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екст
                    云南 植物志
A-Ar I 11*.
弟九卷
(种子 植物)
中国 科学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编著
# 4 麻扯


Digitized by the Internet Archive in 2011 with funding from Institute of Botany, CAS and Internet Archive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yunnanzhiwuzhi09wuzh 
S0001627  4 ;  云南 植物志 第九卷 (种子 植物)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云南省 自然科 学基金 委员会 助; ^ 日 中国科 学院生 命科学 与生物 技术局  瞻〉 身 歸,^ SSm^%\ 27585 
内 容简介 《云 南植 物志》 系记 载云南 地区野 生及习 见栽培 的高等 植物的 专著。 共 分苔藓 植物、 蕨 类植物 和种子 植物三 大类。 本卷共 记载种 子植物 的禾本 科 181 属 888 种。 书中 对科、 属的特 征均有 简要的 描述, 并 附有检 索表; 对每 种植物 的名称 (中文 正名、 别名 和拉丁 学名、 异名 )、 形态、 产地、 生境、 分布等 均有较 详细的 记载。 对已知 有经济 价值的 种类, 其用 途也作 了扼要 介绍。 半数 种类附 有形态 特征比 较图或 植株全 貌图, 共 118 幅。 本书 可供植 物学、 农业、 林业、 园艺、 药学等 教学、 科 研和生 产单位 的 工作者 参考。  图书在 版编目 (CIP) 数据  云南植 物志: 第九卷 / 中国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一 北京: 科 学出 版社, 2003 ISBN 7-03-010728-4 I . 云… II. 中… IE. 植 物志- 云南省 W.Q948.527.4 中 国版本 图书馆 CIP 数 据核字 (2002) 第 065724 号 责任 编辑: 曾建飞 霍春雁 / 责任 校对: 陈丽珠 责任 印制: 刘士平 / 封面 设计: 槐寿明  新 《 ♦ 麻 ifc 出版 北京 东黄城 根北街 16 号 邮政 编码: 100717 http : // www . sciencep . com 渐普印 剩尸 印刷 科 学出版 社发行 各地 新华书 店经销 2003 年 9 月第 一 版 开本 : 787 x 1092 1/16 2003 年 9 月第一 次印刷 印张: 51 1/4 印数: 1 一 1 200 字数: i i% 000 定价: 138.00 元 (如 有印 装质量 问题, 我社负 责调换 〈新 欣〉) 
FLORA YUNNANICA  Tomus 9  ( SPERMATOPHYTA)  INSTITUTUM BOTANICUM KUNMINGENSE ACADEMIAE SINICAE EDITA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 the Bureau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Press Beijing 
《云 南植 物志》 项目领 导小组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Project) 组 长 (Chairman): 吴征镒 (Wu Zhengyi, Wu Chengyih) 副组长 (Vice Chairmen): 张敖罗 ( Zhang Aoluo ) , 林文兰 (LinWenlan), 康 乐 (Kang Le), 徐宝明 (Xu Baoming) 成 员 (Members): 刘诗嵩 ( Liu Shisong) , 郝小江 ( Hao Xiaojiang) , 李村生 (Li Cunsheng) , 陈书坤 (Chen Shukun) , 薛启荣 (Xue Qirong) 秘 书 (Secretary): 陈书坤 (Chen Shukun)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编 (Editor-in-Chief): 吴征锱 (Wu Zhengyi) 副主编 (ViceEditor-in-Chief): 陈书坤 (Chen Shukun) 委 员 (Members): 吴征镒 (Wu Zhengyi), 陈书坤 (Chen Shukun) , 李锡文 (Li Xi- wen), 朱维明 (Zhu Weiming), 闵天禄 (Ming Tienlu) , 李德铢 (LiDezhu), 孙 航 (Sun Hang), 彭 华 (PengHua), 樊国盛 (Fan Guosheng) 顾 问 (Advisors): 王文采 (WangWencai, Wang Wentsai), 胡启明 (Hu Qiming, Hu Chiming), 孙必兴 (Sun Bixing, Sun Bisin), 陈 介 (Chen Jie, Chen Cheih)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办公室 (Office of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任 (Director): 陈书坤 (Chen Shukun) 秘 书 (Secretaryies): 马晓青 (Ma Xiaoqing) , 高阳一 (Gao Yangyi) 
本卷 编辑: 孙 必兴、 李 德铢、 薛纪如 本卷 著者: 孙 必兴、 王 松、 王跃华 (云南 大学生 物系, 昆明 650091) 李 德铢、 钱 洁、 郭振华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 昆明 650204) 薛 纪如、 杨 宇明、 薛嘉榕 (西 南林 学院林 学系, 昆明 650224) 易同培 (四 川农 业大学 都江堰 分校, 都江堰 611830) Chris Stapleton (英 国皇 家邱植 物园) 本卷绘 图者: 王红兵 、李 楠 (西南 林学院 林学系 ,昆明 650224) 吴锡麟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 昆明 650204) 杨 林 (四 川农 业大学 都江堰 分校, 都江堰 611830)  Editors: Authors :  Illustrators:  Sun Bixing, Li Dezhu, Xue Jiru (Hsueh Chi-ju) Sun Bixing, Wang Song, Wang Yuehua (Department of Biology, Yun- 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Li Dezhu, Qian Jie, Guo Zhenhua (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Kunming 650204) Xue Jiru, Yang Yuming, Xue Jiarong (Department of Forestry, South- 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 Yi Tongpei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jiangyan Campus, Du- jiangyan city, 611830) Chris Stapleton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England, UK) Wang Hongbing, Li Nan (Department of Forestry,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 Wu Xilin (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Kunming 650204) Yang Lin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jiangyan Campus, Du- jiangyan city, 611830) 
编写 分工表  科的 描述及 分亚科 检索表 ' 孙必兴 竹亚科 (除 以下 9 属外) 李 德铢、 薛纪如 单枝 竹属、 空 竹属、 葸箬 竹属、 大节 竹属、 铁竹属 薛 嘉榕、 杨 宇明、 李德铢 箭 竹属、 玉 山竹属 易 同培、 薛 纪如、 郭振华 悬竹属 李 德铢、 Chris Stapleton 梨 藤竹属 . 郭 振华、 李德铢 稻亚科 孙 必兴、 王 松 芦 竹亚科 孙必兴 早熟 禾亚科 (除 以下 8 属外) 孙必兴 针 茅属、 芨笈 草属、 落芒 草属、 直芒 草属、 细柄 草属、 粟 草属、 三角 草属、 箭 棒草属 钱 洁 虎尾 草亚科 (除画 眉草属 之外) 孙必兴 画 眉草属 王 松 黍亚科 孙必兴  Tabula Auctorum Fam. Gramineae descr. , subfam. key Sun Bixing Subfam. Bambusoideae (excl. 9 genera) Li Dezhu et Xue Jiru Bonia, Cephalostachyum , Schizostachyum , Indosasa , Ferrocalamus Xue J iarong , Yang Yuming et Li Dezhu Fargesia, Yushania Yi Tongpei , Xue Jiru et Guo Zhenhua Ampelocalamus Li Dezhu et Chris Stapleton Melocalamus Guo Zhenhua et Li Dezhu Oryzoideae Sun Bixing et Wang Song Arundinoideae Sun Bixing Pooideae (excl. 8 genera) Sun Bixing Stipa, Achnatherum , Oryzopsis, Orthoraphium, Ptilagrostis, Nilium, Trikeraia, Agropogon Qian Jie Chloridoideae (excl. Eragrostis) Sun Bixing Eragrostis Wang Song Panicoideae Sun Bixing 
目 录  各 论 332. 禾 本禾斗 Poaceae (Gramineae) 1 索 引 中 名索引 744 经济植 物索引 • 762 拉丁 名索引 767 《云 南植 物志》 已出版 各科中 名索引 799 《云 南植 物志》 已 出版各 科拉丁 名索引 804 
332. 禾 本禾斗 Poaceae (Gramineae)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稀 灌木或 乔木, 有 时具根 茎或匍 匐茎; 在多 年生植 丛中, 不育 苗 (sterile shoots) 与花茎 (秆) 混生; 在一年 生的植 丛中, 仅有 后者。 秆 直立, 上升 或 匍匐, 圆 筒状, 稀 扁平, 有节和 节间, 节间常 中空, 节部 封闭; 枝 为叶鞘 所包, 基部 近秆 面有膜 质透明 的小叶 (称前 叶)。 叶 在节上 单生, 有 时密集 于秆的 基部, 互生, 成 两列, 由 叶鞘、 叶舌 及叶片 组成; 叶鞘包 着秆, 边 缘分离 而呈覆 瓦状, 有时 合生, 基部 常 膨胀, 肩 部有时 向上延 伸成山 字形的 叶耳; 叶舌 膜质, 常退 化成一 圈流苏 状毛, 稀无 叶舌, 竹类植 物中, 在叶^ 与 叶片连 接处的 离轴面 上具有 外叶舌 (external ligule); 叶 片通 常长而 狭窄, 稀 宽阔, 扁平, 有时 内卷或 折叠, 具平行 叶脉, 稀具小 横脉, 基部有 时 抱茎, 基部 外侧有 时向外 突出成 镰弯的 叶耳, 稀渐狭 而成假 叶柄, 有时 在叶^ 顶端具 关节。 花序 为由小 穗组成 的圆锥 花序, 穗 状花序 或总状 花序, 单生, 指状 着生, 或沿一 主轴 排列, 通常 顶生, 有时总 状花序 基部具 有一个 佛焰苞 (不 具叶片 的叶鞘 ), 再由此 等 具佛焰 苞的花 序组成 有叶的 假圆锥 花序。 小穗 由苞片 组成, 苞片 沿一纤 细的轴 (小穗 轴) 相对 排列成 两行, 基部 2 个不 育的苞 片称为 颖片, 两颖 以上的 苞片称 外稃和 内稃, 外 稃一至 多个, 每个外 稃内包 着花及 一个膜 质苞片 (称内 稃), 花、 内稃 及外桴 三者组 成一朵 小花, 小 穗或小 花的基 部向下 延伸角 质化的 部分叫 基盘, 颖 或外稃 先端常 有芒; 小花 两性, 有时 单性, 小而不 明显; 花被 退化为 2 或 3 个 膜质透 明或肉 质的小 鳞片, 称 为 鳞被; 雄蕊 上位, 1 一 6 个, 通常 3 个, 稀 更多; 花丝常 纤细; 花药 2 室, 纵裂, 稀 顶孔 开裂; 子房 1 室, 胚珠 倒生, 常贴 于心皮 的近轴 面上; 花 柱通常 2 个, 稀 1 或 3 个, 常 具羽状 柱头。 果实 多半为 颖果, 果 皮薄而 与种子 贴生, 稀 与种子 分离, 少 有坚果 或 浆果, 种 子富含 淀粉质 胚乳, 胚小, 位于基 部的离 轴面, 种脐 点状或 线状, 位 于近轴 面。 模式属 : Poa Linn. 本科 900 余属, 10000 种 以上, 遍布 全球, 凡种子 植物能 生长的 地方, 均 有其踪 迹, 我国约 250 属, 1 900 种 以上, 云南有 181 属, 888 种 以上。 其 中竹类 26 属, 约 188 种, 禾草 155 属, 约 700 种。 其中有 1 个 新属, 4 个属 为我国 分布新 记录, 30 个属 与 250 种以上 为云南 分布新 记录。 属种 数目的 增多, 都是近 年对云 南省禾 草标本 进行了 普 遍采集 和这次 编志过 程中认 真鉴定 时所发 现的。 禾 本科植 物的经 济价值 很大, 人 类栽培 的谷类 作物、 主要的 牧草、 用途极 广的竹 类, 都是 禾本科 植物。 据有 关文献 记载, 人类食 物中的 95% 均 来自禾 本科。 这 个统计 数字 表明, 禾 本科植 物与人 类的关 系非常 重要。 禾本科 植物胚 的形态 结构是 比较特 殊的, 在科的 分类系 统中越 来越受 重视。 从纵切 面 上看, 其 结构包 括盾片 (scutellum), 胚芽鞘 (coleoptUe)、 胚芽 (plumule) > 中胚轴 (mesocotyle) 、 下胚轴 ( hypocotyle ) 、 胚根鞘 (coleorhiza) 、 盾 片裂片 (scutellum cleft) 
2  云 南植物 志  及 外胚叶 (epiblast) 等。 这些 形态结 构的有 或无, 在 不同的 亚科及 族属中 是不相 同的。 如: 稻 亚科: F+FP 虎尾草 亚科: P+PF 芦竹 亚科: P- PF、 P+PP 黍 亚科: P-PP 早熟禾 亚科: F+FF 竹 亚科: F+PP 公式 中的符 号是: 中 胚轴有 (P), 无 (F); 外 胚叶有 ( + ), 无 (-); 盾片 裂片有 (P), 无 (F); 第一片 叶席卷 (P), 折叠 (F)。 禾 本科是 一个很 自然的 同型科 (homogeneous family), 分类 系统相 当多, 科 下常分 为 2 — 9 亚科。 近代多 数学者 常分为 5 — 9 个 亚科, 亚 科下再 分族。 本 志采用 6 个 亚科的 概念, 除 黍亚科 外亚科 下不再 分族, 直 接检索 到属。 6 个 亚科的 排列顺 序是: 1. 竹亚科 Bambusoideae, 2. 稻亚科 Oryzoideae, 3. A 竹亚科 Arundinoideae, 4. 早熟 禾亚科 Pooideae, 5. 虎 尾草亚 禾斗, Chloridoideae , 6. 黍 亚禾斗 Panicoideae。 亚科 检索表 1 (2) 秆 通常为 木质; 秆箨 与叶鞘 有明显 区别, 箨叶缩 小而常 无显著 中脉; 正常的 叶片有 短柄, 在与叶 鞘连结 处有关 节而易 自叶鞘 上脱落 1. 竹亚科 Bambusoideae 2 (1) 秆 通常为 草质, 稀稍 带木质 (如 芦苇、 甘蔗等 ); 无秆箨 与叶鞘 之别, 仅有正 常叶; 叶片通 常 不具叶 柄', 与叶鞘 连接处 通常无 关节, 故 不易自 叶鞘上 脱落。 3 (10) 小 穗含一 至多数 小花, 如为 2 花 时下小 花为完 全花, 两 侧压扁 或为圆 柱形; 小穗轴 成熟后 脱节于 颖上, 颖或 多或少 宿存。 4 (5) 小 穗的颖 片退化 至肉眼 难见, 通常 仅为残 留于小 穗柄顶 端而成 二个半 月形的 痕迹; 内桴通 常具奇 数脉, 如具 偶数脉 时则为 线形或 包藏于 其囊状 外稃中 2. 稻亚科 Oryzoideae 5 (4) 小 穗的颖 片明显 可见; 内桴 具二脉 成脊。 6 (7) 外桴 具五至 多脉; 叶舌 通常无 纤毛; 胚 的长度 小于颖 果长的 1/4; 鳞被 急尖或 渐尖, 无脉 4. 早熟 禾亚科 Pooideae 7 (6) 外桴具 1 一 3 脉, 或几 无脉; 叶舌具 纤毛或 为一圈 柔毛; 胚 的长度 大于颖 果长的 1/3; 鳞被 截形, 具脉。 8 (9) 外桴 有明显 的脉; 小穗近 圆形; 植株常 高大, 稀低矮 3. 芦 竹亚科 Arundinoideae 9 (8) 外桴 几乎不 具脉; 小 穗两侧 压扁; 植株高 度中等 至小型 …… 5. 虎尾 草亚科 Chloridoideae 10 (3) 小穗含 2 朵 小花, 稀 1 花, 下小 花为雄 花或中 性花, 上小 花几乎 都是完 全花, 能 育花; 小 穗通 常背腹 压扁, 成熟 后连同 颖片一 同脱落 6. 黍亚科 Panicoideae  1 . 竹 亚禾斗 Bambusoideae Nees 乔 木或灌 木状, 稀为藤 本状, 也 有草本 (我国 不产, 以 下的营 养体描 述均指 木本竹 类)。 地 下茎发 达和木 质化, 或成为 "竹 鞭" 在地 中横走 (此 为长 颈薄型 leptomorph); 或无横 走的地 下茎, 而以秆 基的形 式存在 (此 为短 颈厚型 pachymorph), 秆柄短 缩或延 长, 秆 柄有节 而无芽 无根, 它 若作较 长的延 长时, 称之为 "假 鞭" (p seu dorhizome)。 
禾本科  3  秆 散生、 单丛 生或多 丛生, 常中空 并于节 内具横 隔板, 节上具 1 至多数 分枝。 叶 2 型, 有茎 生叶与 营养叶 之分; 茎生叶 * 生 在秆的 各节, 即为 秆箨, 由 箨鞘、 箨舌、 箨 耳和箨 片 组成, 箨耳 和鞘口 缝毛常 存在, 箨片 无柄。 营养叶 2 行排 列互生 于小枝 各节, 其叶鞘 常彼 此重叠 覆盖, 叶鞘 顶端还 可生有 叶舌、 叶耳和 鞘口缝 毛等附 属物, 叶片具 叶柄, 中 脉极 显著, 次脉 明显, 小横 脉易见 或否, 叶柄 基部具 关节, 叶片能 连同叶 柄一起 从鞘上 脱落, 而叶 鞘则在 枝条上 宿留。 木本竹 类为多 年生一 次开花 植物, 花期常 可延续 数月之 久, 个别 种可一 年开一 次花。 花 序有两 种基本 类型, 一 种如普 通禾草 那样, 其发 育是一 次性完 成的, 称为一 次性发 生花序 (semelauctant synflorescence), 其着生 部位都 是在植 株营 养体某 些部分 最上方 的一片 营养叶 之上, 偶可有 小型的 鳞片状 苞片; 后一类 型的基 本结 构是假 小穗, 它是 1 枚小穗 顶生于 极为短 缩的小 枝上所 形成, 而此小 枝除其 基部之 内侧有 1 片先出 叶外, 其上 方的叶 器官退 化为颖 状或外 稃状的 苞片, 其下 方属于 小枝的 部 分之苞 片腋内 常有小 枝芽, 如果 此腋芽 发育, 刚可 成长为 次生假 小穗, 后者的 腋芽也 可能发 育成为 另一再 生的假 小穗, 如此 重复, 最后 可形成 一假小 穗丛, 这 是由各 级假小 穗依 次发育 生长而 成的, 即为 续次发 生花序 (interauctant synflorescence), 它们 着生在 营养 枝甚至 在主秆 的各节 以形成 穗状、 圆 锥状或 球形的 头状等 式样的 花枝。 小穗含 1 至 多枚 小花; 颖 至 数枚; 外桴具 3 — 5 脉及至 多脉, 先 端无芒 或有小 尖头, 罕可具 1 短 直芒 如刺; 内稃具 2 脉或 多脉, 背部具 2 脊 或呈圆 弧形而 无脊, 先端有 时可分 裂或下 凹; 鳞 被多为 3 片, 稀可无 或多至 6 片; 雄蕊 3 — 6, 稀可 多数, 花 丝彼此 分离、 部分 连合, 甚至相 互连成 管状; 雌蕊 1, 花柱 1 一 3, 柱头 1 一 3, 子房卵 圆形、 长椭 圆形或 近 球形, 有时基 部干縮 而作具 柄状。 颖果, 有时 呈坚果 状或梨 果状, 易与 稃片相 分离, 果 皮干燥 或新鲜 时稀可 肉质, 种脐 线形, 几 与果实 同长, 胚小, 多为 F+PP 型 或略变 为其他 类型, 胚 乳多为 单粒淀 粉质。 染色 体基数 x= 12。 竹 亚科在 亚洲、 澳大 利亚、 非洲和 南北美 洲都有 分布, 其中草 本的莪 利竹族 除了其 基部 类群伊 里安竹 Buergersiochloa 分布 在新几 内亚岛 , 以及可 能为莪 利竹属 Olyra 的一 个种 0. latifolia 在非洲 大陆和 马达加 斯加有 分布外 (Clayton et Renvoize 1986 认 为该种 是在大 陆漂移 初期, 由风 媒种子 传播到 非洲的 ), 其他种 类全部 分布在 即热带 美洲。 木 本的竹 族分布 较广, 一般 可分为 9 个亚族 68 属, 约有 1000 种, 但 其在亚 洲的多 样性远 远高 于其他 地区, 共有 6 个亚族 44 属 600 种 (Li, 1999) 我国有 5 亚族 32 属 400 余 种。 温 带的木 本竹子 除北美 青篱竹 Arundiariagigamea 分 布在北 美外, 其 余均分 布在亚 洲 的温带 和高山 地区; 而热带 地区的 木本竹 子的分 布在旧 大陆和 新大陆 呈对应 分布格 局, 新大陆 分布的 3 个亚族 全部为 新大陆 特有, 旧大陆 分布的 3 个 亚族全 部为旧 大陆特 有。 虽然 形态学 方面它 们非常 相似, 但 目前所 有的分 子数据 分析都 显示了 热带支 系在新 旧 大陆之 间的早 期分异 (Clark 等 1995, Zhang 1996, Kelcher et Clark 1997), 这 可能与 地 质历史 上的大 陆漂移 有关。 云南现 记录有 其中的 26 属 188 种, 在 全省各 地均有 分布, 其中滇 西南、 滇南、 滇 东南、 滇西北 和滇东 北的种 类较为 丰富, 而 滇中地 区的种 类相对 较少。 此外, 在 其他相 关书籍 记载的 藤竹属 Dinochloa (毛 藤竹 Dinochloa puberula Mc- Clure 在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记 载在我 国云南 与缅、 老、 越边 境区有 栽培) 和 长穗 竹属 Teinostachyum (云南 长穗竹 Teinostachyum yunnanense Hsueh, nom. nud. 在 
《拉 汉英种 子植物 名称》 和 《中 国大百 科全书 '林 业卷》 中有 记录) 在云南 的分布 尚有待 进一步 的具花 标本的 收集和 研究来 确认。 筱竹属 (落 叶筱竹 Thamnocalamus tenchon- gensis Hsueh et Hui) 系 《怒江 竹类》 (辉, 茂 主编, 1996 年 出版, 中国 农业科 技出版 社) 在 云南的 分布可 能是箭 竹属某 些种类 的误定 所致。 近年 来由于 分子系 统学的 研究, 对 竹亚科 的范畴 作了较 明确的 界定, 即仅包 括木本 的竹族 Bambuseae 和草 本的莪 利竹族 Olyreae 两 个族。 Clark 等 (1995) 利用 叶绿体 nc^F 基 因在广 泛取样 的基础 上对整 个禾本 科作了 系统学 研究, 得 到的分 支树表 明广义 的竹亚 科是多 系的, 其中 包括了 整个禾 本科的 最基部 类群, 即 Streptochaeteae. Anomochloeae 和 Phareae, 这 3 个 族分别 隶属于 Anomochlooideae 和 Pharoideae 两个亚 科, 它们构 成所有 禾本科 其他植 物的姐 妹群。 真正 单系的 竹亚科 仅包括 竹族和 莪利竹 族。 除 基部类 群外其 余的禾 本科植 物分成 2 个大 的单系 类群, 即 PACC 支, 包括 黍亚科 Panicoideae, 芦 竹亚科 Arundinoideae 、 虎尾 草亚科 Chloridoideae 、 假淡竹 叶亚科 Cen- tothecoideae4 个 亚科, 和 BOP 支, 包括 竹亚科 Bambusoideae、 稻亚科 Oryzoideae 和早 熟 禾亚科 Pooide ae 3 个 亚科, 加上 基部的 2 个 亚科, 整个 禾本科 应分成 9 个 亚科。 在 BOP 支中, Puelia 处于 基部, 竹亚 科与稻 亚科相 近缘, 是早 熟禾亚 科的姐 妹群。 在竹亚 科中, 草 本的莪 利竹族 和木本 的竹族 各是一 个单系 类群, 它 们有共 同的祖 先。 在 草本竹 子中, 伊里 安竹属 Buergersiochloa 处 于莪利 竹族的 基部, 是 其他草 本竹子 的姐 妹群。 分 子系统 学的研 究结论 支持将 木本竹 子分成 2 大支: 热带竹 子和温 带竹子 (Clark 等 1995, Zhang 1996, Kelchner et Clark 1997) , 热带 竹子又 分成新 大陆热 带和旧 大 陆热带 2 个单系 支系。 其中 温带支 系包括 了青篱 竹亚族 Arundinariina^ 倭 竹亚族 Shibataeinae 和总序 竹亚族 Racemobambosinae。 在 热带支 系中, 旧 大陆热 带亚支 系包括 了箣 竹亚族 Bambusinae、 梨竹 亚族] VIelocanninae 和 Nastinae, 新大 陆热带 亚支系 包括了 Chusqueinae, Arthrostylidiinae 和 Guaduinae 3 个亚族 (Li 1999)。 这与主 要根据 两种花 序 类型而 将竹亚 科分成 2 个 超族和 若干个 族的耿 氏系统 (见 《中 国植 物志》 第九 卷第一 分册) 有很大 不同。 分属 检索表 1 (34)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无横走 的竹鞭 (有 时具 "假 鞭", 但假 鞭节上 无根, 无芽, 乃是秆 柄之延 伸) 2 (23) 花序 续次性 发生; 雄蕊 6。 3 (16) 小穗 (1 至) 多花; 子 房具明 显的宿 存物。 4 (15) 秆 柄短; 秆 在地面 呈单丛 (箣 竹亚族 Subtrib. Bambusinae) 5 (14) 秆中部 每节多 分枝, 分枝 远比主 秆细。 6 (13) 颖果; 秆常 直立, 稀半 攀缘。 7 (12) 内桴 先端具 凹缺; 秆箨 早落, 稀 迟落。 8 (9) 花序 轴节间 明显, 且具 关节; 鳞被 3; 秆梢 头常直 立或稍 弯曲; 箨耳常 明显; 叶片 常小型 1. 条卞 竹属 Bambusa 9 (8) 花序轴 节间极 短縮, 不具 关节; 鳞被 缺如; 秆 梢头常 下垂; 箨耳不 发达; 叶片常 大型。 
禾本科  11) 全部小 花之内 稃均具 2 脊; 花丝 连合成 管状; 秆常 具淡黄 色条纹 4. 巨竹属 Cigantochloa 10) 顶 端小花 (或 惟一 小花) 之内稃 圆卷; 花 丝分离 或合生 成薄管 3. 牡竹属 Dendrocalamus :7) 内 桴先端 深裂至 全长的 1/3; 秆箨 宿存; 秆密 集成丛 2. 泰竹属 Thyrsostachys :6) 浆果状 颖果, 近 球形; 攀缘状 竹类; 小穗具 2 小花; 鳞被 3 …… 5. 梨 藤竹属 Melocalamus :5) 秆中部 每节单 分枝, 分枝 与主秆 近等粗 6. 单 枝竹属 Bonia :4) 秆柄 长可达 1 米; 秆在 地面呈 多丛或 散生状 (总序 竹亚族 Subtrib. Racemobambosinae) … 11* 总序竹 Racemobambos :3) 小穗具 单花; 子房 顶端之 宿存物 细长, 渐尖 且坚硬 (梨 竹亚族 Subtrib. Melocanninae) • :22) 秆 柄短; 地 面秆呈 单丛。 :21) 颖 2 — 3; 鳞被 3; 秆节间 表面常 光滑。 :20) 小 穗轴具 关节; 小穗不 成头状 8. 薄竹属 Leptocanna 19) 小穗 轴不具 关节, 延伸 于小花 之外; 小穗常 呈头状 9. 空竹属 Cephalostachyum :18) 颖 0; 鳞被 0; 秆节 间表面 常粗糙 7. 葸 箬竹属 Schizostachyum 17) 秆柄 长可达 3 米; 地 面秆成 多丛, 或散生 …… • 10. 泡竹属 Pseudostachyum :2) 花序 一次性 发生; 雄蕊 3 ( 青篱 竹亚族 Subtrib. Arundinarii nae )。 :33) 秆中 部每节 3 至多 分枝, 分枝 远较主 秆细; 叶片 常中、 小型。 :28) 花序镰 序状; 小穗 纤细; 常生于 中海拔 至低海 拔河谷 地区。 :27) 秆 直立; 秆中 部每节 分枝极 多数, 分枝近 等粗; 箨 片针状 或锥状 14. 镰 序竹属 Drepanostachyum 26) 攀缘 竹类, 稀秆 直立; 秆 具明显 主枝, 主枝 可取代 主秆; 箨片 发达, 叶 状或宽 披针形 …… 15. 悬竹属 Ampelocalamus 25) 花 序紧缩 在叶鞘 (佛 焰苞) 之内或 开展, 但 不为镰 序状; 小穗常 粗壮; 生于 中山至 亚高山 地区。 :32) 秆 柄通常 较短; 地 面秆呈 单丛, 稀较 疏散。 :31) 秆中 部每节 5 — 9 分枝; 节内 无根刺 12. 箭竹属 Fargesia :30) 秆中 部每节 3 分枝; 节 内具气 生根刺 16. 香竹属 Chimonocalamus :29) 秆 柄通常 较长; 地 面秆成 多丛, 或散生 13. 玉 山竹属 Yushania :24) 秆中 部每节 1 分枝; 分枝 与主秆 等粗; 叶 片大型 '… 17. 贡 山竹属 Gaoligtfngshania 1) 地 下茎长 颈薄型 (或称 细长型 ), 具横走 的竹鞭 :42) 花序 一次性 发生, 小穗 下方无 苞片。 :39) 秆中 部每节 3 至多 分枝, 叶 片小至 中型。 :38) 雄蕊 6 18. 酸竹属 Acidosasa :37) 雄蕊 3 19. 青 篱竹属 Arundinaria :36) 秆中 部每节 1 分枝; 叶片 大型。 :41) 颖果; 秆 小型, 灌 木状竹 21. 箬竹属 Indocalamus :40) 浆 果状; 秆 中型, 乔 木状竹 20. 铁竹属 Ferrocalamus :35) 花序 续次性 发生, 小穗下 方常托 以苞片 (倭 竹亚族 Subtrib. Shibataeinae) :44) 雄蕊 6 22. 大 节竹属 Indosasa :43) 雄蕊 3。 :50) 秆中 部每节 3 分枝。 
• 6 •  云 南植物 志  23. 唐竹属 Sinobambusa 24. 方竹属 Chimonobambusa 25. 節竹属 Qiongzhuea -… 26.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46 (47) 箨 片发达 47 (46) 箨片 退化。 48 (49) 花 序具小 苞片; 秆节 内具气 生根刺 49 (48) 花序 每节具 一大型 苞片; 秆节 间无气 生根刺 50 (45) 秆 每节具 2 分枝  1 . 莉竹属 Bambusa Schreb. nom. cons. 乔木状 竹类, 少 数为灌 木状。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通常 直立, 先端常 劲直或 稍 弯曲; 节间圆 筒形, 秆环较 平坦; 秆 每节分 枝为数 枝乃至 多枝, 簇生, 主枝较 为粗长 (单竹 亚属的 种类一 般近相 等), 且能 再分次 级枝, 秆 下部分 枝上所 生的小 枝有时 缩为硬 刺 或软刺 (箣 竹亚属 )。 秆箨 早落或 迟落, 稀有近 宿存, 鲜时 常为绿 色或黄 绿色; 秆箨 常 具箨耳 两枚, 稀不甚 明显或 退化; 箨 片通常 直立, 但亦有 外展乃 至向外 反折, 在箨鞘 上 宿存或 脱落。 叶 片顶端 渐尖, 基 部多为 楔形, 或 可圆形 乃至心 脏形, 小 横脉通 常不显 著。 花序 为续次 发生。 假小 穗单生 或数枚 以至多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含 2 至 多枚小 花, 顶端 1 或 2 枚 小花常 不孕, 或小 穗上下 两端的 小花皆 为不完 全花, 基 部托以 1 至更 多 的具芽 苞片; 小 穗轴具 关节, 其节 间显著 较长, 故 小花之 间彼此 较疏离 (在绿 竹亚属 和慈竹 节间较 短而较 为紧靠 ), 成熟后 易折断 (但在 慈竹中 不折断 >; 颖 1 一 3 片, 或有 时 缺如; 外稃 宽而具 多脉, 各 孕性小 花的外 稃几近 等长; 内稃具 2 脊, 边宽而 内折, 与 其 外稃近 等长, 但较 之稍窄 或甚窄 (单竹 亚属如 此); 鳞被 2 或 3, 常于 边缘被 纤毛; 雄蕊 6, 花丝常 分离, 花药 常于顶 端凹缺 或具小 尖头; 子房通 常具子 房柄, 顶端 增厚而 被毛, 具长 或短的 花柱, 柱 头通常 3 分, 稀为 单一或 2 分的, 细长而 被毛, 羽 毛状。 颖 果 通常圆 柱状, 顶部 被毛, 对向 内桴的 一面具 腹沟槽 (种脐 ); 果皮 稍厚, 在顶 端与种 子 分离。 笋 期夏秋 两季。 本属 100 余种, 分布于 亚洲、 非 洲和大 洋洲的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60 余种, 主产 华东、 华 南及西 南部。 云南有 21 种, 主 要分布 在南部 热区, 但慈竹 B. emeiensis (Sinocalamus af finis) 和绵竹 B. intermedia 在 滇中地 区广为 栽培。 小 琴丝竹 B. multiplex cv. "Alphonse-Karr" 、 , 艮丝竹 B. multiplex cv. "Silverstripe" 和 观音竹 B. multiplex var. "Riviereorum" 等 也栽培 较广。 本属 竹类有 较大经 济利用 价值, 车筒竹 B. sinospinosa 竹 材厚实 坚硬, 抗压 力强, 为 建筑、 水利 工程、 担杠和 支持等 用材。 慈竹 B. emeiensis (Sinocalamus affinis) , 大薄 竹 B. pallida, 青皮竹 B. textilis 和 灰秆竹 B. polymorpha 等 材薄而 柔韧, 抗拉 力强, 为 编织 良材, 用以编 制篮、 笠、 席、 筐以及 各种精 细竹器 和工艺 品等。 佛肚竹 B. ventri- cosa、 大 佛肚竹 B. vulgaris cv. Wamin、 黄金 间碧竹 B. vularis cv. Vittata 和 孝顺竹 B. multiplex 为重要 的观赏 竹类。 
分种 检索表  1 (28) 秆壁 较厚, 节 间长度 中等, 一般在 30 厘米 以下; 主枝 明显较 粗壮; 箨 片基底 之宽约 与箨鞘 顶端近 相等或 较窄时 亦为鞘 顶端的 2/5 以上, 箨片 直立。 2 (21) 秆和 枝条各 节不具 枝刺。 3 (4) 小穗轴 短缩, 各小花 成熟时 不逐节 脱落; 箨鞘 革质, 质地 较坚韧 (II. 绿 竹亚属 Subg. Den- drocalamopsis) 10. 龙丹竹 B. rongchengensis 4 (3) 小穗轴 较长, 各小 花成熟 时逐节 脱落; 箨鞘硬 纸质, 质 地较脆 (I. 孝顺 竹亚属 Subg. Ule- ba)。 5 (18) 箨耳中 较大的 一枚宽 1 厘米或 更宽。 6 (13) 箨 片基底 约占箨 鞘顶端 的一半 以上。 7 (12) 箨鞘背 面密被 棕色或 暗褐色 刺毛。 8 (9) 箨舌高 1.5 — 2 毫米; 箨 鞘先端 为广三 角形, 顶部为 圆拱形 1. 马甲竹 B. tulda 9 (8) 箨舌高 3 — 5 毫米; 箨 鞘先端 为近截 形或为 两侧不 对称的 拱形。 10 (11) 箨鞘 形宽而 较矮, 长度 不及基 底宽的 一半, 先端为 极宽的 拱凸弧 形或近 平截; 箨耳 在箨鞘 上 并不向 下倾斜 2. 俯竹 B. nutans 11 (10) 箨 鞘形状 较长, 长度常 超过基 底宽的 一半, 先 端呈两 侧不对 称的弧 拱形; 箨 耳中较 大的能 沿箨鞘 顶端之 一侧向 下倾斜 3. 缅 甸箣竹 B. burmanica 12 (7) 箨鞘背 面无毛 4. 青秆竹 B. tuldoides 13 (6) 箨片 基底约 占箨鞘 顶端的 一半或 更窄。 14 (15) 箨耳 彼此不 等大; 箨鞘先 端作两 侧不对 称而上 拱的宽 弧形, 鞘 背面仅 在近内 侧的边 缘处被 小刺毛 5. 硬头黄 B. rigida 15 (14) 箨耳 彼此近 等大; 箨 鞘先端 拱凸并 波曲, 呈 "山" 字形, 鞘背 面全部 被毛。 16 (17) 箨鞘 背部被 淡棕色 或白色 绢毛; 箨耳高 2. 5 — 3 毫米; 箨舌高 7 — 8 毫米; 叶 片下表 面密被 短柔毛 6. 灰秆竹 B. polymorpha 17 (16) 箨鞘背 部被黑 褐色小 刺毛; 箨耳高 0.8 — 1 厘米; 箨舌高 3 — 4 毫米; 叶 片下表 面无毛 …… 7. 龙头竹 B. vulgaris 18 (3) 箨耳 中较大 的一枚 宽不及 1 厘米。 19 (20) 箨 耳较大 而显著 8. 大薄竹 B. pallida 20 (19) 箨耳极 微小或 不明显 9. 孝顺竹 B. multiplex 21 (2) 秆和 大枝各 节具小 枝特化 而成的 枝刺, 箨鞘 常为坚 韧不脆 裂的牛 皮质或 厚革质 (III. 箣竹 亚属 Subg. Bambusa) 22 (25) 秆下 部枝条 于节处 具有许 多锐利 的硬质 枝刺, 并能相 互交织 成网状 刺丛。 23 (24) 箨 鞘背面 仅基部 被茸毛 : 11. 车筒竹 B. sinospinosa 24 (23) 箨 鞘背面 全部密 被暗棕 色刺毛 12. 箣竹 B. blumeana 25 (22) 秆 下部枝 条于节 处多少 具硬质 或软质 枝刺, 但 不交织 成网状 刺丛。 26 (27) 箨耳 较大, 其 大耳宽 1—1.5 厘米, 秆 正常, 无肿胀 13. 马蹄竹 B. lapidea 27 (26) 箨耳 较小, 其 大耳宽 0.5 — 0.6 厘米, 畸 形秆, 节 间短缩 且基部 肿胀, 呈瓶状 14. 佛肚竹 B. ventricosa 
8  云 南植物 志  28 (1) 秆壁 较薄, 节 间一般 很长, 主枝不 显著, 同一 秆节各 枝彼此 几同粗 (绵 竹、 疙瘩竹 秆壁稍 厚, 主枝稍 明显) ;箨 片通常 外翻, 基 部宽度 仅为箨 鞘顶端 的一半 或更窄 (疙 瘩竹 例外) (III. 单 竹亚属 Subg. Lingnania) 29 (40) 幼 秆节间 有毛, 有或无 白粉。 30 (33) 秆壁 较厚, 达 1.5 — 2 厘米。 31 (32) 节内无 絨毛, 但 节下具 一圈黄 褐色绒 毛环; 箨 片基部 与箨鞘 顶端近 等宽; 无叶耳 及璲毛 15. 挖接竹 B. tengchoi^ensis 32 (31) 节内 被白色 絨毛, 节下无 毛环; 箨 片基部 占箨鞘 顶端的 1/3 — 1/2; 叶耳长 卵形, 具 弯曲缝 毛 16. 绵竹 B. intermedia 33 (30) 杆壁 较薄, 厚度在 0.8 厘米 以下。 • 34 (35) 箨环或 其上下 方均无 毛环; 箨 鞘背面 无毛或 仅基部 被棕色 刺毛, 箨 耳明显 存在且 不相等 17. 青皮竹 B. textilis 35 (24) 箨环或 其上下 方均有 毛环; 箨鞘 背面有 刺毛, 箨耳不 明显或 缺如。 36 (37) 箨环上 无毛, 但其 上下方 在下部 各节上 均有绒 毛环, 无 鞘基残 留的木 栓质环 18. 慈竹 B. emeiensis 37 (36) 箨环上 密生毡 状长毛 环或有 时随箨 脱落, 但具鞘 基残留 的木栓 质环。 38 (39) 节间长 60 — 80 厘米, 有 时可达 1 米, 表面 具纵细 条纹; 鞘 口缝毛 发达, 长 10 毫米, 箨鞘 背面 无白粉 19. 毛 环单竹 B. yunnanensis 39 (38) 节间长 20 — 50 厘米, 表 面无纵 条纹; 鞘口 缝毛不 显著, 长 3 — 5 毫米, 箨鞘 背面幼 时在刺 毛间具 成为密 条纹的 白蜡粉 20. 料慈竹 B. distegia 40 (29) 幼秆 无毛, 但有 显著的 白蜡粉 21. 粉单竹 B. chungii  1. 马甲竹 (广东 ) Bambusa tulda Roxb. (1832); Gamble (1896) *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8 — 12 米, 直径 5 — 8 厘米, 梢头微 弯拱, 节间长 36 — 46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被白 蜡粉, 秆壁 较厚, 基部数 节节下 具一圈 灰白色 絹毛, 并有气 生根;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 杆的第 1 节开始 分枝, 主 枝明显 较长。 秆箨 早落; 箨鞘厚 革质, 新鲜 时为黄 绿色, 后变为 灰色, 背 面于幼 时被白 蜡粉, 并密 生脱落 性暗褐 色贴生 刺毛, 先端 为广三 角形, 顶 部为圆 拱形, 边缘被 极短的 纤毛; 箨耳 显著不 等大, 波状强 褶皱, 边 缘具弯 曲的缝 毛, 大耳明 显向下 倾斜, 其 下斜的 程度可 达箨鞘 全长的 1/3, 长肾 形或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4. 5 — 5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箨舌高 1.5 — 2 毫米, 全缘, 无 毛或被 极短的 纤毛; 箨 片 直立, 等边三 角形, 背面 无毛, 腹面被 槌毛或 粗糙, 基部 做心形 或圆形 收缩后 向两侧 外展而 与箨耳 相连, 箨片 基部宽 为鞘口 先端的 5/8, 近 基部的 边缘呈 波状。 叶鞘 无毛, 纵肋 明显, 叶耳不 发达或 缺如, 鞘口两 侧各具 1 一 2 根直立 璲毛或 早落; 叶舌 截形, 高 1 毫米; 叶柄长 2 毫米, 近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2 — 20 厘米, 宽 1.5 — 2. 5 厘 米,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先端 渐尖, 上面无 毛或有 时近基 部被短 硬毛, 下面密 生短柔 毛。 假小穗 在花枝 每节上 单生或 2 — 5 枚 簇生, 长 2. 5 — 7. 5 厘米, 宽 0.5 厘米, 线形或  * 表 示原书 有图, 下同。 
禾本科  9  狭披 针形, 淡 绿色, 含 4 一 6 枚 小花, 顶端 1 一 2 小花 不孕; 小穗轴 节间呈 棒状, 先端具 小 纤毛; 颖 1 一 2 枚, 外稃长 1.2 — 2. 5 厘米; 内桴 稍短于 外稃, 脊间具 5 — 7 脉; 鳞被 3; 雄蕊 6 枚; 子房倒 卵形, 顶 部被长 硬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3 枚, 羽 毛状。 果 实长圆 形, 长 0.8 厘米。 笋期 7 — 9 月。 花期 甚长, 多在 春末及 夏季。 产滇 西南和 滇南。 西藏东 南部、 广东、 广 西也有 分布。 孟加 拉国、 印度和 缅甸也 有。 杆可 作建筑 用材。 2. 俯竹 (中 国植 物志) Bambusa nutans Wall . ex Munro (1868); Gamble ( 1896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高 8 — 14 米, 直径 6 — 8 厘米, 节间长 30 — 40 厘米, 幼 时被白 腊粉, 壁厚, 基部 数 节间偶 有不甚 明显的 2 或 3 条淡 黄色纵 条纹; 节处 于箨环 之上下 各一圈 灰白色 絹毛, 基部 的节还 生有短 气根; 分 枝常自 秆基部 第四节 开始, 多枝 簇生, 中央 3 枝显 著较粗 长。 秆箨 早落, 革质, 长度 通常不 及其基 底宽的 一半, 背 面贴生 暗棕色 刺毛, 尤 以其两 侧和底 缘被毛 较密, 而在背 部则较 稀疏, 先端 作极宽 的弧拱 而近呈 截形; 箨耳并 不在箨 鞘顶 端向下 倾斜, 两 耳稍不 相等, 长 2 — 2. 5 厘米, 宽 1.3 — 1.5 厘米, 具波状 皱褶, 边 缘被长 缝毛; 箨 舌高约 5 毫米, 齿裂, 被 短流苏 状毛; 箨片 直立, 宽短, 稍呈不 对称的 宽 卵状三 角形, 两表面 均被淡 色的小 刺毛, 尤以 内面脉 间被毛 较密, 先 端急尖 具硬尖 头, 基部两 侧稍收 窄后即 与箨耳 相连, 此 相连部 分约为 1 厘米, 其 基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3/4。 叶鞘近 无毛, 纵肋 隆起, 背部具 中脊; 叶耳 微小或 缺如, 如 存在则 具有少 数 缝毛; 叶舌高 1 毫米背 面被微 硬毛, 先端近 截形或 圆拱; 叶片宽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2 — 20 厘米, 宽 1.2 — 1.8 厘米, 上表面 深绿而 无毛, 下 表面淡 灰色而 密生长 柔毛, 先端长 渐尖, 且为粗 槌钻状 尖头, 基 部宽楔 形或近 圆形;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花果 未见。 产耿马 、西双 版纳; 生于山 坡季雨 林内。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泰国、 越 南也有 分布。 秆 壁厚, 材质 坚韧, 可 做建筑 用材。 3. 缅 甸箣竹 (新拟 ) 缅甸竹 (中国 植物志 ), 缅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与 Burmabambuselegans 汉名重 赘), 埋卡 (西双 版纳傣 语). Bambusa burmanica Gamble ( 1896 ) * ; Holttum ( 195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8 — 15 米, 直径 7 — 10 厘米; 节间长 30 — 45 (-60) 厘米, 近 实心, 空腔直 径约 4 毫米, 幼 时绿色 而疏生 紧贴的 棕色小 刺毛, 老 时则变 黄色而 无毛; 节处稍 隆起, 并于 箨环之 上下方 各环生 一圈灰 白色或 黄白色 绢毛, 秆下部 数节常 生有短 气根。 秆箨早 落, 宽 而短, 其 长度常 超过基 部宽的 一半, 背 面在两 侧的上 半部密 被伸展 或紧贴 的棕色 刺毛, 先端 稍成不 对称的 拱形; 箨耳不 相等, 稍有 皱褶, 边缘被 缝毛, 大 耳沿箨 鞘顶端 一侧 稍向下 倾斜, 其下斜 程度可 达箨鞘 全长的 1/5, 长圆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约 1 厘米, 末端稍 外延并 伸出箨 鞘边缘 之外, 小耳椭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约 
10  云 南植物 志  8 毫米; 箨舌高 3 毫米, 近 全缘, 边缘 被极短 的白色 纤毛; 箨片 直立, 稍 呈不对 称的宽 卵形, 腹面 脉间被 淡色小 刺毛, 先端 急尖, 具 锐利硬 尖头, 基部近 于心形 收窄后 即向两 侧外延 与箨耳 相连, 此 相连部 分约为 1 厘米, 箨 片基部 宽度约 为箨鞘 先端的 5/7。 叶鞘 背面 无毛, 纵肋 隆起, 背部 具脊, 边 缘被短 纤毛; 叶 耳小, 斜 卵形, 边缘具 缝毛; 叶舌 高约 1 毫米, 背 面被微 硬毛, 先端近 截形;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1.5 一 3 厘米, 上 表面近 无毛, 下 表面粉 绿色并 密生短 柔毛, 先端渐 尖而具 粗槌钻 尖头,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叶柄长 3 — 4 毫米。 花果 未见。 产 盈江、 陇川、 瑞丽, 常见 于村寨 附近。 缅 甸和印 度东北 部也有 分布。 秆 通直, 可用于 做建筑 用材。 4. 青秆竹 (香港 竹谱) 花眉竹 (广 州植 物志) BambusatuldoidesMunro(1868); 广州 植物志 (1956); 香 港竹谱 (1985); 中国植 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4a. 青秆竹 (原 变型) f. tuldoides 本变 型云南 不产。 原产 广东、 香港, 四川有 栽培。 4b. 鼓节竹 (栽培 变型) cv. swolleninternode N. H. Xia (1985). 秆高 6 — 10 米, 直径 3 — 5 厘米, 梢头微 下弯; 节间长 28 — 36 厘米, 圆 筒形, 但下 部节 间极为 短缩, 长 10 — 20 厘米, 且基部 肿胀, 微被白 蜡粉, 无毛, 或 有时节 下具一 圈 棕色小 刺毛, 后 脱落, 绿色, 无 纵细线 棱纹, 中空, 箨环 隆起, 狭窄, 灰 白色, 初时 有 灰白色 绒毛, 秆 环平, 下部数 节上有 气生根 一圈, 密被 灰褐色 絨毛。 秆的第 3 — 5 节 开始 分枝, 分枝 斜展。 箨鞘 早落, 新鲜时 为黄绿 色至棕 红色, 后变为 灰色, 软 骨质, 三 角形, 长 16 — 26 厘米, 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2, 基部宽 23 — 25 厘米, 背面 无毛, 纵脉纹 细而 明显, 小 横脉不 发育, 边缘有 的灰色 纤毛; 箨耳不 等大, 外面 灰色, 内面紫 褐色, 边缘具 波曲或 劲直长 4 一 10 毫米的 缝毛; 箨舌圆 弧形, 淡 黄色, 内面 无毛, 背面 有褐色 小 刺毛, 高 3 — 4 毫米, 边 缘有长 1 一 2 毫米 的齿状 流苏; 箨片 直立, 三 角形, 基 部通常 不 收缩, 长 6 — 16 厘米, 宽 5 — 10 厘米, 背面 无毛, 纵 脉纹稍 明显, 内面 有稀疏 棕褐色 小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边 缘有微 锯齿。 小 枝具叶 6 — 9 枚; 叶鞘淡 绿色, 无毛, 纵脉纹 不 明显, 上 部纵脊 明显, 边缘有 灰色短 纤毛; 叶耳长 圆形, 淡 紫色, 边 缘有长 2 — 4 毫 米 的淡紫 色至灰 色直立 缝毛; 叶舌截 平形, 淡黄 绿色, 无毛, 高约 0.5 — 1 毫米; 叶柄 长 1 一 1.5 (2) 毫米, 有灰 白色短 柔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18 厘米, 宽 1.2 — 2. 2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圆形, 上面 绿色, 无毛, 背面浅 绿色, 有较密 的灰白 色短柔 毛, 次脉 3 — 4 (5)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边 缘有小 锯齿。 花果 未见。 笋期 6 — 9 月。 滇中园 林中有 栽培。 原产 广东。 可用 做园林 观赏。 5. 硬头黄 (四川 ) 图版 1: 1-9 硬 头黄竹 (四川 ) 
禾本科  11  图 版 1 1 一 9. 硬头黄 BambusarigidaKengetKengf. , 1. 秆的一 段, 2. 小枝 和叶, 3. 秆箨, 4. 第 一颖, 5. 第 二颖, 6. 外稃, 7. 内稃, 8. 雄蕊, 9. 雌蕊; 10 — 11. 灰秆竹 B. polymorphaMunro, 10. 秆的一 段及 枝叶, 11. 秆箨 上部。 (李 楠绘, 吴锡麟 修改) 
12  云 南植物 志  Bambusa rigida Keng et Keng f . (194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5 — 12 米, 直径 3 — 8 厘米, 尾梢略 弯拱, 下部 劲直, 节间长 28 — 40 (50) 厘 米, 无毛, 幼时薄 被白色 蜡粉, 秆壁厚 1 一 1.5 厘米, 节处稍 隆起, 偶在 秆基部 第一节 的 箨环之 上方环 生一圈 灰白色 绢毛, 分枝自 杆基部 第一或 第二节 开始, 以 数枝乃 至多枝 簇生, 主枝 显著较 粗长, 直径粗 4 一 6 毫米。 秆箨 早落, 硬 革质, 背面于 下半部 近内侧 边 缘贴生 暗棕色 刺毛, 老时变 无毛, 先 端向外 侧倾斜 而呈稍 不对称 的宽弧 拱形; 箨耳不 相等, 略有 皱褶, 深 褐色, 边缘 被波曲 状长约 1 厘米的 缝毛, 大耳 通常呈 卵形, 长 2.5 厘米, 宽 1.5 厘米, 在秆 上部者 近长圆 形或披 针形, 小耳卵 形或近 圆形, 其大小 仅为大 耳的 2/3; 箨舌高 2. 5 — 3 毫米, 条裂, 边缘 具流苏 状毛, 毛 落后而 呈细齿 状或啮 蚀状; 箨片 直立, 易 脱落, 呈近于 对称的 卵状三 角形至 卵状披 针形, 背面 贴生极 疏的棕 色小刺 毛, 腹面近 基部的 脉间密 生棕色 小刺毛 而上部 粗糙, 先端渐 尖具硬 尖头, 基部作 圆形收 窄后 即向两 侧外延 与箨耳 相连, 此相连 部分为 3 — 4 毫米, 边缘近 基部被 纤毛, 箨片基 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2/5。 叶 鞘背面 无毛, 纵肋 隆起, 仅 外侧边 缘被短 纤毛; 叶耳 椭 圆形, 边缘 具少数 缝毛; 叶舌高 0.5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7. 5 — 1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上表 面无毛 或仅近 基部被 疏毛, 下表面 密生短 柔毛, 先端渐 尖具细 尖头, 基部 楔形, 次脉 4 一 9 对。 假小穗 单生或 以数枚 乃至多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当多 枚簇生 成丛时 其中多 为不孕 小穗, 单 生者则 多为发 育良好 的孕性 小穗, 后者长 3 — 4. 5 厘米, 含小花 3 — 7 枚, 基部 托以数 枚具芽 苞片, 小穗 轴节间 形扁, 无毛, 长 2 — 4 毫米, 顶端 膨大呈 杯状; 颖椭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多脉, 先端 急尖;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具 多脉, 中 脉隆起 成脊, 先 端具短 尖头; 内稃较 其外稃 稍短, 具 2 脊, 脊于 上部被 纤毛, 脊间 5 脉; 鳞被 3, 长 1.5 — 3 毫米, 上部边 缘被长 纤毛, 前方 2 片半 匙形, 后方 1 片稍 较长, 倒 卵状披 针形; 花药长 4 一 6 毫米, 顶端被 画笔状 毛; 子房具 3 棱, 卵 球形, 具柄, 连柄长 2 — 2. 5 毫米, 顶 部被糙 硬毛, 花柱 被毛, 长 1.5 — 2 毫米, 柱头 3, 被 短毛, 长不及 1 毫米。 产 屏边、 广南、 麻 栗坡、 巧家、 绥江; 平坝、 河边 或村落 附近有 栽培。 分 布于四 川, 广东、 广西和 贵州有 栽培。 秆 材硬而 坚实, 且 其下部 挺直, 常 用作农 具柄、 棚架, 少用于 编织。 6. 灰秆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1: 10—11 埋崩 (西 双版纳 傣语) Bambusa polymorpha Munro (1968); Gamble (1896)*;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高 15 — 20 米, 直径 7 — 15 厘米, 尾梢弧 拱形; 节间灰 绿色, 长 30 — 45 (—65) 厘米, 幼时被 白粉状 糠秕; 秆 壁厚, 节稍 显露, 基部数 节各环 生一圈 气根; 分枝 常自秆 中下部 开始, 多枝 簇生, 细长而 弯拱。 秆箨近 宿存, 革质, 坚韧, 宽 而短, 背面 密被淡 棕色 和白色 绢毛, 先 端近于 对称的 山字形 上凸, 即箨鞘 与箨片 相连接 处略呈 拱形, 而箨 鞘与 箨耳连 接处略 下凹; 箨耳近 相等, 位于箨 鞘顶端 两侧, 并 不向下 倾斜, 宽 带形, 长 
禾本科  13  7 — 8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强 皱褶, 其末端 渐狭, 且延 伸于箨 鞘边缘 之外而 成镰刀 形, 一枚 箨耳和 末端指 向上, 而另一 枚的末 端则指 向下, 边缘均 密生长 1 一 1.5 厘米的 粗糙粗 璲毛; 箨舌高 7 — 8 毫米, 边缘被 短流苏 状毛; 箨片 直立, 近于对 称的宽 卵形, 先端 急尖具 锐利硬 尖头, 基 部略加 收窄后 即与两 侧箨耳 相连, 此 相连部 分约为 2.5 厘 米, 背面 被棕色 绢毛, 腹面 于脉间 密生暗 褐色小 刺毛, 边 缘下部 密生波 曲状粗 刚毛, 其 基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1/3。 叶鞘背 面被粗 硬毛, 背具 中脊, 纵肋稍 隆起; 叶耳微 小或 缺如, 存在 时则近 圆形, 边 缘具少 数粗短 缝毛; 叶舌极 低矮, 拱形, 边缘微 齿裂; 叶 片线形 至狭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 9 一 15 毫米, 幼时两 表面均 被毛, 老 时仅于 上表面 近基部 和下表 面的中 脉两侧 被毛, 先端渐 尖具粗 糙钻状 尖头, 基部 为不等 边的圆 形或 楔形。 假小 穗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基部托 以鞘状 苞片; 小穗圆 柱形, 光亮, 长 1 一 1.5 厘米, 含小花 2 — 3 枚, 顶生 1 枚 为不孕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形扁, 无毛; 颖 1 一 3, 卵形, 先 端具短 尖头; 外稃 卵形, 多脉, 先端 亦具短 尖头; 内 桴等长 或稍长 于其外 稃, 披 针形, 具 2 脊, 脊上 无毛, 先端 急尖; 鳞被 3, 后 方一片 较小, 具 3 — 5 脉, 边 缘被短 纤毛; 花药 紫色, 顶 端钝, 有 时具细 尖头; 子房 卵形, 顶端 被毛, 花 柱短, 柱头 3, 被白色 短毛。 颖果 倒卵形 而一面 压扁, 长约 5 毫米, 顶端 被毛, 并有 残留的 花柱。 笋期 7 — 8 月 。 产 勐腊; 生于山 地季雨 林内, 也有 栽培。 缅甸、 泰国 和印度 东北部 也有。 秆材 为建造 竹楼的 墙壁、 楼板 和屋顶 的上好 材料。 7. 龙头竹 (台 湾植 物志) 牛角竹 (金平 ) Bambusa vulgaris Schrazhgber ex Wendland (1810) * ; Gamble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 W. C. Lin (1967) et (1974)* ; 台湾 植物志 ( 1978) * ;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Soderstrom et Ellis (1988) * ; Chia et C. Y. Sia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os arundinaria Retz. ( 1978 )*; Bambusa arundinacea ( Retz. ) Willd. (1789)*; B. thouarsii Kunth (1830)* ; B. surinamensis Rupr. (1839)* et (1840)*; Leleba vulgaris (Schrad. ) Nakai (1933). 7a. 龙头竹 (原 变型) f. vulgaris 秆稍 疏离, 高 8 — 15 米, 直径 6 — 10 厘米, 尾梢 下弯, 基 部挺直 或略呈 "之" 字形 曲折; 节间深 绿色, 长 20 — 30 厘米, 幼时 稍被白 蜡粉, 并 贴生以 淡棕色 刺毛, 老则无 粉 无毛, 秆壁 稍厚; 节处稍 隆起, 秆基数 节具短 气根, 并于 箨环之 上下方 各环生 一圈灰 白色 绢毛; 分枝 常自杆 下部节 开始, 每 节数枝 至多枝 簇生, 主枝较 粗长。 秆箨 早落, 背 面密生 脱落性 暗棕色 刺毛, 干时 纵肋稍 隆起, 先 端在与 箨片连 接处呈 拱形, 但在 与箨耳 连接处 作弧形 下凹; 箨耳甚 发达, 彼 此近等 大而近 同形, 长 圆形或 肾形, 斜升, 宽 8 — 10 毫米, 外缘具 弯曲细 璲毛; 箨舌高 3 — 4 毫米, 边缘细 齿裂, 并被极 短的白 色细纤 毛;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易 脱落, 宽三角 形至三 角形, 背面 疏生暗 棕色小 刺毛, 腹 面在脉 间 密生暗 棕色小 刺毛, 尤以 其基部 更密, 先端 的边缘 有内卷 形成坚 硬的锐 尖头, 基部稍 
14  云 南植物 志  作圆形 收窄, 且其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一半, 边缘 在近基 部处具 弯曲细 璲毛。 叶鞘初 时疏生 棕色糙 硬毛, 后变 无毛; 叶 耳常不 发达, 宽镰 刀形, 边缘无 毛或仅 具少数 缝毛; 叶舌高 1 毫米或 更低, 截形, 全缘;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16 — 35 厘米, 宽 1.3 — 3. 5 厘 米。 假小 穗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 稍扁, 狭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3. 5 厘 米, 宽 4 一 5 毫米, 含小花 5 — 10 枚, 基部 托以数 片具芽 苞片; 小穗轴 节间长 1.5 — 3 毫 米; 颖 1 或 2 片, 背面 仅于近 顶端被 短毛, 先 端具硬 尖头; 外稃长 8 — 10 毫米, 背面近 顶端被 短毛, 先 端具硬 尖头; 内桴略 短于其 外桴,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鳞被 3, 长 2 — 2. 5 毫米, 边 缘被长 纤毛; 花药长 6 毫米, 顶端具 一小簇 短毛; 花柱 细长, 长 3 — 7 毫米, 柱 头短, 3 枚。 产 勐腊、 思茅和 金平; 多见于 村寨、 河 边或疏 林中。 广东、 海南、 福建、 台 湾等省 南部有 栽培。 亚 洲热带 地区有 分布。 秆为 建筑、 造纸 用材, 也 可做果 园的香 蕉支柱 用材。 7b. 大 佛肚竹 (栽培 变型) 佛肚竹 (俗称 ) cv. wamin McClure (1966)* ; 台湾 植物志 (1978); 香 港竹谱 (1985"; 广 西竹种 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Bambusa wamin Brandis ex E. G. Camus (1913); B . vulgaris f . xvarninii Wen (1985). 秆 绿色, 下 部各节 间极为 短缩, 并在 各节间 的基部 肿胀。 南 部地区 庭园中 栽培。 7c. 黄金 间碧玉 (栽培 变型) 埋桑罕 (傣语 ), 花竹 (双江 ) cv. vittata McClure (1961); Chia et al. (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vulgaris var. vittata A. et C. Riv. (1878); 香 港竹谱 (1985)*; 中国竹 谱 (1988)*; B. striata Lodd. ( 1835); B. vulgaris var. striata ( Lodd. ) Gamble (1896); 广州 植物志 (195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 Leleba vulgaris (Schrader) Nakai var. striata (Gamble) Nakai ( 1933) . 秆 黄色, 节间 正常, 但 具宽窄 不等的 绿色纵 条纹, 箨鞘 在新鲜 时为绿 色而具 宽窄不 等的 黄色纵 条纹。 滇 西南、 滇南、 滇 东南和 滇中地 区广为 栽培。 广西、 海南、 云南、 广 东和台 湾等省 区 的南部 地区庭 园中有 栽培。 栽培供 观赏。 8. 大薄竹 (滇 东南) 图版 2: 1-4 Bambusa pallida Munro (1868); Gamble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云 南种子 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高 8 — 15 米, 直径 6 — 8 厘米, 节间长 30 — 50 厘米, 幼时薄 被白蜡 粉和灰 白色小 
禾本科  15  图版 2 1一 4 . 大薄竹 Bambusa pallida Munro, 1. 秆的 一段, 2. 秆箨, 3. 小枝 和叶, 4. 叶耳和 缝毛; 5— 14. 龙丹竹 B. rongchengensis (Yi et C. Y. Sia) D. Z. Li, 5. 秆的一 段, 6. 秆箨, 7. 小枝 和叶, 8. 花枝, 9. 颖, 10. 外稃, 11. 内稃, 12. 鳞被, 13. 雄蕊, 14. 雌蕊。 (李 楠绘) 
16  云 南植物 志  刺毛, 老 时无粉 无毛, 秆 壁薄; 节处 平坦, 老 秆下部 数节常 于箨环 之上方 环生一 圈灰白 色 绢毛, 并 生有短 气根; 分枝 常自秆 第六或 第七节 开始, 多枝 簇生, 主 枝较为 粗长。 秆 箨 早落, 幼 时被白 蜡粉, 革质, 向上稍 渐变狭 而呈宽 梯形, 背面无 毛或于 幼时贴 生脱落 性小 刺毛, 先端近 截形; 箨 耳小, 近 相等, 位 于箨鞘 两侧, 平展, 宽椭圆 形或近 圆形, 宽 5 — 6 毫米, 边缘被 缝毛; 箨舌甚 低矮; 箨片 直立, 狭三 角形, 通常 长于其 箨鞘, 背 面疏 生脱 落性暗 褐色小 刺毛, 基部稍 作圆形 收窄, 且 其宽度 仅略窄 于箨鞘 先端, 边缘的 下部被 纤毛。 叶 鞘背面 无毛, 纵肋 隆起; 叶 耳椭圆 形或近 圆形, 边 缘具少 数脱落 性硬直 长 璲毛; 叶舌极 低矮;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下表 面呈粉 白色而 被毛, 先 端渐尖 具扭曲 而粗糙 的钻状 尖头, 基部近 圆形或 楔形; 叶柄 极短, 长 2.5 毫米。 假小 穗簇生 于花枝 各节而 成头状 簇丛, 每簇 丛中多 为不孕 小穗, 而孕 性者仅 1 一 4 枚; 小穗苍 白色, 孕性者 较长, 长 2. 5 — 3 厘米, 含小花 7 — 14 枚; 最下一 枚为雄 花, 中间 3 — 8 枚为两 性花, 顶端 3 — 5 枚为 不完 全花, 基部托 以具芽 苞片; 小穗 轴节间 呈短 棒状, 顶端膨 大而被 纤毛; 颖 1 或 2 片, 卵形, 先端 急尖; 外稃 卵形, 背面 无毛, 腹面被 微毛, 多脉, 先端急 尖具短 尖头; 内稃明 显短于 外桴, 具 2 脊, 脊上被 纤毛, 脊 间 3 — 5 脉; 鳞被 3, 长圆形 或狭倒 卵形, 基部 增厚, 边缘被 纤毛, 前方 2 片稍不 对称, 后方 1 片 则为对 称形而 较小; 花 药的药 隔顶端 伸出, 具 细尖头 或否; 子 房狭长 圆形, 向 上 渐狭, 花柱 粗短而 被毛, 柱头 3, 羽 毛状。 产 盈江、 陇川、 潞西 等地; 生 于海拔 100 — 2000 米的 山坡林 缘处, 或 在平坝 栽培。 孟加 拉国、 印度、 缅甸和 泰国有 分布。 9. 孝顺竹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观音竹 (腾 冲、 昌宁)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el. ex J. A. et J. H. Schult. in Reom. et Schult. (1830); Keng f. (1948);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S. Suzuki (1978)*;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Soderstromet Ellis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Arundo multiplex Lour. (1790) ; E. G. Camus (1913) ; Ludolfia glaucescens Willd. (1808) ; Arundinaria glaucescens (Willd. ) Beau v. (1812); Munro (1868); Bambusa nana Roxb. (1814) nom. nud. ; ex Munro ( 1868);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陈嵘 (1937); B. glaucescens (Willd) Sieb. ex Munro (1868); Holttum (1956) et (1958); 香 港竹谱 (1985)* ; Chia et al.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 B. dolichomerithalla Hayata ( 1916 ) * ; 台湾 植物志 ( 1978 ) * ; Leleba dolichomerithalla (Hayata) Nakai (1933). 9a. 孝顺竹 (原 变型) f. multiplex 秆高 4 一 6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尾梢 近直或 略弯, 下部 挺直, 绿色; 节间长 30 — 50 厘米, 幼时 薄被白 蜡粉, 并 于上半 部被棕 黑色小 刺毛, 后 者在节 下部分 尤其较 为 密集, 老时 则光滑 无毛, 秆壁 稍薄; 节处稍 隆起, 无毛; 分枝自 杆基部 第二或 第三节 
禾本科  17  即 开始, 数枝乃 至多枝 簇生, 主枝较 粗长。 秆 箨幼时 薄被白 蜡粉, 早落; 箨鞘呈 梯形, 背面 无毛, 先端 稍向外 缘一侧 倾斜, 呈不 对称的 拱形; 箨耳 极微小 以至不 明显, 边缘有 少许 缝毛; 箨舌高 1 一 1.5 毫米, 边缘 呈不规 则的短 齿裂; 箨片 直立, 易 脱落, 狭三角 形, 背面 散生暗 棕色脱 落性小 刺毛, 腹面 粗糙, 先端 渐尖, 基部宽 度约与 箨鞘先 端近相 等。 末级 小枝具 5 — 12 叶; 叶鞘 无毛, 纵肋稍 隆起, 背部 具脊; 叶耳 肾形, 边缘 具波曲 状细长 璲毛; 叶舌圆 拱形, 高 0.5 毫米, 边缘微 齿裂; 叶片 线形, 长 5 — 16 厘米, 宽 7 — 16 毫米, 上表面 无毛, 下表面 粉绿而 密被短 柔毛, 先端 渐尖具 粗糙细 尖头, 基部近 圆 形或宽 楔形。 假小 穗单生 或以数 枝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并在 基部托 有鞘状 苞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6 厘米; 先 出叶长 3.5 毫米,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具芽 苞片通 常 1 或 2 片, 卵 形至狭 卵形, 长 4 一 7. 5 毫米, 无毛, 具 9 一 13 脉, 先 端钝或 急尖; 小 穗 含小花 (3) 5 — 13 枚, 中间 小花为 两性; 小穗 轴节间 形扁, 长 4 一 4. 5 毫米, 无毛; 颖 缺如; 外稃两 侧稍不 对称,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8 毫米, 无毛, 具 19 一 21 脉, 先端急 尖; 内稃 线形, 长 14 一 16 毫米,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脊间 6 脉, 脊外有 一边具 4 脉, 另 一边具 3 脉, 先 端两侧 各伸出 一被毛 的细长 尖头, 顶 端近截 平而边 缘被短 纤毛; 两侧的 2 片鳞 被呈半 卵形, 长 2. 5 — 3 毫米, 后方的 1 片 细长披 针形, 长 3 — 5 毫米, 边 缘 无毛; 花丝长 8 — 10 毫米, 花药 紫色, 长 6 毫米, 先端具 一簇白 色画笔 状毛; 子房卵 球形, 长约 1 毫米, 顶 端增粗 而被短 硬毛, 基部具 一长约 1 毫 米的子 房柄, 柱头 3 或其 数目有 变化, 直 接从子 房顶端 伸出, 长 5 毫米, 羽 毛状。 成 熟颖果 未见。 全省 各地有 栽培, 或呈野 生状。 我 国南部 各省有 分布。 越南有 栽培。 多种植 以作绿 篱或供 观赏。 9b. 小 琴丝竹 (栽培 变型) 花 孝顺竹 (云南 通称) cv. alphonso-karri R. A. Young (196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alphonsokarri Mitf . ex Satow (1899)*; B . nana Roxb. var. normalis Makino ex Shirosawa f . alphonso- karri (Mitf. ex Satow ) Makino ex Shirosawa (1912) * ; 竹 内叔雄 (1957); B . nana var alphonso-karri (Satow) Marliac ex E. G. Camus (1913) ; B . multiplex var. normalis Sadaki f. alphonso-karri Sasaki (1930); B . multi- plex (lour. ) Nakai f. alphonso-karri (Satow) Nakai (1932); Leleba multiplex (lour.) Nakai f . alphonso-karri (Satow) Nakai (1933) ; B . multiplex f . alphonso-karri (Mitf. ) Sasaki ex Keng f. (194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B. glaucescens (Lam.) Munro ex Merr. f . alphonso-karri (Satow) Hatusima (1971); B • glaucescens (Willd. ) Sied. ex Munro cv. Alphonso-karri (Young) Chia et But (1982); B. glaucescens f. alphonso-karri (Mitf. ) Wen (1985). 本栽 培型与 凤尾竹 相似, 其 不同处 在于植 株较矮 小仅高 1 一 3 米, 秆 初时色 淡红, 后转 为黄色 并具不 同宽度 的绿色 条纹, 小枝 下弯, 具 12 — 20 叶, 叶片长 1.6 — 3. 8 厘 米。 昆明园 林中有 栽培。 台湾和 香港的 庭院中 也有, 供 观赏。 
IS  云南 植物志  9c. 凤尾竹 (栽培 变型) cv. fernleaf R. A. Young (1961);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6). hchurochloa floribunda Buse ex Miq. (1851); Bambusa floribunda (Buse) Zoll. et Maur. ex Steud. (1854)*; B . nana Roxb. var. gracilLima Makino ex E. G. Camus (1913), non Kurz (1866); Leleba floribunda (Buse) Nakai (1933)*; Leleba elegans Koidz. (1934) ; B. multiplex var. fernleaf R. A. Young (1946) ; B. multiplex var. nana (Roxb. ) Keng f . (1948), nonB. nana Roxb. (183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B. multi- plex var. elegans ( Koidz. ) Murooi ex Sungomoto (1961); S. Suzuki (1978)*; B. glaucescens (Willd. ) Sieb. ex Munro cv. Fernleaf (R. A. Young) Chia et But (1982); 香 港竹谱 (1985)*; 中 国竹谱 (1988)*. 本栽培 变种与 观音竹 B. multiplex var. rivierorum R. Maire 相似, 但 植株较 高大, 高 3 — 6 米, 秆 中空, 小枝稍 下弯, 具 9— 13 叶, 叶片长 3. 3 — 6. 5 厘米, 宽 4— 7 毫米 等特 征与之 有别。 滇中 地区、 文山有 栽培。 我国 华东、 华南、 西 南以至 台湾、 香 港也有 栽培。 多种植 以做绿 篱或供 观赏。 10. 龙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 5-14 Bambusa rongchengensis (Yi et C. Y. Sia) D. Z. Li (1994). Dendrocalamus rongchengensis Yi et C. Y. Sia (1988)*; 四川 竹类 植物, 志 (1997)*. 秆高 14 一 17 米, 粗 (6) 8 — 12 厘米, 梢头 微弯; 节间长 28 — 30 (36) 厘米, 圆筒 形, 平滑, 无 纵细线 棱纹, 幼时被 白粉, 箨 环下常 有宽约 3 毫米较 密的黄 褐色小 刺毛, 中空, 秆壁厚 1.5 — 3. 2 厘米, 髓呈锯 屑状, 秆节通 常一侧 稍低而 偏斜; 箨环 狭窄, 初 时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有 箨鞘基 部的残 留物; 秆 环平, 无毛, 基部 数节上 常有气 生根; 节内高 0.8 — 1.6 厘米, 无毛。 秆自第 (6) 15 节开始 分枝, 每节 有枝条 (1) 5 — 12 枚, 其 中常有 1 (3) 枚粗壮 主枝, 其长达 5 — 6 米, 多达 30 节, 直立或 斜展, 有小的 中空。 秆箨脱 落性, 长三 角形, 新 鲜时棕 黄色, 常 具梭形 紫斑, 后 变为灰 黄色, 革质, 柔韧, 长于 节间, 长 26 — 46 厘米, 宽 40 — 54 厘米, 顶端宽 7 — 12 厘米, 背面无 毛或下 部中央 有棕 色贴生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小 横脉近 边缘处 明显, 内面 光亮, 边缘无 纤毛; 箨耳由 箨片基 部延展 而成, 边缘 密生长 5 — 12 毫米 灰黄色 波曲的 缝毛; 箨舌截 平形或 拱形, 紫 褐色, 无毛, 高 5 — 10 毫米, 鞘口有 较密不 整齐、 长 1 一 5 毫 米的宽 流苏状 缝毛; 箨片 位于秆 的下部 杆箨者 直立, 上部稍 外展, 三 角形, 基部 作圆形 收缩, 长 6 — 12 厘米, 宽 5. 7 — 8 厘米, 外面 有稀疏 棕色短 刺毛, 纵 脉纹稍 可见, 内 面密生 棕色小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边 缘具小 锯齿。 小 枝具叶 4 一 10 枚; 叶 鞘上部 有灰色 微毛或 灰黄色 柔毛, 纵脉紋 不 明显, 纵肋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两肩无 缝毛或 初时有 3 — 5 枚长 1 一 5 毫米淡 黄绿色 微弯的 缝毛; 叶舌微 下凹, 淡黄 绿色, 无毛, 高 0.2 — 0.5 毫米, 全缘;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淡黄 绿色, 无毛; 叶片 纸质, 披 针形, 长 8 — 25 厘米, 宽 1.5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圆形 或近截 平形, 上面 绿色, 无毛, 下面淡 绿色, 无毛或 有微柔 
禾本科  19  毛, 次脉 5 — 7 (11)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边缘 一侧具 小锯齿 较密; 另 一侧较 稀疏。 假 小穗 1 一 2 枚, 稀 3 — 5 枚 生于一 节上, 紫 红色, 披 针形, 含小花 7 — 13 (17) 枚, 长 1 一 2. 5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小 穗轴不 易逐节 脱落, 节间 较短, 长 0.5 — 1 毫米, 具灰 白色 微毛; 颖通常 1 枚, 三 角状卵 形或广 卵形, 无毛, 长 3 — 7 毫米, 宽约 2. 5 — 6 毫 米, 具 11 一 15 (17) 脉; 外 稃与颖 相似, 长 4 一 8 毫米, 宽 3 — 7 毫米, 具 13 — 21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背面 无毛, 边 缘具短 纤毛; 内 稃长圆 形至披 针形, 稍窄于 外桴, 透明膜 质, 长 3. 5 — 7 毫米, 先 端尖, 背腹两 面均被 微毛, 背面具 2 脊, 脊间宽 2 — 2. 5 毫米, 具 2 脉, 脊外每 侧各具 2 脉, 脊 上生短 纤毛; 鳞被为 3 枚, 常为披 针形或 微呈倒 卵形,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边缘 具细长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5 毫米, 先 端具小 尖头, 基部 箭镞状 叉开; 子房 卵形, 具 短柄, 无毛, 长约 1 毫米, 花柱 1 枚, 长 1 一 2 毫米, 被微 毛, 柱头单 1,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8 月 下旬至 9 月 上旬。 花期 5 — 6 月。 产 昆明; 在植 物园有 栽培。 原产 四川。 笋 食用。 秆供 建筑、 家 具或送 水管道 等用, 也可 栽培供 观赏。 本 种在昆 明未见 开花, 花部 描述自 易同培 (1997) 编著的 《四 川竹 类植物 志》。 11. 车筒竹 (广东 ) 车角竹 (图鉴 ) Bambusa sinospinosa McClure (1940)* ; 陈嵘 (1953);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广;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讓 (|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16 — 24 米, 直径 8 — 16 厘米, 尾梢 略弯, 节间长 22 — 30 厘米, 常光滑 无毛, 惟其基 部一、 二 节常于 节下环 生一圈 灰白色 绢毛, 壁厚 1 一 3 厘米, 节处稍 突起, 解箨 后在 箨环上 暂时留 有一圈 稠密的 暗棕色 刺毛; 分 枝常自 秆基部 第一、 二 节上即 开始, 秆 下 部的为 单枝, 向下 弯拱, 其上的 小枝多 短縮为 硬刺, 且相 互交织 而成密 刺丛, 杆中上 部 分枝为 3 至数枚 簇生。 秆箨 迟落, 革质, 干时背 面纵肋 隆起, 近 底缘处 密生暗 棕色刺 毛, 先端近 截形; 箨耳近 相等, 长圆 形至倒 卵形, 常稍 外翻, 有波状 皱褶, 腹面 密生糙 硬毛, 边 缘具波 曲状或 劲直的 缝毛; 箨舌高 3 — 5 毫米, 边缘 齿裂并 被流苏 状毛;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卵形, 其 基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1/2。 叶鞘近 无毛, 边 缘一侧 被短纤 毛, 叶 耳不甚 发达; 卵 形至狭 卵形, 边缘具 数条波 曲状或 劲直的 缝毛; 叶 舌高约 0.5 毫 米, 先端斜 截形, 全缘, 被 极短的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18 厘米, 宽 12 — 16 毫米, 两表面 均无毛 或于下 表面近 基部被 柔毛,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假小穗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稍 压扁, 长达 4 厘米, 单生 或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先 出叶先 端钝, 脊 上 密生短 纤毛, 具 芽苞片 3 — 5 片, 狭三角 形或近 卵形, 无毛, 先 端钝, 小穗含 两性小 花 6 — 12 枚, 小穗轴 节间长 2 — 4 毫米, 远离 内稃的 一面圆 拱而被 白毛, 另一面 则扁平 而 无毛, 顶 端被短 纤毛; 颖常 缺如; 外稃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9.5 毫米, 先端钝 急尖或 急 尖具细 尖头, 多脉; 内 秤通常 稍长于 外桴,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脊间 3 — 5 脉; 鳞被 3, 不 相等, 倒 卵形, 长约 1.4 毫米, 先 端钝, 边 缘密生 纤毛; 花丝 分离, 花药先 端钝; 子房 狭窄, 顶 端增厚 而被短 硬毛, 花柱 细长, 被短 硬毛, 柱头 3 分, 羽 毛状。 笋 
20  云 南植物 志  期 5 — 6 月。 花期 8 — 12 月。 产 德宏、 西双 版纳、 红河、 文山 和昭通 地区, 盈 江有较 大面积 的单优 群落。 我国华 南和西 南地区 也有。 竹秆 粗大而 通直, 农 村常用 以建茅 屋或用 以作水 车的盛 水筒, 故有 "车 筒竹" 之 称。 又 因其竹 丛基部 形似密 刺竹, 农村 常种植 于村落 四周。 以 作防篱 之用; 又因 其竹秆 密集, 根系 发达, 亦常 种于河 流两岸 以作护 堤防风 之用。 12. 箣竹 (云南 通称) 图版 3: 1-3 箣竹 (中国 植物志 ), 刺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Bambusa blumeana J . A. et J. H. Schult. f . in Roem. et Schult. (1830); Munro (1868);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Holttum (1958)*; Chia et al. (1988); 云南 树木图 志下册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ambusa spinosa Blume ex Nees (1825), non Roxb. ex Buch. -Ham. (1822); B. stenostachya Hack. ( 1899); Makino et Nemoto (1931); hchurochloa stenostachya (Hack.) Nakai (1932);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H. L. Li (1963);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S. Suzuki (1978)*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 秆高 15 — 24 米, 直径 8 — 15 厘米, 尾梢 下弯, 下 部略呈 "之" 字形 曲折; 节间绿 色, 长 25 — 35 厘米, 幼时于 上半部 疏被棕 色贴生 刺毛, 老 则光滑 无毛, 秆壁厚 2 — 3 厘 米; 杆 中下部 各节均 环生短 气根或 根点, 并于 箨环之 上下方 均环生 一圈灰 白色或 棕色絹 毛; 分 枝常自 秆基部 第一节 开始, 下 部各节 常仅具 单枝, 且 其上的 小枝常 缩短为 弯曲的 锐利 硬刺, 并相互 交织成 稠密的 刺丛, 秆 中部和 上部各 节则为 3 至数枚 簇生, 主 枝显著 较 粗长。 秆箨 迟落, 背面密 被暗棕 色毛, 干 时纵肋 隆起, 先 端作宽 拱形或 下凹, 两侧的 顶 端各高 耸一小 尖头; 箨耳 近相等 或稍不 相等, 线状长 圆形, 常外翻 而呈新 月形, 边缘 密生淡 棕色波 曲状粗 璲毛; 箨舌高 4 一 5 毫米, 条裂, 边缘 被流苏 状毛, 箨片卵 形至狭 卵形, 常 外翻, 背 面被糙 硬毛, 腹面 密生暗 棕色小 刺毛, 先端渐 尖具硬 尖头, 基 部略作 圆 形收窄 后即向 两侧平 展而成 箨耳, 箨片 基部宽 度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2/5, 边缘 近基部 被 纤毛。 末级 小枝具 5 — 9 叶, 叶 鞘肋纹 隆起, 背 部的上 方被短 硬毛, 外 缘一侧 被短纤 毛, 叶耳 微小或 缺如, 鞘口 璲毛常 缺如或 有时仅 2 — 3 条波 曲状短 璲毛; 叶舌近 截形, 低矮, 边缘微 齿裂并 被细长 纤毛;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到狭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12 — 25 毫米, 两 表面均 粗糙, 近 无毛, 惟 下表面 的基部 常被稍 密的长 柔毛, 先 端渐尖 而具粗 糙钻状 尖头, 基 部近圆 形或近 截形, 假小穗 2 至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线 形, 带淡 紫色, 长 2. 5 — 4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含小花 4 一 12 枚, 其中 2 — 5 枚 为两性 花; 颖 2, 长约 2 毫米, 无毛; 外桴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9 毫米, 宽 2. 5 — 4 毫米, 背面 无毛, 具 9 一 11 脉, 先 端尖, 边缘 无毛; 内 稃长约 7 毫米, 宽约 1.8 毫米, 具 2 脊, 脊 上密被 纤毛, 脊间具 3 脉, 脊外 亦各具 3 脉, 先 端呈二 叉状; 花丝 分离, 长 6 — 7 毫米, 花药 黄色, 宽 线形, 长 3 — 4 毫米; 子房 瓶状, 长 1.2 — 2 毫米, 花 柱短, 柱头 3 分, 羽 毛状。 笋期 6 — 9 月 。 花 期春季 (但 11 月 中旬亦 可见开 花)。 产 勐腊、 元阳、 金平、 河口、 罗平 等地, 多见 于路边 和村寨 附近。 缅甸、 马 来西亚 
禾本科  21  图版 3 1—3. 箣竹 Bambusa blumeanaj. A. et J. H. Schult. f. , 1 . 秆的一 段, 2. 枝叶, 3. 秆箨 上部; 4—12. 疙瘩竹 B. tengchongensis D. Z. Li & N. H. Xia, 4. 秆之一 部分, 5. 枝叶, 6. 秆箨, 7. 花枝, 8. 外稃, 9. 内稃, 10. 鳞被, 11. 雌蕊, 12. 雄蕊。 (1 一 3 李 楠绘, 4一12 仿薛 嘉榕新 种图) 
22  云南 植物志  和泰 国也有 分布。 13. 马蹄竹 (广西 ) 油箣竹 (中国 植物志 ), 橄榄竹 (云南 ), 绵竹 (思茅 ), Maipiu (滇 南傣语 ), 油 竹、 烂 眼竹、 石竹 (广东 ), 蛮竹 (四川 ) BambusalapideaM c Clure(1940 广; 陈嵘 (1953);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国 竹谱 (1988)*; ChiaetC. Y. Sia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ambusa miyiensis Yi (1982)* . 秆高 7 — 17 米, 直径 4 一 7 厘米, 尾梢略 下弯, 下部 挺直, 节间 一般长 20 — 35 厘 米, 近 基部稍 肿胀, 无毛, 秆壁厚 1 一 2 厘米, 秆基 部数节 间显然 较短, 有时具 不明显 的 浅绿色 纵条纹 和紫色 条斑; 节 于秆基 部数节 生有短 气根, 并于箨 环之上 下方均 环生一 圈 灰白色 绢毛, 但秆 下部各 节仅在 箨环之 上方具 有一圈 絹毛, 分枝 常自秆 部第三 或第四 节 开始, 以 数条乃 至多条 簇生于 每节, 中央的 3 枝显著 粗长, 次生 枝常退 化为硬 质或软 质 的刺。 秆箨稍 迟落, 革质, 背 面完全 无毛, 或仅 于底缘 处被小 刺毛, 新 鲜时背 面有光 泽, 榄 绿色而 具紫色 条斑, 干 时纵肋 隆起, 先端近 截形或 稍作不 对称的 拱形; 箨 耳有波 状皱褶 并向外 鼓出, 背面被 短硬毛 或近于 无毛, 另一面 被糙硬 毛或长 硬毛, 耳缘 密生粗 短 璲毛, 两耳 大小不 相等, 大耳稍 下延, 长圆形 至长圆 状倒披 针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小耳长 圆形或 卵形, 长约 3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箨舌高 4 一 5 毫米, 近全缘 而密生 流苏状 短毛; 箨片 直立, 但向外 鼓出, 卵 形至广 卵形, 先端 突渐尖 而具锐 尖头, 基部 梢作收 窄后即 向两侧 外延而 与箨耳 相连, 且此相 连部分 较宽。 叶鞘 背面无 毛, 仅 外缘被 纤毛; 叶 耳存在 或否, 鞘口缝 毛细弱 而作波 曲状, 通 常每边 为数至 多条, 或有时 无毛, 叶舌 极矮, 全 缘而被 极短的 纤毛, 或有时 无毛,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至披针 形, 先端 渐尖而 具钻状 尖头, 基部近 圆形, 一般长 8 — 23 厘米, 宽 10 — 20 毫米, 两表 面均 无毛, 次脉 5 或 6 对。 假小 穗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线状披 针形, 稍扁, 长达 2 厘米 以上, 具 芽苞片 2 — 4 片; 小 穗含两 性小花 5 或 6 枚, 顶端 通常具 2 枚不孕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通常 中空, 长 2 — 4 毫米, 近内 稃的面 扁平而 无毛, 另 一面稍 粗糙, 先端疏 被短 纤毛; 颖 缺如; 外 稃长达 8.5 毫米, 背面 无毛, 有 光泽, 多脉, 先 端钝或 急尖, 或 有 时急尖 而具细 尖头, 边缘 无毛; 内桴稍 短于其 外稃, 但 上部的 小花之 内稃稍 长于外 稃, 具 2 脊, 脊近顶 端处被 纤毛, 脊间 2 脉, 脊外稍 粗糙, 先 端钝或 有时微 凹缺; 鳞被 3, 卵 形或倒 卵形, 近 相等, 长约 1.5 毫米, 先 端钝, 边 缘被长 纤毛, 花 药长约 4 毫米, 先 端钝; 子 房狭倒 卵形, 顶 端增厚 而被糙 硬毛, 花 柱极短 而被糙 硬毛, 柱头 3。 笋期 10 月。 花期 8 — 9 月。 产 德宏、 临沧、 西双 版纳、 思茅、 大理和 楚雄等 地州。 广东、 广西、 四川和 香港也 有 栽培。 秆 厚实而 坚韧, 可用作 建筑工 程的脚 手架、 担杆、 扁担、 船用 撑杆、 渔具、 农具以 及农 村修建 茅屋等 用材。 14. 佛肚竹 (通称 ) 佛肚 (广东 ) 
禾本科  23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1938) * ; 陈嵘 (1953);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在 (1959K;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广;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广. Leleba ventricosa (McClure) W. C. Lin (1963) * ;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cv. Nana Wen (1985). 秆 二型, 正 常秆高 8 — 10 米, 粗 3 — 5 厘米, 尾梢略 下弯, 下 部稍呈 "之" 字形曲 折, 节间圆 柱形, 长 30 — 35 厘米, 幼 时无白 蜡粉, 光滑 无毛, 下部节 间略微 肿胀; 秆 下 部各节 于箨环 之上下 方各环 生一圈 灰白色 絹毛, 基部 第一、 二 节上还 生有短 气根, 分 枝常自 秆基部 第三、 四节 开始, 各节具 1 一 3 枝, 其枝 上的小 枝有时 缩短为 软刺, 秆中 上部各 节为数 至多枝 簇生, 其中有 3 枝较为 粗长。 畸形秆 通常高 25 — 50 厘米, 粗 1 一 2 厘米, 节间 短縮而 其基部 肿胀, 呈 瓶状, 长 2 — 3 厘米, 秆 下部各 节于箨 环之上 下方各 环生 一圈灰 白色絹 毛带; 分 枝习性 稍高, 且常为 单枝, 均 无刺, 其 节间稍 短缩而 明显肿 胀。 秆箨 早落, 背 面完全 无毛, 干时纵 肋显著 隆起, 先端 为近于 对称的 宽拱形 或近截 形, 箨耳不 相等, 边缘 有弯曲 璲毛, 大耳狭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宽 5 — 6 毫米, 小耳卵 形, 宽 3 — 5 毫米, 箨舌高 0.5 — 1 毫米, 边缘被 极短的 细流苏 状毛,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易 脱落,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基部稍 作心形 收窄, 其宽度 稍窄于 箨鞘之 先端, 叶鞘无 毛; 叶耳卵 形或镰 刀形, 边 缘具数 条波曲 缝毛; 叶舌 极矮, 近 截形, 边 缘被极 短细纤 毛; 叶片线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上表面 无毛, 下 表面密 生短 柔毛, 先 端渐尖 具钻状 尖头,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假 小穗单 生或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线状披 针形, 稍扁, 长 3 — 4 厘米, 先 出叶宽 卵形, 长 2. 5 — 3 毫米, 具 2 脊, 脊 上被短 纤毛, 先 端钝, 具 芽苞片 1 或 2 片, 狭 卵形, 长约 4 一 5 毫米, 13 — 15 脉, 先端 急尖; 小 穗含两 性小花 6 — 8 枚, 其 中基部 1 或 2 枚 和顶生 2 或 3 枚小 花常不 孕性; 小 穗 轴节间 形扁, 长 2 — 3 毫米, 顶端 膨大呈 杯状, 其边 缘被短 纤毛; 颖常 无或仅 1 片, 卵状椭 圆形, 长 6. 5 — 8 毫米, 具 15 — 17 脉, 先端 急尖; 外稃 无毛,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9 一 11 毫米, 具 19 一 21 脉, 脉 间具小 横脉, 先端 急尖;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具 2 脊, 脊 近顶端 处被短 纤毛, 脊 间与脊 外两侧 均各具 4 脉, 先端 渐尖, 顶端具 一小簇 白色柔 毛; 鳞被 3, 长约 2 毫米, 上部边 缘被长 纤毛, 前方 两片形 状稍不 对称, 后方 1 片宽椭 圆形; 花丝 细长, 花药 黄色, 长 6 毫米, 先 端钝; 子房 具柄, 宽 卵形, 长 1 一 1.2 毫米, 顶端 增厚而 被毛, 花柱 极短, 被毛, 柱头 3, 长约 6 毫米, 羽 毛状。 颖果 未见。 见 于滇中 地区园 林中。 我 国南方 各地以 及亚洲 的马来 西亚和 美洲也 栽培。 本 种常作 盆栽, 施以人 工截顶 培植, 形成 畸形植 株以供 观赏; 在地上 种植时 则形成 高大 竹丛, 偶 尔在正 常秆中 也长出 少数畸 形秆。 15. 疙瘩竹 (腾冲 ) 图版 3: 4-12 秆担竹 (腾冲 ) Bambusa tengchongensis D. Z. Li et N. H. Xia (2000). Neosinocalamus yunnanensis Hsueh et Hsueh f. ( 1991 ) * ; Bambusa yunnanensis (Hsueh et Hsueh f. ) D. Z. Li (1994), non B. yunnanensis N. H. Xia (1993). 
