖赠 瑞香 D. acutiloba 21 (20) 花紫 色或紫 红色, 花萼 裂片先 端钝, 稀 渐尖; 枝淡灰 色或黄 褐色, 稀带 紫色; 叶片 先端钝 或尖头 下凹。 . 22 (23) 一年生 枝被粗 毛或短 絨毛; 叶 片较宽 而短, 先端 下凹, 花 尊裂片 卵形, 与花 萼筒等 长或更 11. Dfl 叶矯香 D. retusa 
222  云南 植物志  23 (22) 一年生 枝无毛 或微具 柔毛; 叶 片较长 而窄, 先 端纯, 稀 下凹, 花萼裂 片卵状 披针形 或卵状 椭 圆形, 比花 萼筒短 12. 唐古 特瑞香 D. tangutica 29 (19) 花萼 筒外面 被毛。 25 (34) 花萼 筒圆筒 状或漏 斗状, 长 7 — 17 毫米。 26 (27) 花紫 红色或 红色。 花 萼裂片 卵形, 长约 6 毫米, 花盘 环状, 边全缘 13. 毛 花瑞香 D. bholua 27 (26) 花 白色或 黄色。 28 (29) 巷片外 面散生 黄色丝 状毛, 花萼 裂片长 5 — 7 毫米, 花盘边 缘波状 14. 白 SB 香 D. papyracea 29 (28) 苞 片外面 无毛, 仅在 边缘和 顶端被 灰色丝 状毛, 花粤 裂片长 3 — 3. 5 毫米。  30 (31) 花序 顶生; 小枝灰 黄色; 花萼裂 片卵形 或卵状 披针形 15. 滇瑞香 D. feddei 31 (30) 花 序顶生 与腋生 共存。 32 (33) 叶 片侧脉 12 — 14 对, 边缘互 相网结 ;苞片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4 毫米, 花 萼筒长 8 — 10 毫米; 果实 卵形, 顶端 稍具喙 16. 喙 果瑞香 D. rhynchocarpa 33 (32) 叶 片侧脉 7 — 8 对, 边缘 不互相 网结; 苞片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果 实圆球 形, 无喙 17. 西 畴瑞香 D. xichouensis 34 (25) 花萼筒 壶状, 长 3— 5 毫米 18. 短 管璃香 D. brevituba 1. 华瑞香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补编) Daphne rosmarinifolia Rehd. in Sarg. (1916); Hamaya (1963); 图 鉴补编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 Wikstroemia lecomteana Domke (1932) ; Stellera chinensis Lecomte (1916). 灌木, 高 0. 3 — 1 米; 多 分枝, 小 枝微具 棱角, 密 被糙伏 毛状疏 柔毛, 老 枝逐渐 无毛, 褐色。 叶 互生, 纸质, 线 状长圆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 圆钝, 微具小 尖头, 基部 楔形, 边缘 反卷, 叶面 绿色, 背面苍 白色, 两面均 无毛, 有时 在边 缘及尖 端具睫 毛及长 柔毛, 中脉在 背面略 凸出, 侧脉 不显; 叶 柄长约 1 毫米。 花黄 色, 无柄, 数朵 组成顶 生无柄 的穗状 花序, 小苞片 匙形, 被 柔毛, 早落; 花萼 筒状, 长 1 一 1.2 厘米, 基部稍 膨大, 口部 5 裂, 裂片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3. 5 — 4. 5 毫米; 雄蕊 10, 2 列, 着生 于萼筒 的中部 以下; 花盘 环状, 2 深裂或 不规则 的深波 状裂; 子房 卵形或 长 圆形, 无毛, 具柄, 花 柱长约 0.5 毫米, 柱头 头状。 产滇 西北; 生 于海拔 2 500 米左 右的高 山针叶 林下、 山地或 跞石阴 湿地。 模式 标本采 自 鹤庆。 分布于 甘肃、 四川。 2. 狭 瓣瑞香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狭 裂瑞香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细 花瑞香 (图鉴 补编) Daphne angustiloba Rehd. in Sarg. (191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 川植物 志 (1989)*. D. tenuiflora Bur. et Franch. (1891); "图鉴 补编" (1983). 灌木, 高 0.5 — 0.7 米; 小枝 纤细, 分叉, 当年 生枝圆 柱形, 具分 散的粗 伏毛, 老枝 呈灰 褐色。 叶 互生, 近 纸质, 狭长 圆形, 长 1 一 3 厘米, 宽 1.5 — 8 厘米, 先端钝 或尖, 基 部 渐狭, 边 缘多少 反卷, 两面 无毛, 表面绿 色,. 背面 苍白, 中脉 在表面 明显, 在 背面隆 
瑞香科  223  起, 侧脉 在表面 可见, 在背面 消失;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无毛。 花 黄色, 2 — 6 朵簇 生于枝 顶, 具 短柄; 花萼筒 细长, 长 10 — 11 毫米, 外面 无毛, 顶部 5 裂, 裂片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雄蕊 10, 2 列, 上列 5 枚着 生于萼 筒喉部 稍下, 下列 5 枚, 着生于 萼筒中 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花药 线形, 长约 1.5 毫米; 花盘姆 片近四 方形, 顶端 凹缺; 子房顶 端被 柔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圆形, 顶部 微凹。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 800 米的山 坡上。 四川 西南部 至西部 也有。 3. 丝 毛瑞香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补编) 图版 57: 3-5 絹 毛瑞香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Daphne holosericea (Diels) Hamaya (1963); 图 鉴补编 (1983)*;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Wikstroemia holosericea Diels (1912) ; Rehd. in Sarg. (1916). 灌木, 高 0.3 — 1 米; 多 分枝, 小 枝密被 灰色丝 状毛。 叶 聚生于 枝顶, 叶片线 形或披 针状 线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1.5 — 2. 5 毫米 ,边缘 反卷, 两面密 被白色 有光泽 的绢状 毛; 近 无柄。 花小, 顶生, 隐藏于 叶内; 花萼 黄色, 外面 密被絹 状毛, 萼筒长 4 一 5 毫米, 顶端 5 裂, 裂 片近卵 形或三 角形, 约长 2 毫米; 雄蕊 10, 2 列, 上列 5 枚, 着生 于萼筒 近 喉部, 下列 5 枚, 着 生于萼 筒中部 以上, 花 丝短, 花药椭 圆形; 子房 卵形, 顶 端密被 靖毛, 长约 2. 5 毫米, 柱头 头状, 隐藏于 绢状长 毛内; 花盘不 明显。 裝果 卵形。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丽江、 中甸、 德钦; 常见 于海拔 2 000 — 3 900 米的沟 谷密林 中或江 边砑、 地。 四川 西部、 西 藏东部 也有。 4. 白 脉瑞香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补编) 图版 59: 5-7 Daphne esquirolii Levi. (1915); Rehd. (1934); Hamaya (1963); 图 鉴补编 (1983)*. 直立 灌木, 高 0.5 — 1.2 米; 除 幼枝、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芽密 被短柔 毛外, 其 余部分 均 无毛。 叶 互生, 膜质, 倒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 1.8 — 5. 5 厘米, 先 端 钝圆, 基部宽 楔形, 全缘, 表面黄 绿色, 背面苍 白色, 两面均 无毛, 侧 脉每边 6 — 12 对, 弧形 上举, 中脉在 两面均 凸出; 叶 柄长约 2 毫米, 上面 具槽。 穗 状花序 顶生, 总 花梗长 0.5 — 2. 5 厘米; 花 黄色, 萼筒长 10 — 15 毫米, 无毛, 裂片 5, 长 圆形或 卵形, 长 3 — 6 厘 米, 开展; 雄蕊 10, 2 列, 上列 5 枚, 着 生于花 萼管近 喉部, 下列 5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中部 以上; 子房 棒状, 顶 端被疏 柔毛, 花 盘鳞片 1 枚, 长 方形, 顶端 平截或 微凹。 果未 见。 产滇东 北和滇 西北; 生 于海拔 2 000 — 3 000 米的荒 山岩石 地带。 四川 西南部 亦有。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蒙 口山。 5. 长 梗瑞香 (植物 研究) Daphne pedunculata H. F. Zhou ex C. Y. Chang (1985). 常 绿直立 灌木, 高 0.7 — 1 米; 小枝 幼时淡 黄色, 密被 淡黄色 绒毛, 老时 粗壮, 黄褐 色, 几 无毛, 叶痕 显著; 冬芽 卵形, 密被 淡黄色 绒毛。 叶 互生, 纸质, 披 针形或 倒披针 形, 长 5 — 9. 5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顶端 急尖, 稀 钝圆, 通 常具细 尖头, 基部狭 楔形, 
224  云南 植物志  边缘 全缘, 表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或幼时 背面散 生少数 灰白色 绒毛, 中脉 在表面 扁平或 下陷, 在背面 隆起, 侧脉 11 一 14 对, 纤细, 近边 缘分叉 而互相 网结, 两面 稍 明显; 叶柄长 2 — 3 毫米, ^面具 宽沟。 头 状花序 顶生, 具 多花, 花 黄色; 无 苞片, 总 花梗黄 绿色, 长约 1 厘米, 密被 黄绿色 绒毛, 花梗 较短, 长 0.5 — 1 毫米; 花萼 筒细, 圆 筒状, 长 5 — 7 毫米, 散生 灰色长 柔毛, 具明显 脉纹, 裂片 5, 长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顶端 钝圆; 花 瓣缺; 雄蕊 10 枚, 2 轮, 上 轮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 轮生于 花萼 管中部 以上, 花丝 纤细, 长约 0.5 毫米, 花药 黄色, 线状长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花 盘憐 片状, 四 方形, 顶端 2 裂; 子房 棒状, 长约 3. 5 毫米, 上部密 被黄色 粗毛, 花 柱短, 柱头圆 球形, 褐色, 具 乳头状 突起。 果 未见。 花期 10 — 11 月。 产元阳 (南沙 )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380 米左 右的疏 林中。 . 6. 长 瓣瑞香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57: 6-7 Daphne longilobata (Lecomte) TurriU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植 物志 (1989)'. Daphne altaica Pall. var. longilobata Lecomte (1916) ; 图鉴 (1972)*. 落叶 灌木, 高 0.7 — 1.2 米; 枝 细瘦, 幼枝被 灰黄色 柔毛, 老枝棕 褐色, 无毛。 叶互 生, 纸质, 披针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1.5 — 4. 5 厘米, 宽 6 — 11 毫米, 无毛, 先端锐 尖或钝 圆, 稀具细 突尖, 基部 渐狭; 中脉 在表面 凹陷, 在背面 突出, 侧脉 不显; 叶柄 极短。 花 黄 绿色, 3 — 5 朵成近 于头状 的簇生 花序, 顶生或 侧生, 无 苞片, 被灰 黄色短 柔毛; 总花 梗长 8 — 10 毫米, 花几 无梗; 花萼 管状, 长 15 — 17 毫米, 口部 4 裂, 裂片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被毛; 雄蕊 8 枚, 2 列, 上列 4 枚, 着 生于萼 管喉部 稍下, 下列 4 枚, 着生于 萼管内 侧中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花药椭 圆形; 花盘 盘状;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核 果近 球形, 幼时褐 绿色, 成熟时 红色, 无毛。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维西、 贡山、 德饮; 生 于海拔 2 500 — 3 000 米的 林下灌 丛中, 较为 常见。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7. 少 花瑞香 (植物 研究) Daphne depauperata H. F. Zhou ex C. Y. Chang (1985). 常绿 灌木, 高约 1.2 米; 当年生 小枝淡 褐色, 具 条纹, 密被 黄绿色 绒毛, 多 年生枝 灰 褐色, 几 无毛; 冬 芽小, 芽憐 卵形, 顶端具 淡黄色 柔毛, 边缘具 纤毛。 叶 互生, 革质, 窄椭圆 形或披 针形, 稀倒披 针形, 长 2 — 5. 5 厘米, 宽 0.7 — 1.5 厘米, 顶端 钝形, 尖头 圆钝, 基部 楔形, 边缘 全缘, 微 反卷, 表面深 绿色, 微具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表面 下陷, 在背 面明显 隆起, 侧脉 7 — 8 对, 不 规则, 与 中脉成 55 度的角 开展, 在 表面稍 下陷, 在背面 明显; 叶柄长 1.5 — 2 毫米, 基部 膨大, 无毛。 花序 为头状 花序, 具 3 — 4 花, 顶生; 无 苞片; 总花 梗长约 3 毫米, 密被 黄褐色 绒毛, 花 梗长约 1.5 毫米, 密 被 黄褐色 绒毛; 花 白色; 花 萼管圆 筒状, 长 8 — 10 毫米, 外 面散生 绒毛, 裂片 4,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6 毫米, 顶端 渐尖; 花 瓣缺; 雄蕊 8 枚, 2 轮, 上 轮着生 于萼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 生于萼 管中部 以上, 花丝 极短, 花药 伸出, 花药 卵状长 圆形, 长 2.1 毫米, 顶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花盘 盘状, 高约 0.6 毫米; 子房 无柄或 具极短 的柄, 无毛, 长 圆状锥 形, 长约 2. 5 毫米, 花 柱长约 0.5 毫米, 柱头 膨大, 头状, 无毛 或微具 乳突。 核 果卵球 
瑞香科  225  形, 直径约 5 毫米, 花 柱通常 宿存。 花果期 8 月。 产漾濞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100 米左 右的疏 林中。 本种显 著特征 是当年 生枝具 条纹, 密被 黄绿色 絨毛; 叶片 窄椭圆 形或披 针形, 侧脉 7 — 8 对, 在 表面稍 下陷; 花 白色, 头 状花序 3 — 4 花, 顶生, 无 苞片, 子房 无毛, 花柱长 0.5 毫米。 可与 本属内 其他种 区别。 8. 云 南瑞香 (植物 研究) Daphne yunnanensis H. F. Zhou ex C. Y. Chang (1985). 灌木; 小 枝淡黄 灰色, 圆 柱形, 幼时 上部散 生灰色 绒毛, 后变 无毛。 叶 互生, 膜质 或薄 纸质, 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20 厘米, 宽 2 — 4. 2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稀 急尖, 基 部狭 楔形, 边缘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稍 粗大, 表面扁 平或下 陷, 背面 明显, 侧脉 8 — 12 对, 纤细, 近边 缘分叉 而互相 网结, 两 面显著 隆起, 网脉两 面 明显; 叶柄 具翅, 长 4 一 12 毫米, 无毛, 基部 膨大。 头 状花序 顶生; 苞片 早落,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宽约 2. 2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簇 生的淡 黄色销 状毛, 边缘具 灰白色 缘毛, 外面有 时疏生 绒毛, 尤 以中脉 为甚; 总花 梗和花 梗各长 1 一 2 毫米, 密被黄 褐色丝 状毛; 花 萼管长 圆筒状 或近漏 斗状, 长 10 — 14 毫米, 外面疏 被黄褐 色短绒 毛, 具 明显的 脉纹, 裂片 4, 卵状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无毛, 2 枚 较大, 顶端 渐尖, 顶部具 黄褐色 柔毛, 2 枚 较小, 卵形, 顶端 钝形, 顶部 无毛; 花 辩缺; 雄蕊 8 枚, 2 轮, 上轮 4 枚, 着 生于花 萼管的 喉部, 下轮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的中 上部, 花药 1/2 伸出于 喉部, 长矩 圆形, 长 2 毫米; 花盘长 0.5 毫米, 裂片 2, 近四 方形, 顶端 2 深裂; 子房椭 圆形, 长约 2. 2 毫米, 无毛, 花 柱长约 0.3 毫米, 柱头 头状, 具褐色 乳头状 突起。 果实 未见。 产腾冲 (模式 标本产 地)。 据原 描述。 笔 者未见 标本。 本种与 白瑞香 D. papyracea Wall, ex Steud. 相近, 但 叶片顶 端尾状 渐尖, 雄蕊 8, 2 轮, 全部着 生于花 萼中部 以上, 花盘裂 片近四 方形, 顶端 2 深裂, 易于 区别。 9. 橙 黄瑞香 (中 国髙 等植物 图鉴) 橙 花瑞香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Daphne aurantiaca Diels (1912) ; Rehd. in Sarg. (1916) ; Hand. -Mazz. (1933);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Daphne calcicola W. W. Smith(1914) ; Stapf in Curtis 's (1933) * ; Wikstroemia auran- thiaca (Diels) Domke (1932) ; W. aurantiaca var. pulvinata Domke (1932) ; Stapf in Curtis's (1933)* ; W. calcicola (W. W. Smith) Domke (1936). 常绿小 灌木, 高 0.6 — 1.2 米; 枝短而 密集, 无毛, 小枝红 褐色或 褐色。 叶近 对生, 近 革质, 椭 圆形或 倒卵形 至长倒 卵形, 长 8 — 17 毫米, 宽 5 — 10 毫米, 先端 锐尖, 基部 宽楔 形或近 圆形, 边缘 反卷, 叶面 绿色, 幼时被 白霜, 背面苍 白色, 密被 白霜, 无毛。 花 橙 黄色, 芳香, 常 2 — 4 朵 成簇, 顶生或 腋生; 叶 状巷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 米, 微被 白霜; 花萼 筒状, 长 10 — U 毫米; 无毛, 顶部 4 裂, 裂片 椭圆状 卵形; 雄蕊 8, 2 列, 上列 4 枚, 着 生于花 萼管近 喉部, 下列 4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的中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花药楠 圆形; 花盘 环状, 浅裂; 子房椭 圆形, 无毛。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月。 
226  云南 植物志  产滇 西北、 滇中; 常生 于海拔 3 000 — 3 500 米 的高山 灌丛。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10. 尖辦 瑞香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58: 1-2 尖 裂瑞香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Daphne acutiloba Rehd. in Sarg. (1916); Hand. -Mazz. (1933);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常绿 灌木, 高 0.3 — 2 米; 幼枝 疏被灰 黄色短 柔毛, 老 枝深紫 色或红 棕色, 无毛。 叶 互生, 革质, 长圆状 披针形 至椭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5 — 12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 端短渐 尖, 钝或 微凹,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主脉 和侧脉 在表面 可见, 在背面 明显; 近 无柄。 花 白色, 常 5 — 7 朵组 成顶生 的头状 花序; 苞片 卵形, 早落; 花梗 极短, 被短 柔毛; 花萼筒 长 1.6 — 1.8 厘米, 直径约 2 毫米, 无毛, 先端 4 裂, 裂片卵 状长椭 圆形, 长 5 — 6 毫米, 顶部 渐尖或 锐尖, 无毛; 雄蕊 8, 2 列, 上列 4 枚, 着生于 萼筒近 喉部, 下列 4 枚, 着生 于萼 筒中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花药长 圆形; 花盘 环状; 子房 卵状, 无毛。 核果近 球形, 成 熟时深 红色。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9 月。 产 蒙自、 大姚、 耿马、 石屏、 金平; 常生 于海拔 1 500 — 3 000 米的 山地灌 丛中。 分 布 于湖北 西部、 四川。 茎皮 纤维可 造纸; 种子可 椅油。 11. 凹 叶瑞香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图版 58: 3-4 Daphne retusa Hemsl. (1893), (1894); Hand. -Mazz. (1933); 图鉴 (1972)'; 四 川 植物志 (1989). 常绿 灌木, 高 0.3 — 1 米; 幼枝密 被灰黄 色或灰 褐色刚 伏毛, 老枝 无毛。 叶 互生, 革 质, 长圆形 至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3 — 4. 8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先 端钝, 通常有 凹缺, 基部 楔形, 边缘 反卷。 头 状花序 顶生, 具总 苞片, 苞片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先 端钝, 边 缘有 睫毛, 总花梗 和花梗 极短, 被黄色 刚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16 毫米, 无毛, 外 面浅红 紫色, 内面 白色, 芳香, 口部 4 裂, 裂片白 色或微 红色, 长圆状 卵形, 长 与萼管 相等, 稀 更长, 先端 锐尖, 无毛; 雄蕊 8, 2 列, 上列 4 枚, 着生于 萼管近 喉部, 下列 4 枚, 着生 于萼 管中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花药椭 圆形; 子房长 圆形, 无毛; 花盘 环状。 核果 卵形, 直 径 6 — 9 毫米 , 熟时 鲜红色 , 无果柄 。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7 月。 产 滇西北 (中 甸、 德饮 ); 生 于海拔 3 000 — 3 600 米的山 坡上。 陕西、 甘肃、 湖北、 四川 亦有。 12. 唐古 特瑞香 (经 济植物 手册) 陕 甘瑞香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Daphne tangutica Maxim. (1883); Rehd. in Sarg. (1916); Hand. -Mazz. (1933);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常绿 灌木, 高 0.6 — 2 米; 枝 粗壮, 幼 枝疏被 黄色短 柔毛, 老枝 无毛。 叶 互生, 革质, 条状 披针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3 — 8 厘米, 宽 0.8 — 1.6 厘米, 先 端钝圆 或稀具 凹缺,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边缘 全缘, 常 反卷, 两面均 无毛。 花外 面浅紫 色或紫 红色, 内面 白色, 芳 香, 常数 花成顶 生头状 花序, 具 总苞; 苞片长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边缘有 睫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2 厘米, 无毛, 裂片 4, 裂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8 毫米, 先 
图版 58 1—2. 尖 港瑜香 Daphne acutiloba Rehd. 1. 花枝, 2. 花冠展 开》 3 — 4. 凹 叶瑜香 D. retusa Hemsl. 3. 花枝, 4. 花冠 展开; 5 — 6. 毛 花瑞香 D. bholua Buch. -Ham. 5. 花枝, 6 . 果。 (李锡 畴绘) 
228  云南 植物志  端 钝圆; 雄蕊 8, 2 列, 上列 4 枚, 着 生于萼 管喉部 稍下, 下列 4 枚, 着生 于萼管 内侧中 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无毛, 花药椭 圆形; 花盘 环状, 边缘具 不规则 浅裂; 子房长 圆状倒 卵形, 无毛。 核果 卵状, 红色, 具柄, 柄长 2 毫米, 被 疏毛。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8 月。 产 维西、 中甸、 德欽、 鹤庆; 生 于海拔 2 700 — 3 600 米的山 坡灌丛 中或疏 林下。 分 布于 陕西、 甘肃、 四川、 西藏、 青海、 河南、 山西。 树皮可 造纸。 花 和叶可 防虫。 13. 毛 花瑞香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58: 5-6 喜 东瑞香 (四川 植物志 ), 藏 东瑞香 (西 藏植 物志) Daphne bholua Buch. Ham. ex D. Don (1825); Hara (1966), (1968);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 1 一 2. 5 米; 小枝 初具短 刚毛, 后逐渐 变为近 无毛。 叶 互生, 线状披 针形、 狭椭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7 — 17 厘米, 宽 1.7 — 2. 6 (— 5) 厘米, 先端 锐尖, 稀为 钝形、 渐 尖至 急尖, 基部 渐狭, 楔形, 全缘, 边缘 内卷, 两面均 无毛, 侧脉 在两面 可见; 叶 柄短, 长约 5 毫米, 或难 与叶片 分开。 能育憐 芽宽披 针形, 外面 无毛, 内面被 紧贴长 柔毛, 在 花 开放时 早落。 头 状花序 顶生, 具 7 — 12 朵花, 花序基 部被' 麟芽 所包, 花极 芳香; 花萼 内面 白色, 外面红 色或紫 红色, 稀全为 白色, 萼 筒长约 1 厘米, 外 面被长 柔毛, 裂片 4, 卵形, 长约 6 毫米, 先端常 凹缺, 外 面被疏 柔毛; 雄蕊 8 枚, 2 列, 上着 4 枚, 着 生于萼 筒近 喉部。 下列 4 枚, 着 生于萼 筒中部 以上, 花 丝长约 0.5 毫米, 花 药长约 2 毫米; 花 盘 环状, 高约 0.5 毫米; 子房 卵形, 长约 4 毫米, 无毛,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浆果 卵形, 成熟时 黄色。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7 — 9 月。 产 维西、 丽江、 德欽; 生 于海拔 2 600 — 2 800 米 的针叶 林中。 西藏 东南部 也有。 14. 白瑞香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59: 1-2 雪花构 (大理 ), 白苟 (临 沧、 镇雄 ), 细 叶密、 鸡 旦树皮 (石屏 ), 小构皮 (景 东、 保山 ), 麻皮树 (景东 ), 小黑构 (禄劝 ), 山 辣子皮 (昭通 ) Daphne papyracea Wall, ex Steud. ( 1841) ; Diels ( 1912 ); Rehd. in Sarg. (1916); Hand.- Mazz. (1933) ; 图鉴 (197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四川 植物志 (1989) * . D. papyracea Wall, ex Ateud. var. duclouxii Lecomte(1919) ; Hand. -Mazz. . (1933) ; D. papyracea var. crassiuscula Rehd. in Sarg. (1916) ; Hand. -Mazz. (1933). 常绿 灌木, 高 1 一 2 米, 稀达 4 米; 枝 粗壮, 幼 枝疏生 黄色短 柔毛, 老 枝光滑 无毛。 叶 互生, 纸质, 长圆 形或长 圆形披 针形, 稀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9 一 14 厘米, 宽 1.2 — 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全缘, 两面 无毛, 主脉 在表面 明显, 连 同侧脉 在背面 显著; 叶 柄短, 长 2 — 5 毫米, 无毛。 花 白色, 芳香, 数 朵簇生 枝顶, 近于 头状, 具 苞片, 苞片 外 面被絹 状毛; 总花 梗短, 密被短 柔毛; 花萼 筒状, 长 14 一 16 毫米, 被淡 黄色短 柔毛, 顶部 4 裂, 裂片卵 形或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雄蕊 8, 2 列, 上列 4 枚, 着 生于花 萼筒近 喉部, 下列 4 枚, 着生于 花萼筒 中部, 花丝 极短, 花药椭 圆形; 花盘 环状, 边缘 波状; 子 房椭 圆形, 长 3 — 4 毫米, 无毛。 核 果卵状 球形, 长约 1 厘米, 直径约 8 毫米, 含 1 球形 种子。 花期 12 月, 果期 1_3 月。 
图版 59 1—2. 白瑜香 Daphne papyracea Wall, ex Steud. , 1. 花枝, 2. 果, 3—4. 漠瑜香 D. feddei Levi. , 3. 果枝, 4. 花 纵剖; 5 — 7. 白 脉瑜香 D. esquirolii Levi. , 5. 花枝, 6. 花 纵剖, 7. 花盘及 雌蕊。 (肖 溶绘) 
230  云南 植物志  全省各 地均有 分布; 生 于海拔 1 500 — 2 400 (-3 000) 米的 荒坡、 疏 林下。 四川、 湖 南、 广东、 广西、 贵州有 分布。 喜马拉 雅地区 的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不丹、 锡金、 印度 等 地也有 分布。 茎皮 纤维可 以造纸 和制人 造棉。 15. 滇瑞香 (新拟 ) 图版 59: 3-4 桂 花岩陀 (云 南经济 植物志 ), 短 瓣瑞香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Daphne feddei Levi. (1911), (1915); Rehd. in Sarg. (1916); Hand. -Mazz. (193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常绿 灌木, 高 1 一 2 米; 枝黄 灰色, 幼枝无 毛或几 无毛。 叶 互生, 叶片 狭披针 形或倒 披 针形, 长 7 — 12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狭 楔形, 全缘, 两面无 毛。. 花 8 — 12 朵 聚生于 枝端, 苞片 背面被 丝状微 柔毛, 通常 早落; 花 芳香, 花被 筒状, 长 12 — 15 毫米, 宽 1.5 — 2. 5 毫米, 密被短 柔毛, 先端 4 裂, 裂 片通常 为筒长 的三分 之一, 外面 通 常无毛 或沿中 脉被极 疏的微 柔毛。 果橙 红色, 圆 球形, 径约 4. 5 毫米, 种子 1 一 2 枚。 花期 3 月, 果期 5 月。 产 滇中、 滇西 北和滇 东北; 生 于海拔 1 850 — 2 600 米 的山坡 阳处。 四川、 贵州 也产。 树皮纤 维初性 甚强, 可 作打字 蜡纸、 皮纸 原料。 本种与 白瑞香 D. papyracea Wall, ex Steud. 最 接近, 但叶狭 披针形 或倒披 针形, 花 萼裂片 较短, 可以 区别。 16. 喙 果瑞香 (植物 研究) Daphne rhynchocarpa C. Y. Chang (1985). 常绿 灌木; 小枝 互生或 不规则 分枝, 灰褐 色或栗 褐色, 幼 时微具 条纹, 疏被 淡黄褐 色短 绒毛。 叶 互生, 厚纸 质或薄 革质, 椭圆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5 — 11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 楔形, 下延至 叶柄, 全缘, 微 波状, 稍 反卷, 叶面深 绿色, 背面干 燥后褐 色, 两面 无毛, 中脉在 表面稍 凹陷或 扁平, 在背面 隆起, 侧脉 12 — 14 对, 不规则 开展, 近边 缘分叉 而互相 网结, 在背面 显著, 网脉在 背面近 明显; 叶柄长 1 一 3 毫米, 具翅。 花 序具 1 一 3 花, 簇生 叶腋; 苞 片小,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1.8 毫米, 先端 钝形, 通常具 1 厘 米长的 黄褐色 柔毛, 两面 无毛, 边缘具 淡褐色 缘毛; 总花 梗和花 梗短, 密被 褐色丝 状毛; 花萼筒 管状, 长 8 — 10 毫米, 外 面被灰 白色丝 状毛, 裂片 4, 开展,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4 毫米; 花 瓣缺; 雄蕊 8, 2 轮, 下 轮生于 花萼筒 中部, 上 轮生于 花萼筒 喉部, 花 丝短, 花药 黄色, 长 圆形, 长约 1.7 毫米; 花盘 环状; 子房 无毛, 花柱 极短, 柱 头 头状。 果实 卵形, 幼时 绿色, 成 熟时变 红色, 长 7 毫米, 直径约 5 毫米, 顶端 渐尖, 微 具 尖嘴。 花期 4 月。 产镇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500 米 左右的 林缘。 本 种与腋 花瑞香 D. axillaris (Merr. et Chun) Chun et C. F. Wei 相近, 但 叶片较 大, 长 5 — 11 厘米, 宽 2 — 3 厘米, 顶 端钝, 侧脉 显著, 叶柄长 1 一 3 毫米; 花 萼裂片 4, 雄蕊 8, 子房 无毛, 易于 辨别。 17. 西 畴瑞香 (植物 研究) Daphne xichouensis H. F. Zhou ex C. Y. Chang (1985). 
瑞香科  231  直 立常绿 灌木, 高约 1 米; 当 年生小 枝灰褐 色或紫 褐色, 圆 柱形, 微具 条纹, 散生 黄绿色 线毛, 多 年生枝 褐色, 无毛。 叶 互生, 薄 革质或 纸质,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4. 5 — 11 厘米, 宽 1.5 — 2. 8 厘米, 先端稍 急尖, 稀 渐尖, 基部宽 楔形, 边缘 全缘, 微 反卷, 叶 面鲜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纤细, 表面 下陷, 背面稍 隆起, 侧脉 7 — 8 对, 在 背面稍 明显; 叶柄长 2 — 4 毫米, 腹面 具沟, 无毛。 头 状花序 顶生或 侧生, 具 4 一 8 花; 花淡 白色, 无 香气; 苞片 早落,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顶端具 柔毛, 边缘 内卷, 具 纤毛; 花梗长 1 一 1.4 毫米, 密 被黄绿 色丝状 绒毛; 花 萼管圆 筒形, 长约 7 毫米, 散生灰 白色短 绒毛, 上部稍 膨大, 直径约 2. 2 毫米, 裂片 4, 宽 卵形, 长 3 — 4 毫米, 开展, 顶端 钝或稍 急尖, 无毛; 花 瓣缺; 雄蕊 8, 2 轮, 上轮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以上, 花药 伸出于 喉部, 长 圆形, 长约 1.6 毫米; 花盘 盘状, 边缘微 波状; 子 房卵球 形或长 卵形, 无毛, 花 柱短, 柱头 膨大, 具乳 头状突 起。 果实圆 球形, 未 成熟时 绿色, 成熟时 红色, 直径约 6 毫米。 花期 2 — 3 月, 果 8 — 9 月。 产 西畴、 麻 栗坡; 常生 于海拔 1 000 — 1 450 米的 林中或 路旁。 模式标 本采于 西畴。 本种近 白瑞香 D. papyracea Wall, ex Steud. 但叶片 的侧脉 7 — 8 对, 表面稍 下陷, 叶柄长 2 — 4 毫米; 花的 苞片长 5 — 7 毫米, 边缘具 纤毛, 两面 无毛, 花 萼管圆 筒状, 长 约 7 毫米, 散生灰 白色短 绒毛, 裂片宽 卵形, 长 3 — 4 毫米而 与后者 区别。 18. 短 管瑞香 (植物 研究) Daphne brevituba H. F. Zhou ex C. Y. Chang (1985) 常 绿直立 灌木, 高约 1 米; 当年 生小枝 纤细, 具淡 褐色或 黄绿色 绒毛, 近圆 柱形, 多 年 生枝褐 色或暗 褐色; 冬芽 极小, 卵形。 叶 互生, 薄 革质或 纸质, 倒披针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2. 5 — 6 厘米, 宽 0.8 — 1.6 厘米, 先端 钝圆, 微 下凹, 基部狭 楔形, 边缘 全缘, 稍 反卷,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无毛, 侧脉 8 — 11 对, 上升, 有时 近边缘 叉开, 在背 面 明显;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无毛。 头 状花序 顶生或 侧生, 具 3 — 5 花, 花 白色, 芳香; 苞 片 狭披针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12 毫米, 宽约 2. 5 毫米, 两面 无毛, 边 缘散牟 纤毛, 顶端 圆形, 具淡黄 色的长 柔毛, 花 梗长约 1 毫米, 密被 黄褐色 绒毛; 花萼管 壶状, 长 4 一 5 毫米, 下部 直径约 2. 5 毫米, 外 面散生 白色短 绒毛, 有 时近于 无毛, 裂片 4, 卵 形或卵 状檷 圆形, 长 2. 5 — 3. 5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钝形; 雄蕊 8, 2 轮, 上轮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 生于花 萼管的 中部, 花药宽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花 盘薄, 环 状, 小, 边缘流 苏状; 子房 长圆状 锥形, 无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头状, 宿存, 顶端 下陷, 具短 乳突。 核果卵 珠形, 长约 7 毫米, 直径约 5 毫米, 无毛, 成熟时 红色。 花期 2 — 3 月, 果期 4 一 5 月。 产 易门、 鹤庆; 生 于海拔 1 500 — 2 000 米的山 坡上。 模式标 本采自 鹤庆。 3- 结香属 Edgeworthia Meisn. 落叶 灌木, 多 分枝; 树皮 强初。 叶 互生, 厚 膜质, 窄 椭圆形 至倒披 针形, 常 族生于 枝顶, 具 短柄。 花 两性, 组 成紧密 的头状 花序, 顶生或 腋生, 具 总梗, 苞片数 枚组成 1 总 
232  云南 植物志  苞, 小苞片 早落, 花梗 基部具 关节, 花 先叶开 放或与 之同时 开放, 花 萼管圆 柱形, 常内 弯, 外面被 银色长 柔毛, 裂片 4, 伸展, 宿存或 凋落; 花 瓣缺; 雄蕊 8, 2 列, 着 生于萼 管 喉部, 花丝 极短, 花药长 圆形; 子房 1 室, 无柄, 被长 柔毛, 花 柱长, 无毛或 疏被柔 毛, 柱头 棒状, 具 乳突; 下 位花盘 环状, 浅裂。 核果 干燥或 肉质, 包藏于 宿存的 萼管基 部。 5 种, 产亚 洲喜马 拉雅至 日本及 北美东 南部。 我国 4 种。 云南产 3 种。 10 皮 纤维坚 10 , 为高级 人造绵 及造纸 原料。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常 绿或二 年生, 花与 叶同时 开放, 子房 全部被 毛或仅 在顶端 丛生丝 状毛。 2 (3) 头 状花序 密集, 约 30 — 50 朵花, 花被外 面密被 长而伸 展的丝 状毛; 子 房全为 丝状毛 所包被 1. 滇结香 E. gardneri 3 (2) 头状 花序较 稀疏, 约 10 — 17 朵花, 花 被外面 被平贴 发亮的 绢毛, 子房仅 在顶端 丛生白 色丝状 毛 2. 西 畴结香 E. eriosolenoides 4 (1) 叶? 周落, 花先叶 开放; 头状花 序多花 而成绒 球状, 花被外 面密被 伸展的 白色长 硬毛; 子 房仅在 顶端丛 生白色 丝状毛 3. 结香 E. chrysantha 1. 滇结香 (中 国髙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60: 1-4 构 皮树、 长 梗结香 (中国 经济植 物志) Edgeworthia gardneri (Wall. ) Meissn (1814);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Daphne gardneri Wall. (1820). 小 乔木, 高 3 — 4 米; 茎 褐色, 小枝 无毛, 幼 时疏被 绢毛。 叶 互生, 狭 椭圆形 至椭圆 状披 针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2. 5 — 3. 2 厘米, 先 端尖, 基部 楔形, 两 面均被 柔毛, 中脉 在 两面均 突起, 侧 脉每边 8 — 9 条, 在 两面均 明显; 叶柄长 4 一 8 毫米, 被疏 柔毛。 头状 花序 球形, 直径 3. 5 — 4 厘米, 具 30 — 50 朵花, 顶生或 腋生, 总 花梗长 2 — 5 厘米, 幼时 被白色 娟毛, 后变 无毛, 总苞 早落, 苟片 叶状, 狭披 针形; 花 无柄; 花萼 管长约 1.5 厘 米, 外 面密被 白色丝 状毛, 顶端 4 裂, 裂片 卵形, 长约 3. 5 毫米, 宽约 2. 5 毫米, 内面 黄色, 外 面密被 白色丝 状毛; 花 瓣缺; 雄蕊 8, 2 列,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子房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密被灰 白色丝 状毛, 花柱 线形, 长约 2 毫米, 被毛, 柱头 棒状, 具 乳突; 花 盘 膜质。 核果 卵形, 外 面被灰 白色丝 状毛; 种子 1 粒。 花期 2 — 3 月, 果期 4 一 5 月。 产滇西 和滇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1 000 — 2 600 米的 江边、 林缘、 疏林湿 润处或 常绿阔 叶 林中; 分布 于西藏 东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北 部及緬 甸北部 亦有。 树皮 纤维为 人造棉 及造纸 原料。 2. 西 畴结香 (云 南植物 研究) Edgeworthia eriosolenoides Feng et S. C. Huang (1985) * 灌木, 高 1.5 — 2. 5 米; 小 枝三出 分枝, 褐色, 幼 枝被短 柔毛。 叶 纸质, 椭圆 形至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5. 5 — 15 厘米, 宽 1.7 — 4. 7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叶面 绿色, 散 
图版 60 1—4. 澳结香 Edgeworthia gardneri (Wall. ) Meissn, 1. 花枝, 2. 花 纵剖, 3. 雄蕊, 4. 雌蕊; 5—6. 红花鼠 皮树, Rhamnoneuron rubriflorum C. Y. Wu ex S. C. Huang , 5. 花枝. 6. 花 纵剖; 7 — 8. 毛管花 Eriosolena composita (Linn. f. ) Van tiegh. 7. 花枝, 8. 花 纵剖。 (曾孝 廉绘) 
234  云南 植物志  生 平贴的 絹毛, 背面灰 绿色, 毛被 较密, 侧 脉每边 10 — 13 条, 连同 主脉, 在 两面均 明显, 网脉 清晰; 叶柄长 0. 6-1 厘米, 被平贴 绢毛。 头状花 序着生 于枝顶 叶腋, 有花 15 — 17 朵, 总 花梗长 1.5 — 2 厘米, 密被 编毛, 花 无柄, 花萼 管长约 2 厘米, 外面密 被银色 絹毛, 内 面 无毛, 顶部 4 裂, 裂片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花 辦缺; 雄蕊 8, 2 列, 上列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列 4 枚着生 于喉部 以下约 3 毫米, 花药近 无柄, 披 针形, 长约 1.5 毫米; 子房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丛生 白色丝 状毛, 花柱 线形, 长约 3 毫米, 柱 头 棒状, 被 乳突, 花盘 盘状, 边缘不 整齐。 果 未见。 花期 3 月。 产 西畴县 仁和乡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800 米的 沟谷。 3. 结香 (群 芳谱) 黄 瑞香、 打 结花、 梦花、 雪里开 (图鉴 ), 三桠皮 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 (1846); Rehd. in Sarg. (1916); 图鉴 (1972)*;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落叶 灌木, 高达 2 米; 小枝 粗壮, 褐色, 常 作三叉 分枝, 幼枝 常具短 柔毛, 10 皮极 坚韧, 有 皮孔, 叶 痕大, 直径约 5 毫米。 单叶 互生, 常 集生于 枝顶, 椭圆 状长圆 形或椭 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8 — 20 厘米, 宽 2 — 5.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楔形, 全缘, 叶 面疏被 柔毛, 背 面被长 梗毛, 侧 脉每边 10 — 13 条, 被毛。 头 状花序 顶生或 侧生, 具花 30 — 50 朵 成线 球状, 总 苞片约 10 枚, 被毛, 早落, 总 花梗长 1 一 2 厘米, 被灰 白色长 梗毛。 花芳 香, 无柄; 花萼 筒状, 长 1.3 — 2 厘米, 外 面密被 白色丝 状毛, 内面 黄色, 无毛, 顶端 4 裂, 裂片 卵形; 花 瓣缺; 雄蕊 8, 2 列, 着生 于萼筒 上部, 上列 4 枚 与裂片 对生, 下列 4 枚 与裂片 互生, 花 丝短, 花药近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子房 卵形, 长约 4 毫米, 顶 端被丝 状毛, 花柱 线形, 长约 2 毫米, 无毛, 柱头 棒状, 具 乳突; 花盘浅 杯状, 膜质, 边不整 齐。 核果椭 圆形, 绿色, 径约 3. 5 毫米, 顶端 被毛。 花期 2 — 3 月, 果期 4 一 5 月。 产 昆明、 西畴、 广南; 野生或 栽培。 河南、 陕西 及长江 流域以 南各省 区均有 野生或 栽培。 日本、 美 国佐治 亚州有 分布。 茎 皮纤维 可做高 级纸及 人造棉 原料。 全 株入药 能舒筋 活络、 消炎 止痛, 可治 跌打损 伤、 风 湿痛, 亦可作 兽药, 治牛 跌打。 又常 作为观 赏植物 栽培。 4- 鼠 皮树属 Rhamnoneuron Gilg 灌木。 叶 互生, 近 革质, 具致 密而突 起的羽 状脉, 侧脉 与中脉 成直角 着生或 稍成弧 形, 侧脉间 彼此平 行或近 平行。 许多 头状花 序组成 大圆锥 花序, 顶生或 腋生, 头 状花序 多为 4 花, 也有由 3 — 7 花 组成, 外 为早落 的银色 苞片所 包被; 花 两性, 无柄; 花 萼囊状 膨大, 外面被 娟毛, 内面 无毛, 白色或 红色, 顶部 4 裂; 花 瓣缺; 雄蕊 8, 排为 2 列, 着 生于花 萼管喉 部及近 喉部, 花丝 极短, 花药 纵裂; 子房全 部被长 柔毛, 1 室, 花 柱短, 柱 头 头状, 胚珠 1, 倒生 悬垂; 下 位花盘 膜质, 杯状, 紧贴 于子房 基部, 边缘 多少成 波状。 核果, 外果皮 干燥, 密被 淡黄色 长柔毛 并为宿 存的萼 管基部 所包; 种子纺 缍形或 线形, 种 皮 坚硬, 胚乳有 或无, 子叶 肉质。 仅 2 种。 1 种产 越南。 我国产 1 种, 仅 分布于 云南。 
瑜香科  235  1. 红花 鼠皮树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60: 5-6 粗皮树 (屏边 ) Rhamnoneuron rubriflorum C. Y. Wu ex S. C. Huang (1985) * . 灌木, 高 2 — 4 米; 小枝 纤细, 褐色, 初被平 贴的粗 短毛, 后变 无毛。 叶 互生, 长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10 — 19 厘米, 宽 2 — 5.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至宽 楔形, 稀为圆 形, 叶面近 无毛, 背 面被平 贴的短 柔毛, 侧脉稍 弧形, 每边 19 一 24 条, 网 脉细, 近 平行; 叶柄长 1 一 3 毫米, 疏被 柔毛。 由 头状花 序组成 的圆锥 花序, 顶生或 腋生, 头状花 序通常 4 花, 下面具 2 枚近圆 形先端 下凹的 苞片, 苞片 外面被 销毛, 总 花梗长 1.5 — 2 厘米; 花 无柄; 花萼 红色, 长约 1.2. 厘米, 内面 无毛, 外面被 絹毛, 顶部 4 裂, 裂片 卵形, 长约 2. 5 毫米, 直立; 花 瓣缺; 雄蕊 8, 2 列, 上列 4 枚着生 于花萼 管喉部 并与花 萼裂片 对生, 下列 4 枚 距上列 雄蕊约 2 毫米处 着生, 与花 萼裂片 互生, 花 丝短, 长约 0.7 毫米, 花药 长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子房 全部被 白色发 亮的长 硬毛, 花 柱短, 柱头近 球形; 花盘杯 状, 包围于 子房的 基部, 边缘 波状。 核果纺 锤形, 长约 8 毫米, 外 面密被 白色发 亮的长 硬毛, 为 宿存的 花萼所 包被; 种子 1 粒。 花期 3 月。 产屏边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900 — 1 280 米的 林中。 云南特 有种。 树皮柔 初, 可做 绳索, 且为上 等造纸 原料。 5. 毛花 瑞香属 Eriosolena B1. 乔木或 灌木。 叶 互生, 长 圆状披 针形, 羽 状脉; 花 两性, 头状花 序具长 总梗, 着生 于 叶腋, 被 2 — 4 枚总 苞状的 苞片所 围绕, 花 无柄; 花萼漏 斗形, 外面 密被长 柔毛, 顶端 4 裂, 裂片 覆瓦状 排列, 多少不 相等; 花 瓣缺; 雄蕊 8, 排列成 2 轮, 着 生于萼 管上, 花 丝 极短, 花药 内向; 花盘 膜质, 具齿或 深裂, 有时 向一侧 发展; 子房椭 圆形, 1 室, 1 胚 珠, 花柱 较短, 柱头 头状, 完全 内藏。 核果装 果状, 外种 皮硬, 胚 珠小, 子 叶厚。 约 2 种, 产 我国、 印度 到马来 半岛。 我国 1 种, 产 云南。 1. 毛管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60: 7-8 Eriosolena composita (Linn. f. ) Van Tiegh. (1893). Scopolia composita Linn. f. (17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达 1 米; 小枝 纤细, 无毛, 褐 色至灰 褐色。 叶 互生, 椭圆形 至椭圆 状披针 形, 长 5 — 11 厘米, 宽 1.8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中脉 在表面 下凹, 在背面 凸出, 侧脉 10 — 15 对, 弧形 上举, 网 脉密; 叶柄 长 2 — 4 毫米, 无毛。 头 状花序 腋生, 具花 8 — 10 朵, 被 2 — 4 枚总 苞状的 圆形苞 片所围 绕, 在花开 放时即 脱落, 总花梗 细长, 长 1.4 一 4 厘米, 上 部被疏 柔毛, 花 无柄; 花萼白 色, 外 面密被 絹毛, 萼 管长约 1.2 厘米, 先端 4 裂, 裂片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5 毫 米; 雄蕊 8, 2 轮列, 下 列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以上, 上列 着生于 萼管近 喉部; 花丝 极短,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黄色; 子房椭 圆形, 顶部被 白色长 硬毛, 花 柱短, 几为白 色长 硬毛所 包被, 柱头 头状, 无毛; 花盘憐 片状, 膜质, 杯状。 漿果卵 圆形, 黑色, 长 
236  云南 植物志  约 7 毫米。 花期 3 — 4 月。 产 云南东 南部、 南 部和西 南部; 喜生 于海拔 1 300 — 1 750 米的 林中或 山坡灌 丛中。 马 来西亚 也产。 6- 案花属 Wikstroemia Endl. 乔木、 灌 木或亚 灌木, 具木质 根茎。 叶对生 或少有 互生。 花 两性或 单性, 花 序短总 状、 穗状或 头状, 顶生, 极稀 腋生, 无 苞片; 花萼 管状、 圆筒 状或漏 斗状, 顶 端通常 4 裂, 稀为 5 裂, 伸展; 无 花瓣; 雄蕊 8, 稀为 10, 排列成 2 轮, 上轮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 轮着 生于花 萼管中 上部, 很 少在中 下部, 花丝 极短; 花盘 膜质, 裂为麟 片状, 憐片 1~^5, 分离或 合生; 子房 具柄或 无柄, 被毛, 无 毛或仅 于顶部 被毛, 1 室 1 胚珠,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核果 干燥, 棒 状或浆 果状, 花 萼凋落 或在基 部残存 而包被 果实; 种 子有少 量胚乳 或无 胚乳。 约 70 种, 分 布于亚 洲北部 经喜马 拉雅、 马来 西亚、 大 洋洲、 波 利尼西 亚到夏 威夷群 岛。 我国产 45 种, 全 国均有 分布, 主产长 江流域 以南、 西南及 华南。 云南有 1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4) 花萼 无毛, 多 在花后 凋落, 花序 头状、 穗状、 总状 或圆锥 花序。 2 (9) 花萼 4 裂, 子房 被毛或 无毛。 3 (8) 头状 短总状 花序, 若 为圆锥 花序, 长 不超过 4 厘米。 4 (5) 叶 较小, 狭长 圆形至 长圆状 匙形, 长 0.5 — 4 厘米, 宽 0.3 — 1.7 厘米, 花黄色 1. 小黄构 micrantha 5 (4) 叶 较大, 长 圆形、 卵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6 (7) 总花梗 纤细, 长 1 厘米 以上, 叶卵状 披针形 ,长 2 — 6. 5 厘米, 宽 0.8 — 2. 5 厘米, 背 面灰白 色 2. 细 轴荛花 W. nutans 7 (6) 总 花梗较 粗壮、 长 不超过 5 毫米, 叶长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2 — 4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背面 干时 棕红色 3. 了哥王 W. indica 8 (3) 圆锥 花序较 大型、 较松散 ,长 3 — 6 厘米, 宽约 9 厘米; 叶卵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3 — 5. 5 厘米, 宽 1. 6—2. 5 厘米 4. 沧荛花 W. delavayi 9 (2) 花萼 5 裂; 子 房被毛 或至少 在顶端 被毛, 叶多 对生, 无毛。 10 (11) 总 状花序 单生, 顶生或 腋生, 总 花梗长 2 — 4 厘米, 花序轴 在花时 延长, 花 柄长约 1 毫米, 花时常 向下弯 5. 革 叶莽花 W. scytophylla 11 (10) 圆锥花 序由疏 松的总 状花序 组成, 或 为紧密 的圆锥 花序。 12 (13) 圆 锥花序 疏松, 长 3 — 7 厘米, 叶线状 披针形 ,长 2. 5 — 6 厘米, 宽 3 — 5 毫米, 边缘 反卷, 花 黄绿色 6. 细 叶荛花 W. leptophylla 13 (12) 穗状圆 锥花序 紧密, 长 5 — 8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叶椭 圆形, 长 2 — 3. 5 厘米, 宽 1_2 厘 米, 花黄色 7. 金丝 桃莽花 W. lamatsoensis 14 (1) 花萼 与花序 被毛; 头状 花序、 短穗状 花序、 疏松的 总状、 穗状 或圆锥 花序。 
瑞香科  237  15 (16) 花 萼裂片 5, 萼背 面被平 贴销状 柔毛, 穗状圆 锥花序 疏散, 叶 长圆形 或倒披 针状长 圆形, 脉 细密, 极倾斜 8. —把香 W. dolichantha 16 (15) 花 萼裂片 4 枚。 17 (20) 花 1 一 4 朵, 着生于 分枝的 顶端。 18 (19) 叶 广椭圆 形至倒 卵形, 长 2—5 厘米, 宽 1—2. 5 厘米, 花 淡绿色 9. 德 欤荛花 W. techinensis 19 (18) 叶长圆 形至椭 圆形, 长 0.8 — 1.8 厘米, 宽 0.4 — 1.1 厘米, 花黄色 10. 白马 山荛花 VV. baimasbanensis 20 (17) 头 状花序 顶生或 腋生, 在 盛开时 延长成 短总状 花序。 21 (22) 子房 无柄; 叶披针 形至卵 状披针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 一 3. 5 厘米, 宽 0. 4-1. 3 厘米, 两 面均被 丝状平 贴毛; 花 序被毛 11. 短总 序莽花 W. capitato-racemosa 22 (21) 子房 具柄。 23 (24) 叶近 无毛, 狭长 圆形。 长圆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1 一 4 厘米, 宽 0.3 — 1.5 厘米, 侧 脉每边 4 一 6 条, 网脉不 太明显 12. 白睹 叶莽花 W, liqustrina 24 (23) 叶 两面均 被毛或 至少在 中脉上 被毛, 侧脉及 网脉在 背面极 明显。 25 (26) 花萼 管长约 1. 5 厘米, 外面 被丝状 平贴长 柔毛, 叶 披针形 至椭圆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2 — 5 厘米, 宽 0.8 — 1.6 厘米, 先 端尖, 基部钝 圆或宽 模形, 侧 脉每边 5 — 6 条, 在背 面凸出 13- 莽花 W. canescens 26 (25) 花萼 管长约 1.2 厘米, 外 面密被 平贴短 柔毛, 叶 椭圆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1.5 — 3 厘米, 宽 0.5—1厘米, 先 端尖, 基部 楔形, 侧 脉每边 3 — 4 条, 纤细, 不明显 14. 丽 江莫花 W. lichiangensis 1. 小黄构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野 棉皮、 黄构 (图鉴 ) Wikstroemia micrantha Hemsl. (1894); Rehd. in Sarg. (1916);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 W. brevipaniculata Rehd. in Sarg. (191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ericifolia Domke (1936). la. 小黄构 (原 变种) var. micrantha 灌木, 高 0.5 — 3 米, 除花序 被疏柔 毛外, 其 余部分 无毛; 小枝 纤细, 圆 柱形, 幼时 绿色, 后 渐变为 褐色。 叶对 生或近 对生, 坚 纸质, 狭长 圆形至 长圆状 匙形, 长 0.5 — 4 厘 米, 宽 0.3 — 1.7 厘米, 先端钝 或具细 尖头, 基部 钝圆, 边缘 向背面 反卷, 叶面 绿色, 背 面灰 绿色, 侧脉 6 — 11 对, 在背面 明显且 在边缘 网结; 叶柄 极短, 长 1 一 2 毫米。 花 黄色, 常形 成顶生 或腋生 的圆锥 花序, 有时为 簇生或 单生的 短总状 花序, 长 0.5 — 4 厘米, 无毛 或 疏被短 柔毛; 花萼管 筒状, 长 4 一 6 毫米, 外面被 柔毛, 顶端 4 裂, 裂片宽 卵形; 花辦 缺; 雄蕊 8, 2 列, 上列 4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列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以上, 花药 线形; 花盘憐 片小, 近长 方形, 顶端不 整齐; 子房倒 卵形, 顶端被 柔毛, 花 柱短, 柱 头 头状。 核果卵 球形, 黑 紫色。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西畴、 砚山、 云县、 蒙自; 生 于海拔 250 — 2 000 米的 山谷、 路旁、 河 边及灌 丛中。 分布于 陕西、 甘肃、 湖南、 广西、 四川、 贵州。 
238  云南 植物志  茎皮 纤维是 制蜡纸 的主要 原料。 茎皮、 根 入药, 可止咳 化痰, 治风火 牙痛、 哮喘及 百 曰咳。 四川 北賠称 香叶, 叶用作 线香的 原料。 lb. 圆 雜荛花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耗子皮 (湖南 ), 小 雀儿麻 (广西 ) var. paniculata (Li) S. C. Huang (1985). W. paniculata Li (1934); 蔡少兰 (1956) . 本变 种与原 变种之 区别: 叶 较大, 脉较 明显, 圆 锥花序 较大而 多毛。 产 西畴、 广南; 生 于海拔 1 000 — 2 000 米的 山谷灌 丛中。 广东、 广西、 贵州 也有。 2. 细 轴荛花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野棉花 (广 东、 广西) Wikstroemia nutans Champ, ex Benth. (1853) ; Merr. &- Chum (1940) ; H. L. Li (1956);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灌木, 高 1 一 3 米; 树皮暗 褐色, 小枝圆 柱形, 红 褐色, 无毛。 叶 对生, 膜质至 纸质, 卵形、 卵状椭 圆形至 卵状披 针形, 长 3 — 6 (-8.5) 厘米, 宽 1.5 — 2. 5 (— 4) 厘米, 先 端 渐尖, 基部楔 形或近 钝圆, 叶面 绿色, 背 面淡绿 白色, 两面 无毛, 侧 脉每边 6 — 12 条, 极细; 叶 柄长约 2 毫米, 无毛。 花黄 绿色, 4 一 8 朵组 成顶生 近头状 的总状 花序, 总花梗 纤细, 长 1 一 2 厘米, 下垂, 无毛; 花 萼管长 1.3 — 1.8 厘米, 无毛, 顶端 4 裂,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花 瓣缺; 雄蕊 8 枚, 2 轮, 上轮 4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以上, 花 丝短, 长约 0.5 毫米, 花药 线形, 长约 1.5 毫米; 子 房倒卵 形, 长约 1.5 毫米, 顶端 被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头状; 花 盘憐片 2 枚, 每 枚的中 间有一 隔膜 相连, 故很像 4 枚。 核果椭 圆形, 长约 7 毫米, 熟时深 红色。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7 月。 产 西畴、 富宁、 马关、 麻 粟坡; 生 于海拔 800 — 1 650 米的 阔叶林 中或疏 林中。 分布 于 福建、 台湾、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越南 亦有。 全株 入药, 祛风、 散血、 止痛。 纤维可 制高级 纸及人 造棉。 3. 了哥王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61: 1-2 南岭 荛花、 桐皮子 (中国 药用植 物志) Wikstroemia indica (Linn. ) C. A. Meyer (1843); Hand. -Mazz. (1933); Rehd. (1934);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Daphne indica Linn. (1753); Wikstroemia valbrayi Levi. (1915) ; Rehd. in Sarg. (1916). 灌木, 高 0.5-3 米; 小枝红 褐色, 无毛。 叶 对生, 纸 质至近 革质, 倒 卵形、 椭圆状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干 时棕 红色, 主 脉在背 隆起, 侧 脉细, 极 斜展; 叶 柄长约 1 毫米, 无毛。 花黄 绿色, 数朵 组成顶 生头状 的总状 花序, 总 花梗长 5 — 10 毫米, 无毛, 花柄长 1 一 2 毫米,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 7 — 12 毫米, 近 无毛, 裂片 4, 阔卵 形至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顶端尖 或钝; 花 辦缺; 雄蕊 8 枚, 2 轮, 上轮 4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中部以 上; 花盘 2 — 4, 憐 片状; 子 房倒卵 形或椭 圆形, 无毛, 或顶 端被疏 柔毛, 花柱极 短或近 
图版 61 1—2. 了哥王Wikstroemiaindica(L•) C. A. Meyer, 1. 果枝, 1. 果, 3—4. 澜 沧荛花 W. delavayi Lecte, 3. 花枝, 4. 花 纵剖, 5—6. 细 叶荛花 W. leptophylla W. W. Smith var. leptophylla, 5. 枝, 6. 花 纵剖。 (肖 溶绘) 
240  云南 植物志  于无, 柱头 头状。 核果椭 圆形, 长 7 — 8 毫米, 无毛, 成 熟时红 色至暗 紫色。 花期 6 — 7 月。 产 西畴; 生 于海拔 1 000 — 1 500 米的开 阔地林 下或石 山上。 分布于 浙江、 江西、 福 建、 台湾、 湖南、 广东、 广西、 贵州等 省区。 越南、 菲 律宾、 印度 也有。 全株 有毒, 外 用消肿 散瘀, 治疱、 痈、 疔、 跌打 损伤; 根叶 之煮汁 可作杀 虫剂; 茎 皮纤维 为造高 级纸及 人造棉 原料。 4. 澜 沧莽花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61: 3-4 Wikstroemia delavayi Lecomte (1915); Hand. -Mazz. (193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W. mekongensis W. W. Smith (1920); 图鉴 (1972) . 灌木, 高 1 一 2 米; 多 分枝, 枝黄 绿色, 无毛。 叶 对生, 坚 纸质, 披针 状倒卵 形或倒 卵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3 — 5. 5 厘米, 宽 1.6 — 2. 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锐尖 或钝圆 而具短 尖头, 基部圆 形或微 心形, 表面 绿色, 背面 苍白,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背面 凸出, 在表面 下陷, 侧脉 不显。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3 — 4 厘米, 稀达 10 厘米, 总花梗 无毛, 小 花梗长 约 1 毫米, 具 关节; 花黄 绿色, 顶部呈 紫色; 花 萼管长 8 — 10 毫米, 被疏 柔毛, 口部 4 裂,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 毫米; 雄蕊 8, 2 轮, 上轮 4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花药 线状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上轮花 药 1/4 伸出萼 管外; 花 盘麟片 2 枚, 鳞片 条形, 长约 1 毫米; 子房倒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2. 5 毫米, 顶 端被疏 柔毛, 有柄,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果 干燥, 圆 柱形, 长约 4 毫米, 径 约 1.2 毫米, 褐色, 包 藏于花 萼管的 基部。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洱源、 丽江、 维西、 德钦及 澜沧江 流域; 生 于海拔 2 000-2 700 米 的河边 林中、 山 坡灌丛 或河谷 石灰岩 山地。 分布于 四川。 模式标 本采自 洱源摩 拏营。 5. 革 叶赛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小构树 (禄劝 ) Wikstroemia scytophylla Diels (1912); Rehd. in Sarg. (191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 0.5 — 3 米; 小枝 无毛, 幼 枝近四 棱形。 叶 对生, 革质, 倒披针 形至长 圆形, 长 2 — 4 厘米, 宽 0. 3 — 1.2 厘米, 先端 渐尖, 具 短尖, 基部楔 形至宽 楔形, 表面 绿色, 背 面白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在表面 明显, 在背面 不显; 叶 柄长约 1 毫米, 无毛。 总状花 序 顶生, 或 腋生, 总 花梗长 2 — 4 厘米, 花序轴 粗壮, 在花时 延长, 无毛, 花 柄长约 1 毫 米, 具 关节, 无毛, 花时花 柄常向 下弯; 花 黄色, 花萼 管长约 1 厘米, 口部 5 裂, 裂片 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边缘 波状, 先 端钝; 雄蕊 10 枚, 2 轮, 上轮 5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的 喉部, 下轮 5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稍上, 花 丝短,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子房 坊 锤形, 疏被 絹毛,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花 盘憐片 一枚, 线形。 果小, 圆 柱形, 基 部狭, 外包 以宿存 花萼。 花期 6 — 8 月 , 果期 9 一 11 月 。 产 禄劝、 丽江、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1 900 — 2 900 米的 干燥山 坡及灌 丛中。 分布 于 四川、 西藏。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6. 细 叶荛花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补编) 
瑞香科  241  Wikstroemia leptophylla W. W. Smith (1920); Hand. -Mazz. (1933); 图 鉴补编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6a. 细 叶荛花 (原 变种) 图版 61: 5-6 var. leptophylla 灌木, 高 0.5 — 1.5 米; 幼枝四 棱形, 纤细, 绿色, 渐老 则变为 灰色。 叶 对生, 线形 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6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先 端尖, 基部 渐狭, 边缘 反卷, 叶面 绿色, 背面苍 白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表面 不显, 在背面 隆起, 侧 脉每边 5 — 6 条, 不 明显; 近 无柄。 花序 顶生, 通常由 3 个总 状花序 组成, 总状花 序长约 6 厘米, 通常有 10 — 20 朵花, 总 花梗长 2 — 3 厘米, 小花 梗长约 1 毫米, 先端具 关节; 花黄 绿色, 花 萼管长 1.2 — 1.3 厘 米, 径约 2 毫米, 无毛, 口部 5 裂, 裂片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雄蕊 10 枚, 2 轮, 上轮 5 枚, 着 生于萼 管喉部 稍下, 下轮 5 枚, 着生于 花被管 中部, 花丝极 短, 花 药长约 1 毫米; 子房长 圆形, 长 3 — 4. 5 毫米, 除顶部 被疏柔 毛外, 余部 无毛, 花 柱短, 长约 0.5 毫米, 柱头 球形, 具 乳突; 花 盘麟片 1 枚, 麟片 线形。 果长 圆形。 花 果期 9 月。 产 丽江、 中甸; 生 于海拔 1 770 — 2 800 米 的石山 林下、 松林 下及灌 丛中。 模 式标本 采自滇 西北。 6b. 黑紫细 叶荛花 (变种 ) var. atroviolacea Hand. -Mazz. (1923), (193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与原 变种不 同处: 叶 互生, 叶表面 干时黑 紫色, 侧脉 在两面 明显, 花序多 分枝, 花 萼管外 面为黑 褐色, 花萼 管长约 10 毫米。 产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440 — 2 650 米的高 山上。 7. 金丝 桃荛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62: 1-2 Wikstroemia lamatsoensis Hamaya (196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W. androsaemifolia Hand. -Mazz. (1923), (1933). 小 灌木, 高 40 — 80 厘米; 茎 粗壮, 多 分枝, 全株除 幼芽被 白色硬 毛外, 余部均 无毛, 茎皮 褐色, 幼枝四 棱形, 微 具翅。 叶交互 对生, 排列 紧密, 叶 片长圆 形至椭 圆形, 长 2 — 4. 5 厘米, 先 端钝圆 或具短 锐尖, 基部圆 形或微 心形, 半 抱茎, 两面 无毛, 具 光泽, 侧脉 每边 5 — 8 条, 连 同主脉 在两面 隆起; 无柄。 穗 状花序 顶生, 有 时组成 圆锥花 序状, 多花, 总 花梗长 1 一 3 厘米, 花 黄色, 花 萼管长 1.2 — 1.4 厘米, 口部 5 裂,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雄蕊 10, 2 轮, 上轮 5 枚, 着 生于花 萼管近 喉部, 下轮 5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稍上, 花 丝长约 0.7 毫米, 花药 线形, 长约 1.5 毫米; 花 盘憐片 1, 憐片膜 质, 线形,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截形或 微凹; 子房长 卵形, '长约 4 毫米, 顶 部被长 硬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球形, 具 乳突。 果长圆 柱形。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700 — 3 200 米的 河谷、 石 灰岩等 地的灌 丛中。 8. —把香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62: 3-4 长 花莠花 (图鉴 ), 狼毒 (元谋 ) Wikstroemia dolichantha Diels (1912); Rehd. in Sarg. (1916); Hand. -Mazz. (1933);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图版 62 1—2. 金丝 桃荛花 Wikstroemia lamatsoensis Hamrya, 1. 花枝, 2. 花冠 展开, 3 — 4. 一把香 W. dolichantha Diels var. dolichantha , 3. 花枝, 4. 花冠 展开; 5. 短总 序案花 W. capitato-racemosa S. C. Huang, 花枝。 (李锡 畴绘) 
瑞香科  243  Stellera dircinata Lecomte (1916); Wikstroemia circinata ( Lecomte ) Domke (1932) ; W. dolichantha var. pubescens Domke (1932). 8a. 一把香 (原 变种) var. dolichantha 灌木, 高 0.5 — 1 米; 多 分枝, 幼枝被 灰色絹 状毛, 老枝渐 变为紫 红色, 无毛。 叶 互生, 纸质, 长圆形 至倒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1.5 — 3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短 渐尖, 基 部宽楔 形, 叶面 绿色, 背面 苍白, 被疏 柔毛, 中脉在 背面微 隆起, 侧 脉每边 3 — 4, 在两 面均明 显; 叶柄 极短, 被灰色 柔毛。 穗状花 序组成 的圆锥 花序, 长达 3 厘米, 密 被浅灰 色短柔 毛; 花 黄色, 花萼管 管状, 长 10 — 11 毫米, 被 柔毛, 口部 5 裂, 裂片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 端钝, 背面被 柔毛; 雄蕊 10, 二轮, 上轮 5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轮 5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稍上; 花 盘鳞片 1 枚, 鳞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2. 5 毫米, 具 脉纹, 顶 端具 缺刻; 子房 棒状, 长 3 — 4 毫米, 上 部被长 柔毛,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核 果长纺 锤形, 成熟时 黑色, 为残宿 的花萼 所包。 花期 6 — 7 月, 果期 8 — 10 月 。- 产 元谋、 鹤庆、 剑川; 生 于海拔 1 300 — 2 300 米 的山坡 草地及 路旁干 燥地。 分布于 四川 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剑川、 鹤庆交 界处。 为 野生纤 维植物 之一。 根 入药, 治 水肿。 据 记载, 治 性病。 8b. 构 皮赛花 (变种 )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光 叶莞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var. effusa (Rehd. ) C. Y. Chang (1989). W. effusa Rehd. in Sarg. (1916); "图 鉴" (1972).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的主要 区别在 于幼枝 无毛或 顶部疏 生灰色 柔毛, 叶多 对生, 下面无 毛, 花盘憐 片顶端 2 — 3 裂。 产思茅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500 米的山 坡上。 四川 西南部 也有。 9. 德 钦荛花 (云 南植物 研究) Wikstroemia techinensis S. C. Huang (1985) * 灌木、 高 1 一 1.5 米; 当 年生枝 纤细, 散生疏 柔毛, 多年 生枝捺 褐色, 具 条纹, 无毛。 芽近 圆形, 被白色 绒毛。 叶 互生, 膜质, 广椭圆 形至倒 卵形,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 米, 先端钝 圆或微 凹缺,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背面稍 灰白, 中腋在 两面均 明显, 侧脉 纤细, 在 背面微 凸出; 叶 柄长约 1 毫米。 2 — 4 花聚 生于枝 顶端, 总花 梗长约 5 毫米; 花 萼 管长约 1.2 厘米, 淡 绿色, 具 8 脉, 外 面被疏 柔毛, 口部 4 裂, 裂片长 圆形, 先端钝 圆; 雄蕊 8, 排为 二轮, 上轮 4 枚, 着生 于萼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 生于萼 管中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花药椭 圆形; 花 盘裂片 2 枚, 线形, 或其中 1 枚 较宽, 长约为 子房之 一半; 子 房 棒状, 具柄, 被平貼 柔毛, 在 顶端更 密集, 花 柱短, 藏于 毛内, 柱头 球形。 果 未见。 花期 5 — 6 月 。 产德钦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长海拔 3 400 米 左右的 山地丛 林中。 云南特 有种。 10. 白马 山荛花 (云 南植物 研究) Wikstroemia baimashanensis S. C. Huang (1985) * 灌木, 高 0.8 — 1 米; 当 年生枝 褐色, 疏被短 柔毛, 多年 生枝黑 褐色, 无 毛或近 无毛。 
244  云南 植物志  叶 互生, 膜质, 椭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0.8 — 2 厘米, 宽 0.5 — 1.2 厘米, 先端 钝圆, 基部 宽楔 形至近 圆形, 两面 无毛, 侧 脉每边 2 — 3 条, 纤细; 叶 柄短, 长约 1 毫米。 2 — 4 朵花 着生于 枝顶; 花 黄色, 具长约 1 毫米的 短柄; 花萼 管状、 长约 1.4 厘米, 外侧疏 被短柔 毛, 内面 无毛, 具 8 条 纵纹, 口部 4 裂,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钝圆, 边缘齿 波状, 具 明显的 网脉; 雄蕊 8, 2 轮, 上轮 4 枚, 着 生于花 萼管近 喉部, 下轮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稍上, 花丝 极短, 花 药长椭 圆形; 花 盘購片 1, 麟 片狭长 圆形, 3 裂, 中间 的裂片 较长; 子房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被 柔毛,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具 乳突。 果 未见。 花期 5 — 6 月 。 产德欽 (白马 雪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800 米左 右的松 林下。 11. 短总 序莞花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62: 5 Wikstroemia capitato-racemosa S. C. Huang (1985) * 灌木, 高 0.5 — 2 米; 多 分枝, 扫 帚状, 当年生 枝密被 灰白色 绒毛, 多 年生枝 灰褐色 或暗 褐色, 变 无毛。 芽近 圆形, 被白色 絨毛。 叶 互生, 坚 纸质, 披 针形、 卵状披 针形至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5 — 3. 5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先 端尖, 基部宽 楔形或 钝圆, 两 面 密被灰 白色丝 状毛, 老叶变 无毛, 侧 脉每边 4 一 7 条, 在背面 明显, 网脉 明显;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总状花 序短缩 ,具 5 — 10 花, 顶生 或着生 于小枝 顶端之 腋部, 总 花梗长 0. 6 — 1.2 厘米, 具 2 小叶, 花 梗短, 与花连 接处具 关节。 花淡 黄色, 长 0.8 — 0.9 厘米, 在开 花 时极不 等长, 外面被 灰白色 柔毛, 萼 管喉部 4 裂, 裂片长 圆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雄蕊 8, 2 轮, 上轮 4 枚, 着生 于萼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 生于萼 管中部 稍上, 花 丝 极短, 花药椭 圆形; 子房椭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被 缡毛, 无柄, 花 柱短, 被 柔毛, 柱头圆 球形, 具 乳突; 花 盘麟片 1, 憐片 线状披 针形、 长方 形或正 方形, 先端 具规则 的齿。 核果 干燥。 花期 7 — 8 月 , 果期 9 一 11 月 。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 850 米 左右的 高山灌 丛中。 分布 于四川 (会 东、 乡城 )、 西藏 (昌 都、 察隅 )。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钦。 12. 白睹 叶荛花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Wistroemia ligustrina Rehd. in Sarg. (1916); 图鉴 (1972)*; 四川 植物志 (1989) * • 灌木, 高 0.5 — 1.5 米, 稀达 2 米; 幼枝 纤细, 圆 柱形, 密被 灰白色 绳状糙 伏毛, 老 枝 褐色, 变 无毛; 芽近圆 球形, 被白色 绒毛。 叶 互生, 纸质, 椭 圆形、 狭 长圆形 或倒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1 一 4 厘米, 宽 0.4 — 1.5 厘米, 先 端钝或 微尖, 基 部宽楔 形或近 钝圆, 叶 面 绿色, 背 面略苍 白色, 两 面均被 灰白色 柔毛, 后变疏 毛或近 无毛, 侧 脉每边 4 一 6 条, 在叶面 不显, 连 同网脉 在背面 明显, 中脉 在背面 隆起; 叶 柄短, 长约 1.5 毫米, 被短柔 毛。 花 黄色, 无 柄或具 短柄, 组成 顶生、 腋 具短总 梗的头 状花序 或穗状 花序, 花 多数或 少数, 稀 单生, 总 花梗长 1 一 5 毫米, 被 绢毛, 花序短 于叶、 等 于叶, 或潲长 于叶; 花萼 筒状, 长 6 — 11 毫米, 被絹状 柔毛, 口部 4 裂, 裂片长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先 端钝; 雄 蕊 8, 2 轮, 上轮 4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喉部, 下轮 4 枚, 着生于 花萼管 中部, 花丝 极短, 长约 0.5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花盘憐 片长方 形或正 方形, 先 端具不 规则的 齿缺, 或 线状披 针形; 子 房狭长 圆形, 密被 平贴短 柔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头状。 果长卵 形, 红色。 花期 6 — 8 月 , 果期 9 一 11 月 。 
瑞香科  245  产 德饮; 生 于海拔 1 900 — 2 700 米 的林缘 阴处或 山坡灌 丛中。 分布于 河北、 陕西、 山 西、 四川。 13. 荛花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山皮条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矮陀陀 (滇 南本草 )、 小构皮 (富民 )、 铁 扇子、 白花 矮 托托、 半边梅 (昆明 ) 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 Weisn. (1841) ; Rehd. in Sarg. (1916) ; Hand. -Mazz. (1933); 图鉴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Daphne canescens Wall. (1828) , nom. nud. ; Diplomorpha canescens (Meisn. ) C. A. Meyer (1843). 灌木, 高 1.6 — 2 米; 多分枝 ,当年 生枝灰 褐色, 被絨毛 ,多年 生枝紫 黑色, 疏被 线毛。 叶 常对生 ,稀 互生, 宽椭 圆形、 椭圆形 或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2. 5 厘米, 宽 0. 8-1. 5 厘 米, 先 端尖, 基部圆 钝至宽 楔形, 叶面 绿色, 被平 贴丝状 柔毛, 背面稍 苍白, 被长 柔毛, 侧 脉每边 4 一 8 条, 网脉 在背面 可见; 叶柄长 1.5 — 2. 5 毫米。 花 黄色, 穗状 花序, 或数 个组成 圆锥花 序状, 总 花梗长 1 一 2 厘米, 具苞片 2 枚, 花 梗长约 2 毫米, 具 关节; 花萼 管长约 1.5 厘米, 黄色, 被 灰色长 柔毛, 口部 4 裂,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 毫 米, 内侧具 8 条 明显的 脉纹; 雄蕊 8, 排成 2 轮, 上轮 4 枚, 着 生于萼 管喉部 稍下, 下轮 4 枚, 着 生于萼 管中部 以上, 花丝 极短,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花 盘麟片 1 一 4 枚, 如为 1$ 则 其较宽 边缘有 缺刻, 如为 4 枚, 则 大小长 短均不 相等; 子房 棒状, 长约 5 毫 米, 径约 1 毫米, 被 黄色絹 状毛, 花 柱短, 全部为 柔毛所 覆盖, 柱头 头状, 具 乳突。 果 狭 卵形, 包闭在 宿存花 萼内。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滇中、 滇 西北; 生 于海拔 1 700 — 3 000 米的 山地林 缘或灌 丛中。 分布于 湖南、 湖 北、 陕西、 江西。 花供 药用, 有 利水、 破积 及祛痰 之效; 根皮用 于消炎 解毒、 散瘀 消肿、 舒筋 活络。 树 皮 纤维可 造纸。 14. 丽 江赛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63: 1-2 醉鱼草 (德饮 ) Wikstroemia lichiangensis Smith (1913); Hand. -Mazz. (193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灌木, 高 1 一 3 米; 多 分枝, 幼枝圆 柱形, 密被 灰白色 绒毛, 老枝灰 黑色, 具 皴纹, 疏被丝 状毛。 叶 互生, 纸质, 倒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1.5 — 3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先 端 钝圆, 基部宽 楔形, 全缘, 边缘稍 反卷, 叶面 绿色, 被灰 白色疏 柔毛, 背面淡 绿色, 被 柔毛, 侧 脉每边 4 一 5 条, 在 叶面不 明显, 连 同网脉 在背面 明显。 由 5 — 15 朵花组 成的头 状 花序, 顶生, 总 花梗长 5 — 10 毫米, 被 灰白色 绒毛; 花黄 绿色, 花萼 筒状, 长约 1.2 厘 米, 外面被 灰白色 絨毛, 口部 4 裂, 裂片近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外面被 绒毛, 内面 无毛; 雄蕊 8, 2 轮, 上轮 4 枚, 着 生于花 萼管近 喉部, 下轮 4 枚, 着生 于花萼 管中部 稍上, 花 丝长约 0.3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花 盘鎮片 1 枚, 线形, 长约 为子房 之半, 先 端有时 3 裂; 子房倒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密被长 柔毛, 具柄, 花 柱短, 藏 于长柔 毛内, 柱 头 头状。 果长 卵形, 被毛, 包 藏于残 存的花 萼内, 具 短柄。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1 
图版 63 1—2. 丽 江荛花 Wikstroemia lichiangensis Smith, 1. 花枝, 1. 花 纵剖, 3—5. 甘遂 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 f. chamaejasme , 3. 植株, 4. 花 纵剖, 5. 子房。 (曾孝 濂绘) 
瑜香科  247  月。 产滇 西北; 常生 于海拔 2 600 — 3 500 米 的杂木 林中、 松 林中、 荒地 灌丛及 路旁。 分 布于 四川西 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7. 狼毒属 Stellera (J. G. Gmel. ) Linn. 多年生 草本, 具一年 生茎。 叶 互生, 披 针形。 头 状花序 着生于 枝顶, 无抦, 无 巷片, 花 两性; 萼管圆 柱状, 最 后在子 房上部 环裂, 顶端 5 裂, 稀 4 裂, 开展, 喉部 裸露; 雄 蕊 8 (-10), 2 列, 着生 于花萼 管内, 花 丝短, 近 于无, 花药 长圆状 线形, 不 外露; 花 盘 下位, 线 形或披 针形或 很少为 2 裂 的位于 一侧的 薄片; 子房 无柄, 1 室, 有倒垂 的胚珠 簾, 花柱短 ,柱头 头状。 果干燥 ,包藏 于宿存 的萼管 基部内 ,种皮 坚硬, 胚具 肉质子 叶。 约 2 种, 分布 于亚洲 北部至 我国、 印度。 我国有 1 种, 分布于 东北、 西北至 西南。 云 南产 1 种。 1. 甘遂 (植 物名实 图考) 棉大戟 (滇 南本草 ), 鸡肠 狼毒、 顺 水龙、 千里马 (丽江 ), 独萝 卜 (禄劝 ), 一 把香、 小狼毒 (昆明 ), 一扫光 (保山 ), 一 束香、 药 萝卜、 一棵松 (楚雄 ), 搜山虎 (保山 ) 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 (1753); Hand. -Mazz. (1933); Rehd. (1934);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asserina stelleri Wikstr. (1818) ; Stellera rosea Nakai (1920) ; Wikstroemia chamae- jasme (Linn. ) Domke (1932) ; W. chamaejasme L. var. an gusti folia Diels (1912) ; Hand. - Mazz. (1933). la. 甘遂 (原 变型) 图版 63: 3-4 f. chamaejasme 直立亚 灌木, 全株 无毛; 具粗 大的圆 锥形木 质根, 茎自根 上成孃 发出, 直立, 不分 枝, 高 40 — 50 厘米。 叶在 茎下部 互生, 在 茎中部 以上近 丛生, 叶 形变化 很大, 线 状披针 形、 披 针形, 或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1 一 3 厘米, 宽 3 — 9 毫米, 全缘, 先 端尖, 基 部钝或 宽 楔形, 两面 无毛, 侧脉 及网脉 明显; 近 无柄。 头 状花序 多花, 直径 2. 5 — 3. 5 厘米, 着 生于 茎顶; 花萼 管长约 1.5 厘米, 外面黄 色至紫 红色, 内面 白色, 具 明显的 网脉, 先端 5 裂, 裂片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3.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雄蕊 10, 2 列, 上列 5 枚, 着生于 花被管 喉部, 下列 5 枚, 着生于 花被管 中部, 花丝 极短, 花药 线形, 长 1.5 — 1.8 毫米; 子房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顶 端被微 柔毛,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 花 盘麟片 线形, 长约为 子房的 1/3 — 2/3。 小 坚果黑 褐色, 为宿存 的花萼 管基部 所包。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8 月。 分 布于滇 东南、 滇 中和滇 西北; 生 于海拔 1 650 — 4 200 米 的山地 荒坡、 疏 林中。 我 国 东北、 华北、 西藏南 部均有 分布。 自高加 索东向 经印度 北部、 中亚、 我国、 蒙 古至西 伯利亚 均有。 根可作 药用, 其 浸出液 外用治 癣疥, 皮肤 顽固性 澳疡、 痈疽、 淋巴 结核、 皮肤 结核、 
248  云南 植物志  骨 结核、 牛皮 癣等。 作 农药可 防治害 虫及灭 蛆用。 lb. 黄 花甘遂 (变型 ) f. chrysantha S. C. Huang (1985). 与 原变型 不同在 于花萼 黄色。 产 新平、 昆明、 禄劝、 建水、 大理、 剑川、 丽江、 宁范、 维西、 中甸、 德钦; 生于 • 海拔 1 000 — 3 000 米的 山坡荒 地或疏 林下。  83. 紫 茉莉科 Nyctaginaceae nom. fam. conserv. 乔木、 灌木、 有刺 藤本或 草本。 叶为 单叶, 对生或 互生, 轮 生或假 轮生, 常不 等大。 托叶 缺如。 花 两性, 稀 单性, 辐射 对称, 组 成顶生 或腋生 的聚伞 花序、 圆锥 状聚伞 花序、 伞 房花序 或伞形 花序; 有时具 大而鲜 艳或花 萼状的 总苞; 花萼花 冠状, 上 部钟状 或漏斗 状, 顶端 5 — 10 裂, 下部 管状, 宿存; 花瓣 缺如; 雄蕊 多数至 1 枚, 花丝 分离或 基部合 生, 花 药基底 着生, 2 室, 纵裂; 子房 上位, 1 室, 胚珠 1, 基生, 直立, 花柱 细弱, 1, 柱头 头状或 分裂。 果为 瘦果, 常被宿 存的花 萼管所 包围, 萼筒 平滑或 具棱, 有时具 腺体。 种子具 胚乳, 胚 直立或 弯曲。 31 (一 38) 属, 约 (300 —) 350 — 400 种, 主 产美洲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4 一) 5 属, 7 种, 产 西南、 华南至 台湾, 另引 种栽培 2 属 4 种。 云南连 引种栽 培的有 5 属 7 种。 分属 检索表 1 (4) 灌木、 藤状 灌木或 乔木。 2 (3) 花 两性, 通常 3 花 簇生, 每 花藏于 1 大而美 丽的苞 片内, 子房 具柄, 瘦 果无粘 质腺体 …… 1. 叶 子花属 Bougainvillea 3 (2) 花 单性, 多数 组成圆 锥花序 式聚伞 花序, 无 苞片, 子房 无柄, 瘦果通 常具粘 质腺体 2. 腺 果藤属 Pisonia 4 (1) 草本。 5 (6) 直立 草本; 花 1 至数 朵生于 5 裂、 萼 状的总 苞内, 无小 苞片, 果无粘 质腺体 3. 紫 茉莉属 Mirabms 6 (5) 披散 草本; 花数朵 组成圆 锥花序 式的聚 伞花序 或伞形 花序, 无总 苞片; 果 常具棱 和粘质 腺体。 7 (8) 花 组成圆 锥花序 式聚伞 花序, 花梗 短或近 无梗; 花萼筒 钟状, 花丝、 花柱 藏于花 萼筒内 或短伸 出; 萼 包果具 5 棱, 无毛或 具腺毛 4. 黄 细心属 Boerhavia 8 (7) 花组 成伞形 花序, 花 梗长; 花 萼筒漏 斗状, 花丝、 花柱常 伸出花 萼筒; 萼 包果具 10 棱, 具疣 状粘 质腺体 5. 粘 腺果属 Commicarpus 
紫 茉莉科  249  1. 叶子 花属' Bougainvillea Comm. ex Juss. , nom. conserv. 灌 木或小 乔木, 有时攀 援或攀 援状; 枝常具 锐刺。 单叶, 互生, 全缘, 具柄。 花两 性, 通常 3 花簇生 于小枝 顶端, 藏于 大而美 丽的苞 片内; 花 梗与苞 片于中 脉下部 合生; 苞 片 3, 大, 叶状,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红色或 紫色; 花萼 筒状, 稍弯, 顶端 5 — 6 浅裂, 裂 片短, 通常皱 波状, 黄色 或玫瑰 红色, 扩展; 雄蕊 5 — 10, 内藏; 子房 具柄, 1 室, 胚珠 1, 花柱 线状, 侧生, 柱 头尖。 瘦果纺 锤形, 略左 右扁, 具 5 棱; 种 皮薄, 具沟, 子叶席 卷状, 藏于胚 乳中。 约 18 种, 主产南 美洲。 我国引 种栽培 2 种, 云 南均有 栽培。 分种 检索表 1 (2) 枝、 叶 无毛或 仅被微 柔毛, 花 萼筒被 顶端卷 曲的短 柔毛, 果无毛 … 1. 光 叶子花 B. glabra 2 (1) 枝、 叶 密被短 柔毛, 花 萼筒被 顶端直 的毛, 果密被 短柔毛 2. 叶子花 B. spectabilis 1. 光 叶子花 宝巾 (译 音, 海南 植物志 ), 簕杜鹃 (广州 ), 九重葛 (日 名, 广西 植物志 ), 紫 三角, 紫 亚兰' 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 in DC. (1849) ; Standley (1931) ; Stemmerik (1964) ;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4); 广东 植物志 (1991)'; 广西 植物志 (1991)*; H. Koba et al. (1994). 粗 大藤状 灌木, 高可达 10 米; 枝常 下垂, 无毛 或被微 柔毛。 叶 纸质, 卵形至 阔卵形 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4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部圆 形或阔 楔形,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无 毛或幼 时被微 柔毛, 侧脉 5 — 6 对;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花顶生 ,常 3 花簇生 ,每 花藏于 1 苞片内 ;苞片 叶状,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2. 5 — 4.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紫色或 红色, 具脉, 被微 柔毛; 花 萼筒长 1. 5-2. 5 厘米, 绿 色, 具 5 棱, 被 顶端卷 曲的短 柔毛, 中部 收缩, 顶端无 浅裂; 雄蕊 6 — 8, 内藏; 花柱线 形, 侧生, 柱 头尖。 果坊 锤形, 长 8 — 15 毫米, 具 5 棱, 无毛。 原产 巴西。 昆明, 大理、 保 山及滇 南各地 常庭园 栽培或 盆栽。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 建 (北至 江苏) 等省 区亦见 栽培。 喜马 拉雅山 区各国 至东南 亚栽培 亦盛。 本 种树形 优美, 花色 有白、 黄至紫 红色, 常 见者为 紫色, 其白 色等者 西双版 纳热带 植物 园等处 栽培, 为庭 园观赏 植物。 花 入药, 有调经 活血、 收敛 止带之 功效。 2. 叶子花 (云南 俗名) 毛宝巾 (广 东植 物志)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 (1799); Hook. (1854); Standley (1931); Back, et Bakh. f. (1963) ; Stemmerik (1964) ; 图鉴 (197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Griers.  • 属 异名: 宝巾属 (海南 植物志 ), 九 重葛属 (广西 植物志 )。 
250  云南 植物志  et Long (1984)*; 广东 植物志 (1991); H. Koba et al. (1994). 本种极 近于光 叶子花 (B. glabra Choisy), 主要区 别之处 为本种 之枝、 叶密被 柔毛, 叶 卵形, 先端 圆钝, 长 6 — 10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或 更大, 两 面或背 面密被 柔毛; 苞片椭 圆状 卵形, 鲜 红色, 花萼筒 密被展 开的直 柔毛, 棱角不 明显。 果密被 柔毛, 长 11 一 14 毫 米。 原产南 美洲, 云 南省南 部地区 及广州 等地有 栽培; 喜马 拉雅山 区诸国 至东南 亚各地 亦多 栽培。 供 观赏。 据 Mabberley (1990) , 实 际栽培 的多数 栽培品 种应为 B. Xbuttiana Holttum et Stan- dley [B. glabra Choisy (巴西 ) XB. percviana Bonpl. (哥 伦比亚 至秘鲁 )]。 本属 由蜂鸟 传粉, 故栽培 者均仅 以插条 繁殖。 2. 腺 果藤属 Pisonia L. 无刺 乔木或 灌木, 或攀 援状俯 垂有刺 灌木。 叶 对生或 轮生、 近 轮生, 或部分 螺旋状 排列, 全缘, 具柄。 花 两性、 杂性或 单性, 雌雄 异株, 通常 排列成 腋生或 顶生的 伞房状 聚伞 花序; 小苞片 2 — 3 枚 或无; 花萼筒 在雄花 中为筒 状或狭 钟状, 雌花 中为长 圆形, 顶 端 5 — 10 裂, 花 后全部 或部分 宿存; 雄蕊 6 — 10 或 更多, 花丝合 生成筒 或环, 花 药在两 性花或 雄花中 伸出; 子房无 柄或具 短柄, 偏斜, 1 室, 柱头 头状, 全 缘或新 裂状。 果长圆 形或棍 棒状, 常包以 宿存的 花萼, 具棱, 棱上 通常具 乳突状 腺体; 种子长 圆形, 两 端尖, 胚 直立, 子叶宽 而薄, 卷折, 具 胚乳。 约 50 种, 分布于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而 以中、 南美洲 最多。 我国有 4 种, 产 广东至 台湾; 云南 南部有 1 种。 1. 腺果藤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64: 1-2 避霜花 (译 音、 广东植 物志) Pisonia aculeata L. (1753); Back, et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志 (1964) •; 图 鉴 (1972)'; 广东 植物志 (1991)'. 攀援 灌木; 枝常 俯垂, 具粗而 外弯、 长 5 — 12 毫米的 锐刺。 叶薄 革质, 摘圆 形或卵 状长 圆形, 长 3 — 12 厘米, 宽 1 一 6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阔 楔形, 全缘, 叶面 绿色, 无毛, 背面 稍淡, 密被黄 褐色短 柔毛, 侧脉 5 — 6 对; 叶柄长 0.5 — 2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组 成腋生 或顶生 的聚伞 花序, 密被黄 褐色短 柔毛; 总花 梗长不 及叶, 花 梗长约 1 毫米, 近 顶端具 3 枚 椭圆状 卵形小 苞片, 密被短 柔毛, 花萼 黄色, 雄花 之萼管 阔 倒圆锥 形或漏 斗形, 密被短 柔毛, 顶端 5 浅裂, 裂 片短三 角形; 雄蕊 7 — 8, 稍 外露, 花 药近 球形; 退化雌 蕊小; 雌花: 萼筒 钟形或 坛形, 顶端 5 浅裂; 无退化 雄蕊; 花柱 伸出, 柱头 分裂。 果长 圆状棍 棒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具 5 棱, 沿棱具 乳突状 腺体, 被黑 褐色短 柔毛。 产西 双版纳 (勐腊 ); 生 于低海 拔沟谷 雨林林 缘及灌 丛中。 分布 于广东 (徐闻 )、 海 南和 台湾; 广布 于世界 各热带 地区。 本 属在内 陆很少 发现, 云 南省首 次记录 (勐 腊, 李延辉 2931)。 果 极粘, 大量 的在一 
图版 64 1—2. 腺果康 Pisonia aculeata L, , 1. 花枝, 2. 花; 3—4. 中华 紫茉莉 Mirabilis himalaica (Edgew. ) Heim. var. chinensis Heim. , 3. 花枝, 4. 果。 (吴锡 麟绘) 
252  云南 植物志  些太 平洋岛 屿上常 能困住 鸟类, 甚至爬 虫类, 使其 不能行 动甚至 致死。 3. 紫 茉莉属 Mirabilis L.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主根 肥厚, 圆 锥状; 茎 直立, 多 小枝, 节 膨大。 叶 纸质, 对 生, 具柄或 上部叶 无柄。 花 两性, 1 至数朵 生于枝 顶部, 具 短柄, 每花 基部具 1 萼状、 5 裂及 花后不 扩大的 总苞; 花萼花 冠状, 喇 叭形, 具各种 颜色, 萼筒 伸长, 在 子房上 收缩, 上部 稍宽, 檐部 5 裂, 平展, 裂片花 瓣状, 花后 脱落; 雄蕊 5 — 6, 与 花萼筒 等长或 稍长, 外伸, 花丝不 等长, 基部 合生, 花药 2 室; 子房 椭圆体 形或卵 圆形, 花柱 丝状, 与花丝 等长或 过之, 柱头 头状, 具 有柄的 乳突。 果椭圆 体形或 球形, 纸质, 坚脆或 革质, 具棱 或瘤, 无粘质 腺体; 种子 1 粒, 种皮附 着在果 皮上, 胚 弯曲, 胚乳 粉状, 子叶在 粉状胚 乳周围 折叠。 约 45 — 60 种, 广布于 美洲。 我国产 1 种, 引入 栽培并 逸生的 1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直立 草本; 花续生 于小枝 顶端, 总苞及 花无粘 腺毛; 花梗长 1 一 2 毫米, 花被长 2 — 6 厘米 1. 紫茉莉 M. jalapa 2 (1) 茎 斜升或 平卧; 花 生于小 枝顶或 腋生; 总!: 及花被 密被粘 腺毛; 花梗长 2 — 2. 5 厘米; 花被长 不及 1 厘米 2. 中华 紫茉莉 M. bimalaica var. chinensis 1. 紫茉莉 (北 京, 植 物名实 图考) 粉豆花 (植物 名实图 考), 状元红 (花镜 ), 胭脂花 (海南 植物志 ), 白花参 (昆明 ), 白粉角 (曲靖 ), 夜 饭花、 晚饭花 (江苏 通称) Mirabilis jalapa L. (1753); Diels (1912); Merr. (1917), (1927); Hand. -Mazz. (1929) ; Gagnep. in Lecomte (1936); Back, et Bakh. f. (1963); Stemmerik (1964); 海南 植物志 (1964) H. H. Pham (1970)、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74); W. Burg.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4)" ; K. Larson (1989); 广东 植物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一年生 草本, 高 20 — 100 厘米; 根圆 锥形, 肥厚, 深 褐色; 茎多 分枝, 节 增粗, 无 毛或 疏被微 柔毛。 叶 纸质, 卵形或 卵状三 角形, 长 3 — 14 厘米, 宽 2 — 7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平 截或略 心形, 全缘, 侧脉 5 — 6 对; 叶 柄长超 过叶片 长度的 一半。 花 朝暮开 放, 午 时收, 红色、 黄色、 白色 或红黄 相间, 每花 基部具 1 花 萼状、 5 深裂、 长达 1 厘米 的 总苞; 花 萼管长 4 一 5 厘米, 基部 球形, 包围着 子房, 上部扩 大成喇 叭状, 槍部 5 裂; 雄蕊 5 — 6, 外伸, 花药扁 球形, 红色, 2 室; 子房 圆形, 花 柱顶端 卷曲, 柱头 头状, 具 有柄的 乳突, 红色。 果近 球形或 卵形, 长 7 — 8 毫米, 直径约 6 毫米, 黑色, 具棱 及瘤。 花果期 7 — 12 月。 原产南 美洲, 约在 明代以 后传入 我国。 昆 明及各 地均有 栽培; 我国南 北各地 栽培或 逸生。 
紫 茉莉科  253  本 种为庭 园观赏 花卉。 其根 药用, (西 方曾代 Jalapa), 有 小毒, 有 清热、 利湿、 活血 调经、 解毒 消肿之 功能; 叶用于 痈疖、 疥癣、 创伤 等症。 本种 花开于 夜间, 故得 夜饭花 之称, 但 有各色 (白、 黄、 紫红 ), 且易杂 交形成 镶嵌体 Chimaera, 可 作遗传 实验好 材料。 种子 内的胚 乳细滅 粉白, 旧时 代中国 妇女用 玉簪花 重制涂 面粉, 花浸 水中, 可产 出胭脂 状 染料, 用 于染制 糕点及 胶冻。 本 属在云 南尚有 另一种 北美海 滨杂草 逸生, 因 分布尚 不广, 暂不 收入。 2. 中华 紫茉莉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64: 3-4 Mirabilis himalaica (Edgew. ) Heim. var. chinensis Heim. (1932) ; 西藏 植物志 (198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Oxybaphus himalaicus Edgew. (1846) ; Heim. (1932) , cum var. chinensis Heim, ; K. C. kuan in 西藏 植物志 (1983) * (sub "himalaica") ; Mirabilis himalaica auct. non (Edgew. ) Heim. : Hand. -Mazz. (192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多年生 草本, 高 30 — 90 厘米; 茎 直立或 斜升、 平卧, 疏被腺 毛至近 无毛, 在 节部毛 较多。 叶 对生, 叶片 纸质, 卵状 心形, 长 3 — 5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急 尖, 基部 截形或 心形, 全缘, 具 缘毛, 叶面 粗槌, 绿色, 疏被微 柔毛, 背面淡 绿色, 疏 被 柔毛, 侧脉 3 — 4 对; 叶柄长 6 — 15 毫米, 被 腺毛。 花 1 至数 朵生于 小枝顶 部或叶 腋内, 总苞 钟状, 有 1 朵花, 顶端 5 齿裂, 外面被 腺毛; 花梗被 腺毛; 花萼 筒状, 长不及 1 厘 米, 萼裂片 5, 浅 红色, 开展; 雄蕊 5, 不 伸出。 果实椭 圆形或 卵形, 长约 5 毫米, 直径 约 1.5 — 2 毫米, 黑色。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兰坪、 洱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1 900 — 3 000 (-3 400) 米的草 地、 灌 丛及石 缝中。 分布 于陕西 南部、 甘肃东 南部、 四川西 南部及 西藏。 原 变种喜 马拉雅 紫茉莉 M. himalaica (Edgew. ) Heim. var. himalaica 产印 度西北 部 和我国 西藏。 其主 要特征 为茎、 枝、 叶 背面、 叶柄及 花梗均 密被粘 腺毛; 雄蕊 4 枚。 本种近 来有将 Oxybaphus L'Herit. ex Willd. 分立为 独立属 (如 Airy-Shaw , Brum- mitt 1992), 含约 25 种, 为美洲 西部和 中国一 喜马拉 雅间断 出现, 但 V. Bittrich 及 U. Kuhn 在 Kubitzki(1993). 书中 并未接 受此种 处理, 想 尚须孢 粉学和 细胞学 的支持 之故。 4. 黄 细心属 Boerhavia L.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直立或 匍匐; 枝 扩展, 松散, 节常 肿胀。 叶 对生, 等大, 全 缘或深 波状, 具柄。 花 两性, 小, 排列 成腋生 或假顶 生的伞 形花序 状或头 状聚伞 花序, 有 时 再组成 多分枝 的圆锥 花序; 花梗具 关节, 小苞片 早落; 花萼 管短, 基部卵 球形, 包围 子房, 其上 缢缩, 檐部钟 状或漏 斗状, 顶端 5 裂, 裂片 级摺; 雄蕊 1 一 5 枚, 伸出, 花丝 基部 合生; 子房 上位, 具柄, 偏斜, 1 室, 花柱毛 发状, 柱头 盾状或 头状, 全缘。 粤包果 倒 卵形、 棍棒 状或长 圆形, 具 5 棱, 通常具 粗糙的 腺体; 胞果长 圆形; 种 皮附着 在果皮 上, 胚 弯曲, 子叶宽 而薄, 具 胚乳。 . 约 20 (广义 30 — 40) 种, 分布于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2 种, 产 云南至 台湾的 热带至 亚热带 地区, 多呈杂 草状; 云 有 1 种。 
254  云南 植物志  1. 黄细心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65: 1-5 黄 寿丹、 鸡骨藤 (云 南中 药资源 名录) Boerhavia diffusa L. (1753); Lour. (1790); Choisy in A. & - C. (1844); Ridl. (1924); Domin (1925); Hand. -Mazz. (1929); Heim. (1934); Kanjil. et Das (1940); Back, et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志 (1964); Stemmerik (1964); 图鉴 (1972)* ; 台湾 植物志 (1976)' ;W. Burg. (1983)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Kai Larson (1984); 广东 植物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B. repens L. (1753); Gagnep. (1936) ; B. diffusa var. eudiffusa Heim. ex Hand. -Mazz. (1929) ; Heim. (1934); B. diffusa var. mutabilis R. Br. (1810) (pro spec. ) ; Hand. -Mazz. (192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多年生 草本, 高 1 一 2 米; 茎 披散, 具疏散 分枝, 无毛 或被疏 柔毛。 叶 对生, 纸质, 卵形, 长 1 一 5 厘米, 宽 0.5 — 2. 5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钝、 圆 形或微 心形, 边缘 微 波状, 叶面 绿色, 背 面灰黄 绿色, 两 面被疏 柔毛, 具 有红色 边缘的 腺体; 叶柄长 1一3.5 厘米。 花排 列成顶 生或腋 生的聚 伞花序 或圆锥 花序式 的聚伞 花序, 花序梗 纤细, 长 1 一 3 厘米, 被疏 柔毛, 花 梗长约 2 毫米或 更短;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花萼 筒长约 4 毫米, 中 部以下 收缩, 上部 钟状, 淡 红色、 白色或 紫色, 长 1 一 2 毫米, 顶部 5 浅裂, 被 疏 柔毛, 下部 加厚, 倒 卵形, 具 5 棱, 被疏柔 毛和多 数具柄 的粘质 腺体; 雄蕊 1 一 3, 常 3 枚, 外伸; 子 房倒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萼 包果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顶端 圆形, 具 5 棱, 密被 具柄或 无柄的 粘质腺 体及疏 柔毛。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5 — 7 月。 产 丽江、 鹤庆、 大姚、 禄劝、 凤庆、 元江、 勐腊、 河口、 元阳、 巧家 等地; 生于海 拔 380 — 1 600 米的 向阳山 坡砂石 间或灌 丛中, 多见 于河谷 沙地。 全热带 广布。 根 药用, 有 小毒, 有祛瘀 镇痛、 消炎 生肌、 止血的 功效。 本种 通常鉴 定为林 奈种, 但 Grierson et Long 在 Fl. Bhutan 中则 采用较 狭义的 Boer- havia coccinea Will. (1768)。 本 志暂依 大多数 学者的 意见, 未予 改动。 5. 粘 腺果属 Commicarpus Standley 多年生 草本或 灌木, 通 常平卧 而顶端 向上。 叶 对生, 近 相等, 全 缘或深 浅状。 花两 性, 小, 排 列成伞 形花序 或轮生 (我 国不产 ), 每 花梗具 1 小 苞片; 花萼花 瓣状, 白色或 绿色, 花萼 筒在子 房上部 收缩, 上部漏 斗状, 5 浅裂, 裂片 内向镊 合状; 雄蕊 2 — 5, 花 丝毛 发状, 基部 合生, 近 等长, 花药 双生; 子房 具柄, 花柱 线状, 伸出, 柱头 盾状。 萼 包果圆 柱状紡 缍形, 具 10 棱, 具 瘤状腺 体和粘 质或钩 状毛; 种子 1 粒, 胚 弯曲, 子叶围 绕 着少量 胚乳。 约 20 — 25 种, 分布于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多 数分布 于非洲 (除 南北 极端) 和 阿拉伯 南部; 少 数分布 于欧洲 西班牙 南部, 亚洲的 印度、 緬甸、 马来 西亚、 大洋 洲和美 洲的热 带和亚 热带地 g。 我国 南部有 1 种, 云南 亦产。 本 属依据 Standley (1909); Meikle (1978, 有检 索表) 的概念 建立, 近来虽 仍有不 赞成成 立的, 如 Mabberley (1990), 但如 Brummitt (1992); V. Bittrich et U. Kuhn 
图版 65 1-5. 黄细心 Boerha via diffusa L. , 1. 植株 下部, 2. 花序一 部分, 3. 花, 4. 花 纵剖, 5. 果; 6—8. 中华 粘腺果 Commicannis chinensis (L. ) Heim. , 6. 植株 上部, 7. 花, 8. 果。 (吴锡 麟绘) 
256  云南 植物志  (1993) 则 仍独立 成属。 1. 中华 粘腺果 (西 北植物 学报) 图版 65: 6-8 华 黄细心 (海南 植物志 ), 澜沧 粘腺果 (西 北植物 学报) Commicarpus chinensis (L. ) Heim. in Engl, et Prantl (1934); 鲁德全 (1988);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 Valeriana chinensis L. (1753); Boerhavia chinensis (L. ) Aschers. et Schweinf. (1876); Stemmerik in Steenis (196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1984 ) ; Kai Larsen (1989)*; B. chinensis (L. ) Druce (1914); Merr. et Chun (1940); 海南 植物志 (1964); B. repanda Willd. (1797); Hook. f. (1885); Gagnep. in Lecomte (1936); Commicarpus lantsangensis D. Q. Lu (1988) * - 多年生 草本, 高达 1 米, 直 立或有 时呈攀 援状, 无毛或 疏被短 柔毛。 叶片略 肉质, 三 角 状卵形 或心状 卵形, 长 (1 一) 2. 5 — 6 厘米, 宽 (1 一) 1.5 — 4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部近 截形或 心形, 边缘 波状, 两面无 毛或背 面被糙 伏毛; 侧脉 3 — 4 对; 叶柄长 1 一 3 厘 米, 被短 柔毛。 花 3 — 8 朵组 成腋生 或顶生 的伞形 花序, 总 花梗长 0.5 — 2 厘米, 花梗纤 细, 长 4 一 15 毫米或 更长; 花萼粉 红色, 长 6 — 10 毫米, 萼管 上部漏 斗形, 下半 部长约 2 毫米, 具小 凸起, 顶端 5 裂, 裂片三 角形, 脱落; 雄蕊 3 — 4, 常 伸出; 子房椭 圆形, 花 柱 细长, 柱头 盾状, 伸出。 瘦果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7 毫米, 直径 3 毫米, 具 10 棱, 具 有柄或 无柄的 腺体。 花果期 6 — 9 月 。 产 德欽; 生 于海拔 1 900 米 的干暖 河谷的 路边草 丛或石 缝中。 星 散分布 于四川 (得 荣)、 西藏 (芒康 ) 和海南 (乐 东、 崖县) 等地; 广布于 印度, 緬甸、 泰国、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至澳大 利亚。 本种 在澜沧 江中上 游河谷 (海 拔达 1 900 米, 德钦、 得荣、 芒康一 带), 是一 个孑遗 分 布点, 体现 了澳大 利亚板 块在和 亚洲南 部的较 久远的 联系, 其在澜 沧江的 分布, 则是 印度、 马来 西亚、 缅甸 掸邦板 块较近 期从南 楔入古 北大陆 中康滇 古陆的 结果。 中 国科学 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藏有 缅甸中 部所产 本种, 与 澜沧江 河谷的 居群, 在形态 上是基 本一致 的, 故未 同意鲁 德全的 处理。 87. 马桑科 Coriariaceae 灌 木或亚 灌木状 草本; 小枝具 棱角。 单叶 对生或 轮生, 全缘; 无 托叶。 花两 性或单 性, 小, 辐射 对称, 单生或 常排列 成顶生 或腋生 的总状 花序; 萼片 5, 覆瓦状 排列; 花辦 5, 比萼 片小, 肉质, 花后增 大包于 果外; 雄蕊 10, 离生, 花 药大, 伸出, 2 室, 纵裂; 心皮 5 — 10, 分离, 子房 上位, 每 心皮有 1 个自室 顶下垂 的倒生 胚珠, 花柱 顶生, 柱头外 弯。 核果状 瘦果, 成熟 后萼片 转肉质 多汁, 红 色至紫 褐色; 种子无 胚乳, 胚 直立。 . 1 属。 系统 位置很 孤立, 并具有 泛滥带 星散分 布的独 有分布 区型。 各大 系统在 早期多 置 于无患 子目或 畸形目 Ordines anomala . 晚近 五大系 统中, Thorne 和 Young 置 于芸香 目中, 而 Cronquist 则置 于毛茛 目 中 。 似以 Takbdjan 处 理为在 芸香超 目 中 独立成 目 较妥。 
马桑科  257  1. 马桑属 Coriaria L. 特征 同科。 约 5 (15) 种, 分布日 本至我 国和喜 马拉雅 (东星 散型) ,西地 中海区 至欧洲 ,巴 布亚新 几内 亚至新 西兰、 南太平 洋诸岛 及中、 南美洲 (墨西 哥至智 利)。 我国 3 种; 云南有 2 种。 有毒 植物。 分种 检索表 1 (2) 灌木; 花 序腋生 1. 马桑 C. nepalensis 2 (1) 亚灌木 状直立 草本; 花 序顶生 2. 草马桑 C. terminalis 1. 马桑 图版 66: 1-4 野 马桑、 水 马桑、 千 年红、 乌 龙须、 闹鱼儿 Coriaria nepalensis Wall. (1832); Hook. f. (1876); Maxim. (1881); Hemsl. (1886); Diels (1900);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 sinica Maxim. (1881); Forb. et Hemsl. (1886); Schneid (1907)*;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4); Levi. (1917); Hand. -Mazz. (1933) ; 陈嵘 (1937);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81)*; Lauener (1983); C. kweichoxvensis Hu (1936) . 灌木, 高 1.5 — 2. 5 米; 分枝 开展, 小枝 四棱形 或具四 狭翅, 幼枝 疏被微 柔毛, 后变 无毛, 紫 色或紫 褐色, 散生 圆形小 皮孔。 叶 对生, 纸 质至薄 革质, 椭 圆形、 阔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2. 5 — 8 厘米, 宽 1.5 — 4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圆 形或浅 心形, 全缘, 两面无 毛或 沿中脉 疏生微 柔毛, 基出 3 脉, 弧形 伸展至 顶端, 表面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 柄短, 长 2-3 毫米, 紫色, 疏生微 柔毛, 基部具 塾状突 起物。 总 状花序 1 一 3 条 生于头 年生枝 叶腋, 雄花 序先叶 开放, 长 1.5 — 2. 5 厘米, 多花 密集, 花序 轴被微 柔毛; 花 梗长约 1 毫米, 无 毛; 苞 片和小 苞片卵 圆形, 长 2.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膜质半 透明, 上部 边缘具 细齿; 萼 片 卵形, 长 1.5 — 2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边缘半 透明, 先端具 细齿; 花 瓣小, 卵形, 长 约 0.3 毫米, 里面龙 骨状; 雄蕊 10, 花 丝长约 1 毫米, 花后 伸长, 达 3 — 3. 5 毫米, 花药 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不 育雌蕊 细小; 雌花序 常与叶 同出, 长 4 一 6 厘米, 序 轴被微 柔毛; 苑片 较大, 长达 4 毫米, 带 紫色; 花梗长 1.5 — 2.5 毫米;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不育雄 蕊 存在; 心皮 5-, 耳形, 长约 1 毫米, 侧向 压扁, 花柱长 1 一 2 毫米, 柱头 外弯, 多少肥 大, 具 腺体。 ^ 球形, 为肉 质增大 的花瓣 包围, 成 熟后红 色至紫 黑色。 花期 2 — 3 月, 果期 5 — 6 月。 产全省 各地; 生 于海拔 400 — 3 200 米的灌 丛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北、 陕西、 甘 肃 和西藏 也有。 分布 于缅甸 北部、 印度东 北部至 尼泊尔 东部。 属于 典型的 中国一 喜马拉 雅 成分。 本 种上的 寄生, 时常 在药用 时引起 中毒, 收购 "桑 寄生" 时应 慎察: 
图版 66 4. 马桑 Coriaria nepalensis Wall. 1. 果枝, 2. 雄 花序, 3. 雄花, 4. 雌花, 5—6. 草马桑 C. terminalis Hemsl. , 5. 果枝, 6. 两 性花。 (吴锡 R 绘) 
柽柳科  259  2. 草马桑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图版 66: 5-6 Coriaria terminalis Hemsl. (1892) " ; Schneid. (1907) ; Spraq. in Curtis ,s (1913)*;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4); 陈嵘 (1937); 中国 植物志 (1980)*; C. Y. Wu et al.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 terminalis Hemsl. var. xanthocarpa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4) ; Hand. -Mazz. (1933). 亚 灌木状 草本, 高 0.5 — 1 米, 少 分枝; 小棱具 棱角或 狭翅, 幼枝被 柔毛, 紫 红色。 叶 对生, 纸质, 下部 叶片阔 卵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常呈心 形, 上 部叶片 较小, 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2. 5 — 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急 尖至渐 尖, 基 部通常 圆形, 两 面沿脉 上被短 柔毛, 基出 3 — 5 (— 9) 脉, 两面 突起; 无柄 或具短 柄。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达 15 厘米,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 两性, 稀 单性, 花梗长 3 — 6 毫 米, 被短 柔毛, 果期 增长达 1.2 厘米; 苞片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紫色; 萼片阔 卵形或 卵形, 长 2. 5 — 3 毫米, 宽 1.3 — 2. 5 毫米, 渐尖至 急尖, 边缘半 透明, 外 面疏生 腺体; 花 辦小, 卵形, 长 1 一 1.5 毫米, 里面龙 骨状, 肉质, 花后 增大; 雄蕊 10, 花丝 线形, 长约 1 毫米, 花后 增长, 花药长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心皮 5, 侧面 压扁, 长约 1 毫米, 花 柱长约 2 毫米, 柱头密 生腺体 。果径 2. 5 — 3 毫米, 紫 红色至 黑色, 未熟时 黄色。 花期 5 月, 果期 9 月。 产 贡山、 德飮; 生 于海拔 2 700 — 3 400 米的针 叶林下 或林缘 灌丛。 我 国西藏 东南部 亦有。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和 锡金。 故 亦为中 国一喜 马拉雅 成分, 与 中国一 日本分 布型的 C. japonica 相对 应。 98. 柽 柳禾斗 Tamaricaceae 灌 木或小 乔木。 单叶, 互生, 无 托叶, 叶片 多为麟 片状或 针状。 花单 生或集 成穗状 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花萼 4 一 5, 分离或 在基部 合生, 花瓣 与萼片 同数, 分离; 雄蕊 4 至 多数, 花 丝分离 或下部 合生, 花药 2 室, 纵裂; 花盘有 或缺, 子房 上位, 1 室, 具 3 — 5 侧膜 胎座, 胚珠 倒生, 着生 于短珠 柄上; 花柱 3 — 5, 离 生或无 花柱, 柱头 头状。 果为 室间 开裂的 蒴果, 含 有多数 种子。 种子被 毛或仅 顶端具 被毛的 芒柱, 具 内胚乳 或无, 胚 直生。 有 3 属, 120 余种, 主产 欧洲、 地中海 地区以 及亚洲 地区。 多生于 荒漠、 干草 原及海 岸、 河 岸沙砾 地带。 我国有 3 属, 约 30 种。 云南有 2 属 4 种。 分属 检索表 1 (2) 雄蕊 4 一 5, 等长, 花丝 离生; 具 有分裂 花盘; 雌 蕊具短 花柱; 种 子顶端 的芒柱 自基部 有毛… 1 柽柳属 Tamarix 2 (1) 雄蕊 10, 不 等长, 花 丝基部 至中部 合生; 无 花盘; 雌蕊无 花柱; 种 子顶端 的芒柱 仅上部 有毛, 下 部光滑 2. 水 柏枝属 Myricaria 
260  云南 植物志  1. 柽柳属 Tamarix Linn. 落叶灌 木或小 乔木; 小枝 纤细, 圆 柱状。 叶鳞 片状, 互生, 无柄, 无 托叶。 花小, 白 色或淡 红色, 无 梗或具 短梗, 组成侧 生或顶 生的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花 两性, 稀 单性; 苞片 1 枚; 萼片 与花瓣 同数; 雄蕊 4 一 5 枚, 与 萼裂片 对生, 花丝 分离, 花药 心形, 2 室, 纵裂; 子房 上位, 1 室, 基部围 绕多少 分裂的 花盘; 花柱 2 — 4, 顶端 扩大, 胚珠 多数, 蒴 果圆 锥形, 室背三 瓣裂。 种子 多数, 细小, 顶 端芒柱 有毛。 约 50 种, 主 产欧洲 西部、 地中海 地区至 印度。 我国有 18 种, 全国各 地均有 分布。 云 南有 1 种。 - 1. 柽柳 (开宝 本草) 图版 67: 1-3 柽 (诗经 ), 垂丝柳 (本 草纲目 ), 观音柳 (植物 名实图 考), 西 河柳、 山川柳 (江 苏) Tamarix chinensis Lour. (1790); DC. (1828); Sieb. et Zucc. (1840); Hemsl. (1888); Schneid. (1909); Diels (1912); Rhed. (1915); 图鉴 (1972)*; B. R. Baum. (197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0); 中国 植物志 (1990). Tamarix juniperina Bunge (1833) , (1852) ; 新华本 草纲要 (1990) ; T. elegans Spach (1836). 落叶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5 — 7 米。 枝条紫 红色、 暗红 色或淡 棕色, 嫩枝 纤细, 下垂。 叶 钻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3 毫米, 先 端尖, 背面有 瘤状突 起物。 总状花 序组成 顶生圆 锥 花序; 甚 片线状 凿形, 基部 膨大。 花柄 纤细; 萼片 5, 狭长 卵形; 花瓣 5, 紫 红色, 通 常 卵状椭 圆形, 较 萼长, 果时 宿存; 花盘 10 或 5 裂, 紫 红色, 肉质; 雄蕊 5, 长于 花辦, 着生 于花盘 的裂片 之间; 子房圆 柱形, 柱头 3, 棒状。 蒴果长 3. 5 毫米。 花果期 6 — 10 月。 产 昆明、 双柏、 丽江; 生 于海拔 1 910 — 2 500 米的 山沟、 路旁。 华北 至长江 中下游 各省 区均有 分布。 嫩枝、 叶、 花可 入药, 有 解毒、 祛风 去湿之 功效, 也是优 良的固 沙及庭 园观赏 植物。 2. 水 柏枝属 Myricaria Desv. 落叶灌 木或亚 灌木; 老 枝暗红 色或黄 褐色。 单叶, 孅 片状, 互生, 无柄, 无 托叶。 花 两性, 粉 红色或 白色, 组 成顶生 或侧' 生的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具^ 片; 花具 短柄; 花 萼深 5 裂; 花瓣 5, 倒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雄蕊 10 枚, 不 等长, 花丝自 基部至 中部合 生, 花药 2 室; 子房 1 室, 无 花柱, 柱头微 3 裂。 蒴果 3 瓣裂; 种子 多数, 顶端 芒柱被 毛或 仅顶端 被毛, 下部 光滑, 无 胚乳。 , 约有 10 种, 主 产欧洲 和亚洲 地区。 我国有 7 — 8 种, 分布 在长江 南北各 地区。 云南 有 3 种。 
图版 67 1-3. 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 , 1. 花枝, 2. 叶 枝一段 (放大 ), 3. 雄蕊与 雌蕊; 4—10. 三 春 水柏枝 Myricaria paniculata P. Y. Zhang et Y. J. Zhang, 4. 花枝 一段, 5. 叶枝 (放大 ), 6. 花辯, 7. 雄蕊' J 雌兹, 8. 1 [片, 9. 蒴果, 10 种子。 (李锡 畴绘) 
262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4) 直立 灌木。 叶小, 长不过 4 毫米; 花小, 花瓣长 4 一 5 毫米。 2 (3) 花序 单生, 多生 于小枝 顶端, 长 3 — 15 厘米; 苞片顶 端为三 角状渐 尖至尾 状渐尖 1. 三春 水柏枝 M. paniculata 3 (2) 花 序数枚 簇生, 多侧 生于小 枝上, 短而 粗壮, 长 1.5 — 3 厘米, 果 时可达 8 厘米; 苞片 顶端通 常钝, 少 有锐尖 2. 三春柳 M. squamosa 4 (1) 甸匐 灌木。 叶片 较大, 长达 7 毫米, 宽达 1.8 毫米。 花大, 花辦长 5 — 10 毫米 3. 卧生 水柏枝 M. rosea 1. 三春 水柏枝 (植物 研究) 图版 67: 4-10 Myricaria paniculata P. Y. Zhang et Y. J. Zhang (1984), (1990);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 Myricaria germanica acut non Desv. (182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灌木, 高 1 一 3 米; 老 枝红掠 色或灰 褐色, 具 条纹。 叶小,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 一 4 毫米, 宽 0.5 — 1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纯。 花序 单生, 多生 于小枝 顶端, 偶 有多枚 集成 圆锥花 序而成 侧生, 长 4 一 12 厘米, 苞 片阔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突缩 成三角 状渐尖 至尾状 渐尖, 长 4 一 5 毫米; 萼片 5, 披 针状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略短于 花瓣, 具 膜质 边缘; 花瓣 5, 粉 红色,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花 丝从基 部往上 1/2 — 1/3 处 合生; 子房圆 锥状, 长 3 — 4 毫米, 柱头 头状。 蒴 果长约 8 毫米; 种子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约 1.2 毫米, 顶端芒 柱上部 被毛, 下部 光滑。 花果期 6 — 10 月。 产 文山、 洱源、 剑川、 维西、 丽江、 中甸、 德钦、 贡山; 生 于海拔 2 000 — 4 000 米 的山脚 沟边、 乱 石中。 幼枝 药用, 水煎 服可用 于麻疹 不透、 发热咳 嗽等。 2. 三春柳 (西 藏植 物志) 具蛾 水柏枝 (中 国植 物志) • Myricaria squamosa Desv. (1825); 图鉴 (1972)*; P. Y. Zhang et Y. J. Zhang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 Myricaria germanica (L. ) Desv. var. squamosa (Desv. ) Maxim. (1889); M. laxa acut. non W. W. Smith: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达 3 米; 老枝棕 褐色, 当 年枝掠 红色。 叶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1.5 — 5 毫米, 先 端钝或 圆形。 花序数 个簇生 (偶有 单生) 并侧 生于小 枝上; 往 往先叶 开放, 花期长 1. 5 — 3 厘米, 果期长 3 — 8 厘米; 苞片卵 状椭圆 形或圆 卵形, 具宽 而透明 的膜质 边缘, 长 4 一 5 毫米, 与萼片 等长, 先端 略钝, 少为 锐尖。 花 柄等长 或短于 萼片; 萼片窄 长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膜质 边缘; 花瓣粉 红色,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雄蕊 10 枚, 花丝 2/3 合生。 蒴果狭 圆形, 长 7 — 10 毫米。 花果期 5 — 8 月。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 000 — 3 400 米的 山坡、 路旁。 四川、 青海、 西藏有 分布。 阿 富汗、 伊朗、 俄 罗斯等 地也有 分布。 
山茶科  263  3. 卧生 水柏枝 (图鉴 ) Myricaria rosea W. W. Smith (1917); Hand. -Mazz. (1931); Hara (1971), (1972), (1975), (1979);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1972)*; P. Y. Zhang et Y. J. Zhang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Myricaria prostrata Hook. f. et Thorns, ex Benth. et Hook, f (1861) p. p. ; M. germanica Desv. var. prostrata (Benth. et Hook. f. ) Dyer (1874) p. p. ; Hara (1963), (1966). 甸匐 灌木; 老枝暗 紫色或 褐色, 当年枝 绿色。 叶长 圆状披 针形至 条状长 圆形, 长 4 一 12 毫米, 先端 锐尖或 钝尖。 花序 顶生, 粗 而短, 长约 3 厘米, 果 时长达 7 厘米; 苞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1 毫米, 宽达 3 毫米, 先 端尖, 具有窄 而透明 的膜质 边缘; 萼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6 毫米; 花 辦粉红 色至紫 红色, 倒 卵状长 圆形或 匙状长 圆形, 长 5 — 10 毫米; 雄蕊 10 枚, 花丝 1/2 合生。 蒴 果狭圆 锥状, 长 11 一 13 毫米。 种子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顶端具 被毛的 芒柱。 花果期 5 — 8 月。 产 丽江、 德钦; 生 于海拔 3 750 — 4 200 米的 山坡; 西藏有 分布。 108. 山茶科 Theaceae 乔木或 灌木, 常 绿或半 常绿。 单叶, 互生, 羽 状脉, 全 缘或有 银齿, 具柄, 无 托叶。 花两性 或雌雄 异株, 单 生或数 花簇生 叶腋, 有梗; 小甚片 2 至 多枚, 生于花 梗上, 宿存 或 脱落; 萼片 5 至 多枚, 宿存或 脱落; 或 无梗; 苞、 萼密集 排列, 自外向 内逐渐 增大; 花 瓣 5 至 多枚, 基部 连合, 稀 分离, 白色、 红色或 黄色; 雄蕊 多数, 排成 数轮, 稀为 4 一 5 枚, 花 丝分离 或外轮 花丝不 同程度 合生, 花药 2 室, 背部 或基部 着生, 侧向 纵裂; 子房 上位, 稀半 下位, 2 — 10 室, 胚 珠每室 2 至 多数, 垂生 或侧面 着生于 中轴胎 座上, 稀为基 底 着生, 花柱 分离或 连合, 柱头 与心皮 同数。 果为 蒴果、 闭果或 浆果, 中 轴粗壮 或多少 退化; 种子圆 球形、 半球 形或长 圆形, 压 扁或不 压扁, 无翅 或具膜 质翅, 胚乳少 或缺, 子 叶 肉质。 约 16 属 500 种, 广泛 分布于 全球的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尤以亚 洲最为 集中; 我国有 10 属 300 余种; 云南产 9 属 120 种。 山茶 科植物 有重要 的经济 价值。 茶组的 许多种 如茶和 普洱茶 Camellia sinensis et var. assamica 在 国际市 场上是 著名的 饮料, 原产 我国, 现世界 许多地 方广泛 栽种。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及该 属的许 多种类 的种子 含油量 很高, 供食用 及工业 原料, 是著 名的木 本油料 植物。 山茶属 和其他 几个属 具有大 而鲜艳 (红 色、 黄色和 白色) 的 花朵, 如山茶 Camellia japonica 和 滇山茶 C. reticulata 是国际 上著名 的观赏 花木。 此外, 木荷属 Schima 及 一些属 的乔木 种类, 其木 材供建 筑及造 船用。 分属 检索表 1 (10) 花 两性; 雄蕊 多数, 多轮, 花 药背部 着生, 卵形, 药隔不 伸出; 蒴果。 
264  云南 植物志  2 (3) 种子 球形或 半球形 1. 山茶属 Camellia 3 (2) 种子 压扁。 4 (5) 种 子无翅 2. 核 果茶属 Pyrenaria 5 (4) 种子 具翅。 . 6 (7) 中轴 发育, 粗大; 种 子先端 具长的 膜质翅 3. 大 头茶属 Gordonia 7 (6) 中 轴部分 退化; 种 子周边 具翅。 8 (9) 果圆 球形; 种子周 边具宽 膜质翅 4. 木荷属 Schima 9 (8) 果卵圆 锥形; 种 子周边 具狭翅 5. 紫荽属 Stewartia 10 (1) 花两性 或单性 异株; 雄蕊 1 一 2 轮, 花药 基着, 长 圆形, 药隔 伸出; 闭果或 紫果。 11 (16) 花 两性。 12 (15) 花大; 雄蕊 无毛; 闭果; 种 子有假 种皮。 13 (14) 子 房上位 6. 厚 皮香属 Ternstroemia 14 (13) 子房 半下位 7. 茶梨属 Aimeslea 15 (12) 花 较小; 雄蕊 被毛; 架果; 种子无 假种皮 8. 杨桐属 Adinandra 16 (11) 花单性 异株; 雄蕊 无毛; 浆果 9. 铃木属 Eurya 1. 山茶属 Camellia L.  常绿灌 木或小 乔木, 稀为 乔木。 单叶 互生, 通常 革质, 边 缘常具 银齿, 具柄。 花两 性, 腋 生或近 顶生, 单生或 2 — 3 朵 族生, 花大或 较小, 白色、 黄色或 红色; 有 花梗, 小 苞片 2 — 8 (-10) 枚 生于花 梗上, 宿存或 早落; 萼片 5 — 6, 覆瓦状 排列, 宿存, 或无花 梗, 小苞 片和萼 片密集 排列, 9 一 11 枚, 通 常花后 脱落, 有时半 宿存; 花瓣 5 — 12 枚 (栽 培重瓣 品种除 外), 内轮 4 一 5 枚 基部常 连合; 雄蕊 多数, 排列成 2 — 6 轮, 外轮花 丝不同 程度 合生, 并与花 瓣基部 贴生, 花药 背着, 侧向 纵裂; 子房 上位, 中轴 胎座, 3 — 5 室, 每 室 有胚珠 4 一 6, 花柱 离生, 3 — 5 条或 合生, 3 — 5 深裂或 浅裂。 蒴果球 形或扁 球形, 3 — 5 室或 1 一 2 室 发育, 中轴 粗壮, 宿存或 退化, 果皮厚 或薄; 种子球 形或半 球形, 不 压扁, 无翅, 胚大, 直, 无 胚乳。 约 120 余种, 分布 亚洲东 部和东 南部。 我国近 100 种, 分 布长江 以南, 云南有 39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4) 花 明显具 花梗, 小 巷片排 列于花 梗上; 萼 片果期 宿存。 2 (5) 花柱 离生。 3 (4) 花 黄色; 小苞片 5 — 6 枚; 雄蕊长 1.5 — 2 厘米, 花丝 线形; 无塾状 花盘; 花柱长 1.5 — 2 厘 米 1. 云南 金花茶 C. fascicularis 4 (3) 花 白色; 小蓖片 2 — 3 枚; 雄蕊长 4 毫米, 花丝 钻形, 压扁; 具埜状 花盘; 花 柱长约 1 毫米 2. 中越 短蕊茶 C. gilbertii 5 (2) 花柱 合生, 先端 3 — 5 裂。 6 (21) 子房 3 — 5 室; 果期均 发育, 中轴 宿存; 小複片 宿存或 早落。 7 (8) 花梗 纤细, 长 2.5 — 3.5 厘米; 小巷片 3, 宿存 3. 河口 长梗茶 C. hekouensis 
山茶科  265  8 (7) 花梗 粗壮, 长 5 — 10 毫米, 向上 增粗; 小苞片 2, 早落。 9 (14) 子房被 絨毛。 10 (11) 萼 片和花 港外面 密被微 柔毛; 子房 (3 —) 5 室; 果皮厚 5 — 8 毫米 4. 厚轴茶 C. crassicolumna 11 (10) 萼 片和花 辯外面 无毛; 果 皮薄, 厚 1 一 2 毫米。 12 (13) 子房 5 室 5. 大理茶 C. taliensis 13 (12) 子房 3 室 6. 茶 C. sinensis 14 (9) 子房 无毛。 15 (20) 子房 5 室。 16 (17) 幼枝、 叶柄 和叶背 沿中脉 皆被毛 7. 大菟茶 C. grandibracteata 17 (16) 幼枝、 叶柄和 叶背均 无毛。 18 (19) 果圆 球形, 果 皮厚约 5 毫米 8. 广西茶 C. kwangsiensls 19 (18) 果扁 球形, 果 皮薄, 厚 1 一 2 毫米 9. 大厂茶 C. tachangensis 20 (15) 子房 3 室; 果圆 球形, 果皮厚 4—5 毫米 10. 秃房茶 C. gymnagyna 21 (6) 子房 3 室; 果期仅 1 室 发育, 中轴 退化; 小巷片 宿存。 22 (27) 花丝 密被长 柔毛; 子 房和花 柱密被 绒毛或 柔毛。 23 (26) 幼 枝被短 柔毛; 叶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24 (25) 花梗 纤细, 长 7 — 10 毫米 11. 白毛^ 茶 C. Candida 25 (24) 花梗 较粗, 长 3—4 毫米 12. 长尾 毛蕊茶 C. caudata 26 (23) 幼枝被 开展长 柔毛; 叶基 圆形或 浅心形 13. 心叶 毛蕊茶 C. cordifolia 27 (22) 花丝 无毛, 稀 有毛; 子房和 花柱均 无毛。 28 (29) 幼枝 无毛; 小 巷片和 萼片卵 圆形, 外面 无毛; 花 丝无毛 14. 连蕊茶 C. cuspidate 29 (28) 幼 枝被短 柔毛、 短 硬毛或 开展长 柔毛。 30 (43) 幼枝 被短柔 毛或短 硬毛; 花丝 无毛。 31 (34) 幼 枝被短 硬毛; 外 轮花丝 仅基部 合生; 花柱 3 深裂, 达 长度的 1/3 — 1/2。 32 (33) 萼片具 宽膜质 边缘, 外面 无毛, 里 面被平 伏柔毛 15. 云南 连蕊茶 C. forrestii 33 (32) 萼片无 宽膜质 边缘, 外面被 柔毛, 里面密 被绒毛 16. 粗梗 连蕊茶 C. crassipes 34 (31) 幼 枝被短 柔毛; 外轮花 丝至少 1/2 合生 成管。 35 (36) 子房 (4 一) 5 室, 花柱 (4 一) 5 深裂, 达 长度的 1/3 — 1/2; 萼片外 面密被 柔毛, 里 面无毛 17. 五室 连蕊茶 C. stuartiana 36 (35) 子房 3 室, 花 柱先端 3 浅裂。 37 (42) 萼片 不合生 成杯状 (分离 或几分 离)。 38 (39) 萼片具 宽膜质 边缘, 外 面无毛 18. 川澳 连蕊茶 C. synaptica 39 (38) 萼片无 宽膜质 边缘, 外面 被毛。 40 (41) 叶稀 圆形; 萼片 三角状 卵形, 外 面先端 被柔毛 19. 贵州 连蕊茶 C. costei 41 (40) 叶披 针形; 萼片 圆形, 外面被 微柔毛 20. 窄叶连 15 茶 C. tsaii 42 (37) 花 粤下部 合生成 高杯状 21. 澳南 连蕊茶 C. cupiformis 43 (30) 幼枝被 开展长 柔毛; 花丝被 长柔毛 22. 屛边 连蕊茶 C. tsingpienensis 44 (1) 花 无梗; 小苞 片和蒡 片密集 排列, 自 外向内 增大。 45 (60) 小 苞片和 萼片半 宿存; 花柱 离生。 46 (59) 子房和 果表面 平滑或 粗糙, 但不 具瘤状 突起。 47 (58) 叶 长超过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266  云南 植物志  48 (51) 叶背无 腺点; 子房 无毛。 49 (50) 子房 5 室; 果皮红 棕色, 厚 7— 11 毫米 23. 猴子木 C. yunnanensis 50 (49) 子房 3 室; 果皮 褐色, 厚约 2 毫米 24. 蒙 自山茶 C. henryana 51 (48) 叶背有 腺点; 子房被 绒毛, 3 室。 52 (57) 外 轮花丝 仅基部 连合; 果皮 平滑或 微被。 53 (54) 叶先端 尾尖, 边缘具 尖锐细 据齿, 背面具 小瘤状 突起, 侧脉和 网脉黄 色或淡 紫色, 两面清 晰 25. 漢细 离蕊茶 C. wardii 54 (53) 叶先端 急尖或 渐尖, 边缘不 为尖锐 锯齿, 背面无 瘤突, 侧 脉和网 脉两面 突起。 55 (56) 幼枝 无毛; 叶 背具细 小黄色 腺点; 小 苞片和 萼片具 宽膜质 边缘, 两面 无毛; 果绿色 或淡黄 色, 果 皮表面 平滑, 厚约 1.5 毫米 26. 滇南 离蕊茶 C. pachyandra 56 (55) 幼枝被 柔毛; 叶 背具显 著褐色 腺点; 小苞 片和萼 片边缘 不为宽 膜质, 两面被 毛或至 少里面 被白色 纲毛; 果皮红 褐色, 表面具 詖纹, 厚约 5 毫米… 27. 斑叶 离蕊茶 C. szemaoensis  57 (52) 外 轮花丝 2/3 至 4/5 合 生成深 杯状; 果表面 毛被粘 结成斑 块状, 粗糙 28. 弥勒 植果茶 mileensis 58 (47) 叶小, 长 2. 5 — 3. 5 厘米, 先 端钝; 果 被毛, 粘 结成斑 块状, 粗糙 29. 小 接果茶 C. tenii 59 (46) 子 房和果 表面具 粗瘤状 突起, 5 室 30. 三江 痛果茶 C. pyxidiacea 60 (45) 小 苞片和 萼片与 花瓣同 时脱落 或稀半 宿存; 花 柱多少 合生。 61 (68) 花 白色, 花辯近 离生, 先端 凹入; 花丝近 离生; 花 柱通常 深裂。 62 (63) 花大, 径 6 — 8 (—12) 厘米; 子房 3 — 5 室; 果大, 径 4 一 7 厘米, 3 — 5 室, 果皮厚 5 — 10 毫米 31. 高州 油茶 C. gauchowensis 63 (62) 花 中等大 或小, 径 1. 5—5 厘米; 子房 3 室; 果径 1. 5—3. 5 厘米, 1 一 3 室, 果皮厚 1 一 3 毫 米。 64 (67) 叶 表面侧 脉和网 脉多少 突起; 花中 等大, 径 3 — 5 厘米; 雄蕊长 1 一 1. 5 厘米; 花 柱长约 1 厘 米。 65 (66) 叶厚 革质, 倒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9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小苞 片和萼  片外面 被黄色 绒毛; 果径 2 — 3. 5 厘米, 果皮厚 3 — 5 毫米 32. 油茶 C. oleifera 66 (65) 叶薄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3. 5 — 6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 端钝; 小苞 片和萼 片外面 近先端 被白色 柔毛; 果径 1.5 — 2 厘米, 果 皮厚约 1.5 毫米 33. 茶梅 C. sasanqua 67 (64) 叶表 面侧脉 和网脉 凹陷; 花小, 径 1 一 2 厘米; 雄蕊长 6 — 10 毫米; 花柱长 8 — 10 毫米 34. 落 辦油茶 C. kissi 68 (61) 花大多 红色, 花 辦基部 连合, 先端 圆形; 外 轮花丝 连合成 短管; 花 柱先端 3 (— 5) 浅裂。 69 (70) 子房 无毛; 萼 片果期 半宿存 35. 山茶 C. japonica 70 (69) 子房被 绒毛; 小甚片 和萼片 脱落。 71 (72) 花丝被 白色长 柔毛; 侧脉在 叶表面 极凹陷 36. 毛 31 山茶 C. mairei 72 (71) 花丝 无毛; 叶 表面侧 脉不为 上述。  73 (76) 小甚片 和萼片 膜质, 外 面无毛 或上部 被白色 柔毛; 叶表面 侧脉和 网脉不 突起。 74 (75) 叶硬 革质, 长 圆形, 长 3 — 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纯, 边缘具 细锯齿 37. 怒 江山茶 C. saluenensis 75 (74) 叶薄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6. 5-10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或 尾尖, 边缘 具尖锐 细银齿 38. 西 南山茶 C. pitardii 76 (73) 小苞片 和蔡片 革质, 外面密 被黄色 绒毛; 叶 阔摘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8 — 12 厘米, 宽 3 — 6 厘 
山茶科  267  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边 缘具细 裙齿, 侧脉 和网脉 在表面 略凹陷 39. 澳山茶 C. reticulata 1. 云南 金花茶 (云 南树木 图志) 云 南显脉 金花茶 (云南 植物研 究), 簇蕊 金花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fascicularis H. T. Chang (1991); C. X. Ye et Z. R. Xu (1992), (1993); T. L. Ming et W. J. Zhang (1993). C. euphlebia Sealy var. yunnanensis C. J. Wang et G. S. Fan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5 — 6 米; 幼枝圆 柱形, 粗壮, 紫 红色, 无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叶薄 革质, 椭 圆形、 倒卵 状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0 — 19. 5 厘米, 宽 5 — 9. 5 厘米, 先端 急缩短 尾尖, 尾长约 1 厘米, 基部楔 形至阔 楔形, 边缘疏 生波状 浅齿, 叶面深 绿色, 几无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散生 褐色细 腺点,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表面 略突, 背面 隆起, 侧 脉 8 — 10 对, 表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网脉两 面不显 或背面 略突;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无 毛。 花单生 叶腋, 鲜 黄色, 径 3. 5 — 4. 5 厘米, 花 梗长约 5 毫米, 无毛, 向上 增粗; 小甚 片 5 — 6 枚, 不遮盖 花梗, 革质, 卵 形或半 圆形, 长 1.5 — 4 毫米, 绿色, 外面无 毛或近 无毛, 里面被 白色细 绢毛, 边缘具 捷毛, 宿存; 萼片 革质,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外面无 毛或近 无毛, 里面被 白色细 娟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瓣 7 — 8, 外面 2 — 3 片 较小, 阔 椭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1.3 — 1.5 厘米, 宽 1.2 — 1.3 厘米, 其余 5 片 椭圆形 或长圆 状椭圆 形, 长 2 — 3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基部稍 连合; 雄蕊 多数, 长 1.5 — 2 厘米, 无毛, 花丝 基部 连合, 与花辦 贴生; 子房卵 球形, 长约 2. 5 毫米, 无毛, 3 室, 花柱 3, 离生, 长 1. 5 — 2 厘米。 蒴 果圆球 形或扁 球形, 果 皮厚, 木质, 厚 4 一 8 毫米, (2 —) 3 室, 每 室种子 2 颗; 种 子密被 棕色长 柔毛。 花期 12 — 1 月 , 果 期次年 9 一 10 月 。 产 个旧、 河口、 马关; 生 于海拔 360 — 1 000 米 的沟谷 或山坡 热带雨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 河口。 2. 中越 短蕊茶 (新拟 ) 越北 短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gilbertii (A. Chev. ) Sealy (1958)* ;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Thea gilbertii A. Chev. (1919); Gagenep. (1943). 灌木, 高约 2 米; 幼枝 纤细, 紫色, 疏 生微柔 毛或近 无毛, 一年 生枝黄 褐色。 叶薄 革质, 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7 — 13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或 急缩短 尾尖, 具钝 尖头, 基部 楔形, 边缘 具波状 圆齿, 叶面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沿中脉 疏生柔 毛或变 无毛, 侧脉 7 — 9 对, 边缘内 呈拱形 连接, 中脉和 侧脉在 表面极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5 — 8 毫米, 紫 红色, 疏生 柔毛。 花单生 叶腋, 白色; 花梗长 4 一 5 毫米, 无毛; 小 苞片 2 — 3, 生于 花梗中 上部, 卵 形或半 圆形, 长 0.5 — 1 毫米, 无毛, 宿存; 萼片 5 — 6, 薄 革质, 阔 卵形, 长 2 — 3 毫米, 宽 3 — 4 毫米, 绿色, 无毛, 宿存; 花瓣 5 — 6, 阔椭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宽 5. 5 — 7 毫米, 先端 圆形; 雄蕊约 20 枚, 长约 4 毫米, 无 毛, 花 丝多少 压扁, 呈 钻形, 下部 不整齐 连合, 长 1.5 — 2 毫米, 与花 辩基部 贴生; 子房 
268  云南 植物志  卵 球形, 长约 2 毫米, 无毛, 3 室, 每室 2 胚珠, 花柱 3, 离生, 长约 1 毫米, 子 房基部 为短 圆柱状 的花盘 所托, 长约 1 毫米。 果 未见。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90 — 170 米的 林缘灌 丛中。 分布越 南北部 (老 街至富 寿一带 )。 我 国新 记录。 3. 河口 长梗茶 (新拟 ) 图版 68: 1-3 河口超 长柄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Camellia hekouensis C. J. Wang et G. S. Fan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4. 5 米; 幼枝 无毛, 绿色, 一年 生枝紫 褐色。 叶薄 革质, 长圆 形 或狭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6 — 25 厘米, 宽 3. 5 — 7 厘米, 先端 急缩尾 尖或长 尾尖, 基部 阔楔 形或近 圆形, 边缘具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变淡 棕色, 两 面 无毛, 侧脉 13 — 18 对, 中 脉和侧 脉两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略突或 不显; 叶柄长 6 — 10 毫 米, 无毛。 花 单生或 2 — 3 朵簇生 叶腋, 白色; 花梗 纤细, 长 2. 5 — 3. 5 厘米, 无毛; 小 苞片 3, 生于 花梗近 中部, 卵形, 长约 1 毫米, 无毛, 宿存; 萼片 5,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3 — 5 毫米, 两面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瓣 6 — 7, 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7 — 10 毫米, 宽约 7 毫米, 无毛, 基部近 离生; 雄 蕊长约 7 毫米, 无毛, 外 轮花丝 基部略 连合, 长约 1 毫米; 子房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密被 淡黄色 绒毛, 3 室, 花 柱长约 5 毫米, 3 深裂达 近 基部, 无毛或 基部略 被毛。 果 未见。 花期 11 一 12 月。 产河口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350 — 410 米的 沟谷雨 林中。 4. 厚轴茶 (中 山大 学报) 级 叶茶、 圆 基茶、 老 黑茶、 马 关茶、 哈 尼茶、 紫果茶 (中 山大 学报, 茶叶 科学) Camellia crassicolumna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Ming (1992). Camellia craspula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C. atrothea H. T. Chang et Wang (1984) ; C. rotund ata H. T. Chang et F. L. Yu (1984) ; C. makuanica H. T. Chang et Y. J. Tan ( "Tang") (1984); C. haaniensis H. T. Chang F. L. Yu (1984); C. purpurea H. T. Chang et B. H. Chen (1984); Ming (1992), syn. nov. 4a. 厚轴茶 图版 69: 1—4 var. classicolumna 小 乔木至 乔木, 高 5 — 15 米; 幼枝 被灰色 柔毛, 一年 生枝黄 棕色, 无毛; 顶 芽被灰 色 柔毛。 叶 革质, 椭 圆形、 长圆 状椭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0-13 (-17) 厘 米, 宽 (2 —) 4 一 6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尾尖,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稀近 圆形, 边 缘具粗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幼时沿 中脉被 柔毛, 后变 无毛, 侧脉 8 — 10 对, 纤细, 中 脉和侧 脉两巧 突起; 叶柄长 5 — 10 毫米, 疏生柔 毛或变 无毛。 花单生 或 2 — 3 朵族生 叶腋, 白色, 径 4 一 5.5 厘米; 花梗长 5 — 10 毫米, 向上 增粗, 被短 柔毛; 小苞片 2, 早落; 萼片 5, 卵 圆形, 长 5 — 8 毫米。 先端 圆形, 边缘 膜质, 外面被 灰色平 伏微 柔毛, 里 面被细 娟毛; 花瓣 9 一 12, 外 轮花瓣 革质, 萼 片状, 卵 圆形, 长约 1. 5 厘米, 
图版 68 1—3. 河口 长梗茶 Camellia hekouensis C. J. Wang et G. S. Fan, 1. 花枝, 2. 花辯和 雄兹, 3. 雌蕊, 4一8. 三江 瘤果茶 Camellia pyxidiacea Z. R. Xu et al. , 4. 花枝' 5. 雌蕊' 6. 花瓣' 7. 果, 8. 种子。 (肖 溶绘) 
270  云南 植物志  内轮 花瓣倒 卵形, 长 2 — 2. 5 厘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或两面 多少被 灰色微 柔毛; 雄蕊 长约' 1.5 厘米, 外轮花 丝基部 合生, 长约 5 毫米, 与花 辦基部 贴生; 子房 球形, 密被 绒毛, 径 约 2 毫米, (3 —) 5 室, 花 柱长约 2 厘米, 密被 绒毛, 先端 (3 —) 5 裂, 长约 5 毫米。 蒴 果 圆球形 , 径 5 — 6 厘米 , (3 —) 4-5 室 , 果皮厚 5 — 8 毫米 ; 种子 近球形 , 径 1—1. 5 厘 米, 棕色, 无毛。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9 一 10 月。 产 红河、 元阳、 金平、 屏边、 马关、 麻 栗坡、 西畴、 广南; 生 于海拔 (1 300 —) 1 800- 3 3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 模式标 本采自 西畴。 作 者观察 模式产 地西畴 和屏边 新近获 得的大 量标本 发现, 该种 子房室 和花柱 先端深 裂均以 5 基数 为主, 但 也存在 4 或 3 的少数 变异, 甚 至在同 一标本 上均可 见到, 从而将 紫果茶 C. purpurea Chang et Chen 也作了 进一步 归并。 4b. 光募 厚轴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多辦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var. multiplex (H. T. Chang et Tan) Ming (1992). Camellia multiplex H. T. Chang et Y. J. Tan (1984). 与原 变种的 区别是 幼枝、 花梗 和萼片 外面均 无毛。 产文山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1 900 — 2 0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5. 大理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图版 70: 1-3 滇 缅茶、 五 柱茶、 五苞茶 (中山 大学学 报), 昌宁茶 (云南 植物研 究), 感通茶 (大 理) Camellia taliensis (W. W. Smith) Melchior in Engl. (1925) ; Sealy in Curtis *s (1948)*, (1958)*;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Ming (1992). Thea taliensis W. W. Smith (1917); Nakai (1940); Polyspora yunnanensis Hu (1938) ; Gordonia yunnanensis (Hu) Li (1944) ; Camellia irraxvadiensis Barua (1956); Sealy (1958)* ;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C. pentastyla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C. quinquebracteata H. T. Chang et C. X. Ye (1987) * ; C. changningensis F. C. Zhang , W. R. Ding et Y. Huang (1990) " .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8 米; 幼枝 无毛, 褐色, 一年 生枝淡 棕色; 顶芽 有稀疏 柔毛或 近 无毛, 芽鳞 边缘具 睫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8. 5 — 15 厘米, 宽 3 — 5. 5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具纯 尖头,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边缘 疏生锯 齿或波 状 圆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淡 黄色, 两面 突起, 侧脉 7 — 8 对, 纤细, 两面 略突; 叶柄长 5 — 10 毫米, 无毛。 花 单生或 2 — 3 (-5) 朵 簇生叶 腋, 白色, 径约 5 厘米; 花 梗长约 1 厘米, 向上 增粗, 无毛; 小苞片 2 — 3 (— 4), 早落; 萼片 5, 革质, 卵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外面 无毛, 里 面被细 絹毛, 边缘具 
图版 69 1 一 4. 厚轴茶 Camellia crassicolumna H. T. Chang var. crassicolumna , 1. 花枝, 2. 雌蕊, 3. 果 爿, 4. 种子, 5—8. 大厂茶 C. tachangensis F. C. Zhang var. tachangensis , 5. 花枝, 6. 雌蕊, 7. 果; H, 8. 种子。 (肖 溶绘) 
272  云南 植物志  睫毛, 宿存; 花辦 7 — 11 枚, 倒卵形 或阔椭 圆形, 长 1.5 — 3. 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 端 圆形, 内轮花 瓣基部 连合; 雄 蕊长约 2 厘米, 外轮花 丝下部 1/3 合生; 子房扁 球形, 密 被 絨毛, 5 室, 花 柱长约 2 厘米, 无 毛或近 基部被 绒毛, 先端 5 浅裂或 5 深裂。 蒴 果扁球 形, 径约 5 厘米, 高约 3 厘米, 5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果 皮薄, 厚 1.5 — 2 毫米; 种子 半 球形, 长 1.5 — 1.8 厘米, 褐色, 无毛。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9 一 10 月。 产 瑞丽、 潞西、 龙陵、 梁河、 昌宁、 镇康、 永德、 凤庆、 景东、 大理、 漾漠、 元江; 生 于海拔 1 300 — 2 400 (一 2 700) 米的 林下或 沟谷灌 丛中。 缅甸 北部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 大理。 6. 茶 (唐 本草) 榻、 若、 荼、 條 (尔 雅、 图经本 草), 蔆、 荈 (茶经 ), 长 叶茶、 高树茶 (中山 大学学 报), 龙陵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Camellia sinensis (L. ) O. Kuntze (1887), in obs. , (1888), errore C. chinensis; Burkill (1935); Hume (1946)* , (1955), ed. ; Sealy (1950), (1958)* ; 图鉴 (1972)* ;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 南树木 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Ming (1992); 浙江 植物志 (1993)'. Thea sinensis L. (1753) ; O. Kuntze (1891) ;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5); Hand. -Mazz. (1931); 陈嵘 (1937)*; Ohwi (1953); 海南 植物志 (1964)*; Th, bohea L. (1762) ; Th. viridis L. (1762) ; Th. cochinchinensis Lour (1790); Th. cantonensis Lour. (1790) ; Th. oleosa Lour. (1790) ; Th. chinensis Sims in Curtis 's (1807) " ; Camellia thea Link (1822) ; C. sinensis (L. ) O. Kuntze var. sinensis form, macrophylla (Sieb. ) Kitamura (1950); Sealy (1958) ; C. sinensis var. sinensis form, parvifolia (Miq. ) Sealy (1958)*; C. xvaldenae S. Y. Hu (1977); C. arborescens H. T. Chang , F. L. Yu et Wang (1984), nom. nud. ; H. T. Chang et F. L. Yu (1990), descr. ; C. longlingensis F. C. Zhang , G. B. Chen et N. D. Tang (1990)'. 6a. 茶 (原 变种) 图版 70: 4—6 var. sinensis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一 5 (— 9) 米; 幼枝紫 褐色, 被灰色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黄 褐色; 顶芽密 被白色 绢毛。 叶 革质, 摘 圆形、 长圆 状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5 — 9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 楔形, 边 缘具细 鋸齿,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幼时 被平伏 柔毛, 后变 无毛, 侧脉 7 — 9 对, 中 脉和侧 脉两面 突起; 叶柄长 4 一 7 毫 米, 被柔 毛或变 无毛。 花 单生和 2 — 3 朵簇生 叶腋, 白色, 径 2. 5 — 3. 5 厘米; 花梗长 6 — 10 毫米, 向上 增粗, 无毛; 小複片 2, 生 于花梗 中部, 卵形, 长约 2 毫米, 早落; 萼片 5, 不 等大, 阔 卵形, 长 3 — 5 毫米, 外面 无毛, 里 面被细 絹毛。 边缘具 捷毛, 宿存; 花 瓣 7 — 8, 阔倒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略 连合; 雄蕊 多数, 长 8 — 13 毫米, 无毛, 外轮花 丝基部 合生, 长 1 一 2 毫米; 子房 球形, 密被白 色 线毛, 3 室, 花 柱长约 1 厘米, 无毛 或基部 被毛, 先端 3 裂, 长 2 — 4 毫米。 葫果扁 3 
山茶科  273  球 形或双 球形, 褐色, 宽 2 — 3 厘米, 高 1 一 1.5 厘米, (2 —) 3 室, 每室 有种子 1 颗, 果 皮薄, 厚约 1 毫米; 种子 球形, 径 1 一 1.4 厘米, 灰 褐色, 无毛。 花期 10 — 12 月, 果 期次年 8 — 10 月。 产云南 全省; 生 于海拔 (130 —) 1 300-2 100 米的 阔叶林 下或灌 丛中。 长江 以南各 省区均 有自然 分布, 并广为 栽培。 分布 日本、 中 南半岛 北部、 印度 等地。 茶 叶是世 界著名 饮料, 又可 入药。 我 国是世 界上最 早利用 和生产 茶叶的 国家, 无论 在品种 选育、 栽培 技术、 生产 和加工 工艺等 方面积 累极为 丰富的 经验, 为 世界茶 文化和 人 类文明 作出了 光辉的 贡献。 6b. 普洱茶 (海 南志) (变种 ) * 多 脉茶、 苦茶、 多萼茶 (茶叶 科学、 中山大 学学报 ), 大叶茶 (龙 陵、 耿马、 元江 ), 妈蚊茶 (绿春 )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 (1950); Sealy (1958)* ; Hara (1966) ; 图鉴 (1972), inobs. ; Whitmore in Hara et al. (1979);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Ming (1992). Thea assamica Masters (1844) ; 海南 植物志 (1964) * ; Camellia theifera Griff. (1854) * ; Dyer in Hook. f. (1874) ; Thea viridis L. var. assamica (Masters) Choisy (1855) ; Th. chinensis Sims var. assamica (Masters) Pierre (1887) ; Camellia assamica (Masters) H. T. Chang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C. polyneura H. T. Chang et Y. J. Tan (1984); C, multisepala H. T. Chang et Y. J. Tan (1984); C. sinensis var. kucha H. T. Chang et Wang (1984) ; C. assamica (Masters) H. T. Chang var. kucha H. T. Chang, Wang et Chen (1984), nom. nud. 这 一变种 通常为 乔木, 叶片 宽大, 先端 渐尖, 背面沿 中脉被 柔毛, 子 房先端 无毛, 与 原 变种易 区分。 产 河口、 金平、 元阳、 绿春、 元江、 思茅、 勐腊、 景洪、 勐海、 澜沧、 耿马、 双江、 临沧、 景东、 凤庆、 龙陵、 潞西; 生 于海拔 100 — 1 5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贵州、 广西、 广东 和海南 也有。 分布 越南、 老挝、 泰国 和缅甸 北部。 6C. 德宏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变种 ) 勐 腊茶、 拟 细萼茶 (茶叶 科学) var. dehungensis (H. T. Chang et B. H. Chen) Ming (1992). Camellia dehungensis H. T. Chang et B. H. Chen (1984) ; C. manglaensis H. T. Chang , Y. J. Tan et P. S. Wang (1984)*, nom. nud. ; O. parvisepaloides H. T. Chang et Wang (1984). 该变 种叶片 宽大, 先端 渐尖, 与 普洱茶 相似, 但子房 无毛或 基部被 柔毛而 不同。 产 勐腊、 景洪、 勐海、 昌宁、 潞西、 瑞丽、 陇川; 生 于海拔 1 000 — 1 600 (—2 000) 米的林 下或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图版 70 smith) Melch C. sinensis (L. ) O. Kuntze var. sinensis, 4. 花枝, 5. 叶背 放大, 6. 雌蕊。 (肖 溶绘)  1—3. 大理茶 Camellia taliensis (W. W. Smith) Melchior, 1. 花枝, 2. 雌蕊, 3. 果 i 4—6. 茶 
山茶科  275  6d. 白毛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变种 ) 细 萼茶、 狭叶茶 (中山 大学学 报), 元江茶 (茶 叶科学 ), 底圩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pubilimba H. T. Chang (1981),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Ming (1992). Camellia parvisepala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C. angustifoli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C. yankiangcha H. T. Chang, H. S. Wang et B. H. Chen (1984), nom. nud. ; C. dishiensis F. C. Zhang , X. Y. Chen et G. B. Chen (1990)*. 与 原变种 之主要 区别在 于萼片 外面被 柔毛。 产 广南、 西畴、 麻 栗坡、 河口、 屏边、 元江; 生于 800 — 1 500 米的阔 叶林下 或林缘 灌 丛中。 广西、 广 东西部 和海南 也有。 7. 大苞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grandibracteata H. T. Chang et F. L. Yu (1984) ; Ming (1992). 乔木, 高 6 — 12 米; 幼枝 被灰色 柔毛, 灰 棕色,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顶 芽密被 白色销 毛。 叶薄 革质, 摘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0 — 14 厘米, 宽 4 一 5.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短 渐尖, 基部楔 形至阔 模形, 边缘具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沿 中脉上 被 柔毛, 其余有 稀疏柔 毛或变 无毛,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 突起, 侧脉 8 — 10 对, 叶面清 晰或 略突, 背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5 毫米, 背面被 柔毛。 花单生 叶腋, 白色, 径 4 一 5 厘米; 花梗长 6 — 7 毫米, 向上 增粗, 被 柔毛;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4 毫米, 花 期多少 存在; 萼 片 5,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外面 无毛, 里 面被细 销毛, 宿存; 花瓣 7 — 9, 倒卵 圆形, 长 2 — 2. 5 厘米;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无毛; 子房 球形, 无毛, 5 室, 花 柱长约 1.5 厘米, 先 端 5 裂。 蒴果扁 球形, 径 3 — 4 厘米, 高约 2 厘米, 5 室, 每 室种子 1 颗, 果 皮薄, 厚 1 一 2 毫米; 种子 球形, 径约 1 厘米, 掠色, 无毛。 花期 11 月, 果 期次年 9 月。 产云县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750 — 1 805 米的村 寨边。 8. 广西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kwangsiensis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Ming (1992). 8a. 广西茶 (原 变种) var. kwangsiensis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4. 5 米; 幼枝 被灰色 柔毛, 一 年生枝 无毛, 淡 掠色; 顶 芽密被 灰色 柔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8 — 12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短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边缘具 鋸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疏生柔 毛或变 无毛, 干后 常变灰 褐色或 棕色, 侧脉 9 一 11 对, 中 脉和侧 脉两面 突起; 叶柄长 5 — 8 毫米, 无毛。 花 单生或 2 朵族 生上部 叶腋, 白色; 花梗长 7 — 10 毫米, 向上 增粗, 无毛; 小苞片 2, 早落; 萼片 5, 革质, 卵 圆形, 长 8 — 10 毫米, 外面 无毛, 里面被 灰色细 絹毛, 边缘 膜质, 无毛, 宿存; 花瓣 8 — 10, 阔倒 卵形, 长 2 — 2. 5 厘米, 先端 圆形, 内 轮花辩 
276  云南 植物志  基部略 连合, 无毛; 雄蕊长 1.5 — 1.8 厘米, 外轮花 丝下部 1/3 合生; 子房 球形, 无毛, 5 室, 花 柱长约 1.8 厘米, 上部 5 深裂, 长约 6 毫米, 无毛。 蒴果圆 球形, 径约 4 厘米, 5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果 皮厚约 5 毫米; 种子半 球形, 长约 1.5 厘米, 无毛, 黄 棕色。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文山、 西畴; 生 于海拔 1 500 — 1 900 米 的阔叶 林中。 广 西西部 也有。 8b. 毛萼 广西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广南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var. kwangnanica (H. T. Chang et B. H. Chen) Ming (1992). Camellia kwangnanica H. T. Chang et B. H. Chen (1984). 与原变 种之不 同在于 这一变 种萼片 和花瓣 外面被 粉状微 柔毛。 花、 果 期同原 变种。 产广南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580 — 1 85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9. 大厂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五 室茶、 四球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tachangensis F. C. Zhang (1980)* ; H. T. Chang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Ming (1992). 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C, tetracocca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9a. 大厂茶 (原 变种) 图版 69: 5—8 var. tachangensis 乔木, 高 10 — 15 米; 幼枝 无毛, 一年 生枝黄 褐色; 顶芽无 毛或近 无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宽 3. 5 — 6 (— 8) 厘米, 先端急 尖或尾 状 渐尖, 基部楔 形至阔 楔形, 边 缘具锯 齿或细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7 — 9 对, 中 脉和侧 脉两面 突起; 叶抦长 5 — 8 毫米, 无毛。 花 单生或 2 — 3 朵簇生 叶腋, 花 白色, 径 5 — 6 厘米; 花 梗长约 1 厘米, 向上 增粗, 无毛; 小苞片 2, 早 落; 萼片 5 — 6,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5 — 6 毫米, 革质, 外面 绿色, 无毛, 里 面被细 绢毛, 宿存; 花瓣 10 — 13 枚, 阔倒 卵形, 长 2 — 3 厘米, 先端 圆形, 内 轮花瓣 基部略 连合;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外轮花 丝基部 连合, 长约 3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径约 1.5 毫米, 无毛, 5 (一 4) 室, 花 柱长约 1.5 厘米, 先端 5 (— 4) 裂, 长 3 — 5 毫米。 蒴果扁 球形, 径 3 — 5 厘米, 高 2 — 3 厘米, 5 (— 4) 室, 果 皮薄, 厚 1 一 2 毫米; 种子半 球形, 长 1 一 1.5 厘 米, 淡 褐色, 无毛。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9 一 10 月。 产 富源、 师宗; 生 于海拔 1 500 — 2 04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贵 州西部 和广西 西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师宗。 9b. 疏齿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变种 ) 假秃 房茶、 南 川茶、 缙 云山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茶叶科 学), 疏齿 秃房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remotiserrata (H. T. Chang , H. S. Wang et P. S. Wang) Ming , comb. nov. 
山茶科  277  Camellia remotiserrata H. T. Chang , F. L. Yu et P. S. Wang in Jour. Thea Sci. 4 (1): 20, fig. 3. (1984)* , nom. nud. ; H. T. Chang et H. S. Wang et P. S. Wang (1990), descr. ; C. gymnogynoides H. T. Chang, F. L. Yu et P. S. Wang (1984)*, nom. nud. ; H. T. Chang, B. H. Chen (1990) , descr. , syn. no v. ; C. nanchuanica H. T. Chang et J, H. Xiong (1990), syn. nov. ; C. jinyunshanica H. T. Chang et J. H. Xiong (1990) , syn. nov. ; C. gymnogyna var. remotiserrata (Chang et H. S. Wang et P. H. Wang) Ming (1992). 与 原变种 之区别 是叶片 宽大, 常 多阔椭 圆形, 疏生钝 锯齿, 顶 芽明显 被毛。 经对云 南 东北部 的进一 步采集 观察, 虽 然子房 室存在 5 — 4 一 3 的 变化, 但 以子房 5 室为 主要特 征, 且 果为扁 球形, 果皮 较薄, 明显更 接近于 大厂茶 C. tachangensis Zhang, 故 作重新 订正。 产 威信、 大关、 盐津、 绥江; 生 于海拔 1 000 — 1 350 米的 阔叶林 或杉木 林中。 贵州 北部 (赤水 一带) 和四川 东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威信。 10. 禿房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禿山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gymnogyna H. T. Chang (1981), (1984);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Ming (1992). Camellia glaberrim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10 米; 幼枝 无毛, 紫 褐色, 一 年枝淡 棕色; 顶 芽被灰 黄色柔 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4 一 6. 5 厘米, 先端尾 尖或短 尾尖, 基部楔 形至阔 楔形, 边缘具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无光泽 或略具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9 一 11 对, 在表 面通常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7 — 12 毫米, 无 毛。 花 单生或 2 朵簇生 叶腋, 白色; 花梗长 9 一 13 毫米, 无毛, 向上 增粗; 小苞片 2, 早 落; 萼片 5, 革质, 卵 圆形, 长 6 — 8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无毛, 里面密 被淡黄 色细絹 毛, 宿存; 花瓣 6 — 8, 倒 卵形, 长》、 2. 5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略 连合; 雄 蕊长约 1.5 厘 米, 外轮花 丝基部 合生, 长约 3 毫米; 子房 球形, 无毛, 径约 2 毫米, 3 室, 花 柱长约 2 厘米, 上部 3 深裂, 长 5 — 6 毫米。 蒴果 球形, 径 5 — 8 厘米, 3 室, 每室具 2 种子, 果皮 厚 4 一 5 毫米; 种子 栗色, 半 球形, 长、 宽约 2 厘米, 无毛。 花期 1 一 2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河口、 屏边、 西畴; 生 于海拔 1 000 — 1 6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广西、 贵 州东南 部 和广东 西南部 也有。 11. 白 毛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Candid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一 5 米; 幼枝被 黄色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叶薄 纸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辦 针形, 长 10 — 12. 5 厘米, 宽 2. 5 — 3. 8 厘米, 先端尾 尖或长 尾尖, 基部宽 
278  云南 植物志  楔形, 边缘具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幼时 疏生平 伏 柔毛, 成 叶沿中 脉多少 被毛, 侧脉 7 — 8 对, 纤细, 两面 略突; 叶柄长 3 — 5 毫米, 被 短 柔毛。 花 白色, 花梗长 7 — 10 毫米; 小苞片 5 — 6, 阔 卵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先 端尖, 外面 中部多 少被微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萼浅 杯状, 高 3 — 3. 5 毫米, 萼片 宽卵形 或近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外面中 部被微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里面 无毛, 宿存; 花冠长 1 一 1.3 厘米, 基部略 连合, 长约 2 毫米, 花 瓣阔椭 圆形, 长 8—11 毫米, 宽 6 — 8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雄蕊长 8 — 9 毫米, 外轮花 丝下半 部合生 成管, 无毛, 上部 分离花 丝密被 长 柔毛; 雌 蕊长约 1 厘米, 子房 和花柱 密被长 柔毛, 花 柱先端 3 浅裂。 蒴果 球形, 径 1. 5 — 2 厘米, 先端 凸尖, 果 皮薄, 厚约 1 毫米, 1 室, 果 梗长达 1. 5 厘米。 花期 2- -3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麻栗坡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000 - 1 500 米的 林下。 本 种相似 于长尾 毛蕊茶 (C. caudata Wall.), 其主 要区别 是本种 具纤细 而长的 花梗, 小苞片 较多。 12. 长尾 毛蕊茶 (图鉴 补编) 图版 71: 1 — 3 三花连 蕊茶、 超尖连 蕊茶、 膜叶连 蕊茶、 香港 毛蕊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尾 叶山茶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Camellia caudata Wall. (1829), (1823); Griff. (1854)* ; Dyer in Hook. f. (1874); Kurz. (1877); Coh. Stuart (1916); Kanehira (1936)* ; 陈嵘 (1937); H. Keng (1950); Sealy (1958)*; Li (1963), (1976); 图鉴 (1972)'; H. T. Chang (1981)"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artholomew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福建 植物志 (1987)';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东植 物志 (1991) * , excl. syn. C. gracilis Hemsl. Camellia axillaris Griff. (1847) ; C. assimilis Champ, ex Benth in Hook. (1851); Champ. (1853); Choisy (1855); Seemann (1857)* ; Benth. (1861); Dunn et Tutcher (1912) ; Coh. Stuart(1916);Sealy(1958) * ; H. T. Chang(1981)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etB. Bartholomew ( 1 984) ; 广西 植物志 ( 1 991 ); 广东 植物志 ( 1 992) ,syn. nov . ; Theacaudata ( Wall . ) Seemann (1859); Pierre . (1887) * ; Szyszyl. inEngler (1889) ; Hayata (19 31); Gagnep . ( 1 943 ) ; Th. assimilis ( Champ . ) Seemann ( 1 85 9 ) ; Pierre ( 1887) ; Szyszyl . (1889) ; Kochs inEngler (1900) ;Q2me〃za^"ii;ieM5"Sasaki(19 3】 ) ; Th. buisanensis ( Sasaki ) Mete . ( 19 3 3) ; Camelliastrum caudata ( Wall . ) Nakai (1940) ; C . buisanensis ( Sasaki ) Nakai ( 1 9 4 0) ; Camellia triantha H . T . Chang (1981) ; H. T . Chang et B . Bartholomew ( 1 984 ) ;广西 植物志 (1991) , syn . nov . ; C. percuspidata H. T. Chang (1981); H.T. Chang et B . Bartholomew (1984) , quoad type , syn. nov . ; C . membranacea H.T. Chang (1981) ;H.T. Chang et B . Bartholomew ( 1 984) , syn . nov. 灌木或 小乔木 ,高 2 — 8 米; 幼枝被 短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麦杆 黄色。 叶纸质 ,椭圆 形、 长圆 状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5 — )6 — 10( — 12)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 端尾尖 或长 尾尖, 基部楔 形至宽 楔形, 边缘 具细鋸 齿或细 圆齿, 稀 下部近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略 
山茶科  279  具 光泽,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变灰 白色, 幼 时疏生 平伏长 柔毛, 后变无 毛或沿 中脉上 疏生长 柔毛, 侧脉 8 — 10 对, 在叶面 微凹或 不显,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2 — 4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单生或 2 — 3 朵簇 生上部 叶腋, 花梗长 3 — 4 毫米; 小苞片 3 - 5, 阔 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 -- 2 毫米, 外面被 柔毛, 宿存; 萼 片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2 — 3. 5 毫 米, 外面被 柔毛或 仅近先 端被微 柔毛, 宿存; 花冠长 1 一 2 厘米, 基部略 连合, 花 瓣阔倒 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9 一 15 毫米, 宽 5 — 12 毫米, 外 面被灰 白色微 柔毛; 雄蕊长 9- -15 毫 米, 外轮花 丝中下 部合生 成管, 为雄蕊 长度的 3/4 — 2/3, 无毛, 先 端分离 花丝密 被白色 长 柔毛; 雌蕊长 9 一 15 毫米, 子 房和花 柱密被 灰白色 绒毛, 花 柱先端 3 浅裂。 菊果 球形, 径 1.5 — 2 厘米, 先 端具凸 尖头, 果 皮薄, 厚约 1 毫米; 种子 1, 球形, 褐色。 花期 12 — 次年 1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屏边、 金平、 绿春; 生 于海拔 1 500 — 2 200 米 的阔叶 林中。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 湾和 西藏等 省区有 分布。 分布 于印度 北部、 缅甸 北部、 泰国 和越南 北部。 13. 心叶 毛蕊茶 (图鉴 补编) 文山 毛蕊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野山茶 (图鉴 ), 合柱 糙果茶 (广西 植物) Camellia cordifolia (Mete. ) Nakai (1940); Sealy (1958)* ; 图鉴 (1972)* ; H. T. Chang (1981)" ; 图 鉴补编 (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广西 植物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Thea cordifolia Mete. (1932) ; Camellia vuenshanensis Hu (1938) ; Sealy (1958) * ;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贵州 植物志 (1988)* ; 广西 植物志 (1991) ; 云南 树木图 志 (1991) * ,syn. nov. ; C. connatistyla S. L. Mo et Y. C. Zhong(1987) * ,syn. nov. 13a. 心叶 毛蕊茶 (原 变种) 图版 71: 4-7 var. cordifolia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8 米; 幼 枝密被 开展长 柔毛, 一年 生枝毛 被多少 宿存。 叶薄革 质, 卵形、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9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圆 形或浅 心形, 边缘具 银齿, 表面 绿色, 略具 光泽, 沿中脉 被微柔 毛或微 硬毛, 背 面淡 绿色, 疏生长 柔毛, 中脉 上毛被 较密,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脉约 8 对, 两面 略突; 叶 柄长 2 — 3 毫米, 被长 柔毛。 花 白色, 花梗长 2 — 4 毫米, 多少被 小苞片 遮盖; 小苞片 4 一 5, 半圆 形或宽 卵形, 长 0.5 — 2. 5 毫米, 外 面密被 柔毛或 近边缘 无毛, 宿存; 萼 片长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外面中 部密被 誠毛, 近边缘 无毛, 里 面被柔 毛或近 无毛, 宿 存; 花冠长 1.3 — 2 厘米, 基部略 连合, 长 2 — 5 毫米, 花瓣倒 卵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8 — 12 毫米, 先 端圆或 微凹, 外面被 白色微 柔毛; 雄蕊长 1 一 1.7 厘米, 花丝 2/3 — 3/4 合 生 成管, 上 部分离 花丝被 白色长 柔毛; 雌蕊长 1 一 1. 8 厘米, 子 房和花 柱密被 白色长 柔毛, 花 柱先端 3 浅裂, 裂臂长 1 一 3 毫米。 蒴果 球形, 径 1 一 1.5 厘米。 花期 11 月 至次年 1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屏边、 蒙自、 文山、 马关、 麻 栗坡、 西畴; 生 于海拔 1 300 — 2 0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南部、 江 西南部 和福建 西南部 也有。 分 布越南 北部。 
图 版 1—3. 长尾 毛蕊茶 Camellia caudata Wall. , 1. 花枝, :. cordifolia (Mete. ) Nakai var. Cordifolia, 4. 花枝,  71 2. 雄 蕊群, 3. 花萼和 雌蕊, 4 一 7. 心叶 毛蕊茶 5. 雄 蕊群, 6. 花萼和 雌蕊, 7. 果。 (肖 溶绘) 
山茶科  281  13b. 光 萼心叶 毛蕊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glabrisepala Ming (1997). 与原变 种不同 是这一 变种小 苞片和 萼片外 面完全 无毛。 产广南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700 米附近 的杂木 林中。 贵州南 部和湖 南南部 也有。 14. 连蕊茶 (新拟 ) 山茶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 尖 叶山茶 (图鉴 ), 细尖 连蕊茶 (山 茶属 植物的 系统研 究) Camellia cuspidata (Kochs) Wright ex Hort. (1912)* ; Coh. Stuart (1916); Bean (1921)* ; Melchior in Engler (1925); Stapf in Curtis 's (1932)*; Nakai (1940), excl. syn. ; Hume (1946)* ;图鉴 (1972) • ;H. T. Changa981) *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1984) ; 福建 植物志 (1987) ; 贵州 植物志 (1988) ;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 广东 植物志 (1991); 浙江 植物志 (1993)'. Thea cuspidata Kochs in Engler (1900); Rehd. et Wils. (1915);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1937); Th. rosae flora var. glabra Kochs (1900) ; Camellia parvicuspidata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东 植物志 (1991), syn. no v. ; C. per cuspidata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p. p. quoad D. D. Tao 846, 1114. 灌木, 高 1 一 4 米; 幼 枝麦秆 黄色, 纤细, 无毛, 有时 疏生微 柔毛, 迅即 脱落变 无毛, 老枝灰 褐色。 叶薄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5-7. 5 厘米, 宽 1. 5-2. 5 厘米, 先端长 尾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边 缘具细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略具 光泽, 无 毛或沿 中脉上 疏生微 柔毛, 背面淡 绿色,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6 — 8 对, 在叶面 微凹, 背 面略突 或两面 不显; 叶柄长 2 — 5 毫米, 无毛。 花单生 叶腋或 侧枝顶 端, 花梗长 2 — 3 毫米; 小苞片 4 枚, 卵 形或半 圆形, 长 1.5 — 2. 5 毫米, 外面 无毛, 宿 存; 萼片近 离生, 阔卵 形或半 圆形, 长 2 — 4 毫米, 宽约 4 毫米, 边缘宽 膜质, 外面 无毛, 里面 被平伏 柔毛, 宿存; 花冠长 2二2.4 厘米, 基部 与雄蕊 贴生, 长约 3 毫米, 花 瓣阔倒 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1 一 1.6 厘米, 先端 微凹; 雄蕊长 1.5 — 1.8 厘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合生, 长 3 — 4 毫米; 雌蕊 无毛, 子房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花 柱长约 1.8 厘米, 先端 3 浅裂, 裂 臂长约 2 毫米。 葫果 球形, 径 1 一 1.2 厘米, 果 皮薄, 厚约 0.5 毫米; 种 子 球形, 径约 1 厘米, 褐色。 花期 2 — 3 月 , 果期 9 一 10 月 。 产 马关、 绿春; 生 于海拔 1 600 — 2 200 米的 林下。 四川 东部、 贵州、 广西 北部、 广 东 北部、 湖南、 江西、 福建、 浙江、 安徽 南部、 湖北 西部、 陕西南 部也有 分布。 15. 云南 连蕊茶 (新拟 ) 小花 连蕊茶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蒙自 连蕊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截叶连 蕊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forrestii (Diels) Cohen Stuart (1916), (1919); Sealy (1958)" ; H. T. Chang (1981)- ;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282  云南 植物志  Thea forrestii Diels (1919) ; Th. polygama Hu (1935); Camellia polygama (Hu) Hu (1938); Theopsis forrestii (Diels) Nakai (1940); Theop. polygana (Hu) Nakai (1940) ; Camellia truncata H. T. Chang (1990), syn. nov. 15a. 云南 遵蕊茶 (原 变种) 图版 72: 1-4 var. forrestii 灌木, 高 1 一 4 米; 幼枝 密被短 硬毛, 多少 宿存。 叶薄 革质, 椭 圆形、 椭圆状 卵形或 长 卵形, 长 2 — 4. 5 (— 7) 厘米, 宽 1 一 2 (-2.5) 厘米, 先端 钝或钝 急尖, 基部 圆形至 阔 楔形, 边 缘具细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幼时疏 生 柔毛, 后变无 毛或近 无毛,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脉 6 — 9 对, 两面 略突或 不显; 叶柄长 2 — 4 毫米, 密被短 硬毛。 花单生 或成对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花梗长 2 — 2. 5 毫米; 小苞片 3 — 4, 革质, 卵 圆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萼浅 杯状, 长 4 一 5 毫米, 萼 片半 圆形、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具 宽膜质 边缘, 外面 无毛, 里面 被平伏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冠长 1 一 1.5 厘米, 基 部多少 连合, 长 2 — 3 毫米,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6 — 12 毫米, 宽 5 — 11 毫米, 先端 微凹; 雄蕊长 9 一 11 毫米, 无毛, 外 轮花丝 合生成 2 — 3. 5 毫 米长的 短管; 雌蕊长 1 一 1.4 厘米, 无毛, 子房 球形, 径 1 一 2 毫米, 花柱长 8 — 11 毫米, 先端 3 深裂, 长 2. 5 — 6 毫米。 蒴果卵 球形, 径 1 一 1.5 厘米, 果 皮薄, 厚约 1 毫米, 果梗长 3 — 5 毫米; 种子淡 褐色。 花期 1 一 3 月 , 果期 9 一 10 月 。 除 滇东北 和滇西 北外, 全 省广泛 分布; 生 于海拔 1 700 — 2 500 (一 3 200) 米 的阔叶 林 下或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楚雄。 15b. 尖 専云南 连蕊茶 (新拟 ) (变种 ) 尖萼 山茶、 刘幼 堂山茶 (植物 分类学 报), 尖 萼蒙自 连蕊茶 (山 茶属 植物的 系统研 究) var. acutisepala (Tsai et Feng)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Camellia acutisepala Tsai et Feng (1953)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C. liuii Tsai et Feng (1951)*, syn. nov. ; C. pentamer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syn. nov. 本变种 萼片长 卵形, 先端 尖易与 原变种 区分。 C. liuii Tsai et Feng 被 Sealy 并入原 变种, 其萼片 特征应 归入本 变种。 离 蕊茶组 Sect. Corallina 中的 C. pentamera H. T. Chang, 经解 剖观察 花柱为 3 裂而非 离生, 萼片长 卵形, 也应 归入本 变种。 产 昆明、 富民、 景东、 凤庆、 文山; 生 于海拔 1 900 — 2 800 米的 林缘灌 丛中。 模式 标 本采自 景东。 16. 粗梗 连蕊茶 (新拟 ) 图版 72: 5-8 元江短 蕊茶、 厚柄 连蕊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粗柄 连蕊茶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Camellia crassipes Sealy (1949), (1958)*;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图版 72 1—4. 云南 连蕊茶 Camellia forrestii (Diels) Cohen Stuart var. forrestii , 1. 花枝, 2. 花尊和 雌蕊, i. 雄蕊, 4. 幼枝 毛被, 5 — 8. 粗梗 连蕊茶 C. crassipes Sealy, 5. 花枝, 6. 花萼和 雌蕊, 7. 雄 森 • 8. 幼枝 毛被。 (肖 溶绘) 
284  云南 植物志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Camellia yangkiangensis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syn. nov.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4 一 6 米; 幼 枝被短 硬毛, 老枝灰 褐色。 叶 革质, 椭 圆形, 长 3. 5- - 6. 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楔形, 边缘具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中脉上 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中脉下 部被长 柔毛, 侧脉 不显; 叶柄长 2 — 3 毫米, 被短 硬毛。 花单生 在小枝 上部的 叶腋, 白色; 花梗 粗壮, 长约 4 毫米, 被短 硬毛; 小苟片 2, 生于花 梗 上部, 革质, 阔 卵形, 长 2 — 3 毫米,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萼片 5, 下 部合生 成杯, 萼 片倒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3 — 6 毫米, 宽约 6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面被 柔毛, 里面被 绒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瓣 6, 阔倒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 一 1.7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外面近 中部被 柔毛; 雄蕊长 1.5 厘米, 无毛, 外轮花 丝基部 合生, 长约 3 毫 米;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花柱长 1.3 — 1.5 厘米, 3 — 4 深 裂达近 中部。 果 未见。 花期 2 — 3 月。 产 盐津、 楚雄、 景东、 元江、 峨山、 金平; 生 于海拔 (900 —) 1 900-2 230 米的林 下或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盐津。 17. 五室 连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元 江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amellia stuartiana Sealy (1949), (1958)*;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6 米; 小枝 粗壮, 幼 枝被短 柔毛。 叶薄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形或 椭 圆形, 长 6. 5 — 12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端长 尾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边缘具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幼 时疏生 柔毛, 后变 无毛, 中脉在 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8 — 10 对, 在叶面 微凹, 背 面略突 或两面 不显; 叶柄长 3 — 5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单生 叶腋, 花梗长 3 — 6 毫米; 小苞片 4 一 5, 卵形, 长 1 一 2. 5 毫米, 外面被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萼 杯状, 长约 6 毫米, 萼 片阔卵 形或半 圆形, 长 3 — 4. 5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外面密 被平伏 柔毛, 里面 无毛, 边缘具 捷毛, 宿存; 花冠长 1. 7-2 厘米, 基 部多少 连合, 长约 4 毫米, 花瓣 阔倒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 一 1.6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雄蕊长 1.4 一 1.7 厘米, 花 丝下部 合生; 子房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3 — 5 室, 无毛, 花柱长 1.5 — 1.8 厘米, 上部 3 — 5 深裂, 裂臂长 7 — 9 毫米。 菊果 球形, 径约 2 厘米, 1 室, 1 种子, 果 皮厚约 1 毫米; 种子 褐色, 球形, 径约 1.5 厘米。 花期 1 一 2 月, 果期 8— 9 月。 产 元江、 河口; 生 于海拔 1 500 — 2 3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元江。 18. 川滇 连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长果 连蕊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黄 蕊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amellia synaptica Sealy (1949), (1958)*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Thea chinensis var. anthoxantha Levi. (1917); Camellia tsaii var. synaptica (Sealy) H. T. Chang (1981)"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山茶科  285  (1984)* ; C. longicarp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四川 植物志 (1989)*, syn. nov.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一 6 米; 幼 枝被短 柔毛, 一 年生枝 多少变 无毛。 叶纸 质或薄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5 — 9 (-12) 厘米, 宽 2 — 3. 5 (-4.5) 厘米, 先端长 尾尖, 基部楔 形至阔 楔形, 边缘具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无毛或 沿中脉 有稀疏 柔毛, 中脉 在两面 突起, 侧脉 不显; 叶柄长 3 — 5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2 朵 腋生, 花梗长 5 — 7 毫米, 无毛; 小苞片 4 一 5, 三 角状卵 形或半 圆形, 长 0. 5 — 1.5 毫 米, 外面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萼长 3 — 5 毫米, 下半部 合生成 杯状, 萼片 卵形或 半 圆形, 长 1.5 — 2. 5 毫米, 宽 2. 5 — 3. 5 毫米, 具 宽膜质 边缘, 外面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冠长 1.5 — 2. 3 厘米, 基部 合生, 长约 3 毫米; 花瓣倒 卵形, 长 1 一 1.8 厘米, 外 面 1 一 2 片 较小, 先端 微凹; 雄蕊长 1.5 — 1.8 厘米, 无毛, 花 丝下半 部合生 成管, 基部 与花冠 贴生; 子房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无毛, 花柱长 1.5 — 1.8 厘米, 先端 3 浅裂。 蒴 果 球形, 径 1.5 — 2 厘米, 果 皮厚约 1 毫米; 种子 球形, 径 1.4 一 1.5 厘米, 褐色。 花期 2 — 3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盐津、 绥江、 彝良、 大关、 大姚; 生 于海拔 900 — 2 00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贵 州 西部和 四川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盐津。 19. 贵州 连蕊茶 (图鉴 补编) . 秀梗连 蕊茶、 肖长尖 连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iia costei Levi. (1911), (1914—1915); Cohen Stuart (1916); Rehd. (1937); Nakai (1940); Sealy (1958)*;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 广西 植物志 (1991)*. Thea costei (Levi. ) Rehd. (1934) ; Camellia dubia Sealy (1958) * ;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 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syn. nov. ; C. subacutissim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excl. specim. Hunan; 广西 植物志 (1991), syn. nov. ; C. parvilapidea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 quoad specim. Guangxi ; C. trichandra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quoad C. W. Wang 88435.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5 — 5 米; 小枝 纤细, 幼 枝被短 柔毛。 叶 纸质, 长 圆状椭 圆形或 椭 圆形, 长 4. 5 — 8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渐 尖或长 尾尖, 基部阔 楔形至 圆形, 边 缘具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无 毛或近 无毛, 中脉 两面 突起, 侧脉 6 — 9 对, 两面 略突或 不显; 叶柄长 2 — 5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单生 叶腋, 花梗长 2 — 5 毫米; 小苞片 4 一 5, 卵形, 长 0.5 — 1.5 毫米, 外面近 先端被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萼长 3 — 4. 5 毫米, 下部 合生成 杯状, 萼片 卵状三 角形, 长 1 一 2 毫米, 外 面 近先端 被平伏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冠白 色或淡 红色, 长 1 一 2. 5 厘米, 基部多 少 合生, 长 3 — 5 毫米, 花瓣 阔卵形 或外面 1 一 2 片近 圆形, 长 1 一 2 厘米; 雄蕊 1^1 一 2 厘 
286  云南 植物志  米, 无毛, 花 丝下半 部合生 成管; 子房 卵形, 长约 1 毫米, 无毛, 花柱长 1--2 厘米, 先 端 3 浅裂。 葫果卵 球形, 径 1 一 1.5 厘米, 果 皮薄, 厚约 1 毫米; 种子 球形, 径 1 一 1.3 厘 米, 褐色。 花期 1—3 月 , 果期 9 一 10 月 。 产 镇雄、 威信、 广南、 富宁、 西畴; 生 于海拔 1 200 — 1 85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北部、 湖 南西部 和湖北 西部有 分布。 20. 窄叶 连蕊茶 (新拟 ) 图版 73: 1-6 云南连 蕊茶、 厚瓣短 蕊茶、 美齿 连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tsaii Hu (1938); Sealy (1943)*, (1958)* ; H. T. Chang (1981); 图鉴 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Thea fusiger Gagnep. (1942) , (1943) ; Th. tsaii (Hu) Gagnep. (1943); Camellia crassipetala H. T. Chang (1981)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syn. no v. ; C. callidont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syn. no v. ; C. pseudo-elongata H. T. Chang et Ren (1991), syn. nov. ; C. tsaii var. synaptica (Sealy ) H. T. Chang (1981)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quoad specim. Sino-USSR Exp. 1440, 3042.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一 6 米; 小枝 纤细, 幼 枝被短 柔毛。 叶 纸质, 披 针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 端细长 渐尖或 尾尖, 基部阔 楔形, 边 缘具细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幼 时疏生 柔毛, 后变无 毛或近 无毛,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 脉 8 — 10 对, 两面 略突; 叶柄长 3 — 5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白色, 径约 2.5 厘米, 花梗长 2 — 3 毫米; 小苞片 3 — 5, 阔 卵形, 长 0.5 — 2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萼长 3 — 4 毫米, 下部合 生成浅 杯状, 萼 片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5 — 2. 5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 面被微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花冠长 1.5 — 1.7 厘米, 基部 连合, 长约 3 毫 米,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1 一 1.4 厘米, 先端 微凹; 雄蕊长 1.1 一 1.4 厘米, 无毛, 下半部 合生 成管; 子房近 球形, 径约 1.5 毫米, 无毛, 花柱长 1 一 1.5 厘米, 先端 3 浅裂。 蒴果 球形, 径约 1.5 厘米, 果 皮厚约 1 毫米; 种子 球形, 径约 1.3 厘米, 褐色。 花期 2 — 3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屏边、 金平、 绿春、 濂西、 盈江、 凤庆、 龙陵、 腾冲; 生 于海拔 1 500 — 2 25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下或灌 丛中。 緬 甸北部 和越南 北部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滞西。 21. 滇南 连窓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Camellia cupiformis Ming (1997). 灌木, 高约 3 米; 幼枝被 黄色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红 棕色, 老枝灰 褐色。 叶 革质, 长 圆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5 — 7. 5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端银 尾尖, 基部阔 楔形, 边 缘具细 鋸齿, 叶面 绿色,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沿中脉 有稀疏 柔毛或 变 无毛, 表面 具瘤状 突起,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脉 在表面 不显或 略突, 背 面多少 突起; 叶 柄长 2 — 3 毫米, 被灰 黄色短 柔毛。 花 已落, 花 梗长约 7 毫米, 向 上强烈 增粗, 粗达 3 毫 米, 无 毛或有 极稀疏 柔毛; 小苞片 3, 生 于花梗 中部, 卵形, 长 0.5 — 1 毫米, 外 面密被 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萼片 5, 大小 不等, 半圆 形或近 圆形, 外面 2 片 较小, 长约 
图版 73 1-6. 窄叶 连蕊茶 Camellia tsaii Hu, 1. 花枝, 2. 雄蕊, 3. 雌蕊, 4. 幼枝 毛被, 5. 果, 6. 种子 i 7—10. 屏边 连兹茶 C. tsingpienensis Hu var. tsingpienensis , 7. 花枝, 8. 花 38 和 雄蕊, 9. 雌蕊, 10. 幼枝 毛被。 (肖 溶绘) 
288  云南 植物志  1.5 毫米, 其余 3 片长 2. 5 — 3 毫米, 外面 上方多 少被短 柔毛, 里面无 毛或近 无毛, 边缘 具 睫毛, 宿存; 子房 球形, 径约 2. 5 毫米, 无毛, 3 室, 花 柱长约 1 厘米, 无毛, 先端 3 浅裂。 果 未见。 花期 4 月 前后。 产临沧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600 米附近 的山箐 溪边。 22. 屏边 连蕊茶 (新拟 ) 屏 边山茶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金屏 连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tsingpienensis Hu (1938); Sealy (1958)*; H. T. Chang (1981); 图鉴 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Camellia trichandra H. T. Chang (1981), quoad specim. Guangxi Baise Exp. 1816. 22a. 屏边 连蕊茶 (原 变种) 图版 73: 7-10 var. tsingpienensis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6 米; 幼 枝被开 展长柔 毛和短 柔毛, 毛 被多少 宿存。 叶 纸质,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8. 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 渐尖至 尾尖, 基部 圆形, 边缘 具 锅齿, 叶面深 绿色,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疏生 长柔毛 或毛被 往往限 于中脉 附近,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脉约 8 对, 两面 略突; 叶柄长 3 — 5 毫米, 被开展 长柔毛 和短柔 毛。 花单生 叶腋, 花 梗短, 长 1 一 2 毫米, 被 小苞片 覆盖; 小苞片 4 一 5, 星月 形或半 圆形, 长 1 一 2 毫米, 外面 无毛, 边缘具 瞎毛; 萼片 离生, 圆 形或近 圆形, 径 2 — 3. 5 毫米, 外 面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花冠长 1 一 1.5 厘米, 基部 连合, 长约 3 毫米, 花瓣 倒卵形 或阔椭 圆形, 长 9 一 11 毫米, 宽 6 — 7 毫米, 先端 微凹; 雄蕊长 8 — 11 毫米, 花丝 下半部 合生成 管, 上半 部分离 花丝被 白色长 柔毛; 子房卵 球形, 径约 1.5 毫米, 无毛, 花柱长 9 一 12 毫 米, 先端 3 浅裂。 蒴果 球形, 径约 1.5 厘米, 果 皮厚约 0.5 毫米; 种子 球形, 径约 1.3 厘 米, 褐色。 花期 12 月 至次年 1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屏边、 麻 栗坡、 西畴、 金平、 蒙自; 生 于海拔 800 — 1 850 米的林 下或灌 丛中。 广 西 (百色 )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22b. 毛 菴屏边 连蕊茶 (变种 ) 披 针萼连 蕊茶、 小长尾 连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var. pubisepal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Camellia lanctcalyx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syn. nov. ; C. parvicaudat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syn. nov. 与原变 种之不 同在于 这一变 种叶片 大小和 形状, 通常 为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稍 小, 基部阔 楔形, 萼 片阔卵 形或长 圆形, 外面 近上部 多少被 柔毛, 花白 色至淡 红色, 花 辩外 面先端 有毛。 产 富宁、 马关; 生 于海拔 1 470 — 1 650 米的林 下或灌 丛中。 广 西和贵 州东南 部有分 
山 茶 科  289  布。 22c. 大 叶屏边 连蕊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macrophylla Ming (1997). 与 原变种 比较, 这一 变种幼 枝被短 柔毛; 叶片 较大, 长 圆形, 长 8. 5 — 12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萼 片外面 先端有 柔毛。 和 上一变 种不同 在于叶 片大, 基部 圆形。 产马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500 米的 林下。 23. 猴子木 (图鉴 ) 五柱滇 山茶、 膜萼 离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yunnanensis (Pitard ex Diels) Cohen Stuart (1916); Melchior in Engler (1925); Nakai (1940); Sealy (1950), (1958)*; 图鉴 (1972)*;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Thea yunnanensis Piatrd ex Diels (1912); Hand. -Mazz. (1931) ; Camellia scar- iosepala H. T. Chang (1981)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syn. nov. 23a. 猴子木 (原 变种) 图版 74: 1-5 var. yunnanensis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一) 2-5 (-7.5) 米; 幼枝被 灰黄色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紫 褐色, 树皮红 棕色, 光滑。 叶薄 革质或 纸质, 通常卵 形或阔 卵形, 少有 椭圆形 或长圆 状椭 圆形, 长 4 一 6. 5 (— 8) 厘米, 宽 2 — 3. 5 (— 4)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阔 楔形至 圆形, 边缘具 尖锐细 鋸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中脉 上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沿中 脉被 柔毛, 侧脉 5 — 7 对, 两面 突起; 叶柄长 2 — 5 毫米, 被 柔毛。 花单 生小枝 顶端, 白 色, 径 4 一 6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9 一 11 枚, 卵 形或卵 圆形, 长 2.5 — 12 毫米, 革质, 具 宽膜质 边缘, 外面 无毛, 里面被 白色细 销毛, 宿存; 花辦 8 — 12 枚, 阔倒 卵形, 长 1.5 — 3. 5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略 连合, 长 2 — 5 毫米; 雄蕊长 1. 5 — 2. 5 厘米, 无毛, 外轮花 丝基部 合生, 长 2 — 5 毫米; 子房扁 球形, 径 2 — 3 毫米, 无毛, 5 室, 心皮先 端多少 分离, 花柱 5, 离生, 无毛。 蒴果球 形或扁 球形, 径 4 一 6 厘米, 5 室, 成熟 后紫红 色或变 褐色, 先端具 5 个 隆起的 钝角, 中央 凹陷, 表面呈 皱波状 突起, 果皮 厚 7 — 11 毫米; 种子 褐色, 被 棕色柔 毛或变 无毛。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8 — 9 月。 产 禄劝、 武定、 楚雄、 南华、 姚安、 大姚、 永胜、 宁蒗、 丽江、 鹤庆、 洱源、 宾川、 大理、 巍山、 永平、 保山、 凤庆、 永德、 镇康 等地; 生 于海拔 (1 960 —) 2 300-2 85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四川 西南部 (盐 边、 米易、 攀 枝花、 会理)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 鹤庆。 23b. 毛果 猴子木 (新拟 ) (变种 ) 空果茶 (中 国科学 ), 雕果茶 (植物 分类学 报), 散 柱茶、 肖散 柱茶、 毛 果山茶 (山 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var. trichocarpa (H. T. Chang) Ming, comb. nov. 
290  云南 植物志  Pyrenaria camellioides Hu (1938) ; Kailosocarpa camellioides (Hu ) Hu (1957) ; Glypto- carpa camellioides (Hu) Hu (1965), excl. T. T. Yu 17071 ; C. liberistyla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syn. nov. ; C. liberisty hides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syn. nov. ; C. trichocarpa H. T. Chang , Tax. Gen. Camellia 45. (1981); 图 鉴补编 a983),in clavi;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Camellia yunnanensis auct. non (Diels) Cohen Stuart : Sealy (1958) ; H. T. Chang (1981)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quoad syn. 这一 变种子 房密被 绒毛或 至少子 房下部 至基部 被毛, 而从原 变种中 分出。 产 禄劝、 楚雄、 南华、 大理、 南涧、 镇康; 生 于海拔 2 100 — 2 700 米 的林下 或灌丛 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南涧。 24. 蒙 自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光果 山茶、 尖齿 离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henryana Cohen Stuart (1916)*; Melchior in Engl. (1925 ); Nakai (1940); Sealy (1958)*, excl. A. Henry 10908C, 12883;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a99ir. Camellia acutiserrata H. T. Chang (1981) ; 图 鉴补编 (1983) ,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syn. nov. 24a. 蒙 自山茶 (原 变种) 图版 75: 1—3 var. henryana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7. 5 米; 幼枝被 柔毛和 开展长 柔毛, 一年 生枝毛 被多少 宿存, 树 皮片状 剥落, 灰 褐色。 叶薄 革质或 纸质, 椭 圆形、 长 圆状椭 圆形或 椭圆状 卵形, 长 6 — 11 厘米, 宽 2 — 4.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或 尾尖, 基 部通常 圆形, 稀为截 形或阔 楔形, 边缘 具尖锐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中脉 上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沿中 脉被长 柔毛, 其 余 疏生柔 毛或变 无毛, 中 脉和侧 脉两面 突起; 叶柄长 3 — 5 毫米, 被 柔毛和 开展长 柔毛。 花单 生枝顶 和上部 叶腋, 白色, 径 4 一 6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9 一 10 枚, 卵形或 近 圆形, 自 外向内 增大, 长 2 — 10 毫米, 革质, 具 宽膜质 边缘, 外 面近中 部被灰 黄色柔 毛, 里 面被细 绳毛, 宿存; 花辯 7 — 9 枚, 阔倒 卵形, 长 2. 5 — 4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略 连合, 长 3 — 5 毫米; 雄蕊长 2 — 2. 5 厘米, 无毛, 外轮花 丝基部 合生, 长约 5 毫米; 子房 球形, 无毛, 3 (稀 4 一 5) 室, 花柱 3 (稀 4 一 5), 离生, 长 1. 5 — 2 厘 米。 蒴果球 形或扁 球形, 径 2. 5 — 4 厘米, 高 2 — 3 厘米, 3 (稀 4 一 5) 室, 表面 平滑、 褐 色, 先端 凹陷, 果 皮薄, 厚约 2 毫米; 种子 褐色, 被柔 毛或变 无毛。 产 景东、 元江、 元阳、 屏边、 蒙自、 砚山、 文山、 麻 栗坡、 广南; 生 于海拔 1 100 — 2 150 米的 阔叶林 下或灌 丛中。 贵州 西南部 (册亨 )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h 24b. 毛蕊蒙 自山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pilocarpa Ming (1997) " .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这 一变种 小苞片 和萼片 外面密 被黄色 绒毛, 子房和 花柱被 绒毛, 果 
图版 74 1 ― 5. 猴子木 Camellia yunnanensis (Pitard ex Diels) Cohen Stuart var. yunnanensis 1. 花枝, 2. 雌^, 3. 雄蕊, 4. 果, 5. 幼枝 毛被; 6 — 7. 漢细离 S 茶 C. wardii Kobuski var. wardii, 6. 花枝, 7. 雌蕊。 (肖 溶绘) 
292  云南 植物志  表面 毛被粘 结成斑 块状, 粗糙。 产 贡山、 碧江、 双江、 景东、 思茅、 勐海、 元江、 河口; 生 于海拔 800 — 1 900 米的 山坡或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景东。 25. 滇緬 离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陇 川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amellia wardii Kobuski (1941); Sealy (1958)* ; H. T. Chang (1981); 图鉴补 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25a. 溴緬 离蕊茶 (原 变种) 图版 74: 6-7 var. wardii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6 米; 幼枝紫 褐色, 无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叶 纸质, 长圆形 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2 — 4. 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边缘具 尖锐细 锅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具 小瘤状 突起, 散 生红色 腺点, 两面 无毛, 中脉黄 色或淡 紫色, 两面 突起, 侧 脉和网 脉两面 清晰或 略突; 叶 柄长约 1 厘米, 紫 红色, 无毛。 花 单生, 腋生或 顶生, 白色, 径 3 — 4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8 — 9 枚, 外面 3 — 4 片 较小, 半 圆形, 长 2 — 5 毫米, 里面 5 片圆 形或近 圆形, 径 1 一 1.2 厘米, 多 少 具膜质 边缘, 两面 被灰色 平伏柔 毛或微 柔毛, 果 期多少 宿存; 花瓣 6 — 8 片, 倒 卵状椭 圆形 至阔椭 圆形, 长 (1.5 —) 2 — 2. 5 厘米, 宽 1.3 — 1.7 厘米,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基部 略连合 , 长 2 — 3 毫米 ; 雄 蕊长约 1. 3 厘米, 无毛, 外层 花丝基 部合生 ,长 3 — 4 毫米; 子 房 球形, 径约 2 毫米, 密被 绒毛, 花柱 3 条, 离生, 长约 8 毫米, 无 毛或下 部疏生 柔毛。 蒴果近 球形, 高 3 — 4 厘米, 径 3. 5 — 4. 5 厘米, 先端 微凹, 具 3 个离 生花柱 残迹, 果皮 厚 3 — 4 毫米; 种皮 白色。 花期 10 — 11 月 , 果 期次年 9 月 。 产 腾冲、 梁河; 生 于海拔 1 300 — 2 4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或灌 丛中。 緬 甸东北 部有分 布。 25b. 毛滇緬 离蕊茶 (新拟 ) (变种 ) 瘤叶 短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var. muricatula (Chang) Ming, comb. nov. Camellia muricatula H. T. Chang , Tax. Gen. Camellia 93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叶、 花、 果等均 与原变 种完全 一致, 所不同 仅在于 幼枝、 叶柄 和叶背 沿中脉 皆被柔 毛, 故降级 组合为 上者之 变种。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海拔约 1 7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缅甸 东北部 可能有 分布。 26. 滇南 离蕊茶 (新拟 ) 厚 短蕊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大黑山 野山茶 (云南 植物研 究), 沧 源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amellia pachyandra Hu (1938); Sealy (1958) * ; H. T. Chang (1981 )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T. Chang et B. Bartholomew(1984) " . 
