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Теги: biology botany plants geobotany flora yunnanica chinese flora biosphere periodic journal plants physiology
ISBN: 7-03-009901-X
Год: 2002
Текст
夕8, ^66^A 嘈 云南 植物志 第 十八卷 (;笞 藓植物 : 藓纲: )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云南省 自然科 学基金 委员会 中国科 学院生 命科学 与生物 技术局 资 助项目 ^等 A 床扯 2002 27B55
内 容简介 《云 南植 物志》 系记 载云南 地区野 生及习 见栽培 的高等 植物的 专志。 共 分苔藓 植物、 蕨 类植物 和种子 植物三 大类。 本卷系 记载苔 藓植物 门中藓 纲下 的四个 亚纲: 藻藓 亚纲、 泥炭藓 亚纲、 黑藓 亚纲及 真藓亚 纲中的 10 个目。 共计 19 科、 105 属、 480 种及 若干种 下分类 单位。 书中对 各科、 属 的特征 及分布 作简要 记述, 有 分属、 分种检 索表, 每种均 有名称 (中 名正 名、 异名 及拉丁 学名、 异名 )、 文献、 形态 特征、 生境、 本省 产地、 中国 与世界 分布的 记述。 有 部分种 的分类 系统、 区系、 新 分布以 及经济 价值的 讨论。 大 部分的 种附有 识别特 征图, 共 附图版 202 幅。 本书 可供植 物学、 环境生 物学、 农 林牧及 医药工 作者, 以及大 专院校 有 关专业 的师生 参考, 为开发 利用苔 藓植物 资源提 供基本 资料。 图书在 版编目 (CEP) 数据 云南 植物志 第 十八卷 /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 北京: 科学 出 版社, 2002 ISBN 7-03-009901-X I . 云… n . 中… IE . ①植物 志-云 南省② 苔藓植 物-植 物志- 云南省 1V.Q948.527.4 中 国版本 图书馆 CIP 数 据核字 (2001) 第 077158 号 ^$ * a- 出版 北京东 S 城根 北街 16 号 邮政编 1007 17 http : // www . sciencep.com ft ^别尸 印刷 科 学出版 社发行 各地 新华书 店经销 2002 年 3 月第 一 版 开本 : 787X1092 1/16 2002 年 3 月第一 次印刷 印张 : 33 1/2 印数: 1 一 800 字数: 778 000 定价: 110.00 元 (如 有印 装质量 问题, 我社负 责调换 〈新 欣〉)
^ 、晰 li 丄 ; /7 FLORA YUNNANICA Tomus 18 (BRYOPHYTA: MUSCI) INSHTUTUM BOTANICXJM KUNMINGENSE ACADEMIAE SINICAE EDITA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Yunnan Province, the Bureau of Life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Press 2002
《云 南植 物志》 项目领 导小组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Project) 组 长 (Chairman): 吴征镒 (Wu Zhengyi, Wu Chengyih) 副组长 (Vice Chairmen): 张敖罗 (Zhang Aoluo), 林文兰 (Lin Wenlan), 康乐 (Kang Le), 徐宝明 (Xu Baoming) 成 员 (Members): 刘诗嵩 ( Liu Shisong ) , 郝小江 (Hao Xiaojiang) , 李村生 (Li Cunsheng) , 陈书坤 (Chen Shukun) , 薛启荣 (Xue Qirong) 秘 书 (Secretary): 陈书坤 (Chen Shukun)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编 (Editor-in-Chief) : 吴征溢 (Wu Zhengyi) 副主编 (Vice Editor-in-Chief): 陈书坤 (Chen Shukun) 委 员 (Members): 吴征镒 (Wu Zhengyi) , 陈书坤 (Chen Shukun) , 李锡文 (Li Xi- wen, Li Hsiwen ) , 朱维明 ( Zhu Weiming, Chu Weiming ) , 闭天禄 (Ming Tienlu) , 李德铢 (Li Dezhu), 孙 航 (Sun Hang), 彭 华 (Peng Hua), 樊国盛 (Fan Guosheng) 顾 问 (Advisors) 王文采 (Wang Wencai, Wang Wentsai) , 胡启明 (Hu Qiming, Hu Chiming) , 孙必兴 (SunBixing, SunBisin), 陈 介 (Chenjie, Chen Cheih)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办公室 (Office of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任 (Director): 陈书坤 (Chen Shukun) 成 员 (Members): 马晓青 (Ma Xiaoqing) , 高阳一 (Gao Yangyi)
本 卷编辑 (Editor) 黎兴江 (Li Xingjiang) 本 卷各科 编著者 (Authors) 1. 藻藓科 Takakiaceae 黎兴江 (Li Xingjiang) (1 ) , 张大成 (Zhang Dacheng) (1 ) 2. 泥 炭藓科 Sphagnaceae 黎兴江 (Li Xingjiang) , 张大成 (Zhang Dacheng) 3. 黑藓科 Andreaeaceae 黎兴江 (Li Xingjiang) , 张大成 (Zhang Dacheng) 4. 牛 毛藓科 Ditrichaceae 曾淑英 (Zeng Shuying) (1 ) 5. 曲 尾藓科 Dicranaceae 曾淑英 (Zeng Shuying) 6. 白 发薛科 Leucobryaceae 林邦娟 (Lin Bangjuan)( 4 ) 7. 凤 尾藓科 Fissidentaceae 李植华 (Li Zhihua)( 3 ) 8. 花 叶藓科 Calymperaceae 林邦娟 (Lin Bangjuan) 9. 大 帽藓科 Encalyptaceae 曹 同 (Cao Tong)( 2 ) 0. 丛藓科 Pottiaceae 黎兴江 (Li Xingjiang) .1. 缩 叶藓科 Ptychomitriaceae 曹 同 (Cao Tong) [2. 紫 萼藓科 Grimmiaceae 曹 同 (Cao Tong), 衣艳君 (Yi Yanjun)( 2 ) [3. 葫 芦藓科 Funariaceae 黎兴江 (Li Xingjiang) , 张大成 (Zhang Dacheng) 14. 壶藓科 Splachnaceae 高 谦 (Gao Chien) (2) 四 齿藓科 Tetraphidaceae 黎兴江 (Li Xingjiang) , 张大成 (Zhang Dacheng) 真藓科 Bryaceae 张大成 (Zhang Dacheng) , 黎兴江 (Li Xingjiang) 提 灯藓科 Mniaceae 黎兴江 (Li Xingjiang) , 臧 穆 (Zang Mu) (1 ) L8. 检藓科 Rhizogoniaceae 高 谦 (Gao Chien) 19. 维 蒴薛科 Aulacomniaceae 高 谦 (Gao Chien)
本卷 绘图者 (Illustrators) 张大成 (Zhang Dacheng, 1 ) 吴锡麟 (Wu Xilin) (1) 臧敏烈 (ZangMinlie) (1) 编著 者及绘 图者所 在单位 (1)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 昆 明市, 650204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Kunming , 650204) (2) 中国科 学院沈 阳应用 生态研 究所, 沈 阳市, 110015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Academia Sinica, Shenyang, 110015) (3) 中山 大学生 物系, 广 州市, 510275 (Department of bi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 510275) (4) 中 国科学 院华南 植物研 究所, 广 州市, 510182 (Sonth China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Guangzhou, 510182)
目 录 藓纲 Musci ( 1 I . 藻 藓亚纲 Takakiidae ( 1 1 • 藻藓科 Takakiaceae ( 1 II . 泥炭 藓亚纲 Sphagnidae • ( 3 2. 泥 炭藓科 Sphagnaceae ( 3 IE. 黑 藓亚纲 Andreaeidae …' ( 34 3. 黑藓科 Andreaeaceae ( 34 IV . 真 藓亚纲 Bryidae ( 37 4. 牛 毛藓科 Ditrichaceae ( 37 5. 曲 尾藓科 Dicranaceae ( 58 6. 白 发薛科 Leucobryaceae ( 178 7. 凤 尾藓科 Fissidentaceae (186 8. 花 叶藓科 Calymperaceae ( 214 9. 大 帽藓科 Encalyptaceae ( 221 10. 丛藓科 Pottiaceae ( 224 11. 缩 叶藓科 Ptychomitriaceae ( 321 12. 紫 萼藓科 Grimmiaceae •• ( 328 13. 萌 卢藓科 Funariaceae ( 354 14. 壶藓科 Splachnaceae ( 372 15. 四 齿藓科 Tetraphidaceae • ( 378 16. 真藓科 Bryaceae (382 17. 提 灯藓科 Mniaceae (448 18. 桧藓科 Rhizogoniaceae ( 483 19. 级 蒴藓科 Aulacomniaceae ( 486 索 引 中 名索引 (487 拉丁 名索引 (497 《云 南植 物志》 已出版 各科中 名索引 (517 《云 南植 物志》 已 出版各 科拉丁 名索引 (522
藓 纲 Musci I . 藻 藓亚纲 Takakiidae 1. 藻藓科 Takakiaceae 配子植 物体极 似轮藻 (Cham) 类, 植株 纤细、 柔嫩, 直立 生长, 高 5 — 15 毫米, 呈绿 色或黄 绿色; 下部 具鞭状 分枝, 往 往交织 成小片 丛生, 无 假根; 上部稀 分枝, 有茎 与叶的 分化。 叶 呈不规 则螺旋 状排列 或近于 轮生, 叶 片往往 2 — 4 指状 深裂至 基部; 叶 裂 片呈圆 柱形, 无叶片 及中肋 分化, 叶细胞 多层, 表 皮细胞 呈不规 则长方 形或多 角形。 茎与叶 的横切 面观, 表 皮均为 1 至数 列厚壁 小细胞 组成, 中 央杲大 形薄壁 细胞。 有时茎 基部 或叶腋 具成簇 的黏液 细胞。 雌雄 异株。 精子器 裸露, 生 于茎枝 顶端, 呈椭圆 柱状, 表皮 单层, 由不规 则多边 形细胞 构成。 无 雌苞叶 分化, 颈卵 器裸露 单生于 叶腋。 孢子体 顶生; 蒴柄 粗壮, 长约 1.2 — 3 毫米, 呈黄 褐色。 孢蒴 直立, 呈长 椭圆状 柱形, 先端具 小 尖头, 褐色, 长 1.5 — 2. 5 毫米, 直径 0.3~0.5 毫米, 蒴壁 细胞特 厚壁, 呈不 规则的 方 形或长 方形, 成整齐 的右向 螺旋状 排列, 孢蒴成 熟后沿 蒴外层 缝合线 (在 螺旋 排列细 胞中 的一列 异形细 胞处) 由 中部向 两端成 螺旋状 纵裂, 裂开的 蒴壁成 扭曲的 片状。 不形 成 蒴盖及 蒴齿。 仅具 圆柱状 蒴轴, 中 轴长达 孢腔的 3/4。 蒴 帽小, 勺形。 孢子 褐色, 圆 球形, 直径 32 — 36 微米。 本科仅 1 属 2 种, 分布于 印度尼 西亚、 喜 马拉雅 地区、 日本 及太平 洋北部 岛屿。 近 年来 在中国 西藏及 云南高 寒山地 发现有 分布。 1. 藻藓属 Takakia (Hatt. et Inoue) Grolle. 属的特 征同科 所列。 本属我 国已知 2 种, 云南现 仅发现 1 种。 1. 藻藓 图版 1: 1—12 藻苔 Takakia ceratophylla (Mitt. ) Grolle (1963); M. Higuchi et D. C. Zhang (1998). Lepidozia ceratophylla Mitt. (1861). 配子体 直立, 长 6 — 11 毫米, 下部 具鞭状 分枝, 无假根 或假根 极少。 叶螺旋 状近于 轮生, 2 — 4 指状 深裂至 基部, 裂片圆 柱状, 无中肋 及叶面 区分; 茎与叶 表皮由 1 至多 列 明显厚 壁细胞 组成。 孢子体 顶生, 直立, 绿色, 成 熟后呈 褐色, 对称, 孢蒴 直立, 长 橄 榄形, 两端 急尖, 先 端具小 尖头, 长 1.6 — 2. 3 毫米, 直径 0.38 — 0.48 毫米, 蒴壁细 胞 由蒴柄 处向顶 部右向 螺旋状 排列, 孢蒴成 熟后, 沿 蒴外层 螺旋状 排列细 胞中的 一列异 形细 胞缝合 线处, 由中部 向两端 纵裂。 孢 蒴表皮 细胞壁 极厚。 不形成 蒴盖及 蒴齿。 中轴
2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 1—12. 藻藓 Takakia ceratophylla (Mitt. ) Grolle, 1 . 植物体 (x6.5), 2—3. 枝条 (X28), 4. 枝条 (示着 生于茎 上的颈 卵器) (X60), 5. 叶尖 部细胞 (X305), 6—7. 叶 横切面 (x305), 8. 茎 横切面 (><305), 9—11. 孢蒴 (X13.3), 12. 孢蒴 表面厚 壁细胞 (X205)。 (张大 成绘)
泥 炭藓科 3 圆 柱状, 长约达 孢腔的 3/4 处, 蒴外层 细胞呈 不规则 的长方 形或多 角形; 蒴柄长 1.2 — 2.6 毫米; 蒴 帽小, 勺状。 孢子圆 球形, 直径 32 — 36 微米, 褐色。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000 米 以上高 山岩面 湿地。 分布于 西藏。 尼 泊尔、 锡金、 美国 (阿拉 斯加、 阿留 申群岛 )、 加 拿大有 分布。 藻 藓在分 类学、 形 态学及 其系统 位置的 讨论, 至今 仍有不 同学术 观点, 就其 形态特 征, 在 未发现 孢子体 期间, S. Hattori, I. Iwatsuki, M. Mizutani and S. Inoue (1973, 1974), 及近期 的高谦 (2000), 将其 置入苔 纲下, 即 明显说 明该植 物配子 体形态 与苔类 植物相 近似; 在得 到未完 全成熟 的孢子 体后, 根据孢 子体形 态特征 及纵裂 现象, B. M. Murray (1988), D. K. Smith and P. G. Davison (1993) 等 多数苔 藓学者 将其放 入藓纲 的黑藓 目中, 近 年来作 者们在 云南德 钦美里 雪山所 采到的 成熟孢 子体, 并 做了植 物体形 态学特 征的比 较后, 认为其 系统位 置明显 不妥, 无论从 其极似 苔类植 物的配 子体, 以及 孢子体 极其独 特形态 结构, 完 全不同 于黑藓 亚纲, 其 孢子体 开裂后 形成一 螺旋状 张开的 片状 结构, 且其蒴 柄为真 蒴柄等 特征, 均 实为界 于苔纲 (Hepaticae) 与藓纲 (Musci) 之 间的一 群独特 的植物 类群, 在 此作者 们暂将 其作为 一独立 的亚纲 —— 藻藓亚 纲 (Takakiidae) 与藓类 中原有 的泥炭 藓亚纲 (Sphagnidae) 、 黑 藓亚纲 (Andreaeidae) 及 真 藓亚纲 (Bryidae) 等 三亚纲 并列, 并将 其置于 后三者 之首, 作 为藓纲 下最原 始之第 一 亚纲。 II . 泥炭 藓亚纲 Sphagnidae 2. 泥 炭薛科 Sphagnaceae 水湿 或沼泽 地区, 森 林洼地 或山涧 石坳中 的丛生 藓类。 植 物体淡 绿色, 干 燥时呈 灰 白色或 褐色, 有 时带紫 红色。 茎 细长, 单生 或叉状 分枝, 具 中轴, 中 轴细胞 小形, 黄 色或红 棕色; 表皮细 胞大形 无色, 有时具 水孔及 螺纹。 茎 顶短枝 丛生, 侧枝分 短劲、 倾 立的强 枝及纤 长附茎 下垂的 弱枝, 枝表 皮细胞 有时具 水孔及 螺纹。 茎叶与 枝叶常 异形。 茎叶常 较枝叶 长大, 稀 较小, 舌形、 三角 形或剑 头形, 叶 细胞上 的螺纹 及水孔 较少。 枝 叶长 卵形、 阔 卵形、 披 针形或 狭长披 针形, 单细 胞层, 由大 形无色 具螺纹 加厚的 细胞及 小 形绿色 细胞相 间交织 构成。 精子器 球形, 具柄, 集生于 头状枝 或分枝 顶端, 每 一苞叶 叶腋间 生一精 子器, 配丝 纤细, 但有 分枝。 精子螺 旋形, 具 2 鞭毛。 雌器 苞由头 状枝丛 的分枝 产生。 孢蒴 球形或 卵形, 成 熟时棕 栗色, 具小 蒴盖, 干缩 时则蒴 盖自行 脱落, 基 鞘部延 伸成假 蒴柄。 孢子四 分型, 外壁 具疣及 螺纹。 原丝体 片状。 本科仅 1 属, 广布 于世界 各地。 中国有 1 属 48 种, 主 要分布 于东北 及西南 高原地 区。 云南产 1 属。 1 • 泥 炭藓属 Sphagnum L. 属的特 征同科 所列。
4 云南 植物志 本 属约有 300 余种, 广 布世界 各地, 尤以北 半球寒 温带地 区分布 广泛。 中国有 48 种, 2 亚种, 4 变种。 云南已 报道有 27 种, 1 亚种, 1 变种。 本属的 识别特 征一般 以茎及 枝表皮 细胞壁 上有无 纹孔; 绿色 细胞在 叶片中 的位置 (即位 于其两 侧无色 细胞的 中部、 或偏于 腹面、 或偏 于背面 ); 茎叶及 枝叶的 形式、 叶片 无 色细胞 背腹面 水孔的 有无、 形态及 分布情 况等均 为分种 之主要 特征。 本属生 于酸性 之沼泽 地及湿 原中, 泥炭藓 群落为 构成低 湿原及 高湿原 的主要 成分。 有的湖 沼可由 于泥炭 藓群落 的生长 繁衍, 下 部泥炭 层多年 沉积, 一 些种子 植物得 以侵入 及 滋生, 逐年 如是至 使湖沼 变浅, 以致 转变为 陆地和 森林。 反之, 有时小 片沼泽 泥炭藓 群落可 由于泥 炭藓大 量吸收 空气中 水分, 大量繁 殖而形 成大面 积的高 湿原, 致使 林地沼 泽化, 以致引 起森林 毁灭。 由此 可见, 对泥炭 藓群落 生态和 发育的 研究, 对于沼 泽地及 底层泥 炭之研 究利用 是极重 要的。 同时, 由于泥 炭藓植 物往往 大面积 丛生、 呈松 软之海 棉状、 具 有吸水 量大且 吸水速 度快的 特点, 多 数种类 均可用 于兰花 及一般 花卉的 培育, 以及苗 木等的 运输; 因 其吸水 量高达 体重的 30 倍 以上, 故 对山林 地区有 水土保 持及水 源涵养 作用; 还可作 饲料, 加工后 可代脱 脂棉, 做敷料 和制作 急救包 原料。 分种 检索表 1 (6) 茎 及枝条 表皮细 胞均具 螺纹及 水孔; 枝 叶呈阔 卵状圆 瓢形、 先端 圆钝。 2 (3) 枝叶 绿色小 细胞在 叶横切 面观呈 狭长椭 圆形, 位 于叶片 中央, 背、 腹 两面均 为无色 大细胞 包被 12. 中位 泥炭藓 S. magellanicum 3 (2) 枝叶绿 色小细 胞在叶 横切面 观呈三 角形, 偏 于叶片 腹面, 仅 背面为 无色大 细胞所 包被。 4 (5) 茎叶 短舌形 (长 为宽的 1.5 倍左右 ), 内凹; 茎叶无 色细胞 通常无 螺纹, 或仅 具不明 显增厚 之痕迹 17. 泥炭藓 S. palustre 5 (4) 茎叶 长舌形 (长 为宽的 2 倍以上 ), 平展; 茎 叶无色 细胞密 被螺纹 及水孔 14. 多纹 泥炭藓 S. multiflbrosum 6 (1) 茎 及枝条 表皮细 胞均无 螺纹, 稀具 水孔; 枝叶 多呈长 卵状披 针形, 先端多 渐尖。 7 (16) 枝叶 绿色细 胞在叶 的横切 面观呈 狭长椭 圆形, 位于 叶片的 中央。 8 (11) 枝 叶与茎 叶的大 小几乎 相等。 9 (10) 植株 较纤细 柔弱; 茎叶 先端不 呈明显 兜形, 茎叶无 色细胞 腹面密 生对孔 16. 卵叶 泥炭藓 S. ovatum 10 (9) 植株较 坚挺; 茎 叶先端 呈明显 兜形, 茎叶 无色细 胞腹面 无明显 对孔, 先 端无孔 10. 力口萨 ^炭藓 S. khasianum 11 (8) 枝叶比 茎叶大 1 一 2 倍或 2 倍以 上多。 12 (13) 植株 粗壮, 呈黄 绿带紫 红色, 枝 丛密集 着生于 茎上; 枝叶比 茎叶大 4 倍以上 3. 密叶 泥炭薛 compactum 13 (12) 植株 纤细, 呈淡绿 或灰白 绿色; 枝丛 疏生; 枝 叶比茎 叶仅大 1 一 2 倍。 14 (15) 枝叶呈 卵状披 针形, 不 内凹呈 瓢状; 茎叶之 分化边 缘上下 均狭窄 13. 稀孔 泥炭藓 microporum 15 (14) 枝叶 内凹, 呈卵状 瓢形, 茎 叶之分 化边缘 上狭, 至 下部明 显广延 25. 偏叶 泥炭藓 S* subsecundum
泥 炭藓科 5 枝叶绿 色细胞 在叶的 横切面 观呈三 角形, 位于 叶片的 背面或 腹面。 枝 叶绿色 细胞位 于叶片 腹面。 枝 叶无色 细胞不 具螺纹 22. 丝光 泥炭藓 S. sericeum 枝 叶无色 细胞具 螺纹。 茎叶呈 舌形或 铲形。 茎叶分 化边缘 上狭, 渐 向下渐 宽延, 至基 部边宽 不及叶 基宽之 1/5 15. 秀叶 泥炭蘇 S« obtnsiusculom 茎叶分 化边缘 上狭, 至中下 部突然 变阔, 边 宽为叶 基宽之 1/4 一 1/3。 茎叶 呈短阔 舌形, 先端 与叶基 等宽, 分 化边宽 达叶基 宽度之 1/3 以上 7. 白齿 泥炭藓 IS* girgensohnii 茎叶 呈狭长 舌形, 先端 渐尖, 分 化边宽 为叶基 宽度之 1/4 左右 21. 广舌 泥炭藓 S. russowii 茎 叶呈三 角形。 茎叶无 色细胞 呈狭长 菱形, 具 明显的 螺纹及 水孔。 茎 叶边从 先端至 基部均 具分化 狭边; 枝 叶呈阔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背仰 9. 暖地 泥炭藓 S. junghuhnianum 茎叶之 分化边 上狭, 至下 部明显 广延; 枝 叶呈狭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直伸 19. 五列 泥炭藓 quinquefarioni 茎叶无 色细胞 呈短宽 菱形, 具 分隔, 无螺 纹或仅 先端细 胞有稀 疏螺纹 痕迹。 茎叶从 先端至 基部均 具狭分 化边; 枝 叶呈阔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背仰 1. 拟尖叶 泥炭藓 S. acutifolioides 茎叶之 分化边 上狭, 至基 部明显 广延; 枝 叶呈狭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内卷而 直伸。 茎 叶先端 渐尖, 钝端, 不呈 兜形, 叶 缘具消 蚀而成 之齿边 … 24. 羽枝 泥炭藓 S. SDbnitens 茎 叶先端 圆钝, 内卷成 兜形, 叶 边全缘 2. 尖叶 泥炭藓 S. capilUfolium 枝 叶绿色 细胞位 于叶片 背面。 茎叶的 分化边 上狭, 至中 下部则 广延。 茎 叶呈三 角形, 先端 急尖。 茎叶呈 短小的 等边三 角形; 茎叶 无色细 胞一般 无螺纹 及水孔 20. 喙叶 泥炭藓 S. recurvum 茎叶 呈狭长 等腰三 角形; 茎叶 上部无 色细胞 具螺纹 及水孔 … 5. 狭叶 泥炭藓 S. cuspidatum 茎叶呈 舌形或 三角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枝 叶先端 急尖, 具仅 为单细 胞构成 的芒刺 状尖头 18. 刺叶 泥炭藓 S. pungifoliom 枝 叶先端 渐尖, 顶 部多呈 截形, 且具多 数锯齿 6. 长叶 泥炭藓 S. falcatulum 茎叶 的分化 边从顶 至基部 均狭窄 。 茎叶 呈卵状 舌形; 茎 叶无色 细胞被 螺纹及 水孔。 茎 皮部具 2 — 3 层无色 细胞; 枝叶 无色细 胞背腹 面均多 具角孔 26. 柔叶 泥炭藓 S. tenellum 茎皮 部仅具 1 层无色 细胞; 枝 叶无色 细胞背 腹面均 密被成 列对孔 11. 吕宋 泥炭藓 S. luzonense 茎 叶呈三 角形至 舌形; 茎 叶无色 细胞无 纹孔, 仅稀具 分隔。 枝叶阔 卵形, 内凹, 先端 急尖, 背仰。
6 云南 植物志 48 (49) 植株较 粗大, 枝叶中 部无色 细胞腹 面具大 * 角孔; 雌雄 同株, 雌苞 叶较小 23. 粗叶 泥炭藓 S. squarrosum 49 (48) 植株较 纤细, 枝叶中 部无色 细胞腹 面具整 齐的两 列厚边 对孔;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与 枝叶同 形 • 27. 细叶 泥炭藓 S. teres 50 (47) 枝叶狭 卵形, 先端 渐尖, 内卷, 直伸。 51 (52) 茎 叶小, 枝 叶比茎 叶约长 2 倍; 枝叶 无色细 胞背面 具整齐 的两列 对孔, 腹面 为二列 内孔… 8. 垂枝 泥炭藓 S. jensenii 52 (51) 茎叶 宽大, 枝叶与 茎叶几 等长; 枝叶无 色细胞 背面具 角孔, 腹面有 时具中 央圆孔 4. 拟狭叶 泥炭藓 S. cuspidatulum 1. 拟尖叶 泥炭藓 图版 2: 1-7 Sphagnum acutifolioides Warnst. (1890); C. Warnstorf (1911); V. F.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in C. Gao (1994). 植 物体较 长大, 高达 15 厘米, 干 燥时有 光泽。 茎 皮部具 2 — 3 细 胞层, 薄壁、 无纹 孔, 中轴黄 红色。 茎叶呈 等腰三 角形, 基部阔 0.7~0.8 毫米, 长 1.3 — 1.4 毫米, 先端 狭钝, 有 锯齿, 叶 缘分化 边狭, 或 基部稍 宽延; 无色细 胞在叶 基部者 呈狭长 菱形, 在上 部的 呈短宽 菱形, 多数具 分隔, 无 螺纹, 或背 面先端 有螺纹 痕迹, 腹面有 多数不 规则的 膜孔。 枝 叶呈阔 卵状披 针形, 急尖, 上 部叶边 内卷, 先 端钝, 具齿, 长 1.4 一 1.7 毫米, 阔 0.6~0.8 毫米, 具分化 狭边; 无色细 胞密被 螺纹, 腹面边 部具多 数大而 圆形的 水孔, 向中部 渐少, 背面 上部具 小形、 向 下部渐 大的半 椭圆形 对孔, 基部 近边缘 细胞上 角具大 形 圆孔; 绿色细 胞在叶 片横切 面中呈 等腰三 角形, 偏 于叶片 腹面, 背面完 全为无 色细胞 所 包被。 产 彝良、 昭通、 东川、 贡山、 碧江、 福贡、 腾冲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000 — 3500 米 的针叶 林下沼 泽地、 岩面潮 湿的薄 土上, 或 生于岩 洞及沟 边滴水 石上。 黑 龙江、 安徽、 浙江、 江西、 四川、 福建及 海南等 省均有 分布。 见于喜 马拉雅 西北部 及印度 (阿 萨姆地 区)。 本种植 株外貌 及茎叶 形态均 与暖地 泥炭藓 S. junghuhnianum Doz. et Molk. 相似, 但 本种茎 叶无色 细胞具 多数分 隔而无 明显之 纹孔, 枝叶阔 卵形, 急尖, 与 后者的 茎叶无 色细 胞无分 隔而具 明显之 纹孔, 以及 枝叶长 卵形渐 尖易于 区别。 2. 尖叶 泥炭藓 图版 3: 10—14 Sphagnum capillifolium (Ehrh. ) Hedw. (1782) ; Anonomyous (1972) ; B. G. Zhong (1990a); C. Gao et al. (1983); P. T. Tchen (1936); X. L. Bai (1996). Sphagnum nemoreum Scop. (1772) ; H. Qian et al. (1990) ; C. Warnstorf (1911) ;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in C. Gao (1994); C. Gao (1983); R. L. Hu et al. (1987) ; S. capillaceum (Weiss) Schrank (1789); S. acutifolium Schrad. (1794); B. G. Zhong (1990a); C. Gao (1977); X. T. Jia et al. (1989); X. L. Bai (1989). 植 物体疏 丛生, 大小, 色 泽深浅 变异均 甚大, 通 常呈淡 绿色, 黄 褐色, 带紫 红色, 干时无 光泽。 茎皮部 2 — 4 细 胞层, 中轴淡 黄或浅 红色。 茎叶 在同株 上往往 异形, 一般
泥 炭藓科 图版 2 1—7. 拟尖叶 泥炭藓 Sphagnum acutifolioides Wamst. , 1. 植株 (XI), 2. 枝叶 ( X40), 3. 基叶 ( X40), 4. 茎 叶先 端细胞 (X223), 5. 枝叶 中部近 缘细胞 (腹 面观) (X223), 6.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223), 7. 枝 叶 横切面 (X223); 8—14. 密叶 泥炭藓 S. compactum Lam. et Cand. , 8. 植株 (xl), 9. 枝叶 (x20), 10. 茎 叶 (X20), 11. 植 叶中上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 12. 茎叶中 部细胞 (X223), 13. 茎叶 基部边 缘细胞 (X223), 14. 枝叶 横切面 (x223)。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 1—9. 多纹 泥炭藓 Sphagnum multifibrosum X. J. Li et M. Zang, 1. 枝丛 (X6), 2—3. 茎叶 (X30), 4—5. 枝 叶 (X30), 6. 茎叶中 上部边 缘细胞 (背 面观) (X223), 7.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223), 8. 枝叶 中部细 胞 (腹 面观) (X223), 9. 枝叶 横切面 (X150); 10—14. 尖叶 泥炭藓 S. capillifolium (Ehrh. ) Hedw. , 10. 植株 (xi), 11. 枝叶 (X30), 12. 茎叶 (X30), 13. 枝叶先 端细胞 (X150), 14. 枝叶 横切面 (X 223); 15—20. 秃叶 泥炭藓 S. obtusiusculum Lindb. ex Warnst. , 15. 植株 (xl), 16. 枝叶 (X30), 17. 茎叶 (X30), 18. 枝叶中 上部边 缘细胞 (背 面观) (X150), 19. 枝叶 中部边 缘细胞 (腹 面观) (X150), 20. 枝叶 横切面 (X223)。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泥 炭藓科 9 下大 上小, 叶片呈 长卵状 等腰三 角形, 渐狭, 上 部边缘 内卷, 几呈 兜形, 叶长 1 一 1.5 毫米, 基部宽 0.4~0.7 毫米, 分 化边缘 上狭, 下 部明显 广延; 上 部无色 细胞阔 菱形, 多具 分隔, 下部 细胞长 菱形, 分隔 渐少, 背腹 面均具 不明显 之大形 膜孔。 枝丛 3 — 5 枝, 2 — 3 强枝。 枝叶卵 状长披 针形, 上 部叶边 内卷, 先 端平钝 具齿, 长 0.9 — 1.4 毫米, 宽 0.4~0.5 毫米。 无色细 胞密被 螺纹, 腹面上 部细胞 上下角 隅均具 小孔, 下部及 边缘细 胞具 多数大 圆孔, 背面则 密被半 圆形厚 边成列 对孔, 渐向下 则孔渐 大而壁 渐薄; 绿色细 胞在叶 横切面 观呈三 角形, 偏 于叶片 腹面。 雌雄 杂株; 雄 枝着生 精子器 部分带 红色; 雄 苞叶 短宽、 急尖; 雌苞叶 较大, 阔 卵形, 内凹呈 瓢状。 孢子淡 黄色, 壁光 滑或具 细疣, 直径 20 — 25 微米。 产 贡山、 福贡、 碧江、 漾濞、 大理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800 — 4000 米 地带的 高山沼 泽地、 针 叶林或 杜鹃灌 丛下, 潮 湿腐殖 土上或 塔头甸 子上。 黑 龙江、 吉林、 内 蒙古、 新 疆、 西藏等 省区的 高山寒 地均有 分布。 广布于 锡金、 日本、 俄罗斯 (萨 哈林、 堪 察加半 岛)、 欧洲、 非洲、 南北 美洲。 本 种为变 异性较 大之泥 炭藓, 世界 有关地 区发表 之变种 甚多, 其 间相互 混杂, 很难 正确 区分, 且 有的变 种特征 似已超 出种内 之变异 范围, 如世 界泥炭 藓分类 学权威 C. Warnstorf (1911) 在描述 本种水 孔之特 征时, 几乎 包括本 属叶细 胞所有 之水孔 形式。 且前 人往往 对一般 植株外 形纤细 而色泽 粉红或 紫红之 泥炭藓 均认为 属本种 范畴, 故将多 种均 误列入 本种。 但本种 亦有较 稳定之 性状, 例如茎 叶分化 边中下 部明显 广延之 种类, 如白齿 泥炭藓 S. girgensohnii 及广舌 泥炭藓 S. robustum 等 种类, 其茎叶 先端均 呈宽舌 形, 平展 圆钝或 平截, 惟本 种先端 渐尖, 边内卷 几乎成 兜形, 按此 特征即 易于将 本种区 别于 其他近 缘种。 3. 密叶 泥炭藓 图版 2: 8—14 Sphagnum compactum Lam. et Cand. (1805); C. Warnstorf (1911) ; V. F.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cymbifolium (Ehrh. ) Hedw. var. compactum (Lam. et Cand. ) Schultz (1819); S. strictum Sull. (1846).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呈 灰绿、 黄绿或 稍带紫 红色。 茎 皮部具 2 — 3 层大 形无色 细胞, 表皮 层细胞 薄壁, 具 单孔, 中轴黄 棕色。 茎叶 细小, 呈 三角状 舌形, 长 0.5~0.55 毫 米, 基部宽 0.6 毫米, 先端 圆钝, 内卷, 常裂成 无色的 缝状; 分化 边缘下 部广延 达叶宽 之 1/6; 无 色细胞 菱形, 多数无 螺纹, 腹面具 膜孔。 枝 丛密集 茎上, 每丛具 4 一 6 枝, 其中有 2 — 3 强枝, 枝 挺硬, 短粗而 钝端。 枝 叶阔卵 圆形, 长 1.6 — 2. 6 毫米, 宽 0.8— 1.6 毫米, 一般比 茎叶大 数倍, 内凹成 瓢形, 先端呈 兜形, 叶边 分化不 明显, 有 时具微 齿; 无色细 胞密被 螺纹, 并具侧 边纵列 螺纹形 成的假 水纹。 腹面有 2 — 3 角隅 对孔, 背 面 具大形 角孔; 绿 色细胞 细小, 在枝叶 横切面 观呈卵 形至椭 圆形, 偏 于叶片 背面, 但背 腹 两面均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雌雄 同株。 雌 枝叶无 分化; 雌苞叶 呈阔卵 圆形或 长卵圆 形, 内凹成 瓢状, 先端往 往一向 偏斜。 孢 子呈黄 棕色, 直径 32 — 35 微米。 产 贡山、 福贡、 碧江、 泸水 等县; 多生 于海拔 3200 — 4600 米 一带的 潮湿林 下或高
10 云南 植物志 山水 湿之岩 石上。 分布 于黑龙 江及西 藏高寒 山区。 东亚、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欧洲、 北非、 北美及 澳大利 亚普遍 分布。 本种 枝叶特 密集, 强枝 挺硬, 枝端 秃钝; 枝 叶大, 边 内卷呈 瓢形; 茎 叶小, 仅为枝 叶的 1/8 — 1/6, 以 及其绿 色细胞 椭圆形 中位的 情况, 在 泥炭藓 中均为 独具之 特征, 绝 不易与 其他种 相混。 4. 拟狭叶 泥炭藓 图版 4: 1-9 Sphagnum cuspidatulum C. Muell. (1874); H. C. Gangulee (1969);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Editor ( 1985 , 1994); C. M. Kuoetal. (1987a); S. H. Lin (1988). Sphagnum rufulum C. Muell. (1874) .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呈 淡绿白 色或带 褐色。 茎 粗壮, 皮部具 2 — 3 层无色 细胞, 细胞 狭 长与中 轴细胞 分界不 明显。 茎 叶呈广 舌形, 或 三角状 舌形, 长 0.7 — 1.6 毫米, 阔 0.5~0.9 毫米, 有的叶 基宽大 于长, 先端 圆钝, 顶部边 缘有时 消蚀呈 《遂 状, 两 侧具狭 分 化边; 无色 细胞较 短宽, 通常无 螺纹, 具 分隔, 腹 面常具 大形中 央孔。 每 枝丛具 4 一 6 枝, 有 2 — 3 强枝, 枝端 渐细, 往 往弓形 下垂。 枝 叶整齐 5 列, 呈 卵状披 针形, 长 0.8 — 1.3 毫米, 阔 0.3~0.6 毫米, 先端 渐尖, 边 内卷, 具狭分 化边; 无 色细胞 密被螺 纹, 腹 面具多 数大形 角孔, 背 面具小 形厚边 角孔, 基部 有时亦 具大形 角孔; 绿色 细胞在 叶片 横切面 观呈三 角形, 偏 于叶片 背面, 腹 面几乎 全为大 形无色 细胞所 包被。 产 德钦、 贡山、 福贡、 碧江、 泸水、 腾冲、 大理、 南涧、 景东 等地; 往往 生于高 山 阴坡针 叶林地 或潮湿 的杜鹃 林下。 在我 国西南 山地, 多见 于海拔 2500 — 3800 米一带 高山 林下, 还分 布于黑 龙江和 内蒙古 的大、 小兴安 岭林区 及西藏 高原。 分布于 克什米 尔、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大吉 岭)、 缅甸、 泰国、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及 印度尼 西亚。 本种 植物体 具绢丝 光泽, 与丝光 泥炭藓 S. sericeum C. Muell. 极 相似, 但 本种枝 叶 无色细 胞密被 螺纹, 背 面具小 形厚边 角孔; 以及 茎叶广 舌形、 基部 特宽等 特征, 不仅 与丝 光泥炭 藓迥然 不同, 而且在 本属中 亦均属 独具之 特征。 5. 狭叶 泥炭藓 图版 4: 10-15 Spagnum cuspidatum Ehrh. ex Hofm. (1796); C. Warnstors (1911); C. Gao (1978); X. J. Li in C. Gao (1994); X.-L.Bai (1987); S. H. Lin (1988). Sphagnum laxifolium C. Muell . (1848) . 植 物体淡 黄绿, 或黄 褐色, 具 光泽。 茎 纤长, 皮部具 2 — 3 层大 形无色 细胞; 中轴 细 胞深黄 绿色, 与皮 部细胞 有明显 界线。 茎叶呈 等腰三 角形, 长 1.2 — 2 毫米, 宽 0.5~0.8 毫米, 先端 渐尖, 有的顶 端略呈 截形, 且 具少数 细齿, 叶缘分 化边上 部狭, 至中下 部均明 显宽延 (每 边宽达 叶宽之 1/3); 无 色细胞 狭长, 叶上 部者具 纹孔。 每枝 丛 4 条, 2 强枝。 枝 叶稍带 光泽, 呈狭卵 状长披 针形, 长 2 — 4 毫米, 宽 0.5-O.6 毫 米, 干燥 时往往 向一侧 弯曲, 先端 渐尖, 在 截齐的 尖部具 粗齿; 叶 缘分化 边之细 胞呈狭 长 线形; 中部无 色细胞 呈狭长 虫形, 背面 具上角 小孔, 稀 下角及 侧壁具 水孔, 腹 面上部 具 小孔, 角部多 具较大 水孔; 绿色细 胞在枝 叶横切 面观呈 梯形, 偏于 背面, 腹面 为无色 细 胞所包 被或稍 裸露。 雌雄 异株; 雄 枝呈红 褐色, 雄苞叶 比一般 枝叶短 且宽; 雄 苞叶呈
泥 炭藓科 11 图版 4 1—9. 拟狭叶 泥炭藓 Sphagnum cuspidatulumC. Mtill. ,1. 植株 (xl), 2. 枝叶 (x30), 3. 茎叶 (x30), 4. 枝 条一段 (X80), 5. 茎叶中 上部边 缘细胞 (X22. 1 ), 6.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223), 7.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 8. 茎的 横切面 (X150), 9. 枝叶 横切面 (X223); 10—15. 狭叶 泥炭藓 S. cuspidatum Ehrh. ex Hofm. , 10. 植株 (xl), 11—13. 枝叶 (x20), 14 一 15. 茎叶 (x20)。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12 云南 植物志 阔 卵形, 先端 圆钝, 全缘。 孢子黄 褐色。 产 碧江、 贡山 (独 龙江沿 岸地区 ); 一般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的林 下潮湿 的腐殖 质上, 或生 于树干 基部及 塔头甸 子里, 往往形 成小片 藓丛。 黑龙江 及内蒙 古大、 小兴安 岭山林 下多有 分布。 广 布于喜 马拉雅 地区、 日本、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欧洲 各地、 东非、 北美洲 (包括 格陵兰 岛)、 南 美洲、 澳大 利亚。 本种 枝叶特 狭长, 一般 长度达 宽度的 4 一 6 倍, 易 与本属 我国产 之其他 种类相 区别。 6. 长叶 泥炭藓 图版 5: 1-8 铲叶 泥炭藓 Sphagnum falcatulum Besch. (1885); P. C. Chen et S. C. Lee (X. J. Li) (1956);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lanceolatum Warnst. (1890);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茎及枝 纤细, 疏生, 呈淡绿 白色, 略带棕 褐色。 茎 皮部具 3 细 胞层, 细胞 厚壁, 中轴 黄色。 茎叶呈 长卵状 等腰三 角形, 长约 1.6 毫米, 宽约 0.6 毫 米, 先端 渐狭, 顶部 圆钝, 分 化边缘 上狭, 向下渐 广延, 至基 部每边 宽为叶 基宽之 1/4; 无 色细胞 狭长菱 形至蠕 虫形, 密被 纹孔, 至 基部细 胞则无 螺纹。 枝丛 4, 2 强枝。 枝叶 呈狭长 卵状披 针形, 长 1.3 — 1.7 毫米, 宽 0.6 毫米, 先端 渐尖, 内 卷几成 筒状, 顶部 截形、 具 细齿, 分化 边从上 至下均 狭窄; 无色 细胞呈 斜长菱 形至分 虫形, 密被整 齐之螺 纹, 腹面 具角隅 水孔, 背面具 角孔, 向下渐 多角隅 对孔; 绿 色细胞 在枝叶 横切面 观呈卵 状三 角形, 偏于叶 背面, 腹 面全为 无色大 细胞所 包被。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较大, 基部阔 卵状, 向上 成长披 针形, 先端 兜形, 无 色细胞 无明显 螺纹。 产 巧家、 会泽、 东川、 贡山 (独龙 江沿岸 )、 福贡、 景东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3000 — 3500 米 一带高 山沼泽 地及水 湿之林 地上, 稀见 于林下 腐殖土 及沟边 石上。 内 蒙古、 广 西及西 藏高山 林下有 分布。 澳大 利亚、 新 西兰、 南 美洲等 地也有 分布。 本种之 特点在 于茎叶 与枝叶 无色细 胞均同 样密被 整齐的 螺纹及 水孔, 此外, 枝叶与 茎叶匀 狭长, 故极 易与其 近缘种 拟狭叶 泥炭藓 S. cuspidatulum C. Muell. 及垂枝 泥炭藓 S. jensenii Lindb. 等相 区别, 后 两种的 茎叶均 短阔, 分化边 极狭, 且茎 叶之无 色细胞 无 螺纹及 水孔, 故 与本种 迥然有 区别。 本种 早期仅 见于新 西兰, 继 而在南 美洲及 中国几 个省 区先后 发现新 分布。 7. 白齿 泥炭藓 图版 5: 9-16 Sphagnum girgensohnii Russ. (1865); C. Warnstarf (1911); V. F. Brotherus (1929a);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1987); X. J. Li (1985, 1994). Sphagnum acutifolium Schrad. var. tenue Nees et Homsch. (1823) ; S . warnstor- fii Roell (1886); B. C. Tan et al. (1995). 枝及茎 纤细而 硬挺, 多呈黄 绿或灰 绿色, 或带淡 棕色, 无 光泽。 茎 皮部具 3 — 4 层 大 形无色 细胞, 有时为 2 — 3 层, 每 个表皮 细胞具 2 — 3 个大 圆孔; 中轴 黄色。 茎 叶呈短 阔舌 形或剑 头形, 有 的稍长 而上部 稍狭, 长 0.9 — 1.14 毫米, 阔 0.75~0.9 毫米, 先端 钝圆 而阔, 顶 部细胞 消蚀而 裂成不 规则粗 齿边; 分 化边缘 上狭, 至 中部突 广延, 中下部 每边 宽达叶 宽度的 1/3 以上; 无色 细胞在 中下部 较狭, 上部 者呈阔 菱形, 多少 有些分
泥 炭藓科 13 图版 5 1—8. 长叶 泥炭藓 Sphagnum falcatulumBesch. , 1. 植株 (xi), 2. 茎叶 (x20), 3. 枝叶 (x20), 4. 茎 叶中上 部边 缘细胞 (背 面观) (X150), 5. 茎叶上 部细胞 (腹 面观) (X150), 6. 枝叶上 部细胞 (背 面观) (X150), 7. 枝叶上 部细胞 (腹 面观) (xl50), 8. 枝叶 横切面 (X223); 9—16. 白齿 泥炭藓 S. giigensohnii Russ. , 9. 植 株 (xi), 10—11. 枝叶 (X30), 12. 茎叶 (X30), 13. 茎叶先 端细胞 (xl50), 14. 枝叶中 部近边 缘细胞 (背 面观) (X150), 15.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150), 16. 枝叶 横切面 (x223)。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14 云南 植物志 隔, 一般无 纹孔。 枝丛 3 — 5, 强枝 2 — 3, 倾立, 渐尖 或一向 弯曲, 有 的短而 急尖。 枝 叶 呈覆瓦 状紧密 排列, 呈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3 毫米, 宽 0.5~0.75 毫米, 干时 挺立; 无色 细胞腹 面上部 具大而 圆形无 边的中 央孔, 常具 假纤维 分隔, 背面 具小前 角孔, 或具 角 隅厚边 小孔, 稀在 下部具 半椭圆 形成列 对孔; 绿色细 胞在枝 叶横切 面观呈 梯形, 偏于 叶片 腹面, 通常 两面均 裸露。 雌雄 异株, 雄 枝着生 精子器 部分呈 球状, 淡 棕色, 雄苞叶 小而 短宽; 雌苞叶 较大, 长卵状 舌形。 孢子黄 棕色, 光滑, 直径约 30 — 33 微米。 产 彝良、 昭通、 东川、 贡山、 碧江、 丽江、 维西 以及怒 江与澜 沧江之 间的高 山上、 漾濞、 大理 等地; 本种对 环境之 适应性 较强, 故在 高山及 低海拔 地均可 生长, 除 常见于 沼泽地 与潮湿 针叶林 地外, 在 杜鹃灌 丛下、 竹 林下、 腐殖 土上、 塔头甸 子上、 潮 湿之岩 石上、 沟边 岩面薄 土上均 可见成 大片之 藓丛, 本种 在林地 往往形 成大面 积高位 沼泽。 分 布于黑 龙江、 吉林、 内 蒙古、 陕西、 四川、 贵州、 西藏等 省区。 广泛 分布于 朝鲜、 曰 本、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尼 泊尔、 锡金、 乌 克兰、 高 加索、 俄罗斯 (西伯 利亚、 堪察 加半 岛及萨 哈林岛 )、 欧洲、 北 美洲以 及格陵 兰岛。 8. 垂枝 泥炭藓 图版 6: 1-8 詹氏 泥炭藓 Sphagnum jensenii Lindb. (1899); C. Warnstorf (1911);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1977); T. Koponen et X. J. Li (1987);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recurvum P. Beau v. var. porosum Schlieph. et warnst. (1884) . 植 物体较 粗大, 高 10 — 15 厘米, 淡绿带 白色, 顶 枝丛往 往呈深 棕色。 茎外 层皮部 具 3 — 5 层 细胞, 细胞大 而排列 疏松, 内层 皮部具 4 一 5 层 细胞, 其 细胞与 中轴的 大小相 似, 分界 不明, 中轴 黄色。 茎 叶小, 呈三 角形或 三角状 舌形, 长与 宽几乎 相等, 均为 0.8—1毫米, 先端 圆钝, 具 齿或成 毛状, 分 化叶边 上狭, 向下稍 宽延; 无色细 胞狭长 虫形, 稀具 分隔, 无 螺纹及 水孔, 或仅 上部有 螺纹, 先端有 少许细 胞腹背 面均具 膜孔。 枝丛 4, 强枝 2, 长约 1.5 — 2 厘米, 倾立。 枝叶成 覆瓦状 排列, 有 的一向 弯曲, 呈狭卵 状披 针形, 比 茎叶长 1 倍 以上, 长约 2.3 毫米, 阔 0.5 — 0.9 毫米, 先端 渐尖, 顶端狭 而钝, 具齿, 具由 2 — 3 列狭长 线形细 胞构成 明显分 化边, 边 全缘, 内卷; 无色 细胞狭 长蠕 虫形, 密被 螺纹, 腹 面具小 而圆形 之厚边 水孔, 背面具 小圆孔 或成列 对孔; 绿色细 胞在叶 片横切 面呈三 角形, 偏于叶 背面, 腹面全 为凸出 的无色 细胞所 包被。 雌雄 异株; 雄 株呈锈 棕色; 雌 苞叶卵 圆形, 具阔分 化边。 孢子淡 黄色, 光滑, 直径约 3 微米。 产贡山 (独龙 江沿岸 )、 福贡、 禄劝、 武定、 嵩民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 以 上的高 山针叶 林地。 分 布于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 古及西 南高山 地区。 日本、 中 亚、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欧洲 及北美 洲均有 分布。 本种 植物体 纤细, 茎叶 短小, 枝叶 细长, 比茎 叶约长 1 倍; 枝 叶细胞 狭长蠕 虫形, 背腹面 均具成 列的小 形厚边 对孔, 以上 特点极 易与其 他近缘 种类相 区别。 9. 唛地 泥食藓 图版 6: 9—16 Sphagnum junghuhnianum Doz. et Molk. (1854); C. Warnstorf (1890, 1911); E. B. Bartram (1935);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C. Chuang (1973); X. J.
泥 炭藓科 15 图版 6 1—8. 垂枝 泥炭藓 Sphagnum jensenii Lindb. , 1. 植株 (Xl), 2. 茎叶 (x20), 3—4. 枝叶 (x20), 5. 枝叶尖 端细胞 (X223), 6.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 7.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223), 8. 枝叶 横切面 (X223); 9 — 16. 暖地 泥炭蘚 S. junghuhnianumDoz. etMolk. , 9. 植株 (XI), 10. 茎叶 (x30), 11. 枝叶 (x 30), 12. 枝叶近 基部边 缘细胞 (腹 面观) (xl50), 13. 茎叶 基部边 缘细胞 (腹 面观) (X150), 14. 枝 叶横切 面 (X223), 15.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i50), 16. 茎叶 基部边 缘细胞 (xi50)。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16 云南 植物志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thomsonii C. Muell. (1874); S. junghuhnianum ssp. pseudomolle (Warnst. ) Suz. (1956). 植 物体较 粗大, 高可达 10 厘米, 淡褐 白色, 或带淡 紫色, 干 燥时具 光泽。 茎 直立, 细长, 表皮无 色细胞 特大, 薄壁, 具大形 水孔, 侧壁具 纵列小 水孔; 中轴 黄棕带 红色。 茎 叶大, 呈长 等腰三 角形, 长约 1.8 毫米, 基 部阔约 0.7 — 0.85 毫米, 上部 渐狭, 先端 狭 而钝, 具齿, 上部边 内卷, 狭 分化边 向下不 广延; 无色细 胞狭长 菱形, 位于叶 上段的 细胞 壁密被 螺纹及 水孔, 基 部疏被 螺纹, 背 面多具 成列之 半圆形 对孔, 腹 面具多 数大形 圆孔。 枝丛 4 一 5, 2 — 3 强枝, 倾立。 枝叶 大形, 下部 贴生, 先端 背仰, 呈长卵 状披针 形, 渐尖, 长 1.5 — 2 毫米, 宽 0.8~0.9 毫米, 顶 端钝, 具 细齿, 具狭分 化边, 上段内 卷; 无色 细胞长 菱形, 具 多数膜 褶及稍 突出的 螺纹, 腹面基 部及边 缘有多 数大而 圆形的 无边 水孔, 背面 具半椭 圆形厚 边成列 的对孔 及大而 圆形的 水孔; 绿 色细胞 在叶片 横切面 观呈三 角形, 位 于叶片 腹面, 背 面完全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较大, 卵 状披 针形; 无色 细胞阔 菱形, 往往 有多次 分隔, 无 纹孔。 孢蒴近 球形; 孢 子散发 后具狭 口; 孢子呈 四分孢 子形, 赭 黄色, 具 粗统, 直径约 19 一 21 微米。 产 彝良、 大关、 昭通、 贡山、 福贡、 中甸、 鹤庆、 腾冲、 大理、 漾濞、 昆明、 安 宁、 寻甸、 双柏、 屏边、 景东、 凤庆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000 米以 下暖热 地区, 本种在 中 国南部 温暖、 湿热地 区广泛 分布, 多 生于沼 泽地, 潮湿 林地, 树干基 部及腐 木上。 分 布于 浙江、 江西、 四川、 贵州、 福建、 台湾、 广东、 海南、 广西、 西藏。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马来 西亚、 泰国、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北部、 喜马 拉雅地 区及日 本均有 分布。 10. 加萨 泥炭藓 图版 7: 1-6 Sphagnum khasianum Mitt. (1859); C. Warnstorf (1891, 1911); V. F. Brotherus (1929a);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1985, 1994). Sphagnum subsecundum Nees var. khasianum (Mitt. ) C. Jens ex Broth, in Hand. -Mazz. (1929a). 植 物体较 细小, 高 3 — 7 厘米, 呈黄 白带紫 褐色, 疏松 丛生。 茎皮 部细胞 单层, 大 形薄壁 ,'具 水孔; 中轴黄 红色。 茎叶呈 三角状 卵形, 长 1 一 1.2 毫米, 宽 0.5 — 0.8 毫 米, 叶先端 圆钝, 兜形具 微齿, 叶缘 具狭分 化边, 边稍 内卷; 无色细 胞不具 分隔, 中上 部 细胞或 有时基 部细胞 均密被 螺纹, 腹面 具上角 小孔, 背面具 成列之 对孔。 枝丛 3, 2 强枝, 枝叶 呈阔卵 圆形, 近于 瓢形, 内凹, 边卷, 长 1 一 1.6 毫米, 宽 0.6 — 1 毫米, 上 部 有时不 对称, 先端 圆钝, 具 微齿; 无色 细胞呈 狭长蠕 虫形, 背 面密被 整齐成 列之对 孔, 腹面 具上角 小孔; 绿色细 胞在横 切面观 呈狭长 方形, 位 于枝叶 中部, 壁 特厚。 内外 方均 裸露。 产 大理、 漾濞、 昆明、 安宁、 保山、 腾冲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的沼 泽、 潮湿 林地及 沟边湿 土上或 滴水岩 面上。 安徽、 四川、 西 藏等省 区也有 分布。 分布于 喜 马拉雅 地区、 印度 北部、 泰国。 本种 原仅产 于印度 加萨, 后见于 大吉岭 地区, 近 些年来 先后发 现于中 国西南 山地及 黄山 地区。 其茎叶 先端呈 兜形, 腹 面稀具 水孔, 为 其显著 特征, 易 与其近 缘种相 区别。
泥 炭藓科 17 图版 7 1—6. 加萨 泥炭藓 Sphagnum khasianum Mitt. , 1. 植株 (xl), 2. 枝叶 (X60), 3. 茎叶 (X60), 4. 枝 叶先端 细胞 (X300), 5. 茎叶中 下部边 缘细胞 (背 面观) (X300), 6. 枝叶 横切面 (X450); 7-9. 吕宋 泥炭藓 S. lu- zonenseWamst. , 7. 枝叶 (X45), 8. 茎叶 (X45), 9. 枝叶 横切面 (X223); 10 — 17. 中位 泥炭藓 S. magell- anicumBrid. , 10. 植株 (xl), 11. 茎叶 (x20), 12. 枝叶 (x20), 13. 枝 条一段 (X80), 14.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150), 15.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150), 16. 茎叶上 部细胞 (X150), 17. 枝叶 横切面 (x223)。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18 云南 植物志 11. 吕宋 泥炭藓 图版 7: 7-9 Sphagnum luzonense Warnst. (1898); C. Warnst. (1911);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Sphagnum subsecundum Nees var. Luzonense ( Warnst. ) C. Jens, ex Broth, in Hand. -Mazz. (1929a); X. J. Li in C. Gao (1994). 植 物体较 短小, 高 3 — 5 厘米, 疏 丛生, 呈 黄色或 棕色。 茎皮部 具单层 无色大 细胞, 中轴 橙色。 茎 叶基部 较狭, 呈 卵状三 角形, 先端 舌状, 边缘 内卷, 略呈 兜形; 无 色细胞 全 部密被 螺纹, 且背腹 面均多 水孔, 背面具 成裂小 形厚边 对孔。 每 枝丛具 3 枝, 2 强 枝, 枝叶 卵状披 针形, 长 1.14 一 2 毫米, 阔 0.7 — 1 毫米, 边缘略 内卷, 先端呈 兜形, 往往 不对称 而一向 偏斜; 无色细 胞密被 螺纹, 背、 腹 面均密 被成列 对孔, 与茎叶 无色细 胞 相似, 有 时叶先 端细胞 背面之 螺纹不 显著; 绿色 细胞在 横切面 观呈狭 长形, 壁 特厚, 偏 于叶片 背面, 但背 腹面均 裸露。 产 维西, 金沙 江与澜 沧江之 间沼泽 地上; 多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的高山 阴湿林 地 或沼泽 地上。 菲律 宾也有 分布。 本种 与偏叶 泥炭藓 S. subsecundum Nees 很 相似, 所不 同之点 在于: 偏叶泥 炭藓植 株较 长大, 高达 5 — 20 厘米; 枝叶 无色细 胞腹面 无成列 对孔, 仅有角 隅单一 小孔, 且绿 色 细胞位 于叶片 中部, 以上 特征均 可别于 本种。 12. 中位 泥炭藓 图版 7: 10—17 Sphagnum magellanicum Brid. (1789); C. Warnstorf (1911); V. F. Brotherus (1901a); C. Gaoetal. (1983);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1994). Sphagnum medium Limpr. (1881) ; H. Reimers, (1931);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etal. (1983); X. J. Li in C. Gao (1994); S. wallisii C. Muell. (1874). 植 物体较 粗壮, 疏松 丛生, 呈淡黄 绿色, 嫩枝尖 端常带 紫色。 茎 皮部具 3 — 5 层大 细胞, 表 层细胞 疏被螺 统, 每个 细胞具 1 一 4 个 小孔; 中 轴呈粉 红或棕 红色。 茎 叶呈舌 形, 长 1 一 2 毫米, 宽 0.7~0.8 毫米, 先 端往往 较阔, 具分化 白边, 常 内卷; 叶 中上部 之大形 无色细 胞密被 螺纹, 背 面密被 对孔, 下部 则具中 央孔, 螺纹不 明显。 每 枝丛具 4 枝, 2 强枝, 枝 条表皮 细胞具 纹孔。 枝 叶呈卵 圆形, 长 1.4 一 2 毫米, 宽 1.1 一 1.3 毫 米, 内凹, 先端 内曲呈 兜形; 无色细 胞腹面 具大形 圆孔, 背面则 多为角 隅厚边 对孔; 绿 色细胞 在枝叶 横切面 观呈椭 圆形, 位 于叶片 中部, 背腹两 面完全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雌 雄 异株。 雄枝往 往带紫 红色, 雄苞 叶大, 呈阔 卵形。 孢子粉 红色。 外壁密 被疣, 直径为 24—28 微米。 产 贡山、 福贡、 景东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的 沼泽地 或针叶 林下, 也见于 杜鹃灌 丛下及 塔头水 湿地。 分 布于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内 蒙古、 安徽、 四川、 贵州等 省区。 日本、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印度尼 西亚、 喜 马拉雅 地区、 欧洲、 非洲 南部、 马 达加斯 加岛、 南北美 洲均有 分布。 本种与 泥炭藓 Sphagnum palustre L. 相 近似, 但植株 较小, 成紧密 丛生, 顶 枝略带 紫 红色; 茎叶 较短, 上部 无色细 胞密被 纹孔; 同时枝 叶绿色 细胞在 叶片横 切面观 呈椭圆
泥 炭藓科 19 形 (不呈 三角形 ), 位 于叶片 中部, 背腹 两面全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故易于 区分。 13. 稀孔 泥炭藓 图版 8: 1-7 Sphagnum microporum Warnst. ex Card. (1904) ; V. F. Brutherus ( 1929a) ;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1977, 1983); R. L. Hu et al. (1987); Z. L. Liu (1989). Sphagnum oligoporum Warnst. et Card. (1907) ; C. Warnstorf (1911);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et al. (1983); X. L. Bai (1987); Z. L. Liu (1989). 植 物体较 纤细, 上部淡 绿色, 下部 灰白带 绿色。 茎皮 部细胞 单层, 中 轴暗黄 褐色。 茎 叶小, 呈 三角状 舌形, 长约 1 毫米, 基 部宽约 0.6 毫米, 先端 圆钝, 顶 边往往 消蚀成 粗 齿状, 两 侧分化 边狭, 或 向下稍 宽延; 茎 叶无色 细胞呈 狭长蠕 虫形, 上 部者具 螺纹, 腹面具 小形厚 边边孔 或角隅 对孔, 下部者 渐变为 角孔。 枝丛 4 枝, 2 强枝, 枝端 渐尖。 枝 叶疏松 排列, 往 往一向 偏斜, 呈卵 状阔披 针形, 长 1.3 — 1.6 毫米, 阔 0.5 — 0.6 毫 米, 先 端钝, 具 粗齿, 边缘略 内卷, 具狭分 化边; 无 色细胞 狭长蠕 虫形, 密被 螺纹, 背 面仅 在叶先 端者有 前角孔 及角隅 对孔, 渐向基 部水孔 愈少, 腹面 几全无 水孔; 从 枝叶横 切面观 绿色细 胞位于 中部, 呈狭长 方形或 楔形, 背 腹面均 裸露。 产 贡山、 福贡、 腾冲、 梁河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500~2000 米的 沼泽、 潮湿 林地及 塔头甸 子中, 也见 于溪边 水中。 黑 龙江、 吉林、 内 蒙古、 江苏、 福 建等省 区均有 分布。 朝 鲜也有 分布。 14. 多纹 泥炭藓 图版 3: 1—9 Sphagnum multifibrosum X. J. Li et M. Zang (1984); X. J. Li et al. (1985); S. Y. Jin (1988); B. G. Zhanget et al. (1989); X. J. Li in C. Gao (1994). 植物体 粗壮, 高达 10 厘米 以上, 往往成 大面积 丛生, 淡绿带 黄色。 茎及枝 表皮细 胞密被 螺纹及 水孔。 茎叶 扁平, 长舌形 (长 为阔的 2 倍以上 ); 先端 圆钝, 顶端 细胞往 往消 蚀成不 规则锯 齿状, 叶缘具 白边; 茎叶 无色细 胞呈长 菱形至 虫形, 密被螺 纹及水 孔, 同枝 叶无色 细胞。 枝叶呈 阔卵状 圆形, 强烈 内凹呈 瓢状, 先端 圆钝, 边内 卷呈兜 形; 无色细 胞呈不 规则长 菱形, 密被 螺紋, 背面 角隅处 往往具 半圆形 对孔, 腹 面稀具 孔; 绿色细 胞在枝 叶横切 面观呈 等腰三 角形, 偏 于叶片 腹面, 背 面全为 无色细 胞所包 被。 产 彝良、 昭通、 昆明、 安宁、 贡山、 维西、 福贡、 腾冲、 梁河 等地; 在沼 泽地、 高 山杜 鹃云杉 林地、 以 及水湿 的岩壁 上往往 成大片 丛生, 海拔约 1800~3200 米 一带。 黑 龙江、 四川、 福建、 西 藏均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西藏。 为 中国特 有种。 本种 与泥炭 藓密枝 亚种很 相似, 区别点 在于: 植物体 粗大, 枝条较 稀疏; 茎 叶较狭 长且 扁平; 茎叶 无色细 胞密被 纹孔; 其植 物体加 热后特 具奶油 香味。 15. 秃叶 泥炭藓 图版 3: 15-20 Sphagnum obtusiusculum Lindb. ex Warnst. (1890); C. Warnstorf (1911 ); V. F. Brotherus in Hand. -Mazz. (1929) ;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in C. Gao (1994).
2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 1—7. 稀孔 泥炭藓 Sphagnum microporumWamst. ex Card. , 1. 植株 (xl), 2. 枝叶 (x20), 3. 茎叶 (x20), 4. 茎叶上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 5.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223), 6. 枝 叶中上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7. 枝叶 横切面 (X223); 8—15. 卵叶 泥炭藓 S. ovatum Hamp. , 8. 植株 (xl), 9. 枝叶 (x30), 10. 茎叶 (X30),ll. 枝叶上 部细胞 (X223), 12. 茎叶 基部边 缘细胞 (x223), 13.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223), 14.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 15. 枝叶 横切面 (x450)。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泥 炭藓科 21 Sphagnum ericetorum Besch. (1880). 植 株形体 一般较 纤细, 往 往呈灰 白带紫 红色; 茎 皮部具 2 — 3 细 胞层, 表皮 细胞大 形 薄壁, 中轴黄 色或淡 红色。 茎叶呈 等腰三 角形, 长 1.1 一 1.4 毫米, 基部宽 0.6~0.7 毫米, 先端 圆钝, 具 不规则 粗齿, 分 化边缘 上狭, 下部稍 广延; 茎 叶无色 细胞呈 菱形, 上部者 往往具 分隔, 通常无 螺纹, 稀被 螺纹及 水孔。 枝 丛多数 4 枝, 具 2 强及 2 弱枝, 呈狭长 条形。 枝 叶呈密 覆瓦状 排列, 先端 倾立, 叶长卵 形或披 针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宽 0.4~0.5 毫米, 中上 部边缘 内卷; 枝 叶无色 细胞狭 菱形, 螺纹向 背面往 往部分 消失, 腹面 具多数 大形中 央孔, 背面中 部有半 椭圆形 对孔; 绿色 细胞偏 于叶片 腹面, 在 枝叶横 切面 观呈三 角形或 梯形, 背面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或 裸露。 产贡山 (独 龙江流 域沿岸 )、 福贡 及怒江 与澜沧 江之间 地区; 多生 于海拔 1500 — 3500 米 的沼泽 地及高 山针叶 林下。 黑 龙江、 新疆、 江西、 四川等 省区有 分布。 见于南 非与马 达加斯 加岛。 - 本种与 拟尖叶 泥炭藓 S. acutifolioidesWarnst. 较 相似, 但本 种茎叶 较短, 先 端近舌 形, 分 化边缘 下部稍 广延, 枝叶为 长卵圆 形或披 针形, 渐尖, 而拟 尖叶泥 炭藓茎 叶较长 尖, 分化边 基部不 广延, 枝叶 为阔卵 圆形, 急尖, 故 此两种 亦易于 区别。 16. 卵叶 泥炭藓 图版 8: 8—15 Sphagnum ovatum Hamp. in C. Muell. (1874); C. Wamstorf (1911);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et al. (1983); S. H. Lin (1988); B. C. Tan et al. (1994); X. J. Li in C. Gao (1994). 植 物体较 纤细且 柔软, 淡绿 带红色 或呈铁 锈色。 茎 表皮具 单层大 细胞, 中 轴红黄 色。 茎叶 基部较 狭窄, 呈 卵圆形 或卵状 舌形, 长 1 一 1.4 毫米, 基部阔 0.6 毫米, 先端 钝, 边 内卷; 无色 细胞全 部密被 螺纹, 无 分隔, 背面具 成列小 形厚边 对孔, 腹面 仅上部 者 具角隅 单孔。 枝叶呈 阔卵状 瓢形, 边 缘强烈 内凹, 具狭分 化边, 先端 稍钝; 无 色细胞 与茎叶 相似, 密被 纹孔, 背面具 多数成 列厚边 对孔, 腹面 具角隅 对孔; 绿 色细胞 在枝叶 横切面 观呈狭 菱形或 狭长三 角形, 位于 中部, 背 腹面均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或 背面裸 露。 产 昭通、 巧家、 贡山、 碧江、 大理、 新平、 景东、 镇远、 普洱、 腾冲、 潞西、 瑞丽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600 — 1500 米地 区的沼 泽地、 溪边、 针叶 林或常 绿阔叶 林下, 以及林 缘或沟 边滴水 石上。 黑 龙江、 新疆、 安徽、 浙江、 贵州、 海南、 广 西及西 藏等省 区均有 分布。 分布于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 北部及 泰国。 本种 与加萨 泥炭藓 S. khasianum Mitt. 相 近似, 但植 物体较 纤细, 柔软, 不 如加萨 泥炭 藓植株 挺硬。 此 外本种 茎叶先 端不呈 兜形, 枝 叶较阔 等特点 均可区 别于加 萨泥炭 藓。 17. 泥炭藓 大 泥炭藓 Sphagnum palustre L. ( 1753); V. F. Brotherus ( 1901a, 1929); H. Reimers (1931); P. C. Chen et S. C. Lee (X. J. Li) (1956); M. J. Lai et al. (1976); C. Gao et al. (1983). X. J. Li in C. Gao (1994).
22 云一南 植 物 志 Sphagnum obtusifolium Ehrh. (1780); S . cymbifolium Ehrh. (1780); C. Warn- storf (1911); P. C. Chen et S. C. Lee (X. J. Li), (1956); P. C. Chen et al. (1963). S. cymbifolium (Ehrh. ) Hedw. (1782); H. Reimers (1931); P. T. Tchen (1936); P. C. Chen et S. C. Lee (X. J. Li), (1956); B. G. Zhang et al. (1989); Y. F. Zheng (1989). 17a. 泥炭藓 (原 亚种) 图版 9: 1—6 Sphagnum palustre L. ssp. palustre 植物 体黄绿 色或灰 绿色, 有时 略带棕 色或淡 红色。 茎 直立, 皮部具 3 细 胞层, 表皮 细胞具 螺纹, 每个细 胞上具 3 — 9 水孔, 中轴黄 棕色。 茎叶阔 舌形, 长 1 一 2 毫米, 基部 宽 0.8~0.9 毫米, 上 部边缘 细胞有 时全部 无色, 形成 阔分化 边缘; 无色 细胞往 往具分 隔, 稀具 螺纹和 水孔如 枝叶。 枝丛 3 — 5 枝, 其中 2 — 3 强枝, 多向 倾立。 枝叶阔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宽 1.5 — 1.8 毫米, 内凹, 先端边 内卷; 无色细 胞具中 央大形 圆孔, 背面 具半圆 形边孔 及角隅 对孔; 绿 色细胞 在枝叶 横切面 中呈狭 等腰三 角形, 或狭 梯形, 偏于 叶片 腹面, 背 面完全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或稍 裸露。 雌雄 异株, 雄枝黄 色或淡 红色。 雌 苞叶阔 卵形, 长约 5 毫米, 宽 2. 5 — 3 毫米, 叶 缘具分 化边, 下部 中间纯 为狭形 无色细 胞, 无 螺纹及 水孔; 上部 具两种 细胞, 无 色细胞 密被螺 纹及水 孔与枝 叶同。 孢子 呈赭黄 色, 直径 28 — 33 微米。 产 大关、 彝良、 昭通、 镇雄、 贡山、 福贡、 大理、 漾濞、 景东、 新平、 景谷、 腾 冲、 梁河 等地; 海拔 2000 — 3000 米 以上地 区多有 生长。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安徽、 浙江、 湖南、 江西、 四川、 贵州、 福建、 台湾、 广东及 西藏等 地均有 分布。 广 布于曰 本、 俄罗斯 (萨哈 林岛、 西伯利 亚)、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泰国、 印度、 锡金、 不丹、 尼 泊尔、 欧洲、 北 美洲、 南 美洲、 大 洋洲。 在世 界泥炭 藓属植 物中, 本种 为分布 最广且 较习见 之种, C. Warnstorf (1911 年) 曾就 本种植 物中植 株外观 的不同 色泽分 为多个 变种, 又据其 形体大 小等之 分化, 分为多 个 变型, 但据作 者多年 来对中 国泥炭 藓属的 研究, 尤 以通过 在我国 南北各 地多次 野外考 察, 对本种 大量活 植物及 干标本 的对比 研究, 观察 到色泽 及大小 的变化 往往随 生境而 异, 过 渡类型 甚多, 若 用于鉴 定变种 及变型 则难于 划分, 故不足 为据。 但 若从分 布区之 不同, 以 及植株 外形、 叶 片及细 胞形态 的差异 等等不 同特征 考虑, 则明显 可分为 2 个亚 种。 17b. 泥炭 藓密枝 (亚种 ) 图版 9: 7—10 拟大 泥炭藓 Sphagnum palustre L. ssp. pseudocymbifolium (C. Muell. ) A. Eddy, (1977) ; X. J. Li et al. (1985, 1994); T. S. Liu et al. (1981); C. M. Kuo et al. (1987a); S. H. Lin (1988).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pseudo-cymbifolium C. Muell. (1874) ; V. F. Brotherus in Hand. -Mazz. (1929a);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P. C. Chenetal. (1965); X. J. Li Edi- tor (1985); C. M. Kuo et al. (1987a); B. G. Zhang et al. (1989); S. assamicum C. Muell. (1887); S. palustre L. (fide Iwatsuki 1991).
泥 炭藓科 23 图版 9 1—6. 泥炭藓 (原 亚种) Sphagnum palustreL. ssp. palustre, 1. 植株 (xi),2. 枝条 (x6),3. 枝丛 (x30),4. 茎叶 (X30),5. 枝 叶细胞 (腹 面观) (x 150), 6. 枝叶 横切面 (X223); 7—10. 泥炭 藓密枝 (亚种 ) S. palustre ssp. pseu- docymbifolium (C. Muell. ) A. Eddy. 7. 植株 (xi),8. 枝叶 (x30),9. 茎叶 (x30),10. 枝叶 横切面 (x223); 11— 16. 羽枝 泥炭藓 S. subnitens Russ. et Wamst. , 11—12. 枝叶 (x30),13. 茎叶 (x30),14.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l50),15.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l50),16. 枝叶 横切面 (x223)。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24 云南植 物志 本亚种 与原亚 种之主 要区别 在于: 茎枝 较短而 粗壮, 枝 丛在茎 上密集 丛生; 枝叶 绿色 细胞在 叶横切 面观呈 等边三 角形, 背面全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腹面观 绿色细 胞则较 宽大; 就其 分布区 观之, 泥炭 藓原亚 种几为 世界泛 生种, 而 密枝亚 种则仅 分布于 中国长 江以南 地区, 且主 要分布 在中国 西南高 原地区 及喜马 拉雅东 南部, 故可见 密枝亚 种可能 为泥炭 藓适应 中 国 -喜马 拉雅地 区环境 而形成 之亚种 。 产 大关、 彝良、 贡山、 福贡、 丽江、 昆明、 安宁、 文山、 西畴、 景洪、 勐腊 等地; 在海拔 500 — 2000 米地 区均可 生长, 多 生于沟 边水草 地上、 沼 泽地以 及潮湿 林地。 安 徽、 浙江、 江西、 四川、 贵州、 福建、 台湾、 西 藏等省 区均有 分布。 分布于 锡金、 不 丹、 尼 泊尔、 印度 东北部 (阿 萨姆) 及 泰国。 18. 剌叶 泥炭藓 图版 10: 1-7 Sph^num pungifolium X. J. Li (1993) . 植 物体较 柔软, 呈淡黄 绿色, 每 枝丛具 3 — 5 枝。 茎 叶呈阔 三角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具 粗齿, 叶缘 分化边 上狭, 中下 部明显 广延, 基 部分化 边之宽 度几达 叶宽的 1/3; 无色 细胞 呈狭长 菱形, 无明显 螺纹及 水孔, 仅上 部细胞 具少许 分隔。 枝 叶呈阔 卵圆形 或长卵 圆形, 内凹, 叶边 上下均 内卷, 叶先端 急尖, 顶端 尖锐; 无色细 胞密被 螺纹, 但 水孔稀 疏, 仅 在叶上 部细胞 之腹面 具少数 角孔, 背面亦 仅少数 细胞具 厚边小 角孔; 绿色 细胞在 枝叶 横切面 观几呈 等边三 角形, 偏于叶 背面, 腹面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孢子体 未见。 产高黎 贡山; 生 于海拔 3000 — 3500 米 地带。 模式标 本采自 泸水县 (片 马丫口 )。 本种 与长叶 泥炭藓 S. falcatulum Besch. 较 相似, 但本 种特点 在于: 茎叶较 宽大, 呈阔 三角状 舌形; 无色细 胞不具 螺纹及 水孔, 仅上 部少许 细胞具 分隔。 枝 叶呈卵 圆形或 长卵 圆形, 先端 急尖, 顶部 锐尖; 无色细 胞稀具 水孔, 仅 上部细 胞具小 角孔; 绿 色细胞 较 宽大, 横 切面呈 等边三 角形。 19. 五列 泥炭藓 图版 9: 8—10 Sphagnum quinquefarium (Lindb. ) Warnst. (1886); C. Warnstorf (1911); V. F. Brotherus in Hand. -Mazz. (1929) ;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acutifolium Schrad. var. quinquefarium Lindb. (1880); S . plumulo- sum Roell var. quinquefarium (Lindb. ) Roell (1886); S . plumulosum Roell var. mi- crophyllum Roell (1907). 植物 体变异 甚大, 高达 20 厘米, 一 般为灰 绿或草 绿色, 有 的带玫 瑰或紫 红色。 茎 皮部具 3 — 4 层大 形薄壁 细胞, 具大 膜孔; 中轴黄 绿色。 茎 叶变异 较大, 一般基 部阔, 成 等腰三 角形或 等边三 角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基部宽 0.7-0.9 毫米, 先端 急尖, 顶端 钝, 具齿, 分化边 上狭, 至基 部明显 广延, 上 部边缘 内卷; 无色 细胞呈 菱形, 常具分 隔, 一般具 纹孔。 枝 丛一般 5 枝, 3 强枝, 枝上明 显具五 列整齐 排列之 叶片, 枝叶倾 立, 呈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3 毫米, 宽 0.3~0.5 毫米, 上 部边内 卷几呈 筒状, 顶端截 形, 具齿, 分化边 2 — 3 细 胞层, 干燥 时有绢 丝光; 无色细 胞腹面 具小形 角孔, 近叶缘 者 具大形 圆孔, 背 面具成 列的半 椭圆形 对孔。 绿色 细胞在 叶片横 切面观 呈三角 形或梯 形, 偏 于叶片 腹面, 外 方为无 色细胞 所包被 或内面 裸露。 雌雄 同株。 雄 枝短, 红色, 顶
泥 炭藓科 25 图版 10 1—7. 刺叶 泥炭藓 Sphagnum pungifolium X. J. Li, 1. 植株 (Xl), 2—3. 枝叶 (x30), 4. 茎叶 (x30), 5. 枝 叶中上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 6. 茎 叶中上 部细胞 (背 面观) (X223), 7. 枝叶 横切面 (X446); 8—10. 五列 泥炭藓 S. quinquefarium (Lindb. ) Wamst. , 8. 枝叶 (X40), 9. 茎叶 (X40), 10. 茎 叶基部 边缘细 胞 (X223); 11— 16. 喙叶 泥炭藓 S. recurvumP. Beauv , 1 1 . 枝叶 ( x 54) , 12. 茎叶 (x54), 13. 示细 胞排列 的茎叶 (X54), 14.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 15.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223), 16. 枝 叶横切 面 (X223)。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26 云南 植物志 端呈 球形, 雄苞叶 与枝叶 同型; 雌苞 叶大, 呈阔 卵形, 钝端, 分化 边阔, 无色细 胞具分 隔, 无 纹孔。 孢子褐 黄色, 光滑, 直径 21 — 35 微米。 产 贡山县 以南怒 江与独 龙江之 间的山 地上; 多生 在海拔 1500 — 3000 米地带 的沼泽 地 或水湿 地上, 喜 阴湿, 一 般泥炭 藓不生 于石灰 岩上, 本种 独具此 特性。 分布于 四川高 山 地区。 印度、 日本、 中欧 山地、 北欧 及北美 洲均有 分布。 20. 喙叶 泥炭藓 图版 10: 11—16 Sphagnum recurvum P. Beau v. (1805); C. Warnstorf (1911); C. Gaoetal. (1983); X.-L.Bai (1987, 1989, 1991);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fallax Klinggr. (1881); S . recurvum P. Beau v. var. mucronatum (Russ. ) Wamst. (1890); C. Gaoetal. (1983); S. apiculatum Lindb. f. (1903); C. Gao (1977); X. L. Bai (1989). 植物体 纤长, 高达 20 厘米, 苍 白或黄 绿色, 稀呈 褐色。 茎 皮部具 2 — 4 层壁 细胞, 表皮 细胞无 水孔, 往往 与中轴 无明显 界线; 中 轴为绿 色或黄 绿色, 茎叶 较小, 往 往呈等 边三 角形, 长 0.5 — 1 毫米, 基部宽 与长几 相等, 先端 急尖, 叶缘 分化边 上狭, 中下部 极 宽延; 无色 细胞无 分隔, 多数无 纹孔, 上部细 胞往往 具纤维 状消蚀 残痕, 枝丛 3 — 5 条, 1 一 2 强枝, 枝 叶呈狭 卵状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强 烈内凹 成半圆 筒状, 长 0.8 — 3 毫米, 宽 0.3 — 1 毫米, 干燥 时往往 呈喙状 弯曲, 分 化叶缘 狭窄; 无色细 胞腹面 具厚缘 角孔, 背 面稀具 角孔或 边孔, 近基 部具大 圆孔; 绿 色细胞 在枝叶 横切面 观呈卵 状三角 形, 偏于 背面, 腹面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雌雄 异株。 雄枝锈 褐色; 雄苞 叶长椭 圆形, 基 部宽, 先 端具小 尖头。 雌苞 叶大, 呈阔卵 圆形, 先端 急尖, 分化 边宽, 基 部几全 为绿色 细胞。 孢子 黄色, 平 滑或具 细疣, 直径约 25 微米。 产贡山 (独龙 江沿岸 )、 福贡; 多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 一带沼 泽地、 针叶 林下湿 地或 塔头甸 子中, 往往形 成垫状 藓丛。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 古及西 藏等省 区均有 分布。 广泛 分布于 日本、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印度 北部、 尼 泊尔、 欧洲、 南北 美洲、 新 西兰。 21. 广舌 泥炭藓 图版 11: 1-7 Sphagnum russowii Wamst. (1991); V. F. Brotherus in Hand. -Mazz. (1929a);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et al. (1977, 1983); X. L. Bai (1987). Sphagnum acutifolium Schrad. var. rdbustum Russ; ( 1865 ). S . robustum (Warnst. ) Roell, (1886); V. F. Broth in Hand. -Mazz. ( 1929a) ;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et al. (1977, 1983); X. L. Bai (1987). X. Y. Hu et al. (1991). 植物体 淡绿或 黄色, 植株 粗硬或 细柔, 外 形的大 小及色 泽变异 甚大。 茎 皮部具 2 — 4 细 胞层, 表皮具 水孔, 中 轴呈淡 黄色或 红色。 茎叶大 小变化 亦大, 但 均呈阔 舌形, 长 0.8 — 1.3 毫米, 基部宽 0.6~0.9 毫米, 顶部 圆钝, 具微齿 或略呈 毛状, 两侧分 化边上 狭, 至 基部突 广延; 无 色细胞 菱形, 无纹孔 或上部 细胞略 具螺纹 及单一 小孔。 枝丛具 4 一 5 枝, 2 — 3 强枝。 枝叶呈 卵状披 针形, 干燥 时叶尖 向上稍 背仰, 长 0.8 — 1.6 毫米, 阔 0.5-0.9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钝端具 微齿, 叶 缘具分 化边, 叶边 内卷; 无色细
泥 炭藓科 27 图版 11 1一7. 广舌 泥炭藓 Sphagnum russowiiWamst. , 1. 植株 (xl), 2 — 3. 枝叶 (X30), 4. 茎叶 (X30), 5. 枝叶 中 上部边 缘细胞 (背 面观) (X150), 6. 枝叶 中部边 缘细胞 (腹 面观) (X150), 7. 枝叶 横切面 (X223); 8—14. 丝光 泥炭藓 S. sericeumC. MiiU. , 8. 植株 (xl), 9—10. 枝叶 (x30), 11. 茎叶 (X30), 12. 枝叶先 ^胞 (腹 面观) (X300), 13. 枝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0), 14. 枝叶 横切面 (X450); 15 — 20. 粗叶 泥炭薛 S. squarrosum Crom. , 15— 16. 枝叶 (x20), 17. 茎叶 (x20), 18.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150), 19. 枝 叶基 部细胞 (背 面观) (X 150), 20. 枝叶 横切面 (x223)。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28 云南 植物志 胞腹面 具多数 圆孔, 先 端细胞 于上下 角隅各 另具一 小孔, 背面往 往具成 列半椭 圆形对 孔; 绿色 细胞在 叶横切 面观呈 等腰三 角形或 梯形, 偏 于叶片 腹面, 两面均 外露或 背面为 无色 细胞所 包被。 雌雄 杂株。 雄 枝着生 精子器 部分呈 球形, 紫 红色, 雄 苞叶与 枝叶同 型; 雌枝 上部苞 叶阔卵 圆形, 钝端, 下 部几全 为厚壁 具小孔 的绿色 细胞, 上部有 两种细 胞, 但无色 细胞无 纹孔, 叶边 分化不 明显。 孢子 黄色, 平滑, 直径 21 — 32 微米。 产 丽江、 维西、 贡山 (独 龙江流 域沿岸 )、 福贡; 多生 于海拔 2000 — 3500 米 的针叶 林 下潮湿 的腐殖 土上, 或生 于沼泽 地及沟 边或林 缘水湿 地上。 分 布于黑 龙江、 内 蒙古、 四川及 西藏等 省区。 广泛 分布于 日本、 俄罗斯 (远东 地区及 西伯利 亚)、 中 欧山地 和欧、 亚、 美三洲 北部, 以 及格陵 兰岛。 本种 在我国 分布于 东北及 西南, 且 为西南 山地习 见种, 一 般发育 良好, 多 形成孢 蒴; 枝叶 往往背 仰有如 粗叶泥 炭藓, 但 植株远 较后者 细小, 柔弱, 且枝叶 排列较 紧密, 在野外 也极易 区别。 22. 丝光 泥炭藓 图版 11: 8-14 Sphagnum sericeum C. Muell. (1847); C. Warnstorf (1890, 1911);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M. J. Lai et al. (1976); S. H. Lin (1988);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holleanum Doz. et Molk. (1854) ; S. seriolum C. Muell. (1887) . 植 物体鲜 绿带淡 黄色, 有绢丝 光泽。 茎 皮部具 2 — 3 层 细胞, 壁厚, 黄色, 外壁无 孔, 内壁具 小孔; 中轴深 黄色, 坚挺。 茎叶呈 等腰三 角形, 先端 渐尖, 具锐 尖头, 长 1.14 毫米, 基部宽 0.7 毫米, 两侧由 狭长细 胞构成 上下等 阔的分 化边; 无色细 胞狭长 菱形, 具 1 一 2 次 分隔, 一般无 螺纹, 背面前 端具小 角孔。 枝 丛往往 5 — 6 枝, 2 — 3 强 枝, 较 纤细, 呈弓状 下垂, 长达 3 厘米, 枝叶 倾立, 呈覆瓦 状疏松 排列, 叶片 呈卵圆 形, 瓢状 内凹, 长 1 一 1.4 毫米, 宽 0.4~0.45 毫米, 先端 急尖, 顶 尖锐, 侧边 内卷, 上 下均具 狭分化 边及细 锯齿; 无色细 胞在叶 基部较 长大, 渐向上 部者渐 狭小, 少 数具分 隔, 通常无 螺纹, 背面往 往每个 细胞具 一前角 小孔, 叶先 端往往 全由厚 壁绿色 细胞构 成; 绿 色细胞 在横切 面观呈 梯形, 黄色, 厚壁, 偏 于叶片 腹面, 但 背腹两 面均不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产泸水 (片马 ) 及高黎 贡山系 一带; 多生 于海拔 2500 — 3500 米一带 林区潮 湿地及 水草 地上; 台湾有 分布。 马 来西亚 南部、 印度 尼西亚 (苏 门答 腊岛、 爪哇岛 )、 菲律宾 和新 几内亚 岛均有 分布。 本 种特征 显著, 如植株 具明显 的绢丝 光泽, 茎叶 及枝叶 先端均 尖锐, 顶部仅 具单一 细胞, 且 无色细 胞均无 螺纹等 特点都 为他种 所无, 故易于 与本属 中其他 种类相 区别。 C. Warnstorf (1890 年) 认 为本种 与狭叶 泥炭藓 S. cuspidatum 相近, 但 后者茎 叶分化 边下部 广延, 无色 细胞具 螺纹, 绿 色细胞 偏于叶 片背面 等特点 均与前 者不相 类似, 两者 的地 理分布 也迥然 不同, 后者 主要分 布于北 温带, 而本 种则纯 属热带 藓类。 23. 粗叶 泥炭藓 图版 11: 15—20 Sphagnum squarrosum Crom. in Hopp. (1803); C. Warnstorf (1911); V. F. Brotherus in Hand. -Mazz. (1929a) ;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S. C. Lee (X.
泥 炭藓科 29 J. Li) (1963, 1994); C. Gao (1983). Sphagnum crassisetum Brid. (1806); S. teres var. squarrosum (Crom. ) Warnst. (1881). 植 物体较 粗壮, 呈黄 绿或黄 棕色。 茎皮部 2 — 4 层 细胞, 表 皮细胞 薄壁, 常具 水孔; 中 轴黄橙 色或淡 绿色。 茎 叶大, 呈 舌形, 长 1.6 — 1.7 毫米, 宽 1 一 1.4 毫米, 先端圆 钝, 往往 消融而 破裂成 齿状, 叶 缘具白 色分化 狭边; 上 部无色 细胞阔 菱形, 无 纹孔, 有 时具 分隔; 下部 无色细 胞狭长 菱形, 有时 具螺纹 痕迹, 具大形 水孔。 每枝丛 4 一 5 枝, 2 — 3 强枝, 粗壮 倾立。 枝叶 呈阔卵 圆状披 针形, 内凹成 瓢状, 长 2 — 2. 3 毫米, 阔 1 一 1.2 毫米, 先端 渐狭, 强烈 背仰, 边 内卷, 顶部 钝头, 具齿; 无色细 胞密被 螺纹, 腹面 上 部者具 厚边小 圆孔, 中下 部者具 多数半 椭圆形 对孔; 背面 上部细 胞具前 角孔, 中下部 者 具多数 对孔, 愈近 基部孔 愈多。 绿色细 胞在枝 叶横切 面观呈 梯形, 偏 于叶片 背面, 但 背 腹面均 裸露。 雌雄 同株, 雄枝 绿色, 雄苞叶 较枝叶 为小; 雌枝往 往延伸 甚长, 雌苞叶 较大, 呈阔 舌形, 纵长 内卷。 孢子 黄色, 具 细疣, 直径 22 — 25 微米。 产贡山 (独龙 江沿岸 )、 泸水、 福贡、 德钦、 中甸、 维西、 腾冲 等地; 分布 于海拔 2000 — 3500 米一带 林地, 多见于 林下积 水处、 塔 头水湿 地及沼 泽中, 偶 见于阴 湿林下 腐 木上。 分 布于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内 蒙古及 四川等 省区。 朝鲜、 日本、 俄罗斯 (亚 洲部分 )、 印度、 锡金、 北非、 欧洲、 格陵 兰岛等 地均有 分布。 本 种为我 国东北 及西南 高寒山 地最习 见的泥 炭藓, 植株较 粗大, 常呈翠 绿色, 枝叶 长 大而叶 尖强烈 背仰, 且常具 孢蒴, 不需 镜检, 在野 外亦易 识别。 24. 羽枝 泥炭藓 图版 9: 11—16 Sphagnum subnitens Russ. et Warnst. (1888);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H. C. Gangulee (1969); B. G. Zhang et al. (1989). Sphagnum acutifolium Schrad. var. plumosum Mild. (1869); S . plumulosum Roell. (1886); C. Warnstorf (1911);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H. C. Gangulee (1969); B. G. Zhang et al. (1989); X. J. Li in C. Gao (1994). 植物体 柔软, 灰绿 带白色 或带棕 红色, 具 光泽。 茎 皮部具 3 — 4 细 胞层, 表 皮细胞 具 单孔; 中 轴淡绿 或淡紫 红色, 茎叶呈 等腰三 角形, 长 1.3 — 1.45 毫米, 宽 0.7 — 0.85 毫米, 先 端短阔 渐尖, 顶端 略钝, 有 锯齿, 叶 缘具消 蚀边, 分化边 缘向基 部大为 增阔; 叶 上部无 色细胞 呈阔菱 形至短 菱形, 具多次 分隔, 通常无 螺纹及 水孔, 或稍有 痕迹。 枝 丛 3 — 4 枝, 2 强枝, 多 倾立。 枝叶大 小变异 较大, 多呈 卵圆形 或长卵 圆形, 渐尖, 钝 端 具齿, 长 1.6 — 1.8 毫米, 宽 0.5~0.6 毫米; 无色 细胞腹 面近尖 部具前 角小孔 及后角 小孔, 向下 近边部 有大形 圆孔; 背面有 大形半 椭圆形 对孔; 绿色细 胞在叶 片横切 面观呈 狭三 角形或 梯形, 偏于 腹面, 背面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雌雄 杂株, 雄枝 常呈紫 红色, 上 部雄苞 叶大, 卵 圆形, 具分化 阔边, 无色细 胞不具 纹孔。 孢子 黄色, 具 细疣, 直径为 25—31 微米。 产大 理苍山 一带; 生 于海拔 2500 — 3000 米 的针叶 林下, 以 及潮湿 的草甸 土上。 贵 州 高山地 区也有 分布。 广布于 日本、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喜 马拉雅 地区、 欧洲、 北非、 北 美及南 美洲。
30 云、 南 植物志 本种 与暖地 泥炭藓 S. junghuhnianum Doz. et Molk. 较为 相似, 但本 种茎叶 分化边 缘下部 宽延, 无 色细胞 呈短阔 菱形, 无 纹孔而 具多次 分隔; 且枝叶 无色细 胞腹面 上部仅 具前 角孔等 特征, 可与后 者明显 有别。 25. 偏叶 泥炭藓 Sphagnum subsecundum Nees in Sturm. (1819) ; C. Warnstorf (1911);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et al. (1977, 1983); X. L. Bai (1987, 1989);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contorium var. subsecundum (Ness) wils. ( 1855) ; X. -L. Bai. (1987); S. cavifolium Warnst. (1881) . 25a. 偏叶 泥炭藓 (原 变种) 图版 12: 1-8 Sphagnum subsecundum Nees var. subsecundum 植 物体较 粗大, 高可达 20 厘米, 呈灰 绿色, 或 棕色, 无 光泽。 茎皮部 仅单细 胞层, 中轴 较粗, 呈黄 色带深 棕色。 茎叶 较小, 呈 三角状 舌形或 舌形, 长 0.5 — 1 毫米, 基部 宽 0.4~0.8 毫米, 先端 圆钝, 常 呈无色 遂状, 分 化边缘 上狭, 至 下部稍 广延; 无色细 胞稀 具横向 或纵向 分隔, 无螺 纹或先 端细胞 具螺纹 痕迹, 腹 面上部 具圆形 边孔, 背面具 少 数角隅 小孔, 或 具多数 对孔。 枝丛 3 — 5 枝, 2 — 3 强枝, 枝端 细柔。 枝 叶呈阔 卵披针 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宽 0.5~0.6 毫米, 强烈 内凹呈 瓢形, 左右不 对称, 先端呈 镰刀形 弯曲, 具分化 狭边, 边 内卷, 顶端 平钝具 微齿; 无色 细胞腹 面有角 隅单一 小孔, 近叶缘 者常具 较多之 边孔, 背面 者常具 多数小 形厚边 边孔; 绿色细 胞在枝 叶横切 面观呈 狭长方 形 或长椭 圆形, 位于 中部, 背 腹面均 裸露。 雌雄 异株。 雄枝 棕色, 雄苞叶 卵形; 雌苞叶 呈卵状 瓢形, 先端 平钝, 具阔分 化边。 孢子 黄色, 具 细疣, 直径 25 — 28 微米。 产 昆明、 呈贡、 安宁、 腾冲、 梁河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0~2000 米间 的沼泽 地及阴 湿林 地上。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 古及安 徽均有 分布。 广泛 分布于 朝鲜、 日本、 俄 罗 斯远东 地区、 尼 泊尔、 印度、 缅甸、 泰国、 新几内 亚岛、 欧洲、 北非、 南北 美洲、 澳 大 利亚。 25b. 偏叶泥 炭藓云 南变种 图版 12: 9 — 16 Sphagnum subsecundum Nees var. yunnanense C. Jens, ex Broth, in Hand. -Mazz. (1929a); P. C. Chen et Lee (X. J. Li) , (1956); X. J. Li in C. Gao (1994). 本变种 的特点 在于: 茎 叶无色 细胞具 螺纹, 背面具 对孔; 枝丛 密集, 枝叶 呈阔卵 形, 先端 圆钝; 枝叶无 色细胞 腹面上 部具多 数成列 对孔, 背 面具厚 边成列 对孔, 以上特 征均易 与 原变种 以 及其 他变种 相区别 。 产 丽江、 维西 等县; 生 于海拔 3200~3600 米一带 的针叶 林下阴 暗低湿 地上。 模式 标 本采自 维西县 (立地 坪)。 本亚种 至今为 云南所 特有。 26. 柔叶 泥炭藓 图版 13: 1—9 Sphagnum tenellum Ehrh. ex Hoffm. (1796);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molluscum Bruch. (1825) ;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 X. J.