24  云南 植物志  秆高 8 — 12 米, 梢头 下垂, 粗 4 一 7 厘米, 中空, 秆壁厚 1.5 厘米; 节间长 40 — 50 厘米, 幼 秆表面 贴生灰 白色或 褐色小 绒毛; 秆环 平坦; 箨环 显著; 节下有 一圈黄 褐色的 绒 毛环。 秆箨 革质, 迟落, 背部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箨舌锯 齿状, 高 0.2 厘 米; 箨片 直立, 三角形 或长三 角形, 腹面被 粽色小 刺毛, 具 多脉, 先端 渐尖, 基 部与箨 鞘鞘口 等宽。 秆 每节多 分枝, 1 主枝 显著; 末级 小枝具 5 — 9 叶, 叶鞘 无毛, 无 叶耳及 鞘口 缝毛; 叶舌 截形, 高 0.5 毫米;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12 — 2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基部宽 楔形, 叶柄长 1 毫米。 花枝 每节具 1 一 3 枚 发育的 小穗, 偶 尔具多 数小穗 而成球 状; 假小 穗长达 2 厘米, 宽 0.7 厘米, 成熟时 先端稍 开展, 黄 褐色或 带有淡 紫色, 具 5 — 8 小花, 小 穗轴具 关节, 成熟时 各小花 不逐个 脱落; 颖 1 一 2, 革质; 外稃宽 卵形, 长 14 一 16 毫米, 顶 端具小 尖头; 内 稃背部 2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具 5 — 7 脉; 鳞被 2 — 3, 透明, 边缘生 纤毛; 雄蕊 6, 花丝长 4 一 10 毫米, 花药长 6 毫米; 子房 梨形, 密被微 毛, 柱头 2 — 3 枚,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6 — 9 月。 产 腾冲。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本种在 小穗结 构上与 慈竹十 分接近 , 但在 营养体 特别是 秆箨特 征上与 后者有 显著区 别。 16. 绵竹 (澄江 ) 图版 4: 1-10 凤 尾竹、 芒竹、 蛮竹 (均 云南 俗名) Bambusa intermedia HsuehetYi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植 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 直立, 高 7 — 10 (15) 米, 粗 3 — 8 (10) 厘米, 梢头 劲直; 节间圆 筒形, 长 35-45 (55) 厘米, 幼时深 绿色, 有 时具紫 褐色纵 条纹, 微 被白粉 及稀疏 易落的 白色小 刺毛, 杆 壁厚, 通 常可达 2 厘米; 杆环 平坦; 箨环 隆起, 被 柔毛, 常有 鞘基残 留物; 节 内 被白色 绒毛; 分枝习 性低, 多枝 簇生, 主枝 粗长。 秆箨脱 落性, 短于 节间, 背 面被黄 棕 色的小 刺毛, 顶 端微凹 或略呈 拱形; 箨耳不 明显, 鞘 口缝毛 多数; 箨舌高 2 — 3 毫米, 顶端 齿裂, 边缘 缝毛长 5 — 15 毫米; 箨片 外翻或 直立,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基部收 缩呈 圆形, 宽 为箨鞘 1/3, 腹面 纵脉间 密被微 毛及小 刺毛。 末 级小枝 通常具 5 — 12 叶; 叶鞘 无毛; 叶耳长 卵形, 鞘 口缝毛 弯曲; 叶舌 截平; 叶片长 7 — 18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 米, 下 表面灰 绿色有 微毛。 假 小穗长 2 — 4 厘米, 枯 草色, 微扁, 苞片 数片, 光亮, 自 上而 下逐渐 增大, 常具 腋芽; 小穗 含小花 7 — 11 枚; 小穗轴 被毛, 具 关节, 成熟 后易折 断; 外稃长 7 — 10 毫米, 先端具 刺尖, 背面 无毛; 内 桴长于 外桴, 背面和 脊上均 无毛, 顶端 钝尖, 无 毛或具 笔毫状 微毛; 鳞被 3; 花药长 4.5 毫米, 先 端钝; 子 房上部 被白色 长 柔毛, 具柄, 柱头 3, 羽 毛状。 笋期 5 月。 产中部 和南部 地区, 栽培 较广。 四川、 贵 州局部 地区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澄江。 本种 耐旱性 较强, 是云 南高原 地区最 重要的 丛生竹 之一。 在禄 丰村一 带有大 面积的 河 岸林。 17. 青皮竹 (广东 怀集)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1940); 陈嵘 (1953); 广州 植物志 (1956);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禾本科  25  图版 4 1 — 10. 绵竹 Bambusa intermedia HsuehetYi, 1. 秆的 一段, 2. 枝叶, 3. 秆箨, 4. 花枝, 5. 外稃, 6. 颖, 7. 内 样, 8. 鳞被, 9. 雌蕊, 10. 雄蕊; 11 一 19. 慈竹 B. emeiensisChiaet H. L. Fung, 1 1 • 秆的 一段及 枝叶' 12. 秆 箨 被面, 13. 小穗, 14. 颖, 15. 外稃, 16. 内稃, 17. 蛾被, 18. 雌蕊, 19. 雄蕊。 (李 楠绘) 
26  云 南植物 志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8 — 10 米, 粗 3 — 5 厘米, 尾梢 弯垂, 下部 挺直, 节间长 40 — 70 厘米, 绿色, 幼 时被白 蜡粉, 并贴 生或疏 或密的 淡棕色 刺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秆壁薄 (2 — 5 毫米 ); 节处 平坦, 无毛; 分 枝常自 秆中下 部第七 节至第 十一节 开始, 以 数枝乃 至多枝 簇生, 中 央 1 枝 略微较 粗长。 秆箨 早落, 革质, 硬 而脆, 稍有 光泽, 背面 近基部 贴生暗 棕色刺 毛, 先端 稍向外 倾斜而 呈不对 称的宽 拱形, 箨耳 较小, 不 相等, 其 末端不 外延, 边缘具 细弱 波曲状 璲毛, 大耳 狭长圆 形至披 针形, 稍 微向下 倾斜, 长约 1.5 厘米, 宽 4 一 5 毫 米, 小耳长 圆形, 不 倾斜, 其大 小约为 大耳的 一半; 箨舌高 2 毫米, 边缘 齿裂, 或有条 裂, 被短 纤毛, 箨片 直立, 易 脱落, 卵 状狭三 角形, 其长度 约为箨 鞘长的 2/3 或 过之, 背面 近基部 处疏生 暗棕色 刺毛, 腹腔 面在脉 间被短 刺毛而 粗糙, 先 端的边 缘内卷 而成一 钻状 锐利硬 尖头, 基部稍 作心形 收窄, 且其 宽度约 为箨鞘 先端的 2/3, 叶鞘 无毛, 背部 具脊, 纵肋 隆起; 叶耳 发达, 通 常呈镰 刀形, 边缘 具弯曲 而呈放 射状的 缝毛; 叶 舌极低 矮, 边缘啮 蚀状, 无毛;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一般长 9 一 17 厘米, 宽 1 一 2 厘 米, 上表面 无毛, 下表面 密生短 柔毛, 先端 渐尖具 钻状细 尖头, 基部近 圆形或 楔形。 假 小 穗单生 或数枚 乃至多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鲜时暗 紫色, 干时古 铜色, 稍弯, 线 状披针 形, 长 3 — 4. 5 厘米, 宽 5 — 8 毫米, 先 出叶宽 卵形, 长 3 毫米, 具 2 脊, 脊上 无毛; 具 芽苞片 2 或 3 片, 宽 卵形, 长 3 — 4. 5 毫米, 无毛, 先端急 尖具短 尖头, 小穗 含小花 5 — 8 枚, 顶 生小花 不孕; 小穗 轴节间 为半圆 柱形或 扁形, 长约 4 毫米, 顶端 膨大, 颖 仅 1 片, 宽 卵形, 长 6 毫米, 无毛 , 具 21 脉, 先端急 尖具短 尖头; 外稃椭 圆形, 长 11 一 14 毫米, 无毛, 具 25 脉, 先 端亦急 尖具短 尖头; 内桴披 针形, 长 12 — 14 毫米, 常稍 长于其 外稃, 具 2 脊, 脊上 无毛, 脊间 10 脉, 脊外 每边各 4 脉; 鳞被不 相等, 边 缘被长 纤毛, 前方 2 片 匙形, 长 3 毫米, 后方 1 片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2 毫米, 花丝细 长, 花药 黄色, 长 5 毫米; 子 房宽卵 球形, 直径 2 毫米, 顶 端增粗 而被短 硬毛, 基部具 子 房柄, 花柱长 0.7 毫米, 被短 硬毛, 柱头 3, 长 6 — 7 毫米, 羽 毛状。 成 熟颖果 未见。 产西双 版纳和 文山。 我国 西南、 华中、 华北各 地也有 栽培。 竹材 为华南 地区著 名编织 用材, 常 用以编 制各种 竹器、 竹缆、 竹笠 和工艺 品等。 竹 篾 则用作 建筑工 程脚手 架的绑 扎篾和 土法榨 油的油 箍篾。 中药 "天 竺黄" 产自此 竹的节 间中。 18. 慈竹 (唐 • 杜甫 诗集) 图版 4: 11-19 钓鱼竹 (四川 ) Bambusa emeiensis Chia et H. L. Fung (1980) et (1982); 中 国竹谱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Dendrocalamus af finis Rendle ( 1904); Sinocalamus af finis ( Rendle ) McClure (1940); W. P. Fang (1944)*; 陈嵘 (193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Kengf. (1962);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Lingnania af finis (Rendle) Kengf. (1981); 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f. (1983); 云 南树木 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5 — 10 (-15) 米, 径粗 3 — 6 厘米, 梢头 细长作 弧形向 外弯曲 或幼时 下垂如 
禾本科  27  钓 丝状, 秆 壁薄; 节间圆 筒形, 长 18 — 40 (60) 厘米, 表 面贴生 灰白色 或褐色 疣基小 刺毛, 以 后毛脱 落则在 节间留 下小凹 痕和小 疣点; 秆环 平坦; 箨环 显著; 节 内高约 1 厘 米, 秆基 部数节 有时在 箨环的 上下方 均有贴 生的银 白色绒 毛环, 环宽 5 — 8 毫米。 秆箨 革质, 背 部密生 白色短 柔毛或 棕黑色 刺毛, 在 其基部 一侧之 下方即 被另一 侧所覆 盖的三 角形 地带常 无毛, 腹面具 光泽, 鞘口 宽广而 下凹, 略呈 "山" 字形; 箨耳 缺如; 箨舌呈 流 苏状, 连同缝 毛高约 1 厘米; 箨片两 面均被 白色小 刺毛, 具 多脉, 先端 渐尖, 基部向 内收 窄略呈 圆形, 仅为 箨鞘鞘 口或箨 舌宽度 之半, 边缘 粗糙。 秆每 节约有 20 条 以上的 分枝, 呈半 轮生状 簇聚, 水平 伸展, 主枝稍 显著, 其 下部节 间长可 10 厘米, 径粗 5 毫 米。 末级小 枝具数 叶乃至 多叶, 叶鞘长 4 一 8 厘米, 无毛, 具 纵肋, 无鞘口 缝毛; 叶舌 截形, 棕 黑色, 高 1 一 1.5 毫米, 上缘 啮蚀状 细裂;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端渐 细长, * 部 圆形或 楔形, 上表面 无毛, 下表 面被细 柔毛, 次脉 5 — 10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叶 缘通常 粗糙, 叶柄长 2 — 3 毫米。 花枝 束生, 常 甚柔, 弯曲 下垂, 长 20 — 60 厘米; 假小 穗长达 1.5 厘米; 小穗轴 无毛, 粗扁; 颖 — 1, 长约 6 — 7 毫米; 外桴宽 卵形, 长 8 — 10 毫米, 具 多脉, 顶 端具小 尖头, 边缘生 纤毛; 内稃长 7 — 9 毫米, 背部 2 脊上生 纤毛, 脊间 无毛; 鳞被 3, 有时 4, 形状有 变化; 雄蕊 6, 花丝长 4 一 7 毫 米, 花药长 4 一 6 毫米; 子房长 1 毫米, 花柱长 4 毫米或 更短, 具 微毛, 向上呈 各式的 分裂 而成为 2 — 4 枚 柱头, 羽 毛状。 果实纺 锤形, 长 7.5 毫米, 上 端生微 柔毛, 腹沟较 宽浅, 果皮 质薄, 黄 棕色, 易与种 子分离 而为囊 果状。 笋期 6 — 9 月或自 12 月 到翌年 3 月 。 花 期多在 7 — 9 月 , 但可持 续数月 之久。 产 滇西、 滇 中和滇 东北, 以及 思茅、 红 河和文 山地区 北部。 在我国 西南、 广西、 湖 南和 陕西等 各省有 栽培。 慈竹 是云贵 高原和 四川盆 地最普 遍生长 的竹种 之一, 现 多见于 农家栽 培房前 屋后的 平 地或低 丘陵, 野生 者似已 绝迹。 用途 广泛, 秆可劈 篾编织 竹器, 用 作绞口 尤佳, 亦可 用于简 陋建筑 物的竹 笆墙, 以 及利用 其竹筋 和拌石 灰粉刷 墙壁; 箨 鞘可作 缝制布 鞋的填 充物, 经过 科学加 工可为 制层竹 原料, 笋味 较苦, 但水 煮后仍 有供蔬 食者。 19. 毛 环单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5: 1-3 毛环 葸箬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Bambusa yunnanensis N. H. Xia (1993). Sch izostachyu m annulatum Hsueh et W. P. Zhang ( 1986) * . non Bambusa annula- ta W. T. Lin et Z. J. Feng (1993);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Bambusa a 謹 lata (Hsueh et W. P. Zhang) D. Z. Li (1994), nom. illeg. 乔 木状中 型竹。 秆 丛生, 挺直, 梢头 微弯, 高 8 — 12 米, 径 3 — 5 厘米, 壁厚 2 — 4 毫米; 节间长 60 — 80 (-100) 厘米, 圆 筒形, 深 绿色, 表面 具细纵 条纹, 并被 稀疏白 色短 刺毛, 幼 时可见 白粉, 尤以 节下为 明显; 秆环不 明显, 箨环因 具箨鞘 基部残 留物形 成的木 栓质环 而显著 隆起或 下翻, 其上密 被一圈 向下倒 伏的深 棕色长 绒毛, 形 成宽约 6 — 8 毫米 的毡状 毛环。 箨鞘呈 梯形, 厚 革质, 长 25 — 30 厘米, 基部宽 15 — 30 厘米, 先端宽 4 一 5 厘米, 两肩稍 隆起, 基部 一侧稍 外延, 背面密 被棕色 刺毛; 鞘口略 呈弧形 隆起, 缝毛 发达, 长 10 毫米; 光滑 整齐; 箨耳 缺如; 箨舌 低矮, 高约 2 毫米; 箨片直 
28  云 南植物 志  立或 外翻, 披针 形至三 角状披 针形, 中上 部边缘 内卷, 顶端呈 锥状, 纵脉 明显。 分枝 高, 枝条 多数, 呈 半轮状 着生, 主枝不 明显; 小枝具 10 — 30 叶, 平展; 叶鞘长 6 — 7. 5 厘米, 无毛, 纵脉 明显, 鞘口无 璲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低矮, 高 1 一 1.5 毫米; 叶片长 15 — 18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面 粗糙, 下面 光滑, 侧脉 5 — 6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花枝 未见。 产罗平 (芭蕉 箐); 生 于海拔 1000 米 左右的 地带。 模式标 本采自 罗平。 秆材纤 维长, 韧 性好, 为优良 的编织 用材。 笋供 食用。 因其秆 挺直, 分枝 很高, 枝 平展, 风姿优 雅而具 有较高 的观赏 价值。 20. 料慈竹 (四川 南川) 图版 5: 4—12 Bambusa distegia ( Keng et Keng f. ) Chia et H. L. Fung (1980); 中 国竹谱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6). Sinocalamus distegius Keng et Keng f. ( 194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Lingnania distegia (Keng et Keng f. ) Keng f. (1981);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 • 秆 直立, 顶 端略作 拱形弯 曲但不 下垂, 高 6 — 10 米, 直径 3 — 4. 5 厘米; 节 间圆筒 形, 长 20 — 50 厘米或 过之, 幼时于 节间上 部微被 白粉及 白色小 刺毛, 刺 毛脱落 后在秆 表面 留有小 凹痕, 第 4 节间的 秆壁厚 5 — 8 毫米, 箨环密 生向下 的棕黄 色刺毛 (毛长 2 — 3 毫米 ), 但易 随解箨 而一同 脱落, 使箨环 变为无 毛而具 箨鞘基 底所留 下的木 栓环; 秆环不 显著; 分枝 以多数 簇生于 秆节, 在秆顶 端各节 则常超 过半轮 生状, 并可再 分枝, 一般长 3 — 13 厘米。 箨鞘 坚韧, 呈广长 圆形, 其长仅 及节间 一半或 更短, 基底宽 11. 5 — 21 厘米, 边缘 无毛, 背面密 生方向 不定或 有时成 束的金 黄色或 棕色小 刺毛, 幼 时在 刺毛间 尚具成 为密条 纹的白 蜡粉, 腹面无 毛而具 光泽, 鞘口 截平, 宽 2 — 6. 5 厘米, 两肩 呈弧状 耸起; 箨耳不 显著, 仅 在两肩 的顶端 稍有其 痕迹, 鞘 口缝毛 白色, 长 3 — 5 毫米; 箨舌高 1 一 2 毫米, 边缘具 细齿, 每齿还 上延为 1 条 易落之 璲毛, 后 者长约 3 毫 米; 箨 片不易 外翻, 三角 形至披 针形, 长 8 — 13. 5 厘米, 宽 28 — 32 毫米, 先端 渐尖, 边缘内 卷而呈 锥状, 基 部向内 作圆形 收窄, 与箨鞘 先端着 生部分 甚窄, 其 宽约占 箨鞘先 端的 1/3, 背面具 纵脉, 无毛但 触之觉 粗糙, 腹 面于纵 脉间及 两边缘 均具小 刺毛。 末级 小 枝具数 叶乃至 10 数叶, 叶鞘草 黄色至 棕色, 长 35 — 48 毫米, 无毛, 鞘口 截平, 叶耳 不 发达, 或稀可 具鞘口 缝毛; 叶 舌亦不 发达; 叶 柄长达 1 一 2 毫米, 叶 片长披 针形, 长 5 — 16 厘米, 宽 8 — 1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 上表面 无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具白 色 微毛, 次脉 4 一 6 对, 叶缘 均具小 锯齿而 粗糙。 假小 穗多数 簇生成 球状, 或单 生乃至 数枚 着生于 花枝之 各节, 呈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13 — 18 毫米, 宽 5 — 7 毫米, 两侧 微扁, 深 棕色; 小穗 含小花 4 一 6 枚,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2 毫米, 无毛; 颖 1 或 2 片, 形 似外稃 而 稍小; 外稃厚 纸质, 广 卵形, 长 与宽近 相等, 均为 8 — 10 毫米, 无毛, 具 多脉, 基部 圆形, 顶端 锐尖, 边缘 密生小 纤毛; 内 稃与其 外稃近 等长或 较短, 具 2 脊, 脊 上生纤 毛, 脊间 无毛, 宽约 2 毫米, 脊内具 2 脉, 顶端具 凹缺, 边缘具 纤毛; 鳞被中 后方的 1 片呈长 圆形或 卵形, 两侧的 2 片为半 卵形, 顶 端具长 而劲直 的白色 纤毛; 花丝 细弱, 长 约 8 毫米, 花药淡 黄色, 长 5 — 6 毫米, 顶 端具笔 毫状细 柔毛; 子房灰 白色, 呈 金字塔 
禾本科  2^  图版 5 1—3. 毛 环单竹 Bambusa yunnanensis N. H. Xia, 1. 秆的 一段, 2. 小枝 及叶, 3. 秆箨的 背面; 4 一 12. 料慈竹 B. distegia (Keng et Keng f. ) Chia et H. L. Fung, 4. 秆的 一段, 5. 枝叶, 6. 秆箱, 7. 花枝, 8. 夕 卜样, 9. 内样' 10. 雌蕊, 11. 雄蕊, 12. 鳞被。 (1 一 3 李 楠绘, 4 一 12 仿有关 资料) 
30  云 南植物 志  形或圆 锥形, 腹部具 宽沟, 长 2.5 毫米, 直径约 2 毫米, 遍体 生毛; 子 房柄长 2.5 毫 米, 无毛, 花柱 锥形, 长 2 — 3 毫米, 亦遍体 生毛, 柱头 1 一 3, 长 5 — 9 毫米, 具帚刷 状的 短毛。 果为囊 果状, 乳 黄色, 纺 锤形, 长约 8 毫米, 直径约 3 毫米, 仅在顶 端具白 色 微毛, 余处 无毛; 果 皮薄, 干 燥后具 皱纹, 易 与种子 分离。 笋期、 花 期均为 9 一 10 月。 产 罗平、 绥江、 水富、 巧家。 四川 也产。 本 种的节 间长, 劈 蔑为编 织凉席 的上乘 材料。 21. 粉单竹 (岭 南科学 杂志) BambusachungiiMcClure(1936)*; 香 港竹谱 (1985 广;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Lingnania chungii (McClure) McClure (1940); 陈嵘 (195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 西竹种 及 其栽培 (1987); L. chungii var. petilla Wen (1982). 秆 直立, 顶端微 弯曲, 高 4 一 10 (-18) 米, 直径 3 — 5 (-8) 厘米, 节间 幼时被 白色 蜡粉, 无毛, 长 30 — 45 (-100) 厘米, 秆壁厚 3 — 5 毫米; 秆环 平坦; 箨 环稍隆 起, 最 初在节 下方密 生一圈 向下的 棕色刺 毛环, 以后 则渐变 无毛。 箨环 早落, 质薄而 硬, 脱 落后在 箨环留 存一圈 窄的木 栓环, 幼时在 背面被 白蜡粉 及稀疏 生的小 刺毛, 以后 刺毛 脱落, 但基 部则仍 有宿存 之暗色 柔毛, 箨 耳呈窄 带形, 边缘 生淡色 缝毛, 后 者长而 纤细, 有 光泽; 箨 舌高约 1.5 毫米, 先端 截平或 隆起, 上缘 具梳齿 状裂刻 或具长 流苏状 毛; 箨 片淡黄 绿色, 强烈 外翻, 脱 落性,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渐尖 而边缘 内卷, 基 部呈圆 形向内 收窄, 基底 宽度约 为箨鞘 先端的 1/5, 背面多 少生小 刺毛, 腹面无 毛而微 糙涩。 秆的 分枝习 性高, 常自第 8 节 开始, 以 数枝乃 至多枝 簇生, 枝彼此 粗细近 相等, 无毛, 但被 蜡粉。 末 级小枝 大都具 7 叶, 叶鞘 无毛; 叶耳及 鞘口缝 毛常甚 发达, 但有时 亦可不 很 显著, 当存 在时其 质脆, 易 早落; 叶 片质地 较厚, 披针 形乃至 线状披 针形, 大 小有变 化, 长 10 — 16 (-20) 厘米, 宽 1 一 2 (3.5) 厘米, 上表面 沿中脉 基部渐 粗糙, 下表面 起初被 微毛, 以后则 渐变为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部的 两侧不 对称, 次脉 5 或 6 对。 花枝 极 细长, 无叶, 通常每 节仅生 1 或 2 枚假 小穗, 后者宽 卵形, 长可达 2 厘米, 无毛, 先 端 渐尖, 含 4 或 5 枚 小花, 后者形 肿胀, 最 下方之 1 或 2 枚小花 较大, 上部的 1 或 2 枚 则 退化, 具 芽苞片 1 或 2; 颖 1 或 2 片, 小 穗节间 无毛, 甚短, 但向上 则逐渐 较长, 质 柔, 中空; 外桴宽 卵形, 长 9 一 12 毫米, 先端钝 但具细 尖头, 背面 无毛, 边缘被 纤毛; 内稃与 外桴近 等长, 先 端钝或 截平, 纵脉不 明显, 脊上 无毛, 边缘被 纤毛; 鳞被 3, 相 等, 背面 具粗硬 小毛, 顶端生 纤毛; 花 药顶端 具短细 的芒状 尖头; 子房先 端被粗 硬毛, 花柱长 1 一 2 毫米, 柱头 3 或 2, 呈 稀疏羽 毛状。 未成 熟果实 的果皮 在上部 变硬, 干后 呈三 角形, 成熟 颖果呈 卵形, 长 8 — 9 毫米, 深 棕色, 腹面有 沟槽。 产文 山州。 广东、 海南、 广西、 湖南 南部、 福建 (厦门 ) 也有 分布。 竹材轫 性强, 节 间长, 节平, 适合 劈篾纺 织精巧 竹器, 绞制竹 绳等, 是两广 主要篾 用 竹种, 亦是 造纸业 的上等 原料。 竹 丛疏密 适中, 宜 作为庭 园绿化 之用。 
禾本科  31  2. 泰竹属 Thyrsostachys Gamble 中型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直立, 梢头 直立; 分枝习 性高, 秆每 节 3 分 枝乃至 多枝, 呈半轮 生状, 主 枝不甚 明显。 秆箨 宿存, 质薄; 箨耳 缺如; 箨片窄 长, 直立。 叶耳 缺如, 叶片 披针形 或窄披 针形, 小 横脉不 显著。 花枝 无叶, 为多 分枝的 大型 圆锥花 序状, 分枝各 节在假 小穗丛 基部具 显著之 苞片。 假小穗 松散地 排列于 花枝之 各节; 小穗含 3 — 4 枚 小花, 最上方 1 小花 退化或 不孕; 小 穗轴具 关节, 节 间短, 被微 毛; 颖 1 或 2, 纵脉 明显; 外 稃与颖 相似, 但 较大; 内稃 膜质, 长于其 外稃, 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先端 深裂, 最 上方不 孕小花 之内桴 不明显 具脊, 先端不 深裂; 鳞被 缺如或 稀可为 2 — 3, 形 狭窄;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花药先 端具短 尖头; 子 房小, 纺 锤形, 基部 具柄, 鲜 时先端 肿胀, 无毛 或近于 无毛, 花柱 1, 细长, 柱头 1 一 3, 羽 毛状。 颖 果圆柱 形, 无毛, 具 腹沟, 先端 具喙, 果 皮硬, 与种子 贴生。 本属有 2 种, 产 印度、 缅甸至 泰国。 马来 西亚有 栽培。 我国产 2 种。 云南 均有。 分种 检索表 1 (2) 秆高 10 — 25 米, 节下无 毛环; 箨鞘背 面贴生 白色短 刺毛, 鞘口作 "山" 字 形隆起 1. 大泰竹 T. oliveri 2 (1) 秆高 8 — 13 米, 节 下具一 圈高约 5 毫米 的白色 毛环; 箨鞘 背面被 淡棕色 短毛, 鞘 口截平 … 2. 泰竹 T. siamensis 1. 大泰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6: 1-10 埋桑滇 (西 双版纳 傣语) Thyrsostachys oliveri Gamble (1894) et (1896); Hsueh et J. L. Sun (1983);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高 10 — 20 米, 粗 5 — 8 厘米, 节间长 30 — 45 (—60) 厘米, 中、 上部节 间秆壁 厚 0.5 厘米, 幼时淡 绿色, 具 白色短 丝状贴 生毛, 老时 则为暗 绿色, 分枝习 性高, 枝纤 细; 芽的宽 度大于 长度。 秆箨迟 落乃至 宿存, 质 稍薄, 长约为 其节间 的四分 之三, 初为 绿色, 后变为 橙黄色 乃至淡 棕色, 背面被 淡棕色 短毛, 边缘具 纤毛, 先端 截平; 箨耳缺 如; 箨舌 低矮, 先端有 不规则 齿裂; 箨 片披针 形或长 钻形, 长 8 — 10 厘米, 腹 面具毛 茸。 末级小 枝具叶 3 — 8 片。 叶鞘疏 被白色 刺毛, 边缘具 纤毛; 叶耳 缺如; 叶舌极 低矮; Pf 片长 10 — 20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幼 时下表 面略具 柔毛; 次脉 3 — 5 对。 花果 未见。 产 勐腊。 栽培 于海拔 500 — 900 米 的村寨 附近。 缅甸、 泰国、 印 度也有 栽培。 本种植 株亭亭 玉立, 姿 态优雅 秀美, 是良好 的观赏 良竹, 竹秆 亦可用 于简易 建筑, 但 因质脆 而不宜 蔑用。 2. 泰竹 (科属 词典修 订版) 图版 6: 11 柳竹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条竹 (勐海 )、 实心竹 (勐腊 )、 埋霍 (傣语 ) 
3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 10. 大泰竹 Thyrsostachysoliveri Gamble, 1. 秆及 分枝, 2. 秆箨, 3. 枝叶, 4. 花枝, 5. 小穗, 6. 颖, ,. 夕卜 稃, 8. 内稃, 9. 雌蕊, 10. 雄蕊; 11. 泰竹 T. siamensis (Kurz) Gamble, 11. 秆箨。 (王红 兵绘) 
禾本科  33  Thyrsostachys siamensis (Kurz)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et A. Camus (1923); Hottum (1958); W. C. Lin (1974)* ; 台湾 植物志 (1978)* ; Hsueh et J. L. Sun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Bambusa siamensis Kurz ex Munro (1868), nom. nud. pro syn. ; B . regia Thorns, ex Munro (1868). 秆 直立, 形 成极密 的单一 竹丛, 高 8 — 13 米, 粗 3 — 5 厘米, 梢头劲 直或略 弯曲; 节间长 15 — 30 厘米, 幼 时被白 柔毛, 秆壁 甚厚, 基部近 实心; 秆 环平, 节下具 一圈高 约 5 毫米 之白色 毛环; 分 枝习性 甚高, 主 枝不甚 发达; 芽的长 度大于 宽度。 秆箨 宿存, 质薄, 柔软, 与 节间近 等长或 略长, 背 面贴生 白色短 刺毛, 鞘口作 "山" 字形 隆起; 箨 舌 低矮, 先 端具稀 疏之短 纤毛; 箨片 直立, 长三 角形, 基部微 收缩, 边缘略 内卷。 末级 小枝具 4 一 12 叶, 叶鞘 具白. 色贴生 刺毛, 边缘 生纤毛 ; 叶耳 很小或 缺如; 叶 舌高约 1 毫米, 上缘具 纤毛;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0.7 — 1.5 厘米, 两 表面均 无毛, 或幼 时在下 表面具 柔毛, 次脉 3 — 5 对。 花枝呈 圆锥花 序状, 苍 白色, 具多 数纤细 分枝, 其每节 丛生有 少数假 小穗; 假小穗 丛下方 托以一 船形、 无毛、 先端 平截之 苞片; 花枝节 间 平滑, 具 沟槽; 小 穗几为 白色, 长 1.2 — 1.7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含小花 3 枚; 颖 1 片, 长 0.8 — 1 厘米, 卵形, 先 端尖, 基部具 白色长 柔毛, 8 脉; 外稃 似颖, 但 较长, 仅下 方内稃 无脊, 先端 凹陷, 具二短 尖头, 无毛, 较 其外稃 为长; 鳞被 缺如; 雄 蕊伸出 花外, 花丝 分离; 子 房初为 卵形, 后作 扁形, 柱头 1 一 3, 羽 毛状, 弯曲。 颖果圆 柱形, 长 5 毫米, 直径 2 毫米, 先端 具喙。 产 滇西南 和滇南 地区, 在西 双版纳 有单优 群落。 我国 台湾、 福建 (厦门 ) 和广东 (广州 ) 有 栽培。 缅甸和 泰国有 分布, 马来 西亚有 栽培。 本 种秆直 丛密, 枝柔 叶细, 具 有很高 的观赏 价值。 杆节间 劲直而 坚韧, 且上 下粗细 均匀, 国 外多用 于制作 伞柄。 笋 食用。 3 . 牡竹属 Dendrocalamus Nees 乔木状 竹类, 少 数种可 为半攀 缘性。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单丛 生长, 直立而 略向外 方 倾斜, 其梢头 则常可 下垂; 节间圆 筒形, 秆壁常 较厚, 甚 至近于 实心; 杆每 节具多 枝, 主 枝发达 或否, 决不具 短缩的 枝刺。 秆箨 脱落性 (或个 别种在 秆基部 数节的 能留存 较久 ), 多为 革质; 箨 耳常不 明显或 缺如; 箨舌较 明显; 箨片常 外翻, 少有直 立的。 末 级 小枝具 多叶; 叶鞘 幼时被 微毛, 后 无毛; 叶耳常 不明显 而叶舌 发达; 叶 片大小 在同一 种或 同一秆 株上亦 可变异 较大, 通常为 大型而 甚宽, 基部 楔形, 小横 脉明显 或否, 或以 透明 微点代 替之; 叶 柄短。 花 枝无叶 或有时 具叶, 常 可多分 枝而呈 大型圆 锥状; 假小穗 以数 枚乃至 多枚丛 生于花 枝及其 分枝之 各节, 多枚 者有时 密集成 头状或 球形; 苞片 1 一 4, 最上方 1 片 腋内常 无芽; 小穗 卵形至 钻形, 含 1 枚 (我国 不产) 至多枚 小花, 顶生 小花常 不孕或 退化; 小穗 轴极短 (成熟 时有些 种类的 可稍延 伸而使 小花彼 此疏离 ), 无 关节, 故 不在诸 小花间 逐节折 断而仅 脱节于 颖下; 颖通常 1 一 3 片, 卵 圆形, 具 多脉, 
34  云南 植物志  先端急 尖或具 短的小 尖头; 外稃 似颖, 但 较大, 向小 穗顶端 逐次变 窄长, 有时先 端具芒 刺状小 尖头; 内稃在 下方小 花中具 2 脊, 而最上 1 枚两 性小花 (或 仅具 一枚小 花者) 无 2 脊; 鳞被常 缺如, 或 有时具 1 一 3 片退化 鳞被; 雄蕊 6, 花 丝分离 或其基 部有时 能作各 式的 靠接, 但仍易 分离, 花药的 药室之 上下两 端稍有 分离或 药隔向 上伸出 为微小 尖头; 子房 球形或 卵形, 体被 柔毛; 子 房柄短 或无; 花 柱与柱 头单一 (个 别种柱 头可为 2 或 3 枚), 后者常 弯曲, 具 羽毛状 毛茸。 果 小型, 亦 可呈坚 果状而 较大, 卵形 或长椭 圆形, 果皮 薄而为 囊果状 (龙竹 亚属) 乃至厚 坚而为 坚果状 (牡 竹亚属 )。 笋 期多在 夏季。 本 属约有 40 余种, 分布在 亚洲的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我国 已知有 29 种 (包 括确知 引种 栽培的 3 种在内 ), 分布 于福建 南部、 台湾、 广东、 香港、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 州、 云南和 西藏等 省区。 云 南是我 国牡竹 属种类 最多的 省份, 目前 记载有 22 — 23 种, 集 中分布 在南部 地区, 本 志收录 22 种 (其中 1 种 因材料 不全, 未编入 检索表 )。 分种 检索表 1 (8) 秆梢 头常弯 曲但不 下垂; 分枝 较低, 3 主枝 发达; 叶片常 狭窄; 小 穗淡黄 绿色, 先 端具刺  状尖头 (I. 牡 竹亚属 Subg. Dendrocalamus) 2 (7) 箨片 外翻; 小穗 常排成 头状。 3 (6) 秆 箨鞘口 缝毛不 发达, 箨片基 部被小 刺毛。 4 (5) 秆 箨长于 节间; 节间被 白粉; 箨舌高 1 厘米 1. 黄竹 D. membranaceus 5 (4) 秆箨 短于节 间;' 节间被 绒毛; 箨舌高 0.4 — 0.5 厘米 2. 缅 甸龙竹 D. birmanicus 6 (3) 秆箨 鞘口及 箨片基 部密被 浅棕色 鬃状毛 3. 小 叶龙竹 D. barbatus 7 (2) 箨片 直立; 小 穗不排 成头状 4. 椅子竹 D. bambusoides  8 (1) 秆梢头 长下垂 ;分枝 较高, 主枝 不明显 或仅有 1 主枝; 叶片较 宽大; 小穗黄 褐色, 先端常 无刺 状尖头 (II. 龙 竹亚属 Subg. Sinocalamus) 9 (40) 秆 高常在 15 米 以上, 径 10 厘米 以上; 箨舌 先端具 锯齿或 全缘, 稀具 流苏状 纤毛。 10 (19) 箨 片完全 直立。 11 (14) 秆 幼时被 白粉, 无毛。 12 (13) 叶 耳小, 具 数枚长 0.5-0.7 厘米的 璲毛; 叶 下面具 柔毛; 外 稃较长 5. 福 贡龙竹 D. fugongensis 13 (12) 叶耳 及璲毛 缺如; 叶下面 无毛; 外 稃较短 6. 西 藏龙竹 D. tibeticus 14 (11) 秆幼时 被白色 绒毛, 无 白粉。 15 (18) 节 内及节 下各具 一圈浓 密的绒 毛环。 16 (17) 秆虽 直立, 但有时 因其主 枝甚发 达而使 秆上部 呈半攀 缘状, 幼 时节间 遍布白 色毡状 絨毛而 非纵行 分布; 箨舌近 全缘; 假小穗 簇团的 球径为 2. 5 — 3. 2 厘米 7. 野龙竹 D. semiscandens 17 (16) 秆 直立, 幼时 节间被 有纵向 成行的 灰白色 绒毛; 箨舌先 端具波 状齿; 假小穗 簇团的 球径为 1—2 厘米 8. 版纳 甜龙竹 D. hamiltonii 18 (15) 节 内及节 下均无 密毛环 9. 美 穗龙竹 D. calostachyus 19 (10) 箨 片外翻 或外展 (巨 龙竹箨 片有时 近直立 )。 20 (27) 秆箨背 面无毛 或具早 落之小 刺毛; 小穗较 宽大, 长 1 一 1.6 (—2.8) 厘米, 宽 5 — 13 毫米。 
禾本科  35  21 (24) 秆 节间幼 时被小 刺毛, 微具 白粉。 22 (23) 箨鞘 口平截 或略成 山字形 隆起; 箨舌高 2 — 4 毫米; 花枝 节间密 被灰白 色绒毛 • 10. 建水 龙竹 D. jianshuiensis 23 (22) 箨鞘口 凹下; 箨舌高 5 — 8 毫米; 花枝 节间密 被黄褐 色柔毛 … 11. 云 南龙竹 D. yunnanicus 24 (21) 秆节 间幼时 无毛, 密被 白粉。 25 (26) 叶舌高 1 一 2 毫米; 节内 具一圈 棕色绒 毛环; 小穗长 1.2 — 1.5 厘米 12. 麻竹 D. latinorus 26 (25) 叶舌高 3 — 5 毫米; 节 内无绒 毛环; 小穗长 1.7 — 2. 4 厘米 13. 粗 穗龙竹 D. pachystachyus 27 (20) 秆箨背 面常具 刺毛, 有 时兼有 绒毛; 小穗较 短小, 长 0.5 — 1.2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28 (31) 节 间幼时 密被一 层厚白 蜡粉, 无毛。 29 (30) 秆 基部数 节有时 畸形; 秆箨 宿存, 箨片外 展或近 直立; 小穗长 3 — 3. 5 厘米  '. 14. 巨龙竹 D. sinicus 30 (29) 秆节间 正常; 秆箨 早落; 箨片 外翻; 小穗长 1—1.5 厘米 15. 龙竹 D. giganteus 31 (28) 节间 幼时被 刺毛或 绒毛, 无 白粉或 被少量 白粉。 32 (33) 箨耳 明显, 其上密 被鬃状 缝毛; 叶 耳明显 16. 锡 金龙竹 D. sikkimensis 33 (32) 箨耳不 明显或 缺如; 叶耳 缺如。 34 (37) 秆节 间幼时 被棕色 刺毛。 35 (36) 箨 鞘背面 被刺毛 和绒毛 17. 金 平龙竹 D. peculiaris 36 (35) 箨鞘 背面仅 被刺毛 18. 马 来甜竹 D. asper 37 (34) 秆节 间幼时 被白色 绒毛。  38 (39) 秆疏被 绒毛; 箨 鞘背面 具白色 绒毛, 不呈 块丛; 小穗长 0.7 — "0.9 厘米 V 19. 甜龙竹 D. brandisii 39 (38) 秆密 被毡状 绒毛; 箨鞘背 面密被 绒毛, 疏被 刺毛, 在黑 褐色绒 毛块中 间因有 银白色 绒毛块 而呈豹 斑状; 小穗长 0.5 厘米 20. 毛龙竹 D. tomentosus 40 (9) 秆高 15 米 以下, 径 4 一 8 厘米; 箨舌先 端具长 0.5 厘米 的纤毛 … 21. 大叶慈 D. farinosus 1. 黄竹 (滇南 通称) 埋桑 (傣语 ) 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Munro (1868) ; Kurz (1877); Gamble (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D. strictus auct. nonNees: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西双 版纳植 物名录 (1984). la. 黄竹 (原 变型) 图版 7: 1—9 f. membranaceus 秆高 8 — 15 米, 粗 7 — 10 厘米, 梢头略 弯曲, 基 部第一 至第三 节环列 气根; 节间长 34 — 42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秆 环平; 箨环强 隆起; 节内高 8 毫米; 主枝 3 枝, 其余枝 条 较细, 在秆上 部者可 下垂。 秆箨早 落性, 厚 纸质至 革质, 通常 较其所 在的节 间为长 (变型 花秆黄 竹和流 苏黄竹 的可较 短于节 间), 背 面有白 粉及易 落的黑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3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7 1 ― 9. Htlr 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Munro f. membranaceus, 1. 杆, 2. 秆锋, 3. 花枝, 4. 枝叶, 5. 小穗, 6. 外稃, 7. 内桴, 8. 雄蕊, 9. 雌蕊; 10 — 17. 小 叶龙竹 D. barbatus Hsueh et D. Z. Li var. barbatus, 10. 秆箨, 11. 花枝, 12. 小穗, 13. 去颖 及外稃 之花, 14. 外稃, 15. 内稃, 16. 雌蕊, 17. 雄蕊。 (王红 兵绘) 
禾本科  37  长 5 毫米, 宽 1 毫米, 其上生 有长为 0.5 — 1 厘米 的缝毛 数条; 箨舌高 0.8 — 1 厘米, 腹 面多 毛茸, 边 缘具粗 锯齿; 箨片 外翻, 窄 长形, 长 30 — 40 厘米, 宽约 2.5 厘米, 占鞘 口之 1/2 — 1/3, 两 面均被 棕色小 硬毛, 尤以 腹面的 基部处 为多。 末级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具 纵肋; 叶耳 镰形, 其 上具紫 色缝毛 数条; 叶舌不 明显, 高仅 1 毫米, 腹面 具毛, 先 端波状 浅裂; 叶片披 针形, 质薄, 长 12. 5 — 25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基部宽 楔形至 圆形, 先端 渐窄, 最 后扭转 并具粗 糙的长 尖头, 两 面均具 柔毛, 叶 缘具向 下的小 锯齿而 粗糙, 次脉 4 一 7 对, 再次脉 7 — 9 条。 花枝有 大型呈 圆锥花 序状的 分枝, 节间长 2. 5 — 5 厘米, 无毛, 或上 部常具 白粉, 节上密 集丛生 多枚假 小穗, 形成 球形的 团簇, 其直径 为 2. 5 — 5 厘米; 小穗 微扁, 近于无 毛而有 光泽, 长 1 一 1.3 厘米, 宽 2. 5 — 3 毫米, 初 为黄 绿色, 干燥 后为枯 草色, 质地 较软, 含成 熟小花 2 — 5 枚; 颖 2 片, 卵形, 先端钝 圆或 尖锐; 外桴 与颖相 类似而 较大, 长 8 — 9 毫米, 宽 5 — 8 毫米, 质 地薄, 近于 膜质, 无毛, 常在 边缘生 纤毛, 先端具 1 短芒 刺状小 尖头, 其长约 1 毫米; 内 稃亦为 膜质, 长 7 — 8 毫米, 宽 1.4 毫米, 下部 小花者 背部具 2 脊 , 脊上生 纤毛, 脊间 3 脉, 先 端钝或 为 凹头, 最上部 的小花 内稃圆 卷而无 2 脊, 或也具 2 脊, 则脊上 无毛; 雄 蕊成熟 后伸出 花外, 花丝细 而长; 花药 黄色至 紫色, 长 4 毫米, 先端具 短的小 尖头; 子房 卵形, 较细 长, 上 部生毛 而下部 无毛; 花柱长 5 — 6 毫米, 全体被 微毛, 柱头 1, 紫色,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滇东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1000 米以下 的低山 与河谷 地区。 分布于 缅甸、 越 南、 老挝和 泰国。 本种 是我国 天然竹 林面积 最大的 一种, 在西 双版纳 地区长 期用于 造纸, 在水 土保持 方面 也发挥 了重要 作用。 lb. 花 秆黄竹 (变型 ) f. striatus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本变型 与黄竹 原变型 的区别 在于秆 节间具 黄色纵 条纹, 箨 鞘有时 短于其 节间, 箨舌 先 端呈流 苏状。 产西双 版纳。 2. 缅 甸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白麻竹 (腾冲 ), 埋桑 (德宏 ) Dendrocalamus birmanicus A. Camus (1932) ; Hsueh et D. Z. L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7 — 10 米, 粗 8 厘米, 梢 头弯; 节间长 20 — 28 厘米, 幼 时密被 灰白色 绒毛; 节内高 8 厘米, 枝下高 20 — 50 厘米; 秆 每节分 多枝, 常 具明显 的主枝 3 条, 箨 鞘早落 性, 革 质兼厚 纸质, 背面纵 肋明显 ,'被 暗棕色 贴生小 刺毛; 箨耳不 发达; 箨舌高 3 — 4 毫米, 边缘具 齿裂或 有时具 缝毛; 箨片 外翻, 长 6 — 1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腹 面具刺 毛, 基部宽 为箨鞘 口部的 1/3 — 1/2。 末级 小枝具 7 — 9 叶; 叶 鞘略被 白粉,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 毫米, 叶片长 16 — 20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下 表面的 基部生 有白色 柔毛, 次脉 6 — 9 对。 花枝的 节间长 3 — 6. 5 厘米, 一侧具 沟槽, 密 被绣色 绒毛, 每节着 
38  云南 植物志  生 5 — 25 枚假 小穗, 其 簇团的 直径为 1 一 1.8 厘米; 小穗具 微毛, 含 2 或 3 枚 小花, 全 长 7 — 8 毫米, 宽 2 — 3 毫米; 颖 2 片, 长 4 毫米, 宽 4.5 毫米, 有 光泽, 两面 均具微 毛, 背 脊的上 部具长 纤毛, 边 缘亦生 纤毛; 外稃 与颖相 类似, 长 5. 5 — 7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具 15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其长为 0.2~0.5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花药长 3 — 4 毫米, 成熟 时伸出 花外, 先端 具细小 尖头; 花柱 细长, 无毛; 柱头 单一, 与 花柱近 等长,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德宏。 缅甸 也有。 3. 小 叶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凤尾竹 (江城 )、 埋桑郎 (西双 版纳傣 语)、 埋桑 (金 平、 江城傣 语)、 哈铺 (江城 哈 尼语) Dendrocalamus barbatus Hsueh et D. Z. Li (1988)*; 中 国竹谱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3a. 小 叶龙竹 (原 变种) 图版 7: 10—17 var. barbatus 秆高 15 — 18 米, 粗 10 — 25 厘米, 梢头 弯或微 下垂, 基部数 节环生 气根; 节 间的下 部深 绿色, 长 26 — 32 厘米, 一侧扁 平部分 无毛, 上部 具少量 白粉, 秆壁厚 2 — 2. 5 厘 米; 秆环不 隆起, 节内高 1.5 厘米, 在其 间和箨 环下均 具一圈 白色绒 毛环。 枝下高 0.5—1米; 秆 每节分 多枝, 主枝 3, 其中 1 条 明显较 粗壮, 或有时 主枝不 发达而 有一大 型潜 伏芽, 侧枝 纤细, 下垂。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初 期为黄 棕色, 背部被 白粉和 生有棕 色小 刺毛; 箨耳与 箨片基 部之外 延部分 相连, 波状, 长 5 — 1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其 上 被长为 1 厘米的 猪鬃状 缝毛; 箨舌高 5 — 8 毫米, 先 端具不 整齐的 齿裂; 箨片 外翻, 腹面的 基部也 密被猪 鬃状硬 直毛, 其余部 位被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8 — 15 叶; 叶 鞘被微 毛; 叶耳 微小, 易落, 其上 具缝毛 数条; 叶舌高 1 毫米; 叶片长 10 — 1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次脉 5 或 6 对。 花枝 无叶, 节间长 1.5 — 1.8 厘米, 一侧扁 平或具 沟槽, 其间密 被 黄棕色 绒毛, 每 节着生 10 — 25 枚假 小穗, 其 簇团的 直径为 1 一 2. 2 厘米; 小 穗倒卵 形, 长 6 — 8. 5 毫米, 宽 2 — 4 毫米, 黄 绿色, 近于 无毛, 含小花 2 枚; 颖 2 或 3 片; 外 桴长 6 — 7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 具长为 0.8 — 1 毫 米的芒 刺状小 尖头; 内稃长 5 — 6 毫米, 两 脊间宽 1 毫米, 具 3 脉; 花丝长 6 毫米, 花药 黄色或 干后带 紫色, 长也为 6 毫 米, 先端具 尖头; 雌 蕊全长 6 — 7. 5 毫米; 子 房上部 连同花 柱及柱 头均被 毛茸。 果实未 见。 花期 6 — 10 月。 本种在 云南东 南至西 南海拔 360 — 1100 米 分布, 但均是 栽培。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本种 与黄竹 D. membranaceusMunro 近缘, 但秆 较大, 秆下部 节间无 毛亦无 白粉, 箨 环下方 和节内 均具一 圈白色 绒毛, 箨鞘 鞘口、 箨耳 以及箨 片上表 面基部 均被猪 鬃状直 硬的 缝毛, 小穗 较小, 仅 含小花 2 枚, 与之 不同。 3b. 毛 脚龙竹 (变种 ) var. internodiiradicatus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本 变种与 小叶龙 竹原变 种的区 别在于 秆基部 数节间 的外面 均密生 气根, 有如 网状包 
禾本科  39  裹着 节间, 箨耳和 箨片上 表面之 基部几 无缝毛 生长, 叶片常 较大, 次脉 7 — 9 对, 小穗 含 2 或 3 枚 小花等 性状。 产西双 版纳。 模 式标本 采自西 双版纳 热带植 物园。 4. 椅子竹 (玉溪 ) 图版 8: 1-12 挠竹 (昆明 ) Dendrocalamus bambusoides Hsueh et D. Z. Li (1987)* et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Sellulocalamus bambusoides (Hsueh et D. Z. Li) W. T. Lin ( 1989) . 秆髙 7 — 15 米, 粗 6 — 8 厘米, 梢 头向外 弯曲; 节间长 26 — 34 厘米。 无毛, 被白 粉, 有 时秆基 部数节 间可具 黄色纵 条纹, 壁厚 1.4 一 2. 8 厘米, 枝下高 1 一 1.5 米; 秆每 节分 多枝, 主枝 3, 在各 枝的基 部和枝 丛内方 宿存有 许多枝 箨状的 苞片。 秆箨早 落性或 在秆 下部节 上的可 迟落, 厚 纸质至 革质, 背面 贴生淡 黄色小 刺毛, 或 无毛, 有时 还夹杂 着 黄色纵 条纹, 先 端因中 央隆起 而略呈 "山" 字形; 箨耳 缺如; 箨舌高 2 毫米; 箨片直 立, 基部 略向内 收窄, 与箨鞘 的鞘口 同宽。 末级 小枝具 4 一 6 叶; 叶鞘 无毛, 边 缘有时 生 纤毛;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 毫米;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 (5) 14— 17 厘米, 宽 0.8 — 1.6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 下表面 被白色 柔毛, 次脉 5 或 6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花枝 的 节间长 1.2 — 2. 8 (3.5) 厘米, 幼时被 绒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每 节着生 1 一 5 枚假小 穗, 并为一 片枝箨 状的总 苞片所 掩盖, 后者 草色, 呈 卵形, 长 1.3 — 1.8 厘米, 背面具 纵肋, 顶端 截形或 微凹, 基 部环抱 枝节, 易 早落, 其 内方还 另有若 干附托 假小穗 的小型 苞片; 小穗含 3 或 4 枚 小花, 卵形, 略扁, 长 8 — 16 毫米, 宽 3 — 5 毫米, 绿色 并略带 紫色, 先端 渐尖, 成熟 时各小 花略有 张开; 颖 1 或 2 片, 长 5 — 7 毫米, 宽 5 毫米, 背 面 近于光 滑或略 被白色 丝质短 柔毛, 边缘生 纤毛; 外桴 与颖相 类似, 长 7 — 13 毫米, 先 端具小 尖头; 内稃 膜质, 长 6 — 14 毫米 (等长 或略长 于其外 稃), 背面具 2 脊, 脊间 (3) 5 脉, 先端具 2 裂; 鳞被 缺如, 有时 可见退 化鳞被 1 片, 其长为 1.5 毫米, 白色透 明, 先端生 纤毛; 花丝长 2 厘米, 花药长 4 一 6 毫米, 黄色, 先端具 紫色小 尖头, 成熟 时成束 的伸出 花外而 直立; 雌 蕊全长 13 — 17 毫米, 具 微毛, 柱头 单一, 帚 刷状。 果实 未见。 产 玉溪和 昆明地 区以及 红河州 北部。 模式 标本采 自 昆明 西山苏 家村。 5. 福 贡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8: 13-15 马跨 (福 贡傈 僳语) Dendrocalamus fugongensis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20 米, 粗 10 — 15 厘米, 梢头 下垂; 节间长 35 — 46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壁厚 2 厘米; 秆 环在分 枝的节 处隆起 成脊; 主枝 1 或 有时不 发达。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干时 呈黄 绿色, 背 面具数 条不甚 明显的 纵肋, 疏被易 落之小 刺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箨耳缺 如, 箨舌高 3 毫米, 先端具 尖锐的 锯齿; 箨片 直立, 长 10 — 18 厘米, 腹 面被有 贴生的 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8 — 10 叶; 叶鞘 无毛, 惟 边缘生 纤毛, 叶 耳小, 其 上具数 条长为 5 — 7 毫米 的直立 璲毛, 缝毛易 早落;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长 18 — 25 厘米, 宽 3 — 4.2 厘米, 下表 面的基 部密被 黄棕色 柔毛, 次脉 8 — 11 对。 花枝的 节间长 (2) 4-6.5 
40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8 1—12. 椅子竹 DendrocalamusbambusoidesHsueh et D. Z. Li, 1. 秆及 分枝, 2. 枝叶, 3. 秆箨, 4. 花枝, 5. 小 穗, 6. 苞片, 7. 颖, 8. 外稃, 9. 内桴, 10. 小花, 11. 雌蕊, 12. 雄蕊; 13 — 15. 福 贡龙竹 D. fugongensis Hsueh et D. Z. Li, 13. 秆箨, 14. 枝叶, 15. 叶 基部。 (王红 兵绘) 
禾本科  41  厘米, 在 侧面具 沟槽, 在节 下方有 白粉, 无毛 或顶端 一节间 的沟槽 内生有 绒毛; 假小穗 6 — 14 枚 着生于 花枝之 各节, 在 每群假 小穗簇 丛之下 方托附 有一组 (2 — 4 片) 苞片, 后 者棕 褐色, 与假 小穗近 等长, 簇丛的 直径为 1 一 1.5 厘米; 小穗长 1 一 1.3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常含 4 枚 小花, 几 无毛, 棕 褐色, 先端 渐尖, 成熟 时小花 之间略 有疏离 而小花 亦微 张开; 颖 1 至 数片, 长 0.8 — 1 厘米, 宽 6 — 8 毫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外桴长 1 一 1.2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具长为 1 毫米 的芒状 尖头; 内稃长 7 — 9 毫米, 先端渐 尖, 背部具 2 脊, 脊间 2 — 5 脉; 花 药黄色 或略带 紫色; 花柱长 6 — 7 毫米,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产 福贡、 维西; 生 于海拔 1200 — 1800 米 的河谷 地区。 模式标 本采自 福贡。 本种 是怒江 河谷地 区的重 要经济 竹种, 既是良 好的笋 用竹, 也是优 质的材 用竹。 6. 西 藏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西 藏牡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龙竹、 毛竹 (泸水 ) Dendrocalamus tibeticus Hsueh et Yi (1983) *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 Hsueh et D. Z. L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Sellulocalamus tibeticus ( Hsueh et Yi) W. T. Lin (1989). 秆高 12 — 25 米, 直径 12 — 18 厘米, 梢头 下垂; 节间长 (30) 40—45 (60) 厘米, 绿色, 圆 筒形, 在 分枝的 一侧基 部扁平 或具宽 沟槽, 无毛, 无粉或 稀微被 白粉, 在节处 于 上下方 各具一 圈灰白 或灰褐 色的绒 毛环, 后者宽 6 — 8 毫米, 秆壁 6 — 12 毫米 (秆基 部 可厚至 23 毫米 ); 箨环 隆起, 无毛; 杆环 平坦; 节内高 1 一 1.5 厘米, 其间被 灰白或 灰 褐色的 绒毛, 秆 基部的 3 — 7 节的节 内密生 环列的 气根。 分 枝习性 较高, 常在 秆第九 节 开始, 多枝 簇生。 秆箨 幼时红 棕色, 革质, 纵肋不 明显, 背面除 基部一 侧被掩 盖的三 角形 部位无 毛外, 密被棕 黑色小 刺毛, 腹面无 毛而有 光泽; 箨耳 缺如; 箨舌呈 拱形, 高 2 — 4 毫米, 先 端具灰 褐色细 缝毛, 后者长 1 一 5 毫米; 箨片直 立或稍 外翻, 长 5 — 28 毫 米, 有时 微皱, 不易 自鞘上 脱落, 背面 无毛, 腹面在 中部以 下的中 央部分 具棕黑 色小刺 毛或 无毛, 纵肋 明显。 末级 小枝具 5 — 8 叶; 叶鞘长 6 — 11 毫米,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 舌 截形, 高 1 一 1.5 毫米, 无毛; 叶 片大, 广披 针形, 长 10 — 32 厘米, 宽 2. 2 — 4. 5 厘 米, 无毛, 次脉 8 — 12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叶缘一 侧近于 平滑, 另一侧 具小鋸 齿而粗 糙; 叶柄长 4 一 6 毫米, 被 白粉, 尤以下 表面更 显著。 花枝 无叶, 细长而 波曲, 节间长 (1) 2 — 5. 5 厘米, 直径 1.5 — 2 毫米, 被 白粉, 并生短 柔毛, 每节生 2 — 10 枚假 小穗, 在 假小穗 群的基 部托以 2 或 3 枚 苞片, 后者紫 褐色, 背部具 2 脊, 两侧不 等宽, 脊上起 初具淡 黄色短 柔毛, 以后为 无毛, 边缘生 纤毛或 无毛; 小 穗长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3 — 4 毫米, 紫色, 先 端尖, 具 微毛, 含 3 或 4 枚 小花, 上方 1 枚 小花仍 发育, 基部 1 枚 小花则 常发育 不良; 颖 1 片, 宽 卵形, 薄 纸质, 长约 7 毫米, 宽约 5 毫 米, 多少具 微毛, 先 端具短 尖头, 边缘上 部生短 纤毛, 11 一 15 脉; 外稃长 卵形, 膜质, 长 6 — 8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具 多脉, 背 面的上 半部被 微毛, 先 端圆而 微尖, 边 缘生纤 毛; 内稃 狭窄, 膜质, 长 5 — 7 毫米,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部宽 1 一 1.5 毫米, 其内具 5 脉, 脊 外至边 缘各具 1 脉; 鳞 被无; 花药 黄色, 长 5 — 6 毫米, 先端具 微毛; 
42  云南 植物志  子房 卵形, 长约 1 毫米, 遍体具 微毛, 基部 有柄, 先端 收缩成 花柱, 后者长 5 — 8 毫米, 亦具 微毛; 柱头 1, 紫色, 长 2 — 3 毫米,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花 期均在 8 月。 产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1200 — 1700 米阔叶 林中。 西藏 东南部 (墨脱 ) 有 分布。 7. 野龙竹 (西双 版纳) 野竹 (盈 江、 西盟 ), 山黄竹 (盈 江、 瑞丽、 龙陵 ), 黄竹 (陇川 ) Dendrocalamus semiscandens Hsueh et D. Z. Li ( 1989 )*; 云南 树木图 志下册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 直立, 有 时梢头 下垂作 攀缘状 而斜倚 他物, 高 (7) 10 — 18 米, 直径 (6) 10- 15 厘米; 节间长 29 — 35 (60) 厘米, 幼 时密被 银白色 绒毛; 节内高 0.5 — 1 厘米, 其内 与 节下方 均有一 圈白色 厚密绒 毛环; 枝下高 0.5 米, 秆 每节分 多枝, 主枝 1 (或 有时 无), 可 发达至 与秆近 等粗, 而使杆 呈半攀 缘状。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背 部被棕 褐色小 刺毛, 先端圆 拱形, 两 肩有突 出的小 尖头; 箨耳 缺如; 箨舌高 1 毫米, 近 全缘; 箨片直 立, 基部 与箨鞘 口部近 同宽, 背面 纵脉与 箨鞘的 肋纹相 连通。 末级 小枝具 6 — 12 叶; 叶 鞘被 贴生的 白色小 刺毛; 无 叶耳; 叶舌高 3 — 5 毫米; 叶片长 25 — 35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下表面 有时具 柔毛, 次脉 10 — 12 对。 花枝的 节间长 2. 8 — 4. 5 厘米, 一侧 扁平或 具 沟槽, 在 扁平面 或沟槽 内被有 早落的 黄棕色 柔毛, 每 节着生 30 — 40 枚假 小穗, 其所 形成 簇团的 直径为 (1) 1.9 一 3. 2 厘米; 小穗倒 卵状三 角形, 长 1 一 1.3 厘米, 宽 4 一 7. 5 毫米, 枯 草色, 无毛, 质地 柔软, 先 端钝, 含 4 或 5 枚 小花; 颖 1 一 3 片, 长 7 毫米, 宽 4 毫米, 具 8 脉; 外稃 纸质, 长 8. 5 — 9.5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具 多脉, 先 端具长 为 0.5 毫 米的刺 状微小 尖头; 内稃长 7. 5 — 8 毫米, 脊间宽 1 毫米, 其间具 2 或 3 脉, 最上 方小花 的内桴 无脊, 具 4 脉, 各自在 先端均 微凹; 花丝长 7 毫米, 花药长 3.7 毫 米, 黄色, 或 先端呈 紫色, 具 尖头; 花柱长 6 毫米, 亦为 紫色; 柱头 单一, 具帚 刷状微 毛。 果实金 黄色, 下半部 无毛, 上端 及喙状 物均具 白色短 绢毛, 喙长 1.5 毫米。 花期 9 月。 产南 部至西 南部。 自 然分布 在海拔 500 — 1000 米 地带。 模式标 本采自 西盟。 本种 是云南 南部最 重要的 优质笋 用竹种 之一。 8. 版纳 甜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9: 10-18 甜竹、 甜龙竹 (西 双版纳 ), 埋弯 (傣语 ) 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Nees et Arn. ex Munro (1868); Gamble ( 1896) * ;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Hara (1966); 中 国竹谱 (1988)* ;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直 立或有 时向外 倾斜, 高 12 — 18 米, 直径 9 一 13 厘米, 梢 头长而 下垂, 基部数 节环 生一圈 气根; 节间长 30 — 50 厘米, 幼时被 灰白色 呈纵行 排列的 绒毛, 秆壁厚 1.2 — 2 厘米; 节内 和各节 下方均 具一圈 浓密的 灰白色 至黄褐 色的绒 毛环; 主枝 1, 甚发 达, 有时则 无明显 主枝, 同节 其他枝 条显然 较细, 并向 后翻转 而围绕 秆节。 秆 箨早落 性, 革质, 干后 呈鲜黄 色或枯 草色。 背面被 微毛而 粗糙, 此外还 被有稀 疏易落 的小刺 毛, 边缘具 纤毛, 先端 两肩微 耸起; 箨耳 缺如; 箨舌高 1 毫米, 先 端具波 状高低 不齐的 
禾本科  43  图版 9 1—9. 甜龙竹 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unro) Kurz, 1. 秆及 分枝, 2. 杆箨, 3. 花枝, 4. 叶片 基部, 5. 小穗, 6. 外稃, 7. 内稃, 8. 雌蕊, 9. 雄蕊; 10 — 18. 版纳 甜龙竹 D. hamiltonii Nees et Am. ex Munro, 10. 秆及 分枝, 11. 枝叶, 12. 花枝, 13. 杆箨, 14. 小穗, 15. 外稃, 16. 内稃, 17. 雌蕊, 18. 雄蕊。 (王红 兵绘) 
44  云 南植物 志  齿裂; 箨片 直立, 长 3 — 7 厘米, 背面的 脉纹与 箨鞘之 脉纹相 连通, 腹面贴 生以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9 一 12 叶; 叶鞘 贴生淡 黄色小 赖毛; 无 叶耳;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大 小有 较大的 变异, 最大的 长可达 38 厘米, 宽达 7 厘米, 次脉 6 — 17 对。 花枝的 节间长 2 — 4 厘米, 一侧扁 平或具 沟槽, 其 间密被 黄褐色 绒毛, 而其余 部分则 无毛, 每 节丛生 10 — 25 枚假 小穗, 后者 丛生成 簇团, 其 直径为 1 一 2 厘米, 下方托 附有数 片黄褐 色而有 光泽的 苞片; 小 穗近于 无毛, 略扁, 长 8 — 10 毫米, 宽 3 — 5 毫米, 黄 褐色, 先 端钝, 含 2 — 4 枚能孕 小花; 颖 1 或 2 片; 外稃长 5 — 7 毫米, 宽 6 — 7 毫米, 先端 具长仅 0.3 — 0.5 毫 米的芒 刺状小 尖头; 下 部小花 中的内 稃几与 其外稃 等长, 先端 2 裂; 花 丝长, 花 药 黄色, 药 隔先端 具长锐 尖头, 长 3 — 4 毫米, 成熟 后伸出 花外而 垂悬; 雌蕊全 体被细 毛, 花柱长 4.5 毫米, 柱头 单一, 羽 毛状。 产西双 版纳。 分布于 印度、 缅甸、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及 老挝。 是 西双版 纳地区 最好的 笋用竹 之一。 9. 美 穗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美穗竹 (南大 学报) E>endrocalamus calostachyus (Kurz. ) Kurz (1875) (in clav. ) et (1877);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calostachya Kurz ( 1873 ) ; Sinocalamus calostachyus ( Kurz ) Keng f . (1962) " calostachys " - 秆高大 (其 高、 直径以 及节间 长度待 查); 节间圆 筒形, 贴生银 白色小 刺毛; 节处 较 隆起。 箨鞘 革质, 背面纵 肋不甚 明显, 密被黄 褐色至 棕色贴 生的小 刺毛, 鞘 先端截 形; 无 箨耳, 箨舌 低矮, 高 1 一 2 毫米, 全缘或 边缘具 细齿; 箨片 直立, 其背面 脉纹是 与 箨鞘脉 纹相连 通的。 末级 小枝具 6 — 10 叶; 叶鞘 背部具 纵肋, 无毛, 但 鞘缘具 白色长 纤毛, 鞘口 截平; 无 叶耳; 叶舌 截平, 高 1 一 2 毫米, 全 缘或具 细齿; 叶 片大小 不等, 位 于顶生 小枝者 呈广披 针形, 长 23 — 30 厘米, 宽 2. 5 — 6.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圆且 具一 极短的 叶柄; 位 于侧生 小枝者 则较短 较窄, 长 25 厘米, 宽 3 厘米, 两者的 上表面 无毛, 下 表面具 柔毛, 叶缘 粗糙, 次脉 9 一 13 对, 小横脉 不见。 花枝 无叶, 细长 下垂呈 鞭状, 其 节间长 1.3 — 5 厘米, 在 着生假 小穗的 一侧扁 平或具 沟槽, 灰 绿色, 多 少被有 白色 柔毛, 尤 以在沟 槽之内 为多, 花枝 每节上 假小穗 单生或 2 — 5 枚 簇生, 在假 小穗或 其簇丛 之下方 托以数 片黄棕 色小型 苞片; 小穗紫 绿色, 体形 微扁, 先端 尖锐, 全长 1 一 1.5 厘米, 宽约 5 毫米, 微具 毛茸, 含成 熟小花 4 一 6 枚; 颖 2 或 3 片, 广 卵形, 先端 尖, 具 多脉, 小横脉 明显, 边缘生 纤毛; 外 稃与颖 相似, 但较长 较宽, 长 0.9 — 1.1 厘 米, 宽 6 — 9 毫米, 先 端具不 呈芒刺 状的小 尖头; 下部 小花的 内稃长 6 — 7 毫米,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具 3 — 5 脉及小 横脉, 脊外每 边各具 一脉, 先端 尖锐; 最上部 小 花的内 桴背面 无脊, 边缘生 纤毛; 鱗被无 (? ); 花丝 细长; 花药 成熟时 能伸出 花外, 黄色, 长 5.5 毫米, 顶 端具无 毛的小 尖头; 雌 蕊全长 1.1 厘米; 子房 卵形、 球形 或因一 侧 扁平而 近为半 球形, 全 身生小 刺毛, 花柱 1, 柱头 1, 具 笔刷状 毛茸。 果实 未见。 产 德宏州 和西双 版纳。 缅甸 原产, 印度有 栽培。 