图版 75 1—3. 蒙 自山茶 Camellia henryana Cohen Stuart var. henryana, 1. 花枝, 2. 雌蕊, 3. 幼枝 毛被; 4-6. 小 链果茶 C. tenii Sealy, 4. 花枝, 5. 雌蕊, 6. 幼枝 毛被。 (肖 溶绘) 
294  云南 植物志  Camellia taheishanensis F. Z. Zhang (1980) * , syn. nov. 乔木, 高 10 — 15 米; 幼枝 无毛, 绿 色或黄 绿色, 老枝灰 白色。 叶薄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6. 5 — 11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缩短 尾尖,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边 缘具锯 齿或细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几无 光泽,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沿中 脉 疏生柔 毛或变 无毛, 无瘤状 突起, 散生黄 掠色小 腺点, 中脉、 侧 脉和网 脉两面 突起; 叶 柄长 5 — 7 毫米, 背 面被柔 毛或变 无毛。 花单生 叶腋, 白色 (也见 淡黄色 或淡红 色的变 异), 无 花梗; 小 苞片和 萼片约 6 片, 外面 2 片半 圆形或 卵形, 长 1. 5-2. 5 毫米, 宽 2. 5 — 3. 5 毫米, 里面 4 片近 圆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具 宽膜质 边缘, 两面 无毛, 边 缘具细 睫毛, 宿 存; 花瓣 5, 倒 卵形, 长 8 — 9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圆形, 基部略 连合, 长约 2 毫米; 雄 蕊长约 6 毫米, 无毛, 花丝 粗壮, 外层花 丝基部 合生, 长约 1.5 毫米, 与花瓣 基部贴 生; 子房卵 球形, 长约 2 毫米, 被 绒毛, 花柱 3 (— 4), 离生, 长约 1.5 毫米, 无毛。 果 卵球 形或近 球形, 高 3. 5 — 5 厘米, 径 2. 5 — 4 厘米, 先端具 3 (— 4) 枚离 生花柱 残迹, 中 央 微凹, 绿色, 干后浅 黄色, 平滑, 3 (— 4) 室, 果 皮薄, 厚约 5 毫米; 种子半 球形, 径 1 一 2 厘米, 种皮 白色, 平滑。 花期 4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临沧、 耿马、 沧源、 勐海; 生 于海拔 1 450 — 1 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 沧源。 27. 斑叶 离蕊茶 (新拟 ) 思茅 短蕊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szemaoensis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灌木, 高 2 — 3 米; 幼 枝被短 柔毛, 一 年生枝 褐色。 叶 革质, 卵形、 长 圆形或 长圆状 披 针形, 长 5— 9 厘米, 宽 2 — 3. 5 (— 4) 厘米,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具钝 尖头, 基部 楔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略具 光泽, 沿中脉 被微柔 毛或变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具褐 色 腺点, 疏 生平伏 柔毛, 后变无 毛或近 无毛, 中 脉和侧 脉两面 突起; 叶柄长 3 — 6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单生 枝顶, 未开, 花 无梗; 花 蕾有小 苞片和 萼片约 10 枚, 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3 — 7 毫米, 宽 2. 5 — 7 毫米, 具 宽膜质 边缘, 外面中 部被柔 毛或近 无毛, 里面 被白色 细 绢毛, 果 期萼片 宿存; 花瓣 5; 雄蕊 无毛, 外层花 丝下部 合生; 子 房密被 绒毛, 花柱 3 (一 4), 离生。 蒴果扁 球形, 高 2 — 2. 5 厘米, 径 3 — 3. 5 厘米, 3 (— 4) 室, 果 皮厚约 5 毫米, 表面具 级纹, 干后红 褐色, 每室 有种子 2 颗; 种子 褐色, 初被 柔毛, 后变 无毛, 半 球形, 径约 1. 5 厘米。 花期 2 — 3 月, 果期 10 月。 产 思茅、 普文、 双江; 生 于海拔 760 — 1 400 米的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28. 弥勒 植果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Camellia mileensis Ming (1997) * . 28a. 弥勒 植果茶 (原 变种) var. mileensis 灌木, 高约 2 米; 幼 枝被短 硬毛, 一年 生枝无 毛或近 无毛, 灰 褐色。 叶 革质, 椭圆 形, 长 6 — 6. 5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急缩短 尾尖, 基部阔 楔形, 边缘具 银齿, 叶 面深 绿色, 无毛, 沿 中脉被 褐色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具稀疏 褐色细 腺点, 沿中 脉被黄 
山茶科  295  色短 柔毛,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脉 6 — 7 对, 表面 清晰或 略突,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3 — 5 毫 米, 被短 硬毛。 花单 生小枝 近顶端 叶腋, 白 色或淡 红色, 径约 3 厘米; 无 花梗; 小複片 和萼片 9 一 10 枚, 半圆形 或阔卵 圆形, 长 2 — 5 毫米, 具膜质 边缘, 外面被 灰黄色 絹毛, 里面 无毛, 宿存; 花瓣 7 — 8 枚, 倒 卵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1.4 一 1.8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 连合, 长 4 一 5 毫米; 雄 蕊长约 1.8 厘米, 外轮 花丝合 生成深 杯状, 长 9 一 14 毫米, 分离 部分长 3 — 4 毫米, 无毛; 子房圆 球形, 径约 1.5 毫米, 被白色 绒毛, 3 室, 花柱 3, 离生, 长约 1.7 厘米, 无毛或 基部被 柔毛。 蒴果 球形, 径 1.2 — 1.5 厘米, 3 室, 表面毛 被粘 结成斑 块状, 粗糙, 果 皮厚约 1. 5 毫米, 花期 3 月, 果期 11 月。 产弥勒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海拔约 1 130 米 的山坡 林缘灌 丛中。 28b. 小 叶弥勒 糙果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microphylla Ming (1997) " . 与 原变种 之区别 是小枝 纤细, 叶片 较小, 狭椭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3 — 4 厘米, 宽 1 一 1.4 厘米, 花 较小, 径约 2 厘米, 外 轮花丝 1/2 合生。 产弥勒 (南 盘江 河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干热 河谷灌 丛中。 29. 小 植果茶 (新拟 ) 图版 75: 4-6 大姚 短柱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盐 丰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amellia tenii Sealy (1949), (1958)*;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quoad Wood Oil Group 65—318. 小 灌木, 高 1 一 3 米; 幼枝被 柔毛, 一年 生枝毛 被多少 宿存。 叶薄 革质, 卵状 椭圆形 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2. 5 — 3. 5 (-4.3) 厘米, 宽 (1.2 —) 1.5 — 2. 3 厘米, 先 端钝, 基 部阔 楔形, 边缘 疏生钝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略具 光泽,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无 毛,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 脉两面 清晰或 略突; 叶柄长 2 — 4 毫米, 疏生柔 毛或近 无毛。 花单 生枝顶 或上部 叶腋, 白色, 径约 1.5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9 一 10 枚, 半 圆形或 近 圆形, 长 1 一 3. 5 毫米, 具 宽膜质 边缘, 外面中 上部被 柔毛, 里面 无毛, 果 期萼片 宿存; 花辦 6 — 7, 倒卵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6 — 10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圆形; 雄蕊约 30 枚, 长 6 — 7 毫米, 无毛, 外轮花 丝基部 合生, 长 1 一 2. 5 毫米,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球形, 径约 1.5 毫米, 密被 线毛, 花柱 3, 离生, 长约 5 毫米, 无毛。 蒴果扁 球形, 径 1 一 1.2 厘米, 先端 凹陷, 表面 毛被粘 结成斑 块状, 粗糙, 常 1 一 2 室 发育, 果 皮薄, 厚约 1 毫米; 种子淡 棕色, 被 柔毛。 花期 10 月, 果期 7 — 9 月 。 产大姚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450 — 1 500 米的灌 丛中。 30. 三江 瘤果茶 (广西 植物) 图版 68: 4-8 Camellia pyxidiacea Z. R. Xu, F. P. Chen et C. Y. Deng (1987)'; H. T. Chang (1991), in clavi; Ming (1993).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5 米; 幼枝 无毛, 淡 棕色,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叶薄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9 一 13 厘米, 宽 3 — 5.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边 缘具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8—9 对, 中 脉和侧 脉两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1 厘米, 无毛。 花单 生或成 对生小 枝上部 叶腋, 白色, 径 5 — 6 厘米; 无 花梗; 
296  云南 植物志  小苞片 和萼片 9 一 10 枚, 褐色, 两面 被灰色 绢毛, 外面 4 枚半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3 — 6 毫 米, 里面 5 — 6 枚阔 卵形, 长 1 一 2. 5 厘米, 宿存; 花辦 6 — 8 枚, 阔倒 卵形, 长 3 — 4 厘 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 微凹, 基部略 连合, 长 2 — 3 毫米; 雄蕊长 2. 5 — 3 厘米, 无毛, 外轮花 丝下部 合生, 长约 1 厘米; 子房扁 球形, 中、 下部 无毛, 上部密 被白色 柔毛, 表 面 具纵向 级褶, (3 —) 5 室, 花柱 (3 —) 5, 离生, 长 2. 5 — 3 厘米, 疏 生白色 柔毛。 蒴 果近 球形, 径 3 — 3. 5 厘米, 高 2 — 3 厘米, 表面 褐色, 具瘤状 突起和 (3 —) 5 条 纵沟, (3 —) 5 室, 每室 有种子 (1 一) 2 颗, 果皮厚 4 一 6 毫米; 种子半 球形, 长约 1.5 厘米, 宽约 1 厘米, 褐色, 被棕色 级毛。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9 一 10 月。 产罗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700 — 800 米的河 谷沿岸 常绿灌 丛中。 贵 州西南 部 (兴义 ) 也有。 31. 高 州油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越 南油茶 (植 物分类 学报) Camellia gauchowensis H. T. Chang (1961),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东 植物志 (1991). Camellia vietnamensis Hu (1965)* ;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广西 植物志 (1991)* syn. nov. 灌木或 乔木, 高 3 — 10 米; 幼 枝疏生 柔毛, 后变 无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椭 圆形或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5 — 9 (-12)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 部钝或 圆形, 边缘 具细 钝齿, 叶面深 绿色, 无光泽 或略具 光泽, 沿中 脉被微 硬毛, 背面淡 绿色, 无毛, 两 面 具细小 瘤突, 侧 脉在表 面多少 凹陷, 背面 不显; 叶柄长 5 — 7 毫米, 被 柔毛。 花近 顶生, 白色, 较大, 径 6 — 8 (-12)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8 — 12 枚, 卵 形或阔 卵形, 长 5 — 18 毫米, 外面 被灰色 絹毛, 里面 无毛, 花后 脱落; 花瓣 5 — 8 枚, 基部近 离生, 倒卵 形或 倒卵状 楔形, 长 3. 5 — 4. 5 (-6)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端 2 裂; 雄蕊长 1. 2 — 1. 5 厘米, 无毛, 基部 连合, 长 1 一 2 毫米; 子房 球形, 径约 3 毫米, 被白色 绒毛, 花柱 3 — 5, 离生或 基部略 连合, 长约 1 厘米, 无毛。 蒴果圆 球形, 较大, 径 4 一 7 厘米, 3 — 5 室, 果瓣 木质, 厚 5 — 10 毫米; 种子半 球形, 长约 1 厘米, 褐色。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期次 年 9 一 10 月 。 河口有 栽培; 分布于 广东西 南部、 广西 南部、 海南。 越 南也有 分布。 木 本油料 植物。 32. 油茶 图版 76: 1—4 Camellia oleifera Abel (1818); Lindl (1825)" ; G. Don (1831); Choisy (1855); Levi. (1914-15); Rehd. (1934), (1937); Bean (1950), ed. ; Sealy (1958)*;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广;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 树木图 志 (199ir; 广东 植物志 (1991); 浙江 植物志 (1993)'. Camellia drupifera Lour. (1790) ; Forbes et Hemsl. (1886) ; Dunn et Tutcher (1912); Thea biflora Hayata (1911); Th. oleifera (Abel)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图版 76 -4.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1. 花枝, 2. 雌蕊, 3. 果, 4. 种子; 5 — 8, 落 辯油茶 C. kissi Wall. var. kissi, 5. 花枝, 6. 雌蕊 , 7. 果 , 8. 种子。 (肖 溶绘) 
298  云南 植物志  (1915); Levi. (1915 — 16);77i. podogyna Levi. (1916), (1917); Nakai ; Camellia biflora (Hayata) Cohen Stuart (1916); Makino (1918); Nakai (1940); C. podogyna (Levi. ) Melchior in Engl. (1925); Camellia oleosa (Lour. ) Y. C. Wu in Engl. (1940); 广州 植物志 (1956); T/iea oleosa auct. non Lour. : Rehd. (1925); Hand. -Mazz. (1931); 陈嵘 (1937)*.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 -5 (-8) 米; 幼枝 密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紫褐 色或灰 褐色。 叶革 质或厚 革质, 椭 圆形、 长圆 状椭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4 一 9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部阔 楔形, 边缘具 鋸齿, 叶面深 绿色, 具 光泽, 沿中 脉被微 硬 毛或变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呈黄 绿色, 无毛 或近基 部疏生 柔毛,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 脉两面 不显或 在表面 略突; 叶柄长 4 一 7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2 朵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白色, 径 3 — 5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9 一 11 枚, 自 外向内 增大, 星 月形、 半圆形 或卵 圆形, 长 1 一 11 毫米, 外面常 被金黄 色娟状 絨毛, 里面 无毛, 花后 脱落; 花瓣 5 — 7 枚, 基部近 离生, 倒卵 形或倒 披针状 楔形, 长 2. 5 — 3. 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倒 心形或 2 深裂; 雄蕊长 1 一 1.5 厘米, 无毛, 外轮 花丝基 部多少 连合, 长 3 — 5 毫米; 子 房密被 絨毛, 花 柱长约 1 厘米, 无毛或 基部略 被毛, 先端 3 浅或 深裂。 蒴果近 球形, 径 2 — 3. 5 厘米, 3 室, 果瓣 木质, 厚 3 — 5 毫米; 种子半 球形,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11 月 至次年 1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 产 盈江、 潞西、 福贡、 景洪、 勐腊、 元江、 元阳、 屏边、 马关、 西畴、 砚山、 广南、 师宗、 富源、 大关、 盐津、 永善、 绥江; 生 于海拔 900 — 1 500 (一 2 100) 米的杂 木林下 或灌 丛中, 全 省大部 地区有 栽培; 长江 以南各 省区均 有自然 分布, 最北到 达陕西 南部, 各 地也 见广泛 栽培。 分布 于中南 半岛。 油 茶是重 要的木 本油料 植物, 种 子含油 量高, 是优 良的食 用油, 我国 有悠久 的栽培 和利用 历史; 果 壳富含 单宁、 阜素和 糠酸。 33. 茶梅 (花 镜、 群 芳谱) 琉球短 柱茶、 粉红短 柱茶、 冬 红山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sasanqua Thunb . (17 8 4); Cavanilles (1788)* ; Sieb . et Zucc (1835)* ; ChoisyC 1855 ) ; Miq . ( 1866) ; Cohen Stuart (1916); Melchior in Engl . ( 1 925 ) ; Sealy ( 1940)* , (1958)* ; Nakai (1940) ;Kitamura( 1950) ;Ohwi( 1953) ; Hara ( 1 954 ) ; 海 南 植物志 (1964) ;H. T. Chang(1981)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 1 984 ) ; 福建 植物志 (1 987) ; 广东 植物志 (1991) ; 浙江 植物志 (1993)". Thea sasanqua ( Thunb . ) Cels (1871 ) ; Kochs in Engl . (1 900) ; Rehd . et Wils . in Sargent (19 15) ; Sasanqua vulgaris Nees in Sieb . ( 1 8 3 2 ) S . odorata Rafines . (1838) ; Thea sasanqua var . thunbergii Pierre (1887)* ; Th . sasanqua var . vernalis Makino (1 9 5 ) ; Th . tenui flora Hayata (1911), syn . nov . ; Th . gnaphalocarpa Hayata (1913) ; Camellia tenui flora ( Hayata ) CohenStuart (1916) ; Kanehira (1936)" ; H. Keng ( 1950) ;H. L. Li(1963) , (1976) ; T hea miy a git Koidzumi (1918) ,syn. nov. ; Camellia 
山茶科  299  miyagii (Koidz. )MakinoetNemoto ( 1 93 1 ) ; Nakai ( 1 940 ) ; Sealy ( 1 9 58 ) ; H. T. Chang ( 1981);H. T. ChangetB. Bartholomew (1984) ; C. /»ewaZ"Nakai ( 1 940) ? Sealy (1958) ; H. T. Chang(1981) ;H. T. ChangetB. Bartholomew (1984) ; C. puniceifloraW.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 984 ) " ,syn. nov.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一 5 米; 幼枝 被短柔 毛或短 硬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叶薄 革质, 椭 圆形、 阔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3. 5 — 6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 部楔 形或阔 楔形, 边缘具 圆齿或 银齿, 叶面 显著具 光泽, 沿中脉 被微硬 毛或变 无毛, 背 面淡 绿色, 干 后呈淡 棕色, 中脉 附近有 稀疏柔 毛或变 无毛, 中脉、 侧脉和 网脉通 常在两 面 突起; 叶柄长 3 — 5 毫米, 被柔 毛或变 无毛。 花顶 生或近 顶生, 白 色至粉 红色, 径 3 — 5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8 — 10 枚, 自 外向内 增大, 外层 呈星月 形或半 圆形, 长 2 — 8 毫米, 宽 5 — 10 毫米, 内层近 圆形, 长达 14 毫米, 薄 革质, 外面近 先端被 灰白色 柔毛, 黑面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花后 脱落; 花瓣 5 — 8 (栽 培品种 为重瓣 ), 基部近 分离, 倒卵状 楔 形或倒 披针状 楔形, 长 2 — 3. 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最宽处 位于近 先端, 先端多 少 凹入; 雄森长 1 一 1.5 厘米, 外轮花 丝基部 合生, 长 1 一 3 毫米, 并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密被 绒毛, 球形, 径约 2 毫米, 花柱长 6 — 10 毫米, 3 深裂或 分离达 基部, 无毛。 蒴果近 球形, 径 1.5 — 2 厘米, (1 一) 3 室, 果 皮薄, 厚约 1.5 毫米; 种子半 球形, 长 1 一 1.5 厘 米, 褐色, 无毛。 花期 10 — 11 月 , 果 期次年 8 月 。 云 南省各 地植物 园和公 园多已 栽培; 野生于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台湾等 省区。 日本有 分布。 这是极 受欢迎 的观赏 花木, 以其 耐寒、 植物 矮小为 特征, 已广为 国内外 引种, 并培 育 出花色 各异、 花期较 长的不 同重瓣 品种。 34. 落 瓣油茶 (海 南植 物志) 卫 茅叶连 蕊茶、 紫红花 短柱茶 (植物 分类学 报), 管 蕊油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kissi Wall. (1820), (1832)* ; Sealy (1958)* ; 海南 植物志 (1964); Kara (1966); 图鉴 (1972)*;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et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Camellia keina Buchanan ex D. Don (1825); C. symplocifolia Griff. (1848), (1854) ; C. mastersia Griff. (1854) ; Thea sasanqua var. kissi (Wall. ) Pierre (1887) * ; Kochs in Engl. (1900) ; Th. iniquicarpa Kochs in Engl. (1900) ; Camellia caduca Brandis (1906); C. iniquicarpa (Kochs ) Cohen Stuart (1916); Thea bachmaensis Gagnep. (1942), (1943) ; Th. brachystemon Gagnep. (1942) ; (1943); Theopsis evonymi folia Hu (1965), syn. nov. ; Camellia tenii auct. non Sealy: H. Keng (1972) ; C. brevissima H. T. Chang et S. Y. Liang (1982)* , syn. nov. ; C. tuboleifera H. T. Chang et Ren (1992) , syn. nov. 34a. 落 瓣油茶 (原 变种) 图版 76: 5—8 var. kissi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达 9 米; 幼枝 密被柔 毛或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叶革 质或薄 
300  云南 植物志  革质, 长圆形 或长圆 状椭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7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边缘具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无光泽 或略具 光泽, 沿 中脉被 微硬毛 或后变 无毛, 背 面淡绿 色或灰 白色, 下 部疏生 柔毛, 两 面具小 瘤突, 侧脉 和网脉 在表 面常常 凹陷, 背面 不显; 叶 柄长约 5 毫米, 被 柔毛。 花 1 一 2 朵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白色 或带粉 红色,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7 — 9 枚, 最 外面的 较小, 星 月形, 长 1 一 2 毫 米, 里面的 半圆形 或阔椭 圆形, 长达 7 毫米, 外面无 毛或近 上部被 柔毛, 里面 无毛, 具 宽膜质 边缘, 花后 脱落; 花瓣 5 — 6 枚, 倒 卵形或 倒卵状 楔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先端 凹入, 基部几 分离; 雄;^ 长 6 — 10 毫米, 花 丝基部 连合, 长约 2 毫米, 无毛; 子房 被白色 绒毛, 花柱长 8 — 10 毫米, 无毛或 基部略 被毛, 先端 3 裂或深 裂至近 基部。 萌 果卵 球形或 梨形, 长 2 — 2. 5 厘米, 径 1.8 — 2 厘米, 常 1 一 2 室 发育, 果 皮薄, 厚 1 一 2 毫 米; 种子球 形或半 球形, 褐色。 花期 10 月, 果 期次年 8 月 。 产 滌西、 梁河、 龙陵、 腾冲、 临沧、 凤庆、 景东、 漾濞、 福贡、 勐海、 勐腊、 马关、 文山、 砚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1 050 — 2 050 米的 山坡、 沟 谷常绿 阔叶林 下或灌 丛中。 广西、 广东 和海南 也有。 分 布于中 南半岛 和热带 东喜马 拉雅。 34b. 大叶落 瓣油茶 (新拟 ) (变种 ) 小果 短柱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澜 沧油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var. confusa (Craib) Ming , comb. nov. The a confusa Craib in Kew Bull. 1914:5. (1914) ; Gagnep. (1943) ; Camellia confusa (Craib) Cohen Stuart (1916)*; Melchior in Engl. (1925); Craib (1925); Nakai (1940)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C. oleifera var. confusa (Craib) Sealy (1958)* ; H. Keng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Thea oxyathera Gagnep. (1942), (1943)*; Sealy (1958) * , syn. nov. 与原 变种的 区别在 于叶片 宽大, 长 8 — 12 厘米, 宽 3 — 5 厘米, 花 较大, 花瓣长 2 — 3 厘米。 产 沧源、 澜沧、 勐海、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650 — 1 250 (一 1 900) 米的沟 谷常绿 阔叶林 下或灌 丛中。 广 西南部 和贵州 东南部 也有。 分 布中南 半岛和 印度东 北部。 35. 山茶 (本草 纲目) 红 山茶、 日本 红山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Camellia japonica L. (1753); Thunb. (1784); Seem. (1859); Cohen Stuart (1916); Nakai (1928), (1940); Makino (1933); Bean (1950); Ohwi (1953); 图鉴 (1972)" ; 云南 山茶花 (1981)*;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裘宝林 (1987); 浙江 植物志 (1993)'. T/iea camellia Hofman. (1824) ; Levi. (1917); Camellia sylvestris Berlese (1841) ? C. planipetala Lem. (1865) * ; Thea japonica (L. ) Baillon (1873) ; Kochs in Engl. (1900) ;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5); Th. japonica var. spontanea Makino (1908) ; Th. japonica var. hortensis Makino (1908) ; Th. hozanensis Hayata (1918) " ; 
山茶科  301  Th. nakaii Hayata (1918); Camellia japonic a var. macrocarpa Masamune (1933) ; Ohwi (1953); Sealy ( 1958);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syn. nov. ; C. japonic a var. hozanensis (Hayata) Yamamoto (1934) " ; H. Keng (1950); H. L. Li (1963)', (1972)'.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达 9 米; 幼枝淡 绿色, 无毛, 一年 生枝红 褐色, 老枝灰 褐色, 树 皮片状 剥落。 叶 革质, 椭 圆形, 长 6 — 8 厘米, 宽 3 — 4 厘米, 先端钝 急尖, 基部 楔形或 阔 楔形, 边缘具 锅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带黄 绿色, 具褐色 腺点, 两面 无毛, 平滑,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脉 纤细, 两面 清晰或 略突; 叶 柄长约 1 厘米, 无毛。 花 1 一 2 朵生于 小枝近 顶端, 红色, 径 5 — 6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9 一 13 枚, 最 外 面的半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宽约 2. 5 毫米, 里面较 大的卵 圆形, 长约 2 厘米, 淡 绿色, 具褐色 边缘, 两面 被白色 绢毛, 花 后逐渐 脱落, 幼果 期多少 残存; 花瓣 5 — 7 枚 (栽 培品 种大 多重瓣 ), 倒卵形 或阔倒 卵形, 长 2 — 4 厘米,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基部 连合; 雄蕊多 数 (达 200 枚), 长 2. 5 — 3.5 厘米, 无毛, 外 轮花丝 下半部 合生; 子房 无毛, 3 室, 花柱 与 雄蕊近 等长, 先端 3 浅裂。 蒴果 球形, 径 3 — 4 厘米, 3 室, 每室 有种子 (1 一) 2 (- 3) 颗, 果皮厚 8 — 10 毫米; 种子半 球形, 褐色。 花期 2 — 3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云南 省中部 至西部 栽培; 野 生仅见 于浙江 东部及 沿海岛 峙和山 东半岛 沿海岛 llt^, 长 江以南 各省、 区广泛 栽培。 分 布于朝 鲜半岛 南部和 日本。 本种栽 培历史 悠久, 园 艺品种 较多, 为世界 著名观 赏花木 之一, 广为各 国引种 栽培。 花蕾 入药, 有凉血 散瘀、 收 敛止血 之效。 36. 毛 蕊山茶 (云 南树木 图志) 峨眉红 山茶、 石果红 山茶、 毛蕊红 山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滇 南山茶 (云 南山茶 花), 成 凤山茶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美丽 红山茶 (贵 州科学 ), 长柱 红山茶 (植 物分 类学报 ), 长蕊 红山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mairei (Levi. ) Melchior in Engl. (1925); Rehd. (1937); Sealy (1950), (1958)*; H. T. Chang (1981); 云南 山茶花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Thea mairei Levi . (1916), (1917); Camelliastrum mairei ( Levi . ) Nakai ( 1 940) ; Camellia lapidea Y. C. Wu in Engl . ( 1 9 4 ) ;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 】 983) ,inclavi ;H. T. Chang etB. Bartholomew ( 1 9 8 4 ) * ;贵州 植物志 ( 1 988) ;广 西 植物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syn. nov. ; C. maireiva.1. lapidea (Wu)Sea\y (1958) ; C. omeiensisU. T. Chang (1981)* J 鉴补编 ( 1 983 ) , in clavi ;H. T. Chang etB . Bartholomew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 C. delicata Y.K.Li(1983)*; 贵州 植物志 ( 1 988) ,syn. nov. ; C. longistylaW. T. Chang exF. A. ZengetH. Zhou (1 985)* ;贵州 植物志 (1988 ) ,syn. nov. ; C. longigynaH . T. Chang ( 1 9 9 ) ,syn. nov. 36a. 毛 蕊山茶 (原 变种) 图版 77: 1—6 var. mairei 
302  云南 植物志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8 米; 幼枝被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红 褐色。 叶 革质, 椭圆 形、 长圆状 椭圆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6 — 13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尾状 渐尖,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边 缘常具 尖锐细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疏 生长 柔毛, 沿中脉 上毛被 较密, 侧脉 6 — 8 对,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网 脉在叶 面也常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5 — 15 毫米, 被柔 毛或变 无毛。 花单 生小枝 顶端, 深 红色, 径 4 一 5 厘米; 无 花梗; 小苞片 和萼片 10 — 15 枚, 半圆 形或近 圆形, 外面 5 — 10 枚 较小, 长 1. 5-6 毫米, 里面 5 片 较大, 长 1 一 1. 5 厘米, 外 面密被 灰黄色 绒毛, 里面被 毛或近 无毛, 花后 脱落; 花瓣 6 — 10 枚, 倒卵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2 — 4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先 端 微凹, 里面 5 枚下部 连合, 长约 1 厘米; 雄蕊长 2. 5 — 3 厘米, 外 轮花丝 下半部 合生, 上部 分离花 丝被长 柔毛; 子房 球形, 径约 2 毫米, 密被 灰黄色 绒毛, 花柱长 1—1. 5 厘米, 密被 淡黄色 柔毛或 仅基部 被毛, 先端 3 浅裂。 蒴果 球形, 径 4 一 5. 5 厘米, 3 室, 表面黄 褐色, 果 皮厚达 1 厘米; 种子半 球形, 长约 2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褐色, 无毛。 花 期 2 — 3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盐津 、邱北 、广南 、富宁 、砚山 、文山 、西畴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550 — 1 900 (一 2 300) 米的石 山常绿 阔叶林 下或灌 丛中。 四川西 南部、 贵州、 广西、 广东 西北部 和湖南 南部均 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盐津。 36b. 滇南毛 蕊山茶 (云 南山 茶花) (变种 ) 絨毛成 凤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var. velutina Sealy (1958)'; 云南 山茶花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这 一变种 幼枝密 被褐色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叶片 宽大, 长圆 状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4 一 5. 5 厘米, 侧 脉在叶 面微凹 或平, 小苞 片和萼 片两面 被黄色 絨毛, 花 丝被柔 毛或近 无毛, 上述特 征和原 变种相 区别。 产 思茅、 景东 一带; 生 于海拔 1 700 — 2 900 米的 山坡、 沟 谷阔叶 林中。 模式 标本采 自 思茅。 37. 怒 江山茶 (云 南山 茶花) 图版 77: 7-10 怒江红 山茶、 威宁 短柱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禿苞红 山茶、 小叶红 山茶、 薄 壳 红山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 (1933) * , (1950) ; Sealy (1939) ' , (1958)* ; Nakai (1940); 云南 山茶花 (1981)';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The a camellia var. lucidissima Levi. (1917); Th. pitardii auct. non (Cohen Stuart) Rehd. : Hand. -Mazz. (1931), p. p. ; Camellia saluenensis form, minor Sealy (1958); 云南 山茶花 (1981)'; 贵州 植物志 (1988); C. xveiningensis Y. K. Li ex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C. glabriperulata H. T. Chang (1984), syn. nov. ; C. minor H. T. Chang (1989), syn. nov. ; C. tenuivalvis H. T. Chang (1989), syn. nov. 多 分枝小 灌木, 高 1 一 4 米; 幼枝疏 生短柔 毛或近 无毛, 一年 生枝淡 棕色, 老 枝灰褐 
图版 77 1—6. 毛 莸山茶 Camellia mairei (Levi. ) Melchior var. mairei , 1. 花枝, 2. 叶背 放大, 3. 幼枝 毛被, 4 . 花燧和 雄蕊, 5. 雌蕊, 6. 果, 7 — 10. 怒 江山茶 C. saluenensisStapfexBean, 7- 花枝, 8. 幼枝 放大, 9. 花辦和 雄蕊, 10. 雌蕊。 (肖 溶绘) 
304  云南 植物志  色。 叶 片常密 集排列 于小枝 上部, 硬 革质, 长 圆形, 长 2. 5 — 5. 5 厘米, 宽 1 一 2. 2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部換 形至近 圆形, 边 缘具细 鋸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或近无 毛, 背面淡 绿色, 沿中 脉被长 柔毛, 中 脉两面 突起, 侧脉 在表面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柄 长约 5 毫米, 疏生 柔毛。 花单 生或成 对生于 小枝近 顶端, 红色, 径 4 一 5 厘米; 无 花梗; 小 苞片和 萼片约 10 枚, 外面 1 一 2 片 较小, 星月 形或半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外面 无毛, 里 面的卵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外面 无毛或 被白色 销毛, 与花 瓣同时 脱落; 花瓣 5 — 6, 倒 卵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3 — 4 厘米, 先端 凹入, 基部 连合; 雄蕊 多数, 长 1.5 — 2. 5 厘 米, 无毛, 外 轮花丝 2/3 合生; 子房密 被白色 绒毛, 3 室, 花柱与 雄蕊近 等长, 无 毛或基 部 被毛, 先端 3 浅裂。 蒴果 球形, 径约 2. 5 厘米, 3 室, 每室 有种子 1 一 2 颗, 果 皮多少 木质; 种子球 形或半 球形, 径约 1 厘米, 褐色。 花期 2 — 3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彝良、 镇雄、 昭通、 会泽、 东川、 禄劝、 富源、 嵩明、 富民、 昆明、 玉溪、 峨山、 通海、 双柏、 禄丰、 武定、 大姚、 祥云、 宾川、 大理、 巍山、 剑川、 丽江、 腾冲; 生于 海拔 1 900 — 2 800 (-3 200) 的干燥 山坡云 南松林 或混交 林下, 或 山顶灌 丛中。 四川西 南部 和贵州 西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38. 西 南山茶 (图鉴 ) 龙胜红 山茶、 西南红 山茶、 隐脉红 山茶、 硬毛 红山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红 药红 山茶、 细齿 红山茶 (中山 大学学 报), 野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amellia pitardii Cohen Stuart (1916) ; Rehd. (1934) , (1937) ; Nakai (1940) ; Sealy ( 1958)*; 图鉴 (1972)、 云南 山茶花 (1981)';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4),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 南树木 图志 (1991)'. Thea speciosa auct . non Kochs : Diels (19 12) ; Camellia japonic a auct . non . L . : Levi . (1915), excl . Cavalerie 361; Th . cavaleriana Levi . (1917) » in nota ; Th . pitardii (CohenStuart ) Rehd . (1924) ; Camellia speciosa ( Pitard ex Diels ) Melchior (1925) ; Thea grijsii auct. non ( Hance ) O . Kuntze : Hand . -Mazz. (1931 ) ; Rehd. (1934) , (1 937) ? Camellia cavaleriana ( Levi . ) Nakai ( 1 9 4 0) ; C. pitardii form . cavaleriana ( Levi . ) Sealy ( 1 9 5 8 ) ; C. lungshenensis H . T . Chang ( 1 9 8 1 ) ; H . T . Chang et B . Bartholomew ( 1984) ; 广西 植物志 (1991) ,syn. nov. ; C. cryptoneuraU . T. Chang ( 1 9 8 1 ) ; H . T. Chang etB. Bartholomew (1984); 广西 植物志 (1991), syn. nov . C . setiperulata H . T . Chang etB. K. Lee ( 1 9 8 1 ) , (1981)* ; H. T. Chang etB. Bartholomew ( 1 9 84)* , syn . nov . ; C . rubro - anthera H . T . Chang ex M . J . Lin et Q . M . Lu ( 1 9 8 4 ) ; 贵州 働 志 ( 1 9 8 8 ) , syn . nov . ; C. microdonta H. T. Chang et C . X . Ye ( 1 9 9 ) , syn . nov. 38a. 西 南山茶 (原 变型) 图版 78: 1 — 4 f. pitardii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9 米; 幼 枝疏生 柔毛或 无毛, 一年 生枝淡 掠色, 老枝灰 褐色。 叶薄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圆状 倒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4.5) 6 — 10 厘米, 宽 (2 —) 
山茶科  305  2. 5 — 3. 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楔 形至阔 楔形, 边 缘具尖 锐细密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在表面 清晰或 略突,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7 — 15 毫米, 无 毛或近 无毛。 花 单生于 小枝近 顶端, 红 色或粉 红色, 径 5 — 6 厘米; 无 花梗; 小 苞片和 萼片 9 一 11 枚, 半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2 — 20 毫米, 外面 无毛或 I 被白色 销毛, 花后 脱落; 花 瓣 5 — 6 枚, 倒卵形 或阔倒 卵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先端 凹入, 基部 连合; 雄蕊长 2 — 3 厘米, 无毛 或内轮 花丝偶 有稀疏 柔毛, 外轮 花丝下 半部或 2/3 合生; 子房密 被白色 绒毛, 3 室, 花柱与 雄蕊近 等长, 无毛或 基部被 柔毛, 先端 3 浅裂。 蒴果扁 球 形或近 球形, 径 3. 5 — 5 厘米, 高 2. 5 — 3. 5 厘米, 3 室; 种子半 球形或 球形, 径 1 一 1. 5 厘米, 褐色。 花期 2 — 3 月 , 果期 9 一 10 月 。 产 元江、 绿春、 金平、 蒙自、 开远、 广南、 富源、 镇雄、 葬良、 大关、 永善、 绥江; 生 于海拔 1 150 — 2 100 米 的阔叶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四川西 南部至 南部、 贵州、 广西北 部、 湖南 西部和 湖北西 部均有 分布。 38b. 西南 白山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变型 ) 东安 红山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斑枝红 山茶、 西昌红 山茶、 湖南 红山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f. alba (H. T. Chang) Ming Camellia pitardii var. alba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C. tunganica H. T. Chang et B. K. Lee (1981), (1981)*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C. stichoclada H. T. Chang (1989); C. xichangensis H. T. Chang (1989); C. hunanica H. T. Chang et L. L. Qi (1990). 该 变型花 白色, 其余特 征同原 变型。 产 绥江; 生 于海拔 2 000 — 2 100 米 的阔叶 林中。 四川西 南部、 贵 州西北 部和东 南部、 湖 南南部 和西部 均有。 西 南山茶 C. pitardii 其幼 枝和叶 片通常 无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典型 的叶片 为椭圆 形, 并 以先端 尾尖和 边缘具 尖锐细 密银齿 为显著 特征, 花粉 红色, 雄蕊 无毛, 子房 3 室, 被 绒毛, 花柱 无毛。 该种 以贵州 为分布 中心, 跨 越周边 省区, 分 布广, 变 异大, 呈现出 变异 的多样 性和连 续性, 诸如 叶片的 形状和 大小, 小苞 片和萼 片外面 无毛至 有毛, 花的 大小、 颜色及 其雌、 雄蕊的 相应长 度的变 化等。 在 其分布 区边缘 (四 川西 南部、 云南东 南部和 广西东 北部) 叶趋于 狭长, 如 广西北 部叶变 为长圆 状倒披 针形或 披针形 (细 齿红 山茶 C. microdonta), 有的下 部边缘 全缘, 内轮花 丝有稀 疏柔毛 (隐脉 红山茶 C. cryp- toneura) 或 偶有花 柱多少 深裂, 而 非离生 (龙胜 红山茶 C. lungshenensis) „ 贵州 西南部 的红药 红山茶 C, rubro-anthera 叶和花 较小, 雌、 雄蕊 较短, 花药 红色。 湖南南 部的硬 毛 红山茶 C. setiperulata, 苞、 萼外面 多少被 绒毛。 以上变 异大多 出现在 分布区 边缘, 考 察 该种分 布区内 明显存 在变异 的多样 性的连 续性, 因而对 该种再 行细分 或分割 出若干 "小 种" 是 不自然 的或人 为的, 上述名 称均视 为同物 异名而 归并。 
图版 78 1—4. 西 南山茶 Camellia pitardii Cohen Stuart f. pitardii, 1. 花枝' 2. 花辦和 雄蕊, 3. 雄蕊, 4. 果; 5—8. 滇山茶 C. reticulata Lindl. f. reticulata. 5. 花枝, 6. 雌兹' 7. 果 a, 8. 种子。 (肖 溶绘) 
山  科  307  39. 滇山茶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云 南红花 油茶、 云南 野山茶 (云南 山茶花 ), 贵州红 山茶、 窄叶 西南红 山茶、 木果红 山茶、 滇北 红山茶 (山 茶属植 物的系 统研究 ), 寡瓣红 山茶、 金 沙江红 山茶、 白丝 毛红山 茶、 短蕊红 山茶、 短柄红 山茶、 会理红 山茶、 陈氏红 山茶、 寡脉红 山茶、 五瓣红 山茶、 五 列木红 山茶、 假五 列木红 山茶、 离瓣红 山茶、 竹叶红 山茶、 百 灵山红 山茶、 康滇红 山茶、 短轴 红山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 ( 1827 )* , et in Curtis ,s ( 1827 )'; Chandler et Booth (1831)* ; Berlese(1841)* ; Loudon in Curtis's(1857) * ; Cohen Stuart(1916) ;Bean(1950) ; T. T. Yu(1950)" ; Haraa954);Sealy(1958)* ; 图鉴 (1972),in obs. ; H. T. Chang(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 四川 植物志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199ir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Desmitus reticulata ( Lindl. ) Raf inesque (1938); Thea reticulata (Lindl. ) Kochs in Engl. (1900) -, Camellia heterophylla Hu(1938) ; Sealy (1958) ; C. pitardii var. yunnanica Sealy (1949), (1958); 云南 山茶花 (1981)*; H. T. Ch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yn. nov. ; Yunnanea xylocarpa Hu (1956) * , syn, no v. ; C. reticulata form. simplex Sealy (1958); 云南 山茶花 (1981)* , syn. nov. ; C. kvueichovuensis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syn. nov. ; C. xylocarpa (Hu)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C. boreali- yunnanica H. T. Chang (1981);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syn. nov. ; C. paucipetala H. T. Chang (1984);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syn. nov. ; C. jinshajiangnica H. T. Chang et Lu ex H. T. Chang (1989), syn. nov. ; C. albo-sericea H. T. Chang (1989), syn. nov. ; C. brevigyna H. T. Chang ( 1989 ), syn. nov. ; C. brevipetiolata H. T. Chang ( 1989 ); C. chunii H. T. Chang (1989 ), syn. nov. ; C. minor H. T. Chang (1989), syn. nov. ; C. oLigophLebia H. T. Chang (1989), syn. nov. ; C. pentapetala H. T. Chang (1989), syn. nov. ; C. pentaphylax H. T. Chang (1989) , syn. nov. ; C. pentaphylacoides H. T. Chang (1989), syn. nov. ; C. subliberopetala H. T. Chang  (1989), syn. nov. ; C. bambusi folia H. T. Chang , H. S. Liu et Y. Z. Zhang (1989), syn. nov. ; C. bailinshanica H. T. Chang , H. S. Liu et G. X. Xiang (1991), syn. nov. ; C. kangdianica H. T. Chang , H. s. Liu et G. X. Xiang (1991), syn. nov. ; C. brevicolumna H. T. Chang, H. s. Liu et Y. Z. Zhang  (1991) , syn. nov. 39a. 滇山茶 (原 变型) 图版 78: 5—8 f. reticulata 灌木或 乔木, 高 3 — 15 米; 幼枝 粗壮, 被柔 毛或变 无毛, 淡 棕色。 叶 革质, 阔椭圆 形、 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7. 5 — 12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308  云南 植物志  楔 形或阔 楔形, 稀近 圆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常被柔 毛或变 无毛, 侧 脉和网 脉两面 突起; 叶抦 粗壮, 长约 1 厘米, 疏生 柔毛或 无毛。 花腋生 或近 顶生, 单生或 2 (— 3) 朵 簇生, 鲜 红色, 径 6 — 8 (-10) 厘米; 无 花梗; 小 苞片和 萼片约 10 枚, 圆 形或阔 卵形, 下部的 较小, 长约 3 毫米, 最大 的长达 2 厘米, 外 面密被 黄色 绵毛或 绒毛, 少有近 无毛, 里面 被黄色 靖毛, 花后 脱落; 花瓣 5 — 7 枚 (栽培 品种为 重瓣 ), 倒 卵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凹入, 基部 连合, 长约 1 厘米; 雄蕊 多数, 长 3 — 4 厘米, 无毛, 外 轮花丝 下半部 合生; 子房 球形, 被白色 级毛, 3 (-5) 室, 花柱与 雄蕊近 等长, 无毛或 基部被 绒毛, 先端 3 (-4-5) 浅裂。 蒴果球 形或扁 球形, 径 4 一 7 厘米, 3 室, 每室 有种子 1 一 2 颗, 果皮厚 6 — 10 毫米; 种子半 球形或 球形, 径 1 一 1.5 厘米, 褐色。 花期 1 一 2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盈江、 瑞丽、 龙陵、 腾冲、 保山、 永平、 永德、 临沧、 凤庆、 大理、 漾濞、 祥云、 剑川、 华坪、 鹤庆、 丽江、 大姚、 楚雄、 武定、 禄劝、 东川、 寻甸、 嵩明、 富民、 昆明、 易门、 双柏、 峨山、 元江; 生 于海拔 1 500 — 2 500 (-2 800) 的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中。 四 川西南 部和贵 州西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本种 在云南 栽培历 史悠久 , 品 种多达 百余个 , 为世界 著名观 赏花木 ,与 山茶 C. japoni- ca 齐名, 其花大 繁茂、 花姿 多样、 花色 绚丽, 在冬春 季节构 成了云 南高原 的独特 景观。 花 可 入药, 种 子含油 量高, 可 食用。 39b. 白花 滇山茶 (新拟 ) (变型 ) 退色 红山茶 (山茶 属植物 的系统 研究) f. albescens (H. T. Chang) Ming , comb. nov. Camellia albescens H. T. Chang , Tax. Gen. Camellia 63 (1981 ) ; H. T. Chang et B. Bartholomew (1984). 这一 变型花 白色, 余同原 变型。 产 禄劝、 嵩明、 易门、 元江; 生 于海拔 1 900 — 2 600 米的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中。 模式 标 本采自 嵩明。 2. 核 果茶属 Pyrenaria Blume , ampl. H. Keng 常绿 乔木或 灌木。 叶互生 ,具 银齿。 花单 生或稀 2 — 3 朵簇生 叶腋, 具花 梗或近 无梗; 小苞片 2, 稀较多 ,与 萼片明 显区别 或有时 与萼片 相似; 萼片 5( — 6), 不等大 ,里面 褐色无 毛; 花瓣 5( — 6, 或较多 ), 基部 合生; 雄蕊 多数, 外轮 花丝基 部多少 合生, 并与花 冠贴生 ,花 药背部 着生; 子房 3 — 5( — 6) 室, 中轴 胎座, 每室 2 — 3( — 7) 个胚珠 ,花柱 3 — 5, 离 生或完 全 合生。 果开 裂或不 开裂, 果皮软 木质或 革质, 3 — 5( — 6) 室, 中轴 宿存, 每室 有种子 2 — 3 (一 5) 颗。 种子多 少压扁 ,无翅 ,种皮 骨质, 具光泽 ,种脐 线形, 无胚乳 ,胚大 ,子 叶薄。 约 30 种, 分布于 亚洲东 南部, 自我国 华南和 西南及 日本琉 球群岛 到中南 半岛、 加里曼 丹、 爪哇、 苏门答 腊和菲 律宾。 我国约 15 种; 云南有 6 种。 根 据胚胎 学和孢 粉学研 究的新 证据, 支 持耿煊 (H. Keng 1972, 1980) 将石 笔木属 Tutcheria Dunn 和 多瓣核 果茶属 Parapyrenaria H. T. Chang 并 入本属 之中。 
山茶科  309  分种 检索表 1 (6) 花柱 离生, 5 条; 果不 开裂, 先端 凹入, 具 5 个辐射 状突起 的花柱 残迹。  2 (5) 叶片 宽大, 长 15 — 33 (-39) 厘米, 宽 7 — 14 厘米, 基部圆 形或微 心形; 小苞 片卵形 或阔卵 形, 萼 片状, 比萼 片小。 3 (4) 花 梗长约 5 毫米; 小甚片 2; 萼片 5 — 6; 果 圆球形 1. 動 腊 核果茶 P. menglaensis 4 (3) 花几 无梗; 小苞片 和萼片 15 或 更多; 果 长卵形 2. 长果 核果茶 P. oblongicarpa 5 (2) 叶片长 8 — 11 (-15) 厘米, 宽 3. 5 — 5 厘米, 基部 楔形; 小苞片 绿色、 叶状, 披 针形, 长 1 一 2. 5 厘米, 比 萼片大 3. 叶粤 核果茶 P. diospyricarpa 6 (1) 花柱 合生, 先端 3 浅裂; 果 成熟后 3 瓣裂, 先端 凸尖。 7 (8) 幼枝 无毛, 红 棕色; 叶 干后变 褐色, 两 面无毛 4. 屏边 核果茶 P. pingpienensis 8 (7) 幼 枝密被 柔毛, 灰色; 叶 干后黄 绿色, 背面被 柔毛。 9 (10) 花大, 径 7 — 8 厘米; 花梗长 7 — 13 厘米; 小苞片 叶状, 长达 2. 5 厘米, 比萼 片大; 果圆 球形, 径 2. 5 — 3. 5 厘米, 果皮 木质, 厚 …… • 5. 云南 核果茶 P. sophiae 10 (9) 花小, 径 2. 5 — 3 厘米; 小 苞片萼 片状, 较小, 长 3 — 4 毫米; 果三棱 状卵形 ,长 1.5 — 2 厘米, 果皮 革质, 薄 • 6. 小果 核果茶 P. microcarpa 1. 勐腊 核果茶 (云 南植物 研究) Pyrenaria menglaensis G. D. Tao (1983) * .  常绿 乔木, 高达 15 米, 胸径约 30 厘米, 树皮灰 白色, 具 纵向细 裂纹; 顶芽 和幼枝 被黄色 絨毛。 叶薄 革质, 倒卵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最 宽处在 上部, 向下 渐狭, 长 17 — 33 厘米, 宽 7. 5 — 14 厘米, 先端钝 急尖, 基部 圆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背 面淡 绿色, 被平伏 柔毛, 沿中 脉密被 开展长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极 隆起, 侧脉 15 — 24 对, 纤细, 边缘内 弧形网 结呈拱 形脉, 两 面侧脉 和网脉 略突; 叶柄长 5 — 15 毫米, 被 誠毛。 花单 生上部 叶腋或 2 — 3 朵 簇生; 花 梗长约 5 毫米, 被黄色 绒毛; 小苞片 2, 卵 形, 长 5 — 10 毫米, 外面 被黄色 绒毛; 萼片 5 — 6,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和宽 1 一 2 厘米, 外面 被黄色 绒毛; 花瓣 5 — 7 (— 9), 白色,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2. 5 — 3. 5 厘米, 外面中 下部被 絨毛; 雄蕊 多数, 长约 1 厘米, 无毛, 外轮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长 2 — 3 毫米; 子房 球形, 径约 5 毫米, 密 被黄色 绒毛, 花柱 离生, 5 (-6) 枚, 长约 1 厘米, 下半部 被黄色 绒毛。 果圆 球形, 径约 5 厘米, 不 开裂, 顶端 呈孔状 凹陷, 有 5 个 突起的 花柱残 迹, 表 面不具 纵槽, 基部 具宿存 萼片, 5 室, 每室有 2 — 3 颗 种子, 果皮 木质, 厚 8 — 10 毫米; 种子 压扁, 长 卵形, 长约 4 厘米, 栗色, 具 光泽, 种脐 线形。 花期 5 月, 果期 10—11 月。 产勐腊 (勐醒 )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600 — 720 米的 石灰山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中。 果 球形、 5 室 十分相 似老挞 核果茶 P. laotica Gagnep. , 但后 者叶片 较小, 先 端短尾 尖, 基 部钝, 叶 柄短, 花梗 较长, 萼片 较小, 果 较小, 先端具 5 沟, 表面 具灰白 色颗粒 而 不同。 2. 长果 核果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Pyrenaria oblongicarpa H. T. Chang (1983), nom. nud. , et (1983), descr. 
310  云南 植物志  常绿 乔木, 高约 10 米; 幼枝被 絨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叶 革质至 纸质, 长圆 形或倒 卵形, 长 14 一 24 (-39) 厘米, 宽 (5 —) 7 — 11 厘米, 先端短 尾尖或 渐尖, 基部 圆形至 微 心形, 边 缘具粗 锯齿, 叶面黄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疏 生平伏 柔毛, 沿中 脉密被 开展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极 隆起, 侧脉 10 — 15 对, 在叶 面平而 清晰, 背 面显著 突起, 网 脉两面 清晰或 略突; 叶柄 短粗, 长约 5 毫米, 被 绒毛。 花单 生上部 叶腋, 径约 4 厘米; 近 无梗; 小苞 片和萼 片多数 (约 15 枚), 阔 卵形, 自外 向内逐 渐大, 长 2 — 5 毫 米, 宽 2 — 8 毫米, 外面 被灰色 娟毛, 边 缘膜质 无毛, 宿存; 花瓣 5, 倒 卵形, 长约 2 厘 米, 宽约 1.5 厘米, 背面 中部有 絹毛; 雄蕊 多数, 长约 1.5 厘米, 无毛, 外轮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卵形, 长约 3 毫米, 被 绒毛, 花柱 离生, 5 条, 长约 1 厘米, 被 柔毛。 果长 卵形或 卵形, 长约 7 厘米, 径 4 一 5 厘米, 顶端 5 裂, 外面 具纵向 5 浅沟, 外 果皮木 质, 厚约 5 毫米, 5 室, 每室 具种子 2 颗; 种子长 圆形, 多少 压扁, 长约 2 厘米, 宽约 8 毫米, 掠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4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河口、 马关; 生 于海拔 700 — 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马关。 3. 叶萼 核果茶 (新拟 ) 图版 79: 1-3 云 南华核 果茶、 车里华 核果茶 (植物 分类学 报), 云南核 果茶、 景洪核 果茶、 短叶核 果茶 (图 鉴补编 ), 长苞 紫茎、 云 南紫茎 (中 山大学 学报) Pyrenaria diospyricarpa Kurz (1873), et (1877). Pyrenaria garrettiana Craib (1924) , (1925) ; Gagnep. in Lecomte (1943) ; H. Keng in T. Smitinand et K. Larsen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 P. yunnanensis Hu (1938)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syn. no v. ; P. cheliensis Hu (1938);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syn no v. ; Sinopyrenaria yunnanensis (Hu) Hu (1956)*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inop. cheliensis (Hu) Hu (1956)*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inop. garrettiana (Craib) Hu (1956); Steivartia longibracteata H. T. Chang ( 1982 ), syn. nov. ; St. yunnanensis H. T. Chang (1982)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syn. nov. ; Pyrenaria brevisepala H. T. Chang (1983) , nom. nud , et (1983), descr. , syn. nov. 常绿乔 木或小 乔木, 高 5 — 8 米; 幼枝 密被灰 黄色短 柔毛和 开展长 柔毛, 一年 生枝毛 被 宿存, 变 褐色。 叶 纸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8 — 12 (-15) 厘米, 宽 3. 5 — 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楔 形至宽 楔形, 边缘具 波状浅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疏生 短 柔毛, 沿中脉 被灰色 柔毛, 背面疏 生平伏 柔毛, 中脉 上密被 开展长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极 突起, 侧脉 8 — 10 对, 纤细, 两 面侧脉 和网脉 突起; 叶 柄长约 1 厘米, 密 被 柔毛。 花 单生或 2 — 3 朵簇 生上部 叶腋, 白色, 径 2 — 2. 5 厘米; 花梗 粗壮, 长约 5 毫 米, 密被 柔毛; 小苞片 2, 叶状, 绿色, 披 针形, 长 1 一 2. 5 厘米, 宽 3 — 7 毫米; 萼片 5, 花 蕾期为 卵形, 长 5 — 7 毫米, 外 面密被 灰白色 柔毛, 花期 和花后 期萼片 增大, 变 绿色叶 状, 长 7 — 12 (-15) 毫米; 花瓣 5 (— 6), 倒 卵形, 外面 中部被 白色微 柔毛, 长 1 一 1.4 厘米, 基部 合生成 短管, 长 2 — 3 毫米; 雄 蕊长约 8 毫米, 无毛, 外 轮花丝 基部与 花瓣贴 生; 子房 球形, 径约 3 毫米, 密被 灰白色 绒毛, 花柱 离生, 5 条, 长约 5 毫米, 基部 被毛。 果长倒 卵形, 具 5 棱, 长 4 一 5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凹陷, 具 5 个 突起的 花柱残 
图版 79 1 一 3. 叶粤 核果茶 Pyrenaria diospyricarpa Kurz. , 1. 花枝, 2. 萼及 雌蕊, 3. 果; 4—7. 厚皮香 Terstroemia gymnanthera (Wight et Am) Sprague, 4. 花枝, 5. 花, 6. 簪及雌 蕊, 7. 果。 (李锡 畴绘) 
312  云南 植物志  迹, 基部 具宿存 萼片, 5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果皮新 鲜时黄 绿色, 肉质, 厚 3 — 4 毫米, 干后呈 革质, 厚仅 1 毫米, 褐色; 种子 压扁, 长 圆形, 长约 2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厚约 4 毫米, 栗色, 有 光泽, 种脐 线形。 花期 5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景洪、 勐海、 澜沧、 孟连和 沧源; 生 于海拔 1 000 — 2 000 米 的沟谷 或山坡 常绿阔 叶 林中。 分 布泰国 和越南 北部。 本种 在云南 南部较 常见, 由于过 去花、 果标本 (特别 是新鲜 材料) 不全, 以 致先后 被误作 P. yunnanensis Hu ,P. cheliensis Hu ,P. brevisepala H. T. Chang 等新种 发表。 4. 屏边 核果茶 (新拟 ) 图版 80: 1-3 屏边石 笔木、 贵州 石笔木 (中 山大学 学报, 图鉴 补编) Pyrenaria pingpienensis (Chang) Ming et S. X. Yang, comb. nov. Tutcheria pingpienensis H. T. Chang in Act. Sci. Nat. Univ. Sunyats. 22 (2) : 107. (1983);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T. kxveichowensis H. T.Chang et Y.K.Li (1983)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贵州 植物志 (1988) * ,syn. nov. 常绿 乔木, 高 10 — 15 米; 顶芽 被灰色 线毛, 幼枝红 棕色, 无毛, 老枝 褐色。 叶 革质, 长圆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10 — 14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具钝 尖头,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边缘具 波状钝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干后变 褐色, 背面黄 绿色, 干 后棕 褐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表面 凹陷, 背面 隆起, 侧脉 10 — 12 对,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不显或 略突; 叶柄红 棕色, 长约 1 厘米。 花单 生上部 叶腋, 白色, 径 4 一 5 厘米; 花 梗短, 长 2 — 3 毫米, 粗壮, 疏生 柔毛;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4 毫米, 外面 被灰色 绒毛, 早落; 萼片 5, 近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外 面密被 灰黄色 絨毛; 花瓣 5, 倒卵 形, 长约 2.5 厘米, 宽约 2 厘米, 先端 微凹, 外面中 下部被 绒毛, 基部 合生成 2 — 4 毫米 的 短管;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无毛, 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卵 球形, 长约 3 毫米, 密被 絨毛, 花 柱长约 1.3 厘米, 先端 3 (— 4) 裂, 臂长 5 毫米, 无毛, 其余被 絨毛。 果圆球 形, 径 2 — 3 厘米, 顶端 凸尖, 外面被 线毛, 3 (— 4) 室, 成熟后 3 瓣裂, 每室有 2 颗种 子, 果皮 木质, 干后厚 2 — 3 毫米, 中轴长 圆形; 种子椭 圆形, 长约 2 厘米, 宽约 1 厘米, 栗色, 有 光泽, 压扁, 种 脐狭长 圆形。 花期 6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屏边、 西畴; 生 于海拔 1 340 — 2 25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广西和 贵州有 分布。 与 P. greeniae (Chun) Keng 有 亲缘, 但 后一种 小枝灰 白色, 叶 干后黄 绿色, 花黄 色, 花 梗较长 (6 — 10 毫米 ), 花 柱先端 3 浅裂, 果椭 圆形, 果 皮薄而 不同。 5. 云南 核果茶 (新拟 ) 图版 80: 4-7 云南石 笔木, 尖齿石 笔木、 毛肋 石笔木 (中 山大学 学报) Pyrenaria sophiae (Hu) Ming et S. X. Yang , comb. nov. Camellia sophiae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8: 134. Hu (1938) ; Tutcheria acutiserrata H. T. Chang (1983)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syn. nov. ; T. sophiae (Hu) H. T. Chang (1983);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T. pubicostata H. T. Chang (1983);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syn. nov. 常绿 灌木或 乔木, 高 3 — 8 米; 幼枝 密被黄 色平伏 柔毛和 开展长 柔毛, 一年生 枝红棕 色, 无 毛或几 无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7 — 12. 5 厘米, 宽 2. 5 — 
图版 80 1-3. 屏边 核果茶 Pyrenaria pingpienensis (H. T. Chang) Ming et S. X. Yang . 1. 花 枝, 1. 雌蕊, 3. 果; 4一7. 云南 核果茶 P. sophiae (Hu) Ming, 4. 花枝, 5. 雌蕊, 6. 果, 7. 叶 背部分 放大。 (李锡 畴绘) 
314  云南 植物志  3.5 (一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 部阔楔 形至近 圆形, 边缘具 尖锐疏 银齿, 下部全 缘, 叶面 无毛, 黄 绿色, 幼叶 背面有 稀疏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中脉 在表面 凹陷, 背面极 隆起, 侧脉 8 — 10 对, 侧脉和 网脉两 面显著 突起; 叶柄长 5 (-10) 毫米, 被 柔毛。 花单 生上部 叶腋, 白色, 径 7 — 8 厘米; 花梗 粗壮, 长 7 — 13 毫米, 密 被黄色 柔毛; 小苞片 2, 叶状, 长 圆形, 长约 2. 5 厘米, 宽约 1.2 厘米, 边缘有 锅齿, 黄 绿色, 外 面疏生 柔毛, 里 面 无毛, 侧、 网脉 突起, 早落; 萼片 5, 阔 卵形, 长和宽 1 一 1.5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外 面密 被黄色 绒毛; 花瓣 5 — 7 (— 9) 枚, 阔倒 卵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先端 凹入, 外面中 部被白 柔毛, 基部合 生成长 3 — 4 毫米的 短管;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无 毛, 外 轮花丝 基部与 花冠管 贴生; 子房 球形, 径约 3 毫米, 密 被黄色 絨毛, 花柱长 1.2 — 1.5 厘米, 下 半部被 绒毛, 上部 3 (— 4) 裂, 臂长 5 毫米。 果圆 球形, 径 2. 5 — 3.5 厘米 ,• 先端 凸尖, 外面 被黄色 绒毛, 基部 具宿存 萼片, 3 室, 成熟后 3 瓣裂, 每室有 2 颗 种子, 果皮 木质, 干后厚 2 — 3 毫米, 中 轴长倒 卵形; 种 子椭圆 形至长 圆形, 压扁, 长约 2 厘米, 宽约 1 厘米, 栗色, 有 光泽, 种 脐狭长 圆形。 花期 5 月, 果期 10 月。 产 石屏、 峨山、 玉溪、 丘北; 生 于海拔 1 600 — 2 400 米的山 坡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 石屏。 后 来发表 的尖齿 石笔木 (T. acutiserrata H. T. Chang) 和毛肋 石笔木 (T. pubicostata H. T. Chang) 均属 本种而 归并。 6. 小果 核果茶 (新拟 ) 小果 石笔木 (图鉴 ), 小果 塌捷花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 狭叶 石笔木 (图鉴 ), 无柄石 笔木 (中 山大学 学报) Pyrenaria microcarpa (Dunn) H. Keng (1972). Tutcheria microcarpa Dunn (1909); Merr. (1935); 陈嵘 (1937); Nakai (1940); 图鉴 (1972), in obs.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T. subsessili flora H. T. Chang (1983);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syn. nov. 常绿小 乔木, 高 5 — 6 米; 幼 枝密被 黄色短 柔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8. 5- 13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端 渐尖, 顶端具 钝尖头 , 基部阔 楔形, 连 缘具小 银齿, 叶 面 无毛, 背面疏 生平伏 柔毛, 干后 两面黄 绿色, 中脉 在表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9 一 12 对, 连 同网脉 在两面 略突; 叶 柄长约 1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单生 于上部 叶腋, 淡 黄色, 径 2. 5 — 3 厘米; 花 梗短, 长约 2 毫米; 小苞片 2, 阔 卵形, 长 3 — 4 毫米, 宽 3 — 5 毫米, 外 面密 被黄色 绒毛; 萼片 5 (— 7), 阔卵 圆形, 长 5 — 7 毫米, 宽 6—9 毫米, 先端宽 圆形, 外面被 灰黄色 绒毛; 花瓣 5 (— 6), 倒 卵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外 面中部 被黄色 絹毛, 基 部 合生成 2 — 3 毫 米长的 短管; 雄 蕊长约 1 厘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球形, 径约 3 毫米, 密 被黄色 绒毛, 花 柱长约 7 毫米, 基部被 绒毛, 先端 3 裂, 臂长约 2 毫米。 果三 棱状卵 球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凸尖, 成 熟后外 面无毛 或近无 毛, 3 瓣裂, 每室有 2 颗 种子, 果 皮薄, 厚 1 一 1.5 毫米, 中轴三 角形; 种子 长圆状 卵形, 多少 压扁, 栗色, 有 光泽。 花期 6—7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马关、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 650 — 1 800 米 的阔叶 林中。 分布于 贵州、 广西、 广东、 
山茶科  315  湖南、 江西和 福建。 3. 大 头茶属 Gordonia Ellis , ampl. H. Keng 常绿 乔木或 灌木。 叶 互生, 革质, 全 缘或有 银齿。 花大, 白色, 单生 于当年 生枝的 叶腋, 有时 3 — 5 朵 排列成 短总状 花序; 具 花梗; 小苞 片通常 5 枚, 稀较多 或少于 5 枚, 螺 旋状排 列于花 梗上, 早落; 萼片 5, 卵 圆形, 多少 革质, 果期 脱落; 花瓣 5, 阔倒 卵形, 先端 凹入, 基 部多少 连合成 短管; 雄;^ 多数,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花 药背部 着生; 子 房 (3 —) 5 室, 每室有 (2 —) 5 胚珠, 稀 较多, 花 柱离生 或合生 (国产 种子房 5 室, 花 柱合生 )。 萌果圆 柱形, 具棱, 室背 开裂, 中轴 宿存, 线形, 果期花 梗多少 伸长; 种 子小, 略 压扁, 先端具 长翅, 翅长 圆形, 膜质, 胚 乳薄, 胚大, 子 叶多少 肉质。 60 — 70 种, 分布热 带亚洲 和热带 美洲。 我国有 6 种; 云南产 4 种。 新加坡 大学耿 煊教授 (1980) 提出将 Laplacea 和 Polyspora 两个属 归并入 本属, 我 们赞 同这一 观点。 . 分种 检索表 1 (2) 顶芽、 幼枝 和叶片 均无毛 1. 四川 大头茶 G. acuminata 2 (1) 顶芽密 被白色 绢毛; 幼枝 和叶片 无毛或 被毛。 3 (6) 萼片外 面近基 部或下 半部被 娟毛, 上部 无毛, 呈紫 褐色; 花丝 无毛。 4 (5) 幼枝 和叶柄 无毛; 叶 阔椭圆 形至长 圆状椭 圆形,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花 单生, 疏散 排列于 当年生 小枝上 部叶腋 2. 越南 大头茶 G. tonkinensis 5 (4) 幼枝 和叶柄 均被短 柔毛, 幼叶背 面多少 被毛; 叶 倒卵状 椭圆形 或长倒 卵形. 先端 宽钝; 花密集 排列于 当年枝 叶腋, 单生 或组成 3 — 5 朵花 的短总 状花序 …… 3. 云南 山枇花 G. chrysandra 6 (3) 萼片 外面密 被黄色 绢毛, 毛被达 边缘, 不为紫 褐色; 花丝 基部被 柔毛; 幼 枝和叶 柄被短 柔毛, 叶背多 少被毛 4. 长果 大头茶 G. longicarpa 1. 四川 大头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广西 大头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Gordonia acuminata H. T. Chang (1983);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广 西植物 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Gordonia axillaris var. acuminata Pritz. ( 1900); G. szechuanensis ♦ 图 鉴补编 (1983) , in clavi; 贵州 植物志 (1985) nom. nud. , syn. nov. ; G. kxvangsiensis H. T. Chang (1983); 贵州 植物志 (1985)';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syn. nov. Polyspora acuminata (Chang) C. X. Ye (1990) , in clavi ; P. kxvangsiensis (Chang) C. X. Ye (1990), in clavi ; G. axillaris auct. non Dietr. :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6) ; W. Y. Chun (1921), p. p. quoad specim. Sichuan et Yunnan ; G. chrysandra auct. non Cowan : 贵州 植物志 (1985). 常绿乔 木或小 乔木, 高 5 — 15 米; 顶 芽大, 紫色, 无毛; 幼枝 粗壮, 无毛。 叶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10 — 18 (-22) 厘米, 宽 3 — 6 (— 7) 厘米, 先端短 渐尖至 
316  云南 植物志  渐尖, 基 部模形 下延, 边缘 上半部 具粗钝 银齿, 下部 全缘, 多少 反卷, 叶面深 绿色, 略 具 光泽, 干后 常变黄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在 背面极 隆起, 侧 脉两面 均不显 或纤细 略突; 叶柄长 1.5 — 2 厘米, 无毛, 常带 紫色。 花 单生小 枝上部 叶腋, 白色, 径 8 — 10 厘米; 花 梗短, 长约 3 毫米, 被 灰黄色 绒毛; 小苞片 5, 早落; 萼片 5, 卵 圆形, 径约 1 厘米, 外 面近基 部被灰 黄色细 绢毛, 其余 无毛, 紫 褐色; 花瓣 5, 阔倒卵 形, 长 和宽约 5 厘米, 先端 凹入, 基 部合生 成长约 3 毫米的 短管; 雄蕊长 2 — 2. 5 厘米, 无毛, 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卵 球形, 长约 3 毫米, 密被 灰白色 线毛, 花 柱长约 2 厘米, 密 被白色 柔毛, 柱头 5, 略 叉开。 蒴果圆 柱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具 5 棱, 先 端尖, 5 瓣裂, 每室有 5 颗 种子, 果 梗长约 1 厘米; 种子连 翅长约 2 厘米, 宽约 5 毫米。 花期 8 月, 果期 12 月。 . 产 绥江、 盐津、 大关、 蒙自、 文山; 生 于海拔 1 200 — 2 000 米的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中。 广西北 部九万 大山、 贵州 和四川 南部至 西南部 也有。 过去有 的学者 将本种 误订为 C. axillaris (Roxb. ) Dietr. , 本 种顶芽 和幼枝 无毛, 叶 形及 先端均 与后者 不同, 并易和 其他种 相区别 。广西 大头茶 G. kwangsiensis H. T. Chang 与本 种并无 区别, 应予 归并。 此外, 本种命 名有些 混乱, 作者 先提出 G. szechuanensis 的 裸名, 后改用 G. acuminata H. T. Chang 正式 发表, 尽管 是合格 发表, 但如作 为一个 新 组合名 G. acuminata (Pritz. ) Chang (G. axillaris var. acuminata Pritz. ) 更趋 合理。 2. 越南 大头茶 (新拟 ) Gordonia tonkinensis Pitard in Lecomte (1910) * ; Gagnep. (1943). Gordonia kwangsiensis H. T. Chang (1983), p. p. quoad F. Y. Liu 101693, 101775, 101776; G. acuminata H. T. Chang (1983) p. p. quoad. P. I. Mao 4783, 4940 (4740); G. axillaris auct. non Dietr. : 广西 植物志 (1991). 常绿乔 木或小 乔木, 高 5 — 15 米; 顶芽密 被白色 绢毛; 幼枝无 毛或近 无毛, 常带紫 褐色。 叶 革质, 阔椭圆 形至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9 一 15. 5 厘米, 宽 3. 5 — 6 厘米, 先 端钝急 尖或 渐尖, 顶端常 微凹, 基部 楔形, 边缘具 钝齿状 圆齿, 近基部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两面不 显或在 叶面微 凹; 叶柄长 8 — 15 毫米, 无毛, 常带紫 褐色。 花单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白色, 径 5 — 6 厘 米; 花 梗长约 3 毫米, 被 灰黄色 级毛; 小苞片 5, 早落; 萼片 5, 近 圆形, 径 8 — 10 毫米, 先端 微凹, 外面近 基部被 灰黄色 網毛, 其余 无毛, 呈紫 褐色; 花瓣 5, 阔倒 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先端 凹入, 基 部合生 成长约 3 毫米的 短管; 雄 蕊长约 2 厘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卵 球形, 密被 絨毛, 长约 3 毫米, 花 柱长约 1.5 厘米, 密被灰 黄色柔 毛, 具 5 槽, 柱头 5。 蒴果圆 柱形, 具 5 棱, 长 2. 5 — 3.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5 瓣裂, 每室有 5 颗 种子; 种子 连翅长 2 — 2. 5 厘米。 花期 10 — 11 月 , 果 期次年 8 — 9 月 。 产 屏边、 麻 栗坡、 西畴; 生 于海拔 1 250 — 2 050 米的山 坡和沟 谷常绿 阔叶林 或灌丛 中。 广 西西部 至东部 也有。 分 布越南 北部。 中国新 记录。 本种与 大头茶 G. axillaris (Roxb. ) Dietr. 的区 别在于 叶片阔 椭圆形 至长圆 状椭圆 形, 先端钝 急尖至 渐尖, 边缘 显著具 鋸齿, 叶面 微皴, 侧脉 略凹, 叶柄 较长。 3. 云南 山枇花 (图鉴 ) 图版 81: 1 — 3 
山茶科  317  黄药 大头茶 (图鉴 补编) Gordonia chrysandra Cowan (1931); 陈峰 (1937); Sealy in Curtis's (1956)* ; 图 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Polyspora chrysandra (Cowan) Hu (1972), in obs. ; C. X. Ye (1990) , in clavi ; Gordonia axillaris auct. non Dietr. :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6) ; W. Y. Chun (1921) » p. p. quoad specim. Yunnan ; Hand. -Mazz. (193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8 米; 顶 芽小, 被 灰黄色 領毛, 幼枝 纤细, 被 平伏短 柔毛, 老 枝灰 褐色, 树皮 褐色, 纵向 剥落。 叶薄 革质, 倒卵状 椭圆形 至长倒 卵形, 长 6 — 11 厘米, 宽 2. 5 — 4. 5 厘米, 先 端钝, 顶端 微凹, 基部 楔形, 略 下延, 边缘 明显具 鋸齿, 近 基部全 缘, 叶面有 光泽, 深 绿色, 干后多 少呈黄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干后不 变色,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两 面不显 或有时 在表面 略突, 无 毛或幼 叶背面 近基部 疏生短 柔毛; 叶 柄短, 长 3 — 5 毫米, 被 平伏短 柔毛。 花密 集排列 于当年 生枝的 叶腋, 单生或 有时为 3 — 5 朵花的 短总状 花序, 花 白色, 径 4 一 5 厘米; 花 梗短, 长 2 — 3 毫米; 小苞片 较多, 6 — 7 枚, 早落; 萼片 5, 近 圆形, 径约 1 厘米, 外面下 半部或 近基部 被白色 粉状细 絹毛, 上 部紫 褐色, 无毛, 边缘 膜质, 里面 无毛; 花瓣 5, 近 圆形, 长 和宽约 3 厘米, 先端 凹入, 基部合 生约长 3 毫米;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卵 球形, 长 约 3 毫米, 密 被白色 绒毛, 花 柱长约 1.2 厘米, 下 半部被 绒毛, 具 5 槽, 柱头 5, 头状。 蒴果圆 柱形, 长 2. 5 — 3. 5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5 室, 成熟后 5 瓣裂, 每室 有种子 5 枚, 果瓣 木质, 先 端尖, 中轴 宿存, 果梗 增长达 1 厘米; 种子连 翅长约 2 厘米, 宽约 5 毫米。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8 — 9 月。 产 腾冲、 龙陵、 保山、 漾潰、 大理、 宾川、 南涧、 凤庆、 云县、 景东、 临沧、 双江、 沧源、 澜沧、 勐海、 景洪、 思茅、 江城、 墨江、 元江、 石屏、 新平、 峨山、 玉溪、 昆明、 文山、 西畴、 广南; 生 于海拔 1 100 — 2 400 米 的阔叶 林下或 常绿灌 丛中。 缅甸北 部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本种 与长果 大头茶 G. longicarpa H. T. Chang 区别在 于叶倒 卵状椭 圆形, 较小, 先 端钝, 边缘 明显有 锯齿, 背面淡 绿色, 叶 柄短, 花 常密集 排列, 较小, 小苞片 多数, 萼 片紫 褐色, 外面 中上部 无毛, 花丝 无毛; 叶形与 G. axillaris (Roxb. ) Dietr. 相似, 但 边缘 明显具 鋸齿, 幼枝 和叶柄 被毛, 花之各 部和果 较小, 小苞片 数多而 不同。 4. 长果 大头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图版 81: 4-6 Gordonia longicarpa H. T. Chang (1983);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 南树木 图志 (1991)'. Gordonia acuminata H. T. Chang (1983) » quoad specim. Q. A. Wu 9506 ; Polyspora longicarpa (Chang) C. X. Ye (1990), in clavi. 常绿 乔木, 高 8 — 15 (-25) 米; 顶 芽大, 密 被白色 缡毛; 幼枝 粗壮, 被短 柔毛。 叶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10— 15 (-21) 厘米, 宽 3 — 5. 5 (- -^^ 米, 先端 急 尖至短 渐尖, 基部 楔形, 边缘 上半部 明显具 银齿, 下部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 面淡 绿色, 干后 常变淡 棕色, 被平 伏柔毛 或仅沿 中脉被 柔毛, 老叶 背面变 无毛; 叶柄长 
图版 81 1—3. 云南 山枇花 Gordonia chrysandra Cowan, 1. 花 蕾枝, 2. 花' 3. 果; 4 一 6. 长 果 大头茶 G. longicarpa H. T. Chang, 4. 果枝, 5. 花, 6. 雄蕊。 (李锡 畴绘) 
山茶科  319  约 1 厘米, 被短柔 毛或近 无毛。 花单生 于幼枝 叶腋, 白色, 较大, 径 8 — 12 厘米; 花梗 粗壮, 长 6 — 8 毫米, 具小 苞片脱 落后的 痕迹, 被 灰黄色 绒毛; 小苞片 5, 螺旋状 排列在 花 梗上, 早落; 萼片 5, 较大, 阔卵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外 面不为 褐色, 密被 黄色绢 毛, 毛被达 边缘, 里面 被短柔 毛或近 无毛; 花瓣 5, 阔倒 卵形, 长 5—6.5 厘米, 先端凹 入, 基部合 生成长 3 — 5 毫米的 短管; 雄蕊长 2 — 2. 5 厘米, 花丝近 基部被 柔毛, 基部与 花瓣 贴生; 子房卵 球形, 长约 4 毫米, 被 灰白色 绒毛, 花 柱长约 2 厘米, 被 绒毛, 柱头 5。 菊 果长圆 柱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 端尖, 果梗 粗壮, 长约 1 厘米, 成熟后 5 瓣裂, 每室 有种子 5 颗; 种子连 翅长约 2 厘米, 宽 6 毫米。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9 一 10 月。 产 沪水、 腾冲、 梁河、 龙陵、 镇康、 临沧、 凤庆、 景东、 屏边、 富宁; 生 于海拔 (1 000 —) 1 700 — 2 500 米的 沟谷或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中。 分布缅 甸北部 和越南 北部。 本 种与越 南产的 G. bidoupensis Gagnep. 花丝 基部皆 被毛, 但后 者幼枝 无毛, 叶片 较小, 无毛 , 背 面干后 淡绿色 , 花各部 较小, 果也小 而不同 。 与泰国 北部的 G. daglieshiana Craib 区别在 于本种 叶片背 面干后 常变淡 棕色, 萼片外 面密被 绢毛, 花丝 基部被 柔毛, 花 和果 较大。 4. 木荷属 Schima Reinw. ex Bl. 常绿乔 木或大 乔木; 顶芽被 绒毛; 小枝具 白色小 皮孔。 叶 互生, 全 缘或有 锯齿, 具 柄。 花 白色,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单生 或有时 3 — 5 朵 排列成 短总状 花序, 有 较长的 花梗; 小苞片 2, 稀 较多, 生 于花萼 基部, 早落; 萼片 5, 基 部多少 合生, 宿存; 花瓣 5, 基部 合生成 短管; 雄蕊 多数,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花 药背部 着生; 子 房密被 绒毛, 上部或 近顶 端通常 无毛, 5 室, 每室 有胚珠 2-3 颗, 中轴 眙座, 花柱 合生。 蒴果 球形, 室背开 裂, 中轴 宿存, 果瓣 木质; 种子 肾形, 压扁, 周边 具宽膜 质翅, 胚 乳薄, 子叶 叶状, 平 或 微被。 约 15 种, 分 布我国 至中南 半岛、 印度、 马来西 亚和日 本琉球 群岛。 我国有 12 种, 分 布长江 以南各 省区; 云南有 8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0) 叶 全缘。 2 (5) 花梗长 3 — 5 (—6) 厘米。 3 (4) 幼枝、 花梗和 萼片外 面密被 柔毛和 絨毛; 叶 背沿中 脉被长 柔毛; 萼 片大, 长约 1 厘米 …… 1. 毛木荷 S. villosa 4 (3) 幼枝、 花梗、 叶片 和萼片 外面均 无毛; 萼 片长约 5 毫米 2. 南 洋木荷 S. noronhae 5 (2) 花梗长 1 一 2 厘米。 6 (7) 萼 片长约 5 毫米, 外面 密被黄 色绒毛 3. 短 梗木荷 S. brevipediceilata 7 (6) 萼片长 2 — 3 毫米, 外 面至少 上半部 无毛。 8 (9) 幼枝 和花梗 被白色 柔毛; 叶长圆 形至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背面 显著被 白霜; 尊片 圆形, 外面 
320  云南 植物志  上半 部无毛 4. 银木荷 S. argentea 9 (8) 幼枝 和花梗 被黄色 柔毛; 叶椭 圆形, 先端 急尖, 背面 通常无 白霜, 沿中脉 被开展 柔毛; 萼片 半 圆形, 近基 部被黄 色柔毛 5. 红木荷 S. wallichii 10 (1) 叶边缘 明显有 锯齿或 圆齿。 11 (12) 幼枝、 花梗 和萼片 外面均 无毛; 小苞 片大, 长达 1.5 厘米; 萼片长 6 — 6. 5 毫米 6- 华木荷 S. sinensis 12 (11) 幼枝和 花梗被 柔毛; 萼 片外面 被黄色 绒毛。 13 (14) 花梗长 1 一 2 厘米; 叶边缘 银齿达 基部; 萼片半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 6 毫米; 花径 5. 5 — 6. 5 厘米; 果径约 3. 5 厘米 ,• 印 度木荷 S. khasiana 14 (13) 花梗长 3 — 6 厘米; 叶 边缘通 常上半 部具疏 银齿; 萼片 圆形, 径 3. 5 — 4 毫米; 花径约 4 厘米; 果径 1—1. 5 厘米 8. 贡 山木荷 S. sericans 1. 毛木荷 (图鉴 补编) 大 萼木荷 (中山 大学学 报), 柔 毛木荷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箐毛木 (屏边 ), 毛毛 树 (金平 ) Schima villosa Hu (1938);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Schima macrosepala H. T. Chang (1983), syn. nov. 乔木, 高 (7 —) 15 — 25 米; 顶芽 卵形, 密 被灰色 绢毛; 小枝 粗壮, 具白色 皮孔, 幼 枝密 被灰色 絨毛。 叶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0 —) 16 — 26 厘米, 宽 4. 5 — 8.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 楔形, 多少 下延, 全缘, 叶面 绿色, 干后黄 褐色, 无毛, 略有光 泽, 背面被 白霜, 沿 中脉被 开展长 柔毛, 其余 被平伏 柔毛, 中 脉在叶 面平或 略突, 背面 隆起, 侧脉 12 — 15 对, 在叶面 清晰或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1.4 一 2 厘米, 被 灰色绒 毛。 花 单生小 枝上部 叶腋, 白色, 径约 3 厘米; 花梗 粗壮, 长约 3 厘米, 密 被灰色 绒毛, 具白色 皮孔; 小苞片 2, 披 针形, 长约 1.2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密 被灰色 絹毛; 萼片革 质,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7 —) 10 — 12 毫米, 外面密 被灰黄 色靖状 绒毛, 里 面被细 娟毛; 花瓣近 圆形, 长约 2. 5 厘米, 外面近 基部被 絹毛, 基 部多少 合生; 雄蕊长 8 — 10 毫米, 花 丝 无毛, 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球形, 密被 灰黄色 绒毛, 花柱 粗壮, 与 雄蕊近 等长, 无 毛 或近基 部疏生 柔毛, 柱头 5。 蒴果扁 球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5 裂, 果 瓣 木质; 种子近 肾形, 连 翅长约 1 厘米, 宽约 6 毫米。 花果期 7 月 产 金平、 屏边、 河口; 生 于海拔 1 300 — 1 55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金 平。 近来发 表的大 萼木荷 S. macrosepala H. T. Chang 称 小苞片 4 枚, 属观察 错误, 其 特征 与本种 无异, 应予 归并。 2. 南 洋木荷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云 南木荷 (图鉴 ) 成凤 山木荷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Schima noronhae Reinw. ex Bl. (1825); Miq. (1859); Ridl. (1922); 陈嵘 (1937)'; Gagnep. (1943);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ordonia javanica Rollis ex Hook, in Curtis's (1850)'. 
山茶科  321  乔木, 高达 20 米; 顶芽 被白色 娟毛; 幼枝疏 生短柔 毛或近 无毛。 叶 革质, 长 圆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模形, 全缘, 两面 无毛, 叶背面 干后变 棕色,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 隆起, 侧脉 10 — 12 对, 两面 突起, 网脉 不显;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上 面平。 花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单 生或数 朵排列 成伞房 状总状 花序; 花梗长 3 — 6 厘米, 多 少纤细 弯曲, 无毛; 小苞片 2, 早落; 萼片近 圆形, 径约 5 毫米, 外面无 毛或几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花冠淡 红色, 花 辦宽倒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先端 圆形, 外 面近基 部被 灰黄色 绒毛; 雄 蕊长约 8 毫米, 花丝 无毛, 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球形, 密被 绒毛, 5 室, 花柱 与雄蕊 等长, 无毛, 柱头 5, 头状。 蒴果 球形, 径 2- -2. 5 厘米, 5 瓣裂; 种子 连翅长 1. 2 厘米, 宽约 9 毫米。 花期 7 月, 果期 10 — 11 月 。 产 孟连、 勐海、 景东、 屏边; 生 于海拔 2 100-2 50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中。 分 布 于中南 半岛、 马来 半岛至 爪哇。 极近于 红木荷 Schima wallichii (DC.) Korth. , 但本种 幼枝、 花梗 和萼片 无毛, 花 梗粗壮 较长, 萼 片较大 而明显 不同。 与钝 齿木荷 S. sericans var. paracrenata (Chang) Ming 的花 部特征 相似, 但后者 叶片边 缘明显 具齿。 3. 短 梗木荷 (中 山大学 学报) 多 脉木荷 (中 山大学 学报) Schima brevipedicellata H. T. Chang (1983); 广西 植物志 (1991). S. polyneura H. T. Chang (1983), syn. no v. ; Schima argentae auct. non Pritz. : Gagnep. (1943); 图鉴 (1972)', p. p.;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乔木, 高达 15 米; 顶芽密 被灰色 娟毛; 小枝紫 褐色, 具白色 皮孔, 幼枝 被灰色 柔毛, 很快变 无毛。 叶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先 端渐 尖至短 尾尖, 基部阔 楔形, 全缘, 略 反卷,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 面常有 白霜, 疏生 平伏柔 毛或变 无毛,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 隆起, 侧脉 12 — 14 对, 两面 清晰或 略突; 叶柄长 1.5 — 2. 5 厘米, 上 面平, 背面 疏生柔 毛或近 无毛。 花 腋生, 单生或 3 — 5 朵 排列 成伞房 状总状 花序; 花梗 粗壮, 直立, 长 1.5 — 2. 5 厘米, 向上 增粗, 疏生灰 黄色柔 毛, 有白色 皮孔; 小苞片 2, 椭 圆形, 长 6 — 7. 5 毫米, 宽 4 一 5. 5 毫米, 两面被 柔毛, 早 落; 萼片近 圆形, 较大, 长 4.5 — 5.5 毫米, 宽 5 — 6 毫米, 两 面密被 灰黄色 绒毛; 花瓣 倒 卵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外面 近基部 多少被 绢毛;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球形, 密被 絨毛, 5 室, 花柱 无毛, 与 雄蕊近 等长, 柱 头 5, 头状。 蒴果扁 球形, 径 1.5 — 2 厘米; 种子连 翅长约 9 毫米, 宽约 6 毫米。 花期 7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金平、 屏边、 马关、 文山、 丘北、 广南、 富宁; 生 于海拔 1 300 — 1 90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西 北部、 湖 南和江 西南部 也有。 分 布越南 北部。 本种 叶背有 白霜, 与 银木荷 S. argentea Pritz. 极为 相似, 过 去均被 误定成 后者, 其 花梗 粗壮, 直立而 较长, 萼片 较大, 外 面密被 灰黄色 绒毛, 花和果 较大, 叶片倒 卵状椭 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与 银木荷 可区别 开来。 
322  云南 植物志  4. 银木荷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图版 82: 1-3 竹 叶木荷 (图鉴 ) Schima argentea Pritz, (1900) ; Melchior in Engl, et Prantl (1925) ; Hand. -Mazz. ( 1931); B. O. Mull. (1936); 陈嵘 (1937); Airy-Shaw in Curtis 's (1939); 图鉴 (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ir;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chima mairei Houchreut (1917) ; S. bambusifolia Hu (1930) , et (1934) ; Hu et Chun (1935)* ; Chun (1940); 图鉴 (1972), in nota , syn. nov. 乔木, 高 6 — IS 米; 顶芽密 被白色 绢毛; 小枝 褐色, 无毛, 疏 生白色 皮孔, 幼枝被 白 色平伏 柔毛。 叶薄 革质, 长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5. 5 —) 8 — 14 厘米, 宽 2 — 5 厘米, 先 端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全缘, 略 反卷,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 面常有 白霜, 疏生 平伏柔 毛或变 无毛,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 突起, 侧脉约 10 对, 纤细, 两面清 晰或略 突;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疏生柔 毛或近 无毛。 花 腋生, 单生或 3 — 8 朵排 列成伞 房状总 状 花序; 花梗长 1 一 2 (-3.5) 厘米, 纤细, 多 少向内 弯曲, 被白 色平伏 柔毛; 小苞片 2, 早落; 萼片近 圆形, 宽 2 - -3 毫米, 外 面除近 基部被 白色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褐色, 边缘 具 睫毛, 里 面密被 絨毛;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1.5 — 1.8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略 合生, 外面 近基部 被白色 絹毛; 雄蕊长 8 — 10 毫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球形, 中 下部密 被白色 柔毛, 上部 无毛, 花柱与 雄蕊近 等长, 无毛, 柱头 5, 头状。 蒴果 球形, 径 1 一 1.5 厘米, 有白色 皮孔, 5 瓣裂; 种子 肾形, 连翅长 6 — 9 毫米, 宽 4 一 4. 5 毫米。 花期 7 — 9 月, 果期 12 月 至次年 2 月。 除东南 部外, 广布 于全省 各地; 生 于海拔 1 600 — 2 800 (-3 200) 米 的阔叶 林或针 阔混交 林中。 四川 西南部 也有。 分 布緬甸 北部。 5. 红木荷 (图考 ) 图版 82: 4—8 峨 眉木荷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 西 南木荷 (图 鉴补编 ), 红 毛木树 (景东 ), 毛木树 (西畴 ) Schima wallichii (DC. ) Korthals ( 1839); Choisy (1854); Dyer in Hook. f. (1874); Kurz ( 1877 ); Pitard in Lecomte (1910); Craib ( 1926 ); Hand. -Mazz. (1931); 陈崎 (1937)* ; Gagnep. (1943) ;Kitam. (1955) ;Hara(1966) ; 图鉴 (1972) * ;H. Keng(1973); Whitmore in Hara (1979)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广 ; 广西 植物志 (1991)'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Gordonia -wallichii DC. (1828); Wall. (1829); G. chilaunia Buch. -Ham. ex D. Don (1925); Schima brevipes Craib (1915), (1925). 乔木, 高 10 — 15 (-20) 米; 顶芽密 被白色 绒毛; 小枝灰 褐色, 密 生白色 皮孔, 幼 枝 被黄色 柔毛, 具纵向 条纹。 叶 革质, 阔椭圆 形至椭 圆形, 长 8"^17.5 厘米, 宽 4 一 7.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阔 楔形,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背面干 后淡绿 色至黄 褐色, 疏 生 平伏柔 毛或变 无毛, 沿中脉 被开展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隆起, 侧脉 8 — 12 对, 和网脉 在两面 突起;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被 灰黄色 柔毛。 花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单生或 2 — 
图版 82 1 一 3. 银木荷 Schima argentea Pritz. 1. 花枝, 2. 雌蕊, 3. 果; 4 一 8. 红木荷 S. wallichii (DC) Korthals. 4. 花枝, 5. 雌蕊, 6. 果, 7. 部分茎 放大示 皮孔, 8. 部 分叶放 大示网 脉和 毛被。 (李锡 畴绘) 
324  云南 植物志  3 朵簇生 叶腋, 白色, 芳香, 径 3. 5 — 4 厘米;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疏被 灰黄色 柔毛, 常 具白色 皮孔; 小苞片 2, 早落; 萼 片半圆 形或星 月形, 长 1.5 — 2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外面无 毛或近 基部被 灰黄色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圆形, 外面近 基部被 柔毛; 雄蕊长 8 — 10 毫米, 无毛, 花丝 基部与 花辦贴 生; 子房圆 球形, 中 下部被 灰黄色 絨毛, 上部 无毛, 5 室, 花柱 1, 与 雄蕊近 等长。 蒴果 圆 球形, 径约 2 厘米, 褐色, 具 白色突 起的小 皮孔, 成熟后 5 瓣裂, 每室有 2 颗 种子; 种 子 肾形, 连翅长 8 — 10 毫米, 宽 5 — 10 毫米。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东 南部、 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300 —) 800—1 800 (一 2 7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 或混交 林中。 贵州南 部和广 西南部 也有。 分 布东喜 马拉雅 地区及 缅甸、 泰国、 老 ^^和 越南。 本种 叶背有 时也具 白霜, 萼片 外面无 毛或近 无毛, 易与 银木荷 S. argentea Pritz. 相 混, 但 本种毛 被为灰 黄色, 不为银 白色, 叶片 椭圆形 至阔椭 圆形, 先 端通常 急尖, 基部 阔 楔形, 背面 沿中脉 被开展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微凹, 侧脉 粗壮, 和网脉 在两面 突起, 花 梗 直立, 萼 片半圆 形或星 月形, 分 布区居 后一种 以南。 6. 华木荷 (图鉴 ) 图版 83: 1-3 . 大 苞木荷 (中 山大学 学报) Schima sinensis (Hemsl. et Wils. ) Airy-Shaw (1936); 图鉴 (1972), in nota; 贵 州 植物志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Gordonia sinensis Hemsl. et Wils. (1906) ;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6) ; Chun (1921); Schima grandiperulata H. T. Chang (1983);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 西植物 志 (1991) * , syn. nov. 乔木, 高 8 — 18 (-25) 米; 幼枝紫 红色, 无毛, 老枝 褐色, 散 生白色 皮孔; 顶芽被 灰黄色 销毛。 叶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9 一 16 厘米, 宽 3. 5 — 5.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边 缘具粗 锯齿, 几达 基部, 叶面深 绿色, 略具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变棕 褐色, 两面 无毛,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 隆起, 侧脉 12 — 14 对, 纤细, 两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清晰或 略突;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紫 红色, 无毛。 花单生 小枝上 部叶腋 ,径 4 一 5 厘米, 白色; 花梗长 (2. 5 —) 4 一 6.5 厘米, * 直立, 无毛; 小苞片 2, 倒卵 圆形, 比萼 片大, 长 1 一 1.5 厘米, 无毛, 早落; 萼片近 圆形, 径 5 — 6. 5 毫米, 外面 无毛, 里面被 白色 绢毛, 边缘具 睫毛;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5 — 2. 2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 合生达 2 毫米, 外 面近基 部多少 被白色 绢毛; 雄蕊长 1 一 1.5 厘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房 球形, 除近 顶端无 毛外, 其 余密被 绒毛, 5 室, 花柱 1, 无毛, 与雄蕊 近 等长, 柱头 5。 蒴果 球形, 径约 2 厘米, 每室 有种子 2 颗; 种子 肾形, 具 宽翅, 长 1 一 1.2 厘米, 宽约 7 毫米。 花期 7 — 8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昭通、 葬良、 大关、 镇雄、 盐津、 永善、 绥江; 生 于海拔 1 400 — 2 200 米 的阔叶 林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北部、 湖南和 湖北西 部也有 分布。 近来发 表的大 苞木荷 S. grandiperulata H. T. Chang, 其特征 均属本 种之中 的变异 范围, 无 本质差 异而应 归并。 7. 印 度木荷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83: 4-6 
图版 83 1—3. 华木荷 Schima sinensis (Hemsl. et Wils. ) Airy-Shaw, 1. 花枝, 2. 雌蕊, 3. 果 i 4-6. 印 度木荷 S. khasiana Dyer, 4. 花枝, 5. 果, 6. 叶 背部分 放大示 毛被。 (李锡 畴绘) 
326  云南 植物志  尖齿 木荷、 大 花木荷 (图鉴 补编) Schima khasiana Dyer in Hook. f. (1874) ; Gagnep. (1943) ; Sealy in Curtis's (195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chima forrestii Airy-Shaw (1936), syn. nov. ; S. parui flora auct. non Chang: 西藏 植物志 (1986)*. 乔木, 高 20 — 25 米; 顶 芽密被 灰白色 绢毛; 幼枝紫 红色, 无 毛或近 无毛, 散 生白色 皮孔。 叶薄 革质, 椭 圆形, 长 12 — 18 厘米, 宽 5 — 9 厘米, 先端急 尖至短 渐尖, 基部阔 楔 形至近 圆形, 边缘 具整齐 银齿达 基部, 叶面深 绿色, 略具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后变 淡 掠色, 两 面沿中 脉被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中脉紫 红色, 在叶 面平, 背面 隆起, 侧脉 10 — 12 对, 纤细, 和网 脉在两 面明显 突起; 叶柄长 1.5 — 2 厘米, 紫 红色, 疏生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花 单生小 枝上部 叶腋, 白色; 花梗 粗壮, 长 1.5 — 2 厘米, 粗约 3 毫米, 向上 增粗, 密被灰 黄色细 絨毛; 小苞片 2, 阔倒 卵形, 比萼 片大,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8 — 9 毫米, 具 脉纹, 两面 疏被微 柔毛, 早落; 花萼 杯状, 长约 8 毫米, 下部 合生, 外面 密被灰 黄色细 绒毛, 萼片半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6 毫米, 边 缘具流 苏状小 腺齿, 两 面被细 绒毛; 花 冠阔倒 卵形, 长 2. 5 — 3 厘米, 外 面近基 部被灰 黄色细 絨毛;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 房密被 灰黄色 绒毛, 花柱 无毛。 蒴果 球形, 较大, 长约 3 厘米, 径达 3. 5 厘米, 5 瓣裂; 种 子具膜 质翅, 长 1.2 — 1.6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花期 8 月, 果期 12 月。 产 泸水、 保山、 腾冲、 龙陵、 永德、 临沧、 景东、 绿春、 元阳、 金平、 屏边、 文山、 西畴、 富宁; 生 于海拔 900 — 1 800 (一 2 800) 米 的阔叶 林中。 西藏 东南部 也有。 分布印 度东 北部、 缅 甸北部 和越南 北部。 云南腾 冲的大 花木荷 S. forrestii Airy-Shaw 所指特 征均在 本种变 异范围 之内, 应予 归并。 此外, 西藏墨 脱的小 花木荷 S. parviflora H. T. Chang (青 藏队 74 - 4938 号标 本) 也应属 本种。 8. 贡 山木荷 (新拟 ) Schima sericans (Hand. -Mazz. ) Ming , comb. nov. Schima khasiana Dyer var. sericans Hand. -Mazz. in Sitzgsanz. Ak. W. W. 108 (1924), et (1931); Merr. (194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S. paracrenata H. T. Chang (1983), p. p.; S. khasiana auct. non Dyer: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1993), quoad var. sericans Hand. -Mazz. 8a. 贡 山木荷 (原 变种) var. sericans 乔木, 高 9 一 15 米; 幼 枝疏被 灰色微 柔毛, 后变 无毛, 褐色, 具白色 皮孔; 顶芽密 被灰色 绒毛。 叶薄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2 — 16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或宽 楔形, 边缘 具疏钝 鋸齿, 下 半部或 近基部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有光 泽,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变淡 掠色, 疏 生平伏 柔毛, 后变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微凹, 背 面 隆起, 侧脉 10 — 12 对, 纤细, 和网 脉两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1 厘米, 背面 疏被微 柔毛。 
山 茶 科  327  花 单生小 枝上部 叶腋, 白色, 径约 4 厘米; 花梗长 3 — 6 厘米, 多少 纤细, 疏被灰 色粉状 微 柔毛, 有 白色小 皮孔; 小苞片 2, 阔倒 卵形, 长约 1.4 厘米, 宽 1 一 1.2 厘米, 比萼片 大, 两面疏 生平伏 柔毛, 早落; 萼片近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外面 密被灰 色 絨毛, 边缘具 睫毛; 花 瓣倒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1 一 1.3 厘米, 先端圆 形, 外面 近基部 被灰色 绒毛; 雄 蕊长约 1 厘米, 无毛,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子 房密被 绒毛, 花柱与 雄蕊近 等长, 无毛。 蒴果 球形, 较小, 径 1 (一 1.5) 厘米, 5 瓣裂; 种子 肾形, 连翅长 6 毫米, 宽约 4 毫米。 产 腾冲、 福贡、 贡山; 生 于海拔 1 600 — 2 900 米的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中。 西藏 东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与印 度木荷 S. khasianaDyer 极为 相近, 并曾 作为其 变种, 但 叶片边 缘具波 状钝齿 且局 限于上 半部, 叶柄 较短, 花 梗纤细 而长, 花 之各部 较小, 果远 较小而 与后者 明显相 区别, 应 独立为 一种。 青藏队 76 - 537 号标 本也属 本种。 8b. 独 龙木荷 (中 山大学 学报) (变种 ) var. paracrenata (Chang) Ming , comb. nov. Schima paracrenata H. T. Chang in Act. Sci. Nat. univ, Sunyata. 22 (3): 61 (1983); S. dulungensis H. T. Chang et C. X. Ye (1990), syn. nov. 与原变 种不同 在于这 一变种 幼枝、 花梗 和萼片 外面无 毛或几 无毛。 产 庐水、 福贡、 贡山; 生 于海拔 1 700 — 2 4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贡 山。 5. 紫莲属 Stewartia L. ampl. Spongberg 常绿或 落叶的 灌木或 乔木; 树皮常 呈片状 剥落, 光滑; 冬芽具 1 至数枚 芽鳞, 藏于 翅状对 折的叶 柄内或 外露。 叶 互生, 全缘或 具齿; 叶柄具 狭翅或 呈舟状 对折的 宽翅。 花 腋生, 单生 或数朵 排列成 短总状 花序, 具 花梗; 小苞片 2, 生 于花萼 基部, 果期宿 存或脱 落; 萼片 5, 覆瓦状 排列, 基 部多少 合生, 宿存; 花瓣 5, 白色, 基 部多少 合生; 雄蕊多 数, 基部 合生成 短管, 并 与花瓣 贴生, 花 药背部 着生; 子房 上位, 每室具 2 — 4 (一 7) 颗 胚珠, 花柱 合生或 离生。 菊 果卵球 形或圆 锥形, 室背 开裂, 中 轴多少 退化, 常具 短的退 化 中轴, 每室 有种子 2 — 4 颗; 种 子小, 倒 卵形, 压扁, 周 边常具 狭翅, 胚小, 胚乳 丰富, 子叶近 圆形, 萌发 时子叶 出土。 约 20 种, 东 亚和北 美间断 分布。 我国有 15 种, 广 布长江 以南; 云南有 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落叶灌 木或小 乔木; 叶柄 具宽约 1 毫米的 窄翅; 小苞片 叶状, 长 2 — 2. 5 厘米, 宿存; 子房被 绒毛 1. 紫茎 St. sinensis 2 (1) 常绿 乔木或 灌木; 叶柄具 3 毫 米宽、 常呈舟 状对折 的翅; 小苞 片不为 叶状, 长不过 1 厘米; 子 房 无毛。 
328  云南 植物志  3 (6) 小苞片 宿存; 萼片 较大, 长 1 一 1.5 厘米, 长卵 形或披 针形, 先 端尖。 4 (5) 幼枝、 叶柄 和花梗 被平伏 柔毛; 叶片 边缘具 锯齿; 小 苞片椭 圆形; 萼片 长卵形 2. 翅柄 ^ 茎 St. pteropetiolata 5 (4) 幼枝、 叶抦和 花梗被 开展长 柔毛; 叶片全 缘或近 全缘; 小甚片 和萼片 披针形 3. 狭 粤紫荽 St. densivillosa 6 (3) 小葱片 早落; 萼片 圆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先 端圆形 4. 石 山紫荽 St. calcicola 注: 李捷 (J. Li, 1996) 文章中 所列云 南紫堇 Stewartia yunnanensis H. T. Chang 应归入 核果茶 属的 Pyrenaria diospyricarpa Kurz 中。 1. 紫茎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天 目紫茎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 南 岭紫茎 (植物 分类学 报), 紫茎 舟柄茶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马灵光 (镇雄 ) Stewartia sinensis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5), et (1916) ; Bean in Curtis 's (1918)*; Chun (1921)* ; Rehd. (1927); Chien (1927); 陈嵘 (1937)*; 图鉴 (1972), in obs. ; Spongberg (1974);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P. L. Chiu et G. R. Zhong (1988);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浙江 植物志 (1993)* ; J. Li (1996). Stewartia gemmata Chien et Cheng (1931)* ; 陈崎 (1937); 图鉴 (1972) * ; nanlin- gensis S. Z. Yan (1981); Stuartia sinensis auct. non Rehd. et Wils. :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落叶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11 米; 幼枝紫 红色, 无毛或 有稀疏 长柔毛 而很快 脱落变 无毛; 树皮 光滑; 芽鳞 5 — 11, 背面 上方和 边缘有 柔毛。 叶 纸质, 椭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5. 5 — 10. 5 厘米, 宽 2. 5 — 4. 5 厘米,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基部阔 楔形至 圆形, 边 缘有疏 锯齿, 叶面 绿色, 无毛, 背面黄 绿色, 被平伏 柔毛, 沿 中脉上 较密, 侧脉 7 — 11 对, 两 面 突起, 网脉 在表面 不显, 背面 清晰或 略突; 叶柄长 4 一 10 毫米, 紫 红色, 具 狭翅, 无 毛 或疏生 柔毛。 花 单生小 枝上部 叶腋, 径约 2 厘米; 花梗长 5 — 20 毫 米或稀 更长, 先端 多少 增粗, 被柔 毛或近 无毛; 小苞片 叶状, 卵形、 阔 卵形或 长圆状 卵形, 较大, 长 2 — 2. 5 厘米, 宽 1 一 1.3 厘米, 先端 渐尖、 急尖 或钝, 边 缘全缘 或疏生 银齿, 外面 无毛或 近基部 疏生 柔毛, 宿存; 萼片与 小苞片 同形, 近 等大, 外面基 部被长 柔毛;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被灰色 絹毛; 雄蕊长 1.5 — 2 厘米, 花丝 下部 1/3 合生成 短管, 分离部 分疏生 柔毛; 子 房密被 绒毛, 5 室, 花柱与 雄蕊近 等长, 无 毛, 柱头 5, 开展。 蒴果卵 球形, 长 1. 5-2 厘米, 径 1 一 1. 5 厘米, 先端 噪状, 中轴 退化, 每室 有种子 2 颗; 种子倒 卵形, 长 6 — 9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多少 压扁, 背面 凸起, 腹 面平, 周边有 狭翅。 花期 4 一 6 月 , 果期 8 — 11 月 。 产 镇雄; 生 于海拔 1 800 米 的阔叶 林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北部、 湖南、 江西、 浙江、 安徽、 湖北和 陕西南 部均有 分布。 2. 翅 柄紫茎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84: 1-4 赫德木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 舟柄茶 (图鉴 ) Stewartia pteropetiolata Cheng (1934) ; J. Li (1996). Hartia sinensis Dunn (1902); Melchior in Engl. (1925); Chun (1934); 陈嵘 
图版 84 1—4. 翅 柄紫茎 Stewartia pteropetiolata Cheng, 1. 花枝, 2. 雌蕊, 3. 果, 4. 叶 背部分 放大, 5 — 6. 石 山紫茎 S. calcicola Ming et J. Li, 5. 花 果枝, 6. 花蕃。 (李锡 畴绘) 
330  云南 植物志  (1937)* ; 图鉴 (1972)'; S. Z. Yan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H. serratisepala Hu (1938). 常绿乔 木或小 乔木, 高 6 — 15 米; 幼枝被 灰黄色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紫色。 叶 革质, 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6 — 10 (-13) 厘米, 宽 2. 5 — 4. 5 (— 5) 厘米, 先端 急尖至 短 渐尖, 基部 圆形, 边缘具 银齿, 叶面 绿色, 无毛, 有 光泽, 背面黄 绿色, 疏生 柔毛或 变 无毛, 沿中 脉毛被 显著, 中脉紫 红色, 侧脉 10 — 12 对, 和网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具翅, 翅宽约 3 毫米, 被灰色 柔毛。 花单生 叶腋, 径约 3 厘米; 花 梗长 8 — 10 毫米, 被灰白 色平伏 柔毛; 小 苞片椭 圆形, 长 5 — 7. 5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被平伏 柔毛, 宿存; 萼片长 卵形, 叶状,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边 缘具 银齿, 紫 红色, 具 脉纹, 两面 被白色 销毛; 花瓣 阔倒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5 — 1.8 厘 米, 宽 1 一 1.3 厘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下半部 被白色 绳毛; 雄蕊长 7 — 9 毫米, 无毛, 花 丝下半 部合生 成管; 子房 卵形, 长 3 — 4 毫米, 无毛, 花 柱长约 5 毫米。 蒴果长 卵形, 长 1.5 — 2 厘米, 径 1 一 1.5 厘米, 褐色, 5 室, 每室 有种子 4 枚, 退化中 轴长约 5 毫米; 种 子倒 卵形, 多少 压扁, 呈双凸 镜状, 长约 5 毫米, 宽约 3. 5 毫米, 周边具 狭翅。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腾冲、 梁河、 龙陵、 保山、 凤庆、 临沧、 双江、 澜沧、 景东、 思茅、 元江、 新平、 双柏、 峨山; 生 于海拔 1 200 — 2 6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景东。 经研究 考证, Hartia sinensis Dunn 和 H . serratisepala Hu 两者 实际是 同物, 因而归 并。 3. 狭 萼紫茎 (植 物分类 学报) 狭萼 舟柄茶 (中 山大学 学报) Stewartia densivillosa (Hu ex H. T. Chang) J. Li (1996). Hartia densivillosa Hu. ex H. T. Chang (1982);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常绿 灌木, 高约 3 米; 幼枝密 被黄色 开展长 柔毛。 叶厚 革质, 长 卵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6 — 13 厘米, 宽 3. 5 — 6. 5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全 缘或近 先端具 不明显 钝齿, 叶面疏 生平伏 柔毛, 沿中脉 密被短 柔毛, 背面 被平伏 柔毛, 沿中、 侧脉被 开展长 柔毛, 侧脉 9 一 13 对, 和网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具 狭翅, 翅宽 约 3 毫米, 被 开展长 柔毛。 花 单生或 2 — 3 朵排成 短总状 花序; 花梗长 5 — 7 毫米, 密被 黄色长 柔毛;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外 面和边 缘被长 柔毛, 里 面 无毛, 褐色, 宿存; 萼片披 针形, 长约 10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先 端具凸 尖头, 外面和 边 缘被长 柔毛, 里面 无毛; 花 未开, 花瓣长 圆形, 外面密 被黄色 柔毛; 雄 蕊比花 辯短; 子 房 无毛, 花 柱短。 果 未见。 产富宁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800 米的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中。 4. 石 山紫基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84: 5-6 云南 赫德木 (中国 植物图 谱), 云南 舟柄茶 (图鉴 ), 云南 折柄茶 (图 鉴补编 ), 小萼 折抦茶 (中山 大学学 报), 细柄 舟柄茶 (植 物分类 学报) Stewartia calcicola J. Li et Ming ex J. Li (1996). 
山茶科  331  Hartia yunnanensis Hu (1935), et (1937)*; Gagnep. (1943);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 in clavi;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 广西 植物志 (1991) * ; H. laotica Gagnep. (1942), et (1943) * , syn. nov. ; H. yunnanensis var. gracilis S. Z. Yan (1981) * ;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racemosa H. T. Chang et C. X. Ye (1982), syn. nov; Stexvartia laotica (Gagnep. ) J. Li (1996). 常绿 乔木, 高 8 — 15 米, 稀达 25 米; 幼枝紫 褐色, 被 灰色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叶纸 质或薄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8 — 16 厘米, 宽 3. 5 — 6. 3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基部阔 楔形至 圆形, 边缘 具疏浅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沿中 脉被短 柔毛, 背面淡 绿色, 有 稀疏 柔毛, 沿中脉 被平伏 柔毛, 侧脉 9 一 :12 对, 和网脉 在两面 突起; 叶柄长 1 一 1. 5 厘米, 具 狭翅, 翅宽 2 — 3 毫米, 被平伏 柔毛。 花 单生或 3 — 5 朵 排列成 短总状 花序; 花 梗短, 长 3 — 5 毫米, 被平伏 柔毛; 小苞片 早落; 萼片 圆形, 径 4 一 6 毫米, 外面 被灰色 绢毛, 边缘 具 腺齿和 睫毛, 里 面被微 柔毛; 花瓣倒 卵形, 长约 11 毫米, 宽约 8 毫米, 外面被 灰色絹 毛, 里面 无毛; 雄蕊花 丝下半 部合生 成管, 无毛; 子房圆 锥形, 无毛, 花柱 柱状, 先端 5 浅裂。 蒴果长 卵形, 长 1.5 — 2 厘米, 径约 1 厘米, 先端 锥尖, 基 部宿萼 反卷, 成熟后 5 裂, 退化中 轴长约 7 毫米; 种子 褐色, 无毛, 长约 4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周边有 狭翅。 花期 5 — 6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金平、 屏边、 河口、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900 — 1 7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广 西西南 部 (那 坡也有 )。 分布越 南北部 和老挝 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如 Hartia yunnanensis Hu 被组合 后将出 现重名 (Stewartia yunnanensis H. T. Chang, 1982, 其原 始记载 显示不 属本属 植物, 应归并 到叶萼 核果茶 Pyrenaria diospyri- carpaKurz 中), 故另拟 新名。 本 种单花 和短总 状花序 兼有, 乃至 同一枝 条上二 者并存 (如 毛品一 4181), 因 此李捷 (1996) 组合的 St. laotica (Gagnep. ) J. Li 不能 成立, 包 括被归 并的新 异名均 应归入 本种。 6. 厚 皮香属 Ternstroemia Mutis ex Linn. f. 常绿 乔木或 灌木, 常具对 生或轮 生枝, 无毛; 顶芽卵 球形。 叶 螺旋状 排列, 在当年 生 小枝顶 端密集 呈假轮 生状, 通常 革质, 全缘 或上半 部有不 明显的 钝齿。 花 两性, 腋生, 单生, 常密 集排列 于当年 生小枝 基部; 小苞片 2, 互 生或近 对生, 生 花梗近 先端或 与花萼 邻接, 宿存, 稀 早落; 萼片 5, 覆瓦状 排列, 基部略 合生, 宿存; 花瓣 5, 覆瓦状 排列; 雄蕊 多数, 1 一 2 列, 基部 与花瓣 贴生, 花药 基着, 长于 花丝, 无毛, 药隔 伸出; 子房 (1 一) 2 — 4 室, 每 室通常 有胚珠 2 颗, 稀 较多, 花柱 1, 先端 2 (— 4) 裂。 果不 开裂, 每 室通常 有种子 2 颗; 种子 背状长 圆形, 一侧 压扁, 有 肉质假 种皮, 胚乳 丰富, 胚 弯生, 子 叶半圆 柱形。 约 100 种, 间 断分布 于中、 南 美洲, 亚洲和 非洲。 我国约 13 种, 分布 于长江 以南各 省区; 云南有 6 种。 
332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先端 渐尖, 具细 尖头; 子房 (3 —) 4 (一 5) 室; 果通常 4 室; 果梗具 2 棱 1- 角柄 厚皮香 T. biangulipes 2 (1) 叶先端 急尖, 具 钝头; 子 房和果 2 室; 果梗圆 柱形, 稀有 2 棱。 3 (4) 萼 片先端 渐尖; 药 隔伸出 2. 尖募 厚皮香 T. luteoflora 4 (3) 萼 片先端 圆形; 药隔不 伸出。 5 (6) 叶 背面具 细小红 色腺点 3. 云南 厚皮香 T. yunnanensis 6 (5) 叶背无 腺点。 7(8) 叶 全缘; 花较大 ,径约 3 厘米; 花梗圆 柱形, 直立, 长 1.5 — 3 厘米; 果径 2. 5 — 3 厘米 ' 4. 大果 厚皮香 T. insignis 8(7) 叶 上半部 边缘具 明显或 不明显 胼胝质 钝齿; 花径 1 一 1.5 厘米; 花梗具 2 棱, 下弯, 长约 1 厘 米; 果径 1 一 1.5 厘米。 9(10)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 1.5 — 2. 5 毫米; 果圆 球形, 每室 2 种子 …… 5. 厚皮香 T. gymnanthera 10(9) 小苞片 三角状 卵形, 长仅 1 毫米; 果 卵形, 每室 1 种子 …… 6. 思茅 厚皮香 T. simaoensis 1. 角柄 厚皮香 (中 山大学 学报) 长梗 厚皮香 (图鉴 补编) Ternstroemia biangulipes H. T. Chang (1983), nom. nud. ; 西藏 植物志 (1986) * , descr. Ternstroemia longipedicella L. K. Ling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nom. nud. , descr. , syn. nov. 乔 木或小 乔木, 高 4 一 15 米; 小枝红 棕色, 散 生白色 皮孔。 叶 革质, 长圆形 或长圆 状椭 圆形, 长 8. 5 — 14 厘米, 宽 3. 5 — 6. 2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具细 尖头, 基部楔 形, 边缘软 骨质, 全缘, 略 反卷, 叶面深 绿色, 干后变 褐色, 有 光泽, 背面 淡绿, 干后 呈掠 褐色,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隆起, 侧脉 7 — 10 对, 两面 略突或 不显;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花白色 至淡粉 红色, 径约 2 厘米, 花梗长 1.5 — 3 厘米, 多少 压扁, 具 2 条 纵棱; 小苞片 2, 邻接 花萼, 披 针形, 长约 2. 5 毫米, 先端 渐尖, 边缘具 腺体, 开花前 脱落; 萼 片阔椭 圆形, 长 5 — 6. 5 毫米, 宽 4 一 5. 5 毫米, 先 端钝或 圆形, 边缘具 腺毛;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1 一 1.1 厘米, 宽约 9 毫米, 先端 微凹, 基部 合生; 雄 蕊长约 5. 5 毫米, 花丝基 部 与花瓣 贴生,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子房 球形, 径约 2. 5 毫米, 子房 4 一 5 室, 花 柱 4 一 5 深裂, 柱 头头状 膨大。 果圆 球形, 径约 1.5 厘米, 通常 4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种子椭 圆形, 长约 8 毫米, 宽约 4. 5 毫米, 略 压扁, 果梗 明显具 狭翅状 2 棱。 花期 7 — 8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贡山、 福贡、 碧江、 、庐 水; 生 于海拔 1 500 — 2 6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西 藏墨脱 也有。 这一种 叶片先 端具细 尖头, 花梗多 少压扁 ,具 2 条狭翅 状棱, 小苞片 披针形 早落, 子 房通常 4 室而易 识别。 2. 尖粤 厚皮香 (图鉴 补编) 
山茶科  333  Ternstroemia luteoflora L. K. Ling (1983), nom. nud. ; 福建 植物志 (1987)* ;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in Chinese. 常绿小 乔木, 高 4 一 8 米; 幼枝紫 褐色, 无毛; 树皮灰 白色。 叶 革质, 长圆状 楠圆形 或长圆 状倒披 针形, 稀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6. 5 — 11 厘米, 宽 2. 5 — 3. 5 (-4.5) 厘米, 先 端短 渐尖, 具 钝头, 基部 楔形, 边缘软 骨质, 全缘, 略 反卷, 叶面深 绿色, 干后 多呈黄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 淡绿, 干后 常呈红 棕色,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两面不 显;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上面 具槽。 花 较小, 径约 1.5 厘米, 花梗长 2 — 3 厘米, 多少 弯弓; 小苞片 2, 卵状披 针形, 长 2. 5 — 3 毫米, 先端 渐尖; 萼片长 卵形, 长 5 — 7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渐尖 或细长 渐尖, 边缘具 腺毛; 花 瓣倒卵 圆形, 长和宽 8 — 10 毫米, 先端 微凹; 雄 蕊长约 5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径约 3 毫米, 花 柱 2 裂。 果圆 球形, 径约 1.5 厘米, 2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种子椭 圆形, 长约 8 毫米, 宽约 6 毫米, 褐色。 花期 5 — 6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麻 栗坡、 西畴、 富宁; 生 于海拔 1 250 — 1 500 (一 1 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分 布于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本种 小苞片 和萼片 渐尖, 易与国 产种相 区别。 3. 云南 厚皮香 (图鉴 补编) Ternstroemia yunnanensis L. K. Ling (1983), nom. nud. 乔 木或小 乔木, 高 5 — 12 米; 小枝圆 柱形, 红 棕色, 无毛。 叶 革质, 倒卵形 或倒卵 状椭 圆形, 长 8 — 15 厘米, 宽 4 一 7 厘米, 先端急 尖至短 渐尖, 基部阔 模形, 全缘 或具不 明显 锯齿, 多少 反卷, 叶面 绿色, 背面干 后变红 棕色, 具细小 的红色 腺点, 两面 无毛, 中 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约 8 对, 叶面 清晰, 背面 略突;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上 面 具槽。 花 腋生, 单生, 常 5 — 10 朵聚生 于当年 生小枝 基部; 花 梗长约 1.5 厘米, 不弯 曲, 向上 增粗; 小苞片 2, 邻接 于花萼 基部, 卵形, 长 1.5 — 2. 5 毫米, 边缘具 腺毛; 萼 片卵 圆形, 长 5 — 6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内凹, 先端 圆形, 边缘具 腺毛; 花瓣倒 卵形, 长 约 8 — 9 毫米, 先端 微凹, 基 部连合 成长约 1 毫米的 短管; 雄 蕊长约 3. 5 毫米, 花 丝基部 与花辦 贴生,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子房 球形, 径约 4 毫米, 2 室, 花柱 2 裂, 长约 2. 5 毫米。 果 球形, 径约 2 厘米, 2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种子长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 约 6 毫米, 多少 压扁。 花期 5 — 6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金平、 屏边、 河口; 生 于海拔 1 100 — 1 8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河 口。 本种叶 背具显 著的细 小红色 腺点, 与厚叶 厚皮香 T. kwangtungensis Merr. 的区别 是后 者子房 3 — 5 室, 叶 片厚。 本种 与海南 厚皮香 T. hainanensis Chang 子 房同为 2 室 , 唯 后一种 叶表面 具光泽 , 背 面 干后淡 绿色, 叶片、 花 和果均 较小而 不同。 4. 大果 厚皮香 (图鉴 补编) Ternstroemia insignis Y. C. Wu (1940);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贵州 植物志 (1988)* ; 广西 植物志 (199ir. Adinandra macrocarpa Li (1945). 
334  云南 植物志  乔木, 高 9 一 13 米; 小枝圆 柱形, 无毛。 叶 革质, 倒 卵形, 长 7 — 13. 5 厘米, 宽 3 — 5. 5 厘米, 先端钝 急尖, 基部 楔形, 全缘,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后 呈红棕 色,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约 10 对, 两面 略突;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上面 具槽。 花单生 叶腋, 白色, 径 3 — 3. 5 厘米; 花梗长 1. 5-2. 5 厘米, 粗壮, 直立; 小 苞片 2, 邻 接花萼 下面,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先 端尖, 无毛; 萼片 5, 卵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约 8 毫米, 革质, 内凹, 边缘 膜质, 具 腺体, 两面 无毛; 花瓣倒 卵形, 长 1.5 — 1.7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先端 微凹, 基部略 合生; 雄 蕊长约 5 毫米, 2 列, 花丝 纤细, 长约 3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雌 蕊卵圆 锥形, 长约 9 毫米, 子 房径约 5 毫 米, 4 室, 每室 2 胚珠, 花柱 4 裂。 果椭圆 球形, 长约 3 厘米, 径 2. 5 — 2.8 厘米, 4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果梗圆 柱形; 种子 掠色, 长 圆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4. 5 — 5 毫米。 - 花期 5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麻 栗坡、 文山、 广南; 生 于海拔 1 400 — 2 2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贵州和 广西也 有。 5. 厚皮香 (图考 ) 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 Wigth et Arn. ) Sprague (1923 ); Merr. (1923), (1927); Hand. -Mazz. (1931); Kanehira (1936)*; Li (1963)' ;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Hara (1979);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leyera gymnanthera Wight et Arn. (1837); T. parvi folia Hu (1938);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syn. no v. Ternstroemia japonica auct. non Thunb. : Dyer in Hook, f. (1874);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6); Gagnep. (1943). 5a. 厚皮香 (原 变种) 图版 79: 4-7 var. gymnanthera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5 — 10 (-15) 米; 小枝圆 柱形, 淡紫 红色, 无毛。 叶 革质, 倒 卵形、 倒卵 状椭圆 形或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4 一 9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端钝 或钝急 尖, 基部 楔形, 全 缘或少 有上半 部具疏 钝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后 多 少变暗 红色,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5 — 7 对, 两面 不显; 叶柄长 7 — 13 毫 米, 上面 具槽。 花淡黄 白色, 径约 1 厘米, 花 梗长约 1 厘米, 通 常向下 弯曲; 小苞片 2, 互生 于花梗 上部或 与花萼 邻接, 披针形 ,长 1.5 — 2. 5 厘米, 边缘具 腺体; 萼片卵 圆形或 阔椭 圆形, 长约 7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端 圆形, 边缘具 腺体; 花瓣倒 卵形, 长约 6 毫 米, 先端 微凹; 雄蕊长 3.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2 室, 花柱 2 裂。 果圆 球形, 径 8 — 10 毫 米, 紫 红色, 果梗长 1 一 1.2 厘米, 略具 2 棱; 种 子每室 2 颗, 卵形, 长约 6 毫米, 宽约 4 毫米。 花期 5 — 7 月 , 果期 10 — 11 月 。 广 布全省 各地; 生 于海拔 (760 —) 1 100-2 700 米的阔 叶林、 松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长 江以南 各省区 均有。 分布 日本、 朝鲜 半岛、 中南 半岛、 印度、 马来 西亚。 5b. 阔叶 厚皮香 (图鉴 补编) (变种 ) 
山茶科  335  齿叶 厚皮香 (云 南树木 图志) var. wightii (Choisy) Hand. -Mazz. (1931);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Cleyera -wightii Choisy (1855) ; Ternstroemia japonica var. wightii (Choisy) Dyer in Hook. f. (1874);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6). 与原 变种的 区别在 于叶片 较厚而 宽大, 长通 常超过 10 厘米, 宽 3. 5 — 5. 5 厘米, 花 较大, 径 1.5 — 1.8 厘米, 果径约 1.5 厘米。 产 勐海、 澜沧、 剑川、 鹤庆、 楚雄、 武定、 富民、 嵩明、 昆明; 生 于海拔 1 400 — 2 200 (一 2 77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等省区 也有分 布。 6. 思茅 厚皮香 (图鉴 补编) Ternstroemia simaoensis L. K. Ling (1983), nom. nud. 乔 木或小 乔木, 高 5 — 10 米; 小枝 粗壮, 紫 褐色, 具突 起的小 皮孔。 叶薄 革质, 长 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8. 5 厘米, 宽 2. 8 — 4 厘米, 先端钝 急尖, 基 部楔形 至阔楔 形, 全 缘或上 部疏生 钝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常变 淡棕色 或掠褐 色,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隆起, 侧脉 7 — 9 对, 两面 略突或 不显;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上面 具槽。 花 梗长约 1 厘米, 具 2 棱; 小苞片 2, 邻接 花萼, 三角状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边缘具 腺体, 宿存; 萼 片阔椭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3 毫米, 边缘具 腺体; 花 未开, 花 瓣倒 卵形, 花药长 圆形, 花 丝短。 果 卵形或 椭圆状 卵形, 长 1 一 1. 2 厘米, 下部径 7 — 9 毫 米, 2 室, 每 室常仅 1 枚 种子, 斜 卵形, 长约 8 毫米, 宽约 5 毫米。 花期 5 — 6 月, 果 期 10 — 11 月。 产思茅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000 — 1 400 米 的阔叶 林中。 与 厚皮香 T. gymnanthera 极为 相近, 唯 小苞片 三角状 卵形, 较小, 果 实卵形 可资识 别。 7. 茶梨属 Anneslea Wall. 常绿 乔木。 叶厚 革质, 全 缘或几 全缘。 花 较大, 单生或 多花簇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似 伞 房状; 花 具梗, 小苞片 2, 着 生花萼 基部, 宿存; 花 萼基部 合生成 杯状, 裂片 5, 覆瓦 状 排列, 宿存; 花瓣 5, 基部 合生; 雄蕊 多数,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药隔 常显著 伸长; 子房半 下位, 埋入下 凹的花 托中, 2 — 3 室, 每室 有少数 胚珠, 室顶 悬垂, 花柱 合生, 先 端 2 — 3 浅裂。 果为紫 果状, 半 下位, 上部冠 以宿存 萼片; 种子三 棱状倒 卵形, 有假 种皮, 胚 弯生, 胚乳 肉质, 子 叶近圆 柱形。 约 4 种, 分 布热带 亚洲, 自 华南和 西南分 布到中 南半岛 和马来 半岛。 我国有 2 种。 云 南仅 1 种。 1. 茶梨 (图鉴 ) 红楣 (图 鉴补编 ), 猪 头果、 红 石榴、 胖 婆娘、 红香树 (思茅 ), 香 叶树、 野石榴 (龙陵 ) 
336  云南 植物志  Anneslea fragrans Wall. (1829) , nom. nud. et (1830), descr. ; Dyer in Hook. f. (1872); Kurz (1877); Pitard in Lecomte (1910); Hand. -Mazz. (1931); Merr. et Chun (1935); 陈嵘 (1937)'; Gagnep. (1943); Kobuski (1952); H, Keng (1972);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西 植物志 (199ir. la. 茶梨 (原 变种) 图版 85: 1-4 var. fragrans 乔木或 灌木, 高 4 一 15 米; 幼枝 无毛, 圆 柱形, 红 棕色; 顶芽 卵形, 无毛。 叶厚革 质, 常密集 于小枝 顶端,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5 ( — 18) 厘米, 宽 3 — 5 (— 8)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稀 圆形, 基部 楔形, 边缘 上部具 不明显 的波状 鋸齿, 叶 面深绿 色,. 略具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具 褐色细 腺点, 中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隆起, 侧脉 10 — 12 对, 两面 略突或 不显; 叶柄长 2 — 3. 5 厘米, 无毛。 花 数朵或 多花簇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花大, 乳 白色; 花梗长 (2 —) 3 — 6 厘米, 紫 红色, 无毛; 小苞片 2, 阔卵 形或三 角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急尖, 边缘有 腺体, 无毛; 花萼 杯状, 基部 合生, 萼片卵 圆形, 径 1 一 1.5 厘米, 革质, 边缘 膜质, 具 腺体, 两面 无毛; 花瓣 基部合 生长约 5 毫米, 裂片 阔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先端 急尖; 雄蕊长 1.2 — 1.5 厘米, 基部 与花冠 贴生; 子 房半下 位, 无毛, 2 — 3 室, 花柱 合生, 先端 2 — 3 浅裂。 果为装 果状, 半 下位, 近 球形, 径 2 — 3.5 厘米, 上部冠 以宿存 萼片, 每室有 2 — 3 颗 种子; 种 子长倒 卵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约 5 毫米, 乳 白色。 花期 12 至次年 2 月, 果期 8 — 10 月 。 产东 南部、 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700 —) 1 100-2 000 米 的阔叶 林中或 林缘灌 丛。 贵州、 广西、 广 东和江 西南部 也有。 分 布中南 半岛。 lb. 高 山茶梨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变种 ) var. alpina (Li) Kobuski (195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Anneslea alpina Li (1944). 与 原变种 相比, 叶片 较小, 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4一6 厘米, 宽 3 — 4 厘米, 叶 柄短, 长 约 5 毫米。 产临沧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700 米的 林中。 8- 杨桐属 Adinandra Jack 常绿 乔木或 灌木; 顶芽 无毛或 被毛。 叶 互生, 革质, 全缘或 具齿。 花 两性, 单生或 2 — 6 朵簇生 叶腋, 花梗 弯曲或 直立; 小苞片 2, 生于花 梗先端 与花萼 邻接, 宿存或 早落; 萼片 5, 覆瓦状 排列, 基 部多少 合生, 革质, 内凹, 宿存; 花瓣 5, 覆瓦状 排列, 比萼片 长, 基部略 合生; 雄 蕊多数 (15 — 60 枚), 1 一 5 列, 花 丝基部 与花瓣 贴生, 花药 基着, 被 柔毛, 药隔 伸出; 子房 上位, 3 — 5 室, 每室 具多数 (10 — 100) 胚珠, 花柱 1, 先端 3 — 5 浅裂或 不裂, 宿存。 衆果 3 — 5 室; 种子 多数, 细小, 胚乳 肉质, 胚 内折。 约 100 种, 分布 亚洲热 带至亚 热带、 热带 中美洲 和热带 非洲。 我国约 25 种, 分布于 西南、 华南至 华东; 云南有 9 种。 
图版 85 1—4.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Wall. var. fragrans. , 1. 花枝, 2. 雄 蕊群, 3. 雄蕊, 4. 果; 5— 8. 隐 脉杨桐 Adinandra incornuta (Y. C. Wu) Ming, 5. 果枝, 6. 花 外形, 7. 雄蕊, 8. 雌森。 (李锡 畴绘) 
338  云南 植物志  本 属与红 淡比属 CleyeraThunb. 之间, 前 人提出 过若干 区别, 根据观 察研究 二者营 养器官 (包 括顶芽 )、 花部 (特 别是 雄蓝、 雌蕊及 其胎座 )、 果实、 种子、 孢粉和 胚胎学 特征 表明, 两个 属十分 相似, 首次 提出红 淡比属 应归并 于本属 之中。 分种 检索表 1 (8) 子房和 果密被 绒毛或 柔毛。 2 (5) 叶 背密被 平伏柔 毛或糙 伏毛, 毛被伸 出边缘 之外; 小苞片 宿存。 3 (4) 幼枝、 叶柄 和叶背 被平伏 柔毛; 叶片 宽大, 长 13 — 20. 5 厘米, 宽 4. 5 — 6. 5 厘米; 花 柱无毛 1. 阔叶 杨桐 A. latifolia 4 (3) 幼枝和 叶柄被 开展长 硬毛, 叶 背被糙 伏毛; 叶片长 8 — 13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花 柱密被 长硬毛 2. 粗 毛杨桐 A. hirta 5 (2) 叶背 沿中脉 疏生柔 毛或近 无毛; 小苞片 早落。 6 (7) 幼枝密 被绒毛 ,一年 生枝毛 被宿存 ;叶片 宽大, 长 20 — 28. 5 厘米, 宽 4 一 8. 5 厘米, 边缘具 细 据齿, 侧脉 细密, 22 — 26 对;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3. 大 叶杨桐 A. megaphylla 7 (6) 幼枝 被微柔 毛或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叶片长 8 — 12. 5 厘米, 宽 3 — 4 厘米, 边 缘全缘 或上部 具波状 钝齿; 叶 柄长约 5 毫米 4. 全缘 叶杨桐 A. integerrima 8 (1) 子房 和果均 无毛。 9 (12) 预芽 被黄色 絹毛。 10 (11) 叶长 圆状披 针形, 边 缘上部 具波状 银齿, 背面 疏生檢 伏毛, 中脉上 较密, 具 稀疏腺 点或不 显; 花梗长 6 — 8 毫米; 萼 片边缘 具睫毛 5. 屏 边杨桐 A. pinbianensis 11 (10) 叶长 圆状椭 圆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背面 无毛, 密生红 褐色细 腺点;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萼 片边缘 具腺体 和睫毛 6. 腺 叶杨桐 A. nigrogladulosa 12 (9) 顶芽 无毛。 13 (14) 顶 芽大; 叶椭 圆形, 长 16 — 18 厘米, 宽 6. 5 — 8. 5 厘米, 全缘, 背面散 生褐色 腺点; 萼片长 约 8 毫米; 子房 5 室, 花柱先 端不裂 7. 大杨桐 A. grandis 14 (13) 顶 芽小; 叶不为 椭圆形 ,长 8 — 15. 5 厘米, 宽 2. 5 — 6. 5 厘米, 背面无 腺点; 粤片小 ,长 2 — 4 毫米; 子房 2 — 3 室, 花 柱先端 2 — 3 浅裂。 15(16) 叶长 圆状椭 圆形, 宽 4 一 6. 5 厘米, 全缘, 侧脉两 面突起 8b. 大 花杨桐 A. japonica var. wallichiana 16(15) 叶长 圆状披 针形, 宽 2. 5 — 3. 5 厘米, 边缘上 半部具 锯齿, 侧脉两 面不显 9. 隐 脉杨桐 A. incornuta 1. 阔 叶杨桐 (云 南树木 图志) 图版 86: 1—3 阔叶 黄瑞木 (图鉴 补编) Adinandra latifolia Hu ex L. K. Ling (1983), in clavi;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in Chinese;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乔木, 高达 15 米; 幼枝 密被黄 色平伏 柔毛, 一 年生枝 褐色, 具 圆形小 皮孔, 毛被多 少 宿存; 顶芽长 线形, 密 被黄色 绒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3 — 20. 5 厘 米, 宽 4. 5 — 6. 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全缘, 多少 反卷,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背面 干后黄 褐色, 被平伏 柔毛, 沿中 脉和反 卷的边 缘毛被 较密, 常伸 出边缘 之外, 
图版 86 1—3. 阔 叶杨桐 Adinandra latifolia Hu ex L. K. Ling. 1. 果枝, 2. 幼果, 3. 叶 背部分 放大; 4-8. 粗 毛杨桐 A. hirta Gagnep. 4. 果枝, 5. 花 外形, 6. 雄蕊, 7. 雌蕊, 8. 叶 背部分 放大, (李锡 畴绘) 
340  云南 植物志  中 脉在叶 面显著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 脉密, 26 — 30 对, 两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略突; 叶柄 短粗, 长约 5 毫米, 密被黄 色平伏 柔毛。 花 1 一 2 朵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花梗 短粗, 长 5 — 8 毫米, 密被黄 色平伏 柔毛; 小苞片 卵形, 革质, 长约 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急尖, 外面 被平伏 柔毛, 里面 无毛, 宿存; 萼片阔 卵形, 革质, 长约 1 厘米, 宽 7. 5 — 8. 5 毫米, 先 端钝或 圆形, 具凸 尖头, 外 面被黄 色平伏 柔毛, 里面 无毛; 花未 开放, 花瓣 卵形, 长 约 7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外面 中部被 絹毛; 花 丝和花 药背部 被黄色 柔毛, 花药长 圆形, 长 约 3 毫米, 药隔 伸出, 长约 0.5 毫米; 子房 球形, 被黄色 柔毛, 花柱 粗壮, 长约 4 毫米, 无毛, 先端 不裂。 装果 球形, 径约 1.5 厘米, 被 柔毛, 先端 具残存 花柱, 基部具 宿萼; 种 子 多数, 具褐色 光泽。 花期 8 月, 果期 11 月。 产贡山 (独 龙江 流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河谷常 绿阔叶 林中, 海拔 1 300 — 1 400 米。 2. 粗 毛杨桐 (云 南树木 图志) 图版 86: 4-8 粗毛 黄瑞木 (图 鉴补编 ), 硬毛亮 叶杨桐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Adinandra hirta Gagnep. (1942), et (1943)*;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贵州植 物志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Adinandra glischroloma Hand. -Mazz. var. hirta (Gagnep. ) Kobuski (1947) ; 广西 植物志 (1991). 乔木, 高 5 — 15 (-25) 米; 幼 枝密被 开展长 硬毛, 一年 生枝毛 被多少 宿存; 顶芽密 被锈色 绒毛。 叶 革质, 长圆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8 — 13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先端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全缘, 叶面 绿色, 无毛, 干后黄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变褐 色, 密被糙 伏毛, 沿中 脉和叶 缘毛被 较密, 伸 出边缘 之外,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 脉密, 约 20 对, 和网 脉两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5 毫米, 密被 开展长 硬毛。 花 单生或 2 — 3 朵簇 生上部 叶腋; 花梗长 4 一 6 毫米, 粗壮, 被长 硬毛; 小苞片 卵状三 角形, 长 4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 端尖, 外 面被糙 伏毛, 宿存; 萼片 卵形, 长 8 — 9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先 端尖, 外 面被长 硬毛, 里面 无毛; 花瓣长 卵形, 长 9 一 11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先 端钝, 两 面 无毛; 雄蕊约 20 枚, 花丝长 3 — 4 毫米, 基部 合生, 长约 1 毫米, 分离 部分被 柔毛, 花 药 背面被 柔毛, 药隔 伸出, 芒 刺状; 子房 卵形, 密被长 硬毛, 花 柱长约 7 毫米, 毛被几 达 顶端。 果卵 球形, 被长 硬毛, 花 柱多少 宿存。 花期 2 — 5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蒙自、 金平、 屏边、 河口、 文山、 西畴、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 150 — 1 900 米的常 绿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中。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 及西藏 也有。 分 布越南 北部。 本种与 A. glischroloma Hand. -Mazz. 的 区别在 于后者 叶背毛 被常局 限于中 脉上和 近边 缘处, 小苞片 早落, 花 瓣狭披 针形, 花柱 上半部 无毛。 3. 大 叶杨桐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87: 1-4 大 叶红淡 (中 国植物 图谱、 图鉴 ), 大叶 黄瑞木 (图 鉴补编 ), 细 齿杨桐 (广 西植物 志), 黄心果 (河口 ) Adinandra megaphylla Hu (1935), et (1937)*; Kobuski (1947);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图版 87 1-4. 大 叶杨桐 Adinandra megaphylla Hu, 1. 果枝' 2. 花 外形' 3. 雄 蕊群和 雌蕊, 4. 叶背 部分 放大; 5—8. 全缘 叶杨桐 A. integerrima Aridars ex Dyer. 5. 花枝' 6. 雄 E 群和 雌兹' 7. 花药 放大, 8. 雌蕊。 (李锡 畴绘) 
342  云南 植物志  Adinandra petelotii Gagnep. (1942) , et (1943) ; A. serrulata H. L. Li (1945) ; 广西 植物志 (1991). 乔木, 高 6 — 20 米; 幼枝被 淡掠色 级毛, 一年 生枝毛 被多少 宿存; 顶 芽密被 淡棕色 絨毛。 叶薄 革质, 狭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4 一) 20 — 28. 5 厘米, 宽 4 一 8. 5 厘米, 先端 渐尖至 尾尖, 基部阔 楔形至 圆形, 边 缘具细 锅齿, 叶面深 绿色, 干 后常变 褐色, 幼 时沿中 脉被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呈淡 褐色, 疏 生平伏 柔毛, 沿 中脉毛 被 较密,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细密, 22 — 26 对, 纤细, 两面 突起, 网脉不 显;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被平伏 柔毛。 花单 生于小 枝上部 叶腋, 花梗 纤细, 长 2 — 4 厘 米, 直立, 被 淡棕色 绒毛; 小 苞片长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急尖, 两面 被平伏 柔毛, 花后 脱落; 萼片 革质, 阔 卵形, 长 1 一 1.3 厘米, 宽 0.8 — 1 厘米, 先 端钝, 外面 被黄色 绢毛, 里面 无毛; 花瓣椭 圆形, 长约 1.3 厘米, 宽约 0.7 厘米, 外面 中部被 絹毛, 里面 无毛; 花 丝基部 合生, 无毛, 花药 背部被 絹毛; 子房 和花柱 被黄色 絨毛, 花 柱长约 9 毫米, 先端 5 裂。 装果 球形, 径约 2 厘米, 被毛; 种子斜 卵形, 长约 1.3 毫米, 宽 1 毫米, 褐色, 光亮。 花期 7 月, 果期 11 月。 产 屏边、 河口、 麻 栗坡、 西畴、 富宁; 生 于海拔 1 200 — 1 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或混 交 林中。 广 西西部 也有。 分布 于越南 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4. 全缘 叶杨桐 (新拟 ) 图版 87: 5-8 尾叶 黄瑞木 (图 鉴补编 ); 长 梗杨桐 (云 南树木 图志) Adinandra integerrima T. Anders, ex Dyer in Hook. f. (1874) ; Ridl (1922) ; Craib (1935); Kobuski (1947); H. Keng in T. Smitinand et K. Larsen (1972). Adinandra phlebophylla Hance (1876) ; Craib (1925); Gagnep. (1943); Kobuski (1947) ; A. lutescens Craib (1925); Kobuski (1947) ; A. longipedicellata Hu in Herb.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 ; in chinense , syn. nov ; A. caudata auct. non Gagnep. : 图鉴 补编 (1983), in clavi. 乔木, 高 10 — 15 米; 幼枝被 黄色微 柔毛, 后变 无毛, 一 年生枝 褐色; 顶 芽小, 被锈 色 绒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2. 5 厘米, 宽 3-4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短 渐尖, 具钝 尖头,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全缘 或上部 具波状 钝齿, 叶面深 绿色, 干 后黄绿 色或变 褐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被极 稀疏短 柔毛, 成 叶常变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 面 突起, 侧脉 12 — 16 对, 两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略突; 叶 柄长约 5 毫米, 疏 生平伏 柔毛, 后变 无毛。 花 单生或 2 — 3 朵族 生上部 叶腋; 花梗长 2. 5 — 3. 5 (— 5) 厘米, 纤细, 先端 内弯, 疏 生微柔 毛或近 无毛; 小苞片 2, 生于花 萼下部 1 一 5 毫 米处, 卵形, 长约 3. 5 毫 米, 外面 疏生微 柔毛, 早落; 萼片 卵形, 花期长 6 — 8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急尖, 果 期增大 (长达 12 厘米, 宽约 7 毫米 ), 外面 被平伏 柔毛, 边缘 多少有 腺体; 花瓣 5, 卵形, 长约 9 毫米, 宽约 6 毫米, 先端 急尖, 外 面中部 被黄色 娟毛; 雄 蕊长约 5 毫米, 花 丝短, 长约 1 毫米, 无毛, 花药长 圆形, 被黄色 缡毛, 药隔 伸出, 长约 1 毫米; 子房卵 球形, 密 被 绒毛, 花 柱长约 5 毫米, 先端 不裂, 毛被达 顶端。 浆果 球形, 径 1 一 1.2 厘米, 被毛, 先端 具宿存 花柱, 基部具 宿萼; 种子 褐色, 光亮。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 沧源、 孟连、 勐海、 景洪、 元阳; 生 于海拔 760 — 1 6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分布 
山茶科  343  泰国、 柬埔寨 至马来 半岛。 我国新 记录。 经考 证, 云南 南部标 本应属 本种, A. caudata Gagnep. 属 于误订 , A. longipedicellata 本属 裸名, 但已 见于云 南树木 图志, 应 作本种 的同物 异名。 5. 屏 边杨桐 (云 南树木 图志) 屏边 黄瑞木 (图鉴 补编) Adinandra pinbianensis L. K. Ling (1983), nom. nud.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in Chinese. 乔木, 高 12 — 25 米; 幼 枝疏生 平伏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树皮黑 褐色; 顶芽被 黄色 绢毛。 叶 革质, 狭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5 — 12. 5 厘米, 宽 2. 7 — 3. 8 厘米, 先端短 尾尖, 具 钝头, 基部阔 楔形, 边缘 上部具 波状锅 齿或近 全缘,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 疏生糙 伏毛, 沿 中脉上 较密, 有稀疏 腺点或 不显, 侧脉 12 — 14 对, 表面 不显, 背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1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 2 — 3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6 — 8 毫米, 疏 生短柔 毛; 小苞片 2, 早落; 萼片近 圆形, 径约 1.5 毫米, 具凸 尖头, 外面 基部疏 生短柔 毛或近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花 瓣倒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8 毫米, 宽约 4 毫米, 无毛; 雄 蕊 17 — 20, 长 4 一 6 毫米, 花 丝上半 部和花 药被长 柔毛, 花药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药隔伸 出;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花 柱长约 3 毫米, 无毛, 先端 3 浅裂。 果卵 球形, 径 4 一 5 毫米, 褐色; 种子 7 — 9 枚, 倒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褐色, 有 光泽, 具 蜂窝状 凹点。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屏边、 金平; 生 于海拔 1 200 — 1 3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6. 腺 叶杨桐 (云 南树木 图志) 腺叶 黄瑞木 (图鉴 补编) Adinandra nigroglandulosa L. K. Ling ( 1983 ), nom. nud.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 in Chinese. 乔木, 高 10 — 20 米; 幼枝 无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顶芽 被黄色 绢毛。 叶 革质, 长圆 状椭 圆形, 长 9 一 15 厘米, 宽 3. 5 — 5. 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尾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边 缘具细 银齿, 两面 无毛, 叶面干 后呈黄 绿色, 具小 瘤突, 背 面淡黄 绿色, 密生 红褐色 腺点, 侧 脉密, 24 — 28 对, 两面 突起; 叶柄长 1.5 — 2 厘米, 无 毛或近 无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疏生短 柔毛; 小苞片 2, 早落; 萼 片长圆 形或阔 卵形, 长 2 — 4 毫米, 宽 1.5 — 3 毫米, 外 面基部 疏生短 柔毛, 边缘具 腺体和 睫毛;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8 — 11 毫米, 宽 6 — 7 毫米, 无毛; 雄蕊约 32, 长 4 一 6 毫米, 花丝 无毛, 花药 卵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被长 柔毛;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花柱长 4 一 6 毫米。 果圆 球形, 径 6 — 9 毫 米; 种子 褐色, 有 光泽, 表面具 蜂窝状 凹点。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 河口、 麻 栗坡、 西畴; 生 于海拔 1 300--1 7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河口。 该 种与屏 边杨桐 A. pinbianensis L. K. Ling 相似, 区别 在于后 者叶长 圆状披 针形, 较小, 叶片 表面无 瘤突, 侧脉 较少而 不显, 背面 被毛, 腺点 不显或 稀疏, 边缘近 全缘, 花 较小, 花梗 较短, 萼片近 圆形, 较小, 雄蕊 数少, 花 柱先端 浅裂。 7. 大杨桐 (新拟 ) 
344  云南 植物志  大 黄瑞木 (图鉴 补编) Adinandra grandis L. K. Ling,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乔木, 高达 20 米; 小枝圆 柱形, 无毛, 幼枝 绿色; 顶 芽大, 无毛。 叶 革质, 椭 圆形, 长 16 — 18 厘米, 宽 6. 5 — 8. 5 厘米, 先端 钝或钝 急尖, 基部阔 楔形,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略具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散 生褐色 腺点,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纤细 而密, 约 30 对, 两面 略突; 叶柄 粗壮, 长约 1 厘米。 花单 生或常 成对生 于上部 叶腋;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纤细, 无毛;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2. 5 毫米; 萼片 革质, 内凹, 卵 圆形, 长约 8 毫米, 宽 6 — 7 毫米, 先 端钝, 边缘 膜质, 具细 睫毛, 两面 无毛; 花 瓣阔卵 形, 长约 12 毫米, 宽约 8 毫米, 无毛; 雄蕊达 40 余枚, 长 6 — 7 毫米, 花丝 无毛, 长 1. 5- 2 毫米, 基部 与花瓣 贴生, 花药长 4 一 5 毫米, 疏生 柔毛, 前隔 伸出; 雌 蕊长约 8 毫米, 无 毛, 子房 卵形, 长约 3 毫米, 5 室, 花柱 全缘。 果 未见。 产元阳 (逢 春岭)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该种 和老挝 北部的 A. laotica Gagnep. 各部特 征十分 相似, 唯 后者叶 片长圆 状披针 形, 先端 短渐尖 而略有 不同, 或 应归入 该种, 待 进一步 研究。 8. 杨桐 (图鉴 ) 红淡比 (图鉴 补编) Adinandra japonica (Thunb. ) Ming, comb. nov. Cleyera japonica Thunb. Nov. Gen. 3: 69 (1783), et (1784); DC. (1824); Sieb. et Zucc (1841)*; Walpers (1842); Sieb. et Zucc. (1845); Miq. (1866); Matsamura (1884) ; Tanaka (1895); Spraque (1923) ; Masamune (1935); Kobuski (1937)*; Hara (1954); H. Keng (1954); 台湾 树木志 (1963); 图鉴 (1972)*; 台湾 植物志 (197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植 物志 (1989)* ;广东 植物志 (1991); Ternstroemia japonica Thunb . ( 1 794 ) ; Cleyera ochnacea DC . (1822) , (1824) ; Sprendel ( 18 2 5 ) ; Dyer in Hook, f . (1 874) ; Forbes et Hemsl . ( 1 8 8 6 ) ; Ternstroemia luchia Hamilton ex D . Don ( 1 82 5 ) ; Cleyera lushia ( D . Don ) G . Don (18 3 1) ; CI . ochnacea DC . var . lushia ( D . Don ) Dyer in Hook . f . ( 1 8 7 4 ) ; Eurya ochnacea ( DC . ) Szyszl . in Engl . ( 1 8 9 3 ) ; Rehd . et Wils . in Sargent (1915); Chun ( 1 924 ) ; Melchior in Engl . ( 1 92 5 ) ; Tristylium ochnacea (DC. ) Merr . (1918) ; Rehd. etWils. ( 1 927 ) ; Merr. ( 1932 ) ; Gagnep . ( 1 943 ) ; Preziera ochnacea (DC. ) Nakai ex Mori ( 1 9 2 2 ) ; Sakakia ochnacea ( DC . ) Nakai ( 1 9 2 8 )* ; Yoshino (1929); Masamune (1934); Kanehira (1936)*. 8a. 杨桐 (原 变种) var. japonica 云南 不产; 广 布我国 华东、 华南和 西南。 日 本也有 分布。 8b. 大 花杨桐 (新拟 ) (变种 ) 西藏 红淡比 (西藏 植物志 ), 大花 红淡比 (图鉴 补编) var. wallichiana (DC. ) Ming, comb, nov. Cleyera ochnacea DC. var. wallichiana DC. in Mem. Soc. Phys, Geneve 1: 413 
山茶科  345  (1822) ; Ternstroemia lushia Hamilt. ex D. Don (1825) ; Cleyera Lushia (Hamilt. ex D. Don) G. Don (1831) ; CI. lushia var. ■wallichiana (DC. ) G. Don (1831) ; CI. uuallichiana (DC. ) Sieb. et Zucc. (1841), in nota; CI. grandiflora Wallich. (1829) , nom. nud. ; Choisy (1854), descr. ; Hook. f. et Thorns, in Hook. f. (1874) ; CL japonic a Thunb. var. grandiflora (Wallich. ) Kobuski (1937);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I. japonica Thunb. var. wallichiana (DC.) Sealy (1940)'; Phot. Alb. (1968)* ; Kara (1971); 西藏 植物志 (1986). 常绿 乔木, 高 6 — 15 米; 幼枝圆 柱形, 无毛; 顶芽 无毛。 叶 革质, 长 圆形或 长圆状 椭 圆形, 长 8 — 15. 5 厘米, 宽 4 一 6. 5 厘米, 先 端钝急 尖至钝 渐尖, 基 部楔形 或钝,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隆起, 侧脉 12 — 16 对, 纤细, 两面 突起, 网脉 不显; 叶柄长 1.5 — 2 厘米, 上面 具槽。 花 3 — 6 朵 簇生于 小 枝上部 叶腋, 稀 单生;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果 期增长 (达 2.5 厘米 ); 小苞片 2, 早落; 萼片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宽 1.5 — 2. 5 毫米, 先 端通常 微凹, 边缘具 睫毛; 花 瓣长 圆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4. 5 — 5 毫米, 无毛, 基部 连合约 1 毫米; 雄 蕊长约 8 毫米, 花丝 无毛, 基部 与花瓣 贴生, 花药 卵形, 长约 1 毫米, 疏生长 柔毛, 药隔 伸出, 锥尖, 长 约 0.5 毫米; 子房 卵形, 无毛, 长约 3 毫米, 花 柱长约 4. 5 毫米, 先端 2 — 3 浅裂。 果球 形至长 卵形, 长 7 — 7. 5 毫米, 径 5 — 6 毫米, 3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种子 卵形, 长约 3 毫米, 宽约 2 毫米, 褐色, 有 光泽, 表面具 蜂窝状 凹点。 花期 7 月, 果期 11 月。 产 贡山、 碧江、 '庐 水、 盈江、 龙陵、 凤庆、 景东; 生 于海拔 (1 300 —) 1 850-2 60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中。 西藏 东南部 (墨脱 ) 也有。 分 布印度 东北部 和缅甸 北部。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是叶片 较大, 叶柄 和花梗 较长, 花大, 果 有时长 卵形。 9. 隐 脉杨桐 (新拟 ) 图版 85: 5-8 肖柃 (中 国种子 植物科 属辞典 ), 凹脉 红淡比 (图鉴 补编) Adinandra incornuta (Y. C. Wu) Ming , comb. nov. Cleyera incoernuta Y. C. Wu in Bot. Jahrb. 71: 196 (1940);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贵州 植物志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西 植物志 (1991)*. 小 乔木, 高 6 — 7 米; 幼枝黄 绿色, 无毛, 圆 柱形; 顶芽 无毛。 叶 革质, 狭长 圆形或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2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先端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边缘 上 半部具 钝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背 面黄绿 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隆起, 侧 脉和网 脉两面 不显; 叶柄长 1.2 — 1.8 厘米, 无毛, 上面 具槽。 花 单生或 2 — 3 朵 簇生 叶腋; 花梗长 1 一 1.4 厘米; 小苞片 2 枚, 早落; 萼 片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3 — 4 毫 米, 宽 3 — 3. 5 毫米, 先端 圆形, 边缘具 睫毛, 两面 无毛; 花瓣长 圆形, 长 10 — 12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先端 圆形; 雄 蕊长约 8 毫米, 花丝 无毛, 基部 与花瓣 贴生, 花药 卵形, 长 约 1.5 毫米, 疏生长 柔毛, 药隔 伸出, 锥尖, 长约 0.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径 3 — 3. 5 毫 米, 2 — 3 室, 无毛, 花 柱长约 6. 5 毫米, 先端 2 — 3 浅裂。 果圆 球形, 径 7 — 10 毫米, 紫 褐色, 具宿存 花柱; 种子黑 褐色, 卵形, 长约 2 毫米, 表面呈 蜂窝状 凹点。 花期 6 月, 果期 11 月。 产 西畴、 广南; 生 于海拔 1 500 — 1 73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贵 州东南 部和广 西北部 
346  云南 植物志  也有。 9. 铃木属 Eurya Thunb. 常绿灌 木或小 乔木; 幼 枝圆柱 形或具 2 — 4 棱, 被 开展长 柔毛、 短 柔毛、 微柔 毛或无 毛。 叶 互生, 常排成 二列, 革质或 纸质, 边缘 具齿, 稀 全缘; 具柄。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较小, 1 或数 朵簇生 叶腋, 具 花梗; 小苞片 2, 紧 接萼片 之下, 较小, 宿存; 萼片 5, 覆 瓦状 排列, 革质或 膜质, 宿存; 花瓣 5, 膜质, 基部 合生; 雄蕊 5 — 35, 排成 一轮, 与花 瓣基部 贴生, 无毛, 花 药基部 着生, 长卵 形或长 圆形, 2 室, 不 分格或 药室呈 2 — 9 分格, 药隔 伸出, 雌 花通常 无退化 雄蕊, 在 极少数 种中具 1 一 5 枚; 子房 上位, 3 — 5 室, 被毛或 无毛, 每室具 3 — 60 枚 胚珠, 花柱 (2 —) 3-5, 分 离或不 同程度 合生, 果期多 少宿存 (雄花 中退化 子房存 在)。 果为 架果, 圆 球形或 卵形, 较小, 有种子 2 — 60 颗; 种 子小, 三 角状 卵形, 细小, 种皮黑 褐色, 表面具 蜂窝状 纹饰, 有 光泽; 胚 弯曲; 胚乳 肉质。 约 130 种, 分布于 亚洲热 带和亚 热带地 区以及 西南太 平洋诸 岛均和 夏威夷 群岛。 我 国有 80 种, 广布 于长江 以南各 省区; 云南有 4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8) 子房被 绒毛或 柔毛; 花药 具分格 (除 S. subcordata 和 S. pittosporifoUa 两种外 ) 。 2 (9) 幼枝被 开展长 柔毛。 3 (4) 萼片 革质, 卵形, 先 端尖; 雄蕊 22 — 28; 花柱 5, 分离; 侧 脉在叶 面凹陷 1. 华南 $铃£. ciliata 4 (3) 萼片 膜质, 近 圆形, 先 端圆或 微凹; 雄 蕊少于 20; 花柱 3 裂。 5 (8) 花药具 分格; 叶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至 圆形。 6 (7) 花药 4 一 6 分格; 萼片外 面被短 柔毛; 叶基部 楔形, 叶脉 在叶面 不凹陷 2- 贵州 毛铃 E. kueichouensis 7 (6) 花药 2 — 3 分格; 萼 片外面 无毛; 叶基部 圆形, 侧 脉在叶 面凹陷 3. 披针 叶毛柃 E. henryi 8 (5) 花药无 分格; 叶先 端钝, 基部微 心形; 萼片 外面被 短柔毛  4. 微心 叶毛铃 E. subcordata 9 (2) 幼 枝被短 柔毛或 无毛。 10 (17) 幼枝圆 柱形, 被短 柔毛。 11 (12) 花 药不具 分格; 花柱 5—4, 分离 S. 海 桐叶铃 E. pittosporifoUa 12 (11) 花药具 分格; 花柱 3 浅裂至 深裂。 13 (16) 叶片 边缘具 锯齿; 子 房密被 柔毛。 14 (15) 萼片 圆形,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外 面和边 缘被毛 6. 毛果铃 E. trichocarpa 15 (14) 萼片 卵形, 先 端尖, 无毛 7. 尖 粤毛铃 E. acutisepala 16 (13) 叶全 缘或近 全缘; 子 房疏生 柔毛或 近无毛 8. 肖 樓叶铃 E. pseudocerasifera 17 (10) 幼枝 2 棱, 无毛; 子 房疏生 柔毛或 近无毛 9. 坚 桃叶铃 E. persicaefolia  18 (1) 子房 和果均 无毛; 花 药通常 无分格 (E. jingtungensis 和 E. wuHangshanensis 除外) 
山茶科  347  19 (66〕 20 (59: 21 (28〕 22 (25: 23 (24〕 24 (23: 25 (22; 26 (27: 27 (26: 28 (21: 29 (56: 30 (35: 31 (32〕 32 (31; 33 (34〕 34 (33〕 35 (30〕 36 (39: 37 (38〕 38 (37: 39 (36〕 40 (41: 41 (40〕 42 (47〕 43 (44: 44 (43: 45 (46; 46 (45: 47 (42〕 48 (55; 49 (52〕 50 (51; 51 (50〕 52 (49〕 53 (54: 54 (53〕 55 (48:  幼枝和 (或) 顶芽 被毛。 幼枝圆 柱形。 幼枝被 开展长 柔毛。 叶基 部浅心 形至深 心形。 叶先端 急尖, 基部不 对称浅 心形; 雄蕊 12 枚; 花柱 3 — 4 裂, 长约 2 毫米 …- 10. 催 心叶柃 E. 叶 先端长 渐尖, 基部不 对称深 心形; 雄蕊 15 枚; 花柱 3 裂, 长 3 — 4 毫米 11. 斜 基叶铃 E. obliquifolia 叶基楔 形至宽 楔形。 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花柱 5 深裂 侧脉 在叶面 不显; 花柱 3 深裂 幼枝 被短柔 毛或微 柔毛。 幼枝 密被短 柔毛。 叶 先端通 常圆形 或钝, 边 缘下部 全缘; 雄蕊 5 — 8枚< 萼片外 面无毛 萼片 外面被 柔毛。 叶长 2—6 厘米; 萼片外 面被短 柔毛; 雄蕊 5— 6 15. 云南铃 E. yunnanensis 叶小, 长 1.5 — 2. 7 厘米; 萼片外 面毛被 稀疏; 雄蕊 5 — 8 … 16. 文山铃 E. wenshanensis 叶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叶全 缘或几 全缘。 侧 脉密, 20 — 24 对, 在叶面 略突; 子房 2 — 3 室, 花 柱长约 3 毫米, 2 — 3 裂 17. 双柱柃 E. bifidostyla 侧脉 10 — 14 对, 在叶面 凹陷; 子房 3 室; 花柱长 5 毫米, 3 深裂 8- 肖 樓叶铃 E. pseudocerasifera 叶 边缘具 银齿。 叶边缘 具针刺 状尖锐 细锅齿 叶边 缘锯齿 不呈针 刺状。 萼 片外面 无毛。 叶 边缘上 半部具 裙齿, 侧脉 和网脉 在叶面 凹陷; 萼片 具睫毛  12- 大叶五 i 铃 E. quinquelocularis 13. 岗柃 E. groffii  14. 火棘 叶铃 E. pyracanthifolia  18. 尖 齿叶铃 E. perserrata  叶边 缘均具 锯齿, 侧脉 和网脉 在叶面 不凹陷 花 药不具 分格; 子房 (3 —) 5 室, 花柱 (3 - 花药具 分格; 子房 3 室, 花柱 3 裂 萼片外 面被短 柔毛。 萼片 边缘具 睫毛。 叶先端 尾尖, 侧脉 细密, 多于 15 对。 侧脉 在叶面 略突; 萼片 卵形, 先端尖 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萼片 圆形, 先 端圆形 …- 叶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侧脉 9 一 12 对。 花 药不具 分格; 侧 脉在叶 面微凹 花药具 分格; 侧 脉在叶 面略突 萼 片边缘 具腺体 和睫毛  19. 半齿铃 E. semiserrulata 萼 片边缘 无毛。 ) 5 裂 20. 桃叶柃 E. prunifolia '•• 21b. 毛枝 格药铃 E. muricata var. huiana  22. 尖叶铃 E. acuminata 23- 独龙铃 E. taronensis  … 24. 丽江铃 E. handel-mazzettii 25- 无 量山铃 E. wuliangshanensis 26. 怒江铃 E. tsaii 
348  云南 植物志  幼 枝被微 柔毛。 叶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先 端急尖 或纯, 两面 无毛, 背 面干后 黄绿色 27. 钝叶柃 E. obtusifolia 叶薄 革质, 长 圆状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背面 干后紫 褐色, 沿中 脉被毛 … 28. 细枝柃 £• loquaiana 幼枝具 2 棱。 萼 片外面 无毛。 叶披 针形, 背 面被短 硬毛; 萼 片边缘 无毛; 花药 无分格 29. 毛 窄叶铃 E. stenophylla var. pubescens 叶长 圆状椭 圆形, 背面 无毛; 萼片 边缘具 腺体; 花药 具分格 30. 景东铃 E. jingtungensis 萼片外 面被短 柔毛。 叶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20 厘米, 侧在表 面凹陷 9. 坚桃铃 E. persicaefoiia 叶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8 厘米, 侧脉两 面略突 …… 31. 屏边铃 E. tsingpienensis 幼枝 和顶芽 无毛。 幼枝圆 柱形; 花大, 萼片长 3 — 4 毫米; 花辯 7 — 9 毫米; 雄蕊 33 — 35 32. 大花铃 E. magniflora 幼枝 2 — 4 棱; 花小, 萼片长 2 — 2. 5 毫米; 花辩 长不过 5 毫米; 雄蕊 5 — 20 枚。 幼枝具 4 棱。 叶先端 渐尖; 花药具 分格。 叶 纸质, 侧脉在 叶面极 凹陷; 萼片 边缘具 腺体; 子房 卵形; 果卵状 椭圆形 33. M 脉柃 E. impressinervis 叶 革质, 侧脉 在叶面 略突; 萼片 边缘无 腺体; 子 房和果 圆球形 34. 四角铃 E. tetragonoclada 叶 先端长 渐尖, 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花药无 分格。 幼枝淡 绿色; 叶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2 — 15 厘米, 宽 3. 5 — 4. 5 厘米; 雄蕊 19; 花 柱短, 长约 0.5 毫米, 3 裂 35. 贡山拎 E. gungshanensis 幼枝紫 褐色; 叶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1 厘米, 宽 2 — 3 厘米; 雄蕊 11 一 15; 花 柱长约 1.5 毫米, 3—4 深裂 至基部 36. 漢 四角铃 E. paratetragonoclada 幼枝具 2 棱。 叶倒 卵形, 先端 圆形, 顶 端微凹 37. 麻 栗坡柃 E. marlipoensis 叶 不为倒 卵形, 先 端尖。 果长 卵形, 大, 长约 13 毫米, 径约 6 毫米 38. 大果铃 E. chukiangensis 果圆 球形, 径 3 — 6 毫米。 叶厚 革质, 侧脉 在叶面 极凹; 萼片 边缘具 腺体; 雄蕊 5 …… 39. 云南 凹脉铃 E. cavinervis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侧脉 在叶面 凹陷或 不显; 萼片边 缘具睫 毛或无 睫毛; 雄蕊 13 — 15。 萼 片边缘 具睫毛 40. 短柱铃 E. brevistyla 萼片 边缘无 睫毛, 也无 腺体。 萼片 革质, 干后 褐色; 叶片 干后背 面呈红 褐色, 侧 脉在叶 面多少 凹陷。 叶 基部近 圆形, 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花柱 3 深裂 达基部 41. 短 圆叶铃 E. oblonga 叶 基部宽 楔形, 侧脉 在叶面 略突; 花柱 3 浅裂 42b. 窄基 红揭铃 E. rubiginosa var. attenuata 
山茶科  349  88 (85) 萼片 膜质, 绿色; 叶背 黄绿色 43. 细 齿叶铃 E. nitida 1. 华 南毛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ciliata Merr. (1923), (1927); Kobuski (1937), excl. syn. ; Gagnep. ( 1943); H. T. Chang ( 1954), excl. syn. ; 海南 植物志 ( 1964); L. K. Ling (1966);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10 米; 幼 枝密被 黄褐色 开展长 柔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圆柱 形; 顶 芽被长 柔毛。 叶 纸质,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8 (-11) 厘米, 宽 1.2 — 2. 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至浅 心形,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 面淡绿 色, 被平伏 柔毛, 侧脉 10 — 14 对, 叶面 不显或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被 毛。 花 1 一 3 朵簇生 叶腋, 花 梗长约 1 毫米, 被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形, 先 端尖, 长 约 1 毫米, 被 柔毛; 萼 片小, 阔卵 圆形, 革质, 长 2 — 2. 5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密被柔 毛; 花辩 5, 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雄蕊 22 — 28 枚, 花 丝长约 2. 5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先端具 尖头, 药室 5 — 8 分格; 退化 子房圆 锥形, 长约 1 毫米, 密被 柔毛; 雌花: 小 苞片、 萼片、 花 瓣与雄 花同而 略小; 子房圆 球形, 密被 柔毛, 5 室, 花柱 (4 一) 5, 长约 4 毫米, 离生。 果圆 球形, 径 5 — 6 毫米, 密被 柔毛; 种子 多数, 近 肾形,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10 — 11 月 , 果 期翌年 4 一 5 月 。 产 蒙自、 屏边、 河口; 生 于海拔 100 — 1 320 米山坡 或沟谷 林下。 贵州、 广西、 广东 和海南 也有。 越南 北部有 分布。 本种 与分布 两广的 长毛柃 E. patentipila Chun 区别在 于后者 叶革质 ,边 缘有细 锯齿, 侧 脉多达 20 对, 在 叶面不 凹陷, 子 房通常 3 室, 花柱 1, 先端 3 裂。 2. 贵 州毛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88: 1-3 Eurya kueichouensis Hu et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 四川 植物志 (1989)' ; 广西 植物志 (1991). Eurya distichophylla Hemsl. var. henryi auct. non (Hemsl. ) Kobuski : P. S. Hsu (196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6 米; 小枝圆 柱形, 幼 枝密被 黄褐色 开展长 柔毛, 一年 生枝掠 褐色, 无 毛或近 无毛; 顶 芽被长 柔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5-9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至 尾尖,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边 缘具细 锅齿, 干后叶 面黄绿 色, 无毛, 背 面淡黄 绿色, 疏生短 柔毛, 沿中 脉毛被 较密,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10 — 13 对, 两面 清晰; 叶柄长 2 — 3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梗长 2 — 3 毫米, 疏生短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萼 片状; 萼片 5, 膜质, 阔卵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约 2 毫米, 外面 疏生短 柔毛; 花瓣 5,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基 部略 连合; 雄蕊 15 — 18 枚, 花药 4 一 6 分格; 退化 子房被 柔毛; 雌花: 小 苞片、 萼片和 花 辩与雄 花同, 稍小; 子房 卵形, 被 柔毛, 3 室, 花柱长 3. 5 — 4. 5 毫米, 先端 3 裂。 果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径约 4 毫米, 被 柔毛; 种子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9 一 10 月, 果期 4 一 6 月。 
图版 88 1—3. 贵 州毛柃 Eurya kueichouensis Hu et L. K. Ling, 1. 果枝, 2. 雄花, 3. 雌蕊; 4—7. 细枝柃 E. loquaiana Dunn. 4. 果枝, 5. 雌花, 6. 雌蕊, 7. 幼枝示 毛被。 (吴锡 麟绘) 
山茶科  351  产 广南、 师宗、 彝良、 威信、 盐津、 绥江; 生 于海拔 930 — 1 750 米 的沟谷 林下。 四 川、 贵州、 广西 北部、 湖 北西部 也有。 3. 披针 叶毛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89: 1-3 蒙 自柃木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Eurya henryi Hensl. in Hook. ( 1903)'; 钟心煊 ( 1924); Melchior in Engl. (1925); 陈峰 (1937);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Eurya distichophylla Hemsl. var. henryi (Hemsl. ) Kobuski (1937) ; H. T. Chang (1954), excl. S. S. Sin 52112 et Y. Tsiang 4993. 灌木, 高 2 — 5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 灰黄色 开展长 柔毛, 一 年生枝 无毛近 无毛; 顶 芽 密被黄 褐色长 柔毛。 叶薄 革质,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5 (-7) 厘米, 宽 1 一 1.4 (-1.8)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圆形, 边缘 具细密 银齿, 叶面 绿色, 无 毛, 背面淡 绿色, 被平伏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10 — 12 对, 纤细, 在 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网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略突; 叶 柄长约 1.5 毫米, 被 柔毛。 花 1 一 2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2. 5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 圆形, 长约 1 毫米, 无毛; 萼 片 5, 膜质, 近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圆形, 无毛; 花瓣 5, 白色, 长圆状 卵形, 长 约 4 毫米; 雄蕊 15 — 19, 花药具 2 — 3 分格; 退化子 房密被 柔毛; 雌花; 小 苞片和 萼片与 雄 花同, 稍小; 花瓣披 针形; 子房圆 球形, 密被 柔毛, 3 室, 花 柱长约 3 毫米, 先端 3 裂。 果 椭圆状 球形, 密被 柔毛。 花期 11 一 12 月 , 果 期次年 6 — 8 月 。 产 元江、 绿春、 元阳、 金平、 屏边、 蒙自、 文山; 生 于海拔 1 700 — 2 300 米 的阔叶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本 种和二 列叶柃 E. distichophylla Hemsl. 极 相近, 但叶薄 革质, 披 针形,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 圆形, 侧、 网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小苞片 和萼片 无毛, 花药 2 — 3 分格 而相 区别。 与贵 州毛柃 E. kueichouensisHuetLing 也很 相似, 但后 者叶片 革质, 较大, 侧脉和 网脉两 面不甚 明显, 萼 片外面 疏生柔 毛易于 识别。 4. 微心 叶毛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89: 4-6 Eurya subcordata Hu et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一 5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 黄褐色 开展长 柔毛, 一 年生枝 毛被多 少 宿存; 顶 芽密被 柔毛。 叶 革质, 长 圆形、 长 圆状卵 形或披 针形, 长 2. 5 — 3. 5 厘米, 宽 1 一 1.3 厘米, 先端 钝或钝 急尖, 基部微 心形, 边缘 具细密 锯齿, 叶面 绿色, 无毛, 背面 黄 绿色, 被短 柔毛, 中脉 上毛被 较密, 侧脉 6 — 9 对, 中脉 和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网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略突; 叶 柄长约 1 毫米, 被 柔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梗长 2 — 3 毫 米, 疏生短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形; 萼片 5,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膜质, 长约 1.5 毫 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疏生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辦 5, 白色, 倒卵 形或长 圆状倒 卵形, 长约 3. 5 毫米; 雄蕊 15 — 16 枚,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化子 房密被 柔毛; 雌花小 苞片、 萼片 和花 辦与雄 花同, 稍小; 子房卵 球形, 密被 柔毛, 3 室, 花 柱长约 3 毫米, 先端 3 裂。 果 
图 1—3. 披针 叶毛怜 Eurya henryi Hemsl. , 1. 怜 E. subcordata Hu et L. K. Ling, 4.  版 89 果枝, 2. 叶背示 毛被, 3. 雌蕊; 4 一 6. 微 心叶毛 果枝, 5. 叶 背面示 毛被, 6. 雌蕊。 (吴锡 麟绘) 
山茶科  353  卵 球形, 长 3 — 3. 5 毫米, 径约 3 毫米, 被 柔毛; 种子黑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11 一 12 月 , 果 期次年 5 — 6 月 。 产 马关、 麻 栗坡、 西畴; 生 于海拔 1 200 — 2 100 米 的沟谷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西畴。 本种 与披针 叶毛柃 E. henryi Hemsl. 极为 相似, 但后 者叶片 多为披 针形, 基部 圆形, 萼片 无毛, 花药 2 — 3 分 格而可 区分。 5. 海 桐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滇南怜 (云 南植物 研究) Eurya pittosporifolia Hu (1938); Kobuski (1939);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Eurya austro-yunnanensis Ming et Chu (1991) * , syn. nov. 乔 木或小 乔木, 高 6 — 15 米; 小枝圆 柱形, 幼枝 纤细, 紫 褐色, 无毛 或疏生 短柔毛 迅即 脱落变 无毛; 顶 芽被短 柔毛。 叶纸 质或薄 革质, 长圆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9 一 15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端 尾状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模 形或阔 楔形, 边缘具 细锯齿 或下部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无毛 或幼时 疏生短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 面 突起, 侧脉 10 — 14 (-18) 对, 两面 突起; 叶 柄短, 长约 3 毫米, 无毛。 雄花 1 一 3 朵 族生 叶腋, 花 梗长约 3 毫米, 疏生短 柔毛;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先 端尖, 外面 疏生短 柔毛; 萼片 5, 近 圆形, 径 2 — 2. 5 毫米, 外面疏 生短柔 毛或近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 5,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无毛; 雄蕊 15 — 20, 花药长 圆形, 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卵形, 被长 柔毛; 雌花 单生或 2 — 3 朵 簇生, 小 苞片、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子房 球形, 径约 1.5 毫米, 密被 柔毛, 花柱 5 深裂达 基部, 长约 2. 5 毫米, 无毛。 果圆 球形, 径约 4. 5 毫米, 密被 柔毛; 种子近 肾形,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10 — 12 月 , 果 期次年 5 — 6 月。 产 景洪、 勐腊 一带; 生 于海拔 700 — 2 000 米的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景洪。 本种 原记载 幼枝、 花 梗和萼 片外面 无毛, 经 检查模 式标本 皆被短 柔毛, 从而 认为滇 南柃 E. austroyunnanensis Ming et Chu 应归并 其中, 且 提供了 林来官 (1966) 系统 Sect. Meristotheca 中子 房被毛 而花药 不具分 格的又 1 个 例外。 6. 毛果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0: 1-4 Eurya trichocarpa Korthals (1840) ; Dyer in Hook. f. (1874) ; Szyszyl. in Engler (1893) ; Vesque (1895) ? Melchior in Engler (1925) ; Kobuski (1937) , p. p. min. ; Gagnep. (1943); H. T. Chang (1954), p. p. min. ;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 树 木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Eurya trichogyna Blume (1856).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13 米; 小枝圆 柱形, 幼枝 密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顶 芽 密被短 柔毛。 叶纸 质或薄 革质, 长圆形 或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2 — 3 厘 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 楔形, 边缘具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幼时疏 生平伏 柔毛, 后变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8 — 10 对, 叶面 清晰, 
图版 90 1—4. 毛果怜 Eurya trichocarpa Korthals, 1. 果枝, 2. 雄花, 3. 雌蕊, 4. 雄蕊, 5 — 7. 岗拎 E. groffii Merr. var. groffii, 5. 果枝, 6. 雄花, 7. 雌蕊。 (吴锡 麟绘) 
山茶科  355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2 — 3 毫米。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梗长 1 一 2 毫米, 疏被短 柔毛; 雄蕊: 小苞片 2, 卵 圆形, 被短 柔毛; 萼片 5, 圆形, 径约 1.5 毫米,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外面被 短 柔毛; 花瓣 5,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雄蕊约 15 枚, 花药具 分格; 退化 子房被 柔毛; 雌花: 小 苞片、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稍小; 子房 球形, 密被 柔毛, 3 室, 花柱长 2 — 2. 5 毫米, 无毛, 先端 3 深裂。 果圆 球形, 径 5 — 6 毫米, 成 熟时紫 黑色; 种子 背形, 黑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7 — 8 月。 产 西畴、 麻 栗坡、 屏边、 元阳、 景东、 盈江、 贡山; 生 于海拔 1 200 — 2 1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西藏 和广西 也有。 分 布越南 北部。 7. 尖 菓毛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acutisepala Hu et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福建植 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浙江 植物志 (1993)'. Eurya trichocarpa auct. non Korthals : Kobuski (1937) ; H. T. Chang (1954), p. P.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7 米; 幼枝圆 柱形, 黄 褐色, 密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毛 被多少 宿存; 顶 芽密被 黄褐色 絹毛。 叶薄 革质, 长圆形 或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5 — 8 厘 米, 宽 1. 4-1. 8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楔 形至阔 楔形, 边缘 具细密 锯齿,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疏生短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10 — 12 对, 纤细, 表面 清晰, 背面 略突, 网 脉两面 不显; 叶柄长 2 — 3. 5 毫米, 上面 具槽, 背 面被短 柔毛。 花 2 — 3 朵 腋生, 花梗长 1.5 — 2. 5 毫米, 被短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萼片 5, 卵 形或长 卵形, 膜质, 长约 2 毫米, 先 端尖, 无毛; 花瓣 5, 白色,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2. 5 毫米; 雄蕊约 15 枚, 花 药狭长 圆形, 5 — 7 分格; 退 化子 房密被 柔毛; 雌花 较小, 小苞 片与雄 花同; 萼片 较小, 长约 1.5 毫米, 无毛; 花瓣 狭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子房 卵形, 密被 柔毛, 3 室, 花柱长 2. 5 — 3 毫米, 先端 3 裂。 果 卵状椭 圆形, 成 熟后紫 黑色, 被 柔毛, 径 3. 5 — 4 毫米; 种子近 肾形, 紫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6 — 8 月。 产 元阳、 景东; 生 于海拔 1 000 — 2 000 米的山 坡或沟 谷阔叶 林下。 贵州、 广西、 广 东、 湖南、 江西、 福建 和浙江 也有。 8. 肖 樓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pseudocerasifera Kobuski (194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1). Eurya cerasi folia auct. non (D. Don) Kobuski : H. T. Chang (195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8 米; 幼枝圆 柱形, 被 平伏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灰 褐色; 顶 芽密被 银灰色 销毛。 叶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9 一 13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先端渐 尖, 基部 楔形, 全缘或 稀近先 端有不 明显疏 钝齿,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 面淡绿 色, 疏生 平伏柔 毛或变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10 — 14 对, 叶面 清晰或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5 毫米, 疏被微 柔毛或 变无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或 生于小 枝上, 
356  云南 植物志  花梗长 3 — 4 毫米, 被短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 圆形或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萼片 5, 膜质, 圆形, 径 2 — 2. 5 毫米, 先端 微凹,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 缘具 睫毛; 花瓣 5, 长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雄蕊 15 — 17 枚, 花药 5 — 10 分格; 退化 子房被 柔毛; 雌花小 苞片、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稍小; 子房圆 球形, 无 毛或 具稀疏 柔毛, 花 柱长约 5 毫米, 3 深 裂达近 中部。 果圆 球形, 径 4 一 5 毫米, 无毛; 种 子圆 肾形, 褐 黑色, 有 光泽。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6 — 8 月。 产 元阳、 绿春、 景东、 凤庆、 临沧、 双江、 耿马、 镇康、 满西、 龙陵、 梁河、 腾冲、 泸水、 保山、 漾濞、 碧江、 贡山; 生 于海拔 1 700 — 2 800 米 的山坡 或沟谷 林下。 西藏东 南部 (察 隅和 墨脱)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潞西。 9. 坚 桃叶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1: 1-2 Eurya persicaefolia Gagnep. (1941—1942), (1943); L. K. Ling (1966); 图鉴补 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Eurya chienii P. S. Hsu (1964) ; L. K. Ling (1966).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7 米; 幼枝黄 绿色, 略具 二棱, 无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具二 棱; 顶芽密 被白色 柔毛。 叶 革质, 狭 披针形 或狭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2 — 19 厘米, 宽 3 — 4 厘米, 先端 尾状长 渐尖, 基 部钝, 边缘 具细密 锯齿, 近基部 全缘, 干后略 反卷, 叶面绿 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疏 被平伏 短柔毛 或后变 无毛, 侧脉 15 — 18 对, 中 脉和侧 脉在叶 面显著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8 — 10 毫米, 无毛。 花 2 至数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2 — 3 毫米, 疏生微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萼片 5, 圆形, 径约 3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 5, 倒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雄蕊约 18 枚, 花 药具多 分格; 退化子 房疏生 柔毛; 雌 花的小 苞片、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子房卵 球形, 被 稀疏柔 毛或变 无毛, 3 室, 花柱长 3 — 3. 5 毫米, 先端 3 裂。 果圆 球形, 无毛, 径约 5 毫米。 花期 10 — 12 月 , 果 期次年 5 — 6 月 。 产 金平、 屏边、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 300 — 2 000 米的密 林下。 分 布越南 北部。 本 种与肖 樱叶柃 E. pseudocerasiferaKobuski 相似, 区别 在于本 种幼枝 二棱, 无毛, 叶狭 披针形 或狭长 圆状披 针形, 边缘 具细密 鋸齿。 10. 偏 心叶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inaequalis P. S. Hsu (196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5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 黄褐色 开展长 柔毛, 一 年生枝 无毛或 近 无毛; 顶 芽密被 柔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不 对称圆 形或浅 心形, 边缘 具细密 锯齿, 叶面 绿色, 有光 泽,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干后黄 棕色, 疏生 柔毛, 中脉上 较密, 侧脉 10 — 14 对, 中脉和 侧 脉在叶 面凹陷 , 背 面突起 ; 叶 柄长约 1 毫米 , 被柔毛 。 花 1 一 4 朵簇 生叶腋 , 花梗长 1. 5- 3 毫米, 被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先 端钝; 萼片 革质, 卵 形或卵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近 圆形, 外 面被短 柔毛; 花瓣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雄蕊约 12 枚, 花 药无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花瓣长 圆状倒 卵形, 长约 4 毫 
图版 91 1 — 2. 坚 桃叶怜 Eurya persicaefolia Gagnep. 1. 果枝, 2. 雌蕊; 3 — 6. 景东拎 E. jingtungensis Hu et L. K. Ling, 3. 果枝, 4. 雄花, 5. 雄蕊, 6. 雌蕊。 (吴锡 麟绘) 
358  云南 植物志  米; 子房 无毛, 花 柱长约 2 毫米, 先端 3 — 4 裂。 果 未见。 花期 11 一 12 月。 产 文山、 屏边、 河口、 元江、 贡山; 生 于海拔 1 250 — 2 600 米 的阔叶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该种叶 形和, 毛被 与岗拎 E. groffii Merr. 相似, 但其叶 基部不 对称圆 形或浅 心形, 雄 蕊 12 (-15) 枚, 花柱 3 — 4 裂而 区别于 后者。 11. 斜 基叶铃 图版 92: 1-4 云南柃 (植物 分类学 报), 斜叶柃 (图鉴 补编) Eurya obliquifolia Hemsl. (1903)* ; 钟心煊 (1924); Melchior in Engler. (1925); 陈蝾 (1937); Kobuski (1938); H. T. Chang (1954), quoad H. T. Tsai 51397;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 树木图 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4 一 8. 5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 开展长 柔毛, 一年生 枝变无 毛或近 无毛, 灰 褐色; 顶 芽密被 灰棕色 柔毛。 叶薄 革质, 长 圆状披 针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2 — 2. 7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不 对称深 心形, 边缘 具细密 鋸齿,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疏生 柔毛, 中脉上 较密, 后变无 毛或近 无毛, 侧脉 10 — 12 对,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 柄短, 长约 1 毫米, 被 柔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1 毫米, 密被 柔毛; 雄花: 小 苞片卵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密被 柔毛; 萼片卵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先端圆 形, 外 面密被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雄蕊约 15 枚, 花 药无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巷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稍小; 花瓣 卵形, 长约 3 毫米;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3 室, 花柱长 4 一 4. 5 毫米, 先端 3 浅裂。 果圆球 形或卵 球形, 长 5 — 6 毫米, 成 熟后紫 黑色。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期 7 月。 产 凤庆、 双江、 景东、 新平、 元江、 屏边、 蒙自、 文山、 马关; 生 于海拔 1 550 — 2 900 米的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12. 大叶 五室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quinquelocularis Kobuski ( 1937 ); H. T. Chang ( 1954 ); P. S. Hsu (196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Eurya annamensis Gagnep. (1942), (1943) ; E. giganto folia Y. K. Li (1984), p. p. min.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10 米, 稀可达 20 米; 幼枝圆 柱形, 被 开展长 柔毛, 一 年生枝 变 无毛, 灰 褐色; 顶 芽密被 柔毛。 叶膜 质或薄 纸质, 长 圆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7 — 13 厘 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尾状 渐尖,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边缘 具细密 锯齿, 叶面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疏 生平伏 柔毛, 中脉上 较密, 后变无 毛或近 无毛, 侧脉 12 — 14 对, 中脉 和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清晰; 叶柄长 2 — 3 毫米, 被 柔毛。 花 1 一数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2 — 3 毫米, 被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三角状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萼片 5,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约 2. 5 毫米, 先 端圆或 微凹, 外面被 柔毛; 花瓣 5, 淡黄 白色, 倒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雄蕊 17 — 18 枚, 花药不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图 1 ― 4- 斜基叶 怜 Eurya obliquifolia Hemsl. , 角怜 E. paratetragonoclada Hu , 5. 花枝,  版 92 1. 果枝, 2. 雄花, 3. 雄蕊, 4. 雌蕊; 5 — 9. 滇四 6. 雄花, 7. 雌蕊, 8. 果, 9. 雄蕊。 (吴锡 麟绘) 
360  云南 植物志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但 较小; 花瓣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5 室, 无毛, 花 柱长约 2. 5 毫米, 5 深裂。 果圆 球形, 径 5 — 6 毫米, 成熟后 黑色。 花期 12 月, 果期 7 月。 产 绿春、 金平、 屏边、 西畴、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900 — 1 500 米的 沟边疏 林中。 贵州、 广西 也有。 越南 北部有 分布。 13. 岗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groffii Merr. (1919); 钟心煊 (1924); Melchior in Engler (1925); Kobuski (1940); H. T. Chang (1954); P. S. Hsu (1964); 海南 植物志 (1964); L. K. Ling (1966); 图鉴 (1972r,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 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E. acuminata DC. var. groffii (Merr. ) Kobuski (1937) ; Myrsine cavaleriei Levi, in Fedde (1912) ; Eurya acuminata DC. var. multi flora auct. non Blume :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5) , p. p. 13a. 岗铃 (原 变种) 图版 90: 5—7 var, groffii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7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 黄褐色 开展长 柔毛, 一 年生枝 毛被多 少 宿存; 顶芽 密被长 柔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披 针形,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 面淡绿 色, 沿中 脉密被 开展长 柔毛, 其余疏 生平伏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10 — 14 对, 叶面 不显,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密被 柔毛。 花 1 一 8 朵簇生 叶腋, 花梗 长 1.5 — 2. 5 毫米, 密被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萼 片 5, 革质,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具硬 尖头, 外 面被微 柔毛; 花瓣 5, 倒卵 状长 圆形, 长约 3. 5 毫米; 雄蕊约 20 枚, 长约 2. 5 毫米,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小 苞片、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但 较小;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3 室, 花柱长 2 — 2. 5 毫米, 3 深达近 基部。 果圆 球形, 径 3. 5 — 4 毫米, 成 熟后紫 黑色; 种子黑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9 一 11 月, 果 期次年 4 一 6 月。 产 贡山、 福贡、 丽江、 大理、 泸水、 腾冲、 梁河、 盈江、 陇川、 潞西、 龙陵、 临沧、 双江、 耿马、 沧源、 孟连、 澜沧、 勐海、 景洪、 勐腊、 思茅、 景东、 墨江、 元江、 新平、 峨山、 石屏、 建水、 绿春、 元阳、 金平、 屏边、 河口、 蒙自、 砚山、 文山、 马关、 麻栗 坡、 富宁; 生 于海拔 600 — 2 100 (-2 500) 米 的阔叶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福建、 广东、 海 南、 广西、 贵州、 四川 和西藏 也有。 越南和 缅甸北 部也有 分布。 与华 南毛柃 E. ciliata Merr. 相似, 区别 在于本 种叶披 针形, 基 部模形 或钝, 花药不 具 分格, 子房 无毛, 3 室。 13b. 镇 康岗铃 (云 南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zhengkangensis T. L. Ming , var. no v. 这一 变种叶 面侧脉 凹陷, 子 房明显 疏生柔 毛而与 原变种 不同。 
山茶科  361  产镇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900 米的 林缘灌 丛中。 14. 火 棘叶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3: 1-4 Eurya pyracanthifolia P. S. Hsu ( 1964); L. K. Ling ( 1966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灌木, 高 1 一 2. 5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淡 棕色短 柔毛, 一年生 枝毛被 宿存; 顶芽疏 生短柔 毛或近 无毛。 叶 革质, 倒 卵形、 倒卵状 椭圆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2 — 3.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 端圆形 或钝, 顶端 微凹, 基部阔 楔形, 边缘 2/3 具钝圆 钝齿, 下部 全缘, 叶 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呈黄 绿色, 两面 无毛, 或 幼叶沿 背面中 脉疏生 柔毛, 中脉在 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4 一 5 对, 和网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略突; 叶 柄长约 1.5 毫米, 无毛。 花 2 — 4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1.5 — 2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苟片 卵形, 长约 0.7 毫 米; 萼片卵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圆形, 具凸 尖头, 外面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不同程 度混 生腺体 或仅有 腺体; 花瓣倒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雄蕊 5 (— 6) 枚, 花药无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小 苞片、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3 室, 花 柱长约 0.7 毫米, 先端 3 裂。 果卵 球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3 毫米。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期次 年 7 — 8 月。 产 马龙、 双江、 龙陵、 盈江、 腾冲、 泸水; 生 于海拔 1 240 — 2 600 米 的杂木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马龙。 徐炳声 (1964) 的原记 载称: 幼枝被 褐色长 丝毛, 果长 圆形, 检查标 本幼枝 密被淡 棕色短 柔毛, 萼片边 缘除睫 毛外, 偶有 腺体, 果为 卵形。 林来 官先生 (1964) 将 云南西 部的 相似标 本归入 本种, 这里的 大量标 本出现 了较多 变异: 叶片倒 卵形、 椭圆形 至倒卵 状披 针形, 先端 圆形、 钝或钝 急尖, 此外引 人注目 的是萼 片边缘 原模式 明显具 睫毛, 偶 有 腺体, 而分布 云南西 部的标 本中, 蔡希陶 55608, 55965, 陈介 1085, 武素功 6862, 陶 国达 13056, 谢立山 852, 林芹 770863 等具 腺体和 睫毛, 而 蔡希陶 55971, 王启无 90265, 秦仁昌 50273, 陈介 740, 谢立山 822, 孙航 1521, 1607 等 萼片边 缘仅有 腺体, 而无 瞎毛, 萼 片边缘 上述变 化与叶 形变异 无关。 云南 西部的 标本除 上述变 异外, 其 顶芽、 小 枝和花 部 特征均 与模式 一致, 似应属 该种, 考 虑到形 态上的 变异和 地理上 的东、 西 隔离, 也可 作为一 个地理 亚种。 15. 云南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3: 5-8 滇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yunnanensis P. S. Hsu (196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 2 — 3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黄 褐色短 柔毛, 一年 生枝上 宿存; 顶芽 被短柔 毛。 叶 革质, 长 圆形、 长 圆状椭 圆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2 — 6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 端 钝或钝 急尖, 顶端常 微凹,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边 缘上半 部具细 锯齿, 下部 全缘, 叶 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下面黄 绿色, 沿 中脉被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侧脉 9 一 11 对, 与 网脉 在表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 柄短, 长约 1 毫米, 被 柔毛。 花 1 一 2 朵 腋生, 花梗长 1 一 2 毫米, 几 无毛; 雄花: 小苞 片小, 扁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图版 93 1—4. 火 棘叶拎 Eurya pyracanthifolia P. S. Hsu, 1. 果枝, 2. 雌花, 3. 雄花, 4. 果; 5 — 8. 云南怜 E. yunnanensis P. S. Hsu, 5. 果枝, 6. 雌蕊, 7. 雄花, 8. 叶背 放大示 毛被。 (吴锡 麟绘) 
山茶科  363  萼片 膜质,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 端圆,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倒 卵形, 长 约 4 毫米, 基部 合生; 雄蕊 5 — 6, 花丝 扁平;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稍小; 花瓣 长圆状 卵形; 子房卵 球形, 3 室, 无毛, 花 柱长约 1.5 毫 米, 先端 3 浅裂。 果圆 球形, 径约 4 毫米。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6 — 7 月。 产 景东、 龙陵、 腾冲; 生 于海拔 1 900 — 3 100 的杂木 林或灌 丛中。 模 式标本 采自景 东。 本种与 怒江怜 E. tsaii H. T. Chang 颇为 相似, 但 叶片厚 革质, 边缘 上半部 有细鋸 齿, 基部阔 楔形至 圆形, 萼片边 缘仅有 睫毛, 雄蕊 5 — 6 而可和 后者相 区别。 16. 文山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wenshanensis Hu et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 2 — 3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毛 被多少 宿存; 顶芽 疏被短 柔毛。 叶 革质, 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较小, 长 1.5 — 2. 7 厘米, 宽 0. 7 — 1.2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具钝 尖头, 基部 楔形, 边 缘上半 部具钝 据齿, 下部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 淡 绿色, 被长 柔毛, 脉上 较密,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6 — 8 对, 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网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不显; 叶 柄长约 1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2 朵 腋生, 花梗长 2 — 3 毫米, 疏生短 柔毛; 雄花: 小 苞片卵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萼 片卵圆 形或阔 椭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圆形, 具凸 尖头, 外面被 稀疏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卵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雄蕊 5 — 8, 花药长 卵形, 不具 分格, 长约 1. 5 毫米, 与花丝 等长;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稍小; 花瓣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果圆 球形, 径约 3. 5 毫米, 绿色。 花期 5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 屏边、 文山、 水富; 生 于海拔 1 800 — 2 200 米 的灌丛 或杂木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文山。 本 种顶芽 和幼枝 密被短 柔毛, 叶 片小, 边缘上 半部具 钝齿, 下部 全缘, 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萼片 边缘具 睫毛, 子房 无毛, 3 室 等与火 棘叶柃 E. pyracanthifolia Hsu 极相 类似, 区别在 于后者 叶片倒 卵形, 先端宽 圆形, 背面 无毛, 花 梗和萼 片外面 无毛; 与 云南柃 E. yunnanensisHsu 更为 接近, 其 叶背和 花部毛 被十分 一致, 所不 同仅在 于叶片 厚 革质, 较大, 萼 片外面 多毛, 从形态 和地理 上看, 也可将 本种作 为云南 怜的亚 种或变 种。 徐炳声 (1964) 在云 南柃中 引证的 屏边、 冯国楣 4807 号 标本, 应归属 本种。 17. 双柱柃 (云 南植物 研究) Eurya bifidostyla Feng et Mao (1984)*. 小 乔木, 高约 8 米; 幼枝圆 柱形, 疏生黄 褐色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顶 芽密被 黄 褐色短 柔毛。 叶 革质, 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部 具稀疏 银齿, 叶面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沿中 脉疏生 柔毛, 中 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20 — 24 对, 叶面 略突, 背 面明显 突起; 叶柄长 5 — 8 毫 米, 上面 具槽, 背 面被短 柔毛。 雄花 未见, 雌花 1 一 4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2 毫米, 被短柔 毛; 小苞片 2, 近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萼片 5, 近 圆形, 长 约 2 毫米, 先端 微凹,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 5, 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子房 
364  云南 植物志  圆 球形, 无毛, 2 — 3 室, 胚珠 每室约 10 个, 花 柱长约 3 毫米, 先端 2 — 3 裂。 果 未见。 产双江 (模 式标本 产地) 一带; 生 于海拔 2 250 米的 林中。 本种 极近于 肖 樱叶怜 E. pseudocerasifera Kobuski , 唯侧 脉较多 , 花 柱较短 , 2 — 3 裂, 子 房完全 无毛, 似与后 者稍有 区别。 18. 尖 齿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perserrata Kobuski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约 3 米; 幼枝 密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圆 柱形, 灰 白色; 顶 芽密被 柔毛。 叶 革质, 长 圆状檷 圆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14 一 20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边缘具 尖锐细 银齿, 齿长 1.5 — 2 毫米, 叶面 干后黄 绿色, 背面淡 褐色, 疏生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13 — 16 对, 与 网脉在 叶面极 凹陷, 背面突 起; 叶 柄短, 长约 1 毫米。 雄花 2 — 3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1.5 — 2 毫米; 小苞片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萼片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先端 微凹,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 膜质, 具 睫毛; 花瓣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雄蕊约 15,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花瓣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花柱 3 深裂。 果圆 球形, 径 5 — 6 厘米。 花期 11 月 到次年 1 月, 果期 5 — 7 月。 产 贡山 (独龙 江流域 )(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 于海拔 1380 — 260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中。 19. 半齿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semiserrulata H. T. Chang (1954); P. S. Hsu ( 1964); L. K. Ling (1966) "semiserrata";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10 米; 幼 枝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圆 柱形; 顶 芽被短 柔毛。 叶革 质至薄 革质, 长圆形 或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4 一 7. 5 厘米, 宽 1.2 — 2. 3 厘米, 先端 渐尖至 尾尖,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边 缘上半 部具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具 光泽, 背面 沿 中脉被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6 — 8 对, 和网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略 突; 叶柄长 2 — 3 毫米。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梗长 1 一 1.5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苞片 较小, 卵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萼片 膜质, 近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 端圆, 外面 无毛, 边缘具 捷毛; 花瓣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基部略 连合; 雄蕊 10 — 16, 花药 不具分 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较小,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萼片长 1 一 1.5 毫米; 花瓣 卵形, 长约 2. 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花柱长 0.5 毫米, 先端 3 裂。 果圆 球形, 径 3 — 4 毫米, 成 熟时蓝 黑色, 果梗 纤细, 长约 2 毫米。 产 彝良、 镇雄、 大关、 永善、 绥江; 生 于海拔 1 700 — 2 50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和广东 北部、 江 西南部 也有。 张宏达 (1954) 发表本 种时以 semiserrulata 作为种 加词, 林来官 (1966) 将 种加词 误写为 "semiserrata", 此后,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补 编》、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贵 州植 物志》 和 《四 川植 物志》 等 书中一 直沿袭 了这一 错误。 20. 桃叶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4: 1-2 
图版 94 1—2. 桃叶柃 Eurya prunifolia P. S. Hsu, 1. 果枝, 2. 果, 3—6. 怒江怜 E. tsaii H. T. Chang, 3. 果枝, 4. 雄花, 5. 雄蕊, 6. 果。 (吴锡 麟绘) 
366  云南 植物志  Eurya prunifolia P. S. Hsu (196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小 乔木, 高 7 — 8 米; 幼枝圆 柱形, 黑 褐色, 疏生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顶芽被 短 柔毛。 叶薄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7 — 12. 5 厘米, 宽 2. 5 — 4. 5 厘米, 先端 急缩短 尾尖, 基部阔 楔形, 边 缘具钝 锅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面黄 绿色, 疏 生平 伏柔毛 或仅沿 中脉上 被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8 — 10 对, 在 叶面清 晰,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3 — 4 毫米, 无 毛或近 无毛。 雄花 未见, 雌花 1 一 4 朵 腋生, 花梗 长 2. 5 — 3. 5 厘米;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萼片 5, 近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先 端 圆形或 微凹, 外面 无毛, 里 面被微 柔毛; 花 未开, 花瓣椭 圆形; 子房 卵形, 无毛, (3 —) 5 室, 花 柱长约 2 毫米, 先端 (3 —) 5 裂。 果 卵形, 长约 7 毫米, 径约 4 毫米, 无毛。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8 月。 产 屏边、 河口; 生 于海拔 120 — 220 米的疏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河口。 21. 格药铃 Eurya muricata Dunn (1910); Dunn et Tutcher (1912); L. K. Ling (1966); 图 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 川 植物志 (1989)'; 广东 植物志 (1991); 浙江 植物志 (1993)'. Eurya huiana Kobuski f. glaberrima H. T. Chang (1954) ; P. S. Hsu (1964) ; E. gigantofolia Y. K. Li (1984)*, p. p. 21a. 格药铃 (原 变种) var, muricata 原变 种分布 华中至 华东, 云南 不产。 21b. 毛枝 格药铃 (变种 ) 长 毛刺柃 (云南 ) var. huiana (Kobuski)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贵州植 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Eurya huiana Kobuski (1939); H. T. Chang (1954); Hsu (1964), p. p.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6 米; 幼枝圆 柱形, 黄 绿色, 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顶 芽被短 柔毛。 叶 革质, 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6 — 11. 5 厘米, 宽 2. 5 — 4. 5 厘米, 先 端 渐尖, 基部楔 形至阔 楔形, 边 缘具细 锅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疏 生短柔 毛或近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9 一 11 对, 两面 清晰或 不显; 叶 柄长 4 一 5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1.5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苞片 2, 近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无毛; 萼片 5, 革质, 近 圆形, 长约 2.5 毫米, 先端 微凹, 无 毛; 花瓣 5, 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雄蕊 17—20 枚, 花药 4 一 7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花瓣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3 室, 无毛, 花 柱长约 1.5 毫米, 先端 3 裂。 果圆 球形, 径 4 一 5 毫米, 成 熟后紫 黑色; 种子红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7 — 8 月。 产 双江、 勐海、 景东、 文山、 砚山、 广南、 丘北; 生 于海拔 1 100 — 1 520 米 的林下 或 林缘灌 丛中。 浙江、 江西、 湖南、 四川、 贵州 也有。 
山茶科  367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这 一变种 幼枝、 顶 芽被短 柔毛, 叶 背面和 叶柄常 疏生短 柔毛。 22. 尖叶铃 (新拟 ) 尖 叶柃木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尾 尖叶柃 (植物 分类学 报), 锐 叶怜木 (台 湾植 物志) Eurya acuminata DC. (1822), (1824); Wall. (1828); Royle (1834); Walpers (1842); Blume (1856); Dyer in Hook. f. (1874); Szyszyl. in Engl. (1893); Pitard in Lecomte (1910);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5); Ridley ( 1922); 钟心煊 (1924), quoad specim. Yunnan; Melchior in Engl. (1925) ; Kanehira (1936) ; Kobuski (1937); 陈嵘 (1937); Gagnep. (1943); Kitamura (1952); Hara (1954); H. L. Li (1963), (1972); L. K. Ling (1966); H. Keng in Smitinand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Eurya multi flora DC. (1822) , (1824) ; E. phyllanthoides Blume (1856) ; E. acuminata DC. var. multiflora Blume (1856);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5); Hand. -Mazz. (1931) ; E. japonica Thunb. var. phyllanthoides (Blume) Dyer in Hook. f. (1874); Pitard in Lecomte (1910); E. acuminata DC. var. xvallichiana Dyer in Hook. f. (1874); Pitard in Lecomte (1910) ; H. Keng in Smitinand (1972), excl. syn. 灌 木至小 乔木; 幼枝圆 柱形, 纤细, 密被短 柔毛; 顶 芽被短 柔毛。 叶纸 质至薄 革质, 披 针形、 长圆状 披针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5. 5 — 9. 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 尾状渐 尖, 基部 楔形, 边 缘具细 银齿,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被短 柔毛, 侧 脉密, 多 于 15 对, 两面 清晰或 略突; 叶柄长 3 — 6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3 朵族生 叶腋, 花梗长 1 一 3 毫米, 被短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萼片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先 端尖, 外 面被短 柔毛; 花瓣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雄蕊 15 — 20 枚,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小 苞片、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但 较小; 子 房圆 球形, 无毛, 3 (— 5) 室, 花柱长 2 — 3 毫米, 3 — 5 浅裂或 深裂。 果圆 球形, 径 3 — 4 毫米。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6 — 8 月。 产 贡山、 屏边、 西畴; 生 于海拔 1 500 — 2 5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西藏 (墨脱 ) 和 台湾 也有。 分布热 带东喜 马拉雅 至中南 半岛、 印 度尼西 亚和斯 里兰卡 等地。 23. 独龙铃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达仑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taronensis Hu ex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Eurya tsaii auct. non H. T. Chang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p. p. quoad syn. E. taronensis Hu.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9 米; 幼枝圆 柱形, 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顶芽 被短柔 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至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2 — 8. 5 厘米, 宽 1.7 — 3 厘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疏生 短 柔毛, 中、 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U — 20 对, 网 脉两面 不显; 叶柄长 1.5 — 2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2 朵 腋生, 花梗长 1.5 — 2 毫米, 被短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萼片 革质, 近 圆形, 长约 2 毫米, 顶 端圆, 干后 褐色, 外 面被短 
368  云南 植物志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无 腺体; 花瓣阔 卵形, 长约 3 毫米; 雄蕊约 15 枚,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较小,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稍小; 花瓣 长圆状 卵形, 长约 2. 5 毫 米; 子房圆 球形, 3 室, 无毛。 果近圆 球形, 径约 5 毫米, 成 熟时紫 黑色, 宿存花 柱长约 1 毫米, 3 深裂达 基部。 花期 10 — 12 月 , 果 期次年 6 — 8 月 。 分 布贡山 县独龙 江流域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2 000 — 2 40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 西藏 东南部 也有。 24. 丽江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hande 卜 mazzettii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四川 植物志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Eurya nitida Kobuski var. strigilLosa Hand. -Mazz. (1931 ) ; E. cavinervis Vesque var. strigillosa (Hand. -Mazz. ) Kobuski (1939), p. p. ; E. acuminata auct. non DC. : Kobuski (1937), p. p.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5 — 10 米; 幼枝圆 柱形, 红 褐色, 密被短 柔毛, 一年生 枝变无 毛, 褐色; 顶芽 密被短 柔毛。 叶薄 革质, 长圆 状椭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7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具钝 尖头, 基部 楔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面 绿色, 无毛, 背面黄 绿色, 沿中 脉被长 柔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9 一 12 对, 在 叶面清 晰或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梗长 1.5 — 3 毫 米, 被短 柔毛; 雄花: 小 苞片卵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萼片 膜质, 近 圆形, 长 2 — 2. 8 毫米, 先 端圆,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基部略 合生; 雄蕊 13 — 15 枚,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小苞 片和萼 片较雄 花小; 花瓣长 2 — 2. 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花 柱长约 1.5 毫米, 深裂 至近基 部。 果圆 球形, 径约 4 毫米, 成熟后 黑色。 花期 10 — 12 月, 果 期次年 4 一 6 月。 产 贡山、 中甸、 维西、 碧江、 丽江、 鹤庆、 剑川、 大理、 漾擤、 永平、 保山、 梁河、 景东、 双柏、 易门、 大姚、 武定、 禄劝、 东川、 寻甸、 曲靖、 嵩明、 富民; 生 于海拔 (1 600—) 2 000—2 800 (一 3 400) 米 的常绿 阔叶、 混 交林或 林缘灌 丛中。 分布四 川西南 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25. 无 量山怜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95: 1—3 Eurya wuliangshanensis T. L. Ming (1997) ' - 小 乔木, 高 5 — 9 米; 幼枝圆 柱形, 被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褐色; 顶芽 密被灰 黄色短 柔毛。 叶薄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6 — 9. 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 渐尖, 具钝 尖头, 基部楔 形至阔 楔形, 边 缘具细 银齿,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沿中脉 上被短 柔毛, 侧脉 8 — 10 对, 和网脉 在叶面 清晰或 略突,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2 — 3 毫米, 背 面被短 柔毛。 花 1 一 4 朵腋 生,' 花梗长 2 — 2. 5 毫米, 疏生短 柔毛; 雄花: 小苞 片卵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外面 疏生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萼片 膜质, 卵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 瓣长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雄蕊 15 枚,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具 4 一 5 分格, 先端具 尖头, 花丝 与花药 等长;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花瓣倒 卵形, 长 3 — 4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图版 95 1—3. 无量 山拎 Eurya wuliangshanensis T. L. Ming, 1. 果枝, 2. 雄花, 3. 果; 4—8. 贡山 柃 E. gungshanensis Hu et L. K. Ling, 4. 花枝, 5. 花普, 6. 雄蕊, 7. 果, 8. 叶背示 毛被。 (吴锡 鹏绘) 
370  云南 植物志  室, 花 柱长约 2. 5 毫米, 3 深 裂达近 基部。 果 未见。 花期 11 月。 产景东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900 米的阳 坡杂木 林中。 与 丽江柃 E. handel-mazzettii H. T. Chang 十分 近似, 但本种 花药具 4 一 5 分格; 和 景东柃 E. jingtungensis Hu et Ling 也很 接近, 唯本种 幼枝圆 柱形, 和顶芽 均密短 柔毛, 叶背 疏生短 柔毛, 沿 中脉上 较密, 花 梗及小 苞片和 萼片外 面被短 柔毛, 边 缘具睫 毛而无 腺体, 花柱 3 深 裂至近 基部。 26. 怒江铃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94: 3-6 蔡氏怜 (植物 分类学 报), 滇西拎 (云 南树木 图志) Eurya tsaii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excl. syn. E. cavinervis et E. taronensis. Eurya cavinervis Vesque var. strigillosa (Hand, -Mazz. )Kobuski(1939) , quoad spec- im. C. W. Wang 63677 , 66749 ; E. acuminata auct, non DC. : Kobuski (1937), quoad specim. H. T. Tsai 54230, 54238, 54439, 57613, 58341, 58364, 59881, 59920.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4 一 7. 5 米; 幼枝圆 柱形, 密被黄 褐色短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灰 褐色; 顶芽 密被短 柔毛。 叶 革质, 长 圆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1.8 — 3. 2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尾尖, 基部阔 楔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疏 生平伏 柔毛, 沿中脉 上毛被 较密,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10 — 14 对, 和网脉 在叶 面多少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雄花: 花梗 长 1 一 1.5 毫米; 小苞片 圆形, 径约 1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萼片 圆形, 径 1.5 — 2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稀混 生少数 腺体; 花瓣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3. 5 毫米, 基 部略 连合; 雄蕊 12 — 15, 花 丝长约 2 毫米, 花药长 卵形, 长约 1 毫米, 不具 分格; 退化 子房 无毛; 雌花: 花 梗长约 2. 5 毫米, 被短 柔毛;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但 较小; 花 瓣长约 2. 5 毫米; 子房 球形, 无毛, 花 柱长约 1.5 毫米, 3 深裂。 果圆 球形, 径约 5 毫米。 花期 10 — 11 月 , 果 期次年 6 — 8 月 。 产 豁西、 龙陵、 沪水、 碧江、 维西、 福贡、 贡山; 生 于海拔 2 300 — 2 800 ( — 3 200) 米的混 交林或 林缘灌 丛中。 西藏 东南部 (察 隅和 墨脱)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该种与 丽江柃 E. handel-mazzettii H. T. Chang 区别在 于叶片 革质, 稍厚, 先端渐 尖, 边缘 具细密 裾齿, 侧脉 在表面 凹陷, 萼片 边缘具 睫毛和 腺体。 27. 钝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obtusifolia H. T. Chang ( 1954 ); P. S. Hsu ( 1964 );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27a. 钝叶柃 (原 变种) var. obtusifolia 灌木, 高 1 一 3 米; 幼枝圆 柱形, 被微 柔毛, 一年 生枝变 无毛; 顶 芽被微 柔毛, 常混 生短 柔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3 — 7 厘米, 宽 1一3 厘米, 先端 钝急尖 或钝 渐尖, 基部 楔形, 边 缘上半 部具钝 银齿, 叶面深 绿色, 背面黄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 
山茶科  371  脉 5 — 7 对, 两面 不显;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被微 柔毛。 花 1 一 4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1 一 1.5 毫米, 被微 柔毛; 雄花: 小 苞片近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萼片近 圆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花瓣长 圆状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雄蕊约 10 枚, 花药 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花瓣卵 形或椭 圆形, 长约 2 毫 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花 柱长约 1 毫米, 先端 3 浅裂。 果圆 球形, 径 3 — 4 毫米, 成 熟后蓝 紫色。 产 盐津、 彝良、 师宗; 生 于海拔 700 — 1 750 米的 阔叶林 下或灌 丛中。 四川、 贵州、 湖 南 和湖北 西部、 陕 西南部 也有。 27b. 金叶铃 (变种 ) var. a urea (Levi. ) Ming , comb. nov. Rapanea aurea Levi, in Fedde , Rep. Sp. Nov. 10: 376 (1912); Eurya aurea (Levi. ) Huet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 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与原 变种不 同在于 幼枝具 2 棱, 叶 面常具 金黄色 腺点。 产 盐津、 罗平; 生 于海拔 1 100 — 1 600 米 的阔叶 林中。 四川、 贵州、 广西北 部和湖 北西部 也有。 林来官 (1966) 组合的 金叶柃 E. aurea (除 去各 部无毛 的应归 E. nitida Korthals 外), 其 特征与 钝叶柃 E. obtusifoUaChang 十分 相似, 我们 认为应 组合为 该种之 一变种 较为 自然。 28. 细枝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罗 葵氏柃 (中国 木本植 物名录 ), 短 尾叶柃 (海 南植 物志) Eurya loquaiana Dunn (1908); 钟心煊 (1924); Melchior in Engl, et Prantl (1925); Kobuski (1937), p. p.; Ling (1951); H. T. Chang (1954); P. S. Hsu (1964): 海南 植物志 (1964); L. K. Ling (1966); 图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d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1 984 ) ; 福建 植物志 ( 1 987 ) ; 贵州 植物志 ( 1 988) ; 四 川 植物志 ( 1 98 9 )' ; 广西 植物志 (199 1)' ; 广东 植物志 (1991)' ; 浙江 植物志 (1993)*. Eurya matsudai Hayata (1920) * ; Yamamoto (1933). 28a. 细枝拎 (原 变种) 图版 88: 4—7 var. loquaiana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10 米; 幼枝圆 柱形, 被微 柔毛, 一年 生枝无 毛或近 无毛; 顶 芽被微 柔毛, 多少 混生短 柔毛。 叶薄 革质, 长 圆状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9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阔 楔形或 楔形, 叶面深 绿色, 略具 光泽, 背 面淡绿 色, 干 后常变 为淡紫 褐色, 沿中 脉被微 柔毛, 侧脉 8 — 10 对, 纤细, 两面 清晰; 叶柄长 3 — 4 毫米, 被微 柔毛。 花 1 一 4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2 — 3 毫米, 被微 柔毛; 雄花: 小苞 片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萼片卵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 面被微 柔毛; 花瓣倒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雄蕊 10 — 15,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小 苞片、 萼 片和花 瓣与雄 花同, 稍小; 子房卵 圆形, 无毛, 3 室, 花柱长 2 — 3 毫米, 先 
372  云南 植物志  端 3 裂。 果圆 球形, 径 3 — 4 毫米, 成熟 后为紫 褐色。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7 — 8 月。 产 屏边、 砚山、 文山、 马关、 麻 栗坡、 西畴、 富宁、 广南、 丘北、 禄劝、 盐津、 绥 江; 生 于海拔 800 — 2 40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海南、 广东、 湖 南、 江西、 福建、 浙江、 安徽南 部和湖 北西部 也有。 28b. 金叶 细枝铃 (变种 ) var. aureo- punctata H. T. Chang (1954); P. S. Hsu (1964): L. K. Ling (196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植 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浙江 植物志 (1993). Eurya hebeclados L. K. Ling var, aureo- punctata (H. T. Chang) L. K. Ling ,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这一变 种叶片 较小, 长 2 — 4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表面具 金黄色 腺点, 雄蕊仅 10 枚, 花柱 较短, 长 1 一 1.5 毫米, 与原变 种多少 不同。 产 元江、 新平、 砚山、 麻 栗坡、 文山、 丘北; 生 于海拔 1 100 — 2 100 米 的杂木 林中。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湖南、 江西、 福建、 浙江 也有。 29. 窄叶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stenophylla Merr. (1922) , (1926) ;Melchior in Engl, et Prantl (1925) ; Kobus- ki (1937); Gagnep. (1943); H. T. Chang (1954); P. S. Hsu (196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Eurya Ion gi sty la H. T. Chang (1954). 29a. 窄叶铃 (原 变种) var. stenophylla 分布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和湖北 西部, 云南 不产。 29b. 毛 窄叶柃 (新拟 ) (变种 ) var. pubescens (H. T. Chang) T. L. Ming , comb. nov. Eurya stenophylla var. stenophylla f. pubescena H. T. Chang in Act. Phytotax. Sin. 3: 55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广西 植物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达 5 米; 幼枝具 2 棱, 密被褐 色短柔 毛和短 硬毛, 一年生 枝毛被 多少 宿存; 顶芽 密被淡 棕色短 柔毛。 叶 革质, 狭长披 针形, 长 8. 5 — 12. 5 厘米, 宽 1.5 — 2. 2 厘米, 先端长 尾尖, 尾长 2 — 3 厘米, 基部阔 楔形, 下延至 叶柄, 边 缘具细 锯齿, 略 反卷, 叶面 绿色, 干 后变黄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被短 硬毛, 沿中 脉毛被 较密, 侧脉 15 — 20 对, 和网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略突;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背面被 短硬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2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 苞片卵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外面 和边缘 无毛; 萼片近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外面 和边缘 无毛, 里面被 娟毛; 花瓣倒 卵形, 长 5 — 6 毫米; 雄蕊 15 枚, 花药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2 毫米, 不具 分格, 药隔 伸出, 花 丝长约 3 毫米; 退 化子房 卵 球形, 长 0.7 毫米, 无毛。 雌 花和果 未见。 
山茶科  373  产 金平; 生 于海拔 2 35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广西 和广东 也有。 30. 景东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1: 3-6 Eurya jingtungensis Hu et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10 米; 幼枝具 2 棱, 淡 绿色, 疏被短 柔毛, 后 变无毛 或近无 毛,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顶 芽被短 柔毛。 叶 革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椭 圆形或 长圆状 倒披针 形, 长 6 — 9 厘米, 宽 2 — 3. 2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具钝 尖头, 基部 楔形, 边缘具 细密 银齿,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有 时沿背 面中脉 疏生短 柔毛, 中 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7 — 10 对, 两面略 突.; 叶柄长 2 — 5 毫米, 上面 具槽, 背 面疏生 柔毛或 无毛。 花 2 — 3 朵' 腋生, 花梗长 2 — 2. 5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甚片 2, 卵圆 形; 萼片 5, 近 圆形, 膜质, 长 2 — 2. 5 毫米, 外面 无毛, 边缘 具褐色 腺体; 花瓣 5, 白 色,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雄蕊 15 — 18 枚, 花药具 3 — 5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 的小苞 片及萼 片与雄 花同, 但萼片 较小; 花瓣长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花柱长 3 — 3. 5 毫米, 先端 3 裂。 果圆 球形, 径约 4. 5 毫米; 种 子每室 3 — 7 颗。 花期 12 月 至次年 1 月 , 果 期次年 6 — 8 月 。 产 盈江、 梁河、 潞西、 龙陵、 腾冲、 保山、 凤庆、 景东、 思茅、 西双 版纳、 孟连、 双 江、 耿马、 沧源; 生 于海拔 1 450 — 2 45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模式 标本采 自 景东。 本 种近于 毛果怜 E. trichocarpa Korthals , 但后者 小枝圆 柱形, 萼 片外面 被毛, 边缘 具睫 毛而无 腺体, 子 房和果 被毛。 与毛枝 格药柃 E. muricata Dunn var. huiana (Kobuski) L. K. Ling 多少 相似, 但后者 幼枝圆 柱形, 叶 片大, 萼片 革质, 边缘无 腺体, 雄蕊 17 — 20, 花柱长 1.5 — 2 毫米。 31. 屏边柃 (新拟 ) 镇边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tsingpienensis Hu (1938);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约 4 米; 幼枝具 2 棱, 疏生短 柔毛, 一年 生枝无 毛或几 无毛, 灰 褐色; 顶 芽被短 柔毛。 叶纸 质或薄 纸质, 长 圆形、 长 圆状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8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 钝或近 圆形, 边 缘具细 裙齿, 叶面 绿色, 无毛, 背 面淡 绿色, 沿中脉 疏被短 柔毛, 侧脉约 10 对, 两面 略突; 叶 柄长约 3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1 一 3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1 一 2 毫米, 被短 柔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萼片 5, 卵形, 长 1.5 — 2 毫米, 先端近 圆形, 外 面被短 柔毛; 花瓣 5,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3. 5 毫米; 雄蕊约 12 枚,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但 较小; 花瓣 匙形, 长 2 — 2. 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花 柱长约 2. 5 毫米, 先端 3 裂。 果圆 球形, 径约 3. 5 毫米, 无毛。 花期 10 — 11 月 , 果 期次年 6 — 7 月。 产 文山、 屏 * 边; 生 于海拔 1 200 — 2 0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分 布越南 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文山。 
374  云南 植物志  32. 大花铃 (云 南植物 研究) Eurya magniflora Mao et P. X. He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小 乔木, 高约 8 米; 幼枝 粗壮, 圆 柱形, 无毛; 顶 芽无毛 或被微 柔毛。 叶 革质, 椭 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8. 5 — 15 厘米, 宽 3. 5 — 7. 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尾尖, 基部 楔形, 边 缘 常仅上 部具细 银齿,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较密, 达 25 对, 中脉和 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5 — 8 毫米, 无毛, 上面 具槽。 花 2 — 4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3 — 5 毫米; 雄花 小苞片 2; 萼片 5, 近 圆形, 长约 4 毫米, 两 面被短 柔毛; 花瓣 5, 长 圆形, 长约 9 毫米, 宽约 4 毫米; 雄蕊 33 — 35 枚, 花 丝长约 5 毫米, 花药长 3 毫 米, 4 一 8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较小, 萼 片长约 3 毫米, 两 面被短 柔毛; 花 瓣长约 7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花柱长 5 — 5. 5 毫米, 先端 3 深裂。 果 未见。 花期 11 一 12 月。 产马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740 — 1 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本 种与肖 樱叶柃 E. pseudocerasifera Kobuski 相似, 但后者 幼枝、 叶 柄和叶 背面被 短 柔毛, 侧脉 10 — 14 对, 花 较小, 萼片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长 4 一 4. 5 毫 米而易 区分。 33. 凹脉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6: 1-2 Eurya impressinervis Kobuski ( 1 9 3 9 ) ; H. T . Chang ( 1 9 5 4 ) ; L . K. Ling ( 1 966) ; 图鉴 (1972 )inobs. ;图 鉴补编 ( 1 98 3 Mnclavi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1 984 ) ; 贵州 植物志 (1988)' ;广西 植物志 (1991)'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Eurya pseudopolyneura H. T. Chang (1954); 图鉴 (1972) in obs.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10 米; 幼枝四 棱形, 无毛; 顶芽 无毛。 叶 纸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7 — 11 厘米, 宽 2 — 3. 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模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 面 绿色, 背面浅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10 — 13 对, 中 脉和侧 脉在叶 面显著 凹陷, 背面极 突起; 叶柄长 3 — 5 毫米, 无毛, 上面 具槽。 花 1 一 4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2 — 3 毫米, 无 毛; 雄花: 小苞片 2, 圆形, 长约 1 毫米, 无毛; 萼片 5, 膜质, 近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圆形, 无毛, 边缘具 腺体; 花瓣 5, 白色, 倒 卵形, 长约 5 毫米; 雄蕊 15 — 19 枚, 花 药具 分格; 退化 的子房 无毛; 雌花: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稍小; 花瓣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子房长 卵形, 3 室, 无毛, 花柱长 2 — 2. 5 毫米, 先端 3 裂。 果卵 形或卵 球形, 径 4 一 5 毫米, 成熟 后为紫 黑色; 种子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8 — 9 月。 产 文山、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800 — 1 800 米的 林中。 江西 南部、 湖南 南部、 广 西和贵 州 也有。 与 景东柃 E. jingtungensis Hu et Ling 十分 相似, 但本 种各部 无毛, 幼枝 四棱, 侧脉 在表 面显著 凹陷, 雄蕊 15 — 19, 子房 长卵形 等易于 区分。 34. 四角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tetragonoclada Merr. et Chun (1931); Chun (1937)"* ; Kobuski (1937); H. T. Chang (1954); Hsu (196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图版 96 1 ― 2. GO 脉怜 Eurya impressinervis Kobuski, 1. 果枝, 2. 幼果; 3 — 5. 细 齿叶怜 E. nitida Ko- rthals, 3. 果枝, 4. 锥花, 5. 雌蕊。 (吴锡 麟绘) 
376  云 南植物 志  (1991). .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14 米; 幼枝红 褐色, 具 四棱, 无毛, 老枝灰 褐色; 顶芽 无毛。 叶 革质, 长 圆形、 长圆 状椭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 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边 缘具细 钝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 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8 — 10 对, 叶面 清晰或 略突, 背面 突起; 叶 柄长约 5 毫 米, 无毛, 上面 具槽。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2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萼片 5, 近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无毛, 先 端圆; 花瓣 5, 长 圆状倒 卵形, 长约 4 毫米; 雄蕊 15 枚, 花药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小 苞和萼 片与雄 花同, 但较 小; 花瓣长 圆形, 长约 2. 5 毫米; 子房近 球形, 无毛, 花 柱长约 2 毫米, 先端 3 裂。 果 圆 球形, 径约 4 毫米, 成 熟后紫 黑色; 种子黑 褐色, 具 光泽。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期次 年 6 — 8 月。 产 金平、 文山、 马关、 麻 栗坡、 西畴、 广南、 富宁; 生 于海拔 1 200 — 2 000 米 6^ 林 下或灌 丛中。 江西、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贵州 和四川 也有。 本种外 形似滇 四角柃 E. paratetragonoclada Hu, 但后者 侧脉在 叶表面 凹陷, 花药不 具 分格。 35. 贡山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5: 4-8 Eurya gungshanensis Hu et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3).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3 — 6 米; 幼枝四 棱形, 粗壮, 淡 绿色, 无毛, 一年枝 褐色; 顶芽 大, 长约 1.5 厘米, 无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2 — 15 厘米, 宽 3. 5 — 4. 5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边缘 具细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呈黄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11 一 13 对, 中 脉和侧 脉在叶 面显著 凹陷, 背面突 起, 网脉 在叶面 微凹, 背面 略突;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无毛, 上面 具槽。 雄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梗长 2 — 4 毫米; 小苞片 2, 卵 圆形, 长约 1 毫米; 萼片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2 — 3 毫米, 无毛; 花瓣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雄蕊约 19 枚, 花药无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3 — 7 朵 腋生,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较小; 花瓣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2. 5 毫 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花 柱短, 长约 0.5 毫米, 3 裂。 果实圆 球形, 长 6 — 6. 5 毫 米, 径约 5 毫米, 成 熟后紫 褐色。 花期 10 — 11 月, 果 期次年 6 — 7 月。 产 福贡、 贡山; 生 于海拔 1 300 — 2 200 (一 2 850) 米的 阔叶林 或混交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西 藏墨脱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贡山独 龙江。 本种 显著具 四棱, 棱上有 狭翅, 叶表面 侧脉极 凹陷, 叶 柄两侧 压扁, 具狭翅 而易识 别。 36. 滇 四角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2: 5 — 9 Eurya paratetragonoclada Hu (1938); Kobuski (1939);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 树木图 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7 米; 幼枝具 四棱, 无毛, 紫 褐色; 顶芽 无毛。 叶 革质, 长圆 
山茶科  377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8 — 11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边缘 具 尖锐细 锯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黄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9 一 11 对, 中脉和 侧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5 — 7 毫米, 无毛, 上面 具槽。 花] 一 3 朵 腋生, 雄 花: 花梗长 2. 5 — 3. 5 毫米; 小 苞片近 圆形, 长约 1 毫米, 无毛; 萼片 圆形, 径约 2 毫米, 无毛; 花瓣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3. 5 毫米; 雄蕊 11 一 15, 花 丝长约 1.5 毫米, 花 药长圆 形, 长约 1 毫米, 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花梗长 2 — 2. 5 毫米; 小苞 片长约 0.5 毫米; 萼 片径约 1.5 毫米; 花瓣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通常 3 室, 花 柱长约 1.5 毫米, 3 (— 4) 深 裂至近 基部。 果圆 球形, 径 5 — 7 毫米, 成熟后 黑色。 花 期 5 — 7 月, 果期 10 月。 产 金平、 大理、 漾 澳、. 碧江、 维西、 福贡、 贡山、 德钦; 生 于海拔 2 500 — 3 100 米 的混交 林或铁 杉林中 或林缘 灌丛。 西藏 (察隅 )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碧江。 本 种近似 四角柃 E. tetragonoclada Merr. et Chun, 但后 者侧脉 在叶面 突起, 花药 具 分格, 花 柱先端 3 浅裂。 37. 麻 栗坡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marlipoensis Hu ex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灌木, 高 1.5 — 2 米; 幼枝具 2 棱, 无毛, 淡 褐色,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顶芽 无毛。 叶 薄 革质, 倒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1.5 — 2. 8 厘米, 宽 0.8 — 1.3 厘米, 先端 圆形, 顶 端 微凹, 基部 楔形, 边缘具 钝齿,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在 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5 — 6 对, 叶面 不显或 微凹, 背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不显; 叶柄 长 1 一 1.5 毫米, 无毛。 雄花 未见。 雌花 1 一 2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1 毫米, 无毛; 小苞片 卵形, 长约 5 毫米; 萼片近 圆形, 长 1 一 1.3 毫米, 先端 圆形, 具凸 尖头, 外面 无毛, 边 缘具 睫毛; 花 瓣长圆 状椭圆 形至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2 — 2. 3 毫米, 基 部多少 合生;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2 — 3 室, 花 柱长约 1 毫米, 先端 2 — 3 裂。 果圆 球形, 径约 3. 5 毫米, 果梗 纤细, 长达 3 毫米。 花期 11 月。 产 麻栗坡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400 — 1 8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38. 大果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7: 1-3 Eurya chuekiangensis Hu (1938); Kobuski (1939);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灌木, 高 1 一 3. 5 米; 幼枝 无毛, 具 2 棱, 淡 绿色,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顶芽 无毛。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1.6 — 3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阔襖形 或近 圆形, 边缘 密生细 银齿, 叶面黄 绿色, 有 光泽, 具 金黄色 腺点, 背淡 褐色, 中脉在 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12 — 14 对, 和网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3 — 4 毫 米, 无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梗长 2 — 3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 苞片近 圆形, 长约 1 毫 米, 外 面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萼片 革质, 卵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3 — 4 毫米, 先端钝 或近 圆形, 外面 被短柔 毛或变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花 瓣倒卵 状长圆 形或长 圆形, 长约 4 毫 米, 基部 合生; 雄蕊 5,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花 
1 ― 3. 大果怜 Eurya chuekiangensis Hu, 1. Vesque, 4. 果枝, 5.  图版 97 果枝, 2. 雌蕊, 3. 果; 4 一 7. 云南 凹脉柃 E. 雌花, 6 . 果, 7 . 雄蕊。 (吴锡 麟绘) 
山茶科  379  瓣长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子房长 卵形, 3 室, 无毛, 花 柱长约 1 毫米, 3 深裂。 果长 卵形, 较大, 长约 13 毫米, 径约 6 毫米, 成 熟后紫 褐色。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7—9 月。 产 贡山县 独龙江 流域; 生 于海拔 2 200 — 3 00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灌 丛中。 西藏 察隅一 带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该种 是柃属 中果实 最大而 易识别 的种, 叶片 似云南 凹脉柃 E. cavinervis Vesque, 但 后一 种叶片 稍小, 长 3 — 7 厘米, 小苞 片和萼 片外面 无毛, 边 缘具腺 体而无 睫毛, 果圆球 形, 径 3 — 4 毫米。 39. 云南 M 脉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7: 4-7 Eurya cavinervis Vesque (1895); Kobuski (1939);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Hara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 藏 植物志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Eurya handeliana Kobuski (1937) ; E. aurescens (Rehd. et Wils. ) Hand. -Mazz. (1931); E. fangii Rehd. var. glaberrima P. S. Hsu (1964) ; E. japonica Thunb. var. thunbergii auct. non Thw. : Dyer in Hook. f. (187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1 一 8 米; 幼枝 无毛, 具 2 棱, 红 褐色,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顶芽无 毛。 叶革 质或厚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7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急 尖 或钝, 基部 楔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面黄 绿色, 有 光泽, 具 金黄色 腺点,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8 — 10 对, 和网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2 — 5 毫米, 无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2 毫米, 无毛; 雄花小 苞片近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无毛; 萼片近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无毛, 边缘 具褐色 腺体; 花瓣倒 卵形, 长约 4 毫米; 雄蕊 5 — 7,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较小; 花 瓣小, 长仅 2.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花柱短 ,长 0. 5 — 1 毫米, 先端 3 浅裂。 果 球形, 径 3 — 4 毫米。 花期 11 月 到次年 1 月, 果期 7 — 9 月。 产 景东、 凤庆、 漾濞、 大理、 宾川、 鹤庆、 碧江、 福贡、 维西、 贡山; 生 于海拔 2 300 — 3 500 米的 阔叶林 或铁杉 林下。 西藏察 隅和墨 脱一带 也有。 分 布緬甸 北部、 印度东 北部、 不丹、 锡金和 尼泊尔 东部。 40. 短柱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brevistyla Kobuski (1939); H.T.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 (1972)';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广西 植物志 (1991)*; 云 南树木 图志 (1991)'; 广东 植物志 (1991).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8 米; 幼 枝略具 二棱, 无毛; 顶芽 无毛。 叶 革质, 倒 卵形、 倒 卵 状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5 — 9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急 尖至短 渐尖, 基部 楔 形或阔 楔形, 边缘具 锡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 脉在叶 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 脉 9 一 11 对, 纤细, 两面 清晰; 叶柄长 3 — 6 毫米, 无毛。 花 1 一 3 朵 腋生, 花 梗长约 1.5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 苞片卵 圆形; 萼片 膜质, 近 圆形, 长 1.5 — 
380  云南 植物志  2 毫米, 先端 微凹, 外面 无毛, 边缘具 睫毛; 花瓣长 圆形或 卵形, 长约 4 毫米; 雄森 13 — 15 枚,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 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花瓣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花柱 极短, 长约 1 毫米, 3 裂达 基部。 果圆 球形, 径 3 — 4 毫米, 成熟后 黑色。 产 永善、 大关、 盐津、 镇雄; 生 于海拔 1 750 — 2 100 米 的杂木 林中。 分布 四川、 贵 州、 广西、 广东 北部、 江西、 福建、 湖南、 湖北 和陕西 南部。 本种与 格药柃 E. muricataDunn 相似, 但后者 幼枝圆 柱形, 萼片 革质, 边缘无 睫毛, 花药具 分格, 花柱长 1.5 — 2 毫米而 不同。 41. 矩 圆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川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oblonga Yang (1941); Hsu (1964); L. K. Ling (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贵州 植物志 (1988); 四川 植物志 (1989). Eurya szechuanensis H. T. Chang (195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8 米; 幼枝具 二棱, 无毛, 一年 生枝灰 黄色; 顶芽 无毛。 叶革 质或薄 革质,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 形, 长 6 — 13. 5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端渐 尖或尾 状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边缘 具细密 鋸齿,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干 后变红 褐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8 — 14 对, 叶面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5 — 10 毫米, 无毛。 花 1 一? 朵 腋生, 花梗长 1 一 1.5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 苞片 圆形, 径约 1 毫米, 无毛; 萼片 圆形, 径 2. 5 — 3 毫米,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无毛; 花 瓣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雄^ 13 — 15 枚, 花药无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花小 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稍小; 花 瓣长圆 形或倒 卵形, 长约 3. 5 毫米;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花 柱长约 1 毫米, 3 深 裂达基 部。. 果圆 球形, 径 5 — 6 毫米, 成熟后 黑色。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6 — 8 月。 产 绥江、 盐津、 大关、 广南、 文山、 马关、 屏边; 生 于海拔 1 100 — 2 500 米 的林下 或 林缘灌 丛中。 四川西 南部、 贵州西 部和广 西西部 也有。 本种 和黑柃 E. macartneyi Champ. 相似, 但幼枝 二棱, 叶 革质, 侧脉 在表面 凹陷, 雄蕊 15 枚, 花 柱短, 长仅 1 毫 米而与 后者相 区别。 42. 红褐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Eurya rubiginosa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广东 植物志 (1991). 42a. 红褐柃 (原 变种) var. rubiginosa 原变 种分布 广东, 云南 不产。 42b. ^基 红褐怜 (植 物分类 学报) (变种 ) var. attenuata H. T. Chang (1954);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福建 植物志 (1987)'; 广西 植物志 (1991)'; 广东植 物志 (1991); 浙江 植物志 (1993). Eurya nitida Korthals var. rigida H. T. Chang (1954) ; P. S. Hsu (1964). 