泥 炭藓科 31 图版 12 1—8. 偏叶 泥炭藓 原变种 Sphagnum subsecundum Nees. var. subsecundum , 1. 植株 (xl), 2—3. 枝叶 (x30), 4. 茎叶 (x30), 5. 茎叶先 端细胞 (背 面观) (X223), 6.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223), 7. 枝叶 中部近 边 缘细胞 (背 面观) (X223), 8. 枝叶 横切面 (X400); 9~16. 偏叶泥 炭藓云 南变种 S. subsecundum Nees. var. yunnanense C. JensexBroth. , 9. 植株 ( x 1), 10—1 1 . 枝叶 ( x 30) , 12 — 13. 茎叶 ( x 30) , 14. 茎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300), 15.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300), 16. 枝叶 横切面 (x300)。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3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3 1-9. 柔叶 泥炭藓 Sphagnum tenellum Ehrh. ex Hoffm. , 1. 植株 (xl), 2. 枝叶 (X36), 3-4. 茎叶 (X36), 5. 枝 条一段 (X20), 6. 茎叶上 部细胞 (X150), 7. 枝叶中 部细胞 (背 面观) (X150)' 8. 枝叶中 部细胞 (腹 面观) (X150), 9. 枝叶 横切面 (X223); 10—13. 细叶 泥炭藓 S. teres (Schimp. ) Aongstr. , 10. 植株 (xl), 11. 茎叶 (X20), 12. 枝叶 中段边 缘细胞 (背 面观) (X150), 13. 枝叶中 段近边 缘细胞 (腹 面观) (xl50)。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力
泥 炭藓科 33 Li in C. Gao (1994). 植 物体较 细柔, 灰绿 色或黄 棕色。 茎 皮部具 2 — 3 层大 形无色 细胞, 茎叶呈 等腰三 角状 舌形, 长 1 一 1.4 毫米, 基部宽 0. 5~0.6 毫米, 先端 圆钝, 具 粗齿, 两侧具 狭分化 边缘, 至 基部稍 广延; 无 色细胞 上部或 全部具 螺纹, 角隅 水孔往 往明显 与枝叶 相似。 枝 丛 2 — 4 枝, 1 一 2 强枝, 枝 叶阔卵 形或长 卵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宽 0.5 — 0.6 毫米, 内 凹呈 瓢形, 先端 截形, 具齿, 干时稍 向一侧 偏斜; 无色细 胞狭长 菱形, 密被 螺纹, 背面 具 上下角 孔及厚 边角隅 对孔, 腹面 多角隅 对孔; 绿色 细胞在 枝叶横 切面观 呈三角 形或梯 形, 偏 于叶片 背面, 腹面全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或部分 裸露。 雌雄 杂株。 雄苞叶 与枝叶 同形, 雌苞叶 较大, 内卷, 先端 具齿; 无色细 胞螺纹 稀少, 水 孔与茎 叶同。 孢 蒴小, 孢 子硫 磺色, 平滑, 直径约 38 微米。 产贡山 (独 龙江流 域沿岸 )、 泸水、 福贡、 大理; 多生 于海拔 600 — 1500 米 一带的 林下、 溪 边低湿 地上, 或沼泽 及水草 地上。 黑龙 江大兴 安岭地 区也有 分布。 广泛 分布于 印度、 日本、 中欧 山地、 西欧 大西洋 沿岸、 非洲北 部及北 美洲。 本种与 拟狭叶 泥炭藓 S. cuspidatulum 较 相似, 但本 种植株 较小; 茎 叶呈狭 三角状 舌形, 枝 叶呈卵 圆形, 而后 者茎叶 呈阔三 角形, 枝叶较 细长, 呈 卵状披 针形, 且 无色细 胞 腹面具 边孔及 角孔, 均 与本种 相异。 27. 细叶 泥炭藓 图版 13: 10 — 13 Sphagnum teres (Schimp. ) Aongstr. in Hamtm. (1861); C. Warnstorf (1911) ; P. C. Chen et Lee (X. J. Li) (1956); C. Gao (1977, 1983); M. S. Chang (1978); X. L. Bai (1987, 1989); X. J. Li in C. Gao (1994). Sphagnum squarrosum Crom. var. teres Schimp. (1858)5 S. squarrosum Crom. ssp. teres (Schimp. ) Aongstr. in Hartm. (1861) . 植 物体较 纤细, 黄绿 色或淡 棕色。 茎 皮部具 3 — 4 层 细胞, 表 皮细胞 薄壁, 有 单孔; 中轴黄 色或红 棕色。 茎叶 较大, 舌形, 长 1.3 — 1.4 毫米, 基部宽 1 毫米, 先端 圆钝, 具 白色分 化边, 呈消 蚀或锯 齿状, 两侧 具狭分 化边; 无 色细胞 无螺纹 或稍有 螺纹, 稀具 水孔。 枝丛多 5 枝, 2 — 3 强枝。 枝 叶呈卵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边 内卷, 上 部稍背 仰, 长 1.2 — 1.6 毫米, 宽 0.6 — 1 毫米; 无 色细胞 腹面上 部具大 形厚边 角孔, 向 下渐成 厚边 对孔, 背面 上部具 大形前 角孔, 渐向 基部大 形厚边 圆孔渐 增多; 绿色 细胞在 枝叶横 切 面观呈 梯形, 偏 于叶片 背面, 腹面 常裸露 或部分 为无色 细胞所 包被。 雌雄 异株。 雄苞 叶 与枝叶 同形; 雌苞叶 呈长阔 舌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孢子灰 棕色, 壁上具 细疣, 直径约 25 微米。 产贡山 (独龙 江沿岸 )、 福贡、 碧江、 大理、 景东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600 — 1500 米 一 带的林 下低湿 之腐殖 土上, 或生于 林边、 溪边 水草地 及沼泽 地上, 也见 于塔头 甸子水 中。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内 蒙古、 陕 西及四 川等省 区均有 分布。 此外还 分布于 东喜马 拉雅 山区、 印度、 日本、 乌 克兰、 高 加索、 北美洲 及格陵 兰岛。
34 云南 植物志 IH . 黑 藓亚纲 Andreaeidae 3. 黑 藓禾斗 Andreaeaceae 黑 藓系高 山或寒 地小形 藓类, 石生或 岩面薄 土生, 植 物体棕 色或棕 黑色, 丛生, 但易 散落。 茎 直立, 全 部由厚 壁细胞 构成, 无 分化的 中轴, 单生或 分枝, 老枝叶 常腐朽 脱落, 新枝叶 密集, 茎叶细 胞内含 油滴。 叶片 直立, 倾立, 或一向 卷曲, 莲 瓣状, 先端 钝或 渐尖; 中肋 缺失。 叶中 上部细 胞圆方 形或扁 圆形, 中下 部细胞 渐呈长 方形, 细胞壁 不规则 加厚, 壁上多 数具乳 头突起 或疣。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雌苞叶 多大形 高出, 鞘状。 蒴 帽小钟 帽状; 蒴 柄短, 基鞘 下部在 孢蒴成 熟时延 长成假 蒴柄, 使 孢蒴高 出于雌 苞叶之 上。 孢蒴 成熟时 4 瓣或 8 瓣纵向 全裂或 半裂, 但顶 端仍相 连接。 孢子 具黄色 外壁, 常具 无色细 密疣。 本科有 3 属, 中 国仅有 黑藓属 1 属。 1. 黑藓属 Andreaea Hedw. 植 物体多 年生, 常 丛生, 与高 山紫萼 藓或苔 类混生 呈垫状 群落。 植株 先端逐 年新生 茎枝, 下 部逐渐 死亡, 老 茎腐解 后分枝 各自成 为独立 个体, 干 时密集 坚挺, 易 折断, 湿 时 松软有 弹性。 茎的横 切面均 为同形 细胞, 厚壁、 无 分化。 叶 片直立 或湿时 倾立, 背 仰, 在茎枝 基部叶 小或与 上部叶 异形, 常易 破碎, 通常橙 色或紫 黑色, 仅 极幼嫩 枝叶呈 黄 绿色, 干时 紧贴, 通 常基部 略狭, 椭 圆形, 上部 渐狭, 或 急尖, 呈卵 圆形, 稀 狭长披 针形, 边缘 平滑, 多 内卷, 前 端有时 内卷呈 兜状, 单细 胞层, 少数 叶尖有 2 层 细胞; 无 中肋。 叶细胞 厚壁, 上 部细胞 圆形, 或圆 方形, 渐 下成椭 圆形,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通常 具乳头 状疣, 稀 平滑。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雌雄 生殖苞 顶生, 雄苞 叶与叶 同形略 大或异 形。 精 子器具 长柄, 成熟时 不规则 瓣裂。 精 子呈螺 旋形, 具二长 鞭毛。 配 丝长, 棕黄 色, 上部 平阔。 雌 器苞呈 芽形, 雌 苞叶常 较枝叶 长大, 高 鞘状或 筒状, 稀与叶 同形。 孢 蒴在 苞叶内 成熟, 具假 蒴柄, 由颈 卵器基 部发育 而成, 在孢 蒴成熟 时急速 延伸, 使孢蒴 突出于 雌苞叶 之外。 孢 蒴卵形 或长椭 圆形, 稀短 柱形, 棕 红色, 无 蒴盖, 成 熟时多 4 瓣 纵裂, 顶端和 基部常 相连, 稀仅孢 蒴上部 4 一 6 (8) 瓣 纵裂, 具 蒴轴, 有 蒴帽, 成熟时 脱落。 胞 原组织 自蒴内 层分化 形成。 孢子呈 四分孢 子形, 外壁黄 棕色, 具 细疣, 细胞质 中有叶 绿体及 油点。 本 属共约 123 种, 多见 于高山 寒地, 生 于向阳 少土的 花岗岩 石上, 仅 在北极 和喜马 拉 雅山地 区有时 土生。 据 陈邦杰 (1958 及 1963) 报道 中国有 6 种, 云南有 2 种。 黑藓属 植物种 的分类 特征, 主 要在叶 的形态 构造, 如卵 圆形、 披针 形或提 琴形; 叶 先端 急尖、 渐尖、 锐 尖或圆 钝等; 叶细胞 平滑或 具疣; 苞叶的 形态, 如大 形高出 成鞘状 或 与叶同 形等; 孢蒴 瓣裂的 长短, 如 顶裂或 全裂, 裂瓣部 分占全 蒴的长 度等。
黑藓科 35 分种 检索表 1 (2) 孢蒴 长椭圆 形或短 柱形, 成熟后 仅上部 1/2 左右 4 瓣 纵裂; 叶片 先端稍 内曲呈 兜形, 叶细 胞 近于平 滑无疣 2. 王 氏黑藓 A. wangiana 2 (1) 孢蒴 椭圆形 或近圆 球形, 成熟 后全部 4 瓣 纵裂; 叶片先 端不呈 兜形, 叶细胞 具明显 突出的 单 个圆疣 1. 岩 生黑藓 A. rupestris 1. 岩 生黑藓 图版 14: 9—20 欧黑藓 Andreaea rupestris Hedw. (1801); X. J. Li (1985); T. Y. Chiang (1989); X. L. Bai (1989, 1991); T. Cao et C. Gao (1995). Andreaea likiangensis P. C. Chen et T. L. Wan (1958) ; P. C. Chen et al. (1963) ; S. Y. Jin (1988); C. Gao (1994). 植物体 细小, 丛生 垫状, 黑色, 略具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高约 6 毫米, 复 叉状分 枝。 叶片 密集, 老茎 叶腐脱 破碎, 干时 覆瓦状 紧贴, 易 折断, 湿 时背仰 倾立, 基 部略狭 窄, 椭 圆形, 渐成狭 长形, 长达 0.6 毫米; 边缘 平直, 略 内卷; 中肋 缺如; 叶上 部细胞 小, 椭 圆形, 平 行整齐 排列, 厚壁 具突出 的单个 圆疣, 下部细 胞狭长 方形, 平滑。 雌苞 叶 长大, 成长 鞘状, 上部 具疣, 孢蒴 高出, 长 卵形, 红 黑色, 成熟时 4 瓣 纵裂达 基部。 孢子 呈四分 体形, 直径约 18 微米, 孢 壁具细 密疣, 红 棕色。 产丽江 地区, 禄劝 (乌蒙 山); 多生 于海拔 3500 — 4000 米以 上的高 山玄武 岩上。 分 布于 西藏。 俄 罗斯、 非洲、 欧洲、 南北 美洲、 大洋洲 也有。 2. 王 氏黑藓 图版 14: 1—8 Andreaea wangiana P. C. Chen et T. L. Wan (1958); P. C. Chen et al. (1963); S. Y. Jin (1988); T. Cao et C. Gao (1995). 植物 体垫状 丛生, 黑 色或棕 黑色, 无 光泽。 茎 细长, 多 分枝, 下部 叶脱落 裸露, 干 燥时易 碎断, 稀 单生不 分枝, 高达 1 一 2 厘米。 叶 密生, 干燥时 紧贴, 挺硬易 碎断, 湿 时 倾立, 长约 1 毫米, 基 部长卵 圆形, 渐 上成披 针形, 渐尖, 先端 卷曲呈 兜形, 具小 尖, 尖有 时无色 透明; 边缘 平滑, 全边 内卷; 无 中肋。 叶 片细胞 平滑, 上 部细胞 深色, 厚壁, 圆 形或扁 圆形, 直径 3 — 4 微米,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9/33 微米。 雌苞叶 2 — 3 片, 长大, 内 卷呈圆 筒形, 先 端钝, 或 有微小 尖头, 略 内曲。 孢 蒴椭圆 柱形, 长 1.4 毫米, 直径 0.5 毫米, 下部 1/2 不 开裂, 淡黄 色或淡 绿色, 上部 1/2 纵长 4 瓣裂, 顶部 相连, 棕 红色。 孢 子直径 28 — 32 微米, 棕色, 有细 密疣。 产 德钦、 贡山、 福贡、 丽江; 多生 于海拔 2800 — 4000 米 的高山 花岗岩 或玄武 岩上, 往往见 于向阳 面的岩 面或岩 缝处。 还产于 陕西, 秦 岭山脉 顶部。 后选模 式标本 采自陕 西, 秦岭太 白山三 关殿, 海拔 3600 米。 本种为 中国特 有种。
3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4 1—8. 王 氏黑藓 Andreaea wangianaP. C. Chen et T. L. Wan, 1. 植物体 (X8), 2. 茎叶 (X35), 3. 外 雌苞叶 (X35), 4. 内 雌苞叶 (X35), 5.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220), 6. 叶先 端细胞 (x220), 7. 叶基 部细胞 (x 220), 8. 叶中部 横切面 (X220); 9—20. 岩 生黑藓 A. rupestris Hedw. , 9. 具 孢蒴枝 (x32), 10—14. 茎叶 (X35), 15. 外 雌苞叶 (X35), 16. 内 雌苞叶 (x35), 17. 叶先 端细胞 (x220), 18. 叶基 部细胞 (X220), 19. 孢子 (X220), 20. 叶中部 横切面 (x260)。 (吴锡 麟仿高 谦绘) mm
牛 毛藓科 37 W . 真 藓亚纲 Bryidae 4. 牛 毛薛科 Ditrichaceae 植物体 直立, 小形, 疏或密 丛生, 土生或 石生。 茎 单一或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多具 中轴。 叶二 列或多 列密生 茎上, 多为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具 毛尖, 稀基部 鞘状; 中肋粗 壮, 终止于 叶尖或 突出, 多数 具主细 胞及副 细胞, 厚壁 细胞背 部多于 腹部; 叶细 胞小, 平滑, 方形、 短 方形、 长 方形到 线形, 角 细胞不 分化。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生殖苞 顶生, 具线形 配丝。 苞叶 与茎叶 同形, 仅 较大, 具长 毛尖。 蒴柄 直立, 仅少数 弯曲。 孢 蒴有时 隐没 于苞叶 之中或 突出, 近于 球形, 一般多 具长蒴 柄而伸 出', 呈短圆 柱形, 直立, f 顷立 或略 弯曲, 对 称或不 对称, 少 数孢蒴 具肋状 突起; 齿片 16 条, 2 裂至 基部或 不完全 2 裂, 具 纵条纹 或疣, 稀 平滑; 蒴 盖圆锥 形或具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本科全 世界约 19 属, 主要 产南北 温带。 中国有 11 属, 云南有 11 属, 21 种, 1 变 种。 分属 检索表 1 (4) 叶 2 — 3 裂; 孢蒴 平滑, 齿 片不具 细疣, 但 常有交 叉的纵 条纹。 2 (3) 叶呈 3 列 紧贴于 茎上; 孢蒴 卵形, 无蒴齿 10. 立 毛藓属 Tristichim 3 (2) 叶 2 列; 茎 具明显 的节; 孢蒴长 卵形或 圆柱形 11. 对 叶藓属 Distichium 4 (1) 叶 多列; 齿片 2 裂达 基部, 具 细疣。 5 (8) 叶片上 部细胞 方形; 孢蒴 干时具 明显的 纵褶。 6 (7) 上部叶 边缘具 钝尖双 列齿, 叶边缘 有时具 2 层 细胞; 孢 蒴直立 8. 石 缝藓属 Saelania 7 (6) 上部叶 边缘平 滑或具 细齿, 单层 细胞; 孢蒴平 或垂倾 9. 角 齿藓属 Ceratodon 8 (5) 叶片上 部细胞 长形, 平滑; 孢 蒴干时 平滑。 9 (16) 蒴 柄短, 孢蒴隐 没于苞 叶中。 10(11) 被叶 植株如 穗状; 叶圆 舌形或 卵圆形 4. 高 地藓属 Astomiopsis 11 (10) 被叶植 株不为 穗状, 叶披 针形、 卵 状披针 形或卵 圆形。 12 (13) 蒴盖不 分化; 叶尖细 胞常有 明显的 前角突 1. 丛 毛藓属 Pleuridium 13 (12) 蒴盖 分化; 叶尖细 胞无前 角突。 14 (15) 叶覆瓦 状紧密 排列, 下 部叶卵 圆形, 较宽, 具 短尖; 孢蒴阔 卵形; 无蒴齿 2. 并 列藓属 Pringleella 15 (14) 叶不 为覆瓦 状紧密 排列, 下部叶 较小, 稀疏,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孢蒴长 卵球形 或长圆 柱形, 有蒴齿 3. 荷 包藓属 Garckea 16 (9) 蒴 柄长, 孢 蒴高出 于苞叶 之上。 17 (18) 茎叶 背仰, 叶干 时卷缩 5. 毛 齿藓属 Trichodon 18 (17) 茎叶不 背仰, 叶 干时不 卷缩。 19 (20) 蒴齿发 育正常 6. 牛 毛藓属 Ditrichum 20 (19) 蒴齿 不分化 7. 拟牛 毛藓属 Ditrichopsis
38 云南 植物志 1. 丛 毛藓属 Pleuridium Brid. 植物 体小, 黄 绿色, 丛 集土生 藓类。 茎高约 0.5 厘米, 单生或 在苞下 分枝, 具分化 中轴。 叶直立 或尖端 偏曲, 基 叶小, 疏生, 卵 圆形、 卵圆状 披针形 或宽披 针形, 顶叶丛 生, 大形, 由卵圆 形或长 卵圆形 基部向 上渐呈 狭长披 针形, 边缘平 滑或具 细齿; 中肋 宽, 充 满狭长 尖部, 有时 下部不 明显, 背部 粗糙; 叶尖 细胞长 菱形, 具 明显前 角突, 向 基部 渐阔, 呈长 方形。 雌雄 同株。 蒴 柄短。 孢蒴 顶生, 有时 由于苞 下分枝 而呈侧 生状, 球形或 卵形, 具 短尖, 隐 没于苞 叶中; 蒴盖不 分化, 无 蒴齿; 蒴帽 兜形, 包被孢 蒴的上 半部; 孢子 具疣。 本属约 32 种, 分布 于温带 地区, 中国有 2 种, 分 布于长 江流域 及陕西 等地。 云南 有 1 种 o 1. 丛毛藓 图版 15: 1-8 Pleuridium subulatum (Hedw. ) Rabenh. (1848); Mitt. (1865); P. C. Chen et al. (1963); T. Cao in C. Gao (1994); X. L. Bai (1997). Phascum subulatum Hedw. (1801) ; Pleuridium acuminatum Lindb. (1863) ; M. X. Chang (1978).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黄绿色 至淡黄 褐色。 茎多 单一, 稀 分枝, 高 2 — 5 毫米。 下部的 叶 较小, 稀疏, 披 针形, 上 部的叶 较大, 密集, 基部 鞘状, 长圆 形或卵 圆形, 向 上呈长 刚 毛状, 中上 部叶缘 具齿; 中肋 强壮, 背面 粗糙, 常占 据叶基 宽度的 1/3 和整个 尖部, 横切 面具大 的中央 主细胞 和背、 腹 厚壁细 胞束; 基 部细胞 长方形 或长六 边形, 平滑, 向 上为 狭六边 形或近 线形, 具明 显的前 角突。 雌雄 同株。 蒴抦 极短, 长 0.4 — 1 毫米。 孢 蒴卵球 形到近 球形, 橙 褐色, 具 短尖, 隐 没于苞 叶中; 蒴盖不 分化; 无 蒴齿; 蒴 帽宽兜 状; 孢 子小, 具 细疣。 产 福贡、 勐腊、 瑞丽 等地; 多生于 林地及 土坡。 陕 西及长 江流域 也有。 日本、 欧洲 及北美 东部有 分布。 2. 并 列藓属 Pringleella Card. 植物 体小, 稀疏, 土生。 茎 直立, 单一。 叶覆瓦 状紧密 排列, 卵 圆形, 具 短尖, 边 缘平 滑或先 端具细 圆齿; 中肋 平阔; 叶细胞 菱形。 苞 叶大, 一向 偏曲, 狭长披 针形。 细 胞 长形。 蒴 柄短。 孢蒴阔 卵形; 环 带阔, 常存; 无 蒴齿; 蒴盖半 球形, 先 端具短 喙状尖 头; 蒴帽 钟形。 孢 子大, 具疣。 本属 3 种, 中国有 1 种, 云南 亦产。 1. 中华 并列藓 图 15: 9—16 Pringleella sinensis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P. L.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T. Cao in C. Gao (1994). 植物体 群生, 黄色, 稍具 光泽。 茎 直立, 深 褐色。 叶多 而密, 覆瓦状 排列, 腹面
牛 毛藓科 39 图版 15 1~8. 丛毛藓 Pleuridium subulatum (Hedw.) Rabenh. , 1. 植物体 (X13), 2—6. 叶 (x39), 7. 叶 尖细胞 (X413),8. 叶基 部细胞 (X413); 9 — 16. 中华 并列藓 Pringleella sinensis Broth. , 9. 植物体 (x5), 10—13. Bf (X47), 14. 植物体 下部叶 的细胞 (X490), 15. 植物 体顶端 叶的尖 部细胞 (X490), 16. 植物体 顶端叶 的基部 细胞 (X490)。 (张大 成绘)
40 云南 植物志 凹, 下部的 叶小, 向上 渐大, 卵圆形 或阔卵 圆形, 短 渐尖或 急尖, 边直, 全缘, 顶端微 具齿; 中肋 粗壮, 平滑, 近叶尖 终止; 细胞菱 形或狭 长形。 苞叶 簇生, 多 而大, 披针形 渐尖; 中肋 到顶或 突出; 细胞 线形。 雌 雄同苞 混生。 蒴 柄短, 长 1 毫米。 孢蒴 球形, 淡 褐色; 环 带宽, 常存; 蒴 盖大, 半 球形, 具 短喙状 尖头。 孢子约 20 微米, 淡 褐色, 具 细疣。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50 米的草 地上。 云南特 产种。 该种与 P. pleuridioides Card. 相似, 但 孢蒴和 孢子均 较小, 可 区别。 3. 荷包 藓属' Garckea C. Muell. 植物体 丛生或 疏生, 淡黄 绿色, 无 光泽。 茎 直立, 细长, 在向 阳地稀 疏生长 的较粗 短, 在阴 湿地生 长的较 细长, 仅 基部具 假根。 叶 潮湿时 倾立, 干 时紧贴 茎上, 下部叶 小, 稀疏, 上部 的叶大 而尖, 密集 成丛, 叶边常 卷曲; 中肋 强劲, 突出 叶端; 叶 上部细 胞狭长 方形, 基部 细胞较 短阔。 苞 叶具阔 大鞘部 和狭长 尖端。 雌雄 异株。 蒴 柄短。 孢蒴 隐 没于苞 叶中, 长卵形 或长圆 柱形, 干时 紧缩; 环带 2 列, 成熟 后自行 卷落; 蒴 齿着生 于 蒴口内 下方, 齿 片长披 针形, 纵裂为 2, 基部具 横脊, 上部常 并合, 全具 密疣; 蒴盖 圆 锥形, 尖顶; 蒴帽 钟形, 仅覆 罩蒴盖 部分, 常 粗糙。 本属约 6 种, 温热 地带土 生小型 藓类, 中国有 1 种, 云南 亦产。 1. 荷包藓 图版 16: 14—23 Garckea phascoides (Hook. ) C. Muell. (1845); C. Gao in X. J. Li (1985); T. Cao in C. Gao (1994). Dicranum phascoides Hook. (1829); Grimmia flexuosa Griff. (1842); Grimmia comosa Doz. et Molk. (1844); Garckea comosa ( Doz. et Molk. ) Wijk. et Marg. (1960); Garckea flexuosa (Griff. ) Marg. et Nork. (1973). 植物 体小, 黄绿色 至淡褐 绿色, 疏或密 丛生。 茎 直立, 高 1 一 2 厘米, 单一。 叶长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在茎上 部的叶 密集, 较大, 直立 伸展, 在茎下 部的叶 更紧贴 于茎, 较 短小, 边 全缘, 叶 边上部 内曲; 中 肋宽, 突出 叶尖; 叶 细胞长 方形、 狭长方 形或线 形, 壁薄。 苞叶基 部阔卵 圆形, 先 端急狭 成长披 针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很短。 孢蒴顶 生, 隐 没于苞 叶中, 长椭 圆体形 至短圆 柱形; 环 带宽, 单 个细胞 脱落; 齿片 16, 红褐 色, 具 粗疣, 不规则 2 — 3 裂; 蒴盖具 圆锥状 喙尖; 蒴 帽小, 钟形, 粗糙; 孢子 球形, 小, 有 细疣。 产 贡山、 丽江、 昆明、 丘北、 河口、 景洪、 勐海、 勐腊、 腾冲、 潞西、 瑞丽、 耿 马、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90~4150 米的 林下、 草丛以 及山坡 土上。 西藏、 台湾 也有。 亚洲南 部热带 地区、 非洲 (马达 加斯加 )、 $ 洋州和 中美洲 (巴 拿马) 有 分布。 4. 高 地藓属 Astomiopsis C. Muell. 植物 体小, 稀疏 群生, 呈 穗状。 茎 短小, 单一, 稀 分枝, 坚挺 易断。 叶 小形, 紧贴
牛 毛藓科 41 茎上, 内 凹成莲 瓣状, 圆舌形 或阔卵 圆形, 边 缘有细 锯齿; 中肋 平直, 终 止于叶 中部或 叶尖; 叶 上部细 胞狭长 方形、 方 形或圆 方形, 下 部细胞 较阔, 方形、 长方 形和六 边形。 雌苞叶 有阔大 鞘部, 长 舌形, 先端 钝或具 长尖, 紧贴 茎上。 雌雄 同株。 雄 株生于 基出短 枝 顶端。 蒴柄 很短。 抱蒴隐 没于苞 叶中, 成 熟时稍 高出, 卵 球形, 棕色, 壁厚, 具光 泽; 环带 分化, 常存, 无 蒴齿; 蒴盖 具斜喙 状尖; 蒴 帽小, 兜形, 基部有 3 — 4 裂片, 仅 覆罩蒴 盖的一 部分。 本辱 3 种, 多生于 高山土 壁上, 中国有 1 种, 原产 云南, 后又在 西藏也 发现, 其余 两种 均见于 南美, 为间断 分布。 1. 中华 高地藓 图版 16: 7-13 Astomiopsis sinensis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 P. C. Chen et al (1963) ; C. GaoinX. J. Li (1985); T. Cao in C. Gao (1994). ' 植物体 微小, 密集 丛生或 疏生, 黄绿色 或变深 暗色, 穗状。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稀 分枝, 基部 具棕色 假根。 叶 片紧密 覆瓦状 排列, 阔 卵圆形 或长卵 圆形, 内凹 成莲瓣 状, 先端 圆钝, 叶边近 全缘, 微 内曲, 顶 端具小 圆齿; 中 肋粗, 达顶端 消失; 叶 片较上 面 的细胞 菱形、 方形、 圆 方形或 圆形, 近边 缘的细 胞小, 圆形, 厚壁, 近 中肋的 长形, 基部 向内的 细胞较 疏松, 长圆 状六边 形或长 方形, 向外的 较狭。 雌苞叶 直立, 基部鞘 状, 先端 突然成 为细锐 尖头, 全缘。 蒴 柄短, 长约 0.8 毫米, 直立, 红色。 孢蒴 卵形, 壁薄, 椋色; 环 带宽, 常存; 蒴盖平 凸形, 具 短斜喙 状尖; 孢子极 细小, 棕色, 具细 疣。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50 米的草 地上。 西藏 也有。 中国特 有种。 5. 毛 齿藓属 Trichodon Schimp. 植物体 矮小, 丛生。 茎短, 单一, 纤细。 叶 基部半 鞘状, 先 端狭长 线形, 上 部四散 背仰, 干时 卷缩, 边缘上 部具小 鋸齿; 中 肋平, 背面 粗糙, 充满或 占据叶 尖绝大 部分; 鞘部细 胞狭长 方形, 尖 部的细 胞狭长 方形、 长 方形、 长圆 形或长 卵形。 雌 苞叶鞘 部以上 的 细胞菱 形或狭 菱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细长。 孢蒴微 垂倾, 长圆 柱形, 略 弯曲, 壁薄, 平滑; 环带由 3 列细胞 组成, 成熟 后自行 卷落; 蒴 齿具短 基膜, 2 — 3 裂达 基部, 具疣 和粗 横纹, 干时 内曲; 蒴 盖呈细 斜圆锥 体状。 本属 2 种, 为 北半球 高山寒 地零星 分布的 藓类。 中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云南 毛齿藓 图版 16: 1—6 Trichodon muricatus Herz. (1925); P. C. Chen et al. (1963); P. L.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T. Cao in C. Gao (1994). 植物体 柔弱, 丛生。 茎 单一, 纤细, 高约 1 厘米, 具 密叶。 叶干时 皱缩, 潮 湿时弓 形 展开, 半 反折, 基 部短, 卵 圆形, 先端为 线状披 针形, 叶 边除基 部和叶 尖外, 其余部 分 外卷, 顶端 略钝, 具 明显细 圆齿; 中肋 强壮, 顶端 细胞微 凸起, 粗糙, 细胞长 方形、 方 形或长 圆形,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狭长 方形或 线形。 蒴柄 直立, 长 1 一 1.4 厘米, 紫色。 孢 蒴狭圆 柱状, 红色; 环 带由单 列细胞 组成, 碎裂; 蒴齿 极长, 裂达 基部, 线状, 直立
42 云南 植物志 ' 、 、 图版 16 1-^. 云南 毛齿藓 Trichodon muricatus Herz. , 1. 植物体 ( X 7), 2—4. 叶 ( x 27), 5. 叶 尖细胞 ( x 293), 6. 叶基 部细胞 (X293); 7—13. 中华 髙地藓 Astomiopsis sinensis Broth. , 7. 植物体 (X7), 8. 植株上 面部分 (X28),9- - 11. 叶 (X60), 12. 叶 尖细胞 (X413), 13. 叶基 部细胞 (X413); 14 — 23. 荷包藓 Garckea phas- coides (Hook. ) C. MueU. , 14. 植株丛 (x3), 15 — 20. 叶 (x33), 21. 叶中 部细胞 (x300), 22. 植 株下部 叶的叶 基细胞 (X300), 23. 植 株顶部 叶的叶 基细胞 (X300)。 (张大 成绘)
牛 毛藓科 43 或极少 的有点 倾斜, 棕色, 具 密疣。 产 丽江、 大姚、 腾冲;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的 林地及 土坡。 云南特 有种。 模式 标本采 自丽江 (鸣音 村)。 6. 牛 毛藓属 Ditrichum Hamp. 植物 体小, 密或疏 丛生, 黄 绿色, 稀暗 绿色。 茎 单一, 稀 分枝, 多数长 1 厘米以 下。 叶 多列, 呈 卵状披 针形或 细长披 针形, 常有 毛尖, 边 平直或 纵卷, 几乎 全缘, 仅在 尖 端具少 量齿; 中肋宽 而粗, 长达 叶尖或 突出, 背面 光滑或 具疣。 叶上部 细胞卵 圆形或 长 方形, 有 时狭长 方形, 基 部细胞 多为长 方形, 角细胞 分化不 明显, 具 薄壁或 厚壁。 雌 雄异株 或同株 异苞。 雌器苞 顶生, 苞叶较 长大, 具鞘状 基部。 、蒴柄 细长, 直立, 平滑。 孢 蒴直立 或先端 下倾, 多 数为长 圆状圆 柱形, 辐 射对称 或两侧 对称, 平滑 或干时 皱縮; 蒴盖 长圆锥 形或圆 锥形, 一 般顶端 圆钝, 环带 宽大, 由 1 一 2 列细胞 组成, 成熟 后自行 卷落; 蒴齿 多具短 基膜, 齿片 16, 几乎完 全纵裂 为二, 有 时部分 连生, 淡红 褐色, 常 具 密疣, 直立, 有时略 旋扭。 孢子多 平滑。 本属全 世界约 80 种, 分布 于温暖 地区, 中国有 10 余种, 云南有 9 种和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植 物体较 高大, 高 一般达 2 厘米 以上; 叶疏松 着生。 2 (3) 植物体 粗壮, 高 2 — 7 (-14) 厘米; 叶 基部狭 长形, 边缘具 2 — 3 列透 明的线 形细胞 …… 3. 扭叶 牛毛藓 D* crispatissimum 3 (2)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髙 2 — 3 厘米; 叶基 部长卵 圆形、 卵 圆形, 边 缘不具 透明线 形细胞 …… 5. 细 牛毛藓 D. flexicaule 4 (1) 植物体 矮小, 高 一般在 2 厘米 以下; 叶紧密 着生。 5 (10) 叶 基部卵 圆形、 长 卵圆形 或阔卵 圆形, 叶 尖长, 线状。 6 (7) 中肋 到顶, 但不 突出; 蒴齿短 2. 短齿 牛毛藓 D. brevidens 7 (6) 中肋突 出成长 芒状; 蒴齿长 线形。 8 (9) 叶基细 胞狭长 方形至 线形, 叶中、 上部细 胞与基 部细胞 同形, 但 较短; 中肋 界线不 清楚; 蒴齿 具节瘤 6. 牛毛藓 D. heteromallum 9 (8) 叶 基部细 胞长方 形或长 圆状六 边形, 向边缘 的细胞 狭长; 中 肋界线 清楚; 蒴 齿不具 节瘤… 7. 黄 牛毛藓 D. pallidum 10 (5) 叶为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11 (12) 孢蒴具 明显且 稍粗的 蒴托; 叶中 部和上 部细胞 均为狭 长方形 1 . 粗托 牛毛藓 D. apophysatum 12 (11) 孢 蒴具不 明显的 蒴托; 叶中部 和上部 细胞为 方形、 长 方形或 线形。 13 (14) 叶先端 旋扭; 中 肋界线 不清楚 9. 拟扭叶 牛毛藓 D. tortuloides 14 (13) 叶 先端不 旋扭; 叶中 肋界线 清楚。 15 (16) 叶大, 长约 2.3 毫米, 基 部宽而 抱茎; 基 部细胞 很小, 方形、 长 方形, 不 整齐, 常 混一些 狭长 细胞, 中 部和上 部细胞 狭长形 或线形 4. 印度 牛毛藓 D. darjeelingense
44 云南 植物志 16 (15) 叶 较小, 长约 1.3 毫米, 叶紧贴 于茎, 叶细胞 较大, 基部 同形, 长 方形、 方形, 从 基部向 叶尖逐 渐变小 8. 细叶 牛毛藓 D. pusillum 1. 粗托 牛毛藓 图版 17: 1-13 Ditrichum apophysatum Hamp. in Jaeg. ex Gangulee (1959) . 植物 体疏松 聚生, 高 0.5 — 1 厘米, 上部黄 绿色, 下部淡 褐色, 具弱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潮湿 时直立 伸展, 干时 多紧贴 于茎, 在基 部的叶 较小, 多 为三 角状卵 圆形, 向上 逐渐变 长大, 顶 端的叶 长可达 2 毫米, 叶自 较宽的 基部向 上逐渐 变窄, 为披 针形, 边 全缘, 略 背卷; 中肋 平滑, 延 伸于叶 尖外; 叶 细胞具 薄壁, 基部细 胞 多为长 方形, 较短, 叶中部 和上部 的细胞 较长, 为狭长 方形。 雌苞叶 较长, 半 鞘状。 蒴柄 直立, 长约 1.5 厘米, 干时 扭曲。 孢蒴圆 筒状, 具 稍粗的 蒴托, 干时无 皱褶; 蒴盖 圆 锥形, 具喙状 尖头; 蒴 齿裂至 基部, 齿 片丝状 易碎, 具疣。 孢 子平滑 透明。 产景东 (哀牢 山)。 印度有 分布。 为中 国新分 布种。 2. 短齿 牛毛藓 图版 18: 1—11 Ditrichum brevidens Nog. (1944); Chuang (1973);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T. Cao in C. Gao (1994).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无 光泽。 一般 茎高为 1 一 3 厘米, 单一, 稀 分枝, 茎上 具多而 略疏松 的叶, 下部 的叶较 细小, 上部 的叶较 长大。 叶干时 紧贴, 潮湿时 直立开 展, 叶基部 卵圆形 或阔卵 圆形, 先端 为线状 披针形 或钻状 渐尖, 呈纵槽 状凹, 叶边内 卷, 顶 端具细 圆齿; 中 肋近于 到顶, 界线不 明显; 叶 中部细 胞狭长 方形, 壁薄, 基部中 间的 细胞长 方形, 壁厚, 基部近 边的细 胞短长 方形或 方形, 壁 增厚。 雌雄 异株。 内雌苞 叶具 高鞘, 先端 迅速伸 长成钻 状尖, 边 内卷。 蒴柄长 1.2 — 1.5 厘米, 直立或 扭曲, 平 滑, 红 褐色, 上部黄 褐色。 孢蒴圆 柱状, 先端略 下倾, 不 对称; 环带 宽大, 由 2 列细胞 组成; 蒴盖圆 锥状, 具 斜喙状 尖头; 蒴 齿短, 2 裂至 基部, 褐色, 具 密疣。 孢子 球形或 近 球形, 近 平滑。 产 贡山、 福贡、 宾川 等地; 生 于海拔 900 — 3150 米的 林地、 路边 岩面、 山坡 土壁以 及 高山草 地上。 四川 和台湾 也有。 中国特 有种。 该种与 Ditrichum heteromallum (Hedw. ) Britt. 相似, 但叶较 短小, 叶基部 细胞较 短宽; 蒴盖具 斜喙状 尖头; 蒴齿 短可以 区别。 3. 扭叶 牛毛藓 Ditrichum crispatissimum (C. Muell. ) Par. (1900); Levier (1906); T. Cao in C. Gao (1994). Leptotrichum crispatissimum C. Muell. ( 1896 ) ; Dicranum sinense C. Muell. (1897) ; Dicranodontium sinense (C. Muell.) Par. (1900). 3a. 扭叶 牛毛藓 (原 变种) 图版 17: 14-21 Ditrichum crispatissimum (C. Muell. ) Par. var. crispatissimum 植物体 多密集 丛生, 高 3 — 7 (-14) 厘米,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具弱 光泽。 茎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基部 多密被 棕红色 假根, 有 时假根 可达中 上部。 叶干 燥时多 向一边
牛 毛藓科 45 图版 17 1— 13. 粗托 牛毛藓 Ditrichum apophysatum Hamp. , 1. 植物体 (x24), 2—5. 叶 (x70), 6—10. 叶 (x24), 11. 叶基 部细胞 (X300), 12. 叶中 部细胞 (X300), 13. 叶尖 部细胞 (X300); 14 — 21 . 扭叶 牛毛藓 原变种 D. crispatissimum (C. Muell. ) Par. var. crispatissimum, 14—16. 叶 (X24), 17. 叶基 部细胞 ( X300), 18. 叶中 部细胞 (x300), 19. 叶上 部细胞 (X300), 20. 叶尖 部细胞 (X300), 21. 叶中部 横切面 (X300); 22—26. 扭叶牛 毛藓中 华变种 D. crispatissimum (C. Muell. ) Par. var. sinense (C. Muell.) Cao, 22. 叶基 部细胞 (x 300), 23. 叶下 部近中 肋细胞 (X300), 24. 叶中上 部细胞 (X300), 25. 叶上 部细胞 (x300), 26. 叶下 部 横切面 (X30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4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8 丄一丄匸短齿牛毛藓!^!^!!咖&!^^!^?^^., 1. 具 孢蒴的 植物体 (X3), 2. 植 物体的 一部分 (X13), 3—8. 叶 (X30), 9. 叶中 部细胞 (X300), 10. 叶基 部细胞 (X300), 11. 蒴齿 及环带 (X300); 12 — 18. 印 度牛毛 薛 D. darjeelingense Ren. et Card. , 12. 植物体 (X3), 13. 植 物体的 一部分 (X7), 14 一 16. 叶 (x57), 17. 叶基 部细胞 (X300), 18. 叶中 部细胞 (X300); 19 — 23. 细 牛毛藓 D. flexicaule (Schwaegr) Hamp. , 19. 植 物体 (X3), 20—21. 叶 (x55), 22. 叶基 部细胞 (X300), 23. 叶中 部细胞 (x300)。 (张大 成绘)
牛 毛藓科 47 弯曲, 稀上部 扭曲, 长约 4 一 8 毫米, 湿时 倾立, 细长披 针形, 先 端平滑 或具不 规则齿 突; 中肋 单一, 细长, 突 出于叶 尖外; 叶缘 平直, 上 部多具 齿突; 叶基部 边缘具 2 — 3 列透 明线形 细胞, 向中 肋两侧 的细胞 长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具 薄壁, 有时稍 呈波状 加厚, 近 肩部细 胞变化 较大, 一般多 为圆长 4 一 6 边形, 具 略加厚 的壁, 边缘有 时具数 列长形 细胞, 上部细 胞长方 形或短 矩形。 雌雄 异株。 孢子体 未见。 产 镇雄、 德饮、 中甸、 丽江、 大理 等地; 生 于海拔 1980 — 4250 米的 高山地 带岩面 薄土、 石隙 以及林 地或草 地上, 有时亦 见于石 壁上。 山西、 陕西、 四川、 青海、 新疆、 西藏 也有。 俄罗 斯远东 地区、 欧洲、 北 美洲、 中南 美洲有 分布。 3b. 扭叶牛 毛藓中 华变种 图版 17: 22—26 Ditrichum crispatissimum (C. Muell. ) Par. var. sinense (C. Muell. ) T. Cao in C. Gao (1994). • Dichelyma sinense C. Muell . (1898) . 本 变种与 原种的 主要区 别是叶 细胞明 显波状 加厚, 具 壁孔, 肩 部细胞 细长。 产 中甸、 维西、 丽江、 西畴 等地; 生 于海拔 1610 — 4320 米 的林下 树干、 林地、 腐 殖 质土、 草地 以及岩 面薄土 和流石 滩上。 陕西 也产。 该种为 中国特 产种。 4. 印度 牛毛藓 (新 拟名) 图版 18: 12-18 Ditrichum darjeelingense Ren. et Card. (1905). 植物体 纤细, 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茎高约 1 厘米, 单一。 叶干 时紧贴 于茎, 潮湿时 直立 开展, 披 针形, 基 部宽而 抱茎, 先 端逐渐 变狭, 叶边 平滑, 基部略 内卷, 尖 部具细 齿; 中肋淡 褐色, 到顶, 占 据叶尖 的绝大 部分; 叶尖和 叶中部 细胞长 方形或 线形, 壁 薄, 叶基 部细胞 较短, 方 形或长 方形, 不 整齐, 常混 有一些 较长的 细胞, 壁薄。 孢子体 未见。 产 贡山、 福贡、 丽江、 昆明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 的山坡 及路边 岩面薄 土。 印度有 分布。 本 种为中 国新分 布种。 5. 细 牛毛藓 图版 18: 19—23 Ditrichum flexicaule ( Schwaegr ) Hamp. ( 1867 );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T. Cao in C. Gao (1994); X. L. Bai (1997). Cynodontium flexicaule Schwaegr (1811); Trichostomum flexicaule (Schwaegr) B. S. G. (1843); Leptotrichum flexicaule (Schwaegr) Hamp. (1847); Diaphanophyllum flexicaule (Schwaegr) Lindb. (1863); Leptotrichum infuscatum Stirt. (1903). 植物 体紧密 丛生, 具 光泽,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棕色, 具 假根。 茎 直立, 柔弱, 高约 1 一 3 厘米, 分枝, 具较疏 的叶。 叶 直立到 伸展, 长披 针形, 干时稍 旋扭, 常偏向 一侧, 长 1 一 3 毫米, 先端 内凹, 渐 变窄, 呈芒 尖状, 叶边 全缘, 仅 先端具 细齿; 中 肋宽, 突 出于叶 尖外; 叶基部 细胞长 圆形、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具增厚 的壁, 近 边缘的 细胞较 短, 叶中部 细胞长 方形, 但 较短, 有时不 规则。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具鞘, 长 圆形, 先端 突变 窄为长 芒尖。 蒴柄 直立。 孢蒴 直立, 淡红 褐色, 卵状圆 柱形, 对称; 环 带宽; 基膜 短, 齿片 丝状, 具 刺疣, 往往 2 裂至 基部, 有时裂 片在基 部有不 规则的 连生。 孢子平 滑。
48 云南 植物志 产 贡山、 福贡、 维西、 中甸、 丽江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500 — 4000 米的 林地、 树干、 杜鹃 灌丛、 路边岩 面及石 隙中。 陕西、 新疆、 四川、 台湾以 及东部 各省有 分布。 尼泊 尔、 印度、 日本、 俄罗 斯远东 地区、 中亚、 欧洲、 北美和 非洲有 分布。 6. 牛毛藓 图版 19: 1-9 Ditrichum heteromallum (Hedw. ) Britt. (1913); P. L.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T. Cao in C. Gao (1994). Weisia heteromalla Hedw. (1801) ; Grimmia heteromalla (Hedw. ) Web. et Mohr. (1803) ; Didymodon heteromallus (Hedw. ) Hook, et Tayl. (1818) ; Trichostomum ho- momallum (Hedw.) B. S. G. (1843); Ditrichum homomallum (Hedw.) Hamp. (1867). 植物 体小, 疏松 丛生, 黄绿色 或淡褐 绿色。 茎多半 单一, 稀 分枝, 一般高 0.5 — 1 厘米, 稀 更长。 叶 伸展, 干 时上部 扭曲或 近偏向 一侧, 基部 卵圆形 或阔披 针形, 先端逐 渐变 窄为长 线形, 成半 管状, 基部 比线状 叶尖短 许多, 边 平直, 全缘, 偶 尔在下 部一些 叶 的叶尖 具齿; 中 肋宽, 界线 不清, 背面 平滑, 突 出于叶 尖外。 叶 片基部 细胞狭 长方形 到 线形或 线状六 边形, 叶片上 部细胞 同形, 较短, 全部 细胞微 变厚。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基部 鞘状, 较长, 先 端突然 变狭。 蒴柄长 1 一 2 厘米, 中 下部紫 红色, 上部黄 棕色。 孢 蒴 直立, 有时略 弯曲, 对称 或近于 对称, 长圆 柱形, 红 棕色; 环带 宽大; 蒴盖 长圆锥 形, 顶端 圆钝; 蒴 齿长, 直立, 红 棕色, 具节瘤 和疣。 孢子 平滑。 产贡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3600 米的林 地和林 下路旁 岩面。 贵州、 四川、 西藏、 广西、 广东、 海南、 江西 也有。 西喜马 拉雅、 印度、 日本、 欧洲、 北美、 南美和 非洲北 部有分 布。 7. 黄 牛毛藓 图版 19: 10—14 Ditrichum pallidum (Hedw. ) Hamp. (1867); Salmon (1900);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C. Gao in X. J. Li (1985); T. Cao in C. Gao (1994). Trichostomum pallidum Hedw. (1801). 植物体 丛生, 黄绿 色或暗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0.5 — 1 厘米, 多 单一, 稀 分枝, 叶 密集, 茎下 部的叶 较小, 茎顶 的叶较 长大。 叶直立 伸展, 有时 略偏向 一侧, 干时 上部有 点 扭转, 长卵圆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成半管 状的细 长尖, 边直, 先端具 齿突; 中肋 扁阔, 与叶细 胞界线 清楚, 占据叶 尖的大 部分, 突出叶 尖成长 芒状; 上 部叶细 胞狭长 方形, 中 部 细胞狭 长方形 或长的 4 一 6 边形, 基 部细胞 透明, 壁薄, 长方 形或长 圆状六 边形, 向 边缘 的细胞 狭长。 雌 雄同株 异苞。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先 端成细 长尖。 蒴柄 纤细, 长 1 一 2 厘米, 黄 色到红 棕色。 孢蒴长 圆状圆 柱形, 直 立或略 弯曲, 淡红 褐色; 环带由 2 — 3 列细胞 组成; 蒴盖圆 锥状, 具喙状 尖头; 蒴 齿裂至 基部, 线形, 具细密 刺疣。 孢子具 疣。 产 贡山、 绿春、 腾冲、 耿马、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1200 — 3200 米的 林地及 路旁土 坡。 贵州、 西藏、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湖南、 安徽、 江西、 河南、 山东 也有。 日 本、 欧洲、 北美洲 东部、 非洲 中部有 分布。 该种植 物变化 较大, 其 植株从 0.5 — 1 厘米或 稍长; 蒴柄长 1 一 2 厘米 之间, 黄色到
牛 毛藓科 49 图版 19 1—9. 牛毛藓 Ditrichumheteromallum (Hedw. ) Britt. , 1 • 植物体 (x3), 2— 4. 叶 (x24), 5. 雌苞叶 (x24), 6. 叶中 部细胞 (X300), 7. 叶基 部细胞 (X300), 8. 孢蒴 (X24), 9. 菊齿 及环带 (X194); 10-14. 黄牛毛 蘇 D. pallidum (Hedw. ) Hamp. , 10. 具 孢蒴的 植物体 (><3), 11— 12. 叶 (x24), 13. 叶中 部细胞 (X300), 14. 叶基 部细胞 (X300); 15 — 19. 细叶 牛毛藓 D. pusillum (Hedw. ) Hamp. , 15. 植物体 (x3), 16— 17. 叶 (X24), 18. 叶中 部细胞 (X294), 19. 叶基 部细胞 (x294)。 (张大 成绘)
5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0 1 一 6. 拟扭叶 牛毛藓 DitrichumtortuloidesGrout, 1. 植物体 (x3), 2 — 4. 叶 (X33), 5. 叶 尖细胞 (x300), 6. 叶基 部细胞 (X300); 7— 15. 闭蒴拟 牛毛藓 DitrichopsisclausaBroth., 7. 植株丛 (x5), 8 — 11. 叶 (x24), 12. 孢蒴 (X24), 13. 蒴帽 (X24), 14. 叶尖 部细胞 (X490), 15. 叶 基细胞 (X490); 16 — 23. 石缝藓 Saela- nia glaucescens (Hedw. ) Broth. , 16. 植物体 (x3), 17—19. 叶 (X33), 20. 叶 尖细胞 (x294), 21. 叶基部 细胞 (X294), 22. 叶边的 双列齿 (X414), 23* 叶 横切面 (x414)。 (张 大成、 曾淑 英绘)
牛 毛藓科 51 红 棕色, 有 时上部 棕色, 下部黄 色或橙 黄色, 从而可 见该种 不仅变 化大, 且各特 征之间 过渡类 型多, 因而 Th^iot, 以体形 高大, 蒴柄 较长, 橙黄 色与原 种略不 同所分 出之变 种 Ditrichum pallidum var. sinense Ther. 可能 是该种 的同物 异名。 8. 细叶 牛毛藓 图版 19: 15-19 Ditrichum pusillum ( Hedw. ) Hamp. (1867); C. Gao (1977) et in X. J. Li (1985); P. L.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T. Cao in C. Gao (1994). Didymodon pusillus Hedw. ( 1801 ) ; Trichostomum pusillum ( Hedw. ) Sm. (1804) ; Leptotrichum pusillum (Hedw.) Hamp. (1847). Ditrichum setsch-wanicum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Ditrichum microcarpum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黄绿 色到褐 绿色, 老时 常为暗 黑色。 茎 直立, 单一, 稀 分枝, 高 0.5—1厘米。 叶片直 立或略 开展, 干时 紧贴, 下 部的叶 较小, 三 角状披 针形, 上部的 叶 较大, 长卵 圆状披 针形, 叶边具 细齿; 中 肋宽, 长达 叶尖或 突出成 钻形; 叶细 胞多为 长 方形、 方形 或狭长 方形, 稀为 菱形或 5 — 6 边形, 透明。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基 部长圆 形, 向上渐 狭长。 蒴柄红 褐色, 长 0.5 — 1.5 厘米。 孢 蒴长圆 状圆柱 形或卵 球形, 直立, 对称, 淡红 褐色; 环带细 胞大; 蒴盖圆 锥形, 具小喙 状尖; 蒴齿 直立, 裂至近 基部, 线 形, 有 时彼此 相连, 具细 密疣。 孢子具 细疣, 黄 棕色。 产 巧家、 贡山、 丽江、 武定、 昆明、 绿春、 腾冲、 潞西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900 — 2400 米 的林地 和路旁 土壁。 西藏、 四川、 海南、 广东、 湖南、 吉林 也有。 俄 罗斯、 欧 洲、 北 美洲和 非洲有 分布。 9. 拟扭叶 牛毛藓 图版 20: 1-6 Ditrichum tortuloides Grout ( 1927) . 植物 体小, 丛生, 黄 绿色, 下 部多为 淡褐黄 色或淡 褐色。 茎 直立, 单一, 高 0.5 (一 1) 厘米。 叶直立 开展, 干 时下部 贴茎, 先端 旋扭, 在茎 上面部 分的叶 较长, 下部的 叶 较短, 披 针形, 基部 较宽, 向上 逐渐变 成纵槽 状凹的 叶尖, 下 部叶边 平滑, 中 上部叶 边 背卷, 尖端 具齿; 中肋 到顶, 界线 清楚; 叶基 部细胞 透明, 长 方形, 向 边缘和 中肋的 细胞 略窄, 中部细 胞与基 部细胞 同形, 但 较小, 叶 尖细胞 更小, 长 方形、 方形, 稀五边 形。 雌苞叶 略长, 半 鞘状, 直立, 与 邻近叶 无很大 区别。 蒴柄 纤细, 直立, 长约 1.2 — 1.5 厘米, 红 棕色。 孢蒴圆 柱状, 直立, 稀先端 下倾, 褐色; 环 带淡红 褐色; 蒴齿 2 裂 至 基部, 线形, 具疣, 螺旋状 扭曲为 一簇。 孢子 透明, 褐色。 产 贡山、 中甸、 维西、 耿马、 沧源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900 — 3400 米的 林地、 树基、 流水 沟谷岩 面及土 壁上。 印度、 西喜马 拉雅、 欧洲及 北美有 分布。 本种为 中国新 分布。 7. 拟牛 毛藓属 Ditrichopsis Broth. 植物 体小, 丛生。 茎 短小, 单一, 基 部密生 假根。 叶在 茎顶端 丛集, 较大, 渐向基 ,渐 小, 干时 紧贴或 扭曲, 湿时 倾立, 基部 鞘状, 先端 狭长披 针形, 渐尖, 边 缘略内 • ,平滑 ; '中肋 平薄, 终止" 于 矸尖; 叶细胞 狭长, 基 部细胞 较长, 较阔, 透明。 雌雄异
52 云南 植物志 株。 苞叶不 分化。 蒴柄 细长, 黄色。 孢 蒴卵形 或短圆 柱形, 直立, 壁薄, 蒴盖先 端具短 喙状尖 或无; 无 蒴齿。 孢 子大, 黄色, 具 密疣。 本属有 2 种, 中国 均产, 云南有 1 种。 1. 闭蒴拟 牛毛藓 图版 20: 7 — 15 Ditrichopsis clausa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T. Cao in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细, 密集 丛生, 淡黄 绿色, 具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基部具 深褐色 假根。 叶 干时稀 疏紧贴 于茎, 潮湿 时偏向 一侧, 最下 部的叶 很小, 渐向茎 端叶形 渐大, 茎端的 叶密 而大; 叶基部 鞘状, 卵状长 圆形, 先端变 为狭槽 状的, 披针 形的钻 状尖, 边 内卷; 尖部具 细齿, 其余 全缘; 中肋 扁平, 达叶 顶端, 色 较深, 略少于 叶基的 1/3, 占 据叶尖 的绝大 部分; 基部 细胞较 疏松, 色 较淡, 长 方形, 向边缘 较狭, 向顶端 的细胞 变短, 狭 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顶生, 深 黄色, 直或 微曲。 孢 蒴为闭 蒴型, 长 圆状圆 柱形, 褐 色, 先端具 一狭长 的喙状 尖头, 蒴上 有一条 明显的 裂线; 蒴齿不 分化; 孢子 褐色, 直径 约 25 微米, 具疣。 产 中甸、 丽江、 勐腊、 瑞丽、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750 — 3850 米的 林地、 泥 炭沼泽 中以及 石隙薄 土上。 锡 金也有 分布。 8. 石 缝藓属 Saelania Lindb. 植物 体稀疏 群生, 黄绿 色或灰 绿色, 常有 蓝绿色 光泽, 仅基部 具少量 假根。 茎直 立, 纤细, 高 1 一 2 厘米, 单一或 不规则 分枝。 基 叶小, 顶叶 簇生而 较大, 干时略 扭曲, 披 针形, 先端 渐狭, 边平 直或微 外卷, 上部具 钝尖双 列齿; 中肋 强壮, 有 时顶端 背面微 粗槌, 到 顶或微 突出; 叶片 上部细 胞短长 方形, 壁 稍厚, 基部 的细胞 更长, 有时 沿着边 缘具 2 层 细胞, 角部 细胞圆 方形。 雌 雄异苞 同株, 雄 配子器 顶生于 雌器苞 下的短 枝上; 苞 叶与叶 同形。 蒴柄 细长, 直立, 长 0.5 — 1 厘米。 孢蒴 直立, 对称, 干时 微皱, 卵形 或长 圆状圆 柱形; 环带 2 — 3 列 细胞, 自行 卷落; 蒴齿红 棕色, 纵裂达 基部, 具 密疣, 基 膜短; 蒴盖圆 锥形, 有短喙 状尖; 蒴帽 兜状。 孢子具 弱疣。 本属仅 1 种, 分布于 北温带 寒地、 南非及 新西兰 各地。 1. 石缝藓 图版 20: 16—23 Saelania glaucescens (Hedw. ) Broth, in Bomanss et Broth. (1894);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P. L. Redfeam et P. C. Wu (1986); T. Cao in C. Gao (1994). Trichostomum glaucescens Hedw. ( 1801 ) ; Leptotrichum pruinosum C. Muell. (1896); Saelania pruinosa (C. Muell. ) Broth. (1901). 特 征同属 所列。 产 腾冲、 耿马、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900 — 2000 米的 林地及 石灰岩 有覆土 的石隙 中。 陕西、 吉林、 黑龙江 也有。 日本、 俄罗 斯远东 地区、 欧洲 中部和 北部、 北 美洲、 美 国夏 威夷、 新 西兰和 南非有 分布。
牛 毛藓科 53 9. 角 齿藓属 Ceratodon Brid. 多 年生, 土生或 腐木生 藓类。 植物体 丛生, 绿 色或褐 绿色, 老时 常呈棕 红色。 茎细 长, 直立, 单 一或在 雌苞下 分枝, 具 中轴。 叶 直立, 在茎顶 端的叶 丛集, 干时 紧贴, 稍 旋扭, 卵状 披针形 或长披 针形, 边缘 平滑或 具齿,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或 突出成 刺状; 叶细胞 厚壁, 基部 细胞短 矩形, 上 部的方 形或圆 方形, 平滑。 多 数雌雄 异株。 苞 叶 基部高 鞘状。 蒴 柄长, 直立。 孢蒴 平列或 垂倾, 长 圆状卵 形或圆 柱形, 具长 纵褶, 褐 红色, 有 光泽; 环带具 2 — 3 列 细胞, 自行 卷落; 蒴 齿具短 基膜, 齿片 16, 2 裂达 基部, 红 褐色, 基部有 横纹, 尖部 具疣; 蒴 盖短圆 锥状, 先端 具短喙 状尖; 蒴帽 兜形, 覆盖孢 蒴 1/2。 孢 子小, 平滑。 本属 现知有 21 种, 中国有 2 种, 云南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较长, 干 时扭曲 或成皱 波状, 上 部或多 或少具 细齿; 孢蒴平 列到垂 倾, 卵状 圆柱形 1. 角齿藓 C. purpureus 2 (1) 叶狭披 针形, 较短, 干 时强烈 皱缩, 全缘, 仅 尖端具 强齿; 孢蒴 直立, 圆柱状 2. 疣蒴 角齿藓 C. stenocarpus 1. 角齿藓 图版 21: 1—10 Ceratodon purpureus ( Hedw. ) Brid. (1826);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C. Gao in X. J. Li (1985); T. Cao in C. Gao (1994). Dicranum purpureum Hedw. (1801); Ceratodon sinensis C. Muell. (1896) . 植 物体密 丛生, 幼 时上部 绿色, 下部褐 绿色, 老 时常呈 红色或 褐色。 茎 直立, 在正 常情 况下高 2 — 3 厘米, 稀 更高, 常 分枝。 叶 密生, 多列, 干 时叶下 部紧贴 于茎, 上部 扭 曲到皱 波状,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渐尖, 常 龙骨状 背凸, 叶边于 近尖部 反折, 上部具 细齿; 中肋 粗壮, 终止于 叶尖或 突出成 短尖;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上部 的短长 方形或 方形, 平滑, 壁厚。 雌雄 异株。 雄苞 顶生, 芽状。 雌苞叶 具鞘, 外 雌苞叶 先端突 然变窄 为较长 或较短 的尖, 内雌 苞叶经 常为短 渐尖。 蒴柄长 1.5 — 3. 5 厘米, 紫 红色。 孢蒴平 列到 垂倾, 卵状圆 柱形, 或 多或少 弯曲, 不 对称, 干 时具粗 纵褶, 红 褐色。 齿片 16, 褐 红色, 具 细疣, 疣多 呈纵行 排列, 由较宽 的齿片 内层形 成分化 边缘。 孢子 球形, 平 滑, 透明。 产 贡山、 中甸、 丽江、 宾川、 大理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100 — 4200 米的 林地、 岩壁、 树干 基部、 腐木 和土上 以及灌 丛中。 西藏、 四川、 新疆、 江苏、 陕西、 河北、 辽宁、 吉 林、 内 蒙古、 黑龙江 也有。 尼 泊尔、 印度、 克什 米尔、 斯里 兰卡、 泰国、 印度尼 西亚、 曰本、 俄 罗斯、 欧洲、 美洲、 大 洋洲和 非洲有 分布。
5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1 1—10. 角齿藓 Ceratodonpurpureus(Hedw.) Brid. , 1. 具 孢蒴的 植物体 (X3), 2. 雌苞叶 (X55), 3 — 5. 叶 (X55), 6. 叶 尖细胞 (X264), 7. 叶中 部细胞 (X264). 8. 孢蒴 (xl4), 9. 蒴齿 (X264), 10. 环带 ( X 264); 11— 17. 疣蒴 角齿藓 C. stenocarpus B. S. G. , 11. 具 孢蒴的 植物体 (><3), 12. 雌苞叶 (X55), 13 — 15. 叶 (X55), 16. 孢蒴 (X14), 17. 蒴齿 (x264)。 (张大 成绘)
牛 毛藓科 55 2. 疣蒴 角齿藓 图版 21: 11—17 Ceratodon stenocarpus B. S. G. (1846);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P. L.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T. Cao in C. Gao (1994). Ceratodon purpureus (Hedw. ) Brid. var. stenocarpus (B. S. G. ) Regel. (1861) . 植物体 丛生。 茎具 分枝。 叶潮湿 时直立 伸展, 干时更 皱縮或 扭曲, 狭披 针形, 渐 尖, 叶边 外卷, 全缘, 仅 尖端具 强齿; 中肋到 顶或稍 突出;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上 部细胞 方形或 4 一 6 边形。 蒴柄 直立, 黄色, 橙色到 褐色。 孢蒴 直立或 先端微 下倾, 圆 柱状或 近圆 柱状, 干时 具明显 纵褶, 基部具 细疣; 蒴齿 2 裂至 基部, 基 膜短, 淡 褐色, 具细 疣, 疣多呈 星散状 排列; 蒴盖圆 锥状。 孢 子小, 平滑, 透明。 产 中甸、 维西、 宾川、 景东、 腾冲 等地; 生 于海拔 2400 — 3700 米的 土壤、 腐木、 树基、 岩面 薄土及 杜鹃灌 丛下。 西藏 也有。 尼 泊尔、 不丹、 锡金、 克什 米尔、 印度、 斯 里 兰卡、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澳大 利亚、 欧洲、 美洲和 非洲有 分布。 该种与 C. purpureus Brid. 极相 近似, 但孢蒴 直立, 圆 柱状; 蒴柄 黄色, 橙色; 植 物体更 皱缩可 区别。 10. 立 毛藓属 Tristichium C. Muell. 向阳土 生小形 藓类。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无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稀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 直立, 2 — 3 列紧密 贴生, 基部 鞘状, 先端有 短尖或 长尖, 阔 卵形, 叶 边 平展或 内曲,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并 突出; 叶 细胞狭 长形, 平滑, 基部 细胞较 阔, 透明, 不 规则六 边形, 上 部细胞 较狭, 不规 则狭长 方形, 不 透明, 壁厚。 雌 苞叶高 鞘状, 具 毛尖。 蒴 柄短, 红色。 孢蒴卵 形或长 卵形, 稍 突出苞 叶外; 无 蒴齿; 蒴 盖分化 或不 分化, 先端具 短斜喙 状尖; 蒴帽 兜形。 孢子 平滑。 本属有 3 种, 1 种产中 国西藏 和西南 地区, 其余 2 种均产 南美, 为间断 分布。 1. 中华 立毛藓 图版 22: 1-8 Tristichium sinense Broth. (1924), et in. Handel-Mazzetti ( 1929 ) ; P. C. Chen et al. (1963); T. Cao in C. Gao (1994). 植 物体极 纤细, 密集 丛生, 小 垫状, 黄 绿色, 无 光泽。 茎 直立, 高约 7 毫米, 基部 具褐色 假根, 单一, 稀 分枝。 叶 直立, 排列成 三行, 位于 植物体 下部的 叶小, 向 上逐渐 变大, 干时 紧贴, 潮湿时 倾立, 内凹, 瓢形或 卵状披 针形, 急尖或 渐尖, 长约 1 毫米, 边 内曲, 全缘; 中肋 强壮, 达 叶尖或 突出; 基部 细胞多 较大, 短阔, 疏松, 长方 形或短 六 边形, 较上部 的细胞 细小, 短线 形或长 圆状六 边形。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较大, 具高 鞘, 先端 披针形 渐尖, 尖 部微具 细齿。 蒴 柄长约 0.75 毫米。 孢蒴 卵形, 淡 褐色; 蒴盖 具 短喙状 尖头, 端钝。 蒴帽 兜状。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4450 — 4650 米的 岩面薄 土上。 四川、 西藏 也有。 为 中国特 有种。
5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2 1—8. 中华 立毛藓 Tristichiumsinense Broth. , 1. 具 孢蒴的 植物体 (x7), 2. 植 物体的 一部分 (X28), 3. 雌苞 叶 (X60), 4 — 6. 叶 (X60), 7. 叶 尖细胞 (X414), 8. 叶基 部细胞 (X414); 9 — 13. 对叶藓 Distichium capil- Uceum (Hedw. ) B. S. G. , 9. 植 物体的 一部分 (xi4), 10— 11. 叶 (x23), 12. 叶中上 部细胞 (X300), 13. 叶中下 部细胞 (X300); 14 — 19. 斜蒴 对叶藓 D. inclinatum (Hedw. ) B. S. G. , 14. 具 孢蒴的 植物体 (X3), 15 — 17. 叶 (x23), 18. 叶中上 部细胞 (>O00), 19. 叶中下 部细胞 (X300)。 (张大 成绘)
牛 毛藓科 57 11. 对 叶藓属 Distichium B. S. G. 小 形土生 藓类。 植物 体疏松 或密集 丛生, 黄绿 色或深 绿色。 茎 单一, 稀二歧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具明显 分节。 叶两列 排列, 基部高 鞘状, 包 被茎的 一半, 先 端突然 变狭为 细 长的钻 状尖或 短尖, 叶边 平直, 尖部 平滑或 具齿; 中 肋宽, 几乎占 据整个 叶尖; 叶基 细胞长 方形, 长 六边形 或狭长 方形, 透明, 无疣, 上 部细胞 较短, 很不 规则, 多 为菱形 或三 角形, 达顶 端几呈 方形, 具疣或 粗糙。 苞叶 高出。 蒴柄红 褐色。 孢蒴 长卵形 或圆柱 形, 直立或 弯曲; 齿片 16 条, 齿片 中央有 裂缝或 不规则 半裂, 外 部具明 显的斜 纹或粗 疣; 蒴盖 先端具 短喙状 尖头。 孢子 外壁具 疣突。 ' 本属约 18 种, 为 高山林 地及草 地主要 藓类, 中 国约有 6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物 体大, 茎高 一般为 2 — 8 厘米; 叶片 具细长 毛尖, 其毛 尖远比 鞘状基 部长; 孢蒴 长圆柱 形, 直立或 近直立 1. 对叶藓 D. capillaceum 2 (1) 植物体 较小, 高 一般为 2 — 4 厘米; 叶片的 细长叶 尖与鞘 状基部 等长, 或 略长, 或 略短; 孢蒴 弯曲, 长圆 形或卵 形背凸 2. 斜蒴 对叶藓 D. inclinatum 1. 对叶藓 图版 22: 9—13 Distichium capillaceum ( Hedw. ) B. S. G. (1846);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in X. J. Li (1985); T. Cao in C. Gao (1994). Cynontodium capillaceum Hedw. (1801); Distichium papillosum C. Muell. (1896); D. trachyphyllum C. Muell. (1896). 植物 体大, 密集 丛生, 有 光泽。 茎高约 2 — 8 厘米, 单一, 稀 分枝, 具褐色 假根。 叶 基部高 鞘状, 长 圆形, 先端 具细长 毛尖, 且 比鞘状 基部长 许多, 尖部 粗糙; 中 肋细, 突出叶 尖外; 基部 细胞长 圆形、 长方 形或狭 长形, 向 上细胞 变短, 不规 则的六 边形、 长 方形或 方形。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蒴柄 细长, 长 0.5 — 2 厘米。 孢蒴直 立或近 直立, 圆柱 形, 老时褐 色到红 褐色; 环带细 胞大, 单个 脱落; 齿片 16 条, 红色, 细长, 裂达 基部, 有 斜紋; 蒴 盖短圆 锥状。 孢 子小, 具疣。 产 德饮、 中甸、 丽江、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900 — 4320 米的 林地、 沟 谷边、 岩面 薄土、 流 石滩、 草地、 树基和 腐殖质 土上。 西藏、 陕西、 山西、 河北、 新疆、 青海、 甘 肃、 吉林、 内 蒙古、 黑龙江 也有。 尼 泊尔、 锡金、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 洲、 南 美洲、 非洲、 澳大 利亚、 新 西兰、 南 极洲有 分布, 为 世界广 布种。 2. 斜蒴 对叶藓 图版 22: 14—19 Distichium inclinatum (Hedw.) B. S. G. ( 1846);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in X. J. Li (1985); T. Cao in C. Gao (1994).
58 云南 植物志 Cynontodium inclinatum Hedw. (1801) .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中 等大, 上部橄 榄色或 绿色。 老植 物体下 部暗红 褐色。 茎 纤细, 高常为 2 — 4 厘米, 单一, 稀 分枝。 叶基部 鞘状, 长椭圆 形或长 圆状卵 圆形, 抱茎, 与 尖部 等长, 或 略长, 或 略短, 叶尖 潮湿时 弯曲, 叶边全 缘或有 细齿; 中 肋细, 达 叶尖或 突出; 叶片基 部细胞 狭长方 形或不 规则的 4 一 6 边形, 上 部细胞 多为短 方形或 不规则 4~6 边形。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长 圆形。 蒴 柄长约 1 厘米。 孢蒴不 对称, 弯曲 背凸; 齿 片三 角状披 针形, 具 穿孔, 有 斜纹, 一般为 2 — 3 裂片。 孢 子直径 30 — 40 微米, 具疣。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3950 米的洞 穴中。 西藏、 山西、 河北 等省区 也有。 克什 米尔、 锡金、 印度、 中亚、 欧洲、 北美洲 和非洲 北部有 分布。 5. 曲 尾藓科 Dicranaceae 植物 体多数 成大片 丛生, 稀 散生, 黄 绿色、 绿色、 棕 绿色, 为 土生、 石生、 沼生或 腐木生 藓类。 茎多具 中轴, 单一 或二歧 分枝, 全株或 基部具 假根, 密 被多列 叶片。 叶基 部 多为半 鞘状, 向上 成长披 针形, 常 具细长 叶尖, 叶边全 缘或有 鋸齿, 平展或 内曲; 中 肋长达 叶尖或 突出; 叶基 部细胞 短矩形 或狭长 方形, 上 部细胞 较短, 呈 方形、 圆形、 长 圆形、 菱形 或狭长 方形, 平滑或 具疣, 角 部常分 化成大 形无色 或褐色 细胞。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生殖苞 顶生, 具线形 配丝; 雄器苞 多呈芽 胞状。 蒴 柄长, 直立, 鹅 颈状弯 曲或不 规则 弯曲, 平滑。 孢蒴多 倾立, 对 称或不 对称, 多为 柱形或 卵形; 齿片 16, 基 部常有 较高的 基膜, 2 — 3 裂 达中部 以下, 通常齿 片内面 具加厚 的梯形 横隔, 外 面具纵 的或斜 的 条纹, 少数种 类具狭 长线形 齿片, 亦 有齿片 外部平 滑的; 蒴盖先 端常具 斜的长 喙状尖 头; 蒴帽 兜形, 平滑。 全世 界约有 6 亚科, 48 属, 现已知 中国有 6 亚科, 31 属, 云南产 6 亚科, 27 属, 112 种, 2 亚种及 4 变种。 分亚科 检索表 1 (2) 植物体 干时灰 绿色; 中肋 特宽, 其横 切面中 央有绿 色细胞 4. 拟白发 藓亚科 Paraleucobryoideae 2 (1) 植 物体黄 绿色、 绿色、 暗 绿色; 中 肋细或 较宽, 但 其横切 面中央 无绿色 细胞。 3 (6) 角细胞 分化, 形成 无色较 大形或 膨大的 深棕色 细胞。 4 (5) 中肋较 宽阔; 叶片 自中肋 向边缘 渐薄; 孢 朔多数 无气孔 … 3. 曲柄 藓亚科 Campylopodioideae 5 (4) 中肋 较窄; 叶 片自中 肋向边 缘几乎 等厚; 孢 蒴多数 有气孔 6. 曲尾 藓亚科 Dicranoideae 6 (3) 角 细胞不 分化。 7(8) 孢蒴 具明显 长形或 膨大的 台部, 台 部常与 壶部等 长或超 过壶部 1 倍以上 1. KM 藓亚科 Trematodontoideae 8 (7) 孢蒴无 长形或 膨大的 台部。 9 (10) 叶片 卵圆形 或阔卵 圆形, 具 短尖, 贴茎, 干时 不卷缩 2. 异毛 藓亚科 Anisothecioideae 10 (9) 叶 片宽披 针形, 干 时卷缩 5. 粗石 藓亚科 Rhabdoweisioideae
曲 尾藓科 59 亚禾斗 1 • 长蒴藓 亚禾斗 Trematodontoideae 植物体 矮小, 多 土生, 绿 色或黄 绿色。 茎 单一, 稀 分枝。 叶片 柔弱, 自中肋 向边缘 几乎 等厚; 叶 细胞方 形或长 方形, 平滑, 角 细胞不 分化; 中肋 细弱。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苞 叶通常 分化。 孢蒴 多为长 柱形, 对称, 具 明显长 台部, 若有蒴 盖分化 则具长 喙状尖 头。 本 亚科全 世界共 3 属, 中 国均有 分布, 现知 云南有 2 属。 分属 检索表 ' 1 (2) 叶基部 鞘状, 叶尖 细长; 孢蒴具 明显长 台部; 蒴齿 上部分 叉或具 裂孔, 具 细疣, 下部 具加厚 的纵纹 1. 长 蒴藓属 Trematodon 2 (1) 叶基 部不呈 鞘状, 叶 先端圆 钝或具 短尖; 孢蒴台 部短, 蒴齿 2 裂至 基部, 有螺纹 状条纹 …… 2. 威 氏藓属 Wilsoniella 1. 长 蒴藓属 Trematodon Michx. 暖 地土生 藓类。 植 物体黄 绿色, 疏生或 群生。 茎 短小, 单一, 具大形 中轴。 叶干时 常 卷曲, 基部宽 鞘状, 上部渐 狭成披 针形, 舌 形或长 剑形; 中 肋长达 叶尖或 突出; 叶细 胞 平滑, 壁薄, 基 部细胞 疏松, 短 矩形, 4 一 6 边形, 方形, 长六边 形或长 方形, 渐向 尖部 渐短。 雌雄 同株。 蒴柄 细长, 直 立或稍 弯曲, 黄色。 孢 蒴通常 弯曲, 具长 台部, 有 时超 过壶部 的两倍 以上, 基部具 骸突; 有 环带; 蒴齿 单层, 基部 联合成 基膜, 齿片 16 枚, 上部分 叉或具 裂孔, 具 细疣, 下部具 加厚的 纵纹, 稀 缺齿; 蒴 盖具斜 长喙; 蒴帽兜 形。 孢子圆 球形。 外壁 具疣。 本属全 世界约 90 种, 南北半 球温热 带均有 分布。 现知中 国仅有 2 种, 云南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孢 蒴台部 较短, 约 与壶部 等长; 叶向 上急狭 成细长 线状披 针形; 中 肋充满 叶尖部 1. 北方 长蒴藓 T. ambiguus 2 (1) 孢 蒴台部 较长, 约为 壶部的 2 — 4 倍, 叶 向上渐 狭成披 针形; 中肋 未充满 叶尖部 2. -K^ST. longicollis 1. 北方 长蒴藓 图版 23: 14—18 Trematodon ambiguus (Hedw. ) Homsch. (1819); Takagi (1962); C. Gao (1977) et (1994). Dicranum ambiguum Hedw. (1801); Trematodon funariaceus Besch. (1898). 植物 体松散 丛生, 高 5 — 7 毫米, 黄 绿色。 茎 短小, 单一, 具 中轴。 叶干时 直立或
6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3 !一?-长蒴藓^^!^出。!^。!^^!^!^:^., 1. 植物体 (X3), 2— 3. 叶 (X28), 4. 叶尖 部细胞 (x300), 5. 叶中 部细胞 (X300), 6. 叶基 部细胞 (X300), 7. 孢蒴 (X14); 8 — 13. 南亚威 氏藓尖 叶变种 Wilsoniella decip- iens var. acutifolia (Dix. ) Wijk. et Marg. , 8. 植物体 (x3), 9—11. 叶 (x28), 12. 叶尖 部细胞 (X300), 13. 叶基 部细胞 (X300); 14—18.北方长蒴藓1>01^01011311^印05(^1«^.) Homsch. , 14. 叶 (x24), 15. 雌苞叶 (x24), 16. 叶肩 部细胞 (X300), 17. 叶基 部细胞 (x300), 18. 孢蒴 (x24)。 (张 大成、 曾淑 英绘)
曲 尾藓科 61 稍 弯曲, 湿 时直立 伸展, 基部 抱茎, 阔卵 圆形, 向 上急狭 成细长 叶尖, 先 端钝, 叶缘平 直; 中肋 粗壮, 单一, 充满 整个叶 尖部; 叶基 部细胞 长方形 至狭长 方形, 壁薄, 近边缘 具数 列狭长 细胞, 叶 肩部细 胞不规 则长方 形或多 边形。 雌雄 同株。 蒴柄 直立, 黄色, 长 1.6 — 2 厘米。 孢 蒴短圆 筒形, 长 2. 5 — 4 毫米, 蒴 台部约 与壶部 等长, 基部具 骸突; 蒴 齿 单层, 线状披 针形, 具 裂孔或 分叉, 上部具 细疣, 下 部具加 厚的纵 条纹; 环带 分化, 由厚 壁细胞 组成; 蒴帽 兜形, 蒴盖具 长喙, 孢子 黄色, 表面具 高疣。 产昆明 (西山 )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900 米的湿 土上。 黑龙江 也有。 尼 泊尔、 缅甸、 日本、 俄罗斯 堪察加 半岛、 欧洲中 部和北 部以及 北美有 分布。 2. 长蒴藓 图版 23: 1-7 Trematodon longicollis Michx. (1803); Salmon (1900); P. C. Chen et al. (1963); Chaung (1973); C. Gao (1994). Trematodon acutus C. Muell. (1848);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T. drepanellus Besch. (1848); T. drepanellus var. flaccidisetus (Card.) Dix. (1933). 植物体 矮小, 疏松 丛生, 黄 绿色, 干时褐 黄色, 高 2 — 7 毫米。 茎 直立, 单 一或稀 疏 分枝, 具 中轴。 叶潮湿 时直立 开展, 干时微 卷曲, 基 部阔, 抱茎, 卵圆 状长方 形或长 卵 圆形, 向上 渐窄为 一槽状 的狭长 叶尖, 叶尖微 具齿, 叶 基部边 全缘; 中肋 单一, 粗 壮, 及顶, 不全部 充满叶 尖部; 叶基部 细胞较 疏松, 壁薄, 长方 形或不 规则的 4~6 边 形, 上 部细胞 较小, 长方形 或短长 方形。 雌雄 同株。 雌苞 叶比上 部的茎 叶大。 蒴 柄淡黄 色、 黄 色或黄 褐色, 或 多或少 直立, 干时 扭曲, 长度变 化大。 孢 蒴卵状 圆柱形 或圆柱 形, 黄 褐色, 有时 弯曲; 蒴台部 细长, 微 弯曲, 为壶 部长的 2 — 4 倍, 基部具 骸突; 蒴 齿 单层, 红 褐色, 线状披 针形, 分 叉或具 裂孔至 基部, 基 部具纵 条纹, 上部具 细疣; 环 带 分化, 由厚 壁细胞 组成; 蒴帽 兜形; 蒴盖 平滑, 具细长 斜喙状 尖头。 孢子圆 球形, 黄 褐色, 不 透明, 表面 具疣。 产 彝良、 昆明、 丘北、 河口、 勐海、 腾冲、 云县、 德宏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70 — 1900 米 的路旁 土壁、 林地 以及水 沟边土 壁上。 西藏、 贵州、 四川、 广西、 海南、 广东、 福建、 湖南、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和辽宁 亦有。 喜 马拉雅 地区、 印度 南部、 斯里 兰卡、 缅甸、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新几内 亚岛、 朝鲜、 日本、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美国 夏威夷 群岛、 南非、 欧洲、 美国 东部、 古巴、 墨 西哥、 新西兰 和南美 洲有分 布。 2. 威 氏藓属 Wilsoniella C. Muell. 植物体 纤细, 柔软, 疏 丛生, 黄 绿色。 茎单 一或有 1 一 2 分枝, 倾立或 直立, 基部 多 假根。 叶片 柔薄, 略 内凹, 干时略 卷缩, 披针 状舌形 或狭披 针形, 叶尖 圆钝或 渐尖, 边缘 平展, 近 尖部有 细齿; 中 肋细, 单一, 长达 叶尖; 叶细胞 疏松, 壁薄, 上部 长菱形 或长六 边形, 有 时具前 角突,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较大。 雌雄 同株。 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 柄 细长, 直立, 黄色。 孢蒴长 椭圆体 形或圆 柱形, 具明 台部, 有时略 弯曲; 环带 分化;
62 云南 植物志 蒴齿 单层, 具低 基膜, 齿片 2 裂, 具直 的或螺 旋状斜 列的粗 条纹, 具 密疣; 蒴 盖圆锥 形, 先 端具斜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孢子 黄色, 具疣。 本属全 世界约 9 种, 分布于 亚洲、 非 洲以及 美洲的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多见 于亚洲 南 部及太 平洋群 岛上。 据报道 中国有 2 种和 1 变种, 云 南仅有 1 变种。 1. 南亚 威氏藓 (威 氏藓) Wilsoniella decipiens (Mitt. ) Alston in Dix. (1930); C. Gao (1994). Trematodon decipiens Mitt. (1859); Wilsoniella pellucida C. Muell. (1881). la. 南亚 威氏藓 原变种 Wilsoniella decipiens (Mitt) Alston var. decipiens 分布于 我国台 湾省。 印度 南部、 斯里 兰卡、 印度 尼西亚 爪哇和 菲律宾 也有。 云南未 见有 分布。 lb. 南亚威 氏藓尖 叶变种 图版 23: 8—13 Wilsoniella decipiens (Mitt. ) Alston var. acutifolia (Dix. ) Wijk. et Marg. (1961) ; C. Gao (1994). Wilsoniella pellucida C. Muell. var. acutifolia Dix. (1935); P. C. Chen et al. (1963); P. L.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细, 疏或密 丛生, 黄 绿色。 茎 单一, 直立, 长可达 1 厘米。 叶潮湿 时倾立 伸展, 干时略 卷曲, 披 针形或 披针状 舌形,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微 扭曲, 边缘略 具齿; 中 肋 纤细, 止于叶 尖下; 叶细胞 疏松, 平滑, 壁薄, 有时 具不明 显的前 角突, 基部 细胞较 大, 长方形 或不规 则的长 4 一 6 边形, 上 部细胞 多为长 六边形 或不规 则的长 菱形。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纤细, 直立, 黄色。 孢蒴 长椭圆 体形, 有时略 弯曲, 具 明 显的短 台部; 蒴齿 单层, 褐色, 2 裂至 基部, 线形, 具低 基膜, 具螺 旋状粗 条纹; 蒴 帽 兜形, 平滑; 蒴盖先 端具斜 长喙状 尖头。 孢子 黄色, 具 密疣。 产 昆明、 潞西 (芒市 )、 瑞丽、 沧源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750 — 1900 米的 林地、 土坡 及阴湿 地上。 海南 亦有。 印度 南部、 斯里 兰卡、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加里曼 丹岛、 新几内 亚 岛和菲 律宾有 分布。 本 变种与 原种的 主要区 别是, 叶先端 锐尖, 基部 较窄。 亚禾斗 2. 异毛藓 亚禾斗 Anisothecioideae 石生 或土生 中小型 藓类, 绿 色或黄 绿色。 叶片边 缘与近 中肋处 等厚; 角细胞 与苞叶 均不 分化。 孢蒴有 气孔; 蒴齿 2 — 3 裂。 本 亚科全 世界有 5 属, 为高山 或寒地 植物。 据最近 报道, 中国有 2 属, 云南 均有分 布。 分属 检索表 1 (2) 中肋 细弱; 叶 细胞斜 菱形, 长 6 边 形或近 方形; 蒴齿着 生于蒴 口内面 深处, 有 时退失 3. 昂 氏藓属 Aongstroemia
曲 尾藓科 63 2 (1) 中肋 粗壮; 叶片细 胞斜长 方形, 斜方 形或短 菱形; 无蒴齿 4. 拟昂 氏藓属 Aongstroemiopsis 3. 昂 氏薛属 Aongstroemia B. S. G. 植物体 纤长,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群集 丛生, 略具 光泽。 茎单一 或在顶 端产生 细柔 枝条。 叶阔卵 圆形、 卵圆状 长披针 形或卵 圆状长 圆形, 端钝, 有时呈 覆瓦状 紧贴于 茎, 有 时基部 鞘状, 呈狭 长形而 倾立, 基 部边缘 平滑, 上 部具细 圆齿, 该 齿有时 由两个 彼此弯 曲的细 胞复合 而成; 中 肋细, 于 叶尖部 消失或 充满叶 尖部; 叶片 基部细 胞长方 形, 狭 长形, 不 规则的 4 一 6 边形, 上部 细胞长 6 边形, 斜菱 形或近 方形。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异形, 大。 雄器苞 肥大, 盘形, 含多数 大形精 子器及 配丝。 蒴柄 细长, 直 立。 孢蒴 对称, 直立, 卵 形或圆 柱形, 具 厚壁, 脱 盖后则 短縮; 蒴 齿着生 于蒴口 内面深 处, 有时 退失, 齿 片披针 形或狭 长形, 不 分裂或 中部以 上分裂 或完全 2 裂, 具宽 的横隔 及不规 则的纵 长纹, 透明, 略具 疣或具 密疣, 上部 有螺纹 加厚; 蒴盖圆 锥形, 先 端具长 喙状 尖头, 与 蒴轴上 部一起 脱落; 蒴帽 兜形。 孢子圆 球形, 小。 本属据 记载全 世界有 21 种, 现知 中国有 2 种, 云 南均有 分布。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不偏向 一侧, 呈覆瓦 状紧贴 于茎, 上部叶 缘具由 彼此弯 曲的两 个细胞 复合而 成的齿 1. 柔叶 昂氏藓 A. julacea 2 (1) 叶常偏 向茎的 一侧, 先端 背仰不 贴茎, 上部叶 缘具不 规则的 细圆齿 2. 东亚 昂氏藓 A* orientalis 1. 柔叶 昂氏藓 图版 24: 7—10 Aongstroemia julacea (Hook. ) Mitt. (1869) . Gymnostomum julaceum Hook. (1818) . 植物体 细柔, 黄 绿色, 丛生。 茎 直立, 一般不 分枝, 褐色。 叶小, 不偏向 茎的一 侧, 呈 螺旋状 排列, 并紧贴 于茎, 阔卵 圆状长 方形, 内凹, 先端 圆钝, 上 部边缘 具由彼 此弯曲 的两个 细胞复 合而成 的齿, 基 部边缘 平滑; 中肋 较细, 消 失于叶 尖下; 叶 下部细 胞圆 方形, 长 方形以 及不规 则的多 边形, 上部 细胞为 菱形, 长 菱形, 长椭 圆形, 壁厚。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较大, 基部 鞘状。 孢子体 未见。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4000 米的 土上。 印度、 尼 泊尔、 日本、 俄 罗斯、 南非和 中美洲 有 分布。 中 国新分 布种。 2. 东亚 昂氏藓 图版 24: 1—6 Aongstroemia orientalis Mitt. (1891);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Anomobryum imcinifolia Broth. ( 1909 ); Aongstroemia uncini folia (Broth.)
6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4 1—6. 东亚 昂氏藓 Aongstroemia orientalis Mitt. , 1. 植物体 (X3), 2. 枝 条一段 (x8), 3—4. 叶 (X60) 5. 叶尖 部细胞 (X300), 6. 叶基 部细胞 (X300); 7 — 10. 柔叶 昂氏藓 A. julacea (Hook. ) Mitt. , 7. 植物体 (x3),8. 叶 (X60), 9. 叶尖 部细胞 (X300), 10. 叶基 部细胞 (x300)。 (张大 成绘)
曲 尾藓科 65 Broth. (1924);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植物体 纤细, 较硬, 略具 光泽, 黄绿色 或淡褐 绿色, 疏 丛生。 茎 直立, 一 般不分 枝, 偶有 上部分 枝的。 叶常偏 向茎的 一侧, 紧密 排列, 阔卵 圆形, 先 端钝, 叶尖 向后弯 曲, 叶 缘平直 或上部 内弯, 上 部边缘 具不规 则的细 圆齿; 中肋 单一, 达叶 尖或略 突出; 叶细胞 厚壁, 基部细 胞短长 方形、 不 规则的 4 一 6 边形, 上 部细胞 菱形、 方形或 不规则 的 4 一 6 边形, 近中肋 的细胞 伸长。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大, 基部 长椭圆 形或卵 圆形, 先 端急 狭成长 条形。 蒴柄 细长, 黄色, 直立。 孢蒴 长卵形 或长圆 柱形; 无 蒴齿; 环 带发育 良好;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具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孢 子小, 球形。 产 镇雄、 巧家、 德飮、 中甸、 维西、 丽江、 福贡、 大理、 嵩明、 昆明 和瑞丽 等地; 生 于海拔 750 — 4000 米的 林地、 土坡、 草地及 岩石薄 土上。 四川、 西藏 及台湾 也有。 印 度、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缅甸、 印度尼 西亚、 日本、 俄 罗斯、 墨 西哥和 危地马 拉有分 布。 4. 拟昂 氏薛属 Aongstroemiopsis Fleisch. 植物体 细弱,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密或疏 丛生, 略具 光泽, 高约 3 — 4 毫米。 茎单一 或 分枝。 叶 片密集 排列, 紧贴 茎上, 基部卵 圆形, 内凹, 上部 披针形 渐尖, 叶边 平展, 全缘; 中 肋宽, 达叶 尖或略 突出;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方形、 不 规则的 4 一 6 边形, 壁薄, 透明, 中 上部细 胞不规 则的长 方形、 方形、 短菱形 或不规 则的多 边形。 雌雄同 株。 雌苞叶 基部高 鞘状, 卷 筒形。 蒴 柄长约 2 — 4 毫米, 黄色。 孢蒴直 立或略 垂倾, 长 圆柱 形或长 卵形, 干时稍 皱縮; 环带 常存; 无 蒴齿; 蒴 盖短圆 锥形; 蒴帽 兜形, 平滑。 孢子 球形, 棕色, 有疣, 直径约 13 — 18 微米。 全 世界仅 1 种, 分布 于亚洲 南部。 1. 拟 昂氏藓 图版 25: 1-7 Aongstroemiopsis julacea ( Doz. et Molk. ) Fleisch. ( 1904 ) ;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Pottia julacea Doz. et Molk. (1854). 种的特 征同属 所列。 产 福贡; 生 于海拔 3150 — 3700 米的 土上。 四川、 西藏 也有。 尼泊尔 和印度 尼西亚 爪哇有 分布。 亚科 3. 曲柄 藓亚科 Campylopodioideae 叶片自 中肋渐 向边缘 渐薄, 叶角细 胞多数 分化。 雌苞叶 分化。 孢蒴 多数无 气孔。 该亚 科目前 已知有 8 属, 中国 均产, 云南 也有。
6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5 1—7. 拟 昂氏藓 Aongstroemiopsisjulacea(Doz. et Molk. ) Fleisch. , 1. 植物体 (X3), 2— 4. 叶 (x28), 5. 叶尖 部细胞 (X 300), 6. 叶中 部细胞 (X300), 7. 叶基 部细胞 (X 300); 8—16. 中华 小毛藓 Microdus sinensis Herz. , 8. 植物体 (x6), 9 — 10. 叶 (X28), 11. 苞叶 (x28), 12. 叶中 部细胞 (X300), 13. 叶基 部细胞 (X300), 14. 孢蒴 (X28), 15. 蒴齿 (X300), 16. 孢子 (X300); 17_24. 梨蒴 小毛藓 M. brasiliensis (Dub. ) Ther. , 17. 植物体 (x6), 18 — 19. 叶 (x28), 20. 叶中 部细胞 (X300), 21. 叶基 部细胞 (X300), 22. 孢 蒴 (X28), 23. 蒴齿 (X300), 24. 孢子 (x300)。 (张大 成绘)
曲 尾藓科 67 分属 检索表 1 (2) 叶片上 部细胞 具细前 角突; 蒴帽长 于孢蒴 12. 长 帽藓属 Atractylocarpus 2 (1) 叶上 部细胞 不具前 角突; 蒴 帽短于 孢蒴。 3 (12) 植物体 细小; 角 细胞不 分化; 中 肋细, 一 般不超 过叶基 宽度的 1/4。 4 (5) 叶披 针形, 渐尖, 蒴齿不 分裂, 稀上部 稍裂, 两面 具粗疣 5. 小 毛藓属 Microdus 5 (4) 叶 基部卵 圆形、 阔卵 圆形, 明显 鞘状, 上部急 狭成细 长尖; 蒴齿 2 裂 达中部 或中部 以下, 具 条纹。 6 (7) 蒴柄 直立或 弯曲; 蒴 齿中下 部具疣 突形成 的条纹 6. 小曲 尾藓属 Dicranella 7 (6) 蒴 柄常呈 鵝颈状 弯曲, 成 熟后渐 直立或 弯曲; 蒴齿 具纵长 条纹。 8 (9) 中肋横 切面中 央具厚 壁层, 背腹 面为大 形薄壁 细胞, 蒴 帽基部 有裂片 8. 拟扭 抦藓属 CampylopodieHa 9 (8) 中 肋横切 面有中 央主细 胞和背 腹厚壁 细胞; 蒴帽边 全缘。 10 (11) 叶 基部阔 鞘状, 向上突 然收缩 成细长 毛尖; 孢蒴 有气孔 7. 扭 柄藓属 Campylopodium 11 (10) 叶 基部卵 圆形, 向上 很快成 细长披 针形; 孢蒴 无气孔 …… 9. 小曲 抦藓属 Microcampulopus 12 (3) 植物体 长大; 角细胞 分化; 中 肋粗, 一般超 过叶基 宽度的 1/3。 13 (14) 叶上部 细胞比 下部细 胞短, 厚壁, 基部细 胞疏松 薄壁, 无色 透明; 叶 片横切 面有大 形薄壁 细胞; 环带由 2 — 3 列细 胞组成 10. 曲 柄藓属 Campylopus 14 (13) 叶 片上部 细胞与 下部细 胞长短 相近, 基部 边缘常 有几列 狭长形 细胞; 叶片横 切面无 大形薄 壁 细胞; 环带 不分化 11. 青 毛藓属 Dicranodontiom 5. 小 毛藓属 Microdus Schimp 散生 于砂石 或土上 的小形 藓类,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有时 呈淡褐 黄色, 无 光泽。 茎短 小, 单一, 基部具 假根。 叶披 针形, 渐尖, 边 缘狭长 背卷, 近 尖部具 微齿; 中肋 长达叶 尖 消失; 叶 细胞狭 长形、 长方形 或长六 边形, 角 细胞不 分化。 雌雄 异株。 苞叶 与叶同 形。 蒴柄 细长, 直立, 黄色。 孢 蒴小, 直立, 短卵 形或圆 柱形; 蒴齿不 分裂, 稀 上部分 裂, 两 面均具 粗疣, 基部 有明显 横隔。 蒴盖 先端具 长喙状 尖头。 据记 载全世 界共有 61 种, 现知 中国有 3 种, 云南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片边 缘平滑 无齿; 蒴 柄长约 7 毫米; 孢蒴 梨形或 卵球形 1 . 梨蒴 小毛藓 M. brasiliensis 2 (1) 叶片 边缘有 稀齿; 蒴 柄长约 7 — 15 毫米; 孢 蒴椭圆 形或圆 柱形。 3 (4) 叶 基部细 胞狭长 方形, 长 方形; 孢蒴短 圆柱形 或狭椭 圆形; 孢子 平滑, 直径 10 — 13 微米 … 2. 4 1 华 小毛藓 M. sinensis 4 (3) 叶基部 细胞长 圆形; 孢 蒴狭圆 柱形; 孢子 具疣, 直径 20~22 微米 3. 云南 小毛藓 M. yunnanensis
68 云南 植物志 1. 梨蒴 小毛藓 图版 25: 17—24 Microdus brasiliensis (Dub. ) Ther. (1907); C. Gao (1994). Weisia brasiliensis Dub. (1836) ; Didymodon pomiformis Griff. (1842); Microdus pomiformis (Griff.) Besch. in Par. (1897); Dicranella brasiliensis (Dub.) Bartr. (1939). 植物体 细小,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无 光泽, 丛生。 茎 单一或 分枝, 直立或 倾立, 基部 的叶 较小, 略稀, 上 部的叶 较大, 稍密。 叶片 直立或 偏曲, 干时 常偏曲 卷缩,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叶边 平展或 内曲, 全缘 平滑; 中 肋粗, 达 叶尖终 止或短 突出; 叶细 胞狭长 方形, 基 部的较 短宽, 长 方形或 4~6 边形。 雌雄 异株。 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黄色, 直立, 干时 扭曲。 孢 蒴小, 梨 形或卵 球形; 环带 分化; 蒴 齿短, 常不规 则裂; 蒴 盖具略 斜的 圆锥状 喙尖。 孢子具 细疣, 直径 14 一 18 微米。 产 丽江、 丘北、 绿春、 勐海、 勐腊、 瑞丽、 耿马、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500 — 2300 米 的林地 和路旁 土坡。 四川、 西藏 也有。 印度、 缅甸、 锡金、 斯里 兰卡、 菲律宾 和印度 尼 西亚有 分布。 2. 中华 小毛藓 图版 25: 8—16 Microdus sinensis Herz. (1925);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体 矮小, 暗 绿色、 黄 绿色, 密 丛生, 微具 光泽。 茎 极短, 直立, 单一或 叉状分 枝, 长约 5 — 7 毫米, 柔细。 叶 直立, 干时略 偏曲, 位于 茎较上 面的叶 长大, 位 于茎下 面 的叶较 短小, 叶基部 短宽, 椭 圆形, 向上为 披针形 长尖, 叶边全 缘或仅 尖部具 小齿; 中肋 粗壮, 于叶尖 终止或 突出; 角 细胞不 分化; 叶 基部细 胞狭长 方形, 向上 渐短, 多疏 松。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比 较长, 基部 内卷, 鞘状。 蒴柄 纤细, 直立, 紫 红色。 孢 蒴小, 椭圆 体形、 狭椭 圆体形 或短圆 柱形; 蒴 齿短, 仅长于 环带的 2 倍, 不分裂 或中央 有狭小 裂缝, 顶 端钝, 具 高疣。 孢子 平滑。 产 丘北、 瑞丽、 耿马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700 — 1460 米的 土上。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鸣 音村。 云南特 有种。 3. 云南 小毛藓 Microdus yiinnanensis Gao (1994) . (sphalm. yuennanensis) Microdus laxiretis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植物体 纤细, 绿色、 黄 绿色, 密 丛生, 无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基部 具褐色 假根, 茎下 部的叶 较小, 上 部的叶 较大, 叶 直立或 倾立。 叶片 基部阔 鞘状, 卵 圆形, 先 端伸长 为 披针状 叶尖, 略钝, 边直, 叶 尖具细 锯齿; 中肋 粗壮, 突出叶 尖外; 角 细胞不 分化; 叶细胞 狭长, 叶片基 部的细 胞狭长 方形、 长 圆形, 疏松, 透明。 雌雄 异株。 蒴 柄极纤 细, 干时 扭转, 金 黄色。 孢蒴 直立, 狭圆 柱形, 淡 褐色; 蒴齿 2 裂, 具 密而高 的疣; 蒴 盖圆 锥状, 先端具 长喙状 尖头。 孢 子深褐 色或黄 褐色, 具疣, 直径 20 — 22 微米。 产贡山 (澜 沧江 和怒江 之间,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 于海拔 4100 米的 湖旁腐 物上。 云 南特 有种。
曲 尾藓科 69 6. 小曲 尾薛属 Dicranella (C. Muell. ) Schimp. 植物体 纤细, 疏松 或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绿 色或褐 绿色。 茎 直立, 常 分枝, 多数仅 基部具 假根。 在茎 基部的 叶小, 向上 渐大, 直立, 偏曲或 背仰, 披 针形、 宽披 针形, 先 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卵圆 形或阔 鞘状, 凹, 叶边 平展, 全 缘或有 细齿; 中 肋达叶 尖或突 出呈芒 尖状, 常 充满叶 尖部; 叶细胞 平滑, 壁薄, 为 方形、 长方 形或不 规则, 一 般基部 的 细胞长 而阔, 上部 的短或 狭长; 角 细胞不 分化。 雌雄 异株。 苞叶 与茎上 部的叶 大致同 形。 蒴柄 单生, 直立或 弯曲。 孢蒴 短椭圆 体形、 椭圆 体形或 长椭圆 体形, 多数 倾斜, 往 往是凸 背形, 少 数直立 对称, 平滑或 有褶; 蒴齿 单层, 齿 片在中 部以上 2 裂, 有 时不规 则 分裂, 中 下部具 疣突形 成的纵 条纹; 蒴盖 具斜长 喙状尖 头或圆 锥状; 蒴帽 兜形。 孢子 小, 壁厚, 平 滑或具 细疣。 本属全 世界约 100 种 以上, 据最 近记载 中国有 14 种, 云南有 8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片 背仰。 2 (3) 叶呈长 圆状舌 形或长 舌形, 干 时卷缩 6. 圆叶小 曲尾藓 D. rotnndata 3 (2) 叶 基部为 长卵圆 形或宽 鞘状, 向上很 快变窄 为细长 毛尖, 干时 略曲折 3. 南亚小 曲尾藓 D. coarctata 4 (1) 叶片 直立, 倾立或 偏曲。 5 (8) 叶干 时紧贴 于茎。 6 (7) 茎中下 部叶具 短尖, 先 端钝; 中 肋粗; 蒴 柄黄色 1. 华南小 曲尾藓 D. austro-sinensis 7 (6) 叶 具线状 披针形 叶尖, 先端 锐尖; 中 肋细; 蒴柄 红色或 暗红色 8. 变形小 曲尾藓 D. varia 8 (5) 叶干时 不紧贴 于茎, 直立或 向一侧 偏曲。 9 (10) 孢蒴 直立, 对称, 狭长 卵形, 齿片短 4. 疏叶小 曲尾藓 D. divaricatula 10 (9) 孢 蒴先端 下倾, 不 对称, 卵形、 短柱形 或椭圆 体形。 11 (12) 中 肋细,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6 — 1/5; 蒴柄 红色, 老时 红褐色 7. 偏叶小 曲尾藓 D. subulate 12 (11) 中肋 粗壮,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蒴柄 黄色, 老时褐 色或黄 褐色。 13 (14) 叶鞘部 细胞长 方形、 短长方 形或近 菱形; 孢蒴 椭圆体 形或短 柱形, 具斜的 蒴口, 口 下收缩 5. 多形小 曲尾藓 D. heteromalla 14 (13) 叶细 胞狭长 方形; 孢蒴短 卵形, 不 具斜的 蒴口, 口下 不收缩 2. 短领小 曲尾蘇 D. cerviculata 1. 华南小 曲尾藓 图版 26: 14 — 23 Dicranella austro-sinensis Herz. et Dix. (1933);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1994). 植物体 较小, 黄 绿色, 干 时淡黄 褐色, 疏 丛生, 无 光泽, 高约 0.8 — 1.5 厘米。 茎 单一不 分枝, 直立, 密 被叶。 叶片 直立, 干时 贴茎, 湿时 倾立, 位 于茎下 部的叶 较小,
70 云南 植物志 宽披 针形, 茎中上 部的叶 较大, 叶 基部卵 圆形, 似 鞘状, 向上很 快变窄 成狭披 针形, 端 钝, 叶 边直, 有时有 齿突; 中 肋粗, 达叶尖 终止, 背部 平滑; 叶 细胞具 厚壁, 叶 基部细 胞短 阔长方 形或长 方形, 中部 及上部 细胞狭 长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黄色, 长达 0.8 厘 米。 孢 蒴短柱 形或狭 卵形, 直 立或略 垂倾, 淡黄 褐色; 环带 分化, 由 1 一 2 列细胞 组成;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具 斜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齿片 2 裂达 中部, 下部红 褐色, 有 疣排成 的纵 条纹。 孢 子淡黄 褐色, 具 细疣。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130 米的 路边土 壁上。 广东 也有。 中国特 有种。 2. 短颈小 曲尾藓 图版 27: 7 — 10 Dicranella cerviculata (Hedw. ) Schimp. (1855); C. Gao (1977) et (1994). Dicranum cerviculatum Hedw. (1801) . 植物体 较小, 绿色、 黄绿 色或黄 褐色, 丛生, 无 光泽, 高约 1 厘米, 稀 超过。 茎直 立, 单一, 稀叉状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潮湿 时直立 四散, 干时或 多或少 向一侧 偏曲, 基部 叶卵圆 形或长 圆形, 半 鞘状, 自 鞘部向 上变成 细长披 针形, 背仰, 边直, 全 缘或先 端具 细齿; 中肋 粗壮, 突 出于叶 尖外,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 1/2, 但界 限不很 清楚; 叶细胞 为狭长 方形, 但 基部较 短宽, 上部较 狭小。 雌雄 异株。 蒴柄 黄色, 老时变 成黄褐 色, 直立, 干时 扭曲, 长 0.8 — 1.0 (-1.5) 厘米。 孢蒴短 卵形, 弓形 背曲, 基 部具骸 突 或无, 干 时具纵 条纹; 环带 分化, 由单 层细胞 组成, 壁厚; 蒴盖具 斜喙状 尖头; 蒴齿 裂至 中部或 更多, 基 部具纵 条纹。 孢子平 滑或有 细疣。 产 河口; 生于 土上。 广西、 广东、 浙江、 湖北、 辽宁、 吉 林以及 黑龙江 亦有。 日 本、 俄 罗斯和 欧洲、 北美有 分布。 3. 南亚小 曲尾藓 图版 28: 6—12 Dicranella coarctata (C. Muell. ) Bosch et Lac. (1858) ;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in Li (1985); C. Gao (1994). Aongstroemia coarctata C. Muell. ( 1848 ) ; Dicranella obscura Sull. et Lesq. (1859); D. moutieri Par et Broth. (1900); D. salsuginosa Okam. (1911); D. cylin- drica Nog. (1948). 植物体 矮小, 绿色、 褐绿 色或黄 褐色, 疏 丛生, 高约 1 厘米或 略高。 茎 直立, 多单 一, 仅基部 具少数 假根。 叶 片长, 背仰 着生, 干时略 曲折, 常偏向 一侧, 位于下 部的叶 较小, 其 基部长 圆形, 先 端逐渐 变窄为 刚毛状 叶尖, 中上 部的叶 较大, 基 部倒卵 圆形或 长 圆形, 抱茎, 鞘状, 先端 很快变 窄为长 而细的 毛尖, 叶 边直, 全缘或 尖端具 齿突; 中 肋细, 背面 平滑, 达于 先端并 突出; 鞘 状基部 的细胞 较宽,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肩部及 上 部细胞 较窄, 狭长方 形或长 菱形。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基 部倒卵 圆形, 抱茎, 鞘状, 在 鞘状 部分基 部较上 部窄。 蒴柄 直立, 长可达 1.8 厘米, 淡 黄色, 老时黄 褐色。 孢 蒴直立 或略 倾立, 对称, 长圆 体形, 淡红 褐色, 老 时变成 褐色, 干 时具纵 条纹; 环带 分化; 蒴 盖 基部圆 锥形, 先 端呈斜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蒴齿 2 裂至 中部, 下 部淡橙 红色, 具 疣排 成的纵 条纹, 上部 具疣。 孢子 褐色, 具 细疣。 产 河口; 生 土上。 西藏、 湖南、 江西、 海南、 福建 及台湾 亦有。 斯里 兰卡、 印度尼 西亚、 澳大 利亚、 菲 律宾及 日本有 分布。
曲 尾藓科 71 图版 26 1 一 8. 疏叶小 曲尾藓 Dicranella divaricatula Besch. , 1 一 2. 叶 (X23), 3 — 4. 雌苞叶 (X23), 5. 叶基 部细胞 (X293),6. 叶中 部细胞 (X293), 7. 叶 尖细胞 (X293), 8. 孢蒴 (X23); 9—13. 圆叶小 曲尾藓 D. rotundata (Broth. ) Gao, 9. 茎中 上部叶 (xl7), 10. 茎中 下部叶 (X17), 11. 叶 片中下 部细胞 (x217), 12. 叶 尖部细 胞 ( X217), 13. 胞蒴 (X15); 14 — 23. 华南小 曲尾藓 D. austro-sinensis Hera, et Dix. , 14— 15. 茎中 下部叶 (X23), 16~17. 茎中 上部叶 (X23), 18. 叶基 部细胞 (X293), 19. 叶中 部细胞 (X293), 20. 叶 尖细胞 (X293), 21. 胞蒴 (X23), 22. 蒴盖 (x23), 23. 蒴帽 (x23)。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72 云南 植物志 4. 疏叶小 曲尾藓 图版 26: 1—8 Dicranella divaricatula Besch. (1898);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细, 绿 色或黄 褐色, 丛生。 茎 直立, 单一, 高 1 一 3 厘米。 叶 疏生, 直立, 基部长 圆形, 鞘状, 先 端逐渐 变细为 披针形 叶尖, 外弯, 叶 边直, 平 滑或有 齿突, 叶尖 具 细齿; 中肋成 龙骨状 凸起, 达 叶尖或 突出; 叶细胞 透明, 长 圆形、 长 方形、 狭 长方形 或长 4 一 5 边形, 仅基部 细胞稍 长宽。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比 较长, 基 部长卵 圆形, 鞘状, 向上急 狭成细 长尖, 具 不明显 细齿。 蒴柄淡 黄色, 约 1.5 厘 米长, 近 直立。 孢蒴 直立或 倾立, 对称, 狭长 卵形, 干时 平滑; 环带 极小, 一 列细胞 组成; 蒴盖 与蒴壶 等长, 具斜 而长 的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狭长, 深 褐色; 蒴 齿短, 基部 红色, 具密横 条纹, 先端 2 裂, 具疣。 产云南 西北部 (详细 地点不 详)。 分布 于四川 (峨眉 山)。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南西北 部。 5. 多形小 曲尾藓 图版 27: 1-6 Dicranella heteromalla (Hedw. ) Schimp. (1856); Chuang (1973); C. Gao (1977) et (1994). Dicranum heteromallum Hedw. ( 1801 ) ; Leptotrichum heteromallum ( Hedw. ) Mitt. (1857). 植物 体小, 黄 绿色、 暗绿色 或淡黄 褐色, 略具 光泽, 疏或密 丛生。 茎 直立, 单一或 叉状 分枝, 有 时上部 成弧形 弯曲。 叶 较密, 常偏向 一侧, 下 部的叶 较小, 上部 的叶较 大, 基部 鞘状, 卵 圆形、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逐渐变 窄为细 长尖, 边直, 上 部具细 齿, 下部 全缘; 中肋 粗壮, 占 据叶基 宽度的 1/5 — 1/3 和叶尖 的绝大 部分, 到顶或 突出; 叶鞘 状部分 细胞长 方形、 近方 形或不 规则的 4 一 5 边形, 中上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与茎 上部叶 相似, 仅鞘 状基部 较大, 倒卵 圆形。 蒴柄 扭曲, 淡 黄色或 黄 褐色, 老时有 时呈暗 红色, 长约 1 一 1.5 厘米, 孢 蒴直立 或先端 下倾或 平列, 椭圆体 形或短 柱形, 不 对称, 干 时具纵 条纹, 具斜的 蒴口, 口下 收縮; 环 带由一 列细胞 组成, 或 分化不 明显; 蒴 盖具斜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淡黑 褐色; 蒴齿 2 裂至 中部, 下部暗 红色, 具强纵 条纹, 上部淡 黄色, 具疣。 孢子具 细疣。 产 贡山、 维西、 福贡 和大理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500 — 3500 米的 土地、 树干、 路旁、 沟渠 旁以及 岩面薄 土上。 四川、 海南、 湖南、 湖北、 浙江、 安徽、 台湾、 吉林和 黑龙江 亦有。 西喜 马拉雅 地区、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非洲中 部和北 部以及 美洲有 分布。 6. 圆叶小 曲尾藓 图版 26: 9—13 Dicranella rotundata (Broth. ) Gao (1994) . Anisothecium rotundatum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植物体 细弱, 疏松 丛生, 黄 绿色、 淡褐 绿色, 无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高达 2 厘 米, 叶稀疏 着生, 下部 具褐色 假根。 叶 潮湿时 伸展, 干时 卷曲, 位 于茎较 下部的 叶长圆 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长 1.3 毫米, 茎上部 的叶, 基部 鞘状, 阔长圆 状披针 形或阔 长圆状 舌形, 先 端通常 圆钝, 稀 具极短 的尖, 长达 2. 5 毫米, 上部 背仰; 叶边 平直, 先 端具明
曲 尾藓科 73 图版 27 1~6.多形小曲尾藓0^81^113 1^61"01113113(^16£^.) Schimp. , 1 . 植物体 ( x 6) , 2 — 3 . 叶 (x28), 4. 叶中上 部细胞 (X300), 5. 叶肩 部细胞 (X300), 6. 叶基 部细胞 (X300); 7—10. 短颈小 曲尾藓 D. cerviculata (Hedw. ) Schimp. , 7 — 8. 叶 (x28), 9. 叶肩 部细胞 (x300), 10. 叶基 部细胞 (X300); 11— 17. 扭柄藓 Campylopodium medium (Duby) Giese et J.-P.Frahm, 11. 植物体 (x6), 12— 13. 叶 (x28), 14. 蒴帽 (X28), 15. 蒴盖 (X28), 16. 叶肩 部细胞 (x300), 17. 叶基 部细胞 (x300)。 (张大 成绘)
7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8 1 一 5. 变形小 曲尾藓 Dicranella varia (Hedw.) Schimp. , 1. 植物体 (X7), 2—4. 叶 (x33), 5. 叶基 部细胞 ( X 300) ; 6— 12. 南亚小 曲尾藓 D. coarctata (C. Muell. ) Besch et Lac. , 6. 植物体 (x3), 7—9. 叶 (X18), 10. 叶尖 部细胞 (X300), 11. 叶肩 部细胞 (X300), 12. 叶基 部细胞 (X300); 13 — 18. 偏叶小 曲尾藓 D. sub- ulata (Hedw. ) Schimp. , 13. 植物体 (x7), 14 一 16. 叶 (x33), 17. 叶肩 部细胞 (x300), 18. 叶基 部细胞 (x300) o (张大 成绘)
曲 尾藓科 75 显 钝齿; 中肋 细长, 于 叶尖前 终止。 叶片细 胞疏, 卵圆状 4 一 6 边形,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细弱, 黄 褐色, 长约 1 厘米。 孢蒴 卵形, 褐色, 干时 背曲; 蒴 盖圆锥 形, 先端成 喙状。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150 米的 林中岩 面上。 云南特 有种。 7. 偏叶小 曲尾藓 图版 28: 13 — 18 Dicranella subulata (Hedw. ) Schimp. (1856);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 1929 ) ; C. Gao (1994). Dicranum subulatum Hedw. (1801); Dicranella secunda Lindb. (1872) . 植物 体小, 绿 色或黄 绿色, 丛生, 高 0.4 — 1 (-1.5) 厘米。 茎 直立, 单 一或分 枝, 基部 具稀疏 假根。 叶 稍密, 直立 或偏向 一侧, 下 部的叶 较小, 上 部的叶 较大, 叶基 部 鞘状, 长圆形 或倒卵 圆形, 先 端渐变 窄为细 长尖, 边直或 内卷, 下部 全缘, 尖 部具细 圆齿; 中 肋细, 约占 据叶基 宽度的 1/6 — 1/5 和叶 尖的大 部分, 突出叶 尖外, 平滑, 偶 尔在背 部上面 具几个 疣突; 鞘 状部分 细胞长 方形, 狭长 方形、 中上 部细胞 长方形 或不规 则的长 圆形。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与茎上 部的叶 相似, 但 较长。 蒴柄 红色, 老时变 成红褐 色, 直立, 干时 扭曲, 长约 1 一 1.5 厘米。 孢 蒴干时 背曲, 不 对称, 褐色, 长圆 体形或 卵形; 蒴盖圆 锥形, 先 端成长 喙状; 蒴齿 2 裂达 中部, 较长, 基部红 褐色, 具纵 条纹。 孢子 球形, 具 细疣。 产 贡山、 丽江; 生 于海拔 3150 — 4200 米的 路旁及 沟边。 四川、 西藏、 海南、 福建、 浙江、 安徽 及吉林 亦有。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和 北美有 分布。 8. 变形小 曲尾藓 图版 28: 1-5 Dicranella varia (Hedw. ) Schimp. (1856); C. Gao (1994). Dicranum varium Hedw. (1801); Anisothecium rubrum Lindb. (187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 体小, 暗绿 色或黄 绿色, 丛生。 茎 单一或 分枝, 近 直立。 叶干时 贴茎, 湿时呈 镰刀状 弯曲或 倾立, 披 针形, 先 端渐变 为线状 披针形 叶尖, 龙骨 状凹, 叶尖具 不规则 齿, 基部边 全缘; 中 肋细, 到顶, 约 为叶基 宽度的 1/5 — 1/4; 叶细 胞基部 多为长 方形, 中上 部为长 方形、 长圆 状线形 或不规 则的长 4 一 5 边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红色, 直立, 长 0.8 — 1.5 厘米。 孢蒴 长圆状 卵形, 弯曲, 平滑, 稍 垂倾; 无 环带; 蒴 盖圆锥 形先端 斜 喙状; 蒴齿 较长, 齿片 2 裂至 中部或 稍上, 下部 具疣排 成的纵 条纹。 孢 子平滑 或具细 疣。 产 贡山、 丽江、 昆明; 生 于海拔 1950 — 3000 米 的沼泽 地钙质 土上, 干涸河 滩及岩 面薄 土上。 贵州、 四川、 广东、 广西、 浙江、 江苏、 江西 及辽宁 亦有。 印度、 日本、 欧 洲和 北美有 分布。 7. 扭 柄藓属 Campylopodium (C. Muell. ) Besch. 植物体 细小, 丛 集土生 藓类, 常有 光泽。 茎 短小, 单一, 稀上 部具短 分枝, 基部具 褐色 假根。 叶直立 或四散 倾立, 位于 顶端的 叶密集 簇生, 叶基部 鞘状, 内凹, 先 端急狭
76 云南 椬物志 成细长 毛尖, 边 平展, 全缘; 中肋 明显, 占据叶 尖绝大 部分, 长 突出; 角 细胞不 分化; 叶 上部细 胞短长 方形, 渐向 下成长 菱形, 鞘部 细胞较 透明, 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稀雌雄 同株 异苞。 蒴 柄短, 强 鹅颈状 弯曲, 成 熟后渐 直立, 或延长 伸出。 孢蒴 直立, 辐射对 称, 椭圆 体形, 干燥 时具纵 长褶; 台 部短, 有 气孔; 环带 分化。 蒴 盖具斜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蒴 齿通常 发育, 2 裂至 中部, 具 粗纵长 条纹, 先端 具疣。 本属全 世界有 11 种, 广泛 分布于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现知 中国有 1 种, 云南 亦产。 1. 扭柄藓 图版 27: 11—17 Campylopodium medium (Duby) Gieses et J. P. Frahm (1985); Kuo et Chiang (1987); C. Gao (1994). Didymodon medius Dub. in Moritzi (1846); Cam pylopodium euphorocladum ( C. Muell. ) Besch. (1873);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Lai et Wang- Yang (1976). 植物体 细小, 黄 绿色、 淡黄褐 色或淡 褐色, 密或疏 丛生。 茎短, 直立, 稀 上部分 枝。 叶直立 或四散 倾立, 在 顶端的 叶密集 簇生, 下 部的叶 略疏, 叶基部 鞘状, 内凹, 上 部突 然变窄 为细长 毛尖, 成沟状 内卷, 边 全缘; 中肋 明显, 淡黄 褐色, 占 据叶尖 绝大部 分, 突出; 叶上部 细胞长 方形、 鞘 状部分 基部近 中间的 细胞长 方形, 向边缘 变短, 向先 端的 细胞亦 较短, 长方 形到近 方形, 菱 形或不 规则的 4 一 5 边形。 雌雄 异株。 蒴 柄短, 呈 鹅颈状 弯曲, 成 熟后渐 直立。 孢蒴 直立, 椭圆 体形, 辐射 对称, 干时具 纵褶, 台部 短, 具 气孔; 环带 分化; 蒴 盖圆锥 形先端 呈斜长 喙状; 蒴帽 兜形; 蒴齿 2 裂至中 部或中 下部, 具 纵纹, 上部 具疣。 产 贡山、 元阳、 绿春、 沧源 等地; 多生于 路边及 开阔地 土上。 西藏、 台湾 亦有。 泰 国、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新 西兰、 日本、 美国夏 威夷和 非洲有 分布。 8. 拟扭 柄藓属 Campylopodiella Card. 植物 体小, 细弱, 稀疏 丛生, 具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叶直立 伸展或 弯向 一侧, 叶基部 较宽, 披 针形、 卵状披 针形或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变细 成长而 细的叶 尖, 内卷成 管状, 叶边 平滑, 内曲; 中肋几 乎占据 整个叶 尖部, 其 横切面 的背腹 面具大 形薄壁 细胞, 中间为 厚壁细 胞束; 叶 鞘状部 分的细 胞为长 方形、 长 斜菱形 或长椭 圆形, 壁薄 而柔, 透明, 近边的 细胞变 狭长, 叶尖 部细胞 为狭长 方形或 线形。 雌 雄同序 异苞。 雌苞叶 基部阔 鞘状, 向 上急狭 成细长 毛尖。 蒴柄 顶生, 直立, 不规 则弯曲 或呈鹅 颈状弯 曲。 孢 蒴长椭 圆形, 壁薄; 环带 不明显 或几无 分化; 蒴 盖圆锥 形先端 喙状; 蒴帽 兜形, 具 流苏状 的边; 蒴 2 裂至 中部。 本属据 记载有 4 种, 中国有 2 种, 云南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中肋 较粗, 为叶基 宽度的 1/3 — 1/2; 叶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基 部细胞 长方形 1. 喜马 拉雅拟 扭柄藓 C. himalayana
曲 尾藓科 77 图版 29 1—9. 喜马 拉雅拟 扭柄藓 Campylopodiellahimalayana (Broth. ) J.-P.Frahm, 1 . 植物体 (x3), 2 — 4. 叶 (X28), 5. 叶 尖细胞 (X300), 6. 叶中 部细胞 (x300), 7. 叶基 部细胞 (x300), 8. 叶 中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00), 9.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00); 10~14. 拟 扭柄藓 C. tenella Card. , 10 — 11. 叶 (x28), 12. 叶 尖细胞 (X300), 13. 叶中 部细胞 (x300), 14. 叶基 部细胞 (x300)。 (张大 成绘)
78 云南 植物志 2 (1) 中肋 较细, 不 及叶基 宽度的 1/3, 叶基部 卵状长 圆形, 先端急 狭成披 针形长 叶尖; 叶基 部细胞 狭长 方形或 长斜菱 形和长 椭圆形 2. 拟 扭柄藓 C. tenella 1. 喜马 拉雅拟 扭柄藓 图版 29: 1 — 9 Campylopodiella himalayana (Broth. ) J. -P. Frahm (1984) . Brothera himalayana Broth. (1901);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细, 黄 绿色、 绿 色或淡 褐色, 密 丛生, 具 光泽。 茎 直立, 分枝, 基 部具假 根。 叶 直立或 伸展, 干时 无大的 变化, 仅略 曲折,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逐渐 变窄为 狭的沟 状的 叶尖, 边全缘 内卷, 叶 尖具不 规则的 细齿; 中肋 清晰, 扁阔, 占 据叶基 宽度的 1/3-1/2, 充 满整个 叶尖并 突出; 叶细胞 薄壁, 长 方形, 较 透明, 边缘的 细胞较 狭长。 蒴柄生 于枝的 顶端, 直立或 微曲, 红 褐色。 孢蒴褐 红色, 长 卵形。 孢子 褐色, 具疣。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贡山、 福贡、 丽江、 大理、 漾濞、 禄劝、 昆明、 景东、 保山 和 腾冲; 生 于海拔 1800 — 5600 米的 土壤、 腐木、 树 干以及 岩面薄 土上。 四川、 西藏亦 有。 印度、 不丹、 尼 泊尔和 锡金有 分布。 2. 拟 扭柄藓 图版 29: 10—14 Campylopodiella tenella Card. (1908);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细, 褐 绿色, 疏 丛生, 有 光泽。 茎 直立, 褐色, 不 分枝。 叶 直立或 四散开 展, 或弯向 一侧, 叶基部 较宽, 凹, 先 端突然 变窄为 一很长 的几为 管状的 叶尖, 宽的基 部约为 整个叶 长度的 1/5, 叶干时 无大的 变化, 茎上 部的叶 较长, 下 部的叶 较短; 中肋 淡 褐色, 几 乎占据 整个叶 尖部, 在 横切面 的背腹 面各具 一大的 薄壁细 胞层, 中间 为不连 续的亚 厚壁细 胞束; 叶 片细胞 壁薄, 在 基部的 为狭长 方形、 长 椭圆形 或长斜 菱形, 向边 缘的 细胞较 狭窄, 叶 尖部细 胞与基 部细胞 相似, 但较 狭窄。 雌 雄同株 异苞。 蒴柄 顶生, 鹅颈状 弯曲, 干时 伸直或 不规则 弯曲。 孢蒴淡 褐色, 长椭圆 体形; 蒴盖 圆锥形 先端喙 状; 蒴帽 兜状, 基 部呈流 苏状; 蒴齿 二裂至 中部, 有时 不完全 分裂。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000 — 3400 米的沼 泽地, 腐 木及土 壤上。 西藏 也有。 尼 泊尔和 印度有 分布。 9. 小曲 柄薛属 Microcampylopus (C. Muell. ) Fleisch. 植物 体小, 丛 生或散 丛生。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茎下部 的叶较 短小, 向 上渐长 大, 叶 基部卵 圆形, 先端变 狭成细 披针形 叶尖或 毛尖, 叶 尖有时 透明, 叶边 全缘, 平 直; 中肋较 粗壮, 其横 切面有 中央主 细胞, 背 腹面为 厚壁细 胞层; 鞘状 部分细 胞长方 形、 狭长 方形, 肩部细 胞长椭 圆形、 长方 形或狭 长形, 上部 细胞狭 长形; 角细 胞不分 化。 雌雄 异株。 蒴柄 鹅颈状 弯曲, 较短, 干时 不规则 弯曲。 孢 蒴长椭 圆形或 卵形, 辐射 对称, 基部无 气孔; 环 带由一 列细胞 构成; 蒴 帽小, 边 平滑; 蒴盖先 端呈斜 喙状。 据最近 报道, 该 属仅有 2 种, 云南 均有。
曲 尾藓科 79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物体 细小; 叶基 部长卵 圆形, 先 端变窄 为狭长 披针形 叶尖; 孢蒴 较小; 孢子 具细疣 1. 小 曲柄藓 M. khasianus 2 (1) 植物体 矮壮; 叶基 部阔卵 圆形, 先 端急狭 成细长 毛尖; 孢蒴较 长大; 孢子 具粗疣 2. 阔叶小 ft 柄藓 M. laevigatus 1. 小 曲柄藓 图版 30: 1—7 Microcampylopus khasianus (Griff. ) Giese & J. -P. Frahm (1986) ; C. Gao (1994) . Dicranum khasianum Griff, in Calcutta ( 1842 ) ; Campylopodium khasianum (Griff. ) Par. (1894); Microcampylopus subnanus (C. Muell. ) (1904). 植 物体较 细小, 丛生, 黄绿 色或深 绿色, 高 0.5 — 1.0 厘米。 茎短, 常 分枝, 基部 具 假根。 位于 茎下部 的叶较 短小, 多呈披 针形, 位于 中上部 的叶较 长大, 基部卵 圆形, 先端渐 成狭长 披针形 叶尖, 叶边 全缘, 直立; 中肋较 强壮, 达 叶尖并 突出, 横切 面有大 的 中央主 细胞, 背腹面 为厚壁 细胞; 叶片 基部细 胞多为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肩部 细胞长 椭 圆形、 长 方形、 狭长 方形, 尖部细 胞长方 形或狭 长形。 雌雄 异株。 苞 叶基部 阔卵圆 形, 鞘状, 先 端急狭 成细长 叶尖。 蒴 柄幼时 鹅颈状 弯曲, 成熟时 扭转, 黄棕色 或红褐 色。 孢蒴 卵形, 干时略 皱缩; 无环带 分化; 蒴 帽口部 平滑; 蒴盖先 端斜长 喙状; 蒴齿 2 裂至 中部或 稍下, 红 褐色, 基 部具纵 条纹, 上部具 细疣。 孢 子黄褐 色或红 褐色, 具细 疣。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100 — 3600 米的 岩面薄 土上。 湖南 也有。 缅甸、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和 印度尼 西亚有 分布。 2. 阔叶小 曲柄藓 Microcampylopus laevigatus (Ther. ) Giese et J. -P. Frahm (1986); Huo et Chiang (1987); C. Gao (1994). Campylopodium laevigatum Ther . ( 1926 ) ; Microcampylopus longifolius Nog. (1952). 植物体 矮壮, 疏 丛生, 黄 绿色。 茎 直立, 不分 枝或稀 分枝, 叶密。 叶 片基部 抱茎生 长, 阔 鞘状, 先 端急狭 成毛状 叶尖, 边 内卷; 中肋基 部阔, 达叶 尖并突 出成毛 尖状, 横 切面有 大形的 中央主 细胞, 背 腹面具 厚壁小 细胞; 叶基部 细胞狭 长形, 长宽之 比约为 10:1 — 8:1, 上部细 胞短; 无 角细胞 分化。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先端突 然变细 为细长 毛尖。 蒴柄呈 鹅颈状 弯曲, 成熟时 旋扭。 孢 蒴长卵 形或短 柱形, 干时具 纵褶, 基 部无 气孔; 蒴盖 先端长 喙状; 无环带 分化; 蒴齿红 褐色, 上部 2 裂, 基 部具纵 条纹, 上 部具 细疣。 孢子黄 褐色, 具 粗疣。 产景东 (景 东至双 柏县的 哀牢山 ); 生 于海拔 2280 米的湿 土上。 台湾 亦产。 缅甸、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 菲 律宾、 乌 干达、 马 达加斯 加岛有 分布。
8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0 1 一 7. 小 曲柄藓 Microcampylopuskhasianus (Griff. ) Giese et J. -P. Frahm, 1. 具 孢蒴的 植物顶 端部分 (xl6), 2 — 3. 叶 (xl6), 4 — 5. 雌苞叶 (X16), 6. 叶基 部细胞 (x205), 7. 叶中 部细胞 (X205); 8 — 14. 疣 肋曲柄 m Campylopus schwarzii Schimp. , 8. 植物体 (x3), 9—11. 叶 (x20), 12. 叶基部 细胞及 角细胞 (><210), 13. 叶中下 部细胞 (X210), 14. 叶下部 横切面 (x210)。 (曾 淑英、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81 10. 曲 柄藓属 Campylopus Brid. 植物 体小到 粗大, 密集 丛生, 绿色、 黑 绿色、 棕黄 色或红 褐色, 多数具 光泽, 少数 无 光泽或 光泽不 明显。 茎多 年生, 直立或 倾立, 叉状 分枝、 束状分 枝或不 分枝, 有时顶 端产生 纤长新 芽枝。 叶密被 茎上。 老茎部 分叶多 腐落, 叶潮湿 时倾立 伸展或 直立, 干时 挺直 贴茎, 或 仅茎顶 端叶有 时一向 弯曲, 长披 针形, 基 部宽, 具 明显的 角部, 上部狭 长, 具有狭 而长的 叶尖, 叶缘 内卷, 尖部有 时卷成 管状, 叶边 全缘或 仅尖端 有齿; 中肋 平阔, 常占 据叶基 宽度的 1/3 或 更多, 上 部常充 满整个 叶尖, 横 切面有 大形主 细胞, 有 或 无背腹 厚壁细 胞层; 叶细胞 方形、 长 方形、 菱形或 虫形, 多^无 壁孔, 上部细 胞比下 部细 胞小, 基部细 胞疏松 薄壁, 无色 透明, 角细胞 膨大, 多 数呈棕 红色。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与 叶同形 或稍有 分化。 蒴 柄常呈 鹅颈状 弯曲或 弧曲, 成熟后 直立。 孢 蒴辐射 对称, 稀不 对称, 椭圆 体形, 悬垂或 成熟后 直立或 倾立, 成 熟后以 及干时 一般具 纵纹或 深沟; 环带 分化, 由 2 — 3 列细胞 构成, 成熟 后自行 卷落; 蒴齿 2 裂至 中部或 以下, 具 纵纹; 蒴盖 长圆锥 体形, 先 端具斜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一 边绽裂 甚长, 或 钟形, 基 部有裂 瓣或 缕络。 孢子黄 绿色, 常有细 密疣。 该 属植物 世界各 地均有 分布, 但主 要分布 于热带 地区, 多生于 向阳坡 地的砂 石质土 上或 岩面薄 土上, 有 时也见 于腐木 及沼泽 地上。 据 Brotherus (1924) 统计全 世界有 500 余种, Wijk. 《藓类 索引》 第 1 卷 (1959) 和第 5 卷 (1969) 中 列举了 606 个 名称。 高 谦 (1994) 在 《中 国苔 藓志》 第 1 卷中记 载中国 现有本 属植物 28 种 (含 存疑种 1 个)。 云南 现知有 15 种, 2 亚种和 1 变种。 分亚属 检索表 1 (2) 中肋横 切面无 厚壁细 胞层, 背面 为壁稍 厚的大 形绿色 细胞或 略似厚 壁层的 细胞, 腹面 为大形 薄 壁细胞 1. 拟曲柄 藓亚属 Subgen. Pseudocampylopus 2 (1) 中肋 横切面 具有厚 壁层。 3 (4) 中 肋的横 切面腹 面为大 形薄壁 细胞, 背 面为厚 壁细胞 …… 2. 曲柄 藓亚属 Subgen. Campylopus 4 (3) 中肋 横切面 中央为 大形主 细胞, 背腹 两侧为 厚壁细 胞层。 5 (6) 植物体 坚挺, 较大; 孢蒴基 部粗糙 有疣; 蒴 帽基部 有裂瓣 或缕络 4. 缦 帽曲柄 藓亚属 Subgen* Thysanomitrium 6 (5) 植 物体中 小型; 孢 蒴基部 平滑; 蒴帽基 部无或 有裂瓣 3. 双厚 ft 柄藓 亚属 Subgen' Palinocraspis 亚属 1. 拟曲柄 藓亚属 Subgen. Pseudocampylopus Limpr. 叶 中肋横 切面无 厚壁细 胞层, 背面 为壁稍 厚的大 形绿色 细胞或 略似厚 壁层的 细胞, 腹 面为大 形薄壁 细胞。 本亚 属植物 主产温 热带, 现知 中国有 7 种和 2 变种, 云南有 3 种。
82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中肋 横切面 除腹面 的大形 薄壁细 胞外, 背 面为大 的壁稍 厚的同 形绿色 细胞, 无拟 厚壁层 …… 1. 疣肋 曲柄藓 C. schwarzii 2 (1) 中肋 横切面 除腹面 的大形 薄壁细 胞外, 背面有 略小的 绿色细 胞拟厚 壁层。 3 (4) 多年生 植株成 节状, 顶端的 叶成簇 着生; 叶 片长而 弯曲, 无透 明尖; 角 细胞分 化不' 明显, 仅 由几 个厚壁 褐色细 胞组成 2. 拟脆枝 曲柄藓 C. subfragilis 4 (3) 植 株不成 节状, 顶端叶 不成簇 着生, 叶片 较短, 挺硬, 有 时具透 明尖; 角细胞 分化明 显透明 3. 狭叶 ft 柄藓 C snbulatns 1. 疣肋 曲柄藓 图版 30: 8—14 Campylopus schwarzii Schimp. (1864); P. C. Chenet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et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J.-P.Frahm (1992). Campylopus auriculatus Wils in MacKinlay (1869) ; C . symplectus Stirt (1886) . 植 物体密 丛生, 细长, 黄绿色 或灰绿 色,. 具 光泽, 高 1 一 (8) 厘米。 茎直 立或倾 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假根 缺失或 很少。 叶干时 直立, 紧贴 于茎, 潮湿 时直立 伸展, 直 或 略偏向 一侧, 长 3 — 8 毫米, 基 部宽, 向上 渐狭, 先 端狭披 针形, 内卷成 管状, 叶边 全 缘或仅 叶尖微 具齿; 中 肋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3/4, 充满 整个叶 尖部, 横切面 腹面为 单层 薄壁大 细胞, 背部为 2 — 3 层壁稍 厚的大 细胞, 无厚 壁层, 背面 具矮的 肋突; 基部 细胞 透明或 微具叶 绿素, 近中 肋的细 胞阔长 方形, 向边缘 渐狭, 边 缘为数 列线形 细胞, 中 上部细 胞小, 壁 稍厚, 短长 方形或 不等四 边形, 边 为线形 细胞, 角细胞 薄壁, 4 一 6 边形, 凸出成 耳状, 红 褐色。 雌雄 异株。 孢子体 未见。 产 昭通、 巧家、 维西、 中甸、 贡山、 福贡、 泸水、 丽江、 大理、 禄劝 和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620 — 4200 米的 林地、 阴湿 土壁、 岩面 薄土、 水 沟边、 树干、 基部、 沼泽地 上。 四川、 西藏、 广西、 海南、 广东、 江西 和台湾 亦有。 尼 泊尔、 印度 北部、 日本、 欧 洲和 北美有 分布。 2. 拟脆枝 曲柄藓 图版 31: 1-7 Campylopus subfragilis Ren. et Card. (1896); Gangulee (1969); C. Gao (1994). 植 物体密 丛生, 绿 色或黄 绿色, 具 光泽, 基部 具交织 丛生的 假根, 多 年生植 株常呈 节状, 高约 2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褐色,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先 端的叶 常簇状 着生。 叶 片干 时直立 紧贴或 倾立, 潮湿 时倾立 伸展, 狭长披 针形, 角部 变窄, 先端 具齿, 内卷成 管状, 无 透明白 毛尖; 中 肋宽, 淡 褐色,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2/3, 充 满叶尖 先端, 横切面 腹 面为大 形薄壁 细胞, 背 部为略 小的, 大小 不等的 绿色细 胞拟厚 壁层, 背面 平滑; 叶片 基 部细胞 壁薄, 不规 则的长 方形, 中上 部细胞 较小, 菱形、 长 方形, 比 基部细 胞壁增 厚, 淡 褐色, 角细胞 不向外 凸出, 仅由 几个分 化不明 显的红 褐色厚 壁细胞 构成。 雌雄异 株。 未见孢 子体。 产 彝良、 贡山、 禄劝、 昆明、 嵩明、 屏边、 景东 和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1600 — 2450 米的 林地、 林下 腐木、 沟边及 石上。 广西 亦有。 尼 泊尔和 印度有 分布。
曲 尾藓科 S3 图版 31 1—7. 拟脆枝 曲柄藓 Campylopus subfragilis Ren. et Card. , 1. 植物体 (x3), 2—3. 叶 (X20), 4. 叶基 部细胞 (X145), 5. 叶中 部细胞 (X210), 6. 叶 尖细胞 (X210) 7.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10); 8 — 13. 狭叶曲 柄藓 C. subulatus Schimp. , 8. 植物体 ( x 3) , 9. 叶 ( x 20) 10. 叶基部 细胞及 角细胞 (X145), 11. 叶 中部细 胞 (X210), 12. 叶中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10), 13. 叶上部 横切面 (X210) (张 大成、 吴锡 R 绘)
84 云南 植物志 3. 狭叶 曲柄藓 图版 31: 8—13 Campylopus subulatus Schimp. in Rabenh. (1861) ; P. C. Chen et al. (1963) ; J. -P. Frahm (1992); C. Gao (1994). Campylopus gracilis (Mitt. ) Jaeg. (1872) ; C. latinervis (Mitt. ) Jaeg (1872). 植 物体密 丛生, 挺硬, 黄 绿色、 暗绿 色或暗 褐色, 无光泽 或具弱 光泽, 基 部具假 根, 高达 2 厘米或 更高。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稀叉状 分枝。 叶片 挺硬, 潮湿时 直立伸 展, 干时 贴茎, 宽披 针形, 边 内卷, 在先 端几成 管状, 具 短的, 透 明的, 具细 齿的尖 端; 中 肋宽, 约占 据叶基 宽度的 2/3, 几乎充 满整个 叶尖并 突出, 横切 面无厚 壁层, 腹 部 具透明 的薄壁 细胞, 背部 为略似 厚壁层 的拟厚 壁层, 背面 具矮的 肋突; 叶基部 细胞薄 壁 透明, 不规 则的长 方形, 边缘 为数列 狭长形 细胞, 中上 部细胞 变短, 壁厚, 长 方形、 菱形、 椭圆 形或不 规则的 4 一 5 边形, 角细 胞分化 明显, 透明。 雌雄 异株。 成熟 蒴柄直 立 扭曲, 淡 黄色或 棕色, 长约 1 一 1.5 厘米。 孢蒴 长椭圆 体形, 直立 对称, 蒴口 收缩, 干 时具纵 条纹; 蒴盖 长圆锥 体形, 先 端具斜 长喙状 尖头。 产 中甸、 贡山、 福贡、 大理、 昆明、 绿春、 腾冲、 瑞丽 (畹町 ) 和 沧源; 生 于海拔 1650 — 3500 米的 坡地和 林地土 上以及 树基和 岩面薄 土上。 四川、 海南、 广东和 台湾亦 有。 印度、 斯里 兰卡、 尼 泊尔、 锡金、 缅甸、 泰国、 日本、 欧 洲和北 美洲有 分布。 亚属 2. 曲柄 藓亚属 Subgen. Campylopus Limpr. 植物 体大小 多变。 叶片 中肋横 切面背 侧具厚 壁层, 稀 具拟厚 壁层。 孢 蒴干燥 时微具 褶或 平滑, 基部 平滑; 蒴齿 2 裂达 中部; 蒴帽 基部具 裂片或 平滑。 该 亚属植 物分布 较广, 据 《中 国苔 藓志》 记载, 中国有 14 种, 现知 云南有 10 种, 2 亚种,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 1 (6) 叶先端 具白色 毛尖。 2 (3) 叶 尖短; 叶 片基部 细胞具 薄壁, 向上排 列成一 斜线与 中上部 细胞明 显分开 13. 黄 曲柄藓 C. schmidii 3 (2) 叶尖 细长, 叶 片基部 细胞壁 增厚, 不向上 排列成 斜线。 4 (5) 着生 于茎中 下部的 叶先端 细长不 成兜状 4a. 长叶 曲柄藓 原变种 C atrovirens var. atrovirens 5 (4) 着生 于茎中 下部的 叶先端 成兜状 4b. 长叶曲 柄藓兜 叶变种 C. atrovirens var. cucullatifolios 6 (1) 叶先端 无白色 毛尖。 7 (16) 叶 片基部 细胞具 薄壁。 8 (13) 茎 顶端的 叶密集 簇生或 茎顶端 成簇状 分枝。 9 (10) 叶片上 部细胞 长方形 9c. 脆枝曲 柄藓车 氏亚种 C. fragilis ssp. zollingerianus 10 (9) 叶 片上部 细胞不 规则的 方形、 不等四 边形、 菱形、 广椭 圆形。
曲 尾藓科 H5 11 (12) 叶片上 部细胞 不规则 方形、 不等四 边形; 中 肋横切 面背侧 具较小 的厚壁 细胞层 9a. 脆枝 曲柄藓 原亚种 C. fragilis ssp fragilis 12 (11) 叶片上 部细胞 菱形、 广椭 圆形; 中肋横 切面背 侧具拟 厚壁层 9b. 脆枝曲 柄藓苟 氏亚种 C. fragilis ssp. googhii 13 (8) 茎顶 端的叶 不密集 簇生, 茎单一 或叉状 分枝。 14 (15) 中肋 横切面 背侧具 厚壁层 11. 梨蒴 曲柄藓 C. pyriformis 15 (14) 中 肋横切 面背侧 不具厚 壁层, 只具拟 厚壁层 12. 辛氏 曲柄藓 C. schimperi 16 (7) 叶 片基部 细胞壁 增厚。 17 (18) 中 肋横切 面背侧 具分离 的拟厚 壁细胞 6. 直叶 曲柄藓 C. durelli 18 (17) 中肋横 切面背 侧具厚 壁层。 • 19 (20) 茎顶 端叶簇 生成丛 毛状; 中肋横 切面腹 侧具小 的亚厚 壁细胞 …… 5. 丛毛 曲柄藓 C. comosus 20 (19) 茎 顶端叶 不成丛 毛状; 中 肋横切 面腹侧 具大形 细胞, 壁 较薄。 21 (22) 叶中 部细胞 菱形、 长 菱形、 纺锤形 10. 日本 曲柄藓 C. japonicus 22 (21) 叶中部 细胞长 方形。 23 (24) 叶宽披 针形, 叶 尖短; 中 肋背面 平滑或 微粗糙 8. 曲柄藓 C. flexuosus 24 (23) 叶 狭长披 针形, 叶尖 细长, 中肋背 面具脊 7. 毛叶 曲柄藓 C. ericoides 4. 长叶 曲柄藓 Campylopus atrovirens De Not. (1838); P. C. Chen et al. (1963); Gangelee (1969); J.-P.Frahm (1992); C. Gao (1994). Campylopus Longipilus Brid. ( 1826 ) ; Dicranum atrovirens (De Not) C. Muell. (1848) ; Campylopus japonicus Broth, var. fuscoviridis Card. ( 1904) ; C. fuscoviridis (Card. ) Dix. et Ther. ex Hong et Ando (1959). 4a. 长叶 曲柄藓 原变种 图版 32: 8—12 Campylopus atrovirens De Not. var. atrovirens 植物体 粗壮, 密集 丛生, 上部 绿色, 具 光泽, 下部暗 绿色、 褐黄 色或黑 褐色。 茎直 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叶 直立, 干时 贴茎, 潮湿时 伸展, 狭披 针形, 自较 宽的基 部向 上渐狭 成细长 披针形 叶尖, 边 内卷, 先 端几成 管状, 具 透明长 毛尖; 中 肋宽, 褐 色, 占叶基 宽度的 1/2 — 2/3 和 叶尖部 的绝大 部分, 达 叶尖并 突出成 毛状, 背面 粗糙或 具矮的 肋突, 横 切面背 侧具厚 壁层, 腹侧为 两层大 细胞, 外层 壁薄, 内层 壁厚; 角细胞 凸出, 深 褐色, 由大的 5 — 6 边形薄 壁细胞 构成,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壁 稍厚, 近中 肋的 较宽, 向边缘 渐狭, 壁 稍薄, 中上 部细胞 为长斜 菱形、 纺 锤形、 椭 圆形, 壁厚, 弯 曲, 有 壁孔。 雌雄 异株。 蒴柄 鹅颈状 弯曲, 干时 直立, 长约 7 毫米。 孢蒴 卵状圆 柱形, 长约 1.7 毫米, 直径约 0.8 毫米; 蒴齿 2 裂达 中部, 中下 部具纵 条纹。 产 大关、 贡山、 大理、 绿春、 勐腊、 腾冲、 沧源; 生 于海拔 1000 — 3370 米的 林地、 腐木、 岩面 薄土、 草丛及 树基。 西藏、 贵州、 广西、 广东、 福建、 浙江、 湖南、 江西、 安徽、 陕西 亦有。 尼 泊尔、 朝鲜、 日本、 欧洲和 北美有 分布。 4b. 长叶曲 柄藓兜 叶变种 (新 拟名) 图版 33: 1-14 Campylopus atrovirens De Not. var. cucullatifolius J. -P. Frahm ( 1980) ; J. -P. Frahm (1992).
图版 32 1 一 7. 疏网 曲柄藓 Campybpus laxitextus Lac., 1-2. 叶 (X23), 3. 叶基 部细胞 (X 293)' 4. 叶中 部细胞 (X293),5. 叶上 部细胞 (X293), 6. 叶 中上部 横切面 (X293), 7. 孢蒴 (X23); 8—12. 长叶 曲柄藓 原变种 C. atrovirens De Not. var. atrovirens, 8. 植物体 (X3), 9. 叶 (xl4), 10. 叶基部 细胞及 角细胞 (X150)' 11. 叶中 部细胞 (X210), 12.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30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S7 植物体 粗壮, 密 丛生, 上部黄 绿色、 绿色, 具 光泽, 下部暗 褐色。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下部 具棕色 假根。 叶干 时直立 贴茎, 湿 时倾立 伸展, 披 针形, 位于茎 顶 端的叶 具透明 毛尖, 位 于茎中 下部的 叶先端 兜状, 不 具透明 毛尖, 边 内卷; 中 肋淡褐 色或 褐色,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横断面 具背厚 壁层及 小的腹 部透明 细胞, 细 胞均较 小, 壁 较厚; 角 细胞棕 红色, 叶片基 部细胞 壁厚, 长方 形或近 方形, 中上 部细胞 伸长, 线形、 虫形 或长椭 圆形。 雌雄 异株。 在一个 雌器苞 内产生 1 一 5 (-10) 个孢 子体, 雌 苞 叶基部 鞘状, 椭 圆形, 边 内卷, 先端渐 狭成狭 披针形 叶尖。 蒴柄 较短, 长 3 — 5 毫米, 暗褐 色或淡 褐色, 湿时 鹅颈状 弯曲, 干时 直立, 多 曲折。 孢蒴 直立, 近 对称, 淡 褐色或 暗 褐色, 干时具 纵褶, 长约 1.2 — 1.5 毫米, 直径约 0.6 毫米; 环带 分化, 由 3 列细胞 构成; 蒴帽 兜形, 基 部边具 裂片; 蒴 盖圆锥 体形, 具 斜喙状 尖头, 长 0.8 毫米, 淡红褐 色; 蒴齿 2 裂至 中部, 下部棕 红色, 具 纵纹, 上部淡 黄色, 具疣。 产 贡山、 福贡、 永德; 生 于海拔 1100 — 2500 米 的林下 石上, 树 上及腐 木上。 中国 其他 省区目 前尚未 发现。 日本、 欧 洲及北 美洲有 分布。 5. 丛毛 曲柄藓 图版 33: 15—23 Campylopus comosus (Schwaegr. ) Bosch et Lac (1858) ; J. -P. Frahm (1992). Dicranum comosum Schwaegr. ( 1827 ) ; Thysanomitricm comosum ( Schwaegr. ) Reinw. et Homsch. (1829). 植 物体密 丛生, 上部黄 绿色, 下部淡 褐色或 褐色, 高约 1 一 2 (-3) 厘米。 茎直 立, 分 枝或不 分枝, 下部具 棕红色 假根。 叶 片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长 而细, 具 齿, 干 时直立 贴茎, 湿 时倾立 伸展, 位 于茎顶 端的叶 簇生, 常偏向 一侧, 叶边 直或内 卷; 中肋基 部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达 叶尖并 突出, 背面具 很矮的 肋突, 横 切面背 侧具厚 壁层, 腹侧具 亚厚壁 细胞; 角细胞 分化, 透 明或淡 棕色,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壁 增厚, 近中肋 的大, 向边 渐小, 边 缘变窄 为狭长 方形, 中上 部细胞 较小, 长 方形、 近方 形或不 规则的 4 一 5 边形, 壁 增厚。 雌雄 异株。 蒴柄淡 黄色、 淡 褐色, 较长, 弯曲。 孢 蒴淡 褐色, 老 时变黑 褐色, 弯曲, 基部具 骸突。 产 丘北、 勐海、 勐腊; 生 于海拔 600 — 1200 米的 林地、 腐 殖土、 树 基及腐 木上。 四 川、 海南、 广东、 江西、 江苏 和台湾 亦有。 印度 南部、 印度尼 西亚、 马来 西亚、 加里曼 丹岛、 澳大 利亚、 菲 律宾有 分布。 6. 直叶 曲柄藓 图版 34: 7—12 Campylopus durelli Broth, ex Gangulee in Nova Hedwigia (1964) ; C. Gao (1994). 植 物体密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无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暗 褐色, 一般不 分枝, 常 在顶 端雌苞 下生出 新枝, 高约 1.5 厘米 (不 含新枝 ), 下部具 棕红色 假根。 叶片 直立到 倾立 伸展, 干时微 弯曲, 茎上部 的叶较 长大, 下部 的叶较 短小, 披 针形, 从宽的 基部向 上 渐狭, 先端为 槽状或 管状披 针形, 叶 下部边 平直, 上 部边具 细齿, 内卷。 中肋 淡褐黄 色,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横切面 背侧具 分离的 拟厚壁 细胞, 腹 侧具较 大的薄 壁细胞 层, 背面平 滑或微 粗糙; 角细 胞大, 棕 红色, 略 凸出, 长 方形, 不 规则的 4 一 5 边形,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近 中肋的 宽大, 向边 变窄, 中上 部细胞 变短, 壁略 增厚, 叶尖边 缘常有 1 列方形 细胞。 雌雄 异株。 未 见到孢 子体。
8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3 1—14. 长叶曲 柄藓兜 叶变种 Campylopus atrovirens var. cucullatifolius J. -P. Frahm, 1 一 2. 茎中 下部叶 (Xl6), 3 — 4 . 茎 顶端叶 (xi6), 5—6. 雌苞叶 (xi6), 7. 叶基 部细胞 (X205), 8. 叶中 部细胞 (X205), 9. 叶尖 (X205), 10. 叶中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05), 11. 角细胞 横切面 (X205), 12. 孢蒴 (xi6), 13. 蒴帽 (X16), 14. 蒴盖 (X23); 15—23. 丛毛 曲柄藓 C. comosus (Schwaegr. ) Bosch, et Lac. , 15. 植物体 (x2), 16~-17. 叶 (X16), 18. 叶基 部细胞 (X205), 19. 叶中 部细胞 (x205), 20. 叶上 部细胞 (X205), 21. 叶基 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05), 22. 叶中部 横切面 (X205), 23. 叶 中上部 横切面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89 产 丽江; 生于 树干基 部及腐 木上。 西藏、 四川、 福建 亦有。 不丹有 分布。 7. 毛叶 曲柄藓 图版 34: 13—21 Campylopus ericoides (Griff. ) Jaeg. (1872); J.-P.Frahm (1992). Dicranum ericoides Griff. (1842) ; D. involutum C. Muell. ( 1853) ; Campylopus involutus (C. Muell. ) Jaeg. ( 1872) ; C. tenuinervis Fleisch (1904); Thysanamitrion involutum (C. Muell. ) P. Varde (1922). 植物体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顶端叶 常簇状 着生, 高约 1 一 3 厘米。 茎 一般不 分枝, 稀 分枝, 红色, 基部具 假根。 叶直立 伸展, 干时 贴茎, 长披 针形, 有时 先端略 偏曲, 长 达 6 毫米, 角部 最宽, 从宽的 基部向 上渐成 狭长披 针形钻 状尖, 边 内卷成 管状, 叶尖具 齿, 无透明 毛尖; 中 肋淡黄 褐色, 约 为叶基 宽度的 1/3, 延伸 突出叶 尖外, 背 面具纵 脊, 横 切面背 侧为厚 壁层, 腹侧 为大形 细胞, 壁 略厚; 角细胞 较大, 略 凸出, 无色, 界 线 清楚;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近 方形, 近边的 较窄, 中部 细胞与 基部的 相似, 仅略 小, 上 部细胞 较小, 长 菱形, 壁 变厚。 未见孢 子体。 产 彝良、 贡山、 福贡、 昆明、 嵩明、 西畴、 元阳、 绿春、 屏边、 景东、 景洪、 勐 海、 勐腊、 腾冲、 盈江、 瑞丽 (畹町 )、 潞西、 沧源; 生 于海拔 960 — 2400 米的 林地、 腐木、 岩面 薄土及 草坡。 四川、 贵州、 广西、 海南、 广东 和江西 亦有。 印度、 尼 泊尔、 缅甸、 泰国、 越南、 斯里兰 卡和菲 律宾有 分布。 8. 曲柄藓 图版 34: 1—6 Campylopus flexuosus (Hedw. ) Brid. (1819) ; P. C. Chen et al. (1963) ; Gangulee (1969); C. Gao (1994); J.-P.Frahm (1992). Dicranum flexuosumHedw . (1801) ; D. subleucogaster C. Muell. (1874) ; Br yum flexuosum ( Hedw. ) L. ex With. ( 1801 ) ; Campylopus subleucogaster ( C. Muell. ) Jaeg. (1880).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大 小变异 较大, 高约 1 一 10 厘米, 绿 色或油 绿色, 具 光泽。 茎直 立或 倾立, 叉状 分枝, 密被 假根。 叶 直立到 伸展, 干时 贴茎, 偏曲, 长约 6 毫米, 宽披 针形, 自较宽 的基部 逐渐变 窄为具 沟的钻 状尖, 叶尖不 透明, 边 内卷, 仅先端 具齿; 中 肋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2 和 钻状尖 的绝大 部分, 背面 平滑, 稀微 粗糙, 横切面 背侧具 厚壁 细胞, 腹 侧具大 形薄壁 细胞; 角细胞 较大, 壁薄, 褐色, 高度 凸出, 叶片基 部细胞 长 方形, 向边 变狭, 其宽 度约为 近中肋 细胞的 1/2 或 1/3, 边为 狭长形 细胞, 中 上部细 胞 较小, 短长 方形, 菱形, 壁 较厚, 向边 变狭。 雌雄 异株。 未 见到孢 子体。 产 贡山、 福贡、 丽江、 大理、 昆明、 寻甸、 思茅、 景洪、 勐海、 勐腊、 保山、 腾 冲、 潞西、 永德、 耿马和 沧源; 生 于海拔 600 — 3500 米 的林下 土壤、 岩 面薄土 及树干 上。 海南、 广西、 江西、 福建、 浙江、 台湾、 吉林和 黑龙江 亦有。 尼 泊尔、 新 西兰、 澳 大 利亚、 阿尔及 利亚、 马达加 斯加、 俄 罗斯、 欧洲和 美洲有 分布。 9. 脆枝 曲柄藓 (纤 枝曲 柄藓) Campylopus fragilis (Brid. ) B. S. G. (1847); C. Gao (1977) et (1994); Chuang (1973); J.-P.Frahm (1992).