禾本科  45  10. 建 水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红竹 (云南 建水) Dendrocalamus jianshuiensis Hsueh et D. Z. Li (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7 — 18 米, 直径 10 — 12 厘米, 梢头 下垂; 节间长 25 — 37 厘米, 幼时 被白粉 及小 刺毛, 壁厚 1.2 — 2 厘米; 节内高 6 毫米; 秆自 第八、 九 节开始 分枝, 主枝 1, 发 达, 长 1.5 米。 秆箨早 落性, 厚 革质, 与其 节间近 等长, 先端截 形或在 中央略 隆起, 鞘 口宽 6 — 11 厘米; 箨耳 较小, 长 0.5 — 2 厘米, 宽 1 毫米; 箨舌高 1 一 4 毫米, 边 缘具细 齿裂; 箨片 外翻,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5 — 7. 5 厘米, 腹面 被有淡 棕色小 刺毛。 末级小 枝具 9 叶; 叶鞘 无毛; 叶鞘 口具数 枚直立 璲毛; 叶舌高 2 毫米; 叶片长 20 — 38 厘米, 宽 3. 5 — 8. 5 厘米, 次脉 9 一 13 对。 花枝 无叶, 其 节间长 2. 2 — 7. 5 厘米, 一面具 沟槽, 全体密 被银白 色至淡 黄褐色 绒毛, 每 节着生 1 至 数枚假 小穗; 小穗长 1 一 1.8 厘米, 宽 0.5—1厘米, 先 端钝, 含小花 6 或 7 枚, 棕褐 色且带 紫色, 成熟 时小花 之间疏 离而各 花 张开; 颖 1 一 3 片, 长 宽均为 5 — 8 毫米, 背面生 微毛, 先 端具小 尖头; 外稃与 颖相类 似, 长 7 — 12 毫米, 宽 5 — 10 毫米; 内桴长 6 — 9 毫米, 背部具 2 脊, 其间具 3 或 4 脉, 先 端有凹 缺并带 紫色; 鳞被 无或有 时具一 片退化 鳞被, 其长为 1 毫米; 花丝长 1 一 1.4 厘米,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6 毫米, 花药药 隔先端 伸出而 锐尖; 雌蕊长 1 一 1.5 厘米, 全体 被 毛茸,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产 建水和 元阳。 模式标 本采自 建水。 11. 云 南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大竹 (红 河、 文山 )、 大挠竹 (罗平 ) Dendrocalamus yunnanicus Hsueh et D. Z. Li ( 1988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8 — 25 米, 直径 11 一 18 厘米, 梢头 下垂, 枝下高 2 米; 节间长 42 — 52 厘米, 幼 时被小 刺毛状 的白色 毛茸, 也略被 白粉, 壁厚 1 一 2 厘米; 节内髙 6 毫米, 在 节下方 具一圈 棕色绒 毛环; 主枝 发达。 秆箨早 落性, 革 质至厚 革质, 背面 纵肋不 明显, 疏被贴 生的 棕色小 刺毛, 先 端窄且 下凹, 宽为 3. 5 — 7 厘米; 箨 耳小, 长 5 毫米, 宽 1 毫米, 其上具 数条易 早落的 缝毛; 箨舌高 5 — 8 毫米, 边缘具 细齿; 箨片 外翻,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3 — 9 厘米, 腹 面具黄 褐色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7 — 10 叶; 叶鞘被 早落的 白色小 刺毛; 无 叶耳;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长 25 — 35 厘米, 宽 4. 5 — 6. 5 厘米, 下表面 无毛, 次脉 9 一 11 对。 花枝 有叶, 其 节间长 1.5 — 3. 5 厘米, 一侧 扁平, 全 体密被 灰褐色 柔毛, 各 节着生 1 至 数枚假 小穗; 小穗长 1 一 1.6 厘米, 宽 5 — 7 毫米, 黄 褐色, 先端 渐尖, 含 小花 5 — 7 枚, 成熟时 小花之 间疏离 而各自 展开; 颖 2 片或 更多, 长 2 — 4 毫米, 宽 3 — 6 毫米, 具 12 脉, 背面具 微毛, 先 端尖; 外 稃与颖 类似, 长 5 — 9 毫米, 宽 5 — 8 毫米, 具多脉 (16 — 20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其长仅 0.2~0.4 毫米; 内稃长 4 一 8 毫米, 背部 具 2 脊, 脊间具 4 或 5 脉, 或 有时为 2 脉, 先端有 凹缺; 花丝长 1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3 — 4 毫米, 先端具 紫色小 尖头; 花柱长 4 毫米,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产 云南东 南部和 中部。 越南也 有本种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河口。 
46  云 南植物 志  本种 与麻竹 D. latiflorusMunro 颇 相近, 但本种 秆幼时 节间除 略被白 粉外, 还贴生 小刺 毛状的 绒毛, 箨 舌较高 (5 — 8 毫米 ), 与之 有别。 12. 麻竹 (竹谱 详录) 图版 10: 1-8 甜竹 (广东 ), 南竹、 龙竹 (麻 栗坡)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1868) * ;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 1923) * ; 图鉴 (1976)* ; 台 湾 植物志 (1978)* ; Chia et H. L. Fung (1980); 香 港竹谱 (1985 广; 广 西竹种 及其栽 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 国植物 志 (1996). Bambusa latiflora (Munro) Kurz (1873), pro syn. sub Bambusa calostachya Kurz; Sin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McClure (1940); Keng f . (194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Keng f. (1962);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秆高 20 — 25 米, 直径 15 — 30 厘米, 梢头 长下垂 或弧形 弯曲; 节间长 45 — 60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但 无毛, 仅 在节内 具一圈 棕色绒 毛环; 壁厚 1 一 3 厘米; 秆 分枝习 性高, 每节分 多枝, 主枝常 单一。 秆箨易 早落, 厚 革质, 呈宽圆 铲形, 背面 略被小 刺毛, 但易 落 去而变 无毛, 顶端的 鞘口部 分甚窄 (宽约 3 厘米 ); 箨 耳小, 长 5 毫米; 箨 舌高仅 1 一 3 毫米, 边缘微 齿裂; 箨片 外翻, 卵 形至披 针形, 长 6 — 15 厘米, 腹 面被淡 棕色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7 — 13 叶, 叶鞘长 19 厘米, 幼 时被黄 棕色小 刺毛, 后变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突起, 高 1 一 2 毫米, 截平, 边缘微 齿裂; 叶 片长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35 (50) 厘米, 宽 2. 5 — 7 (13) 厘米, 基 部圆, 先 端渐尖 而成小 尖头, 上表面 无毛, 下表 面 的中脉 甚隆起 并在其 上被小 锯齿, 幼 时在次 脉上还 生有细 毛茸, 次脉 7 — 15 对, 小横 脉尚 明显; 叶柄 无毛, 长 5 — 8 毫米。 花枝 大型, 无叶 或上方 具叶, 其分枝 的节间 坚硬, 密被黄 褐色细 柔毛, 各 节着生 1 一 7 枚 乃至更 多的假 小穗, 形成 半轮生 状态; 小穗 卵形, 甚扁, 长 1.2 — 1.5 厘米, 宽 7 — 13 毫米, 成熟时 为红紫 色或暗 紫色, 顶 端钝, 含 6 — 8 枚 小花, 顶端 小花常 较大, 成熟 时小花 张开; 颖 2 片至 数片, 广卵形 至广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两表 面之上 部均具 微毛, 边缘生 纤毛; 外 桴与颖 类似, 黄 绿色, 上 半部呈 紫色, 长 12 — 13 毫米, 宽 7 — 16 毫米, 具 29 — 33 脉, 小横脉 明显; 内 桴长圆 状披 针形, 长 7 — 11 毫米, 宽 3 — 4 毫米, 上半 部呈淡 紫色, 脊间 2 或 3 脉, 两 脊外至 边 缘各有 2 脉, 脊 上及边 缘均密 生细长 纤毛; 鱗被 缺如; 花药黄 绿色, 成 熟后能 伸出小 花外, 长 5 — 6 毫米, 药隔先 端伸出 成为小 尖头, 其上 还生有 微毛; 子房扁 球状宽 卵形, 上 半部散 生白色 微毛而 下半部 无毛, 具子 房柄, 有 腹沟, 其长约 7 毫米, 花柱密 被白色 微毛, 柱头 单一, 与 花柱间 无明显 界限, 偶 或柱头 2 枚。 果 实为囊 果状, 卵 球形, 长 8 — 12 毫米, 直径 4 一 6 毫米, 果 皮薄, 淡 褐色。 产 河口、 马关、 西畴, 西 双版纳 和昆明 有少量 栽培。 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海 南、 四川、 贵州等 也有。 在浙 江南部 和江西 南部也 见少量 栽培。 越南、 缅甸有 分布。 13. 粗 穗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10: 9-18 蚌竹 (澄江 ), 白竹、 粉竹 (新平 ), 甜竹 (新 平、 金平) 
禾本科  47  图版 10 1 一 8. 麻竹 DendrocalamuslatiflorusMunro, 1. 秆箨, 2. 叶, 3. 果枝, 4. 小穗, 5. 外稃, 6. 内稃, 7. 雌蕊, 8. 雄蕊; 9—18. 粗 穗龙竹 D. pachystachyus Hsueh et D. Z. Li, 9. 杆箨, 10. 叶, 11. 花序, 12. 小穗, 13. 颖, 14. 外稃, 15. 内稃, 16. 花, 17. 雌蕊, 18. 雄蕊。 (王红 兵绘) 
48  云 南植物 志  Dendrocalamus pachystachyus Hsueh et D. Z. Li (1989)*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K. 秆高 10 — 12 米, 直径 10 厘米, 梢 头近直 立或略 下垂, 基部 1 一 3 节环列 气根; 节 间长 39 — 47 厘米, 幼 时被厚 白粉, 壁厚 2 厘米;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7 毫米; 秆 每节分 多枝, 常 有一条 发达的 主枝, 枝下高 2 — 3 米。 秆箨早 落性, 革 质至厚 革质, 起 初为黄 绿色, 背面的 纵肋不 明显, 光滑 无毛或 在笋期 被有稀 疏而早 落的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箨 舌高 3 毫米, 边 缘具细 齿裂; 箨片 外翻, 长 6 — 12 厘米, 背 面纵肋 明显。 末级 小枝具 10 — 15 叶; 叶 鞘被黄 褐色小 刺毛;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3 — 5 毫米, 边缘具 齿裂; 叶片最 大的长 40 厘米, 宽 12 厘米, 下表 面被短 绒毛。 花枝的 节间长 1.2 — 3 厘米, 生 有锈色 绒毛, 一侧 扁平, 每 节着生 1 至 数枚假 小穗, 后者簇 丛的下 方托附 有黄褐 色小型 苞片; 小穗长 卵形, 紫 绿色, 体 稍扁, 长 1.7 — 2. 4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密被 银白色 微毛, 先端 渐尖, 含小花 5 — 8 枚, 成 熟时小 花之间 能疏离 而各花 张开; 颖 2 或 3 片, 先端具 短 尖头; 外稃 革质, 长 7. 5 — 12. 5 毫米, 背面被 银白色 微毛, 先端 具长为 0.4 毫 米的小 尖头; 内稃与 其外桴 等长或 略长, 具 毛茸, 背部具 2 脊, 脊间有 4 或 5 脉, 先端 2 裂; 花丝长 7 — 11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6 — 7 毫米; 雌 蕊全长 12 — 17 毫米, 被 微毛, 柱头单 一。 果实 未见。 产滇 中和滇 东南。 模式标 本采自 澄江黄 家营。 14. 巨龙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11: 10-12 大竹 (沧源 ), 歪 脚龙竹 (西 双版纳 ), 埋博 (西 双版纳 傣语) 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 . L. Sun (1983) ;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20 — 30 米, 直径 20 — 30 厘米, 梢头 下垂, 在基 部数节 常环生 气根; 节 间圆筒 形, 基 部数节 间短縮 并常在 一面鼓 胀而使 上下节 斜交成 畸形, 秆下部 的正常 节间长 17 — 22 厘米, 幼 时密被 白粉; 节 内具一 圈宽为 3 — 4 毫 米的黄 棕色绢 毛带; 分枝自 3 — 5 米 节处, 主枝不 发达。 秆箨在 不分枝 的各节 迟落或 宿存; 箨鞘厚 革质, 初呈黄 绿色, 长 于其 节间, 背 面疏生 柔毛, 腹 面在脉 间被小 刺毛。 末级小 枝约具 8 叶; 叶鞘幼 时被毛 茸, 后变为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长 20 — 40 厘米, 宽 4 一 6. 5 厘 米, 两 面均疏 被柔毛 或近于 无毛, 次脉 10 — 13 对。 花 枝无叶 或有时 具叶, 呈大 型圆锥 花 序状, 其 枝条每 节着生 1 至 数枚假 小穗, 枝的 节间长 2 — 4 厘米, 被 絨毛; 小穗 略扁, 长 3 — 3. 5 厘米, 宽 6. 5 — 7.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含 5 — 6 枚 小花, 最上方 的小花 仅剩下 外桴; 颖 2 片, 长 1.2 — 1.5 厘米, 背面被 微毛, 多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外稃与 颖相类 似, 长 1.7 — 2. 5 厘米; 内桴 背部具 2 脊, 脊间有 5 脉, 先端 2 裂; 花丝长 1.5 — 3 厘 米, 互相分 离或在 基部有 时靠接 而成为 易于分 离的花 丝管, 花药长 8 — 12 毫米; 花柱甚 长,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产滇 西南和 滇南; 生 于海拔 650 — 1000 米 地带。 模式 标本采 自西双 版纳。 15. 龙竹 (云南 通称) 图版 11: 1-9 大白竹 (江城 ), 埋波 (傣 语统称 ), 马跨 (泸水 傈僳语 ), 大麻竹 (植 物学 辞典) Dendrocalamus giganteus Munro (1868)* (cit. corr. ) ; Gamble (1896)* et in 
本 科  49  图版 11 1—9. 龙竹 Dendrocalamus giganteus Munro, 1. 秆箨, 2. 枝叶, 3. 花枝, 4. 小穗, 5. 颖, 6. 外稃, 7. 内稃, 8. 雌蕊, 9. 雄蕊; 10 — 12. 巨龙竹 D. sinicusChia et J. L. Sun, 10. 秆箨, 11. 花枝, 12. 小穗。 (王红 兵绘) 
50  云南 植物志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陈嵘 (1937); Kengf. (1948); Holttum (1958); 台湾 植物志 (1978)*; Chia et H. L. Fung (1980); Hsueh et D. Z. Li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Bambusa gigantea Wall, ex Munro (1868); Sinocalamus giganteus (Munro) A. Ca- mus (1949); Kengf. (1962); S. giganteus (Wall. ) Keng f. (1957), 顧. illeg.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秆高 20 — 30 米, 直径 20 — 30 厘米, 直立, 梢头下 垂或长 下垂, 节处不 隆起; 节间 长 30 — 45 厘米, 壁厚 1 一 3 厘米, 幼 时被白 腊粉; 秆 分枝习 性高, 每节分 多枝, 主枝常 不 发达。 秆箨 早落; 箨鞘 大型, 厚 革质, 鲜时带 紫色, 全缘, 背 面贴生 暗褐色 刺毛; 箨 耳与下 延之箨 片基部 相连, 多 少有些 外翻, 以后易 脱落; 箨舌 显著, 高 6 — 12 毫米, 边 缘有 短齿状 裂刻; 箨片 外翻, 卵状披 针形, 长 13 — 38 厘米, 其 基部约 占箨鞘 顶端的 4/5。 末级 小枝具 5 — 15 叶, 叶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隆起, 高 1 一 3 毫米, 边缘 具不整 齐的 齿裂;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大 小变异 较大, 最长 者可达 45 厘米, 宽 10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表面 幼时被 微毛, 次脉 8 — 18 对, 再次 脉约为 6 条, 小横 脉尚明 显, 叶缘 具小锯 齿而极 粗糙; 叶柄长 5 — 10 毫米。 花枝 无叶, 大型圆 锥状, 各节有 4 一 12 (25) 枚 假小穗 簇生; 末级 花枝的 节间长 1.2 — 1.5 厘米, 节 下方被 白粉, 此 外全生 有锈色 柔毛; 小穗长 1 一 1.5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干时呈 紫色, 先端 渐尖, 基 部托以 1 一 2 片 苞片, 具腋芽 或上方 的一片 无芽, 小 穗共含 5 — 8 对 小花, 最上方 一小花 不孕, 成 熟后在 诸小花 之间并 不彼此 疏离; 颖 2 片, 长 3 — 4 毫米; 外桴广 卵形, 长约 1 厘米, 其宽 大于长 (1 厘米 ), 具多脉 (共约 25 条), 背面 和边缘 均略具 微毛, 先端微 具小尖 头; 内稃长 与外稃 相等, 背部具 2 脊, 两 脊间宽 25 毫米, 具 2 脉, 脊外 至边缘 还各有 一脉, 脊 上密生 纤毛, 先端钝 或稍凹 (最上 方小花 的则无 脊无毛 ); 鳞被 缺如; 花丝长 约 1 厘米, 花药长 6.5 毫米, 先端 以药隔 伸出而 渐尖; 雌蕊 全长为 1 厘米, 全体 被短柔 毛; 子房 卵形, 花柱 甚长, 柱头 单一, 弯 曲而带 紫色。 果实长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先 端 钝圆, 并具 毛茸, 略呈羽 毛状。 本种在 云南东 南至西 南部各 地均有 分布。 台 湾也有 栽培。 在亚 洲热带 和亚热 带各国 家 大多有 栽培。 16. 锡 金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大 眼竹、 野龙竹 (河口 ) Dendrocalamus sikkimensis Gamble ex Oliver (1888) * ; Gamble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Hsueh et D. Z. L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0 — 18 米, 直径 10 — 13 (18) 厘米, 梢头 下垂, 基部数 节环生 气根; 节间长 46 — 56 厘米, 幼时 被白色 贴生有 如绒毛 状的小 刺毛, 秆壁厚 1 一 2. 5 厘米; 节内 和箨环 下 方均具 一圈黄 褐色绒 毛环; 秆的 枝下高 1 一 3 米, 每节生 多枝, 主枝 1 条, 或 因主芽 不萌 发而无 主枝。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背面纵 肋不甚 明显, 被易 落的棕 褐色贴 生小刺 毛, 先端的 鞘口宽 4 一 6 厘米; 箨耳 显著, 上翻, 长 0.5 — 2 厘米, 宽 2 — 5 毫米, 密生 
禾本科  51  灰 白色至 黄棕色 的猪鬃 状缝毛 多条, 后者长 1 一 2. 5 厘米; 箨舌高 5 毫米, 先端 具齿; 箨片 外翻, 长 10 — 18 厘米, 基 底宽为 箨鞘口 部宽的 1/3 — 1/2, 上 表面在 基部密 被小刺 毛。 末级 小枝具 10 — 13 叶; 叶鞘 被白色 贴生小 刺毛; 叶耳 明显, 其上的 璲毛长 5 毫米, 易 脱落; 叶舌高 1 毫米, 先端 具流苏 状毛; 叶片长 15 — 30 厘米, 宽 3. 8 — 7 厘米, 次脉 10 — 12 对。 (我国 尚未发 现本种 的具花 标本, 现根据 Gamble 的描述 如下, 供 参考) 花 枝 呈大型 圆锥花 序状, 分 枝的节 间长约 5 厘米, 颇 坚硬, 被 暗绿色 微毛, 各节所 具的假 小穗簇 团呈红 棕色, 其球 径约为 4 厘米; 小穗披 针形, 含 2 或 3 枚成熟 小花, 先端略 钝, 长 1.2 — 1.8 厘米; 颖 (和 苞片) 3 或 4 片, 卵 圆形, 具脊, 脊 上密生 纤毛, 余无 毛; 外稃 卵形, 先 端尖锐 而有小 尖头, 无毛, 边缘具 纤毛; 内稃 背部具 2 脊, 脊 上密生 粗 纤毛, 先 端钝或 有时微 2 裂, 具 多脉, 小穗 最上方 小花的 内稃则 无脊, 先端尖 锐而生 微毛, 亦具 多脉, 小穗 中不孕 花的则 退化为 1 薄 纸质的 桴片; 花药 能伸出 花外, 先端尖 锐; 子 房为近 球形, 被毛 茸,. 具一短 而粗亦 生毛的 花柱和 呈棒状 的被毛 柱头。 颖 果倒卵 形, 稍 压扁, 上部有 光泽而 有少量 毛茸, 下部有 皱纹, 顶端 具喙。 产 金平、 河口 及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30 — 160 米 地带。 分布于 锡金、 不丹。 印度 和斯 里兰卡 等国有 栽培。 本种的 笋色味 俱佳。 秆可供 作建筑 用材。 17. 金 平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青 壳大竹 (金平 ) Dendrocalamus peculiaris Hsueh et D. Z. Li ( 1989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3 — 18 米, 直径 10 — 15 厘米, 梢头 下垂, 基部 4 或 5 节环列 气根; 节间长 36 — 43 厘米, 被 贴生的 白色小 刺毛, 壁厚 3 — 3. 5 厘米; 秆环不 隆起; 节内高 1.5 — 2 厘米, 节内与 节的下 方均具 一圈白 色至棕 褐色绒 毛环; 主枝 1 或 有时不 发达。 秆 箨早落 性或在 秆基部 数节为 迟落, 革质, 鲜 时黄棕 色或栗 褐色, 背 面密被 白色至 淡棕色 絨毛和 黑 褐色小 刺毛, 无 箨耳; 箨舌高 6 — 10 毫米, 边缘 齿裂; 箨片 外翻, 稀可近 直立, 基宽 约 为箨鞘 口部的 1/3 — 1/2。 末级 小枝具 8 — 15 叶; 叶鞘 被早落 性的小 刺毛, 边 缘具纤 毛; 叶舌高 1 毫米; 叶片长 25 — 40 厘米, 宽 3 — 5. 5 (10) 厘米, 次脉 9 一 12 对。 花枝 的 节间长 1.8 — 3. 4 厘米, 密被 黄褐色 柔毛, 一侧具 沟槽, 每 节丛生 2 — 15 枚假 小穗, 在簇丛 的基部 附托有 2 — 4 片 小型的 苞片; 小穗倒 卵状三 角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5 — 8 毫米, 棕 褐色, 几 无毛, 先 端钝, 含 4 或 5 枚 小花, 成熟 后小花 之间稍 疏离而 且各自 张开; 颖 2 片; 外稃长 7 — 11 毫米, 宽 7 — 8 毫米, 边缘有 折皱, 先 端具小 尖头; 内稃 长 6 — 8 毫米, 背部具 2 脊, 脊间宽 1.5 毫米, 其间具 2 脉, 先端 渐尖; 花药 黄色, 长 3 — 3. 5 毫米, 先端具 尖头, 能伸出 花外, 带 紫色; 雌 蕊全长 1 厘米,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花期 8 — 12 月。 金平 特产, 生 于海拔 1200 米。 模式标 本采自 金平。 18. 马来 甜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高舌竹 (香 港竹谱 ), 菲律宾 巨单竹 (台 湾植 物志) Dendrocalamus asper (J. A. et J. H. Schult. ) Bacher ex Heyne (1927); Backer 
52  云 南植物 志  (1928); Holttum (1958); Backer (1968); Gilliand (1971); 香 港竹谱 (1985)* ; 中国竹 谱 (1988)*;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aspera J . A. et J. H. Schult. (1830); Gigantochloa aspera (J. A. et J. H. Schult. ) Kurz (1876); McClure ( 1955); Dendrocalamus levis auct. non: 台湾 植物志 (1978)* . 秆高 15 — 20 米, 直径 6 — 10 — (12) 厘米, 秆 梢长, 下垂, 秆基部 数节常 环列气 根; 节间长 30 — 50 厘米, 幼时 贴生淡 棕色小 刺毛, 并薄被 白粉; 秆环不 隆起; 节内和 节下 方均环 生一圈 淡棕色 绒毛; 分枝习 性高, 在 第九节 开始, 每 节多枝 簇生, 主枝显 著。 秆箨 早落, 革质, 新鲜 时为淡 绿色, 背面 贴生灰 白色至 棕色小 刺毛, 干燥后 纵肋显 著 隆起, 先端圆 拱形, 箨耳窄 长形, 长 2 厘米, 宽约 7 毫米, 波状 皱折, 末端稍 扩大而 近为 圆形, 边缘 具长达 6 毫 米的波 曲缝毛 数条; 箨舌 突起, 高 7 — 10 毫米, 边缘 着生棕 色 缝毛长 3 — 5 毫米; 箨片披 针形, 常 外翻, 基部的 两侧作 向内的 收窄, 波状 皱折。 末 级 小枝具 7 — 13 叶, 叶鞘 起初有 小刺毛 贴生, 以 后变为 无毛; 叶耳 微小, 鞘口 璲毛数 条; 叶舌 截形, 高约 2 毫米, 全缘或 边缘细 齿裂; 叶片 大小有 变化, 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20—30 (35) 厘米, 宽 (1.5) 3 — 5 厘米, 下 表面被 柔毛, 次脉 7 — 11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缘 有一侧 粗糙, 另一 侧略为 粗槌; 叶柄长 2 — 7 毫米。 花枝 无叶, 长可达 50 厘米, 每 节着生 假小穗 少数至 多枚; 小穗 体扁, 长 6 — 9 毫米, 宽 4 毫米, 含 4 或 5 枚 小花, 并 具一顶 端退化 小花; 颖 1 或 2 片, 卵状披 针形; 外稃宽 卵形, 愈在上 方者 愈长, 最长为 8 毫米, 背部具 细毛, 边缘的 上部生 纤毛; 内桴约 与外桴 等长, 背部 具 2 脊, 脊间 1 一 3 脉, 脊外至 边缘具 1 或 2 脉, 脊 上和边 缘均生 纤毛, 最上方 小花的 内稃较 退化, 脊上无 纤毛, 但在 脊间生 糙毛; 鳞 被无; 花药长 3 — 5 毫米 (上方 小花的 最长 ), 先端尖 头短, 无毛; 子 房及花 柱均被 细毛, 柱头 1,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以上 花部描 述摘自 《台 湾植 物志》 )。 产滇 南和滇 西南。 香港、 台湾有 栽培。 菲 律宾、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泰国、 老挝、 缅甸 等均有 分布或 栽培。 秆可 为造纸 原料, 也 宜庭园 栽培, 有观赏 价值。 笋可供 蔬食。 19. 甜龙竹 (云南 通称) 图版 9: 1-9 勃氏 甜龙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甜竹 (云 南通称 ), 哈醋 (江 城哈 尼语) 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unro) Kurz (1875) et (187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Bambusa brandisii Munro (1868) ; Sinocalamus brandisii (Munro) Keng f • (1962). 秆高 10 — 15 米, 直径 10 — 12 厘米, 梢 端下垂 乃至长 下垂, 在高 2 米 以下的 各节环 列 气根; 节间长 34 — 43 厘米, 幼时 被以纵 行排列 的白色 绒毛, 壁厚 3 厘米; 秆 环不隆 起; 节内高 2 厘米, 节内 和节下 方均具 一圈灰 白色至 棕色绒 毛环; 主枝 1, 甚 发达, 有 时可无 主枝, 其 余枝条 纤细, 能向外 翻而包 围秆节 四周。 秆箨 早落, 革质, 红棕 色至鲜 黄色, 背面具 白色短 柔毛; 箨 耳小; 箨舌高 1 厘米, 上缘深 齿裂; 箨片 外翻或 近于直 
禾本科  53  立, 基部宽 为箨鞘 口部宽 1/3 — 1/2。 叶鞘外 面贴生 白色小 刺毛; 叶舌高 1.5 — 2 毫米; 叶片 大小有 变异, 长 23 — 30 厘米, 宽 2. 5 — 5 厘米, 下 表面具 柔毛, 次脉 10 — 12 对。 花枝呈 鞭状, 节间长 2. 5 — 3. 8 厘米, 一侧 扁平, 密 被锈色 柔毛; 花枝各 节丛生 假小穗 5 — 25 枚, 成簇 团时其 球径为 1.3 — 1.8 厘米; 小穗卵 圆形, 略被 微毛, 长 7 — 9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紫 褐色, 先 端钝, 含 2 — 4 枚 小花; 颖 1 或 2 片, 长 4 毫米, 宽 3.5 毫 米, 具 10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外 稃类似 颖片, 长 5 — 6 毫米, 具 16 — 20 脉; 内 稃背部 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宽 1.6 毫米, 具 3 脉, 先端 尖或具 2 尖头; 鳞被常 缺如, 但 有时为 1 或 2 片, 存在 时呈披 针形或 匙形, 基部具 3 脉, 边缘生 纤毛; 花 药成熟 时能伸 出小 花外, 绿 黄色, 短而宽 (长 3 毫米 ), 先 端具药 隔伸出 的小尖 头或具 笔毫状 微毛, 花 丝短, 起初 较粗; 子房卵 圆形, 遍体生 毛茸, 花柱长 3 毫米, 柱头 1 或 2 裂, 紫色, 羽 毛状。 果 实呈卵 圆形, 长 1.5 — 5 毫米, 上部 被毛, 先端 具喙, 果皮硬 壳质。 产东南 部至西 南部, 广 泛栽培 于村旁 寨边。 海拔 600 — 2000 米。 缅甸、 老挝、 越 南、 泰 国也有 分布, 印度有 栽培。 良 好的笋 用竹, 笋尤宜 鲜食。 秆可用 于建筑 和制作 筷子, 但蔑 用价值 不高。 20. 毛龙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野龙竹 (沧源 ) Dendrocalamus tomentosus Hsueh et D. Z. Li ( 1989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广. 秆 直立, 梢头 下垂, 有时 可攀附 在邻近 的树木 之上, 高 20 米, 直径 9 一 12 厘米, 秆基部 1 一 8 节各环 生一圈 气根; 节间长 29 — 42 — (55) 厘米, 相 邻的节 间微呈 "之" 字形 曲折, 幼时 表面密 被棕色 氈毛状 绒毛, 以后绒 毛可转 变为银 白色, 壁厚 2 厘米; 秆 环不 明显; 节内高 1 一 1.5 厘米, 具 毛环; 枝下高 2 米, 主枝 发达, 长 5 — 6 米。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幼时 下部为 绿色, 上 部呈黄 褐色, 背部 密背黑 褐色绒 毛和稀 疏散生 的小刺 毛, 在 黑褐色 绒毛之 间夹杂 有银白 色绒毛 所形成 的呈豹 斑状的 花纹; 箨耳 缺如; 箨舌高 5 — 7 毫米, 背 部被黑 褐色小 刺毛; 箨片 外翻, 腹面 生有小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5 — 8 叶; 叶 鞘略被 白粉, 以后 则变为 煤黑状 污垢;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 毫米; 叶片长 25 — 34 厘 米, 宽 2. 5 — 4. 2 厘米, 次脉 8 — 12 对; 叶柄长 3 毫米。 花枝 无叶, 其 节间长 1 一 2. 5 厘 米, 一侧具 沟槽, 全 体密被 灰白色 绒毛, 每 节着生 6 — 8 枚假 小穗, 紧密 聚集形 成小球 状, 其 直径为 7 — 11 毫米, 在球 状丛的 下方附 托有数 片棕褐 色小型 苞片; 小穗含 4 或 5 枚 小花, 宽 卵形, 长 5.5 毫米, 宽 4.5 毫米, 先 端钝; 颖 1 或 2 片; 外稃长 4 一 5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具 多脉, 背腹两 面均被 微毛; 内稃长 4 毫米, 背部 2 脊 上疏生 纤毛, 脊 间宽 1 毫米, 先端 钝或有 凹缺; 花 丝短, 花药 黄色, 长 2. 5 — 3 毫米, 先 端尖; 雌蕊全 长 6 毫米, 柱头 单一。 果实 未见。 沧源 特产; 生 于海拔 850 米 的阔叶 林内。 模式标 本采自 沧源南 腊区。 本种 的箨鞘 背面具 有豹斑 状的异 色绒毛 斑块, 可区 别于本 属其他 各种。 21. 大叶慈 (富民 ) 大叶竹 (禄劝 ), 瓦灰竹 (武定 ), 梁山慈 (四 川南川 ), 吊竹、 钓竹 (广西 ) Dendrocalamus farinosus (Keng et Keng f. ) Chia et H. L. Fung (1980); 广西竹 种 
54  云南 植物志  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Smocalamusfarinosus Keng f. (1946) et (194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Keng f. (1962); Lingnania farinosa (Keng et Keng f. ) Keng f. (1981); Neosinocalamus farinosus (Keng et Keng f . ) Keng f . et Wen ( 1985) . 秆 直立, 高 7 — 12 米, 直径 4 一 8 厘米, 秆梢弯 曲或略 下垂; 节间长 20 — 45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光滑 无毛, 杆壁厚 4 一 10 毫米; 箨环附 有箨鞘 基部残 留物; 秆环微 隆起, 在两 者的上 下方幼 时各生 有一圈 金色绒 毛环, 惟 成长后 则此绒 毛环便 消失; 节内高 3 — 5 毫米; 分枝习 性高, 通常在 秆第十 节始有 分枝, 每节 以多枝 簇生, 主枝 明显, 长 1 一 2.5 米, 直径 4 一 12 毫米。 箨 鞘长圆 状的三 角形, 稍短 于或等 长于其 节间, 鲜 时棕红 色, 以后渐 变为淡 褐色, 厚 纸质至 革质, 背面 具长为 1 一 2 毫米的 棕色小 刺毛, 腹面无 毛而有 光泽, 边缘 膜质, 在外缘 和内缘 的上部 均生有 纤毛, 鞘 顶端截 平或微 下凹; 箨耳 缺如; 箨舌极 发达, 截形, 边缘为 不整齐 的细裂 而成为 璲毛, 毛长 7 — 10 毫米, 其尖端 甚 柔弱; 包括 缝毛在 内全长 13 毫米; 箨片 较小, 外翻, 长披 针形, 4 一 12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背面无 毛而具 纵肋, 腹 面和边 缘均甚 粗糙, 基部 略向内 收窄, 先端 渐尖。 末 级 小枝具 4 一 10 (12) 叶, 叶 鞘光滑 无毛, 长 4. 5 — 8 厘米; 叶 耳与鞘 口缝毛 俱无; 叶 舌 截形, 高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质薄, 大小有 变化, 一般长 9 一 33 厘米, 宽 1.5 — 6 厘米, 上 表面有 光泽, 下表面 被白色 微毛, 叶 缘粗糙 或其一 边近于 平滑; 次脉 5 — 11 对, 小 横脉存 在但不 明显;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花枝 无叶, 呈鞭状 下垂, 长 30 — 40 厘米, 节间长 2. 5 — 5 厘米, 密被 白粉及 细毛, 着生 假小穗 之一侧 基部稍 扁平, 每节丛 生 7 — 20 枚假 小穗, 每丛的 直径为 1.4 一 2. 5 厘米, 其下 方托以 2 至数片 苞片, 后者深 棕色, 边缘生 纤毛; 小穂含 3 — 5 枚 小花, 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8 — 14 毫米, 宽 3 — 6 毫 米, 紫 褐色, 先 端钝,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密 被白色 微毛; 颖 2 至 数片, 长 6 — 8 毫米, 宽 5 — 8 毫米, 背 面及边 缘均生 细毛, 具 16 脉, 先 端尖; 外稃宽 卵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6 — 8 毫米, 背面被 微毛, 先 端具短 尖头; 内 稃长约 7 毫米, 较外桴 宽甚, 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部宽 1.5 毫米, 其内具 2 或 3 脉, 背面被 细毛, 先 端圆; 花丝长 8 — 12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 3 — 5 毫米, 药隔 伸出成 1 针状小 尖头; 子房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遍 体密被 黄色细 柔毛, 基部 具长约 1 毫米 的柄, 花 柱长约 1 毫米, 柱头 1 一 3, 长 2 — 3 毫米, 密生 细毛。 果 黄色。 无毛而 光滑, 先端 具喙。 笋期 9 月。 花期 7 月。 产 富明、 禄劝、 武定、 巧家。 广西、 四川 和贵州 也有。 整秆可 用作农 具柄及 棚架等 材料, 亦能 劈篾编 结各种 竹器。 竹丛 秀丽, 可为 庭园绿 化 竹种, 笋 可食。 除上述 21 种外, 在云南 记载有 分布的 还有巴 氏龙竹 和江竹 D. pachycladus Hsueh et D. Z. Li (1996), 后者系 《怒江 竹类》 (辉 朝茂 主编, 1996 年 出版, 中国 农业科 技出版 社) 代为 发表的 种类, 其 分类地 位尚有 待于进 一步的 确认。 巴 氏龙竹 则记录 不全, 无法 编 人检索 表中。 22. 巴 氏龙竹 Dendrocalamus parishii Munro ( 1868); Brandis (1874); Gamble (1896)* et in 
禾本科  55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Dendrocalamus hookeri Munro var. parishii ( Munro ) Blatter (1929); K. N. Ba- hadure (1979). 秆高 10 米, 直径 10 厘米。 秆 箨未能 见到。 叶鞘 无毛, 无 叶耳, 叶舌 显著, 高 2 毫 米, 叶片长 17 厘米, 宽 3 厘米, 无毛, 次脉 9 对。 花枝 无叶, 节间有 中空, 圆 筒形, 不在 一侧具 沟槽, 长 7 — 8 厘米, 每 节着生 20 — 35 枚假 小穗, 其 簇团的 直径为 2. 5 — 3.2 厘米, 小穗卵 圆形, 长 1.3 厘米, 宽 5 毫米, 略扁, 紫 褐色, 近于 无毛, 含 2 或 3 枚 小花, 成熟 时在小 花之间 略疏离 而各自 张开; 颖 1 或 2 片, 先 端具小 尖头; 外稃长 1 一 1.2 厘米, 宽 7. 5 — 8. 5 毫米, 先端 具长为 0.5 — 0.8 毫米的 芒刺小 尖头, 纵 脉间有 小 横脉, 边缘生 纤毛; 内样长 5 — 9 毫米, 两 脊相距 1.5 毫米, 脊 上疏生 纤毛; 花药长 3 — 5 毫米, 先端 具较钝 的小尖 头和笔 毫状的 毛茸; 雌 蕊全长 0.8 — 1 厘米; 柱头 1 或有 时 可裂为 2 枝。 果 未见。 本 种在福 贡有过 报道。 分布于 印度、 巴基 斯坦。 模 式标本 采自印 度旁遮 普邦, 是一 有花而 无叶的 不完整 材料。 本种发 表时仅 有花部 的简略 描述。 我们 在云南 所得到 的一份 标 本也不 完整, 因此 也未能 列入分 种检索 表中。 有 必要做 进一步 的调查 和采集 工作。 4. 巨竹属 Gigantochloa Kurz ex Munro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常 高大, 直立, 梢头可 下垂, 有 时能成 攀缘状 (我 国尚 无此类 型); 节间圆 筒形, 常 被毛, 绿色有 时还具 黄色纵 条纹; 分枝习 性高, 每 节生多 枝, 主枝 显著, 无 枝刺。 秆箨早 落性, 坚硬, 厚 革质, 背面常 密被小 刺毛; 箨耳 常不明 显; 箨舌 显著; 箨片 直立或 外翻, 基部与 箨鞘顶 端同宽 或向内 收缩而 较窄。 叶片 大型, 基部 楔形, 小横 脉常不 明显。 花枝 无叶, 每节 着生少 数乃至 多数假 小穗, 当为多 数时则 可聚 集呈球 形团; 小 穗常有 能育与 不孕的 二型, 长 圆形或 线形, 孕性 小穗含 (1) 2 — 5 枚 小花, 先端 常另具 1 枚不 发育的 小花, 仅剩有 窄长的 外稃; 小穗轴 节间极 短缩, 不具 关节; 颖 2 或 3 片, 向 上逐渐 窄长; 外桴 与颖相 类似, 厚 纸质, 具 多脉; 内桴在 背部明 显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惟不孕 小花的 内稃则 背部圆 捲而无 2 脊; 鳞 被通常 缺如, 但 有时 可具退 化鳞被 1 一 3 片; 雄蕊 6 枚, 花 丝幼时 连合成 1 较粗 短的花 丝管, 后 者能伸 长而 变为膜 质管, 花药 常具小 尖头; 子房具 毛茸, 花柱 1, 细长, 柱 头单一 (或 可分为 2 或 3 裂) 被毛。 颖 果通常 为长圆 形或细 长形, 有 腹沟, 果皮 膜质。 本 属约有 30 种, 主产东 南亚及 南亚次 大陆; 多生于 热带雨 林中。 我国 已知有 6 种, 均见于 云南。 本 志记载 6 种, 但其中 2 种 [即 滇竹 G. felix(Keng) Keng f . 和南 峤滇竹 G. parviflora (Keng) Keng f. ] 系 根据花 枝标本 发表的 种类, 至今 尚未采 到较为 完整的 标本。 
56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 耳显著 且呈波 状褶皱 1. 毛笋竹 G . |^ 2 (1) 箨耳 不明显 (但 滇竹和 南峤滇 竹秆箨 未知) 3 (6) 小穗具 1 一 2 枚能育 小花。 4 (5) 箨鞘背 面有淡 黄色纵 条纹, 并密被 脱落性 白色至 棕色小 刺毛; 箨片 直立, 箨 鞘及节 间无纵 条纹 2. 白 毛巨竹 G. albociliata 5 (4) 箨鞘背 面有紫 红色后 变为紫 黑色纵 条纹, 并 密被脱 落性黑 褐色小 刺毛; 箨片 外翻, 箨鞘背 面 具紫红 色或紫 黑色纵 条纹, 节间具 淡黄色 纵条纹 4. 黑 毛巨竹 G. nigrociliata 6 (3) 小穗具 3 — 4 枚能育 小花。 7 (8) 节 间及箨 鞘有纵 条纹, 箨片 外翻, 主枝较 粗长。 3. 花巨竹 G . verticillata 8 (7) 节 间无纵 条纹。 9 (10) 叶鞘背 面具小 刺毛, 叶片长 30~45 厘米, 宽 4. 5 — 6 厘米, 小穗长 1.6 — 2. 2 厘米 5. 滇竹 G. felix 10 (9) 叶鞘背 面无小 刺毛, 叶片长 16 — 28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小穗长 1 一 1.5 厘米 6. 南 峤滇竹 G. parviflora 1. 毛笋竹 (拉 汉英种 子植物 名称) Gigantochloa levis (Blanco) Merr. (191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Bambusa levis Blanco (1837) . 秆 直立或 斜倚, 梢头 下垂, 高达 15 米, 径 9 一 13 厘米, 壁薄, 厚约 2.5 毫米; 节 间长 30 — 45 厘米, 幼时密 被棕色 至白色 绒毛; 分 枝多数 较高, 主枝不 明显。 秆箨 早落, 厚 革质, 箨鞘宽 扇形, 高 22 — 28 厘米, 底宽 45 — 55 厘米, 先 端窄, 鞘口宽 2 — 4 厘米, 背面 纵肋不 明显, 密被向 上贴生 的棕色 刺毛; 箨耳 显著, 呈波状 褶皱, 边缘具 5 — 7 毫 米 的棕色 缝毛; 箨舌 发达, 高 6 — 15 毫米, 先端深 裂为流 苏状; 箨片 外翻, 卵 状三角 形, 先端 渐尖成 锥状小 尖头, 基部 收缩, 长 9 一 13 厘米, 基部宽 3 — 4 厘米, 两 面基部 密被棕 ^短 刺毛。 小枝具 6 — 10 叶, 叶鞘 背面密 生长约 1.5 毫米的 灰白色 刺毛; 叶舌不 发达, 高约 1 毫米; 叶片 中型, 长 15 — 25 厘米, 宽 1.8 — 3 厘米, 上面 秃净, 下 面被白 色 柔毛, 侧脉 6 — 7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p 期 8 一 9 月。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500 — 1000 米 的低山 中下部 及沟谷 地带。 我国 台湾有 栽培; 菲 律宾、 马 来西亚 也有。 秆 壁薄, 材 质软, 主要 编制各 种竹编 器具及 围篱、 扎 篾等。 竹笋 味佳, 可供 鲜食或 腌制 酸笋、 加工笋 干等。 又 以分枝 密集、 细短, 叶 狭长, 多而 平展, 风姿 卓雅, 栽培供 观赏, 甚为 美观。 2. 白 毛巨竹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2: 1—3 版 纳龙竹 (热 带植物 研究) Gigantochloa albociliata (Munro) Kurz (1875) et (187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禾本科  57  图版 12 1—3. 白毛巨竹0;831110(:11108 311»(:出318(\^01"0) Kurz, 1. 枝叶, 2. 秆箨 背面, 3. 花枝; 4—5. 花巨竹 G. vertici- llata (Willd. ) Munro, 4. 枝叶, 5. 秆箨 背面。 (李 楠绘) 
58  云 南植物 志  Oxytenanthera albociliata Munro (1868);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Dendrocalamus albociliata (Munro) J. L. Sun (1984). 秆高 6 — 10 米, 直径 2 — 5 厘米, 秆壁厚 5 — 10 毫米, 梢头 下垂; 节间灰 绿色, 长 20 — 35 厘米, 在 其上半 部被有 白色粗 硬毛。 秆每节 有多枝 簇生, 主枝不 明显。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背面贴 生易脱 落的棕 黑色小 刺毛, 以后变 无毛; 箨耳不 明显; 箨舌高 1 一 2.5 厘米, 边 缘作不 规则的 齿裂; 箨片 直立, 披 针形或 卵状三 角形, 基部 向内作 圆形收 窄, 并沿 鞘顶梢 外延。 末级 小枝具 8 — 10 叶, 叶鞘被 棕色至 灰白色 柔毛, 后变 无毛; 纵 肋 显著; 叶耳 缺如, 叶舌高 1.5 — 3. 5 毫米, 边 缘生细 纤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宽约 1.5 — 2. 5 厘米, 下 表面灰 白色, 上表面 无毛, 惟近 边缘则 粗糙, 叶缘之 一侧 或两边 均具小 锯齿而 糙涩, 次脉 6 — 9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但常 具透明 微点以 代之; 叶 柄长约 2.5 毫米。 花枝 无叶, 细长, 节间长 2. 5 — 7. 5 厘米, 无毛, 每节 轮生有 10 — 20 枚假 小穗; 小穗 纤细, 长 1.5 — 2 厘米, 宽仅 2.5 毫米, 常 弧弯, 含 1 或 2 枚 小花, 并 在下方 混杂有 1 枚不孕 的雄性 小花, 全体 无毛; 颖 2 或 3 片, 卵形, 先端 急尖, 边缘 具白色 纤毛; 外 稃长椭 圆形, 先端急 尖或有 浅裂, 具 多脉, 边缘常 内卷, 亦生有 白色纤 毛; 内 稃较其 外桴为 短或常 甚短, 卵 形而先 端钝,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但 上方一 枚小花 的内桴 则无脊 而背部 内卷, 仅其尖 端处生 纤毛; 花药 能伸出 花外, 黄 绿色, 被较 长的 微毛, 先 端有小 尖头; 花丝起 初连合 成一粗 短的花 丝管, 以后 则增长 而为膜 质的花 丝管; 子房狭 卵形, 被 微毛, 向上 渐变为 细长的 花柱, 柱头 白色, 单一或 2 裂。 颖果未 见。 产 勐海和 勐腊; 生 于海拔 500 — 800 米 的平坝 旷地和 林内。 缅甸全 境均有 分布, 在 印度和 泰国有 栽培。 竹材若 在秋冬 季伐下 可不遭 虫蛀, 其质 较韧, 不易 破裂, 适 宜制作 农具。 笋 可食。 3. 花巨竹 (香港 竹谱) 图版 12: 5-6 长 舌巨竹 (竹 类研究 ), 埋霍罕 (西 双版纳 傣语) Gigantochloa verticillata (Willd. ) Munro (1868); Gamble (1896);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下册 )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verticillata Willd (1799)* ; Arundo maxima Lour. (1790), non Forsk. (1775); Bambusa maxima (Lour.) Poir. (1808); B. pseudoarundinacm Steud. (1854); Gigantochloa maxima (Lour. ) Kurz in Tijdsch. (1864). et (1875); 香 港竹谱 (1985)*; 中国 竹谱 (1988)*; Gigantochloa ligulata auct. non. Gamble: J. L. Sun et Y. L. Huang (1984);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1991)*. 秆直立 但尾梢 下垂而 斜倚, 高 8 — 15 米, 直径 7 — 10 厘米, 秆 基部数 节环生 气根; 节间绿 色并杂 以黄色 纵条纹 多条, 长 28 — 42 厘米, 幼时贴 生白色 或淡棕 色脱落 性小刺 毛, 以后 则渐变 无毛, 秆 壁厚约 1.6 厘米; 节内和 各节的 下方均 环生一 圈白色 绒毛; 箨 环被 棕色小 刺毛。 秆箨早 落性, 革质, 幼时 绿色, 亦有 黄色纵 条纹, 背面 密被贴 生而易 落的 白色至 棕色小 刺毛, 先 端宽, 稍 下凹, 边 缘生短 纤毛; 箨耳不 明显; 箨 舌高约 3 毫 米, 上缘 被流苏 状毛或 齿裂; 箨片 外翻, 窄卵 形或三 角形, 长 6 — 10 厘米, 基底宽 
禾本科  3. 5 — 4. 5 厘米, 基部 的两侧 外延而 各成一 窄带, 后者长 1—2 厘米, 高 2 — 3 毫米, * 端近 圆形, 分枝 常自秆 第四或 第五节 开始, 每节 以多枝 簇生, 主枝较 粗长。 末 级小枝 8 — 10 叶; 叶鞘 初时被 棕色小 刺毛, 后变 无毛; 叶耳常 缺如; 叶舌 截形, 高 5 — 10 毫 米, 全缘; 叶 片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4 — 47 厘米, 宽 3. 5 — 7 厘米, 下表 面近无 毛, 次脉 11 一 14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花果 未见。 产勐腊 和景洪 等地; 生 于海拔 400 — 800 米的热 带季雨 林中, 可形成 竹木混 交林。 香港有 栽培。 越南、 泰国、 印度、 印度尼 西亚、 马来 西亚有 分布。 4. 黑 毛巨竹 (竹类 研究) 埋刷 (傣语 ) Gigantochloa nigrociliata (Buse) Kurz ( 1875); 香 港竹谱 (1985)*;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fnbusa nignxiliata Buse ( 1854); Oxytenanthera nigrociliata (Buse) Munro (1868);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 mus in Lecomte (1923) ; Gigantochloa anda manica Kurz ( 1877) ; G . hasskarliana auct. non. Backer ex Heyne (1927): J. L. Sun (1984). 秆高 8 — 15 米, 直径 4 一 10 厘米, 梢头长 下垂, 基部 数节具 气根; 节间长 36 — 46 厘米, 绿色, 具 淡黄色 纵条纹 多条, 幼时被 棕色小 刺毛; 尤以 秆基部 的节间 为甚; 箨环 不甚 隆起, 秆中 部以下 各节的 节内和 秆环上 方各环 生一圈 灰白色 绒毛。 秆箨早 落性, 革 质, 长 18 — 22 厘米, 背面 具紫红 色后变 为紫黑 色的纵 条纹, 并密 被脱落 性的黑 褐色小 刺毛, 鞘先 端近截 平形; 箨 舌椭圆 形至近 圆形, 边 缘偶具 1 或 2 条 缝毛; 箨 舌高约 4 毫 米, 边缘细 齿裂; 箨片 外翻, 窄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内卷, 基 部的两 侧向外 延伸成 一 窄带并 与箨耳 相连, 分枝 常自秆 第九或 第十节 开始, 多枝 簇生, 长 2 — 3 米, 主枝较 粗长。 末级小 枝约具 10 叶; 叶鞘亦 常具紫 红色后 变紫黑 色的纵 条纹, 背 面幼时 被以白 色细 柔毛; 叶耳常 缺如; 叶舌 截平, 高约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乃 至窄披 针形, 长 19 一 36 厘米, 宽 3 — 5 厘米, 下 表面近 无毛, 次脉 9 一 10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花枝的 节间长 2~6 厘米, 着 生假小 穗丛的 一侧具 沟槽, 初被 柔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每 节着生 多枚假 小穗 聚集成 一球状 簇团; 小穗 狭窄, 含 2 小花, 全长 1 一 1.2 厘米, 宽 2 — 3 毫米; 颖 2 或 3 片, 卵形, 先 端具短 尖头, 边缘 生黑色 纤毛, 具 多脉; 外稃披 针形, 先端渐 尖并具 较 长的小 尖头, 上部的 边缘生 纤毛; 内稃较 短于其 外桴, 形 狭窄, 先 端钝, 下方 小花的 具 2 脊, 上方 小花者 则背部 圆卷; 花药 能伸出 花外, 先端有 尖头; 花丝管 起初粗 而短, 以后 可伸长 而成为 膜质的 细管; 子 房细长 卵形, 先端 渐尖, 全体被 细毛, 花柱 1, 纤 细, 柱头 单一,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500 — 800 米的热 带季雨 林区, 河 边或溪 水边。 香港有 栽培; 印度、 缅甸、 泰国和 印度尼 西亚有 分布。 5. 滇竹 (中国 主要禾 本植物 属种检 索表) 埋洪 (傣语 ) Gigantochloa felix (Keng) Keng f. (1984). Oxytenanthera felix Keng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竹 的种类 
60  云南 植物志  及栽 培利用 (1984). 秆高 9 米, 秆壁 内含白 色毛茸 状髓, 主秆 及秆箨 等情况 不明。 叶枝 单生, 在 其基部 附 托有许 多无毛 而呈枯 草色之 苞片, 枝长 90 厘米, 节间长 6 — 16 厘米, 无毛, 枝端具 10 叶; 叶 鞘彼此 覆盖甚 紧密, 最 下方的 一枚长 12 厘米, 鞘之上 部明显 具脊, 无 毛或上 方 的叶鞘 贴生小 刺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显著, 高 3 — 4 毫米, 通 常边缘 2 裂 或有时 下凹; 叶片长 30 — 45 厘米, 宽 4. 5 — 6 厘米, 无毛 或下表 面贴生 易落之 小刺毛 而呈灰 白色, 次 脉 10 — 13 对。 花枝 无叶, 长可达 2.5 米; 假小 穗在花 枝各节 密集丛 生或形 成球状 簇团, 后者直 径可达 5 厘米; 小穗 含小花 4 枚, 长 16 — 22 毫米, 淡绿色 或成熟 时呈枯 草色; 小穗轴 极短, 其节 间甚为 紧接; 颖 1 一 3 片, 宽 卵形, 先端尖 或钝, 长 3 — 9 毫米, 无毛 或边 缘生小 纤毛, 当有颖 3 片时, 第 1 颖背部 有时具 生微毛 之脊, 第 2 颖 内则有 时可具 退化 内稃;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长 11 一 17 毫米, 先端具 锐利小 尖头, 无毛 或边缘 之上部 生 纤毛; 内 稃形极 狭窄, 长 11 一 15 毫米, 除最 上方小 花的内 稃背部 圆卷而 无脊, 其余 小 花均具 2 脊, 脊上 和内折 的边缘 上部都 生有长 纤毛; 花丝长 15 毫米, 花药长 4 一 7 毫 米, 先端 具笔毫 状小尖 头或有 时近于 无毛; 子房 细长或 成熟时 基部稍 膨大, 具柄, 遍体 被小 刺毛, 花柱 1, 被小 刺毛, 顶端有 羽毛状 之柱头 1 枚, 长约 9 毫米。 果实 未见。 产西双 版纳; 生 于海拔 1260 — 1350 米 的河谷 地带。 模 式标本 采自勐 海至景 洪之间 的南哈 (上述 地名均 系译音 ), 以后 未再采 到可靠 的本种 标本。 6. 南 峤滇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Gigantochloa parviflora (Keng f. ) Keng f. (1984) . Oxytenanthera parviflora Keng f. ( 1957) non Brandis ex Gamble (1896);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0);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秆及秆 箨均未 见到。 所见的 一段主 轴直径 7 毫米, 壁厚 3 毫米, 中空, 腔内 充满白 色片 状髓, 表面 粗糙, 具 小刺毛 脱落后 留下的 凹痕, 惟节 间之下 部则较 平滑; 枝 的箨环 明显, 而 枝环平 坦或稍 隆起, 节 内长约 1 厘米, 淡 棕色。 枝 条可能 是以多 枚簇生 于秆之 每节, 标本上 只见到 与花枝 分离的 叶枝, 后者具 8 叶; 叶 鞘长约 7 厘米, 无毛, 背部具 脊; 鞘 口缝毛 缺如; 叶 舌高约 3 毫米, 一侧高 突起呈 弧状, 全缘, 无毛;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6 — 28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下 表面具 向上之 微毛而 粗糙, 次脉 7 — 8 对。 花枝 无叶, 在秆 节以多 枝簇生 成半轮 生状, 各 枝基部 均托以 一组逐 渐增大 的苞片 (主枝 基部的 最大, 有如枝 箨), 主 枝长达 1.3 米, 直径 6 毫米, 节间长 6 — 9 厘米, 无 毛而有 纵肋; 假小 穗多枚 簇生, 形成密 集的球 状簇团 (生 于枝下 部节者 最大, 球的直 径可达 4 厘米, 生于 上部节 的则逐 渐较小 ), 此 簇团之 基部宿 存有具 芽的先 出叶和 许多鳞 秕状的 鳞片; 小穗呈 细长圆 锥形, 长约 1 一 1.5 厘米, 深黄 绿色, 先端 尖而带 紫色, 通 常小花 3 枚, 以 中部小 花发育 较好; 小穗 轴节间 极短, 不 折断而 是以整 个小穗 脱落; 颖 2 片, 宽 卵形, 先 端钝圆 而有小 尖头, 无毛, 第 1 颖长约 2 毫米, 背部有 中脊, 第二 颖长约 3 毫米, 背部 圆拱, 具 9 脉, 其 内常有 1 片 退化的 内桴; 外稃 长圆状 卵形, 长 8 — 14 毫 米, 先 端具小 尖头, 除边 缘之上 部生纤 毛外, 余处 无毛, 具多 脉及小 横脉; 内桴 狭长, 约 与外稃 等长, 脊和边 缘两者 之上部 均疏生 纤毛; 花丝 管膜质 透明, 长约 8 毫米 (下部 小 花的可 能尚未 成熟, 其长仅 2 毫米 ), 花药 黄色, 4 一 6 毫米, 先 端具深 色的小 尖头, 
禾本科  61  尖头上 还生有 笔毫状 小刺毛 或近于 无毛, 成熟时 可伸出 花外; 子房未 成熟, 全长 (连同 细长的 花柱与 柱头) 约为 15 毫米, 遍 体散生 微毛。 果实 未见。 产 勐海。 生 于海拔 1460 米的山 谷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勐海。 但 迄今尚 未再次 采到可 靠 标本。 5. 梨 藤竹属 Melocalamus Benth.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斜 倚或攀 缘状; 节 间长, 圆 筒形, 表面 微具硅 质而略 粗糙, 秆 壁 厚乃至 实心, 节处 隆起, 秆芽 1 枚, 可 增大如 "空 中之 笋", 秆每节 常有粗 壮主枝 1 一 3 枚, 直立, 直径 与主秆 相若, 并常 以其中 1 枚取代 主杆, 另 有多数 纤细的 侧枝簇 生, 甚短, 彼此近 等长, 一 般不再 分枝。 箨鞘 革质而 坚硬, 迟落, 远较 其节间 为短, 背 面通 常被小 刺毛; 箨 耳存在 或仅箨 鞘两肩 高耸而 呈箨耳 状下凹 或呈圆 拱形; 箨片 与其箨 鞘近 等长或 更长, 直立或 外翻。 小 枝具叶 数枚至 10 余枚; 叶 鞘长; 叶耳 显著或 仅叶鞘 两 肩高耸 似呈叶 耳状, 边缘 密生长 璲毛, 或 可叶耳 缺如, 仅鞘口 初时有 1 一 2 根 微小缝 毛; 叶舌 显著, 无 纤毛; 叶片 大型, 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通常为 圆形, 无毛, 次脉 数对至 10 余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 缘近于 平滑。 假 小穗多 枚成头 状 丛生于 花枝之 各节, 呈轮生 或半轮 生状, 每一簇 丛中多 数假小 穗为不 孕性; 小穗绿 色, 细小, 微扁, 含 2 枚 小花, 仅下方 小花能 成熟; 小 穗轴节 间短, 可延 伸至上 方小花 的内稃 之后, 并在顶 端生有 极退化 小花, 无毛, 不易 断落; 颖 2, 卵形, 先 端钝, 无 毛, 纵脉不 明显; 外 稃与颖 相似, 卵形, 边缘 膜质; 内稃等 长或略 长于其 外稃,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具 凹沟及 1 纵脉, 先 端钝; 鳞被 3, 披针 形或斜 卵形, 边缘上 部生 纤毛;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花药 细长, 先 端钝, 基部 略呈箭 镞形; 子房 无柄, 无 毛, 花柱 1, 顶端生 2 — 3 枚 羽毛状 柱头。 果 实为坚 果状, 大型, 近 球形, 黑 褐色, 表 面 呈密集 的瘤状 突起, 基 部具宿 存颖、 外桴 和内稃 等物, 顶端 有宿存 花柱, 果 皮厚, 革 质, 容易与 种子相 分离, 种 子大, 肉质。 本 属约有 3 — 5 种, 分布孟 加拉国 东部、 印度、 缅甸及 我国西 南部。 我国产 3 — 4 种, 云南有 3 种。 分种检 索 • 表 1 (2) 箨片 外翻; 箨 舌高, 流苏状 1. 流苏 梨藤竹 M. compactiflorus var. fimbriate 2 (1) 箨片 直立; 箨舌 较低, 具小 锯齿。 3 (4) 箨 鞘先端 平截, 两肩 对称; 秆 壁厚, 有时 实心; 箨 耳上缝 毛早落 2. 澜沧 梨藤竹 M. arrectus 4 (3) 箨鞘先 端不为 平截, 两肩 明显不 对称; 秆壁 甚薄; 箨 耳上缝 毛宿存 3. 大吊竹 M. scandens 
62  云 南植物 志  1. 梨藤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Melocalamus compactiflorus (Kurz) Benth. et Hook. f. ( 1883) la. 梨藤竹 (原 变种) var. compactiflorus 原变 种中国 不产, 分布在 印度东 北部和 缅甸。 经研 究发现 《云 南树木 图志》 (下册 ) 和 《植 物分类 学报》 第 30 卷第 2 期记载 的梨藤 竹系澜 沧梨藤 竹部分 标本之 误定。 lb. 流苏 梨藤竹 (变种 ) 图版 13: 15-23 吊竹 (云南 南部) var. fimbriatus (Hsueh et C. M. Hui) D. Z. Li et Z. H. Guo (2001). Melocalamus fimbriatus Hsueh et C. M. Hui (1992) . 秆高达 20 — 40 米, 攀 缘状, 直径 3 — 5 厘米; 节间长 25 — 35 厘米, 壁厚 10 毫米, 幼时 被白色 绒毛。 秆环 微隆, 箨环具 鞘基残 留物, 其 上下密 被灰白 色毡状 毛环。 每节多 分枝, 常具一 枚发达 主枝, 可代 替主干 生长; 杆箨常 早落, 箨鞘 革质, 脆硬, 为节间 1/2, 光 滑或具 白色贴 伏毛; 鞘口 截平; 箨耳不 明显; 箨舌 显著, 先端 流苏状 刚毛长 8 — 10 毫米或 更长。 箨片 卵状披 针形、 外翻, 基部 收缩为 圆形; 每小 枝具叶 8 — 10 片。 叶 鞘光滑 无毛; 无 叶耳; 叶舌高 1 毫米, 先端 齿裂; 叶片长 13 — 16 厘米, 宽 1.5 — 2 厘 米, 侧脉 5 — 6 对。 假小 穗多数 簇生于 花枝各 节上, 小穗具 2 可育 小花, 顶 端小花 不育; 颖 2, 宽 卵形, 先 端具短 小头;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鳞被 3; 雄 蕊数目 不定, 花 丝短, 花 药淡 黄色; 子房 未见。 果实 未见。 产 盈江、 孟连、 勐海、 景洪; 生 于海拔 600 — 1700 米 的热带 季节性 雨林、 热 带山地 雨林和 季风常 绿阔叶 林内。 模式标 本采自 孟连。 2. 澜沧 梨藤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3: 1-11 麦莫 (澜沧 拉祜语 ), 喔勐 (沧 源佤语 ), 格吗 (江城 哈尼语 ), 实心竹 (沧 源俗 名), 疙瘩竹 (双江 俗名) Melocalamus arrectus Yi ( 1988) ; 中国 植物志 (1996)*. M. compactiflorus auct. non (Kurz) Benth. et Hook. f. (1883):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Hsueh et Hui (1992), excl. D. Z. Li 85201 et C. J. Hsueh 1011. 秆高达 10 — 15 米, 攀 缘状, 直径 2 — 4 厘米; 节间长 15 — 60 厘米, 实心或 上部节 间 中空, 幼时被 灰白色 微毛, 秆环 隆起, 箨环 隆起, 常 有鞘基 残留。 每 节分枝 多数, 常 具 1 一 3 枚发达 主枝, 可代 替主干 生长; 秆箨 迟落, 箨鞘 革质, 为节间 1/3, 背 被灰色 贴生小 刺毛; 鞘口 截平; 箨 耳不甚 明显, 着生少 数弯曲 璲毛; 箨舌微 弧形, 边缘 初时有 短 纤毛; 箨片 直立。 每小 枝具叶 5 — 10 片。 叶鞘 无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狭窄、 全缘; 叶 片披 针形、 长 12 — 21 厘米, 宽 2. 2 — 4 厘米, 侧脉 6 — 9 对。 假小穗 簇生于 花枝各 节上, 小穗 很小, 无毛, 具 2 能育 小花, 并在延 长的小 穗轴顶 端着生 1 败育 小花; 空颖 宽椭圆 形, 一面 凸出, 具一短 小头;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鳞被 3; 雄蕊数 不定, 花 丝短, 花药淡 黄色, 先端 急尖; 子房 无毛, 卵 球形, 花柱 1, 柱头 2, 羽 毛状。 颖 果大、 近 球形, 径 2 厘米, 顶端 压平, 基部 具宿存 颖片, 果 皮厚约 0.1 — 0.25 厘米。 产 沧源、 澜沧、 盈江、 德宏、 勐蜡、 江城、 绿春、 元阳、 金平、 河口、 麻 栗坡; 生 
禾本科  63  图版 13 1—11. 澜沧 梨藤竹 Melocalamusarrectus Yi, 1. 秆的 一段, 2. 秆箨, 3. 无叶 花枝, 4. 小穗, 5. 小穗轴 节间, 6. 颖, 7. 外稃, 8. 内稃, 9. 雄蕊, 10. 雌蕊, 11. 鳞被; 12—14. 大吊竹 M. scandens Hsueh et C. M. Hui, 12. 秆的横 断面, 13、 14. 秆 箨背腹 面观; 15_23. 流苏 梨藤竹 M. compactinorus var. fimbriatus (Hsueh et C. M. Hui) D. Z. Li et Z. H. Guo, 15. 花枝, 16. 具叶 小枝, 17. 秆箨, 18. 雄蕊, 19. 小穗, 20. 内稃, 21. 外稃, 22. 颖, 23. 鳞被 (吴 锡麟、 李 楠绘) 
64  云 南植物 志  于海拔 120 — 1600 米 的热带 雨林或 季风常 绿阔叶 林内。 广 西也有 分布。 模 式标本 采自澜 沧。 3. 大吊竹 (江城 通称) 图版 13: 12—14 格 吗哚磨 (江城 哈尼语 ), 埋罕 (傣语 ) Melocalamus scandens Hsueh et Hui (1992) 秆高达 20 米, 攀 缘状, 直径 2 — 4 厘米; 节间长 45 — 50 厘米, 壁厚 5 毫米, 秆环 微 隆起, 箨 环上下 各被一 圈灰白 色毡状 毛环。 每 节分枝 多数, 常具 1 枚发达 主枝, 可代 替主干 生长; 秆箨 迟落, 箨鞘 革质, 背有 时微被 白粉; 鞘口 两肩一 高一低 明显不 对称; 箨耳 明显, 着生长 5 — 8 毫米 之弯曲 缝毛; 箨舌微 弧形, 全缘; 箨片 大型、 直立。 每小 枝具叶 4 一 10 片。 叶鞘 无毛; 外叶舌 略呈叶 耳状, 内叶 舌狭窄 且先端 具易落 叶毛; 叶片 披 针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侧脉 5 — 6 对。 花果 未见。 产 江城、 思茅; 生 于海拔 770 — 1100 米的湿 热沟谷 雨林和 季风常 绿阔叶 林内。 模式 标 本采自 江城。 6. 单 枝竹属 Bonia Balansa 亚 灌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单 丛生, 实心, 尾梢 悬垂或 呈半攀 缘状; 节处 稍 隆起; 分枝 单一, 枝 实心, 其粗 约与其 主杆近 相等。 秆箨 宿存, 革质; 箨耳 发达, 暗 紫色, 近镰 刀形; 箨舌 低矮;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叶片 大型, 近 革质, 披针 形至丝 状披针 形, 脉 间小横 脉明显 可见。 花 枝侧生 或自叶 枝顶端 生出。 花序 为续次 发生。 假小 穗以数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基部托 以鞘状 苞片; 先 出叶具 2 脊; 苞片 数片, 腋内均 具芽; 小穗 含 5 — 9 枚 小花, 仅顶生 1 枚 不育; 小穗 轴脱节 于诸小 花间; 颖通常 2 片; 外稃近 革质; 第一 小花的 内稃近 革质且 略长于 外桴, 其 余小花 的内桴 则为膜 质且远 短于其 外桴; 鳞被 3, 无毛;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药隔 顶端不 伸出; 子房 无毛, 花柱 极短, 柱头 3, 羽毛 状, 果 未见。 全属共 4 种 1 变种, 分布 于我国 海南、 广东、 滇黔桂 的石灰 山地区 和越南 北部。 我 国有 3 种 1 变种, 云南有 1 变种。 1. 单枝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Bonia saxatilis (Chia, H. L. Fung et Y. L. Yang) N. H. Xia (1996) la. 单枝竹 (原 变种) var. saxatilis 原 变种产 广东和 广西。 lb. 箭秆竹 (变种 ) 图版 14: 1-3 var. solida (C. D. Chu et C. S. Chao) D. Z. Li (2000). Indocalamus solidus C. D. Chu et C. S. Chao (1980)* ; "贵 州植 物志" (1988)* ; Monocladus solidus (C. D. Chu et C. S. Chao) Chia (1988); Monocladus saxatilis var. solidus (C. D. Chu etC. S. Chao) Chia (1996); 中国 植物志 (1996); Bonia solida (C. D. Chu et C. S. Chao) N. H. Xia (1996). 