山茶科  381  灌 木至小 乔木, 高达 5 米; 幼枝具 2 棱, 黄 绿色, 无毛, 一年 生枝淡 棕色; 顶芽无 毛。 叶 革质, 长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5 — 9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阔 楔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略 反卷, 叶面深 绿色, 背面红 褐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13 — 15 对, 叶面 微突, 背面 清晰或 略突; 叶柄长 3 — 5 毫米, 无毛。 花 1 一 3 朵族生 叶腋, 花梗长 1 一 1.5 毫米, 无毛; 雄花: 小 苞片卵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无毛; 萼片卵 圆形, 近 革质, 长 约 2 毫米, 先 端圆, 外面 无毛; 花瓣 卵形, 长 3 — 4 毫米; 雄^ 约 15 枚, 花药无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稍小; 花瓣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子 房 球形, 无毛, 3 室, 花柱长 1 一 1.5 毫米, 先端 3 裂。 果圆 球形, 径约 4 毫米。 花期 10-11 月, 果 期次年 5 — 7 月。 产 富宁; 生 于海拔 800 ^ 沟谷 林中。 广西、 广东、 湖南、 江西、 福建、 浙江、 江苏、 安徽 均有。 与原变 种区别 是叶基 较狭, 明显具 叶柄, 苞、 萼外面 无毛。 林来官 (1966) 引证的 云南 屏边、 毛品一 3197 号标 本应属 E. loquaiana Dunn. 43. 细 齿叶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96: 3-5 Eurya nitida Korthals ( 1840); Miq. ( 1859 ); Merr. ( 1920); Hand. -Mazz. (1931); Chun (1934); Kobuski (1937); Ling (1951); H. T. Chang (1954); 广州 植物志 (1956); P. S. Hsu (1964); 海南 植物志 (1964); L. K. Ling (1966); 图鉴 (1 972)* ;图 鉴补编 ( 1 9 83),inclavi; 福建 植物志 (1987)* ;贵州 植物志 ( 1 9 8 8 ) ' ; 四川 植物志 ( 1 9 8 9 ) ; 广西 植物志 ( 1 9 9 1 )' ; 广东 植物志 ( 1 9 9 1 ) ; 浙江 植物志 (1993)*. Eurya japonica Thunb. var. thunbergii Thw. (1864) ; E. japonica Thunb. var. nitida Dyer in Hook. f. (1874) ; Pitard in Lecomte (1910);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5); 钟心煊 (1924); 陈嵘 (1937); E. systyla Miq. et Dyer in Kook. f. (1874), pro. syn. ; E. japonica Thunb. var. aurescens Rehd. et Wils. in Sargent (1915) ; Hand. -Mazz. (1931); E. aurea (Levi. ) Hu et L. K. Ling (1966);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pro maj. p. specimen. Yunnan ; E. japonica auct. non Thunb. : Pritzel in Engl. (1900) , p. p. ;- E. chinensis auct. non R. Br. : Merr. (1927).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5 米; 幼枝具 2 棱, 无毛, 黄 绿色, 一年 生枝灰 褐色; 顶芽无 毛。 叶薄 革质, 长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1.2 — 2. 5 厘米, 先端 短渐尖 或 渐尖, 顶 端钝, 基部楔 形至阔 換形, 边 缘具细 锯齿, 叶 面深绿 色至黄 绿色, 往 往有金 黄色 腺点, 背面淡 绿色或 略带黄 绿色, 两面 无毛, 中脉 在叶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9 一 12 对, 两面 略突或 不显; 叶柄长 2 — 3 毫米, 无毛。 花 1 一 4 朵簇生 叶腋, 花梗长 2 — 3 毫 米, 无毛; 雄花: 小 苞片近 圆形, 长约 1 毫米, 无毛; 萼片近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 端圆, 无毛; 花瓣倒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雄蕊 13 — 17 枚, 花 药不具 分格; 退 化子房 无毛; 雌 花小苞 片和萼 片与雄 花同, 稍小; 花瓣长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子房卵 球形, 无毛, 花柱长 1.5 — 3 毫米, 先端 3 浅裂。 果圆 球形, 径 3 — 4 毫米, 成 熟后蓝 紫色。 花期 11 一 12 月, 果 期次年 7 — 8 月。 产 盐津、 赛良、 嵩明、 昆明、 宜良、 玉溪、 峨山、 易门、 双柏、 景东、 临沧、 大理、 
382  云南 植物志  漾濞、 永平、 麻 栗坡、 西畴; 生 于海拔 (500 —) 1 500-2 600 米的 林下或 石山灌 丛中。 四 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江西、 福建、 浙江、 湖北 均有。 分 布中南 半岛、 印 度、 马来 西亚、 斯里 兰卡、 印 度尼西 亚和菲 律宾。 林来 官对该 属订正 资料和 《中 国植 物志》 中在 金叶柃 E. aurea (Levi. ) Hu et Ling 之下, 包括 了幼枝 无毛和 被微柔 毛两类 标本, 前 一类各 部无毛 的标本 实际上 应归属 本种, 包 括云南 大部分 及四川 和贵州 的部分 标本。 108a. 五列 木禾斗 Pentaphylacaceae 常绿 乔木或 灌木。 叶 互生, 全缘, 具 托叶。 花 两性, 排列 成腋生 假穗状 或总状 花序, 苞片 1, 较大, 早落; 小苞片 2, 宿存; 萼片 5, 覆瓦状 排列, 宿存; 花瓣 5, 白色; 雄 蕊 5, 芽中 内折, 后变 直立, 花药 基着, 顶孔 开裂; 子房 上位, 5 室, 每室 有胚珠 2 颗, 花柱 1, 柱头 5, 呈星状 开展。 蒴 果室背 开裂, 每裂: H 中 央有一 隔膜, 中轴 纤细, 宿存; 种子长 圆形, 压扁, 先端 具翅, 胚呈马 蹄形, 胚乳 稀少。 为单 型科。 接 近于山 茶科, 但 过去也 有学者 认为与 卫矛科 相近。 1. 五 列木属 Pentaphylax Gardn. et Champ. 特征 同科。 1 种, 分布 华南、 西 南经中 南半岛 至印度 尼西亚 的苏门 答腊。 我国 仅岭南 有之。 1. 五列木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98: 1-5 Pentaphylax euryoides Gardn. et Champ, in Hook. (1849) ; (1853) * ; Benth. (1861); Forb. et Hemsl. (1886); Merr. (1927); Chun (1933); Mattf. in Engl, et Prantl (1942)*; Gagnep. (1943); V. Steenis (1955)*; 海南 植物志 (1964); 图鉴 (1972)'; 中国 植物志 (1980)'; 广西 植物志 (1991)'. P. racemosa Merr. et Chun (1930), incl. P. montana Ridl. errore ; Merr. (1938); P. spicata Merr. (1938); Gagnep. (1943)*. 常绿 乔木或 灌木, 高 4 一 10 米; 小枝圆 柱形, 无毛。 叶 革质, 卵形、 长卵形 至长圆 状披 针形, 长 5 — 9 厘米, 宽 2 —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具 钝头, 基部 阔楔形 或近圆 形, 全缘, 两面 无毛,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中脉 在表面 凹陷, 背面 突起, 侧脉 6 — 8 对, 两面 略突;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花序 假穗状 的总状 花序, 花序轴 疏生短 柔毛 或常变 无毛, 具 纵列细 乳突; 花蕾 期花梗 极短, 长 0.5 毫米, 花期长 1 一 1.5 毫米, 粗壮; 苞片 1, 生 于花梗 基部,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3 — 9 毫米, 宽 2 — 3 毫米, 早落; 小苞片 2,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先 端尖, 背面中 部呈龙 骨状, 边缘具 睫毛, 宿存; 萼片 近 圆形, 径 2 — 2. 5 毫米, 边缘具 睫毛; 花瓣 白色, 倒披 针形, 长 4. 5 —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雄 蕊长约 3. 5 毫米, 无毛, 花丝 中下部 加宽, 呈花 瓣状, 宽约 1 毫米, 花 药向内 弯曲, 长约 0.5 毫米, 2 室 叉开; 雌 蕊长约 3.5 毫米, 无毛, 子房 球形, 
图版 98 5. 五列木 Pentaphylax euryoides Gardn. et Champ. , 1. 果枝, 2. 花, 3. 雌蕊, 4. 果, 5. 种 6—11. 肋果茶 Sladenia celastrifolia Kurz, 6. 花枝, 7. 花, 8. 雄蕊, 9. 雌蕊, 10. 子 房横切 面, 11. 果。 (吴锡 麟绘) 
384  云南 植物志  径约 1 毫米, 向上细 缩而成 具纵向 条纹的 花柱, 柱头 5, 星状 叉开。 蒴 果短圆 柱形, 长约 6 毫米, 径约 5 毫米, 成熟后 5 裂, 果皮 木质, 中轴 宿存; 种子线 状倒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红 掠色, 压扁, 表面 细皴。 花期 6 月, 果期 10 月。 产 屏边、 河口; 生 于海拔 1 300 — 1 36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属上 层树种 之一。 贵州 南部、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南部、 江 西南部 和福建 均有。 分布 中南半 岛至印 度尼西 亚 (苏 门答腊 )。 木材 坚硬, 可作 家具及 农具。 108b. 肋 果茶科 Sladeniaceae 乔木。 叶 互生, 边缘有 裾齿, 无 托叶。 花 白色, 两性, 排 列成二 歧聚伞 花序; 苟片 披 针形, 早落; 小苞片 2, 生 于花萼 基部, 早落; 萼片 5, 覆瓦状 排列, 宿存; 花瓣 5, 基 部略 连合; 雄蕊 10, 一轮 排列, 花 丝短, 基部 加宽, 先 端细縮 内弯, 花药 内向, 基着, 披 针形, 基部 箭形, 先端 2 裂, 被 柔毛, 花粉三 沟型; 子房 上位, 圆 锥形, 3 室, 每 室有胚 珠 2 颗, 子房 先端渐 狭而成 花柱, 花 柱先端 3 裂。 果长圆 锥形, 具 8 — 10 条 纵肋, 3 室, 每室 有种子 2 颗, 室顶 悬垂; 种子三 棱形, 具翅, 种 皮具细 网纹, 胚 伸长, 胚乳 丰富。 单 型科。 为我国 云南、 缅甸、 泰国 分布区 类型的 典型。 本 属曾被 置于五 桠果科 Dilleniaceae、 亚麻科 Linaceae、 猕 猴桃科 Actinidiaceae 或山 茶科 Theaceae, Airy- Shaw 认 为应自 成一科 为妥, Takhtajai^ 从之 。 但 R. K. Brumnitt 1992 代表 Kew 同人的 意见仍 置山茶 科中。 1. 肋 果茶属 Sladenia Kurz 特征 同科。 仅 1 种。 1. 肋果茶 (科属 辞典) 图版 98: 6-11 毒药树 (新 平图鉴 )、 铁榄树 (禄劝 ) Sladenia celastrifolia Kurz (1873)*; Dyer in Hook. f. (1874); Sprague (1915)* ; Craib (1926); Kobuski (1941), (1951)'; H. Keng in T. Smitinand et K. Larsen (1972);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Koyama (1986)。 乔木, 5 — 18 (-30) 米; 幼枝被 柔毛, 后变 无毛, 多少具 棱角。 叶 纸质, 卵 形至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7 —: 16. 5 厘米, 宽 3 — 5. 5 厘米, 先端 渐尖至 尾尖, 基部 楔形, 多少 下延, 边缘具 锯齿, 表面 绿色, 背 面干后 常变黄 褐色, 幼叶 背面被 柔毛, 成 叶两面 无毛, 中脉 在表面 凹陷, 背面 隆起, 侧脉 6 — 8 对, 两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略突; 叶柄长 7 — 10 毫米, 被柔毛 或后变 无毛。 花序 腋生, 二歧聚 伞状, 通常 3 次 分枝, 有花 15 朵, 花序轴 和花梗 被柔 毛或变 无毛; 花梗长 7 — 10 毫米; 苞片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早落; 小苞片 2, 长 约 1 毫米, 早落; 萼片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两面 无毛, 边缘疏 生 睫毛; 花瓣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 圆形, 无毛; 雄 蕊通常 10, 基 部 与花瓣 贴生, 花 丝长约 1.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端 细缩, 无毛, 花药 线状披 针形, 长 
金 虎尾科  385  约 2 毫米, 被 柔毛, 先端 2 裂, 基部 箭形, 成熟 后顶孔 开裂; 雌蕊圆 锥形, 长约 4 毫米, 具纵向 条纹, 无毛, 子房 3 室, 先端渐 狭而成 花柱, 顶端 3 裂。 果长圆 锥形或 瓶状, 先 端 细缩, 长 7 — 8 毫米。 种子 三棱状 膨大, 具膜 质翅, 长约 3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花期 6 月, 果期 9 月。 产 勐腊、 景洪、 勐海、 澜沧、 思茅、 沧源、 临沧、 潞西、 凤庆、 景东、 保山、 大理、 宾川、 禄劝、 富民、 双柏、 新平、 元江、 路南; 生 于海拔 (760 —) 1 100-1 900 米的沟 谷常绿 ^叶 林中。 贵 州西部 也有。 分布緬 甸北部 和泰国 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据云 有毒。 133- 金虎 尾禾斗 Malpighiaceae nom. conserv. 灌木、 小乔木 或木质 藤本, 通 常被单 细胞分 枝毛。 单叶 对生, 稀 3 叶 轮生或 近对生 或 互生, 叶片 全缘, 背 面和叶 柄常具 腺体; 托叶有 或无。 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稀总状 花序。 花 两性, 稀 杂性, 辐 射对称 或两侧 对称; 花梗 具节, 小苞片 2 枚; 花萼 5 裂, 覆 瓦状排 列或稀 镊合状 排列, 常在裂 片基部 外面具 腺体; 花瓣 5, 旋转 排列, 具爪, 边缘具 齿或 撕裂; 花盘 小而不 明显; 雄蕊 10, 有时 部分无 花药, 花丝 基部常 合生, 花药 纵裂; 心 皮 3, 稀 2 或 4, 分离 或多少 合生成 3 室的 子房, 子房 上位, 3 室, 每室 有胚珠 1 粒, 花 柱 3, 稀 合生成 1 枚。 果为 具翅的 翅果, 不开裂 或有时 2 瓣裂, 或少 数为成 熟心皮 形成的 肉质 或木质 核果。 种子无 胚乳, 通常具 大而直 的胚, 稀 具弯曲 或具钩 的胚。 约 65 — 68 属, 800 — 1 100 种, 分布 于全球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主产南 美洲。 我国有 4 属 17 种, 产 西南、 南部至 台湾。 云南有 3 属 13 种 3 变种。 本科的 系统位 置介于 远志目 Polygalales 和 亚麻目 Linales (Cronquist 系统) 之间, 较 古 老的类 型见于 南美洲 圭亚那 高原。 分属 检索表  1 (4) 木 质藤本 或藤状 灌木; 果为 翅果。 2 (3) 花辅射 对称; 花萼 基部无 腺体; 花辦 无爪, 等大; 花柱 3; 果由 1 一 3 个 具翅成 熟心皮 组成, 翅 卵状披 针形或 近圆形 1. 盾 翅藤属 Aspidopterys 3 (2) 花两侧 对称; 花萼 基部具 腺体; 辩通常 具爪, 多少不 等大; 花柱 1; 果 通常具 3 翅, 中间翅 最大 一 2. 风 车藤属 Hiptage 4 (1) 矮小 灌木; 果为 菊果, 分果; H 无翅 3. 金英属 Tbryams 1. 盾翅 藤属' Aspidopterys A. Juss. 木质 藤本或 攀援状 灌木。 叶 对生, 全缘, 叶及叶 抦均无 腺体, 常被 丁字毛 (malpighian  • 厲异名 盾 翅果属 (中 国种子 植物科 属辞典 )。 
386  云南 植物志  hair); 托叶小 而早落 或无。 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稀 为总状 花序, 总花梗 顶端具 苞片, 花 梗 纤细, 近中部 具节和 小苞片 2 枚; 花小, 两性, 辐射 对称, 黄色或 白色; 花 萼短, 5 深 裂, 基部无 腺体; 花瓣 5, 无爪, 伸展或 反折, 全缘; 雄蕊 10, 全部 发育, 花丝 丝状, 基 部 连合或 分离, 花 药基部 着生; 子房 3 裂, 裂 片背部 平坦, 侧边 具翅, 花柱 3, 无毛, 柱 头 头状。 果由 1 一 3 个具 翅的成 熟心皮 组成, 翅长 圆形或 圆形, 具放射 性脉, 背翅 不发育 或成 鸡冠状 突起。 种 子长圆 形或近 圆形, 胚 直立, 子叶 相等, 胚 根短。 约 15 — 20 种, 分 布于亚 洲热带 地区。 我国有 8 种, 产西南 和南部 地区; 云南有 6 种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翅果圆 形或近 圆形, 长稍 过于宽 或长、 宽几 相等。 2 (3) 叶片 卵形、 椭 圆状卵 形至近 圆形, 大, 11 一 25 厘米 X8 — 1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两 面无毛 1. 贵州 盾翅藤 A. cavaleriei 3 (2) 叶片倒 心形、 卵 形或近 圆形, 小, 长、 宽 不超过 12 厘米, 先 端心形 具三角 状短尖 头或长 渐尖, 背面密 被短绒 毛或被 平伏丁 字毛。 4 (5) 叶片倒 心形, 先端心 形具三 角状短 尖头, 背面 密被黄 褐色短 线毛; 花梗长 5 — 10 毫米, 下部 1/3 处具 关节; 子房 无毛; 翅果 无毛, 具明显 的背翅 2. 倒心 盾翅藤 A. obcordata 5 (4) 叶片卵 形或近 圆形, 先端 渐尖, 背 面疏被 灰白色 平伏丁 字毛; 花梗长 8 — 20 毫米, 中部具 关节; 子 房密被 白色长 柔毛; 翅果 果核周 围被白 色绢质 柔毛, 背面无 翅或仅 具狭脊 3. 俯垂 盾翅藤 A. nutans 6 (1) 翅果长 圆形, 长圆 状披针 形或狭 卵形, 长 明显超 过宽。 7 (8) 叶 片阔卵 形至近 圆形, 背 面密被 锈色短 绒毛; 萼 片椭圆 形至楠 圆状倒 卵形, 花辩倒 卵形, 子房 疏 被硬毛 4. 蒙自 盾翅藤 A. henryi 8 (7) 叶片椭 圆形、 卵 状楠圆 形或卵 形及倒 卵形, 背 面仅沿 脉被短 柔毛, 余 无毛; 萼片 和花辩 均椭圆 状 卵形或 卵形, 子房 无毛。 9 (10) 叶片楠 圆形或 椭圆状 卵形, 先端 急尖; 花梗长 8 毫米, 关节上 部和花 萼外面 无毛, 萼片 及花瓣 均为 椭圆状 卵形; 翅果长 圆形或 长圆状 披针形 5. 多花 盾翅藤 A. floribunda 10 (9) 叶片 卵形、 倒卵形 或阔椭 圆形, 先端短 渐尖; 花梗长 2 — 3. 5 毫米, 关节 上部及 花萼外 面均被 短 柔毛, 萼片 及花辩 均为卵 圆形, 翅果卵 状披针 形或近 椭圆形 6- 盾翅藤 A. glabriuscula 1. 贵州 盾翅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Aspidopterys cavaleriei Levi. (1911), et (1914) , in part ; Hutch. (1917) ; Nied. in Engl. (1928); Chun (1940); F. N. Wei (1981); 贵州 植物志 (1988)* A. dunniana Levi. (1912), et (1914); Nied. in Engl. (1928). 攀援 藤本; 小枝圆 柱形, 幼时 被黄褐 色紧贴 柔毛, 后变近 无毛, 具纵 条纹。 叶片薄 革质, 卵形, 椭 圆状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11 一 25 厘米, 宽 8 — 1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圆 形或近 心形, 全缘, 叶 面橄榄 绿色, 背面绿 色或锈 红色, 两面 无毛, 主 脉上面 微凹, 背 面隆起 ,侧脉 4 一 5 对, 上面 平坦, 背面 突起, 于近 边缘处 网结, 三级脉 网状; 叶柄长 2. 5 — 7 厘米, 上面 平坦, 无毛。 总状圆 锥花序 腋生, 常 2 个生 于一个 腋内, 长 15 — 25 厘米, 被 
金 虎尾科  387  锈 色丁字 柔毛; 花 梗长约 7 毫米, 果 时长约 1.5 厘米, 关节位 于花梗 下部, 无毛, 基部 具 2 小 苞片; 萼片 5, 长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花瓣 5, 黄 白色, 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无 毛或极 疏被微 柔毛; 雄蕊 10, 长约为 花瓣之 一半, 花药长 圆形; 子房无 毛, 长约 1 毫米, 花柱 3, 长约 2. 5 毫米。 翅果近 圆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3 — 3. 8 厘 米, 翅 膜质, 顶端 2 浅裂, 基部 圆形, 背翅长 15 — 18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向顶端 变狭, 种子圆 柱形, 位于翅 果的中 上部; 宿 存花盘 3 裂, 裂片 锐尖, 长约 1 毫米; 果瓣 柄尖塔 状三 角形, 长约 4 毫米, 三面 凹入, 先端 锐尖。 花期 2 — 4 月, 果期 4 一 5 月。 产 滇东南 (金平 ); 生 于海拔 280 — 800 米左右 的山坡 林中。 分布于 广东、 广 西和贵 州。 2. 倒心 盾翅藤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99: 1-8 吼 盖贯、 嗨该巩 (西 双版纳 傣语) Aspidopterys obcordata Hemsl. in Hook. (1900) * ; Hutch, in Sarg (1917); Craib (1926); Merr. et Mete (1937); J. Arenes in Lecomte (194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A. tomentosa (Bl. ) A. Juss. var. obcordata (Hemsl. ) Nied. in Engl. (1928). 攀援 藤本, 分枝圆 柱形, 浅灰 色或浅 褐色, 具 条纹, 被黄 褐色短 绒毛。 叶片 革质, 圆 倒 心形, 长 6 — 11 厘米, 宽 7 — 12 厘米, 先 端心形 凹陷, 具三 角状短 尖头, 基部 圆形, 全 缘,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密被 黄褐短 絨毛, 侧脉 10 — 11 对, 弓形, 直升, 背面密 被淡黄 褐色长 硬毛; 叶柄长 1.5 — 3 厘米, 密褐 黄色短 绒毛。 圆 锥花序 腋生, 与叶 等长或 稍短, 密被 褐色短 绒毛; 花梗 纤细, 长 5 — 10 毫米, 关节位 于下部 1/3 处, 无毛; 萼片 5, 长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宽约 0.7 毫米, 具 缘毛; 花瓣 5, 白色,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无毛; 雄蕊 10, 近 相等, 花丝长 2 — 2. 5 毫米; 子房 无毛。 翅 果圆形 或几乎 圆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约 2 厘米, 翅干 膜质, 淡 白色, 近 透明, 顶端 微凹, 基部 圆形, 背 翅长约 12 毫米, 宽约 3 — 3. 5 毫米, 宿 存花盘 3 裂, 裂片长 1.5 — 2 毫米, 锐尖; 果瓣 柄 略钝, 长约 3. 5 毫米。 花期 3 — 4 月, 果期 4 一 5 月。 产 景东、 孟连、 金平、 景洪、 勐腊、 瑞丽 等地; 生 于海拔 450 — 1 800 米的山 坡混交 林、 疏 林或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分布于 缅甸、 越南 北方和 泰国。 本种 的茎、 枝 入药, 用 于尿路 感染、 膀 胱炎、 泌 尿系统 结石、 风湿 骨痛、 产后 体虚、 食 欲不振 等症。 3. 俯垂 盾翅藤 图版 99: 9-14 Aspidopterys nutans (Roxb. ex DC. ) Juss. (1840) ; Nied. in Engl. (1928) ; J. R. Press in Hara et Williams , (1979); H. Koba et al. (1994). Hiraea nutans Roxb. (1814), nom. nud. ; DC. (1824), et (1832); Wall. ( 1829) ; H. lanuginosa Wall. (1821) ,nom. nud. et (1829) ,p. p. ; Aspidopterys lanuginosa (Wall. ) Juss. (1840). et (1843) ; Nied. in Engl. (1928). p. p. , quoad specim. Nepal ; A. nutans Hook. f. (1874); P. Dop in Lecomte. (1911); Hutch. (1917); J. Arenes in Lecomte, (1945) ; Kanai (1966) ; A. concava (Wall. ) Juss. var. dasyphylla auct. 
图版 99 1—8. 倒心叶 盾翅藤 Aspidopterys obcordata Hemsl. , 1. 花枝, 2. 叶, 3. 花, 4. 雌蕊, 5. 果, 6. 分果爿 ' 7 . 宿存花 萼及果 爿柄, 8. 叶 背毛, 9 一 14. 俯垂 盾翅藤 A. nutans (Roxb. ex DC. ) Juss. 9. 叶, 10. 花, 11. 花萼及 雌蕊, 12. 果, 13. 宿存花 萼及果 3 柄, 14. 叶 背毛。 (曾孝 廉绘) 
金 虎尾科  389  non J. Arenes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攀援 植物; 幼枝、 花序、 叶柄 和叶片 背面均 密被灰 白色紧 贴绢质 棉毛。 小枝圆 柱形, 具纵 条纹, 暗紫 褐色。 叶片纸 质至薄 革质, 卵形、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上部叶 卵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2 厘米, 宽 5. 5-8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偶有近 心形,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稍有 光泽, 幼时 沿脉被 柔毛, 后变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密被灰 白色紧 贴的丁 字絹质 棉毛, 主脉 在上面 稍凹, 背面 隆起, 侧脉 (4 一) 5 — 6 对, 上面略 凸起, 背面 突起, 直升, 近平 行, 至近 边缘处 网结, 三级 表面稍 凸起, 网状; 叶柄长 1.5 — 3 厘米, 上面 具槽。 圆锥花 序 顶生或 腋生, 长 11 一 15 厘米; 花梗长 0.8 — 2 厘米, 中间具 关节, 无毛, 基部具 2 钻 状小 苞片; 萼 片卵形 或阔椭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 面被微 柔毛; 花 瓣长圆 状倒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雄蕊 长约为 花瓣之 一半, 花药长 圆形; 子房密 被 白色长 柔毛, 花柱 3, 叉开。 翅果阔 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翅 顶端微 凹, 基部 圆形, 果核周 围被白 色絹质 柔毛, 紧贴, 背部无 翅或具 狭脊。 宿 存花盘 3 浅裂, 紫 褐色, 裂片 锐尖; 果瓣柄 较花盘 略长, 顶 端钝。 花期 8 — 11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 景洪、 耿马、 盈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240 — 700 米的 山坡疏 林或灌 丛中。 分布于 印度、 锡 金.、 尼 泊尔、 缅甸和 中南半 岛'。 本种之 幼枝、 花序、 叶柄及 叶片背 面密被 灰白色 丝质紧 贴的棉 毛或柔 毛以及 翅果果 核周围 亦被白 色紧贴 柔毛的 特征, 易与本 属其他 种区别 。云 南省景 洪和耿 马所产 标本, 与 J. Hutchinson (1917) 引证 的产自 缅甸北 部八莫 附近的 Forrest 9238 号 (存 中国 科学院 华南 植物研 究所) 标 本的特 征完全 一致, 但其 叶较本 种原描 述的叶 (25 厘米 X12.5 厘 米) 小。 4. 蒙自 盾翅藤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Aspidopterys henryi Hutch. (1917); J. Arenes in Lecomte (1945) ;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A. gLabriuscuLa (Wall. ) A. Juss. var. subrotunda Nied. (1915), et (1924) , et in Engl. (1928) ; A. henryi Hutch, var. typica J. Arenes in Lecomte (1945). 4a. 蒙自 盾翅藤 (原 变种) 图版 100: 1—6 var. henryi 攀援 藤本; 小枝近 圆形, 伸展, 密被 锈色短 绒毛。 叶片纸 质至薄 革质, 阔卵 形或卵 状 圆形, 长 7 — 12 厘米, 宽 6 — 8 厘米, 先 端短渐 尖,' 基部圆 形或浅 心形,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密被 诱色短 絨毛, 侧脉 5 — 6 对, 弓形, 三级脉 上面不 明显; 叶柄长 1 一 1. 5 (-2) 厘米, 上面 具槽, 密被 锈色短 绒毛。 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长 20 — 25 厘米, 密被 锈色短 柔毛, 分 枝长约 6 厘米, 几呈 90° 角 叉开, 花簇 生于末 回小枝 顶端, 花梗长 4 一 6 毫米, 中 下部具 关节, 关 节以上 无毛, 基 部具小 苞片; #片5, 椭圆 形或椭 圆状倒 卵形, 长约 1.3 毫米, 宽约 0.75 毫米, 除顶端 外面有 毛外, 余 无毛; 花瓣 5, 白 色, 倒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无毛; 雄蕊 10, 花 丝基部 合生, 无毛, 花药椭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子房 疏被短 刚毛, 花柱长 2 — 2. 5 毫米, 柱头近 球形。 翅 果狭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中部宽 2 — 2. 2 厘米, 种 子位于 中部, 翅具 网脉, 基部 圆形, 近 截形或 稀 微缺, 自中部 向顶端 渐狭, 先端 钝圆; 果柄长 1.5 — 2 厘米, 关 节上部 无毛, 下 部被短 
图 版 100 1—7. 蒙自 盾翅藤 Aspidopterys henryi Hutch, var. henryi, 1. 花枝, 2. 叶 背面毛 (放大 ), 3. 花, 4. 雌恋, 5. 果, 6. 分 果爿, 7. 宿存花 粤及果 爿柄; 8 — 11. 多花 盾翅藤 A. floribunda Hutch. , 8. 叶, 9. 雌蕊, 10. 果, 11. 分 果爿; 12—13. 盾翅藤 A. glabriuscula (Wall. ) A. Juss. , 12. 叶, 13. 雌蕊。 (李锡 畴绘) 
金 虎尾科  391  絨毛; 宿 存花盘 黑色, 3 裂, 裂片 锐尖, 果瓣 柄金字 塔形, 较 花盘裂 片短。 花期 8 — 10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蒙自、 屏边、 金平、 西畴、 麻 栗坡、 富宁、 潞西 等县; 生 于海拔 1 000 — 1 650 米 的山坡 疏林、 杂 木林、 灌木 丛中或 林缘。 分布于 广西西 南部。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蒙自东 南部。 4b. 滇越 盾翅藤 (变种 ) var. tonkinensis J. Arenes (1943), et in Lecomte (194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本变种 与蒙自 盾翅果 (原 变种) 的主 要区别 在于叶 柄仅被 锈色短 钱毛, 无长 硬毛, 叶 片背面 仅沿主 脉和侧 脉被短 绒毛, 余变 无毛; 翅果 较小, 长 28 — 30 毫米, 宽 10 — 12 毫 米, 果 柄关节 位于中 下部, 全部 无毛。 果期 11 月。 产云 南南部 (镇源 至普洱 ); 生 于海拔 1 100 — 1 500 米的疏 林中。 分 布于越 南北方 (老街 省)。 5. 多花 盾翅藤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100: 8-11 Aspidopterys floribunda Hutch. (191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A. glabriuscula (Wall. ) A. Juss. var. brevicuspis Nied. (1915), et (1924) , et in Engl. (1928) ; A. roxburghiana auct. non Juss. : Dunn (1911). 木质藤 本或攀 援灌木 ,高 2 — 3 米; 小枝圆 柱形, 淡黄 褐色, 被短 级毛。 叶片薄 纸质, 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7 — 12 厘米, 宽 3. 5-7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圆 形或浅 心形, 全缘, 叶面 绿色, 略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沿 主脉及 侧脉被 锈色短 绒毛, 余疏被 近无柄 的丁 字毛, 侧脉 5 — 6 对, 弓形, 背面 突起, 于近 边缘处 网结;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密 被 锈色短 绒毛。 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长 15 — 25 (-30) 厘米, 密被 锈色短 线毛; 花梗 簇生 于末回 小枝的 顶端, 长约 7 毫米, 关节 位于近 基部, 其上部 无毛, 下 部被短 絨毛, 基 部具 线状披 针形小 苞片; 萼片 5, 椭 圆状倒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先端 圆形, 无毛; 花瓣 5, 椭 圆状倒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 2 — 3 毫米, 无毛; 雄蕊 10, 花丝 无毛, 稍短于 花柱; 子房 无毛, 柱头 头状。 翅 果长圆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1. 8-2. 4 厘米, 中 上部 变狭, 顶端 钝圆, 基部略 呈截状 圆形, 翅黄 褐色, 网脉 明显; 果 梗长约 1.5 厘米, 关 节 下部近 无毛; 宿 存花盘 黑色, 3 裂, 裂片三 角形, 先端 略钝; 果瓣 柄金字 塔形, 短于花 盘裂片 。 花期 6 — 8 月, 果期 8 — 11 月。 产 文山、 西畴、 麻 栗坡、 屏边、 金平、 蒙自、 景东、 普洱、 景洪、 勐海、 沧源、 耿 马、 云龙、 瑞丽、 贡山 等县; 生 于海拔 1 300 — 2 300 米 的山谷 密林、 混 交林、 疏 林或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6. 盾翅藤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100: 12-13 Aspidopterys glabriuscula (Wall. ) A. Juss. (1840), et (1843); Hutch. (1917); Nied. in Engl. (1928), p. p.; Merr. et Chun (1935); 海南 植物志 (1965) . Hiraea glabriuscula Wall. (1828) nom. nud ; Aspidopterys roxburghiana A. Juss. var. 2, Hook. f. (1874) ; A. heterocarpa J. Arenes (1943), et in Lecomte (1945). 
392  云南 植物志  藤本 植物; 幼嫩 部分和 花序密 被锈色 平伏絹 质毛。 叶片薄 纸质, 卵形、 倒卵 形或阔 椭 圆形, 长 6 — 11 厘米, 宽 4 一 6. 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圆 形或近 心形, 全缘, 幼时 两面 被锈色 娟质短 柔毛, 老时仅 背面沿 主脉被 锈色短 柔毛, 余疏被 平伏丁 字毛, 主脉上 面 具槽, 背面 隆起, 侧脉约 4 对, 弓形 上升, 上面略 凸起, 细脉 网状; 叶柄长 6 — 10 毫 米, 上面 具槽, 被 锈色短 柔毛。 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长约 15 厘米; 花 芽长椭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花小, 径约 7 毫米, 花梗长 2 — 3. 5 毫米, 果 时长约 15 毫米, 关节 位于中 下部, 节上 部被短 柔毛, 基部具 2*披 针形小 苞片; 萼片椭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外 面被柔 毛; 花瓣椭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先端 圆形; 雄蕊 10, 长约 2 毫米; 子房 无毛, 柱头 头状。 翅果 卵形, 长 4. 5 — 5 厘米, 宽 (中部 ) 1.5 — 2. 2 厘米, 上部 较狭, 顶 端 圆钝, 基部 圆形; 种子 线形; 长约 1 厘米, 位 于翅之 中部。 花期 8 — 9 月 , 果期 10 — 11 月。 产 蒙自、 景东、 金平 等地; 生 于海拔 1 500 — 2 000 米 的山谷 林中。 分布 于广西 (风 山、 上思 )。 ' 越南 北方、 菲律宾 和印度 也有。 本种 与多花 盾翅藤 A. floribunda Hutch. 相似, 幼嫩部 分和花 序均被 锈色短 柔毛, 老 叶背面 均疏被 平伏丁 字毛, 但后 者的花 梗仅下 部被短 柔毛, 萼片 无毛, 翅 果自中 部以上 渐狭, 基 部截状 f 形, 最宽 处为中 下部; 而本种 花梗全 部被短 柔毛, 萼片 外部被 柔毛, 翅 果最 宽处为 中部, 基部 圆形, 不为 截状。 2. 风车 藤属' Hiptage Gaertn. 木质 藤本. 或灌 木及乔 木状, 攀援; 植物幼 嫩部分 常被丁 字毛。 叶 对生, 叶片 革质或 亚 革质, 全缘, 基部背 面常具 2 腺体 或无, 或背面 边缘处 有一系 列散生 腺体, 托 叶无或 极小。 总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花 两性, 两侧 对称, 通常 白色, 有时粉 红色, 芳香; 花梗 中 部常具 关节, 有 小苞片 2 枚; 萼片 5, 外面基 部常具 1 大 的深色 腺体, 下 延至花 梗上或 不 下延, 稀无 腺体; 花瓣 5, 具爪, 或多 或少不 等大, 边 缘常具 流苏; 雄蕊 10, 全部发 育, 不 等大, • 其中 1 枚 最长, 常为 其他的 2 — 3 倍长, 花 丝分离 或基部 合生, 花药 2 室, 纵裂; 子房 3 浅裂, 裂瓣 背面有 附属体 3 — 5 个, 3 室, 每室有 1 胚珠, 花柱 1, 稀 2, 顶 部 拳卷。 果实成 熟时, 每 心皮发 育成一 翅果或 部分不 发育, 每果具 3 翅, 中 间的翅 最长, 两 侧的翅 较短; 种子近 圆形。 20 — 30 种, 分布 于毛里 求斯、 斯里 兰卡、 印度、 中南 半岛、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帝汶和 斐济。 我国有 10 (-12) 种, 分 布于西 南部、 南部至 台湾等 省区。 云南 有 6 种 2 变种, 主要 分布东 南至西 南部, 直 至西北 部怒江 流域。 个 别种如 H. benghalensis (L. ) Kurz 因 花香而 栽培于 热带。 在 局部地 区作为 药物或 用于 杀虫。  • 中国种 子植物 科属辞 典作飞 鸾果, 因 名称较 古奧, 未 选用。 台 湾植物 志作猿 尾藤, 不知 何据, 未用。 
金 虎尾科  393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小, 直径在 1 厘米 之内; 花萼无 腺体; 花辦外 面仅中 部被绢 质柔毛 1. 小花 风车藤 H. minor 2 (1) 花大, 直径在 1 厘米 以上; 花萼 外面具 腺体; 花 瓣外面 全部被 柔毛。 3 (4) 花萼之 腺体长 圆状披 针形, 仅基部 下延至 花梗上 ;老 叶背面 和花序 均密被 灰白色 或淡黄 褐色的 卷曲 短柔毛 2. 白花 风车藤 H. candicans 4 (3) 花萼之 腺体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1/3 — 1/2 下 延至花 梗上, 或 几不下 延至花 梗上; 老 叶背面 无毛 或仅背 面沿主 脉基部 被紧贴 柔毛, 花序 被紧贴 柔毛。 5 (8) 花 萼之腺 体不下 延至花 梗上; 叶片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6 (7) . 叶片卵 状椭圆 形或椭 圆形, 11 一 13 厘米 X3 — 3. 5 厘米, 背 面沿主 脉和叶 柄被短 柔毛; 总状花 序长 11 厘米, 顶生; 翅果 疏被短 柔毛, 翅长 圆形, 中翅 4 厘米 X0.8 厘米, 侧翅 2.8 厘米 X 1 厘米 3. 林叶 风车藤 H. fraxinifolia 7 (6) 叶片椭 圆形, 12 — 17 厘米 X4 — 7 厘米, 两面及 叶柄均 无毛; 花序长 2 — 3 厘米, 腋生或 顶生; 翅果 各部均 密被短 柔毛, 中翅 狭倒披 针形, 3 厘米 X0. 9 厘米, 侧翅 线形, 1.5 厘米 X0. 3 厘米 4- 云南 风车藤 H. yunnanensis 8 (5) 花萼 之腺体 1/3 — 1/2 下 延至花 梗上; 叶片长 圆形、 椭 圆状长 圆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9 (10) 花萼之 腺体长 圆形, 一半贴 生于萼 片上, 一半下 延至花 梗上; 翅果除 坚果外 无毛, 中翅 楠圆形 或倒 卵状披 针形, 3. 5 — 5 (-7) 厘米 XI — 1.6 厘米, 侧翅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0.3 — 1.5 厘米 5. 风车藤 H. benghalensis 10 (9) 花等 之腺体 卵状长 圆形, 1/4 一 1/3 下 延至花 梗上; 翅果 之坚果 密被短 柔毛, 翅 疏被紧 贴短柔 毛, 中翅倒 卵状长 圆形, 2. 5 — 3 厘米 XI. 2 厘米, 侧 翅斜披 针形, 长约 13 毫米 6- 尖叶 风车藤 H. acuminata 1. 小花 风车藤 图版 101: 1-5 小花 风寧果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Hiptage minor Dunn (1903) ; Nied. in Engl. (1928) ; Hand. -Mazz. (1933) ; Jacobs (195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H. henryiana Nied. (1915), et (1924). 灌木或 藤本, 攀援, 高 2 — 7 米; 幼 枝被微 柔毛, 后变 无毛, 老 枝灰褐 紫色, 无毛, 具 皮孔。 叶片 革质, 卵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先 端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主 脉两面 隆起, 侧脉 4 一 5 对, 两面 突起, 细脉 网状, 两面稍 突起; 叶柄长 5 — 7 毫米, 上面具 纵槽, 近 无毛。 总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长 3 — 15 厘米, 密被黄 褐色紧 贴絹质 柔毛; 花 芳香, 直径 约 1 厘米; 花梗长 1.2 — 1.5 厘米, 中部 以上具 关节, 关节 以下具 2 线状披 针形小 苞片, 被绢质 柔毛; 萼片 5, 卵状三 角形, 长约 3 毫米, 先 端钝, 被絹质 柔毛, 无 腺体; 花瓣白 色, 近 圆形, 长 8 — 10 毫米, 外 面中部 被娟质 柔毛, 基部 具爪, 边缘 具齿状 流苏; 雄蕊 10, 花 丝较花 瓣短; 子 房被短 柔毛, 花 柱粗, 长约 6 毫米, 拳 卷状。 翅果 之坚果 被白色 
图 版 101 1-5. 小花 风车藤 Hiptage minor Dunn, 1. 花枝, 2. 花, 3. 花辯, 4. 花去 花辯, 示 花萼无 腺体. 雄蕊及 雌蕊, 5. 果; 6 — 9. 白花 风车藤 H. candicans Hook. f. var. candicans, 6. 果枝, 7. 花 8. 花 9. 花去 花被, 示 腺体、 雄蕊和 雌蕊。 (李锡 畴绘) 
金 虎尾科  395  紧 贴絹质 柔毛, 翅 无毛; 中翅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顶 端圆形 或具 微缺, 侧 翅长约 1 一 2 厘米, 宽 5 — 7 毫米, 无附 属物。 花期 3 — 6 月, 果期 5 — 7 月。 产 文山、 西畴、 富宁、 蒙自 和西南 部怒江 河谷; 生 于海拔 700 — 1 000 米 的山坡 林缘、 灌 丛中。 分 布于贵 州南部 (罗 甸、 望谟 )。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蒙自。 2. 白花 风车藤 白花 风亊果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Hiptage candicans Hook. f. (1874) ; Kurz (1877) ; Pierre (1892) ; P. Dop in Lecomte (1911); Dunn (1911); Nied. (1915), (1924), et in Engl. (1928); Graib (1926); J. Arenes in Lecomte (194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arborea Kurz (1873). 2a. 白花 风车藤 (原 变种) 图版 101: 6-9 var. candicans 直立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2 — 10 米; 幼枝、 花 序和叶 均密被 淡黄褐 色或灰 白色短 絨毛。 二年 生以上 枝条暗 灰色, 具 皮孔。 叶片 革质, 卵形、 长 圆形、 卵状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或椭 圆形, 长 9 一 15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基 部钝、 圆 形或近 心形, 全缘, 老 叶叶面 无毛或 仅沿主 脉被疏 柔毛, 侧脉 5 — 6 对; 叶柄长 5 — 8 毫米, 上面 具槽, 密被短 绒毛, 托叶 2, 三 角形, 长约 5 毫米, 密被短 柔毛。 总 状花序 腋生, 长 5 — 8. 5 厘 米, 花梗长 1.2 — 1.5 厘米, 中部具 关节, 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约 2 牽米; 花芽 椭圆状 球形, 长约 0.7 厘米; 花 直径约 2 — 2. 3 厘米; 萼片 5, 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密被短 级毛, 内面几 无毛, 腺体 1, 长圆状 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几不 延至花 梗上; 花瓣 白色,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8 — 11 毫米, 宽 6 — 8 毫米, 具 流苏, 外面 密被短 柔毛, 基部 具爪; 雄蕊 10, 不 等长, 最大的 1 枚长 8 — 10 毫米, 其余长 3 — 5 毫米, 花药卵 球形, 长约 1.5 毫米; 花 柱长约 12 毫米, 拳 卷状。 翅 果被黄 褐色短 柔毛, 坚果近 球形, 径约 6 毫米; 中翅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3. 5 (-4) 厘 米, 宽 9 一 13 毫米, 顶端圆 形或具 浅裂, 侧 翅长约 1 一 1.5 厘米。 花期 2 — 3 月, 果期 4 一 5 月。 产西双 版纳、 思茅、 镇康、 耿马 等地; 生 于海拔 570 — 1 300 米的 山坡疏 林中、 灌丛 或 路旁。 分布于 印度、 緬甸和 泰国。 2b. 光叶 风车藤 (变种 ) 越 老白花 风寧果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var. harmandiana (Pierre) P. Dop (1908), et in Lecomte (1911) ; Nied. in Engl. (1928); Arenes in Lecomte (194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harmandiana Pierre (1892) * . 本变种 与白花 风车藤 (原 变种) 之主 要区别 在于叶 片两面 无毛, 叶面 光亮, 基部背 面具 2 腺体; 花梗之 关节位 于中部 以下; 花粉 红色, 雄蕊 之花丝 多数长 4 一 6 毫米, 最大 的 1 枚长达 15 毫米; 花 柱长达 16 毫米。 产 滇西南 (镇康 ); 生 于海拔 1 640 米左右 的山地 林中。 分布于 老挝。 3. 将叶 风车藤 (新拟 ) 
白蜡叶 风车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Hiptage fraxinifolia F. N. Wei (1981)*. 藤状 灌木; 小枝圆 柱形, 幼 时密被 中着短 柔毛, 老枝深 褐色, 具圆形 皮孔。 叶 对生, 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n — 13 厘米, 宽 3 — 5.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全缘, 叶面 无毛, 背除沿 主脉被 毛外, 余 无毛, 主 脉两面 突起, 侧脉 6 — 9 对, 拱形, 于 边缘附 近 网结; 叶柄长 5 — 6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序 顶生, 长约 11 厘米, 被 中着短 柔毛; 萼片 5, 长 圆形, 外面被 中着短 柔毛, 基部具 1 大的 长圆形 腺体; 花瓣 未见。 翅果 疏被短 柔毛, 翅长 圆形, 被疏 柔毛, 顶 端钝, 全缘 或具不 规则的 锯齿, 中翅长 4 厘米, 宽 8 毫米, 两 侧翅 较小, 长约 2. 8 厘米, 宽约 1 厘米。 果期 5 — 6 月。 产 滇东南 (富宁 ); 生 于海拔 400 — 1 000 米山谷 林中。 分 布于广 西横县 (模 式产地 )。 4. 云南 风车藤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02: 1-5 Hiptage yunnanensis Huang ex S. K. Chen (1996) * 小 乔木或 藤本; 小枝 圆形, 暗褐 紫色, 近 无毛, 具 皮孔。 叶 对生, 薄 革质, 椭 圆形, 长 12 — 17 厘米, 宽 4 一 7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背面具 2 腺体, 全缘, 稍 反差, 叶面亮 绿色, 背面黄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5 (— 6) 对, 弯拱, 于边 缘附近 网结, 细脉 网状, 上面稍 凸起, 背面 模糊; 叶 柄长约 5 毫米, 无毛, 背 面具横 皴纹。 总状花 序腋生 或 顶生, 长 2 — 3 厘米, 具 6 — 10 花, 与 花梗、 小 苞片、 萼片 外面均 密被黄 褐色短 柔毛, 花 梗长约 13 毫米, 上部 1/3 处具 关节, 中 下部具 2 披 针形、 长约 2 毫米的 互生小 苞片; 萼片 5, 长 圆形, 长约 6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先端 圆形, 1 枚 背面具 1 长 圆形大 腺体, 长 约 4 毫米, 宽约 2 毫米, 背面具 4 条 纵棱, 基部 几乎不 下延至 花梗; 花瓣 5, 近 圆形, 径 约 8 毫米, 外面密 被白色 棉毛, 内面 无毛, 具 缘毛, 流苏不 明显, 基部 圆形, 具爪; 子 房 和花柱 基部密 被白色 柔毛, 花 柱长约 14 毫米, 上部拳 卷状。 翅果 幼时全 部被紧 贴短柔 毛, 中翅 狭倒披 针形, 长约 3 厘米, 宽约 9 毫米, 顶端 圆形, 具不 规则的 齿缺, 侧翅线 形, 长约 1.5 厘米, 宽约 3 毫米。 花期 4 月, 果期 4 一 5 月。 产 西北部 (沪水 ); 生 于海拔 750 米 左右的 江边。 模式标 本采自 泸水。 本种与 风车藤 H. benghalensis (L. ) Kurz 相似, 唯 叶片椭 圆形, 两面 无毛; 总状花 序长仅 2 — 3 厘米, 萼片外 部之腺 体具纵 棱沟, 基 部几不 下延至 花梗, 子房 和花柱 基部密 被短 柔毛, 翅 果各部 均密被 紧贴短 柔毛, 中翅 狭倒披 针形, 3 厘米 X0. 9 厘米, 侧翅 线形, 15 毫米 X3 毫米, 易于 区别。 5. 风车藤 (海 南植 物志) 风寧果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Hiptage benghalensis (L. ) Kurz ( 1874), et ( 1877 ); Pierre ( 1892 ); Nied. (1915) , (1924) et (1928) * , incl. f. typica Nied. et f. cochinchinensis Pierre ; Craib (1926); Hand. -Mazz. (1933); Jacobs (1955)* , et in Back, et Bakh. f. (1963); 广 州 植物志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65)* ; 图鉴 (1972)* ; J. R. Press in Hara et Williams (1974); H. L. Li (1977)'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贵州 植物志 (1988)' ; H. Kobe et al. (1994). Banisteria benghalensis L. (1753) ;H. madablota Gaertn. (1791) " ; Juss. (1843) " ; 
图 版 102 1-5. 云南 风车藤 Hiptage yunnanensis Huang ex S. K. Chen, 1. 果枝, 2. 花嬢外 面观, 3. 花辩内 面观, 4. 幼果, 5. 花后期 雌蕊。 (曾孝 濂绘) 
398  云南 植物志  Hook. f. (1874) ; Kurz (1877) ; Dop in Lecomte (1911) , inch Cochinchinensis Pierre ; Ridley (1922) ; Arenes in Lecomte (1945) ; Gaertnera obtusi folia Roxb. (1814), nom. nud. ; H. obtusi folia (Roxb. ) DC. (1824); Nied. in Engl. (1928);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H. javanica Bl. (1825); Juss. (1843); H. parvifolia Wight et Arn. (1834), p. p. ; Hook. f. (1874) ; Nied. in Engl. (1928), quaod ssp. typica Nied. ;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ro sp. off. 5a. 风车藤 (原 变种) 图版 103: 1—4 风寧果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var. benghalensis 灌木或 藤本, 攀援, 长 3 — 10 米或 更长; 幼嫩部 分和总 状花序 密被淡 黄褐色 或银灰 色短 柔毛。 老枝 无毛, 锈红 色或暗 灰色, 具淡色 皮孔。 叶片 革质, 长 圆形、 椭圆 状长圆 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5 厘米, 宽 3 — 7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背面 常具 2 腺体, 全缘, 幼时淡 红色, 被短 柔毛, 老时变 绿色, 无毛, 主脉 和侧脉 (6 — 7 对) 两面稍 突起; 叶柄长 5 — 10 毫米, 上面 具槽。 总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长 5 — 10 厘米, 被淡黄 褐色短 柔毛; 花梗长 1 一 1. 6 (-2) 厘米, 密被黄 褐色短 柔毛, 关节位 于中部 以上, 具 2 钻状披 针形小 苞片; 花芽 球形, 径 5 — 7 毫米; 花大, 直径 1.5 — 2. 5 厘米, 极 芳香; 萼片 5, 阔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先端 圆形, 外面 密被黄 褐色短 柔毛, 腺体 粗大, 长 圆形, 一半贴 附于萼 片上, 一半下 延于花 梗上; 花瓣 白色, 基部 黄色或 具黄色 斑点, 或 粉 红色, 圆形 或阔椭 圆形, 内凹, 长 8 — 15 毫米, 宽 5 — 10 毫米, 先端 圆形, 基部 具爪, 边缘具 流苏, 外 面被短 柔毛; 雄蕊 10, 不 等大, 最 大者长 8 — 12 毫米, 其余 3 — 5 毫米, 花药椭 圆形, 长] 一 2 毫米; 花 柱长约 12 毫米, 拳 卷状。 翅果除 坚果被 毛外, 余 无毛, 中 翅椭圆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3. 5-5 (-7) 厘米, 宽] 一 1.6 厘米, 顶端 全缘或 微缺, 侧 翅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1.5 — 3 厘米, 背面具 1 三 角形鸡 冠状附 属物。 花期 2 — 4 月, 果 期 4 一 5 月。 产 镇康、 保山、 双江、 景谷、 元江、 墨江、 孟连、 西双 版纳、 河口、 文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530 — 1 500 米的 沟谷、 山坡疏 林中、 竹 林中、 林 缘或灌 丛中。 分布于 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海南和 贵州。 印度 (东北 部)、 孟加 拉国、 尼 泊尔、 锡金、 缅甸、 中南 半岛、 马来 西亚、 菲律宾 和印度 尼西亚 也有。 5b. 越南 风车藤 (变种 ) 越南 风寧果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var. tonkinensis (Dop) S. K. Chen, comb. nov. H . madablota Gaertn. var. tonkinensis Dop in Bull. Soc. Bot. France 55: 429. 1908, et in Lecomte, Fl. Indo-Chine 1: 599. 1911; Arenes (194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本 变种与 风车藤 (原 变种) 之主 要区别 在于叶 较大, 长 18 厘米, 宽 7. 5 — 8. 5 厘米; 花梗长 2 — 2. 5 厘米, 顶端 增粗, 关 节位于 中部, 小 苞片位 于关节 下部; 翅 果之坚 果背部 无附 属物。 产 耿马、 西 双版纳 和文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540 — 1 400 米的 沟谷疏 林中、 沟边、 田边 的灌 丛中。 分布 于越南 北方和 老挝。 
图 版 103 1-4. 风车藤 Hiptage benghalensis (L. ) Kurz var. benghalensis , 1. 花枝, 2. 花, 3. 花去 示 腺体、 雄蕊及 雌蕊, 4. 果, 5 — 8. 尖叶 风车藤 H. acuminata Wall. . 5. 花枝, 6. 花, 7. 花去 花辨, 示 腺体、 锥蕊及 雌蕊, 8. 果。 (李锡 畴绘) 
400  云南 植物志  6. 尖叶 风车藤 图版 103: 5—8 尖叶 风等果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Hiptage acuminata Wall. (1828) , nom. nud. ; ex Juss. (1840), et (1843) ; Hook, f. (1874); Nied. (1915), (1924), et in Eng. (192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acuminata Wall. f. typica Nied. (1915), (1924), et in Engl. (1928). 攀援 灌木; 幼枝圆 柱形, 密被淡 黄褐色 紧贴短 柔毛, 二年 生以上 枝条暗 褐色, 无毛, 具淡色 皮孔。 叶片 革质, 披 针形、 长 圆形或 卵形, 长 7. 5 — 12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先 端长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至近 圆形, 背面具 2 腺体, 全缘, 稍 外卷, 两面 无毛, 主 脉上面 平坦, 背面 隆起, 侧脉 5 — 6 对, 两面 突起, 网 脉上面 突起, 背面常 平坦, 不 明显; 叶柄 粗, 上面 具槽, 长约 6 毫米, 近 无毛或 幼时被 紧贴短 柔毛; 托 叶小, 卵形, 早落。 总状 花序 腋生或 顶生, 长 4 一 6 厘米, 密被 紧贴淡 黄褐短 柔毛, 具 4 一 10 花, 密集; 花梗长 10 — 15 毫米, 密被 紧贴短 柔毛, 中部 以上具 关节, 小苞片 线状披 针形, 密 被紧贴 柔毛, 位于 关节 之下。 花芽近 球形, 径约 7 毫米。 花径 1.5 — 2 厘米; 萼片 5, 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外面 密被短 柔毛, 先端 圆形, 腺体 1, 卵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约 1/4 下 延至花 梗上; 花瓣 白色带 粉红, 近 圆形, 长 10 — 11 毫米, 宽约 9 毫米, 先端 圆形, 基 部 具爪, 内凹, 边缘具 极短的 裂齿状 流苏, 外 面被短 柔毛; 雄蕊 10, 不 等大, 最 大者长 约 10 毫米, 其余长 5 — 7 毫米, 花药 卵形; 子房 具翅, 被短 柔毛, 花 柱长约 12 毫米, 拳 卷状。 翅果 之坚果 球形, 密被 紧贴短 柔毛, 中翅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2. 5 — 3 厘米, 宽约 12 毫米, 先端 圆形, 微缺, 侧 翅斜披 针形, 长约 13 毫米, 宽约 5 — 6 毫米, 均疏 被紧贴 短 柔毛。 花期 3 — 4 月, 果期 4 一 5 月。 产 保山、 腾冲、 沪水、 碧江和 景东; 生 于海拔 1 400 米左右 的山谷 林缘。 分布 于孟加 拉国、 印度 东北部 (喀 西亚) 和 缅甸。 3. 金英属 Thryallis Linn. 矮小 灌木。 叶 对生, 全缘, 基部具 2 小 腺体, 叶柄基 部内侧 有托叶 2 枚。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苞片; 花 两性, 辐射 对称; 花梗具 关节, 在关 节处有 2 枚小 苞片; 萼片 5, 通常 无 腺体, 比花 瓣短; 花瓣 5, 具爪, 全缘, 无毛; 雄蕊 10, 全部 发育, 花 丝基部 分离或 多少 连合; 子房 无毛, 3 室, 通常有 1 一 2 室不 发育; 花柱 3, 分离, 叉开。 果为 葫果, 干 燥, 光滑, 3 裂, 分果; H 不 具翅。 约 20 种, 分布于 美洲; 我国引 入栽培 1 种。 广州和 云南西 双版纳 栽培。 1 金英 Thryallis gracilis (Bartl. ) Kuntze (1891). Galphimia gracilis Bartl. (1839); Juss. (1840) et (1843); Koodr. (1912); Nied. (1914) et (1928); Jacobs. (1956); Thryallis glauca Kuntze (1891); 广州 植物志 (1956) . 灌木, 高 1 一 2 米; 小枝 被褐色 柔毛, 老时 无毛, 淡 褐色, 具 皮孔。 叶 对生, 膜质, 
虎 皮楠科  401  长圆 形或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1.5 — 5 厘米, 宽 0. 8 — 2 厘米, 先 端钝或 圆形, 具短 尖头, 基 部阔 楔形, 具 2 枚 腺体, 两面无 毛侧脉 4 一 5 对, 不 明显; 叶柄 长约] 厘米, 无毛; 托叶 生 于叶柄 内侧, 针状, 长 2 — 3 毫米。 总 状花序 顶生, 花 序轴被 红褐色 柔毛; 苞 片长约 3 毫米, 宿存; 花梗被 红褐色 柔毛, 长 7 — 13 毫米, 中间具 关节, 有 小苞片 2 枚; 花直径 1.5 — 2 厘米, 全部 无毛; 萼片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花瓣 黄色, 长圆 状椭 圆形, 长 7 -8 毫米, 中脉 明显; 雄蕊 10, 花丝 黄色, 基部稍 扩大, 无毛, 花药长 2 — 2. 5 毫米; 子 房直径 2 — 3 毫米, 花柱圆 柱形, 长 5 — 6 毫米。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5 毫米。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0 — 11 月。 原产美 洲热带 地区, 现 广泛栽 培于其 他热带 地区。 我国 西双版 纳热带 植物园 和广州 有引种 栽培。 136a. 虎 皮楠科 Daphniphyllaceae 乔木或 灌木, 各部 无毛; 小枝 粗壮, 常呈紫 褐色, 具 突起小 皮孔。 叶 互生, 常聚集 于小枝 顶端, 全缘, 多少具 长柄。 花单性 异株, 排 列成腋 生总状 花序; 花 序基部 具数个 覆瓦状 排列的 卵形或 长卵形 苞片, 早落; 花萼缺 或多少 发育, 3 — 6 枚或 3 — 6 裂, 宿存或 早落; 无 花瓣; 雄花 有雄蕊 5--- 12 (-18) 枚, 花药新 月形内 弯或卵 形至长 圆形, 先端凸 尖或 圆形至 微凹, 无 退化雌 蕊.; 雌 花具退 化雄蕊 或无, 子房 上位, 心皮 2, 合生, 由假隔 膜 形成不 完全的 2 室, 每 室有自 室顶悬 垂的倒 生胚珠 2 颗, 花柱 2, 叉开。 核果表 面干时 常 呈瘤状 突起, 先端 具宿存 花柱, 1 室 1 种子; 种子 膜质, 胚小, 胚乳 丰富, 子叶 半圆柱 形。 单 属科, "可能 和金缕 梅科及 / 或木 兰科有 关系" (Aing Shaw), 但和大 戟科或 黄杨科 并 无关系 (经胚 胎学证 明)。 1. 虎 皮楠属 Daphnipyllum B1. 属 的特征 同科。 约 25 种 (或 10 个种, 有些多 型), 分布 于亚洲 东部、 热带东 南亚至 热带大 洋洲。 我国有 11 种; 云南产 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花萼 宿存。 2 (3) 叶片极 宽大, 长圆 状椭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22 — 37 厘米, 宽 7 — 14 厘米; 叶柄长 6. 5 — 12 厘米; 花药 星月形 内弯, 先端 凸尖; 萼片 离生, 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1. 大叶 虎皮楠 D. majus 3 (2) 叶 片长圆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7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叶柄长 1. 5-3. 5 厘米; 花药长 圆形,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萼小, 长 0.5 — 1.5 毫米, 基 部合生 2. 显脉 虎皮楠 D. paxianum 
402  云南 植物志  4 (1) 花萼 不育或 早落。 5 (8) 花萼 不育; 雌花 具退化 雄蕊。 6 (7) 叶 革质, 条 状狭长 圆形, 先端 急尖; 雌花 序或果 序下垂 3. 喜 马拉雅 虎皮楠 D. himalayense 7 (6) 叶薄 革质, 长圆形 或倒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雌花 序或果 序直立 4- 交让木 D. macropodum 8 (5) 花萼 脱落; 雌花 无退化 雄蕊。 9 (10) 叶片 宽大, 长 16 — 26 厘米, 宽 6 — 9 厘米; 果序长 10 — 16 厘米; 果梗长 1.5 — 3 厘米; 果较 大, 长 1. 5—2 厘米 5. 长序 虎皮楠 D. longeracemosum 10 (9) 叶片长 10 — 15 厘米, 宽 3 — 6 厘米; 果序长 6 — 9 厘米; 果梗长 5 — 10 毫米; 果长 11 一 13 毫 米 6. 纸叶 虎皮楠 D. chartaceum 1. 大叶 虎皮楠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04: 1-4 云南 虎皮楠 (植 物分类 学报) Daphniphyllum majus Mull. -Arg. (1865) ; Rosenth. in Engl. (1919) ; Croiz. et Mete. (1941); T. C. Huang (1966)*; J. X. W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D. lati folium Rosenth. in Engl. (1919) ; D. Ion gi pes Craib (1924) ; D. candelabrum Croiz et Mete. (1941);!). yunnanense C.C.Huang ex Ming, 中国 植物志 (1980)* ; J. X. W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yn. nov. 灌木或 乔木, 高达 10 米; 小枝灰 褐色, 具 突起小 皮孔。 叶 纸质, 较大, 长圆 状椭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22 — 37 厘米, 宽 7 — 14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 部楔形 至阔楔 形, 叶面 绿色, 背面具 白霜,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极 隆起, 侧脉 15 — 18 对, 两面 突起, 网 脉两面 略突; 叶柄长 6. 5 — 12 厘米。 雄花 序长约 2 厘米, 花 梗长约 2 毫米; 萼片 4, 卵 形, 长约 2. 5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雄蕊 9 一 12 枚, 花丝 极短, 花药新 月形, 内弯, 长 1.5 — 2 毫米, 先 端尖; 雌花 未见。 果 序长约 4 厘米, 直立; 果 梗长约 1.5 厘米, 向上增 粗; 果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径 6 — 7 毫米, 表面 具瘤状 突起, 先端具 2 枚叉 开 的宿存 花柱, 基部具 4 枚宿存 萼片, 萼片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花期 5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 勐海、 思茅、 屏边、 马关、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 100 — 1 500 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分 布 缅甸、 泰国 和越南 北部。 本 种叶片 较大, 萼 片通常 4 枚, 宿存, 花药 内弯新 月形。 经研 究考订 D. yunnanense C. C.Huang exiting 各部 特征均 与本种 一致, 应作 归并。 丁: 景 祥 (J. X. Wang) 所作 的描 述误将 雄花序 (毛 品一 3437) 认作雌 花序。 2. 显脉 虎皮楠 (植 物分类 学报) 峨眉 虎皮楠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 海南 虎皮楠 (海南 植物志 ), 脉叶 虎皮楠 (中 国植 物志) Daphniphyllum paxianum Rosenth , in Engl. (1919) ; Hand. -Mazz. (1931) ; S. S. Chien (1933); 陈嵘 (1937); Merr. et Chun (1940); Croiz. et Mete. (1941); 海南植 物志 (1965) ; 中国 植物志 (1980)*, p. p. excl. syn. D. candelabrum Croiz. et Mete. (1941); J. X. Wang (1981), "图鉴 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图 版 104 1—4. 大叶 虎皮楠 Oaphniphyllum majus Mull. - Arg. , 1. 果枝, 2. 花药, 3. 雄花, 4. 果; 5 — 7. 喜 马拉雅 虎皮楠 D. himalayense (Benth. ) Mull. Arg. , 5. 果枝, 6. 雌蕊, 7. 花药。 (肖 溶绘) 
404  云南 植物志  (1984) ; D. atrobadium Croiz. et Mete. (1941); D. glaucescens subsp. paxianum (Rosenth. ) Huang et subsp. atrobadium (Croiz. et Mete. ) Huang (1966) ; D. oldhamii auct. non (Hemsl. ) Rosenth. :Chien(1933) ; Z). beddomei auct. non Craib : Chien ( 1933) .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4 一 8 米; 小枝紫 褐色, 具灰 白色小 皮孔。 叶薄 革质或 纸质, 长圆 形 或狭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7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先端 镰状渐 尖或短 渐尖, 基 部楔形 至阔 楔形, 叶面深 绿色, 常具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通常无 白霜,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隆 起, 侧脉 11 一 13 对, 与网 脉在两 面显著 突起; 叶柄长 1.5 — 3. 5 厘米, 紫 褐色。 花序直 立 开展, 雄 花序长 2 — 4 厘米; 花梗长 5 — 7 毫米; 苞片 卵形, 长 1.5 — 2 毫米; 花萼 盘状, 径约 2 毫米, 边缘 4 一 5 浅裂; 雄蕊 8 — 10,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圆形或 微凹, 花丝 与花药 近等长 ; 雌 花序长 2. 5-4 厘米 ; 花梗长 5 — 8 毫米; 萼片 4 一 5 , 卵形, 长 0. 5 — 1.5 毫米, 宿存; 雌 蕊长约 1.5 毫米, 花柱 2, 叉开。 果 序长约 5 厘米, 果 梗长约 1 厘米, 果椭圆 形至倒 卵形, 长 9 一 12 毫米, 径 6 — 8 毫米, 表面 具瘤状 突起, 先端 具宿存 花柱, 基部具 宿萼。 花期 5 月, 果期 10 — 11 月 。 产 腾冲、 潞西、 龙陵、 镇康、 临沧、 思茅、 元江、 金平、 屏边、 河口、 麻 栗坡、 西 畴、 广南、 富宁; 生 于海拔 700 — 1 500 (-2 0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四川、 广 西和海 南也有 分布。 3. 喜 马拉雅 虎皮楠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04: 5-7 Daphniphyllum himalayense (Benth. ) Mull. -Arg. (1869); Hook. f. (1887); Rosenth. in Engl, et Prantl (1919); Craiz et Mete. (1941); T. C. Huang (1966) * , ( "D. himalense"); 王景祥 (1981); "图鉴 补编" (1983), in 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西藏 植物志 (1986) ; Griers et Long (1987)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 H. Koba et al. , (1994). Gouphia himalense Benth. (1854); Daphniphyllum var. triangulatum T. C. Huang (1966); 王景祥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 clav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syn, nov. 灌 木至小 乔木, 高 2. 5 — 8 米; 小枝极 粗壮, 紫 褐色。 叶 革质, 条 状狭长 圆形, 长 13 — 20 厘米, 宽 3 — 4 厘米, 两侧 边缘近 平行, 先端 急尖, 基部阔 楔形, 边缘略 反卷, 叶面绿 色, 有 光泽, 背面 多少具 白霜, 中脉 在表面 微凹, 背面 隆起, 侧脉 12 — 14 对, 表面 微凹, 背面 突起; 叶柄长 2 — 4. 5 厘米。 雄花序 未见; 雌花序 下垂, 长 2 — 4 (一 5) 厘米; 花梗 长 4 一 5 毫米, 近先 端多少 增粗; 苞片 卵形, 长 4 毫米, 宽 3 毫米, 无毛, 早落; 萼片 5, 披 针形至 线形, 长 1.5 — 2. 5 毫米, 先 端尖, 早落; 退化 雄蕊环 绕子房 基部, 无 花丝, 早 落; 子房卵 球形, 长约 1.5 毫米, 花柱 叉开, 水平 伸展, 长约 0.5 毫米。 果序 伸长, 下 垂, 长达 8 厘米; 果梗长 1 一 1.5 厘米; 果椭圆 球形, 长约 1 厘米, 径约 6. 5 毫米, 表面 平滑, 无 瘤突。 花期 7 — 8 月 , 果期 11 一 12 月 。 产贡山 (独龙 江流域 ); 生 于海拔 1 800 — 2 5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西藏 (墨脱 ) 也 有。 分 布缅甸 北部、 印度东 北部、 不丹和 锡金。 4. 交让木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膜叶 虎皮楠 (图鉴 ) 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Miq. (1867) ; Miill. -Arg. in DC. (1869) ; Forb, et 
虎 皮楠科  405  Hemsl. (1894); Diels (1900); Hutch, in Sargent (1916) ; Rosenth. in Engl, et Prantl (1919)" ; Rehd. et Wils. (1927); Merr. et Chun (1930) ; Hand. -Mazz. (1931); Rehd. ( 1933); S. S. Chien (1933); 陈嵘 (1937)'; 图鉴 (1972)'; 中国 植物志 (1980)'; "图鉴 补编" (1983), inclavi; 云审 种子植 物名录 (198 4 ). D. membranaceum Hayata (1916) : H. L. Li (1963) ; D. himalayense (Benth. ) Mull. -Arg. subsp. macropodum (Miq. ) Huang (1966) * - 小 乔木, 高 5 — 10 米; 小枝 粗壮, 圆 柱形, 无毛。 叶薄 革质, 长圆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13 — 18 厘米, 宽 3. 5 —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阔 換形或 略钝, 叶面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 淡 绿色, 稀被 白粉, 无 乳突,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 突起, 侧脉 纤细, 16 — 20 对, 两面突 起; 叶柄长 3 — 6 厘米。 雄 花序长 5 — 7 厘米, 花 梗长约 5 毫米; 无 花萼; 雄蕊 (8 —) 10 枚, 花 丝短, 长约 1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先 端具凸 尖头; 雌 花序长 4. 5 — 8 厘米, 花梗长 3 — 5 毫米; 花 萼缺; 退 化雄蕊 10, 着生 于子房 基部, 子房 卵形, 长约 2 毫 米, 被 白粉, 花柱 2, 舌状或 鸡冠状 外弯。 果 期总轴 伸长, 达 15 厘米, 果椭 圆状, 长 8 — 10 毫米, 径 5 — 6 毫米, 表面 呈不明 显瘤状 突起, 被 白粉, 先端 具宿存 花柱, 果梗 纤细, 长 1 一 1. 5 厘米。 花期 5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盐津、 赛良; 生 于海拔 1 120 米 的阔叶 林中。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 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台湾、 浙江、 安徽。 日 本和朝 鲜半岛 南部有 分布。 Ainu 用 本种叶 代烟草 (据 Mabberley)。 5. 长序 虎皮楠 (中 国植 物志) 广西 虎皮楠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Daphniphyllum longeracemosum Rosenth. in Engl, et Prantl (1919); Chien (1933); 陈嵘 (1937); Croiz. et Mete. (1941); 中国 植物志 (1980); J. X. Wang (1981); 图 鉴补编 (1983) inclavi;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D. himalaense subsp. himalaense var. Longeracemosum (Rosenth. ) Huang (1966). 乔木, 高 10 — 20 米; 小枝 粗壮, 圆 柱形, 紫 红色。 叶 纸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6 — 26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阔楔形 或钝, 叶面深 绿色, 略具 光泽, 背 面淡绿 色, 通常无 白霜,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 隆起, 侧脉 14 一 16 对, 两面 突起, 网脉 略突; 叶 柄长 3 — 7 厘米, 紫 红色。 花 序直立 开展; 雄花 花梗长 4 一 6 毫米; 苞片椭 圆形, 长约 5 毫 米, 早落; 无 花萼; 雄蕊 10, 花 丝长约 1 毫米, 花药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先端圆 形或微 凹; 雌花花 梗长约 1 厘米; 花萼 早落; 雌 蕊长约 2 毫米, 花柱 叉开。 果序长 10 — 16 厘米, 果梗长 1.5 — 3 厘米, 果椭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径约 8 毫米, 先 端多少 偏斜, 具宿存 花柱, 表面 具瘤状 突起。 花期 6 月, 果期 11 月。 产 绿春、 元阳、 蒙自、 屏边、 马关、 麻 栗坡、 西畴、 文山; 生 于海拔 1 200 — 1 900 (一 2 3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广西 也有。 分 布越南 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本种 与纸叶 虎皮楠 D. chartaceum Rosenth. 区别 在叶片 宽大, 花 药先端 不具凸 尖头, 果序 和果梗 较长, 果 较大。 6. 纸叶 虎皮楠 (植 物分类 学报) 
406  云南 植物志  西藏 虎皮楠 (中 国植 物志、 西藏 植物志 )、 叉柱 虎皮楠 (植 物分类 学报) Daphniphyllum chartaceum Rosenth. in Engl, et Prantl (1919); J. X. Wang (1981). Gouphia himalensis Benth. (1854), p. p. ; Daphniphyllum himalayense (Benth. ) Mull. -Arg. (1869), p. p.; D, bengalense Rosenth. in Engal. et Prantl (1919) ; D. himalense subsp. himalense var. chartaceum Huang (1966) ; H. Koba et al. (1994) (pro var. ) ; D. himalense subsp. himalense var. divaricatum Huang (1966), syn. nov. ; D. divaricatum (Huang) J. X. Wang (1981) ; D. himalense auct. non (Benth. ) Mull. - Arg. : 中国 植物志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6)'. 乔木, 高 5 — 12 (-20) 米; 小枝 粗壮, 紫 褐色, 具 白色小 皮孔。 叶 纸质, 长 圆状椭 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10 — 15 (-21) 厘米, 宽 3 — 6 (— 7)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叶面深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通常无 白霜, 中 脉在叶 面平, 背面 隆起, 侧脉 11 一 13 对, 表 面 微凹, 背面 突起, 网脉 在表面 微凹, 背面 略突; 叶柄长 2 — 5 厘米, 紫 红色。 花序 直立; 雄花 花梗长 4 一 6 毫米; 苞片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早落; 无 花萼; 雄蕊 10, 花 丝长约 1 毫米, 花药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先端 凸尖; 雌花花 梗长约 2 毫米; 萼 片披针 形, 长 1 一 1.5 毫米, 早落; 无退化 雄^; 雌蕊长 1.5 — 2 毫米, 柱头 叉开。 果序 直立, 长 6 — 9 厘米, 果梗长 5 — 10 毫米, 果椭 圆形, 长 11 一 13 毫米, 径 7 — 8 毫米, 表面 具瘤状 突起, 基部 无宿存 萼片; 种子长 圆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约 4 毫米。 花期 8 — 9 月, 果 期 12 月。 产 西畴、 文山、 屏边、 金平、 龙陵、 腾冲、 贡山; 生 于海拔 (1 200—) 1 500—2 100 米的 山坡或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中。 西藏 (墨脱 ) 也有。 分 布越南 北部、 緬甸 北部、 印度、 不 丹、 锡金、 尼泊 尔东部 和孟加 拉国。 与喜 马拉雅 虎皮楠 D. himalayense (Benth. ) Mull. -Arg. 区别 在于后 者叶片 革质而 狭窄, 背面 显著被 白粉, 雌花序 和果序 下垂, 子房基 部有退 化雄蕊 环绕。 144. 毒 鼠子科 Dichapetalaceae 灌 木或小 乔木, 有时 为攀援 灌木。 单叶 互生, 全缘, 具羽 状脉, 近基部 背面具 腺体; 托 叶小, 早落或 宿存。 花小, 两性或 单性、 雌雄 异株, 辐射 对称或 略两侧 对称, 排列成 腋生 二歧聚 伞花序 或密伞 花序, 总花梗 通常与 具苞叶 的叶柄 贴生; 萼片 5, 分离或 部分合 生, 覆瓦状 排列; 花瓣 5, 分离而 相等, 或合 生而不 等大, 先 端通常 2 裂, 究状或 内折, 干 时常变 黑色, 基 部通常 具爪; 雄蕊 5, 全 部或仅 3 枚 能育, 与萼片 对生, 或着生 于花冠 筒上, 花药 内向, 2 室, 纵裂, 药隔 背部常 加厚; 花 盘或为 环状, 边缘浅 波状, 或 浅裂为 5 个 腺体, 并 与花瓣 对生; 子房 上位, 2 — 3 室, 每室具 顶生、 下垂倒 生胚珠 2 粒, 花柱 2, 分离 或多少 合生, 柱 头小, 头状。 核果通 常被短 柔毛, 干燥 或多少 肉质, 有种子 1 一 3 颗; 种子无 胚乳, 子叶 肉质, 有时具 种阜。 3 属, 约 125 种, 分布于 两半球 的热带 地区, 但 南非有 1 种。 我国有 1 属 2 种, 产广 东、 广西、 海南和 云南等 省区, 云南有 1 种。 
毒 鼠子科  407  许 多种有 剧毒, 在 非洲可 以毒杀 野猪、 猴类和 老鼠, 牛亦 可中毒 致死。 1. 毒 鼠子属 Dichapetalum Thou. 小 乔木、 灌木或 攀援状 灌木。 单叶 互生, 螺旋状 排列, 但常假 2 裂; 叶片 全缘, 具 短柄; 托叶 2, 早落。 花小, 两性, 稀 单性, 辐射 对称, 排 列成腋 生聚伞 花序; 花 梗顶端 具 关节; 萼片 5, 覆瓦状 排列, 基部稍 联合, 不 等大或 等大; 花瓣 5, 白色, 分离, 或多 或少 匙形, 先端 2 裂或 微凹; 雄蕊 5, 等大, 与花瓣 互生, 花药长 圆形; 花 盘浅波 状或具 5 腺体; 子房 上位, 球形, 2 — 3 室, 花柱 分离, 或多少 合生。 核果, 通常被 柔毛, 外果 皮革 质或带 肉质, 内 果皮硬 壳质, 坚脆; 种子 1 粒, 无 胚乳。 约 120 种 以上, 分布于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大 多数在 旧大陆 热带, 美洲仅 19 种。 我 国有 2 种, 产华南 和西南 地区。 云南有 1 种。 1. 毒鼠子 (海 南植 物志) 滇 毒鼠子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Dichapetalum gelonioides (Roxb. ) Engl, in Engl, u Prantl , ( 1896 ); Ridl. (1930); Merr. et Mete, (1937); Leenhouts in Steen. (1957); 图鉴 (1972)*;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广东 植物志 (1991). Moacurra gelonioides Roxb. (1832) ; Chailletia gelonioides Bedd. (1871) * ; Hook, f. (1875); Kurz (1877) ; Dichapetalum howii Merr. et Chun (1935) * ; Leenhouts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65) . 直立灌 木或小 乔木, 小枝淡 褐色, 幼时被 紧贴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疏 生圆形 皮孔。 叶 片纸 质至半 革质, 长 椭圆形 或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7 — 15 厘米, 宽 2 — 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稍 偏斜, 全缘, 两面 无毛, 或背 面沿主 脉和侧 脉被短 柔毛, 侧脉 5 — 6 对; 叶 柄长 2 — 5 毫米, 无毛或 疏被短 柔毛; 托叶 2, 针状, 长约 3 毫米, 早落。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排成聚 伞花序 或单生 叶腋, 被微 柔毛; 萼片 5; 花瓣 5, 宽 匙形, 先 端微凹 至近全 缘; 花 盘裂片 圆形或 心形, 长 0.25 — 0.75 毫米, 无毛 或被微 柔毛; 子房 上位, 雌花为 2 室, 稀 3 室, 密被黄 褐色短 柔毛, 在雄 花中, 退化 子房密 被白色 绵毛, 花柱 1, 多少 深裂。 果为 核果, 2 室均发 育者, 呈压 扁状的 横长圆 形或倒 心形, 直径约 1.8 厘米, 仅 1 室发育 者, 则 呈偏斜 的长椭 圆形, 长约 1.6 厘米, 被淡 黄褐色 絨毛, 成熟时 开裂, 外果皮 革质。 产思茅 等地, 生 于海拔 1 500 米的 林中。 分布于 广东和 海南。 斯里 兰卡、 印度 (阿萨 姆)、 孟加 拉国、 缅甸、 泰国北 部和马 来西亚 也有。 本种 与海南 毒鼠子 D. longipetalum (Turcz. ) Engl. 的 主要区 别在于 后者为 攀援灌 木, 叶面沿 中脉和 侧脉被 锈色粗 伏毛, 背面被 锈色长 柔毛; 花 两性, 花瓣近 匙形, 先端 明显 2 裂。 而 本种为 小乔木 或直立 灌木, 叶两 面无毛 或仅背 面沿主 脉和侧 脉被短 柔毛; 花 单性, 花瓣 先端近 全缘或 微凹, 易于 区别。 果 有毒, 据云 可作杀 虫剂。 
408  云南 植物志  146. 苏 木禾斗 Caesalpiniaceae nom. conserv. 乔木、 灌木, 或木质 藤本, 稀为亚 灌木或 草本。 叶 互生, 一 回或二 回羽状 复叶, 小 叶 多对, 有时 减少为 一对, 稀为 单叶, 叶轴 或叶柄 上常有 腺体; 托叶常 早落, 小 托叶存 在 或缺。 花 两性, 稀 单性, 稍两侧 对称, 少 有辐射 对称, 大小 和颜色 多样, 常组 成腋生 或顶生 的总状 花序、 穗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稀簇 生于老 干上; 常有 苞片, 有时苞 片高度 变态而 扩大, 小苞片 存在时 成对生 于花梗 基部; 花 托短, 杯状, 或 延长为 管状, 萼片 5 (— 4), 分离 或下部 合生, 或后方 2 枚 连合, 大小 和形状 相似, 或不等 大而明 显两侧 对称, 覆 瓦状 排列, 稀为 镊合状 排列; 花 瓣通常 5 枚, 或 4 枚, 或 较少, 稀为 1 枚或无 花瓣, 稍 两侧 对称, 覆瓦状 排列, 上面 1 枚 花瓣位 于花蕾 中的最 里面; 雄蕊 10, 或因 退化而 减少, 极 罕有多 数者, 花丝 分离, 或 有各式 连合, 不 等长, 花药 2 室, 纵 缝开裂 或顶孔 开裂, 基 着或 背着, 花粉 单粒; 子房 上位, 由 1 心皮 形成, 具柄或 无柄, 贴 生于花 托管内 壁一侧 或 离生; 胚珠 2 (--1) 至 多数, 花柱 细长, 柱头 顶生。 荚果开 裂或不 开裂, 果瓣 薄至厚 木质, 干燥 或多少 肉质, 表面平 滑或有 脉纹, 或 具剌, 常于种 子间有 隔膜, 稀为 核果状 或翅 果状的 果实。 种子 各式, 种脐顶 生或近 顶生, 有 时具假 种皮, 子叶 肉质或 叶状, 胚 根直。 156—162 (—180) 属, 2 000—3 000 种。 分 布于全 世界热 带及亚 热带, 少数 属可分 布 至温带 (如 皂荚属 Gleditsia L. 和肥 皂荚属 Gymnocladus Lam. )。 我国连 引种有 21 属 约 113 种。 大部分 省区有 分布, 尤以长 江以南 多见。 云南连 引种有 18 属 79 种 6 亚种 8 变 种 1 变型。 全省大 部分地 区均有 分布。 本科 植物经 济价值 较大, 有多 种用作 药物、 染料、 观赏或 食用。 如凤 凰木属 Delonix、 苏木属 Caesalpinia、 顶 果树属 Acrocarpus 、 缅莉属 Afzelia、 决明属 Cassia、 格木属 Ery- throphleum. 羊 蹄甲属 Bauhinia、 紫荆属 Cercis 等, 常因具 美观的 树形或 极美丽 而大型 的花 而栽培 作园林 观赏植 物或行 道树。 苏木属 中有多 种是著 名的红 色染料 及药用 植物, 决 明属中 也有多 种药用 植物; 酸豆 Tamarindus indica L. 的 果实供 食用, 为 作清凉 饮料之 佳 品等。 分属 检索表 1 (4) 叶为 单叶, 全缘、 2 浅裂或 2 全 裂而成 2 小叶。 (紫 荆族 Cercideae Bronn. ) 2 (3) 叶为 单叶, 全缘。 花簇 生于老 枝上, 或组 成总状 花序; 花雜不 等而为 假蝶形 花冠。 荚果在 腹 缝线上 有狭翅 1. 紫荆属 Cercis 3 (2) 叶为 单叶, 但通常 2 裂或 全裂为 2 小叶, 稀 全缘。 花于当 年枝上 组成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花辩稍 不等, 直立或 开展, 但 不为假 蝶形。 荚 果无翅 2. 羊 蹄甲属 Bauhinia 4 (1) 叶为一 回或二 回羽状 复叶。 5 (18) 叶为 一回奇 数或偶 数羽状 复叶。 6 (9) 花药 基着, 稀背着 ,孔裂 或短纵 缝开裂 ;花 辦通常 5, 有时 3 片, 稀无 花辦。 (决 明族 Cassieae Bronn) 
苏木科  409  7 (8) 叶为偶 数羽状 复叶, 小叶 对生; 花瓣 5, 后方 的花瓣 位于最 里面; 雄蕊 10 或 5, 花 药通常  孔裂 3. 决明属 Cassia 8 (7) 叶为奇 数羽状 复叶, 小叶 互生; 花辩 5, 后方 的花辦 位于最 外方; 雄蕊 4 或 5, 花药 纵缝开 裂 4. 任豆属 Zenia 9 (6) 花药 背着, 纵缝 开裂; 花辦 — 5, 常为 3, 或仅 1 枚, 有 时缺。 10 (17) 小苞 片非萼 状或花 辦状, 覆瓦状 排列, 常 早落; 子 房着生 于花托 中央, 与花 托内壁 离生。 (甘 豆族 Detarieae DC. ) 11 (12) 花无 花瓣, 萼片 花瓣状 : 5. 无 忧花属 Saraca 12 (11) 花有 花瓣。  13 (14) 花具 后方的 3 枚 花辩, 很 发达, 前方 2 枚 很小或 退化, 能 育雄蕊 2, 花 丝分离 6- 龙 眼参属 Lysidice 14 (13) 花仅 具后方 1 枚 花辦, 其 余退化 或无。 15 (16) 花辩具 长柄, 远伸 出萼片 之上。 荚果长 圆形, 无刺。 种子 基部具 角质的 假种皮 状种抦 7. 缅 3 &属 Afzelia 16 (15) 花辦 无抦, 被 最上面 的萼片 所包。 荚果圆 形或椭 圆形, 常 具刺; 种子 无上述 种柄。 …… 8- 油楠属 Sindora 17 (10) 小葱 片萼片 状或花 辦状, 镊合状 排列, 完全 包覆着 花蕾, 常 宿存; 子 房柄与 花托内 壁一侧 贴生。 (環 洛木族 Amherstieae Benth. ) 花 具后方 3 枚 花瓣; 能 育雄蕊 3, 花丝 合生。 一回  羽状复 叶具多 对小叶 • 9. 酸豆属 Tamarindus 18 (5) 叶通常 为二回 (偶数 ) 羽 状复叶 (或于 • ^荚属 及采木 属兼有 一回羽 状复叶 )。 (云 实族 Cae- salpineae) 19 (22) 花杂性 或单性 异株, 落叶 乔木。 20 (21) 植株 无刺, 花 较大, 组成顶 生圆锥 花序。 荚果肥 厚肿胀 …… 10. 肥 惠荚属 Gymnocladus  21 (20) 植株常 具分枝 的刺。 花 较小, 组 成侧生 的穗状 花序; 荚 果大, 带 状扁平  11. 患荚属 Gleditsia 22 (19) 花 两性。 23 (30) 植株 无刺, 高大 乔木。 24 (29) 花小或 中等大 ,直径 不超过 3 厘米。 25 (26) 雄蕊 5, 花獲 红色; 荚果于 腹缝线 具狭翅 12. 顶果树 S Acrocarpus 26 (25) 雄蕊 10, 花黄色 或淡黄 绿色。 27 (28) 荚果两 缝线均 具翅; 花直径 15 毫米 以上, 雄 蕊略短 于花瓣 … 13. 盾 柱木属 Peltophorum 28 (27) 荚果 无翅; 花 直径在 5 毫米 以下; 雄 蕊长为 花瓣的 2 倍 …… 14. 格木属 Erythrophleum  29 (24) 花大, 直 径超过 7 厘米, 鲜 红色; 荚 果大, 带状, 果瓣 近木质 15. a 凰木属 Delonix 30 (23) 植株通 常具刺 (稀无 刺), 多 为攀援 灌木, 稀为小 乔木。 31 (32) 花不 整齐, 两侧 对称; 胚珠 2 至 多颗。 荚果 卵形,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平滑或 有刺, 果辩革  质或 木质, 有时 具翅。 种子 无胚? L 16. 苏木属 Caesalpinia 32 (31) 花近 整齐, 胚株 1 (2 — 3) 颗。 33 (34) 子房 无柄; 荚果翅 果状, 不开裂 17. 老 虎刺属 Pterolobium 34 (33) 子房具 短柄; 荚果 无翅, 于 果瓣中 部幵裂 18. 采木属 Haematoxylon 
410  云南 植物志  1. 紫荆属 Cercis L. 落叶灌 木或小 乔木。 单叶 互生, 全缘, 掌 状脉, 有 叶柄, 在 叶柄与 叶片间 有叶枕 (示其 祖先为 羽状复 叶), 托 叶小而 早落。 花 两性, 两侧 对称, 排列 为总状 花序, 或单生 或簇 生于老 枝及主 干上, 通常 先叶开 放或与 叶同时 开放; 苞片麟 片状, 聚生 于花序 基部, 小苞 片极小 或缺; 萼阔 钟形, 微 偏斜, 萼 齿短, 先端钝 或圆; 花瓣 5, 不 相等, 近 蝶形, 旗瓣 最小, 位于最 里面, 龙骨瓣 最大, 位于 下面; 雄蕊 10, 分离, 花丝 下部常 被毛, 花 药 背着, 纵裂; 子房有 短柄, 胚珠 2 — 10, 花柱 线形, 柱头 头状。 荚 果狭长 圆形, 带形或 披针状 线形, 扁平, 沿腹 缝线有 狭翅, 不 开裂或 开裂。 种子近 圆形, 扁平, 数粒, 具残 退假 种皮, 无 胚乳, 胚直。 2n=14。 6 (一 8) 种, 间断 分布于 北半球 温带。 1 种 分布于 欧洲东 南部及 南部, 2 种分 布于北 美。 中国有 3 (-5) 种, 分布于 华北、 华东、 中南至 西北、 西南、 华南 等地。 云南有 3 种, 其 中紫荆 Cercis chinensis 为 广泛分 布的栽 培种。 本属 以其茎 花现象 (cauliflory) 和残退 假种皮 形成一 个和谐 一致而 孤立的 类群, 并 显示它 们是第 三纪古 热带残 遗种。 同科的 长角豆 CeratoniaL. 则更 清晰地 表明其 印度一 马 来西亚 来源, 现仅分 布于阿 拉伯地 区及索 马里。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 湊生, 无总 花梗, 灌木或 小乔木 1. 紫荆 C. chinensis 2 (1) 花排列 成总状 花序, 总 花梗长 2. 5 — 10 厘米, 乔木。 3 (4) 叶 卵形、 卵状 菱形, 基部截 形或浅 心形, 叶 背面被 茸毛。 总 状花序 较长, 总 花梗长 2 — 10 厘 米, 或 多或少 被茸毛 1. 垂 丝紫荆 C. racemosa 4 (3) 叶宽卵 形或近 圆形, 基部 心形, 背面无 毛或仅 基部脉 腋间有 少许短 柔毛。 总状花 序短, 总花 梗长 不超过 2 厘米, 无毛 3. 湖 北紫荆 C. glabra 1. 紫荆 (开宝 本草, 图考) 罗圈桑 (湖 北、 陕西 ), 乌桑 (陕西 ), 紫珠 (本 草拾遗 ), 裸枝树 (豆科 图说) Cercis chinensis Bunge (1833); Hand. -Mazz. (1933); Chun (1934); H. L. Li (1944); p. p.;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81); C. F. Wei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8)'. Cercis pauciflora H. L. Li (1944) ; C. chinensis Bunge f. rosea Hsu (1966). la. 紫荆 (原 变型) f. chinensis 灌木, 高 2 — 5 米; 枝 丛生或 单生, 树皮灰 白色, 小枝 无毛, 多 皮孔。 托叶长 圆形, 早落。 叶 纸质, 近 圆形, 长 6 — 14 厘米, 宽 5 — 14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骤尖, 基部 浅至深 心形, 两面 无毛。 花先叶 开放, 2 — 11 朵簇 生于老 枝和主 干上; 花 梗细, 长 6 — 15 毫米, 花粉红 色至紫 红色, 长 1 一 1. 3 厘米, 龙骨瓣 基部具 深紫色 斑纹。 荚果 条形, 扁平, 长 5 — 
苏木科  411  14 厘米, 宽 1. 3-1. 5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有 细而弯 的喙, 基部 渐狭, 翅宽 1. 5 毫 米, 有明显 网脉。 种子 2 — 8 粒, 圆形 而扁, 长约 4 毫米, 黑 褐色, 光亮。 花期 3 — 5 月, 果期 8 — 10 月。 云南 中部、 东 北部至 东南部 (昆 明、 昭通 栽培, 广南 1 550 米野生 )。 多为 栽培。 我 国 华北、 华东、 中南、 东南至 西南、 西北均 有残余 分布。 常见种 植于庭 园中, 少 见生于 密林或 石灰岩 山地。 木材 及茎皮 入药, 有清热 解毒、 消肿 止痛、 活 血行气 之效。 更 多作为 庭园美 丽的观 赏 花木。 少有白 花者。 lb. 短 毛紫荆 (变型 ) f. pubescens Wei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8). 灌木, 高 2 — 3 米, 幼枝、 叶柄 及叶背 面沿脉 均被短 柔毛。 产昆明 (模 式产地 )。 也产 江苏、 浙江、 安徽、 湖北、 贵州 等省。 通常 栽培。 2. 垂 丝紫荆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Cercis racemosa Oliv. in Hook. (1889) * ; Craib in Sarg. (1914) ; Bean (1916) ; Stapf in Curtis ,s (1933); 陈嵘 (1937)*; H. L. Li (1944);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 中国 植物志 (1988)'. 乔木, 高 8 — 15 米; 幼枝 微被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叶 阔卵形 或卵状 菱形, 长 6 — 12. 5 厘米, 宽 4. 5 — 9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骤尖, 基部截 形或浅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面微 被灰色 短 茸毛, 尤以主 脉上毛 较密; 叶柄长 2 — 3. 5 厘米。 总 状花序 下垂, 长 2. 5 — 10 厘米, 花 先叶开 放或与 叶同时 开放, 总花 梗短, 微被 茸毛, 花梗 丝状, 长 1 一 2. 5 厘米; 萼 杯状, 倾斜, 长 5 毫米, 宽 6 毫米, 无毛, 萼齿 不等, 最下 方一枚 突出而 急尖, 其 余钝或 急尖; 花 瓣蔷薇 红色, 旗瓣椭 圆状长 圆形, 有 深红色 斑点; 雄蕊 内藏, 花 丝基部 被毛。 荚果长 圆形, 稍弯, 长 6 — 12 厘米, 宽 1.2 — 1.7 厘米, 扁平, 翅宽 2 — 2. 5 毫米, 有 网脉。 种 子 2 — 9 粒, 阔椭 圆形, 扁平, 长 5 毫米, 宽 3.5 毫米。 花期 5 月, 果期 10 月。 产 葬良、 镇雄; 生 于海拔 1 700 — 1 900 米 林下、 路边或 村旁。 湖北 西部、 四川 东部、 贵州 西部有 分布。 树皮 纤维可 制人造 棉及代 麻用。 花多而 美丽, 也是 一种优 良观赏 花木。 3. 湖 北紫荆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图版 105: 1-6 箩筐树 (湖 北、 四川 )、 云 南紫荆 (豆 科图说 )、 马藤 (图考 )、 石鲜、 石癣 (滇 南本 草) Cercis glabra Pamp. (1910); 陈嵘 (1937); C. F. Wei. (1983); 中国 植物志 (1988) . Cercis yunnanensis Hu et Cheng (1948) ; C. chinensis auct. non Bunge: H. L. Li (1944), (excl. spec. fl. fasc. et min. fr. viridi). 乔木, 高 6 — 16 米, 胸径 30 厘米; 茎皮及 小枝灰 黑色, 具 皮孔。 叶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5. 5 — 13. 5 厘米, 宽 5. 2 — 13 厘米, 先 端锐尖 或钝, 基部心 形或近 心形, 叶面 绿色, 无 毛, 背面淡 绿色或 淡的锈 绿色, 基 部脉腋 间簇生 柔毛, 脉 5 — 7 条; 叶抦长 2 — 4. 5 厘米, 无毛。 总 状花序 较短, 总轴长 0.5 — 1 厘米, 花 8 — 24 朵; 花梗长 9 一 22 毫米, 无毛; 花 
图 版 105 湖 北紫荆 Cerds glabra Pamp. , 1. 花枝, 1. 果枝, 3. 花外形 (放大 ), 4. 花辩 (放大 ) 5. 雄 蕊 (放大 ) 6. 雌蕊 (放大 )。 (场建 昆绘) 
苏木科  413  粉 红至深 红色, 下垂, 先叶开 放或与 叶同时 开放; 花萼长 4 毫米, 宽 6 毫米, 5 裂, 裂 片先 端圆, 具 缘毛; 旗瓣长 15 毫米, 宽 1 毫米, 翼瓣长 11 毫米, 宽 5 亳米, 龙 骨瓣长 12 毫米, 宽 7 毫米, 先 端圆, 基部近 耳形; 雄^ 离生, 无毛; 子房 线形, 长约 14 毫米, 无毛。 荚果长 圆形, 扁平, 长 9 一 14 厘米, 宽 1.2 — 1.5 厘米, 两 端狭, 紫 红色, 翅宽约 2 毫米。 种子 1 一 8 粒, 近 圆形, 扁平, 长 6 — 7 毫米, 宽 5 — 6 毫米。 花期 3 — 4 月, 果 期 9 一 11 月。 产云南 中部至 西北部 (昆 明、 丽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1 900 米山 坡疏林 或密林 中、 山 谷或岩 石隙。 河南 西部、 湖北 西至西 北部、 陕西 西南至 东南、 四川东 北至东 南部、 贵州、 广西 北部、 广东 北部及 湖南、 浙江、 安 徽等省 区均有 分布。 2. 羊蹄 甲属 Bauhinia L. 乔木、 灌木 或攀援 藤本, 常具 卷须。 单叶 互生, 半 常绿或 落叶, 叶片 先端凹 缺或通 常 2 裂, 或 全裂为 2 小叶, 稀 全缘, 基出脉 3 至 多条, 中脉 常伸出 2 裂片 间成小 芒尖; 托 叶 早落。 花 两性, 极稀 单性, 组 成总状 花序、 伞 房花序 或圆锥 花序; 苞片 及小苞 片常为 线形, 小, 稀大, 宿存或 早落; 花大, 美丽, 或 较小, 色 泽变异 多样; 花 托短陀 螺状, 或 伸 长为圆 筒状, 花萼 杯状, 佛焰 苞状或 匙状, 开花时 2 — 5 齿裂; 花瓣 5, 近 等大, 通常 有瓣柄 (或称 爪); 雄蕊 10, 或 退化为 3 — 5, 有时仅 1 -- 2, 花丝 分离, 线形, 花 药背着 或 基着, 纵裂 或顶孔 开裂; 雄 蕊少于 10 枚时常 具退化 雄蕊, 花丝 较短, 花 药小, 或无花 粉或无 花药; 花盘 扁平或 肉质而 肿胀, 有 时缺; 子房 有柄, 稀 无柄, 花柱 细长或 粗短, 柱 头 各式, 盾状或 头状, 顶生或 偏斜; 胚珠 2 至 多颗。 荚果 线形, 长 圆形或 带状, 扁平, 开 裂, 稀不 开裂; 种子近 圆形或 卵形, 扁平, 有胚乳 或无, 胚根 直或近 于直。 2n = 24、 26、 28 (42, 56)。 过去 认为约 600 种, 近 期经过 整理认 为约有 250 种 (狭 义的仅 100 种) (Mabberls 1990)。 分布于 全世界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40 余种, 分 布长江 以南各 省区, 主产 华南及 西南。 云南有 30 种, 遍及 全省。 分种 检索表 (一) (系 统) 1 (18) 能 育雄蕊 10 或 5 (羊 蹄甲 B. purpurea L. 仅 3 — 4); 花 萼佛焰 甚状; 花 少数, 常组 成总状 花序; 花 托线形 或狭三 角形; 子房柄 与花托 离生。 乔木 或直立 灌木, 稀为 藤本。 (亚属 1. 羊 蹄 甲亚属 Subgen. Bauhinia) 2 (13) 能 育雄蕊 10。 3 (8) 花蕾坊 锤形, 顶端具 5 条丝状 尖齿, 被毛; 花 稍大, 长 3 厘米 以上。 4 (7) 花辯 白色, 宽 2 厘米 以下, 开花 时各辩 疏离。 叶近 革质。 5 (6) 叶裂片 先端锐 尖或稍 渐尖, 叶 柄被短 柔毛。 荚 果近腹 缝线有 一隆起 的纵棱 1. 渐尖 羊蹄甲 B. acuminata 6 (5) 叶裂 片先端 純圆, 叶 柄密被 粗毛; 荚果 无纵棱 2. 粗毛 羊蹄甲 B. hirsuta 
414  云南 植物志  7 (4) 花辯淡 黄色, 宽 3 — 4 厘米, 开花时 各瓣互 覆叠为 一钟形 花冠。 叶纸质 3- 黄花 羊蹄甲 B. tomentosa 8 (3) 花 蕾顶端 无丝状 尖齿, 花 较小, 长 7 — 12 毫米。 9 (12) 荚 果直, 较短, 长 5 — 8 厘米, 宽 7 — 13 毫米。 果瓣 革质, 开裂。 叶 纸质或 膜质, 近 圆形。 10 (11) 总 状花序 狭窄, 呈狭金 字塔形 ,长 4 一 8 厘米, 花 稀疏, 花蕾访 锤形, 无毛 4- 绿花 羊蹄甲 B. viridescens 11(10) 伞房式 总状花 序较短 ,长 1.5 — 3 厘米, 花 密集, 花蕾椭 圆形, 被柔毛 5. 鞍叶 羊蹄甲 B. bracbycarpa 12 (9) 荚果 较长, 呈镰状 弯曲, 长 15 — 30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果瓣 木质, 无毛, 不 开裂。 叶  革质, 扁 圆形或 肾形, 宽 大于长 6. 总状花 羊蹄甲 B. racemosa 13 (2) 能 育雄蕊 5 (稀 3 — 4), 花瓣 较阔, 具 短柄。 14 (17) 能 育雄蕊 5。 15 (16) 花粤 2 裂, 每裂片 顶端具 2 — 3 齿, 花瓣 紫红色 7. 红花 羊蹄甲 B. blakeana 16 (15) 花 萼一侧 深裂, 顶端 全缘, 花瓣 粉红色 或白色 8. 白花 羊蹄甲 B. variegata 17 (14) 能 育雄蕊 3 — 4, 花瓣桃 红色或 紫红色 9. 羊蹄甲 B. purpurea 18 (1) 能 育雄蕊 3。 藤本, 具 卷须。  19 (28) 萼片 合生, 萼 先端平 截或具 裂齿; 花 盘通常 肥厚, 肉质; 子房常 偏于花 盘一侧 着生, 柱头 小 ; 花托短 , 漏 斗状或 无花托 , 子房柄 与花托 内 壁离生 。 (亚属 2. 厚盘亚 JS Subgen. Lasioba ma Korth. ) 20 (23) 总 状花序 先端具 丛集的 苞片和 小苞片 而呈毛 刷状。 21 (22) 叶片先 端分裂 不超过 1/3。 果瓣 薄革质 10. 薄荚 羊蹄甲 B. delavayi 22 (21) 叶片先 端分裂 达中部 或中部 以下。 果 辦木质 11. 石山 羊蹄甲 B. comosa 23 (20) 总状花 序先端 不呈毛 刷状。 24 (25) 叶先端 全缘或 微凹, 稀 浅裂, 成长时 背面无 毛或近 无毛。 花梗 纤细, 长 8 — 12 毫米 …… 12. 龙须藤 B. championii 25 (24) 叶先端 2 裂 达叶长 1/3 或 2/3。 26 (27) 花萼 5 裂, 花維 白色, 椭圆 形或倒 卵形, 辦柄短 于辦片 13. 滇南 羊蹄甲 B. hypoglauca 27 (26) 花萼 2 裂, 花瓣绿 黄色, 辦 片倒心 形或倒 卵形, 辦 柄与瓣 片等长 14. 纤细 羊蹄甲 B. godefroyi 28 (19) 萼片 分离或 粘合; 花盘不 肥厚; 柱头 较大, 盾状或 头状; 花 托通常 狭长, 管 状稀漏 斗状; 子 房柄与 花托内 壁合生 (亚属 3. 显 托亚属 Subgen. Phanera (Lour. ) Wunderlin) 29 (44) 子房 无毛。 30 (31) 叶先端 全缘, 不 分裂, 卵形 15. 卵叶 羊蹄甲 B. ovatifolia 31 (30) 叶 先端或 多或少 分裂。 32 (35) 叶 深裂达 基部成 2 小 叶片。 33 (34) 叶 两面近 无毛, 小叶 裂片斜 卵形, 长 2 — 4. 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 端圆钝 16. 云南 羊蹄甲 B. yunnanensis 34 (33) 叶面近 无毛, 背面 及叶缘 被棕色 柔毛, 小 叶裂片 较大, 长 圆形, 不 对称, 长 6 — 10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锐尖 17. 键叶 羊蹄甲 B. carcinophylla 35 (32) 叶 浅裂或 深裂。 36 (39) 叶近 革质。 柱头 头状。 
苏木科  415  64 (63)  叶 基出脉 9 一 11 条, 叶裂片 先端纯 圆有锐 尖头, 或有时 渐尖, 边缘微 波状; 花辩乳 白色或 淡 黄色; 开花时 萼片向 下反折 18. 多花 羊蹄甲 B. chalcophyila 叶 基出脉 11 一 13 条, 叶裂 片先端 圆钝, 全缘; 花辩 淡红近 白色, 开花 时萼片 不反折 19- 海南 羊蹄甲 B. hainanensis 叶 纸质或 膜质, 稀 革质。 柱头 盘状或 盾状。 子房 具柄; 花托长 12 — 15 毫米, (花开 时长达 20 毫米 ); 果瓣薄 革质, 无毛 20a. 粉叶 羊蹄甲 B. glauca subsp. glauca 子房 柄短, 花托长 20 — 35 毫米。 叶 膜质或 纸质, 分裂至 1/6 — 1/5, 基出脉 9 一 11 条。 花托长 25 — 35 毫米, 花 辩阔倒 卵形或 匙形, 嬢柄长 5 毫米 20b. 薄叶 羊蹄甲 B. glauca subsp. tenuiflora 叶近 革质, 分裂至 1/4, 基出脉 11 一 13 条, 网 脉明显 突起; 花托长 2 厘米, 花雜近 圆形, 瓣 柄长 2—3 毫米 20c. 显脉 羊蹄甲 B. glauca subsp. pernervosa 子房或 多或少 被毛。 子房 全部密 被丝质 柔毛、 绒毛、 销毛或 粗毛。 花蕾 棒状, 长 4. 5 厘米; 花托长 3 厘米, 花大, 花瓣近 革质, 倒卵状 匙形, 长 3 厘米, 难柄 长 2 厘米 21. 棒花 羊蹄甲 B. claviflora 花蕾椭 圆形、 卵 形或倒 卵形, 长不及 2 厘米, 花托长 1.5 厘米 以下, 花 较小, 花辩非 革质, 維柄长 1 厘米 以下。 叶两 面无毛 或背面 沿脉上 被毛; 果瓣 革质。 叶 革质,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基 部通常 平截, 先端 凹陷或 浅裂至 1/6。 花 较大; 花托长 1 一 1.5 厘米, 花瓣 上部橙 黄色, 下部 红色, 瓣片长 1.5 — 2 厘米, 瓣 柄长约 1 厘米 22. 越 南红花 羊蹄甲 B. coccinea subsp. tonkinensis 叶 纸质, 近 圆形, 基部 心形, 先 端深裂 至叶长 1/3 或 1/2 以上; 花 较小, 花托长 1 厘米 以下。 叶裂 片先端 钝圆或 锐尖。 叶裂 片先端 钝圆, 两裂 片内侧 稍覆叠 23c. 叠片 羊蹄甲 B. ornata var. contigna 叶裂 片先端 锐尖, 两裂 片叉开 23d. 光叶 羊蹄甲 B. ornata var. balansae 叶 裂片先 端急尖 或有时 渐尖, 叶较大 24. 镇荚藤 B. erythropoda 叶 背面密 被茸毛 或丝质 柔毛。 果辦 木质。 叶 基出脉 9 一 11 条, 叶背密 被黄褐 色伏贴 柔毛。 花丝 基部有 长柔毛 23b. 揭毛 羊蹄甲 B. ornata var. kerrii 叶 基出脉 9 一 13。 叶背 密被红 褐色或 黄褐色 茸毛。 总状 花序略 呈金字 塔形, 叶近 革质, 较小, 长 6 — 8. 5 厘米, 老叶 背面毛 被渐疏 且提色 25. 红毛 羊蹄甲 B. pyrrhoclada 伞房花 序式的 总状花 序或伞 房花序 非金字 塔形, 叶 较大, 长 9 一 19 厘米, 老 叶背面 密被茸 毛。 叶厚 革质, 通常扁 圆形, 宽大 于长, 背面密 被红褐 色茸毛 26. 红背叶 羊蹄甲 B. rubro-villosa 叶厚 纸质, 近 圆形, 长大 于宽, 背面密 被黄褐 色茸毛 27. 火索藤 B. aurea 子房仅 于缝线 或基部 被毛。 叶 成长时 背面仍 密被赤 褐色短 柔毛, 基出脉 9 一 11 条; 花瓣 粉红色 28. 丽江 羊蹄甲 B. bohniana 叶 成长时 背面无 毛或仅 脉上或 脉腋间 疏被短 柔毛; 基出脉 7 — 9 条。 
416  云南 植物志  65 (66)  66 (65)  叶裂至 1/4 一 1/5, 裂 片先端 渐尖; 花瓣金 黄色, 花 托直, 不膨大 29b. 毛叶牛 蹄麻 B. khasiana var. tomentella 叶 浅裂至 1/6 — 1/5, 裂 片先端 圆钝; 花辯 黄白色 或淡黄 绿色; 花 托一侧 膨大呈 浅囊状 30. 囊托 羊蹄甲 B. touranensis  分种 检索表 (二 )( 人为)  1 (66) 叶先端 2 浅裂或 深裂, 稀 全缘。 ― 2 (23) 乔木或 灌木。 3 (14) 能 育雄蕊 10。 4(9) 花大, 长 3 厘米 以上, 花蕾纺 锤形, 顶端有 5 条丝状 尖齿。 5 (8) 花辦 白色, 卵 状或倒 卵状长 圆形, 宽 2 厘米 以下, 开花 时各瓣 疏离。 叶近 革质。 6 (7) 叶裂片 先端急 尖或稍 渐尖, 叶柄 稍被短 柔毛; 荚 果近腹 缝线有 1 条隆起 的纵棱 1. 渐尖 羊蹄甲 B. acuminata 7 (6) 叶裂 片先端 纯圆, 叶 柄密被 褐色开 展的小 粗毛。 荚果 无纵棱 … 2. 粗毛 羊蹄甲 B. hirsuta 8 (5) 花瓣淡 黄色, 阔倒 卵形, 宽 3 — 4 厘米, 开 花时各 瓣相互 覆叠为 一钟形 花冠。 叶纸质 …… 3- 黄花 羊蹄甲 B. tomentosa 9(4) 花较小 ,长 7 — 12 毫米, 花 蕾顶端 无丝状 尖齿。 10 (13) 荚 果直, 较短, 长 5 — 8 厘米, 宽 7 — 13 毫米, 果瓣 革质, 开裂。 11 (12) 总 状花序 狭窄, 呈金字 塔形, 长 4 一 8 厘米, 花 稀疏, 花蕾纺 锤形, 无毛 4- 绿花 羊蹄甲 B. viridescens 12 (11) 伞房式 总状花 序短, 长 1.5 — 3 厘米, 花 密集, 花蕾椭 圆形, 被柔毛 5. 鞍叶 羊蹄甲 B. brachycarpa 13 (10) 荚果 较长, 呈镰状 弯曲, 长 15 — 30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果瓣 木质, 无毛, 不开裂 6. 总状花 羊蹄甲 B. racemosa 14 (3) 能 育雄蕊 5 (稀 3 — 4)。 15 (18) 能 育雄蕊 5。 16 (17) 花萼 2 裂, 每裂片 先端具 2 — 3 齿, 花辦 紫红色 7. 红花 羊蹄甲 B. blakeana 17 (16) 花 萼一侧 深裂, 先端 全缘, 花瓣 粉红色 或白色 杂有黄 色斑块 8, 白花 羊蹄甲 B. variegata 18 (5) 能 育雄蕊 3 — 4。 19 (20) 萼佛 焰状, 一侧 开裂达 基部, 花瓣 无毛。 叶分裂 达叶长 1/3 — 1/2。 乔木或 灌木。 9. 羊蹄甲 B. purpurea 20 (19) 萼非佛 焰状, 裂片 5, 披 针形, 花瓣外 面多少 被毛。 叶分裂 至叶长 1/4。 灌木。 21 (22) 花大, 花蕾 棒状, 长 4 一 5 厘米, 花托圆 筒形, 长 3 厘米, 花瓣近 革质, 倒卵状 匙形, 长 3 厘 米, 瓣柄长 2 厘米, 白色。 21. 棒花 羊蹄甲 B. claviflora 22 (21) 花 较小, 花蕾近 卵形, 长约 5 毫米, 花托漏 斗状, 长约 5 毫米, 花 瓣薄, 阔倒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瓣 抦长约 1 厘米, 粉红色 28. 丽江 羊蹄甲 B. bobniana 23 (2) 藤本 植物具 卷须。 24 (63) 能 育雄蕊 3。 25 (34) 花小, 直径在 1 厘米 以下。 
苏 木 科  417  10. 薄荚 羊蹄甲 B. delavayi 11. 石山 羊蹄甲 B. comosa '• 12- 龙须藤 B. championii  26 (29) 花序 先端具 丛集的 苞片及 小苞片 而呈毛 刷状。 27 (28) 叶先 端分裂 至叶长 1/3 — 1/5。 果辩 薄革质 28 (27) 叶先 端分裂 达中部 或中部 以下。 果 辩木质 29 (26) 总状花 序先端 不呈毛 刷状。 30 (31) 叶先端 全缘或 微凹, 稀 浅裂, 成长 时背面 无毛或 近无毛 •' 31 (30) 叶先端 2 裂 达叶长 1/3 — 2/3。 32 (33) 花萼 5 裂, 花瓣 白色, 椭圆 形或倒 卵形, 辦柄短 于瓣片 13. 滇南 羊蹄甲 B. hypoglauca 33 (32) 花萼 2 裂, 花雜绿 黄色, 港 片倒心 形或倒 卵形, 辩 柄与瓣 片等长 14. 纤细 羊蹄甲 B. godefroyi 34 (25) 花 较大, 直径在 1 厘, 以上。 35 (44) 子房 无毛。 36 (37) 叶 较小, 卵形, 长 不超过 4 厘米, 基出脉 7 条, 不分裂 …… 15. 卵叶 羊蹄甲 B. ovatifolia 37 (36) 叶 较大, 长 5 厘米 以上, 基出脉 9 一 13 条。 38 (41) 花 托短, 钟 状或漏 斗状, 长 3 — 5 毫米。 果瓣 木质。 39 (40) 叶 裂片先 端纯或 锐尖, 边缘微 波状。 花 瓣乳白 色或淡 黄色, 开 花时萼 片反折 18. 多花 羊蹄甲 B. chalcophyila 40 (39) 叶裂 片先端 钝圆, 全缘。 花 辩淡红 色或近 白色, 开花 时萼片 不反折 19. 海南 羊蹄甲 B. hainanensis 41 (38) 花托 狭长, 线形, 长 12 — 35 毫米。 果辩薄 革质。 42 (43) 叶膜质 或纸质 ,分裂 至叶长 1/6 — 1/5, 基出脉 9 一 11 条。 花 瓣阔倒 卵形或 匙形, 辩柄长 5 毫 米 20b. 薄叶 羊蹄甲 B. glauca subsp. tenuiflora 43 (42) 叶近 革质, 分裂 至叶长 1/4, 基出脉 11 一 13 条, 网脉 突起。 花瓣 圆形, 辩柄长 2 — 3 毫米 20c. 显脉 羊蹄甲 B. glauca subsp. pernervosa 44 (35) 子房或 多或少 被毛。 45 (48) 子房仅 于缝线 或基部 被毛, 其余 无毛。 46 (47) 叶裂 至叶长 1/4 一 1/5, 裂 片先端 渐尖, 花辩金 黄色, 花 托直, 不膨大 29b. 毛叶 牛蹄麻 B. khasiana var. tomentella 47 (46) 叶浅裂 至叶长 1/6 — 1/5, 裂 片先端 钝圆。 花难 黄白色 或淡黄 绿色, 花 托一侧 膨大呈 浅囊状 30. 囊托 羊蹄甲 B. touranensis 48 (45) 子房 全部密 被丝质 柔毛、 绒毛、 娟毛或 粗毛。 49 (58) 叶 两面无 毛或背 面沿脉 被毛。 果瓣 革质。 50 (53) 叶革 质或近 革质。 51 (52) 叶长圆 形或椭 圆形, 先 端凹陷 或浅裂 至叶长 1/6, 基 部通常 平截。 花瓣 上部橙 黄色, 下部红 色 22. 越 南红花 羊蹄甲 B. coccinea subsp. tonkinensis 52 (51) 叶卵状 圆形, 长宽近 相等, 分裂达 中部; 花 瓣白色 25. 红毛 羊蹄甲 B. pyrrhoclada 53 (50) 叶 纸质, 近 圆形, 先 端深裂 至叶长 1/3 或 1/2 以上, 基部 心形, 花 较小。 54 (57) 叶裂 片先端 圆钝或 锐尖。 55 (56) 叶裂 片先端 圆钝, 两裂 片内侧 稍覆叠 23c. 叠片 羊蹄甲 B. ornata var. contigna 56 (55) 叶裂 片先端 锐尖, 两裂 片叉开 23b. 光叶 羊蹄甲 B. ornata var. balansae 57 (54) 叶片 先端急 尖或有 时渐尖 24. 镇荚藤 B. erythropoda 58 (49) 叶背面 密被黄 褐色或 红褐色 茸毛或 柔毛。 果难 木质。 
418  云南 植物志  59 (60) 叶 革质, 扁 圆形, 宽 大于长 26. 红背叶 羊蹄甲 B. rubro-viUosa 60 (59) 叶纸 质或厚 纸质, 近 圆形, 长大 于宽。 61 (62) 叶 基出脉 9 一 13 条。 花丝 无毛。 柱 头大, 盘状 27. 火索藤 B. aurea 62 (61) 叶 基出脉 9 一 11 条。 花丝 近基部 1/3 有长 柔毛, 柱 头头状 23b. 揭毛 羊蹄甲 B. ornata var. kerri 63 (24) 能 育雄蕊 10。 64 (65) 叶分 裂至叶 中部, 罅 口狭, 叶 背面多 少被松 脂质丁 字毛。 成熟荚 果无毛 5a. 鞍叶 羊蹄甲 B. brachycarpa var. brachycarpa 65 (64) 叶 分裂仅 及叶长 1/3, 罅 口阔, 叶背 面无丁 字毛。 成熟 荚果被 红褐色 小粗毛 5b. 毛鞍叶 羊蹄甲 B. brachycarpa var. densiflora 66 (1) 叶 全裂达 基部成 2 小叶。 67 (68) 叶近 无毛, 小叶 裂片斜 卵形, 长 2 — 4. 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 端钝圆 16. 云南 羊蹄甲 B. yunnanensis 68 (67) 叶面近 无毛, 背面及 叶缘被 褐椋色 柔毛, 小 叶裂片 较大, 长 圆形, 不对称 ,长 6 — 10 厘米, 宽 2.5— 5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锐尖 17. 键叶 羊蹄甲 B. carcinophylla 1. 渐尖 羊蹄甲 (广 州常 见经济 植物) 图版 106: 4-7 Bauhinia acuminata L. (1753); Lam (1784); DC. (1825); Roxb. (1932); Benth. in Miq. (1852); Miq. (1855) Kurz. (1877); Baker in Hook. f. (1878); Hemsl. (1887); Hook, in Curtiss (1902)* ; Merr. (1914), (1923); Ridl. (1927); L. Chen (1939) ;De Wit (1956) ; 海南 植物志 (1965) ; K. &. S. S. Larsen (1973), et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Walker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Ohashi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88) . 小 乔木或 灌木, 高约 3 米; 幼枝被 灰色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托叶 线形, 长约 1 厘米, 早落; 叶近 革质, 圆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9 一 14 厘米, 宽 8 — 13 厘米, 先端 2 裂至 1/3 或 2/5, 裂片三 角形, 先端 锐尖, 或稍 渐尖, 基部心 形或近 平截, 叶面 无毛, 背面被 灰褐色 短 柔毛, 尤 以脉上 为多, 基出脉 9 一 11 条, 与网脉 在叶背 面明显 突起; 叶柄长 3. 5 — 4 厘 米, 被短 柔毛。 总状 花序伞 房状, 腋生或 顶生, 有花 3 — 15 朵, 总花 梗短, 与花 序轴均 稍被短 柔毛; 苞片与 小苞片 线形, 渐尖, 具 条纹, 被 柔毛; 花蕾纺 锤形, 长 2. 5 厘米, 稍 被毛或 无毛; 花梗 粗壮, 长 5 — 15 (-20) 毫米; 花托长 2 — 6 毫米, 被 絨毛或 无毛; 花 萼佛焰 苞状, 先端 渐尖, 开花 时在一 侧匙状 开裂, 先端 具短的 5 齿, 长 3 毫米; 花瓣白 色, 近 等长,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约 2 厘米, 先 端钝; 能 育雄蕊 10, 花丝 长短 不一, 长 15 — 25 毫米, 花丝 下部被 絨毛, 花药长 圆形, 长 3 — 5 毫米, 黄色; 子房 具柄, 近 无毛, 花柱近 无毛, 长 15 — 20 毫米, 柱头 盾状。 荚果线 状倒披 针形, 长 6 — 11 厘米, 宽 1. 5 厘米, 扁平, 直或 稍弯, 具喙, 近腹缝 线处有 1 条凸起 的棱; 种子 5 — 11 粒, 长 圆形, 长 7 毫米, 扁平。 花期 4 一 6 月 或延至 全年, 果期 6 — 8 月。 产 红河、 金平、 个旧 蔓耗、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280 — 800 米山坡 阳处, 或有 栽培。 广东、 广西 也有。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至马来 半岛、 印 度尼西 亚、 菲 律宾、 北达 日本冲 绳岛有 分布。 根 药用。 
图 版 106 1—3. 总状花 羊蹄甲 Bauhinia racemosa Lam. , 1. 花枝, 2. 花 外形, 3. 果; 4 一 7. 渐尖 羊蹄甲 B. acuminata Linn. , 4. 果枝, 5. 花辨, 6. 叶 背面, 7. 雌 雄蕊。 (杨建 昆绘) 
420  云南 植物志  2. 粗毛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Bauhinia hirsuta Weinm. (1826); Korth. (1841); De Wit (1956)* ; K. &. S. S. Larsen (1973), et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acuminata Linn. var. hirsuta (Weinm. ) Craib (1928); B. parvula Gagn. (1952). 直立 灌木, 高 3 米: 幼 枝被褐 色短柔 毛及小 粗毛。 托 叶线状 钻形, 长约 1 毫米, 早 落; 叶片近 革质,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通 常宽大 于长, 直径 6 — 11 (-16) 厘米, 先端 2 裂 至 1/4, 罅 口阔, 裂片三 角形, 先端 钝圆, 基部浅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面被 广展的 柔毛, 尤其 在脉上 被毛, 基出脉 7 — 9 条; 叶柄长 2 — 5 厘米, 具沟 和棱, 被褐色 开展的 粗毛。 总 状花 序短, 腋生稀 顶生, 全部被 褐色小 粗毛, 花少, 2 — 5 朵; 苞片及 小苟片 钻形, 长 3 — 6 毫米, 被毛; 花 蕾狭坊 缍形, 被短 柔毛, 长 4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花梗长 5 — 15 毫米; 花托陀 螺状, 长约 5 毫米, 被小 粗毛; 花 萼佛焰 苞状, 开花时 于一侧 开裂成 匙状, 先端 具 5 齿, 齿长 2 — 3 毫米; 花瓣 白色, 卵状长 圆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先 端钝, 具短的 瓣柄; 能 育雄蕊 10, 近 相等, 花丝长 7 — 20 毫米, 基部有 茸毛, 花药长 2 — 5 毫米; 子房 具柄, 仅边缘 和基部 具毛, 花柱长 10 毫米, 无毛, 柱 头小, 盾状。 荚果带 形, 极 弯曲, 长 6 — 9 厘米, 宽 1.5 厘米, 具喙; 种子 3 — 10 粒, 长 圆形, 长约 8 毫米, 扁平。 产 蒙自、 金平、 河口 等地; 生 于海拔 160 — 700 米河 边或疏 林中。 越南、 老 *a、 柬埔 寨、 泰国 至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均有 分布。 3. 黄花 羊蹄甲 (广 州植 物志) Bauhinia tomentosa L. (1753); Baker in Hook. f. (1878); 广州 植物志 (1956); De Wit (1956); K. &. S. S. Larsen (1973) , et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pubescens DC. (1827). 灌木, 高 3 — 4 米; 幼枝 被锈色 柔毛。 叶 纸质, 近 圆形, 直径 4 一 8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全长 1/3 — 1/2, 裂片先 端圆, 基 部圆或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面被 褐色短 柔毛, 基出脉 7 — 9 条; 叶柄 纤细, 长约 1 一 3 厘米, 被短 柔毛; 托叶 线形, 长约 1 厘米。 总 状花序 侧生, 少花 (1 一 3 朵); 总 花梗长 1.2 — 3 厘米, 苞片及 小苞片 钻形, 长 4 一 7 毫米; 花梗长 1 厘 米; 花蕾纺 缍形, 密被微 柔毛; 萼佛焰 苞状, 长约 2t 厘米, 一侧 开裂, 先端 有数枚 小齿, 齿长 0.5 — 1 毫米; 花瓣淡 黄色, 阔倒 卵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3 — 4 厘米, 上面一 片基部 中央 有深黄 或紫色 斑块, 先 端圆, 无毛, 开花 时各瓣 互叠为 一钟形 花冠; 能 育雄蕊 10, 花 丝不 等长, 长 1 一 2 厘米, 基部被 柔毛, 花药长 2 — 3 毫米; 子房 具柄, 密被 绒毛, 花柱 长, 无毛, 柱头 盾状。 荚果 带形, 长 7- -15 厘米, 宽 1—1.5 厘米, 扁平, 果瓣 革质, 初 时 被毛, 成 熟后渐 无毛。 种子近 圆形, 极 扁平, 直径 6 — 8 毫米, 褐色。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 东也有 栽培。 产印度 至热带 东南亚 地区。 本 种为美 丽的庭 园观赏 植物, 在印 度全年 开花。 根 皮及花 药用, 治 痢疾。 种 子可榨 油。 木 材纹理 致密, 可作 农具及 枪托。 
苏 木 科  421  4. 绿花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Bauhinia viridescens Desv. (1826) ; Gagn. in Lecomte (1913) ; De Wit (1956); K. &. S. S. Larsen (1973), et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timorana Decne. (1834) ; B. polycarpa Wall, ex Benth. (1852); Baker in Hook. f. (1878) ; Craib (1928) ; B. baviensis Drake (1891) ; B. viridescens var. baviensis (Drake) De Wit (1956). 直立 灌木; 幼 枝被微 柔毛, 枝条 纤细, 老枝 无毛。 叶 纸质, 近 圆形, 长 5 — 8 (— 9) 厘米, 宽 6 — 8 (-10) 厘米, 先端 2 裂至 叶片长 1/3 — 1/2, 罅 口阔, 裂 片先端 圆纯, 基 部 平截, 有时浅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面初 时疏被 灰色短 柔毛, 后仅 脉上略 被毛, 基出脉 7 — 9 条; 叶柄 纤细, 长 2 — 3. 5 厘米; 托 叶狭三 角形, 先端 渐尖, 长约 2 毫米。 总 状花序 狭窄, 疏花, 通 常与叶 对生, 长 4 一 8 厘米; 苞片长 2 — 3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花梗长 约 2 毫米, 近 基部有 极小的 小苞片 2 枚; 花蕾纺 锤形, 长 6 — 10 毫米; 花托 极短, 陀螺 形, 长约 1.5 毫米; 花 萼佛焰 苞状, 无毛; 花 瓣白带 绿色, 倒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7 — 12 毫 米; 雄蕊 10, 外轮 5 枚长约 6 毫米, 内轮 5 枚 较短,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子房具 短柄, 略 被短 柔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盾状。 荚果 线形, 长 5 — 7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扁平, 先端 常具短 而弯的 嫁; 果瓣 革质, 初时外 面被短 柔毛, 渐变 无毛, 开裂; 种子 6 — 10 粒, 椭 圆形, 扁平, 长约 3 毫米。 花果期 4 一 11 月。 产西双 版纳。 中南半 岛和帝 汶岛有 分布, 呈星散 状态, 一变种 分布于 海南。 5. 鞍叶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夜 关门, 马 鞍叶, 夜 合欢, 夜 合叶, 马鞍叶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Bauhinia brachycarpa Wall. (1831 ― 32), nom. nud. ex Benth. (1852) ; Baker in Hook. f. (1878);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Bauhinia faberi Oliv. in Hook. (1888)* ; Craib in Sarg. (1914); Farrer (1916); Rehd. (1926) ; Hao (1938) ; L. Chen (1939) ; Fang (1946) ' ; 豆 科图说 (1955) * ; Lauener (1970); 图鉴 (1972)': 秦岭 植物志 (1981)'; P. C. Li et Ni, 西藏 植物志 (1985)*; B. hryoni flora Franch. ( 1896 ); B. enimatica Prain ( 1897); B. bonatiana Pamp. (1910) ; Hand. -Mazz. ( 1 933) ; B. aitifissa Levi. (1914), p. p. quoad specim. Esquirol 3056 (1916). 5a. 鞍叶 羊蹄甲 (原 变种) var. brachycarpa 直立 或攀援 灌木, 高 1 一 3 米; 小 t 々纤 细, 有棱, 或多或 少被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叶 圆 肾形, 宽大 于长, 大 小变异 极大, 通常长 2 — 6 厘米, 宽 3 — 8. 5 厘米, 先端 2 裂至叶 长 1/3 — 1/2, 裂 片先端 圆钝, 罅 口狭, 基部微 心形或 圆形, 叶面 无毛, 背 面密被 棕色短 柔 毛及散 生棕色 腺点, 基出脉 7 — 9 (-11) 条; 叶柄长 0.6 — 1.5 厘米, 被微 柔毛。 伞房 状 总状花 序短, 顶生 或与叶 对生, 长 1.5 — 3 厘米, 花 密集, 有花 10 余朵, 总花 梗短, 与 花梗 同被短 柔毛; 苞片 线形, 早落; 花蕾椭 圆形, 多少被 柔毛; 花 托短, 陀 螺状, 长约 2 毫米; 花 萼佛焰 苞状, 2 裂, 每裂 片具短 2 齿; 花瓣 白色, 倒披 针形, 连 瓣柄长 7 — 8 毫 
422  云南 植物志  米; 能 育雄蕊 10, 5 长 5 短, 花丝长 5 — 6 毫米, 无毛; 子房具 短柄, 密生 茸毛, 柱头盾 状。 荚果 条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先端有 短橡, 果瓣 革质, 开裂, 初时 密生短 柔毛, 渐变 无毛。 种子 2 — 4 粒, 卵形, 扁平,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3 — 5 月, 果 期 6 — 11 月。 全省 大部分 地区有 分布; 生 于海拔 (500 —) 1 500-2 200 米 山坡灌 丛中, 路边, 尤 以 石灰岩 山地灌 丛中最 常见。 形 态变异 极大, 尤 其叶大 小变异 极大。 四川、 甘肃、 湖北、 贵州、 广西 等省区 也有。 分布于 泰国、 缅甸 东北部 (阿瓦 )、 印度 北部。 茎皮 含纤维 35% — 40%; 根 入药, 治 神经官 能症。 叶、 嫩 枝治百 日咳、 筋骨 疼痛。 5b. 毛鞍叶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密花 羊蹄甲 var. densiflora (Franch. ) K. &. S. S. Larsen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densi flora Franch. (1890) ; Gagn. in Lecomte (1913) : Craib in Sarg. (1914); Levi. (1914);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7); Rehd. (1932) ; Hand. -Mazz. (1933);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木质 藤本, 小枝 密被短 柔毛。 叶硬 纸质, 近 圆形, 长 5 — 7 厘米, 宽 6. 5 — 9 厘米, 先 端分裂 达叶长 1/3, 裂片先 端圆, 基部 心形, 叶面疏 被短柔 毛或近 无毛, 背 面被短 柔毛, 脉上毛 被密, 基出脉 11 条; 叶 柄密被 粗毛。 荚果长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7 — 8 毫米, 先端具 短尖, 果瓣外 面被红 褐色小 粗毛。 花期 9 月, 果期 12 月。 产 大理、 洱源、 丽江、 宁范。 四川 (木 里、 康定) 也有。 5C. 刀 果鞍叶 羊蹄甲 (变种 ) var. cavaleriei (Levi. ) T. Chen in 中国 植物志 (1988). ' Bauhinia cavaleriei Levi. (1912) ; B. faberi Oliv. magaphylla Tang et Wang , 3l 科图说 (1955). 小 乔木, 叶硬 纸质, 卵 圆形, 通 常长大 于宽,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先端 2 裂 达叶长 1/4 一 1/3, 裂 片先端 急尖, 钝头, 基部 截形或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面 及脉上 被毛, 基出脉 11 一 13 (— 15) 条。 伞房 式总状 花序长 2 — 6 厘米, 花 密集, 多达 40 余朵。 荚果 密生果 序上, 大 刀状, 初时密 被锈色 茸毛, 成 熟毛被 渐疏, 长 6 — 8 厘米, 宽 10 — 12 毫米, 先端斜 截平, 具 短橡。 花期 4 一 7 月, 果期 7 — 9 月。 产 邓川、 丽江、 蒙自、 西畴、 富宁; 生 于海拔 450 — 1 650 米 山地疏 林或灌 丛中。 贵 州、 广西有 分布。 5d. 小鞍叶 羊蹄甲 (变种 ) 小 马鞍叶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var. microphylla (Oliv. ex Craib) K. &. S. S. Larsen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faberi Oliv. var. microphylla Oliv. ex Craib in Sarg. (1914) ; L. Chen (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C. Li et Ni, 西藏 植物志 (1985). 叶远 较原变 种小, 长 (5 —) 10 — 23 毫米, 先 端深裂 达中部 以下, 基出脉 7 — 9 条。 花 
苏木科  423  较小, 花瓣长 5 毫米。 荚 果倒披 针形, 长 3 — 4 厘米, 宽 0. 9 — 1.3 厘米, 先端具 长喙, 果 辦黑 褐色, 近 无毛, 有 光泽。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 10 月。 产 昆明、 峨山、 易门、 姚安、 大姚、 大理、 漾澳、 丽江、 中甸、 德钦、 贡山、 开远、 文山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1 850 — 3 850 米 石灰岩 山坡灌 丛中。 四川 西部、 陕西 南部、 甘肃、 西藏东 南部及 湖北西 部也有 分布。 本变种 以其叶 极小, 花也小 为突出 特征。 但 据野外 观察, 变异 极大, 有时同 株上也 有大 小两种 叶型; 在云 南广泛 分布于 石灰岩 山地灌 丛中者 植株极 矮小, 叶也 更小, 可见 叶大 小与生 境密切 相关, 恐 为一生 态型。 6. 总状花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图版 106: 1-3 Bauhinia racemosa Lam.- (1783) ; Baker in Hook. f. (1878) ; Hemsl. (1887) ; Dunn et Tutch. (1912); Craib (1928); L. Chen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De Wit (1956); K. &. S. S. Larsen (1973), et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parviflora Vahl (1794). 落叶 乔木, 高 15 米; 树皮 粗糙, 近 黑色, 小 枝纤细 下垂, 幼时被 柔毛。 叶 革质, 扁 圆形或 肾形, 宽大 于长, 长 2. 5- -5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先 端分裂 至叶长 1/3 — 1/4, 裂 片卵 形或半 圆形, 先 端钝, 基部微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面苍 白色, 无毛或 多少被 灰色短 柔毛, 基出脉 7 — 9 条; 叶柄长 1 一 3 厘米, 被短柔 毛或近 无毛。 总 状花序 顶生或 侧生, 长 15 厘米, 花 稀疏, 总花 梗短, 被灰色 柔毛; 苞片 很小, 小苞片 生花梗 基部; 花梗长 3 — 8 毫米; 花 蕾斜倒 卵形, 先 端具凸 尖头, 被短 柔毛; 花托陀 螺形, 长约 1.5 毫米, 疏被短 柔毛; 花 萼佛焰 苞状, 开 花时一 侧匙状 开裂; 花小, 淡黄 白色, 花 瓣倒披 针形, 与萼等 长; 能 育雄蕊 10, 外面 5 枚长约 7 毫米, 内面的 较短, 花丝 基部被 绒毛; 花 药长, 3 毫 米; 子房 具抦, 无毛, 无 花柱, 柱 头大, 被毛。 荚果 镰形, 长 15 — 30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果辦 木质, 无毛, 不 开裂。 种子 12 — 20 粒, 直径约 1 厘米。 花期 5 — 6 月, 果 期 7 — 11 月。 产 元江; 生 于海拔 360 — 750 米稀树 灌丛或 河边。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泰国、 柬埔寨 至越南 南部、 马 来西亚 等地。 木 材棕色 坚硬, 也 为良好 薪材。 树 皮含纤 维可编 绳索。 7. 红花 羊蹄甲 (岭南 学报, 广州常 见经济 植物) 红 花紫荆 (广州 俗名) Bauhinia blakeana Dunn (1908); 陈嵘 (1937)*; L. Chen (1939); 广州 植物志 (1956)*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广. Perlebia blakeana (Dunn) A. Schmitz. (1973). 乔木, 高 8 米; 分 枝多, 小枝 被毛。 叶 革质, 阔心 形或近 圆形, 宽稍大 于长, 长 8. 5- 13 厘米, 宽 9 一 14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叶长 1/3 — 1/4, 裂 片先端 钝圆, 基部 心形或 有时平 截, 叶面 无毛, 背面 疏被短 柔毛, 基出脉 11 一 13 条; 叶柄 粗壮, 长 3 — 3. 5 厘米, 密被 褐色短 柔毛。 总 状花序 顶生或 腋生, 有时 分枝而 成圆锥 花序, 被短 柔毛, 苟片及 小苞片 三 角形, 长约 3 毫米; 花蕾纺 锤形; 花 萼佛焰 苞状, 长约 2. 5 厘米, 2 裂, 每裂片 先端具 
424  云南 植物志  2 — 3 齿, 有 淡红色 和绿色 条纹; 花大, 美丽而 芳香, 花瓣紫 红色, 倒披 针形, 具短 瓣柄, 长 5 — 8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能 育雄蕊 5, 3 枚 较长, 退 化雄蕊 2 — 5 枚, 丝状; 子房 具 长柄, 被 黄色短 柔毛。 常不见 结果。 花期 全年, 3 — 4 月 盛花。 西 双版纳 栽培。 广 州常见 栽培。 本种 花大, 紫 红色, 盛花 时满树 红缨, 为 极美丽 的观赏 树木。 世界各 热带地 区均广 泛栽培 为行道 树或庭 园树, 花 可食。 8. 白花 羊蹄甲 洋紫荆 (广州 ), 红 紫荆, 弯叶树 Bauhinia variegata L. (1753); Brean (1798)* ; DC. (1825); Roxb. (1832); Hook, et Arn. (1836); Walp. (1842); Miq. (1855); Baker in Hook. f. (1878); Hook. f. in Curtis 's (1885)*; Hemsl. (1887); Gagn. in Lecomte (1913); Walker (1928); Merr (1937); 陈嵘 (1937)*; L. Chen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De Wit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65); 图鉴 (1972)*; p. p.; H. H. Pham (1970); K. &. S. S. Larsen ( 1973), et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Ohashi ( 1975), et in Hara et al. (1979);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H. Koba et al. (1994). Phanera variegata (L. ) Benth. (1825) ; Bauhinia variegata L. var. chinensis DC. (1825); B. chinensis Vogel (1843); Perlebia variegata (L. ) A. Schmitz. (1973). 8a. 白花 羊蹄甲 (原 变种) var. variegata 落叶 乔木, 高 5 — 8 米; 树皮暗 褐色, 近 无毛, 幼枝被 灰色短 柔毛。 叶近 革质, 广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7- - 9 厘米, 宽 9 一 11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叶长 1/3, 裂 片先端 钝圆, 基部 浅 心形至 截形, 叶面 无毛, 背 面稍被 灰色短 柔毛, 基出脉 9 一 13 条; 叶柄长 2. 5 — 3. 5 厘 米, 被 毛或近 无毛。 花序总 状或伞 房状, 顶生或 侧生, 花少, 总 花梗短 而粗, 花托长 12 毫米, 花蕾纺 锤形; 苞片及 小苞片 卵形, 早落; 花 萼佛焰 苞状, 被短 柔毛, 一侧 深裂, 长 2 — 3 厘米, 先端 全缘, 被短 柔毛; 花大, 花 瓣淡红 色或紫 红色, 倒卵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有黄 绿色或 暗紫色 斑纹, 长 4 一 5 厘米, 具 辩柄; 能 育雄蕊 5, 花丝 纤细, 长约 4 厘米, 无 毛, 退 化雄蕊 1 一 5 枚, 丝状, 较短; 子房 有柄, 被短 柔毛, 花 柱长, 柱 头小。 荚果 带状, 长 15 — 20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扁平, 无毛, 黑 褐色, 先端 有喙。 种子 10 — 15 粒, 近 圆形, 扁平, 褐色, 直径约 1 厘米。 花期 3 — 5 月, 果期 5 — 8 月。 云南 南部、 东 南及西 南部有 分布; 生 于海拔 150 — 1 500 米 疏林或 林缘。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等 省区有 分布。 印度、 孟加 拉国、 锡金、 不丹及 中南半 岛至印 度尼西 亚均有 分布。 花美丽 芳香, 为 优良观 赏植物 及蜜源 植物; 木材 坚硬似 乌木, 可作 农具; 根 皮煎汁 治消化 不良; 树皮含 单宁及 纤维。 花、 嫩 叶及花 芽可作 蔬食。 8b. 老白花 (云南 俗名) 图版 107: 3-7 大白花 (云南 ), 埋修 (傣语 ) var. Candida (Roxb. ) Voigt (1845);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Candida Roxb. (1824) ; B. variegata L. var. Candida (Roxb.) Corner 
图 版 107 1—2. 诱荚藤 Bauhinia erythropoda Hayata, 1. 花枝, 2. 果; 3—7. 老白花 B. variegata L. Candida (Roxb. ) Voigt (1845). 3. 花枝, 4. 雄蕊, 5. 雌蕊, 6. 果序' 7. 种子' (肖 溶 
426  云南 植物志  (1940); B. variegata L. var. albo flora De Wit (1956). 与 原变种 区别在 于花瓣 白色, 近 轴的一 片或有 时全部 花瓣均 杂以淡 黄色的 斑块, 无 退化雄 '蕊。 叶背通 常被短 柔毛。 云南东 南部、 南部 及西南 部常见 分布。 野生或 栽培。 我 国南方 各省区 也有。 常 栽培供 观赏。 在 滇南花 通常作 蔬食。 9. 羊蹄甲 (广州 ) 玲甲花 (植物 名实图 考), 紫 羊蹄甲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Bauhinia purpurea L. (1753); DC. (1825); Roxb. (1832); Wight, et Arn. (1834); Baker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omte (1913); Ridl. (1922); Craib (1928); L. Chen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Blatter , Millard et Stearn (1955)*; De Wit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65); H. H. Pham (1970); "图 鉴" (1972)*; K. & S. S. Larsen (1973), et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H. Koba et al. (1994). Phanera purpurea (L. ) Benth. (1852) ; Perlebia purpurea (L. ) A. Schmitz. (1973). 常绿 乔木, 高 7 — 10 米; 树皮 光滑, 灰 色至暗 褐色, 枝 初时稍 被毛, 后变 无毛。 叶 硬 纸质, 阔椭圆 形至近 圆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9 一 14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叶长 1/3 — 1/2, 裂 片阔椭 圆形或 圆形, 先端 钝圆或 急尖, 基部 圆形或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面 稍被微 柔毛, 基出脉 9 一 11 条; 叶柄长 3 — 4 厘米。 总 状花序 顶生或 侧生, 长 6 — 12 厘米, 花少, 有时 有 2 — 4 个花 序生枝 顶复组 成圆锥 花序, 被褐色 絹毛; 花蕾纺 锤形, 具 4 一 5 棱, 花梗长 7 — 12 毫米; 花 托倒圆 锥状, 长 7 — 13 毫米, 被黄色 娟毛; 花 萼佛焰 苞状, 侧面开 裂至基 部而成 2 反卷 裂片, 裂片长 2 — 2. 5 厘米, 前片 先端具 2 小齿, 后片 先端有 3 小齿; 花瓣 红色或 紫色, 倒披 针形, 长 4 一 5 厘米, 有 脉纹, 具 瓣柄, 外面 疏被长 柔毛; 能 育雄蕊 3 — 4, 花丝 与花瓣 等长, 退 化雄蕊 5 — 6, 丝状, 长 6 — 10 毫米; 子房 有柄, 被 黄褐色 絹毛; 花 柱长, 柱 头大, 盾形。 荚果 带形, 长 13 — 3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扁平, 稍呈 镰状弯 曲, 褐色, 果瓣 革质。 种子 12 — 15 粒, 近 圆形, 扁平, 直径 12 — 15 毫米, 深 褐色, 光 滑。 花期 9 一 11 月 , 果期 至翌年 2 — 3 月 。 西双 版纳、 德 宏常见 栽培。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等省区 也常见 栽培。 印度、 斯 里 兰卡、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至中南 半岛、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至菲律 宾也有 分布。 本 种生长 迅速, 花美丽 悦目, 为南方 常见庭 园观赏 树木, 常作行 道树。 木材 可做细 工家农 具等。 叶可作 饲料; 树皮、 花及根 药用, 治 资伤及 浓疮洗 漆剂, 但 根皮有 剧毒, 忌 内服。 10. 薄荚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08: 3-5 德氏 羊蹄甲 (豆 科图说 ), 宾川 羊蹄甲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Bauhinia delavayi Franch. (1890) •; Hand. -Mazz. (1933); L. Chen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3). Lasiobema delavayi (Franch. ) A. Schmitz. (1977) ; Bauhinia longistipes T. Chen 
图 版 108 1—2. 云南 羊蹄甲 Bauhinia yunnanensis Franch. , 1. 花枝, 2. 果, 3—5. 薄英 羊蹄甲 B. delavayi Franch. , 3. 花枝, 4. 花 外形, 5. 果。 (吴锡 麟绘) 
428  云南 植物志  in Guihaia 8: 43 (1988); et 中国 植物志 (1988)*, syn. nov. 木质 藤本; 茎 纤细, 多 分枝, 被 絹状短 柔毛, 具成对 卷须。 叶 革质, 叶片近 圆形或 卵圆形 ,长 6 — 8 厘米, 宽 4. 5-6. 5 厘米, 有 时宽大 于长, 先 端深裂 至叶长 1/3 — 2/5, 罅 口阔, 裂片 卵形, 急尖或 渐尖, 钝头, 叶面 无毛, 背面 初时被 柔毛, 后仅脉 上被毛 , 基 出脉 7 — 9 条; 叶柄长 2. 5-4. 5 厘米, 被短 柔毛。 总 状花序 腋生、 单 1 或 2 — 3 个 在枝顶 复合 为圆锥 花序, 密被红 褐色短 柔毛, 多花, 花序长 6 — 20 厘米, 先端常 因苞片 及小藍 片丛集 而呈毛 刷状, 花梗长 3 — 4 毫米, 被 灰色短 柔毛; 苞片长 5 毫米, 小苞片 2 枚, 长 2 毫米; 花 托长约 3 毫米; 花萼 5 齿裂, 裂片三 角形, 长 2 — 3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瓣 5, 白色, 阔椭 圆形, 究状, 长 5 毫米, 向上宽 3 毫米, 外面被 絹毛, 具短的 瓣柄; 能育雄 蕊 2 — 3, 花丝长 5 毫米, 花 药小, 退 化雄蕊 2 — 3, 很短, 长 0. 5-1 毫米; 花盘 肉质, 稍 凸起, 分裂; 子房具 短柄, 无毛, 偏生 于花盘 一侧, 花 柱短, 内弯, 柱 头小。 荚 果长圆 形, 稍弯,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扁平, 果瓣薄 革质, 无毛。 花期 7 — 9 月, 果 期 10 — 11 月。 产 丽江、 维西、 剑川、 邓川、 宾川、 大理、 永胜、 鹤庆、 碧江、 禄劝、 凤庆、 临沧 等地; 生 于海拔 1 320 — 2 100 米山坡 灌丛或 林缘。 四川、 (木 里、 盐源) 也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鹤庆大 坪子, 黑 泥塘。 据 观察永 胜标本 (吴 征镒等 4055), 与原 模式及 Bauhinia delavayi Franch. 之 间为过 渡 状态, 故将 B. longistipes T. Chen (1988) 归并入 本种。 11. 石山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冠毛 羊蹄甲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Bauhinia comosa Craib (1913); Merr. (1937); L. Chen (1939);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Bauhinia saxatilia Craib (1913); B. henryi auct. non Craib : Harms in Fedde (1921); 5. mairei Harms (1921); L. Chen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 Lasiobema comosa (Craib) A. Schmitz. (1973). 藤本; 小枝被 褐色短 柔毛, 卷须 成对或 单生。 叶硬 纸质, 阔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3. 5 — 6 厘米, 宽 2. 8 — 6. 5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叶长 1/2 以下, 裂片阔 卵形, 先 端锐尖 至钝, 基 部宽 心形, 有时近 截形, 叶面 无毛, 背面 初时被 贴生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基出脉 7 — 9 条, 中脉延 伸至裂 口为长 5 毫米之 芒尖, 脉 明显, 网 脉在叶 面有时 突出, 背 面明显 突起; 叶 柄长 1.7 — 2. 5 厘米, 被 柔毛。 总 状花序 狭长, 多花, 长 10 — 15 厘米或 更长, 先 端因具 密集 的苞片 而呈毛 刷状,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被毛; 苞片长 6 毫米, 早落, 小苞片 丝状, 长 3 — 4 毫米; 花托长 2 — 3 毫米; 萼裂片 5, 长 5 毫米, 宽 2 毫米, 上面 2 片常粘 合为阔 披 针形, 外面 被毛, 开花时 反折; 花瓣黄 色或黄 白色, 狭长 圆形, 或倒 卵形, 长 6. 5 毫 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 急尖, 圆 或钝, 外面 被纵列 丝质长 柔毛, 具短瓣 柄或近 无柄; 花盘 肥厚, 肉质; 能 育雄蕊 3, 花丝长 6 毫米, 无毛, 花药长 2 毫米, 退 化雄蕊 2, 小; 子房 有柄, 无毛, 生 于花盘 一侧, 花柱长 3 — 4 毫米。 荚果长 圆形, 长 6 — 7. 5 厘米, 宽 2 厘米, 扁平, 果瓣 木质, 褐色, 无毛。 种子 5 — 6 粒, 椭 圆形, 扁平, 黑色, 长约 1 厘 米, 宽 7 — 8 毫米。 花期 8 — 10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苏 木 科  429  产 永胜、 元谋、 元江、 开远、 蒙自、 建水; 生 于海拔 ( 7 00 —) 1 400—2 100 米石灰 岩山坡 灌丛草 地或疏 林中。 四川 西南部 (金 阳、 布拖) 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建水。 12. 龙须藤 (广东 ) 图版 109: 1—4 田 螺虎树 (江 西、 植 物名实 图考) 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 ) Benth. (1861); L. Chen ( 1939); 豆 科图说 ( 1955)'; 海南 植物志 (1965); 图鉴 (1972);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Phanera championii Bebth. (1852) ; B. hunanensis Hand. -Mazz. (1933) ; B. yintakensis Merr. et Mete. (1937) ; L. Chen (1939) ; B. championii (Benth. ) Benth. var. acuti folia L. Chen (1939) ; B. championii var. yintakensis (Merr. et Mete. ) T. Chen, 中国 植物志 (1988)* ; B. bonii Gagn. in Lecomte (1912), (1913); B. gnomon Gagn. in Lecomte (1913); B. lecomtei Gagn. (1912), (1913); H. H. Pham (1970) -, Lasiobema championii (Benth. )de Wit (1956) ,Ohashi et al. (1988) ; B. esquiroLii Gagn. in Lecomte (1913); 中国 植物志 (1988). 藤本; 有 卷须, 分枝 细长, 有棱, 被红掠 色毛, 后变 无毛。 叶片 纸质, 卵形, 长 4 一 5 (-10) 厘米, 宽 2. 5 — 4 (一 9) 厘米, 先端 渐尖, 全缘或 微凹, 稀 2 浅裂, 基部 截形, 微凹或 心形, 叶面 无毛, 光亮, 白 色或银 白色, 背 面被短 柔毛, 渐变 无毛, 干时粉 白色, 基出脉 7 条, 侧脉或 多或少 明显, 网 脉密; 叶柄 纤细, 长 10 — 25 毫米, 稍 被毛。 总状花 序 狭长, 长 5 — 7 (-20) 厘米, 宽 2 厘米, 被 灰色短 柔毛, 腋生或 有时数 个聚生 枝顶成 圆锥 花序; 苞片 锥形, 长 1 毫米, 小苞片 微小, 锐尖, 早落; 花梗长 8 — 12 毫米, 被灰 褐色短 柔毛; 花蕾椭 圆形, 长 2. 5 — 3. 5 毫米, 具凸 尖头; 花托倒 锥状, 长约 2 毫米; 萼 片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外面 被毛; 花瓣 白色, 匙形, 长约 4 毫米, 具 瓣柄, 外面中 部疏被 丝毛; 能 育雄蕊 3; 花 丝长约 6 毫米, 无毛, 花药长 圆形, 长 3 毫米, 退 化雄蕊 2; 子房 有柄, 沿 两缝线 被毛, 花柱长 2 — 3 毫米, 无毛, 柱 头小。 荚果倒 卵状长 圆形或 带状, 长 7. 5 — 9 (—12)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扁平, 无毛, 黑色, 具喙, 果瓣 革质。 种子 3 — 5 粒, 近 圆形, 扁平, 长 10 — 12 毫米, 宽 7 — 10 毫米, 褐色, 光滑。 花期 6 — 10 月, 果 期 7 — 12 月。 产 巧家、 洱源、 元江、 新平、 西畴、 元阳、 个旧 蔓耗; 生 于海拔 240 — 670 (— 1 200) 米 石灰岩 灌丛或 溪边。 贵州、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湾、 湖南、 湖北、 江西、 浙 江等省 区有 分布。 印度、 越南、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也有 分布。 13. 滇南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Bauhinia hypoglauca Tang et Wang ex T. Chen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88)*. 木质 藤本; 茎和 分枝密 布小而 凸起的 皮孔; 嫩枝被 '毛, 卷须 扁平。 叶片 纸质, 阔卵 形或 卵形, 长 4. 5 — 7 厘米, 宽 3. 5 — 6 (— 7) 厘米, 先端 2 裂达 叶长的 1/3 — 1/2 , 罅口 阔, 裂 片通常 渐尖, 基 部近截 形或浅 心形, 叶面 无毛, 嫩叶背 面被亮 褐色短 柔毛, 成长 时背 面被灰 白色伏 贴的短 柔毛, 呈苍 白色, 基出脉 7 — 9 条, 与网 脉在两 面均略 凸起; 叶 柄 纤细, 长 1.5 — 4. 5 厘米, 无毛。 总状 花序腋 生或数 个生枝 顶组成 复总状 花序, 长 7 — 15 厘米, 多花, 密被 褐色短 柔毛; 总花 梗短, 长不及 1 厘米, 花密 集于总 轴上, 花蕾椭 
图 版 109 1—4. 龙须藤 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 ) Benth. 1. 花枝, 2. 花 外形, 3. 雌^ 及 花萼, 4. 果; 5—9. 毛叶 牛蹄麻 B. khasiana Baker var. tomentosa T. Chen, 5. 花枝, 6. 花 外形, 7. 花辩 内面, 8. 花辨 外面, 9. 果。 (肖 溶绘) 
苏木科  431  圆形, 两端 稍狭, 长约 5 毫米, 密被 褐色短 柔毛; 花梗 粗短, 长 3 — 5 毫米, 被毛; 苞片 长 3 — 4 毫米, 小苞 片长约 1.5 毫米, 锥尖; 花托漏 斗状; 萼片披 针形, 外面 被毛, 开花 后 仍向上 直伸; 花瓣 白色, 具 瓣柄, 瓣 片椭圆 形或倒 卵形, 长约 4. 5 毫米, 宽 2. 5 — 3 毫 米, 外面 中部被 金黄色 丝毛, 瓣柄长 1. 5-2 毫米; 能 育雄蕊 3, 花丝 无毛; 退 化雄蕊 2 — 3; 花盘不 肿胀; 子房 具柄, 偏生 于花盘 一侧, 仅沿 两缝线 及基部 被毛, 花柱 无毛, 柱头 小。 荚果长 圆形, 长约 6 厘米, 宽约 2 厘米, 果瓣 木质, 光滑, 无毛; 种子 2 粒, 阔椭 圆形, 扁平, 长约 1 厘米, 宽约 8 毫米, 干时 黑色。 花期 9 一 10 月, 果期 11 月。 产 广南、 砚山; 生 于海拔 1 300 米 石灰岩 山地。 模式标 本采自 广南。 本种 近似于 龙须藤 B. championii (Benth. ) Benth. , 不 同在于 该种的 叶成长 后背面 无 毛或近 无毛, 基出脉 5 — 7 条; 花蕾 较小, 长 2. 5 — 3 毫米, 花梗 纤细, 长 6 — 10 毫米; 苞片 较小, 长约 1 毫米。 14. 纤细 羊蹄甲 (新拟 ) Bauhinia godefroyi Gagn. (1912), et in Lecomte (1913); H. H. Pham (1970);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攀援 灌木; 幼枝 纤细, 无毛。 叶卵 圆形, 长 4 一 9 厘米, 宽 2. 5 — 6. 5 厘米, 深裂至 叶长的 2/3, 裂 片先端 渐尖而 钝头, 基部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 面被短 柔毛, 基出脉 7 — 9 条; 叶抦长 1.5 — 3 厘米, 无毛。 总 状花序 纤细, 无毛; 苞片 钻形, 长 1 毫米; 花梗 丝状, 长 15 毫米, 无毛; 花蕾 卵形, 锐尖, 花 托短, 钟状, 花萼 开花时 2 裂; 花瓣绿 黄色, 2 枚 侧生的 瓣片倒 心形, 长 2 毫米, 瓣 柄与其 同长, 2 枚下面 的更小 而狭, 上方 1 枚 分裂为 2, 极狭, 长 1.5 毫米, 全 部花瓣 外面被 绒毛; 能 育雄蕊 3, 花丝长 3 毫米, 无毛, 花药 椭 圆形, 退化雄 蕊小; 花盘 环状; 子房 无毛, 抦长 1 毫米, 花 柱短, 柱头 稍大, 胚珠少 数。 果 未见。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240 米 山坡疏 林中。 柬埔寨 (普萨 Pursat) 也有。 15. 卵叶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Bauhinia ovatifolia T. Chen (1988), et in 中国 植物志 (1988). 木质 藤本; 嫩枝、 芽、 叶柄和 花序初 时被红 褐色短 柔毛, 毛渐 脱落。 叶 纸质, 卵形, 稀阔 卵形, 不 分裂, 长 3 — 4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 圆钝, 具小 凸尖, 基部阔 圆形, 叶 面 无毛, 背 面在脉 上和基 部被红 褐色短 柔毛; 主脉 7 条; 叶柄长 8 — 17 毫米。 伞 房花序 式总状 花序顶 生于侧 枝上, 长 5 — 7 厘米; 总花 梗短, 长 5 — 6 毫米; 苞片 线形, 渐尖, 长 4 一 6 毫米, 略 被毛; 小茵片 锥状, 与苞片 等长, 互生 于花梗 中部; 花梗 纤细, 长 15 — 20 毫米; 花蕾 卵形, 长约 6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托 细长, 长约 15 毫米, 具 线纹, 萼 片披针 形, 长 6 — 7 毫米, 中 部以下 合生, 外面先 端被红 褐色短 柔毛, 开花 后向下 反折; 花瓣白 色, 具 长柄, 瓣片近 菱形, 阔倒卵 形及椭 圆形, 长 11 一 13 毫米, 宽 6 — 12 毫米, 先端圆 钝, 基部 楔形, 边缘皱 曲., 外面 中部至 基部被 褐色长 柔毛, 瓣柄长 6 — 8 毫米; 能 育雄蕊 3, 长 11 一 12 毫米, 花丝 无毛, 退 化雄蕊 7, 其中 2 枚 离生, 长约 5 毫米, 其余 5 枚 较短, 下部 合生为 掌状; 子房具 短柄, 无毛, 花 柱粗, 与子房 等长, 柱头 头状。 荚果 未见。 花期 12 月。 产 西畴、 勐腊; 生海拔 650 — 1 300 米山坡 阳处。 分布 于广西 (田 阳为模 式产地 )。 
432  云南 植物志  16. 云南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图版 108: 1-2 Bauhinia yunnanensis Franch. (1890); Hook, in Curtis 's (1902) " ; Craib in Sarg. (1914);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7); Rehd. (1932)*; Hand. -Mazz. (1933); L. Chen (1939); Fang (1946);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Bauhinia altifissa Levi. (1914) ,p. p. ,excl. Esquirol n. 3056; Lasiobema yunnanensis (Franch. ) A. Schmitz. (1973). 藤本; 枝 有棱, 近 无毛。 具 成对的 卷须, 卷须扁 平而稍 被毛。 叶 膜质或 纸质, 阔椭 圆形, 全裂至 基部, 弯缺 处具一 刚毛状 尖头, 裂片斜 卵形, 长 2. 5 — 4.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先端 钝圆, 基部 深或浅 心形, 具 3 — 4 脉; 叶柄 纤细, 长 1.3 — 3. 5 厘米。 总状花 序 顶生或 侧生, 长 10 — 15 厘米或 更长, 多花 (10 — 20) 朵; 複 片及小 苞片披 针形, 早落; 花梗长 2 — 3 厘米; 花托圆 筒形, 长 7 — 8 毫米; 花萼 2 唇形, 具短的 5 齿, 开花时 反折; 花瓣淡 红色或 白色, 倒卵状 匙形, 近 相等, 长约 1.7 厘米, 先端 被黄色 柔毛, 上面 3 片 各有 3 条 玫瑰色 条纹, 下面 2 片中 心各有 1 条 纵纹; 能 育雄蕊 3, 稍长于 花瓣, 弯曲 上升, 退 化雄蕊 7, 很短; 子房 具柄, 无毛, 花柱 内弯, 柱 头小, 头状。 荚果 带形, 扁平, 稍弯 弓, 长 11 一 15 厘米, 宽 1. 2 — 1.5 厘米, 先端 有喙, 开裂 后果瓣 扭曲。 种子 多数, 长圆 形 或阔椭 圆形, 长 8 — 9 毫米, 扁平, 黑 褐色, 有 光泽。 花期 7 — 8 月, 果期 10 月。 产 丽江、 鹤庆、 邓川、 中甸、 永仁、 宾川、 大姚、 禄劝、 元江、 文山 等地; 生于海 拔 (480 —) 1 400-2 100 米山坡 灌丛、 路旁。 四 川西南 部及贵 州也有 分布。 緬甸 和泰国 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鹤庆大 坪子。 17. 键叶 羊蹄甲 (新拟 ) Bauhinia carcinophylla Merr. (1942) ;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藤本; 幼枝被 红褐色 柔毛, 后变 无毛。 叶片深 裂至基 部而成 2 小叶, 小叶片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弯曲作 镰状, 不 对称, 先端 渐尖而 钝头, 基部心 形, 叶面 无毛, 背面被 红色短 柔毛, 基出脉 9 一 13 条; 叶柄长 2 — 6 厘米。 总状花 序顶生 或 侧生; 苞片披 针形, 长 3 — 5 毫米, 被 茸毛; 花梗长 7 — 10 毫米; 花托长 5 毫米, 被红 色 茸毛; 花萼 3 — 5 裂, 裂 片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0 毫米, 宽 4 毫米, 渐尖, 外 面 被红色 茸毛; 花 瓣倒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白色, 长 10 — 18 毫米, 先 端圆, 有 短柄, 外 面被贴 生的锈 色毛, 内面 无毛; 能 育雄蕊 3, 花丝长 12 毫米, 基部被 茸毛, 花 药长圆 形, 长 5 毫米; 子房长 8 毫米, 有 短柄, 密 被锈色 茸毛, 花柱长 15 毫米, 基部被 茸毛, 柱头 盾状。 幼 果密被 茸毛。 产 西畴、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700 米林中 。越南 东北部 也有。 本种 始记录 于中国 (云南 南部至 东南部 )。 18. 多花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Bauhinia chalcophylla L. Chen (1938),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euryantha L. Chen (1938), (1939). 