9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4 1—6. 曲柄藓 Campylopus flexuosus (Hedw. ) Brid. , 1—2. 叶 (xl6), 3. 叶基 部细胞 (x205), 4. 叶中 部细胞 (X205), 5.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05), 6. 叶上部 横切面 (X205); 7 — 12. 直叶 曲柄藓 C. durelli Broth. exGangulee, 7 — 9. 叶 (x23), 10. 叶基部 细胞及 角细胞 (X205); 11. 叶中 部细胞 (X205), 12. 叶 横切面 (X293); 13—21. 毛叶 曲柄藓 C. ericoides (Griff. ) Jaeg. , 13. 植物体 (X3), 14—15. 叶 (X16), 16. 角细胞 (X205), 17. 叶基 部细胞 (X205), 18. 叶中 部细胞 (x205), 19. 叶上 部细胞 (X205), 20. 叶尖 (X293), 21. 叶 中上部 横切面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91 Dicranum fragile Brid. (1801); Campylopus penicillatus Brid. (1819); C. ak- agiensisBroth. et Yas. (1921). 9a. 脆枝 曲柄藓 原亚种 图版 35: 1—10 Campylopus fragilis (Brid. ) B. S. G. ssp. fragilis 植物 体紧密 丛生, 黄 绿色、 绿 色或黄 褐色, 高 0.5 — 3 厘米。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下部具 红色或 红褐色 假根, 先端 叶腋内 具众多 芽叶, 芽叶易 脱落。 叶直立 伸展, 干时贴 茎, 先 端微弯 曲且易 折断, 叶基部 较宽, 椭 圆状披 针形, 最 宽处自 叶基往 上约在 叶长度 的 1/4 处, 自 此向下 变窄, 向上 很快变 狭成渐 狭的钻 状尖, 在上面 部分具 细齿, 叶片边 内卷, 全缘; 中 肋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 1/2, 终止于 叶尖, 背面具 有矮的 肋状凸 起, 横切面 背侧具 较小的 厚壁细 胞层, 腹 侧为一 层大形 薄壁细 胞', 比中 央主细 胞大; 角 细胞 没有分 化或不 明显, 基 部细胞 长方形 或不规 则的长 方形, 薄壁 透明, 中上部 细胞不 规则, 主 要为不 等四边 形和长 方形。 蒴柄 5 — 8 毫米。 孢 蒴直或 微弯, 梨 状椭圆 体形, 干时具 纵摺; 蒴 盖先端 喙状; 环 带窄。 产 彝良、 镇雄、 贡山、 福贡、 景东、 沧源; 生 于海拔 1500 — 2500 米 的林地 湿土、 腐 木和岩 面上。 浙江、 台湾、 辽宁、 吉林和 黑龙江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和 北美有 分布。 9b. 脆枝曲 柄藓苟 氏亚种 (新 拟名) 图版 35: 11-17 Campylopus fragilis (Brid. ) B. S. G. ssp. goughii (Mitt. ) J. -P. Frahm (1991) . Dicranum goughii Mitt . (1859) ; Campylopus goughii (Mitt. ) Jaeg. (1872) . 植物体 丛生, 黄 绿色, 下部淡 褐色, 高 0.5 — 2. 5 厘米。 茎多 单一, 有时 分枝, 淡 褐色。 叶直立 开展, 干时多 弯曲, 披 针形, 先端伸 长为具 沟的钻 状尖, 上部约 2/3 的边 内卷, 叶尖 几乎没 有齿, 角部 不向外 凸出, 透明; 中肋黄 褐色,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2, 背面平 滑或微 粗糙, 横 切面腹 侧具大 形薄壁 细胞, 背 侧具拟 厚壁细 胞层; 叶片基 部细胞 淡 黄色, 长 方形, 向边 变窄, 中上 部细胞 变小, 壁略 增厚, 菱形。 雌雄 异株。 蒴柄褐 色, 潮湿时 鹅颈状 弯曲, 干时变 直或微 弯曲。 孢蒴红 褐色, 卵形; 蒴帽边 缘平滑 或具圆 齿。 产 嵩明、 绿春、 丽江、 漾濞、 腾冲、 永德、 耿马、 沧源; 生 于海拔 1380 — 3000 米 的土 坡和干 枯的树 干上。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以 及斯里 兰卡有 分布。 云南 新分布 种 o 9c. 脆枝曲 柄藓车 氏亚种 图版 35: 18—23 Campylopus fragilis (Brid. ) B. S. G. ssp. zollingerianus (C. Muell. ) J. -P. Frahm (1991). Dicranum zollingerianum C. Muell . (1851); Campylopus zollingerianus ( C. Muell. ) Bosch et Lac. (1858); C. bosxvellii (C. Muell. ) Par. (1900); C. subgracilh Ren. et Card, ex Gangulee ( 1960) ; C. crispifolius Bartr. (1965) . 植物体 较小, 密集丛 生成小 垫状, 绿色, 干 时淡黄 褐色或 褐色, 具 光泽, 坚挺。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有 时簇状 分枝, 具稀疏 假根。 叶 坚硬, 直立, 倾 立或向 一侧 偏曲, 基 部狭椭 圆状, 向上 渐成披 针形, 边 全缘, 上部 内卷成 管状; 中肋 扁阔, 约
9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5 1一10.脆枝曲柄藓原亚种€311^ 7 1(^ 1 05£一13(8 1 1丄) B. S. G. ssp. fragUis, 1. 植物体 (xi), 2—4. 叶 (X16), 5—6. 芽叶 (X23), 7. 叶基 部细胞 (X205), 8. 叶中 部细胞 (X205), 9. 叶上 部细胞 (X205), 10. 叶下部 横切面 (X205); 11— 17. 脆枝曲 柄藓苟 氏亚种 C. fragilis (Brid. ) B. S. G. ssp. goughii (Mitt. ) J.-P.Frahm, 11—12. 叶 (X16), 13. 叶基部 细胞及 角细胞 (X205), 14. 叶中 部细胞 (X205), 15. 叶尖 (X 205), 16. 叶下 部 横切面 (X205), 17. 叶上部 横切面 (X205); 18 — 23. 脆枝曲 柄藓车 氏亚种 C. fragilis (Brid. ) B. S. G. ssp. zollingerianus (C. Muell. ) J.-P.Frahm, 18—19. 叶 (xl6),20. 叶基 部细胞 ( X 205) ,21. 叶中 部细胞 ( X 205) ,22. 叶上 部细胞 (X205),23. 叶 中下部 横切面 (x 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93 占叶基 宽度的 1/2 — 2/3, 终止于 叶尖, 背面 平滑或 粗糙, 横切 面背侧 具拟厚 壁层, 腹 侧 具大形 细胞, 壁 稍厚, 中央 的细胞 较小, 壁厚; 角 细胞没 有充分 发育, 壁薄 透明, 叶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向边 缘的变 狭长, 中上部 细胞长 方形、 圆方 形或不 规则的 4 一 5 边形, 壁 较厚。 雌雄 异株。 雄苞 芽状, 有 多个精 子器和 隔丝, 雄苞叶 短阔。 蒴柄 黄色, 长约 1 厘米, 成 鹅颈状 弯曲。 孢蒴 对称, 卵形, 干时 无大的 变化; 环带由 2 列细胞 构成; 蒴盖 先 端狭长 喙状, 约为孢 蒴长的 3/4; 蒴帽 兜形, 边 平滑; 蒴齿 2 裂达 中部, 透明, 裂片 有 节瘤, 基部具 横纹; 孢子褐 绿色, 直径 10 — 14 微米。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100 米 的山脊 林下、 路边 岩面。 四川 亦有。 印度尼 西亚有 分布。 10. 日本 曲柄藓 图版 36: 11—16 Campylopus japonicus Broth. (1899); Card. (1905);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J.-P.Frahm (1992); C. Gao (1994). Campylopus pseudomnelleri Card. (1907); C. irrigatus Ther (1909); C. uii Broth. (1921); C. nakamurae Sak. (1941). 植 物体密 丛生, 大小和 色泽变 化大, 一般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高约 1 一 6 厘米, 具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密 被棕色 或褐色 假根。 下 部的叶 很小, 贴茎, 上 部的 叶大, 直立 开展, 长披 针形, 纵槽 状凹, 叶边 内卷成 管状, 先 端细长 有齿, 无透明 毛尖, 干时常 向一侧 偏曲; 中 肋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 1/2, 达 先端并 突出, 背面 具浅 沟或近 平滑, 横 切面背 侧为厚 壁层, 腹 侧为一 层大形 细胞, 中间的 主细胞 略小, 角 细胞 多为长 方形、 稍 大或红 褐色, 略 凸出,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近方 形或不 规则的 4~6 边形, 壁 较厚, 向 边缘渐 狭长, 壁薄, 中 部细胞 菱形、 长 菱形、 纺锤 形或长 方形, 壁厚, 上部细 胞长椭 圆形、 短长 方形, 壁厚。 未见孢 子体。 产 绿春、 勐海、 勐腊、 潞西、 瑞丽、 永德和 沧源; 多生 于海拔 960 — 1300 米的林 地、 树基、 腐殖 土和岩 石上。 四川、 广东、 福建、 台湾、 浙江、 安徽、 湖北、 陕西亦 有。 朝鲜、 日本、 北美有 分布。 11. 梨蒴 曲柄藓 图版 36: 1—10 Campylopus pyriformis (Schultz) Brid. (1826) ; P. C. Chen et al. (1963) ; C. Gao (1977); J.-P.Frahm (1992). Dicranum pyriforme Schultz (1819); Campylopus flexuosus (Hedw). Brid. ssp. pyriformis ( Schultz ) Dix. (1896); C. fragilis (Brid. ) B. S. G. var. pyriformis (Schultz) Agst. (1950). 植物 体小, 丛生, 淡黄 绿色, 干 时淡黄 褐色或 褐色, 具弱 光泽。 茎 纤细, 直 立或倾 立。 茎先 端的叶 向一侧 偏曲, 长大, 下 部的叶 短小, 叶 片直立 开展, 叶尖 弯曲, 叶基部 鞘状, 长卵 圆形, 占整个 叶长的 1/5 — 1/4, 先端 变窄为 长管状 的钻状 叶尖, 叶边 平滑; 中 肋颜色 微深,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2/5 和叶尖 的绝大 部分, 尖部 有齿, 背面 平滑或 具矮的 肋突, 横 切面背 侧具厚 壁层, 腹侧具 大的腹 细胞, 比中 央主细 胞大或 等大; 角细 胞一般 不 分化或 分化不 明显, 透明, 叶片 基部细 胞排列 疏松, 不规 则的长 方形, 边缘细 胞狭长 方形, 透明, 向上 延伸, 肩部 细胞不 规则, 多为不 等四边 形或长 方形, 叶 尖部细 胞长方 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顶生, 潮湿时 鹅颈状 弯曲, 干 时直, 淡 褐色。 孢 蒴椭圆 体形, 褐
9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6 1—10.梨蒴曲柄藓(^11^71(^118口5^&)1^8(8(^1111 2 .) Brid. , 1. 植物体 (X3), 2 — 3. 叶 (x20), 4. 叶 基部细 胞及 角细胞 (X145), 5. 叶中下 部细胞 (X210), 6. 叶下部 横切面 (X293), 7. 叶上部 横切面 (X205), 8. 孢蒴 (X13), 9. 蒴帽 ( x 13), 10. 蒴齿 ( x 300); 11—16. 日本 曲柄藓 C. japonicus Broth. , 11. 植物体 (X3), 12 — 13. 叶 (X20), 14. 叶基部 细胞及 角细胞 (X145), 15. 叶中下 部细胞 (x210), 16. 叶下部 横切面 的 一部分 (X293)。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95 色, 表面 平滑, 干时具 纵褶; 蒴帽 兜形, 基部 边缘具 缕络; 蒴 盖圆锥 体形; 蒴齿 2 裂达 中部, 下部深 褐色, 有 粗疣形 成的纵 条纹, 上部 具疣, 成 螺旋状 排列, 透明。 孢子褐 色, 具 细疣。 产 大关、 贡山、 昆明; 生于 1900 — 2100 米 的林下 岩石、 土壤、 树 基或腐 木上。 四 川、 广西、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西、 吉林、 黑龙江 亦有。 印度、 澳大 利亚、 欧 洲和美 洲有 分布。 12. 辛氏 曲柄藓 图版 37: 18 — 22 Campylopus schimperi Mild. (1864);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in X. J. Li (1985); J.-P.Frahm (1992). Campylopus subulatus Schimp. ssp. schimperi (Mild. ) Dix. in Rabenh. ( 1896) ; C. alpigena Broth. (1924) ; C. alpigena var. lamellatus Broth. (1929) ; C. handelii Broth. (1929); C. handelii Broth, var. setschwanicus Broth. (1929). 植 物体密 丛生, 矮小, 黄 绿色, 具 光泽, 高 1 一 1.5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叉状 分枝, 下 部密被 假根。 茎下部 的叶较 短小, 上部 的叶较 长大, 叶直立 挺硬, 干时紧 贴 于茎, 基部长 圆形, 向 上渐成 管状披 针形, 叶尖 平滑, 边全 缘或顶 端具少 量齿; 中肋 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2/3, 在尖部 突出, 背面 平滑或 具矮的 肋突, 横切面 背侧具 拟厚壁 层, 腹侧 具大形 细胞; 叶片 细胞长 方形, 基部的 较大, 中 上部的 较小, 壁厚, 向 边缘变 狭长, 透明, 角 细胞数 量少, 方 形或六 边形, 不明显 凸出。 雌雄 异株。 蒴柄 直立, 淡黄 色到 褐色。 抱蒴 长椭圆 体形, 干时 具褶; 蒴盖 长圆锥 体形, 先端 喙状; 环带 分化, 由 2 — 3 列细胞 构成; 蒴齿 2 裂达 中部, 基部棕 红色, 具纵 条纹, 上部 透明, 具 细疣。 孢 子淡黄 褐色, 具疣。 产 彝良、 德钦、 中甸、 维西、 丽江、 贡山、 福贡、 宾川、 大理、 禄劝、 富民、 昆 明、 嵩明、 寻甸、 楚雄、 通海、 元阳、 绿春、 屏边、 景东、 沧源; 生 于海拔 1600 — 4250 米的 林下腐 殖土、 岩面、 树干、 沟谷 边和草 地上。 四川、 西藏、 广西、 湖南、 江 西、 台湾、 安徽 亦有。 印度、 尼 泊尔、 日本有 分布。 13. 黄 曲柄藓 图版 37: 10—17 Campylopus schmidii (C. Muell. ) Jaeg. (1872) . Dicranum schmidii C. Muell . (1853) ; Campylopus aureus Bosch, et Lac. (1858); C. balansaeanus Besch. (1873) . 植物体 成垫状 丛生, 黄绿 色或黄 褐色, 下部暗 褐色, 具 光泽, 高 1 一 6 厘米。 茎直 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叶片 坚硬, 密生, 干 时直立 贴茎, 湿 时倾立 伸展, 稀偏 曲, 披 针形, 基部 较宽, 凹, 上 部边缘 内卷成 管状, 先端 多数具 短透明 毛尖; 中 肋粗,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达叶 尖并突 出成短 毛尖, 背面 粗糙, 横切 面背侧 具拟厚 壁层, 腹 侧 具薄壁 细胞, 与 中间的 细胞近 等大; 角细胞 凸出, 由 4~6 边形 大细胞 构成, 靠边的 细胞 透明, 较长, 近中 肋的红 褐色,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近 中肋的 较宽, 近边 缘的较 狭, 这 些细胞 向上排 列成一 斜线, 与中 上部细 胞明显 分开, 中上部 细胞菱 形或纺 锤形, 壁 增厚。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比茎叶 长大, 基部高 鞘状, 直立。 蒴柄 鹅颈状 弯曲, 干时仅 部分 变直, 长达 1 厘米, 孢蒴 下垂, 卵形, 口狭; 蒴盖圆 锥形, 先端 喙状; 蒴帽 兜形,
% 云南 植物志 基 部边具 缨络; 孢子 具疣。 产 德钦、 贡山、 丽江、 福贡、 腾冲、 大理、 禄劝、 昆明、 师宗、 元阳; 生 于海拔 1900 — 3000 米 林边、 路 旁土上 以及岩 石上。 四川、 西藏、 贵州、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湾、 江西 亦有。 印度、 印度尼 西亚、 斯里 兰卡、 澳大 利亚、 日本、 美国 夏威夷 和新喀 里多 尼亚有 分布。 亚属 3. 双 厚曲柄 藓亚属 Subgen. Palinocarspia Limpr. 中 肋横切 面的背 腹两侧 均具厚 壁层, 或 背部大 细胞与 厚壁细 胞间隔 排列。 孢蒴对 称, 基部 平滑; 蒴帽 兜形, 基部 无或有 裂片。 本亚属 各种分 布于热 带和亚 热带。 现知 中国有 1 种, 云南 亦产。 14. 疏网 曲柄藓 图版 32: 1—8 Campylopus laxitextus Lac. (1872); Fleischer (1904); Chuang (1973); J. -P. Frahm (1992); C. Gao (1994). Campylopus gracilentus Card. ( 1905); C. gracilentus var. brevifolius Card. (1905).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绿色、 深绿 色或暗 绿色, 干 时呈淡 褐色或 褐色, 顶端叶 簇生, 高 约 1 一 2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基部具 红褐色 假根。 叶片 密生, 直立, 干时 贴茎, 潮湿 时倾立 伸展, 披 针形, 先端 有时略 曲折, 叶基 部向下 变狭, 向上 较宽, 先端变 狭为披 针形, 叶尖端 锐尖, 无透明 毛尖, 边缘 内卷, 在先 端几成 管状; 中肋扁 阔, 半 透明, 微 具齿或 平滑, 突出,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2/3; 角细胞 薄壁, 透明, 略凸 出, 有 时不很 明显, 叶片细 胞排列 疏松, 细胞腔 较大,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或 方形, 近中 肋的较 宽大, 边 缘的较 狭长, 中上 部细胞 方形, 斜 方形, 菱形, 纺 锤形。 雌雄 异株。 蒴 柄呈 鹅颈状 弯曲, 成熟后 变直, 平滑。 孢 蒴卵形 或椭圆 体形, 对称, 基部 平滑; 蒴帽兜 形, 边具 裂片, 蒴 盖圆锥 体形, 先端斜 喙状。 产 巧家、 贡山、 漾濞、 昆明、 寻甸、 嵩明、 安宁、 绿春、 景洪、 勐海、 勐腊、 腾 冲、 潞西和 沧源; 生 于海拔 1000 — 2600 米的 林地、 林中腐 殖土、 树干 及腐树 桩上。 台 湾 亦有。 印度尼 西亚有 分布。 亚属 4. 缨 帽曲柄 藓亚属 Subgen. Thysanomitrium (Schwaegr. ) Kindb. 植物 体粗大 挺硬。 中肋 横切面 背腹侧 均具厚 壁层。 孢 蒴基部 粗糙具 低疣; 蒴齿 2 裂 达 基部; 蒴 帽基部 具毛状 缨络。 本 亚属植 物为温 热带分 布种。 中国 现知有 1 种, 云南 亦产。 15. 缨帽 曲柄蘚 图版 37: 1—9 Campylopus umbellatus ( Arn. ) Par. ( 1894); J. -P. Frahm ( 1992); C. Gao (1994). Thysanomitrion umbellatum Arn . (1827); Campylopus blumii ( Doz. et Molk. )
曲 尾藓科 97 图版 37 1 一 9. 缕帽 曲柄藓 Campybpusumbellatus (Am. ) Par. , 1 . 植物体 (xl.5), 2 — 3. 叶 (xl2), 4. 新叶 (X14), 5. 老叶 (xi4), 6. 叶基部 细胞及 角细胞 (X103), 7. 叶中 部细胞 (X210), 8.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 210), 9. 叶上部 横切面 (X210); 10~17. 黄 曲柄藓 C. schmidii (C. Muell. ) Jaeg. , 10. 植物体 (x3), 11— 12. 叶 (xi5), 13. 透 明叶尖 (X103), 14. 叶 中下部 细胞及 角细胞 (X145), 15. 叶中上 部细胞 ( x 210) , 16. 叶中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150), 17. 叶上部 横切面 (X150); 18 — 22. 辛氏 曲柄藓 C. schimperi Mild. , 18. 茎中 上部叶 (X16), 19. 茎 基部叶 (X16), 20. 叶基 部细胞 (X205), 21. 叶中上 部细胞 (X205), 22. 叶中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05)。 (张 大成、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98 云南 植物志 Bosch et Lac. (1858); Trichostomum blumii Doz. et Molk. (1844); Campylopus coreensis Card. (1907); C. coreensis var. amoyensis Dix. et Ther. (1933) . 植 物体多 数大而 粗壮, 密集 丛生, 上部黄 绿色, 暗 绿色, 下部黑 褐色。 茎 单一, 直 立或 倾立, 基 部密被 假根, 新生枝 自顶端 产生, 生育枝 先端叶 簇生, 不 育枝呈 条状。 叶 密, 直立, 干时 贴茎, 湿时 略倾立 伸展, 从狭的 基部向 上呈卵 圆状披 针形, 中 下部最 宽, 基 部具有 发达的 假根, 先端 具透明 毛尖或 有时不 明显, 有齿, 叶边 平滑, 先 端常内 卷; 中肋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一 1/2, 先端 突出成 毛尖, 背面 上部有 2 — 4 个细胞 高的栉 片, 横切面 背腹侧 均具厚 壁层, 中间 为大形 中央主 细胞; 角细 胞界线 明显, 不凸 出或略 凸出, 红 褐色, 壁薄, 不 规则, 叶片 基部细 胞不规 则的长 方形, 壁薄, 中上部 细胞菱 形, 纺 捶形, 广椭 圆形, 壁 变厚。 雌雄 异株。 雌、 雄 苞均呈 芽状。 蒴 柄短, 红 褐色, 长 5 — 8 毫米, 成 鹅颈状 弯曲。 一个雌 苞中有 3 — 4 个孢 子体。 孢蒴红 褐色, 卵形, 长约 1.6 毫米, 粗 0.5 毫米, 基 部有时 粗糙, 干 时具沟 或无; 蒴帽 兜状, 边 有毛状 缨络; 蒴 盖圆锥 体形, 先端长 喙状; 蒴齿 2 裂至中 下部或 基部, 线形, 下 部具斜 条纹, 上部具 疣; 孢子淡 褐色, 透明。 产 大关、 彝良、 昭通、 巧家、 贡山、 维西、 福贡、 漾濞、 禄劝、 昆明、 寻甸、 嵩 明、 华宁、 丘北、 元阳、 绿春、 屏边、 金平、 景东、 腾冲、 潞西、 永德、 耿马、 沧源; 生 于海拔 450 — 3800 米的 岩石、 土壤、 枯树 干和草 丛中。 贵州、 四川、 西藏、 海南、 广 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浙江、 安徽、 台湾 亦有。 印度尼 西亚、 朝 鲜和日 本有 分布。 11. 青 毛藓属 Dicranodontium B. S. G. 植物 体一般 较大, 密集 丛生, 常具 光泽。 茎单 一或有 分枝。 叶 直立, 有时常 向一侧 弯 曲成镰 刀状, 基部 较宽, 尖部 细长, 长披 针形, 叶边 内卷, 在叶尖 部几成 管状; 中肋 平阔,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充满 整个叶 尖部, 横切面 背腹侧 均具厚 壁层; 角细 胞大, 无 色或黄 褐色, 壁薄 或厚, 常 与中肋 相接, 不 凸出或 凸出成 耳状, 叶基部 细胞近 中肋的 呈长 方形、 方 形或不 等长六 边形, 渐向 边缘渐 狭长, 形 成明显 的分化 边缘, 尖部 细胞为 长方 形或狭 长形。 雌雄 异株或 同株。 雄 株自成 群落。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上 部急狭 成细长 叶尖。 蒴柄未 成熟时 鹅颈状 弯曲, 成熟后 挺直, 有时 曲折。 孢 蒴辐射 对称, 平滑, 长卵 形 或椭圆 体形; 环带 分化; 蒴帽 兜形, 基部无 缨毛; 蒴 盖长圆 锥形; 蒴 2 裂达 基部, 外 面 基部有 横纹, 上 部有纵 斜纹, 无疣, 内面 横隔不 高出; 孢子黄 绿色, 具 细疣。 现知该 属植物 中国有 17 种和 1 变种, 云南有 16 种和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16) 植 物体通 常比较 长大, 高可达 4 一 10 厘米, 较 粗壮。 2 (5) 叶细胞 具明显 壁孔。 3 (4) 叶 自卵圆 形基部 向上成 细长披 针形, 叶缘 中上部 具齿; 中肋 突出; 角细 胞透明 易碎, 不形
曲 尾藓科 99 4 (3) 5 (2) 6 (7) 7 (6) 8 (9) 9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1) 10) 13) 12) 15) 14) 1) 18) 17) 20) 19) 24) 23) 22) 21) 28) 27) 26) 25) 30) 30 (29) 成间 隔凹人 11. 孔网 靑毛藓 D. porodictyon 叶宽披 针形, 叶缘 全缘, 仅 近尖部 具齿; 中肋不 突出; 角细胞 形成间 隔凹人 14. 拟孔网 育毛藓 D. sobporodictyon 叶细 胞无壁 孔或壁 孔很不 明显。 叶片上 部细胞 背面具 乳头瘤 10. 瘤叶 青毛藓 D. papillifoliom 叶片上 部细胞 平滑或 有前角 突 。 叶 片上部 细胞有 前角突 16. 钩叶 育毛藓 D. oncinatum 叶片上 部细胞 平滑。 植物 体上部 的叶常 部分脱 落形成 落叶段 7. 青毛藓 D. denudatnm 植 物体上 部叶不 脱落, 无落 叶段。 . 叶 边缘自 顶端儿 达基部 均具齿 1. 粗叶 青毛藓 D. asperulum 叶全 缘或仅 上部具 细齿。 叶 基部狭 鞘状; 蒴 柄长约 1 厘米 3. 细叶 青毛藓 D. blindioides 叶 基部阔 鞘状; 蒴柄长 0.6 厘米, 略伸 出苞叶 8. 山地 青毛藓 D. didictyon 植物体 矮小, 高 3 厘米 以下, 较细弱 (D. sordidum 较 强壮, 但矮小 )。 植物体 常有两 型叶, 下部叶 短宽, 顶端叶 细长披 针形, 边缘 具齿几 达基部 5. 齿边 青毛藓 D. capilUfolium 植物 体具单 型叶, 仅 有大小 之分, 叶 缘全缘 或齿不 明显, 不达 基部。 植物较 粗壮; 叶非常 挺硬, 不 成镰刀 状弯曲 12. 暗绿 青毛藓 D. sordidum 植 物体较 柔弱, 叶不 挺硬, 先 端多成 镰刀状 弯曲。 角 细胞不 凸出。 叶片基 部细胞 较小, 边细胞 狭长, 壁厚; 中 肋粗,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3/5, 横 切面具 拟厚壁 层 2. 长叶 青毛藓 D. attenuatum 叶 片基部 细胞较 长大, 边细胞 稍宽, 壁薄; 中 肋细,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横切面 具背腹 厚壁层 9. 毛叶 青毛藓 D. filifolium 角 细胞凸 出成耳 状或略 凸出。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较狭, 狭 长形或 线形。 角细 胞大, 明显 凸出成 耳状, 柔弱 易碎, 基部近 中肋细 胞较宽 4. 丛叶 青毛藓 D. caespitosum 角细胞 较小, 仅略 凸出, 基部近 中肋细 胞较狭 13. 全缘 青毛藓 D. subintegrifolium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较宽, 狭长 方形, 近似虫 形或不 规则。 叶基部 边缘细 胞狭长 方形, 宽度约 为内部 细胞的 1/2; 齿片 无栉瘤 6. 拟 青毛藓 D. decipiens 叶 基部边 缘为少 数几列 狭线形 细胞, 宽 度通常 为内部 细胞的 1/4 以下; 齿片 横脊凸 出成栉 瘤状 15 云南 青毛藓 D. tenii 1. 粗叶 青毛藓 图版 38: 1—9 Dicranodontium asperulum (Mitt.) Broth. (1901) et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1994). Dicranum asperulum Mitt. (1859); Dicranodontium aristatum Schimp . (1860); Campylopus asperulus (Mitt. ) Kindb. (1883).
10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8 1—9. 粗叶 青毛藓 Dicranodontium asperulum (Mitt. ) Broth. , 1. 植株 ( x 1.5), 2—3. 叶 ( x 16), 4. 叶 基部细 胞 (x 205), 5. 叶近肩 部细胞 (X205), 6. 叶肩 部细胞 (x205), 7. 叶尖 部细胞 (X205), 8. 叶尖 (x205), 9. 叶横切 面的一 部分; 10—13. 长叶 青毛藓 D. attenuatum (Mitt. ) Wils. ex Ja^. , 10—11. 叶 ( X 16), 12. 叶 基 部细胞 (X205), 13. 叶下部 横切面 (X205); 14 — 19. 细叶 青毛藓 原变种 D. blindioides (Besch. ) Broth, var. bUndioides, 14 一 15. 叶 (X16), 16. 叶基 部细胞 (X205), 17. 叶中 部细胞 (X205), 18. 叶尖 部细胞 (X205), 19. 叶下部 横切面 (x205)。 (曾 淑英、 吴锡麟 绘). ^^^^^^
曲 尾藓科 101 植物体 较大, 密集 丛生, 高约 1 一 5 厘米, 黄绿 色或淡 绿色, 具弱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稀 分枝, 下部 有交织 的棕色 假根。 叶潮湿 时直立 伸展, 干时曲 折或镰 刀状弯 曲, 基 部阔, 鞘状, 长卵 圆形, 向上很 快变狭 成细长 叶尖, 先端 具刺状 细齿, 叶 边自基 部到 顶端具 细齿, 肩 部最为 明显; 中肋 扁阔,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一 1/3, 达先 端突出 成 芒尖; 角细 胞大, 无色 透明, 易碎, 叶基 部细胞 近中肋 的大, 长 方形、 近方形 或不等 5~6 边形, 壁薄, 向边缘 的细胞 变成狭 长形, 叶肩 部近中 肋的细 胞长椭 圆形、 粗 虫形, 向 边缘的 为狭长 虫形, 上部细 胞狭长 方形或 线形。 蒴 柄长约 0.8 — 1 厘米, 湿时 鹅颈状 弯曲, 干 时直或 曲折, 黄色 或淡黄 褐色。 孢 蒴辅射 对称, 平滑, 椭 圆体形 或椭圆 状短柱 形, 淡 褐色或 褐色; 蒴帽 兜形, 长约 2 毫米, 基 部不具 缕毛; 蒴 盖圆锥 体形, 先 端长喙 状; 孢子具 细疣。 产 彝良、 贡山、 漾濞、 景东、 腾冲; 生 于海拔 1800 — 3600 米 的杂木 林下、 树干和 石上。 四川、 海南、 台湾 亦有。 锡金、 尼 泊尔、 日本、 欧 洲和北 美洲有 分布。 2. 长叶 青毛藓 图版 38: 10—13 Dicranod ontium attenuatum (Mitt. ) Wils. ex Jaeg. (1880) ; C. Gao (1994). Dicranum attenuatum Mitt. (1859) ; Dicranella attenuata (Mitt. ) Jaeg. (1872) . 植物体 丛生, 靠顶端 生长新 生枝而 增长, 褐 绿色, 有弱 光泽, 能育植 物高约 1 厘 米, 不育植 物可达 6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褐色, 多不 分枝。 叶 片直立 伸展, 稀 镰刀形 弯曲, 细披 针形, 叶边具 微齿或 平滑, 茎 顶端叶 长大, 长可达 8 毫米, 干 时有点 扭曲, 中肋 扁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3/5, 达先端 突出成 毛尖; 角细 胞少, 不 凸出, 壁薄 透明, 叶基 部近中 肋细胞 较宽, 长 方形, 色淡, 壁薄, 由数列 狭长形 厚壁细 胞形成 边缘, 中上 部细 胞狭长 线形, 壁 增厚。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基 部宽, 凹, 先 端具钻 状尖。 蒴 柄红褐 色, 潮湿时 螺旋状 扭曲, 干时 直立或 不规则 弯曲, 长约 1.2 厘米。 孢蒴红 褐色, 卵形或 广椭圆 体形, 长约 1.2 毫米, 直径 0.6 毫米; 蒴帽 兜形, 基部无 缨毛; 蒴 盖先端 呈长喙 状; 蒴齿 红色, 2 裂。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丽江、 禄劝, 楚雄; 生 于海拔 2300 — 4250 米的 林地、 树干 基部、 腐 木和岩 面上。 西藏、 四川、 贵州、 海南、 广西、 广东、 浙江、 福建、 湖南亦 有。 锡金、 不丹有 分布。 3. 细叶 青毛藓 Dicranodontium blindioides (Besch. ) Broth. (1901) et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Dicranum blindioides Besch. (1891). 3a. 细叶 青毛藓 原变种 图版 38: 14—19 Dicranodontium blindioides (Besch. ) Broth, var. blindioides 植物体 细长, 稀疏 丛生, 上 部淡褐 绿色, 下部淡 褐色, 高 8 — 10 厘米。 茎 纤细, 直 立或 倾立。 茎中 下部的 叶直立 贴茎, 茎顶端 的叶镰 刀状偏 向茎的 一侧, 基 部鞘状 抱茎, 长椭 圆形, 向 上变狭 为长披 针形, 边 内卷, 先端成 管状, 边缘 上部有 细齿; 中 肋窄, 背 面上部 粗糙或 有疣; 角细胞 多数, 壁薄 透明, 平展, 鞘 状基部 近中肋 的细胞 短宽, 方 形, 长 方形, 色淡, 向边缘 的细胞 狭长, 中上部 细胞狭 长形, 叶 尖部细 胞狭长 方形。 雌
102 云南 植物志 雄 同株。 内雌苞 叶基部 内卷成 筒形, 向上逐 渐变细 成细长 毛尖, 尖部 具齿, 外雌 苞叶基 部阔卵 圆形, 向上突 然变窄 为细长 毛尖。 蒴 柄长约 1 厘米。 孢蒴生 于茎上 端的侧 生生殖 枝上,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平滑, 有 光泽; 蒴齿生 于蒴口 深处, 褐色, 有疣状 突起。 产 永善、 罗平、 贡山、 维西、 绿春、 腾冲; 生 于海拔 1200 — 1350 米的 林地、 腐木、 岩 石和树 干上。 其他 地区目 前尚未 发现。 3b. 细叶青 毛藓大 叶变种 图版 39: 1—6 Dicranodontium blindioides (Besch. ) Broth, var. robustum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该变 种与原 种的不 同在于 叶片较 长大, 长可达 1 厘米, 强 镰刀状 弯曲; 叶细 胞较宽 大,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长 4~6 边形, 叶中 部细胞 较宽, 具明显 壁孔; 叶 尖部细 胞多为 菱形、 长 菱形。 产 大关和 贡山; 生 于海拔 2130 — 2300 米的岩 石和树 干上。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 4. 丛叶 青毛藓 图版 39: 7—16 Dicranodontium caespitosum ( Mitt. ) Par. ( 1896 ) ;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i. (1963); C. Gao (1994). Dicranum caespitosum Mitt. (1895) . 植 物体密 丛生, 暗 绿色, 干时淡 褐色或 褐色, 具弱 光泽, 靠顶 端产生 新枝而 增生, 生 长层次 明显, 高 1.5 厘米 (不 含新枝 )。 茎短, 褐色, 分枝, 横 切面外 层为一 层大细 胞, 往内为 2 — 3 层 厚壁小 形棕色 细胞, 中轴 为几个 厚壁小 形透明 细胞, 皮部与 中轴之 间为 几层大 形透明 细胞; 叶密, 基 部的叶 较小, 向上 部的叶 渐大, 直立伸 展或镰 刀状偏 向 一侧, 披 针形, 长可达 7 毫米, 基 部长卵 圆形, 向上变 为细披 针形长 叶尖, 叶 尖部仅 由中肋 组成, 叶尖粗 糙或具 细齿, 叶边 内卷成 管状, 边 平滑; 中肋 褐色, 扁阔, 占叶基 宽度的 1/3 — 1/2, 达先端 突出; 角部 凸出成 耳状, 角细 胞大, 透明, 柔弱 易碎, 叶基 部 向中肋 的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壁薄, 边 缘由数 列狭长 形细胞 构成, 中上部 细胞狭 长形。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基 部宽, 纵卷。 蒴柄 棕色, 鹅颈状 弯曲, 干 时直立 扭曲, 长约 1 厘米。 孢 蒴淡褐 色或棕 黄色, 短柱形 或椭圆 体形, 潮 湿时近 平列, 长约 2 毫米, 直径 约 0.8 毫米; 蒴齿红 褐色, 2 裂几达 基部, 具纵 条纹, 顶端 具疣。 孢子圆 球形, 褐色。 产 大关、 贡山、 大理、 武定、 昆明、 嵩明、 景东; 生 于海拔 1200 — 2500 米的 林地、 土壁、 腐木 及阴湿 石上。 西藏、 四川、 广西 亦有。 锡金、 尼 泊尔有 分布。 5. 齿边 青毛藓 图版 39: 17-22 Dicranodontium capillifolium (Dix. ) Tak. (1968); C. Gao (1994). Brothera capilli folia Dix. (1937) .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高约 2 — 3 厘米, 常具 芽条, 淡褐 绿色。 茎 直立或 倾立, 叉状分 枝, 基部具 假根。 叶 自茎基 部向顶 端逐渐 增长, 下部的 叶短, 长约 2 毫米, 龙骨 状凹, 基部 鞘状, 向上变 狭成钻 状尖, 边具 细齿, 叶尖 具疣, 茎 中部的 叶长约 5 毫米, 基部较 宽, 先端 变狭为 长的钻 状尖, 叶 尖具刺 状疣, 边 具齿, 茎上部 的叶长 6 — 10 毫米, 先端 镰刀状 弯曲, 基部短 而凹, 鞘状, 先端突 然变狭 成长毛 状的钻 状尖; 中肋 没有非 常明显 的 界线, 淡红 褐色, 不 及叶基 宽度的 1/2, 先端突 出成毛 尖状; 角细 胞大, 壁薄, 透明
曲 尾藓科 103 图版 39 1—6. 细叶青 毛藓大 叶变种 Dicranodontium blindioides var. robustum Broth. , 1. 叶 (X 14), 2. 叶基 部细胞 (xi78),3. 叶肩 部细胞 (X178), 4. 叶尖边 缘细胞 (xi78), 5. 叶尖 (xl78), 6. 叶下部 横切面 (X178); 7—16. 丛叶 青毛藓 D. caespitosum (Mitt. ) Par. , 7. 植株 ( x 1.3), 8—9. 叶 ( x 14), 10. 叶基 部细胞 ( x 178), 11. 叶肩 部细胞 (x 178), 12. 叶尖边 缘细胞 (x 178), 13. 叶尖 (x 178), 14. 角细胞 ( x 178) , 15. 角细胞 (X60), 16. 叶下部 横切面 (X178); 17 — 22. 齿边 青毛藓 D. capiUifolium (Dix. ) Tak. , 17 — 18. 叶 (x 14), 19. 叶基 部细胞 (X 178), 20. 叶肩 部细胞 (X178), 21. 叶尖 (X 178), 22. 叶下部 横切面 (xl78)。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04 云南 植物志 或淡红 褐色, 叶基 部近中 肋的细 胞宽长 方形, 边缘为 4 一 5 列狭长 形薄壁 细胞, 在短宽 长方 形细胞 与边缘 狭长形 细胞之 间为不 规则的 4 一 6 边形短 细胞, 叶肩 部细胞 菱形, 长 方形, 不规则 5 — 6 边形。 未见孢 子体。 产 维西、 贡山、 福贡、 漾濞、 景东; 生 于海拔 2300 — 3750 米 的林下 树干、 岩面和 腐 木上。 西藏 亦有。 印度有 分布。 6. 拟 青毛藓 图版 40: 1—10 Dicranodontium decipiens (Mitt. ) Mitt, ex Broth. (1924). Dicranum decipiens Mitt. (1859) . 植物体 细弱, 丛生, 淡褐 绿色, 干 时淡黄 褐色, 具绢丝 光泽, 高 0.6 — 2. 3 厘米, 具 不规则 分枝。 茎 直立或 倾立, 基部具 假根, 被 近镰刀 状弯曲 的叶, 顶 端的叶 最长。 叶 近镰刀 状一向 偏曲或 不规则 弯曲, 披 针形, 边 内卷, 全缘, 基部 鞘状, 先 端渐狭 为长槽 状 或近管 状的长 叶尖, 尖部具 细齿; 中肋较 细弱,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5 — 1/3, 达叶尖 突出成 毛状; 角细 胞大, 向 边缘的 较狭, 凸出成 耳状, 无色 或淡褐 黄色, 叶基部 近中肋 的 细胞长 方形, 壁薄, 边缘有 几列较 窄的狭 长方形 细胞, 其 宽度约 为内部 细胞的 1/2, 叶中上 部细胞 狭长方 形或不 规则, 壁 较薄。 雌雄 异株。 未见孢 子体。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600 米 的冷杉 林下腐 木上。 西藏 亦有。 锡金、 印度有 分布。 7. 青毛藓 图版 40: 11—20 Dicranodontium denudatum (Brid. ) Britt. in Williams (1913) ;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77, 1994). Dicranum denudatum Brid. (1806) ; Didymodon denudatus (Brid. ) Opiz in Boehm (1823). 植物 体紧密 丛生, 大, 淡 绿色, 干 时黄褐 色或绿 褐色, 具弱絹 光泽, 高 1 一 4 (-10)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分 枝或不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 片部分 脱落, 干时 扭曲, 镰刀形 偏曲, 位 于茎基 部的叶 较小, 上 部的叶 较大, 簇生, 长 2. 5 — 8 毫米, 基 部宽, 鞘状, 凹, 向上为 管状的 长线形 叶尖, 叶边 内卷, 全缘或 上部有 齿突; 中肋 扁阔, 占叶 基 宽度的 1/3 — 1/2, 于叶 尖部突 出成毛 尖状; 角部 凸出, 细 胞大, 无色透 明或淡 棕色, 叶基部 近中肋 细胞长 方形、 短阔长 方形, 边缘细 胞狭长 虫形, 中部 细胞不 规则长 方形、 虫形 或狭椭 圆形, 上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蒴 柄长约 1 厘米, 湿 时鹅颈 状或 不规则 弯曲, 干时 变直。 孢蒴 长椭圆 体形; 蒴盖圆 锥形, 先端 喙状, 几乎与 孢蒴等 长; 齿片 2 裂达 中部, 具粗纵 条纹; 孢子圆 球形。 产 永善、 大关、 彝良、 德钦、 维西、 中甸、 贡山、 福贡、 泸水、 丽江、 永胜、 宾 川、 漾濞、 永平、 武定、 南华、 昆明、 嵩明、 寻甸、 楚雄、 新平、 绿春、 屏边、 景东、 腾冲、 耿马、 沧源; 生 于海拔 1350 — 3950 米的 树干、 腐木、 岩面 薄土、 腐殖土 及草地 上。 西藏、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台湾、 福建、 浙江、 湖北、 山东、 内 蒙古、 吉 林、 黑龙江 亦有。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及 美洲有 分布。 8. 山地 青毛藓 图版 40: 21—26 Dicranodontium didictyon (Mitt. ) Jaeg. (1880);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曲 尾藓科 105 图版 40 I— 10. 拟 青毛藓 Dicranodontium decipiens (Mitt. ) Mitt, ex Broth. , 1. 叶 (X23),2— 4. 叶( x 16), 5. 角细 胞及叶 基 部细胞 (x205),6. 叶中 部细胞 ( x205),7. 叶上 部细胞 ( x 205), 8 — 9. 叶尖 (x 205), 10. 叶 横切面 (x 205); II— 20. 青毛藓 D. denudatum (Brid. ) Britt. , 1 1 • 植物体 ( x 2) , 12_13. 叶 (x 16) ,14. 叶基 部细胞 ( x 205) , 15. 叶中 部细胞 (x 205), 16. 叶 上部边 缘细胞 (x 205), 17. 叶 尖细胞 ( x 205), 18. 角细胞 (x 70), 19. 叶 横切面 (X205),20. 孢蒴 (X16);21 — 26. 山地 青毛藓 D. didictyon (Mitt. ) Jaeg. , 21—22. 叶 (x 16), 23. 叶基 部细胞 (x 205), 24. 叶肩 部细胞 (x205),25. 叶尖 (x205),26.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06 云南 植物志 Dicranum didictyon Mitt. (1859) . 植 物体密 丛生, 黄 绿色, 干时棕 黄绿色 或淡褐 黄色, 具弱 光泽, 高 2 — 10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橙 黄色或 褐色, 单一或 分枝。 叶 密生, 镰刀状 弯曲, 常偏 向茎的 一侧, 下 部的叶 较小, 上 部的叶 较大, 叶基部 较宽, 向上为 细长披 针形, 先端毛 尖状, 具 细齿, 边 全缘, 内卷, 在 上部成 管状; 中肋 褐色, 占叶基 宽度的 1/3, 达 叶尖部 突出成 毛状, 具 细齿; 角部不 凸出, 角细 胞大, 壁薄 透明, 有时淡 褐色, 不 规则的 4~6 边形, 易碎, 与叶细 胞界线 明显, 叶 基部近 中肋细 胞大, 近 方形、 长方 形或长 方状六 边形, 向 边缘的 细胞 狭长, 无色或 色淡, 向上 细胞较 狭长, 壁 加厚, 色 较深, 有 壁孔, 边缘细 胞狭线 形, 色淡或 无色, 上部细 胞短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向上 为细长 毛尖; 蒴柄 褐色, 鹅颈状 弯曲或 不规则 弯曲, 长约 6 毫米, 略伸出 苞叶, 干时 直立, 螺 旋形扭 曲。 孢蒴红 褐色, 卵形, 长约 2.2 毫米, 直径 1 毫米; 蒴齿红 褐色, 2 裂达 基部。 产 维西、 贡山、 福贡、 大理、 大姚、 昆明、 绿春、 屏边、 景东、 腾冲; 生 于海拔 1800 — 3800 米 的林下 树干、 岩面 薄土、 腐殖 土和土 壤上。 西藏、 四川、 贵州、 海南、 广西 亦有。 印度、 缅甸、 日本有 分布。 9. 毛叶 青毛藓 图版 41: 1—6 Dicranodontium filifolium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细, 密 丛生, 黄 绿色、 淡褐绿 色或褐 黄色, 无光泽 或具弱 光泽, 高 1—2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 一或稀 分枝, 被棕 褐色或 暗褐色 假根。 叶密 而多, 下 部的叶 小, 向上部 的叶变 长大, 直立, 干时 卷曲, 基 部长卵 圆形, 向上为 细长披 针形, 毛尖很 长, 先端有 细齿, 镰刀状 弯曲; 中肋 扁阔,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达 叶先端 突出; 叶细 胞方 形或长 方形, 壁厚, 基部近 中肋的 细胞较 宽大, 边 缘的略 狭长, 角细 胞无色 或黄褐 色, 不 凸出。 未见孢 子体。 产 大关、 贡山、 维西; 生 于海拔 1800~3000 米 的树干 基部和 石上。 西藏、 贵州、 四川、 广东、 湖南 亦有。 中国 特产。 10. 瘤叶 青毛藓 图版 41: 7—15 Dicranodontium papillifolium Gao ( 1981 ) ;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 1985) ; C. Gao (1994). 植 物体密 丛生, 黄 绿色、 褐绿色 或淡褐 黄色, 无 光泽, 高约 1 一 8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密被 假根, 横断 面的主 轴细, 皮部具 1 一 2 层小 形厚壁 细胞。 叶细 披 针形, 镰刀状 弯曲, 常偏 向茎的 一侧, 长 3 — 3. 5 毫米, 边缘具 不整齐 细齿, 叶尖细 长, 有 粗齿; 中肋基 部与叶 细胞界 线不很 清楚,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3 — 1/2, 充 满整个 叶 尖部, 中 上部背 面具粗 疣或前 角突; 角 细胞略 凸出成 耳状, 短阔 透明, 与叶细 胞界线 明显, 叶基 部近中 肋细胞 短阔长 方形或 不规则 4 一 5 边形, 边细胞 狭长, 中上部 细胞短 长 方形、 长 方形、 狭长 方形, 边缘细 胞狭长 线形, 上 部细胞 背面具 乳头。 蒴柄 淡黄褐 色, 直立, 不规则 弯曲, 长约 1.3 厘米。 孢蒴 卵形, 棕 黄色或 褐色, 干时 具褶, 长约 1.5 毫米, 直径约 1 毫米, 齿片 2 裂达 中部以 下或近 基部, 基 部具疣 排成的 纵纹, 上部 具疣。
曲 尾藓科 107 图版 41 1—6. 毛叶 青毛蘚 Dicranodontium filifolium Broth. , 1. 叶 (X16), 2. 叶基 部细胞 (X205), 3. 叶 中上部 近中肋 细胞 (X205), 4. 叶中 上部边 缘细胞 (X205), 5. 叶尖 (X205), 6. 叶下部 横切面 (X205); 7 — 15. 瘤叶青 毛藓 D. papiUifolium Gao, 7. 植株 (xl.5), 8—9. 叶 (X16), 10. 叶基 部细胞 (X 205), 11. 叶中 部细胞 (x205),12. 叶尖 (X205), 13.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05), 14. 中肋 中上部 横切面 (X205), 15. 叶尖 部 横切面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产 大关、 彝良、 东川、 贡山、 中甸、 维西、 福贡、 丽江、 保山、 绿 春、; 生 于海拔 1400 — 4500 米 的林中 树干、 腐木、 腐 殖土、 土壤 和沼泽 地上。 西藏、 广西 亦有。 中国 特产。 11. 孔网 青毛藓 图版 42: 1—4 Dicranodontium porodictyon Card, et Ther (1911);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 物体密 丛生,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干时 棕色、 淡 褐色或 褐色, 但顶端 多为黄 绿色, 有弱 光泽, 高约 1 一 7 厘米。 雌株分 枝多, 细长, 雌苞假 顶生; 雄 株的雄 器苞生 于分枝 顶端。 茎 直立, 有时 弯曲, 具棕色 假根。 叶片 基部卵 圆形, 向上 变狭为 细长披 针形, 叶 尖细长 毛状, 具 细齿, 叶边略 内卷, 中上部 具齿; 中肋 扁阔,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一 1/3, 达先端 突出; 角细 胞界线 明显, 无色透 明或棕 红色, 略 凸出, 易碎, 常被拉 掉。 叶 基边缘 为数列 狭长形 细胞, 中肋与 边细胞 之间为 长方形 细胞, 壁厚, 壁孔 明显, 中上 部细胞 狭长, 有 壁孔。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具短 毛尖。 蒴柄 黄色, 成熟后 直立, 长约 1 厘米。 孢蒴 直立, 具短 台部; 蒴齿 红色, 齿片 2 裂; 孢 子直径 12 — 15 微米。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生 于海拔 1250 — 3150 米的树 基和土 壤上。 西藏、 贵州、 广 西、 海南、 湖南 亦有。 12. 暗绿 青毛藓 图版 42: 5-11 Dicranodontium sordidum (Wils. ex Mitt. ) Gangulee (1966) . Dicranum sordidum Wils. ex Mitt. (1859) ; D. sordidum Wils. ( 1857 )nom. nud. ; Blindia sordida (Mitt. )C. Muell. ( 1864) . Campylopus sordidus (Mitt. ) Jaeg. (1872). 植 物体密 丛生, 褐绿 色或褐 黄色, 具弱 光泽, 高约 2 — 3 厘米。 茎 直立, 不 分枝, 具粗的 棕红色 假根。 叶披 针形, 挺硬, 直, 基部 较宽, 向上变 窄为具 沟的钻 状尖, 叶尖 具细 锯齿。 中肋 较狭,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5 — 1/4 以及 钻状尖 的绝大 部分, 背面 基部具 棕 红色粗 假根; 角细胞 凸出, 深红 褐色, 界 线非常 明显, 壁 增厚, 叶基部 边缘为 数排狭 长形 细胞, 向内为 长方形 细胞, 近中 肋的较 短阔, 壁厚, 轻微 具孔, 中上 部叶片 细胞狭 长方 形或狭 线形, 壁厚。 孢子体 未见。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500 — 3300 米的石 上和树 干上; 其他省 区尚未 发现。 尼 泊尔有 分布。 中 国新分 布种。 13. 全缘 青毛藓 图版 42: 12—18 Dicranodontium subintegrifolium Broth. ( 1924) et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细, 密 丛生, 黄 绿色, 具弱 光泽, 高约 1 厘米。 茎 直立, 被 深褐色 假根及 密而多 的叶, 上部 叶大, 下部 叶小,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叶披 针形, 镰刀状 弯曲, 基部 宽, 自基部 向上逐 渐变狭 为细披 针形长 叶尖, 边 内卷成 槽状或 管状, 叶缘 平滑或 仅尖部 有 细齿; 中肋 扁阔,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2, 达 叶尖并 突出; 角部略 凸出, 角细胞 排列疏 松, 无色透 明或黄 褐色, 叶 片基部 近中肋 细胞长 方形, 边 缘为少 数几列 狭线形 透明细 胞, 中上 部细胞 线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纤细, 长约 1 厘米, 黄 褐色。 孢蒴 直立, 长椭圆 体形, 淡 褐色。
曲 尾藓科 109 图版 42 1— 4. 孔网 青毛藓 DicranodontiumporodktyonCard. et Ther. , 1. 叶 (Xl4), 2. 叶基 部细胞 (X173), 3. 叶尖 (X173), 4. 叶下 部横切 面的一 部分 (X173); 5 — 11. 暗绿 青毛藓 D. sordidum (Wils. ex Mitt. ) Gangulee, 5. 植株丛 (xi.3), 6—7. 叶 (xi4), 8. 叶基 部细胞 (xi73), 9. 叶中 部细胞 (X173), 10. 叶尖 (xl73), 11.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173); 12 — 18. 全缘 青毛藓 D. subintegrifolium Broth. , 12 — 14. 叶 (xi4), 15. 叶基 部细胞 (x 173), 16. 叶中 部细胞 (x 173), 17. 叶 中下部 横切面 (x 173), 18. 叶上部 横切面 ( x 173) ; 19— 25. 拟孔网 青毛藓 D. subporodictyon Broth. , 19~20. 叶 (xl4), 21. 叶基 部细胞 (X 173), 22. 叶 基部边 缘细胞 (X173), 23. 叶中上 部细胞 (X 173), 24. 叶尖 (X 173), 25.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i73)。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10 云南 植物志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950 — 3000 米的林 地或腐 木上。 西藏、 海南 亦有。 俄罗 斯有分 布。 14. 拟孔网 青毛藓 图版 42: 19 — 25 Dicranodontium subporodictyon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 Dicranum subporodictyon (Broth. ) Gao, syn. nov. 植物体 纤细, 密 丛生, 黄 绿色, 干 时淡黄 褐色或 褐色, 仅尖部 为淡褐 黄色, 高约 2 — 6 厘米。 茎 直立, 通常 单一, 被 褐色假 根以及 密而多 的叶。 叶直或 镰刀状 弯曲, 披 针形, 基 部宽, 自基部 向上逐 渐变狭 为刚毛 状的钻 状尖, 长可达 7 毫米, 在钻状 尖的上 部具 细齿, 边 内卷, 全缘, 近 尖部具 细齿, 成纵槽 状凹, 在近叶 基背面 散布有 假根; 中 肋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或 更宽, 达顶端 终止; 角细胞 褐色, 形 成间隔 凹人, 叶基 部细胞 狭长 方形, 边缘 细胞狭 线形, 中上 部细胞 与基部 相似, 仅较小 较狭, 多狭 线形, 叶细胞 具 壁孔, 但 较少。 未见孢 子体。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000 — 3250 米 的潮湿 石壁及 岩面薄 土上。 目前国 内其他 省区尚 未 发现。 英国有 分布。 该种在 《中 国苔 藓志》 第 1 卷 (1994) 中 被调入 Dicranum 属中, 但 作者在 研究了 产 自 贡山 的标本 后发现 : 其 特征除 完全与 Dicranodontium subporodictyon Broth. 的原描 述相 似外, 还发现 其叶边 缘由多 列狭线 形细胞 构成, 形 成明显 的分化 边缘, 角细 胞与中 肋 相接, 中 间无透 明细胞 相隔, 故认 为放入 Dicranodontium 中较 合适。 15. 云南 青毛藓 图版 43: 1—8 Dicranodontium tenii Broth, et Herz. (1925) ; P. C. Chen et al. (1963) ; C. Gao (1994). 植物体 密垫状 丛生, 黄 绿色, 高约 1 一 3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不分 枝或近 顶端呈 簇 生束状 分枝, 具棕 色毛状 假根, 叶密, 多一向 偏曲。 叶片 镰刀状 弯曲, 长约 4 一 5 毫 米, 自 椭圆形 基部向 上渐狭 成细长 披针形 的毛状 叶尖, 叶尖具 齿突, 叶边近 全缘, 上部 内卷成 管状或 槽状; 中 肋基部 扁阔,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一 1/3 (-1/2), 向上 变细, 达叶尖 突出成 毛状; 角部 凸出, 大, 透明, 与 叶片细 胞界线 明显。 角 细胞长 方形、 方形 或不 规则的 5 — 6 边形, 叶基 部细胞 疏松, 短阔长 方形、 长 方形, 边为少 数几列 狭长形 细胞, 中上 部细胞 较小, 狭 长方形 或近似 虫形, 边 细胞狭 线形。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基部 阔卵 圆形, 鞘状, 向上收 缩为粗 糙的长 毛尖, 细胞狭 线形。 蒴柄 不规则 弯曲, 淡 黄色或 棕 红色, 长约 7 毫米。 孢蒴 长椭圆 体形, 长约 1.5 毫米, 蒴 口小, 边缘淡 红色; 齿片 2 裂达 基部, 横脊凸 出成栉 瘤状, 下 部具斜 条纹, 上部 具疣。 孢 子小, 平滑, 黄 绿色, 直 径约 8 微米。 产 维西、 丽江、 昆明; 生 于海拔 2050 — 3200 米的 林地、 树基、 腐 木和岩 面上。 西 藏、 四川、 广西、 海南 亦有。 中国 特产。 16. 钩叶 青毛藓 图版 43: 9—17 Dicranodontium uncinatum (Harv. ) Jaeg. (1880);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1994). Thysanomitrium uncinatum Harv. (1836); Dicranum uncinatum (Harv.) C. Muell .
曲 尾藓科 111 图版 43 1—8. 云南 青毛藓 Dicranodontium tenii Broth, et Herz. , 1—2. 叶 (xi6), 3. 叶基 部细胞 (x205), 4. 叶中下 部细胞 (X205), 5. 叶中 部细胞 (X 205), 6. 角细胞 ( X 205), 7. 叶尖 ( X 205), 8. 叶 中下部 横切面 (X205);9—17. 钩叶 青毛藓 D. undnatum (Harv.) Jaeg. , 9. 植株 (xl.5), 10— 12. 叶 (X16), 13. 叶 基部细 胞 (X205), 14. 叶中 部细胞 (X205), 15. 叶上 部细胞 (X205), 16. 叶尖 (x205), 17. 叶下部 横切面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12 云南 植物志 (1848) ; Dicranodontium circinatum (Mild. ) Schimp. (1876) .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柔细, 黄 绿色, 具光泽 高可达 7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红 褐色,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茎下 部的叶 短小, 上 部的叶 长大, 直立 或偏向 一侧, 叶 片镰刀 状弯曲 或 不规则 弯曲, 基部 鞘状, 卵圆 形或长 圆形, 向 上渐狭 成细长 披针形 叶尖, 叶边 全缘内 卷, 上部成 管状, 有 细齿; 中肋 扁阔, 黄色, 基部红 褐色, 占叶基 宽度的 1/3- — 2/3, 达叶 先端突 出成毛 尖状; 角部 凸出成 耳状。 细 胞大, 无色透 明或红 褐色, 易碎, 基部近 中肋细 胞阔长 方形, 淡 黄色, 边缘 为数列 狭线形 细胞, 叶 中部细 胞狭长 方形或 线形, 上 部细 胞狭长 线形, 壁 增厚, 具前 角突。 雌雄 异株。 蒴柄 鹅颈状 弯曲或 直立, 略 高出苞 叶, 长约 1.5 厘米。 孢蒴短 柱形, 褐色, 微 下垂, 长约 2 毫米, 直径约 0.7 毫米。 蒴齿 红 褐色, 金 黄色, 2 裂几达 基部, 下部 具粗纵 条紋, 上部 具疣; 孢子圆 球形, 黄色透 明, 直径约 16 — 17 微米。 产 贡山、 福贡、 丽江、 景东; 生 于海拔 1300 — 3400 米的 林地、 腐木、 树干 基部、 岩面 和高山 草地。 西藏、 四川、 广西、 广东、 台湾、 江西、 浙江 亦有。 印度、 缅甸、 泰 国、 越南、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有 分布。 12. 长巾 冒藓属 Atractylocarpus Mitt. 植物体 细小, 丛生,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具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不 分枝或 分枝, 被 假根。 叶 直立, 有 时一向 偏曲, 基 部长披 针形、 长 卵圆形 或阔卵 圆形, 略成 鞘状, 向上 成狭长 线形, 边缘 平滑, 略 内卷, 先端近 管状, 近尖有 细齿; 中肋 扁阔, 充满整 个叶尖 部, 横 切面具 背腹厚 壁层; 角细胞 单层, 略 透明, 发育 不良, 叶基 部细胞 壁薄, 长方形 或长 5 — 6 边形, 边 缘细胞 较狭, 上 部细胞 狭长。 雌雄 同株。 雌苞 肥厚, 芽状, 雌苞叶 长卵 圆形, 基部 鞘状, 中 肋细。 蒴柄 单一, 直立, 褐色或 黄色。 孢蒴 直立, 辐射 对称, 长 椭圆体 形或圆 柱形, 通常红 褐色, 干 老时黑 褐色, 有 纵沟; 蒴帽 长大, 兜形, 基部有 时 变窄, 紧附 于蒴柄 上部, 全缘; 蒴盖 圆锥形 喙状; 蒴齿 2 — 3 裂几达 基部, 下 部有纵 长 条纹, 上 部具密 细疣; 孢子棕 黄色, 褐色, 有细 密疣。 据 《Inde X M US corum》 I 卷 (1959) 和 V 卷 (1969) 记载, 全 世界有 16 种。 中国 仅有 2 种, 云南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片 较短, 鞘状部 分长卵 圆形, 叶细胞 较小, '狭 长, 中 肋宽; 孢蒴短 柱形, 蒴 盖斜长 喙状… 1. 高山 长帽藓 A. alpinus 2 (1) 叶片 较长, 鞘状 部分阔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叶细胞 较大, 短阔, 中肋 细弱; 孢蒴长 卵形, 蒴 盖 直喙状 2. 中华 长帽藓 A. sinensis 1. 高山 长帽藓 (梅 氏藓) 图版 44: 1—8 Atractylocarpus alpinus (Mild. ) Lindb. (1878).
曲 尾藓科 113 图版 44 1—8. 髙山 长帽藓 Atractylocarpusalpinus (Mild.) Lindb. , 1—2. 叶 (xi6), 3. 雌苞叶 (X16), 4. 叶基 部细胞 (X205), 5. 叶中 部细胞 (X205), 6. 叶上 部细胞 (X205), 7. 孢蒴 (X16), 8. 叶 横切面 (X205); 9—18. 中华 长帽藓 A. sinensis (Broth.) Here. , 9- —12. 叶 (xi6), 13. 雌苞叶 (Xl6), 14. 叶基 部细胞 (x205), 15. 叶中上 部细胞 (X205), 16. 叶 尖细胞 (x205), 17. 带蒴帽 的孢蒴 (xi6), 18. 叶 横切面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14 云南 植物志 Metzleria alpina Schimp. ex Mild. (1869); Metzlerella alpina (Schimp. ) Hag. (1915);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体 细小, 密 丛生,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干时 褐色, 高约 1 厘米。 茎 直立, 满被褐 色 假根, 不 分枝。 叶 直立, 基部 卵圆形 或长卵 圆形, 向上 很快变 成细长 披针形 叶尖, 叶 尖部平 滑或有 细齿, 边 内卷, 在先 端几成 管状; 中肋 扁阔, 上端充 满整个 叶尖, 背部粗 糙; 叶 基部细 胞近中 肋的长 方形, 向 边缘变 狭长, 上 部细胞 狭长, 具前 角突, 角 细胞无 色 或浅黄 褐色, 短六 边形。 雌雄 同株。 雄 苞生于 植株中 下部, 芽状。 蒴柄 直立, 细长, 长约 0.6 — 1 厘米。 孢蒴短 柱形, 直立; 蒴帽长 兜形, 基部 全缘; 蒴 盖斜长 喙状; 蒴齿 2 — 3 裂几达 基部, 中下 部有斜 条纹, 上部有 细疣。 孢子 褐色, 有 细疣, 直径 20 — 24 微 米。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3900 — 4100 米的沼 泽地、 草地湿 土及腐 木上。 四川 亦有。 印度 和 欧洲有 分布。 2. 中华 长帽藓 (中 华梅 氏藓) 图版 44: 9—18 Atractylocarpus sinensis (Broth. ) Herz. (1939) . Metzlerella sinensis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 1929) ; P. C. Chen et al. (1963) ;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细, 密集 丛生, 黄绿色 或淡褐 绿色。 茎 直立或 倾立, 基部具 假根, 叶密。 叶 镰刀状 弯曲, 基部 鞘状, 阔卵 圆形, 向上迅 速变成 线状长 叶尖, 叶尖 长可达 5 毫米或 更多, 边 全缘, 仅在 叶尖具 细齿; 中 肋细, 充满 整个叶 尖部; 叶基 部细胞 壁薄, 透明, 长 方形、 狭 长方形 或长椭 圆形, 排列 疏松, 中 上部细 胞狭长 方形, 角细 胞几无 分化。 雌 雄同株 异苞。 蒴柄 细弱, 黄 色或深 黄色, 干时常 扭曲, 长约 1 厘米。 孢 蒴小, 直立, 长 椭圆 体形, 棕色; 蒴帽长 兜状, 基部 全缘, 有时变 窄紧附 于蒴柄 上部; 蒴 盖直圆 锥形喙 状; 孢子绿 褐色, 直径约 15 微米。 产 贡山、 福贡; 生 于海拔 2900 — 3900 米 的高山 林下、 灌丛 树干、 腐木 或潮湿 石上。 云南 特产。 模 式标本 采自澜 沧江和 怒江分 水岭, 28°4'N (属 贡山县 )。 亚科 4. 拟白发 藓亚科 Paraleucobryoideae 植 物体灰 绿色。 叶中 肋特别 宽阔, 横切 面中央 有绿色 细胞, 背 腹面均 为大形 无色透 明薄壁 细胞。 角细胞 分化。 蒴柄 直立。 孢 蒴辐射 对称, 平滑, 蒴齿 2 裂。 本 亚科有 2 属, 云南 均有。 分属 检索表 1 (2) 植 物体较 粗大。 叶片 横切面 的绿色 细胞位 于中部 或偏背 部的无 色细胞 之间。 环带不 分化。 蒴 帽 兜形, 全缘 13. 拟白 发藓属 Paraleucobryum 2 (1) 植物体 通常较 细小。 叶 片横切 面的绿 色细胞 杂于无 色细胞 中间。 环带由 2 列细胞 组成。 蒴帽 帽形, 基 部边缘 有缨络 14. 白 氏藓属 Brothera
曲 尾藓科 115 13. J 以白 发薛属 Paraleucobryum (Limpr. ) Loesk. 植 物体较 强壮, 挺硬, 密 丛生, 灰 绿色, 具 光泽。 叶淡 绿色, 直立或 向一侧 偏曲; 中肋 极阔, 叶中 部以上 几乎全 被中肋 占满, 横 切面具 3 — 4 层 细胞, 常 仅中央 1 层细胞 或 背部细 胞具叶 绿体, 其 他均为 无色大 细胞; 仅叶基 部两侧 有明显 的叶片 细胞, 通常为 长 方形或 线形, 具 壁孔, 角部 凸出。 角细胞 较大, 方 形或长 方形, 深 棕色, 壁略 增厚。 雌雄 异株。 内雌 苞叶高 鞘状。 抱蒴 直立, 对称; 蒴帽 兜形, 全缘; 蒴齿 单层, 2 裂, 有 时裂 至中部 以下, 下部具 纵纹, 上部 具疣。 据 《Index Muscorum) I 卷 (1959) 和 V 卷 (1969) 记载全 世界有 8 种, 分 布于亚 洲、 欧 洲和美 洲比较 寒冷的 地区, 现知 中国有 2 种, 云南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片阔披 针形, 叶 尖短, 尖部平 滑或具 不明显 齿突; 中肋 横切面 绿色细 胞位中 央一层 1 秦 W^^M P. enerve 2 (1) 叶片 狭长披 针形, 叶尖 细长, 尖部有 细齿; 中 肋横切 面的绿 色细胞 杂于背 侧无色 细胞间 …… 2. 长叶拟 白发藓 P. longifolium 1. 拟 白发藓 图版 45: 1-6 Paraleucobryum enerve (Thed. ) Loesk. (1908) ;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M. X. Chang (1978). Dicranum enerve Thed. in Hartm. (1849) ; D . albicans B. S. G. (1850) . 植物 强壮, 挺硬, 密 丛生, 灰 绿色, 有时淡 绿色, 具 光泽, 高约 2 — 8 厘米。 茎直 立, 分枝, 基部 具褐色 假根。 叶 直或顶 端略成 镰刀状 弯曲, 阔披 针形, 叶基部 鞘状, 宽 而凹, 中部 以上边 内卷成 管状, 全缘, 叶尖端 有微弱 细齿; 中 肋淡绿 黄色, 特 别宽, 占 据 叶基部 宽度的 2/3 以上 和叶的 整个中 上部, 横 切面由 3 — 4 层细胞 构成, 中央 为一层 绿色 细胞, 背 腹两侧 均为大 形无色 细胞; 角 细胞近 似耳状 凸出, 无 色或红 褐色, 方形或 长 方形, 叶 片细胞 单层, 仅见于 叶基部 两侧较 狭窄的 部分, 壁薄, 狭 长形。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先 端突然 变成细 短尖, 尖部 有齿。 蒴柄 直立, 长 1.5 — 2 厘米, 棕 黄色, 成 熟后棕 红色。 孢蒴 直立, 平滑, 褐色; 环带由 3 裂细胞 构成; 蒴盖细 圆锥形 先端喙 状, 约 与孢蒴 等长, 二裂达 中部, 齿片 下部棕 红色, 外 侧具斜 条纹, 上部黄 棕色, 具细 疣; 孢 子小, 黄 绿色, 直径 16 微米。 ' 产 巧家、 德钦、 维西、 中甸、 贡山、 福贡、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2000 — 4800 米 的林下 腐木、 树干 基部、 岩面、 石 隙中以 及流石 滩和草 地上。 西藏、 四川、 陕西、 浙 江、 吉林 亦有。 日本、 俄 罗斯、 欧 洲和北 美洲有 分布。 2. 长叶拟 白发藓 图版 45: 7-10 Paraleucobryum longifolium (Hedw. ) Loesk. (1808);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11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45 1 一 6. 拟 白发藓 Paraleucobryumenerve (Thed.) Loesk. , 1. 植物体 (XI), 2 — 3. 叶 (xl6), 4. 叶基 部细胞 (X205), 5. 叶 尖细胞 (X205), 6. 叶中部 横切面 (X205); 7 — 10. 长叶拟 白发藓 P. longifolium (Hedw. ) Loesk. , 7 — 8. 叶 (X16), 9. 叶基 部细胞 (X205), 10. 角细胞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17 Dicranum longifolium Ehrh. ex Hedw. (1801) . 植物体 密或疏 丛生, 松软, 灰 绿色或 绿色, 具 光泽, 高约 1.5 — 7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略 具褐色 假根。 叶 镰刀状 弯曲, 常偏 向茎的 一侧, 细长披 针形, 边 内卷, 先端近 管状, 上 部边具 细齿; 中 肋宽, 占叶基 宽度的 1/2 — 2/3, 充满叶 尖部, 达叶尖 并突出 成毛 尖状, 在上部 背面具 细齿, 横切 面绿色 细胞位 于中、 背面, 杂于 无色细 胞间; 角部 近耳状 凸出, 角细胞 方形、 长方形 或不等 5 边形, 透 明或淡 褐色,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有 壁孔, 向边 缘的比 较狭。 雌雄 异株。 蒴柄 直立, 黄 褐色, 长 1 一 2 厘米。 孢蒴 直立, 长 椭圆 体形或 柱形, 直或 微弯, 平滑; 蒴盖 圆锥形 喙状, 与孢蒴 等长; 环带不 分化; 埤片 下部紫 红色, 上部 黄色或 无色, 具疣; 孢子 黄色, 具 细疣。 , 产 德钦、 维西、 中甸、 贡山、 福贡、 丽江; 生 于海拔 3200 — 4300 米 的林下 腐木、 树干 基部、 岩面腐 殖土、 石上以 及草地 和流石 滩上。 西藏、 四川、 陕西、 吉林、 黑龙江 亦有。 印度、 日本、 俄罗 斯和北 美洲有 分布。 14. 白 氏藓属 Brothera C. Muell. 植物体 细小, 密集 丛生, 灰 绿色, 具 光泽。 叶 直立, 披针状 钻形, 基 部凹, 具小形 叶耳, 边 内卷, 在 先端形 成半管 状或管 状的钻 状尖; 中 肋阔, 占叶基 宽度的 1/3 以上, 尖部 几乎全 被中肋 占满, 横切 面细胞 排列不 整齐, 在 大形透 明细胞 之间夹 杂有不 连续的 绿色 细胞; 叶 片细胞 无色、 透明, 长纺 锤形、 长卵圆 形或长 方形, 壁薄, 边细胞 狭长, 角 细胞分 化不很 明显。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有时 扭曲。 孢蒴 长卵形 或 长椭圆 体形; 蒴帽 兜形, 基 部边具 裂片; 蒴盖圆 锥形, 先端 椽状; 环 带大, 具 2 列细 胞, 易碎; 齿 2 裂达 基部, 横脊不 明显, 具 密疣。 不 育枝顶 端产生 叶状芽 胞体进 行无性 繁殖。 本属 Brotherces (1924) 记录全 世界有 2 种。 《 Index Muscorum》 I 卷 (1959) 和 V 卷 (1969) 记载全 世界有 3 种。 J.-P.Frahm (1984) 已将 Brothera himalayana Broth. 调入 Campylopodiella 属中, 故现知 该属全 世界有 2 种, 中国仅 1 种, 云南 亦产。 1. 白氏藓 (白 叶藓) 图版 46: 1-8 Brothera leana (Sull. ) C. Muell. (1900);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Leucophanes Leanum Sull. (1846) ; Brothera ankerkronae C. Muell. (1900) . 植物体 细小, 密集 丛生, 灰 绿色, 具 光泽, 下部比 较暗, 高不及 1 厘米, 不 育枝先 端常 产生头 状的芽 叶丛。 茎 直立, 不 分枝或 分枝, 基 部具密 的毛状 假根。 叶 密集, 直. 立, 披针状 钻形, 边 内卷, 近 管状, 全缘; 中 肋阔, 扁平, 占叶基 宽度的 1/3 — 1/2, 达先端 突出, 横切 面细胞 排列不 规则, 绿 色细胞 较小, 不 连续, 夹 杂于大 形透明 细胞之 间; 角细胞 分化不 明显, 无色 透明, 方形 或阔长 方形, 叶片 细胞长 方形或 线状长 圆形, 壁薄, 透明, 边 缘的细 胞比较 狭窄。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与上 部茎叶 相似。 蒴 柄长达 8 毫 米, 未 成熟时 鹅颈状 弯曲, 干时 直立, 扭 曲或略 弯曲, 平滑。 孢 蒴椭圆 体形, 口小, 长 约 1 一 1.3 毫米, 直径 0.5 毫米, 无 气孔; 蒴 帽大, 兜状, 基部具 裂片, 蒴 盖细圆 锥形,
11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46 1 一 8. 白氏藓 Brotheraleana (Sull.) C. MueU. , 1. 植物体 (X6), 2-4. 叶 (x23), 5. 叶基 部细胞 (X293) 6, 叶中 部细胞 (X293) , 7. 叶 横切面 (X293) , 8 . 芽叶 (x70); 9_ 17 . 阔叶 粗石藓 R habdoweisiacrenu ! ate ' (Mm.) Jam., 9. 植物体 (x 6) , 10 ~ U . 叶 (x 16) , 12. 叶基 部细胞 (x205) , 13 . 叶中 部细胞 (x205) , 14. 叶 尖细胞 (X205), 15 — 16. 孢蒴 (X16), 17. 蒴齿 (x 2 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19 先端 喙状; 环 带宽, 自行 卷落; 蒴 齿生于 蒴口内 下方, 裂至 基部, 红 褐色, 具由 粗疣组 成的 斜纹; 孢子淡 黄色, 近 平滑。 产 维西、 贡山、 福贡、 丽江、 武定、 昆明、 嵩明、 安宁、 景东、 寻甸、 师宗、 勐 腊、 潞西、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900 — 3000 米 的林下 腐木、 树干 基部、 腐殖 土上, 稀生 于土 壤上。 西藏、 四川、 贵州、 浙江、 江西、 湖北、 陕西、 河北、 吉林、 黑龙江 亦有。 印度、 克什 米尔、 日本、 俄 罗斯、 北美有 分布。 亚科 5. 粗石 薛亚科 Rhabdoweisioideae 植物体 矮小, 黄 绿色或 绿色, 下部暗 绿色。 叶 片宽披 针形, 湿时 伸展, 干时 卷縮; 中 肋细, 向边 缘不是 渐薄; 角 细胞不 分化。 孢蒴 直立, 辐射 对称, 干时有 8 条 纵脊, 脱 盖后口 扩大, 蒴壁有 气孔, 蒴齿不 分裂, 平滑无 纵纹, 或中下 部有横 条纹, 上部 有交叉 斜纹。 本 亚科全 世界有 3 属, 中国有 2 属, 云南有 1 属。 15. 粗 石藓属 Rhabdoweisia B. S. G. 植物体 矮小, 丛生, 绿色。 茎 单一或 分枝, 下部具 假根。 叶潮 湿时直 立伸展 或呈弓 形 弯曲, 干燥 时强烈 皱缩,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缘 平直或 中下部 背卷, 多数全 缘, 少 数上部 具齿; 中肋 单一, 强劲, 多 数不及 顶部; 叶片 基部细 胞无色 透明, 长方 形, 壁薄, 上 部细胞 绿色, 方形、 圆 方形、 圆 多边形 或阔卵 圆形, 平滑, 壁薄 或略增 厚, 角 细胞不 分化。 雌雄 同株。 雌苞 叶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纤细, 草 黄色。 孢 蒴小, 卵形、 长 卵形, 直立, 干时具 8 条 纵长脊 和宽的 蒴口; 蒴帽 兜形, 平滑; 蒴盖与 蒴壶部 等长, 先 端具斜 长喙状 尖头; 环带不 分化; 蒴齿 单层, 基部 联合, 齿片不 分裂, 上部狭 长 形或披 针形, 有纵 斜纹或 平滑, 稀 无齿。 孢 子小, 平滑或 具块状 纹饰。 据 《中 国苔 藓志》 第 1 卷 报道, 全世 界约有 9 种, 多分布 于温带 山地, 生于 砂质岩 石 裂缝。 中 国现有 4 种, 云南有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狭长披 针形, 上 部窄, 向上 尖锐, 叶缘上 部全缘 或微具 齿突; 蒴 齿细短 2. 微齿 粗石藓 Rh. crispata 2 (1) 叶 阔长披 针形, 上 部宽, 向上 渐尖或 略钝, 上部 边缘具 粗齿; 蒴齿较 粗长。 3 (4) 蒴齿具 明显交 叉的斜 条纹, 色深, 黄褐色 1. 阔叶 粗石藓 Rh. crenulata 4 (3) 蒴齿 平滑无 条纹, 色浅, 黄白色 3. 平齿 粗石藓 Rh. laevidens 1. 阔叶 粗石藓 图版 46: 9—17 Rhabdoweisia crenulata (Mitt. ) Jam. (1890); Chuang (1973); Lai et Wang-young (1976); C. Gao (1994).
120 云南 植物志 Didymodon crenulatus Mitt. (1859). 植物 矮小, 高约 0.5 — 1 厘米, 褐 绿色。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叶潮湿 时直立 伸展或 外弯, 干燥 时强烈 皱缩, 阔长披 针形, 上 部宽, 渐尖 或先端 略钝, 叶缘平 直或下 部狭的 背卷, 上部具 粗齿; 中肋 单一, 强劲, 终 止于叶 尖下;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壁薄, 无色 透明, 叶中上 部细胞 方形、 圆方 形或多 边形, 有 时宽大 于长, 壁薄。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纤细, 直立, 淡 黄色或 黄色。 孢 蒴卵球 形或卵 状椭圆 体形, 干 时具纵 长脊; 蒴帽 兜形, 平滑; 蒴 盖具斜 长喙; 无环带 分化; 蒴齿 单层, 披 针形, 不 分裂, 具 明显交 叉的纵 斜纹; 孢 子小, 圆 球形。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400 米 阔叶林 下路边 岩面。 台湾 亦有。 锡金、 日本、 欧洲、 北 美洲、 夏威夷 和格陵 兰岛有 分布。 2. 微齿 粗石藓 图版 47: 1—10 Rhabdoweisia crispata (Dicks, ex With. ) Lindb. (1871); Gao et Chang (1983); Koponen et al. (1983); C. Gao (1994). Bryum crispatum Dicks, et With. (1801) ; Weisia denticulata Brid (1806) ; Rhab- doweisia striata ( Schrad. ) Lindb. var. subdenticulata ( Boul. ) Hag. (1915). R . kuzenevae Broth. (1916) . 植 物体极 矮小, 丛生, 淡黄 绿色或 绿色, 高 0.2~0.5 厘米。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下部具 假根。 叶潮湿 时倾立 伸展, 干燥 时强烈 皱缩, 狭 长披针 形或狭 舌形, 向上 渐尖, 叶缘平 直或中 下部狭 背卷, 上 部全缘 或微具 齿突; 中肋 单一, 强劲, 终 止于叶 尖下; 叶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壁薄, 透明, 中上 部细胞 圆方形 或圆多 边形, 壁略 增厚。 雌雄 同株。 雌 苞叶与 上部叶 同形。 蒴柄极 纤细, 直立, 淡黄 绿色, 长 2 — 3 毫米。 孢 蒴小, 卵 球形, 干时具 纵脊; 蒴帽 兜形, 平滑; 蒴 盖具斜 长喙; 环带不 分化; 蒴齿 单层, 不 分裂, 从宽 基 部向上 逐渐变 成狭披 针形, 平滑 无疣, 无纵 条纹。 孢 子小, 直径 13 — 18 微米, 暗褐 红色, 表面 具块状 纹饰。 产 大理; 生岩 面上。 辽宁、 吉林、 甘肃 亦有。 日本、 欧洲 中部和 北部、 北 美洲、 爪 哇、 夏 威夷、 玻利 维亚、 格陵 兰岛有 分布。 3. 平齿 粗石藓 图版 47: 11—16 Rhabdoweisia laevidens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 植物体 细弱, 疏松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高约 0.5 — 1 厘米。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下部 具褐色 假根。 叶密集 着生, 潮湿 时直立 或倾立 伸展, 干燥 时强烈 皱缩, 阔 长披针 形, 上 部宽, 短 渐尖或 急尖, 叶缘 平直, 上 部具不 规则粗 锯齿; 中肋 单一, 强劲, 终止 于叶 尖下;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壁薄, 透明, 中 上部细 胞圆方 形或不 规则多 边形。 雌雄同 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仅 略大。 蒴柄 纤细, 直立, 深 黄色, 上部 扭曲, 长 3 — 4. 5 毫 米。 孢蒴卵 球形, 长约 1 毫米, 干燥 时具不 明显的 纵脊; 蒴帽 兜形, 平滑; 蒴盖 先端具 斜 长喙状 尖头; 环带不 分化; 蒴齿 单层, 黄 白色, 透明, 长 线状披 针形, 有时具 穿孔, 平滑无 条纹。 孢 子小, 球形, 近 平滑。 产贡山 (北纬 28°, 澜沧 江和怒 江之间 (模 式标本 产地) ); 生 于海拔 3900 米 的云母 岩上。 云南特 有种。
曲 尾藓科 121 图版 47 1—10. 微齿 粗石藓 Rhabdoweisiacrispata (Dicks, ex With. ) Lindb. , 1—5. 叶 (X16), 6. 叶基 部细胞 (x205), 7. 叶中 部细胞 (X205), 8. 叶 尖细胞 (X205), 9. 孢蒴 及苞叶 (X16); 10. 蒴齿 (X224); 11 — 16. 平齿粗 石藓 R. laevidens Broth. , 11— 12, 叶 (x28), 13. 叶 尖细胞 (X223), 14. 干孢蒴 (x28), 15. 蒴帽 (X28), 16. 蒴齿 (X224)。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22 云南 植物志 亚科 6. 曲尾 藓亚科 Dicranoideae 叶自中 肋向边 缘不是 渐薄, 叶角细 胞明显 分化; 苞叶具 鞘部; 孢蒴 多数具 气孔, 蒴 齿多数 2 — 3 裂, 稀不 分裂。 本 亚科据 Brotherus (1924) 记 载全世 界共有 25 属, 《中 国藓 类植物 属志》 上册 (1963) 记载 中国有 13 属。 又据 《中 国苔 藓志》 第 1 卷 (1997) 记载 中国有 14 属, Kineria Hag. 为中 国新分 布属。 云南有 12 属。 分属 检索表 1 (4) 叶片 具狭长 厚壁无 色细胞 构成的 边缘。 2 (3) 叶 细胞长 形或狭 长形, 平滑 26. 锦 叶藓属 Dicranoloma 3 (2) 叶细胞 圆形或 长形, 具密疣 27. 白 锦藓属 Leocoloma 4 (1) 叶片 无狭长 厚壁无 色细胞 构成的 边缘。 5 (10) 叶片 基部阔 鞘状, 向上突 然变狭 成长披 针形。 6 (7) 孢蒴曲 背状, 长 卵形, 基部 具骸突 20. 曲 背藓属 Oncophorus 7 (6) 孢蒴 直立对 称或略 弯曲, 圆 柱形或 卵形, 基部无 骸突。 8 (9) 雌苞叶 高出, 往往 与蒴柄 等长, 直接 与孢蒴 相接;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蒴齿无 条纹, 具密疣 22. g 鶴 JS Holomitrium 9 (8) 雌 苞叶不 高出; 角 细胞不 分化; 蒴 齿具由 密疣排 成的纵 或斜的 粗条纹 21. 合 睫藓属 Symblepharis 10 (5) 叶 片基部 不为阔 鞘状, 向上 逐渐变 狭成披 针形, 细披 针形、 线形。 11 (16) 角 细胞不 分化或 分化不 明显。 12 (13) 孢 蒴干燥 时有明 显纵褶 16. 狗 牙藓属 Cynodontinm 13 (12) 孢蒴干 燥时无 纵褶。 14 (15) 茎三 棱形; 环带不 分化; 蒴齿 2 — 3 裂达 中下部 18. 裂 齿藓属 Dichodonthim 15 (14) 茎 不是三 棱形, 多为圆 形或近 圆形; 环 带由单 列细胞 构成; 蒴齿 不分裂 17. 石 毛藓属 Oreoweisia 16 (11)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17 (20) 叶片 干燥时 卷缩或 内弯。 18 (19) 蒴齿不 分裂或 尖端略 分裂, 多数无 条纹, 平滑 或具疣 或有高 出横脊 19. 卷 毛藓属 Dicranoweisia 19 (18) 蒴齿 2 裂至中 下部, 具纵长 粗条纹 和穿孔 24. 直 毛藓属 Orthodicranom 20 (17) 叶片干 燥时不 卷缩, 呈镰刀 形一向 偏曲或 不规则 弯曲。 21 (22) 植物 体小, 柔细; 叶基 部长卵 圆形, 略 内凹, 向上 急狭成 细长芒 状或狭 披针形 叶尖; 孢蒴 倒 卵形, 干时具 纵摺; 蒴齿干 时放射 状外展 23. 极 地藓属 Arctoa 22 (21) 植物 体大; 叶披 针形, 向上渐 狭成细 披针形 叶尖; 孢蒴 柱形, 弓形 背曲或 直立, 干 时平滑 无 纵褶; 蒴齿干 时直立 25. 曲 尾藓属 Dicranum
曲 尾藓科 123 16. 狗 牙藓属 Cynodontium Schimp. 植物 体丛生 或垫状 丛生。 茎三 棱形, 直立, 不分枝 或叉状 分枝, 多 数基部 密被假 根。 叶潮湿 时弯曲 倾立, 干时 扭转或 卷曲, 狭长或 细长披 针形, 叶 边全部 或中部 以下纵 长 背卷; 中肋 粗壮, 多数不 及叶尖 消失; 叶下部 细胞长 方形, 淡 黄色, 渐 向叶角 渐短而 阔, 但 无明显 分界, 上部细 胞小, 方形 或扁长 方形, 具尖 乳头, 边 缘常有 两层。 雌雄同 株, 稀 异株。 内雌苞 叶大, 均具 短或长 鞘部, 呈 管状。 孢蒴 多数略 垂倾, 稀 直立, 有明 显纵 长脊, 干时成 纵沟, 阔卵 形或长 卵形, 稀曲 背形; 蒴帽 常罩覆 全蒴; 蒴盖短 圆锥体 形, 具 斜喙; 蒴 齿多数 2 裂 至中部 以下, 外面 有纵长 条纹, 稀 上部有 斜纹, 内面 大多具 疣, 黄色, 有向内 突生的 横隔。 孢子黄 色或棕 红色, 近平 滑或有 密疣。 生于 高山寒 地非钙 质的岩 面薄土 或砂石 土上。 本属全 世界有 10 种, 现知 中国有 4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狭披 针形到 线状披 针形; 上部细 胞具低 乳头; 中 肋背面 仅上部 具乳头 1. 假 狗牙藓 C. fallax 2 (1) 叶 披针状 舌形; 上部 细胞具 刺状长 乳头; 中 肋背面 具刺状 长乳头 2. 狗牙藓 C« gracilescens 1. 假 狗牙藓 图版 48: 1—6 Cynodontium fallax Limp. (1886);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黄绿色 或褐黄 绿色, 高 1 一 3 (-6) 厘米。 茎叉状 分枝或 不规则 分枝。 叶潮湿 时直立 开展, 干时皱 波状, 狭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叶边 平直, 上 部具细 圆齿; 中 肋粗, 达叶尖 终止, 背面 上部具 乳头;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或 5 — 6 边形, 透明, 上部细 胞短, 不规则 方形或 6 边形, 具低 乳头, 不 透明, 角 细胞略 分化, 长 方形。 雌雄 同株。 蒴柄 直立, 淡黄 色或黄 褐色, 长约 8 毫米。 孢蒴近 直立, 短 柱形, 卵形, 卵状椭 圆 体形, 略 背曲, 干 燥时有 纵肋状 条纹; 蒴 盖圆锥 体形, 先端 具喙状 尖头; 环带 由一列 小细胞 构成; 蒴齿 片状, 不规则 2 — 3 裂达中 下部, 黄 褐色, 有 疣和纵 条纹。 孢 子黄褐 色, 直径 18 — 24 微米。 产 大理; 生 于海拔 3600 米 的岩面 薄土。 江西 亦有。 俄 罗斯、 欧洲和 北美有 分布。 2. 狗牙藓 图版 48: 7—12 Cynodontium gracilescens (Web. et Mohr. ) Schimp. (1856);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Dicranum gracilescens Web. et Mohr. ( 1 807 ) ; Didymodon gracilescens (Web. et Mohr. ) Mitt. (1859); Oncophorus gracilescens (Web. et Mohr. ) Lindb. (1872). 植物 体密集 丛生成 垫状, 绿色、 深绿 色或黄 褐色, 无 光泽, 高约 1 一 3 厘米。 茎直 立, 单一或 分枝。 叶潮湿 时直立 伸展或 背仰, 干时皱 波状, 披针状 舌形, 叶缘 平直, 上
12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48 1 一 6. 假狗 牙藓 CynodontiumfallaxLimp., 1 — 3. 叶 (X23), 4. 叶基 部细胞 (X293), 5. 叶中 部细胞 (X293),6. 叶 尖细胞 (293); 7— 12. 狗牙藓 C. gracilescens (Web. et Mohr. ) Schimp. , 7. 植物体 (X6), 8 — 9. 叶 (X14), 10. 雌苞叶 (xi4), 11. 蒴齿 (X200), 12. 中肋 横切面 (x40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25 部具不 规则细 圆齿; 中肋 达叶尖 终止, 背面具 刺状长 乳头;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色浅 无 乳头, 向 上细胞 变短, 圆 方形, 具刺 状粗长 乳头。 雌雄 异株。 内 雌苞叶 鞘状, 尖部 钝, 上部 细胞具 乳头。 蒴柄淡 黄色, 潮湿 时弧形 弯曲。 孢蒴长 卵形, 直立或 倾立, 有时 悬垂, 具 纵肋状 突起; 蒴盖 先端具 斜緣状 尖头; 环带由 2 裂细胞 构成; 蒴 齿短, 齿片 2 裂, 上部 具疣, 透明, 下 部具纵 条纹。 孢子 褐色。 产 德钦、 贡山; 生 于海拔 3400—4400 米的 林地和 草地的 岩面薄 土上、 树 桩上。 四 川、 吉林、 黑龙江 亦有。 尼 泊尔、 锡金、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有 分布。 17. 石 毛藓属 Oreoweisia (B. S. G. ) De Not. 植物体 细弱, 丛生, 绿 色或棕 绿色。 茎三 棱形, 直立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 潮湿时 倾立 伸展, 干时 卷曲, 长卵 圆形、 披 针形、 线形 或近于 剑头状 舌形, 近尖 部具细 锯齿; 中 肋强, 不及 顶端; 基部细 胞大, 长 方形, 壁薄, 平滑, 上部 细胞圆 方形, 壁 增厚, 两 面具尖 乳头。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与茎叶 相似。 蒴柄 直立, 常 2 蒴 同苞。 孢 蒴直立 或略垂 倾, 卵形、 长卵形 或卵状 柱形, 平滑; 蒴盖 具喙状 短尖; 环 带由单 列细胞 组成, 常留存 于蒴 口上; 蒴齿 单层, 着 生于蒴 口内较 深处, 披 针形, 不 分裂或 不规则 分裂, 有 或无纵 长 条纹, 无疣; 孢子 外壁具 密疣。 本属全 世界约 18 种, 现知 中国有 4 种, 云南有 1 种。 1. 疏叶 石毛藓 图版 49: 1—14 Oreoweisia laxifolia (Hook, f . ) Kindb. (1888); P. C. Chen et al. (1963); M. X. Zhang (1978); C. Gao in X. J. Li (1985) et (1994). Grimmia laxifolia Hook. f. in Hook. (1837) ; Zygodon schmidii C. Muell (1853) ; Weisia serrulata Wils (1857); Didymodon laxifolium (Hook, f . ) Mitt. (1859); Ore- oweisia schmidii (C. Muell. ) Par. (1897).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细柔, 上部黄 绿色, 下部褐 绿色, 无 光泽, 高约 1 一 5 厘米。 茎 直立, 三 棱形, 红 褐色, 叉状 分枝。 叶潮湿 时倾立 开展, 干时 卷曲, 长圆状 舌形, 基部 鞘状, 上 部呈龙 骨状, 先 端钝, 叶边上 部有不 整齐的 细齿; 中 肋细, 终 止于叶 尖下; 叶 基 部细胞 透明, 壁薄, 长 方形, 中上部 细胞不 透明, 壁 增厚, 方形、 卵圆 状方形 或不规 则多 边形, 两面具 乳头。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橙 褐色, 长约 0.5—1厘米, 干时 扭曲。 孢蒴 直立, 对称, 长 卵形, 卵状圆 柱形, 红 褐色; 蒴 盖喙状 圆 锥形; 蒴齿 着生于 蒴口内 深处, 黄色, 半 透明, 具节, 不规则 半裂, 平滑。 孢子褐 色, 具疣, 直径 18 — 20 微米。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丽江、 大理、 宾川; 生 于海拔 2000~4000 米的 林地、 树干 基部、 岩 面薄土 及腐殖 土上。 西藏、 四川、 广西、 河北、 辽宁 亦有。 克什 米尔、 尼泊 尔、 锡金、 不丹、 印度、 日本有 分布。
12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49 1 一 14. 疏叶 石毛藓 Oreoweisia laxifolia (Hook, f) Kindb. , 1. 植物体 (X2), 2—6. 叶 ( X 16), 7. 雌苞叶 ( x 16), 8. 叶基 部细胞 (x 205), 9. 叶中 部细胞 (x 205), 10. 叶 尖细胞 ( x 205) , 11. 孢蒴 (X16), 12. 菊 盖 (X23), 13. 蒴齿 (X 205), 14. 叶 近基部 横切面 ( x 205); 15—24. 裂齿藓 Dichodontium peUucidum (Hedw. ) Schimp. , 15 — 16. 叶 (x30), 17. 叶基 部细胞 (x236), 18. 叶片 中部边 缘细胞 (x236), 19. 叶片 中 上部边 缘细胞 (X236), 20. 叶 尖细胞 (X236), 21 .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236), 22. 叶上部 横切面 (X236), 23 — 2 4 . 胞芽 (x236)。 (15 — 24 引自 中国苔 藓志第 1 卷)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27 18. 裂 齿藓属 Dichodontium Schimp. 植 物稀疏 群生, 矮小, 黄 绿色。 茎三 棱形, 直立或 倾立, 叉状 分枝, 基部 密生假 根。 茎 上多生 有无性 芽胞。 叶 片周出 散列, 直立或 倾立, 干 时多数 内卷或 卷缩, 基部略 宽, 近似 鞘状, 上部 披针状 舌形, 边 缘常有 齿突; 中肋 粗壮, 不 及叶尖 终止; 叶 基部近 中 肋细胞 长形, 边 缘和上 部细胞 方形、 圆方形 或圆多 边形, 两面均 具乳头 状疣。 雌雄异 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仅 稍大。 蒴柄 直立, 孢蒴 横列, 稀近于 直立, 不 对称, 曲背卵 形或 近于圆 柱形, 厚壁, 平滑; 蒴帽 兜形; 蒴盖 粗喙状 圆锥体 形;' 环带不 分化; 蒴齿基 部 相连, 中 部以上 2 — 3 裂, 具密粗 疣状纵 长纹。 孢子 黄色, 有粗 密疣。 本属全 世界有 3 种, 分布 于北温 带高山 地区。 中 国仅有 1 种, 产 云南西 北部。 1. 裂齿藓 图版 49: 15—24 Dichodontium pellucidum (Hedw. ) Schimp. ( 1856) ; P. C. Chen et al. (1963);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C. Gao (1994). Dicranum pellucidum Hedw. (1801) ; Dichodontium verrucosum Card. (1907) . 植 物体大 小变化 较大, 散生或 丛生成 垫状, 黄绿 色或暗 绿色, 下部 褐色。 茎 短或细 长, 有少量 分枝, 先端 常有细 长的新 生枝, 下部 具毛状 假根, 有时 几达新 生枝。 无性芽 胞多 生于茎 上的叶 腋内, 长椭圆 体形、 近球 形或纺 锤形。 叶潮湿 时直立 伸展或 背仰, 干 时先端 内卷, 呈多种 形式的 旋转和 扭曲, 卵 圆状披 针形或 舌形, 先 端钝, 边平展 或下部 内曲, 近全 缘或具 细微的 齿突, 上部 具不规 则齿; 中肋 粗壮, 终 止于叶 尖下, 背 面上部 有疣; 叶基 近中肋 的细胞 长形, 形状不 规则, 光滑, 透明, 边缘 和上部 细胞圆 方形, 不 透明, 两面具 乳头, 角 细胞不 分化。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除基 部边缘 无圆方 形细胞 外与茎 叶 相似。 蒴 柄直, 长 0.6 — 1.2 厘米, 淡 黄色。 孢蒴倾 立或近 直立, 卵 形或略 背曲, 干 时无 纵褶; 蒴盖斜 喙状圆 锥形; 环带不 分化; 蒴 齿淡暗 红色, 多数 2 裂至 中部, 下部或 多 或少具 条纹, 上部 具疣。 孢子 球形, 微 粗糙, 直径 14 一 16 微米。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3800 — 4000 米 的林下 岩面。 中 国其他 省区目 前尚未 发现。 巴基 斯坦、 俄 罗斯、 日本、 欧洲和 北美有 分布。 19. 卷 毛薛属 Dicranoweisia Lindb. ex Mild. 植物体 纤细, 常密集 丛生成 垫状。 常 有无性 芽胞。 茎 直立, 多 分枝, 仅基 部具假 根。 叶片 干燥时 卷縮, 披 针形, 基部较 长阔, 向 上渐尖 或成细 长尖, 叶边 全缘, 近尖部 内卷; 中肋多 数不及 顶部;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向上 渐小, 上部细 胞小, 方形,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疏松, 阔大, 方 形或长 方形, 常呈 棕色。 雌雄 同株。 内雌苞 叶几乎 全为鞘 状。 蒴柄 直立。 孢 蒴辐射 对称, 直立, 椭圆 体形、 长 卵形或 柱形, 平滑, 老时 干皱; 蒴 帽 兜形; 蒴 盖具斜 长喙; 蒴 齿着生 于蒴口 深处, 不 分裂或 尖部略 分裂, 多数无 条纹, 平 滑或 具疣, 或 有高出 横脊。 孢 子棕黄 色或棕 红色, 具 疣突。 据 《藓类 索引》 (Wijkl962, 1969) 记 载全世 界约有 26 种, 主要分 布在南 半球南
128 云南 植物志 美洲、 非洲 和澳大 利亚。 生于非 石灰性 岩石、 砂 石质土 及树干 基部。 现知 中国有 3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 物体具 分枝; 叶 尖短, 约为 整个叶 长度的 1/3 或 稍长; 叶 中部细 胞小, 不规 则的小 方形; 蒴齿 不分裂 1. 卷毛藓 D. crispola 2 (1) 植 物体无 分枝; 叶尖 细长, 约为 整个叶 长度的 1/2 或 更长, 叶中 部细胞 较大, 短长方 形或方 形; 蒴 齿二裂 2. 南亚 卷毛藓 D. indica 1. 卷毛藓 图版 50: 1—6 Dicranoweisia crispula ( Hedw. ) Lindb. ex Mild. (186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Weisia crispula Hedw. (1801) . 植物体 密或疏 丛生, 黄绿 色或深 绿色, 无 光泽, 干 时黄褐 色或暗 褐色, 高 1 一 (3) 厘米。 茎 直立,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 细长, 潮湿 时曲折 四散, 有 时偏向 一侧, 干燥时 强烈 卷曲, 从长卵 圆形、 椭 圆形或 披针形 的基部 向上渐 狭呈细 披针形 叶尖, 上部 内曲, 叶边 平展, 全缘; 中 肋细, 达叶尖 突出;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淡 褐色或 褐色, 在多 数叶中 形成 叶耳。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或 线形, 壁厚, 上部 细胞为 不规则 的方形 或短长 方形, 细 胞壁 加厚凸 出近似 瘤状, 边细胞 两层。 生殖苞 生于茎 和枝的 顶端; 外雌 苞叶鞘 状有毛 尖, 内雌 苞叶鞘 状几无 毛尖。 蒴柄 直立。 黄 褐色, 长 0.7 — 1.4 厘米。 孢蒴短 柱形、 长 卵 形或卵 状椭圆 体形, 干时有 皱纹; 蒴帽 兜形; 蒴 盖先端 喙状; 环带不 分化; 蒴 齿不分 裂, 狭披 针形, 上部有 细疣, 基部常 平滑, 有时有 条纹; 孢子淡 黄色, 具疣, 直径 12—18 微米。 产 贡山、 丽江; 生 于海拔 3300 — 4300 米 的高山 沼泽和 积雪岩 石上。 西藏、 四川、 江西、 安徽、 吉林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和 北美有 分布。 2. 南亚 卷毛藓 图版 50: 7—16 Dicranoweisia indica (Wils. ) Par. (1896);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Weisia indica Wils. (1857); Holomitrium indicum (Wils. ) Mitt. (1859); Lep- totrichum indium Wils. ex Par. (1896) . 植物体 丛生或 散生, 褐 绿色, 无 光泽, 高约 1 厘米, 有 时高于 1 厘米, 无 分枝。 茎 直立或 倾立, 暗 褐色。 叶潮湿 时直立 伸展到 镰刀状 弯曲, 干燥时 卷縮, 常一向 偏曲, 叶 基 部长椭 圆形, 向 上逐渐 变细为 半管状 毛尖; 叶边 全缘, 上部 内卷; 中肋 褐色, 达叶 尖;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凸出, 深 褐色, 方形或 不规则 方形, 上 部不达 中肋,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近 中肋的 较宽, 向边缘 变狭, 中上 部细胞 较小, 微 增厚, 短长 方形或 方形。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直立, 分化不 明显。 蒴柄 直立, 褐色, 顶生, 长约 1 厘米。 孢蒴 直立, 卵 形 或卵状 柱形, 褐色, 基部 稍宽, 长约 2 毫米, 直径约 0.5 毫米; 蒴齿 2 裂, 潮 湿时盖 住 蒴口。 *
曲 尾藓科 129 图版 50 1~6. 卷毛藓 Dicranoweisia crispula (Hedw. ) Lindb. ex Mild. , 1—3. 叶 ( x 23), 4. 叶下 部细胞 ( x 293), 5. 叶中 部细胞 (X293), 6. 角细 胞及基 部细胞 (X293); 7 — 16. 南亚 卷毛藓 D. indica (Wils. ) Par., 7. 植物 体 (x3), 8 — 11. 叶 (x23), 12. 叶基 细胞及 角细胞 (X205), 13. 叶中 部细胞 (x293), 14. 叶 尖细胞 (X293), 15.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93), 16. 孢蒴 (xi6)。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30 云南 植物志 产 贡山、 丽江; 生 于海拔 2100 — 4300 米的 林下、 林 边岩面 薄土、 石 壁和积 雪石上 以 及树干 基部。 四川、 西藏、 陕西 亦有。 锡金有 分布。 20. 曲 背藓属 Oncophorus (Brid. ) Brid. 植 物体较 强壮, 密 集丛生 或垫状 丛生, 黄绿 色或鲜 绿色, 具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中 下部具 假根。 叶 潮湿时 倾立, 上部 背仰, 干时 卷縮, 基部 宽大, 直立, 鞘状, 向上呈 狭长披 针形, 渐尖 或成细 长尖, 边缘 中段常 内卷, 有时 呈波状 曲扭;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顶端或 突出; 叶鞘部 细胞伸 长的长 方形, 无色 透明, 肩 部细胞 形状不 规则, 上部 为方 形或圆 方形, 小, 边常由 2 层细胞 构成, 角细 胞略有 分化。 雌雄 同株。 雄苞 侧生, 具 3 — 6 叶。 雌苞叶 鞘状基 部占叶 长度的 1/2, 急尖。 蒴 柄长, 直立, 黄 褐色。 孢蒴不 对称, 长 卵形, 曲 背状, 台部有 颏突; 蒴帽 兜形; 蒴 盖圆锥 体形, 有 斜喙; 环 带不分 化; 蒴齿 着生于 蒴口内 深处, 齿片常 并列, 基部 联合, 具 2 细胞层 基膜, 上部 2 — 3 裂, 外面 具纵长 条纹, 内面具 横隔。 孢子黄 绿色, 略 具疣。 据 《藓类 索引》 (Wijkl964, 1969) 记载, 全 世界有 13 种。 多数 分布于 亚洲。 现 知 中国有 4 种, 云南有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物体 纤细; 叶 疏生, 干时不 卷缩; 叶 上部细 胞均为 长方形 …… 1. 细 曲背藓 O. gracilentus 2 (1) 植 物体较 粗壮; 叶 密生, 干时 卷缩; 叶上部 细胞小 方形, 短长 方形。 3 (4) 叶鞘状 部分几 等宽, 无明显 肩部, 向上渐 狭成毛 尖状细 长叶尖 2. 大 曲背藓 O. virens 4 (3) 叶鞘状 部分基 部窄, 肩 部宽, 向上突 然变狭 成毛尖 状叶尖 •••••• 3. 曲背藓 O. wahlenbergii 1. 细 曲背藓 图版 51: 1-11 Oncophorus gracilentus S. Y. Zeng (1993) . 植物体 纤细, 密 丛生,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无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稀 分枝, 高可达 2 厘米, 基部 具稀疏 假根。 叶 疏生, 开展, 干时不 皱縮, 曲折, 基部 鞘状, 倒卵 圆形, 抱茎, 向上很 快变为 细长披 针形, 上部边 内曲成 沟状, 叶边 全缘, 仅尖端 具齿; 中 肋长达 叶尖或 突出; 鞘 状部分 的细胞 为狭长 方形, 透明, 叶 片上部 具两层 细胞, 均为 长 方形, 具 薄壁。 雌雄 异株。 雄苞 顶生, 近 球形。 雌苞亦 顶生, 狭 长椭圆 体形, 一般具 2 个颈 卵器, 仅其 中一个 发育为 孢蒴。 蒴柄 直立, 淡 褐色或 褐色, 长约 1.2 — 1.8 厘米。 孢 蒴先端 下倾或 平列, 卵形, 褐色, 干 时具纵 长褶, 台部具 颏突; 蒴 齿淡黄 褐色, 透 明, 具纵细 条纹; 环 带由一 列细胞 构成; 孢子 褐色, 具疣。 产 腾冲、 耿马; 生 于海拔 600 — 2000 米的 路旁土 坡及林 地上。 其他地 区目前 尚未发 现。 模式标 本采自 耿马。 2. 大 曲背藓 图版 51: 12-16 Oncophorus virens ( Hedw. ) Brid. (1826);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M. X. Zhang (1978); C. Gao in X. J. Li (1985).
曲 尾藓科 131 图版 51 1— 11. 细 曲背藓 Oncophorus gracilentus S. Y. Zeng, 1. 植物体 (x3.5), 2 — 4. 叶 (x20), 5. 叶基 部细胞 (x255),6. 叶肩 部细胞 (x 255), 7. 叶 尖部边 缘细胞 (x255), 8. 叶 尖细胞 (X255), 9.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55), 10. 叶 尖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 255), 11. 蒴齿 (X130); 12 — 16. 大 曲背藓 O. virens (Hedw. ) Brid. , 12. 叶 (x22), 13. 叶基 部细胞 (X178), 14. 叶中上 部细胞 (x255), 15. 叶 尖细胞 (x255), 16. 孢 蒴 (X14); 17— 21. 曲背藓 0. wahlenbeigii Brid. , 17. 植物体 (xl.7), 18. 叶 (x20), 19. 叶基 部细胞 (X178), 20. 叶中上 部细胞 (x255), 21 . 抱蒴 ( x 14)。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32 云南 植物志 Dicranum virens Hedw. (1801); Cynodontium virens (Hedw. ) Schimp. ( 1856) ; Aongstroemia curvicaulis C. Muell. ( 1898 ) ; Oncophorus curvicaulis ( C. Muell. ) Broth. (1901). 植物体 较大, 密 丛生, 黄 绿色、 绿 色或褐 绿色, 下部暗 褐色, 具弱 光泽, 高 2 — 4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基部 具密集 红褐色 假根。 叶潮湿 时直立 或倾立 伸展, 背仰, 干时 皱缩, 自卵 圆形或 长圆形 略抱茎 的基部 向上逐 渐变为 狭长披 针形叶 尖, 边 全缘, 除基 部和叶 尖外狭 背卷, 两层细 胞厚, 叶尖具 不规则 细齿; 中肋 色深, 达 叶尖终 止或略 突出; 叶片基 部细胞 狭长方 形或不 规则长 方形, 中 上部细 胞小, 方形、 圆 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平滑 或略凸 出变得 很厚, 角 细胞较 短宽, 有时形 成弱的 叶耳。 雌雄同 株。 内 雌苞叶 直立, 基部 鞘状, 上 部突然 变窄。 蒴柄 顶生, 直立, 长约 2 厘米, 黄褐色 或 褐色。 孢蒴不 对称, 淡 褐色或 褐色, 柱状 背曲, 台部具 颏突, 长约 2 毫米, 平 滑或干 空 时微具 不规则 皱纹, 口下微 收缩; 蒴 盖长, 先端具 斜嫁状 尖头; 蒴齿红 褐色, 生于蒴 口 深处, 2 裂, 具纵 条纹, 尖端 具疣。 孢子微 粗糙。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3400 — 3500 米的 林地、 岩面薄 土及腐 木上。 西藏、 四川、 陕西、 河北 亦有。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印度、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 北非 和 北美有 分布。 3. 曲背藓 图版 51: 17—21 Oncophorus wahlenbergii Brid. (1826);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M. X. Zhang (1978); C. Gao in X. J. Li (1985). Dicranum xvahlenbergii (Brid.) Schultz. (1828); Dicranum virens Hedw. var. xvahlenbergii (Brid. ) Hueb. (1833) ; Dicranella wahlenbergii (Brid. ) Lindb. (1872); Oncophorus xvahlenbergii Brid. var. longisetus Nog. (1939); O. xvahlenbergii Brid. var. japonicus Nog. (1939) . 植 物体密 丛生, 黄 绿色, 下部暗 绿色, 具 光泽, 高约 2 — 5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多 分枝, 具 淡红色 假根。 叶潮湿 时直立 伸展, 背仰, 干时 卷缩, 基部阔 鞘状, 倒卵圆 形, 从很 宽的肩 部向下 变窄, 向上突 然变细 为细长 毛尖, 叶边 平直, 全缘, 仅 尖部具 齿; 中肋 色深, 达 叶尖终 止或短 突出; 叶 基部细 胞为长 度不等 的阔长 方形, 较 透明, 上 部细 胞小, 短方形 或不规 则的圆 方形, 壁厚, 边缘 细胞小 方形, 尖部 细胞长 方形。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直立, 基部 鞘状。 蒴柄 顶生, 直立, 长约 1 一 3 厘米, 黄 褐色或 褐色。 孢 蒴 褐色, 不 对称, 卵形凸 背状, 基部有 颏突, 干时 平滑; 蒴盖 先端具 斜喙状 尖头; 蒴齿 着生 于蒴口 深处, 淡红 褐色, 2 裂。 产 巧家、 德钦、 贡山、 中甸、 维西、 福贡、 丽江、 大理、 禄劝、 东川、 文山; 生于 海拔 2500 — 4100 米的 林地、 腐木、 岩面、 树 干及草 地上。 西藏、 四川、 陕西、 河北、 台湾、 辽宁、 吉林、 内 蒙古、 黑龙江 亦有。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朝鲜、 日 本、 俄 罗斯、 欧洲和 北美有 分布。
曲 尾藓科 133 21. 合 睫藓属 Symblepharis Mont. 植 物体多 柔细, 稀 粗壮, 丛生。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于叶腋 处具棕 红色假 根。 叶基部 鞘状, 着生 处狭, 基 部上方 稍宽, 呈 肩状, 有 波曲, 叶 片完全 背仰, 尖部细 长, 干时 卷曲; 中 肋细, 长达 尖端或 突出; 叶 鞘部细 胞长方 形或狭 长形, 透明, 上部细 胞 短小, 方形, 壁 增厚, 角 细胞不 分化。 雌雄 同株, 稀 异株。 苞叶高 鞘状, 上部 呈细长 披 针形。 蒴柄 直立, 顶生, 但 由于茎 顶端新 生枝的 生长而 形成假 侧生, 常 3 — 4 丛生。 孢蒴 直立, 圆柱形 或椭圆 体形, 对称, 平滑, 干时 无褶; 蒴帽 兜形; 蒴盖 先端具 斜喙状 尖头; 蒴 齿着生 于蒴口 深处, 齿 片两两 并列, 上部常 二裂, 具纵排 或斜列 密疣构 成的粗 条纹; 孢子 厚壁, 平滑。 本属据 《藓类 索引》 (Wijkl967, 1969) 记载, 全世 界约有 10 种。 现知 中国有 3 种, 云南 均产。 本属植 物多生 于热带 林区的 腐木、 树干 基部或 石上。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细胞具 壁孔; 蒴 柄短, 仅高出 苞叶; 孢蒴 长卵形 或椭圆 体形; 蒴齿干 时外伸 呈放射 状四散 2. 南亚 合睫藓 S. reinwardtii 2 (1) 叶 细胞无 壁孔; 蒴 柄长, 明 显高出 苞叶; 孢蒴 柱形; 蒴齿干 时不呈 放射状 四散。 3 (4) 叶基 部长卵 圆形, 鞘 上部和 基部宽 度差别 不大, 肩部不 明显, 向上 渐狭为 披针形 叶尖; 中肋 粗 1. 大拟 合睫藓 S. oncophoroides 4 (3) 叶基部 阔倒卵 圆形, 鞘上部 最宽, 基 部窄, 肩部 明显, 向上突 然变狭 为细长 披针形 叶尖; 中 肋细 3. 合睫藓 S. vaginata 1. 大拟 合睫藓 图版 52: 1-8 Symblepharis oncophoroides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 1929) ;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 体大, 较 强壮, 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干时淡 褐色, 无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下 部 无叶, 裸露, 上部具 密而多 的叶, 通常 单一。 叶片 背仰, 干时 较直, 扭转, 基部鞘 状, 长卵 圆形, 向上 渐狭为 披针形 叶尖, 长达 5 毫米, 下 部边缘 内卷, 向上 平直, 全 缘; 中 肋粗, 红 褐色, 终止于 叶尖; 叶细胞 壁强烈 增厚, 上部细 胞小, 不 规则, 三角 形、 方形、 椭 圆形或 菱形, 鞘部 细胞狭 线形, 角 细胞不 分化。 未见孢 子体。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500 米的 林下岩 石上。 云南 特产。 2. 南亚 合睫藓 图版 52: 9—15 Symblepharis reinwardtii (Doz. et Lac. ) Mitt. (1870); Chuang ( 1973) ; Gangulee (1971); C. Gao (1994). Dicranum reinvuardtii Ebz. et Molk. (1844); Symblepharis dilatata Wils. (1857); Dichodontium reinxvardtii (Doz. et Molk. ) Doz. et Molk. (1859); Leptotrichum rein- wardtii (Doz. et Molk. ) Doz. et Molk. (1859).
13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2 1—8. 大拟 合睫藓 Symblepharis oncophoroides Broth. , 1—2. 叶 (X14), 3. 叶基 部细胞 (x205), 4. 叶 片中上 部边 缘细胞 (X205), 5. 叶 狭部边 缘细胞 (X205), 6. 叶 肩部中 间细胞 (x205), 7. 叶 尖细胞 (X205), 8. 叶基 部横切 面的一 部分 (X205); 9—15. 南亚 合睫藓 S . reinwardtii (Doz. et Molk. ) Lac. , 9. 植物体 (x 1.7), 10. 叶 (xi4), U. 叶基 部细胞 (x 178), 12. 叶肩 部细胞 (x 255), 13. 叶上 部细胞 ( x 255) , 14. 叶 尖细胞 (X255), 15. 孢蒴 (X14); 16— 21. 合睫藓 S. vaginata (Hook. ) Wijk. et Maig. , 16— 17. 叶 (xl4), 18. 叶基 部细胞 (X178), 19. 叶肩 部细胞 (X255), 20. 叶中上 部细胞 (x255), 21. 孢蒴 (xi4)。 (1 一 8 引自 《中 国苔藓 志》)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35 植物体 粗壮, 丛生,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高约 3 — 5 厘米。 茎 单一或 分枝, 下 部密生 红褐色 假根。 叶潮湿 时直立 开展, 干时 曲折和 卷曲, 长约 7 毫米, 基部 鞘状, 直 立 抱茎, 着生 处狭, 向上 变宽, 从 最宽的 肩部向 上突然 变狭成 为细长 披针形 叶尖, 叶尖 部呈 槽状或 管状, 叶边在 肩部呈 波状, 其余 平直, 近 尖部具 细齿; 中肋色 较深, 基部 宽, 达叶尖 突出; 叶鞘下 部细胞 壁薄, 长 方形, 鞘 上部细 胞具波 状多孔 的壁, 从 鞘部向 上细 胞逐渐 变短, 由长 方形逐 渐变为 方形、 圆 方形、 椭 圆形, 壁 增厚, 壁 孔由明 显变为 不 明显, 叶尖 部细胞 方形、 长 方形、 长椭 圆形。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直立, 鞘状, 尖部较 短。 蒴柄 顶生, 但由 于顶端 新生枝 的产生 成为假 侧生, 直 立或微 弯曲, 长约 0.7 厘米, 褐色。 孢蒴 直立, 褐色, 短柱形 或卵状 柱形; 蒴帽 兜形, 边全 缘;'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喙 状; 蒴齿红 褐色, 2 裂, 干时 向外呈 放射状 伸展。 孢子 褐色有 细疣。 产 贡山、 丽江、 宾川; 生 于海拔 2200 — 3900 米 的林下 腐木、 树干基 部和灌 丛下。 西藏、 四川、 贵州、 广西、 台湾 亦有。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缅甸、 印度尼 西亚、 加里 曼 丹岛、 菲 律宾有 分布。 3. 合睫藓 图版 52: 16—21 Symblepharis vaginata (Hook. ) Wijk et Marg. (1959); Chuang (1973);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Didymodon vaginatus Hook. (1936) ; Symblepharis helcophylla Mont. (1837); S . oerstediana C. Muell. (1849); S . chrismarii C. Muell . (1851); S . himalayana (Mitt. ) C. Muell. (1900). 植物体 较小, 密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高 1 一 4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下 部密生 红棕色 假根。 叶基部 鞘状, 鞘上部 最宽, 阔倒卵 圆形, 向 上突然 变狭为 强烈背 仰 的细长 披针形 叶尖, 干时 卷曲, 叶边 平直, 全 缘或近 尖部具 细齿; 中肋 终止于 叶尖或 短 突出; 鞘部下 面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壁薄, 透明, 鞘上面 细胞不 规则, 方形、 圆 方形、 椭 圆形或 长形, 鞘 部以上 细胞小 而密, 方形、 短长 方形, 壁厚, 均无 壁孔。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与茎叶 相似, 但鞘部 较长。 蒴柄 顶生, 直立, 常 3 — 4 个聚 生于一 个雌苞 中。 孢蒴短 柱形, 直立, 对称 或近不 对称, 基 部具小 气孔; 蒴帽 兜形, 不 裂开, 平滑; 蒴 盖圆锥 体形, 直 喙状; 环带 缺失; 蒴齿着 生于蒴 口下, 淡 红色, 2 裂至 中部或 以下, 具由 粗疣构 成的纵 条纹; 孢子具 厚壁。 产 德钦、 维西、 福贡、 贡山、 中甸、 丽江、 大理、 漾濞、 嵩明、 禄劝; 生 于海拔 2300 — 4300 米 的林下 土壤、 树干、 腐木、 岩 面薄土 及腐殖 土上。 西藏、 四川、 陕西、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湾、 河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亦有。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不 丹、 中美、 南美有 分布。 22. 苞 领藓属 Holomitrium Brid. 植物体 较小, 常密集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茎 平卧到 倾立或 直立, 基 部密生 棕红色 假根, 分枝 直立。 位于 基部的 叶小, 鳞 片状, 上 部的叶 簇生, 较 长大, 叶片基 部阔鞘 状, 上 部长披 针形, 伸展, 干时 卷曲或 内曲; 中 肋长, 达叶尖 终止, 稀 突出; 基 部细胞
13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3 1—8. 柱销 苞领藓 Hobmitrium cylindraceum (P. Beauv. ) Wijk et Maig. , 1—2. 叶 ( x 23), 3—4. 雌苞叶 (X23),5. 叶基 部细胞 (X293), 6. 叶中 部细胞 (x293), 7. 叶 尖细胞 (x293), 8. 孢蒴 (xi6), 9~19. 极 地藓 Arctoa fulvella (Dicks. ) B. S. G. , 9. 植物体 ( x 2) , 10—11 . 叶 ( x 16) , 12. 角细胞 ( x 205) , 13. 叶基 部细胞 (X293), 14. 叶中 部细胞 (X293), 15. 叶尖 部细胞 (X293), 16. 叶尖 (x205), 17. 叶基部 横切面 (X205), 18. 叶中部 横切面 (X205), 19. 叶尖部 横切面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37 长方 形或狭 长形, 中 上部细 胞小, 方 圆形, 壁 增厚, 角细胞 分化, 多数 较大, 黄 棕色。 雌雄 异株。 雄株 短小, 附于雌 株假根 毛上成 假雌雄 同株。 雌苞叶 很长, 高 鞘状, 直立, 上 部呈细 刚毛状 叶尖, 往 往高出 和蒴柄 等长或 更长, 直接 与孢蒴 相接。 蒴柄 直立, 单一 或 2 蒴 同苞。 孢蒴 直立, 柱 形或长 卵形, 对称 或微不 对称, 平滑; 无 环带; 蒴盖 先端具 长喙状 尖头; 蒴齿 16, 着生 于蒴口 内部, 齿 片两两 并立, 无 条纹, 具 密疣, 沿 中缝不 规则 纵长穿 孔或有 不规则 的 深纵裂 。 据 《藓类 索引》 (Wijkl962, 1969) 记载全 世界有 60 种, 现知 中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柱鞘 苞领藓 图版 53: 1-8 Holomitrium cylindraceum (P. Beauv. ) Wijk et Marg. (1960) . Cecalyphum cylindraceum P. Beauv. (1805); Trichostamum vaginatum Hook. (1818); Holomitrium vaginatum (Hook. ) Brid. (1826). 植物体 密或疏 丛生, 上部黄 绿色或 绿色, 下部 褐色, 高约 1 一 2 厘米。 茎粗、 基部 横卧, 上部 倾立或 直立, 常 分枝。 叶潮湿 时四散 伸展, 干时 贴茎, 有 时一向 偏曲, 叶片 基 部抱茎 着生, 直立, 鞘状, 卵圆状 或长卵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内卷, 稍钝, 叶边 单层 细胞, 平展, 全 缘或有 齿突; 中 肋粗, 达叶 尖并略 突出; 叶基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壁薄。 雌雄 异株, 雄株 生于雌 株基部 的假根 毛上成 假雌雄 同株。 孢子体 顶生。 雌 苞叶高 鞘状, 直立, 内卷, 先端短 渐尖, 中 肋细。 蒴柄 黄色, 长约 1 厘米。 孢 蒴短柱 形, 淡黄 褐色, 壁薄, 基部有 气孔; 蒴帽 兜状, 平滑; 蒴盖圆 锥形, 先端 具斜长 喙状尖 头; 蒴齿 16, 生 于蒴口 内部, 红色, 上部 透明, 不裂, 下部有 穿孔。 产 德钦、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900 — 2200 米 的林下 腐木、 树干 基部和 岩面。 广西、 福建 亦有。 非洲有 分布。 23. 极 地藓属 Arctoa B. S. G. 植物体 柔细, 稀 疏或密 丛生, 绿 色或黄 绿色, 有 光泽。 茎 倾立或 直立, 假根 稀少。 叶 片倾立 或镰刀 形一向 偏曲, 基 部长卵 圆形, 略 内凹, 向上急 狭成细 长芒状 叶尖; 中肋 细长, 突出; 叶细胞 狭长方 形或长 方形, 有 时亦成 方形, 尖部 细胞常 2 层, 角 细胞分 化, 单层。 雌雄 同株。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上部 为细长 芒尖。 蒴柄 直立, 黄色, 与 苞叶等 长或 稍长。 孢 蒴小, 直立, 倒 卵形, 或略 背曲的 柱形, 干燥 脱盖后 口下部 收缩, 具纵长 沟, 蒴齿 湿时先 端向内 收拢, 干时 呈星形 放射状 外展, 齿片 仅尖端 2 裂 或不规 则裂, 具 由粗 疣相联 成的纵 条纹。 本属据 《藓类 索引》 (Wijk 1959. 1969) 记载全 世界共 5 种。 现知 中国有 2 种, 云 南有 1 种 1. 极地藓 图版 53: 9—19 Arctoa fulvella (Dicks. ) B. S. G. (1846);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Bryum fulvellum Dicks . (1801); Blindia fulvella (Dicks. ) Kindb. (1883).