禾本科  65  图版 14 1—3. 箭秆竹 Bonia saxatilis var. solida (C. D. Chu & C. S. Chao) D. Z. Li, 1. 秆箨, 1. 枝叶, 3. 叶的一 部分, 示 叶耳及 缝毛; 4—6. 阔 叶箬竹 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 4. 秆的一 段, 示已 破损的 宿存杆 箨和分 枝, 5. 叶枝, 6. 花枝。 (王 红兵仿 《中 国植 物忐》 ) 
66  云南 植物志  秆高 1 一 4 米, 直径 4 一 8 毫米; 节间长 25 — 40 厘米, 无毛, 幼 时被白 蜡粉; 枝条 长 0.5 — 1.5 米。 箨鞘背 面光滑 无毛, 并生暗 棕色小 刺毛, 箨 耳近镰 刀形, 抱茎, 边缘 具长约 1 厘米的 璲毛; 箨舌上 缘具长 5 — 10 毫米的 纤毛; 箨片 直立或 外展, 披 针形, 基 部斜 心形。 叶鞘上 部被白 蜡粉, 还 被以短 绒毛, 有时并 贴生暗 棕色小 刺毛; 叶耳 近镰刀 形, 边缘 被长约 1 厘米的 缝毛; 叶 舌边缘 具长为 5 — 10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通常长 20 — 35 厘米, 宽 3. 5 — 6 厘米, 下 表面粉 绿色, 近 无毛。 假 小穗长 2 — 3 厘米; 先 出叶具 2 脊, 长约 8 毫米, 脊上被 纤毛; 具 芽苞片 卵状椭 圆形, 具 9 脉, 背面微 被毛; 小穗含 5 — 9 小花; 小穗第 一节间 最长, 长 7 — 10 毫米, 圆 柱形而 具棱, 近 顶端被 微毛, 其余 各 节间向 上逐渐 变短, 并 于腹面 扁平, 背面近 顶端被 微毛; 颖披 针形, 具 11 脉, 先端 具短 尖头, 第 一颖长 1 厘米, 第 二颖长 1.2 厘米; 第 一小花 最长;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长 1.3 厘米, 具 9 一 11 脉。 先 端锐尖 或具短 尖头; 内 稃狭披 针形, 背面具 2 脊, 并 被棕色 细毛, 脊间 4 脉, 脊外每 边各具 2 脉, 先端 钝尖; 其余小 花则向 上逐渐 变短; 鳞被 3, 不 同形, 长约 1 毫米; 花丝 极短, 花药长 2 — 3 毫米; 子房长 圆形, 长约 0.7 毫米, 柱 头 3, 长 1.5 — 1.8 毫米。 果 未见。 产 富宁; 生 于海拔 600 — 700 米的石 灰山疏 林中。 广西、 贵州 也产。 7. 急 赛竹属 Schizostachyum Nees 乔 木状或 灌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或密 或疏, 全 秆通直 或略呈 "之" 字 形 曲折, 直立 而尾梢 挺直或 悬垂或 攀缘; 节间圆 筒形, 基部平 滑而具 光泽, 上部 多少有 些具 硅质, 起初被 糙毛, 后 渐变为 无毛而 具疣状 突起, 节下 方常有 一圈宽 度不等 的白粉 环, 并 密被糙 伏毛; 秆壁通 常薄; 秆环不 隆起; 箨环 具箨鞘 基底残 留物而 呈木栓 质环状 隆起; 杆 每节分 多枝, 成簇 着生, 主枝不 明显, 各枝近 等长。 秆箨 迟落, 革质 至厚纸 质, 通常 硬脆, 背面具 硅质, 被 白色糙 伏毛或 棕黄色 刺毛或 无毛: 鞘顶端 截平或 下凹, 外缘 的基部 有时具 1 枚下 延的半 圆形耳 垂物; 箨 耳常不 明显, 惟 有时可 发达, 鞘 口缝毛 通 常发达 或不甚 发达; 箨 舌矮, 截形, 边缘具 细齿或 流苏状 毛茸; 箨 片通常 外翻, 有时 直立, 披 针形, 线形或 卵状三 角形, 先端边 缘通常 内卷, 腹 面密被 刺毛。 末级 小枝具 5 叶或更 多叶; 叶 鞘常具 纵肋; 叶耳 通常不 明显; 叶 片通常 大型, 较宽, 幼 时在下 表面具 明 显的小 横脉。 假小 穗少数 枚着生 于具叶 或无叶 的花枝 各节, 有时 可直接 着生于 主杆各 节; 先出 叶呈三 角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具 芽苞片 1 至 数片; 小 穗含孕 性小花 1 或 2 枚, 或 含 3 — 4 枚 小花而 仅顶端 的或其 次位的 小花为 孕性; 小 穗轴易 折断, 且可 延伸至 孕性小 花之后 而成一 小柄; 颖 缺如; 孕 性小花 的外桴 圆卷, 质 坚韧, 具 多脉; 内稃与 外桴相 似, 但较之 稍长, 背部 圆卷而 无脊; 不孕 小花的 内稃则 稍短于 外稃; 鳞被通 常无, 有时 1 一 3 片; 雄蕊 6, 花 丝分离 或基部 有部分 连合; 子房 具柄, 花柱 1, 柱头 3。 紫 红色, 羽 毛状, 颖果纺 锤形, 光滑, 先端 具宿存 花柱。 本 属共约 50 种, 分布在 亚洲东 南部。 我国 已知有 8 种, 又引种 1 种, 分布于 江西、 台湾、 广东、 海南、 广西和 云南等 省区。 云南有 3 — 4 种。 
禾本科  67  分种 检索表 1 (4) 箨鞘 背面贴 生白色 或黄色 糙毛; 鲜笋 去鞘后 笋体上 无鲜红 色柔毛 2 (3) 秆稍细 长下垂 或作攀 缘状; 箨片 较长, 常超过 其箨鞘 长度的 1/2 — 2/3; 鞘口 缝毛长 10 — 18 毫 * 1. 1 ^竹 S. pseudolima 3 (2) 秆稍劲 直而不 下垂; 箨片 较短, 其 长不超 过箨鞘 长度的 1/2; 鞘口 缝毛长 5 毫米 2. 沙 罗单竹 S. funghomii 4 (1) 箨鞘背 面密被 黄褐色 绒毛, 成 毡状; 鲜笋去 鞘后笋 体上有 鲜红色 柔毛, 手 摸之即 变蓝色 … 3. 红毛 葸券竹 S. sanguineum 1. 葸篓竹 (南 方本 草状) 薄竹 (滇南 ) Schizostachyum pseudolima McClure (1941) et (1942);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Sch izostsachyu m lima auct. non Merr. ; McClure (1935). 秆直 立或近 直立, 高 10 — 15 米, 直径 3 — 5 厘米, 尾梢 长下垂 或作攀 缘状; 节间 直, 圆 筒形, 基 部光亮 无毛, 上部具 硅质, 初 时还被 有贴生 的白色 糙毛, 节间极 延长, 可达 60 厘米, 秆壁厚 2 — 4 毫米, 秆 环平, 箨环 突起,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枝长 50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1 米。 秆箨 迟落, 草 黄色, 质硬 而脆, 背面具 高起的 纵肋, 具 硅质, 被有贴 生 的白色 糙毛, 上 部边缘 被长为 1 一 3 毫米的 纤毛, 顶端 截平, 箨 耳常不 明显, 鞘口缝 毛 多数, 长 10 — 18 毫米, 箨舌 低矮, 高 1 一 1.5 毫米, 截平, 边缘 常具流 苏状毛 (毛长 1 一 2 毫米 );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渐尖, 边缘具 细齿, 长度 常超过 箨鞘的 1/2 或 2/3, 背面 无毛, 腹 面基部 密被长 硬毛, 其余 部分具 硅质, 也多 少被糙 伏毛, 小枝具 6 — 8 叶, 叶鞘长 6 — 9 厘米, 初 时被长 硬毛, 上部 边缘被 纤毛, 多少具 硅质, 有纵 肋或近 于 平滑; 叶 耳常不 明显, 鞘 口缝毛 多数, 长 2 — 3 毫米, 叶 片长圆 状披针 形或线 状披针 形, 长 18 — 30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渐狭, 上表 面被极 疏的白 色 刺毛, 下 表面被 柔毛, 叶 缘具小 锯齿。 假小 穗着生 于具叶 或无叶 花枝之 各节, 紡锤 形, 长 2 — 3. 5 厘米, 无毛, 先出叶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9 毫米, 质薄, 半 透明, 顶端 钝圆, 背部具 2 脊, 脊上 被白色 纤毛; 苞片 1 至 数片, 长圆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22 毫米, 纸质, 具 多脉, 顶 端钝至 急尖, 具短尖 头至具 芒尖; 孕性外 稃长圆 状披针 形, 长达 24 毫米, 质硬, 具 多脉, 急尖, 顶端 具芒尖 (芒 尖约 3 毫米 ), 不孕小 花的外 桴质地 较薄, 长约 15 毫米, 芒尖 较短, 孕性小 花的内 桴长达 27 毫米, 圆卷, 薄 纸质, 具 多脉, 顶端 2 分叉, 分叉 纤细, 不 等长, 长 者可达 7 毫米, 不孕 小花的 内桴则 较短, 花丝白 色长达 25 毫米 (未伸 出时长 5 毫米 ), 基 部多少 合生, 花药 初时暗 绿色, 成熟时 淡 黄色, 长 7 — 9 毫米, 雌 蕊全长 18 — 25 毫米, 柱头 3 裂, 紫色。 笋期 7 — 8 月。 产 马关、 金平、 勐海; 生 于海拔 1000 米以 下的低 山下部 或沟谷 地带。 广东、 广西 
68  云 南植物 志  和 海南有 分布。 越 南北部 也有。 节间可 作笛、 笙; 秆 用于做 竹墙, 破蔑编 织各种 竹器。 笋 味苦, 但 经漂洗 后能食 用。 2. 沙 罗单竹 (岭 南科学 杂志) 图版 15: 1-10 大薄竹 (河口 ), 大泡竹 (滇 南各地 ), 埋嘿 (傣语 ), 喔啦 (沧 源佤语 ), 哈喀 (江 城哈 尼语) Schizostachyum funghomii McClure (1935);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1 959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 直立, 高达 14 一 18 米, 最高达 24 米, 直径 7 — 9 厘米, 最粗达 16 厘米, 尾梢劲 直, 节间 60 — 70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130 厘米, 圆 筒形, 粗糙, 具 硅质, 初时多 少被糙 伏毛, 秆壁厚 3 — 5 毫米, 秆 环平, 光亮, 箨环稍 隆起,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秆箨 迟落, 质硬 而脆, 长 约为基 部宽的 2/3, 背面具 硅质, 被有 贴生的 白色或 淡黄色 槌毛, 边缘无 毛, 较薄, 纸质, 顶端近 截平或 微凹; 箨耳 缺如或 在大的 杆箨上 为极狭 而高仅 1 一 2 毫 米的 皱折带 状物, 鞘 口缝毛 显著, 长 5 毫米, 棕 黄色, 基部被 微小糙 硬毛; 箨舌高 1 一 2 毫米, 无毛, 边缘 浅裂, 被 3 — 5 毫米 的流苏 状毛;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在秆下 部节 上者长 不超过 箨鞘之 一半, 背面 无毛, 腹 面基部 被一簇 与缝毛 等长的 刚毛, 其余部 分被糙 伏毛。 小 枝具叶 6 — 9 枚, 叶 鞘下部 多少具 硅质; 叶耳不 显著, 缝毛 多数, 长 5 — 6 毫米, 基部被 微小糙 硬毛; 叶舌约 1 毫米, 边 缘有浅 裂成流 苏状, 叶柄长 3 — 5 毫 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0 — 30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圆 形或阔 楔形, 上 表面除 基部及 中脉附 近被极 稀疏白 色长柔 毛外, 余处 无毛, 下表面 被白 色小糙 硬毛。 假小 穗着生 于无叶 花枝之 各节, 圆 柱形, 被白色 柔毛; 先出叶 长圆状 倒 卵形, 长 5 — 7 毫米, 薄 纸质, 具 2 脊, 脊上被 白色小 纤毛, 顶 端钝, 边缘无 毛或近 无毛; 苞片 1 至 数枚, 长 圆形, 长 6 — 15 毫米, 纸质, 具 多脉, 顶端 钝圆, 具短 尖头或 三角状 尖头, 小穗 含小花 1 一 2, 通常 顶端的 1 枚能 发育, 孕性 小穗长 3 厘米, 不孕小 穗长 1.8 — 2. 2 厘米;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17 毫米, 质硬 而脆, 强烈 内卷, 密被 白色 柔毛, 具 多脉, 顶端 急尖, 具粗糙 芒尖, 长 1 一 2 毫米; 内 桴长达 26 毫米, 具多 脉, 基部 螺旋状 圆卷, 近 无毛, 上部 有显著 纵沟, 被白色 纤毛, 顶端 2 齿裂 (见 于孕性 小 穗中) 或为不 等长的 2 脊 (见 于不孕 小穗中 ), 花丝 白色, 长达 18 毫米 (未伸 出时长 仅 2 — 3 毫米 ), 常成对 在基部 合生, 花药棕 黄色, 长达 12 毫米; 子房 无毛, 长达 9 毫 米, 具 短柄, 花柱淡 黄色, 长达 15 毫米, 柱头 3, 紫色, 羽 毛状。 果实纺 锤型。 笋期 7-8 月。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7—8 月 。 产 德宏、 临沧、 西 双版纳 地区和 金平、 河口、 屏边、 文山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米以 下湿热 的沟谷 地带。 常见的 混交植 物有番 龙眼、 白 颜树、 四 数木、 垂穗金 刀木、 野树波 罗、 小叶 红光树 和木奶 果等。 广 东及广 西的西 江流域 各地有 分布。 越 南北部 也有。 竹材纤 维性能 极好, 是良 好的造 纸原料 和编织 材料。 笋质 极嫩, 无 苦涩, 味美, 最 宜 鲜食, 也 可制成 罐头、 笋 干等。 3. 红毛 葸箬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15: 11-13 薄竹 
禾本科  69  图版 15 1—10. 沙 罗单竹 Schizostachyum funghomii McClure, 1. 秆及 分枝, 2. 枝叶, 3. 秆箨, 4. 花枝, 5. 假 小穗, 6. 假 小穗小 苞片, 7. 除去外 稃之两 性花, 8. 除 去外稃 之雄花 (示小 穗轴延 伸部分 顶端之 不育花 ), 9. 两 性花, 10. 雄花; 11 一 13. 红毛 葸莠竹 S. sanguineum W. P. Zhang, 11. 秆及 分枝, 12. 枝叶, 13. 秆箨。 (王 红兵、 李 楠绘) 
70  云 南植物 志  Schizostachyum sanguineum W. P. Zhang (1989).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丛生; 秆高 5 — 7 米, 直径 2 — 3 厘米, 上部攀 缘状; 秆 壁薄, 仅 2.5 毫米; 节间圆 筒形, 长 25 — 35 厘米, 表面具 矽质, 粗糙, 秆环 平或稍 有木栓 质环, 箨 环甚不 明显, 节下 有一圈 白粉; 复 合芽体 1 枚, 扁平 贴秆; 多 分枝, 无 主枝; 鲜笋去 壳 后其笋 体上有 鲜红色 柔毛, 手摸 之即变 蓝色; 秆 箨短于 节间, 近矩 圆形, 长 23 — 28 厘米, 宽 10 — 12 厘米, 箨鞘背 面密被 黄褐色 绒毛, 成 毡状, 易 脱落, 鞘 口圆弧 形或两 肩稍 隆起; 箨舌 低矮, 其上 密生长 2 毫米的 黄褐色 绒毛; 箨耳 缺如; 箨片 翻转, 线状披 针形, 长约 10 厘米, 先端 皱曲, 箨 片腹面 密被黄 褐色刺 绒毛, 背 面疏被 刺毛。 末级小 枝 着生叶 4 一 6 枚, 叶鞘 革质, 长 9 一 10 厘米, 无毛; 叶舌 截平, 高约 1 毫米, 叶片卵 状披 针形, 长 18 — 20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中 脉正面 下陷, 背 面 隆起, 侧脉 6 — 8 对; 花、 果 不详。 产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600 米 的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麻 栗坡。 本种仅 见于麻 栗坡老 君山, 急待 保护。 8. 薄竹属 Leptocanna Chia et H. L. Fung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中型, 单 丛生, 秆梢 稍长, 下垂, 常呈攀 缘状; 节间圆 筒形, 壁薄, 甚长, 具 硅质而 粗糙; 秆 环平, 箨环因 具鞘基 残留物 而明显 隆起; 分枝 多数, 簇 生, 近 相等。 秆箨脱 落性, 箨鞘近 顶端部 分向外 突出成 一道横 向圆形 拱凸, 外侧 边缘的 基 部向下 延伸成 一道半 圆形下 延物; 箨片 直立, 基 部两侧 外延而 成极狭 的线形 箨耳, 鞘 口 刚毛不 发育, 箨舌 低矮。 假圆 锥花序 纤细, 生 于叶枝 顶端, 花序 及其分 枝的基 部均托 以抱茎 的鞘状 苞片; 假 小穗纺 锤形, 少 数簇生 于花序 分枝的 节上, 原出叶 具不等 长的两 脊; 小穗纺 锤形, 含孕 性小花 1 枚; 小穗脱 节于第 二颖之 下和不 孕外稃 之下, 并 延伸于 孕性 小花之 后呈刺 芒状, 其 顶端具 一残留 小花; 颖 2; 外桴先 端常具 锐利短 尖头; 内稃 先 端钝, 背面近 顶端于 中槽内 满布短 刺毛; 鱗被 3; 雄蕊 6, 花丝 分离; 子房近 棒状, 花柱 狭长, 柱头 2 裂, 羽 毛状。 本属仅 1 种, 特产 云南。 1. 薄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6: 1-3 埋 眼崩摇 (西双 版纳傣 语), 泡竹 (双江 ) Leptocanna chinensis (Rendle) Chia et H. L. Fung (198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1904); McClure (1935)*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杆高 5 — 8 米, 直径 2 — 3 厘米; 节间 通直, 长 30 — 45 厘米, 上半部 于幼嫩 时被白 色 柔毛, 老时 毛落, 并具 硅质而 使表面 糙涩; 分枝 常于秆 基部第 三节上 开始, 近 水平伸 展。 秆箨 幼时紫 红色, 老 时变枯 黄色, 其长度 常为其 节间的 一半; 箨 鞘近呈 梯形, 背部 初时被 白色小 刺毛, 老时毛 具硅质 而稍变 糙涩, 先 端近截 形或两 侧向中 央倾斜 下凹; 箨 耳呈 极狭的 线形; 箨 舌高约 1 毫米, 近 全缘; 箨 片窄三 角形, 先端长 渐尖, 基底 宽约为 箨鞘先 端宽的 1/3, 边缘 在近先 端部分 内卷。 叶鞘 无毛, 先 端带紫 红色; 叶耳和 鞘口缝 
禾本科  71  图版 16 1—3. 薄竹 Uptocanna chinensis (Rendle) ChiaetH. L. Fung, 1. 杆及 分枝, 2. 枝叶, 3. 秆箨 背面; 4—11. 香稿 竹 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 Munro, 4. 杆 的一段 (示分 枝), 5. 枝叶, 6. 花枝, 7. 外桴, 8. 内稃, 9. 鱗被, 10. 雌蕊, 11. 雄蕊。 (李 楠绘) 
72  云南 植物志  毛俱 缺如; 叶舌近 截形, 高约 1 毫米, 近 全缘; 叶 片披针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26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上表面 无毛, 下表面 粗糙, 次脉 7 — 9 对, 小横脉 明显, 先 端长 渐尖, 呈扭 曲状而 粗糙的 尖头,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叶 柄带紫 红色, 无毛, 长约 5 毫米。 花枝长 35 — 40 厘米, 其节间 纤细, 无毛, 长 3 — 6 厘米; 次级 分枝长 5 — 10 厘 米, 基部托 以鞘状 苞片, 后者 无毛, 先端具 芒状长 尖头, 基部 抱茎。 假小 穗先端 渐尖, 先 出叶作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钝圆, 两脊 靠近, 脊外 的两边 显著不 等, 脊上被 纤毛, 顶端密 生柔毛 成束; 苞片卵 状披针 形乃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7 — 11 毫 米, 先端通 常具芒 尖或短 尖头。 小 穗长达 14 毫米, 先端 渐尖; 颖 2 片, 呈卵状 披针形 乃 至宽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先 端急尖 而具锐 利短尖 头或钝 圆形; 不孕 外稃卵 状披针 形, 长 10 — 11 毫米, 具 15 脉, 背 部中脊 隆起; 内稃长 9 一 12 毫米, 具 6 脉, 先端渐 尖, 顶 具一束 短毛; 鳞被 3, 长 0.5 — 2 毫米, 边 缘微被 纤毛, 脉纹不 明显, 前 方两片 作倒披 针形, 先 端钝, 后方一 片为近 卵形, 先端 急尖; 花药长 4 一 9 毫米, 基部 具不等 长的 2 裂 (其 长可达 1 毫米 ); 子房近 棒状, 花柱 狭长, 约与 子房上 端之棒 状部分 同长, 柱 头短,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景东 (无量 山)、 金平、 蒙自、 屏边、 麻 栗坡、 新平; 常生 于海拔 1500 — 2500 米 的山 地常绿 阔叶林 或灌丛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  小型乃 至大型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直立, 梢头 下垂, 有时为 半攀缘 状; 节间 极长, 平滑, 秆壁 甚薄, 秆环常 平坦,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在节上 呈半轮 生状, 各枝近 等粗。 秆箨脱 落性, 厚纸质 乃至厚 革质, 背 面平滑 或纵肋 明显; 多少有 些具箨 耳; 箨舌 低矮, 有 时极不 明显; 箨片 外翻, 有时 直立。 每小 枝具多 数叶; 叶耳常 明显, 并生 有直立 缝毛; 叶片 小型至 大型, 呈披 针形至 卵状椭 圆形。 花枝 各节着 生有多 数假小 穗, 常 排列成 球形的 假小穗 簇丛, 其 下方具 苞片。 小穗 1 小花; 小穗轴 延伸至 内稃之 后; 颖 2 或 3, 形宽, 多脉, 先端 常作刺 芒状; 外 桴与颖 相似, 质地 较薄, 先端 具刺芒 状 尖头, 边缘 5 脉纹, 通常 表面具 乳头状 突起;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花 药长, 子 房卵圆 球形, 具柄, 花 柱长, 柱头 2 或 3, 羽 毛状。 果 实呈坚 果状, 长 圆形, 无毛, 顶端具 喙; 果 皮厚, 易 与种子 分离。 约 20 种, 产 印度、 孟加 拉国、 缅甸、 锡金、 泰国、 柬 埔寨、 老 挝及越 南也有 分布。 我国有 6 种, 分布于 云南及 西藏, 云南 全产。  9. 空竹属 Cephalostachyum Munro  分种检  索 表  1 (4) 2 (3)  秆呈 藤本状 攀缘; 箨 片与箨 鞘之间 无关节 秆实 心或近 实心, 箨 鞘背面 微被白 色绒毛  中上 部边缘 密生棕 色刺毛  秆 中空, 箨 鞘背被 较密的 褐色疣 基刺毛  1. 独龙 江空竹 C. mannii … 2. 真麻竹 C. scandens 
禾本科  73  4 (1) 秆 直立或 梢头下 垂或稍 下垂; 箨片与 箨鞘间 有明显 关节。 5 (8) 秆箨无 箨耳。 6 (7) 叶片 卵状椭 圆形, 宽可达 10 厘米; 箨鞘顶 端之两 侧均耸 起为圆 肩头, 鞘口 深下凹 3. 空竹 C. fuchsianum 7 (6) 叶片披 针形, 宽 2 — 5 厘米; 箨鞘顶 端之两 侧不耸 起为圆 肩头, 鞘口 截平或 微隆起 4. 小空竹 C. pallidum 8 (5) 秆箨具 箨耳。 9 (10) 箨鞘厚 革质, 背面密 被黑色 刺毛, 继 后则脱 落而呈 光亮的 栗褐色 5. 香糖竹 C. pergracile 10 (9) 箨鞘革 质或薄 革质, 背面密 被金黄 色硬毛 6. 金 毛空竹 C. virgatum 1. 独龙 江空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17: 1—2 Cephalostachyum mannii (Gamble) Stapleton et D. Z. Li (1997) ; D. Z. Li et Z. H. Guo (2000). Arundinaria mannii Gamble (1896); Neom icrocala m us mannii ( Gamble ) R. B. Majumdar in S. Karthikeyan et al. (1989) . 秆高 12 — 20 米, 上 半部至 稍头呈 藤本状 攀缘, 实 心或近 实心, 直径 1.5 — 2. 5 厘 米, 节间长 30 — 45 厘米, 幼 时节间 表面极 粗涩, 节下被 白粉, 后 脱落; 秆环不 明显, 箨环圆 盘状, 具 明显木 栓质残 留物; 节内高 1.5 厘米, 秆 节常作 之字形 曲折。 秆箨宿 存, 下部 骨质, 背面 微被白 绒毛, 中上部 边缘密 生棕色 刺毛; 箨片 直立, 长三 角形, 与 箨鞘连 接处无 关节, 常泡状 隆起, 箨耳 及箨舌 缺失。 分枝 20 余枚, 1 主枝 粗壮, 可代 替秆 攀缘, 小枝 常外翻 抱秆; 小 枝具叶 3 — 5 枚, 叶片长 12 — 1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基部圆 弧形, 顶端长 尾尖, 两面 无毛, 次脉 5 — 7 对, 叶耳 明显, 鞘 口具棕 色缝毛 10 余 枚, 长 5 — 10 厘米; 叶舌不 明显。 花果 未见。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138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印度 东北部 也产。 2. 真麻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7: 3-9 针竹 (腾冲 ), 马厄 (泸水 傈僳语 ), 阿玉尺 (福贡 怒语) Cephalostachyum scandens Bor (1958) . Schizostachyum scandens (Bor) H. B. Naithani et Bennet (1991) ; Cephalostachyum scandens Hsueh et C. M. Hui (1996)* et (1997)* , nom. illeg. 秆攀 缘状, 长 2 — 3 米, 最长达 5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最粗 3. 5 厘米; 节间长 50 — 80 厘米, 最长达 120 厘米, 中空, 表面未 被箨鞘 包被部 分极为 粗糙, 常 被棕色 刺毛; 箨 环隆起 成一项 圈状; 杆环 平滑; 芽 1 枚, 贴生, 无毛。 分枝 多数, 常 无次级 分枝, 具 发达的 主枝, 可代 替主干 生长。 秆箨 宿存, 远短于 节间; 箨 鞘基部 骨质, 甚 脆硬, 往上 至顶部 渐变为 纸质, 背 面甚为 粗糙, 被 较密的 褐色疣 基贴生 刺毛, 并常 沿纵脉 整齐排 列, 边缘 有时具 纤毛, 腹面 有时在 顶部被 绒毛, 纵 脉纹不 明显; 无 箨耳及 璲毛; 箨舌截 平形, 高约 1 毫米, 口部及 腹面均 被毛; 箨片 直立, 腹 面密被 绒毛, 常 内卷而 成长尾 状, 基部 与鞘口 同宽, 无关节 连接。 小 枝具叶 4 一 5 枚, 叶 鞘光滑 无毛; 鞘口两 肩不等 宽, 窄边具 叶耳, 宽 边及叶 耳均具 10 数 枚长约 5 — 10 毫米 的直立 或弯曲 璲毛; 叶舌低 
7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7 1—2. 独龙 江空竹 Cephalostachyum mannii (Gamble) Stapleton et D. Z. Li, 1. 秆及 分枝, 2. 叶; 3—9. 真麻竹 C. scandens Bor, 3. 秆及 秆箨, 4. 秆及 分枝, 5. 花枝, 6. 小穗, 7. 雌蕊, 8. 外稃, 9. 内桴。 (王红 兵绘) 
禾本科  75  矮, 高不及 1 毫米, 口 部具短 纤毛; 叶 柄长约 5 毫米; 叶片长 17 — 25 厘米, 宽 2 — 3 厘 米, 两面 无毛, 先端 尾尖长 2 — 4 厘米, 侧脉 5 — 7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顶 生头状 花序, 每一头 状花序 基部包 有多枚 花苞, 此 苞片边 缘密被 纤毛, 先端叶 片状或 芒状, 孕 性小穗 间 常混生 有许多 不完全 花或小 苞片, 其边缘 常密被 纤毛, 先端 具芒, 但 不伸出 花序球 外; 小 穗含花 一枚, 具颖 2 — 3 枚, 颖片 先端被 纤毛, 并呈 芒状, 但 均短于 小穗; 外稃 似颖, 大型, 先端 边缘微 被毛; 鳞片 2 枚, 膜质, 显著; 雄蕊 6 枚, 花丝 细长; 子房扁 球形, 具柄, 花柱 细长, 柱 头短小 略呈羽 毛状; 颖片和 外稃之 芒不甚 发达, 小 穗先端 钝。 花期 3 — 4 月。 产 泸水、 福贡、 贡山、 腾冲、 龙陵、 盈江和 耿马; 生 于海拔 1600 — 2000 米 常绿阔 叶 林内。 缅甸北 部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泸水。 空竹 属竹类 一般节 间表面 光滑; 秆箨亦 光滑, 具 箨耳, 或 鞘口两 肩缝毛 发达, 箨片 外翻。 本 种在这 些特征 上与该 属区别 较大, 却奇异 地与葸 箬竹属 近似。 节 间长且 纤维形 态好, 是怒江 流域当 地传统 的编织 和制麻 原料, 具 有较高 的利用 价值。 3. 空竹 (盈江 ) 埋包 (西双 版纳傣 语), 国珠 (福 贡傈 僳语) 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 1896 ) * et in Hook. f. ( 1897 ) ;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Hsueh etj. L. Sun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 国植物 志 (1996)*. 秆 直立, 或 因梢头 细长而 呈半攀 缘状, 高 16 — 20 米, 直径 3 — 3. 5 厘米; 节间长 50 — 80 厘米, 平 滑而具 光泽, 无毛, 节 下具白 粉环, 秆壁 较薄; 秆 环平;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呈半轮 生状, 彼 此近同 粗或有 1 一 2 枝 较粗。 杆箨 质薄, 早落; 箨鞘长 20 — 38 厘 米, 基底宽 15 — 25 厘米, 背面被 贴生浅 棕色短 柔毛, 纵 肋及小 横脉均 明显, 故 成网脉 状, 顶端 圆形, 两肩 耸起, 鞘口宽 1.5 — 2 厘米, 凹下 部分深 2 厘米 左右, 具流 苏状长 毛; 箨舌 低矮; 箨片 纸质, 反卷, 狭披 针形, 先端 钻状, 长达 25 厘米, 底宽 1.5 — 2 厘 米, 腹 面被短 柔毛, 背面 无毛。 叶鞘长 7 — 8 厘米, 边缘具 纤毛; 叶耳 狭窄, 不 明显, 具直立 缝毛; 叶舌 低矮, 平截; 叶片 卵状椭 圆形, 长 25 — 30 厘米, 宽 8 — 10 厘米, 基 部 圆形, 先 端具一 粗糙扭 曲之长 尖头, 两面 无毛。 次脉 7 — 10 对。 假 小穗丛 球形, 单个 着生 于具叶 小枝之 顶端, 直径 2. 5 — 5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小穗轴 延伸, 较短; 颖长 1.5 — 2 厘米, 先端 具粗糙 长芒状 尖头, 多脉, 无毛; 外 稃与颖 相似, 小横脉 明显; 内 稃稍 长于其 外稃, 膜质, 具彼此 紧靠的 2 脊, 脊上 被白色 短毛, 先 端钝或 凹缺, 簇生以 白色 短毛; 鳞被披 针形, 基部具 3 — 5 脉纹, 先 端被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先端具 2 小尖 头; 子房卵 圆形, 花柱 细长, 柱头 2, 羽 毛状。 果 实呈坚 果状, 栗 褐色, 顶圆, 具短尖 头, 长宽约 1 厘米; 果皮 坚脆, 易 与种子 分离。 产 盈江、 勐海、 景洪; 生 于海拔 1200 — 2000 米 的林间 山地。 分布于 印度至 东喜马 拉雅 地区及 缅甸。 秆节 间长, 壁薄, 可做编 织用。 空 竹在盈 江有隔 38 年开一 次花的 说法。 其果实 较大, 呈坚 果状, 可作竹 米饭。 
76  云 南植物 志  4. 小空竹 (竹类 研究) 空竹 (潞 西、 龙陵) Cephalostachyum pallidum Munro (1868); Kurz. (1877);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E. G. Camus (1913); Hsuehet J. L. Sun (1983);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Cephalostachyum capitatum auct. non ( Wall, et Griff. ) Munro: 西藏 植物志 (1987)*. 灌木 状至小 乔木状 竹类, 半攀 缘性。 秆高 4 一 11 米, 粗 1.5 — 2. 5 厘米, 节间长 50 — 80 厘米, 光滑, 秆壁 甚薄; 秆 环平, 箨环 显著;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呈半轮 生状, 彼此近 同粗。 秆箨厚 纸质, 早落;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20 厘米, 基底宽 9 一 15 厘米, 背 面纵肋 明显, 贴生 淡色短 柔毛, 先端 拱形, 具 缝毛; 箨舌 低矮; 箨片 外翻, 长披针 形, 长 5 — 10 厘米, 底宽 1 一 3 厘米, 腹面密 被贴生 柔毛, 背面纵 脉及小 横脉均 明显, 无毛。 叶 鞘纵肋 明显, 边缘具 纤毛, 鞘口 具弯曲 细长之 璲毛, 后 脱落; 叶舌 明显; 叶片 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基部圆 形或宽 楔形, 常不 对称, 先端 具一粗 糙之长 尖头, 两面 无毛。 假 小穗丛 球形, 单 个着生 于具叶 花枝之 顶端, 直径 1.5 — 2. 5 厘米, 基部托 以多数 苞片; 小穗长 1.2 — 1.7 厘米, 宽 3 — 4 毫米; 颖 的外围 常 还有若 干小型 苞片, 颖 卵形, 先端具 刺芒状 尖头; 外 稃与颖 相似, 先端 之刺芒 状尖头 细长; 内桴 质薄, 小横脉 明显, 具彼此 紧靠的 2 脊, 先 端有时 2 裂成短 尖头并 具短柔 毛; 鳞被 3, 呈 匙状披 针形, 基部具 3 — 5 脉纹, 先端被 纤毛; 子房 卵状圆 锥形, 花柱 细长, 柱头 2; 颖果卵 球形, 上 部呈圆 锥形, 基部 具宿存 稃片及 鳞被, 先端具 宿存花 柱。 产 盈江、 潞西、 龙陵; 生 于海拔 1200 — 2000 米的山 地阔叶 林内。 我 国西藏 也有分 布。 印度 和缅甸 也有。 5. 香糯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图版 16: 4—11 香竹、 糯 米香竹 (西 双版纳 ), 糯竹 (竹 类研究 ), 埋邦、 埋毫啷 (傣语 ) 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 Munro (1868) ; Gamble ( 1896) * et in Hook. f. (1897); Hsuehet J. L. Sun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 直立, 高 9 一 12 米, 直径 5 — 7. 5 厘米, 梢头下 垂或稍 下垂; 节间长 30 — 45 厘 米, 粉 绿色, 幼时 密被白 柔毛, 秆壁 较薄; 秆 环平。 秆箨厚 革质, 迟落, 远短 于其节 间, 长 10 — 15 厘米, 宽 15 — 20 厘米, 背面密 被黑色 刺毛, 继后则 脱落而 呈光亮 的栗褐 色, 纵肋不 明显; 箨耳圆 形或近 圆形, 褶皱, 边缘 具长达 1.3 厘米 的弯曲 缝毛; 箨舌极 低矮, 全 缘或微 具齿; 箨片外 翻或稍 外展, 卵形或 心形, 长 5 厘米 左右, 具 硬尖, 腹面 密被 毛茸, 底 部两侧 与箨耳 相连。 叶鞘 边缘具 纤毛, 外叶 舌被短 纤毛; 叶耳不 发达, 但 在 叶鞘口 部具易 落之短 纤毛; 叶舌 低矮, 边缘微 具齿或 全缘; 叶片 狭窄披 针形, 长 15 — 35 厘米, 宽 2. 5 — 3. 8 厘米, 有 时宽达 6 厘米, 质薄, 先 端钻状 渐尖, 基部 圆形或 楔形, 两 表面均 粗糙, 次脉 7 — 13 对。 花枝 无叶, 各 节着生 有多数 假小穗 所形成 的球形 假小 穗丛, 其 直径为 1.5 — 3 厘米, 下 方托以 苞片。 小穗长 1.2 — 2 厘米, 宽 2 毫米, 密 
禾本科  77  被 淡黄色 硬毛; 小 穗轴延 伸成刚 毛状, 长 5 — 6 毫米, 颖 2 — 3 片, 长 0.6 — 1.1 厘米; 外稃长 1.3 — 1.8 厘米, 内卷, 先端具 刺芒状 尖头, 背面密 被毛, 多脉; 内稃与 外桴等 长或略 较长, 背部具 2 脊, 先端常 2 裂成短 尖头; 鳞 被窄, 膜质, 披 针形, 先端 锐尖; 花药 成熟时 紫色; 柱头 3。 颖果长 6 — 8 毫米 (不 包括花 柱部分 ), 宽 2 — 3 毫米, 无毛, 先端 具宿存 的花柱 基部。 产 德宏、 临沧、 思茅 和西双 版纳等 地区; 生 于海拔 500 — 1200 米的 山地。 西 双版纳 有成片 纯林, 栽培也 较广。 缅甸、 老挝和 泰国有 分布。 本种笋 箨起初 被黑色 硬毛, 以后 毛脱落 则呈光 亮的栗 褐色, 节间 较长, 是良 好的观 赏 用竹。 傣族 群众常 用本种 的竹秆 节间作 "竹筒 饭", 故有 "糯米 饭竹" 之称。 6. 金 毛空竹 (竹类 研究) 埋当哈 (瑞丽 傣族) ' Cephalostachyum virgatum (Munro) Kurz (1877); Gamble ( 1896) * et in Hook. f. (1987);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Hsueh et J. L. Sun (1983);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植物 志 (1996). Melocanna virgata Munro (1868) . 秆 直立, 高 12 — 15 米, 直径 5 — 10 厘米, 节间长 50~88 厘米, 幼时 被白色 贴生刺 毛及 白粉, 以后变 为光滑 无毛, 秆 壁薄。 秆箨革 质或薄 革质, 早落, 三 角形, 远 短于其 节间, 长 15 — 20 厘米, 基底宽 18 — 25 厘米, 干后 黄色, 背 面贴生 金黄色 硬毛, 鞘口宽 10 — 12 厘米, 稍平整 为截形 或稀可 下凹; 箨耳 明显, 其上着 生多数 缝毛; 箨舌 低矮, 呈流 苏状; 箨片 外展或 直立, 三 角形, 长 10 — 12. 5 厘米, 基部 宽或稍 收縮, 边 缘有些 向内 卷曲, 背面 无毛, 腹面密 被贴生 硬毛。 叶鞘 光滑; 叶耳不 明显, 鞘口 具少许 直立缝 毛, 叶舌 甚短, 流 苏状; 叶片 质薄, 长 圆状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4. 5 厘米, 基部圆 形至宽 楔形, 先 端硬, 渐尖成 一粗糙 尖头。 花枝 无叶。 假 小穗丛 球形, 生于 花枝的 各节, 其径 1.5 — 2 厘米, 下部 托以多 数狭窄 之膜质 苞片, 其 间还杂 以不孕 小穗; 小穗 形狭, 细尖, 长 1.25 — 1.5 厘米, 具淡色 刚毛, 小穗轴 光滑, 一面扁 平; 颖卵 形至卵 圆形, 先端具 短尖; 外 桴长约 1 厘米, 疏 被白色 刚毛, 圆卷, 先 端具短 尖; 内桴 稍长于 外桴, 近 无毛, 微具 2 脊, 脊彼此 紧靠, 先端具 2 短 尖头; 鳞 被披针 形, 渐尖, 先 端具短 纤毛, 略具 3 脉纹; 花药形 狭窄, 先端 钝圆; 子房 卵形, 无毛, 花 柱 较粗, 柱头 2 — 3, 紫色,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瑞丽、 潞西; 生 于海拔 700 — 1000 米的 地带。 也见于 印度、 缅甸 和中南 半岛。 本种是 国产空 竹属中 植物体 最大的 一种, 秆 直径达 10 厘米, 适用于 编织及 制工艺 品。 10. 泡竹属 Pseudostachyum Munro 灌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但其秆 柄可在 地下横 走形成 假鞭。 杆 散生, 彼此疏 离, 尾 梢下垂 或倚附 它物而 攀缘, 秆下部 通直; 节间圆 筒形, 光滑 无毛, 秆壁 极薄; 秆 
7cS  云 南植物 志  环平; 秆每 节分枝 多数, 簇生, 枝 条彼此 粗细近 相等。 秆箨 早落, 通常 长于其 节间; 箨 鞘背 面常被 深棕色 刺毛, 先 端近截 形或作 浅弧形 下凹; 箨耳 微小; 箨舌 低矮; 箨片直 立, 易 脱落, 其基部 向外一 面强烈 鼓凸。 叶鞘具 纵肋, 幼时 被毛; 叶 耳常不 发达, 鞘口 璲毛 少数; 叶舌 低矮; 叶片 大型, 明 显具小 横脉。 花枝下 部具叶 或否, 常 多回复 出而呈 圆锥花 序状, 其分 枝基部 均托以 苞片。 假小穗 单生或 以数枚 聚集成 簇丛而 生于花 枝各节 的狭窄 苞片之 腋内; 小 穗小, 仅含孕 性小花 1 枚; 小 穗轴可 延伸至 孕性小 花内稃 之后, 其顶 端还具 1 枚极 退化的 小花; 颖仅 1 片; 外 稃与颖 相似; 内桴 质薄, 具 2 脊; 鳞被 3-5, 宿存; 雄蕊 6, 花 药顶端 具细短 尖头, 花丝 分离; 子房 无毛, 花 柱长, 柱头 2 分, 短而 被毛。 果 实呈扁 球形, 先端 具喙, 基部托 以宿存 的颖、 稃片 和鳞被 等物; 果皮 坚脆, 且易 与种子 分离。 本属仅 1 种, 分布于 我国的 云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等地。 不丹、 锡金、 缅甸、 越 南 也有。 1. 泡竹 (种 子植 物科属 词典) 图版 18: 1-10 小泡竹 (滇 南各地 ), 埋包、 埋眼 (傣语 ), 阿摆 (爱 尼语) 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 Munro (1868)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Sch izostachyum leviculme McClure (1941) * . 地下茎 的假鞭 长可达 1 米 以上, 直径 1 厘米 左右。 秆 散生, 高 5 — 10 米, 直径 1.2 — 2 厘米; 节间 通直, 长 13 — 20 厘米或 更长, 幼 嫩时粉 绿色, 仅节下 明显被 一圈白 粉; 节 内高约 3 毫米; 分枝 常于秆 之第五 节以上 开始, 枝 条长约 50 厘米。 秆箨 稍薄, 质脆; 箨鞘 在秆下 部者长 5 — 7. 5 厘米, 其 基部宽 8 — 10 厘米, 先端浅 下凹, 在 秆中部 者长 9 一 11. 5 厘米, 其 基部宽 4. 5 — 9. 2 厘米, 先端近 截形; 箨耳 微小, 鞘 口缝毛 卷曲; 箨舌 边缘具 纤毛, 毛落 后呈细 齿状; 箨 片短三 角形至 狭长三 角形, 背面纵 肋之间 有小横 脉, 先端 钝尖, 基部 宽度约 与箨鞘 先端近 相等。 叶 鞘初被 柔毛, 后变 无毛; 叶耳 不明显 或 缺如, 鞘 口璲毛 少数; 叶舌 低矮,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2. 5 — 35 厘米, 宽 2 — 6. 8 厘米, 先端 渐尖, 顶端具 1 扭 曲粗糙 尖头, 基部近 圆形或 楔形, 两侧不 对称, 两 面均无 毛, 主脉 在下表 面显著 凸起, 次脉 7 — 16 对, 脉 间小横 脉密接 而倾斜 排列; 叶柄长 3 — 6 毫米, 无毛假 小穗生 于狭窄 苞片之 腋内; 小 穗长约 5 毫米, 含孕 性小花 1 枚; 小穗轴 延伸于 孕性小 花内桴 之后而 顶端具 1 极退 化小花 或仅具 1 稃片; 颖 宽大, 通常具 7 脉, 先 端具短 尖头; 外 稃与颖 相似,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内桴具 2 脊, 边 缘强烈 内卷; 鳞被 大, 3 — 5, 但通常 4 片, 边缘被 纤毛; 花 丝短, 彼此 分离, 花药顶 端具小 尖头; 子房狭 长 圆形, 花 柱长, 顶 端分成 2 枚被 毛的短 柱头。 果 实呈扁 球形; 果皮 坚脆, 易与 种子分 离。 产 盈江、 瑞丽、 勐海、 景洪、 勐腊、 思茅、 江城、 罗平; 生 于海拔 1000 — 1400 米 的山坡 和丘陵 地上, 以及 近溪河 旁的常 绿阔叶 灌木丛 中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广东、 广西、 贵州。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缅甸、 越 南也有 分布。 假 鞭常作 棕榈藤 的代用 品用做 编织。 
禾本科  79  图版 18 1 — 10. 泡竹 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 Munro, 1. 枝叶, 2. 杆及 分枝, 3. 地下茎 一段, 4. 杆箨 背面, 5. 小 穗, 6. 第 一颖, 7. 第 二颖, 8. 外稃 腹面, 9. 内桴 腹面, 10. 鳞被; 11 一 16. 总序竹 Racemobambos prainii (Gamble) Keng f. et Wen, 11. 秆的 一段, 12. 花枝 一段, 13. 秆箨, 14. 小穗及 苞片, 15, 张开的 小花, 16. 除 去 外稃和 内稃的 小花。 (1 一 10 李 楠绘, 11 一 16 仿有关 资料) 
80  云 南植物 志  11. 总 序竹属 Racemobambos Holttum 细长 攀缘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杆 纤细, 表面 光滑; 节间圆 筒型, 秆 壁厚; 每 节多 分枝, 各 分枝短 且不再 分枝, 但有一 明显的 主枝, 后者 可取代 主秆。 秆箨 宿存, 纸 质、 软 骨质或 革质, 中 部以上 变窄, 先端 突出为 极窄的 尖头; 箨耳 缺如; 箨片 锥形, 直 立。 叶枝 具数枚 小叶; 叶鞘具 纵肋; 叶舌 明显; 叶片大 小变化 较大。 小穗 在叶枝 顶端排 列成总 状的续 次性发 生花序 (也有 认为是 一次性 发生花 序)。 小穗 单生于 花枝各 节的苞 腋内, 基部有 先出叶 和苞片 (该 苞片在 总序竹 R. prainii 中为 颖状, 先端 具残留 的退化 叶片) 各 1 枚, 苞 腋内有 时还具 1 枚极 小的芽 (但未 见此芽 发育成 次生小 穗), 含少数 小花, 第一颖 形窄而 细长, 仅具 1 脉, 第 二颖形 较宽, 具 9 脉, 背部 具脊; 外桴 边缘生 纤毛, 先端锐 尖或具 芒刺; 内秤 背部具 2 脊, 先端微 2 裂, 上方在 脊上生 微毛; 鳞被 3; 雄蕊 6, 花丝 分离, 花药 紫色; 子房长 圆形或 卵形, 花柱 1; 柱头 3, 羽 毛状。 颖果 短圆 柱形, 具 明显的 腹沟。 本 属约有 20 种, 分布 在东喜 马拉雅 至东南 亚热带 地区, 可 延伸到 所罗门 群岛。 我 国有 1 种, 产 西藏和 云南。 此外, 温太辉 (1987) 发 表的产 于金平 的云南 总序竹 Race- mobambos yunnanensis Wen 由 于至今 尚未发 现具花 标本, 加 上其形 态描述 简单, 插图不 清, 尚 有待于 进一步 的研究 来确定 其分类 地位。 1. 总序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18: 11—16 新小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西藏 新小竹 (西藏 植物志 ), 挂金竹 (腾冲 ), 马谷咏 (泸 水傈 僳语) Racemobambos prainii (Gamble) Keng f. et Wen (1986) . Neomicrocalamus prainii (Gamble) Keng f. (1983); 西藏 植物志 (1987) * ; Micro- calamus prainii Gamble (1890) ; Arundinaria prainii (Gamble) Gamble (1896) ; Neomi- crocalamus microphyllus Hsueh et Yi ( 1983 ) * , nom . inval . ; 西藏 植物志 ( 1987) * ; Raceomoba mbos microphyllus ( Hsueh et Yi) Keng f. et Wen (1986) , nom . . illeg .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秆高达 20 米, 直径 3 — 7 厘米, 攀缘, 共 25 — 35 节, 节间圆 筒形, 一般长 30 厘 米, 最长达 50 厘米, 基部数 节长达 23 厘米, 表面 绿色, 无 白粉, 实心或 中空度 极小, 无毛, 有 光泽; 箨 环显著 隆起呈 一木质 圆环, 暗褐 色至黑 褐色, 无毛; 秆环微 隆起, 无 毛, 具 光泽; 节内高 3 — 9 毫米; 秆芽 1 枚, 长 卵形, 长 10 — 12 毫米, 宽 5 — 6 毫米, 淡 绿色, 扁平, 贴生, 背面被 灰白色 微毛; 主枝 1 枚, 其直径 与主秆 相等, 有时 取代主 秆 或与主 秆同时 发育, 与 主杆呈 25 — 30 度 夹角; 分枝多 数促生 于每一 节上, 近 等长, 较 纤细, 不分 小枝或 稀再分 小枝, 全长 12 — 22 厘米, 具 3 — 4 节, 节间长 5 — 55 毫米, 直径约 1 毫米, 常被 污垢; 笋箨淡 绿色间 黑褐色 斑点;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中下部 骨质, 较脆, 上部 纸质, 长 12 — 24 厘米, 基部宽 2 — 3. 5 厘米, 顶端宽 1 一 1.5 毫米, 背 面平滑 或近于 平滑, 被 微毛, 纵 脉在上 半部略 显露, 小 横脉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箨 耳 缺失; 箨舌 微小, 弧形 突出, 褐色,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细长, 直立, 锥形, 长 
禾本科  81  5 — 66 毫米, 基底宽 1 一 1.5 毫米, 两面 无毛或 仅内面 基部具 微毛, 与箨 鞘顶端 无关节 相连, 不易 脱落, 干后 内卷; 小 枝具叶 3 — 5 枚; 叶鞘长 3 — 4. 2 厘米, 背 面上部 中央具 一 纵脊, 两侧 纵脉不 清晰, 上部具 微毛, 边 缘具小 纤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圆弧形 突出, 略显纵 脉纹, 基部具 微毛, 高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长 4. 5 — 12 厘米, 宽 1 一 1.7 厘米, 先 端细长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稀 圆形, 表面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3 — 4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边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叶 柄长约 1 毫米;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初。 产高黎 贡山; 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内。 西藏东 南部有 分布。 印度 东北部 也有。 12. 箭竹属 Fargesia Franch. 灌木状 或稀可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柄 (假鞭 ) 粗短, 其 两端不 等粗, 前端 (远母 秆端) 直径大 于后端 (近 母秆端 ), 中间 较两端 为细, 节间 长常在 5 毫米以 下, 实心, 通 常无通 气道, 鳞片 (假鞭 之箨) 为正三 角形, 排列 紧密。 秆 直立, 疏丛生 或近 散生; 节间圆 筒形, 中空、 实心 或近于 实心; 秆 环平坦 乃至微 隆起, 通常较 其箨环 为低; 秆的维 管束呈 开放型 或半开 放型; 秆芽 单一, 长 卵形, 贴秆 而生, 在圆芽 箭竹组 秆 芽明显 由多数 芽组成 1 枚半圆 形复合 芽时, 则不 贴秆; 秆每 节分数 枝乃至 多枝, 枝斜 展或 直立, 近 等粗, 枝环 较平。 秆箨 宿存或 迟落, 稀 早落, 革 质或厚 纸质, 具刺 毛或近 无毛; 箨耳 缺如, 或 明显; 箨舌圆 拱形或 截形; 箨片三 角状披 针形或 带状, 脱 落性, 或 稀可 宿存, 末级 小枝具 数叶; 叶片 小型至 中型, 具小 横脉。 一次性 发生花 序呈圆 锥状或 总状, 着生 于具叶 小枝的 顶端, 花序下 方托以 由叶鞘 扩大而 成或大 或小的 一组佛 焰苞, 致使花 序起初 只能由 最上方 的佛焰 苞开口 之一侧 露出, 惟以 后因花 序主轴 的延伸 以及佛 焰苞 脱落或 破碎, 则 可使花 序全部 露出; 小穗形 细长, 具 长柄; 颖 2; 外 稃先端 具小尖 头或呈 芒状, 具 数脉, 小横 脉通常 明显; 内稃等 长或略 短于其 外稃, 背部具 2 脊, 先端 具 2 齿裂; 鳞被 3, 边缘生 纤毛; 雄蕊 3, 花丝 分离, 花药 黄色; 子房椭 圆形, 花柱 1 或 2, 柱头 2 或 3, 颖果 细长。 本属 与玉山 竹属关 系甚为 密切, 很可 能最终 应归入 一属。 此外 与产于 喜马拉 雅的筱 竹 属可能 也有一 定亲缘 关系。 由 于筱竹 属群的 系统发 育研究 工作正 在开展 之中, 目前尚 无 定论, 本志 仍主要 参照了 《中 国植 物志》 的 处理。 全 属约有 70 种, 主产喜 马拉雅 和横断 山区。 在我 国北自 祁连山 东坡, 南达 海南, 东 起赣、 湘, 西 迄西藏 吉隆, 在海拔 1400 — 3800 米的垂 直地段 都有本 属竹类 生长, 其 中以云 南的种 类最为 丰富。 本志 收集了 39 种。 此外,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1984) 认为 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 在滇 西海拔 2500 — 3500 米处有 分布, 肯 定是本 属其 他种类 的误定 所致。 《怒江 竹类》 [辉 朝茂等 主编, 1996 年出版 (印成 1994 年), 中 国农业 科技出 版社] 发表了 11 个新 种或新 变种, 即灰 秆箭竹 F. pallensHsuehetHuk 马 歌箭竹 F. aurita Hsueh et Hui , 阔 叶箭竹 F. macrophylla Hsueh et Hui, 怒 江箭竹 F. nujiangensis Hsueh et Hui 、 马诗 箭竹 F. nujiangensis var. hirtinoda Hsueh et J. S. Wang、 
82  云南 植物志  兰坪 箭竹 F. nujiangensis var. lanpingensis Hsueh et S. Z. Zi、 纹 鞘箭竹 F. nujiangensis var. striata Hsueh et Hui、 粗枝 箭竹 F. pachyclada Hsueh et Hui、 马 兹箭竹 F. stricta Hsueh et Hui 和 落口十 彼竹 Thamnocalamus tengchongensis Hsueh et Hui, 由于编 者未能 又才 上 述新种 或新变 种的标 本仔细 研究, 而原描 述又较 简单, 故本 志暂未 收录。 紫 序箭竹 F. vicina (Keng) Yi 和短 柄箭竹 F. brevipes (McClure) Yi 均为 根据采 自 云 南的不 完整标 本 (分别 是根据 Maire 10037 和 Maire 292/1913) 发 表和组 合的, 属未详 知种。 过 去通常 认为本 属竹类 矮小, 分 布在交 通条件 不便的 山区, 经 济价值 不大。 其实本 属竹 类种群 繁多, 分布 广泛, 林 地面积 颇大, 蓄积 量蕴藏 丰富, 用 途多, 有相当 多的种 类 其秆为 中型, 是亟待 开发利 用的宝 贵自然 资源。 本 属几乎 所有竹 种对山 地水土 保持、 减 缓地表 径流、 涵养 水源、 调节 小气候 环境、 促进农 业稳产 丰产等 方面都 起着不 同程度 的有利 作用。 分种 检索表 1 (8) 箨 鞘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先端圆 形或近 圆形, 稀 "山" 字形, 先 端宽度 与鞘基 底等宽 或近 等宽, 鞘背部 无毛或 被极稀 疏的小 刺毛, 无 箨耳。 2 (7) 幼秆 密被厚 白粉, 箨 鞘短于 节间, 为节 间长的 1/5 — 3/5。 3 (4) 幼秆 节下有 刺毛, 纵细肋 明显; 箨片 外翻, 且与 箨鞘顶 端有较 明显的 关节, 易脱落 1. 凋 叶箭竹 F. frigida 4 (3) 幼秆 无毛, 节间 平滑; 箨 片直立 或稀在 秆之上 部箨者 外倾, 与箨鞘 顶端无 关节, 不易 脱落。 5 (6) 箨 片的基 底向外 下延, 以致与 箨鞘顶 端等宽 2. 黑 穗箭竹 F. melanostachys 6 (5) 箨片的 基底较 箨鞘顶 端为窄 或甚窄 3. 秃 销箭竹 F. similaris 7 (2) 幼 秆微被 白粉, 箨鞘长 于节间 4. 伞把竹 F. otilis 8 (1) 箨鞘 长三角 形或长 圆状三 角形, 先端 为三角 形或宽 带形, 先端宽 度远较 鞘基底 为窄, 鞘背 部密 被刺毛 或稀可 无毛, 箨耳 缺如或 存在。 9 (50) 箨鞘 远长于 节间, 包裹 着整个 节间。 10 (23) 箨鞘 革质, 先端 为短三 角形, 其狭 窄部分 的长度 仅占箨 鞘长的 1/5 以上。 11 (18) 秆节间 中空, 秆壁厚 2 — 3 毫米。 12 (13) 叶 片下表 面密被 灰白色 长柔毛 5. 德 钦箭竹 F. sylvestris 13 (12) 叶 片两面 无毛。 14 (15) 幼秆节 间无毛 6. 薄 壁箭竹 F. tenuilignea 15 (14) 幼秆节 间被灰 色或浅 黄色小 刺毛, 节下方 尤密。 16 (17) 秆略作 "之" 字形 曲折, 秆箨 早落, 叶片长 12 — 16 厘米, 宽 2 — 3 厘米, 次脉 4 或 5 对 7. 曲 秆箭竹 F. subflexuosa 17 (16) 秆 劲直, 秆箨 宿存, 叶片长 3. 5 — 10. 5 厘米, 宽 0.5~0.9 厘米, 次脉 2 或 3 对 8. ±%mYl F. mairei 18 (11)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19 (20) 节间 无毛, 箨片 直立, 宿存 9. 腾 冲箭竹 F. solida 20 (19) 节间生 有灰白 色至黄 褐色小 刺毛; 箨片 外翻。 21(22) 老秆具 蜡质, 鞘 口两肩 对称, 叶片长 4. 5 — 12 厘米, 宽 4 一 9. 5 毫米, 次脉 2 — 3 对 …… 10. 马 斯箭竹 F. dura 
禾本科  83  22 (21) 老秆无 蜡质, 鞘口 两肩不 对称, 叶片长 10 — 18 厘米, 宽 1.6 — 2. 3 毫米, 次脉 5 — 6 对 11 . 云 龙箭竹 F. papyrifera 23 (10) 箨 鞘下部 革质, 上部 纸质, 先 端呈宽 带形或 三角状 带形, 其 狭窄部 分的长 度可达 鞘长的 1/3—1/2 以上。 24 (33) 叶片下 表面被 灰白色 或灰褐 色短柔 毛或至 少在该 面基部 如此. 25 (26) 箨 鞘背部 密被异 色斑点 或斑块 12. 棉花竹 F. fungosa 26 (25) 箨 鞘背部 无异色 斑点或 斑块。 27 (28) 节间 纵向细 肋明显 13. 滇 西箭竹 F. communis 28 (27) 秆节间 平滑, 无纵向 细肋。 29 (30) 箨 鞘背部 密被棕 色较长 的刺毛 14. 空 心箭竹 F. edulis 30 (29) 箨 鞘背部 无毛或 被极稀 疏棕色 刺毛。 31 (32) 秆节间 中空, 秆壁厚 3 — 5 毫米, 箨片 外翻, 易落 15. 贡 山箭竹 F. gon^hanensis 32 (31)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箨片 直立, 不 易脱落 16. 带 鞘箭竹 F. contracta 33 (24) 叶 片两面 无毛。 34 (45) 秆 节间有 中空, 秆 壁薄。 35 (38) 秆径为 1.2 — 3. 5 厘米。 36 (37) 节间起 初微被 白粉, 箨鞘背 部无毛 或其上 部疏被 棕色小 刺毛, 有时 还具紫 色斑块 17. 东 川箭竹 F. semicoriacea 37 (36) 节 间起初 密被厚 白粉, 箨 鞘被黄 色至棕 色疣基 刺毛, 无斑块 18. 喜 湿箭竹 F. hygrophila 38 (35) 秆 径可达 3. 5 — 6 厘米。 39 (40) 箨片 直立, 叶片最 宽仅为 6 毫米, 次脉 2 或 3 对 19. 独 龙箭竹 F. sagittatinea 40 (39) 箨片 外翻, 叶片宽 11 一 13 毫米, 次脉 3 或 4 (5) 对。 41 (42) 秆节间 可长达 60 厘米; 秆箨 早落, 紫 褐色, 有 时还具 深褐色 斑块, 其 鞘口两 肩略为 高出, 通常生 有缝毛 20. 船竹 F. altior 42 (41) 秆 节间长 30 (38) 厘米; 秆箨 宿存, 黄 色或黄 褐色, 无异色 斑块。 43 (44) 幼秆灰 绿色, 节 间薄被 白粉, 其 上部还 生有灰 色或灰 黄色小 刺毛, 叶 鞘口缝 毛宿存 21. 美 丽箭竹 F. concinna 44 (43) 幼秆 绿色, 仅在节 下方有 一圈白 粉环, 余处 无毛, 叶 鞘口璲 毛易落 …- 22. 弩箭竹 F. praecipua 45 (34)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46 (47) 幼 秆在节 下方具 白粉, 箨片 直立, 叶 鞘口缝 毛发达 23. 秀 叶箭竹 F. yuaiuiangensis 47 (46) 幼秆无 白粉, 箨片 外翻。 48 (49)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叶鞘上 部纵脊 明显, 鞘口璲 毛微弱 24. 超 包箭竹 F. perlonga 49 (48) 箨 耳系由 箨鞘顶 端的两 肩卷曲 而成, 叶鞘上 部纵脊 不明显 或无, 鞘口缝 毛发达 25. 卷 耳箭竹 F. circinata 50 (9) 箨鞘较 其节间 为短或 两者近 等长。 51 (72) 箨片 外翻。 52 (61)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53 (56) 叶 片两面 无毛。 54 (55) 幼 杆节间 疏被灰 白色小 刺毛, 无 白粉, 箨鞘 平直, 不 在两侧 皱曲; 小 枝具叶 4 一 8 (15) 片 26. 冬竹 F. hsuehana 
84  云南 植物志  55 (54) 幼 秆节间 无毛, 密被 白粉; 箨鞘 上部在 两侧有 皱曲, 小 枝具叶 1 一 3 片 27. 皱 鞘箭竹 F. pleniculmis 56 (53) 叶片下 表面被 柔毛, 或 在该面 基部被 较密的 柔毛。 57 (60) 秆 劲直, 秆直径 3 — 5 厘米, 节间 纵向细 肋不发 达或不 明显, 叶片长 8 — 21 厘米, 宽 1.1 一 1.8 厘米。 58 (59) 箨环起 初被向 下倒生 的棕色 刺毛, 箨鞘背 部密被 棕色或 棕黑色 刺毛, 叶 片小横 脉清晰 …… 28. 尖 削箭竹 F. acuticontracta 59 (58) 箨环 无毛, 箨 鞘背部 无毛或 起初有 时疏被 棕色小 刺毛, 叶片 小横脉 不清晰 29. 云 南箭竹 F. yunnanensis 60 (57) 秆中上 部斜依 而成蔓 生状, 秆直径 0.5 — 1.5 厘米, 节 间纵向 细肋很 明显, 叶片长 4 一 8 厘 米, 宽 0.5—1 厘米 30. 斜 依箭竹 F. declivis 61 (52) 秆 节间有 中空, 秆 壁薄。 62 (67) 叶片 下表面 或该面 基部被 柔毛。 63 (66) 幼秆节 间被小 刺毛, 无 白粉。 64 (65) 箨鞘 革质, 棕 红色, 纵 向脉纹 仅在上 半部及 两侧较 明显; 叶 耳缺如 31. 红 鞘箭竹 F. porphyrea 65 (64) 箨鞘 纸质, 纵 向脉纹 显著; 叶耳长 椭圆形 32. 密 毛箭竹 F. plurisetosa 66 (63) 幼 秆节间 无毛, 密 被白粉 33. 少 花箭竹 F. pauciflora 67 (62) 叶 片两面 无毛。 68 (69) 幼秆无 白粉;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宽 12 — 16 厘米 34. 雪 山箭竹 F. lincangensis 69 (68) 幼 秆密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宽 4 一 10 厘米。 70 (71) 幼秆在 节间上 部被灰 白色小 刺毛, 在节下 方还常 密生棕 色刺毛 35. 粗 毛箭竹 F. strigosa 71 (70) 幼秆节 间无毛 36. 无最 山箭竹 F. wuliangshanensis 72 (51) 箨片直 立或秆 中下部 直立, 上部 外翻。 73 (74) 叶 鞘具劲 直的鞘 口璲毛 37. 景 谷箭竹 F. caduca 74 (73) 叶鞘 无鞘口 缝毛。 75 (76) 节 间被灰 白色小 刺毛, 节下方 有棕色 刺毛; 箨 鞘背部 密被贴 生黄揭 色刺毛 38. 玉龙 山箭竹 F. yulongshanensis 76 (75) 节间 平滑; 箨 鞘背部 无毛或 被稀疏 短硬毛 39. 泸 水箭竹 F. lushuiensis  1. 凋 叶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19: 10-12 扫 把竹、 雪竹 (漾濞 ) Fargesiafrigida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 'frigidis'); 中国 植物志 (1996)*. Borinda frigidorum (Yi) Stapleton (1998) . 秆柄长 3 — 7 厘米, 直径 1 一 1.8 厘米, 节间长 2 — 5 毫米, 实心。 秆高 1.5 — 3. 5 (4) 米, 直径 (0.5) 1 — 1.7 厘米, 梢头 直立, 基部 节间长 4 一 6 厘米, 中部 节间长 22 — 24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32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厚 白粉, 在 节下方 生有灰 白色小 刺毛, 以 后变为 无毛, 具明 显的纵 细肋, 秆壁 厚度通 常大于 节间中 空直径 或近于 实心, 其厚为 2. 5 — 5. 5 毫米; 箨 环明显 隆起呈 脊状, 木质; 秆环 平坦, 远低于 箨环; 节内高 
禾本科  85  图版 19 1—9. 黑 穗箭竹 Fargesia melanostachys (Hand. — Mazz. ) Yi, 1. 秆箨, 2. 花枝, 3. 小穗, 4. 小花, 5. 外稃, 6. 内稃, 7. 鱗被, 8. 雄蕊, 9. 雌蕊; 10- -12. 凋 叶箭竹 F. frigida Yi, 10. 秆的一 段, 示 分枝及 秆壁, 11. 秆 箨, 12.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86  云南 植物志  3-4 (5)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有短 纤毛,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4 一 13 枝, 上举,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淡 绿色。 箨鞘 革质, 迟落, 长 圆形, 为其节 间长的 2/5 — 1/5, 先端圆 形或 歪斜, 背 面被极 稀疏淡 黄色短 刺毛, 纵脉纹 显著, 上部 边缘初 时被黄 褐色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无 宿存的 缝毛; 箨舌斜 截形或 截形, 无毛, 高 1 一 1.5 毫米; 箨片 外翻, 在杆 下部箨 者呈三 角形, 稍 皱褶, 上部 箨者为 线状披 针形, 平直, 无毛, 基部较 箨鞘顶 端窄, 且 与箨鞘 顶端有 较明显 的关节 相连, 故 易于自 关节处 脱落。 叶易 脱落, 在未落 时, 小枝具 1 (2) 叶; 叶鞘长 1.5 — 2 厘米, 无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缝毛 无或偶 有短缝 毛;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基部阔 楔形, 无 毛, 长 2. 3 — 5. 2 厘米, 宽 4. 5 — 7 (9) 毫米, 次脉 2 或 3 对, 小 横脉较 明显, 叶缘之 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漾擤、 大理; 生 于海拔 3100 — 3700 米的 阴坡背 风面山 地棕色 森林土 壤上。 模式 标本采 自漾濞 点苍山 西坡。 秆作 扫把或 编扎作 楼板。 2. 黑 穗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19: 1-9 Fargesia melanostachys (Hand. — Mazz. ) Yi (1986) et Yi (1988); 西藏 植物志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 国植物 志 (1996)*. Arundinaria melanostachys Hand. ― Mazz. (1924) ; A . for rest ii Keng ( 1936) ; A . acutissima Keng (1936) ; Sinarundinaria acutissima (Keng) Keng f. (1948). S . for- restii (Keng) Keng f . (1948); S. melanostachys (Hand. ― Mazz. ) Keng ex Keng f. (194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秆高 4 一 6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 一般长 26 — 28 厘米, 最 长可达 40 厘米, 基部 节间长 5 — 10 厘米, 圆筒形 或有时 在分枝 节间的 基部微 扁平, 并有纵 脊., 幼 时密被 白粉, 无毛, 平滑, 秆壁厚 2 — 5 毫米; 箨环 隆起;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幼时被 有 白粉; 节内高 1.5 — 4 毫米, 幼 时亦被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枝 条以 3 — 11 枝簇生 于秆之 每节, 常 与秆作 35 — 40 度夹角 开展, 直径仅 1 一 1.5 毫米。 笋 紫 黑色, 疏 生灰白 色小刺 毛或稀 无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圆 形至三 角状长 圆形, 约为 其节间 长度的 1/2 — 3/5, 先端圆 拱形, 背面无 毛或在 其上部 偶具灰 白色小 刺毛, 幼时 微被 白粉, 纵脉纹 明显, 幼时边 缘还有 灰白色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 舌三角 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或 稀在秆 之上部 箨者稍 外倾, 三角形 或长三 角形, 基 部两侧 下延, 宽 1 一 2. 2 厘米, 与箨 鞘顶端 等宽, 无毛, 平直, 基部 与箨鞘 顶端无 关节, 故不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鞘长 3 — 4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及 鞘口缝 毛俱 缺如; 叶舌圆 弧形, 稀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薄 纸质, 长 3. 5 — 7. 5 厘米, 宽 7 — 14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3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 序总状 或为简 单的圆 锥状, 具 2 — 8 枚 小穗, 排列 疏松, 长 3 — 12 厘米, 无毛; 花序 轴下部 有时具 白粉, 通常于 花序分 枝基部 具 1 片披针 形或三 角形的 苞片, 后者 纸质, 先端 有时分 裂或呈 碎长纤 维状, 长 1 一 10 毫 米。 小穗柄 细长, 平滑, 长 6 — 25 毫米 (顶 生小穗 可长达 35 毫米 ), 微弯 曲或有 时作波 
禾本科  87  状 曲折; 小穗紫 色或深 紫色, 含 3 — 8 枚 小花, 长 18 — 50 毫米, 顶生 1 花不 发育, 小穗 轴 节间长 4 一 5 毫米, 扁平, 向顶端 具有逐 渐较密 的灰白 色短柔 毛和小 纤毛; 颖 先端渐 尖, 无毛, 小 横脉不 发达, 第 一颖长 6 — 12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8 — 14 毫米, 具 5 — 7 脉;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背面 疏生短 柔毛, 具 7 脉, 小 横脉不 发达, 边缘 生易落 纤毛, 第一 外桴长 12 — 15 毫米; 内稃长 10 — 12 毫米, 膜质, 狭窄, 先端具 2 齿裂, 背面具 2 脊, 脊 间宽约 1 毫米, 脊上具 纤毛; 鳞被 3, 长约 1.5 毫米, 上部边 缘生有 纤毛; 前 方的两 片呈披 针形, 后方的 1 片呈 卵状披 针形; 花药 黄色, 长 7 — 8 毫 米; 子房椭 圆形, 无毛, 长约 1.5 毫米, 花柱 2, 长约 1 毫米, 柱头 3, 白色, 羽 毛状, 长约 2 毫米。 果实 未见。 笋期 7 — 8 月。 花期 10 月。 产 贡山、 德钦、 维西、 云龙、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3100 — 3800 米的 云杉、 冷杉 林下, 或 成单优 群落。 模式 标本采 自贡山 之澜沧 江畔。 秆 为制作 钓鱼竿 之上等 材料。 3. 秃 鞘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similaris Hsueh et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 中 国植物 志 (1996)*. 灌木状 竹类。 秆直径 8 — 12 厘米, 节间长 9. 5 — 18. 2 厘米, 圆 筒形, 淡 黄色, 无 毛, 节下 方密被 白粉或 黑垢, 纵向 细肋不 明显, 秆壁厚 2 — 3 毫米, 髓初 时呈层 片状; 箨环微 隆起, 较窄; 秆环 隆起; 节内高 2 — 3. 5 毫米。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3 — 8 (15) 枝簇 生, 近于 贴秆或 与秆成 30 度锐角 开展, 各 枝直径 1 一 1.7 毫米。 箨鞘 黄色, 下 部软骨 质, 上部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短于其 节间, 在下 部则不 明显, 边缘 有密生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或各具 1 一 3 条短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 三角状 锥形,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无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小横脉 可见。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 紫色, 长 2. 2 — 3. 2 厘米, 无毛或 近边缘 处生有 白色短 柔毛, 边 缘无纤 毛或有 时密生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各具长 2 — 4 毫 米黄褐 色或灰 色向上 微弯曲 的缝毛 2 — 6 条;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 1 毫米; 叶柄长 1 毫米, 基部阔 楔形, 下 表面淡 绿色, 无毛或 初时在 近叶柄 处有灰 白色长 柔毛, 次脉 2 — 3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一侧 具小鋸 齿而微 粗糙, 另一侧 则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产云南 (具体 地点不 详)。 4. 伞把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4: 1-4 大节竹 (东川 ) Fargesia utilis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5 — 10 厘米, 直径 1.8 — 2. 5 厘米。 秆 直立, 高达 4 米, 直径 1.5 — 2. 5 厘 米; 节间 一般长 15 — 17 (2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3 — 6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时微 被 白粉, 无纵向 细肋, 秆壁厚 2. 5 — 5 毫米; 箨环 隆起, 幼时被 微毛或 无毛; 秆 环较平 坦或 在分枝 之节为 隆起, 幼时有 时微被 白粉; 节内高 2 — 3 毫米, 幼时其 间有时 亦微被 白粉, 颜 色绿, 但 较节间 为淡。 秆芽 三角状 卵形, 表 面具小 硬毛, 边缘生 纤毛。 枝条在 秆 每节为 (3) 7 — 18 枝 簇生, 与秆 作小于 45 度 的锐角 开展, 直径 1 一 1.5 毫米。 笋紫 色, 具极稀 疏的黄 褐色或 灰黄色 刺毛, 微被 白粉; 秆箨 宿存, 长于 其所在 节间, 革质, 
88  云 南植物 志  长 圆形, 顶端宽 1.5 — 2 厘米, 两肩常 微高起 而略呈 "山" 字形, 背面有 时微被 白粉和 极稀 疏的黄 褐色刺 毛或小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 舌略呈 "山" 字形 突出, 常不 对称, 无毛, 高不及 1 毫米; 箨片 长三角 形至带 状披针 形, 薄 革质, 在 秆之下 部箨者 直立, 上部者 外翻, 基部不 收缩, 窄 于或显 著窄于 箨鞘之 顶端, 无毛, 常平 展而不 内卷。 小枝具 1 一 2 叶; 叶鞘长 1.5 — 3.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不及 1 毫米; 叶 片长约 1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无毛,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基部阔 楔形, 次脉 2 — 3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缘 具小鋸 齿而稍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2700 — 3650 米。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烂 泥坪。 笋可 食用, 秆材 因其质 较脆, 一 般不宜 作编织 之用, 而仅 以原竹 供结扎 楼板。 5. 德 钦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0: 1-4 Fargesiasylvestris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 'sylvestribus'); 中国 植物志 (1996)1 秆高 3 — 4 米, 直径 6 — 10 毫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11 一 17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灰 绿色, 密被 白粉, 具灰 白色小 硬毛, 纵 向细肋 微显, 秆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 隆起; 秆 环微 隆起或 隆起; 节内高 2 — 3 毫米, 幼时有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淡黄色 纤毛。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6 — 10 枝, 上举, 直径 1.5 — 2 毫米。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 圆形, 先端 三 角形, 背部被 黄褐色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边缘 幼时具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边缘幼 时密生 黄褐色 纤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底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并与箨 鞘顶相 连处有 关节, 故 两者易 脱离, 边 缘有小 锯齿。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仅于边 缘生灰 黄色短 纤毛; 叶耳近 镰形, 微小, 紫色, 各 具 3 或 4 条长约 1 毫米 放射状 璲毛; 叶舌 截形, 紫色, 高约 1 毫米, 边 缘幼时 生短纤 毛, 外叶舌 幼时有 灰白色 柔毛;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背面 幼时有 灰白色 柔毛; 叶片狭 披 针形, 长 5 — 9. 2 厘米, 宽 5 — 8 毫米, 基部阔 楔形或 楔形, 下表 面密被 灰白色 长柔毛 (在基 部尤密 ), 次脉 3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200 — 3350 米的高 山松、 山杨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德钦 白马雪 山。 6. 薄 壁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0: 5-7 灰竹 (镇康 ), 黄竹 (凤 庆洛觉 ), 霉竹 (双江 ), 泡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霉箭竹 ( 云南竹 类资源 及其开 发利用 ) Fargesia tenuilignea Yi ( 1988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5. 5 — 10. 5 厘米, 直径 1.5—3 厘米。 秆高 4 一 7 (8)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节间长 20 — 25 (-29)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8 — 10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时 无白粉 或微有 白粉, 秆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 较窄, 隆起, 初时 有棕色 刺毛; 秆 环平坦 或在有 分枝的 节处微 隆起; 节内高 4 一 6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5 —) 8-11 枝, 直径 1.5 — 3 毫米。 笋紫 红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图版 20 1—4. 德 钦箭竹 Faigesiasylvestris Yi, 1. 秆的 一段, 示 节间及 秆芽, 2. 具叶 小枝, 3. 叶鞘及 璲毛, 4. 秆箨; 5-7. 薄 壁箭竹 F. tenuilignea Yi, 5. 杆的一 段, 示 分枝, 6. 杆箨, 7. 具叶 小枝。 (吴锡 麟绘) 
90  云南 植物志  等长 或超过 其节间 长度, 背 面或背 面的上 半部被 较密的 黄色至 黄褐色 刺毛, 纵 向脉明 显, 边缘 上部生 有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4 一 6 条长 2 — 8 毫 米直立 或稍弯 曲的 黄褐色 缝毛; 箨舌 截形, 高 2 — 5 毫米, 边缘 有时生 纤毛;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上表面 基部被 微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两 者间有 关节相 连接, 故 易彼此 脱离。 小枝 具 2 — 4 (-5) 叶; 叶鞘长 3 — 7 厘米, 幼时 上部有 白粉, 仅 在边缘 初时生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4 一 7 条长 3 — 11 毫米 灰黄色 劲直或 微波曲 的宿存 缝毛; 叶舌 截形, 淡 绿色,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4 一 6 毫米, 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长 (6 —) 13- 18 厘米, 宽 (1 一) 1.3 — 2. 3 厘米, 干后常 皱褶,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表 面无毛 或在 基部沿 中脉两 侧偶有 柔毛, 次脉 4 或 5 对, 小 横脉很 清晰, 叶 缘一侧 小锯齿 极明显 而 整齐, 另一侧 的小锯 齿较稀 疏而不 整齐。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凤庆、 镇康; 生 于海拔 2400 — 3100 米 的针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凤庆。 笋 食用; 秆供 造纸, 或劈 篾供编 织用。 7. 曲 秆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大 节疤竹 (漾濞 ) Fargesiasubflexuosa Yi (1988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5 — 10 厘米, 直径 1.5 — 2 厘米。 秆 直立, 但略呈 "之" 字形 曲折, 高 3 — 6 米, 直径 1.5 — 3 厘米, 节间长 22 — 25 (-35) 厘米, 基部 节间长 5 — 10 厘米, 圆筒 形, 灰 绿色, 幼时被 白粉及 灰白色 小刺毛 (在节 下方密 被黄色 小刺毛 ), 纵肋 明显, 秆 壁厚 3 — 5 毫米; 秆环微 隆起至 隆起, 较 粗大, 与 箨环近 等高; 箨环 隆起; 节内宽 3 — 6 毫米, 幼时有 白粉, 具 纵棱。 秆芽长 卵形。 杆分枝 较低, 通常在 秆之第 3 — 5 节 开始分 枝,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2 — 7 枝, 直 立或向 上举, 直径 2 — 4 (一 5) 毫米。 杆箨 早落, 三 角状 长圆形 或长三 角形,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先 端短三 角形, 背面 有稀疏 贴生黄 色疣基 刺毛, 此毛在 鞘基部 较长而 且向上 生长,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 缘无纤 毛或有 黄褐色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箨片 外翻, 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易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2 —) 3 — 5 叶; 叶鞘长 5 — 6. 6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缺 如或不 明显, 鞘口两 肩各有 2 — 4 条分 叉的缝 毛, 后者黄 褐色, 斜展, 长 1.5 — 3 毫米; 叶柄长 2 — 4 毫米, 常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较薄, 长 12 — 16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无毛, 干后常 曲皱, 次脉 4 或 5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缘 一侧具 毛状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 漾濞; 生 于海拔 2920 — 3250 米的山 箐阔叶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漾濞 点苍山 西坡。 8. 大 姚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毛竹 (大姚 ) Fargesia mairei ( Hack, ex Hand. -Mazz. ) Yi ( 1926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Arundinaria mairei Hack, ex Hand. -Mazz ( 1926) nom. seminud. ; Indocalamus mairei (Hack.) McClure (1940); Sinarundianria mairei (Hack.) Keng ex Keng f. 