苏 木 科  433  木质. 藤本; 小 枝及花 序均被 锈色短 柔毛, 具 单生或 成对的 卷须。 叶近 革质, 阔卵形 或近 圆形, 长 9 一 11 厘米, 宽 7 — 9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叶长 1/3— 1/ 4 , 裂 片先端 钝圆, 有 时 稍尖, 基部 心形, 边 缘不明 显的浅 波状, 叶面 疏被短 柔毛, 背 面被短 的锈色 柔毛, 基 出脉 9 一 11 条, 至边 缘弧形 网结; 叶柄长 3 — 4 厘米, 被短 柔毛。 总状 花序伞 房状, 通常 3 个, 顶生, 多花; 小苞 片成对 生花梗 中部, 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被毛; 花梗长 2. 5 — 3 厘米, 被锈色 绒毛; 花蕾 卵形, 被短 柔毛; 花 托长约 5 毫米, 圆 锥状; 萼片 卵形, 长约 1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开花时 反折, 外 面被短 柔毛; 花 瓣乳白 色或淡 黄色, 匙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6 — 8 毫米, 钝, 边缘级 波状, 瓣柄长 4 毫米, 外面密 被贴生 褐色短 柔毛, 内 面 无毛 ; 能 育雄蕊 3 , 花丝长 3 — 3. 2 厘米, 无毛, 花 药红色 , 退 化雄蕊 5 — 7 ,小, 长 4 一 7 毫米; 子房 有短柄 或近无 柄,. 无毛, 花 柱长约 1.5 厘米, 柱 头小, 头状。 荚果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宽 4 厘米, 先端骤 渐尖, 基部 下延, 无毛, 果瓣 木质。 种子 5 — 7 粒。 花期 6 — 7 月。 产 永善、 元江、 墨江, 孟连; 生 于海拔 800 — 1 000 米沟谷 旁或疏 林中。 选模 式标本 采自 永善。 19. 海南 羊蹄甲 (海 南植 物志) Bauhinia hainanensis Merr. et Chun ex L. Chen (1938), (1939); 海南 植物志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megacarpa L. Chen (1965). 藤本; 幼嫩 部分和 花序均 被锈色 茸毛, 卷须 粗壮, 单生于 茎上部 叶腋, 被锈色 茸毛。 叶近 革质, 近圆 形或卵 圆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10 — 20 厘米, 先 端分裂 达全长 2/5 — 1/2, 裂 片先端 圆钝, 基部 心形, 叶面 疏被短 柔毛或 仅基部 被毛, 背 面密被 锈色短 柔毛, 基出 脉 11 一 13 条, 网脉细 而密, 在背面 突起, 叶缘微 波状, 叶柄长 3 — 8 厘米, 密被 锈色茸 毛。 圆锥 花序伞 房状, 长约 13 厘米, 花 芳香, 直径 1.5 厘米; 花梗长 10 — 15 毫米, 中 部有 小苞片 2 枚, 被 锈色短 茸毛; 花托漏 斗状, 长约 3 毫米; 萼 裂片广 卵形, 长约 6 毫 米, 外面密 被诱色 茸毛; 花瓣 5, 淡红近 白色, 阔倒 卵形, 长 8 — 9 毫米, 边缘 级折, 瓣 柄短, 长 1 毫米, 外面密 被锈色 茸毛; 能 育雄蕊 3, 花丝 无毛, 长约 25 毫米; 退 化雄蕊 2, 长约 7 毫米; 花盘 肉质; 子房 有柄, 无毛, 花柱 细长, 柱头 头状。 荚果长 圆形, 长约 22 厘米, 宽约 6 厘米, 基部 渐狭, 具 短柄, 果瓣 木质。 种子倒 卵形, 扁平, 长约 2 厘米。 花期 10 — 12 月, 果期 至翌年 4 月。 产 元江; 生 于海拔 680 米沟 谷密林 水边。 分布 于海南 (崖 县、 乐东 )、 云南新 记录。 海 南西南 至南部 与元江 的间断 分布是 颇饶兴 趣的。 20. 粉叶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Bauhinia glauca (Wall, ex Benth. ) Benth. (1861); 中国 植物志 (1988)'. Phenera glauca Wall, ex Benth. (1852) ; Bauhinia viridi flora Bl. ex Miq. (1855) ; B. paraglauca Tang et Wang in (1955) " , nom. seminud. 20a. 粉叶 羊蹄甲 (原 亚种) subsp. glauca 木质 藤本; 无毛, 卷须 稍扁, 旋卷。 叶 纸质, 近 圆形, 长 5 — 7 (— 9) 厘米, 2 裂至 
434  云南 植物志  叶长 1/2 或更 深裂, 罅 口狭, 裂片 卵形, 内侧近 平行, 先端 圆钝, 基部阔 心形至 截形, 叶 面 无毛, 背面粉 白色, 疏被 柔毛, 脉上毛 较密, 基出脉 9 一 11 条; 叶柄 纤细, 长 2 — 4 厘 米。 伞房花 序式的 总状花 序顶生 或与叶 对生, 花 密集, 总 花梗长 2. 5-6 厘米, 被疏 柔毛, 渐变 无毛; 苞片与 小苞片 线形, 锥尖, 长 4 一 5 毫米; 花 梗长达 2 厘米; 花蕾 卵形, 被锈 色短 柔毛; 花托长 12 — 15 毫米 (花 盛开 时长达 20 毫米 ), 被 疏毛; 萼片 卵形, 急尖, 长 约 6 毫米, 外面 被锈色 茸毛; 花瓣 白色, 倒 卵形, 近 相等, 长 10 — 12 毫米, 边缘级 波状, 瓣 柄长约 8 毫米; 能 育雄蕊 3, 花丝 无毛, 远较花 瓣长, 退 化雄蕊 5 — 7; 子房 具柄, 无 毛, 花 柱长约 4 毫米, 柱头 盘状。 荚果 带状, 长 15 — 20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果 辦薄, 无 毛, 不 开裂, 缝线 稍厚。 种子 10 — 20 粒, 卵形, 扁平, 长约 1 厘米。 花期 4 一 6 月, 果 期 7— 9 月。 云 南东北 部川滇 边境有 分布; 生 山坡阳 处或疏 林中、 或灌 丛中。 广东、 广西、 江西、 湖南、 贵州 也有。 分布于 印度、 中南 半岛、 印度尼 西亚。 模式标 本采自 香港。 20b. 薄叶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亚种 ) 图版 110: 4—6 subsp. tenuiflora (Watt, ex C. B. Clarke) K. &. S. S. Larsen (1973), et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tenuiflora Watt, ex C. B. Clarke (1887) * ; Craib in Sarg. (1914) in adn. ; Merr. (1942); 豆 科图说 (1955)* ; Phanera tenuiflora (Watt, ex C. B. Clarke) De Wit (1956). 与原 亚种区 别为叶 较薄, 近 膜质, 分裂仅 及叶长 1/6 — 1/5; 花托长 2. 5 — 3 厘米, 为 萼裂 片长的 4 一 5 倍; 花瓣 白色, 阔倒 卵形, 辦柄长 5 毫米。 花期 6 — 7 月, 果期 9 一 12 月。 产西双 版纳、 景东、 思茅、 蒙自、 屏边、 金平、 河口、 文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650 — 2 200 米沟谷 密林或 灌丛中 。广西 也有。 分布于 泰国、 柬 埔寨、 老挝、 越南南 部至印 度尼西 亚。 20c. 显脉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亚种 ) 图版 111: 1—4 多脉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subsp. pernervosa (L. Chen) T. Chen in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pernervosa L. Chen (1938),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B. caterviflora L. Chen (1938), pro parte , quoad specim. Tsai 51659, 60496, 61050. 与原 亚种区 别为叶 革质, 较大, 长 8 — 11 厘米, 宽 9 一 10 厘米, 分裂 至叶长 1/5 — 1/7, 基出脉 11 一 13 条, 网 脉两面 均明显 突起。 花蕾近 无毛, 花 托长约 2 厘米; 花辩 白色, 近 圆形, 辦柄 较短, 长 2 — 3 毫米。 花期 6 — 7 月, 果期 9 月。 产 蒙自、 屏边、 文山; 生 于海拔 1 100 — 1 900 米沟 谷密林 或疏林 边缘。 模式 标本采 声 蒙自。 20d. 密花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subsp. caterviflora (L. Chen) T. Chen in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caterviflora L. Chen (1938), (1939), pro parte ; 豆 科图说 (1955)*; 云 
图 版 110 1-3. 棒花 羊蹄甲 Bauhinia claviflora L. Chen. 1. 花枝, 2. 花辦 外面, 3. 花辦内 [if» 4-6. 薄叶羊 蹄甲 B. glauca (Benth. ) Benth. subsp. tenuiflora (Watt, ex C. B. Clarke) K. &. S. S. Larsen, 4. 花枝, 5. 果, 6. 花 外形。 (吴锡 » 绘) 
图 版 111 显脉 羊蹄甲 Bauhinia glauca (Wall, ex Benth. ) Benth. subsp. pernervosa (L. Chen) T. Chen 1. 花枝, 2. 果, 3. 花辦, 4. 雄蕊。 (吴锡 麟绘) 
苏木科  437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叶 膜质, 近 圆形, 长 5 — 8. 5 厘米, 宽 5. 5 — 9 厘米, 分裂仅 及叶长 1/6, 两面 被疏柔 毛, 背面 脉上毛 较密; 花序 多花, 密 被锈色 柔毛; 花瓣 匙形, 白色; 花托长 3 厘米; 萼 裂片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产 思茅、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900 — 1 300 米 沟谷密 林或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21. 棒花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10: 1-3 Bauhinia claviflora L. Chen (193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griffithiana auct. non (Benth. ) Prain in King (1897) :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quoad specimen Wang 78485 cit. 直立 灌木; 分枝圆 柱形, 褐色, 被短 柔毛。 叶近 革质, 广 卵形, 长 9. 5-11 厘米, 宽 8. 5 — 10 厘米, 先 端分裂 达叶长 1/5 — 1/4, 裂 片近三 角形, 钝圆, 基部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 面在脉 上被短 柔毛, 基出脉 9 一 11 条, 在叶 两面均 突起, 细脉近 网状; 叶柄长 2. 5 — 3 厘米, 被短 柔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被灰 褐色短 柔毛, 花少 而大, 苞片 早落; 花蕾 棒状, 长 达 4. 5 厘米, 花梗长 5. 5 厘米, 粗壮, 被 锈色短 柔毛; 花托圆 筒形, 长 3 厘米, 被短柔 毛; 花萼 裂片披 针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0.3 厘米, 厚, 外面被 絨毛, 先端长 渐尖; 花 辩 5, 白色, 至基部 红色, 倒卵状 匙形, 近 革质, 长 3 厘米, 宽 2. 2 厘米, 檐部 级折, 先 端 凹陷, 瓣柄长 2 厘米, 外 面被贴 生绢状 线毛, 内面 疏被短 柔毛, 上面 有突起 的脉; 能 育雄蕊 3, 花丝 粗壮, 长 3. 5 厘米, 宽 1.5 毫米, 无毛, 花药长 1.2 厘米, 疏被短 柔毛; 不 育雄蕊 2, 花丝 纤细, 长约 1.5 毫米, 无毛; 子房 具柄, 密被赤 揭色短 柔毛; 花柱 粗壮, 长约 2 厘米, 柱 头阔, 盘状, 直径约 4 毫米。 荚果 未见。 花期 9 月。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 800 米 林缘。 模式 标本采 自景洪 (大勐 笼勐宋 )。 本 种以花 特大, 萼裂片 5, 极长, 花辯近 革质, 外 面密被 絹状绒 毛而极 易与其 他种区 别。 王启无 78485 号 标本即 为本种 合模式 之一, 采自 大勐笼 勐宋。 蔡 希陶将 其定为 B. griffithiana (Benth. ) Prain. , 其特征 和该种 不符, 故列 为错误 鉴定。 22. 绯红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Bauhinia coccinea (Lour. ) DC. (1825); Merr. (1935), (1942);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Phanera coccinea Lour. (1790) ; Bauhinia mastipoda P. ex Gagn. (1912) , et in Lecomte (1913). 22a. 排红 羊蹄甲 (原 亚种) subsp. coccinea 产越 南中部 及老挝 南部, 我国 不产。 22b. 越 南红花 羊蹄甲 (亚种 )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12: 4-7 subsp. tonkinensis (Gagn. ) K. &. S. S. Larsen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ferruginea Roxb. var. tonkinensis Gagn. (1913). 木质 藤本; 枝 粗壮, 直径 6 毫米, 初时 被锈色 绒毛, 后变 无毛, 卷须 无毛。 叶 革质, 
图 版 112 1—3. 囊托 羊蹄甲 Bauhinia touranensis Gagn. , 1. 花枝, 2. 果, 3. 花外形 》 4—7. 越 南红花 羊蹄甲 B. coccinea (Lour. ) DC. subsp. tonkinensis (Gagn. ) K. S. S. Larsen, 4. 花枝' 5. 果, 6. 花雜 内面, 7. 花嬢 外面。 (吴锡 麟绘) 
苏木科  439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5. 5 — 8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凹 陷或浅 2 裂 至叶长 1/6, 裂片长 5 — 10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部 截形, 稀呈 心形, 两面 无毛, 叶面 光亮, 基出脉 9 条, 在叶 面稍 凹陷, 背 面明显 凸起; 叶柄 纤细, 长 1.5 — 3 厘米, 无毛。 伞房状 花序, 密被 锈色绒 毛, 长 9 一 12 (-18) 厘米; 苟片披 针形, 究状, 长 10 — 12 毫米, 宽 6 — 7 毫米, 早落, 小苞 片生花 梗下面 中部; 花梗长 2. 5 — 3 厘米, 被锈色 绒毛; 花蕾椭 圆形, 长 15 — 18 毫 米, 被锈色 绒毛; 花托圆 柱形, 具棱 和沟, 茎部稍 膨大, 长 10 — 15 毫米; 萼片线 状披针 形, 长 1.8 — 2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外 面被锈 色丝质 柔毛, 内面 无毛, 宿存而 外卷; 花 稍大, 密集, 花瓣 上部橙 红色, 下部 红色, 长 3 厘米, 瓣 片椭圆 形至倒 卵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1 厘米, 瓣柄长 1 厘米, 外面密 被红褐 色丝质 柔毛, 内面毛 稀少; 能 育雄蕊 3, 花 丝长于 花瓣, 花药椭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子房 具柄, 柄长 5 — 8 毫米, 密 被锈色 线毛, 花柱长 10 — 12 毫米, 被 绒毛, 柱 头大, 盾状, 直径约 3 毫米。 花期 3 — 4 月, 果期 5 — 11 月。 产 河口、 屏边、 蒙自 (北山 )、 西畴 等地; 生 于海拔 (130 —) 240 — 1 300 米 灌丛或 疏 林中。 越南北 部也有 分布。 23. 缅旬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Bauhinia ornata Kurz (1873); K. &. S. S. Larsen (1973), et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integri folia auct. non Roxb. : Drake in Morot (1891). 23a. 緬旬 羊蹄甲 (原 变种) var. ornata 产 缅甸。 我国 不产。 23b. 褐毛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图版 113: 3-7 var. kerrii (Gagn. )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kerrii Gang. (1912) ; et in Lecomte(1913) -,8. kerrii Gagn. var. grandiflora Craib (1924), (1928) ; Phanera rufa Benth. (1852) ; Bauhinia rufa (Benth. ) Baker in Hook. f. (1878) , non B. rufa Steud. (1840) ; B. eberhardtii Gagn. (1952); 5. bakeriana S. S. Larsen (1975). 藤本; 小枝、 叶柄、 花序 均密被 诱红色 茸毛。 叶近 圆形, 长 7 — 16 厘米, 宽 6 — 16 厘 米, 先端 2 裂至 叶长的 1/3 — 1/2, 裂片 卵状三 角形, 先 端锐尖 或钝, 基部 心形, 叶面沿 脉 被毛, 背面密 被黄褐 色伏贴 柔毛, 基出脉 9 一 11 条; 叶柄长 6 — 7 厘米, 密被黄 褐色茸 毛。 伞房 状花序 顶生, 花梗长 5 — 6 厘米, 密被 黄褐色 茸毛, 小苞片 线形, 锥尖, 着生花 梗中部 以上; 花托 筒状, 长约 1 厘米; 萼裂片 5, 披 针形, 较花托 稍大, 密被 黄褐色 茸毛; 花瓣 白色, 背 面密被 茸毛; 能 育雄蕊 3, 花丝 近基部 1/3 被长 柔毛; 子房有 短柄, 密被黄 褐色 茸毛, 花柱基 部被长 柔毛。 荚果 带形, 长 16 — 21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扁平, 密被 黄褐色 茸毛, 果瓣 木质, 开裂。 种子 2—8 粒。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11 月。 产西双 版纳、 元江、 金平、 麻 栗坡、 富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400 —) 500-1 500 米灌 丛 或杂木 林中。 广东、 广西 南部有 分布。 泰国 北部、 越南、 老挝 也有。 
图 版 113 1_2. 丽江 羊蹄甲 Bauhinia bohniana L. Chen, 1. 花枝, 2. 果; 3 — 7. 褐毛 羊蹄甲 B. ornata Kurz var. kerrii (Gagn. ) K. & S. S. Larsen. 3. 花枝, 4. 雄蕊, 5. 雌蕊, 6. 花孃 外面, 7. 果。 (肖 溶绘) 
苏木科  441  23c. 叠片 羊蹄甲 (广西 植物) (变种 ) var. contigua T. Chen (1988), et in 中国 植物志 (1988)*. 叶 纸质, 近 圆形, 分裂 至叶长 1/4 一 1/3, 裂片 先端圆 或钝, 叶 中部常 被折而 致两裂 片 内侧稍 覆叠, 基部深 心形, 两面近 无毛, 或背 面脉上 略被微 柔毛, 基出脉 9 一 13 条; 叶 柄被 伏贴短 柔毛, 渐 脱落。 伞房状 花序具 短的总 花梗, 苞片披 针形, 锥尖, 宿存; 小苞 片极 微小, 着 生花梗 顶部; 花梗长 3. 5 — 4 厘米, 被微 柔毛; 花蕾 卵形, 长约 10 毫米, 无 毛; 花 丝基部 被毛; 子房 密被褐 色丝质 柔毛, 花 柱长, 无毛, 柱头 盾状。 荚果倒 披针状 长 圆形, 果瓣 木质, 外 面密被 黄褐色 茸毛。 花期 5 月, 果期 7 — 8 月。 产河口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30 米灌 丛中。 广西 (百 色、 都安) 有 分布。 23d. 光叶 羊蹄甲 (新拟 ) var. balansae (Gagn. )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Bauhinia balansae Gagn. (1912), et in Lecomte (1913). 叶近 圆形, 分裂至 中部, 裂 片先端 锐尖, 两面均 无毛, 或 背面仅 脉上疏 被毛, 脉明 显。 伞房状 花序被 褐色微 柔毛, 花丝基 部微被 柔毛。 花期 3 — 5 月, 果期 6 — 9 月。 产 河口、 屏边; 生 于海拔 170 — 900 米 疏林或 路边灌 丛中。 分布 于越南 北部。 24. 绣荚藤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107: 1-2 红柄 羊蹄甲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Bauhinia erythropoda Hayata (1913); Merr. (1927); L. Chen (1939); 海 南植物 志 (196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r. Bauhinia moningerae Merr. (1922) ; B. pyrrhoclada auct. non Drake : Merr. et Chun (1940). 木质 藤本, 有 卷须, 嫩枝密 被锈色 茸毛, 老枝 无毛。 叶 纸质, 卵状 心形, 或近 圆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5 — 9 厘米, 先端 2 裂至 叶中部 或中部 以下, 裂片先 端锐尖 或有时 渐尖, 基部深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 面沿脉 被锈色 柔毛, 或近 无毛, 基出脉 9 一 11 条, 侧 脉及网 脉在 两面均 凸起; 叶柄长 3 — 8 厘米, 被 赤褐色 茸毛。 伞房 状花序 顶生, 全 部密被 锈色茸 毛; 苞 片及小 苞片均 线形; 花梗长 4 一 5 厘米, 密被 锈红色 茸毛; 花托圆 柱状, 长 4 一 10 毫米; 萼片 5,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约 12 毫米, 宽 3 毫米, 开花时 反折, 外面 被 锈红色 茸毛, 内面 无毛; 花大, 白色, 芳香, 花 瓣阔倒 卵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1.2 — 1.8 厘米, 先端 凹缺, 基部 骤狭成 瓣柄, 边缘 皱缩齿 蚀状, 外面 中部被 绣色长 柔毛; 能育 雄蕊 3, 花丝长 1.5 — 1.7 厘米, 基部 被毛; 子房 无柄, 密 被锈色 柔毛, 花柱 细长, 基部 有毛, 柱头 盾状。 荚果 带状, 长达 25 — 30 厘米, 宽 5 — 7 厘米, 果辦 木质, 密被 绣色短 茸毛。 花期 4一6 月, 果期 8 — 10 月。 产 思茅、 景洪、 金平、 河口、 麻 栗坡、 富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 —) 450—1 200 混 交林或 石山密 林中。 海南、 广西有 分布。 菲律宾 也有。 25. 红毛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红毛枝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Bauhinia pyrrhoclada Drake (1891); Gagn. in Lecomte (1913) ; L. Chen (1939) ; 
442  云南 植物志  豆 科图说 (1955); 中国 植物志 (1988广. Phanera pyrrhoclada (Drake) De Wit (1956). 木质 藤本; 嫩枝、 叶背、 叶抦、 花序、 花梗、 萼 及荚果 均密被 赤褐色 粗毛、 茸毛或 绒毛。 叶近 革质, 卵状 圆形, 长宽为 6 — 8. 5 厘米, 基部 心形, 先端 2 裂达 中部, 裂片先 端 圆钝, 叶 面无毛 或沿脉 上被小 柔毛, 背 面密被 赤褐色 茸毛, 最后毛 渐疏而 褪色; 基出 脉 9 一 11 条; 托叶豫 刀状, 长 5 — 7 毫米, 早落; 叶柄长 2. 5 — 3. 5 厘米, 密 被皱曲 粗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略 呈金字 塔形, 被毛, 花 密集, 总花梗 稍长; 苞 片与小 苞片均 线形, 长 5 — 6 毫米, 被毛; 花蕾 卵形, 钝, 密被 茸毛, 长 10 — 12 毫米; 花梗长 3 — 3. 5 厘米; 花 托长 5 — 7 毫米; 萼片披 针形, 渐尖, 外 面密被 茸毛; 花瓣 白色, 倒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2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具 5 毫 米长的 辩柄, 外面被 粗毛, 内面 沿瓣柄 被毛; 能 育雄蕊 3, 花 丝长约 2 厘米, 基部被 柔毛; 退 化雄蕊 2 — 3; 子房被 粗毛, 近 无柄, 花柱长 6 — 7 毫米, 基部 被毛, 柱头 盾状。 荚 果倒披 针状长 圆形, 扁平, 长 10 — 8 厘米, 宽 4 一 4. 5 厘米, 密 被褐色 绒毛。 花期 6 月, 果期 8 — 9 月 。 产 金平; 生 于海拔 400 米山脊 阳处。 海南有 分布。 越南 也有。 26. 红背叶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Bauhinia rubro-villosa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mirabilis auct. non Merr. (1929) : Gagn. (1925). 大 藤本; 枝 粗壮, 幼枝 具棱; 幼嫩 部分被 红褐色 粗毛。 叶厚 革质, 圆 形至扁 圆形, 长 9—12.5 (-30) 厘米, 宽 10. 5 — 16 厘米, 先 端分裂 达叶长 1/3 — 1/2, 罅 口阔, 基部深 心形, 裂片先 端圆钝 极少为 急尖, 叶面除 脉上被 级曲的 短柔毛 外其余 无毛, 背面 密被红 褐色茸 毛和短 柔毛, 脉上 尤密, 基出脉 11 一 13 条; 托叶 耳状, 长约 10 毫米, 早落; 叶 柄 粗壮, 长 1.2 — 6 厘米, 密被 红褐色 粗毛。 伞房花 序式总 状花序 侧生和 顶生, 被 红褐色 粗毛; 苟 片狭三 角形, 长 5 — 8 毫米, 外面 被毛; 小苞片 与苞片 相似但 较狭, 着生 花梗中 部 以上; 花梗长 4 一 5 厘米; 花蕾 卵形, 长 1 一 1.5 厘米; 花托长 7 — 9 毫米; 萼片 卵形, 钝头, 长 13 毫米, 外面被 绒毛; 花瓣 白色, 近 相等, 辦片倒 卵状近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外面被 红褐色 粗毛, 瓣 柄长约 5 毫米; 能育雄 ^3, 花 丝长约 25 毫米, 无毛, 花 药椭圆 形, 长约 4 毫米; 退 化雄蕊 2, 小; 子房长 20 — 25 毫米, 具 短柄, 密 被毛, 花柱长 10 — 15 毫米, 柱头 头状。 荚果 带状, 扁平, 开裂, 长 15 — 40 厘米, 宽 4. 5 — 7 厘米, 果瓣木 质, 密被 红褐色 茸毛; 种子 圆形, 扁平, 直径 20 — 25 毫米。 产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500 — 1 500 米 山坡阴 处或密 林中。 广西 西南部 (龙津 ) 有 分布。 越南北 部及老 挝均有 分布。 27. 火索藤 (广西 ) 黄麻藤 (四川 )、 金毛羊 蹄甲、 牛蹄藤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Bauhinia aurea Levi. (1907), et (1914) p. p. ; Rehd. (1932); L. Chen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excl. syn. ; 中国 植物志 (1988). 木质 藤本; 枝密 被褐色 茸毛, 嫩枝 具棱, 卷 须初时 被毛。 叶厚 纸质, 近 圆形, 长 12 
苏 木 科  443  (-18) 一 23 厘米, 宽 10 — 16 (-20) 厘米, 先 端分裂 至叶长 1/3 — 1/2, 裂 片先端 圆钝, 稀 急尖, 基 部浅心 形或深 心形, 叶面 除脉上 有毛外 其余无 毛或近 无毛, 背 面被黄 褐色茸 毛, 脉上毛 更密, 基出脉 9 一 13 条; 叶柄长 4 一 7 厘米, 密 被毛。 伞 房花序 顶生或 侧生, 有花 10 余朵, 花开 放前密 集于花 序轴先 端而呈 头状, 全部 密被褐 色丝质 茸毛; 苞 片披针 形, 小苞片 锥形, 均 早落; 花梗长 2 — 5 厘米; 花 托短; 萼片披 针形, 开花时 反折, 外面 被毛; 花辩 白色, 匙形, 具 瓣柄, 外面 中部被 丝质长 柔毛; 能 育雄蕊 3, 花丝 无毛; 子房 密被 褐色长 柔毛, 花 柱上部 无毛, 柱 头大, 盘状。 荚果 带状, 长 16 — 30 厘米, 宽 4 一 7 厘 米, 果瓣 木质, 外面密 被褐色 茸毛。 种子 6 — 11 粒, 椭 圆形, 扁平, 长约 2 厘米。 花 期 4 一 5 月, 果期 7 — 12 月。 产 金平、 麻 栗坡、 富 宁;. 生海拔 400 — 1 200 米山坡 或山沟 岩石灌 丛中。 贵州、 广东、 四川 (?) 有 分布。 全株 入药, 疏风 散寒。 治 风湿关 节炎。 28. 丽江 羊蹄甲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113: 1-2 Bauhinia bohniana L. Chen (1938), (193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植 物志 (1988) •;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直立 灌木, 高 1 一 2 米; 幼枝 密被灰 褐色短 柔毛, 渐变 无毛。 叶近 革质, 扁 圆形, 长 5 — 7 厘米, 宽 6 — 8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叶长 1/4, 罅 口阔, 裂片 圆钝, 基部深 心形, 叶面 被 灰色短 柔毛, 背面 密被赤 褐色短 柔毛, 后渐 脱落, 基出脉 9 一 11 条, 至边缘 网结, 背 面明显 突起; 叶柄长 2. 5 — 3 厘米, 密被 灰褐色 茸毛。 伞房状 花序单 1, 顶生或 侧生, 少 花, 微 被贴生 的锈色 绒毛; 苟片披 针形, 长约 1 厘米, 宽 2 毫米, 被短 柔毛, 小 苞片与 其 相似, 生 于花梗 先端或 下部; 花梗长 1.5 — 2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蕾近 卵形; 花 托漏斗 形, 长约 5 毫米, 宽 2. 5 毫米, 密被短 柔毛; 萼 裂片披 针形, 长 1.2 厘米, 宽 4 毫米, 外 面 微被短 柔毛; 花冠 直径约 3. 5 厘米, 花瓣粉 红色, 阔倒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宽 1.3 厘 米, 外 面密被 金黄色 絹质短 柔毛, 瓣 柄长约 1 厘米, 被长 柔毛; 能 育雄蕊 3, 花丝长 3 厘 米, 无毛,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退 化雄蕊 6 — 7, 纤细, 长约 2 厘米, 无毛; 子房 具柄, 柄长 1.2 厘米, 被疏 柔毛, 缝线密 被金黄 色丝质 柔毛, 花柱 无毛, 柱 头小。 荚果 带状, 长 15 — 20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扁平, 先端具 短喙, 缝线 稍厚, 果瓣 革质, 无 毛。 种 子近心 脏形, 长约 12 毫米, 宽约 9 毫米, 黑色, 有 光泽。 花果期 5 — 8 月。 产 丽江、 鹤庆、 宁范 等地; 生 于海拔 1 650 — 2 800 米山坡 灌丛或 路边。 模式 标本采 自 丽江。 29. 牛蹄麻 (海南 ) 侯氏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Bauhinia khasiana Baker in Hook. f. (1878);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pierre Gagn. (1912), et in Lecomte (1913); Merr. (1940); 豆 科图说 (195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olystachya Gagn. in Lecomte (1913); hovuii Merr. et Chun (1935). 
444  云南 植物志  29a. 牛蹄麻 (原 变种) var. khasiana 藤本; 有 卷须, 幼枝被 伏贴短 柔毛。 叶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7 — 12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叶长 1/5 — 1/4, 裂片 渐尖, 罅 口狭, 有时 2 裂片内 侧彼此 紧贴或 复叠, 基部 阔心 形或近 截形, 叶面有 光泽, 两面 无毛, 或背 面基部 脉间有 少许短 柔毛, 基出脉 7 — 9 条, 网脉 明显, 在 叶面稍 凸起; 叶柄长 2. 5 — 5 厘米。 伞房 状花序 顶生, 有时 复出, 总花 梗长 10 — 12 厘米, 全部密 被红棕 色贴生 绳毛; 花 蕾广卵 形或近 球形; 苞片 早落, 小苞片 锥状, 长约 1 毫米, 生花 梗中部 以下; 花梗长 3 — 3. 5 厘米; 花托圆 柱状, 长约 5 毫米; 萼裂片 5, 长 7 毫米, 开花时 反折; 花瓣 红色, 阔 匙形, 长 8 — 12 毫米, 外 面被红 棕色绢 毛, 瓣柄长 2 — 4 毫米; 能 育雄蕊 3, 花丝 无毛, 退 化雄蕊 2 — 4; 子房 有柄, 沿腹 缝线被 红掠色 绢毛, 柱头 盾状。 荚果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19 厘米, 宽 4 一 4. 5 厘米, 扁平, 果 瓣厚 革质, 无毛, 有 光泽。 种子 4 一 5 粒, 长 圆形, 长约 2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2 月。 产 海南。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和 越南。 云南 不产。 29b. 毛叶 牛蹄麻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图版 109: 5-9 var. tomentella T. Chen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88). 与原变 种区别 在于叶 柄密被 锈色短 茸毛, 叶背面 疏被红 棕色或 锈色短 柔毛; 花瓣金 黄色。 花期 7 月。 产河口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150 — 255 米 林中。 30. 嚢托 羊蹄甲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12: 1-3 膝曲 羊蹄甲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越南 羊蹄甲 (豆科 图说) Bauhinia touranensis Gagn. (1912), et in Lecomte (1913) ; Levi. (1914); Rehd. (1932); L. Chen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 Lauener (1970); 图鉴 (1972)';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 国 植物志 (1988). Bauhinia rocheri Levi. (1912) ; B. genuflexa Craib (1913) ; L. Chen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B. henryi Craib {\9U) ; Phanera touranensis (Gagn. ) A. Schmitz. (1973). 木质 藤本; 幼枝 被锈色 伏贴短 柔毛, 有棱, 卷须 内卷, 稍扁, 被锈 色毛。 叶 纸质, 近 圆形, 长 2. 5 — 5. 5 厘米, 宽 3. 5 — 6. 5 厘米, 先端 2 裂 至叶长 1/6 — 1/5 , 裂 片先端 圆钝, 基部或 多或少 心形, 叶面 无毛, 背 面有短 柔毛, 或仅 脉上或 腋间有 锈色短 柔毛, 基出脉 7 — 9 条;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无毛。 伞房 状花序 单生或 2 — 4 个 顶生, 长 6 — 9 厘米, 全部 被 锈色短 柔毛; 苞片和 小苞片 线形, 长 5 — 10 毫米; 花 蕾椭圆 形至近 球形; 花梗 纤细, 长 1.5 — 4 厘米, 基部具 卷须; 花托长 5 — 6 毫米, 基部 一侧膨 大呈浅 囊状; 萼裂片 卵形, 渐 尖, 与花托 等长, 外面 被锈色 绒毛; 花瓣 黄白色 或淡绿 黄色, 卵 形或近 圆形, 具 瓣抦, 长 10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外面被 绒毛; 能 育雄蕊 3, 花 丝长约 8 毫米, 无毛, 花药椭 圆形, 长 2 毫米, 退 化雄蕊 2 — 5, 小, 长 2 — 3 毫米; 子房近 无柄、 被红色 绒毛, 花 柱短, 无毛, 柱头 头状。 荚果 条形, 长 15 — 17 厘米, 宽 3—6 厘米, 扁平, 果瓣 革质, 迟 开裂。 种子 
苏木科  445  多粒 (15 粒)。 花果期 3-8 月。 产 蒙自、 金平、 河口、 绿春、 麻 栗坡、 富宁、 西双 版纳、 沧源、 临沧、 凤庆、 耿马、 六库、 碧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 — 750 (— 1 000) 米石山 灌丛或 沟边疏 林或密 林中。 贵州、 广西 西南部 也有。 分布于 越南、 老挝、 缅甸。 Bauhinia cinnamomifolia C. Y. Wu sp. nov. 吴征镒 根据胡 月英、 文绍康 580812 号标本 所定。 采自麻 栗坡天 宝海拔 450 米处。 叶 卵形, 不 分裂, 革质, 似 樟叶, 总状 花序, 子房被 绒毛, 极 特异, 因材料 不足, 暂不描 述。 3. 决明属 Cassia L. 乔木、 灌木、 亚 灌木或 草本。 叶 互生, 偶 数羽状 复叶, 小叶 对生, 近 无柄或 有短的 小 叶柄, 叶 柄或叶 i 上 2 小叶 间常有 腺体; 托叶 各式, 无小 托叶。 花常 较大, 黄色, 稀 粉 红色, 排列 为总状 花序、 伞房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少有 单生, 或有时 1 至数朵 簇生叶 腋; 苞片及 小苞片 各式; 花梗 顶端有 关节; 萼 筒短, 萼裂片 5, 覆瓦状 排列, 常 不等; 花 辩 5, 几 相等, 或不等 而下面 2 片 最大; 雄蕊正 常数为 10, 但 常上面 3 — 4 枚不 存在, 或 为退化 雄蕊, 最下面 2 — 3 枚花丝 最长, 花药 最大, 4 一 5 枚 的花丝 较短, 或 10 枚 雄蕊均 能育, 花丝 等长, 花药 基着, 顶 孔开裂 或短缝 开裂; 子房 无柄或 有柄, 胚珠 多数, 花柱 内弯, 柱头 顶生, 通常 截形, 有时具 纤毛。 荚果 各式, 圆柱形 或扁平 带状, 稀呈 四棱或 有翅, 果瓣 木质、 革质或 膜质, 开裂或 有时不 开裂。 种子 数粒, 横生或 纵生, 通 常扁, 常 于种子 间有横 隔膜。 有 胚乳。 2n = 22, 24, 26, 28。 (chamaecrista 为 14, 16)。 约 535 (-600) 种, 分布于 全世界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尤以热 带美洲 及热带 非洲为 多。 有少数 种类可 分布至 温带。 我 国连引 种的有 20 余种。 广布 南北各 省区, 但大 部分种 类分布 于长江 以南各 省区。 云南连 栽培有 16 种, 全省大 部分地 区均有 分布。 有些 种类供 药用, 有缓^^'、 解热、 杀虫 之效。 如香? ^叶 (引种 )、 望 江南、 茫茫 决明、 腊 肠树、 决 明等。 多种 乔灌木 种类可 作行道 树及庭 园观赏 花木, 如黄槐 决明、 粉叶 决明、 神黄 豆等。 有的种 类为优 良用材 或薪炭 植物, 如铁 刀木。 近 代研究 者多主 张将本 属分为 3 属 : 狭 义的神 黄豆属 Cassia L. , 仅 30 种, 产全 热带, 多大 木本, 3 枚向 轴雄蕊 S 状 弯曲。 山 扁豆或 豆茶属 Chamaecrista Moench CMem. of the New York. Bot. Garden 35: 636, (1982)〕 含 250 — 265 种, 也产 热带, 但以巴 西东部 为主, 南北美 尤多, 少数延 至温带 (欧洲 无)。 多为 草本, 全 部花丝 直出, 小苞片 2 枚。 决明属 (狭义 ) Senna Miller 含约 240 种, 热 带至暖 温带, 也以 新世界 为多。 乔灌 草本均 有。 全部花 丝直出 ,但 无小 苞片。 1992 年的 R. K. Brummitt : Vascular Families and Gener- a 代表 Kew 同人 的意见 即按此 处理, P. M. Polhell P. H. Raven 1981 亦然。 我们仍 按 Mabberley (1990) 处理 未作大 变动。 
446  云南 植物志  - 分种 检索表 1 (10) 乔 木或小 乔木, 叶柄或 叶轴无 腺体。 2 (9) 荚果圆 柱形, 腊 肠状, 长 25 — 50 (—100) 厘 米。. 3 (8) 小叶 先端锐 尖或短 渐尖。 4 (5; 小叶 较大, 长 8 — 15 厘米, 宽 3.5_8 厘米, 荚果圆 筒形, 无环节 • : 1. 腊肠树 C. fistula 5 (4) 小叶 较小, 长 2. 5 — 8 厘米, 宽 0.8 — 3. 3 厘米。 荚果圆 筒形, 有 环节, 种 子间稍 收缩。 6 (7) 叶 面被稀 疏的短 柔毛, 背 面密被 黄褐色 绒毛。 花黄色 2. 美 丽决明 C. spectabilis 7 (6) 叶两面 均被疏 柔毛。 花 粉红色 3. 神黄豆 C. agues 8 (3) 小 叶先端 圆钝, 微凹。 荚果圆 柱状, 有明显 的环节 4. 节 果决明 C. nodosa 9 (2) 荚果 带状, 扁平, 边缘 加厚, 纵向呈 波状, 长 20 — 30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5. 铁刀木 d siamea 10 (1) 灌木、 亚 灌木或 草本, 叶 柄或叶 轴常具 腺体, 稀无 腺体。 11 (16) 小 叶超过 10 对, 叶长 不超过 15 毫米。 12 (15) 雄蕊 10, 叶柄 上腺体 无柄。 13 (14) 植株 纤细, 上 升或匍 匐状, 小叶 20 — 50 对, 长 3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叶轴 上无槽 6. 水皂' 角(, mimosoides 14 (13) 植 株粗壮 直立, 小叶 16 — 24 对, 长 8 — 13 (—1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叶轴 上具槽 … 7. 短叶 决明 C. leschenaultiana 15 (12) 雄蕊 5, 小叶长 8—12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叶 柄上腺 体有柯 •• 8. 柄腺 山扁豆 C. pumila 16 (11) 小叶 不超过 10 对, 小 叶大, 长 2 厘米 以上。 (长 穗决明 小叶对 数超过 16 对)。 17 (20) 能 育雄蕊 10, 其中 2 枚 特长。 18 (19) 小叶 8 — 16 对, 叶轴叶 柄上无 腺体。 总状花 序长达 15 — 30 厘米, 多花。 •• 9. 长 穗决明 C. didymobotrya 19 (.18) 小叶 5 — 10 对, 叶轴 上最下 2—3 对小叶 间有棒 状腺体 2 — 3 - 10. 黄 槐决明 G. suratensis 20 (17) 能 育雄蕊 7 或 6, 退 化雄蕊 3 — (4)。 21 (22) 叶 柄或叶 轴上无 腺体, 叶轴 及花序 轴四棱 柱形。 荚果果 瓣中间 具翅, 翅宽 5 毫米 " 11. 翅 荚决明 C. alata 22 (21) '叶柄 近基部 或叶轴 上两小 叶间有 腺体。 23 (26) 叶 轴上两 小叶间 有线形 或棒状 腺体。 . 24 (25) 叶 轴上两 小叶间 有线形 腺体, 小 叶倒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先端 圆形, 背面被 柔毛。 荚果  线状圆 柱形, 近四 棱., 长 10—15 厘米, 宽 0.5 厘米 12. 决明 C. tora 25 (24) 叶 轴上两 小叶间 有棒状 腺体, 小叶 卵形至 卵状椭 圆形, 先端 锐尖或 渐尖, 无毛。 荚 果圆柱 形, 成熟 时肿胀 13. 光 叶决明 C. floribunda 26 (23) 叶柄近 基部有 1 腺体, 扁长 圆形或 锥形。 ' 27 (28) 植 物体及 荚果均 密被长 糙毛。 荚果 线形, 具棱, 长 10 — 20 厘米, 宽 0.5 厘米— 叶柄 腺体扁 长圆形 14. 毛 荚决明 C. hirsuta 
苏木科  447  28 (27) 植抹近 无毛。 29 (30) 小叶 较小,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5 (— 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荚果 较短, 成熟时 近圆柱 形, 多少 肿胀, 长 5 — 10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叶柄腺 体锥形 15. ^芒 决明 C. sophera 30 (29) 小叶 较大, 卵 状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荚 果带状 扁平, 长 10 — 13 厘米, 宽 1 厘米。 叶柄腺 体卵形 或锥形 16. 望江南 C. occidentals 1. 腊肠树 图版 114: 1-2 阿勃勒 (酉阳 杂俎译 波斯语 ), 牛 角树、 波斯 皂荚、 香肠豆 (耿马 ), 郭聋娘 (guo long Hang 傣语) Cassia fistula L. (1753) ;DC. (1825);Roxb. (1932); Baker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omte (1913); Ridl. (1922); Craib (1928); 陈嵘, 树木学 (1937)'; De Wit (1956); 豆 科图说 (1955)* ; Back. &.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志 (1965); Ohashi in Hara (1966) , (1971 ), (1979) ; H. H. Pham (1970); 图鉴 (1972)*; 台湾 植物志 (1977); K. &l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Cathartocarpus fistula ( L . ) Pers . ( 1 8 5 ) ; Bactyrilobium fistula ( L . ) Willd . (1809). 落叶 乔木, 高 10 — 15 米; 分枝 无毛, 树皮暗 褐色。 叶长 30 — 40 厘米, 小叶 3 — 4 对, 薄 革质, 阔 卵形、 卵 状长圆 形或橢 圆形, 长 8 — 13 厘米, 宽 3. 5 — 8 厘米, 先端锐 尖或短 渐尖, 稀钝, 基部宽 楔形, 全缘, 初时两 面被微 柔毛, 后变 无毛, 叶 脉两面 均显; 小叶 柄长 5 — 10 毫米, 叶柄长 7 — 10 厘米。 总 状花序 腋生, 花 疏散, 下垂, 长 20 — 40 厘米, 苞片长 8 — 10 毫米, 早落; 花梗长 1.5 — 3. 5 厘米, 无毛; 萼片 卵状椭 圆形, 长 1 一 1.5 厘 米, 外面被 柔毛, 开花后 反折; 花瓣 黄色, 倒 卵形, 近 等长, 长 2 — 3.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近 锐尖, 有短的 瓣柄, 具明显 的脉; 能 育雄蕊 7, 其中 3 枚花 丝长而 弯弓, 长 30 毫米, 伸出 花冠, 花药长 4 一 4. 5 毫米, 被短 柔毛, 短缝 开裂, 4 枚 花丝短 而直, 长 8 — 10 毫米, 花药长 4 一 4. 5 毫米, 基部 孔裂, 3 枚 退化雄 蕊小, 花丝长 5 毫米,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不育; 子房与 花柱被 柔毛, 柱 头小。 荚果圆 柱形, 长 30 — 60 厘米, 或长达 1 米, 直径 2 — 2. 5 厘米, 无毛, 黑 褐色, 不 开裂, 常于冬 季仍悬 挂于裸 枝上。 种 子多粒 (40 — 100), 扁椭 圆形, 长 8 — 9 毫米, 宽 5 毫米, 棕色 光亮, 有深 色海绵 质的横 隔膜分 隔开。 花期 6 — 8 月, 果期 10 — 12 月。 • 产 思茅、 西双 版纳、 耿马、 双江、 德宏 等地; 生 于海拔 480 — 1 600 米路 旁及疏 林中。 广东、 海南、 台 湾也有 栽培。 越南、 老挝、 柬 埔寨、 泰国、 缅甸、 印度、 斯里 兰卡、 尼 泊尔、 锡金、 不 丹均有 分布。 苏拉 威西、 爪 哇也见 栽培。 " 本种为 美丽的 庭园观 赏树; 树皮含 单宁, 可 用于红 色染料 及制革 工业; 果瓤 味甜; 种 子入药 为缓' 冯剂; 木材 坚重, 耐朽, 光泽 美丽, 可作 支柱、 桥梁、 车辆及 农具。 2. 美 丽决明 (中 国植 物志) - 美丽 山扁豆 Cassia spectabilis DC. (1813), (1825); 中国 植物志 (1988). 
图 版 114 腊肠树 Cassia fistula Linn. , 1. 花枝, 2. 果; 3—5. )"^^叶决明 C. floribunda Cavan. 3. 花枝, 4. 果, 5. 花 外形。 (吴锡 麟绘) 
苏 木 科  449  常绿小 乔木, 高 5 米; 幼 枝密被 黄褐色 绒毛。 叶 互生, 一 回羽状 复叶, 长 12 — 30 厘 米, 小叶 对生, 6 — 15 对, 椭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5 — 6 厘米, 宽 0.8 — 1.7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阔楔形 或稍带 圆形、 稍 偏斜, 叶面 绿色, 疏被 白色短 柔毛, 背 面密被 黄褐色 绒毛, 叶 轴及叶 柄密被 黄褐色 线毛, 无 腺体。 总 状花序 腋生或 组成顶 生圆锥 花序, 花梗 及总花 梗密被 黄褐色 绒毛, 花 直径达 5 — 6 厘米; 萼片 5, 2 枚近 圆形, 直径 8 -11 毫 米, 2 枚 较小, 舟形, 长 5 — 7 毫米, 另一 枚阔倒 卵形, 长 7 — 8 毫米, 宽 5 — 6 毫米; 花 瓣 黄色, 有明 显脉, 大小 不等, 最大 一枚长 2. 4 — 2. 6 厘米, 宽 1.3 — 1.5 厘米; 发育雄 蕊 7, 长 8 — 9 毫米, 退 化雄蕊 3, 长约 4 毫米; 子房 线形, 长约 3 厘米, 弯弓。 荚果圆 筒形, 长 25 — 35 厘米, 种 子间稍 收缩。 花期 3 — 4 月, 果期 7 — 9 月。 原 产热带 美洲。 我 国云南 (西双 版纳) 及广东 栽培。 3. 神黄豆 (本 草纲目 拾遗) 图版 115: 1-4 雄 黄豆、 腊 肠爲、 排钱豆 (思茅 ), 树 黄鳝、 黑 明大解 (梁河 ) Cassia agnes (De Wit) Brenan (1958); K. 8^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 中国 植物志 (1988). Cassia javanica L. var. agnes De Wit (1956) ; C. nodosa Buch. -Ham. ex Roxb. var. henry i Dunn (191 1 ) , nom. nud. quoad Henry 11725 ; C. javanica L. var. indochinensis Gagn. (191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乔木, 高 10 — 20 米; 幼 枝被微 柔毛。 托叶 肾形, 锐尖, 长 1 厘米, 早落; 叶长 25 — 40 厘米, 小叶 6 — 10 对, 近 对生,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5 — 8 厘米, 宽 2. 5 — 3. 3 厘米, 先 端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圆形, 稍 偏斜, 近 全缘,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白色, 两面均 疏被柔 毛, 小 叶柄长 2 — 4 毫米, 叶柄长 3 — 6 厘米, 无 腺体。 伞房 状花序 顶生或 腋生, 由 6 — 10 个总 状花序 组成圆 锥状, 总 花梗长 2 — 3 厘米; 苞 片宽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锐尖, 被 微 柔毛, 小苞片 与苞片 相似; 花梗长 5 — 6 毫米; 萼片 5, 狭 卵形, 长 9 一 10 毫米, 被微 柔毛; 花辩 5, 粉 红色, 稍不 等大, 卵形至 匙形, 长 3 — 4. 5 厘米, 宽 1.4 一 2 厘米, 有短 辦柄, 外 面被微 柔毛; 能 育雄蕊 7, 3 枚 特长, 花丝 弯曲, 长 3 — 3. 5 厘米, 花药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短缝 开裂, 4 枚中 等大, 花 丝直, 长 1.2 — 1.4 厘米, 花 药基部 孔裂, 退化 雄蕊 3, 小, 花丝长 5 毫米,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子 房被微 柔毛, 花柱 粗壮, 柱头 盾状。 荚 果圆 柱形, 长 30 — 50 厘米, 直径约 2 厘米, 有 环节, 黑 褐色。 种子 多粒, 黄色, 被橫隔 膜 分开。 花期 3 — 4 月, 果期 8 — 10 月。 产 耿马、 西双 版纳、 思茅、 墨江、 德宏有 野生或 栽培; 生 于海拔 560 — 1 600 米林缘 或疏 林中。 广西 也有。 印度东 北部、 老挝、 柬 埔寨、 越 南也有 分布。 现引 种遍及 热带亚 洲。 本 种萌生 力强, 枝 条可伐 作薪炭 材料。 果 有类似 兴奋剂 作用, 种子 入药名 "神黄 豆", 可治 胃痛、 感冒、 疟疾、 麻疹、 水痘、 便 泌等。 花 美观, 可作 行道树 或庭园 树种。 Hand.- Mazz. (1938) 据 Wissmann 采自 景洪约 1 300 米处 的标本 鉴定为 C. renigera Wall.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引之 )。 因未见 标本, 暂 存疑。 4. 节 果决明 (广 州植 物志) 粉花 山扁豆 
图 版 115 1—4. 神黄豆 Cassia agnes (De Wit) Brenan. 1. 花序一 部分, 2. 果, 3. 叶枝, 4. 雄蕊; 5 — 8. 翅荚 决明 C. alata Linn. , 5. 花序, 6. 叶一 部分, 7. 花 外形, 8. 雄蕊。 (吴锡 麟绘) 
苏木科  451  Cassia nodosa Buch. -Ham. ex Roxb. (1814), (1832) ; Baker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omte (1913); Ridl. (1932); Craib (1928); De Wit (1956); 广 州 植物志 (1956); Back. Bakh. f. (1963); 中国 植物志 (1988)'. Cassia javanica L. subsp. nodosa (Buch. -Ham. ex Roxb. )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乔木, 高约 10 米; 小枝 纤细, 下垂, 疏 被灰白 色丝状 绵毛。 叶长 15 — 25 厘米, 小 叶 6 — 13 对, 长 圆状椭 圆形, 近 革质, 长 2 — 5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先端 圆钝, 微凹, 叶面 疏被短 柔毛, 背 面疏被 柔毛, 小 叶柄长 2. 5 — 3 毫米, 叶轴及 叶柄疏 被丝状 绵毛, 无 腺体。 伞 房式总 状花序 腋生, 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8 毫米, 渐尖, 宿存; 萼片 卵形, 长 5 — 10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花 瓣深黄 色或淡 白色, 长 卵形, 具 短柄, 长 2. 5 — 3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雄蕊 10^ 3 枚 较长, 7 枚 较短; 子房 线形, 被白色 柔毛。 荚果圆 筒形, 长 30 — 45 厘米, 黑 褐色, 有明显 环节。 种子 多粒。 花期 4一6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 州也有 栽培。 分布于 印度、 缅甸、 柬 埔寨、 泰国 南部及 越南南 部。 夏 威夷群 岛引种 作行道 树或栽 培作观 赏树。 木材 坚重, 可作 家具。 树 皮提供 鞣质; 果亦 药用。 5. 铁刀木 黑 心树、 挨 刀树, "埋 西哩" (maixili)、 "哈 坑懒" (傣语 ) Cassia siamea Lam. (1785); DC. (1825); Kurz. (1877); Baker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omte (1913); Ridl. (1922); Craib (1928); 豆 科图说 (1955)*; Back. & •Bakh. f. (1963); H. H. Pham (1970); 图鉴 (1972)*; K. &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乔木, 高约 10 米; 幼枝具 条纹, 被短 柔毛, 树皮 灰色, 近 光滑。 托 叶小, 钻形, 早 落。 叶长 20 — 30 厘米, 叶轴 具翅, 小叶 7 — 10 (-12) 对,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3 — 7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 钝圆, 微凹, 具短 尖头, 基 部圆, 全缘, 叶面 无毛, 背 面 无毛或 稍被短 柔毛, 粉 白色, 小叶 柄短, 长 2 — 3 毫米, 叶柄长 2 — 3 厘米, 无 腺体。 伞 房状 花序生 枝顶叶 腋或组 成圆锥 花序, 总花梗 粗壮, 长 5 — 7 厘米; 苞片 线形, 长 5 — 6 毫 米; 花梗长 2 — 3 厘米, 被 茸毛; 萼片近 圆形, 肉质, 具 缘毛, 不 等大, 外面 2 枚 较小, 长 5 毫米, 内面 3 枚 较大, 长 9 毫米, 外面 被毛; 花瓣 黄色, 阔倒 卵形, 长 1.5 — 2 厘米, 具 短柄; 能育 雄蕊' 7, 2 枚的 花丝长 10 毫米, 花药长 6 — 7 毫米, 顶孔 开裂, 4 一 5 枚花丝 长 2 — 3 毫米, 花药长 5 — 6 毫米, 退 化雄蕊 2 — 3, 较小, 长 3 毫米; 子房 无柄, 被白色 短 柔毛, 花柱 无毛, 柱头不 明显。 荚果 带状, 长 20 — 30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扁平, 纵 向呈 波状, 边缘 加厚, 被褐色 茸毛。 种子 10 — 20 粒, 纵生, 卵形, 压扁, 淡 棕色, 长 10 — 15 毫米, 宽 5 — 6 毫' 米。 花期 8 — 11 月, 果期 12 月 至翌年 1 月。 云南省 南部、 西南部 及西部 栽培或 野生, 北可达 华坪; 生 于海拔 330 — 2 000 米 路边、 村旁、 河 滩上。 广东、 海南、 '台 湾、 四川 (米 易、 盐边) 等省 区也有 栽培。 原产 热带东 南亚, 现广植 于热带 地区。 印度、 缅甸、 越南、 老挝、 泰国、 柬 埔寨、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等均有 分布。 
452  云南 植物志  植 株生长 迅速, 萌生 力强, 木材 质重, 刀斧 难入, 故称铁 刀木。 我国栽 培历史 悠久, 西双版 纳傣族 群众将 其大量 栽植于 村边、 河 滩上, 为 优良薪 炭林, 对保护 当地原 生植被 作用 很大。 木材耐 水湿, 不受 虫蛀, 可作 建筑、 家具 用材。 心材 色黑, 纹 理细密 美观, 适 用于 乐器装 饰品等 制造。 树皮 含单宁 4% — 9%, 荚果 含单宁 6%。 6. 水患角 含羞 草决明 (中国 植物志 ), 山 扁豆、 黄扁豆 (红河 ), 顺地爬 (玉溪 ) Cassia mimosoides L. (1753); DC. (1825) ; Benth. (1861), (1875); Baker in Hook, f. (1878); Hemsl. (1887); Franch. (1890); Gagn. in Lecomte (1913); Ridl. (1922); Craib (1928); 豆 科图说 (1955)'; De Wit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65); H. H. Pham (1970); 图鉴 (1972)* ; Ohash in Hara et al. (1979);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植 物志 (1988)*. Cassia angustissima Lam. (1785) ; C. procumbens auct non L. : Stickman (1754) ; Lour, (1790) ; Chamaecrista Mimosoides (L : ) Greene (1897 一 1901) ; Irwin et Barneby (1982); Ohashi et al. (1988).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或亚 灌木, 高 10 — 60 厘米; 具多 数披散 分枝, 稍被短 柔毛。 托叶 线形, 渐尖, 长 5—10 毫米, 宿存。 叶长 7. 5 — 10 厘米, 茎 上部的 较短, 小叶 20 — 50 对, 线状 镰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短 急尖, 基部 截形, 不 对称, 中 脉靠 上缘, 小 叶具敏 感性, 易 合拢, 叶轴 无槽; 叶柄长 3 — 10 毫米, 上端有 1 枚 圆盘状 腺体。 花 腋生, 常 单生, 或 2 — 3 朵组成 短总状 花序; 甚片 与托叶 相似, 小苞片 更小; 花 梗长 5 — 10 毫米, 被短 柔毛; 萼片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花瓣 黄色, 不 等大, 倒 卵形或 圆形, 与萼片 等长或 稍长, 具 短柄; 雄蕊 10, 5 长 5 短, 相间 而生。 荚 果线状 镰形, 长 2. 5 — 5 厘米, 宽约 5 毫米, 扁平, 微弯。 种子 10 — 16 粒。 花果期 6 — 11 月。 云南全 省大部 分地区 有零星 分布; 生 于海拔 510 — 2 800 米 草坡、 灌丛、 林缘或 路边、 河岸 等地。 我国 西南、 南部至 东南部 各省区 也有。 原 产热带 美洲, 现遍 及热带 国家, 可 分布 至温带 地区, 如 日本至 尼泊尔 也有。 全草 入药, 治 夜盲、 眼翳、 偏 头痛; 种子 利尿、 健胃; 嫩叶可 代茶; 根 叶含氮 丰富, 易 腐烂, 为优 良绿肥 及覆盖 植物。 7. 短 叶决明 (中 国植 物志) 地 油甘、 牛 旧藤、 大叶 山扁豆 (海南 植物志 ), 铁箭矮 陀陀、 篦子草 (通海 ), 野皂 角 (华宁 ), 大花 水阜角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 Cassia leschenaultiana DC. (1824) ( "lechenaultiana") , (1825) ; Gagn. in Lecomte (1913); Ridl. (1922); Craib (1928); 豆 科图说 (1955)*; De Wit (1956); Back, et Bakh. f. (1963); H. H. Pham (1970); 图鉴 (1972)* ;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P. C. Li et Ni, 西藏 植物志 (1985);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Chamaecrista nectitans (L. ) Moench (1794) ssp. patellaris (Colladon) Irwin et Barneby (1982) var. glahrata (Vogal) Trwin et Barneby (1982); Ohashi et al. 
苏 木 科  453  (1988) ; Cassia xvallichiana DC. (1824), (1825) ; C. mimosoides L. var. wallichiana (DC. ) Baker in Hook. f. (1878) ; C. mimosoides L. suhsp. leschenaultiana (DC. ) Ohashi (1975); 台湾 植物志 (1977)'; Ohashi in Hara et al. (197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一年 生或多 年生亚 灌木状 草本; 茎 直立, 高 30 — 80 厘米, 有 时高达 1 米。 幼 枝密被 黄色 柔毛。 叶长 3 — 8 厘米, 小叶 14 一 25 对, 线状 镰形, 长 8 — 13 (-1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不 对称, 中脉靠 上缘, 叶轴上 有明显 的槽; 叶 柄上端 有圆盘 状腺体 1 枚; 托叶线 状 锥形, 长 7 — 9 毫米, 宿存。 花序 腋生, 有花 1 至 数朵; 苞片长 5 毫米; 萼片带 状披针 形, 长约 1 厘米, 外面疏 被黄色 柔毛; 花瓣橙 黄色, 与萼片 等长或 稍大; 雄蕊 10, 有时 1 一 3 枚 退化; 子房密 被白色 柔毛。 荚果 带状, 扁平, 长 2. 5 — 5 厘米, 宽约 5 毫米。 种子 8—16 粒。 花期 6 — 1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 产 昆明、 安宁、 元谋、 楚雄、 大理、 蒙自、 勐腊、 凤庆、 临沧、 镇康 等地; 生于海 拔 500 — 2 200 米山坡 草地、 灌丛、 路旁。 四川、 贵州、 西藏、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等 省区有 分布。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孟加 拉国、 緬甸、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至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也有。 耐旱耐 瘠是良 好的覆 盖植物 和改土 植物, 同 时可作 绿肥。 根 入药, 治 痢疾、 消化不 良。 幼嫩 茎叶可 代茶。 本种至 更北省 区即为 豆茶决 明或呼 豆茶, 即救荒 本草之 山扁豆 Cassia nomane (Sieb. ) Kitagava (1939); 豆 科图说 (1955); 中国 植物志 (1988) =Soja nomane Sieb. (1830) 所 代替。 该 种亦偶 见于滇 东北, 为 中国一 日本式 分布, 仅 以雄蕊 4 枚, 小叶长 5 — 9 毫米与 本种及 前种相 区别。 8. 柄腺 山扁豆 (海 南植 物志) Cassia pumila Lam. (1785) ; Baker in Hook. f. (1878) ; Gagn. in Lecomte (1913); Craib (1928); De Wit (1956); Chun et How (1958); Back, et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志 (1965);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Senna prostrata Roxb. (1832). 多 年生亚 灌木状 草本, 基部 木质, 高 25- -75 厘米, • 多 分枝, 枝条、 叶轴、 叶 柄被疏 柔毛。 叶长 3 — 6 厘米, 小叶 12 — 20 对, 线状 嫌形, 长 8 — 12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端 具 凸尖, 基部 圆形, 中脉靠 上缘, 无小 叶柄, 叶柄 上端有 1 枚具柄 腺体。 托 叶线状 锥形, 长 6 — 8 毫米。 花单生 叶腋, 或 数朵组 成总状 花序; 总花梗 先端有 2 枚 苞片; 萼片 卵状长 圆形, 先端 渐尖, 长 5 — 6 毫米, 外 面被微 柔毛; 花瓣 黄色, 倒 卵状长 圆形, 有柄, 短于 萼片或 等长; 雄蕊 5, 花丝长 1 一 1.5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子房 无抦, 被毛, 花柱 无毛, 柱 头小, 头状。 荚 果扁平 而直的 带状, 长 3—5 厘米, 宽约 4 毫米, 被疏 柔毛。 种子 10 — 20 粒。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0—12 月。 产西 双版纳 (勐腊 ); 生 于山坡 草地。 广东 也有。 印度、 中南 半岛、 马 来西亚 至澳大 利亚 广布。 
454  云南 植物志  9. 长 穗决明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116: 6-8 Cassia didymobotrya Fresen (1839); 海南 植物志 (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8)'. 灌木, 高 2. 5 — 3 米; 幼 枝和幼 叶被短 柔毛, 老时毛 脱落。 叶长 35 厘米, 小叶 8 — 16 对, 卵状 长圆形 或倒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3 — 4. 5 厘米, 宽 1 一 1.8 厘米, 先端 圆形, 有短 尖头, 基部 圆形, 偏斜, 全缘, 背面粉 白色, 小叶柄 近无, 叶 轴和叶 柄被短 柔毛, 无腺 体。 总 状花序 单生, 直立, 生 枝上部 叶腋, 长 15 — 30 厘米, 有时长 过叶; 萼片椭 圆形或 卵形, 初花时 覆瓦状 排列, 后 脱落; 花瓣 黄色, 钝圆, 具 短柄; 雄蕊 10, 下方 2 枚 特大, 弯曲, 长约 12 毫米。 荚果长 甲形, 长 8 — 10 厘米, 宽 1 一 1.8 厘米, 扁平, 革质, 先端 具 芒尖, 干时 种子间 溢缩。 种子 9 一 16 粒, 倒 卵状长 圆形, 扁平。 花 果期春 夏季。 产 勐腊、 陇川; 生 于海拔 740 — 800 米 路边灌 丛中。 海南有 栽培。 原产 热带非 洲及热 带 亚洲, 近年 热带各 地栽培 渐盛。 亚 洲种作 绿肥。 花美丽 芳香, 可植 为观赏 植物。 叶 捣烂有 恶臭, 可 杀虫。 10. 黄 槐决明 (中 国植 物志) 凤凰花 (植 物名实 图考) Cassia surattensis Burm. f. (1768); CoUadon (1816); 豆 科图说 (1955); De Wit ( 1956); Back, et Bakh. f. (1963); 图鉴 (1972)*; K. &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植 物志 (1988)'. 10a. 黄 槐决明 (原 亚种) subsp. surattensis Cassia suffruticosa Heyne ex Roth, (1821); DC. (1825) ; 豆 科图说 (1955) ; C. glauca Lam. var. suffruticosa (Heyne ex Roth) Baker in Hook. f. (1878) ; Gagn. in Lecomte (1913); Craib ( 1928 ); C. surattensis Burm. f. subsp. suffruticosa ( Koenig ex Heyne) K. &l S. S. Larsen (1974).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 5 — 7 米; 幼 枝被微 柔毛, 茎皮灰 褐色。 托 叶线状 镰形, 长 5 — 10 毫米, 被微 柔毛, 近 宿存或 早落。 叶长 10 — 15 厘米, 在 叶轴的 最下部 2 或 3 对小 叶间有 2 — 3 枚棒状 腺体, 腺体长 1 一 2 毫米; 小叶 5 — 10 对, 卵形 或长椭 圆形, 长 2. 5 —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钝 而多少 凹陷, 基 部圆, 稀 楔形, 全缘, 叶面 无毛, 背面粉 白色, 被疏 柔毛, 小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被 柔毛, 叶柄长 1.5 — 3 厘米。 总状花 序生枝 条上部 叶腋, 长 5 — 8 厘米, 有花 10 — 15 朵, 总 花梗长 2. 5 — 5 厘米; 苞片 卵状长 圆形, 锐尖, 被微 柔毛, 长 5 — 8 毫米; 花梗长 1 一 2 厘米; 萼片不 等大, 外面 2 枚卵 圆形, 长 3 — 4 毫 米, 内面 3 枚长 6 — 8 毫米, 有 3 — 5 脉; 花 瓣鲜黄 色或深 黄色, 倒 卵形, 近 等大, 长 1.5 — 2 厘米, 瓣柄长 1 一 1.5 毫米; 能 育雄蕊 10, 下方 2 枚花丝 较长, 长 3 — 4 毫米, 其余长 1 一 2 毫米, 花药长 圆形, 近 等长, 长 5 — 7 毫米; 子房 线形, 被微 柔毛, 柱头 不显。 荚果 带状, 扁平, 长 7 — 10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具细长 的喙, 无毛。 种子 10 — 12 粒, 扁平, 长 8 毫米, 宽 4 毫米, 有 光泽。 花果 期全年 不断。 开远、 蒙自、 河口、 西 双版纳 等地有 栽培; 海拔 750 — 1 500 米 村边、 路旁或 公园中 常见。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 海 南均有 栽培。 印度、 斯里 兰卡、 印度尼 西亚、 菲律 
苏 木 科  455  宾、 澳大 利亚和 波利尼 西亚有 分布。 各热 带地区 已广泛 栽培。 植 株生长 迅速, 花繁茂 而美丽 夺目, 花 果常年 不断, 为 优秀庭 园观赏 花木。 10b. 粉 叶决明 (豆科 图说) (亚种 ) subsp. glauca (Lam. )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1980). Cassia glauca Lam. (1785); DC. Benth. (1871); Baker in Hook. f. (1878) ; Maxim. (1887); Hemsl. (1887); Tashira (1892); Gagn. in Lecomte (1913); Craib (1928); 中国 植物志 (1988)'. 与原亚 种区别 在于小 叶对数 较少, 4 一 6 对, 常 5 对, 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3. 5 — 10 厘 米, 宽 2. 5 — 4 厘米, 叶面 绿色, 背面粉 白色。 荚果 带状, 长 15 — 20 厘米。 种子 20 — 30 粒。 景洪、 瑞丽有 栽培。 广东、 福 建也有 栽培。 印度、 斯里 兰卡、 中 南半岛 至澳大 利亚、 波利尼 西亚等 有 分布。 11. 翅 荚决明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115: 5-8 . 有 翅决明 (豆 科图说 ), 对叶豆 (思茅 ) Cassia alata L. (1753) ; Baker in Hook. f. (1878) ; Gagn. in Lecomte (1913) ; Craib (1928); Merr. et Chun (1940); 豆 科图说 (1955)*; Back, et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 志 (1965) ; H. H. Pham ( 1 9 7 )* ; K. &. S. S. Larsen in A . Aubrev . et Jean - F . Leroy.( 1 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Griers et Long ( 1 9 8 7 ) ;中国 植物志 (1988)*. Senna alata (L. ) Roxb. (1832) ; Herpetica alata (L. ) Rafin. (1838). 灌木, 高 1..5 — 2 (— 3) 米, 枝 粗壮, 被短 柔毛。 托叶 耳状三 角形, 长 6 — 8 毫米, 宿 存。 叶长 30 — 60 厘米, 叶轴 两侧有 狭翅, 小叶 6 — 12 对, 长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8 — 15 厘米, 宽 3 — 7 厘米, 先端钝 而有短 尖头, 基部 圆形, 偏斜, 无毛, 叶背脉 明显; 小叶 柄极 短或近 于无; 叶柄 粗壮, 长 2 厘米。 总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花 密集, 长 20 — 50 厘米, 宽 3 — 4 厘米, 总花 梗长; 苞片 阔大, 三 角形, 膜质, 长 2 — 3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早落, 小苞 片缺; 花 梗短, 四 棱形; 萼片不 等大, 长. 圆形, 长 10 — 20 毫米, 宽 6 — 7 毫米; 花 瓣亮 黄色, 具紫色 脉纹, 卵状 圆形至 匙形, 长 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瓣 柄短; 能育雄 蕊 6 — 7, 极不 相等, 下方 2 枚 极大, 花丝长 4 毫米, 花药长 12 — 13 毫米, 先端 开裂, 4 枚的 花丝长 2 毫米, 花药长 4 一 5 毫米, 退 化雄蕊 3 — 4, 花丝长 1 一 2 毫米,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不育; 子房 与花柱 无毛, 柱头 微小。 荚果 带状, 长 10 — 20 厘米, 宽 1.2 — 1.5 厘 米, 扁平, 膜质, 果 瓣中央 有纵贯 的翅, 翅宽 5 毫米, 无毛。 种子 50 — 60 粒, 三角形 ,压 扁, 长 7 — 10 毫米, 宽 5 — 8 毫米。 种 子间有 隔膜。 花期 11 一 1 月, 果期 12 月 至翌年 2 月 。 西 双版纳 栽培或 逸生; 生 于海拔 560 — 860 米 疏林、 灌 丛或山 坡上。 广东、 海南、 台 湾 也有。 原 产热带 美洲, 现广 布于全 球热带 地区。 全草 药用, 为缓? i 剂; 种 子可驱 蛔虫。 叶可 杀虫, 止痒, 捣 汁外擦 癣症、 湿疹、 神 经性 皮炎。 12. 决明 (植 物名实 图考) 夜关门 (拾遗 ), 假 花生、 明目子 (文山 ), 草 决明, "牙 拉劲" (思茅 傣语) 
456  云南 植物志  Cassia tora L. (1753); DC. (1825); Miq. (1861); Benth. (1861); (1871); Baker in Hook. f. (1878), p. p. min. ; Hemsl. (4887); Franch. (1890); Gagn. in Lecomte (1913); Ridl. (1922); Craib (1928); Hand. -Mazz. (1933); 豆 科图说 (1955); De Wit (1956); Back, et Bakh. f. (1963); 图鉴 (1972)'; 海南 植物志 (1965);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植 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Senna tora (L. ) Roxb. (1832); Emelista tora (L. ) Britt. &. Rose (1925). 草 本或亚 灌木, 高 1 一 2 米; 几 无毛, 有腐败 气味。 托叶 线形, 长 10 — 15 毫米, 被 柔毛。 叶长 4 一 8 厘米, 叶 轴上每 对小叶 间有长 2 毫米 的线状 腺体, 小叶 2 — 3 对, 膜质, 倒卵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先端一 对小叶 最大, 依次 渐小, 长 1.3 — 6 厘米, 宽 0.8 — 3 厘 米, 先 端圆, 有小 尖头, 基部 楔形, 偏斜, 叶 面有疏 柔毛, 背面被 柔毛; 小 叶柄长 1.5 — 2 毫米, 叶柄长 1 一 4 厘米。 总 状花序 腋生, 短, 通常 2 花 聚生, 总花 梗短, 长 6 — 10 毫 米; 苞片 线形, 锐尖, 长 2 — 3 毫米, 被疏 柔毛; 花梗长 4 一 10 毫米, 被疏 柔毛; 萼片稍 不 等大,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8 毫米, 宽 2 — 4 毫米, 外面被 柔毛; 花瓣 黄色, 不 等大, 下方 2 片 稍长, 倒卵 形或椭 圆形, 先端 钝圆, 长约 15 毫米, 宽 7 毫米, 具短 辦柄, 其余 的长约 12 毫米, 宽约 6 毫米; 能 育雄蕊 6 — 7, 近 等长, 花丝长 1. 5-2 毫米, 花药长 1. 5- 2. 5 毫米, 顶孔 开裂, 退 化雄蕊 3 — 4; 子房 密被短 柔毛, 花柱 无毛, 柱头 截形。 荚果线 状圆 柱形, 近 四棱, 长 10 — 15 厘米, 直径 0.5 厘米, 有 疏毛。 种子 20 — 30 粒, 菱 柱形, 棕色, 光亮, 长 5 毫米, 宽 1 毫米。 花期 6 — 10 月 , 果期 10 — 12 月 。 本省大 部分地 区均有 分布。 生 于海拔 250 — 2 200 米山坡 草地、 灌丛、 河边 沙地。 我 国 长江以 南各省 区均有 分布, 东北 也有。 原产美 洲热带 地区, 现 广布于 热带、 亚 热带地 区。 种子 入药, 称决 明子, 清肝 明目, 又 可通便 利尿, 为解 热缓、 m 剂; 可提 取蓝色 染料; 茎皮 含纤维 37.4%, 可 代麻; 苗叶 和嫩果 可食; 种 子可代 咖啡。 13. 光 叶决明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114: 3—5 光 决明、 怀花米 (临沧 ) Cassia floribunda Cavan (1802); Colladon (1816)* ; De Wit (1956); Back. &. Bakh. f. (1963); Ohashi (1975), et in Hara et al. (1979);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88)*; H. Koba et al. (1994). Cassia laevigata Willd. (1809); (1813); Colladon (1816); DC. (1825); 海南植 物志 (1965); H. H. Pham (1970)*. Senna floribunda (Cavan. ) Irwin et Barneby (1982); Andreats et Kneas (1988); Ohashi et al. (1988). 灌木, 高 1 一 2 (-4) 米, 分枝圆 柱形, 绿色, 无毛。 托叶 线形, 长 6 — 9 毫米, 无 毛, 早落; 叶长 6 — 15 厘米, 叶轴上 每对小 叶间有 1 枚棒状 腺体, 小叶 3 — 4 对, 薄 革质, 卵形至 卵状椭 圆形, 长 4 一 8 (-11)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锐尖至 渐尖, 基 部楔形 或圆, 有时 偏斜, 全缘, 无毛, 叶面 绿色, 背面粉 白色, 脉 纤细, 两面 稍显, 小 叶柄长 2 — 3 毫米, 叶柄长 1.5 — 5 厘米, 无毛。 总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稍呈伞 房状, 长 5 — 10 厘 
苏 木 科  457  米, 无毛; 苞片 线形, 锐尖, 长 5 毫米; 花梗长 1 一 2. 5 厘米, 萼片不 等大, 卵形 至长圆 形; 花瓣 黄色, 卵形至 圆形, 长 1.2 — 1.8 厘米, 具 短柄; 能 育雄蕊 7, 下面 2 枚 花丝长 约 10 毫米, 花药长 8 毫米, 顶孔 开裂, 1 枚 花丝长 4 毫米, 花药长 8 毫米, 4 枚 花丝长 2 毫米, 花药长 4 毫米; 退 化雄蕊 3, 长约 2 毫米; 子房 与花柱 无毛, 柱头 稍显。 荚果圆 柱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1 一 1.3 厘米, 成熟时 肿胀, 两瓣 开裂。 种子 多粒, 卵形, 扁平, 光亮。 种子 间有横 隔膜。 花期 5 — 7 月 , 果期 10 — 11 月 。 产 江城、 凤庆、 临沧、 双江、 潞西、 陇川、 盈江、 瑞丽 等地。 归化 于海拔 800 — 1 900 米 林缘、 荒地或 路旁。 广东、 广西、 海南 也有。 原 产热带 美洲, 现 广布全 球热带 地区, 尼 泊 尔至锡 金也有 归化。 根、 叶、 果 入药, 可清热 解毒。 或作 绿肥、 固沙 植物, 也供 观赏。 14. 毛 荚决明 [^版 116: 1-5 Cassia hirsuta L. (1753); DC. (1825); Baker in Hook. f. (1878);Gagn. in Lecomte (1913); Ridl. (1922); Merr. (1929); (1931); Chun (1933); C. Y. Wu (1947); 豆 科图说 (1955)*; De Wit (1956); Back. &. Bakh. f. (1963); H. H. Pham (1970);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草 本或亚 灌木, 高 1 一 2. 5 米, 茎 密被黄 褐色长 硬毛, 具 恶臭。 托叶 线形, 锐尖, 被 硬毛, 宿存或 早落。 叶长 10 — 20 厘米, 小叶 4 一 6 对, 卵 状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8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 端一对 较大, 先端 锐尖, 基部 圆形, 全缘, 两面 均被长 硬毛, 小叶 柄短, 叶柄长 5 — 6 厘米, 被 黄褐色 糙毛, 基部有 1 枚扁 长圆形 黑褐色 腺体。 总状花 序生枝 条上部 叶腋或 枝顶, 花少; 芭片长 4 一 5 毫米, 被 硬毛; 花梗 丝状, 长 1 一 2 厘米, 被长 柔毛; 萼片不 等大, 外面 2 枚 圆形, 小, 长 5 — 6 毫米, 内面 3 枚 较大, 长 7 — 9 毫米, 密被长 柔毛; 花瓣 黄色, 不 等大, 倒 卵形, 长 15 — 18 毫米, 无毛, 瓣 柄短; 能 育雄蕊 6 — 7, 下方 2 枚 最长, 花丝长 6 — 7 毫米, 花药长 7 — 8 毫米, 先端 孔裂, 4 枚 花丝长 3 — 5 毫米, 花药长 5 — 6 毫米; 退 化雄蕊 3 — 4, 长 3 毫米; 子房密 被浅灰 色毛, 花 柱 无毛, 柱头稍 扩大, 具 纤毛。 荚果 线形, 具棱, 弯弓, 长 10 — 20 厘米, 宽 0.5 厘米, 密被长 糙毛。 种子 多粒, 圆形, 直径 3 毫米, 深橄榄 绿色。 花期 10 — 11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 文山、 红河、 西双 版纳、 耿马、 潞西、 芒市、 梁河 等地。 归化 于海拔 80 — 910 米 林缘、 路旁及 村边。 广东、 海南 及台湾 也有。 原 产热带 美洲。 老挝、 越南 至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及中南 半岛各 国均有 分布。 15. 茳 芒决明 (尔 雅注) 槐 叶决明 (海南 植物志 ), 野 苦参、 豆瓣叶 (华宁 ), 苦参 (江川 ) Cassia sophera L. (1753); DC. (1825); Benth. (1871); Baker in Hook. f. (1878); Hemsl. (1887); Merr. (1927); Craib (1928); 豆 科图说 (1955)'; De Wit (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65); 图鉴 (1972)' ;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8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6  图 版 116 1—5. 毛 荚决明 Cassia hirsuta Linn. , 1. 果枝, 2. 花 外形, 3. 大型 雄蕊, 4. 小型 雄蕊, 5. 雌兹 > 6—8. 长 穗决明 C. didymobotrya Fresen. 6. 花枝, 7. 大型 雄蕊, 8. 小型 雄蕊。 (肖 溶绘) 
苏木科  459  Senna sophera (L. ) Roxb. (1832) ; Chamaefistula sophera (L. ) G. Don (1832). 灌 木或亚 灌木, 高 1 一 2 米, 几 无毛。 托叶 卵形, 长约 5 毫米, 早落。 叶长 9 一 15 厘 米, 小叶 4 一 9 对, 摘 圆状披 针形, 膜质, 顶 端小叶 稍大, 长 2 — 5 (-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端 急尖, 有时短 渐尖, 基部 圆形, 两面近 无毛, 边 缘有短 柔毛; 小叶 柄短, 长 约 1 毫米; 叶柄长 3 — 5 厘米, 近 基部有 1 枚锥状 腺体。 伞房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少花; 总 花梗长 1 一 2 厘米; 苞片 卵形, 长约 5 毫米, 小苞 片缺;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萼片卵 圆形, 长 5 毫米; 花孃 黄色, 倒 卵形, 长 10 — 14 毫米, 宽 7 毫米, 具短 辩柄; 能 育雄蕊 7 (6), 3 枚 较长, 花丝长 6 — 7 毫米, 花药长 5 — 6 毫米, 先端 孔裂, 4 枚花丝 较短, 花 药长约 6 毫米; 退 化雄蕊 3 — 4, 长约 3 毫米; 子房 密被短 柔毛, 花 柱短, 无毛, 柱头稍 厚。 荚果长 5 — 10 厘米, 宽 0. 5 — 1 厘米, 无毛, 幼 时压扁 稍厚, 成熟 时多少 肿胀, 近圆 筒形。 种子 30—<40 粒, 卵 圆形, 压扁, 长约 4 毫米。 花期 7 — 9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巧家、 鹤庆、 易门、 文山、 蒙自、 开远、 红河、 石屏、 元江、 景东、 西双 版纳、 临 沧、 双江、 芒市、 瑞丽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 — 1 800 米 荒坡或 路旁。 我国 西南、 南 部及东 南、 中 部各省 区均有 分布。 原 产热带 亚洲, 现 已广布 于全球 热带、 亚热带 地区。 药用, 种 子为解 热剂, 可止咳 化痰; 叶 摘烂敷 肿毒; 根 健胃, 止痢。 嫩叶及 嫩荚可 食。 16. 望江南 (新本 草纲目 误用) 野 扁豆、 黎茶、 山绿豆 (海南 ), 喉白草 (经济 植物志 ), 狗屎豆 (广州 ), 羊角豆 (台湾 ) Cassia occidentals L. (1753); Edwards (1815); DC. (1825); Benth. (1861), (1871); Baker in Hook. f. (1878); Hemsl. (1887); Merr. (1927); J. C. Liu (1928); Hand. -Mazz. (1933); 豆 科图说 (1955); 海南 植物志 (1965); H. H. Pham (1970); 图鉴 (1972)*; 台湾 植物志 (1977); Ohashi in Hara et al. (1979);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Senna occidentalis (L. ) Link (1831 ) ; (L. ) Roxb. (1832); Ditramexa occidentalis (L. ) Britt. 8^.Rose (1925). 亚 灌木或 灌木, 高 0.7 — 1.5 (-2.5) 米, 几 无毛。 托叶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2 厘米, 早落。 叶长 20 厘米, 小叶 (3 —) 4 一 5 对, 膜质, 有腐败 气味, 卵状长 圆形或 椭 圆形,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除边缘 稍有缘 毛外, 余 部 无毛; 小 叶柄长 2 毫米; 叶抦长 3 — 4 厘米, 近 基部有 1 枚大 的卵形 或圆锥 形褐色 腺体。 伞房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长 3 — 5 厘米, 花少, 2 — 4 朵; 总花 梗短; 苞片线 状披针 形或长 卵形, 早落; 花梗长 5 — 10 毫米; 萼片不 等大, 外面的 圆形, 长 6 毫米, 内面的 卵形, 稍 大, 长 8 — 9 毫米; 花瓣 黄色, 具紫色 脉纹, 2 枚 外面的 稍大, 卵形, 长 2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 端圆, 具 短柄; 能 育雄蕊 7, 3 枚 花丝长 5 — 6 毫米, 花药长 6 — 7 毫米, 先端孔 裂, 4 枚 花丝长 2 — 3 毫米, 花药长 5 — 6 毫米; 退 化雄蕊 3, 长约 2 毫米, 无 花药; 子房 有抦, 被 绒毛, 花柱 无毛, 柱 头小, 侧生。 荚果 带状, 长 10 — 13 厘米, 宽 1 厘米, 扁平, 
460  云南 植物志  褐色, 边 缘色淡 加厚。 种子 30 — 40 粒, 圆形, 稍扁, 直径 3 — 4 毫米, 种子 间具薄 隔膜。 花期 4 一 8 月, 果期 6 — 10 月。 产 蒙自、 开远、 红河、 河口、 景东、 西双 版纳、 孟连、 临沧、 耿马、 双江、 盈江、 瑞 丽、 梁河、 芒市 等地; 生 于海拔 (120 —) 400-1 500 米山坡 草地、 灌丛、 荒野或 村边路 旁、 河 滩地。 我国西 南部、 南部 至东南 部各省 区均有 分布。 原 产热带 美洲, 现已 广布于 全世界 热带、 亚热带 地区。 药用, 常作 缓?^ 剂; 种子治 腹热、 便泌, 炒后治 拒疾; 根 利尿; 叶 退热, 捣 烂可敷 毒蛇 及毒虫 咬伤。 全株含 单宁。 有 微毒, 对牲畜 有害, 误 食过量 可中毒 致死, 但 种子可 代 咖啡。 4. 任豆属 Zenia Chun 落叶 乔木, 芽 具少数 憐片。 奇 数羽状 复叶, 无 托叶。 小叶 互生, 全缘, 无小 托叶。 花 两性, 近辐射 对称, 组成顶 生圆锥 花序; 萼片 5, 覆瓦状 排列; 花瓣 5, 覆瓦状 排列, 稍 不 等大; 发育 雄蕊常 4 枚, 稀 5 枚, 生 于花盘 边缘, 花 盘小, 深波状 分裂; 子房有 短柄, 花 柱短, 钻状, 稍弯, 柱 头小, 胚珠 多粒。 荚果 膜质, 压扁, 不 开裂, 有网状 脉纹, 腹 缝线 一侧有 阔翅。 单 种属, 产我国 南部及 西南部 (广 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 模式 标本采 自广东 乐昌。 分 布至越 南北方 和泰国 (据 L. M. Polhill &. P. H. Raven 1981)。 1. 任豆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17 任木 (豆 科图说 )、 翅荚木 (图鉴 ) Zenia insignis Chun (1946);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落叶 乔木, 高 15 — 20 米, 胸径达 1 米; 小枝黑 褐色, 散生黄 白色小 皮孔。 奇 数羽状 复叶, 叶长 25 — 45 厘米, 小叶 互生, 19 一 21 枚, 薄 革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9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 圆形, 近 全缘, 叶面 无毛, 背面 密被灰 白色糙 伏毛, 小 叶柄长 2 — 3 毫米, 被疏 柔毛; 叶柄 粗壮, 长 3 — 5 厘米, 或多 或少被 黄色微 柔毛。 圆 锥花序 顶生, 总 花梗及 花梗被 棕色或 黄色糙 伏毛; 苞 片小, 狭 卵形, 早落, 小苞片 早落; 花梗长 6 毫米; 萼片 5, 稍 不等, 长 圆形, 厚, 长 10 — 12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先 端钝, 外 面密被 掠色糙 伏毛, 内面 无毛; 花瓣 5, 红色, 稍长于 萼片, 最上面 1 片 稍阔, 倒 卵形, 长 12 — 14 毫米, 宽 8 毫米, 其余的 为椭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12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有柄, 背面强 烈地呈 龙骨状 凸起, 无毛; 雄蕊 4, 成对 离生, 膝 曲状, 花丝长 3 毫米, 被微 柔毛, 花药 基着, 线状长 圆形, 长 6 毫米, 纵裂, 退 化雄蕊 1, 短丝 状不 显著; 花 盘小, 深波状 分裂; 子房有 短柄, 柄长 4 毫米, 边缘 被絹质 伏贴疏 柔毛, 花 柱短, 钻状, 稍弯, 柱 头小, 顶生; 胚珠 7 — 9 枚。 荚果椭 圆状长 圆形, 或长 圆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膜质, 扁平, 红 棕色, 沿腹缝 线有宽 5 — 6 毫米 的翅。 种子 近 圆形, 长 4 一 9 毫米, 宽 3 — 7 毫米, 平滑, 棕 黑色, 有 光泽。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图 版 117 任豆 Zenia insignis Chun, ]. 花枝, 2. 花 外形, 3. 果, 4. 雄蕊, 5. 雌蕊。 (吴锡 R 绘) 
462  云南 植物志  月。 产 富宁、 金平、 屏边、 河口、 个旧 蔓耗、 普洱; 生 于海拔 (200 —) 750-1 100 米山 沟 或山坡 石山疏 林或密 林中。 广东 (乐 昌为模 式产地 )、 广西、 贵州有 分布。 分布 至越南 北方和 泰国。 木材 坚实, 纹理 致密, 品质 优良。 5. 无 忧花属 Saraca L. 乔木或 灌木。 叶 互生, 偶 数羽状 复叶, 小叶 1 一 7 对, 革质或 草质, 近 无柄, 最上部 小叶 常为最 大者, 叶 缘基部 有时具 腺体或 叶柄上 有腺状 节结。 伞房状 花序密 集几近 球形, 或 为圆锥 花序, 顶生或 腋生, 或生老 枝上; 苞片及 小苞片 宿存或 早落, 常华 丽呈花 瓣状, 黄色或 红色, 幼时 覆盖着 花蕾; 花 萼管圆 柱形, 裂片 4 一 6, 近 等长, 覆瓦状 排列, 长圆 形, 花 瓣状, 黄色或 红色, 无毛; 花 瓣缺; 雄蕊 (3 —) 4-8 (-10), 着 生于萼 管喉部 短 管状花 盘上, 花 丝伸出 很长, 丝状, 花药卵 形至长 圆形, 背着, 纵裂, 退化雄 蕊短或 长, 齿状或 钻状; 子房 有柄, 花 柱长, 丝状, 柱 头小, 顶生, 胚珠 多数。 荚果长 圆形或 带状, 扁 平或稍 肿胀, 果瓣 革质或 木质, 开裂。 种子 1 一 8 粒, 无 胚乳。 2n = 24。 全 属有极 相近的 8 (-11) 种, 产 热带东 南亚, 常 成特殊 的河流 标志, 分布从 印度、 马 来西亚 (东 达苏拉 威西) 至 中国西 南部。 我国产 2 种。 云南 均有。 印 度产的 Saraca asoka (Roxb. ) Wilde 名 Asoka 传释 伽牟尼 出生於 树下, 曾作 药用。 分种 检索表 1 (2) 苞片 及小苞 片小, 长 1.5 — 2. 5 毫米; 雄蕊 3 — 5, 常 4, 花药长 1 一 1.5 毫米。 基 部一对 小叶不 比顶端 小叶小 1. 云南 无忧花 S. griffithiana 2 (1) 苞片及 小范片 较大, 长 10 — 30 毫米; 雄蕊 8 — 10, 花药长 3 — 3. 5 毫米。 基部一 对小叶 远较顶 端 小叶小 2. 中国 无忧花 S. dives 1. 云南 无忧花 (广西 植物) 缅 无忧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Saraca griffithiana Prain (1887); Edinb. Stapf (1929 — 30); G. F. P. Zuijderh. (1967); C. F. Wei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乔木, 高达 18 米, 叶长 20 — 60 厘米, 小叶 4 一 7 对, 纸质, 小 叶片长 圆形或 倒卵状 长 圆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3. 5 — 5 厘米, 先 端圆, 向 上的叶 渐尖, 基 部圆或 襖形, 基 部一对 小叶不 比顶端 的小, 小叶柄 极短, 长 2 — 5 毫米, 两面边 缘或先 端常具 腺体。 伞房 状花 序多花 密集, 直径 5 — 25 厘米, 花 深红或 黄色, 芳香; 苞片及 小苞片 相似, 卵形, 先 端 锐尖, 长 1.5 — 2. 5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不 华丽, 宿存; 花梗长 10 — 14 毫米, 与萼管 连结处 明显具 关节, 萼管长 12 — 15 毫米, 萼裂片 卵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5 — 7 毫米, 钝 圆至 锐尖; 雄蕊 (3 —) 4 (一 5), 花丝长 20 — 40 毫米, 花 药小, 近 卵形, 长 1 一 1.5 毫 米; 子房 有柄, 柄长 2 — 4 毫米, 子房被 柔毛, 长 4. 5 — 7 毫米, 花柱长 20 — 25 毫米, 柱 
苏木科  463  头小, 头状。 产 盈江; 生海拔 160 — 1 900 米 密林或 疏林、 溪边。 缅甸北 部也有 分布。 2. 中国 无忧花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18: 2-4 黄莺花 (越 南名,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马树 (金平 ), 马叶树 (河口 ), 火焰花 (广 西) Saraca dives Pierre (1899) * ; Gagn. in Lecomte (1913) ; Zuijderh. (1967) ;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C. F. Wei (1983); 中 国植物 志 (1988)'. Saraca chinensis Merr. et Chun (ms. ), nom illegit. ; 图鉴 (1972) ; S. indica auct. non L. : 侯 宽昭,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辞典, 385 (1958); 图鉴 (1972); S. thaipingensis auct. non GantleV ex King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乔木, 高 5 — 20 米, 胸径 30 厘米; 分枝 粗壮, 圆 柱形, 无毛。 叶长 40—60 厘米, 小 叶 5 — 6 对, 革质, 卵 状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35 厘米, 宽 7 — 11 厘米, 先端 渐尖 或钝, 基 部圆或 楔形, 叶面 无毛, 有 光泽, 背面 无毛, 侧脉 8 — 10 对, 细脉 网状, 最 下 面一对 小叶较 顶端小 叶明显 较小; 小叶柄 粗壮, 长 5 — 10 毫米, 无毛; 叶柄 粗壮, 长 20 — 30 厘米, 无毛。 伞房状 花序长 20 厘 ;^, 宽 15 厘米, 腋生或 顶生, 无毛, 花 长 1.5 厘米, 粗壮; 苞片卵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25 — 30 毫米, 宽 10 — 15 毫米, 锐尖, 早落, 小 苞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 15 毫米, 宽 5 — 7 毫米, 无毛; 花萼管 细长, 长 20 — 25 毫 米, 宽 1.5 — 2 毫米, 外面 无毛, 内面先 端被短 柔毛, 裂片 4 一 6 枚, 卵 形至长 圆形, 长 10 — 13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先 端圆, 黄色, 无毛; 花 瓣缺; 雄蕊 8 — 10, 花丝长 25 毫 米, 无毛, 花药长 圆形, 长 3 — 3. 5 毫米, 基部 箭形; 子 房柄长 2. 5 毫米, 花柱 丝状, 长 15 毫米, 柱头 头状, 胚珠 12 枚。 荚果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8 — 30 厘米, 宽 5 — 5. 5 厘米, 厚 2 厘米, 果瓣 木质。 种子 5 — 9 粒, 椭 圆形, 扁平, 长 4 厘米, 宽 2.5 厘米, 种脐 偏斜, 种 皮厚, 壳质。 花期 4 一 5 月 , 果期 7 — 10 月 。 产 澄江、 元阳、 河口、 金平、 屏边、 个旧 蔓耗、 马关、 麻 栗坡、 富宁; 生 于海拔 160 — 1 000 米 山坡密 林或疏 林中, 或 河流、 溪边。 广东、 广西有 分布或 栽培。 本种为 优良紫 胶虫寄 主树。 树皮 入药, 可治 风湿。 花大而 美丽, 可作庭 园观赏 树种。 6* 龙 眼参属 Lysidice Hance 乔木。 叶为 一回偶 数羽状 复叶, 小叶 对生。 圆 锥花序 腋生或 顶生, 苟 片及小 苞片大 而有 颜色; 萼管喇 叭状, 肉质, 萼裂片 4, 覆瓦状 排列, 开花时 反折; 花 瓣上面 3 枚 发达, 倒 卵形, 具长的 瓣柄, 下面 2 枚小, 退 化为憐 片状或 钻状; 能 育雄蕊 2, 位于 上面, 花丝 很长, 基部 合生, 花药 背着, 纵缝 开裂, 退 化雄蕊 3 — 8, 长短 不等, 钻形; 子房有 短柄, 花 柱长, 丝状, 在 花蕾时 旋卷, 柱 头小, 头状。 胚珠 9 一 12 枚。 荚果长 圆形, 先端 较阔, 扁平, 有橡, 果辦厚 革质至 木质, 2 瓣 开裂。 种子 扁平, 有 光泽, 种 子间有 隔膜。 2n=16。 单 种属。 产我国 南部至 西南部 (广 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等省区 )。 分布 至越南 北方。 1. 龙眼参 (广西 ) 图版 119 
图 版 118 1. 油楠 Sindora glabra Merr. ex De Wit 果枝, 2—4. 中国 无忧花 Saraca dives Pierre 2. 花枝, 3. 花 外形, 4. 果。 (肖 溶绘) 
苏木科  465  单刀根 (广西 ), 仪花 (豆科 图说) Lysidice rhodostegia Hance (1867) ; 豆 科图说 (1955) * ; "图鉴 "(1972)' ;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Lysidice brevicalyx Wei in Guihaia 3 : 12 (1983) , syn. nov. 乔木, 高 5 — 10 米。 一回偶 数羽状 复叶, 小叶 3 — 5 对, 纸质, 长椭 圆形, 长 4 一 10 (-12)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骤尖, 基部 圆形或 楔形, 微 偏斜, 无毛, 小 叶柄 粗短, 长 3 毫米; 托 叶小, 钻形, 早落。 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长 15 — 30 厘米, 花 梗长 10 — 12 毫米, 被微 柔毛; 苞片 卵形, 长 1.4 一 2. 8 厘米, 宽 0.5 — 1.4 厘米, 粉 红色, 小苞 片小, 极 少超过 5 毫米; 萼管长 12 — 15 毫米, 长于萼 裂片, 无毛, 裂片 4, 长 圆形, 暗 紫色, 长 8 — id 毫米, 宽 3 — 5 毫米, 先 端圆, 边缘具 纤毛; 花瓣 5, 紫 红色, 上方 3 枚 发达, 匙形, 有长的 瓣柄, 全长约 3 厘米, 宽约 1 厘米, 下方 2 枚 很小; 能 育雄蕊 2, 稀 1 或 3, 花丝长 16 毫米, 无毛, 花药长 4 毫米, 纵裂, 退 化雄蕊 4, 钻状; 子 房有短 柄, 被疏 柔毛, 花柱长 20 毫米, 柱头 顶生, 很小。 荚果 带形, 长 15- -22 厘米, 宽 3. 3 — 5 厘米, 扁平, 无毛, 开裂, 果瓣 常螺旋 扭曲。 种子 2 — 7 粒, 椭 圆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1.5 厘米, 扁平, 褐 红色, 种 皮薄, 表面 微级, 无 胚乳。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富宁、 广南、 河口、 师宗; 生海拔 (120 —) 500-1 000 米河边 及杂木 林中。 广东、 广西 也有。 分布 至越南 北方。 根、 茎 入药, 治跌打 损伤、 骨折、 风湿; 叶有 小毒, 治外伤 出血。 初皮 纤维可 代麻。 花 美丽, 可作庭 园观赏 树木。 Lysidice brevicalyx Wei (1983) 与本种 分布区 重合, 且 特征仅 系数量 差别, 应为同 种不 同发育 阶段的 多态, 不宜 成立, 故 归并。 本 属实为 越南北 部至我 国云南 东南、 贵州 华南分 布的单 种属。 7. 缩莉属 Afzelia J. E. Smith nom. conserv. 乔木。 偶 数羽状 复叶, 小叶 革质, 托叶 早落。 圆 锥花序 顶生; 苞片及 小苞片 卵形, 脱 落或 宿存; 花 两性, 具梗; 萼 管长, 倒 锥状, 喉部具 花盘, 萼裂片 4, 稍不 等大, 内面 2 枚 稍长, 覆瓦状 排列, 革质; 花瓣 1, 大, 近 圆形或 肾形, 有 瓣柄, 其余 短小, 退化 或缺; 能 育雄蕊 7 — 8, 花丝 伸长, 基 部合生 成鞘或 分离, 花药卵 形或长 圆形, 纵裂, 退 化雄蕊 2, 极小, 分离, 着生 雄蕊鞘 基部; 子房 有柄, 柄贴 生于萼 管上, 花柱 丝状, 柱 头小, 近 头状, 胚珠 数枚。 荚 果大, 长圆形 或斜长 圆形, 果瓣 木质或 革质, 厚, 稍 压扁, 2 瓣 开裂, 种 子间有 隔膜。 种 子大, 卵 形或长 圆形, 基 部有角 质的假 种皮状 种柄, 无 胚乳, 胚直, 子 叶 肉质。 2n = 24。 约 13 (-14) 种。 分布于 热带亚 洲及热 带非洲 (7 种)。 我 国引入 1 种。 云南 南部有 栽培。 木材 商用者 在亚、 非有 数种。 种 子红或 黑色, 常作 串珠、 项链。 
图 版 119 龙眼参 Lysidice rhodostegia Hance 1. 花枝, 2. 花 外形, 3. 果。 (肖 溶绘) 
苏木科  467  1. 细茄 (本 草纲目 拾遗) 木茄、 沔茄 (广东 ) Afzelia xylocarpa (Kurz) Craib (1912), (1928); Bejaud &. Convard (1932); K. &u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Pahudia xylocarpa Kurz (1876);Merr. (1919) ; 豆 科图说 (1955) * ; 图鉴 ( i 972) * . 乔木, 高达 30 米, 胸径 90 厘米; 树皮 褐色, 小枝被 粉霜, 嫩 枝有微 柔毛。 偶数一 回羽状 复叶, 小叶 3 — 5 对, 对生, 花 枝上者 只一对 小叶, 纸质, 卵形, 阔 椭圆形 至近圆 形, 长 5 — 9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端 锐尖, 或 钝圆, 或多少 微缺, 基部 圆而稍 偏斜, 无 毛, 背面有 粉霜, 小叶柄 粗短, 长 3 — 4 毫米, 叶柄长 2. 5 — 3 厘米。 圆 锥花序 顶生, 各 部被 灰色短 柔毛; t 苞片及 小苞片 卵形或 卵状三 角形, 长约 6 毫米, 宿存; 花梗长 7 — 10 毫 米, 粗厚; 萼管长 8 — 10 (-13) 毫米, 裂片 4, 椭 圆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先端 圆钝微 凹, 外面 2 片 较短, 内面 2 片 较长, 均密被 灰色短 柔毛; 花瓣 1, 玫瑰 红色, 倒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7 — 9 毫米, 先端 微凹, 瓣柄长 5 — 12 毫米, 被 白色长 柔毛; 能 育雄蕊 7, 花丝 长 3 — 3. 5 厘米, 基部稍 合生, 有 柔毛, 花药长 3 — 4 毫米, 退 化雄蕊 3, 很短, 丝状; 子 房 有柄, 柄长 7 毫米, 子房长 7 毫米, 被 柔毛, 花柱长 20 — 25 毫米, 向 先端稍 扩大, 无 毛, 柱头 头状。 荚果长 圆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7 — 9 厘米, 厚 2 — 3 厘米, 果瓣 木质肥 厚, 黑 褐色。 种子 2 — 3 粒, 卵 形或长 圆形, 长约 2 厘米, 稍扁, 暗 褐色, 有 光泽, 基部 有角质 肥厚坚 硬的假 种皮状 种柄, 几 与种子 等长。 花期 4 一 5 月 , 果期 11 一 12 月 。 西双 版纳、 石屏有 栽培; 生于 河边及 村旁。 广东 (茂 名、 高州、 徐闻 )、 广西 (合 浦、 南宁) 也有 引种。 分布于 越南、 老挝、 柬 埔寨、 缅甸、 泰国 等地。 种子 入药, 治 牙痛及 眼病; 种柄 坚硬致 密尤如 象牙, 雕 刻印章 为高州 名产。 8- 油楠属 Sindora Miq. nom. conserv. 落叶 乔木。 一回偶 数羽状 复叶, 小叶 2 — 10 对, 对生, 革质, 小叶 柄上有 1 一 2 枚腺 体, 托叶 叶状。 花小, 两性, 排列 成圆锥 花序, 腋生或 顶生, 多花; 苞片及 小苞片 卵形, 早落; 花梗 粗短, 花萼筒 很短, 基部有 花盘, 萼裂片 4, 上面 2 枚 合生, 镊合状 排列; 花 辩 1, 稀 2, 肉质, 形状及 大小与 萼上唇 相似; 雄蕊 10, 成 9 + 1 的 2 组, 上面 分离的 1 枚 较短, 无 花药, 其余 基部合 生成斜 管状, 花药丁 字着, 纵裂; 子 房近无 柄或柄 极短, 花 柱长, 拳卷, 柱 头小, 顶生, 胚珠 2 — 7 枚。 荚果卵 状椭圆 形或斜 圆形, 至长 圆形, 果瓣 坚 硬而有 短刺, 稀 无刺, 开裂。 种子 1 一 2 粒, 无 胚乳。 2n = 24。 全属 18 — 20 种。 产 热带东 南亚: 越南、 泰国、 马来 西亚、 菲律 宾及热 带非洲 (加蓬 1 种)。 我国 海南产 1 种。 云南 西双版 纳栽培 1 种。 有些 种提供 木材及 治皮肤 病的药 用油。 1. 油桶 (海南 ) 图版 118: 1 鮮壳树 (海南 ) Sindora glabra Merr. ex De Wit (1949); Chun How ( 1958)' f 海南 植物志 
468  云南 植物志  (1965); "图 鉴" (1972)'; 中国 植物志 (1988)'. Sindora cochinchinensis auct. non Baill. : Merr (1928). 乔木, 高 8 — 20 米, 胸径 30 — 60 厘米。 一回偶 数羽状 复叶, 长 10 — 20 厘米, 小叶 2 — 4 对, 对生, 革质, 橢圆 形或长 圆形, 稀 卵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先端 钝或 急尖或 骤尖, 基部 钝圆, 稍 不等, 无毛, 侧脉 纤细; 小 叶柄长 5 毫米。 圆锥 花序顶 生, 长 15 — 20 厘米, 密 被黄色 柔毛; 苞片 卵形, 叶状, 长 5 — 7 毫米, 小 苞片披 针形, 1 一 2 枚生花 梗中部 以上, 长 5 — 6 毫米; 花梗长 2- - 4 毫米; 萼片 4, 2 型, 最上面 1 枚阔卵 形, 长约 5. 5 毫米, 宽 5 毫米, 背 隆起, 有 软刺, 其余 3 枚椭 圆状披 针形, 有 软刺; 花 瓣 1, 包被 于最上 方的萼 片内, 椭圆状 圆形, 长 5 毫米, 宽 3 — 6 毫米, 基部近 截形, 瓣 柄短, 先 端钝, 外面 密生长 柔毛, 边缘有 缘毛, 内面 无毛; 雄蕊 10, 发 育雄蕊 9, 花丝 基部 连合, 被 褐色粗 伏毛, 上面 1 枚 离生, 花药几 等大, 长 2 — 3 毫米, 先 端凹, 有时具 小 尖头; 子房近 卵形, 密 生锈色 粗毛, 花 柱长, 拳卷, 胚珠 4 一 5 粒。 荚果圆 形或卵 圆形, 长 5 — 8 厘米, 宽 5 厘米, 外 面散生 硬刺。 种子 1 粒, 扁 圆形, 直径约 1.8 厘米, 黑色, 有半圆 形等宽 的柄。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7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产 海南; 生 于海拔 600 米混交 林内。 越 南也有 分布。 材质 优良, 用于建 筑或作 车辆及 家具。 树脂 可用于 点灯。 9. 酸豆属 Tamarindus Linn. 乔木。 叶 互生, 一回偶 数羽状 复叶, 小 叶小, 多对。 总状 花序生 枝顶; 萼 管狭, 裂 片 4, 覆瓦状 排列; 花瓣淡 黄色, 上面 3 枚 发达, 下面 2 枚退化 为针刺 状或憐 片状; 雄蕊 3, 中 部以下 合生成 向上弯 的鞘, 花 丝短, 花药 背着, 其余 雄蕊退 化为毛 状体; 子房 具柄, 贴生于 萼管, 胚珠 多数。 荚 果长圆 柱形, 内弯, 不 开裂, 外果 皮薄, 脆 壳质, 中 果皮肉 质, 内 果皮薄 膜质, 种 子间有 隔膜; 种子 倒卵状 圆形, 或斜 卵形, 稍扁, 棕 褐色, 光亮。 2n = 24o 1 种, 原 产热带 非洲, 现广植 于热带 各地。 我国 广东、 广西、 海南、 台 湾等省 区也常 有 栽培。 云南 南部及 各干热 河谷地 区常见 栽培。 、 1. 酸豆 (海南 ) 酸饺 (滇 南本草 ), 酸角, "姆 穷" (傣语 ), 酸梅 (海南 ), 罗 望子、 九 层皮果 (本草 纲 目拾遗 误用、 台湾 有用树 木志) Tamarindus indica L. (1753); DC. (1825); Miq. (1855); Baker in Hook. f. (1878) ; Hance (1883) ; Hemsl. (1887) ; Prain (1897) ; Gagn. in Lecomte (1913) ; Wils. (1920); Ridl. (1922); Merr. (1927); Craib (1928); Hand. -Mazz. (1933); 陈嵘 (1937); 豆 科图说 (1955)*; Back. &.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志 (1965); H. H. Pham (1970); 图鉴 (1972)'; 台湾 植物志 (1977); Ohashi in Hara et al. (1979);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Tamarindus officinalis Hook, in Curtiss (1851)'. 
苏木科  469  常绿 乔木, 高 6 — 20 米, 胸径 30 — 50 (-100) 厘米; 树皮暗 灰色, 老时 粗糙有 纵裂。 一回偶 数羽状 复叶, 叶轴长 5 — 12 厘米, 被短 柔毛或 无毛, 小叶 10 — 18 对, 长 圆形, 长 10 — 20 毫米, 宽 5 — 8 毫米, 先 端圆或 微凹, 基 部圆, 稍 偏斜, 无毛。 总状 花序腋 生或为 圆 锥花序 顶生, 花梗于 萼下具 关节, 长 5 — 10 毫米, 被短 柔毛或 无毛; 小!: 片 2, 长约 1 厘米; 萼管陀 螺形, 长 6 — 8 毫米, 裂片 4, 披 针形, 长约 10 毫米, 宽 5 毫米, 渐尖, 下 方 2 片 合生, 开花后 反折; 花盘位 于萼管 基部; 花瓣不 等大, 上面 3 枚 发达, 中央 1 枚 长圆状 究形, 长 10 — 12 毫米, 宽 2 — 3 毫米, 侧生 2 片 卵形, 长 10 — 13 毫米, 宽 5 — 6 毫 米, 边缘 级折, 基部或 先端有 时稍被 疏毛, 黄色, 有紫色 条纹, 下方 2 片退 化为憐 片状; 能 育雄蕊 3, 花 丝中部 以下合 生成向 上弯的 鞘状, 近 基部被 柔毛, 花药长 圆形, 长 2. 5 毫 米; 退化 雄蕊刺 毛状生 雄蕊管 顶端; 子房 具柄, 花柱 丝状, 柱头近 头状。 荚果圆 柱形, 弯 弓, 长 5 — 14 厘米, 不规则 肿胀, 外 果皮脆 壳质, 棕 褐色, 中果皮 肉质, 有 纤维, 包藏 种子 3 — 10 粒。 种 子倒卵 形或近 方形, 稍扁, 棕 褐色, 光亮。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一 12 月。 永仁、 峨山、 禄劝、 元谋、 鹤庆、 元江、 开远、 建水、 金平、 个旧 蔓耗、 绿春、 元 阳、 河口、 双江、 镇康、 潞西、 西 双版纳 等地; 海拔 80 — 1 530 米热 区及干 热河谷 地区常 见 栽培。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台湾有 栽培。 原 产热带 非洲, 现广植 于热带 各地。 木 材坚硬 致密, 边材黄 白色, 心材紫 褐色, 可供建 筑或作 家具及 农具。 成熟 果实味 酸甜, 生 食或作 蜜饯或 配调料 作清凉 饮料。 入药 能清热 解暑, 消 积食; 种 仁可棒 油供食 用。 叶、 花、 果均 含酸类 物质, 可 渗合染 料用。 嫩叶经 开水徵 漂后可 炒食。 10. 月巴 • ^英属 Gymnocladus Lam. 落叶 乔木, 无剌, 具 粗壮的 分枝。 二回偶 数羽状 复叶; 托 叶小, 早落。 花 杂性, 或 雌雄 异株, 辐射 对称。 圆锥花 序或总 状花序 顶生; 萼 管状, 5 裂, 有 一腺状 花盘; 花瓣 4 一 5, 分离, 绿 白或淡 紫色, 长 圆形, 覆瓦状 排列, 稍长于 萼片; 雄蕊 10, 离生, 5 长 5 短, 较花 冠短, 花药 背着, 纵裂; 子房 无柄, 花 柱直, 稍粗 而扁, 柱头 偏斜, 胚珠 4 一 8 粒。 荚 果近圆 柱形, 肥厚而 坚实, 2 瓣裂。 种 子大, 扁平, 外种 皮硬而 革质。 2n = 28。 全属 5 种, 1 种分布 于北美 东部, 4 种 分布在 亚洲东 部至东 南亚, 其中 2 种稀能 采到。 我国产 1 种, 云南有 分布。 1. 肥患荚 (本草 纲目) 图版 120: 3 肉鸟荚 (湖北 ), 肥皂树 (湖南 ), 肥猪子 (中 国树 木志) 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 (1875) * ; Oliv. (1883); Hemsl. (1887); Harms ex Diels (1906); Craib in Sarg. (1914); Chun (1921); (1930); 豆 科图说 (1955)'; 图 鉴 (1972)'; 中国 植物志 (1988)'. 落叶 乔木, 高 5 — 12 米, 树皮灰 褐色, 当 年枝被 锈色或 白色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二 回偶 数羽状 复叶, 长 20 — 25 厘米, 叶 轴有短 柔毛, 羽片 5 — 10 对, 对 生或近 对生, 小叶 8 — 12 对, 长 圆形, 长 2. 5 — 5 厘米, 宽 1 — 1.5 厘米, 先端 圆形, 有时 微凹, 基部 圆形稍 偏斜, 两面 被绢质 柔毛, 几 无柄, 小托叶 钻形。 总状花 序或圆 锥花序 顶生, 被短 柔毛, 花 
图 版 120 一 2. 澳阜荚 Gleditsia japonica Miq. var. delavayi (Franch. ) L. C. Li, 1. 花枝, 2. 果; 3. 肥^ 荚 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 果枝。 (吴锡 麟绘) 
苏木科  471  杂性, 淡绿白 色或淡 紫色, 有 长梗, 下垂; 苞 片小, 早落; 萼管漏 斗状, 有 10 条 纵脉, 被短 柔毛, 长 5 — 6 毫米, 萼片 钻状, 稍短于 萼管; 花瓣长 圆形, 先 端钝, 稍长于 萼片, 被 硬毛; 雄蕊 花丝被 柔毛; 子房 无柄, 无毛, 花柱 粗短, 柱头 头状。 荚果长 圆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3 — 4 厘米, 先端有 短喙, 肥厚, 无毛。 种子 2 — 4 粒, 近 球形, 稍扁、 直径 2 厘米, 黑色, 平滑。 果期 8 月。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200 — 1 500 米山 坡杂木 林或竹 林中, 或村边 路旁。 我国长 江以南 各省 区星散 分布。 显 系第三 纪古热 带残遗 树种。 荚果含 丰富胰 阜素, 供洗 濯用。 入药治 疮癣、 肿 毒等。 种 子油可 作油漆 等工业 用油。 11. 息荚属 Gleditsia L. 落叶 乔木或 灌木; 茎和枝 通常有 分枝的 粗刺。 叶 互生, 常 簇生, 一回 或二回 偶数羽 状 复叶, 常 并存于 同一植 株上。 小叶 多对, 近 对生或 互生, 常 偏斜, 边缘 有细银 齿或圆 锯齿, 稀 全缘; 托叶 细小, 早落。 花 杂性, 或单性 异株, 穗 状花序 或总状 花序, 稀圆锥 花序; 苞片錄 片状, 小苞 片缺; 萼管 钟形, 短, 萼裂片 3 — 5, 近 相等; 花瓣 3 — 5, 稍不 等, 与萼片 等长或 稍长; 雄蕊 6 — 10, 花丝 分离, 下部 稍扁宽 而被长 柔毛, 花药丁 字着, 长 圆形, 纵裂; 子 房近无 柄或具 短抦, 花 柱短, 柱 头大, 顶生, 胚珠 2 至 数枚。 荚果长 圆形或 带状, 扁平, 劲直或 弯曲, 有时 扭转, 果 瓣厚, 外面 革质, 内面 肉质, 不 开裂或 迟 开裂。 种子 1 至 数粒, 椭 圆形或 卵形, 扁平, 珠柄 丝状。 2n = 28。 约 14 (-16) 种。 分布亚 洲中部 (黑海 1 种) 和 东南部 (东 亚及 菲律宾 1 种), 南北 美洲 (2 — 3 种, 阿根廷 东北产 1 种, 虽与 亚洲种 相隔达 6 千万年 之久, 却非常 相似。 ) 故 为星散 分布。 说 明本属 的残遗 性质。 我国产 6 种 2 变种, 广布 南北各 省区, 主产 长江流 域 各省。 云南有 2 种, 其一为 变种。 1. 华 南患荚 (豆科 图说) Gleditsia fera (Lour. ) Merr. (1918) ; Merr. (1935), p. p. excl. syn. Gl. australis ; Merr. et Chun (1935); 豆 科图说 (1955)、 pro parte; 广州 植物志 (1956); 海 南植物 志 (1965) ; proparte excl. syn. G. australis Hemsl. ; Gordon (1966) ;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 Mimosa fera Lour. (1790) ; G. thorelii Gagn. (1912). et in Lecomte (1913). 乔木, 高 8 — 30 米; 树皮 光滑, 小枝 无毛, 刺 粗壮, 圆 柱形, 有 分枝, 长可达 13 厘 米。 一 回羽状 复叶, 长 14 一 18 厘米, 小叶 5 — 9 对, 纸 质或薄 革质, 斜椭 圆形至 菱状长 圆形, 几 无柄, 长 2 — 7 (-12) 厘米, 宽 1 一 3 (— 5) 厘米, 先 端钝圆 微凹, 基 部钝, 偏 斜, 边缘有 圆齿状 银齿, 两面均 无毛, 有 光泽, 中脉 及网脉 两面均 明显; 叶柄长 10 — 12 厘米, 有槽, 被毛。 花 杂性, 绿 白色, 组 成圆锥 花序; 雄 花直径 6 — 7 毫米, 萼片 较花辯 稍短; 花辩 5, 长椭 圆形; 雄蕊 10, 退化雌 蕊线状 柱形, 长 4 一 5 毫米, 被长 柔毛; 两性 花 较大, 直径 8 — 10 毫米, 集 成总状 花序; 花萼长 6 毫米, 裂片 5, 长 圆状披 针形; 花辦 5, 长 圆形, 稍长于 萼片, 钝, 内面被 粗毛; 雄蕊 5 — 6, 花药 顶尖; 子房近 无柄, 密被黄 色 絹毛。 荚果 带状, 长 13. 5 — 26 厘米, 宽 2. 5 — 3 (-6.5) 厘米, 扁平, 直或 稍弯, 革 
472  云南 植物志  质, 有 短喙, 黑 褐色, 有 光泽。 种子 10 — 12 粒, 卵形, 压扁, 长 8 — 11 (-14) 毫米, 宽 5. 5 — 9 毫米, 棕 色或黑 棕色, 光滑。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月 至翌年 1 月。 产 河口、 屏边、 思茅、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300 — 1 000 (一 1 500) 米 山坡疏 林或村 旁。 广东、 广西、 福建、 湖南、 江西等 省区有 分布。 越 南北方 也有。 果实含 阜素, 煎 汁可代 阜用于 洗漆。 又 可作杀 虫药。 2. 山患荚 (山 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山皂角 (河 北、 河南 ), 阜 荚树, 皂 角树, 鸡 栖子, 日 本皂荚 (豆科 图说) Gleditsia japonica Miq. (1867); Rehd. (1947); Nakai (1952); 东 北木本 植物图 志 (1955)*; 豆 科图说 (1955)* ;Stewarcl(1958);Ohashi(1965); 中国 植物志 (1988). Fagara horrida Thunb. (1792); G. koraiensis Nakai ex Mori (1922), nom. nud, ; 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 , 豆 科图说 (1955) , nom. seminud. ; 江 苏南部 种子植 物手册 (1989)'; 图鉴 (1972)'. 2a. 山患荚 (原 变种) var. japonica 产 湖南、 江西、 浙江、 安徽、 江苏、 河南、 河北、 山东、 辽宁 等省。 生 于海拔 100 — 1 000 米向阳 山坡或 谷地、 溪边、 路旁, 常见 栽培。 日本、 朝 鲜也有 分布。 云南 不产。 2b. 滇皐荚 (植 物名实 图考) 图版 120: 1-2 var. delavayi (Franch. ) L. C. 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8). Gleditsia delavayi Franch. (1890); Schneider (1907); Hand. -Mazz. (1933); 陈 嵘 (1937);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C. Li,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乔木, 高 7 — 15 (-20) 米, 刺 粗壮, 有 分枝, 微 扁平。 一 回羽状 复叶, 常 簇生, 小 叶 7 — 9 对, 近 革质, 长椭 圆形, 长 3 — 6. 5 厘米, 宽 1.5 — 4 厘米, 先 端圆形 微凹, 基部 圆, 微 偏斜, 边 缘具圆 锯齿, 无毛。 花 白色, 长 7 — 8 毫米, 排 成稀疏 的穗状 或总状 花序, 长 15 — 20 厘米; 花 梗短, 长约 1 毫米; 萼片 3 — 4; 花瓣 3 — 4, 盗状; 雄蕊 6 — 8 (— 9), 花 丝中部 以下被 绵毛。 荚果 带状, 长 30 — 50 厘米, 宽 4. 5 — 7 厘米, 扁 而弯, 有时 扭转, 革质, 无毛, 棕 黑色, 网脉 明显, 腹缝 线常于 种子间 溢缩。 5 月 开花, 10 — 11 月 果熟。 产 昆明、 嵩明、 大姚、 禄丰、 宾川、 漾濞、 会泽、 永胜、 维西、 贡山、 文山、 砚山、 蒙自、 建水、 屏边、 景东 等地; 生 于海拔 1 200 — 1 800 (一 2 500) 米山坡 疏林或 路边村 旁。 贵州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洱源大 龙潭。 木材较 坚实, 心材红 褐色, 边 材淡黄 褐色, 供 建筑、 家 具及农 具用。 荚果煎 汁用于 代皂 洗漆。 外胚乳 含丰富 多糖, 胶质半 透明, 加热 膨胀, 俗称 皂仁, 为宴 会甜食 佳品, 仅 产 云南。 入药, 有 祛痰、 利尿 之效。 12. 顶 果树属 Acrocarpus Wight ex Am. 乔木。 叶 互生, 二回偶 数羽状 复叶, 羽片 对生, 顶生羽 片常为 奇数, 小叶 对生, 具 小 叶柄; 托 叶小, 早落。 总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单生或 2 — 3 个 生短枝 顶端, 花 密集, 苞 
苏 木 科  473  片 及小苞 片小, 早落; 花 两性, 萼管 钟形, 裂片 5, 披 针形, 近 相等, 覆瓦状 排列; 花瓣 5, 红色, 长 圆形, 近 相等, 长 过萼片 1 倍; 雄蕊 5, 与花瓣 互生, 分离, 花丝长 而直, 等 长, 远伸 出花冠 之外, 花 药丁字 着生, 纵裂; 子房具 长柄, 线形, 花柱 很短, 内弯, 柱 头小, 顶生, 胚珠 多数。 荚果 带形, 扁平, 具 长柄, 沿腹 缝线具 狭翅, 开裂。 种子 多数, 倒 卵形, 扁平, 横生或 偏斜, 有 胚乳。 2n = 24。 2 种。 产热带 亚洲。 从 印度、 缅甸、 泰国 至印度 尼西亚 (爪 哇、 苏门答 腊)。 我国有 1 种, 分布 于广西 及云南 南部。 1. 顶果树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辞典) 树 顶豆, 将叶豆 (云南 ), 格郎央 (广西 )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Wight ex Arn. (1839); Wight. (1840) ' ; Kurz (1877); Baker in Hook. /. (1878); Craib (1928); Back. &. Bakh. f. (1963); Ohashi in Hara et al. (1979) ; K. &c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 Griers et Long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88)*; H. Koba et al. (1994).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Wight ex Arn. var. guangxiensis X. L. Mo et Y. Wei (1980). 乔木, 高达 30 米; 树 干直, 树皮浅 灰色, 幼枝 被黄色 绒毛。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30 — 40 厘米, 被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羽片 3 — 8 对, 小叶 4 一 8 对,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7 — 13 厘米, 宽 4 一 7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锐尖, 基部 钝圆或 楔形, 稍 偏斜, 被短柔 毛或无 毛, 小 叶柄长 2 — 3 毫米。 总 状花序 腋生, 长 20 — 25 厘米, 花 密集,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 大, 猩 红色, 初时 直立, 后 下垂; 花梗长 6 — 8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托 钟形; 萼片 5; 花 辦 5, 披 针形, 比 萼片长 1 倍, 均被黄 褐色微 柔毛; 雄蕊 5, 花丝长 于花瓣 2 倍, 远伸出 花冠 之外, 橙 黄色, 基部 绿色, 无毛; 子房具 长柄, 无 毛或基 部疏被 柔毛, 胚珠 多数。 荚 果 带状, 扁平, 长 8 — 1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紫 褐色, 沿腹 缝线具 狭翅, 翅宽 3 — 5 毫 米。 种子 16 — 18 粒, 淡 褐色。 产 河口、 西双 版纳、 景东; 生 于海拔 1 500 米以下 低中山 沟谷雨 林中。 广 西西部 也有。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泰国、 老挝 至印度 尼西亚 (爪 哇、 苏门 答腊) 有 分布。 树干 挺直, 木材 坚实, 生长 迅速, 为 良好速 生用材 树种, 常见栽 培作行 道树。 大吉 岭 用为装 运茶叶 木箱, 中 美洲列 为造林 树种。 13. 盾 柱木属 Peltophorum (Vogel) Benth. nom. conserv. 落叶 乔木, 无刺。 叶 为大型 二回偶 数羽状 复叶; 羽片 对生, 小叶 多数, 对生, 无柄。 花 两性, 黄色, 美丽, 组成圆 锥花序 或总状 花序, 顶生或 腋生; 苞 片小, 脱落或 宿存, 无 小 苞片, 具 花盘; 花 托短; 萼片 5, 近 相等; 花瓣 5, 与萼 片均为 覆瓦状 排列; 雄蕊 10, 分离, 花丝 稍伸出 花冠, 基部密 被簇状 粗毛, 花药长 圆形, 背着; 子房 无柄, 与 花托离 生, 花 柱长, 柱 头大, 盾状、 头状或 盘状, 胚珠 3 — 8 粒。 荚果长 圆形, 扁平, 薄而 坚硬, 不 开裂, 沿 背腹两 缝线均 有翅。 种子 2 — 8 粒, 扁平, 无 胚乳。 2n = 26, 28。 全属约 8 (-12) 或 7 — 9 种。 分布 于热带 地区, 1 种 从巴西 分布至 阿根廷 北部, 2 种 
474  云南 植物志  分布于 西印度 群岛, 1 种在热 带非洲 南部, 其余在 热带亚 洲至大 洋洲。 我国产 1 种, 引种 1 种。 云南西 双版纳 也有。 1. 盾柱木 (广 州植 物志) 双翼豆 (豆科 图说) Peltophorum pterocarpum (DC.) Baker ex K. Heyne (1927) ; K. &. S. S. Larsen in A. A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 中国 植物志 (1988)*. Inga pterocarpa DC. (1825) ; Ponciana roxburghii G. Don (1832) ; Caesalpinia iner- mis Roxb. (1814), num. nud. , (1832) ; Peltophorum inerne (Roxb. )Naves in Blanco ex F. Vill. (1884) ,pro syn. ; P. ferrugineum Benth. (1864) ; Gagn. in Lecointe(1913). 乔木, 高 4 一 15 米; 幼 枝被锈 色毛, 老 枝具黄 色细小 皮孔。 叶长 30 — 40 厘米, 羽片 7 — 15 对, 对生, 小叶 7 — 10 (-21) 对, 无柄, 排列 紧密, 革质, 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12 — 17 毫米, 宽 5 — 7 毫米, 先端 钝圆, 具 凸尖, 基部不 对称, 全缘, 叶面深 绿色, 背 面浅绿 色; 叶柄 粗壮, 被诱 色毛。 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密被 锈色短 柔毛; 苞片长 5 — 8 毫米, 早落; 花梗长 5 毫米; 花蕾 圆形, 直径 5 — 8 毫米; 萼片 5, 卵形, 长 5 — 8 毫米, 宽 4 一 7 毫米, 外面 被锈色 茸毛; 花瓣 5, 倒 卵形, 具 长柄, 长 15 — 17 毫米, 宽 8 — 10 毫米, 两 面中 部密被 锈色长 柔毛; 雄蕊 10, 花丝长 12 毫米, 基部被 硬毛, 花药长 3 毫米, 基部箭 形; 子房 具柄, 被毛, 花柱 丝状, 远长于 子房, 无毛, 柱头 盘状, 3 裂。 荚果坊 錘形, 两 . 端尖, 中央具 条纹, 扁平, 沿 两缝线 具翅, 翅宽 4 一 5 毫米。 种子 2 — 4 粒。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州 也有。 分 布于亚 洲热带 地区: 斯里 兰卡、 泰国、 越南、 马来 半岛、 印度尼 西亚及 大洋洲 北部。 以海岸 居多。 作 木材、 遮 荫树, 有时 栽培供 观赏。 树皮供 药用, 含一种 黄褐色 染料。 14. 格木属 Erythrophleum Afzel. ex G. Don nom. conserv. 乔木, 无刺。 叶为 二回偶 数羽状 复叶, 羽 片少, 小叶 互生, 革质; 托 叶小, 早落。 花 小, 有 短梗, 组成密 集的穗 状花序 式总状 花序, 或于 枝顶组 成圆锥 花序; 萼 钟状, 萼筒 短, 裂片 5, 相等, 覆瓦状 排列; 花瓣 5, 近 等大; 雄蕊 10, 离生, 花 丝长短 相间或 等长; 子房 有柄, 被毛, 花 柱短, 柱 头小, 顶生, 胚珠 多数。 荚果长 圆形, 扁平, 果瓣厚 革质, 开裂。 种子 横生, 种子间 有肉质 组织, 倒卵 形或长 圆形, 压扁, 有 胚乳。 2n = 24。 9 种。 分 布于热 带非洲 4 种 至马达 加斯加 1 种, 热带 亚洲有 3 种, 澳大利 亚北部 1 种。 我国 1 种,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福建、 浙江、 台湾等 省区。 云 南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含生 物碱。 1. 格木 图版 121 孤 坟柴, 斗 登风, 大 疔癀, 乌 鸡骨, 赤叶柴 Erythrophleum fordii Oliv. in Hook. (1883)* ; Gagn. in Lecomte (1913); 豆科 图说 (1955)* ;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乔木, 高 6 — 9 米或 更高; 小 枝密被 锈色短 柔毛。 叶 大型, 二回偶 数羽状 复叶, 无毛, 
m to iL'i 格木 Eryihrophleum fordii Oliv. 1. 花枝, 2. 果。 (吴锡 麟绘) 
476  云南 植物志  羽片 3 对, 对 生或近 对生, 长 20 — 30 厘米, 小叶 8 — 12 枚, 互生, 卵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5 — 7. 5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先 端钝或 渐尖, 基 部圆, 不 对称, 全缘, 无毛, 叶 面有 光泽, 脉 明显, 小叶 柄短, 长 2. 5 — 3 毫米。 总状 花序密 穗状, 再排 成圆锥 花序, 被 锈色短 柔毛, 长 15 — 20 厘米; 花萼 钟状, 被疏 柔毛, 裂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钝, 边 缘被柔 毛; 花瓣 5, 淡绿 黄色, 倒披 针形, 长于 萼片, 里面及 边缘被 柔毛; 雄蕊 10, 无毛, 长 为花瓣 2 倍, 伸出花 冠外; 子房 有柄, 长 圆形, 密被 黄白色 柔毛。 荚果长 圆形, 扁平, 长 14 一 18 厘米, 宽 3.5—4 厘米, 果瓣厚 革质, 有 网脉。 种子 10 粒, 长 圆形, 稍扁, 长 2 — 2. 5 厘米, 宽 1. 5-2 厘米, 种皮黑 褐色。 花期 5 — 6 月 , 果期 8 — 10 月 。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生 于海拔 600 米 林中。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 浙江等 省区有 分布。 越南 也有。 木 材坚硬 光亮, 边材淡 红色, 心 材黄红 褐色, 纹理 致密, 为著名 硬木, 用于 造船、 飞 机 及房屋 建筑。 树 皮含生 物碱, 用于毒 鱼和作 箭毒。 15. 凤 凰木属 Delonix Rafin. 落叶 乔木, 无剌。 二回偶 数羽状 复叶, 羽片 多对, 小 叶小而 极多; 托 叶小, 早落, 无 小 托叶。 花 两性, 大而 美丽, 鲜 红色、 橙 红色或 白色, 组成 顶生或 腋生伞 房状的 总状花 序; 苞 片小, 早落; 花 萼厚, 5 深裂, 裂片倒 卵形, 近 相等, 镊合状 排列; 花瓣 5, 近圆 形, 边缘 IT 波状, 具柄; 雄蕊 10, 离生, 下倾, 伸 出花瓣 之外, 花丝基 部有长 柔毛, 花 药 一式, 丁 字着, 纵裂; 子房 无柄, 花柱 丝状, 柱头 截形, 胚珠 多数。 荚果 带状, 扁平, 下垂, 果 瓣厚, 木质 坚硬, 2 瓣裂。 种子 多粒, 长 圆形, 横生、 有 胚乳。 2n = 28。 约 10 种。 分布从 非洲东 部马达 加斯加 (8 种) 至热 带亚洲 (1 种)。 我国常 见引种 1 种。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 湾及云 南南部 皆有, 以作行 道树, 观赏树 为多。 1. 凤凰木 (广东 ) 图版 122: 1—2 红 花楹, 火树 (广州 ), 凤凰花 Delonix regia (Boj. ex Hook. ) Raf. (1836); Merr. et Griff. (1924); Merr. (1927), (1928); Craib. (1928); 豆 科图说 (1955)*; 广州 植物志 (1956); H. H. Pham (1970)* ; 图鉴 (1972)* ;Ohashi in Hara et al. (1979); K. &. S. S. Larsen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植 物志 (1988). Poinciana regia Boj. ex Hook. (1826) * ; Baker in Hook. f. (1878) ; Gagn. in Lecomte (1913). 落叶 乔木, 高 20 米, 胸 径可达 1 米; 树皮灰 褐色, 分 枝多而 开展, 形 成扁圆 形伞状 的 树冠, 小 枝被短 柔毛。 二回羽 状复叶 大型, 长 20 — 60 厘米, 羽片 15 — 20 对, 对生, 长 7 — 15 厘米, 小叶 20 — 30 对, 长椭 圆形, 长 8 — 10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偏 斜, 两 面被细 柔毛, 全缘, 中脉 明显, 小叶 柄短, 叶柄长 10 — 12 厘米, 无毛 或有短 柔毛, 基部 膨大呈 垫状; 托叶在 枝下部 者羽状 分裂, 上 部的刚 毛状。 伞房 状总状 花序顶 生或腋 生, 花大而 美丽, 有花 5 — 10 朵, 直径 7 — 10 厘米; 花梗长 4 一 10 厘米; 萼管盘 状或短 
图 版 2. 凤凰木 Delonix regia (Boj. ex Hook. ) Pterolobium macropterum Kurz,  122 Raf. , 1. 花枝, 2. 果; 3 — 4. 大翅 老虎刺 3. 果枝, 4. 果。 (吴锡 R 绘) 
478  云南 植物志  陀 螺状, 裂片 5, 长椭 圆形, 长 2. 5 — 2. 9 厘米, 先端 骤尖, 内面深 红色, 边缘绿 黄色; 花 辦 5, 匙形, 鲜红 色或橙 红色, 有黄 色或白 色斑, 上方 1 片 稍大, 长 5 — 7 厘米, 宽 3. 7 — 4 厘米, 边缘皴 波状, 瓣 柄长约 2 厘米; 雄蕊 10, 红色, 花丝长 3 — 6 厘米, 长短 不等, 下 半部被 绵毛, 花药长 4 一 5 毫米, 腹面 红色; 子房无 柄或柄 极短, 微 被毛, 花柱 丝状, 长 2. 5 厘米, 无毛, 柱 头小, 截形。 荚果 带形, 扁平, 下垂, 长 30 — 60 厘米, 宽 4 一 5 厘 米, 果瓣 木质, 厚, 成 熟时黑 褐色。 种子 20 — 40 粒, 长 圆形, 长 12 — 15 毫米, 直径 4 一 6 毫米, 灰色而 具褐色 斑纹, 平滑 坚硬。 花期 4 一 5 月 , 果期 8 — 10 月 , 常悬挂 至翌年 春天。 河口、 开远、 元江、 西双 版纳、 德宏 等地; 海拔 1 500 米以下 河谷坝 区常见 栽培。 广 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台湾 等省区 常栽培 于公园 或作行 道树, 原产 马达加 斯加, 现广 植 于热带 东南亚 各国。 树冠扁 圆伞状 开展, 夏日枝 叶浓绿 密荫, 姿态 婆娑, 花大 而鲜红 艳丽, 相映 成趣, 为 世界 热区著 名观赏 树木。 树 脂供工 业用。 木材 轻软, 具 弹性而 有特殊 花纹, 可作 小家具 及工艺 用材。 种子 有毒, 忌食。 16. 苏木属 Caesalpinia L. 乔木、 灌木或 藤本, 通常 有刺。 二回偶 数羽状 复叶, 叶轴常 具刺, 羽片 数对, 对生 或 互生, 小叶大 或小, 无柄 或有小 叶柄; 托叶 各式, 小托叶 无或变 为剌。 花 中等大 或大, 通常 美丽, 黄 色或橙 黄色, 组成腋 生或顶 生的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苞片 早落, 小巷片 无; 花梗 具关节 或无; 花托 凹陷, 萼 深裂, 萼管 很短, 裂片 5, 覆瓦状 排列, 下方 1 片较 大, 常 盗状; 花瓣 5, 常 具柄, 不 等大, 其中 4 枚 常为圆 形或长 圆形, 最上方 1 枚 较小, 色泽、 形状及 毛被常 与其余 4 枚 不同; 雄蕊 10, 花丝 分离, 等 长或不 等长, 2 轮 排列, 花 丝基部 加粗, 被毛, 花药卵 形或椭 圆形, 一式, 背着, 纵裂; 子 房有短 柄或近 无柄, 花 柱圆 柱形, 柱头 顶生, 截形或 凹入, 胚 珠少数 (1 一 10 粒)。 荚果卵 形或长 圆形, 或披针 形, 有时 呈镰状 弯曲, 扁平或 肿胀, 果瓣 平滑或 有刺, 革质或 木质, 稀 肉质, 具 翅或不 具翅, 开 裂或不 开裂。 种子卵 圆形、 椭 圆形至 球形、 或 肾形, 横生, 无胚乳 或稀具 胚乳。 2n = 22 (? )、 24。 约 100 种 (或 估计 150 — 200 种)。 分布于 全世界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17 种 (略次 于马来 西亚, 21 种)。 分布 于长江 以南, 主产南 部及西 南部。 云南有 13 种, 大部分 地区有 分布。 本 属近多 采用广 义的属 (含 见血飞 Mezonevron 属)。 分种 检索表 1 (20) 荚 果无翅 或腹缝 线上具 狭翅, 翅 宽小于 5 毫米。 (苏 木亚属 Subg. Caesalpinia) 2 (5) 荚 果多少 肉质, 不开裂 3 (4) 叶轴长 17 — 23 厘米, 羽片长 3 — 6 厘米, 小叶 幼时两 面被微 柔毛, 无 光泽。 荚果长 圆形, 果 
苏木科  479  瓣凸 凹不平 1. 肉 荚云实 C. digyna 4 (3) 叶轴长 30 厘米 以上, 羽片长 5 — 16 厘米, 小 叶无毛 或被短 柔毛, 叶面有 光泽。 荚 果扭曲 2. 扭 果苏木 C. tortuosa 5 (2) 荚果 干燥, 开裂。 6 (9) 灌 木或小 乔木, 无 刺或近 无刺。 7 (8) 伞房 式总状 花序; 花梗 细长, 长 3 — 7 (-10) 厘米; 花瓣红 色或橙 红色, 雄 蕊花丝 红色, 长 过花冠 2 — 3 倍。 荚 果倒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5 — 10. 5 厘米, 宽 1.5 — 1.8 厘米, 果辩 革质, 较 薄。 种子 6 — 9 粒 3. 金凤花 C. pulcherrima 8 (7) 圆锥 花序; 花梗 较短, 长 1.5 — 2 厘米; 花瓣 黄色, 雄蕊 稍伸出 花冠。 荚 果阔长 圆形或 倒卵状 长 圆形, 偏斜, 长 6 — 10 厘米, 宽 3 — 4 厘米, 果 瓣木质 而厚, 不 开裂。 种子 3 — 4 粒 …… 4. 苏木 C. sappan 9 (6) 藤本 或攀接 灌木, 有刺。 10 (17) 荚果 无刺。 11(16) 荚 果近圆 形或半 圆形, 或阔长 圆形至 菱形。 含种子 1 粒。  12 (13) 小 叶大, 长 8 — 12 (-15) 厘米, 宽 4 一 7 厘米。 荚果近 圆形, 或 半圆形 而一边 平截, 果辩木 质 5. 大 叶云实 C. magnifoliolata 13 (12) 小叶 较小, 长 1.5 — 5 厘米。 果瓣 革质。 14 (15) 小叶先 端純, 有时 微缺。 荚 果阔长 圆形或 菱形, 长 4 一 7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果嬸厚 革质, 棕 黑色, 有 网脉, 无 翅或翅 不明显 6. 华 南云实 C. crista 15 (14) 小 叶先端 锐尖或 渐尖。 荚 果近圆 形或半 圆形, 稍 偏斜, 长 3 — 5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果瓣 革质, 腹缝 线上具 狭翅, 翅宽 1_2 毫米 7. 鸡嘴筋 C. sinensis 16 (11) 荚果长 圆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2. 5-3 厘米, 稍 肿胀, 沿 腹缝线 上有宽 2 — 3 毫米的 狭翅。 含 种子 4—8 粒 8- 云实 C. decapetala  17 (10) 荚果 有刺或 刚毛。 18 (19) 荚果长 圆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 端圆, 有 长橡, 稍偏, 果瓣 密生针 状刺。 种 子 4_8 粒, 楠 圆形, 似 莲子, 长 1.8 厘米, 宽 1 厘米, 铅 灰色, 有环纹 9. 喙 荚云实 C. minax 19 (18) 荚果 半圆形 或半椭 圆形, 镰状 弯曲, 长 5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肿胀, 果孃 密生细 硬毛或 刚毛, 种子 1一2 粒, 椭 圆形, 长 1 厘米, 宽 0.7 厘米, 灰褐色 10- 含 羞云实 C. mimosoides 20 (1) 荚果腹 缝线上 具翅, 翅 宽大于 5 毫米。 (见血 飞亚属 Subg. Mezonevron) 21 (22) 小 叶大, 卵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5 — 12. 5 厘米, 宽 4 一 5. 5 厘米。 荚果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8 — 12 厘米, 宽 2. 5-3. 5 厘米, 翅宽 6 — 9 毫米。 种子 1 粒, 在荚 果中央 11. 见血飞 C. cucullata 22 (21) 小叶 较小, 长在 2. 5 厘米 以下。 荚果 含种子 4 一 7 粒。 23 (24) 小叶长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宽约 1 厘米, 两面均 被黄色 柔毛。 荚果长 10 — 15 厘米, 宽 2. 5 厘米, 扁平, 薄, 翅宽 10 毫米。 种子 5_7粒 12. 膜荚 见血飞 C. hymenocarpa 24 (23) 小叶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5 — 2. 5 厘米, 宽 5 — 8 毫米, 无毛。 荚果长 10 — 14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翅宽 5 — 7 毫米。 种子 3—7 粒 13. 九羽 见血飞 C. enneaphylla 1. 肉 荚云实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123: 1—2 肉 荚苏木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 版 123 1—2. 肉 荚云实 Caesalpinia digyna Rottl. ex Willd. , 1. 果枝, 2. 果; 3—5. 含 羞云实 C. mimosoides Lam. 3. 花枝, 4. 果, 5. 雄蕊。 (吴锡 蝌绘) 
苏 木 科  481  Caesalpinia digyna Rottl. ex Willd. (1803); DC. ( 1825 ); Baker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omte (1913); Craib (1928); Hower (1946); Chun et How (1955); Back, et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志 (1965); Hattink (1974); Ohashi in Hara et al. (1979);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H. Koba et al. (1994). 藤本, 茎有散 生的倒 钩刺, 茎皮深 褐色。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15 — 20 厘米, 有钩 刺, 被 柔毛或 无毛, 羽片 8 — 12 对, 长 3 — 6 厘米, 基部 有短柄 及托叶 状小刺 1 对, 小叶 7 — 9 对, 纸质, 长 圆形, 长 6 — 9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圆, 基部 圆形, 不 对称, 两 面幼时 均被微 柔毛, 脉 不显, 小叶柄 近无。 总 状花序 顶生或 腋生, 长 15 — 25 厘米; 苞片 钻形, 长 5 毫米, 早落; 花梗 纤细, 长 15 — 25 毫米, 无毛; 萼 筒短, 杯形, 裂片 5, 不 等大, 长 6 — 8 毫米, 下方 1 片 盗状; 花瓣 5, 黄色, 不 等大, 近 圆形, 长约 10 毫米, 具 短柄, 上面 1 片 较小; 雄蕊 的花丝 稍伸出 冠外, 中 部以下 密被长 柔毛, 基部 增粗; 子房 近 无柄, 无毛, 或 仅边缘 有毛。 荚果长 圆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褐色, 肉 质 肿胀, 不 开裂, 先端 有喙, 边 缘厚, 表 面凸凹 不平。 种子 2 — 4 粒, 近 球形, 长约 12 毫 米, 宽 9 毫米, 褐色。 花期 4 一 11 月, 果期 5 月 至翌年 1 一 3 月。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500 — 600 米 沟边或 路旁。 海南有 分布。 分布于 印度、 尼 泊尔、 斯 里兰卡 至中南 半岛、 印度尼 西亚。 荚 果富含 单宁, 根 入药, 可 治瘰病 等症。 2. 扭 果苏木 (中 国植 物志) Caesalpinia tortuosa Roxb. (1814) , num. nud. , (1832) descr. ; Baker in Hook, f. (1878); Hattink (1974); Vidal &. Hul Thol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8). 灌 木或小 乔木, 高达 10 米; 枝 无毛, 散生 钩刺。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30 — 40 厘 米, 被 茸毛, 羽片 7 — 20 对, 长 5 — 16 厘米, 基部有 对生的 钩剌; 小叶 12 — 30 对, 无柄, 膜质, 线形, 长约 15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部 偏斜, 截平, 侧脉 明显, 4 一 6 对; 托 叶缺。 总状花 序或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长 20 — 60 厘米, 被 柔毛; 花梗长 8 — 20 毫米; 萼片 5, 不 相等, 最下面 1 片僧 帽状, 长约 10 毫米, 宽约 7 毫米, 其余 的长约 6 毫米, 宽约 4 毫米, 通常有 缘毛; 花瓣 黄色, 常有 斑点; 雄蕊 10, 花丝长 10 — 14 毫米, 下部 被毛; 雌蕊长 10 — 16 毫米, 子房 无柄, 被 柔毛或 无毛, 胚珠 4 一 5 粒, 花柱 倾斜, 柱 头 截形, 有 纤毛。 荚果不 开裂, 通常 扭曲, 长 3. 5 — 9 厘米, 宽 2 — 3.5 厘米, 先 端钝, 有 短喙, 基 部圆, 两缝线 增厚, 种子 间通常 收縮, 干时 变黑, 外 果皮与 内果皮 贴生, 坚硬, 种 子部分 膨胀, 成 熟时有 裂纹, 果 柄长约 15 毫米; 种子 1 一 5 (7) 粒, 近 球形, 直径约 10 毫米。 花期 6 月。 产云南 南部; 生 于海拔 1 400 米 山地灌 丛中。 印度、 缅甸、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也 有。 未见 标本, 本 文引自 《中 国植物 志》。 3. 金凤花 (台湾 府志) 洋金凤 (广州 ), 蝴蝶花 (台湾 ), 黄 瑚蝶, 峡蝶花 Caesalpinia pulcherrima (L. ) Swartz (1791); DC. (1825); Baker in Hook. f. 
482  云南 植物志  (1878); Bretsch. (1880); Maxim. (1886); Hemsl. (1887); Gagn. in Lecomte (1913); Craib (1928); Merr. (1935); 豆 科图说 (1955)*; 广州 植物志 (1956); Back. &.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志 (1965); 图鉴 (1972)*;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H. Koba et al. (1994). Poinciana pulcherrima L. (1753) ; Sims, in Curtis ,s (1807)* ; Roxb. (1932). 灌 木或小 乔木; 小枝疏 生刺, 植物体 无毛。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10 — 40 厘米, 羽 片 4 一 8 对, 对生, 羽轴长 2 — 10 厘米, 小叶 6 — 12 对, 对生, 长圆 状椭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薄 纸质, 长 10 — 27 毫米, 宽 7 — 14 毫米, 先 端圆, 微缺, 有 时具短 尖头, 基部圆 形, 偏斜, 无毛, 小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伞 房式总 状花序 顶生或 腋生, 长达 40 厘米, 花 梗 细长, 长 3 — 7 (-10) 厘米, 花 序下部 的花梗 更长, 先端具 关节; 苞片 披针形 或线状 披 针形, 长 3 — 7 毫米, 早落; 萼 管短, 倒 锥形, 萼片 5, 不 等大, 下面 1 片 盗状, 长 10 — 16 毫米, 其 余的倒 卵形, 长 8 — 12 毫米; 花瓣红 色或橙 红色, 圆形, 不 等大, 下面 4 片 相似, 长 10 — 25 毫米, 宽 8 — 20 毫米, 先 端圆, 边缘皱 波状, 有长的 瓣柄, 几与 瓣片等 长, 上面 1 片 较小; 雄 蕊花丝 红色, 长 5 — 6 厘米, 伸 出花冠 2 — 3 倍, 基部被 绒毛; 子 房具 短柄, 无毛, 花柱长 5 — 6 厘米, 橙 黄色。 荚 果倒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5 — 10. 5 厘米, 宽 1.5 — 1.8 厘米, 无翅, 果瓣 革质, 无毛, 先端 有喙, 成 熟时黑 褐色。 种子 6 — 9 粒, 倒 卵形, 扁平, 长 8 — 10 毫米, 宽 6 — 8 毫米, 褐色。 花 果期几 全年, 3 — 4 月 盛花。 红河州 南部、 西双 版纳、 德 宏常见 栽培。 原产 西印度 群岛。 现广植 于热带 各地。 花鲜红 色或橙 红色, 雄蕊 长伸出 花冠, 姿 态优美 艳丽, 为 极秀丽 的观赏 花木, 傣族 村寨及 缅寺常 栽培。 4. 苏木 (本草 纲目) 苏方木 (植物 名实图 考), 木中 菌核称 "天 成沙" (拾遗 ), 楼木 (台湾 ), "埋 旁娘" (mai pan Hang) ^ "戈 埋方" (guo mai fang) (傣语 ) Caesalpinia sappan L. (1753); Roxb. (1795); DC. (1825); Roxb. (1832); Hance (1878); Baker in Hook. f. (1878); Hemsl. (1887); Gagn. in Lecomte (1913); Merr. (1928); Hand. -Mazz. (1933); 豆 科图说 (1955)*; Back. & Bakh. f. (1963); 海南 植物志 (1965); H. H. Pham (1970); 图鉴 (1972)*;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小 乔木, 高 5 — 13 米; 树 干常有 疏生的 小刺, 幼 枝被细 柔毛, 后变 无毛。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15 — 35 厘米, 羽片 10 — 13 (—16) 对, 对生, 羽轴长 6—15 厘米, 小叶 10 — 17 对, 对生, 长 圆形或 菱状长 圆形, 纸质, 长 10 — 15 (—20) 毫米, 宽 6 — 10 毫米, 先 端圆或 微凹, 基部 偏斜, 两面近 无毛, 侧脉 纤细, 两面均 明显, 脉 于边缘 连结, 小叶柄 近无。 圆 锥花序 顶生或 腋生; 苞 片大, 披 针形, 长约 6 毫米, 早落; 花梗长 1.5 — 2 厘米, 先端有 关节, 被短 柔毛; 萼 筒短, 倒 锥形, 萼片 5, 稍 不等, 下面 1 片 较大, 究状; 花瓣 黄色, 不 等大, 4 片 相似, 阔倒 卵形, 长约 9 毫米, 先 端凹, 具 短柄, 上面 1 片 较小, 柄 较长, 中部被 柔毛; 雄蕊 10, 稍伸出 花冠, 花 丝下半 部密被 绵毛; 子房 有柄, 密 生灰色 
苏木科  483  绒毛, 花柱 细长, 被毛, 柱头 截形。 荚果 阔长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偏斜, 长 6 — 10 厘 米, 宽 3 — 4 厘米, 先 端斜向 平截, 有外弯 的喙, 基 部圆, 果 瓣木质 而厚, 稍扁, 褐色, 不 开裂, 无毛。 种子 3 — 4 粒, 椭 圆形, 稍扁, 长 18 — 20 毫米, 宽 10 — 12 毫米, 浅 褐色。 花期 5 — 10 月, 果期 7 月 至翌年 3 月。 蒙自、 开远、 河口、 金平、 元阳、 思茅、 西双 版纳、 双江、 景东、 龙陵、 盈江、 巧 家、 元谋 等地; 海拔 120—1 100 米 处常见 栽培。 四川 西南部 (米易 )、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台 湾等省 区也有 栽培。 分布于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泰国、 柬 埔寨、 越 南、 老 $t、 马 来西亚 等地。 心材 及菌核 入药, 为清 血剂, 有 祛痰、 止痛、 活 血散风 之效。 可 提取苏 木素, 为红 色 染料, 用于生 物制片 染色。 材黄色 微红, 心材 赭红或 红色, 纹理 致密, 材质 坚重, 有 光泽, 为细 工木; |Sf。 5. 大 叶云实 图版 124: 3—5 Caesalpinia magnofoliolata Mete . (1940)* ;豆 科图说 (1955)' ;中国 植物志 (1988). Caesalpinia yaoshanensis Chun ined. 藤本; 枝 及叶轴 有刺, 小枝被 锈色微 柔毛或 无毛。 二 回羽状 复叶, 羽片 2 — 3 对, 小 叶 4 一 6 枚, 革质, 卵 形至长 圆形, 长 8 — 12 (-15) 厘米, 宽 4 一 7 厘米, 先端 钝圆, 基 部宽 楔形至 圆形, 叶面 无毛, 有 光泽, 背面苍 白色, 有 灰色或 锈色短 柔毛, 叶轴 及羽轴 被 锈色微 柔毛, 叶柄及 小叶柄 均被短 柔毛。 总 状花序 腋生, 或组 成顶生 的圆锥 花序, 花 梗长 9 一 10 毫米; 萼 筒短, 萼片 5, 长约 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花瓣 5, 黄色, 长约 10 毫 米, 宽约 5 毫米, 具 短柄; 雄蕊 10, 花 丝长约 1 厘米, 下 部被短 柔毛; 子房近 无柄, 无 毛, 花 柱长约 1 厘米, 柱头 平截。 荚 果近圆 形而扁 , 或在一 边平截 另一边 半圆形 ,长 3. 5- 4 厘米, 宽 3. 5 厘米, 具短 尖头, 果瓣 木质, 表面具 网脉, 沿 腹缝线 向两侧 扩张成 龙骨状 狭翅。 种子 1 粒, 近 圆形, 极扁, 直径 2 厘米, 棕 黑色。 花期 4 月, 果期 5 — 10 月。 产 河口、 孟连、 耿马、 个旧 蔓耗、 富宁; 生 于海拔 160 — 1 300 米 灌丛或 河边。 广东、 广西、 贵州 南部有 分布。 6. 华 南云实 (豆科 图说) 图版 125: 4 假 老虎翁 (海 南植 物志) Caesalpinia crista L. (1753) ,p. p. excl. syn. Pluk. &- Breyn ; Dandy et Exell (1938) ; Back. &. Bakh. f. (1963) ; Hattink (1974) ; 台湾 植物志 (1977) ;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Guilandina nuga L. (1762) ; Caesalpinia nuga (L. ) Ait. f. (1811); DC. (1825) ; Benth. (1861); Maxim. (1886); Hemsl. (1887); Hand. -Mazz. (1933); Merr. et Chun (1935);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 szechuensis Craib in Sarg. (1914) ; C. kwangtungensis Merr. (1927). 木质 藤本, 高达 10 米; 茎皮 黑色, 有倒 钩刺。 二 回羽状 复叶, 长 20 — 40 厘米, 叶 轴上有 黑色倒 钩刺, 羽片 2 -4 对, 对生, 小叶 4 一 6 对, 对生, 革质, 卵 形至卵 状椭圆 形, 长 3 — 6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 钝或短 渐尖, 稀 急尖, 基部阔 楔形或 钝圆, 不 
图 版 124 1—2. 鸡嘴筋 Caesalpinia sinensis (Hemsl. ) J. E. Vidal. , 1. 果枝, 2. 果 外形; 3—5. 大 叶云实 C. magnofoliolata Mete. , 3. 果枝, 4. 叶枝, 5. 果 外形。 (吴锡 麟绘) 
图 版 125 1—3. 喙 荚云实 Caesalpinia minax Hance, 1. 羽片 1 片, 2. 花 外形, 3. 果; 4. 华 南云实 C. crista L. 果枝。 (肖 溶绘) 
486  云 南植物 志  对称, 叶面有 光泽, 两面均 无毛, 网脉 明显, 小叶 柄短。 托叶 钻形, 长 1 毫米。 总状花 序或圆 锥花序 顶生, 花 芳香; 苞片长 1 毫米, 早落; 花梗 纤细, 长 10 — 15 毫米, 无毛; 萼管倒 锥形, 长约 2. 5 毫米, 无毛, 萼片 5, 披 针形, 不 等大, 长约 6 毫米, 无毛; 花辦 5, 黄色, 不 等大, 4 枚 相似, 阔 倒卵形 或阔椭 圆形, 长 6 — 7. 5 毫米, 宽 3 — 3. 7 毫米, 有 级折, 具 短柄, 上面 1 枚 有红色 斑纹, 瓣柄 渐狭, 内 面中部 有毛; 雄蕊 10, 稍伸出 花冠, 花 丝下半 部被疏 柔毛, 基部 膨大; 子房有 短柄, 被毛, 花柱 无毛, 柱头 截形, 倾斜, 有 画笔状 纤毛。 荚果长 圆形或 菱形, 长 4 一 7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肿胀, 先端 有嫁, 果 瓣 革质, 有 网脉, 棕 黑色。 种子 1 粒 (稀 2 粒), 近 肾形, 扁平, 长 1.6 厘米, 宽 2.2 厘 米, 棕 黑色, 种剂 在阔的 一侧。 花期 4 一 7 月, 果期 7 — 12 月。 产 碧江、 沪水、 龙陵、 景东、 富宁、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60 — 1 500 (-2 200) 米山 坡灌丛 林中。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台湾、 湖南、 湖北等 省区有 分布。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泰国、 柬 埔寨、 越南、 马来 西亚、 菲律 宾至澳 大利亚 北部、 波 利尼 西亚、 日本 (琉球 ) 均有 分布。 7. 鸡嘴飭 图版 124: 1—2 狭 翅云实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aesalpinia sinensis (Hemsl. ) J. E. Vidal (1976), et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Mezonevron sinense Hemsl. ex Forb. &. Hemsl. (1887) , (incl. var. parvifolium Hem- sl. ) ; Caesalpinia tsoongii Merr. (1925); C. stenoptera Merr. (1938) ;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藤本; 幼枝被 柔毛, 后变 无毛, 主 茎及分 枝具粗 大的倒 钩刺。 托叶 钻形, 长 2 毫米。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15 — 45 厘米, 被短 柔毛或 无毛, 具刺, 羽片 2 — 9 对, 羽轴长 6 — 10 厘米, 被短 柔毛或 无毛, 具刺, 小叶 2 — 3 对, 对生, 革质, 长 圆形或 卵形, 长 3 — 9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端 锐尖或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楔形, 稍不 对称, 叶面 无毛, 稍有光 泽, 背面 沿主脉 疏生短 柔毛, 侧脉 明显, 12 — 20 对, 小叶 柄短, 长 2 毫米。 圆锥 花序顶 生或 腋生, 分枝长 5 — 10 厘米, 被短 柔毛; 苞 片小, 早落; 花梗长 5 — 8 毫米, 被短 柔毛, 先端具 关节; 萼片 5, 被短 柔毛, 稀 无毛, 不 等大, 下面 一片风 帽状, 其余 的倒卵 状长圆 形, 长约 4 毫米, 宽约 3 毫米; 花瓣 5, 黄色, 4 枚 相似, 先 端圆, 具 短柄, 无毛, 长约 7 毫米, 瓣柄长 3 毫米, 上方 1 枚 稍小; 雄蕊 10, 花 丝长约 10 毫米, 中部 以下被 锈色柔 毛; 子房近 无柄, 被 柔毛, 或近 无毛, 胚珠 1 一 2 (— 4) 枚。 荚果近 圆形, 或半 圆形, 稍 偏斜, 长 3 — 5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有壕, 果瓣 革质, 腹缝 线上有 狭翅, 翅宽 1 一 2 毫米。 种子 1 粒, 近 球形, 压扁, 长 12 — 18 毫米, 褐色。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11 月。 产 富宁、 西畴、 盈江; 生 于海拔 750 — 1 200 米路边 灌丛中 或次生 林中。 广东、 广西、 湖北、 四川、 贵州等 省区有 分布。 缅甸、 老 挝及越 南北部 也有。 8. 云实 (植 物名实 图考引 神农本 草经) 老虎刺 (滇 南本草 ), 爬墙剌 (华宁 ), 药王子 (湖北 ), 天豆、 牛王刺 (图鉴 ) Caesalpinia decapetala (Roth. )Alst. in Trim. (1931);Back. &. Bakh. f. (1963) ;Bre- 
苏木科  487  nan(1967) ; Nasir (1967) ;Staiton (1972); Hattink (1974); Ohashi (1975), et Hara et al. (1979);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3); H. Koba et al. (1994). Reichardia decapetala Roth (1821 ) ; 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 (1814) , num. nud. , (1832) descr. ; Maxim. (1879) et auct. PI. ;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秦 岭 植物志 (1981); C. japonica Sieb. &- Zucc. (1845) ; C, sepiaria Roxb. var. japonica (Sieb. &. Zucc. ) Gagn. in Lecomte (1913). 藤本; 茎皮暗 红色, 枝条、 叶轴、 羽轴、 花 序均被 柔毛和 钩刺。 托 叶小, 半 边箭头 状, 早落。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12 — 40 厘米, 羽片 4 一 10 对, 羽 轴基部 有一对 钩刺, 小叶 8 — 12 对, S、t 生, 膜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0 — 25 毫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钝圆, 微 四, 基 部圆, 偏斜, 叶面 绿色, 疏被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背面有 粉霜, 疏被短 柔毛, 后 变 无毛, 小叶 柄短, 长约 1 毫米。 总 状花序 腋生或 顶生, 长 15 — 30 厘米, 多花, 被短柔 毛, 总花梗 多刺; 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早落; 花梗 纤细, 长 3 — 4 厘米, 先 端有 关节, 被毛; 萼长 9 一 12 毫米, 萼 筒短, 裂片 5, 长 圆形, 下方 1 片风 帽状, 被短柔 毛或 无毛; 花瓣 5, 黄色, 圆 形或倒 卵形, 不 等大, 长 10 — 12 毫米, 先 端圆, 具 短柄, 多 少被 柔毛, 上方 1 片 很小; 雄蕊 10, 与 花瓣近 等长, 花 丝下半 部密生 绵毛, 基部 扁平; 子 房无毛 或被短 柔毛。 荚果长 圆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 端圆, 有喙, 稍肿 胀, 果辩 木质, 沿腹缝 线有宽 2 — 3 毫米的 狭翅, 栗 褐色, 稍被短 柔毛或 无毛。 种子 4 一 8 粒, 椭 圆形, 长约 10 毫米, 宽约 6 毫米, 两 端圆, 栗色。 花期 4 一 11 月, 果期 11 月 至翌年 3 月。 分 布遍及 全省; 生 于海拔 700 — 1 500 (一 2 300) 米山坡 灌丛或 山谷、 河边。 我国长 江 流域各 省区至 陕西、 甘肃等 地也有 分布。 分布于 印度、 斯里 兰卡、 尼 泊尔、 不丹、 缅 甸、 泰国、 越南、 老挝、 马来 西亚至 日本、 朝鲜 等地。 - 果壳 含单宁 30%—40% , 茎皮含 5% — 23% , 种 子含油 35% , 可制 阜及作 润滑油 。茎、 根、 果供 药用, 有发表 散寒、 止痛 散瘀、 消炎 解毒、 通经 活血、 杀虫等 功效。 叶 捣汁治 烧伤。 植物 多剌, 春天盛 开黄色 美丽的 花朵, 常 种植为 绿篱。 9. 喙 荚云实 (豆科 图说) 图版 125: 1 — 3 石 莲子、 老 鸦枕头 (永 德、 保山 ), 打鬼棒 (梁河 )、 鬼棒头 (滕冲 )、 南蛇飭 (经济 植物志 )。 Caesalpinia minax Hance (1884) ; Hemsl, (1887) ; Gagn. in Lecomte (1913) ; C. Y. Wu (1947); 豆 科图说 (1955)'; 图鉴 (1972)*; J. E. Vidal et Hal Thol (1976);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 国 植物志 (1988)、 P. C. Li,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3). Caesalpinia minax Hance var. burmanica Prain (1897) ; Craib (1928) ; C. morsei Dunn (1902), (1911); Hand. -Mazz. (1933). 藤本; 各 部被短 柔毛, 有 钩刺。 托叶 锥状。 二 回羽状 复叶, 长 45 厘米, 叶轴具 钩刺, 被短 柔毛, 羽片 5 — 8 对, 小叶 6 — 12 对, 对生,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2. 5 — 4 厘米, 宽 
488  云南 植物志  1 一 1.8 厘米, 先端 圆钝或 急尖, 有 细尖, 基部 圆形, 微 偏斜, 两 面沿中 脉有短 柔毛, 小 叶 柄长约 1 毫米。 总 状或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20 — 40 厘米, 花序轴 有刺, 被 絨毛, 多花; 巷 片卵状 披针形 ,长 1. 5-2. 5 厘米, 宽 5 — 7 毫米 , 先端 短渐尖 , 早落 ; 花梗长 1. 6-3. 5 厘米, 先端具 关节; 被短 柔毛; 萼筒倒 锥形, 长 7 毫米, 被黄色 绒毛, 萼片不 等大, 长 圆形, 长 15 — 18 毫米, 宽约 10 毫米, 两面 有黄色 绒毛, 下方 1 片 稍长, 风 帽状; 花瓣 5, 白色, 有紫色 斑点, 不 等大, 倒 卵形, 长约 18 毫米, 宽 12 毫米, 先端 钝圆, 外面及 边缘有 柔毛, 上方 1 片 较短; 雄蕊 10, 较花瓣 稍短, 花丝 下半部 密被长 柔毛; 子 房近无 柄, 密生 细刺, 花柱 比雄蕊 稍长, 无毛。 荚果长 圆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 端圆, 有长 5 — 25 毫米 的喙, 稍扁, 果 瓣密生 棕色针 状刺。 种子 4 一 8 粒, 椭 圆形, 似莲 子, 长 18 毫米, 宽 10 毫米, 铅 灰色, 一端 稍凹, 有 环纹。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7 — 9 月。 产 永胜、 莲山、 芒巿、 镇康、 凤庆、 孟连、 西双 版纳、 景东、 元江、 蒙自、 文山、 河 口、 富宁; 生 于海拔 200 — 1 100 (一 1 700) 米 山坡灌 丛中, 或 山谷、 溪旁、 路边 及疏林 下。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等 省区有 分布。 分布于 印度、 緬甸、 泰国、 越 南、 老挝。 种子 入药, 名 "石莲 子", 性寒 无毒, 有 开胃、 清心 解热、 除湿 之效。 民间用 于治咽 炎、 无名 肿毒、 外敷 蛇伤; 叶可洗 疮癞, 治 皮肤过 敏等。 10. 含 羞云实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23: 3-5 臭菜 (滇南 ), 臭 云实、 草云实 (豆 科图说 ), "密果 湖"、 "哑 咯" (傣语 ) Caesalpinia mimosoides Lam. (1785), (1797)*; DC. (1825); Baker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omte (1914); Craib (1928); Hand. -Mazz. (1933); 豆 科图说 (1955); H. H. Pham (1970); J. E. Vidal et Hul Thol (1976) ;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藤本; 小 枝密生 锈色腺 柔毛, 有 钩刺。 托叶 钻形, 长 7 — 15 毫米, 被 柔毛, 早落。 二 回羽状 复叶, 长 30 — 45 厘米, 羽片 10 — 20 对, 羽 轴被短 柔毛及 钩刺, 小叶 10 — 20 对, 膜质, 有敏 感性, 长 圆形, 长 6 — 10 毫米, 宽 4 毫米, 先 端圆, 具小 尖头, 基 部钝, 不 对称, 边缘和 背面有 硬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20 — 40 厘米, 花大, 疏生, 花序轴 密生钩 刺及短 柔毛; 苞片 钻形, 长 4 毫米, 被毛; 花梗长 2 — 3 厘米, 被 柔毛及 钩刺; 萼 筒短, 萼片 5, 不 等大, 长 6 — 9 毫米, 宽约 8 毫米, 被 柔毛; 花瓣 5, 鲜 黄色, 不 等大, 上面 一片 较小, 倒 卵形, 长 12 毫米, 宽 7 毫米, 其余 4 片近 圆形, 长 12 — 20 毫米, 宽 10 — 18 毫米, 边缘有 茸毛; 雄蕊 10, 花丝下 半部被 绵毛; 子房有 短柄, 被 茸毛, 花柱疏 被毛, 柱头 截形, 有褐色 短毛。 荚果 半圆形 或半椭 圆形, 镰状 弯曲, 长 5 厘米, 宽 2. 5 — 3. 5 厘 米, 肿胀, 先 端平截 而有短 而下弯 的喙, 果瓣 革质, 密被细 硬毛或 刚毛, 渐 脱落。 种子 1 一 2 粒, 椭 圆形, 长 10 毫米, 宽 7 毫米, 灰 褐色。 花期 10 月 至翌年 2 月, 果期 3 — 4 月。 产西双 版纳、 德宏; 生 于海拔 500 — 1 500 (一 2 000) 米山坡 灌丛、 路边或 林缘。 分 布于 印度、 缅甸、 泰国、 越南、 老挝 等地。 嫩叶可 作蔬菜 食用, 味酸稍 带涩, 富含维 生素, 小枝 腺毛有 臭味, 故 云南傣 族称臭 菜。 
苏木科  489  11. 见血飞 (豆科 图说) 图 126: 1—3 麻药 (屏边 ), 大 见血飞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aesalpinia cucullata Roxb. (1814), num. nud. , (1832) descr. ; Craib (1928) ; Hattink (1974) ; Ohashi (1975), et in Hara et al. (1979), cum var. grandis Heyne ex Baker (1878); J. E. Vidal et Tul Thol (1976);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 H. Koba et al. (1994). Mezonevron cucullatum (Roxb. ) Wight et Arn. (1834 ) ; Baker in Hook. f. (1878); Gagn. in Lecomte (1913); 豆 科图说 (1955) ; Back. &. Bakh. f. (1963); Chashi in Hara (1966) ; M. cucullatum Wight et Arn. var. robustum Craib (1928). 藤本; 茎具』 粗壮的 钩刺, 刺 基部膨 大而成 扁圆形 木栓化 凸起, 小枝 无毛, 疏 生黑色 倒 钩刺。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20 — 40 厘米, 无毛, 具 钩刺, 羽片 2 — 5 对, 羽 轴有钩 刺, 小 叶大, 4 一 5 对, 革质, 卵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5 — 12. 5 厘米, 宽 4 一 5.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锐尖, 基部阔 楔形或 钝圆, 稍不 对称, 无毛, 叶面深 绿色, 有 光泽, 背面灰 白色, 小 叶柄长 3 — 5 毫米。 总状 花序单 1 或 2 支, 或为顶 生圆锥 花序, 长 10 — 20 厘米; 花梗 长 6 — 12 毫米, 无毛; 萼片 5, 无毛, 下方 1 片 盗状, 长 9 毫米, 其余 4 枚三 角状长 圆形, 黄色; 花辦 5, 黄色, 不 等大, 4 片 相似, 长 圆形, 黄色 有红色 斑纹, 上面 1 片宽 而短, 先端 2 裂成鱼 尾状, 有 短梗; 雄蕊 10, 伸出花 冠外, 花 丝基部 稍粗, 被 褐色长 柔毛; 子 房 具柄, 无毛, 花柱 细长, 柱 头小, 截形。 荚果长 圆形, 长 8 — 12 厘米, 宽 2. 5 — 3. 5 厘 米, 扁平, 红 褐色, 沿 腹缝线 有翅, 翅宽 6 — 7 毫米, 不 开裂。 种子 1 (一 2) 粒, 位于荚 果 中央。 花期 11 月 至翌年 2 月, 果期 3 — 10 月。 产 蒙自、 屏边、 思茅、 西双 版纳、 景东、 盈江、 芒市; 生 于海拔 150 — 1 200 米山坡 灌丛、 林缘或 沟边、 疏 林中。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至中南 半岛、 马来半 岛均有 分布。 藤茎 入药, 有活 血止痛 之效。 12. 膜荚 见血飞 (中 国植 物志) Caesalpinia hymenocarpa ( Prain ) Hattink ( 1974 ); J. E. Vidal &. Hul Thol (1976);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8)'. Mezonevron hymenocarpum Wight et Arn. (1834) nom. nud. ; in Benth. (1852) ; Craib (1928) ; M. hymenocarpum Prain (1897) ; Gagn. in Lecomte (1913). 藤本; 枝疏 被黄色 柔毛, 散生 黄褐色 钩刺。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20 — 30 厘米, 羽 片 8 —: 10 对, 对生, 羽轴长 8 — 10 厘米, 与 叶轴均 被黄色 柔毛, 小叶 5 — 6 对, 长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先端 钝圆, 基部阔 楔形, 叶面深 绿色, 背面黄 绿色, 两面 均 被黄色 柔毛, 小叶 柄短, 基部有 对生下 弯的托 叶剌。 总状 或圆锥 花序, 长 30 — 50 厘米, 腋生或 顶生; 苞片披 针形, 黄 褐色, 密 被黄色 柔毛;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萼筒短 盘状, 萼片 5, 外 面被黄 柔毛, 下面 1 片 盗状, 其余长 圆形; 花瓣 5, 黄色, 上面 1 片 圆形, 具 柄, 侧面 2 片 较小, 下面 2 片对折 凸起; 雄蕊 10, 不 等长, 花丝 下半部 膨大, 密 被褐色 长 柔毛, 花药椭 圆形; 子房 无毛, 花柱 向下渐 膨大, 柱头啮 蚀状, 胚珠 5 — 7 粒。 荚果长 圆形, 扁平 而薄, 稍弯, 长 10 — 15 厘米, 宽约 2. 5 厘米, 沿 腹缝线 具翅, 翅宽约 10 毫 
图 版 126 1—3. 见血飞 Caesalpinia cucullata Roxb. , 1. 花枝, 2. 叶枝, 3. 果; 4 一 5. 九羽 见血飞 C. enneaphylla Roxb. 4. 果枝, 5. 小叶 背面。 (吴锡 麟绘) 
苏木科  491  米。 种子 5 — 7 粒, 长 卵形, 扁平。 花期 9 一 10 月, 果期 12 月 至翌年 2 月。 产西双 版纳、 德宏; 生 于海拔 280 — 760 米 疏林或 湿地。 广西 也有。 斯里 兰卡、 印度 安达曼 群岛、 细甸、 泰国、 越南、 老挝、 柬 埔寨、 马来半 岛也有 分布。 13. 九羽 见血飞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26: 4-5 Caesalpinia enneaphylla Roxb. (1814), num. nud. , (1832) ; Benth. in Miq. (1852); Miq. (1855)* ; Hattink (1974); J. E. Vidal et Hul Thol (1976);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F. Leroy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8". Mezonevron enneaphyllum (Roxb. ) Wight et Arn. (1834) ? in Benth. (1852) ; Baker in Hook. f. (1878); Back. &. Bakh. f. (1963). 藤本; 分枝^ 毛, 具 散生的 黑褐色 钩刺。 托叶憐 片状。 二 回羽状 复叶, 叶轴长 25 — 30 厘米, 具 钩刺; 羽片 8 — 10 对, 羽轴 基部有 成对的 黑褐色 钩刺, 小叶 8 — 12 对, 膜质, 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10 —) 15 — 25 毫米, 宽 5 — 8 毫米, 先端 圆形, 稍凹, 基 部钝, 无毛, 小叶 柄长约 1 毫米。 圆 锥花序 顶生, 或总 状花序 腋生, 长 10 — 20 厘米, 被短 柔毛; 苞片 长 1 一 2 毫米, 早落; 花梗长 10 — 25 毫米, 无 毛或疏 被毛; 萼筒 盘状, 萼片 5, 不 等大, 无毛, 下面 1 片风 帽状; 花瓣 黄色, 不 等大, 无毛, 上面 1 片近 圆形, 2 裂成鱼 尾状; 雄 蕊 10, 花丝 细长, 中部以 下被黄 褐色长 柔毛, 渐 增粗, 花药棕 黄色; 子房近 无柄, 无毛, 花 柱长。 荚果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10 — 14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无毛, 红 棕色, 腹缝线 上 有翅, 翅宽 5 — 7 毫米。 种子 3 — 7 粒, 卵 圆形。 花期 9 一 10 月, 果期 10 月 至翌年 2 月。 产 富宁、 西双 版纳、 耿马、 龙陵、 云龙 等地; 生 于海拔 280 — 600 (— 1 000) 米山坡 灌丛、 疏林或 路旁。 广西 南部及 西南部 也有。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斯里 兰卡、 缅甸、 泰 国、 越南 南部、 马 来西亚 等地。 17. 老虎 刺属 Pterolobium Wight et Arn. nom. conserv. 木 质藤本 或攀援 灌木, 枝有 散生的 钩刺; 托叶 与小托 叶小, 早落。 二 回偶数 羽状复 叶 互生, 叶轴 具刺, 羽片 对生, 多对, 小 叶小, 多数, 对 生或近 对生, 近 无柄。 总状花 序或组 成圆锥 花字, 腋生或 顶生, 有 花梗, 苞片 钻状至 线形, 早落; 花萼 筒短, 盘状, 萼 片 5, 最下面 1 片 较大, 舟形, 微凹, 基部有 花盘; 花瓣 5, 白色 (或 变黄色 ), 长圆形 或倒 卵形, 稍 不等, 有 瓣柄, 上面 1 片 较小; 雄蕊 10, 花丝近 等长, 下倾, 中部 以下常 被长 柔毛, 花药长 圆形, 丁 字着, 纵裂; 子房无 柄或有 短柄, 花柱 丝状, 柱头 顶生, 稍 倾斜, 截形或 微凹, 胚珠 1 枚。 荚果翅 果状, 不 开裂, 下部 生种子 处斜卵 形或披 针形, 顶 部 有大的 斜长圆 形或镰 状的膜 质翅。 种子 1 枚, 透 镜状, 表 面平滑 或有被 纹或蜂 窝状。 2n = 24。 11 种。 分布 于热带 亚洲、 非洲 (1 种) 至大 洋洲。 我国产 2 种, 产 华中、 华 南至西 南 各省。 云南 2 种 皆有, 分布于 中部至 南部。 
492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羽片 9 一 14 对, 每羽片 有小叶 10 — 15 对, 小叶 较小,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幼 嫩时背 面有 腺点。 荚 果全长 4 一 6 厘米, 翅长 4 厘米, 宽 1.3— 1.5 厘米 1. 老虎刺 P. punctatum 2 (1) 羽片 7 — 8 对 (或 少有 3 — 4 对), 每羽片 有小叶 6 — 9 对, 小叶 较大, 长 15 — 20 毫米, 宽 6 — 10 毫米, 背面无 腺点。 荚 果全长 6. 5 厘米, 翅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1.8 — 2 厘米 2- 大翅 老虎刺 P. macropterum 1. 老虎刺 (植 物名实 图考, 据云南 土名) 雀不踏 (湖北 ), 倒 钩藤、 崖 婆飭、 蚰蛇利 (广东 ), 倒 爪刺、 石龙花 (云南 ) Pterolobium punctatum Hemsl. (1887) ; Gagn. in Lecomte (1913) ; Craib in Sarg. (1914); Hand. -Mazz. (1933); 豆 科图说 (1955)*; Lauener (1970); 图鉴 (1972)*; 中 国 植物志 (1988)'. Cantuffa punctata (Hemsl. ) O. Ktze (1891) ; Pterolobium indicum Hance (1883) ; P. rosthornii Harms (1900) ; Prosoria esquirolii Levi. (1914) ; Caesalpinia aestivalis Chun et How (1959). 藤本 或攀援 灌木, 高 7 — 15 米; 枝条、 叶轴、 叶柄 基部散 生下弯 的黑色 钩刺。 小枝 具棱, 被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二 回羽叶 复叶, 羽片 9 一 14 对, 每羽片 有小叶 10 — 15 对, 小 叶狭长 圆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端 钝圆, 微凹, 基部斜 圆形, 两 面疏被 短 柔毛, 后变 无毛, 幼叶 背面有 腺点, 小叶 柄短。 总 状花序 腋生, 或于枝 顶排成 圆锥花 序, 花梗 纤细, 长 2 — 4 毫米; 萼筒 极短, 萼裂片 5, 最下方 1 片 较长, 舟形, 长约 4 毫 米, 具 缘毛, 其余 4 片长椭 圆形, 基部稍 合生, 长约 3 毫米; 花辩 5, 白色, 倒 卵形, 先 端 稍呈齿 蚀状, 稍长于 萼片; 雄蕊 10, 等长, 伸出 花冠, 花丝长 5 — 6 厘米, 中部 以下被 毛, 花药宽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子房 扁平, 花柱 光滑, 柱头漏 斗形。 荚果长 圆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约 1 厘米, 种 子部分 斜卵形 ,长约 1 厘米, 上部一 侧具膜 质长翅 ,翅长 4 厘米, 宽 1.3 — 1.5 厘米。 种子 1 粒, 椭 圆形, 扁平, 长约 8 毫米。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月 至翌年 4 月。 产 昆明、 路南、 维西、 六库、 腾冲、 景东、 元江、 蒙自、 文山、 罗平、 西畴 等地; 生 于海拔 300 — 2 000 米山坡 灌丛、 路旁、 沟边或 林缘, 石 灰岩山 地尤为 常见。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 建等省 区均有 分布。 2. 大翅 老虎刺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22: 3-4 Pterolobium macropterum Kurz (1873) ; Gagn. in Lecomte (1913) ; Craib (1928) ; 豆 科图说 (1955)*; J. E. Vidal in A. Aubrev. et Jean- F. Leroy (1980)*;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Griers et Lo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8)*. Pterolobium indicum A. Rich. var. macropterum ( Kurz ) Baker in Hook. f. (1878); P. sinense J. E. Vidal (1976). 攀援 灌木; 幼枝有 条纹, 疏 被黄褐 色毛, 老枝 无毛。 叶轴长 15 — 20 厘米, 具 钩刺和 
苏 木 科  493  硬毛, 羽片 4 一 6 对, 羽 轴上具 钩刺, 小叶 6 — 9 对, 革质, 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15 — 20 毫米, 宽 6 — 10 毫米, 先 端圆, 具 凸尖或 微凹, 基部 偏斜, 两面 无毛, 叶柄 具黑色 钩刺。 总状花 序或组 成圆锥 花序, 顶生或 腋生, 长 10 — 15 厘米, 被毛; 苞片 锥形, 早落; 花梗 长 10 — 15 毫米, 无毛; 萼片 5, 不 等大, 厚 革质, 无毛; 花瓣 5, 白色, 不 等大, 4 片相 似, 倒 卵形, 长 5 毫米, 最上方 1 片中 部以下 缩小成 瓣柄, 边缘 波状, 具 缘毛; 雄蕊 10, 等长, 伸出 花冠, 花丝长 8 毫米, 中 部以下 渐膨大 而扁, 密被 绒毛, 花药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子 房被短 柔毛, 花柱 光滑, 柱头漏 斗状, 被 纤毛。 荚果长 圆形, 长 6 — 6. 5 厘米, 含种子 1 粒, 种子 的部分 卵形, 长 18 — 20 毫米, 宽 12 — 15 毫米, 先端斜 向上具 长翅, 翅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1.8 — 2 厘米, 掠 红色。 产 富宁、 西畴、 建水、 红河、 元江、 双柏 等地; 生 于海拔 380 — 1 600 米山坡 灌丛、 路 旁或 林缘。 海南 也有。 缅甸、 泰国、 老 it、 越南、 马 来西亚 和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有分 布。 18. 采木属 Haematoxylon Linn. 乔木或 灌木。 一 回或二 回羽状 复叶; 小 叶倒心 形至倒 卵形; 托叶 剌状, 无小 托叶。 花 小, 黄色, 组 成总状 花序, 腋生, 花 序短而 疏花; 花 托短, 萼 5 裂, 裂片 卵形, 近 相等; 花辯 5, 长 圆形, 不 相等, 长 于萼; 雄蕊 10 (或多 数), 离生, 长于 花冠, 花 丝基部 被毛, 花 药小, 同型, 纵裂; 子房具 短柄, 被短 柔毛, 花柱 丝状, 柱头 头状, 胚珠 2 — 3 枚。 荚 果长圆 形或披 针形, 扁平, 果辨 膜质, 在中部 开裂。 种子长 圆形, 横生, 无 胚乳, 胚根 直。 3 种, 产墨 西哥、 西印度 群岛、 南美 洲北部 (2 种) 及非 洲南部 (纳 米比亚 1 种)。 亚 洲热带 地区有 引种。 我国 广东、 台湾、 云南引 入栽培 1 种。 1. 采木 洋 苏木、 墨水树 (台 湾植 物志) Haematoxylon campechianum Linn. (1753); T. L. Li (1951); Liu (1960); 台湾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8). 乔木, 高 8 — 15 米, 有时 具广展 多分枝 的枝条 而呈灌 木状, 树 干具深 槽纹, 树皮浅 灰色, 小枝 纤细。 一 回羽状 复叶, 长 5 — 10 厘米, 具 短柄, 小叶 2 — 4 对, 近 对生, 纸质, 倒卵 形至倒 心形, 长 1 一 3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端 圆或深 凹下, 基部 楔形, 边缘 全缘, 无毛, 叶面有 光泽, 背面淡 绿色, 中脉 突起, 侧脉 不显。 花密 集成腋 生总状 花序, 长 2 — 5 厘米; 花梗 纤细, 长 4 一 6 毫米; 花萼长 3 — 4 毫米, 裂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花 辦 5, 黄色, 狭倒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先 端钝; 雄蕊 多数, 与 花瓣近 等长, 花丝 被毛; 子 房与花 柱被短 柔毛。 荚果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5 厘米, 宽 8 — 12 毫米, 扁平, 果 瓣薄, 具细 网咏。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 东和台 湾也有 引种。 产西 印度群 岛和中 美洲。 采木 边材黄 白色, 心材鲜 红色, 木 材及花 可提取 苏木精 (Haematoaylin), 为 生物制 片用之 重要染 色剂。 采 木又可 药用, 为收 敛剂, 用于治 疗痢疾 和腹' m。 
494  云南 植物志  215a. 鹿 蹄草科 Pyrolaceae nom. conserv. 多年生 常绿草 本或半 灌木, 常具甸 匐茎。 单叶, 基生、 互生, 有时对 生或近 轮生, 全 缘或有 银齿, 无 托叶。 花 两性, 整齐, 单 生或呈 总状、 伞形 或伞房 花序, 常有鳞 片状的 苞片; 萼片 (4) 5, 分离 或基部 连合, 宿存; 花 冠裂片 5, 稀 4, 通常 分离, 稀仅 基部连 合, 覆瓦状 排列; 雄蕊 10, 稀 8, 二轮, 外轮 与花辦 对生, 花药 2 或 4 室, 顶孔 开裂, 花 粉 四分体 型或单 一型; 花盘 存在, 微小 或无; 子房 上位, (4 一) 5 室, 花柱 单生, 直立或 下弯, 柱 头多少 5 裂或 头状, 中轴 胎座, 胚珠 多数, 倒生。 蒴果, 室背 开裂; 种子 多数, 细小, 种皮 疏松, 两端 延伸, 具 网纹, 胚乳 肉质, 胚极 小而无 分化。 4 属, 40 余种, 主 要分布 于北半 球温带 地区, 伸入 北极。 我国 4 属 均有, 约 20 种。 云南有 4 属 10 种。 通 常生长 于酸性 土上。 本 科与杜 鹃花科 Ericaceae 的区别 在于植 株为草 本或半 灌木; 花冠分 离或仅 基部连 合; 蒴果 为室背 开裂。 在 Engler 的系 统中, 本科还 包括水 晶兰科 Monotropaceae。 分属 检索表 1 (6) 草本; 叶基 生或近 基生, 具 长柄; 单花 或总状 花序; 萌果 从基部 开裂。 2 (3) 单花, 俯垂; 蒴果 裂缝边 缘内不 具蛛网 状茸毛 1. 独 丽花属 Moneses 3 (2) 总状 花序; 蒴果裂 缝边缘 内有密 蛛网状 茸毛。 4 (5) 总 状花序 光滑, 花排列 疏松; 花药 裂孔的 顶部有 2 短管; 子房基 部不具 花盘; 花 粉为四 分体型 2. 鹿 蹄草属 Pyrola 5 (4) 总状花 序有细 的乳头 突起; 花排歹 ij 成偏向 一侧的 密总状 花序; 花药 裂孔顶 部不呈 管状; 子房基 部有 花盘, 花盘有 10 个 浅齿; 花粉粒 单一型 3. 单 側花属 Orthilia 6 (1) 半 灌木, 叶 茎生, 具 短柄; 花为伞 房花序 或伞形 花序, 有时 单一; 萌 果从顶 端开裂 4. S 冬草属 chimaphila 1. 独 丽花属 Moneses Salisb. ex S. F. Gray 常绿 矮小草 本状半 灌木, 具匍 匐基。 叶 革质, 对生 或近轮 生于茎 基部, 具柄, 边缘 有 银齿。 花 单一, 生纤细 花葶的 顶端, 俯垂; 花萼 5 裂, 宿存, 基部 增厚; 花冠 5 裂, 水 平 张开, 基部短 联合; 无 花盘; 雄蕊 10, 花丝 纤细, 光滑, 花药 2 室, 顶孔 开裂, 顶端 有 短管; 子房 上位, 5 室 ,每室 有胚珠 多数, 中轴 胎座, 花 柱长而 直立, 柱头 头状, 具 5 齿。 蒴果近 球形, 由基 部向上 5 纵裂, 裂 缝边缘 光滑, 种子 细小, 两端 有稀疏 网纹。 1 种, 广布北 半球的 温带和 寒带。 我国 东北、 西北、 西 南及台 湾均有 分布。 云 南分布 于西 北部。 多在 亚高山 针叶林 下苔藓 层中, 散生冬 季有雪 覆处。 1. 独丽花 (图鉴 ) 图版 127: 1-3 单花 锡杖花 (台湾 ) Moneses uniflora (L. ) A. Gray (1848); Masam. (1938); "图 鉴" (1974)*; Fl. 
图 版 127 1—3. 独丽花 Moneses uniflora (L. ) A. Gray, 1. 植株, 2. 花 3. 果》 4 — 6. 喜冬草 Chimaphila japonica Miq. , 4. 植株, 5. 花, 6. 果。 (张宝 福绘) 
496  云南 植物志  Taiwan (1978)'; 内蒙古 植物志 (1980);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Pyrola uni flora L. (1753) ; Moneses grandi flora Salisb. ex S. F. Gray (1821 ) ; Chimaphila rhombi folia Hayata (1912) ; M. rhombi folia (Hayata) Andr. (1914). in textu. 多年生 常绿小 草本, 高 5 — 6 厘米; 根状茎 细长, 横生。 叶集生 基部或 2 — 3 片排列 成 1 一 2 轮; 叶片 卵形、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5 — 2. 3 厘米, 宽 1.3 — 2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楔 形至宽 楔形并 下延, 边 缘有细 银齿, 叶面亮 绿色, 背面 稍淡, 两面 无毛, 中脉在 叶面 平坦, 背面 凸出, 侧脉 4 一 5 对, 不显或 在叶面 微凸; 叶柄长 5 — 11 毫米, 无毛。 花 葶长 4 一 8 厘米, 光滑, 上部有 1 一 2 枚 苞片, 苞片长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具 缘毛; 花大, 直径 1.5 — 2 厘米, 白色, 芳香, 俯垂; 萼片 5, 卵状椭 圆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钝, 有 缘毛; 花冠 5 裂, 裂片长 圆形, 长 6 — 9 毫米, 宽 4 一 7 毫米, 先 端钝, 边 缘呈啮 齿状; 雄蕊 10, 每 2 — 5 花瓣 对生, 花丝 纤细, 长 2. 5 — 3 毫米, 无毛, 花药直 立, 2 室, 每室 顶部有 1 短管, 孔裂; 花柱 直立, 圆 柱形, 长 2 — 2. 5 毫米, 柱头 头状, 5 裂; 子房 球形, 直径约 3 毫米, 无毛。 蒴果近 球形, 直径约 5 毫米, 具宿存 花柱。 花 期 6 — 7 月, 果期 8 — 9 月 。 产 德钛、 中甸; 生于冷 杉林下 或杜鹃 灌丛中 湿润处 ,常 呈小片 生长, 海拔 2 800 — 3 800 米。 东北、 内 蒙古、 河北、 山西、 陕西、 甘肃、 新疆、 台湾 也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 洲其他 部分、 北 美也有 分布。 2. 鹿 蹄草属 Pyrola L. 多年 生常绿 草本; 根状茎 细长, 匍匐。 叶通常 基生, 具 长柄, 全 缘或有 银齿, 无托 叶。 总状 花序, 着生 于花葶 上部; 花 白色、 淡绿色 或深紫 红色; 花 萼裂片 5, 覆瓦状 排列, 宿存; 花 冠裂片 5, 分离; 雄蕊 10, 花药 4 室, 孔裂, 顶孔 管状, 花粉粒 为四分 体型。 子 房 上位, 4 一 5 室, 每室 有胚珠 多数, 中轴 胎座, 花 柱长而 弯或短 而直, 柱头 5 裂。 蒴果 近 球形, 室背 开裂, 裂缝 边缘有 蛛丝状 茸毛; 种子 细小。 约 30 种, 主产北 温带至 北极。 我国约 27 种, 东北 和西南 最盛。 云南有 7 种,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苞 片短于 花梗; 叶背紫 红色, 基 部心形 1. 紫背 鹿蹄草 P. atropurpurea 2 (1) 苞 片长于 花梗; 叶基 部不为 心形。 3 (8) 萼片三 角状卵 形至三 角状披 针形, 长为 花瓣的 1/3。 4 (5) 叶片薄 革质, 卵 形或近 圆形, 叶脉两 面可见 2. 珍珠 鹿蹄草 P. sororia 5 (4) 叶片厚 革质, 叶脉在 表面明 显凹入 而呈粗 被纹。 6 (7) 叶缘 有疏腺 银齿; 萼片 较大,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状三 角形, 先 端渐尖 3. 继叶 鹿蹄草 P. rugosa 7 (6) 叶缘有 明显的 圆齿; 萼片 较小, 三 角形或 三角状 卵形, 先端 钝头, 稀急尖 4. 大理 鹿蹄草 P. forrestiana 
鹿 蹄草科  497  8 (3) 萼片 舌形、 卵状长 圆形至 卵状披 针形, 长为 花燧的 1/2 或 2/3。 9 (12) 叶片 宽椭圆 形至近 圆形。 10 (11) 基生叶 4 一 7 片, 叶 背常有 白霜, 有时带 紫色; 总 状花序 多花, 有花 8 — 15 朵, 密聚; 萼片舌 形或宽 披针形 5. 鹿蹄草 P. calliantba 11 (10) 基生叶 单一, 叶背常 绿色; 总 状花序 少花, 有花 5 — 9 朵; 萼片卵 状长圆 形或宽 披针形 …… 6. 单叶 鹿蹄草 P. monophylla 12 (9) 叶片 卵状椭 圆形或 卵形; 叶 脉在表 面常白 绿色, 有时与 叶同色 …… 7. 鹿衔草 P. decorata 1. 紫背 鹿蹄草 (图鉴 ) 图版 128: 1-2 Pyrola atropurpurea Franch. (1895) ; H. Andr. (1913) ; Hand. -Mazz. (1936); ® 鉴 (1974); 秦岭 植物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 国 植物志 (1990)., 多 年生常 绿草, 本; 根茎 细长, 横生。 叶基部 丛生, 薄 纸质,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1. 5- 3 厘米, 先端圆 形或钝 ,基部 心形, 边缘有 疏圆齿 ,叶面 绿色, 背面紫 红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3 — 4 对, 与中脉 于叶面 微凸, 背 面明显 突起; 叶柄长 2 — 4 厘米, 无毛。 花葶细 ,长 15 — 20 厘米, 光滑, 有 1 一 2 枚 披针形 鳞片; 总状花 序有花 2 — 6 朵, 有时 1 朵, 彼此 远离; 花梗长 5 — 8 毫米; 苞片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萼紫 红色, 5 裂, 裂片 三角状 卵形, 长 约 1.5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花瓣 白色, 倒 卵形, 长 5 — 7 毫米; 雄蕊 10, 花丝 扁平, 长 5 — 6 毫米; 花 柱长约 1 厘米, 中部以 上逐渐 增粗并 弯曲, 至顶 端为环 状加粗 (果 期尤为 明显 ), 柱头 5 浅裂。 蒴果扁 球形, 直径 5 — 6 毫米。 花期 6 — 9 月, 果期 9 月 以后。 产 中甸、 德钦 等地; 生于松 林下, 海拔 2 000 — 2 900 米。 四川、 陕西 南部、 西藏也 有 分布。 全株 入药, 可治 风湿性 及类风 湿性关 节炎、 过敏性 皮炎。 摘烂 外敷可 止外伤 出血。 2. 珍珠 鹿蹄草 (图鉴 ) Pyrola sororia H. Andr. (1913); Hand. -Mazz. (1936); Krisa (1971); 图鉴 (1974)* ;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 生常绿 草本; 根状茎 细长, 横生。 叶 6 — 8 片簇生 基部, 薄 革质, 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2. 3 — 2. 5 厘米, 先端圆 或钝, 基部近 圆形, 叶面深 绿色, 背面 浅绿, 两面 无毛, 边 缘有微 凸的小 尖齿; 叶 脉两面 可见; 叶柄长 2 — 3 厘米。 花葶 挺直, 长 12 — 15 厘米, 麟片早 落或有 1 一 3 枚; 总状花 序有花 7 — 11 朵; 苞片 舌形, 其 长超过 花梗; 花 梗长 2 — 3 毫米; 花白色 稍带粉 红色, 宽 钟状, 俯垂; 萼片 三角状 卵形, 长 2 — 3 毫米, 先 端 急尖; 花 辦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宽 5 — 6 毫米; 雄蕊 10, 花丝 扁平, 长 3 — 4 毫米; 花 柱长约 6 毫米, 稍 伸出花 冠外, 初时向 下倾, 后 上部向 上弯, 柱头 盘状, 5 浅 裂。 蒴果扁 球形, 直径 7 — 9 毫米。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碧江、 贡山、 德钦, 生于 灌丛中 及阔叶 林下, 海拔约 2 800 米。 西藏 也有。 模式标 本采 自德铁 (茨开 )。 3. Ift 叶 鹿蹄草 Pyrola rugosa H. Andr. (1936); 图鉴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 生常绿 草本; 根茎 细长, 橫生。 叶 4 一 6 枚 基生, 厚 革质,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图 版 128 1—2. 紫背 鹿蹄草 Pyrola atropurpurea Franch. , 1. 植株, 2. 花 (侧面 观), 3—5. 鹿衔草 P. decorata H. Andr. , 3. 植株, 4. 花 (侧面 观), 5. 雄蕊 (侧面 )。 (吴锡 麟绘) 
鹿 蹄草科  499  3-4. 5 厘米, 宽 2. 6-3. 5 厘米, 先端 钝或近 圆形, 基 部宽楔 形或近 圆形, 边缘有 疏腺银 齿, 侧脉 3 — 4 对与中 脉两面 突出, 细脉于 叶面十 分凹入 而呈粗 被纹, 背 面明显 隆起; 叶 柄长 2 — 3 厘米。 花葶 直立, 长 12 — 17 厘米, 有 1 一 2 枚 憐片, 憐片 褐色, 长 圆形, 长 6 — 10 毫米, 宽 3 — 5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微抱 花葶。 总状 花序有 8 — 12 花; 花 白色, 稍 下垂; 花梗长 5 — 7 毫米; 苞片 膜质, 狭披 针形, 稍 长于花 梗或近 相等; 萼片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状三 角形, 长 3 — 4 毫米, 基部宽 1.5 — 2 毫米, 先端 渐尖, 边 全缘; 花 瓣卵圆 形至近 圆形, 长 5 — 8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先 端圆; 雄蕊 10, 长 6 — 7 毫米, 花丝 扁平, 无毛, 花药长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宽约 1 毫米, 黄色; 子房扁 球形, 花柱长 6 — 9 毫米, 倾斜, 上部 稍向上 弯曲, 或近 直立, 稍 伸出花 冠外, 顶端 有明显 的环状 突起。 蒴 果扁球 形, 直径 7 — 8 毫米。 花期 5. — 6 月, 果期 7 — 8 月。 产 大理、 漾澳、 中甸 等地; 生 于云杉 林下, 海拔 3 100 — 3 500 米。 陕西、 甘肃、 四 川 也有。 4. 大理 鹿蹄草 (图鉴 ) Pyrola forrestiana H. Andr. (1913); 图鉴 (197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根状 茎长而 横生。 基生叶 4—7 片。 叶片 革质,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3 — 4. 2 厘米, 宽 2. 8 — 4 厘米, 先 端钝或 圆形, 基部 狭延于 叶柄, 边 缘具浅 圆齿, 侧脉 3 — 5 对, 与中 脉两面 突出, 细 脉于叶 面十分 凹入, 呈粗 级纹, 背 面明显 隆起。 花葶长 15 — 22 厘米, 有鳞片 1 一 2 枚; 总状花 序有花 8 — 13 朵; 苞片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先端急 尖; 花梗长 4 一 5 毫米, 无毛; 花 白色, 俯垂; 萼 片三角 形至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2 — 2. 5 毫 米, 先端 圆形, 具 短尖, 少有 急尖, 常 反折; 花辩宽 卵形, 长 6 — 9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先端近 圆形; 雄蕊 10, 着生 于花瓣 基部, 花丝 扁平, 长 3 — 4 毫米; 花 柱长约 4 毫米, 初 时 直立, 后 上部向 上弯, 柱 头宽, 有 5 浅齿。 蒴果扁 球形, 直径 7 — 8 毫米, 成熟时 褐色。 花期 6 — 7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大理、 丽江、 维西、 中甸、 贡山、 德钦、 腾冲、 禄劝; 生于 针叶林 及针阔 混交林 下, 海拔 2 400 — 3 200 米。 西 藏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 5. 川北 鹿蹄草 (图鉴 ) 鹿 安茶、 鹿 寿草、 紫背 金牛草 (四川 ) Pyrola calliantha H. Andr. (1924); 图鉴 (1974), in key ; Y. L. Chou et R. C. Zhou (1981);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Pyrola rotundifolia L. P chinensis H. Andr. (1911) ; P. rotundifolia L. subsp. chinen- sts H. Andr. (1914), (1924), 图鉴 (197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hopeienisis Nakai (1939); P. rockii Krisa (1969), (1971). 5a. 川北 鹿蹄草 (原 变种) var. calliantha 多年 生常绿 草本, 有 长而横 生的根 状茎。 基生叶 4 一 7 枚, 叶片 革质, 卵状圆 形至圆 形, 长 3 — 6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圆 形至宽 楔形, 边缘有 不明显 的疏圆 齿, 叶面深 绿色, 背 面常有 白霜或 有时带 紫色, 侧脉 3 — 5 对, 与中 脉两面 可见; 叶柄长 
500  云南 植物志  6 — 8 厘米。 花白色 或稍带 紫色; 花葶长 12 — 20 厘米, 有鳞片 1 一 2 枚; 总状花 序有花 8 — 15 朵; 苞片长 舌形, 长 6 — 8 毫米; 花梗长 5 — 8 毫米; 萼片 舌形, 长 3 — 5 毫米, 先端急 尖或 钝尖; 花 瓣卵状 圆形, 长 6 — 9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先端 内凹; 雄蕊 10, 花丝 扁平, 长 3 — 5 毫米; 花柱长 4 一 6 毫米, 倾斜, 近直立 或上部 稍向上 弯曲, 顶端 有不明 显的环 状 突起。 蒴果扁 球形, 直径 7 — 8 毫米。 花期 6 — 7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中甸、 德飮 等地; 生 林下及 杜鹃灌 丛中, 海拔 3 200 — 3 600 米。 陕西、 甘肃、 青 海、 山西、 山东、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贵州、 四川、 西藏 也有。 5b. 西藏 鹿蹄草 (变种 ) var. tibetana (H. Andr. ) Y. L. Chou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90). Pyrola rotundifolia L. 8. tibetana H. Andr. (1911) ; P. rotundifolia L. subsp. tibetana H. Andr. (1914); P. andresii Krisa (1967), (1971). 与原 变种的 主要区 别为: 花 葶带紫 红色, 花淡 红色, 萼 片宽披 针形。 产 大理、 中甸、 德钦; 生于 山坡林 下及灌 丛中, 海拔 3 200 — 3 700 米。 西藏、 四川 也有。 6. 单叶 鹿蹄草 Pyrola monophylla Y. L. Chou et R. C. Zhou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纤细。 叶 单一, 基生, 薄 革质, 宽椭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2. 7 — 3 厘米, 宽 2. 5 — 2. 6 厘米, 先端 圆形, 基部 圆形, 叶面 绿色, 背面 苍白, 边 缘有疏 齿或近 全缘; 叶柄长 2. 7 — 3 厘米。 花葶 粗壮, 长 10 — 18 厘米, 直径约 2 毫米, 具 窄翅, 有鳞 片 3 — 5 枚, 鳞片暗 棕色, 长 圆形, 长 7 — 10 毫米, 先端 钝或近 急尖, 基部 围绕着 花葶; 总状 花序长 3 — 8. 5 厘米, 有花 5 — 9 朵; 花 白色, 俯垂; 花梗长 5 — 6 毫米; 葱片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萼片 卵状长 圆形, 宽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先端 圆形; 雄蕊 10, 花丝 扁平, 花药长 圆形, 长 2. 6 — 2. 9 毫米, 深 黄色; 花 柱短, 在果 期长仅 4 一 5 毫米, 中部以 上逐渐 增粗并 弯曲, 柱 头环状 增粗, 5 浅裂。 蒴果扁 球形, 直径 5 — 6 毫米。 花期 8 — 9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德钦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林下, 海拔约 3 000 米。 本种 与川北 鹿蹄草 (Pyrola calliantha H. Andr. ) 相近, 不同 点为: 叶 单一, 花葶 粗壮, 总 状花序 少花, 花柱 较短, 在果 期长仅 4 一 5 毫米。 7. 鹿衔草 (滇南 本草) 图版 128: 3-5 普通 鹿蹄草 (图鉴 ), 罗汗草 (丽江 ), 卵叶 鹿蹄草 (全 国中草 药汇编 ), 斑纹 鹿蹄草 (台湾 ) Pyrola decorata H. Andr. (1913); Hand. -Mazz. (1936); Krisa (1969); Hara (1970); 图鉴 (1974); Fl. Taiwan (1978)*; 秦岭 植物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Pyrola alba H. Andr. (1923), (193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handeliana H. Andr. (1936); P. oreodoxa H. Andr. (1936) ;Krisa(1971) ; 图鉴 (1974)in key ; 尸. decorata H. Andr. var. cdba(M. Andr. )Y. L. Chou et R. Zhou (1981) ,syn. nov. 多年 生常绿 草本; 根状茎 横生, 基部 除丛生 3^6 片 叶外, 并有 鳞片, 鳞片 膜质, 披 
鹿 蹄草科  501  针形, 长 1.2 — 1.5 厘米, 先端 渐尖。 叶片薄 革质, 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3. 5 — 6 厘米, 宽 2. 3 — 3. 5 厘米, 先端 圆形或 钝尖, 基部 楔形, 边 缘有疏 微凸形 小齿, 叶面 深绿色 通常沿 叶 脉为白 色或淡 绿色, 背面 色浅, 有 时带紫 红色; 侧脉 3 — 4 对, 与中脉 于表面 凹陷, 背 面 凸出; 叶柄长 3 — 5 厘米。 花葶长 15 — 20 厘米, 有鳞片 1 一 2 枚; 总状花 序有花 5 — 8 朵; 苞片狭 条形, 长 4 一 6 毫米; 花乳 白色, 俯垂, 宽 钟状, 花梗长 3 — 5 毫米; 萼片 长圆形 或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宽 2. 5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花瓣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8 — -10 毫 米; 花柱长 5 — 6 毫米, 多少 伸出花 冠外, 斜 向下, 上 部稍向 上弯, 柱头 盘状, 5 浅裂。 蒴 果扁 球形, 直径约 10 毫米。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昆明、 嵩明、 禄劝、 景东、 凤仪、 洱源、 宾川、 丽江、 维西、 中甸 等地; 生于山 地常 绿阔叶 林下或 疏林、 草 坡中, 海拔 2 100 — 3 100 米。 陕西、 甘肃、 西藏、 四川、 贵 州、 湖南、 湖北、 tl 西、 安徽、 浙江、 台湾 也有。 不丹、 印度 (阿萨 姆)、 缅甸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有强 筋骨、 祛 风湿的 功效。 可治 风湿性 及类风 湿性关 节炎、 过敏性 皮炎。 摘烂 外敷可 止外伤 出血。 本种 花的颜 色有记 载为绿 黄色的 或淡黄 色的, 也有记 载为白 色的, 据 野外观 察实为 乳 白色。 绿黄 色或淡 黄色, 是因始 花期或 因花药 黄色而 突出之 误记。 另外, 叶脉 于表面 的 颜色, 有白 色的, 也 有与叶 表面同 色的, 如怒江 考察队 093, 滇 西北金 沙江队 63 - 6632 等号 标本。 因 此白花 鹿衔草 [var. alba (H. Andr. ) Y. L. Chou et R. C. Zhou] 这 一变 种不宜 成立。 3. 单 侧花属 Orthilia Rafin. 多年 生常绿 草本。 茎 直立。 叶 通常于 茎的下 部成上 下两轮 着生, 每轮常 有叶片 3 — 4。 花小, 绿色至 白色, 排列 成花偏 向一侧 并下倾 的总状 花序。 花序轴 及花梗 密生细 突起; 荏 片 1 一 3; 萼片 5, 边缘有 细齿; 雄蕊 10, 花药顶 端不呈 管状, 花粉粒 单一; 花柱 细长, 直 立, 柱头 盘状; 子房 基部有 花盘, 花盘 基部有 10 小齿。 蒴果 平滑, 果瓣裂 缝边缘 有蛛网 状的 茸毛。 本 属约有 4 种, 分布于 北半球 北极至 高山。 我国有 2 种 1 变种, 主要 分布于 东北、 华 北及 西北, 向 西南至 云南、 西藏。 云南产 1 种。 本 属曾作 鹿蹄草 属的一 个组, 后来以 花序轴 及花梗 密生小 突起, 花 药顶孔 无管, 子 房 基部具 花盘, 花 粉粒为 单一型 等特征 而自成 一属。 1. 单侧花 (中国 东北部 植物检 索表) Orthilia secunda (Linn. ) House (1921); Hara (1944) , (1948); Y. L. Chou (1960); Czerepanov (197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Pyrola secunda Linn. ( 1753 ) ; Ledeb. (1846) p. p. ; Maxim. (1859);Kom. (1905); Hulten(1930). (1948) ; Kitag. (1939) , (1941 ), (1979) ; Sugawara ( 1940) ; Ohwi (1961 ) , (1978); N.oda (1971); Ramischia obtusata auct. nonCTurcz. )Freyn(1895) ;C. Y. Wu et H. W. Li (1965) ; Pyrola secunda Linn. var. vulgaris Turcz. (1846) ; R. secunda iL. )Garcke (1858);H.Adn. (1910) ; 图鉴 (1974) ;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1981). 