138 云南 植物志 植物体 矮小, 疏散 或密集 丛生, 深 绿色, 干 时淡褐 色或黄 褐色, 具弱 光泽, 高 1 一 2 厘米。 茎 常横卧 倾立, 分枝 直立, 具稀疏 假根。 叶片倾 立背仰 或镰刀 形一向 偏曲, 基 部长卵 圆形, 向 上渐狭 为细长 披针形 叶尖, 内卷成 管状, 叶边 平直, 近 尖部有 细齿; 中 肋细, 达 叶尖突 出成长 毛状; 基部细 胞不规 则的长 方形, 狭长方 形或中 上部细 胞长方 形、 方 形或狭 长形, 壁厚, 平滑。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基部高 鞘状, 向上突 然变狭 为细长 毛尖。 蒴柄 直立, 几乎 与苞叶 等长或 稍长, 有 时短于 苞叶。 孢蒴倒 卵形, 有时略 背曲, 干燥或 脱盖后 口下部 收缩; 齿片上 部不规 则裂或 2 裂达 中部, 干燥时 放射状 外展, 湿时 先 端向内 收拢。 抱子有 细疣。 产 大关、 丽江、 禄劝; 生 于海拔 1900 — 4300 米的 林边潮 湿石上 和积雪 石上。 西藏、 贵州 亦有。 日本、 俄 罗斯、 欧 洲和北 美洲有 分布。 24. 直 毛藓属 Orthodicranum (B. S. G. ) Loesk. 植物体 细小,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茎 直立, 密被 假根。 叶长披 针形, 干时 向内纵 卷, 几成 筒状; 中肋 宽厚, 基 部达叶 宽度的 1/5 — 1/3, 终 止于叶 尖下, 背面上 部细胞 前角 成刺状 突起, 横 切面具 中央主 细胞和 背腹厚 壁层;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壁厚, 上部 细 胞小, 方形、 圆 方形或 形状不 规则,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单层, 厚壁, 透 明或带 棕色。 雌雄 异株。 雄株 的大小 与雌株 相近, 精子器 丛生, 外被 卵圆形 渐尖的 苞叶, 顶 端成头 状。 雌 苞叶高 鞘状, 具 长尖。 蒴 柄长。 抱蒴 直立, 对称, 壁薄, 长 柱形, 干时 具弱纵 褶; 蒴帽 兜形, 斜 覆于蒴 盖上; 蒴盖先 端具斜 长喙状 尖头, 与 蒴壶几 等长; 蒴齿 单层, 2 裂达 中部或 以下, 上部淡 黄色, 具 细疣, 下部深 黄色, 具不 规则的 条纹。 孢 子小。 本属据 《藓类 索引》 (Wijk. 1964, 1969) 记载全 世界有 7 种, 但其中 4 种 目前已 属曲尾 藓属, 故目 前仅有 3 种。 现知 中国有 2 种, 云南 均有。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 物体较 细小, 上 部叶腋 具无性 芽条; 孢蒴具 纵条纹 1. 鞭枝 直毛藓 O. nagellare 2 (1) 植物体 矮粗, 柔软, 不 具无性 牙条; 孢蒴无 纵条纹 2. 直毛藓 O. montanam 1. 鞭枝 直毛藓 图版 54: 1—10 Orthodicranum flagellare (Hedw. ) Loesk. (1910);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植物体 细小, 密 丛生, 绿 色或褐 绿色, 无 光泽, 高 1 一 2 厘米。 茎 直立, 多 分枝, 茎密 被褐色 假根, 顶 端叶腋 常生束 状无性 芽条, 芽 条生有 鳞片状 芽叶。 潮 湿时叶 片直立 或 向一侧 偏曲, 干燥时 卷曲, 披 针形, 叶边 平直, 中 上部具 不规则 齿突; 中 肋粗, 达叶 尖或 突出;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方 形或不 规则, 中 上部细 胞小, 方形、 短长 方形、 圆 方 形或不 规则的 4 一 5 边形, 角细胞 分化, 单层, 长 方形或 方形, 黄 褐色。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毛 尖先端 具齿。 蒴柄 细弱, 直立, 顶生, 黄 褐色, 长 0.5 — 1 厘米。 孢 蒴短 柱形, 直立, 对称, 具 明显纵 条纹; 环带由 2 列细胞 构成; 蒴 齿生于 蒴口内 下方,
曲 尾藓科 139 图版 54 1— 10. W 枝 直毛藓 Orthodicranumnagellare(Hedw.) Loesk. , 1 一 3. 叶 (X23), 4. 角细胞 (X205), 5. 叶基部 细胞 (X205), 6. 叶中 部细胞 (X293), 7. 叶 尖细胞 (X293), 8. 角细胞 横切面 (x205), 9. 中肋基 部横切 面 (X293), 10. 芽条 (X23); 11— 17. 直毛藓 O. montanum (Hedw. ) Loesk., 11— 13. 叶 ( x23),14. 角细胞 (x205),15. 叶基 部细胞 (x205),16. 叶中 部细胞 ( x 293) , 17. 叶 尖细胞 (X293)。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40 云南 植物志 齿片裂 至中部 以下, 上部 色浅, 具疣, 下部色 深具纵 条纹。 产 福贡; 生阔叶 林中。 吉林、 黑龙江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 洲和北 美有分 布。 2. 直毛藓 图版 54: 11—17 Orthodicranum montanum (Hedw. ) Loesk. (1910); P. C. Chen et al. (1963) ; C. Gao (1977, 1994);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Dicranum montanum Hedw. (1801) . 植物体 矮粗, 柔软, 密集 丛生成 垫状, 黄 绿色或 绿色, 无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基 部 具褐色 假根。 叶潮湿 时直立 开展, 干时 卷曲, 披 针形, 中上部 纵卷成 管状, 中 上部叶 缘具不 明显的 齿突; 中肋 粗壮, 达叶尖 终止, 背部具 低疣; 叶 片基部 细胞长 方形、 方形 或不 规则, 中 上部细 胞短, 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壁厚,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不达 中肋, 单层 细胞, 褐色。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上部急 狭成毛 尖状。 蒴柄 直立, 黄 褐色, 长 1 一 1.5 厘米。 孢蒴长 柱形, 辐射 对称, 无纵 条纹。 孢 子小, 黄 绿色, 具 细疣。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000 米 的林下 树基。 西藏、 海南、 河北、 吉林、 内 蒙古、 黑龙 江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有 分布。 25. 曲 尾蘇属 Dicranum Hedw. 植物体 大形, 粗壮或 纤细, 丛 生或紧 密垫状 丛生, 褐 绿色、 绿 色或黄 绿色, 多具光 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基部 具棕色 假根或 全株被 假根。 叶 多列, 通常镰 刀 状偏向 一侧,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具细长 披针形 叶尖, 干燥时 内卷成 筒状, 叶 边多有 齿, 具单层 或双层 细胞; 中 肋细, 终止于 叶尖或 突出成 毛状, 背面 中上部 平滑或 具疣或 栉片;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方形, 壁厚 或薄, 单层或 多层, 无色或 棕色, 与 中肋之 间常有 一 群无色 透明大 细胞; 叶 片细胞 多为长 方形、 狭 长形或 线形, 部分 种的中 上部细 胞为方 形 或不规 则形。 雌雄 异株。 雄株 矮小, 雄苞 头状, 单一或 分枝, 常 着生于 雌株下 部假根 上, 呈 假雌雄 同株。 内雌 苞叶高 鞘状, 具短毛 状尖。 蒴柄 直立, 单生或 多生。 孢 蒴多对 称, 柱形, 直立或 弯曲, 平滑 或多少 具肋状 突起; 蒴帽 兜形; 蒴盖基 部高圆 锥形, 先端 具直 喙状或 斜喙状 尖头, 蒴齿 单层, 齿片 2 — 3 裂达 中部或 以下, 中下 部深黄 棕色, 具 纵 斜纹, 稀具 粗疣, 上部淡 黄色, 具 细疣, 少 数种无 蒴齿。 本属据 《藓类 索引》 (Wijk. 1960, 1969) 记载全 世界有 101 种。 现知 中国有 43 种, 云南有 32 种和 1 变种。 按陈 邦杰等 《中 国藓 类植物 属志》 分为 3 个 亚属。 分亚属 检索表 、 W^Sl 1 (2) 植 物体黄 绿色; 孢蒴 柱形, 直立; 无 蒴齿或 蒴齿发 育不良 3. 缺 齿曲尾 藓亚属 Subgen. Pseudochorisodontium
曲 尾藓科 141 2 (1) 植 物体绿 色或褐 绿色; 孢蒴 倾立, 平列或 背曲, 具 蒴齿, 蒴齿 下部具 条纹, 上部 具疣。 3 (4) 叶 片边缘 或上部 为双层 细胞; 孢蒴^ i 立略 背曲; 角细 胞常为 单层, 稀 2 层 1. 厚 叶曲尾 藓亚属 Subgen. Crassidicranum 4 (3) 叶 片边缘 和上部 为单层 细胞; 孢蒴 多弓形 背曲, 平列或 倾立, 稀 直立; 角细胞 2 至多层 … 2. 尾 藓亚属 Subgen. Dicrannm 亚属 1. 厚叶 曲尾 藓亚属 Subgen. I. Crassidicranum Limpr. 植物 体多褐 绿色。 叶角 细胞为 单层, 稀 2 层, 叶 边缘和 先端多 为双层 细胞。 孢蒴直 立或略 弯曲, 有 气室; 有前 齿层, 蒴 齿无条 纹或有 条纹。 本亚属 中国有 8 种, 云南有 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物 体形成 多年生 层次, 呈 年次簇 状生叶 1. 焦氏 曲尾藓 D. cheoi 2 (1) 植物体 不形成 多年生 层次, 不呈年 次簇状 生叶。 3 (4) 植物 体顶端 叶腋中 有无性 芽条; 叶 中上部 背面细 胞具明 显乳头 5. 马氏 曲尾藓 D. mayrii 4 (3) 植物 体顶端 叶腋中 无无性 芽条; 叶中 上部背 面细胞 无乳头 (D. hamulosum 有时具 低乳头 )。 5 (8) 叶片 上部易 碎断。 6 (7) 叶片 质硬, 直立 背仰, 干时 不卷缩 6. 绿色 曲尾藓 D. viride 7 (6) 叶片质 较软, 不 背仰, 干 时卷缩 2. 绒叶 曲尾藓 D. fulvum 8 (5) 叶片上 部不易 碎断。 9 (10) 叶 边中上 部具双 列齿; 中肋背 面中部 以上有 锐齿; 角细胞 壁薄, 叶下 部细胞 有壁孔 3. 钩叶 曲尾藓 D. hamulosum 10 (9) 叶边 上部具 齿突; 中 肋背面 上部具 乳突; 角细胞 壁厚, 叶下 部细胞 无壁孔 或壁孔 不明显 4. 无褶 曲尾藓 D. leiodontum 1. 焦氏 曲尾藓 图版 55: 1—10 Dicranum cheoi Bartr. (1936); P. C. Chen et ar. (1963); C. gao (1994). 植 物体略 粗状, 疏松 丛生, 黄 绿色, 中下部 褐色无 光泽; 新 生枝出 自前一 年雌苞 中, 形成 多年生 层次。 茎 倾立, 新生 分枝, 下部 具稀疏 假根。 叶 片不连 续成簇 着生, 湿 时 镰刀状 弯曲, 干时 卷缩或 螺旋状 扭转, 从披 针形基 部向上 逐渐变 成细长 披针形 叶尖, 上部边 缘有疏 鋸齿, 长达 7 毫米, 叶 边厚, 具 双层细 胞和双 列齿; 中肋 粗壮, 中 上部背 面有 粗疣, 短 突出; 叶下 部细胞 狭长, 壁孔 明显, 上 部细胞 方形, 壁 增厚, 黄色, 角细 胞 两层, 方形, 壁深 褐色。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内卷, 先端 截形或 微缺, 或突然 成 细芒状 毛尖, 中肋突 出成长 芒尖, 尖 具细小 的齿。 蒴柄 黄色, 长约 2 厘米。 孢蒴直 立, 长 圆状圆 柱形, 长达 3.5 毫米, 外 壁细胞 坚实, 壁 增厚, 短长 方形; 蒴齿披 针形, 2 — 3 裂达 中部或 以下, 上 部具稀 疏疣, 下部 纵条纹 不明显 或无; 环带由 2 层厚 壁细胞 构成。 孢子黄 褐色, 有疣。
14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5 1— 10. 焦氏 曲尾藓 DicranumcheoiBartr., 1. 植物体 (x0.5), 2 — 3. 叶 (><9), 4. 叶下 部细胞 (X220), 5. 叶中 部细胞 (X220), 6. 叶上 部细胞 (X220), 7. 叶 尖细胞 (X220), 8.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9. 叶上 部 横切面 (X220), 10.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11— 18. 绒叶 曲尾藓 D. fulvum Hook. , 11— 12. 叶 (Xl8), 13. 叶下 部细胞 (X220), 14. 叶中 部细胞 (X220), 15. 叶上 部细胞 (x220), 16. 角细胞 (x220), 17. 中 肋中部 横切面 (X220), 18.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43 产 腾冲; 生 于海拔 2400 米 的林下 岩面薄 土上。 西藏、 贵州 亦有。 中国 特产。 2. 绒叶 曲尾藓 图版 55: 11—18 Dicranum fulvum Hook. (181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Dicranum subleiodontium Card. (1907) . (fid. N. Takaki, 1964) .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质 略硬, 密 丛生, 淡黄褐 色或淡 褐色, 下部 褐色, 无 光泽, 高 2 — 5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多 单一, 稀叉状 分枝, 中 下部密 被淡褐 色或, 色 假根。 叶 密集 多列, 紧贴, 潮湿 时直立 伸展, 干时 卷曲, 自较 短的长 圆状卵 圆形基 部向上 逐渐变 细 为狭长 披针形 叶尖, 呈半 沟状或 沟状, 先端易 折断, 边 内卷, 全 缘或近 尖部具 少量齿 突; 中肋 粗壮,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一 1/3 和叶 尖的大 部分, 达 叶尖并 突出, 背 面近平 滑或 有粗糙 齿突; 叶下部 细胞长 方形, 壁厚, 无 壁孔, 中 部叶片 细胞短 长方形 或近方 形, 壁厚, 上部叶 片细胞 2 层, 近方 形或圆 方形, 壁厚, 暗, 角细 胞大, 单层, 方形或 多 边形, 黄 褐色或 褐色。 雌雄 异株。 雄株 细小。 蒴柄 柔弱, 黄 绿色。 孢 蒴直立 或略背 曲; 蒴盖圆 锥形, 先端长 喙状; 环带 2 — 3 列细胞 构成; 蒴 齿细披 针形, 2 裂达中 下部, 中下 部有不 明显的 条纹, 上部有 细疣。 孢子平 滑或具 细疣。 产 大关; 生 于海拔 1900 米的 林下腐 木或岩 石上。 贵州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有 分布。 3. 钩叶 曲尾藓 图版 56: 1—9 Dicranum hamulosum Mitt. (1891); Chuang (1973); C. Gao (1994). Dicranum fauriei Broth, et Par. (1902); D • perindutum Card. (1907) ; Orthodi- cranum hamulosum (Mitt. ) Broth. (1924) .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柔软, 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无 光泽, 高约 2 厘米。 茎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下部具 假根。 叶片 密生, 潮湿时 四散, 或 多或少 曲折, 干时 卷曲, 从 长圆形 或卵圆 状长圆 形的基 部向上 逐渐变 细为狭 披针形 叶尖, 叶 尖部呈 龙骨状 内卷, 叶 边 中部以 上两层 细胞, 具双 列齿; 中肋 较细, 占叶基 宽度的 1/6 — 1/5, 达叶尖 或短突 出, 背面 凸出, 上 半部具 锐齿, 齿大, 经 常形成 纵脊; 叶 下部细 胞狭长 方形, 边缘线 形, 具 壁孔, 向上 渐短, 中 部细胞 长方形 或不规 则的六 边形, 无 壁孔, 上 部细胞 方形或 不 规则, 角细胞 大形, 单层, 稀 2 层, 方 形或长 方形, 壁薄, 在角 细胞与 中肋之 间常有 几 列厚壁 细胞。 雌雄 异株。 最里 面的雌 苞叶高 鞘状, 顶端具 硬尖, 外 雌苞叶 较长, 中肋 突 出成毛 尖状。 蒴柄 单生, 直立, 红色或 棕色, 长约 1.2 — 1.5 厘米。 孢蒴 直立, 短柱 形或长 圆状短 柱形, 淡黄 褐色; 蒴帽 兜形; 蒴 盖直喙 状长圆 锥形; 环带由 2 列小 细胞组 成; 蒴齿 线状披 针形, 基 部宽, 2 裂达 中部或 以下, 中下 部有不 明显纵 条纹, 先 端具疣 或疣不 明显。 孢子淡 黄色, 有 细疣。 产 福贡; 生 于海拔 2000 米 的林下 树基。 浙江、 台湾、 吉林 亦有。 日本、 俄 罗斯有 分布。 4. 无褶 曲尾藓 图版 56: 10—17 Dicranum leiodontum Card. (1907); C. Gao (1994). 植物 体小, 疏松 丛生成 垫状,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微具 光泽, 高约 2 厘米。 茎
14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6 1~9. 钩叶 曲尾藓 Dicranum hamulosum Mitt. , 1—2. 叶 (X18), 3. 叶下 部细胞 ( X 220), 4. 叶中 部细胞 (x220),5. 叶上 部细胞 (X 220), 6. 角细胞 (X 220), 7.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 220), 8.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9. 孢蒴 (X18); 10—17. 无摺 曲尾藓 D. leiodontium Card. , 10 — 11. 叶 (xl8), 12. 叶下 部细胞 (X220),13. 叶中 部细胞 (X220), 14. 叶上 部细胞 (x220), 15. 角细胞 (X220), 16. 中肋 中下部 横切面 (x 220), 17.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45 直立或 倾立, 不规 则叉状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 密生, 多少 呈镰刀 形一向 偏曲, 干时常 卷曲, 从长 卵圆形 基部向 上渐变 细为细 披针形 叶尖, 叶边 内卷, 单层, 中下部 全缘, 上 部有 齿突; 中肋 粗壮,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5 — 1/4, 达叶 尖或突 出呈毛 尖头, 背 面上部 有 乳头; 下部细 胞狭长 方形、 长方形 或长椭 圆形, 壁厚, 无 壁孔, 中部叶 片细胞 长方形 或 方形, 壁厚, 上部细 胞圆方 形或不 规则的 圆多边 形或长 方形, 壁厚, 有 时背面 有低乳 头, 角细胞 发达, 为 单层大 形厚壁 细胞, 褐色, 近 方形、 多边 形或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分化 明显, 高 鞘状, 内卷呈 筒形, 顶端 截形或 圆形, 突 然呈短 毛尖; 中 肋弱。 蒴 柄 单生, 草 黄色, 长 1 一 1.5 厘米。 孢蒴 直立, 短柱 形或长 圆状短 柱形, 辐射 对称, 蒴 外壁 细胞长 方形, 壁厚, 淡黄 褐色, 干时无 皱纹; 蒴帽 兜形, 先端 粗糙; 蒴 盖直, 圆锥 形, 几乎 与蒴壶 等长; 环带由 1 一 2 列大厚 壁细胞 组成; 蒴 齿狭披 针形, 淡 褐色或 橙色, 2 裂达 中部, 先 端钝, 中下 部有纵 条纹或 条纹不 明显, 上部 具疣, 透明。 孢子 具疣, 直 径 15 — 20 微米。 产 腾冲; 生 于海拔 1850 米的 云南松 林下。 西藏、 吉林、 新疆 亦有。 朝鲜、 日本有 分布。 5. 马氏 曲尾藓 图版 57: 1-11 Dicranum mayrii Broth. ( 1899); Takaki ( 1964); Chuang ( 1973); C. Gao (1994). Dicranum formosicum Broth . (1929) . 植 物体密 丛生, 柔软, 上 部黄绿 色或褐 绿色, 下部褐 色或黑 褐色, 无 光泽, 高约 1.5 — 4 厘米, 在顶 端叶腋 中常产 生鞭状 芽条。 茎 直立或 倾立, 叉状 分枝, 被褐色 假根。 叶 密生, 潮湿时 镰刀状 弯曲, 干燥时 卷縮, 较宽, 自 椭圆形 基部向 上渐呈 披针形 叶尖, 边 缘上部 具齿, 其 他部分 全缘, 近尖 部双层 细胞; 中 肋粗,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5 — 1/4, 达叶尖 终止, 背面 中上部 具明显 乳头; 下部 细胞长 方形, 不规则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中 下部细 胞短长 方形和 方形, 中 上部和 上部细 胞小, 近方 形或圆 方形, 壁厚, 背 面具乳 头, 角细胞 1 一 2 层, 外 面的褐 黄色, 内面的 透明。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基部阔 卵 圆形, 内卷成 筒状, 色淡, 内苞叶 先端突 然变窄 为细长 毛尖, 外 苞叶具 短尖。 蒴柄直 立, 深 黄色, 后 变为黄 红色, 长 1.5 — 2 厘米。 孢蒴 直立, 短 柱形, 辐射 对称, 平滑, 深 褐色; 蒴帽 兜形, 覆盖着 孢蒴的 一半, 淡 褐色; 蒴盖 直立, 长 喙状; 环带由 2 层细胞 构成; 蒴 齿狭披 针形, 深 2 裂, 基部 平滑或 有细纵 条纹, 中 上部平 滑或有 细疣。 孢子有 细疣。 产 贡山、 维西、 楚雄; 生 于海拔 1600 — 2500 米 的树干 基部和 岩面薄 土上。 黑 龙江、 台湾 亦有。 朝鲜、 日本有 分布。 6. 绿色 曲尾藓 图版 57: 12—20 Dicranum viride (Sull. et Lesq. ) Lindb. (1863); C. Gao (1994). Campylopus viridis Sull. et Lesq. (1856); Dicranum fulvum Hook. var. viride (Sull. et Lesq. ) Frye in Grout (1937). 植物体 较小, 密集 丛生, 绿 色或暗 绿色, 无 光泽, 高约 1 一 2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红 褐色。 叶硬, 直, 干时 紧贴, 不 卷缩, 潮湿 时直立 伸展, 从披针 形的基
146 云南植 物志 图版 57 1—11. 马氏 曲尾藓 Dicranummayrii Broth. , 1. 植物体 (x0.5), 2 — 4. 叶 (X18), 5. 叶下 部细胞 (X220), 6. 叶中下 部细胞 (X220), 7. 叶中上 部细胞 (X220), 8. 叶上 部细胞 (X220), 9.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10.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11. 芽条 (X18); 12 — 20. 绿色 曲尾藓 D. viride (suU. et Lesq. ) Lindb. , 12—14. 叶 (xl8), 15. 叶下 部细胞 (X220), 16. 叶中 部细胞 (X220), 17. 叶尖 部细胞 (x220), 18. 角细胞 (X220), 19. 中肋 基部及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20. 叶尖 横切面 (x22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47 部 向上逐 渐变细 为细长 毛尖, 略 弧曲, 上 部两层 细胞, 易 碎断, 边 内卷, 全缘, 仅尖端 具少 数齿; 中肋 粗壮,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一 1/3 和叶 尖的大 部分, 达叶 尖并突 出呈细 长 毛尖, 背面几 乎是平 滑的; 叶基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中上 部细胞 长圆形 或短长 圆形, 壁厚, 无 壁孔, 角细 胞分化 明显, 大形, 黄 褐色, 壁厚。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分化 明显, 鞘状, 内卷, 基部 略狭, 向上很 快呈毛 尖状。 蒴柄 纤细, 淡 黄色, 长 0.8 — 1 厘 米。 孢蒴 直立, 柱形, 基部 渐狭, 黄 褐色, 干 燥时有 纵纹; 蒴盖圆 锥形, 先端直 喙头; 蒴齿 着生于 蒴口内 下部, 齿 片宽披 针形, 较短, 2 裂达 中部, 下 部有纵 条纹, 上部有 疣。 孢子有 细疣。 产 永善、 大关、 福贡; 生 于海拔 1800 — 2100 米的 林下树 基和腐 木上。 四川 亦有。 朝鲜、 日本、 北美有 分布。 亚属 1. 曲尾 藓亚属 Subgen. II . Dicranum Mitt. 植物体 多为绿 色或褐 绿色; 叶 角细胞 1 至 多层; 孢蒴 多弯曲 垂倾, 无 气室; 齿片 2 — 3 裂, 有 条纹。 本亚属 我国有 25 种, 云南有 17 种,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8) 叶 直立, 挺硬, 叶边全 缘或近 全缘, 叶基部 细胞与 角细胞 介限不 明显。 2 (3) 叶片 短宽, 具钝的 渐尖头 15. 格陵兰 曲尾藓 D. groenlandicum 3 (2) 叶片 细长, 具锐尖 的毛状 叶尖。 4 (5) 叶片干 燥时不 硬脆, 不易 折断, 仅 细长的 毛尖部 会折断 …… 23. 毛叶 曲尾藓 D. setifolium 5 (4) 叶片 干燥时 挺硬, 脆而易 折断。 6 (7) 叶 较宽, 披 针形, 先端渐 窄成细 披针形 叶尖, 叶 边平直 不内卷 13. 折叶 曲尾藓 D. fragilifolinm 7 (6) 叶 较窄, 基部长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向 上渐狭 成细长 毛尖, 叶边 内卷, 在叶 尖部呈 管状或 槽状 12. 长叶 曲尾藓 D. elongatmn 8 (1) 叶 弯曲, 不 挺硬, 叶边 中上部 具齿或 锐齿。 9 (14) 叶中上 部和先 端细胞 绝大多 数为等 轴形或 近似等 轴形、 方形、 短 长方形 或短长 圆形。 10 (11) 叶中上 部背面 细胞具 明显的 前角突 和疣; 中 肋粗,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6 — 1/4 20. 细叶 曲尾藓 D. muehlenbeckii 11 (10) 叶中上 部背面 细胞通 常不具 前角突 和疣; 中 肋细,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6 — 1/7。 12 (13) 叶中 部细胞 较小, 多 为小方 形和圆 方形; 蒴柄 较长, 长约 1.2 — 2. 3 厘米 11 棕色 曲尾藓 D, fuscenscens 13 (12) 叶中 部细胞 较大, 多为 短长方 形和长 方形; 蒴柄 较长, 长约 3 — 5 厘米 9. 卷叶 曲尾藓 D. crispifolium 14 (9) 叶中上 部和先 端细胞 绝大多 数为长 轴形、 长方 形或长 圆形。 15 (16) 叶面具 横波纹 11. 大 曲尾藓 D. drummondii 16 (15) 叶 面无横 波纹。
148 云南 植物志 17 (18) 叶片较 短宽, 叶尖 短而钝 21. 东亚 曲尾藓 D. nipponense 18 (17) 叶片 较长, 叶 尖长而 锐尖。 19 (22) 叶边上 部具双 列齿。 20 (21) 中肋 较粗, 约 为叶基 宽度的 1/5 — 1/4; 角细胞 5 — 6 层厚; 孢子体 多单生 8. 厚角 曲尾蘚 D. caesium 21 (20) 中肋 细弱, 约 为叶基 宽度的 1/10; 角细胞 2 — 4 层; 孢子体 多聚生 19. 多蒴 曲尾藓 D. m^jus 22 (19) 叶边上 部具单 列齿。 23 (24) 中肋 背面上 部仅具 很矮的 齿突; 蒴齿下 部无纵 条纹, 上 部无疣 7. 阿萨姆 曲尾藓 D. assamicum 24 (23) 中肋 背面上 部有齿 或粗齿 或矮的 具齿的 栉片。 25 (26) 中 肋上部 背面有 2 — 3 列矮 的具齿 的栉片 22. 曲尾藓 D. scopariom 26 (25) 中肋上 部背面 有齿, 不具 栉片。 27 (28) 植物体 较小, 高约 1.2 厘米; 叶角细 胞单层 17. 克 什米尔 曲尾藓 D. kashmirense 28 (27) 植物体 较大, 高约 2 — 10 厘米或 更高; 角细 胞通常 2 — 3 层。 29 (30) 植 物体无 光泽; 孢蒴先 端下倾 或平列 16. 日本 曲尾藓 D. japonicum 30 (29) 植物 体具光 泽或弱 光泽; 孢蒴 直立或 倾立。 31 (32) 叶 较短, 宽披 针形, 叶 边自中 部以上 有齿; 中肋 到顶不 突出; 角细胞 1 一 2 层厚 10. 德氏 曲尾藓 D. delavayi 32 (31) 叶 长大, 长达 1.1 厘米, 长卵 圆状披 针形, 具狭披 针形长 叶尖, 叶边 上部有 锐齿; 中肋达 叶尖或 突出成 短尖; 角细胞 2 — 3 层 18. 硬叶 曲尾藓 D. lorifolium 7. 阿萨姆 曲尾藓 图版 58: 1—11 Dicranum assamicum Dix. (1937); Gangulee (1969) ;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植 物体较 强壮, 丛生, 褐 绿色, 具 光泽, 高 2 — 3 (-8)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 一或 分枝。 叶潮湿 时直立 开展到 镰刀状 弯曲, 干时不 卷缩, 镰 刀状偏 向茎的 一侧, 披针 形, 向上渐 细呈细 长尖, 内卷, 先 端几成 管状, 或 呈龙骨 状凹, 叶 边上部 具齿, 几乎下 延至 中部, 其余 全缘; 中肋淡 褐色, 细弱, 达 叶尖前 终止, 背面 上部具 齿突; 叶 下部细 胞长 方形, 壁厚, 具 壁孔, 叶中上 部细胞 狭长方 形或长 方形, 壁厚, 有 壁孔, 上 部细胞 壁薄, 无 壁孔, 角细 胞深红 褐色, 方 形或长 方形, 3 层, 不达 中肋, 与中 肋之间 有一群 薄 壁透明 细胞。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较正常 叶短, 基部高 鞘状, 内卷成 筒状, 先端 突然变 窄成为 短的钻 状尖。 蒴柄 直立, 橙色, 长约 2.7 厘米。 孢蒴 直立, 短 柱形, 基部 较粗, 橙 褐色; 蒴 盖高圆 锥形, 先端直 喙状; 蒴齿 2 裂达 中部, 下部常 穿孔, 无纵 条纹, 上部 无疣。 孢子 褐色, 具疣, 直径 21 — 23 微米。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3400 米的 林地、 树 基或腐 木上。 西藏、 四川 亦有。 印度有 分布。 8. 厚角 曲尾藓 图版 58: 12—20 Dicranum caesium Mitt. (1891);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植 物体较 挺硬, 上部 黄绿色 或淡黄 褐色, 具 光泽, 下部暗 绿色或 褐色, 高达 10 厘
曲 尾藓科 149 图版 58 1—11. 阿萨姆 曲尾藓 Dicranum assamicumDix. , 1. 植物体 (xl), 2 — 3. 叶 (X18), 4. 叶下 部细胞 (X220), 5. 叶中 部细胞 (X220), 6. 叶上 部细胞 (X220), 7. 叶 尖细胞 (X220), 8.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9. 叶 中部 横切面 (X220), 10. 叶尖部 横切面 (220), 11.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12 — 20. 厚角 曲尾藓 D. caesium Mitt. , 12. 叶 (xi8), 13. 叶下 部细胞 (X220), 14. 叶中 部细胞 (x220), 15. 叶上 部细胞 (x220), 16. 叶 尖细胞 (X220), 17.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18. 叶上部 横切面 (X220), 19.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20. 孢蒴 (xl8)。 (曾 淑英、 吴锡 鎮绘)
150 云南 植物志 米。 茎直立 或弓形 倾立, 具 分枝。 叶四散 着生, 开展, 潮湿 时先端 内弯, 干时先 端多扭 曲, 长达 15 毫米或 更长, 线状披 针形, 上部 内卷呈 槽状, 叶尖 细长, 叶 边下部 内曲, 上 部直, 有 锯齿; 中 肋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5 — 1/4, 达叶 尖并突 出呈长 芒状, 背面 具齿; 叶基 部细胞 狭长, 壁薄, 具 壁孔, 中部 细胞长 方形、 方形或 不规则 4 一 5 边形, 壁厚, 无 壁孔, 上部 细胞形 状与中 部细胞 相似, 仅略 短小, 角细胞 4 一 6 层, 长 方形或 长六 边形, 壁薄或 略厚。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鞘状, 宽椭 圆形, 内卷, 具 毛尖。 蒴柄长 3 — 3. 5 厘米, 黄 褐色, 每 个雌苞 1 一 3 丛生, 干时 扭转。 孢蒴 倾立, 略 背曲, 长 圆状柱 形, 不 对称, 口部 最粗, 台部 明显, 长约 3 毫米, 直径约 1.2 毫米; 蒴帽 兜形, 长约 6 毫米; 蒴盖圆 锥形, 先端直 喙状, 长约 2.3 毫米; 环带由 2 列 小细胞 构成; 有 气孔; 蒴 齿长约 0.6 毫米, 橙色, 下 部有纵 条纹, 上部 色淡, 具 密疣。 孢子 16 — 21 微米。 产 维西、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800 — 3900 米 的林下 土壤、 树干 基部、 岩 面薄土 和灌 丛中。 西藏、 四川、 吉林 亦有。 朝鲜、 日本有 分布。 9. 卷叶 曲尾藓 图版 .59: 10—19 Dicranum crispifolium C. Muell. (1864);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Gangulee (1969); C. Gao (1994). 植物体 粗壮, 密 丛生, 上部 黄绿色 或淡黄 褐色, 下部褐 绿色或 褐色, 具弱 光泽, 高 3 — 7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叶 密生, 湿时 开展, 镰刀 状偏向 一侧, 干时 卷缩, 披 针形, 基部 较宽, 鞘状, 向 上逐渐 变细为 细长披 针形, 中上 部内卷 呈半管 状或 管状, 叶 边下部 全缘, 上部有 锐齿; 中 肋细, 达 叶尖并 突出, 背 面上部 有齿; 叶片 下 部细胞 褐色, 狭 长形, 壁 增厚, 具 壁孔, 中部 细胞长 方形、 短长方 形或不 规则, 壁 厚, 稀背 面有前 角突, 角 细胞略 凸出, 不达 中肋, 红 褐色, 方形、 短长方 形或六 边形, 与中肋 间常有 无色透 明细胞 相隔。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蒴柄 褐色, 直立 或稍弯 曲, 长 3 — 5 厘米。 孢 蒴深红 褐色, 短 柱形, 弓形 背曲, 长约 5 毫米, 直径约 1 毫米; 蒴盖 圆锥形 先端长 喙状; 蒴齿黄 褐色, 长约 0.6 毫米, 下部有 条纹, 上部 有疣。 孢子黄 褐色, 具疣。 产 贡山、 丽江、 云龙、 楚雄、 景东; 生 于海拔 2000 — 3200 米 的林下 石上、 腐木上 和腐殖 土上, 稀生 于树干 基部。 西藏、 四川 亦有。 印度有 分布。 10. 德氏 曲尾藓 图版 59: 1—9 Dicranum delavayi Besch. (1891);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M. X. Zhang (1978). Dicranum schensianum C. Muell. (1897) .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丛生, 黄 绿色, 略具 光泽, 高约 2 — 6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常 分枝, 下 部有多 数褐色 假根。 叶 密生, 潮湿时 开展, 干 时倾立 伸展, 先 端常向 一侧偏 曲, 叶宽披 针形, 质硬, 直立或 茎上部 的叶呈 镰刀状 弯曲, 基 部阔, 呈 耳形, 向 上渐狭 呈披 针形, 具 硬尖, 叶 边自中 部以上 有齿, 下部 全缘; 中 肋细, 达叶 尖但不 突出, 上部 背面 有齿; 基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较 透明, 中下部 细胞狭 长形, 略具 壁孔, 上部 细胞长 圆形, 角细 胞大, 长方 形或圆 方形, 红 褐色, 1 一 2 层细 胞厚。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高 鞘状, 内卷 呈长圆 筒形, 先 端突然 变狭为 小尖。 蒴柄 直立, 红 褐色, 干时 有点扭
曲 尾藓科 151 图版 59 1 一 9. 德氏 曲尾藓 Dicranum dekvayi Besch. , 1—2. 叶 (X18), 3. 叶下 部细胞 (x 220), 4. 叶中下 部细胞 ( x 220) , 5. 叶上 部细胞 (x 220), 6.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7 — 8.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9. 抱蒴 (x 18); 10"- 19. 卷叶 曲尾藓 D. crispifolium C. Muell. , 10. 植物体 (x0.5), 11—12. 叶 (X18), 13. 叶 下部细 胞 (x 220), 14. 叶中上 部细胞 (X220), 15. 叶上 部细胞 (X220), 16.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17. 叶尖部 横切面 (X220), 18.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19. 孢蒴 (xi8)。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52 云南 植物志 转。 孢蒴短 柱形, 直立或 倾立, 干燥时 背凸, 略 弯曲, 长约 3 毫米, 平滑, 基 部略变 细; 蒴齿 直立, 红 褐色, 2 裂达 中部, 下部有 条纹, 上部 色淡, 具疣。 产 维西、 大理、 漾濞; 生 于海拔 2600 — 4000 米 的土壤 和树干 基部。 西藏、 四川、 陕西 亦有。 中国 特产。 11. 大 曲尾藓 图版 60: 13—23 Dicranum drummondii C. Muell. (1848); C. Gao (1977, 1994); M. X. Zhang (1978); C. GaoetZ. W. Auo in X. J. Li (1985). Dicranum robustum B. S. G. (1847) ; D . elatum Lindb. (1865) . 植物体 粗大, 疏或密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干时 淡黄褐 色或淡 褐色, 具 光泽, 高约 5 — 15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分枝, 密被 棕褐色 假根。 叶多列 着生, 开展, 中上 部叶常 向一侧 偏曲, 叶先端 镰刀状 弯曲, 基部卵 圆形, 向上渐 狭呈披 针形, 叶 面具横 波纹, 叶 缘中 上部具 2 列齿; 中 肋细, 长达 叶尖或 突出, 背面 上部具 锐齿, 无 栉片; 叶片 基部细 胞狭 长椭圆 形或狭 长形, 壁 较厚, 具 壁孔, 叶 中部细 胞与下 部细胞 相似, 但 较短, 上部 细 胞短, 方形、 短长 方形、 圆方 形或不 规则, 边缘 具双层 细胞, 无 壁孔, 背面 具疣, 角 细胞 大形, 褐色, 2 — 4 层 (有 报道达 5 层)。 雌雄 异株。 一 个雌器 苞中有 1 一 3 个孢子 体。 蒴 柄黄色 或淡黄 褐色, 直立, 长 2 — 5 厘米。 孢蒴 柱形, 倾立或 平列, 干时 弓形背 曲, 黄 褐色; 蒴 盖圆锥 形先端 喙状; 环带由 2 列细胞 构成; 齿片 2 裂。 孢子 粒状。 产 德钦、 维西、 中甸、 宁蒗、 丽江、 剑川、 大理、 漾濞; 生 于海拔 2500 — 3800 米 的林下 土壤、 岩面 薄土、 树 干基部 以及灌 丛下。 西藏、 贵州、 四川、 陕西、 吉林 亦有。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有 分布。 12. 长叶 曲尾藓 图版 60: 1—12 Dicranum elongatum Schleich. ex Schwaegr. (1811) ; P. C. Chen et al. (1963) ; C. Gao (1977, 1994); M. X. Zhang (1978). 植物体 细长, 常密 集垫状 丛生, 上部黄 绿色, 干 时淡黄 褐色, 下部 淡褐色 至深褐 色, 具 光泽, 高可达 17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密被 假根。 叶片近 直立, 挺拔, 易 折断, 干 时紧贴 或上部 伸展, 潮湿 时直立 开展, 有时 略偏向 一侧, 基部 较宽, 向上 渐呈披 针形, 长约 3 毫米, 上部 内卷为 管状, 叶边 全缘, 仅 先端具 细齿, 中 肋粗,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5 — 1/4, 达叶尖 或有时 突出, 背面 平滑; 叶 片下部 细胞狭 长形, 两 端 圆钝, 具 壁孔, 叶 中上部 细胞不 规则, 圆 方形、 三 角形、 菱形、 长方形 或长椭 圆形, 壁厚, 无 壁孔, 角 细胞黄 褐色, 壁厚, 方 形或多 边形, 1 一 2 层。 雌雄 异株。 蒴柄 细弱, 黄 色或黄 褐色, 长约 1.5 厘米。 孢蒴近 直立, 短 柱形或 长椭圆 体形, 微 弯曲, 黄 褐色; 蒴盖圆 锥形, 先端长 喙状; 蒴齿红 褐色, 齿片 2 — 3 裂达 中部, 具纵 条纹。 孢子具 细疣。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3600 米的 树基。 四川、 河北、 吉林、 内蒙古 亦有。 日本、 俄罗 斯、 欧洲和 北美有 分布。 13. 折叶 曲尾藓 图版 61: 1—9 . 折叶 直毛藓 Dicranum fragilifolium Lindb. (1857);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1977, 1994).
曲 尾藓科 153 图版 60 1— 12. 长叶 曲尾藓 Dicranum elongatum Schleich. ex Schwaegr. , 1—3. 叶 (xl8), 4. 叶下 部细胞 (x220), 5. 叶中 部细胞 (x220), 6. 叶上 部细胞 (X220), 7. 叶 尖细胞 (x220), 8.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20), 9. 叶 中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20), 10. 叶尖 横切面 (X220), 11.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12. 孢菊 (xi8), 13—23. 大 曲尾藓 D. dmmmondiiC. MueU. , 13 — 15. 叶 (X18), 16. 叶下 部细胞 (X220), 17. 叶中 部细胞 (X220), 18. 叶上 部细胞 (X220), 19. 叶 尖细胞 (X220), 20.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21. 叶尖 横切面 (X220), 22 — 23.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5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1 丄一^折叶曲尾藓!^^!!瞧^^化亿!^!!!!!^!北., 1. 植物体 (xl), 2 — 3. 叶 (X18), 4. 叶下 部细胞 (x220), 5. 叶中 部细胞 (X220), 6. 叶上 部细胞 (X220), 7. 角 细胞的 一部分 (x220), 8.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9.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10 — 19. 棕色 曲尾藓 D. fuscescens Turn. , 10. 植物体 (x0.5), 11 一 12. 叶 ( x 18) , 13. 叶下 部细胞 (X220), 14. 叶中 部细胞 (X220), 15. 叶上 部细胞 (x220), 16. 叶 尖细胞 ( x 220) , 17.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18. 中 肋中部 横切面 (x220),19. 角细胞 横切面 ( x22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55 Orthodicranum fragilifolium (Lindb) Podp. (1924) . 植 物体密 集垫状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干 时黄褐 色或淡 褐色, 具弱 光泽, 高 1 一 3 厘米。 茎 细弱, 直立, 不分 枝或稀 分枝, 中 下部密 被褐色 假根。 叶 密生, 坚硬, 潮湿时 直立开 展或略 弯曲, 干时 紧贴, 叶披 针形, 细长, 基部 较宽, 叶边 全缘或 尖端具 齿突, 易 碎断; 中 肋宽,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4, 达先端 或突出 呈细长 毛尖; 叶下 部细胞 狭长形 和长 方形, 壁厚, 有 壁孔, 中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壁厚, 壁孔 不明显 或无, 上部 细 胞椭圆 形或长 方形、 壁厚, 无 壁孔, 角细 胞大, 单层, 壁薄, 金 黄色, 方形 或长方 形, 与 中肋之 间有数 列狭长 形细胞 相隔。 雌雄 异株。 抱子体 单生。 蒴柄长 1 一 2 厘米, 黄 褐色。 孢 蒴直或 背曲, 干时有 纵纹; 蒴 盖高圆 锥形, 顶端直 喙状, 环 带分化 明显; 蒴 齿披 针形, 2 裂, 中 下部有 明显纵 条纹。 孢子有 细疣。 产 贡山、 泸水、 绿春、 勐海、 勐腊、 德 宏州; 生 于海拔 770 — 3500 米 的林下 腐木、 岩面 薄土、 树干 基部和 沟边土 壁上。 台湾、 黑 龙江、 内蒙古 亦有。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 有 分布。 14. 棕色 曲尾藓 图版 61: 10—19 Dicranum fuscescens Turn. (1804);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C. Go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Dicranum rupestre Brid. (1806) ; D. camptophyllum Kindb. (1897) .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绿 色或暗 绿色, 干时褐 色或深 褐色, 无 光泽或 具弱光 泽, 高 2 — 5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中 下部密 被褐色 假根。 叶片潮 湿时镰 刀状 弯曲, 干燥时 卷缩, 常偏 向茎的 一侧, 从 长卵圆 状披针 形的基 部向上 逐渐变 窄为细 披针形 的呈沟 状或管 状的长 叶尖, 叶边 上面部 分双层 细胞, 具 锐齿, 内卷, 其余 的平直 或中 部的具 齿突; 中 肋细, 约 为叶基 宽度的 1/7 — 1/6, 达叶尖 突出, 背 面上部 具疣或 齿; 叶下部 细胞长 方形, 壁厚, 略具 壁孔或 壁孔不 明显, 中部 细胞长 方形、 方形、 圆方 形或不 规则, 壁厚, 无 壁孔, 上部细 胞与中 部细胞 相似, 角细 胞大, 六 边形或 近似方 形, 褐色, 壁薄, 2 — 3 层。 雌雄 异株。 内雌 苞叶高 鞘状, 中 肋弱。 孢子体 单生。 蒴柄 干时 扭转, 黄色、 黄褐 色或红 褐色, 长约 1.2 — 2. 5 厘米。 孢蒴 倾立或 平列, 短 柱形或 长椭圆 体形, 干燥 时弓形 背曲, 褐色; 蒴帽 兜形, 长约 3 — 3. 5 毫米; 蒴 盖长圆 锥形、 先端斜 喙状, 几乎 与壶部 等长; 环 带窄, 2 列细胞 构成; 蒴齿红 褐色, 不规则 2 — 3 裂 达 中部, 中下 部具纵 条纹, 上部 具疣。 孢子 直径约 15 — 20 微米。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福贡、 丽江、 楚雄、 景东; 生 于海拔 1850 — 3600 米的 林地、 树干 基部、 腐木、 岩面 薄土及 腐殖质 土上。 西藏、 贵州、 辽宁、 吉林、 内 蒙古、 黑龙江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有 分布。 15. 格陵兰 曲尾藓 图版 62: 1-10 Dicranum groenlandicum Brid. (181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1994);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Dicranum elongatum Schleich. ex Schwaegr. var. sphagni T. Jens. (1858); D. groenlandicum var. sachalinense Okm. (1915). 植 物体密 丛生, 挺硬,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干时黄 褐色或 褐色, 具 光泽, 高约 3 — 5
15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2 1—10. 格陵兰 曲尾藓 Dkranum groenlandicum Brid. , 1—3. 叶 (X18), 4. 叶下 部细胞 (X220), 5. 叶中 部细胞 (X220), 6. 叶上 部细胞 (X220), 7. 叶 尖细胞 (x220), 8. 角细胞 (X220), 9.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10.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11—17. 日本曲 尾藓云 南变种 D. japonicum var. yunnanense Sal. , 11. 叶 (Xl8), 12. 叶下 部细胞 (X220); 13. 叶中 部细胞 (X220); 14. 叶上 部细胞 (X220), 15. 叶 尖细胞 (X220), 16.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17.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57 厘米。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下 部密被 假根。 叶 直立, 潮湿时 开展, 干 时紧贴 于茎, 挺 直, 披针形 或宽披 针形, 先端变 细呈沟 状或管 状的渐 尖头, 叶边 内曲, 全缘, 单层细 胞; 中 肋细,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10 — 1/9, 背面 平滑, 达叶尖 终止; 叶中 部和下 部细胞 狭长, 两端圆 角形, 壁厚, 有 壁孔, 上 部和尖 端细胞 较短, 伸长的 菱形、 长 圆形、 长方 形或方 圆形, 壁厚, 壁孔不 明显, 角细胞 发达, 近方 形或长 方形, 褐色, 通常具 1 一 (一 2) 层 细胞。 雌雄 异株。 蒴柄 细弱, 黄色, 老时 变为黄 棕色, 长达 1.5 厘米。 孢蒴直 立, 短 柱形, 干时略 背曲; 蒴 盖高圆 锥形, 先端长 喙状; 环带由 1 一 2 列细胞 构成; 蒴 齿 具明显 条纹。 孢子具 细疣, 直径 20~28 微米。 产 贡山、 福贡、 丽江、 河口 等地; 生 于海拔 160 — 3800 米 的林下 湿地、 土壁、 岩面 薄 土上, 稀 生于腐 木上。 吉林、 黑 龙江、 内蒙古 亦有。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 北 美洲有 分布。 16. 日本 曲尾藓 Dicranum japonicum Mitt. (1891);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1977, 1994); M. X. Chang (1978). Dicranum japonicum var. aomoriense Besch. (1893); D . eurydictyon var. pal- lidum Sak. (1952) ; D. curvipes Sak. (1952) ; D. curvipes var. majus Sak. (1952) . 16a. 日本 曲尾藓 原变种 图版 63: 1—12 Dicranum japonicum Mitt. vat. japonicum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较大, 黄绿 色或暗 绿色, 无 光泽, 高约 5 厘米或 更高。 茎 细长, 单一稀 分枝, 密被 假根。 叶 片稀疏 或上部 密生, 开展, 扭曲, 湿时 镰刀状 弯曲, 干时偶 尔偏向 一侧, 长 7 — 10 毫米, 披 针形, 上 部呈龙 骨状, 叶 边上半 部有粗 锐齿; 中肋细 弱, 达 先端突 出呈短 毛尖, 背面 上部有 2 — 3 列 粗齿; 下部 叶片细 胞狭长 方形, 长约 100 微米, 宽约 10 微米, 壁 较薄, 有 壁孔; 中 部叶片 细胞稍 短宽,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壁 稍厚, 具孔; 上 部叶片 细胞狭 菱形, 略具 壁孔; 角细胞 褐色, 通常 2 层, 壁 较薄, 无 孔。 雌雄 异株。 孢子体 单生。 内雌 苞叶高 鞘状, 有长 毛尖; 中肋 细弱。 蒴 柄黄褐 色或红 褐色, 干时 扭转。 孢 蒴先端 下倾或 平列, 长 柱形, 轻微 背曲, 长约 3 — 4 毫米, 直径约 1 毫米, 褐色, 几 乎没有 皱纹; 蒴帽 兜形, 长约 6 — 7 毫米; 蒴盖先 端狭长 喙状, 长约 5.5 毫米; 基部有 气孔; 蒴 齿长达 0.7 毫米, 红 褐色, 2 裂达 中部, 中下部 具密纵 条纹, 上部 有疣, 内侧 具强横 条纹。 孢 子直径 14 一 20 微米。 雄株 矮小, 高 1 一 3 毫米。 产 彝良、 镇雄、 巧家、 贡山、 福贡、 维西、 丽江、 宾川、 昆明、 嵩明、 安宁、 宜 良、 师宗、 河口、 景东、 保山、 腾冲; 生 于海拔 1500 — 3800 米的 林地、 岩面 薄土、 树 干 基部、 潮湿石 壁上。 西藏、 四川、 贵州、 广东、 台湾、 福建、 湖南、 浙江、 江苏、 安 徽、 江西、 河南、 陕西、 吉林、 内 蒙古、 黑龙江 亦有。 日本、 朝鲜、 俄 罗斯有 分布。 16b. 日本曲 尾藓云 南变种 图版 62: 11—17 Dicranum japonicum Mitt - var. yunnanense Sal. (1900) . 该 变种与 原种的 区别在 于叶较 长大; 叶细 胞均较 宽大, 角细胞 4 层; 中肋背 面上部 具 2 — 5 列齿状 栉片, 可达 4 个细 胞高。 孢蒴 较大, 长达 5 毫米。 产 昆明、 大理; 生于 林边土 坡及岩 石上。 湖北 亦有。
15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3 1—12. 日本 曲尾藓 原变种 DicranumjaponicumMitt. var. japonicum, 1. 植物体 (x0.7), 2. 叶 (x23), 3. 叶 下 部细胞 (X293), 4. 叶中 部细胞 (X293), 5. 叶上 部细胞 (X293), 6. 叶 尖细胞 (x293), 7. 中肋 下部横 切面 (X293), 8. 叶上部 横切面 (X293), 9~10. 角细胞 横切面 (x293), 11. 孢蒴 (x23), 12. 蒴盖 (x 23); 13 — 20. 毛叶 曲尾藓 D. setifoUum Card. , 13 — 14. 叶 (X23), 15. 叶下 部细胞 (X293), 16. 叶中 部细胞 (X293), 17. 叶上 部细胞 (X293), 18. 叶尖 (x293), 19. 叶 下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93), 20. 角细 胞横切 面 (X293)。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59 该 变种系 Salmon 根据 A. Henry 1888 年 7 月采自 湖北的 6165 号 标本定 的名, 可能 该号标 本当时 被放人 1889 年 A. Henry 采 自 云 南的标 本中, 因而, Salmon 误 认为产 自 云 南而定 此名。 恰好在 此次研 究中, 我们 在云南 昆明及 大理所 产标本 中也发 现有该 变种。 17. 克 什米尔 曲尾藓 图版 64: 1-9 Dicranum kashmirense Broth. (1899); Gangulee (1969); C. Gao (1994). 植物体 较小, 丛生, 褐 绿色, 具弱光 泽或无 光泽, 高约 1.2 厘米。 茎红 褐色,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密被 淡褐色 或褐色 假根。 叶 密生, 下 部的叶 较小, 上 部的叶 较大, 长可达 4.5 毫米, 披 针形, 潮湿 时直或 濂刀状 弯曲, 干燥时 扭曲, 先端 内卷呈 沟状, 细长, 叶 边直, 上部 有齿; 中肋 细弱, 褐色,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10, 达 叶尖或 突出, 背 面上部 有 细齿; 叶 片基部 细胞向 边缘的 较短、 宽, 短长方 形或长 方形; 近 中肋的 细胞较 狭长, 壁中 等厚, 略具 壁孔; 叶 中上部 细胞相 似基部 细胞, 仅 稍小, 或 多或少 具孔, 所 有叶细 胞多 少均为 褐色; 角细胞 凸出, 易碎, 红 褐色, 一层, 方 形或长 方形, 大, 与中 肋之间 有 几列无 色细胞 相隔。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较长, 基部高 鞘状, 具 短尖。 蒴柄 直立, 红褐 色, 长约 2 — 2. 5 厘米, 干时 扭曲。 孢蒴短 柱形, 红 褐色, 直立或 稍曲, 长 2 — 2. 5 毫 米, 直径 1 毫米; 蒴 盖圆锥 体形, 先端直 喙状; 蒴帽 兜形; 蒴齿红 褐色, 2 裂达 中部, 基 部具纵 条纹, 上部具 细疣。 孢子 褐色, 具 细疣。 产 维西; 生 于海拔 2900 米的林 中树干 基部。 四川、 广西、 湖南 亦有。 克什 米尔有 分布。 18. 硬叶 曲尾藓 图版 64: 10—16 Dicranum lorifolium Mitt. (1859); P. C. Chen et al. (1963); Gangulee (1969);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植物 体密集 或膨松 丛生, 黄 绿色、 绿 色或暗 绿色, 具 光泽。 茎红 褐色, 多 倾立, 叉 状 分枝, 密被 假根。 叶 密生, 常嫌刀 状偏向 一侧, 基 部宽, 向上渐 狭呈狭 披针形 的长叶 尖, 内 卷呈半 管状或 管状, 长达 1.1 厘米,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上部有 锐齿; 中肋 细弱, 褐色, 达叶尖 终止, 稀 突出为 短尖, 背 面上部 有齿; 叶 基部细 胞狭长 形或长 方形, 壁 厚, 有 壁孔; 中 部细胞 短小, 壁 增厚, 略具 壁孔; 上部细 胞与基 部细胞 相似, 稍小; 角 细 胞大, 周 围深红 褐色, 2 — 3 层, 稍向外 凸出, 中间为 透明大 细胞。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先端急 狭呈毛 尖状。 蒴柄 单生, 直立, 干时 扭曲, 褐色, 长达 3 厘米。 孢 蒴 柱形, 直立或 倾立, 长约 5 毫米; 蒴盖圆 锥形, 先端直 喙状; 蒴齿 2 裂, 具纵 条纹。 孢子 具疣, 淡 褐色, 直径 20 — 25 微米。 产 贡山、 泸水、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200 — 4000 米的林 下树干 基部, 土壤, 腐 木及 石上。 西藏、 贵州、 甘肃、 福建 亦有。 尼 泊尔、 不丹、 锡金、 克什 米尔有 分布。 19. 多蒴 曲尾藓 图版 65: 1—8 Dicranum m£yus Turn. (1804) ; Broth, in M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1977). Dicranum scoparium Hedw. var ma jus Wahlenb. (1815); D. takakii Sak. (1952) . 植物体 丛生, 高大, 黄 绿色、 绿 色或深 绿色, 下 部淡黑 褐色, 具 光泽, 高 5 — 8 厘 米。 茎 直立或 呈弓形 倾立, 分枝, 下部具 褐色或 淡褐色 假根。 叶 镰刀状 弯曲, 干 时多弯
16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4 1—9.克什米尔曲尾藓0^311111111135^11116 1 18€810出., 1 一 2. 叶 (X18), 3. 叶下 部细胞 (X220), 4. 叶 中部细 胞 (X220), 5. 叶 尖细胞 (X220), 6.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7-8. 角 细胞横 切面, 9. 孢蒴 (x 18); 10~16. 硬叶 曲尾藓 D. lorifolium Mitt. , 10. 叶 (X18), 11. 叶下 部细胞 (X220), 12. 叶中 部细胞 (X220), 13. 叶上 部细胞 (X220), 14. 叶 尖细胞 (X220), 15.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20), 16. 角细胞 横切面 (x22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61 图版 65 1一8.多蒴曲尾藓010"311腿11^113丁111 1 1., 1. 叶 (X23), 2. 叶下 部细胞 (X293), 3. 叶中 部细胞 (x293), 4. 叶上 部细胞 (X293), 5.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 293), 6. 叶上部 横切面 (x 293), 7-8. 角细胞 横切面 (X293);9— 14. 细叶 曲尾藓 D. muehlenbeckii B. S. G. , 9. 叶下 部细胞 (X293), 10. 叶中 部细胞 (X293), 11. 叶上 部细胞 (X293), 12. 中 肋下部 横切面 (X293), 13. 叶上部 横切面 (x293), 14. 角细胞 横切面 (X147)。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Bo o
162 云南 植物志 曲或 扭曲, 基部 较宽, 向 上渐狭 呈长披 针形, 长达 10 毫米或 更长, 叶边 内卷, 在上部 具 大的不 规则的 锐齿; 中肋 细弱,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10, 达 叶尖并 突出呈 短尖, 背面 上部 有几列 锐齿; 叶 片下部 细胞狭 长形, 壁厚, 具明显 壁孔; 中部 细胞短 长方形 或长菱 形, 壁厚, 具 壁孔; 上部叶 片细胞 与中部 相似, 稍短, 边缘 2 层, 背面有 少数细 胞具大 乳突; 角细胞 2 — 4 层, 浅 褐色, 壁厚, 与中肋 之间有 无色透 明细胞 相隔。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基部 鞘状, 中肋突 出呈短 毛尖。 孢子体 聚生, 一个雌 苞中有 2 — 5 个孢 子体。 蒴 柄长约 2. 5 — 3 厘米, 黄 色或黄 褐色。 抱蒴 柱形, 先端 下倾或 平列, 弓形 背曲, 褐色, 干时具 纵褶; 蒴帽 兜形, 较长; 蒴盖圆 锥形, 先 端斜长 喙状; 环带不 分化; 蒴齿 褐色, 下 部具纵 条纹, 上部淡 黄色, 具疣。 孢子具 细疣。 产 宾川;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林 地上。 西藏、 贵州、 广西、 台湾、 湖南、 湖北、 吉 林、 内 蒙古、 黑龙江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印度、 尼 泊尔、 欧洲 和北美 洲有分 布。 20. 细叶 曲尾藓 图版 65: 9—14 Dicranum muehlenbeckii B. S. G. (1847) ;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1977, 1994);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植 物体较 粗壮, 密集丛 生成小 垫状, 黄绿 色或褐 绿色, 无光泽 或具弱 光泽, 高约 1.5 — 4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中下 部具交 织褐色 假根。 叶 直立或 倾立伸 展, 干时 卷曲, 顶端叶 常偏向 一侧, 叶片 基部卵 圆形, 向 上呈披 针形, 无 波纹, 叶边下 部 全缘, 上部 2 层, 有齿, 内 卷几成 管状; 中肋 较粗, 约 为叶基 宽度的 1/6 — 1/4, 达 叶 尖或略 突出, 背 面上部 具齿; 叶下部 细胞狭 长方形 或长椭 圆形, 两端 圆钝, 壁 稍厚, 略具 壁孔; 中 部细胞 较短, 形状 与下部 相似, 背 面具明 显的前 角突或 低疣, 壁厚, 略具 壁 孔或无 壁孔, 上 部细胞 形状不 规则, 有 方形、 三 角形、 菱形、 长方形 或圆方 形等, 背 面 具疣, 壁厚, 无 壁孔; 角 细胞深 褐色, 2 — 4 层, 长方 形或六 边形。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 鞘状, 具 短尖。 蒴 柄红棕 色或黄 褐色, 长约 2 — 2. 5 厘米。 孢蒴 单生, 圆 柱形, 背曲; 环 带窄, 自行 卷落; 蒴齿红 褐色, 齿片 2 裂达 中部, 中 下部有 条纹。 孢子 具疣。 产 中甸、 丽江、 宾川、 景东; 生 于海拔 2400 — 3850 米的 林地及 岩面薄 土上。 西藏、 四川、 浙江、 吉林 亦有。 朝鲜、 俄 罗斯、 欧洲、 北 美洲有 分布。 21. 东亚 曲尾藓 图版 66: 15—24 Dicranum nipponense Besch. (1893); Chuang (1973); M. X. Zhang (1978);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植 物体密 丛生, 暗 绿色, 具弱 光泽, 高约 2 — 5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分枝, 密被 假根。 叶 稀疏, 紧贴 或四散 伸展, 顶端 叶偏向 一侧, 披针形 渐尖, 上部背 凸呈龙 骨状, 茎上 部的叶 较大, 长约 7 毫米, 下部 的叶较 短阔, 长约 5 毫米, 叶边 下部近 全缘, 上部 1/3 的 叶边具 粗齿, 齿由一 个较大 的细胞 构成; 中肋细 而薄,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7, 达 叶尖 终止, 背面上 半部有 2 — 3 列 锐齿; 叶 下部细 胞狭长 方形, 两端 圆钝, 壁薄, 有壁 孔; 中 部细胞 较下部 的短, 长 方形, 两端 圆钝, 壁厚具 壁孔; 上部细 胞狭长 方形、 长菱 形或纺 缍形, 比中 部细胞 短小; 角细胞 1 一 2 层, 褐色, 长 方形, 壁薄。 雌雄 异株。 孢
曲 尾藓科 163 子体 单生。 雌 苞叶高 鞘状, 有短 毛尖。 蒴柄红 褐色, 长约 2 — 4 厘米。 孢蒴 柱形, 弓形 背曲, 褐色, 倾立或 平列; 有 气孔; 蒴帽 兜形, 长约 5~6 毫米;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喙 状, 长约 2. 5 — 4 毫米; 蒴齿 淡黄褐 色或红 褐色, 2 裂达中 下部, 中下 部具纵 条纹, 上 部 有疣。 孢 子直径 16 — 20 微米。 产 绥江、 永善、 大关、 德钦、 贡山、 维西、 昆明、 嵩明; 生 于海拔 1300 — 3800 米 的 林地, 岩面薄 土及腐 木上。 四川、 贵州、 江苏、 湖南、 湖北、 吉林 亦有。 朝鲜、 曰本 有 分布。 22. 曲尾藓 图版 66: 1—14 Dicranum scoparium Hedw. (1801);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1977, 1994). Dicranum recuvatum Schultz (1806); D. dillenii Tayl. (1843). 植 物体密 丛生, 暗绿 色或黄 绿色, 干时黄 褐色, 上部 色浅, 下部 色深, 具 光泽, 高 可达 10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多 单一, 稀 分枝, 具 假根。 叶 密生, 常偏向 一侧, 干时 稍 扭转或 弯曲, 披 针形, 渐尖, 先 端狭披 针形, 内卷成 管状或 槽状, 长达 1 厘米, 叶边 下部 全缘, 上部具 锯齿; 中肋 细弱, 约 为叶基 宽度的 1/8 — 1/12, 达叶尖 突出, 背面中 上部有 2 — 3 列矮的 具齿的 栉片; 叶细胞 均为长 轴形, 壁厚, 均有 壁孔, 叶基部 细胞长 85 — 120 微米, 宽 8 — 10 微米; 中部 细胞比 基部的 短小, 上部 细胞长 方形、 长六 边形, 比 中部的 短小; 角细胞 褐色, 2 层, 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孢子体 单生。 内雌苞 叶高鞘 状, 具 短尖, 中肋 细弱; 外 雌苞叶 具细长 毛尖。 蒴 柄黄红 色或红 褐色, 干时 扭转, 长约 2 — 3 厘米。 孢蒴近 直立, 长圆状 柱形, 褐色, 干时 直或稍 背曲, 长约 2.5 毫米; 蒴帽 兜形, 长约 5 毫米; 蒴盖圆 锥形, 先端 喙状; 蒴齿红 褐色, 下 部有粗 条纹, 上 部淡褐 色, 有疣。 孢 子直径 16 — 20 微米。 产 永善、 大关、 巧家、 贡山、 福贡、 中甸、 维西、 丽江、 大理、 大姚、 禄劝、 武 定、 昆明、 嵩明、 寻甸、 金平、 景东、 腾冲; 生 于海拔 1150 — 3500 米的林 下岩面 薄土、 腐 殖土、 树干基 部及腐 木上。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浙江、 安 徽、 河北、 陕西、 新疆、 辽宁、 吉林、 内 蒙古、 黑龙江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 洲、 北 美洲有 分布。 23. 毛叶 曲尾藓 图版 63: 13—20 Dicranum setifolium Card. (1907); Noguchi (1987); C. Gao (1994). Kiaeria seti folium (Card. ) Broth. (1924) ; Dicranum subsetifolium Broth, ex Ihs. (1929). 植 物体密 丛生, 纤细, 上部绿 色或暗 绿色, 下部 褐色, 干时 上部黄 褐色, 下 部黑褐 色, 具弱 光泽, 高约 2 — 5 厘米。 茎 细弱, 单一 或叉状 分&, 基部具 假根。 叶片 直立伸 展, 干时 几乎无 变化, 偶 尔有点 弯曲, 自披针 形或卵 圆形的 基部向 上逐渐 变细为 细长毛 尖, 叶边 平直或 内曲, 全缘, 仅叶尖 部具细 圆齿; 中 肋细, 突 出呈毛 尖状, 背面 平滑; 叶 下部细 胞长方 形或狭 长形, 两端 圆钝, 壁 加厚, 有 壁孔; 中部 细胞长 方形或 长椭圆 形, 壁 加厚, 略具 壁孔; 边细胞 较短, 上 部细胞 较短, 短长 方形、 椭 圆形, 壁厚, 无壁 孔; 角细胞 褐色, 2 层, 长 方形、 圆六边 形或圆 方形, 壁厚, 与中 肋之间 有略透 明细胞
16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6 1—14. 曲尾藓 Dicranum scoparium Hedw. , 1 • 植物体 (x0.7), 2 — 3. 叶 (Xl2), 4 一 6. 外 雌苞叶 (X12), 7. 内 雌苞叶 (xi2), 8. 叶下 部细胞 (293), 9. 叶中 部细胞 (X293), 10. 叶上 部细胞 (X293), 11. 中肋下 部 横切面 (X293), 12. 叶尖部 横切面 (X293), 13. 角细胞 横切面 (X147), 14. 孢蒴 (x23); 15 — 24. 东亚 曲尾藓 D. nipponense Besch. , 15. 植物体 (x0.7), 16 — 18. 叶 (X23), 19. 叶片下 部细胞 (X205), 20. 叶 片中 部细胞 (X205), 21. 叶上 部细胞 (X205), 22. 叶 尖细胞 (X205), 23. 叶下 部横切 面的一 部分 (X147), 24. 叶尖部 横切面 (X205)。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65 相隔。 蒴柄 直立, 黄 棕色, 长约 2 厘米。 孢蒴直 立或略 背曲。 产 贡山、 维西、 福贡; 生 于海拔 3000~3100 米的树 干上。 吉林 亦有。 日本有 分布。 亚属 3. 缺 齿曲尾 藓亚属 Subgen. Pseudochorisodontium Broth. 植物 体鲜绿 色或黄 绿色。 叶片 角细胞 3 — 5 层厚。 孢蒴 直立, 无 气室; 蒴齿 2 裂, 无 条纹, 无前蒴 齿层。 本亚属 中国有 10 种, 现知 云南有 8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叶边全 缘或近 全缘, 仅 上部具 齿突。 2 (3) 叶 片上部 细胞狭 长形, 排列 规则; 具蒴齿 27. 喜 马拉雅 曲尾藓 D. himalayanom 3 (2) 叶片 上部细 胞短, 圆形、 长 圆形、 长椭 圆形或 形状不 规则; 无 蒴齿。 4 (5) 叶下 部阔卵 圆形, 向上很 快变狭 为细长 叶尖, 镰刀 状弯曲 24. 错那 曲尾藓 D* conanenum 5 (4) 叶 下部长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向上逐 渐变狭 为细长 披针形 叶尖, 不 呈镰刀 状弯曲 26. 无齿 曲尾藓 D* gymnostomum 6 (1) 叶边 中上部 具齿或 锐齿。 7 (8) 叶上部 边双层 细胞, 具 2 — 3 裂齿 25. 双齿 曲尾藓 D. diplospiniferum 8 (7) 叶上部 边单层 细胞, 具单 列齿。 9 (10) 叶片 直立, 较狭, 披 针形; 叶 细胞长 轴形, 壁 不增厚 … 31. 直叶 曲尾藓 D. orthophyllum 10 (9) 叶片 较宽, 卵状披 针形, 叶中部 细胞短 轴形, 壁 增厚或 稍薄。 11(12) 叶 角细胞 4~6 层厚, 中上部 细胞具 密粗疣 30. 癯叶 曲尾藓 D. mammosom 12 (11) 叶 角细胞 2 — 4 层厚, 叶中上 部细胞 背面具 疏疣。 13 (14) 叶片 长大, 长达 8 毫米或 更长; 中肋 背面上 部具成 对锐齿 M« 柱鞘曲 尾藓 D* longicylindricum 14 (13) 叶片 短小, 长达 6 毫米, 中 肋背面 中上部 粗糙或 具不成 对的齿 28. 鹤庆 ft 尾藓 D* hokinense 24. 错那 曲尾藓 图版 67: 1-8 Dicranum conanenum Gao (1979) ;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植物体 纤长或 粗状, 密或疏 丛生, 上部绿 色或黄 绿色, 下部暗 绿色, 有弱 光泽, 高 5 — 10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具褐 色或^ 褐色 假根。 叶 密生, 向一侧 偏曲, 叶片基 部宽, 阔卵 圆形, 向上很 快变狭 为细长 叶尖, 镰刀状 弯曲, 叶边 内曲, 顶 端呈管 状或半 管状, 全 缘或上 部略具 齿突; 中肋 细弱, 达叶尖 突出, 背面 上部粗 糙或平 滑; 叶 中下部 细胞长 圆形, 壁厚, 具 壁孔; 中上 部细胞 较短, 圆形、 短长 圆形、 长圆形 或 长形, 壁厚; 角 细胞黄 褐色, 方形 或短长 方形, 2 — 4 (-5) 层细 胞厚, 与中 肋之间 有大形 无色透 明细胞 相隔。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内卷为 筒形, 有短 急尖。 孢子体
16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7 1 一 8. 错那 曲尾藓 DicranumconanenumGao, 1. 植物体 (X0.7), 2 — 3. 叶 (X23), 4. 叶基 部细胞 (X293), 5. 叶中 部细胞 (X293), 6. 叶尖 部细胞 (X293), 7. 中 肋基部 横切面 (X293), 8. 角细胞 横切面 (X293); 9~19. 双齿 曲尾藓 D. diplospiniferum Gao et Auo, 9. 叶 (x23), 10. 叶基 部细胞 (x293), 11. 叶中 部细胞 (X293), 12. 叶中上 部细胞 (X293), 13. 叶上 部细胞 (x293), 14. 叶 尖细胞 (X293), 15. 中 肋基部 横切面 (X293), 16. 叶中部 横切面 (X293), 17. 叶上部 横切面 (x293), 18 — 19. 角细胞 横切面 (x293)。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w。 r^^ft^ 承, 達 蒙
曲 尾藓科 167 单生或 双生。 蒴柄红 褐色, 直立, 长约 3 — 3. 5 厘米。 孢蒴短 柱形, 直立, 辐射 对称; 无 蒴齿。 产 德钦、 维西、 中甸、 贡山、 福贡、 丽江、 大理、 禄劝、 腾冲、 凤庆; 生 于海拔 2300 — 4800 米的 林地、 树基、 岩面 薄土、 灌 丛下、 草地 和沼泽 地上。 西藏 亦有。 中国 特 有种。 25. 双齿 曲尾藓 图版 67: 9—19 Dicranum diplospiniferum Gao et Auo (1980);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植物体 较大, 疏或密 丛生, 黄 绿色, 下部褐 绿色, 有 光泽, 高约 6 (-8) 厘米。 茎纤细 柔软,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稀疏 分枝, 基 部具稀 疏褐色 假根。 叶 疏生, 常 向一侧 偏曲, 潮湿时 伸展, 干时稍 扭曲或 先端呈 镰刀状 弯曲, 基 部宽, 长卵 圆形, 向上 渐狭为 狭披 针形长 叶尖, 长达 6 毫米, 叶边 平展, 上部 叶边有 2 — 3 列齿, 尖锐, 下部 全缘; 中肋 稍宽, 长达 叶尖或 突出, 背面中 上部有 不整齐 的齿; 叶 下部细 胞狭长 方形, 两端圆 钝, 具 壁孔, 壁薄, 向 上细胞 变短, 上部 细胞不 规则, 长 方形、 短 方形、 三角形 或纺锤 形, 背面 具疣; 角 细胞黄 褐色或 褐色, 短长方 形或六 边形, 2 — 4 层细 胞厚, 与 中肋之 间有无 色透明 细胞群 相隔。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平滑, 有 毛尖。 蒴柄 细弱, 直 立, 红 褐色, 长 3 — 4 厘米。 孢蒴 柱形, 弯曲, 褐色, 长约 5 毫米, 直径约 1 毫米; 蒴 盖圆 锥形, 先 端直长 喙状; 无 蒴齿。 产 德钦、 维西、 中甸、 宁蒗、 丽江、 大理、 剑川、 宾川、 禄劝、 昆明、 寻甸、 楚 雄、 双柏、 腾冲; 生 于海拔 1750 — 4150 米的 林地、 树干 基部、 岩面 薄土、 腐 木上。 西 藏 亦有。 中国特 有种。 26. 无齿 曲尾藓 图版 68: 10—16 Dicranum gymnostomum Mitt. (1859); Gangulee (196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Dicranoloma gymnostomum (Mitt.) Par. ( 1904 ); Dicranum gym nostomoides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植 物体较 粗壮, 密或疏 丛生, 绿 色或暗 绿色, 具弱 光泽, 高 4 一 6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褐色, 单一或 分枝, 下部具 假根。 叶 密生, 伸展, 向一侧 偏曲, 干时无 大的变 化, 长 卵圆状 或长椭 圆状披 针形, 上部 内卷呈 槽状或 管状,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上 部有齿 突; 中肋 细弱, 达 叶尖或 突出, 背面 上部平 滑或有 齿突; 叶下部 细胞长 方形, 两端圆 钝, 壁厚, 具明显 壁孔, 中上 部细胞 形状不 规则, 壁厚, 较短, 具 或不具 壁孔, 叶尖部 细胞 狭长, 壁厚, 具前 角突; 角细 胞深红 褐色, 长 方形, 通常 3 — 5 层细 胞厚, 略 凸出。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具 短尖。 蒴柄 褐色, 直立, 干时 扭转。 孢蒴 柱形, 直立, 淡 褐色, 长约 2.1 毫米, 直径约 0.6 毫米; 蒴盖 高圆锥 体形, 先端直 喙状; 无 蒴齿。 产 巧家、 德钦、 中甸、 维西、 贡山、 福贡、 丽江、 富民、 昆明、 东川; 生 于海拔 1800 — 4500 米的 林地、 树干 基部、 腐 殖土和 岩面薄 土上。 西藏、 四川、 贵州 亦有。 印 度有 分布。
16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8 1—9. 喜 马拉雅 曲尾藓 Dicranum himakyanum Mitt. , 1. 植物体 ( x 0.7), 2. 叶 ( x 23), 3. 叶下 部细胞 (X293),4. 叶中 部细胞 ( X 293), 5. 叶 尖细胞 ( X 293), 6. 中 肋基部 横切面 ( x293), 7. 角细胞 横切面 (X 147), 8. 孢蒴 (X23), 9. 蒴盖 (X23); 10~16. 无齿 曲尾藓 D. gymnostomum Mitt. , 10~11. 叶 (X23), 12. 叶下 部细胞 (X293), 13. 叶中 部细胞 (X293), 14. 叶上 部细胞 (X293), 15. 叶 尖细胞 (x293), 16. 孢蒴 (X23)。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0 11 6 oo ooof
曲 尾藓科 169 27. 軎 马拉雅 曲尾藓 图版 68: 1-9 Dicranum himalayanum Mitt. (1859) ; Gangulee (1969);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植物体 粗大, 丛生, 黄绿 色或暗 绿色, 具 光泽, 高约 4 (-10) 厘米。 茎直 立或倾 立, 红 褐色, 多 分枝, 基部 具稀疏 假根。 叶 密生, 开展, 偏 向一侧 或四散 伸展, 干时无 大的 变化, 叶片披 针形, 长约 10 毫米, 宽约 1 一 1.2 毫米, 先端 内卷呈 槽状或 管状, 叶 边 全缘或 仅顶部 有少数 齿突; 中肋 细弱, 褐色, 达 叶尖或 突出, 背面 平滑; 叶细 胞均为 狭 长形, 两端 圆钝, 壁厚, 具明显 壁孔, 但中上 部细胞 略小; 角细 胞由大 形厚壁 细胞构 成, 通常 2 — 3 层细 胞厚, 稀达 4 层, 常深红 褐色, 近 中肋有 无色透 明细胞 相隔。 雌雄 异株。 蒴柄 单生, 黄 褐色或 褐色, 直立或 扭曲或 上部略 呈弧形 弯曲, 长约 1.8 厘米。 孢 蒴 直立或 倾立, 卵 状椭圆 体形, 红 褐色, 长约 2 — 3. 5 毫米, 直径约 1 一 1.3 毫米; 蒴盖 高圆 锥形, 先端具 直或略 斜喙状 尖头, 长 度约为 孢蒴的 1/2; 蒴齿红 褐色, 2 裂达 中部, 下部有 条纹, 上部 有疣。 孢子 褐色, 球形, 具疣。 产 昭通、 德钦、 中甸、 维西、 贡山、 福贡、 丽江、 大理、 漾濞、 腾冲; 生 于海拔 1800— 500 米的 林地、 岩面 薄土、 树干 基部、 灌丛下 和高山 草甸。 西藏、 四川 亦有。 尼 泊尔、 印度有 分布。 28. 鹤庆 曲尾藓 (韩 氏曲 尾藓) 图版 69: 11-19 Dicranum hokinense (Besch. ) Gao (1994) . Dicranum gymnostomum Mitt. var. hokinense Besch. (1892) . D . handelii Broth. (1924). 植物体 粗壮, 密 丛生, 黄绿色 或淡褐 绿色, 无 光泽, 高达 4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 密生, 长达 6 毫米, 从 长卵圆 形的基 部向上 渐狭为 狭披针 形 叶尖, 上部呈 嫌刀形 弯曲,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中上部 具齿; 中 肋达叶 尖或短 突出, 背 面中部 粗糙, 上部 有齿; 叶基部 细胞狭 长形, 壁厚, 具明显 壁孔; 中上部 细胞方 形或不 规则, 背面具 高疣; 角细胞 发达, 黄 褐色, 2 — 3 层细 胞厚。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高 鞘状, 向上急 狭呈毛 尖状, 边近 全缘。 蒴柄 单生, 黄 褐色或 黄色, 直立, 长约 1.5 厘米。 孢蒴 直立, 圆 柱形; 蒴 盖高圆 锥形, 先端呈 直或斜 喙状; 无 蒴齿。 孢子黄 褐色, 近 平滑, 直 径 20~25 微米。 产鹤庆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000 米 的树干 基部或 岩面薄 土上。 西藏、 四川 亦有。 中国 特有。 29. 柱鞘 曲尾藓 图版 69: 1-10 Dicranum longicylindricum Gao (1994) . Dicranum cylindricum Broth, in Handel- Mazzetti (1929). 植 物体较 粗壮, 密 丛生, 上部黄 绿色, 下部褐 绿色, 具 光泽, 高约 5 厘米。 茎直立 或 倾立, 单一, 稀上部 分枝, 具 稀疏的 深褐色 假根。 叶 密生, 呈 镰刀状 向一侧 偏曲, 下 部宽卵 圆形, 向上 渐狭为 披针形 叶尖, 呈龙骨 状凹, 长达 8 毫米, 叶边上 部有密 而尖锐 的 锯齿, 下部 全缘; 中肋达 叶先端 终止, 背面 上部具 成对的 锐齿; 叶片基 部细胞 长轴形 或 卵状六 角形, 具 壁孔, 壁 较薄; 上部细 胞短, 背面 有疣, 角细胞 发达, 褐色, 3 — 4
17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9 1— 10. 柱鞘 曲尾藓 DicranumlongicylindricumGao, 1. 植物体 (X1.3), 2. 叶 (><23), 3. 叶 (Xl2), 4. 叶下 部细胞 (X293), 5. 叶上 部细胞 (X293), 6. 叶 尖细胞 (X293), 7. 中 肋基部 横切面 (x293), 8. 叶 上部横 切面 (X293), 9. 叶尖 横切面 (X 293), 10. 角细胞 横切面 ( x 147); 11 — 19. 鹤庆 曲尾藓 D. hokinense (Besch. ) Gao, 11. 叶 (x23), 12. 叶下 部细胞 (x 293), 13. 叶 下部边 缘细胞 (X 293), 14. 叶中 部细胞 (x 293), 15. 叶上 部细胞 (X293), 16. 叶 尖细胞 (x293), 17. 中 肋基部 横切面 (X293), 18. 叶中上 部横切 面 (X293), 19. 角细胞 横切面 (X293)。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71 图版 70 1— 16. 瘤叶 曲尾藓 Dicranum mamillosum Gao et Auo, 1 • 植株丛 ( x 0.75 ) , 2. 潮 湿植株 (xl), 3~6. 叶 (xi3),7. 叶 尖细胞 (x235), 8. 叶基部 (示 角细 胞及基 部细胞 (x 105), 9. 叶下 部近中 间细胞 (x235), 10.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235), 11. 叶中 部细胞 (X235), 12. 叶 上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l55), 13. 叶 中部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155), 14. 叶中 偏下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155), 15. 叶基部 (带角 细胞) 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155), 16. 角细胞 (xi55)。 (张大 成绘)
172 云南 植物志 细 胞厚, 圆形 或圆六 边形, 与中 肋之间 有一群 无色透 明细胞 相隔。 雌雄 异株。 孢 子体双 生。 蒴柄 细弱, 红 褐色, 长约 3 厘米。 孢蒴 直立, 柱形, 褐色, 长达 4 毫米。 产泸水 (北纬 26°10', 怒江 和澜沧 江之间 ); 生 林下腐 木上。 西藏、 四川 亦有。 中 国 特有。 30. 瘤叶 曲尾藓 图版 70: 1—16 Dicranum mamillosum Gao et Auo (1980); C. Gao et Z. W. Auo in X. J. Li (1985); C. Gao (1994). 植物体 粗壮, 密 丛生, 黄绿 色或暗 绿色, 具 光泽, 高 6 — 10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 或二叉 分枝, 中下 部密被 假根。 叶 潮湿时 伸展, 干燥 时疏松 贴茎, 不呈镰 刀状弯 曲, 或 仅先端 弯曲, 中 下部阔 卵圆形 或长卵 圆形, 向上渐 狭呈短 披针形 叶尖, 叶 边上部 有不规 则齿, 其余 全缘; 中 肋细, 达叶尖 终止, 背面中 上部有 齿突; 叶片 下部细 胞长圆 形、 狭 长形, 壁强烈 加厚, 具明显 壁孔; 中上部 细胞不 规则长 圆形、 椭 圆形、 三 角形、 多边 形或圆 方形, 壁厚, 有 壁孔, 背面有 粗疣, 腹面疣 较少, 叶尖 细胞形 状与中 部细胞 相似, 壁厚, 无 壁孔, 背面具 粗疣; 角 细胞黄 褐色, 4 一 6 层细 胞厚。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高 鞘状, 具 毛尖。 孢子体 单生或 双生。 蒴柄黄 褐色, 长约 2 厘米, 干时不 扭曲。 孢蒴 长 柱形, 直立; 蒴 盖高圆 锥形, 先端直 喙状。 抱子 褐色, 直径 12 — 15. 8 微米。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福贡、 大理; 生 于海拔 3700 — 4800 米的 林地、 岩面 薄土、 树干 基部、 高山 草甸。 西藏 亦有。 中国特 有种。 31. 直叶 曲尾藓 Dicranum orthophyllum Broth, in Handel-Mazzetti ( 1929 ) ;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 物体较 粗壮, 密 丛生, 黄 绿色, 具 光泽, 高达 7 厘米。 茎 直立, 被褐色 假根。 叶 片 密生, 直立 开展, 彼此紧 靠拢, 披 针形, 先端呈 钻状, 长达 8 毫 米或稍 超过, 呈龙骨 状凹, 叶边上 部具密 锐齿; 中 肋粗, 达 叶尖端 终止, 背部 上面具 两列密 锐齿; 细 胞长轴 形, 不 增厚, 有明显 壁孔, 角细胞 发达, 褐色, 近 方形, 向 内的细 胞薄, 透明。 雌雄异 株。 内雌 苞叶高 鞘状, 先端急 狭形成 毛尖, 上部 有齿。 蒴柄 纤细, 红 褐色, 长约 1.5 厘 米。 孢蒴 直立, 柱形, 深 褐色, 长约 3 毫米; 无 蒴齿。 产昆 明地区 (北纬 25'34', 普渡河 附近,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 于海拔 2000 米 的沙石 土上。 未见 标本, 根 据文献 记入。 26. 锦 叶藓属 Dicranoloma (Ren. ) Ren. 植物体 粗壮, 坚硬, 丛生, 绿色, 有 光泽。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分枝, 多 数有中 轴 分化。 叶片 直立或 向一侧 偏曲或 镰刀状 弯曲, 自阔 披针形 基部向 上渐狭 呈毛尖 状或管 状细长 叶尖, 边 中上部 有齿, 稀 全缘; 中 肋细, 长达 叶尖或 突出, 背 面上部 有齿; 叶细 胞长方 形或狭 长形, 向叶尖 渐短, 通常 厚壁, 平滑, 有或无 壁孔, 边缘细 胞明显 分化, 由 2 到多列 线形, 厚壁, 透 明且排 列紧密 的细胞 构成; 角 细胞褐 色或黄 褐色, 较大, 方
曲 尾藓科 173 形、 圆方 形或长 方形。 假雌雄 同株。 雌苞叶 分化, 下部 鞘状, 有 毛尖。 蒴 柄长, 均髙出 苞叶。 孢蒴 直立或 背曲, 长 柱形或 长椭圆 体形, 对称; 蒴帽 兜形; 蒴盖圆 锥形, 先端长 喙状; 蒴齿 单层, 2 裂至 中部, 下部 具纵或 斜纹, 上部具 细疣。 据 Wijk 的 《藓类 索引》 (1962, 1969) 记录了 本属全 世界有 121 种, 主要分 布于热 带地 区的菲 律宾、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热带 太平洋 岛屿、 中 美洲、 南 美洲和 澳大利 亚。 现知 中国有 6 种, 云南有 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物体 细长, 不 分枝; 叶片 直立, 有 长尖, 叶 边全缘 1. 直叶 锦叶藓 D. blumii 2 (1) 植 物体较 粗壮, 多 分枝; 叶片多 弯曲或 镰刀形 偏曲, 叶边 具齿或 齿突。 3 (4) 植物体 较小, 髙 1 一 2 (3) 厘米; 叶片 中上部 易折断 4. 脆叶 锦叶藓 D. fragile 4 (3) 植物体 较大, 高 通常达 5 厘米 以上, 叶 片不易 折断。 5 (6) 植物 体呈灰 绿色; 叶中 上部细 胞短, 长 方形、 方形 或长椭 圆形; 孢蒴 1 一 2 (3) 同 生于一 个苞 叶丛中 3. 锦叶藓 D. dicrapum 6 (5) 植物体 呈淡黄 褐色; 叶中上 部细胞 较长, 狭 长形、 长方形 或狭椭 圆形; 孢 蒴单生 2. 长蒴 锦叶藓 D. cylindrothecium 1. 直叶 锦叶藓 图版 71: 1—7 Dicranoloma blumii (Nees) Par. (1904);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94). 植物体 细长, 丛生, 黄 绿色或 绿色, 具 光泽, 高 2 — 4 (6)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不 分枝, 褐色, 基部具 假根。 叶疏松 着生, 开展, 茎顶 端的叶 向一侧 偏曲, 自短 而稍宽 的鞘 状基部 向上渐 狭为半 管状或 管状的 细披针 形毛状 叶尖, 先端 弯曲, 叶边 全缘; 中肋 细, 强劲, 红 褐色, 达叶 先端并 突出, 背面 平滑; 叶细胞 狭长线 形或长 方形, 壁 增厚, 具 壁孔, 边为 1 一 3 列狭长 线形透 明细胞 构成; 角细 胞明显 分化, 延 伸至距 中肋的 2/3 以上, 不成 耳状, 方形、 短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蒴柄 直立, 草 黄色, 长约 1.5 厘米。 孢 蒴 柱形, 后 期背凸 弯曲; 蒴盖圆 锥形, 先端长 喙状。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生 于海拔 2100 — 3500 米 的林下 树干基 部或腐 木上。 西藏、 四川、 湖南、 福建、 台湾 亦有。 菲 律宾、 马来 西亚、 印 度尼西 亚-、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新 喀里多 尼亚有 分布。 2. 长菊 锦叶藓 图版 71: 8-17 Dicranoloma cylindrothecium (Mitt. ) Sak. (1952); C. Gao (1994). Dicranum cylindrothecium Mitt. (1891); Dicranum fragiliforme Card. (1907); Dicranoloma subcylindrothecium Broth . (1928) . 植物体 丛生, 淡黄 褐色, 有 光泽, 高约 3 — 6 厘米。 茎直立 或弓形 倾立, 不 分枝或 分枝。 叶 密生, 直立 四散, 有时 或多或 少偏向 一侧, 干 燥时略 弯曲, 披 针形, 先端渐 细, 长约 7 毫米, 叶边 中上部 内卷, 有齿, 下部 全缘; 中肋 很细, 达 叶尖或 突出, 背面 上部平 滑或有 齿突; 叶 片中下 部细胞 线形, 边缘由 2 — 3 列狭长 线形透 明细胞 构成, 中
17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71 1—-7. 直叶 锦叶藓 Dicranoloma blumii (Nees) Par. , 1—2. 叶 ( X 12), 3. 角细胞 (xl47), 4. 叶基 部细胞 (X293),5. 叶中 部细胞 (X293), 6. 叶 尖细胞 (X293), 7. 中肋及 角细胞 横切面 (X147); 8 — 17. 长 蒴锦叶 藓 D. cylindrothecium (Mitt.) Sak. , 8—9. 叶 (xl2), 10. 角细 胞及基 部细胞 (><109), 11. 叶基 部细胞 (x 293) ,12. 叶中 部细胞 (X293), 13. 叶上 部细胞 (x293), 14. 叶 尖细胞 (x293), 15. 叶下 部横切 面的一 部分 (X293), 16. 叶上部 横切面 (X293), 17. 角细胞 横切面 (xi47)。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75 部 细胞与 下部的 相似, 均具 壁孔, 近尖 部细胞 较短; 角细 胞不达 中肋, 长 方形、 方形或 六 边形, 壁厚。 雌雄异 株或假 同株。 内雌苞 叶强烈 纵卷, 鞘状, 顶端 微凹, 具长 毛尖。 蒴柄 纤细, 褐色, 弯曲, 长 1.2 — 1.5 厘米。 孢蒴 直立, 柱形或 长椭圆 体形, 黄 褐色, 干时不 弯曲, 不具 纵褶, 基部有 气孔; 蒴盖圆 锥形, 先端长 喙状; 环带 由一列 细胞构 成; 蒴齿披 针形, 2 裂达 中部, 橙黄 色或淡 褐色, 下 部具细 条纹, 上部淡 黄色, 具疣。 孢 子直径 14 一 17 微米, 粗糙。 产 彝良、 贡山、 福贡、 新平、 元阳、 屏边、 金平; 生 于海拔 2000 — 2900 米的 林地、 树干 基部、 腐木、 岩面薄 土上。 广西、 福建、 浙江、 台湾 亦有。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有 分布。 3. 锦叶藓 图版 72: 1—10 Dicranoloma dicarpum (Nees) Par. (1904); C. Gao (1994). Dicranum dicarpum Nees in Spreng. (1827); Dicranoloma kvuangtungense Chen (1943). 植 物体较 粗壮, 丛生, 灰绿 色或黄 绿色, 具绢丝 光泽, 高约 2 — 7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中下 部密被 假根。 叶片偏 向茎的 一侧, 镰刀状 弯曲, 干时 扭曲, 基 部宽, 向上渐 狭为 披针形 叶尖,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上部具 强齿, 有时 内卷; 中 肋细而 强劲, 达 叶尖或 突出, 背面上 部具双 列齿; 叶基部 细胞狭 长形或 两端圆 钝的长 方形, 具孔; 叶中 部细胞 与基部 相似, 但较 狭小, 上 部细胞 方形、 长方形 或长椭 圆形, 叶 中下部 边缘具 1 一 3 列 狭长线 形透明 细胞; 角细胞 褐色, 大, 方形。 假雌雄 同株。 内雌 苞叶长 鞘状, 具短毛 尖, 外 雌苞叶 较短, 具长 毛尖。 蒴柄 直立。 孢蒴直 立或倾 立或稍 背曲, 狭 长椭圆 体形, 1 一 4 个同 生于一 个苞叶 丛中; 蒴 盖圆锥 形长, 先端 喙状。 产 贡山、 福贡、 昆明、 元阳、 马关、 绿春、 屏边、 金平、 河口、 景东、 腾冲; 生于 海拔 110~2500 米 的林下 树干基 部或腐 木上。 广东、 海南 亦有。 印度尼 西亚、 马来西 亚、 澳大 利亚、 新 西兰有 分布。 4. 脆叶 锦叶藓 图版 73: 1—10 Dicranoloma fragile Broth. (1924); C. Gao (1994). Dicranum fragile Hook. (1819). (nom. illeg. ) 植物体 较小, 丛生, 绿色, 下 部淡褐 绿色, 具 光泽, 高约 1 一 3 厘米。 茎直 立或倾 立, 褐色, 分枝, 稀不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 密生, 直立 四散, 自 较宽的 基部向 上渐狭 为披 针形, 干燥 时基部 有褶, 上部易 折断, 叶边 平直, 中上部 具明显 粗齿, 先端 内卷; 中 肋粗, 约 占叶基 宽度的 1/6, 达 叶尖或 突出, 背 面上部 有齿; 叶片基 部细胞 狭长方 形, 壁 增厚, 边缘有 1 一 2 (3) 列狭线 形透明 细胞; 上部 的细胞 较短, 方形或 短长方 形; 角细 胞不凸 出或略 凸出, 方 形或长 方形, 壁厚。 雌雄 异株。 苞 叶下部 鞘状, 向上突 然变 狭呈毛 尖状。 蒴柄草 黄色, 假 侧生, 长约 1.5 厘米。 孢蒴 红褐色 或淡黄 褐色, 直 立, 有时略 倾斜, 短 柱形, 干时有 纵褶; 蒴齿红 褐色, 2 裂达中 下部, 下部有 细纵条 纹, 先端 具疣。 孢子淡 褐色, 椭圆 体形。 产 彝良、 昆明、 勐海、 瑞丽、 永德、 沧源; 生 于海拔 770 — 2100 米 的林地 或树干 基部。 西藏、 四川、 贵州、 广西、 海南、 广东、 福建、 浙江、 湖南、 安徽 亦有。 尼泊
图版 72 tsa m , 厶 1 一 10. 锦叶藓 Dicranoloma dicarpum (Nees) Par., 1. 植物体 (x 3 ), 2-3. 叶 (X12), 4. 叶基 部细胞 (X293),5. 叶中 部细胞 (X293), 6. 叶中上 部细胞 (X293) , 7 . 叶 尖细胞 (X293), 8. 叶上 部背面 的一段 (X293),9. 角细胞 (X147), 10. 中肋及 角细胞 横切面 (x300)。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曲 尾藓科 177 图版 73 1—10. 脆叶 锦叶藓 Dicranoloma fragile Broth. , 1_3. 叶 (X12), 4. 角细胞 (X147), 5. 叶下 部细胞 (x293), 6. 叶中 部细胞 (X293), 7. 尖 部细胞 (X293), 8. 叶基部 横切面 (X205), 9. 叶中部 横切面 (x 205), 10. 角细胞 横切面 (X205); 11— 18. 柔叶 白锦藓 Leuoolomamolle (C. MueU. ) Mitt. , 11—12. 叶 (x23), 13. 角细胞 (X293), 14. 叶下 部细胞 (X293), 15. 叶中 部细胞 (X293), 16. 叶中上 部细胞 (x293), 17. 叶尖 细胞 (X293), 18. 中肋及 角细胞 横切面 (x293)。 (曾 淑英、 吴锡 麟绘) 11
178 云南 植物志 尔、 不丹、 印度、 越南、 菲 律宾有 分布。 27. 白 锦藓属 Leucoloma Brid. 植 物体多 纤细, 柔软, 绿白 色或黄 绿色, 具 光泽。 茎棕 红色, 干 时常呈 黑色, 多分 枝, 无 假根。 叶片 直立, 倾立或 呈镰刀 形一向 偏斜, 干时多 卷曲, 基 部阔披 针形, 渐向 上呈 狭长披 针形, 边缘 上部略 内卷, 先 端几成 管状; 中肋 细弱, 长达 叶尖或 突出; 叶边 细 胞狭长 透明, 厚壁, 构成阔 的分化 边缘, 近中 肋的细 胞小, 圆形、 长 圆形、 卵 圆形或 长 方形, 具 密疣, 角细胞 大形, 无 色透明 或常呈 棕色。 雌雄 异株。 内雌苞 叶稍有 分化。 蒴柄 直立, 通常 较短。 孢蒴 直立, 短 柱形, 无 气孔, 辐射 对称; 蒴帽 兜形; 蒴 盖圆锥 形, 先端长 喙状; 环带 2 列 细胞; 蒴齿 单层, 齿片披 针形, 2 裂达 中部。 孢子 粒状。 据 Wijk 的 《藓类 索引》 (1964, 1969) 记 载全世 界有该 属植物 131 种。 现知 中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柔叶 白锦藓 图版 73: 11—18 Leucoloma molle (C. Muell. ) Mitt. (1859) P. C. Chen et al. (1963); Chuang (1973); C. Gao (1994). Dicranum molle C. Muell. (1848) .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绿 白色、 灰绿色 或灰黄 褐色, 高约 1 一 5 厘米。 茎 倾立, 纤细, 多 分枝, 下部 叶片易 脱落。 叶片 直立或 倾立, 有时稍 偏曲, 干燥 时紧贴 于茎, 自 阔而直 的 下部向 上渐狭 成细长 毛尖, 叶边 内卷; 中 肋细, 达叶 尖并突 出成毛 尖状, 有 齿突; 叶 片 下部细 胞近中 肋的方 形或长 方形, 透明, 无疣, 向 边缘有 20 — 25 列厚 壁透明 线形细 胞 构成宽 的分化 边缘; 叶中上 部近中 肋细胞 方形、 圆 方形, 具几个 细疣, 中部向 边缘有 15 — 20 列 厚壁透 明线形 细胞, 上 部边有 1 列 厚壁透 明线形 细胞; 角细胞 褐色, 短长方 形或 方形, 厚壁。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鞘状, 有细长 毛尖。 蒴 柄短, 长约 2 毫米, 上部较 粗, 仅露出 苞叶。 孢 蒴短柱 形或长 卵形, 无 气孔; 蒴盖圆 锥形, 先端长 喙状, 几 和孢蒴 等长; 环带 2 列 细胞, 透明, 早落; 蒴 齿生于 蒴口内 下方, 红 棕色, 2 — 3 裂达 基部, 下 部有细 斜纹, 上部有 细疣。 孢子圆 球形, 直径约 15 — 18 微米。 产 西畴; 生 于海拔 169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树 干上。 广西、 海南、 广东、 台湾 亦有。 越南、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日本有 分布。 6. 白 发藓科 Leucobryaceae 植物 体淡绿 色或亮 白色, 稀 疏或紧 密垫状 丛生。 茎 直立或 镰刀状 弯曲, 单一 或多分 枝。 叶 多列, 肥厚 之中肋 宽阔, 几占 叶片的 全部, 或 具中央 厚壁细 胞束, 由 2 — 10 层大 型 而具圆 形壁孔 的无色 细胞和 1 一 3 行小 形绿色 细胞所 组成; 叶细胞 单层, 无色 透明, 基部 多行, 向 上逐渐 减少, 以至 消失, 成为异 于其他 藓类叶 片结构 的显著 特征。 雌雄异 株或 假雌雄 同株。 蒴柄 单生, 直立; 孢蒴 直立, 无疣状 突起; 环带不 分化; 蒴 齿通常 16 (除 八齿藓 属蒴齿 8 片外 ), 披 针形, 不 分裂或 2 裂至 中部, 背 面有纵 条纹或 密疣,
白 发藓科 179 有时具 高出的 横脊;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具 长喙状 尖头; 蒴帽多 兜形。 孢 子小。 中国 白发藓 科共计 4 属, 11 种, 云 南省有 3 属, 9 种和 1 变种。 U 分属 检索表 \ I \ i 1 (2) 叶片中 肋中央 有厚壁 细胞束 构成的 假中肋 1. 白 睫藓属 Leucophanes 2 (1) 叶 片中肋 中央无 厚壁细 胞束。 3 (4) 叶 片上部 绿色细 胞横切 面呈四 边形; 蒴齿 16 片 2. 白 发藓属 Leucobrymn 4 (3) 叶 片上部 绿色细 胞横切 面呈三 角形; 蒴齿 8 片 3. 八 齿藓属 OctoWepharom 1. 白 睫藓属 Leucophanes Brid. 植物体 柔软, 细长, 灰白 色或黄 白色。 叶片 密生, 多 直立, 狭长 或阔披 针形; 具有 中央 厚壁细 胞束构 成的假 中肋, 背部略 突出, 腹 部平, 先端 常有小 刺疣; 绿色细 胞横切 面呈四 边形, 单层, 位 于无色 细胞的 中部; 叶细 胞狭长 方形, 多位 于叶基 边缘。 孢蒴直 立, 长圆 筒形; 蒴齿 常具前 齿层, 齿片 狭长披 针形, 无 中缝; 蒴盖具 长喙。 本 属多为 热带地 区树生 藓类, 中 国现知 3 种, 云南 地区原 报道有 2 种, 经进 一步查 实, 仅 白睫藓 1 种。 1. 白睫藓 图版 74: 8—12 Leucophanes octoblepharioides Brid. (1827) ; P. C. Chen et al. (1963) ; Redfearn P. L. et P. C. Wu(1986); P. J.Lin in C. Gao (1994). 植物 体密集 或疏松 丛生, 灰 白色。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高达 3.5 厘米。 叶 片直立 或 外仰,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宽 0.3~0.6 毫米, 上部 偏平, 先端 钝尖, 有少数 齿, 叶基 较狭, 边缘 平滑; 中肋 背部平 滑或近 平滑, 由 2 层无 色细胞 和中间 1 层 绿色细 胞 组成, 中 央加厚 细胞束 位于叶 中部的 背侧; 叶细胞 薄壁。 孢子体 未见。 产 河口; 生于 林下树 干上; 广东、 海 南和台 湾省也 有产。 缅甸、 斯里 兰卡、 泰国、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新几内 亚岛和 澳大利 亚等有 分布。 2. 白 发藓属 Leucobryum Brid. 植物 体紧密 丛生, 绿 色或灰 白色。 茎单 一或多 分枝。 叶片 基部较 宽阔, 常形 成明显 鞘状, 上部多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几全为 中肋所 占有; 中 肋宽, 扁平, 由 2 至多层 无色、 大 形细胞 和中间 1 层四边 形的绿 色细胞 组成。 叶片 细胞狭 长形, 无色 透明, 基部 多行, 向上渐 消失。 雌苞叶 鞘状具 长尖。 孢子体 顶生或 侧生; 蒴柄 细长; 孢蒴 偏斜; 蒴 齿基部 圆 筒形, 上 部多为 16 个 齿片, 每一齿 片裂至 中部, 裂片披 针形, 背面具 密疣, 腹面具 明显 横隔;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具 长喙; 蒴帽 兜形。 孢 子小。 中国有 11 种, 云 南地区 现知有 7 种和 1 变种。
18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74 1 一 7. 八齿藓 Octoblepharum albidum Hedw.l— 2. 叶片 ( X 16), 3. 孢蒴 ( x 16), 4. 植物体 ( x 2.9) 5. 蒴齿的 一部分 (X16 4 ), 6 . 叶片 横切面 (x31) , 7 . 叶片 横切面 (xl48); 8 _ 12 . 白睫藓 Leucophanesocto bIepharioidesBrid.8. 叶片 横切面 (xi 6 4), 9. 叶基边 缘细胞 (X164), 10. 叶 尖细胞 (X164), 11—12. 叶片 (X16)。 (林邦 娟绘)
白 发藓科 181 分种 检索表 1 (10) 叶 片先端 背部具 波纹、 疣或 刺疣。 2 (3) 叶片 先端背 部仅具 波纹, 无疣 1. 绿叶 白发藓 L. Chlorophyllosum 3 (2) 叶片先 端背部 具抚、 刺突或 同时具 波纹。 4 (7) 植物 体小; 叶 片长度 不超过 4.5 毫米。 5 (6) 叶 片不呈 螺旋状 排列, 多呈 5 行 排列, 镰刀状 弯曲, 在 茎先端 不形成 圆锥形 2a. 弯叶 白发癣 (原 变种) L. aduncom var. adnncum 6 (5) 叶片呈 螺旋形 排列, 在茎先 端形成 圆锥形 2b. 弯叶 白发藓 (丛叶 变种) L. aduncum var. scalare 7 (4) 植物 体大; 叶片 长度在 6.5 毫米 以上。 8 (9) 叶片呈 镰刀状 弯曲, 叶 背具疣 3. 爪眭 白发藓 L. javense 9 (8) 叶 片直立 展出, 背部 具波纹 和刺疣 4. 疣叶 白发藓 L. scabrum 10 (1) 叶片先 端背部 平滑。 11 (12) 茎 具中央 细胞束 5. 狭叶 白发藓 L. bowringii 12 (11) 茎不具 中央细 胞束。 13 (14) 叶 片长于 1 厘米, 叶 片基部 横切面 的无色 细胞仅 2 层 6. 白发藓 L. glaucom 14 (13) 叶 片短于 1 厘米, 叶片基 部横切 面的无 色细胞 2 — 4 层 … 7. 桧叶 白发藓 L. juniperoideum 1. 绿叶 白发藓 图版 75: 4-7 Leucobryum chlorophyllosum C. Muell. (1851); Redfearn, P. L. et P. C. Wu (1986); P. J.Lin in C. Gan (1994).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茎矮, 高仅 0.5 — 1 厘米。 叶 片长约 2 — 4 毫米, 宽 0.5 — 1 毫米, 基 部狭卵 圆形, 上部披 针形, 叶边 全缘, 内卷; 中肋 达顶, 由 2 层无 色细胞 和中间 1 层 绿 色细胞 组成; 叶细胞 3 — 7 行。 产 维西、 贡山、 绿春、 河口、 普洱 和腾冲 等地; 在海拔 170 — 2400 米的 腐木、 树干 和 石面上 着生。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江西 和浙江 等省区 有产。 越 南、 泰国、 斯 里兰卡 和印度 尼西亚 等国有 分布。 2a. 弯叶 白发藓 原变种 图版 76: 1 — 5 Leucobryum aduncum Dozy et Molk. var. aduncum Yamaguchi(1993) ; P. C. Chen et al. (1963); P. L. Redfearn et Wu P. C.(1986); P. J. Lin in C. Gao (1994). 附生 树干, 灰 绿色的 植丛。 茎高 1 一 2 厘米, 多呈 5 行 排列。 叶 片常呈 镰刀状 弯曲, 基部 卵圆形 至长椭 圆形, 中部 以上披 针形, 先端 内卷, 常 有假根 着生, 叶 背先端 内卷, 常 有假根 着生, 叶背 先端有 波纹和 刺疣; 中肋 上部有 2 层无色 细胞, 基部无 色细胞 4 一 6 层; 上部 叶细胞 1 一 2 行, 下部 4 一 6 行, 最外缘 2 行细胞 线形, 近中肋 的细胞 渐呈长 方形。 产 贡山、 绿春、 西双 版纳、 普洱、 江城、 耿马、 瑞丽 和临沧 等地; 生 于海拔 230 — 2500 米 的林下 树干和 潮湿岩 面上。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 福建 和江西 等省区 有产。 越南、 印度、 尼 泊尔、 马 来西亚 和印度 尼西亚 等国有 分布。
18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75 1一3.狭叶白发藓1^1«»1) 1 )011111)0^ 1 1^\1^., 1. 叶片 横切面 (X148), 2. 叶片 (X16), 3. 叶基边 缘细胞 (X264); 4 一 7. 绿叶 白发藓 L. chlorophyUosum C. MiiU. , 4—5. 叶片 (xl6), 6. 叶基边 缘细胞 (X164), 7. 叶 尖细胞 (X164); 8—10. 白发藓 L. glaucum (Hedw. ) Aongstr. , 8. 叶片 (xi6), 9. 叶片 横切面 (x93), 10. 叶基边 缘细胞 (X164); 11—14. 桧叶 白发藓 L. juniperoideum (Brid. ) C. MiiU. , 11—12. 叶片 (X16), 13. 叶片 横切面 (X148), 14. 叶基边 缘细胞 (X246)。 (林邦 娟绘)
白 发藓科 183 2b. 弯叶白 发藓丛 叶变种 Leucobryum aduncum var. scalare(C. Muell. ex Fleisch. )A. E. Eddy ( 1990) . 植物 体近似 弯叶白 发藓, 但叶片 较小, 且呈 螺旋状 排列, 在茎 和枝的 先端紧 贴形成 圆 锥形。 产西 双版纳 (勐海 )、 普洱 等地; 生 于海拔 250 — 2110 米的 树枝和 潮湿岩 面上。 贵 州、 广西、 广东、 海 南和福 建省区 有产。 越南、 印度、 斯里 兰卡、 马来 西亚、 印 度尼西 亚、 菲 律宾、 新几 内亚岛 和新喀 尔多尼 亚等有 分布。 3. 爪哇 白发藓 图版 76: 10—12 Leucobryum javense (Brid. ) Mitt. , ( 1859) ; P. C. Chen et al. (1963); P. L. Red- fearn. et P. C.Wu(1986); P. J.Lin in C. Gao (1994). 粗壮白 发藓类 植物, 浅绿 色或灰 白色。 茎高 6 厘米 以上。 叶 密集, 常呈镰 刀状弯 曲, 长约 1 厘米, 宽约 2 毫米, 基 部阔卵 圆形, 上部阔 披针形 或狭披 针形, 先 端深沟 状, 背部具 粗疣。 中肋无 色细胞 4 一 6 层; 上部 叶细胞 线形, 2 — 3 行, 基部 叶细胞 4 一 6 行, 近 方形。 产 彝良、 寻甸、 贡山、 昆明 (西山 )、 河口、 屏边、 绿春、 红河、 西畴、 西 双版纳 (勐海 )、 腾冲、 镇康、 盈江和 临沧等 地区; 在海拔 1000 — 2800 米 的林下 树干、 岩面和 土坡上 着生。 四川、 广西、 广东、 海南、 台湾、 湖南、 福建、 安 徽和浙 江等省 区亦有 产。 越南、 老挝、 印度、 斯里 兰卡、 泰国、 柬 埔寨、 菲 律宾、 印度 尼西亚 和巴布 亚新几 内亚 等均有 分布。 4. 疣叶 白发藓 图版 76: 6—9 Leucobryum scabrum Lac. (1866) ; P. C. Chen et al. (1963) ; P. L. Redfearn et P. C.Wu(1986); P. J.Lin in C. Gao(1994). 大型白 发藓, 茎高达 3 — 5 厘米。 叶 片直立 上举, 长 5 — 8 毫米, 基部 阔卵圆 形至长 卵 圆形, 上 部阔披 针形, 叶背 上部具 波纹和 多数大 刺疣。 中 肋具无 色细胞 2 — 6 层, 中 间夹着 1 层菱 形绿色 细胞; 基部 叶细胞 5 — 6 行, 上 部叶细 胞仅有 1 一 2 行。 产 彝良、 绿春、 金平、 西畴、 屏边 和广南 等地; 生 于海拔 940 — 2300 米的^ : 下树干 或土 壤上。 四川、 广西、 广东、 台湾、 福建、 江西、 安 徽和浙 江等省 区亦有 产'。 泰国、 马来 西亚和 日本有 分布。 本 种近似 爪哇白 发藓, 但植物 体比后 者小, 叶片 较短, 叶尖 直立, 叶背刺 疣大而 多。 5. 狭叶 白发藓 图版 75: 1-3 Leucobryum bowringii Mitt. , (1859) ; P. C. Chen et al. (1963) ; P. J.Lin et Z. H. Li (1985); P.L. Redfearn et P. C.Wu(1986); P. J.Lin in C. Gao(1994). 植 物体灰 绿色, 形成 柔软而 密集的 植丛。 叶片 群集, 干 燥时多 卷缩, 易 脱落, 基部 长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上部 狭长披 针形, 先 端多呈 管状; 中 肋薄, 背面 平滑, 无 色细胞 2 层。 叶 细胞线 形或长 方形, 胞壁 加厚, 壁孔 明显, 叶片 最宽处 细胞达 10 — 12 行, 上 部仅 1 一 2 行。 产 寻甸、 高黎 贡山、 丽江、 维西、 新平、 元阳、 金平、 河口、 绿春、 西 双版纳 (勐
18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76 1—5. 弯叶 白发藓 原变种 LeucobryumaduncumDozyetMolk. var. aduncum, 1. 叶 尖细胞 (X164), 2. 叶 片上部 的 横切面 (X148), 3. 叶 片基部 横切面 (X148), 4 — 5. 叶片 (X16); 6 — 9. 疣叶 白发藓 L. scabrum Lac. , 6. 叶尖 部细胞 (xl64),7. 叶基 横切面 (X148), 8. 叶尖 横切面 (xl48), 9. 叶片 (xl6); 10—12. 爪哇 白发藓 L. javense (Brid. ) Mitt. , 10—11. 叶片 横切面 (X148), 12. 叶片 (Xl6)。 (林邦 娟绘)
白 发藓科 185 海)、 景东、 普洱、 澜沧、 腾冲 和镇康 等地; 为云 南海拔 980~3100 米常 绿阔叶 林下土 坡、 石壁 和树干 上常见 种类。 在 中国长 江以南 各省区 和东南 亚地区 广布。 6. 白发藓 图版 75: 8—10 Leucobryum glaucum (Hedw. ) Aongstr. (1846) ; P. C. Chen et al. (1963); P. L. Redfearn et P. C.Wu(1986); P. J.Lin in C. Gao (1994). 植物体 密集, 垫状 丛生, 灰 绿色。 茎长短 不一, 最 高可达 20 厘米, 单 一或多 分枝。 叶 密生, 直立或 弯曲, 长 4 一 8 毫米, 基 部长卵 圆形, 上 部长披 针形或 筒状, 背面 平滑; 中肋具 4 层无色 细胞。 叶上 部细胞 2 — 3 行, 基部 5 — 9 行。 产 彝良、 寻甸、 贡山、 维西、 泸水、 新平、 金平、 元阳、 红河、 西双 版纳、 景东、 腾冲和 临沧等 地区; 多 生于林 地上。 广泛分 布于中 国各地 和北半 球温带 地区。 7. 桧叶 白发藓 图版 75: 11-14 Leucobryum juniperoideum ( Brid. ) C. Muell. (1845); P. J.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P. J.Lin in C. Gao(1994). 植 物体浅 绿色, 密集 丛生, 高达 3 厘米。 茎 单一或 分枝。 叶 群集, 干时 紧贴, 湿时 直立展 出或略 弯曲, 长 5 — 8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基部卵 圆形, 内凹, 上部 渐狭, 呈披 针 形或近 筒状, 先 端兜形 或具细 尖头; 中肋 平滑, 无色细 胞背面 2 — 4 层, 腹面 1 一 2 层。 上部 叶细胞 2 — 3 行, 线形, 基部 叶细胞 5 — 10 行, 长方 形或近 方形。 产 寻甸、 彝良、 嵩明、 高黎 贡山、 老 君山、 丽江、 新平、 禄劝、 昆明、 元阳、 西双 版纳 (勐海 )、 景东、 普洱、 谰沧、 腾冲和 镇康等 地区; 多生 于海拔 1300 — 3600 米的阔 叶 林内树 干和石 壁上。 贵州、 四川、 西藏、 广西、 广东、 海南、 台湾、 湖南、 湖北、 福 建、 江西、 安徽、 江苏 和浙江 等省区 均产。 越南、 缅甸、 泰国、 印度、 斯里 兰卡、 菲律 宾、 印度尼 西亚、 日本和 朝鲜有 分布。 本 种植物 体变异 较大, 但多 数叶片 较短, 先端 兜形。 3. 八 齿藓属 Octoblepharum Hedw. 暖 地树生 藓类, 植物 体小, 丛生, 灰 白色, 略有 光泽。 茎 矮小, 叶多 散生, 背仰, 上部狭 长舌形 或细长 线形, 先端 圆钝, 具 短尖, 基 部长卵 圆形; 中肋宽 而厚, 几 乎占满 全 叶片, 背部 凸出, 无 色细胞 2 — 10 层; 绿 色细胞 单层, 位于无 色细胞 中间或 偏于背 面, 叶 基部的 横切面 绿色小 细胞呈 菱形, 上部 的呈三 角形; 叶边多 全缘, 先端具 微齿。 叶细 胞小, 基部较 宽阔, 上部仅 1 一 2 行。 雌雄 同株。 蒴柄 顶生或 侧生; 孢蒴 直立, 卵 形或圆 柱形; 蒴齿 8 枚, 齿 片阔披 针形, 中缝 开裂或 穿孔;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具 斜长喙 状 尖头; 蒴帽 偏斜, 全缘。 本属为 热带、 亚热 带树生 藓类, 尤 以在苏 铁和棕 榈树干 上最为 习见, 中国仅 有下面 1 种。 1. 八齿藓 图版 74: 1-7 Octoblepharum albidum Hedw. , (1801); P. C.Chen et al. (1963); P. L. Redfearn et P. C. Wu(1986); P. J.Lin in C. Gao(1994).