禾本科  91  (1948). 秆柄长 2 — 10 厘米, 直径 1 一 1.8 厘米。 秆高 2 — 3 (4) 米, 直径 1 一 2 (3) 厘米, 节间长 15 — 20 (26)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厚 白粉, 上 部被白 色或淡 黄色小 刺毛, 秆壁厚 1.5 — 2. 5 毫米; 箨环 隆起,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杆环 平坦, 幼时有 白粉; 节内宽 1.5 — 2. 5 毫米, 幼 时亦被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6 — 10 枝,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先 端呈三 角形, 背面被 稀疏贴 生的棕 色疣基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 上部生 棕色纤 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无 璲毛, 偶各 有一条 缝毛; 箨舌 截形或 微作圆 拱形, 高 1 一 2.7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与箨鞘 先端有 关节相 连, 故两 者相互 脱离, 边缘 平滑。 小枝具 2 — 3 (-5) 叶; 叶鞘长 1.8 — 3. 5 厘米, 边 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 无缝毛 或偶可 有之; 叶舌 截形, 紫色, 高 1 一 1.5 毫米; 叶柄 长 1 一 2. 5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3. 5 — 8 (10.5) 厘米, 宽 5 — 9. 5 (12) 毫米, 先端 长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无毛, 下 表面灰 白色, 次脉 2 或 3 对, 小横脉 可见, 叶 缘一 侧有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 枝长达 24 厘米, 纤细, 曲折; 圆 锥花序 从叶鞘 中 伸出, 长达 12 厘米, 共 具小穗 8 枚。 小穗 绿色, 被 极稀疏 的小柔 毛或小 刺毛; 小穗 柄长达 17 毫米, 细瘦, 无毛 或近于 无毛; 小穗轴 节间长 约为内 桴长度 之半, 棍 棒状, 弯曲, 近轴面 扁平, 几 无毛, 在另 一面则 有不明 显的白 色贴伏 糙毛, 顶 端具白 色小纤 毛; 颖 2 或 1 片, 通常 紫色, 先 端纯, 具糙芒 或有时 具极长 的芒, 颖长 7 — 9 毫米, 宽 1 毫米; 外桴 先端狭 渐尖, 长宽 均约为 11 毫米, 边 缘有或 多或少 的白色 硬毛; 内稃通 常 较短于 外稃, 先端 钝或具 2 齿, 齿 粗糙, 脊 间具糙 硬毛, 脊上向 顶端具 较粗的 纤毛; 鳞被 的前方 2 片近 等长, 半 卵状披 针形, 后方 一片披 针形, 稍短; 子房长 圆形, 顶端延 长而变 狭窄, 花柱 2, 下方 无毛, 向 上变为 细窄的 羽毛状 柱头。 果实 未见。 笋期 7 月。 花期 8 月。 产 大姚; 生 于海拔 2950 — 360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或 冷杉、 铁杉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大姚 白盐井 (白龙 箐)。 四川 (木里 ) 也有 分布。 笋 食用; 秆作编 织用。 本种 目前尚 无具花 标本, 其花部 的描述 系根据 R. P. Maire 7524 号标 模式标 本所写 的描 述转译 而来。 在 F. A. McClure 的描 述中, 记载叶 片下表 面被长 硬毛, 惟采 自云南 大姚白 草岭的 易同培 84014 号无花 标本, 其叶 片的下 表面为 无毛, 则是一 项可疑 的不同 9. 腾 冲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1: 12-13 刚竹 (腾冲 ) Fargesia solida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2. 5 — 12. 5 厘米, 直径 0.6 — 1.8 厘米。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1.5 (— 2)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 通常长 13 — 16 (-22)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柱 形, 粉 绿色, 无毛, 密被厚 白粉, 纵向 细肋稍 明显至 明显, 实心; 箨环 隆起, 常 呈木质 环状; 秆环微 隆起, 较箨环 为低;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近边 缘处生 小硬毛 及 白粉, 边缘生 黄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4 一 9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 紫色, 被 
92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21 1 一 11. 云 龙箭竹 Fangesia papyrifera Yi, 1. 秆的一 段, 示 秆芽, 2. 花枝, 3. 小穗, 4. 叶枝; 5 — 6. 秆箨, 7. 内稃、 外样, 8. 雄蕊, 9. 雌蕊, 10-11. 鳞被; 12-13. 腾 冲箭竹 F. solidaYi, 12. 秆箨, 13. 叶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93  稀疏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 圆状三 角形,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背部被 淡黄色 贴伏的 疣基刺 毛, 刺毛 在该面 基部稍 稠密,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 缘生淡 黄色长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突出,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 宿存, 三 角形或 线状三 角形, 绿紫 色, 无毛, 基部 远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小枝具 (1) 3 — 5 叶; 叶鞘长 2 — 2. 5 (-3.5) 厘 米, 无毛, 边 缘不生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叶舌作 圆拱形 突出, 高约 0.5 毫 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9. 5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2 —) 3 (-4) 对, 小 横脉略 明显, 叶缘 一侧密 生毛状 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 腾冲; 生 于海拔 2300 — 2500 米的溪 边阔叶 林下。 模 式标本 采自腾 冲瑞滇 林场。 10. 马 斯箭竹 (中 国植 物志) 马斯 (傈僳 语), 实心 竹'、 二实竹 (维西 ) Fargesia dura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 册) (1994); 中国植 物志' (1996)'. 秆柄长 5 — 7 厘米, 直径 1.6 — 3 厘米。 秆高 3 — 4 厘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坚硬, 梢 头 直立, 节间长 20 — 27 厘米, 基部节 间长约 8 厘米, 圆 柱形, 幼 时密被 白粉, 并生有 灰色或 灰白色 小硬毛 (节下 方则为 棕色刺 毛), 老秆具 蜡质, 纵 向细肋 明显, 实 心或几 实心; 箨环 隆起, 初 时密生 棕色短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幼 时被稀 疏小硬 毛及白 粉; 节内高 2 — 4 毫米, 具灰 白色小 硬毛。 秆芽长 卵形。 枝 条在秆 每节为 3 — 7 枝, 与秆 作 30 — 35 度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1.5 毫米, 幼时有 时具小 硬毛。 笋紫 红色, 贴生 棕色短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 圆形, 先 端短三 角形, 通常 长于其 节间, 背部 密被分 布均匀 的 棕色短 刺毛, 纵 脉纹极 明显, 边 缘初时 具灰色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截 形或 下凹,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或 腹面基 部具稀 疏灰色 微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易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2) 5 (6) 叶, 叶鞘长 3 — 5. 5 厘米, 仅于边 缘初时 密生黄 褐色短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5 — 8 条 劲直或 上端弯 曲的 缝毛, 后者长 2 — 4 毫米; 叶舌 截形, 幼时被 微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5 — 2 毫 米, 背面被 灰色短 柔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5 — 12 厘米, 宽 4 一 9.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被 稀柔毛 (在基 部尤密 ), 次脉 (2 —) 3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维西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 云杉、 冷杉、 铁杉 林下。 11. 云 龙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1: 1-11 实心竹 (云龙 ), 片 马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papyrifera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Borida papyrifera (Yi) Stapleton (1998) ; Fargesia albocerea Hsueh et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Borinda albocerea (Hsueh et Yi) Stapleton (1998). 秆柄长 5 — 12 厘米, 直径 3 — 6 厘米。 秆髙 6 — 8 米, 直径 2 — 6 厘米, 尖削度 较大, 节间一 般长 22 — 28 厘米, 最 长可达 40 厘米, 秆 基部数 节间长 10 — 17 厘米, 圆 筒形, 
94  云南 植物志  或 秆基部 者微扁 并具不 明显浅 沟槽, 密被厚 白粉, 还具 灰色、 灰褐 色至黄 褐色小 刺毛, 愈 向节间 上部则 其毛的 颜色愈 深而更 密集, 纵向 细肋较 明显, 空腔小 或近于 实心; 箨环 显著 隆起, 高于 秆环, 初时 具棕色 刺毛; 秆环微 隆起, 幼时被 白粉; 节内 幼时也 密被白 粉, 长 3 — 5 毫米。 秆芽阔 卵形, 黄色, 有 光泽, 近 边缘处 生有白 粉及小 硬毛而 边缘则 密生 黄褐色 纤毛。 秆每节 3 分枝, 枝 与秆作 30 — 40 度的 夹角而 开展, 枝 粗壮, 直径 (1.5 —) 3 — 5 毫米。 笋红 紫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左右不 对称, 有 时 耸起, 各具数 条灰褐 色至黄 褐色的 缝毛, 后者劲 直或微 弯曲, 长为 3 — 6 毫米; 箨舌 微凹 乃至深 凹人, 稀 截形, 黑 紫色, 高 2 — 3 毫米, 边 缘初时 有灰褐 色排列 整齐的 纤毛; 箨片 带状披 针形, 外翻, 先端长 渐尖, 下半部 平直, 上半 部通常 内卷而 微皱, 无毛, 边 缘具小 锯齿。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4. 5 — 9. 5 厘米, 无毛, 背部 纵脊明 显而几 贯穿整 个叶鞘 全长, 边 缘纤毛 通常易 早落, 高不及 1 毫米, 无毛 或近边 缘生小 硬毛; 叶柄长 2 — 4 毫米, 常被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1.6 — 2. 3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5 (-6)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有小 锯齿。 花枝具 叶, 真 花序, 大型圆 锥状, 较 开展, 具小穗 10 — 20 枚; 花序轴 扁平, 被 微毛; 小穗柄 纤细, 波状 弯曲, 长 1 一 1.5 厘米, 被灰色 微毛; 小穗 含小花 2 — 6 朵, 顶 端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0.5 — 1 厘米, 扁平, 被毛; 颖 2,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第二 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先端 具芒; 外桴披 针形, 纸质, 具长 尖头, 背 被白色 刺毛, 边缘具 纤毛; 内桴 稍短于 外稃,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脊间被 微毛, 先端 2 裂; 鳞被 3, 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 头 3,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云龙、 泸水; 生 于海拔 2750 — 3600 米 (也少 见海拔 1750 米处) 的阔叶 林下, 也 可组成 纯林。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龙漕涧 林场。 笋 食用; 秆供 造纸、 编织、 撑船 篙和农 具柄。 12. 棉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2: 1-8 篾竹、 丛竹、 大节竹 (东川 ) FargesiafungosaYi (1985)*;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植物 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柄长 5 — 11 厘米, 直径 1.8 — 2. 5 厘米, 杆高 4 一 6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节 间长 20 — 23 (36)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6 — 8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纵向 细 肋不甚 明显, 中空, 起初常 为海绵 状髓心 填满, 秆壁厚 3 — 6 毫米; 箨环 隆起, 初时 常具黄 褐色小 刺毛, 有 时还具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微 隆起至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 米, 绿色, 但 较节间 为淡。 秆芽宽 卵形, 微 粗糙, 边缘生 白色小 刺毛。 秆 每节分 9 一 25 枝,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笋紫 色至紫 红色, 密被 棕黑色 刺毛; 箨鞘 宿存, 长三角 状兼长 圆形, 黄 褐色, 下半部 革质, 上 半部纸 质至厚 纸质, 先 端逐渐 狭窄, 背部 被棕黑 色刺毛 (在中 部以下 毛最多 ), 除被覆 盖之一 侧外, 均密被 褐紫色 斑点, 纵向脉 纹较显 著, 小 横脉不 清晰, 边缘 有时生 棕黑色 刺毛, 常 内卷; 箨耳 截形, 黄 褐色, 无毛, 高 1 一 1.5 毫米, 上 缘常有 裂缺;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边 缘具微 锯齿, 常 内卷。 小枝具 (2) 3-4 (-6) 叶; 叶鞘长 4 一 7. 5 厘米, 仅于边 缘初时 具灰白 色至灰 褐色纤 
禾本科  95  图版 22 1 一 8. 棉花竹 Fargesiafungosa Yi, 1. 秆箨, 2. 具叶 小枝, 3. 花枝, 4. 小穩, 5. 外稃 (左 )、 内稃 (右 ), 6. 磷 被, 7. 雄蕊, 8. 雌蕊; 9 一 17. 空 心箭竹 F. edulis Yi, 9. 秆的一 段, 示 分枝, 10. 秆箨, 11. 具叶 小枝, 12. 花 枝, 13. 小花, 14. 内稃, 15. 蛾被, 16. 雄蕊, 17. 雌蕊。 (吴锡 麟绘) 
96  云南 植物志  毛; 叶耳 微小, 镰形, 紫色, 边 缘具灰 色至灰 褐色劲 直或微 弯曲之 璲毛, 后 者长为 1.5 — 2. 5 毫米; 叶舌圆 拱形, 高不及 1 毫米, 边缘 初时具 纤毛, 其 色灰至 黄褐, 长为 1.5 — 2. 5 毫米; 叶 柄长约 2 毫米, 背面具 灰褐色 柔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7 —) 10-16 厘米, 宽 1 一 1.7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在其基 部还具 灰白色 柔毛, 次脉 4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总状 花序长 4. 5 — 8 厘米, 细瘦而 紧缩, 生 于具叶 小枝的 顶端, 从略扩 大呈佛 焰苞状 的叶鞘 之一侧 伸出, 共 具小穗 (1 一) 3 — 7 枚, 后 者有时 全偏向 一侧, 佛焰苞 状叶鞘 上的叶 片显著 缩小, 长 3. 5 — 6 厘 米, 宽 2. 5 — 4 毫米, 其 叶柄亦 缩短, 花序 下部的 1 或 2 分枝 之基部 常托以 1 片 三角形 或 线状披 针形之 苞片, 后 者灰色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顶生 小穗者 可长达 5 毫米 ), 内 侧 扁平, 被 灰色或 灰黄色 硬毛; 小穗长 2. 5 — 4. 3 厘米, 绿色、 紫 绿色或 紫色, 含 3 — 7 枚 小花, 顶生 小花不 发育; 小穗轴 节间长 3 — 4 毫米, 扁平, 绿色, 具 灰白色 硬毛, 顶 端边 缘密生 灰白色 纤毛; 颖 纸质, 披 针形, 先 端渐尖 并被短 硬毛, 中脉 上生有 硬毛, 边 缘具 纤毛, 第 一颖长 1.1 一 1.5 厘米, 宽约 2 毫米, 具不 明显的 5 脉, 第 二颖长 1.4 一 1.8 厘米, 宽约 3 毫米, 具 5 — 7 脉; 外桴 卵状披 针形, 纸质, 长 (1.2 —) 1.7-2® 米, 宽约 3 毫米, 具 7 脉, 背面 密被灰 白色短 硬毛, 脊间宽 1 一 1.5 毫 米并具 2 脉; 鳞 被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白色, 前方之 2 片长约 3 毫米, 后方 1 片长约 2 毫米, 脉纹明 显, 边缘 具白色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7 毫米, 基 部呈箭 镞形; 子房椭 圆形, 长约 1 毫 米, 无毛, 花柱 2, 长约 1 毫米, 无毛, 柱头长 3 — 4 毫米, 白色,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7 — 8 月。 花期 4 一 9 月。 产 会泽、 宜良、 东川; 生 于海拔 1800 — 2700 米 的阔叶 林下。 四川西 南部、 贵州西 部 也产。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 农家栽 培相当 普遍。 笋供 食用; 秆材 蔑质富 轫性, 最适 宜编织 农具、 家具。 13. 滇 西箭竹 (新拟 ) 马 亨箭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马亨 (维西 傈僳语 ), 马兹比 (贡山 傈僳语 ), 空心竹 (漾濞 ), 毛竹 (丽江 ) Fargesia communis Yi (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3 — 10 厘米, 直径 1 一 2. 3 厘米。 秆高 4 一 8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20 — 25 (3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 筒形, 被 白粉, 无毛或 幼时有 黄 褐色小 刺毛,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2 — 4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平滑。 秆芽长 卵形, 边缘密 生灰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4 一 10 枝, 枝常 与秆作 35 — 40 度夹角 开展, 近 等粗, 直径 1 一 2 毫米。 笋紫 色或紫 红色, 被稀疏 棕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红 褐色, 长三 角形, 下 半部为 革质, 上半 部则为 纸质, 而且上 半部显 著变狭 窄 而呈带 状并能 内卷; 箨 鞘远较 其节间 为长, 背部 被稀疏 棕色贴 生疣基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 半部及 两侧的 小横脉 清晰, 初时 边缘密 生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 缝毛, 后者 直立, 黄 褐色, 长为 3 — 5 毫米; 箨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1 毫 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稍窄, 并与 箨鞘顶 端有关 节相连 接, 故 两者易 脱离, 边缘 常有小 锯齿。 小枝具 4 一 5 叶; 叶鞘长 3 — 5 厘米, 仅在 边缘密 
禾本科  97  被 灰黄色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3 — 7 条直立 缝毛, 淡黄 褐色, 长为 2 — 4 毫 米;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6 毫米, 外 叶舌具 灰白色 柔毛; 叶柄长 2 — 3 毫米, 通常 无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8. 5 — 12 (-16) 厘米, 宽 5 — 10 (14)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淡 绿色, 在该面 基部有 灰白色 柔毛, 次脉 3 对, 小横 脉不甚 明显, 叶缘 具小锯 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产云南 维西、 漾濞; 生 于海拔 2500 — 325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维西永 春乡。 秆 为造纸 原料, 原 竹可扎 扫把或 劈篾、 编织 农具、 家具 等用。 14. 空 心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2: 9-17 空心竹 (泸 水、 云龙 ), 黄竹 (保 山、 昌宁 ), 灰竹 (云龙 ), 马亨, 马过吕 (泸水 傈 僳语) FargesiaedulisHsuehet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Borinda edulis (Hsueh et Yi) Stapleton (1998). 秆柄长 6 — 10 厘米, 直径 2 — 3 厘米。 秆高 5 — 8 米, 直径 2 — 4 厘米, 节间 一般长 约 28 厘米, 最 长可达 40 厘米, 杆基部 节间长 5 — 12 厘米, 圆 筒形, 密被 白粉, 无毛或 在节 下方具 易脱落 的棕色 刺毛, 纵向 细肋不 发达或 在节间 的上半 部隐约 可见, 秆壁厚 2 — 4 毫米, 髓呈鋸 屑状; 箨环 隆起, 无毛 或初时 具直立 而带棕 色易脱 落的长 刺毛; 秆 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6 毫米。 秆芽长 卵形或 偶为半 圆形, 初 时微被 白粉, 近边 缘处 密被黄 褐色小 刺毛, 边缘则 密生长 刺毛。 秆 每节分 4 一 7 枝, 枝 与秆作 20 — 35 度的 夹角 开展, 直径 2 — 4 毫米。 笋 紫色, 密被 棕色长 刺毛; 秆箨 迟落, 黄 褐色, 革质, 较 脆硬, 上 半部强 烈向内 收缩而 变窄, 背部 密被棕 色至棕 黑色长 刺毛, 纵向 脉纹在 上半部 很 显著, 边缘上 部密生 棕色长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微高起 而呈箨 耳状, 其 上具易 落的 璲毛, 后 者呈褐 色或灰 褐色, 长为 2 — 3 毫米, 劲 直或微 弯曲; 箨舌截 平乃至 下凹, 无毛,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常有细 裂缺; 箨片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直立, 无毛, 边缘具 小 锯齿。 小枝具 5 — 7 叶, 灰 褐色, 长为 2 — 6 (—8) 毫米, 或可 无鞘口 璲毛; 叶舌截 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上 缘具浅 裂齿; 叶柄长 2 — 3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10 — 15 (-20) 厘米, 宽 1 一 1.4 (-2.2)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尤 其在基 部被稀 疏 的柔毛 或有时 无毛, 次脉 4 或 5 对, 小 横脉较 明显, 叶 缘具小 鋸齿。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5 — 7 厘米, 下部 被叶鞘 包藏, 共有 4 一 7 枚 小穗, 从最 上部扩 大成佛 焰苞状 的叶鞘 之开 口一侧 伸出; 小穗柄 直立, 长 1.5 — 2 毫米, 无毛; 小穗含 3 — 4 枚 小花, 长 2. 5 — 3.2 厘米, 淡黄 绿色,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5 毫米, 无 毛或向 顶端具 白色短 柔毛; 颖 纸质, 无毛, 先 端刚毛 渐尖, 第 一颖长 12 — 20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18 — 25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外 稃狭披 针形, 先端呈 刚毛状 渐尖, 长 18 — 26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无毛或 有时上 部具贴 生的疏 硬毛, 基部 具白色 柔毛, 边缘 有时具 纤毛; 内稃长 11 一 13 毫米, 先端 2 裂, 两脊之 上部均 生有短 纤毛, 脊 间的上 部亦具 微毛; 鳞被披 针形, 长约 2 毫 米,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花药长 7 — 9 毫米; 子房椭 圆形, 顶端 膨大, 黄 褐色, 无毛, 长 约 1 毫米, 花柱 2, 柱头 线形。 果实 未见。 笋期 7 月。 花期 5 月。 产 泸水、 保山、 云龙; 生 于海拔 1900 — 2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昆明 
• 98 • 云南 植物志  (省 林科所 竹园) 栽 培竹株 (可能 引自漕 涧)。 笋 食用, 秆供编 织和造 纸用。 15. 贡 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马兹比 (贡 山傈 僳语) Fargesiagongshanensis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2. 5 — 9 厘米, 直径 1.6 — 2. 5 厘米。 秆高 3 — 4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梢头直 立, 节间长 22 — 32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8 — 10 厘米, 圆 筒形, 幼 时密被 白粉, 无毛, 纵向细 肋不发 达或微 明显, 秆壁厚 3 — 5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 环隆起 至显著 隆起; 秆 环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初时有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缘具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5 枝, 常 与秆作 35 度的 夹角而 开展, 直径 1 一 2 毫米。 笋紫 红色, 背 面疏生 棕色小 刺毛; 秆箨宿 存乃至 迟落, 下半部 革质, 上半部 纸质, 长三 角形, 较 其节间 稍短, 背部 通常 无毛或 偶具数 条棕色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半部 小横脉 明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基部 较箨 鞘顶端 为窄, 且 与之有 关节相 连接, 故易自 箨鞘上 脱离, 微 内卷。 小枝具 4 一 7 叶; 叶鞘长 2. 2 — 3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各 具直立 黄褐色 的缝毛 7 — 9 条, 其长为 2 — 3 毫米; 叶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通常 无毛; 叶片 狭披 针形, 长 10 — 12. 5 厘米, 宽 6. 5 — 8. 5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在 基部生 有 灰白色 柔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450 米 的阔叶 林下。 16. 带 鞘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马赛 (泸 水傈 僳语) Fargesiacontracta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16a. 带 鞘箭竹 (原 变型) f. contracts 秆柄长 5 — 6 厘米, 直径 1.7 — 2. 5 厘米。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 间一 般长 18 — 22 (-25) 厘米, 最 长可达 3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7 厘米, 圆 柱形, 初 时密被 白粉, 无 毛或初 时在节 下方具 黄褐色 刺毛, 实心, 近 实心或 至少在 秆基部 数节间 近 实心; 箨环 隆起, 初 时具淡 黄色小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偶 有 白粉。 秆 芽阔卵 形至长 卵形, 近 边缘处 粗糙, 边缘具 灰色至 灰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3 — 6 枝, 与秆作 25 — 30 度 的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笋紫 红色, 外 部疏生 灰色或 淡黄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下半部 革质, 向上逐 渐变为 纸质, 在中部 以上显 著收缩 变窄而 呈 带状, 基 部被极 稀疏的 黄褐色 刺毛, 纵向 脉纹极 显著, 小 横脉在 鞘中部 以上显 著乃至 极 显著, 干后 其上中 部通常 内卷, 边缘 常密生 灰色至 黄褐色 刺毛; 无 箨耳, 鞘口 两肩极 易脱落 之缝毛 1 一 4 条, 后 者淡黄 色至黄 褐色, 劲直, 长为 1 一 3 毫米; 箨舌 截形, 无 毛, 高不及 1 毫米, 上缘 具不整 齐的细 裂刻; 箨片 线形, 宽 1 一 1.5 毫米, 直立, 不易 脱落, 无毛, 平 直或微 内卷, 边 缘通常 平滑。 小枝具 (4) 5-7 (8) 叶; 叶鞘长 2. 8 — 4.5 厘米, 仅在 边缘具 灰白色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6 — 8 条灰 黄色微 弯曲之 
禾本科  9^  璲毛, 其长为 2 — 5 毫米; 叶舌 截形或 微呈圆 拱形, 淡 绿色,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初时具 灰色短 纤毛;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背面 初时生 灰白色 柔毛, 微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9 — 13 厘米, 宽 5 — 9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疏 生灰白 色柔毛 (近基 部处 毛尤密 ), 次脉 3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4 一 5 月 。 产云南 泸水、 保山;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的 阔叶林 或冷杉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保山。 16b. 空心带 鞘箭竹 (变型 ) f. evacuata Yi (1988)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是节间 中空。 产 泸水和 贡山; 生 于海拔 2000 — 2200 米 林内。 模式 标本采 自泸水 县高黎 贡山。 16c. 福 贡箭竹 (变种 ) 马诗 (福 贡傈 僳语) var. fugongensis Hsueh et J . K. Duan (1996) (as "1994") * .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箨 鞘具大 小不等 的褐色 斑块; 叶脱 落性。 产福贡 (珠 明林,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于 高黎贡 山海拔 2800 — 3000 米的 林下。 17. 东 川箭竹 (新拟 ) 图版 23: 4-5 白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苦竹、 小苦竹 (东川 ) Fargesia semicoriacea Yi (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秆高 1 一 3.5 米, 直径 5 — 12 毫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20 — 2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6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 时微被 白粉, 纵向细 肋微 显著, 秆壁厚 2 — 3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微 隆起;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灰色短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7 枝, 枝直径 1 一 1.5 毫 米。 笋 紫色, 有棕色 斑块, 疏被 棕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下半部 革质, 上半部 纸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先端三 角状, 背部 无毛或 上半部 具稀疏 棕色小 刺毛, 有时 具紫色 斑块, 纵 脉纹 明显, 边缘 初时密 生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无缝 毛或初 时具少 数长为 2 — 5 毫 米之 灰白色 璲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部 较 箨鞘顶 端窄, 边缘常 内卷, 平滑 或起初 其边缘 具极稀 疏的小 锯齿。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3 — 5 厘米,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4 或 5 条灰黄 色或黄 褐色璲 毛, 后者 直立, 长为 2 — 3 毫米; 叶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无毛, 外叶舌 具灰白 色短柔 毛, 微有 白粉;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微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5 — 11 厘米, 宽 5. 5 — 10. 5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 缘一侧 具小鋸 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的 华山松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东川烂 泥坪。 18. 喜 湿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3: 1-3 水竹 (大姚 ) Fargesia hygrophila Hsueh et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 国植物 
图版 23 1—3. 喜 湿箭竹 Fargesiahygrophik Yi, 1.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_5. 东 川箭竹 F. semi- coriacea Yi, 4. 秆箨, 5.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01  志 (1996)*. 秆柄长 3— 11 厘米, 直径 1.1 一 2. 3 厘米。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2.5) 厘 米, 节间长 15 — 18 (-24)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筒 形或分 枝一侧 的基部 有时具 沟槽, 初时 密被厚 白粉, 无毛 或有时 在节下 方有灰 黄色小 刺毛, 纵向细 肋微显 著, 秆壁厚 2. 5 — 6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4. 5 — 8 毫米, 初 时有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黄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4 枝, 枝 上举, 直径 1 一 2.5 毫米。 笋淡 绿色, 有时 具紫色 斑点;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革质, 远较其 节间为 长, 先 端渐狭 呈长三 角状, 背 部被黄 色至棕 色疣基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部常 内卷,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偶或两 肩各有 1 或 2 条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 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常 内卷,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常 内卷, 边缘 平滑。 小 枝具 (2 —) 3 — 5、 (一 9) 叶; 叶鞘长 2. 8 — 7.1 厘米, 上部 纵脊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1~6 条直 立、 黄 褐色、 以后 脱落的 缝毛, 其长为 1 一 2. 5 毫 米; 叶舌圆 拱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3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6 — 14 厘 米, 宽 6 — 13.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白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可见, 叶缘一 侧具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大姚; 生 于海拔 1600 — 30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大姚白 草岭。 秆劈 篾供编 织各种 家具和 农具。 19. 独 龙箭竹 (新拟 ) 图版 24: 1-3 佤箭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佤 (贡 山独 龙语) Fargesia sagittatinea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K. 秆柄长 5 — 8 厘米, 直径 3 — 6 厘米。 秆高 7 — 9 米, 直径 3 — 6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 间长 20 — 2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 筒形, 初时被 白粉, 无毛, 秆壁厚 3 — 7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通常 无毛;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3 — 4 毫米。 秆 芽卵形 或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7 — 10 枝, 枝 与秆作 30° — 35° 夹角 开展, 直 径 1 一 2 毫米。 笋紫 红色, 背 面被稀 疏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三 角形, 远长于 其 节间, 先端三 角状, 背部 被稀疏 棕色短 棕毛, 纵向 脉纹较 明显, 边缘密 生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7 — 14 条 黄褐色 缝毛, 后者 直立, 长为 5 — 8 毫米; 箨 舌下凹 或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宽 2 — 3 毫米, 常微 反折, 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小枝 纤细, 具 (2) 3 叶; 叶鞘长 2. 3 — 3 厘米, 鞘 上部纵 脊不明 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2 或 3 条 直立的 淡黄色 璲毛, 其长为 1 一 2 毫米; 叶舌 截形或 微作圆 拱形, 边缘无 纤毛, 高约 1 毫米, 外叶舌 密生灰 色直立 之长柔 毛;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薄 纸质, 长 5 — 10. 5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2 或 3 对, 小横脉 可见,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450 — 2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竹秆 是独龙 族百姓 制作狩 猎用的 弩箭、 箭刀 的上等 材料。 
图版 24 —3. 独 龙箭竹 Fargesiasagittatinea Yi, 1.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5. 弩箭竹 F. prac- cipua Yi, 4. 秆箨, 5.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03  20. 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丛竹 (腾冲 ) Fargesia altior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6 — 8. 5 厘米, 直径 2 — 5 厘米。 秆梢头 直立, 高 4 一 10 (-15) 米, 直径 1.3—3.5 (—6) 厘米, 节间长 22 — 45 (6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10 厘米, 圆筒 形,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纵向细 肋不发 达或稍 明显, 秆壁厚 4. 5 — 8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较薄;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与 箨环近 等高; 节内高 4 一 10 毫米, 初 时有白 粉。 秆芽长 卵形, 边缘有 黄色短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5 枝,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笋 紫色, 背 面疏生 棕色刺 毛', 有 时还有 紫褐色 斑块。 秆箨 早落, 三 角形,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上部 三角状 渐狭, 背面疏 生黄褐 色贴生 刺毛, 有时有 斑块, 纵 向脉纹 发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常略 高起, 通 常各有 3 — 4 条 直立、 黄 褐色的 缝毛, 毛 微弱, 长为 2 — 5 毫米, 箨舌 下凹, 无毛, 高 1—1.5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或 带状, 无毛, 基部窄 于箨鞘 顶端。 小枝具 3 — 6 叶, 叶 2. 3 — 4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有时稍 高起, 无 缝毛或 各偶有 1 或 2 条 直立黄 褐色长 1 一 2 毫米的 璲毛;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6 — 14 厘米, 宽 5. 5 — 11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3 (-4) 对, 小横 脉不甚 明显, 叶缘 一 侧有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云南 西部。 海拔 2300 — 2500 米, 小溪边 常见。 模 式标本 采自腾 冲瑞滇 林场。 秆劈 篾供编 织各种 家具、 农具。 原 竹又可 作扁担 等用。 21. 美 丽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白竹 (景东 ) Fargesia concinna Yi (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4 一 6 厘米, 直径 1.8 — 3. 5 厘米。 秆密 丛生, 高 6 — 10 米, 直径 2 — 5 厘米, 劲直; 节间长 28 — 33 (-38) 厘米, 秆基部 最短节 间长为 3 — 6 厘米, 圆 筒形, 较坚 硬, 灰 绿色, 每节 间之上 部有灰 色或灰 黄色小 刺毛, 纵向 细肋稍 可见, 秆壁厚 4 一 8 毫 米; 箨环稍 隆起, 灰色; 秆环稍 隆起, 或 在分枝 之节稍 肿胀, 淡黄 绿色至 紫色; 节内高 3 — 7 毫米。 秆芽长 圆形至 卵形, 边缘生 灰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3 —) 6 — 13 枝, 枝斜 展, 直径 2 — 4. 5 毫米, 在 节下方 幼时有 黄色短 硬毛; 秆箨 宿存, 黄 褐色, 革质, 长三 角 状兼长 圆形, 远较 其节间 为长, 先端三 角形, 背部 被稀疏 黄色或 黄褐色 贴生的 疣基刺 毛, 纵向脉 纹显著 隆起, 鞘上部 小横脉 明显, 边缘 初时生 黄色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 缝毛或 初时两 肩各有 4 一 7 条 黄褐色 弯曲之 缝毛, 长为 1 一 5 毫米; 箨 舌斜截 形或下 凹, 高 1 一 6 毫米; 箨 片长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常 弯曲, 外翻, 边缘内 卷并具 有小鋸 齿。 小枝具 3 一 6 叶; 叶鞘长 4 一 4. 7 厘米, 有时 上部有 白粉,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不见, 鞘口无 缝毛或 初时两 肩各具 (3) 5 — 7 条长 1 一 4 毫米之 缝毛; 叶舌斜 截形或 下凹, 高 约 1 毫米; 叶 柄常被 白粉, 长 3 — 4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1.3 — 3. 2 厘 米,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4 (5) 对, 再次脉 及小横 脉 清晰, 形 成长方 格状, 叶缘有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104  云南 植物志  产景东 无量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00 — 31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秆可 做造纸 原料。 22'. 弩箭竹 (新拟 ) 图版 24: 4-5 弩 刀箭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什朗 (贡 山独 龙语) Fargesia praecipua Yi (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径 1.5 — 3 厘米。 秆梢头 直立, 高 4 一 8 米, 直径 2 — 5 厘米, 节间长 22 — 3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8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 时在节 下方具 一圈白 粉, 纵向 细肋微 显著, 秆壁厚 2 — 4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微 隆起至 隆起; 秆 环平坦 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纵 向细肋 显著。 秆 芽阔卵 形或卵 圆形, 常有 白粉, 边缘 具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6 — 12 枝, 与 秆常作 35 度夹角 开展, 枝直径 1 一 4 毫米。 笋紫 红色, 被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但上部 较薄, 长三角 状兼长 圆形, 远较其 节间为 长, 先端三 角状, 背 部无毛 或上半 部具稀 疏棕色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通 常无纤 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无毛,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有关节 相连, 易互相 脱离, 平直或 内卷, 边 缘通常 平滑。 小枝具 4 一 10 叶; 叶鞘长 3. 5 — 5. 5 厘米, 上部 纵脊微 明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各具长 1 一 2 毫米通 常下弯 (稀 直立) 之灰黄 色缝毛 1 一 4 条, 后易 脱落; 叶舌呈 弧形, 隆起或 截形,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8. 5 — 16. 5 厘米, 宽 8 — 13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 面均无 毛, 次脉 3 — 5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 一侧具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 期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1850 — 2600 米的 坡地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秆为独 龙族百 姓制作 狩猎的 弩箭、 箭刀 之上等 材料。 23. 秀 叶箭竹 (云 南竹类 资源及 其开发 利用) 图版 25: 1-5 元 江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yuanjiangensis Hsueh et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广. 灌木状 竹类, 秆直径 8 — 13 毫米, 节间长 8 — 20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有 白粉, 老 时具 黑垢, 中空直 径小, 秆壁厚 2. 5 — 4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初时贴 生棕色 小 刺毛;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 卵形, 贴生, 上部及 两侧近 边缘有 硬毛, 边缘生 纤毛。 秆 每节分 15 — 18 枝, 枝 纤细, 直径为 1 一 1.6 毫米, 上举, 与 秆略呈 30 度夹角 开展; 秆箨 宿存, 幼时 下部淡 黄色而 上部为 绿色, 质地在 中下部 为革质 或软骨 质, 上部为 纸质, 尖三 角形, 长于其 节间, 先 端渐狭 为长三 角形或 收窄为 线状三 角形, 背部 具棕色 刺毛, 纵向脉 明显, 边 缘常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4 一 6 条长 3 — 5 毫米 直立、 灰 白色之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直立, 线 状披针 形, 宽 1.5 — 2. 5 毫米, 无毛,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无关节 连接, 故两 者不易 脱离, 常 内卷,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3 — 4 (6)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 口两 肩各具 5 或 6 条 直立或 微弯曲 缝毛;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 1 毫米; 叶柄长 
禾本科  105 •  图版 25 1—5. 秀 叶箭竹 FargesiayuanjiangensisHsuehet Yi, 1. 花枝, 2. 小秘, 3. 秆的 一段, 4. 秆箨, 5. 具叶 小枝; 6 — 16. 冬竹 F. hsuehana Yi, 6.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 秆箨, 8. 叶枝, 9. 花枝, 10. 颖, 11. 外稃, 12. 内稃, 13. 鱗被, 14. 雄蕊, 15. 雌蕊, 16. 颖果。 (吴 锡麟、 杨 林绘) 
106  云 南植物 志  1 一 2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2) 5. 5 — 10. 6 厘米, 宽 4 一 8.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缘有 小鋸齿 而略粗 糙。 花枝 具叶, 真 花序, 圆 锥状, 稍 开展, 生于具 叶小枝 顶端, 基 部为略 扩大的 叶鞘所 包藏; 花序轴 扁平, 具棕色 硬毛; 小穗柄 纤细, 长 3 — 5 毫米, 被 微毛; 小穗 含小花 4 一 5 朵, 紫色, 顶 端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米, 扁平, 被 微毛, 上部 尤密; 颖 2, 第一颖 狭长三 角形, 长 8 — 10 毫米, 先端具 尖头, 第二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先端 具芒; 外稃披 针形, 纸质, 具 钝头, 背被短 硬毛而 粗槌, 边缘无 纤毛; 内桴 短于 外桴,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间被 白色长 刺毛, 先端 2 裂, 密 被毛; 鳞被 3, 宽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元江、 安宁。 模式标 本采自 元江。 24. 超 包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perlonga Hsueh et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1 99 1 ) * ; 中 国植物 志 (1996广 . Borinda perlonga ( Hsueh et Yi) (1998). 秆 高可达 5 米, 直径达 2.2 厘米, 节间长 18 — 20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初 时在节 下 方常有 淡黄色 蜡层, 中 空极小 而近于 实心; 箨环 无毛; 秆环微 隆起, 平滑; 节内高 3 — 4 毫米。 秆 每节分 数枝, 直径 1.2 — 2 毫米; 秆箨 宿存, 线 状长三 角形, 下 半部革 质, 上半部 纸质, 远较 其节间 为长, 背部被 棕黑色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小横脉 在上半 部 明显;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鞘 口缝毛 黄色、 劲直、 长 3 — 4 毫米;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 约 1 毫米; 箨片因 落去而 未见。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3. 3 — 3. 5 厘米, 无毛,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3 — 4 条长为 2 — 5 毫米 黄色或 灰黄色 直立的 缝毛, 以后 缝毛脱 落而为 无毛; 叶舌 截形, 紫色, 高约 1 毫米, 外叶舌 初时被 微毛; 叶柄长 1.5 — 2 毫米, 无毛;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较硬, 长 10 — 19. 5 厘米, 宽 1.3 — 1.7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白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5 或 6 对, 小 横脉较 明显,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秋季。 产滇中 地区。 模式标 本采自 昆明, 云南 省林业 科学研 究所内 栽培, 据 说引自 漾濞。 25. 卷 耳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circinata Hsueh et Yi (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灌木状 竹类, 直径约 1.5 厘米; 节 间长达 24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中空极 小或近 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平滑, 无 毛。 秆 每节分 7 __ U 枝, 枝直径 1.5 — 4. 5 毫米, 其每节 尚可再 分枝; 秆箨 革质, 长三 角形, 长于其 节间, 先 端渐狭 为长三 角形, 背部 被棕色 刺毛, 此刺 毛在秆 下部箨 鞘者弯 曲, 而位 于中上 部者则 劲直, 纵 向脉纹 明显; 箨鞘 的腹面 光亮, 有 紫斑, 边缘常 密生棕 色 刺毛; 箨耳由 箨鞘顶 端的两 肩卷曲 而成, 边 缘有直 立黄褐 色多微 弯曲之 璲毛, 其长为 4 一 15 毫米; 箨舌 截形, 高 1 一 2 毫米, 初时 边缘生 纤毛, 外 箨舌有 棕色小 硬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有时 皱褶, 常 内卷, 易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2 — 4 叶; 叶 鞘长 2. 8 — 4. 2 厘米,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部无 纵脊或 纵脊不 明显, 仅在边 缘初时 密生纤 
禾本科  107  毛, 鞘口两 肩各具 3 — 9 条劲 直或微 弯曲淡 黄色之 缝毛, 其长为 3 — 11 毫米;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初时外 叶舌密 生灰色 柔毛;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纸 质, 较薄, 长 5. 5 — 14 厘米, 宽 (0.6 —) 0.8 — 1.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下 表面灰 白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3 — 5 对, 小 横脉较 清晰, 叶缘 具小鋸 齿而微 粗糙。 花枝 未见。 • 产云南 (具体 地点不 详)。 贵州 (威宁 ) 也有 分布。 26. 冬竹 (金平 )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25: 6-16 薛 氏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hsuehana Yi ( 1988) * ( 'hsuehiana);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 植物志 (1996)*. Borinda hsuehana ( Yi) Stapleton (1998) . 秆柄长 3 — 6 厘米, 直径 0.8 — 2 厘米, 节间长 1.5 — 5 毫米。 秆高 3 — 7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直立; 节间 一般长 18 — 25 厘米, 最 长可达 5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3. 5 — 6 厘米, 圆 筒形, 初时 有灰白 色稀疏 小刺毛 (节下 方被有 向下的 棕色刺 毛), 无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3 — 5 毫米, 髓呈海 绵状; 箨环 隆起, 初时密 被向下 贴生的 黄褐色 长 刺毛; 秆 环微隆 起或在 分枝节 隆起; 节内高 5 — 7 毫米, 无毛。 秆芽广 卵形, 贴生。 秆 每节分 6 — 9 枝, 枝 与秆作 30 — 40 度 的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p 的箨环 初时偶 见 贴生的 灰白色 向上小 刺毛, 枝环 隆起。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短 于其节 间, 先端三 角形, 背部 被棕、 色刺毛 (基部 为毡状 毛), 纵向 脉纹仅 在两侧 及鞘上 半部明 显, 小横脉 在上部 的两侧 可见, 边 缘常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 高 约 0.7 毫米; 箨片 外翻, 脱 落性, 线状披 针形, 宽 1 一 2 毫米。 小枝具 4 一 8 (-15) 叶; 叶鞘长 2. 8 — 4. 2 厘米, 老 后呈红 棕色, 上 部近边 缘处的 小横脉 可见,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5 — 8 条直 立的黄 褐色或 灰黄色 缝毛, 其长为 3 — 10 毫 米; 叶舌 圆拱形 或近呈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5 — 2 毫米, 无毛或 偶见背 面 除有微 毛外, 还稍有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6 — 14 厘米, 宽 0.7 — 1.25 厘米, 先端 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无 毛或偶 见基部 被灰色 柔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 脉不清 晰, 叶 缘之一 侧具小 锯齿, 另 一侧近 平滑。 花 枝长约 15 — 24 厘米; 总 状花序 顶生, 下 部被 包藏而 从稍膨 大呈佛 焰苞状 的叶鞘 开口之 一露出 , 佛焰 苞顶端 具正常 或稍为 縮小的 叶片, 每 总状花 序共具 5 — 11 枚 偏向于 一侧的 小穗, 其排 列较为 疏松; 花 序主轴 被灰色 小 硬毛, 轴长 4. 5 — 7. 5 厘米; 小穗柄 直立, 长 2 — 6 毫米 (顶 生小穗 者可达 17 毫米 ), 被灰 白色小 硬毛, 柄的下 方各具 1 片边 缘密生 长纤毛 的小型 苞片, 小穗含 4 一 5 枚 小花; 长 2.5—3.4 (-4.2) 厘米, 绿色; 小穗轴 节间长 2. 5 — 5 (— 6) 毫米, 扁平, 被灰白 色小 硬毛; 颖 纸质, 无毛, 先端渐 尖成刚 毛状, 第一颖 线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5 毫米, 具 5 脉,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 18 — 23 毫米, 具 7 脉;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上部 直或稀 弯曲, 先 端亦作 刚毛状 渐尖, 无毛, 长 17 — 27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有小 横脉, 基盘在 初时密 生灰 白色小 硬毛, 边 缘生短 纤毛; 内桴长 9 一 16 毫米,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宽 0.5 — 1 毫 米, 先端具 2 长 尖头; 鳞被 3, 披 针形, 长约 1.2 毫米, 上 部边缘 密生长 纤毛; 花药黄 色, 长 4. 5 — 6 (— 8) 毫米; 子 房长椭 圆形, 淡 黄色, 无毛, 长约 1 毫米, 花柱 1, 柱 
108  云 南植物 志  头 2, 白色, 羽 毛状, 长约 1.5 毫米。 颖果卵 状长椭 圆形, 深 褐色, 长 9 一 10 毫米, 直 径 1 .2 — 1 .6 毫米, 先端 具长约 0.5 毫米 之宿存 花柱, 腹沟 明显。 笋期 9 月。 花期 7 — 9 月; 果期 9 月。 产金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 坡地常 绿阔叶 林下。 27. 皱 鞘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 登马 (贡 山独 龙语) Fargesia pleniculmis (Hand. -Mazz. )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Arundinaria pleniculmis Hand. —Mazz. ( 1936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2). 秆柄长 4 一 10 厘米, 直径 2 — 3 厘米; 节间长 3 — 6 毫米。 秆高 4 一 8 米, 直径 1_3 厘米, 节间长 24 — 30 (-3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6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白 粉, 无毛, 纵 向细肋 明显, 空腔 较小, 秆壁厚 4 一 5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初 时具 灰褐色 向上之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3 毫米, 初时被 白粉。 秆芽卵 形至长 卵形, 近边 缘处微 粗槌; 边 缘密生 灰白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7 — 15 枝, 枝较 纤细, 与秆作 10 — 35 度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2 毫米, 初时被 白粉。 笋紫 红色, 疏被灰 黄色刺 毛; 秆箨 宿存, 下部 革质, 上部 纸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先端 微波状 皱褶, 背部 略有光 泽, 被极 稀疏的 黄褐色 刺毛, 偶或 无毛, 纵向 脉纹极 显著, 边缘 初时密 生黄褐 色小刺 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各具少 数条黄 褐色劲 直极易 脱落之 缝毛, 其长为 1 一 2 毫米; 箨舌截 形或圆 拱形, 棕 褐色,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边缘初 时密生 灰黄色 纤毛, 以后脱 落 而有微 裂刻; 箨 片披针 形或三 角状披 针形, 外翻或 直立, 无毛, 边缘通 常无小 锯齿。 小枝具 (1 一) 2 (-3) 叶; 叶鞘长 (1.5 —) 2. 2 — 3. 5 厘米,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叶片薄 纸质, 长 (4 一) 6 — 8 厘米, 宽 5 — 8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 楔形,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2 或 3 对, 小 横脉较 清晰, 叶缘 具小鋸 齿而略 粗糙。 花枝未 见。 笋期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500 — 3000 (3820) 米的 峡谷坡 地上部 云杉、 冷杉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 怒江和 恩梅开 江分水 岭一带 。 笋可 食用。 28. 尖 削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实心竹 (维西 ), 马斯达 (维西 傈僳语 ), 马九匹 (福 贡傈 僳语) Fargesia acuticontracta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5 — 15 (20) 米, 直径 1 一 5 厘米, 节间长 3 — 12 毫米, 极 坚硬。 秆高 3 — 7 米, 直径 1 一 5 厘米, 秆基部 粗大, 致使 尖削度 很大; 节间长 30 — 50 (-60) 厘米, 秆 基部 节间长 8 — 13 厘米, 圆 柱形, 实心, 极 坚硬, 幼时墨 绿色, 在 节下方 具一圈 棕色刺 毛, 无 白粉, 偶 或微被 白粉, 纵 向细肋 不明显 或在具 分枝的 节间可 见到; 箨环 隆起, 初 时 被棕色 向下之 刺毛; 秆环 平坦或 在分枝 节处微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常具 斜向的 细肋。 秆芽卵 形至长 卵形, 淡 黄色, 近边缘 处具灰 黄色小 刺毛, 边 缘密生 浅黄色 至黄褐 
禾本科  109  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3 — 11 枝, 枝与 秆约作 35 度的 夹角而 开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墨 绿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革 质至软 骨质, 较 坚硬, 短于其 节间, 背 部密被 棕色或 棕黑色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密 生棕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各 具 3 — 5 条 劲直、 极易 脱落之 缝毛, 其 色灰至 黄褐, 长为 5 — 8 毫米, 箨 舌圆拱 形或截 形,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初时密 生棕色 纤毛, 以后毛 渐脱落 则变为 裂缺; 箨片线 状披针 形, 外翻, 无毛, 边缘通 常无小 锯齿, 常 内卷,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长 4. 5 — 7 厘米,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2 — 4 条 劲直易 脱落之 璲毛, 毛色 黄褐, 长 为 1 一 2 毫米, 叶舌 截形, 高不及 1 毫米, 初时具 微毛, 上缘 有不整 齐的细 齿裂; 叶柄 长 4 一 5 毫米, 微被 白粉, 初时背 面有短 柔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12 — 21 厘米, 宽 1.1 — 2.1 厘米, 下表 面的基 部初时 具灰色 柔毛, 次脉 4 一 6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小 鋸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产 维西、 贡山; 生 于海拔 2000 — 32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维西。 29. 云 南箭竹 (新拟 ) 图版 26: 1-9 昆明 实心竹 (植 物研究 ), 香 笋竹, 东坡竹 (宾 川、 洱源 ), 南京竹 (凤庆 ), 南糯 竹 (昌宁 ) Far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 ( 1985)* ; Yi (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Sinarundinaria yun na fjensis ( Hsueh et Yi) Hsueh et D. Z. Li (1987); Yushania yunnanensis ( Hsueh et Yi) Keng f . et Wen (1987). 杆柄长 12 — 35 厘米, 直径 2. 5 — 7 厘米; 节间长 5 — 16 毫米。 秆近 散生, 高 4 一 7 (10) 米, 直径 3 — 5 (6) 厘米, 节间长 28 — 36 (5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 米, 圆 筒形或 在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平, 初时淡 绿色, 无白粉 或微被 白粉, 无毛 或在节 下疏 生棕色 刺毛, 秆老后 变为灰 绿色, 基部 节间为 实心, 向 上则空 腔逐渐 增大, 髓呈鋸 屑状; 箨 环隆起 至显著 隆起,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3 — 5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淡 黄色, 近 边缘处 密被灰 黄色小 硬毛,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秆 每 节簇生 6 — 25 枝, 枝 与秆作 20 — 30 度 的夹角 展开, 长可达 160 厘米, 直径 1.5 — 5 (10) 毫米, 微被 白粉。 笋灰 绿色, 有紫色 条纹, 常被 白粉, 疏生或 密被贴 生棕色 刺毛, 成 块状, 边 缘常密 生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疏生或 密生有 紫色纵 条纹, 略短于 节间, 背部无 毛或偶 有密集 成块状 贴生的 棕色小 刺毛, 纵向 脉纹不 发达或 仅在 鞘上部 可见,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上缘常 有不整 齐的细 裂刻;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紫 绿色, 或绿 色而边 缘带 紫色, 无毛, 腹面在 基部微 粗糙, 边缘 平滑, 有时 内卷。 小枝具 (3 —) 4-6 (一 7) 叶; 叶鞘长 4. 5 — 6 厘米, 偶 于鞘顶 端微被 白粉, t 部纵脊 显著,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叶 耳及鞘 口璲毛 俱缺;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2 — 3 毫米, 背部具 灰色或 灰 黄色短 柔毛; 叶片披 针形, 长 (8 —) 13 — 19 厘米, 宽 (0.8 —) 1.2 — 1.8 厘米, 基 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白色, 在该面 基部中 脉两侧 被灰色 柔毛, 次脉 4 或 5 对, 小横 脉不清 晰, 叶缘具 小锯齿 而粗糙 f 花枝 具叶, 长达 23 厘米, 还 可再分 出具花 小枝; 圆 锥花序 
110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26 1—9 云 南箭竹 Fai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 1. 秆之 一段示 分枝, 2. 杆箨, 3. 花枝, 4. 颖, 5. 外桴, 6. 内稃 7. 鳞被, 8. 雄蕊, 9. 雌蕊; 10 — 11. 红 鞘箭竹 F. porphyrea Yi, 10. 秆箨, 11. 具叶 小枝。 (杨 林、 吴锡 麟绘) 
禾本科  111  顶生, 开展, 由 13 — 23 枚小穗 组成, 长 7 — 12. 5 厘米, 全 部伸出 或基部 略为叶 鞘所包 歲, 花 序轴有 时被微 毛或短 柔毛, 在基 部各节 生有长 柔毛, 花序的 分枝有 时具微 毛或短 柔毛, 腋间 还生有 瘤状腺 体及长 柔毛, 花序下 部分枝 的基部 托有具 长纤毛 的苞片 或向花 序 上方则 苞片变 为多数 纤毛, 每 分枝有 2 — 6 枚 小穗; 小穗柄 无毛或 有时具 微毛, 长 1 一 12 毫米, 小穗含 4 一 5 枚 小花, 长 1.6 — 2. 5 厘米, 粗约 3 毫米, 紫 色或紫 绿色; 小 穗 轴节间 扁平, 长约 4 毫米, 宽 0.5 — 0.8 毫米, 向先 端生有 贴伏的 白色小 硬毛, 边缘 的顶 端密生 纤毛; 颖披 针形, 无毛, 先端 渐尖, 第 一颖长 9 一 10 毫米, 具 5 — 7 脉及稀 疏小 横脉, 第 二颖长 10 — 12 毫米, 具 7 — 9 脉, 脉 间具小 横脉; 外稃披 针形, 纸质, 无 毛, 先端 渐尖, 长 8 — 12 毫米, 具 7 — 9 脉, 也有小 横脉, 基部具 白色长 纤毛; 内稃长 7. 5 — 11. 5 毫米, 先端 浅裂为 2 钝齿, 脊间 有时向 先端具 贴伏的 白色小 硬毛, 脊 上向先 端生 有白色 纤毛, 脊 外至边 缘各具 3 脉; 鳞被倒 卵状披 针形, 白色,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4. 5 — 6. 5 毫米, 两 侧及先 端有短 柔毛, 花丝有 微毛; 子房椭 圆形, 淡黄 色, 无毛, 长约 0.5 毫米, 花 柱长约 1 毫米, 柱头 2, 长 2 — 3 毫米, 白色,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7 — 9 月。 花期 9 月。 产 双江、 凤庆、 永仁、 大姚、 宁蒗、 丽江、 宾川、 洱源、 大理、 昆明; 生 于海拔 1700 — 2430 米的 地带, 多为 栽培, 也有少 量见于 云南松 林或阔 叶林下 野生。 四 川西南 部 也产。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花 部描述 根据采 自永仁 白马河 林场的 标本。 笋味 鲜美, 在昆明 蔬菜市 场上称 甜笋, 系食用 佳品; 秆作 抬扛和 各种农 具柄。 30. 斜 依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曰归 (贡 山独 龙语) Fargesia declivis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6 — 13 厘米, 直径 7 — 13 毫米。 秆中 上部斜 倚而似 蔓生, 高 3 — 4 米, 直径 5-8 (10) 毫米; 节间长 20 — 33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8 厘米, 圆 筒形, 初时 具灰色 至 灰褐色 小刺毛 (节下 刺毛尤 密), 被 白粉, 纵向细 肋极为 显著, 实心或 中空仅 针头大 小 而近于 实心, 上部 有时被 白粉, 近边缘 处有小 刺毛; 秆环 隆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 卵形, 灰色, 上部 有时被 白粉, 近边缘 处有小 刺毛, 边缘生 黄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3 (-5) 枝, 枝与 秆约作 40 度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微被 白粉, 具纵向 细肋。 笋新鲜 时深紫 红色, 被灰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短于其 节间, 先端 三 角状, 背部无 毛或被 极稀疏 黄褐色 刺毛, 纵向 脉纹极 显著, 边缘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各 具少数 灰色至 黄褐色 劲直之 缝毛, 其长为 (1 一) 2 — 3 毫米; 箨 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上缘有 裂缺; 箨片线 形,. 外翻, 宽 1 一 2 毫米, 无 毛, 边缘初 时有小 锯齿, 干后常 内卷。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5 —) 3 — 5 厘米, 无毛, 纵 向脉纹 及上部 纵脊很 明显, 边缘 初时生 纤毛, 以 后则常 无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两 肩常具 少数灰 黄色劲 直极易 脱落之 缝毛, 其长为 1 一 1.5 毫米; 叶舌截 形或微 呈圆拱 形, 无毛, 高不及 1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背 面常密 被灰色 柔毛;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8 — 12 厘米, 宽 7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广 楔形, 下表 面在近 基部处 被灰色 柔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细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 9 月。 