502  云南 植物志  常绿 草本状 灌木, 高 5 — 10 厘米; 根茎 细长。 叶 于茎的 下部轮 生或近 轮生, 常 1 一 2 轮, 每轮 3 — 5 叶; 叶片薄 革质, 长圆状 卵形, 长 1.5 — 2.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近 圆形, 边缘具 圆齿, 叶面深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两面 无毛, 侧脉 3 — 4 对, 与中脉 两面均 突起;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光滑。 花 葶细, 长 4 一 9 厘米, 下部 光滑, 上 部有 乳突, 有 1 一 3 枚憐片 状叶,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总状 花序, 长 2 — 4 厘米, 有花 8 — 10 朵, 密集, 偏向 一侧, 微 下垂; 花冠 白色, 卵圆 形或近 球形, 直径 4 一 5 毫米; 花梗长 2. 5 — 3 毫米, 有密集 的统状 突起; 花 萼裂片 卵圆形 或宽三 角形, 长约 1 毫米, 先端 圆钝, 边缘有 细齿; 花瓣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宽 2 — 3 毫米, 边缘 有 细齿; 雄蕊 10, 花丝 纤细, 长 2 — 3 毫米, 花 药顶孔 开裂, 无 小角状 突起; 花柱 直立, 长 4 一 5 毫米, 伸出 花冠; 柱头 肥大, 5 浅裂, 无环状 突起。 蒴果 未见。 花期 5 — 6 月。 产丽江 (鸣音 正), 生 于山顶 石上, 海拔 3 700 米。 我 国的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内 蒙古、 新 疆有。 朝鲜、 蒙古、 日本、 欧洲、 北 美也有 分布。 为 北极一 高山种 之一。 4. 喜 冬草属 Chimaphila Pursh 常绿半 灌木状 草本; 根状茎 细长, 横走, 地上茎 直立, 少有 分枝。 单叶, 通 常在茎 上 紧密排 列成不 规则的 叶轮, 革质, 具柄, 叶缘有 锅齿。 花白 色或粉 红色, 单生 或为顶 生 的伞房 花序; 萼片 5, 宿存, 边缘有 锯齿; 花瓣 5, 圆形, 平展或 反折; 雄蕊 10, 花丝 短, 中部 扩大如 翅状, 有毛; 花药 孔裂, 顶端呈 管状; 花 柱短, 倒 锥形, 柱头 盾状, 5 浅 裂, 子房 上位, 基部 有环形 花盘。 蒴果扁 球形, 由顶 部向下 开裂。 种子 多数, 小, 种皮 松弛, 有纹, 两端 突出。 8 种, 广布于 北半球 (在 美洲南 达中美 和西印 度群岛 )。 我国有 3 种。 云南产 1 种。 1. 喜冬草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127: 4-6 梅笠草 (图鉴 引日名 ), 爱冬叶 (台湾 ), 日本 爱冬叶 (台湾 ) Chimaphila japonica Miq. (1865 — 1866); Hand. -Mazz. (1936); Hara (1936); 图 鉴 (1974)*; Fl. Taiwan (1978)* ; Mak. New 111. Fl. Japan (1979); 东北草 本植物 志 (198ir; 秦岭 植物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 国 植物志 (1990). Chimaphila astyla Maxim. (1867); C. fukuyamai Masam. (1933). 常绿半 灌木状 草本, 高 8 — 18 厘米; 根状茎 细长, 横生, 地上茎 直立, 少有 分枝, 圆 柱形, 无毛。 叶 对生, 或 互生、 近 对生, 排成 轮状; 叶片 革质, 宽披 针形, 稀椭 圆形, 长 1.5 — 3 厘米, 宽 0. 6 — 0.8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圆 形或宽 楔形, 叶面深 绿色, 背面 稍淡, 两面 无毛, 边 缘具疏 鋸齿, 中脉 于叶面 凹陷, 背面 凸起, 侧脉 不显; 叶柄长 5 — 8 毫米, 无毛。 总 花梗长 3 — 5 厘米, 直立, 具 乳头状 突起, 下部有 1 一 2 个膜质 苞片。 花 1 一 2 朵 顶生, 白色, 俯垂, 直径 1 一 1.2 厘米; 萼片 5, 膜质, 宽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边缘有 不 整齐的 银齿; 花瓣 5, 倒 卵状圆 形至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宽 3. 5 — 4. 5 毫米; 雄蕊 10, 花 丝短, 长约 2 毫米, 中下部 扩大如 翅状, 具 缘毛; 花药 2 室, 顶孔 开裂; 花 柱极 短倒圆 锥形, 柱头 盾状, 有 5 个波 状齿。 蒴果扁 球形, 直径 4 一 5 毫米。 花期 6 — 
水 晶兰科  503  7 月, 果期 8 — 10 月。 产 德饮、 中甸、 维西、 禄劝、 玉溪、 昆明 (西山 ); 生 于松林 或阔叶 林中, 海拔 2 100- 2 800 米。 我国 东北、 华北、 华中、 西北 等地及 四川、 西藏、 台湾 也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有 分布。 为 东亚一 中国一 日本式 分布。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及 《中 国植 物志》 均记 载云南 产川西 喜冬草 Ch. monticola H. Adn. , 因未见 标本, 暂不 列入。 218. 水 晶兰科 Monotropaceae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无叶 绿寧, 茎通常 肉质; 根 部分枝 极密, 其表 面覆有 菌根, 植物 体 借菌根 在土壤 t 吸取 养分。 叶退 化为憐 片状, 互生, 在上 部形成 苞片或 总苞。 花 两性, 辐射 对称, 单一或 为总状 花序, 顶生; 萼片 2 — 6, 分离, 覆瓦状 排列, 常 与巷片 不易区 分; 花辦 3 — 6, 分 离或稍 连合; 雄蕊 6 — 12, 常排成 两轮, 花丝 分离或 仅基部 合生, 花 药 2 室, 纵裂或 横裂, 花 粉多为 块状; 子房 上位, 1 一 6 室, 花 柱短, 柱头 头状或 盾状, 常 分裂; 胚珠 多数, 着生 于中轴 胎座或 侧膜胎 座上。 葫果或 紫果, 种子 细小, 具 胚乳, 胚 小, 不 分裂。 约 10 属, 20 余种, 主要 分布于 北温带 (南至 热带山 区)。 我国有 3 属, 7 种, 1 变种。 云南产 3 属, 6 种。 本科由 于习性 特殊, 花 药纵裂 或横裂 (非孔 裂)、 花粉 粒为单 一型, 而 从鹿 蹄草科 (Pyrolaceae) 中分 出来。 分属 检索表 1 (2) 子房 4 一 5 室, 中轴 胎座; 萌果, 直立; 种 皮松, 向两 端延伸 1. 水 晶兰属 Monotropa 2 (1) 子房 1 室, 侧膜 胎座; 浆果, 下 垂或半 下垂; 种 皮紧, 不 向两端 延伸。 3 (4) 花 单一, 生于茎 顶端; 侧膜不 分叉, 与 子房壁 近垂直 2. 假水 晶兰厲 Cheilotheca 4 (3) 花 3 — 8 朵组 成总状 花序; 侧膜 向两侧 分叉, 扩展成 盾状, 与 子房壁 近平行 3. 沙 晶兰属 Eremotropa 1. 水 晶兰属 Monotropa L.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无叶 绿素。 茎 单一, 肉质。 叶退 化为憐 片状, 互生。 花单 一或为 总状 花序, 初时 下垂, 后 直立; 苞片憐 片状; 萼片 4 一 5, 憐 片状, 早落 或最后 脱落; 花 It 4-6; 雄蕊 8 — 12, 花 丝分离 或基部 合生, 花 药短, 盾状, 平生, 花 粉多为 块状; 花 盘与子 房基部 粘合, 延伸成 8 — 12 个齿; 子房 上位, 4 一 5 室, 中轴 胎座, 每室有 胚珠极 多数, 花 柱短, 粗厚, 上 部扩大 成一漏 斗状的 柱头。 蒴果, 直立, 室背 开裂为 5 个果; H; 种子 微小, 种 皮松, 具 多量的 胚乳, 胚 微小, 不 分化。 约 10 种, 广布北 温带。 我国有 2 种 1 变种, 分 布于西 南部、 西 北部及 台湾。 云南有 2 种。 本属 与拟水 晶兰属 (Cheilotheca Hook. f. ) 很 相似, 但子房 4 一 5 室、 中轴 胎座、 
504  云南 植物志  果为 菊果, 可以 区别。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 单一, 顶生 1. 水晶兰 M. uniflora 2 (1) 花 多数, 组成总 状花序 2. 松下兰 M. hypopitys 1. 水晶兰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台湾 锡杖花 (台湾 ), 梦 兰花、 水兰花 (贵州 ) Monotropa uniflora L. (1753); C. B. Clarke (1882) p. p.; Hara (1949), (1956), (1966); 图鉴 (1974); Fl. Taiwan (1978);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1981);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 年生腐 生肉质 草本, 白色, 干后 变黑; 根 细而多 分枝, 在土 壤中交 结成鸟 巢状。 茎 单一, 直立, 圆 柱状, 高 10 — 30 厘米。 叶鳞 片状, 互生, 狭长圆 形或披 针形, 肉质, 白 色, 无毛。 花 单一, 顶生, 筒状 钟形, 长约 2 厘米, 白色; 萼片購 片状, 早落; 花辦 5 — 6, 分离, 肉质, 楔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上部边 缘有不 整齐的 牙齿, 里 面通常 密生长 槌毛, 基部 囊状; 雄蕊 10 — 12, 花丝长 0.8 — 1.2 厘米, 有 糙毛, 花药橙 黄色; 花盘 存在, 有 10 齿; 子房 5 室, 中轴 胎座, 每室 有胚珠 多数, 花柱长 2 — 3 毫米, 柱头漏 斗状。 蒴 果椭圆 状 球形, 直立, 向上, 长约 1.2 厘米, 5 裂。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7 — 9 月。 产 昆明、 蒿明、 禄劝、 楚雄、 景东、 勐海、 西畴、 广南、 丽江、 中甸、 德钦; 生于 山坡 林下, 海拔 1 650 — 3 200 米。 山西、 陕西、 甘肃、 青海、 浙江、 安徽、 台湾、 湖北、 江西、 四川、 贵州、 西藏等 省区有 分布。 俄 罗斯、 日本、 印度、 东 南亚、 北美 也有。 2. 松下兰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Monotropa hypopitys L. (1753); 中国 植物志 (1990). Hypopitys monotropa Crantz ( 1 7 7 6 ) ; Fl . URSS (1952); 图鉴 (1974);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 1 9 8 1 ) pro parte ;西藏 植物志 (1986); Hypopitys multi flora Scop • (1772) ;M. hypopitys var . glabra Roth ( 1782 ) ; M. hypophegea Wallr . (1822) ; Hypopitys multi flora (Scop . ) Fritsch ( 1 8 9 7 ) ; M . hypopitys var . glabra subvar , atricha Domin (1915) ; M . hypopitys var . glaberrima Hara ( 1 9 3 8 ) ; M . hypopitys forma atricha ( Domin ) Kitag . (1979). 2a. 松下兰 (原 变种) var. hypopitys 原变 种云南 不产。 2b. 毛花 松下兰 (变种 )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29: 7-12 var. hirsuta Roth (1789) ; H. Andr. (1909); Hand. -Mazz. (1936); N. Busch (1952); 图鉴 (1974); 中国 植物志 (1990). Hypopitys monotropa L. var. hirsuta Roth (178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M. hypopitys var. lanuginosa (Michx. ) Pursh (1910) ; Hand. -Mazz. (1936) ; M. chinensis Koidz. (1930) ; M. taiwaniana Ying (1976); M. hypopitys auct. nom. L. : 
图 版 129 1—6. 沙晶兰 Eremotropa sciaphila H. Andr. 1. 植株, 2. 花 (去掉 部分花 辯), 3.4. 雌蕊, 5. 雄 蕊夕卜 面观, 6. 雄蕊 内面观 i 7—12. 毛花 松下兰 Monotropa hypopitys L. var. hirsuta Roth. 7. 植株, 8. 花 (去掉 两片花 辦), 9. 花 鎵, 10. 雌蕊, 11. 雄蕊外 面观, 12. 锥蕊内 面观。 (曾孝 濂绘) 
506  云南 植物志  Hsieh in Fl. Taiw. (1978).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茎 单一, 肉质, 高 8 — 25 厘米, 白 色至淡 黄色, 干 后变黑 褐色, 常 被白色 糙毛。 叶鳞 片状, 卵状 长圆形 至宽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0.5 — 0.7 厘米, 边 缘 的上部 常有不 整齐的 锯齿。 总状 花序, 有花 3 — 8 朵, 初时 下垂, 后渐 直立; 花 筒状钟 形, 长 1 一 1.3 厘米, 直径 0.6 厘米 左右, 各部 被白色 糙毛; 花萼 叶状, 长圆状 卵形, 早 落; 花瓣 4 一 5, 通常淡 黄色, 长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 4 毫米, 先 端钝, 上部有 不规则 的 锯齿, 基部 囊状; 雄蕊 8 — 10, 花丝 丝状, 长 5 — 6 毫米, 有白色 檢毛; 花盘 存在, 8 — 10 齿裂; 子房 上位, 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被毛, 花柱 直立, 长约 2 毫米, 柱头漏 斗状, 4 一 5 裂。 蒴果 椭圆状 球形, 长 5 — 7 毫米, 花柱 宿存。 花期 6 — 8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昆明、 丽江、 中甸、 德钦、 维西、 景东、 文山 等地; 生 于松栎 林至亚 高山针 叶林, 林 下腐殖 土中, 海拔 2 000 — 3 500 米。 分布于 山西、 湖北、 安徽、 江西、 福建、 台湾、 四 川、 贵州、 青海、 西藏。 欧洲、 俄 罗斯、 北美 也有。 与 原变种 的主要 区别, 在于 茎及花 的各部 具白色 糙毛。 2. 假水 晶兰属 Cheilotheca Hook. f.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白色。 茎 单一, 肉质。 叶退 化为鎮 片状, 互生。 花 单一, 白色, 顶 生; 花萼憐 片状; 花瓣 3 — 5, 肉质, 分离, 直立, 基部 囊状; 雄蕊 6 — 10 (-12), 花药 圆 肾形, 横裂; 花盘 10 齿裂, 与子 房基部 贴生; 子房葫 芦形, 1 室, 侧膜 胎座, 花 柱短, 柱 头大, 漏 斗状。 紫 果卵状 球形, 下垂; 种子 多数, 圆形, 种 皮紧。 约 7 种, 分布于 锡金、 印度 东北部 (阿萨 姆)、 日本、 南达马 来半岛 及印度 尼西亚 (苏 门答腊 )。 我国 3 种, 主要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云南、 浙江、 台湾 及东北 等地。 云南 产 2 种。 本 属与水 晶兰属 (Monotropa L. ) 在外 形上很 相似, 但其子 房表面 平滑近 无纵沟 ,侧 膜 胎座、 浆果, 易于 区别。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完 全无毛 1. 大果假 水晶兰 C. macrocarpa 2 (1) 花瓣 内面及 花丝被 疏毛, 子 房无毛 2. 球果假 水晶兰 C. humilis 1. 大果假 水晶兰 (植物 研究) 拟 水晶兰 (图鉴 ) Cheilotheca macrocarpa (H. Andr. ) Y. L. Chou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Monotropastrum macrocarpum H. Andr. (1935) " ; id in Hand. -Mazz. (1936) ; 图 鉴 (1974)*; K. F. Wu (1978); M. arhanarum H. Andr. (1935); K. F. Wu (1978) ; M. ampuLlaceum H. An dr. (1935) ; M. humile var. glaberrimum Hara (1965) ; M. lunge huanense K. F. Wu (1978); Cheilotheca humilis var. glaberrimum 
水 晶兰科  507  (Hara) H. Keng et Hsieh in Fl. Taiw. (1978).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高 7 — 18 厘米; 肉质, 白色, 干 后变黑 褐色。 根 细而多 分枝, 在 土壤中 结成鸟 巢状。 叶錄 片状, 互生, 在茎 基部较 密集, 长 圆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9 一 15 毫米, 宽 6 — 10 毫米, 先 端钝, 全缘。 花 单一, 顶生, 白 色或淡 黄色, 俯垂; 萼片 4 一 5, 长 圆形或 长圆状 卵形; 花瓣 4 一 5, 长 条形, 长 15 — 17 毫米, 上 部最宽 5—7 毫米, 先端 圆钝, 基 部稍成 囊状, 两面 无毛; 雄蕊 8 — 10, 花丝 扁平, 长 1 一 1.2 厘米, 无毛, 花药 橙 黄色, 光滑; 子房 瓶状, 高约 1 厘米, 无毛, 花柱 粗短, 长 2 — 3 毫米, 柱头漏 斗形。 紫果 椭圆状 球形, 长约 2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下垂, 平滑 无肋; 种 子宽椭 圆形, 长约 1 毫米, 宽 0.5 — 0.6 毫米, 淡 褐色, 有网状 突起。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贡山 、鹤庆 、大理 、大姚 、广南 等地; 生于山 地阔叶 林或针 阔混交 林中, 海拔 2 700 — 3 000 米; 浙江、 冶湾、 四川、 贵州有 分布。 缅 甸北部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 本种与 球果假 水晶兰 (Cheilotheca humilis (D. Don) H. Keng) 相近, 但花 完全无 毛, 花药 光滑, 无细 小统, 易于 区别。 2. 球果假 水晶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矮拟 水晶兰 Cheilotheca humilis (D. Don) H. Keng (1974); Hsieh in Fl. Taiw. (1978);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Monotropa humilis D. Don (1825); Monotropa uni flora var. tripetala Makino (1926) ; M. uniflora var. pentapetala Makino (1926) ; Monotropastrum globosum H. Andr. (1938), nom. seminud. ; Hara (1938); 东 北草本 植物志 (1981); M. globosum var. tripetalum (Makino) Honda (1939) ; M. clarkei H. Andr. (1953) ; M. tschanbaischanicum Y. L. Chang et Y. L. Chou (1959); M. baranovii Y. L. Chang et Y. L. Chou (1959); M. tschanbaischanicum var. baranovii Chang et Chou Y. L. Chou (1960) ; M. humile (D. Don) Hara (1961) (1965); id Fl. East. Himal. (1966), et ed. (1971); M. humile var. tripetalum (Makino) Hara (1965) ; M. uniflora auct non Linn. : Maxim. (1872); Baranov (1954); Noda (1971).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高 6 -- 15 厘米, 肉质, 白色, 干 后变黑 褐色。 根细多 分枝, 结成 鸟 巢状。 叶麟 片状, 互生, 在 茎基较 密集, 长圆 形至宽 卵形, 长 9 一 15 厘米, 宽 0.6 — 1 厘米, 全缘, 花 单一, 白色, 顶生, 下垂, 花 冠管状 钟形; 萼片 3 — 5, 长 圆形, 长 1.2 — 1.5 厘米, 宽 5 — 7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3 — 5, 长 圆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上部 较宽, 7 — 10 毫米, 先端 截形, 基 部稍成 囊状, 内面具 长毛; 雄蕊 8 — 10 (-12), 长 1 一 1.2 厘米, 花丝 扁平, 向下 渐宽, 具 长毛, 花药橙 黄色, 被细 小疣; 子 房卵状 球形, 无毛, 光滑, 花 柱短, 柱头 宽大, 凹 入呈漏 斗状, 有疏 长毛。 浆果卵 球形, 长约 2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俯垂, 平滑 无肋; 种子 多数, 细小, 浅 褐色, 外面 有网状 突起。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孟连、 景东、 凤庆、 腾冲、 中甸、 碧江、 福贡、 贡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2 400 — 3 400 米的 山地阔 叶林或 针阔混 交林。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湖北、 浙江、 台湾、 四川、 西藏 有 分布。 朝鲜、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日本、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508  云南 植物志  3. 沙、 晶兰属 Eremotropa H. Andr.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无叶 绿素, 茎 单一, 肉质, 白 色或淡 黄色, 干 后变黑 褐色。 叶退 化为憐 片状, 互生。 总状 花序, 花 较大, 稍 下垂; 花梗 明显, 被疣 状毛; 花 冠管状 钟形; 萼片 4 一 5, 离生, 花瓣 4 一 5, 离生; 雄蕊 8 — 10, 花丝 无毛; 子房 球形, 1 室, 侧膜胎 座, 侧 膜向两 侧分叉 扩展成 盾状, 与 子房壁 平行, 柱头 头状。 果为 紫果, 半 下垂。 种子 多数, 细小, 种 皮紧, 有 螺纹状 突起。 2 种, 产 云南。 为 云南特 有属。 本属 与假水 晶兰属 (Cheilotheca Hook. f. ) 相近, 但 为总状 花序; 侧 膜胎座 的侧膜 向两 侧分叉 扩展成 盾状, 与 子房壁 平行; 种皮有 螺纹状 突起, 与其他 属易于 区别。 G. Wal- lace (1987) 将此 属并入 Monotropastrum H. Andr. 属中, 我 们未予 采纳。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萼、 花辩为 4 裂, 雄蕊 8, 花柱 较长, 可达 1 厘米 1. 沙晶兰 E. sciaphila 2 (1) 花萼、 花瓣为 5 裂, 雄蕊 10, 花 柱短, 长仅 1 一 2 毫米 2. 五辩 沙晶兰 E. wuana 1. 沙晶兰 (植物 研究) 图版 129: 1-6 Eremotropa sciaphila H. Andr. (195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Monotropastrum sciaphilum (H. Andr. ) G. Wallace (1987), syn. no v.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肉质, 白 色或淡 黄色, 干 后变黑 褐色。 茎 单一, 高 8 — 15 厘米, 无 毛。 叶鳞 片状, 互生, 无柄, 卵状长 圆形至 卵状披 针形, 长 6—8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 渐尖。 总状花 序有花 2 — 7 朵, 花 序轴被 乳突状 柔毛; 苞片狭 条形, 长 8 — 10 毫米, 宽 3 — 4 毫米, 边缘中 上部有 疏齿; 花管状 钟形, 长 1 一 1.2 厘米, 直径 7 — 8 毫米, 白色或 淡 黄色; 花梗长 4 一 5 毫米, 密被疣 状毛; 花 萼裂片 4, 卵状椭 圆形, 长 6 — 8 毫米, 宽 3 — 5 毫米, 边缘具 浅齿; 花 瓣通常 4, 楔状长 圆形, 长 1 一 1.2 厘米, 上 部最宽 5 — 6 毫米, 先端 截形, 基部 变狭, 两面 无毛; 雄蕊 8, 花丝长 7 — 9 毫米, 扁平, 无毛, 花药 黄至金 黄色, 具疣状 突起, 不规则 横裂; 子房 球形, 无毛, 直径 5—6 毫米, 花 柱细, 长 5 — 6 毫 米, 柱头 头状, 中央 凹入; 种 子小, 有 螺纹状 突起。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昆明 雜竹寺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常 绿阔叶 林内, 海拔 1 900 — 2 000 米。 2. 五瓣 沙晶兰 (植物 研究) Eremotropa wuana Y. L. Chou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 生腐生 草本, 高 4 一 10 厘米, 肉质, 白色, 干 后变黑 褐色, 无毛。 叶退 化为塽 片状, 互生, 卵状长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无毛, 先 端钝或 急尖, 全缘 或中部 以上具 疏齿。 总状花 序有花 2 — 3 朵, 花序 轴具乳 突状疏 柔毛; 花 下垂, 花 冠管状 钟形, 长 9 一 10 毫米, 直径 5 — 6 毫米; 花梗长 3 — 5 毫米, 被乳 突状疏 柔毛; 苞片 2, 披 
岩梅科  509  针形, 长 8 — 9 毫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边缘有 疏齿; 花 萼裂片 5, 卵状椭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无毛, 上部 边缘有 疏齿; 花瓣 5, 楔状长 圆形, 长 9 一 10 毫米, 顶部 最宽约 5 毫米, 先端 截形, 有浅 圆齿, 两面 无毛; 雄蕊 10, 无毛, 长 6 — 8 毫米, 花 药小, 黄色, 倒 卵状椭 圆形; 花柱 极短, 长约 1 毫米, 柱头 头状, 中间凹 陷 而呈五 角形; 子房近 球形, 直径 5 — 6 毫米, 光滑, 1 室。 紫果近 球形, 直径 1 一 1.5 厘 米; 种子 多数, 椭 圆形, 浅 褐色, 种 皮上有 螺纹状 突起。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景东 (无 量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林下湿 润处, 海拔 2 600 米。 219. 岩 梅禾斗 Diapensiaceae 常 绿平卧 半灌木 或多年 生直立 草本, 具 莲座状 的基生 叶丛。 单叶, 互生或 对生, 不 具 托叶。 花 两性, 辐射 对称, 单 生或排 成伞形 状总状 花序, 有时近 头状; 具 2 枚 苞片; 萼 片 5, 合生或 分离, 大, 宿存, 在花 芽内呈 覆瓦状 排列; 花冠 5 深裂, 漏斗 状钟形 或高脚 碟状; 雄蕊 5, 着生于 花冠喉 部或弯 缺处, 与花 冠裂片 互生, 退化雄 蕊通常 存在, 与花冠 裂片 对生, 花药 纵裂, 花粉 单一; 花 盘少有 存在; 子房 上位, 3 室, 中轴 胎座, 柱头 头状, 3 浅裂。 果为 蒴果, 室背 开裂; 种子 多数, 胚圆 柱形, 有肉质 胚乳。 6 属, 20 余种, 分布 北温带 (温带 欧洲和 北美东 部), 在 亚洲向 南至印 度北部 及我国 西藏、 云南。 我国有 3 属, 7 种, 2 变种, 1 变型。 云南有 3 属 5 种, 2 变种, 1 变型。 山 崎敬 (1968) 关于 Schizocodon yunnanensis Yamazaki 的 记录, 未见 标本, 暂不 列入。 杉 叶杜 (Diplarche Hook. f. et Thorns. ) 有 2 种, 分布于 东喜马 拉雅, 云南 均有, 虽近代 文献认 为以置 此科中 为好, 但已 在杜鹃 花科中 刊出。 此 处未予 重复。 分属 检索表 1 (2) 常绿 平卧半 灌木; 叶小, 长 3 — 10 毫米, 具鞘状 叶柄; 花单生 枝顶, 具梗或 几无梗 (但 在果期 伸长 ); 退 化雄蕊 不明显 1. 岩梅属 Diapensia 2 (1) 多年 生直立 草本, 具细 长横生 根状茎 和基生 叶丛; 叶大, 长 3 — 12 厘米, 边全缘 或有钝 牙齿, 具 长柄, 柄不为 鞘状; 花单一 或为伞 形总状 花序, 具长总 花梗, 退化雄 蕊通常 明显, 呈 麟片状 或条状 匙形。 3 (4) 叶和花 冠裂片 全缘; 7 — 11 朵花 组成伞 形总状 花序; 雄 蕊和退 化雄蕊 联合成 环状, 着生 于花冠 筒基部 2. 岩匙属 Berneuxia 4 (3) 叶和 花冠裂 片常有 银齿和 撕裂; 花 单生; 雄 蕊和退 化雄蕊 (如有 ) 离生 成上下 两层, 生 于花冠 筒部 3. 岩扇農 Shortia 1. 岩梅属 Diapensia Linn.  常绿 平卧半 灌木, 高仅数 厘米。 叶小, 最长者 不超过 1 厘米, 狭 匙形, 覆瓦状 排列, 全缘, 具鞘状 叶柄。 花 单生, 具梗或 几无梗 (但在 果期伸 长); 具 苞片; 萼片 5, 分离; 花 冠 钟状或 高脚状 蝶形, 5 浅裂; 雄蕊 5, 着生 于花冠 喉部, 与花 冠裂片 互生, 花丝 短宽, 
510  云南 植物志  花药 2 室 纵裂, 退 化雄蕊 无或很 微小, 如距状 突起。 子房 上位, 3 室, 每室 有胚珠 多数, 花柱 直立, 柱头 3 浅裂。 蒴果包 藏于增 大的花 萼内, 室背 开裂; 种 子小, 长 棱形, 种皮 疏松, 海 绵状, 胚乳 丰富, 胚近圆 柱形。 5 种, 主要 分布于 我国西 南部和 緬甸、 锡金, 1 种环北 极分布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日本、 北欧、 北美。 我国有 3 — 4 种, 1 变种及 1 变型。 云南有 3 种, 1 变种及 1 变型。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倒 卵状长 圆形, 先端 渐尖或 锐尖, 上面通 常平滑 有光泽 及气孔 1. S 马拉 雅岩梅 D. himalaica 2 (1) 叶匙 形或狭 匙形, 先端钝 至圆, 上面具 级纹和 乳头状 突起, 无 光泽及 气孔。 3 (4) 叶匙 形至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花紫红 色或淡 白色, 花冠长 8 — 10 毫米 2. 红 花岩梅 D. purpurea 4 (3) 叶狭 匙形至 长圆披 针形, 长 6 — 9 毫米, 花 黄色, 花冠长 12 — 13 毫米 3. 黄 花岩梅 D. bulleyana 1. 喜马拉 雅岩梅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Diapensia himalaica Hook. f. et Thorns. (1857); C. B. Clarke in Hook. f. (1882); W. E. Vans (1927); Hara in Fl. E. Himal. (1971); 图鉴 (1974);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 la. 喜马拉 雅岩梅 (原 变种) var. himalaica 铺地半 灌木, 高约 5 厘米。 叶 密集, 覆瓦状 排列, 革质,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2. 5 — 5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下延于 叶柄, 全缘, 上面亮 绿色, 有密集 气孔, 下面 稍淡, 两面 无毛, 中 脉上面 凹陷, 下面 突出, 侧脉 及网脉 不显; 叶柄长 2 — 3 毫米, 呈 鞘状。 花 单一, 顶生, 近 无梗; 花萼 5 裂, 裂 片长椭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钝 尖头; 花冠 钟状, 紫 红色, 花 冠管长 6 — 8 毫米, 5 裂, 裂片 圆形, 长约 6 毫米, 边 缘细浅 波状, 先 端具小 尖头; 雄蕊 5, 生花 冠管近 口部, 花 药短, 几无 花丝; 子房 球形, 3 室, 每室 有胚珠 多数, 花柱 直立, 长约 6 毫米, 柱头 头状, 浅 3 裂。 蒴果 球形, 直径 3 — 4 毫米, 包 被于增 大的果 萼内, 果梗长 1.5 — 2 厘米, 果萼 膜质, 长椭 圆形, 长 6 — 8 毫米, 宿存。 花期 5 — 6 月, 果期 7 — 10 月。 产 中甸、 德钦、 贡山; 生 于高山 灌丛或 草甸, 海拔 3 000 米 以上。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锡金、 缅 甸北部 也有。 lb. 渐尖 叶岩梅 (变种 )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var. acutifolia (Hand. -Mazz. ) W. E. Evans (1927); 图鉴 (197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 Diapensia acutifolia Hand. -Mazz. (1923).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 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产 西北部 (中 甸、 德欽 ); 生于 高山灌 丛或岩 壁上, 海拔 3 800 — 4 200 米。 西 藏东南 
岩梅科  511  部也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南澜沧 江边。 2. 红 花岩梅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Diapensia purpurea Diels (1914) ; W. E. Evans (1927); Hand. -Mazz. (1936); 图 鉴 (197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D. purpurea Diels f. rosea W. E. Evans (1927)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Dia/>eww'a himalaica auct. non Hook. f. et Thorns. : Dunn. (1909). 2a. 红 花岩梅 (原 变型) f. purpurea 常绿 平卧半 灌木, 高 3 — 5 厘米, 分枝 密集, 交结成 塾状。 叶 革质, 密生, 覆 瓦状, 匙形或 匙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以宽翅 下延于 叶柄成 鞘状, 长约 4 毫米, 上面暗 绿色, 无 光泽及 气孔, 具极细 乳突, 下面 色淡, 平滑, 两面 无毛, 中 脉及侧 脉多少 凹陷, 下面不 明显。 花 单生, 近 无梗; 花萼 5, 苞 片状, 匙 形或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花 冠紫红 色或粉 红色, 花 冠筒长 4 一 5 毫米, 裂片 5, 近 圆形, 直径约 4 毫米; 雄蕊 5, 着生 花冠筒 上部, 花丝 扁宽,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边缘薄 膜质, 基部不 呈耳状 膨大, 退 化雄蕊 5, 着生 花冠筒 中部, 镰 形 或斜三 角形, 无毛; 花 柱长约 4 毫米, 柱 头几不 膨大。 葫果近 球形, 直径 2 — 2. 5 毫米, 藏 于增大 萼内, 果 梗长约 3 厘米, 无毛。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 11 月。 产 德欽、 贡山、 中甸、 维西; 生 于高山 灌丛、 草 坡或岩 壁上, 海拔 3 000 — 4 500 米。 ra^ll 西 部及西 南部有 分布。 2b. 白 花岩梅 (变型 ) (中 国植 物志) f. albida W. E. Evans (1927); 中国 植物志 (1990). 本 变型的 主要特 征为花 白色。 产 德钦、 大理; 生于 高山灌 丛或岩 坡上, 海拔 3 800 — 3 900 米。 四川 西部有 分布。 模 式 标本采 自云南 大理。 3. 黄 花岩梅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 30: 1-3 Diapensia bulleyana Forrest ex Diels (1912);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Diapensia purpurea Diels f. bulleyana (G. Forrest) W. E. Evans (1927). 常 绿平卧 矮小半 灌木, 高 4 一 8 厘米; 分 枝通常 密集, 交结成 埜状。 叶 密集, 覆瓦状 排列, 狭匙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9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先端 圆钝, 基部狭 楔形, 下延至 叶柄, 边 全缘, 向 外卷, 上面深 绿色, 无 光泽, 干后 有明显 皴纹和 乳头状 突起, 背 面色 较浅, 平滑, 中 脉上面 凹陷, 下面微 突出, 侧 脉上面 凹陷, 下面 不显; 叶柄 鞘状, 长 5 — 6 毫米, 基部宽 3 — 3. 5 毫米。 花 单一, 顶生, 几无梗 (果 期伸长 ); 花萼 5 裂, 裂片 长倒 卵形, 长 5 — 7 毫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花冠 黄色, 冠管长 7 — 8 毫米, 5 裂, 裂 片近半 圆形, 长 3 — 4 毫米, 无毛; 雄蕊 5, 着生 花冠筒 上部, 花丝 扁宽, 长约 2 毫米, 边缘膜 质, 内折, 退 化雄蕊 5, 舌形, 着生花 冠筒近 中部; 花柱长 8 — 10 毫米, 柱 头略膨 大呈圆 形,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蒴果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径 3 毫米, 包藏于 宿存花 萼内, 宿 存萼 片长倒 卵形, 长 7 — 9 毫米; 果梗长 3 — 7. 5 厘米, 无毛, 近中 部有一 苞片, 苞片披 
图 版 130 1—3. 黄 花岩梅 Diapensia bulleyaua Forrest ex Diels, 1. 植株, 2. 叶片, 3. 花冠 展开; 4' 岩匙 Berneuxia thibetica Decne, 4. 植株, 5. 花, 6. 花冠 展开。 (吴锡 麟绘) 
岩梅科  513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宽 2 毫米, 无毛。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禄劝、 大理、 宾川、 漾澳、 贡山、 德欽; 生于高 山灌丛 或岩石 壁上。 模式 标本采 自大理 (苍山 )。 本 种与红 花岩梅 (Diapensia purpurea Diels) 相似, 但叶片 较大, 长 6 — 9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花冠 黄色, 近 肉质, 冠管长 7 — 8 毫米, 易与 后者相 区别。 2- 岩匙属 Berneuxia Decne. 多年 生直立 草本, 具横生 细长的 根茎。 叶丛生 基部, 大, 全缘, 具 长柄, 柄 不为鞘 状。 伞 形总状 花序, 顶生, 基部 有一大 苞片, 中部有 2 小 苞片; 萼 5 深裂; 花冠 钟状, 5 深裂, 裂片 全缘, 覆瓦状 排列; 雄蕊 5, 与花 冠裂片 互生, 退 化雄蕊 5, 舌形, 与 花冠裂 片 对生, 雄 蕊与退 化雄蕊 联合成 环状, 着生 花冠管 基部, 花药 2 室, 纵裂; 子房 上位, 3 室, 每室 有胚珠 多数, 花柱 单一, 圆 柱状, 柱头 盘状。 果为一 蒴果, 室背 开裂, 通常包 被于绿 色的花 萼内。 1 种, 产我国 西南部 (西 藏、 云南、 四川 )。 为 我国特 有属。 1. 岩匙 图版 130: 4—6 石莲 (禄劝 ), 露寒草 (丽江 ), 岩筋菜 (四川 ), 小岩匙 (图鉴 ) Berneuxia thibetica Decne (1873); Diels (1914); Hand. -Mazz. (1936); H. L. Li (19^3); Wu et H. W. Li (1965); 图鉴 (197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植 物志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0). Shortia thibetica (Decne. )Franch. (1887) ; S. davidii (1888) ; Berneuxia yunnanensis H. L. Li (1943); 图鉴 (1974). 多年生 草本; 根状 茎长, 近 直立, 黑 褐色, 粗 3 — 4 毫米, 密 生棕色 宽卵形 憐片, 从 顶 端发出 10 — 13 片成莲 座状的 叶丛。 叶 革质, 倒卵状 匙形或 长圆状 匙形, 长 2 — 15 厘米, 宽 1 一 6 厘米, 先 端纯, 有短 凸尖, 向基部 渐狭成 楔形, 并 下延至 叶柄, 上面深 绿色, 背 面 灰绿, 两面 无毛, 边 全缘, 略 反卷, 侧脉约 4 对, 与中脉 上面凹 陷下面 突出, 网脉两 面 不显, 或上面 凹陷成 被纹, 下面 不显; 叶柄长 度等于 或超过 叶片。 伞 形总状 花序, 有 花 5 — 12 朵, 生花葶 顶端; 花葶长 5 — 7 厘米 (果 期可 伸长到 15 厘米 ), 无毛; 花梗长 3 — 6 毫米, 被短 硬毛, 基部 有一大 苞片, 中部有 2 小苞片 ,苞片 披针形 或线状 披针形 ,长 2. 5 — 5 毫米; 花 萼裂片 5, 长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两面 无毛, 宿存; 花冠钟 状, 5 深裂, 裂片 舌形, 长 7 — 8 毫米; 雄蕊 5, 与花 冠裂片 互生, 花丝 扁宽, 长约 4 毫 米, 宽 0.8 毫米, 下 部有微 睫毛, 退 化雄蕊 5, 舌形, 密被 柔毛, 与雄蕊 合生成 环状, 着 生 花冠管 基部, 并与花 冠裂片 对生; 子房卵 球形, 3 室, 花柱 单一, 长约 5 毫米。 蒴果圆 球形, 直径约 3 毫米, 包藏 于宿存 萼内。 种子 多数, 棕色, 椭圆状 棱形。 花期 5 — 6 月, 果期 7 — 10 月。 产 禄劝、 镇雄、 大关、 丽江、 维西、 贡山、 德饮 等地; 生于高 山杜鹃 灌丛或 铁杉林 及针 阔混交 林下, 海拔 1 300 — 4 500 米。 四川、 贵州、 西藏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治 感冒、 风寒 咳嗽、 劳伤、 气喘、 跌打 损伤。 
514  云南 植物志  3. 岩扇属 Shortia Torrey et Gray 多年 生直立 草本, 具细长 横生根 状茎。 叶丛生 基部, 边缘具 银齿或 牙齿, 具长 叶柄, 但 柄不为 鞘状。 花 单一, 俯垂, 具梗, 近花萼 基部有 苞片; 花萼 5 深裂; 花冠 钟状, 5 裂, 裂片 边缘具 齿或撕 裂状; 雄蕊及 退化雄 蕊各为 5 枚, 两 者离生 成上下 两层, 生于 花冠管 部; 子房 上位, 3 室, 中轴 胎座, 有胚珠 多数。 果为一 蒴果, 室背 开裂, 包 被于膨 大的花 萼内。 种 子小, 卵 球形, 胚乳 肉质, 胚轴圆 柱形, 子叶 极短。 约 6 种, 主 要分布 于东亚 地区, 2 种, 在北 美东南 部间断 分布。 我国有 2 种及 1 变种。 云南有 1 种及 1 变种。 1. 华岩扇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Shortia sinensis Hemsl. (1889); H. L. Li (1943); 图鉴 (1974);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0). Sherwoodia sinensis (Hemsl. ) House (1907). la. 华岩扇 (原 变种) var. sinensis ^?1^57^状茎长而斜升, 掠 褐色, 其上 生细长 须根。 叶 多数, 基生, 纸质, 卵 状长 圆形, 大小 不一, 小 的呈錄 片状, 大的 长可达 12 厘米, 宽 6 厘米, 先 端钝, 具 凸尖, 基部 圆形, 急狭缩 下延于 叶柄, 边 缘中部 以上有 粗齿, 齿 顶有硬 突尖, 上面 绿色, 下面 淡绿, 两面 无毛; 羽 状脉, 侧 脉每边 6 — 8 条, 与中 脉两面 凸出, 网脉 不显; 叶柄 长度略 与叶片 相等, 上部有 狭翅。 花葶 5 — 6 条 由基部 抽出, 长 2 — 5 厘米, 其 上疏生 1 一 2 小苞 片, 顶端 着生一 朵花, 花 葶下约 2 厘 米处有 披针形 苞片; 花 俯垂, 较大, 直径 1.5 — 2. 5 厘米; 萼片 5, 卵形, 长 8 — 10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 端具钝 尖头, 有 脉纹, 宿存; 花 冠 整齐, 白 色至粉 红色, 5 深裂, 裂片倒 卵形, 边 缘具钝 牙齿, 脉纹 明显; 雄蕊 5, 着生 花冠管 上部, 与花 冠裂片 互生, 花丝 线形, 长约 5 毫米, 无毛; 退 化雄蕊 5, 憐 片状, 生 雄 蕊之下 并与之 互生, 与花 冠裂片 对生; 子房圆 球形, 无毛, 3 室, 每室 有胚珠 多数, 花 柱 单一, 长约 1.3 厘米, 无毛, 柱头 头状, 微浅 3 裂。 蒴 果长圆 球形, 包被 于宿存 萼内, 长 5 — 7 毫米, 径 4 一 6 毫米, 顶端 有宿存 花柱。 花期 12 月 至笠年 2 月, 果期 3 — 4 月。 产 金平、 蒙自、 屏边、 麻 栗坡; 生 湿润密 林下, 海拔 1 000 — 1 500 米。 模式 标本采 自 蒙自。 lb. 毛 脉岩扇 (变种 ) (中 国植 物志) var. pubinervis C. Y. Wu (196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叶 较大, 长达 15 厘米, 宽 9 厘米, 沿中脉 及侧脉 (甚至 第三回 脉) 密生长 短不等 的平展 柔毛。 产 马关、 麻 栗坡; 生 于林下 腐质土 中或岩 壁上, 海拔 1 300 — 2 000 米。 模式 标本采 自 马关。 
HI 续断科  515  236. 川 续断科 Dipsacaceae 多为 草本, 稀为亚 灌木; 茎 光滑, 被 毛或具 细刺。 叶 基生、 对生或 轮生。 花 两性, 成 头状 花序或 由轮伞 花序组 成间断 的穗状 花序, 稀为疏 散的聚 伞圆锥 花序, 同形或 边花与 中心花 异形, 每 朵花下 具筒状 副萼; 花萼 整齐, 杯状或 不整齐 筒状, 口部 斜切, 边缘有 刺 或花萼 全裂, 裂片 成针剌 状或羽 毛状; 花冠 合生, 上部 4 一 5 裂, 两侧 对称; 雄蕊 4, 或 2 枚 退化, 着生 于花冠 筒上, 花药 2 室, 纵裂; 子房 下位, 1 室, 具 1 倒生 胚珠; 花柱细 长, 柱头 头状或 线状。 瘦果, 为增大 副萼所 包裹; 种皮 膜质, 具少 量肉质 胚乳, 胚 劲直, 子叶细 长或卵 圆形。 约有 12 属, 300 余种, 主要 分布于 亚洲、 非洲和 欧洲。 我国有 7 属, 30 余种。 云南 有 6 属, 14 种。 川续 断科也 称山萝 卜科, 全世 界约有 12 属, 中 国仅有 7 属。 本科虽 然含属 不多, 但 对其 中的某 些属的 系统位 置至今 仍没有 一致的 意见, 如 双参属 (Triplostegia) ,本 属因子 房 1 室, 具 1 枚 种子; 花具 副萼, fel 而置 于川续 断科, 但 在外形 上很像 败酱科 植物, 且 子房 初时为 3 室而非 是真正 1 室, 因 而有的 学者主 张将其 放在败 酱科。 1957 年 Boborov 主 张独立 成科。 1965 年 Airy- Shaw 也赞 成这个 意见, 同时他 认为最 好的办 法是将 川续断 科和! i}^ 酱科 合并, 但 又担心 难为世 界植物 学家的 接受。 无论怎 么说, 本 属在形 态上, 无 疑是个 古老的 类型, 在研 究川续 断科和 败酱科 之间的 亲缘关 系和起 源上是 很有意 义的。 另一 个有争 议的是 刺参属 (Morina), 多 年来, 多 数学者 主张置 于川续 断科, 但也有 另一些 学者主 张独立 成科。 1984 年 M. J. Cannon 和 J. F. M. Cannon 从形 态学、 胚 胎学、 孢粉 学和细 胞学四 个方面 对本属 进行了 深入的 研究, 他们 认为本 属在形 态上、 叶 和 花序为 轮生, 苞片 4 枚, 花 萼左右 对称, 雄蕊 二强或 2 枚 退化, 子房由 3 心皮 组成, 其 中 2 心皮不 发育, 花丝 基部具 蜜腺, 瘦果具 6 脉; 在胚胎 学上, 具 有退化 雄蕊, 没有珠 被维 管束; 反足 细胞为 3 核, 胚乳嚼 烂状, 具有花 粉管; 在细胞 学上, 染 色体为 2n = 34; 在孢粉 学上, 花粉粒 表面为 网状, 具 2 条环形 内孔, 孔 口失去 囊蓋, 据此, 他们 将刺参 属从 川续断 科分立 出来, 作为一 个明确 的科, 刺参科 (Morinaceae), 置 于川续 断目。 另 外, 他们还 将刺参 属内的 2 个组, Sect. Cryptothladia Bunge 和 Sect. Acanthocalyx DC. 改 级为属 (Genus) 。 作者对 M. J. Cannon 和 J. F. M. Cannon 的研究 是很赞 赏的。 考虑到 《云 南植物 志》 的 哈铁松 系统编 排不被 打乱, 故仍将 双参属 (Triplostegia) 和 Cannon 二人新 改级的 两 个属, 刺 萼参属 (Acanthocalyx) 和隐 花参属 (Cryptothladia) 仍放在 川续断 科内。 分属 检索表 1 (2) 花序为 疏散聚 伞圆锥 花序, 具白 色平展 柔毛和 腺毛, 每朵花 下面具 2 层副尊 1- 双参属 Triplostegia 2 (1) 花序 为头状 花序或 由轮伞 花序组 成间断 的穗状 花序; 每朵花 下面具 1 层 副華。 
516 云南 植物志  3 (8) 花序 为密集 的头状 花序。 4 (5) 植物体 具刺; 花序 中的^ 片成刺 状或刚 毛状; 花萼 略具齿 2. 川 续断属 Dipsacus 5 (4) 植 物体不 具刺; 花序中 的苞片 不成刺 状或刚 毛状; 花萼 分裂, 裂 片羽毛 状或针 刺状; 6 (7) 花萼 8 至 多裂, 裂片羽 毛状或 针刺状 3. II 首花属 Pterocephalus 7 (6) 花萼 5 裂, 裂 片刺状 4. 兰 盆花属 Scabiosa 8 (3) 花序由 轮伞花 序组成 2 — 多节的 间断的 穗状花 序或为 疏散的 假头状 花序。 9 (10) 花序为 疏散的 假头状 花序; 花 萼口部 斜切, 略 具齿; 花冠伸 出花萼 之外; 雄蕊 4, 二强… 5. 刺 粤参属 Acanthocalyx 10 (9) 花 序由轮 伞花序 组成间 断穗状 花序; 花萼二 唇形; 花 冠不伸 出花萼 之外; 雄蕊 4, 2 枚不育 6. 隐 花参属 Cryptothladia  1. 双参属 Triplostegia Wall, ex DC. 多年生 草本, 具细弱 根茎; 主根常 2 枚 并生, 紡 锤形, 微 肉质; 茎 无刺, 具 腺毛。 叶 对生。 花序为 二至三 歧疏散 的聚伞 状圆锥 花序, 有 腺毛, 每一聚 伞花序 的顶花 无苞片 ,两 侧的 花各具 2 枚 苞片。 花小, 有 2 层 副萼, 外层 4 枚, 基部 合生, 内层 坛状, 具 8 条肋 棱; 花 萼稍具 冠檐; 花冠漏 斗状, 5 裂, 裂片略 等大; 雄蕊 4, 着生 花冠管 上部; 子房下 位, 初为 3 室, 仅 1 室 发育, 具 1 颗下垂 胚珠。 瘦果, 顶端具 短喙, 藏于 宿存的 副萼之 内。 仅 2 种, 产我国 中部、 西部、 西 北部、 西 南部。 其中 1 种间断 分布于 兹拉威 西和巴 布亚新 几内亚 高山。 说 明此属 的古老 性及东 亚中部 (华 中区) 和热 带东南 亚高山 区系的 关系。 云南 2 种均有 分布。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片 通常倒 卵形; 明显 具柄。 外层副 萼顶端 弯曲呈 钩状。 花冠 较小, 长仅 2 — 4 毫米 1. 双参 T. glandulifera 2 (1) 叶片 通常倒 卵状披 针形; 近 无柄。 外层 副萼顶 端直尖 不呈曲 钩状。 花冠 较大, 长 1 一 1.2 厘米 2. 大 花双参 T. grandiflora 1. 双参 (图鉴 ) 双香 (丽江 ) Triplostegia glandulifera Wall, ex DC. (1830), (1832); 图鉴 (1975)*; 秦 岭植物 志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中国 植物志 (1986)'. Hocckia aschersoniana Engl, et Graebn. (1901) ; Hayata (1908) ; Triplostegia repens Hemsl. (1899); Diels (1929); Hara (1966) (1975). 细 弱直立 草本, 高 20 — 30 厘米; 根茎 细长, 四 棱形, 节 上生不 定根, 主根常 2 枚并 生, 微 肉质, 掠 褐色。 基 生叶与 茎生叶 均为倒 卵形, 长 3 — 6 厘米, 边 缘羽状 浅裂至 深裂, 侧裂片 1 一 5 对, 顶 端裂片 较大, 向 下依次 渐小, 裂片 边缘有 锯齿, 两 面疏被 柔毛; 叶柄 长 2 — 3 厘米。 花小, 具 短柄, 果 时长约 1 毫米; 副萼 2 层, 内层副 萼长约 2 毫米, 肋上 
川 续断科  517  有微 刺毛, 顶端有 微齿, 外 层副萼 略短, 顶 端向内 弯曲呈 钩状, 密 被紫色 腺毛; 花萼长 约 1.5 毫米, 具 8 条 肋棱; 花 冠短漏 斗状, 白色至 粉色, 长 2 — 4 毫米, 5 裂, 裂 片顶端 钝; 雄蕊 4, 稍伸 出花冠 之外; 花药 白色, 花 丝长约 5 毫米, 着生于 花冠近 口部; 花柱长 于 雄蕊。 瘦 果长约 5 毫米, 藏 于副萼 之中, 具 8 条 肋棱。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葬良、 东川、 会泽、 禄劝、 洱源、 双柏、 鹤庆、 兰坪、 维西、 碧江、 福贡、 丽江、 中甸、 德饮、 贡山、 昭通、 大关; 生 于海拔 1 300 — 3 900 米的 林下、 溪旁、 山坡 草地。 陕 西、 湖北、 四川、 西藏有 分布。 尼 泊尔、 不丹、 印度、 缅甸、 东马 来西亚 和巴布 亚新几 内 亚高山 也有。 2. 大 花双参 (图鉴 ) 图版 131: 1-5 青 羊参、 大 花囊苞 (云南 ) Triplostegia grandiflora Gagnep. (1900);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5)*;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6)'. T. delavayi Franch. ex Diels (1912). 细 弱直立 草本, 高 20 — 50 厘米; 根茎纤 维状, 具 2 — 4 节; 主根 2 根并列 生长, 红 棕色, 长 3 — 4 厘米。 茎微四 棱形, 被 白色长 柔毛和 糙毛, 杂有 腺毛。 叶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3 — 8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 渐窄, 两 面被长 柔毛, 边 缘羽状 浅裂至 深裂, 顶 端裂片 较大, 两 侧裂片 较小, 2 — 3 对, 裂片 边缘有 银齿; 近 无柄, 花 较大, 具 长柄, 2 — 3 毫米; 副萼 2 层, P 层 副萼长 2 — 3 毫米, 被黑色 腺毛, 外 层副萼 稍短, 密被 腺毛, 先 端直尖 不呈曲 钩状; 花 萼长约 2 毫米, 具 5 齿, 被 硬毛; 花冠 白色带 紫色, 漏 斗状, 长 1 一 1.2 厘米, 外 被白色 柔毛, 5 裂, 裂片先 端钝; 雄蕊 4, 着生 花冠管 上部, 略伸 出花冠 之外; 花药黄 色; 花 柱短于 雄蕊。 瘦果长 5 — 6 毫米, 为 副萼所 包围。 花果期 7 — 10 月。 产 昆明、 嵩明、 禄劝、 楚雄、 武定、 景东、 蒙自、 大理、 鹤庆、 漾澳、 永宁、 剑川、 双柏、 双江、 兰坪、 维西、 丽江、 中甸; 生 于海拔 1 800 — 3 800 米 的山谷 林下、 草坡。 模 式标 本采自 云南。 根 入药, 有调经 活血、 益肾等 功效。 2- 川 续断属 Dipsacus Linn. 直立 草本, 茎 具棱, 棱上通 常具钩 状刺或 刺毛。 叶两面 通常被 刺毛, 边缘具 粗齿或 羽状 分裂。 头 状花序 顶生, 基部具 叶状总 苞片, 每花具 1 小 苞片, 质硬, 顶 端成喙 状尖; 副萼 筒状, 包围 子房, 仅 下部与 子房壁 贴生, 具 四棱; 花萼浅 杯状, 顶端 4 裂, 密被白 色 柔毛; 花冠漏 斗状, 白色、 淡 黄色、 蓝色、 紫红 色或黑 紫色, 4 裂, 裂片不 等大, 略呈 二 唇形; 雄蕊 4, 着生 于花冠 管上; 子房 下位, 1 室, 具 1 枚倒生 胚珠; 花柱 线形, 柱头 斜生或 侧生。 瘦果 包于副 萼内, 顶 端常宿 存花萼 裂片; 种子具 薄膜质 种皮, 胚被 肉质胚 乳所 包围。 约有 15 种, 分 布于东 亚及地 中海区 (至 北非、 东非 )。 我 国约有 9 种, 2 变种 (新发 表的 新种, 大多 待证实 ), 主 产西南 地区。 云南有 5 种。 如研究 透澈, 恐仅有 2 个 老种, 所列 检索特 征多属 "漂 变" 性质, 不足 以为分 种根据 (吴 征镜注 )。 
图 版 131 1—5- 大 花双参 Triplostegia grandiflora Gagnep. 1. 植株 下部, 2. 植株 上部, 3. 花 外形, 4. 瘦果' 5 . 叶上 毛被; 6—9. 裂叶 翼首花 Pterocephalus bretschneideri (Batalin) Pritz. 6. 植株, 7. 花 外形, 8. 瘦果, 9. 叶上 毛被。 (李锡 畴绘) 
川 续断科  519  分种 检索表 1 (8) 花冠白 色或淡 黄色。 2 (5) 头状花 序直径 不超过 4 厘米; 花 冠管长 不超过 10 毫米; 小苞片 先端喙 尖不足 5 毫米。 3 (4) 叶疏被 白色短 柔毛或 沿脉被 刺毛; 叶裂片 长椭圆 形或披 针形, 全缘或 具疏齿 1. 川续断 D. asperoides 4 (3) 叶多被 黄白色 乳突状 刺毛; 叶裂片 常为椭 圆形, 具 齿或为 小裂片 一2. 大 理续断 D. daliensis 5 (2) 头状 花序直 径均在 4 厘米 以上, 花 冠管长 10 — 15 毫米; 小苞片 先端成 喙尖, 长在 5 毫米 以上。 6 (7) 植株 粗壮, 高 1 一 2 米; 叶裂片 较大; 小苞片 先端噪 尖直立 3. 大 头续断 D. chinensis 7 (6) 植株 细弱, 高不过 1 米; 叶裂片 较小; 小苞片 先端喙 尖弯曲 …… 4. 丽 江续断 D. lijiangensis 8 (1) 花 冠蓝色 5. 蓝 花续断 D. cyanocapitatus 1. 川续断 和尚头 (昆明 ), 鼓锤草 (思茅 ) 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 (1984), (1985); 中国 植物志 (1986)' ; T. M. Ai (1990). Dipsacus asper auct. non Wall. : Henry (1888); Hand. -Mazz. ( 1936); 图鉴 (197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秦岭 植物志 (1986). 多年生 草本, 高达 2 米; 主根圆 柱形, 黄 褐色, 稍 肉质; 茎具 6 — 8 条棱, 棱 上具短 而粗的 硬刺。 基生叶 丛生, 叶 片倒向 羽裂, 长 15 — 25 厘米, 宽 5 — 15 厘米, 顶端裂 片大, 长椭圆 形或披 针形, 全 缘或具 疏齿, 两 侧裂片 3 — 4 对, 倒 卵形, 叶面 被白色 柔毛, 背面 沿脉被 刺毛; 叶 柄长达 25 厘米; 茎 生叶, 中 下部的 为羽状 深裂, 长约 11 厘米, 宽约 5 厘 米, 其上部 的为披 针形, 全缘或 在基部 3 裂。 头 状花序 球形, 直径 2 — 3 厘米, 具 总梗, 长 10 — 25 厘米; 总苞片 叶状, 披 针形或 线形, 被 硬毛; 小 苞片倒 卵形, 长 7 — 11 毫米, 被短 柔毛, 先端具 喙尖, 长 3 — 4 毫米, 喙尖 两侧被 刺毛; 副 萼成四 棱倒卵 柱状; 花萼四 棱形, 浅 盘状, 通常 4 裂, 外面被 短毛, 花冠淡 黄色或 白色, 顶端 4 裂, 裂片不 等大, 花 管 细弱, 长 9 一 11 毫米, 内外 被毛; 雄蕊 4, 花丝 扁平, 花药 紫色; 子房 下位, 花 柱常短 于 雄蕊, 柱头短 棒状。 瘦果倒 卵形, 长约 2 — 4 毫米, 淡 褐色, 藏于副 萼内, 仅顶端 外露。 花期 7 — 9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昆明、 安宁、 嵩明、 楚雄、 江川、 会泽、 东川、 盐津、 大理、 漾漠、 禄劝、 景东、 蒙自、 屏边、 砚山、 麻 栗坡、 双柏、 邓川、 垆水、 维西、 鹤庆、 凤庆、 丽江、 中甸、 德 钦、 贡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2 000 — 3 600 米的 林边、 灌丛、 草地。 陕西、 甘肃、 河南、 湖 北、 江西、 湖南、 广东、 广西、 贵州、 四 川和西 藏皆有 分布。 根 药用, 具有补 肝肾、 强 筋骨、 活血 散瘀、 生肌 止痛等 功效。 本种恐 属中国 一喜马 拉雅种 Dipsacus asper Wall . 变异范 围 ( ecophene ) ( 吴征溢 注)。 2. 大 理续断 (植物 研究) 鸡 脚续断 (云南 ) Dipsacus daliensis T. M. Ai (1990). 
520  云南 植物志  高达 2 米; 主根圆 柱形, 红 棕色。 茎具 6 棱, 棱上 具坚硬 皮刺和 刚毛。 基 生叶非 丛生, 叶片长 圆状卵 圆形, 长达 22 厘米, 宽达 10 厘米, 倒向 羽裂; 顶 端裂片 椭 圆形, 长约 10 厘米, 宽约 6 厘米, 两 侧裂片 4 对, 上部 较大, 下部 较小, 两面 被黄白 色 乳突状 刺毛; 叶 柄长约 17 厘米; 茎生 叶羽状 深裂, 顶端 裂片椭 圆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 1.5 — 4 厘米, 先端 渐尖, 边缘具 疏齿, 两 侧裂片 3 — 4 对, 裂片 较小, 椭圆 形或披 针形; 无柄。 头状 花序圆 球形, 直径 2. 5-3 厘米, 总梗长 45 — 56 厘米; 总苞片 8 枚, 叶状, 长 线形, 长 10 — 20 毫米, 宽 2 — 3 毫米, 被毛; 小 苞片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8 — 12 毫米, 宽 3 — 5 毫米, 被毛, 先 端喙尖 细长, 长约 3 毫米, 喙尖 两侧具 稀疏长 刚毛; 副萼四 棱圆柱 状, 长约 2 毫米, 每个 侧面具 1 条 肋棱, 顶端 4 裂。 花 萼四棱 杯状, 长约 1 毫米, 先端 不规则 齿裂, 外面被 长毛; 花冠 黄色, 窄漏 斗状, 花 管长约 10 毫米, 细弱, 先端 4 裂, 裂片倒 卵形, 不 等大, 外面 被毛; 雄蕊 4, 着生 花管中 上部, 伸 出花冠 之外, 花丝 扁平, 花药长 椭圆形 ;花 柱短于 雄蕊, 柱头短 棒状。 瘦果长 倒卵形 ,长约 2. 5 毫米, 藏于副 萼内。 模式 采自大 本 种恐仍 Dipsacus asper Wall. 的变 异范围 (ecaphene)。 (吴征 镒注) 3. 大 头续断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32: 1-7 Dipsacus chinensis Batal. (1894); Diels (1919); Hand. -Mazz. (1936) (1939); 图 鉴 (1975)*;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6)*; T. M. Ai (1990); 橫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ro syn. D. mitis D. Don (1825). 多年生 草本, 植株 粗壮, 高 1 一 2 米; 主根 粗壮, 红 褐色; 茎 中空, 具 8 条 纵棱, 棱 上具 硬刺。 茎生叶 对生, 具柄, 长达 5 厘米; 叶 片宽披 针形, 长达 25 厘米, 宽 7 厘米, 倒向 羽裂; 顶端裂 片大, 椭 圆形至 卵状长 圆形, 边缘浅 裂或为 牙齿, 两面被 黄白色 粗毛。 头状 花序圆 球形, 直径在 4 厘米 以上; 总梗 粗壮, 长达 23 厘米; 总苞片 线形, 被 黄白色 粗毛; 小 苞片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14 一 15 毫米, 顶端 喙尖长 8 — 9 毫米, 喙 尖两侧 具刺毛 或 柔毛; 副 萼长约 3 毫米, 先端具 微齿, 微被 柔毛; 花 萼长约 1.5 毫米, 先 端密生 纤毛; 花冠白 色至淡 黄色, 长漏 斗形, 花管长 10 — 14 毫米, 内外被 柔毛, 先端 4 裂, 裂 片不等 大; 雄^ 4, 与花柱 一起伸 出花冠 之外。 瘦 果窄椭 圆形, 被白色 柔毛, 藏 于副萼 之内, 顶 端 微露。 花期 7 — 8 月 , 果期 9 一 10 月 。 产 镇康、 丽江、 中甸、 德欽; 生 于海拔 2 600 — 3 900 米的 草坡、 草地。 四川、 青海、 西藏 也有。 缅甸、 不丹、 印度 西北部 等均有 分布。 4. 丽 江续断 (植物 研究) 独 根续断 (丽江 ) Dipsacus lijiangensis T. M. Ai et H. B. Chen (1990). 多年生 草本, 植株 细弱, 高 40 — 100 厘米; 主根 粗壮。 长圆 柱形, 棕色, 次 生根缺 或 稀疏。 茎短而 中空, 具 8 — 10 条 纵棱, 棱上 具坚硬 皮刺。 基生叶 丛生, 叶柄 特长, 叶 片椭圆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2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 渐尖, 边缘有 银齿, 两 面 被有黄 白色乳 突状粗 硬毛; 茎生叶 2 — 4 对, 无 柄或具 短柄,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20 厘米, 宽 2 — 7 厘米, 羽状 深裂或 浅裂, 边缘具 不规则 圆齿, 两面 被黄白 色乳突 状硬刺 毛。 头 状花序 球形、 卵 形或倒 卵形; 总苞片 线状披 针形, 边缘及 中肋具 刺毛; 小 苞片长 
图 版 132 1-7. 大 头续断 Dipsacus chinensis Batal. , 1. 植株 下部, 2. 植株 上部, 3. 叶背 面部分 放大示 刺, 4. 叶 表面部 分放大 示刺, 5. 苞片, 6. 花, 7. 瘦果。 (李锡 畴绘) 
522  云南 植物志  圆状倒 卵形, 长 8 — 10 毫米, 宽约 5 毫米, 背部具 1 条 肋纹, 先端 喙尖长 5 — 9 毫米, 粗 壮而 坚硬, 常 下弯, 嵘尖 两侧具 刚毛和 柔毛。 花萼 四棱, 杯状, 长约 1.5 毫米, 顶部具 稀 疏白色 睫毛; 花冠 白色, 长漏 斗形, 花管长 10 — 12 毫米, 细弱, 先端 4 裂, 裂 片长倒 卵形, 不 等大, 内外均 被白色 柔毛; 雄蕊 4, 着生 花管中 上部, 伸 出花冠 之外; 花 柱短于 雄蕊, 柱头 偏斜。 瘦果四 棱形倒 卵状, 长 4 一 5 毫米, 藏于副 萼内, 顶端 外露。 花期 3 — 8 月。 产 丽江、 镇康; 生 于海拔 2 900 — 3 500 米的 草坡、 河边。 5. 蓝 花续断 (植物 研究) Dipsacus cyanocapitatus C. Y. Cheng et T. M. Ai (1990). 多年生 草本, 高约 50 厘米; 主根 1 一 多条, 长圆 柱形, 黄 棕色, 近 肉质。 茎具 6 棱, 棱上 具坚硬 皮刺和 密集的 刺毛。 基生叶 未见。 茎生叶 对生, 具柄;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12 厘米, 宽 2 — 6 厘米, 羽状 浅裂或 深裂, 顶 端裂片 较大, 椭圆 形或卵 状阔披 针形或 披 针形, 长 3 — 5 厘米, 宽 0.8 — 2.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弯曲, 边缘有 锯齿, 两面被 柔毛和 刺毛, 两 侧裂片 较小, 椭 圆形, 长 1 一 3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头 状花序 球形, 直径 1.5 — 2. 5 厘米; 总苞 片窄披 针形, 长 1.5 — 2. 5 厘米; 小 苞片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8 — 10 毫米, 先端喙 尖长约 4 毫米, 喙尖 两侧具 刚毛; 花萼 四棱, 杯状; 花冠 兰色, 长漏斗 形, 花管 纤细, 长约 8 毫米, 外面被 柔毛, 顶端 4 裂, 裂片不 等大; 雄蕊 4, 着生 花管中 上部。 瘦 果长倒 卵形, 藏于副 萼内, 仅顶端 外露。 花期 8 月。 产维西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650 米的竹 林下。 3. 翼 首花属 Pterocephalus Adans 多年生 草本。 叶基生 常成莲 座状, 全缘 或羽状 分裂至 全裂。 花序 头状, 每朵 花下面 通常具 1 枚 苞片, 苞片厚 膜质, 先端 无刺也 不成刚 毛状; 副萼 筒状, 包围 子房, 但不贴 生于子 房壁, 顶端具 不明显 牙齿; 花萼 分裂, 裂片 8 — 20 成刚毛 状或羽 毛状; 花冠 4 一 5 裂, 两侧 对称; 雄蕊 4, 着生 花冠管 上部, 伸 出花冠 之外。 瘦果成 熟后, 藏 于宿存 的副萼 之内, 平 滑或具 肋纹。 约有 25 种, 主 产热带 非洲、 地中 海地区 至亚洲 中部。 我国有 2 种, 分 布于西 部及西 南部。 云南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片全 缘至倒 向羽状 深裂; 花萼 裂片约 20, 羽 毛状, 灰 白色; 花 冠通常 5 裂 1. 叶 翼首花 P. hookeri 2 (1) 叶片 1 一 2 回羽状 深裂至 全裂; 花 萼裂片 8, 刚 毛状, 红 紫色; 花冠 4 裂 2. 裂叶 翼首花 P. bretschneideri 1. 匙叶 S 首花 (图鉴 ) Pterocephalus hookeri (C. B. Clarke) Hock in Engl, et Prantl (1897) ; Hand. -Mazz. 
川 续断科  523  (1936); Airy-shaw et Green (1934); 图鉴 (1975 )'; Hara ( 1979); 西藏 植物志 (1985)'; 中国 植物志 (1986)';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Scabiosa hookeri C. B. Clarke (1881) ; Hook, in Curtis's (1918) " ; Pterocephalus batangensis Pax ex Hoffm. in Fedde (1922). 多年 生无茎 草本, 全株 被白色 柔毛。 叶 基生、 密 集成莲 座状, 叶片匙 形至长 圆状倒 披 针形, 长 4 一 20 厘米, 宽 1一4 厘米, 通常 全缘, 或有 时成倒 向羽状 浅裂至 深裂。 花葶 高 5 — 25 厘米, 密 生倒向 柔毛。 头状花 序直径 2 — 3 厘米; 总苞片 1 一 2 层, 长卵 形或卵 状披 针形, 被毛; 苞 片似总 苞片, 线 状倒披 针形, 基部具 细爪, 边缘被 柔毛; 副萼 筒状, 长约 5 毫米, 被 毛并具 13 条 咏纹, 顶端具 4 小齿; 花萼 全裂, 裂片约 20 枚, 羽 毛状, 柔 软、 灰 白色; 花冠漏 斗状, 白 色至粉 红色, 稀淡 黄色, 长 10 — 12 毫米, 顶端 5 裂, 裂片 钝, 近 等长, 花冠筒 外被柔 毛,. 里 面也有 柔毛; 雄蕊 4, 略伸 出花冠 之外, 花药黑 紫色; 子房 下位, 为 副萼所 包围, 花 柱长约 15 毫米, 柱头扁 球形, 淡 褐色。 瘦果倒 卵形, 长 3 — 5 毫米, 淡棕色 ,具 8 条 肋棱, 疏 生贴生 伏毛, 顶端 宿存约 20 条 羽毛。 花果期 6 — 9 月。 产 丽江、 中甸、 德欽; 生 于海拔 2 900 — 4 500 米 的高山 草地。 青海、 四川 西部、 西 藏 也有。 不丹、 锡金、 印度有 分布。 根 入药, 具 有清热 解毒、 祛 风湿、 止痛等 功效。 2. 裂叶 翼首花 (图鉴 ) 图版 131: 6-9 Pteqocephalus bretschneideri (Batal. ) Pritz. (1900);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i7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中国 植物志 (1986)';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Scabiosa bretschneideri Batal. (1895). 多年 生细弱 草本, 疏被卷 伏毛。 叶 基生, 密 集成莲 座状, 叶片狭 长圆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5 — 20 厘米, 一 至二回 羽状深 裂至全 裂,. 裂片 线形至 长圆状 线形, 两 面疏被 柔毛; 叶 柄长 3 — 10 厘米。 花 葶高约 30 厘米, 被 白色卷 伏毛。 头 状花序 直径约 2. 5 厘米, 单生于 花葶 顶端; 总苞片 无或仅 一层, 线状披 针形, 具 中脉, 外 面微被 白色疏 柔毛; 苞 片线状 披 针形, 长 4 一 6 毫米, 顶端 渐尖, 褐色, 微被 柔毛; 副萼 筒状, 长 3 — 4 毫米, 具 8 条 肋棱, 密 被白色 柔毛, 顶端具 4 尖齿; 花萼 全裂, 裂片成 8 条刚 毛状, 红 紫色, 长 10 — 12 毫米, 有 短毛; 花 冠淡粉 色至紫 红色, 长 9 一 12 毫米, 裂片 4, 微呈二 唇形, 花筒长 5 — 7 毫米, 具数 条棕色 脉纹, 有毛; 雄蕊 4, 伸 出花冠 之外。 瘦果 被副萼 包围, 椭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具 8 条肋棱 并疏被 柔毛, 顶 端宿存 8 条 刚毛。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东川、 禄劝、 丽江; 生 于海拔 1 600 — 3 400 米的 石山或 林下。 四川、 西藏有 分布。 4- 兰 盆花属 Scabiosa Linn. 草本, 偶有亚 灌木。 叶 对生, 羽状 全裂或 半裂, 稀 全缘。 头 状花序 顶生, 具 长梗或 聚伞状 分枝; 总苞片 1 一 2 层; 苞片 线状披 针形, 具 1 脉, 背部 常成龙 骨状; 副萼漏 斗状, 顶端 常裂成 2 — 8 窝孔, 果时, 具 8 条 肋棱; 花萼 盘状, 5 裂, 裂片刚 毛状; 花冠 筒状, 4 一 
524  云南 植物志  5 裂, 成二 唇形, 上唇 2 裂 较短, 下唇 3 裂 较长, 中央 花常呈 筒状, 花冠 裂片近 等长; 雄 蕊 4; 子房 下位, 宿 存于副 萼内, 花柱 细长, 柱头 头状或 盾状。 瘦果 藏于副 萼内, 顶端宿 存刺 状毛。 约 80 (-100) 余种, 主产 欧洲、 亚洲 温带、 非洲东 部山区 间断至 南非。 我国有 9 种, 2 变种, 主产 华北。 云南有 1 栽 培种。 1. 紫盆花 (图鉴 ) Scabiosa atropurpurea Linn. (1753); DC. (1830); 图鉴 (1975)*; 中国 植物志 (1986)*. 一年生 草本, 高 30 — 70 厘米; 茎多 分枝, 微 具棱, 棱 上疏生 白色卷 伏毛。 叶 基生和 茎生, 叶片长 圆状匙 形至长 圆形, 长 5 — 12 厘米, 宽 3 — 7 厘米, 羽状 深裂至 全裂, 裂片 5-9, 顶端裂 片大, 全 缘或锯 齿状或 浅裂, 侧 裂片披 针形, 边缘具 不整齐 浅齿, 裂片顶 端 急尖, 表面 光滑, 背 面沿中 脉疏生 白色长 柔毛; 叶 柄长约 1 厘米。 头 状花序 单生, 直 径 4 一 5 厘米; 总 花梗长 15 — 25 厘米, 疏生 白色卷 伏毛; 总苞片 2 层, 由 12 — 14 枚 组成, 内层 较短, 密生 白色短 柔毛; 副萼 筒状, 长约 6 毫米, 具 8 条 肋棱; 花萼 5 裂, 裂片成 刚毛, 长约 8 毫米, 具毛; 花冠紫 黑色、 淡 红色至 白色, 边花 较大, 5 裂, 裂片长 圆形, 不 等大, 花管漏 斗状, 长约 10 毫米, 外面密 生白色 柔毛; 雄蕊 4, 与 花冠近 等长; 子房 下位, 藏于副 萼内, 花冠伸 出花冠 之外, 柱头 头状。 瘦 果长卵 形或长 圆形, 顶端 宿存萼 刺。 花期 6 — 7 月。 原产 南欧。 昆 明地区 栽培。 观赏 花卉。 5. 刺 萼参属 Acanthocalyx (DC. ) M. Cannon 多年生 草本, 主根 粗壮, 有 分枝。 叶 对生或 轮生, 全缘 或羽状 分裂, 具 剌毛。 花 多数, 成 顶生、 疏散的 假头状 花序; 副萼 筒状, 口部 边缘具 针刺; 花萼 筒状, 口部 斜切, 具 微齿; 花冠筒 状或漏 斗状, 紫 红色、 白 色或绿 白色, 显 著伸出 于萼筒 之外, 5 裂, 呈二 唇形; 雄蕊 4, 二强, 着生于 花冠的 喉部; 子房 下位, 藏 于副萼 之内, 花柱 较雄蕊 为长, 柱头 头状。 瘦果 褐色, 一面有 纵沟, 外 果皮常 皴褶。 本属有 3 种, 产 中国、 尼 泊尔、 不丹。 云南 3 种 均有。 分种 检索表 1 (4) 花 冠粉红 色或紫 红色, 花 冠管略 弯曲或 直立。 2 (3) 花 冠直径 1.2 — 1.5 厘米, 花冠管 直立, 近 光滑; 子 房被毛 …… 1. 大花 刺粤参 A. delavayi 3 (2) 花 冠直径 7 — 9 毫米, 花 冠管常 弯曲, 被毛; 子 房光滑 2. 刺粤参 A. nepalensis 4 (1) 花冠白 色或乳 黄色, 花 冠管显 著弯曲 3. 白花刺 参 A. alba 1. 大花 刺菓参 图版 133: 5-9 大 花刺参 (中 国植 物志) 
图 版 133 1—4. 绿 花刺参 Cryptothladia chlorantha (Diels) M. Cannon, 1. 植株, 2. 副萼, 3. 花尊, 4. 花冠 展开; 5 — 9 大花 刺萼参 Acamhocalyx delavayi (Franch. ) M. Cannon 5. 植抹' 6. 花外 形, 7. 副粤, 8. 花萼, 9. 花冠 展开。 (李锡 畴绘) 
526  云南 植物志  Acanthocalyx delavayi (Franch. ) M. Cannon (1984). Morina delavayi Franch. (1885) ; Morina bulleyana Forrest et Diels (1912) ; 图鉴 (1975"; Barleria crotalaria H. Levi. (1913) ; Lauener (1912) ; Morina nepalensis D. Don var. delavayi (Franch. ) C. H. Hsing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主根 粗长, 茎基部 残留有 黑褐色 枯死的 叶鞘。 基生叶 丛生, 叶 片线状 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6 — 12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渐窄 成鞘状 抱茎, 边缘 有刺状 硬 纤毛, 两 面光滑 无毛; 茎生叶 对生, 叶片卵 状长圆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边缘有 刺毛。 花 茎 从基部 叶鞘中 生出。 花序为 疏松的 假头状 花序, 直径 3 — 5 厘米; 总苞片 4 一 6 对, 坚 硬, 卵 形至长 卵形, 边缘 具黄色 硬剌; 副萼 筒状, 长约 6 毫米, 顶端 具有长 3 — 6 毫米时 16 条刺 状尖; 花萼 筒状, 长 10 — 15 毫米, 口部 斜切, 边缘具 纤毛及 数条小 芒刺; 花冠长 漏 斗形, 粉红 色或紫 红色, 花 冠管近 直立, 宽 4 一 5 毫米, 近 无毛, 5 裂, 裂 片长椭 圆形, 顶端 凹陷; 雄蕊 4, 二强, 花丝 较短; 子房 被毛, 藏 于副萼 之内, 花 柱长于 雄蕊, 柱头头 状。 瘦果 略呈四 棱形, 长约 5 毫米, 具 皴纹。 花果期 5 — 8 月。 产 东川、 大理、 洱源、 丽江、 中甸、 维西; 生 于海拔 2 600 — 4 200 米 的高山 草甸、 灌 丛中。 四川、 西藏有 分布。 2. 刺萼参 细 叶剌参 (西藏 中草药 ), 刺参 (云南 ), 刺续断 (中 国植 物志) Acanthocalyx nepalensis (D. Don) C. Cannon (1984). Morina nepalensis D. Don (1825); Hara (1975) (197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5)*; 中国 植物志 (1986)*; Morina nana Wall, ex DC (1830); Morina betonicoides Benth. (1873); 图鉴 (1975)'; 秦岭 植物志 (1985). 多年生 草本; 主根 粗壮, 略成 肉质, 基部 残留有 枯死的 叶鞘。 基生叶 丛生, 叶片窄 披 针形, 长 5 — 13 (-20)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 端钝, 基 部渐窄 成鞘状 抱茎, 边缘 具 刺状硬 纤毛, 叶两 面光滑 无毛; 花葶 从基部 叶鞘中 生出, 长 10 — 15 厘米, 疏被 白色糙 毛。 花序由 10 — 20 朵组 成疏松 的顶生 假头状 花序, 直径 2 — 3 厘米; 总苞片 4 一 6 对, 坚 硬, 长 卵形, 边缘 具黄色 刺状硬 纤毛; 副萼 筒状, 长约 6 毫米, 顶端 具柔毛 并约有 16 条, 长 3 — 6 毫 米的刺 状尖; 花萼 筒状, 长 10 — 15 毫米, 口部 斜切, 达花萼 之半, 边 缘具纤 毛并有 数条小 芒刺; 花冠漏 斗形, 粉红 色或紫 红色; 花 冠管长 2 — 2. 5 毫米, 弯曲, 被长 柔毛, 5 裂, 裂片倒 心形, 顶端 凹陷; 雄蕊 4, 二强; 子房 光滑, 藏于副 萼内, 花 柱高于 雄蕊, 柱头 头状。 瘦果长 4 一 6 毫米, 微呈圆 柱状四 棱形, 被 短毛, 具 皴纹, 顶端 有瘤状 突起, 一面有 1 条 浅沟。 花果期 7 — 9 月。 产 禄劝、 大理、 昭通、 丽江、 维西、 中甸、 德钦、 贡山; 生 于海拔 3 200 — 4 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西藏 也有。 尼 泊尔、 不丹、 印度东 北部、 緬甸 北部有 分布。 3. 白花 刺薯参 白 花刺参 (云南 ) 
川 续断科  527  Acanthocalyx alba (Hand. -Mazz. ) M. Cannon (1984). Morina alba Hand. -Mazz. (1925); Pai (1938); 图鉴 (1975)-; 西藏 植物志 (1985) * ; M. leucoblephara Hand. -Mazz. (1925) » Morina nepalensis D. Don var. alba (Hand. -Mazz. ) Y. C. Tang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6)'. 小 草本, 高 10 — 40 厘米。 基生叶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6 厘米, 宽 5 — 9 毫米, 边缘具 刺毛, 基生叶 2 — 3 对, 长 圆状卵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边缘有 刺毛。 花冠白 色至淡 黄色, 花冠 管显著 弯曲; 子房 被毛。 其余特 征均与 刺萼参 A. nepalensis 相同。 产 会泽、 大理、 洱源、 鹤庆、 永宁、 丽江、 中甸、 德饮、 维西、 碧江; 生 于海拔 2 500- 4 250 米 的林下 或山坡 草地。 甘肃、 四川、 青海、 西藏有 分布。 6- 隐 花参属 Cryptothladia (Bunge) M. Cannon 多年生 草本; 主根 粗壮, 茎 基部残 留有暗 褐色、 裂成 纤维状 的枯死 叶鞘。 叶 倒披针 形, 不规 则羽状 浅裂, 裂片 具齿, 齿端具 芒刺。 轮 伞花序 4 一 8 轮 组成间 断穗状 花序, 每 轮有 4 枚总 苞片, 边缘 具黄色 尖刺; 副萼 筒状, 口部 边缘具 针刺, 藏于总 苞内; 花萼筒 状, 伸 出总苞 之外, 2 深裂, 每 裂片再 2 — 3 裂; 花冠二 唇形, 5 裂, 不伸 出花萼 之外; 雄 ^4, 能 育雄蕊 2, 着 生花管 上部, 花 丝短, 被毛, 不 育雄蕊 2, 着 生花管 基部, 近 无柄。 瘦果, 顶端 有喙, 果时副 萼筒部 增大。 约有 6 种, 产 俄罗斯 东部至 中国及 喜马拉 雅各国 (不 丹、 尼泊尔 等)。 我国有 3 种, 分布于 北部、 西 北部、 西 部和西 南部。 云南有 1 种。 1. 绿 花剌参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33: 1-4 Cryptothladia chlorantha (Diels) M. Cannon (1984). Morina chlorantha Diels (1912);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5)*;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Morina chlorantha var. subintegra Pax et Hoffm. ex Limpr. (1922). 多年生 草本, 高 40 — 50 (-70) 厘米; 主根 粗壮。 基生叶 簇生, 叶片 倒披针 形至长 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15 — 25 (-3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顶端 渐尖, 基部 渐窄成 鞘状, 边缘具 不规则 银齿, 齿端具 芒刺, 两面 无毛; 茎 生叶为 4 叶 轮生或 2 叶 对生, 形 状与基 生叶 近似, 无毛。 轮 伞花序 4 一 8 轮组成 间断穗 状花序 ,长 12 — 16 厘米; 总苞 片每层 4 枚, 质硬, 长 卵形或 卵形, 长达 3 厘米, 无毛, 边 缘具硬 芒刺; 副萼 筒状, 长约 1.5 厘米, 外 被 柔毛, 口部 边缘具 数条针 状刺, 长短 不齐; 花萼 绿色, 长 8 — 10 毫米, 二 唇形, 裂片 披 针形, 边 缘具长 捷毛; 花冠绿 黄色, 二 唇形, 不伸 出花萼 之外; 雄蕊 4, 2 枚 能育, 2 枚 不育; 花柱 略长于 雄蕊, 但不伸 出花冠 之外, 柱头扁 头状。 瘦果长 圆形, 紫 褐色, 长 约 5 毫米, 顶端 平斜。 花果期 7 月一 10 月。 产 大理、 丽江、 中甸; 生 于海拔 2 800 — 4 220 米的 高山岩 石上。 四川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528  云南 植物志  290- 姜禾斗 Zingiberaceae 多 年生、 陆生 稀附生 或水生 草本; 常具 芳香、 匍匐或 块状的 根茎, 或 有时根 的末端 膨大成 块状; 地上 茎高大 或很矮 或无, 基部 常具无 叶片的 叶鞘。 叶 基生或 茎生, 两行排 列或 螺旋状 排列, 叶片 常为椭 圆形、 披 针形或 线形; 具 叶柄或 无柄; 叶鞘 成闭合 或不闭 合 管状, 先端具 明显的 叶舌。 花单生 或组成 穗状、 总状 或圆锥 花序, 顶生或 从根茎 抽出, 常两侧 对称, 具苞 片或小 苞片, 稀无; 花被 6 枚, 2 轮, 外 轮花萼 管状, 顶端常 具齿, 一 侧 开裂, 内 轮花冠 管常较 细长, 稀漏 斗状, 顶端具 3 枚近 相等的 裂片, 背 裂片常 稍宽于 侧 裂片; 雄蕊 6 枚变异 极大, 外轮 2 枚变为 形状不 异的侧 生退化 雄蕊, 内轮 3 枚 连合成 唇瓣, 其余 1 枚 为发育 雄蕊, 具花 丝长、 短、 宽、 窄变化 不一, 花药 2 室, 具药 隔附属 体 或无; 子房 下位, 3 室, 中轴 胎座, 或 1 室, 侧膜 胎座, 稀基 生胎座 (中 国不产 ); 胚 珠常 多数, 侧生或 弯生; 花柱 1 枚, 线形, 常经发 育雄蕊 花丝的 槽中, 从 花药室 之间穿 出, 柱头 膨大, 具 缘毛; 子房 顶部具 2 枚形 状各式 的上位 腺体, 或 无而代 以陷入 子房的 隔 膜腺。 果为 室背开 裂或不 开裂的 蒴果, 或呈浆 果状, 不 开裂; 种 子具假 种皮, 胚直, 胚 乳 丰富, 白色, 坚硬或 粉质。 本科分 2 亚科, 3 族, 50 余属, 约 1 600 种, 分布于 全世界 热带、 亚热带 地区, 主产 热带 亚洲; 我国有 21 属, 200 余种, 5 变种,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各 省区; 云南有 18 属, 139 种, 其中 13 个栽 培种, 11 变种, 全省各 地均有 分布。 本科植 物包括 较多的 重要中 药材, 如 砂仁、 益智、 草果、 姜、 草 豆蔻、 高 良姜、 郁 金、 莪术、 姜黄、 闭鞘姜 等等, 具有 健胃、 止痛、 破瘀、 活血等 作用, 近 年来利 用姜科 植物 抗癌、 预 防放射 性皮肤 烧伤、 抗生 育活性 等方面 的试验 与临床 试用, 国内外 均有报 道, 另外 还有作 香料、 色素、 淀粉、 蔬菜以 及美丽 的观赏 植物。 分 亚科、 族 和属的 检索表 1 (32) 叶两行 排列; 叶銷 管状, 非 闭合, 稀下部 闭合; 侧 生退化 雄蕊大 或小, 稀不 存在; 雄蕊非 花 瓣状; 子 房顶端 具上位 腺体; 具香味 (1. 姜亚科 Zingiberoideae) 2 (23) 侧 生退化 雄蕊花 瓣状。 3 (22) 子房 3 室, 中轴 胎座, 稀 1 室 (我 国不产 ); 唇瓣 不位于 花冠裂 片与侧 生退化 雄蕊之 上一段 距离 (1. 姜花族 Hedychieae) 4 (5) 侧生 退化雄 蕊与唇 瓣不同 程度的 合生, 稀分离 或缺; 花 药室顶 端具延 长而包 卷着花 柱的钻 状药隔 附属体 1. 姜屬 Zingiber 5 (4) 侧生退 化雄蕊 与唇瓣 分离; 花 药室顶 端不具 延长而 包卷着 花柱的 药隔附 属体。 6 (17) 花 药基部 无矩。 7 (8) 花丝 很长, 罕短 或无, 花药 背着, 药 隔狭, 顶端无 药隔附 属体; 花 序顶生 2- 姜花属 Hedychium 8 (7) 花 丝短, 花药 基着, 药隔 较宽, 花药 顶端具 药隔附 属体, 稀无; 花序 顶生或 直接从 根茎抽 出。 
姜 科  529  9 (16) 唇辩 平展, 不 内凹成 瓢状。 10 (13) 植 株具明 显地地 上茎, 花序 顶生。 11 (12) 苞片 明显, 离生 或有时 基部与 花序轴 贴生成 囊状, 顶 端成叶 片状; 花 排列较 紧密; 花药室  顶端具 全缘或 齿状的 药隔附 属体; 菊 果较短 3. 大 苞姜属 Caulokaempferia 12 (11) 巷 片小, 不成叶 片状; 花排列 稀疏; 小花 梗基部 以上具 关节; 花 药室顶 端具深 2 裂 的三角 状 药隔附 属体; 蒴果 细长, 稍成 链荚状 4. 长 果姜厲 Smquamomum 13 (10) 植 株无地 上茎; 花序 由根茎 抽出; 药隔 附属体 全缘或 2 裂。 14 (15) 花 序不包 藏于钟 状的总 苞内, 花组 成头状 或穗状 花序, 苞 片螺旋 状排列 5. 山奈属 Kaempf eria 15 (14) 花序 包藏于 1 钟 状的总 藍内, 花 组成头 状花序 6. 土 田七厲 Stahlianthus 16 (9) 唇辦 内凹成 瓢状; 苞 片整齐 2 列; 顶 花先开 7. 凹 唇姜属 Boesenbergia 17 (6) 花 药基部 具矩。  18 (21) 叶 销封闭 管状; 花序非 球果状 的穗状 花序; 苞 片绝不 合生成 囊状, 每 苞片具 1 朵花; 无小 苞片。 19 (20) 叶 无柄; 子房与 菊果圆 柱状或 棒状, 迟裂; 种 子具大 而新裂 状的假 种皮; 花 冠背裂 片宽于 侧裂片 1 倍 以上; 唇辦 具柄, 稀 无柄; 花 序上的 花较少 8. 象 牙参属 Roscoea 20 (19) 叶 具柄, 稀 无柄; 子房与 菊果近 球状, 早裂成 3 辩; 种 子具小 而不明 显的假 种皮; 花冠背 裂片稍 宽于侧 裂片; 唇瓣不 具柄; 花 序上的 花较多 9. 矩 药姜属 Cautleya 21 (18) 叶' 销非封 闭管状 ;花序 M 球果 状; 苞片边 缘彼此 与花序 轴不同 程度的 合生成 密集的 囊状; 每 苞片 内具数 朵花; 具 小苞片 10. 姜黄属 Curcuma 22 (3) 子房 1 室, 侧膜 胎座; 唇瓣位 于花冠 裂片与 侧生退 化雄蕊 之上一 段距离 (2. 舞 花姜族 Globbeae) (我国 1 属) 11. 舞 花姜属 Globba 23 (2) 侧 生退化 雄蕊小 或不存 (3. 山姜族 Alpinieae) 24 (29) 花序 顶生。 25 (26) 唇瓣 平展或 下弯, 较阔, 花丝常 较花冠 或唇瓣 为短,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或 齿状, 稀无  12. 山姜属 Alpinia 26 (25) 唇难 直立而 狭窄或 退化成 齿状, 或无; 花 丝突露 于花冠 或唇瓣 之上;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27 (28) 唇难狭 匙形, 直立, 基部 与花丝 合生; 叶基 部心形 或箭形 …… 13. 直 唇姜属 Pommeres chea 28 (27) 唇 辦退化 成小齿 或无; 花 丝基部 扩大成 舟状; 叶基 部圆形 或急尖 14. "^花 姜属 Hhynchanthus 29 (24) 花序 直接从 根茎中 抽出。 30 (31) 唇辩 与花冠 裂片近 等长, 基部常 与花丝 分离, 稀连 成短管 15. 豆蒹属 Amomuin 31 (30) 唇辩 远较花 冠裂片 为长, 基部与 花丝合 生成管 16. 艳 花姜属 Etlingera  32 (1) 叶 螺旋状 排列; 叶鞘 管状, 闭合, 罕不 闭合;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罕 小而成 齿状; 雄 蕊花瓣 状; 子 房顶部 无上位 腺体, 而 代之以 陷入子 房的隔 膜腺; 植物 地上部 分常不 具香味 ( n . 闭 销 姜亚科 Costoideae) 33 (34) 叶销 管状, 不 闭合; 唇瓣基 部与花 丝绝不 连合成 短管; 具上 位腺体 •• 17. 拟豆 S 属 Paramomum 34 (33) 叶销 管状, 闭合; 唇 嬢基部 与花丝 连合成 短管; 不具上 位腺体 …… 18. 闭 销姜纖 Costus 1. 姜属 Zingiber Boehm.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块状, 分枝, 具 香味; 地上茎 直立或 斜升。 叶片披 针形至 椭圆形 
530  云南 植物志  或长 圆形; 叶舌 全缘或 2 裂, 稀 截形; 叶无 柄或具 短柄, 稀具 长柄。 穗状 花序卵 形或长 圆形; 花序 梗长而 直立, 具 麟片或 极短或 隐藏于 土内, 花序近 地面, 稀顶 生于具 叶的茎 上; 苞片通 常大而 具色, 呈 密集的 覆瓦状 排列, 宿存, 每 苞片具 1 朵花; 小苞片 管状, 稀 佛焰 苞状; 花萼 管状, 顶 端常具 3 齿, 侧裂; 花冠管 顶部常 扩大, 背 裂片常 较大, 直立; 侧生 退化雄 蕊常与 唇瓣不 同程度 合生, 稀分离 或缺; 唇 瓣反卷 全缘、 微凹或 2 裂, 边缘 被 波状; 花 丝短, 花药 2 室, 顶端药 隔延长 而包卷 着花柱 成钻状 药隔附 属体; 子房 3 室, 中轴 胎座, 胚珠 多数, 2 裂, 花柱 线形, 柱 头常漏 斗状。 蒴果多 3 瓣, 稀 不规则 开裂; 种 子 成熟时 黑色, 种 皮薄, 具 白色假 种皮。 约 100 种, 分布 于亚洲 热带与 亚热带 地区, 北至 东亚, 南至 热带大 洋洲; 我国有 30 余种; 我省有 25 种, 其中 栽培种 3 种, 产 中部、 东南 部至西 南部。 分种 检索表 1 (48) 花序 梗直接 从根茎 抽出。 2 (17) 花序梗 直立, 粗壮, 长 10 厘 米以上 (1. 姜组 Sect. Zingiber).  3 (10) 叶背 无毛。 4 (5) 叶舌 全缘; 苞片 菱形, 紫红色 1. 梭德姜 Z. laoticum 5 (4) 叶舌非 全缘; 苞片非 菱形, 绿色。 6 (7) 叶舌 微凹; 唇 难中裂 片具抦 2. 唇柄姜 Z. stipitatum 7 (6) 叶舌 2 裂; 花 时巷片 绿色; 唇辩中 裂片不 具柄。 8 (9) 植株 较高, 1.3 — 1.8 米; 叶片 较宽, 3. 5 — 4 厘米; 叶 舌被短 柔毛; 叶 具柄; 唇瓣中 裂片狭 倒 卵形, 顶端 2 裂, 长 于花冠 裂片, 白色, 无斑点 与条纹 …… 3. 助海姜 Z. menghaiense 9 (8) 植株 较矮, 0.5—1 米; 叶片 较狭, 2 — 2. 5 厘米; 叶舌 无毛; 叶 无柄; 唇辦中 裂片倒 卵形, 顶 端 全缘, 短 于花冠 裂片, 具 紫色条 纹与黄 色斑点 4. 姜 Z. officinale 10 (3) 叶背 被毛。 11 (14) 叶舌 截形或 全缘, 较长, 1 一 2 厘米。  12 (13) 植株 较高, 1 一 1.5 米; 叶舌 截形; 叶面基 部主脉 密被短 柔毛; 花 序梗憐 片淡紫 红色; 花萼 顶端 截形; 唇瓣 中裂片 舌状, 顶端 微凹,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仅与 中裂片 微裂; 花白 色; 子房被 稀疏的 短柔毛 5. 截形姜 Z. truncatum 13 (12) 植株 较矮, 40 — 80 厘米; 叶 舌顶端 全缘; 叶面 无毛; 花序 梗鳞片 绿色; 花萼 顶端具 3 齿; 唇 雜中 裂片近 圆形, 顶端 2 裂;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近裂至 中裂片 基部; 花微 黄色; 子 房无毛 6. 红球姜 Z. zerumbet 14 (11) 叶舌 2 裂, 较短, 2 — 4 毫米。 15 (16) 苞片紫 褐色, 边缘具 缘毛; 花冠裂 片苍白 黄色, 无 斑点; 唇雜 中裂片 近圆形 7. 紫色姜 Z. purpureum 16 (15) 苞片 红色, 边 缘不具 缘毛; 花冠 裂片深 红色, 具 微白色 斑点; 唇瓣 中裂片 倒卵形 8- 珊糊姜 Z. corallinum 17 (2) 花 序梗短 或无, 常 不超过 10 厘米, 若 长则柔 软而近 甸匐, 花 序始终 近地面 (2. 蒿荷组 Cryptanthium Boehm. ) „ 18 (43) 唇辦具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姜 科  531  I  19 (30) 叶 具柄。 20 (21) 叶 面主侧 脉凸起 (干时 尤为明 显), 背面 密被黑 色斑点 …… 9. 黑斑姜 Z. nigrimaculatum 21 (20) 叶面主 侧脉不 凸起, 无 斑点。 23 (22) 叶密集 于茎的 顶部, 背面密 被银白 色的长 柔毛; 叶柄、 叶舌 和子房 密被长 柔毛, 其 叶柄基 部膨大 成关节 10. 多毛姜 Z. densissimum 22 (23) 叶 不密集 于茎的 顶部, 背面 无银白 色的长 柔毛; 叶柄基 部绝不 膨大成 关节。 24 (27) 叶柄长 4 一 10 毫米; 花 冠裂片 白色。 25 (26) 除 唇解中 裂片与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在合生 部分的 上部具 明显地 紫红色 与白色 相间的 横隔条 纹外, 其余 紫红色 (干 时蓝色 ); 药隔 附属体 紫红色 11. 阳荷 Z. striolatum 26 (25) 在 唇辯中 裂片与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在合生 部的上 部不具 紫红色 与白色 相间的 横隔条 纹, 且 唇辩基 部具不 规的紫 色纵条 纹外, 其余 均白色 (干 时微 黄色) 12- 蕙荷 Z. mioga 27 (24) 叶柄 极短, 约 2 毫米; 花 冠裂片 红色或 黄色。 28 (29) 花 序从根 茎基部 抽出; 花 萼顶端 截形; 花 冠管仅 顶端稍 红色, 其余 白色, 裂片 红色; 唇辨 白色, 中 裂片椭 圆形, 具纵 的紫色 条纹; 药隔附 属体淡 紫色, 顶端 2 裂; 子房 白色, 无毛 f 13- 滇姜 Z. yunnanense 29 (28) 花 序从横 走根茎 抽出; 花萼顶 端具不 明显的 3 齿; 花冠 管顶端 黄色, 其余淡 黄色, 裂片黄 色; 唇 辦除分 裂部分 呈紫红 色外, 其余 黄色, 中裂片 渐尖倒 卵形, 具 放射状 紫红色 条纹; 药 隔 附属体 上部紫 红色, 下部 黄色, 顶端不 2 裂; 子房密 被白色 短柔毛 - 14. 柱根姜 teres 30 (19) 叶上部 无柄, 下部 叶具抦 或上下 叶部均 无柄。 31 (32) 上部叶 无柄, 下部叶 具柄; 唇 雜顶部 具黄色 斑点; 叶舌 较长, 4 -5 厘米 15- 黄斑姜 Z. flavo-maculatum 32 (31) 上下 部叶均 无柄; 唇辩不 具黄色 斑点。 33 (34) 唇辩 圆形, 白色, 中裂 片近半 圆形; 叶舌近 截形, 绿 白色; 叶狭披 针形, 两面 无毛, 主脉 基部 膨大, 其两 侧被红 色斑点 16. 圆港姜 Z. orbiculatum 34 (33) 唇 辩既非 圆形, 也非 白色; 中裂片 非近半 圆形; 叶舌 全缘或 2 裂。 35 (40) 唇辦 中裂片 舌状。 36 (37) 叶舌 全缘, 淡紫 红色; 唇港中 裂片与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近 等宽, 淡 褐色, 具 黑色斑 点 17. 全舌姜 Z. integrum 37 (36) 叶舌 2 裂, 非淡紫 红色; 唇燧中 裂片与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非近 等宽, 具褐色 斑点或 无 斑点。 38 (39) 叶舌 较短, 2 — 4 毫米, 淡 褐色; 花萼 顶端具 2 齿; 唇难金 黄色, 无 斑点; 药 隔附属 体等长 于 花药; 小 葱片远 短于花 冠管; 花冠管 顶部淡 黄色, 其余微 白色, 裂片金 黄色; 穗 状花序 长圆 形或卵 状渐尖 18. 版纳姜 Z. xishangbannaense 39 (38) 叶舌 较长, 3 — 4 厘米, 淡 褐色; 花萼 顶端具 3 齿; 唇辩 具揭色 斑点; 药隔附 属体明 显短于 花药; 小苞 片与花 冠管近 等长; 花冠 管顶部 具红色 斑点, 其余 白色, 裂片 红色; 穗 状花序 头状 或卵形 19. 脆舌姜 Z. fragile 40 (35) 唇燦中 裂片非 舌状。 41 (42) 植株 较高, 2 — 3 米; 叶舌 较短, 达 1.1 厘米; 花萼近 白色; 唇 辦中裂 片宽倒 卵形, 顶端凸 起, 具红色 斑点,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白色, 顶部 具红色 斑点; 花冠 管弯曲 成直角 20. 弯管姜 Z. recurvatum 
532  云南 植物志  42 (41) 植株 较矮, 达 1.5 米; 叶舌 较长, 达 3. 5 厘米; 花萼 绿色; 唇瓣 中裂片 长圆状 楔形, 白色, 无 斑点,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黄色, 无 斑点; 花冠 管微曲 … 21. 红冠姜 Z. roseum 43 (18) 唇瓣无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44 (45) 叶舌 全缘, 淡 绿色, 较长, 4 一 5 厘米; 花萼 顶端具 3 齿; 唇 辦舌形 22- 长舌姜 Z. longiligulatum 45 (44) 叶舌 2 裂, 淡 褐色, 较短, 1.2 — 2. 4 厘米; 花萼 预端非 3 齿; 唇辩非 舌形。 46 (47) 叶具 短柄; 叶舌 较长, 1.5 — 2. 4 厘米; 叶 面主侧 脉明显 凸起; 穗状 花序长 圆形; 花 萼顶端 具 2 小齿; 花 冠裂片 红色; 唇瓣长 圆形, 橙 黄色; 子房密 被褐色 短柔毛 23. 盈江姜 Z. yingjiangense 47 (46) 叶 无柄; 叶舌 较短, 长 1.2 — 1.5 厘米; 叶面主 侧脉不 凸起; 穗状 花序槻 圆形; 花萼 顶端不 具 小齿; 花冠裂 片苍白 黄色; 唇 瓣狭椭 圆形, 中央 白色, 边缘淡 黄色; 子房 密被白 色短柔 毛 24. 婉町姜 Z. wandingense 48 (1) 花 序梗从 茎侧穿 銷而出 25. 椭圆姜 Z. ellipticum 1. 梭穗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Zingiber laoticum Gagnep. (1907), et in Lecomte (1908) ; T. L. Wu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叶片 线形, 长约 30 厘米, 宽约 3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无 叶柄; 叶舌 全缘, 长 8 — 10 厘米, 薄 膜质。 花序坊 锤形, 长 8 — 12 厘米, 宽约 2. 5 厘 米, 自 根茎单 独抽出 ; 花 序梗长 15 — 30 厘米, 具 鳞片; 苞片 菱形, 长 3 — 4 厘米, 宽 1. 5" 2 厘米, 先端钝 渐尖, 边缘薄 膜质, 紫 红色; 花萼长 2. 5 — 2. 8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冠管 长 3 — 4 厘米,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2 厘米, 具棕色 脉纹; 唇 瓣长约 2 厘米, 具 3 裂 片与棕 色 脉纹;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3 毫米, 药隔 附属体 弯曲, 长约 7 毫米; 子 房被粗 长毛。 花期 4 月。 产南部 (金平 ); 生 于海拔 600 米 的林下 路边。 老 挝也有 分布。 2. 唇柄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4: 1-7 Zingiber stipitatum S. Q. Tong (1987)*.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6 米, 直径 6 — 8 毫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銷。 叶片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3. 5 — 4. 5 厘米, 先端 尾尖或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楔形, 叶面 绿色, 背 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 柄短, 长约 4 毫米, 绿色; 叶舌 微凹, 长约 6 毫米; 叶鞘淡 绿色,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穗状 花序长 圆形或 狭的椭 圆形, 长 12 — 17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从根 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序梗 直立, 长 11 一 19 厘米, 具淡 绿色的 憐片; 苞 片卵形 或宽卵 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绿色, 顶端紫 红色, 边缘薄 膜质, 疏被 柔毛;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2. 5 厘米, 膜质, 近 白色, 无毛, 侧裂达 基部; 花 白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1.5 厘米, 顶端具 1 齿, 膜质; 花冠 管长约 3. 5 厘米, 裂片几 等长, 背裂片 披 针形, 长约 1.7 厘米, 宽 1 厘米, 侧裂 片狭披 针形, 宽约 5 毫米; 唇瓣 白色, 无毛, 中 裂片近 圆形, 长约 1.8 厘米, 宽 1.2 厘米, 顶端 微凹, 基 部狭缩 成柄, 侧裂片 (侧 生退 化雄蕊 ), 长约 1.1 厘米, 宽 3 毫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两侧具 红色纵 条纹; 雄 蕊长约 1.7 厘米, 无毛,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 厘米,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6 毫米; 子房淡 绿色, 密被白 色短 柔毛; 花柱 白色, 线形; 柱头具 缘毛, 白色;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6 毫米。 花期 
姜 科  533  7 月。 产瑞丽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200 米 的潮湿 林下。 本种 叶片披 针形, 两面 无毛; 叶 柄短; 穗 状花序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范 片花时 绿色, 以 后全为 红色与 勐海姜 Z. menghaiense S. Q. Tong 相近, 但 叶舌不 2 裂; 唇瓣 中裂片 几 圆形, 先端 微凹, 基 部狭缩 成柄,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先端不 2 裂而 不同。 3. 勐海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4: 10-11 Zingiber menghaiense S. Q. Tong (1987) * • 直立 草本, 高 1.3 — 1.8 米, 直径 6 — 10 毫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24 — 26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楔形, 边缘近 白色, 膜质, 叶 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 柄短, 长约 3 毫米, 绿色, 被短 柔毛; 叶舌 2 裂, 长 约 6 毫米, 边缘 膜质, 被短 柔毛; 叶鞘淡 绿色, 无毛, 具纵 条纹。 穗状花 序长圆 形或狭 椭 圆形, 长 9 一 12 厘米, 宽 3 — 4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序梗 直立, 长 15 — 20 厘米, 具淡 紫红色 / 的憐片 , 疏 被白色 柔毛; 苞片宽 卵形或 卵形, 长 3. 5-4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绿色, 边缘紫 红色, 以 后全为 红色;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3 厘米, 近 白色, 无毛, 膜质, 侧裂达 基部; 花萼 管状, 长约 1.5 厘米, 先端不 具齿, 近 白色, 膜质, 基 部被白 色短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3. 5 厘米, 除顶 部淡黄 色外, 其余近 白色, 无毛, 裂片橙 黄色, 近 等长, 无毛, 背裂 片狭椭 圆形, 长约 2 厘米, 宽 1 厘米, 侧 裂片宽 5 毫米; 唇瓣 疏被柔 毛, 中裂 片狭倒 卵形, 长约 2. 2 厘米, 宽约 1.2 厘米, 先端 2 裂, 白色, 无 斑点与 条纹, 基部橙 黄色,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森) 长约 1.2 厘米, 宽 4 毫米, 先 端明显 2 裂, 基部 两边具 红色纵 条纹;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花 丝长约 2 毫米, 白色, 花 药长约 1 厘米, 淡 黄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5 毫米, 橙 黄色; 子房微 白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花柱 白色, 线 形, 柱头微 白色, 具 缘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6 毫米。 花期 7 月。 产 勐海、 景洪; 生 于海拔 1 200 — 1 80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勐海。 本 种花序 梗明显 直立, 具 淡绿色 憐片; 苞 片花时 绿色, 以 后全为 红色, 内常 r: 有粘 液与 红球姜 Z. zerumbet (L. ) Smith 相似, 但叶舌 2 裂; 基部渐 狭而不 成柄,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先 端明显 2 裂而 不同。 4. 姜 (本 草经) 图版 134: 8-9 干姜、 生姜、 川姜 (四川 ); 火姜、 大肉姜 (广西 ) Zingiber officinale Rose. (1807); Roxb. (1820); Bak.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899),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刈 米达夫 (1933), (1971); D. E. Merr. (1935); K. E. Holttum (1950); A. A. Selaginellacees (1954); J. Rol (1955); L. H. Burkill et al. (1966); C. A. Back. (1968); 湖南药 物志 (1970)'; B. L. Bunt & R. M. Smith (1972); 图鉴 (1976)*; 斋 木保久 (1976); S. Nakao (1976); 湖南 植物志 (1977); 大 村重光 (1978); K. R. Kirtikar et al. (1980)* ; J. J. Ochse (1980); 台 湾植物 大词典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1)'; K. 5. Mania &. V. V. Sivarajian (1982) ; R. N. Chopra (1982) ; B. L. Burtt et R. M. Smith (1983);D. B. Deb (1983) ;P. N. Kurup et al. (1983) ;D. N. G. Bakshi(1984)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图 版 134 1—7. 唇抦姜 Zingiber stipitatum S. Q. Tong, 1. 具根茎 和花序 的叶茎 基部, 2 ' 示叶 片与叶 舌, 3. 小 苞片, 4. 花冠背 裂片, 5 . 花冠侧 裂片' 6. 唇嬢' 7. 雄蕊, 花 冠管' 花萼' 子房, 8— 9. 姜 Z. officinale Rose. 8. 示 叶舌, 9. 唇^6| 10—11. 勐海姜 Z. menghaiense S. Q. Tong, 10. 唇辯, 11. 示叶舌 > 12—13. 截形姜 Z. truncatum S. Q. Tong. 12. 示 叶舌' 13. 唇秦。 (刘怡 涛绘) 
姜 科  535  直立 草本, 高 0.5 — 1 米; 根茎 肥厚, 分 枝多, 具芳 香与辛 辣味。 叶片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深 绿色, 两面 无毛; 无 叶柄; 叶舌微 2 裂, 长 2 — 5 毫米, 膜质, 无毛。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 直立, 长达 25 厘米, 具 淡绿色 憐片, 且上部 憐片具 有或不 具有小 叶片; 苞片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淡 绿色, 先 端具短 尖头, 边缘 膜质而 透明; 小苞片 与花萼 等长; 花萼管 长约 1 厘米; 花 冠管长 2-- 2. 5 厘米, 黄 绿色, 裂片 等长,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1.8 厘米, 宽 8 毫米, 侧裂片 较狭; 唇辦中 裂片倒 卵形, 长约 1.2 厘米, 具紫 色条纹 与黄色 斑点, 先 端 全缘,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狭 卵形, 长约. 6 毫米, 宽 4 毫米, 与 中裂片 同色; 雄 蕊淡 黄色, 等长于 唇瓣, 花 药长约 9 毫米, 药隔 附属体 钻状, 长约 7 毫米, 紫 黑色。 花期 秋季。 各 地均有 栽培。 亚热 带地区 也常见 栽培。 姜 的源出 问题, 据^ 邻 (1990) 的 推测, 起源 于中国 古代的 黄河流 域与长 江流域 之间, 但仅 根据姜 的栽培 历史、 文物与 语源学 考证, 却 无野生 证据。 根 茎入药 (鲜品 ), 有 发表、 散寒、 止呕、 解毒、 健胃 消食、 止咳之 功效; 干 品有温 中、 回阳、 逐寒之 功效。 根茎又 可制作 酱菜、 糖姜、 烹调 配料, 可 提取芳 香油, 用于食 品、 饮 料与化 妆品的 香料。 5. 截形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4: 12-13 Zingiber truncatum S. Q. Tong (1987)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直径 0.5 — 1 厘米; 基 部具无 叶片的 紫红色 叶鞘。 叶片狭 披 针形, 长 30 — 38 厘米, 宽 4. 5 — 5. 8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无 毛, 主脉基 部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叶背淡 绿色, 具 白色短 柔毛; 叶舌 截形, 长 1 一 1.2 厘米, 膜质,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叶鞘淡 绿色, 具纵 条纹, 被短 柔毛。 穗状 花序狭 椭圆形 或长圆 形, 长 10 — 13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序梗 直立, 长 6 — 13 厘米, 具淡紫 红色的 鳞片,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苞片宽 卵形或 卵形, 长 3 — 4 厘米, 宽 2. 5- 3. 5 厘米, 红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3. 5 厘米, 除 顶部红 色外, 其余白 色, 膜质, 无毛, 侧裂达 基部; 花 白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1.5 厘米, 先端 截形, 膜质; 花 冠 管长约 5 厘米, 除顶 部微黄 色外, 其余 白色, 裂片 等长, 白色, 背裂 片狭披 针形, 长 约 3 厘米, 宽 1 厘米, 侧裂 片宽约 7 毫米; 唇瓣 卵形, 长约 3 厘米, 宽约 2. 5 厘米, 中 裂片 舌形, 先端 微凹,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绝不 分裂达 基部; 雄 蕊长约 2 厘米,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5 厘米, 白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5 毫米; 子房淡 绿色, 被稀疏 的白色 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柱头具 缘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4 毫米。 花期 7 — 8 月。 产 孟连、 景洪与 畹町; 生 于海拔 700 — 1 500 米 的潮湿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景洪。 本种 花序梗 直立, 花 白色与 白花姜 (Z. albiflorum R. M. Smith) 相似, 但 花萼与 叶舌 截形,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 于花萼 1 倍, 唇瓣 中裂片 舌形而 不同。 6. 红球姜 (广 州植 物志) Zingiber zerumbet (L. ) Smith (1804)* ; J. D. Hook, in Curtis 's (1818)' ; Roxb. (1820); Bak.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899), (1904); T. Val. (1918); C. E. C. Fischer (1928); E. D. Merr. (1935); B. L. Burtt &. R. M. Smith 
536  云南 植物志  (1972); C. A. Back. (1966); S. Nakao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J. J. Ochse (1980) ; K. R. Kirtikar et al. (1980)*; J. Lindly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1); K. S. Manilal & V. V. Sivarajan (1982); B. L. Burtt &- R. M. Smith (1983); D. B. Deb (1983), D. N. G. Bakshi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Amomum zerumbet L. (1753). 直立 草本, 高 40 — 80 厘米; 根茎 块状, 淡 黄色。 叶片披 针形至 长圆状 披针形 ,长 15 — 40 (-50) 厘米, 宽 3 — 8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楔形, 无 毛或叶 背疏被 柔毛, 幼 叶背面 有时淡 紫色; 叶无 柄或具 短柄; 叶舌 全缘, 长 1.5 — 2. 5 厘米, 薄 膜质, 基部被 柔毛。 穗状 花序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5 — 15 厘米, 宽 3. 5 — 5 厘米, 先端 圆形, 从根 茎基部 抽出 1 一 3 枚; 花序梗 直立, 长 15 — 40 (-50) 厘米, 具 5 — 7 枚绿色 憐片; 苞片 覆瓦状 排列, 近 圆形, 长 2. 5 — 3. 5 厘米, 花时淡 绿色, 后呈全 红色, 边缘 膜质, 疏被 柔毛, 内 常 C 有 粘液; 小苞 片长约 2. 5 厘米, 宽 1.2 厘米, 薄 膜质, 果时 宿存; 花萼长 1.2 — 2 厘 米, 先端具 3 齿, 膜质, 一侧 开裂; 花 冠管近 等长于 苞片, 纤细, 裂片披 针形, 微 黄色, 背裂 片长达 2. 5 厘米, 宽 1.4 厘米, 侧裂片 较狭; 唇 瓣与花 冠裂片 同色, 中 裂片近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1.4 一 1.8 厘米, 先端近 2 裂,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倒 卵形, 长 约 1 厘米, 近裂至 中裂片 基部; 雄蕊与 唇瓣近 等长,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7 毫米; 子房 无毛。 蒴果椭 圆形, 长 8 — 12 厘米, 近 白色, 壁薄; 种子椭 圆形, 长约 6 毫米, 黑色, 具白色 假 种皮。 花期 7 — 9 月, 果期 10 月。 产 河口、 富宁; 生于 林下阴 湿处; 广东、 广西有 分布。 亚热 带地区 广布。 根茎 能祛风 解毒, 祛瘀 消肿, 治 肚痛、 腹 ?^、 以及 提取芳 香油作 调香料 原料; 嫩茎、 叶可当 疏菜。 7. 紫色姜 (新拟 ) 野姜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Zingiber purpureum Rose. (1807); Alston in Trimen (1931); C. A. Back. (1968); B. L. Burtt ^ R. M. Smith (1983). Zingiber cassumar Roxb. (1810) ; J. Sims in Curtis 's (1812) * ; Roxb. (1820) ; Bak. in Hook. f. (1892); Trimen (1898); K. Schum. in Engl. (1899),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T. Val. (1918); C. E. C. Fischer (1929); K. E. Holttum ( 1950); A. S. Selaginellacees (1954); T. H. Barkill et al. ( 1890); J. Lindly (1981) ; D. J. Mabberley (1990). 直立 草本, 高达 1. 5 米; 根 茎苍白 黄色, 具 香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0 — 30 (— 4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叶面 无毛, 叶 背被短 柔毛; 叶近于 无柄; 叶 舌短, 长约 2 毫米, 2 裂, 被短 柔毛; 叶 鞘被短 柔毛。 穗状花 序长圆 形或流 线形, 长 10 — 16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先端 锐尖, 从根 茎基部 抽出; 花序梗 直立, 长 8 — 30 厘米, 被 有短 柔毛的 麟片; 苞片宽 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与长 近等, 紫 褐色, 具 狭窄的 边缘与 缘毛, 被短 柔毛; 小苞片 较短于 苞片, 卵形, 先端具 3 齿; 花一 萼长约 1.5 厘米, 先端截 形, 一侧 开裂, 无毛; 花冠 管长约 2. 5 厘米, 苍白 黄色, 裂 片苍白 黄色, 无 斑点, 无毛,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2. 3 厘米, 侧裂片 较狭, 长约 2. 3 厘米; 唇 瓣与花 冠裂片 同色, 中 
姜 科  537  裂片近 圆形, 宽约 2. 5 厘米, 先端 微凹,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长 圆形, 长约 1 厘米; 药隔 附属体 微长于 花药; 子房长 3 — 4 毫米, 被短 柔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蒴果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花期 6 — 8 月, 果期 10 月。 南 部与东 南部有 栽培。 印度、 斯里兰 卡及柬 埔寨、 南亚有 分布或 栽培。 整 个亚洲 (热带 ) 作为药 用植物 栽培, 药用 根茎, 治 腹汚与 腹痛, 但 无解毒 作用, 也 作 姜的代 用品。 Cassumar ginger 为 有名的 姜类。 8. 珊瑚姜 (海 南植 物志) Zingiber corallinum Hance (1880), (1883); K. Schum. in Engl. (1904); 海南植 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直立 草本, 高达 1 米。 叶 片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模形或 渐狭, 叶面 无毛, 叶 背与叶 鞘疏被 柔毛; 无柄; 叶舌 2 裂, 长 2 — 4 毫米。 穗状 花序长 圆形, fe 15 — 30 厘米, 先端 锐尖, 红色,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序梗 直立, 长 15 — 20 厘米, 具 紧接的 近革质 憐片; 苞片 卵形, 长 3 — 4 厘米, 先端锐 尖, 红色, 不具 缘毛; 花萼长 1. 5-1. 8 厘米, 一侧开 裂几达 中部; 花冠 管长约 2. 5 厘米,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先端 渐尖, 深 红色, 具微 白色的 斑点, 背裂片 较宽; 唇瓣中 裂片倒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长约 8 毫米, 先端 渐尖;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 厘米,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5 毫米, 弯曲; 子房被 绢毛, 长 2 — 2. 5 毫米。 种子黑 色 , 具攝裂 状的假 种皮。 花期 5 — 8 月 , 果期 8 — 10 月 。 南部有 栽培; 广东、 广西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海南。 据 记载, 根茎能 消肿、 解毒。 9. 黑斑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Zingiber nigrimaculatum S. Q. Tong (1989) * . 直立 草本, 高 0.8 — 1.2 米, 直径 0.6 — 1.2 厘米; 老的根 茎内面 黄色, 嫩的近 白色。 叶片 椭圆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15 — 38 厘米, 宽 3 — 9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尾状 渐尖, 基部楔 形, 叶面深 绿色, 主脉 与侧脉 凸起, 干 时尤为 明显, 背面淡 绿色, 密 被黑色 斑点, 除主 脉 疏被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叶短长 3 — 10 毫米; 下部的 叶舌近 截形, 上部呈 2 裂, 边缘 鲜红色 , 疏 被白色 柔毛; 叶鞘 淡绿色 , 疏被白 色柔毛 。果序 头状, 长 3. 5-5 厘米, 宽 4. 5 — 6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果 序梗长 2 — 6 厘米, 具白色 的无毛 憐片, 顶端紫 红色;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约 2. 5 厘米, 宽 6 毫米, 淡 绿色, 无毛。 蒴果 三棱状 卵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2 — 2. 2 厘米, 绿黄色 (果熟 期),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基部近 白色; 种子近 卵形, 长约 7 毫米, 宽 5 毫米, 幼时 白色, 以后 红色, 最后成 黑色, 具全 包的白 色假种 皮。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800 米的 林下。 本 种蒴果 与种子 相似于 弯管姜 (Z. recurvatum S. Q. Tong), 但植株 较矮而 纤细, 最粗达 1.2 厘米, 上部 的叶舌 2 裂, 达 下部近 截形, 叶面具 凸起的 主侧脉 (干时 尤为明 显), 背面密 被黑色 斑点, 蒴果 绿黄色 (熟时 ), 假种 皮全包 种子, 根 茎老时 黄色, 幼时 近白 色可以 区别。 10. 多毛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538  云南 植物志  Zingiber densissimum S. Q. Tong et Y. M. Xia (1987) ' . 直立 草本, 高 40 — 70 厘米, 直径 8 — 12 毫米。 叶密集 于茎的 顶部, 叶 片披针 形或狭 披 针形, 长 22 — 47 厘米, 宽 4 一 9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叶面 无毛, 叶 背密 被银白 色的长 柔毛; 叶抦长 2 — 5 厘米, 基部 膨大成 关节, 被大 量的银 白色长 柔毛; 叶 舌明显 2 裂, 长 0.6 — 1 (-2) 厘米, 裂片 圆形, 密被银 白色长 柔毛; 叶鞘淡 绿色, 密 被银 白色长 柔毛。 穗状 花序卵 形或狭 卵形, 长 4. 5 — 5 厘米, 淡 白色或 先端微 红色, 从根 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序梗 纤细, 长 3 — 13 厘米, 隐藏于 土中, 具微 白色、 疏被 柔毛的 憐片; 苞片 先端具 红色短 尖头, 外 苞片宽 卵形, 长 4 一 4. 2 厘米, 宽 2. 6 — 2. 8 厘米, 内 苞片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3. 8 — 4 厘米, 宽 1.4 一 2. 3 厘米; 花纯 白色; 小 苞片长 2. 4 — 2. 6 厘米, 直径 4 一 6 毫米, 被银白 色的长 柔毛, 侧裂达 基部, 先端 全缘; 花萼 管状, 长 I. 3-1. 5 厘米, 直径 4 一 5 毫米, 先端具 不等的 3 齿, 被银白 色的短 柔毛; 花 冠管长 4. 5- 5 厘米, 直径约 3 毫米, 无毛, 裂片不 等长, 无毛,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 2. 8 — 3.1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侧裂 片狭披 针形, 长 2. 2 — 2. 5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唇瓣 扇形, 无毛, 中裂 片宽倒 卵形, 长 2.5 — 3 厘米, 宽 2 — 2.5 厘米, 先 端明显 下凹,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倒 卵形, 长 2 — 2. 4 厘米, 宽 1 一 1.2 厘米; 雄 蕊长约 2. 5 厘米, 无毛, 花 丝长约 2 毫 米, 无毛, 花 药长约 1.3 厘米, 黄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9 毫米, 黄色; 子房 白色, 被银 白 色的长 柔毛, 花柱 线形, 无毛, 柱头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3 毫米。 蒴 果幼时 三棱状 卵形, 长约 3 厘米, 宽 2 厘米, 微 白色, 具银 白色长 柔毛, 先端冠 以宿存 而被长 柔毛的 花萼; 种子倒 卵形, 长约 3 毫米, 微白色 (未成 熟的种 子), 包以 白色假 种皮。 花期 8 月。 产 勐海、 澜沧; 生 于海拔 1 200 — 1 400 米 的针叶 林或针 阔混交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励海。 本 种近于 圆瓣姜 (Z. orbiculatum S. Q. Tong), 但 本种的 叶密集 于茎的 顶部, 具 长的 叶柄, 叶背密 被银白 色的长 柔毛, 叶 舌明显 2 裂, 花序 梗长达 13 厘米, 唇辦 中裂片 宽倒 卵形, 先 端明显 下凹。 II. 阳荷 野姜 Zingiber striolatum Diels in Engl . (19 01) ; K . Schum . in Engl . ( 1 9 4 ); Hand . - Mazz. (1936); 中国 植物志 (1981)*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Zingiber didymoglossa K. Schum. (1904) ; Z. hupehense Pamp. (1901). 直立 草本, 高 30 — 80 厘米 (花期 ),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老 根茎微 黄色, 根 末端具 膨大的 块根, 具 香味。 叶 片披针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4 一 6 厘 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背淡 绿色, 被极稀 疏的柔 毛至无 毛; 叶柄长 8 — 10 毫米; 叶舌 2 裂, 长 4 一 10 毫米, 具褐色 条纹, 无毛。 花序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近 卵形, 长 4 一 6 厘米; 花 序梗长 1.5 — 4 厘米 (或有 时更长 ), 具 2 — 3 枚 憐片; 外 苞片椭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红 色或淡 绿色, 被疏 柔毛, 内 苞片 内卷成 管状, 长 3 — 4 厘米, 红色或 绿色; 小苞 片狭披 针形, 长约 2. 5 厘米, 微黄绿 
姜 科  539  色, 无毛; 花萼长 2. 5 — 3 厘米, 先端 截形, 微 白色, 无毛, 膜质; 花 冠管长 4 一 5 厘米, 先 端微紫 红色, 其余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白色, 无毛,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3 厘 米, 宽 1 厘米, 侧裂 片狭披 针形, 宽 5 毫米; 唇瓣中 裂片倒 卵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2. 5 厘米, 紫红色 (干 时兰色 ), 先端 全缘, 基部具 白色纵 条纹, 侧裂 片小, 近 卵形, 长约 1.8 厘米, 紫红色 (干 时兰色 ), 与中 裂片在 合生部 分的上 部具明 显地紫 红色与 白色相 间的横 隔 条纹; 花丝 极短, 花药长 1 一 1.4 厘米, 药隔附 属体长 1.4 一 1.8 厘米, 紫 红色; 子房 近 白色, 密被淡 褐色的 柔毛。 蒴 果的果 瓣内面 红色; 种子 黑色, 被 白色假 种皮。 花期 7 — 9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西畴、 禄丰、 安宁、 昆明、 嵩明、 洱源、 漾澳、 丽江、 中甸、 梁河、 龙陵; 生于 海拔 1 500 — 2 300 米的 林下。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北、 湖南、 江 西等省 区有分 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四川省 南川。 在云 南与贵 州部分 地区架 食野生 花序。 12. 薦荷 (名医 别录) 野姜 (云 南、 江西 ), 山姜、 观音花 (浙江 资源目 录), 野 老姜、 土里 开花、 莲花姜 (浙江 ) Zingiber mioga (Thunb. ) Rose. (1807); K. Schum. in Engl. (1904); J. Rol. (1955); 四川 中药志 (I960)*; S. Nakao (1976);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1)*; 台 湾植物 大辞典 (1981);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Amomum mioga Thunb. (1784) ; Zingiber oligophyllum K. Schum. (1904) ;Z. echua- nense Y. K. Yang (1988) * ; syn. no v. e descr. et fig. 直立 草本, 高 0.8 — 1.3 米; 根茎 内面淡 黄色。 叶片披 针状椭 圆形, 长 15 — 31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背淡 绿色, 无毛 或被稀 疏的长 柔毛; 叶柄长 4 一 8 毫米; 叶舌 2 裂, 长 0.3 — 1.2 厘米, 膜质。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长 5 — 7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 序梗长 2 — 17 厘米, 被长 圆形的 憐片; 外苞 片近椭 圆形, 长 1.5 — 4 厘米, 宽 1.2 — 2. 3 厘米, 紫 红色, 被脱落 性褐色 柔毛, 内苞片 内卷成 管状, 长 4 一 4. 5 厘米, 绿 色或密 被红色 斑点;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3 厘米, 淡 绿色, 先端 具 2 齿, 除基部 密被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花 萼先端 截形, 长约 1.5 厘米, 微 绿色, 除 基部 密被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一侧 开裂; 花冠 管长约 4 厘米, 白色, 先 端疏被 柔毛, 裂片近 等长, 白色 (干时 微黄色 ),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3 厘米, 宽 1 厘米, 侧裂 片狭披 针形, 宽 5 毫米, 基部 合生; 唇瓣 3 裂, 白色 (干时 微黄色 ), 中 裂片卵 圆形, 长约 2. 6 厘米, 宽 2 厘米, 下 部具不 规则的 紫红色 与白色 相间的 纵条纹 (干时 微黄色 ),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近倒 卵形, 长约 1.8 厘米, 宽 8 毫米; 雄 蕊长约 2. 2 厘米, 无 花丝, 花 药 与药隔 附属体 等长, 微 黄色, 药隔 附属体 先端紫 红色, 其 余淡紫 红色; 子房密 被淡褐 色 柔毛, 花柱 线形, 柱 头微黄 绿色, 具 睫毛; 上位 腺体微 黄色, 长约 5 毫米。 蒴 果倒卵 形, 微黄 绿色, 果皮 内面鲜 红色; 种子 黑色, 具 白色假 种皮。 花期 7—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昆明、 嵩明; 生 于海拔 1 500 — 2 0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安徽、 江苏、 浙江、 湖南、 江 西、 广东、 广西和 贵州等 省区有 分布。 
540  云南 植物志  根茎 入药, 温中 理气, 祛风 止痛, 消肿 活血, 散瘀。 嫩 芽可当 蔬菜, 根茎同 样可作 菜用。 在古代 是常食 用的, 此习 俗今尚 留存于 云南、 浙 江和日 本部分 地区。 他处为 野生, 但 贵州一 带尚采 食野生 植株与 花序。 13. 滇姜 (云 南植物 研究) Zingiber yunnanense S. Q. Tong et X. Z. Liu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基 部具无 叶片的 紫红色 叶鞘。 叶片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15 — 32 厘米, 宽 5 — 6.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 背淡绿 色, 被稀疏 柔毛; 叶舌 2 裂, 长 4 一 7 毫米, 密被短 柔毛; 叶柄 极短; 叶 鞘淡紫 红色, 基 部椭 圆形, 长约 6. 5 厘米, 宽 3. 2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几 圆形, 叶面黑 绿色, 叶背 紫 红色。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长约 5. 7 厘米, 宽 3. 5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序 梗长 4 一 12 厘米, 隐藏于 地下, 具近 白色、 无毛 憐片; 苞片 疏被短 柔毛, 外苞片 近椭圆 形, 长 3 — 4. 2 厘米, 宽 1.5 — 2. 2 厘米, 除基部 微黄绿 色外, 其 余密被 紫红色 斑点, 先 端具 短尖, 内苞片 内卷成 管状, 长 4 一 4. 5 厘米, 直径 6 — 8 毫米, 除顶部 密被紫 红色斑 点外, 其余淡 绿色;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3 厘米, 直径 4 毫米, 除 顶部稍 红色, 且 下部微 红绿 色外, 其余绿 黄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1 厘米, 直径 3. 6 毫米, 先端 截形, 除 顶部与 基部红 色外, 其余 白色, 疏被短 柔毛; 花冠 管较长 于花萼 3. 7 倍, 除顶 部稍红 色外, 其 余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除基部 微黄绿 色外, 其余 红色, 无毛,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 约 3. 3 厘米, 先端 锐尖, 较宽于 侧裂片 0.6 倍, 唇瓣 无毛, 中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2. 8 厘 米, 宽 1.7 厘米, 白色, 具 紫红色 条纹,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耳形, 较中 裂片短 2. 5 倍, 白色; 雄 蕊长约 2. 5 厘米,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 厘米, 微 黄色, 药隔 附属体 较长于 花药 1/2 倍, 淡紫 红色, 先端 2 裂; 子 房微黄 绿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位腺 体线形 ,长约 5 毫米, 白色。 花期 8 月。 产腾冲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1 800 米的 林下。 本 种外形 和花序 与囊荷 [Z. mioga (Thunb. ) Rose. ] 相似, 但花冠 管较长 于花萼 3. 7 倍, 唇瓣中 裂片椭 圆形, 较长于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2. 5 倍, 花冠 背裂片 较宽于 侧裂片 0.6 倍, 药 隔附属 体较长 于花药 1/2 倍可以 区别。 14. 柱根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Zingiber teres S. Q. Tong et Y. M. Xia (1987)*. 纤细 草本, 高 0.6 — 1 米, 直径 0.6 — 1 厘米; 根 茎柱状 分枝, 具 香味, 基部 具无叶 片 的绿色 叶鞘。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18 — 25 厘米, 宽 3 — 4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无毛, 背面 除主脉 疏被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叶 舌明显 2 裂, 长 2 — 4 毫米, 裂 片 圆形, 被短 柔毛; 叶 柄长约 2 毫米, 无毛; 叶鞘 无毛。 穗 状花序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4. 5 — 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从 横走根 茎抽出 1 一 2 枚; 花序梗 纤细, 长 6 — 12 厘米, 隐 藏于 土中, 具白色 的无毛 憐片; 葱片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3 — 4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 端 锐尖或 渐尖, 除上部 红色而 疏被柔 毛外, 其余 白色, 无毛; 小苞片 管状, 长 2. 5 — 2. 8 厘米, 疏被 柔毛, 除 基部白 色外, 其余 红色, 侧裂达 基部; 花 萼管长 1.4 一 1.6 厘米, 先 端具不 明显的 3 齿, 除基部 疏被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花 冠管长 4 一 5 厘米, 除 上部黄 色外, 其余淡 黄色, 无毛, 裂片不 等长, 黄色, 无毛,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 2. 6 — 3 厘米, 宽 9 一 
姜 科  541  10 毫米, 侧裂 片狭披 针形, 长 2 — 2. 2 厘米, 宽 5 — 7 毫米; 唇瓣除 分裂部 分紫红 色外, 其 余 黄色, 无毛, 中裂片 渐尖倒 卵形, 长 1.8 — 2 厘米, 宽 1.1 一 1.3 厘米, 具放射 状黄色 条纹,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耳形; 雄 蕊长约 2.1 厘米, 无毛,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1 厘米,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1 厘米, 下部 黄色, 上部紫 红色; 子房 黄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花 柱 线形, 无毛, 柱头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4 毫米, 淡 白色。 葫果 幼时三 棱状长 圆形, 长约 5 厘米, 宽 1.8 厘米, 除上 部紫红 色或白 色外, 其余 白色; 种 子近倒 卵形, 长 约 5 毫米, 白色 (未成 熟), 包 以白色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9 月。 产南部 (孟 连、 澜沧 ); 生 于海拔 1 170 — 1 200 米 的山坡 或箐沟 的潮湿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孟连。 本种近 于囊荷 [Z. mioga (Thunb. ) Rose], 但根 茎柱状 分枝, 叶狭披 针形, 叶柄 短, 长约 2 毫米, 花冠 管长于 /花萼 3 倍, 穗状 花序从 橫走茎 抽出, 唇瓣除 分裂部 分紫红 色外, 其余 黄色, 其 中裂片 具放射 状黄色 条纹, 蒴 果幼时 呈三棱 状长圆 形可以 区别。 15. 黄斑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5: 1-8 Zingiber flavo-maculatum S. Q. Tong (1987) ' . Zingiber menglaense Senjen et Z. Y. Chen (1988)*, syn. no v.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直径 1.5 — 2 厘米。 叶片狭 披针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40 — 53 厘米, 宽 9 一 11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楔 形或宽 楔形,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背淡 绿色, 被 白色短 柔毛; 上部叶 无柄, 下部叶 具柄; 叶舌 2 裂, 长 4 一 5 厘米, 膜质, 无毛; 叶鞘 淡 绿色。 穗 状花序 头状, 长约 6 厘米, 宽 4. 6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5 厘米, 具 淡红色 鳞片; 苞 片长圆 形或卵 圆形, 长 3 — 3. 2 厘米, 宽 1.7 — 2 厘米, 淡' 红色, 具短 柔毛;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2. 8 厘米, 近 白色, 疏 被白色 柔毛, 侧裂达 基部; 花 萼 管状, 长约 1.6 厘米, 先端具 3 齿, 膜质, 疏被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3. 5 厘米, 裂片等 长, 淡 黄色,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2. 2 厘米, 宽 1.1 厘米, 侧裂片 较狭, 宽 6 毫米; 唇 瓣 中裂片 舌状, 长约 2. 5 厘米, 宽 1 厘米, 先端 全缘, 顶部 具黄色 斑点,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耳状, 长约 1.5 厘米, 宽 8 毫米, 灰色, 顶部 具黄色 斑点; 雄 蕊长约 2.5 厘 米,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3 厘米, 药隔 附属体 紫色, 长约 7 毫米; 子房淡 绿色, 密被淡 褐色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柱头近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近 白色。 花期 7 — 8 月。 产云 南南部 (勐 腊、 景洪 ); 生 于海拔 580 — 1 5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本 种近于 (Z. griffithii Bak. ), 不同 于该种 在于下 部的叶 具柄, 上 部的叶 无柄, 叶 面主脉 不凸起 (干燥 时); 叶 舌长达 5 厘米; 具小 苞片; 唇瓣 中裂片 舌状, 先端 全缘, 灰 色, 顶部 具黄色 斑点,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耳形, 灰色, 顶部具 黄色斑 点可以 区别。 16. 圆瓣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5: 13-14 Zingiber orbiculatum S. Q. Tong (1987) * . 直立 草本, 高 1.4 一 3. 2 米, 直径 1.8 — 3. 5 厘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5 — 60 厘米, 宽 7 — 9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无柄, 主 脉基部 膨大, 且 基部两 侧密被 红色 斑点; 叶舌长 1.3 — 1.5 厘米, 先端近 截形, 绿 白色, 无毛; 叶销 无毛。 穗状 花序卵 
图 版 135 1—8. 黄斑姜 Zingiber flavomaculatum S. Q. Tong, 1. 具根茎 和花序 的叶茎 基部, 2. 叶片' 3. 示 叶舌与 叶抦, 4. 花萼, 5. 花冠背 裂片, 6. 花冠侧 裂片, 7. 雄蕊, 8 . 唇燧, 9 一 10. 弯管姜 Z. recurva- tum S. Q. Tong, 9. 唇維, 10. 示 叶舌与 叶柄; 11 — 12. 版纳姜 Z. xishangbannanense S. Q. Tong, 11. 唇瓣, 12. 示 叶舌; 13 — 14. 圆瓣姜 Z. orbiculatum S. Q. Tong, 13. 唇燦, 14. 示 叶舌与 叶抦。 (刘怡 涛绘) 
姜 科  543  形或 头状, 长 5 — 8 厘米, 宽 3. 5 — 5 厘米, 红色,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 2 枚; 花 序梗长 2 — 5 厘米, 被 淡白色 麟片; 苞片卵 形或宽 卵形, 长 3 — 4 厘米, 宽 2. 8 — 3. 6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 头或短 渐尖; 小苞片 管状, 长 3. 4 — 4.1 厘米, 直径 5 — 7 毫米, 上部 红色, 下 部淡白 色, 具 白色短 柔毛; 花萼 管状, 长 1.8 — 2. 2 厘米, 直径 5 — 8 毫米, 先端具 3 齿, 除基 部密 被短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花 冠管长 3. 4 — 3. 6 厘米, 直径 3 — 4 毫米, 无毛, 裂 片 等长, 除 顶部红 色外, 其余 白色, 疏被短 柔毛,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 2. 7 — 3 厘米, 宽 9 一 10 毫米, 侧 裂片宽 6 — 7 毫米; 唇瓣 圆形, 长 2. 2 — 2. 4 厘米, 宽 2 — 2. 2 厘米, 白色, 无 毛, 中裂 片近半 圆形, 先端 微凹, 边缘被 波状,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耳形, 长约 1.4 厘米, 宽 5 毫米; 花 丝长约 2 毫米, 花 药长约 1.2 厘米, 黄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1.2 厘 米, 黄色; 子 房近椭 圆形, 上部 黄色, 下部 白色, 密被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淡 白色, 具 睫毛; 上位 腺体线 fe, 长约 5 毫米, 淡 白色。 葫果三 棱状长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除基 部淡褐 色外, 其余黑 红色, 被短 柔毛; 种子倒 卵形, 长约 6 毫米, 宽 5 毫米, 黑色, 包 以白色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7 月, 果期 10 月。 产南部 (勐 腊、 景洪 ); 生 于海拔 620 — 800 米 林下或 路边。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本 种近于 Z. bardatum Wall. , 但 本种不 同于该 种在于 叶两面 无毛, 叶舌近 截形, 唇 难 圆形, 中裂 片近半 圆形,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耳形, 长 1.4 厘米, 宽 5 毫米。 17. 全舌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Zingiber integrum S. Q. Tong (1987) * . 直立 草本, 高 1. 5-2 米, 基 部具无 叶片的 紫红色 叶鞘。 叶 片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0 — 70 厘米, 宽 8 — 10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或近 圆形, 叶面 绿色, 主脉 两侧疏 被 柔毛, 叶背淡 绿色, 除主 脉两侧 密被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叶 无柄; 主 脉基部 膨大, 且基部 两侧密 被红色 斑点; 叶舌 全缘, 长 5 — 7 厘米, 淡紫 红色, 膜质, 无毛; 叶 鞘边缘 淡紫 红色, 膜质。 穗 状花序 卵形或 头状, 长 5 — 7 厘米, 宽 4 一 4. 5 厘米, 红色, 密被淡 褐色短 柔毛,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4 厘米, 具淡 白色的 憐片; 外苞片 卵形 或宽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2 — 2. 3 厘米, 内!; 片渐狭 三角形 ,长 3. 4 — 4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小苞片 管状, 与 内苞片 等长, 直径约 6 毫米, 先端 全缘, 红色, 被 白色短 柔毛, 基部淡 白色, 被淡 褐色短 柔毛; 花萼 管状三 棱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约 5 毫米, 先端具 3 小齿, 白色, 被短 柔毛; 花 冠管长 4 一 4. 3 厘米, 直径约 5 毫米, 除先 端红 色外, 其余 白色, 被 白色短 柔毛, 裂片 等长, 红色, 无毛, 具明 显地暗 红色纵 条纹,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 2. 5 — 3 厘米, 侧裂 片狭披 针形, 宽 7 — 8 毫米; 唇瓣淡 褐色, 具黑色 斑点, 中裂片 舌状, 长 2. 8 — 3. 2 厘米, 宽 9 一 11 毫米,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耳形, 长 1.6 — 1.9 厘米, 宽 11 一 13 毫米; 雄 蕊长约 2. 7 厘米,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3 厘米, 白 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1.4 厘米, 紫色; 子 房被淡 褐色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淡 白色, 柱头 淡白色 ,具 睫毛; 上位腺 体线形 ,长约 6 毫米。 花期 7 月。 产景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900 米的 河边。 本种叶 无柄, 花序梗 极短, 苞 片与花 冠裂片 红色, 与 脆舌姜 (Z. gragile S. Q. Tong) 接近, 不 同之点 主要在 于叶舌 全缘, 长 5 — 7 厘米, 淡紫 红色, 花萼 管状三 棱形, 唇瓣中 裂片近 等宽于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544  云南 植物志  18. 版纳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5: 11 — 12 Zingiber xishangbannaense S. Q. Tong (1987) * . 直 立草本 ,高 0. 8 — 1 米, 基部 具无叶 片的红 色叶鞘 。 叶 片椭圆 形或狭 披针形 , 长 28 — 50 厘米, 宽 10 — 1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近 圆形或 楔形, 叶面 主脉两 侧疏被 柔毛, 叶 背除主 脉两侧 密被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无 叶柄, 主 脉基部 膨大, 淡 红色; 叶舌 2 裂, 长 2 — 4 毫米, 淡 褐色, 被短 柔毛; 叶 銷淡紫 红色, 被短 柔毛; 基叶椭 圆形, 背面紫 红色。 穗 状花序 椭圆形 或卵状 渐尖, 长 8 — 9 厘米, 宽 3 — 4 厘米, 红色,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4 一 13 厘米, 葡萄, 具 无毛的 麟片; 苞片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3 — 3. 3 厘米; 小苞片 管状, 长 2. 4 — 2. 6 厘米, 直径 5 — 6 毫米, 除顶 部淡红 色外, 其 余 白色, 无毛; 花 萼管长 1 一 1.1 厘米, 直径 4 一 5 毫米, 先端具 2 齿, 无毛; 花 冠管近 于 花萼的 4 倍长, 上部淡 黄色, 下部微 白色, 无毛, 裂片 等长, 反卷, 无毛, 红色,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 2. 3 — 3 厘米, 宽 7 — 12 毫米, 侧裂 片狭披 针形, 宽 4 一 5 毫米; 唇瓣金 黄色, 无 斑点, 中裂片 舌形, 长 2.1 — 2. 5 厘米, 宽 6 — 7 毫米, 边缘 反卷,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耳形, 长 1.3 — 1.5 厘米, 宽 7 — 8 毫米; 雄 蕊长约 2. 8 厘米,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4 厘米, 黄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1.4 厘米, 蛋 黄色; 子房淡 绿色, 无毛, 花柱 线形, 淡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5 毫米, 淡 白色。 菊果 三棱状 梨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黑 红色,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种子 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幼时淡 绿色, 后为 红色, 最后成 黑色, 表面 具网状 条纹, 包以白 色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7 月, 果期 10 月。 产南部 (勐 腊、 景洪 ); 生 于海拔 800 — 95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本种叶 无柄, 叶舌 2 裂, 花冠 裂片红 色和唇 瓣黄色 相似于 Z. chrysanthum Rose. , 但 叶舌 极短, 长 2 — 4 毫米; 花萼较 短于花 冠管近 4 倍; 唇瓣 中裂片 舌形, 较 短于雄 蕊可以 区别。 19. 脆舌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Zingiber fragile S. Q. Tong (1987)*. 直立 草本, 高 0. 8-3 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 片披针 形或狭 披针形 , 长 40 — 50 厘米, 宽 9 一 11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主脉两 侧疏被 柔毛, 叶背除 主脉两 侧 密被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叶 无柄, 主 脉基部 膨大, 且两侧 具红色 斑点; 叶舌 2 裂, 长 3 — 4 厘米, 淡 褐色, 脆 膜质, 无毛; 叶 鞘淡紫 红色, 边缘 白色, 脆 膜质。 穗状 花序卵 形或 头状, 长 4 一 8 厘米, 宽 3 — 7. 5 厘米, 红色。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序梗 极短, 具 淡红色 的无毛 片; 苞片 红色, 具淡 褐色短 柔毛, 外苞片 卵形或 长圆形 ,长 3 — 5 厘米, 宽 2. 8 — 3. 8 厘米, 先端 锐尖, 内甚片 渐狭三 角形, 长 3. 8 — 4 厘米, 宽 1.1 一 1.3 厘米, 先端 突尖; 小苟片 管状, 长 2. 8 — 3 厘米, 直径 7 — 8 毫米, 淡 红色, 疏 被白色 柔毛; 花 萼管长 1.9 一 2. 2 厘米, 直径 6 — 7 毫米, 先端具 3 齿, 且具 髯毛; 花 冠管长 3.1 — 3. 2 厘 米, 直径 5 — 6 毫米, 除 顶部具 红色斑 点外, 其余白 '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红色, 被白 色短 柔毛,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 2. 3 — 3. 2 厘米, 宽 8 — 9 毫米, 侧 裂片宽 5 — 7 毫米; 唇瓣 淡 褐色, 具褐色 斑点, 无毛, 中裂片 舌形, 长 2 — 2. 4 厘米, 宽 7 — 9 毫米,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耳形, 宽 1.3 — 1.5 厘米; 雄 蕊长约 3. 4 厘米, 无毛, 花 丝长约 3 毫米, 花 
姜 科  545  药长约 2 厘米,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1.3 厘米, 紫色; 子 房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淡 白色,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4 毫米, 淡 白色。 花期 7 月。 产南部 (勐 腊、 景洪 ); 生 于海拔 560 — 1 00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本种叶 无柄, 花序梗 极短, 叶 舌长, 2 裂, 花冠 管红色 相似于 红冠姜 (Z. roseum Rose. ) ,但 内苞片 渐狭三 角形, 唇瓣侧 裂片比 舌形中 裂片宽 1/2 倍, 雄蕊 长于唇 瓣而不 同。 20. 弯管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5: 9-10 Zingiber recurvatum S. Q. Tong et Y. M. Xia (1987)*. 直立 草本, 高 2 — 3 米, 直径 2 — 3. 5 厘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片 椭圆状 披针形 或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0 — 5,4 厘米, 宽 11 一 1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圆 形, 叶面深 绿色, 主脉两 侧疏被 柔毛。 叶背紫 红色, 除主 脉两侧 密被短 柔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叶 无柄; 叶 舌明显 2 裂, 长 8 — 11 毫米, 密被 淡褐色 柔毛; 叶鞘被 脱落性 的白色 柔毛。 穗 状花序 卵形或 头状, 长 7 — 9 厘米, 宽 6 — 7 厘米, 血 红色,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 序梗长 3 — 5 (-15) 厘米, 隐藏于 土中, 具 淡白色 憐片; 苞片先 端渐尖 或短渐 尖, 被 脱落性 柔毛, 外 複片卵 形或卵 圆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2. 6 — 4 厘米, 内 苞片椭 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5 — 5. 6 厘米, 宽 1.6 — 2 厘米; 小苞 片长约 4. 5 厘米, 红色, 先端 被脱 落性长 柔毛; 花萼 管长约 1.9 厘米, 直径约 6 毫米, 先端近 截形, 近 白色, 具 髯毛, 疏 被红色 斑点; 花 冠管长 4. 6 — 5 厘米, 直径 4 一 5 毫米, 除基 部淡白 色外, 其余 红色, 外 曲成 直角, 疏 被白色 柔毛, 裂片 等长, 红色, 先 端具短 尖头,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 3 — 3. 2 厘米, 宽 1 一 1. 2 厘米, 侧裂 片狭披 针形, 宽 8 — 9 毫米; 唇瓣长 3. 3—3. 5 厘米, 宽 3. 1— 3. 3 厘米, 白色, 具红色 斑点, 无毛, 中裂 片宽倒 卵形, 先端 凸起,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小, 耳形; 雄 蕊长约 3. 4 厘米, 花丝 极短, 约 1 毫米, 花 药长约 1.5 厘米, 药隔附 属 体长约 1.7 厘米, 除 基部黄 色外, 其余 红色; 子房淡 绿色, 密 被白色 柔毛, 花柱 线形, 无毛, 柱头淡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7 毫米, 淡 黄色。 蒴果 三棱状 卵形, 长 4. 5 — 5 厘米, 宽 2. 2 — 2. 6 厘米, 紫 红色, 顶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种子倒 卵形, 幼 时淡绿 色, 以后 红色, 最后成 黑色, 表面 具网状 条纹, 包 以白色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7 月, 果 期 8 — 9 月。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700 米 的潮湿 林下。 本 种近于 Z. rubens Roxb. , 特别与 该种不 同在于 叶背紫 红色, 椭圆状 披针形 或狭椭 圆状披 针形, 基部 圆形, 外 苞片宽 卵形, 内巷片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花萼 先端具 2 钻尖, 花冠管 外曲成 直角, 唇 辦中裂 片宽倒 卵形, 先端 凸起。 21. 红冠姜 (中 国植 物志) Zingiber roseum (Roxb. ) Roxb. (1807) , (1820) ; Bak.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904) ;C. E. C. Fishcher (1928) ; 中国 植物志 (1981)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Amomum roseum Roxb. (1798) ' . 直立 草本, 高达 1.5 米。 叶 片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3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叶面 无毛, 叶 背被长 柔毛; 无柄; 叶舌 2 裂, 长达 3. 5 厘米。 穗状花 序稠密 头状, 长达 6 厘米; 苞片 红色, 外 苞片阔 卵形, 内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5 厘米; 花 萼管长 1.5 
546  云南 植物志  厘米, 绿色; 花冠 管长约 2 厘米, 白色, 微细, 裂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淡 红色; 唇辩 中裂片 长圆状 楔形, 略花 冠裂片 为短, 白色, 边缘 卷曲, 皴褶;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极短, 圆形, 黄色; 雄蕊弯 拱形, 药隔 附属体 与花药 等长。 花期 秋季。 产西部 (德宏 州); 生 于疏林 中潮湿 之处, 海拔 500 — 940 米。 印 度也有 分布。 22. 长舌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6: 9-10 Zingiber longiligulatum S. Q. Tong (1987) * . 直立 草本, 高 0.8 — 1 米, 直径 8 — 10 毫米, 基 部具无 叶片的 紫红色 叶鞘。 叶 片披针 形或 狭的披 针状椭 圆形, 长 43 — 49 厘米, 宽 10 — 11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背淡 绿色, 被 白色短 柔毛; 叶柄长 5 — 10 毫米; 叶舌 全缘, 长 4 一 5 厘米, 淡 绿色, 膜质, 被 白色短 柔毛; 叶鞘淡 绿色, 具纵 条纹。 穗状 花序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厘 米, 宽 1—1. 4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6 厘米, 被有 短柔毛 的绿色 鳞片; 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8 — 9 毫米, 淡 绿色, 先端 渐尖, 具白 色短柔 毛; 小 苞片长 3. 8 — 4. 2 厘米; 花萼 管状, 长 2 — 2. 3 厘米, 先端具 3 齿, 白色, 膜质, 疏 被 柔毛; 花 冠管长 3. 8 — 4. 2 厘米, 上部淡 黄色, 密被短 柔毛, 下部近 白色, 疏被 柔毛, 裂片 等长, 淡 黄色, 无毛, 背裂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 8 — 3. 2 厘米, 宽 3 毫米, 侧 裂片宽 约 2 毫米; 唇瓣 舌形, 长约 3 厘米, 宽 1 厘米, 先端 全缘, 淡 黄色, 无 侧裂片 (侧 生退 化雄蕊 ); 雄 蕊长约 2. 4 厘米,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7 厘米, 白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8 毫 米, 橙 黄色, 无毛; 子房密 被淡褐 色的短 柔毛; 花柱 白色, 线形, 柱头近 白色, 具 睫毛; 上位腺 体线形 ,长约 4 毫米, 蛋 黄色。 花期 8 月。 ' .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850 米的潮 湿阔叶 林下。 本种 相似于 川东姜 (Z. atrorubens Gagnep. ) , 但叶 舌长达 5 厘米, 顶端 全缘, 苞片 狭披 针形, 唇瓣 舌形而 不同。 23. 盈江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6: 11-12 Zingiber yingjiangense S. Q. Tong (1987)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2 米, 直径 1 一 1.5 厘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 片披针 状椭 圆形, 长 24 — 43 厘米, 宽 9 一 11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主脉 或多或 少凸起 (干时 尤为明 显), 叶背淡 绿色, 具短 柔毛; 叶 柄短, 长约 5 毫米, 内 面淡 红色, 被短 柔毛; 叶舌 2 裂, 长 1.5 — 2. 4 厘米, 膜质, 淡 褐色, 疏 被白色 柔毛; 叶 鞘具纵 条纹, 被 白色短 柔毛。 穗状 花序长 圆形, 长 5 — 6 厘米, 宽 2. 4 — 3 厘米, 从根茎 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6 厘米, 具被短 柔毛的 淡褐色 憐片; 外苞 片卵形 或长圆 形, 长 3. 5 — 5.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内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7 — 10 毫 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被短 柔毛; 小苞 片狭三 角形, 等长于 苞片, 宽约 1.5 厘米, 边 缘 红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 1.6 — 2 厘米, 先端具 2 小齿, 白色, 膜质, 被短 柔毛; 花 冠管长 3 — 3. 3 厘米, 白色, 密被短 柔毛, 裂片 等长, 红色, 无毛, 背裂 片狭披 针形, 长 2. 2—2. 5 厘米, 宽 5 — 6 毫米 , 侧 裂片宽 4 一 5 毫米 ; 唇瓣 长圆形 ,长 1. 8 — 2 厘米, 宽 9 一 10 毫米, 先端 全缘, 橙 黄色, 无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雄 蕊长约 2. 4 厘米, 花丝 极短, 白色, 花 药长约 1.6 厘米, 白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9 毫米, 橙 黄色; 子房 密被褐 色短柔 毛, 花柱 白色, 线形, 柱头近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5 毫米, 橙 黄色。 
图 版 136 1—8. 碗町姜 Zingiber wandingense S. Q. Tong, 1. 具根茎 和花序 的叶茎 基部, 2. 示 叶片与 叶舌, 3. 花冠侧 裂片, 4. 花冠背 裂片, 5. 雄蕊, 花 冠管, 花萼, 子房, 6. 唇辦, 7. 内 苞片, 8. 小 苞片; 9—10. 长舌姜 Z. longiligulatum S. Q. Tong, 9. 唇辦, 10. 示 叶舌, 11 一 12. 盈 江姜 Z. yingjiangense S. Q. Tong, 11. 唇难, 12. 示 叶舌。 (刘怡 涛绘) 
548  南 植物志  花期 8 月。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980 米 的潮湿 林下。 本 种近于 长舌姜 (Z. longiligulatum S. Q. Tong), 不 同在于 其叶面 主脉或 多或少 凸起 (干 时明显 ), 叶舌 2 裂, 外 苞片卵 形或长 圆形, 内苞 片狭披 针形, 唇 瓣长圆 形可以 区别。 24. 婉町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6: 1-8 Zingiber wandingense S. Q. Tong (1987) * - 直立 草本, 高 1.3 — 1.6 米, 直径 1.3 — 2. 2 厘米; 基 部具无 叶片的 淡红色 叶銷。 叶 片披针 形或披 针状椭 圆形, 长 30 — 40 厘米, 宽 6 — 7.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短尖, 基部渐 狭或 楔形,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 背苍白 绿色, 疏被 柔毛; 叶 无柄, 主 脉基部 膨大, 内面 紫 红色, 无毛; 叶舌. 2 裂, 长 1.2 — 1.5 厘米, 膜质, 淡 褐色, 几 无毛; 叶 鞘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长 6 — 9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3 — 7 厘米, 具被 柔毛的 淡红色 憐片; 外苞片 长圆形 ,长 3. 5-4 厘米, 宽 1. 6-2. 1 厘米, 红色, 内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3. 4 — 3. 8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除顶部 与基部 淡红色 外, 其余 白色; 小苞片 管状, 短于 苞片, 长 3 — 3. 5 厘米, 除顶 部与基 部淡红 色外, 其余 白色, 疏被 柔毛; 花萼 管状, 长 1.8 — 2 厘米, 先 端不具 小齿, 膜质, 被 白色短 柔毛; 花 冠管长 3. 5 — 4 厘米, 白色, 无毛, 裂片 等长, 苍白 黄色, 膜质, 无毛, 背裂 片狭披 针形, 长 2 — 2. 2 厘米, 宽 6 — 8 毫米, 侧裂片 5 — 6 毫米; 唇 瓣狭椭 圆形, 长 2. 8 — 3 厘米, 宽 1.6 — 1.8 厘米, 先端 全缘, 中央 白色, 边缘淡 黄色, 无 侧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 雄蕊长 约 2 厘米,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1.4 厘米, 黄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8 毫米, 橙 黄色, 无毛; 子房近 白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柱头近 白色, 具 睫毛; 上位腺 体长约 6 毫米, 线形。 花期 7 月。 产畹町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050 米 的潮湿 林下。 本种 不同于 盈江姜 (Z. yingjiangense S. Q. Tong), 在于叶 无柄, 花 萼先端 不具小 齿, 唇瓣椭 圆形, 较长 1/3 倍。 25. 椭圆姜 (新拟 ) Zingiber ellipticum (S. Q. Tong et Y. M. Xia)S. Q. Tong et Y. M. Xia , Comb. nov. Plagiostachys elliptica S . Q. TongetY. M. Xia ,植 物分 类学报 2 5 ( 6 ) : 460. 图 1. 1987. 直立 草本, 高 0.6 — 1 米, 直径 1.2 — 2 厘米; 基 部具不 带叶片 的红色 叶鞘, 根茎内 面淡紫 红色。 叶 片楠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0 — 53 厘米, 宽 14 一 16 厘米, 先 端短渐 尖,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叶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密被 柔毛, 干时易 脱落, 边缘具 淡褐色 缘毛, 基生 叶宽椭 圆形, 长约 11 厘米, 宽 9 厘米, 叶面 绿色, 叶 背淡紫 红色, 两 面被短 柔毛; 叶柄长 1 一 9 厘米, 淡 绿色, 被短 柔毛; 叶 舌明显 2 裂, 长 1 一 3 厘米, 被 褐色短 柔毛; 叶銷淡 褐色, 具纵 条纹, 被短 柔毛。 花 序从茎 侧穿鞘 而出, 椭 圆形, 长 10 — 18 厘 米, 宽 4 一 5 厘米; 无花 序梗; 苞 片宽倒 卵形, 长 3. 5 — 4. 3 厘米, 宽 4. 5 — 5. 5 厘米, 微 白色, 被短 柔毛, 干时易 脱落, 边缘 具褐色 缘毛; 小苞片 椭圆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1. 5 — 2 厘米, 膜质, 近 白色, 干时 具 明 显的纵 条纹; 花萼 管状, 长约 1.8 厘米, 先端 全缘; 花 
姜 科  549  冠 管长约 5 厘米, 直径 3 毫米, 裂片近 等长, 背裂 片长约 2. 5 厘米, 宽 9 毫米, 侧裂片 狭披 针形, 宽约 6 毫米; 唇瓣紫 红色, 中 裂片狭 舌形, 长约 2. 5 厘米, 宽 9 毫米, 先端 全缘, 侧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 近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宽 6 毫米; 雄 蕊长约 1.1 厘 米, 花 药长约 1 厘米, 花丝 极短, 长约 1 毫米,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5 毫米; 子房近 梨形, 被 柔毛, 花柱 线形, 近 白色, 柱头具 睫毛。 蒴果三 棱状倒 梨形, 黄 绿色, 冠 以宿存 的被淡 褐色短 柔毛的 花萼, 长 2 - -3 厘米, 宽 1.2 — 1.8 厘米, 干 后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种 子每室 4 一 6 枚, 黑 褐色, 包以近 白色的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马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61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本种与 Z. clarkei King msc. ex Benth. 相似, 但叶柄 较长, 可达 9 厘米; 叶 舌明显 2 裂; 无花 序梗; 每 苞片仅 2 朵花; 蒴果^ 棱 状倒梨 形易于 区别。 2. 姜花属 Hedychum J. Koenig 陆生 稀附生 草本, 具块状 根茎, 地上茎 直立或 斜升。 叶片 通常长 圆形、 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叶舌 明显, 膜质, 稀近 革质。 穗 状花序 顶生, 密生 多花, 稀 少花; 苞片鲜 时 肉质, 干时近 革质, 覆瓦状 排列或 疏离, 宿存, 每 苞片具 1 至数 朵花; 小苞片 管状, 膜 质; 花萼 管状, 先端具 3 齿或 截平, 常一侧 开裂; 花冠 管纤细 而长, 明显 突出于 花萼, 裂 片 线形, 花时 反折; 侧 生退化 雄蕊花 瓣状, 与花冠 裂片近 等长, 但 较宽; 唇瓣 先端常 2 裂, 常 较侧生 退化雄 蕊宽; 花丝 纤细而 很长, 罕短 或无, 花药 背着, 药 隔狭, 先端无 药隔附 属体, 基部 叉开; 子房 3 室, 中柱 胎座, 胚珠 多数。 蒴 果室背 开裂成 3 瓣; 种子 被撕裂 状假 种皮。 约 50 — 60 种, 分 布于亚 洲热带 地区, 澳大利 亚也有 分布; 我国有 20 余种, 3 变种, 产西 南部至 南部; 我省有 16 种, 2 变种, 全 省各地 区均有 分布。 分种 检索表 1 (10) 苞 片排列 紧密, 呈 覆瓦状 排列, 将花 序轴全 遮盖, 平展 而不包 住花, 或仅 上部稍 包卷; 花序 呈 球果状 (1. 姜花亚 Ssubgen. Hedychium), 2 (9) 每 1 苞片 内有花 2 — 3 朵; 花丝 显著, 长约 3 厘米。 3 (8) 花大, 唇难长 4 一 6 厘米。 4 (5) 花 萼先端 全缘; 侧 生退化 雄蕊近 卵形, 花白色 1. 姜花 H. coronarium 5 (4) 花萼 顶端具 3 齿; 侧 生退化 雄蕊非 卵形, 花黄 色或黄 白色。 6 (7) 花序长 圆形; 花 萼除先 端具缘 毛外, 其余 无毛; 唇辦 微凹; 侧 生退化 雄蕊狭 的倒披 针形, 先 端全缘 2. 黄姜花 H. flavum 7 (6) 花序卵 形或椭 圆形; 花 萼被长 柔毛; 唇辩 2 裂; 侧 生退化 雄蕊近 椭圆形 3. 黄 白姜花 H. chrysoleucum 8 (3) 花小, 白色, 唇 辩长约 1.3 厘米, 小苞片 内卷成 管状, 仅达 1.5 厘米长 4. S 江姜花 H. yingjiangense 9 (2) 每巷片 1 朵花; 花丝近 于无, 仅长 1 一 2 毫米; 花序长 圆形; 花 黄色; 花 粤先端 2 裂; 唇瓣 
550  云南 植物志  2 裂 达中部 5. 无 丝姜花 H. efilamentosum 10 (1) 巷 片不成 覆瓦状 排列, 稍 稀疏或 紧密, 但绝 不全部 包住花 序柚, 常 成管状 包住花 (在 花期 尤为明 显); 花 序不呈 球果状 (2. 毛姜 花亚属 subgen. Euomsianthus K. Schum. )。 11 (20) 每苞 片有花 2 朵 以上。 12 (15) 花 药短, 长 2 — 3 毫米; 苞片、 小 苞片及 花萼均 被棕色 绢毛。 13 (14) 植株、 花与叶 较大; 苞片长 1. 8-2. 5 厘米; 花冠 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和唇 辯长约 2. 5 厘米; 唇辩长 圆状倒 卵形, 深 2 裂, 基部狭 缩成柄 6. 毛姜花 H. villosum var. viUosum 14 (13) 植株、 花与叶 较小; 卷片、 花冠 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和 唇嬢均 不超过 1.5 厘米 6a. 小 毛姜花 var. tenuiflorum 15 (12) 花 药长在 5 毫米 以上; 苞片、 小 苞片及 花萼均 无掠色 绢毛。 • 16 (17) 苟片 较长, 4. 5 — 6 厘米; 花 白色; 花丝 较短, 3. 5 — 4 厘米 … 7. 圆 辦姜花 H. forrestii 17 (16) ; g 片较 短, 3 — 3. 5 厘米, 花 黄色或 红色; 花丝 较长, 约 5 厘米。 18 (19) 花 黄色; 唇辦 倒卵状 楔形, 先端 圆形微 凹或具 3 浅齿;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具 短尖头 8. 碧 江姜花 H. bijiangense 19 (18) 花 红色; 唇辩 圆形, 先端深 2 裂; 叶片 线形, 先 端尾尖 9. 红姜花 H. coccineum 20 (11) 每 苞片具 1 朵花。 21 (22) 花冠管 较短, 长不过 1.5 厘米; 唇辩 较短, 长不到 1 厘米 10. 小 花姜花 H. sino-aureum 22 (21) 花冠管 较长, 3. 8 — 5 厘米; 唇辯 较长, 达 1 厘米 以上。 23 (26) 叶 舌短, 长约 5 毫米。 24 (25) 花多而 密集; 叶舌近 截形; 唇 辩狭倒 卵形, 基部 渐狭成 长柄, 先端 凸起而 全缘; 子 房无毛 11. S 凸姜花 H. convexum 25 (24) 花少而 稀疏; 叶舌 2 裂; 唇 瓣狭长 圆形, 深裂达 基部; 子房被 短柔毛 12. 少 花姜花 H. pauciflorum 26 (23) 叶舌长 1. 5 — 2. 5 厘米。 27 (28) 花 稀疏; 花丝明 显短于 唇辦; 唇辦 较长, 约 5 厘米; 苞片 较宽, 达 1.2 厘米 13. 草果药 H. spicatum 28 (27) 花 密集; 花丝明 显长于 唇辩; 唇辦 较短, 3 — 3. 5 厘米; 苞片 较狭, 达 5 毫米。 29 (32) 叶柄 较短, 1 一 1.5 厘米; 叶舌短 1.5 — 3 厘米; 花萼先 端具不 明显的 钝齿; 唇 辩裂至 中部。 30 (31) 花 萼长达 4 厘米, 花冠 管长达 5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成不对 称的披 针形, 唇瓣 倒卵形 14. 滇姜花 H. yunnanense 31 (30) 花 萼长约 2 厘米, 花 冠管长 3. 5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线形, 唇辦非 倒卵形 •• 15. 腾 冲姜花 H. tengchongense 32 (29) 叶柄 较长, 达 7 厘米, 叶舌 较长, 达 6 厘米, 花 萼先端 全缘, 唇 瓣深裂 成狭披 针形的 2 裂 片 16. 无 毛姜花 H. glabrum 1. 姜花 (广东 ) 图版 137: 14-15 白草果 (植物 名实图 考), 蝴蝶花 (广 东梅县 ), 路 边姜、 土 姜活、 山姜活 (四川 ), "傣 哼蒿" (傣 族语) Hedychium coronarium J. Koenig in Retz. (1783); J. Sims in Curtis 's (1803) * ; Rose. (1826);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899), (1904); Gagnep. 
图 版 137 1—9. 盈 江姜花 Hedychium yingjiangense S. Q. Tong, 1. 具叶的 花序, 2. 叶, 3. 叶舌, 4. 甚片, 5. 小; g 片, 6. 花, 7. 花冠 裂片, 8. 侧 生退化 雄蕊, 9. 唇 辦, 10-11. 黄姜花 H. flavum Roxb. , 10. 唇辨, 11. 側 生退化 雄蕊, 12—13. 无 丝姜花 H. efilathentum Hand. -Mazz. . 12. 唇辦, 13. 側 生退化 维蕊, 14 一 15. 姜花 H. coronarium Koen. , 14. 唇辦, 15. 側生退 化雄蕊 》 16 — 17. 黄 白姜花 H. chrysoleucum Hook. . 16. 唇辯, 17. 侧 生退化 雄蕊。 (刘怡 涛绘) 
552  云南 植物志  in Lecomte (1908); 伊 藤武夫 (1927)*; C. E. C. Fischer (1928); P. F. Fyson (1933); Hand.- Mazz. (1936); L. H. Burkill et al. (1966); C. A. Back. (1968); B. L. Burtt &. R. M. Smith (1972); S. Nakao (1976); 图鉴 (1976)*; 台 湾植物 大辞典 (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1)*; B. L. Burtt & R. M. Smith (1983); D. B. Deb (1983);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t al. (1994).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2 米。 叶 片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20 — 40 厘米, 宽 4. 5 — 8 厘 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急尖, 叶面 无毛, 叶 背被短 柔毛; 无柄; 叶舌 2 裂, 长 2 — 3 厘米, 膜质。 穗 状花序 顶生, 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片 覆瓦状 排列, 宽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4. 5 — 5 厘米, 宽 2. 4 — 4 厘米, 淡 绿色, 边缘 膜质, 每苞片 内有花 2 — 3 朵;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2 厘米, 中央具 1 条 纵的绿 色带, 其余微 绿色, 无毛, 花后 增大; 花 白色, 极 芳香; 花萼 管状, 长约 4 厘米, 先端 全缘, 无毛, 侧裂; 花冠管 纤细, 长约 7 厘米,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4 厘米, 背裂片 稍宽, 先 端具小 尖头, 微黄 绿色; 侧生 退化 雄蕊近 卵形, 长约 4 厘米, 宽约 2 厘米, 先端 全缘; 唇瓣近 圆形, 长约 5 厘米, 宽 4 厘米, 先端 2 裂, 基部 突狭; 花 丝长约 3 厘米, 先端桔 黄色, 基部近 白色, 其余淡 黄色, 花 药长约 2 厘米, 长 圆形, 白色; 子房黄 绿色, 无毛, 柱头草 绿色, 具 睫毛。 蒴 果卵状 三 棱形, 长约 2 厘米, 微黄 绿色, 内面蛋 黄色, 且具 淡绿色 的疣状 凸起; 种子鲜 红色, 具 桔红 色的假 种皮。 花期 9 月, 果期 10 月。 产东 南部至 西部; 生于 林缘或 林中。 四川、 广东、 广西和 台湾有 分布。 印度、 老挝、 马来西 亚至澳 大利亚 也有。 花大, 芳香, 美丽, 常作栽 培品。 可浸提 香精, 用于 调和香 料中。 根茎 药用, 具温 中 散寒、 止痛 消食的 功能。 嫩 芽与花 可食。 2. 黄姜花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37: 10-11 Hedychium flavum Roxb. (1814) nom. nud. , in Roxb. (1820); W. J. Hook, in Curtis 's (1831)*;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 var. flavum et urophyllum Bak. ; H. panzhuum Z. Y. Zhu (1984) * , syn. no v. e descr. et fig, 1 (1 ― 2). , 直立 草本, 高 1.5 一 2 米。 叶 片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25 — 45 厘米, 宽 5 — 8.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渐狭, 叶面 无毛, 叶 背疏被 柔毛; 无柄; 叶舌披 针形, 长 2 — 5 厘米, 密被脱 落性的 褐色短 柔毛。 穗状 花序长 圆形, 长约 10 厘米, 宽 5 厘米; 苞片 覆瓦状 排列, 长圆状 卵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具 髯毛, 绿色; 小蓊片 内卷成 筒状, 长约 2 厘米, 微黄 绿色, 无毛; 花 黄色; 花萼 管长约 4 厘米, 先端具 3 齿, 齿顶具 髯毛, 绿色, 侧裂达 中部; 花冠 管较萼 管长, 黄色, 裂片 线形, 长约 4 厘米; 侧 生 退化雄 蕊倒披 针形, 长约 4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先端 全缘; 唇瓣近 圆形, 长约 4. 5 厘 米, 宽 4 厘米, 先端 微凹, 基部呈 淡的棕 褐色, 具 短柄; 花 丝长约 4 厘米, 上部桔 黄色, 下 部微桔 黄色, 花药长 1.2 — 1.5 厘米, 丁字 着生, 桔 黄色; 子 房密被 淡褐色 柔毛, 柱头 漏 斗状, 具 睫毛。 花期 8 — 9 月。 产 贡山、 洱源; 生 于海拔 1 000 — 1 500 米的山 坡林下 或山谷 潮湿密 林中。 印 度也有 
姜 科  553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印度。 花的挥 发油作 香料, 并 具芳香 健胃的 功能。 昆明 植物所 植物园 已引种 栽培, 同样已 引 归栽培 花卉中 (如 Exotica 1493 页)。 3. 黄 白姜花 (新拟 ) 图版 137: 16-17 峨 眉姜花 (云 南植物 研究) Hedychium chrysoleucum Hook in Curtis's (1850)* ; K. Schum. in Engl. (1904) ; Holtt. (1950). 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 var. chrysoleucum Bak. in Hook. f. (1892). Hedychium emeiense Z. Y. Zhu (1984)*, syn. nov. e descr. et fig. 1 (3 ― 4).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2 米。 .叶 无柄, 叶片 fi^ 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5 — 45 厘米, 宽 5 — 8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叶面 无毛, 叶 背被长 柔毛或 无毛; 叶舌 长 3 — 5 厘米, 膜质, 被长 柔毛。 穗状 花序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8 — 10 厘米, 宽 4 一 4. 5 厘 米; 苞片 宽倒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2. 8 — 4 厘米, 上 部被长 柔毛, 边缘 膜质, 白色; 小苞片 内卷成 管状, 长 2 — 2. 5 厘米, 膜质, 被长 柔毛; 花黄 色或黄 白色, 极香; 花萼 管状, 长 4 一 4. 5 厘米, 先端具 3 齿, 膜质, 被长 柔毛; 花 冠管长 7 — 8 厘米, 裂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4 毫米; 侧生 退化雄 蕊近椭 圆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1.1 一 1.3 厘米, 先端 全缘, 基部 渐狭; 唇瓣近 圆形, 长 3. 8 — 4. 5 厘米 (包括 柄), 宽 3. 5 — 4 厘米, 先端 2 裂, 下部 中央金 黄色; 花丝金 黄色, 长 3. 7 — 4 厘米, 花 药长约 1.3 厘米, 金 黄色; 子 房密被 长柔毛 r 花柱 线形, 柱头具 睫毛; 上位腺 体长约 4 毫米。 花期 7 — 11 月。 产 马关、 屏边与 勐腊; 生 于海拔 600 — 1 0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与 林缘、 河边。 四川有 分布。 印度 也有。 根茎 具解表 散寒、 利湿、 消肿的 功效; 果实 温胃、 止呕、 消食、 健胃之 功效。 勐腊 傣族 村寨有 栽培。 4. 盈 江姜花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37: 1-9 Hedychium yingjiangense S. Q. Tong (1986) * . 直立 草本, 高 0.6 — 1 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3. 5 — 6 厘米, 尖端尾 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无毛, 叶背 除主脉 被淡褐 色短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叶 无抦; 叶舌全 缘, 长 1.8 — 2. 2 厘米, 淡 褐色, 密被淡 褐色短 柔毛。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长 7 — 10 厘米, 宽 5 — 7 厘米; 苞 片狭倒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宽 8 毫米, 先端 锐尖, 基部 渐狭, 淡 绿色, 边缘 膜质, 白色, 被淡 褐色疏 柔毛, 每 苞片具 3 朵花;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1.2 厘米, 先 端 全缘, 淡 绿色, 无毛; 花 白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1.7 厘米, 先端具 3 齿, 微黄 绿色, 被 淡 褐色短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2. 5 厘米, 白色, 无毛, 裂 片狭披 针形, 长约 1.3 厘米, 宽 3 毫米; 侧生 退化雄 蕊狭倒 卵形, 长约 1. 5 厘米, 宽 4 毫米; 唇瓣近 圆形, 长约 1. 3 厘米, 宽 1 厘米, 先端 微凹, 基 部狭缩 成柄; 花 丝长约 1.3 厘米, 白色, 无毛, 花 药长约 6 毫 米, 淡 黄色; 子房 白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无毛, 白色, 柱头微 黄色, 具白 色 睫毛。 花期 7 月。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200 米的潮 湿沟谷 林下。 
554  云南 植物志  5. 无 丝姜花 (云南 ) 图版 137: 12-13 Hedychium elilamentosum Hand. -Mazz. (1936); (中国 植物志 (1981). p. p). Hedychium flavum auct. non Roxb. : 西藏 植物志 (1987).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叶片长 圆形或 椭圆状 披针形 ,长 35 — 40 厘米, 宽 9 一 10 厘 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楔形, 顶 部密被 淡褐色 缘毛, 叶面 无毛, 叶背 除主脉 密被淡 褐色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叶 无柄; 叶舌微 截形, 长 5 — 15 毫米, 膜质, 被极 密而不 脱落的 淡褐色 柔毛; 叶 鞘疏被 柔毛。 穗状 花序长 圆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 3 — 4 厘米; 苞片呈 密集 覆瓦状 排列, 宽 卵形, 长 4 一 6 厘米, 边缘 膜质, 每苞片 内仅有 1 朵花; 小苞片 膜质, 疏被 柔毛; 花 黄色; 花萼圆 筒形, 长约 3. 5 厘米, 先端 2 裂; 花冠 管长约 7 厘米, 黄色, 裂片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2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狭倒披 针形, 长约 3. 2 厘米, 宽 6 毫米; 唇 瓣倒 心形, 长约 2. 6 厘米, 宽 3 厘米, 先端 2 裂达 中部; 花丝 极短长 1 一 2 毫米, 花药长 约 1 厘米; 子房密 被棕色 柔毛, 花柱 白色, 线形, 柱头具 淡黄色 睫毛。 花期 7 月。 产云南 西北部 ;生 于海拔 1800 米 左右的 林下; 西藏也 有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贡 山。 6. 毛姜花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Hedychium villosum Wall, in Roxb. (1820); Bak.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904)*; Hand. -Mazz. (1936); J. Rol (1955);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广;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etal. (1994). 6a. 毛姜花 (原 变种) var. villosum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根茎 块状。 叶 片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35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叶面深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均 无毛;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叶舌披 针形, 长 3. 5 — 5 厘 米。' 穗状花 序密生 多花, 长 15— 25 厘米, 花 序轴多 少被短 柔毛; 苞片长 圆形, 长 1.8 — 2. 5 厘米, 被棕色 絹毛, 每 菟片具 2 或 3 朵花; 小 苞片明 显短于 花萼, 被 棕色销 毛; 花 白色; 花萼 管状, 长 2. 5 — 3 厘米, 先端 锐尖, 紫 红色, 被棕色 絹毛; 花冠 管长约 3 厘米, 裂片 线形, 长约 2. 5 厘米, 反卷; 侧生 退化雄 蕊较花 冠裂片 稍宽而 等长; 唇瓣狭 倒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深 2 裂, 基部 狭缩成 短柄; 花 丝长约 4. 5 厘米, 紫 红色, 花药 箭 头状, 长 2 — 3 毫米。 蒴果 卵形, 3 裂, 长约 1 厘米, 外 被棕色 销毛。 花期 3 — 4 月, 果期 6 — 7 月 。 产麻 栗坡、 西畴、 绿春、 西双 版纳和 贡山; 生 于海拔 800 — 3 400 米的 林缘和 林中。 广 东、 广西有 分布。 尼 泊尔、 緬甸 和越南 也有。 根茎 能祛风 止咳。 6b. 小 毛姜花 (植 物分类 学报) (变种 ) var. tenuiflorum Wall, ex Bak. in Hook. f. (1892); T. L. Wu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tenuiflorum (Bak., ) K. Schum. in Engl. (1904). 植株、 花 及叶均 较原变 种小; 苞 片长约 1.5 厘米; 花冠 裂片、 侧生退 化雄蕊 及唇瓣 
姜 科  555  均 不超过 1. 5 厘米。 花期 10 — 11 月 。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800 — 1 000 米的 石灰岩 山上。 印度北 部也有 分部。 7. 圆 辦姜花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Hedychium forrestii Diels (1912); Hand. -Mazz. (1936); K. Larsen (1965); 图 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1)', p. p.; 西藏 植物志 (1987), p. p.;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7a. 圆 雜姜花 (原 变种) var. forrestii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2 米。 叶 片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5 — 50 厘米, 宽 6 — 10 厘 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叶 无柄; 叶舌长 2. 5 — 3. 5 厘米, 膜质, 无毛。 穗 状 花序圆 柱形, 长 20 — 30 厘米; 苞片 内卷成 管状, 稍长于 花萼, 疏被 柔毛, 每苞 片内有 花 2 — 3 朵; 花 白色, 微具 香味; 花萼管 较苞片 为短, 长约 4. 2 厘米; 花冠 管长约 5 毫米, 裂片 线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带状, 长约 3 厘米, 宽 5 毫米; 唇辦 圆形, 直 径约 2 厘米, 先端 2 裂, 基 部收缩 成柄; 花丝长 5 — 6 厘米, 花 药长约 1.2 厘米。 蒴果卵 状长 圆形, 长 2 — 3 厘米, 果皮黄 绿色; 种子 红色, 具桔 红色假 种皮。 花期 8 — 10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腾冲、 大理、 楚雄至 广通、 蒙自、 西双 版纳、 西畴、 马关、 文山、 富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2 100 米 的山谷 密林、 疏 林或灌 丛中。 四川、 广西、 贵州和 西藏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 7b. 宽 苞姜花 (新拟 ) (变种 ) var. latebracteatum K. Larsen (1965) * . Hedychium forrestii auct. non. Diels : 中国 植物志 (1981)*, p. p. 本 变种苞 片较宽 而密, 先端 钝圆, 侧生 退化雄 蕊近椭 圆形。 花较 芳香。 产西部 (梁河 ); 生 于海拔 2 000 米的 林缘或 路边。 8. 碧 江姜花 (植 物分类 学报) Hedychium bijiangense T. L. Wu h. Senjen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Li in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直立 草本, 高 1.2 — 1.7 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5 — 35 厘米, 宽 6 — 8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无柄; 叶舌椭 圆形, 长 2 — 3 厘米, 膜质, 无毛。 穗 状 花序长 30 厘米; 苟片在 每一花 序上具 50 — 60 枚, 披 针形, 内卷成 管状, 长 3 — 3. 5 厘 米, 直径约 5 毫米, 每苞片 内有花 2 (1) 朵; 小苞片 线形, 长约 2. 5 厘米; 花 黄色; 花 萼管长 2. 5 — 3 厘米, 直径 2 — 3 毫米; 花 冠管长 4. 5 厘米, 裂片 线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2 — 3 毫米; 侧 生退化 雄蕊披 针形, 长约 3 厘米, 宽 5 — 7 毫米; 唇辦 倒卵状 楔形, 长 3 厘 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 圆形, 微 凹或具 3 浅齿, 基部 渐狭成 短柄, 柄长 6 — 8 毫米; 花 丝长约 5 厘米, 花药 1.2 厘米; 子房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花柱 线形, 色, 柱 头漏斗 状, 具 捷毛。 花期 7 月。 产 碧江、 贡山和 西; 生 干海拔 2 000 — 3 200 米的潮 湿阔叶 林下。 模 式标本 采自碧 江。 
556  云南 植物志  9. 红姜花 (云南 ) Hedychium coccineum Buch . - Ham. in Rees (1811 ) ; Roscoe (1826) ; Bak . in Hook . f . ( 1 8 9 2 ) ; K . Schum . in Engl . ( 1 9 4 ); Gagnep . in Lecomte ( 1 9 8 ); Kitam . (1 955) ; Hara ( 1 9 6 6 ) ,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 B. L. BurttetR. M. Smith (1 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etal. (1994). 直立 草本, 高 1.5 — 2 米。 叶片 线形, 长 25 — 5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 部渐 狭或近 圆形, 两面 无毛; 无柄; 叶舌长 1.2 — 1.5 厘米, 膜质。 穗状 花序圆 柱状, 长 15 — 25 厘米, 直径 6 — 7 毫米; 花序轴 粗状, 绿色, 无毛 或被稀 疏的长 柔毛; 苞片 干时近 革质, 内卷成 管状, 长 3 — 3. 5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疏被 柔毛, 稀 无毛, 内有花 3 朵; 花 红色; 花 萼长约 2. 5 厘米, 先端具 3 齿, 基 部疏被 柔毛; 花冠管 稍长于 花萼, 裂片线 形, 反卷, 长约 3 厘米; 侧 生退化 雄蕊披 针形, 长约 2. 3 厘米; 唇瓣 圆形, 直径约 2 厘 米, 深 2 裂, 基部狭 缩成柄 ;花 丝长约 5 厘米, 花药 干时弯 曲, 长 7 — 8 毫米; 子房长 2. 5 — 3 毫米, 被 絹毛。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2 厘米; 种子 红色, 具桔 红色假 种皮。 花期 6 — 8 月, 果期 10 月。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700 — 2 900 米的杂 木或针 阔混交 林下。 西 藏南部 (墨 脱)、 广西有 分布。 印度、 斯 里兰卡 和老挝 也有。 欧洲有 栽培。 本 种花极 美丽, 可 作庭园 植物, 已引 入栽培 (Erotica 1493)。 10. 小 花姜花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Hedychium sino-aureum Stapf (1925) ; Hand. - Mazz. (1936) ; 图鉴 (1976) * ;中 国植物 志 (1981);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H.Koba et al. (1994). Hedychium densiflorum auct. non. Wall. ; Baker in Hook. f. (1892) ; K. Schum. in Engl. (1904), p. p. 直立 草本, 高 60 — 90 厘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15 — 36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先 端具尾 状细 尖头,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无柄或 有长达 1.5 厘米 的柄; 叶舌长 5 — 10 毫米, 膜 质。 穗状花 序密生 多花,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苞片长 圆形, 长 1.3 — 1.5 厘 米, 包卷住 花萼, 内有花 1 朵; 花小, 黄色; 花萼管 稍长于 苞片, 先 端具钝 三齿; 花冠 管长 1.3 — 1.5 厘米, 裂片 线形, 长 8 — 11 毫米; 侧生 退化雄 蕊斜披 针形, 长约 8 毫米; 唇瓣近 圆形, 长不到 1 厘米, 先端 2 裂, 基 部狭缩 成柄; 花 丝长约 1 厘米, 花药长 5 — 6 毫米。 花期 7 — 8 月。 产 大理、 丽江、 维西、 贡山、 德钦、 沧源和 陇川; 生 于海拔 1 600 — 3 200 米的 林下、 空 旷石头 山上或 附生于 石上。 西藏有 分布。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 11. 唇 凸姜花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38: 1-5 Hedychium convexum S. Q. Tong (1986) * . 直立 草本, 高 50 — 80 厘米。 叶 片狭椭 圆形, 长 16 — 29 厘米, 宽 3. 5 — 8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5 — 10 毫米; 叶舌近 截形, 长约 5 毫米, 薄 革质, 无 毛。 穗 状花序 头状, 长 7 — 8 厘米, 宽 5 — 6 厘米; 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1. 7-2 厘米, 先端 全缘, 绿色, 无毛, 内具 1 朵花;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1 厘米, 微黄 绿色; 花多而 密集, 无 
图 版 138 1—5. 唇 凸姜花 HedychiumconvexumS. Q. Tong, 1. 具叶的 花序, 2. 叶, 3. 具苞片 的花, 4. 甚片, 5. 小 苞片; 6-7. 草果药 H. spicatum Ham. ex Smith, 6. 唇辦, 7. 側生退 化雄^ i 8-9. 澳姜花 H. yunnancnse Gagnep. 8. 唇孃' 9. 侧 生退化 雄兹。 (刘怡 涛绘) 
558  云南 植物志  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2. 5 厘米, 侧裂达 基部, 微 黄色, 先端 全缘; 花冠 管长约 5 厘米, 直 径约 2 毫米, 裂片 线形, 长 4 一 5 厘米, 微 黄色; 侧生 退化雄 蕊狭披 针形, 长约 3 厘米, 宽 3 毫米, 纯 白色; 唇 辦狭倒 卵形, 长约 3 厘米, 宽 7 毫米, 先端 凸起, 纯 白色, 基部 狭缩成 长柄; 花 丝长约 5 厘米, 除顶 部橙黄 色外, 其余微 黄色, 花 药长约 1.2 厘米, 棕 红色; 子房 绿色, 无毛。 花期 8 月。 产景洪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1 000 米的 山地林 下或附 生于岩 石上。 12. 少 花姜花 (云 南植物 研究) Hedychium pauciflorum S. Q. Tong (1986)'. 直立 草本, 高 70 厘米。 叶 片狭椭 圆形, 长 18 — 32 厘米, 宽 5. 3 — 6. 5 厘米, 先端渐 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5 — 10 毫米; 叶舌 2 裂, 长约 4 毫米, 膜质, 无毛。 穗 状花 序稀疏 少花, 长 9 一 13 厘米, 宽 5 — 6 厘米; 苞片长 圆形, 长 2 — 2. 3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全缘, 淡 绿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2. 2 厘米, 先端 全缘, 膜质; 花冠管 长约 4. 8 厘米, 裂片 线形, 长约 1.8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极狭披 针形, 长约 1.1 厘米, 宽 2 毫米; 唇 瓣狭长 圆形, 长约 1.2 厘米, 宽 8 毫米, 深裂达 基部, 裂片 极狭长 圆形, 宽 2 毫米; 花 丝长约 1.5 厘米, 药 室长约 5 毫米, 棕 红色; 子房淡 绿色, 被短 柔毛, 花柱线 形, 白色, 柱头橙 黄色, 具 睫毛。 花期 7 月。 产陇川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200 米 的沟谷 林下。 13. 草果药 (滇南 本草) 图版 138: 6-7 豆蔻 (植物 名实图 考), 疏 穗姜花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 良姜、 草果 (云南 误称) Hedychium spicatum Buch. -Ham. ex Smith (1811); J. Sims in Curtis 's (1822) * ; Bak.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904) ; 刈 米达夫 (1933) ; Hand. -Mazz. (1936); C. Y. Wu et al. (1946)*; S. Nakao (1976); K. R. Kirtikar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1), excl. fig. ; Kurup et al.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t al. (1994). Hedychium y'unnanense auct non Gagnep. :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ex auct. herb. (秦 仁昌 21787, 俞德浚 20857). 13a. 草果药 (原 变种) var. spicatum 直立 草本, 高 0.8 — 1 米。 叶 片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47 厘米, 宽 5. 6 — 10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渐狭, 叶面 无毛, 叶背被 脱落性 柔毛;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约 1 厘 米, 膜质, 被 脱落性 柔毛。 穗状 花序长 12 — 20 厘米; 苞片长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 一 1.2 厘米, 绿色, 无毛; 小苞 片长约 2 厘米, 淡 绿色, 无毛; 花 芳香, 稀疏; 花萼长 3 — 4 厘米, 先端具 2 齿, 具 睫毛, 一侧 开裂, 疏被 柔毛; 花冠 管长达 8 厘米, 上 部淡红 色, 下部微 黄色, 无毛, 裂片 线形, 长约 3 厘米, 淡 黄色; 侧生退 化雄蕊 线状披 针形, 长 约 5 厘米, 先端 全缘, 基部 红色, 且 狭缩成 长柄, 白色; 唇瓣倒 卵形, 长约 5 厘米, 明 显长于 花丝, 白色, 裂成 2 瓣, 基部 红色, 且狭缩 成柄; 花丝 红色, 长约 1.5 厘米, 花 药 黄色; 子房淡 绿色, 被 柔毛。 蒴果扁 球形, 直径 1.5 — 2. 5 厘米; 种子 每室约 7 颗。 花期 7 — 8 月, 果期 10 — 11 月。 
姜 科  559  广 布种, 中 部至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1 900 — 2 8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四川 (木里 )、 贵州、 西藏有 分布。 尼 泊尔、 印度 也有。 全 珠含挥 发油, 油含 P- 甲氧 基桂皮 酸脂, 多用于 香水中 (如 abir); 根茎 入药, 辛苦, 有温 散寒、 理气 止痛的 功效; 果实 及种子 (草 果药) 具宽中 理气、 开胃 消食的 功能; 根 茎舂 碎与马 铃薯混 合煮熟 可食。 13b. 疏花 草果药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var. acuminatum Wall. (1853); Bak.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国 植物志 (1981); 西藏 植物志 (1987). Hedychium acuminatum Rose. (1828) * ; Hook. f. in Curtis 's (1830) * ; Hand. -Mazz. (1936). • 本变 种与原 变种不 同之处 在于花 序上的 花少而 稀疏, 花 冠管的 顶部、 花冠 裂片、 侧 生退化 雄蕊以 及唇瓣 的基部 均为紫 红色。 花期 8 — 10 月 。 产 中部、 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1 900 — 2 500 米的 林下。 贵州、 西藏有 分布。 印度、 尼 泊尔 也有。 14. 滇姜花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38: 8-9 Hedychium yunnanense Gagnep. (1907) et in Lecomte (1908) ; Loes. in Engl. & Prantl. (1930); 中国 植物志 (1981). Hedychium gomezianum auct. non. Wall. : K. Schum. in Engl. (1904), p. p. ; H. spicatum Buch. -Ham. ex Smith var. yunnanense (Gagnep. ) Gagnep. (1907).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 2 米。 叶片 椭圆形 或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0 — 35 厘米, 宽 6 — 10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叶舌长 1.5 — 2. 5 厘米, 先端 全缘, 微 绿色, 膜质, 无毛。 穗状花 序长达 20 厘米; 花序轴 绿色, 无毛; 苞 片长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内卷, 黄 绿色, 内生 1 朵花; 小苞 片长约 1 厘 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 全缘, 近 白色, 膜质, 无毛; 花萼长 2. 5 — 4 厘米, 先端 具不明 显的 3 纯齿, 微 黄色, 无毛; 花冠管 纤细, 长 4 一 5 厘米, 微 黄色, 无毛; 裂片 线形, 长 3. 5-4. 5 厘米, 白色, 干时微 黄色; 侧 生退化 雄蕊成 不对称 的狭披 针形, 长 3 — 3. 5 厘米, 先端 全缘, 基 部狭缩 成柄, 白色, 后成微 黄色; 唇瓣倒 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1 一 1.2 厘米, 先端 2 裂至近 中部, 基部狭 缩成淡 桔黄色 的柄, 白色; 花丝长 4. 5 — 5 厘米, 桔红 色, 花药长 1 一 1.5 厘米, 桔 红色; 子房微 黄色, 疏被 柔毛, 柱 头微黄 绿色, 具 睫毛。 蒴 果钝三 棱形, 宽 1.2 — 1.5 厘米; 种子具 红色、 衝裂 状的假 种皮。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0—11 月。 产 昆明、 禄春、 孟连; 生 于海拔 1 700 — 2 2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四川、 广西有 分布。 15. 无 毛姜花 (植 物分类 学报) Hedychium glabrum S. Q. Tong (1989)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 2 米。 上部的 叶柄长 3 — 7 厘米, 叶片 披针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60 — 70 厘米, 宽 12 — 1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楔形, 且不 对称, 两面 无毛; 叶舌长 3 — 6 厘米, 先端 全缘, 膜质, 淡 红色, 无毛; 叶鞘 除顶部 边缘红 色外, 其余 绿色, 无毛。 穗状花 序密集 多花, 长 20 — 30 厘米, 宽 8 — 12 厘米; 花 序轴具 纵棱, 淡 绿色, 无毛; 范 
560  云南 植物志  片长约 2 厘米, 宽 4 毫米, 先端 全缘, 淡 绿色, 无毛, 内有 1 朵花; 小苞 片长约 1 厘米, 先端 全缘, 具红色 斑点, 淡黄 褐色, 无毛; 花香, 白色, 后成 黄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 约 2 厘米, 先端 全缘, 具红色 斑点; 花冠 管长约 4 厘米, 淡 黄色, 裂片 线形, 长约 3. 5 厘 米; 侧生 退化雄 蕊狭披 针形, 长约 3 厘米, 宽 4 毫米; 唇 瓣长约 3 厘米, 宽 4 毫米, 裂 成 2 裂片, 基 部狭縮 成柄, 裂片披 针形, 等 宽于侧 生退化 雄蕊; 花 丝长约 4.4 厘米, 红 色, 花 药长约 7 毫米, 背面 红色; 子房淡 黄色, 具红色 斑点, 无毛, 花柱 线形, 无毛, 柱 头漏 斗状, 微绿 红色。 花期 6 月。 产西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100 的山坡 林下。 本种花 白色, 每苞片 1 朵花以 H. yunnanense Gagnep. 相似, 但叶 柄长达 7 厘米, 叶 舌长达 6 厘米, 唇 瓣非倒 卵形, 裂 片狭披 针形, 且等 宽于侧 生退化 雄蕊而 不同。 16. 腾 冲姜花 (植 物分类 学报) Hedychium tengchongense Y. B. Luo (1994) * . 直立 草本, 高 70 — 80 厘米。 叶片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约 38 厘米, 宽 9. 5 厘米, 顶 端狭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叶 柄长约 1. 5 厘米; 叶 舌长约 1. 5 厘米, 先端 截形, 膜 质, 无毛。 穗状花 序密集 多花, 长达 24 厘米; 苞 片狭矩 圆形, 长 1.5 — 1.7 厘米, 先端 钝, 内卷, 无毛, 内生 1 朵花; 小苞片 卵形, 长约 1 厘米, 先端 钝圆; 花萼 管状, 长约 2 厘米, 先端 具不明 显的钝 三齿; 花淡 黄色, 花冠管 纤细, 长约 3. 5 厘米。 裂片 线形, 长 约 3. 7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线形, 基部 渐狭, 长约 3. 5 厘米, 具短 尖头; 唇 瓣长近 3. 5 厘 米, 2 裂至 中部, 裂片 线形; 花丝长 4. 5 厘米, 橙 黄色, 花药长 8 毫米, 橙 黄色; 子房无 毛, 长约 2 毫米, 花柱 线形, 柱头 头状, 先端具 睫毛。 花期 7 月。 产腾冲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1 600 — 1 700 米的 林中近 路边。 3. 大 苟姜属 Caulokaempferia K. Larsen 多年生 草本, 高达 40 厘米, 稀 更高, 茎 基部具 2 — 4 枚无 叶片的 叶鞘。 叶 3 — 4 枚; 无 柄或具 短柄; 叶 舌小, 2 裂。 花序 顶生, 花 排裂较 紧密; 苞片 明显, 1 -- 10 枚, 2 裂, 披 针形, 离生或 基部与 花序轴 合生成 囊状, 先 端成叶 片状, 每苞片 内有花 1 一 4 朵; 小苞片 膜质 或无; 花萼 管状, 先端具 2 — 3 齿; 花冠 管长而 纤细, 口部 扩大, 裂片 3 枚, 背裂片 较宽, 且稍 长于侧 裂片; 侧生 退化雄 蕊大, 花 瓣状, 近 圆形, 全缘或 2 裂; 唇 辦大, 近 圆形, 全缘或 2 裂, 稍 内凹; 花 丝极短 (偶 尔达 5 毫米) 或无; 花药稍 平行, 纵裂, 药 隔 附属体 全缘或 齿状; 上位腺 体短, 稍 线形, 离生; 子房 3 室。 果为 葫果, 较短。 约 10 种, 分布 于喜马 拉雅、 缅甸、 泰国、 老挝、 越 南与柬 埔寨; 我国有 2 种, 产西 南部至 南部, 云南有 1 种, 产中 部至西 北部。 苞 叶姜属 CPyrgophyllum (Gagnep. ) T. L. Wu et Z. Y. Chen〕 在 形态上 的主要 特征, 仅苞片 基部与 花序轴 合生, 先端 延伸成 叶状, 在 本科属 内等级 中也有 存在, 其唇 瓣 2 裂, 在种 与种之 间也不 少见; 其染 色体的 基数, 在 K. Ramachandran (1969) 所作 的姜 科染色 体中, 不同属 的种也 有相同 的基数 ,加之 Caulokaempferia sect. Pyrgophyllum (Gagnep. ) R. M. Smith 的种类 也做得 较少; 花 粉具刺 与光滑 之别, 同样种 类做得 很少, 
图 版 139 大甚姜 Caulokaempferia yunnanensis (Gagnep. ) R. M. Smith. 1. 具根茎 的叶莲 基部, 2. 具叶的 果序。 (刘怡 涛绘) 
562  云南 植物志  因 此难于 代表, 为 此在未 得到可 靠证据 之前, 仍以 K. Larsen & R. M. Smith (1972) 处 ^ 理意见 另立一 单种组 sect. Pyrgophyllum (Gagnep. ) R. M. Smith 为宜。 1. 大苞姜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39: 1-2 姜三七 (云南 ) Caulokaempferia yunnanense (Gagnep. ) R. M. Smith ( 1972)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aempferia yunnanensis Gagnep. (1901 ) ; C. H. Wright (1903) ; Camptandra yunna- nensis (Gagnep. ) K. Schum. (1904) ; Hand. -Mazz. (1936) ; Kaempferia fongyuensis Gagnep. (1901); C. H. Wright (1903); Camptandra fongyensis (Gagnep. ) K. Schum. in Engl. (1904); Monolophus yunnanensis (Gagnep.) T. L. Wu &. Senjen, 图鉴 (1976) * ; T. L. Wu &. Senjen (1978) ; Pyrgophyllum yunnanensis (Gagnep. ) T. L. , Wu et Z. Y. Chen (1989)*. 直立 草本, 高 25 — 55 厘米; 根茎 球形, 须根 粗状。 叶 3 — 4 片, 叶片长 圆形、 长圆 状披 针形或 卵形, 长 8 — 20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锐尖、 近圆形 或 渐狭成 槽状的 叶柄, 叶面 无毛, 叶 背被短 柔毛; 叶柄长 0.7 — 7 厘米; 叶舌 2 裂, 长约 2 毫米, 膜质。 花序 顶生; 叶 状苞片 1 一 3 枚, 长 7 — 15 厘米, 基部 边缘与 花序轴 愈合成 囊状, 每 苞片具 1 一 2 朵花; 花 黄色, 极易 凋谢; 花 萼一侧 开裂, 先端具 2 齿; 花 冠管较 长花萼 1 倍, 裂 片狭披 针形, 背裂片 宽为侧 裂片的 1 倍; 侧 生退化 雄蕊近 线形, 与花冠 裂片近 等长; 唇瓣深 2 裂, 裂片 卵形; 花 丝短, 药 隔附属 体先端 圆形; 子房倒 卵形。 蒴 果近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表 面具细 脉纹; 种子 卵形。 花期 9 一 10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 昆明、 安宁、 嵩明、 大理、 漾濞、 禄劝、 丘北、 宾川、 邓川、 洱源、 鹤庆、 丽江 和 中甸; 生 于海拔 1 500 — 3 0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四川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邓川。 根茎 入药, 有消肿 止痛的 功能。 4. 长 果姜属 Siliquamomum Baill. 多年生 草本。 叶 片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总 状花序 顶生; 苞 片小, 不 明显; 花少 而 稀疏; 小花 梗基部 以上具 关节; 花萼 管近圆 柱状, 先端具 3 齿, 复 又一侧 开裂; 花冠 管狭圆 柱状, 先端 扩大, 裂片披 针形, 先 端钝; 唇 瓣大, 扩 卵形, 先端 全缘; 花 药室线 形, 先端 具膜质 药隔附 属体; 子 房基部 3 室, 顶部 1 室; 胚珠 多数, 着生于 中柱胎 座上, 侧生; 花柱 线形, 柱头 先端具 睫毛。 蒴果 细长, 纺 锤状圆 柱形, 稍溢 缩成链 荚状。 单 种属, 原记录 于越南 北方; 我国 仅云南 南部有 分布。 1. 长 角果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40: 1-7 Siliquamomum tonkinense Bail. (1895) ; K. Schum. in Engl. (1904) " ; Gagnep. in Lecomte (1908)*; T. L. Wu et Senjen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0.6 — 1.5 米。 叶片 狭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0 — 55 厘米, 宽 7 — 
图版 140 长 角果姜 Siliquamomum tonkinense Baill. , 1. 具叶的 花序, 2. 花萼的 正面, 3. 花華 的刪面 4- 花冠侧 裂片, 5 . 花冠背 裂片, 6. 唇 难与侧 生退化 雄蕊, 7. 蒴果。 (刘怡 涛绘) 
564  云南 植物志  14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渐狭, 不 对称, 两面 无毛, 叶面干 时主侧 脉明显 凸起; 叶柄 长 4. 5 — 10 厘米, 无毛; 叶舌 2 裂, 长约 3 毫米, 裂 片先端 圆形, 近 革质。 总状 花序顶 生, 长 13 — 20 厘米, 有花 9 一 12 朵; 小花 梗长约 2. 5 厘米, 绿色, 无毛, 基 部以上 5 毫 米处具 1 关节, 花 由此而 脱落; 花 萼管长 3. 5 — 4 厘米, 直径约 1.2 厘米, 先端具 3 齿, 齿顶 红色, 其余微 绿色, 具 白色纵 条纹, 侧裂至 中部; 花冠 管长约 2. 5 厘米, 微 红色, 无 毛, 裂 片微黄 褐色, 无毛, 近 等长, 背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1 厘米, 具纵条 纹, 侧 裂片与 背裂片 等宽; 侧生 退化雄 蕊狭倒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上部微 黄色, 近下 部至 基部红 褐色; 唇瓣倒 卵形, 长约 4 厘米, 先端 全缘, 具 红色纵 条纹, 上部微 黄色, 下 部红 褐色; 花 丝长约 5 毫米, 白色, 无毛, 花 药长约 1.5 厘米, 白色, 药 隔附属 体长约 8 毫米, 先端 2 深裂, 白色, 无毛; 子 房近长 圆形, 长约 2. 5 厘米, 直径 2. 5 毫米, 黄绿 色, 无毛。 蒴果紡 锤状圆 柱形, 稍溢 缩成链 荚状, 长 12 — 13 厘米, 宽 1 厘米, 黄色, 无 毛。 花期 10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 屏边、 马关、 河口、 勐海; 生 于海拔 600—800 米 的荫湿 林下。 分 布于越 南北方 (模 式产地 )。 5. 山奈属 kaempferia L. 为地 上茎不 明显的 多年生 草本; 具块状 根茎, 须根常 膨大。 叶 2 裂, 基生; 叶 柄短; 叶舌不 明显。 花由 1 朵或 数朵组 成头状 或穗状 花序, 有 时先叶 而出; 具苞片 多数, 螺旋 状 排列; 小苞片 先端具 2 齿; 花萼 管状, 先端具 2 — 3 枚不等 的齿, 一侧 开裂至 中部; 花 冠管 等长或 远长于 花萼, 裂片披 针形, 近 相等; 侧生退 化雄蕊 花瓣状 或与唇 瓣连合 成管; 唇 瓣阔, 常 2 裂, 平展或 下垂; 雄蕊着 生于花 冠管的 喉部; 子房 3 室, 胚珠 多数, 花柱 线形, 柱头陀 螺状; 上 位腺体 2 枚。 蒴果球 形或椭 圆形, 3 瓣裂, 果 皮薄, 种子近 球形, 具撕裂 状的假 种皮。 约 70 种, 分 布于亚 洲热带 地区, 印度、 马 来西亚 至华南 与热带 非洲; 我国有 4 种及 1 变种, 产西 南部至 南部; 云南有 3 种, 1 变种,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分种 检索表 1 (4) 花后叶 开放; 叶近 圆形, 几 无柄, 近地面 生长; 花 白色; 药隔附 属体正 方形, 2 裂。 2 (3) 叶 较小, 长 7— 13 厘米, 宽 4— 9 厘米 la. 山奈 K. galanga var. galanga 3 (2) 叶 较大, 长 13— 20 厘米, 宽 13— 17 厘米 lb. 大 叶山奈 K. galanga var. latifolia 4 (1) 花先叶 开放。 5 (6) 叶 未见; 花 白色; 花 冠管比 花萼长 1 倍; 唇瓣 2 裂至 1/3; 药 隔附属 体较小 2. 白 花山奈 K. Candida 6 (5) 叶面中 脉两侧 具黑绿 色斑块 ;花紫 红色, 花 冠管与 花萼近 等长; 唇瓣裂 至中部 以下成 2 裂片; 药隔 附属体 较大、 鱼尾状 3. 海 南三七 K. rotunda 1. 山奈 (本草 纲目) 大料 (四川 ), 沙姜 (广东 ), 三赖 (本草 品汇精 要), 土香 (云南 ) 
姜 科  565  Kaempferia galanga L. (1753); Lour. (1790) ; J. Sims in Curtis 's (1805) " ; Rose. (1807)' ; Hook. f. in Curtis 's (1873)" ; Bak.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904); C. H. Wright (1903); Gagnep. in Lecomte (1908); S. H. Koor (1911); T. Val. (1918); C. E. C. Fischer (1928); E. D. Merr. (1935); R. E. Holttum (1950); A. A. Selaginellacees (1954); J. Rol (1955); 中药志 (1959)*; I. H. Burkill (1966); A. Back. (1968); 云南经 济植物 (1972)*; B. L. Burtt &. R. M. Smith (1972); 斋 木保久 (1976); S. Nakao (1976); 大 村重光 (1978); K. R. Kirtikar et al. (1980)- ; J. J. Lindley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1)'; 台 湾植物 大辞典 (1981); V. V. Sivarjan (1982); B. L. Burtt &. R. M. Smith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 la. 山奈 (原 变种) 图版 141: 8 var. galanga. 多年生 草本; 叶常为 2 片, 贴 近地面 生长; 根茎 块状, 单生 或数枚 连生, 淡 绿色或 绿 白色, 芳香。 叶片近 圆形, 长 7 — 13 厘米, 宽 4 一 9 厘米, 两面无 毛或叶 背疏被 柔毛, 干 时叶面 具红色 斑点; 几 无柄; 叶鞘长 2 — 3 厘米。 花 顶生, 4 一 12 朵, 半 藏于叶 鞘内; 苞 片披 针形, 长约 2. 5 厘米; 花 白色, 具 香味, 易 凋谢; 花萼约 等长于 苞片; 花 冠管长 2 — 2. 5 厘米, 裂片 线形, 长 1.2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倒卵状 楔形, 长约 1.2 厘米; 唇瓣 白色, 长约 2. 5 厘米, 宽 2 厘米, 基部具 紫红色 斑点, 2 裂 至中部 以下; 无 花丝, 药隔附 属体正 方形, 2 裂。 花期 8 — 9 月。 屏边、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生 于山坡 林下。 台湾、 广东、 广 西也有 栽培; 南亚 至东南 亚 也有。 常栽 培供药 用或调 味品, 为四川 榨菜特 殊香气 的主要 来源。 根茎可 入药。 lb. 大 叶山奈 (植 物分类 学报) (变种 ) var. latifolia Dunn (1841); Gagnep. in Lecomte (1908) ; T. L. Wu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叶近 圆形, 较 原变种 为大, 长 13 — 20 厘米, 宽 13 — 17 厘米, 叶 背被长 柔毛。 产文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860 米的 山坡。 广东有 栽培。 印度、 柬 埔寨有 分布。 2. 白 花山奈 (云南 ) Kaempferia Candida Wall. (1830); Bak. in Hook. f. (1890); K. Schum. in Engl.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中国 植物志 (1981). 根茎 块状, 根 细长, 末端 膨大。 叶 未详。 穗状花 序有花 6 — 8 朵, 先叶 开放, 无花序 梗; 苞片椭 圆形, 长 5 — 7 厘米, 先端 具美丽 的玫瑰 红色; 花 萼长约 2. 5 厘米, 3 裂; 花 冠 管长为 花萼的 1 倍,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2. 5 厘米, 背裂片 兜状, 先端具 短尖; 侧生退 化雄蕊 直立倒 卵形, 白色, 基部 黄色, 长约 3. 5 厘米; 唇瓣 反折, 圆 楔形, 长约 4 厘米, 先端 2 裂至 1/3 处, 白色, 中央具 2 条黄色 条纹; 药隔 附属体 2 裂。 花期 5 月。 产 澜沧; 生 于海拔 1 100 米的 山地。 细甸、 柬 埔寨有 分布。 3. 海 南三七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41: 1-7 Kaempferia rotunda L. (1753); Rose. (1807)* ; Hook. f. in Curtis 's (1873)' ; Bak. in Hook. f. (1890); K. Schum. in Engl. (1904); C. H. Wright (1903); Gagnep. 