186 云南 植物志 植物 体小, 密集 丛生, 灰 绿色。 茎连 叶高仅 0.5 — 1 厘米, 少 分枝。 叶片基 部长卵 圆形, 上部长 舌形, 先端圆 钝具短 尖头; 中 肋背部 凸出, 无色细 胞背面 1 一 4 层, 腹面 2 — 5 层; 叶边近 全缘, 先端具 微齿。 蒴 柄长约 4 毫米; 孢蒴长 卵形; 蒴齿 黄色。 产 贡山、 河口、 金平、 绿春、 蒙自、 景东、 勐海、 景洪、 思茅、 普洱、 澜沧、 镇 康、 潞西、 瑞丽、 盈江 和临沧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10 — 1900 米 林中树 干上。 广西、 广 东、 香港、 海南、 台湾 和福建 等省区 有产。 越南、 缅甸、 印度、 泰国、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 西亚、 菲 律宾、 非洲 和南美 洲均有 分布。 本种叶 片略具 泽光, 背仰; 蒴齿 8 枚, 极易 辨认。 7. 凤 尾薛科 Fissidentaceae 植物 体通常 细小、 丛集, 多为 土生或 石生, 稀为 树生, 绿 色或黄 绿色。 茎 直立, 单 一或 不规则 分枝, 中轴分 化或不 分化, 基部具 假根。 叶腋内 有时有 由无色 透明细 胞构成 的结节 (腋生 透明结 节)。 叶 互生, 排 成扁平 2 列, 通常 可分成 鞘部、 前 翅和背 翅等三 部分; 叶边 全缘或 具齿, 有 时有由 狭长细 胞构成 的分化 边缘; 中肋 单一, 多长达 叶尖或 于叶尖 稍下处 消失, 稀为不 明显或 退失; 叶细 胞多为 圆六边 形或不 规则多 边形, 平滑或 具疣, 或具 乳头状 突起, 角 细胞不 分化。 雌雄 异株或 同株。 孢蒴 顶生或 腋生, 辐 射对称 或略 弯曲, 基 部常具 气孔。 蒴齿 单层, 齿片 16 条, 上 部常呈 丝状, 2 深 裂达中 部或基 部, 背 面常具 粗长条 纹及密 横脊, 腹 面具粗 横隔。 蒴盖圆 锥状, 具长或 短喙。 蒴帽兜 形, 通常 平滑。 孢子 细小, 平滑或 具疣。 本科 为温热 地区的 藓类, 喜 生于阴 湿处, 全 世界有 4 属, 中 国仅有 1 属。 1 • 凤 尾藓属 Fissidens Hedw. 属 的特 征大致 与科的 特征相 同 。 全 世界约 900 种, 中国有 50 余种, 云南 省已知 32 种, 2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 1 (2) 叶 无中肋 1. 透明 凤尾藓 F. hyalinos 2 (1) 叶具 中肋。 3 (4) 叶 柔弱; 前 翅细胞 较大, 长 40 微 米以上 2. 暖地 凤尾藓 F. flaccidus 4 (3) 叶较 刚硬; 前 翅细胞 较小, 长不及 20 微米, 若长于 20 微米, 则叶鞘 上端极 不称。 5 (28) 叶至 少部分 具分化 边缘。 6 (15) 叶边 全部或 大部分 具分化 边缘。 7 (8) 孢蒴 弯曲, 不对称 6. 拟小 凤尾藓 F. tosaensis 8 (7) 孢 蒴不弯 曲或稍 弯曲, 对称。 9 (10) 叶鞘基 部细胞 (长达 42 微米) 远大 于前翅 和背翅 的细胞 (长 9 一 21 微米 ); 腋生透 明结节 极明显 5. 车氏 凤尾藓 F. zollingeri
凤 尾藓科 187 10 (9) 叶鞘基 部细胞 (长达 21 微米) 仅稍 大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长 5 — 14 微米 ); 无腋生 透明结 节或不 显著。 11 (12) 通常 有能育 茎和不 育茎的 分化; 雄 苞基生 同株; 雌苞 叶远长 于下部 的叶. …… 7. 直叶 凤尾藓 F. strictulus 12 (11) 无能育 茎和不 育茎的 分化; 生殖苞 各式; 雌苞叶 不明显 分化。 13 (14) 分化 边缘不 明显至 明显, 通常 无色; 背 翅基部 不下延 3. 小 凤尾藓 F. bryoides 14 (13) 分化 边缘极 明显, 叶老时 分化边 缘则呈 黄色; 背 翅基部 略下延 4. 黄边 凤尾藓 F. geppii 15 (6) 分化边 缘仅局 限于叶 鞘或仅 见于雌 苞叶的 叶鞘。 16 (17) 叶 细胞平 滑无疣 8. 厄氏 凤尾藓 F. esquirolii 17(16) 叶 细胞具 1~6 个细 疣。 18 (21) 叶 细胞具 1 一 2 个 细疣。 19 (20) 前翅细 胞略具 乳头状 突起, 具 1 个 小而明 显的疣 12. 微疣 凤尾藓 F. schwabei 20 (19) 前翅 细胞具 明显的 乳头状 突起, 具 1 一 2 个细疣 14. 齿叶 凤尾藓 F. crenolatus 21 (18) 叶细胞 具多个 细疣。 22 (23) 蒴柄稍 粗糙; 雄 器苞生 于叶腋 ■• …… 11. 糙柄 凤尾藓 F. hollianus 23 (22) 蒴柄 平滑; 雄器 苞生于 茎基部 的短枝 顶上。 24 ( 25) 叶紧密 排列达 于茎的 基部, 上部 叶呈狭 披针形 至线状 披针形 …… 9. 线叶 凤尾藓 F. linearis 25 (24) 叶 在茎基 部疏松 排列, 上部叶 呈长圆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26 ( 27) 叶尖钝 至圆, 罕为 急尖; 中肋 消失于 叶尖稍 下处, 罕 为突出 10. 钝叶 凤尾藓 F. minutus 27 ( 26) 叶 急尖; 中肋 及顶至 短突出 13. 锡兰 凤尾藓 F. ceylonensis 28 (5) 叶不 具分化 边缘。 29 (34) 叶 上部由 数列浅 色而平 滑的细 胞构成 一条色 泽较浅 的边, 从而 与内方 的细胞 有明显 区别。 30 (31) 植物 体细小 至中等 大小; 茎 连叶高 不超过 10 毫米; 前翅 边缘具 锯齿; 叶鞘细 胞沿角 隅有疣 3 — 4 个 25. 南京 凤尾藓 F. adelphinns 31 (30) 植物体 较大, 茎连 叶高于 10 毫米; 前 翅边缘 具不规 则的齿 至具粗 鋸齿; 叶鞘 细胞稍 具乳头 状 突起, 无疣 或疣不 明显。 • 32 (33) 叶披 针形; 中肋 及顶, 浅色 边缘宽 3 — 4 列 细胞; 叶上 部的横 切面厚 1 一 2 层 细胞; 蒴柄长 5— 8 毫米 27. 卷叶 凤尾藓 F. dubius 33 (32) 叶狭披 针形; 中肋 突出; 浅色 边缘宽 1 一 3 列 细胞; 叶上 部的横 切面厚 1 层 细胞; 蒴 柄长不 及 2 毫米 28. 异形 凤尾藓 F. anomalus 34 (29) 叶 缘不如 上项, 通常 与内方 的细胞 无明显 区别; 若有 区别, 则是由 2 层以 上的细 胞构成 1 条深色 的边。 35 (38) 叶缘 深色, 厚 2 — 4 层 细胞。 36 (37) 腋 生透明 结节极 明显, 叶片 上半部 具皱纹 19. 爪哇 凤尾藓 F. javanicus 37 (36)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叶片上 半部不 具皱纹 26. 大 凤尾藓 F. nobilis 38 (35) 叶 缘与叶 的其他 细胞无 区别。 39 (44) 植物体 常生于 水湿环 境中; 背 翅基部 下延。 40 (41) 叶干 时多少 卷曲; 叶 上部厚 1 层 细胞; 中肋 清晰; 沿 中肋两 侧常有 1 列不规 则的四 方形或 长 方形、 平滑而 略透明 的细胞 30. 二形 凤尾藓 F. gemininoms
188 云南 植物志 41 (40) 叶干时 平展; 叶 上部厚 1~6 层细 胞; 中肋不 清晰; 沿 中肋两 侧无上 项所述 细胞。 42 (43) 叶较 透明, 上部厚 1 一 4 层 细胞; 中 肋上半 部的表 面常见 2 列长 方形的 主细胞 31. 延叶 凤尾藓 F. perdecorrens 43 (42) 叶不 透明, 上部厚 1 一 6 层 细胞; 中 肋上半 部的表 面不见 2 列长 方形的 主细胞 32. 大叶 凤尾藓 F. grandifrons 44 (39) 植物体 不生于 水湿环 境中; 背翅 基部不 下延。 45 (54) 叶细 胞平滑 或稍具 乳头状 突起。 46 (51) 植物体 极小, 茎 连叶高 不超过 2 毫米。 47 (48) 中肋 较直, 因而 把叶片 分成相 等或近 相等的 两部分 15. 粗肋 凤尾藓 F. pellucidus 48 (47) 中肋常 在鞘部 接合处 弯曲, 因而 把叶片 分成左 右不相 等的两 部分。 49 (50) 植物体 极小, 茎 连叶高 不超过 2 毫米; 叶细胞 中央不 具细胞 核状的 透明区 17. 扇形 凤尾藓 F. flabellulos 50 (49) 植物体 较大, 茎 连叶高 2 毫米 以上; 叶细 胞中央 具细胞 核状的 透明区 16. 拟粗肋 凤尾藓 F. ganguleei 51 (46) 植物 体中等 大小至 较大, 茎 连叶高 15 毫米 以上。 52 (53) 叶先 端常为 锐尖, 罕为钝 急尖; 叶上部 细胞长 11 一 21 微米, 细胞 壁清晰 21. 网孔 凤尾藓 F. polypodioides 53 (52) 叶 先端钝 急尖; 叶上部 细胞长 10 — 13 微米, 细胞壁 不清晰 22. g(H "凤 JM F. obscurus 54 (45) 叶 细胞具 明显的 乳头状 突起。 55 (56) 蒴柄 侧生或 基生; 雌苞 叶远小 于茎叶 24. 鳞叶 凤尾藓 F. taxifolius 56 (55) 蒴柄 顶生; 雌 苞叶不 分化或 分化不 明显。 57 (58) 腋生透 明结节 极明显 18. 黄叶 凤尾藓 F. zippelianus 58 (57) 腋 生透明 结节不 明显。 59 (60) 植物体 中等大 小至较 大型; 茎 连叶高 10 — 50 毫米, 宽 2 — 5 毫米; 中 肋及顶 23. 斬凤尾 gF. plagiochiloides 60 (59) 植物 体细小 至中等 大小; 茎 连叶高 7 — 16 毫米, 宽 1.8 — 3. 6 毫米; 中肋消 失于叶 尖稍下 处。 61 (62) 叶舌 形至披 针形, 长 1.5 毫米 以上, 先端具 小短尖 至急尖 20. 裸萼 凤尾藓 F. gymnogynus 62 (61) 叶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不超过 1.5 毫米, 先端 狭急尖 …… 29. 内卷 凤尾藓 F. involotus 1. 透明 凤尾藓 图版 77: 1—10 Fissidens hyalinus Hook, et Wils. (1840) ;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Lin (1992); P. L. Redfearn et R. E. Magill (1992); Z. H. Li in C.Gao (1996). Conomitrium hyalinum (Hook, et Wils. ) C. Muell. (1851) ; Schistophyllum hyal- inum (Hook, et Wils. ) Lindb (1878). 植物体 细小, 柔弱, 灰 绿色, 丛生。 茎 单一, 连叶高 1.2 — 3. 2 毫米, 宽 0.8 — 3 毫 米,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中轴不 分化。 叶 2 — 5 对, 紧密 排列, 上 部叶远 大于下 部叶, 长 圆状披 针形至 卵状长 圆形, 长 0.6 — 1.4 毫米, 宽 0.2~0.6 毫米, 先端 急尖, 背 翅基部
凤 尾藓科 189 图版 77 1—10. 透明 凤尾藓 Fissidens hyalinus Hook, et Wils. , 1—2. 植物体 (x25), 3—5. 叶 (X33), 6. 叶 尖细胞 (X200), 7. 叶销基 部细胞 (X200), 8 — 9.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8, X50; 9, x200), 10. 茎 横切面 ( x 133); 11 一 20. 暖地 凤尾藓 F. flaccidus Mitt. , 11. 植物体 (x25), 12. 叶 (x33), 13. 叶 尖细胞 (x200), 14. 前翅 中部 的细胞 (X200), 15. 叶鞘边 缘细胞 (X200), 16. 叶鞘基 部细胞 (x200), 17. 背翅 基部近 中肋处 的细胞 (X200), 18.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19. 茎 横切面 (X210), 20. 芽胞 (x44)。 (李植 华绘)
190 云南 植物志 浑圆; 叶 鞘几为 叶长的 一半; 叶边 全缘, 由 1 一 2 列狭长 细胞构 成分化 边缘; 无 中肋; 前 翅细胞 四方形 至不规 则的六 边形, 长 35 — 87 微米, 平滑, 薄壁; 鞘部 细胞与 前翅细 胞 相似。 产 昆明; 生 于海拔 206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内 阴蔽黏 土上。 台 湾和吉 林省有 分布。 也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 北美和 南美。 本种 的植物 体极为 细小, 常 生于阴 处新崩 塌的土 坡上, 若没有 敏锐的 目光和 丰富的 野 外采集 经验, 常被 忽视。 2. 暖地 凤尾藓 图版 77: 11—20 Fissidens flaccidus Mitt. (1860); R. A.Pursell (1997). F. maceratus Mitt. (1882); F. splach nobryoides Broth, in Schum et Lanterb. (1900);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Li (1985); L.Zhang (1990); C. S. Yang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F. brachyneuron Broth, et Fleisch. in Fleisch. (1904) ; F. subbrachyneu ran Ther. et Vard. (1917); F. splachyno- bryoides Borth. fo. subbrachyneurou (Ther. et Vard. ) Herz. (1955) . 植物体 细小, 茎 单一, 连叶高 2. 4 — 3. 7 毫米, 宽 1.8 — 2 毫米, 腋生 透明结 节不明 显, 中轴不 分化。 叶 4 一 7 对, 上 部叶长 1.2 — 2 毫米, 宽 0.3~0.4 毫米, 先端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叶 鞘为叶 全长的 1/2 至 3/5, 对称; 中肋远 离叶尖 消失; 叶边 全缘; 分 化边 缘环绕 全叶, 在前 翅和背 翅处由 2 — 3 列细胞 组成, 至 背翅基 部时分 化边缘 变得不 明显, 叶鞘处 的分化 边缘较 粗壮, 由 2 — 5 列细胞 组成, 横 切面厚 1 一 3 层 细胞; 前翅细 胞菱 形至椭 圆状卵 圆形, 长 40 — 50 微米, 薄壁, 背 翅上部 和叶鞘 的细胞 与前翅 细胞相 似, 但基 部细胞 较长, 长可达 94 微米。 产 勐腊; 生于阴 湿的泥 土上。 广西、 广东、 海南、 台湾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 布于越 南、 缅甸、 尼 泊尔、 印度、 斯里 兰卡、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 巴布亚 新几 内亚和 加罗林 群岛。 3. 小 凤尾藓 Fissidens bryoides Hedw. (1801) ; P. C. Chen et al. (1963) ;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 Z. H. Li (1985) ;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 Z. H. Li in C. Gao (1996) * . Dicranum bryoides (Hedw. ) Sw. (1801) ; SchistophyLlum bryoides (Hedw. ) Lindb. (1879) ; Fissidens sinensi-bryoides C. Muell. (1896) ; Dix. (1933) ; F. tavwanensis Herz. et Nog. (1955); F. borealis Gao (1977); Z. Iwatsuki (1980). 3a. 小 凤尾藓 原变种 图版 78: 1—3 Fissidens bryoides Hedw. var. bryoides 植物体 细小。 茎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1.5 — 5. 6 毫米, 长 1.3 — 2. 4 毫米; 腋 生透明 结节不 明显; 中轴稍 分化。 叶 4 一 6 对, 上 部叶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0.8 — 2 毫米, 宽 0.3-0.5 毫米,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中肋 及顶或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鞘长 约为叶 全长的 1/2 — 3/5, 通 常略不 对称; 分化边 缘通常 粗壮, 在 前翅宽 1 一 3 列 细胞, 在叶鞘 处宽 3 — 6 列 细胞, 厚度为 1 一 3 层 细胞; 前 翅及背 翅的细 胞为方 形至六 边形, 长 5 — 12 微米, 略 厚壁, 平滑; 叶鞘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 靠近中 肋基部 的细胞 较大。
凤 尾藓科 191 图版 78 1— 3. 小 凤尾藓 原变种 FissidensbryoidesHedw. var. bryoides, 1. 植物体 (x8), 2. 叶 (x33); 3. 叶 尖细胞 ( X35); 4—6. 小凤 尾藓乳 突变种 F. bryoides var. schmidii (C. MueU. ) Chopra et Kumar, 4. 叶 ( x33), 5. 叶尖 细胞 (X315), 6. 叶 鞘基部 的边缘 (X315), 7—9. 黄边 凤尾藓 F. geppii Fleisch. , 7. 叶 (x33), 8. 叶 尖细胞 (X315), 9.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10 — 14. 车氏 凤尾藓 F. zoUingeri Mont. , 10. 叶 (x33), 11. 叶尖细 胞 (X315), 12. 叶鞘 基部靠 近中肋 的细胞 (X200); 13. 腋生透 明结节 (xi33), 14. 茎 横切面 (X133); 15 — 18. 拟小 凤尾藓 F. tosaensis Broth. , 15. 叶 (x33), 16. 叶 尖细胞 (x315); 17. 叶鞘 基部靠 近中肋 的细胞 (X315), 18. 茎 横切面 (X210)。 (李植 华绘)
192 云南 植物志 雌雄 同株。 雄 生殖苞 牙状, 腋生于 茎叶。 雌 生殖苞 顶生。 雌苞叶 与茎叶 相似, 但 较长。 蒴柄长 1.8 — 7. 5 毫米, 平滑。 孢蒴 对称。 蒴盖圆 锥形, 具喙。 蒴外层 细胞长 方形, 侧 壁略 加厚。 产 昆明、 安宁、 丘北、 景东、 景洪 等县; 常生 于海拔 1100 — 1450 米 荫蔽环 境中的 石 面或泥 土上。 广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南、 华中、 华东、 华北、 西北 和东北 地区。 广布于 北半 球和南 美洲。 3b. 小凤 尾藓多 枝变种 Fissidens bryoides var. ramosissimus Ther. (1932) ; Z. H. Li in C. Gao (1996) ; P. L. Redfeam et al. (1996). F. bryoides var. ramosissimus (Ther) Iwats. et Suzuk. (horn, illeg. ) (1982) ; Z. H.Li (1985); P. L. Redfearn et P. C.Wu (1986); C. S. Yang et S. H.Lin (1992); F. perexiguus C. Muell. (1897); Z. Iwatsuki (1980); P. L. Redfearn et P. C.Wu (1986); F. ryukyuensis Bartr. (1947); Z. Iwatsuki et A. J. Sharp (1970); C. C. Chuang (1973); M. J.Lai et J. R.Wang- Yang (1976); C. M. Kuo et T. Y.Chiang (1987). 产 石林; 生于 海拔约 1700 米的 半荫蔽 土面或 石上。 四川、 海南、 山东、 福建、 台 湾、 陕西 等省有 分布。 也分布 于马来 西亚和 日本。 本变种 与原变 种不同 之处在 于茎的 中轴不 分化; 背翅 基部狭 楔形, 未及叶 基即消 失; 分化 边缘远 离叶尖 消失。 3c. 小凤 尾藓乳 突变种 图版 78: 4—6 小凤 尾藓小 室变种 Fissidens bryoides var. schmidii (C. Muell. ) Chopra et Kumar (1981) ;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Li (1985); P. L. Redfearn et P. C.Wu (1986); C. S. Yang et S. H.Lin (1992); Z. H.Li in C. Gao (1996). F. schmidii C. Muell. (1853); P. J.Lin et Z. H. Li in X. J.Li (1985). 本 变种与 其他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前 翅细胞 较小, 直径仅 4 一 7 微米, 具乳 头状突 起, 雌雄 异株。 产 丽江、 昆明; 常生 于海拔 1900 — 2850 米的 土面或 石上。 贵州、 西藏、 台 湾等省 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印度、 巴基 斯坦、 斯里 兰卡、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和 巴布亚 新几 内亚。 4. 黄边 凤尾藓 图版 78: 7—9 棕边 凤尾藓 Fissidens geppii Fleisch. (1904);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Li (1985); P. L. Redfearn et P. C.Wu (1986); C. S. Yang et S. H.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细小。 茎不 分枝, 连叶高 4. 8 — 8. 2 毫米, 宽 1.8 — 2. 2 毫米; 无腋生 透明结 节; 中轴 分化不 明显。 叶 6 — 13 对, 通 常排列 紧密, 下部叶 细小; 中部以 上叶披 针形, 长 1.4 一 1.6 毫米, 宽 0.3~0.5 毫米,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稍 下延; 中肋 粗壮, 黄褐
凤 尾藓科 193 色, 不 及顶至 及顶; 叶边 除先端 具细锯 齿外, 余均 全缘; 叶鞘 约为叶 全长的 2/3, 近于 对称; 分 化边缘 明显, 老 叶时呈 黄色, 几达 叶尖, 在 前翅宽 2 — 3 列 细胞, 在 背翅宽 1 一 3 列 细胞, 在 叶鞘宽 4 一 5 列 细胞; 前翅和 背翅细 胞方形 至不规 则的六 边形, 长 7 — 14 微米, 稍 厚壁, 平滑; 叶鞘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靠 近中肋 基部的 细胞较 长, 壁 较厚。 雌 雄混生 同苞。 蒴柄长 3. 5 — 4 毫米, 平滑。 孢蒴 直立, 对称; 蒴 外层细 胞方形 至近长 方形, 角隅略 增厚。 蒴盖具 长喙。 孢 子直径 10. 5 — 21 微米。 产 昆明、 元阳、 景东、 耿马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2400 米 林下土 面或湿 石上。 贵州、 广西、 台湾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印度、 印度尼 西亚、 朝鲜和 日本。 本种 与产于 贵州、 浙江 和我国 东北三 省等地 的粗柄 凤尾藓 F. crassipes wils, ex B. S. G. 有许 多相似 之处: 分 化边缘 发达且 在老时 黄色; 背翅 基部略 下延; 叶细胞 平滑, 稍 厚壁; 孢蒴 顶生, 对称。 但 本种的 植物体 较小, 茎连叶 高不及 10 毫米; 分化 边缘由 2 列细胞 所成, 几达 叶尖, 且 通常达 于背翅 基部。 而 粗柄凤 尾藓的 植物体 较大, 茎连叶 高可达 20 毫米; 分化边 缘仅由 1 列细胞 所成, 不达 叶尖, 且通 常在背 翅基部 消失。 5. 车氏 凤尾藓 图版 78: 10—14 Fissidens zollingeri Mont. (1845);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P. L. Redfearn et al. (1996). F. xiphioides Fleisch. (1899); P. C.Chen et al. (1963); M. J.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Z. Iwatsuki (1980). 植物体 细小。 茎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1.8 — 2. 3 毫米, 宽 1.4 一 2. 5 毫米; 腋 生透明 结节 明显; 中轴不 分化。 叶 4 一 7 对, 最 下部叶 小于上 部叶; 中部 以上叶 长圆状 披针形 至披 针形, 长 1.2 — 1.5 毫米, 宽 0.2L3 毫米, 先 端近于 渐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叶鞘 长约为 叶全长 的一半 ;叶 边近于 全缘; 分化边 缘环绕 全叶, 除鞘 部的下 半部宽 3 — 4 列 细 胞外, 余均宽 1 一 2 列 细胞; 中肋淡 黄色, 粗壮, 短 突出; 前翅 和背翅 细胞为 不规则 的六 边形, 长 9 一 21 微米, 薄壁, 平滑, 鞘部细 胞远大 于前翅 和背翅 细胞, 长达 42 微 米, 宽 18 微米。 雌雄 同株。 颈 卵器顶 生于主 茎或侧 枝上。 蒴柄长 2 — 3. 3 毫米, 平滑。 孢蒴 直立, 对称。 产 勐海、 沧源 等县; 多 生于半 荫蔽而 潮湿环 境的石 面或土 坡上。 四川、 贵州、 广 东、 香港、 海南、 江苏、 浙江和 台湾等 省区有 分布。 广布 于亚洲 南部、 北 美洲、 南美洲 和大 洋洲。 6. 拟小 凤尾藓 图版 78: 15—18 土佐 凤尾藓 Fissidens tosaensis Broth. (1920);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Lin (1992); Z. H.Li in C.Gao (1996); P. L. Redfearn, et al. (1996). F. hetero-limbatus Sak. (1933);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D. K.Li et C. H. Gao (1986). 植物体 绿色至 褐色。 茎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2. 6 — 5.0 毫米, 宽 1.8 — 3. 5 毫米; 腋
194 云南 植物志 生透明 结节不 明显; 中轴稍 分化。 叶 4 一 9 对, 中部 以上叶 长圆状 披针形 至卵圆 状披针 形, 长 1.3 — 1.6 毫米, 宽 0.4-0.5 毫米, 急尖; 背 翅基部 圆形至 楔形, 稀为略 下延; 叶鞘 约为叶 全长的 1/2 — 3/5, 对称 或稍不 对称; 叶边 除先端 稍具锯 齿外, 余均 全缘; 分 化边缘 粗壮, 在 前翅宽 1 一 2 列 细胞, 在 鞘部宽 2 — 5 列 细胞; 中肋 粗壮, 及顶 至短突 出; 前翅及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长 7 — 14 微米, 稍 厚壁, 平滑, 鞘 部细胞 与前翅 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越靠 近中肋 基部, 细胞 越大。 雌 雄同株 异苞。 雄 生殖苞 芽状, 常生 于 叶腋。 雌生殖 苞多为 腋生, 偶 亦生于 茎顶; 雌苞叶 不明显 分化。 蒴柄长 6 — 8. 3 毫米, 平滑。 孢蒴 弯曲, 不 对称; 蒴壁细 胞四方 形至长 方形, 薄壁 至部分 厚壁, 角隅 加厚。 蒴 盖具 长喙。 蒴帽 盔状。 孢子的 直径为 7 — 12 微米。 产 贡山、 维登、 昆明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1400 — 3100 米半荫 蔽的湿 土或湿 石上。 四 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 福建、 上海、 浙江、 台湾 等省区 或市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日本。 7. 直叶 凤尾藓 图版 79: 1—5 拟剑叶 凤尾藓 Fissidens strictulus C. Muell. (1898); P. C. Chen et al. (1963); Iwatsuki, Z. et T. Suzuki (1982); Z. H.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细小, 紧密 丛生。 能育 茎高约 1.5 毫米, 连叶宽 0.8 毫米, 有叶 3 对。 不 育茎 连叶高 1 一 4 毫米, 宽 0.6 — 1 毫米, 有叶 4 一 16 对。 腋 生透明 结节稍 分化。 中轴不 分化。 能育茎 的上部 叶及雌 苞叶远 大于下 部叶, 线状披 针形, 长 0.5 — 1.4 毫米, 宽 0.15 — 2 毫米, 先端狭 急尖; 不育茎 的叶披 针形, 长 0.8 — 1 毫米, 宽 0.1~0.2 毫米,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叶 鞘为叶 全长的 1/2 — 2/3; 叶边 全缘, 分化 边缘在 前翅宽 2 — 3 列 细胞, 在 鞘部宽 3 — 7 列 细胞; 中肋短 突出; 前翅和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不 规则六 边形, 长 7 — 16 微米, 薄壁, 鞘 部的基 部细胞 长可达 21 微米。 基生 同株。 雄 生殖苞 极小, 芽 状。 蒴柄长 3. 5 — 4. 6 毫米, 平滑。 孢蒴圆 柱状, 直立, 对称。 产 勐腊; 生 于海拔 580 — 310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下的土 坡或湿 石上。 贵州、 香港、 上 海、 陕西、 台 湾等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印度和 日本。 8. 厄氏 凤尾藓 图版 79: 6 — 10 Fissidens esquirolii Ther. (1908);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T. Y. Chi- ang et C. M. Kuo (1989);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H. Li in C. Gao (1996) . F. bryoides Hedw. var. esquirolii (Ther. ) Iwats. et Suzuk. (1982) ; P. L. Redfearn etP. C. Wu (1986);F. yamamotoi Sak. (1942); Z. Iwatsuki et A. J. Sharp (1970); C. C. Chuang (1973); M. J.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植物体 细小, 淡绿至 绿色, 通常 有能育 茎和不 育茎的 分化。 不育茎 连叶高 1.4 一 2.1 毫米, 宽 0.7~0.9 毫米, 有叶 5 — 9 对。 能 育茎高 1.8 — 2. 4 毫米, 宽 0.8 — 1.1 毫 米, 约有叶 3 对。 茎 单一, 中轴不 分化;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不育茎 的叶长 圆状舌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0.14~0.6 毫米, 宽 0.07~0.1 毫米, 先 端急尖 至钝。 能 育茎的 叶披针 形, 长 0.6~0.7 毫米, 宽约 0.2 毫米, 先 端钝至 急尖; 背翅基 部楔形 (能 育茎 的叶亦
凤 尾藓科 195 图版 79 1—5. 直叶 凤尾藓 Fissidens stridulus C. MueU. , 1—2. 叶 (X50), 3. 叶 尖细胞 (X315), 4. 茎 横切面 (X210), 5. 腋生透 明结节 (X315); 6 — 10. 厄氏 凤尾藓 F. esquirolii Ther. , 6.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7—8. 叶 (X50), 9. 叶 尖细胞 (X315), 10. 茎 横切面 (X210); 11— 14. 线叶凤 尾藓暗 色变种 F. linearis Brid. var. ob- scurirete (Broth, et Par. ) Stone, 11— 12. 叶 (X33), 13.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14. 叶 尖细胞 (X315); 15~20. 钝叶 凤尾藓 F. minimis Thwait. et Mitt. , 15. 植 物体的 一部分 (x25), 16 — 17. 叶 (X200), 18. 前翅 边缘 的细胞 (X315), 19.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20. 茎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李植 华绘)
196 云南 植物志 如是 ); 叶 鞘为叶 全长的 1/2 — 3/5; 叶边具 锯齿, 分化 边缘极 微弱, 通常 仅见于 雌苞叶 和雄 苞叶的 鞘部; 中 肋终止 于叶尖 下数个 细胞; 前翅及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长 7 — 14 微米, 薄壁, 平滑,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越近 基部, 细胞 越大。 基生 同株。 雄 生殖苞 芽状, 生 于雌茎 基部, 稀为生 于侧生 短枝的 顶部。 雌 苞叶和 雄苞叶 远长于 茎叶。 蒴柄 顶生, 长 2. 5 — 3.1 毫米。 孢蒴 直立, 对称; 蒴 壁细胞 四方形 至短的 长 方形, 薄壁。 蒴 盖长圆 锥形。 孢 子直径 11 一 14 微米。 产 红河; 常生于 阴处湿 石上。 贵州、 台湾 等省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日本。 9. 线叶 凤尾藓 Fissidens linearis Brid. (1819). 线叶 凤尾藓 原变种 F. linearis Brid. var. linearis, 产于大 洋洲, 我 国未见 分布。 9a. 线叶凤 尾藓暗 色变种 图版 79: 11—14 Fissidens linearis Brid. var. obscurirete (Broth, et Par. ) Stone (1991) ; P. L. Red- fearn et al. (1996). F. obscurirete Broth, et Par. (1909);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 Li (1985); P. L Redfearn. et P. C. Wu (1986);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C. Gao (1996) ;R microserratus Sak. (1933);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 F . aeruginosus Hook. f. et Wils. var. obscurirete (Broth, et Par.) Stone (1990). 植物体 细小, 绿 色至深 绿色。 茎 连叶高 1.3 — 4. 8 毫米, 宽 0.8 — 1.6 毫米, 通常不 分枝; 腋 生透明 结节不 明显; 茎 中轴不 分化。 叶 4 一 11 对, 紧密 排列; 最基部 的叶极 小, 中部 以上的 叶狭披 针形, 长 0.9 — 1.5 毫米, 宽 0.2~0.3 毫米, 狭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叶 鞘为叶 全长的 一半; 叶边具 细圆至 锯齿, 分 化边缘 仅见于 上部叶 和雌苞 叶的鞘 部的下 半段, 宽 2 — 3 列 细胞; 中肋 黄色, 透明, 及 顶至短 突出; 前翅及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5 — 9 微米, 不 透明, 具多个 细疣, 薄壁, 鞘 部细胞 与前翅 和背翅 细胞相 似, 但较 长和较 厚壁, 疣 较少至 平滑。 雌雄同 株异苞 至基生 同株。 蒴柄长 1.8 — 3. 5 毫 米, 平滑。 孢蒴圆 柱状, 对称; 蒴壁 细胞四 方形, 薄壁, 角隅 加厚。 蒴盖具 长喙。 蒴帽 钟状。 孢子 直径为 7 — 9 微米。 产 镇雄、 昆明; 多生 于海拔 1800 — 2100 米的 阴湿沙 土上。 贵州、 广东、 海南、 福 建、 台湾、 上海、 山东、 辽 宁等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朝鲜、 日本、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新喀 里多 尼亚和 斐济。 10. 钝叶 凤尾藓 图版 79: 15—20 Fissidens minutus Thwait. et Mitt. (1873). F. garberi Lesq. et James (1879); C. C. Chuang (1973); M. J. LaietJ. R. Wang- Yang (1976) ; F. chungii Ther. (1932) ; F. microcladus auct. non Thwait. et Mitt.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 F. elegans auct. non Brid.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77); Z. Iwatsuki (1980). 植 物体黄 绿色, 疏松 垫状。 茎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1.5 — 4 毫米, 宽 0.9 — 1.4 毫
凤 尾藓科 197 米;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中轴不 分化。 叶 6 — 11 对, 基部叶 细小, 鳞 片状, 疏离; 上部叶 排列 紧密, 长圆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0.77 — 1.1 毫米。 宽 0.2 — 0.26 毫米, 先 端圆至 钝, 罕为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边缘具 锯齿; 叶 鞘为叶 全长的 1/2 — 2/3, 不 对称; 中 肋通 常亮黄 褐色, 在 叶尖下 消失, 末端有 时呈短 叉状; 前 翅和背 翅细胞 四方形 至六边 形, 长 3. 4 — 10. 5 微米, 具多个 细疣, 薄壁;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分化边 缘仅见 于上部 叶片鞘 部的下 半段或 缺如。 产 红河、 腾冲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21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土 坡上。 广西、 广东、 海 南、 福建、 台湾、 山东、 山西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老挝、 泰国、 尼 泊尔、 印度、 斯 里 兰卡、 菲 律宾、 日本、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斐济、 北美 洲和中 美洲。 11. 糙柄 凤尾藓 图版 80: 1—14 Fissidens hollianus Doz. et Molk. (1855);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植物 体细小 至中等 大小, 绿 色至黄 绿色, 连叶高 2. 4 — 4. 3 毫米, 宽 0.8 — 1.7 毫 米。 茎通常 单一;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茎 中轴不 分化。 叶 6 — 12 对, 紧密 排列; 最 下部叶 远小 于其余 各叶; 中 部以上 的叶长 圆状披 针至披 针形, 长 0.8—1.0 毫米, 宽 0.2~0.3 毫米, 急尖; 背 翅基部 圆形; 叶 鞘为叶 全长的 1/2 — 3/5; 叶 边近于 全缘; 分化 边缘通 常仅 见于雌 苞叶鞘 部的下 半段, 宽 2 — 5 列 细胞; 中 肋淡黄 褐色, 及顶至 突出; 前翅及 背 翅细胞 四方形 至不规 则的六 边形, 长 5 — 6 微米, 薄壁, 不 透明, 具多个 细疣; 鞘部 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靠 近中肋 基部的 细胞较 长而壁 较厚, 疣 较少; 雌 雄异苞 同株。 颈卵器 顶生, 长 210 — 235 微米。 雌苞 叶大于 茎叶, 长约 1.3 毫米, 背翅 基部楔 形, 在基 部之上 消失。 产西双 版纳地 区;' 喜生于 阴湿环 境中的 树干或 石上。 广西、 海南、 台 湾等省 区有分 布。 也 分布于 越南、 泰国、 缅甸、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 巴布 亚新几 内亚和 斐济。 本种 与锡兰 凤尾藓 F. ceybnensis 相似, 其主要 区别在 于本种 的蒴柄 粗糙。 12. 微疣 凤尾藓 图版 80: 15—30 许氏 凤尾藓 Fissidens schwabei Nog. (1955); C. C. Chuang (1973);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细小, 黄 绿色。 茎 连叶高 1.5 — 2. 7 毫米, 宽 1.5 — 1.8 毫米, 通常 单一, 有 时具 1 一 2 分枝; 腋生透 明结节 不明显 分化, 由几个 长圆形 而透明 的细胞 组成; 茎中轴 不 分化。 叶 3 — 8 对, 排列较 紧密; 上 部叶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1 一 1.2 毫米, 宽 0.2 — 0.3 毫米, 先端狭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叶 鞘为叶 全长的 1/2, 近于 对称; 叶边 除鞘部 外遍具 锯齿; 分化 边缘见 于大部 分叶的 鞘部, 在 鞘部上 半段宽 1 列 细胞, 在鞘部 下半段 宽 2 — 4 列 细胞; 中肋较 粗壮, 通常带 黄色, 短 突出; 叶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稍具乳 头状 突起, 前翅 细胞长 7 — 10. 5 微米, 鞘部 基部细 胞长达 21 微米。 雌雄 异株。 蒴柄长 2. 5 — 3. 2 毫米, 平滑。 孢 蒴短圆 柱状, 直立, 对称。 蒴帽 钟状。
19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0 1—14. 糙柄 凤尾藓 Fissidens hollianus Doz. et Molk. 1. 植物体 (x25), 2—4. 叶 (x33), 5—6. 雌苞叶 (x 33), 7. 叶 尖细胞 (X315), 8. 前 翅细胞 (X315), 9. 叶鞘边 缘细胞 (X315), 10. 叶 鞘基部 近中肋 处细胞 (X315),ll. 雌苞叶 鞘部边 缘细胞 (X315), 12—13.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14. 茎 横切面 (X210); 15— 30. 微疣 凤尾藓 Fissidens schwabei Nog. 15—16. 雌株 (xl3), 17. 雄株 (Xl3), 18—21. 叶 (x33), 22. 叶 尖细胞 (X315), 23. 前翅边 缘细胞 (X315), 24. 叶鞘边 缘细胞 (X315), 25. 叶 横切面 (X315), 26. 腋 生透 明结节 (X200), 27. 茎 横切面 (X210), 28. 孢蒴 (x25), 29. 蒴齿 的上部 ( x 315) ,30. 孢子 (x210)。 (李植 华绘)
凤 尾藓科 199 产 勐腊; 生 于林下 泥土或 石上。 广东、 台湾 等省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日本。 13. 锡兰 凤尾藓 图版 81: 1-4 Fissidens ceylonensis Doz. et Molk. (1844);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F. intromarginatulus Bartr. (1954); H. C. Gangulee ( 1971 ) ; Z. H. Li (1985); P. L. Redfearnet P. C. Wu (1986). 植物体 细小, 黄 绿色, 丛生。 能 育茎和 不育茎 混生于 同一藓 丛中。 茎 单一或 分枝, 连叶高 2. 3 — 5 毫米, 宽 1.4 一 1.5 毫米; 腋 生透明 结节缺 如或略 分化; 茎 中轴不 分化。 叶 7 — 20 对, 最基 部的叶 细小, 疏离; 其余各 叶远较 基部叶 为大, 排列较 紧密, 长圆状 披 针形, 长 0.2~0.8 毫米, 宽 0.2~0.3 毫米, 急 尖至阔 急尖; 能 育茎的 叶背翅 基部楔 形, 不育 茎的叶 背翅基 部圆至 楔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3/5 — 2/3, 对 称至近 对称; 叶边 全缘; 分化 边缘通 常仅见 于上部 叶和雌 苞叶鞘 部的下 半段, 宽 2 — 6 列 细胞, 其 外缘镶 以 1 列四方 形至长 方形而 具疣的 细胞, 不育茎 的叶其 分化边 缘通常 微弱或 缺如; 中肋淡 黄色, 及 顶或稍 突出; 前 翅及背 翅细胞 四方形 至圆六 边形, 长 7 — 8 微米, 不 透明, 具 多个 细疣, 薄壁;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 较大, 靠近 中肋基 部的细 胞平滑 而 厚壁。 雄生 殖苞生 于主茎 顶端, 稀为 顶生于 侧面短 枝上。 雌苞叶 分化, 披 针形。 蒴柄 长 2 — 2. 5 毫米, 平滑。 孢蒴 对称, 圆 柱状, 直立; 蒴壁 细胞四 方形, 薄壁, 角 隅明显 加厚。 蒴盖 具喙。 蒴帽 盔状。 孢 子直径 11 一 12 微米。 产 景洪、 腾冲、 陇川、 瑞丽、 沧源 等县; 常生 于海拔 750 — 1700 米 的林地 和树基 上。 贵州、 广西、 广东、 香港、 海南、 台湾、 山西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越南、 泰 国、 尼 泊尔、 印度、 斯里 兰卡、 马来 西亚、 新 加坡、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新 西兰、 巴 布 亚新几 内亚和 斐济。 14. 齿叶 凤尾藓 图版 81: 5—8 Fissidens crenulatus Mitt. (1859);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T. Y. Chiang et C. M. Kuo (1989);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F. hueckii P. Varde (1946) ; F. virens auct. non Thwait. et Mitt. : P. L. Redfeam et al. (1989); L. Zhang (1993); P. J. Lin et al. (1994). 植物体 细小。 茎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2. 8 — 6. 5 毫米, 宽 1.5 — 2. 2 毫米; 无 腋生透 明 结节; 茎 中轴不 分化。 叶 8 — 20 对, 除最 基部的 叶外, 其余 各叶的 大小近 相等; 中部 以上 叶长圆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0.8 — 1.4 毫米, 宽 0.2 — 0.3 毫米, 急尖, 背 翅基部 圆, 稀为 楔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 3/5, 对称; 叶边具 锯齿; 分化边 缘见于 大部分 叶的 鞘部, 宽 1 一 5 列 细胞; 中肋稍 粗壮, 突出 或偶为 及顶; 前翅 及背翅 细胞圆 四方形 至圆六 边形, 长 3. 5 — 7 微米, 不 透明, 具单 (罕为 2) 疣, 壁 稍厚。 雄 生殖苞 芽状, 腋生。 雌生 殖苞顶 生于主 茎上, 罕有生 于短侧 枝的顶 部或叶 腋中。 雌苞叶 比茎叶 略长而 狭, 但侧 枝的雌 苞叶则 远小于 茎叶。 蒴柄长 1.8 — 3. 2 毫米, 稍 粗糙。 孢 蒴圆柱 状至卵
20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1 1 一 4. 锡兰 凤尾藓 FissidensceylonensisDoz. et Molk. , 1—2. 叶 (x33), 3. 叶鞘边 缘细胞 (x315), 4. 叶尖细 胞 (X 315); 5—8. 齿叶 凤尾藓 F. crenuktus Mitt. , 5. 叶 (X33), 6. 叶 尖细胞 (x315), 7. 叶 横切面 (X315),8. 叶边 横切面 (X315); 9~13. 粗肋 凤尾藓 F. peUucidus Hornsch. , 9, 13. 叶 (x33), 10. 叶 尖细胞 (X315), 11. 前翅边 缘细胞 (X315), 12. 叶 横切面 (X315); 14 — 16. 拟粗肋 凤尾藓 F. gangulee Norkett ex Gang. , 14. 植物体 ( x 13), 15. 叶 ( x 33), 16. 叶 尖细胞 ( x 315); 17—18. 扇形 凤尾藓 F. flabeUulus Thwait. et Mitt. , 17. 叶 尖细胞 (x315), 18. 叶 (x33); 19—21. 黄叶 凤尾藓 F. zippelianus Doz. et Molk. , 19. 叶 (X33), 20. 叶 尖细胞 (X315), 21. 腋生透 明结节 (x315)。 (李植 华绘)
凤 尾藓科 201 圆形, 直立, 对称; 蒴壁细 胞四方 形至圆 方形, 薄壁, 角隅 加厚。 蒴盖 具喙。 孢 子直径 11-16 微米。 产 河口、 景洪、 勐腊、 瑞丽、 耿马 等县; 多生于 常绿阔 叶林下 石上。 广东、 海南、 台湾 等省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缅甸、 尼 泊尔、 印度 和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本种 的特点 在于植 株的上 部叶片 呈长圆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中肋短 突出; 分 化边缘 通常占 据整个 叶鞘的 边缘; 叶片细 胞具疣 1 一 2 个; 孢 蒴圆柱 形至卵 圆形, 直立, 对称。 15. 粗肋 凤尾藓 图版 81: 9—13 Fissidens pellucidus Homsch. (1841); R. A.Pursell (1994); R. L. Zhu et M. L. So (1996); P. L. Redfearn et al. (1996); L. Zhang et P. J. Lin (1997). F. laxus Sull. et Lesq. (1859);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P. L. Rod- fearn et P. C. Wu(1986);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1996); F. mittenii Par. (1894); C. C. Chuang (1973); M. J. Laiet J. R. Wang- Yang (1976). 植物体 细小, 疏稀 丛生, 常呈褐 色至红 褐色。 茎不 分枝, 连叶高 2. 4 — 5. 2 毫米, 宽 1 一 2.1 毫米;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茎 中轴稍 分化。 叶 4 一 12 对, 基部叶 细小, 松散排 列; 上 部叶远 大于基 部叶, 排列 紧密, 长 0.7 — 1.4 毫米, 宽 0.2~0.3 毫米, 急 尖至狭 急长; 背翅基 部楔形 至圆;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不 对称; 叶边具 细圆齿 至不明 显的锯 齿; 中肋 粗壮, 及 顶至短 突出; 前翅及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不 规则六 边形, 长 10 — 24 微 米, 厚壁, 透明, 平滑,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靠近 基部的 细胞较 狭长。 雌苞叶 与茎叶 不同, 其鞘 部上端 圆形, 与前翅 分离, 细 胞呈不 规则的 菱形, 厚壁。 蒴柄 长 2. 5 — 2. 9 毫米, 平滑。 孢蒴 直立, 对称, 卵 圆状; 蒴 壁细胞 四方形 至阔长 圆形, 薄 壁, 角 隅明显 加厚, 具 乳头状 突起。 蒴盖圆 锥状而 具喙。 产 河口、 沧源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000 米 的林下 沟谷旁 土坡或 石上。 四川、 贵州、 广东、 香港、 海南、 福建、 浙江、 台湾、 山东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越南、 泰国、 缅 甸、 尼 泊尔、 印度、 斯里 兰卡、 马来 西亚、 新 加坡、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和 日本。 16. 拟粗肋 凤尾藓 图版 81: 14—16 甘氏 凤尾藓 Fissidens gangulee Norkett ex Gang. (1982); T. Y. Chiang et C. M. Kuo (1989); C. S. Yang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P. L. Redfearn et al. (1996). 植物体 细小, 绿色。 茎不 分枝, 连叶高 2. 5 — 4 毫米, 宽 1.5 — 2. 2 毫米; 腋 生透明 结节不 明显; 茎 中轴稍 分化。 叶 3 — 5 对, 下部叶 细小, 排列 疏松; 上部 叶远大 于下部 叶,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0.6 — 1 毫米, 宽 0.2~0.3 毫米, 先端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 3/5, 上 端不与 前翅相 连接; 叶 边具细 锯齿; 中肋 粗壮, 及顶, 常 在鞘 部上端 与中肋 交接处 弯曲而 把叶分 成不相 等的两 部分; 前翅和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不 规 则的六 边形, 长 7 — 15 微米, 稍 厚壁, 平滑, 细胞腔 内常具 细胞核 状的透 明区; 鞘部 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雌生 殖苞顶 生于主 茎上; 雌苞叶 较茎叶 狭长, 其鞘 部约为 叶 全长的 1/3。 蒴 柄长约 8 毫米, 平滑。 蒴 帽长圆 锥状。 产 永善、 贡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 24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下 的土坡 和路边 的树干
202 云南 植物志 上。 四 川和台 湾省有 分布。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和 日本。 本种 与粗肋 凤尾藓 F. pellucidus 相似。 其 主要区 别点在 于本种 叶片的 中肋常 在叶鞘 上端 与中肋 交接处 弯曲而 把叶片 分成左 右不相 等的两 部分; 叶 鞘极不 对称, 其上 端游离 而不与 前翅相 连接; 叶 细胞壁 较薄。 17. 扇形 凤尾藓 图版 81: 17—18 微小 凤尾藓 Fissidens flabellulus Thwait. et Mitt. (1873);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P. L. Redfearn et R. E. MagiU (1992); L. Zhang (1993); P. L. Redfearn et al. (1996). 植物体 细小, 茎 单一, 连叶高 0.8 — 2.0 毫米, 宽 0.8 — 1.7 毫米, 腋 生透明 结节稍 分化。 叶 2 — 7 对, 密生,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0.6 — 1.3 毫米, 宽 0.1~0.3 毫米, 急 尖至狭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叶鞘长 约为叶 全长的 1/2; 中肋 粗壮, 及顶至 突出, 在 叶片中 部略为 弯曲, 因而 使背翅 略宽于 腹翅; 叶缘具 锯齿; 无分化 边缘; 前翅和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长 8 — 18 微米, 几近 平滑, 细胞壁 稍厚。 基生 同株, 颈卵器 顶生, 长 150 — 160 微米。 雌 苞叶披 针形, 长 1.3 毫米, 宽 0.2 毫米。 蒴 柄长约 2 毫米; 孢蒴 圆 柱状, 直立, 对称。 蒴壁 细胞四 方形, 薄壁, 角隅略 加厚。 产 勐腊; 生于 泥土或 树干基 部上。 海 南和台 湾省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斯里兰 卡和日 本。 18. 黄叶 凤尾藓 图版 81: 19 — 21 Fissidens zippelianus Doz. et Molk. (1854); P. C. Chen et al. (1963);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Gao (1996). F. incrassatus Sull. et Lesq. (1859);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F. auriculatus C. Muell. (1872); P. C. Chen et P. C. Wu (1979); F. sakourae Broth, et Par. (1902); H. N.Dixon (1933); F. pepuensis Chen (1941) ; L. Zhang, (1993); F. sylvaticus var. zippelianus (Doz. et Molk. ) Gangulle (1971); F. sylvaticus auct. non Griff. :H. N.Dixon (1933). 植物体 细小, 丛生。 茎 单一或 分枝, 连叶高 5. 5 — 12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干时 叶尖 卷曲; 腋 生透明 结节极 明显; 茎 中轴不 分化。 叶 10 — 24 对, 排列较 紧密, 但有时 叶颇 为松散 排列; 中部以 上叶呈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1.5 — 1.8 毫米, 宽 0.3~0.4 毫 米, 先端阔 急尖; 背翅基 部圆至 楔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 3/5; 叶边 具细锯 齿至细 圆齿; 中肋 及顶至 在叶尖 下数个 细胞处 消失; 前翅 和背翅 细胞圆 四方形 至圆六 边形, 长 7 — 11 微米, 具 乳头状 突起, 不 透明;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其基 部细胞 的乳头 状突起 较少, 细胞较 大而壁 较厚。 雌雄 异株。 雌 生殖苞 顶生; 雌苞 叶比茎 叶狭而 长。 蒴柄长 3. 4 — 4. 3 毫米, 平滑。 孢 蒴通常 直立, 对称, 短圆 柱状; 蒴 壁细胞 短长方 形至长 方状六 边形, 薄壁。 蒴盖具 长喙。 蒴帽 钟状。 产 丘北、 红河、 元阳、 绿春、 河口、 景洪、 勐腊、 盈江、 瑞丽、 沧源 等县; 常生于 海拔 800 — 5400 米林下 土坡、 岩面 薄土、 石上、 枯树 桩和树 干上。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香港、 海南、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湾、 浙江、 江苏、 安徽、 山 东等省 区有分
凤 尾藓科 203 布。 也广布 于热带 亚洲和 非洲。 19. 爪哇凤 尾藓 图版 82: 1 — 4 Fissidens javanicus Doz. et Molk. (1855);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绿色、 黄 绿色至 褐色。 茎不 分枝, 连叶高 8 — 18 毫米, 宽 2. 3 — 4 毫米, 上 部 的叶腋 常具新 生枝; 腋 生透明 结节极 明显; 茎 中轴稍 分化。 叶 18 — 38 对, 排列 紧密; 中部以 上叶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2. 7 毫米, 宽 0.3 — 0.45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 的 上半部 常具横 波纹; 背翅基 部通常 圆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一半, 上部 对称至 稍不对 称; 全 叶环绕 1 条宽 2 — 3 列 细胞的 厚边; 中肋 粗壮, 稍 突出; 前翅 和背翅 细胞近 等径, 7 — 9 微米, 厚壁, 具 乳头状 突起;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 较大而 厚壁, 轮廓 清晰。 产贡山 县和西 双版纳 地区; 常生 于海拔 1400 — 1500 米常 绿阔叶 林下的 土坡、 岩面 薄土和 石上。 贵州、 广东、 香港、 海南、 台湾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泰国、 缅甸、 尼 泊尔、 印度、 斯里 兰卡、 马来 西亚、 新 加坡、 印 度尼西 亚、 菲 律宾和 日本。 20. 裸萼 凤尾藓 图版 82: 5—8 Fissdens gymnogynus Besch. (1898); C. C. Chuang (1973);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植物 体黄绿 色至带 褐色。 茎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7 — 16 毫米, 宽 1.8 — 3. 6 毫米;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茎 中轴稍 分化。 叶 9 一 25 对, 排列较 紧密, 干 时明显 卷曲; 最 基部的 叶 细小, 越靠中 部的叶 较大; 上 部以上 各叶舌 形至披 针形, 长 1.8 — 2.1 毫米, 宽 0.3~0.5 毫米, 具小 短尖至 急尖; 背翅基 部圆至 楔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 3/5, 不 对称; 叶边稍 具锯齿 至具细 圆齿; 中肋 粗壮, 通 常终止 于叶尖 下数个 细胞; 叶尖 细胞圆 状 菱形, 平滑而 厚壁, 形成 一浅色 区域; 前翅 和背翅 细胞六 边形至 圆状六 边形, 10 — 14 微米, 具 乳头状 突起, 不 透明, 鞘部 细胞六 边形, 壁 较厚而 且轮廓 清晰。 叶生 雌雄异 株。 雌苞叶 不明显 分化。 蒴 柄长约 2.3 毫米, 红 褐色。 孢蒴 直立, 对称, 圆 柱状。 产 彝良、 贡山、 福贡、 丽江、 昆明、 嵩明、 丘北、 红河、 绿春、 沧源 等地; 生于海 拔 1000 — 3800 米 的林中 土壁、 岩面 薄土、 岩 石和树 皮上。 四川、 贵州、 西藏、 广西、 广东、 香港、 海南、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湾、 浙江、 江苏、 安徽、 山东、 陕西、 吉林 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朝鲜和 日本。 21. 网孔 凤尾藓 图版 82: 9—13 大薄 凤尾藓 Fissidens polypodioides Hedw. (1801); L. Zhang (1993); P. L. Redfearn et al. (1996). F. areolatus Griff. (1842);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J. R. Wang- Yang
20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2 1 一 4. 爪哇 凤尾藓 FissidensjavanicusDoz. et Molk. , 1. 叶 (X22), 2. 叶 尖细胞 (X315), 3. 叶横切 面的一 部 分 (X315), 4. 腋生透 明结节 (X133); 5-8. 裸萼 凤尾藓 F. gymnogynusBesch.,5. 叶 (x22), 6 叶 尖细胞 (X315), 7. 叶鞘边 缘细胞 (x315); 8 .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9 一 13 网孔 凤尾藓 F Hedw,, 9. 叶 (x 13); 10. 叶 尖细胞 (x315) , n . 叶横切 面的— 部分 (x315) , 12 茎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10);13. 雌苞叶 (xi 3); 14 — 18. 垂叶 凤尾藓 F. obscurus Mitt. , 14. 叶 (x20),15. 叶 尖细胞 (x315) 16.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 17. 茎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l33) , 18 . 雌苞叶 (xl3) 。 (李植 华绘) ! V7 ./ 3 、M
凤 尾藓科 205 (1976);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1996). 植物体 绿色、 黄绿 色至带 褐色, 稀疏 丛生。 茎 单一或 分枝, 连叶高 27 — 72 毫米, 宽 6~6.8 毫米;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茎中 轴明显 分化。 叶 23 — 58 对; 最 基部的 叶极细 小, 排列较 疏松; 中部以 上各叶 远大于 最基部 的叶, 密生, 长圆 柱状披 针形, 长 3. 6 — 4.1 毫米, 宽 1 一 1.1 毫米, 先 端通常 短尖, 偶为阔 急尖; 背 翅基部 圆形; 鞘部 为叶全 长的 一半, 对称 至稍不 对称; 叶 边在靠 近叶尖 处具粗 锯齿, 余 均稍具 锯齿; 中肋 粗壮, 通 常终止 于叶尖 下数个 细胞; 前翅和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长 11 一 21 微米, 平滑 至稍具 乳头状 突起, 轮廓 清晰, 壁 稍厚,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较 大而壁 较厚, 尤以 靠近中 肋基部 的细胞 为甚。 雌雄 异株。 雌生 殖苞通 常顶生 于短侧 枝上。 雌苞 叶 分化, 较 茎叶短 而狭, 长 4. 6 — 5. 6 毫米, 宽 0.4~0.6 毫米,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鞘部细 胞远长 于前翅 和背翅 细胞。 产 贡山、 福贡、 碧江、 绿春、 景东、 腾冲、 盈江、 镇康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3100 米 的林内 土坡、 岩 面和树 干上。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海南、 江西、 福建、 台湾、 安徽、 江苏、 黑 龙江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越南、 缅甸、 泰国、 尼 泊尔、 印 度、 马来 西亚、 新 加坡、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22. 垂叶 凤尾藓 图版 82: 14—18 Fissidens obscurus Mitt. (1859); Z. Iwatsuki et T. Suzuki (1982); Z. H. Li (1984); Z. H. Li (1985); Z. H. Li in C. Gao (1996); P. L. Redfearn et al. (1996). 植 物体绿 色至带 褐色, 密集 丛生。 茎 匍匐, 连叶长 18 — 50 毫米, 宽 3. 2 — 5 毫米; 通常由 叶腋长 出少数 分枝, 分枝的 基部和 茎的腹 面常具 假根;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茎中轴 不 分化。 叶 18 — 43 对, 排列较 稀疏, 干时 卷曲, 湿时 稍向下 弯垂; 中部 以上各 叶披针 形, 长约 3.6 毫米, 宽 0.75 毫米, 阔 急尖; 背 翅基部 圆至阔 楔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 3/5, 稍不 对称; 叶边' 除 先端稍 具细圆 齿外, 其 余几近 全缘; 中肋 粗壮, 但 界限不 清晰, 终止 于叶尖 下数个 细胞; 前翅和 背翅细 胞不规 则的四 方形、 短长方 形至六 边形或 圆形, 厚壁, 长 10 — 13 微米, 不 透明, 平滑;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壁 较厚, 靠近中 肋基部 的细胞 较长。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线形, 无分化 边缘, 长 3.7 毫米, 宽 0.25 毫米。 产 贡山、 腾冲; 生 于海拔 2200 — 3200 米 林下石 面上。 贵州、 广西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和 日本。 本种 与羽叶 凤尾藓 F. plagiochibides 相似, 但本 种茎的 中轴不 分化, 叶先端 钝至钝 急尖, 中 肋终止 于叶尖 下数个 细胞, 叶 片的前 翅细胞 形状不 规则, 不 透明, 长达 10 — 16 微米, 厚壁。 23. 羽叶 凤尾藓 图版 83: 1—5 Fissidens plagiochiloides Besch. (1898); C. C. Chuang (1973);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F. irrigatus Broth. (1924); F. subinteger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植物体 较大, 略呈 黄色至 褐色。 茎 坚挺, 单一或 分枝, 连叶高 10 — 50 毫米, 宽 2 — 5 毫米; 无 腋生透 明结节 或略有 突起; 茎 中轴稍 分化。 叶 16 — 25 对, 湿时叶 尖亦常
20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3 1—5. 羽叶 凤尾藓 Fissidens plagiochiloides Besch. , 1. 植物体 (x6), 2. 叶 (x33), 3. 叶 尖细胞 (X315), 4. 叶 前翅靠 近中肋 的细胞 (X315), 5.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6 — 9. 鳞叶 凤尾藓 F. taxifolius Hedw. , 6. 叶 (X20), 7. 叶 尖细胞 (X315), 8. 叶 鞘边缘 的细胞 (X315), 9.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10~ 14. 南 京 凤尾藓 F. adelphinus Besch. , 10. 叶 (x33), 11. 叶 尖细胞 (><315), 12. 叶鞘边 缘细胞 (X315), 13.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315), 14. 雌苞叶 ( X33); 15 — 18. 大 凤尾藓 F. nobilis Griff. , 15. 叶 (xl3); 16. 叶尖细 胞 (X315), 17. 叶 前翅边 缘细胞 (X315), 18. 叶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10)。 (李植 华绘)
凤 尾藓科 207 内卷; 下 部叶常 溃烂, 中 部以上 各叶披 针形, 长 1.3 — 4.0 毫米, 宽 0.3 — 1.0 毫米, 先 端 急尖; 背 翅基部 圆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 3/5, 稍不 对称; 叶边具 细锯齿 至细圆 齿; 中肋 粗壮, 带红 褐色, 及顶, 沿中 肋两侧 通常有 一列长 方形、 平滑而 透明的 细胞; 前 翅及背 翅细胞 四方形 至圆六 边形, 长 3. 5 — 7 微米, 薄壁, 具 明显的 乳头状 突起, 不 透明;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 靠近中 肋基部 的细胞 较大而 平滑, 壁 较厚。 雌雄 异株。 颈 卵器顶 生于主 茎上。 雌苞叶 不明显 分化, 比 茎叶狭 而短。 产 大关、 彝良、 贡山、 维西、 绿春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1300 — 2200 米林下 土坡、 滴 水岩 面或树 干上。 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湾、 浙江、 江西、 安徽、 山东、 河南、 陕西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菲 律宾、 日本、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本 种的识 别要点 是沿叶 片中肋 两侧有 一列长 方形、 平滑而 透明的 细胞。 24. 鳞叶 凤尾藓 图版 83: 6—9 尖叶 凤尾藓 Fissidens taxifolius Hedw. (1801); C. C. Chuang (1973);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F. sylvaticus Griff. (1842); C. C. Chuang (1973); M. J. Uiet J. R. Wang- Yang (1976).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紧密 丛生。 茎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4. 5 — 16 毫米, 宽 2 — 4. 6 毫 米, 无 腋透明 结节; 皮部细 胞小而 厚壁, 中轴 不明显 分化。 叶 6 — 17 对, 紧密 排列; 中 部以 上叶卵 圆状披 针形, 长 1.6 — 3. 3 毫米, 宽 0.5~0.8 毫米, 先端 急尖至 短尖; 背翅 基部 圆形, 有时阔 楔形; 鞘部为 叶长的 1/2 — 3/5, 稍不 对称; 叶 边缘具 锯齿; 中肋粗 壮, 及 顶至短 突出; 前 翅及背 翅细胞 圆六边 形至六 边形, 长 7 — 11 微米, 薄壁, 具乳头 状 突起, 不 透明;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壁 较厚, 乳头状 突起更 高耸, 靠 近中肋 基部的 细胞则 较大。 雌雄 异株, 雌 生殖苞 侧生。 雌苞叶 分化, 狭披 针形, 长约 I. 3 毫米。 蒴柄长 11 一 16 毫米。 孢蒴 平列至 倾斜, 不 对称, 弯曲, 干 时口部 收缩; 蒴 壁 细胞长 方状六 边形, 横 壁薄, 纵壁 加厚。 蒴盖具 长喙。 产 贡山、 维西、 昆明、 河口、 景东、 勐腊、 耿马、 沧源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600 — 2500 米 的林内 地表、 石 壁和树 干上。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香港、 湖南、 福建、 台湾、 江西、 安徽、 浙江、 江苏、 上海、 山东、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吉林、 黑龙 江 等省区 或市有 分布。 广 泛分布 于世界 各地。 本种 的叶鞘 细胞具 高耸的 乳头状 突起, 从 而与近 似种相 区别。 25. 南京 凤尾藓 图版 83: 10—14 Fissidens adelphinus Besch. (1893); C. C. Chuang (1973);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F. nankingensis Broth, et Par. (1910); P. C. Chen et al. (1963). 植物 体细小 至中等 大小, 紧密 丛生。 茎 单一或 具少数 分枝, 连叶高 5 — 10 毫米, 宽 2. 3 — 3.1 毫米; 腋 生透明 结节不 明显; 中轴稍 分化。 叶 8 — 20 对, 排列较 紧密; 中部 以 上叶披 针形, 长 1.6 — 1.8 毫米, 宽 0.3~0.4 毫米, 先端 急尖; 背翅基 部通常 圆形, 有时 楔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一半, 对称 或稍不 对称; 叶边具 锯齿; 中肋 及顶; 前 翅及背
208 云南 植物志 翅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长 1.5 — 3 微米, 具 乳头状 突起, 不 透明, 每一 角隅具 不明显 的疣 一个, 沿 叶边有 1 一 2 列 较小而 平滑的 细胞构 成一条 浅色的 边缘; 鞘 部细胞 与前翅 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 较大, 细 胞角隅 的疣更 明显。 雌雄 异株。 雌 生殖苞 芽状, 腋生。 雌 苞 叶高度 分化。 蒴柄长 5.3~6.8 毫米, 平滑。 孢蒴稍 倾斜, 对称; 蒴壁 细胞四 方形至 短长 方形, 横 壁薄, 纵壁 加厚。 蒴盖具 长喙。 产 贡山、 红河、 绿春、 腾冲、 沧源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900~2100 米的 林下土 坡和树 干上。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福建、 台湾、 江西、 浙江、 江苏、 安 徽、 山东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朝鲜和 日本。 本 种的叶 细胞, 尤 其是鞘 部细胞 的角隅 处具明 显的珠 状疣, 从 而易与 近缘种 鳞叶凤 尾藓 F. taxifolius 相 区别。 26. 大 凤尾藓 图版 83: 15—18 曰本 凤尾藓 Fissidens nobilis Griff. (1842); P. C. Chen et al. (1963); C. C. Chuang (1973); I Z. 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Z. H. Li in C. Gao (1996). F. japonicus Doz. et Molk. (1854); P. C. Chen et al. (1963); M. J. Lai et J. R. Wang- Yang (1976) ; F. filicinus Doz. et Molk. var. japonicus (Doz. et Molk. ) U. Miz. (1964). 植物 体绿色 至略呈 褐色。 茎不 分枝, 连叶高 18 — 60 毫米, 宽 5. 5 — 10 毫米;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中 轴明显 分化。 叶 14 一 26 对; 基部叶 细小而 疏离; 中部以 上叶远 比基部 叶大, 密生,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4. 7 — 5. 5 毫米, 宽 1.0 — 1.2 毫米, 先端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下延; 鞘部 约为叶 全长的 一半, 对 称至近 对称; 叶 边上部 具不规 则的牙 齿, 下 部近于 全缘; 由 厚度为 2 — 3 层 厚壁而 平滑的 细胞构 成一条 宽度为 2 — 5 列 细胞的 深色 边缘; 中肋 粗壮, 及顶; 前翅及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长 7 — 14 微米, 壁稍 厚, 平滑, 有时具 尖锐的 乳头状 突起;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几近 平滑。 雌雄 异株。 雌生 殖苞腋 生于茎 的中部 以上。 雌苞 叶狭披 针形至 钻状披 针形, 长 2. 5 — 2.8 毫米。 蒴柄 侧生, 长约 6.5 毫米, 平滑。 孢蒴稍 倾斜, 不 对称; 蒴壁 细胞长 方形至 不规 则的长 方状六 边形, 纵壁 比横壁 略厚。 蒴盖具 长喙。 孢 子直径 11 一 18 微米。 产 大关、 贡山、 丘北、 元阳、 红河、 景东、 镇源、 景洪、 耿马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800 — 1800 米林下 土壁、 岩面 薄土和 石上。 四川、 贵州、 西藏、 广西、 广东、 香港、 海 南、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湾、 浙江、 江西、 山东、 河南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 布于越 南、 泰国、 缅甸、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朝鲜、 日 本和大 洋洲。 27. 卷叶 凤尾藓 图版 84: 1—5 Fissidens dubius P. Beau v. (1805); K.Karttunen (1987). F. cristatus Wils. ex Mitt. (1859); P. C. Chen et al. (1963); C. C. Chuang (1973); Z. [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Z. H. Li in C. Gao (1996). 植物 体绿色 至略呈 褐色。 茎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10 — 50 毫米, 宽 3. 5 — 50 毫米;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中 轴明显 分化。 叶 13 — 58 对, 排列较 紧密; 最下 部的叶 细小; 中部
凤 尾藓科 209 图版 84 1—5. 卷叶 凤尾藓 Fissidens dubius P. Beauv. , 1. 叶 (X20), 2. 叶 尖细胞 (X315), 3—4. 叶横切 面的一 部分 (X315), 5. 茎橫 切面的 一部分 (X133); 6~9. 异形 凤尾藓 F. anomalus Mont. , 6. 叶 (x20), 7. 叶 尖细胞 (X315), 8. 叶横切 面的一 部分 (X315), 9. 茎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210); 10 — 14. 内卷 凤尾藓 F. involutus Wils. ex Mitt. , 10. 叶 (X22), 11. 叶 尖细胞 (x315), 12. 叶鞘 基部靠 近中肋 的细胞 (X315), 13. 腋生透 明结节 (X200), 14. 茎 横切面 (X210)。 (李植 华绘)
210 云南 植物志 以上叶 远比最 下部叶 为大, 披 针形, 长 3. 2 — 3. 5 毫米, 宽 0.7~0.8 毫米, 干时 明显卷 曲, 先端急 尖至狭 急尖; 背翅 基部圆 形至略 下延;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3/5 — 2/3, 对称至 稍不 对称; 叶边在 近叶尖 处有不 规则的 牙齿, 其余各 处具细 圆齿至 锯齿; 由 3 — 5 列厚 壁而 平滑的 细胞构 成一条 厚度为 1 层 (罕为 2 层) 细胞 的浅色 边缘, 此浅 色边缘 在前翅 和背翅 远比在 鞘部处 明显; 中肋 粗壮, 及顶; 前翅 和背翅 细胞通 常圆六 边形, 稀 为椭圆 状卵 圆形, 长 10 — 11 微米, 不 透明, 前翅厚 1 层 (偶为 2 层) 细胞; 鞘 部细胞 与前翅 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乳头 状突起 较少。 叶 生雌雄 异株。 雄株 细小, 长约 1 毫米, 生于雌 株叶的 鞘部。 雌 生殖苞 腋生。 雌苞叶 远大于 茎叶, 卵 圆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3 毫米。 蒴 柄 侧生, 长 5 — 8 毫米, 平滑。 孢蒴稍 倾斜, 不 对称; 蒴壁细 胞四方 形至长 圆形, 纵壁 较厚, 横壁 较薄。 蒴盖具 长喙。 产 彝良、 镇雄、 宜良、 腾冲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1750 米 的林内 土坡、 岩面和 树干、 树 基上。 广布 于我国 西南、 华南、 华中、 华东、 华北、 西北 和东北 地区。 广泛分 布于北 半球。 28. 异形 凤尾藓 图版 84: 6—9 Fissidens anomalus Mont. (1842);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1996). F. adianthoides auct. non Hedw. :M. X. Zhang (1978) . 植物 体绿色 至略呈 褐色。 茎密集 丛生, 单一或 分枝, 连叶高 14 一 50 毫米, 宽 4. 5 — 5. 3 毫米; 无腋 生透明 结节; 中轴 分化。 叶 15 — 53 对, 最基部 叶小, 上部 叶远较 下部叶 为大, 排列较 紧密; 中 部以上 叶狭披 针形, 长 3.1 — 3. 7 毫米, 宽 0.7~0.8 毫 米, 干 时明显 卷曲, 先端狭 急尖; 背 翅基部 圆形, 稀为短 下延;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 3/5, 对称 至稍不 对称; 叶尖 处有不 规则的 牙齿, 其余部 分具细 圆齿至 锯齿; 叶边由 1 一 3 列 平滑、 厚 壁而浅 色的细 胞构成 1 条浅色 边缘; 中肋 粗壮, 突出; 前翅及 背翅细 胞四 方形、 圆形 至不规 则的六 边形, 长 7 — 11 微米, 角隅 加厚, 具 明显的 乳头状 突起, 不 透明; 前翅厚 1 层 细胞;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靠 近中肋 基部的 细胞较 大而壁 较厚, 乳 头状突 起较不 明显。 叶 生雌雄 异株。 雄株 细小, 高 0.9 — 1.1 毫米, 生 于雌 株叶的 鞘部; 茎叶 细小, 长约 0.5 毫米, 由 1 列细 胞构成 1 条 不明显 的浅色 边缘; 中肋远 离叶尖 消失。 雄生殖 苞顶生 于主茎 或短的 基部侧 枝上。 雌 生殖苞 腋生。 雌 苞叶卵 圆状披 针形至 钻状披 针形, 长约 0.9 毫米。 蒴 柄短, 长仅 1.5 — 2.0 毫米, 平滑。 孢蒴 直立, 对称; 蒴壁 细胞长 圆形, 纵 壁厚, 横壁 较薄。 蒴盖具 长喙。 蒴帽 钟状。 产 彝良、 贡山、 景东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1400 — 1500 米林下 土坡、 岩面和 树上。 四 川、 贵州、 广西、 湖北、 福建、 台湾、 山东、 陕西、 辽宁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 布于越 南、 泰国、 缅甸、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 印 度尼西 亚和菲 律宾。 本种 与卷叶 凤尾藓 F. dubius 相似。 但 前者茎 的中轴 不明显 分化; 叶狭披 针形; 中 肋 突出; 浅 色边缘 较狭, 宽 1 一 3 列 细胞; 前翅厚 1 层 细胞; 蒴 柄长仅 1.5 — 2 毫米; 孢 蒴 直立, 对称。 而后 者茎中 轴明显 分化; 叶披 针形, 中肋 及顶; 浅 色边缘 较宽, 由 3 — 4 列细胞 组成, 前翅厚 1 一 2 层 细胞; 蒴柄长 5 — 8 毫米; 孢蒴略 倾斜, 不 对称。 两者易 于 区别。
凤 尾藓科 211 29. 内卷 凤尾藓 图版 84: 10—14 Fissidens involutus Wils. ex Mitt. (1859); H. C. Gangulee (1971); Z. H. Li (1985); RP. L.edfearnet P. C. Wu (1986); Z. H. Li in C. Gao (1996); P. L. Red- fearn et al. (1996). 植 物体细 小至中 等大, 黄 绿色。 茎 丛集, 通常不 分枝, 连叶高 3 — 8. 5 毫米, 宽 1.1 一 1.8 毫米; 有 腋生透 明结节 但不很 明显; 茎 中轴不 分化。 叶 7 — 15 对, 通 常疏松 排列; 中部 以上叶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0.8 — 1.5 毫米, 宽 0.2-0.3 毫米, 先 端狭急 尖; 背 翅基部 圆形;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3/5 — 2/3, 对称 至近不 对称; 叶边具 锯齿; 中肋 及顶 或终止 于叶尖 下数个 细胞; 前翅 及背翅 细胞四 方形, 长 5 — 9 微米, 具 乳头状 突起, 薄壁, 不 透明;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靠 近基部 的细胞 较长, 乳头 突起较 不 明显, 细胞壁 稍厚。 雌 雄异株 (? )。 雌苞 叶明显 分化。 蒴柄长 5. 5 — 7 毫米, 平滑。 孢蒴圆 柱状, 直立, 对称; 蒴 壁细胞 四方形 至短长 方形, 纵壁 略厚, 横 壁薄。 蒴 盖具长 喙。 蒴帽 钟状。 孢 子直径 11 一 18 微米。 产 贡山、 临沧、 景洪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1700 米的 林下土 壁和岩 石上。 四川、 贵 州、 广东、 辽宁 等省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越南、 泰国、 缅甸、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本种 与二形 凤尾藓 F. geminiflorus 相似。 但 前者的 植物体 较小, 叶鞘 部为叶 全长的 3/5-2/3, 背翅 基部圆 形而不 下延, 孢蒴 顶生; 而 后者的 植物体 较大, 叶 鞘部为 叶全长 的 1/2 — 3/5, 背翅 基部常 为楔形 而明显 下延, 孢蒴 腋生。 30. 二形 凤尾藓 图版 85: 1—4 Fissidens geminiflorus Doz. et Molk. (1854) . F. geminiflorus Doz. et Molk. var. nagasakinus (Besch. ) Iwats. (1969); C. C. Chuang(1973);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F. nagasakinus Besch. (1898); H. N. Dixon (1933); F. irroratus Card. (1905). 植物 体中等 大小至 较大, 绿 色至深 绿色。 茎 匍匐, 单一或 分枝, 连叶高 8 — 42 毫 米, 宽 2. 7 — 3.1 毫米; 略具腋 生透明 结节; 中轴不 分化。 叶 16 — 52 对, 通常 排列疏 松, 干时 卷曲; 下 部叶常 腐烂; 中部 以上叶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1.8 — 2. 5 毫米, 宽 0.3~0.4 毫米,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稀为 圆形, 明显 下延; 鞘 部为叶 全长的 1/2 — 3/5, 对称 至稍不 对称; 叶边具 锯齿; 中肋 粗壮, 及顶, 中肋 两侧各 有一列 较大、 不规则 的四方 形至长 方形、 平 滑而略 透明的 细胞; 前 翅和背 翅细胞 四方形 至圆六 边形, 长 7 — 13 微米, 壁 稍厚, 具 乳头状 突起, 不 透明;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 较大, 壁 较厚, 乳 头状突 起较不 明显; 除靠 近中肋 处外, 余均厚 1 层 细胞。 雌雄 异株。 雌生殖 苞 芽状, 腋生。 雌苞 叶高度 分化。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1400 米 的林下 滴水石 壁上。 贵州、 广东、 香港、 海南、 福建、 台湾、 江西、 浙江、 江苏、 安徽、 山东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 布于东 亚的热 带和亚 热带地 区。 本种 与延叶 凤尾藓 F. perdecurrens 很 相似。 其主 要区别 点是本 种的叶 片为单 层细胞 所 构成, 故 干时易 卷曲, 且在 显微镜 下显得 透明。
21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5 VZZT^ ^ etM0lk >1 - 叶 (X20) , 2 . 叶尖瞻 (X315), 3. 叶横切 面的- S3 7 = 二 , 中肋 的细胞 (>< 315); 5 — 9 ' 延叶 凤尾薛 & Pe^ensB^h., 5-6. 叶 ( :1 3),7 - t I, V' 叶横切 面的— 部分 ("卬, 9. 腋生透 明结节 (X315), 10 ~ 15 . 大 叶凤尾 w grandifrons Brid. , 10. M 物体 ( x i , u+ , v , n 、,- > „, , , ^ (x315) , 4 Jn Z^l ), 2 . 叶 尖细胞 (X315) , 13 . 叶横切 面的— 部分 ( 3,5) ' ,4 ' 腋 I 透 明结节 (X3 15) , 15. 茎横 切面的 一部分 (xl33) 。 (李植 华绘)
凤 尾藓科 213 31. 延叶 凤尾藓 图版 85: 5—9 Fissidens perdecurrens Besch. (1898); C. C. Chuang (1973);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 植物 体中等 大小至 较大, 深 绿色, 坚挺。 茎 单一或 分枝, 连叶高 12 — 35 毫米, 宽 3 — 3. 3 毫米; 具腋 生透明 结节, 但较 小而不 透明; 皮部细 胞小而 厚壁, 中轴不 分化。 叶 20~24 对, 排列 紧密, 最 基部叶 细小; 中 部以上 叶远较 基部叶 为大, 狭披 针形, 长 1.6 — 2. 3 毫米, 宽约 0.3 毫米, 先端 急尖; 背 翅基部 楔形, 下延; 鞘部 为叶全 长的一 半 或不及 一半, 常 对称; 叶 边具细 锯齿; 中肋 粗壮, 不 透明, 及顶 或终止 于叶尖 下数个 细胞, 在中 肋的上 半段, 透 过表面 细胞可 见两列 大型、 长 方形至 狭长方 形的主 细胞; 在 横 切面, 前翅及 背翅的 边缘厚 1 一 2 层 细胞, 靠近中 肋处厚 3 — 4 层 细胞, 鞘 部多为 1 层 细 胞厚; 前翅和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不 规则六 边形, 长 7 — 11 微米, 略具 乳头状 突起, 稍 厚壁;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及背 翅细胞 相似, 但靠近 基部的 细胞壁 较厚, ^头状 突起 较不明 显。 雌雄 异株。 雌 生殖苞 腋生。 雌苞叶 分化, 线状披 针形, 远较 茎叶短 而狭。 产 德钦、 贡山、 维西、 丽江、 镇康 等地; 常生 于海拔 1500 — 3100 米的 林下湿 石上。 四川、 贵州、 海南、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湾、 江西、 浙江、 新疆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 布于 泰国、 缅甸、 尼 泊尔、 印度、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和 日本。 32. 大叶 凤尾藓 图版 85: 10—15 云南 凤尾藓 Fissidens grandifrons Brid. (1806); M. X. Zhang (1978); Z. Iwatsuki (1980); Z. H. Li (1985); C. S. Yang et S. H. Lin (1992); Z. H. Li in C. Gao, (1996). F. yunnanensis Besch. (1891);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P. J. Lin et Z. H. Li in X. J. Li (1985); F. planicaulis Besch. (1893); F. diversiretis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F. grandifrons var. planicaulis (Besch. ) Nog. (1952). 植物体 较大, 匍匐 生长, 深 绿色, 老 时略呈 褐色, 坚挺。 茎 单一或 分枝, 连叶高 16 — 86 毫米, 宽 2. 5 — 3.0 毫米; 具腋 生透明 结节; 皮部细 胞小而 厚壁, 中轴不 分化。 叶 13 — 83 对, 紧密 排列, 干时亦 坚挺; 最 下部叶 细小, 中 部以上 叶披针 形至剑 状披针 形, 长 2. 8 — 3. 5 毫米, 宽 0.4~0.5 毫米; 背 翅基部 楔形, 下延; 鞘部 为叶全 长的一 半, 对称; 叶 边稍具 鋸齿; 中肋 粗壮, 不 透明, 终止 于叶尖 下数个 细胞; 在横 切面, 前 翅和 背翅的 边缘厚 1 一 2 层 细胞, 靠近中 肋处厚 3 — 6 层 细胞, 鞘 部多为 1 层细 胞厚; 近 叶缘的 细胞较 小而壁 较薄, 靠近 中肋的 细胞较 大而壁 较厚; 前翅和 背翅细 胞四方 形至六 边形, 长 7 — 11 微米, 平滑, 细胞壁 稍厚至 厚壁; 鞘部细 胞与前 翅和背 翅细胞 相似, 但 靠近基 部的细 胞则较 大而壁 较厚。 雌雄 异株。 雌 生殖苞 腋生。 蒴柄长 18 — 21 微米, 平 滑。 孢蒴圆 柱状, 直立至 平列, 对称; 蒴 壁细胞 四方形 至短长 方形。 孢 子直径 14 一 25 微米。 产 德钦、 贡山、 维西、 丽江、 镇康 等地; 常生于 1700 — 3000 米的林 下山沟 流水石 上。 西南、 华南、 华中、 华北、 西北 地区有 分布。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巴基 斯坦、 朝鲜、 日本、 欧洲、 北美。
214 云南 植物志 8. 花 叶藓科 Calymperaceae 暖地 丛集, 树生, 稀 石生或 土生的 藓类。 茎无 中轴, 直立单 一或多 次叉形 分枝, 稀 有横茎 (如匍 网藓属 ), 基部 通常被 红棕色 假根。 叶片 有明显 鞘部, 常由 1 至多 行黄色 或无色 透明、 狭 长细胞 构成明 显分化 边缘, 或有 1 至多层 细胞, 有 时呈栉 片状加 厚的肥 厚 边缘, 叶 边常有 或少或 多的锯 齿或毛 状刺, 稀 全缘; 中肋 单一, 多 粗壮, 常在 叶尖前 消失或 突出叶 尖外, 上 部往往 着生多 数无性 芽胞, 背面 常有粗 疣或棘 状刺, 横切 面具中 央主 细胞和 背腹厚 壁层, 背腹细 胞有时 分化, 无副 细胞; 叶片 上部细 胞小, 绿色, 圆 形, 圆方形 或圆六 边形, 常 有疣, 多数沿 网状细 胞边缘 下延; 叶 鞘近中 肋两侧 的细胞 大, 方 形或长 方形, 薄壁、 无色 透明, 形成特 异的网 状细胞 (cancellina), 有时 近边细 胞间 分化有 1 至多行 黄色、 长形、 厚壁细 胞构成 的嵌条 (teniola), 嵌条 往往延 伸入绿 色细 胞中。 雌雄 同株。 雌 器苞多 顶生。 雄 器苞多 侧生, 芽 胞形, 有多数 细长形 配丝。 雌 苞叶 与叶片 相似。 蒴柄多 细长, 直立。 孢蒴 直立, 多长圆 柱形, 平滑或 有不明 显的纵 纹。 环带不 分化。 蒴齿 单层或 退化, 齿片 16, 披 针形, 具 粗疣, 通常无 突出的 横隔, 多数 有不发 育的无 色透明 基膜。 蒴盖 先端具 斜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便 帽形或 钟形, 常 罩覆 全蒴, 平滑 或上部 具疣。 中国有 3 属, 30 种, 云南有 3 属, 10 种。 分属 检索表 1 (2) 植物体 具匍匐 横生的 主茎, 支茎 直立; 孢蒴着 生短枝 顶端; 叶片有 宽阔分 化边缘 1. tira 藓 JS Mitthyridiom 2 (1) 植物 体主茎 直立; 孢蒴 顶生; 叶 片分化 边缘较 窄或不 分化。 3 (4) 叶片 无透明 的分化 边缘; 孢蒴 无蒴齿 2. 花 叶藓属 Calymperes 4 (3) 叶片 多有透 明分化 边缘, 少数边 缘不透 明而具 多层细 胞构成 的肥厚 边缘; 孢蒴 有蒴齿 3. 网藓属 Syrrhopodon 1. 匍 网藓属 Mitthyridium Robins 植物 体群集 丛生, 多附生 树干, 稀少 石生。 主 茎匍匐 横展, 密生 假根, 枝茎 直立, 常 有纤细 的长鞭 状枝, 茎横 切面无 中轴。 叶 多列, 由 多行无 色透明 的狭长 细胞组 成较宽 阔 的分化 边缘; 中肋 横切面 有一行 中央主 细胞, 背 腹厚壁 层和腹 细胞, 无背 细胞; 绿色 细胞 较小, 不 规则方 形至多 边形; 鞘部 无色、 大型的 网状细 胞呈不 规则长 方形, 网状细 胞与 绿色细 胞分界 明显。 雌雄 异株。 孢子体 着生于 短枝的 顶端; 孢 蒴长卵 形至圆 柱形; 蒴齿 单层, 齿片 16, 多数具 透明、 退化的 基膜。 蒴盖圆 锥形, 先 端有斜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本属全 世界约 30 — 40 种, 多 数分布 于印度 半岛、 斯里 兰卡、 中南 半岛、 马来 半岛、
花 叶藓科 215 菲律宾 群岛、 印度尼 西亚和 太平洋 群岛。 中国 现知有 2 种, 云 南仅有 1 种。 1. 黄 匍网藓 Mitthyridium flavum (C.Muell. ) Robins. (1975). Syrrhopodon flavum C.Muell. (1855); Thyridium flavum (C.Muell.) Fleisch. (1904). 密集 丛生, 较细 小的匍 网藓。 主茎长 2 厘米, 具单 向生长 的多数 短枝, 短 枝长约 5 毫米, 茎端有 不明显 的鞭状 短枝。 叶 片干时 扭卷, 长 2 — 3 毫米, 从 一个短 而阔、 抱茎 的基部 向上延 伸成卵 状阔披 针形, 有 短尖, 分化边 缘在叶 尖附近 消失, 鞘部边 细胞约 10 行, 叶片 上部仅 1 一 3 行, 叶边 直立, 具 波纹, 叶片 中部以 上边缘 有细胞 突齿; 中肋 在叶尖 消失; 绿色 细胞圆 方形, 有 1 一 3 个 小疣, 胞壁略 增厚; 网 状细胞 呈不规 则梯形 插入 绿色细 胞内, 网状 细胞不 规则长 方形, 中肋 每侧约 15 — 20 列, 具多数 壁孔。 孢蒴 未见。 产西 双版纳 (大勐 龙和勐 仑); 生 于海拔 590 — 650 米的 林中树 干上。 亦分布 我国海 南。 泰国、 柬 埔寨、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巴布 亚新几 内亚和 澳大利 亚均有 分布。 2. 花 叶藓属 Calymperes Sw. 树生, 稀 石生, 群 集丛生 的小形 藓类, 高达 5 厘米。 茎单一 或多次 分枝, 无 中轴。 叶长 圆状披 针形至 线形, 叶基 多数具 鞘部; 中肋 横切面 具一列 中央主 细胞, 背、 腹厚壁 层 及背、 腹 细胞, 尖端 常密生 芽孢; 绿 色细胞 单层, 细小, 具疣, 近边缘 细胞间 常分化 有 2 — 5 行由长 方形、 黄色、 细 胞壁较 厚的细 胞构成 的嵌条 (teniola); 鞘部由 大型、 无 色 透明网 状细胞 构成。 雌雄 异株, 稀 同株。 孢蒴 顶生, 直立, 长圆 柱形; 蒴齿 退化。 蒴 盖圆 锥形, 具 短喙状 尖头。 蒴帽 钟形, 几 乎罩覆 全蒴, 有 皱褶。 本属全 世界约 200 多种, 多生 于热带 森林树 干上, 在季 风区及 非洲地 区种类 较为繁 多。 中国 现知有 11 种, 云南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片具 嵌条。 2 (3) 网 状细胞 腹面具 乳头; 芽孢 生于突 出中肋 的周围 2. 圆网 花叶藓 C. erosiim 3 (2) 网 状细胞 平滑; 芽孢 生于突 出中肋 的腹面 1. 梯网 花叶藓 C. afzelii 4 (1) 叶 片不具 嵌条。 5 (6) 叶 片线形 渐尖; 中肋长 突出; 边具 粗齿, 上部的 齿成对 …… 3. 剑叶 花叶藓 C. fasciculatum 6 (5) 叶 片舌形 至长圆 形或披 针形; 中 肋及顶 或仅短 突出; 边 全缘。 7 (8) 具 芽孢叶 片中肋 突出, 芽孢 围绕突 出中肋 着生, 无 叶兜; 网状细 胞与绿 色细胞 交界处 截平形 5. 细 花叶藓 C. tenerum 8 (7) 中肋多 及顶, 芽 孢经常 着生于 叶兜腹 面上; 网状细 胞与绿 色细胞 交界处 呈圆形 或尖形 4. 拟兜叶 花叶藓 C. graeffeanum
216 云南 植物志 1. 梯网 花叶藓 图版 86: 3 Calymperes afzelii Sw. (1818); Reese et Lin (1991). 矮而 密集, 黄 绿色, 老 时棕色 的小形 藓类。 茎高约 1 厘米, 基 部密被 假根。 叶密列 茎上, 干时略 扭卷, 长 4 一 5 毫米, 鞘 部狭倒 卵形, 上 部阔披 针形, 内凹, 边缘 有细胞 突齿, 叶 尖近于 圆钝; 中 肋直达 叶尖, 或 突出叶 尖外, 具芽孢 叶尖近 兜形, 顶端 腹面着 生多数 芽孢; 绿色 细胞近 方形、 薄壁, 有 细疣; 网状 细胞与 绿色相 接处呈 不规则 梯形, 网 状细胞 中肋每 侧各有 6 — 10 行, 嵌 条约有 3 — 4 行细 胞宽, 近叶 片中部 消失, 鞘部以 上嵌 条窄, 仅有 1 一 2 行 细胞。 产西 双版纳 地区、 思茅 等地; 生 于海拔 645 — 1250 米林下 树干或 石上。 分 布于广 东、 香港和 海南。 泰国、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非 洲和美 洲热带 地区有 分布。 2. 圆网 花叶藓 图版 86: 1—2 Calymperes erosum C. Muell. (1848) ; Reese et Lin (1991). C.fodrii Besch. (1896). 群集 丛生的 藓类。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高达 2 厘米, 上部黄 绿色, 基部黑 褐色被 红棕色 假根。 叶干时 卷曲, 偏向 一侧, 长 4 一 5 毫米, 边缘 有细胞 突齿, 鞘部 明显, 叶 片 上部长 舌形; 中肋甚 粗壮, 常 突出叶 尖外, 突 出部分 四周着 生多数 芽孢, 横切 面背面 圆凸, 有 4 一 7 个中央 主细胞 和背、 腹厚 壁层, 背、 腹 细胞较 大型, 边缘有 疣突; 绿色 细胞圆 方形, 有多数 小疣; 网状细 胞直达 鞘顶, 呈圆拱 形插入 绿色细 胞中, 网状 细胞近 方形或 略长, 中 肋每侧 8 — 12 行, 靠近绿 色细胞 的网状 细胞经 常具乳 头突, 鞘部 边缘细 胞近 菱形, 嵌条有 2 — 4 行细 胞宽, 由基 部向上 延伸, 近叶尖 消失。 孢子 体很少 产生。 产西 双版纳 (勐腊 ); 生于 林下树 干上。 分布于 广西、 广东、 香港 和海南 等地。 印 度、 缅甸、 斯里 兰卡、 泰国、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澳大 利亚、 非洲 和美洲 热带地 区广泛 分布。 本 种近似 梯网花 叶藓, 但后 者网状 细胞与 绿色细 胞交接 处呈梯 形而本 种为拱 圆形; 前者 芽孢着 生于突 出中肋 四周, 而后 者仅着 生于中 肋顶端 腹面的 兜内, 故易于 区别。 3. 剑叶 花叶藓 图版 86: 4-5 Calymperes fasciculatum Dozy et Molk. , (1856) ; Reese et Lin (1991). 植 物体深 绿色至 褐色。 茎 单一, 粗硬, 高 厘米。 叶 片线形 渐尖, 长约 6 毫米, 鞘部 略宽, 近 全缘, 上部 渐尖, 边缘具 重齿; 中肋长 突出, 腹面 具多数 纺綞形 芽孢; 叶 片上部 细胞短 方形, 厚壁、 背 腹部平 滑或具 小疣, 无 嵌条, 网 状细胞 明显, 但与 绿色交 界线 有时不 清晰。 孢子体 未见。 产 思茅; 生于 林下树 干上。 广西、 广东、 香港、 海南和 台湾有 分布。 泰国、 斯里兰 卡、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 新喀里 多尼亚 和斐济 等地有 分布。 4. 拟兜叶 花叶藓 Calymperes graeffenum C. Muell. (1874) ; Reese et Lin (1991). C. dozyanum Mitt. (1859). 植丛 密集, 黄 绿色, 髙达 0.5 — 1.5 厘米。 茎单 一或多 分枝, 枝 条多数 弯曲, 叶片
花 叶藓科 217 图版 86 1 一 2. 圆网 花叶藓 Calymperes erosum C. MueU. , 1. 叶片 (x22), 2. 鞘 部细胞 (X195); 3. 梯网 花叶藓 C. afzelii Sw. 3. 叶片 (X29); 4_5. 剑叶 花叶藓 C. fasciculatum Dozy et Molk. , 4—5. 叶片 (X40); 6 — 7. 细叶 花叶藓 C. tenerum C. MueU. , 6. 叶片 (X40), 7. 鞘 部细胞 (Xl59)。 (林邦 娟绘)
218 云南 植物志 多密 集枝茎 顶端。 叶 片长达 2. 5 — 4 毫米, 阔披 针形, 先端 圆钝具 短尖, 具芽孢 叶片先 端 兜形, 叶边近 全缘, 有 时鞘部 边缘具 微齿; 网状细 胞与绿 色交界 处呈圆 凸形, 没有嵌 条; 叶 细胞多 边形不 透明, 背部 平滑或 单疣, 腹 面具乳 头突。 孢 子体未 发现。 产 勐腊; 生 于海拔 580 米树 干上。 分 布于海 南岛。 大洋洲 也有。 5. 细叶 花叶藓 图版 86: 6—7 Calymperes tenerum C. Muell. (1872); Fleisch. (1904); Reese et Lin (1991). 密集, 较矮小 的树生 藓类, 高 0.5 — 1 厘米, 黄绿 色至深 绿色。 茎 单一, 稀 分枝。 叶 丛生, 干时多 向一边 弯曲, 叶 片长椭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全缘; 中肋 粗壮, 及顶, 具芽 孢叶片 的中肋 突出, 横切 面背面 圆凸, 有 4 一 6 个中央 主细胞 及少数 背腹厚 壁细胞 层, 背、 腹细胞 大型、 厚壁; 绿色 细胞不 规则四 边形, 背 面疣不 明显, 腹 面呈乳 头突; 网状细 胞少, 限 于叶片 基底, 与绿 色细胞 交界处 呈直角 形或圆 方形, 中肋 每侧仅 具网状 细胞 4 一 6 行。 中 肋尖端 常有短 椭圆形 的芽孢 呈球状 聚生。 产 河口; 生于树 干上。 台湾、 广东、 香港和 海南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印度、 马亚西 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新喀里 多尼亚 和夏威 夷岛。 3. 网薛属 Syrrhopodon Schwaegr. 纤 细或粗 壮丛集 的树生 藓类, 茎无 中轴, 直立, 多 分枝, 下 部密披 假根。 叶 干时常 呈 螺旋形 卷缩, 通常 有鞘状 基部, 上 部狭长 或狭长 舌形; 叶片 常有明 显分化 边缘, 多由 无 色透明 或稍呈 黄色的 1 至多 行窄长 细胞组 成狭长 边缘, 或由多 层细胞 构成, 甚 至呈栉 片 状加厚 的肥厚 边缘, 叶边 全缘或 具齿, 稀具刺 状毛; 中 肋顶端 常常着 生多细 胞的芽 孢, 背面 常具粗 疣或棘 状刺; 绿色 细胞多 具疣; 鞘部 阔大, 无 嵌条。 孢 子体不 常见。 蒴 柄不 甚长。 孢蒴 顶生, 直立, 圆 柱形; 蒴齿着 生蒴口 内方, 单层, 齿片 16, 披 针形, 具 细疣。 蒴盖 先端具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全 世界约 200 余种, 分布于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中、 南美洲 及太平 洋群岛 种类特 多。 中国有 17 种和 变种, 云南有 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片没 有透明 细胞构 成的分 化边。 2 (3) 假根深 红色; 网状 细胞与 绿色细 胞分界 明显; 绿 色细胞 背腹面 具多疣 2. 网藓 S. gardneri 3 (2) 假根 棕色; 网 状细胞 逐渐嵌 人上部 绿色细 胞中, 分 界线不 明显; 绿色细 胞背面 平滑, 腹面具 乳头突 3. 日 本网藓 S. japonicus 4 (1) 叶 片上部 具有长 形透明 细胞构 成的分 化边。 5 (6) 叶 鞘部不 明显, 边 全缘; 芽孢着 生于中 肋中部 腹面上 4 . 拟网藓 S . parasiticus 6 (5) 叶鞘部 明显, 边缘具 弯曲长 纤毛; 芽孢 着生中 肋顶端 l 鞘 刺网藓 S . armatus
花 叶藓科 219 1. 鞘 刺网藓 图版 87: 4—5 Syrrhopodon armatus Mitt. (1863); Reese et Lin (1991). 密 集丛生 树干或 腐木上 的小形 藓类, 植物体 矮小, 暗褐 绿色。 茎高 5 毫米 以下。 叶 密列, 干时 螺旋状 扭转, 湿时 倾立, 叶片长 1.5 — 3 毫米, 鞘部稍 阔大, 上方 边缘具 4 一 8 条长而 弯曲的 纤毛, 长达 63 微米, 叶片上 部长披 针形, 边缘 内卷, 有狭的 透明分 化 边缘, 远 离叶尖 消失; 中 肋直达 叶尖, 背腹面 均有长 棘刺; 叶 片上部 绿色细 胞圆方 形, 直径约 6.3 微米, 具单一 长疣; 鞘 部为叶 片长度 1/3 — 1/2, 中肋两 侧各具 4 一 5 行 长 方形, 大形 的网状 细胞, 网状 细胞与 绿色细 胞交接 处呈凸 圆形。 中肋顶 端有时 着生少 数短 棒形多 细胞的 芽孢。 产 河口、 思茅、 景洪和 勐海、 沧源; 生 于海拔 1190~1250 米 林下树 干或树 基上。 四川、 广东、 香港、 海南和 广西有 分布。 非洲、 澳大 利亚、 新 西兰、 新喀 里多尼 亚和夏 威 夷也有 分布。 2. 网藓 图版 87: 1 Syrrhopodon gardneri (Hook. )Schwaegr. (1824) ; Reese et Lin (1991). Calymperes gardneri Hook. ( 1819) . 植物体 细小, 密集 丛生, 深 绿色, 基 部密被 深红色 假根。 茎高 1 厘米。 叶片 干时卷 曲, 湿时 直立, 长 3 — 5 毫米, 上部 线形, 基部较 宽阔, 边缘 具齿; 上部 具三角 形加厚 的 重齿, 鞘部具 锐齿, 基部为 微齿; 中肋 粗壮, 直 达叶尖 下部, 先 端背面 有疣; 叶绿细 胞圆 方形, 背腹 面均具 多疣; 中肋每 边约具 10 行网状 细胞, 呈三角 形插入 绿色细 胞中。 孢蒴 未见。 产 泸水、 元阳、 绿春、 屏边、 金平、 思茅、 勐海、 勐腊、 腾冲、 沧源 和景洪 等地; 生 于海拔 2200~2350 米 林地树 干上。 广布于 我国长 江以南 各省和 香港、 海南、 台湾等 岛屿。 泰国、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新喀里 多尼亚 和斐济 均有 分布。 3. 日 本网藓 图版 87: 2—3 Syrrhopodon japonicus (Bsch. ) Broth. (1924) ; Reese et Lin (1991) . Calym peres japon icum Besch . ( 1 898 ) . 群集 丛生、 较 粗壮的 网藓, 黄绿 色至墨 绿色。 茎高约 3 — 4 厘米或 更高, 基 部密披 褐色 假根。 叶 多列, 干燥时 弯曲, 湿时 平展, 长 5 — 10 厘米, 鞘 部长倒 卵形, 约 为叶片 长度的 1/6 — 1/8, 上 部狭长 线形, 由多层 细胞构 成肥厚 边缘, 具 对齿, 鞘部边 缘单细 胞层, 具小 锯齿; 中肋 粗壮, 腹面 中部具 小疣, 上 部具粗 疣突; 绿色细 胞近于 方形, 背 面 具低矮 小疣, 腹 面具乳 头突; 网状 细胞逐 渐插人 绿色细 胞中, 界限不 明显。 孢 子体未 见。 产贡山 (独龙 江)、 泸水、 屏边、 金平、 思茅 和景洪 等地; 生 于海拔 2200 — 2350 米 林地树 干上。 广布于 我国长 江以南 各省和 香港、 海南、 台湾等 岛屿。 泰国、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新喀 里多尼 亚和斐 济均有 分布。 4. 拟网藓 图版 87: 6 Syrrhopodon parasiticus (Brid. ) Besch. (1996. ); Reese and Lin (1991).
22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87 1 . 网藓 Syrrhopodon gardneri (Hook. ) Schwaegr. , 1 . 叶片 ( x 30); 2— 3 . 日 本网藓 Syrrhopodon japonicus (Besch) Broth. ,2. 叶 销细胞 (x 195), 3. 叶片 (x22);4 — 5. 鞘 刺网藓 Syrrhopodon armatus Mitt. ,4. 叶 鞘细胞 (背 面观) (X260),5. 叶片 (X52);6. 拟网藓 Syrrhopodon parasiticus (Brid. ) Besch. ,6. 叶片 (X22)。 (林邦 娟绘)
大 帽藓科 221 Bryum parasiticum Sw. et Brid. ( 1803) ; Calymperopsis involuta P.J. Lin ( 1979) . 植 物体黄 绿色, 树生。 茎 直立或 孤曲, 单一, 稀 分枝, 高约 1.5 厘米, 基部 密被褐 色 假根。 叶 片干时 紧贴, 尖端 扭曲, 基本 同向, 湿时 伸展, 龙骨状 内凹, 长约 3「4 毫 米, 宽 0.7~0.8 毫米, 由椭 圆形基 部渐延 长成披 针形、 短尖, 下部 扁平, 有 微波, 边 全缘, 上部边 缘强烈 内卷, 尖端具 微齿; 中肋 粗壮, 直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片部 分横切 面双 凸形, 在鞘 部的中 肋横切 面腹面 扁平或 内凹, 约 5 — 7 个 中央主 细胞, 背、 腹厚壁 层, 无背 细胞, 腹细 胞大, 在叶 片部分 的腹细 胞具乳 头突, 鞘 部上的 腹细胞 平滑; 叶绿 细胞 规则圆 方形、 单疣, 直径 8 — 12 微米; 叶 片顶部 边缘无 分化, 其余 边缘有 1 一 3 个 狭长、 透明 细胞; 网状 细胞占 据整个 鞘部, 细胞方 形或长 方形, 与 绿色细 胞交界 呈锐角 形。 芽 孢多, 线形, 着生 于叶片 中部中 肋的腹 面上。 产 屏边、 河口、 西 双版纳 (景洪 和勐海 )。 我 国海南 有产。 热带 美洲、 东 南亚、 澳 大利 亚和大 洋洲有 分布。 9. 大 帽藓科 Encalyptaceae 植物体 直立, 丛生 垫状。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叶片 干缩时 卷缩, 有时 扭曲, 潮湿时 伸直 倾立, 舌形或 匙形, 先端 圆钝或 急尖, 具短 尖或细 长透明 毛尖; 叶缘 平直或 下部背 卷; 中肋 在先端 前消失 或伸出 叶端; 叶 中上部 细胞不 规则圆 方形, 具细 密瘤或 平滑; 叶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近 边缘由 数列细 长形薄 壁细胞 组成明 显的分 化边。 雌雄 同株, 或少数 异株。 蒴柄 直立, 干时 扭曲。 孢蒴圆 筒形, 直立, 表面 平滑或 具纵长 条纹。 蒴盖 具直长 喙状 尖头。 蒴 齿变化 较大, 多数 单层或 退化, 稀 双层。 蒴 帽大, 钟 帽形, 黄色 或黄褐 色, 略具 光泽, 表 面平滑 或上部 具瘤, 基 部多具 裂瓣。 孢子 较大, 具瘤状 纹饰, 有极面 分化。 本科全 世界有 2 属。 中国 仅有大 帽藓属 1 属, 在 云南有 分布。 1. 大 帽藓属 Encalypta Hedw. 植物体 上部绿 色或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丛生 垫状。 茎 直立, 单一 或稀疏 分枝, 多数 无分化 中轴。 叶 片干燥 时强烈 卷缩, 潮湿 时伸直 倾立, 舌形 或卵披 针形, 先端 圆钝, 突 出成小 尖头, 或具长 毛尖; 叶缘多 数平直 或下部 背卷; 中肋 单一, 粗壮, 及顶或 在叶端 前 消失; 叶 中上部 细胞不 规则圆 方形, 具细 密疣, 不 透明; 基部中 肋两侧 细胞长 方形, 横 壁明显 增厚, 红 褐色; 近边缘 3 — 5 列细 胞细长 方形, 薄壁。 雌雄 同株, 稀雌雄 异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上 部有时 扭曲; 孢 蒴圆筒 形或长 卵形, 多数 直立, 表面 平滑或 具纵长 条纹; 环带不 分化, 或由 数列厚 壁细胞 组成; 蒴齿 单层, 退化, 稀 双层。 蒴 帽大, 钟 帽形, 覆 盖整个 孢蒴, 黄白 色或黄 褐色, 具 光泽, 表面 平滑或 上部具 瘤突, 基部 多数具 裂瓣。 孢 子大, 具明 显极面 分化, 表面多 种瘤状 纹饰, 稀近于 平滑。 本属中 国已知 7 种, 云南有 3 种。
222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先端具 略突出 短尖; 蒴 帽先端 具长喙 状尖为 全长的 1/2 以上; 孢子 表面近 于平滑 3. 大帽蘇 E. ciliata 2 (1) 叶先端 具较长 毛尖; 蒴帽 先端喙 部长为 全长的 1/4 以下; 孢 子表面 具瘤状 纹饰。 3 (4) 叶先端 急尖, 卵披 针形; 无 蒴齿; 孢 子表面 具不规 则细瘤 1. 离山 大輞藓 E. alpina 4 (3) 叶先端 圆钝, 长 舌形; 有 蒴齿; 孢子表 面具规 则粗瘤 2. 尖叶 大帽藓 E. rhaptocarpa 1. 高山 大帽藓 图版 88: 1—3 Encalypta alpina Smith in Smith et Sowerby, (1805); V. F. Broth.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ao, Horton et Gao(1992); C. Gao et al. (1996). Encalypta commutata Nees( 1827) ; Encalypta giraldii C. Muell. (1898); P. C. Chen et al. (1963). 植物体 较大, 高 1 一 3 厘米, 密集 丛生。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无分化 中轴。 叶干燥 时略 扭曲, 从 鞘状长 形基部 向上狭 缩成披 针形, 先 端具长 毛尖; 叶缘 平直; 中肋 单一, 粗壮, 突出于 叶端; 中上部 细胞不 规则圆 方形, 具细 密瘤, 不 透明; 叶 基部细 胞长方 形, 具红褐 色增厚 横壁, 边缘 数列细 胞细长 线形, 壁略 增厚。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红 褐色, 长 7 — 10 毫米; 孢蒴 直立, 长圆 筒形, 表面 平滑; 无 蒴齿; 环带不 分化。 蒴 盖具直 长喙状 尖头。 蒴 帽窄长 钟形, 褐 黄色, 喙部 短钝, 约为 全长的 1/5, 基部具 三角形 裂瓣。 孢子圆 球形, 直径 30 — 33 微米, 表 面具不 规则细 密瘤。 产云 南西部 边界; 生 于海拔 4350 — 4450 米一 带的岩 石面腐 质上。 在 西藏、 河北、 内 蒙古、 陕西、 甘肃等 省区有 分布。 日本、 蒙古、 中亚 (阿尔 泰山、 天山 )、 欧洲、 北 美洲、 阿拉 斯加、 格陵 兰岛、 冰 岛均有 分布。 高山 大帽藓 的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 叶基部 鞘状, 中 部以上 急剧收 缩成披 针形, 先端 突出 成较长 尖头, ②蒴帽 窄长, 先端喙 部短, 约为 全长的 1/5; ③ 无环带 和蒴齿 分化; © 孢子 表面瘤 小而不 规则。 2. 尖叶 大帽藓 图版 88: 4—8 Encalypta rhaptocarpa Schwaegr. (1811); Mitt. (1895); P. C. Chen et al. (1963); Cao, Horton et Gao( 1992); C. Gao et al. (1996). 植 物体绿 色或黄 绿色, 高约 1 厘米。 茎 单一, 无分化 中轴。 叶 干燥时 卷缩, 长卵形 或长 舌形, 上 部宽, 先端 具长而 透明毛 状尖; 叶 缘平直 或下部 背卷; 中 肋粗壮 及顶; 叶 上部 细胞圆 方形, 不 透明, 具细 密疣;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具 褐色明 显增厚 横壁; 近边 缘数 列细胞 细长, 薄壁。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红 褐色, 直立, 干 燥时上 部 扭曲; 孢 蒴长圆 筒形, 直立, 表面多 数具纵 条纹; 蒴齿 单层, 披 针形, 黄 白色, 表面 具细 密瘤。 环带 分化, 由 2 列厚 壁细胞 组成。 蒴盖具 直长喙 状尖。 蒴帽 钟形, 先 端喙部 短钝, 约为 全长的 1/4, 基部具 不规则 裂瓣。 孢 子直径 24 — 26 微米, 表 面具粗 瘤状纹 饰。 产中甸 (石 卡拉山 ); 生 于海拔 3600 — 3780 米的 石面薄 土上。 分布于 西藏、 河北、
大 帽藓科 223 图版 88 1—3. 高山 大帽藓 Encalyptaalpina Smith, 1. 植物体 (X4), 2. 叶片 (x30), 3. 孢子 (X335); 4 — 8. 尖叶大 帽藓 E. rhaptocarpa Schweagr. , 4. 植物体 (x5), 5. 叶片 (x30), 6. 抱子 (X550), 7. 叶上 部细胞 (x335), 8. 叶基 部细胞 (X335); 9—17. 大帽藓 E. ciliata Hedw. , 9. 植物体 (x5), 10. 叶片 (x25), 11. 叶 上部细 胞 (X335), 12.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335), 13.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335); 14. 蒴帽 (x25), 15. 孢 蒴 (X25), 16. 蒴齿 (X335), 17. 孢子 (x550)。 (曹 同绘)
224 云南 植物志 山西、 内 蒙古、 甘肃。 日本、 夏威 夷岛、 亚洲 北部和 中部、 欧洲 北部和 中部、 北 美洲、 冰岛、 格 陵兰岛 也有。 本种 主要特 征为: 叶近 舌形, 先端 圆钝, 具 透明长 毛尖; 蒴齿 单层, 披 针形, 表面 具 密瘤; 蒴 帽喙部 短钝, 为 全长的 1/4 左右; 孢子 表面具 粗瘤状 纹饰。 3. 大帽藓 图版 88: 9—17 Encalypta ciliata Hedw. (1801); P. C. Chen et al. (1963); Cao, Horton et Gao (1992); C. Gao et al. (1996). Encalypta breviseta C. Muell. (1896) ; Encalypta erythrodonta C. Muell(1898) . 植 物体较 粗壮, 绿 色或黄 绿色, 高 2 — 3 厘米。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无分化 中轴。 叶干 燥时强 烈卷缩 扭曲, 呈长卵 圆形或 舌形, 先端 急尖; 叶 缘中下 部两边 背卷, 略呈波 状; 中 肋单一 粗壮, 及顶或 突出成 短尖; 叶上部 细胞圆 方形, 具细 密疣;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具明显 红褐色 增厚的 横壁; 近边缘 数列细 胞窄长 方形, 薄壁。 雌雄 同株。 雌孢叶 与上 部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干燥时 扭曲, 长 5 — 12 毫米; 孢 蒴长圆 筒形, 直立, 表面 平滑; 蒴齿 单层, 短披 针形, 表面具 细疣。 环带不 分化。 蒴盖先 端具直 长喙状 尖头。 蒴 帽 钟状, 喙部 细长, 为 全长的 1/2 — 1/3, 基部边 缘具长 三角形 裂瓣。 孢子 黄色, 直径 32 — 35 微米, 表 面近于 平滑, 有少数 不规则 皱折。 产中甸 (元宝 山)、 德钦 (白 芒雪山 ); 生 于海拔 3000 — 3560 米高山 带石灰 岩石缝 或 岩面薄 土上。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内 蒙古、 河北、 新疆、 陕西、 青海、 黑 龙江、 吉 林、 辽宁、 台湾。 日本、 伊朗、 欧洲、 北 美洲、 南 美洲、 非洲、 巴 布亚新 几内亚 也有。 本 种蒴帽 具细长 喙部, 为 全长的 1/2 以上, 基部 具规则 三角状 裂瓣, 与我国 其他种 不同。 此外, 叶长 舌形, 向上 渐尖, 具突出 小尖, 中下 部边缘 背卷; 蒴齿 单层, 短披针 形; 孢子近 于平滑 等特征 均易于 识别。 10. 丛藓科 Pottiaceae 植物 体矮小 丛生, 茎 直立, 单一, 稀叉状 分枝或 成束状 分枝。 叶 多列, 干燥 时多皱 缩, 稀紧贴 茎上; 潮湿时 伸展或 背仰; 叶 片多呈 卵状、 三 角状或 线状披 针形, 稀 呈阔卵 圆形, 椭 圆形, 舌形; 先端多 渐尖或 急尖, 稀 圆钝; 叶边 全缘, 稀具 微齿, 平展, 背卷 或 内卷; 中肋多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稀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具各 式背或 腹厚壁 束;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方形或 5 — 6 边形, 细胞壁 上具疣 或乳头 突起, 稀平滑 无疣; 叶基 部细胞 往往分 化呈长 方形, 多 平滑而 透明。 雌雄 异株或 同株。 孢 蒴多呈 卵形、 长卵 状圆 柱形, 稀 球形, 多 直立, 稀 倾斜或 下垂, 蒴壁 平滑; 蒴齿 单层, 稀 缺如, 常具基 膜, 齿片 16 条, 稀 32 条, 多呈 狭长披 针形或 线形, 直立 或向左 旋扭, 往往被 细疣; 蒴 盖呈 锥形, 先端 呈长尖 喙状; 蒴帽多 兜形, 孢子 形小。 本科有 6 亚科, 约 87 属, 中国已 记录有 31 属, 多分布 在温带 地区, 少许属 种分布 到 寒地或 热带。 多 生于岩 石上、 林 地上, 还 往往见 于钙质 土或墙 壁上; 云南已 报道有 25 属, 99 种及 5 变种。
丛藓科 225 分属 检索表 1 (12) 叶多呈 舌形、 卵圆 形或剑 头形; 叶细胞 较大; 中肋仅 具背部 厚壁细 胞束。 2 (3) 叶 片多呈 剑头形 或狭长 舌形; 叶基细 胞小, 呈短 矩形; 蒴 齿缺如 19. 剑 叶藓属 Scopelophila 3 (2) 叶片多 呈阔卵 圆形; 叶 基细胞 较大, 呈宽 大的长 方形; 具 蒴齿。 4 (5) 叶片腹 面上半 段从中 肋处突 生成丛 的绿色 丝状体 1. 芦 荟藓属 Aloina 5 (4) 叶片腹 面不具 绿色丝 状体。 6 (7) 叶细 胞多具 粗疣, 不 透明, 孢 腔轮廓 不清; 具 蒴齿, 有 基膜, 齿片 32 条, 细长 线形, 向左 旋扭 22. 墙藓属 Tortula 7 (6) 叶 细胞多 平滑, 稀 具疣, 透明, 孢 腔轮廓 清晰; 蒴齿 缺如, 或无 基膜, 仅具 16 条短 披针形 齿片, 直立 或略向 左旋。 8 (11) 中 肋先端 不突出 叶尖; 孢蒴多 直立, 蒴齿 缺如, 或具齿 片但不 2 裂, 或不规 则裂或 仅具穿 孔。 9 (10) 叶 片成卵 圆形, 叶 基阔; 叶基 部细胞 呈阔的 长方形 16. 丛藓属 Pottia 10 (9) 叶片 呈剑头 状狭长 舌形, 叶 基狭; 基部细 胞呈狭 短矩形 25. 小 墙藓属 Weisiopsfc 11 (8) 中肋先 端突出 叶尖呈 毛状; 孢蒴多 倾立, 蒴齿 片规则 2 裂, 常呈 双并列 6. 链 齿藓属 Desmatodon 12 (1) 叶片 呈长披 针形, 叶细胞 较小; 中肋背 面及腹 面均具 厚壁细 胞束。 13 (24) 叶多呈 狭长披 针形, 叶缘 上段常 内卷, 叶 基细胞 有明显 分化。 14 (19) 叶缘稍 内卷, 叶 基分化 的无色 细胞沿 两侧叶 边向上 延伸。 15 (16) 叶 基成阔 卵状, 向上渐 尖呈披 针形; 叶缘 基部具 明显的 波纹, 中上部 有锯齿 14. 侧 出藓属 Pleurochaete 16 (15) 叶 呈狭卵 状长披 针形; 叶缘 基部无 明显的 波纹, 叶边 全缘。 17 (18) 叶基 阔大, 鞘状 抱茎, 中肋往 往突出 叶尖呈 刺状; 蒴 齿直立 17. 拟合 睫藓属 Pseudosymblepharis 18 (17) 叶 基狭, 不 抱茎; 中肋 不突出 叶尖; 蒴 齿旋扭 21. 纽藓属 Tortella 19 (14) 叶 缘明显 内卷, 叶基 分化的 无色细 胞不沿 两侧叶 边向上 延伸。 20 (21) 叶片具 2 层 细胞, 腹 面细胞 有乳头 状突起 20. 反 扭藓属 Timmiella 21 (20) 叶片 具单细 胞层, 叶细胞 具疣或 平滑。 22 (23) 叶 细胞具 多个细 小马蹄 状疣; 蒴齿无 基膜, 齿 片短, 不 分裂, 且常 不发育 或缺如 24. /]\^MM Weissia 23 (22) 叶细胞 满被粗 圆疣; 蒴齿具 基膜, 齿 片纵长 2 裂 23. 毛 口藓属 Trichostomum 24 (13) 叶多 呈长卵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叶缘不 内卷, 叶 基细胞 无明显 分化。 25 (36) 叶缘平 直或略 内曲; 蒴 盖先端 喙部长 于孢蒴 壶部。 26 (31) 植 株密集 丛生, 密被 假根; 叶多 狭长披 针形或 线形; 孢蒴 侧生。 27 (28) 叶 片先端 圆钝; 中肋 不及顶 15. 侧 立藓属 Pleuroweisia 28 (27) 叶 片先端 尖锐; 中肋 及顶。 29 (30) 叶片 呈阔披 针形; 叶基细 胞无明 显分化 2. 丛 本藓属 Anoectangium 30 (29) 叶片 呈狭长 线形; 叶 基细胞 有分化 13. 大 丛藓属 Molendoa
226 云南 植物志 31 (26) 植 物体疏 丛生, 仅基 部疏被 假根; 叶呈卵 状或椭 圆状披 针形; 孢蒴 顶生。 32 (33) 叶片 上部细 胞具多 个细疣 8. 净 口藓属 Gymnostomum 33 (32) 叶 片上下 部细胞 均平滑 无疣。 34 (35) 叶 3 列, 中肋 先端呈 长刺状 突起; 叶细 胞呈不 规则多 角形, 壁 特厚; 叶缘下 部有少 数线形 细胞 构成的 明显分 化边; 蒴 齿缺如 18. 仰 叶藓属 Reimersia 35 (34) 叶 多列, 中肋 不突出 叶尖; 叶细胞 多呈方 形或矩 圆形; 叶 缘无狭 细胞形 成的分 化边; 具蒴 齿 9. MUMM Gyroweisia 36 (25) 叶缘 内曲或 背卷; 蒴 盖先端 喙部短 于孢蒴 壶部。 37 (38) 叶 细胞呈 5 — 6 角形, 密被 粗疣; 叶基 细胞分 化呈狭 长方形 或线形 12. 薄 齿藓属 Leptodontium 38 (37) 叶细 胞多呈 方形、 圆 形或短 矩形, 疏被 细疣或 平滑; 叶基细 胞呈短 矩形, 无明显 分化。 39 (40) 叶 片呈舌 形或剑 头形, 叶细 胞多具 乳头; 蒴 齿缺如 11. 湿 地藓属 Hyophila 40 (39) 叶片 呈披针 形或卵 圆形; 叶 细胞多 具疣; 蒴齿 常存。 41 (42) 叶缘 具粗齿 S. 红 叶藓属 Bryoerythrophyllum 42 (41) 叶边 全缘, 或仅 先端具 微齿。 43 (44) 叶 片多呈 卵状或 披针状 舌形, 叶边 平直; 叶 基细胞 有分化 …… 10. 石 灰藓属 Hydrogoniam 44 (43) 叶片 多呈披 针形, 两侧边 整齐的 向背面 卷曲; 叶 基细胞 无明显 分化。 45 (46) 叶细 胞密被 粗疣; 雌苞叶 长大, 具高的 鞘部, 且 卷成圆 筒形; 蒴 齿缺如 4. 美 叶藓属 BellibarfoDla 46 (45) 叶细胞 平滑无 疣或被 细疣; 雌苞叶 短小, 不 具筒形 鞘部; 具细长 蒴齿。 47 (48) 叶 片多呈 卵圆形 -长椭 圆形, 先端 急尖, 顶 部往往 具长或 短的小 尖头; 叶基细 胞分化 明显呈 狭 长形, 且无色 透明; 叶腋生 毛的单 列细胞 均透明 3. 扭 口藓属 Barbula 48 (47) 叶片多 呈阔披 针形或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顶部钝 而无小 尖头; 叶 基细胞 分化不 明显, 呈短长 方形, 绿色不 透明; 叶腋生 毛的基 细胞呈 黄褐色 7. 对 齿藓属 Didymodon 1. 芦 荟藓属 Aloina Kindb. 植 物体二 年生, 矮 小成芽 苞状, 密集 丛生。 茎 短小, 单生, 无 中轴。 叶厚 而硬, 干 时 卷缩, 老 时呈红 棕色; 叶呈卵 圆形, 基部 具明显 阔大的 鞘部; 叶先端 渐尖或 圆钝, 常 内卷成 兜形; 叶边 全缘, 内卷; 中肋平 而阔, 长达 叶尖, 稀突 出叶先 端呈刺 芒状, 叶面 上部中 肋上着 生多数 绿色分 枝的丝 状体, 每一分 枝先端 细胞壁 增厚; 叶片 细胞呈 不规则 的扁长 方形, 壁厚, 平滑, 绿色; 叶缘细 胞往往 无色。 雌雄 异株或 杂株。 苞叶 与叶同 型, 仅稍 长大。 蒴柄 细长, 呈红 色或紫 红色, 孢蒴 直立, 呈长 卵状圆 柱形; 环带 常存; 菊 齿长, 具短 基膜, 齿片 32 条, 呈 线状, 无节 而具细 密疣, 向左 旋扭; 蒴盖圆 锥形; 蒴帽 兜形。 孢 子小, 黄 绿色, 多 平滑, 稀 具疣。 本属约 10 种, 多 分布于 温带及 寒温带 地区, 着生于 石灰岩 及碱性 土上。 中 国已记 录 2 种, 云 南均有 分布。
丛藓科 227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片先端 圆钝, 内卷成 兜形, 叶中肋 特宽, 长达 叶先端 即消失 2. 钝叶 芦荟藓 A. rigida 2 (1) 叶 片先端 尖锐, 不 内卷; 中 肋狭, 突 出叶尖 成红色 刺芒状 1. 斜叶 芦荟藓 A. obliqnifolia 1. 斜叶 芦荟藓 图版 89: 1-4 Aloina obliquifolia (C. Muell. ) Broth. (1902);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obliquifolia C. Muell. (1898). 植物体 细小, 高约 3 毫米。 茎短, 直立, 疏 被叶。 叶 片长约 2 毫米, 干燥时 卷曲, 叶 基阔, 呈鞘状 抱茎, 叶 呈阔卵 圆形, 内凹, 先端 渐尖, 向内 卷合成 兜形; 叶边 全缘, 内卷, 中 肋长, 突出叶 尖呈刺 芒状, 红色。 叶 细胞呈 扁长方 形或椭 圆形, 壁 特厚。 雌雄 异株, 蒴 柄长约 2.2 毫米, 下部 红色, 上部黄 棕色; 蒴齿 线状, 红色, 2 — 3 回 左向旋 扭; 环带由 2 — 3 列细胞 构成, 熟 后自行 卷落。 产 丽江玉 龙雪山 雪蒿村 附近; 生 于海拔 3000 米 以上的 潮湿土 地上。 内蒙古 及陕西 有 分布。 为 中国特 有种。 2. 钝叶 芦荟藓 图版 89: 5-8 Aloina rigida (Hedw. ) Limpr. (1888);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rigida Hedw. (1801); Aloina stellata Kindb. (1883); P. C. Chen (1941); A. anthropophila (C. Muell. ) Broth. (1902). 植株 矮小, 呈芽 苞形。 叶呈阔 卵形或 舌形, 先端 圆钝, 内卷呈 兜形; 叶边 全缘; 中 肋 特宽, 上 段腹面 具多数 绿色分 枝的丝 状体。 蒴柄长 1 一 2 厘米, 红 褐色; 孢蒴 直立长 圆 柱形; 蒴齿 红色, 齿片长 线形, 向左 旋扭; 蒴盖圆 锥形, 具 长喙。 孢子黄 绿色, 光 滑。 产 滇西北 地区; 多生于 2800~3500 米一带 的林地 上或岩 壁上。 西藏、 陕西、 河北 及内 蒙古等 省区有 分布。 中亚、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欧洲、 北 非及北 美也有 分布。 2. 丛 本薛属 Anoectangium Schwaegr. 植物体 纤细, 紧密 丛生, 呈鲜 绿或黄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2 — 4 厘米, 稀 分枝, 基 部 常丛生 假根; 中轴不 分化或 分化不 明显。 叶 斜伸, 多呈 狭长披 针形, 先端常 旋扭; 中 肋 强劲, 长达 叶尖; 叶 细胞圆 形或多 角形, 每 个细胞 具数枚 圆疣; 叶基 部细胞 稍具分 化, 呈长 方形, 有时 透明。 雌雄 异株。 苞叶 较长, 基部呈 鞘状。 孢 蒴长倒 卵形, 蒴盖先 端 具长形 斜喙, 蒴帽呈 兜形; 孢子棕 黄色, 平滑 无疣。 本 属约有 60 余种, 多 分布于 世界各 地温暖 而潮湿 的山区 或冷凉 地区, 常见 于岩面
228 云南 植物志 I 图版 89 1— 4. 斜叶 芦荟蘚 Aloina obliquifolia (C. MueU. ) Broth. , 1. 植株 (x2), 2. 叶 (x45), 3. 叶先 端细胞 (X340),4. 孢蒴 (X22); 5— 8. 钝叶 芦荟藓 A. rigida (Hedw.) Limpr. , 5. 植株 (x2), 6. 叶 (x45), 7. 叶 先 端细胞 (X3 4 0), 8. 叶片 横切面 (X168)。 (仿陈 邦杰)
丛藓科 229 薄 土上。 我国已 记录有 7 种, 云南有 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片 干燥时 直伸, 貼于 茎上。 2 (3) 植株 纤细; 叶中肋 在叶尖 稍下处 即消失 3(2) 植株较 粗壮, 叶片中 肋长达 叶尖或 稍突出 …… 4 (1) 叶片 干燥时 卷曲, 不貼于 茎上。 5(6) 植株 纤细, 叶片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狭长渐 尖- 6 (5) 植株较 粗壮, 叶 片阔披 针形, 先 端较短 宽渐尖 3. 扭叶 丛本藓 A . stracheyanum -… 4. 卷叶 丛本藓 A. thomsonii … 1. 丛本藓 A. aestivum 2. 阔叶 丛本藓 A. clarum 1. 丛本藓 图版 90: 1—7 Anoectangium aestivum (Hedw. ) Mitt. (1869);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Gymnostomum aestivum Hedw. ( 1801 ) ; Anoectangium compactum Schwaegr. (1811); P. C. Chen ( 1940) ; Gymnostomum euchloron Schwaegr. (1827) ; Anoectangium euchloron (Schwaegr. ) Mitt. (1869); X. J. Li in C. Gao (1996); Anoectangium tenet - lum (Mitt. ) Par. (1894) ; Angostroemia nipponica Sak. (1937). 植株 纤细, 鲜 绿色, 往 往密集 丛生呈 垫状。 茎 直立, 高 1.5 — 2 厘米。 叶 密生, 呈 卵状 或长椭 圆状, 披 针形, 长 1 一 1.7 毫米, 宽 0.2~0.3 毫米, 先端 渐尖, 内折 呈龙骨 状; 叶 缘具圆 钝齿;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先端 稍下处 消失, 绝 不突出 叶尖; 叶细胞 呈不规 则的 方形一 圆形, 直径约 6 — 10 毫米, 胞壁 上密被 粗疣; 基部细 胞呈长 方形, 稀 具疣, 近中 肋处细 胞平滑 无疣。 蒴柄长 0.5 — 1.5 厘米, 黄色。 孢 蒴呈长 圆筒形 或狭倒 卵形。 蒴齿 缺失。 孢子暗 黄色, 平滑。 产 宾川、 滇 西北及 昆明; 多生于 2000 — 3500 米 一带的 林缘及 路边土 壁上。 西藏、 四川、 江苏、 浙江、 陕西、 山东、 辽宁、 吉 林及黑 龙江等 省区有 分布。 喜 马拉雅 西部、 克什 米尔、 菲 律宾、 日本、 非洲、 欧洲、 北 美及南 美也有 分布。 2. 阔叶 丛本藓 图版 90: 8—14 Anoectongium clarum Mitt. (1859); P. C. Chen (1940);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A. latifolium Broth. (1929). 植株较 粗壮, 鲜 绿或黄 绿色。 茎 直立, 稀 分枝, 具 叶茎长 10 — 22 毫米, 宽 0.5— 1.5 毫米。 叶呈披 针形, 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77 毫米, 宽 0.2~0.4 毫米, 先端渐 尖, 叶边 平展,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突 出呈芒 刺状;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直 径为 6 — 12 微米 x 8 — 4 微米, 壁 较厚, 每细胞 壁上具 数枚粗 圆疣; 叶基 部及近 中肋处 的细胞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直径为 10 — 26 微米 x 4 — 8 微米, 壁薄, 稀 具疣, 蒴柄长 12 — 14 毫米, 呈红 棕色; 孢蒴圆 筒形, 长约 0.6 毫米, 直径约 0.4 毫米; 蒴齿 缺失, 孢子圆 球形, 直径约 17 — 20 微米。 产 大理、 昆明 及滇中 高原; 往往生 于林缘 土坡、 路边及 沟边石 壁上, 多见 于海拔
23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0 1—7. 丛本藓 Anoectangiumaestirum(Hed W .) Mitt. , 1. 植 株上段 (Xl2), 2—3. 叶 (X64), 4. 叶基部 边缘细 胞 (X640), 5. 叶先 端细胞 (X640), 6. 叶片 横切面 (x640), 7. 茎 横切面 (X260); 8—14. 阔叶 丛本藓 A. clarum Mitt. , 8. 植物体 (xi), 9—10. 叶 (x64), 11. 叶先 端细胞 (x640), 12. 叶基 部细胞 (x260), 13. 叶片 横切面 (X260), 14. 茎 横切面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31 2000 — 3000 米一带 地区, 也 见于高 山沼泽 化草甸 土上。 西藏、 四川、 台湾、 陕 西及河 南等 省区有 记录。 喜马 拉雅西 北部、 锡金 (模 式产地 )、 尼泊 尔及缅 甸也有 分布。 为典 型的 中国- 喜马拉 雅成分 的代表 种类。 3. 扭叶 丛本藓 图版 91: 1—8 Anoectangium stracheyanum Mitt. (1859);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Anoectangium tortifolium Jaeg. ( 1870); A . gym nostomoides Broth, et Yas. (1915) ; A . perminutum Broth. ( 1924) ; A . tortifolium Jaeg. var. gymnostomoides (Broth, et Yas. ) Chen (1941) ; A . stracheyanum var. gymnostomoides (Broth, et Yas. ) Wijk. et Marg. (1958). 植株黄 绿色, 密 丛生。 茎 直立, 纤细, 高仅 0.5 — 1.4 (1.6) 厘米, 不分枝 或在茎 顶 分枝。 叶干时 卷曲, 潮湿 时向上 伸展, 呈 狭长披 针形, 长 0.8 — 2 毫米, 宽 0.15— 0.3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 边平展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先 端往往 呈刺状 突出; 叶 细 胞呈不 规则的 方形或 多边状 圆形, 直径为 5 — 12 微米 x 6 — 10 微米, 壁稍 增厚, 具粗 大圆形 突疣。 蒴 柄呈黄 棕色, 长约 6 — 10 毫米, 孢蒴 直立, 呈 长卵形 或短圆 柱形, 长约 1.2 毫米, 蒴盖具 斜喙状 长尖。 孢子圆 球形, 呈褐 绿色, 直径约 10 — 13 微米。 产 昭通、 镇雄、 贡山、 福贡、 昆 明及滇 中高原 各地、 丘北、 个 旧等; 多生 于海拔 2000 — 4000 米林 带的岩 石上或 岩面薄 土上, 在石 缝中及 滴水石 壁上也 可见, 还 可生于 海拔 5000 米左右 的冰川 石上, 以 及高寒 地区草 甸上。 西藏、 福建、 山西、 北京 及河北 等有 分布。 锡金 (模 式产地 )、 尼 泊尔、 缅甸、 印 度及日 本也有 分布。 4. 卷叶 丛本藓 图版 91: 9—17 Anoectangium thomsonii Mitt. (1859);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A. crispullum Wils. (1857) ; A. pulvinatum Mitt. (1891) ; A. laxum C. Muell. (1898); A. subpulvinatum Broth. (1924); V. F. Broth. (1929); A. schensianum C. Muell. (1927); A. kxveichawense Bartr. (1935). 植株较 粗壮, 上部黄 绿色, 下部黄 褐色, 密 被褐色 假根。 茎 直立, 高 3 — 10 毫米, 具叉状 分枝。 叶 干燥时 卷缩, 潮湿时 倾立, 呈卵 状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0.5 — 1.5 毫米, 宽 0.2 — 0.3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边 平展,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上 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直径为 6 — 14 微米 x 6 — 11 微米, 壁厚, 具 数枚大 圆疣; 基部细 胞呈短 矩形, 平滑 无疣。 雌雄 异株。 苞叶 短小。 蒴 柄长约 6 — 7 毫米; 孢 蒴圆形 或卵状 圆 柱形, 长 0.5~0.8 毫米; 蒴 口大, 蒴齿 缺如; 蒴盖圆 柱形, 先端具 斜长喙 状尖。 产 中甸、 德钦、 维西、 贡山 (独 龙江 沿岸) 以 及昆明 附近滇 中高原 各地; 广 泛生于 海拔 2000 — 4000 米 地带; 多 见于石 壁上、 土 墙上及 岩面薄 土上, 也见于 林地上 及林缘 土 坡上。 西藏、 贵州、 四川、 广东、 福建、 台湾、 江西、 浙江、 安徽、 陕西、 河南、 河 北、 辽宁、 吉林、 黑龙 江等省 区广泛 分布。 缅甸、 锡金 (模 式产地 )、 尼 泊尔、 印度、 日 本及 俄罗斯 远东地 区也有 分布。
图版 91 1— 8. 扭叶 丛本藓 Anoectangium stracheyanum Mitt. , 1. 植株 (x26), 2—4. 叶 (X64), 5. 叶先 端细胞 (X640),6. 叶片 横切面 (X640), 7. 孢蒴 (x26), 8. 茎 横切面 (X260); 9—17. 卷叶丛 本藓 A. thomsonii Mitt. , 9. 植 物体丛 (XI), 10— 13. 叶 (X64), 14. 叶先 端细胞 (X640), 15. 叶基 部细胞 (X260), 16. 叶片 横切面 (X640), 17. 茎 横切面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33 3. 扭 口藓属 Barbula Hedw. 植株 矮小、 纤 细或略 粗壮, 绿色 或带红 棕色, 往 往密集 丛生, 或呈 紧密的 垫状。 茎 直立, 具 分化的 中轴, 叉状 分枝, 基 部密生 假根。 叶干时 紧贴, 湿时 散列, 有时 背仰, 呈卵 圆形、 椭 圆形、 舌形, 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往往由 1 枚 或少数 细胞形 成刺 状尖, 叶边 全缘, 整齐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或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稀 突出叶 尖; 叶上 部细胞 形小, 呈 多角状 圆形或 方形, 壁稍 增厚, 不 透明, 往往 具各式 的多个 疣, 稀具 乳头或 平滑; 细胞 间界限 不清, 基 部细胞 长大, 多呈 矩形, 平滑 无疣, 且透 明, 形 成或多 或少明 显的倒 V 形分 化区, 从 叶横切 面观, 中 肋部位 具背及 腹二厚 壁束, 叶腋 的毛由 4 一 10 个以 上细胞 组成, 全 透明。 雌雄 异株, 苞叶较 长大, 具高 鞘部, 孢蒴 直立, 稀稍 倾立, 呈 卵状圆 柱形, 稀稍 弯曲; 环 带多具 1 一 3 列分化 细胞; 蒴齿 细长, 齿片呈 线形, 32 条多 呈螺形 左旋, 稀 直立, 密被 细疣;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具 长喙; 蒴 帽 兜形。 孢 子小, 多 呈褐绿 色或淡 绿色, 多 平滑, 稀具 细疣。 有时 叶腋或 叶面上 着生由 众多 细胞构 成的, 多 种形态 的大型 无性芽 胞体。 本属全 世界已 报道约 100 余种, 主要 分布于 南北半 球的温 带地区 及暖热 地区, 多生 于 钙质土 或石灰 岩上。 中国已 记录有 13 种, 广布于 南北各 地的平 野及高 山上。 云南有 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叶片呈 卵状或 三角状 狭长披 针形, 先 端狭, 渐尖。 2 (3) 叶片中 上部细 胞呈多 角形, 每 个细胞 壁上具 1 (2) 个 小圆疣 2. 长尖 扭口藓 B. ditrichoides 3 (2)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呈方形 或短长 方形, 细胞 壁平滑 无疣。 4 (5) 叶片 呈卵状 狭长披 针形, 叶缘 两侧均 背卷; 叶 细胞呈 不规则 方形, 胞 壁增厚 5. 狭 [^扭 CI 藓 B. subcomtorta 5 (4) 叶片呈 三角状 狭长披 针形, 叶 缘很少 背卷; 叶细胞 呈规则 的短长 方形, 细 胞壁薄 1. 砂地 扭口藓 B. arcuatum 6 (1) 叶片呈 阔卵圆 形或呈 卵状、 三 角状椭 圆形, 先 端阔, 多 圆钝或 急尖。 7 (8) 叶 先端具 微齿; 叶 细胞平 滑无疣 3. 爪哇 扭口藓 B. javanicum 8 (7) 叶先端 平滑; 叶 细胞壁 上具多 个疣状 突起。 9 (10) 叶中上 部细胞 较大, 呈 方形或 多角状 圆形; 每 个细胞 壁上具 多个马 蹄状高 突的疣 6. B. unguiculata 10 (9) 叶中上 部细胞 较小, 呈不规 则的多 角形; 每个 细胞壁 上具多 个小形 不规则 的单疣 4. 拟 石灰藓 B. pseudo-ehrenbergii 1. 砂地 扭口藓 图版 93: 1—5 Barbula arcuata Griff. (1842). Barbula comosa Dozy et Molk. (1844) ; Barbula subulata Broth. (1926) ; Hydrogo-
234 云南 植物志 nium comosum (Dozy et Molk. ) Hilp. (1933) ; Saito (1975) ; X. J. Li in C. Gao (1996) ; Hydrogonium arcuatum (Griff. ) Wijk et Marg. (1958); X. J. Li (1985). 植株 挺硬,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稀 分枝, 下部密 被褐色 假根。 叶 倾立, 呈卵 状或距 圆 状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边 全缘, 稍 背卷; 中肋 粗壮, 向上 渐细, 至 叶尖稍 下处消 失; 叶 细胞呈 4 一 5 边形, 排列 整齐, 壁薄, 平滑; 基部 细胞稍 长大, 呈 不规则 的狭长 方形, 薄壁, 平滑而 透明。 产 昆明、 安宁、 呈贡、 澄江、 玉溪、 景洪、 勐海 及勐腊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600~ 2000 米 一带地 区的岩 壁上、 林 地上、 林缘及 河谷边 土壁上 或河滩 地上。 广泛分 布于西 藏、 贵州、 四川、 湖南、 台湾、 浙江、 江苏、 安徽、 陕西、 河南、 河北、 辽宁及 吉林等 省区。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 日本、 菲律宾 及印度 尼西亚 等也有 分布。 2. 长尖 扭口藓 图版 92: 1—11 Barbula ditrichoides Broth. (1924);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 株紧密 丛生, 呈黄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2 — 3. 5 厘米, 多 单一, 稀 分枝。 叶干燥 时 紧贴于 茎上, 湿时 倾立, 呈 三角状 -阔卵 圆状披 针形;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突出叶 尖呈刺 芒状, 带 红棕^ >; 叶 片上部 细胞呈 不规则 方形带 圆形, 壁 稍厚, 具单一 细疣; 基 部细胞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多平滑 透明。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维西、 宾川、 大理、 腾冲、 潞西 及瑞丽 等地; 多生于 1000 — 3000 多 米的林 地上, 或 林缘岩 石上、 土 壁上、 沟边、 路旁岩 面薄土 上或石 缝中, 稀 见于树 干基部 或墙壁 角下。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贵州、 四川 (模 式产地 )、 湖北、 湖南、 江西、 福建、 台湾、 浙江、 江苏、 上海、 安徽、 新疆、 青海、 陕西、 河南、 山西、 内蒙 古、 辽宁 等地。 为 中国特 有种。 3. 爪哇 扭口藓 图版 93: 6—8 Barbula javanica Doz. et Molk. (1844) . Hydrogonium javanicum (Doz. et Molk. ) Hilp. (1933);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株黄 绿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矮小, 高仅 1.5 — 1 厘米, 多 具叉状 分枝。 叶干 时 覆瓦状 贴生, 湿时 倾立, 呈卵状 舌形; 叶边 中下部 平展, 先 端略内 凹或呈 兜状, 具微 齿;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细胞 呈不规 则的方 形一多 角形, 壁厚, 多平滑 无疣, 稀具 不 明显的 细疣。 产潞 西及瑞 丽县; 生于 1000 米以 下低海 拔地区 的林缘 或路边 阴湿的 土坡上 或林地 上。 西藏、 海南及 福建等 省区有 分布。 印度、 巴基 斯坦、 尼 泊尔、 缅甸及 印度尼 西亚也 有 分布, 为典 型的印 度-马 来西亚 分布型 的热带 种类。 4. 拟 石灰藓 图版 93: 9—10 Barbula pseudo-ehrenbergii Fleisch. (1904). liarbula dialytrichoides Ther. in Broth. (1924); Hydrogonium pseudo-ehrenbergii (Fleisch.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株 柔软, 疏松 丛生。 叶呈卵 状或三 角状披 针形, 先端 渐狭, 顶 圆钝; 叶边 全缘,
丛藓科 235 图版 92 1-11. 长尖 扭口藓 Barbuladitrichoides Broth., 1 . 植株 (xi), 2-4. 叶 (x64), 5. 叶先 端细胞 (X640), 6. 叶中 部细胞 (X640), 7. 叶基 部细胞 (X640), 8. 叶片 横切面 (x640), 9. 茎 横切面 (x260), 10 — 11.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23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3 1—5. 砂地^ 口薛 BarbulaarcuataGriff., 1. 植株 (x3) , 2 _ 3 . 叶 (x45) , 4 . 叶先 端细胞 (x350) , 5 . 孢蒴 (X20); 6-8. 爪 唾 扭口薛 B. javanicaDoz. et Molk. , 6. 叶 (X45), 7. 叶片先 端细胞 ( x 3 50), 8. 无 性芽孢 (X350); 9-10. 拟 石灰藓 B. pseudoehrenbeigii Fleisch. , 9. 叶 (X45), 10. 叶中上 部细胞 (X350) 。 (仿陈 邦杰)
丛藓科 237 先端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 细胞呈 规则的 4 一 6 边形, 排列 整齐, 细胞 壁薄, 每细 胞具一 至多个 细疣, 基部 细胞稍 长大,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平滑且 透明。 产 潞西及 瑞丽; 多 生于润 湿的岩 壁上、 土 坡上、 林地 上或竹 林下。 西藏、 贵州、 四 川、 广东、 福建、 陕西 及北京 等地有 分布。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菲 律宾、 印 度尼西 亚 (爪哇 )。 5. 狭叶 扭口藓 图版 94: 1-5 拟尖叶 扭口藓 Barbula subcontorta Broth. (1924);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株 矮小, 鲜 绿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约 1 厘米, 基 部密被 假根, 多 单一, 稀 分枝。 叶干时 扭曲, 湿时 伸展, 呈狭 三角状 一卵状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呈线形 渐尖; 边全 缘, 上段 背卷; 中肋 粗壮, 呈红 棕色, 先 端突出 叶尖; 叶 上部细 胞为不 规则的 方形, 平 滑 无疣, 或具 不明显 的单一 细疣;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无色 透明。 蒴柄 细长, 红色; 孢蒴 直立, 卵状圆 柱形, 呈黄 棕色; 蒴齿 细长, 线状, 密 被疣。 产 宾川、 大理、 漾濞、 富民、 昆明、 安宁 及呈贡 等地; 多生于 1500 — 2000 米一带 林 地上、 树干基 部或腐 木上, 也见于 岩面薄 土上、 林缘或 沟边土 壁上, 或墙 壁上。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贵州、 四川、 浙江、 安徽、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及北京 等地。 印度 (奈尼 塔尔) 也有 分布。 6. 扭口藓 图版 94: 6—10 扭口 藓尖叶 变种, 扭口 藓长苞 叶变种 Barbula unguiculata Hedw. (1801);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 trichostomifolia C. Muell. (1897); TorteLLa himantina (Besch. ) Broth. ( 1902) ; Barbula ochracea Broth, in Levier. (1906); B . unguiculata Hedw. var. tri- chostomifolia (C. Muell. ) P. C. Chen (1941)。 植株纤 细', 柔软, 疏松 丛生, 呈 绿带暗 褐色。 茎 直立, 高 0.5 — 4 厘米, 多具 分枝。 叶 干燥时 卷缩, 湿时 倾立, 呈卵状 舌形, 或舌 状阔披 针形, 先端 钝且较 平展, 叶边全 缘, 中下部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突 出成小 尖头; 叶 片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 薄壁, 具多个 小马蹄 形疣; 基部细 胞呈长 方形, 壁 稍厚, 稀 被疣。 蒴 柄呈红 褐色, 长 1 一 1.5 厘米; 孢蒴 直立, 呈圆 柱形; 蒴齿 细长, 常 3 — 4 回向左 旋扭, 齿片 线形, 密被 疣;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具 直椽。 产 宾川、 大理、 昆明、 安宁、 呈贡、 思茅、 景洪、 勐海、 勐腊 等地; 多生于 1000 — 2000 米 一带林 地上、 岩 面上、 林缘或 沟边土 壁上, 稀 见于墙 壁上。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上海、 安徽、 陕西、 甘肃、 新疆、 河南、 山西、 山东、 辽宁 及吉林 等地。 日本、 印度、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欧洲、 北非、 北美、 南美洲 及大洋 洲等地 也有, 为 世界广 布种。
图版 94 1—5. 狭叶扭 口 藓 BarbulasubcontortaBroth., 1. 植物体 (xl), 2—3. 叶 (X45), 4. 叶片 中部边 缘细胞 (X640),5. 叶片基 部细胞 (X640); 6-10. 扭口藓 B. unguiculata Hedw. , 6. 植物体 (xl); 7-8. 叶 (X45), 9. 叶片先 端细胞 (x6 4 0), 10. 叶片基 部细胞 (X64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8 3
丛藓科 239 4. 美 叶藓属 Bellibarbula Chen 植株 短小,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不规则 分枝。 叶干 时贴茎 而生, 呈卵 圆形, 上部渐 狭, 顶端 圆钝或 渐尖;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 达叶尖 部以下 消失, 背 部具粗 疣;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基 部细胞 较大,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细胞壁 增厚, 密被 多个 粗疣。 雌雄 异株, 苞叶 鞘状, 具 短尖; 细胞 菱形, 平滑 无疣, 蒴柄 细长; 孢蒴直 立, 呈椭 圆状圆 柱形, 台部 明显, 蒴齿 缺如; 蒴盖具 短尖或 长喙; 蒴帽 兜形。 本属仅 2 种, 分 布在东 亚及喜 马拉雅 山地。 在中 国西南 部均有 记录。 多生 于岩石 上、 岩面薄 土上、 林 地上或 树干上 附生, 或 生于高 山流石 滩上。 云南 现知仅 1 种。 1. 尖叶 美叶藓 图版 95: 1-9 Bellibarbuia obtusicuspis (Besch. )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Anoectangium obtusicuspis Besch. (1891) . 植株黄 绿色, 密集 丛生, 基部密 被褐色 假根。 茎 直立, 高约 1 厘米, 常具 叉状分 植。 叶呈卵 圆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 达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细 胞呈 多角状 圆形, 胞壁稍 增厚, 每细胞 具多个 圆疣。 苞叶 长大, 呈 鞘状, 卷成圆 筒形。 蒴盖先 端具斜 长喙状 尖头。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丽江、 宾川、 大理 及大姚 等地; 多生于 2000 — 4500 米一带 高山林 地上、 岩 石上、 岩面薄 土上, 也见于 高山灌 丛下。 西藏 高原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大 姚县。 5. 红 叶藓属 Bryoerythrophyllum Chen 植株较 粗壮, 散 生或疏 丛生。 初期黄 绿色, 后期 渐显红 褐色。 茎单 一或具 分枝, 密 被叶; 叶干时 紧贴, 卷缩或 扭曲, 湿时 直立或 背仰, 呈长卵 圆状, 稀剑 头形; 叶 边平展 或 中下部 背卷, 上部 常具不 规则粗 钝齿, 稀 全缘; 中肋 粗壮, 先端 稍细, 在叶尖 部消失 或 突出叶 尖具小 尖头; 叶中上 部细胞 绿色, 呈 圆形至 方形或 不规则 5 — 6 边形, 每细胞 具数个 圆形、 马蹄形 或环状 粗疣;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呈不 规则长 方形, 平滑, 常带红 色; 有 的种类 叶缘细 胞带红 棕色, 疣 稀疏而 透明, 形成明 显的分 化边。 多雌雄 异株。 蒴 柄 直立, 成 熟时紫 红色。 孢 蒴短圆 柱形, 黄 褐色, 老时呈 红色; 环带有 分化; 蒴 齿短, 直立; 齿片呈 线形, 密被 细疣; 蒴盖先 端具斜 长喙; 蒴帽 兜形。 多 数种类 叶腋着 生球形 芽 孢体。 本 属原为 Didymonon 属 中之一 亚属, 即 Erythrophyllum 亚属, 陈邦杰 (1941) 将 其独立 作属, 但因 Erythrophyllum —名 在红藻 中早已 用此作 属名, 按植 物命名 法规, 尊 重其优 先权, 而 将本属 名改为 Bryoeryth r0 phyllum。 本属约 72 种, 广 泛分布 于南、 北半球 的温带 及热带 山区。 中国已 记录有 13 种, 云 南已 报道有 10 种及 1 变种。
24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5 1—9. 尖叶 美叶蘚 Bellibarbulaobtusicuspis(Besch.)Chen,l. 植株 (x2),2— 4. 叶 (X45),5— 6. 孢蒴 (x20),7. 叶 片先 端细胞 (x 350) ,8. 叶片中 部细胞 (x 350), 9. 叶片基 部细胞 ( x 35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41 分种 检索表 1 (10) 叶边 上下均 全缘。 2 (5) 叶 片呈长 椭圆状 或卵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3 (4) 叶 上部渐 狭长, 平展, 叶边 仅基部 背卷; 叶 中上部 细胞呈 不规则 圆形, 壁 较厚, 基 部细胞 无明 显分界 2. 钝头 红叶藓 B. brachystegium 4 (3) 叶上部 短宽, 先 端略呈 兜状, 叶边 几全部 背卷; 叶 上部细 胞呈多 角形, 壁 较薄, 基 部细胞 长 方形, 有明 显分界 5. 舌叶 红叶藓 B. inaequalifolium 5 (2) 叶片 呈阔卵 状或狭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6 (7) 叶片 呈狭卵 状长披 针形, 基部 呈鞘状 抱茎, 先端狭 长渐尖 7. 大 红叶藓 B. rubnim 7 (6) 叶片 呈阔卵 状短披 针形, 基 部不呈 鞘状, 先 端短阔 急尖。 8 (9) 植 物体较 粗大, 茎高约 1 一 2 厘米; 叶 边全部 背卷; 无蒴齿 3. 无齿 红叶藓 G« gymnostrnnum 9 (8) 植 物体较 细小, 茎高约 0.5 厘米, 叶边 仅基部 背卷; 具蒴齿 8. & 红 #藓& tenerrimum 10 (1) 叶 边上部 或仅先 端具粗 齿或细 锯齿。 11 (14) 叶 片呈长 舌状, 先端 圆钝, 叶缘具 明显无 色的分 化边。 12 (13) 叶 边具规 则的细 鋸齿, 每齿由 1 个 细胞或 仅细胞 尖部突 出形成 9. 东亚 红叶藓 B. wallichii 13 (12) 叶边 具不规 则的粗 锯齿, 每 1 齿由 多个细 胞构成 4. 异叶 红叶藓 B. hostile 14 (11) 叶片呈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缘无 明显分 化边。 15 (16) 叶 片呈宽 卵状披 针形, 叶边中 上部具 粗齿; 中肋至 叶尖稍 下消失 1. 高山 红叶薛 B. alpigenum 16 (15) 叶片呈 狭卵状 细长披 针形, 叶边仅 先端有 锯齿; 中肋 长达叶 尖限。 17 (18) 植株较 矮小; 叶边 先端具 微齿, 叶 基狭, 其细 胞无明 显分化 6. 红叶藓 recurvirostrum 18 (17) 植株较 粗壮; 叶 边先端 具不规 则的粗 锯齿, 叶 基阔, 其细 胞与上 段有明 显分化 10. 云南红 叶藓 B. yunnanense 1. 高山 红叶藓 图版 96: 1—5 Bryoerythrophyllum alpigenum (Vent. )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Didymodon alpigenus Vent, in Jur. (1882); Trichostomum alpigenum Vent, in Limpr. (1888). 植 株疏松 丛生, 深 绿带红 棕色。 茎 直立, 高 2 — 4 厘米。 叶呈长 卵状披 针形, 基部 阔, 先端 渐尖; 叶边 中下部 背卷, 中上 部具不 规则的 粗齿; 中肋 粗壮, 长 达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片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 孢壁 薄多呈 红色, 具多数 圆形、 马 蹄形或 圆环状 的疣; 叶基 细胞分 化呈长 方形, 多 平滑, 透明。 蒴 柄长约 2 厘米。 孢蒴直 立或稍 倾斜, 长圆柱 形; 蒴齿 红色, 呈 线状披 针形, 密 被疣; 蒴盖具 短喙。 孢子 红色, 光滑。 产 华坪、 泸水、 宾川 及大理 等地; 多生于 1500~2500 米 左右的 阴湿林 地上、 岩石
24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6 1—5. 髙山红叶藓87061^1110口1^11111113^ 8 6 1 1111 1 1(丫61«.)?. C. Chen, 1. 植株 (x3), 2. 叶 (X45), 3. 叶先端 细胞 (X350), 4. 孢蒴 (X20), 5. 孢帽 (X20); 6—9. 无齿 红叶藓 B. gymnostomum (Broth. ) Chen, 6. 植株 (x2),7. 叶 (X45), 8. 叶先 端细胞 (X350), 9. 叶基 部细胞 (X350); 10—11. 钝头 红叶藓 B. brachystegium (Besch. ) Saito. , 10. 叶 (x45), 11. 叶先 端细胞 (x350)。 (仿陈 邦杰)
丛藓科 243 上、 树干 基部或 林缘土 壁上。 西藏、 四川及 陕西有 分布。 广 泛分布 于巴基 斯坦、 克什米 尔、 高 加索、 欧洲、 北美洲 及澳大 利亚。 2. 钝头 红叶藓 图版 96: 10—11 Bryoerythrophyllum brachystegium (Besch. ) Saito (1972); X. J. Li in C. Gao (1996). Gymnostomum brachystegium Besch. (1898); Didymodon brachystegius ( Besch. ) Broth. (1902); Didymodon obtusissimus Broth. (1921); Bryoerythrophyllum obtusissi- mum (Broth. ) Chen (1941); C. Gao (1977); X. J. Li (1985). 植 株密集 丛生, 上部黄 绿色, 下部红 褐色。 茎 直立, 高约 1.5 厘米, 下部 密被假 根。 叶干燥 时紧贴 茎上且 皱缩, 湿时 f 顷立, 呈 卵状披 针形, 上部 背仰, 基 部宽呈 鞘状抱 茎, 向上 渐尖, 顶端 圆钝; 叶边 全缘, 下部稍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 达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 细胞呈 多边状 圆形, 壁 稍厚, 具多个 圆形或 新月形 细疣, 叶 基部细 胞呈长 方形, 平 滑, 透明。 产 昆明、 安宁、 景洪、 勐腊、 临沧 及耿马 等地; 多生于 1000~2000 米 一带林 地上、 树 干上、 倒腐 木上。 西藏、 四川、 湖北、 台 湾及内 蒙古等 省区有 分布。 日 本也有 分布。 3. 无齿 红叶藓 图版 96: 6—9 Bryoerythrophyllum gymnostomum (Broth. )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Didymodon gymnostomus Broth. (1929) . 植株 短小, 密集 丛生, 黄绿 色或红 棕色。 茎 直立, 高约 0.7 — 1 厘米, 单一 或具分 枝, 基 部密被 假根。 叶干时 卷縮, 湿时 倾立, 呈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背 卷; 中 肋长达 叶尖; 叶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 胞 壁薄, 密被 圆形或 新启形 细疣, 叶 先端少 许细胞 平滑; 叶基细 胞呈不 规则长 方形, 平滑。 蒴 柄长约 8 毫米。 孢蒴 直立, 圆 柱状, 红 棕色。 产 德钦、 贡山、 福贡、 碧江 及鹤庆 等地; 多生于 2000 — 4000 米高山 林地上 林缘土 坡上、 岩 石上或 岩面薄 土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江苏、 上海、 河南、 河北、 内 蒙古及 吉林等 省区。 锡 金及印 度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福贡。 4. 异叶 红叶藓 图版 97: 1—2 Bryoerythrophyllum hostile (Herz. )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Erythrophyllum hostile Herz. (1925) ; Didymodon hostilis (Herz. ) Broth. (1925) . 植物体 矮小, 高仅 5 — 7 毫米, 疏 丛生。 叶片 呈狭长 椭圆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具小 尖头;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背卷, 上部 具不规 则的粗 锯齿, 叶 缘具明 显的分 化边; 中肋粗 壮, 上段 稍细, 长达 叶尖;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绿色, 呈 多边状 圆形, 每细胞 具多个 圆形或 马蹄形 细疣; 叶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呈长 方形, 平滑, 无色 透明, 或带 红色, 与上 部细胞 间形成 明显的 分界; 上部 叶缘有 3 — 5 列细 胞常呈 无色透 明或分 化呈红 棕色, 疣 稀疏而 透明, 形成明 显的分 化边。 产 大姚、 禄劝、 昆明 及安宁 等地; 多生于 2000 米左 右的林 地上、 岩石 上或树 干上。 为云南 地区特 有种。 模式标 本采自 大姚。
24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97 1—2. 异叶 红叶藓 Bryoerythrophyllum hostile (Herz. ) P. C. Chen, 1. 叶 (X45), 2. 叶先 端细胞 (X350); 3 — 8. 舌叶 红叶藓 B. inaequalifolium (Tayl. ) Zander, 3. 植株 (XI), 4—6. 叶 (X45), 7. 叶中 部细胞 (X640), 8. 叶基 部细胞 (X640); 9—10. 红叶藓 B. recurvirostrum (Hedw. ) P. C. Chen, 9. 叶 (X45), 10. 叶 先端细 胞 (X35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45 5. 舌叶 红叶藓 (新 拟名) 图版 97: 3-8 Bryoerythrophyllum inaequalifolium (Tay. ) Zander (1980) . Barbula inaegualifolia Tay. (1846) ; Barbula tenii Herz. (1925) ; Didymodon tenii (Herz. ) Broth, in Engler und Prantl (1925).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株 矮小, 丛生, 呈黄 绿色。 茎 直立, 不 分枝, 高 0.5 — 2 厘米。 叶 呈卵状 舌形, 先 端阔, 圆钝, 略呈 兜状;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边性, 胞 壁薄, 排列 整齐, 每 细胞上 具数个 马蹄形 细疣; 基 部细胞 较大, 呈长 方形, 平滑, 透明。 孢 叶比一 般叶长 10 毫米; 孢 蒴呈圆 柱形, 蒴齿 细长, 向左 扭旋; 蒴盖呈 圆 锥形。 产 华坪、 碧江、 宾川、 大理、 大姚、 元谋、 景洪 及勐腊 等地; 多 分布在 1000 — 2000 米 林带的 林缘土 壁上、 草 地上、 岩面石 缝处或 洞口墙 壁上。 西藏、 四川、 福建、 新疆及 河南等 省区有 分布。 本种为 中国特 有种。 6. 红叶藓 图版 97: 9—10 Bryoerythrophyllum recurvirostrum (Hedw. )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Weisia recurvirostris Hedw. (1801) ; Trichostomum subrubellum C. Miiell. (1898) ; Erythrophyllum tenii Herz. (1925); Didymodon tenii (Herz.) Broth. (1925); D. rubellus B. S. G. (1946). 植 株稀疏 或紧密 丛生, 深 绿带红 褐色。 茎 直立, 基部密 被红色 假根。 叶呈狭 卵状披 针形, 稍 弯曲, 先端 渐尖, 具 微齿, 下 部叶边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上 部细胞 边形, 绿色, 具多 数新月 形或圆 形疣; 基部 细胞短 矩形, 平滑, 无 色或带 红色。 蒴柄长 1 一 1.5 厘米, 红 褐色。 孢蒴 直立, 圆 柱形, 红 褐色; 蒴 齿短, 直立, 红色, 密 被 细疣, 蒴盖具 短喙。 孢子 绿色, 具疣。 产 德欽、 贡山、 大姚、 禄劝、 昆明、 安宁、 景洪 及勐腊 等地; 在 1000 米 以下及 3000 米以上 的针、 阔林 下均有 分布, 多 生于阴 湿的岩 壁上、 岩 面薄土 上或腐 木上, 也 见于 髙山灌 丛下。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南、 江西、 浙江、 福建、 台湾、 陕西、 甘 肃、 青海、 新疆、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 吉 林及黑 龙江等 南北各 省区。 日本、 中亚、 西 亚、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欧洲、 北非、 北美 洲及大 洋洲均 有广泛 分布。 7. 大 红叶藓 Bryoerythrophyllum mbnim (Jur. )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Didymodon ruber Jur. (1882); D. rubellus B. S. G. (1846); Trichostomum gi- raldii C. Muell. (1898); Leptodontium giraldii (C. Muell. ) Par. (1900); D. giraldii (C. Muell. ) Broth. (1902). 植物体 纤细, 疏 丛生, 呈黄 绿色。 茎 直立, 密 被叶。 叶干时 卷缩, 湿时 倾立, 叶片 呈狭长 卵状披 针形, 基部 呈鞘状 抱茎, 先 端具狭 长尖; 叶 缘无分 化边, 叶边 全缘, 背 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上 部细胞 绿色, 呈 多角状 圆形;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无色透 明, 苞叶无 分化, 蒴柄 直立, 紫 红色; 孢 蒴短圆 柱形, 多呈黄 褐色; 蒴齿 直立, 齿片线
246 云南 植物志 形, 密 被疣; 蒴 盖具斜 长喙; 蒴帽 兜形。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000 米 以上阴 湿的岩 壁上。 台湾、 陕 西及河 北省有 分布。 高加 索、 欧洲有 分布。 8. 细 红叶藓 图版 98: 1-5 Bryoerythrophyllum tenerrimum (Broth.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Didymodon tenerrimus Broth. (1929) . 植株 细小, 疏 丛生, 黄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5 厘米, 密被 覆瓦状 排列的 叶片。 叶呈 宽卵 圆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中 肋粗, 长 达叶尖 稍下部 消失; 叶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 壁薄, 具多个 圆形或 新月形 细疣, 基部 细胞几 同型。 苞叶较 长大, 基部呈 鞘状。 蒴柄长 约 5 厘米; 孢蒴 直立, 卵形; 蒴 盖具短 斜喙。 产丽江 地区; 生于 3000 米以 上的高 山林地 上或灌 丛下, 也见于 石灰岩 上或岩 缝中, 在高 山草甸 土上或 冰碛石 上也有 生长。 在西 藏高山 及藏西 沙荒地 带多有 分布。 为 中国滇 藏高 原的特 有种。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9. 东亚 红叶藓 图版 98: 6—8 魏氏 红叶藓 Bryoerythrophyllum wallichii (Mitt.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Desmatodon wallichii Mitt. (1859); Trichostomum atro-rubens Besch. (1891); Barbula zygodontifolia C. Muell. (1896) ; Didymodon ■wallichii (Mitt. ) Broth. (1902); Bryoerythrophyllum atrorubens (Besch. ) P. C. Chen (1941) .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绿色或 褐色。 茎高约 1 厘米, 单一或 分枝。 叶呈长 椭圆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常具小 尖头;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稍 背卷, 中上部 平展有 细疣; 中肋 粗壮, 长 达 叶尖; 叶上 部细胞 4 一 6 边形, 具多个 圆形或 新月型 细疣; 叶基 部细胞 较长而 透明, 与 上部细 胞形成 明显分 界线; 叶缘 4 一 5 列, 细胞壁 增厚, 呈 黄色, 形成 明显分 化的边 缘。 蒴 柄长约 1 厘米; 孢蒴 直立, 长圆 柱形, 蒴 盖具斜 长喙。 产 中甸、 维西、 丽江、 鹤庆 及宾川 等地; 多生于 2000 — 3000 米 一带林 地上, 以及 阴 湿的岩 石上。 西藏、 四川、 湖北、 台 湾及内 蒙古等 省区有 分布。 日本、 锡金 (模 式产 地) 也有 分布。 10. 云南 红叶藓 Bryoerythrophyllum yunnanense (Herz. )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Erythrophyllum yunnanense Herz. (1925); Didymodon yunnanensis (Herz. ) Broth. (1925). 10a. 云南 红叶藓 (原 变种) 图版 98: 9—11 Bryoerythrophyllum yunnanensis (Herz. ) P. C. Chen var. yunnanense 植株 粗壮, 暗 绿带红 褐色。 茎高约 1 一 2 厘米, 直立, 单一或 具叉状 分枝。 叶狭卵 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背卷, 先端具 不规则 粗疣;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丛藓科 247 图版 98 1—5. 细 红叶藓 Bryoerythrophyllum tenerrimum (Broth. ) P. C. Chen, .1. 植株 ( X 1), 2—3. 叶 ( x 45), 4. 叶先 端细胞 (X350), 5. 叶基 部细胞 (X350); 6—8. 东亚 红叶藓 B. waUichii (Mitt. ) P. C. Chen, 6. 植株 (XI), 7. 叶 (X45), 8. 叶先 端细胞 (X350); 9—11. 云南 红叶藓 B. yunnanense (Hera. ) P. C. Chen, 9. 植株 (xi), 10. 叶 (X45), 11. 叶先 端细胞 (X350)。 (仿陈 邦杰)
248 云 南植物 志 尖 稍下处 消失;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壁稍 增厚, 具多个 圆形或 马蹄形 细疣; 叶基 部细 胞呈长 方形, 平滑 透明, 形 成明显 分化的 叶基。 产 丽江、 大理、 大姚 及昆明 地区; 多生于 1500 — 3000 米山 地上, 生 于阴湿 的岩石 上、 林 地上、 灌丛下 或河滩 地上。 西藏、 四川、 湖北、 陕西及 山西等 省区有 分布。 印度 (大 吉岭) 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大姚。 10b. 云南红 叶藓垫 状变种 Bryoerythrophyllum yunnanense (Herz. ) P. C. Chen var. pulvinans (Herz. )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Erythrophyllum pulvinans Herz. (1925) . 本变 种与原 变种之 区别点 在于: 本变种 的叶片 较阔且 较短, 叶基 呈宽卵 圆形; 叶缘 先端 疏被细 锯齿。 产 大理及 大姚; 在海拔 1500 — 3000 米 左右, 生 于岩石 上或林 地上。 河北有 分布, 此变种 为中国 特有。 模式标 本采自 大姚。 6. 链 齿藓属 Desmatodon Brid. 植株 矮小, 疏 丛生。 茎短, 单生, 稀 分枝。 叶 干时略 皱缩, 湿时 f 顷立, 常 内折; 呈 阔卵 圆形, 狭 长倒卵 圆形, 长卵圆 形或长 椭圆状 舌形; 叶边多 全缘, 上部 平展, 有时具 细齿, 下部稍 背卷, 有时 具明显 的分化 边缘。 中肋长 达叶尖 或突出 呈短刺 芒状, 或呈长 毛状, 毛 平滑或 具疣; 叶细胞 较大, 排列 疏松、 整齐, 呈 4 一 6 边形或 菱形, 薄壁, 或 稍 带圆形 而壁略 增厚, 背腹 两面均 密被马 蹄形或 圆环形 细疣, 疣 不超出 胞腔, 故 细胞界 限 清晰;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呈不 规则长 方形, 平滑 透明。 雌雄 同株, 雄生 殖苞具 棒槌状 配丝, 雄 苞叶与 一般叶 同形。 蒴 柄长, 直立, 旋 扭或呈 鹅颈状 弯曲。 孢蒴 具矮的 基膜, 齿片短 而平, 呈披 针形, 常 2 — 3 裂, 具细 密疣, 直立 或一次 左旋; 蒴盖 锥形, 具 斜喙; 蒴帽 兜形, 平滑。 孢 子大, 黄 色或红 棕色, 具 粗疣。 本属全 世界约 36 种, 在南 北两半 球的温 带及寒 地均有 分布。 中国 记录有 10 种, 多 分布 于温带 较寒冷 的高山 地区, 云南 报道有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边 全缘; 孢蒴直 立或稍 倾立。 2 ( 3 ) 叶片呈 等腰三 角状披 针形; 中肋 自叶尖 突出成 小尖头 1. 细叶 链齿藓 D. capillaris 3 (2) 叶 片呈长 椭囫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中肋在 叶尖稍 下处即 消失, 不突 出叶尖 4. 泛生 链齿藓 D. laureri 4 (1) 叶边 上部具 细齿; 孢蒴 平列或 垂倾。 . 5 (6) 叶中 助突出 叶尖, 具短 尖头; 叶 细胞平 滑无疣 5 . 云南 链齿藓 D . yunnanensk 6 (5) 叶中 肋多在 叶尖稍 下处即 消失; 叶细胞 具疣。 7 (8) 叶边先 端密被 尖齿;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壁厚, 具多数 芽胞体 3. 芽胞 链齿藓 D. gemmascens
丛藓科 249 8 (7) 叶边先 端疏被 微齿; 叶上部 细胞呈 4~6 边形, 壁薄; 无 芽胞体 2. 狭叶 链齿藓 D. cernuus 1. 细叶 链齿藓 图版 99: 1—4 Desmatodon capillaris (Dixon. ) P. C. Chen (1941); P. C. Chen et al. (1963); X. J. Li in C. Gao (1996). Tortula capillaris Dix. in Yang (1936) . 植物体 矮小, 绿色, 丛生。 茎长仅 1 毫米, 密 被叶。 叶 基阔, 叶片呈 等腰三 角状披 针形, 长约 0.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叶边 全缘, 内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往 往突出 成小 尖头; 叶 细胞呈 5 — 6 角形, 直径约 8 — 9 微米, 胞 壁薄, 具多数 圆形、 马蹄 形或圆 环形 的疣。 蒴柄 直立, 长约 5 毫米。 胞蒴 直立, 呈椭 圆状圆 柱形, 长约 1.1 毫米; 蒴齿 呈 线形, 具疣, 稍向左 旋扭。 孢子圆 球形, 直径约 25 微米, 呈 黄色, 壁上 具疣。 产 贡山、 福贡 等地; 多生 于林地 上及背 阴的土 坡上。 西藏、 四川、 河北、 吉 林等省 区均有 分布。 为 中国特 有种。 2. 狭叶 链齿藓 图版 99: 5-8 Desmatodon cernuus (Hueb. ) B. S. G. (1843);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矮小, 疏 丛生, 基部密 被棕色 假根。 叶 呈狭长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下部 背卷, 上部 平展; 中肋 细长, 长达 叶尖部 消失;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具数 个圆 环状或 马蹄形 细疣, 蒴柄 细长, 长约 1.5 — 2 毫米, 孢蒴圆 球形, 倾立或 平列。 产嵩明 及昆明 等地; 生于 1500 — 2000 米 一带林 地上及 林缘土 坡上, 或 沟边土 壁上。 西藏及 江苏等 省区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中亚、 俄罗斯 (西伯 利亚东 部)、 中欧、 北欧 (斯 堪的 纳维亚 半岛) 及 北美。 3. 芽胞 链齿藓 图版 99: 9—15 Desmatodon gemmascens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Didymodon gemmascens Broth. ( 1929) . 植物体 粗壮, 高约 0.7 — 2 厘米, 密被 假根, 呈黄 棕色, 疏 丛生。 茎 直立, 稀 分枝, 长约 1 厘米。 叶 呈倒卵 圆形, 基 部狭, 先 端阔, 急尖, 具小 尖头; 叶缘具 明显分 化的狭 边, 叶 边下部 全缘, 稀 背卷, 上 部具细 尖齿; 中 肋长达 叶尖;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细 胞 壁厚, 具数个 不规则 细疣。 叶腋 或叶片 上具多 数由多 细胞组 成的芽 胞体, 有时 此无性 繁殖 的芽孢 体在茎 或叶上 即萌发 成幼植 物体。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宾川 及大理 等地; 多生于 2000 — 3500 米地带 的林地 上或大 树 基与树 干上。 西藏有 分布。 尼 泊尔、 印度北 部及日 本也有 分布。 4. 泛生 链齿藓 图版 100: 1—3 链齿藓 Desmatodon laureri (Schultz. ) B. S. G. (1843);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in C. Gao (1996).