112  云 南植物 志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450 米的 沟谷之 山坡。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31. 红 鞘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6: 10-11 薄竹 (文山 )、 滑竹 (马关 ) Fargesia porphyrea Yi (1988)* ; 中 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2. 5 — 4 厘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梢端直 立, 节间长 28 — 35 (—4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8 — 10 (-18)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节 间的上 部具灰 白色小 硬毛, 无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或 有时仅 在节间 上半部 有之, 中 空, 杆壁厚 2 — 3 毫米, 髓初 时呈海 绵状, 后 变为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秆 环微隆 起或隆 起; 节内高 3 — 4 毫米。 秆芽长 圆形, 密被淡 棕色或 灰色小 刺毛, 边缘密 生灰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1 枝, 枝 上举或 斜展, 直径 1 一 2 毫米。 笋紫 红色, 贴 生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棕 红色, 下半部 革质, 上部薄 革质, 长圆 形或三 角状长 圆形, 短于其 节间, 上部 三 角形或 拱形, 背部的 下半部 被伏贴 的棕色 刺毛, 上半 部具疏 刺毛, 纵向 脉纹仅 在上半 部及 两侧较 明显, 小横脉 不明显 或仅在 鞘上部 明显, 边缘无 纤毛或 仅边缘 上部生 极稀疏 灰色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璲毛 俱缺; 箨舌截 形或稀 微凹, 紫 褐色, 高 1 一 1.5 毫米, 边缘 初时密 生淡黄 褐色劲 直长为 2 — 4 毫米之 纤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初时疏 生灰色 短毛, 常 弯曲, 边缘 内卷, 箨片基 部较箨 鞘顶端 为窄, 并 与之有 关节相 连接, 故 两者易 脱离。 小枝具 (3) 4-7 (10) 叶; 叶鞘长 5. 5 — 7. 5 厘米, 绿色或 干后有 时为棕 红色,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初时被 灰色长 1.5 — 2 毫米之 缝毛;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 约 1 毫米; 叶柄长 2 — 3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纸质, 长 (6) 9 — 19 厘米, 宽 7 — 1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表面 绿色, 基部 有时具 灰白色 短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被灰 白色长 柔毛, 尤 其在基 部中脉 两侧毛 较密, 次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叶缘具 小 鋸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 9 月 。 产 屏边、 马关、 文山。 生 于海拔 1250 — 2500 米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文山。 笋可 食用。 32. 密 毛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plurisetosa Wen (1984) * ;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柄长 1 一 2.5 厘米, 直径 0.6 — 1 厘米。 秆 丛生, 高达 2 米, 直径 1 厘米, 直立, 节间长 16 — 1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6. 5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密 被灰色 至淡黄 色疣基 小 刺毛, 毛 脱落后 则留有 瘤基而 使节间 粗糙, 纵向细 肋密而 明显, 杆 壁厚仅 1 一 1.5 毫 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被 较密且 向下的 灰色小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但在分 枝节 处则常 隆起; 节内高 1.5 — 2 毫米。 秆芽扁 桃形, 贴生, 先 端有三 角状急 尖头, 黄 褐色, 无毛。 秆 每节分 2 — 8 枝, 枝与 秆约作 35 度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4. 5 毫米, 秆下 部节所 具的分 枝中常 有明显 的粗壮 主枝, 后 者初时 被有灰 白色小 硬毛, 无 白粉, 中空, 枝 环显著 隆起呈 细脊, 枝的 箨环初 时有小 硬毛;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纸质, 除 秆基部 的 箨外, 通常远 比节间 为短, 先端三 角形, 顶端近 截形, 背 部贴生 淡黄色 刺毛, 纵向脉 纹很 显著, 边缘生 淡黄色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如 或有短 的鞘口 缝毛; 箨 舌近截 形, 高 0.8 — 1 毫米, 具 微毛, 上缘 纤毛易 早落; 箨片 三角状 锥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禾本科  113  有 微毛, 早落。 小枝具 2 — 10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被灰色 柔毛, 纵向 脉纹及 上部纵 脊很 明显, 边缘 生灰色 纤毛; 叶 耳长椭 圆形, 长约 1.5 毫米, 先端 具微弯 曲近直 立之黄 色缝毛 数条, 其长为 2 — 6 毫米; 叶舌近 截形, 有 微毛, 高约 0.4 毫米; 叶抦长 1 一 1.5 毫米, 密被灰 白色或 灰黄色 柔毛,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7 — 14 毫米, 基部钝 圆或阔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疏生白 色长为 1 一 2 毫米的 长柔毛 (基 部处 毛 较密) 及 微毛, 次脉 3 — 5 对, 小 横脉不 发达, 叶缘 之一侧 具细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产勐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本 种的秆 芽为扁 桃形, 先 端有三 角状急 尖头, 秆 壁薄, 有可能 是镰序 竹属的 种系, 但目前 尚未见 到花枝 标本, 故 暂从原 作者的 意见, 仍置 于箭竹 属内。 33. 少 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7: 4-5 长节 箭竹、 谷罗竹 (永善 ) Fargesia pauciflora (Keng) Yi (1985);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Arundinaria pauciflora Keng (1936) ; Si na raundian ria pauciflora ( Keng) Keng f . (1948); Sinarundinaris longiuscula Hsueh et Y. Y. Dai (1987) * . 秆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秆先端 直立或 微弯, 高 (2 —) 4 一 6 米, 直径 1-3 (—4) 厘米, 节间长 35 — 40 (—60)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10 厘米, 圆 筒形或 分 枝一侧 的基部 微扁, 秆壁厚 2 — 4 (-6) 毫米, 表面 无毛, 幼 时密被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初 时密被 黄褐色 刺毛, 以后脱 落变为 无毛,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平 坦或在 分枝的 节处微 隆起; 节内高 4 一 12 毫米, 幼时有 白粉。 秆芽 长 卵形, 淡绿 色至浅 灰色, 近 边缘处 贴生灰 色至灰 褐色小 硬毛, 边 缘密生 纤毛。 秆每节 分 6 — 10 枝, 枝 与秆以 30 — 35 度 之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紫 红色, 疏 被棕色 刺毛; 秆箨 宿存或 迟落, 革质 乃至软 骨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短于其 节间, 背部无 毛或被 有极 稀的黄 褐色小 刺毛, 纵向 脉纹较 明显, 边 缘密生 黄褐色 刺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 箨 舌截形 或呈圆 拱形, 高 1 一 2. 5 毫米, 边 缘具微 裂齿;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边缘 常具小 锯齿, 微 内卷。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鞘长 (1.5 —) 3 — 4. 5 厘米, 边 缘 通常无 纤毛; 叶 耳及鞘 口璲毛 俱缺; 叶舌圆 拱形或 截形, 无毛, 高不及 1 毫米; 叶柄 长约 2 毫米, 背面被 微毛; 叶 片狭披 针形, 纸质, 长 (6.5) — 14 厘米, 宽 7 — 12 毫 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的 基部具 灰色或 灰褐色 柔毛, 次脉 2 — 3 (-4)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 缘具小 锯齿。 总 状花序 常仅含 3 小穗, 不外 露或最 后为短 伸出, 长 2 — 3 厘米; 小穗柄 直立, 无毛, 长 2 — 4 毫米, 常 托以长 2 — 3 毫米之 苞片; 小穗含 4 或 5 枚 小花, 长 16 — 21 毫米, 略呈 紫色; 小穗 轴节间 粗壮, 长 2. 5 — 4 毫米, 背面 贴生短 柔毛; 顶端 边缘具 纤毛; 颖无 毛或有 时在顶 端具小 纤毛, 第一颖 卵形, 急尖, 长 3 — 4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二 颖先端 突尖, 长 6 — 7. 5 毫米, 具 7 — 9 脉;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渐尖, 具 7 — 9 脉, 有小 横脉呈 网状, 无毛 或在脉 上生有 微毛, 第一 外稃长 8 — 12 毫米, 基盘被 白色短 柔毛; 内稃 狭窄, 长 7 — 8 毫米, 在脊之 上部具 纤毛; 鳞被 卵形, 长 1.5 — 2 毫 米, 具 缘毛; 花 药长约 5 毫米, 最后 露出; 柱头 2 或 3, 羽 毛状, 长 2 — 3 毫米。 果实 
114  云 南植物 志  未见。 笋期 5 月 下旬至 7 月。 花期 4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1400 — 2000 米的 山地灌 丛中或 林下。 四 川西南 部也有 分布。 笋 可食; 秆材 供编织 筲箕、 撮 箕或作 刷把。 本 种也为 大熊猫 主要食 用竹种 之一。 34. 雪 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黄竹 (临沧 ) Fargesia lincangensis Yi ( 1988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 1991 )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5 — 9 厘米, 直径 1.8 — 2. 7 厘米。 秆略作 "之" 字形 曲折, 梢头 直立, 高 4 一 8 米, 直径 2 — 4 (-5) 厘米, 节间长 25 — 32 (-45)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15 厘 米, 圆 筒形, 无毛, 亦无 白粉, 秆壁厚 3. 5 — 6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常有箨 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环 隆起, 通 常在具 芽或分 枝之一 边隆起 较甚; 节内高 3 — 5 毫米。 杆芽卵 形至长 卵形, 近 边缘处 被有小 硬毛, 边 缘生短 纤毛。 秆 每节分 3 — 8 (-18) 枝, 其 中侧枝 很短, 斜展, 直径 1 一 5 毫米。 笋淡 绿色或 紫色, 被深 紫红色 刺毛; 秆 箨迟落 至 宿存, 长三 角形, 革质, 短于其 节间, 背部被 黄色或 黄褐色 刺毛, 此毛 在鞘基 部尤为 密 集而且 较长, 纵向 脉纹较 明显或 在鞘中 部以上 明显, 边缘生 纤毛; 箨耳不 明显, 如存 在时 则为长 圆形, 鞘 口缝毛 发达, 毛 黄色, 直立, 长 4 一 12 毫米; 箨舌下 凹或近 截形, 深 紫色, 有短 硬毛, 高 1 一 1.5 毫米, 边缘 有长为 1 一 5 毫米 之流苏 状黄色 纤毛; 箨片线 状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或在腹 面的基 部有短 柔毛, 纵向脉 明显, 基部远 较箨鞘 顶端为 窄, 易相互 脱离。 小枝具 2 — 3 (— 4) 叶; 叶鞘长 3. 2 —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或 初时有 微弱 纤毛; 叶耳缺 如或不 明显,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直立 或弯曲 的黄色 缝毛, 其长为 3 — 6 毫米;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2. 5 — 4 毫米; 叶片 长圆状 披 针形, 长 (4. 7 —) 7 — 10 厘米, 宽 (9 一) 12 — 16 毫米, 基部广 楔形, 下表 面灰绿 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3 —) 4 一 5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 缘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临沧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00 — 3200 米的 铁杉、 石栎、 杜鹃 林下。 笋可 食用, 秆劈 篾供编 织用。 35. 粗 毛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黄竹 (临 沧大 雪山) Fargesia strigosa Yi (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3 — 5 厘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杆 直立, 高 2. 5 — 6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 间长 22 — 28 (-32)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厚 白粉, 在 节 的下方 生有灰 白色小 刺毛, 纵向细 肋密而 明显, 中空, 秆壁厚 3. 5 — 6 毫米, 髓呈鋸 屑状; 箨环 隆起; 秆环微 隆起, 较箨环 为低; 节内高 2 — 3. 5 毫米, 初时有 白粉。 秆芽 长 卵形, 近 边缘有 白粉, 边缘生 白色小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0 枝,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2.5 毫米, 近于 实心。 笋紫 红色, 被 稀疏灰 白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革质, 短于其 节间, 先端三 角状, 背 部在基 底生有 灰色密 刺毛, 纵 向脉纹 明显, 边缘通 常无纤 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有时稍 高起, 无缝毛 或各有 1 一 3 条长 2 — 6 毫米 直立至 弯曲黄 
禾本科  115  色之 璲毛; 箨舌拱 形或斜 截形,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基部宽 度稍窄 于箨鞘 顶端。 小枝具 (2 —) 3 — 4 叶; 叶鞘长 2. 6 — 4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及鞘 口璲毛 俱缺; 叶舌 较矮, 拱 形或斜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2 — 2. 5 毫 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8. 5 厘米, 宽 6 — 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 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略 明显, 叶缘 近于平 滑或其 一侧有 小锯齿 而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底至 9 月初。 产临沧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00 米山坡 中部的 铁杉、 石栎 林下。 36. 无量 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Fargesia wuliangshanensis Yi (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4 一 8 厘米, 直径 1.3 — 2 厘米。 秆高 3 — 7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节间长 26-30 (—44)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7 — 10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有白粉 (在 节下 方的一 圈白 粉尤厚 ), 老 时常具 黑垢, 中空 乃至近 实心, 秆壁厚 4 一 8 毫米; 箨环 隆起, 初时具 有 淡黄色 刺毛; 秆 环平坦 在分枝 之节为 肿起; 节内高 3 — 5 毫米。 秆芽长 圆形至 卵形, 边缘生 纤毛。 秆 每节分 4 一 15 (-23) 枝,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4 毫米。 箨 鞘三角 状长圆 形, 淡黄 褐色, 革质, 坚硬, 短于 其节间 (约 节间 长度的 3/5), 先 端短三 角形, 背部 除基 底密被 淡黄色 疣基刺 毛外, 其余 部分稀 被贴生 的疣基 刺毛, 纵 向脉纹 显著, 边缘密 生 纤毛;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鞘口两 肩各具 2 — 4 条长为 2 — 5 毫米之 缝毛; 箨舌 下凹, 高 1 一 3 毫米; 箨片 外翻, 长三 角形, 基部 边缘常 内卷。 小枝具 3 或 4 叶; 叶鞘长 2. 8 — 3.8 厘米,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部 纵脊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长为 3 — 6 毫米之 缝毛; 叶舌 下凹,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5 — 2. 5 毫米; 叶 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 9. 5 厘米, 宽 (5 —) 7. 5 — 12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形 成长方 格状, 叶 缘具刺 毛状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景东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000 — 3100 米的山 坳中, 常 绿阔叶 林下。 笋 味苦, 不宜 食用; 秆劈 蔑作编 织用。 37. 景 谷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滑竹 (景谷 ) Fargesia caduca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柄长 6 — 18 (-23) 厘米, 直径 1—2 厘米。 秆 直立, 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1.5 厘米, 节间长 21 — 25 (-30)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10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被 白粉, 无毛, 平 滑或稍 有纵向 细肋, 秆壁厚 1.5 — 2 (-2.5)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较薄而 细窄;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较 其箨环 为低;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较 瘦弱, 近 边缘处 生有灰 褐色小 刺毛, 边缘生 灰褐色 纤毛。 秆自第 6 — 8 节开始 分枝, 秆 每节分 10 — 18 枝, 枝 彼此近 等粗, 斜展, 直径 1 一 1.5 毫米, 少数枝 还可再 分枝。 笋淡 绿色, 疏被 刺毛; 秆箨 早落, 长三 角形, 下部 革质, 上部 纸质, 短于其 节间, 先 端渐狭 成 为长三 角形, 背部 疏被灰 黄色或 黄色贴 生的小 刺毛, 纵向脉 纹细, 在鞘 上部显 著而下 部则微 明显, 小横 脉在鞘 上部稍 可见,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无缝 毛或初 时两肩 
116  云 南植物 志  各具 (1 一) 5 — 7 条 直立长 3 — 6 毫米 之灰色 缝毛; 箨舌三 角形或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直立, 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2 — 3 毫米, 无毛, 基 部稍窄 于箨鞘 顶端, 不易 自箨鞘 脱落。 小枝具 (3 —) 7 — 9 叶; 叶鞘长 2 — 4. 3 厘米, 纵 向脉纹 明显, 上部纵 脊不甚 高起,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有 5 — 7 条直 立长 2 — 5 毫米 之灰色 缝毛; 叶舌 低矮,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5 — 2 毫 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纸质而 较硬, 长 (5 —) 6. 5 — 13 厘米, 宽 (5. 5 —) 6. 5 — 11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表 面在基 部中脉 两侧初 时有灰 白色短 柔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所组成 的方格 较小, 稍 可见, 叶缘一 侧具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 景谷; 生 于海拔 183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景谷 凤山。 38. 玉龙 山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7: 1-3 Fargesia yulongshanensis Hsueh et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1991 ) * ;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6 — 12 厘米, 直径 1.2 — 1.6 厘米。 秆高 5 — 7 米, 直径 1 一 2. 5 (—3) 厘 米, 节间长 35 — 4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8 厘米, 圆 筒形, 惟 在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 幼时被 白粉, 节下方 有棕色 刺毛, 节 间之上 部被灰 白色小 刺毛, 纵向 细肋不 明显或 分枝的 节间较 明显, 中空, 秆壁厚 2 — 4 毫米; 箨环 隆起, 初时具 黄褐色 刺毛; 秆环平 坦或 在分枝 节上微 隆起; 节内高 3 — 5 毫米, 初时有 白粉。 秆芽长 卵形, 黄 白色至 褐色, 近边缘 处有小 硬毛, 边缘 生灰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多枝, 枝与 秆约作 35 度的 夹角而 开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无 毛或初 时在枝 基部节 间的上 部具灰 褐色小 刺毛, 常被 白粉。 笋新 鲜 时淡紫 色或紫 绿色, 密被贴 生棕色 刺毛; 秆箨迟 落乃至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背 部密被 贴生黄 褐色刺 毛或小 刺毛, 纵向脉 纹不甚 明显, 边缘 通常具 黄褐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各具 6 — 10 条 细弱微 弯曲黄 褐色长 1 一 5 毫米之 缝毛;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高 1 一 2 毫米, 初时 边缘生 纤毛;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在 秆之下 部箨者 直立, 在外 部者外 翻, 无毛,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2 —) 3 (一 5) 叶; 叶鞘长 2 — 3. 5 厘米, 边 缘无纤 毛; 叶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叶舌 发达, 作 圆拱形 突出, 高 1 一 1.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 米, 微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 8 厘米, 宽 4 一 9 毫米, 基部广 楔形, 两 面均无 毛, 次脉 (2 —) 3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 缘具细 锯齿。 花枝 未见。 齊期 5 — 7 月。 产 丽江、 维西; 生 于海拔 3000 — 3800 米的 云杉、 冷杉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玉 龙山。 笋略带 苦味, 可 食用; 秆劈篾 或编织 农具、 家具, 原竹作 围篱。 39. 泸 水箭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阿罢 (福 贡傈 僳语) Fargesia lushuiensis Hsueh et Yi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竹子研 究汇刊 (1996)*. Borinda lushuiensis (Hsueh et Yi) Stapleton (1998) . 秆高 3 — 5 米, 直径 8 — 10 毫米, 节间长 14 一 28 (32) 厘米, 圆 筒形, 但分 枝一侧 之基 部扁平 或具浅 沟槽, 幼时被 白粉, 平滑, 纵向 细肋不 明显, 秆壁厚 1.5 — 3. 2 毫米, 
图版 27 1 一 3. 玉龙 山箭竹 Fargesia yulongshanensis Yi, 1. 秆的 一段,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 flora (Keng) Yi, 4 . 秆箨, 5.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118  云南 植物志  内壁 平滑; 箨环 隆起; 秆环隆 起乃至 显著隆 起呈圆 脊状;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 每节分 2 — 9 枝, 枝 与秆以 30 — 40 度 的夹角 开展, 直径 1.5 — 3 毫米, 有 时在被 枝箨所 包裹部 分还具 白粉, 枝环极 隆起, 节间 中空; 秆箨 早落, 革质, 长三 角形, 短于其 节间, 先端 长三 角形, 背部无 毛或被 稀疏短 硬毛,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箨舌截 形, 紫色, 无毛, 高 1 一 1.5 毫米, 箨片位 于秆下 部箨者 直立, 上部者 外翻, 三 角形或 三角状 线形, 无毛, 但腹面 基部微 粗糙,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等宽, 不易自 箨鞘上 脱落, 边 缘常 内卷。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3 — 4 厘米, 紫 绿色, 无毛, 纵向 脉纹微 明显, 上部 纵脊极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叶舌 截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5 — 2. 5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7. 6 — 11. 2 厘米, 宽 6 — 11 毫米, 先 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无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略 明显, 叶 缘近于 平 滑或微 粗糙。 花枝 未见。 产 泸水; 生于 1780 米 山腰。 模式 标本采 自泸水 鲁掌。 13. 玉 山竹属 Yushania Keng f. 灌木状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柄 细长, 长 者可达 20 — 25 厘米, 前后两 端及中 部 粗细均 一致, 直径在 1 厘米 以内; 节间长 5 — 12 毫米, 实 心或少 数种可 中空, 在横剖 面 上常可 见有通 气道。 秆 散生, 稀可 斜倚; 节间圆 筒形, 但 在有分 枝的一 侧之基 部有时 微扁; 髓呈锯 屑状, 偶可 为层片 状或笛 膜状; 箨环 隆起, 秆 环不明 显或微 隆起, 秆每节 具 1 芽, 贴秆 而生。 秆每节 1 分枝或 数枝, 当为 1 枝时, 其 直径或 与秆近 等粗, 如为数 枝时, 则 直径远 较秆为 细弱, 而且 各枝近 等粗, 有时秆 下部节 1 分枝, 而上部 则分数 枝。 秆箨 宿存或 迟落, 革 质或软 骨质。 每小 枝具数 叶或十 余叶, 叶片 小型或 大型, 小横 脉通常 明显。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总 状或圆 锥状, 生于具 叶小枝 顶端, 花序 分枝腋 间常具 小瘤状 腺体, 下方通 常托有 微小的 苞片。 小穗柄 细长, 有 时其腋 间亦具 小瘤状 腺体, 基 部有时 也托以 苞片; 小穗含 2 — 8 (14) 枚 小花, 圆 柱形, 紫 色或紫 褐色, 顶端 小花常 不孕;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之上 及各花 之间, 其节 间被短 粗毛, 并 在顶端 膨大, 边 缘具纤 毛; 颖 2, 第一颖 较小, 1 一 5 脉, 第 二颖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3 — 9 脉;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锐尖或 渐尖, 7 — 11 脉; 内桴等 长或略 短于其 外稃, 背部具 2 脊, 先 端裂成 2 小 尖头或 微凹; 鳞被 3, 膜质,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丝 细长, 花药 黄色; 子房纺 缍 形或椭 圆形, 花柱 很短, 柱头 2 或稀可 3, 羽 毛状。 颖 果长椭 圆形, 在 近内桴 一面有 纵沟, 顶端 微凹或 具宿存 花柱。 根据 《中 国植 物志》 和有关 专著, 本 属约有 60 余种, 分布在 亚洲东 南部及 非洲, 但分子 系统学 的研究 结果表 明非洲 的种类 地位较 特别。 我 国约有 50 — 60 种, 云南有 28 种, 本 志记载 其中的 27 种。 本属模 式种为 玉山竹 Y. niitakayamensis (Hayata) Keng f . , 产于台 湾中央 山脉的 玉山,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认 为该种 广布于 云南, 有误。 《名 录》 还记 载云南 有短锥 玉山竹 Y. brevipaniculata (Hand. — Mazz. ) Yi ( Arundinaria brevipaniculata Hand. —Mazz. ) , 待 查考。 石棉 玉山竹 Y. lineolata Yi 据 称产于 永胜, 本 志暂未 收载。 
禾本科  119  本属与 箭竹属 (Fargesia) 关系 密切, 可能 最终应 合并为 一属。 主要 的形态 学区别 为玉 山竹属 一般秆 柄延伸 较多, 花 序较为 开展, 但 有较多 的过渡 类群。 本 属在横 断山脉 山区的 种类很 丰富, 垂 直分布 在海拔 1000 — 3800 米 地段, 耐寒 力强, 为 高山林 区常见 的 下木, 有 的种类 是大熊 猫的主 要采食 竹种。 分种 检索表  1 (38) 秆每节 5 — 9 分枝或 更多。 2 (5) 箨耳 明显。 3 (4) 节间无 白粉, 箨 鞘近等 长或稍 长于其 节间, 无叶耳 1. 长肩毛 玉山竹 Y. vigens 4 (3) 节下 方被厚 白粉, 箨鞘约 为节间 一半, 叶 耳发达 2. 滇西南 玉山竹 Y. falcatiaurita 5 <2) 箨耳 缺如。 6 (9) 秆柄的 节间有 中空。  7 (8) 节间 无毛, 纵向 细肋较 明显, 髓呈笛 膜状, 箨片 直立, 箨 鞘背被 灰黄色 刺毛, 基 部尤密 3. 海竹 Y. qiaojiaensis 8 (7) 节间具 灰白色 刺毛, 纵向 细肋无 或极不 明显, 髓呈锯 屑状, 箨片 外翻, 箨鞘 背部无 毛或被  极稀 疏刺毛 4. 竹扫子 Y. weixiensis 9 (6) 秆 柄节间 实心。 10 (19) 箨鞘 稍长于 节间或 与之近 等长。 11 (12) 箨 鞘背面 有时密 生深紫 色斑点 5. 兰坪 玉山竹 Y. puberula 12 (11) 箨 鞘背面 无异色 斑点。 13(14) 幼秆节 间无毛 6. 蛮毛 玉山竹 Y. fkxa 14 (13) 幼 秆节间 或其上 部被小 刺毛。 15 (18) 幼 秆节间 密被厚 白粉。 16 (15) 节 间纵肋 明显, 箨鞘背 面疏生 淡黄色 刺毛, 箨舌 深紫色 7. 紫杆 玉山竹 Y. violascens 17 (16) 节间 平滑, 箨鞘基 底密被 黄色或 黄褐色 刺毛, 箨舌不 为紫色 8. 金平 玉山竹 Y. bojieiana 18 (15) 幼秆 的节间 无白粉 9. 粗柄 玉山竹 Y. crassicoUis 19 (10) 箨 鞘短于 节间, 其长度 在节间 的一半 以下。 20 (25) 幼秆 的节间 上部或 至少在 节下方 有毛。 21 (24) 秆 节间实 心或近 实心。  22 (23) 箨鞘软 骨质, 背部 密生深 紫褐色 斑点, 无毛或 仅基部 疏生棕 色刺毛 10. 斑鞘 玉山竹 Y. maculata 23 (22) 箨鞘 革质, 背部无 斑点, 被以或 疏或密 的灰色 小硬毛 或黄褐 色刺毛  11. 蒙自 玉山竹 Y. longiuscula 24 (21) 秆节间 中空, 秆 壁较薄 12. 腾冲 玉山竹 Y. elevata 25 (20) 幼秆节 间无毛 (泡 滑竹 Y. mitisYi 例外 )。 26 (31) 秆高 4 一 7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27 (30) 杆节间 平滑, 实 心或近 实心。 28 (29) 箨鞘背 部密被 棕黑色 刺毛, 无异 色条纹 13. 独龙江 玉山竹 Y. farcticaulis 
• 120 • 云 南植物 志  29 (28) 箨鞘背 面无毛 或偶可 在鞘基 部有黄 褐色贴 生的小 刺毛, 起 初在鞘 背还具 浅黄色 纵条纹  … 14. 光亮 玉山竹 Y. levigate 30 (27) 秆 节间稍 具纵向 细肋, 有 中空, 秆壁厚 2 — 3. 5 毫米 15. 泡滑竹 Y. mitis 31 (26) 秆在 3 米 以下, 直径 不超过 1 厘米。 32 (35) 叶片初 时在下 表面的 基部被 灰白色 柔毛。 33 (34) 秆 直径仅 4 一 6 毫米, 节间圆 筒形, 箨 鞘背面 无毛或 在基部 有或疏 或密的 黄棕色 刺毛, 纵肋 mmM. ••••• 16. 绿春 玉山竹 Y. brevis 34 (33) 秆直径 1 一 1.3 厘米, 节间在 分枝侧 下部微 扁平, 箨 鞘背面 被棕色 或黄色 疣基小 刺毛, 纵肋 m - … 17. 隔界竹 Y. menghaiensis 35 (32) 叶 片两面 无毛。 36 (37) 秆节间 中空, 每节分 5 — 9 枝; 箨 鞘边缘 无纤毛 18. 亮绿 玉山竹 Y. laetevirens 37 (36) 秆 节间实 心或几 实心, 每节分 8 — 30 枝; 箨鞘边 缘无纤 毛或起 初生有 短纤毛 19. 多枝 玉山竹 Y. multiramea 38 (1) 秆每节 1 分 枝或秆 下部节 1 分枝 而秆中 部以上 3 — 5 分枝。 39 (48) 箨耳 明显。 40 (45) 幼 秆在节 下方有 毛被。 41 (42) 叶 片下表 面无毛 20. 草丝竹 Y. andr(^>ogonoides 42 (41) 叶 片下表 面被灰 白色硬 毛或短 柔毛。 43 (44) 秆每 节仅具 1 分枝; 叶耳及 鞘口缝 毛缺如 21. 棱纹 玉山竹 Y. grammata 44 (43) 秆下 部每节 1 分枝, 上部 各节为 3 (5) 枝; 叶 耳和缝 毛显著 22. 滑竹 Y. polytricha 45 (40) 幼 秆节间 无毛。 46 (47) 箨鞘背 面密被 长刺毛 或疣基 小刺毛 23. 黄壳竹 Y. straminea 47 (46) 箨鞘背 面无毛 … 24. 文山 玉山竹 Y. oblonga 48 (39) 箨 耳缺如 或仅有 小突起 代之。 49 (50) 箨鞘背 面无毛 或仅在 基部被 灰色至 淡黄色 小刺毛 25. 盈江 玉山竹 V. glandulosa 50 (49) 箨 鞘背面 被或疏 或密的 刺毛。 51 (52) 节间 无毛,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2 — 4 条长 2 — 10 毫米 的璲毛  26. 少枝 玉山竹 Y. pauciramificans 52 (51) 节间 幼时上 部具灰 黄色小 硬毛, 鞘口缝 毛缺如 27. 绥江 玉山竹 Y. suyiangensis  1. 长肩毛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实竹 (保山 ) Yushania vigens Yi ( 1986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 1991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 柄长达 50 厘米, 具 24 — 48 节, 节间长 2. 5 — 13 (—18) 毫米, 直径 6 — 11 (14) 毫米, 实心。 秆高 2. 5 — 5. 5 (7) 米, 直径 1.2 — 3 厘米; 节间高 20 — 23 厘米, 最长可 达 28 厘米, 基部 节间长 3. 5 — 7. 5 厘米, 圆 柱形, 绿色, 偶有 淡黄色 条纹, 无毛, 平 滑, 实 心或几 实心; 箨环 明显, 有时 具箨鞘 基部残 留物; 杆环 平坦, 较箨环 为低, 或在 分 枝节上 与箨环 等高,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光亮。 秆芽 卵状三 角形, 两侧有 硬毛, 边缘 密生 黄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9 枝, 枝 上举或 斜展, 长 60 厘米,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紫 红色或 紫色, 密被 棕黑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三 角形, 近等 长或稍 长于其 节间, 下 
禾本科  121  半部软 骨质, 上半部 革质, 背面在 下方密 被棕色 或棕黑 色刺毛 (被 覆盖的 三角形 小区无 毛), 中 上方疏 生棕色 刺毛, 纵肋 明显, 顶端两 侧有长 缝毛, 边缘初 时密生 棕色小 刺毛; 箨耳深 紫色, 三角 形或椭 圆形, 边 缘密生 向上且 弯曲之 缝毛, 箨舌深 紫色, 圆 拱形, 下 延, 边缘 初时密 生长约 1 毫米之 纤毛, 包括 毛长在 内高约 3 毫米, 箨片 直立或 外倾, 线 状披 针形, 无毛, 宽 3 — 4 毫米, 纵 向脉纹 明显, 皱 折或不 皱折, 边 缘近于 平滑, 常内 卷。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3. 8 — 4. 7 厘米, 边 缘常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7 — 9 条 淡黄色 缝毛, 后 者长为 4 一 9 毫米, 直立或 上部微 弯曲; 叶 舌微作 拱形, 紫色,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2 — 3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5 — 9 厘米, 宽 1 一 1.6 厘米,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次脉 5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叶缘 有针芒 状小锯 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产保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950 — 2500 米的山 箐之常 绿阔叶 林下。 2. 滇西南 玉山竹 (新拟 ) 图版 28: 10-11 粉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小油竹 (腾冲 ) Yushania falcatiaurita Hsueh et Yi (1986)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 中国植 物志 (1996)*. 秆柄 节间长 2.5—15 毫米, 直径 5 — 7 毫米, 实心。 杆高 2 — 2. 5 (—3.5) 米, 直 径 8 — 12 (-15) 毫米; 节间长 20 — 2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5 — 6. 5 厘米, 在具 芽或有 分枝的 一侧之 节间下 半部扁 平并有 纵脊和 沟柄, 节下 方被厚 白粉, 平滑 或微有 纵向细 肋, 秆壁 很厚, 空 腔极小 或近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常 有箨鞘 基部残 留物; 秆环平 坦或在 分 枝节微 隆起; 节内高 3 — 6 毫米。 杆芽长 圆形, 两侧有 白粉, 边缘生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15 枝, 枝 斜展, 最 长可达 60 厘米, 直径 1 一 4 毫米。 秆箨 迟落, 软 骨质, 约 为节 间长度 之半, 先端圆 拱形, 背 面有灰 色至灰 黄色小 刺毛, 纵肋在 上半部 明显, 在下 部微明 显或不 明显, 边缘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镰形, 不 等大, 边 缘具长 2 — 7 毫米 黄 褐色的 缝毛; 箨舌 低矮, 微下凹 或微圆 拱形, 高 0.5 — 1 毫米; 箨片 外倾, 线 状披针 形, 无毛, 边缘 平滑。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2. 8 — 4. 5 厘米, 无 毛或两 侧初时 有灰色 小 硬毛,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叶耳 发达, 镰形, 紫色, 边缘具 弯曲或 劲直黄 褐色长 4 一 7 毫米呈 放射状 开展的 缝毛; 叶 舌截形 或近圆 拱形, 高 0.5~0.7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2 —) 4 一 8. 5 厘米, 宽 5 — 13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近圆 形或阔 楔形, 无毛, 次脉 3 — 5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缘 具小锯 齿而略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5 — 6 月 。 产 盈江、 腾冲; 生 于海拔 171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腾冲。 秆 劈篾供 编织竹 器用。 3. 海竹 (巧家 ) Yushania qiaojiaensis Hsueh et Yi ( 1986)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植 物志 (1996)*. 3a. 海竹 (原 变型) 图版 28: 1—9 f. qiaojiaensis 秆柄长 15 — 40 厘米, 直径 5 — 7 毫米, 节间长 2 — 10 厘米, 空 腔小, 髓呈笛 膜状。 
122  云 南植物 志  cm  图版 28 1 一 9. JSft Yushania qiaojiaensis Hsueh et Yi f . qiaojiaensis, 1. 花枝, 2. 秆柄及 秆基, 3. 秆箨, 4. 具叶 小枝, 5. 叶片, 6. 雌蕊, 1. 内 外稃, 8. 鳞被, 9. 颖; 10-11. 滇西南 玉山竹 Y. falcatiaurita Hsueh et Yi, 10 . 秆的」 段, 11. 秆箨。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23  秆 散生, 直立, 高 0.5~0.6 米, 直径达 0.4 厘米, 节间最 大可达 11 厘米, 圆 筒形, 但. 在分 枝一侧 的基部 扁平,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纵向 细肋较 明显, 秆壁厚 1—1.5 毫米, 髓呈笛 膜状, 箨环 明显, 秆环 平坦或 在分枝 之节微 突起而 与箨环 等高; 节 内长约 1.5 毫 米, 向下渐 变细。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为 5 — 6 枝, 直立, 枝下 部数节 间常有 角棱, 直径 1 一 1.5 毫米。 秆箨 早落, 厚 纸质, 长三 角形, 短于其 节间, 背面 被灰黄 色向下 之刺毛 (在基 部毛尤 密), 纵肋 明显, 箨耳 缺如; 箨舌近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直 立, 线状三 角形, 长约 7 毫米, 宽 1.5 毫米, 无毛, 基部不 收縮, 每 小枝具 (1) 2-3 叶; 叶鞘长 1.2 — 3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1 一) 3 — 5 条劲 直或 弯曲长 1 一 2 毫米之 灰黄色 璲毛; 叶 舌截形 或有不 整齐的 裂刻, 紫 褐色, 无毛, 高 约 0.5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7-3.2 (5) 厘 米, 宽 3 — 5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上表 面有灰 白色疏 柔毛, 下 表面灰 白色, 无毛, 次脉 2 或 3 对, 小 横脉较 清晰, 叶缘 之一侧 小锯齿 细密, 另一侧 之小锯 齿稀疏 而近于 平滑。 花枝 具叶, 真 花序, 圆 锥状, 开展, 生于具 叶小枝 顶端; 花 序轴 扁平, 具短 硬毛; 小穗柄 纤细, 长 1 一 1.5 厘米, 被 微毛; 小穗长 1 一 1.5 厘米, 含 小花 3 — 4 朵, 紫色, 顶 端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3 — 5 毫米, 扁平, 被 微毛, 上部尤 密; 颖 2, 第一颖 狭长三 角形, 长 5 — 8 毫米, 先 端具长 尖头, 第二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先端 芒状; 外桴披 针形, 纸质, 具芒, 背被短 硬毛而 粗槌, 边缘具 纤毛; 内 稃短于 外稃,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先端 2 裂, 密 被毛; 鳞被 3, 宽三角 形, 边缘具 纤毛;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5 月。 产 巧家; 生 于海拔 3100 米的 次生性 高山草 甸上。 模式 标本采 自巧家 药山。 3b. 裸 箨海竹 (变型 ) f. nuda Yi (1990); 中国 植物志 (1996). 本变型 与原变 型主要 区别为 秆高达 2 (3.1) 米, 直径达 1.5 厘米, 箨 鞘背面 无毛。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2050 米 的沼泽 地之草 甸上。 模式标 本采自 永善蒿 枝坝。 笋 可食; 秆蔑性 柔韧, 劈篾 可供编 织竹器 之用。 4. 竹扫子 (维西 ) Yushania weixiensis Yi (1986)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Fargesia weixiensis (Yi) Z. Y. Li et D. Z. Fu.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秆柄长 20 — 50 厘米, 直径 7 — 10 毫米; 节间长 3 — 16 毫米, 中 空直径 3 — 4 毫米, 淡 黄色, 无毛, 干后具 明显的 纵棱。 秆 散生, 直立, 高 1 一 2 米, 直径 3 — 10 毫米; 节 间长 18 — 2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8 — 10 厘米, 中空, 圆筒 形或在 分枝一 侧的基 部微扁 平, 幼 时微被 白粉, 具灰 白色小 刺毛, 无纵细 线棱纹 或极不 明显, 秆 壁厚约 2 毫米, 髓 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有时在 初时具 黄褐色 向下的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在 分枝之 节微隆 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边缘具 灰白色 纤毛。 秆 每节为 3 — 5 (-7) 分枝, 枝梢微 下垂, 基部 贴秆, 直径约 1 毫米。 笋紫 红色, 无毛或 稀具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 圆形, 背面无 毛或极 稀具黄 褐色小 刺毛, 纵肋及 在鞘上 部的小 横脉均 明显, 边缘 通常平 滑;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 截形或 圆弧状 突出, 不易自 箨鞘上 脱离; 箨片 外翻。 小 
124  云 南植物 志  枝具 3 — 4 (-5) 叶; 叶鞘长 1.2 — 2. 7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长 1 一 2 (4) 毫米 淡黄色 至黄褐 色弯曲 缝毛; 叶 舌截形 或弧状 突出,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质薄, 无毛, 长 3. 4 — 7 厘米, 宽 3 — 6 毫米, 下 表面灰 绿色, 先端 渐尖, 基部阔 楔形, 次脉 2 或 3 对, 小横脉 明显, 叶缘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维西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200 — 3200 米的云 南松或 高山栎 林下。 5. 兰坪 玉山竹 (怒江 竹类) 图版 29: 1-2 劳什子 (兰坪 白语) Yushania puberula Hsueh et C. M. Hui (1996, printed as "1994") * ( " pubenula")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假 鞭长约 50 厘米; 秆高 3 — 4 米, 直径 1 一 1.3 厘米, 节间长 20 — 25 厘米, 实心, 幼 时被灰 绒毛, 上部 尤密, 纵棱纹 明显; 箨环 隆起, 秆环 较平; 分枝 多数, 纤细。 秆箨 宿存; 箨鞘 革质, 长于 节间, 背 面疏被 刺毛, 有 时密被 深色斑 点, 边缘 纤毛不 发达, 鞘 口两肩 略高, 各具数 枚长约 10 毫米的 缝毛, 纵脉纹 明显, 小 横脉不 发育; 箨 舌高约 2 毫米, 鞘口 两肩具 缝毛; 叶 舌高约 1 毫米, 口 部具短 纤毛; 叶 片长 5 — 8 厘米, 宽 5 — 8 毫米, 侧脉 2 — 3 对, 小横脉 清晰。 产兰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650 米的 云南松 林下。 6. 蛮毛 玉山竹 (中 国植 物志) 弯毛 玉山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滑竹 (绿春 ) Yushania flexa Yi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可超过 37 厘米, 直径 6 — 10 毫米, 节间长 (3) 7 — 12 毫米, 实心。 秆散 生, 直立, 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间长 25 — 30 (-40) 厘米, 秆基 部节间 长 3 — 6 厘米, 圆 柱形, 无毛, 幼时节 下方有 一圈厚 白粉, 纵向 细肋稍 明显, 空 腔很小 而近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较 狭窄; 秆环微 隆起或 在分枝 之节稍 肿起; 节内高 4 一 6 毫米。 秆芽 卵状长 圆形, 近 边缘处 生有灰 色至灰 黄色小 硬毛, 边缘生 纤毛。 秆 每节分 5 — 8 枝, 枝 簇生, 上举, 直径 1 一 4 毫米。 笋淡黄 绿色, 密被弯 曲疣基 刺毛; 秆箨 宿存, 三角状 长 圆形, 革质, 短于其 节间, 上 部短三 角形, 顶端两 肩有时 高起, 背面密 被贴伏 弯曲棕 色疣基 刺毛, 纵肋 较粗而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无 缝毛或 有时两 侧各具 1 一 3 条长 2 — 3 毫 米直立 之棕色 缝毛, 箨舌下 凹或斜 截形, 高 (1) 2 — 3 毫米, 边缘两 侧有时 具少数 纤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宽 2 — 4 毫米, 基底 较箨鞘 顶端为 窄, 边 缘有小 鋸齿, 易 脱落。 小枝具 4 一 6 叶; 叶 4. 5 — 7 厘米, 紫 色或紫 绿色, 纵肋明 显, 上部 纵脊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璲毛或 偶见于 1 或 2 条褐色 璲毛; 叶舌 拱形, 无毛, 高 1 一 2 毫米; 叶柄长 2 — 3 毫米, 常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干后微 皱, 长 7. 5 — 15. 5 厘米 , 宽 1.2 — 2.1 厘米,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基部 楔形, 次脉 3 — 5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叶 缘之一 侧有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9 月 。 产 澜沧、 绿春; 生 于海拔 2100 — 2250 米的 山顶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绿春。 秆劈篾 供编织 家具和 农具。 
禾本科  125 •  7. 紫秆 玉山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紫花 玉山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扫把竹 (丽江 ), 扭翁 (藏语 ) Yushania violascens (Keng)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Arundinaria violascens Keng ( 1936); Sinarundinaria violascens (Keng) Keng f . (1948); Fargesia violascens (Keng) Z. Y. Li et D. Z. Fu,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秆柄长 18 — 60 厘米, 直径 5 — 11 毫米; 节间长 6 — 23 毫米, 实心。 杆 散生, 直立, 高 1.5 — 2 米, 直径 5 — 10 毫米; 节间长 15 — 28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8 厘米, 中空小 或有 时近于 实心, 圆 筒形, 幼 时密被 白粉, 又在节 间上部 疏生白 色或黄 褐色小 刺毛,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2 — 4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初时有 时具淡 黄色小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淡 绿色, 边缘 具灰色 纤毛。 秆每 节 通常分 7 或 8 枝, 枝 直立或 上举, 长达 56 厘米, 直径 1 一 2 毫米, 几 实心。 笋 紫绿色 或 紫色, 疏被 黄褐色 刺毛; 秆箨 迟落, 革质, 绿色或 紫色, 带状或 稀长椭 圆形, 长 15 — 35 厘米, 基底宽 2. 5 — 3 厘米, 顶端宽 3 — 6 毫米, 背 面疏生 淡黄色 刺毛, 纵肋明 显, 边缘初 时有小 刺毛, 箨 耳小, 鞘口两 肩各具 3 — 6 (8) 条 弯曲黄 褐色长 3 — 8 毫米 之 缝毛; 箨舌 截形, 深 紫色, 高约 1 毫米, 初时 上缘具 灰色短 柔毛, 箨 片通常 外翻, 稀 可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基 底较箨 鞘顶端 为窄, 腹面 上缘具 灰色短 柔毛; 边 缘具小 锯齿略 粗糙。 干后常 内卷。 小枝具 2 (4) 叶, 叶鞘长 (2.1) 4 — 7 厘米, 紫色, 无毛, 边缘生 黄褐色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长为 1 一 2. 5 毫米淡 黄褐色 弯曲之 缝毛; 叶 舌 截形, 淡 绿色, 高约 1 毫米; 叶柄 长不及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无毛, 长 4. 5 — 8. 5 厘米, 宽 5 — 9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明显, 叶缘 具小锯 齿略粗 槌或一 侧近于 平滑。 总状 花序长 4 一 7 厘米, 含 3 — 5 枚 小穗, 花序 下方被 叶鞘所 包裹, 花 序分枝 直立, 平滑, 长 4 一 14 毫米, 小穗 含 5 — 9 枚 小花, 长 2. 7 — 4 厘米, 深 紫色, 小穗轴 节间长 4 毫米, 上端渐 粗并在 顶端生 有 柔毛; 颖渐尖 (第一 颖甚至 呈尾尖 或稀可 先端为 钝圆头 ), 上方具 微毛或 有时为 无毛, 第 一颖长 5 — 7 毫米, 具 (1) 3 — 5 脉, 第 二颖长 7 — 11 毫米, 具 7 — 9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具 芒尖, 遍 体生微 毛乃至 粗糙, 具 9 脉, 透 光下视 之有小 横脉, 第 一 外稃长 12 — 15 毫米, 基盘密 生长为 1 毫米的 毛茸; 内稃长 9 一 10 毫米, 先端具 2 齿 裂, 生 微毛, 脊上 向先端 生有硬 纤毛; 鳞 被长约 2 毫米, 前方 2 片呈半 卵形, 后方 1. 片 窄披 针形, 边缘 生纤毛 而呈流 苏状, 基部具 脉纹, 花药长 5 — 6 毫米, 黄色; 子 房作纺 锤形, 长约 2 毫米, 向上 渐细为 (2) 3 (4) 枚 极短的 花柱, 柱头羽 毛状, 长约 3 毫米。 笋期 6 — 7 月。 花期 4— 5 月。 产 宁蒗、 丽江、 鹤庆、 漾濞、 永胜、 昭通; 生 于海拔 2440 — 3400 米的 地带。 四川 西 部也有 分布。 模式标 本采自 鹤庆。 8. 金平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29: 3—5 毛竹、 滑竹 (金平 ) Yushania bojieiana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2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9 1—2. 兰坪 玉山竹 Yushania puberula Hsueh et C. M. Hui, 1. 地下茎 及秆、 枝叶, 2. 秆箨; 3—5. 金平 玉山竹 Y. bojieiana Yi, 3. 秆箨, 4.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5.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27  (1996)* . 秆柄长 15 — 50 厘米, 直径 8 — 12 毫米; 节间长 0.5 — 1.5 厘米, 实心, 秆 散生, 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1.5 厘米, 直立; 节间长 23 — 25 (-32)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6 — 10 厘米, 圆 柱形, 幼时 被白粉 及节下 有棕色 刺毛, 平滑, 秆 壁厚, 中 空直径 1.5 — 4 (一 5)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明显; 秆 环平坦 或在分 枝节微 隆起; 节内高 3 — 6 毫 米。 秆 每节分 6 — 8 枝, 枝与 秆常呈 40 度夹角 开展, 长达 1 米, 直径 1 一 4 毫米。 笋紫 红色, 疏 被黄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稍 短于其 节间, 薄 革质, 长三 角形, 先端三 角形, 背 面的基 底密被 黄色或 黄褐色 刺毛, 其余 部分疏 生黄色 刺毛, 纵肋极 显著, 小横脉 明显, 上部边 缘密生 黄色或 黄褐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或初时 生有淡 黄色直 立长达 3 毫米之 缝毛, 但以后 脱落; 箨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初时生 纤毛; 箨 片线形 或线状 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长 2 — 5 厘米, 无毛或 偶在基 部生有 黄色小 剌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3 — 7 (-9) 条长达 6 毫米劲 直或微 弯曲之 灰黄色 缝毛; 叶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 片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4. 3 — 9.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基 部阔楔 形或近 圆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无毛, 次脉 4 或 5 对, 小 横脉稍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 金平; 生 于海拔 2150 — 2300 米的缓 坡地, 黄壤, 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金平分 水岭。 9. 粗柄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花 斑竹、 实心竹 (新平 ) Yushania crassicollis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26 — 62 厘米, 直径 1.1 一 2 (-2.5) 厘米, 节间长 0.4 — 2 厘米, 实心。 秆 散生, 直立, 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间长 15 — 20 (-24) 厘米, 基 部节间 长约 7 厘米, 圆 柱形, 无 白粉, 初 时被灰 色或淡 黄色疣 基状小 刺毛, 实心 或有时 具小的 中空; 箨环 隆起, 初时密 生黄色 或灰色 向下的 刺毛, 秆环 隆起呈 圆脊状 或在分 枝节肿 起;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圆状卵 形或长 卵形, 边缘具 纤毛。 杆 每节分 6 — 11 枝。 枝 上举, 长达 123 厘米, 直径 1 一 5 毫米, 有 明显的 1 一 3 粗 壮枝, 均可 再分次 生枝, 幼 时节间 上部有 明显的 灰色小 硬毛而 粗糙, 实心, 枝的箨 环生有 向下之 灰色小 刺毛。 笋绿 色, 但后 期为暗 紫色, 密 被灰色 或紫色 不规则 贴生的 瘤基状 刺毛, 边缘有 淡黄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长于 节间, 长三 角形, 先 端长三 角形, 背 面密被 黄色或 淡黄褐 色不规 则贴伏 的疣基 状刺毛 (鞘 基部毛 更密, 但毛向 上非贴 伏), 毛落 后留有 疣基, 纵肋 明显, 小横 脉不 发达, 边缘有 黄褐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常 高起, 各具 3 — 7 条长 2 — 7 毫米 灰白色 直立之 璲毛; 箨舌 下凹,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外翻或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常 内卷或 皱褶, 边 缘有小 锯齿。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淡 绿色, 边 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侧各有 3 — 5 条长 1.5 — 3 毫米 劲直或 微弯曲 之灰色 缝毛; 叶 舌几近 于无, 高约 0.1 毫米, 截形, 无毛,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 — 11 厘米, 宽 5 — 13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 脉 2 — 4 对, 小横脉 组成长 方形, 明显, 边 缘具小 鋸齿而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128  云南 植物志  产 新平; 生 于海拔 2450 — 260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新平哀 劳山。 笋可 食用; 秆劈 篾作编 织用。 10. 斑鞘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冷竹、 箭竹 (四川 ) Yushaniamaculata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prosyn.;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Fargesia maculata (Yi) Z. Y. Li et D. Z. Fu (1994). 秆 柄长达 40 厘米, 节间长 3 — 10 毫米, 直径 5 — 10 毫米。 秆高 2 — 3. 5 米, 直径 0.8 — 1.5 厘米; 节间长 30 (—4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密 被 白粉, 具灰 色或淡 黄色小 刺毛,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2 — 3 毫米, 髓呈鋸 屑状, 箨 环 隆起, 初时密 生棕色 刺毛; 秆环 平坦或 在分枝 之节微 隆起; 节内高 4 一 9 毫米。 秆芽 长 椭圆状 卵形, 初时有 白粉, 边 缘密生 淡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7 — 12 枝, 枝直 立或斜 展, 长达 70 厘米, 直径 1 一 2 毫米。 笋棕 紫色, 密被 棕紫色 斑点, 疏生 黄色小 刺毛; 秆 箨 宿存, 密被深 紫褐色 斑点, 软 骨质, 边缘初 时疏生 棕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两肩 具 3 — 5 条长 5 — 10 毫 米劲直 之紫色 璲毛; 箨舌 截形, 高 1 一 2. 5 毫米; 箨片线 状披针 形, 外翻, 宽 1 一 1.5 毫米, 无毛,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4. 5 — 6 厘 米,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侧各具 3 — 5 条长 4 一 7 毫米紫 色直立 缝毛; 叶舌 截形或 微作圆 拱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常有 白粉, 叶片线 状披针 形, 长 9 一 13 (15) 厘米, 宽 9 一 11 毫米, 无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次脉 4 对, 小 横脉细 密而不 清晰。 叶缘初 时有小 锯齿, 后变为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1800) 2700 — 3500 米的 阴坡。 四 川西南 部也有 分布。 秆作 篱笆、 扫帚; 叶和 小枝可 为牛、 羊 饲料。 11. 蒙自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0: 1-11 大滑竹 (蒙自 ) Yushania longiuscula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 柄长达 47 厘米, 节间长 3 — 15 毫米, 直径 4 一 14 毫米, 实心。 秆高 4 一 5 米, 直 径 1 一 2 厘米, 节间长 32 — 35 (—4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米, 圆 柱形, 幼 时 上半部 被稀疏 灰色小 硬毛, 节 下方有 一圈厚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实 心或几 实心; 箨 环 隆起, 秆 环微隆 起或在 分枝节 隆起, 与 箨环近 等高; 节内高 5 — 6 毫米。 秆芽长 圆形, 两 侧有短 柔毛, 边缘生 灰黄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8 — 13 枝, 枝 上举, 长达 1 米, 直径 1.5 — 3 毫米, 在各节 下方有 白粉, 基部 的节间 微作三 棱形, 笋 紫色; 秆箨 宿存, 长圆 状三 角形, 革质, 长为其 节间的 1/2 或 更短, 顶端 平整或 偏斜, 背 面具稀 疏的棕 黄色至 棕黑色 刺毛, 纵肋 明显, 边缘上 部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鞘 口缝毛 早落; 箨舌 截形或 下凹,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易 脱落, 无毛。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5. 5 — 7 厘米, 初时 上部有 白粉,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1 一 3 条长 2 — 7 毫 米直立 或微弯 之黄色 缝毛; 叶舌 截形或 下凹,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3 — 4 毫米, 下 表面在 初时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长 7. 2 — 19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无 
禾本科  129  图版 30 1 一 11. 蒙自 玉山竹 Yushanialongiuscula Yi, 1. 秆的一 段,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 花枝, 5. 颖, 6. 小花, 7. 外稃, 8. 内稃, 9. 轔被, 10. 雄蕊, 11. 雌蕊; 12—14. 独龙江 玉山竹 Y. farcticaulis Yi, 12. 秆的 一段, 13. 秆 箨, 14.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130  云 南植物 志  毛,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次脉 4 或 5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一 侧具较 稀疏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圆 锥花序 顶生, 排列 疏松, 长 7 — 10 厘米, 无毛, 在分 枝基部 腋间均 有 瘤状小 腺体, 并在 下方具 1 片 易脱落 的小型 苞片, 后者 以后能 细裂而 边缘有 纤毛; 小 穗 柄微呈 波状, 无毛, 有 纵棱, 长 1.8 — 5 厘米, 小穗紫 红色, 含 4 一 10 枚 小花, 长 2 — 4 厘米, 直径 3. 5 — 5 毫米, 顶 生小花 不孕; 小穗轴 节间长 3. 5 — 5 毫米, 上 部被灰 白色短 柔毛, 顶端呈 杯状, 其 边缘生 灰白色 纤毛; 颖长 圆状三 角形, 纸质, 无毛, 先端 渐尖, 第 一颖长 4 一 8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8 — 12 毫米, 具 5 — 7 脉; 外 桴长圆 状三 角形, 宽大, 先端 渐尖,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10 — 14 (-16) 毫米; 内桴长 6 — 9 毫 米, 背部具 2 脊, 脊上生 纤毛, 脊间宽 1 一 1.5 毫米, 无毛, 先端 钝而微 2 裂; 鳞被 3, 披 针形, 边缘 初时有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6 毫米; 子 房椭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无 毛, 长 1 一 2 毫米, 花 柱顶生 2 枚羽 毛状之 柱头。 果实 未见。 笋期 8 月。 花期 10 — 12 月。 产 蒙自; 生 于海拔 2100 — 2800 米的 石砾、 栲 树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蒙自老 寨乡。 12. 腾冲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滑竹 (腾冲 ) Yushania elevata Yi ( 1986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 1991 )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12a. 腾冲 玉山竹 (原 变种) var. elevata 杆 柄长达 70 厘米, 直径 8 — 14 毫米; 节间长 4 一 18 毫米, 实心。 秆 直立, 高 4 一 7 米, 直径 1.4 一 3 (—6) 厘米, 节间长 24 — 43 (-6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0 — 15 厘 米, 圆 筒形, 但 在分枝 一侧的 基部扁 平并具 纵脊, 幼秆 在节下 方有时 具棕色 刺毛, 平 滑, 空腔 较小, 杆壁厚 4 一 8 毫米, 但 具分枝 的节间 常近于 实心, 髓呈锯 屑状; 箨环初 时 有向下 之棕色 刺毛; 秆环微 隆起至 隆起; 节内高 3 — 4 毫米, 向 下逐渐 变细, 秆芽卵 形, 两 侧及边 缘密生 灰色小 刺毛。 秆 每节分 10 — 20 枝, 枝长达 1.2 米, 斜展, 直径 1 一 3 毫米, 节间实 心或几 实心。 笋绿 紫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箨环 迟落, 长三 角形, 革 质至软 骨质, 短于其 节间, 背面 除被覆 盖的三 角形小 区外均 密被黄 褐色毡 状刺毛 (基部 尤密 ), 纵肋 明显, 边缘密 生棕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有 时箨鞘 先端两 侧耸起 而呈箨 耳状, 耸 起部分 之边缘 初时生 缝毛, 后 脱落; 箨 舌下凹 或稀可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4 一 6 叶; 叶鞘长 2 — 3. 6 (5.5) 厘 米,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缝毛或 鞘口两 肩偶有 2 或 3 条长 0.5 — 1 毫米 棕色直 立之 璲毛; 叶舌 下凹,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 柄长约 1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4. 5 — 9. 5 厘米, 宽 4. 5 — 9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无毛, 次脉 2 或 3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云南 西部。 常见 于海拔 2000 — 2300 米的 沟谷溪 两岸, 阔 叶林或 云南松 林下。 模 式标本 采自腾 冲瑞滇 林场。 12b. 山竹 (变种 ) 马巴地 (傈 僳语) 
禾本科  131  var. pianmaensis Hsueh et R. Y. He ( 1994) * . 与原 变种区 别在于 叶片较 宽大, 长达 12 — 18 厘米。 产泸水 片马, 海拔 2100 米, 成片 散生。 13. 独龙江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斯满 (贡 山傈 僳语) Yushaniafarcticaulis Yi (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Fargesiafarcticaulis (Yi) Z. Y. Li et D. Z. Fu,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13a. 独龙江 玉山竹 (原 变种) 图版 30: 12—14 var. farcticaulis 秆柄长 20 — 70 厘米, 直径 5 — 10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高 4 一 7 米, 直径 1_2厘 米, 直立; 节间长 32 (45)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15 — 20 厘米, 圆 柱形, 实心或 几实心 (全秆 包括顶 端之节 均如此 ), 无毛, 亦无 白粉, 干 后常有 紫色小 斑点, 平滑, 无 纵向细 肋; 箨环 隆起, 初时有 黄棕色 刺毛; 秆环 平坦或 隆起, 节内高 2 — 5 毫米。 秆芽 卵形至 长 卵形, 近 边缘处 及边缘 具灰黄 色至黄 褐色小 刺毛。 秆每节 多枝, 枝条 细瘦, 与秆作 35 — 40 度 的夹角 开展, 直径 1 一 2 (-2.5) 毫米。 笋墨 绿色, 密 被棕色 刺毛, 边 缘密生 棕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箨 鞘约为 其节间 长度的 1/2 — 3/5,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顶 端 渐尖, 背面密 被棕色 至棕黑 色刺毛 (上 半部 尤密, 但被覆 盖之一 侧通常 无此刺 毛), 纵肋 明显, 小横 脉不明 显或在 上半部 明显, 边缘 密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两 肩具 少数长 2 — 6 毫 米黄色 至黄褐 色劲直 而极易 脱落之 缝毛; 箨舌 圆拱形 或截形 或偶可 微凹, 无毛,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幼时具 纤毛, 以后 微作裂 刻状;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 翻, 无毛, 高约 1 毫米, 边缘 幼时具 纤毛, 以 后具小 锯齿。 小枝具 4 一 6 叶; 叶鞘长 3. 2 — 4. 2 厘米, 有 时具灰 褐色小 刺毛, 纵脉 及上部 纵脊均 明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2 或 3 条长 3 — 5 毫 米劲直 或微弯 曲灰黄 色到黄 褐色易 脱落之 缝毛; 叶舌 截形或 稀呈圆 弧形, 无毛, 通常 高不及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长 (5 —) 9 一 15 厘米, 宽 (6 —) 9 一 12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 表面绿 色, 无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具稀疏 的灰白 色柔毛 (沿 中脉则 毛较密 而显著 ),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 脉在下 表面较 清晰, 叶 缘具刺 毛状小 鋸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1900 — 2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笋不能 食用; 秆材最 适宜制 作编织 用的毛 线针。 13b. 福贡 玉山竹 (变种 ) 马撇列 (傈 僳语) var. brevinoda Hsueh et H. R. Zhang ( 1994) * 与 原变种 区别在 于节间 较短, 仅为 18 — 22 厘米。 产福贡 (珠 明林 后山, 模式标 本产地 ); 海拔 2200 米, 散生。 14. 光亮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1: 1-9 实竹 (凤庆 ), 实心竹 (临沧 ), 滑竹 (景谷 ), 油实竹 (昌宁 ) 
132  云 南植物 志  1—9. 光亮 玉山竹 Yushania levigata Yi, 1. 秆的 一段, 2. 秆箨, 3. 具叶 小枝, 4. 花枝, 5. 颖, 6. 外稃, 7. 内 俘, 8. 雄蕊, 9. 雌蕊; 10—12. 隔界竹 Y. menghaiensis Yi, 10. 秆箨, 11.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12.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33  Yushania levigata Yi ( 1986 )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 ( 1991 )* ; 中国 植物志 (19%)* . 秆 柄长达 26 厘米, 直径 4 一 8 毫米, 节间长 0.3 — 1.8 厘米, 实心。 秆高 2 — 4. 5 (-6) 米, 直径 1 一 2 (-3)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16 — 25 (-40) 厘米, 杆 基部节 间长 10 — 12 厘米, 圆 柱形, 幼时 有白粉 或仅在 节下方 有之, 无毛, 平滑, 实心 或空腔 极小; 箨环 明显, 无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较箨环 为低, 或 在分枝 节为甚 隆起, 且等 高 或高于 箨环; 节内高 3 — 5. 5 毫米。 秆芽 卵形或 长圆状 卵形, 边 缘密生 纤毛, 枝条在 秆节为 (3 —) 4 一 15 枝, 直立或 上举, 长达 30 (55) 厘米,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笋淡绿 色或紫 绿色, 有时具 淡黄色 条纹, 无毛或 偶见于 有稀疏 灰色小 硬毛; 秆箨 宿存, 软骨 质, 长三角 形或长 圆状三 角形, 常为 其节间 长度的 2/5 — 1/2, 背部暗 紫色, 有 时亦显 现 淡黄色 条纹, 无毛或 偶见鞘 基部有 黄褐色 贴生小 刺毛, 纵 肋明显 (在基 底中部 则常较 平滑 ), 边 缘初时 密生短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截形或 下凹, 无毛, 高 0.5~0.8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边缘初 时有微 锯齿。 每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5 — 3. 6 厘米, 边缘无 纤毛或 初时生 有微弱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缝毛或 初时两 侧各有 3 — 5 条淡 黄色长 0.5 — 2 毫米 劲直或 弯曲之 缝毛; 叶 舌近于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有 白粉,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7-10 (12.5) 厘米, 宽 (6. 5 —) 9-12.5 (19)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楔形 或阔楔 形, 无毛, 次脉 (3 —) 4 (-5) 对, 小横 脉在扩 大镜下 视之颇 清晰, 叶 缘一侧 有小锯 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长 6. 5 — 31 厘米, 下部节 还可再 生具花 小枝; 总状或 圆锥状 花序, 顶生, 无毛, 由 2 — 12 枚小穗 组成, 长 2. 2 — 7 厘米, 开展, 下部 各分枝 的腋间 有瘤状 腺体, 分枝下 方无苞 片或偶 在花序 下部的 1 或 2 分 枝处生 有小型 苞片; 小 穗柄长 5 — 14 毫米, 直立或 开展, 通常微 波曲, 无毛, 其腋 间无小 瘤状腺 体或仅 存于总 状花序 的下部 小穗柄 腋间, 小穗深 紫色, 含 4 一 8 枚 小花, 长 1.5 — 3 厘米, 直径 1 一 3 毫米; 小穗轴 节间长 3 — 4 毫米, 近 顶端有 时具小 硬毛, 顶 端膨大 而在其 边缘常 密生短 纤毛; 颖 无毛, 先端作 芒状长 渐尖, 第一 颖狭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3 — 5 脉, 第 二颖披 针形, 长 5 — 9. 5 毫米, 7 — 9 脉; 外桴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10 毫米, 7 — 9 脉, 先 端芒状 渐尖, 近边 缘有小 硬毛或 无毛; 内桴 稍短于 外桴, 顶端 2 齿裂, 生有 笔毫状 毛茸, 脊间宽 0.5-0.8 毫米 并具小 硬毛, 脊 上生短 纤毛; 鳞 被上部 边缘具 纤毛, 前方 2 片菱状 卵形, 长 0.5~0.8 毫米, 后方 1 片 很小; 花药紫 色或淡 黄色, 长 3 — 4 毫米; 子房椭 圆形, 无 毛, 花柱 1, 顶生 2 枚白色 羽毛状 柱头。 颖 果长椭 圆形, 紫色, 具 腹沟, 长 3 — 4 毫米, 直径 0.8 — 1.2 毫米, 顶端 有宿存 花柱; 胚乳 白色。 笋期 9 月。 花期 5 — 9 月; 果期 9 月。 产 临沧、 凤庆、 景谷、 澜沧、 景东; 生 于海拔 2300 — 3000 米 的黄壤 或棕壤 土上的 山 峰箐、 山坡和 山脊。 模式标 本采良 临沧大 雪山。 笋不能 食用; 秆 可供造 纸及编 织用。 15. 泡滑竹 (永善 ) Yushania mitis Yi (1990)* ; 中国 植物志 (19%)* . 秆柄长 (8—) 18 — 40 厘米, 直径 3— 6 (-10) 毫米; 节 间长达 1.5 厘米, 实心。 