图 版 141 1—7. 海 南三七 Kaempferia rotunda L. , 1. 苞片 与花, 2. 具茎 的叶, 3. 唇辦, 4. 小 甚片' 5. 花萼, 6. 药隔附 属体, 7. 侧 生退化 雄蕊; 8. 山奈 K. galanga L. var. galanga. 8. 花。 (刘怡 涛绘) 
姜 科  567  in Lecomte (1908); S. H. Koor (1911); T. Val. (1918); F. E. Holttum (1950); Z. H. Barkill (1966); 图鉴 (1976)' ; S. Bakao (1976); J. J. Ochse (1980); K. Kirtikar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1)'; Lindley (1981); B. L. Burtt et R. M. Smith (1983); D. B. Deb (1983);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H. Koba et al. (1994). 根茎 块状, 先花 后叶; 叶 片长摘 圆形, 长 17 — 27 厘米, 宽 7. 5 — 9. 5 厘米, 叶面淡 绿色, 主脉 两侧具 黑绿色 斑块, 叶背紫 红色; 叶 柄短, 槽状。 头状 花序具 4 一 6 朵花, 直 接 从根茎 抽出; 苞片紫 褐色, 长 4. 5 — 7 厘米; 花萼 管状, 长约 5 厘米, 侧裂; 花 冠管约 与花 萼管近 等长, 裂片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5 厘米, 宽约 6 毫米, 白色, 花时 平展; 侧生 退化 雄蕊披 针形, 长约 5 厘米, 先端 急尖, 直立, 白色; 唇瓣紫 红色, 近 圆形, 裂至中 部 以下成 2 裂片, 基 部狭缩 成柄,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2 厘米, 先端 急尖, 下 垂; 药隔 附属体 1 裂成鱼 尾状, 先端 渐尖。 花期 4 月。 产西双 版纳、 屏边、 富宁; 生 于海拔 600 — 900 米 的山地 林下。 广东、 广西有 分布。 广 布于东 南亚。 花 美丽, 可作庭 园观赏 植物; 幼茎 可食; 根 茎含挥 发油, 且 有芳香 健胃的 功能, 调 味及 药用。 6. 土 田七属 Stahlianthus 0. Ktez. 多年生 草本。 叶 基生; 叶 片长圆 形至披 针形; 叶 具柄。 花序呈 头状, 包藏于 一钟状 的总 苞内; 具花 序梗; 花萼 管状, 先端具 3 齿或 全缘; 花冠 管状, 具 3 裂片, 背裂 片大; 侧 生退化 雄蕊花 瓣状, 常大 于花冠 裂片; 唇 瓣先端 2 裂; 花药 分离, 花丝短 而扁平 或无, 药 隔附属 体扁平 或无; 子房 三室, 胚珠 多数。 果为 蒴果; 种子近 球形。 约 6 — 7 种; 分布 于喜马 拉雅至 缩甸、 老挝和 越南。 我国有 2 种, 其中 栽培种 1 种, 产 云南、 广西、 广东与 福建等 省区; 云南 2 种, 产 南部。 分种 检索表 1 (2) 根茎 内面棕 黄色; 叶边缘 绿色; 花萼先 端无齿 1. 土田七 St. involicratus 2 (1) 根茎 内面灰 黑色; 叶边缘 红色; 花萼 先端具 3 齿 … 2. 红缘 土田七 St. rubro-marginatus 1. 土田七 (广西 ) 图版 142: 1—3 姜三七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姜田七 (通称 ), 竹 叶三七 (中药 大辞典 ), 土 田七、 姜三七 (广西 ) Stahlianthus involucratus (King ex Bak. ) Craib (1912); Loes. in Engl. &- Prantl (1930);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Kaempferia involucrata King ex Bak. in Hook. f. (1890) ; K. Schum. in Engl. (1904) ; K. hainanensis Hayata (1915). 直立 草本, 高 15 — 30 厘米; 根茎 块状, 外面掠 褐色, 内面棕 黄色, 粉质, 芳 香而有 辛 辣味, 根末端 膨大成 球状。 叶 片倒卵 状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2 — 3. 5 厘 
图 版 142 一 3. 土田七 Stahlianthus involicratus (King ex Bak. ) Craib. , 1. 具 花序的 植株, 2. 花, 3. 唇辦; 4. 红缘 土田七 S. rubro-margiratus S. Q. Tong, 4. 外 苞片。 (刘抬 涛绘) 
姜 科  569  米, 叶面深 绿色, 背 面淡紫 红色; 叶柄长 6 — 18 厘米; 花 10 — 15 朵聚 生于钟 状的总 苞内, 总苞长 4 一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先端 2 — 3 裂, 总苞与 花的各 部常具 棕色、 透 明的小 腺点; 总 花梗长 2 — 2. 5 厘米; 小苞片 线形, 长约 1.5 厘米, 膜质; 花 白色; 花 萼管长 9 一 11 毫米, 先端浅 3 裂; 花 冠管长 2. 5-2. 7 厘米,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 2 厘米, 背 裂片稍 大, 先 端具小 尖头; 侧生 退化雄 蕊倒披 针形, 长 1.6—2 厘米, 宽 4 毫米; 唇辦倒 卵状匙 形, 长约 2 厘米, 上部 宽】. 3 厘米, 深裂至 5 毫 米处, 白色, 中央 具杏黄 色斑, 内被长 柔毛; 唇瓣 与侧生 退化雄 蕊卷成 筒状, 露 出总苞 之上; 花 药长约 5 毫米, 花 丝长约 2 毫 米, 药隔附 属体半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子房 卵形, 长约 3. 5 毫米, 花柱 线形, 柱 头具睫 毛。 花期 5 — 6 月。 产 勐腊、 勐海、 双江; 生 于海拔 800 — 900 咏的 林下与 荒坡; 广东、 广西、 海南、 福 建有 分布。 印度、 锡金 也有。 根茎 有散瘀 消肿、 行气 镇痛的 功能。 2. 红缘 土田七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42: 4 黑心姜 (西双 版纳) Stahlianthus rubro-marginatus S. Q. Tong (1995) * . 根茎灰 黑色, 具线 状根。 叶 3 — 4 枚, 具 3 — 7 厘米长 的柄; 叶片椭 圆形, 长 9 一 16 厘 米, 宽 4 一 6. 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圆形, 不 等宽, 叶面 绿色, 边缘 红色, 叶 背淡绿 色, 主脉两 侧疏被 柔毛; 叶舌 极短, 长约 2 毫米, 无毛。 花序包 藏于钟 状的总 苞内; 花 多数; 花序 梗长达 4 厘米; 外 苞片椭 圆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淡 绿色, 无 毛; 小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3 — 4 毫米, 膜质,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2 厘 米, 直径 1.5 毫米, 先端 无齿, 白色, 膜质, 无毛, 侧裂达 基部; 花冠管 纤细, 长 4 一 4. 5 厘米, 直径约 1 毫米, 白色, 无毛, 裂片 线形, 不等, 长约 1.2 厘米, 宽 1 毫米, 膜质, 无毛; 唇瓣倒 卵形, 长约 1.4 厘米 (包括 3 毫米 长的柄 ), 宽 1.1 厘米, 先端 微凹, 除顶 部与边 缘近白 色外, 其余紫 红色, 基 部与唇 柄具近 白色的 斑点; 侧生 退化雄 蕊狭披 针形, 长约 1.6 厘米, 宽 4 毫米, 白色, 膜质, 无毛; 雄 蕊长约 7 毫米, 无 花丝, 花 药长约 4 毫 米, 白色, 药隔附 属体近 圆形; 子房 白色, 密 被白色 柔毛, 柱头具 睫毛; 无上位 腺体。 花期 8 月。 西 双版纳 村寨内 作药用 栽培。 根茎 入药。 7. 03 唇姜属 Boesenbergia 0. Ktez.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肉质, 块状。 叶 基生或 茎生; 叶 片披针 形或长 圆形, 稀 卵形。 穗 状花 序顶生 于顶部 的叶鞘 内或直 接从根 茎基部 抽出; 花 序轴具 2 行 互生排 列的整 齐苞片 , 花从 上至下 开放; 具小 苞片; 花萼 较短, 管状, 花冠 管纤细 而长, 裂片近 等长; 侧生退 化 雄蕊花 瓣状; 唇瓣 较长于 侧生退 化雄蕊 与花冠 裂片, 倒卵形 或宽长 圆形, 通常 不同程 度的 内凹成 瓢状, 先端 全缘, 稀 2 裂, 边缘级 波状, 基部 变狭; 花丝 直立; 花药 平行, 缝 裂或 孔裂; 具药隔 附属体 或无; 子房 3 室或 不完全 3 室, 胚珠 少数或 多数, 基生 或生于 中轴胎 座上, 花柱 线形, 柱头漏 斗状。 蒴 果椭圆 形或长 圆形, 稀 卵形, 壁薄; 种子 黑色, 
570  云南 植物志  基部 具撕裂 状的假 种皮。 约 55 种, 分布于 印度、 马 来西亚 (至 菲律宾 )。 我国有 3 种, 仅产云 南西南 部至南 部。 分种 检索表 1 (2) 穗状花 序藏于 扩大顶 部的叶 鞘内; 叶基部 渐狭至 近圆形 1. 凹唇姜 B. rotunda 2 (1) 穗状 花序直 接从根 茎基部 抽出。 3 (4) 具 3 叶 以上, 叶基部 心形, 叶背淡 绿色; 花大, 淡 红色, 侧生退 化雄蕊 倒卵形 2. 心叶 CD 唇姜 B. fallax 4 (3) 仅具 1 叶, 叶基部 楔形, 叶背紫 红色; 花小, 白色, 侧生退 化雄蕊 近圆形 • 3. 白斑 凹唇姜 B. albo-maculata 1. 凹唇姜 (中 国植 物志) Boesenbergia rotunda (L. ) Mansf. (1958); B. L. Burtt & R. M. Smith (1972); 中国 植物志 (1981)'; B. L. Burtt & R. M. Smith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urcuma rotunda L. (1753) ; Lour. (1790) ; Kaempferia pandurata Roxb. (1810)* ; Rose. (1828)* ; Bak. in Hook. f. (1896);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 Gagnep. in Lecomte (1908) ; Boesenbergia pandurata (Roxb. ) Schlecht. in Fedde (1913); R. E. Holttum (1950); Bak. et al. (1968). 多年生 草本, 高约 50 厘米, 地上 无茎; 根茎 卵形, 深 黄色, 具辛 香味; 根粗。 基生 叶 3 — 4 片, 2 裂, 直立, 叶片卵 状长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5 — 50 厘米, 宽 7 — 12 厘 米, 先 端具小 尖头, 基部 渐狭至 圆形, 除叶 背中脉 疏被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叶柄长 7 — 16 厘米, 具槽; 叶舌 2 裂, 裂 片宽三 角形, 膜质, 被 棉毛; 叶鞘 红色。 穗状 花序藏 于扩大 的 顶部叶 鞘内, 长 3 — 7 厘米; 苞片披 针形, 长 4 一 5 厘米, 膜质; 花 芳香; 花萼 管长约 1. 5 厘米; 花 冠管长 4. 5-5. 5 厘米, 裂片长 圆形, 长 1. 5-2 厘米, 淡粉 红色; 侧 生退化 雄蕊倒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粉 红色; 唇 瓣宽长 圆形, 长 2. 5 — 3. 5 厘米, 内凹成 瓢状, 白 色或粉 红色, 且具 紫红色 斑纹, 顶部 平坦, 边 缘皴; 花 丝短, 药隔附 属体长 1 一 3 毫米, 反曲, 短 2 裂。 花期 7 — 8 月。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980 米的密 林下。 印度、 斯里 兰卡和 印度尼 西亚有 分布。 仅 记载, 作 者未见 标本。 2. 心叶 凹唇姜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43: 9—11 Boesenbergia fallax Loes. in Engl. &. Prantl. (1930);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Kaempferia fallax Lingelsh. &. Borza in Fedde (1914), non Gagnep. (1908). 多年生 草本, 高 50 — 60 厘米; 根 茎小, 橘 红色, 根粗。 叶具 3 叶 以上, 叶片 卵形, 长 15 — 35 厘米, 宽 6 — 1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心形, 叶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两面无 毛。 穗状 花序直 接从根 茎基部 抽出, 具 3 — 6 朵花; 苞片披 针形, 先 端具短 尖头; 花大, 
图 版 143 1—8. 白斑 H 唇姜 Boesenbergia albo-maculata S. Q. Tong. 1. 具花的 植株' 2. 唇辦' 3. 甚片' 4. 朔果, 5. 小 甚片, 花 冠管与 雄蕊, 6. 花冠背 裂片, 7. 花冠侧 裂片, 8. 侧生退 化雄蕊 > 9-11. 心叶 凹唇姜 B. fallax Loes. . 9. 花冠背 裂片, 10. 花冠侧 裂片, 11. 側 生退化 锥蕊。 (刘恰 涛绘) 
572  云南 植物志  淡 红色; 花 萼长约 2 厘米, 先端具 3 浅齿, 侧裂; 花冠 管长约 7. 5 厘米, 裂片披 针形, 等 长, 背裂 片长约 3. 8 厘米, 宽 1.3 厘米, 侧 裂片宽 1 厘米; 侧 生退化 雄蕊倒 卵形, 长约 1.8 厘米; 唇瓣倒 卵形, 基部与 侧生退 化雄蕊 基部愈 合成漏 斗状; 花 丝长约 2 厘米, 无毛, 药 隔附属 体短, 3 裂, 裂 齿先端 圆形, 花药 线形, 长约 1.2 厘米; 子 房近圆 柱状, 无毛, 柱头 增厚; 上 位腺体 线形。 花期 6 — 7 月。 产 禄丰、 西双 版纳、 孟连; 生 于海拔 700 - 1 900 米 的山坡 林下荫 湿处。 模式 标本采 自 禄丰。 3. 白斑 凹唇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43: 1-8 Boesenbergia albo-maculata S. Q. Tong (1986) " . 草本, 仅具 1 叶; 根茎 白色, 无 香味。 叶片 卵形, 长 23 — 39 厘米, 宽 12 — 1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面深 绿色, 叶背紫 红色; 叶柄长 24 — 30 厘米, 淡 绿色或 微紫红 色; 叶 鞘具纵 条纹, 无毛。 穗状 花序从 叶鞘中 抽出, 具 6 — 8 朵花, 长 7 — 8 厘米, 宽 1.2 — 1.4 厘米; 花 序梗淡 红色, 具 淡红色 的无毛 麟片; 苞片 卵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1.2 — 1.4 厘米, 红色, 整齐 2 列, 被稀 疏的短 柔毛, 先端 渐尖, 每 苞片具 1 朵花; 小苞片 管状, 短 于苞片 1/4 倍, 红色, 侧裂达 基部; 花小, 白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 6 — 7 毫米, 直径 约 2 毫米, 先端具 2 齿, 红色; 花 冠管长 2.8 — 3 厘米, 白色, 喉 部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裂 片 等长, 背裂 片宽椭 圆形, 宽 8 — 8. 5 毫米, 侧 裂片宽 7 — 7. 5 毫米, 唇瓣 囊状, 长约 2. 5 厘米, 宽 1.6 — 1.7 厘米, 从中部 到顶部 红色, 其中部 具白色 斑点, 基部 白色, 边 缘具波 状 小齿; 侧 生退化 雄蕊近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约 1.1 厘米; 雄 蕊长约 1 厘米, 无毛, 花 丝 白色, 长约 5 毫米, 花 药长约 5 毫米, 或 多或少 平行, 无 药隔附 属体; 子房椭 圆形, 无 毛, 胚珠 少数, 花柱 线形, 白色, 柱头 无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4 毫米。 幼果淡 绿色, 近椭 圆形。 花期 8 月。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800 米 的潮湿 林下。 本种具 1 叶相近 于黄红 凹唇姜 (Boesenbergia flavo- rubra R. M. Smith) , 但 区别在 于叶 卵形, 唇瓣 全缘, 药隔不 延长成 药隔附 属体。 8. 象 牙参属 Roscoea J. E. Smith 直立小 草本; 根纺 锤形。 叶片 线形、 披 针形、 椭 圆形、 长 圆形或 卵形; 叶舌 近半圆 形或三 角形, 基部有 时狭缩 似柄或 耳状; 叶 鞘封闭 管状。 花序 顶生, 花序 梗隐藏 于叶鞘 内 或突出 于叶鞘 之上; 花依次 开放; 苞片 管状, 一侧 裂至基 部或不 同程度 的封闭 管状, 边 缘 膜质, 绿 色至近 白色, 具 1 朵花; 无小 苞片; 花萼 管状, 斜截, 先端具 2 齿, 稀 3 齿; 花冠管 纤细, 先端渐 宽成漏 斗状, 常 突出于 花萼, 背裂片 直立, 线状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唇瓣倒 卵形, 先 端全缘 或不同 程度的 2 裂, 裂片常 微凹, 基 部狭缩 成柄, 稀不 具柄, 常 反卷; 侧 生退化 雄蕊花 瓣状, 常 为不对 称的倒 卵形, 稀 菱形, 常 具非中 央脉, 有时 具柄; 花 丝短, 扁平, 直立, 花 药丁字 着生, 药隔基 部不同 程度延 长成附 属体; 子房圆 柱状, 常 绿色, 3 室, 胚珠 多数。 蒴 果椭圆 形或圆 柱状; 种子具 白色假 种皮。 约 17 — 20 种, 分布于 喜马拉 雅地区 (印度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和克什 米尔地 区至中 
姜 科  573  国西南 部); 我国有 13 种, 3 变种, 全产西 南部; 云南有 10 种, 3 变种, 产滇 东南、 滇 中和 滇西北 地区。 象 牙参一 名是由 于本属 各种均 有数个 紡锤形 状根。 分种 检索表 1 (6) 甚片 较短, 长 2 — 7 毫米, 白色, 透明。 2 (3) 叶背苍 白色; 花萼先 端裂成 2 裂片; 唇辦 侧裂片 基部具 3 条白 色纵条 纹至唇 柄基部 、 1. 矮白 象牙参 R. wardii 3 (2) 叶背淡 绿色; 花萼 步端具 2 齿; 唇辦侧 裂片基 部不具 3 条 白色纵 条纹。 4 (5) 先叶 后花; 巷片 较短, 长 2 — 3 毫米; 花萼微 绿色; 花冠 管较长 4 一 6 厘米, 白色, 背裂片 倒卵状 模形; 侧生 退化雄 蕊不对 称卵形 2. 藏 象牙参 R. tibetica 5 (4) 先花 后叶; 苞片 较长, 长 5 — 7 毫米; 花 粤除顶 部淡黄 色外, 其余 白色; 花冠管 较短, 3. 5 — 4 厘米, 除顶 部肉红 色外, 其余 白色; 背 裂片长 圆形; 侧生退 化雄蕊 狭倒卵 状楔形 …… 3. 昆明 象牙参 R. kunmingensis 6(1) 苞片 较长, 长 1 一 7 厘米, 非 白色而 透明。 7 (8) 叶在 茎的顶 部成明 显的莲 座状; 唇辯 无柄; 药 隔附属 体末端 膨大成 球状; 柱 头突曲 成钩状 •••••• 4. 无柄 象牙参 R. schneideriana 8 (7) 叶在 茎的顶 部非莲 座状; 唇辯 具柄; 药隔 附属体 末端不 膨大成 球状; 柱头不 突曲成 钩状。 9 (10) 在叶鞘 与叶片 之间明 显狭缩 似叶柄 5. 长柄 象牙参 R. debilis 10 (9) 在叶销 与叶片 之间不 狭缩似 叶柄。 11 (14) 苞片 管状。 12 (13) 叶舌 明显三 角形; 苞片 较短于 花萼; 花冠 管超过 花萼达 1.5 厘米; 花 冠背裂 片倒卵 状楔形 6. 早花 象牙参 R. cautleoides 13 (12) 叶 舌近半 圆形; 苞片 等长或 较长于 花萼; 花 冠管难 于超过 花萼; 花冠 背裂片 椭圆形  7. 绵専 象牙参 R. scillifolia 14 (11) 苞片非 管状。 15 (16) 植株 纤细, 高 8 — 12 厘米; 开 单朵依 次开放 8. 先花 象牙参 R. praecox 16 (15) 植株 粗壮, 高 12 — 25 厘米; 花 两朵以 上同时 开放。 17 (18) 花 较大; 唇 辨小于 花冠背 裂片; 背裂片 较长, 达 4. 2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短于花 冠背裂 2 倍 9. 大花 象牙参 R. humeana 18 (17) 花 较小; 唇 辩大于 花冠背 裂片; 背裂片 较短, 达 3.5 厘米; 侧 生退化 雄蕊短 于花冠 背裂片 1 倍 10. 大理 象牙参 R. forrestii 1. 矮白 象牙参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Roscoea wardii Cowley (1982) * -  Roscoea blanda K. Schum. var. pumila Hand. -Mazz. (1936)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10 一 15 厘米; 具 3 — 4 枚无 叶片的 叶鞘, 白色, 膜质。 叶 2 (— 3) 枚,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1.8 — 3 厘米, 先端 锐尖或 渐尖, 叶面 绿色, 叶背 苍 白色, 两面 无毛; 叶舌 突起, 长约 2 毫米。 花 序梗隐 藏于叶 鞘内; 花少, 深紫 红色, 单 
574  云南 植物志  朵 开放; 芭片 管状, 膜质, 白色, 透明, 远短于 花萼, 长 2 — 3 毫米; 花萼 管状, 长 3 — 4 厘米, 顶 端裂成 2 裂片; 花冠 管较长 于花萼 1/2 倍,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背裂片 倒 卵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1 一 1.3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片 线状长 圆形,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 全缘; 唇瓣倒 卵形, 长 2 — 2. 4 厘米, 宽 1.4 一 1.8 厘米, 反卷, 2 裂至 基部, 每裂片 微凹, 其 基部具 3 条白色 纵条纹 至唇柄 基部; 侧 生退化 雄蕊椭 圆形, 长 1 一 1.5 厘 米, 脉近 中央, 具明显 的柄; 花药 白色, 基部药 隔延长 成线状 黄色附 属体, 长约 3 毫米, 先 端钝, 花 药长约 6 毫米; 子房圆 柱状, 长 9 一 13 毫米, 淡 绿色, 无毛, 花柱 线形, 白 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中甸; 生 于海拔 3 400 — 3 600 米 的山坡 林下或 林缘草 地上。 西藏有 分布。 印 度、 缅甸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怒江与 伊洛瓦 底江分 水岭。 2. 藏 象牙参 (植 物分类 学报) Roscoea tibetica Bat. (1895) ; T. L. Wu & Senjen (1978), excl. syn. R. intermedia Gagnep. ; Cowley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81), excl. syn. R. intermedia Gagnep. ; 西 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Roscoea intermedia Gagnep. var. minuta Gagnep. (1902); K. Schum. in Engl. (1904) ; R. intermedia var. pluri folia Loes. (1923). 2a. 藏 象牙参 (原 变种) var. tibetica 直立 草本, 高 7 — 10 厘米; 具 无叶片 的叶鞘 3 — 4 枚, 先 端钝或 圆形。 叶 (1 一) 2 — 3 枚, 披 针形或 椭圆状 卵状, 稀 长圆状 卵形, 长 3 — 6 (8)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近 耳状, 叶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 舌近半 圆形, 长约 3 毫米。 花 序梗隐 藏于叶 鞘内, 密被 紫红色 斑点; 花少, 紫 红色, 淡紫 红色, 稀 白色; 苞片 管状, 长 2 — 3 毫米, 直径约 2 毫米, 膜质, 白色, 透明, 无 斑点; 花萼 管状, 长 3 — 3. 5 厘米, 先 端具 2 齿, 微 绿色, 无毛, 稀 基部具 斑点; 花 冠管长 4 一 6 厘米, 白色, 无毛, 裂 片近等 长, 背 裂片长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片 线状长 圆形, 宽 4 一 5 毫米; 唇瓣倒 卵形, 长 1.5 — 1.8 厘米, 宽 1 一 1.3 厘米, 2 裂至 基部, 每 裂片全 缘, 基部不 具白色 条纹, 唇柄 具白色 条纹; 侧 生退化 雄蕊成 不对称 卵形, 稀菱形 ,长 1. 2 — 1.5 厘米, 宽 5 — 7 毫米, 非中 央脉, 具柄; 花药 白色, 基部 药隔延 长成先 端钝的 棒状黄 色附 属体, 长 2 — 3 毫米, 花药长 4 一 6 毫米; 子房圆 柱状, 长 1.3 — 1.5 厘米, 直径约 3 毫米, 淡 绿色, 无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棒状, 长 3 — 4 毫米。 花期 6 — 7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大理、 漾潰和 嵩明; 生 于海拔 2 400 — 3 800 米 的山坡 林下与 林缘 草地。 西藏、 四川有 分布。 2b. 微凹 象牙参 (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emarginata S. Q. Tong (1995) * . 本变 种与原 变种的 区别, 主要在 于植物 较高, 达 15 (20) 厘米, 唇瓣 2 裂至 中部, 每 裂片 微凹, 侧生 退化雄 蕊较狭 于唇瓣 2 倍。 产 丽江、 维西、 大理、 漾濞、 中甸、 凤庆与 德钦; 生 于海拔 2 400 — 3 700 米 的山坡 
姜 科  575  林下。 3. 昆明 象牙参 (植物 研究) Roscoea kunmingensis S. Q. Tong (1995)'. 3a. 昆明 象牙参 (原 变种) var. kunmingensis 直立 草本, 高 8 — 12 厘米; 具 无叶片 的叶鞘 4 枚, 膜质, 管状, 具明 显的锈 色纵条 纹。 花 期无叶 〔果期 植株高 25 — 35 厘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8 — 20 厘米, 宽 2. 5- 3 厘 米, 先端短 渐尖或 渐尖, 两面 无毛; 叶 舌近半 圆形, 长约 3 毫米, 无 毛〕。 穗状 花序具 1 一 2 朵花; 花 序梗隐 藏于叶 鞘内; 花紫 红色; 苞片, 状, 长 5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白色, 膜 质, 无毛, 花后不 延长; 花萼 管状, 长 2. 5 — 3 厘米, 先端具 2 齿, 除顶 部淡黄 色外, 其 余 白色, 无毛; 花 冠管长 3. 5 — 4 厘米, 先端肉 红色, 其余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背 裂片长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6 — 8 毫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片 线状长 圆形, 宽 3 — 4 毫米, 先端 全缘; 唇瓣 倒卵状 楔形, 长 1.6 — 2.1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深裂成 2 裂片, 基部 收缩成 具白色 纵条纹 的柄; 侧生退 化雄蕊 倒卵状 楔形, 长约 1.4 厘米, 宽 8 毫米, 非 中 央脉; 花 药长约 4 毫米, 白色, 基部延 长成约 3 毫 米长的 淡黄色 药隔附 属体; 子房圆 柱状, 长约 7 毫米,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3 毫米。 成熟 菊果圆 柱状, 长 3 — 3. 5 厘米, 直径 6- -7 毫米, 淡 黄色, 顶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种子倒 卵形, 长约 3. 5 毫米, 黄 绿色, 包以 白色、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5 月, 果期 6 月。 产昆明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200 米的 山坡林 下或松 林下。 本种 与先花 象牙参 (R. praecox K. Schum. ) 接近, 但花 较小, 唇瓣长 1. 6 — 2. 1 厘 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深裂成 2 裂片, 苞片 较短, 长 5 — 7 毫米, 侧 生退化 雄蕊狭 倒卵状 楔形而 不同。 3b. 延苞 象牙参 (植物 研究) (变种 ) var. elongato-bractea S. Q. Tong 本种 不同于 原变种 在于叶 较宽, 达 4. 2 厘米, 苞片 较长, 2. 5 — 3. 5 厘米, 花 后明显 延长, 达 8 厘米。 花期 6 月, 果期 7 月。 产昆明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 100 米的 林下。 4. 无柄 象牙参 (植物 研究) 图版 144: 1-7 Roscoes schmeideriana (Loes. ) Cowley (1982) * ; S. Q. Tong (1995). Roscoea yunnanensis var. schneideriana Loes. (1923) ; R. yunnanensis var. dielsiana Loes. (1923) ; R. brevibracteata Z. Y. Zhu, syn. no v. (1988) * . R. yunnanensis auct. non Loes.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p. quoad syn. 直立 草本, 高 6 — 40 厘米; 具 无叶片 的叶鞘 3 — 4 枚, 钝。 叶 3 — 6 枚, 在^ 的顶部 成明 显的莲 座状, 线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6 — 22 厘米, 宽 0. 5 — 2. 2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锐尖, 两面 无毛; 叶舌全 缘., 近 圆形, 长约 4 毫米。 花序梗 隐藏于 叶鞘内 或突出 短梗, 稀具较 长 的梗; 花 深紫红 色或紫 红色, 常单朵 开放; 苞 片狭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7 厘米, 宽 0.3 — 1.5 厘米, 先端 锐尖, 绿色, 最下面 的苞片 管状, 长 1.5 — 5 (— 6) 厘米, 先端 具 2 小齿, 绿色, 无毛, 等长或 较长于 苞片; 花冠 管较长 于花萼 5 — 10 毫米, 稀近 等长, 
576  云南 植物志  上部淡 紫色, 下部 白色, 均 无毛, 裂片 等长, 背 裂片椭 圆形, 长 2. 5 — 3. 4 厘米, 宽 0.8 — 1. 5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片 线状披 针形, 宽 2 — 5 毫米, 先端 锐尖; 唇辦稍 反卷, 宽 倒 卵形, 长 2. 3 — 3. 3 厘米, 宽 2.1 — 3. 2 厘米, 2 裂至 中部, 每裂片 微凹, 稀 全缘, 无唇 柄; 喉部 无白色 条纹; 侧生退 化雄为 不称的 菱形, 稀狭倒 卵形, 长 2 — 3 厘米, 宽 5 — 8 毫 米, 与背 裂片近 等长, 非中 央脉; 花药 白色, 基 部药隔 延长成 线状绿 黄色附 属体, 其末 端膨大 成球状 (鲜时 极为明 显), 花药长 5 — 10 毫米; 子房圆 柱状, 长 2 — 2. 5 厘米, 直 径约 3 毫米, 绿色, 无毛, 花柱 线形, 紫色, 无毛, 柱 头渐扩 大成漏 斗状, 且突 曲成钩 状, 白色, 具 睫毛。 葫 果长椭 圆形, 长约 2. 5 厘米, 直径约 9 毫米, 顶端 冠以宿 存的花 萼。 花期 6 — 7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洱源; 生 于海拔 2 000 — 3 300 米的针 阔混交 林下或 松林、 杜 鹃花 林下, 稀山坡 林缘草 地上。 四川 (木 里、 盐源、 攀枝花 )、 西藏 (错 那, 据原 记载) 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5. 长柄 象牙参 (中 国植 物志) 白花 象牙参 (中 国植 物志) Roscoea debilis Gagnep. (1902);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国 植物志 (1981); Cowley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Roscoea hlanda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国 植物志 (1981). 5a. 长柄 象牙参 (原 变种) var. debilis 直立 草本, 高 18 — 25 厘米; 具 无叶片 的叶鞘 3 — 4 枚。 叶 2 — 4 枚, 叶片披 针形、 椭 圆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6 — 2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明 显狭缩 似柄, 有时 较长, 叶面 无毛, 叶背被 脱落性 柔毛; 叶舌 突起, 长 1 一 2 毫米。 花序 梗隐藏 于叶鞘 内, 苞片常 突出于 叶鞘; 花 紫红色 或深紫 红色, 1 一 3 朵; 苞片 较宽, 近 等长于 花萼, 长 3. 5 — 6 厘米, 宽 6 — 13 毫米, 淡 绿色, 先端 锐尖, 无毛; 花萼 管状, 先端具 2 齿; 花冠 管长 3. 5 — 7 厘米, 突出或 不突出 花萼, 裂片近 等长, 背裂片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片 线状长 圆形, 宽 4 一 6 毫米; 唇瓣 狭倒卵 形, 长 2. 2 — 3 厘米, 宽 1.3 — 2. 5 厘米, 先端 2 裂, 喉部 具白色 条纹; 侧 生退化 雄蕊为 不对称 的倒卵 形或近 菱形, 长 1.4 一 2 厘米, 具柄, 非中 央脉; 花药 白色, 长 5 — 7 毫米, 基 部药隔 延长成 棒状附 属体, 长约 4 毫米; 子房长 1 一 1.4 厘米,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3 毫米。 花期 7 — 8 月。 产 昆明、 嵩明、 大理、 路南、 腾冲、 砚山与 文山; 生 于海拔 1 300 — 2 000 米的 林下。 四川有 分布。 原变 种叶较 狭窄, 叶背 无毛, 花 较小。 5b. 毛 象牙参 (新拟 ) (变种 ) var. limprichtii (Loes. ) Cowley (1982). Roscoea blanda K. Schum. var. limprichtii Loes. (1923). 本变种 具较大 的长圆 状卵形 的叶, 叶 背被短 柔毛, 花 较大。 产大理 (模 式产地 ); 生 于海拔 2 0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图 版 144 1—7. 无柄 象牙参 Roscoea schneideriana (Loes. ) Cowley, 1. 具花的 植株, 2. 子房' 花萼' 花 冠管' 锥蕊, 柱头, 3. 唇辦, 4. 花冠側 裂片, 5. 花冠背 裂片, 6. 苞片, 7. 侧 生退化 雄蕊; 8-11. 先花 象牙参 R. praecox K. Schum. , 8. 唇辦, 9. 花冠背 裂片, 10. 侧 生退化 雄蕊, 11. 苞片 i 12 — 15. 早花 象牙参 R. cautleoides Gagnep. . 12. 唇», 13. 花冠背 裂片, 14. 侧 生退化 雄蕊, 15. 芭片。 (刘怡 涛绘) 
578  云南 植物志  本变 种未见 标本, 仅据 记载。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作为 R. blanda K. Schum. 异名。 6. 早花 象牙参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44: 12-15 华 象牙参 (中 国植 物志) Roscoea cautleoides Gagnep. (1902) ; C. H. Wright (1903) ; K. Schum. in Engl. (1904); Stapf in Curtis ,s (1825)* ; 中国 植物志 (1981); Cowley (1982)* ;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Roscoea chamaelcon Gagnep. (1902); Hara et al. (1978) ; H. Koba et al. (1984) ;R. capitata var. purpurata Gagnep. (1902) ; C. H. Wright (1903) ; R. yunnanensis Loes. (1923)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p. , quoad type cit. ; R. yunnanensis var. purpurea (Gagnep. ) Loes. (1923) ; R. sinopurpurea Stapf in Curtis's (1926) *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直立 草本, 高 (7 —) 15-30 (-50) 厘米; 具 无叶片 的叶鞘 3 — 4 枚, 被紫 红色斑 点。 叶 (0 —) 1 一 3 枚, 线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6 —) 10-20 (-27) 厘米, 宽 1 一 1.5 (一 3) 厘米, 先端 渐尖, 鲜时 明显龙 骨状, 叶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边 缘近白 色, 膜质, 发育 的叶舌 明显三 角形, 长约 3 毫米。 花序梗 纤细, 明显伸 出叶鞘 之上, 稀 较短; 花深紫 红色或 黄色, 常单朵 开放, 稀 2 朵同时 开放; 苞片淡 绿色, 长 4 一 5 (-6) 厘米, 先端 锐尖, 边缘 白色, 膜质, 无毛, 较短于 花萼, 第 一苞片 管状, 包围着 花序; 花 萼管长 2. 8 — 3. 4 厘米, 先端具 2 齿, 淡黄 绿色, 无毛; 花冠 管较长 于花萼 0.8 — 1.5 厘 米, 裂片近 等长, 背裂片 倒卵状 楔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具 明显的 钻尖, 侧裂片 长圆形 或狭倒 披针形 ,宽 6 — 9 毫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唇辦宽 倒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2. 6 — 4. 5 厘米, 2 裂至近 中部, 边缘级 波状; 侧 生退化 雄蕊不 对称倒 卵形, 稀 菱形, 长 1.2 — 2 厘米, 非中 央脉, 干后 具柄; 花药 白色, 长约 5 毫米, 基部药 隔延长 成 线状黄 绿色附 属体; 子房圆 柱状, 长约 1 厘米, 直径约 4 毫米.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 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位腺 体长约 5 毫米。 花期 6 — 8 月。 产 中甸、 丽江、 剑川、 洱源、 鹤庆、 大理; 生 于海拔 2 100 — 3 200 米的 松林、 针阔 混 交林、 杜鹃花 林以及 林缘、 荒坡草 地上。 四川 (盐 源、 盐边) 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洱源 (大山 门)。 花 美丽, 可作庭 园观赏 植物。 7. 绵枣 象牙参 (新拟 ) Roscoea scillifolia (Gagnep. ) Cowley (1982) * . Roscoea capitata var. scillifolia Gagnep. (1902) ; C. H. Wright (1903) \R. yunnanensis var. scillifolia (Gagnep. ) Loes. (1923). 直立 草本, 高 10 — 27 厘米; 常具 无叶片 的叶銷 3 枚。 叶 1 一 5 枚, 叶 片线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11 一 22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下 面的叶 有时镰 刀状, 先 端锐尖 或钝; 叶舌近 半 圆形, 长 2 — 3 毫米。 花 序梗明 显突出 叶鞘, 微 具肋; 花鲜紫 红色、 淡紫 红色或 白色, 单朵 开放; 苞片长 2. 6 — 5 厘米, 宽 1 一 2. 3 厘米, 先 端锐尖 或钝, 具 睫毛, 绿色, 等长 或 较长于 花萼, 第 一苞片 管状, 包围着 花序; 花萼 管状, 长 1.5 — 2 厘米, 顶 端常具 2 齿; 花 冠管长 1.6 — 3 厘米, 难于超 过花萼 (作 为成熟 的花萼 ), 较短 苞片, 裂片近 等长, 背 
姜 科  579  裂片椭 圆形, 长 1.4 一 2 厘米, 宽 0.6 — 1 厘米, 侧裂片 线状长 圆形, 宽 4 一 6 毫米; 唇辦 倒 卵形, 长 1.3 — 2 厘米, 宽 8 — 12 毫米, 2 裂至 中部, 有时 每裂片 微凹, 喉部具 白色纵 条纹; 侧生 退化雄 蕊椭圆 形或不 对称倒 卵形, 长 1 一 1.4 厘米, 宽 3 — 5 毫米, 非中 央脉, 具 短柄; 花药 白色, 长约 5 毫米, 基 部药隔 延长成 线状附 属体, 长约 2 毫米; 子 房柱状 三 棱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3 — 4 毫米, 花柱 白色, 线形,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 体长约 3 毫米。 花期 6 — 8 月。 产 丽江、 大理、 洱源; 生 于海拔 2 700 — 3 40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荫 湿处。 8. 先花 象牙参 (新拟 ) 图版 144: 8-11 , 高山 象牙参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 Roscoea praecox K. Schum. in Engl. (1904) ; Cowley (1982). Roscoea intermedia Gagnep. var. anomala Gagnep. (1902); R. intermedia var. macrorhiza Gagnep. (1902) ; R. alpina auct. non Royle : 中国 植物志 (1981), quoad specim. Yunnan et Sichuan; 图鉴 (1976) * - 直立 草本, 高 8 — 12 厘米; 具 无叶片 的叶鞘 4 (-5) 枚, 具紫 红色纵 条纹。 花期无 叶, 稀具 1 一 2 枚极 不发育 的叶。 花 序梗隐 藏于叶 鞘内; 花 常为紫 红色, 单 朵依次 开放; 苞片 管状, 长 5 — 7 厘米, 直径约 3 毫米, 先端斜 截形, 淡 绿色, 侧裂达 基部, 无毛; 花 萼 管状, 长 3 — 5 厘米, 先 端常具 2 齿, 淡 绿色, 无毛, 等长或 稍短于 苞片; 花冠 管突出 花萼 0.5 — 4 厘米, 除顶部 淡紫红 色外, 其余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背 裂片椭 圆形或 狭椭 圆形, 长 3 — 3. 8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片 线状长 圆形, 宽 5 — 7 毫米, 先端 全缘; 唇瓣倒 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 反卷, 2 裂至 中部, 有时 背裂片 微凹, 唇抦具 白色纵 条纹; 侧 生退化 雄蕊不 对称倒 卵形, 稀 菱形, 长 1.8 — 2 厘米, 宽 5 — 8 毫米, 基 部狭缩 成柄, 非中 央脉; 花药 白色, 长约 7 毫米, 基部药 隔延长 成 棒状奶 油色附 属体, 长约 5 毫米, 先 端钝; 子房圆 柱状, 长] 一 1.5 厘米, 直径 3 — 4 毫 米, 微黄 绿色, 无毛, 花柱 线形, 淡紫 红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钻状, 长约 5 毫米, 白色。 花期 5 — 6 月。 产 昆明、 禄劝、 蒙自、 丽江; 生 于海拔 2 200 — 3 000 米 的山坡 林下荫 湿处。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9. 大花 象牙参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45: 1-6 象 牙参、 大象 牙参、 双唇 象牙参 (中 国植 物志) Roscoea humeana Balf. f. &. W. W. Smith (1916); Stapf in Curtis's (1925)*; 中 国 植物志 (1981); Cowley (1982 )* ; S. Q. Tong (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Roscoea purpurea auct. non J. E. Smith ; 中国 植物志 (1981) ; R. purpurea J. E. Smith var. procera auct. non Wall. : 中国 植物志 (】981); R. chamaeleon auct. non Gag- nep.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15 — 25 厘米; 具 无叶片 的叶鞘 4 (一 5) 枚, 具纵 的红色 条纹。 常为早 花, 具 1 一 2 枚 不发育 的叶, 后 期具发 育的叶 3 ( - 5) 枚。 叶 卵形或 椭圆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9 一 15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边缘薄 膜质, 叶面深 绿色. 叶背 绿色, 两 
580  云南 植物志  面 无毛; 叶 舌近半 圆形, 长约 4 毫米。 花 序梗隐 藏于叶 鞘内; 花大, 常为 鲜紫红 色或淡 紫 红色, 常多 朵同时 开放; 苞片 管状, 长 4 一 6 厘米, 宽 6 — 10 毫米, 先端常 斜截, 侧裂 达 基部, 除 基部白 色外, 其余淡 绿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 6 — 8 厘米, 先端具 2 齿, 长 于 苞片, 微黄 绿色, 无毛; 花 冠管超 过花萼 0.4 — 3 厘米, 顶 部深紫 红色, 裂片近 等长, 背裂片 倒卵状 楔形, 长 3 — 4. 2 厘米, 宽 2. 2 — 2. 7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片 狭长圆 形 或狭椭 圆形, 宽 1. 1-1. 5 厘米, 先 端钝; 唇 瓣宽倒 卵形, 长 2. 5-3. 3 厘米, 宽 2. 6 — 2. 8 厘米, 2 裂至 中部, 每裂片 微凹, 小于背 裂片, 唇 柄具白 色与桔 黄色相 间的纵 条纹; 侧 生退化 雄蕊与 背裂片 的比值 较大, 为不对 称的倒 卵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鲜时 无柄, 干后 具柄, 白色, 局部 稍染紫 红色, 非中 央脉; 花药 白色, 长 7 — 10 毫米, 基 部药 隔延长 成线状 黄色附 属体, 长 4 一 6 毫米; 子房圆 柱状, 长 2 — 2. 5 厘米,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陀 螺状, 白色, 具 睫毛; 上位腺 体长约 5 毫米。 花期 5 — 6 月。 产 中甸、 丽江、 宁范; 生 于海拔 3 000 — 3 700 米的松 林与针 阔混交 林下, 稀 在林缘 草 地上。 四川有 分布。 花多 朵同时 开放, 而且 美丽, 可作盆 景与庭 园观赏 植物。 10. 大理 象牙参 (新拟 ) 图版 145: 7-10 Roscoea forrestii Cowley (1982) * - 直立 草本, 高 15 — 25 厘米, 具 无叶片 的叶鞘 3 — 4 枚。 叶 1 一 3 枚, 披 针形、 长圆状 披针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9 一 22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两面 无毛; 叶 舌近半 圆形, 长约 3 毫米。 花 序梗隐 藏于叶 鞘内; 花 较小, 黄色或 白色, 2 — 3 (— 4) 同时 开放; 苞片长 5 — 6 厘米, 宽 1.6 — 2 厘米, 等长或 较长于 花萼, 淡 绿色, 花萼 管状, 长 4 一 4. 5 厘米, 先端具 2 齿 * 稀 3 齿, 淡 绿色; 花冠管 较长于 花萼, 白色, 无毛, 裂片 近 等长, 背裂片 倒卵状 楔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8 — 2. 2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 片近长 圆形, 宽 9 一 11 毫米, 唇 瓣宽倒 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3. 4 — 3. 8 厘米, 2 裂至 中部, 裂片 全缘或 微凹, 大于背 裂片, 具 唇柄, 无纵 条纹; 侧生退 化雄蕊 与背裂 片的比 值 较小, 不对称 卵形, 长 1.5 — 1.7 厘米, 宽 7 — 11 毫米, 非中 央脉, 干后具 短柄; 花药 白色, 长约 7 毫米, 基部 药隔延 长成先 端钝的 黄色附 属体, 长 4 一 6 毫米; 子房圆 柱状, 长 1.3 — 1.6 厘米, 绿色, 无毛; 上 位腺体 钻状, 长约 4 毫米。 花期 6 — 7 月。 产 大理、 丽江、 宁蒗; 生 于海拔 2 800 — 3 000 米的 林下。 西藏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 大理。 9. 距 药姜属 Cautleya Royle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极短, 绝不成 块状; 根粗, 肉质。 叶 片披针 形或长 圆形; 无柄或 具 短柄。 穗 状花序 顶生, 花 较多, 每 苞片具 1 朵花; 花萼 管状, 成佛 焰苞状 开裂; 花冠 管漏 斗状, 管短, 裂片近 相等, 背 裂片稍 直立, 宽于侧 裂片, 内凹; 侧生 退化雄 蕊花瓣 状, 直立, 与唇瓣 靠合成 盗状; 唇瓣阔 楔形, 2 裂或 微凹; 花 丝短, 直立, 花 药狭, 紧靠,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 弯曲的 矩状附 属体; 子房 三室, 胚珠 多数, 着生于 中轴胎 座上, 中柱 线形, 柱头漏 斗状, 具缘 毛., 蒴 果短, 早裂, 裂至 基部成 三瓣, 果瓣 革质, 反卷, 露出 
图 版 145 ' 1—6. 大花 象牙参 Roscoea humeana Half. f. &. W. W. Smith. 1. 开花的 植株, 2. 示; S 片, 花尊, 花 冠管, 側生 退化雄 ^和 雄兹, 3. 唇辨, 4. 花冠背 裂片, 5. 花冠侧 裂片, 6. 侧 生退化 维蕊, 7-10. 大理 象牙参 R. forrestii Cowley. 7. 甚片, 6. 唇辯, 9. 花冠背 裂片, 10. 侧 生退化 雉蕊。 (刘怡 涛绘) 
582  云南 植物志  种 子团; 种子具 棱角或 圆形, 假种 皮有时 较小。 约 5 种, 分布于 喜马拉 雅地区 (克 什米尔 地区、 尼 泊尔、 锡金 ); 我国有 3 种, 产西 南部; 云南有 2 种, 产西 部至东 南部。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无柄; 叶舌 较短, 约 2 毫米; 苞 片较花 萼短, 绿色; 花萼 先端具 3 齿 1. 距药姜 C. gracilis 2 (1) 叶 具柄; 叶舌 较长, 5 — 10 毫米; 甚 片较花 萼长, 红色; 花萼 先端具 2 齿 2. 红苟 距药姜 C. spicata 1. 距药姜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46: 1-6 Cautleya gracilis (Smith) Dandy (1923); B. L. Bum &. R. M. Smith (1972); N. C. Nair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 B. Malla et al. ( 1986 ); 西藏 植物志 ( 1987 );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1994 ) ; H. Koba et al. (1994). Roscoea gracilis Smith (1912) ; R. lutea Royle (1839) * ; Cautleya lutea (Royle)Hook. f. in Curtis ,s (1883) ' ; K. Schum. in Engl (1904) 'cum var gracilior et robusta K. Schum. ; Hand. -Mazz. (1936), ut "lutea royle". 直立 草本, 高 25 — 80 厘米; 根 簇生, 延长而 增粗; 茎 基部具 无叶片 的膜质 叶鞘。 叶 4 一 6 片, 叶 片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6 — 18 厘米, 宽 1.5 — 6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 渐狭或 圆形, 叶面 绿色, 叶背 紫色或 绿色, 两面 无毛; 无柄; 叶舌 膜质, 圆形, 长 约 2 毫米; 叶鞘具 紫色斑 点或绿 白色。 花 2 — 6 朵, 稀 较多, 稀 疏排列 成顶生 的穗状 花序, 花序轴 红色, 微" 之" 形; 苞片披 针形, 长 1 一 2 厘米, 绿色; 花 萼管长 0.5 — 1.5 厘米, 先端具 3 齿, 紫 红色, 齿顶微 绿色, 无毛; 花 冠管近 等长于 花萼, 上部具 黄色, 下部微 黄色, 裂片披 针形, 近 等长, 桔 黄色, 背 裂片长 1.5 — 2 厘米, 宽约 6 毫米, 侧裂 片从中 部 到基部 合生; 侧 生退化 雄蕊花 瓣状, 直立, 与 背裂片 靠合成 盗状; 唇瓣倒 卵形, 桔黄 色, 与花冠 裂片近 等长, 深裂成 2 辦; 花 丝长约 1 厘米, 桔 黄色, 花 药微黄 绿色, 长约 6 毫米, 弯曲, 药隔基 部延伸 成叉开 的距; 子房近 卵状三 棱形, 长约 4 毫米, 无毛。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8 毫米, 熟时 红色, 3 瓣 裂几达 基部; 果皮 反卷; 种子具 棱角, 黑色。 花 期 8 — 9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东 南部至 西南部 (漾 濞、 庐水、 碧江、 洱源、 丽江、 福贡、 贡山 ); 生 于海拔 950 — 3 100 米的湿 谷中, 稀 附生于 树上。 四川 西南部 (冕宁 )、 贵州 (盘县 ) 与西藏 (察隅 ) 有 分布。 克什 米尔、 印度西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2. 红苞 距药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Cautleya spicata (Smith) Bak. in Hook. f. (1894); K. Schum. in Engl. (1904); B. L. Burtt&uR. M. Smith (1972); N. C. Nair (1977); T. L. Wu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S. B. Malla et al. (1986);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t al. (1994). 
图 版 146 距药姜 Cautleya gracilis (Smith) Dandy, 1. 具叶的 花序' 1. 花萼' 3. 花冠背 裂片, 4 . 花冠侧 裂片, 5. 侧 生退化 雄蕊, 6. 唇辦, 7. 雄蕊、 柱 头与花 冠管。 (刘怡 涛绘) 
584  云南 植物志  Roscoea spicata Smith (1812). 直立 草本, 高 30 — 60 厘米; 根粗。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至 线形, 长 12 — 30 厘米, 宽 1.6 — 4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钝 或圆,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1.5 — 2 厘米; 叶舌长 5 — 10 毫米, 钝 或尖, 膜质。 穗 状花序 顶生, 长 7 — 12 厘米; 苞片长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红色, 5 — 15 枚; 花 黄色; 花萼 管状, 长 1.5 — 2. 5 厘米, 先端具 2 齿, 侧裂; 花 冠管长 2 — 2. 5 厘米, 裂片披 针形, 长 2 — 2. 5 厘米; 唇 瓣长约 2. 5 厘米, 先端 2 裂; 花药 线形, 长约 1.5 厘米, 基部 具距。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红色; 种子近 球形, 黑色, 具白 色、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7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 产 贡山、 洱源、 陇川; 生 于海拔 1 100 — 2 600 米 的杂木 林中或 附生于 树上。 贵州、 西 藏、 四川有 分布。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西 北部、 克什米 尔地区 也有。 10. 姜黄属 Curcuma L. 多年生 草本, 具 肉质、 芳香的 块^; 根末 端有时 膨大成 块状。 叶 基生, 叶 片大, 阔 披针 形或长 圆形, 稀 线形。 穗状花 序椭圆 形或长 圆形, 从 叶鞘中 抽出, 或 直接从 根茎抽 出, 先叶 或与叶 同出; 苞片 宿存, 边缘彼 此与花 序轴不 同程度 的合生 而成密 集的蜂 窝状, 每 苞片具 2 至多 朵花, 排 成蝎尾 状聚伞 花序, 花次第 开放, 顶端常 为具色 的不育 苞片; 小 苞 片佛焰 苞状; 花萼 管状, 短, 先端具 2 — 3 齿, 一侧 开裂; 花 冠管漏 斗状, 裂片近 相等; 侧 生退化 雄蕊花 瓣状, 基部 与花丝 合生; 花 药基部 具距, 罕 无距, 顶端无 药隔附 属体; 子 房 三室, 胚珠 多数, 花柱 线形, 柱头漏 斗状,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2 枚, 披 针形, 近 肉质。 蒴果 球形, 果皮 膜质, 3 瓣裂; 种 子具假 种皮。 约 60 种, 主产东 南亚, 澳大利 亚也有 分布; 我国有 15 种,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云 南有 11 种, 产东 南部至 西部。 分种 检索表 1 (6) 花序从 叶鞘内 抽出。 2 (3) 叶鞘锈 红色, 叶沿 主脉两 侧具紫 色带, 不育 苞片深 紫红色 1. 顶 花粤术 C. yunnanensis 3 (2) 叶鞘 绿色, 叶沿 主脉两 侧无紫 色带, 不 育苞片 非深紫 红色。 4 (5) 不育 甚片纯 白色; 根茎内 面白色 2. 白 顶姜黄 C. albicoma 5 (4) 不育 巷片粉 红色; 根 茎内面 深黄色 3. 姜黃 C. longa 6 (1) 花 序直接 从根茎 抽出。 7 (8) 无不 育苞片 与小^ 片; 唇維 基部两 侧各具 1 条 纵的红 色带; 花 冠裂片 上部黄 褐色, 下 部淡黄 色, 先端具 睫毛; 花序梗 憐片与 苞片淡 紫红色 4. 黄 花姜黃 C. flaviflora 8 (7) 具 不育苞 片与小 苞片; 唇瓣基 部两侧 不具红 色带; 花 冠裂片 红色、 淡 红色、 紫 红色或 白色。 9 (10) 叶两 面被毛 5. 广 西莪术 C. kwangsiensis 10 (9) 叶背 被毛或 无毛。 11 (18) 叶背 无毛。 
姜 科  585  12 (15) 无叶的 叶鞘与 花序梗 麟片黑 揭色。 13 (14) 叶柄 及主脉 绿色; 花苞片 白色, 膜质; 不育 苞片无 黑褐色 斑点; 花冠 裂片紫 红色; 根 茎内面  蓝色 6. 黑 揭姜黃 C. phaeocaulis 14 (13) 叶抦及 主脉红 褐色; 花 苞片微 绿色; 不育 苞片具 明显的 黑褐色 斑点; 花 冠裂片 红色; 根茎内 面黄色 7. 极 苦姜黄 C. amarissima 15 (12) 无叶 的叶鞘 与花序 梗憐片 绿色。 16 (17) 根茎黄 红色; 花 冠裂片 红色; 苞片不 具黑褐 色斑点 8. 黄 红姜黄 C. xanthorrhiza 17 (16) 根茎淡 黄色; 花 冠裂片 白色; 甚片 具明显 的黑褐 色擎点 9 . 教术 C. zedoaria 18 (11) 叶背 被毛。 19 (20) 植株 较大, 约 1.5 米; 根茎淡 黄色; 花冠裂 片白色 10. 大莪术 C. elata 20 (19) 植株 较矮, 约 1 米, 根茎深 黄色; 花 冠裂片 淡红色 11. 郁金 C. aromatica 1. 顶 花莪术 (广西 植物) Curcuma yunnanensis N. Liu &. Senjen (1987) ' . 多年生 草本, 高约 1.1 米; 根茎 肉质, 粗状, 多 分枝, 内面黄 色和淡 兰色; 根末端 膨大成 块状。 叶 4 一 7 片; 叶片 长圆形 或阔披 针形, 长 45 — 52 厘米, 宽 13 — 15 厘米, 先  端 尾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面沿 主脉两 侧具紫 色带; 下部 的叶柄 较短, 长约 4. 5 厘 米, 上部的 较长, 约 15 厘米; 叶鞘锈 红色。 穗 状花序 秋季从 叶鞘内 抽出, 长 13 — 16 厘 米, 直径 7 — 8. 5 厘米; 花序 梗长约 3. 2 厘米; 冠苞 片长椭 圆形, 长约 6 厘米, 宽 1.8 厘 米, 除 基部白 色外, 其 余深紫 红色, 无毛; 小 苞片椭 圆形, 长约 3.1 厘米, 宽 2 厘米, 淡 粉 红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1.9 厘米, 先 端具不 规则的 3 齿, 白色, 先端粉 红色; 花冠管 长约 3.8 厘米, 淡 红色, 喉 口密生 柔毛, 裂片 紫色, 椭 圆形, 长约 1.1 厘米, 宽 1 厘米, 背裂片 较大, 先端具 喙状短 尖头; 侧 生退化 雄蕊近 卵形, 淡 黄色; 唇瓣倒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宽 1.7 厘米, 黄色, 先端 微凹, 中央深 黄色; 花药 白色, 长约 5 毫米, 基部具 3 毫 米 长的钻 状距; 子 房密被 柔毛。 花期 7 月。 产畹町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山间草 地或灌 丛中。 本种与 Curcuma phaeocaulis Val. 接近, 主 要区别 在于本 种花期 秋季, 花序 从叶鞘 内 抽出, 冠苞 片几乎 全部紫 红色。 2. 白 顶姜黄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47: 9-13 Curcuma albicoma S. Q. Tong (1986)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根 茎内面 白色, 具 香味。 叶片椭 圆形, 长 35 — 50 厘米, 宽 13 — 18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渐 狭而不 对称,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12 — 20 厘米; 叶鞘 绿色, 疏被 柔毛。 穗状花 序近圆 柱状, 从 叶鞘中 抽出, 长 14 一 20 厘米, 宽 5 — 7 厘米; 花序梗 长 15 — 22 厘米; 苞片 卵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2 — 2. 4 厘米, 先 端钝, 中 部以下 合生; 不育 苞片椭 圆形或 卵形, 先端 锐尖, 全为 白色; 小 苞片狭 卵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2. 2 厘 米, 先 端钝, 膜质, 近 白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1.1 厘米, 先端不 具齿; 花 冠管漏 斗状, 长约 3. 2 厘米, 淡 黄色, 裂片近 等长, 长 圆形, 近 白色, 无毛, 侧裂 片长约 2. 2 厘 米, 宽 1.1 厘米, 先 端钝, 背裂片 稍宽, 约 1.3 厘米, 先 端具小 尖头; 侧 生退化 雄蕊近 四 方形, 长约 2 厘米, 宽 1. 1 厘米, 淡 黄色, 先端 2 裂; 唇 瓣近四 方形, 长约 2 厘米, 宽 1.6 厘米, 先端 凸起, 微凹, 除中 央增厚 部分黄 色外, 其余 白色; 子房淡 褐色, 被 淡褐色 
586  云南 植物志  短 柔毛。 花期 7 月。 产景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900 米的河 岸上。 本种 与姜黄 (C. longa L. ) 相近, 区 别在于 本种根 茎内面 白色; 不育苞 片全为 白色; 花萼先 端不具 小齿; 花冠 裂片长 圆形; 唇 瓣近四 方形, 先端 凸起, 微凹, 除中央 增厚部 分黄 色外, 其余 白色; 侧生 退化雄 蕊近四 方形, 淡 黄色, 先端 2 裂。 3. 姜黄 (中 药志) 郁金 (唐本 草), 马述 (本 草纲目 ), 黄姜 (通称 ) Curcuma longa L. (1753) pro max. part ; Roxb. (1820) Bak. in Hook. f. (1890); K. Schum. in Engl. (1899) , (1904) ; C. H. Wright (1903) ; Gagnep. in Lecomte (1908);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方 洪钜等 (1982); P. N. V. Kurup et al. (1983); B. L. Burtt et R. M. Smith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7); Z. Y. Zhu (1988). Curcuma domestica Valet (1918); E. D. Derr. (1935); K. E. Holttum (1950) » M. R. Henderson (1954); I. H. Burkill et al. (1966); Back, et Bakh. f. (1968); Burtt et Smith (1972);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D. B. Deb (1983); 新 华本 草纲要 (1988).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 5 米; 根茎 粗状, 多 分枝, 椭圆 状或圆 柱状, 内面深 黄色, 极香; 根末端 膨大成 块根。 叶 5 -- 7 片; 叶 片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30 — 45 厘米, 宽 15 — 18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渐狭,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20 — 45 厘米; 叶鞘 绿色。 穗状 花序从 叶鞘内 抽出, 近圆 柱状, 长 12 — 18 厘米, 宽 4 一 9 厘米; 花 序梗长 12 — 20 厘米; 葱片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3 — 5 厘米, 先 端钝, 淡 绿色, 不 育苞片 较狭, 先 端尖, 开展, 白色, 边 缘 成不规 则的淡 红色; 花萼 管状, 长 8 — 12 毫米, 先端 具不规 则的钝 3 齿, 微被 柔毛; 花 冠管漏 斗状, 长约 3 厘米, 淡 黄色, 裂片三 角形, 长 1 一 1.5 厘米, 背裂片 稍大, 具小尖 头; 侧生退 化雄蕊 较短于 唇瓣, 与 花丝、 唇瓣 基部合 生成漏 斗状; 唇瓣倒 卵形, 长 1.2 — 2 厘米, 淡 黄色, 中央深 黄色; 花药 无毛, 药室 基部具 2 枚角 状距; 子 房微被 柔毛。 花 期 7 — 8 月。 产东 南部、 南部至 西部; 生 于海拔 200 — 900 米的 林下、 草地与 路旁, 尤喜向 阳处。 台湾、 福建、 广东、 广西、 四川与 西藏等 省区有 分布。 东亚及 东南亚 已广泛 栽培。 常认 为是印 度栽培 起源, 从中国 材料, 特别是 云南有 野生类 型看, 此 说殊不 可信。 本 种根茎 入药, 有 行气、 破瘀、 通经、 止痛之 功效; 块根 入药, 有行气 解郁、 凉血 破 瘀健胃 镇痛之 功效。 通称 tumeric 可 能是栽 培起源 (印度 ), 为 咖醒粉 的主要 原料, 并 在丝、 毛 (包 括地 毯) 织品中 作橙色 或黄色 染料。 4. 黄 花姜黄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47: 1-8 Curcuma flaviflora S. Q. Tong (1986) * . 直立 草本, 高 30 — 40 厘米; 根 茎小, 具 香味; 根 末端膨 大成流 线形的 块根。 叶片椭 圆形, 长 20 — 24 厘米, 宽 7 — 8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模形, 叶面 无毛, 背面密 被细的 .短 柔毛; 叶柄长 4 一 7 厘米, 淡 绿色, 无毛; 无 叶的叶 鞘淡紫 红色。 穗状花 序卵形 或卵圆 
图 版 147 1—8. 黄 花姜黄 Curcuma flaviflora S. Q. Tong, 1. 根莲与 花序' 2. 叶' 3. 甚片' 4. 花冠背 裂片, 5. 花冠 fW 裂片, 6. 花零, 7. 侧 生退化 雄蕊' 8. 唇燧 》 9-13. 白 顶姜黄 C. albicoma S. Q. Tong. 9. 花序, 10. 花冠背 裂片, 11. 花冠侧 裂片, 12. 唇辦' 13. 侧 生退化 雄^。 (刘怡 涛绘) 
588  云南 植物志  形, 直 接从根 茎基部 抽出, 长 4. 5 6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花 序梗长 5 — 9 厘米, 具淡 紫 红色的 憐片; 苞片卵 形或卵 圆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渐尖, 淡紫 红色, 密被短 柔毛; 无 不育苞 片与小 苞片; 花萼 管状, 长约 2 厘米, 先端具 3 小齿, 具 睫毛, 其余 无毛; 花冠 管长约 4 厘米, 白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喉口 无毛, 裂片 狭披针 形, 顶部黄 褐色, 下部淡 黄色, 先端具 捷毛, 背裂 片长约 2. 4 厘米, 宽 9 毫米, 先端渐 尖, 侧裂 片长约 1.8 厘米, 宽 7 毫米, 先 端钝; 侧 生退化 雄蕊椭 圆形, 长约 2. 2 厘米, 宽 1.2 厘米, 无毛, 除中 央深黄 色外, 其余 黄色; 唇瓣倒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宽 2 厘米, 无毛, 先端深 微凹, 基部两 侧各具 1 条 纵的红 色带; 子房稍 白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柱 头近 白色, 具 睫毛。 花期 6 月。 产勐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4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本种 为少花 的穗状 花序, 无 不育苞 片与小 苞片, 花 黄色, 唇瓣倒 卵形, 先端深 微凹, 基部具 2 条 纵的红 色带, 侧 生退化 雄蕊椭 圆形, 与国产 种极易 区别。 5. 广 西莪术 (植 物分类 学报) 毛 莪术、 桂莪术 (中 药志) '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 C. F. Liang (1977)*; X. X. Chen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Z. Y. Zhu (1988). 直立 草本, 高约 0.5 米; 根茎卵 球形; 根 末端膨 大成纺 锤状, 内面乳 白色。 叶片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4 一 38 厘米, 宽 4. 7 — 7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面被 柔毛; 叶 鞘被短 柔毛。 穗状花 序从根 茎基部 抽出, 长约 15 厘米, 宽 7 厘米; 花 序梗长 8 — 13 厘米, 具密被 柔毛的 紫红色 憐片; 苞片阔 卵形, 长约 3. 5 厘米, 淡 绿色; 不育 苟片紫 红色, 长约 1 厘米, 先端具 3 齿; 花 冠管漏 斗状, 长约 2 厘米, 喉口密 生白色 柔毛, 裂 片 卵形, 紫 红色, 近 等长, 侧裂 片长约 1.2 厘米, 宽 7 毫米, 背 裂片宽 10 毫米; 侧生退 化雄 蕊近长 圆形, 与花冠 裂片近 等长; 唇辦 近阔倒 卵形, 长约 1.4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淡 黄色, 中央深 黄色, 先端浅 2 裂; 花 药基部 具距; 子房被 柔毛, 花柱 线形, 无毛, 柱 头 头状, 具 睫毛。 花期 5 — 7 月。 产 勐海; 生 于海拔 700 米的 田边、 草 地与灌 丛中。 广西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广西 南丁。 根茎 (桂 莪术) 和块根 (莪苓 ) 分 别作莪 术与郁 金用。 功效 见莪术 与郁金 项下。 6. 黑 褐姜黄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48: 12-13 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 (1981); C. A. Back. (1968); C. Q. Tong (1990). 直立 草本, 高约 1 米; 根 茎内面 蓝色, 干后铅 灰色, 基 部具无 叶片的 黑褐色 叶鞘。 叶 片椭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0 -80 厘米, 宽 14 一 20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 面 具紫红 色带, 叶背 无毛, 主脉 绿色; 叶柄 绿色, 无毛; 叶銷黑 褐色, 无毛。 穗 状花序 从根茎 抽出, 圆 柱形, 长约 16 厘米, 宽 8 厘米; 花序 梗长约 10 厘米, 具 黑褐色 的无毛 憐片; 苞片倒 卵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2. 5 厘米, 淡绿 黄色, 疏被 柔毛; 不育苞 片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4. 5 — 6. 5 厘米, 宽 1.6 — 2. 5 厘米, 白色, 顶部 红色, 无 黑褐色 斑点; 小 苞片 长于花 冠管, 白色, 先端微 红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1.4 厘米, 先端具 3 齿, 白 
姜 科  589  色, 疏被 柔毛; 花 冠管漏 斗状, 长约 3. 5 厘米, 上部紫 红色, 下部 白色, 裂片 卵形, 紫 红色, 近 等长, 侧裂 片长约 2 厘米, 宽 1.6 厘米, 背 裂片宽 1.8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 生 退化雄 蕊近倒 卵形, 长约 1.7 厘米, 宽 1.2 厘米, 微 黄色; 唇 瓣阔倒 卵形, 长约 2 厘 米, 淡 黄色, 中央深 黄色, 先端 微凹; 花药基 部具白 色距; 子房密 被褐色 柔毛, 柱头白 色, 具 睦毛。 花期 5 — 6 月。 产 勐腊; 生 于海拔 800 米 的河边 砂地向 阳处。 印度尼 西亚爪 哇也有 分布。 过去由 于对标 本采集 不全, 有的作 者未能 对根茎 ,假茎 以及花 的各部 分进行 比较, 对 有 紫色带 (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 ; C. xanthorrhiza Roxb. ; C. amarissima Roxb. ; C. zedoaria (Christum) Rose.) 的种类 均定为 C. zedoaria (Christum) Rose. 在 新华本 草纲 要中, 根据根 茎的颜 色,. 又将这 些种类 定为其 他种。 从 野外采 集发现 根茎在 不同时 期, 其 颜色也 在发生 变化, 本 种根茎 即由蓝 色至铜 绿色, 最 后为黑 绿色, 干 后成铅 灰色; 花冠 裂片紫 红色; 苞片与 鳞片不 具黑褐 色斑点 ;花序 梗鳞片 与不具 叶片的 叶鞘黑 褐色, 与 其它国 产种易 区别。 7. 极 苦姜黄 (云 南植物 研究) Curcuma amarissima Roxb. (1792) " ; Bak. in Hook. f. (1890) ; K. Schum. in Engl. (1904); S. Q. Tong (1986). 直立 草本, 高约 1 米; 根 茎内面 黄色, 味 极苦, 基 部具无 叶片的 黑褐色 叶鞘。 叶片 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45 — 50 厘米, 宽 12 — 1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叶背 主脉红 褐色, 两面 无毛; 叶 柄长, 红 褐色, 无毛; 叶鞘红 褐色, 无毛。 穗 状花序 从根茎 抽出, 圆 柱形, 长约 16 厘米, 宽 7 厘米, 与 叶同时 抽出; 花序 梗长约 17 厘米, 具黑褐 色 的无毛 鳞片; 苞片 卵形, 长约 5 厘米, 先 端钝, 绿色, 不育 苞片椭 圆形, 长约 6 厘米, 白色, 顶部紫 红色, 基部微 绿色, 具 明显的 黑褐色 斑点; 小苞 片长约 2. 5 厘米, 淡 绿色, 花后 增大,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1 厘米, 白色, 先端具 3 齿, 疏被 柔毛; 花冠 管漏斗 状, 长约 3 厘米, 上部微 红色, 下部微 黄色, 无毛, 裂片 卵形, 近 等长, 红色, 侧裂片 长约 1.5 厘米, 宽 9 毫米, 背 裂片宽 1.1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 生退化 雄蕊与 花冠裂 片近 等长, 微 黄色, 先 端微黄 绿色, 无毛; 唇 瓣近倒 卵形, 长约 1.9 厘米, 宽 2.1 厘米, 先端 微凹, 淡 黄色, 中央桔 黄色, 无毛; 花 药基部 具距; 子 房微红 黄色, 密 被褐色 柔毛, 柱头近 白色, 具 瞎毛。 花期 5 月。 产 励腊; 生 于海拔 800 米的 林下或 沟边。 印 度也有 分布。 8. 黄 红姜黄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48: 8 — 9 Curcuma xanthorrhiza Roxb. (1820); K. Schum. in Engl. (1899), (1904); T. Valet (1918); K. E. Holttum (1950); C. A. Back. (1968); J. J. Ochse (1980). 直立 草本, 高约 1 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绿色 叶鞘; 根茎 内面黄 红色, 边缘 黄色; 根 末 端具纺 锤状的 块根。 叶片 长圆状 披针形 或阔披 针形, 长 30 — 40 厘米, 宽 7. 5 — 8. 5 厘 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叶面 具紫红 色带; 除初 生叶无 柄外, 其余 具柄, 绿色; 叶鞘 绿色。 穗 状花序 从根茎 抽出, 圆 柱形, 长约 15 厘米, 宽约 8 厘米; 花序 梗长约 12 厘米, 具绿色 憐片; 苞 片阔倒 卵形, 长约 5 厘米, 宽 4 厘米, 绿色, 先端或 边缘紫 红色, 无毛; 不育苞 片近椭 圆形, 长约 6 厘米, 宽 3. 5 厘米, 先端 锐尖, 基部 渐狭, 鲜 红色, 不具黑 
图 版 148 1-7. 大莪术 Curcuma elata Roxb. , 1. 示先花 后叶的 花序, 2. 花' 3 . 甚 片, 4 . 不育 苞片' 5 . 花冠背 裂片, 6. 花冠侧 裂片, 7. 侧 生退化 雄蕊; 8 — 9. 黄 红姜黄 C. xanthorriza Roxb. , 8. 侧 生退化 雄蕊, 9 . 不育 苞片; 10—11. 我术 C. zedoaria (Chirstm. ) Rose. . 10. 侧 生退化 雄蕊, 11. 不育 苞片; 12 — 13. 黑 褐姜黄 C. phaeocaulis Val. , 12. 侧 生退化 雄蕊, 13. 不育 甚片。 (刘怡 涛绘) 
姜 科  591  褐色 斑点; 小 苞片近 白色, 膜质, 先端微 红色, 花后 增大; 花萼 管状, 长约 1.5 厘米, 先 端具 3 齿, 白色, 疏被 柔毛; 花 冠管漏 斗状, 长约 3. 5 厘米, 上部淡 红色, 下部炎 黄色, 无毛, 裂片 卵形, 红色, 近 等长, 侧裂 片长约 2 厘米, 宽 1.3 厘米, 背裂片 稍宽, 约 1.5 厘米, 先端 具近白 色的短 尖头; 侧生 退化' 雄蕊近 白色, 先端 微凹, 且微黄 绿色, 基部局 部淡 红色; 唇 瓣近倒 卵形, 与花冠 裂片近 等长, 淡 黄色, 中央桔 黄色, 先端 微凹; 花药 基部 具距; 子 房密被 淡褐色 柔毛, 花柱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睫 4:。 花期 4 一 5 月。 产 勐腊; 生 于海拔 800 米 的河边 砂地。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马来 西亚有 分布。 本 种根茎 内面黄 红色; 叶 具紫红 色带; 花序梗 的鳞片 与叶鞘 绿色; 苞 片不具 黑褐色 斑 点与国 产种易 区别。 9. 莪术 (开宝 本草) 图版 148: 10-11 Curcuma zedoaria (Christm. ) Rose. (1828) * ; Bak. in Hook. f. (1890) ; K. Schum. in Engl.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中国 植物志 (1981); R. N. Chopra (1982); B. L. Burtt et R. M. Smith (1983)* ; P. N. V. Kurup et al. (1983); D. B. Edb (1983); Z. Y. Zhu (1988). Amomum zedoaria Christm. in Christm. &- Panzer (1779); Berg. (1788) ; Curcuma pallida Lour. (1790); C. H. Wright (1903). 直立 草本, 高约 1 米; 根茎 内面淡 黄色, 似樟 脑味。 叶 片椭圆 状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5 — 40 厘米, 宽 10 — 1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两面无 毛, 叶 面具紫 色带; 叶柄 绿色, 无毛; 叶鞘 绿色, 无毛。 穗 状花序 从根茎 抽出, 圆 柱状, 长 10 — 14 厘米, 宽 5 — 7 厘米; 花序 梗长约 12 厘米, 麟 片长, 无毛, 密被 黑褐色 斑点; 苞片 倒卵形 或阔倒 卵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绿色, 先端 红色, 无毛, 密 被 黑褐色 斑点; 不育 苞片鲜 红色, 近长 圆形, 长约 7 厘米, 宽 3. 8 厘米, 密被黑 褐色斑 点; 小苞 片长约 2 厘米, 先端 微凹, 白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 1 一 1.2 厘米, 先端具 3 齿, 白色, 无毛; 花 冠管漏 斗状, 长约 2.8 厘米, 上部微 黄色, 下部近 白色, 无毛, 裂 片 卵形, 近 等长, 白色, 无毛, 侧裂 片长约 1.8 厘米, 宽 1 厘米, 先 端钝, 背 裂片宽 1.2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生 退化雄 蕊长约 1.7 厘米, 淡 黄色, 先端褐 黄色; 唇辦 阔倒卵 形, 长约 2 厘米, 宽 1.9 厘米, 先端浅 2 裂, 淡 黄色, 中央桔 黄色; 花药 基部具 淡黄色 的距; 子 房密被 淡褐色 柔毛, 柱头近 白色, 具 睫毛。 花期 5 月。 产东 南部至 南部; 生 于海拔 800 — 1 200 米的 林下或 河边, 有 时栽培 逸生。 台湾、 福 建、 江西、 广东、 广西、 四川等 省区有 分布。 印度 东北部 (原 产?) 至马 来西亚 也有。 根茎称 "莪 术", 具 香味, 入药, 有破瘀 散结, 行气 止痛, 开胃 化食, 通经之 功效; 块根称 "绿 丝郁 金", 有行气 解郁, 破瘀 止痛之 功效。 10. 大莪术 (广西 植物) 图版 148: 1-7 Curcuma data Roxb. (1820); Bak. in Hook. f. (1890); K. Schum. in Engl. (1904); X. X. Chen (1980); Z. Y. Zhu (1988). 直立 草本, 高约 1.5 米; 根 茎粗状 而多, 内面淡 黄色; 根末端 膨大成 纺缍状 块根, 近 白色。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0 — 100 厘米, 宽 15 — 2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 面 绿色, 无毛, 背面淡 绿色, 被 柔毛; 叶 柄长, 绿色; 叶鞘 绿色, 被 柔毛。 穗状 花序从 
592  云南 植物志  根茎 抽出, 圆 柱状, 长 18 — 23 厘米, 宽 6 — 8 厘米; 花序 梗长约 22 厘米, 具 绿色、 被柔 毛的 麟片; 苞片倒 卵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绿色, 先端 圆形, 边缘 白色、 膜 质、 无毛; 不育苞 片近椭 圆形, 长 5 — 7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先 端钝, 紫 红色, 基部 淡 绿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1 厘米, 先端具 3 齿, 白色, 无毛; 花 冠管漏 斗状, 长 约 3 厘米, 微 黄色, 无毛, 裂片 卵形, 近 等长, 白色, 无毛, 侧裂 片长约 1.8 厘米, 宽 I. 3 厘米, 先 端钝, 背裂片 稍宽,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生 退化雄 蕊近倒 卵形, 长约 1.8 厘米, 宽 1.2 厘米, 微 黄色, 无毛; 唇 瓣阔倒 卵形, 长约 2 厘米, 宽 1.8 厘米, 先端 微凹, 淡 黄色, 中央桔 黄色; 花药基 部具白 色距; 子房微 绿色, 密被 淡褐色 柔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花期 5 月。 产 勐腊; 生 于海拔 800 米的 林下与 沟边。 台湾、 广西有 分布。 缅甸 也有。 II. 郁金 (唐 本草)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 (1807) *; Bak. in Hook. f. (1890); K. Schum. in Engl.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Hara (1966); Hara et al. (1978); X. X. Chen (1980)*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Z. Y. Zhu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t al. (1994). 直立 草本, 高约 1 米; 根茎 肉质, 肥大, 椭圆形 或长椭 圆形, 内面深 黄色, 芳香; 根 末端 膨大成 纺缍状 块根。 叶片长 圆形, 长 30 — 60 厘米, 宽 10 — 20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 渐狭, 叶面 无毛, 叶 背被短 柔毛; 叶柄约 与叶片 等长。 花序 从根茎 抽出, 圆 柱状, 长 约 15 厘米, 宽 8 厘米; 苞片淡 绿色, 卵形, 长 4 一 5 厘米, 不育 苞片长 圆形, 苍白 红色, 先 端具短 尖头, 被毛; 小苞片 折叠披 针形, 长约 3 厘米, 宽 2 厘米 (展开 ), 先端 边缘被 缘毛; 花萼 管状, 长 8 — 15 毫米, 先端具 3 齿, 近 白色, 疏被 柔毛; 花 冠管漏 斗状, 长 2. 3 — 2. 5 厘米, 喉部 具毛, 淡 黄色,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淡 红色, 先 端钝, 背 裂片 较宽, 先 端具短 尖头, 被毛; 侧 生退化 雄蕊淡 黄色, 倒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唇瓣 黄色, 倒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先端微 2 裂; 子 房被淡 褐色长 柔毛。 花期 4 一 6 月。 产东 南部、 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360 — 1 900 米的 林下或 林缘、 草坡。 我 国东南 部 至西南 部各省 区均有 分布。 东南 亚各地 也有, 认为 原产印 度亦不 可信。 本种与 姜黄、 莪术、 毛莪 术的块 根均作 中药材 "郁 金" 用, 有行气 解郁、 破瘀、 止 痛的 功效, 外用于 疥疮、 麻疹 等症。 亦作 染料。 11. 舞 花姜属 GlobbaL.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纤细, 匍匐, 根 较粗; 茎 斜升, 较矮, 高常 不超过 1 米。 叶片披 针 形或长 圆形, 无 柄或具 短柄。 聚 伞状圆 锥花序 或穗状 花序, 顶生, 稀直接 从根茎 抽出; 苞片 于花期 脱落, 稀 宿存, 下 部苞片 中的小 聚伞花 序常成 珠芽; 花萼漏 斗状或 钟状, 先 端具 3 裂片或 3 齿, 背 面的一 枚裂片 或齿常 较宽, 稀再 2 裂; 花冠管 纤细, 远较花 萼长, 裂片 3 枚, 卵 形或长 圆形, 背裂 片稍大 而凹, 有 时具小 尖头; 侧 生退化 雄蕊花 瓣状; 唇 瓣 反折, 位于 侧生退 化雄蕊 与花冠 裂片之 上一段 距离, 先端 全缘、 微凹或 多或少 2 裂, 基 部 与花丝 连合成 杯状; 花 丝长而 弯曲, 花药 2 室, 两 边各具 1 枚 附属体 或无; 子房 1 室, 
姜 科  593  胚珠 多数, 着生于 3 个 侧膜胎 座上, 花柱 线形, 柱头陀 螺状。 蒴果球 形或椭 圆形, 果皮 薄, 不规则 开裂, 稀 从顶部 3 瓣裂; 种子近 球形, 小, 具 白色、 膜质、 衛 裂状假 种皮。 约 70 — 100 种, 分布 于热带 东南亚 (达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至 东亚; 我国有 3 种, 1 变 种, 产西 南部至 南部; 云南 全有, 产西南 部至东 南部。 分种 检索表 " 1 (2) 花药 两边无 翅状附 属体; 苞片 较小, 早落, 腋内 无珠芽 1. 舞花姜 €;> racemosa 2 (1) 花药 两边具 2 枚三 角状附 属体; 苞片 较大, 宿存, 腋内具 珠芽。 3 (6) 叶两面 无毛。 4 (5) 花序 上部有 分枝, 具 2 朵 以上发 育的正 常花; 珠 芽卵形 2a. 双翅 舞花姜 G. schomburgkii var. schomburgkii 5 (4) 花序 上部无 分枝, 花几 乎全部 退化, 仅 具小球 状珠芽 2b. 小珠 舞花姜 var. angusta 6 (3) 叶两面 均被毛 3. 毛 舞花姜 G. barthei 1. 舞花姜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图版 149: 3 Globba racemosa Smith (1804); Bak. in Hook. f. (1890) ; K. Schum. in Engl. (1904);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7)、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t al. (1994). Globba orixensis Roxb. var. recemosa (Smith) Gagnep. (1901); Hand. -Mazz. (1936); D. B. Deb (1983); G. bulbosa Gagnep. (1901);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Mckean ( 1986 ); G. strigulosa. K. Schum. in Engl. (1904); G. mairei Levi. (1913), (191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0.6 — 1 米; 茎基部 膨大。 叶片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2 — 20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锐尖, 两面无 毛或脉 上疏被 柔毛; 无 柄或具 短柄; 叶舌及 叶鞘 上部具 缘毛。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15 — 20 厘米; 苞 片小、 早落, 腋内无 珠芽; 小苞片 长约 2 毫米; 花 黄色, 各部均 被橙色 斑点; 花萼漏 斗状, 长 4 一 5 毫米, 先端具 3 齿; 花 冠 管长约 1 厘米, 裂片 反折, 长约 5 毫米; 侧生 退化雄 蕊披针 形与花 冠裂片 等长; 唇瓣 倒 楔形, 长约 7 毫米, 先端 2 裂, 反折, 生 于花丝 基部稍 上处; 花丝长 10 — 12 毫米, 花 药长约 4 毫米, 两侧无 翅状附 属体。 蒴果椭 圆形, 直径约 1 厘米, 无抚状 凸起。 花期 6 — 9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西部、 东北部 的绥江 (Lonki, 700 米) 及 西北部 (丽 江、 维 西); 生 于山坡 林下或 路边。 西藏 南部、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江西、 福建均 有 分布。 印度西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缅甸、 老挝 也有。 果 实用于 健胃。 2. 双翅 舞花姜 (中 国植 物志) Globba schomburgkii Hook. f. in Bot. Mag. (1876)*; K. Schum. in Engl. 
图 版 149 1—2. 毛 舞花姜 Globba bartjiei Gagnep. , 1. 具叶的 花序, 2. 花, 3. 舞花姜 G. racemosa Smith, 3. 花。 (刘怡 涛绘) 
姜 科  595  (1899), (1904)* ; Gagnep. in Lecomte (190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Globba chinensis K. Schum. in Engl, (1904) ; Gagnep. in Lecomte (1908). 2a. 双翅 舞花姜 (原 变种) ' var. schomburgkii 直立 草本, 高 30 — 50 厘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 部钝, 两面 无毛; 叶 柄长约 5 毫米; 叶 舌短。 顶 生圆锥 花序, 长 5 — 11 厘米, 下垂, 上部有 分枝, 具 2 朵 以上发 育正常 的花, 下部无 分枝, 苞片 内仅有 珠芽; 茵 片披 针形, 长 6 — 12 毫米; 珠芽 卵形, 表面 具疣状 凸起。 花 黄色, 小花梗 极短; 花萼钟 状, 长 4 一 6 毫米, 先端具 3 齿; 花 冠管长 8 — 10 毫米, 被短 柔毛, 裂片 卵形; 侧 生退化 雄蕊披 针形, 镰状 弯曲; 唇瓣狭 楔形, 黄色, 先端 2 裂, 基 部具橙 红色的 斑点; 花丝长 约 1 厘米, 弯曲, 花药两 边各具 2 枚三 角状附 属体; 子房具 统点。 花期 8 — 9 月, 果期 9—11 月。 产南部 (思茅 为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550 — 1 4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或 荒坡。 本种 已引为 观赏花 卉栽培 (Exotica 1495)。 2b. 小珠 舞花姜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var. angustata Gagnep. 1. c. ; (中 国植 物志) (1981).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不同在 于花序 较小, 上部无 分枝, 长 3 — 4 厘米, 苞片也 较小, 花几 全部 退化, 而仅有 小球状 珠芽。 产地 与生境 同上。 3. 毛 舞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49: 1-2 Globba barthei Gagnep. (1901) ; K. Schum. in Engl. (1904) ; Gagnep. in Lecomte (1908); T. L. Wuet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30 — 60 厘米, 全株 被毛。 叶 片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12 — 16 厘米, 宽 3. 5 —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均 被毛。 顶 生圆锥 花序, 长 4 一 7 厘米, 上部具 短 分枝, 花 密集, 下 部複. 片内有 珠芽; 苞片卵 形或披 针形, 长 1.7 — 2 厘米, 宽 7 — 10 毫 米; 珠芽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5 — 10 毫米。 花橙 黄色, 花萼、 花冠均 被毛; 花 萼长约 5 毫 米, 先端具 3 齿; 花冠 管长约 2 厘米, 裂片 线形, 长 6 — 7 毫米; 侧 生退化 雄蕊长 圆形, 与花 冠裂片 等长; 唇瓣着 生于花 冠裂片 之上约 6 毫 米处, 长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先端扩 大, 2 裂; 花 丝长约 1. 6 厘米, 花 药长约 1 毫米, 两 边各具 2 枚三 角状附 属体。 花期 7 — 8 月。 产西双 版纳、 河口、 富宁、 西畴、 盈江; 生 于海拔 210 — 1 000 米的密 林或河 边荫湿 处。 菲 律宾、 柬 埔寨、 老挝、 緬 甸也有 分布。 12. 山姜属 Alpinia Roxb.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强壮, 茎 发达, 稀极 高大。 叶 片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具叶柄 或无。 花 序为顶 生总状 花序、 穗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蕾时常 包藏于 佛焰菟 状的总 苞内; 具 苞片与 
596  云南 植物志  小苞片 或无; 小苞片 扁平或 管状, 有 时包住 花蕾; 花萼陀 螺状或 管状, 先 端常具 3 齿, 侧 裂; 花冠 管与花 萼管近 等长或 较长, 裂片 3 枚近 等长, 背裂片 较宽, 兜状; 侧生 退化雄 蕊小, 呈 齿状或 钻状, 着 生于唇 辩基部 两侧; 唇瓣 平展或 下弯, 较宽, 较 花冠裂 片大, 外 面近 白色, 内面具 显著而 美丽的 彩纹, 先端 全缘或 微凹, 稀 深裂; 花 丝较花 冠或唇 瓣短, 扁平, 稀具 药隔附 属体; 子房 3 室, 胚珠 多数。 蒴果 干燥或 肉质, 常不开 裂或不 规则开 裂, 稀 3 辦; 种子 多数, 具假 种皮。 约 250 — 260 种, 广 布于亚 洲热带 至暖温 带延至 太平洋 岛购; 我国约 50 种, 2 变种, 产西南 部至东 南部; 云南有 25 种, 1 变种, 其中 6 种为 常见栽 培种, 产西南 部至中 南部。 分种 检索表 1 (42) 花具苞 片或小 苞片或 仅有小 苞片。 2 (19) 甚片与 小苞片 相似, 平展或 微凹, 花时常 明显, 有时 宿存; 小苞 片小, 不成管 状包住 花蕾; 花 常小或 中等大 (1. 山 姜亚属 subgen. Alpinia)。 3 (12) 圆锥 花序。 4 (11) 圆 锥花序 开展, 分 枝长达 8 毫米 以上; 花 较大; 唇 瓣长达 1 厘米 以上。 5 (6) 巷片 与小苞 片果时 宿存; 花绿 白色; 菊果长 圆形, 中部 稍收缩 … 1. 红豆蔻 A. galanga 6 (5) 苞片与 小苞片 早落; 花非绿 白色; 蒴果 球形, 中部不 收缩。 7 (8) 叶背、 叶柄 均被毛 2. 假益智 A. maclurei 8 (7) 叶背、 叶柄均 无毛。 9 (10) 植株 较高, 1.5 — 2. 5 米; 叶柄长 5 — 13 厘米; 叶舌长 1 一 2 厘米, 厚 革质, 基 部两侧 具紫色 带; 花 序轴、 分 枝与花 梗均被 淡褐色 柔毛; 花黄色 3. 脆 果山姜 A. globosa 10 (9) 植株 较矮, 约 1 米, 叶柄, 长 2. 5 厘米; 叶舌长 5 — 6 毫米, 干 膜质, 基部两 侧不具 紫红色 带; 花 序轴、 分枝与 花梗均 无毛; 花白色 4. 光 叶山姜 A. intermedia 11 (4) 圆 锥花序 狭窄, 分 枝短, 6 — 7 毫米; 花 较小; 唇 辩短, 6 — 7 毫米 5. 华山姜 A. cbinensis 12 (3) 总状 花序。 13 (16) 花排列 稀疏, 花序 不成球 果状。 14 (15) 植株 较矮、 地上 茎短, 高 30 厘米 以下; 叶面 具深浅 不同的 色彩, 叶片 较少, 2 — 3 片 6. 花叶 山姜 A, pumila 15 (14) 植株 较高, 地上茎 也高, 达 50 厘米 以上; 叶面 同色, 叶 较多, 达 5 片以上 7. 密 苟山姜 A. densibracteata 16 (13) 花排列 密集, 花序 成球状 8. 球 穩山姜 A. strobiliformis 17 (2) 苞片通 常无, 若有 也不相 似于小 苞片; 小苞片 壳质, 包着 花蕾, 开花后 脱落; 花通常 较大, 或小 苞片漏 斗装, 宿存。 18 (37) 小苞 片大, 常 壳质而 侧裂达 基部, 包住 花蕾, 开花后 脱落; 花通常 较大; 唇难 较长, 2 厘 米以上 (2. 艳山 姜亚属 subgen. Catimbium emend. K. Schum. )。 19 (22) 圆锥 花序。 20 (21) 植抹较 纤细, 高约 1.3 米; 叶 无柄, 叶片 较狭, 线状披 针形, 宽 2 — 3. 5 厘米; 花序 较短, 长不过 10 厘米, 直立; 花序轴 绿色; 唇瓣 白色, 杂以玫 瑰红色 与紫堇 色斑纹 9. 距 药山姜 A. calcarata 
姜 科  597  21 (20) 植株较 粗壮, 高达 3 米; 叶 具柄, 叶片 较宽, 披 针形, 宽 5 — 12 厘米; 花序 较长, 达 15 厘  米 以上, 下垂; 花序 轴紫^ 色; 唇辦 黄色, 具紫红 色脉纹 10. 月桃 A. zerumbet 22 (19) 总状 花序。 23 (36) 叶面 无毛; 花较小 ,唇 瓣宽为 3. 6 — 6 厘米。 - 24 (25) 小苞 片绿色 (蕾时 ) 11. 绿 苞山姜 A. bractea 25 (24) 小 苞片乳 白色或 栗色。 26 (29) 小 苞片乳 白色。 27 (28) 叶 两面均 无毛, 或叶背 被极稀 粗毛; 花冠 裂片仅 具缘毛 …… 12. 草豆蒹 A, katsumadai 28 (27) 叶 背被绒 毛状长 柔毛, 花冠 裂片密 被绢毛 13. 毛 據山姜 A. malaccensis 29 (26) 小苞片 栗色。  30 (35) 叶基部 对称; 花萼具 3. 齿; 花冠 裂片基 部不具 小的附 属体。 31 (34) 叶舌 全缘, 花萼淡 红色; 叶柄 较短, 2 或 4 厘米。 32 (33) 叶柄 较长, 达 4 厘米; 叶舌 较长, 1 一 2 厘米; 花冠背 裂片近 圆形; 唇瓣宽 卵形, 先 端凸起 14. 无 斑山姜 A. emaculata 33 (32) 叶柄 较短, 长 2 厘米; 叶舌 较短, 约 6 毫米; 花冠 裂片倒 卵形; 唇瓣 卵形, 先端 2 裂 15. 云南草 S A. blepharocalyx 34 (31) 叶舌 2 裂; 花萼淡 绿色; 叶柄 较长, 达 8 厘米 16. 长 柄山姜 A. kwangsiensis 35 (30) 叶基 部极不 对称; 花萼 先端具 4 一 6 齿; 花冠 侧裂片 基部具 1 小的 附属体 • 17. 红 斑山姜 A. rubro-maculata 36 (23) 叶 面被长 柔毛; 花 较大, 唇辩宽 8 — 9 厘米 18. 宽唇姜 A. platychilus 37 (18) 小苞 片小, 成 封闭的 管状、 棒状、 圆柱 状或漏 斗状, 宿存, 常上下 紧接; 花 较小, 唇辩长 5—15 毫米 (3. 黑果山 姜亚属 subgen. Dieramalpinia K. Schum. )。 38 (39) 花 较大, 非 革质, 粉 红色; 唇瓣长 1.5 厘米, 基部 不具痴 状体, 具柄; 菊 果大, 直径 1.2 — 1.5 厘米, 熟时 黑色, 中部 不收缩 19. 黑 果山姜 A. nigra 39 (38) 花 较小, 革质, 鲜 红色; 唇 瓣短, 7 毫米, 基部具 红色痂 状体遮 住花冠 喉部, 无柄; 蒴果 小, 直径 8 — 10 毫米, 熟时枣 红色, 中部 稍收缩 20. 节 鞭山姜 A. conchigera 40 (1) 不具苞 片与小 苞片, 若有也 极小, 且花期 已脱落 (4. 良 姜亚属 subgen. Probolo-calyx K. Schum. ) 41 (44) 叶舌 较长, 1 一 3 厘米, 稀 更长, 膜质。 42 (43) 叶片披 针形, 宽 3 — 6 厘米, 基部近 圆形, 边 缘具脱 落性小 刚毛; 果 干时纺 锤形, 果 皮上有 显露的 维管束 线条, 13 — 30 条 21. 益智 A. oxyphylla 43 (42) 叶片 线形, 宽 1.2 — 2. 5 厘米, 基部 渐狭, 边缘无 缘毛; 菊 果干时 球形, 果皮 无显露 的维管 束线条 22, 高良姜 A. officinarum 44 (41) 叶舌 较短, 5 毫米 以下, 质地 较厚。 45 (46) 叶两面 被毛; 花成 对着生 23. 山姜 A. japonica 46 (45) 叶两面 无毛; 花 非成对 着生。 47 (48) 总状 花序; 叶 无柄; 叶舌 截形, 长约 4 毫米, 密被长 柔毛; 唇辩 卵形, 边缘 具不整 齐的缺 刻; 侧生退 化雄蕊 三角形 24. 小 花山姜 A. brevis 48 (47) 穗状 花序; 叶 柄从下 到上, 由 近于无 一至达 4 厘米; 叶舌 2 裂, 长约 2 毫米, 仅具 缘毛; 唇 瓣倒 卵形, 边缘皱 波状, 先端 2 裂; 侧生 退化雄 蕊线形 …… 25. 箭干风 A. stachyoides 1. 红豆蔑 (海药 本草) 图版 150: 1-5 红蔻 (本草 述钩元 )、 大 高良姜 (广州 植物志 )、 山姜、 良姜、 廉姜 (广 东、 广西) 
598  云南 植物志  Alpinia galanga (L. ) Swartz (1791), (L. ) Willd. (1797); Roxb. (1820); Benth. (1861); Bak. in Hook. f. (1890);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C. E. C. Fischer (1928); A. A. Selaginellacees (1954); 广西 中药志 (1955)*; M. R. Henderson (1955)'; 中药志 (1955)*; I. H. BurkiU et al. (1966); B. L. Burtt et R, M. Smith (1972); 图鉴 (1976)*; 海 南植物 志 (1977)*; K. R. Kirtikar et al. (1980)*; J. J. Ochse (1980)*; J. Lindley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1)*; R. N. Chopra (1982); D. B. Deb (1983); B. L. Burtt et R. M. Smith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Maranta galanga L. (1762) ; Amomum medium Lour. (1790); C. H. Wright (1903) in nota; A. galanga Lour. (1790) ; Languas galanga (L. ) Merr. (1927), (1935); L. galanga (L. ) Stuntz. (1912); K. E. Holttum (1950); C. A. Back. (1968); S. Nakao (1976). 直立 草本, 高 1. 5 — 2 米; 根茎 块状, 稍具 香味。 叶 片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25 — 30 厘 米, 宽 6 — 10 厘米, 先端 短尖或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均 无毛或 叶背被 柔毛, 干 时边缘 褐色; 叶 柄短, 长约 6 毫米; 叶舌 全缘, 长约 5 毫米。 圆锥花 序密生 多花, 长 20 — 30 厘 米, 花序轴 被毛; 分枝多 而短, 长 2 — 4 厘米, 每枝具 3 — 6 朵花; 苞片与 小苞片 果时宿 存;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花绿 白色, 具 异味; 花萼 管状, 长 6 — 10 毫米, 果时 宿存; 花冠管 与萼管 等长, 裂片长 圆形, 长 1.6 — 1.8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齿状或 线形, 长 2 — 10 毫米, 紫色; 唇瓣 倒卵状 匙形, 长达 2 厘米, 白色, 具红色 脉纹, 深 2 裂, 基 部狭缩 成宽的 唇柄; 花 丝长约 1 厘米, 花 药长约 7 毫米; 子房淡 绿色, 无毛。 菊 果长圆 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约 7 毫米, 中部稍 收缩, 熟时棕 色或枣 红色, 平滑, 干时 稍具皴 折; 果 皮薄, 不 开裂, 内 有种子 3 — 6 粒。 花期 5 — 6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200 — 1 300 米的荫 湿林下 或稀疏 灌丛至 林缘茅 草中。 广西、 广东、 台湾等 省区有 分布。 亚热 带地区 广布。 果实 (称红 豆蔻) 入药, 有散寒 燥湿、 健胃 消食的 功能; 根茎 (称 大高 良姜) 有散 寒、 暖胃、 止痛之 功效。 2. 假益智 (海 南植 物志) 红蔻 (海南 省误作 红扣) Alpinia maclurei Merr. (1922);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Languas maclurei (Merr. ) Merr. (1923), (1927) ; S. Nakao (1976). 直立 草本, 高 1一2 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1 — 47 厘米, 宽 8 — 10 厘米, 先端 尾状渐 尖, 基部 渐狭, 叶 背被短 柔毛; 叶柄长 1 一 5 厘米, 被 柔毛; 叶舌 2 裂, 长 1 一 2 厘米, 被 绒毛。 圆 锥花序 直立, 长 30 — 43 厘米, 被 灰色短 柔毛; 分枝长 1.5 — 2. 5 厘米, 稀 更长; 花 3 — 5 朵 聚生于 枝顶; 小 苞片长 圆形, 兜状, 长约 7 毫米, 被短 柔毛, 早落; 花梗 极短; 花萼 管状, 长 6 — 10 毫米, 被短 柔毛, 先端具 3 齿, 齿近 圆形; 花冠 管长约 1.1 厘米, 裂 片长 圆形, 长约 10 毫米; 侧生 退化雄 蕊长约 5 毫米; 唇瓣 长圆状 卵形, 长 10 — 12 毫米, 宽 6 — 7 毫米, 花时 反折; 花 丝长约 1.5 厘米; 花 药长约 4 毫米; 子房 卵形, 宽 1.5 — 1.7 
图 版 150 1—5. 红豆菊 Alpinia galanga (L. ) Wild. , 1. 具叶的 花序, 2. 花, 3. 唇港, 4. 花冠侧 裂片, 5. 花冠背 裂片; 6. 脆 果山姜 A. globosa Horan. , 6. 唇辦; 7. 华山姜 A. chinensis (Retz. ) Rose. , 7. 唇解; 8. 密!; 山姜 A. densibracteata T. L. Wu&_Senjen, 唇辨。 (刘怡 涛绘) 
600  云南 植物志  毫米, 被 柔毛。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果皮 易脆。 花期 3 — 7 月, 果期 4 一 10 月。 产东 南部; 生 于海拔 240 — 1 300 米的 湿润疏 林或密 林下。 广西、 广东、 海南 等省区 有 分布。 越南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海南 儋县。 根茎与 果实具 行气的 功能。 用于 腹胀、 呕吐 等症。 3. 脆 果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0: 6 白 豆蔻、 豆蔻 (海南 ) Alpinia globosa Horan. (1862); C. H. Wright (1903); Gagnep. in Lecomte (1908); T. L. Wu &.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Amomum globosum Lour. (1790) ; S. Nakao (1976) ; Languas globosa (Lour. ) Burkill (1930). 直立 草本, 高 1.5 — 2. 5 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5 — 100 厘米, 宽 10 — 1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5 — 13 厘米, 无毛; 叶舌浅 2 裂, 长 1 一 2 厘米, 淡 绿色, 厚 革质, 基部 两侧具 淡紫红 色带, 无毛。 圆锥花 序长约 30 厘米, 宽 14 厘米; 花 序 轴密被 淡褐色 柔毛; 分枝被 淡褐色 柔毛, 枝顶具 4 一 8 朵花; 小 苞片长 圆形, 长约 1 厘 米; 花 梗短, 长约 3 毫米, 绿色, 密被 淡褐色 柔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9 毫米, 先端具 3 钝 齿, 上部紫 红色, 下部淡 黄色, 无毛; 花冠管 与花萼 等长或 稍长, 裂片披 针形, 近 等长, 淡 黄色, 先端紫 红色, 内卷, 侧裂 片长约 1.4 厘米, 宽 5 毫米, 先 端钝, 背裂片 较宽, 先 端具紫 红色短 尖头; 侧 生退化 雄蕊羊 角状, 紫 红色; 唇 辦近椭 圆形, 长约 2 厘米, 宽 1.6 厘米, 先端浅 2 裂, 淡 黄色, 中央 两侧具 紫红色 脉纹; 花 药长约 6 毫米, 花 丝长约 1.5 厘 米, 淡 黄色; 子房 绿色, 密被 淡褐色 柔毛。 蒴果 球形, 直径 7 — 10 毫米, 红色; 果皮薄 而脆。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7 — 10 月。 产 金平、 河口、 西畴、 麻 栗坡、 马关; 生 于海拔 1 300 — 1 8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越 南有 分布。 果 实芳香 健胃, 海 南民间 作白豆 蔻用。 4. 光 叶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Alpinia intermedia Gagnep. (1901); K. Schum. in Engl. (1904); Ohevi (1935); Masamure (1946); Kitamura (1946);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Alpinia kelungensis Hayata (1915); 中药志 (1959); 刈 米达夫 (1971); 斋 木保久 (1976 ); S. Nakao ( 1976 ) ; A. kikutensis Hayata ( 1920 ) ; Languas kikutensis (Hayata ) Sasaki ( 1924); L. lungensis ( Hayata ) Sasaki ( 1924 ); L. oblongi folia (Hayata) Sasaki (1924), (1928). 直立 草本, 高约 1 米。 叶 片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20 — 50 厘米, 宽 5 — 12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 柄长达 2. 5 厘米; 叶舌长 5 — 6 毫米, 干 膜质, 仅具 缘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20 厘米, 宽 2 — 5 厘米, 直立或 下垂, 无毛; 分枝长 5 — 15 毫米, 先端 聚生 3 — 4 朵花; 苞片与 小苞片 相似, 长 7 — 10 毫米, 早落; 花 白色; 花萼 管状, 先端具 圆齿, 无毛; 花冠管 较萼管 为短, 裂片近 等长, 无毛; 侧生退 化雄蕊 角状; 唇瓣 卵形, 长 约 1.8 厘米, 先端 极尖, 浅 2 裂, 基部 渐狭成 瓣柄; 花药 卵形, 被 柔毛; 上 位腺体 棒状, 先 端纯。 花期 6 月。 
姜 科  601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东、 台湾有 分布。 日本 (琉球 ) 也有。 根茎 葫果用 于脘腹 气胀、 消食。 5. 华山姜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50: 7 ^ 箭干风 (中 国经济 植物志 ), 姜叶 淫羊藿 (贵州 ), 九江连 (广 西、 < 广东 ), 高良姜 (江西 ) Alpinia chinensis (Retz. ) Rose. (1807);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B. L. Burtt R. M. Smith (1972); 图 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Herieria chinensis Retz. (1791 ) ; Alpinia suishanensis Hayata(1919) ; Languas chinen- sis (Rose. ) Merr. (1923),. (1927); T. H. Burkill et al. (1966); L, suishanensis (Hayata) Sasaki (1928). 直立 草本, 高约 1 米。 叶片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尾状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叶 柄长约 5 毫米; 叶舌 2 裂, 长 4 一 10 毫 米, 膜质, 具 缘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15 — 30 厘米; 分 枝短, 3 — 8 毫米, 具 2 — 4 朵花; 小 苞片长 1 一 3 毫米, 花时 脱落; 花 白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6 毫米, 先端具 3 齿; 花冠管 略长于 花萼,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6 毫米, 背裂片 稍宽; 侧生退 化雄蕊 2 枚, 钻状, 长约 1 毫米; 唇瓣 卵形, 长 6 — 7 毫米, 先端 微凹, 基部 两侧具 1 条纵 的红色 条纹; 花 丝长约 5 毫米, 花 药长约 3 毫米; 子房淡 绿色, 无毛。 蒴果 球形, 直径 5 — 8 毫米, 红色。 花 期 5 — 7 月, 果期 6 — 12 月。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800 — 1 500 米的混 交林与 稀疏常 绿阔叶 林下。 我国东 南部 至西南 部各省 区均有 分布。 越南、 老挝 也有。 根状茎 入药, 有温中 暖胃、 散寒 止痛的 功能。 蒴 果常误 入红豆 蔻中一 起收购 (西双 版纳 )。 6. 花 叶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野姜黄 (广东 ), 竹节风 (广西 ) Alpinia pumila Hook. f. in Curtis's (1885)';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Amomum vittatum Hance (1866). 无地 上茎。 叶 2 — 3 枚 1 丛 自根茎 抽出; 叶片椭 圆形、 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达 15 厘米, 宽约 7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急尖, 叶面 绿色, 叶脉 处颜色 较深, 叶背浅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叶 柄长约 2 厘米; 叶 舌短, 2 裂; 叶鞘红 褐色。 总状 花序从 叶鞘间 抽出; 花 序 梗长约 3 厘米; 花 成对着 生于长 圆形、 长约 2 厘 米的苞 片内; 苞片 迟落; 花萼 管状, 长 1.3 — 1.5 厘米, 先端具 3 齿, 紫 红色, 被短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1 厘米, 裂片长 圆形, 稍 长于花 冠管, 先 端钝, 白色, 无毛;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 3 — 4 毫米; 唇瓣 卵形, 长约 1.2 厘米, 先端浅 2 裂, 反折, 边 缘具粗 银齿, 白色, 具红色 脉纹; 花药长 5 — 8 毫米, 花 丝长 5 — 10 毫米; 子房被 娟毛; 上 位腺体 2 枚, 披 针形, 长约 2 毫米, 先端 锐尖。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先端冠 以长约 1 厘米长 的残存 花萼。 花期 4 一 6 月 , 果期 6 — 10 
602  云南 植物志  月。 产 富宁、 西畴; 生于 500 — 1 600 米的潮 湿混交 林与常 绿阔叶 林下。 广西、 广东、 湖 南等 省区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广东 博罗。 根茎 入药, 有除湿 消肿, 行气 止痛的 功效。 用于 胃痛, 风湿 瘠痛, 跌 打损伤 等症。 7. 密 苞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0: 8 Alpinia densibracteata T. L. Wu et Senjen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叶片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0 — 40 厘米, 宽 4 一 7 厘米, 先端 渐尖, 并具细 尾尖, 基部 渐狭, 叶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边 缘与先 端密被 缘毛; 叶柄长 5-20 毫米; 叶舌 2 裂, 长约 1 厘米, 叶柄、 叶 舌与叶 鞘均被 柔毛。 穗 状花序 顶生, 长 10 — 16 厘米; 花 序梗近 于无, 基部具 1 枚 线状总 苞片, 长 8 — 9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苞片披 针形或 卵形, 长 1.5 — 2. 5 厘米, 密集, 每 一苞片 内具有 3 枚小 苞片与 3 朵花; 小 苞片披 针形, 长 5 — 10 毫米, 小葱 片与苞 片均被 柔毛, 果时 宿存; 花 芳香; 花萼 管状, 长 1 一 1.5 厘米, 先端具 明显的 3 齿, 被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1.2 厘米,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6 毫米; 唇 瓣 菱状卵 形或不 明显的 3 裂, 长约 7 毫米, 中 部宽约 5 毫米, 先端 2 裂, 边缘 波状, 中 央具 脉纹; 花 丝长约 5 毫米, 花 药长约 4 毫米; 柱头 杯状, 具 睫毛, 超 出花药 之上。 蒴 果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花果期 6 — 8 月 。 产 马关、 麻 栗坡、 文山 ; 生 于海拔 1 500 — 2 300 米的潮 湿混交 林与常 绿阔叶 林下。 贵 州、 广西、 广东、 江西等 省区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广东 龙门。 8. 球 穗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Alpinia strobiliformis T. L. Wu &. Senjen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0.8 — 1.2 米。 叶片 线形, 长 25 — 50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先 端具尾 状细 尖头, 基部 渐狭, 叶 背密被 柔毛; 叶柄 从近于 无柄至 1 厘米长 的柄; 叶舌 2 裂, 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 圆形。 花序顶 生成密 集的球 果状, 长 4 一 5 厘米, 宽 3 厘米; 苟片 卵形, 长 1.7 — 2. 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两面均 密集长 柔毛, 干时淡 褐色, 覆瓦状 排列; 小 苞片近 卵形, 长约 8 毫米, 外 被白色 柔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1 厘米, 先端具 3 齿, 密被 细 柔毛, 白色, 膜质; 花冠 管长约 1.3 厘米, 白色, 微被 柔毛,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9 毫 米, 宽 5 毫米, 先 端钝, 白色, 无毛;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2 毫米, 红色; 唇瓣近 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宽 7 毫米, 白色, 具纵 的红色 脉纹, 先端 2 裂; 花 丝长约 7 毫 米, 白色, 无毛, 花 药长约 4 毫米, 微 黄色; 子房淡 绿色, 无毛, 花柱 线形, 无毛, 柱 头近 白色, 具少量 睫毛, 超出 花药。 果序长 5. 5 — 6 厘米, 宽 2. 5 厘米; 蒴果 球形, 直径 约 8 毫米, 红色, 藏于宿 存的苞 片中。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 10 月。 产 金平、 屏边、 西畴、 马关; 生 于海拔 1 200 — 1 900 米的 潮湿密 林下。 广西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广西 那坡。 9. 距 药山姜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151: 6 — 8 Alpinia calcarata Rose. (1807) ; E. Edwards (1816) '; C. H. Wright (1903) ; Roxb. (1892); K. Schum. in Engl. (1904); C. E. C. Fischer (1928)* ; K. R. Kirtikar 
姜 科  603  (1980) * ; 中国 植物志 (1981)'; B. L. Burtt et R. M. Smith (1983); D. B. Deb (1983). Languas calcarata (Rose. ) Merr. (1927). 直立 草本, 较 纤细, 高 0.8 — 1.3 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0 — 3^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 渐狭, 两面均 无毛;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8 — 15 毫米, 无毛。 圆 锥花序 直立, 长不过 10 厘米, 花序轴 绿色, 稍被 柔毛, 下部 分枝具 3 — 4 朵花; 小苞 片长 圆形, 长达 1.7 厘米, 先 端钝, 膜质; 小花 梗长约 3 毫米; 花 萼长约 8 毫米, 先端 具 不等的 3 齿, 复 又一侧 开裂, 白色, 被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1 厘米, 白色, 裂片近 等长, 长 圆形, 先 端钝, 白色, 背裂 片宽约 6 毫米, 长 1.5 厘米, 侧 裂片宽 5 毫米; 侧 生退化 雄蕊 钻状, 长约 3 毫米, 红色; 唇瓣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最宽处 2 厘米, 先端 微凹, 白 色, 杂 以玫瑰 红色与 紫堇色 斑纹; 上位 腺体圆 柱状, 长约 2. 3 厘米, 先端 裂开; 子房黄 绿色, 被 絹毛。 菊果 球形, 红色。 花期 5 月, 果期 6 — 8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东有 分布。 印度、 斯 里兰卡 也有。 根茎具 健胃、 利尿、 祛痰、 肠胃 气胀、 风湿 等症。 10. 月桃 (植 物名实 图考) 图版 151: 1-5 玉桃 (植物 名实图 考), 艳山姜 (广 州经济 植物、 中国植 物志) Alpinia zerumbet (Pers. ) Burtt &. Smith (1972);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1)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Zerumbet speciosa Wendl. (1798) * ; Costus zerumbet Pers. (1805) ; Alpinia nutans Rose. (1805)*, (1807), (1828)*; Sims in Curtis ,s (1817)*; Benth. (1816); Bak. in Hook. f. (1892)5 C. H. Wright (1903); Gagnep. in Lecomte (1908), non Globba nutans Linn. ; A. speciosa (Wendl. ) K. Schum. (1887), in Engl. (1899), (1904); L. H. Bailey (1887 - 1925); B. Hayata (1919); 伊 藤武夫 ( 1927); 大 村重光 (1978); K. R. Kirtikar et al. (1980) ,non(Bl. )Dietr. (1839) ;Lan^«as speciosa (Wendl. ) Small. (1913) ;Merr. (1927) ; Sasaki(1928) ; Chun(1934) ; S. Nakao(1976). 直立 草本, 较 粗状, 高 1.5 — 3 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0 — 60 厘米, 宽 5 — 12 厘米, 先 端 尾尖且 旋曲, 基部 渐狭, 边缘具 缘毛,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叶舌长 5 — 10 毫米, 被毛。 圆锥 花序呈 总状花 序式, 下垂, 长 15 — 30 厘米, 花 序轴紫 红色, 被 柔毛; 分 枝花序 极短, 每枝具 1 一 2 朵花; 小 苞片椭 圆形, 长 3 — 3. 5 厘米, 白色, 膜质, 先端 微 红色, 蕾时包 住花, 无毛; 小花 梗短; 花萼近 钟状, 长约 2 厘米, 白色, 先端 粉红, 一 侧 开裂, 先端具 3 齿, 被 睫毛; 花冠 管较花 萼短, 裂片 等长, 先端微 红色, 微凹, 白色, 无毛, 侧裂 片狭椭 圆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1.5 厘米, 背 裂片椭 圆形, 宽约 2. 5 厘米; 侧 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2 毫米; 唇瓣宽 卵形, 长约 5 厘米, 宽 4. 9 厘米, 黄色而 有紫红 色 脉纹; 雄 蕊长约 2. 5 厘米; 子房 被褐色 粗毛; 上位腺 体长约 2. 5 毫米。 葫果卵 圆形, 直 径约 2 厘米, 被稀疏 粗毛, 且显 露纵的 条纹,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熟时 红色, 干后具 明显的 纵肋; 种子具 棱角。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7 — 10 月。 产东 南部; 生于 林下, 我 国东南 部至西 南部各 省区有 分布。 热 带亚洲 广布。 本种 花大而 美丽, 常 作庭园 观赏; 根茎 与葫果 有健睥 暖胃、 去痰 止咳的 功能, 蒴果 
图 版 151 1—5. 月桃 Alpinia zerumbet (Pers. ) Burtt. &. Smith, 1. 具部 分叶的 花序, 2. 花, 3. 花 冠侧 裂片, 4. 花冠背 裂片, 5. 唇姜; 6 — 8. 距 药山姜 A. calcarata Rose. . 6. 花 冠侧裂 片, 7. 花冠背 裂片, 8. 唇雜。 (刘怡 涛绘) 
姜 科  605  在 贵州等 地作砂 仁用; 叶鞘 作纤维 原料。 11. 绿 苞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2: 5-7 Alpinia bracteata Roxb. (1814) non nud. , (1820) descr. Beik. in Hookf. (1892); K. Schum. in Engl.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T. L. Wu et Senjen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D. B. Deb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Koba et al. (1994).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15 — 4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叶面 无毛, 叶背 被毛; 叶 柄长达 2 厘米, 叶舌短 而脆, 无毛; 叶 鞘被短 柔毛。 总状 花序长 8 — 20 厘米; 花序轴 密被粗 长毛; 小苞 片绿色 (蕾时 ), 椭 圆形, 长约 2. 2 厘 米, 边 缘内卷 而包裹 花蕾, 外被短 柔毛, 侧裂达 基部; 小 花梗长 2 — 4 毫米, 被金 丝粗长 毛; 花萼长 2 — 2. 5 厘米, 先端具 缘毛, 基 部被短 柔毛, 淡 绿色; 花冠 管长约 8 毫米, 裂 片近 等长, 顶 端钝, 白色, 具 缘毛, 背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4 厘米, 宽 2. 2 厘米, 侧裂片 长 圆形, 宽 1.2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红色; 唇瓣宽 卵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4. 2 — 5. 3 厘米, 先端 2 裂, 除 上部具 黄色, 且具 红色脉 纹的菱 形外, 其余 红色; 子房密 被红色 销毛。 蒴果球 形或长 圆形, 长 2 — 3 厘米, 红色, 被 粗毛; 种子 多数。 花期 3 — 4 月, 果 期 10 — 11 月。 产 富宁、 砚山、 麻 栗坡、 西畴、 马关、 屏边、 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560 — 1 800 米的 山坡 或沟谷 林下。 四川有 分布。 印度、 尼泊尔 也有。 12. 草豆蔑 (本草 纲要) 图版 152: 1-4 豆蔻 (名 医别录 ), 草蔻 (本 草从新 ), 草 蔻仁、 蔻仁 (海南 )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1915);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 华本 草纲要 (1988). Languas katsumadai (Hayata) Merr. (1923) ; S. Nakao (1976). 直立 草本, 高达 3 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0 — 60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先端 渐尖, 并具 1 短尖, 基部 渐狭, 两边不 对称, 边缘具 缘毛, 两面均 无毛, 稀 背面具 极稀的 粗毛; 叶柄长 1.5 — 2 厘米; 叶舌 2 裂, 长 5 — 8 毫米, 外被 粗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直立, 长约 20 厘米; 花序淡 绿色, 被 粗毛, 小花 梗长约 3 毫米; 小 苞片宽 卵形, 长 3 — 4 厘米, 乳白 色, 包裹着 花蕾, 基部被 粗毛, 向 上逐渐 减少至 无毛; 花萼 钟状, 长 2 — 3 厘米, 白色, 顶端具 不规则 的齿, 复 又一侧 开裂, 具缘毛 或无, 外被 粗毛; 花冠 管长约 8 毫米,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白色, 仅具 缘毛, 背 裂片宽 卵形, 长约 4 厘米, 宽 2. 2 厘米, 侧裂 片椭 圆形, 宽 1.3 厘米;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唇瓣 三角状 卵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4一 4 .8 厘米, 先端 微凹, 除中 央向边 缘呈放 射状的 红色条 纹外, 其余 黄色, 子房 被褐色 粗毛, 直 径约 5 毫米; 花 药室长 1. 2-1. 5 厘米; 上位腺 体长约 2. 5 毫米。 蒴果扁 圆形, 直径约 1. 5 厘米, 熟时 黄色。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5 — 8 月。 西双 版纳、 德 宏有少 量引种 栽培, 广东、 广西有 分布。 种子含 多种挥 发油和 黄酮, 具祛寒 燥湿, 暖胃 止冷的 功能; 果实作 香料。 13. 毛 瓣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Alpinia malaccensis (Burm. ) Rose. (1808) ; Edwards (1818)' ; Roxb. (1820); Bak. 
图 版 152 1—4. 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1. 具部 分叶的 花序, 2. 花冠侧 裂片, 3. 花冠 背 裂片, 4. 唇嬢; 5-7. 绿 苞山姜 A. bracteata Roxb. , 5. 花冠侧 裂片, 6. 花冠背 裂片, 7. 唇辦; 8-10. 无 斑山姜 A. emaculata S. Q. Tong, 8. 花冠侧 裂片, 9. 花冠背 裂片, 10. 唇維 i 11 一 13. 云 南草蔑 A. blepharocalyx K. Schum. var. blepharocalyx 11. 花冠 侧 裂片, 12. 花冠背 裂片, 13. 唇难。 (刘怡 涛绘) 
姜 枓  607  in Hook. f. (1892); K. Schum. in Engl.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K. R. Kirtikar (1980) *; 中国 植物志 (1981); B. L. Burtt &. R. M. Smith (1983)*; D. B. Deb (1983). Mar ant a malaccensis Burm. f. (1768) ; Languas malaccersis Merr. (1926) ; S. Nakao (1976). 直立 草本, 高达 3 米。 叶 片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达 90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 端 渐尖, 基部 急尖, 叶面 绿色, 叶 背被絨 毛状长 柔毛; 叶 柄长约 2 厘米; 叶舌 2 裂, 长 达 1 厘米, 稍被 柔毛。 总 状花序 直立, 长达 35 厘米, 花序轴 粗壮, 密 被黄色 柔毛, 小花 梗长约 7 毫米, 密 被黄色 柔毛; 小苞 片宽椭 圆形, 白色, 于蕾 时包住 花蕾; 花萼 钟状, 长 约 1. 5 厘米, 密被 绢毛; 花冠 白色, 被 绢毛, 管长约 1 厘米, 裂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5- 3 厘米;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唇瓣宽 卵形; 长约 3. 5 厘米, 黄色, 具红色 彩纹, 基部 两侧具 痂与 粗毛; 雄 蕊长约 2. 4 厘米, 无 药隔附 属体; 上 位腺体 2 枚, 平坦, 长约 2 毫米; 子 房被长 柔毛。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2 厘米, 黄色, 不规则 开裂。 花期 春季。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 东亦有 栽培, 西藏 有分布 (? )。 印度、 孟加 拉国、 缅甸、 越南 至马 来西亚 (麻 六甲, 模 式标本 产地) 也有。 《中 国植 物志》 中的 云南分 布种毛 瓣山姜 [Alpima malaccensis (Burm. ) Rose. ], 经 核实, 该种叶 柄长达 4 厘米; 叶舌 全缘; 花序轴 纤细; 小苞 片鲜时 红色, 干时淡 褐色; 唇 瓣非 黄色, 基部两 侧既无 痂也无 粗毛, 具钻 状的侧 生退化 雄蕊, 显 然是误 定种, 《西 藏植 物志》 恐 亦如此 [作 者在 北京、 昆明、 华南 等植物 所的标 本室中 无墨脱 产的毛 瓣山姜 Alpinia malaccensis (Burm. ) Rose. 标 本], 现已作 新种无 斑山姜 (Alpinia emaculata S. Q. Tong) 正式 发表。 14. 无 斑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2: 8-10 Alpinia emaculata S. Q. Tong (1989) * . Alpinia malaccensis auct. non (Burm. ) Rose.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西藏植 物志 (1987). 直立 草本, 高 1.5 — 2. 5 米, 直径约 2. 5 厘米。 叶 片椭圆 状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0 — 77 厘米, 宽 10 — 18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楔 形或狭 楔形, 对称, 叶面 无毛, 背 面密被 绒毛; 边缘被 极密的 睫毛; 叶柄长 2. 5 — 4 厘米; 叶舌 全缘, 长 1 一 2 厘米, 革质, 具脱 落性的 絨毛; 叶 鞘具纵 条纹, 先端无 睫毛。 总状 花序长 15 — 25 厘米, 花序轴 密被淡 褐色 粗毛, 小 苞片长 3 — 4 厘米, 鲜时 红色, 干后淡 褐色, 具脱落 性的疏 柔毛, 先 端具圆 齿和 睫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2. 2 厘米, 先端具 3 齿, 淡 红色, 具白色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1.5 厘米, 疏 被白色 柔毛, 裂片 等长, 白色, 膜质, 边缘 具白色 缘毛, 背 裂片近 圆形, 长 3. 2 — 3. 5 厘米, 宽 3 — 3. 3 厘米, 侧裂 片狭椭 圆形, 宽 1.3 — 1.5 厘米; 侧 生退化 雄蕊钻 状, 长约 1 厘米, 鲜 红色, 背面被 白色短 柔毛; 唇瓣宽 卵形, 长约 4 厘米, 宽 6 厘米, 先 端 凸起, 不裂, 除 顶部黄 色与少 数红色 条纹、 中央杏 黄色、 边 缘黄色 而无斑 点外, 其余 鲜 红色; 雄 蕊长约 2. 8 厘米; 花药近 等长于 花丝, 花丝基 部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子 房黄绿 色, 密被 淡褐色 柔毛, 花柱 线形, 无毛, 柱头具 睫毛。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3. 4 厘米 (果 熟时 ), 淡 褐色,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花期 3 — 4 月, 果期 5 — 10 月。 
608  云南 植物志  产 勐腊、 金平; 生于 林下潮 湿处, 海拔 800 米。 模式 标本采 励腊。 本种 近于红 斑山姜 (A. rubro-maculata S. Q. Tong), 但花萼 先端具 3 齿, 唇辦先 端 全缘, 边缘 黄色, 无红色 斑点, 花冠背 裂片近 圆形, 侧裂 片基部 无附属 体可以 区别。 15. 云 南草蔻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小草蔻 (云南 ) Alpinia blepharocalyx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Languas blepharocalyx (K. Schum. ) Hand. -Mazz. (1936). 15a. 云 南草蔻 (原 变种) 图版 152: 11—13 var. blepharocalyx 直立 草本, 高 1.5 — 3 米。 叶片 披针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40 — 60 厘米, 宽 5 — 15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基本 渐狭而 对称,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叶背淡 绿色, 密被长 柔毛; 叶柄 长 2 — 5 厘米; 叶舌 全缘, 长约 6 毫米, 先端具 睫毛。 总 状花序 直立, 长 20 — 30 厘米, 花 序 轴被粗 硬毛; 小苞 片狭椭 圆形, 长 3 — 4 厘米, 脆 壳质, 疏被 长毛或 脱落, 内包 1 朵花, 花时 脱落; 花 稀疏, 小花梗 较长而 纤细, 长 4 一 8 毫米, 果时稍 增长; 花萼 管狭椭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淡 红色, 先端具 3 齿, 一侧 裂至近 基部, 除基部 密被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1 厘米, 上部淡 红色, 下 部微黄 绿色, 无毛, 喉 部被短 柔毛, 裂片近 等长, 白色, 具 缘毛, 背 裂片倒 卵形, 长约 3 厘米, 宽 2. 2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 片近长 圆形, 先 端钝, 宽 1 厘米;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 6 — 7 毫米, 红色, 疏被短 柔毛; 唇瓣 卵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约 3. 7 厘米, 先端 2 裂, 除顶部 黄色, 且具 红色条 纹与边 缘黄 色外, 其余均 红色; 花 丝长约 8 毫米, 疏 被毛, 花 药长约 1.5 厘米, 白色; 子房椭 圆形, 密被 淡褐色 柔毛。 菊果椭 圆形, 长约 3 厘米, 宽 2 厘米, 被 柔毛。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11 月。 产 东南部 (屏边 ) 至 西南部 (思茅 ) 至西部 (福贡 ); 生 于海拔 400 — 1 800 (—2 300) 米的 林中荫 湿处或 林缘、 山 坡上。 西藏 东南部 (墨脱 )、 广 西西部 也有。 越南 北方有 记录。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种 子团供 药用, 有 燥湿、 暖胃 健脾的 功用。 15b. 光叶云 南草蔻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glabrior (Hand. -Mazz. ) T. L. Wu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1984) (erroneously published under A. bracteata Roxb. ). Languas blepharocalyx (K. Schum. ) Hand. -Mazz. var. glabrior Hand. -Mazz. (1936). 此变 种与原 变种不 同在于 叶背与 花冠管 喉部均 无毛。 花期 3 — 7 月, 果期 4 一 11 月。 产 蒙自、 马关、 盈江; 生 于海拔 350 — 1 200 米的林 中或灌 丛中。 广东、 广西有 分布。 越南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16. 长 柄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3: 10-12 Alpinia kwangsiensis T. L. Wu et Senjen Chen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81)' ;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图 版 153 1—9. 红 斑山姜 Alpinia.rubro-maculata S. Q. Tong. 1. 花序. 2. 叶片, 3. 叶舌, 4. 苞 片, 5. 花萼, 6. 子房, 花 冠管与 雄蕊, 7. 花冠侧 裂片, 8. 花冠背 裂片, 9. 唇难; 10- 12. 长 柄山姜 A. kwangsiensis T. L. Wu &.Senjen, 10. 花冠侧 裂片, 11. 花冠背 裂片, 12. 唇 13-15. 宽唇姜 A. platychilus K. Schum. , 13. 花冠侧 裂片, 14. 花冠背 裂片, 15. 唇解。 (刘怡 涛绘) 
610  云南 植物志  直立 草本, 高 1.5 — 3 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0 — 60 厘米, 宽 8 — 16 厘米, 先 端具旋 卷的短 尖头, 基部 渐狭或 心形而 对称, 叶面 无毛, 叶背 密被短 柔毛; 叶舌 2 裂, 长 约 8 毫米; 叶柄长 4 一 8 厘米。 总 状花序 直立, 长 13 — 30 厘米, 果时稍 延长, 粗 5 — 7 毫 米, 密 被黄色 粗毛; 花 稠密, 小花梗 极短, 长约 2 毫米; 小複 片壳状 包卷, 长 圆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1.5 厘米 (展开 4 厘米 ), 褐色, 先端 2 裂, 顶部与 边缘被 黄色长 粗毛, 果时 宿存; 花萼近 钟状, 长约 2 厘米, 先端具 睫毛, 淡 绿色, 先端具 不等的 3 齿, 复又 一侧 开裂; 花冠 管长约 1.2 厘米, 白色, 疏被 柔毛, 喉部 红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白 色, 边缘具 缘毛, 背裂 片近椭 圆形, 长约 4 厘米, 宽 1.8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片 长 圆形, 宽 1 厘米, 先 端钝;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5 毫米, 红色, 无毛; 唇瓣 卵形, 长 3 — 4. 5 厘米, 宽 3. 5 — 4. 5 厘米, 除上部 黄色, 且 具红色 条纹、 下部 中央具 1 条纵的 桔黄 色带达 基部、 边缘黄 色外, 其余全 红色; 花药近 等长于 花丝, 长约 1.2 厘米; 子房 近 球形, 直径约 5 毫米, 密 被褐色 柔毛。 蒴果 球形, 直径约 2 厘米, 疏被 柔毛。 花期 3-5 月, 果期 6— 9 月。 产富宁 至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580 — 1 300 米 疏林与 沟谷荫 湿处。 广东、 广西、 贵州 等 省区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广西 隆林。 17. 红 斑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3: 1-9 Alpinia rubro-maculata S. Q. Tong (1989) * . 直立 草本, 高 1. 5-2. 5 米。 叶 片椭圆 状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0 — 77 厘米, 宽 10 — 14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 渐狭, 极不 对称,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背面 密被短 柔毛; 叶舌 全缘, 长 8 — 10 毫米, 革质, 被 脱落性 柔毛; 叶柄长 1 一 2. 5 厘米; 叶 鞘具明 显的纵 条纹, 先端无 睫毛。 总 状花序 直立, 长 18 — 30 厘米, 花序 轴密被 淡褐色 粗毛; 小 苞片长 圆状三 棱形, 长 3. 5 — 4 厘米, 先端具 近圆的 三齿; 花萼 管状, 长 2. 3 — 2. 6 厘米, 先端 具 4 一 6 齿和 睫毛, 红色, 基 部与顶 部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1 厘米, 白色, 具短 柔毛, 喉口 红色, 被 柔毛, 裂片 等长, 白色, 膜质, 边缘具 缘毛, 背裂片 椭圆形 ,长 3. 8 — 4. 5 厘米, 宽 2.1 — 2. 5 厘米, 先 端钝, 侧 裂片长 圆形, 宽 1.7 — 2 厘米, 基部具 1 枚小的 附 属体;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8 毫米, 红色, 被短 柔毛; 唇瓣扁 圆形, 长 3. 9 — 4. 5 厘米, 宽 5 — 5. 8 厘米, 除 顶部黄 色与个 数红色 条纹、 中央诘 黄色、 边缘黄 色且具 密集的 红色斑 点外, 其余鲜 红色, 顶 端明显 2 裂; 雄 蕊长约 3 厘米, 花 丝长约 1.2 厘米, 下部 密 被红色 斑点; 子房黄 褐色, 密被 黄褐色 柔毛, 花柱 白色, 被 白色短 柔毛, 柱头具 睫毛。 花期 3 — 4 月 。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840 米的 林下, 近 沟边。 本种 近于云 南草蔻 (A. blepharocalyx K. Schum. ) , 有 同该种 相同的 红色花 萼与具 缘毛 的花冠 裂片, 惟本 种叶基 部极不 对称, 花 序短而 纤细, 花萼 顶端具 4 一 6 齿, 花冠背 裂片椭 圆形, 先 端钝, 侧 裂片基 部具附 属体, 唇瓣扁 圆形, 先 端明显 2 裂, 边缘 黄色, 具 红色 斑点。 18. 宽唇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3: 13 — 15 Alpinia platychilus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姜 科  611  直立 草本, 高 2 — 3. 5 米。 叶片披 针形, 长约 60 厘米, 宽 16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渐狭, 叶 面被长 柔毛, 叶 背密被 丝质长 绒毛, 边 缘密被 缘毛; 近于 无柄; 叶 舌长约 1.5 厘 米, 密 被褐色 绒毛。 总 状花序 直立, 长 25 — 40 厘米, 花 序轴密 被褐色 絨秀, 极 粗壮; 小 苞 片宽椭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4. 5 — 5. 5 厘米, 先 端钝, 白色, 无毛; 花大, 小花梗 极短, 长约 2 毫米; 花萼长 3 — 4 厘米, 具 不等的 3 裂齿, 一侧开 裂几达 基部; 花 冠管长 约 1 厘米, 密被 柔毛, 裂片近 等长, 白色, 无毛, 具透 明的纵 条纹, 背裂 片近倒 卵形, 长 4. 5-5. 5 厘米, 宽 3. 5-4 厘米, 先 端钝, 侧裂 片狭倒 卵形,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凸起;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1 厘米, 鲜 红色; 唇瓣扁 卵形, 长 6 — 7 厘米, 宽 8 — 9 厘米, 先 端 凸起而 全缘, 具少 数鲜红 色的纵 条纹, 边缘 黄色、 中央淡 红色, 其余鲜 红色且 密被黄 色 斑点; 花 丝宽, 长约 1.5 M 米, 近基部 被白色 柔毛, 花药粉 黄色, 长约 2 厘米; 子房 球形, 密 被金色 绒毛。 蒴果 球形, 直径 3. 5-4 厘米, 密 被金色 粗毛。 花期 4 一 5 月, 果 期 6 — 9 月。 产南部 (思茅 ) 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750 — 1 300 米的 林中荫 湿处。 模 式标本 采自思 茅。 19. 黑 果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4: 1-3 Alpinia nigra (Gaertn. ) B. L. Burtt (1977); T. L. Wu et al. (1978); 中国植 物志 (198ir; B. L. Burtt et R. M. Smith (1983)*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 华本 草纲要 (1988). Zingiber nigrum Gaertn. (1788) " ; Heritiera allughas Retz. (1791 ) * ; Alpinia al- lughas (Retz. ) Rose. (1807); Bak. in Hook. f. (1826); Trimen (1898); K. Schum. in Engl. (1904); Hora et al. (1978); K. R. Kirtikar (1980)*; D. B. Deb (1983); K. Biswas (1984) ; H. Koba et al. (1994) ; Languas chinensis Koen. (1783) ; L. allughas (Retz. ) B. L. Burtt (1935) ; Alpinia aquatica auct. non (Koenig) Rose. : 中 国植物 志 (198ir;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1.5 — 3 米。 叶 片披针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5 — 40 厘米, 宽 6 — 8 厘 米, 先端 及基部 急尖, 两面 无毛; 无柄 或近于 无柄; 叶舌长 4 一 6 毫米, 无毛。 圆 锥花序 直立, 长 20 — 30 厘米, 分枝较 稀疏, 长 2 — 8 厘米, 花序 轴与分 枝密被 柔毛; 苞片 卵形, 长约 5 毫米; 小 苞片漏 斗状, 宿存, 被 柔毛; 花粉 红色, 在分 枝上成 近伞形 花序式 排列, 小 花梗长 3 — 5 毫米; 花萼 管状, 长 5 — 10 毫米, 顶端具 2 — 3 齿, 侧裂达 2/3 处, 被短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8 毫米,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2 厘米, 被短 柔毛, 背裂片 较宽, 究状;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3 毫米; 具柄唇 瓣长达 2. 5 厘米, 倒 卵形, 3 裂, 中裂片 先端分 裂成 2 枚三角 状齿, 侧裂 片先端 圆形; 雄 蕊比唇 瓣短, 花丝 线形, 长约 8 毫米, 花药长 约 5 毫米; 上位 腺体长 1 一 2 毫米。 蒴果圆 球形, 直径 1.2 — 1.5 厘米, 疏被短 柔毛, 熟 时 黑色, 中部不 收缩,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不规则 开裂, 果梗长 5 — 10 毫米; 种子宽 约 5 毫米, 黑色。 花期 6 — 7 月, 果期 8 — 9 月。 产西双 版纳、 澜沧、 耿马、 盈江; 生 于海拔 600 — 900 米的 林下沟 箐或田 硬与水 沟中。 印度、 斯里 兰卡、 尼泊尔 也有。 根茎供 药用, 有行气 解毒的 功能。 用 于食滞 及蛇、 虫 咬伤。 
图 版 154 1—3. 黑 果山姜 Alpinia nigra (Gaertn. ) B. L. Burn, 1. 花序, 2. 具 叶的部 分莲, 3. 唇辦, 4. 节 鞭山姜 A. conchigera Griff. 4. 唇辩。 (刘抬 涛绘) 
姜 科  613  20. 节 鞭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4: 4 红豆蔻 (云南 ) Alpinia conchigera Griff. (1851) * ; Bak. in Hook. f. (1892) ; K^Schum. in Engl. (1899),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Holtt. (1950)'; A. A. Selaginellacees (1954); T. L. Wu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Languas conchigera Burk. (1930); Burk. et al. (1966); S. Nakao (1976). 直立 草本, 高 1.2 — 2 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7 — 10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钝, 干时 侧脉极 明显、 致密, 除边缘 及中脉 被短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叶柄长 5 — 10 毫 米。 圆 锥花序 直立, 长 20 — 30 厘米, 花序梗 绿色, 被短 柔毛, 常具 1 一 2 个 分枝, 第二 分枝多 而短, 长约 1.5 厘米, 上有 4 一 5 枚小 苞片; 小 苞片漏 斗状, 长 3 — 4 毫米, 鲜红 色, 口部斜 換形; 花成蝎 尾状聚 伞花序 排列, 较小, 革质, 鲜 红色; 小 花梗长 3 — 5 毫米, 绿色, 被短 柔毛; 花萼 杯状, 长 3 — 4 毫米, 先端具 3 齿, 无毛; 花 冠管与 花萼近 等长, 裂片近 等长, 先 端钝, 无毛, 背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 5 毫米, 侧裂 片近长 圆形, 宽 3 毫米; 唇 瓣宽倒 卵形, 长约 7 毫米, 内凹, 鲜 红色, 具黄色 脉纹, 中央 黄色, 基部 桔 黄色, 具红色 痂状体 遮住花 冠管的 喉部; 花丝 细长, 约 8 毫米, 背面 红色, 内 面淡红 色, 花 药长约 3 毫米, 淡黄 红色; 侧 生退化 雄蕊三 角形, 长约 2. 5 厘米, 鲜 红色; 子房 近 梨形, 亮 绿色, 无毛。 蒴 果近长 圆形, 长 1 一 1.4 厘米, 宽 8 毫米, 中部稍 收缩, 枣红 色, 内 有种子 3— 5 粒, 芳香。 花期 5 — 7 月, 果期 9 一 12 月。 产西双 版纳、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1 080 米的 山坡林 下或荫 湿处。 南亚 至东南 亚 也有。 蒴果 含挥发 油与黄 酮类, 有芳香 健胃、 驱风的 功能, 用 于胃寒 腹痛、 食滞 等症。 根 基治 蛇咬, 也可 作香料 (可作 米酒香 料)。 21. 益智 (南 方草 木状) 益智子 (开 宝本草 )、 益智仁 (得配 本草) Alpinia oxyphylla Miq. (1861);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T. L. Wu (1964); Y. Kimura et al. (1966); 刈 米达夫 (1971); 斋 木保久 (1976);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Languas oxyphylla (Miq. ) Merr. (1934); S. Nakao (1976).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3 米; 茎 丛生; 根 茎短, 长 3—5 厘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25 — 35 厘 米, 宽 3 — 6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近 圆形, 边 缘具脱 落性短 刚毛; 叶舌 2 裂, 长 1 一 2 厘 米, 稀 更长, 被淡 棕色疏 柔毛; 叶 柄短。 总 状花序 直立, 蕾时 全包藏 于帽状 的总苞 片中, 花 时整个 脱落, 花 序轴被 极短的 柔毛, 小 花梗长 1 一 2 毫米; 小苞片 极短, 膜质, 棕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1.2 厘米, 侧裂至 中部, 先端具 3 齿, 被短 柔毛; 花 冠管长 8 — 10 毫米,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8 厘米, 背裂片 较宽, 白色, 疏被 柔毛;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2 毫米; 唇瓣倒 卵形, 长约 2 厘米, 粉 白色, 具红 色脉纹 , 顶部 边缘鈹 波状; 花 丝长约 1.2 厘米, 花 药长约 7 毫米; 子 房密被 柔毛。 蒴 果鲜时 球形, 干时纺 睡形, 长 1.5 — 2 厘 米, 宽 1 厘米, 被短 柔毛, 果 皮上有 13 — 30 条突 起的维 管束, 先端冠 以宿存 残留的 花萼; 
614  云南 植物志  种 子不规 则的扁 圆形, 具淡 黄色假 种皮。 花期 3 — 5 月, 果期 4 一 9 月。 西双版 纳少量 栽培; 广东、 广西有 分布, 福 建也有 栽培。 蒴 果含挥 发油, 油 中含桉 油素、 姜 烯与姜 醇等。 有 暖胃、 温脾、 摄 吐诞、 縮 小便的 功能。 果为 名贵的 香料。 22. 高良姜 (名医 别录) 膏凉姜 (本草 经集注 )、 雷州 高凉姜 (证 类本草 )、 良姜、 小良姜 (广 东、 广西)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1872) , (1873) ; Hook, in Curtis 's (1888) ;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 Gagnep. in Lecomte (1908) ; A. A. Selaginellacees (1954); 丘晨波 (1955); 刈 米达夫 (1971); 斋 木保久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 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Languas officinarum Farrw. (1919); Merr. (1927); S. Nakao (1976). 直立 草本, 高 0. 4-1. 1 米; 根茎 粗长, 圆 柱形。 叶片 线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1. 2 — 1.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渐狭, 边缘无 缘毛;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2 — 3 厘米, 稀达 5 厘米, 膜质。 总 状花序 直立, 长 6 — 10 毫米, 花 序轴被 柔毛; 小苞片 极小, 长不逾 1 毫 米; 小 花梗长 1 一 2 毫米; 花萼 管状, 长 8 — 10 毫米, 先端具 3 齿, 被 柔毛; 花冠 管稍短 于 花萼,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背裂片 稍宽, 兜状; 唇瓣 卵形, 长约 2 厘米, 白 色, 具红色 脉纹; 花 丝长约 1 厘米, 花 药长约 6 毫米; 子 房密被 柔毛。 蒴果 球形, 直径 约 1 厘米, 熟时 红色, 干时果 皮上无 显露的 维管束 线条。 花期 4 一 9 月 , 果期 5 — 11 月 。 西 双版纳 栽培; 广东、 广西有 分布。 根茎供 药用, 有温中 散寒, 止痛 消食的 功能, 也 用于食 用香料 与味浓 性烈的 酒中。 23. 山姜 (本草 拾遗) 箭 杆风、 九姜连 (江西 )、 九节莲 (四川 ) Alpinia japonica (Thunb. ) Miq. (1867); Franch. et Sav. (1879); Maxim. (1879); K. Schum. in Engl. (1899), (1904); C. H. Wright (1903); Hayata (1915); K. E. Holttum (1950); Ohwi (1953); M. R. Henderson (1955)" ; J. Rol (1955); C. A. Back. (1968); 刈 米达夫 (1971); 图鉴 (1976); 斋 木保久 (1976); 大 村重光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台 湾植物 大辞典 (1981);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Globba japonica Thunb. (1774) ; Languas japonica (Thunb. ) Sasaki (1924) ; Hand. - Mazz. (1936) ; Alpinia agiokuensis Hayata (1919) ; Languas agiokuensis (Hayata) Sasaki (1924). 直立 草本, 高 35 — 70 厘米; 具横 走分枝 根茎。 叶片常 2 — 9 片, 披 针形、 倒 卵状披 针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25 — 40 厘米, 宽 4 一 7 厘米, 两端 渐尖, 先 端具短 尖头, 两面, 尤 为背 面被短 柔毛; 近无 柄至达 2 厘米的 叶柄; 叶舌 2 裂, 长约 2 毫米, 被短 柔毛。 总状 花序 顶生, 长 15 — 30 厘米, 花序轴 被密集 绒毛; 总 苞片披 针形, 长约 9 厘米, 开 花时脱 落; 小苞片 极小, 早落; 花小, 常 2 朵 聚生, 在两朵 花之间 常见退 化的小 花迹; 小花梗 长约 2 毫米; 花萼 棒状, 长 1 一 1. 2 厘米, 微被短 柔毛, 先端 3 齿裂; 花冠 管长约 1 厘米, 疏被细 柔毛,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 厘米, 被 绒毛, 后方 1 枚 兜状; 侧生退 化雄蕊 线形, 长 约 5 毫米; 唇瓣 卵形, 宽约 6 毫米, 白 fe, 具红色 脉纹, 先端 2 裂, 边缘 不具整 齐的缺 
姜 科  615  刻; 雄蕊长 1.2 — 1.4 厘米; 子 房密被 绒毛。 萌果球 形或椭 圆形, 直径 1 一 1.5 厘米, 被 短 柔毛, 熟时橙 红色,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萼筒; 种子多 角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具 樟 脑味。 花期 4 一 8 月 , 果期 7 — 12 月 。 ' 产 富宁、 西畴、 文山; 生 于海拔 1 300 — 1 950 米的山 坡阔叶 林下荫 湿处。 广东、 广 西、 四川、 湖北、 湖南、 浙江、 江西等 省区有 分布。 越南、 日本 也有。 果实供 药用, 芳香健 胃药; 根茎 能理气 止痛, 祛湿, 消肿, 活血 通络。 24. 小 花山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Alpinia brevis T. L. Wu &. Senjen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2 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8 — 26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 端具细 的尾状 尖头, 基 部渐狭 或钝, 无毛 或叶背 疏被长 柔毛, 在主脉 上尤为 密集; 无柄; 叶舌 截形, 长约 4 厘米, 密被长 柔毛; 叶鞘边 缘疏被 长毛。 总 状花序 直立, 长 4 一 8 厘米, 稀 达 12 厘米, 花序轴 纤细, 粗仅 2 毫米, 无毛 或被短 柔毛, 小 花梗长 1 一 1.5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 白色, 微带粉 红色, 无小 苞片; 花萼 管状, 长 8 — 12 毫米, 无毛 或被短 柔毛; 花 冠管与 花萼近 等长, 裂片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宽 2 毫米; 侧 生退化 雄蕊三 角形, 长约 1 毫米; 唇瓣 卵形, 长约 7 毫米, 宽 5 毫米, 具红色 脉纹, 边 缘具不 整齐的 缺刻; 花丝长 约 4 毫米, 花 药长约 2. 5 毫米; 子房 球形, 直径约 1 毫米, 密被 柔毛, 柱 头突出 花药之 上, 具 睫毛。 蒴果 球形, 直径 6 — 8 毫米, 内有 种子约 8 粒; 种子多 角形, 宽 4 一 5 毫米。 花期 8 月, 果期 10 — 12 月。 产 富宁、 西畴、 麻 栗坡、 文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700 — 2 000 米 的山地 林下。 广东、 海 南、 广西有 分布。 25. 箭干风 (广东 ) 一支箭 (四川 ) Alpinia stachyoides Hance (1876); C. H. Wright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T. L. Wu Senjen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直立 草本。 高约 1 米。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2 — 4 厘米, 稀 达 6 厘米, 先 端具细 尾尖, 基部 渐狭, 除顶 部边缘 边具小 剌外, 余 无毛; 叶柄从 下部到 上部, 由 近于无 至长达 4 厘米; 叶舌 2 裂, 长约 2 毫米, 具 缘毛。 穗 状花序 直立, 长 10 — 20 厘米, 小花常 3 朵 1 簇生 于花序 轴上, 花 序轴被 柔毛; 小苞片 极小; 花萼 管状, 先端 3 裂, 被短 柔毛; 花 冠管约 等长于 花萼或 稍长, 裂片长 圆形, 长 8 — 10 毫米, 被长 柔毛; 侧生退 化雄蕊 线形, 长约 2 毫米; 唇瓣倒 卵形, 长 7 — 13 毫米, 边缘皱 波状, 先端 2 裂; 雄 森较唇 瓣长, 花 药长约 4 毫米; 子房 球形, 被 柔毛。 蒴果 球形, 直径 7 — 8 毫米, 被短 柔毛,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种子 5 — 6 颗。 花期 4 一 6 月 , 果期 6 — 11 月 。 产 西畴、 富宁、 马关、 麻 栗坡及 勐海; 生 于海拔 1 000 — 1 8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广东、 广西、 湖南、 江西、 四川、 贵州有 分布。 根 茎民间 通常用 于风湿 痹痛。 此外, 老 挝山姜 [A. laosensis Gagnep. (1906), in Lecte. (1908)]; 小草蔻 [A. 