250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99 1—4. 细叶 链齿藓 Desmatodoncapillaris (Dixon. ) P. C. Chen.l. 植株 (xi),2. 叶 (X45),3. 叶先 端细胞 (X350); 4. 近叶 基细胞 (x350);5— 8. 狭叶 链齿藓 D. cemuus (Hueb. ) B. S. G.,5. 植株 (x2),6. 叶 (x45),7. 叶 先端细 胞 (X350),8. 孢蒴 (X20);9~15. 芽孢 链齿藓 D. gemmascens Chen,9. 植株 ( x 3) , 10~11 . 叶 (x45),12. 苞叶 (X45),13. 叶先 端细胞 (x 160), 14. 叶中 部细胞 (X350),15. 芽胞 ( x 350)。 (仿陈 邦杰)
丛藓科 251 图版 100 1—3. 泛生 链齿藓 Desmotodon laureri (Schnltz. ) B. S. G. , 1. 植株 (x2), 2. 叶 (X45), 3. 叶中 部细胞 (X640);4— 7. 云南 链齿蘚 D. yunnanensis Broth. , 4. 植株 (x2), 5. 叶 (x45), 6. 叶先 端细胞 (x350), 7. 叶基 部细胞 (x35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252 云南 植物志 Trichostomum larureri Schultz (1827) ; Desmatodon setschvuanicus Broth. (1929).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绿色, 基部有 黄棕色 假根。 茎 直立, 高约 1 一 2 厘米, 单 一或具 分枝。 叶 片干时 卷缩, 湿时 开展, 呈长 椭圆状 舌形, 先端 急尖, 具小 尖头; 叶缘 下部背 卷, 先端 平展, 具 微齿; 叶中上 部细胞 较大, 排列 疏松, 呈不 规则多 边形, 胞 壁薄, 密 被 马蹄形 细疣; 叶基细 胞呈长 方形, 平滑, 无色 透明; 叶 缘常由 2 — 3 列 黄色线 形的厚 壁 细胞组 成分化 边缘。 蒴柄长 2 — 3 厘米, 黄 红色; 孢蒴 平列或 下垂, 呈倒 卵状圆 柱形, 壁呈 黄绿带 褐色, 具疣。 产 宾川、 大理、 下关、 昆明 及楚雄 等地; 多生于 1500 — 2500 米地 带之林 地上、 沟 边或 林缘石 壁上、 岩面薄 土上、 灌 丛下或 路边土 坡上。 四川、 湖南、 浙江、 陕西、 河北 等省有 分布。 亚洲 北部、 欧洲、 南 非及北 美也有 分布。 5. 云南 链齿藓 图版 100: 4—7 Desmatodon yuennanensis Broth. (1929);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 株密集 丛生, 高约 1 厘米。 叶呈狭 卵形, 先 端阔, 急尖, 叶 边下部 全缘, 具明显 分 化边, 顶 部疏具 微齿; 中肋至 顶或呈 短芒状 突出; 叶细胞 呈多角 状或长 方状椭 圆形, 平滑 无疣; 叶基部 细胞较 长大, 无色 透明; 叶缘具 1 一 2 列狭长 细胞, 呈 黄色, 厚壁, 形 成分化 叶边。 蒴 柄长约 1 厘米, 红 棕色; 孢蒴 平列, 卵形, 稍 拱曲; 蒴 齿短, 直立, 密 被疣; 蒴盖具 短喙; 孢子圆 球形或 卵形, 具 细疣。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米以上 的高山 岩石上 或流石 滩上。 西藏 高原有 分布。 此种为 中国滇 藏高原 地区特 有种。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钦。 7. 对 齿藓属 Didymodon Hedw.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多呈 暗绿带 棕色。 茎 棕色, 有中轴 分化, 稀无 分化, 表皮 无透明 壁 分化。 叶暗 绿色, 多带 褐色, 干燥时 贴茎或 疏松, 叶片 下部卵 圆形, 先端 渐尖, 叶缘 多具狭 背卷, 上段疏 具齿; 中 肋长达 叶尖, 稍突 出或在 叶尖稍 下处即 消失, 从中 肋切面 观, 腹厚壁 束弱或 缺如, 背面表 皮细胞 呈圆方 形或矩 圆形。 叶 中上部 细胞呈 圆形、 圆方 形或 菱形, 细胞壁 较薄, 分界 明显, 平滑或 具矮而 大的钝 圆疣; 叶基细 胞或多 或少伸 长, 呈不规 则的矩 圆形, 淡绿带 褐色。 叶腋生 毛由单 列细胞 组成, 基部 一枚细 胞呈褐 色, 其上 3 — 4 个 细胞则 薄壁, 无色 透明。 雌雄 同株。 蒴柄 下部红 褐色, 上部淡 褐色, 全部或 仅上段 右旋。 孢 蒴卵球 形或圆 柱形; 蒴口部 表皮有 4 层分化 细胞; 蒴齿基 部多形 成短 圆筒状 基膜, 上部 直立或 右旋, 具 16 或 32 条 齿片, 稀 缺如; 环带有 分化, 1 一 3 层; 蒴盖长 喙状; 蒴帽 兜形。 孢 子呈褐 绿色。 无 性芽孢 褐色, 由 8 枚以 下细胞 组成。 本 属全世 界约有 250 余种, 在南 北半球 的寒、 温 带多有 分布。 中国 记录有 20 余种。 云南 报道有 15 种及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 4 ) 叶细 胞壁平 滑或具 单疣; 中肋 细弱, 长不 及顶, 均在叶 尖以下 消失。
丛藓科 253 2 (3) 叶片 呈三角 状狭披 针形; 中肋在 叶中上 部即渐 消失; 叶细 胞平滑 无疣; 胞蒴 呈卵形 12. 剑叶 对齿藓 Didymodon ruHdola 3 (2) 叶 片呈卵 状阔披 针形, 中 肋长达 叶尖; 叶 细胞具 单疣; 胞蒴呈 圆柱形 , 11. 溪边 对齿藓 D. rivicola 4 (1) 叶细 胞壁均 具多个 或单生 细疣, 稀 平滑;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5 (10) 叶片较 短宽, 呈阔卵 圆形, 长卵 圆形或 舌形, 先端 圆钝。 6 (7) 植株 细小, 高仅 0.5 厘米 左右; 叶呈 覆瓦状 贴生, 呈阔 卵圆形 9. 细叶 对齿藓 D* perobtusa 7 (6) 植株较 长大, 高 2.5~6 厘米, 叶伸展 不成覆 瓦状, 呈 狭长卵 圆形。 8 (9) 植 株呈鲜 绿色; 叶先端 较宽, 顶端 圆钝, 略 呈兜形 14. 灰土 对齿藓 D. tophacea 9 (8) 植 株呈暗 红带黑 褐色; 叶先端 较狭而 渐尖, 不 呈兜形 8. 黑 对齿藓 D. nigrescens 10 (5) 叶片较 狭长呈 卵状、 三 角状或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11 (22) 潮湿 时叶片 背仰; 叶 细胞壁 不规则 的强烈 增厚。 12 (13) 叶基特 宽大, 呈 三角状 心形, 向上呈 狭长披 针形; 叶基 细胞呈 狭长蠕 虫形, 由于壁 特厚, 壁间穿 孔处明 显突出 而使壁 呈波状 6. 大 对齿藓 D. gigantea 13 (12) 叶片呈 卵状披 针形; 叶基 细胞呈 短或长 矩形, 壁 平直稍 增厚, 无明显 壁孔。 14 (15) 叶片 先端较 短宽; 叶细胞 壁多具 单一小 圆疣, 稀具 2 疣 2. 红 对齿藓 D. asperifolia 15 (14) 叶片 先端较 狭长; 叶细 胞壁具 多个小 圆疣, 稀仅具 1 一 2 疣。 16 (17) 叶片 呈三角 状狭披 针形; 常具多 细胞组 成的无 性芽孢 10. 硬叶 对齿藓 D. rigidula 17 (16) 叶 片呈卵 状扩披 针形; 不 具无性 芽孢。 18 (19) 叶 片强烈 背仰, 叶缘有 粗锯齿 4. 糙叶 对齿藓 D. eroso-denticnlatus 19 (18) 叶片不 背仰, 叶边 全缘无 锯齿。 20 (21) 叶基细 胞明显 分化, 呈狭长 方形; 蒴齿 较短, 一 次左旋 15. 土生 对齿藓 D. vinealis 21 (20) 叶 基细胞 无明显 分化, 呈短 矩形; 蒴齿 较长, 3 次以 上左旋 …… 5. 北地 对齿藓 D. fallax 22 (11) 潮湿 时叶片 斜伸; 叶 细胞壁 不强烈 增厚。 23 ( 24) 叶片 淨 .$.,..^$惑续$$&?^;..!!^繁$?^$.;..?]:„$1^^1$#^'.,烈楚^! 7. 长肋 对齿藓 longicostata 24 (23) 叶片呈 卵状披 针形; 中肋 不突出 叶尖; 叶 细胞呈 3 — 5 角形, 排列不 整齐。 25 (26) 叶片 呈阔卵 状或长 卵状披 针形, 先端宽 渐尖, 叶 平展, 叶 边背卷 不明显 13. 短叶 对齿藓 D, tectorum 26 (25) 叶 片呈狭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狭长呈 线状; 叶 边明显 背卷。 27 (28) 叶片先 端往往 细长且 扭曲, 顶 部突然 膨大, 且向腹 面折合 成鹅头 颈状; 叶上 部细胞 呈整齐 的方 形至多 角形, 平 滑无疣 1. 鹅头叶 对齿藓 D. anserino-capitata 28 (27) 叶 片先端 呈细长 线形, 但不 扭曲, 不 膨大, 叶 片上部 细胞呈 3 — 5 角形, 胞壁 不规则 增厚, 具 1 一 2 细疣 3. 尖叶 对齿藓 D. constricta 1. 鹅头叶 对齿藓 图版 101: 1—9 Didymodon anserino-capitatus (X. J. Li) Zand. (1993). Barbula anserino-capitata Li (198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纤细, 疏 丛生, 呈 暗绿带 棕色。 茎 直立, 高约 1 一 1.8 厘米, 单一或 具叉状 分枝, 密 被叶。 叶 片干时 卷曲, 潮湿时 伸展, 中 下部呈 卵状披 针形, 上部 纤细, 先端膨
图 版 101 1—9. 鹅头叶 对齿蘚 Didymodon anserinocapitatus (X. J. Li) Zand. , 1. 植株 (x2), 2—5. 叶 (X33), 6. 叶先 端细胞 (X155); 7. 叶 先端膨 大部分 横切面 (X400), 8. 叶中 部细胞 (X400), 9. 叶 腋生毛 (x260); 10— 15. 红叶 对齿藓 D. asperifolius (Mitt. ) Crum. , 10 — 11. 叶 (x64), 12. 叶中 部细胞 (X640), 13. 茎 横切面 (X260);14. 叶片 横切面 (X260), 15.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志 云 4
丛藓科 255 大, 弯曲 下垂, 呈鹅头 颈形, 常 断落; 叶边 全缘, 下部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 片细胞 单层, 呈方 形或不 规则多 角形; 叶基 细胞较 长大, 呈 矩形, 薄壁, 全部叶 细胞均 平滑 无疣。 叶 尖膨大 处由多 层细胞 构成, 似无 性芽胞 体状。 产 贡山、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 4500 米高山 林地、 高山草 垫土上 或流石 滩上。 广 泛分 布于西 藏东部 (模 式标本 产地) 及西部 地区。 为 中国滇 藏高原 地区特 有种。 本种 与尖叶 对齿藓 D. constrictus (Mitt. ) Saito. 较 相似, 其 区别点 在于: 叶 先端往 往 膨大, 且向 下弯曲 呈鹅头 颈状, 膨大处 具多层 细胞, 似无 性芽胞 体状, 常 断落; 叶片 的 细胞壁 较薄, 呈不 规则多 角形至 方形, 且全部 细胞壁 均平滑 无疣。 2. 红叶 对齿藓 图版 101: 10—15 Didymodon asperifolius (Mitt. ) Crum (1964). Barbula asperifolia Mitt. (1859);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Didymodon rufus Lor in Rabenh. (1863); H. N. Dixon (1928); H. N. Dixon (1933); Barbula rufa (Lor. ) Jur. (1882); P. C. Chen (1941); B . sinensi-fallax C. Muell. (1896). 植株暗 绿带红 棕色, 密集 丛生, 高 5 — 10 厘米。 茎 直立或 倾立, 具 叉状或 成簇分 枝。 叶呈 卵状披 针形, 渐尖; 叶边 全缘, 边缘 背卷; 中肋 细长, 至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 上部 细胞呈 3 — 5 角状 圆形, 胞 壁强烈 增厚, 中部具 1 个大 圆疣; 基部细 胞呈不 规则的 长 方形, 平滑 无疣。 蒴柄 直立, 长约 1.5 — 2 厘米; 孢蒴呈 卵状圆 柱形, 蒴 帽长圆 锥形。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多生 于海拔 2800 米 以上高 山针叶 林下、 岩 石上、 土 壁上或 树 皮上。 广布于 西藏、 陕西、 甘肃、 河 北及黑 龙江等 省区。 也广 泛分布 于锡金 (模 式标 本产地 )、 日本、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中亚、 欧洲、 北美洲 (格陵 兰地区 )。 3. 尖叶 对齿藓 Didymodon constrictus (Mitt. ) Saito. (1975). Barbula constricta Mitt. (1859); Broth. ,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 altipes C. Muell. (1897); B. magnifolia C. Muell. (1897); B. nipponica Nog. (1952). 3a. 尖叶 对齿藓 (原 变种) 图版 102: 6—16 D. constrictus (Mitt. ) Saito var. constrictus 植株黄 绿带红 棕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单一, 稀 分枝, 高 1 一 2. 5 厘米。 叶 密生, 基 部阔, 呈卵 状长披 针形, 先 端狭长 线形;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部; 叶上部 细胞呈 3 — 5 角状 圆形, 胞壁 不规则 增厚, 具 1 至多 个疣; 基部细 胞呈长 方形, 平滑, 薄壁 透明。 雌雄 异株。 蒴柄 红色, 长约 2 厘米。 孢 蒴呈圆 柱形; 蒴盖圆 锥形, 先 端具斜 喙尖; 蒴 齿长, 呈 线状, 多 次向左 旋扭。 孢子 绿色, 具 细疣。 产德饮 (澜 沧江边 )、 中甸 及昆明 地区; 多生于 1500 — 3000 米 一带阴 湿的林 地上、 林缘土 壁上、 岩 面上、 岩石缝 隙中或 岩面薄 土上。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北、 广 西、 福建、 台湾、 江西、 安徽、 陕西、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 辽宁、 吉林等 省区。 尼泊 尔、 锡金 (模式 产地) 印度、 巴基 斯坦、 缅甸、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等 地也有 分布。 本变 种为亚 洲南部 及中部 地区所 特有。
图 版 102 1—5. 糙叶对齿藓1^>0110(101161080(161^0113仂3((:. Muell. ) Saito, 1. 植株 (x2), 2. 叶 (X64), 3. 叶 先端细 胞 (X460), 4. 叶基 部细胞 (X460), 5. 叶片 横切面 (X 460); 6—16. 尖叶 对齿藓 D. constrictus (Mitt.) Saito, 6—8. 叶 (X64), 9. 叶先 端细胞 (X640), 10. 叶中 部细胞 (X640), 11. 叶 基细胞 (X640), 12. 孢 M (X23), 13. 茎 横切面 (X260),14. 叶片 横切面 ( x 260) ,15—16.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57 3b. 尖叶对 齿藓芒 尖变种 D. constrictus (Mitt. ) Saito var. flexicuspis P. C. (Chen) Saito (1975). Babula constricts Mitt. var. flexicuspis P. C. Chen (1941) ; X. J. Li (1985) ; X. J. Li in C. Gao (1996). 本变 种与原 变种之 区别点 在于: 叶 片基部 较宽, 向上 渐尖呈 钻状; 叶 边下段 背卷; 中肋 突出叶 尖呈长 芒状, 且先 端往往 弯曲。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 3000 米以 上针叶 林下岩 石上。 本变 种为我 国云南 特有。 4. 糙叶 对齿藓 图版 102: 1—5 Didymodon eroso-denticulatus (C. Muell. ) Saito (1975) . Barbula eroso-denticulata C. Muell . (1896); Prionidium eroso-denticulatum ( C. Muell.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tra- chyphylla C. Muell. (1897) ; Morinia setchwanica (Broth. ) Broth, in Engler et Prantl. (1925); Prionidium setschxvanicum (Broth. ) Hilp. (1933);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株较 高大, 疏 松交织 丛生。 茎 直立, 高 2 — 8 厘米, 多具 分枝。 叶干时 皱縮, 湿 时 倾立且 背仰, 呈卵 状阔披 针形, 具纵长 皱褶, 先端 渐尖; 叶 边下部 全缘, 常内卷 ,中 上 部具不 规则粗 锯齿; 中肋 粗壮,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 上部细 胞呈不 规则的 3~6 角 形至 圆形, 壁厚, 两 面均具 1 至 多个粗 圆疣; 基部 细胞短 矩形, 平滑 无疣。 雌雄 异株, 苞 叶与叶 同形, 仅稍 长大。 孢蒴 直立, 长 卵状圆 柱形; 蒴 口小; 蒴齿 较短, 齿片 线形, 直立或 旋扭, 密被 细疣; 蒴盖 先端具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孢子 黄色, 平滑。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宾川、 大理、 大姚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000—3000 米 以上针 叶林 地上、 林缘或 溪边岩 壁上或 岩面薄 土上, 也见 于河滩 地上。 西藏、 四川、 湖北、 陕 西等 省区有 分布。 为 中国西 南高原 及秦岭 山地特 有种。 5. 北地 对齿藓 图版 103: 1—5 短叶 对齿藓 Didymodon fallax (Hedw. ) Zander (1978). Barbula fallax Hedw. (1801);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 Barbula sinensifallax C. Muell. (1896); Barbula rigidicuculis C. Muell . (1897) ; B. falcifolia C. Muell(1897); B. serpenticaulis C. Muell. (1898); Didymodon reflexus Ther. (1924); Barbula fallacioides Dix. in P. C. Chen (1941); Didymodon rigidicaulis (C. Muell. ) Saito (1975). 植 物体疏 丛生, 呈黄 绿带红 褐色。 茎 直立, 髙 3 — 5 厘米, 多具 分枝; 叶干时 卷缩, 湿时 背仰, 叶片 呈阔卵 状或三 角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呈红 褐色; 叶片 上部细 胞多呈 多角状 圆形, 胞壁 增厚, 每 细胞具 1 至多 个小圆 疣; 基部 细胞短 矩形, 多 平滑。 产贡山 (独龙 江沿岸 )、 中甸、 大理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000 — 3500 米的针 叶林地 上, 或生于 林缘、 路 边或沟 边阴湿 的岩面 上及土 壁上。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北、
258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03 1—5. 北地 对齿藓 Didymodonfallax (Hedw.) Zander, 1. 植株 (X2), 2—3. 叶 (X4.5),4. 叶中 部细胞 (x640), 5- 孢蒴 (X20); 6—9. 大 对齿藓 D. giganteus (Funck. ) Jur. , 6. 叶 (X45), 7. 叶先 端细胞 (X640), 8. 叶中 部细胞 (X640), 9. 叶基 部细胞 (X64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59 台湾、 上海、 陕西、 河南、 河北、 内 蒙古等 省区。 中亚、 南亚、 东 北亚、 欧洲、 北非及 美 洲也有 分布。 6. 大 对齿藓 图版 103: 6—9 Didymondon giganteus (Funck. ) Jur. (1882) . Barbula gigiantea Funck (1832);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Geheebia gigantea (Funck. ) Boul. (1884); Didymodon levieri Broth, in Levier (1906); Didymodon subrufus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 植物体 高大, 高可达 12 — 20 厘米, 疏松 丛生, 呈暗 绿带红 褐色。 茎 直立, 多 分枝。 叶干时 皱缩, 湿 时强烈 背仰, 叶基 呈三角 状阔卵 圆形, 向上渐 狭呈披 针形; 叶边 全缘, 下部 背卷, 上 部略呈 波状; 中肋 细长, 至叶尖 消失, 呈红 褐色, 叶 细胞壁 不规则 的强烈 增厚, 上部 细胞呈 3 — 5 角状 星形, 每 细胞具 1 一 2 个小 圆疣; 基部 细胞呈 狭长方 状蠕虫 形, 由于壁 特厚, 壁孔 明显, 而 使侧壁 呈波状 增厚, 平滑 无疣。 产 维西、 丽江 地区; 多生于 2500~3500 米一带 地区的 阴湿岩 面上、 石 缝中、 岩面 薄 土上、 腐木 上及高 山草甸 土上。 西藏、 四川、 陕西及 河南等 省区有 分布。 锡金、 日 本、 欧洲 及北美 洲也有 分布。 7. 长肋 对齿藓 图版 104: 1—12 Didymodon longicostatus (X. J. Li) X. J. Li et Iwats. (2001) Barbula longicostata X. J. Li (198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纤细, 挺硬, 呈鲜 绿或黄 绿色, 紧密 丛生。 茎 直立, 长约 3 — 6 厘米, 下段 往往枯 死而上 段成叉 状分出 新枝。 叶干 时贴生 茎上, 湿时 倾立, 叶 片呈卵 状或心 状披针 形;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细长, 突出叶 尖呈长 芒状, 狭长 尖部的 长度, 有时可 超过叶 身 长度; 叶上 部细胞 呈正方 形或五 角形, 胞壁 上无明 显突出 的疣, 叶基部 细胞呈 不规则 的长 方形, 壁薄, 平滑。 产 德铁、 贡山、 中甸、 宾川 及大理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000~3000 米 以上的 针叶林 区, 常见于 有水流 经的石 壁上、 岩面薄 土上、 林 地或腐 木上。 在中 国西藏 (林芝 为模式 产地 )、 四川、 新 疆及山 西等省 区均有 分布。 为中 国高山 地区特 有种。 本种 与长尖 对齿藓 D. ditrichoides 相似, 不同点 在于: 本 种植株 纤细, 长可达 6 厘 米 以上; 叶多 呈心状 或卵状 狭长披 针形; 中肋 突出叶 尖呈长 芒状, 尖部的 长度几 等于或 超过叶 身长; 叶上 部细胞 呈正方 形或五 角形, 排列 整齐, 胞壁 上无明 显突出 的疣。 8. 黑 对齿藓 图版 105: 1—11 Didymodon nigrescens (Mitt. ) Saito (1975) . Barbula nigrescens Mitt. (1859);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subrivicola P. C. Chen (1941); B. sub- rivicola Chen var. densi folia P. C. Chen (1941). 植物 体呈暗 绿带黑 色至红 棕色, 成垫 状紧密 丛生。 茎 直立, 高 1 一 2 厘米, 多具分 枝。 叶干时 紧贴于 茎上, 湿时 倾立, 叶基 较阔, 呈卵 状或长 卵状披 针形, 具纵长 皱褶; 叶边 全缘, 明显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呈暗 棕色;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壁 增厚, 具不 明显的 大疣;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壁厚, 平滑或 具单一 粗疣。 雌雄 异株, 雌苞
260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04 1—12. 长肋 对齿藓 Didymodon longicostatus (X. J. Li) X. J. Li et Iwats. , 1. 植物体 ( x 1), 2—3. 叶 ( x45) 4. 叶 中肋先 端细胞 (X640), 5.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640), 6. 叶 基细胞 (x360), 7. 茎 横切面 (X260), 8 — 10. 叶片 横切面 (X260), 11—12.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丛藓科 261 图 版 105 1— 11. 黑 对齿藓 Didymodo n nigrescens(Mitt.)Saito, 1—2. 叶 (X45), 3— 4. 苞叶 (X4.5), 5. 叶片中 上部细 m (X640), 6. 叶基 部细胞 (x260), 7—8. 叶片 横切面 (X260), 9. 茎 横切面 (x260), 10. 孢萌 (xl6), 11.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262 云南 植物志 叶较 长大。 蒴柄 细长, 暗 红色; 孢蒴 直立, 黑 红色, 呈圆 柱形; 蒴盖圆 柱形, 具 短喙状 尖。 产 丽江、 宾川、 大理、 昆明、 安宁、 呈贡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 以上的 高山林 地上、 岩 石上、 岩 缝中、 高山流 石滩上 或草甸 土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台湾、 江西、 浙江、 江苏、 上海及 陕西等 省地。 锡金 (模 式产地 )、 印度、 日本 及北美 洲也有 分布。 9. 细叶 对齿藓 图版 108: 11—16 Didymodon perobtusus Broth. ( 1928) . Barbula rigidula (Hedw. ) Mitt. var. perobtusa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B. per- obtusa (Broth. )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细小, 密集 丛生, 呈黄 绿色, 有 时带暗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5 毫米, 多具分 枝; 叶呈 覆瓦状 排列, 干燥 时紧贴 茎上, 潮湿时 开展, 呈 卵圆形 或阔卵 圆形, 先端圆 钝;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细 胞呈圆 方形, 壁稍 增厚, 疏 被 单疣或 无疣; 基 部细胞 稍长, 呈短 矩形, 平滑, 无色 透明。 产 贡山、 德钦、 中甸的 怒江及 澜沧江 流域; 多生于 3000 米以 上高山 冰川附 近岩石 上、 石 隙处、 冲积砂 地上, 也见 于高山 林缘土 壁及墙 壁上。 西藏 及陕西 高山地 区有分 布。 蒙古 (模 式标本 产地) 也有 分布。 10. 硬叶 对齿藓 图版 106: 1—15 Didymodon rigidulus Hedw. (1801) . Barbula rigidula (Hedw. ) Mild. (1969);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约 1 一 2 厘米, 具叉状 分枝。 叶湿时 背仰, 呈 三角状 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上 部细胞 呈多角 状 圆形, 厚壁, 多疣; 基 部细胞 稍长, 呈 矩形, 平滑。 常 具多细 胞构成 的无性 芽孢。 产贡山 福贡 德饮、 中甸、 丽江、 大理、 昆明 及安宁 等地; 多生于 2000 — 3000 米以上 高山岩 石上、 石隙处 及冰碛 石上、 草甸 土上, 也 见于林 地上、 林缘 或沟边 石壁或 土 坡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江苏、 陕西、 甘肃、 青海、 河北、 内 蒙古等 省区。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中亚、 西亚、 欧洲、 北非、 北 美及南 美也有 分布。 11. 溪边 对齿藓 图版 107: 1-7 Didymodon rivicolus (Broth. ) Zander in T. Koponen et al. (1933). ^rbula rivicola Broth. (1929);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Didymodon mamilhsus Dix. (1936). 植 物体黄 绿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达 4 厘米, 具叉状 分枝。 叶 干燥时 贴生茎 上, 湿时 伸展; 呈长 卵形, 先 端阔, 渐尖;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至叶 尖稍下 处 消失;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壁 增厚, 每细胞 具单一 大疣; 基部细 胞呈不 规则长 方形, 平滑, 稀 具疣。 孢叶较 长大, 基部 抱茎。 蒴 柄长约 15 厘米, 红色; 孢蒴 直立, 圆 柱形, 呈黄 棕色; 蒴齿 直立, 齿 片呈披 针形, 上段不 规则的 裂开, 密被 细疣; 蒴盖圆
丛藓科 263 图 版 106 1—15. 硬叶 对齿藓 Didymodon rigidulus Hedw. , 1—5. 叶 (x26), 6.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x350), 7. 叶 基部细 胞 (X350), 8. 茎 横切面 (X260), 9—10. 叶片 横切面 (x260), 11. 孢蒴 (X26), 12. 蒴齿 (x64), 13. 孢子 (X640), 14. 叶 腋生毛 (X260), 15. 无 性芽胞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發 ss^v
264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07 1—7. 溪边 对齿藓 Didymodonrivicolus (Broth). Zander, 1. 枝条 (xl2), 2—5. 叶 (X45), 6. 叶先 端细胞 (X 640), 7. 叶基 部细胞 (X640); 8-11. 剑叶 对齿藓 D. rufidulus (C. MueU. ) Broth. , 8. 植株 (xl), 9—10. 叶 (X45), 11. 叶先 端细胞 (X640); 12—17. 短叶 对齿藓 D. tectorus (C. Muell. ) Saito, 12. 植株 (X2), 13 — 15. 叶 (X45), 16. 叶先 端细胞 (X640), 17. 叶基 部细胞 (x64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65 柱形, 具 短喙状 尖头。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丽江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3000 米以上 高山林 地上、 高 山灌丛 下、 林缘或 沟边土 坡上, 也见于 林下腐 木上。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贵州、 四川、 陕西、 甘 肃、 河北、 吉林等 省区。 为 中国特 有种。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12. 剑叶 对齿藓 图版 107: 8—11 Didymodon rufidulus (C. Muell. ) Broth. (1902); M. X. Zhang (1978). Barbula rufidula C. Muell. (1896);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et (1996); Trichostomum sulphuripus C. Muell. (1896); Didymodon sulphuripes ( C. Muell. ) V. F. Broth. (1902); D. nodiflorus (C. Muell.) V. F. Broth. (1902); D. handelii Broth. (1929);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 物体暗 绿带红 褐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约 2 — 3 厘米, 多 具叉状 分枝, 上部 密 被叶, 基部着 生多数 红棕色 假根。 叶干时 皱縮, 湿时 伸展, 初 期呈黄 绿色, 老 叶带红 褐色, 呈卵 状至三 角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稍 背卷; 中肋 细长, 先端 在叶尖 稍 下处即 消失; 叶上部 细胞呈 4 一 5 角状 圆形, 壁稍 增厚, 具不明 显的单 疣或乳 头突, 基 部细胞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上段 不规则 开裂, 蒴盖圆 柱形, 具 喙状短 尖头。 产 贡山、 中甸、 维西、 丽江、 宾川、 大理、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以 上的林 地上、 腐 木及枯 枝上, 也 见于岩 面及砖 墙上。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北、 福 建、 台湾、 陕西 (模式 产地) 新疆、 山西、 辽宁、 吉林等 省区。 为 中国特 有种。 13. 短叶 对齿藓 图版 107: 12—17 Didymodon tectoms (C. Muell. ) Saito (1975). Barbula tectorum C. Muell. (1896); P. C. Chen (1941); C. C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 defossa C. Muell. (1897) ; B . ferruguneinervis Broth. (1902); Didymodon revolutus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植物体 绿色, 稍带黄 棕色, 常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 2 — 3. 5 厘米, 稀 分枝。 叶干 时 贴茎, 湿时 斜伸, 呈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稍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 叶 上部细 胞呈不 规则的 3 — 6 角状 圆形, 胞 壁厚, 具单个 圆疣; 基 部细胞 较大, 呈 不规 则的长 方形, 薄壁, 平滑且 透明。 苞叶较 长大; 蒴柄 红色, 长约 2 厘米, 孢 蒴卵状 圆 柱形, 黄 褐色; 蒴齿 细长, 向左 扭旋; 蒴盖圆 锥形, 具 长喙。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维西、 福贡、 丽江、 大理、 楚雄、 昆明、 安宁 等地; 多生于 海拔 1500 — 3000 米以 上高山 林地, 林缘及 沟边岩 石上、 石 缝中、 土 壁上、 土墙 上及屋 顶上, 也 见于高 山灌丛 地上、 草 甸土上 及河滩 地上。 西藏、 贵州、 四川、 江西、 浙江、 江苏、 上海、 安徽、 陕西 (模 式产地 )、 甘肃、 河南、 山西、 河北、 北京、 内 蒙古、 辽 宁 等地有 分布。 为 中国广 布的特 有种。 14. 灰土 对齿藓 图版 108: 1—5 Didymodon tophaceus (Brid. ) Lisa (1837);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Trichostomum tophaceum Brid. (1819) ; Barbula tophacea (Brid. ) Mitt. (1859); P.
26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08 1 一 5. 灰土 对齿藓 Didymodon tophaceus (Brid.) Lisa, 1. 植株 (X2), 2-3. 叶 (X45), 4 叶先 端细胞 (X640),5. 叶中 部细胞 (X640); 6_ 10 . 土生 对齿藓 D . vinealis (Brid.) Zander, 6. 植株 (x 2) , 7—9. 叶 (X45),H). 叶片中 部细胞 (x640); 11 — 16 . 细叶 对齿藓 D . pe^bt^B^^, U . 植物体 (xl) , 12 一 15 . 叶 (x45 >' 16. 叶片先 端细胞 (X64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67 C. Chen (1941); C. Gao (1977);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 物体绿 色或褐 绿色, 高 3~6 厘米,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多具 分枝。 叶干 时多贴 生, 常 扭曲, 潮湿时 斜伸, 呈卵 圆形, 上部 渐狭, 先端 圆钝;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粗 壮, 向上 渐细,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 细胞呈 3 — 5 角状 圆形, 壁 增厚, 疏 被单个 细疣; 叶基 部细胞 稍长。 蒴柄红 棕色, 细长; 孢蒴 直立, 呈圆 柱形; 蒴齿 较短, 直立, 齿片深 裂至 基部; 蒴盖圆 柱形, 具喙状 尖头。 产 中甸、 丽江; 多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的林 地上、 灌 丛下、 林缘 及沟边 土壁上 及岩 石上。 西藏、 四川、 新疆、 山东、 内 蒙古、 辽 宁等省 区均有 分布。 广布于 印度、 巴 基 斯坦、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日本、 欧洲、 北非 及南北 美洲。 15. 土生 对齿藓 图版 108: 6—10 Didymodon vinealis (Brid. ) Zander (1978). Barbula vinealis Brid. (182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 schensiana C. Muell. (1896); B. ellipsithecia C. Muell. (1897); in Hand.-Mazz. (1929);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植 物体黄 绿色, 疏 丛生。 茎 直立, 高 1 一 2 厘米。 叶 潮湿时 背仰, 基部宽 卵状, 向 上 渐狭, 呈披 针形, 中下部 多纵长 皱褶; 叶边 全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细 胞呈不 规则的 多角状 圆形, 壁稍 增厚, 具多个 细疣; 基 部细胞 稍长。 蒴柄 细长, 红色; 孢蒴圆 柱形, 直立; 蒴齿 细长, 向 左一回 扭旋。 产 昆明、 安宁; 多生 于海拔 2000 米左 右的林 地上、 岩石 上及土 坡上。 西藏、 贵州、 四川、 江苏、 陕西、 甘肃、 河北、 内 蒙古及 辽宁等 省区有 分布。 广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阿尔及 利亚、 突 尼斯、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高 加索、 欧洲、 北非及 北美。 8. 净 口薛属 Gymnostomum Nees et Hornsch.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每 年自先 端萌生 新枝, 逐 年向上 生长, 多年 后往往 形成高 大的垫 状。 茎 直立, 稀 分枝。 叶湿时 倾立, 干燥 时向内 卷曲, 呈 长椭圆 状披针 形或狭 长披针 形; 叶边 平展,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不达 叶尖即 消失; 叶上 部细胞 较小, 呈多角 状圆形 或 方形, 具细 密疣; 下 部细胞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平滑, 无 色透明 或略带 黄色。 雌雄异 株。 苞叶基 部略成 鞘状。 蒴柄 细长; 孢蒴 直立, 呈卵 状长圆 柱形; 蒴齿 缺失; 蒴 盖易脱 落, 或 与蒴轴 相连; 蒴帽狭 兜形, 具 长斜喙 状尖。 孢子黄 棕色, 平滑 或具细 密疣。 本 属约有 21 种, 分 布于南 北半球 的温带 地区, 多 生于山 区石灰 岩上, 或生 于墙壁 上。 中国 记录有 7 种。 云南 报道有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片 呈舌形 或长椭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圆钝; 中肋 粗壮, 长不及 叶尖。 2 (3) 叶 片基部 呈阔卵 圆形; 叶 细胞壁 特厚, 胞壁平 滑无疣 3. 厚壁 净口藓 G. laxirete 3 (2) 叶片基 部狭长 方形; 叶 细胞壁 较薄, 每一 细胞壁 上具数 个圆疣 1. 铜绿 净口藓 G, aeruginosum
268 云南 植物志 4 (1) 叶片呈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中肋 较细, 长达 叶尖。 5 (6) 叶细 胞壁角 部强烈 增厚, 每 1 细胞 壁上具 单一大 圆疣, 稀具 2 疣 2. 橙色 净口薛 aurantiacum 6 (5) 叶细胞 壁角部 无特殊 增厚, 每 1 细胞 壁上具 多个细 圆疣。 7 (8) 叶基 成鞘状 抱茎; 叶 细胞呈 规则的 5 — 6 角形, 细胞壁 较薄, 排 列整齐 5. 硬叶 净口藓 G. subrigidolum 8 (7) 叶 基不成 鞘状;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方 形或偏 方形, 细胞壁 较厚, 排列 不整齐 4. 钩 g)f □ 藓 G, recurvirostre 1. 铜绿 净口藓 图版 110: 1—5 石生 净口藓 Gymnostomum aeruginosum Sm. (1804);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Gymnostomum rupestre Scheich. ex Schwaegr. (1811); P. C. Chen (1941); G. calcareum Nees et Homsch (1977) . 植 株密集 丛生, 高 2 — 3 厘米, 多 呈鲜绿 色或铜 绿色。 茎 直立, 稀具 分枝。 叶片狭 长, 往往呈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圆钝, 叶边 平展,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不及 叶尖; 叶上部 细胞 多角状 圆形, 每细胞 具多个 细疣; 基 部细胞 呈不规 则的椭 圆状长 方形, 平滑 无疣。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丽江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以上高 山地区 的石灰 岩 上或石 缝中, 也见 于岩面 薄土上 或石灰 墙上。 西藏、 四川、 广东、 台湾、 浙江、 江苏 等 省区有 分布。 广布于 日本、 菲 律宾、 中亚、 西亚、 欧洲、 北非、 北美及 中美。 2. 橙色 净口藓 图版 109: 1—14 橙蒴 净口藓 Gymnostomum aurantiacum (Mitt. ) Jaeg. (1870);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Hymenostylium aurantiacum Mitt. (1859); H. courtoisii Broth, et Par. (1910). 植株 纤细, 密集 丛生呈 垫状, 黄 绿色。 茎 直立, 高 2 — 5 厘米, 基部 密被红 褐色假 根, 有时具 分枝。 叶干时 卷缩, 潮湿时 倾立, 呈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平展; 叶边全 缘; 中肋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片 上部细 胞呈不 规则的 圆一多 角形, 细胞 壁角隅 部特别 增厚, 每细胞 多具大 形单个 圆疣, 稀具 2 疣; 基部细 胞呈不 规则长 方形, 平滑 无疣、 透 明。 蒴 柄长约 1 厘米; 孢蒴 直立, 卵形; 蒴齿 缺失; 蒴 盖具斜 长喙状 尖头。 产 彝良、 昭通、 贡山、 福贡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林下 石灰岩 石上、 林 缘或河 岸边石 壁上、 石 缝中。 西藏、 福建、 台湾、 贵州、 四川、 江苏、 陕西、 甘 肃等省 区有 分布。 尼 泊尔、 锡金 (模 式产地 )、 印度、 菲 律宾及 非洲中 部也有 分布。 3. 厚壁 净口藓 图版 110: 6-9 Gymnostomum laxirete (Broth. )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Hymenostylium laxirete Broth, in Hand. -Mezz. (1929).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约 3 — 6 厘米, 往往 具叉状 分枝, 密 生叶。 叶 片基部 阔卵 圆形, 向上 变狭, 呈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顶部 圆钝, 叶边 平展, 全缘; 中肋 粗壮,
丛藓科 269 图 版 109 1—14. 橙色 净口藓 Gymnostomumaurantiacum( Mitt.) Jaeg., 1—4. 叶 (x64), 5. 雌 生殖苞 及苞叶 (x64), 6. 叶先 端细胞 (X260), 7. 叶基 部细胞 (X260), 8. 叶中上 部细胞 (X640), 9. 茎 横切面 (X260), 10— 11. 叶片 横切面 (X640), 12. 孢蒴 (X26), 13. 孢子 (X640),14.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270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10 一5.锎绿净【』藓0>^11108101111^36^«^06101115 1 11., 1. 植株 (X2), 2、 3. 叶 (X45), 4. 叶先 端细胞 (x640), . 叶基 部细胞 (X640); 6-9. 厚壁 净口藓 G. laxirete (Broth. ) Chen, 6. 植株 (x 2 ), 7. 叶 (x45), 8. 叶先 端细胞 (X640), 9. 叶基 部细胞 (X64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71 长达 叶尖稍 下部即 消失; 叶上 部细胞 呈圆形 或长椭 圆状多 角形, 细胞壁 特厚, 排 列不整 齐; 叶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呈较 规则的 长椭圆 状长方 形或多 角形, 细胞壁 也明显 增厚, 全 部 细胞壁 均平滑 无疣。 孢蒴 未见。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000 米 以上的 石灰岩 石上。 本 种为云 南特有 种。 4. 钩喙 净口藓 图版 111: 1—10 净 口藓、 立膜藓 Gymnostomum recurvirostre Hedw. (1801); X. J. Li in C. Gao (1996). G. curvirostre Hedw. ex Brid. (1801) ; P. C. Chen (1941) ; Hymenostylium curvi- rostre Hedw. ex Brid. (1801) ; H • recurvirostre (Hedw. ) Dix. (1934) .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往 往密具 分枝。 叶呈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中肋 长达叶 尖, 但不 突出; 叶 上部细 胞呈多 角状圆 形至矩 圆形, 壁稍 增厚, 每 个细胞 壁上具 多个突 出 圆疣, 在叶 缘及中 肋处, 因 有突出 的高疣 而呈粗 糙的微 齿状; 叶 基部细 胞呈不 规则的 长 方形, 平滑 无疣。 蒴柄 细长; 孢蒴 直立, 呈圆 卵形; 蒴齿 缺失; 蒴盖圆 柱形, 具斜长 喙尖。 产 德欽、 中甸、 丽江、 昆明、 安宁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 以上的 石灰岩 石上, 稀见 于高山 林地上 或树干 基部, 在西 藏则见 于冰川 石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福 建、 台湾、 江苏、 河南、 河北、 内 蒙古等 省区。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 巴基 斯坦、 日 本、 俄 罗斯、 欧洲、 北非、 美 洲也有 分布。 5. 硬叶 净口藓 图版 112: 1—12 Gymnostomum subrigidulum (Broth.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subrigidula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约 3 厘米, 具叉状 分枝。 叶 干燥时 卷曲, 湿时 斜伸, 叶 基阔, 似鞘状 抱茎, 向上 变狭, 呈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顶 端钝, 叶 边多少 背卷, 全 缘; 中 肋长达 叶尖; 叶上部 细胞呈 5 — 6 角形, 细胞 壁薄, 排列 整齐, 每 细胞壁 上具数 个 细疣; 叶 基部细 胞呈长 方形, 平滑 无疣。 蒴 柄长约 1 厘米, 红色, 孢蒴 直立, 长卵 形。 产 中甸、 丽江、 云龙 昆明、 安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 3000 米 以上, 多 见于林 下 石灰岩 石上、 林缘石 壁上或 岩面薄 土上, 也见 于冰川 石上。 西藏、 四川、 湖南、 吉 林、 黑 龙江等 省区有 分布。 日本 也有。 本 种为中 国特有 成分。 模式标 本来自 丽江。 9. 圆 口藓属 Gyroweisia Schimp. 植物体 矮小, 往 往密集 丛生, 呈鲜 绿色, 常丛生 于石灰 岩上, 茎 直立, 单一 或茁生 分枝。 叶干时 平贴, 不 皱缩, 湿时略 背仰, 呈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常 圆钝, 边缘 平直; 中 肋细, 不 凸出, 由同 形细胞 构成, 长不及 叶尖即 消失; 叶上 部细胞 较小, 呈正 方形至 多 角形, 平滑 或具疣 及乳头 突起, 下 部细胞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苞叶 基部呈
272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11 1—10. 钩喙 净口藓 GymnostomumrecurvirostreHedw., 1—5. 叶 (X64), 6. 叶先 端细胞 ( X640), 7. 叶中部 细胞 (X640), 8. 叶基 部细胞 (X640), 9. 叶片 横切面 (X640), 10. 茎的 横切面 (x64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73 图 版 112 1— 12. 硬叶 净口藓 Gymnostomum subrigidulum ( Broth. ) P. C. Chen, 1—4. 叶 (x64), 5. 叶中 部细胞 (X640), 6. 叶基 部细胞 (X640), 7、 8. 叶片 横切面 (X640), 9. 茎的 横切面 (X260), 10 — 12. 叶 腋生毛 (x260) o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274 云南 植物志 鞘状。 孢 蒴呈圆 柱形; 环 带阔; 蒴 齿长披 针形, 常 分裂成 两片, 具 密疣, 有时不 发育或 完全 退失; 蒴盖圆 锥形, 具 斜喙; 蒴 帽狭长 兜形。 孢子 黄色, 具 细疣。 本属约 14 种, 主 要分布 在世界 温带及 热带的 山区。 中国 记录有 2 种, 云南 均有分 布。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基部 较宽, 向上 渐狭, 先 端尖; 叶细 胞平滑 无疣; 孢蒴 口部的 环带具 2 — 3 层 细胞, 成熟后 卷脱 2. 云南 BI 口藓 G, yunnanensis 2 (1) 叶片呈 披针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叶细 胞具不 太明显 的乳头 突起; 孢蒴 口之环 带仅具 1 圈 细胞, 永存 不卷脱 1. 短茎 圆口藓 G. brevicaulis 1. 短茎 圆口藓 图版 113: 1—6 Gyroweisia brevicaulis (C. Muell. ) Broth. (1902);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Cao (1996). Trichostomum brevicaule Hamp. ex C. Muell. (1849) . 植物体 矮小, 高仅为 1.5 厘米, 密集 丛生。 茎 单生, 稀具 分枝, 密 被叶。 叶 片干燥 时 卷曲, 潮湿 时斜向 伸展, 呈披 针状长 舌形, 先端 圆钝, 叶 边近于 全缘, 或稍呈 波状, 中肋 粗壮, 长不及 叶尖, 在叶先 端以下 消失; 叶 片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细 胞壁增 厚, 半 透明, 具不 太明显 的乳头 突起; 叶基 部细胞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较大, 且 壁薄而 透明。 基叶 较小, 而苞 叶则无 分划。 蒴柄 直立, 长约 6 毫米; 孢蒴 直立, 呈长卵 状圆柱 形, 弯曲; 蒴口环 带为单 列细胞 构成; 蒴盖具 短且粗 的喙状 尖头; 蒴齿 直立, 齿 片上密 被疣; 孢子圆 球形, 平滑, 直径约 7 微米。 产 昆明、 安宁、 元阳、 绿春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2000 米左右 热带及 温带林 下岩面 上、 石 缝中或 岩面薄 土上, 稀 生于树 干上。 福建、 江苏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印度尼 西亚爪 哇热 带山地 (模式 标本产 地)。 2. 云南 園 口藓 图版 113: 7—13 Gyroweisia yunnanensis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株 细小, 髙不及 0.5 厘米, 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茎高仅 0.8 毫米, 单一, 密被 叶。 叶 基阔, 上部 渐狭, 呈披 针形, 叶边 平直,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稍下 处即消 失; 叶 上部细 胞呈方 形至多 角形, 壁稍 增厚, 平滑 无疣; 下部细 胞呈长 方形, 壁薄, 平 滑。 蒴柄长 2 — 3 毫米; 孢蒴 直立, 椭 圆状圆 柱形; 蒴 齿短, 密被 细疣; 孢子 圆形, 平 滑。 产 大理、 漾濞、 下关 等地; 生于 2000 — 3000 米左 右林下 石上, 多生 于石灰 岩上或 岩面薄 土上, 也 见于温 泉边石 上或高 山冰川 石上。 西藏、 湖北、 辽宁等 省区有 分布。 本 种为 中国特 有种。 模式标 本采自 漾濞。
丛藓科 275 10 图 版 113 1—6. 短茎 圆口藓 Gyroweisia brevicanlis (C. MueU. ) Broth. , 1. 植株 (xl), 2. 叶 (X40), 3. 叶先 端细胞 (X280), 4. 叶基 部细胞 (X280), 5. 放 大植株 (x20), 6. 蒴盖 (X20); 7—13. 云南 圆口藓 G. yunnanensis Broth. , 7. 植物体 (X2), 8—11. 叶 (x40), 12. 叶先 端细胞 (X500), 13. 叶基 部细胞 (><500)。 (黎 兴江、 吴锡 R 绘) )0 JR009>C § 奚 gggfe io 、c 機 f〔 ) 〕 it A m 缓 2 /纖 n
276 云南 植物志 10. 石 灰藓属 Hydrogonium (C. Muell. ) Jaeg. 植物 体多灰 绿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 一或具 分枝。 叶 干时多 紧贴, 稀卷 缩; 呈三 角状至 卵状披 针形, 或 舌形; 先端 渐尖或 圆钝, 尖 部平展 或略呈 兜形; 叶边平 直, 有时 背卷, 多 全缘, 稀近 尖部具 微齿;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上 部细胞 疏松, 多呈 整齐的 4 一 6 角形, 壁薄 平滑, 稀具 细疣;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呈整齐 的长方 形, 平滑且 透明。 雌雄 异株。 苞叶 与叶几 同形。 蒴齿 左旋或 直立; 蒴盖 具长尖 直喙。 常 具 多样的 无性芽 胞体。 本属约 35 种, 主要 分布于 亚热带 及热带 地区。 中国 记录有 18 种, 为 潮湿的 钙质土 及 石灰岩 上常见 藓类, 云南 报道有 8 种。 1975 年日本 K. Saito 将本 属归并 于扭口 藓属, 作为 一组, 即: Sect. Hydrogonium (C. Muell. ) Saito, 但作 者认为 Hydrogonium 之特 征显然 有别于 Barbula, 如本属 叶边多 平直而 不明显 背卷; 叶 基阔, 叶片 多呈三 角状或 披针状 舌形; 苞叶 比一般 叶小, 且无鞘 部 分化; 蒴齿 有时直 立且不 旋扭; 常 具多样 形态的 无性芽 胞体。 鉴于上 述明显 差异, 故 本 书同意 Hilpert(1933) 及 P. C. Chen (1941) 之 意见, 仍将 其独立 为石灰 藓属。 分种 检索表 1 (8) 植物体 挺硬, 叶 片呈披 针形。 2 (3) 叶片 中肋突 出叶尖 6. 暗色 石灰藓 H. sordidnm 3 (2) 叶 片中肋 不突出 叶尖。 4 (5) 叶 细胞平 滑无疣 8. 钝叶 石灰藓 H. wUliamsii 5 (4) 叶细胞 具疣状 突起。 6 (7) 叶中肋 粗壮; 叶细 胞壁相 当厚; 叶 片尖端 全缘; 具 星芒状 的无性 芽胞体 3. 抚叶 石灰藓 H« gangeticmn 7 (6) 叶中肋 细弱; 叶细胞 壁薄; 叶 片先端 边缘有 锯齿; 无 性芽胞 体缺如 4. 细叶 石灰藓 H. gracilentum 8 (1) 植 物体较 柔软; 叶 片多呈 舌形。 9 (10) 叶片 较宽, 呈卵 状舌形 5 . 四川 石灰藓 H. setschwanicum 10 (9) 叶片 较狭, 呈 披针状 舌形。 11 (12) 叶片细 胞壁厚 L 狄氏 石灰藓 H . dixonianum 12 (11) 叶片细 胞壁薄 而柔。 13 (14) 植物体 矮小; 叶细胞 具明显 的疣, 叶上部 边缘由 于疣状 突起而 粗糙呈 细齿状 7. 胄 IH" 石灰藓 subpellucidmn 14 (13 ) 植物体 较高大 (长达 4 一 8 厘米 ), 叶细 胞平滑 无疣; 叶 边全缘 无锯齿 2. 石灰藓 H. ehrenbergii 1. 狄氏 石灰藓 图版 114: 1—4 Hydrogonium dixonianum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丛藓科 277 图 版 114 1—4. 狄氏 石灰藓 HydrogoniumdixonianumP. C. Chen, 1、 2. 叶 (X64), 3.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x260), 4. 叶 腋生毛 (X260); 5—13. 石灰藓 H. ehrenbergii (Lor. ) Jaeg. , 5、 6. 叶 (x64), 7. 叶先 端细胞 (x260), 8. 叶基 部细胞 (X260), 9-11. 叶片 横切面 (X260), 12. 茎 横切面 (x260), 13.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278 云南 植物志 (1996). Barbula inflexa Dix. (1929). 植 物体较 柔软, 疏松 丛生。 叶呈长 卵状或 披针状 舌形, 上部 较阔, 先端 圆钝; 叶边 全缘, 有 时下部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稍 下处即 消失; 叶 中上部 细胞呈 规则的 4 一 6 边形, 壁薄, 每 细胞上 具多个 小马蹄 形疣; 基部细 胞呈不 规则长 方形, 壁薄, 平滑且 透明。 苞叶 分化成 卵状披 针形, 基部 较阔, 先端 渐尖。 叶腋 常具多 细胞组 成的线 状无性 芽 胞体。 产 昌宁; 生 于海拔 1000 米左右 林下岩 石上。 西藏、 四川 (模式 标本产 地)、 江苏、 河南等 省区有 分布。 为 中国特 有种。 2. 石灰藓 图版 114: 5—13 Hydrogonium ehrenbergii (Lor.) Jaeg. (1880);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Trichostomum ehrenbergii Lor. ( 1868 ) ; Barbula ehrenbergii (Lor.) Fleisch. (1901); B. dialytrichoides Ther. in Broth. (1924); B. latifolia Broth. (1929); B. subpeLLucida Mitt. var. proligera Broth. (1929) . 植物体 柔软, 鲜 绿色, 高 4 一 8 厘米。 叶干时 皱缩, 湿时 倾立, 呈卵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有 时稍呈 兜形; 叶边 全缘, 平展;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稍 下部; 叶 中上部 细胞呈 4~6 角形, 薄壁, 平滑 无疣;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透明。 蒴柄 红色, 长达 2 厘米; 孢蒴 直立, 呈 卵状圆 柱形; 蒴齿 细长, 齿片 线形, 向 左一次 旋扭。 产 中甸、 维西、 禄劝、 昆明、 安宁、 潞西、 瑞丽 等地; 在海拔 500 — 3000 米 以上地 区均可 生长, 多 见于溪 边岩石 上或土 壁上, 稀见 于高山 冰川地 石上。 西藏、 四川、 福 建、 陕西、 山西、 河 南等省 区均有 分布。 广 布于尼 泊尔、 巴基 斯坦、 印度、 西亚、 欧 洲、 北非 及美洲 北部。 3. 疣叶 石灰藓 图版 115: 1—5 Hydogonium gangeticum (C. Muell.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C. Gao (1996). Barbula gangetica C. Muell. (1872). 植物体 丛生, 灰 绿色。 叶干时 卷缩, 湿时 伸展, 叶 基阔, 向上 渐狭, 呈等腰 三角形 状披 针形或 舌形, 先 端钝, 叶边 全缘, 中 下部稍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 片上部 细胞 呈不规 则的多 角形, 胞 壁薄, 每 细胞具 1 一 2 个小 圆疣; 叶基 细胞稍 长大, 平滑而 透明。 蒴柄 细长; 孢蒴呈 狭长圆 柱形。 具多数 无性芽 胞体, 一般 呈星芒 状或三 叉状, 由 多细胞 构成。 产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500 — 800 米之低 热河谷 地区, 多见于 江河边 或溪边 石上、 岩 面薄土 上或土 坡上。 西藏及 四川有 分布。 孟 加拉国 (模式 产地) 也有。 4. 细叶 石灰藓 图版 115: 6—15 Hydrogonium gracilentum (Mitt.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 gracilenta Mitt. (1859) .
丛藓科 279 图 版 115 1—5. 疣叶 石灰藓 Hydrogonium gangeticum (C. Muell. ) P. C. Chen, 1. 叶 (X40), 2. 叶先 端细胞 (x300), 3—5. 无 性芽孢 (X300); 6—15. 细叶 石灰藓 H. gracilentum (Mitt. ) P. C. Chen, 6—8. 叶 (X64), 9. 叶先端 细胞 (X640), 10. 叶基 部细胞 (X640), 11. 叶片 横切面 (X260), 12. 叶中肋 横切面 (X640), 13. 茎的横 切面 (X260), 14. 孢蒴 (X26), 15.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280 云南 植物志 植物体 挺硬, 密集 丛生。 叶呈三 角状至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明显 背卷, 先端具 微齿; 中肋 细弱, 长达 叶尖; 叶 中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角形, 壁薄, 平 滑 无疣; 基部 细胞稍 长大, 呈不 规则长 方形。 产景东 (哀牢 山); 生 于海拔 1000 米 以上的 林下岩 石上, 或 林缘土 坡上。 西藏、 河 南、 辽宁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布 于印度 及巴基 斯坦。 5. 四川 石灰藓 图版 116: 1—2 Hydrogonium setschwanicum (Broth.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setschwanica Broth. (1924). 植 物体黄 绿色, 密集 丛生, 高约 2.5 厘米, 茎 直立, 单 一或具 分枝, 下部 密被假 根。 叶 干燥时 扭旋, 湿时 倾立, 呈 椭圆状 舌形, 先 端阔, 圆钝, 叶边 全缘, 平滑, 稀下 部 背卷; 中肋 粗壮, 至叶尖 稍下部 消失; 叶 中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角形, 排列 整齐, 壁薄, 疏具 细疣;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薄壁 透明, 无疣。 产贡山 (独 龙江流 域沿岸 ); 生 于海拔 1000 — 2600 米, 以上的 林下, 多见于 阴湿的 林 地上、 岩石 上或土 坡上。 西藏、 四川 (模 式标 本采自 盐源) 有 分布。 为 我国西 南高原 地区特 有种。 6. 暗色 石灰藓 (新拟 ) 图版 116: 3—4 Hydrogonium sordidum (Besch. )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Cao (1996). Barbula sordida Besch. (1894).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灰 绿色。 茎 直立, 密 被叶。 叶片 干燥时 皱縮, 潮湿时 伸展, 整个 叶片均 较阔, 呈卵 状扩披 针形, 下 部往往 具纵长 皱褶, 先 端宽且 圆钝, 具小 尖头; 叶边 全缘, 平 展或稍 背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背面 具明显 突出的 粗疣; 叶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角形, 胞 壁薄, 每个细 胞具多 个不规 则形的 细疣; 叶基 部细胞 较大, 呈狭长 方形。 产丽江 (石鼓 )、 昌宁、 凤庆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0 — 3000 米一带 阴湿的 林下, 多见 于岩 石上、 土 坡上, 或沟 边石壁 上及草 地上。 四川、 广东、 福建、 浙江 等省有 分布。 此 外仅 分布于 越南, 为 热带东 南亚特 有种。 7. 亮叶 石灰藓 图版 117: 1—12 Hydrogonium subpellucidum (Mitt. ) Hilp. (1933);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sbpellucida Mitt. (1859). 植物体 矮小, 柔软, 鲜 绿色, 密集 丛生。 叶干时 皱缩, 湿时 倾立, 呈 卵状披 针形, 先端较 狭窄; 叶边 平展, 下部 全缘, 叶尖边 缘有细 鋸齿; 中肋 粗壮, 背面 粗糙, 具突出 的疣; 叶 中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 排列 整齐, 胞 壁薄, 明显 具疣;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无色 透明。 蒴柄 红色, 细长。 孢蒴 直立, 呈 卵状圆 柱形; 蒴齿 细长, 呈 线状略 向左旋 扭。 产 富民、 昆 明等滇 中高原 地区; 多生 于海拔 2000 米左 右的林 地上, 或阴湿 的岩石 上及 岩面薄 土上。 西藏及 四川有 分布。 喜马 拉雅西 北部、 锡金、 印 度也有 分布, 为中 国- 喜马拉 雅植物 区系成 分的特 有种。
丛藓科 281 图 版 116 1—2. 四川 石灰藓 Hydrogoniumsetchwanicum (Broth. ) P. C. Chen, 1. 叶 (x45), 2.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 X 350) ; 3—4. 暗色 石灰藓 H. sordidum (Besch. ) P. C. Chen, 3. 叶 (X45), 4. 叶先 端细胞 (>O50); 5—8. 钝叶石 灰藓 H. wiUiamsii Chen, 5. 叶 (X45), 6. 叶 片先端 (X45), 7. 叶中上 部细胞 (x350), 8. 叶基 部细胞 (X350)。 (仿陈 邦杰)
282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17 \~lLTl^ km Hydrogonium -bpellucidum (Mitt.) HHp. , ,-3. 叶 (x 45) , 4. 叶先 端细胞 ( x 260). 5. =上 部 中央细 V x 26 0), 6 . 叶 中下部 边缘瞻 (x26()) , 7 . 叶 基部膽 (x26()) , 8 、 9 叶 中助翻 面 (x 260) , 10. 蓬的 横切面 (x260) , n . 叶 腋生毛 (x260) , 12 . 抱蒴 (x26) 。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83 8. 钝叶 石灰藓 图版 116: 5—8 Hydrogonium williamsii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株黄 绿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约 1.5 厘米, 单 一或具 分枝。 叶干时 皱缩, 湿 时 伸展, 常 内凹, 呈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渐狭而 圆钝, 叶边 全缘, 平直;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上 部细胞 特小; 呈 4 一 5 角状 方形, 或不 规则长 方形, 壁 增厚, 平 滑 无疣; 基部细 胞长大 (比 上部 细胞大 10 倍以上 ),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蒴 柄细, 长约 1.5 厘米, 呈黄 红色; 孢蒴 直立, 呈长 椭圆状 卵形; 蒴齿 细长, 扭曲。 产 元阳、 绿春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000 — 1900 米地带 的石灰 岩上、 河 谷边有 水流经 的 石上, 或泉 水边湿 壁上。 西藏、 山西有 分布。 菲律宾 (模式 产地) 也有。 11. 湿 地藓属 Hyophila Brid. 植物体 矮小,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稀 分枝。 叶 干燥时 内卷, 呈长 椭圆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具小 尖头, 叶边 全缘或 先端具 微齿;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上 部细胞 小, 呈 长方一 多边状 圆形, 具 细疣或 平滑;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平滑 透明。 雌雄 异株, 苞 叶 较小, 或与叶 同形。 蒴柄 细长, 直立; 孢蒴 直立, 长圆 柱形; 环带 分化, 自行 卷落; 无 蒴齿; 蒴盖圆 锥形, 先 端有狭 长喙; 蒴帽 兜形。 孢子 形小, 壁 平滑。 本属约 115 种, 主要分 布于亚 热带至 热带, 多 生于润 湿的土 上及岩 石上。 中 国已知 有 7 种, 大 多数省 区均有 分布, 常见于 阴蔽场 所的钙 质土及 石上, 云南 报道有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片呈铲 形或长 舌形; 叶片细 胞具疣 状突起 或平滑 3. 花状 湿地藓 H. rosea 2 (1) 叶片 呈披针 形或宽 舌形; 叶片 细胞具 乳头状 突起。 3 (4) 叶 片边缘 上半部 有明显 的锯齿 1. 卷叶 湿地藓 H. involute 4 (3) 叶 边几乎 全缘。 5 (6) 叶 片呈披 针形; 叶 细胞具 极为高 出的乳 头突起 4. 四川 湿地藓 H. setschwanica 6 (5) 叶 片呈宽 舌形或 舌形, 叶细胞 具不明 显的乳 头突。 7 (8) 叶基 较长, 叶片呈 匙形; 不 具无性 芽孢体 5. 匙叶 湿地藓 H. spathulata 8 (7) 叶基 较阔, 较短, 叶片 呈卵状 舌形; 具无性 芽孢体 2. 芽孢 湿地藓 H. propagulifera 1. 卷叶 湿地藓 图版 118: 1-12 欧洲 湿地藓 Hyophila involute (Hook. ) Jaeg. (1873);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Gymnostomum involutum Hook. (1819); Hyophia micholitzii Broth. (1893); Brothe in Hand. -Mazz. (1929) ; H. attenuata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 H. sinen- sis Dix. in Yang (1936).
284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18 1—12. 卷叶 湿地蘚 Hyophila involuta (Hook.) Jaeq., 1. 植株 (X3), 2、 3. 叶 (x26), 4. 叶片先 端细胞 (X640), 5.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640), 6. 叶 片中下 部近边 缘细胞 (X640), 7. 叶 基细胞 (X640), 8、 9. 叶 片 横切面 (X260), 10. 茎的 横切面 (X260), 11. 孢子 (X640), 12. 芽孢体 (xi2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285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高约 1.2 厘米。 叶干燥 时向内 卷曲, 潮湿时 伸展, 叶基 较阔, 呈 长 椭圆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具小 尖头; 叶边下 部稍具 波曲, 上段具 明显的 锯齿; 中肋粗 壮, 长达 叶尖; 叶 中上部 细胞呈 3 — 5 角状 圆形, 壁 稍厚, 无疣, 仅腹面 略具乳 头状突 起。 蒴柄长 1 一 1.5 厘米; 孢蒴 直立, 呈长圆 柱形, 无 蒴齿; 蒴 盖呈圆 锥形, 先 端具长 喙; 孢子 圆形, 壁 平滑。 产 贡山、 福贡、 宾川、 大理、 昆明、 普洱、 思茅、 勐腊 等地; 广泛生 于海拔 1000 — 3000 米地 区的林 地上、 林缘 或沟边 的石灰 岩上、 土坡 上或墙 壁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广西、 广东、 海南、 福建、 台湾、 湖北、 江西、 江苏、 河南、 山东、 河北、 辽 宁、 吉林等 省区。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缅甸、 越南、 印度尼 西亚、 日本、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欧洲、 南 北美洲 及大洋 洲均有 分布。 2. 芽孢 湿地藓 图版 119: 11-13 Hyophila propagulifera Broth. (1899);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Hyophila okamurae Broth. (1928). 植物体 细小, 高仅约 5 毫米, 呈黄 绿色。 茎 直立, 单一, 上段密 被叶, 下段 密被假 根。 叶片 干燥时 向内呈 螺旋状 卷曲, 潮湿时 伸展, 呈卵状 舌形, 先端 急尖; 叶缘 上部具 微齿, 下部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 上部细 胞呈圆 形至六 角形, 具乳 头突; 叶基 细胞 较大, 呈长 方形, 平滑。 在叶 腋密生 多数球 形或卵 状的, 由多 细胞组 成的无 性芽胞 体。 产 昆明、 思茅、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一 带的林 地上、 林缘及 沟边岩 石 上或土 壁上。 广东、 江苏及 北京有 分布。 日 本也有 分布。 3. 花状 湿地藓 图版 119: 1-3 Hyophila rosea Williams (1914);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丛集, 高约 1.5 厘米, 茎 直立, 往往具 分枝, 密 被叶, 具腋生 无性芽 胞体。 叶片干 燥时呈 折扇状 或波状 皱缩, 潮湿时 伸展, 呈长 铲形或 舌形, 具龙 骨突; 叶边平 展, 有 时下部 反卷; 中肋 粗壮, 长 达叶尖 且略突 出呈小 尖头, 背面具 粗疣。 上部 细胞较 小, 呈圆 形一六 角形, 背 腹两面 均稍具 乳头, 同时 具明显 突出的 细疣, 叶基细 胞较长 大, 平滑, 半 透明。 蒴 柄高约 8 毫米, 孢蒴 直立, 长圆 柱形, 长 2 — 2. 5 毫米; 蒴齿缺 如。 无性芽 胞呈圆 球形, 由 3 — 4 个细胞 组成。 产 思茅、 保山、 腾冲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000 — 1500 米 地带, 在岩 石上、 岩 面薄土 上、 林缘或 路边土 壁上, 或 见于林 下树干 基部。 海南、 福建、 台湾、 江西、 湖南、 浙 江、 江苏、 安徽、 吉林等 省均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喜马拉 雅西南 部及菲 律宾。 4. 四川 湿地藓 图版 119: 4—7 Hyophila setschwanica (Broth. ) Hilp. ex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in C. Gao (1996). Weisiopsis setschwanica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 植物 体矮小 丛生, 黄 绿色。 茎高 1.5 — 5 毫米, 密 被叶。 叶片 干燥时 内卷, 潮湿时 倾立, 叶 基阔, 向 上呈披 针形或 披针状 舌形, 长约 2 毫米, 内凹, 先 端钝, 具小 尖头,
286 云南植 物志 1 一 3. 花状 湿地藓 Hyophila rosea Williams, 1. 图 版 119 椬株 (X3)' 2. 叶 (X45), 3. 叶先 端细胞 (X350);4 — 7. 四川 H ^^(^^Hilp. ex P. C. Chen, 4. 植株 (x2), 5. 叶 (X45), 6. 叶先 端细胞 (x 3 50), 7. 叶基 部细胞 (X350) ;8 — 10 . 匙叶 湿地藓 H . spathulata(Hary )Jaeg , 8 植株 (xl) , 9 叶 (x45) , 10 叶片先 端细胞 (X350); 11-13. 芽孢 湿地藓 H. propagulifera Broth., 11. 叶 (x 45) , 12. 叶片先 端细胞 (X350), 13. 芽孢体 (X350)。 (仿陈 邦杰、 黎 兴江)
丛藓科 287 叶边 全缘, 上部边 内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 片上部 细胞呈 圆形, 方 形至六 角形, 具 明显高 出的乳 头突; 叶基细 胞呈短 矩形, 无色 透明。 雌雄 同株。 蒴柄 直立, 长约 6 毫 米; 孢蒴长 卵形, 长约 1 毫米; 环带由 1 一 2 列细胞 构成, 宿存 蒴口; 蒴齿 缺如; 蒴盖 圆 锥形, 具斜长 喙尖。 抱子圆 球形, 直径 15 — 20 微米, 壁 上被疣 状突。 产景东 (哀牢 山); 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 地带阴 湿的岩 石上、 岩面薄 土上。 四川 (模 式产地 )、 海南、 陕西 等省有 分布。 为 中国特 有种。 5. 匙叶 湿地藓 (新拟 ) 图版 119: 8-10 Hyophila spathulata (Harv. ) Jaeg. (1873); X. J. Li in C. Gao (1996). Gymnostomum spathulatum Harv. in Hook. (1836); Pottia spathulata C. Muell . (1849); Desmatodon spathulatus (Harv. ) Mitt. (1859). 植物 体矮小 丛生, 呈绿 色或褐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1.5 厘米, 单一或 分枝。 叶长约 1.4 毫米, 叶 基狭, 向上 渐宽呈 匙形, 先端 急狭, 具小 尖头; 叶边 平展, 几乎全 缘或仅 下部具 微齿; 中肋 较薄, 长达 叶尖部 消失。 叶片 上部细 胞小, 呈 4 一 6 角形, 细胞 壁薄; 基 部呈短 矩形, 呈半透 明状。 蒴柄 直立, 黄色; 孢蒴 较小, 呈椭 圆状圆 柱形, 直立, 红 棕色; 蒴盖圆 锥形, 具 直立长 喙尖; 蒴齿 缺如。 产 彝良、 昭通、 丽江、 大理、 昆明、 红河、 蒙自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000 — 2500 米 地 区的林 地上、 林 缘岩面 上或土 壁上, 或石灰 墙上。 广西、 福建、 湖南、 浙江、 江苏等 省 区均有 分布。 尼 泊尔及 印度尼 西亚爪 哇也有 分布。 12. 薄 齿藓属 Leptodontium (C. Muell. ) Hamp. ex Lindb. 植 物体较 粗壮, 疏 丛生。 茎 直立, 高 3 — 5 厘米, 具叉 状分枝 或成丛 分枝。 叶 疏生, 干时扭 转贴生 茎上或 皱缩, 湿时 倾立或 背仰; 呈 长椭圆 形或长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阔, 急 尖, 叶 边下部 全缘, 稍 背卷, 上部 平展, 具 细齿; 中肋 粗壮,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中 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或 多角状 圆形, 壁薄或 稍厚, 具多 个圆形 细疣; 基部 细胞稍 长大; 平滑 无疣, 黄色或 透明。 雌雄 异株。 苞叶较 长大, 基部呈 鞘状。 蒴柄 细长, 有时 多数丛 生; 孢 蒴长圆 柱形, 直 立或稍 弯曲; 环带 具多列 细胞, 自行 卷落; 蒴齿无 基膜, 齿片纵 长 两裂, 具 疣及纵 斜纹; 稀具前 齿层; 蒴盖圆 锥形, 有 长喙。 孢子 黄色, 具 细疣。 本属全 世界约 46 种, 多分布 于温带 至热带 地区。 中国有 5 种, 多为中 国-喜 马拉雅 地区 所特有 种类。 云南 纪录有 4 种及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植株较 矮小或 纤细; 叶 片呈卵 圆形, 先端 急尖, 不 背仰; 上部 边缘具 细齿。 2 (3) 植株较 矮小, 密 生叶; 叶细 胞壁强 烈增厚 4. 厚壁 薄齿藓 L. warnstorTii 3 (2) 植株较 纤细, 疏 生叶; 叶细 胞壁薄 1. 纤细 薄齿藓 L. nexifolium 4 (1) 植株较 粗大, 叶片 呈卵状 或椭圆 状长披 针形, 叶卷 曲先端 背仰; 上 部边缘 具不规 则的粗 钝齿. 5 (6) 叶细 胞较大 (直 径约 20 微米 ), 密被 突出的 星状疣 2. 疣 薄齿藓 L. scaberrimum
288 云南 植物志 6 (5) 叶细 胞较小 (直径 不超过 10 微米 ), 胞壁 具多个 小圆疣 3. 薄齿藓 L. viticulosoides 1. 纤细 薄齿藓 (新拟 ) 图版 120: 1-14 Leptodontium flexifolium (With. ) Hampe in Lindb. (1964). Leptodontium pergemmascens Broth. (1924); Leptodontium subfilescens Broth, in Hand. -Mazz. ( 1929 ) ; Leptodontium handelii Ther. ( 1932 ) ; Bryoerythrophyllum pergemmascens ( Broth. ) Chen (1941); Bryoerythrophyllum yichunense Gao Chien (1977), syn. nov;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 物体特 纤细, 黄 绿色, 疏 丛生。 茎高 1.5 — 2 厘米, 具 分枝, 基 部密被 假根。 叶 干 时贴生 茎上, 湿时 倾立, 呈 楠圆状 或卵状 舌形, 先端 急尖或 圆钝, 具短 尖头, 叶边下 部 全缘, 上部具 粗齿; 中肋 粗壮,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 薄壁, 排 列 整齐, 具 多个小 圆疣。 产 贡山、 福贡 (怒 江流域 );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 一带林 地上、 腐 木上、 林缘石 壁及土 坡上。 西藏及 四川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锡金, 为中国 -喜马 拉雅分 布型的 种类。 2. 疣 薄齿藓 图版 120: 15 Leptodontium scaberrimum Broth. (1929) ; P. C. Chen (1941) ;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 物体疏 丛生, 呈 亮绿带 黄色。 茎多 单一, 直立或 f 顷立, 高 3 厘米。 叶干时 贴生茎 上, 潮湿时 背仰, 呈 卵状披 针形, 先端短 渐尖, 长约 4 毫米, 叶 边下部 背卷, 上 段具不 规 则的细 锯齿; 叶中肋 粗壮,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背面具 密疣; 叶 上部细 胞呈多 角状圆 形或 方形, 直径约 20 微米, 密 被不规 则的星 状疣; 叶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平滑 无疣。 产德钦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林 带的林 缘岩石 上或土 壁上。 贵 州、 四川、 河南等 省均有 分布, 为 中国特 有种。 3. 薄齿藓 粗叶 薄齿藓 Leptodontium viticulosoides (P. Beau v. ) Wljk et Marg. (1960);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Neckera viticulosoides P. Beau v. (1805) ; Leptodontium squarrosum (Hook. ) Hamp. in Lindb. (1864); P. C. Chen (1941); Leptodontium squarrosum (Hook. ) Hampe var. subdenticulatum (C. Muell. ) Lindb. (1864); Leptodontium viticulosoides (P. Beau v. ) Wijk et Marg. var. subdenticulatum (C. Muell. ) Wijk et Marg. (1972); X. J. Li in C. Gao (1996); Trichostomum subdenticulatum C. Muell. (1851). 3a. 薄齿藓 (原 变种) 图版 121: 1-12 L. viticulosoides (P. Beau v. ) Wijk et Marg. var. viticulosoides 植 物体疏 丛生。 茎 直立或 倾立, 长约 10 厘米, 具 不规则 分枝, 有纵 长的, 密被红 棕 色平滑 而多分 枝的地 上茎。 叶 片干时 直伸, 湿时具 弯曲的 龙骨状 皱褶, 叶基 较狭, 呈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缘 具狭的 卷边, 仅上半 部具不 规则的 锯齿; 中肋 较细, 在叶 尖 稍下即 消失。 叶细胞 壁厚, 呈圆形 或不规 则的长 方状多 角形, 密 被疣, 直径约 10 微
丛藓科 289 图 版 120 1—14. 纤细 薄齿藓 Leptodontium flexifoUum (With.) Hampe, 1—3. 叶 ( X 64), 4. 叶片中 上部边 缘细胞 (X640), 5. 叶片基 部细胞 (X260), 6. 叶中部 横切面 (X260), 7. 茎 横切面 (X260), 8-10. 叶 腋生毛 (X260), 11—14. 芽孢体 (X260); 15. 疣 薄齿藓 L. scabemmum Broth. , 15. 叶片中 上部边 缘细胞 (x35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图 版 121 1 ― 12. 薄齿 蘇 Leptodontium viticulosoides (P. Beanv. ) Wijk et Marg. var. vitculosoides, 1 . 基端的 一 段叶 ( x 20) , 2、 3. 叶 (X45), 4. 叶片基 部细胞 ( X 260), 5. 叶 片基部 边缘细 胞放大 ( X 640), 6.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X640),7. 叶 横切面 (X140), 8. 叶 中肋处 横切面 (X260), 9. 茎 横切面 (X140), 10. 芽孢体 (X140), 11、 12. 叶 腋生毛 (X140); 13—15. 厚壁 薄齿藓 L. wamstorfii Fleisch. , 13. 叶 (x45), 14. 叶先 端细胞 ( x 350) , 15. 叶基 部细胞 (x350)。 (黎兴 江绘图 1_12, 仿 陈邦杰 13 — 15)
丛藓科 291 米;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苞叶较 一般叶 长大。 蒴柄长 1.5 — 2 厘米, 直 立呈黄 红色; 孢蒴 呈长 卵状圆 柱形, 环带由 5~6 列细胞 组成。 蒴盖 具长斜 喙尖; 蒴齿呈 线状, 较短。 产 丽江、 宾川、 大理、 昆明、 景洪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800 — 2500 米 一带的 林地上 或树 干上。 贵州有 分布。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本 种为中 国-喜 马拉雅 分布型 的 种类。 3b. 薄 齿藓短 蒴变种 (新拟 ) L. viticulosoides (P. Beau v. ) Wijk et Marg. var. abbreviatum (Dix. ) Wijk et Marg. (1962); X. J. Li in C. Gao (1996). L . squarronsum (Hook. ) Par. var. abbreviatum (Dium. ) Chen (1941) . 本变 种与原 变种的 区别点 在于: 本变种 的叶较 短宽, 叶 片基部 较宽, 先端 急尖; 尤 以叶 片强烈 背仰; 以 及孢蒴 短易于 识别。 产景东 (哀牢 山); 生 于海拔 1000~1500 米的林 地上。 贵州有 分布。 也分布 于锡金 及印度 (阿萨 姆)。 4. 厚壁 薄齿藓 图版 121: 13—15 Leptodontium warnstorfii Fleisch. (1904);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 物体较 粗短, 叶 密集。 叶 呈长卵 圆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中下部 全缘, 背卷; 上部 具不规 则的疏 钝齿, 中 肋下部 粗壮, 向上 渐细, 至叶尖 稍下部 消失; 叶细 胞呈多 角状圆 形, 壁 增厚, 具 数个小 圆疣, 基 部细胞 长大, 呈不 规则长 方形, 壁 较薄, 平滑而 透明。 产 中甸、 丽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以 上的林 地上、 树 干上, 以及 高山牧 场草 地上。 西藏、 四川、 新疆等 省区有 分布。 也分布 于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13. 大 丛藓属 Molendoa Lindb. 植 物体较 粗大, 疏松 丛生, 呈鲜 绿或黄 绿色。 茎 直立, 高 3 — 15 厘米, 易 折断, 稀 具 叉状或 侧生小 分枝。 茎横断 面呈三 角形, 有 大形薄 壁细胞 构成的 中轴。 叶基部 阔大, 呈 鞘状, 上部 狭长披 针形, 潮湿时 倾立, 干时 卷縮; 中肋 强劲, 长达 叶尖; 叶上 部细胞 呈不 规则的 多角一 方形, 绿色, 厚壁, 具多个 单疣; 向基 部细胞 渐成长 方形, 平 滑或无 色 透明。 雌雄 异株。 蒴柄 细长。 孢 蒴呈倒 卵形, 蒴 盖具斜 长喙状 尖头, 常 与蒴轴 相连, 蒴帽 兜形, 孢子黄 棕色, 平 滑或具 密疣。 本属约 20 种, 分 布世界 各地, 多生 于潮湿 林下岩 石上, 常见 于石灰 岩壁及 岩洞附 近。 中国已 记录有 3 种及 2 变种。 云南有 2 种及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株较 细小, 高约 1 一 2 厘米; 叶 片细胞 平滑无 疣或具 不明显 的细疣 2b. 高 ill 大 丛藓云 南变种 M. sendtneriana var. yunnanica 2 (1) 植株较 粗壮, 高可达 8 厘米 以上, 叶 片的每 一个细 胞具数 个明显 突出的 单疣。
292 云南 植物志 3 (4) 叶基部 较宽呈 鞘状, 边缘具 细锯齿 1. 大丛藓 M. hornschochiana 4 (3) 叶基 较狭, 不呈 鞘状, 叶缘平 滑无齿 2a. 高山 大丛藓 原变种 M. sendtneriana var. sendtnmana 1. 大丛藓 图版 122: 1—12 毛氏藓 Molendoa hornschuchiana (Hook. ) Lindb. ex Limpr. (1886) ; P. C. Chen (1940) ; X. J. Li in C. Gao (1996). Hedxvigia hornschuchiana Hook. (1820) ; Molendoa hornschuchiana (Fumck) Lindb. f. barbuloides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M. hornschuchiana (Funck) Lindb. f. fragilis Gyorffy in Hand. -Mazz. (1929) . 植 物体较 粗壮, 疏松 丛生。 呈鲜 绿或棕 绿色。 茎高约 4 一 10 厘米或 更高, 多 具直立 的疏 分枝。 叶 密生, 基部 较阔, 呈 鞘状, 向上 狭长呈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上 部叶边 近于 全缘, 基部边 缘有细 锯齿;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在 先端稍 下处即 消失; 叶 上部细 胞 壁厚, 呈不 规则的 多角状 圆形, 每个 细胞壁 上具数 个圆形 单疣; 叶基部 细胞呈 多角状 长 方形, 多平滑 无疣。 孢子体 侧生, 蒴 柄短, 孢 蒴呈倒 卵形, 蒴 盖具长 而斜生 喙状尖 头, 蒴齿 缺如。 产丽江 地区; 生 于海拔 3000 米以上 针叶林 地上、 岩石 上及土 坡上。 四川、 江西、 湖南、 陕西、 山西 等省有 分布。 也分 布于俄 罗斯、 欧洲及 北非。 2. 高山 大丛藓 高山 毛氏藓 Molendoa sendtneriana (B. S. G. ) Limpr. (1886); P. C. Chen (1940); X. J. Li (1985); M. X. Zhang (1978); X. J. Li in C. Gao (1996). Anoectangium sendtnerianum B. S. G. (1846) ; Hymenostylium formosicum Broth, et Yas. (1926). 2a. 高山 大丛藓 (原 变种) 图版 123: 1—6 M. sendtneriana (B. S. G. ) Limpr. var. sendtneriana 植物体 粗壮, 鲜 绿色, 疏松 丛生。 茎高达 5 厘米。 叶基部 狭缩, 向上 呈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边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呈锥状 尖头, 叶上部 细胞呈 不规则 的 多角状 圆形, 每个 细胞壁 上具数 个圆形 单疣; 基部 细胞较 透明, 呈长 方形, 多 平滑无 疣。 产 丽江、 宾川、 大理 等地; 在云 南多生 于海拔 3000 米以 上高山 地区, 生林 下岩石 上、 林缘石 壁上、 岩 面薄土 上或土 坡上。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福建、 台湾、 江西、 浙江、 江苏、 安徽、 陕西、 甘肃、 山西、 吉林等 省区。 广泛 分布于 日本、 印度、 中亚、 高 加索、 俄 罗斯、 (西伯 利亚) 以 及美国 (阿 拉斯加 )。 2b. 高山大 丛藓云 南变种 图版 123: 7—16 云南 毛氏藓 M. sendtneriana (B. S. G. ) Limpr. var. yunnanica Gyoerffy in Ther. (1926); M.