134  云 南植物 志  秆高 3 — 4. 5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节间长 (18 —) 27-30 (-45) 厘米, 圆 筒形, 但在 分 枝一侧 的下部 扁平, 通常无 毛或有 时解箨 中的幼 杆具灰 白色小 硬毛, 幼时具 白粉, 纵 向 细肋稍 明显, 秆壁厚 2 — 4 毫米; 箨环等 高于或 在分枝 节低于 箨环, 初时 被少数 刺毛; 秆 环隆起 或在分 枝节甚 隆起,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为 3 — 7, 直径 1.5 — 3.5 毫米, 斜展。 秆箨 早落, 三角状 长圆形 或长三 角形, 革质, 密被 紫褐色 斑块, 长约 为 其节间 之半, 先端三 角形, 背 部疏生 黄色小 刺毛, 纵 肋显著 隆起, 上部 边缘初 时具黄 褐色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璲 毛亦不 见或有 时在两 侧各具 1 条长达 1 厘米之 璲毛; 箨 舌截 形或斜 截形, 高 1.5 — 4 毫米, 箨片在 秆之下 部箨者 直立, 而上 部箨者 外翻, 三角 状披 针形或 线状三 角形, 全缘。 小枝具 3 — 5 (-6) 叶; 叶鞘长 1.8 — 3. 2 厘米, 边缘 初时生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2 — 4 条长 1 一 5 毫米之 缝毛; 叶 舌近拱 形或近 截形, 高约 0.5 毫米, 外叶舌 边缘具 纤毛,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无毛, 初 时常被 白粉;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1.2 —) 4. 2 — 10. 5 厘米, 宽 (2 —) 4 一 8 毫米, 基部 楔形, 无毛; 下表面 稍带灰 绿色, 次脉 (2 —) 3 (-4) 对, 小 横脉组 成长方 格状, 叶 缘具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4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1800 — 2500 米的 坡地, 形成 纯林或 与灌木 作块状 混交。 模式标 本采自 永善蒿 枝坝。 本 种在产 地约有 700 公顷, 年伐 量可达 500 吨。 笋 食用, 每年 春季有 大量鲜 笋和笋 干 问市。 秆材质 柔韧, 供 编织各 种竹器 或造纸 等用。 目前, 永善蒿 枝坝水 库正在 大力养 护本种 竹林, 以便 发挥其 水源涵 养和水 土保持 作用。 16. 绿春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小竹子 (绿春 ) Yushaniabrevis Yi (1986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4. 5 — 20 厘米, 直径 2. 5 — 5 毫米, 实心。 秆高 1 一 2 (-2.5) 米, 直径 4 一 6 毫米, 节间长 20 — 24 (—30)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5 厘米, 圆 筒形, 无毛, 幼时在 节下方 有宽为 3 — 5 毫米 之白粉 一圈, 平滑, 无 纵细线 棱纹, 几 实心;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坦 或在分 枝之节 隆起而 较箨环 稍高; 节内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淡 黄色, 边缘 具灰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1 一) 3 — 6 枝, 枝长达 35 厘米, 直径 1 一 1.5 毫米, 斜展。 笋 淡 绿色带 紫色; 秆箨 宿存, 革质, 长 圆形,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5, 背面 无毛或 基部有 或密 或疏的 黄棕色 刺毛, 纵肋稍 明显, 边 缘密生 棕色小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初 时有少 数条 直立之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外倾或 直立, 线 状三角 形或线 状披 针形, 宽 1 一 1.5 毫米, 边 缘通常 平滑。 小枝具 (2 —) 3 — 6 叶; 叶鞘长 2. 2 — 3.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两 肩各具 7 — 9 条长 2 — 3 毫米灰 色或灰 黄色直 立之璲 毛, 叶 舌截形 或微呈 拱形, 高约 0.4 毫米, 外 叶舌初 时有灰 白色短 柔毛; 叶柄长 ,1.2 — 2.5 毫米, 无毛或 背面有 灰黄色 柔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8. 2 — 14. 5 厘米, 宽 (6 —) 9 一 13 毫米, 先 端细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下表面 无毛或 在沿中 脉两侧 有柔毛 (在 基部 毛尤密 ),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一 侧有小 鋸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 枝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绿春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禾本科  135  17. 隔界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1: 10 — 12 阿卡 (傣语 ) Yushania menghaiensis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W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7—) 18 — 55 厘米, 直径 3.5—6 (-10)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高 2 — 3.5 米, 直径 1 一 1.3 厘米, 梢头 直立; 节间长 23 — 26 (-32) 厘米, 秆 基部最 短的节 间长约 8 厘米, 圆 筒形或 在分枝 一侧之 下部微 扁平, 幼 时微有 白粉, 但节 下方一 圈白粉 圈 较厚, 无 纵向细 肋纹, 空 腔小, 秆壁厚 2 — 5 毫米, 髓为鋸 屑状, 箨环 隆起, 较宽; 秆环 平坦, 但在分 枝之节 肿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秆芽卵 形至长 卵形, 近边缘 有黄褐 色 硬毛, 边 缘密生 纤毛。 杆 每节分 5 — 20 枝, 枝直 立乃至 斜展, 直径 1.5 — 2 毫米。 秆 箨 宿存, 薄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3 或 1/2, 先 端短三 角形, 两侧 常不 对称, 背 部被棕 色或黄 色贴生 疣基小 刺毛, 纵肋 明显, 小横 脉仅在 上部稍 明显, 边 缘初时 生有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初 时各有 1 一 2 条长 3 — 4 毫米 直立的 灰色璲 毛, 后脱落 变为无 璲毛,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高约 1 毫米; 箨 片三角 线形或 线形, 外翻, 常 弯曲, 无毛, 边缘 内卷。 小枝具 4 一 7 叶, 叶鞘长 2. 7 —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缺 如或 微小, 鞘 口两肩 常各有 3 — 4 条长 1.5 — 4 毫 米黄色 劲直或 弯曲的 缝毛; 叶 舌近截 形, 初时有 微毛, 高约 0.6 毫米, 外叶舌 初时有 柔毛; 叶柄 初时有 柔毛, 长 1.5 — 2. 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 —) 10 — 24 厘米, 宽 (8 —) 14-23 (—31) 毫米, 先端渐 尖, 基部 楔形, 上表面 绿色, 下 表面灰 绿色, 密 被灰色 柔毛, 次脉 4 一 5 脉, 小 横脉不 甚 清晰, 叶 缘具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9 月。 产勐海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300 米的 山脊常 绿阔叶 林下。 18. 亮绿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箭竹 (绥江 ) Yushania laetevirens Yi (1990)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17 — 42 厘米, 直径 4 一 7 毫米; 节 间长达 17 毫米, 实心。 秆高 2. 5 — 3. 5 米, 直径 6 — 10 毫米, 节间长 (5 —) 20-30 (-45)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被 白粉。 平 滑, 有 中空, 秆壁厚 1.5 — 2. 5 毫米,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坦或 在分枝 节中稍 肿起; 节内 高 2 — 5 毫米, 向下 变细。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为 5 — 9 枝, 斜展, 直径 1 一 2. 5 毫米。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长 约为节 间长度 之半, 背面 无毛, 纵肋 隆起而 显著, 边缘 无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截 形或斜 截形, 高 1 一 1.4 毫米; 箨 片线状 三角形 或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宽 1 一 1.3 (-2.5) 毫米, 全缘。 小枝具 3 — 5 (— 9) 叶; 叶鞘 长 2. 2 — 3. 2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叶舌斜 截形, 常被 白粉,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4. 5 —) 7. 5 — 13 厘米, 宽 (0.55 —) 1 一 1.3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 表面深 绿色,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 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稍 清晰, 组 成长方 格状, 叶缘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 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绥江; 生 于海拔 1300 — 1500 米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绥江板 栗乡。 
136  云 南植物 志  19. 多枝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2: 12-14 黑竹 (新平 ) .Yushania multiramea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5 (-20) 一 55 厘米, 直径 4 一 9 厘米, 节间长 1 一 13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直立, 高 3 — 4 米, 直径 0.5 — 1 厘米; 节间长 24 — 28 (-32) 厘米, 秆 基部节 间长约 5 厘米, 圆 柱形, 无毛, 幼时有 白粉, 平滑, 无纵线 棱纹, 实 心或几 实心; 箨环 隆起, 初 时 紫色, 生 有向下 之灰色 刺毛, 后变 为淡黄 褐色而 无毛; 秆环平 坦或在 分枝之 节为肿 起; 节内高 2. 5 — 5 毫米。 秆 芽长圆 形或阔 卵形, 边缘具 纤毛。 秆 每节有 (3 —) 8-30 (一 45) 分枝, 枝 上举或 斜展, 直径 1 一 1.5 (— 2) 毫米, 初时 有白粉 (在 其节 下方尤 密), 各枝 均可再 分枝。 笋紫 绿色;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长约为 节间的 1/3-1/2, 背 面无毛 或有时 具灰色 刺毛, 纵肋很 明显, 腹面 光亮, 先 端短三 角形, 边缘 无纤毛 或初时 生有短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无 缝毛或 两侧有 时各具 1 或 2 条长 1 一 8 毫 米 直立灰 璲毛; 箨舌 截形或 下凹; 无毛,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无 毛, 宽 1 一 2 毫米, 边缘 平滑, 常 内卷。 小枝具 3 — 5 (— 6) 叶; 叶鞘长 2. 4 — 3. 5 厘 米, 初 时鞘上 部有灰 色微毛 及明显 纵脊, 纵肋稍 明显, 边缘 初时有 灰色小 纤毛; 无叶 耳, 鞘口两 肩各具 3 — 5 条劲 直或微 弯曲长 1.5 — 4. 5 毫米 灰黄色 缝毛; 叶舌 截形, 无 毛, 高约 0.3 毫米; 叶柄淡 绿色, 无毛, 长约 1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4. 5 — 13 厘米, 宽 0.8 — 1.3 厘米,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先端 渐尖, 基 部广楔 形或近 圆形, 次 脉 3 或 4 对, 小 横脉稍 明显, 呈长方 格状, 叶缘 有小鋸 齿而略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新平; 生 于海拔 2320 — 2550 米 棕壤土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新平哀 牢山。 20. 草丝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毛 竹子、 毛 叶子竹 (罗平 ), 管 状箬竹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Yushania andropogonoides (Hand. -Mazz. )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Indocalamus andropogonoides Hand. -Mazz. (192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 Arundinaria andropogonoides (Hand. -Mazz. ) Keng ex Keng f . (1948). 秆柄长 18 — 38 厘米, 直径 3 — 6 毫米; 节间长 (2 —) 8 — 11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高 35 — 110 厘米, 直径 1.5 — 2. 5 毫米, 节间长 12 — 15 (—18)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6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在 节下微 粗糙或 微被灰 色至灰 黄色小 硬毛, 微 被白粉 (在节 下方 尤明显 ), 纵 向肋不 发达, 空 腔极小 而近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初时微 被淡黄 褐色向 下贴 伏之小 硬毛; 秆环 隆起, 节内高 1 一 2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秆一般 不分枝 或仅有 少数具 1 分枝, 枝 直立, 长约 15 厘米, 仅具 2 节, 节间长 8 — 10 厘米, 直径 1 一 1.5 毫米, 不再 分枝, 幼 时微被 白粉。 笋 紫色, 无毛, 边 缘密生 黄褐色 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淡黄 褐色, 长 圆形, 背面 无毛, 纵肋略 可见; 箨耳 镰形, 紧 贴 抱秆, 紫色, 长 2.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易 脱落, 边缘具 数条淡 褐色微 弯曲易 脱落的 缝毛, 长 2 — 3 毫米;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三 角状披 针形, 外翻, 无毛, 
禾本科  137  纵 肋不甚 明显, 边缘微 内卷, 极易自 箨鞘上 脱落。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4.5_7厘 米, 纵 肋不甚 明显, 上部 纵脊极 显著, 边缘无 纤毛; 叶耳椭 圆形, 紫色, 边缘具 数条黄 褐色微 弯曲的 璲毛, 长 3 — 5 毫米, 放射状 开展; 叶舌 截形, 高不及 1 毫米, 上 缘微具 裂缺, 外 叶舌初 时具灰 色至灰 褐色小 硬毛; 叶柄长 2 — 4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厚 纸质, 长 (6 —) 11 一 16 厘米, 宽 (9 一) 14 一 22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圆 形或广 楔形, 下表 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4 一 7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初 时具灰 白色小 锯齿, 以后 近于 平滑。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8 — 25 厘米, 较 密集, 分枝 单一或 成对, 直立, 光 滑或被 稀疏 纤毛; 小 穗有短 柄或几 无柄, 狭窄, 含 (2 —) 5 — 6 枚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仅为小 花的 一半, 粗糙, 顶端 边缘具 极短的 绢毛; 颖 2 片, 卵状披 针形, 近 等大, 长 6 — 7 毫 米, 淡 黄色, 先端 急尖, 具 7 — 9 脉, 上 端具小 纤毛; 外桴长 10 — 11 毫米, 卵 状披针 形, 先端 急尖, 深绿色 至淡红 绿色, 背面稍 粗糙, 具 9 脉; 内 桴近于 无脉, 上端 边缘具 纤毛; 鳞片 3 片 细小, 膜质, 卵状披 针形, 被长 柔毛; 花药 线形, 长 6 毫米, 淡 白色, 柱头 2 或 3, 长 3 毫米, 短羽 毛状。 笋期 8 — 9 月。 花期 6 月。 产罗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 2300 米 的山脊 林内。 未 见花枝 标本, 然 而根据 Handel-Mazzetti 的原 描述, 其特征 与现在 相同地 点所采 到 的标本 接近, 但现 在的标 本箨鞘 较短, 具易 脱落的 箨耳, 叶片较 宽而与 原记载 有所不 同。 这可 能是本 种笋期 较晚, Handel-Mazzetti 所采 的标本 (Hand. -Mazz. 10141) 是 前一年 的秆箨 (采集 日期为 6 月), 箨耳已 掉落的 缘故; 由于原 描述的 标本为 花枝, 叶 片 较窄, 也属 于正常 变异, 因 此可以 认为采 于同一 地点的 无花标 本就是 此种。 21. 棱纹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箭竹 (威信 ) Yushania grammata Yi (1990)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 秆柄长 (8—) 20 — 50 厘米, 直径 3. 5 — 5 毫米; 节间 实心。 秆 斜倚, 高 1.5 — 3 米, 直径 4 一 8 (-15) 毫米, 节间长 10 — 14 (-26) 厘米, 圆 筒形, 但 在具芽 或有分 枝一侧 之基部 扁平, 初时在 节下方 具一圈 白粉, 幼时节 间上部 具棕色 疣基小 刺毛, 纵向 细肋 明显而 隆起, 空腔 很小, 秆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明 显而较 细窄; 秆 环平坦 或在分 枝 之节微 隆起; 节内高 3 — 5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仅 1 枝, 直立, 其直 径与 主秆近 相等。 秆箨 宿存, 长于或 稍短于 节间, 革质, 短三 角状长 圆形, 长 6 — 15 厘 米, 宽 1.6 — 2. 5 厘米, 背面 密被棕 色贴伏 的疣基 刺毛, 纵 肋不甚 明显, 边缘密 生棕色 纤毛, 箨耳 较小, 椭 圆形, 易 脱落, 顶端具 2 — 5 条长 2 — 4. 5 毫米之 缝毛; 箨 舌斜截 形, 被 微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外 翻或位 于下部 的秆箨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上表 面基部 被 微毛, 全缘。 小枝具 (4 一) 8 (-14) 叶; 叶鞘长 7 — 12 (-15) 厘米, 无毛 或有时 在 小枝下 部的叶 鞘可具 棕色稀 疏贴伏 的疣基 刺毛, 鞘 上部纵 脊显著 隆起, 边缘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缝毛或 偶在两 侧各具 1 或 2 条长 3 — 6 毫米之 缝毛; 叶舌近 截形, 高 1 一 1.5 毫米; 叶柄长 2 — 5 (-6) 毫米, 常被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较 坚韧, 长 16 — 25 厘米, 宽 1.6 — 3. 5 厘米, 下 表面被 灰白色 微毛, 基部 楔形, 次脉 5 — 7 对, 小横 脉成长 方 格状。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 产 威信; 生 于海拔 1270 米的石 灰岩山 坡地, 小片 生长。 模式标 本采自 威信江 西湾。 
138  云 南植物 志  22. 滑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2: 1-11 山竹 (昆明 ), 油竹、 实竹 (保山 ) Yushania polytricha Hsueh et Yi (1986)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 中 国植物 志 (1996)*. 秆柄长 13 — 40 厘米, 直径 3 — 8 毫米; 秆 散生, 高 1 一 2 米, 直径 3 — 8 毫米; 节间 长 13 — 25 (-37)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8 厘米, 圆筒 形或在 分枝一 侧之基 部微扁 平, 实心, 幼 时微被 白粉, 并在节 下有黄 褐色小 刺毛, 表面具 紫色小 斑点, 平滑, 纵细 肋不 发达; 箨环 隆起, 初时 密生向 下之淡 黄褐色 刺毛; 秆环 微隆起 或在分 枝之节 显著隆 起; 节内高 3 — 6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近 边缘微 粗糙, 边缘密 生灰黄 色纤毛 。 秆 之每节 生 1 一 5 小枝, 与秆作 20 — 25 (-30) 度 的夹角 开展, 常有一 枝明显 粗壮, 直径 1.5 — 3.5 毫米, 幼 时常在 节间具 紫色小 斑点。 笋紫 绿色, 密被淡 黄色小 刺毛, 边缘密 生淡黄 色小 刺毛; 秆箨 宿存, 软 骨质, 坚硬, 三 角状长 圆形,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2/3, 背面密 被黄 褐色小 刺毛, 除鞘上 部外, 纵 肋不甚 明显, 边 缘生黄 褐色小 刺毛; 箨耳 镰形, 紫 色, 紧贴 抱秆, 边缘具 数条黄 褐色微 弯曲的 缝毛, 长 2 — 4 毫米, 作 放射状 开展; 箨舌 截 形或圆 拱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边缘常 具不整 齐的细 齿裂;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 翻, 下表面 初时微 粗糙, 边缘小 锯齿不 明显。 小枝具 4 一 5 (-6) 叶; 叶鞘长 5. 5 — 10 厘米, 背面 密被黄 褐色小 刺毛, 边缘 密生淡 黄色至 黄褐色 纤毛; 叶耳镰 形或椭 圆形, 紫 色, 边缘具 数条黄 褐色、 劲直、 长 2 — 5 毫米 放射状 开展之 璲毛; 叶舌 截形, 高约 1 毫 米, 初时上 缘密生 灰黄色 纤毛, 外叶舌 初时常 密生灰 白色小 硬毛; 叶柄长 3 — 4 毫米, 背面 被灰白 色至灰 黄色短 柔毛; 叶片披 针形, 纸 质至厚 纸质, 长 (9 一) 13 — 19 厘米, 宽 (1 一) 1.2-2 (-2.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广 楔形, 上表面 无毛, 下表 面灰绿 色, 被 灰白色 柔毛或 短柔毛 (尤以 在中脉 两侧及 基部最 多), 次脉 4 一 6 对, 小横 脉不清 晰,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花枝 具叶, 真 花序, 圆 锥状, 开展, 生于具 叶小枝 顶端; 花 序轴 扁平, 具 硬毛; 小穗柄 纤细, 长 1 一 1.5 厘米, 被 微毛; 小穗长 1.5 — 2 厘米, 含小 花 4 一 5 朵, 紫色, 顶 端小花 不育;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5 毫米, 扁平, 被 微毛, 上部尤 密; 颖 2, 第一颖 狭长三 角形, 长 5 — 6 毫米, 第二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先端 具 短芒; 外稃披 针形, 纸质, 具 钝头, 背具短 硬毛而 粗糙, 边缘具 纤毛; 内稃稍 短于外 稃,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先端 2 裂, 密 被毛; 鳞被 3, 宽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8 月。 产滇西 至滇中 地区; 生 于海拔 1600 — 1950 米 的阔叶 林下或 云南松 林下。 模 式标本 采自 昆明筇 竹寺。 秆 供制作 竹筷。 23. 黄壳竹 (永善 ) Yushania straminea Yi (1990)*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5 —) 17 — 58 厘米, 直径 3. 5 — 6 毫米, 节 间长达 1.7 厘米, 实心; 秆高 2 — 4 米, 直径 0.6 — 1 厘米, 梢头 斜倚; 节间长 (5 —) 18-20 (-29) 厘米, 圆 筒形, 灰 绿色, 具 薄白粉 (节下 方一圈 白粉较 厚), 平滑, 秆壁厚 2 — 3 毫米, 较 坚硬; 箨环木 
禾本科  139  图版 32 1 一 11. 滑竹 YushaniapolytrichaHsuehet Yi, 1. 花枝, 2. 秆柄及 秆基, 3. 秆的 一段, 示宿存 秆箨, 4. 秆的一 段, 示 下部 分枝, 5. 秆的 一段, 示上部 分枝, 6. 具叶 小枝, 7. 雄蕊, 8. 雌蕊, 9. 内、 外稃, 10. 鳞被; 11. 颖。 12-14. 多枝 玉山竹 Y. multiramea Yi, 12.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13. 秆箨, 14. 具叶 小枝。 (吴 锡麟、 杨 林绘) 
140  云 南植物 志  栓质 隆起, 较宽, 初 时被向 下之小 刺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节内高 2. 5 — 3. 5 毫米。 秆下方 节上具 1 分枝, 直立, 直径 3 — 5 毫米, 上 部节则 可多至 3 枝, 直径 2 — 3. 5 毫 米。 秆箨 宿存, 黄色, 革质, 长 圆状三 角形, 长 约为其 节间的 1/3 或 2/5, 先端 斜截平 形, 背部 除先端 中央无 毛外, 其余部 分均密 被长达 1.5 毫 米直出 刺毛, 纵肋 明显, 边缘 密生 纤毛; 箨耳 镰形, 紫色, 长 6 — 7 毫米, 宽 1.5 — 3 毫米, 边缘密 生长达 2 厘 米之弯 曲 缝毛; 箨舌高 1 一 2 毫米, 口部无 纤毛, 箨片位 于秆下 部箨者 直立, 上 部箨者 外展, 长三 角形至 卵状披 针形, 纵肋 明显, 全缘。 小枝具 (3 —) 4 一 9 叶, 叶鞘长 (2. 2 —) 3. 7 — 8 厘米, 常被微 白粉,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显著, 镰形, 具长达 6 毫 米之放 射状开 展之 缝毛; 叶舌圆 拱形或 拱形, 高 1 一 2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5 — 5. 5 毫米, 被白粉 和 微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干后微 皱缩, 长 2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6-2 (-2.6) 厘 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 基部均 有灰色 微毛, 次脉 (3 —) 4-5 (-6) 对, 小 横脉形 成长方 格状, 叶 缘生疏 锯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2300 — 2550 米的 山坡灌 丛中。 模式标 本采自 永善老 魁山。 秆 供制楼 板或劈 蔑编织 竹笠。 24. 文山 玉山竹 (新拟 ) 图版 33, 10—14 马六竹 (文山 ), 马鹿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Yushania oblonga Yi (1986)*;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柄长 8 — 40 厘米, 直径 8 — 16 毫米, 节间长 5 — 18 毫米。 秆 散生, 不通直 而稍有 曲折, 高 3 — 4. 5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节间长 25 — 38 (-40)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3 — 8 厘米, 圆筒 形或在 分枝一 侧的下 半部微 扁平, 无毛, 幼时 被白粉 (在节 下方的 一圈白 粉较 厚而尤 为明显 ), 纵 向肋不 发育, 杆壁 较薄, 厚约 2 毫米, 髓呈锯 屑状, 箨 环隆起 显著, 常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物, 秆 环平坦 但在分 枝节微 隆起, 节内高 5 — 10 毫米, 初时 微有 白粉。 秆 芽长圆 形或椭 圆形, 无毛, 边 缘密生 淡黄色 纤毛。 枝条 在秆的 每节有 1 一 3 (-5) 分枝与 秆常呈 35 — 40 度夹角 开展, 其 中常有 1 枝较 粗壮, 其长为 50 — 100 厘 米, 直径 3 — 10 毫米。 秆箨 幼时被 白粉, 纵肋 不发育 或稍微 可见, 边缘常 密生淡 黄色或 黄 褐色小 刺毛; 箨 耳长椭 圆形, 紫色, 边缘具 5 — 8 条黄 色至 黄褐色 弯曲长 5 — 10 毫米 之 缝毛; 箨舌 截形, 无毛,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直立, 粉白 色至紫 绿色, 有 时还被 白粉, 平直, 边缘 具不明 显的小 锯齿。 小枝具 (3 —) 5 — 7 叶; 叶鞘长 8 — 9 厘 米, 无毛, 初 时常被 白粉, 纵肋不 明显, 上部 纵脊较 显著, 边缘 有或无 纤毛; 叶舌截 形, 无毛, 外 叶舌初 时常有 深灰色 柔毛, 叶柄长 7 — 9 毫米, 宽约 2 毫米, 两面 通常均 有 白粉;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厚 纸质, 长 14 一 17 厘米, 宽 3. 6 — 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 作圆形 收縮, 下 表面淡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7 或 8 对, 小 横脉不 清晰, 叶 缘具不 明 显的小 鋸齿。 花枝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文山; 生 于海拔 2600 — 3000 米的缓 林地, 可形成 纯林。 模 式标本 采自文 山老君 山。 笋味 鲜美; 为晒 制笋干 之上等 材料; 秆 可劈篾 编织器 具或制 作萧、 笛等 乐器。 
禾本科  141  25. 盈江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33, 1-9 诗珠、 马撇列 (泸 水傈 僳语) YushaniaglandulosaHsuehet Yi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植 物志 (1996)'. 秆柄长 (8. 5 —) 14. 5 — 23 厘米或 更长, 直径 2. 5 — 4. 5 毫米, 节间长 (1.5 —) 7 — 12 毫米, 实心。 秆高 2 — 3 米, 直径仅 4 一 5 毫米, 略呈 "之" 字形 曲折; 节间长 20 (23)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4 一 8 厘米, 圆 筒形, 但在 分枝一 侧之最 下部微 扁平, 幼时上 部有 微毛而 粗糙, 节下 方有一 圈宽约 2 厘 米之白 粉环, 纵向 细肋显 著或至 少在节 间上部 显著, 中 空极小 而近于 实心; 箨环 隆起, 无 毛或有 微毛; 秆环隆 起或在 分枝节 肿胀, 节 内高 2 — 4 毫米, 向下 渐变细 而较节 间直径 为小。 秆芽长 卵形。 秆下部 每节具 1 分枝, 上 部可具 3 枝, 其 中常有 1 粗壮的 主枝, 后 者长达 73 厘米, 直径达 4 毫米, 直 立或上 举, 初时 亦在节 下方有 一圈白 粉环, 节间 上部有 微毛。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角 状长圆 形, 短于 节间, 先 端短三 角形, 背面 无毛或 偶见淡 黄色小 刺毛, 纵 肋明显 或至少 在鞘上 半部 明显, 边 缘无纤 毛或具 淡黄色 纤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下 凹或近 截形, 高 约 0.5 毫米, 无叶; 叶鞘长 4 一 9 厘米, 纵肋 明显或 至少在 鞘上部 明显, 上 部纵脊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叶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叶 舌近圆 拱形, 高 0.5~0.8 (4) 毫米, 紫色, 无 毛, 边缘 有时具 裂缺, 但无 纤毛, 外叶舌 口部初 时有灰 白色短 纤毛; 叶柄长 5 — 10 毫 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厚 纸质, 干后 微皱, 长 (3. 5 —) 8-19 (-27) 厘米, 宽 (1 一) 1.8—5 (—7.4)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近圆 形或阔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 均 无毛, 次脉 (3 —) 4 一 10 对, 小横脉 明显, 近 呈正方 格形, 叶 缘有小 锯齿而 粗糙。 花枝长 8 — 30 厘米, 下部节 还可再 分具花 小枝;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4 一) 6 — 12 厘米, 由 (6 —) 13 — 33 枚小穗 组成, 开展, 花序 下部在 分枝的 腋间有 小瘤状 腺体, 分 枝的基 部 无苞片 或偶在 最底部 一分枝 处有膜 质小型 苞片, 主 轴及各 分枝均 无毛; 小 穗柄长 5 — 20 毫米, 开展或 直立, 通常 波曲, 无毛, 腋 间均具 小瘤状 腺体; 小穗 紫色, 含 3 — 5 枚 小花, 长 1.2 — 2. 5 厘米, 直径 1.5 — 2 毫米; 小穗轴 节间长 3—3.5 毫米, 具白 色或淡 黄色小 硬毛, 第 一颖三 角状披 针形, 具 5 脉, 长 3. 5 — 5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长 4. 5 — 8 毫米, 具 5 — 7 脉, 顶 端芒状 渐尖, 无 毛或先 端有小 硬毛, 基盘有 灰白色 纤毛; 内稃近 等长或 稍短于 外桴, 先端 钝而微 2 裂, 背部具 2 脊, 脊 上有小 硬毛, 脊间宽 0.4~0.7 毫米, 被 微毛; 鳞被 3 片, 披 针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边缘有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3. 5 — 4 毫米; 子 房长椭 圆形, 无毛, 长约 1 毫米, 花柱 1, 顶生 2 枚羽 毛状之 柱头。 果 实 未见- 花期 9 月。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1800 米的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盈江 勐弄。 26. 少枝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白竹、 滑竹 (新平 ) Yushania pauciramificans Yi (1988)*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柄长 14 一 50 厘米, 直径 6 — 12 毫米, 节间长 4 一 12 毫米, 实心。 秆 散生, 梢头 劲直, 高 2 — 3. 5 米, 直径 0.6 — 1.2 厘米; 节间长 15 — 20 (—27) 厘米, 秆基 部节间 
142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33 1^9. 盈江 玉山竹 YushaniaglandulosaHsuehet Yi, 1. 秆的 一段, 示宿存 秆箨, 2. 具叶 小枝, 3. 花枝, 4. 颖, 5. 外稃, 6. 内稃, 7. 鱗被, 8. 雄蕊, 9. 雌蕊; 10 — 14. 文山 玉山竹 Y. oblonga Yi, 10—11. 秆箨背 腹面, 12. 秆的 一段, 示 分枝, 13. 具叶 小枝, 14. 叶鞘及 璲毛。 (吴 锡麟、 杨 林绘) 
禾本科  143  长约 8 厘米, 圆 筒形, 紫色, 无毛, 幼 时在节 下方具 一圈厚 白粉, 光滑, 无纵向 细肋, 空 腔小, 秆壁厚 2. 5 — 3. 5 毫米, 髓初 时为圆 环状, 贴 生节间 内壁, 后 变为鋸 屑状, 箨 环显著 隆起, 木质, 宽达 2 毫米, 秆环 肿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平滑。 秆芽长 卵形, 边 缘密生 纤毛。 秆每节 上初为 1 一 3 分枝, 但后期 因次生 枝的发 生而为 5 枝, 枝 直立或 上举, 直径 2 — 7 (-8) 毫米, 在节下 方亦有 一圈厚 白粉。 笋 紫色, 有近 水平直 立的灰 色 刺毛; 秆箨 宿存, 短 于节间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2/5 — 1/2), 三 角状长 圆形, 软骨 质, 背面被 有直立 (即 横展) 的灰 色刺毛 (鞘基 部则刺 毛为黄 褐色, 但毛更 密), 纵肋 隆 起而很 明显, 腹腔面 光亮, 边 缘密生 灰黄色 刺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两肩初 时各具 2 — 4 条长为 2 — 10 毫米直 立灰色 缝毛, 鞘口 两侧常 高起; 箨舌 截形或 微凹, 无毛, 高 1 一 1.5 毫米,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无毛, 全 缘或边 缘有刺 毛状小 锯齿, 常 内卷。 小枝 具 2 — 5 叶; 叶鞘长 2. 5 — 7. 5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高 0.5 — 1 毫米, 叶柄长 4 一 7 毫米, 微«[ 白粉, 叶片卵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厚 纸质, 长 5. 2 — 16 厘米, 宽 (1.1 一) 1.5- 2.8 厘米, 先端作 针芒状 渐尖, 基 部广楔 形或近 圆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 脉 4 一 6 对, 小横脉 明显, 呈正方 格状, 叶 缘一侧 有小锯 齿而略 粗糙,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新平; 生 于海拔 2150 米的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新平哀 牢山。 27. 绥江 玉山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毛毛竹 (绥江 ) . Yushania suijiangensis Yi ( 1990) * ; 中 国 植物志 ( 1996) * . 秆柄长 20 — 30 厘米, 直径 2 — 5 毫米, 节 间长达 12 毫米, 实心。 秆高 1 一 2 米, 直 径 3 — 6 毫米, 节间长 14 一 17 (—23) 厘米, 秆基部 节间长 2 — 10 厘米, 圆 筒形, 在分 枝一侧 节间的 下部微 扁平, 幼时上 部具灰 黄色小 硬毛, 在节 下方有 一圈厚 白粉, 空腔很 小, 其中空 直径约 1 毫米; 箨环稍 隆起, 初 时有小 刺毛; 秆环稍 隆起或 在分枝 节稍肿 起; 节内高 2 — 4 毫米, 向下 变细。 秆下部 各节具 1 分枝, 上部者 则可为 3 (4) 枝, 直 立或 斜展, 直径 1.5 — 3. 5 毫米。 秆箨 宿存, 三 角状长 圆形, 革质, 长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3-1/2, 先 端短三 角形, 背面 被灰黄 色至棕 色疣基 刺毛, 箨 耳及鞘 口缝毛 俱缺; 箨舌 截形,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外翻, 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边 缘近于 平滑。 小枝具 (3 —) 5 — 11 叶; 叶鞘长 4. 5 — 6 厘米, 常两 侧扁, 无毛, 边缘 有或无 纤毛, 无 叶耳, 鞘口无 璲毛 或偶在 上部叶 鞘之鞘 口 两 侧各具 1 一 3 条长 4 一 5 毫 米之直 立缝毛 , 叶舌 近截形 , 高 约 1 毫米; 叶柄长 2. 5 — 5 毫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5 —) 10 — 17 厘米, 宽 (1 一) 1.3 — 2. 5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初时具 微毛, 次脉 4 一 8 对, 小横脉 稍 明显, 形 成正方 格状, 叶缘 具小锯 齿而稍 粗糙。 花枝 未见。 笋期 8 月。 产 绥江; 生 于海拔 1300 — 1440 米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绥江板 栗乡。 贵州 (望谟 ) 也有 分布。 14. 镰 序竹属 Drepanostachyum Keng f. 灌木状 竹类。 地下茎 为短颈 厚型, 单 丛生。 杆 较细, 直径 常不及 1 厘米, 直立, 先 
144  云 南植物 志  端微 弯或略 下垂; 节间圆 筒形, 中空或 在秆下 部者可 实心, 秆 壁通常 较薄; 节 处稍隆 起, 箨环常 突起, 秆 环平; 秆芽在 每节因 早期分 化而有 数枚或 多数, 如为多 数时, 则常 形成 3 团, 芽团 宽常大 于高, 两侧者 各有多 数细小 的芽, 它 们萌生 成多数 纤细的 枝条, 且 使枝群 呈半轮 生状, 分枝 简短。 秆箨 迟落, 箨鞘纸 质或薄 革质, 长三角 形而上 部常突 然 变窄, 具 纵肋, 背 部无毛 或在肋 间被稀 疏短毛 或毡状 柔毛, 箨舌常 较高, 先端 截形或 为钝 圆形, 亦可 突出呈 锥状, 边 缘生细 纤毛, 并 作细齿 裂或不 规则的 撕裂, 箨耳 缺如或 微小, 当 存在时 呈直立 的长三 角形, 其上还 生有易 落的棕 紫色短 缝毛; 箨片形 狭窄, 易 自 箨鞘上 脱离, 无毛, 但边缘 具细锯 齿而粗 糙或为 全缘而 平滑。 末 级小枝 通常具 5 — 12 叶; 叶 鞘质地 较薄, 在 小枝下 方者易 落去, 上方者 不落而 带紫色 或为枯 草色, 无 毛或被 小 硬毛或 较长之 柔毛; 叶 舌一般 较高, 膜质, 其 上缘易 齿裂; 叶 耳微小 乃至较 显著; 叶 片小 型或中 等大, 通常为 细长披 针形, 无 毛或在 下表面 常于中 脉之侧 旁生小 刺毛, 次脉 2 — 7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秆在开 花后期 其叶易 尽落, 花芽位 于秆上 端 各节或 花枝的 各节, 起初每 节仅具 1 萌动的 花芽, 后 者近于 无柄, 在每节 生小穗 2 — 10 枚, 各小穗 均具或 长或短 的柄, 柄或纤 细如毛 发状, 并有 波曲, 此时 显然成 为镰伞 型 花序, 或者 在秆上 端各节 先发生 花枝或 花序轴 多条, 然后 在其上 各节开 始生出 小穗, 最后形 成圆锥 花序, 在杆 各节所 簇生的 花枝或 花序轴 之基部 均托以 1 片先 出叶或 一组逐 渐 增大的 3 — 5 苞片, 花序 轴分枝 处腋间 常生小 柔毛; 小穗 纤细, 含 2 — 6 枚 小花, 其排 列较 疏松, 顶端 小花常 不孕; 颖 2, 膜质或 草质, 第一颖 较小, 1 一 5 脉, 先端 渐尖, 边 缘 常生小 纤毛, 第二 颖基部 7 — 9 脉, 先端甚 尖锐; 外稃较 长于第 二颖, 纵肋 明显, 先 端常 微裂, 背部具 2 脊, 脊间 3 — 4 脉, 脊 外至边 缘各具 1 一 3 脉; 鳞被 3, 近 等大, 卵 圆 形或椭 圆形, 基部具 脉纹, 先端 钝圆, 边缘生 小纤毛 或较长 的纤毛 而作流 苏状; 雄蕊 3, 花丝 分离, 花药 最后能 伸出, 悬挂于 花外; 子房长 圆形, 较 细瘦, 上 端收细 为短花 柱, 柱头 2, 长于 花柱, 呈帚 刷状。 颖 果长圆 形或椭 圆形, 成熟后 常在先 端具有 带色彩 的花柱 基部残 留物而 成喙。 本属已 知约有 10 种, 主 产喜马 拉雅山 脉南麓 (不 丹、 锡金、 尼泊尔 )。 我 国有数 种, 2 种 分布在 云南。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鞘 长圆形 或长椭 圆形, 先端圆 形或近 圆形, 与 鞘底近 等宽; 秆节 间中空 1. 丽江 簾序竹 D. orbiculata 2 (1) 箨 鞘长三 角形, 先端三 角形, 远窄于 鞘底; 秆 实心或 几实心 …… 2. 扫把竹 D. fractinexum 1. 丽江 镰序竹 (新拟 ) 长圆鞘 箭竹、 矩圆 鞘箭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闷 (丽 江纳 西语) Drepanostachyum orbiculata ( Yi) D. Z. Li, comb. nov. Basionym: Fargesia orbiculata Yi in J. Bamboo Res. 7 (2): 22 (1988) * ; 云 南树木 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禾本科  145  秆柄长 5 — 10 厘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秆 梢头微 倾斜, 高 4 一 6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间一 般长约 28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40 厘米, 基部 节间长 8 — 12 厘米, 圆 筒形, 幼时 密被厚 白粉, 纵 向细肋 明显, 秆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 隆起; 秆环 平坦, 幼 时有白 粉, 节内高 2 — 3 毫米, 幼 时密被 白粉。 秆芽 细瘦, 长 卵形, 有 白粉。 枝 条在秆 每节以 5 — 18 枝 簇生, 纤瘦, 常 作锐角 开展, 直径 1 一 1.5 毫米, 密被 白粉。 秆箨 宿存, 淡黄 色至黄 褐色, 革质, 长 圆形, 先端圆 形至弧 拱形, 背部 无毛, 纵肋 明显并 多在鞘 顶端作 弧弯,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或偶有 2 或 3 条长仅 1 一 2 毫米 并作放 射状 伸展的 黄褐色 缝毛; 箨舌凹 弧形, 高约 1 毫米,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基 底远较 箨 鞘顶端 为窄, 无毛, 常 内卷, 且 与箨鞘 顶端有 关节, 故易自 箨鞘上 断落, 边缘 近于平 滑。 小枝具 (2) 3 叶; 叶鞘长 1.1 一 2. 2 厘米,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及鞘口 缝毛俱 缺如; 叶舌圆 拱形或 截形, 高约 1 毫米,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薄 纸质, 长 5 — 8 厘米, 宽 8 — 13 毫米, 无毛, 基部近 圆形, 次脉 3 (4)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 之一侧 具小 锯齿, 另一侧 则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 产 丽江、 永胜; 生 于海拔 3850 米的 冷杉、 红杉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 2. 扫把竹 (四川 ) 图版 34: 5-8 阿闷 (丽江 纳西语 ), 岩竹 (丽 江、 大姚 ), 山竹 (洱源 ), 苦竹 (宾川 ), 岩金竹 (中甸 ) Drepanostachyum fractiflexum (Yi) D. Z. Li, comb. nov. Basionym: Fargesia fractiflexa Yi in J. Bamboo Res. 4 (1): 22 (1985)* et (199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Drepanostachyum fractiflexum (Yi) D. Z. Li in Chapman , The Bamboo 90 (1997) , comb. nud. 秆柄长 3 — 20 厘米, 直径 7 — 20 毫米; 节间长 1 一 10 毫米。 秆高 2 — 3 (-4.5) 米, 直径 6 — 12 毫米, 全秆计 21 — 36 节, 略作 之字形 曲折, 节间 一般长 12 — 15 ( — 20) 厘米, 基部数 节间长 3 — 7 厘米, 无毛, 幼时被 白粉或 稀可无 白粉, 纵向 细肋不 明显, 实 心或几 实心, 髓呈锯 屑状, 箨环 隆起, 秆环 隆起乃 至显著 隆起, 幼 时常为 紫色; 节内 高 1 一 3 毫米。 秆芽以 5 — 11 枚组合 为一复 合芽, 半 圆形, 贴秆 而生, 表面微 粗糙, 边 缘具 白色短 纤毛。 秆每 节簇生 5 — 17 枝, 枝 斜展, 纤细, 直 径仅为 1 一 1.5 毫米, 幼时 常有 白粉, 一般不 再分次 级枝。 笋紫 红色, 具 黄褐色 刺毛; 秆箨 早落至 迟落, 薄 革质, 向顶 端逐渐 更薄, 长三 角形, 先 端逐渐 变狭, 背 面被极 稀疏的 黄褐色 刺毛, 纵 向肋显 著, 小横脉 在鞘上 半部不 明显或 明显, 边缘 通常无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显著, 舌状 突起, 高 1 一 3 毫米, 无毛, 边缘 常具小 裂刻; 箨片 线状披 针形, 外翻, 长 2 — 8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基部 不向内 收窄, 无毛,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 3 厘 米, 仅在 边缘通 常具黄 褐色短 纤毛; 叶耳 缺如, 鞘口 无缝毛 或偶有 1 一 2 条 缝毛, 叶舌 截 形或圆 拱形, 无毛, 高 0.1~0.5 毫米,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 7 — 13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基部 楔形,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小甚 清晰, 叶 缘的一 侧具小 锯齿, 另一 侧近于 平滑。 花枝 未见。 笋期 7 — 8 月。 产云 南东北 部至西 北部; 生 于海拔 1380 — 3200 米的 荒地、 陡岩 或针阔 叶混交 林下。 
图版 34 1—4. 伞把竹 Fargesia utilis Yi, 1. 杆的 一段, 示 分枝, 2—3. 秆箨, 4 . 具叶 小枝; 5 — 8. 扫把竹 Drepanos- tachyum fractiflexum (Yi) D. Z. Li, 5. 秆的一 段, 示 分枝; 6—7. 秆箨, 8. 具叶 小枝。 (吴锡 麟绘) 
禾本科  147  四 川西南 部也有 分布。 秆 可供做 扫把和 劈蔑编 织背篓 和簸箕 等用。 15. 悬竹属 Ampelocalamus S. L. Chen, Wen et G. Y. Sheng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直立, 上 部常可 作藤状 下垂, 节间圆 筒形, 中空, 秆 壁薄, 新 秆 在节下 方有小 刺毛, 老 后脱落 而留疣 基和刺 毛痕; 秆 每节具 单芽, 但芽 的先出 叶内包 有 3 芽, 以 后形成 每节多 分枝, 枝条较 开展, 主枝常 与主秆 等粗而 可取代 主秆。 秆箨迟 落, 远 短于其 节间, 厚纸 质或近 革质, 边缘质 薄而近 膜质, 无毛, 有时基 部可具 微毛, 箨耳 明显, 易落, 边 缘生放 射状长 璲毛; 箨舌 很短, 边缘 亦具流 苏状长 缝毛; 箨 片线状 披 针形, 外翻, 短 于箨鞘 或与之 等长。 叶 鞘口部 有明显 叶耳, 耳 缘有放 射状长 缝毛; 叶 舌 截平, 坚硬, 边缘 亦具流 苏状长 缝毛; 叶 片的小 横脉不 明显。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圆锥 状, 疏松, 通常 着生在 叶枝的 顶端, 小 穗柄有 微毛; 每 小穗含 2 — 7 枚 小花, 排列 疏松, 顶生 小花不 发育; 小 穗轴长 为小花 之半, 且 易逐节 断落; 颖片 2, 质薄, 第一颖 1 一 3 脉, 第二颖 3 — 5 脉; 外桴 纸质, 7 — 9 脉; 内稃近 等长或 稍长于 外稃, 背部具 2 脊, 脊 上部 和近顶 端处被 微毛; 鳞被 3, 几 同大, 上部及 边缘有 纤毛; 雄蕊 3, 花 药纵长 裂开; 花柱 2, 基部 联合, 柱头羽 毛状。 颖果 卵状长 圆形, 光滑 无毛。 本属 现知有 9 一 10 种, 分布于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我国 西南至 华南。 我国产 9 一 10 种, 云南有 5 种。 本 志记载 4 种。 此外, 本 属在滇 南还有 1 种, 即勐 腊悬竹 Ampelo- calamus menglaensis Hsueh et F. Du sp. nov. ined. , 该 种可肯 巨就是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下册 ) 所 指的毛 藤竹。 分种 检索表 1 (4) 箨 鞘边缘 两侧在 中部以 上具膜 质蓖齿 状翅或 梳齿状 丝质长 毛绒。 2 (3) 秆 直立, 主枝不 明显; 箨鞘背 面稀疏 贴生棕 褐色小 刺毛, 边 缘中上 部两侧 生成一 膜质翅 … 1. 碟环竹 A. patellaris 3 (2) 秆 斜倚, 主枝 明显; 箨鞘 背面被 白粉和 密被紫 褐色小 刺毛及 具不规 则褐色 斑点, 边缘 中上部 两侧 生成一 膜质翅 具梳齿 状丝质 长毛绒 2. 冕 宁悬竹 A. mianningensis 4 (1) 箨鞘 边缘两 侧无附 属物膜 翅或长 毛绒; 秆斜 倚或先 端悬垂 下挂。 5 (6) 叶舌高 2 — 5 毫米, 先端 作不规 则细裂 成为长 1—3.5 毫米 的缝毛 …… 3. 羊竹子 A. saxatilis 6 (5) 叶舌高 1 毫米, 先 端截平 4. 永 善悬竹 A. yongshanensis 1. 碟环竹 (新拟 ) 图版 35: 1-8 碟 环慈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Ampelocalamus patellaris ( Gamble emend. Stapleton) Stapleton (1994) . Dendrocalamus patellaris Gamble (1896)* , p. p. et in Hook. f. (1897), p. p. ;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E. G. et A. Camus (1923); Hsueh et D. Z. Li (1989);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p. p.; Patellicalamus 
148  云 南植物 志 
禾本科  149  patellaris (Gamble) W. T. Lin (1989), p. p. 秆 质地较 柔软, 高 6 — 10 米, 直径 2. 5 — 4 (一 6) 厘米, 秆梢 下垂; 节间圆 筒形, 深 绿色, 长 30 — 45 厘米, 纵肋 明显, 稀 疏贴生 棕色小 刺毛, 秆壁薄 (5 毫米 ); 箨环具 一圈木 栓质而 向下扣 的碟盘 状物, 此物系 箨鞘基 部的残 余物, 其 外表被 柔毛, 直径 7.5 毫米, 纵长 5 毫米; 箨 环之下 方有白 色圈; 分枝 习性高 (枝 下高 2 米)。 每节分 多枝, 主枝不 明显。 秆箨 迟落, 革质, 背 面纵肋 明显, 稀疏 贴生棕 褐色小 刺毛, 鞘缘之 上部长 2. 5 — 5 厘米部 分生成 一膜质 苍白色 篦齿状 之翅, 其 宽可达 8 — 10 毫米; 箨耳 缺如; 箨 舌及 鞘口均 生有长 缝毛或 纤毛; 箨片 外翻, 绿色, 宽披 针形, 长 7 — 18 厘米, 宽 1.4 一 4 厘米。 叶 鞘背面 具脊, 亦有 纵肋, 鞘口 截平, 具 缝毛; 无 叶耳; 叶舌 颇高, 边 缘具纤 毛; 叶片 质柔, 大小多 变化, 一般长 19 一 24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但 大型者 可长达 40 厘米, 宽 10 厘米, 基 部为不 对称的 狭窄, 先端 渐尖, 具扭曲 微糙的 尖头, 上 表面平 滑, 下表 面则微 粗糙, 次脉 6 — 10 对, 再次脉 7 条, 无小 横脉, 叶 柄长约 5 厘米。 花枝 无叶,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小穗 下垂, 5 — 10 枚簇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 柄细, 长 1.5 — 3 厘米, 扁平, 疏被 微毛; 小穗 含小花 3 — 6 枚, 绿色, 顶 端小花 不育, 长 1.5 — 3 厘米, 小穗轴 节间长 2 — 3 毫米, 扁平, 被 微毛; 颖 2,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第 t 颖 卵状披 针形, 长 0.8 — 1 厘米; 外 稃长椭 圆形, 厚 纸质, 边缘具 纤毛, 背面 纵脉纹 11 条, 显著 隆起, 背具短 硬毛而 粗糙, 先 端具小 尖头; 内稃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间无 毛, 先端 2 浅裂, 具 纤毛; 鱗被 3, 宽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 狭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颖果长 1 一 1.2 厘米。 产 瑞丽、 盈江、 耿马、 陇川、 绿春、 建水、 元江; 生 于海拔 1000 — 1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西 藏东南 部也有 分布。 印度、 尼 泊尔、 锡金、 缅甸 也有。 本种 一直被 置于牡 竹属, 乃 是由于 Gamble (1896) 在发表 时误将 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的花 枝标本 鉴定为 本种。 本 种真正 的具花 标本分 别在尼 泊尔和 云南采 到后, 才确认 其系统 位置。 尽 管本种 不呈攀 缘状, 主 枝也不 明显, 但其木 栓质的 箨环和 花部结 构与悬 竹属的 其他种 类完全 一致。 最 近的分 子系统 学结果 (Guoetal., 2001, 2002) 也 支 持了主 要根据 形态学 得到的 结论。 2. 冕 宁悬竹 (新拟 ) 图版 35: 9-11 冕 宁慈竹 (西南 林学院 学报) Ampelocalamus mianningensis (Q. Li et X. Jiang) D. Z. Li et Stapleton (1997) . Dendrocalamus mianningensis Q. Li et X. Jiang (1984) * Hsueh et D. Z. Li (1989)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Patellocalamus miannin- gensis (Q. Li et X. Jiang) Yi (1993); P. gongshane?isis Yi ( 1993) ; Drepanostachyum mianningensis (Q. Li et X. Jiang) Yi,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4 一 8 米, 直径 1.5 厘米, 基部节 间略作 "之" 字形 曲折, 梢头 细长而 下垂, 节间长 22. 5 — 27 厘米, 光滑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秆壁厚 3 — 6 毫米; 箨环 上有一 圈箨鞘 基 部残余 的木栓 质环; 秆 每节分 多枝, 主枝 明显。 秆箨 迟落至 宿存, 革质, 长三 角形, 背面被 1'1 粉和 密被紫 褐色小 刺毛, 此外 还有不 规则、 大 小不等 的褐色 斑点, 边缘 两侧在 中 部以上 U. 梳 W 状 丝质长 毛茸, 丝状流 苏长约 1 厘米, 箨鞘先 端的鞘 口具长 璲毛; 箨耳 
150  云 南植物 志  缺如, 箨舌高 1 厘米, 先端 具多条 刚毛, 箨片直 立或可 外展。 末级 小枝具 4 或 5 叶; 叶 鞘 无毛, 长 7 — 8 厘米, 叶耳略 明显, 其上具 缝毛, 叶舌高 1 一 2 毫米, 先端具 纤毛, 叶 片长 15 — 21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基部 楔形, 下表 面略被 白粉及 白色细 柔毛, 次脉 4 或 5 对。 花果 未见。 产 贡山、 漾濞; 生 于海拔 1000 — 1700 米的石 灰岩风 化土壤 之上。 四 川西部 冕宁也 产。 本种与 碟环慈 A. patdlaris 极为 相似, 主 要区别 在本种 箨环上 的木栓 质环和 箨鞘的 流苏状 毛较为 退化, 虽 然目前 未见到 花枝, 但仍 可列在 本属。 3. 羊竹子 (云南 林学院 学报) Ampelocalamus saxatilis ( Hsueh et Yi) Hsueh et Yi (1985)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Sinocalamus saxatile Hsueh et Yi (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 嶋 Neosinocalamus saxatilis ( Hsueh et Yi) Keng f . et Yi (1983); Drepanostachyum saxatilis (Hsueh et Yi) Keng f . et Yi (1993); 中国 植物志 (1996)* ;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杆 斜倚, 高 3 — 6 米, 直径 5 — 15 毫米, 幼 时顶梢 作弧形 下垂, 共计 22 — 30 节, 基 部 节间长 5 — 12 厘米, 中 部者长 22 — 53 厘米, 浊 绿色, 表面微 粗糙, 具细密 纵肋, 杆 壁厚 1.5 — 2 毫米, 箨环 隆起, 具箨鞘 基部残 存物, 无毛; 秆环 平坦, 节内高 2 — 3 毫 米, 秆芽扁 桃形, 灰 褐色; 分枝始 于秆第 6 — 12 节, 每节 (6 —) 10 — 15 枝, 主枝显 著, 其长为 20 — 35 厘米, 节间长 1 一 4 厘米, 惟其 径粗仅 1.5 毫米, 枝环 及枝箨 环均较 显著, 节 内高约 1 毫米, 被 白粉。 主枝与 各分枝 通常均 不再分 枝而在 每节具 1 圆 锥形或 扁桃形 的芽, 后者暗 紫色, 无毛。 秆箨 迟落, 长三 角形, 其长约 为节间 之半, 厚 纸质, 鲜 时墨绿 色或紫 绿色, 解箨 时为黄 绿色, 腹面有 光泽, 背面具 纵肋, 无毛 或疏被 棕黑色 小 刺毛, 鞘边 缘均为 膜质, 边缘 上端生 纤毛, 鞘顶为 截形, 宽 1 一 3 毫米, 箨耳 缺如, 箨舌 截平或 中央微 下凹, 高约 1 毫米; 箨 片小, 外翻,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边缘 内卷, 先端 渐尖, 基 部向内 收窄, 易自 箨鞘上 脱离。 小枝具 4 一 10 叶, 叶鞘 光滑, 长 3_8毫 米, 叶舌 发达, 高 2 — 5 毫米, 顶端作 不规则 细裂, 成为长 1 一 3. 5 毫米的 缝毛; 叶片纸 质, 长披 针形, 长 8 — 18 厘米, 宽 1 一 2. 2 厘米, 先端 锐尖, 基部 圆形, 收 缩成为 3 — 4 毫米的 叶柄, 叶片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4 一 6 对, 小 横脉不 明显,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花序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威信; 生于玄 武岩、 花岗岩 或石灰 岩所风 化的土 壤上, 山 区海拔 600 — 1450 米。 四 川南部 (峨 山、 汉源、 叙永) 也产。 幼秆砍 下浸水 1 周后, 可捶绒 代编制 草鞋。 4. 永 善悬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Ampelocalamus yongshanensis Hsueh et D. Z. Li ( 1987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Drepanostachyum yongshanene (Hsueh et D. Z. Li) Yi (1993);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 秆高 3 米, 径 5 — 10 毫米, 直立, 上 部悬垂 下挂; 节间长 15 — 19 厘米, 圆 筒形, 
禾本科  151  纵肋 明显, 幼 时微被 白粉; 秆环微 隆起; 箨环 显著, 具一 圈木栓 质物, 疏被棕 色短绒 毛; 节内高 3 — 5 毫米。 芽扁 桃形, 芽鳞被 疏毛。 枝条 纤细, 每 节分枝 5 — 15, 主芽常 不 发育; 秆箨 早落, 厚 纸质, 长三 角形, 长 9 一 14 厘米, 背 面纵肋 明显, 被稀疏 棕色刺 毛; 箨耳 缺如; 箨 舌高约 1 毫米, 具毛; 箨片 外翻, 长 0.5 — 3 厘米, 内面 具毛。 每小 枝具叶 2 — 10 片, 叶鞘被 稀疏小 刺毛; 叶耳 缺如; 叶舌 截平, 高 1 毫米; 叶片长 9 一 17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背面 疏被白 色短丝 状毛, 侧脉 3 — 6 对。 花果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永善; 生 于海拔 660 米的 石灰岩 山坡。 四 川西南 部也有 分布。 16. 香竹属 Chimonocalamus Hsueh et Yi 中小型 竹类,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丛生, 秆梢 头直, 中下 部各节 均有一 圈相互 靠接或 各自 分离的 刺状气 生根; 节间圆 筒形, 在 分枝的 一侧微 扁或具 纵脊与 沟槽, 罕 浑圆, 空 腔内 常具黄 色芳香 油液; 秆环微 隆起; 秆 每节具 1 枝或 多枝, 但常为 3 枝或具 3 主枝, 枝 环显著 隆起, 主 枝下部 节上亦 可有刺 状气生 根刺。 秆箨脱 落性; 箨鞘一 般较其 节间为 长, 纸 质至薄 革质, 背部通 常贴生 棕色小 刺毛, 鞘口 狭窄, 呈舌状 突出或 下凹; 箨耳通 常不 明显; 箨舌 显著, 常 具流苏 璲毛; 箨片线 形至披 针形, 直立或 外翻。 叶耳微 小或缺 如, 鞘 口缝毛 发达, 劲直或 波曲; 叶舌 低矮; 叶 片通常 较小, 狭窄, 次脉 2 — 4 对, 罕 可 更多, 小横脉 清晰, 组 成长方 格状。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圆 锥状, 简短而 疏散, 位于具 叶 小枝之 顶端, 花 序分枝 的基部 通常具 微毛与 鱗片状 苞片; 小穗 含小花 4 一 12 枚, 最上 方小 花为不 孕性, 且 常呈针 芒状; 小穗柄 扁平, 小穗 轴节间 的内侧 扁平, 具浅 沟槽, 向 上渐 粗而呈 棒状, 密 被白色 柔毛; 颖 2 片, 第一颖 较小, 3 — 5 脉, 第二颖 7 脉; 外桴 薄 革质, 7 — 9 脉, 小横 脉通常 明显, 先端 钝尖, 边缘生 纤毛; 内稃 略长于 外桴, 质地 与外 稃相同 或较之 为薄, 背部具 2 脊, 脊上被 纤毛, 先 端钝; 鳞被 3, 倒 卵形或 菱形兼 卵形, 先端细 齿裂为 纤毛, 呈流 苏状, 后方 1 片 较小; 雄蕊 3, 花药 不伸出 花外; 子房 无毛, 花柱 2 或 单一, 简短, 柱头 2, 羽 毛状。 颖果呈 细长纺 缍形, 光滑, 无 腹沟。 本属现 知共有 11 种, 除两 种特产 缅甸, C. griffithiamis 分 布到喜 马拉雅 (也 见于 我国 西藏东 南部) 夕卜, 其余 8 种与 1 变种 均为云 南南部 亚热带 山区所 特有, 由此 可知云 南 南部实 为本属 的分布 中心。 本属 的模式 种香竹 Chimonocalamus delicatus Hsueh et Yi 采 自云南 金平。 香竹 属与玉 山竹属 YushaniaKengf. 相似, 甚至有 将其并 入玉山 竹属的 意见。 不同 之 处在于 本属无 细长的 秆柄, 秆 节上有 刺状气 生根, 常为 3 分 枝或具 3 主枝, 外 稃多脉 而先 端钝, 内桴 长于外 稃等特 征可以 与玉山 竹属相 区别。 最 近的分 子系统 学结果 (Guo & Li, 2002) 也显示 该属为 一单系 的自然 类群, 应独立 成属。 香竹属 在营养 体上, 特别 是秆基 部各节 处环生 刺状气 生根, 与方竹 属颇易 相混。 但 本属 地下茎 为短颈 厚型, 而方 竹属则 是长颈 薄型, 具 真鞭, 故彼 此仍易 区分。 此外, 本 属 具一次 性发生 花序, 方 竹属只 具花枝 而无真 正穗轴 延续的 花序, 故此两 属应是 隶属于 不同 的亚族 之中。 
152  云 南植物 志  发笋期 在夏秋 两季, 笋 味美, 故 群众均 称之为 "香 竹", 为著 名的笋 用竹; 其秆材 坚硬, 空腔 内含芳 香液, 不易为 虫蛀, 为良 好的材 用竹。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环幼 时密生 灰黄色 或黄褐 色的长 柔毛; 秆箨之 箨片长 0.3 — 3 厘米, 干 后通常 扭曲; 叶片 宽于 1.5 厘米 1, 西 藏香竹 C. grifflthianus 2 (1) 箨 环无长 柔毛; 箨 片长在 3 厘米 以上, 干后内 卷而不 扭曲; 叶 片窄于 1.5 厘米。 3 (6) 秆箨 鞘口宽 2 — 4 厘米, 顶 端显著 呈舌状 突出; 箨片基 部宽约 1 一 2 厘米, 无 毛气生 根刺短 而 分离。 4 (5) 秆 略呈四 方形, 幼时紫 褐色, 具 粗糙之 疣基; 箨鞘 背面密 被棕褐 色毡状 刺毛; 鞘口 肩部偏 斜, 不 对称; 叶片 背面灰 绿色, 鞘口璲 毛发达 2. 香竹 C. delicatus 5 (4) 秆圆 筒形, 幼时 被灰粉 而呈灰 绿色, 光滑; 箨 鞘背面 刺毛不 密集成 毡状; 鞘 口两肩 对称; 叶 片两面 同色, 鞘口缝 毛缺如 或偶具 1 一 2 条 3. 灰竹 C. pallens 6 (3) 秆 箨鞘口 狭窄, 宽 1.5 厘 米内, 顶端 平截, 微 隆起或 下凹; 箨片 细长, 基部 宽不及 1 厘米, 常被 微毛。 7 (10) 箨舌高 0.8 — 1.8 厘米; 先端 裂片或 流苏长 5 — 8 毫米。 8 (9) 箨舌先 端不为 流苏状 分裂; 叶 耳缺如 4. 长 舌香竹 C. longiligulatus 9 (8) 箨舌 先端呈 流苏状 分裂, 裂片长 5 — 8 毫米; 叶 耳存在 5. 流 苏香竹 C. fimbriatus 10 (7) 箨舌较 低矮, 先端裂 片短于 5 毫米。 11 (12) 箨鞘 背面与 边缘密 被疣基 状易落 刺毛, 两 侧具长 1 一 2 厘米 的刚毛 数条; 气生 根刺短 而钝, 常 彼此靠 接愈合 6. 山香竹 C. montanus 12 (11) 箨鞘背 面刺毛 稀疏, 不具 疣基, 两 侧不具 刚毛; 气 生根刺 较长, 彼此 分离。 13 (14) 秆箨 背面具 黄色纵 条纹, 鞘口宽 11 一 13 毫米, 箨舌高 7 — 12 毫米, 箨环 被毛; 气生 根刺较 密且见 于主枝 下部各 节上; 3 分枝 7. 马 关香竹 C. makuanensis 14 (13) 秆箨背 面无纵 条纹, 鞘口宽 4 毫米, 箨舌 低矮, 高不过 1.5 毫米, 箨环 秃净; 气生 根刺稀 疏不 见于主 枝上; 3 — 7 分枝。 15 (16) 秆高 4 一 6 米, 新秆 节下密 被白色 细毛, 箨环具 鞘基残 留物, 节 间长达 37 厘米, 叶 鞘鞘口 具 数条易 落缝毛 8. 长 节香竹 C. longiusculus 16 (15) 灌木状 竹类, 秆高 1.5 — 3 米, 新秆 被灰白 色粉, 无毛; 箨 环不具 鞘基残 留物, 节间长 16 厘米, 叶 鞘鞘口 具发达 缝毛。 17 (18) 气 生根刺 5 — 10 枚, 排列 稀疏; 秆箨 鞘口呈 弧形, 向上 突出; 小枝常 呈紫色 9a. 小香竹 C. dumosus 18 (17) 气生根 刺多在 10 枚 以上, 常 靠接; 秆箨鞘 口近于 平截; 小枝 为绿色 9b. 耿马 小香竹 C. dumosus var. pygmaeus 1. 西 藏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Chimonocalamus griffithianus (Munro) Hsueh et Yi (1979) . Arundinaria griffithiana Munro (1868); Ch imonoba mbusa griff ith iana (Munro) Nakai (1925); Chimonocalamus tortuosus Hsueh et Yi (1979)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 中 国 植物志 (1996)*; Sinarundinaria griffithiana (Munro) C. S. Chao et Renvoize 
禾 本 科  153  (1989). 秆柄长 4 一 6 厘米, 直径 3 — 6 厘米, 具 7 — 10 节, 节间长 4 一 6 毫米, 通常 于母秆 基部的 两侧以 1 一 3 芽出土 成竹, 秆柄 上的鳞 片作交 互两行 排列, 革质, 三角状 卵形, 淡 黄色, 有 光泽, 除边 缘生纤 毛外, 余处 无毛。 秆高 6 — 10 米, 直径 1 一 3. 5 (-5) 厘 米, 全秆共 35 — 54 节, 先端 直立, 基 部数节 节间长 8 — 10 厘米, 中部 节间长 18 — 22 (-28) 厘米, 圆 筒形, 黄绿色 (幼时 秆基部 节间被 箨鞘包 裹的部 分则呈 紫红色 ), 上部 微被 灰色小 刺毛, 秆壁厚 5 — 6 毫米, 髓呈笛 膜状, 箨环 显著, 幼 时密被 灰黄色 或黄褐 色长 柔毛, 后渐 脱落, 秆环微 隆起, 节 内高约 2 毫米, 无 毛而具 光泽, 秆 芽贴秆 而生, 扁 桃形, 通常以 3 芽 并列, 芽鳞 光亮, 边缘具 灰褐色 纤毛。 秆 每节分 2 — 9 枝, 枝 斜展, 长 35 — 75 厘米, 直径 1.5 — 3 毫米; 秆箨紫 红色, 宿存, 长三 角形, 约倍 长于其 节间, 顶 端宽约 3 毫米, 中下部 革质, 向上 则变为 纸质, 上 半部渐 收窄, 边 缘通常 内卷, 背部 除鞘 基彼此 被包裹 部分无 毛外, 其 余部分 密被斜 出的棕 黑色或 黄褐色 刺毛, 其长约 1 一 2 毫米, 纵脉 明显, 腹面 无毛, 纵脉及 小横脉 均明显 存在, 边缘密 被棕黑 色或黄 褐色纤 毛, 箨耳突 起呈小 瘤状, 紫 红色, 基 上具灰 黄色长 4 一 9 毫米直 立或稍 波曲的 缝毛, 箨 舌深 紫色, 三角状 伸出, 高约 2 毫米, 边 缘具灰 黄色长 2 — 3 毫米 屈曲之 缝毛; 箨片微 小, 三角 形或披 针形, 长 3 — 30 毫米, 基 部宽约 2 毫米, 紫色, 直立, 干 后通常 扭曲, 背面 无毛, 腹腔面 基部被 灰褐色 微毛, 纵脉 明显,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无明显 关节, 故不易 脱落。 末级小 枝具叶 3 — 7 片; 叶鞘长 3. 5 — 6 厘米, 新 鲜时上 部常为 紫色, 无毛; 叶耳 缺如, 鞘口两 侧具易 脱落的 璲毛, 后 者长为 5 — 12 毫米, 略呈波 曲状, 灰色或 黄色; 叶 舌 截形, 高约 1 毫米, 灰 白色;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长 12 — 20 厘米, 宽 1.1 一 2. 4 厘 米, 边缘 均具小 鋸齿而 粗糙, 上表面 绿色, 下 表面淡 绿色, 无毛, 次脉 4 一 8 对, 小横 脉不甚 清晰, 叶 柄长约 2 毫米, 无毛; 花枝 未见。 笋期 7 月底至 8 月初。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1700 — 22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我国西 藏东南 部也有 分布。 印度东 北部 也有。 2. 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6: 1-12 黑灰竹 (金平 ) Chimonocalamus delicatus Hsueh et Yi ( 1979 )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8 — 10 米, 直径 4 厘米, 最 粗可达 8 厘米, 初为 紫褐色 并具糙 毛所剩 下的疣 基, 老后变 平滑, 并呈淡 黄色; 节间圆 筒形或 略呈四 方形, 长 20 — 30 厘米; 箨环 无毛; 秆环呈 窄脊状 隆起; 刺状 气生根 粗短, 环 列于秆 下部不 分枝的 各节, 每节 共约为 15 根; 分枝习 性高, 3 主枝, 枝 下部节 有时亦 具少数 刺状气 生根, 枝 环极为 隆起, 小枝 簇生于 主 枝之各 节而为 多数。 箨鞘 革质, 质脆 易破, 长椭 圆形, 上 部收缩 变窄, 背部具 粉质, 密 被一层 毡状棕 褐色光 亮的小 刺毛, 亦 可因毛 脱落而 渐疏, 鞘口呈 舌状, 向上 突出呈 "山" 字形, 高 7 — 12 毫米, 肩部 狭窄; 箨耳 缺如或 偶可存 在而甚 微小, 其上具 极为发 达之 缝毛; 箨舌黄 褐色, 光亮, 具 不规则 齿裂, 亦呈 "山" 字形, 中 央高约 4 毫米, 下 凹 后向两 侧延伸 至鞘口 肩部则 变宽, 微 外倾, 即外露 于箨片 基部之 两侧, 形似 箨耳; 箨 片呈 带状披 针形, 长 5 — 17 厘米, 基部宽 1.3 — 2. 5 厘米, 平直, 无毛, 纵脉 明显, 小 
154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36 1—12. 香竹 ChimonocalamusdelicatusHsuehet Yi, 1. 秆的 一段, 2. 花枝, 3. 小穗, 4. 小穗 轴之一 部分, 5. 第 —颖, 6. 第 二颖, 7. 外稃, 8、 9. 内稃腹 面观, 10. 鳞被, 11. 雄蕊, 12. 雌蕊; 13 — 15. 灰竹 C. paUens Hsueh et Yi, 13. 秆的 一段, 14. 叶枝, 15. 秆 箨背、 腹 面观。 (王 红兵仿 《中 国植物 志》) 
禾本科  155  横脉不 清晰。 末级 小枝具 4 一 8 叶; 叶鞘长 4 一 5 厘米, 无毛; 叶舌 低矮, 高不及 1 毫 米, 顶端圆 拱形, 背面 被垢状 物或生 微毛; 鞘 口璲毛 数条, 直立, 灰 白色, 其长约 8 毫 米; 叶片 呈长披 针形, 长 10 — 16 厘米, 宽 6 — 13 毫米, 基部 楔形, 先端具 芒尖, 其长 约 5 — 10 毫米, 叶缘 内卷, 上表面 绿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圆锥 花序, 生于 具叶小 枝之 顶端, 全长 6 — 12 厘米, 分 枝处具 微毛; 小穗 柄长约 1 厘米 (顶 生者长 1.8 厘米 ), 其 柄基亦 具白色 微毛; 小穗 绿色, 偶呈 紫色, 长 2. 7 — 4. 5 厘米, 含小花 5 — 8 枚, 小花 疏松 排列, 最上 1 枚 不孕, 呈 芒状;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6 毫米, 腹面 扁平, 并具 纵脊与 沟槽, 向 上渐变 粗而呈 棒状, 全体密 被棕色 微毛; 颖 2, 质地 较外稃 为薄, 先端 与边缘 均具 微毛, 第 一颖长 3. 5 — 5 毫米, 具 3 — 5 脉, 第 二颖长 5 — 6. 5 毫米, 具 7 脉; 外桴 薄 革质, 长 7 — 10 毫米, 具 7 脉, 小横脉 明显, 边 缘的上 部密生 纤毛, 先端 钝尖; 内稃 等长或 略长于 外桴, 背部被 微毛, 先端及 2 脊 上均生 纤毛, 先端 钝或二 齿裂; 鳞被膜 质, 脉纹不 明显, 顶端分 裂成流 苏状, 前方之 2 片 为菱状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后方 1 片呈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约 6 毫米; 子房 瓶状, 桔 黄色, 光滑, 花柱单 一,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6 — 7 月。 花期 3 月底至 4 月。 本种 仅见于 金平。 海拔 1400 — 2000 米 山区, 常与 阔叶树 混生。 在金 平分水 岭及大 寨乡 周家寨 均有天 然纯林 存在, 也有少 量人工 栽培。 模式 标本采 自金平 昆河。 3. 灰竹 (云南 金平) 图版 36: 13—15 灰香竹 (中 国植 物志) Chimonocalamus pallens Hsueh et Yi (197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5 — 8 米, 直径 2 — 5 厘米, 共具 40 余节, 新秆 被白粉 而呈灰 绿色, 节间长 12 — 50 厘米, 圆 筒形, 在有 分枝的 一侧稍 扁平, 中空 较大, 壁厚 3 — 4 毫米, 秆 环呈窄 脊状 隆起, 上部 分枝的 节处膨 大呈扣 盘状; 箨 环于幼 时具一 圈宽约 2 毫 米之箨 基残留 物, 在其上 与下方 均被有 微毛; 节 内高约 4 毫米, 刺 状气生 根环生 于秆下 部不分 枝之各 节, 每节约 20 根, 其刺短 而平直 或先端 微弯, 彼此 分离; 秆芽 桃形, 先 出叶先 端与其 边 缘均密 被淡棕 色毡状 柔毛, 内含 3 芽, 分 枝习性 较高, 约 开始于 秆的第 十节, 主枝与 次生 枝均三 出数, 主 枝长约 70 厘米, 幼时 常呈紫 红色。 箨鞘薄 革质, 自基部 向上约 高度为 3/4 处开始 收缩, 先端 变窄, 背 部纵脉 明显, 遍 布 淡棕色 小刺毛 (肉 眼观 察则不 明显) 及淡 褐色小 斑块, 鞘基 底密被 微毛, 腹 面有光 泽, 小横 脉有时 可见, 鞘口中 央显著 突出呈 "山" 字形, 高达 1.5 厘米, 两侧之 肩部不 等高, 致使 先端不 对称; 箨舌暗 褐色, 光亮, 其位于 鞘口中 央突起 部分, 亦常 向上突 起, 高 3 — 13 毫米, 边缘 呈不规 则波状 齿裂, 并 生宽扁 易落之 璲毛, 箨舌 在肩部 上端亦 可增大 而类似 箨耳; 箨片 带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6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无毛, 边缘常 内卷, 基部作 钳形镶 嵌于鞘 顶端, 且易 自该处 脱落。 末 级小枝 大多具 6 叶; 叶鞘长 4 一 5 厘米, 无毛; 叶舌高 1.5 毫米, 背 面被垢 状物, 鞘口缝 毛缺失 或偶为 1 或 2 条; 叶片 长约 13 厘米, 宽 1.5 厘米, 基部 楔形, 先 端之芒 尖长约 3 毫米, 两 面均为 绿色, 无毛,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明显。 花枝 未见。 笋期 6 — 7 月。 产 金平。 模式标 本采自 金平永 平乡。 
156  云 南植物 志  4. 长 舌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香竹 (西畴 ) Chimonocalamus longiligulatus Hsueh et Yi (1985)*;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2.5_3.5 米, 直径 1 一 1.8 厘米, 共有 20 — 25 节, 节间长 (6) 18 — 22 (32) 厘米, 圆 筒形, 绿色, 初被灰 白色细 硬毛, 在有 分枝一 侧的基 部略具 沟槽, 中空, 秆壁 厚 2 — 4. 5 毫米; 箨环黑 褐色, 无毛; 节内 环生的 刺状气 生根长 2 — 4 毫米, 直伸 或微下 弯, 彼此不 愈合, 秆 每节分 3 (10) 枝, 主枝 纤细, 长 35 — 55 厘米, 直径仅 1 一 2. 5 毫 米。 秆箨 早落, 长于其 节间, 箨鞘 革质, 向上渐 变狭, 背 部贴生 褐色细 硬毛, 纵脉明 显, 无 箨耳, 鞘口璲 毛缺如 或稀可 1 或 2 条; 箨舌极 发达, 高 8 — 18 毫米, 紫 黑色, 先 端略 呈波浪 状缺刻 或具数 深裂; 箨片 外翻, 呈三 角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0.7 — 2. 5 (6.9) 厘米, 宽 2. 5 — 3. 5 毫米, 无毛, 叶缘近 全缘。 末级 小枝具 3 — 6 叶; 叶鞘长 2. 5 — 4 厘米, 背部 无毛, 边缘 平滑, 无 叶耳, 鞘口具 5 — 8 条长为 2.5 — 8 毫米的 缝毛, 后 者呈淡 黄色, 直立 或先端 微弯; 叶舌高 1 毫米, 边 缘初具 纤毛; 叶柄长 1 一 1.5 毫米, 背 面微被 白粉; 叶片为 线状披 针形, 纸质, 两面均 无毛, 长 (4.5) 5. 7 — 14 厘米, 宽 (4) 7. 5 — 11 毫米, 次脉 (2) 3 或 4 对, 小横脉 明显, 边缘 微具粗 糙的细 鋸齿。 花序未 见。 产 绿春;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 山地。 模式标 本采自 绿春分 水岭。 5. 流 苏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7: 4-12 香竹 (临沧 ) Chimonocalamus fimbriatus Hsueh et Yi ( 1979 )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高 5 — 8 米, 直径 2 — 5 厘米, 全 秆共约 30 余节, 幼时 暗绿色 或略带 紫色, 被稀 疏 易落之 白色小 刺毛与 微毛; 节间圆 筒形, 长 20 — 36 厘米, 在有分 枝的一 侧基部 微扁, 壁厚 3 — 6 毫米; 箨 环与秆 环均微 隆起, 两环 同高, 秃 净或被 微毛;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无毛; 刺状气 生根长 7 — 14 毫米, 每节 可多达 30 余枚, 密集 环列, 彼此 的中下 部常可 愈合, 秆每节 3 分 枝或更 多枝。 秆箨薄 革质, 长于其 节间, 早落, 新鲜 时绿色 带紫红 色, 背部常 具褐色 斑块, 并贴 生棕色 小刺毛 (尤 以鞘之 上半部 为显著 ), 鞘口宽 1 一 1.5 厘米, 略 为弧形 下凹, 两肩 稍高, 并生有 1 一 3 条极易 脱落之 缝毛; 箨舌 发达, 高 10 — 13 毫米; 顶 端分裂 成多条 流苏状 缝毛; 箨片 直立或 外翻, 长 6 — 16 厘米, 基底宽 4 一 6 毫米, 腹面被 微毛。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外缘具 纤毛; 叶耳 微小, 叶片长 5 — 15 厘米, 宽 5 — 11 毫米, 先 端的芒 尖长约 1 厘米, 下 表面苍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大型疏 散圆锥 花序, 生 于小枝 顶端, 花枝 无叶或 具少数 叶片。 花序轴 扁平, 具硬 毛。 小穗柄 纤细, 长 0.5 — 1.5 厘米, 被灰色 微毛; 小穗 含小花 3 — 7 朵, 顶端 小花不 育; 小穗轴 节间长 2 — 4 毫米, 扁平, 被毛; 颖 2; 外稃披 针形, 纸质, 具小 尖头, 边 缘具 纤毛; 内桴 膜质, 背部具 2 脊, 脊上具 纤毛, 脊间被 微毛, 先端 2 裂; 鳞被 3, 三 角形, 边缘具 纤毛; 雄蕊 3,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无毛, 柱头 2。 果实 未见。 笋 期 9 月。 