616  云南 植物志  henryi K. Schum. in Engl. (1904)], 据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在云 南偶见 栽培; 同书 还 列举美 山姜, 即 产日本 琉球的 A. formosa K. Schum. in Engl. (1899), 则显系 误定。 13. 直 唇姜属 Pommereschea Wittm. 直立、 多年生 草本, 根 茎短, 根 肉质。 叶片卵 形或长 圆形, 基部 心形或 箭形; 叶具 柄。 穗 状花序 顶生, 具苞 片与小 苞片; 花萼管 状或近 棒状, 先端具 2 或 3 短齿, 侧裂; 花 冠管圆 柱状, 长于 花萼, 裂片披 针形, 背裂片 较长或 稍宽; 唇瓣狭 匙形, 直立, 基部与 花丝 合生, 狭佛焰 苞状, 先端具 2 齿或 2 裂;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花丝 线形, 突露 于花冠 之上, 上部 槽状; 子房 3 室, 胚珠 倒生, 多数, 2 裂, 着生于 中轴胎 座上, 花柱 线形, 柱 头 杯状, 具 缘毛; 上 位腺体 2 枚。 蒴果近 球形, 果 皮薄; 种子基 部具假 种皮。 2 种, 产 缅甸; 我国 全有, 仅 产于云 南南部 (西 双版纳 )。 为中 国云南 一缅甸 一泰国 植物省 的特有 类群。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背被短 柔毛, 先端 渐尖, 基部裂 片相互 远离; 叶柄长 4 一 8 厘米 … 1. 直唇姜 P. lackneri 2 (1) 叶两面 无毛, 先端 尾尖, 基部裂 片相互 靠叠; 叶 柄短, 0.5 — 2 厘米 2. 短柄 直唇姜 P. spectabilis 1. 直唇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Pommereschea lackneri Wittm. (1895) ; K. Schum. in Engl. (1904) ; T. L. Wu et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50 — 70 厘米; 茎 纤细; 根茎念 珠状, 根粗, 肉质。 叶片 4 一 6 片, 卵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3. 5 — 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心形, 裂 片相互 分离, 叶面 无毛, 叶 背被短 柔毛; 叶柄长 4 一 8 厘米; 叶舌 2 裂, 长 4 一 6 毫米。 穗状花 序 顶生, 长 8 — 12 厘米, 具花 序梗; 苞片披 针形, 长 1.5 — 2. 5 厘米; 花 黄色, 花 萼近棒 状, 长约 1.5 厘米, 先端具 2 齿, 一侧开 裂至近 基部; 花 冠管长 2 — 2. 5 厘米, 裂 片披针 形, 长 1 一 1.3 厘米; 唇辦 楔形, 长约 1.5 厘米, 包住 雄蕊; 花丝狭 线形, 长 3. 5 — 4 厘 米, 扭曲, 花药长 7 — 8 毫米, 花 药基部 叉开, 具 药隔附 属体; 上 位腺体 线状, 长 7 — 8 毫 米。 花期 9 月。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 000 米的 石灰岩 山上。 缅 甸也有 分布。 2. 短柄 直唇姜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55: 1-3 Pommereschea spectabilis (King Prain)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 国植物 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roftia spectabilis King &- Prain (1899) * . 纤细 I'i'f 本, 单生, 高 17 — 25 厘米。 叶 片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16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心形, 裂 片相互 靠叠,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0.5 — 2 厘米; 叶舌 2 裂, 长约 5 毫米。 穗 状花序 顶生, 长 5 — 7 厘米; 苞片披 针形, 长 1.5 — 2 厘米, 小甚片 
图 版 155 短柄 直唇姜 Pommereschea spectabilis (King &l Prain) K. Schum. 1. 具叶的 花序, 2. 示 具 根的莲 基部, 3. 花。 (刘怡 涛绘) 
618  云南 植物志  线形, 长约 5 毫米; 花萼 棒状, 长约 7 毫米, 黄色而 具红色 斑点; 花冠管 黄色, 长约 1.2 厘米, 外被长 柔毛, 裂片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8 毫米; 唇瓣 直立, 狭 匙形, 长 8 — 9 毫米; 花丝长 1.5 — 2. 5 厘米, 花 药长约 5 毫米; 子房椭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外被长 柔毛。 蒴果 椭 圆形, 长 8 — 9 毫米, 宽约 6 毫米, 外被 粗毛; 种 子长约 3 毫米, 基部具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6 — 8 月, 果期 7 — 10 月。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 200 米 的山地 林下荫 湿处。 缅 甸也有 分布。 14. 缘 花姜属 Rhynchanthus Hook. f. 多年生 草本, 具块状 根茎。 叶 茎生, 无柄。 穗 状花序 顶生, 少花, 苞片有 颜色; 小 苞 片小; 花萼 管状, 上 部一侧 开裂, 先 端具小 尖头; 花 冠管漏 斗状, 裂片 3, 直立, 披针 形, 后方的 1 枚稍 较大;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唇瓣 退化成 齿状, 位 于花丝 的基部 或无; 花 丝 延长, 突出 于花冠 之外呈 舟状, 先端 喙状, 花药室 平行, 无距, 无 药隔附 属体; 子房 3 室, 胚珠 多数, 叠生, 中轴 胎座, 花柱 线形, 柱头陀 螺状; 上位腺 体近坊 锤形, 2 枚。 约 5 — 6 种, 分布 于網甸 至马来 西亚; 我 国云南 南部、 西部有 1 种。 1. 滇 高良姜 (植 物名实 图考) 图版 156: 1-4 ' 喙花姜 (图 鉴、 中国植 物志) Rhynchanthus beesianus W. W. Smith (1918);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直立 草本, 高 0.5 — 1.5 米; 具肉质 增厚的 根茎, 须 根粗, 密被 茸毛; 茎中部 以下被 张开 的憐片 状鞘。 叶片 3 — 6 片, 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8 — 20 厘米, 宽 2 — 6. 5 厘米, 先端 尾状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锐尖, 两面 无毛; 叶柄 极短, 长约 4 毫米, 内面 红色; 叶 舌长约 2 毫米; 叶鞘具 紫红色 斑点。 穗状 花序长 10 — 15 厘米, 具 8—14 朵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鲜 红色;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1 厘米, 鲜 红色; 花 萼长约 3 厘 米, 鲜 红色, 上 部一侧 开裂, 先端具 2 枚 绿色短 尖头; 花冠 管长约 2. 8 厘米, 红色, 上 部稍 扩大, 裂 片卵状 渐尖, 直立, 上部淡 黄色, 基部淡 红色, 背裂 片长约 3 厘米, 宽 1.4 厘米, 侧裂 片长约 2. 5 厘米, 宽 1.1 厘米; 无 唇瓣与 侧生退 化雄, 蕊; 花丝 舟状, 黄色, 长 约 4. 5 厘米, 先端 喙状, 突出 于花冠 之外, 基部 变宽, 折叠, 花 药长约 8 毫米; 花柱线 形, 柱头陀 螺状。 蒴果近 球形, 干后具 明显的 纵肋。 产西双 版纳、 沧源、 龙陵、 陇川、 腾冲、 景东、 大理、 丽江有 栽培; 生 于海拔 1 200 — 1 900 米的 疏林、 灌丛与 草地, 稀 附生于 树上。 緬 甸也有 分布。 15. 豆蔬属 Amomum Roxb. 多年生 草本, 根 茎延长 匍萄。 叶片披 针形、 长 圆形或 线形; 具柄或 无柄; 叶 舌全缘 或 2 裂, 膜质或 革质。 花序呈 头状、 椭圆 状或卵 状的总 状花序 或穗状 花序, 从根 茎基部 抽出, 稀从 横走茎 抽出; 甚片 覆瓦状 排列, 膜质, 肉质, 稀 革质, 常为一 朵花; 小苞片 
图 版 156 滇 高良姜 Rhynchanthus beesianus W. W. Smith, 1. 具叶的 花序, 2 . 示叶与 展开的 叶舌' 3. 1 [片, 4. 具小甚 片的一 朵花。 (刘怡 涛绘) 
620  云南 植物志  管状, 常裂至 基部; 花萼 管状, 侧裂, 先端具 3 齿; 花冠管 与花萼 等长或 稍长, 裂片长 圆 形或披 针形, 稀 线形, 背裂片 稍大; 唇瓣 卵形、 椭 圆形、 舌形稀 圆形, 与花冠 裂片近 等长, 基部常 与花丝 分离, 稀连成 短管; 侧生退 化雄^ 钻状、 线形, 稀片状 或缺; 花丝 短, 扁平, 花药 线形, 顶端具 全缘、 3 裂稀 2 裂的 药隔附 属体; 子房 3 室, 胚珠 多数, 花 柱 线形, 柱头漏 斗状, 先端具 睫毛。 蒴果球 形或椭 圆形, 果皮 光滑、 具翅或 柔刺, 稀硬 刺 或疣; 种子具 香味, 包以 白色假 种皮。 约 150 — 180 种, 分布于 亚洲、 大洋洲 的热带 地区; 我国约 35 种, 2 变种, 产 西南部 至东 南部。 云南有 26 种 (其中 栽培种 4 种), 2 变种,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分种 检索表 1 (20) 药隔 附属体 2 — 3 裂 [1. 砂 仁亚属 * subgen. Lobulatae (K. Schum. ) H. T. Tsai & P. S. Chen]. 2 (3) 叶面 主侧脉 凸起; 菊果 辣椒状 (花 未见, 暂 列入相 似种) … 1. 辣 椒砂仁 A. capsiforme 3 (2) 叶面主 侧脉不 凸起; 蒴 果非辣 椒状。 4 (9) 叶 被毛。 5 (8) 叶两面 被毛, 揉之无 松节油 气味。 6 (7) 叶面 主侧脉 被毛, 叶 背密被 淡褐色 柔毛; 蒴果 表面具 明显的 3 果辦, 仅被 短柔毛 2. 盈 江砂仁 A. yingjiangense 7 (6) 叶 面疏被 平贴、 黄 褐色短 柔毛, 叶 背密被 淡绿色 柔毛; 蒴果表 面不具 3 果辩, 被平 贴锈色 毛 与稀疏 的柔刺 3. 红 壳砂仁 A. aurantiacum 8 (5) 叶仅 边缘具 缘毛, 揉之 有松节 油气味 4. 爪桂 白豆蔻 A. compactum 9 (4) 叶 无毛。 10 (11) 叶具完 荽味, 唇瓣 3 裂, 花黄色 5. 荽 味砂仁 A. coriandriodorum 11 (10) 叶 不具芫 荽味, 唇瓣非 3 裂, 花 白色。 12 (17) 叶 具柄。 13 (14) 莲上 部叶具 1 一 3 厘米长 的栴, 下部 叶无柄 6. 无 毛砂仁 A. glabrum 14 (13) 茎上下 部叶均 具柄。 15 (16) 叶柄长 5 — 23 厘米; 叶舌 较短, 7 — 15 毫米; 花 序梗长 12 — 32 厘米; 唇瓣 楔形; 菊 果长圆 形, 具 9 翅 7. 腐 花豆蒹 A. putrescens 16 (15) 叶 柄短, 约 5 毫米; 叶舌 较长, 2 — 4. 5 厘米; 花序 梗短, 1 一 3 厘米; 唇瓣圆 匙形; 萌果卵 圆形, 具纯 3 棱, 具片状 分枝的 短柔刺 8. 海 南砂仁 A. longiligulare 17 (12) 叶无柄 或近于 无柄。 18 (19) 叶舌 无毛; 苞片披 针形; 花萼 先端具 3 短齿, 白色, 疏被 柔毛; 无 侧生退 化雄蕊 9. 砂仁 A. villosum 19 (18) 叶舌 密被短 柔毛; 苞片卵 形或长 圆形; 花萼 先端具 2 齿, 除 基部白 色外, 其余淡 红色, 无 毛; 具方 片状的 侧生退 化雄蕊 10. 方 片砂仁 A. quadro-laminare 20 (1) 药隔附 属体全 缘或近 于全缘 [2. 豆 蔻亚属 subgen. Amomum emend. S. Q. Tong]。  • 草果 药隔附 属体近 全缘, 实 属豆逮 亚属, 故改 为砂仁 亚属。 
姜 科  621  21 (36) 叶舌 2 裂或 微凹。 22 (29) 叶舌 2 裂。 23 (28) 果椭 圆形, 紫 红色。 , 24 (27) 果序梗 较长, 30 — 40 厘米; 叶舌 无毛。 25 (26) 叶柄 较短, 5 — 10 毫米; 叶 干后, 侧 脉非近 白色; 穗状 花序; 果光 滑无翅 11- 野草果 A. koenigii 26 (25) 叶柄 较长, 约 16 厘米; 干后 侧脉近 白色; 圆锥 状穗状 花序; 果具 9 翅 12. 蒙 自砂仁 A. mengtzense 27 (24) 果序梗 较短, 1 一 12 厘米; 叶 舌被绣 色柔毛 13. 长 果砂仁 A. dealbatum 28 (23) 果卵 球形. 紫绿色 14. 九 翅砂仁 A. maximum 29 (22) 叶舌 微凹。 . 30 (31) 叶背 被银白 色绢毛 15. 银 叶砂仁 A. sericeum 31 (30) 叶 无毛。 32 (33) 叶舌 红色; 叶销 具明显 的方格 脉纹; 穗状 花序陀 螺状; 唇 瓣三角 状卵形 16. 海南 假砂仁 A. chinense 33 (32) 叶 舌淡绿 色或近 白色; 叶 销具明 显的纵 条纹。 34 (35) 叶舌淡 绿色, 革质; 叶 具柄; 穗状花 序近长 圆形; 花萼 先端具 3 钝齿; 唇瓣 具柄; 无侧生 退 化雄蕊 17. 云 南砂仁 A. yunnanense 35 (34) 叶舌近 白色, 膜质; 叶 无抦; 穗状 花序近 头状; 花萼 先端具 3 裂片; 唇辩 无柄; 具 红色的 侧生退 化雄蕊 18. 勐 腊砂仁 A. menglaense 36 (21) 叶舌 全缘。 37 (42) 叶舌 较长, 3 — 5 厘米。 38 (39) 茎淡 绿色, 唇辯椭 圆形,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菊果 不具翅 …… 19. 拟草果 A. para-tsaoko 39 (38) 茎紫 红色, 唇瓣卵 形或卵 圆形, 具侧 生退化 雄蕊, 蒴果 具翅。 40 (41) 穗状花 序狭楠 圆形; 花序梗 较长, 达 10 厘米; 甚片椭 圆形; 唇辦 卵形, 先端 全缘; 花冠裂 片无 短尖头 20. 脆 舌砂仁 A. fragile 41 (40) 穗 状花序 头状; 花序梗 较短, 2 — 3 厘米; 苞片宽 卵形; 唇瓣卵 圆形, 先端 2 齿裂; 花冠裂 片具 短尖头 21. 紫 红砂仁 A. purpureorubrum 42 (37) 叶舌 较短, 7 — 15 毫米。 43 (44) 花期苟 片攝裂 成细长 裂片, 唇瓣上 部边缘 流梳状 22. 梳 唇砂仁 A. thysanochililum 44 (43) 花 期苞片 不渐裂 成细长 裂片, 唇难 边缘被 波状。 45 (48) 苞片 革质。 46 (47) 植株 较高, 2 — 3 米; 叶舌 红色, 革质; 穗状 花序近 头状, 花序 梗与花 序轴花 后明显 延长; 小 苞片、 花萼与 花冠裂 片白色 23. 草果 A. tsao-ko 47 (46) 植株 较矮, 1 一 1.5 米; 叶舌淡 绿色, 膜质;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花 序梗与 花序轴 花后不 延长; 小 苞片、 花 萼与花 冠裂片 淡红色 24. 红 花砂仁 A. scarlatinum 48 (45) 苞片 膜质。 49 (50) 叶两面 无毛, 果 具分枝 柔刺, 种子 表面不 具疣状 凸起, 花 萼先端 2 裂, 唇难 倒卵形 …… 25. 统 果豆蔑 A. muricarpum 50 (49) 叶背 被毛, 果 具分枝 硬刺, 种 子表面 具疣状 凸起, 花萼 先端具 3 齿, If? 辩近 半圆形 …… 26- 5^子砂仁 A. verrucosum 1. 辣 椒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7: 12 
622  云南 植物志  Amomum capsiforme S. Q. Tong (1989)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直径 1.5 厘米; 根茎 具宽卵 形的近 革质的 辩片。 叶 片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18 — 34 厘米, 宽 5. 5 — 10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 对称, 楔形, 叶面 绿色, 主侧脉 凸起,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3 — 6 毫米, 近 革质, 无毛; 叶鞘淡 绿色,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果 序长约 6 厘米, 宽 7 厘米; 果 序梗长 3 — 5 厘米, 从根茎 基部抽 1 一 2 枚, 具宽卵 形的近 革质的 憐片。 蒴果辣 椒形, 长 4. 8 — 5. 2 厘米, 宽 1.8 — 2. 2 厘米, 红色, 无毛,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种子近 头状, 长约 5 毫米, 宽 3 毫 米, 具疣, 具 全包的 白色假 种皮。 果期 8 月。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300 米的 林下, 近 路边。 2. 盈 江砂仁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57: 3-4 Amomum yingjiangense S. Q. Tong (1988)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2 米, 直径 0.8 — 1.5 厘米; 基部 无叶片 的叶鞘 具网状 条纹。 叶 片椭 圆形、 狭椭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33 — 50 厘米, 宽 7 — 11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不 对称, 楔形或 渐狭, 叶面深 绿色, 除主脉 与侧脉 被短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叶背 绿色, 密 被 淡褐色 柔毛; 叶柄长 — 2 厘米 (从下 部到上 部), 密被 淡褐色 柔毛; 叶舌 全缘, 长 5 — 7 毫米, 密被 淡褐色 柔毛; 叶鞘淡 绿色, 具纵 条纹, 无毛。 果序近 头状, 长约 4 厘米, 宽 5. 5 厘米, 从根 茎抽出 1 一 2 枚, 果 序梗长 3 — 4 厘米, 密被短 柔毛, 且具密 被短柔 毛的憐 片; 蒴果近 球形, 长约 2 厘米, 宽 2.1 厘米, 具 明显的 3 果瓣, 被短 柔毛, 先端 冠以宿 存的 花萼, 果柄长 8 — 11 毫米, 密被短 柔毛; 种子 锥状三 角形, 长约 4 毫米, 包 以全包 的白色 膜质假 种皮。 果期 8 月。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740 米的 林下小 河边。 本种叶 柄长达 2 厘米; 叶舌 全缘; 蒴果 平滑, 密被短 柔毛, 具 3 条 明显的 纵沟, 即 可以和 A. holmesii K. Schum. 相 区别。 3. 红 壳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红 砂仁、 红 壳砂仁 (云南 ) Amomum aurantiacum H. T. Tsai &. S. W. Zhao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直立 草本, 高 2 — 2. 5 米; 茎被 黄褐色 柔毛。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28 — 32 厘米, 宽 5 — 6. 5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楔形, 叶 面疏被 平贴、 黄 褐色短 柔毛, 叶 背密被 淡绿色 柔毛; 近于 无柄或 有极短 的抦; 叶舌浅 2 裂, 长 7 — 6 毫米, 密 被黄色 柔毛。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花序 梗长约 3 厘米, 具紫 红色的 被毛的 三角状 鳞片, 花序 轴密被 淡褐色 柔毛; 苞 片长椭 圆形, 长约 1.2 厘米, 宽 5 毫米, 紫 红色; 花 萼长约 1.5 厘米, 先端 3 裂, 裂片 狭三角 形, 长约 5 毫米; 花冠 黄色, 冠管长 约等于 花萼, 直径约 3 毫米; 唇瓣 圆形, 直径约 1.8 厘米, 白色, 先端 2 齿裂, 极尖, 中脉 黄色, 具 紫红色 斑点; 侧生退 化雄蕊 线形, 长约 1 厘米, 先端稍 2 裂; 花 丝长约 1 厘米, 花 药室长 方形, 长约 8 毫米, 宽 5 毫米, 药隔附 属体 3 裂, 中 裂片半 圆形, 两 侧裂片 线形。 蒴 果近球 形或卵 圆形, 长 1.3—1. 8 厘米, 桔 红色, 不具 3 果瓣; 果皮被 平贴锈 色毛及 稀疏的 柔刺,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种子 多粒, 方 形或多 角形, 红 褐色, 具 香味, 味 微苦。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 9 月。 
图 版 157 -2. 辣 椒砂仁 Amomum capsiforme S. Q. Tong. 1. 具根茎 与果序 的叶茎 基部, 2. 叶与 叶舌; 3 — 4. 盈 江砂仁 A. yingjiangense S. Q. Tong, 3. 果序, 4. 叶片。 (刘怡 涛绘) 
624  • 云南 植物志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60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果实 药用, 功效同 砂仁。 本种与 A. elephantorum Pierre ex Gagnep. 相近, 但叶 背具短 柔毛, 具 2 枚 线状侧 生退化 雄蕊, 菊果桔 红色, 无毛而 不同。 4. 爪桂 白豆蔻 (植 物分类 学报) 白豆蔻 (通称 ) 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1811) ; Back, et Bakh. f. (1968) ; B. L. Burtt&R. M. Smith (1972); T. L. Wu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华 本草纲 要 (1988). Amomum kepulaga Sparg. &- Burk. (1930) ; A. cardamomum auct. non. L. : Roxb. (1819)* ; K. Schum. in Engl. (1904); S. Makai (1976).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 5 米; 根茎 延长,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片披 针形, 长 25 — 50 厘米, 宽 4 一 9 厘米, 先端具 2. 5 — 3 厘 米长的 尾尖, 两面 无毛, 边缘具 缘毛; 无柄; 叶 舌 2 裂, 长 5 — 7 毫米, 裂 片先端 圆形, 初被粗 长毛, 后 脱落而 仅被疏 缘毛; 叶鞘口 无毛。 穗状 花序圆 柱状, 长约 5 厘米, 宽 2. 5 厘米, 花 后逐渐 延长, 花序 梗长达 8 厘米; 複片 卵状长 圆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麦 杆色, 具纵 条纹与 缘毛, 宿存; 小苞片 管状, 先端 3 裂, 被毛; 花 萼管与 花冠管 等长, 长 1 一 1.2 厘米, 被毛, 花冠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8 毫米, 白色 或稍带 淡黄; 唇瓣椭 圆形, 长 15 — 18 毫米, 宽 10 — 15 毫米, 稍 凹入, 淡 黄色, 中 脉有带 紫色边 的桔红 色带, 被毛;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花 丝基部 被毛, 花药宽 椭 圆形, 长约 2 毫米, 药隔 附属体 3 裂, 长约 4 毫米; 上位 腺体黄 褐色, 2 枚, 近圆 柱形, 长约 2 毫米。 果扁 球形, 直径 1 一 1.5 厘米, 干时具 9 条槽, 疏被 长毛, 鲜时淡 黄色; 种 子为不 规则多 面体, 宽约 4 毫米, 种沟 明显。 花期 2 — 5 月, 果期 6 — 8 月。 勐腊 有引种 栽培; 广 东也有 引种。 原 产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称 圆豆蔻 (round cardamon), 即 中药铺 常备之 豆蔻。 果实 有理气 宽中、 开胃 消食、 化湿 止呕的 功效; 嫩茎可 生食或 在火上 考一下 再食; 果 实也 可作调 味品。 5. 荽 味砂仁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58: 1-4 Amomum coriandriodorum S. Q. Tong (1988) * , (1989) * ad descr. add. 直立 草本, 高 1.5 一 1.7 米, 直径 1.7 — 2 厘米; 根茎与 叶具完 荽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片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20 — 28 厘米, 宽 5 — 6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两面 无毛; 叶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4 一 8 毫米, 膜质, 淡 褐色, 无毛; 叶鞘淡 绿色, 无毛。 穗状花 序近倒 卵形, 长约 7 厘米, 宽约 4. 8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3 厘米, 具整齐 2 列 的红色 憐片; 苞 片狭长 圆形, 长约 4 厘米, 宽 1 厘米, 革质, 红色, 无毛; 小複片 管状, 长约 2. 8 厘米, 顶 端微具 2 齿, 红色, 无毛; 花 黄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2 厘米, 先 端具钝 3 齿, 红色, 无毛; 花冠 管长约 2 厘米, 稍 黄 绿色, 无毛, 裂 片狭长 圆形, 近 等长, 红色, 无毛, 背裂 片长约 2.4 厘米, 宽 8 毫米, 侧 裂片宽 6 毫米; 唇瓣 3 裂, 长约 4 厘米, 宽 2. 5 厘米, 边缘皴 波状, 中 裂片宽 卵形, 杏 黄色, 侧裂 片小, 耳状, 淡 黄色;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雄 蕊长约 2. 3 厘米, 花 丝长约 7 毫 
图 版 158 1—4. 菜 味砂仁 Amomum coriandriodorum S. Q. Tong, 1. 具根茎 与花序 的叶茎 基部, 2. 叶舌与 叶片, 3. 花萼, 4. 唇辦; 5-7. 无 毛砂仁 A. glabrum S. Q. Tong, 5. 叶 舌与叶 片, 6. 唇辦, 7. 花萼。 (刘抬 涛绘) 
626  云南 植物志  米, 稍黄 绿色, 具 白色疏 柔毛, 花 药长约 1 厘米, 狭椭 圆形, 边缘黄 褐色, 药隔 附属体 3 裂, 长约 3 毫米, 宽 11 毫米, 边缘黄 褐色; 子 房近椭 圆形, 长约 7 毫米, 宽 4 毫米, 密 被白色 柔毛, 花柱 线形, 被白色 柔毛, 柱头淡 绿色, 具白色 睫毛; 上 位腺体 片状, 长约 3 毫米, 淡黄 褐色。 蒴果椭 圆形, 长 3. 8 — 4. 2 厘米, 宽 2. 3 — 2. 5 厘米, 紫 红色; 种子三 角形, 长约 6 毫米, 宽 4 毫米, 具规则 的疣状 突起, 具全包 的白色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3-4 月, 果期 6 — 8 月。 产 普洱、 孟连、 畹町、 瑞丽、 盈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1 200 — 1 4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或 沟边。 模式标 本采自 瑞丽。 民间 常用叶 作食用 香料。 本 种苞片 革质, 红色; 蒴果椭 圆形, 紫 红色极 似草果 (A. tsao-ko Crevost &. Lemarie), 但 叶舌淡 褐色, 膜质; 花 序梗与 花序轴 花后不 延长; 小巷 片与花 冠裂片 红色; 唇瓣 与药隔 附属体 3 裂; 种子 具整齐 的大量 的疣状 突起; 蒴果完 荽味极 浓而易 区别。 6. 无 毛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8: 5-7 Amomum glabrum S. Q. Tong (1989) * - Amomum subulatum auct. non Roxb. : 中国 植物志 (1981) * . 直立 草本, 高 0.8 — 1.5 米。 下部叶 无柄, 上 部叶具 1 一 3 厘米长 的柄; 叶片 狭椭圆 状披 针形, 长 25 — 55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 舌 2 裂, 长 3 — 4 毫米, 膜质, 无毛; 叶鞘淡 绿色, 无毛,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穗状 花序近 倒 卵形, 长约 4. 5 厘米, 宽 3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苞片近 卵形, 长约 3. 5 厘 米, 宽 2 厘米, 先 端钝, 淡 红色, 无毛;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3 厘米, 先端 全缘, 白色, 无 毛, 花除唇 瓣被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白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3. 5 厘米, 先端具 3 齿, 侧 裂近 中部; 花冠 管长约 3 厘米, 裂片披 针形, 近 等长, 背裂 片长约 3. 3 厘米, 宽 1.1 厘 米, 先端 具短的 钻尖, 侧 裂片宽 8 毫米, 顶 端钝; 唇瓣宽 卵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2. 8 厘 米, 边缘鈹 波状;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上部 白色, 下部 红色; 雄 蕊长约 2. 5 厘米, 花丝 长约 1 厘米, 花 药狭椭 圆形, 长约 1.1 厘米, 药隔 附属体 3 裂, 长约 3 毫米, 宽 12 毫米; 子房淡 绿色, 无毛。 蒴果 球形, 直径 1.5 — 2 厘米, 具 纵的波 状翅。 花期 4 一 6 月, 果 期 6—9 月。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500 — 1 3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模式标 本采自 景洪。 本 种近于 A. subulatum Roxb. 不同在 于其叶 为狭长 圆状披 针形, 下部叶 无柄, 上 部叶具 1 一 3 厘米长 的篏, 苞 片与小 苞片先 端钝, 花萼侧 裂至近 中部, 花冠 背裂片 具短尖 头, 侧 裂片无 钻尖, 唇瓣宽 卵形, 药隔 附属体 3 裂可以 区别。 7. 腐 花豆蔻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9: 7-9 Amomum putrescens D. Fang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81). 直立 草本, 高 0. 7 — 1.2 米。 叶 5 — 6 枚, 下部叶 卵形, 上部叶 长圆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27 — 97 厘米, 宽 10 — 21 厘米, 先端骤 渐尖, 基部 楔形, 不 对称,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5 — 23 厘米, 上面 有沟; 叶舌长 0.7 — 1.5 厘米。 花序 卵形, 花 序梗长 12 — 32 厘米, 憐片长 0.5 — 8 厘米, 卵状三 角形至 卵状长 圆形, 早腐; 苞片 卵状三 角形, 长约 5 厘米, 宽 3. 5 厘米, 具 凸尖; 早腐; 每 苞片具 3 — 4 朵花; 小苞片 开裂至 基部, 长 2. 5 — 3 厘米, 早腐, 
图 版 159 1-6. 方 片砂仁 Amomumquadro-laminareS. Q. Tong, 1. 具根茎 与花序 的叶茎 基部, 2. 叶 舌与 叶片, 3. 甚片, 4. 花冠侧 裂片, 5. 花冠背 裂片' 6 . 唇辩; 7-9. 腐 花砂仁 A. putrescens D. Fang. 7. 花冠侧 裂片, 8. 花冠背 裂片, 9 . 唇 》 ?。 (刘抬 涛绘) 
628  云南 植物志  花 刚开时 白色, 40 — 50 朵; 花 萼长约 2 厘米, 一侧 浅裂, 先端具 3 齿; 花冠 管长约 1.6 厘米,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7 厘米; 唇瓣 楔形, 长约 2.8 厘米, 宽 2.2 厘米, 先端 突出, 微凹; 侧生退 化雄, 蕊长约 3 毫米; 雄 蕊长约 1.7 厘米, 药隔附 属体长 4 一 5 毫米, 宽 15 毫 米, 3 浅裂; 子房近 球形, 无毛。 蒴果 长圆状 卵形, 鲜时长 2. 9 厘米, 宽 2. 5 厘米, 具 9 翅, 先端 冠以宿 存的花 萼管; 种 子长约 3 毫米, 具 白色、 膜质假 种皮。 花期 5 — 6 月。 产 勐腊、 景洪、 富宁; 生 于海拔 580 — 8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广西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广西 东兴。 8. 海 南砂仁 (海 南植 物志) 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 海南植 物志, 附录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 ;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具匍匐 根茎。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 端尾状 细尖, 基部 渐狭, 两面 无毛; 叶 柄长约 5 毫米; 叶舌披 针形, 长 2 — 4. 5 厘米, 膜质, 无毛。 花 序梗长 1 一 3 厘米, 被长约 5 毫米 的宿存 憐片; 苞片披 针形, 长 2 — 2. 5 厘米, 褐色; 小苞 片长约 2 厘米, 包住 萼管; 花 白色, 萼管长 2 — 2. 2 厘米, 先 端具 3 齿; 花冠管 稍长于 花萼,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唇瓣圆 匙形, 长 与宽约 2 厘 米, 白色, 先 端突出 2 裂的 黄色短 尖头, 中脉 隆起, 紫色; 雄 蕊长约 1 厘米, 药 隔附属 体 3 裂, 中 裂片半 圆形, 两侧 裂片近 圆形。 蒴果卵 圆形, 具钝 三棱, 长 1.5 — 2. 2 厘米, 宽 0.8 — 1.2 厘米, 被片状 分裂的 柔刺, 刺 长不过 1 毫米; 种子紫 褐色, 被淡 棕色、 膜质 假 种皮。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6 — 9 月。 西双 版纳有 引种; 广东、 海南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广东 崖县。 果实 药用, 功效同 砂仁。 9. 砂仁 (本草 原始) 阳春 砂仁、 长 泰砂仁 (福建 ) Amomum villosum Lour. (1790); Merr. (1935) ; A. A. Selanginellacees (1954); 中药志 (1959)*; 图鉴 (1976)*; 斋 木保久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9a. 砂仁 (原 变种) var. villosum 直立 草本, 高 1.5 — 3 米; 茎 散生,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根 茎匍匐 地面, 被褐 色膜质 憐片。 中部叶 片长披 针形, 长约 37 厘米, 上 部叶片 线形, 长 25 厘米, 宽 3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近 圆形, 两面 无毛; 无柄 或近于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3 — 5 厘米, 无毛; 叶鞘 具方格 脉纹。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花 序梗长 4 一 8 厘米, 被 褐色短 柔毛及 椭圆状 膜质的 褐色 或绿色 憐片; 苞片披 针形, 长约 1.8 厘米, 宽 5 毫米, 膜质;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10 毫米, 膜质, 无毛; 花 萼管长 1.7 厘米, 先端具 3 浅齿, 基部 被稀疏 柔毛, 白色; 花冠 管长约 1.8 厘米, 裂片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1.6 — 2 厘米, 宽 5 — 7 毫米, 白色; 唇 瓣圆匙 形, 长宽 1.6 — 2 厘米, 先端具 2 裂、 反卷、 黄 色的小 尖头, 中脉 凸起, 黄 色而染 紫红, 基部具 3 个紫 色的痂 状斑, 具 瓣柄;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花 丝长约 5 — 6 毫米, 花 药长约 6 毫米, 药隔 附属体 3 裂, 中 裂片半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宽 4 毫米, 两 侧裂片 耳状, 宽约 
姜 科  629  2 毫米; 上 位腺体 2 枚, 圆 柱状, 长约 3. 5 毫米; 子房 被白色 柔毛。 蒴果椭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成熟紫 红色, 干后 褐色, 表 面具分 裂或不 分裂的 柔刺; 种子多 角形, 有 浓郁的 香气, 味 苦凉。 花期 5 — 6 月, 果期 8 — 9 月。 ' 西双版 纳大量 栽培; 广东、 广西栽 培或野 生于荫 湿处。 越南 也有。 果实供 药用, 以广 东阳春 的品质 最佳, 主 治睥胃 气滞, 宿食 不消, 腹痛 痞胀, 噎膈 呕吐, 寒^^冷痢。 9b. 縮砂密 (开宝 本草) 绿 壳砂仁 (勐腊 ) var. xanthioides (Wall. &. Bak. ) T. L. Wu &. Senjen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Amomum xanthioides Wall. & Bak. (1892); S. Nakai (1976); K. R. Kirtikar et al. (1980)*. 茎基部 具无叶 片的绿 色叶鞘 ,蒴果 成熟时 绿色, 果皮上 的柔刺 较扁。 花期 5 — 6 月 , 果期 8 — 9 月。 产 勐腊、 沧源; 生 于海拔 600 — 8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印度、 老挝、 越南、 柬 埔寨、 泰国 也有。 果实供 药用, 效果同 砂仁; 种 子作调 味品。 9C. 矮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nanum H. T. Tsai &. S. W. Zhao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 植株 矮小, 高 1 一 1.5 米, 花序 较小, 总 花梗较 纤细。 蒴 果熟 时绿色 或略带 棕色。 产富宁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 米的 林下荫 显处。 果实供 药用, 功效 与砂仁 近似。 10. 方 片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59: 1-6 Amomum quadro-laminare S. Q. Tong (1989) * . 直立 草本, 高 0.8 — 1.2 米。 叶片狭 披针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14 一 34 厘米, 宽 4 一 5. 5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2 — 3 毫米, 密被短 柔毛; 叶鞘淡 绿色, 具明显 的纤细 纵条纹 。穗状 花序头 状或长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1.4 一 2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 序梗长 0.8 — 4 厘米, 憐片 红色, 近 革质, 边 缘具缘 毛; 苞片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1.5 — 2.1 厘米, 宽 0.8 — 1.5 厘米, 红色, 近 革质, 仅边缘 具 缘毛; 小苞 片长约 8 毫米, 淡 红色; 花 萼管等 长于小 苞片, 先端具 2 齿, 除基部 白色, 其余 红色, 无毛; 花冠管 等长于 花萼, 白色, 微被 白色短 柔毛, 先端 具红色 斑点, 裂片 狭椭 圆形, 白色, 无毛, 背 裂片等 长于侧 裂片, 长约 1.4 厘米, 宽 4 毫米; 唇瓣近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宽 1.8 厘米, 边缘微 波状, 除中 央有黄 色带和 基部有 红色斑 点外, 其余 白色, 无毛; 侧 生退化 雄蕊方 片状, 长约 2 毫米; 雄 蕊长约 1.5 厘米, 花药椭 圆形, 长 约 6 毫米, 花 丝长约 5 毫米, 白色, 无毛, 药隔 附属体 3 裂, 长约 4 毫米, 宽 8 毫米, 中 裂片 微凹; 子 房密被 淡揭色 柔毛, 花柱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睹毛。 花期 3 月。 
630  云南 植物志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800 米 的山坡 林下干 燥处。 本种近 于砂仁 (A. villosum Lour. ) , 但叶 基部狭 楔形, 花 序梗具 红色、 近革 质的鳞 片, 苞片卵 形或长 圆形, 红色, 近 革质, 唇瓣近 圆形, 侧生 退化雄 蕊方片 状可以 区别。 11. 野草果 (广西 尤州) Amomum koenigii J. E. Gmelim (1791); B. L. Burtt R. M. Smith (1972)*; D. Fang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3 米。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0 — 46 厘米, 宽 4 一 11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抦长 0.5 — 1 厘米; 叶舌 2 裂, 裂片先 端钝, 纸质, 长约 6 毫米; 叶鞘 具不明 显的纵 条纹。 穗状花 序长楠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序轴 被黄色 绒毛, 花 序梗长 30 — 40 厘米, 憐片长 椭圆状 卵形, 先 端具短 尖头, 从 下到上 有不同 程度的 增长, 长 1. 7-4. 7 厘米, 宽 1 一 1. 2 厘米; 苞片长 圆形, 长 2 — 2. 7 厘米, 宽 6 — 8 毫米, 先端 圆形或 微缺, 被 柔毛;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1 厘米, 宽 5 毫米, 红色, 先端 2 裂, 被短 柔毛; 花萼 管长约 1.4 厘米, 基部密 被白色 柔毛, 先端 2 — 3 裂; 花 冠管与 花萼近 等长, 基 部密被 白色长 柔毛, 裂片长 圆状披 针形, 背 裂片椭 圆形, 长 1 一 1.3 厘米; 唇瓣宽 卵形, 长约 1.5 厘米 (包括 3 毫米 长的柄 ), 宽 1.8 厘米, 先端 凸起成 2 裂齿, 白色, 中 央具黄 色纵的 色带, 边缘 具红色 脉纹, 唇柄 被白色 柔毛; 花药 线状^ 圆 形, 长约 6 毫米, 白色; 子房被 淡褐色 柔毛。 蒴果 卵形, 稀为 长圆状 卵形, 长 2 — 2. 5 厘 米, 宽 1 一 1.5 厘米, 紫 红色, 干 后具纵 条纹; 果梗 极短, 长 3 — 4 毫米, 被褐色 柔毛。 花期 5 — 7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西双 版纳、 沧源; 长 于海拔 600 — 1 2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广西有 分布。 泰国、 印 度 也有。 12. 蒙 自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Amomum mengtzense H. T. Tsai ^ P. S. Chen (1979)* ; 中国 植物志 (1981). 直立 草本; 莲节 被鞘状 憐片。 叶 片长椭 圆形, 长 72 — 98 厘米, 宽 12 — 15 厘米, 先 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背淡 绿色, 密被短 柔毛, 侧脉 干后近 白色; 叶 柄长约 16 厘米; 叶舌 2 裂, 长约 1.1 厘米, 膜质, 无毛。 圆锥 状穗状 花序, 从根 茎基部 抽出 1 一 2 枚, 分 枝常具 发育花 1 一 2 朵, 其余 脱落, 果 序梗长 30 — 40 厘米, 被宿存 麟片, 鳞片长 2 — 7 厘米, 宽约 1 厘米, 从下到 上逐渐 增大, 先端具 短尖头 。蒴果 椭圆形 ,长 2. 5 — 3. 2 厘米, 宽 1.5 — 1.7 厘米; 果皮具 9 翅, 被稀疏 柔毛,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果柄极 短, 长约 5 毫米。 果期 5 月。 产 蒙自、 河口; 模式标 本采自 河口。 本 种叶具 长柄, 圆锥 状穗状 花序, 超过 30 厘 米长, 花序梗 延长, 果椭圆 形可以 区别。 13. 长 果砂仁 (中 国植 物志) Amomum dealbatum Roxb. (1820) ; Bak. in Hook. f. (1892) ; K. Schum. in Engl. (1904); Hara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1); 西藏 植物志 (1987); H. Koba et al. (1994). 直立 草本, 高 1.5 — 3. 5 米; 根茎 内面淡 黄色, 芳香。 叶片披 针形, 长 50 — 70 厘米, 宽 5. 5 — 1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換形, 叶面 无毛, 叶背被 淡褐色 柔毛; 叶 柄长约 5 毫 
姜 科  631  米; 叶舌 2 裂, 长 0.4 —】. 6 厘米, 被锈色 柔毛。 穗状 花序近 球形, 直径 3 — 5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8 厘米; 花萼 管状, 先端 3 裂, 裂片 先端增 厚且又 2 裂; 花冠 管与花 萼管近 等长, 白色, 裂片披 针形, 长 2 — 3 厘米; 唇瓣 椭個 形, 长约 2. 5 厘米, 先端 微凹, 白色, 中脉 黄色, 两侧 具红色 脉纹;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2 毫米; 花 丝长约 5 毫米; 柱头具 睫毛; 药隔附 属体半 月形, 先端 全缘, 长约 3 毫米; 上 位腺体 线形, 长约 8 毫米。 果 序梗长 4 一 12 厘米; 菊果椭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 一 1.2 厘 米, 紫 红色; 果柄长 1 一 2 厘米; 果皮具 9 翅; 种子具 白色假 种皮, 无 香味。 花期 5 — 6 月, 果期 6 — 10 月。 产 南部; 生 于海拔 600 — 1 0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西藏有 分布。 尼 泊尔、 锡金、 孟加 拉国 也有。 14. 九 翅砂仁 (海 南植 物志) 贺姑 (西双 版纳傣 药志) Amomum maxinum Roxb. (1820) ; K. Schum. in Engl. (1904); T. Val (1914); Back, et Bakh. f. (1968); S. Nakao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J. J. Ochse (1980) ; 中国 植物志 (198ir;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7); 新华 本 草纲要 (1988). 直立 草本, 高 2 — 3 米, 丛生。 叶片 长圆形 或长椭 圆形, 长 30 — 90 厘米, 宽 10 — 20 厘米, 先端 尾尖, 基部 渐狭, 下延, 两面 无毛, 叶背与 叶柄被 白绿色 柔毛; 植株 下部叶 无柄 或近于 无柄, 上部的 叶柄长 1 一 8 厘米; 叶舌 2 裂, 长 1.2 — 2 厘米, 被稀疏 的白色 柔毛, 边缘干 膜质, 淡黄 绿色。 穗状花 序近圆 球形, 直径约 5 毫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序 梗短, 被卵状 憐片; 苞片淡 褐色, 早落, 长 2 — 2. 5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萼管 长约 2. 3 厘米, 膜质, 具淡 紫红色 斑纹, 先端 3 裂, 裂片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花冠管 较萼管 稍长, 裂片长 圆形; 唇瓣卵 圆形, 长约 3. 5 厘米, 先端稍 反卷, 全缘, 白色, 中 脉两侧 黄色, 基 部两侧 具红色 条纹; 花 丝短, 花药 线形, 长 1 一 1.2 厘米, 药隔附 属体半 月形, 淡 黄色, 先 端稍向 内卷; 柱头具 睫毛。 蒴果卵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8 — 2.8 厘米, 成熟紫 绿色, 三棱, 果皮具 明显的 九翅, 被稀 疏的短 柔毛, 翅 上更为 密集, 先端 冠以 宿存的 花萼; 果柄长 7 — 10 毫米; 种子 多数, 芳香, 干后 变微。 花期 5 — 6 月, 果 期 6 — 8 月。 产 南部; 生 于海拔 350 — 8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广东、 广西、 西藏有 分布; 南亚 至东南 亚 均有。 栽培名 Java cardamon. 果实供 药用, 能 开胃, 消食, 行气, 止痛; 幼 茎心, 甚至 老茎' 都可 生食; 花序与 果 实同大 米一起 煮食。 15. 银 叶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Amomum sericeum Roxb. (1820); K. Schum. in Engl. (1904); 中国 植物志 (1981)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Amomum dealbatum Roxb. var. sericeum Bak. in Hook. f. (1892).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3 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48 — 65 厘米, 宽 7 - 15 厘米, 先端渐 基 部 楔形, 叶面 无毛, 叶背密 被银色 絹毛; 叶柄长 4 一 8 厘米; 叶舌 膜质, 微凹, 被短^ 毛, 
632  云南 植物志  长 0. 5-1. 5 厘米。 穗状 花序近 球形, 直径 3. 5-5 厘米, 从根^ 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序 梗长 2. 5 — 4 厘米, 被 近革质 的卵状 憐片, 先端 微凹; 甚片长 圆形, 长约 3. 5 厘米, 膜质, 早落; 无小 苞片; 小花 梗长约 1 厘米, 被 绢毛; 花萼 管状, 长 2. 2 — 3 厘米, 被 柔毛, 先 端具 3 齿; 花冠 管短, 白色, 裂片长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唇瓣长 圆形, 长 2 — 3 厘米, 中脉 黄色, 两侧 具红色 脉纹, 被白色 柔毛; 侧生退 化雄, 蕊 钻状, 长约 5 毫 米; 花 丝长约 4 毫米, 花 药长约 9 毫米, 药隔附 属体半 圆形, 全缘。 蒴果 倒圆锥 形或倒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具 3 — 5 棱, 无毛, 干后淡 褐色, 果 柄短, 长约 3 毫米,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种子无 香味。 花期 5 — 6 月 , 果期 7 — 9 月 , 产西双 版纳、 沧源; 生 于海拔 600-1 200 米的密 林中荫 湿处。 印度 亦有。 16. 海南 假砂仁 (海 南植 物志) 土砂仁 (海南 ) Amomum chinense Chun ex T. L. Wu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华 本草纲 要 (1988).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根茎 延长, 匍 匐状, 被鞘状 麟片。 叶 片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16 — 30 厘米 , 宽 4 一 8 厘米 , 先 端尾尖 或渐尖 , 基 部锐尖 , 两 面无毛 ; 叶柄长 5 — 10 毫 米; 叶舌 微凹, 长约 3 毫米, 红色, 膜质, 无毛; 叶鞘 具明显 的方格 脉纹。 穗状 花序陀 螺状, 直径约 3 厘米, 有花 20 余朵, 花 序梗长 5 — 10 厘米, 花后 延长, 被有 宿存的 鳞片, 长 1.2 — 2 厘米; 苞片 卵形, 长 1 一 2 厘米, 紫 红色; 小苟片 管状, 长约 2 厘米; 花萼管 状, 长约 1.7 厘米, 先端具 3 齿, 基部被 柔毛, 染红; 花冠管 稍长于 花萼, 裂片 倒披针 形, 长约 1.5 厘米, 先端 究状; 唇瓣 三角状 卵形, 长约 1. 5 厘米, 宽 1 厘米, 白色, 中 脉黄 绿色, 两边 具紫色 脉纹, 唇柄长 5 — 6 毫米; 药隔附 属体半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 8 毫米, 先端 微凹, 二侧 前伸; 子房密 被黄色 柔毛。 蒴果椭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1.5 厘 米, 被片状 分枝柔 刺与短 柔毛, 刺长 2 — 3 毫米。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8 月。 勐腊有 引种; 广东、 海南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海南 (崖县 )。 果实民 间作砂 仁用。 17. 云 南砂仁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60: 7—11 Amomum yunnanense S. Q. Tong (1990)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基 部具无 叶片的 淡红色 叶鞘。 叶片倒 卵状披 针形或 椭圆状 披 针形, 长 18 — 30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圆形, 两面 无毛; 叶柄 长约 4 毫米; 叶舌 Jt 凹, 长约 4 毫米, 革质, 淡 绿色, 边缘具 缘毛; 叶鞘淡 绿色, 无毛,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 穗状花 序近长 圆形, 长约 8 厘米, 宽 3. 5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花 序梗长 13 — 15 厘米, 被白色 柔毛的 淡红色 憐片; 外^ 片 在花期 腐烂, 内苞 片狭倒 披 针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7 — 8 毫米;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1 厘米, 先端 微凹, 淡红 色, 无毛; 花 白色, 花萼 管状, 长 1.8 — 2 厘米, 无毛, 较 长于小 巷片近 1 倍, 先 端具钝 3 齿, 齿缘 红色, 具 缘毛; 花 冠管近 等长于 花萼,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无毛, 背裂 片椭圆 形, 长 1.4 一 1.6 厘米, 宽 9 毫米, 侧 裂片长 圆形, 宽 6 毫米; 唇 瓣压扁 卵形, 长 1.4 一 1.6 厘米 (包 括唇柄 ), 先端 凸起, 微凹, 基 部狭缩 成柄;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雄 蕊长约 1.6 厘米, 白色, 花 丝长约 5 毫米, 花 药长约 8 毫米, 药隔 附属体 全缘, 无毛; 子房 与花梗 
图 版 160 1-6. 勐 腊砂仁 Amomum menglaense S. Q. Tong, 1. 具花序 的叶茎 基部, 2. 小 苞片' 3. 叶, 4. 花冠侧 裂片, 5. 花冠背 裂片, 6. 唇辩; 7-10. 云 南砂仁 A. yunnanense S. Q. Tong, 7. 小甚片 i 8. 花冠侧 裂片, 9. 花冠背 裂片; 10. 唇嬢, 11. 叶片。 (刘治 涛绘) 
634  云南 植物志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幼 的蒴果 球形, 直径约 1.2 厘米, 红色, 具分枝 柔刺, 刺长 2 — 4 毫米。 花期 6 — 7 月 。 产盈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2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本种 与海南 假砂仁 (A. chinense Chun ex T. L. Wu), 不同在 于叶舌 革质, 全缘, 淡 绿色, 边缘具 睫毛, 叶 鞘具明 显的纵 条纹, 小苞片 管状, 红色, 先端 微凹, 花 萼较小 苞 片长近 1 倍, 先端具 3 钝齿, 花冠背 裂片椭 圆形, 侧 裂片长 圆形, 唇 辦压扁 卵形, 无 侧 生退化 雄蕊, 蒴果 球形易 区别。 18. 勐 腊砂仁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60: 1-6 Amomum menglaense S. Q. Tong (1991)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 片椭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5 — 40 厘米, 宽 7. 5 — 9.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或狭 楔形, 叶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 柄短; 叶舌 微凹, 长约 5 毫米, 膜质, 无毛; 叶鞘淡 绿色, 具明显 的纵 条纹, 无毛。 穗状 花序近 头状, 长约 3. 5 厘米, 宽 4. 5 厘米, 从根 茎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3 — 12 厘米, 被 无毛的 淡红色 憐片; 苞片卵 形或狭 卵形, 长 2 — 3 厘米, 宽 1. 2 — 1.5 厘米, 褐 色或绿 褐色, 无毛;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3. 5 厘米, 膜质, 淡 红色, 无毛, 先 端腐烂 (开花 时); 花萼 管状, 长约 3 厘米, 先端 3 裂片, 裂 片长约 1 厘米, 先端微 红色; 花冠 管长约 3. 2 厘米,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白色, 无毛, 背裂 片近长 圆形, 长约 3 厘米, 宽 1.3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侧裂 片狭椭 圆形, 宽 1.1 厘米, 先端 全缘; 唇瓣近 长 圆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 1.8 厘米, 先端 全缘, 白色, 边缘铍 波状, 中 央除先 端黄色 外, 其余 红色, 且 边缘具 放射状 条纹;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4 毫米, 红色, 无毛; 雄 蕊长约 2 厘米, 花 丝长约 5 毫米, 花 药长约 1.5 厘米, 线形, 白色, 无毛, 药隔 附属体 全缘, 长约 4 毫米, 宽 8 毫米, 白色, 无毛; 子 房长约 6 毫米, 黄 绿色, 无毛, 花柱线 形,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钻状, 长约 4 毫米。 花期 5 月。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8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本种叶 无柄, 两面 无毛, 苞片 卵形与 A. subulatum Roxb. 相似, 但 花萼、 花冠背 裂片 与苞片 绝不收 缩成钻 状喙, 花 萼与花 冠裂片 白色, 唇瓣 全缘, 子房黄 绿色而 不同。 19. 拟草果 (云 南植物 研究) Amomum para-tsaoko S. Q. Tong et Y. M. Xia (1988) * . 直立 草本, 高 1.5 — 3 米, 直径 2. 5 — 3 厘米。 叶 片狭长 圆状披 针形或 狭椭圆 状披针 形, 长 38 — 83 厘米, 宽 13 — 18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或狭 楔形, 叶面 绿色, 叶背 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2. 5 — 3 厘米, 淡 褐色, 膜质, 无毛; 叶鞘绿 色,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穗状 花序卵 圆形或 头状, 长 4. 5 — 6. 5 厘米, 宽 5 — 6 厘米 (开花 期达 10 厘米 ), 从根 茎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4 厘米, 鳞片淡 褐色, 革质, 无毛; 苞 片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4. 5 — 6 厘米, 宽 5 — 5. 5 厘米, 先端 圆形, 革质, 无毛; 小 苞片管 状, 长 3 — 3. 2 厘米, 先端具 2 齿, 白色, 膜质, 无毛; 花 萼佛焰 苞状, 长 4 一 4. 5 厘米, 先端具 3 齿, 膜质, 白色, 无毛; 花冠管 白色, 无毛, 较短 于花萼 1 厘米, 裂片披 针形, 近 等长, 先端 不具短 尖头, 白色, 膜质, 无毛, 背 裂片长 2. 5 — 3. 3 厘米, 宽 0.9 — 1.1 厘 米, 侧 裂片宽 0.8 — 1.1 厘米; 唇瓣椭 圆形, 长 3. 2 — 4 厘米, 宽 2 — 2. 3 厘米, 白色, 中 
姜 科  635  央密 被红色 斑点, 其 两侧具 放射状 条纹, 边缘级 波状;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雄 蕊长约 3 厘 米, 花 丝长约 1 厘米, 白色, 无毛, 花药 线形, 长约 1.4 厘米, 白色, 无毛, 药 隔附属 体 全缘, 白色, 无毛; 子房近 白色, 无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被 白色柔 %•, 柱头稍 绿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线状, 肉质, 不 等长, 先端 具疣状 突起。 花期 5 — 6 月, 果期 7 — 8 月。 产 西畴、 屏边、 麻 栗坡、 金平 等县; 生 于海拔 400 — 1 60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西畴。 本种初 一看极 似草果 (A. tsao-ko Crevost Lemarie) , 但叶舌 全缘, 长 2. 5 — 3 厘 米, 淡 褐色, 膜质, 唇 瓣狭椭 圆形, 白色, 中央密 被红色 斑点, 且 边缘具 放射状 条纹, 边 缘被 波状, 花后 花序不 延长, 蒴 果近圆 形易于 区别。 20. 脆 舌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61: 1-6 Amomum fragile S. Q. Tong (1989) * . 直立 草本, 高约 2 米。 叶片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56 — 70 厘米, 宽 5 — 9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尾状 渐尖, 基部楔 形或狭 楔形, 叶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 无柄; 叶 舌 全缘, 长约 4 厘米, 稍 紫色, 脆, 无毛; 叶鞘紫 红色, 无毛,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穗状 花 序狭椭 圆形, 长 7 — 8 厘米, 宽 2. 8 — 3. 2 厘米, 从根 茎抽出 1 一 3 枚, 花 序梗长 2. 5 — 10 厘米, 憐片 膜质; 无毛; 苞片椭 圆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小苞片 狭的折 叠披 针形, 长约 4. 5 厘米, 宽 7 毫米; 花萼 管状, 长约 3 厘米, 先端具 3 齿, 被 有紫红 色斑 点和短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2. 5 厘米,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先 端无短 尖头, 白 色, 无毛, 背裂 片狭椭 圆形, 长约 3 厘米, 宽 1 厘米, 侧 裂片宽 9 毫米; 唇瓣 卵形, 长 约 3. 5 厘米, 宽 3. 2 厘米, 边缘皱 波状, 先端 全缘; 侧生 退化雄 蕊长约 2 毫米, 白色; 雄 蕊长约 2 厘米, 花 丝长约 5 毫米, 花药 线形, 长约 12 毫米, 白色, 药隔 附属体 全缘, 长 约 4 毫米, 宽约 10 毫米, 白色, 无毛; 子房淡 绿色, 密 被白色 柔毛; 花 梗长约 1 厘米, 密 被白色 柔毛。 幼嫩蒴 果狭椭 圆形, 具翅, 密被 柔毛。 花期 5 — 6 月, 果期 7 — 9 月。 产瞧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400 — 1 8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本 种叶舌 较长, 叶鞘紫 红色, 幼嫩 蒴果具 翅与紫 红砂仁 (A. purpureorubrum S. Q. Tong et Y. M. Xia) 接近, 特 别不同 在于花 序狭椭 圆形, 花序梗 较长, 达 10 厘米, 苞 片椭 圆形、 唇瓣 卵形, 先端 全缘, 花 冠裂片 不具短 尖头。 21. 紫 红砂仁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61: 7-10 Amomum purpureorubrum S. Q. Tong et Y. M. Xia (1988)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2 米, 直径 1.5 — 2 厘米。 叶片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长 28 — 60 厘米, 宽 7 — 10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尾尖, 基部 楔形或 渐狭, 叶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干 时苍白 色, 两面 无毛; 叶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3 — 5 厘米, 膜质, 无毛; 叶鞘紫 红色, 无毛。 穗 状花序 头状, 长 5. 5-7 厘米, 宽 6 — 8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3 厘 米, 被 红色、 无毛的 錄片; 花梗长 3 毫米, 被白色 柔毛; 苞片宽 卵形, 长 3—3.5 厘米, 宽 2. 3 — 2. 7 厘米, 鲜 红色,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 2. 5 — 3 厘米, 直径 6 — 7 毫米, 先端具 明显的 三齿, 从 每个齿 的先端 到花萼 基部具 1 条红色 条纹, 基部狭 缩成纤 细管, 密被红 色斑 点与短 柔毛; 花 冠管长 1.8 — 2. 2 厘米, 直径 3 毫米, 裂 片狭椭 圆形, 近 等长, 先端 具短 尖头, 白色, 膜质, 无毛, 背 裂片长 2. 3 — 2. 6 厘米, 宽 1.1 一 1.2 厘米, 短 尖头密 
图 版 161 1-6. 脆 舌砂仁 Amomum fragile S. Q. Tong, 1. 具花序 的叶茎 基部' 2. 示 叶舌' 3. 花 冠侧 裂片, 4. 花冠背 裂片, 5. 唇辦, 6. 叶片; 7 — 10. 紫 红砂仁 A. purpureorubrum S. Q. Tong et Y. M. Xia, 7. 花序' 8. 花冠侧 裂片, 9. 花冠背 裂片, 10. 唇辦。 (刘怡 涛绘) 
姜 科  637  被红色 斑点, 侧 裂片宽 8 — 10 毫米; 唇瓣卵 圆形, 长 3. 2 — 3. 4 厘米, 宽 2.1 — 2. 3 厘米, 白色, 中央 黄色, 其两侧 具红色 放射状 条纹, 先端具 2 齿, 基 部狭缩 成柄, 边缘鼓 波状;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3 毫米, 红色; 雄 蕊长约 1.8 厘米, 花 丝长约 4 i 米, 白色, 无 毛, 花药 线形, 长约 1.1 厘米, 白色, 无毛, 药隔 附属体 全缘, 白色, 无毛; 子 房稍黄 绿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钻状, 长 约 7 毫米, 等长, 近 白色。 蒴果倒 卵形, 长约 2. 8 厘米, 宽 2 厘米, 紫 红色, 具 明显的 波 状翅,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花期 6 月, 果期 7—9 月。 产 勐海、 新平; 生 于海拔 1 400 — 1 700 米 的山坡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励海。 本种 花白色 与具翅 的紫红 色蒴果 相似长 果砂仁 A. dealbatum Roxb. , 但叶 无柄, 两 面 无毛, 叶舌 全缘, 长 3 — 5 厘米, 叶鞘紫 红色, 唇瓣 卵形, 蒴果卵 形而易 区别。 22. 梳 唇砂仁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62: 1-7 Amomum thysanochilum S. Q. Tong et Y. M. Xia (1988) * . 直立 草本, 高 1.5 — 3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2 — 62 厘米, 宽 7 — 10 厘米, 先端长 尾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绿色, 叶背 淡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 无柄; 叶舌 全缘, 长 1 一 1.5 厘米, 淡 褐色, 膜质, 无毛; 叶鞘绿 色,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穗状 花序近 头状, 长 4. 5 — 5 厘米, 宽 5 — 6 厘米 (开 花期达 10 厘 米), 从根 茎抽出 2 — 4 枚, 花 序梗长 2 — 7 厘米, 具 无毛的 淡红色 憐片; 苟 片卵形 或卵圆 形 (开 花期撕 裂成细 长裂片 ), 长 4. 5 — 5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3 厘 米, 紫 红色, 疏被 柔毛, 花期先 端近淡 褐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3. 2 厘米, 先端具 3 齿, 淡 紫 红色, 疏被短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2. 5 厘米, 稍 黄色, 无毛, 裂片 线形, 不 等长, 近等 宽, 紫 红色, 先端 不具短 尖头, 背裂 片长约 3 厘米, 侧裂 片长约 2. 5 厘米; 唇瓣 渐狭倒 卵形, 长 3. 8 — 4. 2 厘米, 宽 2 — 2.1 厘米, 黄色, 从 中部到 基部具 两条红 色带, 上部边 缘流 梳状;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雄 蕊长约 2. 5 厘米, 黄色, 花 丝长约 8 毫米, 背面 被短柔 毛, 花药 线形, 长约 1.4 厘米, 白色, 药隔 附属体 全缘, 白色, 无毛; 子房 白色, 被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被短 柔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片状, 肉质, 长约 5 毫 米, 先端 具疣状 突起。 花期 6 月。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800—1 0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本 种唇瓣 黄色, 从 中部到 基部具 2 条红色 带与红 花砂仁 (A. scarlatinum H. T. Tsai &. P. S. Chen) 相似, 但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叶舌 全缘, 长 1 一 1.5 厘米, 唇瓣渐 狭倒卵 形, 苟片 膜质, 花冠裂 片线形 而易于 区别。 23. 草果 (本 草品汇 精要, 本草 纲目) 图版 162: 8-12 红草果 (植 物分类 学报) Amomum tsao-ko Crevost &. Lemarie (1917); 中药志 (1959)*; 云南经 济植物 (1972)'; Y. Kimura et Kobayashi (1975); 图鉴 (1976)*; 斋 木保久 (1976); 中国植 物志 (1981)'p. p. quoad Fig. 1 — 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D. Fang (1989). 直立 草本, 高 2—3 米, 直径 2 — 3 厘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片椭 圆形或 
图 版 162 1—7. 梳 唇砂仁 Amortium thysanochilum S. Q. Tong et Y. M. Xia, 1. 具花序 梗的花 序, 2. 叶片, 3. 示叶 基部与 叶舌, 4 . 花萼, 5. 花冠侧 裂片, 6. 花冠背 裂片, 7. 唇辨; 8- 11. 草果 A. tsao-ko Crevost &. Lmarie , 8. 花萼, 9. 花冠侧 裂片, 10. 花冠背 裂片, 11. 唇辯, 12. 叶 基部与 叶舌。 (刘抬 涛绘) 
姜 科  639  长 圆形, 长 40 — 70 厘米, 宽 10 — 20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边缘干 膜质, 两面无 毛; 叶无 柄或具 短柄; 叶舌 全缘, 长 8 — 12 毫米, 红色, 革质, 无毛; 叶鞘淡 绿色, 具 明 显的纵 条纹, 无毛。 穗状 花序近 头状, 长 4. 5 — 7 厘米, 宽 5 — 5. 5 厘步, 从根 茎基部 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2 — 5 厘米 (花后 明显延 长), 花序 轴明显 延长; 苞 片卵形 或椭圆 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5 — 5. 5 厘米, 革质, 无毛, 干后 褐色, 鲜时 红色; 小苞片 管状, 长 约 2. 5 厘米, 近 白色, 膜质, 无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2. 5 厘米, 先 端齿微 红色, 其余微 绿色, 膜质, 无毛; 花冠 管长约 2. 6 厘米, 除 先端淡 黄色, 基 部微红 色外, 其余近 白色, 无毛, 裂片椭 圆形, 近 等长, 白色, 无毛, 背裂 片长约 2.8 厘米, 宽约 1.2 厘米, 侧裂 片宽约 9 毫米; 唇 瓣近长 圆形, 长约 3 厘米, 宽 1.9 厘米, 杏 黄色, 中央两 侧各具 1 条 红 色带, 顶部 边缘微 齿状; y 準, 蕊长约 2. 5 厘米, 花 丝长约 8 毫米, 背面淡 黄色, 腹面白 色, 花药 线形, 长约 1.2 厘米, 淡 黄色, 无毛, 药隔 附属体 全缘, 淡 黄色, 无毛;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子 房近椭 圆形, 除 基部与 顶部红 色外, 其余淡 绿色, 微被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片状, 肉质。 蒴果椭 圆形, 长 3. 5 — 4.5 厘米, 宽 2. 2 — 2. 6 厘米, 深紫 红色, 干后 褐色, 具棱, 先 端冠以 残留的 花萼; 果柄长 2 — 5 毫 米; 种子多 角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具浓郁 香味。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 西畴、 麻 栗坡、 金平; 生 于海拔 1 300 — 1 8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广西、 贵 州有分 布。 果实 入药, 能治痰 积聚, 消瘀 消食, 截疟疾 或作调 味品, 在本 省普遍 使用; 根茎可 提取芳 香油。 24. 红 花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Amomum scarlatinum H. T. Tsai &. P. S. Chen (1979)* ; 中国 植物志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直径 1 一 1.3 厘米; 根茎具 香味。 叶 片长椭 圆形, 长 35 — 41 厘米, 宽 4 一 11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无柄 或近于 无柄; 叶舌全 缘, 长 5 — 8 毫米, 膜质, 无毛; 叶鞘淡 绿色, 无毛, 具纵 条纹。 穗状 花序椭 圆形, 直径 4 一 7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2 — 3 枚, 花 序梗长 2 — 5 厘米, 被革质 憐片, 花后与 花序轴 不 延长; 苞片 线状披 针形, 紫 红色, 长约 4. 5 厘来, 宽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干时淡 褐色;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3 厘米, 淡 红色, 侧 裂至近 基部, 无毛, 干后淡 褐色; 花萼 管状, 长 约 2. 5 厘米, 先端 全缘, 淡 红色, 无毛; 花冠 管长约 2. 4 厘米, 先端淡 红色, 其余 白色, 无毛, 裂 片狭长 圆形, 近 等长, 淡 红色, 具鲜红 色的纵 条纹, 先端 全缘, 背裂 片长约 2. 5 厘米, 宽约 9 毫米, 侧 裂片宽 6 毫米; 唇 瓣近长 圆形, 长约 3. 3 厘米, 宽 2 厘米, 淡黄 色, 中央桔 黄色, 其两 侧各具 1 条明 显的红 色带, 边缘鈹 波状; 侧 生退化 雄蕊仅 具明显 的红 色点; 雄 蕊长约 2. 2 厘米, 花 丝长约 4 毫米, 微 黄色, 背面被 柔毛, 花药 线形, 长 约 9 毫米, 白色, 背面桔 黄色, 药隔 附属体 全缘, 长约 5 毫米, 宽 12 毫米, 淡桔 黄色; 子房近 球形, 直径约 4 毫米, 白色, 疏 被白色 柔毛; 花柱 线形, 疏 被白色 柔毛, 柱头淡 黄色, 具白色 睫毛; 上 位腺体 棒状, 长约 6 毫米, 淡 黄色。 花期 5 — 6 月。 产 景洪、 勐海; 生 于海拔 800 — 9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或 沟边。 模式标 本采自 景洪。 25. 疣 果豆蔻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163: 9-11 
640  云南 植物志  牛牯 缩砂、 波罗砂 (广东 ) Amomum muricarpum Elm. (1915); 海南 植物志 (1977)' ; 中国 植物志 (1981); 新 华本 草纲要 (1988). - 直立 草本, 高 1.5 — 2. 5 厘米; 根茎 粗壮。 叶片披 针形或 长圆状 披针形 ,长 26 — 30 厘 米, 宽 6 — 8 厘米, 先 端尾状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0.5 — 1 厘米; 叶舌全 缘, 长 7 — 9 毫米。 穗 状花序 卵形, 长 6 — 8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花 序梗长 5 — 10 厘米, 基部被 覆瓦状 排列的 鎖片, 下面 的鳞片 较小, 向 上逐渐 增大, 花 序轴密 被黄色 茸毛; 小苞片 筒状, 长 2 — 2. 5 厘米, 褐色, 一侧开 裂至近 基部; 花萼 管状, 长约 2. 5 厘 米, 先端 2 裂, 红色; 花 冠管与 萼管近 等长, 裂片长 2 — 3 厘米, 杏 黄色, 有明显 的红色 脉纹; 唇瓣倒 卵形, 长 2. 5 — 3 厘米, 杏 黄色, 中央具 紫红色 脉纹及 紫斑, 先端 2 裂, 边 缘皴 波状;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药隔附 属体半 圆形, 长 5 毫米, 宽 10 毫米。 蒴果 椭圆形 或 球形, 直径约 2. 5 厘米, 紫 红色, 被 黄色柔 毛及分 枝剌, 剌长 3 — 6 毫米。 花期 5 — 6 月, 果期 6 — 11 月。 产 勐腊; 生 于海拔 600 米 的潮湿 林下。 广东、 海南、 广西有 分布; 菲律宾 也有。 果 入药, 能开胃 消食、 行气 和中、 止痛 安胎。 民间 有作砂 仁用。 26. 统 子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63: 1-8 Amomum verrucosum S. Q. Tong (1989) * . 直立 草本, 高 3 — 3. 5 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3 — 49 厘米, 宽 9 一 12 厘米, 先端渐 尖 或尾状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面 无毛, 叶 背除主 脉密被 白色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边 缘被极 密集的 缘毛;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叶 舌先端 截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密被 褐色柔 毛; 叶鞘淡 绿色,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穗 状花序 卵形或 头状, 长约 9 厘米, 宽 8. 5 厘米, 从 根 茎抽出 1 一 3 枚, 花序 梗密被 褐色长 柔毛, 花后 延长; 苞 片近椭 圆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1. 3-2. 5 厘米, 稍黄 绿色, 除 基部密 被淡褐 色短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小葱片 管状, 长 1.7 — 2. 5 厘米, 近 白色, 无 龙骨状 凸起, 除基部 密被褐 色短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花萼 管状, 长 2. 5 — 3 厘米, 近 白色, 无 龙骨状 凸起, 除基 部密被 褐色柔 毛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先端具 3 齿; 花 冠管长 2 — 2. 2 厘米, 先端柠 檬色, 具少数 鲜红色 条纹, 裂 片淡黄 色, 近 等长, 无毛, 背 裂片近 圆形, 长 2. 5 — 2. 8 厘米, 宽 2. 2 — 2. 5 厘米, 具明 显的纵 的 鲜红色 条纹, 侧 裂片宽 1.2 — 1.5 厘米, 近 卵形, 先端 渐尖, 无 鲜红色 条纹; 唇 瓣近圆 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具 红色的 斑点与 条纹; 侧生退 化雄蕊 钻状, 长约 6 毫米, 淡 黄色, 无毛; 雄, 蕊长约 2. 5 厘米, 花 丝长约 6 毫米, 腹面 白色, 背面具 鲜红色 斑点, 花药 线形, 长约 1.5 厘米, 白色, 药隔附 属体近 全缘, 黄色, 无毛; 子房近 圆形, 直径约 4 毫米, 淡 黄色, 密 被棕色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 白色, 具 睫毛。 蒴 果 球形, 直径约 3. 5 厘米 (果熟 期), 紫 黑色, 具分枝 硬刺, 刺长 3 — 5 毫米; 种 子宽椭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 3 毫米, 黑 褐色, 具疣, 全包 白色假 种皮。 花期 5 — 6 月, 果期 7—10 月 。 产 河口、 屏边、 蒙自; 生 于海拔 700 — 850 米 的林下 沟边荫 湿处。 模式标 本采自 河口。 本 种近于 A. fulviceps Thw. , 特别与 该种不 同之处 在于叶 较大, 小苞片 管状, 侧裂 达 中部, 无 龙骨状 凸起, 花萼 较长于 小苞片 1/4 倍, 先端具 3 齿, 唇 瓣近半 圆形, 蒴果 
图 版 163 1—8. 疣 子砂仁 Amomum veiTucosum S. Q. Tong, 1. 具花序 与根茎 的叶蔓 基部, 2. 叶片, 3. 叶舌, 4. 花冠侧 裂片, 5. 花冠背 裂片, 6. 唇辦, 7. 花粤, 8. 子房、 花 冠管与 药隔附 属体; 9 一 11. 疣 果豆蔑 A. muricapum Elm. , 9. 花序, 10. 唇辯, 11. 维蕊与 药隔附 属体。 (刘怡 涛绘) 
642  云南 植物志  球形。 也与疣 果豆蔻 A. muricarpum Elm. 相似, 但叶具 1 一 1. 5 厘 米长的 柄,, 叶 背密被 白色 柔毛, 花萼具 3 齿, 唇 瓣近半 圆形, 种子 具疣而 不同。 16. 艳 山姜属 Etlingera Giscke 多年生 草本。 叶片长 圆形; 叶舌 全缘或 2 裂, 膜 质或近 革质; 具 叶柄; 叶鞘 具纵条 纹。 花序近 头状、 半球 状或圆 柱状, 直立, 从根茎 抽出, 花序梗 粗壮, 直立, 长 或短, 被 鳞片; 每 苞片具 1 朵花; 小葱 片管状 或佛焰 苞状, 先端具 2 — 3 齿或 全缘; 花萼管 状或佛 焰 苞状, 先端具 3 齿, 侧裂; 花冠管 较短于 花萼, 裂片近 等长, 或 多或少 直立; 唇瓣 3 裂, 远较 花冠裂 片长, 基 部与花 丝愈合 成管, 中裂片 全缘或 2 裂, 极度 延伸成 舌状, 枯萎时 内向 扭曲; 花药无 药隔附 属体;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子房 三室, 胚珠 多数; 具上位 腺体, 短 而 肉质。 蒴果 球形, 不 开裂, 表面 光滑或 钝疣。 约 60 种, 产 印度、 缅甸、 泰国、 柬 埔寨、 老挝、 越南、 菲 律宾、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至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我国有 2 种, 产 云南与 海南; 云南有 1 种, 产 南部, 另 引种栽 培 1 种。 •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 株高达 5 米; 叶 柄长达 4 厘米; 叶舌近 2 裂; 花序 梗长约 80 厘米; 花冠粉 红色; 唇 瓣匙形 (展开 ), 先端 圆形, 微凹, 上 半部深 红色, 边 缘黄色 或白色 1. 瓷玫瑰 E. elatior 2 (1) 植株 较矮, 高达 2 米; 叶 柄短, 约 5 毫米; 叶舌 全缘; 花序 梗短, 长约 5 厘米; 花冠鲜 红色; 唇 辦长的 舌状部 分先端 2 浅裂, 下部 扩大, 基部 愈合成 短管, 上部 黄色, 先端具 紫红色 的放射 状 脉纹, 下部紫 红色, 边 缘黄色 2. 茵 香砂仁 E. yunnanensis 1. 瓷玫瑰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Etlingera elatior (Jack) R. M. Smith (1986). Alpinia elatior Jack ( 1822 ), reimpr. in Hook ( 1834); ELetaria speciosa Bl. (1827) ; Nicolaia speciosa (Bl. ) Horan. (1862) ; Phaeomeria speciosa (Bl. ) Merr. (1922); P. maginifica (Rose.) K. Schum. in Engl. (1904). 直 立强壮 草本, 高达 5 米, 直径 2 — 3. 5 厘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銷; 根 茎强壮 分枝。 叶片披 针形, 长 20 — 90 厘米, 宽 9 一 22 厘米, 先端短 尾尖, 基部 圆形或 心形, 叶 面深 绿色, 叶 背淡绿 色或黄 绿色, 除主脉 疏被柔 毛外, 其 余两面 无毛; 叶柄长 1 一 4 厘米, 粗壮, 疏 被毛, 以后 脱落; 叶舌近 2 裂, 先端具 睫毛, 较 革质, 长 0.8 — 2 厘米; 叶鞘绿 色或淡 红色, 边缘 疏被短 柔毛。 穗 状花序 头状或 卵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15 — 20 厘米, 从根茎 抽出, 花序 梗长约 80 厘米, 无 毛或稍 被毛, 憐片长 12 — 22 厘米, 先端 锐尖, 无 毛; 花序 轴延长 成狭圆 锥状; 苞片长 7 — 18 厘米, 宽 1 一 7 厘米, 鲜 红色, 先 端钝, 边缘 膜质, 外苞片 卵形, 斜展, 花 期明显 反折, 内 苞片披 针形, 花期不 反折; 小苞片 管状, 长 1.5 — 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2 裂, 膜质, 白色, 具 2 条 纵的红 色带, 一侧 裂至基 部; 花萼 管状, 长 3 — 3. 5 厘米, 齿尖具 髯毛; 花 冠管长 3. 4 — 4 厘米, 裂片 不等, 线状 
图 版 164 茴 香砂仁 Etlingera yunnaru-nsis (T. L. Wu & Senjen) R. M. Smith, 1. 具根茎 和具花 序 的叶茎 基部. 2. 叶片, 3. 示 叶舌, 4. 菊果, 5. 菊果横 切面, 6. 种子。 (刘怡 涛绘) 
644  云南 植物志  披 针形, 先端 圆形, 且具 缘毛, 下部淡 红色, 上部深 红色, 边缘 白色, 膜质, 长 2. 5 — 3 厘米, 宽 3 — 7 毫米; 唇 瓣匙形 (展开 ), 先端 圆形, 微凹, 上部深 红色, 边缘 黄色, 长 3. 5 — 4 厘米, 宽约 2 厘米; 雄 蕊长约 2. 5 厘米, 花 药长约 8 毫米, 红色, 上部 具毛; 上 位腺 体长约 3 毫米。 蒴果倒 卵形, 淡 红色, 长 2 — 3 厘米; 假种皮 白色, 膜质, 很酸。 花期 4 一 6 月 。 西双版 纳热带 植物园 栽培, 从马 来西亚 引来。 本种 花序极 美丽, 寇片 发瓷质 亮光, 鲜 红色, 故称 "瓷玫 瑰", 常 栽培于 庭园供 观赏。 2. 茴 香砂仁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64: 1-6 Etlingera yunnanensis (T. L. Wu &. Senjen) R. M. Smith (1986). Achasma yunnanensis T. L. Wu &. Senjen (1978) * . 直立 草本, 高 2 — 3 米, 直径 1.8 — 2. 5 厘米; 根 茎匍匐 延长,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片披 针形, 长 50 — 60 厘米, 宽 5. 5 — 7 厘米, 叶面 绿色, 叶背淡 绿色, 干后淡 褐色, 两面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叶 柄长约 5 毫米; 叶舌 全缘, 长 1 一 1.5 厘米, 近 革质, 无毛; 叶鞘淡 绿色, 无毛,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花序近 头状, 长约 6. 5 厘米, 宽 5. 8 厘米,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贴近 地面, 开花 时好象 1 朵 "菊 花"; 苞片鲜 红色, 基 部密被 柔毛; 外苞片 卵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内苞 片狭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1.3 — 6 厘米; 小苞片 管状, 长约 4 厘米, 直径约 6 毫米, 先端 全缘, 鲜 红色, 被毛; 花萼 管状, 长约 4 厘米, 先端具 3 齿, 上部鲜 红色, 下部淡 红色, 除齿端 具髯毛 外, 其 余疏被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3 厘米, 淡 红色, 疏被 柔毛, 裂片 红色, 先 端钝, 无毛, 背 裂片长 圆形, 长约 1.3 厘米, 宽 7 毫米, 侧裂 片狭长 圆形, 宽 4 毫米; 唇瓣基 部与花 丝 连合成 短管, 长 的舌状 部分长 2. 5 — 3 厘米, 先端 2 浅裂, 基部 扩大, 内卷成 筒状, 上 部 黄色, 先 端具紫 红色的 放射状 脉纹, 下部紫 红色, 边缘 黄色, 突露 于花冠 之外, 似菊 科植 物的舌 状花;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花丝 离生部 分长约 5 毫米, 花 药长约 8 毫米, 背面 紫 红色, 被 白色短 柔毛, 无 药隔附 属体; 子 房长约 4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柱 线形, 淡红 色, 被 柔毛, 柱头 扁平, 红色, 具 睫毛。 蒴果陀 螺状, 长 2. 5 — 3 厘米, 宽 2. 5 — 2. 8 厘 米, 紫 红色,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被极 密的短 柔毛; 种子陀 螺状, 长约 5 毫米, 宽 4 毫 米, 全包 白色、 肉质假 种皮。 花期 5 月, 果期 6 — 10 月。 产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600 — 1 0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本 种花极 美丽, 形似 菊花, 而揉 之有茴 香味, 可作庭 园观赏 植物。 - 17. 拟 豆蓮属 Paramo 匪 m S. Q. Tong 多年 生草' 本; 根茎匍 匐而延 长,. 茎 直立, 基部 膨大。 叶 螺旋状 排列, 叶片椭 圆形或 披 针形; 叶 具柄; 叶鞘不 封闭。 穗 状花序 卵形, 直 接从根 茎基部 抽出, 具鞘状 憐片; 苞 片 卵形, 覆瓦状 排列; 小苞片 管状, 侧裂; 花萼 管状, 先端具 3 齿; 花冠管 先端具 3 裂 片, 近 等长; 雄蕊花 瓣状, 花药 着生于 中部; 唇瓣倒 卵形, 基部不 与花丝 合生成 短管; 无 侧 生退化 雄^; 子房 3 室, 胚珠 多数, 花柱 线形, 柱头漏 斗状; 具上位 腺体。 蒴 果半球 状, 先 端冠以 宿存的 花萼; 种子 黑色, 具假 种皮。 
图 版 165 拟豆蔑 Paramomum petaloideum S. Q. Tong, 1. 具根茎 和花序 的叶茎 基部, 2. 示叶的 排列, 3. 叶, 4. 花, 5. 苞片, 6. 小 苞片, 7 — 8. 花萼的 背面与 正面, 9 一 10. 花冠 背裂片 与侧 裂片, 11. 唇辦, 12. 雄 蕊与花 冠管, 13. 柱头, 14. 上位 腺体与 子房, IS — 16. 菊果 的正 面的与 背面。 (刘怡 涛绘) 
646  云南 植物志  1 种, 产云南 南部。 1. 拟豆蔻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65: 1-16 Paramomum petaloideum S. Q. Tong (1985) * -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1.5 米; 基部具 无叶片 的红色 叶鞘。 叶 螺旋状 排列, 叶片椭 圆形或 披 针形, 长 40 — 57 厘米, 宽 9 一 14 厘米, 先端渐 尖或短 渐尖, 基部楔 形或狭 楔形, 叶面 绿色, 背 面淡绿 色或紫 红色, 两面 无毛; 叶柄长 2 — 9 厘米, 近 圆形, 内凹, 无毛; 叶鞘 粗糙, 无毛, 具明 显的纵 条纹。 穗 状花序 卵形, 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3 枚, 长 4 一 5 厘米, 宽 3 — 4 厘米, 花 序梗长 5—6 厘米, 鳞片 鞘状, 鲜 红色, 边缘黄 绿色; 苞片卵 圆形, 长 3. 4 — 3. 6 厘米, 宽 3 — 3. 2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覆瓦状 排列, 表面 褐色, 被 柔毛, 边缘 薄, 黄 绿色, 内面 具淡褐 色的纵 条纹, 无毛; 小苞片 管状, 长 2 — 2. 3 厘米, 白色, 疏被 柔毛, 一 侧裂至 基部; 花萼 管状, 长约 2. 2 厘米, 先端 具不等 的红色 小齿, 一侧 裂至中 部, 白色, 疏被 柔毛; 花冠管 等长于 花萼, 喉部 红色, 密被 白色短 柔毛, 裂片近 等长, 白 色, 先端具 短尖, 疏 被白色 柔毛, 背裂 片狭椭 圆形, 长 1.4 一 1.5 厘米, 宽 5 — 8 毫米, 侧 裂 片狭披 针形, 宽 4 一 5 毫米; 唇瓣倒 卵形, 长约 2. 2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端具 黄色三 角形, 边缘皴 波状; 瓣 状雄蕊 无毛, 先端 渐尖, 上部橙 黄色, 中部鲜 红色, 下部淡 红色; 花药 着生于 中央; 雄 蕊与唇 瓣在基 部绝不 愈合成 短管;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子房淡 红色, 无 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柱头漏 斗状, 橙 黄色, 具 睫毛; 上 位腺体 棒状, 长约 3 毫米。 蒴 果半 球形, 直径 1.8 — 2 厘米, 先 端冠以 淡褐色 花萼, 成熟时 红色, 先 端纵棱 扩展成 翅状; 种子 黑色, 具 白色假 种皮。 花期 6 月, 果期 7 — 8 月。 产 勐腊、 勐海; 生 于海拔 580 — 650 米的 林内, 尤以 在沟边 潮湿的 地方。 模式 标本采 自 勐腊。 18. 闭 鞘姜属 Costus L. 多年生 草本, 地上 茎通常 发达, 稀无地 上茎, 常 扭曲, 稀 分枝。 叶 螺旋状 排列, 叶 片披 针形, 长 圆形或 卵形, 基部 楔形、 圆形稀 心形, 先 端短渐 尖或长 渐尖; 叶舌短 或长, 先端 截形或 2 裂; 叶鞘 管状, 闭合。 花序球 果状或 头状, 顶生, 稀从根 茎基部 抽出; 苟 片 具色, 覆瓦状 排列, 先端具 或不具 叶状附 属体, 具 1 朵花; 小苞片 管状或 折叠; 花萼 管状, 先端具 3 齿, 常短于 苞片; 花 冠管较 长于花 萼或近 等长; 裂片 3 枚, 背裂片 较大; 无侧 生退化 雄蕊; 唇 瓣大, 喇 叭状, 边缘常 皴折, 基部常 与花丝 愈合成 短管; 无 上位腺 体; 子房 三室, 胚珠 多数, 柱头 2 裂或 杯状; 蒴果椭 圆形至 球形, 室背 开裂; 种 子黑色 或 褐色, 具 白色假 种皮。 约 150 种, 分布 于热带 美洲、 非洲、 亚 洲至大 洋洲; 我国有 5 种, 产 西南部 至东南 部; 云南 均有, 产西南 部至东 南部。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 序从根 茎基部 抽出, 叶两 面无毛  1. 光叶 闭销姜 C. tonkinensis 
姜 科  647  2 (1) 花序 顶生; 叶背密 被毛。 3 (6) 叶背 密被长 柔毛; 苞 片先端 不具锐 利的短 尖头, 以后新 裂成纤 维状。 4 (5) 花 白色; 巷片长 圆形; 小苞片 折叠, 狭长 圆形, 花 粤齿三 角形, 雄蕊椭 圆形, 先端 不凸起 2. 长圆 闭销姜 C. oblongus 5 (4) 花淡 红色; 苞片卵 形或宽 卵形; 小葱 片折叠 卵形; 花萼 齿先端 圆形; 雄蕊长 圆形, 先 端凸起 3. 莴笋花 C. lacerus 6 (3) 叶 背密被 绢毛; 苞片先 端具锐 利的短 尖头, 以 后不擬 裂成纤 维状。 7 (8) 花 白色, 複片 红色; 雄蕊花 瓶状; 花萼 红色, 齿 顶具红 黑色的 锐利短 尖头, 密 被销毛 …… 4. 闭销姜 C. speciosus 8 (7) 花淡 红色; 苞片 绿色; 雄蕊长 圆形; 花萼 绿色, 齿 顶具金 黄色的 锐利短 尖头, 无毛 5. 绿苞 闭销姜 C. viridis 1. 光叶 闭销姜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Costus tonkinensis Gagnep. (1903) ; Gagnep. in Lecomte (1908) * ; 图鉴 (1976) * ; 中国 植物志 (198ir;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直立 草本, 高 1.5 — 3 米; 老枝常 分枝, 幼枝常 旋卷。 叶片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12 — 20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先端 短尖, 基部楔 形或近 圆形, 叶面 深绿而 光亮, 叶背 绿色, 两面 无毛; 叶销 包茎、 套接、 无毛。 穗 状花序 直接从 根茎基 部抽出 1 一 2 枚, 球形或 卵形, 宽 约 8 厘米, 花 序梗长 4 一 13 厘米, 被套接 的无毛 的红色 麟片; 苞片 覆瓦状 排列, 长 圆形, 长 2. 5 — 4. 5 厘米, 被短 柔毛, 先端紫 红色, 具锐 利的硬 尖头; 小 苞片长 1 一 1.4 厘米, 具 硬 尖头。 花 黄色, 花萼 管状, 长约 3 厘米, 顶部稍 膨大, 先端具 3 齿, 齿顶 锐尖; 花冠 管 较萼管 为长, 裂片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3. 2 厘米, 近 相等; 唇瓣喇 叭形, 边缘皱 波状, 长 5 — 6 厘米, 基部稍 收缩; 发育 雄蕊花 瓣状, 长约 3 厘米, 淡 黄色, 先端 微缺; 子 房卵状 3 棱形。 蒴果近 球形或 卵状三 棱形, 宽约 1 一 2 厘米; 种子 黑色。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600 — 1 0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广东、 广西有 分布; 越 南北 方为模 式标本 产地。 根 茎利尿 消肿。 治 肝硬化 腹水, 尿路 感染, 肌肉 肿痛, 阴囊 肿痛, 肾 炎水肿 与无名 肿毒 等症。 2. 长圆 闭销姜 (植 物分类 学报) Costus oblongus S. Q. Tong (1989) \ Costus chinensis T. L. Wu &- Senjen (1978)'. p. p. ; C. lacerus auct. non Gagnep. ; Mass (1979)-. p. p. ;中国 植物志 (1981) '. p. p.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p. 直立 草本, 高 1.8 — 3 米, 直径 1.4 一 2. 3 厘米。 叶近于 无柄; 叶片椭 圆形或 椭圆状 披 针形, 长 18 — 33 厘米, 宽 6 — 1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或近 圆形,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叶背 密被长 绒毛; 叶 舌短, 2 — 4 毫米, 密被长 绒毛; 叶鞘 绿色, 密 被白色 柔毛, 先 端具长 的白色 睫毛。 穗 状花序 顶生, 卵 形或宽 卵形, 长 4 一 13 厘米, 宽 3 — 9 厘米; 苞片 长 圆形, 长 2. 8- — 4 厘米, 宽 1.2 — 1.6 厘米, 鲜 红色, 密被长 绒毛, 先端 不具短 尖头, 以 后成 撕裂状 纤维; 小苞片 折叠, 近 狭的长 圆形, 长约 3. 2 厘米, 淡 红色, 边缘具 睫毛; 花 萼长约 2 厘米, 淡 红色, 密被短 柔毛, 先端 具近等 的三角 状齿, 齿缘具 睫毛; 花 冠管长 
648  云南 植物志  约 1 厘米,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白色, 先端 具红色 尖头, 背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4. 5 厘米, 宽 2. 2 厘米, 侧裂 片宽约 2 厘米; 唇瓣喇 叭形, 直径 5 — 6 厘米, 白色, 无毛, 边 缘皴 波状; 雄^ 椭 圆形, 长约 4. 5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端不 凸起, 背面 无毛, 花药狭 椭 圆形, 着生于 雄蕊的 中部; 子房 红色, 密 被白色 柔毛, 花柱 线形, 白色, 无毛, 柱头 陀 螺状, 先端 黄色。 花期 8 月。 产 盈江、 瑞丽、 腾冲、 临沧 等地; 生 于海拔 1 200—1 500 米的林 下或水 沟边。 西藏 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盈江。 我 国有关 分类工 作者, 长 期将本 种与开 淡红色 花的植 物归入 闭鞘姜 [C. speciosus (Koen. ) Smith] 中, 后经 吴德邻 (1978) 根据 苞片无 硬质短 尖头, 密被粗 长毛, 叶片较 大, 背被粗 长毛等 特点, 将这 两种植 物定为 1 新种, 即 莴笋花 (Costus chinensis T. L. Wu &. Senjen)o P. J. Mass (1979) 将 我国标 本归入 C. lacerus Gagnep. 。 吴德邻 (1981) 又将 他的新 种归入 C. lacerus Gagnep. 。 作者 近几年 在模式 产地采 得的花 标本, 绎 核实, 他们均 将两种 不同的 植物混 为一种 植物, 其 中开淡 红色花 的苞片 为卵形 或宽卵 形, 小苞 片折叠 卵形, 花萼齿 圆形, 雄蕊长 圆形, 先端 凸起, 即莴 花' (C. lacerus Gag- nep. —— C. chinensis T. L. Wu &.Senjen), 植物分 类学报 16: 41. 1978. ; 开 白花的 苞 片为长 圆形, 花 萼齿三 角形, 雄蕊椭 圆形, 先端不 凸起, 已 作新种 发表。 3. 莴夢花 (云南 蒙自) 图版 166: 10-11 Costus lacerus Gagnep. (1903); Mass (1979)*, p. p.; 中国 植物志 (1981)*, p. P.;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p. p.; 西藏 植物志 (1987), p. p.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2. 5 米; 茎 粗壮, 直径约 2. 5 厘米。 叶 片椭圆 形或披 针状椭 圆形, 长 23 — 35 厘米, 宽 6 — 13 厘米, 先端具 尖头, 基部楔 形或近 圆形, 叶面 无毛, 叶 背密被 长 絨毛; 近于 无柄; 叶鞘 绿色, 被长 柔毛, 老时渐 脱落, 先端具 睫毛。 穗 状花序 顶生, 卵 形, 长 6 — 11 厘米, 宽 4. 5 — 7. 5 厘米; 苞片卵 形或宽 卵形, 长 4 一 4. 6 厘米, 宽 3. 1—3. 6 厘米, 被长 绒毛, 鲜 红色, 先 端无硬 尖头, 以后破 裂成纤 维状; 小苞片 折叠, 卵形, 长 约 1.5 厘米, 宽 7 毫米, 鲜 红色, 被 柔毛; 花淡 红色, 花萼 管状三 棱形, 长约 2. 4 厘米, 先端具 3 枚 圆齿, 鲜 红色, 棱密被 淡褐色 柔毛, 其 余疏被 柔毛; 花冠 管长约 1 厘米, 被 淡红色 斑点, 裂 片长、 宽 近等, 背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5. 5 厘米, 宽 2 厘米, 侧裂 片基部 合生; 唇瓣喇 叭形, 长约 9 厘米, 直径约 7 厘米, 边缘被 波状, 淡 红色; 喉口密 被淡黄 色 腺毛; 发育 雄蕊长 圆形, 长约 5 厘米, 宽约 2 厘米, 先端 凸起, 花药 着生于 顶部, 长 约 1 厘米, 背 面密被 白色而 透明的 柔毛; 子 房近陀 螺形, 长约 1.5 厘米, 宽被白 色长柔 毛, 花柱 白色, 无毛, 柱头淡 黄色。 蒴果椭 圆形, 长约 3 厘米, 红色, 被长 柔毛, 熟时 室背 开裂; 种子 黑色。 花期 7 — 8 月 , 果期 9 一 11 月 。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700 — 1 3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印 度也有 分布。 4. 闭销姜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辞典) '图版 166: 8-9 广商陆 (广东 ), 水蕉花 (海南 ), 老妈、 妈拐棍 (思茅 ) Costus speciosus (Koen. ) Smith (1791). Baker in Hook. f. (1890); C. H. Wright  • 模式标 本产地 土名。 
图 版 166 1-7. 绿苞 闭销姜 Costus viridis S. Q. Tong, 1. 具叶的 花序, t- 苞片' 3 . 小 苞片, 4 - 具 花粤的 子房, 5. 花冠背 裂片, 6. 花冠侧 裂片, 7. 雄蕊、 柱头和 花柱; 8 — 9. 闭销姜 C. speciosus (Koen. ) Smith, 8. 具 花粤的 子房, 9. 雄蕊, 柱头和 花柱; 10 — 11. 莴 Iff 花 C. lacerus Gagnep, 10. 具 花萼的 子房, 11. 雄蕊, 柱头与 花柱, 12. 苞片。 (刘怡 涛绘) 
650  云南 植物志  (1903); K. Schum. in Engl. (1904); Gagnep. in Lecomte (1908); C. E. Fischer (1928); M. R. Henderson (1954)*; A. A. Selaginellacees (1954); Hara (1966); et al. (1978); B. L. Burtt &. R. M. Smith (1972); S. Nakao (1976); K. R. Kirtikar et al. (1980)* ; P. J. Mass (1979)* ; 中国 植物志 (1981)*; D. B. Deb (1983); D. N. Bakshi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新华本 草纲要 (1988); H. Koba et al. (1994). Banksea speciosus Koen, (1783) ; Cost us speciosus (Koen. ) Smith var. leiocalyx (K. Schum. ) Nakai (1941 ) ; C. speciosus (Koen. ) Smith var. hirsutus Blum (1927) ; Nakai (1941) ; C. formosanus Nakai (1941). 直立 草本, 高 1 一 3 米; 基部近 木质, 顶部常 分枝而 旋卷。 叶 片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 6 — 10 厘米, 先 端渐尖 或尾状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叶面 绿色, 无毛, 叶 背淡 绿色, 密被 靖毛。 穗 状花序 顶生, 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5 — 15 厘米; 苞片 卵形, 长约 2 厘米, 红色, 革质, 被短 柔毛, 先 端具增 厚而锐 利的短 尖头; 小苞片 折叠, 卵形, 长 1. 5 — 2. 5 厘米, 淡 红色; 花萼 革质, 长 1.8 — 2. 5 厘米, 先端具 3 齿, 齿 顶具红 黑色锐 利的短 尖头, 密被 絹毛, 红色; 花冠 管长约 1 厘米, 裂片近 等长, 白色, 背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5 厘米, 宽 3. 2 厘米, 侧裂 片狭椭 圆形, 宽 2. 4 厘米, 唇瓣喇 叭形, 纯 白色, 长 6_9厘 米, 直径 5 — 7 厘米, 边 缘呈裂 齿与被 波状; 发育 雄蕊花 瓶状, 长 4. 5 — 5 厘米, 宽 1.2 — 1.6 厘米, 白色, 上 面被短 柔毛, 基部橙 黄色。 蒴果稍 木质, 长约 1.3 厘米, 鲜 红色; 种 子 黑色, 光亮, 长药 3 毫米。 花期 7 — 9 月, 果期 9 一 11 月。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300 — 1 400 米 的山坡 林下、 沟边 与荒坡 等地。 广东、 广 西、 江西与 湖南等 省区有 分布; 热 带亚洲 广布。 已引 入栽培 (Exotica 1492)。 根茎 与种子 含皐试 成分; 根茎 微毒, 有 利尿、 消肿与 拔毒的 功能。 另外 莴勢花 (C. lacerus Gagnep. ) 与长圆 闭鞘姜 (C. oblongus S. Q. Tong), 由于过 去种类 不清, 多混 用。 5. 绿苞 闭鞘荸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66: 1-7 Costus viridis S. Q. Tong (1989)*. 直立 草本, 高 2 3 米。 叶片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24 — 30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楔 形或近 圆形, 叶面深 绿色, 无毛, 叶背密 被白色 絹毛; 近于 无柄; 叶鞘绿 色, 被白色 柔毛, 顶 部具长 的白色 睫毛。 穗 状花序 顶生, 宽 卵形, 长约 6 厘米, 宽 5 厘 米; 苞片 覆瓦状 排列, 卵 形或宽 卵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1.8 — 2. 4 厘米, 除裸 露部分 绿 色外, 其余 白色, 革质, 无毛, 边缘 膜质, 微 绿色, 先 端具锐 利的短 尖头; 小 苞片折 叠, 卵形, 长约 2. 5 厘米, 绿色, 具少 量红色 斑点, 无毛; 花 萼长约 2 厘米, 革质, 无 毛, 萼齿三 角形, 较长于 萼管近 1 倍, 先 端具锐 利的金 黄色短 尖头; 花冠 管长约 1 厘米, 白色, 无毛, 裂片近 等长, 淡 红色, 无毛, 背 裂片椭 圆形, 长约 6 厘米, 宽 3. 2 厘米, 侧 裂片 卵形, 宽约 3 厘米, 基部 狭缩成 短柄; 唇瓣喇 叭形, 直径 5 — 5. 5 厘米, 淡 红色, 背 面 无毛, 边缘级 波状; 雄蕊长 圆形, 长约 5 厘米, 宽 1.7 厘米, 白色, 除 背面密 被白色 长柔 毛外, 其余 无毛, 花 药狭椭 圆形, 白色, 着生于 雄蕊的 中部; 子房淡 绿色, 无毛。 花期 6 月。 
延 龄草科  651  产畹町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 05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尤其在 沟边。 近于 闭鞘姜 [C. speciosus (Koen. ) Smith], 但后者 特别不 同在于 雄蕊花 瓶状, 花 药 着生在 上部; 萼 管较长 于萼齿 2 倍; 唇瓣 与花冠 裂片密 被白色 绒毛。 295. 延 龄草科 Trilliaceae 草本 植物; 根状^ 粗厚或 细长而 匍匐; 茎 直立, 不 分枝, 基 部有少 数短的 鞘叶。 叶 3 — 4 枚以 至多枚 在茎顶 轮生, 无柄或 具柄, 披 针形、 卵形、 椭 圆形、 圆 形至倒 卵形。 花 大, 单一或 多数排 成伞形 花序, 顶生, 无梗或 具梗, 各 种颜色 或有时 绿色, 两性, 辐射 对称。 花被 脱落或 宿存; 裂片 分离, 分化为 明显的 萼片和 花瓣, 覆 瓦状, 排列或 多少旋 转, 外轮为 萼片, 内轮为 花瓣, 萼 片和花 瓣数目 相等, 3 — 10 枚, 常 绿色, 叶状; 花辦常 线形, 丝状, 少 数较宽 而为花 瓣状; 雄蕊 数为萼 片数的 2 倍或 3 — 4 倍, 上 位排为 2 — 4 轮 或生 花被裂 片基部 而与之 对生; 花 丝短或 伸长, 线形或 稍扁, 分离; 花药 2 室, 基着, 向 两侧 纵裂, 药隔有 时在花 药顶端 突出并 伸长; 子房 上位, 无柄, 1 室而 具侧膜 胎座, 或 3 — 10 室而 具中轴 胎座, 花 轴短或 伸长, 分枝, 柱头 与萼片 等数; 胚珠 多数, 倒生, 着生于 侧膜 胎座或 中轴胎 座上。 开裂的 蒴果。 种子具 硬的或 肉质的 胚乳, 胚小, 在种脐 附近。 3 属, 约 70 种, 分布于 欧亚大 陆和北 美温带 地区, 我国有 2 属 19 种, 云南有 2 属 12 种。 延 龄草科 原包括 4 个属: Scoliopus, Trillium, Paris , Medeola, 1962 年, Rolf Y. Berg* 根据 胚胎学 的研究 (1962), 把北 美产的 Scoliopus (2 种) 从 延龄草 科分出 并移入 百合科 ,认为 它与百 合科的 Calochortus 或油 点草属 (Tricyrtis) 比较 近缘。 在外 形上, Scol- iopus 无 明显地 上茎, 叶非 轮生而 仅有一 对近基 生的叶 对生, 伞 形花序 无柄具 多花, 叶片 具 3 — 5 条近平 行的主 脉等特 征均与 Paris 等 属很不 相似。 因此, 目 前大多 数作者 都接受 延 龄草科 仅包括 重楼属 (Paris) 等 3 个属的 观点。 但 R. K. Briammitt 根据 Kew 同人 的意见 ,却将 Scoliopus 仍留本 科内, 并将 Paris 属 保留为 Daiswa Raf. , Kinugasa Tatew. &i- Suto 及 Paris L. 3 属, 而 Medeola 贝 'J 归入 Convallariaceae 中。 分属 检索表 1 (2) 叶 3 枚; 花 3 基 花 m 宽大, 比萼片 稍狭, 白 色或紫 红色, 卵形至 披针形 2. 延 龄草属 THmum 2 (1) 叶 4 枚或 更多, 花 无固定 基数, 花辩比 萼片狭 得多, 常为 绿色, 狭线形 至丝状 1- 重楼属 Paris 1. 重楼属 Paris L.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粗壮或 细长, 有节, 粗壮 根状茎 节密, 每 年形成 3 — 4 个 环节和  • Rolf Y. Berg in M. -N. KL. 4: 5 -60. 1962. 
652  南 植物志  一个 茎基的 疤痕, 环是 鳞鞘的 痕迹。 茎 单出, 直立, 春季 萌出, 入冬? 周萎。 叶 4 至 10 余 枚, 在茎 顶排成 一轮, 具柄或 无柄, 叶片 绿色或 具紫色 斑块, 全缘, 具 3 出 脉或羽 状脉。 花 1 朵, 生 于叶轮 中央; 花梗 伸长, 应 为茎的 延续, 直立。 花被片 离生, 2 轮, 宿存, 明 显 分化, 外轮为 花萼, 内轮为 花瓣, 两 轮数目 相等; 萼片 叶状, 宽长, 绿色, 稀为 白色; 花瓣 狭长, 狭 线形或 丝状, 通常黄 绿色, 比 萼片长 或短, 与萼片 互生, 有 时完全 退化为 无 瓣花; 雄蕊 2 — 5 (-6) 轮, 其数 目为萼 片数的 2 — 5 (— 6) 倍。 花丝长 或短, 花药线 形, 2 室; 侧向 纵裂, 药隔常 突出于 花药之 上或不 突出, 突 出部分 球形或 线形; 子 房近球 形, 常为 绿色, 1 室而 具侧膜 胎座, 并在 顶部具 盘状增 厚的花 柱基, 或 (3 —) 4 至多室 而 具中轴 胎座, 顶部 渐狭为 花柱; 心 皮数、 胎座数 或室数 均与萼 片数目 相等; 胚珠 多数, 倒生, 珠柄 粗短。 果常 具棱, 1 室者 在胎座 间不规 则开裂 (室 背开裂 )。 多 室者不 开裂; 种 子 多数。 具 红色或 黄色的 多汁外 种皮, 或 种皮干 角质淡 棕色, 黑色, 部分 为海棉 质的白 色 或黄色 假种皮 所包, 或 种子无 多汁的 种皮, 也无海 棉质假 种皮。 子叶 1 枚, 心形, 染 色体 2n = 10, 20, 40。 常有 1 一 8bs (超数 染色体 B- chromosome) 。 19 种, 分 布于欧 亚大陆 的热带 至温带 地区。 我国有 16 种。 南北 都有, 以西南 各省区 为多。 云南有 11 种。 本属 植物的 根茎大 都含多 种留体 阜甙, 其中 C27 留体皂 甙等具 有生理 活性, 有止血 和收缩 子宫的 功能, 在医药 上广为 应用。 分种 检索表 1 (36) 子房 1 室, 具 4 个以上 的侧膜 胎座; 种 子具红 色或橙 红色的 外种皮 (但黑 籽重楼 P. thibetica 种皮 黑色, 有红 色假种 皮半包 住种子 ); 果 开裂; 根状荽 粗壮, 节密 [I. 侧 膜亚属 Subg. Daiswa (Raf. ) H. Li] 2 (33) 种子 外种皮 多汁。 3 (32) 药 隔突出 部分不 为球形 或横的 肾形; 雄蕊长 1 厘米 以上。 4 (29) 草本较 高大, 通 常高在 30 厘 米以上 (但 矮重楼 P. polyphylla var. nana 例外 ); 叶 片无异 色斑块 (但凌 云重楼 P. cronquistii 和 毛重楼 P. mairei 有时 例外) (1. 5 休组 Sect. Euthyra Fr. ) 5 (8) 雄蕊 3 轮, 叶片 卵形, 心状 卵形; 花基数 5 — 6, 与叶数 相等。 - 6 (7) 叶片 绿色具 紫斑; 花 瓣丝状 la. 凌 云重楼 P. cronquistii var. cronquistii 7 (6) 叶片 绿色无 紫斑, 花辦 较宽, 长达 3 厘米, 宽达 5 毫米 lb. 西 畴重楼 P. cronquistii var. xichouensis 8 (5) 雄蕊 2 轮, 极少为 3 轮。 9 (10) 花基数 4 一 7 常与叶 数相等 ,叶 片倒卵 形至倒 卵状长 圆形, 膜质, 具长柄 ;雄蕊 2 ( — 3) 轮, 伸长达 3. 2 厘米 2. 南重楼 P. vietnamensis 10 (9) 花基数 (3 —) 6-8 (一 9), 常少于 叶数, 叶片纸 质至坚 纸质; 雄蕊 长不及 3 厘米 (药 凸明 显伸长 部分不 计)。 11 (14) 萼片紫 色或紫 绿色; 常狭小 反折; 花瓣 常为暗 紫色, 短于 萼片, 反垂于 萼下; 雄蕊 药隔外 凸 部分长 2 — 4 毫米, 锐尖。 
延 龄草科  653  12 (13) 叶片 狭披针 形至长 圆形, 长 5. 5 — 12 厘米, 宽 2 — 4. 2 厘米, 具短柄 3a. 金 线重楼 P. delavayi var. delavayi 13 (12) 叶片 卵形或 心形, 具长柄 3b. 卵 叶重楼 P. delavayi var. petiolata 14 (11) 萼片, 花 瓣不为 紫色, 较 宽大, 不 反折。 15 (28) 植 株无毛 5. 多 叶重楼 P. polyphylla 16 (17) 叶 (6—) 10-14 (-22) 枚, 线形, 狭椭 圆形, 近 无柄, 长 15 — 16 厘米, 宽 1. 2 — 2 ( — 3) 厘米, 花瓣 丝状, 长于 萼片, 药凸 不明显 5e. 狭 叶重楼 var. stenophylla 17 (16) 叶 5 — 9 (-11) 枚, 长 圆形, 倒披针 形或倒 卵形。 18(25) 药隔 突出部 分短于 2.5 毫米。 19 (20) 花柱和 花柱基 白色; 尊片黄 绿色, 花瓣与 萼片近 等长, 花药 长不及 1 毫米, 叶片长 椭圆形 : 4d. 白 花重楼 var. alba 20 (19) 花 柱和花 柱基非 白色; 萼片 绿色。 21 (22) 花 瓣长不 及萼片 1/2, 通常长 1.5 — 4 厘米, 反折, 叶狭长 圆形, 倒披 针形, 稀 倒卵形 (模 式标本 ), 叶 基楔形 4c. 七叶 一枝花 var. chinensis 22 (21) 花瓣比 萼片近 等长或 更长, 斜伸, 不 反折。 23 (24) 叶倒 卵状长 圆形, 稀倒披 针形, 叶基楔 形至近 圆形; 有一对 侧脉近 基出, 斜伸; 雄蕊 2 — 3 轮; 花难上 部常扩 大为狭 匙形, 宽达 2 (— 5) 毫米 4a. 滇重楼 var. yunnanensis 24 (23) 叶长 圆形、 倒披 针形, 叶基宽 楔形至 圆形, 稀浅 心形; 侧脉 羽状; 维蕊 2 轮; 花瓣 丝状, 不 扩宽 • 4b. 多 叶重楼 var. polyphylla 25 (18) 药凸长 2. 5 毫米 以上; 叶片长 圆形, 倒披 针形; 萼片常 直立。 26 (27) 花有 花瓣; 花基数 5 — 6; 萼片披 针形, 椭 圆形, 宽 2 厘 米以下 4f. 长药 隔重楼 var. pseudothibetica 27 (26) 花无 花瓣; 花基数 3 — 4, 萼片 卵形, 宽达 3 厘米 5g. 大 萼重楼 var. pseudothibetica f. macrosepala 28 (15) 茎, 叶背及 叶缘, 有时萼 片和子 房均被 糠秕状 柔毛; 雄蕊 2 轮, 药凸长 0.5 — 1 毫米; 叶绿 色, 叶脉 区常淡 绿色; 叶 片在中 部之下 (基部 以上) 常狭缩 5. 毛重楼 P. mairei 29 (4) 矮小 草本, 高在 30 厘米 以下, 叶 片深绿 色具白 色斑块 (2. 花叶组 Sect. Marmoratae H. Li) 30 (31) 花基数 4 一 6, 与叶数 相等; 叶片倒 卵形, 倒 卵状长 圆形, 菱形, 上面深 绿色, 脉区淡 绿色, 背面深 紫色; 花瓣长 于萼; 常 生长于 石缝中 7. 禄劝花 叶重楼 P. luquanensis 31 (30) 花基数 3 — 4, 比叶 数少; 叶狭椭 圆形, 狭披 针形, 上面 绿色, 脉区淡 白色, 背面淡 绿带浅 紫色; 花 瓣短于 萼片; 常生长 于原始 森林和 灌丛的 枯枝落 叶层中 6- 花 叶重楼 P. marmorata 32 (3) 药突 极短, 长不过 1.5 毫米, 黑色, 紫 黑色, 侧面 观半球 形和横 肾形, 顶面观 弯形, 雄蕊 全长仅 5—7 毫米, 直立; 叶 .4_5, 卵形, 具 长柄, (3. 球 药隔组 Sect. Fargesianae H. Li) 8. 球药 隔重楼 P. fargesii 33 (2) 种子 黑色, 半壁包 以鲜红 色的假 种皮; 叶 7 枚 以上, 长 圆形或 线形, 雄蕊 药凸长 8 — 27 毫 米 (4. 黑秄组 Sect. Thibeticae H. Li) 34 (35) 花 有花瓣 9a. 黑 秄重楼 P. thibetica var. thibetica 35 (34) 花 无花瓣 9b. 无據黑 杆重楼 var. apetala 36 (1) 子房 4 室 以上, 中轴 胎座; 种子 一侧具 海棉状 假种皮 或无假 种皮; 紫果不 开裂; 根 状茎粗 壮 或细长 ( n . 中 轴亚属 Subg. Paris) 种子 半壁为 黄白色 海绵质 假种皮 所包; 雄蕊 2 — 3 轮; 根状 茎粗壮 (5. 五 指莲组 Sect. Axialis H. Li) 
654  云南 植物志  37 (38) 紫 果成熟 时淡绿 白色, 叶片 卵形或 浅心形 10. 五指莲 P. axialis 38 (37) 紫果 成熟时 红色、 青 紫色; 叶片长 圆形, 倒 卵状长 圆形, 基部 圆形或 浅心形 11. 长 柱重楼 P. forrestii 1. 凌 云重楼 多, 蕊重楼 (植物 研究) Paris cronquistii (Takht. ) H. Li (1984), (1986); Y. X. Li et al. (1989). Daiswa cronquistii Takht. (1983) * ; Paris Polyandra S. F. Wang (1985) * . la. 凌 云重楼 (原 变种) 图版 167: 1-4 var. cronquistii 根 状茎长 2 — 8. 5 厘米, 粗 2 — 3 厘米, 茎高 20 — 100 厘米, 常污 紫色, 粗糙。 叶 4 一 6 枚, 叶片 绿色, 叶面 具紫色 斑块, 背 面常为 紫色或 绿色具 紫斑, 但 藏于中 国科学 院植物 研究所 的同模 式全为 绿色无 紫斑, 卵形, 基部 心形, 稀 圆形, 先端 骤狭具 尾尖, 长 11 一 17 厘米, 宽 6 — 11 厘米, 具 一对基 出弧形 侧脉; 叶柄长 2. 5 — 7. 6 厘米。 花梗长 12 — 60 厘米, 花基数 5 — 6, 与叶数 相等, 偶有稍 多于叶 数的; 雄蕊 3 轮, 偶有 4 或 2 轮; 萼片 绿色, 披 针形, 卵状披 针形, 长 3. 5 — 11 厘米, 宽 1.3 — 2 厘米; 花瓣黄 绿色, 丝状, 有 时 稍粗, 长 (2. 2 —) 3. 2 — 8 厘米, 斜伸, 短于 萼片, 稀长于 萼片; 雄 蕊全长 (15 —) 19- 30 毫米, 高出 柱头; 花丝长 3 —; 10 毫米, 花药长 10 — 15 毫米, 药凸长 1 一 6 毫米, 锐尖; 子房绿 色或淡 紫色, 具 5 — 6 棱, 1 室, 侧 膜胎座 5 — 6, 平坦或 突起, 胚株 多数, 在胎座 上排成 2 行, 花 柱基紫 色或苍 白色, 稍 下凹, 角 盘状, 厚达 3 毫米, 花柱青 紫色, 粗壮, 长 2 — 3 毫米, 柱头 5 — 6, 紫色, 外卷。 果 绿色变 红色, 开裂, 种子近 球形, 外种 皮红色 多汁。 花期 5 — 6, 果 10 — 11 月。 本 种核型 公式: K2n = 2x=10 + 2bs = 6m + 4t + 2bs。 产 金平、 屏边、 西畴; 生长 于海拔 900-2 100 米的沟 谷林、 山 地常绿 阔叶林 或苔藓 林中。 广西西 南部、 贵 州南部 (安龙 )、 四 川中部 至南部 也有。 本 种在亲 缘上显 然与海 南重楼 (P. dunniana) 接近, 但雄蕊 主要为 3 轮, 叶 为心状 卵形, 二面具 紫斑, 种子 较小, 外种 皮红色 (非 橙黄色 )。 本种 种内的 变异表 现在: 雄蕊 轮数由 南向北 下降; 大多 数花的 雄蕊为 3 轮, 产 地偏南 的有个 别花的 雄蕊为 4 轮 (凌 云), 偏北 地域的 出现了 2 轮雄, 蕊 (四 川屏山 ); 植物 个体由 南向北 变小, 如广西 标本叶 片普 遍长在 10 厘米 以上, 宽 8 厘米 以上, 而峨眉 山的叶 片长仅 7 — 9 厘米, 宽 3. 5-5 厘米 (肖 永贤 48491)。 lb. 西 畴重楼 (变种 ) var. xichouensis H. Li (1986) * . 本变种 与凌云 重楼的 区别在 于花瓣 较宽, 长 3 厘米, 宽 5 毫米; 叶片 绿色无 紫斑, 长 达 29 厘米, 宽达 20 厘米。 特 产西畴 (董 棕槽, 模式标 本产地 ); 海拔 1 460 米, 石灰 岩山常 绿阔叶 林下。 2. 南重楼 七枝莲 (广 西东兴 ), 独角莲 (云 南马关 ), 起 证独话 (绿 春哈尼 族语) Paris vietnamensis (Takht. ) H. Li, (1984) et (1986); S. Z. He (1992) 
图 版 167 1—4. 凌 云重楼 Paris cronquistii (Takht. ) H. Li var. cronquistii, 1. 花 株地上 部分' 2. 根 状蔓, 3. 雌蕊和 雄蕊, 4. 子 房横切 示侧膜 胎座; 5 — 8. 金 线重楼 Paris delavayi Franch. var. delavayi, 5. 花株 上部, 6. 雌蕊和 雄蕊, 7. 子房橫 切面示 胎座, 8. 开裂 的果。 (李锡 畴绘) 
656  云南 植物志  Daiswa hainanensis (Merr. ) Takht. subsp. vietnamensis Takht. (1983). 多年生 草本, 茎高 30 — 150 厘米, 根茎 粗壮, 长达 20 厘米, 粗达 7. 5 厘米, 粉质。 叶 4 一 6, 叶片 膜质, 绿色, 倒 卵形, 倒 卵状长 圆形, 倒卵 圆形或 宽菱状 卵形, 先 端短渐 尖, 基部圆 形至宽 模形, 长 (10 —) 15 — 26 厘米, 宽 (5 —) 10 — 17 厘米, 有时 较小; 中 脉宽, 侧脉 2 — 3 对, 近 基出; 叶柄长 3. 5 — 10 厘米。 花基数 4 一 7, 常 与叶数 相等; 雄蕊 2 — 3 轮。 萼片 4 一 7, 绿色, 披 针形, 长 圆形, 常 明显不 等大, 长 3. 5 — 10 厘米, 宽 1.3 — 3. 5 厘米, 基 部常具 短爪; 花瓣 4 一 7, 黄 绿色, 线形, 先端 渐尖, 小 数先端 扩大, 有时 为 丝状, 长 3. 5 — 10 厘米, 宽 0.5 — 3 毫米, 大都比 萼长, 或与萼 等长, 或稍短 于萼; 雄 蕊 3 轮 (广西 南部、 越南北 部标本 ), 或 2 轮 (云 南标本 ), 花丝 紫色, 长 4 一 10 毫米, 花 药长 (9 一) 11 一 22 毫米药 隔突出 部分常 紫色, 长 1 一 4 (-5) 毫米; 子房 紫色, 有时绿 色, 1 室, 侧 膜胎座 4 一 7, 外具 4 一 7 棱或 狭翅, 花柱基 紫色, 增厚、 星状, 花柱 紫色, 常不 明显, 柱头 4 一 7, 长 5 — 10 毫米, 向外 卷曲。 蒴果黄 红色, 开裂, 果皮厚 革质, 有 时 较薄, 种子近 球形, 径达 5 毫米, 外种皮 红色, 多汁, 完 全包住 种子; 珠柄 白色, 短 楔形, 长约 1.5 毫米, 粗 2 毫米。 花期 5 — 6 月, 果 10 — 12 月。 本 种核型 公式: K2n = 2x = 10 = 6m + lst + 3t。 产 盈江、 瑞丽、 双江、 沧源、 景东、 西双 版纳、 绿春、 蒙自、 屏边、 金平、 西畴、 麻 栗坡、 马关; 生 于海拔 2 000 米以 下的常 绿阔叶 林内。 贵州 (关岭 ) 广西西 南部、 西部也 有。 分布 于越南 北部。 根状茎 入药, 有清热 解毒、 散瘀 消肿、 祛痰、 平喘、 止血的 功能。 本种 花基数 4 一 7, 常 与叶数 相等, 叶片 膜质, 倒卵 形至倒 卵状长 圆形, 具 长柄, 雄 蕊 伸长达 3. 2 厘米 等性状 均与海 南重楼 (P. dunniana) 相似, 但雄蕊 2 轮 (有时 3 轮), 种子 外种皮 红色, 又 与后者 不同。 3. 金 线重楼 (南 川金 佛山) 滇王孙 (中国 药用植 物志) Paris delavayi Franch. (1898); P'ei et Chou, (1964)*, Hara (1969) * ; H. Li (1986). Daiswa delavayi (Franch. ) Takht. (1983) ; Paris henryi Diels (1900) ; P. poLyphylla var. appendiculata auct. non Hara : Wang et Tang (1978)*. excl. syn. P. bockiana Diels. 3a. 金 线重楼 (原 变种) 图版 167: 5-8 var. delavayi 根 状茎长 3 — 5 厘米, 粗约 1.5 厘米, 茎高 30 — 60 厘米。 叶 6 — 8, 叶片 绿色, 常膜 质, 狭披 针形, 线状长 圆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至 圆形, 长 5. 5-11 厘米, 宽 2 — 4. 2 厘米; 叶柄长 (0 —) 0.6 — 2. 5 厘米。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花基数 3 — 6, 少于 叶数; 雄蕊 2 轮; 萼片紫 绿色或 紫色, 常 狭小, 长 1.5 — 4 厘米, 宽 0.3 — 1 厘米, 反折, 有时 斜伸; 花瓣 常为暗 紫色, 稀黄 绿色, 很短, 长仅 0.5 — 1.5 厘米, 比萼片 和雄蕊 都短, 宽 0.5 — 0.7 毫米; 雄蕊 2 轮, 花丝长 (2 —) 3 — 5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5. 5 — 13 毫米, 药 凸 紫色, 线形, 锐尖 或钝, 长 1.5 — 4 毫米; 子房 常为圆 锥形, 绿色 或上部 紫色, 1 室, 侧 
延 龄草科  657  膜胎座 3- - 6, 花 柱基增 厚为圆 锥状, 渐 狭为长 3 — 5 毫米的 花柱, 柱头 3 — 6, 长 1.5 — 7 毫米。 果圆 锥状, 成熟 时仍为 绿色, 宿 存花柱 紫色, 常 从花柱 基以下 横裂, 种子 具完全 的红色 多汁外 种皮。 花期 4一5 月, 果 9 一 10 月。 本 变种核 型公式 K2n = 2x = 10 + lbs = 6m + 4t + lbs。 产 威信、 盐津、 昭通。 生于 1 300 — 2 1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 竹林, 杂木 林或灌 丛中。 四川 南部、 湖 南西部 (桑植 )、 湖北 西部, 贵州 梵净山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盐津, Delavay, V. 1894, S. n. 3b. 卵 叶重楼 (变种 ) 铁灯台 (云南 绥江、 永善 ), 红 铁灯台 (广 西龙胜 ), 一层楼 (四 川雷波 ), 具 柄重楼 (中 国植 物志) ' var.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H. Li, in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Paris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in Jonrn , Linn, Soc. Bot,. 36: 145 (1903) quoad specim Pratt 572 ; P. polyp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 ( 1969) p. p. quoad syn. P,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 P. fargesii Franch. var.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Wang et Tang (1978); Daisiva chinensis (Franch) Takht (1983. ) p. p. quoad syn. Paris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et specim. Pratt 572. P. delavayi var. ovalifolia H. Li (1986). 本变 种与金 线重楼 (原 变种) 之 不同在 于叶片 卵形, 基部 圆形或 心形, 先端短 渐尖, 长 6 — 13 厘米, 宽 2. 5 — 6. 5 厘米。 产 彝良、 绥江、 大关、 永善、 巧家、 会泽; 生 于海拔 1 500 — 2 50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或; 欠生灌 丛中。 四川、 贵州 也有。 原 变种和 本变种 的根茎 入药, 有清热 解毒、 消肿 散瘀的 功能。 4. 多 叶重楼 重楼 (四川 ), 独角莲 (会东 ), 金耳环 (广 西桂平 ), 红 独角莲 (富钟 ), 天鶴蛋 (西 藏波密 ), 重楼 (讹为 重菱, 虫蒌, 滇南 本草, 植 物名实 图考) Paris polyphylla Smith in Rees (1819), Wallich (1831)" ; Kunth (1850) * ; Hook, f. (1855), (1893); Franch. (1888); Hand. -Mazz. (1936). Hara (1966), (1969)*;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78)'; p. p. excl. syn. P. vanioti Levi. ; T. S. Liu et S. Yind in Fl. Taiwan. (1978)'. p. p. excl. syn. P. formosana Hayata; H. Li (1984), (198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 debeauxii Levi. (1966); P. hiondii Pampanini (1910) ; P. petiolata auct. non Baker ex C. H. Wright : 秦岭 植物志 (1976); P. kxvantungensis Miau (1982); Daisxva polyphylla (Smith) Raf. (1838); Takht. (1983)', p. p. excl. syn Paris mairei Levi. 4a. 多 叶重楼 (原 变种) var. polyphylla 根状茎 粗壮, 长达 11 厘米, 粗 1 一 3 厘米; 茎高 25 — 86 厘米, 无毛。 叶 5 — 11 枚, 
658  云南 植物志  绿色, 长 圆形, 倒 披针形 至长椭 圆形, 膜质至 纸质, 先端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宽 楔形, 长 7 — 17 厘米, 宽 2. 2 — 6 厘米, 长 为宽的 2. 6 — 5. 7 倍, 同 一植株 的叶常 等长而 不 等宽; 叶柄长 0.1 — 3. 3 厘米。 花梗长 1.8 — 3. 5 厘米, 在果 期明显 伸长; 花基数 3 — 7。 萼片 绿色, 披 针形, 长 2. 2 — 8 厘米, 宽 0.5 — 2 厘米, 有时具 短爪; 花瓣狭 线形或 丝状, 长 2. 2 — 10 厘米, 常比萼 片长, 宽 0.1 — 0.3 毫米, 黄 绿色, 有时 基部黄 绿色, 上部 紫色; 雄蕊 2 轮, 偶有多 1 枚或少 1 枚的 偏差, 长 9 一 18 毫米, 花丝长 3 — 7 毫米, 花药长 5 — 10 毫米, 药隔 突出部 分不明 显或长 0.5 — 2 毫米; 子房 绿色, 光滑 或有瘤 (Esquirol 3259), 具棱 或翅, 1 室, 胎座 3 — 7, 平坦或 向室腔 隆起, 花柱基 紫色, 增厚, 常角 盘状, 花柱 紫色, 长 — 2 毫米, 柱头 紫色, 稀 白色, 长 4 一 10 毫米, 花时 直立, 果期 外卷。 果 近 球形, 绿色, 不规则 开裂, 径可达 4 厘米, 种子 多数; 卵 球形, 有鲜红 色的假 种皮。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10 — 11 月。 原种 的核型 公式: K2n = 2x = 10 + 2bs = 6m+4t + 2bs。 产西 南部、 南 部至东 南部; 生于 3 400 米以 下的针 阔叶混 交林, 竹林、 灌丛或 草坡。 西藏 南部、 四川、 广西、 广东、 台湾、 湖南、 湖 北西部 也有。 分布于 不丹、 尼 泊尔、 锡 金、 印 度西北 部和东 北部、 越南 北部。 本种 不同于 蚤休组 其他各 种的特 征是植 株全体 无毛, 叶 绿色无 斑块, 萼 绿色不 反折。 入药为 云南白 药的主 要成分 之一。 4b. 滇重楼 (通称 ) (变种 ) 图版 168: 1-4 重楼 一枝箭 (植物 名实图 考), 阔 瓣蚤休 (中 国药用 植物志 ), 阔 瓣重楼 (中 国植物 志), 独角莲 (滇 南本草 ), 土 三七、 七叶一 枝花、 重楼、 大 重楼、 重台、 两把伞 (云 南), 山重楼 、麻 婆婆、 九道婆 (四川 )、 王孙、 一把伞 (贵州 ), 牙赶庄 (西双 版纳傣 族语) var. yunnanensis (Franch) Hand. -Mazz. (1936); Hara (1969)、 中国 植物志 (1978); H. Li. (1984), (1986). P. yunnanensis Franch. (1888); C. H. Wright (1903); P. christii Levi. ( 1903); P. franchetiana Levi. (1903); P. cavaleriei Levi, et Vaniot in Levi. (1906). P. polyphylla var. platypetala Franch. (1898) ; P'ei et Chou (1964" ; P. gigas Levi, et Vaniot (1906), P. pinfaensis Levi, in Fedde ( 1909); P. aprata Levi. (1909); D. yunnanensis (Franch. ) Takht. (1983). p. p. excl. fig 3 et syn. p. chinensis Franch. et P.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与原 变种多 叶重楼 的区别 在于: 1. 雄蕊除 2 轮 的外, 有 不少为 3 轮, 罕有 4 轮的, 药 凸较 明显, 长 1 一 2 毫米; 2. 花 瓣通常 较宽, 上 部常扩 大为宽 2 — 5 毫 米的狭 匙形; 3. 叶 一 般宽, 质地 较厚, 不为 膜质, 倒 卵状长 圆形, 倒 卵状椭 圆形, 基部 楔形至 圆形, 长 4 一 9. 5 厘米, 宽 1.7 — 4. 5 厘米, 常具 1 对明 显的基 出脉, 叶柄长 — 2 厘米。 本变 种核型 公式: K2n = 2x = 10+2bs = 6m + 4t + 2bs 或 + lbs。 全省 广布; 生 于海拔 1 400 — 3 1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 云南 松林、 竹林、 灌丛 或草坡 中。 四川、 贵州 也有。 缅 甸也有 分布。 根茎 入药, 有消肿 解毒, 止血 止痛, 利 小便之 功能。 4C. 七叶 一枝花 (江 南各地 通称) (变种 ) 
图 版 168 1—4. 滇重楼 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yunnanensis (Franch. ) Hand. -Mazz. , 1. 花 株地上 部分, 2. 根 状茎' 3. 雄蕊' 4 . 雌^ 和 花辦' 5. 子房 横切示 胎座, 6. 开裂 的果, 7. 种子; 8 — 13. 长药 RI 重楼 P.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 H. Li, 8. 花 株地上 部分, 9. 雄蕊. 10. 花孃, 11. 雌蕊, 12. 子房 橫切示 胎座, 13. 幵裂 的果; 14 — 16. 狭 叶重楼 P. polyphylla var. stenophylla Franch. . 14. 花 株地上 部分, 15. 雄蕊, 16. 花嬢。 (肖 溶绘) 
660  云南 植物志  蚤休 (神农 本草经 ), 重楼 金线、 重台、 草甘遂 (唐本 草), 螯休 (日华 子本草 ), 柴 河车 (图 经本草 ), 九 道箍、 铁 灯盡、 七叶一 盞灯、 鸳鸯虫 (分类 草药性 ), 独 角莲、 铁 灯台、 枝花头 (广西 ), 独立一 枝花、 金盘托 荔枝、 双台、 金盘 托珠、 重楼、 红 重楼、 白 河车、 金丝 两重楼 (浙江 ), 七 支莲、 七叶莲 (江西 ), 螺陀 三七、 芋头 三七、 一 支箭、 一 把伞、 双喜草 (湖南 ), 九 道箍、 海 螺七、 狼毒 (四川 ) var. chinensis (Franch. ) Hara (1 969). p. p. excl. syn. P.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F. christii Levi. , P. mercieri Levi. , P. franchiana Levi. , P. gigas Levi, et Vaniot , P. pinfaensis Levi. , P. hainanensis Merr. ; 中国 植物志 (1978). p. p. , H. Li (1986). P. chinensis Franch, (1888) ; Hand. -Mazz. (1936. ) p. p. ; P. formosana Hayata (1911); P. polyphylla auct. non Smith : P'ei et Chou (1964) * ; Daisxva chinensis (Franch. ) Takht. (1983) p. p. quoad basinym. Paris chinensis Franch. et syn. P. formosana Hayata T. C. Heang et K. C. Yang (1988). 与 滇重楼 (var. yunnanensis) 的 主要区 别为: 雄蕊 稳定为 2 轮; 花瓣狭 线形, 明显 短于 萼片, 常 反折, 长为 萼片的 1/3 — 2/3, 上部不 扩宽; 叶片 一般较 狭长, 长 圆形、 披 针形、 倒披 针形, 基 部通常 楔形, 稀 圆形, 长 8 — 27 厘米, 宽 2. 2 — 10 厘米。 本变 种核型 公式: K2n = 2x=10 = 6m + 4t。 产 景东、 镇康、 元阳、 金平、 屏边、 麻 栗坡、 广南; 生 于海拔 1 100 — 2 800 米的山 谷 常绿阔 叶林、 竹林、 杂 木林、 箭竹灌 丛中。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贵州 也有。 分 布 于越南 北部。 本 种历来 被认为 是伤科 要药, 又以 其根茎 入药, 有清热 解毒、 平喘 止咳、 定 惊的功 能。 模式标 本叶倒 卵形, 基部 楔形, 先端 骤狭, 短 渐尖, 长 8 — 12 厘米, 宽 3 — 4 厘米, 从照 片看, 与滇重 楼十分 类似, 但 花瓣短 于萼片 (花 瓣长 2. 4 厘米, 萼片长 3.5 厘米 ), 又与 滇重楼 不同。 我 们把本 变种的 模式看 作是分 布区西 端的过 渡型。 4d. 白 花重楼 (变种 ) var. alba H. Li et R. J. Mitchell (1986)*. P. marchandii Levi, in Fedde (1913). 与 原变种 和其它 变种的 区别在 于子房 顶部、 花柱和 花柱基 白色, 萼片和 花瓣黄 绿色; 叶柄长 2 — 3 毫米, 青 紫色。 产 大理; 生 于海拔 2 900 — 3 000 米的 林下、 竹 丛间。 贵州 (惠水 )、 湖北 (鹤峰 ) 也 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大理花 甸坝。 4e. 狭 叶重楼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图版 168: 14-16 狭 叶蚤休 (中 国药用 植物志 ), 高 山七叶 一枝花 (台湾 植物志 ), 白 重楼、 小 重楼、 小 叶子 重楼、 金线 重楼、 铁 灯台、 大 重楼、 铜 灯台、 一 盡灯、 海 螺七、 九 道箍、 三 重天、 金 酒壶 (四川 ), 虫蒌 (云南 ), 独 角莲、 烂屁股 (贵州 ), 七叶一 枝花、 三台消 (湖北 ), 半 截烂、 六 子含花 (湖南 ), 七 星鱼、 刀药、 三层楼 (甘肃 ), 灯台七 (陕西 ) var. stenophylla Franch. (1888) ; Hand. -Mazz. (1936) ; P'ei et Chou (1964) ' ; Hara 
延 龄草科  661  (1969)* ; 中国 植物志 (197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Li (1986),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brachystemon Franch. ( 1898); C. H. Wright (1908); Hand.- Mazz. (1936); Hara (1966), (1969)* , P. bockiana Diels (1901); P. hamifer Levi, in Fedde (1913) ; P. arisanensis Havata (1920) " ; Y. Kimura in Nakai. (1940); P. Lancifolia Hayata (1906), (1908)* ; Y. Kimura in Nakai. (1940)'; T. S. Liu et S. S. Ying (1978); Daisiva lancifolia (Hayata) Takht. (1983), D. pbockiana (Diels) Takht. (1983). p. p. excl. syn. P. vaniotii Levi. 本变种 的主要 特点在 于叶数 较多; (6 —) 10-15 (-22) 枚, 狭长, 长 (5 —.) 9- 13 (-16) 厘米, 宽 1 一 2 (—3) 厘米, 花基数 (3 —) 4-7 (一 8), 与 叶数不 一致, 雄 蕊 2 轮; 花瓣 丝状, 比萼 片长, 雄 蕊通常 较短, 长在 15 毫米 以下, 药凸 不显或 长不及 0.5 毫米。 本变 种核型 公式: K2n = 2x = 10=6m+lst + 3t。 产全省 大部分 地区, 但不见 于西双 版纳州 等热带 地域。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北、 湖 南、 江西、 安徽、 甘肃、 陕西、 山西、 江苏、 浙江、 福建、 台湾、 广西 也有; 生 长于海 拔 3 500 米以 下的铁 杉林、 云 杉林、 松林、 常绿阔 叶林、 苔 藓林、 竹林、 灌 丛中、 石 岩地、 荒 山坡, 是多 叶重楼 中分布 最广、 生态幅 度最大 的一个 变种。 缅甸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克什米 尔均有 分布。 根茎 入药, 有清热 解毒、 消肿 止痛的 功能。 4f. 长药 隔重楼 (中 国植 物志) (变种 ) 图版 168: 8-13 var. pseudothibetica H. Li (1986)*. 本变种 与七叶 一枝花 (P.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 很 接近, 但花瓣 较长, 与叶片 近等长 或稍长 ,长 3. 5-7 厘米, 药凸长 3 — 10( — 15) 毫米, 初看 很象黑 籽重楼 (P. thibetica Franch.). 但本 变种的 种子近 球形, 具 红色多 汁的外 种皮, 而黑 籽重楼 的种子 黑色, 半壁 包以 红色假 种皮。 产 东川、 彝良、 巧家、 缓江; 生 于海拔 1 700 — 2 7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 竹林、 灌丛 和 草坡。 四川、 贵州、 湖北 也有。 模 式标本 李恒等 1315 采自奕 良县朝 天马。 本变 种常因 药凸较 长而被 误为黑 籽重楼 (P. thibetica) [或作 P. polyphylla var. thi- betica (Franch. ) Hara], 但后者 种子乌 黑色, 半 壁围以 肥厚的 红色假 种皮, 在系 统上与 P. polyphylla 处 于不同 的发育 阶段, ,亲 缘相去 颇远; 在 生长习 性上, 物候 较早, 一般 6 月果已 开裂, 7 月 倒苗, 是云 南重楼 ii 开 花结果 最早的 类群。 本变 种果在 8 — 9 月 开裂, 种 子有红 色多汁 的外种 皮等特 征均与 P. polyphylla 同型, 故 列为它 的一个 变种。 4g. 大 菓重楼 (变型 ) f. macrosepala H. Li (1986). 与原变 种不同 之点为 花基数 3 — 4 (不为 5 — 6); 萼片 较大, 卵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1.7 — 3 厘米; 无 花瓣。 产 彝良、 绥江; 生 于海拔 1 700 — 1 925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四川 (筠 连、 古蔺、 屏 山)、 贵州 (遵义 ) 也有。 模 式标本 李恒等 1275 产云南 彝良朝 天马。 
662  云 南植物 志  本 变型与 原变种 常出现 在同一 地区, 经栽培 观察, 花 瓣的有 无常可 转化, 当 无瓣植 株 变为有 瓣时, 花 基数仍 较少, 萼 片也仍 较大。 5. 毛重楼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69: 6-10 重楼、 百草药 (云南 ), 猴 賂臂莲 (四川 ) 慢勃勃 (四 川彝 族语) Paris mairei Levi, in Fedde (1912) ; H. Li (1984) et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P. violacea Levi. (1912); P. polyphylla Smith var. pubescens Hand. -Mazz. (1925) et (1936) ;Hara (1969) ;p. p. excl. specim. in P'ei et Chou, (1964)* ; P. pubescens (Hand. -Mazz. ) Takht. (1983), Wang et Tang (1978). p. p.;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Daiswa polyphylla (Smith) auct. non Raf. : Takht. (1983) p. p. quoad syn. Paris mairei Levi. ; D. violacea (Levi. ) Takht. (1983), p. p. ; D. pubescens (Hand. - Mazz. ) Takht. (1983). 多年生 草本; 根 状茎粗 1 一 1.5 厘米, 棕 褐色, 内面 白色、 粉质; 茎高 11 一 65 厘米, 紫色或 绿色, 光滑, 粗糙 或密被 短毛。 叶 (5 —) 6-12, 倒披 针形, 倒卵 形至倒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骤狭具 尾尖, 中部以 下基部 以上稍 狭缩, 基部 模形、 宽 楔形, 长 4 一 14 厘米, 宽 1.5 — 4.5 厘米,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叶面沿 叶脉有 时呈淡 绿色, 背面全 部或脉 上或仅 于叶缘 有密或 稍疏的 糠秕状 短毛; 侧脉 3 — 4 对, 1 对近 基出, 斜伸 至中部 边缘, 第二对 由中 肋中部 伸出, 弯 拱延至 叶顶, 余不 明显; 叶柄长 — 4 毫米。 花梗长 2. 5 — 18. 5 厘米, 光 滑或被 短毛。 花基数 (4 一) 5-8 (一 9)。 萼片 绿色、 披 针形、 卵状披 针形, 长 1.7 — 8 厘米, 宽 0.7 — 2 厘米, 无毛, 或与叶 片一祥 被毛; 花瓣 丝状, 线形, 黄 绿色, 比 萼长, 长 2. 5 — 7. 5 厲米, 唯苍山 中英队 662, 217 等少数 标本比 萼短; 雄蕊 2 轮, 花丝 淡紫或 淡 黄色, 比花 药短, 长 2 — 6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3 — 9. 5 毫米, 锐尖; 子 房绿色 或变紫 色, 具紫色 的棱, 无毛或 有毛, 1 室, 侧 膜胎座 (4 一) 5-8 (一 9), 幼 时明显 隆起; 花 柱基 紫色, 角 盘状, 花柱 紫色, 长 1 一 4 毫米, 柱头 与胎座 同数, 长 1 一 4 毫米, 花时直 立, 果时 外卷。 果 紫色, 近 球形, 有棱, 开裂, 种子近 球形, 有 红色多 汁的外 种皮。 花期 4 一 5 月 , 果期 9 一 10 月 。 本变 种核型 公式: K2n = 2x=10=6m + 4t + lbs。 产云 南西北 部至东 北部; 生 于海拔 1 800 — 3 5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 针阔 叶林、 云南 松林、 黄 栎林、 云杉冷 杉林、 灌 丛中。 四川 西部至 西南部 (广布 )、 贵 州西部 也有。 模式 标本 E. E. Maire 7457 采自 东川。 根茎 入药, 有清热 解毒、 消肿 散血的 功能。 ' 本种 花基数 (4 一) 5-8 (一 9), 雄蕊 2 轮; 花瓣通 常比萼 片长, 丝状; 雄蕊 药凸长 仅 0.5 — 1 毫米, 果 紫色, 开裂, 种子有 红色多 汁的外 种皮, 这些性 状使它 成为蚤 休组的 成员。 叶 倒披针 形至倒 卵状披 针形, 其中 部以下 (基部 以上) 稍 狭缩, 茎、 叶背及 叶缘、 有 时萼片 和子房 均被短 毛或糠 秕状毛 (分 布区东 部标本 往往仅 在叶背 主脉上 和叶缘 有毛, 余无毛 ), 叶脉 区常淡 绿色等 特征又 使它不 同于蚤 休组其 他种。 6. 禄劝花 叶重楼 (云 南植物 研究) Paeis luquanensis H. Li (1982)* , (1984)*, (198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图 版 169 1-5. 毛重楼 Paris mairei L6vl. , 1. 花株, 2. 雌蕊, 3. 维^, 4. 果, 5. 种子; 6—10. 花 叶重楼 P. marmorata Stearn, 6. 花抹, 7. 雌蕊, 8. 锥蕊, 9. 果, 10. 种子。 (曾孝 * 绘) 
664  云南 植物志  Dai Siva violacea (Levi. ) Takht. (1983) p. p. quoad syn. Paris luquanensis H. Li. 多年 生矮小 草本; 茎高 6 — 23 厘米, 淡 绿色, 紫色, 无毛; 根 状茎土 褐色, 长 1.5 — 5 厘米, 粗 0. 7 — 1.5 厘米, 常不 等粗, 环节 明显, 1 一 4 年生根 茎仅出 1 具长 柄的心 形叶, 4 年生以 上的根 茎出轮 生叶。 叶 4 一 6 枚, 倒 卵形, 倒 卵状长 圆形、 菱形、 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3. 2 — 9. 5 厘米, 宽 2 — 6 厘米, 先端骤 狭后急 尖或短 渐尖, 基部 楔形, 宽 楔形, 稀为 圆形, 叶面深 绿色, 背面深 紫色, 二面大 小叶脉 及沿脉 带为淡 绿色; 叶 无柄, 稀 具长约 5 毫米 的柄。 花梗长 2. 5 — 9 厘米, 由初花 到果期 伸长, 淡 绿色或 紫色。 花基数 4 一 6, 和 叶数 一致, 雄蕊 2 轮。 萼片披 针形, 卵状披 针形, 椭 圆形, 展开, 淡 绿色, 脉绿 白色, 长 0.8 — 2 厘米, 宽 0.4 — 0.8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稍狭; 花瓣 丝状, 黄色, 斜举, 比 萼长, 长 2 — 5 厘米, 雄蓝 2 轮, 有时少 1 枚, 长 5 — 10 毫米, 花丝淡 黄色, 长 2. 5 — 6 毫米, 花 药椭 圆形至 线形, 淡 青色, 长 2. 5 — 5 毫米, 花粉 黄色, 药隔不 外伸, 稀 略外伸 而锐尖 (长 0.2 — 0.5 毫米 ); 子房青 紫色或 绿色, 倒 卵形, 明显具 4 一 6 棱, 1 室, 胎座 4 一 6, 稍 隆起, 胚珠 多数, 卵形, 白色, 花 柱基青 紫色, 长 2 — 3 毫米; 柱头 短小, 直立, 长不及 1 毫米, 偶有果 期长达 1 毫 米而外 弯的。 果深 紫色或 绿色, 此时 果棱不 明显, 但心 皮间有 浅槽, 径约 0.8 厘米, 10 月 开裂。 种子 少数, 近 球形, 白色, 外 种皮为 红色, 多汁, 径 约 4 毫米。 花期 5 — 6 月, 果于 9 月末 成熟。 核型 公式: K2n = 2x = 10 = 6m + 4t。 产 禄劝、 屏边; 生 于海拔 2 100 — 2 8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或灌 丛中。 散 布于四 川南部 (会 东、 普格、 越西 )。 模 式标本 朱维明 671 采 自禄劝 县乐作 尼村。 根茎 入药, 有止血 消炎的 功能。 本种在 1982 年发 表时, 作者尚 未看到 P. violacea 和 P. marmorata 的 模式, 也误以 为它 们是同 物异名 , 还 不知道 P. mairei 的真面 目 , 故在 新种的 特征提 要中将 P. luquanen- sis 与 P. violacea 作比较 ,此 文中 P. violacea 实为 P. marmorata 之误, 特此 更正。 7. 花 叶重楼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69: 6-10 Paris marmorata Stearn (1956)* ; Hara (1966) in nota; H. Li (1984) et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P. polyphylla Smith subsp. marmorata (Stearn) Hara (1969) * p. p. excl. syn. P. violacea auct. non Levi. : Wang et Tang (1978) p. p. excl. specim. Sichuan, et Yunnan ; Daisiva violacea (Levi. ) Takht. (1983). p. p. excl. basinym et syn , p. luquanensis H. Li. quod est P. marmorata. 多年生 草本; 茎高 4 一 21 厘米, 白色或 上部淡 紫色, 几 全部与 根状茎 一起埋 没于枯 枝落叶 层中; 根状茎 粗短, 多 环节, 长 0.5 — 3. 5 厘米, 粗 0.3- — 1 厘米, 1 一 3 年 生根茎 往往仅 出一心 形叶, 4 年生以 上的根 茎有叶 4 一 6, 狭椭 圆形, 狭披 针形, 油 绿色, 叶脉 沿 脉带苍 白色, 背面 绿色, 边缘变 淡紫或 紫色,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宽 模形、 近 圆形, 边缘 不整齐 或呈波 齿状, 长 4. 4 一 8. 5 厘米, 宽 1.1 一 2. 2 厘米, 侧脉 3 — 5 对, 下 面 一对近 基出, 斜伸至 叶缘近 中部, 其 余各对 弯拱, 纲结, 无柄。 花梗长 1 一 2. 5 厘米, 无毛, 紫色。 花基数 3 — 4, 雄蕊 2 轮。 萼片 绿色, 披针形 ,狭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2 厘米, 宽, 0. 5-0. 8 厘米; 花瓣狭 丝形, 丝状, 淡绿色 ,上部 紫色, 比花 萼短, 长 1. 5-2. 1 厘米; 
延 龄草科  665  雄蕊; 6 或 8, 2 轮, 长 4 一 6 毫米, 花丝 绿色或 紫色, 长 2 — 3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2 — 2. 5 毫米, 药隔 完全不 外突; 子房 绿色, 近 球形, 具 3 — 4 棱, 1 室, 具 3 — 4 个侧膜 胎座, 花 柱基 紫色, 具 3 — 4 角, 下凹, 花柱圆 锥形, 紫色, 长 1 毫米, 柱头 3 — 4, 紫色, 短, 长 0.1 — 0.5 毫米。 果成熟 时仍为 绿色, 不 规则的 球形, 径约 5 毫米, 无棱, 有 凹槽, 在苗 萎后 开裂。 种子 少数, 2 — 4 枚, 近 球形, 外 种皮橙 红色, 多汁, 直径 3 — 4 毫米。 花期 3 — 4 月, 果期 9 月。 核型 公式: K2n = 2x = 10 = 6m+lsm + 3t + lbs。 产漾濞 (苍 山西坡 ); 生 于海拔 2 400 — 3 1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和竹 林内。 西 藏南部 (定 结、 朗县、 亚东) 也有。 分布于 不丹, 尼 泊尔。 ' 根茎 入药, 用于 瘠疥、 肿毒。 本种体 态矮小 纤弱, 叶狭椭 圆形, 披 针形, 花 基数低 (3 — 4), 比叶片 数少, 花瓣短 于 萼片, 茎 和根状 茎均埋 没在枯 枝落叶 层中, 是以 不同于 禄劝花 叶重楼 (Pans luquanensis); 又 因全体 无毛, 花 瓣短于 萼片, 药隔 完全不 外伸和 有明显 的花叶 现象, 又 不同于 毛重楼 (P. mairei)。 8. 球药 隔重楼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重楼、 铁 灯台、 七叶一 枝花、 小 重楼、 五叶 重楼、 九 重楼、 一 枝花、 牛膀 (四川 ), 红 铁灯台 (广西 ), 白菜果 (贵州 ), 独角莲 (湖 南、 广西、 贵州) Paris fargesii Franch. (1898); 图鉴 (1976)*; Wang et Tang (1978); H. Li (1984) et (1986). P . petiolata Baker exC . H . Wright var . membranacea C . H . Wright ( 1 9 3 ) ; P . hooker\^ev\ . inFedde (1909) ; P . polyphylla Smith subsp . fargesii ( Franch ) Hara ( 1969) p.p. excl . syn . p . aprica Levi . et specim . Cavalerie 3 2 3 quod est P . polyphylla var , yunnanensis ; Daiswa fargesii ( Franch . ) Takht . (1983) ; T. C. Huang et K . C . Yang (1988).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粗壮, 粗 1 一 2 厘米, 叶 4 一 6 枚, 绿色, 偶 有背面 紫色, 纸质, 卵 形, 卵状披 针形或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骤狭 渐尖, 基部 心形, 或 圆形, 长 7. 5 — 18 厘米, 宽 4 一 11. 5 厘米, 侧脉 2 — 3 对, 近 基出, 呈弧 形脉; 叶柄长 1.5 — 9. 5 厘米。 花梗长 3. 3 — 70 余 厘米, 由花 期至果 期逐渐 伸长。 花基数 4 一 5 (— 6), 雄蕊 2 轮, 花基 数常与 叶数相 等或少 1。 萼片 绿色, 卵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3. 2 —) 4-6 (一 8) 厘米, 先端 渐尖成 尾状, 基部 略狭成 宽爪; 花瓣 线形, 黄绿 色或紫 黑色, 常反垂 于萼片 之下, 长 1. 3- 4.5 (一 8, 模式) 厘米, 远短于 萼片, 果 期亦不 伸长, 唯模 式标本 Farges 573, 四 川酉阳 标本 (涪 陵队 11382) 的花瓣 比萼片 长或近 等长。 雄蕊 2 轮, 偶为 2 轮多 1 (宜 宾药 检所, 合- 252), 通常花 丝和药 隔突出 部分紫 黑色, 药淡青 色变黄 褐色, 整 个雄蕊 很短, 方 柱形, 直立, 长 6 — 7 毫米, 稀达 10 毫米 (合 江标本 ), 花丝长 1 一 3 (-4.5) 毫米, 花药长 2 — 4 (一 5. 5) 毫米, 药隔突 出部分 极短, 长不过 1.5 毫米, 粗厚, 与花药 等粗, 顶面观 圆形, 侧 面观球 形或马 蹄形, 通常雄 蕊低于 雌蕊, 偶有和 柱头平 齐的。 云 南东南 部有些 标本的 雄蕊 较长, 如 王启无 87531 的雄 蕊长达 1. 1 厘米, 其中 花丝长 3 毫米, 花药长 7 毫米, 药隔 突出 部分长 1 一 2 毫米, 较狭 而钝; 花辯也 较长, 达 3. 5 厘米。 雌蕊各 部分紫 黑色或 紫色, 稀 
666  云南 植物志  子房 绿色, 花 柱和花 柱基紫 黑色; 子房明 显具棱 ,常呈 方柱形 或五角 柱形, 1 室, 胎座 4 一 5 (一 6), 与萼数 相等, 唯 南川站 136A 的胎 座数比 萼片数 (4) 少 1, 胎 座常向 中央隆 起成脊 状, 胚株 多数, 着生 于胎座 两侧; 花柱粗 壮很短 (1 一 2 毫米) ,花柱 基明显 增厚, 方形 或五角 形, 柱头长 3 — 5 毫米, 花 期渐向 外卷。 果近 球形, 开裂, 种子 多数, 种皮 多汁, 径约 3 毫米 (据贵 定标本 )。 花期 3 — 4 月 ,果期 11 月 。 染色体 2n=10 + 3bs。 核 型公式 K2n = 2x = 10 十 3bs = 6m + 2t(SAT) + 2t + 3bs。 产昆明 至广南 ;生 于海拔 1 550 — 2 2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南、 湖 北、 台湾 也有。 分布 于越南 北部。 根^ 入药, 有活血 消肿、 止痛 止喘的 功能。 本种叶 片卵形 ,卵状 披针形 或卵状 长圆形 ,基部 心形或 圆形, 具长 1. 5-9. 5 厘 米的长 柄, 花基数 4 一 5 (— 6), 通常 与叶数 相等; 雄蕊 2 轮, 粗短 (全长 5 — 7 毫米) 直立, 花 丝和药 凸紫 黑色; 药凸 极短, 先端 钝圆, 长不过 1.5 毫米, 侧面 观呈半 球形, 不同于 i 休组 植物; 叶形 常与卵 叶重楼 (P. delavayi var. petiolata) 相似, 可 以借助 于粗短 的雄, 蕊相 区别。 模 式标本 Farges 573 和 四川酉 阳标本 涪陵队 11382 的花 瓣比萼 片长或 近等长 , 其他 标本的 花瓣常 远短于 萼片, 线形, 黄绿 色或紫 黑色, 常反垂 于萼下 ,长 1.3 — 4. 5 厘米。 9. 黑 杼重楼 独 角莲、 九重台 (四川 ), 长药 隔重楼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Paris thibetica Franch. (1888) ; Hand. -Mazz. (1936);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1976) * ; H. Li (1986). 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thibetica (Franch. ) Hara (1969) ' ; Wang et Tang, 中 国 植物志 (1978) * p. p.; P. polyphylla Smith var. appendicullata Hara ( 1966), (1969) p. p. excl. specim. sine petalis et syn. P. delavayi Franch , P. henryi Diels et P. bockiana Diels; Dai swa thibetica (Franch. ) Takht. (1983). 多年生 草本; 根 状茎黄 褐色, 内面 白色, 长达 12 厘米, 粗 0.5 — 1.5 厘米, 一般比 蚤休 组长, 节也 较疏; 茎 绿色, 有时带 紫色, 无毛, 高 20 — 47 厘米。 叶 (7 —) 8-12, 绿色, 背淡, 无毛, 线形、 线 状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模形, 长 6. 5 — 15 厘 米, 宽 1 一 1.6 厘米, 通常 无抦, 或 具长仅 2 — 3 毫米的 短柄。 花梗长 3. 5 — 11 厘米, 果 期伸 长幅度 不大, 但 从基部 外折, 花基数 4 一 5 (— 7), 雄蕊 2 轮, 花 基数远 远低于 叶数。 萼片 绿色, 线状披 针形、 披 针形, 长 3. 5 — 8 厘米, 宽 1 一 1.8 厘米, 伸展, 平伸 或稍下 弯; 花瓣淡 绿色, 丝状, 斜伸, 比萼 片短, 长 3 — 58 厘米, 雄蕊 2 轮, 几 乎没有 例外, 花 丝淡 绿色, 长 5 — 10 毫米, 花药长 8 — 15 毫米, 药隔凸 出部分 很长, 淡 绿色, 长 8 — 27 毫 米, 全长 18 — 49 毫米, 子 房长圆 锥形, 绿色, 明显 具棱; 花柱基 紫色, 1 室, 侧 膜胎座 4-5 (一 7), 胚珠 多数, 白色, 花 柱长仅 — 1 毫米, 柱头 绿色, 长 3 — 7 毫米, 星状平 展。 果近 球形, 直径 0.7 — 1.5 厘米, 果 皮薄, 棱翅不 明显, 从顶部 不规则 开裂。 种子多 数, 卵形, 长 2 — 3 毫米, 径 2 — 2. 5 毫米, 亮 黑色, 光滑, 坚硬, 于一侧 包以深 红色多 汁的鸡 冠状假 种皮。 花期 4 月, 果期 6 月。 本 种核型 公式: K2n = 2x=10==2m + 4m (SAT) +4t。 产 泸水、 景东、 腾冲、 漾濞、 大理; 生 于海拔 2 400 — 3 000 (— 3 680) 米的 常绿阔 
延 龄草科  667  叶林、 针 阔混交 林及灌 丛内。 四川 西半部 (至峨 眉山) 至甘 肃南部 也有。 根茎 入药, 有清热 解毒、 消肿 止痛的 功能。 本种 种子黑 色包以 不完全 的假种 皮这一 现象是 侧膜亚 属其他 4 组植 物所没 有的, 因 而 它不可 能是多 叶重楼 (P. polyphylla) 的一个 变种。 9a. 黑 秄重楼 (原 变种) var. thibetica 形态 特征和 分布见 原种。 ' 9b. 无雜黑 籽重楼 (变种 ) 缺 瓣重楼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var. apetala Hand. -Mazz. (1925), (1936); 图鉴 (1976) in nota; H, Li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 polyphylla var. appendiculata Hara (1969) p. p. quoad specim, sine petalis ; P. polyphylla var. apetala (Franch. ) Wang et Tang (1978), sphalm. ut "var. apetala Hand. -Mazz. ,,; P. Polyphylla Smith var. apetala (Hand. -Mazz. ) H. Li ex C. Y. Wu et al.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下: 1944 (1984) nom. nud, 与原 变种的 区别在 于花无 花瓣。 产 贡山、 碧江、 福贡、 腾冲、 德钦、 维西、 宁范、 禄劝; 生 于海拔 2 500 — 3 800 米 的 沟谷阔 叶林、 山 坡疏林 或林缘 地段。 西藏 南部、 四川 西半部 也有。 分布于 锡金、 不丹 和缅甸 北部。 本变种 与花部 结构与 长药隔 重楼中 的无花 瓣类型 "大萼 变型" P.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 f. macrosepala 相 类似, 二 者往往 被混为 一谈, 或忽 略不计 (如 Hara 和 Takhtajan), 《中 国植 物志》 则断然 把本变 种移到 P. polyphylla 种下。 我们 从模式 产地附 近 的标本 碧江队 602 的 种子观 察中, 才 确知它 为黑籽 重楼的 近亲, 该标本 种子未 完全成 熟, 但 清楚地 看到, 种子 卵形, 半壁 包以假 种皮, 无疑 不同于 P. polyphylla; 又 鉴于本 类 型和原 变种可 以在同 一地点 出现, 如 Hara 引的锡 金标本 Migothang 9, a 株有 花瓣, 为 原 变种, b 株无 花瓣, 则 应为本 变种, 可以 推知: 出现 在原变 种分布 区内的 无瓣类 型即为 本 变种。 此外, 本变 种花基 数较大 (4 一 7) 枚, 萼 片狭披 针形, 雄^ 常为 3 轮或 非整倍 数, 极少为 2 轮, 虽 在花期 仍然可 与长药 隔重楼 的大萼 变型相 区别。 10. 五指莲 (云南 ) 图版 170: 1 — 6 五子莲 (云南 ), 小 重楼、 九 道箍、 铁 灯台、 大叶 重楼、 大重楼 (四川 ) Paris axialis H. Li (1984)', (1986) . P. petiolata auct. non Baker ex C. H. Wright ; P'ei et Chou , (1964); P. far ge sit Franch var.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Wang et Tang in Icon. Cormorph. Sin. (1976) in nota; (1979) p. p. excl. basinyn. P.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直立 草本; 根 状茎圆 柱形, 伸长, 棕 褐色, 长 7 — 8 厘米, 粗 1 一 1.3 厘米, 多 环节, 常 分枝, 茎高 15 — 13 厘米, 绿 色或红 紫色, 无毛, 叶 4 - 6 枚, 纸质, 绿色, 卵形, 倒 卵形 或长圆 卵形, 先 端骤狭 渐尖, 基部 心形或 圆形, 全缘, 无毛, 长 7 — 19 厘米, 宽 4. 5 — 12 厘米, 主脉 3 条或 5 条, 基出, 两侧的 1 一 2 对呈 弧形伸 至叶片 先端, 支 脉在主 脉间斜 
图 版 170 1-6. 五指莲 Paris axialisH, Li, 1. 花 株地上 部分, 2. 分 枝的根 状茎, 3. 雌蕊, 4 . 子房 橫切示 中轴 胎座, 5. 成熟 的果, 6. 种 子和半 包的假 种皮; 7—10. 长 柱重楼 P. forrestii (Takht. ) H. Li, 7. 花株, 8. 雌蕊, 9. 子 房横切 示中轴 胎座, 10. 种 子和假 种皮; 11 一 I 2 . 延龄草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 11. 花株, 12. 雌蕊和 雄蕊。 (吴锡 麟绘) 
延 齡草科  669  伸, 不到 叶缘。 脉纹 于上面 微陷, 背面 微凸; 叶柄长 2 — 6 厘米。 花梗或 果梗长 14 一 25 厘 米, 花基数 4 一 6, 与叶数 一致, 或比 叶数多 1, 雄蕊 (2 —) 3 轮。 萼片 绿色, 纸质, 卵 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长 3 — 7. 5 厘米, 宽 1 一 2. 8 厘米, 花辩黄 绿色, 丝 状, 斜伸, 长 4. 4 一 11 厘米, 远长于 萼片; 雄蕊通 常为花 萼数的 3 倍, 偶有 2 倍的, 彭 县 (四川 中药所 82 -46) 有 一标本 的雄蕊 是萼数 (4) 的 3 倍增 1, 是为 稀见, 不 少植株 的雄蕊 数介于 2 — 3 倍 之间, 不 成整倍 现象, 花丝黄 绿色, 长 3 — 7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6 — 15 毫米, 药隔突 出部分 锐尖, 黄 绿色, 长 0.5 — 1 毫米, 雄 蕊全长 10 — 21 毫米; 子房 绿色, 近 球形, 具 4 一 6 棱, 径约 5 毫米, 完 全或不 完全的 4 一 6 室, 中轴 胎座, 每室胚 珠 多数, 胚珠 倒生; 花柱基 明显, 青 紫色, 稍 增厚, 顶面观 多角形 (4 一 6 角), 花柱 紫色, 短, 长约 1 毫米, 柱头 4 一 6, 长约 2 毫米, 外卷, 果近 球形, 淡 绿色, 高 1.5 — 4 厘米, 粗 1.7 — 3 厘米, 室背 具棱, 成熟后 自然脱 落而不 开裂, 顶部 (花 柱基) 多角 星状, 浅绿 色, 星角 下延为 果棱, 具 宿存的 花柱; 种子 多数, 倒 卵形, 淡 棕色, 长 3 毫米, 粗 1.5 毫 米, 半壁 外露, 另 半壁为 绿白色 海绵质 假种皮 所包, 假种皮 楔形, 海 绵质, 叠生 于中轴 胎 座上。 花期 4 月, 果 9 一 10 月 成熟。 核 型公式 K2n = 2x=10 + 8bs = 4m + 2m (SAT) +2t (SAT) +2t + 8bs。 产 彝良、 巧家、 绥江; 生 于海拔 1 800 — 1 9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 苔藓 林和针 阔叶混 交 林下。 分布海 拔可达 2 500 米。 四川 西部和 南部、 贵州 西北部 也有。 模 式标本 李恒等 1322 采自 葬良。 根茎 入药, 主治 疮毒、 蛇 咬伤、 子宫 出血。 本种根 状茎常 分枝, 4 一 5 茎 同出。 形成 密集的 植丛; 花基数 4 一 6, 与叶数 一致, 偶 有 叶数低 于花基 数的, 雄蓝 (2 —) 3 轮; 花 辦远长 于萼; 子房完 全或不 完全的 4 一 6 室, 中轴 胎座, 中轴 坚实, 有 时隔膜 分离而 不愈合 成轴; 花柱 基明显 增厚, 顶 面观呈 4 一 6 角 的 星形; 果成熟 时淡绿 色或黄 绿色, 成熟后 自然脱 落而不 开裂; 种子 多数, 倒 卵形, 淡 棕色, 长 3 毫米, 粗 1.5 毫米; 半壁 外露, 另 半壁为 绿白色 海绵质 假种皮 所包; 假种皮 楔状, 海绵质 叠生于 中轴胎 座上, 这些 特征都 使它有 别于叶 形相似 的卵叶 重楼和 球药隔 重楼。 11. 长 柱重楼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70: 7-10 Paris forrestii (Takht. ) H. Li (1984). Daiswa forrestii Takht. (1983) * p. p. quoad typo, et specim. R. C. Ching 20521 » C. W. Wang 63641, excl. spec. Omeishanensibus O. Sun 203 etc. quae sunt P. axialis; P. longistigmata H. Li (1984) • et (1986) . 根 状茎圆 柱形, 棕 褐色, 长 1.5 — 4. 5 厘米, 粗 0.8 — 1.5 (-2.2) 厘米, 有 密集的 环节; 茎高 15 — 65 厘米, 无毛。 叶 4 一 7, 绿色, 膜质, 卵状长 圆形, 长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先端短 渐尖, 具 尾尖, 基部 心形, 浅 心形, 稀 圆形, 全缘, 长 6. 5 — 17 厘米, 宽 2. 5 — 6 厘米, 1 对 侧脉近 基出, 其余 侧脉不 明显。 叶柄长 1.5 — 5 厘米。 花梗长 2. 5 — 34 厘米, 由花期 到果期 伸长。 花基数 4 一 6 (— 7), 通常 与叶数 相等, 偶尔比 叶数少 1 或 2, 雄蕊 2 轮。 萼片 卵形, 长 圆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1.5 — 5 厘米, 宽 0.6 — 2 厘米; 花梗黄 绿色, 丝状, 长 2. 5 — 7. 5 厘米, 粗约 1 毫米, 雄蕊 通常为 萼数的 2 倍, 偶有 2 倍 
670  云 南 植物志  多 2 (德 欽, 冯国楣 5610A, 萼 5, 花瓣 12) 或 3 (贡 山, 邓向福 791370A, 萼 6, 花瓣 15) 枚, 全长 8. 5 — 16 毫米, 花丝长 3 — 7 毫米, 花药长 5 — 9 毫米, 药隔不 外突, 或有 时稍 外突, 子房青 紫色, 具不 明显的 4 一 6 (-7) 棱, 4 一 6 (— 7) 室, 中轴 胎座, 有时 中 轴发育 不全, 下部数 室而上 部则为 不完全 数室, 花柱基 紫色, 明显, 增 厚为圆 锥形, 花 柱 紫色, 高 3 毫米, 柱头 4 一 6 (— 7), 线形, 长 4 一 13 毫米, 常 外卷。 果青 紫色, 近球 形, 长 2 — 4 厘米, 粗 2. 5 — 3. 5 厘米, 花 柱基厚 2 — 2. 5 毫米, 种子卵 圆形, 较小, 白色 或黄 红色, 假种皮 为膨大 的模形 珠柄, 包住 种脐的 一侧。 花期 5 月, 果期 10 — 11 月 。 核型 公式: K2n = 2x = 10 + 2bs = 6m 十 4t + 2bs。 产 贡山、 福贡、 碧江、 泸水、 腾冲、 保山、 德饮、 维西、 兰坪、 丽江、 大理; 生于 海拔 1 900 — 3 5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 针 阔叶混 交林、 沟谷阔 叶林、 铁杉林 或冷杉 林下。 缅 甸北部 也有。 模 式标本 G. forrest 29602 采自 腾冲。 根茎 入药, 用 于无名 肿毒、 蛇虫 蛟伤、 腮 腺炎、 扁桃 腺炎。 本种和 五指莲 (P. axialis) 近缘, 均为不 开裂的 聚果, 子 房有明 显的花 柱基, 4 一 6 室 具中轴 胎座, 假种 皮不完 全等。 不同之 点是: 1. 雄蕊仅 2 轮, 极稀 2. 5 轮; 2. 果和子 房均为 青紫色 (不 为绿色 ); 3. 种 子较小 而圆, 白色或 黄红色 (不 为褐色 ); 假种 皮仅为 一 膨大的 珠柄, 包住种 脐一侧 的极少 部分; 4. 叶片通 常狭长 ,长圆 形或倒 卵状长 圆形, 基 部浅 心形或 圆形。 2. 延 齡草属 Trillium L.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粗短、 甸匐。 茎 直立, 不 分枝, 基部 有膜质 鞘叶。 叶 3 枚, 轮 生 于茎的 顶端, 较宽, 菱形至 卵形, 主脉 3 — 5 条, 细脉 网状。 花单生 于叶轮 中央; 有梗 或 无梗, 无 巷片, 花被片 6, 离生, 排成 2 轮; 外轮 3 片 绿色, 椭 圆状披 针形, 卵 状披针 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宿存; 内轮 3 片花 瓣状, 白 色或紫 红色, 大型, 椭 圆形至 线状披 针形, 晚 期凋落 或枯萎 宿存; 雄蕊 6, 生 花被片 基部, 花 丝短, 扁平, 线 形至宽 线形; 花药 基着, 向两侧 纵裂, 药隔 极短; 子房圆 锥形, 圆 锥状卵 形或卵 圆形, 紫红 色至紫 黑色, 3 室, 有 多数 胚株, 着生于 中轴胎 座上; 花柱 3 裂。 浆果 球形或 卵形。 种子卵 球形, 具有 侧生的 肉质 种阜。 30 — 45 种, 主产 北美, 亚洲有 5 种, 从喜 马拉雅 西部分 布至日 本和堪 察加。 我国西 南、 西北和 东北有 3 种; 云南 1 种。 1. 延龄草 (日名 ) 图版 170: 11—12 头顶 一颗珠 (四 川、 湖北 ), 佛 手七, 玉几七 (四川 ), 头 顶珠、 地珠 (湖 北巴东 ), "入 河" (纳西 族语) V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1884); Diels (1900); C. H. Wright (1903); Hand. -Mazz. (1936); 裴鉴和 周太炎 (1964)'; 图鉴 (1976)'; 秦岭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78)" ; H. Li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粗短, 常 弯生, 长 2 — 3 厘米, 粗 1 一 2 厘米, 满布 须根。 茎丛 生, 直立, 高 15 — 50 厘米。 叶 3, 无柄, 菱状 圆形、 菱状倒 卵形至 菱状扁 圆形, 先端具 
石蒜科  671  长 1 一 2 厘米 的渐尖 尖头, 基部阔 楔形, 长宽几 相等, 通常 5 — 17 厘米, 基出脉 3 条, 细 脉 网状。 花梗长 1 一 4 厘米, 外轮 花被片 绿色, 长 圆形, 长圆披 针形, 骤狭 渐尖, 基部圆 形 无柄, 长 1.2 — 2 厘米, 宽 5 — 9 毫米, 有数条 基出平 行脉; 内轮 花被片 白色, 卵状披 针形, 比外轮 略宽, 长 1.6 — 2. 5 厘米, 宽 6 — 8 毫米; 雄蕊 6, 3 枚 生内轮 花被片 基部, 3 枚 与内轮 花被片 互生, 花 丝短于 花药, 长 4. 5 毫米, 花药长 5 毫米, 有 凸出的 药隔; 子 房暗 紫色, 卵状圆 锥形, 高 8 — 9 毫米; 柱头 3, 长约 2 毫米, 装果近 球形, 成熟 时紫红 色, 直径 1. 5-2 厘米。 种子 多数, 黄 褐色, 肾状长 圆形, 长约 1. 5 毫米。 花期 5 — 6 月 , 果 7 — 8 月 成熟。 产 德钦、 维西、 贡山、 中甸、 宁范、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2 400 — 3 800 米 的沟谷 杂 木林、 云 杉林、 杜鹃 林和灌 丛中。 西藏、 四川、 陕西、 甘肃、 湖北、 河南、 安徽、 浙 江 也有。 锡金、 不丹、 印度、 朝 鲜和日 本都有 分布。 本种在 喜马拉 雅山区 不达尼 泊尔。 尼 泊尔 以西为 Trillidium govanianum (Wall, ex D. Don) Kunth 所 代替, 当 然后一 属现尚 不为 大多数 学者所 接受。 根及 根状茎 入药, 有 止血、 镇痛、 除 风湿、 消肿 之效。 306. 石 蒜禾斗 Amaryllidaceae 多年生 草本, 具 一个被 薄膜的 憐茎、 球 茎或极 少为根 状茎。 叫 基生, 细长, 有平行 脉和 橫脉。 花常 美丽, 两性, 辐射 对称, 单生或 数朵组 成伞形 花序, 生于 花葶的 末端, 下 托以 2 至多枚 (或 1 枚) 膜 质苞片 组成的 总苞; 花被片 瓣状, 常于凋 萎后仍 宿存, 有或 无花 被管, 花被片 或裂片 6 片, 2 轮 排列, 常有副 花冠; 雄蕊 6 枚 (稀更 多), 下 位或生 在花 被管上 或花被 片的近 基部, 与花被 裂片或 花被片 对生, 花丝分 离或基 部扩大 合生成 一假副 花冠, 花药 2 室, 内向, 基着 或丁字 着生, 纵裂; 子房 上位或 下位, 3 室 (稀 退化 为 1 室), 中轴 胎座, 稀侧膜 胎座, 花柱 细长, 柱头 头状或 3 裂, 胚珠在 每室中 多颗, 倒 生。 果为蒴 果或肉 质而不 开裂; 种子常 多数, 有时 有棱或 压扁而 有翅, 胚乳 肉质。 约 96 属, 1 200 种, 分布 于全世 界温带 地区。 我 国原产 4 属 120 种, 南北 广布。 云 南有 11 属 43 种, 其中 7 属近 20 种是 引种栽 培的。 龙头花 Sprakelia formigiseina (L. ) Herb, 在昆 明亦曾 引种, 但现已 绝迹, 故未 收载。 本科晚 近系统 多采用 狭义, 即 将葱属 Allium L. 等 31 属 另立为 Alliaceae (如 Takhtajan 及 R. K. Brummitt 1992) , 而 Dahlgren 则将葱 科置于 Asparagales 中。 分属 检索表 1 (4) 子房 上位。 2 (3) 花被 片分离 或仅在 基部稍 合生; 子房每 室胚珠 1 至 数枚; 麟 茎和叶 有强烈 的葱或 蒜气味 1- 葱属 Allium 3 (2) 花 被基部 明显呈 管状; 子房每 室胚珠 多数; 憐 茎和叶 无葱、 蒜气味 2- 假葱属 Nothoscordum 
672  云南 植物志  4 (1) 子房 下位。 5 (20) 副 花冠不 存在。 6 (15) 花 丝完全 分离。 7 (10) 胚珠 少数。 8 (9) 每 室胚珠 1 一 2 枚 7. 网球花 JS Haemanthus 9 (8) 每 室胚珠 5— 6 枚 6. 君 子兰属 Clivia 10 (7) 胚珠 多数。 11 (12) 花 被管不 存在; 雄 蕊着生 在花被 片基部 • 3. 雪 片莲属 Leucojum 12 (11) 花被管 存在; 雄 蕊着生 在花被 管上。 13 (14) 花单 生于每 一花茎 (葶) 顶端 5. 葱莲属 Zepbyranthes 14 (13) 花 数朵或 多朵排 成顶生 的伞形 花序, 花 通常大 而美丽 4. 文 殊兰属 Crimim 15 (6) 花丝基 部合生 成杯状 (雄 蕊杯) 或花 丝间有 离生的 麟片。 16 (17) 花 丝基部 合生成 杯状; 胚 珠每室 2 枚, 稀 4 一 6 枚 8. 敏殊兰 S HymenocalHs 17 (16) 花 丝间有 离生的 麟片。 18 (19) 胚 珠多数 9. 朱 顶红属 Hippeastrum 19 (18) 胚 珠少数 10 石蒜属 Lycoris 20 (5) 副花 冠存在 11. 水仙属 Narcissus  1. 葱属 Allium L. 多年生 草本, 绝大部 分的种 具特殊 的葱蒜 气味; 具根 状茎, 有时根 状茎不 明显; 地 下 部分的 肥厚叶 鞘形成 鳞茎, 憐 茎形态 多样, 从圆柱 状直到 球状, 最 外面的 为鳞茎 外皮, 质地 多样, 可为 膜质, 革 质或纤 维质; 须根从 憐茎基 部或根 状茎上 长出, 通常 纤细, 在 有的 种内则 增粗, 甚而肉 质化, 呈块 根状。 叶形 多样, 从 扁平的 狭线形 直到卵 圆形, 从 实心 直到中 空的圆 柱状, 基 部直接 与闭合 的叶鞘 相连, 无叶 柄或少 数种类 的叶片 基部收 狭为 叶柄。 花葶 从鳞^ 基部 长出; 伞形 花序生 于花葶 顶端, 为 一闭合 的总苞 所包; 开放 时总 苞单侧 开裂或 2 至 数裂, 早落或 宿存; 小 花梗无 关节, 基部有 或无小 苞片; 花 两性, 极 少退化 为单性 (但 仍可见 退化的 雌雄蕊 ); 花被片 6 枚, 排成 两轮, 分离 或基部 靠合成 管状; 雄蕊 6 枚, 排成 两轮, 花丝全 缘或基 部扩大 而每侧 具齿, 通 常基部 彼此合 生并与 花被片 贴生, 有 时合生 部位较 高而成 筒状; 子房 上位, 3 室, 每室 1 至数 胚珠, 沿 腹缝线 的 部位具 蜜腺, 蜜 腺的位 置多在 腹缝线 基部, 蜜腺 的形状 多样, 有的 平坦, 有的 凹陷, 有 的 具帘, 有的呈 囊状隆 起等, 花柱 单一, 柱头 全缘或 3 裂。 蒴 果室背 开裂。 种子 黑色, 多 棱, 球状。 约 500 — 700 种, 分 布于北 半球。 我国有 110 种 (包括 引进的 栽培种 )。 云南有 2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叶常 2 枚, 稀 1 枚或 3 枚, 叶片 线形、 长 圆形、 卵形, 基 部收狭 为柄, 对 生状; 子房 基部收 狭成 短柄, 每室 1 胚珠 (组 1. 宽叶组 Sect. Anquinum)。 2 (5) 叶 片宽, 卵形, 长圆状 卵形或 长圆形 至狭椭 圆形, 基部 心形、 圆形或 楔形。 
石蒜科  673  3 (4) 花葶比 叶长, 高 30 — 60 厘米; 叶 卵形, 长圆状 卵形, 基部 心形或 圆形, 长达 15 厘米, 宽达 7 厘米 1 卵叶韭 A. ovalifolium 4 (3) 花葶 比叶短 得多, 高 2 — 5 厘米; 叶长圆 形至狭 椭圆形 ,基部 楔形, 长 3.5 — 9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2. 短萃韭 A. nanodes 5 (2) 叶 片狭, 线形, 线状披 针形, 长 30 — 60 厘米, 宽 5 — 10 (-28) 毫米; 花葶高 25 — 55 厘米, 稍长 于或略 短于叶 3. 太白韭 A. prattii 6 (1) 叶 数枚, 线形, 带形, 半圆 柱形, 圆 柱形, 中 空的圆 筒形; 子房 每室具 2 至数枚 胚珠, 若 为 1 枚, 则憐茎 外皮不 成纤维 网状。 7 (20) 根 粗壮, 近 肉质, 有 时近块 根状; 叶 线形, 中脉 明显; 花 葶常具 2 — 3 条 纵棱; 子房 每室具 1 或 2 胚珠 (组 2. 粗根组 Sect. Bromatorrhiza)„ 8 (11) 子 房每室 1 胚珠; 花 白色。 9 (10) 花梗近 等长; 伞形 花序近 球形; 花 丝等长 于或略 短于花 被片; 子房具 短柄, 柱头 点状; 憐 茎外皮 白色, 不 破裂; 叶宽 5 — 10 (-28) 毫米 …" 4. 宽叶韭 A. hookeri 10 (9) 花梗不 等长; 伞形 花序近 扇形, 花疏; 花丝 短于花 被片; 子房 无柄, 柱头 3 裂; 憐 茎外皮 灰 褐色, 老 时条裂 或呈纤 维状; 叶宽 4 一 10 毫米 S. 三柱韭 A. humile 11 (8) 子 房每室 2 胚珠; 花不为 白色。 12 (13) 花 黄色; 花被片 基部彼 此靠合 成短管 7. 剑川韭 A. chienchuanense 13 (12) 花 红色、 紫 红色、 黑 紫色; 花被 片彼此 分离。 14 (19) 花丝 基部稍 合生。 15 (18) 花 星芒状 开展; 花被片 在花后 反折, 长 5 — 9 毫米。 16 (17) 叶 线形, 基部 不渐狭 成柄; 花葶下 部藏于 叶销中 6. 多星韭 A. wallichii 17 (16) 叶 长圆披 针形、 披 针形, 基 部渐狭 成柄; 花葶约 1/2 藏于 叶鞘中 -.. 6a- 柳叶韭 A. wallichii var. platyphyllum 18 (15) 花钟状 开展; 花 被片不 反折, 长 8 — 12 毫米 • …" 8. 大花韭 A. macranthum 19 (14) 花丝 2/3— 3/4 合生成 管状, 分 离部分 的基部 常呈肩 状扩大 … 9. 杯花韭 A. cyathophorum 20 (7) 根 纤细, 绳 索状; 叶 无明显 中脉; 花葶 常不具 纵葶; 子房每 室胚株 2 至 数枚。 21 (36) 蛾茎圆 柱状, 圆锥状 或卵状 圆柱形 ,稀 卵状, 常数枚 聚生, 根状 茎明显 (组 3. 根基组 Sect. Rhiziridium) 。 22 (35) 麟茎 外皮破 裂呈纤 维状、 网状、 近网 状或松 散的纤 维状。 23 (32) 花 白色、 淡 红色、 紫 红色、 紫色、 黑 紫色或 黄色。 24 (27) 花 丝比花 被片长 1/4 以上, 花药 外露。 25 (26) 稱茎 外皮黄 褐色, 破裂 成纤维 网状; 花被 片基部 1.5 — 2 毫 米靠合 成短管  11. 管花葱 A. siphonanthum 26 (25) 鳞 茎外皮 红色, 破裂成 清晰的 网状; 花被 片离生 …" 10. 青甘韭 A. przewalskianum 27 (24) 花丝 短于花 被片, 花 药内藏 28 (29) 鳞茎外 皮呈网 状或近 网状; 花 白色; 花 被片具 绿色或 黄绿色 中脉, 花梗 比花长 2 — 4 倍, 栽 培植物 12. 韭菜 A. tuberosum  29 (28) 燐茎 外皮纤 维状, 或仅 基部近 网状; 花黑 紫色、 紫色、 紫红 色或淡 红色。 野生 植物。 30 (31) 花梗不 等长; 叶扁圆 筒形, 中空, 粗 1 一 2 毫米; 花粉 红色、 青 紫色; 花 丝基部 不扩大 15. 漢韭 A. mairei 31 (30) 花梗近 等长; 叶 扁平, 狭 线形, 宽 2 — 5 毫米; 花 紫色、 黑 紫色; 内轮 花丝基 部扩大 … 16. 梭沙韭 A. forrestii 
674  云南 植物志  32 (23) 花 蓝色; 花 丝短于 花被, 花药 内藏。 33 (34) 花大, 长 10 — 14 (—17) 毫米, 花被 片先端 純圆, 全缘 13. 蓝花韭 A. beesianum 34 (33) 花小, 长 6 — 10 毫米; 花被 片先端 急尖, 内轮的 边缘具 不规则 的小齿 14. 高山韭 A. sikkimense 35 (22) 麟茎 外皮近 革质, 黄 白色或 棕色, 片状 破裂; 花淡 黄色、 黄 绿色, 长 5 — 6 毫米; 花 丝长于 花 被片, 花 药和花 柱外露 17. 西川韭 A. xichuanense 36 (21) 憐茎圆 柱形至 卵状圆 柱形, 球形、 卵 球形或 卵形。 37 (46) 叶为 中空、 平 滑的圆 筒状, 通常 粗壮。 38 (43) 麟茎圆 柱状至 卵状圆 柱形; 花梗基 部无小 苟 片; 花丝基 部无齿 (组 4. 葱组 Sect.Schoenopra- sunO„ 39 (40) 花 丝短于 花被, 下部 1/3 — 3/4 合生成 管状; 花黄色 ,后变 红色或 紫色; 总 巷蓝色 …… 18- 蓝苟葱 A. atrosanguineum 40 (39) 花丝稍 长于花 被片, 仅基部 合生; 花 白色、 淡 红色、 淡 紫色或 黄色, 但不变 红色; 总苞不 为 蓝色。 41 (42) 花 黄色、 淡黄 色或黄 白色; 花 葶和叶 纤细, 粗不过 5 毫米; 野 生植物 19- 野葱 A. chrysanthum 42 (41) 花 白色; 花 葶和叶 粗壮, 粗 5 — 15 毫米; 栽 培植物 20. 葱 A. fistulosum 43 (38) 憐茎扁 球形、 近球 形或狭 卵形至 卵状圆 柱形; 花梗基 部具小 苞片; 内轮花 丝基部 各侧具 1 齿 (组 5. 洋葱组 Sect. Cepa)。 44 (45) 憐茎扁 球形、 近 球形, 直径 5 — 10 厘米; 外皮青 紫色、 淡 黄色; 植株 单生; 种 子繁殖 21. 洋葱 A. cepa 45 (44) 鳞茎狭 卵形、 长圆 锥形, 粗约 1 厘米, 外皮红 棕色、 棕色; 植株 5 — 6 枚 聚生; 以憐 茎繁殖 22- 火葱 A. ascalonium 46 (37) 叶 线形、 棱 柱形、 半圆 柱形, 中空的 管状; 子 房每室 2 胚珠。 47 (52) 内 轮花丝 全缘或 基部每 侧各具 1 短齿 或齿片 (组 6. 单生组 Sect. Haplostemon) 。 48 (49) 麟茎狭 卵形、 卵状圆 锥形; 叶 中空, 具 3 — 5 纵 棱的棱 柱状, 粗约 3 毫米 23- 甚头 A. chinense 49 (48) 燐茎 卵形、 卵 球形。 50 (51) 燐茎 卵形, 外皮 老时顶 部常破 裂呈纤 维状; 叶狭 线形, 宽 0.5 — 1.5 毫米 24- 真 韭 A. eusperma 51 (50) 憐茎卵 球形, 外皮 白色、 膜质、 不 破裂; 叶半圆 柱形、 中空 (?) 或 实心, 上面具 沟槽, 宽 2 毫米 25. 小根蒜 A. macrostemon 52 (47) 内轮花 丝基部 扩大, 每 侧各具 1 齿, 齿端长 丝状, 长 于花丝 (组 7. 长齿组 Sect. Porrum), 花 序密生 珠芽; 叶 扁平, 线状披 针形, 宽达 2. 5 厘米 26. 蒜 A. sativum 1. 卵叶韭 (图鉴 ) 图版 171: 1-5 山葱 (中甸 ), 山韭菜 (贡山 ), 野 葱子、 石蒜、 岩蒜 (四 川万源 ), 鹿耳韭 (图鉴 ) Allium ovalifolium Hand. -Mazz. (1924);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 国 植物志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A. prattii C. H. Wright var. latifolium Wang et Tang (1937). 植株高 40 — 60 厘米; 憐茎 单一或 2 — 3 枚 聚生, 近圆 柱形, 外 皮灰褐 色至黑 褐色, 破 裂成纤 维状, 呈 明显的 网状。 叶 2 枚, 靠近 或近对 生状, 稀 3 枚, 长圆披 针形至 卵状长 
图 版 171 1—5. 卵叶韭 Allium ovalifolium Hand. -Mazz. , 1. 植株 下部, 2. 花序, 3. 花被和 花丝, 4. 雌森, 5. 叶 片背面 一部分 放大; 6 — 8. 太白韭 A. prattii C. H. Wright ex Forb. et Hemsl. , 6. 植株, 7. 花被和 花丝, 8. 雌蕊。 (李锡 畴绘) 
676  云南 植物志  圆形, 长 7 — 15 厘米, 宽 (2 —) 3 — 7 厘米, 先端 骤狭具 尖尾, 有时 渐尖, 基部圆 形或浅 心形;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连 同叶片 二面、 叶 缘常具 乳头状 突起, 有的 光滑。 花 葶从叶 丛间 抽出, 圆 柱状, 长 30 — 60 厘米, 下部为 叶鞘所 包围; 总苞 2 枚, 宿存或 早落; 伞形 花序 球状, 花多而 密集; 花梗近 等长, 长 5 — 16 毫米, 果期 伸长,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白 色, 淡 红色, 青 紫色, 黄 白色, 长 3. 5 — 6 毫米, 内 轮的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3. 5 —) 4 一 6 毫米, 宽 1 一 1.6 毫米, 先端钝 或内凹 或具不 规则的 小齿, 外轮的 较宽而 略短, 狭 卵形、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3. 5 — 5 毫米, 宽 1.4 一 2 毫米, 先 端钝或 内凹, 或 具不规 则的小 齿; 花丝淡 黄色, 等长, 长 4 一 7 毫米, 长于花 被片, 基部 合生并 贴生于 花被片 基部, 扁, 内轮 的狭三 角形, 基部宽 0.8 — 1.1 毫米, 外轮的 锥形; 子房具 3 圆棱, 基部 收狭成 0.3 毫米的 短柄, 每 室胚珠 1。 花期 7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贡山、 中甸、 丽江、 宁范、 维西、 镇康、 云龙; 生 于海拔 2 800 — 4 000 米 的云杉 林、 冷 杉林、 黄 栎林、 红 杉林、 林间 草地、 高山草 地和流 石滩。 分布于 贵州东 北部、 四 川、 青海 东部、 甘肃东 南部、 陕 西南部 和湖北 西部。 嫩叶 可食, 味 鲜美。 2. 短葶韭 (中 国植 物志) Allium nanodes Airy-Shaw (1931);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植株高 10 — 20 厘米; 鳞茎圆 柱状, 常数枚 集生, 长 5 — 8 厘米, 粗 1 一 1.5 厘米, 外 皮灰 褐色, 破 裂成纤 维状, 明显成 网状。 叶 2 枚, 对 生状, 深 绿色带 紫色, 长 圆形, 椭 圆形, 长 3. 5 — 9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急 尖具短 尖头, 基部阔 楔形; 叶柄长 5 — 10 毫米。 花 葶短, 高 5 — 10 厘米, 大 部分包 藏于叶 鞘内; 总苞 膜质, 2 裂, 宿存或 早落; 伞 形花 序有花 10 — 15 朵, 较 松散; 花梗 粗壮, 近 等长, 长 10 — 16 毫米,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 白色, 外面带 红色; 花被片 狭长圆 形或狭 卵形, 外轮 的背面 呈舟状 隆起, 长 5 — 8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内 轮的长 5. 5 — 9 毫米, 宽 1 一 1.8 毫米; 花丝 等长, 狭三 角形, 略短于 花被, 宽 1 一 1.8 毫米 (内轮 ), 0. 7-1 毫米 (外轮 ), 基部 合生并 贴生于 花被片 下部, 合 生部 分高约 1 毫米; 子房倒 卵形, 基部 收狭成 短柄, 无 蜜穴, 外壁 平滑, 每室 1 胚珠; 花 柱 与子房 近等长 。 花果期 6 — 8 月 。 产 中甸、 维西、 丽江; 生 于海拔 3 300 米 以上的 干旱沙 石地、 草地或 高山灌 丛中。 分 布 于四川 稻城、 木里。 3. 太白韭 (图鉴 ) 图版 171: 6-8 山葱 (贡山 ), 飘带葱 (四川 茂汶) Allium prattii C . H . Wright ex Forb . et Hemsl . ( 1 9 3 ); Stearn ( 1 9 4 7 ), (1960) ;Hara( 1966) ; 秦岭 植物志 (1976)* ; StearninHara ( 1 978 ) ; 图鉴 ( 1 976 ) * ; 中 国 植物志 (1 980) ; 西藏 植物志 ( 1 987 )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etal. (1994). A. junceum Jacq. ex Baker (1874); A. victorialis L. var. an gusti folium Hook. f. ( 1892); A. cannac folium Levi. (1914); A. prattii var. ellipticum Wang et Tang (1937) ; A. prattii var. vinicolor Wang et Tang (1937). 
石蒜科  677  植株高 2G — 60 厘米; 蛾茎 单生或 2 — 3 枚 聚生, 外 皮灰褐 色至黑 褐色, 破裂 成纤维 状、 呈明显 网状。 叶 2 枚, 紧靠 或近对 生状, 很少为 3 枚, 线形、 线状披 针形、 椭圆形 至椭圆 状倒披 针形, 绿色, 长达 30 厘米, 扁平, 宽 (0.5 —) 3-5 (一 8) 厘米, 先端渐 尖, 基部渐 狭成不 明显的 叶柄。 花葶圆 柱形, 直立, 高 19 一 60 厘米, 通 常高于 叶丛, 下 部包 藏于叶 銷内; 总^ 膜质, 先端 渐尖或 2 裂, 宿存; 伞形 花序半 球形, 花多而 密集, 花 梗近 等长, 长 8 — 16 毫米或 更长,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 白色、 淡 红色、 红色、 紫 红色, 果 期 常变深 紫色; 外被片 6, 2 轮, 不等; 内轮 的长圆 披针形 至狭长 圆形, 长 4—7 毫米, 宽 1-1.5 (-2.5) 毫米, 先端 钝或凹 入或具 不规则 小齿; 外 轮的宽 而短, 狭 卵形、 卵状长 圆形, 长 3. 2 — 5. 5 毫米, 宽 1.4 一 2 (-2.9) 毫米, 先 端钝或 微凹, 或具 不规则 小齿; 花 丝 长于花 被片, 长 5 — 9 毫米 ,基部 合生并 贴生于 花被片 基部, 分离部 分扁, 内轮 的狭三 角形, 基部宽 0.8 — 1.5 毫米, 外轮的 锥形; 子房具 3 圆棱, 基 部收狭 成长约 0.5 毫米的 短柄, 每室 1 胚珠。 花期 6 — 8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贡山、 碧江、 庐水、 中甸、 德钦、 丽江、 维西、 鹤庆、 洱源、 镇康、 巧家; 生于 海拔 2 600 — 4 200 米的云 杉林、 冷 杉林、 黄 栎林、 杜鹃 灌丛、 竹林、 高山草 地和流 石滩。 分布于 西藏、 云南、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河南、 安徽。 印度、 尼 泊尔、 锡 金和不 丹 也有。 4. 宽叶韭 (图鉴 ) 图版 172: 1—3 大 野韭菜 (丽江 ) Allium hookeri Thwaites (1864); Hook. f. (1892);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7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Allium tsoongii Wang et Tang (1937). 植株高 30 — 60 厘米; 麟 茎单生 或数枚 聚生, 圆 柱形, 高 4 一 8 厘米, 粗 4一7 毫米, 外皮 膜质, 不破 裂成纤 维状。 根近 肉质, 粗壮, 圆 柱形。 叶 线形, 扁平, 绿色, 长 30 — 60 厘米, 宽 5 — 10 (-28) 毫米, 先端 渐尖, 下部扩 大为膜 质销, 中脉 明显, 背面 隆起。 花葶从 叶丛中 抽出, 高 25 — 55 厘米, 绿色, 圆 柱形略 呈三棱 状或具 3 条绿 色狭翅 (民族 植物 2523), 总苞 2 裂, 膜质, 早落; 伞形 花序近 球形, 多花, 花较 密集; 花梗 纤细, 近 等长, 长 8 — 12 毫米或 更长; 花蕾 绿色, 花 白色、 淡绿 色至淡 黄色, 花被片 等长, 狭披 针形, 长 4 一 7. 5 毫米, 宽 1—1.2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不等的 2 裂; 花丝 白色, 短 于花被 片 或与花 被片近 等长, 披 针形至 线形, 扁, 在最 基部合 生并与 花被片 贴生; 子房倒 卵形, 基部 收狭成 短柄, 外壁 平滑, 每室 1 胚珠; 花 柱比子 房长; 柱头 点状。 花果期 7 — 9 月。 产 贡山、 中甸、 丽江、 维西、 鹤庆、 洱源、 宾川、 镇雄、 昆明、 嵩明、 大理、 保山; 生 于海拔 1 500 — 4 000 米 的湿润 山坡或 林下、 水 沟边、 草甸。 分布 于四川 峨眉山 以西和 西南 (屏 山、 峨眉、 木里、 巴塘等 )。 西藏 南部和 东南部 (察 隅、 隆子) 也有。 斯里 兰卡、 不丹、 印度 北部有 分布。 云南 各地、 四川常 栽培。 鳞茎、 根和 叶都供 食用。 本 种为三 倍体, 用分株 繁殖。 4a. 木里韭 (变种 ) var. muliense Airy-Shaw (1931); 中国 植物志 (1980). 
图 版 172 —3. 宽叶韭 Allium hookeriThwaites,l. 植株, 2. 花被 和花丝 ,3. 雌蕊; 4 一 7 多星韭 A. wallichii Kunth var. wallichii, 4. 植株, 5. 花序, 6. 花被和 花丝, 7. 雌蕊。 (李锡 畴绘) 
石 蒜 科  679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是花葶 比叶短 得多, 高 3 — 15 (-30) 厘米; 叶 较狭, 宽 2 — 5 毫米; 花 淡绿黄 色至淡 黄色。 花果期 7 — 9 月 。 产中甸 f 翁水 (俞 德浚 12773), 丽江 雪松村 (俞 德浚 15547); 生 于海拔 2 800 — 4 200 米的 草坡、 湿地和 林缘。 分布 于四川 木里和 稻城。 5. 三柱韭 (中 国植 物志) 三 叉矮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Allium humile Kunth (1843) var. trifurcatum Wang et Tang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植株高 15 — 30 厘米; 憐茎 聚生, 圆 柱状, 外皮灰 黑色, 薄 革质, 老时 条裂或 呈纤维 状, 内皮 白色, 膜质, 不裂; m 较 粗壮, 略成 肉质。 叶 3 — 4 枚, 绿色, 线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中 肋上面 内凹, 背 面明显 隆起。 花葶从 叶丛中 抽出, 高 于叶, 圆 柱形, 具 2 条纵 狭翅, 高 (14 一) 20 — 30 厘米, 下部 为叶鞘 所包; 总苟 白色, 膜 质, 2 裂, 常 宿存; 伞形 花序近 扇形, 花 10 余朵, 较 疏散; 花梗不 等长, 长 6 — 16 毫米, 花后 伸长,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 白色; 花被 片狭长 圆形, 长圆披 针形, 稀为 卵形, 开展, 内、 外轮花 被片不 等长但 等宽, 外 轮比内 轮短, 长 (4 一) 6 — 8 毫米, 宽 1.7 — 2 毫米; 花丝 扁, 远 短于花 被片, 长 3 — 3. 5 毫米, 基部 1 毫 米合生 并贴生 于花被 基部, 分离部 分成三 角形, 上部 收狭成 锥形, 内 轮的常 较短; 子房 倒卵状 球形, 每室 1 胚珠; 花柱远 比子房 短; 柱头明 显的深 3 裂。 花期 5 — 8 月。 产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3 000 — 4 000 米 的阴湿 山坡、 水 沟旁或 云南松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木里。 模 式标本 俞德浚 11792 采自 中甸。 茎 叶可作 蔬菜供 食用。 原 变种产 印度, 其憐茎 外皮破 裂纤维 网状, 柱头不 裂或浅 3 裂。 6. 多星韭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72: 4—7 野韭菜 (丽江 ), 歌仁 (贡 山独龙 族语) Allium wallichii Kunth (1843); Hook. f. (1892); Hara (1978); Hand. -Mazz. (1936); Kitamura in Kihara (1955); Baneree (1958); Steam (1960); Hara (1966); 图 鉴 (1976)' ; Stearn in Hara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80)'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t al. (1994). A. polyastrum Diels (1912) ; Hand. -Mazz. (1936); Wang et Tang (1937); Cum var. pallens;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A. bulleyanum Diels (1912); Airy-Shaw (1931); Hand. -Mazz. (193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A. feddei et A. praelatitium Levi, in Felle (1913) , (1916). 6a. 多星韭 (原 变种) 图版 172: 4—7 var. wallichii 植株高 30 — 90 厘米; 根 肉质, 圆 柱形, 较 粗壮, 隣茎圆 柱状, 单生或 聚生, 外皮黄 褐色, 片 状破裂 或呈纤 维状, 有时近 网状, 内皮 膜质, 仅顶端 破裂。 叶 4 一 5 枚, 绿色, 线形或 带状, 长 30 — 60 厘米, 宽 (2 —) 5 — 20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明显的 中脉。 花葶高 (10-) 20-50 (-100) 厘米, 三棱状 柱形, 具 3 条 纵棱或 狭翅, 下部包 藏于叶 鞘内; 总 
680  云南 植物志  苞单侧 开裂或 2 裂, 膜质, 白色 或带青 紫色, 早落, 伞形 花序扇 状至半 球形, 花 多数, 疏 散或 密集; 花梗近 等长, 长 10 — 25 毫米; 花 红色, 粉 红色, 紫 红色, 偶为 白色或 黄色, 星芒状 展开; 花 被片长 圆形, 长 圆状椭 圆形, 花后 反折, 先 端钝或 微凹, 等长, 长 5 — 9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花丝 等长, 淡 红色, 锥形, 基部稍 合生并 贴生于 花被片 基部, 长 5 — 8 毫米, 比 花被片 等长或 略短; 花药 紫色; 子房 褐色, 倒卵状 球形, 具 3 圆棱, 基部 不具 蜜穴; 花 柱比子 房长。 花果期 6 — 11 月 。 产 贡山、 碧江、 中甸、 德饮、 丽江、 维西、 鹤庆、 剑川、 景东、 临沧、 昆明、 嵩明、 禄劝、 富民、 会泽、 东川; 生 于海拔 2 700 — 4 150 米 的云南 松林、 草坡、 荒地、 石缝、 草 甸、 流 石滩。 分布 于四川 (木里 )、 西藏东 南部、 贵州、 广西 (猫儿 山)、 湖南 (莽山 )。 印度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A. polyastrum Diels 模 式标本 Forrest 254, 3066, 3088, 5080 采自 云南。 A. feddei et praelatium Levi. 模 式采自 东川。 全 株可以 作蔬菜 食用。 6b. 柳叶韭 (变种 ) var. platyphyllum (Diels) J, M. Xu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A. polyastrum Diels var. platyphyllum Diels (1912) ; A. platyphyllum (Diels ) Wang et Tang (1937), non Tidester (1916); A. lancifolium Stearn (1960). 本变 种不同 于原变 种的是 叶长圆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基 部收狭 成明显 的柄, 花葶约 1 半 藏于叶 鞘中。 花期 7 — 8 月 。 产 丽江、 大理、 双柏、 富民; 生 于海拔 2 200 — 3 100 米 的云南 松林、 地盘 松林、 草 坡或水 沟边。 模 式标本 Forrest 2994 采自 丽江。 7. 剑川韭 (中 国植 物志) Allium chienchuanense J. M. Xu, 中国 植物志 (1980广;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植株高 80 厘米; 鳞茎 单生, 圆 柱形, 外皮黄 褐色, 破裂 为棕状 纤维, 内皮 膜质, 不 裂 或顶端 稍裂为 须状; 根 粗壮, 肉质, 圆 柱形。 叶 4 一 5 枚, 宽 线形, 长达 45 厘米, 宽 13 — 2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渐 狭成短 柄状, 具 明显的 中脉。 花寧 1 一 2, 从叶 丛中伸 出, 高出 叶丛, 圆 柱形, 无棱 或翅, 长约 80 厘米, 粗约 4 毫米, 约 1/3 包 藏于叶 鞘中; 总苞 早落; 伞形 花序近 球形, 花 多数, 较 松散; 花梗 等长, 长 14 一 20 毫米, 基部 无小苞 片; 花 黄色; 花 被片长 圆形, 长 圆状椭 圆形, 等长, 长 6 — 7 毫米, 宽 2 — 2. 2 毫米, 上 端具 疏离不 规则的 小齿, 稀 全缘, 基部约 1 毫米, 彼此 靠合成 管状; 花丝 等长, 锥形, 长 7 — 8 毫米, 长于花 被片, 基部约 1.5 毫米合 生并与 花被片 贴生; 子房倒 卵状, 基 部收狭 成 短柄, 外壁 平滑, 每室 2 胚珠, 花 柱比子 房长。 花期 9 月。 产剑 川县新 生乡花 椒坪; 生 于海拔 3 150 米的 沟边沃 土中, 仅一 次采集 纪录。 模式标 本 毛品一 245。 本种与 多星韭 (A. wallichii Kunth) 相似, 后者 花葶具 纵棱或 狭翅, 花红色 至紫黑 色, 花被片 离生, 全缘, 花后 反卷等 特征均 与本种 不同。 8. 大花韭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73: 1-5 
石蒜科  681  野韭菜 (洱源 ) Allium macranthum Baker (1874) et in Curtis ,s (1884) • ; Hnad. -Mazz. (1936); 秦 岭 植物志 (1976)';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0)'; Mckean (1986); 西 藏植物 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A. auiflorum Kegel (1884) ;^1. simethis Levi, et Giraudias ex Levi , (1913) , (1916). 植株高 30 — 50 厘米; 憐茎圆 柱状, 外皮 白色, 膜质, 不裂或 很少破 裂成纤 维状; 根 粗壮, 肉质, 圆 柱形。 叶 4 一 6 枚, 线形, 扁平, 长 20 — 30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明显的 中脉。 花葶 与叶丛 近等高 或高于 叶丛, 棱 柱状, 具 2 — 3 条 纵棱或 窄翅, 高 20 — 50 (-60) 厘米, 中部粗 2 — 3. 5 毫米, 下部包 藏于叶 鞘内; 总苞 2 — 3 裂, 早落; 花 4 一 14 朵, 疏散, 花梗不 等长, 长 20 — 30 毫米, 远长于 花被, 上部常 下弯,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 较大, 钟状, 常 俯垂; 花被青 紫色, 淡紫 色至红 紫色, 花 被片长 8 — 12 毫米, 先 端 平截或 凹缺, 外轮 的宽长 圆形, 舟状, 内轮的 卵状长 圆形, 比外 轮稍长 而狭; 花丝紫 色, 等长, 略 长于或 等长于 花被, 锥形, 在最 基部合 生并与 花被片 贴生; 花药 绿色; 子 房 褐色, 倒卵状 球形, 顶端具 6 枚角状 突起, 花柱 远长于 子房, 明 显伸出 花被。 花果 期 8 — 9 月。 产 德铁、 中甸、 剑川、 洱源、 会泽、 东川; 生 于海拔 2 700 — 4 200 米 的山沟 湿地、 草 甸、 高 山流石 滩上。 分布于 四川、 西藏东 南部、 甘肃 西南部 和陕西 南部。 本种因 花大, 色 青紫, 下垂, 花 梗长达 30 毫米, 而易 于区别 于其他 种类。 9. 杯花韭 (中 国植 物志) 山葱 (中甸 ) Allium cyathophorum Bur. et Franch. (1891); C. H. Wright (1903); Steam (1955);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0r; 西藏 植物志 (1987)、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1984). A. venustum C. H. Wright (1903). 植株高 15 — 35 厘米; 鳞 茎单生 或数枚 聚生, 圆柱形 或长圆 锥形, 外皮灰 褐色, 破裂 呈纤 维状, 有时呈 网状。 根较 粗壮, 近 肉质, 叶 4 一 6 枚, 扁平, 线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2 — 5 毫米, 中脉 背面隆 起呈龙 骨状。 花葶 从叶丛 中抽出 , 圆 柱状, 常具 2 纵棱, 高 15 — 35 厘米, 比 叶高, 下部包 藏于叶 鞘中; 总 苞单侧 开裂, 稀 2 — 3 裂, 宿存; 伞形花 序具多 花, 排成 扇形, 稍 松散; 花梗不 等长, 长 9 一 22 毫米,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紫 红色, 深紫 色; 花 被片长 圆状椭 圆形, 先端 钝圆或 微凹, 近 相等, 长 7 — 9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内 轮 稍长和 稍狭; 花 丝比花 被短, 长 4. 5 — 5. 8 毫米, 2/3 — 3/4 合生成 管状, 内轮花 丝分离 部分 的基部 常肩状 扩大, 外轮 的狭三 角形; 子房卵 球状, 外壁 具细小 的疣状 突起; 花柱 与 子房近 等长, 不伸出 花被, 柱头 3 浅裂。 花果期 6 — 8 月。 产 德饮、 中甸; 生 于海拔 3 000 — 3 900 米 的山坡 石缝或 草甸。 分 布于西 藏东部 (索 县、 江达、 昌都 )、 四 川西部 (小 金、 德格 )。 另有一 变种产 四川西 北部至 甘肃东 南部。 10. 青甘韭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73: 6-10 戈巴 (藏 族语) 
图 版 173 1—5. 大花韭 Allium macranthum Baker, 1. 植株, 1. 花, 3. 花被和 花丝, 4 . 雌蕊, 5 . 雄蕊; 6-10. 青甘韭 A. przewalskianum Kegel, 6. 植株, 7. 花' 8. 花被和 花丝, 9. 雌蕊' 10. 雄森< (吴锡 麟绘) 
石 蒜 科  683  Allium przewalskianum Regel (1875), (1887)': Kanitz (1884); C. H. Wright (1903); Stearn (1960), in Hara (1978); 图鉴 (1976)' ; 秦岭 植物志 (1974)' ; 中国植 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藏 植物志 (1987)';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t al. (1994). A. junceum Jacquem. ex Baker ( 1874), non Smith (1809) ; A. stoliczki Regel (1875); A. jacquemontii Regel (1875), non Kunth (1843); Hook. f. (1892). 植株高 10 — 30 (— 40) 厘米; 錄^ 数枚 聚生, 有时 基部被 以共同 的网状 外皮, 狭卵 状圆 柱形, 外 皮深桔 红色, 发亮, 破 裂成纤 维状, 呈 明显的 网状, 常紧包 憐茎。 叶 (2—) 4 一 5 枚, 淡 绿色, 半圆柱 形或圆 柱形, 具 4 一 5 条 纵棱, 长 8 — 20 厘米。 花葶圆 柱形. 低 于 或高于 叶丛, 长 10 — 30 (-40) 厘米, 下部 藏于叶 鞘内; 总苞淡 紫色, 与伞形 花序近 等长, 单侧 开裂, 常具 长喙, 宿存; 伞形 花序球 形或半 球形, 具多 而稍密 的花; 花梗近 等长, 长 8 — 15 毫米, 基 部无小 苞片, 稀具很 小的小 苞片; 花淡红 色至深 紫色, 花被片 长 4 一 6. 5 毫米, 宽 1.5 — 2. 7 毫米, 先 端钝, 内轮 的长圆 形或椭 圆形, 外 轮的卵 形或狭 卵形, 略短; 花丝 等长, 比花 被片长 4 一 6 毫米, 基部 短合生 并贴生 于花被 片上, 内轮花 丝 分离部 分的下 半部扩 大成长 圆形, 两侧 具直立 或弯曲 的齿, 外轮的 锥形, 花蕾 时花丝 反折, 开花时 伸直; 子房 球形, 基部无 蜜穴; 花 柱在初 花时包 藏于内 轮花丝 扩大部 分内, 在 盛花时 伸出, 长于 子房, 约 与外露 的花丝 平齐; 果淡 紫色。 花果期 6 — 9 月。 产 德饮、 洱源、 邓川; 生 于海拔 3 500 — 5 100 米 的干旱 山坡、 石缝、 灌 丛下、 草坡、 冲沟 或流石 滩上。 分布 于西藏 大部分 地区、 青海、 新疆、 四川、 甘肃、 陕西、 宁夏。 印 度西 北部和 尼泊尔 也有。 本种 鳞茎外 皮深桔 红色, 常数 枚紧密 聚生, 花丝 远伸出 于花被 之外, 易于 区别。 11. 管花葱 (中 国植 物志) Allium siphonanthum J. M. Xu,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植株高 25 — 57 厘米; 具直 生的根 状茎; 憐 茎单生 或少数 聚生, 圆 锥形, 高 3 — 4 厘 米, 粗 1 一 1.5 厘米, 外皮黄 褐色, 破裂 成纤维 网状; 根稍 粗壮。 叶常 2 枚, 半圆 柱状, 光 滑或边 缘具细 糙齿, 近 等长, 长 20 — 50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花葶圆 柱状, 高 18 — 57 厘米, 下部被 叶鞘; 总苞 2 裂, 与伞形 花序几 等长, 宿存; 伞形 花序近 球形, 花 多数, 甚 密集; 花梗近 等长, 比花被 片短,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被, 花 丝和花 药均紫 红色; 花被 片倒 卵状长 圆形, 基部 1.5 — 2 毫米, 彼此 靠合成 短管, 内 轮的先 端钝, 具 不规则 的小钝 齿, 连 同靠合 部分长 6. 5 - -7. 8 毫米, 外轮 的先端 钝圆, 有时略 下凹, 长 5. 5 — 7 毫米, 宽 1.8 — 3 毫米, 短于 内轮; 花丝长 10 — 12 毫米, 长于 花被, 基部 1.5 — 2 毫米, 合 生并与 花被片 贴生, 内 轮花丝 分离部 分下部 3. 2 — 4. 5 毫米 扩大, 宽 1.6 — 3 毫米, 每侧具 1 齿 或 无齿, 外轮的 锥形; 子房 倒卵状 球形, 基部无 蜜穴, 每室 2 胚珠, 花柱长 6 — 10 毫米, 伸出花 被外并 与花药 平齐, 柱头 点状。 果绿 褐色, 种子 黑色。 花果期 9 一 11 月。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1 800-3 400 米 的草坡 溪畔。 模式标 本丽江 植物园 101025 采自中 甸哈巴 雪山。 本种与 青甘韭 (A. przewalskianum) 的区 别是: 憐茎 外皮黄 褐色, 花被 片基部 1. 5 — 
684  云南 植物志  2 毫米 靠合成 短管, 花 丝基部 1.5 — 2 毫米 合生。 12. 韭菜 韭 (诗 经, 名医 别录) Allium tuberosum Roettler ex Sprengel (1825); Stearn (1960), in Hara (1978) ; 图 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Kitagaw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0)、 西 藏植物 志 (1987)*;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t al. (1994). A. sulvia Buch. -Ham. ex D. Don (1825) ; A. odorum auct. non L. (1767); Hook, f. (1892) et auct pi. ; C. H. Wright (1903) ; Hand. -Mazz. (1936); A. uliginosum G. Don (1827) , non. Ledeb. (1829); A. tuberosum Roxb. (1814) nom. nud. ; (1832) descr. , non Roettl. ex Spreng. (1825); Baker (1874) ; Hook. f. (1892); A. roxburghii Kunth (1843); A. chinense Maxim. (1859) non G. Don (1827) ; A. darkei Hook. f. (1892); A. argyi. Levi. (1906); A. yesoense Nakai (1922). 植株高 30 — 60 厘米, 具斜 行的根 状茎。 辨茎 簇生, 近圆 柱状, 外皮黄 褐色、 暗 褐色、 破裂 成网状 或近网 状的纤 维鞘。 叶 4 一 6 枚, 线形、 扁平、 实心, 短于 花葶, 长 25 — 45 厘 米, 宽 1.5 — 8 毫米, 边缘 平滑。 花葶圆 柱状, 常具 2 纵棱, 高 25 — 60 厘米, 下部 6 — 11 厘米包 藏于叶 鞘内; 总 苞单侧 开裂, 或 2 — 3 裂, 宿存; 伞形花 序半球 状或近 球状, 花多, 较 稀疏; 花梗 等长, 比花 被长, 长 10 — 20 厘米, 基 部具小 苞片, 每 数枚花 梗又有 一共同 的 苞片; 花 白色, 花被片 中脉绿 色或黄 绿色, 内 轮的长 圆形、 卵状长 圆形, 先端 具短尖 头或 钝圆, 长 4 一 7 (— 8) 毫米, 宽 2.1 — 3. 5 毫米, 外 轮的常 较窄, 长圆 状卵形 至长圆 披 针形, 先 端具短 尖头, 长 4 一 7 (-8) 毫米, 宽 1.8 — 3 毫米, 花丝 等长, 长 3 — 5 毫米, 短于 花被, 基部合 生并与 花被片 贴生, 合生 部分高 0.5 — 1 毫米, 分离 部分三 角形, 内轮 的 稍宽; 子房 绿色, 倒 圆锥状 球形, 具 3 圆棱, 外 壁具细 的疣状 突起。 花果期 7 — 9 月。 各 地广泛 栽培, 全 国及世 界各地 栽培。 原产 亚洲东 南部。 全株均 作蔬菜 食用; 花序可 盐渍作 咸菜; 种子 入药, 用于 胸痛、 胸闷、 心 绞痛、 胁 肋 剌痛、 咳嗽、 慢 性支气 管炎、 慢性 胃炎、 痢疾。 13. 蓝花韭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74: 1—4 Allium beesianum W. W. Smith (1914); Stapf (1933)*; Hand. -Mazz. (1936); 图 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植株高 30 — 50 厘米; 憐 茎数枚 聚生, 高 3 — 5 厘米, 粗 0.5 — 1 厘米; 破裂成 纤维状 鞘, 基部近 网状, 有时 条裂。 叶 3 — 4 枚, 线形, 扁, 长 20 — 30 厘米, 宽 2 — 3 (— 8) 毫 米。 花葶圆 柱状, 高 30 — 50 厘米, 下 半部包 藏于叶 鞘内; 总苞粉 红色或 黄色, 单侧 开裂, 早落; 伞形 花序半 球状, 花 (4 一) 5 — 10 朵, 较 疏散; 花梗 等长, 长约 5 — 10 毫米, 常 比花被 片短,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 蓝色、 青 紫色, 狭 钟状, 长, 花被 片狭长 圆形, 狭卵状 长 圆形, 先端 钝圆或 锐尖, 长 10 — 14 (-17) 毫米, 宽 3 — 5. 5 毫米, 全缘, 外轮 的较短 而宽; 花丝 紫色, 等长, 稍 短于花 被片, 长 (5 —) 8 — 12 毫米, 基部 合生部 分高约 1 毫 米, 离生 部分内 轮基部 扩大, 扩大 部分两 侧有时 具齿, 外轮的 锥形, 基部 稍扩大 或否, 花 药 黄色; 子 房倒卵 球状, 具 3 条 圆棱, 腹缝 线基部 具明显 的凹陷 蜜穴, 花柱比 子房长 2 — 
图 版 174 -4. 蓝花韭 Allium beesianum W. W. Smith, 1. 植株, 2. 花序, 3. 花被和 花丝, 4. 难 蕊; 5-7. 高山韭 A. sikkimense Baker, 5. 植株, 6- 花被和 花丝, ?• 蕊。 (肖 溶绘) 
686  云南 植物志  3 倍, 柱头 点状, 内藏。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中甸、 丽江、 鹤庆、 大理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 000 — 4 350 米 的岩石 陡坡、 荒 草地、 高山 草甸、 流 石滩。 分布 于四川 西南部 (盐 边、 木里 )。 花 蓝色的 韭在云 南祗有 本种和 高山韭 (A. sikkimense) 两种, 本种因 花较大 ,长 11 一 14 (-17) 毫米, 花被片 全缘无 小齿, 花柱比 子房长 2 — 3 倍等特 征而与 高山韭 不同。 14. 高山韭 图版 174: 5-7 Allium sikkimemse Baker (1874); Hook. f. (1892); C. H. Wright in Curtis's (1920)*; Stearn (1960), m Hara (1978); "图 鉴" (1976) •;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 国 植物志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橫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H. Koba er al. (1994). A. kansuense Kegel (1887), (1890) ; Hook. f. in Curtis's (1893) " ; A. cyaneum Kegel var. brachystemon Regel (1887); A. tibeticum Rendle (1906). 植株高 15 — 40 厘米; 麟 茎数枚 聚生, 圆 柱状, 高 3 — 5 厘米, 粗 0.4 — 0.6 厘米, 外 皮暗 褐色, 破裂 成纤维 状鞘, 下部近 网状, 有 时条状 破裂。 叶 3 — 4 枚, 线形, 扁平, 长 8 — 20 厘米, 宽 2 — 5 毫米。 花 葶长于 叶丛, 圆 柱状, 高 (5 —) 15 — 35 厘米, 下 部包藏 于叶 鞘内; 总 苞单侧 开裂, 早落; 伞形 花序半 球状, 具多 而密集 的花; 花梗近 等长, 长 5 — 8 毫米,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天蓝 色至深 蓝色, 花被片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10 毫米, 宽 3 — 4. 5 毫米, 内轮 的边缘 常具不 规则的 小齿, 比外轮 的稍长 而宽; 花丝 等长, 远短于 花 被片, 长仅 3 — 4 毫米, 基部 稍合生 并贴生 于花被 片上, 分离部 分基部 扩大, 常 每侧具 1 齿; 子房近 球形, 腹 缝线基 部有明 显的并 具窄帘 的凹陷 蜜穴, 花 柱短于 子房, 内藏。 花果期 8 — 9 月。 产 贡山、 德饮、 中甸; 生 于海拔 2 100 — 4 200 (— 5 200) 米 的山地 水边、 林缘、 冷 杉林、 高山 灌丛和 草甸。 分布于 西藏东 部和东 南部、 四川西 部和西 南部、 青海东 部和南 部、 甘肃 南部、 陕西 西南部 和宁夏 南部。 印度东 北部、 尼 泊尔、 不丹 和锡金 也有。 15. 滇韭 (中 国植 物志) 决择 (丽 江纳西 族语) Allium mairei Levi. ( 1909 ) p. 339. 384; Airy-Shaw (1931);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Mckean (1986); 西藏 植物志 (1987) . A. yunnanense Diels (1912) ; A. pyrrhorrhizum Diels (1912) ; Airy-Shaw (1931) ; Hand. -Mazz. (1936) ; A. giraudiasii Levi. (1916) (nom. nud. for (1909) p, 384); A. amabile Stapf (1929). 植株高 20 — 30 厘米; 鳞茎常 簇生, 圆 柱状, 外 皮黄褐 色至灰 褐色, 破 裂成纤 维状。 叶 1 一 4 枚, 扁圆 筒形, 中空, 长 15 — 20 厘米, 粗 1 一 2 毫米, 具 纵棱, 沿 棱具细 糙齿。 花葶圆 柱状, 具 2 纵棱, 实心, 高 20 — 25 (-40) 厘米, 下部 包藏于 紫色的 叶鞘; 总苞 单侧 开裂, 宿存; 伞形花 序由两 个小伞 形花序 组成, 每 1 小伞 形花序 基部具 1 苞片, 有 时 仅其中 1 个花序 发育; 花 5 — 10 朵, 松散; 花梗不 等长, 长 8 — 13 毫米, 花先后 开放, 花被粉 红色, 紫 红色, 白色; 花被片 等长, 线形, 长 圆形, 倒 披针状 长圆形 至狭椭 圆形, 
石 蒜 科  687  先 端钝或 短尖, 有时稍 反曲, 长 8 — 15 毫米, 外轮宽 1.9 一 4 毫米, 内轮的 稍狭; 花丝白 色, 等长, 长 5 — 7 毫米, 远短于 花被, 基部约 1 毫 米合生 并贴生 于花被 片上, 花 药青紫 色, 长 圆形, 背着; 子房淡 绿色, 卵形, 顶部 收狭, 高 2. 5 毫米, 粗 2 毫米, 具 3 条深 槽, 基部无 蜜穴, 花 柱长约 4 毫米。 蒴果倒 卵形, 直径 4 毫米, 3 室, 每 室种子 1。 种子 黑色, 倒 卵形。 花期 7 — 8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贡山、 碧江、 兰坪、 德饮、 中甸、 宁范、 丽江、 鹤庆、 大理、 楚雄、 广通、 双柏、 嵩明、 禄劝、 昆明、 寻甸、 东川、 昭通、 巧家; 生 于海拔 1 200 — 4 200 米的 松林、 杂木 林、 草坡、 石坝、 石 炭岩山 石缝、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木里、 西藏 波密至 察隅、 贵州 (威 宁)。 模 式标本 Maire 采自 东川。 16. 梭沙韭 (中 国植 物志) Allium forrestii Diels (1912);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植株高 11 一 30 厘米; 憐 茎数枚 聚生, 圆 柱形, 长 5 — 8 厘米, 粗 4 一 7 毫米; 外皮灰 褐色, 破裂 成纤维 状銷, 基部近 网状, 稀 破裂成 条状。 叶 2 — 4, 狭 线形, 长 7 — 20 厘米, 宽 2 — 5 毫米; 花 葶高出 叶丛, 高 15 — 30 厘米, 下 部包藏 于青紫 色的叶 鞘内; 总 苞单侧 开裂, 早落; 伞形 花序具 (2 —) 5 — 7 花, 松散, 花梗近 等长, 长 8 — 10 毫米; 花大, 淡 红色, 紫 红色, 黑 紫色, 花 被片长 圆形, 卵 状或倒 卵状椭 圆形, 先端 钝圆, 稀急 尖而纯 头, 两 轮的近 相等, 长 8 — 13 毫米, 宽 4 一 4. 5 毫米; 花丝 紫色, 长 4 一 7 毫米, 基部 1 毫 米合生 并贴生 于花被 片上, 内轮 的基部 扩大, 稀每 侧各具 1 小齿, 外轮的 锥形; 花药黄 色; 子房近 球形, 腹 缝线基 部具不 明显的 蜜穴, 花柱与 子房近 等长或 稍短; 柱头 3 浅裂。 蒴果近 球形, 紫 红色。 花期 8 — 9 月 , 果期 10 — 11 月 。 产 贡山、 德钦、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 700 — 4 120 米 的高山 草甸、 流 石滩、 岩缝、 草坡。 分布 于西藏 (察 隅、 昌都) 和四川 稻城。 模 式模本 Forrest 3038 采自 丽江。 17. 西川韭 (中 国植 物志) Allium xichuanense J. M. Xu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Allium chrysanthum euct. non Regel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quoad C. W. Wang. 69417. 植株高 20 — 30 (— 40) 厘米; 具直生 的短根 状茎。 憐莲 单生, 卵形至 卵状圆 柱形, 高 2 — 2. 5 厘米, 粗 8 — 12 毫米; 外皮近 革质, 黄 白色或 棕色, 片状 破裂。 叶 2 — 3 枚, 半圆 柱形, 中空, 或因背 面纵棱 发达而 成三棱 状半圆 柱形, 长 18 — 28 厘米, 宽 1.5 — 4 毫米。 花 葶高于 叶丛, 长 20 — 40 厘米, 下部 5 — 8 厘米包 藏于叶 鞘中; 总苞 2 裂, 与花序 等长, 具 短喙, 宿存。 伞 形花序 球状, 花多而 密集; 花梗近 等长, 长 7 — 9 毫米; 花淡黄 色至绿 黄色; 花 被片长 圆形、 卵状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近 相等或 内轮的 稍长, 长 5 — 6 毫米, 宽 2-2.5 (-3) 毫米; 花丝 等长, 长 7 — 8 毫米, 锥形, 仅 基部合 生并与 花被片 贴生; 子 房卵 球形, 腹缝线 基部具 凹陷的 蜜穴, 花柱 远长于 子房, 伸出花 被外。 花果期 8 — 10 月 。 产德饮 (王 启无 69417)、 碧江; 生 于海拔 3 100-4 300 米 的杜鹃 灌丛、 生坡 石缝、 高 山 草甸。 分 布于四 川西部 (甘 孜、 道孚、 巴塘、 松潘、 黑水、 茂县、 康定 )。 
688  云南 植物志  18. 蓝苞葱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75: 1-3 Allium atrosanguineum Schrenk (1842); Stearn (1960); 图鉴 (1976) •; 中 国植物 志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广;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A. atrosanguineum Kar. et Kir (1842) nom. Schrenk ; A. monadelphum Turcz. ex Kar. et Kir. (1842) ; A. chalcophengos Airy-Shaw (1931) ; A. chalcophengos var. atropur- pureum Wang et Tang (1937). 植株高 20 — 60 厘米; 鳞 茎单生 或数枚 聚生, 圆 柱状, 粗达 1 厘米, 外皮灰 褐色, 条 裂, 略呈纤 维状。 叶 2 — 3, 圆 筒状, 中空, 长 10 — 25 厘米, 粗 2 — 4 毫米。 花葶 高出叶 丛, 圆 柱状, 中空, 高 70 — 60 厘米, 粗 2- — 4 毫米, 下部埋 包于叶 鞘中。 总苞 蓝色, 2 裂; 伞 形花序 球状, 花多, 密集; 花梗不 等长, 长 7 — 17 毫米,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大, 黄色, 淡 黄色, 有 光泽, 后变 红色或 紫色; 花 被片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圆形或 长圆披 针形, 长 (7 —) 8 — 16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内轮的 较短而 稍狭; 花 丝短于 花被, 长 5. 5 — 8 毫米, 下半部 扩大合 生成管 状并贴 生于花 被上, 分离 部分内 轮的三 角形或 肩状, 外轮的 锥形, 子 房倒 卵形, 基部常 收狭成 短柄, 腹缝线 基部具 凹陷的 蜜穴, 花柱长 3. 5 — 7 毫米, 柱头 3 浅裂或 不裂。 蒴果黄 绿色, 成熟 时变紫 黑色。 花期 6 月, 果期 9 月。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 500 — 4 200 米的草 甸或流 石滩。 分布 于西藏 (察 隅、 芒 康)、 四川、 青海、 甘肃和 新疆。 中亚、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蒙古 也有。 本 种叶圆 筒状, 中空, 花黄 色后变 紫色, 花 丝远短 于花被 片等, 易于 识别。 19. 野葱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75: 4—7 黄花韭 (图鉴 ) Allium chrysanthum Kegel (1875); 图鉴 (1876)* ; 秦岭 植物志 (1976)' ; 中 国植物 志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excl. specim cit.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植 株高达 50 厘米; 麟茎圆 柱形, 狭圆 锥形, 粗 5 — 15 毫米; 外皮红 褐色至 褐色, 近 革质, 常 条裂。 叶 3 — 4, 圆 筒形, 中空, 长 15 — 25 厘米, 粗 1.5 — 4 毫米。 花葶 高于叶 丛, 中空, 高 20 — 50 厘米, 下部包 藏于叶 鞘中; 总苞 2 裂; 伞 形花序 球形, 花 多数, 密 集; 花梗近 等长, 长 6 — 9 毫米,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 黄色、 淡 黄色; 花 被片长 圆形, 先端 钝, 长 5 — 6. 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外轮的 稍短; 花丝长 6 — 7 毫米, 外露, 锥形, 在基 部稍合 生并贴 生于花 被上, 子房倒 卵形, 基部无 蜜穴; 花柱 伸出花 被外。 花果期 7 — 9 月。 产 德钦、 丽江 (毛 品一 318); 生 于海拔 3 100 — 3 400 米的 草甸和 山坡。 分布 于西藏 南部、 青海 东部、 四川、 甘肃、 陕 西南部 和湖北 西部。 20. 葱 (礼 记, 名医 别录) 大葱 (通称 ) Allium fistulosum L. (1753); Bartsch. (1880); C. H. Wright (1903);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0)'; 西 藏植物 志 (198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图 版 175 3. 蓝! [葱 Allium atrosanquineum Schrenk, 1. 植株, 2. 花被和 雄蕊' 3. 子房 i 4 一 7. A. chrysanthum Kegel. 4. 植株, 5. 花被和 花丝, 6. 雌蕊, 7. 花序。 (吴锡 麟绘) 
690  云南 植物志  植株高 50 — 80 厘米; 鳞茎 单生, 圆 柱状、 狭圆 锥状, 长 5 — 8 厘米, 粗 1 一 2 厘米, 有 时粗达 3 厘米; 外皮 白色, 膜 质或薄 革质, 不 破裂。 叶圆 筒状, 中空, 向顶端 渐狭、 封 闭, 长 30 — 80 — 100 厘米, 粗 0.5 — 1.5 厘米。 花葶圆 筒状, 中空, 与叶 等长, 中 部以下 膨大, 下部包 藏于叶 鞘中; 总苞 膜质, 2 裂; 伞 形花序 球形, 多花, 稍 松散; 花梗 绿色, 近 等长, 长 1.5 — 2 厘米, 基 部无小 苞片; 花 白色, 花 被片长 卵形, 长 圆形, 先端 急尖, 具 尖头, 长 5 — 8. 5 毫米, 外轮的 稍短; 花丝 白色, 长 5. 5 — 8. 5 毫米, 外轮 锥形, 内轮 的下部 3/5 扩大为 肩状, 宽达 4 毫米, 均于 基部合 生并贴 生于花 被上; 花药蓝 绿色, 卵 形, 外轮 的小; 子房倒 卵状, 基 部具不 明显的 蜜穴, 花柱 细长, 白色, 长 4 一 7 毫米, 伸 出花 被外。 花果期 5 — 8 月。 各地 栽培, 国内 外广泛 栽培作 蔬菜。 通常 认为原 产西伯 利亚。 其实中 国古代 北方久 已 有之。 鳞 茎和叶 用作蔬 菜和调 味品, 葱与白 菜间种 有杀菌 之效。 鳞茎含 挥发性 的大蒜 辣素; 入药 内服有 发汗、 散 寒气等 作用, 并 能促进 消化液 分泌, 预防 消化道 寄生虫 发生; 外用 有抗 菌消炎 作用, 可治 鼻炎、 急性 皮肤化 脓性炎 症等。 21. 洋葱 (岭南 杂记) 浑提葱 (古 称, 译 自阿拉 伯语) Allium cepa L. (1753); C. H. Wright (1903);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0)' ; 西藏 植物志 (198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Mckean (198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A. ophyopogon Levi, in Fedde (1913); Nakai (1913). pro syn. sub. A. nipponicum Franch. et Sav. ; Airy. Show (1931); J. M. Xu, 中国 植物志 (1986); pro syn. A. thunbergianum G. Don. 植株高 70 — 80 厘米; 鳞茎近 球形、 扁 球形, 直径 5 — 10 厘米, 高 4 一 6 厘米; 外皮 紫 红色, 褐 红色, 黄 色至淡 黄色, 纸 质至薄 革质, 内皮近 肉质, 均不 破裂。 叶 4 一 8, 圆 筒状, 中空, 中 部以下 增粗, 向上 渐狭, 封闭 ,长 40—50 厘米, 粗 5 — 15 毫米。 花葶圆 筒状, 高达 100 厘米, 中空, 向上 渐狭, 下部包 藏于叶 鞘中; 总苞 2 — 3 裂; 伞形 花序球 状, 花多, 密集; 花梗长 2. 5 厘米。 花粉 白色, 花被片 具绿色 中脉,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花丝稍 长于花 被片, 长 4. 5 — 5. 5 毫米, 基部 1.5 毫 米合生 并部分 地贴生 于花被 上; 内 轮的分 离部分 下部极 扩大, 扩 大部分 肩部具 1 对角 状齿, 外轮的 锥形; 子 房近球 形, 腹缝线 基部具 凹陷的 蜜穴, 穴旁 具帘, 花 柱长约 4 毫米。 花果期 5 — 7 月。 各地 栽培。 原产 西亚, 国内 外广泛 栽培。 麟茎 为各地 常用的 蔬菜。 古代 久已引 入西域 各国, 但传至 内地, 乃是明 清以后 的事, 故得名 "洋 葱", 而浑提 葱却不 被人提 到了。 22. 火葱 (通称 ) 香葱, 细香葱 Allium ascalonicum L. (1753); 中国 植物志 (1980) . 植株高 30 — 40 厘米。 鳞茎 5 — 6 枚 聚生, 狭 卵形, 长圆 锥形, 长 3 — 5 厘米, 粗约 1 厘米, 外皮棕 褐色, 红 棕色, 黄 红色, 棕色, 膜质, 纸质, 不 破裂。 叶 4 一 8 枚, 先端伸 
石 蒜 科  691  出, 绿色, 细 管状, 向顶端 渐细, 封闭, 长 15 — 30 厘米, 粗 1.5 — 2 毫米。 花 未见。 洱源、 剑川、 丽 江等地 栽培。 江南 各省区 和欧、 亚 许多地 区普遍 栽培。 原产 西亚。 叶用作 蔬菜或 调料。 本种 在栽培 条件下 不开花 结实, 栽 培用姆 茎分株 繁殖。 23. 甚头 (通称 ) 蠤子、 荞头、 薤 (古 称及中 药名) Allium chinense G. Don (1827); Merr. (1935); L. K. Mann et Stearn (1960); 图鉴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Caloscordum exsertum Lindl. (1847)*; A. hakeri Regel ( 1875); Airy-Shaw (1981); Hand.- Mazz. (1936); A. bodiniere Levi, et Van (1905); Levi. (1914), (1916) ; Airy-Shaw (1931), pro syn. sub A. bulleyanum; fide Mckean (1986). 植株高 25-50 厘米; 憐 茎数枚 聚生, 狭 卵形, 长 1.5 — 3 厘米, 粗 0.5 — 1.5 (-2) 厘米; 外皮 白色, 有时带 紫色, 膜质, 不 破裂。 叶 2 — 5 枚, 绿色, 为具 5 棱的圆 柱形, 中空, 长 15 — 40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花葶 侧生, 圆 柱状, 高 25 — 50 厘米, 与 叶丛近 平齐, 下部 3 — 5 厘米被 叶鞘; 总苞 膜质, 2 裂; 伞形 花序半 球状, 花多, 排列 松散; 花 梗长 1 一 2. 5 厘米; 花紫红 色或蓝 紫色, 球状 钟形, 花被 片宽椭 圆形、 近 圆形, 长 5 — 6 毫 米, 先端 钝圆, 宽 3 — 4 毫米, 内轮的 稍长; 花 丝长于 花被, 长 7 — 8 毫米, 仅基 部合生 并贴 生于花 被上, 内轮 的基部 扩大, 两 侧各具 1 齿, 外轮的 锥形; 子房 倒卵状 球形, 腹 缝 线基部 具带帘 的凹陷 蜜穴, 花柱 外伸。 花果期 10 — 11 月 。 贡山、 昆 明等地 栽培。 江 南各省 区普遍 栽培, 也有野 生的。 原 产我国 南方, 现已广 泛 种植于 日本、 越南、 老挝、 柬 埔寨和 美国。 全株供 食用, 作 蔬菜、 调料。 麟茎常 用以制 腌菜、 酱菜。 隣茎 入药, 古称 薙白, 为 健 胃药, 也 对心脏 有益。 有 理气、 宽胸、 散结、 祛痰 之效。 外用治 火伤。 24. 真籽韭 (图鉴 ) Allium eusperma Airy Shaw (1931);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0)'; 西藏植 物志 (1987) in nota;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植株高 20 — 35 厘米; 憐茎卵 球形, 粗 1 一 1.5 厘米; 憐茎 外皮黄 褐色, 有时 稍带红 色, 膜质或 纸质, 不 破裂或 顶端破 裂为纤 维状。 叶 2 — 3, 线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0. 5 — 1.5 毫米。 花葶圆 柱状, 高 20 — 30 厘米; 总苞 2 裂, 比花 序短; 伞 形花序 半球状 或近球 形, 花多而 密集, 花 梗长于 花被, 果期 增粗并 伸长, 基部 无苞片 或仅具 少数小 苞片; 花 粉红 色至淡 紫色; 花被片 卵状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花 丝长 5 — 6 毫米, 长于花 被片, 在 基部合 生并贴 生于花 被上, 内 轮的基 部扩大 呈长三 角形, 有时 每侧具 1 齿, 内轮 的扩大 较少; 子房近 球形, 腹缝线 基部具 凹陷的 蜜穴, 花 柱伸出 花 被外。 花果期 9 月。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 000 — 2 600 米的 山坡和 林缘。 四川 乡城、 西藏 也有。 25. 小根蒜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產白 (图 鉴, 通俗药 名), 野韭 (巧家 ), 野蒜、 野葱、 野苦韭 (四川 ), 密花小 根蒜, 
692  云南 植物志  团葱, 小蒜 (苏 北, 华北)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1833); Kegel (1874); Franch. et Sav. (1879); C. H. Wright (1903);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江苏植 物南 (1977)*; Kitagawa (1979); 中国 植物志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Mckean (1986); C. X. Fu et D. Y. Hong (1989)". A. nereidum Hance (1866) ; A. grayi Regel (1875) ; A. nipponicum Franch. et Sav. (1879) ; A. uratense Franch. (1884) ; A. iatasen Levi. (1906); A. chanetii Levi. (1913 ) ; A. ouensanen.se Nakai (1913); A. grayi Regel var. chanetii (Levi. ) Levi. (1916); A. macrostemon var. uratense (Franch. ) Airy-Shaw (1931); Hand. -Mazz. (1936) . 植株高 25 — 56 厘米; 憐茎近 球形, 高达 2 厘米, 粗 1.5 厘米, 外皮 膜质, 白色, 不 破裂, 苗 期憐茎 2 — 3 枚 聚生, 圆柱形 或狭圆 锥形, 粗 3 — 5 毫米, 共同外 包一层 膜质的 外皮; 根稍 肉质, 较 粗壮。 叶 4 一 8 枚, 绿色, 线形, 两侧 内卷, 横 切面新 月形, 向先端 渐狭, 扁平,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3 毫米, 柔软, 常 披垂。 花葶高 于叶, 长 30 — 50 厘 米, 圆 柱形, 下部 8 — 10 厘米包 藏于叶 鞘中; 总苞 膜质, 2 裂; 伞形 花序球 形至半 球形, 花多, 密集, 花间 具暗紫 色的珠 芽或有 时全为 珠芽; 花梗 伸长, 长 12 — 20 毫米, 基部具 小苟片 ; 花淡 紫色或 淡红色 ; 花被片 长圆状 卵形至 长圆披 针形, 长 4 一 5. 5 毫米, 宽 1. 2 — 2 毫米, 内 轮的常 较狭; 花丝稍 长于花 被片, 长 4. 5 — 6. 5 毫米, 在 基部合 生并贴 生于花 被 片上, 分 离部分 基部扩 大为三 角形, 内轮的 较宽; 子房近 球形, 腹缝线 基部具 有帘的 凹陷 蜜穴; 花柱 伸出花 被外。 花期 5 — 6 月。 产 德饮、 丽江、 维西、 宁范、 永胜、 云龙、 昆明、 澄江、 师宗、 东川; 生 于海拔 1 500 — 3 200 米 的山坡 灌丛、 草地、 水 沟边。 除 新疆、 青 海外, 全国有 分布。 俄 罗斯、 朝鲜、 日 本 也有。 鱗茎供 药用, 现为中 药中的 "薤 白", 含 有大蒜 氨酸、 甲 基大蒜 氨酸、 大蒜糖 等活性 成分。 内服有 理气、 宽胸、 散结、 祛痰 之效, 用于 痢疾、 慢 性支气 管炎、 慢性胃 炎等; 外 用治 火伤。 本种 应为尔 雅中的 "山 蒜"。 26. 蒜 (尔 雅, 名医 别录) 大蒜 (通称 ) Allium sativum L. (1753);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江苏 植物志 (1977)" ; 中国 植物志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Allium pekingense Prekh. (1930). 植株高 40 — 60 厘米; 鳞茎球 形至扁 球形, 直径 4 一 7 厘米, 外皮 膜质, 白色、 淡紫 色, 常 数层, 不 破裂; 内 含多数 肉质、 瓣 状的小 鳞茎; 小麟 茎紧密 排列成 轮状, 各有膜 质的 淡紫色 外皮。 叶 数枚, 带状, 扁平, 长 30 — 4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花葶圆 柱形, 实心, 高达 60 厘米, 中部 以下包 藏于叶 销中; 总苞 质厚, 具长 7 — 20 厘米 的 长喙, 早落; 伞形花 序密生 珠芽, 间有 数花, 花梗 细长; 小苞 片大, 卵形, 膜质, 具 短尖; 花被淡 红色; 花 被片披 针形, 卵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内轮的 较短; 花 丝比花 
石蒜科  693  被短, 基部合 生并与 花被片 贴生, 内轮的 基部扩 大并每 侧各具 1 齿, 齿 端成长 丝状, 长 过花 被片, 外轮的 锥形; 子房 球形, 花柱不 伸出花 被外。 花期 6 — 7 月。 全 省各地 栽培。 原 产亚洲 西部或 欧洲。 全国及 世界各 地普遍 栽培。 中 国古代 仅有山 蒜, 蒜的广 泛栽培 和应用 似在汉 以后, 古名 " 萌", 似 与西域 有关。 幼苗、 鳞茎 (蒜头 )、 花茎 (蒜苔 ) 及叶 均作蔬 菜或调 味用。 鳞茎 含挥发 性大蒜 辣素, 入药有 健胃、 止痢、 止咳、 杀菌、 驱虫等 作用; 用于 阿米巴 痢疾、 细菌性 痢疾、 肠炎、 烧 虫病、 钩虫 病等; 外用 于阴道 滴虫; 还 能预防 流行性 感冒及 流行性 脑脊髓 膜炎。 . 2. 假葱属 Nothoscordum Kunth 具麟茎 草本。 憐 茎多为 肉质, 有膜质 外皮; 叶 基生, 线形, 扁平; 花寧 单生, 无叶; 花 多朵, 排 成顶生 的伞形 花序; 总苞片 2 枚; 花被 宿存, 基部或 至中部 合生, 裂片 6, 近 相等, 1 脉; 雄蕊 6, 着生 于花被 裂片的 基部, 花 丝多少 膜质, 扩大, 花药 基着或 背着, 内向 开裂; 子 房扁具 短柄或 无柄, 3 室, 每室 有胚珠 多颗; 花柱 丝状, 宿存; 蒴果 膜质, 3 裂, 种皮 黑色, 膜质 或近脆 壳质。 约 20 (-35) 种, 主要 分布于 美洲, 亚洲北 部也有 (? )。 据 《中 国种 子植物 科属词 典》 记载, 我国 北方有 N. nerinifolium Benth. et Hook. f. 1 种, 但 《中 国植 物志》 无 本 属植物 记录。 该种 则作为 Caloscordum nerinifolium (Herb. ) Baker 列入 Allium n. (Herb. ) Baker 异名。 云 南现有 1 种, 可 能种子 交换时 混入, 该植物 久已在 欧洲、 澳大利 亚 归化。 1. 假韭 (新拟 ) 图版 176 Nothoscordum gracile (Aiton) Steam , Taxon 35: 338. 1986. Allium gracile Aiton, Hortus Kew. 1: 429. 1789; A. fra grans Vent. , Hort. Cels. t. 26. 1800. 植株高 40 — 60 厘米, 无葱蒜 气味。 憐 茎数枚 丛生, 长圆状 卵形, 高约 3 厘米, 粗达 2. 5 厘米; 鳞茎外 皮薄、 膜质、 白色至 褐色, 早 期块状 破裂; 基部 生白色 近肉质 的根; 憐 茎外 围密生 10 至数 十枚小 鳞茎; 小憐茎 卵形, 先端 具嫁, 基部 略狭或 圆形, 外皮 白色后 变 褐色, 当年 生的长 6 — 7 毫米; 二年生 的长约 10 毫米, 萌 发时具 1 一 2 条 须根, 上部鳞 叶 伸长至 1.5 厘米, 长出 绿叶; 三年 生的購 茎长达 2 厘米, 具 2 枚绿 色线形 的叶, 外围 多数小 鳞茎。 花株叶 5 枚, 束生, 线形, 长 26 — 43 厘米, 宽 8 — 9 毫米, 先端 急尖, 中 脉在背 面明显 隆起, 使横 切面呈 A 形, 全缘。 花葶 1 一 2, 侧生或 从外围 的叶腋 抽出, 远 高于 叶丛, 长达 57 厘米, 圆 柱形无 纵棱, 粗达 4 毫米, 绿色, 变紫 绿色, 无毛, 下部白 色; 总苞 2, 覆瓦状 排列, 绿色变 紫色, 卵状披 针形, 长 1.4 厘米, 宽约 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不 开裂, 宿存; 伞 形花序 顶生, 花 10 — 17 朵, 芳香; 花梗 绿色, 基 部无小 苞片, 不 等长, 长 2. 5 — 3. 5 厘米, 因花先 后开放 而先后 伸长; 花被狭 钟状, 直立, 长 1 一 1.2 厘 米, 冠幅约 5 毫米, 基部 管状, 长约 3. 5 毫米, 绿色, 后变污 紫色; 花被片 6, 二轮, 白 色, 背 面中脉 紫色或 绿色, 椭 圆形, 两头 略狭, 先端锐 尖而稍 内弯, 近 相等, 长 7 — 8 毫 米, 宽 4 毫米; 雄蕊 6, 内藏, 花丝 白色, 扁平, 长 7 — 8 毫米, 基部 绿色, 合生 成管状 
图 版 176 假韭 Nothoscordum gracile (Aiton) Stearn, 1. 植株, 2. 花序, 3. 花, 4. 花 被片和 雄蕊, 5. 花 丝着生 情况, 6 . 子房横 切面, 7. 子房 纵切, 8. 蒴果。 (杨建 昆绘) 
石蒜科  695  并贴生 于花被 管上, 中 部宽约 1 毫米, 向上 渐尖, 花药黑 紫色, 近 卵形, 背着, 内向开 裂; 子房 绿色, 倒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粗约 1.5 毫米, 具 6 条 纵槽, 基部 明显收 狭 为长约 1.5 毫米的 细抦, 3 室, 每 室胚珠 多数, 二列 着生于 中轴胎 座上, 花柱 白色, 长 达 6 毫米, 柱 头小, 内藏。 蒴果倒 卵形, 长约 5 毫米; 种子 多数, 黑色, 不 规则的 卵形, 具 棱角, 长约 1.5 毫米。 花果期 4 一 7 月。 原产南 美温带 地区, 先 后引入 北美, 亚洲、 非洲、 欧洲西 南部、 澳大 利亚, 并已归 化。 近年 来在云 南昆明 植物园 内大量 出现, 成为 繁殖力 较强的 杂草。 叶和鳞 茎可作 蔬菜, 味 似韭。 3- 雪 片莲属 Leucojum L. 多年生 草本, 具小而 坚实的 鳞茎。 叶 基生, 与花 茎同时 抽出, 丝状、 线 状或宽 带状。 花茎从 叶丛中 抽出, 坚硬, 中空或 实心, 无叶; 顶生 伞形花 序有花 数朵或 有时仅 1 朵, 下 有 总苞, 总 苞佛焰 苞状, 由 1 一 2 枚离生 的苞片 组成; 花梗 纤细, 不 等长; 花 白色, 阔钟 状, 花被片 相似, 分离或 基部稍 合生; 雄蕊 6, 着生于 花被片 基部, 花丝 丝状, 花药 基着; 子房 下位, 3 室, 每室 有胚珠 多数, 花柱丝 状或近 顶端呈 瘤状, 柱头 细小。 蒴果 3 室, 室 背 开裂; 种子近 球形, 外层 具充气 组织, 可被 水传。 细 胞染色 体基数 x = 7, 8, 9, 11。 9 (-12) 种, 分布 于南欧 (7 种) 及地中 海地区 (至北 非摩洛 哥)、 伊朗。 云 南引种 栽培 1 种。 含生 物碱。 1. 夏 雪片莲 图版 177: 1-2 Leucojum aestivum L. (17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5)*. 憐茎卵 圆形, 直径 2. 5 — 3. 5 厘米。 基生叶 5 — 6 枚, 绿色, 宽 线形, 长 25 — 40 厘米, 宽 8 — 12 毫米, 钝头, 向基部 略狭。 花 茎与叶 同出, 长 25 — 30 厘米, 中空, 无叶, 总苞 片 1 枚, 披 针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花 3 — 4 朵, 白色, 花 梗长短 不一, 长 1 一 4. 5 厘米, 先端稍 下弯; 花被片 6, 近 相等, 倒 卵形, 长 1.2 — 1.3 厘米, 宽 5 — 6 毫 米, 几完全 分离; 雄蕊 6, 花丝 等长, 长仅 2 毫米, 花药 线形, 长 3 毫米; 花 柱长约 7 毫 米, 柱 头小, 子房 下位, 椭 圆形, 长 5 — 6 毫米。 菊果近 球形, 直径约 2 厘米; 种子 黑色。 花期 10 月。 昆明 植物园 栽培。 原 产欧洲 中部和 南部, 各地 栽培供 观赏。 4. 文 殊兰属 Crinum L. 多年生 草本; 具 鳞茎。 叶 基生, 剑形或 带形, 通常 宽大。 花茎 实心, 无叶; 伞形花 序具 数花至 多花, 罕有具 1 花的; 佛 焰苞状 总苞片 2 枚; 小 苞片常 存在, 线形; 花梗明 显或不 明显; 花大, 白色, 或染 红色或 具红色 条纹, 花 被辖射 对称或 稍两侧 对称, 高脚 
图 版 177 1 -2. 夏 雪片莲 Leucojum aestivum L. 1. 植株, 2. 雌蕊和 雄蕊; 3. 文殊兰 Crinum asiaticum L. sinicum (Roxb. ex Herb. ) Baker , 花序; 4. 葱莲 Zephyranthea Candida (Lindl. ) Herb. 植株 (肖 溶绘) 
石蒜科  697  碟 状或漏 斗状; 花被管 细长, 圆 筒状, 直立或 上弯, 花 被裂片 线形,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雄 蕊 6, 着生于 花被管 喉部, 花丝 丝状, 直 立或稍 上弯, 花药 线形, 丁字形 着生; 子房 下位, 3 室, 每室 有胚珠 数枚至 多数, 有时仅 2 枚, 花柱 细长, 多少 外倾, 柱 头小, 头状。 菊果 近 球形, 不规则 开裂; 种 子大, 圆 形或有 棱角。 . 细 胞染色 体基数 X = ll, 即 2x = 22, 通常为 2 倍体。 120 余种, 分 布世界 各热带 和亚热 带延至 暖温带 地区。 我国有 2 种 野生, 均见于 云南。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梗 明显, 长 0.5 — 2. 5 厘米; 花被管 伸直; 花 被裂片 线形, 宽不及 1 厘米, 先 端渐尖 …… 1. 文殊兰 C. asiaticum var. sinicum 2 (1) 花梗不 明显; 花被 管常稍 弯曲; 花被裂 片披针 形或长 圆状扳 针形, 宽 1 厘米 以上, 先端 骤狭或 短急尖 2. 西南 文殊兰 C. latifolium 1. 文殊兰 (南越 笔记) 图版 177: 3 罗裙带 (本 草纲目 拾遗, 引职方 典), 万年青 (生草 药性备 要), 秦 琼剑、 牛 黄伞、 文 兰树 (植物 名实图 考), 引水蕉 (泉 州本草 ), 郁蕉 (福建 ), 十 八学士 (广州 ), 里噜 (西 双版纳 傣族语 ), 恶霸葱 (绥江 ) Crinum asiaticum L. (1753) var. sinicum (Roxb. ) Baker (1888) ; C. H. Wright (igOsTTM'err. (1927); 图 SlTf 6): ; 海 SI [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5)'. C. sinicum Roxb. ex Herb. (1820). 多年 生粗壮 草本; 憐茎 粗大, 圆柱状 卵形, 高可达 10 厘米。 根 肉质, 细圆 柱形, 粗 2 — 3 毫米。 叶 多数, 螺旋状 排列, 绿色, 常绿, 带状披 针形, 长可达 1 米, 宽 7 — 12 厘 米或 更宽, 顶端 渐尖, 边缘 波状。 花茎从 叶丛中 伸出, 直立, 无叶, 高 50 — 100 厘米; 伞 形花 序有花 10 — 24 朵, 佛焰苞 状苞片 2 枚, 披 针形, 膜质, 白色, 长 6 - -10 厘米, 小苞 片狭 线形, 长 3 — 7 厘米, 早落; 花梗长 1 一 1.5 厘米, 有的达 2. 5 厘米; 花 白色, 芳香, 高脚 碟状; 花被管 细长, 长 6 — 6. 5 厘米, 粗 1.5 — 2 毫米, 直伸; 花 被裂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5. 5 — 7 厘米, 宽 7 — 8 毫米, 先端 急尖, 向基部 渐狭, 边缘 平整; 花丝长 4. 5 — 5 厘米, 丝状, 比 花被裂 片短, 花药 线形, 长 1. 5 厘米, 丁字形 着生; 花柱 细长, 长 12 — 13 厘米, 伸出 于花药 之上, 子房 绿色, 略呈纺 锤形, 长 5 — 6 毫米, 粗 3 — 4 毫米。 菊果近 球形, 直 径 3 — 5 厘米; 种 子常仅 1 枚。 花期 7 月。 产 绥江; 生海拔 480 米 的山坡 崖下; 昆明、 西双 版纳、 文山等 地均有 栽培; 分布于 广西、 广东、 海南、 台湾、 福建; 现各地 多露地 栽培。 ^茎 和叶 入药, 有 小毒; 有行血 散瘀, 消肿 止痛的 功能。 全 草和憐 g 含石 蒜碱、 多花水 仙碱、 文 殊兰碱 (crinin) 等 多种生 物碱, 药用 时内服 宜慎。 2. 西南 文殊兰 (图鉴 ) Crinum latifolium L. (1753); Avdrows (1806)* ; Lindl. (1829)* ; Baker (1888); Merr. (1935); Hand. -Mazz. (1936); Gagnep. in Lecomte (1934)" ; 图鉴 (1976)'; 云 
698  云南 植物志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5)'. Mckean (1986). Crinum esquirolii Levi. (1906), (1914). 多年 生粗壮 草本。 茎 近球形 , 直径 7 — 8 厘米 。 叶带形 , 长 70 厘米 或更长 ,宽 3. 5 — 6 厘米或 更宽。 伞 形有花 数朵至 10 余朵, 佛 焰苞状 总苞片 2 枚, 似 对生, 长圆披 针形, 长 6 — 7. 5 厘米, 宽 1 一 1.3 厘米, 先端 渐尖; 小苞片 多数, 线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0.5 — 2 毫米; 花梗不 存在; 花 白色, 有 红暈, 高脚 碟状, 花 被管长 10 — 12 厘米, 粗 2 — 3 毫米, 弯曲; 花被 裂片披 针形或 长圆披 针形, 长约 7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雄蕊 花 丝长约 5 厘米, 短 于花被 裂片, 花药 线形, 长 1.2 — 1.8 厘米, 花柱 细长, 长 19 一 21 厘 米, 长于 花被。 花期 6 — 8 月。 产 双江、 勐腊、 景洪、 勐海、 澜沧; 常生长 于海拔 400 — 1 800 米的 河床、 沙地; 也 有 人工栽 培的。 分布于 广西、 贵州。 越南、 马来 西亚至 菲律宾 也有。 附: 叶根据 《中 国植 物志》 记载; 花据双 江标本 描述, 其形态 特征与 《中 国植物 志》 所载 的比较 一致。 但 我国西 南地区 的标本 是否与 越南的 C. latifolium —致, 还值得 研究, 后 者的花 被管短 于花被 裂片, 而花被 裂片也 比双江 标本宽 得多, 与 《中 国植物 志》 所 描述的 基本特 征均不 相符。 5- 葱莲属 Zephyranthes Herb. 多年生 禾草状 草本; 具有皮 鳞茎。 叶 数枚, 线形, 簇生, 常绿 或与花 葶同时 萌发。 花 茎 纤细, 中空, 无叶; 花单生 于花茎 顶端, 总苞 1 枚, 佛焰 苞状, 下部 管状, 顶端 2 裂; 花漏 斗状, 直 立或略 下垂; 花被 管长或 极短; 花 被裂片 6, 近 相等; 雄蕊 6, 着生 于花被 管 喉部或 管内, 3 长 3 短, 花药 背着; 子房每 室胚珠 多数, 柱头 3 裂或 凹陷。 蒴果近 球形, 室背 3 瓣 开裂; 种子 黑色, 多少 扁平。 细 胞染色 体基数 x = 6, 7; 2n=12 或 14。 约 71 种, 分 布于美 洲热带 至温暖 地带, 西印度 群岛。 各 地常有 栽培, 云南引 种栽培 2 种, 有时 逸生。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 白色; 花 被管不 明显; 叶狭 线形, 宽 2 — 4 毫米 1. 葱莲 Z. Candida 2 (1) 花 玫瑰红 色或粉 红色, 花 被管长 1 一 2. 5 厘米; 叶 线形, 宽 6 — 8 毫米 2. 韭莲 Z. grandiflora 1. 葱莲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177: 4 葱兰 (广 西、 安徽、 江苏、 浙江通 称), 肝风草 (福建 ), 玉帘 (日名 ) Zephyranthes Candida (Lindl. ) Herb, in Curtis ,s (1825) *et in Amaryll. (1837) ; Baker (1888); Bailey (1954); 图鉴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Amaryllis Candida Lindl. (1823) * . 