丛藓科 293 图 版 122 1—12. 大丛薛 Molendoa homschuchiana (Hook.) Lindb. ex Limpr. , 1—3. 叶 (x26), 4. 叶片先 端细胞 (X260), 5. 叶片中 部细胞 (X260), 6. 叶片 中段边 缘细胞 (X640), 7. 叶片基 部细胞 (X260), 8. 叶 片中上 部 横切面 (X260), 9. 茎 横切面 (X260), 10-12.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294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23 1—6. 高山大丛藓原变种\101611 £ 103 501(10161"13113(8. S. G. ) Limpr. var. sendtneriana , 1. 植株 (X2), 2、 3. 叶 (X35), 4. 叶先 端细胞 (X350), 5.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50), 6. 叶基 部细胞 (X350); 7-16. 髙山 大丛藓 云 南变种 M. sendtneriana (B. S. G. ) Limpr. var. yunnanica Gyoerffy, 7—9. 叶 (X64), 10. 叶基 部细胞 (X260), 11. 叶中 部细胞 (X260), 12. 叶先 端细胞 (X640), 13. 叶先端 横切面 (X260), 14. 茎 横切面 (X260), 15、 16. 叶 腋生毛 (X260)。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4
丛藓科 295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Molendoa yunnanensis Borth. (1922) ; M. juennanensis Broth ex Hilp. (1933) .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的差别 在于: 植株较 短小, 高仅 1 一 2 厘米; 叶较 短小, 呈 线形, 先端 急尖; 中肋不 突出; 叶 上部细 胞呈不 规则圆 形一多 角形, 疏被 不明显 的细疣 或平滑 无统。 产 贡山、 中甸、 维西、 丽江 及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2500 — 4500 米的 高山林 地上、 岩 面上, 杜鹃灌 丛下、 高 山草甸 土上、 冰 川地上 或沼泽 地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江 西、 安徽、 陕西、 新疆、 河南、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等 省区, 本变 种为中 国高山 地区所 特有。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14. 侧 出藓属 Pleurochaete Lindb. 植 物体较 粗壮, 稀疏 丛生。 茎 直立, 皮部不 发达, 具分化 中轴, 单 一或具 分枝。 叶 密生 或丛集 枝端, 干时 扭缩, 湿时 背仰, 基部 阔大成 鞘状, 上部渐 狭成披 针形; 叶边呈 波状, 稍 内曲, 自尖部 以下至 中部有 鋸齿; 中肋 强劲, 先端 略突出 叶尖; 叶片上 部细胞 呈 多角状 圆形, 胞壁两 面均密 被疣;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呈长 方形, 薄壁 透明, 平滑无 疣, 此 类细胞 沿两侧 边向上 延伸, 形 成明显 分化的 "V" 形 叶基, 雌雄 异株。 孢 子体着 生于侧 生短枝 顶部, 蒴 柄长, 直立; 孢蒴 直立, 呈长 卵状圆 柱形; 环带 由蒴壁 细胞构 成, 成熟 后自行 散落; 蒴 齿具短 基膜, 齿片 32 枚, 被疣, 长而 左旋; 蒴 帽呈狭 长圆锥 体形。 本属有 5 种, 分 布于南 北半球 的暖热 地区, 多 生于石 灰岩上 或钙质 土上。 中国仅 1 种, 在西南 及华北 地区有 分布。 云南有 1 种。 1. 側出藓 图版 124: 1—5 Pleurochaete squarrosa (Brid. ) Lindb. (1864);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squarrosa Brid. (1827) . 植物体 粗壮, 高约 3 — 6 厘米, 茎 直立, 往 往叉状 分枝, 且具芽 状的小 短枝。 叶密 集, 潮湿时 背仰, 干时 皱缩, 叶 基阔, 呈 鞘状, 向上渐 狭或披 针形; 叶缘具 波曲, 上段 有细 鋸齿;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并稍 突出;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不规则 圆形, 密被 疣; 叶 基部及 下部边 缘细胞 明显分 化成长 方形, 较 长大, 平滑 无疣, 且 透明。 孢 蒴特征 同属 所列。 产 丽江、 大理、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 一带林 地上, 林 缘岩面 上或土 壁上。 四川、 台湾、 河北 等省有 分布。 也分 布于喜 马拉雅 山脉西 南部、 西亚、 俄罗斯 (亚 洲部分 )、 欧洲、 北 非及北 美洲。 15. 侧 立藓属 Pleuroweisia Limpr.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稀 分枝, 高 1.5 — 2. 5 厘米, 中 轴略有 分化。 叶 密生茎
29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24 • 侧出薛 PleurochaetesquarTosa(Brid.) Lindb. , 1. 植株 (X4), 2. 叶 (X45), 3. 叶先 端细胞 (X350) 4 - 叶片近 基部边 缘细胞 (X350), 5. 叶基 部细胞 (x 35 0)。 (仿陈 邦杰)
丛藓科 297 图 版 125 1—7. 侧立藓 Pleuroweisia schliephackei Limpr. , 1. 植丛 (xi), 2. 植株 (xi2), 3、 4. 叶 (X45), 5. 叶先端 细胞 (X640), 6. 叶基 部细胞 (X640), 7. 孢蒴 (X20); 8—10. 丛藓 Pottia truncata (Hedw. ) B. S. G. , 8. 植株 (X3), 9. 叶 (X45), 10. 叶先 端细胞 (X640); 11—14. 狭叶拟 合睫藓 Pseudosymblepharis angustata (Mitt.) P. C. Chen, 11. 植株 ( x 12) , 12. 叶 (X45), 13. 叶片先 端细胞 (x640), 14. 叶 片近基 部细胞 (X640)。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298 云南 植物志 上, 干时 直立, 呈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伸展, 稍 背仰; 叶 片基部 稍宽, 上部 呈狭长 舌形, 先端 圆钝, 稀具小 尖头, 叶边 全缘, 两侧 边往往 背卷; 中肋 平直, 长达 叶尖稍 下处消 失。 叶上部 细胞呈 方形一 多角状 圆形, 密 被多个 单疣; 下 部细胞 呈长方 形或椭 圆形, 平 滑 无疣。 雌雄 异株。 孢子体 侧生; 蒴柄长 1 一 1.5 厘米; 孢蒴 卵状圆 球形; 蒴盖圆 锥形, 先端 呈狭长 喙状。 蒴齿 缺如。 环带 永存, 具 1 一 2 列厚壁 细胞。 本 属仅有 1 种, 为欧亚 大陆共 有种的 代表。 往往 密集丛 生于岩 石上。 此种在 中国云 南有 分布。 1. 侧立藓 图版 125: 1—7 Pleuroweisia schliephackei Limpr. (1884);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Anoectangium schiliephackeanum Limpr. (1886) . 种的特 征同属 所列。 产 昆明、 呈贡、 建水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一 带的林 地上, 林缘 岩面上 或土 坡上, 往往紧 密丛集 成小片 垫状。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福建、 河北、 浙江、 江苏、 山东、 河北、 北京、 内 蒙古、 黑 龙江等 省区。 也 分布于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高 加索及 瑞士。 16. 丛藓属 Pottia (Reichenb. ) Ehrh. ex Fuernr. 植物体 矮小,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常 短小, 单一, 稀 分枝。 叶多丛 生于茎 顶端, 呈 卵 圆形, 倒卵圆 形或椭 圆形, 先端剑 头形或 舌形, 具 短尖头 或毛状 长尖, 稀 圆钝; 叶边 平 直或略 内卷; 中肋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 常两面 具疣, 稀平 滑;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平滑。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苞 叶与叶 同形。 蒴 柄细长 或短; 孢蒴圆 球 形或倒 卵形; 蒴盖圆 锥形, 有时与 蒴轴相 连而不 脱落; 蒴齿不 发育或 缺如, 或具 16 枚不规 则的短 齿片; 蒴帽 兜形。 孢子黄 棕色, 具疣。 本属约 60 种, 广泛 分布于 世界各 大洲, 多生长 于温带 及暖热 地区, 一般为 平原地 区小形 丛集, 土生 及石生 藓类。 中国 现知有 4 种。 云 南仅有 1 种。 1. 丛藓 图版 125: 8—10 Pottia truncata (Hedw. ) B. S. G. (1843); X. J. Li in C. Gao (1996). Gymnostomum trncatum Hedw. (1801); Pottia truncatula (With. ) Bus. (1858); P. C. Chen (1941); P. sinensi- truncata C. Muell. (1898). 植物体 细小, 丛生。 茎 直立, 高 3 — 6 毫米, 多 单一, 稀 分枝。 叶 多簇生 茎顶, 叶 基阔, 叶片呈 卵状披 针形, 平展, 先端 渐尖, 具短 尖头, 叶边 全缘, 平直, 或仅 先端具 细胞 尖突出 形成的 微齿; 中肋 粗壮, 突 出叶尖 呈短刺 尖头; 叶上部 细胞呈 短长方 形方形 或六 角形, 胞 壁薄, 平滑 无疣;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无色 透明。 雌雄 同株。 蒴柄长 3 — 8 毫米。 孢蒴 直立, 呈阔 倒卵状 碗形; 蒴 口大, 无 蒴齿, 蒴盖呈 盘状圆 锥形, 与 蒴轴相 连; 蒴帽呈 兜形。 产 昆明、 呈 贡等滇 中高原 山地; 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 地带, 多见 于阴湿 林地的
丛藓科 299 岩 石上及 林缘土 坡上。 四川、 台湾、 陕西、 河北 等省有 分布。 也 分布于 西亚、 北非、 欧 洲 及南、 北 美洲。 17. 拟合 睫藓属 Pseudosymblepharis Broth. 植 物体较 高大, 疏松 丛生。 茎 直立, 高 3 — 8 厘米, 下部稀 分枝, 上 部枝叶 茂密。 叶干时 皱缩, 潮湿 时四散 扭曲, 基部 较宽, 呈 鞘状, 向上 渐狭, 呈 狭长披 针形, 先端渐 尖, 叶边 平直,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突 出呈刺 芒状; 叶上 部细胞 绿色, 呈不规 则多 角形, 每细 胞壁上 具数个 粗疣; 下部细 胞呈方 形一长 方形, 平滑, 无色 透明, 沿叶 缘两 侧向上 延伸, 呈明显 分化的 边缘。 雌雄 异株。 蒴柄 细长; 孢蒴 直立, 呈圆 柱形; 蒴 齿 单层, 齿 片短披 针形, 直立, 黄色, 具 细疣。 本属约 9 种, 主要分 布于印 度至太 平洋地 区及中 美洲, 多生于 湿热地 带的林 地上。 中国已 记录有 4 种, 多分布 于西南 地区。 云南 已知仅 1 种。 1. 狭叶拟 合睫藓 图版 125: 11 — 14 Pseudosymblepharis angustata (Mitt. )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Tortula angustata Mitt. (1859); Barbula subduriuscula C. Muell. (1874); Tri- chostomum angustataum (Mitt.) Fleisch. (1900); Trichostomum subduriusculum ( C. Muell. ) Broth, in Engler und Prantl (1902) ; Tortella yunnanensis Broth. (1924) ; Pseu- dosymblepharis papillosula (Card, et Ther. ) Broth. (1924); P. C. Chen (1941); C. C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Symblepharis papillosula Card, et Ther. (1909); Pseudosymblepharis subduriuscula (C. Muell. ) Chen (1941); X. J. Li in C. Cao (1996).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鲜 绿或黄 绿色。 叶干 时强烈 卷缩, 呈狭长 线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平展, 全缘; 中肋 细长, 先端突 出叶尖 甚长, 呈刺 芒状; 叶细胞 薄壁, 呈 4 一 6 边形, 每 细胞上 密被多 个圆形 突出的 单疣; 叶 基部细 胞稍有 分化, 呈长 方形, 胞 壁厚, 多平滑 无统。 产 贡山、 中甸、 福贡、 宾川、 大理、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 3500 米一 带林地 上、 阴 湿的岩 石上或 岩面薄 土上。 广布于 西藏、 贵州、 广西、 四川、 台湾、 湖南、 安 徽、 宁夏等 省区。 印度、 缅甸 (模 式产地 )、 日本、 印度 尼西亚 等亚洲 南部, 热 带及亚 热带地 区多有 分布。 18. 仰 叶藓属 Reimersia Chen 植 物体稀 疏交织 丛生, 茎 直立, 单一或 具叉状 分枝。 叶 疏生, 呈 3 列, 干时 直伸, 湿时 背仰, 且 内折; 叶基 部呈阔 卵状, 向上呈 狭长披 针形, 基部 稍狭而 下延, 先端渐 尖, 叶边 全缘; 中肋 粗壮, 突出叶 尖呈刺 芒状; 叶细 胞平滑 无疣, 透明, 胞壁不 规则增 厚, 上部 细胞呈 方形或 不规则 菱形; 下 部细胞 狭长, 呈蠕 虫形, 愈近叶 缘胞腔 愈狭, 几
300 云南 植物志 呈 线形。 孢蒴 直立, 长 卵形; 蒴齿 缺如; 蒴盖圆 锥形, 先端具 长喙; 蒴帽 兜形。 本属仅 1 种, 分 布于中 国山东 及西南 地区。 印度东 北部、 尼 泊尔及 菲律宾 也有分 布。 多 生于热 带及亚 热带林 地上。 云南 有此种 记录。 1. 仰叶藓 图版 126: 1—4 芮氏藓 Reimersia inconspicua (Griff.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 X. J. Li in C. Gao (1996). Gymnostomum inconspicum Griff. ( 1842 ) ; Hymenostylium inconspicum ( Griff. ) Mitt. (1859); H. diver sirete Broth, in Hand. - Mazz. (1929). 种的特 征同属 所列。 产德钦 及中甸 (云岭 山下及 金沙江 河谷地 ); 生 于海拔 2000 米 以下, 低热河 谷地林 下, 有 滴水流 经的岩 石上。 西藏、 贵州、 四川、 台湾、 山东等 省区有 分布。 尼 泊尔、 印 度北部 及菲律 宾也有 分布。 19. 剑 叶藓属 Scopelophila (Mitt. ) Lindb. 植物体 柔软, 紧密 丛生, 基 部密被 黄棕色 假根。 茎 直立, 单 一或逐 年茁生 新枝。 叶 干时平 展或具 纵褶, 呈 长椭圆 状剑头 形或披 针形, 有时呈 舌形, 基部 狭缩, 先端 急尖, 呈剑 头形或 舌形, 圆钝 或具短 尖头; 叶边 全缘, 下部稍 背卷, 中上部 平展, 叶缘 无分化 边 或具黄 色厚壁 细胞组 成的分 化边; 中 肋细, 长达 叶尖, 或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细胞 呈不 规则多 角形, 平滑, 壁 薄或稍 增厚;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壁薄, 平滑。 雌雄 异株。 苞 叶与叶 同形。 孢蒴 直立, 长卵形 或长椭 圆状圆 柱形; 环带有 分化, 常存或 成熟后 自行脱 落; 蒴齿 缺如; 蒴 盖呈圆 锥形, 具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兜形。 本属约 17 种, 多 分布于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在 亚洲、 欧洲、 美 洲的温 带也有 分布, 在亚洲 南部的 湿热带 常见, 多附 生于岩 石上。 中国 记录仅 2 种。 此 2 种 在云南 均有分 布。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片呈披 针状剑 头形, 平展, 叶 缘无分 化边; 叶细胞 较大, 壁薄, 呈 规则的 多角形 1. 剑叶藓 S> cataractae 2 (D 叶 片呈长 椭圆状 舌形, 有 纵褶, 叶缘有 黄色分 化边; 叶细胞 较小, 壁 稍厚, 呈 不规则 的多角 状圆形 2. 舌状 剑叶藓 S. ligolata 1. 剑叶藓 图版 126: 5—6 Scopelophila cataractae (Mitt. ) Broth. (1902). Scopelophila sikkimensis C. Muell. in Ren. et Cardl. (1905); Merceyopsis sikkimensis (C. Muell. ) Broth, et Dix. (1910); P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Merceyopsis formosica Broth, ex Sak. (1934); Merceya gedeana (Lac. )
丛藓科 301 图 版 126 1—4. 仰叶藓 Reimersia inoonspicua (Griff.) P. C. Chen, 1. 植丛 (X 1), 2. 叶 (X45), 3. 叶先 端细胞 (X500),4. 叶中 下部边 缘细胞 (X500); 5—6. 剑叶藓 Scopelophik cataractae (Mitt. ) Broth. , 5. 叶 (X45), 6. 叶先 端细胞 (X350); 7— 10. 舌状 剑叶藓 S. Ugulata (Spruce) Spruce, 7. 植株 (X2), 8. 叶 (X45), 9. 叶先 端细胞 (X350), 10. 叶片 横切面 (X350)。 (仿陈 邦杰)
302 南 植物志 Nog. (1956); Pottia gedeana Lac. (1972). 植 物体较 柔软, 紧密 丛生, 基 部密被 黄棕色 假根。 茎 直立, 稀 分枝。 叶呈狭 长椭圆 状披 针形, 基部 狭缩, 先端 急尖, 呈剑 头形; 叶边 全缘, 下部稍 背卷, 中上部 平展; 中 肋 细长,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中 上部细 胞呈多 角形, 壁薄而 平滑;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壁薄 透明。 孢蒴 呈细圆 柱形, 蒴 口小。 产贡山 (独龙 江沿岸 )、 中甸、 丽江、 腾冲、 梁河 等地; 生 于海拔 1600 — 2500 米的 河 谷边林 地上、 岩 石上、 岩面薄 土上、 石 穴或石 缝处, 在沟谷 边沙石 上也有 生长。 广布 于 西藏、 广西、 四川、 福建、 台湾、 江西、 湖南、 江苏、 安徽、 陕西、 甘肃、 辽 宁等省 区。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朝鲜、 日本等 地均有 分布。 2. 舌状 剑叶藓 图版 126: 7—10 Scopelophila ligulata (Sprue. ) Sprue. (1881) . Encalypta ligulata Sprue. (1847); Merceya ligulata (Sprue. ) Schimp. (1876) ;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Merceya thermalis Fleisch. ex Broth (1925); M. tubulosa P. C. Chen (1941).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呈暗 绿色, 老 时呈暗 褐色, 高可达 5 厘米。 茎易 破碎, 单 一或具 叉状 分枝, 下 部密被 红棕色 假根。 叶 干燥时 皱缩, 潮湿时 倾立, 叶基 较狭, 叶片 呈长椭 圆状或 倒卵状 舌形, 多具 纵褶, 稍呈 龙骨状 内凹, 先端 较阔, 顶部 圆钝; 叶边 全缘, 多 平展, 下部稍 内卷, 具不 太明显 的分化 叶边; 中肋长 达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细胞 平滑而 透明, 上部细 胞小, 呈 多角状 圆形, 直 径仅为 5 — 8 微米。 蒴柄长 5 毫米; 孢蒴 直立, 呈 卵状; 蒴盖具 短喙状 尖头; 蒴齿 缺如。 产大理 地区; 生 于海拔 2000 米左 右的林 地上、 阴 湿的岩 石上、 土坡 上或墙 壁上。 贵州、 四川、 台湾、 浙江、 安徽等 省均有 分布。 广布 于喜马 拉雅西 北部、 日本、 菲律 宾、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欧洲、 北非 及南、 北 美洲。 20. 反 纽藓属 Timmiella (De Not. ) Limpr.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鲜 绿或暗 绿色。 茎长 1 厘米 左右, 单一, 稀 分枝。 叶多 丛生茎 顶, 干时 内卷, 旋扭, 湿时 平展, 长披 针形或 舌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尖部边 缘具微 齿; 中肋 粗壮, 下宽 上狭, 长达 叶尖部 稍下处 消失;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除叶缘 外均 为两层 细胞, 腹面 一层具 明显的 乳头状 突起; 叶下 部细胞 单层, 长 方形, 平滑。 雌 雄 同株或 异株。 苞 叶与叶 同形。 蒴柄 细长; 孢 蒴长圆 柱形, 直 立或略 f 顷斜; 蒴齿 具矮的 基膜, 齿 片细长 线形, 密被 细疣, 直立或 右旋; 蒴盖圆 锥形, 具长 直喙。 蒴帽 兜形。 孢 子黄 褐色, 密被 细疣。 本 属全世 界约有 14 种, 分 布于南 北半球 的温暖 地区。 中国 记录有 2 种, 广 布于南 部 地区, 多 生于岩 石上。 云南有 2 种。
丛藓科 303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株较 粗壮; 叶 边从先 端至中 部均有 锯齿, 雌雄 同株; 蒴齿向 右旋扭 1. 反纽蘚 T. anomala 2 (1) 植株较 细小; 叶边仅 先端有 锯齿; 雌雄 异株; 蒴 齿直立 不旋扭 2. 小 反纽藓 T. diminuta 1. 反纽藓 图版 127: 1—7 Timmiella anomala (B. S. G. ) Limpr. (1888);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C. Gao(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anornanomala B. S. G. (1842) ; B. rosulata C. Muell. (1898) ; Timmiel- la rosulata (C. Muell. ) Borth. (1902); T. merrillii Broth. (1908); T. multifora Broth. (1923). 本种为 属的模 式种, 其特征 几同属 所列。 产 贡山、 中甸、 维西、 丽江、 宾川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0 — 4000 米地 带的林 地上、 岩 石上、 土壁 上或腐 木上。 广布于 西藏、 贵州、 四川、 台湾、 浙江、 陕西、 山东、 河 北、 北京、 辽宁等 省区。 也 分布于 印度、 巴基 斯坦、 菲 律宾、 日本、 欧洲、 北非、 北美 及 墨西哥 等地。 2. 小 反纽藓 图版 127: 8—12 Timmiella diminuta (C. Muell. )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Trichostamum flexisetum C. Muell. (1897) ; T. diminutum C. Muell. (1898) ; T. albo-vaginatum C. Muell. (1898); T. giraldii Broth. (1902).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上部锈 绿色, 下 部密被 假根, 呈污 棕色, 高约 1 厘米。 茎 单一或 束状 分枝。 叶 片呈长 披针状 舌形, 干燥时 卷缩, 叶 先端往 往卷成 筒状; 叶边中 下部全 缘, 仅 尖部具 细齿; 中 肋宽, 长达 叶尖。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双层, 呈 多角状 圆形, 内层细 胞具 乳头状 突起。 雌雄 异株。 孢蒴 直立, 呈圆 柱形, 具 明显的 台部, 呈黄 绿色, 老时呈 棕色; 蒴 柄细, 长约 1 厘米, 干 燥时常 弯曲; 环带由 2 列细胞 构成; 齿片 直立, 上部具 疣; 蒴 盖长圆 柱形, 先 端喙状 直立。 产 贡山、 中甸、 福贡、 丽江、 宾川、 大理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0 — 4000 米一 带的林 地上、 岩 石上、 林 缘土壁 上或墙 壁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重庆、 江苏、 安徽、 陕西 (模 式产地 )、 甘肃、 河南、 山东、 山西、 河北、 北京、 辽宁、 黑龙江 等地, 为中 国特有 种。 21. 纽藓属 Tortella (Lindb. ) Limpr. 植 物体往 往大片 丛生。 茎 直立, 多具 分枝。 叶 倾立或 背仰, 狭长披 针形或 线形, 先
304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27 1—7. 反纽藓 Timmiella anomala (B. S. G. ) Limpr. , 1、 2. 叶 (x34), 3. 叶片中 上部边 缘细胞 (X260), 4. 叶 片近基 部细胞 (X260), 5. 叶片 横切面 (X260), 6. 茎 横切面 (X260), 7. 孢蒴 (X26); 8—12. 小反纽 薛 T. diminuta (C. MueU. ) P. C. Chen, 8. 植株 (x2), 9、 10. 叶 (x34), 11. 叶先 端细胞 (x320), 12. 叶 片 横切面 (x260)。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丛藓科 305 端狭长 渐尖, 叶 边平展 或稍呈 波状, 全缘或 先端具 微齿, 叶干 时强烈 卷缩; 中肋 下部粗 壮, 渐 向尖部 渐细,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上 部细胞 绿色, 呈 4 一 6 角形或 稍圆, 两面 均具 密疣; 基部 细胞明 显分化 呈狭长 方形, 平滑 无疣, 且无色 透明, 与上 部绿色 细胞分 界 明显, 且沿 叶边上 延形成 "V" 形明显 分化的 角部。 雌雄 异株。 蒴柄 细长, 孢 蒴直立 或 f 顷立, 长 卵状圆 柱形; 蒴齿 单层, 基 膜低, 齿片 32 枚, 细长 线形, 具疣, 常 向左螺 旋状 扭曲; 蒴 盖长圆 锥形。 孢子黄 褐色, 外 壁平滑 无疣。 本属在 全世界 报道有 56 种, 大多 分布在 南北温 带至亚 热带, 寒 带亦有 少许种 分布, 多 生于岩 石上或 钙质土 壤上。 中 国至今 记录有 3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片 较短, 呈披 针形, 散生于 茎上; 叶先端 具两层 细胞, 叶尖 硬挺, 易折断 1. 折 叶纽藓 T. fragilis 2 (1) 叶片较 狭长, 呈 线状披 针形, 常成族 集生于 茎顶; 叶 片先端 仅单层 细胞, 叶尖 柔软, 不易折 断 2. 长 叶纽藓 L tortuosa 1. 折 叶纽藓 图版 128: 1—4 Tortella fragilis (Hook, et Wils. ) Limpr. (1888);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Didymodon fragilis Hook, et Wils. in Drumm. (1828); Mollia fragilis (Hook, et Wils. ) Lindb. (1879); Trichostomum lonchobasis C. Muell. (1896). 植物体 挺硬, 黄 绿色带 棕色, 常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高 2 — 6 厘米, 不 分枝, 常密 被 黄棕色 假根。 叶 倾立, 呈披 针形; 先 端狭长 渐尖, 由 2 — 3 层细胞 构成, 叶尖 硬而易 折断; 叶边 全缘, 平滑; 中肋 粗壮, 突出叶 尖呈刺 芒状, 叶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角形, 壁 薄, 每细 胞具数 个疣; 基部细 胞明显 分化, 呈长 方形, 平滑, 无色 透明, 分化细 胞往往 沿 叶边上 延与上 部细胞 间形成 明显的 "V" 形叶基 角部分 界线。 本 种往往 借叶尖 断折而 进 行营养 繁殖。 产 丽江、 宾川、 大理; 生 于海拔 2000 米以上 林下岩 石上、 腐 木上、 林缘岩 面或土 坡上、 高山流 石滩上 或沼泽 地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福建、 河南、 河北、 陕 西、 甘肃、 新疆等 省区。 日本, 高 加索、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欧洲 及北美 洲均有 分布。 2. 长 叶纽藓 纽藓 Tortella tortuosa (Hedw. ) Limpr. (1888);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Tortula tortuosa Ehrh. ex Hedw. (1801); Barbula subtortuosa C. Muell . (1896) . 植物体 高大,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具 分枝。 叶 细长, 呈 线状披 针形, 在茎顶 常密集 丛生, 叶片 柔软, 细胞 单层, 干时多 卷曲; 中肋 较细, 长 达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 上部细 胞呈 4 一 6 角形, 具数个 单疣; 基部 细胞分 化呈长 方形, 平滑 无疣且 透明, 分化 细胞沿 叶 边向上 延伸, 具 明显的 "V" 形基 角部分 界线。
30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28 1 一 4. 折 叶纽薛 Tortellafragilis(Hook. et Wils. ) Limpr. , 1. 植丛 (X3), 2. 叶 (X26), 3. 叶片 中上部 边缘细 胞 (X360), 4. 叶片中 下部边 缘细胞 (X360); 5-7. 长 蒴墙藓 TortulaleptotheMBroth.) P. C. Chen, 5. 植 抹 (X2),6. 叶 (X26), 7. 叶片先 端细胞 (X 360); 8-12. 长尖 叶墙藓 T. longimucronata X. J. Li, 8. 叶 (x 26 ), 9. 叶片先 端细胞 (X360), 10. 叶 片近基 部细胞 (x 3 60), 11. 叶片 横切面 (x64), 12. 叶中肋 横切面 (X260)。 (黎 兴江、 张大 成绘)
丛藓科 307 产 中甸、 维西、 丽江、 大理、 昆明、 蒙自、 元阳、 绿春、 潞西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3000 米的各 林带阴 湿的岩 面上、 石 缝处、 岩面薄 土上、 林 地上、 沼泽 地上, 也有 附生 于腐木 上或树 干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福建、 台湾、 河南、 江西、 江苏、 安徽、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河南、 山西等 省区。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巴基 斯坦、 西 亚、 日本、 俄 罗斯、 高 加索、 中亚、 欧洲、 北非、 美洲。 作 者在赫 尔辛基 大学植 物博物 馆查阅 1914 年 Handel-Mazzetti 在云南 中甸至 维西间 所采 4739 号 标本, 曾经 V. P. Brotherus (1929) 定名为 Tortula tortuosa Ehrh. ex Hedw. , 从其 明显之 特征应 改隶于 本种。 22. 墙藓属 Tortula Hedw. 植物体 矮小而 粗壮, 幼时鲜 绿色, 老 时呈红 棕色。 茎 单一, 稀叉状 分枝, 基 部多具 红棕色 假根。 叶干时 旋扭, 略 皱縮, 湿时 伸展, 呈卵 圆形, 倒卵 圆形或 舌形, 先端圆 钝, 具小 尖头或 渐尖, 基部 有时呈 稍状; 叶边 全缘, 常 背卷; 中肋 粗壮, 红 棕色, 多突 出叶 尖呈短 刺状或 白色长 毛尖, 先端及 背面有 时具刺 状齿, 稀不及 叶尖即 消失;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一 圆形, 密被 多数新 月形, 马蹄形 或圆环 状疣, 稀平滑 无疣; 基部细 胞呈长 方形, 无色, 透明, 平滑 无疣; 叶缘 有时具 狭长, 黄色 或棕色 细胞构 成的分 化边。 雌雄 同株。 蒴柄 细长; 孢 蒴长圆 柱形, 直 立或略 倾立; 蒴 齿具矮 或高的 基膜, 齿片 32 条, 呈狭 长线形 或不规 则的披 针形, 密被 细疣, 1 一 4 次 左旋, 稀 直立; 蒴盖圆 锥形, 具长 喙; 蒴帽 兜形。 孢 子小, 黄绿 色或黄 棕色, 平滑 或疏生 细疣。 本属全 世界约 259 种, 广布 于南北 半球的 温带及 暖热带 地区, 在高 山寒地 也有分 布, 多生于 石灰岩 及钙质 土上。 中国以 往先后 报道有 14 种, 在西南 诸省, 尤以 西藏高 原地 区种类 最多。 云南有 5 种。 .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中肋 较细, 长达 叶尖即 消失。 2 (3) 植物体 较纤长 (高约 2 — 3 厘米 ); 叶 边仅中 下部稍 背卷; 蒴齿 无基膜 5. 云南墙 藓 1\ yunnanensis 3 (2) 植 物体较 短壮, (高约 3 — 5 毫米 ), 叶边 上下均 背卷; 蒴 齿具矮 的基膜 1 . 长 菊墙藓 T. leptotheca 4 (1) 叶 中肋较 粗壮, 长 达叶尖 且突出 呈短刺 状或长 毛状。 5 (6) 叶先 端具短 刺状小 尖头, 或 细毛尖 3. 泛 生墙藓 T. muralis 6 (5) 叶先 端具由 多列细 胞组成 的粗长 毛尖。 7 (8) 中肋 具无色 透明, 被疏 齿的长 毛尖, 叶 细胞呈 5~6 角形, 胞壁薄 2. 长尖 叶墙蘇 T. longimucronata 8 (7) 中肋具 红棕色 而平滑 无齿的 毛尖;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胞 壁较厚 4. 中 华墙蘇 T. sinensis
308 云南 植物志 1. 长 蒴墙藓 图版 128: 5—7 Tortula leptotheca (Broth.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leptotheca Schimp. ex Besch. (1893) ; Aloina leptotheca Broth. (1902).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高约 3 — 5 毫米, 茎 直立, 具 分枝, 上部 绿色, 基部黄 棕色。 下 部的叶 较小, 上 部叶较 长大, 呈 卵状披 针形, 或长 匙形, 先端钝 渐尖; 叶边 全缘, 中上 部 卷边; 中肋 较细, 长达 叶尖, 但不 突出; 叶缘由 厚壁, 具疣的 3 — 4 列 黄色细 胞构成 分 化边。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胞壁 较厚, 呈 绿色, 背腹两 面均密 被疣; 叶基细 胞较长 大, 呈长 方形, 平滑而 透明, 蒴 柄长约 0.8 — 1 厘米, 下部 红色, 上端带 黄色; 孢蒴直 立, 呈长椭 圆状圆 柱形, 长 2 — 3 毫米, 具明 显的短 台部, 呈暗 棕色, 蒴齿基 膜矮, 齿 片短, 呈 线状, 稍 扭旋。 产 中甸、 大理、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 3000 米一 带的林 地上或 沟边水 湿土地 上。 福建有 分布。 日本 (模式 产地) 也有。 2. 长尖 叶墙藓 图版 128: 8—12 Tortula longimucronata X. J. Li (198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粗壮, 疏 丛生, 幼 时呈鲜 绿色, 老 时呈红 棕色。 叶 狭长卵 圆形, 或长 椭圆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叶基呈 鞘状, 叶边 全缘; 中肋 细长, 突出叶 尖呈长 芒状, 毛尖 长达叶 片的 1/2 或 更长, 多无色 透明, 或下部 稍带红 棕色, 先 端疏生 透明刺 状齿; 叶 细胞呈 4i 角形, 胞壁上 密被突 出的马 蹄形, 工字 形或不 规则的 粗疣; 叶下部 细胞较 长大, 呈长 方形, 平滑 透明, 形成 明显分 化的基 鞘部。 蒴柄 细长, 红色。 孢蒴 呈长圆 柱形, 立 直。 蒴齿基 膜矮, 齿 片细长 线形, 密被 细疣, 向左 旋扭。 产 中甸、 丽江、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 3000 米以 上的林 地上、 石 壁上、 牧草 地上 或河滩 地上。 西藏 (模 式产地 )、 陕西、 新疆等 省区有 分布。 为中 国高原 地区特 有种。 本 种与高 山墙藓 T. sinensis 相 近似, 不同 点为: 本种叶 先端具 细长白 毛尖, 其上疏 生 透明刺 状齿; 叶 细胞壁 上密被 明显突 出的马 蹄形或 工字形 粗疣; 蒴齿基 膜矮。 3. 泛 生墙藓 图版 130: 1-5 墙藓 Tortula muralis Hedw. (1801);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Bryum murale (Hedw. ) L. ex With. (1801). 植 物体! 绿带红 棕色, 高 5 — 15 毫米, 疏 丛生, 基 部密被 假根。 叶 长卵状 舌形, 先 端 圆钝, 具短 尖头; 叶边 全缘, 明显 背卷; 中肋 粗壮, 突 出叶尖 呈短刺 毛状, 无 色或呈 黄 棕色;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背腹两 面均具 马蹄形 密疣, 不 透明; 下部细 胞呈长 方 形或六 角形, 无色 透明, 蒴柄高 1 一 2 厘米; 孢蒴 直立, 长圆 柱形, 或略 弯曲, 蒴齿 细长, 向左 旋扭。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1600 — 3000 米以 上的林 地上、 竹 林下、 林缘 及沟边 的石灰 岩上, 岩 面薄土 上及墙 壁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福建、 台湾、 湖南、 湖 北、 江西、 浙江、 江苏、 上海、 安徽、 陕西、 新疆、 河南、 河北、 内 蒙古、 辽宁、 吉林
丛藓科 309 图 版 129 1—10. 中 华墙藓 Tortula sinensis (C. MiiU. ) Broth. , 1—4. 叶 (x26). 5. 叶近 基部边 缘细胞 (X260), 6. 叶中 上 部近中 肋细胞 (X260), 7. 叶中 部细胞 (X640), 8. 叶片 横切面 (x260), 9. 茎 横切面 (X260), 10. 孢 蒴 (X26)。 (黎 兴江、 吴锡 麟绘)
310 云南 植物志 图 1—5. 泛' k 墙藓 Tortula muralis Hedw. , 1. 植丛 (x 云 南墙藓 T. yunnanensis P. C. Chen, 6. 植株 10. 叶片 横切面 (X350), 11. 孢蒴 (X20), 版 130 3), 2—4. 叶 (X45), 5. 叶片中 部细胞 (X500); 6—13. (x3), 7、 8. 叶 (X45), 9. 叶片先 端细胞 (x350), 12. 蒴齿 (X350), 13. 孢子 (x350) o (仿陈 邦杰)
丛藓科 311 等 省区。 也 分布于 日本、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欧洲、 北非、 美洲。 4. 中 华墙藓 图版 129: 1—10 髙 山赤藓 Tortula sinensis (C. Muell. ) Broth, in Levier (1906);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Syntrichia alpina ( Bruch et Schimp. ) Jur. (1882). Barbula sinensis C. Muell. (1896); Barbula brachypila C. Muell. (1898); Barbula erythrotricha C. Muell. (1898); Tortula brachypila ( C. Muell. ) Broth, in Levier (1906); Brol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Tortula satoi Sak. (1949), syn. nov. 植 物体暗 绿带红 棕色, 高 2 — 3 厘米。 茎 直立, 稀叉状 分枝。 叶呈 长倒卵 圆形, 叶 边 全缘, 中肋 单一, 突出 叶尖呈 毛状, 红 棕色, 平滑 无刺;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密被 马蹄形 及圆形 细疣。 雌雄 同株, 蒴柄长 1 一 1.5 厘米; 孢蒴 直立, 圆 柱形; 蒴齿 具高的 基膜, 齿 片细长 线形, 向左 旋扭。 产 德欽、 中甸、 大理、 昆明 等地; 生海拔 1800 — 4000 米以上 高山林 地上、 灌 丛下、 草甸 土上、 树 干上、 腐 木上、 阴 湿的岩 石上、 石 缝处及 岩面薄 土上。 广布于 西藏、 四 川、 江苏、 陕西、 青海、 新疆、 河北、 内 蒙古等 省区。 中亚、 北亚、 欧洲、 北非 洲及北 美 洲均有 分布。 5. 云 南墙藓 图版 130: 6—13 Tortula yunnanensis P. C. Chen (1941); X.J.Li ( 1985); X.J.Li in C. Gao ( 1996) . 植物体 纤细, 密集 丛生, 暗 绿带黄 棕色, 茎高约 2 — 3 厘米, 呈叉状 分枝, 叶 疏生, 呈卵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有时具 短尖; 叶边 全缘, 下部 稍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背 面 平滑; 叶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边形, 薄壁, 具多个 马蹄形 细疣, 叶基 细胞较 长大, 平滑, 无明显 分化, 蒴柄 细长, 孢蒴 直立, 圆 柱形, 呈红 棕色, 蒴齿 直立, 较短, 呈不 规则披 针形, 密被 细疣。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维西、 福贡、 丽江、 大理、 昆明、 安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 以上林 地上、 岩 石上、 岩面薄 土上、 有水流 经的石 面上、 墙 壁上。 西藏、 广西、 福建、 陕西、 内 蒙古等 省区有 分布。 为 中国特 有种。 模 式标本 采自大 姚县。 23. 毛 口藓属 Trichostomum Bruch. 植物 体疏松 或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叶呈 卵状, 长椭 圆状或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略呈 兜形, 叶缘 内卷, 常呈波 曲或具 微齿; 中肋 粗壮或 细长; 往 往突出 叶尖, 成小 尖头或 仅长达 叶尖即 消失; 叶上 部细胞 多角状 圆形或 方形, 胞壁稍 厚, 密被 数个大 圆疣; 基 部细胞 稍长,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平滑, 透明。 雌雄 异株, 苞 叶大致 同形, 蒴 柄长, 孢蒴 直立或 倾立, 长 卵状圆 柱形, 台 部短, 稀 弯曲, 环带 常存, 由 3 — 5 列细胞 构成; 蒴齿 具短基 膜或无 基膜, 齿片 直立, 狭长 线形, 单一或 纵裂为 2, 有粗 斜纹或 纵纹, 平滑或 具疣, 蒴盖圆 椎形, 先 端呈短 喙状; 蒴帽 兜形, 孢子黄 色或红 棕色, 有 粗疣, 稀 平滑。
312 南 植物志 本属约 129 种, 多分布 于北半 球温带 及暖热 地区。 我国 已知有 8 种, 多分布 于西南 地区。 多 生于岩 石上、 林下 岩石薄 土上、 河滩砾 土上。 云南 分布有 7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片 较狭, 呈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中 肋细, 长 达叶尖 以下即 消失。 2 (3) 植株较 粗壮, 高约 2 — 4 厘米; 叶片 狭长, 长约 6 毫米, 叶缘 波曲, 叶 不内折 呈龙骨 状突起 6. 柱蒴 毛口藓 T. tenuirostre 3 (2) 植株较 低矮, 高不及 1 厘米; 叶片 较短, 长约 2 — 4 毫米, 叶缘 平展, 叶内折 呈龙骨 状突起 3. 尖叶 毛口蘇 T. cuspidatum 4 (1) 叶片 较宽, 呈卵状 或长椭 圆状披 针形, 先端多 急尖; 中肋 粗壮, 往往 突出叶 尖呈小 尖头。 5 (6) 叶 尖明显 内凹, 呈兜形 2. 皱叶 毛口藓 T. cri^olum 6 (5) 叶 尖不呈 兜形。 7 (8) 叶片干 燥时呈 螺旋状 扭曲, 叶 先端呈 长的钻 状尖头 4. 卷叶 毛口藓 T. hattoriannm 8 (7) 叶片干 燥时仅 皱缩, 不呈 螺旋状 扭曲, 叶 先端不 具钻状 尖头。 9 (10) 叶 片先端 渐尖, 中肋 粗壮先 端呈刺 状突出 7. 芒尖 毛口蘚 T. zanderi 10 (9) 叶片 先端较 圆钝, 中肋突 出呈短 尖头。 11 (12) 叶 片呈短 宽披针 状舌形 5. 舌叶 毛口藓 T. sinochenii 12 (11) 叶片 呈狭长 披针形 1. 毛口藓 T. brachydontinm 1. 毛口藓 图版 132: 10—15 Trichostomum brachydontium Bruch in F. A. Muell. (1829);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in C. Gao (1996). Trichostmum mutabile Bruch in De Not. (1838); T. esquirolii Ther. (1908); Weissia perviridis Dix. (1933) .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呈黄 绿色, 茎 直立, 高 2 — 3 厘米, 叶 干燥时 卷缩, 呈狭 长披针 形, 先端 钝具短 尖头; 叶边 全缘, 内卷; 中肋 粗壮, 突出 叶尖。 叶片 中上部 细胞呈 圆一 方形, 每细胞 壁上密 被多个 圆疣,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呈 黄色, 平滑 无疣。 雌雄 异株, 蒴柄长 1 一 1.2 厘米, 孢 蒴呈长 椭圆状 卵形; 蒴 盖呈圆 锥形, 具喙状 尖头; 蒴齿 直立, 齿片往 往成不 规则的 2 — 3 片 开裂。 产 弥勒、 丘北 一带; 在海拔 100 — 1500 米的林 地上、 林下岩 石上、 林 缘或沟 边岩面 薄土 上或草 地上。 广布于 西藏、 贵州、 广东、 福建 (模 式产地 )、 江苏、 上海、 安徽、 陕西、 甘肃、 河南、 山西、 河北、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等 省地。 日本、 俄罗斯 (亚 洲部 分)、 西亚、 欧洲、 南北 非洲及 南北美 洲均有 分布。 2. 皱叶 毛口藓 图版 132: 16—17 Trichostomum crispulum Bruch in F. A. Muell. (1829); P. C. Chen (1941); M. X. Zhang (1978); X. J. Li in C. Gao (1996). Barbula flavicaulis C. Muell. (1897). 植物 体疏松 丛生, 呈黄 绿色, 茎 直立, 高 1 一 3 厘米, 密 被叶, 叶片 干燥时 卷縮, 呈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顶部 圆钝, 具小 尖头; 叶 基部宽 鞘状, 平展, 中上部 边缘内
丛藓科 313 卷, 呈 波状, 先 端明显 内凹, 呈 兜形;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且稍 突出, 叶 片中上 部细胞 长 方形, 密被粗 圆疣; 下部 细胞长 方形, 薄壁 平滑。 雌雄 异株。 蒴柄呈 红色; 孢蒴直 立, 呈圆 柱形; 蒴盖 锥形, 具 短斜喙 状尖; 环带 常存, 由 3 — 5 列细胞 构成。 蒴齿 直立。 齿片 2 纵裂, 具疣。 孢子红 棕色, 密 被疣。 产 昆明、 呈贡; 生 于海拔 1500~2000 米的林 地上、 岩 石上、 岩面薄 土上、 林缘草 地上。 分布于 四川、 广西、 福建、 江西、 浙江、 江苏、 上海、 陕西、 辽宁 等地。 广布于 朝鲜、 日本、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高 加索、 阿尔及 利亚、 突 尼斯、 西亚、 欧洲、 北非 及美洲 北部。 3. 尖叶 毛口藓 图版 131: 1—5 Trichostomum cuspidatum (Dozy et Molk. ) Dozy et Molk. (1859) . Didymodon cuspidatus Doz. et Molk. in Zoll. (1855); Trichostomum parvulum Broth. (1924); T. cylindricum (Brid. ) C. Muell. var. denticuspis Broth. , in Hand. -Mazz. (1929); Oxystegus cuspidatus (Doz. et Molk. ) P. C. Chen (1941); C. Cao (1977);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细小, 绿色 丛生, 茎 直立, 高约 1 厘米, 稀有 分枝。 叶呈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中 肋细, 长 达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上 部细胞 壁薄, 呈不 规则的 4 一 6 边形, 每 细胞密 被数个 突出的 单疣;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平滑 无疣。 蒴柄 细长, 孢蒴直 立, 圆 柱形, 蒴齿 单层, 齿片 线形, 不 裂开, 密被 细疣。 .产 德钦、 贡山、 中甸、 安宁、 绿春、 景东、 思茅 等地; 广泛生 于海拔 1000 — 4000 米 以上的 各种林 地上、 腐殖 土上、 树干 基部、 岩石 上或土 壁上, 也 见于高 山冰碛 石上。 西藏、 广西、 广东、 四川、 海南、 台湾、 安徽、 陕西、 河南、 河北、 黑龙 江等省 区均有 分布。 也分布 于印度 尼西亚 (爪 哇西部 )。 4. 卷叶 毛口藓 图版 134: 1—6 Trichostomum hattorianum Tan et Iwats. (1993). Trichostomum involutum Broth. (1923);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体 粗壮, 密集 丛生, 呈 绿色。 茎 直立, 高 1 一 1.5 厘米, 单生, 或 具叉状 分枝, 密 被叶, 叶片 干燥时 呈螺旋 状强烈 卷曲, 潮湿时 斜伸, 易 破碎, 叶基 较宽, 向上 渐窄, 呈 狭长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长 的钻状 尖头; 叶边 全缘, 上 部强烈 内卷; 中肋 粗壮, 背部 平滑, 先 端突出 叶尖; 叶 上部细 胞圆状 方形, 密被大 圆疣; 叶基 部细胞 呈短 矩形, 黄色 透明, 平滑 无疣。 产 德钦、 中甸、 福贡 等地;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 以上林 地上、 岩 石上、 岩面薄 土 上或土 坡上。 广东、 福建、 贵州 (模 式产地 )、 江西、 上海、 宁夏、 河 南等地 均有分 布。 为 中国特 有种。 5. 舌叶 毛口藓 图版 132: 5—9 Trichostomum sinochenii Redfearn et B. C. Tan (1995) . HyophiLa barbuloides Broth. (1929); Trichostomum barbuloides (Broth. )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图 版 131 1—5. 尖叶 毛口藓 Trichostomumcuspidatum (Dozy etMolk.) Dozy etMolk., 1. 植株 (X3), 2、 3. 叶 (X26), 4. 叶片中 下部边 缘细胞 (X350), 5. 蒴齿 (X350); 6—11. 柱蒴 毛口藓 T. tenuirostre (Hook . f. et Tayl. ) Lindb. , 6. 植株 (x3), 7. 叶 (x26), 8. 叶片先 端细胞 (x360), 9. 叶 片近基 部细胞 (x350), 10. 孢蒴 (X26), 11. 蒴齿 (X350)。 (仿陈 邦杰)
丛藓科 315 图 版 132 1—4. 芒尖 毛口藓 TrichostomumzanderiRedfearnetB. C. Tan, 1. 植株 (X4), 2、 3. 叶 (x30), 4. 叶 先端细 胞 (X350); 5—9. 舌叶 毛口藓 T. sinochenii Redfearn et B. C. Tan, 5. 植株 (X4), 6、 7. 叶 (x30), 8. 叶片 先 端细胞 (X350), 9. 叶 片近基 部细胞 (X350); 10—15. 毛口藓 T. brachydontium Bruch. , 10. 植株 (x2), 11、 12. 叶 (X30), 13.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50), 14. 孢蒴 (X14), 15. 蒴齿 (X215); 16—17. 皱 叶毛口 藓 T. crispulum Bruch. , 16. 植株 ( x 2) , 17. 叶 ( x 30)。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316 云南 植物志 植物体 细小, 密集 丛生, 呈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2 厘米, 单一或 具叉状 分枝, 密被 叶, 叶片 干燥时 呈波状 皱曲, 潮湿 时向上 倾立, 往往 扭曲, 呈短阔 披针状 舌形, 长约 2.2 毫米, 先端钝 且具小 尖头; 叶边 全缘, 下部 平展, 中上部 内卷; 叶中肋 粗壮, 长达 叶 尖且稍 突出, 叶中 上部细 胞呈圆 形至方 形或多 角形, 直径约 8 — 9 微米, 每个 细胞壁 上密被 数个大 圆疣, 且不 透明; 叶 基细胞 呈不规 则狭长 方形, 胞壁 平滑, 透明。 产 贡山、 福贡、 碧江 (怒 江流域 ); 生 于海拔 3000 米以上 高山岩 石上。 本种 为云南 特 有种。 模式标 本采自 碧江。 6. 柱蒴 毛口藓 (新拟 ) 图版 131: 6-11 Trichostomum tenuirostre (Hook. f. et Tayl. ) Lindb. (1864) . Weissia tenuirostris Hook. f. et Tayl. (1827); W . cylindrica Bruch ex Brid. (1827) ; Trichostomum cylindricum (Brid. ) C. Muell. (1849);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 Trichostomum leptotortuosum (C. Muell. ) Broth. (1902) ; Oxystegus cylindri- cus (Brid. ) Hilp. (1933);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黄 绿色, 茎 直立或 倾斜, 高 1 一 4 厘米, 多具 分枝。 叶呈 狭长线 状披 针形, 上 部叶缘 细胞具 粗疣, 呈微 齿状, 干燥时 叶强烈 卷縮, 中肋 细长, 在 叶尖稍 下处 消失; 叶 片上部 细胞呈 4 一 6 角形, 胞 壁薄, 密被 粗疣;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平滑无 疣。 产 贡山、 中甸、 丽江、 大理、 昆明、 蒙自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以 上的林 地上、 树干 基部、 阴 湿的岩 石上、 岩面薄 土或土 壁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广西、 福 建、 台湾、 江西、 湖南、 浙江、 江苏、 安徽、 陕西、 河南、 山东、 北京、 辽宁、 吉林等 地。 也 分布于 锡金、 日本、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欧洲、 南北 非洲、 美洲。 7. 芒尖 毛口藓 图版 132: 1—4 Trichostomum zanderi Redfeam et B. C. Tan (1995). Hyophila aristatula Broth. (1923); Trichostomum aristatulum (Broth. ) Hilp. ex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呈暗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3 厘米, 多具 分枝。 叶呈 长卵圆 形或卵 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上 部叶边 内卷; 中肋 粗壮, 先端 突出, 呈刺状 尖头; 叶上 部细胞 呈 多角状 圆形, 胞壁略 增厚, 满被粗 圆疣; 叶基 部细胞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平 滑而透 明。 产 昆明、 呈贡; 生 于海拔 1800 — 2000 米的林 地上、 岩 石上、 溪边 岩面薄 土上。 分 布于 西藏、 湖南 (模 式产地 )、 江西、 河南、 河北等 省区。 本种为 中国特 有种。 24. 小 石藓属 Weissia Hedw. 植物体 形小, 密集 丛生, 鲜 绿或黄 绿色, 茎 短小, 单 一或具 分枝, 叶簇生 枝顶, 干 时^ 缩, 基部 稍宽, 呈长卵 圆形、 披 针形或 狭长披 针形, 叶边 平展或 内卷, 先端 狭长渐 尖, 或 急尖, 具小 尖头;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或 突出成 刺状; 叶上 部细胞 较小, 呈多角
丛藓科 317 状 圆形, 两面 均密被 细疣, 基 部细胞 明显分 化呈长 方形, 薄壁, 平滑 透明。 雌雄 同株或 雌雄 异株, 苞 叶多与 一般叶 同形, 基 部略呈 鞘状。 孢蒴隐 没于苞 叶中或 高出于 外., 呈卵 状环形 或短圆 柱形; 蒴齿常 缺如, 或正常 发育, 或 形成膜 状封闭 蒴口, 齿 片正常 者成长 披 针形, 具 横脊并 具疣; 蒴盖 呈短圆 锥形, 具斜 长喙, 有 的蒴盖 完全不 分化, 呈 闭蒴形 式; 蒴帽 兜形; 孢子黄 色或棕 红色, 具细 密疣。 作 者同意 Hilpert. F. (1933) 及 陈邦杰 Chen, P. C. (1941) 及 Zander, R. H. (1993) 的 意见, 将 Brown, R. (1819) 建 立的膜 口藓属 Hymenostomum, 及 Hampe (1837) 建 立的闭 口藓属 Astomum, 均归 并于本 属内, 故本 属共约 131 种, 广布 于南北 半球 各地, 多 生于林 地上、 阴湿的 土壁及 岩面薄 土上。 中国已 记录有 9 种及 2 变种, 广 布 于全国 各地。 云南 分布有 5 种及 1 变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多成 簇集生 茎顶; 孢蒴不 开口, 无 蒴盖及 蒴壶的 分化, 或 稍有分 化但不 开裂, 蒴柄 很短。 2 (3) 叶片 呈长卵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上部叶 缘明显 内卷; 孢 蒴无盖 之分化 2. 皱叶 小石藓 W* crispa 3 (2) 叶片呈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边缘不 内卷; 孢蒴有 蒴盖的 分化, 但 不裂开 4. 东亚 小石藓 W« exserta 4 (1) 叶 多散生 茎上; 孢蒴有 蒴盖及 蒴壶的 分化, 成熟后 裂开成 蒴口; 蒴柄 细长。 5 (6) 茎顶 端之叶 基部不 特宽, 渐狭 呈长披 针形, 先 端钝, 具 小尖头 5. 阔 叶小藓 W. planifolia 6 (5) 顶端之 叶基部 较宽, 向上急 狭成线 状一刚 毛状。 7 (8) 蒴齿 缺如; 叶 片上部 细胞密 被细疣 3. 缺齿 小石藓 W. edentula 8 (7) 具 蒴齿, 齿 片短且 分离, 叶片上 部细胞 具粗疣 1. 小石藓 W. controverea 1. 小石藓 Weisia controverea Hedw. (1801);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Weisia viridula Hedw. ex Brid. (1819);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W. longiseta Lesq. et Jam. (1879); W . longidens Card. (1907); W . sinensis Ther. (1909). la. 小石藓 原变种 图版 133: 1—6 W. controverea Hedw. var. controverea 植物体 矮小, 绿 色或黄 绿色, 茎单 一或具 分枝。 叶呈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缘 内卷, 全缘; 中肋 粗壮, 突出叶 尖呈芒 刺状; 叶 片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细胞 壁薄, 每个细 胞壁上 具数个 粗疣; 基部细 胞呈长 方形, 平滑, 透明。 蒴柄长 5 — 8 毫米; 孢蒴 直立, 卵状圆 柱形; 齿 片短, 密 被疣。 产 路南、 德钦、 中甸、 丽江、 宾川、 昆明、 腾冲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 3000 米以 h 林 地上、 树干 基部、 林 缘或溪 边的岩 石上、 土 壁上。 广布于 西藏、 广西、 贵州、 四
318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33 1—6. 小石藓 原变种 Weissia controversa Hedw. var. controversa, 1. 植 物体丛 (xl), 2—4. 叶 (X30), 5. 叶片 先 端细胞 (X350), 6. 叶近基 部细胞 (X350); 7-10. 皱叶 小石藓 W. crispa (Hedw. ) Mitt. , 7. 植株 (xi), 8、 9. 叶 (X30), 10. 叶片先 端细胞 (X350); 11-12. 缺齿 小石藓 W. edentula Mitt. , 11. 植株 (xl), 12. 叶 (X30); 13 — 15. 东亚 小石藓 W. exserta (Broth. ) P. C. Chen, 13. 植 物体丛 (x2), 14. 叶 (x30), 15. 叶片先 端细胞 (X350); 16—19. 阔叶 小石藓 W. planifolia Dix. , 16. 植株 (xi), 17. 叶 (x30), 18. 叶片中 部细胞 (X350), 19. 蒴齿 (X350)。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丛藓科 319 川、 海南、 福建、 台湾、 湖南、 湖北、 江西、 浙江、 江苏、 安徽、 陕西、 新疆、 河南、 内 蒙古、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等 省区。 印度、 越南、 日本、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欧 洲、 南北 非洲、 南 北美洲 及大洋 洲均有 分布。 lb. 小 石藓矮 株变种 W. controversa Hedw. var. minutissima (Par. ) Wijk et Marg. (1961). Hymenostomum minutissimum Par. (1900); Weisia viridula Hedw. ex Brid. var. minutissima (Par. )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X. J. Li in C. Gao (1996).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 植株较 短小; 叶片 较短, 呈 龙骨形 背凸; 蒴齿 发育不 全; 蒴盖 较长, 呈斜 喙状。 产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200 — 800 米一带 林缘、 沟边、 潮湿 的岩石 上或土 壁上。 分布于 四川、 陕西、 北京、 辽宁、 吉林 等地。 本 变种为 中国所 特有。 2. 皱叶 小石藓 图版 133: 7—10 Weissia crispa (Hedw. ) Mitt. (1851);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Phascum crispum Hedw. (1801) ; Astomum crispum (Hedw. ) Hampe (1837); As- tomum tonkinensis (Par. et Broth. ) Broth. (1900) . 植物体 矮小, 高不及 1 厘米, 疏松 丛生, 多呈暗 绿色。 叶多 在茎顶 集生, 呈莲座 状, 叶基 较阔。 呈 鞘状, 向上 渐狭, 呈长卵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上 部叶缘 内卷, 先端急 尖;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上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密 被数个 小马蹄 状疣;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平滑, 透明。 孢蒴圆 球形, 蒴柄 极短, 不 伸出苞 叶外。 产 中甸、 维西、 丽江、 丘北、 建水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0 — 3000 米 一带林 地上、 岩 石上、 林缘 及沟边 岩面薄 土上, 也 见于阴 湿的墙 壁上。 广布于 西藏、 四川、 海南、 福 建、 台湾、 浙江、 江苏、 安徽、 宁夏、 河南、 山东、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 江等省 区。 也分布 于印度 (阿萨 姆)、 巴基 斯坦、 西亚、 俄罗斯 (亚 洲部分 )、 欧洲、 北 非及北 美洲。 3. 缺齿 小石藓 图版 133: 11—12 Weissia edentula Mitt. (1859);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X. J. Li in C. Gao (1996). Hymenostomum edentulum (Mitt.) Besch. (1887); Weissia semipallida C. Muell. (1898). H. leptotrichaceum (C. Muell. ) Par. (1900).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呈暗 绿色。 茎 直立, 常 具叉状 分枝, 髙约 1 厘米, 密 被叶。 叶片 干燥时 呈波状 皱曲, 潮湿时 直立或 倾立, 长约 3 毫米, 叶基 较宽, 向上狭 缩成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不强烈 内卷;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自叶 先端突 出成小 尖头; 叶 中 上部细 胞小, 呈不 规则长 方形, 无色 透明, 平滑 无疣。 蒴柄 直立, 长约 6 毫米; 孢蒴 呈 卵状圆 柱形, 长约 1 毫米, 蒴齿 缺如。 产 宾川、 大理、 元阳、 绿春、 景洪、 勐腊、 瑞丽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2500 米一带 林 地上、 树干 基部、 林缘或 沟边岩 石上、 土 壁上。 分布于 广东、 福建、 台湾、 湖南、 浙 江、 江苏、 安徽、 陕西、 河南、 吉林 等省。 也 分布于 越南、 菲律 宾及大 洋洲。
320 云南 植物志 4. 东亚 小石藓 图版 133: 13—15 Weissia exserta (Broth. ) P. C. Chen (1941); X. J. Li (1985); X. J. Li in C, Gao (1996). Astomum exsertum Broth. ( 1899 ) ; Hymenostomum exsertum ( Broth. ) Broth. (1902).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鲜绿带 褐色。 茎 直立, 高 4 一 10 毫米, 多具 分枝。 叶干 燥时皱 縮, 潮湿 时斜向 直伸, 呈 狭长披 针形,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或稍 突出, 叶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壁稍 增厚, 每 1 细胞 具多个 细马蹄 状疣, 基部细 胞呈短 矩形, 平滑。 苞叶 在枝顶 丛 集成莲 座状, 蒴柄长 1 一 2 厘米, 苞蒴 直立, 呈长 椭圆状 卵形。 产 昆明、 呈贡、 保山、 腾冲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 一带林 地上、 树 皮上或 腐 木上、 林 缘的石 壁或土 壁上。 广布于 西藏、 广西、 广东、 海南、 福建、 台湾、 四川、 江西、 湖南、 江苏、 上海、 安徽、 陕西、 山西、 河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等地。 也分 布 于印度 西北部 及日本 (模 式产地 )。 5. 阔叶 小石藓 图版 133: 16—19 扁叶 小石藓 Weissia planifolia Dix. (1928); X. J. Li in C. Gao (1996). W. platyphylla Broth (1899);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呈暗绿 色或锈 绿色。 茎 直立, 高约 1.2 厘米, 具 分枝, 密 被叶, 叶片 干燥时 卷缩, 潮湿 时舒展 倾立, 往往内 折成龙 骨形, 叶基 较宽, 向上 渐狭呈 长卵状 舌形, 先 端钝, 叶缘 平展, 有时 背仰; 中肋 粗壮, 长 达叶尖 或稍突 出成钝 尖头, 叶片上 部细 胞呈多 角形, 具 密疣, 不 透明; 基部细 胞呈短 矩形, 平滑 透明。 雌雄 同株。 蒴柄长 5 — 7 毫米, 孢蒴长 卵形, 黄色; 蒴 齿短, 齿片 不裂, 具疣。 产 昆明、 安宁、 元阳、 绿春、 景洪、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2000 米的林 地上、 岩 石上、 树干 基部、 林缘 或路边 岩面薄 土上。 广布于 四川、 福建、 台湾、 江西、 湖南、 江苏、 上海、 安徽、 宁夏、 河南、 山东、 山西、 河北 (模 式产地 )、 内 蒙古、 辽宁、 黑 龙江 等地。 也 分布于 日本及 俄罗斯 (亚 洲地区 )。 25. 小 墙藓属 Weisiopsis Broth. 植物体 细小, 密集 丛生。 茎 短小, 单 一或具 逐年茁 生之新 分枝。 叶 片干时 卷缩, 湿 时 伸展, 倾立, 呈 椭圆状 或卵状 舌形, 基 部两侧 往往具 皱褶, 上部 平展, 先端 圆钝, 或 具小 尖头; 叶边 全缘, 平展; 中肋长 达叶尖 稍下处 消失, 从横切 面观, 中 肋仅具 背厚壁 层。 叶上 部细胞 较小, 呈 4 一 6 边形, 胞壁 平滑或 具疣, 有时 具乳头 突起; 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平滑 无疣。 雌雄 同株。 蒴柄 黄色, 细长。 孢蒴 直立, 呈长圆 柱形; 环带成 熟后自 行 脱落; 蒴 齿短, 直立, 平滑或 具疣; 蒴盖 呈圆锥 体形, 具 直长喙 状尖。 蒴帽呈 兜形。 本属约 8 种, 多 分布于 亚洲及 非洲的 热带与 亚热带 地区, 为 丛集土 生小型 藓类。 中 国 至今已 记录有 2 种。 此 2 种在云 南均有 分布。
縮 叶藓科 321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片呈阔 倒卵状 舌形, 先端 圆钝, 叶基细 胞明显 分化; 叶片上 部细胞 特小, 胞 壁很厚 2. /J、iM W. plicate 2 (1) 叶片 呈狭长 椭圆状 舌性, 先 端具小 尖头, 叶 基细胞 无明显 分界; 叶片上 部细胞 较大, 壁薄… 1. 褶叶 小墙藓 W. anomala 1. 摺叶 小墙藓 图版 134: 7—11 Weisiopsis anomala (Broth, et Par. ) Broth. (1921); P. C. Chen (1941); C. Gao (1977); X. J. Li in C. Gao (1996). Hyophila anomala Broth, et Par. in Card. (1907) . 植物体 形小, 密集 丛生, 绿 色或黄 绿色。 茎 直立, 长约 1.5 厘米, 基 部密被 假根, 上段密 生叶, 下 部之叶 较小。 叶片 呈狭长 椭圆状 舌形, 基部 两侧具 深褶, 先端 圆钝; 叶 边 全缘, 平展; 中 肋长达 叶尖渐 消失。 叶片上 部细胞 较小, 呈不规 则的多 边形, 胞壁较 薄, 具乳 头突; 叶基 细胞较 长大, 黄色 平滑。 蒴 柄长约 7 毫米, 孢蒴 直立, 呈卵 状圆柱 形。 齿片 线状, 直立, 密被 细疣。 产 嵩明、 昆明、 安宁、 元阳、 绿春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2000 米 一带林 地上、 树干 基 部或腐 木上, 也 见于岩 石上、 岩洞 口或石 缝中。 分布于 西藏、 福建、 浙江、 江苏、 安 徽、 山东、 河北、 北京、 辽宁、 吉林 等地。 朝 鲜及日 本也有 分布。 2. 小墙藓 图版 134: 12—16 Weisiopsis plicata (Mitt. ) Broth. (1921); P. C. Chen (1941); X. J. Li in C. Gao (1996). Hyophila plicata Mitt. (1886); H. subplicata Ren. et Card. (1898). 植物体 矮小。 茎 直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高约 4 毫米。 叶片 干燥时 皱缩, 湿时平 展, 倾立, 叶基 特狭, 叶 片呈阔 倒卵状 舌形, 先 端阔, 顶端 圆钝, 叶边 全缘, 平直, 或 略具 波纹而 不规则 内卷, 中 肋细, 长达叶 先端渐 消失; 叶片 上部细 胞小, 呈多 角状圆 形, 壁 特厚, 具 乳头; 叶基细 胞大, 薄壁, 平滑而 透明, 与上部 细胞间 具明显 的分界 线。 蒴 柄长约 3 毫米; 孢蒴 呈长圆 柱形, 干燥时 往往具 纵折; 蒴盖 直立, 具 喙尖; 蒴齿 短, 线状 直立, 疏被 细疣。 产 昆明、 呈贡、 元阳、 绿春、 腾冲、 畹 町镇、 瑞丽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1800 米一 带林 地上、 岩 石上、 岩面薄 土上、 土坡 上或墙 壁上。 分布于 西藏、 广东、 海南、 福建、 台湾、 江西、 湖南等 省区。 非 洲东南 部也有 分布。 11. 縮 叶藓科 Ptychomitriaceae 植物 体常在 岩石面 成垫状 丛生。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具 分化的 中轴。 叶干燥 时强烈 卷缩, 湿 时舒展 倾立, 披 针形或 狭长披 针形; 叶缘 平直, 全缘或 中上部 有齿; 中 肋单一 粗壮, 达于叶 尖或在 叶端前 消失; 叶中 上部细 胞小, 圆方 形或近 方形, 厚壁, 有 时呈波
322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34 1—6. 卷叶毛口藓丁14(;}»08101 1 11111113«01{3111 ] 111丁311611^^3., 1. 干植株 (x3), 2. 潮 湿植株 (><3), 3、 4. 叶 (X30), 5. 叶先 端细胞 (X350), 6. 叶近基 部细胞 (X350); 7—11. 褶叶 小墙藓 Weisiopsis anomala (Broth, et Par. ) Broth. , 7. 植株 (X2), 8. 叶 (X45), 9. 叶先 端细胞 (X350); 10. 蒴齿 (X350), 11. 孢子 (X350); 12—16. 小墙藓 W. plicata (Mitt.) Broth. , 12. 植株 (x2), 13. 叶 (X45); 14. 叶先 端细胞 (X350), 15. 蒴 齿 (X350), 16. 孢子 (X350)。 (张大 成绘, 7 — 16 仿陈 邦杰)
缩 叶藓科 323 状 加厚, 多 数平滑 无疣;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薄壁或 呈波状 加厚。 雌雄 同株。 雌 苞叶与 茎叶 同形。 蒴 柄长, 直立; 孢蒴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直立; 环 带多数 分化, 由数 列厚壁 细胞 组成; 蒴齿 单层,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不规则 2 — 3 裂近 基部, 表 面具细 密瘤。 蒴 盖具 长直喙 状尖。 蒴 帽大, 钟 帽形, 下部 具褶, 基部有 裂瓣。 孢 子小, 球形, 表 面近于 平 滑或具 细疣。 对 本科的 系统位 置和归 属争议 较大。 有的 把本科 置于紫 萼藓科 Grimmiaceae 之后; 有 的认为 应归紫 萼藓科 (Deguchi, 1979); 有 的把它 置于变 齿藓目 Isobryales, 认为与 木 灵藓科 Orthotrichaceae 相近。 作者认 为本科 还是作 为独立 科置于 紫萼藓 科之前 为宜。 本科全 世界有 2 属, 多见于 高山地 区干燥 砂质或 花岗岩 石上。 中 国仅有 缩叶藓 1 属, 云 南也有 分布。 1. 縮叶 藓属 Ptychomitrium Fuernr. nom. cons. 植物 体垫状 丛生, 绿色。 茎 直立或 倾立, 单一或 具稀疏 分枝, 有分化 中轴。 叶干燥 时强 烈皱缩 内卷, 湿 时伸展 倾立, 披针形 或长披 针形; 叶缘 平直, 全缘或 中上部 有齿; 中 肋单一 强劲, 达尖。 叶中 上部细 胞小, 圆方 形或近 方形, 平滑, 厚壁, 有时呈 波状加 厚,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壁薄或 呈波状 加厚。 雌雄 同株。 雄器 苞位于 雌器苞 下方。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细长, 直立; 孢 蒴卵形 或长椭 圆形, 直立, 表面 平滑; 环带 多数分 化; 蒴齿 细长,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2 — 3 不规则 纵裂近 基部, 表 面具细 密瘤。 蒴盖圆 锥形, 具细 长喙。 蒴 帽大, 覆盖 全部或 大部分 孢蒴, 钟 帽形, 表面无 毛但具 纵褶, 基部 有 裂瓣。 孢 子小, 圆 球形, 表面 近于平 滑或具 细疣。 本属全 世界约 70 余种。 中国有 8 种, 云 南分布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边全缘 无齿; 蒴帽覆 盖至孢 蒴基部 2. 东亚 縮叶藓 P. fauriei 2 (1) 叶边上 部边缘 具齿; 蒴帽 仅盖至 孢蒴的 中部。 3 (4) 叶窄 长卵形 或阔披 针形, 上 部宽短 1. 齿边 縮叶藓 P. dentatum 4 (3) 叶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上部 窄长。 5 (6) 叶 中部和 基部细 胞薄壁 强烈波 状加厚 5. 扭叶 縮叶藓 P. tortula 6 (5) 叶 中部和 基部细 胞薄壁 或平直 加厚。 7 (8)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蒴 柄短, 短于 7 亳米 4. 狭叶 縮叶蘚 P. linearifolium 8 (7) 茎多数 分枝; 蒴 柄长, 长于 10 毫米 3. 多枝 缩叶藓 P. gardneri 1. 齿边 缩叶藓 Ptychomitrium dentatum (Mitt. ) Jaeg. (1874); V. F. Broth. (1929);E. B. Bar- tram (1935); P. C. Chen et al. (1963); Cao, Gao et Vitt. (1995); C. Gao et al(1996). Glyphomitrium dentatum Mitt. (1865). 植 物体绿 色或黄 绿色, 丛生, 高 1 一 3 厘米。 茎多数 直立, 具叉状 分枝。 叶 干燥时
324 云南 植物志 略 卷曲, 湿时 伸展, 舌形或 宽线披 针形, 上 部短, 呈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多数 尖锐; 中肋 单一 强劲, 在 叶端前 消失; 叶缘平 直或中 下部窄 背卷, 中 上部具 多细胞 构成的 锐齿; 叶 上部细 胞圆方 形或近 方形, 直径 8 — 10 微米, 壁略 增厚, 常不 透明; 叶基 部细胞 长方形 至短长 方形, 长 26 — 28 微米, 宽 8 — 11 微米, 薄壁 透明。 雌雄 同株。 雌 苞叶与 茎叶同 形。 蒴柄 直立, 长约 5 毫米, 黄 褐色; 孢蒴 直立, 长椭 圆形, 长 2 毫米 左右; 蒴 齿红褐 色, 线状披 针形, 两 裂几达 基部, 表 面具细 密疣。 环带不 分化。 蒴盖具 长喙状 尖头。 蒴 帽 钟形, 覆盖 至孢蒴 中部, 表面具 纵折, 基部有 裂片。 孢子圆 球形, 绿色, 直径 10 — 13 微米, 表面 具疣。 产 澜沧江 地区; 生于岩 石面。 分布于 四川、 福建、 陕西、 青海。 日本、 朝鲜 也有。 为 东亚特 产种。 本 种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叶长 卵圆形 或阔披 针形, 基部 窄长; ②孢 蒴长椭 圆形; ③ 叶中 上部具 齿突; © 蒴齿 细长, 线状披 针形, 两裂至 基部。 2. 东亚 縮叶藓 图版 135: 1—6 Ptychomitrium fauriei Besch. (1898); Reim. (1931); P. C. Chen et al. (1963); Cao, Gao et Vitt. (1995); C. Gao et al. (1996). Glyphom itrium fauriei (Besch. ) Broth. (1902) . 植物体 矮小, 高约 1 厘米, 暗 绿色, 垫状。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具分化 中轴。 叶干 燥时略 扭曲, 湿 时倾立 展开, 从卵形 基部, 向上狭 缩成披 针形, 上部 内凹, 龙 骨状背 凸, 先端 圆钝或 略尖; 中肋 单一, 在 叶端前 消失; 叶缘 平直, 全缘 无齿。 叶上 部细胞 小, 不 规则圆 方形, 直径 5 — 6 微米, 厚壁; 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或窄长 方形, 近 边缘细 胞长 方形, 薄壁。 雌雄 同株。 雌孢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长 3 — 4 毫米, 上部 扭曲; 孢 蒴长卵 形或圆 筒形, 直立。 蒴齿 单层, 线形, 两裂近 基部, 表面具 细疣; 环带 不明显 分化。 蒴帽 钟形, 覆盖 至孢蒴 中部, 具 纵褶, 基部有 裂瓣。 孢子黄 绿色, 直径 10 — 14 微米, 表面具 细疣。 产碧 江高黎 贡山; 生于岩 石面。 分布于 西藏、 安徽、 浙江、 吉林。 朝鲜、 日本 也有。 本种 与中华 縮叶藓 相近, 但叶从 长卵形 基部向 上急剧 狭缩成 线状披 针形, 上 部常内 凹呈 兜状, 易于 识别。 3. 多枝 縮叶藓 图版 136: 6—11 Ptychomitrium gardneri Lesq. (1868); Cao et Vitt. (1994); Cao, Gao et Vitt. (1995). Brachystelem polyphylloides C. Muell. (1896); Ptychomitrium polyphylloides (C. Muell.)Par.(1900); S. Salmon(1900) , V. F. Broth. (1929) ;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et al.(1996). 植物体 粗壮, 丛生, 上部绿 色或黄 绿色, 下部黑 褐色。 茎多数 分枝, 常向 一边倾 立, 具分化 中轴。 叶干 燥时略 扭曲, 基 部阔, 向 上呈披 针形, 龙骨状 背凸, 先端 具阔尖 部; 中肋 强劲, 达叶 尖或在 叶端前 消失; 叶缘 中下部 背卷, 上部 具不规 则多细 胞齿; 叶 上部 细胞近 方形, 壁略 增厚; 基部 近边缘 细胞长 方形, 薄壁 透明; 近中 肋细胞 细长方 形。 雌雄 同株。 雌孢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细长, 长 15 — 20 厘米, 直立, 上部 扭曲; 孢
缩 叶藓科 325 §§§§8j 龜 图 版 135 1 一 6. 东亚 縮叶藓 PtychomitriumfaurieiBesch. 1 • 植物体 (X8), 2. 叶片 (x30), 3. 叶先 端细胞 (X335), 4. 叶基 部近中 肋细胞 (X335), 5.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335), 6. 孢菊 (X30); 7 — 12. 狭叶 缩叶藓 P. Unearifolium Reim. 7. 植物体 (x8), 8. 叶片 (x30), 9. 孢蒴 (x30), 10. 雄器苞 (><30), 11. 叶先 端细胞 (X335), 12. 叶基 部细胞 (x335)。 (曹 同绘)
326 云南 植物志 蒴长椭 圆形, 直立, 黄 褐色; 蒴齿 单层, 短披 针形, 2 — 3 裂至近 基部, 表面具 细瘤; 环带 分化, 由 1 一 2 列厚 壁细胞 组成。 蒴 盖具直 长喙。 蒴帽 钟形, 包盖至 孢蒴中 下部, 基部有 裂瓣。 孢子 球形, 10 — 14 微米, 表面具 密瘤。 产 贡山、 丽江、 大理、 德饮 (梅里 石)、 维西 等地; 生 于海拔 1150 — 3500 米 岩石面 或岩面 薄土。 分布于 西藏、 贵州、 四川、 湖南、 湖北、 江苏、 浙江、 河北、 山西、 陕 西。 日本、 北美 洲西部 也有。 本种 植物体 粗壮, 茎 具多数 分枝, 分枝多 向一边 倾立; 叶基部 宽阔, 向上 成披针 形, 中上部 边缘具 不规则 齿突; 蒴 齿短披 针形, 仅 0.21 — 0.26 毫米; 环带分 化等, 与 他种 不同。 本种植 物体外 观有时 与扭叶 缩叶藓 相似, 但 前者叶 扭曲不 强烈, 叶细 胞壁平 直, 不 呈波状 加厚, 可以 区别。 4. 狭叶 縮叶藓 图版 135: 7—12 Ptychomitrium linearifolium Reim. in Reim. et Sak. , (1931); P. C. Chen et al. (1963); Cao, Gaoet Vitt.(1995); C. Gao et al. (1996). 植物体 粗壮, 绿 色或黄 绿色, 高 3 厘米。 茎单一 或稀疏 分枝, 具分化 中轴。 叶干燥 时上部 卷曲, 基部卵 圆形, 向上成 线状披 针形,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端 窄长; 中肋粗 壮, 达叶尖 或在叶 尖端前 消失; 叶缘 中下部 背卷, 上部具 不规则 多细胞 锯齿; 叶 上部细 胞圆方 形或近 方形, 不 透明, 壁略 增厚;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近 边缘数 列细胞 窄长, 薄 壁 透明。 雌雄 同株。 雌苞 叶与上 部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黄色; 孢蒴椭 圆形或 长椭圆 形, 直立; 蒴齿 单层, 齿片 细长披 针形, 2 裂至 下部, 有 穿孔, 表 面具细 密疣。 环带不 分化。 蒴盖先 端具直 长喙状 尖头。 蒴帽 钟形, 包盖 至孢蒴 中部, 基部有 裂片。 孢子球 形, 表 面近于 平滑。 产丽江 (玉 龙雪山 ); 生 于高山 地区岩 石面。 分布于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 浙 江、 福建。 日本、 朝鲜 也有。 本 种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 植物体 粗壮, 叶 湿润时 上部仍 卷曲; ②叶 基部卵 圆形, 上 部 线状披 针形, 强烈 龙骨状 背凸; ③ 叶上部 边缘具 多细胞 不规则 鋸齿; © 蒴帽仅 覆盖至 孢蒴 中部。 5. 扭叶 縮叶藓 图版 136: 1-5 Ptychomitrium tortula ( Harv. ) Jaeg. (1874); Broth.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ao,Gaoet Vitt.(1995); C. Gao et al. (1996) . Didymodon tortula Harv. in Hook. (1836). 植物体 粗壮, 红褐 绿色, 高达 10 厘米。 茎 分枝, 基部常 裸露, 具分化 中轴。 叶干 燥时 上部强 烈反转 扭曲, 湿时 倾立, 上部 弯曲, 基 部阔, 具明显 纵褶, 向 上成细 长披针 形, 龙骨状 背凸; 中肋 粗壮, 向上 渐细, 几达叶 尖或在 叶端前 消失; 叶缘 中下部 有时背 卷, 上部 具多细 胞不规 则齿。 叶上 部细胞 不规则 方形, 壁 略厚; 中部 细胞长 方形, 壁强 烈波状 加厚; 叶 基部细 胞长方 形或长 线形, 壁强 烈波状 加厚。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菊柄 直立, 上部 扭曲, 长 5 一 7 毫米; 孢蒴常 2 — 4 个 丛生, 长椭 圆形, 直立; 蒴 齿 单层, 齿片 细长披 针形, 2 裂至中 下部, 表面具 细瘤; 环带不 分化。 蒴帽 钟形, 包盖 至孢蒴 中部, 基部具 裂片。 孢子 球形, 表 面近于 平滑。
缩 叶藓科 327 图 版 136 1 一 5. 扭叶 缩叶藓 Ptychomitriumtortula (Harv. ) Jaeg. 1. 植物体 (x2.5), 2. 叶片 (x20), 3. 叶基 部细胞 (X335), 4. 叶中 部细胞 (X335), 5. 叶上 部细胞 (X335); 6—11. 多枝 縮叶藓 P. gardneri Lesq. 6. 植物体 (X2.5), 7. 叶片 (x30), 8. 叶 上部边 缘细胞 (x335), 9. 叶中 部细胞 (x335), 10.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335), 11.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335)。 (曹 同绘)
328 云南 植物志 产 福贡、 丽江 (玉 龙雪山 )、 大理、 漾濞、 保山 等地。 生 于高山 地区岩 石面。 分布 于 四川、 西藏。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喜马拉 雅地区 也有。 为 东亚特 产种。 本种 植物体 粗壮, 高达 6 — 10 厘米; 叶 干燥时 上部强 烈扭曲 卷缩, 边缘有 不规则 齿; 叶中 下部细 胞壁强 烈波状 加厚, 类 似某些 砂藓的 细胞, 易于 识别。 从 叶细胞 等特征 看, 此种似 乎是縮 叶藓与 砂藓两 属之间 的过渡 种类。 12. 紫 萼藓科 Grimmiaceae 岩石面 或砂土 生耐旱 藓类,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常成 垫状。 茎 直立或 倾立, 具 等长分 枝 或不规 则侧生 短枝。 叶 密集, 多列 覆瓦状 排列, 披 针形, 稀卵 圆形, 先 端多数 具白色 透明 毛尖; 叶缘 平直, 背 卷或略 内卷; 中肋 单一, 粗壮。 叶 上部细 胞小, 厚壁, 不规则 方 形或长 方形, 平滑或 具疣; 基部 细胞长 方形或 方形, 少数短 矩形, 细胞 壁平直 或强烈 波状 加厚。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孢蒴 顶生, 卵圆 形或圆 筒形, 伸出 或内隐 于孢叶 之中, 多 数 直立, 少数 倾垂; 蒴 柄长短 不一, 直立或 弯曲; 蒴齿 单层, 齿片 16 条, 披针 形或长 线形, 不规则 裂至中 上部, 有 穿孔, 或 2 裂至 基部, 具 基膜。 蒴盖圆 锥形, 平 凸或具 喙。 蒴帽 钟形或 兜形, 平 滑或具 纵褶。 孢子 球形, 表 面具瘤 或近于 平滑。 本科全 世界约 12 属。 中国有 5 属, 云南有 3 属。 分属 检索表 1 (2) 主茎 倾立, 具不规 则侧生 短枝; 叶细 胞壁强 烈波状 加厚; 蒴齿线 状狭披 针形, 两裂达 基部, 具基膜 3. 砂藓属 Racomitrium 2 (1) 主茎 直立, 具规 则叉状 分枝; 叶 细胞壁 平直或 略波状 加厚; 蒴 齿阔披 针^, 不 裂或不 规则裂 至中 上部, 无 基膜。 3 (4) 蒴 盖与蒴 轴相连 脱落; 孢 蒴内隐 于苞叶 之中; 蒴 帽小, 仅 覆盖部 分蒴盖 2. 连轴藓 胃 Schistidium 4 (3) 蒴 盖与蒴 轴分离 脱落; 孢蒴多 数伸出 于苞叶 之上; 蒴 帽中等 大小, 覆盖蒴 盖及部 分孢蒴 …… 1. 紫 萼藓属 Grimmia 1. 紫 萼藓属 Grimmia Hedw. 植 物体绿 色或褐 绿色, 密集 丛生, 常呈圆 垫状。 茎 直立, 单一 或具稀 疏等长 分枝。 叶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 时伸展 倾立, 披针形 或卵披 针形, 内 凹或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多 数具白 色透明 毛尖, 叶缘 背卷, 平 直或略 内弯; 中肋 单一, 粗壮, 达叶尖 或在叶 端前 消失。 叶 上部细 胞小, 不规则 方形, 厚壁, 不 透明, 由 1 或 2 (3) 层细胞 组成; 基部细 胞长方 形或近 方形, 细胞壁 平直或 呈波状 加厚。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苞叶与 上部茎 叶 同形, 略大。 蒴柄 直立或 弯曲, 多 数长于 孢蒴; 孢 蒴卵圆 形或长 卵形, 伸出于 苞叶之 上, 稀 内隐, 平 滑或有 纵褶; 蒴盖圆 锥形, 具喙 状尖, 不 与蒴轴 相连, 脱落; 蒴 帽钟形 或 兜状, 覆 盖孢蒴 上部, 平滑 无褶。 蒴齿 16, 披 针形, 中 上部具 不规则 裂缝和 穿孔,
紫 萼藓科 329 表 面密被 细瘤。 环 带多数 分化。 孢 子小, 圆 球形, 绿 色或黄 绿色, 表面具 细疣。 本属全 世界约 230 种, 中 国巳知 21 种, 云南有 11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先 端无白 色透明 毛尖。 2 (3) 叶 内凹, 不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 圆钝; 叶缘 平直; 植物 体基部 不生纤 细圆条 状分枝 7. 厚边 紫萼藓 G. unicolor 3 (2) 叶明显 龙骨状 背凸, 先端 较尖; 叶 缘一边 背卷; 植物 体基部 生出纤 细圆条 形分枝 3. 韩氏 紫萼藓 G. handelii 4 (1) 叶先 端具白 色透明 毛尖。 5 (10) 叶 内凹, 不呈 龙骨状 背凸; 中肋 扁平。 6 (7) 叶 中上部 细胞具 一粗瘤 9. 粗瘤 紫萼藓 G. mammosa 7 (6) 叶中上 部细胞 无瘤, 平滑 或近于 平滑。 8 (9) 植物 体小, 高仅 1.5 厘米; 叶 长卵圆 形或长 卵状披 针形, 上 部短宽 8. 阔叶 紫萼藓 G. laevigata 9 (8) 植物体 粗壮, 高达 3 厘米; 叶从 卵圆形 基部向 上成披 针形, 上 部窄长 6. 卵叶 紫萼藓 G. ovalis 10 (5) 叶呈 龙骨状 背突; 中肋 在背部 凸起。 11 (12) 孢 蒴内隐 于苞叶 之中; 蒴柄短 于孢蒴 2. 毛尖 紫萼藓 G. pilifera 12 (11) 孢 蒴伸出 于苞叶 之上; 蒴 柄长于 孢蒴。 13 (16) 蒴柄 弯曲; 孢 蒴湿时 倾立。 14 (15) 叶先端 白色毛 尖长, 达 全叶长 1/2 以上, 粗糙 具齿; 叶 基部近 中肋细 胞呈波 状加厚 11. 北方 紫萼藓 G. decipiens 15 (14) 叶先端 白色毛 尖短, 为全 叶长的 1/4 以下, 近于 平滑; 叶基部 近中肋 细胞壁 平直, 不呈波 状加厚 …… 10. 尖顶 紫萼藓 G. apiculata 16 (13) 蒴柄 直立; 孢 蒴湿时 直立。 17 (18) 植物体 常呈红 褐色; 叶 先端白 色毛尖 很短、 中下部 叶常无 毛尖; 雌 雄异株 4. 长枝 紫萼藓 G. elongata 18 (17) 植 物体绿 色或黑 绿色; 叶 先端白 色毛尖 较长; 雌雄 同株。 19 (20) 叶基部 近中肋 细胞壁 平直; 无环带 分化; 蒴 帽兜形 5. 厚壁 紫萼藓 G. sessitana 20 (19) 叶基 部近中 肋细胞 壁波状 加厚; 环 带发育 良好; 蒴 帽钟形 1. 近缘 紫萼藓 G. afrinis 1. 近缘 紫萼藓 图版 137: 1-8 Grimmia affinis Hornsch. (1819) ; Cao et Vitt. (1986) . Grimmia ovata Web. et Mohr. var affinis (Hornsch. )Bruch et Schimp. in B. S. G. , (1845) ; G. ovalis (Hedw. ) Lindb. for. affinis (Hornsch. ) Jones in Grout. (1933) . 植 物体绿 色或黄 绿色, 高 3 厘米, 密集丛 生呈圆 垫状。 茎稀 疏叉状 分枝, 具 分化中 轴。 叶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展开, 基部卵 圆形, 向 上成披 针形, 明显龙 骨状背 凸, 长 2.1 — 3. 6 毫米, 先 端具白 色透明 毛尖; 叶 缘一边 背卷; 中肋 单一, 粗壮 及顶。 叶上 部细胞 2 层, 不 透明, 圆 方形, 直径 7 — 9 微米, 壁 略波状 增厚; 基 部近中 肋两侧
图 版 137 1 一 8. 近缘 紫萼藓 GrimmiaaffinisHomsch. 1 . 植物体 一部分 ( x 11) , 2. 叶片 (x21), 3. 抱蒴 (><21), 4. 蒴 齿 (X147), 5. 叶上 部细胞 (X283), 6.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7.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283), 8. 叶上部 横切面 (X147); 9 — 15. 毛尖 紫萼藓 G. pilifera P. Beauv. 9. 孢蒴 和抱叶 (xll), 10. 蒴帽 (x21), 11. 叶片 (X21), 12. 叶 横切面 (X147), 13. 叶上 部细胞 (X283), 14.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283), 15. 叶基 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16 — 23. 韩氏 紫萼藓 G. handeUi Broth. 16. 植物体 (x3), 17. 叶片 (X21), 18.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283), 19.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20. 叶中 部细胞 (x283), 21 . 叶上 部细胞 (X283), 22. 叶上部 横切面 (X147), 23. 条 状分枝 上枝叶 (x21)。 (曹 同绘)
紫 萼藓科 331 细胞 长形, 宽 7 — 9 微米, 长 34 — 58 微米, 壁波状 增厚; 基部 近边缘 细胞长 方形, 透 明, 宽 8 — 12 微米, 长 23 — 46 微米, 横 壁厚于 纵壁, 平直。 雌雄 同株。 雌苞叶 大于茎 叶, 具 长白色 毛尖。 蒴柄 直立, 黄或黄 褐色, 长于 孢蒴; 孢蒴 直立, 伸出 于苞叶 之上, 长 卵形, 长约 1.5 — 2. 5 厘米; 蒴齿 单层, 披 针形, 中上部 不规则 2 — 3 裂, 具 穿孔, 表 面密 布瘤。 环带由 数列厚 壁细胞 组成。 蒴帽 钟形。 蒴盖圆 锥形, 具长喙 状尖。 孢 子圆球 形, 直径 9 一 12 微米, 表面具 细疣。 产 巧家、 东川、 德钦、 丽江 (玉 龙雪山 )、 大理、 禄劝、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 4500 米的高 山岩石 面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北、 广西、 安徽、 山西、 陕西、 黑 龙江、 吉林、 台湾。 日本、 喜 马拉雅 地区、 欧洲、 美洲、 格 陵兰、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非洲北 部均有 分布。 本 种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叶披 针形, 上 部明显 龙骨状 背凸, 具白 色透明 毛尖; ②叶 基部 近边缘 细胞长 方形, 透明, 具平 直较厚 横壁, 近中肋 细胞壁 呈波状 加厚; ③蒴柄 长, 直立; 孢蒴长 卵形, 伸出 于苞叶 之上; ④环 带发育 良好; © 雌雄 同株。 2. 毛尖 紫萼藓 图版 137: 9-15 Grimmia pilifera P. Beauv. (1805) ;V. F. Broth. (1929); Cao et Vitt. (1986) . Grimmia tenax C. Muell. (1869) ; G. elatior Bruch ex Bals. et De Not. var. squar- rifolia Dix. et Ther. in Dix. (1933) ; G. kirienensis Ch. Gao (1977) . 植物体 粗壮, 高 3 — 5 厘米, 松散 丛生。 茎 挺硬, 分枝 较多, 无分化 中轴。 叶干燥 时稀疏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散生, 基部卵 圆形, 向 上收縮 成长披 针形, 有明显 肩部,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端具 白色长 毛尖; 叶边 全缘, 两侧 背卷; 中 肋粗壮 达尖。 叶上部 细胞不 规则 方形, 直径 5 — 8 微米, 2 层, 具波状 增厚细 胞壁; 基部中 肋两侧 细胞长 方形, 宽 5 — 7 微米, 长 35 — 59 微米; 基部 近边缘 细胞最 下方长 方形, 薄壁, 略 透明, 向 上成近 方形, 具 波状增 厚壁。 雌雄 异株。 雌 苞叶明 显大于 茎叶, 具长 毛尖。 蒴 柄短于 孢蒴, 直 立; 孢蒴 直立, 内隐 于苞叶 之中, 长 卵形; 蒴齿红 褐色, 披 针形, 上部 不规则 2 — 3 裂, 中部有 穿孔, 表面 具瘤; 环带 分化, 由 2 — 3 列厚 壁细胞 组成。 蒴帽 钟形, 基部具 5 — 6 裂瓣。 蒴盖 具长喙 状尖。 孢子黄 绿色, 圆 球形, 直径约 9 微米, 表面具 细瘤。 产德钦 (梅里 石)、 维西、 贡山 (独龙 江)、 丽江、 大理、 永胜、 寻甸、 昆明 (西 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1600 — 3500 米的 花岗岩 石面。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湖南、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苏、 江西、 山东、 陕西、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印度、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远 东地区 )、 北美 洲均有 分布。 本种在 我国南 北各山 地均有 分布。 该种蒴 柄短, 孢 蒴内隐 于苞叶 之中, 在常 见孢子 体的秋 季较易 识别。 此外, 植物 体分枝 较多, 干燥时 挺硬, 叶片从 鞘状卵 形基部 向上急 剧收 缩成披 针形, 上部 窄长, 与 其相近 种近缘 紫萼藓 不同。 3. 韩氏 紫萼藓 图版 137: 16-23 Grimmia handelii Broth. (1924); Broth.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ao et Vitt. (1986). 植 物体黄 绿色, 稀疏 丛生, 长达 4 厘米。 茎稀 疏等长 分枝, 具分 化中轴 细胞。 叶干 燥时略 扭曲, 湿 时倾立 伸展, 披 针形, 长 1.7 — 2. 2 厘米,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无白
332 云南 植物志 色透明 毛尖; 叶 边一面 背卷; 中肋 粗壮, 单一, 在 叶尖前 消失。 中 上部叶 细胞除 边缘外 单层, 不规则 方形, 长约 5 微米, 壁 略波状 增厚;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具平直 薄壁。 从 老茎基 部常生 长线形 枝条, 枝 条上叶 片小, 贴茎, 卵 圆形, 具短 尖突。 雌雄 异株。 孢子 体 未见。 产 贡山、 丽江。 生 于海拔 2200 — 4000 米 以上高 山带岩 石面。 分布 于四川 (模 式产 地), 仅 见于中 国西南 地区。 本种叶 无白色 毛尖,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叶 中上部 细胞特 别小, 约 5 微米; 老 茎基部 常生 出细长 嫩枝, 与他种 不同, 易于 识别。 4. 长枝 紫萼藓 图版 138: 1-7 Grimmia elongata Kaulf . in Sturm. (1816); C. Gao (1977); Cao et Vitt. (1986). 植物 体红褐 色或黄 褐色, 高约 2 厘米, 密集 丛生成 垫状。 茎 具稀疏 分枝, 具 略分化 中轴 细胞。 叶干 燥时略 扭曲, 湿时 伸展, 披 针形, 略 向一边 弯曲,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白 色毛尖 很短或 没有; 叶 缘一边 背卷; 中肋 单一, 长达 叶尖; 叶 上部细 胞除边 缘外单 层, 不规 则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宽 7 — 9 微米, 壁 增厚; 基 部细胞 透明, 长 方形至 线形, 宽 7 — 9 微米, 长 24 — 48 微米, 薄壁, 不 呈波状 加厚。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但 大而基 部宽。 蒴柄黄 白色, 直立, 长 1.5 — 1.8 毫米; 孢蒴黄 褐色, 长卵 形或长 筒形, 直立, 伸出 于苞叶 之上; 蒴齿 单层, 披 针形, 中 上部具 密瘤, 下 部近于 平滑; 环带分 化, 由 2 — 3 列 圆至多 边形厚 壁细胞 组成。 蒴帽 钟形或 兜状。 蒴盖圆 锥形, 具短 钝喙状 尖头。 孢子 黄色, 圆 球形, 直径 11 一 14 微米, 表面具 细疣。 产禄劝 (乌蒙 山)、 丽江 (玉龙 山)。 生 于海拔 2850 — 4000 米 的岩石 面上。 分布于 西藏、 河北、 吉林、 台湾。 日本、 锡金、 尼 泊尔、 欧洲、 北 美洲、 格 陵兰、 墨西 哥均有 分布。 为云 南新分 布种。 本种 植物体 常带红 褐色; 叶 先端白 色毛尖 极短或 没有; 叶 基部细 胞薄壁 平直, 可以 识别。 该种 与卷边 紫萼藓 G. donniana 相近, 但 前者叶 缘一边 背卷, 白色毛 尖短, 雌雄 异株, 而卷 边紫萼 藓叶缘 平直, 白 色毛尖 较长, 雌雄 同株。 5. 厚壁 紫萼藓 (新拟 ) 图版 138: 19-25 Grimmia sessitana De Not. (1869); Kopon. et al. (1983); Cao et Vitt. (1986). 植 物体深 绿色, 矮小, 高约 1 厘米, 密集 丛生。 茎稀疏 分枝, 具分化 的中轴 细胞。 叶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伸展, 窄披 针形, 长 1.8 — 2.0 毫米,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端具 短而平 滑的白 色透明 毛尖; 叶缘 一边中 部以下 背卷; 中肋 单一, 粗壮, 长达叶 尖; 叶上部 细胞圆 方形, 宽 8 — 10 微米, 不 透明, 具 增厚、 平直或 略呈波 状的细 胞壁; 基部 近边缘 2 — 4 列细胞 透明, 长 方形或 矩形, 横壁明 显厚于 纵壁; 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长形, 薄壁。 雌雄 同株。 雌苞 叶大, 具 白色长 毛尖。 蒴柄 黄色, 长约 2 厘米, 直立, 干 燥 时上部 扭曲; 孢蒴伸 出苞叶 之上, 卵 形或长 卵形, 直立; 蒴齿披 针形, 红 褐色, 上部 不规则 裂和具 穿孔, 表面 具瘤。 无环带 分化。 蒴帽 兜形。 蒴盖圆 锥形, 喙尖 短钝。 孢子 圆 球形, 9 一 11 微米, 黄色, 表面具 细瘤。 产 怒江。 生于 高山岩 石面。 分布于 吉林。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 洲也有 分布。 本种主 要区别 特征: ① 植物体 矮小, 高仅 1 厘米; ②叶 边一侧 背卷; ③基部 近边缘
紫 萼藓科 333 图 版 138 1—7. 长枝 紫萼藓 Grimmia elongate Kaulf. 1. 孢蒴 和孢叶 (xll), 2. 叶片 (X21), 3. 孢蒴 (X21), 4.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283), 5. 叶上 部细胞 (X283), 6.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7. 叶中 部细胞 (X283); 8 — 18. 卵叶 紫萼藓 G. ovalis (Hedw.) Lindb. 8. 叶片 (x21), 9. 孢蒴 (x21), 10. 叶先端 (x72), 11. 叶上 部 横切面 (xl47), 12. 叶中 部细胞 (X283), 13. 叶上 部细胞 (X283), 14.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15.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 283), 16. 蒴帽 (X21), 17. 蒴盖 (x21), 18. 蒴齿 与环带 ( x 147) ; 19-25. J? 壁 紫萼藓 G. sessitana De Not. 19. 孢蒴 和孢叶 (xll), 20. 叶片 (x21), 21. 叶 横切面 (xl47), 22. 叶上部 细胞 (X283), 23. 叶中 部细胞 (X283), 24.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25.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283)。 (曹 同绘) 8ao^uDooon
334 云南 植物志 细 胞短长 方形, 具明 显增厚 的横壁 和薄的 纵壁; © 蒴柄 直立, 孢蒴伸 出苞叶 之上; ⑤无 环带 分化。 6. 卵叶 紫萼藓 图版 138: 8-18 Grimmia ova!is(Hedw. ) Lindb. (1871); Cao et Vitt. (1986). Dicranum ovale Hedw. (1801); Grimmia ovata Web. et Mohr. (1804); V. F. Broth.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G. dimorphula C. Meull. (1896). 植物体 粗壮, 绿 色或黄 绿色, 高 3 厘米, 呈 松散、 挺硬 藓丛。 茎稀疏 或密集 分枝, 具分 化中轴 细胞。 叶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伸展, 基部卵 圆形, 向 上成披 针形, 上部 内凹, 先端具 较长有 齿的白 色透明 毛尖; 叶缘 平直; 中肋基 部宽, 向上 渐窄, 长达 叶尖; 叶上 部细胞 2 层, 不 透明, 不规则 方形, 5 — 7 微米, 壁 加厚; 基 部近边 缘细胞 矩 形或近 方形, 略 透明, 横 壁明显 加厚; 基部中 肋两侧 细胞长 方形, 壁 呈波状 加厚。 雌 雄 异株。 雌苞 叶大, 具长 毛尖。 蒴柄长 4 一 7 毫米, 直立; 孢蒴黄 褐色, 卵形, 直立, 伸出 于苞叶 之上; 蒴齿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上部 不规则 2 — 3 裂和具 穿孔, 上 部表面 具 密瘤, 下 部近于 平滑; 环带 分化, 由 3 — 4 列 长形厚 壁细胞 组成。 蒴 盖具斜 长喙。 蒴 帽 兜形。 孢子 黄色, 圆 球形, 12 — 14 微米, 表面具 细瘤。 产 德钦、 贡山、 维西、 永胜、 丽江、 永平、 嵩明、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 3300 米 的高山 岩石或 岩面薄 土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陕西、 黑 龙江、 吉林。 印度、 欧洲、 北 美洲、 非洲、 锡金、 巴基 斯坦、 尼 泊尔、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格 陵兰、 澳大利 亚均有 分布。 本种植 物体较 粗壮; 叶 内凹, 不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具 白色长 毛尖; 叶缘 平直; 中 肋 扁宽; 孢蒴 直立, 伸出 于苞叶 之上; 蒴盖具 斜长喙 状尖; 蒴帽 兜形; 雌雄 异株, 可与 他种 区别。 7. 厚边 紫萼藓 图版 139: 1-9 Grimmia unicolor Hook, ex Grev. (1825); C. Gao (1977); Cao et Vitt. (1986). 植 物体密 集垫状 丛生, 黄绿 色或深 绿色, 高 2 — 3 厘米。 茎等长 分枝, 具分 化中轴 细胞。 叶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伸展, 从 宽卵形 基部向 上成披 针形, 略 内凹, 先 端 圆钝, 无白 色透明 毛尖; 叶边 平直, 全缘; 中肋 扁平, 在 叶端前 消失。 叶上部 细胞多 数 2 层, 不 透明, 不规则 圆形, 5 — 7 微米, 具 波状加 厚壁; 基部 近边缘 细胞长 方形, 薄壁; 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长形, 壁厚, 略呈 波状。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略 大。 蒴柄长 2 — 3 毫米, 直立; 孢蒴长 卵形, 直立, 长约 1.5 毫米; 蒴齿红 褐色, 披针 形, 上部 两裂, 中部具 穿孔, 表面具 密瘤; 环带 分化, 由 2 — 3 列厚 壁细胞 组成。 蒴盖 圆 锥形, 具短 钝喙状 尖头。 蒴帽 钟形, 基部有 裂瓣。 孢子圆 球形, 8 — 12 微米, 黄绿 色, 表面 具细瘤 或近于 平滑。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600 — 3200 米的 玄武岩 石面。 分布于 西藏、 陕西、 吉林。 欧洲、 北 美洲、 印度、 中亚、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东部) 也有。 为云 南新分 布种。 本 种叶内 M, 不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 圆钝, 无白 色透明 毛尖, 较易 与他种 区别。 8. 阔叶 紫萼藓 图版 139: 10-16 Grimmia laevigata (Brid.) Brid. (1826); X. J. Li et al. (1985); Cao et Vitt.
紫 萼藓科 335 图 版 139 1 一 9. 厚边 紫萼藓 GrimmiaunicolorHook. ex Grev. 1. 孢蒴 和孢叶 (x〗l), 2. 叶片 (X21), 3. 孢蒴 (x21), 4. 叶上 部细胞 (X283), 5. 叶基 部细胞 (X283), 6. 叶中 部细胞 (x283), 7. 叶上部 横切面 (X147), 8. 菊 帽 (X21), 9. 蒴齿 与环带 (X147); 10--16. 阔叶 紫萼藓 G. laevigata (Brid. ) Brid. 10. 植物体 (x5), 11. 叶 片 (X21), 12. 孢蒴 (X21), 13. 叶 横切面 (X147), 14. 叶上 部细胞 (X 283), 15.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283),16.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17 — 24. 粗癯 紫萼藓 G. mammosa Gao et Cao, 17. 植物体 一部分 (xil), 18. 上 部叶片 (X21), 19. 基 部叶片 (X21), 20. 叶中 部细胞 (X283), 21. 叶上 部细胞 (X283), 22. 叶基 部细胞 (X283), 23. 叶上部 横切面 (xl47), 24. 叶基部 横切面 (xi47)。 (曹 同绘)
336 云南 植物志 (1986). Campylopus laevigatum Brid . (1819) . 植物体 矮小, 挺硬, 高约 1.5 厘米, 深绿 色或褐 绿色, 丛生。 茎多数 单一, 具分化 中轴 细胞。 叶干燥 时松散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伸展, 长卵形 或长披 针形, 内 凹不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 具较长 具齿白 色透明 毛尖; 叶边 平直, 全缘; 中肋基 部宽, 向上 细弱, 几达 叶尖。 叶上 部细胞 2 层, 不 透明, 不 规则圆 方形, 5 — 7 微米, 厚壁; 基 部近边 缘细胞 短, 近于 方形, 横壁明 显厚于 纵壁; 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长形, 壁薄而 平直。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蒴柄 直立, 约长 1.7 — 2.0 毫米; 孢蒴红 褐色, 卵 形或长 卵形, 直 立。 蒴齿披 针形, 上部 不规则 裂并具 穿孔, 表面具 密瘤; 环带 分化, 由 2 — 3 列 长形厚 壁细胞 组成。 蒴盖圆 锥形, 具短 的喙状 尖头。 蒴帽 钟形。 孢子 黄色, 7 — 9 微米, 表面 近于 平滑。 产 德欽、 丽江、 丘北; 生 于海拔 2100 — 3600 米 处岩石 面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浙江、 河北、 陕西、 甘肃。 印度、 斯里 兰卡、 巴基 斯坦、 蒙古、 俄罗斯 (西伯 利亚中 部)、 欧洲、 北 美洲、 美国夏 威夷、 澳大 利亚、 新 西兰、 非洲 也有。 本 种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叶 长卵形 至长披 针形, 内凹, 决不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白 色毛 尖长而 有齿; ②中 上部细 胞小, 不 透明, 2 层; ③基部 近边缘 细胞方 形或近 方形, 横壁明 显厚于 纵壁; ©蒴 柄长, 孢蒴 直立, 伸出 于苞叶 之上。 该种 与卵叶 紫萼藓 (G. ovalis) 相似, 但一 般植物 体小; 叶上 部短; 叶 基部近 边缘细 胞近于 方形, 可以 区别。 9. 粗瘤 紫萼藓 图版 139: 17 — 24 Grimmia mammosa Gao et Cao in Gao (1981); X. J. Li et al. (1985) ; Cao et Vitt. (1986). 植物体 矮小, 挺硬, 高 1.5 厘米, 黑 绿色, 密集 丛生。 茎稀 疏叉状 分枝, 无 明显分 化中轴 细胞。 叶 干燥时 贴茎, 湿时 散开, 上部叶 较大, 阔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内凹, 不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具 白色透 明具齿 毛尖; 下部叶 一般无 毛尖, 较小; 叶缘 平直, 中 上部叶 边因细 胞瘤而 呈圆锯 齿状; 中肋 扁平, 基部达 叶宽的 1/3, 向上 渐窄, 在 叶尖消 失。 中上 部细胞 2 层, 不 透明, 圆 方形, 5 — 7 微米, 每个 细胞中 央具单 一瘤状 凸起, 瘤 直径达 4 一 5 微米; 基部 细胞方 形或扁 方形, 具较厚 横壁。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与上部 茎叶 同形, 但毛 尖长。 蒴 柄长, 直立; 孢蒴卵 形或长 卵形, 直立, 伸出 于苞叶 之上。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600 — 3200 米的 岩面薄 土上。 分布 于西藏 (亚 东为模 式产地 )。 不丹 也有。 本 种与他 种明显 不同, 中上部 叶细胞 具单一 粗瘤, 同时, 中肋 扁宽, 基部为 叶宽的 1/3, 易于 识别。 10. 尖顶 紫萼藓 图版 140: 1-9 Grimmia apiculata Hornsch. (181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Cao et Vitt. (1986). Grimmia micropyxis Broth. (1924) ;V. F. Broth. (1929). 植 物体黄 绿色, 高约 1.5 厘米, 呈密集 丛生圆 垫状。 茎稀疏 分枝, 具分化 中轴细 胞。 叶干 燥时略 扭曲, 覆瓦状 排列, 长 1.6 — 2. 2 毫米, 基部 卵形, 向上渐 窄成披 针形,
紫 萼藓科 337 图 版 140 1— 9. 尖顶 紫萼藓 GrimmiaapiculataHomsch. 1 . 孢蒴 和孢叶 (xll), 2. 叶片 (X21), 3. 孢蒴 (x21), 4. 精 子器和 雄苞叶 (X21), 5. 叶上 部细胞 (X283), 6. 叶中 部细胞 (x283), 7.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283), 8. 叶基部 中肋两 側细胞 (X283), 9. 叶 横切面 (X147); 10~ 15. 北方 紫萼藓 G. decipiens (Schultz) Lindb. 10. 植物体 一部分 (X2), 11. 叶片 (X21), 12. 叶先端 (X72), 13. 叶上 部细胞 (x283), 14. 叶 基部近 边缘细 胞 (X283), 15. 叶基部 中肋两 側细胞 (X283); 16 — 24. 圆蒴 连轴藓 Schistidium apocarpum (Hedw. ) Bruch. et Schimp. 16. 孢叶 和孢蒴 (X21), 17. 叶片 (x21), 18. 孢蒴 (x21) 19、 20. 叶 横切面 (xi47), 21. 叶基部 近边 缘细胞 (X283), 22.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23. 叶上 部细胞 (x283),24. 蒴盖 (x21)。 (曹 同绘)
338 云南 植物志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端具 平滑较 长的白 色透明 毛尖; 叶缘 边卷; 中肋 单一, 及顶。 叶上 部 细胞除 边缘外 单层, 不 规则方 形至长 方形, 壁强 烈波状 加厚; 叶 基部近 边缘和 中肋两 侧细胞 均为长 方形, 薄壁。 雌雄 同株, 雄 苞常见 于雌苞 下方。 雌苞 叶大于 茎叶, 毛尖 长。 蒴柄 弯曲, 干燥时 扭曲; 孢蒴卵 形或圆 卵形, 表 面平滑 或具不 明显纵 条纹, 倾立; 蒴齿披 针形, 上部红 褐色, 具 穿孔, 下部 黄色, 表 面密布 细瘤; 环带 分化, 由长 形厚壁 细胞 组成。 蒴盖具 短而钝 的喙状 尖头。 蒴帽 钟形。 孢子圆 球形, 11 一 13 微米, 黄色, 表 面具规 则排列 细瘤。 产禄劝 (乌蒙 山); 生 于海拔 3700 米高山 玄武岩 石面。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吉林。 日本、 印度、 喜 马拉雅 地区西 北部、 欧洲 也有。 本 种雌雄 同株, 雄器苞 常见于 雌器苞 下方; 蒴柄 弯曲。 此外, 叶中上 部细胞 壁强烈 波状 加厚, 而 基部细 胞均为 平直、 薄壁 细胞; 植物体 较小, 略具 光泽, 干燥时 叶略扭 曲, 因此, 较易 识别。 11. 北方 紫萼藓 图版 140: 10 — 15 Grimmia decipiens (Schultz) Lindb. in Hartm. (1861) ; Cao et Vitt. (1986) . Trichostomum decipiens Schultz (1819) . 植物体 粗壮, 高 3 厘米 左右, 绿 色或黄 绿色, 丛生。 茎 分枝, 具分 化中轴 细胞。 叶 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 时向上 伸展, 长 3.1 — 3. 6 毫米,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上 部 龙骨状 背凸, 先端具 长的白 色透明 毛尖; 毛尖长 0.7 — 1.3 毫米, 基部 下延, 具明显 粗齿; 叶缘 背卷; 中肋 粗壮, 达尖。 叶上 部细胞 两层, 不规 则短长 方形, 宽 5 — 7 微米, 长 7 — 12 微米, 具 波状加 厚壁; 基 部近边 缘细胞 长方形 或短长 方形, 横壁 略厚于 纵壁; 基 部中肋 两侧细 胞窄长 方形, 壁强 烈波状 加厚。 雌雄 同株, 雄器 苞常见 于雌苞 下方。 蒴 柄长, 弯曲, 干燥时 扭曲; 孢蒴 倾立, 长形, 表 面具纵 沟突; 蒴齿 单层, 黄 褐色, 披针 形, 不规则 2 — 3 裂至 中部, 有 穿孔, 上 部表面 具瘤, 下 部近于 平滑; 环带 分化, 由长 形厚 壁细胞 组成。 蒴帽 钟形。 蒴盖具 长喙。 孢子圆 球形, 12 — 16 微米, 表面具 细瘤。 产 贡山; 生 于裸露 花岗岩 石面。 分布于 上海、 浙江、 吉林。 欧洲、 北 美洲、 阿尔及 利亚 也有。 本种主 要区别 特征为 :①叶 龙骨状 背凸, 具长 的有粗 齿的白 色透明 毛尖, 毛 尖长超 过叶长 1/3; ②蒴柄 弯曲, 孢蒴 倾立, 表面具 8 条 纵褶; ③雌雄 同株, 雄 器苞位 于雌苞 下方。 2. 连 轴藓属 Schistidium Brid. 植 物体绿 色或红 褐色, 稀疏 丛生。 茎 直立或 倾立, 具多数 分枝。 叶干 燥时覆 瓦状排 列, 湿 吋伸展 倾立,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上 部多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多 具白色 透明毛 尖, 中肋 单一, 粗壮, 达 尖或在 叶端前 消失。 叶 上部细 胞小, 不规则 方形, 多数 单层, 壁 加厚; 基部细 胞短, 近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壁 略波状 加厚。 雌雄 同株。 雌 苞叶明 显大于 茎叶, 基 部宽。 蒴柄 直立, 短于 孢蒴; 孢蒴半 球形或 卵形, 直立, 内隐 于苞叶 之中; 蒴 齿 16, 披针形 或线披 针形, 全 缘或上 部不规 则裂, 表面具 密瘤, 稀蒴齿 退化; 无环带
紫 萼藓科 339 分化。 蒴 盖与蒴 轴相连 脱落, 圆 锥形, 具短 钝喙。 蒴 帽小, 兜形或 钟形, 仅覆盖 蒴盖。 孢子圆 球形, 黄 绿色, 表面 近于平 骨或有 密瘤。 本 属主要 区别特 征是: ①蒴 盖与蒴 轴相连 脱落; ②蒴 帽小, 仅覆盖 蒴盖, 未达孢 蒴; ③ 无环带 分化; ©蒴 柄短, 孢 蒴内隐 于苞叶 之中。 本属 Bremer (1980) 修 订后, 全 世界有 15 种, 但实 际超过 此数。 中 国巳知 6 种, 云南 分布有 4 种。 mm.i M^h^^ p ,m - 种的 检索表 汀 . ^ 1 (2) 叶阔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无白 色透明 毛尖; 孢 蒴短, 近半 球形; 孢 子大, 15 — 19 微米 4. 溪 岸连轴 S. rivulare 2 (1) 叶卵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先 端具白 色透明 毛尖, 孢蒴长 卵形; 孢 子小, 9 一 11 微米。 3 (4) 蒴齿 细长, 线状披 针形, 上部无 穿孔, 表面 瘤规则 排列; 叶 先端毛 尖极短 3. 长齿 连轴藓 S. trichodon 4 (3) 蒴齿 短宽, 披 针形, 上部有 穿孔, 表面瘤 不规则 排列; 叶先 端毛尖 较长。 5 (6) 中 肋背面 有明显 瘤突; 植物 体通常 细长, 红 褐色, 松 散垫丛 …… 2. 粗疣 连轴藓 S. strictum 6 (5) 中肋背 面平滑 无瘤; 植物 体一般 粗壮, 绿色, 密 集垫丛 1. 圆蒴 连轴藓 S. apocarpum 1. 圆蒴 连轴藓 图版 140: 16—24 Schisitidium apocarpum (Hedw. ) Bruch et Schimp. in B. S. G. (1845) ; Cao et Vitt. (1986). Grimmia apocarpa Hedw. (1801); Broth.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植物体 绿色, 高 2 — 3 厘米, 密集 丛生。 茎多数 不规则 分枝, 具分 化中轴 细胞。 叶 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伸展, 基部卵 圆形, 向 上成披 针形, 长 1.5 — 2. 3 毫米,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具白 色透明 毛尖; 叶边 全缘, 一侧 或两边 背卷; 中肋 粗壮, 在叶 尖 消失, 背 部平滑 无瘤。 上部 细胞不 规则圆 方形, 5 — 7 微米, 多数 单层;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近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壁 略波状 加厚; 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短长方 形或长 方形, 壁平 直。 雌雄 同株。 雌苞 叶大, 阔卵 圆形。 蒴 柄短于 孢蒴, 长约 0.3~0.4 毫米, 直立; 孢 蒴长 卵形, 直立, 口部 较宽, 内隐 于苞叶 之中; 蒴齿红 褐色, 披 针形, 上部具 穿孔, 表 面密 布瘤; 无环带 分化。 蒴盖圆 锥形, 具短 钝喙状 尖头。 蒴 帽小, 兜形。 孢子圆 球形, 7 — 11 微米, 表面 具细瘤 或近于 平滑。 产 德钦、 维西; 生 于海拔 2500 — 3400 米处 岩面或 岩面薄 土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北、 黑 龙江、 台湾。 日本、 喜马 拉雅山 地区、 中亚、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 高 加索 地区、 欧洲、 北 美洲、 南 美洲、 非洲、 澳大 利亚、 新西兰 也有, 为 世界广 布种。 本种 植物体 一般黄 绿色或 绿色, 藓丛较 密集; 中 肋背面 平滑无 瘤突; 叶先端 有白色 毛尖。 该 种有时 与孢蒴 也内隐 的毛尖 紫萼藓 Grimmia pilifem 长在 同一岩 石面。 圆蒴紫 萼 藓植物 体一般 具多数 不规则 分枝, 藓丛 松散; 叶基 部宽, 上 部短, 较薄而 柔软, 可以 识别。
340 云南 植物志 2. 粗疣 连轴藓 图版 141: 1-7 Schistidium strictum (Turn. ) Loeske ex O. Mart. (1956); Cao et Vitt. (1986). Grimmia stricta Turn. (1804); G. apocarpa Hedw. var. gracilis Schleich. ex Roehl. (1812); V. F. Broth. (1929); Schistidium gracile (Schleich. ex Roehl. ) Limpr. (1889); Grimmia filicaulis C. Muell. (1896); G. sinensi-apocarpa C. Muell. (1898). 植物体 细长, 红 褐色, 呈松散 藓丛。 茎 具多数 分枝, 有分 化中轴 细胞。 叶干 燥时贴 茎 覆瓦状 排列, 湿 时伸展 倾立,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2. 2 — 3.1 毫米,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具白 色透明 毛尖; 叶 缘两边 背卷; 中 肋粗壮 及顶, 背部 有明显 瘤突。 上部细 胞多数 单层, 不规 则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宽 5 — 7 微米, 具 加厚、 略呈波 状壁; 基 部近边 缘细胞 近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基部中 肋两侧 细胞长 方形, 壁 加厚, 平直 或略呈 波状。 雌雄 同株。 雌 苞叶大 于上部 茎叶。 蒴 柄短于 孢蒴, 长约 0.4 毫米, 直立; 孢蒴红 褐色, 长卵 形, 直立, 内隐 于苞叶 之中; 蒴齿披 针形, 上部有 穿孔, 表面具 密瘤; 环带不 分化。 蒴 帽小, 兜形。 蒴盖 先端具 斜喙状 尖头。 孢子圆 环形, 9 一 11 微米, 黄色。 产 昆明、 德钦 (白马 雪山、 梅里石 ); 生于 高山岩 石面。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浙江、 河北、 内 蒙古、 陕西、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日本、 印度、 喜 马拉雅 地区、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和西伯 利亚地 区)、 中亚、 欧洲、 北 美洲、 夏 威夷、 格 陵兰、 危 地马拉 也有。 本种 与圆蒴 裂齿藓 相近, 有的把 它列为 其种下 单位。 根 据该种 植物体 细长, 常呈红 褐色、 松散 垫状; 叶中 肋背面 有明显 的圆形 瘤突等 特征, 易于 识别, 列为 独立种 为宜。 3. 长齿 连轴藓 图版 141: 8—13 Schisitidium trichodon (Brid. )Poelt (1953); Cao et Vitt. (1986). Grimmia trichodon Brid. (1826) . 植 物体黄 绿色, 纤细, 疏松 丛生。 茎 分枝, 无分 化中轴 细胞。 叶 干燥时 散生, 直 立, 湿时 伸展, 披 针形,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端 无毛尖 或具极 短白色 毛尖; 叶缘 两端背 卷; 中肋 单一, 粗壮 及顶, 背 部近于 平滑。 叶上 部细胞 单层, 不规则 方形, 5 — 7 微米, 壁 加厚, 略呈 波状; 基 部近边 缘细胞 扁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基部中 肋两侧 细胞长 方形, 具 增厚, 平直或 略呈波 状壁。 雌雄 同株。 雌 苞叶大 于上部 茎叶。 蒴 柄短于 孢蒴, 直立; 孢 蒴红 褐色, 长 卵形, 直立, 内隐 于孢叶 之中。 蒴齿红 褐色, 细长, 线披 针形, 全缘, 表 面 瘤规则 排列成 斜行; 无环带 分化。 蒴 帽小, 钟形。 蒴 盖具较 长喙。 孢子圆 球形, 9 一 11 微米, 黄 绿色。 产 丽江、 中甸; 生于 3600 — 3900 米 高海拔 处林下 石面或 流水滩 石上。 分布于 台湾。 日本、 欧洲、 北 美洲、 阿 拉斯加 也有。 为云 南新记 录种。 蒴齿 细长, 全缘, 线披 针形, 表面 瘤规则 排列, 是本 种最主 要区别 特征。 此外, 该 种 植物体 呈松散 丛生, 叶先 端毛尖 极短, 可 与他种 区别。 4. 溪岸 连轴藓 图版 141: 14-20 Schisitidium rivulare (Brid. )Podp. (1911); Cao et Vitt. (1986) . Grimmia rivularis Brid. (1801); G. alpicola Hedw. var. rivularis (Brid.) Wahlenb. (1812); G. apocarpa Hedw. var rivularis (Brid. )Nees, in Hornsch. et Sturm (1827).
紫 萼藓科 341 图 版 141 1 一 7. 粗疣 连轴藓 Schistidiumstrictum (Turn. ) Loeske ex O. Mart. 1. 内隐于 孢叶中 的孢蒴 (x21), 2. 叶片 (x21), 3. 叶先端 (X72), 4. 孢蒴 (x21), 5. 叶 横切面 (X147), 6. 叶上 部细胞 (X283), 7. 叶基 部近中 叻细胞 (X283); 8 — 13. 长齿 连轴藓 S. trichodon (Brid. ) Poelt. 8. 植物体 一部分 (xil), 9. 叶片 (X21), 10. 叶上 部细胞 (X283), 11. 叶基 部细胞 (X283); 12. 蒴齿 (X147), 13.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14 一 20. 溪岸 连轴藓 S. rivulare (Brid. ) Poelt. 14. 叶片 ( x 21), 15. 孢蒴 ( x 21), 16. 叶上 部细胞 (X283), 17. 叶中 部细胞 (X283), 18. 叶基 部近边 缘细胞 (X283), 19.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83), 20. 叶 横切面 (xl47) (曹 同绘)
342 云南 植物志 植物体 上部绿 色或黄 绿色, 下部近 黑色, 粗壮, 呈松散 垫丛。 茎多数 分枝, 具分化 中轴 细胞。 叶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时 伸展, 阔 卵状披 针形, 常 向一边 偏斜, 上部 略呈 龙骨状 背凸, 先端 无白色 毛尖; 叶 缘两边 背卷; 中肋 粗壮, 达尖, 背部 凸突, 平滑 无瘤。 叶 上部细 胞多数 单层, 近 方形, 7 — 9 微米, 厚壁; 基部近 边缘细 胞方形 或近方 形; 基部中 肋两侧 细胞长 方形。 雌雄 同株。 雌 苞叶大 而宽。 蒴 柄短于 孢蒴, 直立; 孢蒴 深 褐色, 半 球形, 直立, 口部 宽阔, 内隐 于苞叶 之中; 蒴齿红 褐色, 披 针形, 上 部有穿 孔, 表 面具细 密瘤; 环带不 分化。 蒴帽 兜形, 蒴盖具 斜喙。 孢子 较大, 圆 球形, 15 — 19 微米。 产贡山 (独龙 江); 生于滴 水岩石 面上。 分布于 浙江、 河北、 陕西、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日本、 欧洲、 北 美洲、 冰岛、 格 陵兰、 澳大 利亚、 新西兰 也有。 本种为 水湿生 种类, 多生 于溪流 水边岩 石面。 该 种植物 体常黑 绿色, 叶阔卵 状披针 形, 先端 无白色 毛尖, 在野 外较易 识别。 此外, 其孢 蒴近半 球形, 口部 宽广; 孢子较 大, 15 — 19 微米, 与他种 不同。 3. 砂藓属 Racomitrium Brid. 植物体 常成大 片密集 或疏松 丛生, 黄 绿色, 深绿 色或褐 绿色。 主茎 横生匍 匐或倾 立, 无分化 中轴, 具多数 侧生短 分枝。 叶 干燥时 覆瓦状 排列, 有 时略扭 曲或向 一侧偏 斜, 湿时 伸展, 卵状 披针形 或长披 针形, 上部多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多数 有白色 透明毛 尖。 叶缘多 背卷, 单层或 2 层 细胞。 中肋 单一, 粗壮, 及 顶或在 先端前 消失。 叶 片细胞 多 单层, 上部细 胞不规 则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基部细 胞狭长 方形, 壁强 烈波状 加厚, 平滑 或具粗 密疣。 角部细 胞有时 分化, 由数列 大型薄 壁细胞 或单列 平直透 明细胞 组成。 雌雄 异株。 雌 器苞顶 立或生 于侧枝 顶端。 蒴 柄长, 直立; 孢蒴 直立, 高伸出 于苞叶 之上, 卵 形或圆 筒形, 表面 平滑; 蒴齿 单层, 16 枚,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两裂至 基部, 表面具 密疣。 环 带发育 分化。 蒴盖先 端具细 长喙状 尖头。 蒴 帽长, 帽状, 基部有 裂瓣。 孢子 小, 圆 球形, 表 面多具 细疣。 本属 全世界 80 余种。 我国约 22 种。 云 南分布 10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 叶先 端无白 色透明 毛尖, 叶细胞 具密疣 3 . 黄砂藓 R. anomodontoides 2 (1) 叶先 端具白 色透明 毛尖; 叶 细胞平 滑或具 粗疣。 3 (6) 叶细胞 具明显 粗疣。 4 (5) 植物体 粗短, 单一 或具少 数稀疏 分枝; 叶阔卵 形或长 卵形, 先端 具短透 明毛尖 1 . 东 亚砂藓 R. japonicom 5 (4) 植物体 细长, 具多数 密集短 分枝; 叶 狭长披 针形, 先端 具长而 扭曲的 白色透 明毛尖 2. 长 枝砂藓 R. ericoides 6 (3) 叶细 胞多数 平滑, 稀具 疣突。 7 (10) 叶基部 角细胞 分化, 常由 一组带 褐色大 型细胞 组成。
紫 萼藓科 343 8 (9) 叶 缘两侧 从基部 至先端 背卷; 角细 胞不呈 耳状, 由 少数细 胞组成 6. 喜马拉 雅砂藓 R. himalayanum 9 (8) 叶缘两 侧仅部 分背卷 (不及 叶长的 1/2); 角细 胞常呈 耳状, 由 12 — 15 个大 型薄壁 细胞组 成 4. 偏 叶砂藓 R* subsecundum 10 (7) 叶基部 角细胞 分化不 明显, 一 侧边缘 由单列 透明直 壁细胞 组成。 11 (14) 叶长披 针形, 上部 窄长。 12 (13) 叶中 上部边 缘细胞 2 — 3 层; 叶 平直, 不向一 侧偏斜 10. 狭叶砂 1|R. angustifolium 13 (12) 叶中 上部边 缘细胞 单层; 叶 常向一 侧偏斜 9. 多 枝砂藓 R. laetum 14 (11) 叶披 针形, 上部较 短宽。 15 (16) 叶中 上部细 胞平滑 无疣, 透明 8. 兜 叶砂藓 R. cucollatulum 16 (15) 叶中上 部细胞 具明显 细疣, 不 透明。 17 (18) 叶上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先 端白色 透明毛 尖细长 … 5. 霍 氏砂藓 R. joseph-hookeri 18 (17) 叶 上部细 胞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先端白 色透明 毛尖短 7. 粗 疣砂藓 R. verrucosum 1. 东 亚砂藓 图版 142: 12—20 Racomitrium japonicum Dozy et Molk(1847) . Racomitrium subcanescens C. Muell. in Jaeg. , ( 1877 ― 1878) ; R . leptostomoides J. B. Forst. (1901) ; R . ixvasakii Okamure( 1916 ) ; R . barbuloides Card. var. brevipilum Dix. (1934); R. szuchuanicum Chen( 1943 ) ( fid . Vitt. ,Cao et Frisvoll. 1993). 植物体 挺硬, 有时 粗壮, 上部绿 色或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高 1 一 3(4) 厘米, 常呈疏 松成片 藓丛。 茎 直立, 单一或 有少数 分枝, 无 发育的 中轴。 叶干 燥时覆 瓦状, 略 扭曲或 呈螺 旋状向 上贴茎 排列, 湿润时 伸展, 多 向背部 弯曲, 阔 卵圆形 或长卵 圆形, 先端急 尖, 宽 0.7 — 1.0 毫米, 长 2.0 — 2. 5 毫米, 上部 强烈成 龙骨状 背凸, 略具 纵皱或 波纹, 先端 白色透 明毛尖 很短, 有 粗齿, 平滑 无疣, 有时无 毛尖; 叶两侧 边缘从 基部到 叶端背 卷; 中肋 单一, 粗壮, 为 叶长的 4/5 — 5/6, 在 叶端前 消失。 叶上 部细胞 圆方形 或近方 形, 宽 7 — 9 微米, 长 5 — 7 微米, 壁波状 加厚, 具相 对矮小 的疣; 中部细 胞短长 方形或 长 方形, 宽 5 — 7 微米; 长 9 一 12 微米, 壁波状 加厚, 具疣;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宽 4 一 5 微米, 长 23 — 46 微米, 壁强 烈波状 加厚, 具相 对高大 粗疣; 角细 胞分化 明显, 黄色, 约 20 多个, 短长方 形至长 方形, 平滑 无疣, 壁 平直, 由大 型细胞 组成, 宽 16 — 23 微 米, 长 34 — 53 微米。 蒴 柄长, 直立, 红 褐色, 约 15 毫米; 孢蒴红 褐色, 直立, 长卵 形, 长 4 一 5 毫米; 蒴齿 线形, 两裂至 基部, 红 褐色, 长 0.75 — 1.0 毫米, 表面具 密瘤。 蒴 盖具斜 长喙。 产 丽江; 生于 低海拔 地区的 岩面, 岩 面薄土 和砂地 面上。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湖 南、 河南、 浙江、 江苏、 安徽、 江西、 福建、 宁夏、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日本、 朝 鲜、 俄罗斯 (西 伯利亚 东南部 )、 越南、 澳大利 亚等地 也有。 本种 的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 植物体 短粗, 单一或 具少数 分枝; ②叶阔 卵圆形 至长卵 圆形, 先端 急尖, 明显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具短 而有粗 齿的平 滑透明 毛尖; ③中肋 在叶端 前 消失; ④叶两 侧叶缘 明显宽 背卷; ©全 叶细胞 具疣, 但基 部细胞 疣较上 部细胞 粗大而 高。
344 云南 植物志 2. 长 枝砂藓 图版 142: 1-11 Racomitrium ericoides (Web. ex Brid. )Brid. (1819). Trichostomum ericoides (web. ) ex Brid. (1800); Racomitrium canescens (Hedw. ) Brid. var. ericoides (Web. ex Brid. ) Hampe( 1837) ; R . canescens (Hedw.) Brid. var. epilosum H. Hull. (1865). 植物体 细长, 长 3 — 10 厘米,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褐色, 松 散大片 垫状。 茎 匍匐, 具 羽状 或近羽 状多数 分枝, 分 枝短, 稀疏或 密集, 横切面 无分化 的中轴 细胞。 茎叶 干燥时 疏散 覆瓦状 排列, 湿润时 伸展, 卵状披 针形, 向上 渐尖, 龙骨状 背凸, 下 部多具 纵褶, 宽 0.8 — 1.2 毫米, 长 2. 8 — 3.0 毫米, 先 端具扭 曲的白 色透明 毛尖; 枝叶 干燥时 密集覆 瓦状 排列, 扭曲; 有时具 波纹, 湿润时 展开或 背弯, 窄长披 针形, 从窄长 形基部 向上渐 成扭曲 的细长 尖部,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下部具 纵褶, 先 端白色 透明毛 尖长, 常 扭曲, 叶 长 2. 8 — 3. 5 毫米, 宽 0.5~0.6 毫米; 叶两 侧边缘 从基部 至上部 背卷; 中肋 单一, 粗 壮, 在 先端前 消失。 叶 上部细 胞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宽 4~6 微米, 长 6 — 12 微米, 壁波 状, 具疣; 中部 细胞长 方形, 宽 3 — 5 微米, 长 11 一 23 微米, 具 疣和波 状壁; 基 部细胞 狭长 方形, 宽 3 — 4 微米, 长 23 — 46 微米, 强烈 波状, 具疣; 角细胞 分化, 由 15 — 20 个大型 长方形 或短长 方形薄 壁细胞 组成。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小于 茎叶。 蒴 柄长, 直立, 深 褐色, 长约 15 毫米; 孢蒴 直立, 长圆 筒形, 深 褐色, 长约 5 毫米; 蒴齿 线形, 长 1.0 毫米, 红 褐色, 两裂至 基部, 表面具 细疣。 产 彝良、 大关、 镇雄、 维西; 生 于海拔 1150 — 3740 米 处的岩 石上, 有时见 于山区 近 林的地 面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北、 江西、 内 蒙古、 陕西、 甘肃、 吉林、 台湾。 日本、 北 美洲、 欧洲 也有。 本种 的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主茎 细长, 具多 数短的 羽状或 近羽状 分枝; ②枝 叶干燥 时常 扭曲, 窄长披 针形, 从 窄长形 基部向 上渐成 长的、 扭曲的 尖部, 先端具 长的, 有时 卷 曲的白 色透明 毛尖。 此外, 叶 细胞具 明显疣 和明显 分化的 角部细 胞也是 本种的 特征。 3. 黄砂藓 图版 143: 1—9 Racomitrium anomodontoides Card. (1908) . Racomitrium fasciculate (Hedw. ) Brid. var. atroviride Card. (1908); R. fascicu- W (Hedw. ) Brid. vax. orientate Card. (1908); R. formosicum Sak. (1937); R. yakushimense Sak. (1937). 植物体 粗壮, 长达 7 — 8 厘米, 上部黄 绿色, 下部褐 色或深 褐色, 稀 疏大片 丛生。 莲 匍匐或 倾立, 具 稀疏、 不 规则长 分枝。 叶 干燥时 常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润时 伸展, 披 针形 至长披 针形, 从卵 圆形或 阔卵圆 形基部 向上渐 窄长, 长 4. 5 — 5.0 毫米, 基 部具纵 權, 上部内 H, 略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尖, 有 齿突; 中肋 细弱, 基 部宽, 在叶端 下部消 失; 叶缘 两侧从 基部至 上部均 背卷; 中上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宽 5 — 7 微米, 长 12 — 30 微米, 壁 波状, 具 密疣, 疣大, 生于胞 壁上, 常中 部内凹 分叉; 基部细 胞长方 形或近 线形, 宽 5 — 7 微米, 长 20 — 60 微米, 强烈 波状; 角部 细胞不 分化, 但叶 缘具一 列透明 细胞, 短长方 形或长 方形, 壁薄而 平直, 宽 9 一 11 微米, 长 11 一 20 微米。 雌雄 异株。 雌苞 叶小于 茎叶, 长卵 圆形, 上 部短, 有时 背曲。 蒴 柄长, 直立, 红 褐色, 长
紫 萼藓科 345 图 版 142 1—11. 长 枝砂藓 Racomitrium ericoides (Web. ex Brid. ) Brid. 1. 植物体 一部分 (x5), 2. 茎叶 (X21), 3. 枝 叶 (x21), 4. 叶 先端透 明毛尖 (X145), 5. 叶上 部细胞 (X290), 6. 叶基 部细胞 (x290), 7. 叶角 部细胞 (X290), 8. 叶横 切面局 部放大 (X480), 9. 叶片 横切面 (X290), 10. 孢蒴 (x21), 11. 蒴齿 (X 145); 12 — 20. 东 亚砂藓 R. japonicum Dozy et Molk. 12、 13. 植物体 (X5), 14. 叶片 (x21), 15. 叶先 端毛尖 (x 145), 16. 叶上 部细胞 (X290), 17. 叶基 部细胞 (X290), 18. 叶角 部细胞 (x290), 19、 20. 叶片 横切面 (X290)。 (曹 同绘)
34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43 1—9. 黄砂醉 Racomitriumanomodontioides Card. 1. 植物体 一部分 (x5), 2、 3. 叶片 (X21), 4. 叶先端 (X290),5. 叶上 部细胞 (x290) , 6 . 叶基 部细胞 (x290) , 7 . 叶片 横切面 (x290) , 8 . 叶横 切面局 部放大 (X480),9. 孢蒴 (X21); 10— 21. 兜 叶砂藓 R . cucullatum Broth. 10. 植物体 一部分 (x 5 ), 11— 13. 叶片 (X21), 14. 基 横切面 (X145) , 15 . 叶先端 (x290) , 16 . 叶基 部细胞 (x290) , 17 . 叶角 部细胞 (x290) , 18. 叶片 横切面 (X290), 19. 蒴齿 (X 145) , 20 . 环带 (x21) , 21 . 孢 壁细胞 (x21) 。 (曹 同绘)
紫 萼藓科 347 10 — 12 毫米, 平滑, 干燥 时上部 扭曲; 孢 蒴长圆 筒形, 长 0.2 — 3.0 毫米, 褐色; 蒴齿 单层, 长 线形, 两裂至 基部, 表面具 密瘤。 蒴盖具 长喙。 蒴帽钟 帽状。 孢子 黄色, 直径 14 一 20 微米, 表面具 密瘤。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700~3080 米高 山地区 岩石或 岩面薄 土上。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湖北、 浙江、 福建、 江西、 安徽、 陕西、 黑 龙江、 吉林、 辽 宁、 台湾。 日本、 菲 律宾、 加里曼 丹岛、 夏威夷 也有。 本种 的明显 区别特 征为: ① 植物体 粗壮, 一 般高为 4 一 5 厘米, 有时达 8 厘米, 具 稀疏长 分枝; ②叶 披针形 或长披 针形, 基部卵 形或阔 卵形, 具 皱折, 向上 收缩成 窄长披 针形, 先端 有强烈 齿突; ③叶细 胞壁上 疣大, 多中 部内凹 分叉; ④ 叶中上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强烈 波状, 具明 显疣。 黄砂藓 是中国 最常见 的砂藓 属种类 之一, 以前 常被误 定为丛 枝砂藓 fascicular" 4. 偏 叶砂藓 图版 144: 1—8 Racomitrium subsecundum (Hook, et Grev. )Mitt. (1857) . Trichostomum subsecundum Hook, et Grev. (1836); Racomitrium javanicum Doz. et Molk. (1855) ; R. javanicum Doz. et Molk. var. molle Broth, et Herz. (1910); R . javanicum Doz. et Molk. var. muticum Broth, ex Herz. (1910) ; R . javanicum Doz. et Molk. var. incanum Broth. ( 1929) . 植物体 粗壮, 高达 7 — 8 厘米, 上 部黄绿 色或褐 绿色, 下部褐 色或深 褐色, 疏松丛 生。 茎匍匐 或向上 倾立, 多具 不规则 分枝, 有时 近羽状 分枝, 无分化 的中轴 细胞。 叶干 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润时 伸展, 明显 向一侧 偏斜, 披针形 或长披 针形, 长 2. 6 — 4.0 毫米, 基部 长卵圆 形或卵 圆形, 向上 逐渐收 缩成向 一侧偏 斜的披 针形。 上部 龙骨状 背凸, 先 端具扭 曲的白 色透明 毛尖, 毛尖长 短变化 较大, 具齿突 或近于 平滑; 叶 缘一侧 宽 背卷至 叶长的 1/2 — 3/4, 另 一侧略 背卷或 平直; 中肋 粗壮, 基部 宽阔, 向上 渐窄, 达 尖或在 先端前 消失。 中上 部细胞 单层,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宽 3 — 6 微米, 长 10 — 23 微米, 壁 波状, 平滑 无疣; 基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细长 方形, 宽 5 — 7 微米, 长 23 — 50 微 米, 壁 平滑, 波状 加厚; 叶 角部细 胞明显 分化, 通常橘 红色, 呈 耳状, 由 2 — 4 列长方 形或 近方形 大型薄 壁细胞 组成。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与茎叶 相似, 卵 圆形, 先 端钝; 无白 色透明 毛尖。 蒴柄红 褐色, 直立, 长达 10 — 12 毫米, 上部常 扭曲; 孢蒴 直立, 长卵形 或长圆 筒形, 红 褐色, 长 2.0 — 2. 7 毫米, 蒴齿 线形, 红 褐色, 两裂达 基部, 表 面具密 瘤。 环 带发育 良好, 由 2 — 3 列厚 壁细胞 组成。 蒴盖具 长喙状 尖头。 蒴 帽小, 兜形。 孢 子小, 表面具 细疣。 产 昭通、 德钦 (白 马雪山 )、 维西、 贡山、 福贡、 中甸、 丽江、 大理、 漾濞、 鹤庆 等地; 生 于海拔 1600 — 4600 米 的高山 地区岩 石面上 或岩面 薄土, 有时也 生于砂 地上, 偶 见于树 干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陕西、 台湾。 喜马拉 雅地区 (尼 泊尔、 锡 金、 不丹、 印度 )、 斯里 兰卡、 东南亚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巴布 亚新几 内亚) 和 中美洲 (墨 西哥 南部、 危地 马拉、 多米 尼加) 也有。 本种 的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叶 披针形 或长披 针形, 向一 侧明显 偏斜, 先端具 白色透 明 毛尖; ② 叶边缘 一侧宽 背卷至 叶长的 1/2 — 3/4, 另一 侧平直 或窄短 背卷; ③ 叶角细
348 云南 植物志 12 图 版 144 1— 8. 偏 叶砂藓 Racomitriumsubsecunclum(Hook. et Grev. ) Mitt. 1 . 植物体 一部分 (x5), 2. 叶片 (X21), 3. 叶中 部细胞 (X290), 4. 叶上 部细胞 (X290), 5. 叶角 部细胞 (x290), 6. 孢蒴 (x21), 7. 蒴齿 (xl45), 8. 叶片 横切面 (X290); 9—15. 霍 氏砂藓 R. joseph-hookleri Frisvoll. 9、 10. 叶片 (x21), 12. 叶上 部细胞 (X290),1K 13. 叶角 部细胞 (X290), 14. 叶片 横切面 (x290), 15. 叶横 切面局 部放大 (X480)。 (曹 同绘) oc>t DO ,o、
紫 萼藓科 349 胞明显 分化, 常呈 耳状, 红褐 色或橘 黄色, 由 12 — 15 个 大型薄 壁细胞 组成; © 全叶细 胞 细长,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强烈 波状, 平滑 无瘤。 本 种在叶 形和叶 先端毛 尖变化 较大。 有的 从长卵 圆形基 部向上 成长披 针形, 有的从 卵 圆形或 阔卵形 基部向 上成披 针形。 一 般叶长 类型具 长而扭 曲的白 色透明 毛尖, 而叶短 类型 先端毛 尖短, 有 时无。 5. 霍 氏砂藓 图版 144: 9—15 Racomitrium joseph-hookeri FrisvolK 1988) .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高 3. 5 — 4.0 厘米, 上部黄 绿色, 下部深 褐色或 黑色, 疏松 丛生。 茎 葡匐或 倾立, 具不 规则或 近羽状 分枝, 无分化 中轴, 叶 披针形 或窄披 针形, 基 部卵圆 形 或长卵 圆形, 向 上渐收 缩成披 针形, 长 2. 4 — 2. 9 毫米, 先端 具短或 细长、 略 扭曲平 滑无 齿的白 色透明 毛尖; 叶缘 一侧宽 背卷至 叶长的 1/2, 另一 侧短窄 背卷, 上部 两层细 胞; 中肋 粗壮, 基部 宽阔, 向上 变窄, 长达 叶端。 叶中上 部细胞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宽 5 — 9 微米, 长 11 一 35 微米, 壁波状 加厚, 细胞腔 间明显 凸起形 成假疣 (pseudopapil- lae), 不 透明; 基部 细胞长 方形或 线形, 宽 8 — 9 微米, 长 30 — 50 微米, 壁 波状, 胞腔 间明显 凸起; 叶角 部细胞 由一列 4 一 7 个 透明、 圆 方形至 圆长方 形细胞 组成, 壁 平直, 略 增厚。 孢子体 未见。 产福贡 (高 黎贡山 ); 生 于海拔 3400~3800 米 的高山 地区岩 石面。 分布于 西藏。 尼 泊尔、 不丹 也有。 本种 最大的 区别特 征是: 叶细胞 具明显 假疣, 即细胞 腔之间 明显突 起而胞 腔常内 凹, 结果, 叶 细胞不 透明, 难 以看清 胞腔。 此外, 本 种上部 叶缘由 2 层细胞 组成, 全叶 细胞 均呈长 方形, 叶 角部由 单列透 明细胞 组成, 因 此可与 其他种 区分。 本种叶 先端白 色透明 毛尖长 短变化 较大。 Frisvoll (1988) 提 及部分 从云南 采集的 标本叶 宽阔, 先端 白色毛 尖短, 我们认 为仍属 于本种 的变异 范围。 6. 喜马拉 雅砂藓 图版 145: 1—10 Racomitrium himalayanum (Mitt. )Jaeg. (1872 ― 1873) . Grimmia himalayana Mitt. (1859) ; Racomitrium dicarpum Broth. (1929) . 植 物体小 至中等 大小, 高 2 — 4 厘米, 上部黄 绿色, 下部深 褐色, 疏松 丛生。 茎倾 立, 具 不规则 分枝, 无分化 中轴。 叶 干燥时 覆瓦状 排列, 湿润时 伸展, 基 部卵圆 形或长 卵 圆形, 向上 逐渐收 縮成披 针形, 长 2. 5 — 3. 3 毫米, 先端 扭曲, 基部下 延的白 色透明 毛尖, 有时无 毛尖; 叶缘两 侧从基 部到上 部明显 背卷; 中肋 粗壮而 宽阔, 在先 端前消 失。 叶 中上部 细胞长 方形至 线形, 宽 5 — 7 微米, 长 12 — 36 微米, 壁 波状, 平滑 无瘤;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宽 5 — 7 微米, 长 24 — 48 微米, 壁波状 平滑; 角部 细胞略 分化, 橘黄 色, 由一列 3 — 5 个 大型直 壁细胞 组成, 内侧 1 一 3 列细 胞具波 状壁。 雌雄 异株。 雌苞叶 略小于 茎叶, 长卵 圆形, 先端 尖锐但 无透明 毛尖。 蒴柄 直立, 黄 褐色, 长 10 — 15 毫米, 干燥时 扭曲; 孢蒴 直立, 长卵形 或长圆 筒形, 长 1.0 — 1.5 毫米; 蒴 齿长披 针形至 线形, 褐色, 两裂至 基部, 表面具 密瘤。 蒴 盖具长 直喙。 环 带分化 良好, 由 2 列厚壁 细胞组 成。 蒴 帽小, 钟 帽状。 孢 子小, 黄绿 色或黄 褐色, 11 一 15 微米, 表面具 细瘤。 产 中甸、 丽江、 德钦、 大理、 维西; 生 于海拔 3400 — 3700 米高山 地区岩 石面。 分
350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45 '喜 马拉 雅砂藓 Racomitrium himalayanum (Mitt. ) Jaeg. 1—3. 叶片 (X21), 4. 叶先端 (X290), 5. 叶上 3 (X290) ' 6 - 叶中 部细胞 (X 290), 7. 叶角 部细胞 (X 290), 8. 叶片 横切面 (x 2 90), 9. 蒴齿 5),10. 孢蒴 (X21), 11—19. 粗 疣砂藓 R. verrucosum FrisvoU. 11. 植物体 一部分 (X5), 12、 13. 叶片 ), 14. 叶基 部细胞 (X290), 15. 叶角 部细胞 (x290) , 16. 叶片 横切面 (x290) , 17 . 叶 横切面 局部放 大 (X480), 18. 孢蒴 (X21), 19. 蒴齿 (X145)。 (曹 同绘)
紫 萼藓科 351 布于 西藏、 贵州、 陕西。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模 式产地 )、 不丹 及欧洲 苏格兰 中部也 有。 本种 的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叶缘 两侧均 背卷, 从基部 至近叶 先端; ②叶披 针形, 不 明显 向一侧 偏斜, 一 般具短 而略扭 曲的白 色透明 毛尖; ③全叶 细胞长 方形; ④角 细胞略 分化, 橘 黄色, 由 1 列 (7 — 10 个) 大而壁 薄和直 壁细胞 组成。 7. 粗 疣砂藓 图版 145: 11—19 Racomitrium vermcosum Frisvoll(1988). 植物体 矮小, 上部黄 绿色, 下部褐 色或黑 褐色, 密 集丛生 垫状。 茎长 3 — 4 厘米, 具 不规则 分枝。 叶干燥 时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润时 伸展, 卵状披 针形, 长 0.35~0.5 毫 米, 宽 1.3 — 1.8 毫米, 先 端无白 色透明 毛尖; 叶 缘两侧 从基部 至先端 背卷, 上 部两层 细胞; 中肋 粗壮, 及顶 伸出, 充满叶 先端。 叶 上部细 胞短, 近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宽 5 — 10 微米, 长 6 — 12 微米, 两层 细胞, 因细胞 具明显 凸起粗 密疣而 暗色不 透明, 略波状 加厚; 中部细 胞短长 方形, 长 7 — 15 微米, 宽 9 微米; 基部细 胞狭长 方形, 宽 9 微米, 长 25 — 50 微米, 具强烈 波状加 厚壁和 壁孔; 基部一 侧具由 16 — 25 个平直 透明细 胞组成 的单 列细胞 边缘。 孢叶卵 圆形, 不 透明, 先端 尖锐, 无 毛尖。 蒴柄 直立, 短, 长约 4.5 毫米; 孢蒴 卵形, 长 1.3 毫米, 直立; 蒴齿披 针形, 两裂至 基部。 孢子圆 球形, 12 — 16 微米。 产云南 (产 地不详 )。 分布于 西藏。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也有。 本 种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 植物体 小密集 垫状, 具多数 不规则 分枝; ② 叶片短 而窄, 先端 多无白 色透明 毛尖; ③叶缘 两侧宽 背卷由 基部至 先端; ④中上 部叶细 胞多数 两层, 因具密 集凸起 粗疣而 暗色不 透明; © 中肋 粗宽, 及顶, 充 满叶的 先端。 8. 兜 叶砂藓 图版 143: 10—21 Racomitrium cucullatulum Broth. (1929) . 植物体 矮小, 褐色, 丛生。 茎长 3 — 5 厘米, 具不 规则或 近羽状 分枝。 叶干 燥时贴 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润时 展开, 卵状披 针形, 小, 长 1.7 — 2. 3 毫米, 宽 0.5~0.6 毫米, 上部 内凹, 先端 常无白 色透明 毛尖, 或上 部具短 而平滑 毛尖。 叶缘 一侧宽 背卷至 叶长的 3/4, 另 一侧窄 背卷至 1/2 或 平直, 中上 部两层 细胞; 中肋 粗壮, 背面 凸出, 及顶 突出。 叶中 上部细 胞部分 两层, 短长方 形或长 方形, 宽 6 — 8 微米, 长 7 — 25 微米, 壁 波状加 厚;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宽 7 — 8 微米, 长 25 — 40 微米, 壁强 烈波状 加厚; 叶角部 细胞分 化, 由 小群黄 褐色薄 壁细胞 组成, 边缘单 列细胞 6 — 12 个, 壁 平直。 雌苞 叶湿时 反曲, 基 部阔卵 圆形, 先端 尖锐无 毛尖。 蒴柄 直立, 短, 长 3.0 — 5. 5 毫米。 孢 蒴长圆 筒形, 长 1.6 — 1.8 毫米; 蒴齿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360 毫米, 两裂至 基部, 表面具 密瘤。 蒴盖 具斜 长喙。 孢 子小, 约 12 微米。 产澜沧 江与怒 江间、 中甸 (哈 巴雪山 )、 贡山、 福贡; 生于高 山地区 林下或 草甸石 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广西。 锡金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福贡。 本 种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 植物体 矮小, 褐色; ②叶短 而窄, 上 部内凹 兜形, 先端多 数无白 色透明 毛尖; ③叶 缘两侧 背卷至 1/2 — 3/4; ④中 肋上部 粗壮, 强烈 背卷; ⑤角 细胞略 分化, 由 小群薄 壁细胞 组成, 蒴 柄和孢 蒴短。
352 云南 植物志 9. 多 枝砂藓 Racomitrium laetum Besch. et Card. (1908) Racomitrium diminutum Card. (1908); R . sakuraii Broth, ex Sak. (1937); R . heterostichum var. diminutum (Card. ) Nog. (1958) . 植物体 上部黄 绿色, 下部褐 绿色, 松 散大片 垫状。 主茎 细长, 长达 6 — 10 厘米, 稀 疏 不规则 分枝。 叶 干燥时 覆瓦状 排列, 湿 润时略 向一侧 展开, 基 部长卵 圆形或 窄长圆 形, 向上 成长披 针形, 叶长 1.5 — 3.0 毫米, 先 端多具 长的、 基部 下延的 带齿白 色透明 毛尖。 叶缘 一侧短 背卷, 至 叶长的 1/3 — 1/2, 另一 侧平直 或窄短 背卷, 多单层 细胞。 中肋 粗壮, 及顶, 基 部宽, 向 上窄, 背 部强烈 突起。 全 叶细胞 单层, 强 烈波状 加厚, 平 滑; 上 部细胞 近方形 或短长 方形, 宽 10 — 11 微米, 长 7 — 17 微米; 中部 细胞长 方形或 长形, 宽 7 — 8 微米, 长 9 一 28 微米; 基部 细胞细 长形, 宽 8 微米, 长 23 — 47 微米; 角 部 细胞不 分化, 一侧边 缘具由 12 — 20 个 单列、 壁平直 短长方 形或长 方形透 明细胞 组成。 雌苞叶 卵形, 无 毛尖; 蒴柄 直立, 3.0 — 3. 5 毫米。 孢蒴 卵形, 长 1.0 — 1.4 毫米; 蒴齿线 披 针形, 两裂至 基部, 表面具 密庞。 蒴盖具 长喙。 蒴帽钟 帽状。 孢子圆 球形, 14 一 16 微米。 产 中甸、 贡山 (独龙 江)、 德钦、 丽江、 福贡。 生 于高山 地区岩 石面或 岩面沙 土上。 分布于 西藏、 安徽、 吉林。 日本、 朝鲜 也有。 为 东亚特 产种。 本 种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植 物体黄 绿色, 茎 细长, 具少数 分枝; ②叶 窄长, 长披针 形; ③叶缘 一侧短 背卷, 仅为 叶长的 1/3 — 1/2; ©叶 细胞除 边缘外 单层, 中部 细胞长 方形 或狭长 方形, 强 烈波状 加厚。 10. 狭 叶砂藓 图版 146: 1—16 Racomitrium angustifolium Broth. (1929) ; Frisvoll(1988) ; P. C. Chen et al. (1963).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绿 褐色, 密集 丛生。 茎长约 4 厘米, 具多 数叉状 分枝。 叶 干燥时 贴茎 覆瓦状 排列, 湿润时 伸展, 基 部窄卵 圆形, 向上 成线披 针形, 上部 窄长, 长 2. 2 — 2.7 毫米, 先 端具短 而平滑 无齿白 色透明 毛尖, 有时无 毛尖; 叶缘一 侧基部 背卷, 另一 侧 平直, 由 2 — 3 层细胞 组成; 中肋 单一, 较窄, 及顶, 充满叶 先端, 3 层 细胞。 全叶 细胞除 叶最上 部和边 缘外均 单层, 长 方形, 强 烈波状 加厚; 中上部 细胞长 方形或 狭长方 形, 宽约 6 微米, 长 12 — 30 微米;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宽 6 — 7 微米, 长 30 — 50 微米; 基部一 侧具单 列细胞 组成的 边缘, 细胞 12 — 20 个, 透明, 壁 平直。 雌苞叶 宽阔, 先端 无 毛尖。 蒴柄 直立, 长约 5.5 毫米; 孢蒴长 卵形, 长约 1.3 毫米; 蒴 齿线披 针形, 两裂 至 下部, 具 基膜。 孢子圆 球形, 9 一 13 微米。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德钦、 中甸、 大理。 为中 国云南 特产。 生 于高海 拔山地 石面、 林下 或沼泽 地中。 本 种主要 区别特 征为: ① 叶长, 线状披 针形, 基部窄 卵形, 上部 窄长; ②叶 边缘一 侧短窄 背卷, 另一侧 平直, 由 2 — 3(4) 层细胞 组成; ③全叶 细胞狭 长形, 强 烈波状 加厚; © 叶基部 具单列 透明细 胞组成 边缘。
紫 萼藓科 353 图 版 146 1—16. 狭 叶砂藓 Racomitrium angustifolium Broth. 1. 植物体 (X5), 2—7. 叶片 (x21), 8. 叶上 部细胞 (x 290), 9. 叶基部 中肋两 侧细胞 (X290), 10. 叶基 部细胞 (X290), 11、 12. 叶片 横切面 (X290), 13. 叶 横 切面局 部放大 (X480), 14. 孢蒴 (X21), 15. 蒴齿 (X145), 16. 孢子 (xi45)。 (曹 同绘)
354 云南 植物志 13. 葫 芦藓科 Funariaceae 矮 小土生 藓类, 往往在 土表疏 丛生。 茎 直立, 单生, 稀 分枝, 多 具分化 中轴, 其外 具疏松 排列的 薄壁细 胞形成 的基本 组织, 外层表 皮由较 狭的厚 壁细胞 组成。 茎基 部丛生 假根。 叶多 丛集于 茎顶, 且顶叶 较大, 往 往呈莲 座状; 叶 片呈卵 圆形、 倒 卵形或 长椭圆 状披 针形, 叶质 柔薄,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具小尖 头或细 尖头; 叶缘平 滑或有 锯齿, 往往 具 分化的 狭边; 中肋 细薄, 往往 在叶尖 稍下部 消失, 稀长 达顶部 或突出 叶尖; 叶 细胞排 列 疏松, 呈不规 则的多 角形, 稀呈 菱形, 基部 细胞多 呈狭长 方形, 细胞 壁薄, 平滑无 疣。 多 数雌雄 同株, 生殖苞 顶生, 雄器苞 盘状, 生于主 枝顶, 除具多 数精子 器外, 往往 具 棒槌形 配丝; 雌 器苞常 生于侧 枝上。 苞 叶与一 般叶片 同形。 蒴柄 细长, 直立或 上段弯 曲; 孢蒴 多呈梨 形或倒 卵形, 直立、 倾立 或向下 弯曲; 台部 具多数 气孔, 孔呈 单细胞 型, 孔隙裂 痕状, 多具 胚带。 蒴齿 双层、 单层或 缺如, 在双齿 层中, 外层 的齿片 与内层 的齿 条相对 排列; 齿片 16 枚, 多向右 旋转, 腹面 及两侧 均具粗 横隔。 蒴 盖多呈 半圆状 平凸, 稀呈喙 状或不 分化。 蒴帽 兜形, 膨大 具喙, 稀 冠形。 孢 子中等 大小, 平滑或 具疣。 本 科约有 11 个属, 中国 记录有 5 个属, 云南有 4 属, 16 种, 多为土 生喜氮 藓类, 常 见于林 地上、 林缘土 坡上、 田 边地角 及房前 屋后, 在 山林火 烧迹地 上生长 尤好。 分属 检索表 1 (2) 叶片 覆瓦状 排列, 叶 缘由狭 长黄色 细胞构 成明显 分化的 狭边; 中肋 自叶尖 成刚毛 状突出 …… 3. 拟短 月藓属 Brachymeniopsis 2 (1) 叶 片四向 散列, 叶 缘无分 化边, 或 仅边缘 细胞稍 狭长, 但不呈 黄色; 中肋 不突出 叶尖, 或仅 突 出成小 尖头。 3 (4) 孢蒴较 短宽, 呈碗状 或半圆 球形, 孢 蒴台部 小而不 明显; 蒴 齿缺如 • 1. 立 碗藓属 Physcomitrium 4 (3) 孢蒴 较长, 呈 梨形或 肾形, 蒴台部 较长而 明显; 蒴齿 或多或 少发育 良好。 5 (6) 孢蒴多 立直, 对称, 环带 缺如, 蒴 齿单层 4 . 梨 菊藓属 Entosthodon 6 (5) 孢蒴 多弯曲 下垂、 垂倾或 倾立, 不 对称, 具 环带, 蒴齿 两层, 稀 内层发 育不良 2. 葫 芦藓属 Funaria 1. 立 碗藓属 Physcomitrium (Brid. ) Fuernr. 植物体 细小, 疏 丛生, 呈淡 绿或深 绿色。 茎 单生, 短而 直立。 叶片 柔薄, 干 时多皱 缩, 潮湿 时往往 倾立, 呈长倒 卵形、 卵 圆形、 卵 状或长 舌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多数不 具分化 边缘, 或下部 具不明 显的分 化边, 叶 上部边 缘常具 细齿, 下部叶 边多平 滑; 中肋 粗壮, 单一, 长达叶 尖或在 叶先端 稍下处 消失, 稀 突出叶 尖部; 叶细胞 排列疏 松, 呈不规 则的方 形或长 方形, 叶基部 细胞稍 长大, 呈 长方形 或窄长 方形, 细胞 壁薄。 雌雄 同株。 蒴柄 细长, 顶生; 孢蒴 直立, 对称, 近 于圆球 形或短 梨形, 台 部极短 而粗;
葫 芦藓科 355 环 带由小 形细胞 组成而 常存, 或 较阔大 而自行 卷落; 无 蒴齿; 蒴盖 平凸, 呈 盘形, 或有 时具 或长或 短的喙 状尖, 当 蒴盖脱 落后, 孢蒴呈 开口的 碗状; 蒴帽 具直立 长喙状 尖头, 幼 时覆罩 全蒴, 成熟时 下部分 瓣成钟 帽形, 仅被 覆蒴的 上部, 易 脱落。 孢子 较大, 常具 粗 疣或刺 状突。 本属在 世界各 地均有 分布, 约 90 余种, 多 生于林 地上、 林缘 土坡或 山林之 火烧迹 地上, 为喜氮 藓类, 故 也常见 于村落 附近土 地上。 中国已 记录有 9 种, 云南有 6 种。 " ― f|K,, Pi 分种 检索表 i^M^^j.^fi • 1 (2) 叶片呈 狭长的 舌状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叶缘 上下均 有锯齿 1. 狭叶 立碗藓 P« coorgense 2 (1) 叶 片呈卵 圆形, 椭 圆状卵 圆形, 倒 卵圆形 或长椭 圆状披 针形; 叶边全 缘或仅 在叶片 上中部 具小 圆齿, 或 具钝的 鋸齿。 3 (4) 中肋 长达叶 尖稍下 部消失 4. 日本 立碗藓 P. japonicum 4 (3) 中 肋长达 叶尖, 往往突 出顶部 形成小 尖头。 5 (8) 叶边 上下部 均几乎 全缘。 6 (7) 植 物体极 细小, 高仅 2 — 5 毫米; 中肋 黄色, 长达 叶尖; 蒴盖 锥形, 先端具 短而圆 的突起 3. 红蒴 立碗藓 P. enrystomum 7 (6)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高 8 — 14 毫米; 中肋 绿色, 长达叶 尖且突 出成小 尖头; 蒴盖 锥形, 先端 具较 细长的 小尖头 2. 江岸 立碗藓 P. conrtoisii 8 (5) 叶边上 半部具 细圆齿 或钝的 鋸齿。 9 (10) 植物 体相当 细小, 高仅 3 — 5 毫米; 叶 片的上 中及下 部细胞 均呈长 方形或 六角形 5. 碗藓 P. repandam 10 (9)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高约 8 — 15 毫米; 叶片中 上部的 细胞呈 长椭圆 状六角 形或长 方形, 至叶 基细 胞则延 伸呈狭 长方形 6. 中华 立碗藓 P. sinensis-sphaericum 1. 狭叶 立碗藓 (新拟 ) 图版 147: 1—7 Physcomitrium coorgense Broth. (1899); P. L. Redfearn et al. (1989); P. C. Wu (1992a). 植 物体极 细小, 疏 丛生。 茎短 直立, 单生, 长约 3 — 5 毫米。 茎下部 的叶较 短小而 疏生, 顶部 的叶较 长大而 密集, 叶片 干燥时 呈波状 皱缩, 潮湿时 伸展, 呈 狭卵状 或长舌 状披 针形, 叶长约 2. 5 — 4.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边 上部或 全部具 粗齿, 具 1 一 2 列狭长 方 形细胞 组成的 不太明 显的分 化边; 中肋 粗壮, 单一, 长达 叶尖; 叶基部 细胞呈 狭长方 形, 长 宽约为 110 微米 x 30 微米, 向上细 胞渐变 短小, 呈 长方形 或略带 菱形, 长宽约 为 40 微米 x 15 微米。 雌雄 同株。 蒴柄 纤细, 长约 5 — 15 毫米, 呈黄 红色; 孢 蒴呈碗 状, 长约 1 毫米, 口部 直径约 1.2 毫米; 蒴齿 缺如; 蒴盖 盘状, 顶 部具短 尖头。 孢子 大, 圆 球形, 直径约 22 — 26 微米, 孢 子壁上 具疣。 产 景洪、 勐腊、 勐海; 多生 于海拔 1000 — 1500 米 的林缘 土坡、 路边 或沟边 潮湿土 地, 或田 边地角 阴湿土 壁上。 广 东也有 分布。 在印度 西部及 东北部 大吉岭 地区有 分布。 本种 植株特 细小, 叶 片薄而 狭长, 干时 呈波状 皱缩, 以及叶 缘多具 粗齿等 特征, 均
35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47 1—7. 狭叶 立碗薛 Physcomitrium coorgense Broth. , 1. 植物体 (X7), 2—4. 叶 (x27), 5. 叶先 端细胞 (X125), 6. 叶 基细胞 (x 125), 7. 孢蒴 (X27); 8-14. 江岸 立碗藓 P. courtoisii Par. et Broth. , 8—10. 叶 (X27), 11. 叶先 端细胞 (X125), 12. 叶 基细胞 (X125) , 13 、 14. 孢蒴 (x27) 。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萌 芦藓科 357 易 于区别 于其他 种类。 本 种在中 国原仅 云南有 记录, 最近发 现在广 东有新 分布。 2. 江岸 立碗藓 图版 147: 8—14 Physcomitrium courtoisii Par. et Broth. (1909); P. C.Chenet al. (1963); D. K. Li etal. (1986); R. L. Hu et al. (1987); Q. W. Lin (1989). 植物体 较大, 稀疏 丛生。 茎 单生, 直立, 全 株高约 8 — 14 毫米。 叶 疏生, 呈 圆卵形 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叶 基宽, 且 内卷; 中肋 单一, 长 达叶尖 或稍突 出; 叶基部 细胞长 方形, 向上 细胞渐 变短, 呈 短矩形 或近于 菱形, 近叶边 的细胞 狭长, 形 成分化 叶边。 雌雄 同株。 蒴柄 细长, 长约 8 — 10 毫米, 呈 黄色; 孢蒴呈 碗状, 长约 1 毫米 左右, 蒴口 部直径 1.1 一 1.2 毫米; 蒴齿 缺如, 蒴盖圆 锥状, 顶 端具较 细长的 突起。 产 怒江、 维西、 河口、 金平; 多生 于海拔 1300 — 2000 米的潮 湿的林 地上、 草 地上、 苗圃 地上, 以及 沟边湿 地上。 辽宁、 安徽、 上海、 江苏、 浙江、 湖南、 江西、 四川、 贵 州等 省均有 分布。 本种为 中国特 有种。 3. 红蒴 立碗藓 图版 148: 1—7 尖叶立 碗藓, 广口 立碗藓 Physcomitrium eurystomum Sendtn. (1841); P. C.Chen et al. (1963);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al. (1976); Q. W. Lin (1989). Gymnostomum acuminatum Schleich. (1821); Physcomitrium acuminatum ( Schle- ich. ) B.S.G. (1841); W.Wilson (1848); H. F. Hance (1873); C. Gao (1983, 1977); Physcomitrium savatieri Besch. ( 1893 ) ; Physcomitrium spurio-acuminatum Dix. (1934); C. Cao (1977); X. L. Bai (1987); B. G. Zhong et al. (1989, 1990a); Physcomitrium higoense Sak. (1953). 植物体 直立, 不 分枝, 稀疏或 稍密集 丛生, 高约 2 — 5 毫米, 鲜绿 色或黄 绿色, 基 部密 被褐色 假根。 叶 多集于 先端呈 莲座状 簇生; 叶 片呈长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茎 下部的 叶 较小, 约 1.5 毫米 xo. 8 毫米; 茎先端 的叶较 长大, 约 4 毫米 XI. 3 毫米, 叶 片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中肋带 黄色, 长达 叶尖; 叶片中 部细胞 呈长六 角形或 长椭圆 状六角 形, 长 宽约为 54 — 65 微米 x 35 — 42 微米; 蒴柄 细长, 约 5 — 11 毫米, 呈浅黄 至红褐 色; 孢蒴呈 球形或 椭圆状 球形; 蒴台 部短; 蒴盖呈 锥形, 顶部 圆突, 裂开 后蒴口 较小, 呈罐 口形; 蒴帽 钟形, 下 部往往 瓣裂, 先端 具细长 尖头. 孢 子呈不 规则圆 球形, 直径约 25 — 30 微米, 外壁深 褐色, 密被细 的刺状 突起。 产 贡山、 福贡、 昆明、 安宁、 河口、 金平; 多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的潮 湿土地 上, 在 山林、 沟 谷边、 农 田边, 以及 庭院内 土壁阴 湿处均 可见。 广泛分 布于黑 龙江、 内 蒙古、 河南、 新疆、 山东、 安徽、 江苏、 上海、 四川、 重庆、 福建、 台湾、 广东、 香 港、 贵州、 西藏 等地。 印度、 日本、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中亚、 欧洲及 非洲等 地均有 分布。 4. 日本 立碗藓 图版 148: 8—16 Physcomitrium japonicum (Hedw. ) Mitt. (1891); V. F. Brotherus in H.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Gymnostomum japonicum Hedw. (1801); Physcomitrium subeurystomum Card.
358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48 1— 7. 红蒴 立碗藓 Physcomitrium eurystomum Sendtn. , 1. 植物体 (x7), 2—4. 叶 (x27), 5. 叶先 端细胞 (X125), 6. 叶 基细胞 (X125), 7. 孢蒴 (X27); 8—16. 日本 立碗藓 P. japonicum (Hedw. ) Mitt. , 8. 植物体 (X7), 9-12. 叶 (X27), 13. 叶先 端细胞 (X125), 14. 叶中 部细胞 (xi25), 15. 叶 基细胞 (X125), 16. 孢蒴 (X27)。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葫 芦藓科 359 (1905) ; J. Cardot (1905); H. Sasaoka (1928c); E. Ihsiba (1935); C. M. Kuo et al. (1987a); P. longifolium Sak. (1932); C. M. Kuo et al. (1987) ; E. Ihsiba (1935); P. nipponense Sak. (1983) . 植物 体稀疏 丛生, 高约 1 厘米 左右, 呈鲜 绿或黄 绿色。 茎 直立, 长约 3 — 6 毫米, 单生, 稀 分枝, 叶呈 长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其长 宽约为 4 毫米 XI 毫米, 先端渐 尖, 叶边 全缘; 中肋 单一, 粗壮, 多 在叶尖 稍下处 消失, 稀长达 叶尖; 叶中部 细胞薄 壁, 呈长 方形或 菱形, 长 宽约为 50 — 70 微米 x 25 — 35 微米; 叶先端 细胞较 短小, 呈长 椭 圆状六 角形或 菱形; 叶边 2 — 3 列 细胞较 狭长, 呈狭长 菱形或 线形, 往往呈 黄色; 叶 基细胞 呈不规 则的长 方形, 长 宽约为 80 — 110 微米 x 20 — 35 微米。 蒴柄较 粗壮, 直立 或稍 弯曲, 长约 1.5 — 3 厘米, 呈红 褐色。 孢 蒴呈暗 褐色, 半 球形, 直径约 0.7-0.9 毫 米, 台部 短而不 明显。 蒴盖 锥形, 仅具小 尖头, 高约 0.3 — 0.35 毫米; 蒴帽 钟形, 下部 多 瓣裂, 先端 具细长 尖头, 长约 1.2 毫米, 孢 子呈暗 褐色, 不规则 圆形, 直径约 25 — 35 微米, 表面 密被细 的刺状 突起。 产 绿春、 元阳、 河口; 在海拔 700 — 1000 米山谷 地区, 多生于 林缘及 路边土 壁上、 田边 地角土 坡上, 也见 于较潮 湿的砖 墙及石 壁上。 黑 龙江、 安徽、 江苏、 上海、 湖北、 湖南、 四川、 福建、 台湾、 广东、 香港及 广西等 地均有 分布。 印度、 日本、 朝鲜 及菲律 宾等 国也有 分布。 5. 匍生 立碗藓 图版 149: 1—9 Physcomitrium repandum (Griff. ) Mitt. (1859); E. Bescherelle (1892); P. C.Chen etal. (1963). Gymnostomum repandum Griff. (1842) . 植物体 细小, 茎 直立, 不 分枝, 高约 3 — 5 毫米, 叶 片潮湿 时直立 伸展, 干 燥时弯 曲且 皱折, 呈 卵状披 针形或 匙状披 针形, 长约 1.8 — 2 毫米, 宽约 0.3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 边中下 部往往 内卷, 全缘, 上部边 缘有细 锯齿;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叶基部 细胞呈 不规 则的长 方形, 长 40 — 50 微米, 宽约 30 微米; 叶 上部细 胞分化 不大, 呈长方 形或六 角形, 长约 35 — 38 微米, 宽约 24 — 27 微米, 叶缘细 胞则较 狭长。 蒴 柄呈红 褐色, 长约 5 毫米; 孢 蒴呈陀 螺形, 红 褐色, 长约 1.5 毫米, 蒴台部 较短, 蒴口部 宽大, 直径约 2 毫米; 蒴 盖呈圆 锥形, 先端 具短的 凸起; 蒴帽 兜形, 基部有 3 — 4 裂瓣。 孢子呈 不规则 圆形, 褐色, 具疣, 直径约 25 微米。 产 昆明、 呈贡、 安宁、 云县、 凤庆、 施甸 等地; 多生 于海拔 1200 — 2000 米 地区的 田边 地角湿 土上, 也见于 苗圃、 林地及 林缘或 沟边土 壁及石 壁上。 江苏、 重庆、 四川、 广东 等地有 分布。 印度、 尼泊尔 (模式 产地) 及 越南等 国也有 分布。 本种以 往在中 国仅报 道产于 云南, 此次研 究发现 江苏、 重庆 及广州 等地均 有新分 布。 6. 中华 立碗藓 (新拟 ) 图版 149: 10-16 Physcomitrium sinensis-sphaericum C. Mull. (1898); C. Mueller ( 1896) ; E. Levier (1906) ; V. F. Brotherus in Hand. -Mazz. (1929); C. Y. Yang (1936). 植 物体疏 丛生, 呈黄 绿色, 高 8 — 10 毫米。 叶 集生茎 上部, 呈卵 圆状披 针形, 或长
360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49 1—9. 匍生 立碗藓 Physcomitrium repandum (Griff. ) Miu. , 1 . 植物体 (x7), 2—4. 叶 (X27), 5. 叶先 端细胞 (X125), 6. 叶基 部细胞 (X125), 7、 8. 孢蒴 (x 27 ), 9. 孢子 (X 325); 10-16. 中华 立碗藓 P. sinensi- sphaericum C. Muell. , 10. 植物体 (x7), 11-14. 叶 (X27), 15. 叶近先 端细胞 (xi25), 16. 叶基 部细胞 (X125)。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葫 芦藓科 361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宽 0.3~0.5 毫米, 叶先端 渐尖, 叶 边下部 全缘, 中上 部有 明显的 鋸齿; 中 肋长达 叶尖, 往 往具突 出的小 尖头; 叶中上 部细胞 呈不规 则长方 形, 长 15 — 20 微米, 宽 6 — 8 微米, 下 部细胞 呈狭长 方形, 长 25 — 32 微米, 宽 10 — 13 微米, 近叶边 细胞特 狭长, 往往呈 菱形至 线形, 长约 45 微米, 宽约 4 微米。 蒴 柄红黄 色, 长约 2 — 4 毫米, 孢蒴红 褐色, 呈高脚 杯状陀 螺形, 长 1 一 1.2 毫米, 口部 直径约 0.7—1毫米。 有明 显的蒴 台部。 产 嵩明、 宜良、 昆明、 呈贡、 安宁 等县; 多生 于海拔 1500 — 2500 米 的潮湿 林地、 草地、 路边土 壁及土 墙上。 中国特 有种。 本种以 往在中 国的记 录仅限 于陕西 (模 式产地 )、 江苏 及云南 三省, 作者近 期广泛 研 究有关 标本, 发 现在黑 龙江、 上海、 浙 江及四 川等省 市均有 新分布 出现。 2. 葫 芦藓属 Funaria Hedw. 植物体 1 一 2 年生, 矮小丛 集土生 藓类。 茎短 而细。 叶多丛 集成芽 苞形, 叶 片卵圆 形、 舌形、 倒卵 圆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边 缘平滑 或具微 齿; 中肋至 顶或稍 突出, 少数在 叶尖稍 下处即 消失; 叶细 胞呈长 方形或 椭圆状 菱形, 至 叶基处 细胞稍 狭长, 有时 叶缘细 胞呈狭 长方状 线形, 构 成明显 分化的 边缘。 雌雄 同株, 雄器 苞呈花 苞形, 顶生; 雌器苞 生于雄 器苞下 的短侧 枝上, 当雄枝 萎缩后 即成为 主枝。 孢蒴长 梨形, 对 称或不 对称, 往往弯 曲呈葫 芦形, 直立或 垂倾, 大多 具明显 台部。 蒴齿 两层、 单层或 缺如; 齿片呈 狭长披 针形, 黄红 色或棕 红色, 向左 斜旋; 内 齿层等 长或略 短, 黄色, 具基膜 或有时 缺如, 齿 条与齿 片相对 着生。 蒴盖圆 盘状, 平顶或 微凸, 稀呈 钝 端圆锥 体形, 一般 无疣。 蒴帽 往往呈 兜形而 膨大, 先端具 长喙, 薄而 平滑。 孢 子圆球 形, 棕 黄色, 外 壁具细 密疣或 粗疣。 本 属约有 180 余种, 除极 寒冷地 区外, 世界各 地均有 分布, 中国有 8 种, 云 南现知 有 7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孢蒴 下垂或 垂倾。 2 (3) 孢蒴台 部长, 蒴 口大, 外齿层 齿片具 横节; 叶片 较宽大 (约 5 毫米 xl.8 毫米) 3. 萌声藓 F\ hygromitrica 3 (2) 孢蒴台 部短, 蒴 口小, 外齿 片不具 横节, 叶片 较短小 (约 0.7 毫米一 2 毫米) 5. 小口 菊声藓 F\ microstoma 4 (1) 孢蒴 直立或 倾立。 5 (6) 孢蒴 直立; 叶片 先端细 长渐尖 2. 纤细 葫芦藓 F. gracilis 6 (5) 孢蒴 倾立; 叶片先 端宽, 急尖或 渐尖。 7 (10) 叶片多 狭长, 呈卵 圆状或 线状披 针形, 稀呈椭 圆形; 中 肋长达 叶尖。 8 (9) 叶 异型, 茎 中上部 叶片呈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较钝; 茎基部 叶片呈 椭圆形 7. 中华 葫芦藓 F. sinensis
362 云南 植物志 9 (8) 叶片 同型, 均成卵 状或三 角状披 针形, 先 端狭长 渐尖, 具 锐尖头 1. 狭叶 葫芦藓 F. attenuata 10 (7) 叶片多 短宽, 呈椭 圆形、 卵圆形 或倒卵 圆形; 中 肋多在 叶尖稍 下部即 消失。 11 (12) 叶片先 端宽, 往往 急尖; 中肋 均在叶 尖稍下 处消失 4. 日本 葫芦藓 F. japonica 12 (11) 叶 片先端 狭长, 往 往渐尖 具细长 尖头; 中肋 多长达 叶尖, 稀在 叶尖下 即消失 6. $«J 边? i 芦藓 F. muehlenbergii 1. 狭叶 葫芦藓 图版 150: 1—6 Funaria attenuata (Dicks.) Lindb. (1870); X. J. Li (1985); R. L. Hu et al. (1981); T. Koponen et X. J. Li (1992). Bryum attenuatum Dicks. (\S0l) ; Funaria templetonii Sm. (1813); R. L. Hu et al. (1981); Entosthodon attenuotus ( Dicks. ) Bryhn (1908); T. Koponen et X. J. Li (1992). 植物体 矮小, 高约 1.5 — 2 厘米。 茎 直立, 短 而细, 长约 4 一 5 毫米。 叶干时 卷曲, 多呈拳 卷状, 湿 时开展 倾立, 基 部宽, 向上 渐狭, 呈 卵状披 针形, 或狭 长三角 状披针 形, 叶片长 1.8 — 2 毫米, 宽 0.3~0.5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中肋 强劲, 长达叶 尖, 往往 突出短 尖头; 叶细 胞呈长 方形, 长 65 — 75 微米, 宽 15 — 26 微米, 基部 细胞稍 狭长, 长约 78 — 95 微米, 宽 20 — 26 微米。 雌 雄同株 异苞。 蒴柄 细长, 呈禾 秆色; 孢蒴 直立或 倾立, 呈 梨形, 长约 1.5 — 2 毫米, 多少不 对称, 壶部较 粗大, 台部 稍细, 无明 显台部 分化, 干 时蒴壁 具明显 皱纹; 环带 发育; 蒴 盖呈圆 盘状, 先端稍 突起; 蒴齿双 层, 外 齿片具 横节, 内 齿层基 膜低。 蒴帽风 兜形, 先端具 短喙状 尖头。 产 丽江、 维西、 昆明、 呈贡、 安宁、 景洪 (勐养 )、 勐海、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2500 米 的林缘 路边土 壁上, 房前屋 后土墙 壁上, 田 边地角 或苗圃 地上。 分 布于黑 龙江、 吉林、 北京、 陕西、 江苏、 浙江、 江西、 四川、 福建、 海南、 西藏 等地。 巴基斯 坦、 欧洲、 北非 及北美 洲均有 分布。 2. 纤细 葫芦藓 图版 150: 7-12 Funaria gracilis (Hook. f. et Wils. ) Broth. (1903); X. J. Li (1985). Entosthodon gracilis Hook. f. et Wils. (1854). 植物体 纤细, 疏 丛生, 高约 1.5 — 1.7 厘米。 茎 直立, 长 2 — 3 毫米。 叶集 生茎顶 部, 干时 皱缩, 湿时 开展, 呈卵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2 — 3 毫米, 宽 1.2 — 1.5 毫 米,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中 肋长达 叶尖, 或在 叶尖稍 下部即 消失; 叶细胞 薄壁, 呈长 方 形或带 椭圆状 菱形, 长 50 — 70 微米, 宽 16 — 20 微米; 叶基细 胞特大 呈狭长 方形, 长 700 — 850 微米, 宽 30 — 40 微米。 雌 雄同株 异孢, 蒴柄 直立, 呈黄 红色, 长约 6— 11 毫 米; 孢蒴 直立, 对称, 呈倒 梨形, 黄 棕色, 长 1.4 一 2 毫米, 直径约 1 毫米, 干 时有纵 槽, 湿时 光滑; 蒴 口小, 直径约 0.5 毫米; 台部 短而不 明显, 具 气孔; 蒴盖 平凸, 具环 带; 外齿片 具明显 横节, 内齿层 退化, 仅具 基膜。 蒴帽 钟状风 兜形, 先 端具长 喙状尖 头。 产 宾川、 洱源、 大理 及南涧 等地; 往 往生于 2000 — 3200 米 林地土 壤上、 土 壁上或 土 墙上。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澳大利 亚及新 西兰等 地也有 分布。
葫 芦藓科 363 图 版 150 1~6. 狭叶 葫芦藓 Funaria attenuate (Dicks.) Lindb. , 1. 植物体 (x3), 2、 3. 叶 (x20), 4. 叶先 端细胞 (X160), 5. 叶基 部细胞 (X160), 6. 孢蒴 (X13); 7—12. 纤细 萌芦藓 F. gracilis (Hook. f. et Wils) Broth. , 7. 植物体 (X3), 8、 9. 叶 (x20), 10. 叶先 端细胞 (xi60), 11. 叶基 部细胞 (xi60), 12. 孢蒴 (xl3); 13—17. 萌芦藓 F. hygrometrica Hedw. , 13. 植物体 (x3), 14、 15. 叶 (x20), 16. 叶中 部细胞 (xl60), 17. 孢蒴 (xl3)。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364 云南 植物志 本 种中国 原仅报 道产于 西藏, 此 次研究 发现云 南有新 分布。 3. 葫芦藓 图版 150: 13-17 Funaria hygromitrica Hedw. (1801); P. C. Chen et al. (1963); X. J. Li (1985);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L. Bai et al. (1996). F. calvescens Schwaegr. (1816); V. F. Brutherus (1929a); X. J. Li (1963); E. Levier (1906); C. M. Kuo et al. (1987a); F. hygromitrica Hedw. var. calvescens (Schwaegr. ) Ment. (1839); V. F. Brotherus (1929a); E. Levier (1906) ; P. J. Lin etal. (1992); C. M. Kuo et al. (1987a); B. Y. Yang et al. (1964); F. leptopoda Griff. (1842); E.Bescherelle (1892); F. globicarpa C. Muell. (1898); E. Levier (1906). 植 物体丛 集或成 大面积 散生, 呈 黄绿带 红色。 茎长 1 一 3 厘米, 单一或 自基部 分枝。 叶 往往在 茎先端 簇生, 干时 皱缩, 湿时 倾立, 呈阔卵 圆形, 卵状 披针形 或倒卵 圆形, 先 端 急尖, 叶边 全缘, 两侧边 缘往往 内卷, 叶长约 4 一 5 毫米, 宽约 1.2 — 1.8 毫米; 中肋 至顶或 突出; 叶细胞 薄壁, 呈不规 则长方 形或多 边形, 长约 40 — 70 微米, 宽约 35 — 42 微米, 向 基部细 胞增大 且延伸 成狭长 方形, 长约 90 — 145 微米, 宽约 40 — 45 微米。 雌 雄同株 异苞, 发育初 期雄苞 顶生, 呈花 蕾状, 雌苞 则生于 雄苞下 的短侧 枝上, 当 雄枝萎 縮后 即转成 主枝。 蒴柄 细长, 淡黄 褐色, 长约 2 — 5 厘米。 下部 直立, 先端 弯曲; 孢蒴 梨形, 不 对称, 多 垂倾, 长约 3 — 4. 5 毫米, 直径约 1.5 — 2 毫米, 具 明显的 台部, 蒴壁 干时有 纵沟; 蒴齿 两层, 外齿 片与内 层齿条 对生, 均 呈狭长 线状披 针形。 蒴盖圆 盘状, 顶端 微凸。 蒴帽 兜形, 先 端具细 长喙状 尖头, 形 似葫芦 瓢状。 孢子圆 球形, 黄色 透明, 直径约 15 — 20 微米。 产全省 各县, 在各 地平原 及高山 均为习 见种。 多 生于田 边地角 或房前 屋后富 含氮肥 的土 壤上, 亦多见 于林间 火烧迹 地上, 在 林缘、 路边、 土地 上及土 壁上也 常见; 在中国 南北各 地的平 原及山 地均有 分布。 为世 界各洲 均有分 布的泛 生种。 4. 曰本 葫芦藓 图版 151: 1—8 Funaria japonica Broth. (1900);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al. (1976); X. L. Bai (1987); R. L. Hu et al. (1981); S. H. Lin (1988). Funaria mutica Broth. (1929); C. M. Kuo et al. ( 1987a); V. F. Bortherus (192%); E. Ihsiba (1935). 植物体 纤细, 疏 丛生。 茎短, 直立 单生, 长约 3 — 5 毫米。 茎 下部叶 较小, 长约 1.5 毫米, 上部叶 较大, 长约 2 — 3 毫米, 宽约 1 一 1.2 毫米, 叶片 呈椭圆 状披针 形或卵 状披 针形, 先端宽 急尖, 叶 边下部 全缘, 上部具 微齿; 中 肋细, 黄色, 长 达叶尖 稍下部 即 消失, 叶中上 部细胞 薄壁, 呈长方 形或不 规则多 角形, 长 50 — 68 微米, 宽 20 — 28 微 米; 叶边 细胞较 狭长; 叶 基细胞 呈狭长 方形, 长约 60 — 105 微米, 宽约 25 — 48 微米。 雌 雄同株 异苞。 蒴 柄细, 长约 20 — 23 毫米, 直径约 0.5 毫米, 呈红 褐色。 孢蒴呈 梨形, 不 对称, 倾立, 长约 1.6 — 2 毫米, 直径约 o.s—u 毫米, 具 明显的 台部, 蒴口 较小, 直径约 0.5~0.6 毫米。 环带 缺如。 蒴盖 锥形, 先端略 突出。 蒴齿 两层, 外齿片 呈线状 披 针形, 长约 0.35 毫米, 呈红 褐色, 具 明显的 横脊。 孢子黄 褐色, 圆 球形, 直径约 20 — 25 微米, 外壁 密被疣 状突。
葫 芦藓科 365 图 版 151 1—8. 日本 葫芦藓 Funariajaponica Broth. , 1. 植物体 (><3), 2-4. 叶 (x28), 5. 叶先 端细胞 (><210)' 6. 叶 中 部细胞 (X210), 7、 8. 孢蒴 (X13); 9—14. 小口 葫芦藓 F. microstoma Bruch. ex Schimp. , 9. 植物体 (x3), 10、 11. 叶 (x28), 12. 叶中 部细胞 (x210), 13、 14. 孢蒴 (xl3)。 (张 大成、 吴锡 R 绘)
366 云南 植物志 产 丽江、 维西、 剑川、 洱源、 漾濞、 大理 等县; 多见 于海拔 2000 — 2800 米 地区的 林 地上, 岩 面薄土 上或石 隙处, 也见于 温泉边 或水草 地上。 吉林、 四川及 台湾等 省有分 布。 日 本也有 分布。 5. 小口 葫芦藓 图版 151: 9—14 Funaria microstoma Bruch. ex Schimp. (1840); V. F. Brotherus (1929b); P. C. Chen (1955); X. J. Li (1985); J. C. Zhao (1993c); B. C. Tan et al. (1995). F. submicrostoma C. Muell. (1879); P. C. Chen et al. (1963). 植物 体小, 疏 丛生, 褐 绿带棕 红色, 高约 2 — 2. 5 厘米。 茎 单生, 长约 5 — 8 毫米。 叶干时 皱缩, 湿时 倾立, 呈 卵圆状 披针形 或倒卵 圆形, 长 2 — 3. 5 毫米, 宽 0.7 — 1 毫 米, 先端 渐尖, 顶部 具单细 胞的细 尖头, 叶边 全缘; 中肋 单一, 长达 叶尖; 叶 细胞薄 壁, 呈长 方形或 椭圆状 矩形, 长约 75 — 90 微米, 宽约 20 — 32 微米, 叶基 部细胞 伸长, 呈狭长 方形, 长 130 — 150 微米, 宽约 26 — 35 微米。 雌 雄同株 异苞, 蒴柄 细长, 呈棕黄 色, 往往 扭曲, 先 端向下 弯曲, 长 15 — 20 毫米。 孢蒴 垂倾, 呈倒 梨形, 不 对称, 长约 2 — 3 毫米, 直径约 1 一 1.2 毫米, 台部较 短且不 明显, 蒴壁具 明显的 纵沟, 蒴 口小, 直 径约 3 — 4 毫米; 蒴齿 双层, 外 齿片无 横节, 内齿片 短小, 其长度 仅为外 齿片的 1/2。 环带 发育。 蒴盖圆 盘状, 先端 微突。 蒴帽 兜形, 先 端具细 长喙状 尖头。 产 中甸、 丽江、 维西、 昆明、 呈贡、 安宁; 多生 于海拔 2000 — 4000 米的高 寒地区 林地, 但 在平原 地区林 地上、 草 地上、 土坡 或岩壁 上均可 生长, 还 可生于 树基或 林间倒 木上。 黑 龙江、 吉林、 内 蒙古、 新疆、 陕西、 安徽、 上海、 四川、 重庆、 贵州及 西藏等 地有 分布。 印度、 欧洲、 北美、 北非及 澳大利 亚均有 分布。 6. 刺边 葫芦藓 图版 152: 7—12 Funaria muchlenbergii Turn, in Schwaegr. (1816); C. Gao et al. (1977, 1983); X. L. Bai (1987); Q. W. Lin (1989); B. C. Tan et al. (1995). F. calcarea Wahlenb. (1806); Q. W. Lin (1989);F. hibernica Hook. (1817); F- mediterranea Lindb. (1863); F. den 諭 Crom. (1963); P. C. Chen et al. (1963). 植物体 细小, 稀疏 丛生, 高约 2. 5 — 5 毫米。 茎 单生, 细 而短。 叶多集 生于茎 先端, 呈莲 座状, 叶 片呈椭 圆状、 卵状、 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1.2 — 3 毫米, 宽约 0.5 — 1 毫 米, 先端多 为狭长 渐尖, 成芒状 尖头, 叶 边下部 全缘, 上部具 微齿;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尖, 少数 在叶尖 稍下即 消失。 叶上 中部细 胞呈长 方形, 不规 则椭圆 状或多 角状长 方形, 长约 10 — 13. 5 微米, 宽 7 — 9 微米, 叶基 细胞较 长大, 呈狭长 方形, 长 18 — 22 微米, 宽 13 — 15 微米, 胞 壁薄而 透明。 雌雄 同株, 蒴柄红 褐色, 长约 0.8 — 1.5 毫米。 孢蒴倾 立或 平列, 不 对称, 呈 不规则 梨形, 长约 1.2 — 2 毫米, 直径约 1 一 1.2 毫米, 具 长而明 显的 台部, 蒴口 特大, 直径约 1 毫米。 蒴盖圆 盘状, 稍 凸出。 环带不 分化。 蒴齿 双层; 外齿片 狭长披 针形, 呈红 褐色; 内齿层 很短。 孢子圆 球形, 直径约 20 — 30 微米。 产 中甸、 维西、 福贡、 丽江、 宾川、 普洱 及思茅 地区; 多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 地 区的林 地上, 也 常见于 路边、 溪边土 坡上, 或 生于岩 缝及墙 壁上。 吉林、 辽宁、 山 西、 陕西、 新疆、 江苏、 四川、 重庆及 贵州等 地均有 分布。 俄罗斯 (远 东地区 )、 欧洲 及 北美洲 也都有 分布。
葫 芦藓科 367 图 版 152 1—6. 中华 葫芦藓 Funaria sinensis Dix. , 1. 植物体 (x3), 2—4. 叶 (x28), 5.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210), 6. 孢蒴 (X13); 7—12. 刺边 萌芦藓 F. muchlenbergii Turn in Schwaegr. , 7. 植物体 (x3), 8—10. 叶 (X28), 11. 叶中 部细胞 (X210), 12. 孢蒴 (X13)。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368 云南 植物志 7. 中华 葫芦藓 图版 152: 1-6 Funaria sinensis Dix. in C. Y. Yang (1936) . 植 物体疏 丛生, 黄 绿色, 高约 4 一 7 毫米。 茎 单生, 直立。 叶多集 生于茎 先端, 顶 部的 叶片较 狭长, 呈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2. 5 — 3 毫米, 宽约 0.5 — 1 毫米, 先端 渐尖, 有 时略呈 兜形, 叶边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达 叶尖; 茎下部 的叶较 短宽, 呈 卵圆形 或椭圆 形, 长约 1.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端 急尖, 叶边 全缘, 中 肋长达 叶尖。 叶细胞 薄壁, 呈长方 形或椭 圆状长 方形, 长约 40 — 65 微米, 宽 13 — 26 微米, 叶基部 细胞较 长大, 呈 狭长 方形, 长 102 — 120 微米, 宽 26 — 40 微米。 雌雄 同株。 蒴柄 细长, 黄 红色, 长约 2 — 3. 5 厘米。 孢蒴 倾立或 平展, 不 对称, 呈梨或 肾形, 长约 2. 2 — 4 毫米, 直径约 1 一 1.2 毫米; 台部 分化不 明显; 蒴 口大, 直径约 1 毫米。 蒴齿 双层。 蒴 盖呈圆 盘状, 顶部 微凸。 产 贡山、 福贡、 大理、 个旧、 元阳、 金平 等地; 在海拔 900 — 2500 米的林 地上、 林 缘或 路边土 壁上、 岩面薄 土上、 洞边、 墙边 土地上 均可见 生长。 吉林、 河北 (模 式产 地)、 陕西、 甘肃、 浙江、 江西等 省均有 分布。 本种为 中国所 特有。 本 种原为 王启无 1933 年在 河北所 采标本 (Wang 1103), 经 H. N. Dixon 研究, 于 1936 年在 杨承元 所著: "An Enumeration of Moss-Flora in Chihli Province" 文中发 表为新 种, 即 Funaria sinensis, 但仅 报道了 裸名, 未 写拉丁 描述, 更未 附图。 作 者也未 见原标 本, 仅参照 陈邦杰 教授据 1933 年 王启无 1103 (模式 标本) 所绘 的简要 草图, 鉴 定了以 上有关 标本, 并作 了补充 描述及 绘图。 由于研 究了全 国有关 标本, 发现本 种实为 一能区 别 于其他 种类的 好种。 3. J 以短 月藓属 Brachmeniopsis Broth. 植物体 矮小, 疏 丛生, 高约 4 一 6 毫米。 茎 直立, 单一, 短小, 长不及 1 毫米, 基 部疏生 假根。 叶 在茎上 密集, 呈 覆瓦状 排列, 叶 片呈卵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全 缘, 边平直 不卷; 中肋 粗壮, 自 叶尖突 出成芒 刺状; 叶细胞 薄壁, 上部细 胞呈长 椭圆状 多 边形, 长约 21 — 40 微米, 宽 12 — 14 微米, 向基 部细胞 渐成长 方形, 长约 45~60 微 米, 宽约 16 微米, 边 缘细胞 狭长, 呈 线状长 方形, 形成不 明显分 化的无 色透明 边缘。 雌 雄异胞 同株。 蒴柄黄 红色, 粗壮, 长约 2 — 2. 5 毫米; 孢蒴 直立, 对称, 呈长倒 卵形, 长约 1.2 — 1.5 毫米, 直径约 0.7 毫米, 台 部短, 壁 上气孔 为单细 胞型。 胚带 永存。 蒴 齿 缺如。 蒴 盖小, 呈圆 锥形, 先端 钝凸。 蒴帽钟 帽状, 仅覆 罩胞蒴 上部, 平滑 无毛。 孢 子 黄色, 球形, 平滑 无疣。 本属为 中国所 特有, 仅 1 种, 产于云 南丽江 地区。 1. 拟 短月藓 图版 153: 1-9 Brachymeniopsis gymnostoma Broth.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P. C. Wu (1984, 1992b). 种的特 征同属 所列。 产丽江 郊区, 低洼 草地, 钙质 土上。 海拔 2800 米, 1916 年 9 月 25 日, Handel-
葫 芦藓科 369 图 版 153 1—9. 拟短月藓B^achmeniopsisgymnostomaBroth., 1. 植物体 (x7), 2—4. 叶 (x47), 5. 叶先 端细胞 (X210), 6. 叶中 部细胞 (X210), 7. 叶基 部细胞 (X210), 8、 9. 孢蒴 (x28)。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370 云南 植物志 Mazzetti 10061 (模式 标本存 H.), 在滇 西南地 区也有 分布。 中国特 有种。 本种 外形, 以 及叶中 肋芒状 突出, 叶细胞 形态, 叶边缘 细胞有 分化等 特 征均与 真藓属 Bryum 植物 相似; 但 V. F. Brotherus (1929) 认 为此种 藓类更 近似于 短月藓 Brachymenium, 故命 名为拟 短月藓 Brachymeniopsis; 陈 邦杰等 (1963) 也认为 本 种的蒴 帽不如 真藓是 兜形, 而是钟 帽状, 此特 征确非 真藓科 所有。 故作 者在本 书亦将 其 隶属于 萌芦藓 科下, 作为独 立的属 和种。 4. 梨 菊藓属 Entosthodon Schwaegr. 植物体 细小, 疏散 丛生, 呈黄 绿色。 茎直立 单生, 基 部疏生 假根, 叶 多集生 于茎先 端。 叶 片干时 皱缩, 湿时 伸展, 呈 卵状、 倒 卵状、 椭 圆状或 线状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急 尖, 叶 边下部 全缘, 上部具 细齿; 中肋多 在叶尖 下部即 消失, 稀长达 叶尖; 叶中 上部细 胞呈 不规则 的长菱 形或多 边形, 叶基部 细胞呈 长方形 或狭长 方形, 边缘细 胞往往 伸长呈 狭长 方形或 线形, 有 时稍带 黄色, 形成 分化的 叶边。 雌 雄同株 异苞。 蒴柄 细长, 黄色; 孢蒴 直立, 对称, 呈倒 梨形, 多具明 显的长 台部, 胚带 缺如, 蒴齿 缺如, 或 单层, 或发 育 不良。 蒴盖 锥形, 先端 凸出, 稀具小 尖头。 蒴帽 兜状, 形似葫 芦藓之 蒴帽。 本属约 150 余种。 中国产 3 种, 云南产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片较 狭长, 先 端狭长 渐尖, 往 往具细 长芒状 尖头, 叶缘 上部具 粗齿; 蒴 台较长 (几 乎与蒴 壶 等长) 2. 尖叶 梨蒴蘚 E. waUichii 2 (1) 叶片较 短宽, 先端 急尖, 叶 缘具细 圆齿; 蒴 台较短 1. 钝叶 梨蒴藓 E. buseanos 1. 钝叶 梨蒴藓 (新拟 ) 图版 154: 1-7 Entosthodon buseanus Dozy et Molk. (1855); H. Ochi (1968); C. C. Chuang (1973); M. J. Lai et al. (1976), C. M. Kuo et al. (1987a); B. C. Tan et al. (1994). Funaria buseana (Dozy et Molk. ) Broth. (1903); H Ochi (1968); C. C. Chuang (1973); C. M. Kuo et al. (1987a). 植 物体黄 绿色, 疏散 丛生。 茎 直立, 单生不 分枝或 自基部 分枝, 长约 4 一 5 毫米, 呈红 褐色。 茎下部 叶小, 疏生, 上部叶 长大, 呈宽卵 状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1.5 — 2.5 毫米, 宽约 1 一 1.2 毫米, 叶先 端宽, 急尖, 叶边 上部具 微齿, 下部 全缘; 中肋长 达叶尖 稍下处 消失; 叶 上部细 胞呈长 椭圆状 五或六 角形, 长约 40 — 50 微米, 宽约 20 — 25 微米, 至叶边 1 一 2 列细胞 呈狭长 菱形或 线形, 叶基 部细胞 呈狭长 方形, 长约 70 — 110 微米, 宽约 20 — 22 微米。 雌雄 同株, 蒴柄 细长, 呈 黄色, 长约 8 — 10 毫米; 孢蒴 直立, 倒 梨形, 长约 1.5 毫米, 直径 1 一 1.2 毫米, 台部较 短而不 明显。 胚带 缺如。 蒴 齿 缺如。 蒴盖圆 盘状, 先端 凸起。 产 昆明、 呈贡、 安宁 及楚雄 等地; 多生于 林下或 林缘土 壁上、 阴湿的 路边或 沟边土
萌 芦藓科 371 图 版 154 1—7. 钝叶 梨蒴藓 Entosthodon buseanus Dozy et Molk. , 1. 植物体 (X7), 2—4. 叶 (x28), 5. 叶先 端细胞 (X150), 6. 叶中 部细胞 (X150), 7. 孢蒴 (X19); 8—15. 尖叶 梨蒴藓 E. wallichii Mitt. , 8. 植物体 (X7), 9—11. 叶 (x28), 12. 叶先 端细胞 (X150), 13. 叶中 部细胞 (X150), 14、 15. 孢蒴 (xl9)。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372 云南 植物志 地上, 一 般分布 在海拔 1100—2500 米一带 地区。 河北有 分布。 也分布 于缅甸 (模 式产 地)、 东亚及 东南亚 (爪哇 ) 等地。 2. 尖叶 梨蒴藓 (新拟 ) 图版 154: 8-15 Entosthodon wallichii Mitt, in Muse. (1859). Weissia templetonii Griff. (1842); R. L. Hu et al. ( 1981 ) ; Funaria -wallichii (Mitt. ) Broth. (1903). 植 物体鲜 绿色, 疏 丛生, 高约 4 一 6 毫米。 茎 直立, 不 分枝, 基 部密生 假根, 下部 叶 较小, 疏生, 先 端的叶 较大, 集生成 花状。 叶片 干燥时 卷曲, 潮湿时 伸展, 呈 椭圆状 披 针形, 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2. 2 — 4 毫米, 宽约 0.5~0.8 毫米, 先端 渐尖, 顶部往 往 形成细 长的芒 状尖头 (长约 0.18 毫米 ), 叶 边下部 全缘, 上部具 粗齿; 中肋 单一, 长 达叶尖 下部即 消失; 叶细胞 薄壁, 透明, 基 部细胞 呈狭长 方形, 长约 80 — 100 微米, 宽 约 20 微米, 叶 上部细 胞呈狭 长多边 形或不 规则长 菱形, 长约 70 — 80 微米, 宽约 10 — 15 微米; 叶边细 胞往往 呈狭长 线形, 形 成略有 分化的 叶边。 雌雄 同株。 蒴柄 细长, 黄 色, 长约 11 一 18 毫米。 孢蒴 直立, 呈长 梨形, 长约 2 — 3 毫米, 直径约 0.8 — 1 毫米, 蒴 口比蒴 壶的直 径小, 台部较 细长。 无 环带。 蒴齿 缺如。 蒴盖圆 锥状, 先端稍 凸起。 产 丽江、 宾川、 大理、 昆明、 安宁、 绿春、 元阳、 临沧 及沧源 等地; 本种在 平原及 高 海拔山 地均有 分布, 多生于 林缘及 路边土 坡上、 草地上 或洞隙 边具薄 土的岩 壁上。 河 北有 分布。 尼 泊尔、 印度 均有过 报道。 本种原 为印度 及尼泊 尔地区 (模式 产地) 特 有种, 此 次发现 中国华 北小五 台山所 产, 原 定名为 F. pallescens 的几号 标本均 应改为 本种, 同时 作者还 在云南 的南北 各地山 区 均发现 此种, 看 来该种 实为中 国分布 较广泛 的新分 布种。 14. 壶藓科 Splachnaceae 植物 体喜生 于富氮 土壤及 动物粪 便或遗 体上, 密 集丛生 或小片 簇生。 茎直立 柔弱, 横切面 具大形 中轴; 不分枝 或叉状 分枝, 常在茎 顶端雌 生殖苞 下部生 新枝。 叶 柔弱、 质 地薄,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先端钝 或具短 尖头, 边缘 具齿或 平滑; 中肋细 长多不 及顶。 叶细胞 大排列 疏松, 薄壁, 长方 形或六 边形, 角质层 平滑。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雄株矮 小, 或 同株时 生于雌 苞下短 枝上, 雄 生殖苞 头状或 盘状, 精 子器长 棒状, 具棒 槌形配 丝。 蒴柄 直立; 孢蒴 对称, 多数具 长形或 膨大具 彩色的 台部, 气 孔大, 生于 表面; 环带 不 分化; 蒴齿 单层, 齿片 16, 具明显 中脊, 有长 纵纹和 密疣, 干 燥时常 反卷; 蒴轴长 存; 蒴盖圆 凸形, 少数 属种不 分化。 本科约 8 属, 中国有 8 属, 云 南已知 5 属, 9 种。 属的 检索表 1 (2) 植物体 粗壮。 蒴盖不 分化; 蒴帽 大形, 覆罩 全孢蒴 2 (1) 植物体 柔弱。 蒴盖 分化; 蒴 帽小, 不 覆罩全 孢蒴。 5. 隐 壶藓属 Voitia
壶藓科 373 3 (4) 孢蒴 台部短 1. 短 壶藓属 Splachnobryum 4 (3) 抱蒴台 部长。 5 (6) 孢蒴 台部略 膨大, 但不及 壶部粗 3. 小 壶藓属 Tayloria 6 (5) 孢 蒴台部 膨大, 均 超过壶 部粗。 7 (8) 叶片先 端具狭 长尖。 孢 蒴台部 略大于 壶部, 但不超 过壶部 的一倍 4. 并 齿藓属 Tetraplodon 8 (7) 叶片 先端圆 钝或具 短尖。 孢蒴台 部极度 膨大, 超过 壶部的 1 倍以上 2. 壶藓属 Splachnum 1 • 短 壶藓属 Splachnobryum C. Muell. 植物体 小形, 鲜绿 色或黄 绿色, 密集 丛生。 茎 纤细, 单一或 稀叉状 分枝, 基 部有假 根。 叶 片疏生 倾立, 舌 形或剑 头形, 有时 狭长披 针形, 先 端钝或 渐尖; 边 缘平滑 或先端 具 齿突; 中肋 细弱, 远 距叶尖 (约达 中部) 即 消失。 叶细 胞排列 疏松, 长 方形或 短六边 形, 薄壁, 平滑。 雌雄 异株。 雄器苞 顶生, 芽 胞状, 内部无 配丝。 雌 生殖苞 顶生, 雌苞 叶 与茎叶 同形仅 稍大。 蒴柄 细长, 褐色; 孢 蒴长卵 形或短 柱形; 蒴盖短 锥形; 蒴齿单 层, 齿片 狭长披 针形, 仅 有疏松 节片, 具疣。 蒴 帽圆锥 钟形。 本 属共约 34 种, 主要 分布在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中 国已知 4 种,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物体 细长, 叶片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中肋达 于叶中 部终止 …… 1. 大 短壶藓 S. giganteum 2 (1) 植物体 矮粗, 叶片阔 披针形 或狭长 舌形; 中 肋达叶 先端近 尖终止 2. 顽叶 短壶藓 S. obtusum 1. 大 短壶藓 图版 156: 6—9 Splachnobryum giganteum Broth. (1905) 植物体 纤长, 鲜绿 色或暗 绿色, 密集 丝生。 茎 直立, 不分枝 或叉状 分枝, 基 部有假 根 交织。 叶片 疏生覆 瓦状, 阔舌 形或卵 圆形, 先端 圆钝; 边缘平 滑或有 齿突; 中肋细 弱, 达于叶 片中部 终止。 叶细 胞排列 疏松, 长方形 或长六 边形, 薄壁, 平滑。 雌雄异 株。 雄 株的雄 生殖苞 芽状, 顶生, 精子 器间无 配丝。 雌株 强挺, 雌 生殖苞 顶生; 雌苞叶 与茎叶 同形, 仅大于 茎叶。 蒴柄 细长, 红 褐色; 孢 蒴长卵 形或短 柱形; 蒴齿 单层, 狭长 披 针形, 齿片 稀疏节 片状, 具 细疣; 蒴盖圆 凸形; 蒴 帽圆锥 钟形。 产昆明 地区; 生 于湿泥 土上。 分布于 泰国、 印度尼 西亚。 2. 顿叶 短壶藓 Splachnobryum obtusum C. Muell. ( 1869) 本 种据记 载仅分 布在南 美洲, 中 国从未 记录。 但 P. L. Redfearn, Jr. & al. 据称根 据 Brotherus (1929) 在 H. Handel- Mazzetti; Symbolae Sinicae IV. Musci 1—147 (1929) 记 载中国 云南有 分布。 现查 本文未 曾记录 本种在 云南有 分布, 也 未曾提 及本种 任何问
374 云南 植物志 题。 现将 南美洲 Splachnobryum obtusum C. Muell. 列 于此, 仅供 参考。 中国并 未发现 本种 标本。 2. 壶藓属 Splachnum Hedw. 植物体 柔弱, 稀疏 或密集 丛生, 淡绿 色或黄 绿色。 茎 直立, 柔嫩 脆弱, 叶 稀疏着 生, 密被 红褐色 假根。 叶 柔软, 生 茎下部 较小, 渐上 变大, 有时茎 上下叶 异形, 叶基部 狭, 中上部 宽阔,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具小 尖头, 全形 为阔卵 圆形; 叶边 平展, 具 齿突或 平滑; 中肋 细长, 达 于叶尖 终止。 叶细胞 薄壁, 排列 疏松, 六边 形或长 方形, 角 质层平 滑。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雄 生殖苞 头状或 盘状。 雌 生殖苞 头状, 生于茎 顶端。 蒴柄 细长, 直立, 红色或 黄色; 孢 蒴小, 椭圆 形或短 柱形; 蒴台 部比壶 部粗, 大 于壶部 1 倍 以上, 成 熟时呈 梨形、 球形、 伞 形或倒 卵形, 多为 红色或 黄色; 蒴 齿成对 排列, 基部 相联, 直 立, 干燥时 反卷, 沿 外蒴壁 下垂, 吸湿性 极强; 蒴轴多 宿存; 蒴盖 开裂后 往往突 出于蒴 之外; 蒴盖平 凸形, 稀具 喙状小 尖头。 蒴 帽圆锥 体形, 覆 罩于蒴 盖上, 一边 裂开。 孢子 小, 直径 8 — 12 微米, 黄色, 平滑, 具 细疣。 本 属共约 8 种, 中国 曾记录 5 种, 云南有 1 种。 1. 大壶藓 图版 155: 4—8 Splachnum ampullaceum Hedw. (1801) 植物体 柔弱, 高 1 一 2 (4) 厘米, 鲜绿 色至黄 绿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嫩弱, 多 分枝, 上 部生叶 后呈冠 丛状, 密被 假根。 叶 片基部 狭倒卵 圆形, 先端 渐尖, 狭长; 叶边 常 有大形 钝齿或 锐齿, 不 育枝叶 边常有 多细胞 粗齿; 中肋 细长, 达于叶 尖前部 终止; 叶 细 胞排列 疏松, 六 边形或 长方六 边形, 薄壁。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雄 生殖苞 头状, 生于茎 顶 端或分 枝上, 具 棒槌状 配丝。 雌生 殖苞通 常生茎 顶端。 蒴柄 细长, 5 — 10 厘米, 基部 细弱, 成熟 时呈红 褐色; 孢蒴 壶部短 柱形, 黄色, 后 期变成 红色; 台部 为壶部 的几倍 大, 成熟时 梨形, 紫 红色, 近 蒴柄处 变细; 齿片 黄色, 具 细疣, 初 期成对 并列, 后期分 离, 干燥时 沿蒴外 壁反卷 下垂; 蒴盖平 凸形。 产 滇西北 (中甸 ); 生于 沼泽地 湿土、 动 物粪便 上或小 动物尸 体上。 分 布于内 蒙古、 黑 龙江、 吉林。 朝鲜、 日本、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洲 等也有 分布。 3. 小 壶蘇属 Tayloria Hook. 植物体 矮小, 干时 挺硬, 鲜绿 色或黄 绿色, 稀 疏群生 或密集 丛生。 茎 单一, 稀叉状 分枝, 基部生 假根。 叶片密 集贴茎 或潮湿 时倾立 着生, 干 燥时常 皱缩。 茎先 端大, 向基 部叶 渐小, 基部常 下延, 卵形或 舌形, 先端 圆钝或 长尖; 边缘平 滑或有 鋸齿, 或有缺 刻; 中肋 粗壮, 及顶 消失或 及顶突 出呈短 尖头。 叶细胞 疏松, 圆 六边形 或六边 距形, 渐 向 基部变 长大, 角质层 平滑。 雌雄 同株, 稀 异株。 雌雄生 殖苞均 顶生。 蒴柄 直立, 成熟 时黄褐 色或红 褐色; 孢蒴 直立或 倾立, 台部 发达, 约与壶 部等长 或长于 壶部; 蒴齿 16 枚, 阔披 针形, 幼 时两枚 并列; 蒴 轴发达 宿存, 开裂后 与蒴盖 相连; 蒴 盖多圆 锥形, 具
壶蘚科 375 短 钝头, 稀平 凸形。 蒴 帽圆锥 体形, 基部 略窄, 平 滑或具 黄毛。 本 属共约 40 余种, 中国 曾记录 9 种, 云南 曾记录 4 种, 其中中 华小壶 T. sinensis C. Muell. 经 T. Koponen (1974) 研究为 Bryum capillare Hedw. 。 因此, 云南本 属仅有 4 种。 '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先端 圆钝; 叶边平 滑或具 齿突; 中肋 不突出 2 (1) 叶 先端具 芒尖; 叶边具 1 一 3 个细胞 组成的 粗齿; 中 肋突出 3 (4) 叶边 齿钝; 蒴 帽有毛 4 (3) 叶边 齿锐; 蒴帽有 粗瘤。 5 (6) 蒴柄 粗长达 2.5 厘米 6 (5) 蒴柄 较短, 长 不超过 1.5 厘米 1. 南亚 小壶藓 (广 西小 壶藓) 图版 155: 1—3 Tayloria indica Mitt. (1859) • Tayloria imbricata Thawait. & Mitt, ( 1873) ; T. kwangsiensis Reim. (1931), P. C. Chen(1961). 植物体 直立, 较大, 黄 绿色, 下 部暗黄 绿色, 密 集簇状 丛生。 茎高 1.2 — 2.0 厘米, 下 部有褐 色假根 交织。 叶 片密集 着生, 下部 较小, 向 上逐渐 变大, 有时冠 丛状, 长椭圆 形, 先端芒 尖状, 内凹, 上 部叶长 2. 5 — 3.0 毫米; 叶边 平直, 上部 有齿, 下部 平滑; 中肋 粗壮, 黄色, 达叶尖 突出呈 芒状。 叶细 胞圆六 边形, 长为 30 — 50 微米, 宽为 25— 30 微米, 向基 部变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雌 雄生殖 苞顶生 芽状。 蒴 柄长, 挺硬, 黄色, 长 7 — 8 毫米; 孢蒴 直立, 圆 柱形; 壶 部长约 2 毫米, 台部 稍细, 长约 1 毫米; 齿片 16 枚, 呈 8 对 并列, 干燥时 直立; 蒴盖圆 锥形, 直 喙状。 蒴帽 钟形, 具多数 黄毛, 成熟时 一侧 绽裂。 产滇 西北各 县和中 部昆明 等地; 生于潮 湿石上 或富含 氮的薄 土上。 分布于 四川、 广 西、 台湾、 黑 龙江等 省区。 锡金 (模 式产地 )、 印度、 日本有 分布。 2. 高山 小壶藓 Tayloria alpicola Broth. ( 1929) . 植物体 柔弱, 绿色, 暗 绿色, 丛 集成小 垫状。 茎 直立, 不育 株高约 5 毫米, 生育株 高约 1 毫米, 基部 有黄褐 色假根 交织, 下部 叶疏, 上部叶 密集, 多不 分枝。 叶片 多列, 基 部小, 渐 向上部 变大, 长 舌形, 先端 钝头, 长约 2 毫米; 叶 边平滑 或上部 具齿; 中肋 细弱, 达于叶 尖前部 终止; 叶片细 胞排列 疏松, 上 部圆六 边形, 向基部 变长, 基 部细胞 长 方形。 蒴柄 细弱, 黄色, 长约 5 毫米。 孢 蒴小, 蒴 台部短 卵形, 干 燥时有 皱纹, 表面 有 气孔, 外壁细 胞圆六 边形; 蒴齿 单层, 齿 片双片 并列, 表面有 细疣, 黄色。 孢 子直径 约 40 微米, 黄色, 具 细疣; 蒴 盖小, 圆 锥形。 产德钦 (模 式产地 ); 生于林 下湿岩 面或腐 木上。 分布于 四川。 -… 2. 高山 小壶藓 T. alpicola 1. 南亚 小壶藓 T. indica 3. 阔叶 小壶藓 T. rudolphiana •• 4. 平滑 小壶蘚 T. subglabra
37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55 -3. 南亚小壶藓丁忐!^;!^^!^^., 1. 植物体 (x3), 2. 叶片 (X18), 3. 蒴帽 (X18); 4—8. 大壶裤 Splachnum ampullaceum Hedw. , 4. 植物体 ( x3), 5、 6. 叶片 (X15), 7. 叶 边细胞 ( X 140) , 8. 孢蒴 (X10)。 (高 谦绘)
壶藓科 377 3. 阔叶 小壶藓 (德 氏小 壶藓) Tayloria rudolphiana (Garov. )B. S. G. (1845), A. Koponen(1992) . Splachnum rudolphianum Garov. ( 1840) ; Tayloria delavayi (Besch. )Besch. ( 1892) ; Brotherus(1929); Orthodon delavayi Besch. (1891) ; A. Koponen(1992) . 植物 体大, 上部深 绿色, 下部红 褐色, 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叉状分 枝或不 分枝, 横 切 面中轴 分化为 一小细 胞束, 皮部 2 —多层 厚壁小 细胞, 髓部为 大六边 形薄壁 细胞。 叶 片密 覆瓦状 直立, 干时 紧贴, 椭 圆形, 上 部渐呈 短尖, 基部略 收缩, 长 5 — 6 毫米, 宽 约 2 毫米; 边 缘上部 具齿; 中肋 细弱, 达 于叶尖 突出成 短尖。 叶细 胞排列 疏松, 上中部 细胞 呈长六 边形, 基 部细胞 变长, 边 缘具单 列狭长 细胞, 细胞壁 平滑。 雌雄 异株。 雄生 殖苞芽 胞形, 具 隔丝。 蒴 柄长约 25 毫米, 红 褐色。 孢 蒴长圆 柱形; 台部约 4 毫米, 红 褐色, 干时 收缩; 壶部约 与台部 同长; 蒴齿 16 枚两两 并列, 干时 反卷; 蒴盖粗 喙状。 蒴 帽大, 钟形, 有 粗瘤。 产 大理; 生于林 下湿岩 面或树 干上; 在 中国仅 分布于 云南。 欧洲 (德 国、 瑞典) 也 有 分布。 4. 平滑 小壶藓 (喜马 拉雅小 壶藓) Tayloria subglabra (Griff. )Mitt. (1859); Brotherus(1929) ; T. Koponen(1992). Orthodon subglaber Griff. (1842); Bescherelle(1885) . 植物 体中等 粗壮, 鲜绿 色或黄 绿色, 群集 或与其 他苔藓 混生成 群落。 茎 直立, 高 1.3 — 2.0 厘米, 从基部 叉状分 枝或不 分枝。 叶多 列密集 着生, 直立或 背仰, 下 部叶小 渐上 变大, 舌形, 中上 部叶长 2. 5 — 4.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短 毛尖, 稍 扭转; 叶边中 上 部具粗 锯齿, 齿由 1 一 3 个细胞 构成; 中肋基 部粗, 上 部细, 达于 叶尖突 出呈芒 尖状。 叶细胞 5 — 6 角状长 方形, 下 部细胞 变长, 叶中部 细胞长 50 — 70 (120) 微米, 宽 20 — 30 (50) 微米, 角质层 平滑。 雌雄 同株。 雄苞叶 与茎叶 相似, 雄生 殖苞生 于侧短 枝上, 芽 胞状。 雌 生殖苞 顶生, 雌 苞叶不 分化。 蒴柄 黄色, 长 0.6 — 1.6 厘米; 孢蒴长 2 — 2. 5 毫米, 台部 不比壶 部粗; 蒴 盖先端 有直喙 状尖。 蒴帽 钟形, 基部有 裂瓣, 上部有 粗瘤。 孢子中 等大, 直径 15 — 25 微米。 产 大理; 生于林 下腐木 上或树 桩上。 分布于 台湾。 尼 泊尔、 不丹、 泰国、 斯里兰 卡、 菲律 宾均有 分布。 4. 并 齿藓属 Tetraplodon B. S. G. 本属 植物体 较小。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雄株常 纤细, 雄生 殖苞芽 胞状。 蒴台部 发达, 大于 壶部, 与壶部 异色。 蒴盖 分化, 先端短 喙状。 蒴 帽小, 圆 锥形。 本 属共约 6 种, 中国 曾记录 3 种。 云 南仅知 1 种。 1. 黄柄 并齿藓 Tetraplodon urceoiatum (Brid. )B. S. G. (1844), C. Gao et al. (1977). Splachnum urceoiatum Brid. (1826). 植物体 中等, 鲜绿 色或黄 绿色, 基部浅 褐色, 密集 丛生小 垫状。 茎 直立, 叉状分
378 云南 植物志 枝, 茎枝 均密被 假根。 叶片 直立, 干时 卷缩, 内凹 背凸, 长卵 圆形, 上部 急尖, 先端细 长呈 毛尖; 叶 边平直 平滑无 锯齿; 中 肋细, 达 于叶尖 终止。 叶上部 细胞长 方形, 下部细 胞狭长 方形。 雌雄 同株。 蒴 柄短, 1 一 1.2 厘米, 黄色或 老时黄 褐色。 孢 蒴高出 苞叶之 上; 蒴 壶部短 柱形, 红 褐色; 蒴台 部比蒴 壶部长 而粗, 具多数 气孔; 全形 梨形, 初期黄 绿, 后期红 褐色, 干 燥时不 收缩; 环带不 分化。 夏末 成熟。 产 维西、 贡山; 生 于海拔 2900 — 3200 米的 树干或 岩面、 鸟兽粪 便和遗 体上; 分布 于内 蒙古、 黑 龙江、 河北、 四川、 贵州、 吉林、 广东、 香港、 陕西、 台湾、 新 疆等省 区。 俄 罗斯、 欧洲、 北 美洲有 分布。 5. 隐 壶藓属 Voitia Hornsch. 本属 植物体 较大, 粗壮 挺硬, 绿色, 叶片 柔弱, 通 常密集 丛生。 孢 蒴长卵 圆形, 台 部 短或不 明显, 闭蒴。 蒴 帽大, 覆罩 全蒴, 成熟 时一侧 绽裂。 本 属共约 3 种, 我 国已知 1 种, 云南有 分布。 1. 隐壶藓 图版 156: 1—5 Voitia nivalis Hornsch. (1815) , C. Gao(1977), P. C. Chen et al. (1963) , X. J. Li et al.(1985). 植物体 粗壮, 绿 色或暗 绿色, 密 集垫状 丛生。 茎明显 按年茁 生叉状 分枝, 基 部密生 棕色 假根。 叶片 直立或 倾立, 柔弱, 干时 卷縮, 阔卵 圆形, 先端 急尖, 顶部具 狭长毛 尖, 内凹莲 瓣形; 叶 边平展 全缘; 中肋 粗壮, 达于叶 尖突出 呈短尖 或长尾 状尖, 平滑; 叶细 胞排列 疏松, 六 边形, 渐向基 部变长 方形, 较 透明, 平滑 无疣。 雌雄 同株。 雌雄生 殖苞 芽状。 蒴柄长 2 — 3 厘米, 直立, 有 光泽。 孢 蒴小, 直立或 倾立, 长约 3 毫米, 直 径 1 一 1.5 毫米, 呈 卵形, 略具 光泽; 台 部短, 外 壁细胞 方形, 气 孔小; 蒴齿不 分化; 蒴 盖分化 界线不 明显, 不 脱落, 圆 锥形斜 喙状。 蒴帽纺 锤形, 包盖 全孢蒴 及蒴柄 的一部 分, 成熟后 自一侧 绽开成 兜形。 孢 子小, 淡 黄色, 平滑。 产 德钦; 生于 3000 — 4100 米 高山林 下鸟兽 粪便上 或富含 氮素基 质上。 分布 于黑龙 江、 吉林、 新疆、 内 蒙古、 陕西、 西藏等 省区。 俄 罗斯、 欧洲、 北美 洲均有 分布。 15. 四 齿藓科 Tetraphidaceae 植物体 纤细, 密集 丛生或 散生, 呈 淡绿、 暗绿 或带红 棕色, 无 光泽。 原丝 体呈丝 状, 易 凋萎, 或呈 片状及 棍棒状 的原丝 体叶, 往往 宿存, 聚生 于植株 周围。 茎 直立, 单 一, 稀具 分枝。 叶 疏生, 排成 3 — 5 列。 叶片 呈阔卵 状或长 卵状披 针形, 先端急 尖或渐 尖, 边全缘 或具小 圆齿, 叶 片单细 胞层; 中肋 单一, 长达 叶中上 部或在 叶尖稍 下部消 失, 有时 细弱或 缺如。 叶中上 部细胞 绿色, 呈 多角状 圆形或 不规则 菱形, 六角形 或长方 形; 叶基 部细胞 呈狭长 方形, 细 胞壁均 平滑。 雌 雄同株 异苞, 生殖器 顶生; 雄器 苞呈花 状 张开, 具丝状 配丝; 雌生 殖苞呈 芽状, 无 配丝; 雌苞叶 较茎叶 长大, 呈 卵状披 针形。 蒴柄 细长, 直立 或中部 折曲。 孢 蒴呈长 圆柱形 或卵状 柱形, 直立, 对称, 蒴壁 平滑。 环
四 齿藓科 379 图 版 156 1 一 5. 隐壶藓 VoitianivalisHornsch. , 1 • 植物体 (X3), 2. 茎 上部叶 (X15), 3. 茎 下部叶 (xl5), 4. 孢蒴带 蒴帽 (X15), 5. 叶基 部细胞 (X180); 6~9.大短壶藓5?13(:111101)000118^ &1 ^111118 1 0出., 6. 三株 植物体 (XI), 7. 茎中 部叶片 (xl5), 8. 茎基 部叶片 (X15), 9. 叶基 部细胞 (xi80)。 (高 谦绘)
380 云南 植物志 带 缺如。 蒴 齿由多 层细胞 构成, 成熟 后裂成 4 片, 齿片成 等腰三 角状锥 体形, 外 层细胞 壁厚, 内层 干缩成 纵纹。 具 蒴轴, 与 蒴盖不 相连。 蒴盖 呈圆锥 体形, 单细 胞层。 蒴帽长 圆锥 体形, 往往 具纵长 皱褶, 无毛, 基部 成瓣状 深裂。 本科有 2 属, 分布于 泛北极 地区。 中国多 分布于 东北、 华北 及西北 地区, 在 西南及 台 湾高山 寒地针 叶林地 区也有 分布。 多生于 林内腐 木上、 枯树 桩上、 阴湿岩 壁下、 岩石 裂缝处 或洞穴 口处, 也 见于高 寒山区 冻土上 或泥炭 土上。 此 2 属中 国均有 记录。 云南仅 有 1 属 1 种。 1. 四 齿藓属 Tetraphis Hedw. 植株 纤细, 密集 丛生, 呈绿 色带红 棕色。 茎 直立, 细长, 横切 面呈三 角形, 具中央 厚壁细 胞束。 叶 疏生, 多呈 3 列, 较 下部之 叶呈阔 卵形, 先端 急尖; 上部 之叶呈 长圆状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叶边 全缘; 中肋 粗壮, 长几达 叶尖; 叶片 横切面 为单层 细胞, 中肋 中央有 厚壁束 分化。 叶片 上中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细 胞角部 增厚; 向 叶基部 细胞渐 长, 呈不 规则长 方形。 雌 雄异苞 同株, 孢子体 顶生, 内 孢叶较 狭长, 呈 线状披 针形。 蒴 柄 细长; 孢 蒴呈圆 柱形, 直立, 对 称或略 弯曲; 蒴托 缺如; 无 环带; 蒴齿 呈狭长 等腰三 角形, 着 生于蒴 口加厚 边内部 深处, 呈黄 棕色。 蒴盖 呈圆锥 体形。 蒴帽 呈长圆 柱形, 具 纵长 沟槽, 覆盖 孢蒴的 大部。 雄器苞 顶生。 原 丝体呈 线状, 柔 细而易 凋萎。 具无 性繁殖 的孢 芽杯。 本属有 4 种, 均 分布于 寒带及 北温带 地区, 广泛 生于高 山针叶 林下, 多着生 于倒腐 木上、 枯立 木及腐 烂的树 桩上。 中国 分布有 2 种, 云南仅 1 种。 1. 四齿藓 图版 157: 1—12 Tetraphis pellucida Hedw. (1801);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X. J. Li (1963); B. C. Tan et al. (1995). Georgia pellucida (Hedw. ) Rabenh. (1843); E. Levier (1906); V. F. Brotherus (1906); A. Noguchi (1934a); C. M. Kuo et al. ( 19S7 a) ; Georgia cuspidata Kindb. ( 1893) ; Tetraphis cuspidata Par. (1900) . 植株 纤细, 往往 成纯群 落密集 丛生。 茎 直立, 单生, 长 12 — 18 (23) 毫米, 往往 下部 裸露, 叶 集生于 上段, 较 下之叶 疏生, 干燥时 紧贴于 茎上, 呈阔卵 圆形或 长椭圆 形, 先端 急尖, 叶边 全缘; 上部 之叶较 长大, 呈长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长约 1.5 — 2. 2 毫米, 宽约 0.5 — 1 毫米, 叶边 全缘, 平展或 向背面 弯曲;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先 端或几 至顶, 在 叶背面 凸出。 叶片 上中部 细胞呈 多角状 圆形, 壁薄 而角部 增厚, 直径 为 12 — 16 微米, 向叶 基角部 之细胞 较长, 呈不 规则长 方形。 蒴柄 直立, 平滑, 长约 10 — 16 毫米; 孢蒴 细长, 圆 柱形, 长约 3 — 4 毫米, 直径约 0.4~0.5 毫米, 或 多或少 略 弯曲; 蒴口部 增厚; 蒴齿 棕色, 呈狭长 等腰三 角形, 长约 0.6 — 0.8 毫米; 蒴 盖长圆 柱状 锥形, 长约 1 毫米; 环带 缺如。 蒴帽 棕色, 长约 2 — 2. 5 毫米, 上半部 粗糙, 下部 平滑, 具 沟槽, 基部 瓣裂。 孢 子小, 平滑, 直径约 10 — 12 微米。 不育枝 顶端往 往着生 芽 孢杯, 无性 芽孢呈 片状, 着生于 杯内。
四 齿藓科 381 图 版 157 1—12. 四齿藓 Tetraphis pellucida Hedw. , 1. 雌植株 (X8), 2. 雄植株 (x8), 3. 孢蒴 (xl6), 4—7. 茎叶 (x 30), 8. 苞叶 (X30), 9. 叶先 端细胞 (X220), 10. 叶中肋 横切面 (X330), 11. 茎 横切面 (X330), 12. 菊 齿 (X94)。 (张 大成、 吴锡 麟绘) 處卷 %§§黎
382 云南 植物志 产 大关、 昭通、 嵩明、 德钦、 贡山、 福贡; 多生 于海拔 1800 — 4000 米高山 针叶林 下的 倒腐木 上或腐 烂的树 桩上, 稀 见于林 地上。 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内 蒙古、 陕西、 新疆、 四 川及西 藏等省 区均有 分布。 广布于 朝鲜、 日本、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欧洲 及北美 mo 16. 真藓科 Bryaceae 植 物体多 年生, 较 细小, 多 丛生。 多土 生或生 于岩面 薄土, 树 干及腐 木上。 茎直 立, 短或 较长, 单一或 分枝, 基部多 具密集 假根。 叶多 柔薄, 多列 (稀 3 列), 下部叶 多稀疏 而小, 顶部 多大而 密集, 卵 圆形、 倒卵 圆形、 长 圆形至 长的披 针形, 稀 线形; 边 缘平滑 或上部 具齿, 多 形成由 狭长细 胞构成 的分化 边缘; 中肋多 强劲, 长 达叶中 部以上 或 至顶、 具 突出的 芒状小 尖头; 叶细胞 单层, 稀 见边缘 分化为 双层或 3 层, 叶基 部细胞 多长 方形, 比 上部细 胞明显 长大, 中上部 细胞呈 菱形, 长六 角形, 狭长菱 形至线 形或蠕 虫形。 部分 种常形 成叶腋 生或根 生无性 芽胞, 叶腋 生芽胞 单一或 丛集, 呈椭圆 形至线 形。 雌 雄同株 或雌雄 异株, 生 殖苞多 顶生。 蒴柄 细长。 孢蒴多 垂倾、 倾立或 直立, 多数 对 称呈棒 槌形至 梨形, 稀近圆 球形; 蒴台 部明显 分化, 具 气孔; 环带多 常存; 蒴 齿多两 层, 外 齿齿片 16 枚, 多发育 完好, 内齿具 齿条及 齿毛, 但有 时齿毛 不发育 或仅具 基膜, 少 数种外 齿发育 不好或 退失。 蒴 盖圆锥 体形, 顶部 常具短 尖头。 蒴帽 兜形。 孢 子小, 绿 色或黄 绿色, 平滑或 具疣。 本 科全世 界约有 16 属。 中 国先后 记录有 12 属, 多 分布于 林地、 高山、 平地 及丘陵 或 房前屋 后湿润 的阴蔽 环境, 常见 于环境 较好的 城市旧 屋房顶 及路边 土壁。 云南 现已知 11 属, 76 种。 分属 检索表 1 (2) 外蒴 齿缺失 1. 缺 齿藓属 Mielichhoferia 2 (1) 外蒴 齿发育 良好。 3 (4) 内齿 与外齿 均分离 着生, 不形 成基膜 及齿毛 2. 直 齿藓属 Orthodontiom 4 (3) 内齿 与基膜 联合, 通 常产生 齿毛。 5 (10) 叶 较狭, 披 针形, 线 形或长 钻状, 叶细胞 呈线形 至线状 菱形。 6 (7) 叶长 线状, 上 部具细 长而几 乎被中 肋充满 的叶尖 9 . 薄 囊藓属 Leptobryum 7 (6) 叶 长披针 形或近 线形, 叶尖较 短宽, 不被中 肋充满 。 8 (9) 外蒴 齿齿片 较狭, 不裂 而独立 3 . 丝 瓜藓属 Po hli a 9 (8) 外蒴 齿齿片 较宽, 往 往裂至 中部, 两 两成对 4 . 拟丝 瓜藓属 Pseudopohlia 10 (5) 叶 较宽, 长 圆形, 卵状长 圆形, 卵圆 形或椭 圆形; 叶细 胞呈六 角形, 长椭圆 形或长 菱形。 11 ( 12 ) 莲长 而细, 叶 紧贴于 茎上呈 柔荑花 序状; 叶片呈 卵圆形 或长椭 圆形, 孢蒴梨 形或长 梨形, 蒴
真藓科 383 台至蒴 柄渐细 7. 银藓属 Anomobryum 12 (11) 茎多 样性, 不 呈柔荑 花序状 或虽呈 柔荑花 序状, 但叶为 阔心形 或孢蒴 圆球形 或台部 明显粗 大。 13 (14) 孢 蒴不对 称呈鹅 颈状, 蒴口 或多或 少斜, 内齿 齿条长 于外齿 …… 8. 平 蒴藓属 Plagiobryum 14 (13) 孢蒴 对称, 呈梨 形至棒 槌形, 蒴 口正, 内 外齿相 等或内 齿短于 外齿。 15 (16) 茎 上叶明 显稀疏 排列, 2 — 3 列斜列 于茎上 5. 小 叶藓属 Epipterygium 16 (15) 茎上 叶稠密 或至少 在上部 稠密, 排 成多列 。 17 (18) 孢 蒴直立 或倾斜 6. 短 月藓属 Brachymenium 18 (17) 孢蒴 水平或 下垂。 19 (20) 初生茎 匍匐, 分枝 直立; 下部 叶小, 呈 鳞片状 疏生, 顶部叶 长大, 集 呈花状 11. 大 # 藓 P Rhodobrymn 20 (19) 植物 体无匍 匐茎, 茎 直立, 稀 分枝; 茎 上下部 的叶几 同形, 均 匀着生 … 10. 真藓属 Brynm 1 • 缺 齿藓属 Mielichhoferia Nees et Hornsch. 植 物体小 至中等 大小, 茎 上叶密 被或略 稀疏, 干 时直立 紧贴, 湿时 倾展。 叶 呈长圆 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叶边 全缘或 上部具 细齿; 中肋 粗壮, 长达叶 近尖部 或 突出呈 芒状。 叶 中部细 胞线形 至线状 菱形, 薄壁或 厚壁; 近边 缘细胞 较狭; 角 细胞稍 细弱, 或无 分化。 雌雄 异株, 雌器苞 生于茎 基部, 苞叶 较大, 内部叶 较小。 抱蒴 倾斜至 水平, 长 圆形至 梨形, 具 大的蒴 台部, 台部具 气孔; 具 环带; 蒴齿 单一, 稀 成对, 外齿 层 齿片多 缺如。 基 膜低; 齿条基 部宽, 上部 狭长。 蒴帽 兜形。 雄器苞 顶生。 该属 蒴齿的 结 构是显 著缺乏 外齿层 齿片。 本属世 界约有 100 种。 中 国已知 3 种, 云 南已知 1 种。 1. 中华 缺齿藓 图版 158: 1—11 Mielichhoferia sinensis Dixon, (1933) . 植物体 柔弱, 紧密 簇生, 上部黄 绿色, 下部 枯死后 褐色。 高 10 — 15 毫米。 无光 泽。 茎 直立, 单一 或叉状 分枝, 下部 具褐色 假根。 叶近 覆瓦状 贴茎, 呈 长圆形 至卵圆 形, 不 明显龙 骨状, 基部无 下延, 顶部 渐尖, 长 0.8 — 1.2 毫米, 宽 0.3 毫米, 下部叶 易烂。 叶边 缘平或 背卷, 全缘。 叶 缘分化 1 一 3 列狭 长薄壁 细胞。 中肋在 叶尖部 消失或 不 明显的 贯顶。 叶中 部细胞 狭长菱 形或六 棱形, 77 — 125 微米 x 10 — 20 微米, 叶 基细胞 狭长 方形, 大小与 中部近 同形。 雌雄 异株; 蒴 柄长约 8 毫米, 上 部曲。 孢 蒴梨形 或长梨 形, 台部 明显, 干时 皱缩; 蒴 口小于 壶部; 蒴盖半 球形, 顶部 圆钝; 环带 常存。 蒴齿单 层。 孢子 球形, 直径约 12 — 19 微米。 产滇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3500 — 4700 米岩面 薄土。 西藏、 甘肃有 分布。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根据 目前掌 握的有 关标本 及资料 证明, 该种适 应海拔 较高及 湿冷的 环境, 模 式标本 产 于甘肃 境内, 虽未见 到模式 标本, 但根据 资料, 对 证滇西 北植物 标本, 应为 此种, 而
384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58 1—11. 中华 缺齿藓 Mielichhoferia sinensis Dixon 1. 植物体 (X3.3), 2—6. 叶 (X47), 7. 叶尖 部细胞 (x 305), 8. 叶 横切面 (X465), 9. 茎横 切面 (X465), 10. 孢蒴 (x27), 11. 蒴齿 (X185); 12 — 17. 具 边直齿 藓 Orthodontium Ugnicolum (Broth. ) D. C. Zhang 12. 植物体 (x3.3), 13、 14. 叶 (x27), 15. 叶尖 部细胞 (X205), 16. 叶 横切面 (X3.05), 17. 蒴齿 (X305) o (张大 成绘)
真藓科 385 中 国原记 录见于 广东沿 海岛屿 (P. C. Chen et al. 1963) 可能 有误。 2. 直 齿藓属 Orthodontium Schwaegr. 植物 体稀疏 或密集 丛生, 绿色, 黄绿 色至黄 褐色, 无或具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叉 状 分枝或 自基部 分枝, 下部 具密集 假根。 叶干时 直伸, 弯曲或 旋扭, 湿时 伸展, 呈龙骨 状, 多 狭长, 线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边缘 平展, 全缘或 上部具 细齿。 中肋 在叶尖 稍下部 消失或 贯顶。 叶细胞 线形、 线状 六角形 至长六 角形; 雌雄 有序同 苞或雌 雄同株 异序。 蒴 柄 细长或 较短, 黄色。 孢蒴直 立或近 直立, 对称, 褐 色或黄 褐色, 卵形、 卵状梨 形或近 长圆 锥形; 台部 明显或 较短, 干时平 滑或具 皱缩至 不规则 凹沟; 蒴 壁细胞 薄壁。 蒴帽兜 形。 蒴 盖多具 斜长喙 状尖, 稀无。 环带 缺如。 蒴齿 两层, 外齿 细长或 宽短, 黄褐 色或无 色 透明, 平滑或 具疣, 内 齿齿条 狭长, 等长 或稍不 整齐, 平滑或 具疣, 基膜低 或无, 孢 子 球形。 本属大 部分种 分布于 南半球 各地, 北半 球约有 6 种。 中国仅 1 种, 产于 云南。 1. 具边 直齿藓 图版 158: 12—17 木生 葫芦藓 Orthodontium lignicolum ( Broth . ) D. C. Zhang, comb. nov. Funaria lignicola Broth, in Symb. Sin. 4: 58.1929; Orthodontium bilimbatum X. J. Li et D. C. Zhang; (1996) syn. nov. 植物 体疏松 丛集。 绿 色或黄 绿色, 高 4~6 毫米, 几无 光泽。 茎易 断裂, 单 一或自 基部 分枝, 下部具 密集无 色透明 或褐色 假根。 芽胞 根生, 淡 褐色, 由 2 — 5 列细胞 组成。 叶干时 扭曲或 旋扭, 湿时 伸展, 呈 狭长矩 圆状披 针形至 线形, 龙 骨状, 基部 较狭, 顶部 短的 渐尖, 长 2. 5 — 4. 5 毫米, 宽 0.4—0. 6 毫米, 叶边缘 平展, 中上 部具细 圆齿, 叶缘 明显 分化为 (1) 2 — 3 列狭 长厚壁 细胞, 除 近尖部 和近基 部外, 边缘 分化为 2 层 细胞; 中肋 在叶尖 稍下部 消失。 茎 基部叶 较小。 叶 中部细 胞长六 角形, 60 — 100 微米 x 18 — 24 微米, 近尖 部细胞 较短。 叶 基细胞 明显较 大而稍 稀疏, 呈狭长 方形, 最下 部的近 方形。 雌 雄有序 同苞, 精子器 及颈卵 器均生 于茎上 叶腋, 精子 器成对 着生。 蒴柄长 5 — 8 毫米, 上部稍 曲折。 孢蒴近 直立, 长梨 形或卵 圆形, 台部 明显, 具 气孔, 干时 皱縮。 蒴 壁细胞 薄壁, 蒴口 稍小于 壶部。 蒴盖圆 锥形, 顶部圆 钝或不 明显的 凸起。 环带 缺如。 蒴齿两 层, 外齿 较短, 无色 透明, 内齿齿 条淡黄 褐色, 狭长 线形, 下部具 不明显 穿孔, 早期上 部横节 相连, 无 基膜。 孢子 球形, 壁上 具疣。 产 中甸、 德钦 等县; 生 于海拔 3400~3750 米一 带原始 林下腐 木上。 西藏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德钦。 中国 台湾省 曾报道 1 种: O. infractum, 但 得到的 原始记 录标本 (Z. Iwatsuki 20 March 1965. No. 940) 实为花 叶藓科 ( Calymperaceae ) , 花 叶藓属 (Calymperes) 植 物, 因 所见标 本数量 较少, 需再研 究后方 能最后 确认。
386 云南 植物志 3. 丝 瓜藓属 PohliaHedw. 植 物体中 小型, 直立, 茎通 常短。 下 部叶小 而稀, 上 部叶多 较大, 在顶部 密集, 干 时较 硬挺, 狭长圆 形至近 线形, 急尖至 渐尖, 边缘 平展至 背卷, 上部具 细齿; 中肋强 壮, 伸 长至叶 尖稍下 部或达 顶部, 背 部明显 突出。 叶 中部细 胞狭, 线状 菱形至 线形, 薄 壁, 近 叶基部 多少短 而宽, 近叶 缘细胞 变狭, 但不形 成分化 边缘。 雌雄有 序同苞 或雌雄 异株。 蒴 柄长, 干时 弯曲。 孢蒴 倾斜、 水平或 下垂, 梨形、 长圆 形或长 棒状, 具 明显的 蒴台, 气孔 常存。 环带有 或缺。 蒴齿 双层, 等长, 齿毛 发育好 或缺。 孢子 粗糙。 本属全 世界约 120 种, 中国约 40 种, 云南 21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4) 植 物体不 育枝常 具叶腋 生无性 芽胞。 2 (7) 无 性芽胞 线形。 3 (4) 植 物体红 褐色, 无 性芽胞 线形, 宽于 3 细胞, 叶原 基明显 较宽大 5. 疣齿 丝瓜藓 P. flexuosa 4 (3) 植 物体黄 绿色, 无性 芽胞线 状或蠕 虫形, 2 细 胞宽。 5 (6) 无叶原 基或仅 在顶部 具不明 显凸起 10. 异芽 丝瓜藓 P. leucostoma 6 (5) 叶原 基明显 16 卵蒴 丝瓜藓 P. proligera 7 (2) 无性芽 胞卵圆 形或圆 柱形。 8 (11) 芽胞 大型, 卵圆, 至圆 柱形, 叶原基 多数。 9 (10) 无性 芽胞红 褐色, 叶原基 多生于 植物体 中上部 3. 林地 丝瓜藓 P. drummondii 10 (9) 无性 芽胞深 绿色, 叶 原基生 于植物 体顶部 11. 勒氏 丝瓜藓 P. ludwigii 11 (8) 芽胞 小型, 褐 色或黄 绿色, 无叶 原基或 不超过 3 个。 12 (13) 无 性芽胞 褐色, 卵 圆形, 无叶 原基。 有 时伴有 丝状无 性芽胞 10. 异芽 丝瓜藓 P. leucostoma 13 (12) 无性 芽胞黄 褐色, 顶部具 1 一 2 稀 3 个 线状明 显长于 芽胞的 叶原基 7. 纤毛 丝瓜藓 P. hisae 14 (1) 植物 体不育 枝叶腋 缺无性 芽胞。 15 (16) 植物 体具根 生呈念 珠状无 性芽胞 12. 念珠 丝瓜藓 P . lotescens 16 (15) 植物 体无根 生无性 芽胞。 17(24) 叶中 部细胞 多宽于 12 微米。 18 (19 ) 叶 长圆至 卵状披 针形, 叶细 胞菱形 19. 白色 丝瓜藓 P. wahlenbergii 19 (18) 叶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叶细 胞长的 菱形。 20 (21) 叶 中部细 胞宽约 16 — 28 微米 17. 大坪 丝瓜藓 P . tapintzense 21(20) 叶 中部细 胞宽约 12 — 19 微米。 22 (23) 中助在 叶尖下 部消失 u . 勒氏 丝瓜藓 P . Iudwigii 23 (22) 中 肋长达 叶尖部 6 . 柔叶 丝瓜藓 p . 24(17) 叶中 部细胞 多窄于 12 微米。
真藓科 387 25 (30) 植物体 (除 苞叶外 ), 叶中 肋至中 上部, 或明显 在叶尖 部以下 消失。 26 (27) 植物体 大型, 雌 雄异株 13. 疏叶 丝瓜藓 P. macrocarpa 27 (26)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雌雄 有序同 苞或同 株异苞 。 28 (29) 蒴齿透 明无疣 8. 明齿 丝瓜藓 P. hyaloperistomata 29 ( 28) 蒴 齿明显 具疣。 30 (25) 植 物体叶 片中肋 长达近 尖部至 贯顶。 31 (32) 叶宽的 卵状披 针形, 下 部叶明 显小, 顶部叶 (苞叶 ) 明 显狭, 外观呈 种缕状 1. 泛生 丝瓜藓 P. crnda 32 (31) 叶 长圆至 舌状披 针形, 下部叶 变化不 明显, 叶尖部 边缘齿 粗大, 叶背 中肋端 明显具 齿凸… 9. 粗枝 丝瓜蘇 P. laticuspes 33 (36) 植物 体中等 大小或 大型, 明显具 光泽, 叶干时 硬直, 假 根密集 交织。 34 (35) 植物体 大型, 硬挺, 叶 线状披 针形。 叶短的 渐尖或 急尖, 顶 部明显 龙骨状 18. 狭叶 丝瓜藓 P. timmioides 35 (34) 植物 体中等 大小, 较 硬挺, 叶披 针形。 叶 先端狭 而长的 渐尖, 顶部平 2. /J、^jRlf P. crudoides 36 (33) 植物体 中等或 较小, 无 光泽, 叶 干时不 硬挺。 37 (38) 叶 在茎上 稀疏或 较稀疏 着生, 孢蒴 短梨形 5. 疣齿 丝瓜藓 P. nexuosa 38 (37) 叶在茎 上密集 着生或 在上部 密集, 孢蒴棒 状或长 棒状。 39 (40) 孢蒴长 棒状, 台部 明显, 约为 壶部的 1/2 4. 长蒴 丝瓜藓 P. elongata 40 ( 39) 孢 蒴短管 状或近 梨形, 壶部明 显短于 台部。 41 (42) 植 物体黄 绿色, 中等 大小, 雌 苞叶明 显狭长 15. 黄 丝瓜藓 P. nutans 42 (41) 植 物体暗 绿色, 小型, 雌苞叶 短宽或 稍长, 但不狭 14. 多态 丝瓜藓 P. minor 1. 泛生 丝瓜藓 图版 159; 1-8 Pohlia cruda (Hedw. ) Lindb. (1879);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Wu et al. (1984); M. Zang in X. J. Li (1985). Mnium crudum Hedw. (1801); Webera cruda Bruch (1833) . 植物体 丛生, 绿色、 淡 黄绿色 至淡白 绿色, 明显具 光泽, 茎高 0.6 — 3 厘米或 略高, 直立, 近 红色。 下 部叶阔 卵状披 针形至 卵状长 圆形, 急尖或 渐尖。 中部叶 狭长圆 状披针 形, 2 — 2.5 毫米 xo. 7 毫米; 上部叶 (雌 苞叶) 长披针 形或近 线形, 3 — 3.5 毫米 X0. 4 毫米, 叶缘 平展, 上 部具细 圆齿, 中 肋明显 在叶尖 部以下 消失, 下部 红色。 叶中 部细胞 狭线形 至近蠕 虫形, 65 — 120 微米 x 7 — 12 微米, 薄壁, 叶 上部和 叶下部 细胞较 短于叶 中部 细胞。 雌雄 异株, 稀见雌 雄有序 同苞。 蒴柄长 10 — 20 毫米, 曲折。 孢蒴多 倾立至 水平或 下垂, 长圆状 梨形或 棒状, 台部不 明显。 内 齿层基 膜约为 外齿的 1/3, 齿 条明显 穿孔, 齿毛 2 — 3 条。 孢 子直径 16 — 26 微米。 产 德钦、 中甸、 碧江等 滇西北 地区; 生 于海拔 3240 — 4600 米山 区林下 及高山 灌丛、 腐木及 土生。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广东、 浙江、 安徽、 江苏、 陕西、 新疆、 山 西、 河北、 内 蒙古、 山东、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及 台湾等 地区。 东亚、 非洲 南部、 北 美、 大 洋洲、 南极 洲均有 分布。 本种为 世界广 布种。
388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59 1— 8. 泛生 丝瓜藓 Pohliacruda (Hedw. ) Lindb. 1 植物体 (X3.3), 2—4. 叶 (x28), 5、 6. 孢蒴 (X13.3), 7. 叶尖 部细胞 (X205), 8.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205); 9—19. 林地 丝瓜藓 P. drummondii (C. MueU. ) Andr. 9. 植物体 (X3.3), 10、 11. 枝条 (X13.3), 12、 13. 叶 (X46.5), 14. 叶尖 部细胞 (X205), 15 — 19. 发育 不同时 期的无 性芽孢 (X28); 9、 10、 12 — 16. 原 BryumbarbuloidesBroth. 模式 标本。 (张大 成绘)
真藓科 389 2. 小 丝瓜藓 图版 164: 1—5 Pohlia crudoides (Sail. Et Lesq) Broth. (1903); Wu et al (1984); M. Zang in X. J. Li (1985). 植物体 硬挺, 丛集。 黄绿 色或黄 褐色, 高 20 — 30 毫米。 具明显 光泽。 茎 直立, 单 一。 叶干 时紧贴 于茎, 湿时 倾展。 下部 叶稀少 而小, 上部叶 密集, 呈长披 针形, 顶部渐 尖, 长 2 — 2. 8 毫米, 宽 0.4 毫米。 叶边缘 不明显 背弯, 中 上部具 细齿, 无分化 边缘, 中肋 强壮, 长 达叶近 尖部。 叶中部 细胞线 形或蠕 虫形, 75 — 155 微米 x 7 — 9. 5 微米, 顶 部细胞 略短, 叶 基细胞 稍大, 方 形或长 方形。 产云南 西北部 高山; 生 于海拔 4000 — 4500 米 的岩面 薄土。 四川、 西藏、 陕西、 台 湾有 分布。 本 种为北 半球广 布种。 3. 林地 丝瓜藓 图版 159: 9 — 19 Pohlia drummondii (C. Muell. ) Andr. in Grout, (1935); Wu et al. (1984). Bryum drummondii C. M. Bot. Z. (1862); Webera commutata Schimp (1876); Pohlia commutata (Schimp. ) Lindb. (1879) ; Bryum barbuloides Broth. (1929) ; P. C. Chen et al. (1963); Wu et al. (1984); Pohlia barbuloides (Broth. ) Ochi (1985). 植物体 纤细, 稀疏 丛集。 下部 褐色, 上 部黄绿 色或暗 绿色, 无 光泽, 高 0.8 — 2 厘 米。 茎 直立, 无或具 分枝, 稀见鞭 状枝, 基部具 深褐色 假根。 叶干时 紧贴, 湿时 伸展, 长圆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罕见 卵状披 针形, 龙 骨状, 长 0.5 — 1.6 毫米, 宽 0.2~0.6 毫 米, 上部具 细齿。 中肋 纤细, 在叶 尖下部 消失。 叶中 部细胞 线形, 薄壁, 60 — 130 微米 X7 — 12 微米, 基部长 方形。 基部叶 常稀疏 而小, 上部叶 密集或 稀疏。 无 性芽胞 叶腋单 生, 稀少, 每 株通常 1 一 3 芽胞, 芽胞卵 圆形至 柱状, 红 色至深 褐色, 叶 原基黄 绿色, 生于 芽胞中 上部。 稀见 未脱落 芽胞在 茎上生 成鞭状 枝条, 下部 具稀疏 假根。 孢 子体未 见。 产 大理、 中 甸等滇 西北高 山区; 生 于海拔 3500~4500 米高山 流石滩 及灌丛 石面薄 土。 辽宁、 吉林及 四川等 地均有 分布。 欧洲、 北美、 南美地 区也有 分布。 4. 丝瓜藓 图版 160: 1—7 长蒴 丝瓜藓 Pohlia elongata Hedw. (1801); Broth, in Hand. -Mazz. ( 1929) ;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M. X. Zhang (1978); Wu et al. (1984); M. Zang in X. J. Li (1985). Pohlia ciliifera Broth. (1924). P. C. Chen et al. (1963); Webera ciliifera Broth. (1929). 植物体 丛生, 绿 色或黄 绿色, 无光泽 或略具 光泽, 髙 0.6 — 20 毫米。 茎 直立, 常在 基部生 有新生 枝条, 基部具 假根。 下 部叶披 针形, 上部叶 线状披 针形至 线形。 叶片长 1.5 — 5 毫米, 宽 0.5 毫米, 边缘中 下部常 背卷, 上部具 细齿, 中肋 粗壮, 至叶 尖部。 叶中部 细胞近 线形, 50 — 100 微米 x 7 — 10 微米, 薄 壁至稍 厚壁,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30 — 60 微米 x 12 — 16 微米; 雌 雄有序 同苞。 蒴柄长 1 一 4 厘米。 孢蒴 倾立或 平列, 棒槌 状或长 梨形, 长 3~6 毫米, 台 部较壶 部细, 等长 或长于 壶部, 近 蒴口处 蒴壁细 胞狭长
390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60 1— 7. 丝瓜藓 PohliaelongataHedw. , 1. 植物体 (x3.3), 2 — 5. 叶 (x28), 6.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205), 7. MM (X13.3); 8—15. 疣齿 丝瓜蘇 P. flexuosa Hook. , 8. 植物体 (x3.3), 9—11. 叶 (X28), 12. 孢蒴 (X13.3), 13、 14. 无 性芽孢 (X125), 15.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5), 16 — 20. 纤毛 丝瓜藓 P. hisae T. Kop. et J. S. Lou, 16. 植物体 (X6.6), 17、 18. 叶 (x28), 19. 无 性芽孢 (x85), 20.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5)。 (张大 成绘)
真藓科 391 方形, 厚壁。 蒴盖锥 状具细 尖头。 蒴齿 两层, 外齿黄 褐色, 具疣, 内齿 基膜达 外齿的 1/4 至 1/2, 齿 条几无 穿孔, 齿毛 1 一 2 或残。 孢 子直径 12 — 20 微米, 具细点 状疣。 产 丽江、 昆明等 地区; 多生 于海拔 1800 — 5500 米 的林下 路边或 沟边, 形成 小片藓 丛。 西藏、 四川、 广西、 贵州、 福建、 台湾、 湖北、 安徽、 上海、 陕西、 山西、 山东、 河北、 内 蒙古、 辽宁、 吉林 及黑龙 江均有 分布。 日本、 中 南亚、 欧洲、 北美 广布。 本种齿 毛发育 情况多 样型, 由 残留的 齿毛至 近完全 发育的 齿毛, 根 据研究 分析, 为 孢 子体成 熟不同 时期的 产物。 5. 疣齿 丝瓜藓 图版 160: 8—15 Pohlia flexuosa Hook. (1836); Wu et al (1984); M. Zang in X. J. Li (1985). Webera scabridens (Mitt. ) Jaegr. (1875) ; Pohlia scabridens (Mitt. ) Broth. (1903). P. C. Chen et al. (1963); Pohlia subflexuosa Broth. (1923); P. C. Chenetal. (1963). Webera subflexuosa (Broth. ) Broth. (1929); Pohlia subcompactula (Chen) P. C. Chen (1943); P. C. Chen et al. (1963). 植物 体丛集 或稀疏 丛集, 直立, 绿 色或黄 绿色至 褐色, 高 1 一 2 厘米或 更高, 下部 具褐色 假根, 多 具新生 枝条。 叶稍 密集, 干时 曲折或 扭曲, 湿时 直展, 披 针形, 1.3 — 2.2 毫米 X0.4~0.6 毫米, 边缘 平展, 时有 向背部 弯曲, 上部具 细齿, 中肋达 叶近尖 部, 红 褐色。 叶细 胞狭, 稍 厚壁或 薄壁, 线 形或近 线形, 60 — 100 微米 x 6 — 9 微米, 叶 尖及基 部细胞 稍短于 中部。 芽胞 稀见, 少数, 绿色或 褐色, 棒 槌状, 芽体 3 — 5 细 胞宽, 细胞 在芽体 上螺旋 状扭曲 伸长, 上部具 2 — 4 个叶 原基。 雌雄 异株。 有时 见雄株 混生于 具抱蒴 的植物 体中。 雄 器苞叶 较小, 雌苞叶 细长, 稍 曲折, 通常 2 — 4 厘 米长, 近红色 或红 褐色。 孢蒴 倾立, 平列至 俯垂, 卵状 梨形, 台 部短, 干时 台部明 显皱缩 变狭, 口部 相 对小于 壶部。 蒴盖圆 锥形, 明显 具喙。 蒴齿 两层, 内 齿基膜 稍低, 齿条 线形, 具狭的 穿孔, 齿 毛残留 或缺。 孢 子直径 15 — 22 微米。 产 景东、 金平、 福贡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 2500 米林地 地表, 土生。 西藏、 新疆、 浙江、 江西、 广东、 台 湾均有 分布。 东 南亚、 美洲 大部分 地区有 分布。 由 于环境 不同, 植物体 产生孢 子体时 几见不 到无性 芽胞; 本种与 P. gradlima 之间 过渡类 型多, 种间界 限难于 割断, 故本 种可能 包含两 类群。 6. 南亚 丝瓜藓 图版 161: 1—5 Pohlia gedeana (Bosch, et Lac. ) Gang. (1974) . Bryum gedeanum Bosch, et Lac. (1860). 植物体 丛生, 绿色, 高 10 — 20 毫米, 无 光泽。 茎 直立, 单 一或稀 分枝。 叶 干时皱 缩或贴 于茎, 湿时 倾展, 在茎上 多稀疏 着生, 呈 长椭圆 形或披 针形, 顶部 渐尖, 长约 2 毫米, 宽 0.5 毫米。 叶边 缘平, 中 上部具 细齿, 无明 显分化 边缘, 中肋 达顶。 叶 中部细 胞 疏松, 狭长 菱形, 51 — 95 (140) 微米 x 13— 19 微米, 边缘具 1 一 3 列 不明显 狭长形 细胞, 基 细胞长 方形。 孢子体 未见。 产 昆明、 红河 等地; 林 下湿润 土生。 由 于本种 特征不 明显, 极难确 定种的 位置, Ochi(1985), 根 据细胞 等特征 认为近 似于 Bryum cellulare, 其 外形, 介 于两属 之间, 将其 定名为 Bryum gedeanum 。 但 因本种
392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61 1一5. 南亚 丝瓜藓 Pohliagedeana (Bosch, et Lac. ) Gang. , 1 一 3. 叶 (X28), 4. 叶尖 部细胞 (X205), 5. 叶中 部边 缘细胞 (X205); 6 — 14. 明齿 丝瓜藓 P. hyaloperistoma Zhang, Li et Higuchi 6. 植物体 (x3.3), 7 — 9. 叶 (X28), 10. 叶尖 部细胞 (x305), 11.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5), 12. 叶 横切面 (x305), 13. 孢菊 (X13.3), 14. 蒴齿 及孢子 (X205)。 (张大 成绘)
真藓科 393 与 Pohliatapintzense 相似, 加之 云南标 本未见 孢蒴, 故 暂放入 本属。 7. 纤毛 丝瓜藓 (新拟 ) 图版 160: 16-20 Pohlia hisae T. Kop. et J. S. Lou (1986). 植物体 疏松丛 集生, 绿色、 黄绿色 或近褐 绿色, 茎高 0.5 — 1.5 厘米, 下部 褐色或 红 褐色。 叶密集 排列在 茎上, 下部 稍小, 斜展。 叶多 少呈龙 骨状, 卵状 披针形 或披针 形, 叶 边缘近 全缘, 上 部具细 圆齿; 中 肋强, 长 达叶尖 或在叶 尖下部 消失。 叶细 胞狭长 菱形, 渐向边 缘呈近 线形, 但不形 成明显 的分化 边缘。 叶中 部细胞 50 — 90 微米 x 4 — 9 微米。 无性芽 胞不规 则卵圆 形或长 圆形。 叶 原基生 于芽胞 顶端, 1 一 2 (稀 3) 个, 多数 长 于芽胞 的二倍 以上, 自然 伸展或 扭曲。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4100 米, 高山 灌丛下 土生。 分布于 四川及 西藏。 中国特 有种。 8. 明齿 丝瓜藓 (新拟 ) 图版 161: 6-14 Pohlia hyaloperistoma Zhang, Li et Higuchi (2001) 植物体 丛生, 绿色、 黄 绿色或 微暗红 褐色, 高约 10 毫米。 具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或基部 分枝。 叶 干时贴 茎或略 皱缩, 湿时 倾展, 长披 针形, 边缘略 背弯, 中上 部具粗 齿; 中肋 粗壮, 达叶近 顶部。 叶中 部细胞 线形, 70 — 152 微米 x 7. 5 — 14 微米, 无分化 边缘; 叶基 细胞长 方形。 雌 雄同株 同序, 或精 子器生 于苞叶 叶腋。 蒴柄 硬挺, 长 12 — 18 毫米, 孢蒴深 褐色, 倾 立至水 平或稍 下垂, 长梨 形或棒 槌形, 台部明 显短于 壶部, 干时 皱缩, 蒴口 略小于 壶部。 蒴盖圆 锥形, 顶 部无或 明显具 乳头状 凸起。 蒴齿 两层, 内 齿长于 外齿。 外齿 较宽, 顶部 圆钝, 常在 横隔处 断裂, 淡橙 黄色, 光 滑透明 无疣; 内齿 齿 条狭而 细长, 与外齿 同色, 中上 部具细 裂孔, 顶部 宜随节 断裂; 齿毛 残缺; 基膜极 低, 仅为 蒴齿的 1/6。 孢子 球形, 约 24 微米, 褐色, 具点 状疣。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米处潮 湿的腐 木上。 西藏、 新疆、 陕西及 吉林有 分布。 模 式标 本采自 德钦。 本种在 外形上 极同于 P. cruda, 在无 孢子体 的情况 下难于 区分, 在孢 蒴成熟 的情况 下, 蒴齿 区别极 明显。 本种 即常被 误定为 P. longicollis, 但后者 蒴齿密 被疣, 基 膜达蒴 齿的 1/2 处, 与 本种有 明显的 差别。 本种较 少见, 但在 我国却 有较广 分布。 9. 粗枝 丝瓜藓 图版 162: 16—20 Pohlia laticuspes (Broth. ) P. C. Chen ex Redf. et Tan (1996); P. C. Chen et al. (1963); Wu et al. (1984). Webera Laticuspes Broth. (1929). 植物体 丛生, 稍 茁壮, 绿色、 黄 绿色、 无 或稍具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干或 湿时变 化 不大。 叶多生 于茎中 上部, 直展, 上部多 少呈龙 骨状, 卵 状披针 形至长 舌形, 顶部渐 尖或 稍钝的 急尖, 长约 2.5 毫米, 宽 0.5~0.8 毫米, 叶 缘平或 在中部 背卷, 叶 尖部具 较大而 明显的 粗齿; 中肋 多在叶 尖下部 消失, 稀达 尖部, 背 部末端 具明显 刺状凸 起或具 数 刺齿。 叶 中部细 胞线状 菱形, 60 — 110 微米 x 6 — 10 微米; 基部 细胞稍 疏松, 长 方形; 叶 尖部细 胞稍短 或同于 中部。 雌 雄有序 同苞或 异株, 雌苞叶 狭长, 孢蒴棒 状或长 圆至椭 圆状 梨形。 蒴 齿基膜 较底, 约达 外齿的 1/3, 齿毛 2 条, 不完全 发育或 残缺。 孢 子深棕 色, 17 — 23 微米, 具 密疣。
394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62 1—6. 卵蒴 丝瓜藓 Pohlia proligera (Kindb. ) Lindb. exArn. , 1. 植物体 (X3.3), 2、 3. 叶 (X28), 4.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5), 5. 孢蒴 (X13.3), 6. 无 性芽孢 (X123); 7 — 15. 异芽 丝瓜藓 P. leucostoma (Bosch et Uc. ) Fleisch. , 7. 植物体 (X3.3), 8. 植物体 (X6.6), 9 一 12. 叶 (x28), 13.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5), 14、 15. 不同形 态的无 性芽孢 (X123); 16~20. 粗枝 丝瓜藓 P. laticuspes (Broth. ) P. C. Chen ex Redf. et Tan, 16. 植 物体 (X3.3), 17—19. 叶 (x28), 20. 叶尖 部细胞 (x205)。 (张大 成绘)
真藓科 395 产 德钦、 中甸、 贡山、 维西、 丽江等 滇西北 地区; 生 于海拔 3400 — 3700 米 的树干 上、 林 下土生 或岩面 薄土。 西藏有 分布。 本 种外形 及形态 特征均 近同于 P. cruda, 但叶 稍狭, 叶尖细 胞明显 具较大 而粗的 齿, 在叶背 面中肋 末端具 凸起的 刺齿更 是明显 的区别 特征。 H. Ochi (1969) 将 本种作 为 P. bngicollis 的 异名, 根 据对本 地区大 量标本 的鉴定 认为, 本种 有独立 特征, 应能区 别 于其他 各种。 在 我标本 馆所被 鉴定的 P. bngicollis 标本, 均为 P. ebngata 或 P. nu- tans 及其他 种名之 误订, 而 P. bngicollis 在 外观上 显现透 明状, 该 种在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标 本馆未 见云南 标本。 故在本 文中未 将该种 列入。 10. 异芽 丝瓜藓 (新拟 ) 图版 162: 7-15 Pohlia leucostoma (Bosch, et Lac. ) Fleisch. (1904) . Brachymen ium leucostoma Bosch, et Lac. (I860). 植物体 丛集, 土生, 直立, 绿色、 黄 绿色或 褐色, 下部 具褐色 假根。 茎 细长。 叶柔 软, 干时 扭曲, 湿时 伸展, 在茎 上稀疏 排列, 卵状 披针形 或长披 针形, 约 1 一 2 毫米 x 0.3~0.7 毫米, 渐上 变小; 叶两 侧边缘 平或近 平展, 全 缘或先 端具细 圆齿; 中 肋与叶 色 近同, 强的 下延, 上部 近顶。 叶 细胞长 而狭, 薄壁, 70 — 120 微米 x 7 — 10 微米, 边 缘细胞 略狭。 无性芽 胞生于 枝上部 叶腋, 密 集或稀 疏生, 早期 卵圆形 (罕 见晚期 不发育 现象 ), 后 发育成 丝状, 既 有直接 发育成 丝状, 线 形或蠕 虫形, 两细 胞宽, 顶部 无叶原 基 或叶原 基极不 明显。 孢子体 未见。 产 贡山、 福贡、 维西、 碧江、 大理、 保山、 元阳、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700 — 3000 米的林 下路边 土坡、 土壁或 岩面薄 土上。 分布 于西藏 及台湾 等地。 日本、 尼 泊尔、 印度、 印度尼 西亚及 夏威夷 群岛有 分布。 本 种在生 境和植 物体形 态上极 近似于 P. poroliger, 区别 仅在于 无性芽 胞的形 态上, 后者明 显具叶 原基, 根据 对本种 的长期 观察, 在无 性芽胞 未脱落 前决不 形成叶 原基, 而 前者芽 胞发育 前期即 具有发 育的叶 原基。 11. 勒氏 丝瓜藓 图版 164: 6—9 Pohlia ludwigii (Schwaegr. ) Broth. (1892); M. Zang in X. J. Li (1985). Br yum ludvuigii Schwaegr. (1816); Mniobryum ludxvigii ( Schwaegr. ) Loesk. (1910). 植物 体密集 或稀疏 丛生, 红 褐色, 芽胞 腋生, 倒 卵形, 茎高 10 — 30 毫米。 叶在茎 上稀疏 排列, 下部宽 卵状, 上部卵 状至长 圆状披 针形, 叶 缘平, 顶 部具细 圆齿; 中肋褐 色, 在叶 尖下部 消失。 叶 细胞稍 疏松, 60 — 100 微米 X10-- 18 微米; 中部 以下边 缘细胞 渐狭, 基 部最为 明显, 细胞 薄壁。 雌雄 异株。 产 昆明; 生 于海拔 1800 米 的池塘 及水边 土生。 中 国西南 地区及 日本、 俄 罗斯、 西 伯 利亚、 北美有 分布。 12. 念珠 丝瓜藓 (新拟 ) 图版 163: 5-12 Pohlia lutescens (Limpr. ) Lindb. (1899). Webera lutescens Limpr. (1892); Mniobryum lutescens (limpr. ) Loesk. (1910) . 植 物体丛 集生, 绿色、 淡黄绿 色或褐 绿色, 高 0.5 — 2. 5 厘米, 直立。 茎褐 色至近
39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63 1—4. 狭叶 丝瓜藓 p hli a timmioides (Broth. ) P. C. Chen ex Redf et Tan , 1 • 植物体 (x3.3), 2、 3. 叶 (X28) 4. 中肋 横切面 (X305); 5 — 12. 念珠 丝瓜藓 P. lutescens(Limpr.) Lindb. 5. 植物体 (x3.3), 6~8. 叶 (X28), 9. 叶尖 部细胞 (X205), 10. 叶 基部边 缘细胞 (X205), 11. 叶 横切面 (x305), 12. 根生无 性芽孢 (X305)。 (张大 成绘)
真藓科 397 红色, 下 部叶小 而稀, 上 部叶较 密集。 叶阔卵 圆状披 针形, 渐尖。 叶中上 部具细 刺齿; 中肋消 失于叶 上部。 叶中 部细胞 80 — 150 微米 x 6 — 10 (14) 微米。 雌苞 叶狭长 披针形 至 线形。 雌雄 异株。 根生 似念株 状无性 芽胞, 常见下 部叶腋 伴有相 同根生 芽胞, 无性芽 胞 不规则 球形, 具 凸起, 褐色。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400 米的 林下、 路边等 潮湿的 土上。 西藏、 四川、 陕西 等中国 西部 地区及 欧洲有 分布。 中 国新记 录种。 本 种与在 云南省 分布的 P. cruda 极其 相似, 两者惟 一区别 在于有 无根生 芽胞。 由 于其特 征非常 明显, 在以往 的有关 P. cruda 种的 记载中 从未发 现有此 描述。 由于在 P. lutescens 中未 发现孢 子体, 即 不能与 P. cruda 比较。 另 在欧洲 记录的 该种, 无性 芽胞为 淡 黄色, 而中 国分布 均为深 褐色, 两种的 最后确 定应取 决于孢 子体的 比较, 在此 暂将该 类 群列入 本种, 尚待 进一步 研究。 13. 疏叶 丝瓜藓 (新拟 ) 图版 164: 10—15 Pohlia macrocarpa Zhang, Li et Higuchi (2001) . 植物体 大型, 质软, 绿 色或黄 绿色, 高 15 — 35 毫米。 无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 稀 分枝, 基部具 假根。 叶在 无性枝 上稀疏 着生, 基部 叶宽。 叶干时 皱缩, 湿时 伸展, 长 1 一 3 毫米, 宽 0.3~0.8 毫米, 呈卵状 披针形 至长披 针形, 顶部 渐尖, 扭转, 叶边缘 平, 中 上部具 细齿, 有时 可延伸 至中部 以下。 叶中 部细胞 线形, 90 — 180 微米 x 9 — 12 微米, 渐向边 缘明显 变长, 但不形 成分化 边缘; 近 尖部细 胞明显 较短, 基 部细胞 较宽。 苞叶 长可达 5 毫米。 雌雄 异株。 蒴柄长 50 — 60 毫米, 上部 曲折。 孢蒴 倾立, 棒 槌形或 梭形, 蒴台 部短于 壶部, 蒴口 较小, 环带 常存。 蒴齿 两层, 内齿 稍短于 外齿。 齿毛残 缺。 孢子 球形, 淡黄 褐色, 直径 14 一 19 微米, 表面 光滑。 产滇 西北; 生 于海拔 2000 — 3200 米 的岩面 薄土。 西藏及 四川有 分布。 14. 多态 丝瓜藓 图版 165: 11—18 矮生丝 瓜藓、 尖叶 丝瓜藓 Pohlia minor Schleicher ex Schwaegr. (1816) . Pohlia polymorpha Hopp. et Hornsch. (1819); P. C. Chen et al. (1963); Pohlia acuminata Hoppe et Hornsch. (1819); P. C. Chen et al. (1963); C. Gao (1977); M. Zang in X. J. Li (1985); Webera pygmaea Broth. (1929); Pohlia pygmaea (Broth. ) P. C. Chen (1963). 植物体 纤细, 密集丛 生或稀 疏与其 他藓类 混生。 无 光泽。 茎 通常单 一或在 基部分 枝, 连 同孢子 体高达 30 毫米。 叶干时 紧贴, 湿时 直展,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渐尖, 通常长 不超过 1 毫米 (除 苞叶外 ), 边缘多 在一侧 卷曲, 另一 侧稍外 弯曲, 上部具 细齿; 中 肋明显 粗壮, 长达叶 尖部。 叶中部 细胞线 状六角 形至蠕 虫形, 20 — 70 微米 X5 — 10 微 米, 稍薄壁 至明显 厚壁, 基部 细胞长 方形。 雌 雄有序 同苞, 精 子器有 时及少 (数个 ), 罕 见雌雄 异序。 雌苞叶 线状披 针形, 长达 1.5 毫米, 边 缘强烈 外卷。 蒴柄长 4 一 20 毫 米, 常 弯曲。 孢蒴 倾斜或 低垂, 长棒 状至长 梨形。 蒴齿 两层, 内外齿 等长, 内齿 齿条线 形, 明 显狭于 外齿, (长 宽比约 2:1) 无或 具狭的 穿孔。 基膜 极低, 最 高不超 外齿的 1/3。 无 齿毛, 孢 子直径 16 — 26 微米。 稀达 30 微米。
398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64 1—5. 小丝 瓜蘚 Pohliacrudoides (Sail. etLesq) Broth. , 1 . 植物体 (x3.3), 2 — 4. 叶 (X28), 5. 叶中部 边缘细 胞 (X305); 6—9. 勒氏 丝瓜藓 P. ludwigii (Schwaegr. ) Broth. , 6. 植物体 (x3.3), 7、 8. 叶 (x28), 9. 叶 尖 部细胞 (X205); 10~15. 疏叶 丝瓜藓 P. macnxarpa Zhang, Li et Higuchi, 10. 植物体 (x2), 11 — 13. 叶 (X28), 14.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5), 15. 叶 横切面 (x305)。 (张大 成绘)
真藓科 399 产 德钦、 中甸、 贡山、 福贡、 东川; 生 于海拔 2500~4700 米 的高山 林地、 灌丛、 流 石滩, 土生 及岩面 薄土。 分布于 西藏、 陕西、 青海、 新疆、 辽宁及 吉林。 印度、 锡 金、 日 本及欧 洲也有 分布。 本种雌 雄有序 同苞或 同株异 序两种 类型, 有时 同时发 现在同 一号标 本中, 但 稀见雌 雄异株 现象, 而 在有序 同苞中 精子器 极少, 有 时仅具 1 一 2 个, 常 被误定 为异株 现象。 根 据在西 南高海 拔地区 不同环 境中采 集到该 类群植 物中, 就各 群体演 化变异 之大, 与特 征描述 标准似 乎面目 全非, 如蠕虫 形厚壁 细胞至 近薄壁 长菱形 细胞; 内齿 几无基 膜或基 膜 极低, 更有 内外齿 外观间 隔排列 至外齿 发育常 伴有奇 形等, 但就 积累大 量相同 地区不 同 环境与 不同地 区近似 环境的 标本进 行比较 分析, 结论 如下: 在 林线上 下本种 近似于 P. elongate, 区别在 于外形 较小; 孢蒴 较小, 多为长 梨形, 台 部短; 内齿齿 条狭, 基膜 低及孢 子大。 而高于 林线, 海拔 越高, 植物 体一般 更小, 为适应 高海拔 寒旱地 区或湿 地, 该类群 叶细胞 壁表现 为细胞 厚壁呈 线状蠕 虫形, 外 齿发育 奇型, 齿 条相间 排列, 基 膜 几无, 直至 叶细胞 线状菱 形至长 菱形, 细胞壁 稍薄至 厚壁多 样形, 蒴 齿发育 标准, 但 基膜仍 极低。 本 种在滇 西北地 区变异 甚大, 极易 误认为 新种, 从而 导致该 种在本 地区的 定 名较为 混乱, 如 V. F. Brotherus 1929 在 Symb. Sin. 中 出现了 P. polymorpha, P. pygmaea, 而 在该地 区被定 为上述 类群的 标本, 除一些 较小的 P. elongata 外, 均 应归在 本种 之内。 另 本种与 P. elongata 在生于 孢子壁 上的疣 可明显 区分, 本种 明显具 粗疣, 后者仅 具细小 的圆点 状疣。 15. 黄 丝瓜藓 图版 165: 1—6 Pohlia nutans (Hedw. ) Lindb. (1879) ; P. C. Chen et al. (1963) ; Wu et al (1984) ; M. Zangin X. J. Li (1985). Webera nutans Hedw. (1801). 植 物体深 绿至黄 褐色, 稀 疏或丛 集生, 无 光泽。 茎长约 5 毫米, 通常 单一, 或在基 部 分枝, 湿 时外观 叶多少 扭曲。 下部叶 卵状披 针形, 渐上 变大, 上部 叶长披 针形, 1. 5 — 3 毫米 X0. 5 — 0.8 毫米, 叶 尖部或 多或少 旋转, 边 缘多少 向背面 弯曲, 中 上部边 缘具 细齿; 中肋粗 壮上部 稍曲, 背部 明显凸 起呈龙 骨状, 达近尖 部或不 明显的 贯顶。 叶 中部细 胞线状 菱形, 55 — 90 微米 x 9 — 13 微米, 多少 厚壁。 雌 雄有序 同苞, 蒴抦长 1.5 — 2. 5 厘米, 黄 橙色。 孢蒴 干时多 下垂, 湿时 俯垂, 短 棒状。 台 部短于 壶部, 干时 皱缩。 内齿 基膜达 外齿的 1/2 处, 齿 条强的 穿孔或 裂开, 齿毛 2 — 3 条, 与齿条 等长, 具 节疣或 附片。 孢 子直径 16 — 20 微米, 具 粗疣。 产 德钦、 贡山;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左 右的林 下腐殖 质上, 常见 生于岩 面薄土 藓 丛中。 西藏、 贵州、 广东、 台湾、 浙江、 陕西、 上海、 新疆、 黑 龙江、 内 蒙古、 吉林 及 辽宁有 分布。 本种为 全球广 布种。 本种外 形特征 近似于 P. elongata 与 P. cruda 之间, 变化 较大, 但孢 蒴明显 较短及 叶 边缘多 皱褶, 中 肋在叶 背面明 显突起 与前者 的孢蒴 较长, 后者 的叶面 较平, 具 光泽等 可明显 区别。 16. 卵蒴 丝瓜藓 图版 162: 1—6 Pohlia proligera (Kindb. ) Lindb. ex Arn. (1894); Wu et al (1984).
图 版 165 1—6. 黄 丝瓜醉 Pohlia nutans (Hedw.) Lindb. , 1. 植物体 (x3.3), 2、 3、 4. 叶 (X28), 5.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5), 6. 孢蒴 (X13.3); 7 — 10. 大坪 丝瓜藓 P. tapintzense (Besch. ) Redf. et Tan, 7. 植物体 (X3.3), 8、 9. 叶 (X47), 10. 叶尖 部细胞 (X205); 1 1—18. 多态 丝瓜藓 P. minor Schleicher ex Schwaegr. , 11. 植物体 (X3.3), 12 — 15. 叶 (X47), 16. 叶尖 部细胞 (X305), 17.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 x 305) , 18. 中肋 横切面 (x305)。 (张大 成绘)
真藓科 401 Webera proligera Kindb. (1888); Pohlia camptotrachela var. vestitissima (Sak. ) Ochi (1959). 植物体 丛集, 直立, 黄 绿色。 高约 20 毫米。 茎单 一或稀 分枝。 叶干时 扭曲, 湿时 伸展, 长披 针形, 急尖, 基部 稍狭, 约 1.5 — 2.0 毫米 X0. 4 毫米, 渐上 变小。 叶缘平 展, 先 端具细 圆齿, 中肋 达叶近 尖部。 叶细胞 线形, 薄壁, 80~120 微米 X6 — 9 微米, 上 部细胞 略短, 基部细 胞与上 部细胞 近同。 无性 芽胞多 见于新 生枝中 上部, 少或 多数, 常丛 集生于 枝上部 叶腋, 线 形或蠕 虫形, 两细 胞宽, 具 1 一 3 个叶 原基; 雌雄 异株。 蒴 柄长约 30 毫米, 孢蒴 俯垂, 长 梨形, 孢 子直径 15 — 20 微米。 产 德钦、 维西、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400 — 3400 米处岩 面薄土 及林下 路边, 土生。 广西、 贵州、 四川、 广东、 福建、 湖南、 江西、 江苏、 安徽、 新疆、 山东、 浙江、 内蒙 古、 吉林、 辽宁 及黑龙 江均有 分布。 为北 半球广 布种。 17. 大坪 丝瓜藓 图版 165: 7—10 Pohlia tapintzense (Besch. ) Redf. et Tan (1996) . Webera tapintzense Besch. ( 1892); Mniobryum tapintzense ( Besch. ) Broth. (1903);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Wu et al. (1984). 植物体 丛生, 黄 绿色, 高 15 — 20 毫米。 无 光泽。 茎 直立, 单一或 分枝。 叶 干时皱 缩, 湿时 倾展, 在茎 上稀疏 着生, 呈长披 针形, 顶部 渐尖, 长约 1.5 毫米, 宽 0.3 毫 米, 渐上 变小, 边 缘平, 中 上部具 细齿, 无或 具不明 显分化 边缘。 中肋红 褐色, 长达近 顶部。 叶 中部细 胞明显 疏松, 狭长 菱形, 薄壁, 105 — 175 微米 x 12 — 29 微米, 边缘具 1 一 2 列 不明显 狭长形 细胞; 近尖 部细胞 较短; 基细胞 于中部 无明显 区别。 雌雄 异株。 产于 滇中部 地区; 生 于海拔 1800 米田间 土坡。 本 种仅见 于滇中 地区。 本 种外形 近似于 P. leucostoma, 但本种 无叶生 芽胞, 且 细胞明 显膨大 疏松与 其他各 种 可明显 区别。 18. 狭叶 丝瓜藓 图版 163: 1—4 Pohlia timmioides (Broth. ) P. C. Chen ex Redf. et Tan (1996); Wu et al. (1984). Webera timmioides Broth . (1929) . 植 物体小 片密集 丛生, 茁状而 硬挺, 黄 绿色, 明显具 光泽。 茎 直立, 无或稀 分枝, 高约 4cm, 下 部具密 集褐色 假根。 叶 在茎上 部密集 着生, 干时 紧贴于 茎或稍 斜展, 湿时 斜展, 狭披 针形至 线形龙 骨状, 基部呈 红色, 2.1—5.6毫米\0.4~0.5毫米, 叶先端 短的渐 尖或近 急尖, 上 部边缘 具齿, 叶 缘近基 部至近 尖部明 显强烈 背卷; 中肋达 叶近尖 部。 叶中 部细胞 线形, 60 — 100 微米 x 6 — 9 微米, 多少 厚壁, 尖 部与基 部稍短 而宽。 雌 雄 异株, 蒴 柄长约 2 厘米, 纤细, 孢蒴平 列或近 直立, 棒状, 长约 5 毫米, 内 齿基膜 低, 齿条狭 线形, 几无 穿孔, 齿毛 缺如, 蒴 盖小, 圆 锥状, 急尖。 产 云南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3500 — 4100 米 阴湿石 壁上。 仅见于 云南。 模式标 本采自 云南西 北部。 本种 近似于 P. crodoieds, 但在外 形上明 显大于 后者, 且植 物体更 硬挺。 19. 白色 丝瓜藓 瓦氏 丝瓜藓
402 云南 植物志 Pohlia wahlenbergii (Web. et Mohr. ) Andr. (1935). Hypnum wahlenbergii Web. et Mohr. (1807); Mniobryum albicans ( Wahlenb. ) Limpr. (1892); Mniobryum wahlenbergii (Web. et Mohr) Jenn. (1913); P. C. Chen et al. (1963); Wu et al (1984); M. Zang in X. J. Li. (1985); Broth, in Hand. -Mazz. (1929). 植物体 丛集, 淡白绿 色或黄 绿色, 下 部常近 红色, 无 光泽。 茎 细长, 红色, 高可达 3 厘米, 柔软。 叶 在茎上 多稀疏 着生, 软, 披针 形至长 圆状卵 圆形, 急尖, 稍 下延, 1. 3 — 2.2 毫米 X0. 5-0. 8 毫米; 叶 全缘或 上部具 稀齿, 边 缘平; 中肋 细弱, 不 达顶。 叶 中部细 胞线状 菱形, 55 — 90 微米 x 10 — 20 微米, 薄壁, 近边缘 渐狭; 上 部细胞 较短, 基部细 胞近长 方形。 雌雄 异株, 孢蒴 未见。 产 滇西北 地区; 见 于海拔 3000 — 3800 米高山 草甸草 丛中, 土生。 分布于 西藏、 四 川、 新疆、 陕西、 山东、 台湾。 欧洲、 亚洲、 非洲、 大 洋洲、 北美有 分布。 本种 近同于 P. ludwigii ,但后 者植物 体干时 叶紧贴 于茎, 植物体 短小, 叶中 肋明显 粗壮, 可以 区分。 存疑种 20. 云南 丝瓜藓 Pohlia yunnanensis (Besch. ) Broth. (1929); P. C. Chen et al. (1963); Wu et al. (1984). Webera yunnanensis Rev. Bryol. (1891). 植物 体密集 丛生, 暗 绿色, 茎短, 下部叶 稀至近 裸露, 顶部叶 簇生, 直立, 狭披针 形, 顶 部宽, 渐尖, 中 部边缘 背弯, 近 尖部具 细齿, 中 肋粗, 达 叶尖。 雌雄 同序。 精子 器生 于苞叶 叶腋, 孢蒴柄 红色, 长约 2.5 厘米, 孢蒴 较小, 倾垂, 卵 圆形。 蒴口 略小, 蒴盖圆 锥状。 环带 常存, 蒴 齿短, 狭, 分散 着生, 具 细疣, 内齿具 穿孔, 齿毛 缺如。 本种未 见到模 式标本 及相关 标本, 根据 描述, 更 近似于 P. minor, 故未列 入检索 表中, 有待今 后研究 判定。 21. 红蒴 丝瓜藓 Pohlia atrothecia (C. Miill. ) Broth. (1903); P. C. Chen et al. (1963); Wu et al. (1984). Bryum atrothecium C. Muell. (1898). Webera atrothecia (C. Miill. ) Par. (1900). 本种 在云南 有引证 记录, 但 可能引 证文献 有误, 作者未 见到有 关标本 及相关 资料, 在此仅 作为遗 留种有 待今后 研究, 未列 人检索 表中。 4. 拟丝 瓜藓属 Pseudopohlia Williams 植物体 土生, 丛集。 茎 直立, 由生 殖苞下 分枝, 分 枝丛出 等长。 叶干 时紧贴 于茎, 湿时 倾展, 阔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基部稍 下延, 上部 具齿, 边缘略 外卷。 中肋 近顶。 叶上
真藓科 403 图 版 166 1 一 8. 云南拟 丝瓜藓 Pseudopohlia yunnenansisHerz. , 1 . 植物体 (x3.3), 2、 3. 叶 ( X33), 4. 苞叶 (X33), 5. 叶尖 部细胞 (X305), 6. 叶 中部边 缘细胞 (X306), 7. 孢蒴 (X13), 8. 蒴齿 (X205); 9 — 13. 小叶藓 Epipterygium tozeri (Grev. ) Lindb. , 9. 植物体 ( x3.3), 10—12. 叶 ( x28), 13. 叶尖 部细胞 (xi50)。 (张大 成绘)
404 云南 植物志 部细 胞狭长 菱形或 线形, 基 部细胞 较大, 角 细胞分 化但不 明显, 方形。 雌雄 异株。 孢蒴 直立, 卵 圆形。 蒴齿 两层, 外齿 16 枚, 成 对并列 着生, 具疣, 内齿基 膜高, 齿 毛发育 好。 内外齿 等长。 本属全 世界约 3 种, 中国有 1 种, 见于 云南及 西藏。 1. 云南拟 丝瓜藓 图版 166: 1—8 Pseudopohlia yunnenansis Herz. (1925); P. C. Chen et al. (1963); Wu et al. (1984); M. Zang in X. J. Li (1985). 植物体 较高, 丛集, 稍具 光泽, 绿色。 茎 直立, 淡 红色, 上 部具新 生枝, 嫩 枝时常 上部 纤细, 连 同新生 枝高约 2 厘米。 叶 稠密, 新生枝 叶腋具 多个褐 色卵圆 形具短 柄的芽 胞或 在顶部 数个伸 长的细 小叶簇 拥着。 茎 叶和新 生枝叶 直立, 狭长的 渐尖, 长 1.5 — 2 毫米, 边缘 常狭的 外卷, 顶部具 细齿; 中肋稍 强壮, 顶部稍 扭曲。 上部叶 细胞长 轴形, 基部 细胞疏 松的长 方形。 雌苞叶 较大, 长 2.5 毫米, 基 部宽, 具 尖头, 边缘明 显的外 卷。 蒴柄 直立, 上部稍 扭曲, 长 3 — 4 厘米, 紫色。 孢蒴直 立或稍 下倾, 长 4 毫米, 直 径约 1.5 毫米, 椭 圆形, 台部明 显短于 壶部, 具 皱折, 蒴 口小, 淡 红色; 蒴盖圆 锥形, 具点 状喙; 环带 常存, 单列, 易碎, 碎片 残存。 蒴齿 两层, 外齿 16 枚, 呈中部 结合八 对 排列, 齿 片具点 状疣; 内 齿上部 具纵向 条纹, 淡白 色或淡 黄色, 内齿 基膜淡 黄色, 低 矮 及平滑 突起, 八 对连同 成对的 齿毛。 孢 子直径 20 微米, 球形, 具 粗疣。 产 云南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1500 — 3000 米林下 土生。 分布于 西藏。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南西 北部。 H. Ochi (1971) 将该 种作为 P. bulbifem 的 异名, 由 于未见 到有关 该种的 标本, 故 在本 文中, 仍引用 原名。 5. 小 叶薛属 Epipterygium Lindb. 植物体 小型, 稀 疏丛生 或密集 丛生, 土生 藓类。 不 育枝叶 3 — 4 列, 2 侧生及 1 一 2 背生, 侧生叶 平展, 具宽的 下延, 卵 状长圆 形至倒 卵形, 基 部狭, 短尖, 叶 缘平, 全缘 或 上部具 细齿; 背 部叶小 而狭, 中肋近 红色, 达叶 尖部, 细胞 稀疏, 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