石 蒜 科  699  多年生 草本; 麟茎 卵形, 粗约 2 厘米, 高 2. 2 厘米, 基部 生根, 外皮 膜质, 淡 褐色, 秋 后变黑 褐色, 膜质; 小憐 茎在外 层憐瓣 的腋内 形成, 常数枚 集生, 春时 与老憐 茎同时 萌生 新叶, 夏、 秋亦不 脱离母 憐茎, 仍由 同一的 外皮所 包裹。 叶 2 — 4 枚, 线形, 绿色, 扁 筒状, 干后 扁平, 长约 30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 下部 7 — 10 厘 米扩大 为膜质 叶 鞘筒, 层层重 叠成长 7 — 8 厘 米的圆 柱体。 基部近 肉质、 即为 憐茎膜 质外皮 内层的 憐瓣。 花茎秋 日从叶 丛一侧 抽出, 淡 绿色, 圆 柱形, 与叶近 等长, 中空; 花单朵 顶生, 佛焰苞 状总苞 膜质, 青 紫色, 长 2 — 2. 5 厘米, 下半 部合生 成漏斗 管状, 先端 2 裂; 花梗 纤细, 长 0.5 — 1 厘米; 花 白色, 外面 常带淡 红色、 基部淡 绿色, 花 被片长 3 (-5) 厘米, 离生, 无花 被管, 二轮排 列成阔 钟状, 裂片椭 圆形, 顶 端急尖 或钝, 外轮 的宽约 7 毫米, 内轮 宽 10 毫米; 雄蕊 6, 着 生于花 被裂片 基部, 花丝淡 绿色, 线形, 长 5 毫米和 7. 5 毫米, 花 药金 黄色, 线形, 丁字 着生, 长约 5 毫米, 花粉金 黄色; 子房倒 卵形, 淡 绿色, 长 2 — 3 毫米, 花柱绿 白色, 长 12 毫米, 柱头近 盘状, 小, 3 浅裂。 花期 6 — 8 月。 昆明、 大理等 地露地 栽培、 美化 园林; 原产 南美。 我国 长江流 域各省 区普遍 栽培。 全 草含生 物碱, 总量约 0.03%。 民间 以全株 入药, 有平肝 熄风、 散热 解毒的 功能; 用 于 小儿急 惊风、 癲痫; 外用 于痈疮 红肿。 2. 韭莲 (英拉 汉植物 名称) 韭菜莲 (北京 ), 赛 番红花 (广 西、 贵州 ), 旱 水仙、 空 心韭菜 (贵州 ), 菖 蒲莲、 红 玉帘、 风雨花 (华北 )、 红 菖蒲莲 (北京 ) 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 (1825); 广州 植物志 (1956); 图鉴 (1976)*; 江 苏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85)'. Z. carinata Herb, in Curtis 's (1825)'; Stearn in Hara (197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H. Koba et al. (1994). 多年生 草本; 憐茎 卵形, 高 3. 5 厘米, 粗达 3 厘米, 外皮黑 褐色, 膜质, 内 侧基部 生小 鳞茎。 叶 2 — 4 枚, 绿色, 稍 肉质, 线形, 长 15 — 65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向先端 渐狭, 先 端钝, 背面 隆起, 腹面 内凹, 横切 面为新 月形, 下部 5 — 8 厘 米扩大 为鞘, 相互 抱 卷呈圆 柱形, 外被褐 色外皮 所包, 叶基 即为憐 茎中的 憐瓣, 花茎 通常短 于叶, 常先于 叶 萌出, 长 15 — 25 厘米, 花单朵 顶生; 总苞片 1, 淡紫 红色, 长 3. 5 — 4. 5 厘米, 下部合 生 成管, 先端 2 裂; 花梗长 2 — 3. 5 厘米; 花被 玫瑰红 色或粉 红色, 干后 常为青 紫色; 花 被管 明显, 长 1.5 — 2. 5 厘米, 漏 斗状, 花 被裂片 6, 倒 卵形, 倒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急尖 而钝, 长 (3 —) 5 — 6 厘米, 宽 1.2 — 1.5 厘米, 雄蕊 6, 着 生于花 被管的 基部, 花丝长 3. 5 厘米和 4 厘米; 花药 线形, 长 1. 2 厘米。 丁字 着生, 开裂后 两端下 弯呈马 蹄形; 子房 倒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花柱 细长, 柱头深 3 裂。 蒴果近 球形; 种子 黑色。 花期 5 — 9 月。 昆明、 绥江、 屏边、 富宁、 鹤庆等 地普遍 栽培, 也有逸 生的。 原产墨 西哥南 部至危 地 马拉, 我国 南北各 地庭园 都引种 栽培, 贵州、 广西、 云 南常见 逸生。 全草 及憐茎 入药, 有散热 解毒、 活血 凉血的 功能; 用 于跌伤 红肿、 毒蛇 咬伤、 吐血、 血崩。 
700  云南 植物志  6. 君 子兰属 Clivia Lindl. 多年生 草本。 具肉 质根。 茎 基部宿 存的叶 基呈鳞 茎状。 基生叶 多数, 常绿, 草质, 带 状, 排成 2 列, 叶基部 向两侧 扩大并 互抱。 花 茎扁, 肉质, 实心; 伞形花 序有花 数朵至 多朵; 总!: 佛焰 苞状, 总苞片 数枚, 膜质, 覆瓦状 排列; 花 钟状, 漏 斗状, 上举 或稍下 垂; 花被 管短, 花 被裂片 6, 外 轮裂片 较狭, 内 轮较宽 而长; 雄蕊 着生于 花被管 喉部, 约 与花 被裂片 等长, 花丝 丝状, 花药长 圆形, 丁字形 着生; 子房 下位, 球形, 每室 具胚珠 5 — 6 枚, 花柱 细长, 柱头 3 裂。 衆果 红色; 种 子大, 球形, 1 或 几枚。 本属细 胞染色 体基数 x = ll, 即 2n==22。 约 4 种, 分布 于非洲 南部; 世 界广泛 栽培; 全 国各地 包括, 云南 常见栽 培的有 2 种。 含植 物碱。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阔 钟形, 直 立上举 1. 君子兰 C. miniata 2 (1) 花狭漏 斗形, 下垂 2. 垂笑 君子兰 C. nobilis 1. 君子兰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现为 通称) 大花 君子兰 (北 京植 物志) Clivia miniata Kegel (1864)' ; 江苏 植物志 (1977)*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 国 植物志 (1985). 多年 生常绿 草本; 憐 茎状茎 基粗达 8 厘米, 高达 10 厘米, 背 腹扁。 叶 基生, 每年先 后出 新叶约 4 枚, 连年 累积, 每 株叶丛 可多达 40 枚, 常绿, 多年 不萎, 叶片深 绿色, 带 状, 厚 革质, 具 光泽, 长 30 r.0 \^\{^, 宽 3 — 6 厘米, 下部 稍狭, 先端 钝圆或 急尖。 花 茎 绿色, 淡 绿色, 高 30 — 50 厘米, 宽达 2 厘米; 伞形花 序有花 10 — 20 朵或 更多; 花梗 长 2. 5-5 厘米 ; 花钟形 , 直立 或上举 , 长 5 — 7. 5 厘米, 花被 鲜红色 , 外面带 黄红色 , 内 面下部 黄色; 花被 管长约 5 毫米; 花被 裂片倒 卵状披 针形, 展开稍 外卷, 外轮裂 片狭, 顶 端 有微凸 尖头, 内轮 裂片宽 3 厘 米约为 内轮的 2 倍, 顶端 微凹; 雄蕊短 于花被 裂片, 花 丝 黄色长 3. 5 — 4. 5 厘米, 花药 黄色; 花柱 黄色, 长 6. 3 厘米, 稍伸 出于花 被外。 浆果紫 红色, 宽卵 球形, 径约 2 厘米。 种子 1, 倒 卵形, 淡 褐色, 直径 1 厘米。 花期春 夏季, 也有 冬季开 花的。 原产 南非, 昆明等 地广泛 盆栽供 观赏。 东北各 省尤喜 栽植于 室内, 已 有不少 品种。 本种 分株繁 殖和种 子繁殖 均可。 2. 垂笑 君子兰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君子兰 (上 海植物 名录) Clivia nobilis Lindl. (1828)'; Herb. (1837); Baker (1888); 北京 植物志 (1975); 江苏 植物志 (1977r;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5) . 多年 生常绿 草本。 麟茎状 茎基粗 5 — 6 厘米, 背 腹扁。 叶 多数, 常绿, 数年 不萎, 叶 
石蒜科  701  片深 绿色, 带状, 厚 革质, 具 光泽, 长 25 — 40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先端 急尖, 边缘 粗糙。 花 茎稍短 于叶; 伞形 花序具 多花, 花 下垂, 狭漏 斗形, 桔 红色, 内 轮花被 裂片色 浅; 雄蕊 与花被 裂片近 等长; 花 柱长, 稍 伸出花 被外。 花期 7 — 8 月。 原 产非洲 南部, 昆 明等地 盆栽供 观赏, 较 上一种 少见。 7. 网 球花属 Haemanthus L. 多年生 草本。 具 錄茎。 叶少数 较宽, 顶端 常钝, 基 部多少 变狭。 花 茎坚硬 实心, 略 扁平; 伞形花 序有花 多数, 排列呈 头状, 下有 佛焰苞 状总苞 一轮, 总苞片 3 至 多枚; 花 梗 纤细; 花 直立, 粉 红色、 红色或 白色; 花被 管短, 花被裂 片狭, 线 形或披 针形, 上升 或 扩展; 雄蕊 着生于 花被管 喉部, 长 于花被 片或有 时伸出 很长, 花丝 丝状, 花药 较小, 长 圆形, 丁字形 着生; 子房 下位, 球形, 3 室或在 开花期 退化为 1 室, 胚珠 少数, 每室 1 一 2 枚, 花柱 丝状, 柱头不 裂或微 3 裂。 果 实为紫 果状, 球 形或长 圆形, 不 开裂; 种子 球形, 暗灰 褐色。 细 胞染色 体基数 x = 8, 9, 即 2n=18 或 16。 约 21 种 (1984), 分布于 南非好 望角; 各 地引种 栽培。 云南 常见栽 培的有 1 种。 1. 网球花 (种 子植物 名称) Haemanthus multiflorus Martyn (1795); Sims in Curtis 's (1806)', (1818); Herb (1837); Baker (188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5) . 多年生 草本; 憐茎近 球形, 直径达 7 厘米。 叶 3 — 4 枚, 长 圆形, 长 15 — 30 厘米, 主 脉两 侧各有 平行脉 6 — 8 条, 横行细 脉排列 较密而 偏斜; 叶 抦短, 鞘状。 花茎 直立, 实心, 稍 扁平, 高 30 — 90 厘米, 先叶 抽出, 淡绿 色或有 红斑; 伞形 花序具 多花, 排列 稠密, 集 成 球状, 直径 7 — 15 厘米; 花 红色, 花 被管圆 筒状, 长 6 — 12 毫米, 花 被裂片 线形, 长 约为花 被管的 2 倍; 花丝 红色, 伸 出花被 之外, 花药 黄色。 漿果鲜 红色。 花期 6-8 月。 西双 版纳、 昆 明等地 栽培于 温室或 庭院, 供 观赏。 原产好 望角, 世界各 地都喜 栽培。 8. 細 珠兰属 Hymenocallis Salisb. 多年生 草本; 麟荃 球形或 卵形, 叶 线形、 带形、 阔椭 圆形或 阔倒披 针形。 花茎 实心; 伞形花 序有花 数朵; 总 苞佛焰 苞状, 卵状披 针形; 花 被管圆 筒形, 细弱, 上部 扩大, 花 被裂 片狭, 几 相等, 扩展, 白色; 雄蕊 着生于 花被管 喉部, 花 丝基部 合生呈 杯状体 (雄 蕊杯 ), 上部 分离。 花药 丁字形 着生; 子房 下位, 3 室, 每室 具胚珠 2 枚, 柱头 头状。 细 胞染色 体基数 x=10, 11, 12, 23, 26, 37。 约 40 (-50) 种, 分 布于美 洲温暖 地区。 云 南引种 1 种, 现在西 双版纳 逸生。 1. 踟蛛兰 (云南 ) 图版 178 水鬼蕉 (种 子植物 名称, 中国植 物志) Hymenocallis littoralis (Jacq. ) Salisb. (1812) ;Baker(1888) ; 中国 植物志 (1985). Pancratium littoralis Jacq. (1776) " ; H. amertcana Roem. (1954) ; 广州 植物志 
图 版 178 脚蛛兰 Hymenocallis littoralis (Jacq. ) Salisb. , 1. 茎和 叶丛; 2. 花序, 3. 花 纵剖, 4. 雄蕊, 5. 子房 横切。 (曾孝 濂绘) 
石蒜科  703  (1956) . 錄茎 卵形, 长 5- — 6 厘米, 粗 4 一 5 厘米。 叶 10 — 12 枚, 丛生, 剑形, 淡 绿色, 长 45 — 75 厘米, 宽 2. 5 — 6 厘米, 顶端 急尖, 基部 渐狭, 多脉, 无柄。 花茎扁 柱形, 绿色, 高 30 — 90 厘米, 无叶; 佛焰 苞状总 苞片长 5 — 8 厘米, 基部 宽阔; 伞形花 序有花 3 — 8 朵, 白 色; 花被管 纤细, 长可达 10 厘米; 花 被裂片 线形, 长达 12 厘米, 通常 长于花 被管: 雄 蕊杯花 冠状, 钟形 或阔漏 斗形, 白色, 长约 2. 5 厘米, 有齿; 分离的 花丝长 3 — 5 厘米; 花 柱长达 20 厘米, 远长于 雄蕊。 花期 5 — 7 月 。 昆 明等地 庭园普 遍露地 栽培。 原 产热带 美洲; 我国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等地都 有 引种。 含生 物碱。 叶 入药, 有舒筋 活血的 功能。 栽培 种或系 H. X festalis (Worsley) Schmarse (Peruvian daffodil), 待考。 9. 朱 顶红属 Hippeastrum Herb. 多年生 草本; 錄 茎大。 叶 基生, 线形或 带形。 花茎 先叶抽 出或与 叶同时 抽出, 直立, 无叶, 中空; 伞形花 序有花 2 至 多朵; 佛 焰苞状 总苞片 2 枚, 每花具 1 枚小 苞片; 花大, 漏 斗状, 水平开 展或稍 下垂; 花被 红色、 白 色或带 有白色 条纹, 花被 管短, 喉部 常有小 鳞片; 花 被裂片 几相等 或内轮 较狭; 雄蕊 着生于 花被管 喉部, 稍 下弯, 花丝 丝状, 花药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丁字形 着生; 子房 3 室, 每室 具多数 胚珠, 花柱 较长, 下垂, 柱头 头状或 3 裂。 蒴果 球形, 室背 开裂; 种 子通常 扁平。 约 76 种, 分布 于热带 美洲, 西非有 1 种。 云南常 见栽培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 被裂片 洋红色 带绿; 花 序有花 2 — 4 朵 1. 朱顶红 H. rutilum 2 (1) 花 被裂片 红色, 中心 及边缘 有白色 条纹; 花 序有花 3 — 6 朵 2. 花 朱顶红 H. vittatum 1. 朱顶红 (北 京植 物志) 红花莲 (海南 ), 鹤顶、 吕 宋玉簪 (植 物名实 图考) Hippeastrum rutilum (Ker-Gawl. ) Herb. (1821); Baker (1988); Merr. et Met. (1937); Y. W. Tsui 华北 经济植 物志要 (1953);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5). Amaryllis rutila Ker-Gawl. (1815) * . 多年生 草本; 鳞茎近 球形, 直径 5 — 7. 5 厘米, 并 有甸匐 枝茎。 叶 6 — 8 枚, 花后萌 出, 鲜 绿色, 带形, 长约 30 厘米, 基 部宽约 2. 5 厘米。 花茎 侧生, 扁 柱形, 中空, 高 40 厘米 左右, 宽达 2 厘米, 具 白粉, 无叶; 花 2 — 4 朵; 总巷片 2 枚。 披 针形, 长约 3. 5 厘 米, 早落; 花 梗长约 3. 5 厘米; 花被洋 红色外 面略带 绿色, 管部 绿色, 圆 筒形, 长约 2 厘米; 花被 裂片长 圆形, 顶端 急尖, 长约 12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喉 部有小 麟片; 雄蕊 6, 花丝 红色, 长约 8 厘米, 花药 线状长 圆形, 长约 6 毫米; 子 房长约 1. 5 厘米; 花柱长 
704  云南 植物志  达 10 厘米, 柱头 3 深裂。 花期 5 — 7 月 。 昆明、 大理 等地园 庭多见 栽培。 原产 巴西。 我 国江南 各省区 栽培供 观赏。 憐茎 入药, 有 小毒, 有散瘀 消肿、 解毒的 功能。 2. 花 朱顶红 (北 京植 物志) Hippeastrum vittatum (L'Her. ) Herb. (1821); Baker (1888); Bailey (1954); 北 京地区 植物志 (1975); 江苏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5). Amaryllis vittata L. (1788). 多年生 草本; 麟 莲大, 球形, 直径 5 — 7. 5 厘米, 叶 6 — 8 枚, 绿色, 花后 抽出, 带 形, 长 30 — 40 厘米, 宽 2 — 6 厘米; 伞形花 序有花 3 — 6 朵; 总苞片 2, 披 针形, 长 5 — 7. 5 厘米; 花梗长 3 — 5 厘米; 花 红色, 中心 及边缘 有白色 条纹, 钟 状或喇 叭状; 花被管 长约 3 厘米; 花被裂 片倒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9 一 15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端 急尖; 喉 部有 小形不 明显的 鳞片; 雄蕊 6, 生花 被管的 喉部, 短于花 被片; 子房 下位, 胚珠 多数, 花柱长 12 — 18 厘米, 柱头 3 深裂。 蒴果 球形, 3 瓣裂; 种子 黑色, 扁平。 花期 4 一 7 月 或 3 — 5 月。 昆明、 西双 版纳、 文山、 昭通等 地普遍 栽培供 观赏。 原 产南美 (秘鲁 ), 我国 南北各 地均有 栽培。 原产南 非的一 种 (Amaryllis belladona L. ) , 花开于 秋季, 花叶不 同时, 与上述 2 种 常混淆 不清, 实际两 属常有 杂交。 10. 石蒜属 Lycoris Herb. 多年生 草本, 具地下 鳞茎; 鳞茎近 球形或 卵形, 鱗 茎皮褐 色或黑 褐色。 叶于 花前或 花后 抽出, 带状。 花茎 单一, 直立, 实心; 总苟片 2 枚, 膜质; 顶生 一伞形 花序, 有花 4 一 8 朵, 花 白色、 乳白、 奶黄、 金黄、 粉 红至鲜 红色; 花被漏 斗状, 上部 6 裂, 基部合 生成 筒状, 花被 裂片倒 披针形 或长椭 圆形, 边缘被 缩或不 级縮; 雄蕊 6 枚, 着生于 喉部, 花丝 丝状, 花 丝间有 6 枚极小 的齿状 鳞片, 花药 丁字形 着生; 雌蕊 1 枚, 花柱 细长, 柱 头 极小, 头状, 子房 下位, 3 室, 每 室胚珠 少数。 蒴果 通常具 三棱, 室背 开裂; 种 子近球 形, 黑色。 约 (11 一) 20 种。 分布于 缅甸、 中国、 朝鲜和 日本。 我国有 13 — 15 种, 主产 江南, 云南有 4 种。 全属植 物的鳞 ^皆 含有石 蒜碱, 此碱 经氛化 后有抗 阿米巴 痢疾的 作用, 为叶 根的代 用品; 另 外有些 种类含 有加兰 他敏、 力可 拉敏, 在临床 上为治 疗小儿 麻痹后 遗症的 要药; 民间 把憐垄 搗碎、 敷治 肿毒, 憐茎 还含有 大量的 淀粉, 可 作浆纱 糊料。 本属 植物几 乎全部 种都有 染色体 研究的 报导, 染色体 数目变 异很大 ,计为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2, 22 + B, 26, 27, 29 + B, 30, 32 + B, 13; 核型变 化相当 活跃, 通常都 是两型 性核型 (bimodaltype); 从染色 体形态 方面, 既有 V- 型染 色体, 又有 I - 型染 色体, 比较 复杂。 与此 同时, 石蒜属 的核型 演变往 往并不 与花冠 形态的 变异相 协调, 
石 蒜 禾斗  705  例如 归属于 不同亚 属和安 徽石蒜 (L. anhweiensis) 和 L. chinensis 的核型 却十分 相似; 相反, 同一种 忽地笑 a. aurea) 的染 色体数 目就有 2n = 13 , 2n=12, 2n = 14, 2n=15, 之别。 种内核 型的变 异竟比 不同亚 属之间 的差异 还大, 这些现 象值得 进一步 探索。 由 于本属 植物大 都花、 叶不 同时, 干 标本堆 中很难 见到叶 标本, 除进行 栽培观 察外, 仅凭腊 叶标本 很难进 行正确 分类。 . 分种 检索表 1 (6) 花左右 对称, 花 被裂片 皱縮和 反卷。 2 (5) 花 红色。 3 (4) 花 梗短, 长不及 1 厘米; 花被 筒长仅 3 — 5 毫米; 雄蕊 远长于 花被, 长 4. 5 — 6 厘米, 花被长 3. 3-3. 5 厘米; 叶小, 宽不及 5 毫米 (栽培 ) 1. 石蒜 L. radiata 4 (3) 花 梗长达 4 厘米; 花 被筒长 15 毫米; 雄蕊与 花被近 等长, 长 6. 5-7 厘米; 花被长 7. 5 厘米; 叶大, 宽达 1. 5 厘米 (栽培 ) 2. 红石蒜 L. sanguinea 5 (2) 花 黄色, 金 黄色; 雄蕊与 花被近 等长, 长 6 — 7 厘米; 花被长 7. 2-7. 5 厘米; 叶大, 长达 60 厘米, 宽达 2. 5 厘米, 先 端渐尖 (野 生和 栽培) 3. 忽地笑 L. aurea 6 (1) 花辐射 对称, 花被裂 片不皱 缩也不 反卷; 花蕾 白色, 开放时 渐变肉 红色, 花被裂 片内面 散生红 色 条纹; 雄蕊与 花被近 等长; 叶宽约 1. 2 厘米, 先端 渐尖, 钝头 (野 生?) 4- 香石蒜 L. incarnata 1. 石蒜 (图经 本草) 图版 179: 1-3 龙 爪花、 螳螂花 (江苏 ), 老鸦蒜 (世医 得效方 ), 银锁匙 (本 草纲 目拾遗 引百草 镜), 一支箭 (百草 镜), 独蒜 (贵州 ) Lycoris radiata (L'Her. ) Herb. (1820)' ; Kunth (1850). Hance (1874); Maxim. (1885); Baker (1888); C. H. Wright (1903); Hand. -Mazz. (1936); Traub. et Mold. (1949);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5)'. Amaryllis radiata L'Her. (1788). 憐茎卵 球形, 直径 1 一 3 厘米, 外皮暗 褐色。 秋季 出叶, 叶常 2 枚, 线形, 暗 绿色, 长达 32 厘米, 宽 5- -6 毫米, 下半 部多少 肉质, 对褶, 上部 扁平, 中 脉背面 隆起, 先端 钝。 花 茎高约 30 厘米; 总苞片 2 枚, 膜质, 披 针形, 长约 3. 5 厘米, 宽约 5 毫米。 伞形 花 序有花 4 一 7 朵, 花梗长 3 — 5 毫米; 花鲜 红色, 左右 对称, 花被长 3. 3-3. 5 厘米, 花 被筒 绿色, 长约 3 — 5 毫米, 花被裂 片强烈 反卷, 边缘 鼓縮, 狭倒披 针形, 长约 3 厘米, 宽约 5 毫米; 雄 蕊集于 下方, 上弯, 花丝长 4. 5-6. 5 厘米, 远长于 花被; 花 被长达 8. 5 厘米, 长于 雄蕊。 花期 8 — 9 月, 果期 10 月。 昆明 栽培, 丽江、 大理有 野生。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台 湾、 福建、 江西、 浙江、 安徽、 江苏、 山东、 河南、 陕西。 生 于海拔 100 — 2 000 米的林 下 石上, 溪旁多 石处。 日本 也有。 憐茎含 多种生 物碱, 入药, 有 解毒、 祛痰、 利尿、 催吐的 功能。 2. 红石蒜 Lycoris sanguinea Maxim. (1885) ; Makino (1979) " - 
图 版 -179 1—3. 石蒜 Lycoris radiata (L'Her. ) Herb. 1. 花株 鳞茎, 2. 花序, 3. —叶; 4—5. 忽地笑 L. aurea (L'Her. ) Herb. , 4. 植株, 5. 花序。 (肖 溶绘) 
石蒜科  707  鳞茎卵 球形, 直径 2 — 3 厘米, 外皮 褐色。 秋季 出叶。 叶 带状, 长 40 余厘米 ,宽 1. 5 — 2 厘米。 总苞片 2 枚, 披 针形。 伞形花 序有花 3 — 8 朵, 花梗长 3. 5- - 4 厘米; 花 被左右 对称, 长约 7. 5 厘米; 红色, 花被 筒长达 1. 5 厘米, 裂 片倒披 针形, 长 6 厘米, 宽约 1. 2 厘米, 先 端钝; 雄 蕊集于 下方, 先端 上弯, 花丝长 6. 5 厘米, 与 花被近 等长; 花柱长 8 厘米。 花期 5 月。 产 昆明大 普吉; 生海拔 1 250 — 2 320 米 的林下 (蒋英 16450)。 分布于 日本。 昆明标 本蒋英 16450 采自 1939 年, 未记 载花的 颜色, 根 据其花 梗和花 被管都 较长, 与国 产其他 种类都 不同, 应 确认为 本种。 但 过去记 载红石 蒜仅产 日本, 中国无 记录, 在 云南的 出现。 可能 是引种 栽培的 结果。 3. 忽地笑 (汝南 圃史) 图版 179: 4-5 铁色箭 (本 草纲目 ), 大 一支箭 (滇南 本草) Lycoris aurea (L'Her. ) Herb. (1820)*; Kunth (1850); Hance (1874); Franch. (1884); Maxim. (1885) ; Hand. -Mazz. (1936) ; Gagnep. in Lecomte (1942)* ; C. Y. Wu. et al. (1944)*; Traub et Mold. (1949); 秦岭 植物志 (1976), 图鉴 (1976)*;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Amaryllis aurea L'Her. (1788) et in Curtis 's (1797) * . 憐茎 卵形, 直径 5 — 7 厘米, 高达 6 厘米, 由 10 — 20 层 宿存的 叶柄鞘 组成, 外皮褐 色。 秋季 出叶, 也 有在夏 秋花、 叶同 出的。 叶 4 一 8 枚, 剑形, 绿色, 革质, 长 50 — 60 厘 米, 宽 2 — 3. 5 厘米, 向基部 渐狭并 对折, 先端 渐尖, 中 脉上面 平坦, 背而 隆起。 花茎高 60 — 80 厘米, 有的达 100 厘米, 绿色, 有时带 紫色, 粗 5 —: 15 毫米。 总苞片 2 枚, 披针 形, 膜质, 白色, 长 3 — 4 厘米, 宽 1 一 1. 5 厘米, 先端 渐尖, 盛花时 反折; 伞形 花序有 花 4 一 9 朵, 每花有 小苞片 1 枚, 小苞片 白色, 线状披 针形, 长 0. 5-1. 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花梗 绿色, 三棱形 ,长 1 一 1. 5 厘米; 花被长 7 — 7. 5 厘米; 花 被筒长 1 (一 1. 5) 厘米; 花 被裂片 6, 黄色, 不 明显的 2 轮, 相等, 带状, 集于 上方, 向上方 反卷, 长 5 — 6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中肋 背面龙 骨状, 先端具 嫁 状小 尖突, 两 侧边缘 质薄, 具 3 — 6 对 皴波; 雄蕊 6, 集于 下方, 花丝 黄色, 基部与 花被筒 合生, 至喉部 分离, 长 6 — 7 厘米, 有时达 10 厘米, 前伸, 然后 上弯; 花药紫 褐色, 线形, 长 10 毫米, 宽约 1. 2 毫米, 背 着成丁 字形, 2 室, 外侧 开裂, 开 裂后收 缩并下 弯成马 蹄形; 花柱 线形, 黄色, 上部 紫色, 长 9 一 10 厘米; 子房 绿色, 近 球形, 长 3- - 4 毫米。 蒴果具 三棱, 室背 开裂; 种子 少数, 黑色, 近 球形, 直径 6 — 7 毫米, 表面有 细瘤。 花期 5 — 8 月, 果期 11 月。 产 贡山、 福贡、 耿马、 龙陵、 勐海、 勐腊、 漾澳、 洱源、 剑川、 安宁, 昆明、 彝良、 宜良、 路南、 丘北、 广南; 生 于海拔 400--2 000 米的 箐沟杂 木林、 河边 灌丛、 草坡、 石 灰 岩山石 缝中。 分布 于陕西 (秦 岭南坡 )、 河南、 湖北、 湖南、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湾。 缅甸、 日本 也有。 憐茎 入药, 有解毒 消肿、 润肺 祛痰、 催吐的 功能。 全株 有毒, 含石蒜 碱等多 种生物 碱, 为 提出石 蒜碱、 加兰 他敏的 原料。 本种叶 于花后 即秋季 抽出, 但在 云南也 有夏季 花叶同 出的, 如 邱炳云 54785 (7 月, 昆明 ), 邱炳云 55917 (7 月, 路南 ), 秦仁昌 23103 (剑 川, 7 月)。 看来, "叶于 花前或 
708  云南 植物志  花后 抽出" 并不 是必然 现象。 4. 香石蒜 Lycoris i ncarnat ajComes ex C. Sprenger (1906); Worsley (1928); 中国 植物志 (1985) . Lycoris sprengeri auct. non Comes ex Baker: Gray (1938) . 鳞茎卵 球形, 直径约 3 厘米。 早春 出叶, 叶 带状, 绿色, 顶端 渐狭、 钝圆, 长约 50 厘米, 宽约 1. 2 厘米。 花蕾 白色, 具红色 中肋, 初开时 白色, 渐变肉 红色; 花被 裂片腹 面散 生红色 条纹, 背面具 紫红色 中肋, 倒披 针形, 长约 5 厘米, 最 宽处达 1. 2 厘米, 基 部宽约 0. 6 厘米, 边缘 微被缩 , 花被 筒长约 1 厘米 ; 雄蕊 与花被 近等长 , 花丝 紫红色 ; 雌 蕊略 伸出花 被外, 花柱紫 红色, 上端 较深。 花期 9 月。 据 《中 国植物 志》, 产云南 (标 本未见 )。 分布于 湖北, 野生 山坡。 11. 水仙属 Narcissus L. 多年生 草本; 鵜茎 卵形, 具膜质 外皮。 基 生叶线 形或圆 筒形, 与花 茎同时 抽出。 花 茎 实心, 伞形花 序有花 数朵, 有时仅 1 朵; 总 苞佛焰 苞状, 膜质, 下部 管状; 花 直立或 下垂; 花 被高脚 碟状; 花被管 较短, 圆筒 状或漏 斗状, 花 被裂片 6, 几 相等, 直立或 反卷, 副 花冠长 管状, 似 花被, 或短 缩成浅 杯状; 雄 蕊着生 于花被 管内, 花药 基着; 子 房每室 具胚珠 多数, 花柱 丝状, 柱 头小, 3 裂。 蒴 果室背 开裂; 种子近 球形。 细 胞染色 体基数 x = 7, 10, 11。 约 27 种 (欧 洲即有 26 种), 集中 分布于 地中海 (至 中欧) 地区, 引种 至亚洲 (1 种)。 我国常 见栽培 3 种, 其中 1 种见 于云南 花市, 盆栽供 观赏。 1. 水仙 (本草 汇编) 水仙花 (通称 ) 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 (1847) ; Maxim. (1885) ; 北京 地区植 物志 (1975);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5)'. 鳞茎卵 球形, 外皮 褐色, 直径 4 一 5 厘米, 内面 白色。 叶 4 一 6 枚或 更多, 带状, 绿 色, 扁平, 长 20 — 40 厘米、 宽 8 — 15 毫米, 钝头, 全缘。 花茎 几与叶 等长; 伞形 花序有 花 4 一 8 朵; 总苞 膜质, 宽披 针形, 下部 合生成 短管, 向上 展开, 长 4 一 5 厘米; 花梗不 等长, 短于 或长于 总苞; 花被 管细, 浅 绿色, 近三 棱形, 长约 2 厘米; 花 被裂片 6, 卵圆 形 至阔椭 圆形, 顶 端具短 尖头, 扩展、 白色、 芳香; 副 花冠浅 杯状, 淡 黄色, 不 维缩, 长 不及 花被的 一半; 雄' 蕊 6, 着 生于花 被管部 内面, 花药 基着; 子房 3 室, 胚珠 多数, 花柱 细长, 柱头 3 裂。 蒴 果室背 开裂。 花期 春季。 原 产亚洲 东部的 海滨温 暖地区 (? ); 我国 福建、 浙江 沿海岛 屿有自 生者, 但 目前多 为人工 栽培, 以 憐茎为 商品, 销售国 内外。 云南每 年都有 引入, 作无土 栽培。 从 本属分 布看, 恐以 欧洲人 研究, 约 公元前 700 年间 传入中 国较为 可信。 目前仅 见不孕 植株。 花极 芳香, 为观赏 佳品。 憐茎 入药, 有毒。 含生 物碱, 但外用 有解毒 消肿的 功能。 鲜 花 有祛风 除湿、 活血 调经的 功能, 用于妇 人月经 不调。 
中名索  一 画  一支箭 615, 660, 一代本 164 一扫光 247 一把伞 658, 660 一把香 247 一层楼 657 一枝花 56, 665 一把香 237 241, 一点血 9 一盡灯 660 一棵松 247 一囊香 247  二画 二 列叶柃 351 十 八学士 697 十八钻 10 十八症 44 丁公藤 42 七支莲 660 七叶 一枝花 653, 658, 660, 661, 665 七叶 一盡灯 660 七叶莲 660 七枝莲 654 七星鱼 660 九月寒 200 九节风 30 九头 狮子草 200 九节莲 614 九羽 见血飞 479, 490, 491 九江莲 601 九 层皮果 468 九姜连 614 九重台 666 九重葛 249 九重楼 665  九莲花 193 九 翅砂仁 621, 631 九道婆 658 九道糠 660, 667 八克远 37 八宝 206 八宝树 211, 212 八 宝树属 212 八宝属 135, 205 八勒噶 23 人血七 76 入河 670 刀 果鞍叶 羊蹄甲 422 刀药 660 了哥王 236, 238, 239 三画 广防己 1 广西 大头茶 315, 316 广西 马究铃 9, 24 广西 虎皮楠 405 广西茶 265, 275 广 西莪术 584, 588 广南茶 276 广南香 24 广商陆 648 三 叉矮葱 679 三 白草科 26 三 台观音 163 三台消 660 三叶 透明草 58 三 色胡椒 29, 43 三 芒景天 173, 203, 204 三江 瘤果茶 266, 269, 295 三花 连蕊茶 278 三角枫 42 三步 接骨丹 164 三层楼 660 
710  云南 植物志  三重天 660 —4— ri-4- i^t r+* -Ki; 』 八 1 ' 八 , _ _ X^T^SfS 401 , 402, 403 三柱韭 673, 679 小々 1 焚 n 1 T^zk-m 316 二春柳 2(\2 大叶茶 273 二春 7iC 柏坊 ? fil • my tJ zj、 1 |_j 1 入 丄? X 叶夏 毛胡椒 28, 36 三 星景天 203 X 辺连; ^茶 289 二 M 皮 234 -4- n4* nn X 口卞 直俊 667 二 裂紫茧 74 • 110 穴^^,萸珊木 340 二筒管 9? 大叶落 瓣油茶 300 二赖 5fU 大 头茶属 264, 315 干恙 W3 大 头续断 519, 520, 521 土二七 1 Q7. 1 QQ a^Q 大肉姜 533 土木呑 16, 1 « 大 P 子 38 + RR 七 «#S7. c^fic 大肠风 44 土 田七厪 Sl57 大花 水早角 452 +田化 5fi7 大 花双参 516, 517, 518 土当归 63 大 花木荷 326 大花 红淡比 344 土沉香 219 大花 红景天 145, 152, 153 土 青木呑 1 1 — L- ,1、 丄丄 穴花 君于二 700 土细辛 3, 4 大 花扬桐 338, 344 十砂仁 fi3? 大 花刺参 524 + 连拔 38 大花 刺萼参 524, 525 土香 564 大花韭 673, 680, 682 土姜活 550 Xi-fcTv 348, 374 土黄连 117, 128 7C 花皁 曰 1 土黄苓 91 大 花草科 1 土癞 ttitt 呑 3 大杨桐 338, 343 计蕃 c;? J W 乙 大花荷 包牡丹 63, 64, 65 万年奢 fiQ7 大花 象牙参 573, 579, 581 女 —— 方箭 707 大 花景天 172, 182 女厂本 oac. 071 大还魂 137 女 W rfn "K 4«q 大花 滇黄堇 72, 96 女内消 18 乂乂 r 3 In 丄 大疔癀 474 女叶 山条 5 4 . 大 花囊甚 517 女 IHm 1 1 自曰 A^9 yv ^ 1 m Jfm -Sz- 40 乙 大坪 子景天 198 Hf pf ill m OA 大 複木荷 324 八 H I -=5 _y !二 TT 丄 丄 大複姜 561, 562 + P4-^^ AO\ A OA 大甚茶 265, 275 大果 红景天 145, 159, 160 大 叶红淡 340 大果怜 348, 377, 378 大白花 424 大果 厚皮香 332, 333 大 叶杨桐 338, 340, 341 大果假 水晶兰 506 
中 名索引 711  入包安 /S o^y , 5oO /j、n| •yj\ nyj ^pp 7|c >r; X 包京穴 丄 ", 1514 /1、口+£^ 線 4fl 敏 ^0 X 毕 K 05 /IvtT 难直 137 穴 TWSt 委 50 /\\-ft il 1 ^ c:q7 61 e 穴跳 ® 枉余 295 /\\-tt [7! 本蔽 -XQ-l QQ4 入里校 boo » bbU ♦ DO / /1、;/1^ 太薪 "^? /J 、 ■fj^ /)>. 1 PJ 0^0 — L. ]if>\ CCA 太料 564 zj 、 i-ti 尹 :7rc oj -I— it -J^ c Q c con coi ; X 我不 boo > oyU » 5V1 'J * i-C ^ 丄 133 ^i*^ ifell /4 77 /fO, A«l^ySiP'J 4//, 492 ItS 5c tC OOv » 入 向民安 oy / zj 、 l-u V< / , 1 乙/ 人亂早 /, /1、 &罢 fil A -4- Ml *0 ^ 4rr -S- ^ 1 cn 7C 体祖圣 a 京: K 15U ' J ^ T^y >[5C 乙厶 XWMm ,4, 113 /J 、 乙 q U X 家才夢 57y /l、S4 匕 M *^ z_J 、 ^ Atr 丄 《5 y^mrLm ^1 ♦ , 44 /kj0 Tronic 01 A Zj 、禾 毛小 ol4 入 S 求 Zoo > 27U, ^/ 4 /1、 里; 1:^ 里 3? QOQ lid 纟勺 Ob /1、 里标 签 ^00 入 釘並米 0/ / ,J 、术 1^ i-C ol^ 入理豕 • ^麥 t)", 50U9 i)i5 丄 zj、 平"^ 丄 /KafrAfl 1 97 zj、 B'J W 1^1 入理 屁蹄早 4yt), 4V!I /1、 香迷 f^f^n fi(i7 m ODU 9 DO / 、 X 埋京太 丄 b4 /1、 苗 教 CI c; z」 、 平 7a 丄 D 系星 oD /J 、服母 ( "ir 普 TS^ 女 riA A 入 頁辆小 o44 /|\ ±B ^ ^^71 i;oi 'J 、 TR. W / A , O^^ 夏 X 忍 boo ,J 、坏 鄉化安 DjO » /1、 BH 幺 4^ 细苗苗 7q 1 OQ X 号不何 o^O /1、 苗; ttt OQA ZJ、 ^ ^loD , Ld I X 舉约 lo X™M® Db^» 661 /k yl /I yi c 入杯 byz ZJ、jE 巳系里 / o ♦ lUO 9 丄 "It* (Pfit 々& 1 1 7Zmm 丄丄 /1、 她 11 Bi^ 170 ,J 、?^ 儿脚 I/O 入膝 儿早 oy ,j 、号 求 OOU -Jr* n. C& ^ Q 1 e XH-^TCTt o» 15 /l\ W. 990 /k XI C63 ^ 1 1 ^J^TO5e 丄丄 ZJ、 "^牧 盯牛蹄 甲 ,1、 c.(\o zj 、杯 byz /l、J^ 臣 ";^ 称:^ 000 /1、 歡 rf^^lffi 田 y41, ,J 、牧 V 牛蹄甲 422 /l、/ii 条苗 01 zj 、千 用早 yi zj 、? la 米尔 Zoo , zyo , 2V5 /U ^ CCA CCA zj 、七 安化 ooU » oo4 zj 、膝 儿早 0/ ,1、 rZf] 苗 CO 小叶 子重楼 660 川山七 66 小叶 红山茶 302 川东姜 546 小叶 爬崖香 28, 40 川北钩 距黄堇 73, 99 
712  云南 植物志  川北 鹿蹄草 497, 499 川西 马究铃 8, 17 川怜 380 川姜 533 川续断 519 川 续断科 515 川 续断属 516, 517 川滇 连蕊茶 265, 284 川 滇细辛 3, 6 川 滇景天 161, 172, 181 中 甸黄堇 75, 124, 126 山川柳 260 山皮条 245 山阜角 472 山皂荚 472 山豆根 17 山芹菜 77 山奈 564, 565, 566 山奈属 529, 564 山香 91 山茶 263, 266, 281, 300, 308 山茶科 263, 384 山茶属 264 山草果 9 山姜 539, 597, 614 山姜活 550 山 姜亚属 596 山姜族 529 山姜属 529, 595 山扁豆 452, 453 山韭菜 674 山胡椒 9 山重楼 658 山总管 20 山绿豆 459 山蒌 37 山葱 674, 676, 681 山景天 171, 175, 176 山菊 29, 42, 51, 52 山 辣子皮 228 山蔓草 9 山飘风 171, 174  千年红 257 千里马 247 千 屈菜科 210 千辦红 215 卫茅叶 连蕊茶 299 飞 燕黄堇 72, 96 叉柱 虎皮楠 406 马 牙黄堇 74, 114 马叶树 463 马关茶 268 马灵光 328 马尾连 117 马述 586 马树 463 马桑 257, 258 马桑科 256 马桑属 257 马究铃 1, 11 马 兜铃目 1 马兜 铃亚属 7 马 兜铃科 1 马 究铃属 2, 7 马鞍叶 421 马鞍叶 羊蹄甲 421 马蹄香 1 马 蹄香属 1 马藤 411 四画 斗登风 474 火伤叶 57 火连草 201 火树 476 火姜 533 火炼丹 135 火索藤 415, 418, 442 火葱 674, 690 火 棘叶怜 347, 361, 362, 363 火焰花 463 火焰草 171, 175, 176 六 子含花 660 六 月还阳 193 
中 名索引  713  六月淋 193 云南 红景天 145, 162, 163 方 片砂仁 620, 627, 629 云南 羊蹄甲 414, 418, 427, 432 文山 毛蕊茶 279 云 南沉香 219, 220 文山拎 347, 363 云南 折柄茶 330 文兰树 697 云南连 ^茶 265, 281, 282, 283, 文殊兰 696, 697 云南 虎皮楠 402 文 殊兰属 672, 695 云南 金花茶 264, 267 心叶 毛蕊茶 265, 279. 280 云南拎 347, 358, 361, 362, 363 王孙 658 云 南砂仁 621, 632, 633 无 毛砂仁 620, 625, 626 云南 厚皮香 332, 333 无 毛姜花 550, 559 . 云 南显脉 金花茶 267 无 丝姜花 550, 551, 554 云 南草蔻 597, 606, 608, 610 无 忧花属 409, 462 云南 核果茶 309, 310, 312, 313 无冠翅 瓣黄堇 72, 95 云南 野山茶 307 无柄 石笔木 314 云 南景天 163 无栖 象牙参 573, 575, 577 云 南紫茎 310 无 斑山姜 597, 606, 607 云 南紫荆 411 无 量山柃 347, 368, 369 云 南瑞香 221, 225 无辩里 杆重楼 653, 667 云南 赫德木 330 元 江山茶 284 木 兰超目 1 元江茶 275 木里韭 677 元江 短蕊茶 282 木 里黄堇 73, 100 天 目紫茎 328 木茄 467 天仙藤 40 木果 红山茶 307 天成沙 482 木香马 5^ 铃 18 天豆 486 木荷属 263, 264, 319 天奏 叶紫堇 115 五子莲 667 天然草 9 五 叶重楼 665 天鶴蛋 657 五列木 382, 383 云实 479, 486 五列木 红山茶 307 云实族 409 五 列木科 382 云南 山枇花 315, 316, 318 五 列木属 382 云南 风车藤 393, 396, 397 五味草 86 云南 无忧花 462 五苞茶 270 云 南木荷 320 五宝茶 276 云南 东爪草 209 五室 连蕊茶 265, 284 云南 凹脉怜 348, 378, 379 五柱茶 270 云 南石莲 139, 143 五指莲 654, 667, 668, 670 云南 石箪木 312 £-\ rrj 1—1 -D ,1、 \j 1. u 五 指莲组 653 云南红 花油茶 307 五柱 滇山茶 289 云南 舟柄茶 330 五 栩果科 384 云南华 核果茶 310 五瓣 红山茶 307 
714  云南 植物志  五辦 沙晶兰 508 水 柏枝属 259, 260 不丹 红景天 154 水黄连 85, 86, 91 不鲜 411 水鬼蒸 701 太白韭 673, 675, 676 水蒌 52 车里华 核果茶 310 水晶兰 504 牙拉劲 455 水 晶兰科 218, 494 牙赶庄 658 水 晶兰属 503, 506 戈巴 681 水 晶金钩 如意草 86 戈埋方 482 水蕉花 648 瓦松 198 牛王刺 486 瓦生 叶景天 172, 191 牛 毛细辛 4 小重楼 665 牛奶七 77 少 子黄堇 75, 119, 120 牛旧藤 452 少花云 南景天 161 牛角花 91 少 花姜花 550, 558 牛角树 447 少 数瑞香 221, 224 牛砂灵 9 日本 红山茶 300 牛屎草 77 日 本皁荚 472 牛 牯縮砂 640 日本 爱冬叶 502 牛黄伞 697 中华 粘腺果 255, 256 牛膀 665 中华 紫茉莉 251, 252, 253 牛 蹄细辛 6 中越 短蕊茶 264, 267 牛蹄麻 443, 444 中甸 马兜铃 8, 10, 12 牛蹄藤 442 中国 无忧花 462, 463, 464 毛山药 29, 42 中 轴亚属 653 毛乌金 3 - 见风追 52 毛毛树 320 见血飞 479, 489, 490 毛木树 322 见血 飞亚属 479 毛木荷 319, 320 水三七 164 毛叶 牛蹄麻 416, 417, 430, 水马齿 216, 217 毛叶 豆瓣绿 56, 57 水 马齿宽 201 毛 叶胡椒 28, 40, 46 水 马齿科 215 毛肋 石笔木 312, 314 水 马齿属 215 毛花 松下兰 504, 505 水马桑 257 毛 花瑞香 222, 227, 228 水仙 708 毛花 瑞香属 218, 235 水仙花 708 毛宝巾 249 水仙属 672, 708 毛细辛 3 水兰花 504 毛 果山茶 289 水觅 193 毛果柃 346, 353, 354, 373 水帛角 446, 452 毛果 猴子木 289 水细辛 3, 4 毛枝 格药拎 347, 366, 373 水金钩 如意草 85 毛 荚决明 446, 457, 458 
毛姜花 550, 554 毛姜 花亚属 550 毛 脉岩扇 514 毛重楼 653, 662, 663 毛莪术 588 毛 窄叶柃 348, 372 毛 象牙参 576 毛萼 广西茶 276 毛 萼屏边 连蕊茶 288 毛滇缅 离蕊茶 292 毛管花 233, 235 - 毛 舞花姜 593, 594, 595 毛 蕊山茶 265, 301, 302, 303 毛蕊 红山茶 301 毛蕊蒙 自山茶 290 毛鞍叶 羊蹄甲 418, 422 毛 辩山姜 597, 605, 607 长 毛细辛 2, 4 长 毛刺拎 366 长毛怜 349 长叶马 5te 铃 8, 21, 22 长叶茶 272 长 丝景天 173, 192, 193 长舌姜 532, 546, 547, 548 长尾 毛蕊茶 265, 278, 280 长角豆 410 长 角果姜 562, 563 长序 虎皮楠 402, 405 长 花荛花 241 长果 大头茶 315, 317, 318 长果 连蕊茶 284 长 果砂仁 621, 630, 637 长 果姜属 529, 562 长果 核果茶 309 长齿组 674 长 甚紫茎 310 长 柄山姜 597, 608, 609 长 柄胡椒 28, 39. 41 长柄 象牙参 573, 576 长 柱重楼 654, 668, 669 长药 隔重楼 653, 659, 661, 666 长 冠紫堇 74, 111, 112  长圆 红景天 145, 161. 162 长圆 闭鞘姜 647, 650 长 秦砂红 628 长 梗杨桐 342 长梗 厚皮香 332 长 梗结香 232 长 梗瑞香 221, 223 长 萼石莲 139, 141 长萼宽 叶景天 171, 178 长 萼景天 173, 198 长 穗决明 446, 454, 458 长鞭 红景天 145, 164, 165 长 瓣瑞香 220, 221, 224 爪哇 白豆蔻 620, 624 心叶 凹唇姜 570, 571 月 季石榴 215 月桃 597, 603, 604 风气药 52 风车藤 393, 396, 398, 399 风 车藤属 385, 392 风雨花 699 风寧果 396, 398 风藤 42, 52 乌龙须 257 乌鸡骨 474 乌金七 3 乌金草 4 乌桑 410 乌 蒙黄堇 76, 129, 130 凤凰木 476, 477 凤 凰木属 408, 409, 476 凤凰花 454, 476 巴氏 红景天 205 巴 尔巴大 61 引水蕉 697 双台 660 双参 516 双参属 515, 516 双香 516 双柱柃 347, 363 双唇 象牙参 579 双翅 舞花姜 593, 595 
716  云南 植物志  双喜草 660 石山 羊蹄甲 414, 417, 428 双 斑黄堇 75, 98, 118 石 山紫茎 328, 329, 330 双翼豆 474 石龙花 492 邓 川景天 184 石头菜 201 孔雀花 25 石 生黄堇 76, 128 五 画 石 朱砂莲 9 石花 200 汉防己 13 石果 红山茶 301 兰 盆花属 516, 523 石板菜 173, 197, 200 半边莲 173 石 板还阳 200 半齿拎 347, 364 石南藤 40, 42, 52 半荷 包紫堇 76, 132, 133 石根 200 半 陷野菱 36 石莲 139, 140, 513 半截烂 660 石莲子 487 头顶 一颗珠 670 石莲花 198 头顶珠 670 石莲属 134, 138 刘幼 堂山茶 282 石莲福 氏变种 142 玉几七 670 石 笔木属 308 玉帘 698 石菜 193 玉桃 603 石 雀还阳 200 去 死回生 58 石 隙紫堇 72, 90, 97 打不死 135, 164, 200 石蒌藤 42 打鬼棒 487 石蒜 674, 705, 706 打结花 234 石蒜科 671 节 果决明 446, 449 石蒜属 672, 704 节裂 角茴香 61 石榴 213, 214 古里 9 石榴科 213 节 鞭山姜 597, 612, 613 石榴属 213 巧 家紫堇 71, 78, 79 石婢草 56, 57 甘遂 246, 247 石癣 411 龙爪花 705 布杀干 96 龙头花 671 东 川景天 172, 184 龙须藤 414, 417, 429, 430, 431 东 爪草属 135, 207 龙陵茶 272 东安 红山茶 305 龙 眼参属 409, 463 东 南景天 197 龙 溪紫堇 72, 89, 90 凹叶大 苞景天 173, 195 龙胜 红山茶 304, 305 凹 叶景天 173, 200, 202 龙眼参 463, 466 凹 叶瑞香 221, 226, 227 白石榴 215 凹脉 红淡比 345 石 上开化 56 凹脉拎 348, 374, 375 石 上瓦莱 56 凹唇姜 570 石马菜 57 凹 唇姜属 529, 569 
北 越黄堇 76, 130 田三七 193 田 螺虎树 429 叶子^ 44 叶子花 249 叶 子花属 248, 249 叶萼 核果茶 309, 310, 311, 331 四川 大头茶 315 四块瓦 56 四角拎 348, 374, 377 四 季还阳 193 . 四球茶 276 生姜 533 禾雀脚 203 白三七 164 白 三百棒 4 白马 山莞花 237, 243 白 毛细辛 4 白毛茶 275 白 毛蕊茶 265, 277 白丝毛 红山茶 307 白苟 228 白 花山奈 564, 565 白花 风车藤 393, 394, 395 白花 风寧果 395 白花 羊蹄甲 414, 416, 424 白花参 252 白 花刺参 526 白 花岩梅 511 白花 刺萼参 524, 526 白花姜 535 白 花重楼 653, 660 白花 滇山茶 308 白花 竭子草 206 白豆蔑 600, 624 白河车 660 白 金古揽 20 白 顶姜黄 584, 585, 587 白屈菜 状紫堇 82 白 刺梨果 127 白 果景天 173, 198, 199 白 背子草 138  白草果 550 白胡椒 31 白重楼 660 白 脉瑞香 221, 223, 229 白粉角 252 白 断肠草 127 白菜果 665 白斑 凹唇姜 570, 571, 572 白瑞香 222, 225, 228, 229, 230, 白蜡叶 风车藤 396 白蜡 叶荛花 237, 244 瓜 子细辛 56 瓜 子鹿衔 56 外弦须 219 印 度木荷 320, 324, 325, 327 印度 石莲花 139 冬 红山茶 298 圣地 红景天 144, 151 圣景天 151 对叶豆 455 对 叶景天 206 对把草 56 台湾 锡杖花 504 尼泊 尔胡椒 30, 53, 54 丝 毛瑞香 220, 221, 223 六画 羊角豆 459 羊蹄甲 413, 414, 416, 426 羊蹄 甲亚属 413 羊 蹄甲属 408, 413 关木通 1, 18 冰 川景天 171, 178, 179 灯台七 660 决择 686 决明 446, 455 决明族 408 决明属 408, 409, 445 齐头誠 26, 32 齐 头絨属 26 交让木 402, 404 闭销姜 647, 648, 649, 651 
718  云南 植物志  闭鞘 姜亚科 529 闭 銷姜属 529, 646 安石榴 213 安 徽石蒜 705 过节风 52 老白花 424, 425 老龙草 91 老妈 648 老虎刺 486, 492 老 虎刺属 409, 491 老 挝山姜 615 老 鸦枕头 487 老鸦蒜 705 老蛇藤 18 老黑茶 268 老 鼠耳朵 200 地石榴 57 地油甘 452 地珠 670 地锦苗 71, 77, 78 亚麻科 384 耳环花 63 芋 头三七 660 西川韭 674, 687 西昌 红山茶 305 西河柳 260 西 南山茶 266, 304, 305, 306 西 南木荷 322 西南 文殊兰 697 西南 白山茶 30S 西南 红山茶 304 西 南细辛 3 西 畴结香 232 西 畴重楼 652, 654 西 畴瑞香 222, 230 西藏 红淡比 344 西藏 虎皮楠 406 西藏 鹿蹄草 500 灰 岩紫堇 73, 103 有 翅决明 455 百灵山 红山茶 307 百草药 662  百脉根 91 百解藤 子防己 11 成凤 山木荷 320 成 凤山茶 301 达仑柃 367 光 叶子花 249 光 叶山姜 596, 600 光叶 风车藤 395 光叶云 南草蔻 608 光 叶决明 446, 448, 456 光叶 羊蹄甲 415, 441 光叶 闭銷姜 646, 647 光 叶荛花 243 光决明 456 光 果山茶 290 光 茎胡椒 29, 47, 51 光 茎野蒌 47 光轴^ 叶菊 45 光 萼心叶 毛蕊茶 279 光萼 厚轴茶 270 尖 叶山茶 281 尖叶 风车藤 393, 399, 400 尖叶 风寧果 400 尖叶 羊蹄甲 417 尖叶柃 347, 367 尖 叶柃木 367 尖 齿木荷 326 尖 齿叶怜 347, 364 尖齿 石笔木 312, 314 尖齿 离蕊茶 290 尖 距紫堇 17 尖 萼山茶 282 尖 萼毛柃 346, 355 尖 萼云南 连蕊茶 282 尖萼 厚皮香 332 尖 萼蒙自 连蕊茶 282 尖 裂瑞香 226 尖 辦紫堇 73, 104, 105 尖 瓣瑞香 221, 226, 227 早花 象牙参 573, 577, 578 同 辩黄堇 73, 102 虫蒌 660 
中 名索引  719  吕 宋玉簪 703 全缘 叶杨桐 338, 341, 342 团葱 692 全瓣 红景天 151 收丹皮 193 会 泽紫堇 72, 89 肉阜赛 469 会理 红山茶 307 肉 英云实 479, 480 合 果景天 173, 196, 197 肉 求苏木 479 合柱 檢果茶 279 肉 轴胡椒 29, 45, 49 多毛盖 531, 537 网球花 701 多 叶重楼 653, 657, 667 网 球花属 672, 701 多 叶紫堇 72, 97. 98 先花 象牙参 573, 577, 579 多脉 羊蹄甲 434 朱顶红 703 多花 羊蹄甲 415, 417, 432 朱 顶红属 672, 703 多花 盾翅藤 386, 390, 391, 竹 叶三七 567 多花景 天三七 193 竹叶 木荷 322 多苞 红景天 145, 158, 159 竹叶 红山茶 307 多 茎景天 173, 199, 200 竹节风 601 多 脉木荷 321 师 子色色 126 多星韭 673, 678, 679, 680 师 宗紫堇 71, 85 多脉茶 273 优秀 红景天 145, 165, 166 多 脉胡椒 28, 37 优美 红景天 146, 170 多萼茶 273 优贵 10 多 裂紫堇 73, 104 优贵马 5^ 铃 8, 11 多 管野萎 31 华山姜 596, 599, 601 多 蕊重楼 654 ' 华木荷 320, 324, 325 多难茶 270 华石牛 9, 10 多辩核 果茶属 308 华细辛 1 肋果茶 383, 384 华岩扇 514 肋 果茶科 384 华 南云实 479, 483, 485 肋 果茶属 384 华 南毛冷 346, 349. 360 那力卩 山黄堇 75, 120 华南 "^赛 471 毕拔菜 37 华 象牙参 578 毕勃 38 华 黄细心 256 异 心紫堇 71, 83 华瑞香 221, 222 异 叶石莲 139, 140, 143 伞 花黄堇 75, 118, 119 异色 红景天 145, 155, 156 任木 460 异色柴 胡景天 156 任豆 460, 461 阳 春砂仁 628 任豆属 409, 460 阳荷 531 , 538 舟柄茶 328 如意草 85, 86 rfn c;? 全舌姜 531, 543 红 三百棒 4 全 冠黄堇 75, 125 红山茶 300 全粘 4 红 毛木树 322 
720  云南 植物志  红毛 羊蹄甲 415, 417, 441 红毛枝 羊蹄甲 441 红木荷 320, 321, 322, 323 红玉帘 699 红石蒜 705 红石榴 335 红 壳砂仁 620, 622 红花 羊蹄甲 414, 416, 423 红花 鸡距草 77 红 花岩松 139 红 花岩梅 510, 511, 513 红 花砂仁 621, 637, 639 红花莲 703 红 花紫荆 423 红花楹 476 红花 鼠皮树 233, 235 红豆蔻 596, 597, 599, 613 红豆辩 57 红 金耳环 3, 7 红 果胡椒 30, 52 红苞 距药姜 582 红砂仁 622 红背叶 羊蹄甲 415, 418, 442 红药 红山茶 304, 305 红柄 羊蹄甲 441 红姜花 550, 556 红 独角莲 657 红草果 637 红香树 335 红冠姜 532, 545 红重楼 660 红 铁灯台 657, 665 红真 菌蒲莲 699 红球姜 530, 533, 535 红缘 土田七 567, 568, 569 红 斑山姜 597, 608, 609, 610 红 景天属 134, 144 红紫荆 424 红楣 335 红蔻 597, 598 红褐怜 380 纤细 羊蹄甲 414, 417, 431  纤 细黄堇 75, 123, 124 观音花 539 观音柳 260 延苞 象牙参 575 延龄草 668, 670 延 龄草科 651 延 龄草属 651, 670 七画 沔茄 467 沙姜 564 沙晶兰 505, 508 沙 晶兰属 503, 508 沉香 219 沉香属 218 沟繁 缕景天 173 沧 源山茶 292 弟夏 127 闷消 18 良姜 597, 614 良 姜亚属 597 启 无景天 178 赤叶柴 474 贡 山瓦松 141 贡 山木荷 320, 326 贡山 红景天 205 贡山柃 348, 369, 376 贡费菜 205 报春 红景天 144, 146, 147 报 春景天 146 扭 果苏木 479, 481 扭果 紫金龙 66, 68, 69 扶留藤 38 拟 水晶兰 506 拟水 晶兰属 503 拟豆蔻 645, 646 拟 豆蔻属 529, 644 拟 细萼茶 273 拟草果 621, 634 ^叶药 29, 44, 46 芦子 47 芦子藤 39, 44 
中 名索引  721  花 叶山姜 596, 601 豆瓣 如意草 56 花叶尾 花细辛 2, 4 豆 辦还阳 193 花叶组 653 豆雜绿 56, 57, 58, 59 花 叶细辛 6 豆雜菜 56, 201 花 叶重楼 653, 663, 664 豆瓣 鹿衔草 56 花 朱顶红 703, 704 更里 红景天 205 花 象牙参 575 两把伞 658 花脸王 翻天印 6 还阳参 164 花 脸细辛 6 还阳草 193 芹菜 77 还阳 参景天 164 苍 山黄堇 74, 105, 114 . 状元红 252 苍 山紫堇 106 肖长尖 连蕊茶 285 苏方木 482 肖怜 345 苏木 479, 482 肖 散柱茶 289 苏 木亚属 478 肖 楼叶拎 346, 347, 355, 3 苏木科 408 坚 桃叶怜 346, 356, 357 苏木属 408, 409. 478 坚桃拎 348 杜鹃 249 里噜 697 杜 鹃花科 494 吼盖贯 387 杜衡 1 岗拎 347, 354, 358, 360 极 苦姜黄 585, 589 我正 127 杨桐 344 禿山茶 277 杨桐属 264, 336 秃甚 红山茶 302 丽江 东爪草 208, 209 禿房茶 265, 277 丽江 羊蹄甲 415, 416, 440, 443 秀梗 连蕊茶 285 丽江柃 347, 368, 370 何 及南博 91 丽 江案花 237, 245, 246 旱水仙 699 丽 江续断 519, 520 伸长 红景天 154 丽 江景天 167 纸叶 虎皮楠 402, 405 丽江 紫金龙 66, 68, 69 怀花米 456 丽 江紫堇 115 串枝莲 66 丽西 红景天 150 阜角树 472 豆叶七 163 皂荚树 472 豆 叶狼毒 163 阜荚属 408, 409, 471 豆 包还阳 193 佛手七 670 豆茶属 445 佛甲草 173, 175, 200, 201 豆蔻 558, 600, 605 佛指甲 203 豆 蔻亚属 620 伽蓝菜 137 豆蔑属 529, 618 ftO 蓝恭扈 134. n? 豆瓣七 57 卵叶 马究铃 8, 14, 15 豆 子菜 201 卵叶 羊蹄甲 414, 417. 431 豆辩叶 457 卵叶韭 673, 674, 675 
722  云南 植物志  卵 叶胡椒 27, 33 卵 叶重楼 653, 657 卵叶 鹿蹄草 500 卵叶 雷公藤 11 肝风草 698 角柄 厚皮香 332 角 果胡椒 29, 148 角 茴香属 61 含 羞云实 479, 480, 488 含羞 草决明 452 鸡 爪三七 137 鸡爪连 128 鸡 旦树皮 228 鸡血七 70, 76 鸡 肠狼毒 247 鸡 屎卢子 30, 50 鸡骨藤 254 鸡栖子 472 鸡 脚续断 519 鸡嘴勒 479, 484, 486 君子兰 700 君 子兰属 672, 700 尿罐草 75, 121, 122 尾 叶山茶 278 尾叶 黄瑞木 342 尾 尖叶怜 367 尾 花细辛 2, 4, 5 尾 瓣细辛 4 阿勃勒 447 阿 墩紫堇 74, 111, 112 陇 川山茶 292 陈氏 红山茶 307 连蕊茶 265, 281 八画 河口 长梗茶 264, 268, 269 河口超 长抦茶 268 油瓜 25 油茶 263, 266, 296, 297 油 点草属 651 油楠 464, 467 油楠属 409, 467  波罗砂 640 波 密紫堇 74, 115, 116 波 斯患荚 447 沼生 水马齿 216, 217 美丽 山扁豆 447 美丽 红山茶 301 美 丽决明 446, 447 美 丽紫堇 74, 116, 117 美山姜 616 美齿 连蕊茶 286 美紫堇 117 单生组 674 单 叶细辛 2, 3, 5 单叶 鹿蹄草 497, 500 单花 锡杖花 494 单侧花 501 单 侧花属 494, 501 变 叶景天 197 变色 马兜铃 8, 20, 21 夜关门 421, 455 夜合叶 421 夜合欢 421 夜饭花 252 底圩茶 275 闹垂 4 闹鱼儿 257 宝巾 249 宝兴 马兜铃 8, 18, 19 宝 兴黄堇 121 空 心韭菜 699 空果茶 289 青木香 1 青甘韭 673, 681, 682, 683 青老叶 38 青羊参 517 青 城细辛 2, 5, 6 青蒌 37 青藤香 13, 20 柁施 130 披针 叶毛柃 346, 351, 352, 353 披针萼 连蕊茶 288 坡洼热 31 
中 名 索 引 ??' I、、fl 日 77 昆明 红景天 144, 150 实糸 4=^7 昆明 象牙参 573, 575 a Li 1 o 昆 明景天 195 苦 藤 20 迪 庆景天 178 苗叶 Si 布铃 8, 10 岩七 166 荷叶 荖雇 560 岩 见血参 164 苗叶 景天凹 叶夺种 195 岩见愁 18 "if 唇慈 616 岩 田二七 164 苜 唇姜属 529, 616 岩 生紫堇 76, 122, 131 若口 七细辛 o 4 岩石 雜 56 苜 梗紫革 73, 106 岩如意 200 XX. tCI^ vU V 岩老鼠 164 ^-A VV\ 丄 ~t 杯 非 673, 681 岩连 128 构 fjT 树 9^2 岩花 56 抝 "著 243 岩还阳 164 TA 1 - ^vt 岩松 139 刺 丰昔堇 113 岩参 29, 48, 49 V 刺参 S26 岩板菜 200 , 515 /T>'J 3> Tn «J J. o 岩扇属 509, 514 刺参屨 515 •^'J 55» X V 岩匙 512, 513 刺续新 526 岩 §fc 雇 509, 513 刺尊参 524, 526 岩黄连 128 制尊: ^匾 Ri c C24 岩栴科 S09 々 ■1=1 I'* TT 郁金 585, 586, 592 岩梅属 509 郁複 697 岩筋菜 513 轮叶 醫天 172, 101 • 1 Q2 -fL* 1 y^n* 乂、 X f ^ f J. 7 J. 9 丄 J。 -in 們、 "J ' t: TftP 胡椒 27, 30, 32 告碗豆 164 而 花尊术 CQC . 罗平 山黄堇 74, 107, 109 If 果树 473 罗汗簞 500 1 1 *"f~- \j\/\J 1¥果 树屨 408 « 409, 472 罗@子 468 臣 卜止本 175 罗蔡 Ett^ S71 臣卜牛 tIC 柏坊 262, 261 罗圈桑 410 卧 g 景天 201 罗裙带 697 齿叶 厚皮香 335 iK 汀 1 天 173, 204 . 20S 街 冠紫茧 71 , jn, 84 帕東晴 1 27 TO ; 5t 丄厶, 皮摘科 401 i/L» ZX-. irfl TT ,V1 妥太 401 摘雇 401 妥太匿 40Q dQI 具 (^水 柏枝 262 7^ ,J、 1 M LX. t» VJ t* 具 柄重楼 657 垂 幺幺柳 ?60 昌宁茶 270 ^kk'^IM 410. 41 1 B 日曰工 ACC Tfr "^T 1 70 1A, AO Sm-¥- 丄/ v5, ZUl 9 ^UZ 昆明 马究铃 8, 23 垂笑 君子兰 700 
724  云南 植物志  和尚头 519 金酒壶 660 版纳姜 531, 542, 544 金 盘托珠 660 侧花 红景天 146 金盘 托荔枝 660 侧 花景天 146 弥勒 槌果茶 266, 294 侧 膜亚属 652 陕 甘瑞香 226 爬岩香 42, 52 姆夯 468 爬景天 201 贯叶 马究铃 7, 9, 12 爬墙刺 486 线 梗胡椒 30, 53, 54 肥鸟树 469 摔藤香 22 肥皂荚 469, 470 细叶 山景天 172, 183. 184 肥 阜荚属 408, 409, 469 细叶 打不死 203 肥猪子 469 细叶 青竹蛇 42 鱼 儿牡丹 63 细 叶刺参 526 鱼子草 127 细 叶荛花 236, 239, 240, . 鱼 兜牡丹 63 细叶密 228 忽地笑 705, 706, 707 细 叶景天 171, 173, 184 狗 牙半支 201 * 细尖 马究铃 13 狗 牙还阳 139 细尖 连蕊茶 281 狗牙草 201 细辛 1 狗牙菜 203 细辛属 2 狗牙瓣 200, 201 细 芦子藤 30 狗芦子 35 • 细 齿叶拎 349, 375, 381 狗骨头 58 细齿 红山茶 304, 305 狗屎豆 459 细 齿杨桐 340 金毛 羊蹄甲 442 细果 角茴香 61, 62 金凤花 479, 481 细 果紫堇 71, 85 金不换 193 细枝拎 348, 350, 371 金叶柃 371 细 苞胡椒 29, 48 金叶 细枝柃 372 细柄 舟柄茶 330 金丝 桃荛花 236, 241, 242 细 轴荛花 236, 238 金丝 两重楼 660 细香葱 690 金耳环 4, 657 细萼茶 275 金沙江 红山茶 307 细药子 30 金英 400 孤坟柴 474 金 虎尾科 385 九画 金 线重楼 653, 655, 656, 660 金刺插 203 洋苏木 493 金英属 385, 400 洋金凤 481 金钩 如意草 71, 84, 85, 86 洋葱 674, 690 金屏 连蕊茶 288 洋葱组 674 金耗子 163 洋紫荆 424 金钱桂 201 洱 源紫堇 71, 80, 82 
中  名 索  引  725  浑提葱 690 芒决明 447, 457 活血 三七 206 革口 十案花 236, 240 活血草 63 案花 237, 245 染铜皮 163 案花属 218, 236 姜 530, 533, 534 草马桑 257, 258, 259 姜三七 562, 567 草云实 488 姜田七 567 草叶 马究铃 8, 22 姜叶 淫羊藿 601 草甘遂 658 姜亚科 528 草决明 455 姜花 549, 550, 551 草豆蔑 597, 605, 606 姜 花亚属 549 - 草果 621 , 635, 637, 638 姜花族 528 草果药 550, 557, 558 姜花属 528, 549 草胡椒 60 姜组 530 草 胡椒属 26, 55 姜科 528 草蔑 605 姜属 528, 529 草 蔑仁' 605 姜黄 584, 586 茴 香砂仁 642, 643, 644 姜黄属 529, 584 荞头 691 总状花 羊蹄甲 414, 416, 419, 423 若 272 烂屁股 660 茶 265 , 272, 274 弯口 t 树 424 茶梅 266 , 298 弯 果黄堇 127 茶梨 335, 336, 337 弯 梗紫堇 74, 111 萃梨厪 264 . "^15 弯管姜 531 , 537, 542, 545 胡豆七 206 抚 子砂仁 621 , 640, 641 胡椒 27, 31 抚 果豆蔑 621, 639, 641, 642 胡椒草 57 疣 果景天 173 胡椒科 25 宾川 羊蹄甲 426 胡椒属 26, 27 客阶 56 荜芨 38 神黄豆 446, 449, 450 28, 18, 40, 41 神 黄豆属 445 药山 紫茧 71 , 87 韭 684 药王子 486 韭莲 698, 699 药萝 卜 247 韭菜 673, 684 样根荖 , ^40 韭菜莲 699 柄 果胡椒 27. 34 珊瑚姜 530, 537 tP^ 腺 ill 1^ 百 44fi. 1^% 珍珠 鹿蹄草 496, 497 拘装 38 玲甲花 426 柳叶非 fi72 . l"r " 1 nr: u / O » UOU 表? Si5tf 3fU J:、J T^】 *3 O *4 JA -Jr- OCiA tAH tV 小稱 ^d4 , 34o 毒鼠子 407 树顶豆 473 毒 鼠子科 406 树黄鳝 449 毒 鼠子属 407 柽 260 
726  云南 植物志  柽柳 260, 261 柽柳科 259 柽柳属 259, 260 翅茎 马究铃 9, 24 威宁 短柱茶 302 歪 叶子苎 44, 45 南川茶 276 南木香 18 南 岭荛花 238 南 岭紫茎 328 南 洋木荷 319, 320 南重楼 652, 654 南蛇勒 487 南黄堇 72, 91, 92 南 黄紫堇 91 南藤 29, 42, 52 厚叶 厚皮香 333 厚皮香 311, 322, 334, 335 厚 皮香属 264, 331 厚柄 连蕊茶 282 厚轴茶 265, 268, 271 厚 盘亚属 414 厚 短蕊茶 292 厚瓣 短蕊茶 286 砂仁 620, 628, 630 砂 仁亚属 620 背蛇生 8, 9 竖 枝景天 164 昧履支 31 哇 日哇达 61 显 托亚属 414 显脉 羊蹄甲 415, 417, 434, 436 显脉 虎皮楠 401, 402 哑呼 488 冠毛 羊蹄甲 428 贵 州毛拎 346, 349, 350, 351 贵州 石笔木 312 贵州 红山茶 307 贵州 连蕊茶 265, 285 贵州 盾翅藤 386 贵 州黄堇 76, 129, 130 贵景天 166  思茅 厚皮香 332, 335 思 茅胡椒 29, 44, 46 思茅 短蕊茶 294 妈蚊茶 273 哈尼茶 268 哈坑懒 451 钝叶拎 348, 370, 371 钝 齿木荷 321 钝 萼景天 172, 191 钝 瓣景天 171, 179, 180 钩 距黄堇 73, 99 钮 子跌打 30 矩 药姜属 529, 580 香叶树 335 香石蒜 705, 708 香肠豆 447 香葱 690 香港 毛蕊茶 278 香藤 52 重三 出黄堇 72, 91 ■ 重台 658 重楼 657, 658, 660, 662, 665 重楼 一枝箭 658 重 楼金线 658 重楼属 651 重辦月 季石榴 215 复 毛胡椒 28, 36 俅 江紫堇 71, 82 盾柱木 474 盾 柱木属 409, 473 盾翅藤 386, 390, 391 盾 翅藤属 385 盾 萼紫堇 71, 88 顺水龙 247 顺地爬 452 鬼棒头 487 侯氏 羊蹄甲 443 追风散 23 须弥 红景天 146, 168 胖婆娘 335 脉叶 虎皮楠 402 甸 行景天 201 
中 名索引 727  雜叶 马牙 昔茧 74. 114 费恭 173. 19^ 雜叶; FT 箪太 '? 14 娃呢 [TC 128 脉口 +本 97S 娃呢 ppf 130 叶备伏 660 怒 江山茶 266, 302, 303 脉叶 重楼 fiS^, 660 怒江 马布铃 8, 19, 20 妹叶 管士呑 16 ^vT^T ill 3$^ 302 'ii»、 i_L. -^-L. L-J-J O 脉龟旌 660 於江松 347, 363, 37f 狭 翅云实 486 贺姑 631 M 丰成 M 山本 302 妹尊 冉;^ 本 OOQ 纯 举胡椒 40 脉 尊柴茧 8. no ?'^?. l-^d 222 、 结香雇 218, 211 狭 穗八宝 206, 207, 208 蚤休 658 妹糖 "P* 天 ? 07 gTCTwr'Tni 厶 厶丄, ititt 獅 Jl, 苴 207 +画 独 立一枯 660 、冶 宫柴堇 74 . 109 抽# 太恭 127 'J3Si M-i ,1、 1"J J A 1 泡 13^ 藤 /'^V( /«c O u 柴甚 71, 81 逾 南二七 ^fiA SliS ^fifi 1*9^ L> JUT: 9 , «J UU tt# "怜 347, %7 jfi 南主蹄 S 41 ^ . 417. H3 Jlfa nfi 404 . 4QS 南! 墟 4.0? iJ\j IX, Ttr) t:^^ 肿丽 S 4Q4 nij i-ij ""t 7, iRf Pt3 Ti^ I ~ - U 厶 V/ , %j^O 独龟 # 654, 657, fiS8, 660 • 665, fififi m V 子 /X. H OOO 独 根续断 520 海 南重楼 6S6 劳 S 247 m IrX hJ^ 1 _~ - (J 厶丄, O , U 0*4 # 装 70S 1*5- TI"J H 1 TV O 4 , oDj 盈汀差 . 547 盈江荖 551, S^l 泡螺七 fifiO 盈江 一 620, 622, fi2^ v^^Si^ f^^9 "4 fiS^ 盈 江胡椒 28, 40 创川北 fi7^. /:fin 卖?^ 太滞 _^"C l_» ,1、 1。』 OC\J ItJ /is. TH CjjO 柔 弱昔墓 7?. 07 T/J m U-l ^ .5Z. 41 J i^-fe 红山本 30^^ Ati 1 i -«-L. Li-I xJn «J V/O 展 i^lll 本 ?ftft Ayr U-l xJn ^oo W W -=v ye 0, l«3 屏边 石第太 31? S4fj 桐 ^QQ ^4-1 /TT Ali TI"J OOO ♦ J*t J fnf y=\ Dy / , Ol«3 ATI ACi. Ct\jO » LiO t , ^OO m H 丁 丄。 屏 348, -xnx 然卸/ 一 fi 1 3 K -J-h iQl& 97 -ic /?rlii m 乙/, 03 次 Xfr life z n 贫坟瑰 642 屏边 核果茶 309, 312, 313 高 山七叶 一枝花 660 屏边 黄瑞木 343 高山 羊不吃 77 
728  云南 植物志  高山 红景天 145, 160 高山韭 674, 685, 686 高 山茶梨 336 高山 象牙参 579 高 山景天 175 高山蔷 薇景天 160 高 州油茶 266, 296 高良姜 597, 601, 614 高树茶 272 高 原景天 172, 182, 183 郭聋娘 447 唐古特 延胡索 76, 132, 133 唐古 特瑞香 222, 226 宽叶 红景天 146, 164, 168 宽叶组 672 宽叶韭 673, 677, 678 宽 叶景天 152, 171, 177 宽 苞姜花 555 宽果 紫金龙 66, 67, 68 宽唇姜 597, 609, 610 宽 裂黄堇 76, 128, 129 宽 萼景天 172, 189, 190 宽瓣 江景天 152 窄 叶西南 红山茶 307 窄叶 连蕊茶 265, 286, 287 窄叶拎 372 窄基 红褐怜 348, 380 扇 叶景天 150 耗子皮 238 艳山姜 603 艳山 姜亚属 596 艳 花姜属 529, 642 泰 国紫堇 85 秦 岭景天 172, 188 秦琼剑 697 珠砂莲 1 蚕豆叶 163 盐 丰山茶 295 起 证狭话 654 埋修 424 埋西哩 451 埋旁娘 482  都力 色色布 99 都 拉色布 99 挨刀树 451 疫 272 莲 花还阳 139 " 莲花姜 539 莴勢花 647, 648, 649, 650 荽 味砂仁 620, 624, 625 莪术 585, 590, 591 荷包花 63 荷 包牡丹 63, 64, 77 荷包 特丹属 61, 63 荼 272 恶霸葱 697 真籽韭 674, 691 核 果茶属 264, 308 桂 花岩陀 230 桂莪柱 588 桐皮子 238 格木 474, 475 格木属 408, 409, 474 格郎央 473 格药柃 366, 380 桃叶柃 347, 364, 365 根茎组 673 翅荚木 460 翅 荚决明 446, 450, 455 翅 柄紫茎 328, 329 翅 辯黄堇 72, 93, 94 唇 凸姜花 550, 556, 557 唇柄姜 530, 532, 534 夏 雪片莲 695, 696 柴河车 658 紫胡 红景天 145, 154, 155 紫 胡景天 154 晒不死 135 蚌壳树 467 峨 盾木荷 322 峨眉 红山茶 301 峨眉 虎皮楠 402 峨 眉姜花 553 圆叶 瓜子菜 56 
中 名索引  729  圆 叶石莲 139, 142 桑和龙 4 圆叶 佛甲草 200 靖 毛瑞香 223 圆 叶细辛 3 勐海姜 530, 533, 534 圆 a 蔻 624 S!l 海胡椒 27, 31, 34 圆齿 红景天 152 勐腊茶 273 圆基茶 268 ©I 腊砂仁 621, 633, 634 圆景天 152 ®J 腊 核果茶 309 圆 锥荛花 238 H "― 画 圆辩姜 531 , 538, 541, 542 圆 辦姜花 550, 555 渐尖 叶石梅 510 爱冬叶 502 ■ 渐尖 羊蹄甲 413, 416, 418, 419 材帚 148 深波线 叶景天 148 钻骨风 37 淮木通 1 铁刀木 446, 451 淮通 18 铁灯台 657, 660, 665, 667 淮通 马兜铃 18 铁灯盖 660 粘 腺果属 248, 254 铁色箭 707 粗 干景天 148 铁 板道人 77 , 粗毛 羊蹄甲 413, 416, 420 铁指甲 203 粗 毛杨桐 338, 339, 340 铁脚莲 163 粗毛 黄瑞木 340 铁揽树 384 粗 毛紫堇 113 f^fJ^P 匕 P 匕 452 粗皮树 235 缺 瓣直楼 667 粗莲 红景天 144, 148, 149 透明草 56, 59, 60 粗茎红 景天大 株变种 150 俯垂 盾翅藤 386, 387, 388 粗柄 连蕊茶 282 倒爪刺 492 粗根组 673 倒心 盾翅藤 386, 387, 388 粗梗 连蕊茶 265, 282, 283 倒吊莲 138 粗 梗胡椒 29, 50 倒钩藤 492 粗 梗黄堇 75, 117 臭云实 488 粗糙 红景天 145, 167 臭菜 488 粗 穗胡椒 28, 35 健壮 红景天 145, 158 断肠草 76, 77, 85, 86, 91, 113, 127 鸾鸯虫 660 麻皮树 228 胭脂花 252 麻药 489 脆舌姜 531, 543, 544 麻疯龙 11 脆 舌砂仁 621, 635, 636 麻 栗坡拎 348, 377 脆 果山姜 596, 599, 600 麻婆婆 658 狼毒 660 康滇 红山茶 307 狼毒属 218, 247 鹿耳草 77 皱叶茶 268 鹿耳韭 674 级叶 鹿蹄草 496, 497 鹿安茶 499 通城虎 1 鹿寿草 499 
730  云南 植物志  鹿衔草 497, 498, 500 鹿 蹄草科 494, 503 鹿 蹄草属 494, 496 离辦 红山茶 307 望江南 447, 459 密花 小根蒜 691 密花 羊蹄甲 422, 434 密 苞山姜 596, 599, 602 密果湖 488 密 穗黄堇 73, 100, 101 雪山 一枝蒿 106 雪 片莲属 672, 695 雪里开 234 雪花构 228 雪松 167 雪药 9 琉球 短柱茶 298 理防己 18 球果假 水晶兰 506, 507 球 药隔组 653 球药 隔重楼 653, 665 球 穗山姜 596, 602 球 穗胡椒 30, 54, 55 接气草 3 接骨丹 164 接骨草 135 排风藤 18 排钱豆 449 菱叶 红景天 164 黄三七 65 黄心果 340 黄木香 13 黄 白姜花 549, 551, 553 黄红 凹唇姜 572 黄 红姜黄 585, 589, 590 黄连 128 黄寿丹 254 黄 花石莲 139, 142 黄 花甘遂 248 黄花 地锦苗 127 黄花 羊蹄甲 414, 416, 420 黄 花岩松 198  黄 花岩梅 510, 511, 512 黄花韭 688 黄 花姜黄 584, 586, 587 黄 花胡椒 29, 50, 51 黄 花野萎 50 黄细心 254, 255 黄 细心属 248, 253 黄药 65 黄姜 586 黄姜花 549, 551, 552 黄药 大头茶 317 黄扁豆 452 黄荷 色牡丹 127 黄莺花 463 黄堇 127 黄 断肠草 91 黄麻藤 442 黄斑姜 531, 541, 542 黄 槐决明 446, 454 黄瑞香 234 黄蝴蝶 481 菖蒲莲 699 萝 匐防己 24 萝 葡防己 18 菊叶 红景天 144, 149, 151 菊 叶景天 151 菊 花黄莲 128 梳 唇砂仁 621, 637, 638 梦兰花 504 梦花 234 樗叶 风车藤 393, 395 1^ 叶豆 473. 梅笠草 502 梭木 482 梭沙韭 673, 687 盗 瓣景天 171, 180 雀不踏 492 匙叶 伽蓝菜 136, 137, 138 匙叶 翼首花 522 野 马齿觅 201 野马桑 257 野山茶 279, 304 
中  名 索  引  731  野石榴 335 野老姜 539 野毕接 38 野芦子 30, 50 野患角 452 野苦参 457 野苦韭 691 野姜 536, 538, 539 野扁豆 459 野洋参 161 野草果 621, 630 野韭 691 野韭菜 679, 681 野姜黄 601 野 胡椒 26, 37 野蒌 44 野葱 674, 688, 689, 691 野葱子 674 野棉花 238 野落松 69 野蒜 691 蛇石莲 139 蛇含七 77 蛇 果黄堇 76. 127 蚰蛇利 492 距 药山姜 596, 602, 604 距药姜 582, 583 崖松 173 崖婆勒 492 铲 雜景天 172, 185 铜灯台 660 铜 泽赛吧 99 银木荷 320, 321, 322, 323, 324 银 叶砂仁 621, 631 银锁匙 705 翠铧叶 7 偏 心叶拎 347, 356 偏花 马究铃 8, 14, 17 袋形马 5^ 铃 16 假川莲 137 假大薯 11 假 五列木 红山茶 307  假水 晶兰属 503, 506, 508 假 老虎勒 483 假全 冠黄堇 75, 125 假花生 455 假 秀房茶 276 假韭 693, 694 假益智 596, 598 假蒌叶 37 假葱属 671, 693 假药 28, 37 匐茎 佛甲草 201 象牙参 579 象 牙参属 529, 572 猪头果 335 猕 猴桃科 384 斜叶泠 358 斜 基叶拎 347, 358, 359 隐 花参属 515, 527 隐脉 红山茶 304, 305 隐 脉杨桐 337, 338, 345 隐翼 210, 211 隐翼木 210 隐翼科 210 隐翼属 210 排红 羊蹄甲 437 绵枣 象牙参 573, 578 绿花 羊蹄甲 414, 416, 421 绿 花刺参 525, 527 绿 苟山姜 597, 605, 606 绿苞 闭销姜 647, 649, 650 绿 春金钩 如意草 71, 87 +二画 湖 北紫荆 410, 411, 412 湖南 红山茶 305 普洱茶 263, 273 普通 鹿蹄草 500 阔 叶杨桐 338, 339 阔叶 厚皮香 334 阔叶 黄瑞木 338 阔 难蚤休 658 阔 瓣重楼 658 
732  云南 植物志  禄劝花 叶重楼 653, 662 棱穗姜 530, 532 禄 劝黄堇 72, 92, 93 棉大戟 247 禄 劝景天 172, 185 椭圆姜 532, 548 斑叶 离蕊茶 266, 294 硬毛 红山茶 304, 305 斑纹 鹿蹄草 500 硬毛亮 叶杨桐 340 斑枝 红山茶 305 硬毛 草胡椒 56, 57 越北 短蕊茶 267 裂叶 红景天 144, 147, 148 越 老白花 风事果 395 裂叶落 地生根 137 越南 大头茶 315, 316 裂叶 翼首花 518, 522, 523 越南 风车藤 398 裂 冠紫堇 76, 131 越南 风等果 398 裂 瓣紫堇 72, 88 越 南红花 羊蹄甲 415, 417, 437, 438 雄黄豆 449 越南 羊蹄甲 444 掌 叶紫堇 73, 108 越 南油茶 296 紫三角 249 超尖 连蕊茶 278 紫亚兰 249 喜马 红景天 168 紫色姜 530, 536 喜 马拉雅 虎皮楠 402, 403, 404, 406 紫 红砂仁 621, 635, 636 喜 马拉雅 红景天 168 紫 羊蹄甲 426 喜马拉 雅岩梅 510 紫红花 短柱茶 299 喜 马拉雅 紫茉莉 253 紫 花紫堇 73, 101, 103 喜冬草 495, 502 紫茎 327, 328 喜 冬草属 494, 502 紫茎 舟柄茶 328 喜 东瑞香 228 紫茎属 264, 327 搜山虎 247 紫金龙 62, 66 落 地生根 135, 136 紫 金龙属 61, 66 落地 生根属 134, 135 紫果茶 268, 270 落 辯油茶 266, 297, 299 紫茉莉 252 萎叶 28, 38 紫 茉莉科 248 萱叶篓 44 紫 茉莉属 248, 252 萌芦叶 马究铃 8, 13, 14 紫盆花 524 萌 卢暗消 13 紫背 金牛草 499 葱 674, 688 紫背 鹿蹄草 496, 497, 498 葱兰 698 紫荆 410 葱组 674 紫荆属 408, 410 葱科 671 紫珠 410 葱莲 696, 698 紫绿 红景天 145, 153, 157 葱莲属 672, 698 紫堇科 60 葱属 671, 672 紫堇属 61, 70 散血丹 57, 58 紫 绿景天 157 散血胆 57 黑水树 493 散柱茶 289 黑心树 451 棒花 羊蹄甲 415, 416, 435, 437 黑牛膝 66 
中 名索引 733  黑 果山要 597, 611, 612 删 27, 30, 32 黑果山 姜亚属 ; )97 短 管瑞香 222 黑 明大解 449 短蕊 红山茶 307 黑 面防己 8, 11, 12 短穗 草胡椒 56, 58 Q9 icy /» r o 黑 組 653 德 [1$ 营 £;£;0 "了 同 00\J 黑 杆虽俊 653, 661 , 666* 667 黑胡椒 31 B§^H AAQ Qn UyJ -52. 黑紫细 叶晃花 241 瞎 ffi?r 树 44.fi 447, 448 黑斑要 531 , 537 維罕太 9(\fi 7M 291 黑揭要 If 585, 588, 590 3l7C/ra 肖 二 景天 206 • 疏: ^;藍 場药 CCQ 景 大二七 193 疏齿 秃房茶 276 景大枓 134 景天属 135, 170 価 * 情: fl; Aao 景东柃 348 » 357, 373 1 374 景 东景天 172, 186 刀 B **0 / 景 核呆杀 310 価益匿 ACik AOQ 蛱蝶花 481 缘丰古 flit? ?« $ &娄 37 喉臼旱 459 +三画 flit, ^ rid 噪花姜 618 滨怜 361 隊 花要厲 529, 618 满天香 52 隊 呆珊苷 222, 230 滇山茶 263, 267, 306, 307 荚云实 479, 485, 487 滇王孙 656 锐叶 不 367 滇瓦松 200 绣荚藤 415 , 417, 425, 441 滇东 马究铃 17 短爪 黄堇 75, 121 滇北 红山茶 307 ter 工 此圳 "1 短 毛紫刑 411 滇 四角怜 348, 359, 376 短 叶決明 446, 452 滇 边景天 173, 195, 196 &口 t 核呆杂 310 滇 西石莲 142 短夫 景大 172, 187, 188 滇西灰 绿黄堇 75, 126 短 尾叶伶 371 滇西柃 370 粗 尾细辛 2, 3 滇阜荚 470, 472 短轴 红山茶 307 滇细辛 6 短总 序案花 237, 242, 244 滇韭 673, 686 短柄 红山茶 307 滇姜 529, 540 短柄 直唇姜 616, 617 . 滇姜花 550, 557, 559 mwimm 27, 33 滇结香 232, 233 短柱柃 348, 379 滇 南山茶 301 短 圆叶怜 348, 380 滇南 马究铃 8, 18 19, 24 短 梗木荷 319, 321 滇南毛 蕊山茶 302 短葶韭 673, 676 滇南 羊蹄甲 414, 417, 429 
云南 植物志  滇南 连蕊茶 265, 286 畸形目 256 滇南怜 353 畹町姜 532, 547, 548 滇 南胡椒 29, 43 嗨该巩 387 滇南 离蕊茶 266, 292 锤果 马兜铃 11 滇重楼 653, 658, 659, 660 矮白 象牙参 573 滇 毒鼠子 407 矮拟 水晶兰 507 滇 高良姜 618, 619 矮砂仁 629 滇黄堇 72, 94, 95 躲蛇草 9 滇越 盾翅藤 391 鼠 皮树属 218, 234 滇缅茶 270 鼠尾 38 滇缅 离蕊茶 266, 291, 292 微心 叶毛冷 346, 351, 352 滇 缅野菱 45 微凹 象牙参 574 滇瑞香 223, 229, 230 腾 冲姜花 550, 560 廉姜 597 腺 叶杨桐 338, 343 裸枝树 410 腺叶 黄瑞木 343 裸 果胡椒 29, 45, 49 腺果滕 250, 251 雷州 高凉姜 614 腺 果藤属 248, 250 瑞金巴 97 腺脉菊 29, 47 瑞香科 218 瑞香属 218, 219 叠片 羊蹄甲 415, 417, 441 / 1 1 1 1 丄 *J, '-t ± 1 f 44 丄 鼓锤草 519 辟] &雪 10 葙子 28, 39, 41 药叶 38 +四画 菊青 38 赛 番红花 699 菊酱 38 寡脉 红山茶 307 蒙 自山茶 266, 290, 293 寡瓣 红山茶 307 蒙自 连蕊茶 281 辣 椒砂仁 620, 621, 623 蒙 自砂仁 621, 630 膏凉姜 614 蒙 自怜木 351 腐 花豆蔻 620, 626, 627 蒙自 草胡椒 56, 58, 59 慢勃勃 662 蒙自 盾翅藤 386, 389, 390 褐毛 羊蹄甲 415, 417, 439, 440 蒜 674, 692 褐 斑石莲 139, 143 蓝花韭 674, 684, 685 碧 江姜花 550, 555 蓝 花续断 519, 522 碧 江黄堇 73, 108 蓝苞葱 674, 688, 689 赫德木 328 條 272 截叶 连蕊茶 281 槐 叶决明 457 截形姜 530, 534, 535 歌仁 679 蔻仁 605 感通茶 270 蔡氏怜 370 碗豆七 66 椅 272 碎 骨还阳 139 酸角 468 路边姜 550 1 酸豆 468 
中  名索引  735  酸豆属 409, 468 酸饺 468 酸梅 468 掬珠兰 701, 702 蜘 蛛兰属 672, 701 管兰香 8, 16 管花葱 673, 683 管 蕊油茶 299 箦毛木 320 箐 边紫堇 71, 79, 80 箩筐树 411 ■ 舞花姜 593, 594 舞 花姜族 529 • 舞 花姜属 529, 592 膜叶 连蕊茶 278 膜叶 虎皮楠 404 膜荚 见血飞 479, 489 膜萼 离蕊茶 289 +五画 湖 沧油茶 300 满 沧莞花 236, 239, 240 瀕沧 粘腺果 256 瘤叶 短蕊茶 292 鹤顶 703 鞍叶 羊蹄甲 414, 416, 418, 421 蠤子 691 蠤头 674, 691 樟 叶胡椒 27, 31 橙 花瑞香 225 橙 黄瑞香 221, 225 碗豆七 145, 164 飘带葱 676 醉鱼草 245 蝴蝶花 481, 550 蝴 蝶暗消 13 箭干风 597, 601, 615 箭杆风 614 镇边柃 373 镇 康岗拎 360 黎茶 459 德氏 羊蹄甲 426  德宏茶 273 德钦 红景天 146, 169 德 饮荛花 237, 243 德 钦景天 171, 178 膝曲 羊蹄甲 444 +六画 糙景天 167 螯休 658 薄叶 羊蹄甲 415, 417, 434, 435 薄壳 红山茶 302 薄荚 羊蹄甲 414, 417, 426, 427 薤 691 薤白 691 橹叶 38 篦子草 452 镘 瓣景天 172, 186, 187 膨 果景天 172, 181 , 雕果茶 289 避蛇生 9 避蛇灵 9, 10 避霜花 250  +七画  藏木通 8, 21, 23 藏天葵 叶紫堇 115 藏 东瑞香 228 藏 象牙参 573, 574 螳螂花 705 螺 陀三七 660 簇蕊 金花茶 267 繁缕 叶景天 175 繁 缕景天 175 翼 首花属 516, 522 +八画 藤 子内消 13 藤 子毕拨 26 藤 铃儿草 66 藤藤黄 18 镰叶 羊蹄甲 414, 418. 432 嫌 座景天 172, 189. 190 
736  云南 植物志  二+画 蓊荷 531, 539, 540, 541 襄荷组 530 二 +—画  二 +二画  囊托 羊蹄甲 416, 417, 438, 444 囊花 马兜铃 8, 15 囊 距紫堇 76, 132, 133  露寒草 513 
经济 植物索  (-) 淀粉及 食用类 九 翅砂仁 631 三柱韭 679 山奈 565 火葱 690 爪哇 白豆蔻 624 石榴 213 白花 羊蹄甲 424 决明 455 老白花 424 多星韭 679 阳荷 538 红花 羊蹄甲 423 红球姜 535 卵叶韭 674 含 羞云实 488 洋葱 690 姜 533 姜花 551 茳 芒决明 457 草果药 558 韭菜 684 海 南三七 565 宽叶韭 677 荽 味砂仁 624 黄 白姜花 553 假韭 693 隐翼 210 葱 688 滇皂荚 472 蒜 692 酸豆 468 蠤头 691 II 荷 539 (二) 药用类 一把香 243  七叶 一枝花 658 八宝 206 九 翅砂仁 631 了哥王 240 广 西莪术 588 三春 水柏枝 262 土田七 567 大 花双参 517 大苞姜 562 小叶 爬崖香 40 小根蒜 691 小黄构 237 小 距紫堇 106 山奈 565 山姜 614 山茶 300 山药 52 川北钩 距黄堇 99 川续断 519 火索藤 442 文殊兰 697 云实 486 云南 红景天 163 云 南草蔻 608 五指莲 667 中国 无忧花 463 水仙 708 水阜角 452 见血飞 489 毛山药 42 毛叶 豆辦绿 57 毛 叶胡椒 40 毛重楼 662 长 毛细辛 4 长叶 马究铃 22 长 柱重楼 669 爪哇 白豆蔻 624 月 桃 603 乌 蒙黄堇 130 
738  云南 植物志  凹 叶景天 200 白花 羊蹄甲 424 甘遂 247 节 果决明 449 节 鞭山姜 613 石蒜 705 石榴 213 石蝉草 57 龙眼参 463 羊蹄甲 426 决明 455 闭鞘姜 648 地锦苗 77 光 叶子花 249 光 叶山姜 600 光 叶决明 456 光叶 闭銷姜 647 光轴 叶苟 45 肉 荚云实 479 朱顶红 703 优贵 马兜铃 11 华山姜 601 华 南皂荚 471 多 叶重楼 657 多 茎景天 200 红 壳砂仁 622 红豆蔻 597 红球姜 535 红缘 土田七 569 延龄草 670 扭果 紫金龙 69 花 叶山姜 601 花 叶重楼 664 苏木 482 佛甲草 203 伽蓝菜 137 卵叶 马先铃 15 卵 叶重楼 657 尾 花细辛 4 单 叶细辛 3 宝兴 马究铃 18 青 城细辛 6  郁金 592 岩参 48 岩匙 513 采木 493 垂盆草 201 肥皂荚 469 忽地笑 707 贯叶 马究铃 9 细 叶景天 173 细果 角茴香 61 细 轴荛花 238 姜 533 姜花 551 姜黄 586 疣 果豆蔻 639 神黄豆 449 韭莲 699 韭菜 684 珊瑚姜 537 茳 芒决明 457 荛花 245 ,豆蔻 605 草果 637 草果药 558 荜接 38 胡椒 31 柽柳 260 南重楼 654 南黄堇 91 南藤 42 砂仁 628 背蛇生 9 思 茅胡椒 44 盾柱木 474 狭 叶重楼 660 狭 穗八宝 207 费菜 193 怒江 马兜铃 20 结香 234 海 南砂仁 628 海南 假砂仁 632 粉质 马究铃 13 
经济植  物索引  益智 613 高良姜 614 唐古 特瑞香 226 宽 裂黄堇 128 莪术 591 荷 包牡丹 63 透明草 59 倒心 盾翅藤 387 脆 果山姜 600 渐尖 羊蹄甲 418 鹿衔草 500 望江南 459 密 穗黄堇 100 球药 隔重楼 665 黄 白姜花 553 黄花 羊蹄甲 420 黄细心 254 黄姜花 552 匙叶 翼首花 522 距 药山姜 602 偏花 马充铃 17 假益智 598 假药 37 禄劝花 叶重楼 662 落 地生根 135 葱 688 葱莲 698 紫色姜 536 紫金龙 66 紫茉莉 252 紫荆 410 紫背 鹿蹄草 497 黑 果山姜 611 黑 面防己 11 黑 籽重楼 666 喙 荚云实 487 短 叶决明 452 短 尾细辛 3 短药 30 短穗 草胡椒 58 腊肠树 447 缅茄 467  滇山茶 307 滇帛荚 472 滇重楼 658 药子 39 蒜 692 蒙自 草胡椒 58 矮砂仁 629 酸豆 468 蜘蛛兰 701 管兰香 16 舞花姜 593 箭干风 615 鞍叶 羊蹄甲 421 蠤头 691 蓊荷 539 (三) 油脂类 云实 486 尖 瓣瑞香 226 油茶 296 油楠 467 肥阜荚 469 高 州油茶 296 黄花 羊蹄甲 420 滇山茶 307 酸豆 468 (四) 芳 香油类 红球姜 535 单 叶细辛 3 姜 533 草果 637 草果药 558 胡椒 31 海 南三七 565 益智 613 黄姜花 552 (五) 錄料类 节 果决明 449 石榴 213 肉 荚云实 479 
740  云南 植物志  油茶 296 铁刀木 451 望江南 459 腊肠树 447 (六) 纤维类 一把香 243 了哥王 240 小黄构 237 月 桃 603 龙眼参 463 白瑞香 228 白花 羊蹄甲 424 尖 瓣瑞香 226 决明 455 红花 鼠皮树 235 垂 丝紫荆 411 细 轴荛花 238 总状花 羊蹄甲 423 荛花 245 结香 234 唐古 特瑞香 226 滇结香 232 滇瑞香 230 鞍叶 羊蹄甲 421 (七) 用材类 五列木 382 凤凰木 476 节 果决明 449 白花 羊蹄甲 424 羊蹄甲 426 任豆 460 苏木 482 油楠 467 顶果树 473 总状花 羊蹄甲 423 盾柱木 474 格木 474 铁刀木 451 黄花 羊蹄甲 420 隐翼 210  腊肠树 447 滇阜荚 472 酸豆 468 (八) 其他 大花 象牙参 579 山茶 300 云实 486 中国 无忧花 463 水马齿 216 水仙 708 水皂角 452 长 穗决明 454 凤凰木 476 月 桃 603 双翅 舞花姜 595 节 鞭山姜 613 龙眼参 463 石榴 213 叶子花 249 白花 羊蹄甲 424 羊蹄甲 426 决明 455 老白花 424 西瓜皮 55 光 叶决明 456 光 叶子花 249 早花 象牙参 578 网球花 701 朱顶红 703 华 南皂荚 471 肋果茶 384 红花 羊蹄甲 423 红姜花 556 花 朱顶红 704 苏木 482 ■ 君子兰 700 采木 493 垂 丝紫荆 411 垂笑 君子兰 700 肥皂荚 469 忽地笑 707 
经济植 物索引 741  _3fe 4c 'tol 女 A7 A ■B- Of n, cfa ^ s 由厅; oyo 文 HI* 001 苗 罢;^ ceo 貝安化 006 差苗 QOC 苗:^ 羊 ffifc 田 A on 臾化 千輝干 4ZU 袖紫曰 440 臾化明 1^ oU 直巧赛 fiO^ 圾 "Wl At: iH 1 Q c 浴; EE 王 系禾禾 'J iCOZ 900 Tt* 乙 30 系刑 4 丄。 移柳 9f\0 些 分"^ RO/l 系 化 DZ4 /曰 TjZ 々、 1 4: 吓 tAt 。月 40^ 结卷 9^4 mm^ 44/ ^tff 7^ 二 J-" CCC W m ~ .-X* ODD 缅莉 467 益智 613 滇山茶 307 瓷玫瑰 642 滇皂荚 472 荷 包牡丹 63 酸豆 468 
拉 丁名索  A Acanthocalyx 515, 516, 524 A. alba 524, 527 A. delavayi 524, 525, 526 A. nepalensis 524, 526 Achasma yunnanensis 644 Acrocarpus 408, 409, 472 A. fraxinifolius 473 A> fraxinifolius var. guangxiensis 473 Adinandra 264, 336 A. caudata auct. non 342 A, glischroloma var. hirta 340 A. grandis 338, 344 A. hirta 338, 339, 340 A. incornuta 337, 338, 345 A. integerrima 338, 341, 342 A. japonica 344 A. japonica var. japonica 344 A. japonica var. wallichiana 338, 344 A, latifolia 338, 339 A . longipedicellata 342 A, lutescens 342 A, mac roc ar pa 333 A. megaphylla 338, 340, 341 A. nigrogladulosa 338, 343 A. petelotii 342 A. phlebophylla 342 A. pinbianensis 338 , 343 A. serrulata 342 Afzelia 408, 409, 465 A. xylocarpa 467 Allium 671, 672 Sect. Anquinum 672 Sect. Bromatorrhiza 673 Sect. Capa 674 Sect. Haplostemon 674 Sect. Porrum 674  Sect. Rhiziridium 673 Sect. Schoenoprasum 674 A, amabile 686 A. argyi 684 A. ascalonium 674 , 690 A. atrosanguineum 674 , 688 , 689 A. bakeri 691 A. beesianum 674, 684, 685 A, bod inter i 691 A. bulleyanum 679 A. cannae folium 676 A. cepa 674, 690 A, chalcophengos 688 A. chalcophengos var. atropurpureum 688 A, chanetii 692 A. chienchuanense 673 , 680 A. chinense 674, 684, 691 A. chrysanthum 674, 688, 689 A. chrysanthum auct. non 687 A, clarkei 684 A. cyaneum var. brachystemon 686 A. cyathophorum 673, 681 A. eusperma 674, 691 A. feddei 679, 680 A. fistulosum 674, 688 A. forrestii 673, 687 A. fragrans 693 A. giraudiasii 686 A. gracile 693 A. grayi 692 A. grayi var. chanetii 692 A. hookeri 673, 677, 678 A. hookeri var. muliense 677 A. humile 673 A. humile var. trifurcatum 679 A, tat a sen 692 A. jacquemontii 683 A. junceum 676 , 683 A, kansuense 686 
拉丁 名索引  743  A. lancifolium 680 A. macranthum 673 , 681 , 682 A. macrostemon 674 , 692 A. macrostemon var. uratense 692 A. mairei 673, 686 A, monadelphum 688 A. nanodes 673, 676 A, nereidum 692 A. nipponicum 690, 692 i4. odorum auct. non 684 A . ophyo pogon 690 A. ouensanense 692 A. ovalifolium 673, 674, 675 A . ovifloru m 681 A • pekingense 692 A. platyphyllum 680 A. polyastrum 679, 680 A. polyastrum var. platyphyllum 680 A, praelatium 680 A . praelatitium 679 A. prattii 673, 675, 676 A. prattii var, ellipticum 676 A, prattii var. latifolium 674 A, prattii var. vinicolor 676 A. przewalskianum 673, 682, 683 A . pyrrhorrh izum 686 A, roxburghii 684 A. sativum 674, 692 A. sikkimense 674, 685, 686 A. simethis 681 A. siphonanthum 673, 683 A. stoliczki 683 A. salvia 684 A. thunbergianum 690 A. tibeticum 686 A. tsoongii 677 A. tuberosum 673, 684 A, uliginosum 684 A. uratense 692 A. venustum 681 A. victorialis var. an gusti folium 676 A. wallichii 673, 678, 679, 680  A. wallichii var. wallichii 678, 679 A. wallichii var. platyphyllum 673, 680 A. xichuanense 674 , 687 A. yesoense 684 A> yunnanense 686 Alpinia 529, 595 Subgen. Alpinia 596 Subgen. Catimbium 596 Subgen. Dieramalpinia 597 A . agiokuensis 614 A. allughas 611 A, aquatic a auct. non 611 A. blepharocalyx 597, 608 A, blepharocalyx var. blepharocalyx 606, 608 A. blepharocalyx var. glabrior 608 A. bracteata 597, 605, 606 A. brevis 597, 615 A. calcarata 596, 602, 604 A. chinensis 596, 599, 601 A. conchigera 597, 612, 613 A. densibracteata 596, 599, 602 A. elatior 642 A. emaculata 597, 606, 607 A. formosa 616 A. galanga 596, 598, 599 A. globosa 596, 599, 600 A, henry i 615 A. intermedia 596, 600 A. japonica 597, 614 A. katsumadai 597, 605, 606 A, kelungensis 600 A. kikutensis 600 A. kwangsiensis 597, 608, 609 A. laosensis 615 A. maclurei 596, 598 A. malaccensis 597 , 605 A, malaccensis auct. non 607 A. nigra 597, 611, 612 A. nutans 603 A. officinarum 597, 614 A. oxyphylla 597, 613 A. platychilus 597, 609, 610 
744  云南 植物志  A. pumila 596, 601 A. rubro-maculata 597, 609, 610 A, speciosa 603 A. stachyoides 597, 615 A. strobiliformis 596 , 602 A. suishanensis 601 A. zerumbet 597, 603, 604 Alpinieae 592 Amaryllidaceae 671 Amaryllis aurea 707 A. Candida 698 A, radiata 705 A. rutila 703 A. vittata 704 Amomum 529, 618 Subgen. Amomum 620 Subgen. Lobulatae 620 A. aurantiacum 620 , 622 A. capsiforme 620, 622, 623 A. chinense 621, 632, 634 A. compactum 620, 624 A. coriandriodorum 620, 624, 625 A. dealbatum 621, 630 A. dealbatum var. sericeum 631 A. fragile 621, 635, 636 A. fulviceps 640 A. galanga 598 A. glabrum 620, 625, 626 A. globosum 600 A, holmes" 622 A. kepulaga 624 A. koenigii 621, 630 A. longiligulare 620, 628 A. maxinum 621, 631 A, medium 598 A. menglaense 621, 633, 634 A. mengtzense 621 , 630 A. mioga 539 A. muricarpum 621, 640* 641 A. para-tsaoko 621, 634 A. purpureorubrum 621, 635, 636 A. putrescens 620, 626, 627  A. quadro-laminare 620, 627, 629 A, roseum 545 A. scarlatinum 621 , 639 A. sericeum 621 , 631 A> subulatum 626 , 634 A, subulatum auct. non 626 A. thysanochililum 621, 637, 638 A. tsao-ko 621, 637, 638 A. verrucosum 621, 640, 641 A. villosum 620, 628, 630 A. villosum var. villosum 628 A. villosum var. namum 629 A. villosum var. xanthioides 629 A. vittatum 601 A> xanthioides 629 A. yingjiangense 620, 622, 623 A. yunnanense 621 , 632, 633 A, zedoaria 591 A. zerumbet 536 Anneslea 264 , 335 A. fragrans 336 A. fragrans var. fragrans 336, 337 A. fragrans var. alpina 336 A, alpina 336 Aquilaria 218 A, malaccensis 219 A. yunnanensis 219, 220 Aristolochia 2 , 7 Subgen, Aristolochia 7 Subgen. Siphisia 8 A. austroszechuanica 24 A. austroyunnanensis 20 A. bonatii 18 A. cathcartii 16 A. caulialata 9 , 24 A. championii 8, 21 , 22 A. chlyamydophylla 8 A. chungdianensis 10 A, cinnabarina 9 A. cucurbitoides 8 , 13, 14 A. delavayi 7, 9, 12 A, delavayi var. micrantha 9 
拉丁 名索引  745  A* faucimaculata 18 A. feddei auct. non 23 A. forrestiana 8, 15 A. gentilis 8, 11 A. gentilis auct. non 10 A. gracillima 11 A. griffithii 8, 21, 23 A. heterophylla auct. non 23 .4. jinjiangensis 1 5 A, kaempferi f. thibetica 17 A. kunmingensis 8 , 23 A. kwangsiensis 9 , 24 A. liangshanica 1 7 A, Ion gi folia 22 A, macrocarpa 23 A. moupinensis 8, 18, 19 A. oblinqua 8, 14, 17 A. ovalifolia 8, 14, 15 A. petelotii 8, 18, 19 A . plata n ifolia 2 5 A, ring ens 25 A, roxburghiana 11 A. saccata 8 , 16 A. saccata var. saccata 16 A. saccata var. angustifolia 17 A. salweenensis 8, 19, 20 A. scytophylla 8, 22 A, setchuanensis auct. non 17 A, shukangii 16 A. tagala 8, 11, 12 A. thibetica 8, 17 A. transsecta 8 , 13 A. tuberosa 8, 9 A. tubiflora auct. non 11 A. utriformis 8, 15 A. versicolor 8, 20, 21 A, westiandii auct. non 20 A, yunnanensis 23, 24 A. yunnanensis var. meiosatha 23 A. zhongdianensis 8, 10, 12 Asarum 2 A. arrhizoma 4  A, cardiophyllum 4 、 A. caudigerellum 2, 3 、 A. caudigerum 4, 5 A. caudigerum var. caudigerum 2, 4 A. caudigerum var. cardiophllum 2, 4 A, chingchegense 6 A. delavayi 3,6 \ A, delavayi auct. non 6 A. himalaicum 2 , 3, 5 A, himalaicum var. bhutanicum 3 A. leptophyllum 4 A. leptophyllum var. triangulare 4 A. maekawai 6 A. petelotii 3, 7 A. pulchellum 2, 4 、 A. splendens 2, 5, 6 、 Asparagales 671 Aspidopterys 385 A. cavaleriei 386 A. concava var. dasyphylla auct. non 387 A. dunniana 386 A. floribunda 386, 390, 391 A. glabriuscula 386, 390, 391 A. glabriuscula var. brevicuspis 391 A. glabriuscula var. subrotunda 389 A. henryi 386, 389 A. henryi var. henryi 389, 390 A. henryi var. tonkinensis 391 A. henryi var. typica 389 A . heteroca rpa 391 A, lanuginosa 387 A. nutans 386, 387, 388 A. obcordata 386, 387, 388 A* tomentosa var. obcordata 387 B Banisteria benghalensis 396 Banksea speciosus 650 Barleria crotalaria 526 Bauhinia 408, 413 Subgen. Bauhinia 413 Subgen. Lasiobama 414, 426, 427 
746  云南 植物志  Subgen. Phanera 414 , 431 B. acuminata 413, 416, 418, 419 B. acuminata var. hirsute 420 B. aitifissa 421 B. aitifissa 432 B. aurea 415, 418, 442 B. bakeriana 439 B. balansae 441 B. baviensis 421 B. blakeana 414, 416, 423 B. bohniana 415, 416, 440, 443 B. bonatiana 421 B. bonii 429 B. brachycarpa 414, 416, 421 B. brachycarpa var. brachycarpa 418, 421 B. brachycarpa var. cavalerien 422 B. brachycarpa var. densiflora 418, 421 B. brachycarpa var. microphylla 422 B. Candida 424 B. carcinophylla 414, 418, 432 B. catervi flora 434 B. chalcophylla 415, 417, 432 B. championii 414, 417, 429, 430 B. championii var. acutifolia 429 B. chinensis 424 B . cinnamomi folia 445 B. claviflora 415, 416, 435, 437 B. coccinea 437 B. coccinea subsp. coccinea 437 B. coccinea subsp. tonkinensis 415, 417 B. comosa 414, 417, 428 B. delavayi 414, 417, 426, 427 B. densiflora 422 B. eberhardtii 439 B. enimatica 421 B. erythropoda 415, 417, 425, 441 B. esquirolii 429 B. euryantha 432 5. faberi 421 B. faberi var. magaphylla 422 B. faberi var. microphylla 422 B. ferruginea var. tonkinensis 437  B* genuflexa 444 B. glauca 433 B. glauca subsp. glauca 415, 433 B. glauca subsp. caterviflora 434 B. glauca subsp. pernervosa 415, 417, 434, 436 B. glauca subsp. tenuiflora 415, 417, 434, 435 B. gnomon 429 B. godefroyi 414, 417, 431 B. griffithiana 437 B. griffithiana auct. non 437 B. hainanensis 415, 417, 433 B. henryi 444 B. henryi auct. non 428 B. hirsuta 413, 416, 420 B. howii 443 B. hunanensis 429 B. hypoglauca 414, 417, 429 B. kerrii 439 B. kerrii var. grandi flora 439 B. khasiana 443 B. khasiana var. khasiana 444 B. khasiana var. tomentella 416, 417, 430, 444 B. lecomtei 429 B. longistipes 426, 428 B. mairei 428 B. mastipoda 437 B. megacarpa 433 B. mirabilis auct. non 442 B. moningerae 441 B. ornata 439 B. ornata var. ornata 439 B. ornata var. balansae 415, 417, 441 B. ornata var. contigna 415, 417, 441 B. ornata var. kerrii 415, 418, 439, 440 B. ovatifolia 414, 417, 431 B. paraglauca 433 B. parvi flora 423 B. parvula 420 B. pernervosa 434 B. pierre 443 B. polycarpa 421 B. polystachya 443 
拉丁 名索引  747  B. pubescens 420 B. purpurea 414, 416, 426 B. pyrrhoclada 415, 417, 441 B. pyrrhoclada auct. non 441 B. racemosa 414, 416, 419, 423 B. rocheri 444 B. rubro-villosa 415, 418, 442 B. rufa 439 B. saxatilia 428 B. tenuiflora 434 B. timorana 421 B. tomentosa 414, 416, 420 B. touranensis 416, 417, 438, 444 B. variegata 414, 416, 424 B. variegata var. variegata 424 B. variegata var. albo flora 426 B. variegata var. Candida 424, 425 B. variegata var. chinensis 424 B. vavaleriei 422 B. viridescens 414, 416, 421 B. viridescens var. baviensis 421 B. viridiflora 433 B. yintakensis 429 B. yunnanensis 414, 418, 427, 432 Berneuxia 509, 513 B. thibetica 512, 513 \ B. yunnanensis 513 Boerhavia 248, 253 B. chinensis 256 B. coccinea 254 B. diffusa 254, 255 B. diffusa var. eudiffusa 254 B. diffusa var. mutabilis 254 B. repanda 256 B. repens 254 Boesenbergia 529, 569 B. albo-maculata 570, 571, 572 B. fallax 570, 571 B. flavo-rubra 572 B. pandurata 570 B. rotunda 570 Bougainivillea 248, 249  B. X buttiana 250 B. glabra 249 B. spectabilis 249 B. glabra X B. percviana 250 Bryophyllum 134, 135 B. calycinum 135 B. serratum 138 B. triangulare 138 c Caesalpineae 409 Caesalpiniaceae 408 Caesalpinia 408, 409, 478 Subg. Caesalpinia 478 Subg. Mezonevron 479 C. aestivalis 492 C. crista 479, 483, 485 C. cucuUata 479, 489, 490 C. decapetala 479, 486 C. digyna 479, 480, 481 C. enneaphylla 479, 490, 491 C. hymenocarpa 479, 489 C. inermis 474 C. japonica 487 C. kwangtungensis 483 C. magnifoliolata 479, 483, 484 C. mimosoides 479, 480, 488 C. minax 479, 485, 487 C. minax var. burmanica 487 C. morser 487 C. nuga 483 C. pulcherrima 479, 481 C. sappan 479, 482 C. sepiaria 487 C. sepiaria var. japonica 487 C. sinensis 479, 484, 486 C. stenoptera 486 C. szechuensis 483 C. tortuosa 479, 481 C. tsoongii 486 C. yaoshanensis 483 Callitrichaceae 215 
748  云南 植物志  Callitriche 215 C. crassicolumna var. multiplex 270 C. palustris 216, 217 c. crassipes 265, 282, 283 C. stagnalis 216 , 217 c. crassipetala 286 C. verna 216 c. 00 Calosordum exsertum 691 c. cryptoneura 304, 305 C . nerini folium 693 c. cupiformis 265 , 286 Camellia 264 c. cuspidata 265 , 281 C. acutiserrata 290 c. dehungensis 273 C. albescens 308 c. delicata 301 C. albo-sericae 307 c. dishiensis 275 C. angustifolia 275 c. drupifera 296 C. arborescens 272 c. dubia 285 C. assamica 273 , 278 c. euphlebia var. yunnanensis 267 C. assamica var. kucha 273 c. fascicularis 264 , 267 C. atrothea 268 c. forrestn 265, 281 C. axillaris 278 c. forrestn var. lorrestn 282, ^oo C. bailinshanica 307 c. forrestii var, acutisepala 282 C, bambusifolia 307 c. gauchowensis 266 , 296 C. biflora 297 c. gilbertii 264, 267 C. boreali- yunnanica 307 c. glaberrima 277 C. brevicolumna 307 c. glabriperulata 302 C . brevigyna 307 c. grandibracteata 265 , 275 C. brevipetiolata 307 c. gymnagyna Zoo , 277 C. brevissima 299 c. gymnogyna var. remotiserrata 277 C. buisanensis 278 c. gymnogynoides 277 C. caduca 299 c. haaniensis 268 C. Candida 265, 277 c. hekouensis 264, 268, 269 C. caudata 265, 278, 280 c. heterophylla 307 C. cavaleriana 304 c. hiemalis 298 C. changningensts 270 c. huiliensis 304 C. henryana 266, 290 c. iniquicarpa 299 C. henryana var. henryana 290, 293 c. irraivasiensis 270 C. henryana var. pilocarpa 290 c. japonica auct. non 304 C. chunii 307 c. japonica 263 , 266 , 300 C. confusa 300 c. japonica var. hozanensis 301 C. connatistyla 279 c. japonica var. macrocarpa 300 C. cordifolia 265, 279 c. jinshajiangica 307 C, cordifolia var. cordifolia 279, 280 c. jinyunshanica 277 C. cordifolia var. glabrisepal a 279 c. kangdianica 307 C. costei 265, 285 c. keina 299 C. crassicolumna 265 , 268 c. kissi 266, 299 C. crassicolumna var. classicolumna 268 , 271 c. kissi var, kissi 297, 299 
拉丁 名索引  749  C. kissi var. confusa 300 C. kwangsiensis 265, 275, 276 C. kwangsiensis var. kwangsiensis 275 C, kwangsiensis var. kwangnanica 276 C. kweichoxvensis 307 C. lancicalyx 288 C. lapidea 301 C. liberistyloides 292 C. longigyna 301 C. longistyla 301 C. longlingensis 272 C. lungshenensis 304 , 305 C. mairei 266, 301 C. mairei var. mairei 302, 303 C mairei var. lapidea 301 C. mairei var. velutina 302 C. makuanica 268 C. manglaensis 273 C. mastersia 299 C. membranacea 278 C. microdonta 304 , 305 C. minor 304, 307 C. miyagit 298 C. mileensis 266, 294 C. mileensis var. mileensis 294 C. mileensis var. microphylla 295 C. multiplex 270 C. multisepala 273 C. muricatula 292 C- nanchuanica 277 C. oleifera 263, 266, 296, 297 C. oleifera var. confusa 300 C. oleosa 298 C. oligophlebia 307 C. omeiensis 301 C. pachyandra 266, 292 C. parvicuspidata 281 C. parvilapidea 285 C. parvisepala 275 C. parvisepaloides 273 C. paucipetala 307 C. pentapetala 307  C. pentaphylacoides 307 C . penta phyla x 307 C. pentastyla 270 C. percuspidata 278, 281 C. pitardii 266, 304, 305 C. pitardii var. yunnanenica 307 C. pitardii f. pitardii 304, 306 C. pitardii f. alba 305 C. pitardii f. cavaleriana 304 C. planipetala 300 C . podogyna 298 C. polygama 281 C. polyneura 273 C. pseudo-elongata 286 C. puniceiflora 299 C. purpurea 268, 270 C. pyxidiaceae 266, 269, 295 C. quinquebracteata 270 C. quinquelocularis 276 C. remotiserrata 277 C. reticulata 263, 267, 307 C. reticulata f. reticulata 306, 307 C. reticulata f. albescens 308 C. reticulata f. simplex 307 C. rotund at a 268 C. rubro-anthera 304 , 305 C. saluenensis 266, 302, 303 C. saluenensis f. minor 302 C. sasanqua 266 , 298 C. sc ariose pala 289 C. setiperulata 304, 305 C. sinensis 265 , 272 C. sinensis var. sinensis 272, 274 C. sinensis var. sinensis f. macrophylla 272 C. sinensis var. sinensis f. parvi folia 272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263, 273 C. sinensis var. dehungensis 273 C. sinensis var. kucha 273 C. sinensis var. pubilimba 275 C. sophiae 312 C. speciosa 304 C. stuartiana 265, 284 
750  云南 植物志  C. subacutissima 285 C. subliberopetala 307 C. sylvastris 300 C. symplocifolia 299 C. synaptics 265 , 284 C. szemaoensis 266, 294 C. tachangensis 265, 276 C. tachangensis var. tachangensis 271, 276 C. tachangensis var. remotiserrata 276 C. taheishanensis 292 C. taliensis 265, 270, 274 C. tenii 266, 293, 295 C. tenii auct. non 299 C. tenuiflora 298 C. tenuivalvis 304 C . tetracocca 276 C. thea 272 C. theifera 273 C. triantha 278 C. trichandra 285, 288 C. trichocarpa 290 C. truncata 282 C. tsaii 265, 286, 287 C, tsaii var. synaptica 284, 286 C. tsingpienensis 265, 288 C. tsingpienensis var. tsingpienensis 287, 288 C. tsingpienensis var. macrophylla 289 C. tsingpienensis var. pubisepala 288 C. tuboleifera 299 C. vietnamensis 296 C. waldenae 272 C. ward" 266, 292 C. wardii var. wardii 291, 292 C. wardii var. muricatula 292 C. xveiningensis 302 C. wenshanensis 279 C. xylocarpa 307 C. yangkiangensis 282 C. yankiangcha 275 C. yunnanensis 266, 289, 290 C.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 289, 291 C. yunnanensis var. trichocarpa 289  Camelliastrum caudata 278 C. buisanensis 278 C. mairei 301 Camptandra yunnanensis 562 Cantuff punctata 492 Cassia 408, 409, 445 C. agues 446, 449, 450 C. alata 446, 450, 455 C. angustissima 452 C. didymobotrya 446, 454, 458 C. fistula 446, 447, 448 C. floribunda 446, 448, 456 C. glauca 455 C, glauca var. suffruticosa 454 C. hirsuta 446, 456, 457 C. javanica subsp. nodosa 451 C. javanica var. agnes 449 C. javanica var. indochinensis 449 C. laevigata 456 C. leschenaultiana 446, 452 C. mimosoides 446 , 452 C. mimosoides subsp. leschenaultian 453 C. mimosoides var. wallichiana 453 C. nodosa 446, 451 C. nodosa var. henryi 449 C. occidentalis 447, 459 C. procumbens auct. non 452 C. pumila 446, 453 C. siamea 446, 451 C. sophera 447, 457 C. spectabilis 446, 447 C. su ffruticosa 454 C. surattensis 446 , 454 C. surattensis subsp, glauca 455 C. surattensis subsp. suffruticosa 454 C. surattensis subsp, surattensis 454 C. tora 446, 456 C. xvallichiana 452 Cassieae 408 Cathartocarpus fistula 447 Caulokaempferia 529 , 560 C. yunnanense 561 , 562 
拉丁 名索引  Cautleya 529, 580 C. gracilis 582, 583 Cautleya lutea 582 C. spicata 582 Cercideae 408 Cercis 408, 410 C. chinensis auct. non 411 C. glabra 410, 411, 412 C. racemosa 410, 411 C. chinensis 410 C. chinensis f. chinensis 4l0 C. chinensis f. pubescens 411 C. chinensis f. rosea 410 C. pauciflora 410 C. yunnanensis 411 Chailletia gelonioides 407 Chamaecrista 445 C. mimosoides 452 C. nectitans ssp. patellaris 452 Chamaerhodiola atuntsuensis 169 C. crassipes 148 C. fasti gia 166 C. himalensis 168 C. horrida 166 C. nobilis 166 C. scabrida 167 Chavica boehmeriae folia 44 C. leptostachya 52 C. sphaerostachya 30 C. thomsonii 55 C. uuallichii 42 Cheilotheca 503, 506 C. humilis 506, 507 C. humilis var. glaberrimum 506 C. macrocarpa 506 Chimaphila 494, 502 C. astyla 502 C. fukuyamai 502 C. japonica 495, 502 C. rhombifolia 496 Circaeocarpus saururoides 26 Cleyera grandiflora 345  c. gymnanthera 334 c. incernuta 345 c. japonica 344 c. japonica var. grandiflora 345 c. japonica var. wallichiana 345 c. lushia 344, 345 c. lushia var. wallichiana 345 c. ochnaceae 344 c. ochnaceae var. lushia 344 c. ochnaceae var. wallichiana 344 c. ■vuallichiana 345 c. ■wightiim 335 Clivia 672, 700 C. miniata 700 C. nobilis 700 Commicarpus 248, 254 C. chinensis 255, 256 C. lantsangensis 256  Convallariaceae 651 Coriariaceae 256 Coriaria 257 C. kweichowensis 257 C. nepalensis 257 C. sinica 257 C. terminalis 257, 258, 259 C. terminalis var. xanthocarpa 259 Corydalis 61, 70  c. adrieni 74, 116, 117 c. adrieni var. forrestii 117 c. adunca auct. non 127, 128 c. adunca ssp. microsperma 75, 126 c. albicaulis var. latiloba 128 c. alpestris auct. non 132 c. appendiculata 73, 106, 107 c. asterostigma 86 c. atuntsuensis 74, 112, 113 c. axypetala auct. non 106 c. balansae 76, 130 c. balansae var. ecalcarata 130 c. balfouriana var. pseudo-adoxa 115 c. balfouriana 73, 106 c. balfouriana auct. non 115 
752  云南植 物志.  C. benecincta 76, 132, 133 C. bijiangensis 73 , 108 C. bimaculata 75, 98, 118 C. binderae auct. non 99 C. borii 75, 120 C. bulleyana 71, 83, 84 C. cachemeriana auct. non 109 C. caespitosa 113 C. calcicola 73, 103 C. campulicarpa 127 C. cavaleriei 130 C. cheilanthi folia auct. non 127 C. cheirifolia 73, 108 C. chelidonii folia 77 C. chelidonium 82 C. clematis auct. non 91 C. corymbosa 75, 118, 119 C. curvi flora auct. non 109 C. curuiflora var. rosthornii auct. non 109 C. davidii 72, 91, 92 C. delavayii 74, 105, 115 C. delavayi var. euryphylla 114 C. delavayi var. stenophylla 114 C. delphinioides 72, 96 C. densispica 73, 100, 101 C. drakeana 75 , 121 C. duclouxii 71, 85 C. dulongjianensis 71 , 81 C. ecalcarata 130 C. eccremocarpa 121 C. echinocarpa 77 C. erythrocarpa 6 9 C. feddeana 74, 113 C. feddei 113 C. flaccida 76, 131 C. fluminicola 99 C. fumaria 127 C. giraldii 127 C. gracilis 123 C. gracillima 1 23 C. gracillima var. gracillima 75, 123, 124 C. gracillima var. microcalcarata 75 , 123  C. hamata 73, 99 C. hamata var. ramosa 99 C. handel-mazzettii 127 C. hemidicentra 76, 132, 133 C. heterocentra 71, 83 C. heterocentra auct. non 131 C. homopetala 73, 102 C. iochanensis 71 , 87 C. japonica 127 C. kokiana 73, 102 C. lathyrophylla 74, 111, 112 C. latiloba 128 C. latiloba ssp. wumungensis 76, 129, 130 C. latiloba var. latiloba 76, 128, 130 C. leptocarpa 71, 85 C. lofouensis 1 30 C. longicornu 91 C. longkiensis 72, 89, 90 C. lopinensis 74, 107, 109 C. luquanensis 72, 92, 93 C. luteola 71, 82 C. mairei 72, 89 C. makinoana 127 C. martini 76 C. mayae 114 C. mayae var. mayae 74, 114 C. mayae var. stenophylla 74, 114 C. mienningensis 79 C. moupinensis 75, 121, 122 C. muliensis 73 , 100 C. multisecta 73, 104 C. omphalocarpa 130 C. ophiocarpa 76, 127 C. orthocarpa 1 30 C. oxypetala 73, 104, 105 C. pachycentra 74 , 109 C. pachypoda 75 , 118 C. parviflora 76, 129, 130 C. pauci flora var. latiloba auct, non 132 C. paucisperma 75, 119, 120 - C. peltata 71, 88 C. petrophila 76, 122, 131 
拉丁 名索引  753  C. petrophila auct. non 79 C. taliensis var. potentillifolia 71 , 87 C. polyphylla 72, 97, 98 C. taliensis var. siamensis 85 C. porphyrantha 73, 101, 103 C. tashiroi 130 C. pseudasterosti gma 86 C. temulifolia ssp. aegopodioides 70, 76 C. pseudo-adoxa 74, 115, 116 C. tenerrima 72 , 97 C. pseudobalfouriana 74, 111 C. thalictrifolia 128 C. pseudoclematis 91 C. tianzhuensis subsp. bullata 76, 132, 133 C. pseudofluminicola auct. non 118 C. tibetica auct. non 118 C. pseudohamata 73, 99 c. tibetica var. pachypoda 118 C. pseudoschlechteriana auct. non 113 c. tongolensis 75, 125 C. pseudotomentella 130 c. tongolensis auct. non 125 C. pseudotongolensis 75, 125 c. trachycarpa auct. non 103 C. pterygopetala 93 c. C. pterygopetala var. pterygopetala 72, 93, 94 c. trigibosa 131 C. pterygopetala var. ecristata 72, 95 c. triternata 91 C. pulchella 117 c. triternatifolia 72, 91 C. quadriflora 110 c. ward" 100, 103 C. racemosa 76, 127 c. wardii auct. non 97 C. radicans 72 , 88 c. weisiensis 109 C. rockii 131 c. wilsonii auct. non 128 C. rupifraga 72, 90, 97 c. yunnanensis 95 C. saxicola 76, 128 c.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 72, 94, 95 C. scandens 66, 67 c. yunnanensis var. megalantha 72, 96 C. schochii 86 c. zhongdianensis 75 , 124 , 126 C. schweriniana 71, 78, 79 Costus 529, 646 C. semiuquilegii folia 115 C. chinensis 647, 648 C. sheareri 71 , 77 C. formosanus 650 C. sheareri var. changyangens 77 C. lacerus 647, 648, 649 C. siamensis 85 C. lacerus auct. non 647 C. smithiana 71, 79, 80 C. oblongus 647, 650 C. iTflH-fllUTlU a \X\, I • llUll 上 O 丄 C. speciosus 647, 648, 649, 651 C. spinulosa 113 C. speciosus var. hirsutus 650 C. stenantha 71, 80, 82 C. speciosus var. leiocalyx 650 C. strptocarpa 127 C. tonkinensis 646 , 647 C. suaveolens 77 C. viridis 647, 649, 650 C. taitoensis 130 C. zerumbet 603 C. taliensis 86 Cotyledon laciniata 137 C. taliensis auct. non 86 C. pinnata 135 C. taliensis var. taliensis 71, 84, 86 C. rhizophylla 135 C. taliensis var. bulleyana 83 C. spathulata 138, 177 C. taliensis var. ecristata 86 Crassula 209 C. taliensis var. ecristata auct. non 82 C. achimperi 209 
754  云南 植物志  C. indie a 19 C. pentandra 209 C. pinnata 135 C. yunnanensis 143 Crinum 672, 695 C. asiaticum var. sinicum 696, 697 C. esquirolii 698 C. latifolium 697 C. sinicum 697 Croftia spectabilis 616 Crypteronia 210 C. glabra 210 C. paniculata 210, 211 C. pubescens 210 Cryptothladia 515, 516, 527 C. chlorantha 525, 527 Curcuma 529, 584 C. albicoma 584, 585, 587 C. amarissima 585 , 589 C. aromatica 585, 592 C. dome Stic a 586 C. elata 585, 590, 591 C. flaviflora 584, 586, 587 C. kwangsiensis 584 , 588 C. longa 584, 586 C. pallida 591 C. phaeocaulis 585, 588, 590 C. rotunda 570 C. xanthorrhiza 585, 589, 590 C. yunnanensis 584 , 585 C. zedoaria 585, 590, 591 D Dactylicapnnos 61 , 66 D. lichiangensis 66 , 68 , 69 D, multi flora 66 D. roylei 66, 67, 68 D. scandens 62 , 66 D. thalictrifolia 66 D. torulosa 66, 68, 69 D • zvolfdiethari 6 9 Daiszva 651  £>• chinensis 657 , 660 D, cronquistii 654 Z). delavayi 656 D. fargesii 665 Z). forrestii 669 D, hainanensis subsp. vietnamensis 656 D. polyphylla 657 D. polyphylla auct. non 662 D. pubescens 662 D. thibetica 666 Z). violacea 662 , 664 Daphne 218, 219 D. acutiloba 221, 226, 227 Z). altaica var. longilobata 224 D. angustiloba 221, 222 D. aurantiaca 221, 225 D. bholua 222, 227, 228 D. brevituba 222, 231 D, calcicola 225 D, canescens 245 D. depauperata 221, 224 D. esquirolii 221, 223, 229 D. feddei 222, 229, 230 D. gardneri 232 D. holosericea 220, 221, 223 D. indica 238 D. longilobata 220, 221, 224 D. papyracea 222, 228, 229 D, papyracea var. crassiuscula 228 D, papyracea var. duclouxii 228 D, pedunculata 221, 223 D. retusa 221, 226, 227 D. rhynchocarpa 222, 230 D. rosmarinifolia 221 , 222 D. tangutica 222, 226 D. tenuiflora 222 D. xichouensis 222, 230 D. yunnanensis 221 , 225 Daphniphyllaceae 401 Daphnipyllum 401 D. atrobadium 404 D* beddomei auct. non 404 
拉丁 名索引  755  D. bengalense 406 D, candelabrum 402 D. chartaceum 402, 405, 406 D, glaucescens subsp. paxianum 404 D, himalense subsp. himalense var. chartaceum 406 Z), himalense subsp. himalense var. himalense auct. non 406 D. himalense subsp. himalense var. longeracemosum 405 D. himalayense 402, 403, 404 D. himalayense subsp. macropodum 405 D. latifolium 402 Z). longipes 402 D. longeracemosum 402, 405 D. macropodum 402, 404 D. majus 401, 402, 403 £)• membranaceum 405 D. oldhamii auct. non 404 D. paxianum 401 , 402 D. yunnanense 402 Delonix 408, 409, 476 D. regia 476, 477 Desmitus reticulata 307 Diapensia 509 D. acuti folia 510 D. bulleyana 510, 511, 512 D. himalaica auct. non 511 D. himalaica 510 D. himalaica var. himalaica 510 D. himalaica var. acutifolia 510 D. purpurea 510, 511, 513 D. purpurea f. purpurea 511 D. purpurea f. albida 511 D. purpurea f. bulleyana 511 Diapensiaceae 509 Dicentra 61, 63 D. lichiangensis 69 D. macrantha 63, 64, 65 D. roylei 67 D, schneideri 66 D. spectabilis 63, 64  D. torulosa 69 D. torulosa var. yunnanensis 69 Dichapetalaceae 406 Dichapetalum 407 D. gelonioides 407 D. hozvii 407 D. longipetalum 407 Diclytra scandens 66 D. spectabilis 63 D. thalictrifolia 66 Diplomorpha canescens 245 Dipsacaceae 515 Dipsacus 516, 517 D. aopes 519, 520 D. asper auct. non 519 D. asperoides 519 D. chinensis 519, 520, 521 D. cyanocapitatus 519, 522 d. daliensis 519 D. lijiangensis 519, 520 Ditramexa occidentalis 459 Duabanga 212 D. grandiflora 211, 212 Z). sonneratioides 212 E Edgeworthia 218, 231 E. chrysantha 232, 234 E. eriosolenoides 232 E. gardneri 232 , 233 E let aria speciosa 642 Emelista tora 456 Eremotropa 503, 508 E. sciaphila 505, 508 E. wuana 508 Eriosolena 218, 235 E. composita 233 , 235 Erythrophleum 408, 409, 474 E. fordii 474 Etlingera 529, 642 E. elatior 642 E. yunnanensis 642 , 643 , 644 
756  云南 植物志  Eurya 264 E. acuminata 347 , 367 E. acuminata auct. non 368, 370 E. acumimata var. groffii 360 £. acuminata var. multiflora 367 £. acuminata var. multiflora auct. non 360 E. acuminata var. xvallichiana 367 E. acutisepala 346 , 355 E. annamensis 358 £. aurea 371, 381 E. aurescens 379 E. austroyunnanensis 353 E. bifidostyla 347, 363 E. brevistyla 348, 379 E. cavinervis 348, 378, 379 E. cavinervis var. strigillosa 368, 371 E. cerasifelia auct. non 355 £. chienii 356 E. chinensis auct. non 381 E. ciliata 346, 349 E. chuakiangensis 348, 377, 378 E. distichophylla 351 E. distichophylla var. henryi 351 E. distichophylla var. henryi auct. non 349 E. fangii var. glaberrima 379 E • giganto folia 358, 366 E. groffii 347, 358, 360 E. groffii var. groffii 354, 360 E. groffii var. zhengkangensis 360 E. gungshanensis 348, 369, 376 E. handeliana 379 E. handel-mazzettii 347, 368 E. hebeclados var. aureo- punctata 372 E. henryi 346, 351, 352 E. huiana 366 E. huiana f. glaberrima 366 E. impressimervis 348, 374, 375 E. inaequalis 347, 356 E. japonica auct. non 381 E. japonica var. aurescens 381 E. japonica var. nitida 381 E. japonica var. phyllanthoides 367  £. japonica var. thunbergii 381 E. japonica var. thunbergii auct. non 379 E. jingtungensis 348, 357, 373, 374 E. kueichouensis 346, 349, 350, 351 E . longistyla 372 E. loquaiana 348, 371 E. loquaiana var. loqudiana 350, 371 E. loquaiana var. aureo-punctata 372 E, macartneyi 380 E. magniflora 348, 374 E. marlipoensis 348, 377 E. matsudai 371 E. multiflora 367 E. muricata 366, 380 E. muricata var. huiana 347, 366, 373 E. muricata var, huiana 366 E. nitida 349, 375, 381 E. nitida var. rigida 380 E. nitida var. strigillosa 368 E. obliquifolia 347, 358, 359 E. oblonga 348, 380 E. obtusifolia 348, 370, 371 E. obtusifolia var. obtusifolia 370 E. obtusifolia var. aurea 371 E. ochnaceae 344 E. paratetragonoclada 348, 359, 376 E. perserrata 347, 364 E. persicaefolia 346, 348, 356, 357 E. phyllanthoides 367 E. pittosporifolia 346, 353 E. prunifolia 347, 365, 366 E. pseudocerasifera 347, 355, 356, 374 E. pseudopolyneura 374 E. pyracanthifolia 347, 361, 362, 363 E. quinquelocularis 347, 358 E. rubiginosa 380 E. rubiginosa var. rubiginosa 380 E, rubiginosa var. attenuata 348, 380 E. semiserrulata 347 , 364 E. stenophylla 372 E. stenophylla var. pubescens 348, 372 E. stenophylla var. stenophylla 372 
拉丁 名索引  757  £• stenophylla var. stenophylla f. pubescena 372 E. subcordata 346, 351, 352 E. systyla 381 E, szechuanensis 380 E. taronensis 347, 367 E. tetragonoclada 348, 374, 377 E. trichocarpa 346, 353, 354, 373  E. trichocarpa auct. non 355 G. axillaris var. acuminata 315 E. trichogyna 353 G. chilaunia 322 E. tsaii 347, 365, 370 G. chrysandra 315, 317, 318 E. tsaii auct. non 367 G. chrysandra auct. non 315 E. tsingpienensis 348, 373 G. javanica 320 E. wenshanensis 347, 363 G. kwangsiensis 315, 316 E. wuliangshanensis 347 , 368, 369 G. longicarpa 315, 317, 318 E. yunnanensis 347, 361, 362, 363 G. sinensis 324 F G. szechuanensis 315 G. tonkinensis 315, 316 Fagara horrida 472 G. zvallichii 322 Fumaria racemosa 127 G. yunnanensis 270 F. spectabilis 63 Gouphia himalense 404 Fumariaceae 60 G. himalensis 406 G Guilandina nuga 483 Gymnocladus 409, 469 Gaertnera obtusifolia 398 G. chinensis 469, 470 Galphimia gracilis 400 H Gleditsia 409, 471 G. delavayi 472 Haemanthus 672, 701 G. fera 471 H. multi florus 701  G. japonica 472 • G. japonica var. japonica 472 G. japonica var. delavayi 470, 471, 472 G. koraiensis 472 G. melanacantha 472 Globba 529, 592 G. barthei 593, 594, 595 G. bulbosa 593 G. japonica 614 G, mairei 593 G. orixensis var. recemosa 593 G. racemosa 593, 594 G. schomburgkii 593 G. schomburgkii var. schomburgkii 593, 595  G. schomburgkii var. angusta 593, 595 G. strigulosa 593 Globbeae 529 Glyptocarpa camellioides 289 Gordonia 264, 315 G. acuminata 315, 316, 317 G. axillarix auct. non 315, 316, 317  Haematoxylon 409, 493 H. campechianum 493 Hartia densivillosa 330 H, laotica 331 //. racemosa 331 H. sinensis 328, 330 //. serratisepala 330 H. yunnanensis 33 1 //. yunnanensis var. gracilis 331 Hedychieae 528 Hedychium 528, 549 Subgen. Euomsianthus 549 Subgen. Hedychium 549 H, acuminatum 559 
758  云南 植物志  H. bijiangense 550, 555 H. chrysoleucum 549 , 551 , 553 H. coccineum 550 , 556 H. convexum 550, 556 , 557 H. coronarium 549 , 550, 551 H , coronarium var. chrysoleucum 553 H. coronarium var. flavum et urophyllum H. densiflorum auct. non 556 H. efilamentosum 550 , 551 , 554 H . emeiense 553 H. flavum 549, 551, 552 H. flavum auct. non 554 H. forrestii 550, 555 H. forrestii var. forrestii 555 H. forrestii var. latebracteatum 555 H. glabrum 550, 559 H * gomezianum auct. non 559 H • panzhuum 552 H. pauciflorum 550, 558 H. sino-aureum 550 , 556 H. spicatum 550, 557, 558 H. spicatum var. spicatum 558 H. spicatum var. acuminatum 559 H. spicatum var. yunnanense 559 H. tengchongense 550 , 560 H . tenu ifloru m 554 H. villosum 554 H. villosum var. villosum 550, 554 H. villosum var. tenuiflorum 550, 554 H. yingjiangense 549 , 551 , 553 H. yunnanense 550, 557 , 559 H • yunnanense auct. non 558 Hensloxvia pubescens 210 Herieria chinensis 601 Heritiera allughas 611 Herpetica alata 455 Heterotropa splendens 6 Hippeastrum 672, 703 H, rutilum 703 H. vittatum 704 Hiptage 385, 392 H. acuminata 393, 399, 400  H • acuminata f. typica 400 H. arborea 395 H. benghalensis 392, 393, 396 H. benghalensis var. benghalensis 398 , 399 H. benghalensis var. tonkinensis 398 H. candicans 393 , 395 H. candicans var. candicans 394, 395 H. candicans var. harmandiana 395 H. fraxinifolia 393, 396 H . harmandiana 395 H. henry tana 393 H. javanica 398 H , madablota 396 H. madablota var. tonkinensis 398 H. minor 393, 394 H. obtusifolia 398 H. parvifolia 398 ' H. yunnanensis 393 , 396 , 397 Hiraea glabriuscula 391 H. la nuginosa 387 H. nutans 387 Hocckia aschersoniana 516 Hodgsonia macrocarpa 25 Hylotelephium 135, 205 H. angustum 206, 207, 208 H. erythrostictum 206 Hymenocallis 672, 701 H * americana 701 H. littoralis 701, 702 Hypecoum 61 H. chinense 61 H. leptocarpum 61, 62 H. millefolium 61 Hypo pit ys monotropa 504 H* monotropa var. hirsuta 504 H. multi flora 504 I Inga pterocarpa 474 Isotrema griff it hit 23 I . transsectum 13 
拉丁 名索引  759  K Kaempferia 529, 564 K. Candida 564, 565 K. fallax 570 K . fongyuensis 562 K. galanga 565 K. galanga var. galanga 564 » 565, 566 K. galanga var. latifolia 564, 565 K* hainanensis 567 K. involucrata 567 ' K. pandurata 570 K. rotunda 564, 565, 566 K. yunnanensis 562 Kailosocarpa camellioides 289 Kalanchoe 135, 137 K. gracilis 137 K. laciniata 137 K. macrosepala 137 K, pinnata 135 K. spathulata 136, 137, 138 K. takaoi 137 K. varians 138 K. yunnanensis 137 L Lagerstroemia grandiflora 212 Languas agiokuensis 614 L. allughas 611 L. blepharocalyx 608 L. blepharocalyx var. aglbrior 608 L. calcarata 603 L. chinensis 601 , 611 L. conchigera 613 L. galanga 598 L. globosa 600 L. japonic a 614 L. katsumadai 605 L. kikutensis 600 L, lungensis 600 L. maclurei 598 L. malaccersis 607  L. oblongi folia 600 L. officinarum 614 L . oxyphylla 613 L. speciosa 603 L. suishanensis 601 Lasiobema championii 429 L. comosa 428 L. delavayi 426 L, yunnanensis 432 Leptospartion grandiflorum 212 Leucojum 672, 695 L. aestivum 695 , 696 Lycoris 672, 704 L. anhweiensis 705 L. aurea 705, 706, 707 L. chinensis 705 L. incarnata 705, 708 '、/ L. radiata 705, 706 L. sanguinea 705 L. sprengeri auct. non 708 Lysidice 409, 463 L. brevicalyx 465 L. rhodostegia 465 M Mabberley 250 Mar ant a galanga 598 M. malaccensis 607 Medeola 651 Mezonevron cucullatum 489 M. cucullatum var. robustum 489 M. ennea phyllum 491 M. hymenocarpum 489 M. sinense 486 Mimosa f era 471 Mirabilis 248, 252 M. himalaica auct. non 253 M. himalaica var. chinensis 251, 252, 253 M. jalapa 252 Moacurra gelonioides 407 Moneses 494 M. gr" nd i flora 496 
760  云南 植物志  M. rhombifolia 496 M. uniflora 494, 495 Monolophus yunnanensis 562 Monotropa 503 M. chinensis 504 M. humilis 507 M, hypophegea 504 M. hypopitys auct. non 504 M. hypopitys 504 M. hypopitys var. hypopitys 504 M. hypopitys var. glaberrima 504 M. hypopitys var. glabra 504 M, hypopitys var. glabra subvar. atricha 504 M. hypopitys var. hirsuta 504, 505 M. hypopity var. lanuginosa 504 M. hypopity f. atricha 504 M. taivuaniana 5IT?~^ M. uniflora 504 Af. uniflora var. pentapetala 507 M. uniflora var. tripetala 507 Monotropaceae 503 Montropastrum ampullae eum 506 M. arisanarum 506 M. baranovii 507 M. clarkei 507 M , globosum 507 M. globosum var. tripetalum 507 M. humile 507 M. humile var. glaberrimum 506 M. humile var. tripetalum 507 M. lungchuanense 506 M. macrocarpum 506 M. sciaphilum 508 M. tschanbaischanicum 507 M. tschanbaischanicum var. baranovii 507 M. uniflora auct. non 507 Morina alba 527 M. betonicoides 526 M. bulleyana 526 M. chlorantha 527 \/ M. chlorantha var. subintegra 527 Af. delavayi 526  M. leucoblepnara 527 M. wana 526 M, nepalensis 526 M. nepalensis var. alba 527 v/ M. nepalensis var. delavayi 526 ^ Myricaria 259, 260 Af. germanica auct. non 262 M' germanica var. prostrata 263 A/, germanica var. squamosa 262 M. laxa auct. non 262 M. paniculata 259, 260 M. prostrata 263 M. rosea 262, 263 M. squamosa 262 My r sine cavaleriei 360 N  Narcissus 672, 708 iV. tazetta var. chinensis Nicolaia speciosa 642 Nothoscordum 671, 693 N. gracile 693, 694 N . nerinifolium 693 Nyctaginaceae 248  708  Orthilia 494, 501 O. secunda 501 Oxybaphus himalaicus  o 253 P  Pahudia xylocarpa 467 Paramomum 529 , 644 P. petaloideum 645, 646 P arapyrenaria 308 Paris 651 Subg. Daiswa 652 Subg. Paris 653 Sect. Axialis 653 Sect. Euthyra 652 Sect. Fargesianae 653 Sect. Marmoratae 653 
拉丁 名索弓  761  Sect. Thibeticae 653 P. aprata 658 P. arisanensis 661 P. axialis 654, 667, 668, 670 P. biondii 657 P. bockiana 661 , 666 P. cavaleriei 658 P. chinensis 660 P. Christ" 658, 660 P. cronquistii 652, 654 P. cronquistii var. cronquistii 652, 654, 655 P. cronquistii var. xichouensis 652, 654 P. debeauxii 657 P. delavayi 656, 666 P. delavayi var. delavayi 653, 655, 656 P. delavayi var, ovali folia 657 P. delavayi var. petiolata 653, 657 » 666 P. dunniana 654 P. fargesii 653 P, fargesii var. petiolata 657, 667 P. formosana 660 P. forrestii 654 P, franchetiana 658 P . fra nchia na 660 P. gigas 658, 660 P. hainanensis 660 P. hamifer 661 P. henryi 656, 666 P. hooker 665 P. kwantungensis 657 尸. lanci folia 661 P . longistigmata 669 P. luquanensis 653, 662, 664 P. mairei 653, 662, 663, 664 P, marchandii 660 P. marmorata 653, 663, 664 P . mercireri 660 P. petiolata 657, 660 P. petiolata auct. non 657, 667 P. petiolata var. membranacea 665 P. pinfaensis 658, 660 P. polyandra 654  P. polyphylla 653, 657 P. polyphylla auct. non 660 P. polyphylla subsp. fargesii 665 P. polyphylla subsp. marmorata 664 P. polyphylla var. polyphylla 653, 657 P. polyphylla var. alba 653, 660 P, polyphylla var. apetala 667 P, polyphylla var. appendicullata 666 , 667 P. polyphylla var. appendiculata auct. non 656 P. polyphylla var. brachystemon 661 P.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 653, 657, 660, 661 P, polyphylla var. nana 652 P. polyphylla var. platypetala 658 P.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 653, 659, 661 P.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 f. macrosepala 653, 661 P. polyphylla var. pubescens 662 P. polyphylla var. stenaphylla 660 P . polyphylla var. thibetica 666 P.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 653, 658, 659, 660 P. pubescens 662 P. thibetica 652, 666 P. thibetica var. thibetica 653, 667 P. thibetica var. apetala 653, 667 P. vaniotii 661 P • vietnamensis 652 P. violacea 662 , 664 P. violacea auct. non 664 P . yunna nensis 658 Passeriaa stelleri 247 Peltophorum 409, 473 P. ferrugineum 474 P. inerne 474 P. pterocarpum 474 Pentaphylacaceae 382 Pentaphylax 382 P. euryoides 382, 383 P. montana 382 P . racemosa 382 P. spicata 382 Peperomia 26, 55 
762  云南 植物志  P. caperta 55 P. cavaleriei 56 , 57 、 P. dindygulensis 56, 57 P. duclouxii 56, 58 P. esquirolii 57 P. heyneana 56, 58, 59 P. pellucida 56, 59, 60 P. randera 55 P, reflesum 56 P, reflexa var. parvi folia 56, 57 P, reflexa f. sinensis 57 P. tetraphylla 56 P. tetraphylla var. tetraphylla 56, 59 P. tetraphylla var. sinensis 56, 57 Perlebia blakeana 423 P. purpurea 426 P. variegata 424 Phaeomeria maginifica 642 P. spciosa 642 Phanera coccinea 437 P, glauca 433 P. purpurea 426 P • pyrrhoclada 442 P. rufa 439 P. tenuiflora 434 尸. touranensis 444 P. variegata 424 Piper 26, 27 P. arboricola 28, 40 P. attenuatum 27 , 33 P. auranticum 42 尸. auranticum var. hupeense 43 P. bavinum 29, 47 P. betle 28, 38 P. betle var. psilocarpum 45 P. boehmeriaefolium 29, 44 P. boehmeriaefolium var. boehmeriaefolium 46 P. boehmeriaefolium var. tonkinense 45 F. boehmeri folium 50 P. bonii 28, 36 P. bonii var. bonii 36  44,  P. bonii var. macrophyllum 28, 36 P. chaudocanum 27, 31 P. curtipedunculum 29 , 48 P. flaviflorum 29, 50 P. glabricaule 29, 47, 51 P. guigual 30 P. hancei 29, 51, 52 P. henryi 43 P. ichangense 43 P. longum 28, 38, 41 P. macropodum 29 , 50 P. martinii 29, 42 P . mattheivii 52 P. mischocarpum 27, 33, 34 P. mullesua 27, 30, 32 P. mullesue 43 P. nepalense 53 P. nigrum 27, 31 P. nudibaccatum 29, 45, 49 P. pedicelatum 29, 48 P. pellucidum 60 P. pingbienense 27 , 35 P. pleiocarpum 30 , 53 , 54 P. polysyphorum 27 , 31 P. ponesheense 29, 45, 49 P, psilocarpum 45 P. puberulilimbum 28, 42, 46 P. pubicatulum 29, 48, 49 P. rubrum 30, 52 P. sarmentosum 28, 37, 40 P. semiimmersum 28 , 36 P. spirei 29, 43 P. stipitiforme 27, 33 P. submultinerve 28, 37 P. suipigua 30, 53, 54 P. sylvaticum 28, 39, 41 P. szemaoense 29, 44, 46 P. terminaliflorum 27, 30, 32 P . tetra phyllum 5 6 P. thomsonii 30, 55 P. thomsonii var. thomsonii 54, 55 P. thomsonii var. microphyllum 30, 55 
拉丁 名索引  763  P. tricolor 29, 43 P. tsangyuanense 28 , 35 P. wallichii 29, 42 P. -wallichii var. hupeense 43 P. yinkiangense 28, 40 P. yunnanense 28 , 39 , 41 Piperaceae 25 Pisonia 248, 250 P. aculeata 250, 251 Plagiostathys elliptica 548 Pancratium littoralis 701 Polys pora acuminata 315 P. chrysandra 317 P. kwangsiensis 315 P, longicarpa 317 P. yunnanensis 270 Pommereschea 529 , 616 P. lackneri 616 P. spectabilis 616, 617 Ponciana pulcherrima 482 P. regia 476 P . roxburghii 474 Preziera ochnacea 344 Prosoria esquirolii 492 Pterocephalus 516, 522 P. batangensis 523 P. bretschneideri 518, 522, 523 \/ P. hookeri 522 Pterolobium 409, 491 P. indicum 492 P. indicum var. macropterum 492 P. macropterum 477, 492 P. punctatum 492 P. rosthornii 492 P. sinense 492 Punica 213 P. granatum 213, 214 P. granatum cv. ' N ana, 215 P. granatum cv. *^ Plena, 215 P. granatum cv. 'Pleni flora, 215 Punicaceae 213 Pyrenaria 264, 308  P. brevisepala 310 P, camellioides 289 P. cheliensis 310 P. diospyricarpa 309, 310, 311, 328 P . garrettiana 310 P. menglaensis 309 P. microcarpa 309 , 314 P. oblongicarpa 309 P. pingpienensis 309, 312, 313 P. sophiae 309, 312, 313 P. yunnanensis 310 Pyrola 494, 496 P. alba 500 P. andresii 500 P. atropurpurea 496, 497, 498 P. calliantha 497, 499 P. calliantha var. calliantha 499 P. calliantha var. tibetana 500 P. decorata 497, 498, 500 P, decorata var. alba 500 P. forrestiana 496, 499 P. handeliana 500 P. monophylla 497, 500 P. oreodoxa 500 P. rotund ifol ia 500 P. rotundi folia subsp. tibetana 500 P. rugosa 496, 497 P. secunda 501 P. secunda var. vulgaris 501 P. sororia 496, 497 P. uniflora 496 Pyrolaceae 494 R Rami sc hi a obtusata auct. non 501 R. secunda 501 Rapanea aurea 371 Reichardia decapetala 487 Rhamnoneuron 218 , 234 R. rubriflorum 233, 235 Rhodiola 134, 144 R. alterna 151 
764  云南 植物志  R. atuntsuensis 146 , 169 R. balforui 205 R. bupleuroides 145, 154, 155 R. chrysanthemifolia 144, 149, 151 /?. chrysanthemifolia ssp. sacra 151 R. coccinea 166 R. coccinea subsp. scabrida 167 R. concinna 146, 170 R* crassipes 148 R. crenulata 145, 152, 153 R. cretinii ssp. sino-alpina 145, 160 R. disciolor 145, 155, 156 R • euryphylla 154 R. fastigiata 145, 164, 165 R. forrestii 145, 161, 162 R. hbutanica 156 R. henryi 145, 164 R. himalensis 146 , 168 R. hookeri 156 R . kirilowii var . latifolia 157 R. liciae 144, 150 /?. likiangensis 167 R. macrocarpa 145 , 159 , 160 R. multibracteata 145, 158, 159 R. nobilis 145, 165, 166 R. nobilis ssp. atuntsuensis 169 R . ovatisepala 152 /?. papillae ar pa 161 R. pleurogynantha 146 R. primuloides 144, 146, 147 R. purpureoviridis 145, 153, 157 R, purpureoviridis ssp. phariensis 156 R. robusta 145, 158 R, rotumdata 154 R. rotund I folia 163 R. sacra 144, 151 R. scabrida 145, 167 R. sinica 164 R. sino-alpina 1 60 R. sinuata 144, 147, 148 R. tsuianae 151 R . valerianoides 163  R. venusta 146, 168 R. wallichiana 144, 148 R. wallichiana var. wallichiana 148, 149 R. wallichiana var. cholaensis 150 R. yunnanensis 145 , 162 , 163 R. yunnanensis subsp. forrestii 161 Rhynchanthus 529, 618 R. beesianus 618, 619 Roscoea 529, 572  R. alpina auct. non 579 R. bland a 576 R. bland a var. limprichtii 576 R. blanda var. pumila 573 R. brevibracteata 575 R. capitata var. purpurata 578 R. capitata var. 5 cilifolia 578 R. cautleoides 573, 577, 578 R. chamaelcon 578 R. chamaeleon auct. non 579 R. debilis 573, 576 R. debilis var. debilis 576 R. debilis var. limprichtii 576 R. forrestii 573, 580, 581 R. gracilis 582 R. humeana 573 , 579, 581 R. intermedia var anomala 579 R. intermedia var macrorhiza 579 R. intermedia var minuta 574 R. intermedia var p kunmingensis 573, 575 R. kunmingensis , /ar. kunmingensis 575 R. kunmingensis , /ar. elongato-bractea 575 R. lutea 582 R. praecox 573 , 577, 579 R. purpurea auct. non 579 R. purpurea var. procera auct. non 579 R. schmeideriana 573, 575, 577 R. scillifolia 573, 578 R. sinopurpurea 578 R. spicata 584 R. tibetica 573 , 574 R. betica 574 
拉丁 名索引  765  R. tibetica var. emarginata 574 R. wardii 573 R. yunnanensis 578 R, yunnanensis auct. non 575 R, yunnanensis var. dielsiana 575 R. yunnanensis var. purpurea 578 R, yunnanensis var. schneideriana 575 R. yunnanensis var. scillifolia 578 s  Sakakia ochnacea 344 * S. aizoon 173, 194 Saraca 409, 462 5. aizoGti var. floribundu m 194 5. asoka 462 S. aizoon var. glabrifoliu m 194 5. chinensis 463 5. aizoon f. glaberrimum 194 S. dives 462, 463, 464 S. alboroseum 206 S. griffithiana 462 S. 5. indica auct. non 463 5. ambiguum 141 5. thaipingensis auct. non 463 S. amplibracteatum 194 Sasanqua odorata 298 S. amplibracteatum var. amplibracteatum 173 ,  5. vulgaris 298 Scabiosa 516, 523 S. atropurpurea 524 S • bretschneideri 523 5. hookeri 523 Schima 264, 319 S. argentea 320, 321, 322, 323 5. argentae auct. non 321 S . bambusifolia 322 S. brevipedicellata 319, 321 5. brevipes 322 5 . dulungensis 327 S. forrestii 326 5. grandiperulata 324 S. khasiana 320, 325, 326 5. khasiana var. sericans 326 S. khasiana auct. non 326 5 . macrosepala 320 5. mat ret 322 S. noronhae 319, 320 S. paracrenata 326, 327 5. parvi flora auct. non 326 5 . polyn eura 321  S. sericans 320, 326 S. sericans var. sericans 326 S. sericans var. paracrenata 321, 327 S. sinensis 320, 324, 325 S. villosa 319, 320 S. wallichii 320, 321, 322, 323 Schizocodon yunnanensis 509 Scoliopus 651 Scopolia composita 235 Sedum 135, 170  194 S. amplibracteatum var. amplibracteatum 173, 195 iS. angustum 207 5. asiaticum var, wallichianum auct. non 148 5. atuntsuense 169 S. balfouri 173, 204, 205 S. banlanense 205 S. beauverdii 172, 187, 188 S. bergeri 173, 192, 193 S. bhutanense 156 5. bhutanicum 156 S. bodinieri 175 5. brachystylum 167 S. bracteatum 194 5. bracteatum var. emerginatum 195 S . bupleuroides 154 S. bupleuroides var. discolor 156 S. bupleuroides var. purpureoviride 157 5. bupleuroides var. rotundatum 154 5. cavaleriei 139 S. celiac 172, 189, 190 5 - caveleriense 139 
766  云南 植物志  S. chauveaudii 191, 192 5. indicum 139 5. chauveaudii var. chauveaudii 172 S. indicum var. ambiguum 141 S. chauveaudii var. margaritae 172, 191 S. indicum var. densirosulatum 139 S. chingtungense 172, 186 S. indicum var. forrestii 142 S. chrysanthemi folium 152 S. indicum var. obtusi folium 141 S. concarpum 173, 196, 197 S. indicum var. yunnanensis 143 S. concinnum 170 S. jaeschkei 177 S. cooperi 156 S. kouyangense 201 S. crassipes 148 S. laborder 206 S. crassipes var. cholaense 150 S. leblancae 172, 191 S. crenulatum 154 5. leblancae var. torquatum 191 S. discolor 156 S. leucocarpum 173, 198, 199 S. dolosum 200 S. liciae 150 S. doratocarpum 166 S. likiangenses 167 S. drymarioides auct. non 175 S. lineare 173, 203 S. drymarioides var. stellariae folium 175 5. linearifolium var. half our i 152 S. elatinoides 171 , 174 5. linearifolium var. ovatisepalum 152 S. elongatum 156 5. linearifolium var. sarcum 151 S. emarginatum 173, 201, 202 S. linearifolium var. sinuatum 148 S. engleri 173, 195, 196 S. luchuanicum 172, 185 S. engleri var. forrestii 195 5. macrocarpum 160 S. erythrostictum 206 S. magniflorum 172, 182 S. esquirolii 175 S. mairei 184 S. euryphyllumm 154 S. major 171, 174 S. fastigiatum 165 5. margaritae 191 S. filicaule 177 5. martini 139 S. filipes auct. non 174 5. megalanthum 154 S. filipes var. major 174 S. mekongense 200 S. formosarum 197 S. mosoyense 180 S. forrestii 172, 181 S. mossii 205 S. franchetii 172, 183, 184 S. multicaule 173, 199, 200 S. fui 177 5. nobilis 166 S. fui var. fui 171 , 177 S. obtrullatum 172, 185 S. fui var. longisepalum 171, 178 S. obtusipetalum 171, 179, 180 S. glaciale 178 S. obtuso-ltneare 203 S. henryi 164 S. oreades 171, 175, 176 S. himalayanum 168 5. orichalcum 205 S. himalense 168 S. ovatisepala var. chingii 152 S. hookeri 156 S. ovatisepalum 152 S. horridum 166 S. pampaninii 172 , 188 S. hyperici folium 168 5. panicutatum 139 S. indica var. luteorubra 142 5. paniculatum var. indicum 139 
拉丁 名索引  767  S. platyphyllum 177 5. platyphyllum var. longisepalum 178 S. platysepalum 172, 189, 190 S . pleurogynanthum 146 5. pseudo-aizoon 194 5 . primuloides 146 S , primuloides var. pleurogynanthum 146 S. przewalskii 172, 181, 182 S. purpureoviride 157 5. quadrifidum var. fasti giatum 166 S. quadrifidum var. himalense . 168 S. raymondii 172, 181 5. roboroxvski var. somenii 184 5. robustum 158 S • roseum var. sino-alpinum 160 S • rotundatum 154 S. scallanii 139 S. sacrum 151 S. sarmentosum 173, 201, 202 S. sarmentosum f. major 201 5. scabridum 167 5. selskianum var. glabrifolium 194 5. selskianum var. glabrrimum 194 5. semilunatum 181 S. sheareri 201 5. silvestrii 174 S* sinicum 164 S. sinoglaciale 171, 178, 179 5. sinuatum 148 S. squarrosum 177 S. somenii 172, 184, 186 S. stellariifolium 171, 175, 176 S. subgaleatum 171, 180 5. talishiense 166 5. techinense 141 5. telephium ssp. alboroseum 206 5. telephium ssp. angustum 207 S . /ew u ifoli um 184 5. tenui folium auct. non 188 S. triactina 173, 203, 204 5. trifidum var. half our i 152 5. trifidum var. balfouri 152  5. triphyllum 191 S. trullipetallum 172, 186, 187 S. tsiangii var. torquatum 191 s. valerianoides 163 s. variicolor 198 s. venustum 169 s. verticillatum 203 s. viscosum 175 s. wallichianum 148 s. wangii 171, 178 s. woronowii 173, 198 5. yantaiense 194 5. yunnanense var. forrestii 161 S. yunnanense var. henryi 164 S. yunnanense var. muliense 161 S. yunnanense var. oblanceolatum 161 S. yunnanense var. oxyphyllum 163 S. yunnanense var. papUlocarpum 161 S. yunnanense var. rotundifolium 163 S. yunnanense var. strict um 161 S. yunnanense var. valerianoides 163 S. yunnanense 163 Senna alata 455 S. floribunda 456 s. occidentalis 459 s. prostrata 453 s. sophera 459 s. tora 456  Shortia 509, 514 5. davidii 513 S. sinensis 514 \ S. sinensis var. sinensis 514 S. sinensis var. pubinervis 514 5. thibetica 513 S. siliquamomum 529 , 562 S. tonkinense 562 , 563 Sindora 409, 467 5. cochinchinensis auct. non 468 S. glabra 464, 467 Sinocrassula 134 , 138 S.* ambigua 139, 141 S. densirosulata 141 
768  云南 植物志  S. diversifolia 139, 140, 143 S. indica 139, 140, 141 S. indica var. densirosulatum 141 S, indica var. forrestii 142 5. indica var. obtudifolia 141 5. indica var. obtusifoliumm 141 5. indicum var. luterubrum 142 S. luteorubra 139, 142 S. luteorubra var. luteoruba 142 S. luteorubra var. forrestii 139, 142 S. luteorubra var. maculosa 139, 143 5. techinensis 141 S. yunnanensis 139 , 143 Sinopyrenaria cheliensis 310 5. garrettiana 310 S . angustifolia 1 7 5. yunnanensis 310 Siphisia angustifolia 17 5. saccata 16 Sladenia 384 S. celastrifolia 383, 384 Sladeniaceae 384 Sonneratiaceae 212 Stahlianthus 529, 567 S. involicratus 567, 568 S. rubro-marginatus 567, 568, 569 Stellera 218, 247 S. chamaejasme 247 S. chamaejasme f. chamaejasme 246, 247 S. chamaejasme f. chrysantha 248 5. chinensis 222 5. dircinata 243 5. dircinata 243 Stewartia 264, 327 S. calcicola 328, 329, 330 S. densivillosa 328, 330 5. gemmata 328 S. laotica 331 S • longibracteata 310 5. nanlingensis 328 S. pteropetiolata 328, 329 S. sinensis 327 , 328  5. yunnanensis 310, 328 , 331 Stuartia sinensis auct. non 328 , T Tamaricaceae 259 Tamarindus 409 , 468 T. indica 408, 468 T. officinalis 468 Tamarix 259, 260 T. chinensis 260, 261 T, elegans 260 T. juniperina 260 Ternstroemia 264 , 331 T. biangulipes 332 T. gymnanthera 332, 334, 335 T. gymnanthera var. gymnanthera 311, 334 T. gymnanthera var. wightii 335 T. insignis 332, 333 T. japonic a auct. non 334 T. japonic a var. wightii 335 T. longipedicella 332 T. luchia 344 T. lushia 345 T. luteoflora 332, 333 T. parvi folia 334 T. simaoensis 332 , 335 T. yunnanensis 332 , 333 Thea assamica 273 T. assimilis 278 T . bachmaensis 299 T. biflora 296 T. bohea 272 T. brachystemon 299 T. buisanensis 278 T. camellia 300 T . camellia var. lucidissima 302 T. caudata 278 T, cavaleriana 304 T. chinensis var. anthoxantha 284 T . chinensis var, assamica 273 T . cochinchinensis 272 T . confusa 300 
拉丁 名索引  769  T. cordifolia 279 T. costei 285 T. cuspidata 281 T. forrestii 281 T. fusiger 286 T. gilbertii 267 T. gnaphalocarpa 298 T. grijsii 304 T. hozanensis 300 T. japonic a 300 T. japonic a var. hortensis 300 T. japonic a var. spontanea 300 T. mairei 301 T. miyagii 298 T. nakaii 300 T. oleifera 296 T. oleosa auct. non 298 T. oxyathera 300 T. pitadii 304 T. pitardii auct. non 302 T . podogyna 296 T. polygama 281 T. reticulata 307 T. rosae flora var. glabra 281 T. sasanqua 298 T. sasanqua var. kissi 299 T. sasanqua var. thunbergii 198 T. sasanqua var. vemalis 298 T. sinensis 272 T. speciosa auct. non 304 T. taliensis 270 T. tenuiflora 298 T. tsaii 286 T. viridis 272 T. yunnanensis 289 Theaceae 263 Theopsis evonymi folia 299 T. forrestii 281 T. poly g ana 281 Thryallis 385, 400 T. glauca 400 T. gracilis 400  Thymelaeaceae 218 Tillaea 135, 207 T. likiangensis 208, 209 T . peutandea 209 T. yunnanensis 209 Triactina verticillata 203 Trillidium govantanem 671 Trilliacea 651 Trillium 651, 670 T. tschonoskii 670 Triplostegia 515 , 516 T. delavayi 517 丁. glandulifera 516 T. grandiflora 516, 517, 518 T . pinifolia 166 T , re pens 516 Tristylium ochnacea 344 Tutcheria 308 T. acutiserrata 312, 314 T. kweichowensis 312 T . microcarpa 314 T, pingpienensis 312 T. pubicostata 312, 314 T. sophiae 312 T. subsessiliflora 314 u Umbilicus oreades 177 U. spathulatus 177 V Valeriana chinensis 256 w Wikstroemia 218, 236 W. androsaemi folia 24 1 W^. auranthiaca 225 W\ auranthiaca var. pulvinata 225 W. baimashanensis 237 , 243 U^. brevipaniculata 237 W. calcicola 225 W. canescens 237, 245 
770  云南 植物志  W. capitato-racemosa 237, 242, 244 W, chamaejasme 247 W. chamaejasme var. angustifolia 247 W. circinata 243 W. delavayi 236, 239, 240 W. dolichantha 237, 241, 242 W. dolichantha var. dolichantha 243 W. dolichantha var. offusa 243 W, dolichantha var. pubescens 243 W. effusa 243 W, holosericea 223 W. indica 236, 238, 239 W. lamatsoensis 236, 241, 243 W, lecomteana 222 W. leptophylla 236, 241 W. leptophylla var. leptophylla 239, 241 W. leptophylla var. atroviolacea 241 W, lichiangensis 237, 245, 246 W. liqustrina 237, 244 W. mekongensis 240 W. micrantha 236, 237 W. micrantha var. micrantha 237 W. micrantha var. paniculata 238 W. nutans 236, 238 W. paniculata 238 W. scytophylla 236, 240 W. techinensis 237, 243 W. valbrayi 238 Y Yunnanea xylocarpa 307 z Zenia 409, 460 Z . insignis 460 , 461 Zephyranthes 672 , 698 Z. Candida 696, 698 Z. carinata 699 Z. grandiflora 698, 699 Zerumbet speciosa 603 Zingiber 528, 529 Sect. Cryptanthium 530  Sect. Zingiber 530 Z. atrorubens 546 Z. bar datum 543 Z. cassumar 536 Z. clarkei 549 Z. corallinum 530 , 537 Z. densissimum 531 , 538 Z . d idym oglossa 538 Z. echuanense 539 Z. ellipticum 532, 548 Z. flavo-maculatum 531, 541, 542 Z. fragile 531, 544 Z. gragile 543 Z. griffithii 541 Z. hupehense 538 Z. integrum 531 , 543 Z. laoticum 530, 532 Z. longiligulatum 532, 546, 547 Z. menghaiense 530, 533, 534 Z. menglaense 541 Z. mioga 531, 539, 541 Z. nigrimaculatum 531 , 537 Z. nigrum 611 Z. officinale 530, 533, 534 Z. oligophyllum 539 Z. orbiculatum 531, 541, 542 Z. purpureum 530, 536 Z. recurvatum 531, 542, 545 Z. roseum 532, 545 Z. rubens 545 Z. stipitatum 530, 532, 534 Z. striolatum 531 , 538 Z. teres 531, 540 Z. truncatum 530, 534, 535 Z. wandingense 532 , 547 , 548 Z. xishangbannaense 531, 542, 544 Z. yingjiangense 532 , 546 , 547 Z. yunnanense 531 , 540 Z. zerumbet 530 , 535 Zingiberaceae 528 Zingiberoideae 528 Zippelia 26 
拉丁 名索引 Z. begoniaefolia 26, 32 I Z. lappacea 
《云 南植 物志》 已出版 各科中 名索弓 (按 汉语 拼音字 母次序 排列)  科 名  色蕉科 百部科 百合科 柏科 半 边莲科  茶 茱萸科 柽柳科 赤 苍藤科 翅 子藤科 川草科 川 续断科 唇形科 茨藻科 酔 紫草科  大 风子科 大 花草科 大麻科 大 血藤科 冬青科 杜 鹃花科 杜英科 毒 鼠子科 椴树科  番 荔枝科  B  C  D  卷 数  F  科 名 番 木瓜科 防己科 浮萍科  橄榄科 沟 繁缕科 珙桐科  海桑科 海 桐花科 黑 三棱科 红 豆杉科 红树科 胡椒科 葫声科 胡麻科 虎 皮楠科 花蔺科 花葱科 禅木科 黄 谷精科 黄杨科 黄 叶树科  夹 竹桃科 假兰科 假 叶树科 箭 根薯科 姜科 
科 名索引  773  角 果藻科 角 胡麻科 桔梗科 金 刀木科 金 虎尾科 金 缕梅科 金 丝桃科 金 粟兰科 金 鱼藻科 锦葵科 旌 节花科 景天科 九 子母科  壳斗科 苦 苣苔科 苦木科  蓝雪科 肋 果茶科 狸藻科 楝科 连 香树科 莲 叶桐科 领 春木科 菱科 六 苟藤科 柳 叶菜科 龙 脑香科 鹿 蹄草科 罗 汉松科 萝華科  马 鞭草科 马 究铃科  K  L  M  马钱科 马桑科 麻黄科 买 麻藤科 徙牛 儿苗科 茅 膏菜科 猕 猴桃科 木棉科 木通科 木樨科  南 洋杉科  漆树科 槭树科 叶树科 千 屈菜科 荨麻科 鞘 柄木科 莉科 清 风藤科  忍冬科 肉 豆蔻科 瑞香科  三 白草科 三 尖杉科 伞形科 桑科 桑 寄生科 山柑科 山茶科 山榄科  N  Q  R 
774  云南 植物志  山 龙眼科 山 柚子科 山 茱萸科 杉科 杉 叶藻科 商陆科 蛇菰科 省 沽油科 使 君子科 柿树科 石榴科 石蒜科 石竹科 十 字花科 鼠刺科 薯蘋科 水鳖科 水 晶兰科 水 马齿科 水 麦冬科 水 青树科 水 玉簪科 睡菜科 睡莲科 四 角果科 四 数木科 松科 粟 米草科 苏木科 苏铁科  擅香科 桃 金娘科 藤黄科 铁 青树科 田 基麻科 天 料木科  T  天 南星科 透 骨草科 菟 丝子科  五 福花科 五 隔草科 五加科 五 列木科 五 桠果科 无 患子科 无 叶莲科 梧桐科  西 番莲科 仙茅科 香蒲科 小檗科 小二 仙草科 楔 瓣花科 心 翼果科 星 叶草科 旋花科  鸭 妬草科 延 龄草科 岩梅科 眼 子菜科 杨柳科 杨梅科 野 茉莉科 野 牡丹科 银杏科 罂粟科 隐翼科 雨 久花科  W  X  Y 
科 名索引  775  鸢尾科 5 远志科 3 越桔科 5 芸香科 6 Z 泽' 科 4 樟科 3  榛科 5 竹芋科 6 紫草科 4 紫 金牛科 1 紫堇科 8 紫 茉莉科 8 紫树科 1 紫葳科 2 
Index familiarum Fl. Yunnan. Olim editarum  Name familiam Tomus Aceraceae 5 Actinidiaceae 1 Adoxaceae 3 Alismataceae 4 Amaryllidaceae 8 Anacardiaceae 2 Annonaceae 5 Apocynaceae 3 Apostasiaceae 6 Aquifoliaceae 4 Araceae 2 Araliaceae 2 Araucariaceae ' 4 Aristolochiaceae 8 Asclepiadaceae 3 Balanophoraceae 3 Barringtoniaceae 4 Berberidaceae 7 Betulaceae 5 Bignoniaceae 2 Bombacaceae 3 Boraginaceae 4 Burmanniaceae 6 Burseraceae 1 Butomaceae 4 Buxaceae 1 Caesalpiniaceae 8 Callitrichaceae 8 Campanulaceae 5 Cannabaceae 1 Capparidaceae 2 Caprifoliaceae 5  Cardiopteridaceae  Name familiam Tomus Caricaceae  Carlemanniaceae r Caryophyllaceae c D Cephalotaxaceae A 4 Ceratophyllaceae A 4 Cercidiphyllaceae C  Chloranthaceae 丄 Circaeasteraceae 1 Clethraceae o L L/Ombretaceae 1 丄 Commelinaceae 6 Convolvulaceae 9 Coriariaceae o o Cornaceae  uoryiaceae D Crassulaceae  o Cruciferae D Crypteroniaceae Q o Cucurbitaceae c D Cupressaceae k Cuscutaceae 9 L Cycadaceae A 4 Daphniphyllaceae Q o Davidiaceae 1 丄 Diapensiaceae o o Ulchapetalaceae Q o Dilleniaceae 5 Dioscoreaceae 3 Dipsacacceae 8 Dipterocarpaceae 5 Droseraceae 4 Ebenaceae 3 Elaeocarpaceae 6 
科 名索引  777  Elatinaceae 6 Malvaceae 2 Ephederaceae 4 Marantaceae 6 Ericaceae 4 Martyniaceae 5 Erythropalaceae 6 Melastomataceae 2 Eupteleaceae 5 Meliaceae 1 Fagaceae 2 Menispermaceae 3 Flacourtiaceae 6 Menyanthaceae 4 Flumariacae 8 Molluginaceae 7 G6r3ni&c636 5 Monotropaceae 8 Gesneriaceae 5 Moraceae 6 Ginkgoaceae 4 Musaceae 2 Gnetace&e 4 Myricaceae 5 Guttiferae 5 Myristicaceae 1 Haloragidaceae 4 Myrsinaceae Hamamelidaceae 1 Myrtaceae 7 Hernandiaceae 3 Najadaceae 5 Hipoxidaceae 6 Nyctaginaceae 8 Hippocrateaceae 4 Nymphacaceae 4 Hippuridaceae 4 Nyssaceae 1 Hydrocharitaceae 4 Olacaceae 6 Hydrophyllaceae 2 Oleaceae 4 Hypericaceae 7 Onagraceae • 4 Hypoxidaceae 6 Opiliaceae 6 Icacinaceae Oxalidaceae 5 Iridaceae 5 Papaveraceae 2 Iteaceae 1 Passifloraceae 1 Juncaginaceae 5 Pdealiaceae 5 Labiatae 1 Pendaphragmataceae 5 Lardizabalaceae 2 Pentaphyllacaceae 8 Lauraceae 3 Petrosaviaceae 5 Lemnaceae 5 Phrymaceae 1 Lentibulariaceae 4 Phytolaccaceae 1 Liliaceae 7 Pinaceae 4 Lobeliaceae 2 Piperaceae 8 Loganiaceae 3 Pittosporaceae 3 Loranthaceae 3 Plumbaginaceae 1 Lythraceae 3 Podostemaceae 2 Malpighiaceae 8 Polemoniaceae 2 
778  云南 植物志  Polygalaceae Pontederiaceae Potamogetonaceae Proteaceae Punicaceae Pyrolaceae Rafflesiaceae Rhizophoraceae Rutaceae Sabiaceae Salicaceae Samydaceae Santalaceae Sapindaceae Sapotaceae Sargentodoxaceae Saururaceae Simaroubaceae Sladeniaceae Solanaceae Sonneratiaceae Sparganiaceae Sphenocleaceae - Stachyuraceae Staphyleaceae  3 Stemonaceae 5 Sterculiaceae 4 Styracaceae 1 Symphoremataceae 8 Taccaceae 8 Tamaricaceae 2 Taxaceae 1 Taxodiaceae 6 Tetracentraceae 4 Tetramelaceae 6 Theaceae 4 Thymelaeaceae 4 Tiliaceae 1 Toricelliaceae 1 Trapaceae 1 Trilliace.ae 5 Typhaceae 1 Umbelliferae 8 Urtic3C6&e 2 Vacciniaceae 8 Verbenaceae 5 Xanthophyllaceae 5 Xyridaceae 3 Zannichelliaceae 2 Zingberaceae 
I 
S0001443  97TT I  77 •■_ • ''' ' '- '" 、圍 一 j|  一 
^者 单位 借 者姓名  借 出日期 ' 还 书日期  借书到 期请即 送还, 请 勿在书 上批改 圈点, 折角。 惜去^ 书 如有污 损遗失 等情 形须照 i 赔偿。 26715  京卡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