禾本科  157  产 临沧、 耿马、 潞西、 瑞丽和 盈江。 模式标 本采自 耿马大 陆山。 6. 山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7: 1—3 Chimonocalamus montanus Hsueh et Yi (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5 米, 直径约 1.5 厘米, 节 间长约 33 厘米, 圆 筒形, 在 有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 并具浅 纵脊与 沟槽, 表 面光滑 无毛, 壁厚 3 毫米, 箨环微 隆起, 无毛, 秆环 呈脊状 隆起; 刺状 气生根 分布可 达秆下 部有分 枝的数 节上, 每节 环列约 15 根, 其长约 5 毫米, 先 端钝, 彼此靠 接并常 愈合, 秆每节 3 分枝。 秆箨 新鲜时 绿色, 箨 鞘幼时 背部密 被长逾 1 毫米 深褐色 疣基小 刺毛, 边 缘生小 刺毛; 鞘口 截形或 微凹, 宽约 8 毫米, 两肩 具长达 2 厘 米易落 之缝毛 数条; 箨舌 截形, 高约 2 毫米, 暗 褐色, 背面被 微毛, 顶 端具长 1 一 4 毫米之 缝毛; 箨片为 细长披 针形, 长 7 — 10 厘米, 宽约 3.5 毫米, 基 部密被 绒毛, 边缘 内卷, 先端 长尖。 末级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2. 5 — 4 毫米, 外缘生 纤毛; 鞘口 被微毛 及长达 1 厘米之 缝毛; 叶 舌高约 1 毫米, 顶 端作圆 拱形, 背部被 柔毛, 叶 片窄披 针形, 长达 14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先端芒 尖长约 8 毫米, 基部 狭窄, 具 短柄, 次 脉通常 3 对。 花枝 未见。 本种仅 见于腾 冲高黎 贡山。 模式 标本采 自高黎 贡山甘 露寺, 海拔 1740 米处。 7. 马 关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香竹 (云南 马关) Chimonocalamus makuanensis Hsueh et Yi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i 中国 植物志 (1996K. 秆高 5 — 6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共约 30 余节, 节间长 10 — 27 厘米, 淡 绿色, 幼时 表面被 褐色小 刺毛, 继则 光滑, 圆筒形 或仅在 有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平, 壁厚 4 一 6 毫米; 箨环 具箨鞘 基部残 留物, 其 上密被 淡棕色 绒毛; 秆环 呈脊状 隆起, 被 微毛; 节 内高 4 一 6 毫米, 具坂状 微毛; 刺状 气生根 可分布 达杆的 有分枝 之各节 (亦 见于 主枝的 下部 各节上 ), 其长约 1 厘米, 基部 膨大, 呈 锥状, 每节约 30 根, 环列 较密; 秆每节 3 分枝, 主 枝长过 1 米, 共约 12 节, 枝 环外侧 膨大, 呈扣 盘状。 箨鞘 长于其 节间, 早落, 新鲜 时多具 黄色纵 条纹, 长椭 圆形, 向 上延伸 至全长 3/4 处先 作弧形 外展, 然后 再急收 窄, 致呈葫 芦状, 背 部贴生 以褐色 刺状小 刺毛, 基部还 被有微 柔毛; 鞘口 呈弧状 隆起或 较 平缓, 宽 11 一 13 毫米, 箨舌高 7 — 12 毫米, 顶端 膜质, 有 流苏状 细裂, 各裂 片长约 2 毫米, 箨片 直立, 基 部较箨 鞘鞘口 为窄, 腹面在 基部被 锈毛。 末级 小枝具 3 或 4 叶, 叶鞘长 3 — 5 厘米, 无毛或 外缘的 上部生 纤毛; 鞘 口缝毛 数条, 劲直, 毛长 4 一 7 毫米, 叶舌 呈弧状 突出, 高约 1.5 毫米, 背面被 微毛; 叶片长 9 一 13 厘米, 宽 9 一 13 毫米,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4 对。 花序 未见。 笋期 春季至 秋季。 产 马关; 生 于海拔 1700 — 1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内。 模式 标本采 自马关 古林箐 林场。 笋 味佳。 8. 长 节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Chimonocalamus longiusculus Hsueh et Yi (1985)*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158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37 1—3. 山香竹 ChimonocalamusmontanusHsuehetYi, 1. 秆的 一段, 2. 枝叶, 3. 秆 箨背、 腹面; 4 一 12. 流苏香 竹 C. fimbriatusHsuehet Yi, 4. 秆的一 段, 5. 枝叶, 6. 秆 箨背、 腹面, 7. 外稃, 8. 内稃, 9. 小 穗轴, 10. 麟 被, 11. 雌蕊, 12. 雄蕊。 (李 楠绘) 
禾本科  159  秆高 4 一 6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共 25 节, 幼秆暗 绿色, 节 下方密 被白色 细毛; 节 间 长可达 37 厘米, 圆 筒形, 惟在 有分枝 一侧的 基部微 扁平, 并具 纵沟, 其长几 贯串整 个 节间, 秆壁 甚厚, 基 部数节 间近为 实心; 箨环具 有箨鞘 基部残 留物, 无毛, 秆 环显著 隆起, 节内高 4 一 5 毫米, 刺 状气生 根在每 节约为 10 根或 更少, 钝粗, 排列 不均, 常有 连 生者, 少数刺 状气生 根下弯 或向下 与秆面 贴生; 杆 每节分 4 或 5 枝, 其中 2 或 3 枝较 粗壮, 其上每 节再分 3 — 5 小枝, 淡 紫色。 秆箨迟 落性, 厚 纸质, 呈长 圆形, 背 部的上 端被 微毛, 其余 部分则 贴生棕 黄色小 刺毛, 顶 端宽约 4 毫米, 近上 部边缘 略作外 拱圆弧 形; 箨耳 较小, 不对 称或常 醉如; 箨舌高 1 一 1.5 毫米, 略呈圆 拱形, 边 缘生白 色短纤 毛; 箨片 线形, 直立或 外翻, 长 3 — 5 厘米, 宽 5 毫米, 两 面均被 微毛。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2. 5 — 4. 2 厘米; 鞘口 具数条 易落之 缝毛; 叶舌圆 拱形, 高约 1 毫米, 叶片 线形, 长 5 — 14 厘米, 宽 5 — 9 毫米, 叶 缘两边 均具细 鋸齿, 次脉 3 对, 小 横脉明 显。 圆锥 花序长 6 — 9 厘米, 由 4 一 10 枚小穗 组成, 花 序最下 方的分 枝常为 叶鞘所 包没, 花 序主轴 及其分 枝均被 有灰黄 色绒毛 (在花 序下部 分枝绒 毛尤密 ), 基 部分枝 处常具 1 片 三角状 被毛之 苞片, 其长约 2 毫米, 其余分 枝处所 生的苞 片则很 微小或 缺如; 小穗侧 生者具 3 — 5 毫 米之小 穗柄, 顶生者 则其柄 长可达 2 厘米; 小穗长 2. 5 — 4 厘米, 含小花 (3) 4-5 (7) 枚, 小 花之间 排列较 疏松,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4.5 毫米, 腹 面扁平 并具有 纵脊与 沟槽, 上部 紫色, 顶端 膨大, 具白色 微毛; 颖片先 端钝或 锐尖, 边缘具 纤毛, 第 一颖 较小, 具 5 脉, 中部 隆起, 次 脉仅在 基部较 明显, 第二 颖类似 外稃, 长 7 — 8 毫米, 具 7 脉, 仅于其 上半部 见有小 横脉; 外稃披 针形, 草质, 长 9 一 10 毫米, 具 7 脉, 上部 被 微毛; 内稃 与外桴 同质而 略长, 先 端钝, 具 微毛, 脊 上和脊 间均被 微毛; 鳞被 紧贴着 子房 基部, 倒 卵形, 先 端细齿 裂呈流 苏状, 其中 1 片 微小; 子房纺 锤形, 无毛。 花柱 2, 黑 褐色, 简短, 柱头羽 毛状。 笋期 4 月 下旬至 5 月。 花期 5 月。 产 西畴; 生 于海拔 1650 米 的杂木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西 畴小桥 沟林区 心寨。 笋味 甚佳, 当 地亦称 香竹, 秆 坚硬, 用 以作为 楼房的 地板。 9. 小香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刺竹、 香竹 (均 西畴) Chimonocalamus dumosus Hsueh et Yi (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9a. 小香竹 (原 变种) var. dumosus 灌木状 竹类。 秆 柄长约 5 厘米, 其上 鳞片作 覆瓦状 密集, 宿存, 厚 革质, 淡 黄色, 光亮, 边缘具 纤毛, 秆高 1.5 — 3 米, 直径 0.5 — 1.5 厘米, 共有 16 — 20 节, 幼 秆微被 灰粉, 无毛, 节 间长约 16 厘米, 圆 筒形, 基部数 节间近 实心; 箨环 秃净; 秆环 甚为隆 起, 呈扣 盘状且 在脊上 具一圈 缝线; 节内高 3 — 5 毫米, 刺 状气生 根环列 于秆下 部不分 枝的各 节上, 每节计 5 — 10 根; 秆 每节分 多枝, 枝 纤细, 绿 色或紫 褐色, 长约 30 厘米 (最长 者可达 70 厘米 )。 箨鞘 纸质, 新 鲜时灰 色或黄 灰色, 背部 贴生黄 褐色小 刺毛, 内 面有 光泽, 小横脉 可见, 鞘口 狭窄, 宽约 6 毫米, 呈 拱形或 作短舌 状向上 突起; 箨耳缺 如, 箨 舌高约 1.5 毫米, 具不 规则浅 齿裂, 内 面被锈 色毛; 箨片 细长, 直立, 长 4 一 11 
160  云 南植物 志  厘米, 基 部微向 内收窄 , 便与箨 鞘口部 等宽。 末级 小枝具 3 — 7 叶; 叶鞘长 2 — 3. 5 厘 米, 边缘 通常生 纤毛; 鞘 口缝毛 发达, 长约 0.5 — 1 厘米, 叶舌 突起, 圆 拱形, 高约 1 毫米, 背 面密被 锈毛; 叶片长 3 — 16 厘米, 宽 3 — 12 毫米, 次脉 2 — 4 对。 圆锥 状花序 长约 6 厘米, 其 分枝常 具小穗 3 — 4 枚, 花序 主轴和 分枝均 被毛; 侧生小 穗柄长 5 — 10 毫米, 小穗披 针形, 含 2 或 3 枚 小花, 长 8 — 10 毫米, 成熟 后脱节 于颖之 上并在 小花间 折断,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5 毫米, 下部为 外稃所 包围, 微扁, 腹面具 纵脊, 向上渐 变粗, 上部在 背面被 微毛, 顶 端生短 柔毛, 颖 2, 渐尖, 边缘 上部生 纤毛, 第一 颖长约 4 毫 米, 3 — 5 脉, 第二 颖长约 5 毫米, 7 脉; 外桴长 8 — 10 毫米, 先端 钝尖, 并生 纤毛, 7 — 9 脉; 内稃 等长或 略长于 外稃, 先 端钝, 顶端及 2 脊均生 纤毛, 纵脉不 明显, 背部 被 微毛; 鳞被 卵形, 长约 3 毫米, 膜质, 边缘生 纤毛; 雄蕊 未见; 子房倒 卵状椭 圆形, 无毛, 花柱 2, 简短, 柱头羽 毛状。 颖果为 细长纺 锤形, 长 3. 5 — 8. 5 毫米, 棕 褐色, 光滑 无毛, 腹 沟浅, 基 部尖, 顶端常 残存有 花柱基 部形成 的喙。 笋期 9 一 10 月。 仅 见于西 畴香平 山林场 (模式 标本产 地)。 本 种为重 要的笋 用竹。 9b. 耿马 小香竹 (变种 ) 小刺竹 (云南 耿马) var. pygmaeus Hsueh et Yi (1979)*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与原 变种区 别在于 秆节上 的刺状 气生根 形钝, 环列 较密, 且 多彼此 连生; 箨 环具一 圈箨鞘 基部残 留物; 箨鞘口 部近于 截形, 地下茎 秆柄上 的鳞片 外翻, 易落。 小型 竹类, 秆高 1 一 2. 5 米, 直径 3 — 7 毫米, 节间长 8 — 13 厘米, 中空; 叶片长 5 — 11 厘米, 宽 5 — 9 毫米, 鞘 口缝毛 发达。 产 耿马。 模 式标本 耿马大 兴乡, 大 芒哈, 茶房 河口。 17. 贡山 竹属 Gaoligongshania D. Z. Li, Hsueh et N. H. Xia 灌木 状竹, 有 时附生 于树干 基部。 地下 茎短颈 厚型。 杆 单生; 节间圆 筒形; 每节分 枝 单一, 与 主秆近 等粗。 秆箨宿 存性, 革质; 箨 耳大, 镰 刀状; 箨舌 外展。 叶 耳镰刀 状; 叶片 大型, 宽披 针形。 圆 锥花序 顶生, 大型, 长达 40 厘米,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小 穗 具柄, 线形, 长 2 — 4 厘米, 宽 0.2 — 0.3 厘米, 具 4 一 9 小花, 顶端 1 小花 不孕; 小 穗 轴长为 小花的 1/2, 外露; 颖片 2, 内无潜 伏芽; 外稃披 针形, 与 内桴近 等长; 内稃 具 2 脊, 先端短 2 裂; 鳞被 3 枚, 先端具 缘毛; 雄蕊 3 枚; 子房 无毛; 花 柱短;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成熟果 未见。 1 种, 特产 于高黎 贡山。 该属 外形与 箬竹属 Indocalamus 相近, 但地下 茎短颈 厚型, 秆 丛生, 花序 大型, 小 穗 线形, 柱头 3 裂 而明显 不同。 最 新的分 子系统 学研究 表明, 本 属可能 与筱竹 (Tham- nocalamus spathiflorus) 关系 较为密 切。 1. 贡山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8: 1-11 帽叶竹 (腾冲 ), 马二 (泸水 傈僳语 ), 拉沙 (贡 山独 龙语) 
禾本科  161  图版 38 1—11. 贡山竹 Gaoligongshania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D. Z. Li, Hsueh et N. H. Xia, 1. 地 下茎及 秆基, 2. 秆的 一段, 3. 秆箨, 4. 花枝, 5. 具叶 小枝, 6—7. 颖, 8. 外稃, 9. 内稃, 10. 麟被, 11. 雌蕊; 12 — 20. 紫 花酸竹 Acidosasa purpurea (Hsueh et Yi) Keng f. , 12. 杆的 一段, 13. 叶枝, 14. 秆 箨上部 背面, 15. 秆箨 上部腹 面, 16. 花枝, 17. 外稃, 18. 内稃, 19. 鳞被, 20. 雌蕊。 (王 红兵仿 《中 国植物 志》) 
162  云 南植物 志  Gaoligongshania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D. Z. Li, Hsueh et N. H. Xia ( 1 995 ) ( ' megathyrsa , ) . Arundinaria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1936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 Indocalamus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C. S. Chao et C. D. Chu (1981); Yushania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Wen ( 1987)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 植物志 (1996)*; Monodadus megalothyrsa (Hand. -Mazz. ) Yi ( 1993) ( 4 Mono- caladus ' ) ; M. macrophyllus Hsueh et C. M. Hui (1993), nom . nud . 秆高 4 一 6 米, 直径 0.5 — 1.2 厘米, 斜倚; 节间长 30 — 40 厘米, 圆 筒形, 但有时 在分 枝一侧 之基部 扁平, 初 时在节 下方有 一圈厚 白粉, 无毛, 平 滑或微 显纵向 细肋, 秆 壁厚 2 — 3 毫米; 箨环稍 隆起, 无毛; 秆环 稍隆起 或在分 枝节为 隆起; 节内高 10 毫米, '幼 时具 白粉。 杆芽长 圆形, 肥厚。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仅 一枝, 长 1 一 1.5 米, 直径 与主秆 近 相等, 直立。 笋粉 绿色, 有 白粉; 秆箨 宿存, 革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背 面密被 黄褐色 疣基 刺毛, 纵肋很 显著而 隆起, 边缘 密被长 1 一 2 毫 米的硬 纤毛; 箨耳极 发达, 镰 刀形, 常 外翻而 抱茎, 紫色, 边缘具 黄色长 隧毛, 作 放射状 开展; 箨舌 微呈圆 拱形, 全缘, 无 毛, 高 1 一 2 毫米; 箨片披 针形, 外翻, 基 部收缩 为鞘口 的三分 之一, 其大 小变异 较大, 基部为 大型叶 片状。 小枝具 7 — 9 叶; 叶 鞘背面 无毛, 边 缘密被 纤毛; 叶耳很 发达, 镰 刀形, 具长 1 一 2 厘米 的发达 缝毛, 呈 放射状 开展; 叶舌 微呈圆 拱形, 紫 绿色, 先端全 缘, 无毛, 高约 2 毫米; 叶片 大型, 革质, 宽披 针形, 长 35 — 40 厘米, 最长达 50 厘 米, 宽 7. 5 — 9 厘米, 最宽达 10 厘米, 先 端呈针 芒状并 扭曲, 基部楔 形或广 楔形, 下表 面灰绿 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10 — 13 对, 小横脉 清晰形 成长方 格状。 圆锥 花序近 无柄, 长和 宽均为 40 厘米, 主轴 直立, 在花序 较下部 一般仅 1 分枝 开展, 第三 级分枝 纤细, 三 棱形, 极 平滑, 松散; 小 穗柄长 2 — 4 厘米; 小穗 线形, 长 2 — 4 厘米, 宽 2 — 3 毫米, 长 渐尖, 含稀疏 排列的 4 一 9 枚 小花, 顶 生小花 不孕。 颖披 针形, 淡 黄色, 宽约 2 毫米, 背面近 圆拱具 5 细脉, 向上端 粗糙, 第一 颖长达 8 毫米, 先端 锥形, 第二 颖颇接 近第一 颖, 长达 12 毫米, 具芒, 粗糙, 其 芒长仅 为颖的 一半; 小穗轴 节间长 为小花 之半, 可 部分 露出, 稍 扁平, 向上端 粗糙; 基盘 密被长 1 毫 米黄棕 色贴伏 柔毛; 外稃披 针形, 长 约 8 毫米, 宽 3 毫米, 背面及 边缘均 为小刺 毛状的 粗糙, 纸质, 棕 紫色, 具细而 不明显 的 5 脉, 先端 的芒易 碎断, 其长达 5 毫米, 黑色, 粗壮, 向上端 粗糙; 内稃与 外稃等 长, 质 地亦略 相同, 仅 两侧较 柔软, 顶端有 纤毛; 雄蕊 3 枚; 子房 无毛, 顶端收 缩成长 为 1 毫米之 花柱, 柱头 3, 其 长超过 1 毫米, 羽 毛状, 易 凋落。 笋期 8 — 11 月。 花期 5— 7 月。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腾冲、 盈江; 生 于海拔 1300 — 2150 米 的常绿 阔叶林 下或林 间 空地。 模式标 本采自 贡山独 龙江。 18. 酸竹属 Acidosasa C. D. Chu et C. S. Chao ex Keng f .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秆 散生, 直立; 节间 筒形, 仅 在有分 枝一侧 之下部 微有 沟槽, 内 壁常有 海绵状 的髓; 秆环微 隆起; 秆芽 单生, 秆中部 每节具 3 枝, 上部节 
禾本科  163  有时 可多至 5 枝。 秆箨脱 落性, 箨鞘 背面常 被有小 刺毛; 箨 片通常 较小, 披针形 或三角 状披 针形, 叶片 大小多 变化, 次脉 多数, 小横脉 明显。 一 次性发 生花序 顶生, 由 数枚或 多 数小穗 组成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小横 脉明显 或否, 先端渐 尖或具 短芒; 内桴 较其外 桴 为短, 背部具 2 脊, 亦可具 多脉; 鳞被 3; 膜质, 边缘常 透明; 雄蕊 6, 花药 黄色, 花丝 分离; 花柱 1,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笋期 春季至 初夏。 花期 夏季或 秋季。 本 属已知 12 种, 分 布于中 国南部 及中南 半岛, 除 越南产 1 种 [A. brilletii (A. Ca- mus) C. S. Chao et S. A. Renv. ] 夕卜, 其余 11 种均产 于我国 南部, 主产 广东、 广西。 云南产 1 种。 1. 紫 花酸竹 (武汉 植物学 研究) 图版 38: 12-20 毛 花酸竹 (南 大学报 ), 马关 大节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Acidosasa purpurea (Hsueh et Yi) Keng f. (1986); D. Z. Li (1997). Acidosasa hirti flora Z. P. Wang et G. H. Ye (1981) * , nom. inval. ; 广西竹 种及其 栽培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Indosasa purpurea Hsueh et Yi (1983)*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Acidosasa dayongensis Yi (1986)* . 秆高 3 — 10 米, 最高达 15 米, 粗 2 — 8 厘米, 梢头 直立, 幼秆 无毛。 节下方 被有白 粉, 秆壁厚 4 一 10 毫米, 髓作海 绵状, 中部 节间长 30 — 45 厘米, 箨环初 具棕色 刺毛; 杆环 隆起; 秆中部 每节具 3 枝。 秆箨 革质, 被棕色 刺毛, 基部 尤密, 无 斑点, 小 横脉不 明显, 无箨耳 和鞘口 缝毛, 箨舌拱 形或三 角形, 高 2 — 6 毫米, 先 端具短 纤毛, 箨片披 针形, 长 5 — 10 厘米, 直立, 背面密 被毛。 每小 枝具叶 4 一 7 片; 叶鞘 无毛; 无 叶耳和 璲毛, 或偶有 2 — 3 条 璲毛; 叶 舌强烈 隆起, 高 1.5 — 4 毫米; 叶片 质薄, 披 针形, 长 12 — 21 厘米, 宽 1.6 — 2. 6 厘米, 下表 面呈粉 绿色, 无 毛或具 白色小 柔毛, 两边 缘均有 小 锯齿, 次脉 5 — 7 对, 小横脉 明显。 总 状花序 顶生或 侧生, 共具 1 一 5 枚 小穗; 小穗体 扁, 紫色, 含小花 3 — 15 枚, 长 4 一 9 厘米, 宽 3 — 7 毫米, 小 穗柄长 1 一 3 厘米, 上半 部被短 柔毛, 或 在小穗 单一时 则无小 穗柄;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5 毫米, 密 被毛; 颖 片密被 毛茸, 第 一颖长 7 — 13 毫米, 具 7 脉, 第 二颖长 1.1 一 1.5 厘米, 具 11 脉; 外桴长 1.3 — 2.1 厘米, 密 被黄色 绢毛, 先端 渐尖, 具 15 — 21 脉, 小 横脉不 明显; 内 稃窄而 短, 长 7 — 15 毫米, 先端 钝圆, 脊上及 顶端具 纤毛; 鳞被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无毛;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5 毫米; 花柱长 3 — 4 毫米; 柱头 3 裂, 羽 状毛。 笋期 4 月。 花期 5— 9 月。 产 绿春、 元阳、 金平、 屏边、 河口、 马关、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000 — 1700 米的中 低 山缓坡 地带, 阔 叶林中 或组成 纯林。 广西、 湖 南和江 西也有 分布。 竹材 匀称, 通直, 强度 较高, 轫 性好, 是 理想的 搭架、 围篱 材料, 也 是上等 的编织 用竹; 笋味 鲜美, 可供 鲜食, 也 可制成 笋干或 酸笋。 19. 青 篤竹属 Arundinaria Michaux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竹秆 散生, 中 小型, 节间 圆筒形 或分枝 一侧有 沟槽, 芽单 生于秆 节上, 一级 分枝占 优势, 基部 常形成 二级甚 至三级 分枝, 中部 节间每 节常具 3 分枝, 秆 
164  云南 植物志  下 部偶见 1 分枝, 秆上部 可出现 5 — 7 分枝, 分 枝基部 贴秆或 开展; 秆箨 宿存或 早落; 一次 性发生 花序总 状或圆 锥状, 花序分 枝无前 出叶, 垫 以形小 或退化 苞片, 或 仅一行 毛; 小穗 具柄, 含若干 小花; 颖 2, 稀 1 一 3, 顶生小 花常不 发育; 外 桴长于 内稃, 或近 等长; 内稃具 2 脊, 先端 2 裂或 不裂; 鳞被 3; 雄蕊 3, 花柱 1, 柱头 2 — 3 裂, 羽 毛状; 颖果, 先端 具宿存 花柱, 腹部具 纵沟, 果 皮薄; 胚型 F+PP; 染色体 芦苇型 Phrami- formes, 2n = 48; 秆维管 束解剖 结构为 开放型 和半开 放型; 幼苗发 育为竹 型真竹 亚型。 50 种 左右, 分 布在东 亚及北 美洲, 主产 中国和 日本。 我国约 30 种, 广布于 亚热带 及 暖温带 地区。 云南 已知有 5 种。 此外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估 计缅竹 Arundi- naria elegans Kurz [ Burrnabambus elegans (Kurz) Keng f. ] 可能 分布在 南, 但我们 尚 未 发现其 可靠的 标本。 分种 检索表 1 (6) 箨 环留有 木栓质 鞘基残 留物。 2 (3) 箨鞘鞘 口具显 著的劲 直璲毛 1. 五爪竹 A. triangulate 3 (2) 箨 鞘鞘口 璲毛缺 如或不 发达。 4 (5) 箨 鞘背部 无明显 油光, 箨环具 发达的 剌毛环 2. 苦竹 A. amara 5 (4) 箨鞘 背部具 丰富油 脂而具 光泽, 箨环 近无毛 3. 斑苦竹 A. chinensis 6 (1) 箨环无 木栓质 鞘基残 留物。 7 (8) 低海拔 竹类; 秆髓 呈海绵 状充满 空腔; 箨鞘背 面密被 紫褐色 向上的 刺毛, 箨 片直立 4. 凤竹 A. hupehensis 8 (7) 高海拔 竹类; 秆 中空; 箨 鞘背面 无毛, 箨 片外翻 5. 冷箭竹 A. faberi 1. 五爪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毛竹 (马关 ) Arundinaria triangulata (Hsueh et Yi) C. S. Chao et G. Y. Yang (1994). hidosasa triangulata Hsueh et Yi (1983)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 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中小型 竹类。 秆高达 5 米, 直径 1 一 2. 5 厘米, 节间长 10 — 30 厘米, 圆 筒形, 但分 枝一 侧基部 微扁, 绿色, 无毛, 幼时被 白粉, 具 明显的 纵细线 棱纹; 秆环 于分枝 各节显 著 隆起, 光滑, 箨环木 栓质, 较 隆起, 常 留有鞘 基之残 余物, 并具 向上的 黄褐色 刚毛; 节内高 3 — 5 毫米, 有时具 黑粉质 污垢; 分枝 3 (5), 基部 微呈不 规则三 角状, 长 30 — 45 厘米, 主枝较 明显。 秆箨 早落, 淡 黄色, 长三 角形, 革质, 长 21 — 22 厘米, 底宽 5 — 10 厘米, 先端宽 6 — 10 毫米, 鞘背 具稀疏 易落之 黄褐色 刺毛, 基 部尤为 密集, 纵肋 明显, 边 缘幼时 密生细 硬毛; 无 箨耳, 但 鞘口两 肩具长 5 — 10 毫米 的灰黄 色劲直 缝毛; 箨舌圆 弧形, 高 1 毫米, 边缘 整齐, 无毛; 箨片 外翻, 线状披 针形, 易 脱落, 长 3 — 1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无毛, 纵脉 明显, 边缘 内卷。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5. 5 — 7 厘 米; 无 叶耳; 叶舌圆 弧形或 截平, 紫色, 高 1 一 2 毫米; 叶片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硬纸 质, 秃净, 长 9 一 19 厘米, 宽 1.2 — 2. 5 厘米, 下面灰 白色, 侧脉 5 — 7 对, 小横 脉稍明 
禾本科  165  显, 边 缘具稀 疏的细 锯齿。 产 马关, 多生 于海拔 1200 米以下 的低山 山脊或 坡地。 贵 州也有 分布。 秆 坚硬, 用于搭 制田间 室棚、 菜架或 围篱, 当 地群众 用带竹 篼的秆 基部制 作烟斗 管。 鲜笋 味苦, 但 经煮漂 后仍可 食用。 本种 秆箨具 明显的 箨鞘残 留物, 秆环 肿大, 箨鞘三 角形, 箨耳 微小, 璲毛 直立。 原 发表 时被置 于大节 竹属, 杨 光耀等 U994) 根 据其秆 形态及 分枝特 征将之 组合到 青篱竹 属, 还有 待于获 得具花 标本后 确认。 2. 苦竹 (通称 ) 图版 39: 1-8 Arundinaria amara Keng (1935) * ; W. P. Fang (1944)* ; 陈嵘 (1953); 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 (194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Pleioblastus altiligulatus S. L. Chen et S. Y. Chen (1983); P. a- marus var. hangzhouensis S. L. Chen et S. Y. Chen ( 1983) * ; P. amarus var. penduli- folius S. Y. Chen (1983); P. amarus var. tubutus Wen (1983)*. 秆高 3 — 5 米, 直径 1.5 — 2 厘米, 直立, 秆 壁厚约 6 毫米, 幼秆淡 绿色, 具 白粉, 老后 渐转绿 黄色, 被灰白 粉斑; 节间圆 筒形, 在分枝 一侧的 下部稍 扁平, 通常长 27 — 29 厘米, 节下 方粉环 明显, 节 内高约 6 毫米, 秆环 隆起, 高于 箨环; 箨 环留有 箨鞘基 部木栓 质的残 留物, 在幼 秆的箨 环还具 一圈发 达的棕 紫褐色 刺毛; 秆 每节具 5 — 7 枝, 枝稍 开展。 箨鞘 革质, 绿色, 被较厚 白粉, 上部边 缘橙黄 色至焦 枯色, 背 部无毛 或具棕 红 色或白 色微细 刺毛, 易 脱落, 基部密 生棕色 刺毛, 边 缘密生 金黄色 纤毛; 箨耳 不明显 或无, 具 数条直 立的短 缝毛, 易脱落 而变无 缝毛; 箨舌 截形, 高约 1 一 2 毫米, 淡 绿色, 被厚的 脱落性 白粉, 边 缘具短 纤毛; 箨片 狭长披 针形, 开展, 易向内 卷折, 腹面 无毛, 背面有 白色不 明显短 绒毛, 边缘具 锯齿。 末级 小枝具 3 或 4 叶; 叶鞘 无毛, 呈 干草黄 色, 具细 纵肋, 无叶耳 和鞘口 缝毛, 叶舌紫 红色, 高约 2 毫米; 叶片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20 厘米, 宽 1.2 — 2. 9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基部楔 形或宽 楔形, 下 表面淡 绿色, 生 有白色 绒毛, 尤 以基部 为甚, 次脉 4 一 8 对, 小横脉 清晰, 叶缘两 侧有细 锯齿; 叶柄长 约 2 毫米。 总 状花序 或圆锥 花序, 具 3 — 6 小穗, 侧生 于主枝 或小枝 的下部 各节, 基部 为 1 片 苞片所 包围, 小 穗柄被 微毛, 小穗含 8 — 13 枚 小花, 长 4 一 7 厘米, 绿色 或绿黄 色, 被 白粉; 小穗 轴节长 4 一 5 毫米, 一侧 扁平, 上部 被白色 微毛, 下部 无毛, 为外稃 所 包围, 顶端 膨大呈 杯状, 边 缘具短 纤毛; 颖 3 — 5 片, 向 上逐渐 变大, 第一颖 可为鳞 片状, 先端 渐尖或 短尖, 背部被 微毛和 白粉, 第 二颖较 第一颖 宽大, 先端 短尖, 被毛和 白粉, 第三、 四、 五颖 i| 常 与外稃 相似而 稍小; 外桴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11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有小 横脉, 顶' 端尖 至具小 尖头, 无毛 而被有 较厚的 白粉, 上部 边缘有 极微细 毛, 因后者 常脱落 而变为 无毛; 内稃通 常长于 外桴, 罕与之 等长, 先端 通常不 分裂, 被 纤毛, 脊上具 较密的 纤毛, 脊间密 被较厚 白粉和 微毛; 鳞被 3, 卵 形和倒 卵形, 后方一 片形 较窄, 上部 边缘具 纤毛; 花药淡 黄色, 长约 5 毫米; 子房 狭窄, 长约 2 毫米, 无 毛, 上部 略呈三 棱形, 花 柱短, 柱头 3, 羽 毛状。 成 熟果实 未见。 笋期 6 月。 花期 
16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9 1 一 8. 苦竹 Arundinaria amara Keng, 1. 秆 基及地 下茎, 2. 秆 的一段 (示分 枝), 3. 枝叶, 4. 花枝, 5. 第 一颖和 第 二颖, 6. 小花和 小穗轴 节间, 7. 雄蕊, 8. 雌蕊; 9 一 12. 凤竹 A. hupehensis (J. L. Lu) C. S. Chao et G. Y. Yang, 9. 秆及 分枝, 10. 秆的 髓部, 11. 秆箨 背面; 12. 枝叶。 (1 一 8 李 楠绘, 9 一 12 引 资料) 
禾本科  167  4— 5 月。 产 昆明、 玉溪 地区。 常见 于庭院 栽培。 四川、 贵州、 湖南、 湖北、 安徽、 浙江、 江 苏、 福 建等省 也产。 本 种篾性 一般, 当地 用以编 篮筐, 秆材还 能作伞 柄或菜 园的支 架以及 旗杆、 帐杆等 用。 3. 斑苦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Arundinaria chinensis C. S. Chao et G. Y. Yang (1994) . Sinobambusa maculata McClure (1940);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Pleioblas- tus maculatus (McClure ) C. D. Chu et C. S. Chao (1980);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Arundinaria maculata ( McClure ) H. Y. Zou (1989), non Arundinaria maculata (Rupr. ) Hack. (1903); PleiMastus oleosus Wen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 P. longinternodius B. M. Yang ( 1989); P. longispiculatus B. M. Yang (1989)* ; Polyanthus longispiculatus (B. M. Yang) C. H. Hu (1991). 秆 直立, 高 3 — 8 米, 直径 1.5 — 4 厘米, 幼秆 绿色, 厚被 脱落性 白粉, 箨环 密具一 圈棕 色毛, 节下 方具直 立近于 向下的 白色短 纤毛, 其 余部分 则光滑 无毛, 老秆黄 绿色, 被少量 灰黑色 粉垢, 节间圆 筒形, 在分 枝一侧 的基部 微凹; 箨环与 秆环均 突出, 近无 毛; 箨环 残留有 箨鞘基 部的木 栓质残 留物; 秆 每节具 3 — 5 枝, 枝与 主秆成 40 — 50 度的 夹角。 箨鞘 棕红略 带紫绿 色,. 迟落, 长为 节间的 3/4, 近 革质, 背 部因有 丰富油 脂而具 光泽, 常 具或密 或稀的 棕色小 斑点, 尤以箨 鞘上部 (或 下部) 为较 密集, 除箨鞘 基部密 具棕色 倒向刺 毛外, 余处 无毛, 边缘 全缘, 无 纤毛; 箨耳缺 如或呈 点状、 卵 圆状, 棕 色, 边 缘有几 条短而 通直或 曲折全 易落的 璲毛, 箨 舌深棕 红色, 低矮截 形或微 凹或凸 出, 顶端 全缘, 无 纤毛。 箨 片绿带 紫色, 线状披 针形, 呈狭 条状, 外翻而 下垂, 基部略 向内 收窄, 近基 部为棕 红色, 被 微毛, 略 粗糙, 先端 渐尖, 两边 缘具极 稀疏的 细齿, 几 全缘。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 绿色, 向边 缘具极 稀少的 柔毛, 一边 具短细 纤毛, 另 一 边膜质 无毛, 无 叶耳和 璲毛, 叶舌高 1 一 2 毫米, 背面具 粗毛, 顶端 截形, 边 缘具短 纤毛, 叶 柄长约 4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8. 8 — 18. 5 厘米, 宽 13. 4 — 29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宽 楔形, 上面 无毛, 下表面 近基部 和主脉 则具易 脱落的 短毛, 次脉 5 — 7 对。 叶缘两 侧具细 锯齿。 圆 锥花序 常侧生 于花枝 各节; 小穗具 8 — 15 枚 小花, 颖 2, 纸质, 第一 颖长约 10 毫米, 具 11 一 13 脉, 先端 稍钝, 第二 颖长约 9.5 毫米, 具 11 脉, 先端 具小 尖头; 外稃厚 纸质, 背部光 无毛, 但 被少量 白粉, 长约 8 毫米, 宽约 7.5 毫米, 具 7 — 10 脉; 内 桴长约 8 毫米, 成 熟后可 更长, 2 脊上具 纤毛, 脊间具 4 一 6 脉, 背 部有细 毛, 脊 外至边 缘各具 2 脉; 鱗被 3, 大小 近等, 中间 一片披 针形, 具 10 脉, 侧面的 2 片 卵状椭 圆形, 各具 11 一 12 脉, 先端 均具长 纤毛; 子房 瓶状, 长约 8 毫米, 花 柱长约 1.5 毫米, 柱头 3, 羽 毛状。 果实椭 圆形。 笋期 5 月 上旬至 6 月初。 产 腾冲, 昆明有 栽培。 四川、 贵州、 广东、 广西、 湖南、 江西、 江苏、 福建 等省区 也有; 生 于密丛 林中或 偏阴的 山坡。 笋 味苦, 处理 后方可 食用。 篾性 一般, 可 蔑用, 可 作篱笆 和供农 作物搭 棚架。 
168  云南 植物志  4. 凤竹 (河南 农学院 学报) 图版 39: 9-12 斗竹 (南京 林产工 业学院 学报) Arundinaria hupehensis (J. L. Lu) C. S. Chao et G. Y. Yang (1994) . Pleioblastus hupehensis J. L. Lu (1981)* ; Arundinaria spongiosa C. D. Chu et C. 5. Cao (1981)*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Sinobambusa anaurita Wen (1983)* ; Pleioblastus altiligulatus var. spongiosus B. M. Yang (1985); OLigostachyum hupehensis (J. L. Lu) Z. P. Wang et G. H. Ye (1988) ; Oligostachyum spongiosum (C. D. Chu et C. S. Chao) G. H. Ye et Z. P. Wang (1996);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达 10 米, 直径 4 一 6 厘米, 幼秆 绿色, 无毛, 被少量 白粉, 尤以 节下方 较为明 显, 老杆黄 绿色, 髓全 部呈海 绵状充 满节间 空腔; 节间长 20 — 40 厘米, 圆 柱形, 仅于 分枝一 侧之下 部微具 沟槽, 节中度 隆起, 秆 每节分 3 枚。 箨鞘红 褐色, 无 斑点, 干后呈 灰 褐色, 顶 端渐窄 而呈三 角状, 背 面密生 紫褐色 向上的 刺毛, 边缘具 纤毛, 箨耳 及鞘口 璲 毛俱缺 如或稀 可疏生 缝毛, 箨舌 极短, 拱形, 高 1 毫米, 顶端具 纤毛; 箨片狭 三角形 或三 角状披 针形, 直立, 微 皱曲, 其宽度 与箨鞘 顶端近 相等或 稍狭。 每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9 一 17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无毛。 花枝 未见。 笋期 5 月。 产 马关; 生于山 地阔叶 林下或 林缘。 贵州、 广西、 湖南、 江西、 湖北、 福建 也有分 布。 本种 早期被 鉴定为 Arundinaria spongiosa (在 《中 国植 物志》 被组 合到少 穗竹属 Oligostachyum spongiosum), 中名为 斗竹, 但 其营养 器官在 诸多主 要特征 方面与 凤竹完 全 一致, 杨光耀 (2000) 认 为两者 为同一 种系, 因此 hupehensis 为最早 的合法 加词。 5. 冷箭竹 (峨 眉植物 图志) 峨热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Arundinaria faberi Rendle (1904). Arundinaria recemosa subsp. fangiana A. Camus (1930); W. P. Fang (1944)*; 陈嵘 (1953); C. S. Chao et al. (1980); A. fangiana (A. Camus) Hand. -Mazz. (1936); Sinarundinaria fangiana (A. Camus) Keng ex Keng f . (194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S. faberi (Rendle) Keng ex Keng f. (1948); Gelidocalamus fangianus (A. Camus) Keng f. et Wen ( 1983) ; Bashania fangiana (A. Camus) Keng f . et Wen (198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 国 植物志 (1996)*; B. spanostachya Yi (1989);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 faberi (Rendle) Yi (1993);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 竹鞭的 节间长 (0.8 —) 2 — 2. 5 厘米, 直径 3 — 5 (— 8) 毫米, 圆筒 形或在 具芽或 有分枝 的一侧 扁平, 淡 黄色, 无毛, 有 光泽, 空腔 甚小, 每节 环生根 条或瘤 状突起 2 — 5 枚。 秆 劲直, 高 (0.5 —) 1—2.5 (—3) 米, 直径 3 — 6 (—10) 毫米, 节间长 15 — 20 厘米 (秆基 部者长 2 — 5 厘米 ), 初 时微被 白粉或 仅在节 下方被 白粉, 绿色, 无毛, 常 有紫色 斑点, 老 秆为黄 绿色或 黄色, 常具 黑垢, 秆壁厚 1.5 — 3 毫米, 髓初时 呈层片 状, 以后层 片消失 而成粉 末状; 箨环 隆起, 无毛; 秆环平 坦或微 隆起, 低于 箨环, 节内 高 2 — 3 毫米。 秆芽长 卵形, 紧贴 秆节。 分枝习 性高, 通常在 秆的第 4 一 6 节 (也 即秆高 
禾本科  169  一 半处) 开始 分枝, 每节 通常为 3 枝, 或以后 能成为 多枝, 枝 与秆作 20 — 30 度 的夹角 斜展。 笋 紫红色 或淡绿 色而先 端带紫 红色, 无毛, 背部有 紫色小 斑点; 箨鞘厚 纸质, 三 角状长 圆形, 常较 其节间 为短, 无毛, 纵肋纹 显著, 小 横脉稍 可见, 边缘生 纤毛, 箨耳 微小或 缺如, 鞘口 两侧初 时有数 条紫色 璲毛, 后易 脱落; 箨舌 截形, 绿色, 高约 0.5 毫 米; 箨片 外翻, 绿 色或先 端带紫 红色, 无毛。 末级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长 2 — 4 厘米, 无毛, 纵肋 明显, 边缘 起初有 纤毛, 叶 耳微小 或无, 鞘 口两侧 具数条 波曲的 缝毛, 后者 初时为 紫色, 后 变为灰 白色, 长 5 — 7 毫米; 叶舌 截形, 高约 0.5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3 — 9 厘米, 宽 (4 一) 8-11 (-14) 毫米, 纸质, 两面均 无毛, 先端渐 细尖, 基部 浑圆, 次脉 3 — 4 (-5) 对, 小横脉 明显,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无毛。 总状 花序长 4 一 6 厘米, 具小穗 3 — 5 枚, 或有时 为圆锥 花序; 长 10 — 13 厘米, 此 时则具 8 或 9 枚 小穗, 花序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小穗柄 直立, 长 8 — 22 毫米, 微扁, 绿色, 无毛, 腋间具 瘤枕; 小穗紫 红色, 长 2 — 4 厘米, 含 (4 一) 5 — 7 枚 小花; 小穗 轴 节间长 3 — 5 毫米, 被 灰白色 或黄色 绒色, 在中部 以上毛 尤密而 较长, 近内稃 之一侧 扁平; 第一颖 锥形或 三角状 卵形, 长约 2 毫米, 具 1 脉, 无毛; 第 二颖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具 1 或 3 脉, 先端长 渐尖, 除脊上 有时疏 生小硬 毛外, 余处 无毛; 外稃 卵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4 毫米, 具 7 脉, 无毛或 边缘的 上部被 纤毛, 先 端作芒 针状; 内桴长 7 — 12 毫米, 背 部在脊 上生小 纤毛, 脊间具 1 脉, 先端具 2 尖齿; 鱗被中 的前方 2 片 较大, 卵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后方 1 片 较窄, 披 针形, 长约 1 毫米, 花药紫 红色, 长 5 — 6 毫米, 先端具 2 钝 圆头, 基 部呈箭 镞形; 子房椭 圆形, 无毛, 长约 1 毫米, 花 柱 1, 但在 上部可 2 裂, 柱头 3, 羽 毛状, 长 (1 一) 2 — 3 毫米。 颖 果为囊 果状, 长圆 形, 长 6 — 7 毫米, 直径 1.5 — 2 毫米, 紫 褐色或 褐色, 先端 具喙状 的宿存 花柱之 基部, 腹 面微作 弧弯, 腹 沟浅, 果 皮薄, 易 剥离, 胚乳 白色。 笋期 5 — 8 月。 花期 5 — 8 月; 果期 7 — 10 月 。 产 东川、 巧家; 生 于海拔 2300 — 3500 米 的亚高 山针叶 林下, 也 可形成 纯林。 四川 南部和 西部、 贵州 (梵 净山) 也有。 秆可用 于覆盖 瓜棚, 或作毛 笔秆及 算盘的 桥杆。 在四川 本种是 大熊猫 在自然 保护区 最主 要的食 用竹。 20. 铁竹属 Ferrocalamus Hsueh et Keng f. 小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散生, 竹鞭 纤细。 秆 劲直, 绿色或 在阳光 充足处 常呈 黄色, 秆 壁厚, 在 秆基部 节间近 实心; 节间 甚长, 圆 筒形, 表面有 光泽; 秆 环呈脊 状 隆起, 尤以 在有分 枝处的 另一侧 为甚。 秆 每节具 1 芽, 以后成 单枝, 惟 秆端数 节则可 具 数枝; 枝 约与秆 同粗, 劲直 挺立, 与秆 几平行 直立, 基部 膨大, 并具瘤 状气生 根突, 基 部节间 短縮而 密接, 但自短 缩节以 上的节 间即突 然正常 增长。 秆箨迟 落乃至 宿存; 箨 鞘厚 革质, 但鞘上 部则渐 薄为纸 质且易 皱缩或 破裂, 背部密 被黑褐 色疣基 刺毛和 白色微 毛, 刺毛 脱落后 在箨鞘 能留有 麻点状 疣基而 粗糙, 鞘底密 生黑褐 色疣基 刺毛和 白色微 毛; 无 箨耳, 但鞘口 缝毛颇 发达, 箨舌 低矮, 截形, 背面密 被锈色 微毛; 箨片锥 状至披 
170  云南 植物志  针形, 直立, 易自 箨鞘上 脱落。 末级 小枝具 9 一 11 叶; 叶鞘 革质, 密被白 色微毛 及褐色 小 刺毛, 惟以后 可变无 毛而有 光泽, 鞘 口缝毛 发达; 叶舌 截形; 叶耳 缺如, 叶 片大, 披 针形, 先端 长尖, 基部 收窄呈 楔形, 上 表面深 绿色, 下 表面灰 绿色, 主脉 黄色, 有光 泽, 隆起, 其中下 部尤为 隆起, 叶 缘具小 锯齿而 粗糙, 次脉 多条, 再 次脉亦 明显, 脉上 着生银 白色小 刺毛, 小横脉 在叶片 下表面 隆起; 叶 柄扁。 一次 性发生 花序, 大 型圆锥 状, 在叶枝 顶生, 穗轴 粗壮, 无毛, 花序 分枝的 腋间具 瘤枕; 小穗两 侧扁, 淡 紫色, 含 (2-) 5 — 10 枚 小花, 最上方 1 枚小花 不孕, 形 细长;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上及诸 小花之 间, 节间呈 棒状; 颖 2, 第一颖 较小, 先 端尖, 被 微毛, 背 部具脊 (即 其主脉 ), 次脉 不 明显, 第二 颖具不 明显的 3 — 5 脉, 先 端亦生 微毛; 外稃披 针形, 先 端钝, 但 有小尖 头或 明显的 微毛, 具 7 脉 (其下 半部脉 不甚明 显), 小横 脉稀疏 可见; 内 稃较其 外稃为 长, 但亦可 甚短, 背部具 2 脊, 脊彼 此紧靠 而作沟 槽状, 纵脉不 明显, 先 端钝, 被毛 茸; 鳞被 3; 雄蕊 3, 花 丝互相 分离; 花柱 单一, 柱头 2, 羽 毛状。 果 实呈扁 球形, 果皮 肉质。 笋期 3 — 5 月。 花期 4 月。 本属有 2 种, 为云南 特产。 模式种 为铁竹 F. strictus Hsueh et Keng f . , 采自 云南金 平。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鞘 近先端 正常无 皱縮, 不 开裂, 鞘 口璲毛 发达; 箨片 叶状披 针形, 长约 4 厘米 1. 铁竹 F. strictus 2 (1) 箨鞘 近先端 呈不规 则强烈 皱縮, 开裂, 鞘口无 缝毛; 箨片 锥状, 长 3 — 18 毫米 2. ISig 铁竹 F. rimosivaginus 1. 铁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40: 1-12 Ferrocalamus strictus Hsueh et Keng f. ( 1982 )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D. Z. Li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5 — 7 (9) 米, 直径 2 — 3. 5 (5) 厘米, 梢头 劲直, 节间长 0.6 — 0.8 (-1.2) 米, 节内高 1.5 — 3 厘米; 秆环 隆起; 枝 基部节 间长仅 2 厘米或 更短, 但 上部者 可长至 65 厘米 左右。 秆箨迟 落乃至 宿存, 箨鞘 长约为 节间的 一半, 背面 密被黑 褐色刺 毛与白 色 微毛, 鞘基 底的刺 毛呈淡 黄色, 其 长可达 10 毫米; 箨舌近 截形, 高 2 — 3 毫米, 背面 密被 锈毛; 箨耳 缺如, 鞘 口缝毛 发达; 箨片 直立, 叶状披 针形, 长约 4 厘米, 易落。 叶 鞘长 10 — 15 厘米, 鞘口 缝毛长 1 一 2 厘米, 易脱落 而似无 缝毛, 叶舌 截形, 外叶 舌的边 缘 于中部 下凹, 并 在其一 侧密被 锈色小 刺毛; 叶片长 30 — 35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先端 长 急尖, 基部 收窄为 模形, 下连 以长为 3 — 4 毫米 的扁平 叶柄, 次脉 10 — 12 对, 再次脉 4 或 5 条, 小横 脉组成 方格状 网络。 圆 锥花序 一般长 30 — 45 厘米, 分枝长 10 — 20 厘 米, 穗 轴直径 3 — 4 毫米, 无毛; 小穗长 14 一 18 毫米 (顶端 小穗则 可长达 25 毫米 ), 含 小花 3 — 10 枚, 通常为 5 枚, 小穗 柄约长 1 厘米; 小穗轴 节间长 3 毫米, 第 一颖长 3 — 4.5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5 毫米; 外稃长 7 毫米, 先端钝 尖头, 生有 显著的 微毛; 内桴背 
禾本科  171  图版 40 1—12. 铁竹 Ferrocalamus strictus Hsueh et Keng f . , 1 . 秆及 分枝, 1. 叶 片及叶 鞘先端 形态, 3. 秆箨 背面, 4. 花 枝' 5. 小穗, 6. 第 一颖, 7. 第 二颖, 8. 外稃, 9. 内稃, 10. 鳞被, 11. 雌蕊, 12. 雄蕊; 13. 裂 箨铁竹 F. rimosivaginus Wen 13. 杆及 分枝。 (李 楠绘) 
172  云 南植物 志  部具 2 脊所 成的浅 纵沟; 鳞被三 角形, 先端 渐尖, 全长约 3 毫米, 柱头长 1.5 毫米, 羽 毛状。 果实 直径约 2 厘米, 干 后为黑 褐色。 产 金平、 元阳、 绿春; 生 于海拔 900 — 1200 米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金平。 秆极 坚硬, 故有 "铁 竹" 之称, 过 去当地 苦聪族 群众用 以制作 狩猎的 弩箭。 目前也 是做 竹筷和 毛线纺 织针棒 的上乘 材料。 新笋棕 褐色, 因 质硬, 不堪 食用。 2. 裂 箨铁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40: 13 Ferrocalamus rimosivaginus Wen (1984)* ; D. Z. Li (1994) , pro syn. Ferrocalamus strictus . 秆高 4 米, 直径 2 — 4 厘米, 节间长 60 厘 米许, 略有 屈曲, 光滑 无毛, 近 实心, 节 内高 15 毫米, 无毛有 光泽, 节略 隆起。 秆箨 纸质, 宿存, 质脆, 外表面 被黑色 刺毛, 至基部 尤密, 边 缘有黑 色细毛 密生, 近先端 呈不规 则强烈 皱缩, 先 端甚为 狭小, 早期开 裂; 无 箨耳与 缝毛; 箨 舌近木 栓质, 高 2 — 3 毫米, 近 截平, 开裂; 箨片 锥状, 长 3 — 18 毫米, 分枝 1 一 3, 直立, 小枝具 9 一 11 叶, 叶鞘长 11 一 13 厘米, 被 棕褐色 刺毛, 后 无毛, 光亮, 无 叶耳与 缝毛, 先端近 截平, 叶舌 短宽, 截状, 无毛, 叶片 大型, 长椭圆 状至 卵状披 针形。 长 30 — 42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基部 急尖, 收缩 为扁平 叶柄, 长 3 — 4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延伸, 下表 面被细 柔毛, 具小 横脉。 本种 与铁竹 F. strictus Hsueh et Keng f. 近缘, 但本种 箨鞘上 半部呈 不规则 皱缩, 鞘口无 缝毛, 箨片 锥状, 较 狭甚, 叶鞘无 肩毛, 可以 区别。 产金平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000 米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中。 21 . 箸竹属 Indocalamus Nakai 灌 木状或 小灌状 竹类。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秆的节 间呈圆 筒形。 秆箨宿 存性; 箨鞘较 长于 或短于 节间, 有毛或 无毛; 箨耳 存在或 缺如; 箨 舌一般 低矮, 稀 可高至 3 毫米左 右; 秆每 节仅生 1 枝, 其直 径通常 与主秆 相若, 有时 秆上部 的分枝 则每节 可多至 2 — 3 枝。 叶鞘 宿存; 叶 片通常 大型, 具 多条次 脉及小 横脉, 干 后平展 或波状 曲皱, 稀 可在背 面 中脉之 两侧皆 有一行 毛茸。 一次性 发生花 序呈总 状或圆 锥状, 着 生于叶 枝下方 各节的 小枝 顶端, 花 序分枝 紧密或 疏松地 展开; 小穗含 数枚乃 至多枚 小花, 疏松 排列于 小穗轴 上; 颖 2 (— 3), 卵 形或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呈 尾状; 外 桴几为 革质, 呈 长圆形 或披针 形, 具数条 纵脉, 稀可 还具小 横脉, 无 毛或被 微毛, 基 盘密生 绒毛; 内桴 稍短于 外稃, 稀可 等长, 通 常先端 具二齿 或为一 凹头, 背部具 2 脊, 脊或 脊间两 者之上 端生有 稀疏微 毛; 鳞被 3; 雄蕊 3, 花 丝互相 分离; 子房 无毛, 花柱 2 枚 (但 在鄂 西箬竹 I. wilsoni 中 有时为 3 枚, 惟其中 1 枚纤细 而较短 小), 互相 分离或 基部稍 连合, 上 部有呈 羽毛状 之 柱头。 颖果。 笋 期常为 春夏, 稀为 秋季。 本 属约有 20 种 左右, 均产 我国, 主 要分布 于长江 以南各 省区。 云 南仅产 1 一 2 种。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1984, p. 2163) 和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下册记 载的箬 叶竹 I. longiauritus Hand-Mazz. 在 云南的 分布有 可能为 贡山竹 的误定 所致。 
禾本科  173  本 属竹叶 以叶片 宽大可 用来裹 粽子, 使之有 特殊清 香味。 此外, 还 有药用 价值。 据 我国医 药书籍 记载, 其味甘 性寒, 有清热 止血, 解 毒消肿 之效。 1. 阔 叶箬竹 (中国 主要禾 本植物 属种检 索表) 图版 14: 4-6 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 (1941); 竹 类经营 (1957), (1965); 中国主 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7)、 中国竹 谱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 1997)*. Arundinaria lati folia Keng (1935) * ; Sasamorpha latifolia (Keng) Nakai ex Migo (1939) ; Sasamorpha migoi Nakai ex Migo (1939); Indocalamus migoi (Nakai) Keng f. (195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 la- cunosus Wen (1983) * . 秆 高可达 2 米, 直径 0.5 — 1.5 厘米, 节间长 5 — 22 厘米, 被 微毛, 尤以节 下方为 甚; 秆环 略高, 箨 环平, 秆 每节具 1 枝, 惟 秆上部 稀可分 2 或 3 枝, 枝直 立或微 上举。 箨鞘硬 纸质或 纸质, 下部 秆箨者 抱杆, 而上 部者则 较疏松 抱秆, 背 部常具 棕色疣 基小刺 毛或白 色的细 柔毛, 以 后毛易 脱落, 边缘 具棕色 纤毛; 箨耳 缺如或 稀可不 明显, 疏生粗 糙短 璲毛; 箨舌 截形, 高 0.5 — 2 毫米, 先端 无毛或 有时具 短缝毛 而呈流 苏状; 箨片直 立, 线形 或狭披 针形。 叶鞘 无毛, 先端稀 具极小 微毛, 质厚, 坚硬, 边缘无 纤毛; 叶舌 截形, 高 1 一 3 毫米, 先 端无毛 或稀具 缝毛; 叶耳 缺如,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 10 — 45 厘米, 宽 2 — 9 厘米, 下表面 灰白色 或灰白 绿色, 多 少生有 微毛, 次脉 6 — 13 对, 小横脉 明显, 形 成近方 格形, 叶缘 生有小 刺毛。 圆锥 花序长 6 — 20 厘米, 其 基部为 叶鞘所 包裹, 花 序分枝 上升或 直立, 花序主 轴密生 微毛; 小 穗常带 紫色, 几呈圆 柱形, 长 2. 5 — 7 厘米, 含 5 — 9 枚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9 毫米, 密 被白色 柔毛; 颖 通常质 薄, 具 微毛或 无毛, 但上 部和边 缘生有 绒毛, 第 一颖长 5 — 10 毫米, 具不 明显的 5 — 7 脉, 第 二颖长 8 — 13 毫米, 具 7 — 9 脉; 外稃长 13 — 15 毫米, 具 11 一 13 脉, 脉 间小横 脉 明显, 具微毛 或近于 无毛, 先端 渐尖呈 芒状, 基盘 密生白 色长约 1 毫米之 柔毛; 内桴 长 5 — 10 毫米, 脊间 贴生小 微毛, 近顶端 生有小 纤毛; 鳞 被长约 2 — 3 毫米; 花 药紫色 或黄带 紫色, 长 4 一 6 毫米,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笋期 4 一 5 月。 产 西畴。 此外, 思茅、 江城所 产的单 分枝、 大 叶的一 种散生 竹很可 能也是 本种, 但 至今未 见具花 标本; 生于 山地疏 林下。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江西、 福建、 江苏、 安徽、 浙江、 山东 等省区 也有。 秆 宜作毛 笔杆或 竹筷, 叶 片巨大 者可作 斗笠, 以 及船篷 等防雨 工具, 也可用 来包裹 粽子。 22. 大节竹 属 Indosasa McClure 乔木状 竹类。 地下 茎长颈 薄型。 秆 直立; 节 间在有 分枝之 一侧具 沟槽, 后者 达节间 的 一半或 更长, 秆髓 多少有 些为屑 状或海 绵状而 不为笛 膜状; 秆芽 单生, 中部每 节通常 3 分枝, 中 间枝略 粗于两 侧者; 秆环 甚隆起 或中度 隆起。 秆箨脱 落性, 革 质或薄 革质, 背面 常被小 刺毛, 多无 斑点; 箨 片大, 呈三角 形或三 角状披 针形, 稀为 带状披 针形, 直 
174  云南 植物志  立或 外翻, 叶 片通常 较大, 小横脉 明显, 呈方 格状。 花枝 因反复 分枝而 呈圆锥 状或总 状, 其分枝 具叶或 无叶; 续次 性发生 花序, 假小穗 粗短或 细长, 常以 1 一 3 枚丛 生于具 叶小枝 的下部 各节, 偶 可单生 于具叶 枝条的 顶端, 侧生的 假小穗 无柄, 在 基部有 1 先出 叶及 — 8 片逐 渐增大 最后成 为与颖 相似的 苞片, 苞 腋全部 或部分 具芽, 或因芽 的萌长 而具 次生假 小穗; 小穗 含多枚 小花, 下部 1 一 4 枚有时 不孕, 但仍 具发育 不良的 内稃和 花的 部分; 颖 — 数片, 与苞片 相似; 外 桴形大 而宽, 具 多脉; 内稃 较窄, 与其 外稃等 长或 稍短, 先 端钝, 不 裂缺, 背部具 2 脊; 鳞被 3, 彼此近 相等; 雄蕊 6, 花丝 互相分 离; 子房 长椭圆 形或紡 锤形, 花 柱短,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颖果 卵状椭 圆形, 顶 端具宿 存的 花柱基 部而成 一喙。 笋期 春季至 初夏。 本属约 11 种, 分布 于亚洲 东部和 南部, 我国 已知有 10 种, 产 云南、 贵州、 广东、 广西和 湖南等 省区。 云南有 5 种。 本属的 模式种 大节竹 I. crassiflora McClure, 原产越 南 北方,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认为 本种在 云南与 越南边 境区有 分布, 可 能为鉴 定 错误。 此外, 《名 录》 中 记载的 倭形竹 I. shibataeoides McClure 在云南 的分布 也是鉴 定错误 所致。 分种 检索表 1 (2) 秆箨 箨耳和 缝毛不 发达或 缺如, 箨鞘背 面疏被 黄褐色 刺毛, 箨 鞘鞘口 无毛; 新 秆节下 方有白 粉 1. 粗穗 大节竹 I. ingens 2 (1) 秆 箨箨耳 和缝毛 明显。 3 (4) 箨 鞘背面 密被簇 生的小 刺毛, 箨耳 较小; 秆 大型, 高 14 一 18 米, 新秆 节间密 被白粉 2. 江华 大节竹 I. spongiosa 4 (3) 箨鞘背 面被散 生的小 剌毛, 箨耳较 发达; 秆中 小型, 高 3 — 7 米。 5 (8) 新秆被 白粉和 刺毛。 6 (7) 新秆节 间全被 白粉; 箨 鞘多为 绿色, 密被 白粉; 叶 片无毛 3. 棚竹 I. longispicata 7 (6) 新秆仅 节下被 白粉; 箨鞘 多为紫 红色, 无 白粉; 叶片下 面常被 短柔毛 4. 蒲竹仔 I. hispida 8 (5) 新秆无 白粉, 有细 柔毛, 箨鞘 基部密 生紫棕 色毛; 叶片两 面无毛 5. 单穗大 节竹 I. singulispicula 1. 粗穗 大节竹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41: 1-8 苦竹 (马关 ) Indosasa ingens Hsueh et Yi (1983)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 广 秆高 6 米, 直径 1 一 3 (— 5) 厘米, 新 秆深绿 色或紫 绿色, 表 面贴生 黄褐色 刺毛, 粗糙, 节 下生有 白粉; 中部 节间长 30 — 40 (-65) 厘米, 中空, 壁厚 5 — 8 毫米, 髓微 呈 屑状; 秆 环隆起 乃至甚 隆起; 箨环 无毛; 节内长 1 一 1.3 厘米; 秆每 节通常 3 分枝, 惟下部 有时为 1 枚, 上部 有时为 5 枚, 枝 斜展, 枝环甚 隆起, 呈曲 膝状。 秆箨脱 落性, 革质, 背面黄 褐色, 疏被 黄褐色 刺毛; 箨耳和 璲毛不 发达; 箨 舌近截 形或微 隆起, 高 
禾本科  175  图版 41 1—8. 粗穗 大节竹 Indosasa ingens Hsueh et Yi, 1. 地 下茎及 秆基, 2. 枝叶及 花枝, 3. 秆箨 背面, 4. 外稃, 5. 内 样, 6. 鳞被, 7. 雌蕊, 8. 花药 (幼 ); 9—15. 江华 大节竹 I. spongiosa C. S. Chao et B. M. Yang, 9. 秆 (示分 枝), 10. 秆箨 背面, 11. 花枝, 12. 外稃, 13. 内稃, 14. 花柱及 柱头, 15. 雄蕊。 (李 楠绘) 
176  云 南植物 志  1 一 1.5 毫米, 先端 具短纤 毛或近 无毛; 箨片 外翻, 或杆 下部者 直立, 卵状三 角形, 基 部 宽度窄 于箨鞘 口部。 末 级小枝 通常具 5 — 9 叶; 叶 鞘除边 缘外均 无毛; 叶耳不 发达, 缝毛 2 — 3 条, 易落; 叶片 较大, 呈长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14 一 27 厘米, 宽 2. 5 — 4.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绿色, 无毛, 次脉 6 — 8 对, 小横脉 明显。 假小 穗 粗壮, 略 扁平, 1 一 3 个 生于有 叶小枝 下部的 节或生 于无叶 小枝的 节上, 长 4. 5 — 13 厘米, 宽 5 — 8 毫米, 无柄; 苞片 4 一 7 片, 仅 最下方 1 或 2 片腋内 无芽, 向上 渐大, 上 部者长 5 — 10 毫米, 薄 革质, 先 端具小 突尖, 微被 白粉, 无毛; 小穗 含小花 5 — 15 枚,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厘米, 有 关节, 被 白粉, 无毛; 外桴薄 革质, 宽 卵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宽 1 一 1.4 厘米, 先 端钝尖 或具小 尖头, 无毛, 被 白粉, 有 光泽, 具 多脉, 背面 小 横脉不 明显, 腹 面小横 脉则很 明显; 内稃与 其外桴 等长或 稍短, 较窄、 长 圆状, 先端 钝, 具 纤毛, 背部具 2 脊, 脊 上有短 纤毛; 鳞被 3, 长约 3.5 毫米, 上部 边缘有 纤毛, 多脉; 雄蕊 6, 花药 黄色, 长约 5 — 10 毫米, 成 熟前带 紫色; 子房纺 缍状, 无毛, 柱头 3 裂, 紫色, 羽 毛状。 笋期 4 一 5 月。 花期 10 — 12 月。 产 马关; 生 于海拔 900 — 1600 米 山地溪 沟边。 模式 标本采 自马关 都龙金 竹山。 2. 江华 大节竹 (竹类 研究) 图版 41: 9-15 大苦竹 (河口 ), 大 眼竹、 大节竹 (广西 ), 中华 大节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Indosasa spongiosa C. S. Chao et B. M. Yang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6)*. Indosasa sinica C. D. Chu et C. S. Chao (1983)*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高 14 一 18 (-26) 米, 直径约 5 — 10 (-18) 厘米, 新秆 绿色, 密被 白粉, 疏生 小 刺毛, 因而略 粗糙, 老 秆带褐 色或深 绿色; 秆中部 节间长 35 — 55 厘米, 秆壁 甚厚, 中 空小; 秆环甚 隆起, 呈曲 膝状; 秆每节 3 分枝, 枝近 平展, 枝环 隆起。 箨鞘背 面绿黄 色, 干后 黄色, 具隆起 纵肋, 并 密被簇 生的小 刺毛, 在 下半部 尤密; 箨耳 较小, 两面均 生有小 刺毛, 缝毛 卷曲, 长 1 一 1.5 厘米; 箨舌高 2 — 4 毫米, 背 部有小 刺毛, 先 端微呈 拱形, 其上具 纤毛; 箨片 绿色, 三 角状披 针形, 外翻, 两面 密被小 刺毛, 粗糙。 末级小 枝具 3 — 9 叶; 叶耳 发达, 或 有时不 明显, 缝毛带 紫色, 长达 8 毫米, 早落; 叶 片通常 为 带状披 针形, 长 15 — 25 (-35) 厘米, 宽 2. 5 — 3 (— 5) 厘米, 位于叶 枝顶端 的叶片 有 时宽达 5 — 6 厘米, 两 面绿色 无毛, 次脉 5 — 6 对, 小横脉 明显。 假 小穗以 2 或 3 枚集 生或单 生于具 叶小枝 的下部 各节, 形 粗壮, 长 4. 5 — 13 厘米, 无柄; 苞片 数片, 逐渐增 大, 最 后与颖 或外稃 相似, 无毛, 基部 1 一 3 片腋内 无芽; 小穗 含小花 多数; 小 穗轴节 间 粗壮, 有 关节, 中空, 长约 7 毫米, 无毛; 外桴近 革质, 长 1.2 — 1.5 厘米, 先 端尖, 有 光泽, 无毛, 但被 明显的 白粉, 具 多脉, 小 横脉不 明显; 内稃 短于其 外稃, 长约 1 厘 米, 先 端钝, 背部具 2 脊, 近 无毛, 纵脉不 明显; 鱗被长 圆状, 上半 部透明 膜质, 下半 部 肉质, 白色; 花药 紫色, 长达 7 毫米, 花丝 白色; 花柱 1, 柱头 3 裂。 颖果 褐色, 卵 状椭 圆形, 长 8 毫米, 宽 2 毫米, 基部 圆形、 先端 有宿存 的花柱 基部。 笋期 4 月。 花 期 5 月。 产 德宏、 临沧、 思茅、 西双 版纳、 红河、 文山等 地区; 生 于海拔 400 — 1500 米的中 
禾本科  177  低山 地带, 伴生的 优势种 有滇波 罗蜜、 肉 实树、 山 杜英、 野 荔枝、 苦梓、 含 笑等。 贵州 南部、 广西 和湖南 也有。 3. 棚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Indosasa longispicata W. Y. Hsiung et C. S. Chao (1983)* ;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96)*. Sinobambusa striata Wen (1983)* ;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高 10 — 15 米, 直径达 6 厘米, 新秆 绿色, 密 被白色 刺毛和 白粉, 粗糙, 老秆黄 绿色; 杆中部 节间长 40 — 50 ' 厘米, 秆髓海 绵状; 秆环微 隆起; 秆 中部每 节分枝 3, 上 部 有时为 5, 枝环微 隆起。 笋 淡红褐 色或黄 褐色, 小笋 绿色; 秆箨 鞘在秆 下部者 背面淡 红褐 色或黄 褐色, 上部 者多为 绿色, 干后变 为灰黄 褐色, 密被 白粉, 并疏 生褐色 刺毛, 秆 上部及 小秆的 箨鞘近 无毛, 边缘 具褐色 纤毛; 箨耳不 发达, 通常 较小, 镰状, 长约 5 毫米, 缝毛作 放射状 开展, 长 4 一 6 毫米, 粗糙; 箨舌极 低矮, 中 部隆起 而呈山 峰状, 先端具 极短的 纤毛; 箨片鲜 绿色, 秆中部 以下者 多为三 角状, 上部 者三角 状披针 形至带 状披 针形, 直立, 贴秆, 两 面均具 极短的 刺毛, 微 粗糙。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边 缘有 纤毛, 其 余部分 无毛; 叶耳 和缝毛 发达, 璲毛作 放射状 开展; 叶舌 极短, 不 明显; 叶 片呈带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9 一 12 厘米, 宽 1.2 — 1.6 厘米, 两面均 无毛, 下表面 呈淡 绿色, 两边缘 皆有小 锯齿, 次脉 4 一 6 对, 小横脉 明显。 假小 穗以数 枚集生 于顶端 具叶 或无叶 小枝的 各节上 或有时 单生, 通常长 4 一 10 厘米, 宽 5 毫米, 单 生的假 小穗有 时 可长达 20 厘米, 无柄; 苞片 数枚, 除 基部的 1 或 2 片 外均具 腋芽, 有时 鞘状, 其上 还 具有缩 小叶; 颖 — 2 片, 逐步 过渡到 外桴, 先 端具小 尖头, 边缘生 纤毛, 其 余处无 毛, 具 多脉; 小穗 含小花 10 — 20 枚, 基部 小花和 顶端小 花常不 发育; 小穗轴 节间长 6 — 8 毫米, 无毛; 外稃厚 纸质, 长 1.5 — 1.7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先 端尖, 无毛, 亦无 白粉, 11 一 15 脉; 内 稃较其 外稃窄 而短, 长 0.8 — 1.2 厘米, 质薄、 背部具 2 脊, 脊上 无毛 或近先 端具短 纤毛; 鱗被淡 褐色, 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近 无毛; 花 药长约 5 毫 米, 花丝 较短; 子房 无柄, 无毛,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笋期 5 月。 花期 4 一 5 月。 产 金平。 广西、 江西 也有。 4. 蒲竹仔 Indosasa hispida McClure (1940);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竹 的种类 和栽 培利用 (1984); 中 国竹谱 (1988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高 2 — 3 米, 幼 时表面 被有小 刺毛, 后脱 落变为 无毛, 仅节 下方有 宿存的 部分小 刺毛, 无 光泽, 节 下方有 白粉; 秆中部 每节多 3 分枝, 枝直立 开展, 中间 枝较两 侧枝长 约 1 倍 左右。 秆箨脱 落性, 厚 纸质, 鲜 时为紫 红色, 两 面纵肋 明显, 背面 散生棕 褐色易 落之 刺毛, 但无 白粉; 箨耳 明显, 边缘 具褐色 缝毛。 末级 小枝具 2 — 5 叶, 叶鞘 无毛; 叶耳 不发达 或有时 有小型 叶耳, 无缝毛 或有少 数直立 粗糙之 缝毛; 叶舌高 1 一 2 毫米, 背部略 粗糙, 先端 截形或 突出, 边缘无 纤毛; 叶 片呈带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9 一 23 厘 米, 宽 1.5 — 2. 8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楔 形或宽 楔形, 下 表面常 被有短 柔毛, 稀可 无毛, 两边 缘有小 锯齿, 次脉 5 — 6 对, 小横脉 明显。 花枝 生于具 叶小枝 的下部 各节或 
178  云 南植物 志  无 叶小枝 上方, 每枝具 3 或 4 枚单 生的假 小穗, 枝长 10 — 18 厘米; 假 小穗长 3. 5 — 7 厘 米, 基 部托以 明显的 枝箨状 苞片, 后者长 2 — 4 厘米, 具 纵脉, 被毛 或有时 无毛, 边缘 生 纤毛, 先端还 有长为 5 — 12 毫 米的缩 小叶; 小穗 含小花 4 一 7 枚; 小穗轴 节间长 5 — 6 毫米, 略扁, 密 被毛; 颖 2 片, 表 面密被 淡黄色 柔毛, 具 多脉, 第 一颖长 0.8 — 1.2 厘 米, 第 二颖长 1.1 一 1.7 厘米; 外稃长 1.2 — 1.6 厘米, 先端 渐尖, 并 具芒状 尖头, 背面 被 淡黄色 柔毛, 多脉; 内桴较 其外秤 窄短, 长 1 一 1.2 厘米, 背部具 2 脊, 先端 和脊的 上 部被有 纤毛; 鳞被披 针形, 边缘 无纤毛 或有时 有之; 花药 黄色, 长约 4 毫米; 子房、 花柱均 无毛, 柱头 3, 羽 毛状。 花期 3 — 4 月。 产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1000 米 以下的 山地。 广 东也有 分布。 5. 单穗 大节竹 Indosasa singulispicula Wen (1988) *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秆高 5 — 7 米, 直径 2 — 3 厘米, 新 秆被细 柔毛; 节间圆 筒形, 长 28 — 40 厘米; 秆 环显 著隆起 成脊, 箨环木 栓质, 微 隆起, 节内高 6 — 9 毫米, 节内 和杆环 常有黑 色垢状 物, 节下 生有白 粉环; 每节 3 分枝, 主枝 明显, 枝 斜展, 枝环甚 隆起。 秆箨 迟落, 厚纸 质, 鲜 时为淡 绿色, 两 面纵肋 明显, 背面被 棕褐色 易落之 刺毛及 白粉, 基 部密被 棕色鬃 毛, 边缘具 淡棕色 睫毛; 箨耳 明显, 呈镰 刀状, 被 紫褐色 粗毛, 边缘 具褐色 缝毛; 箨舌 高 2 毫米, 先 端具短 纤毛; 箨片披 针形, 直立, 两面 无毛。 末 级小枝 通常具 5 — 7 叶; 叶鞘 边缘具 纤毛; 叶耳 发达, 具长 1 一 13 毫米 的缝毛 数根; 叶 片中等 大小, 披针 形至长 椭 圆形, 长 13 — 26 厘米, 宽 2. 2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两面 无毛, 次脉 6 — 8 对, 小横脉 明显。 花序 顶生或 侧生; 小穗 10 — 13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下 方有数 枚 苞片; 小穗 含小花 8 — 13 枚; 颖片 2, 革质, 具 网脉; 外稃 革质, 长 1.3 — 2 厘米, 具 网脉, 先端 渐尖, 具 微毛; 内 桴短于 外稃, 背部具 2 脊; 鳞被 3, 多脉; 雄蕊 6; 子 房 卵状, 无毛, 花柱 甚短, 柱头 3 裂, 羽 毛状。 笋期 3 — 4 月。 花期 9 一 11 月。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650 米 山地沟 谷边。 秆 为优良 的搭架 和围篱 材料。 笋 味苦, 经漂 洗后可 食用。 23. 唐竹属 Sinobambusa Makino ex Nakai 地下茎 为长颈 薄型, 有 时复轴 混生。 秆 直立, 灌木 状至乔 木状; 节 间通常 较长, 圆 筒形, 惟在 有分枝 一侧的 下半部 扁平, 偶见有 沟槽, 表面具 纵脉; 箨环木 栓质, 隆起, 与秆环 同高, 节内 凹陷, 但在 分枝之 节秆环 比箨环 为高, 且其节 内的凹 陷并不 明显, 幼 杆 芽外的 先出叶 之两脊 具紫色 茸毛; 秆每 节通常 3 分枝, 有时 可多至 5 — 7 枝, 枝开展 或 斜举, 粗细 彼此近 相等。 秆箨脱 落性, 革 质至厚 纸质, 背 面具刚 硬耸立 之疣基 刺毛或 近 无毛, 基部 通常具 密集之 刺毛; 箨 舌弧状 隆起, 全缘, 有时在 中部具 尖峰; 箨 片披针 形, 脱 落性; 箨 耳发达 或无, 末 级小枝 3 — 9 叶, 叶片披 针形, 具小 横脉。 花枝 上部具 叶 或否, 较 纤细, 可再 次分枝 而呈总 状或圆 锥状; 续次 性发生 花序, 假小 穗通常 单生于 花枝的 各节或 顶端, 侧生者 基部具 1 先 出叶; 苞片 2 至 数枚, 向上 逐渐增 大而与 外稃相 类似, 上部 1 或 2 片 苞腋内 有芽, 此芽可 萌生为 次级假 小穗; 小 穗长, 含小 花可达 50 
禾本科  179  枚 以上, 成熟 时小穗 轴逐节 折断; 颖通 常缺, 有时 1 片; 外桴 革质具 2 纵脉, 通 常有小 横脉, 先端 急尖, 具小 尖头; 内桴 与外稃 同长或 略短, 背部具 2 脊, 先端 钝圆, 脊上与 先端 通常生 纤毛; 鳞被 (2 —) 3 枚, 膜质, 具 多脉, 先端与 边缘有 纤毛; 雄蕊 3, 有时 2 或 4 枚, 花丝 分离, 花药可 外露; 子房椭 圆状, 花柱 1, 有时 2 或 3, 通常 较长, 有 时 甚短, 柱头 2 或 3, 羽 毛状, 颖果。 本 属约有 7 种, 我国 均产。 分布于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等 省区。 越南 也有, 日 本则是 隋唐时 代自我 国移去 栽培。 云南产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箨耳 直立, 并具短 璲毛; 秆 箨背部 无毛, 但 被白粉 • 1. 胶南竹 S. seminuda 2 (1) 箨耳 镰刀状 伸出或 横卧, 生 有长达 2 厘 米的粗 缝毛; 秆箨背 面被小 刺毛, 但 无白粉 2. 晾衫竹 S. intermedia 1. 胶南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Sinobambusa seminuda Wen (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中国植 物志 (1996)*. 秆高 4 一 5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幼竹 绿色, 被薄白 粉并具 脱落性 白色细 柔毛, 后变 无毛, 具 纵肋; 节间长 40 厘米, 互相 屈曲, 分 枝一侧 扁平乃 至呈半 圆形, 节下 方有白 粉环; 箨环木 栓质, 初被细 绒毛与 刚毛; 秆环 隆起而 具脊; 节内高 3 毫米。 杆 箨脱落 性, 革质, 较短于 节间, 背 面初呈 绿色, 被较厚 白粉, 不 久白粉 脱落, 即光滑 无毛, 具 纵肋, 边缘 生白色 纤毛, 基 部边缘 密生有 棕色长 茸毛; 箨耳 发达, 淡 紫色, 呈牛 角状起 立或镰 刀状, 直立或 上举, 长 3 — 4 毫米, 宽 1 毫米, 左右不 均齐; 箨耳表 面有短 糙毛, 近秆梢 的箨耳 微弱, 边 缘生有 四射的 璲毛, 缝 毛基部 还有短 糙毛; 箨舌 拱形, 高 2 毫 米, 全缘, 先 端有细 纤毛; 箨片 绿色, 狭三角 形至披 针形, 直立或 外翻, 无毛, 边缘光 滑 无毛, 基 部向内 收窄, 先端 渐尖。 秆每 节通常 3 分枝, 开展或 斜举, 彼此粗 细近相 等, 次 级分枝 1 一 3 枚。 末级 小枝具 5 — 6 叶; 叶鞘长 40 — 45 毫米, 黄 绿色, 纵 肋甚为 隆起, 并具小 横脉, - 背面 无毛, 边缘 生棕色 纤毛; 叶 耳常不 发达, 或偶见 较为发 达者, 卵 状至镰 刀状, 边缘有 粗缝毛 少许; 叶 舌截平 或卵状 隆起, 高 1 一 2 毫米, 被 绒毛, 边 缘平 滑或具 粗毛; 叶片 形态多 变化, 通常为 披针形 至阔披 针形, 长 9 一 18 厘米, 宽 11 一 23 毫米, 先端 渐尖, 延 伸成锐 尖头, 基部 钝圆, 两 边具小 鋸齿, 上表面 无毛, 下 表面 具白色 细毛, 次脉 5 或 6 对, 小横脉 明显; 叶柄长 2 — 3 毫米, 无毛 或下表 面被细 柔毛 (一年 生植株 的新叶 特大, 长 25 厘米, 宽达 45 毫米, 基部 钝圆, 先端 急尖, 呈椭 圆形, 次脉 9 对)。 花枝 未见。 笋期 5 — 6 月。 产 罗平。 浙江、 福建、 广西 等省区 也有。 2. 晾衫竹 (文山 ) 图版 42: 1-10 Sinobambusa intermedia McClure (1940); Wen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 
180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42 1—10. 晾衫竹 Sinobambusa intermedia McClure, 1. 秆及 分枝, 2. 枝叶, 3. 节 间纵切 示髓, 4. 秆箨, 5. 小穗基 部, 6. 外稃 背面, 7. 外稃 腹面, 8. 内桴, 9. 鳞被, 10. 雌蕊; 11—15. 少 刺方竹 Chimonobambusa paudspinosa Yi , 11. 地 下茎, 12. 秆的 一段, 示秆 芽及气 生根, 13. 秆及 分枝, 14. 秆箨, 15. 枝叶。 (王 红兵仿 《竹 子研 究 汇刊》 和 《中 国植物 志》) 
禾本科  181  册) (1984); 竹的种 类及栽 培利用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6)* . 秆 直立, 高 5 米, 直径约 2 厘米; 节间长 50 — 60 厘米, 在有 分枝的 一侧具 沟槽, 被 白色细 柔毛, 以后变 无毛而 粗槌, 具细 纵肋, 浅 绿色至 绿色, 节下 方具白 粉环, 秆髓 呈棉 絮状; 箨环 隆起, 宽约 1 毫米, 木 栓质, 密被 刚毛; 秆环 隆起, 无明显 的脊。 秆箨 通 常为脱 落性, 小植株 偶有宿 存者, 背 面新鲜 时通常 绿色, 先端带 紫色, 贴被脱 落性黄 褐色 刺毛, 向基部 渐密, 并伴 有较细 糙毛, 边缘生 有棕色 纤毛, 腹面 光滑, 略带 紫色; 箨 耳较为 发达, 镰刀状 伸出或 横卧, 质脆 易碎, 基部暗 棕色, 粗糙 或密被 糙毛, 上部者 苍 白色, 光滑 无毛, 边缘 具长达 2 厘 米的粗 璲毛, 后者 直立或 波曲而 四射; 箨 舌短, 拱 形, 被 糙毛, 尤以基 部的糙 毛密而 较长, 先端有 时不甚 平整, 略 呈锯齿 状或具 纤毛; 箨 片 宿存, 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直立或 上举, 除先 端带紫 色外, 通 常全部 绿色, 两面无 毛; 秆下部 每节分 1 或 2 枝, 秆中部 通常为 3 枝, 或有 时多至 5 — 7 枝, 次级分 枝通常 单生。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5 厘米 左右; 无毛, 有时 可见小 横脉, 边缘 全部具 纤毛; 叶舌截 形或略 隆起, 被 糙毛; 叶 耳不明 显或稍 明显, 鞘 口缝毛 稀少、 直立, 长达 9 毫米; 叶片厚 纸质, 阔披 针形, 先端渐 尖头, 基部 渐收窄 或稀可 钝圆, 长 12 — 22 厘 米, 宽 13 — 28 毫米, 上表 面绿色 无毛, 下 表面灰 绿色, 近 基部被 糙毛, 余处 无毛, 边 缘 均具小 锯齿, 小横脉 在叶片 两面均 可见, 呈长方 格形, 叶柄长 4 一 5 毫米, 假 小穗长 13 厘米, 宽 3 毫米; 苞片 2 — 4, 先端 尖锐, 无毛; 小轴 无毛; 外稃长 12 毫米, 宽 5 毫 米, 先 端具锐 尖头, 9 一 12 脉 与小横 脉构成 网络; 内桴 较外稃 为短, 具 2 脊, 脊间具 2 脉, 两 侧至边 缘各具 3 脉, 脊上具 纤毛, 此外 无毛, 先端不 分裂; 鳞被 2 或 3 片, 长圆 形至 菱形, 被 白色细 绒毛, 先端具 纤毛, 基部具 3 或 4 脉纹; 花药 黄色; 子房长 卵形, 花 柱 1, 无毛, 长度 略等于 子房, 先端 3 裂为 柱头, 有时 2 裂, 具短 疏毛。 煢期 4 一 5 月。 产 文山。 福建、 广东、 广 西和四 川等省 区也有 分布。 24. 方竹属 Chimonobambusa Makino 地下茎 为长颈 薄型。 秆高度 中等, 中部以 下或仅 近基部 数节的 节内环 生有刺 状气生 根; 不 具分枝 的节间 圆筒形 或在秆 基部者 略呈四 方形, 其长度 一般在 20 厘米 以内, 当 节 具分枝 时则节 间在具 分枝的 一侧有 2 纵脊和 3 沟槽 (与秆 每节具 3 主枝 相呼应 ), 秆 环 平坦或 隆起; 箨环常 具秆箨 基部残 留物; 秆 芽每节 3 枚, 后 成长为 3 主枝, 并 在更久 之 后成为 每节具 多枝, 枝 节多强 隆起。 杆箨薄 纸质而 宿存, 或为纸 质至厚 纸质, 此时则 为脱 落性, 背 面纵肋 明显, 小 横脉通 常在上 部清晰 可见, 被小刺 毛或少 数种类 无毛, 并 常具 异色的 斑纹或 条纹, 边缘生 纤毛; 箨耳不 发达, 鞘口 偶或具 缝毛; 箨 舌不甚 显著, 截平 或弧形 突起; 箨片常 极小, 呈三角 锥状或 锥形, 长多 不超过 1 厘米, 与秆箨 相连处 常不 具关节 或略具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1 一) 2 — 5 叶; 叶鞘 光滑, 但在 外缘有 纤毛; 叶 耳不 发达, 鞘口 缝毛较 发达; 叶舌 低矮;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基部 楔形, 先端长 渐尖, 中脉在 上表面 下陷, 在 下表面 隆起, 小横脉 显著。 续次 性发生 花序, 花枝 可以再 分枝, 形成 总状或 圆锥状 "花 序", 若生于 上部具 叶枝的 下部各 节时, 则 常不再 分枝, 分枝有 
182  云 南植物 志  时可与 假小穗 混生于 节上, 末级花 枝的基 部有一 组逐渐 增大的 苞片; 假小穗 细长, 侧生 者 无柄, 顶生 者以最 上的一 假花枝 节间充 作柄, 基部有 1 先 出叶及 至数 片逐渐 增大最 后与颖 相似的 苞片, 部分 苞腋具 芽或由 此芽发 育成的 次生假 小穗; 小穗含 数枚至 多数小 花, 其下方 1 或 2 枚不 孕而于 外稃内 有小型 的内稃 及小花 的其他 部分, 这 些部分 常类似 一芽; 颖 1 一 3 片, 与外稃 相似; 外稃 纸质, 卵状椭 圆形, 先端 尖锐, 7 — 9 脉; 内稃薄 纸质, 与 其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背部具 2 脊, 先端 钝圆或 微凹; 鳞被 3, 膜 质而近 透明, 边缘生 纤毛, 近外稃 一侧的 2 片 较大, 成为 形状相 对称的 一对; 雄蕊 3, 花丝 分离, 细 长 线形, 花药基 部呈箭 镞状; 子房椭 圆形, 花 柱短, 2 裂, 柱头 2, 羽 毛状; 颖果, 果 皮 多少有 些肉质 增厚, 致 使果实 在干燥 后呈坚 果状。 本 属约有 20 种, 我 国巳有 其全部 种类。 分布 在秦岭 以南各 省区, 西 藏南部 也有, 但较集 中的地 区是在 西南各 省区。 日本、 越南及 缅甸等 国也有 分布, 多为 中山常 绿阔叶 林 林下优 势种。 云南产 9 种。 此外,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1984, p. 2140) 记 载的产 于我国 云南与 越南边 境区的 Chimonobambusa baviensis (Balansa) Nakai (Arundi- naria baviensis Balansa ) 可能 是青篱 竹属的 种类, 其 在云南 的分布 存疑。 分种 检索表  1 (8) 秆 箨长于 节间。 2 (3) 节间长 7 — 8 厘米; 秆箨 薄纸质 1. 短 节方竹 C. brevinoda 3 (2) 节间长 15 厘米 以上; 秆箨厚 纸质或 革质。 4 (7) 箨 环具黄 褐色绒 毛环; 秆箨厚 纸质, 背 面密被 刺毛, 部分 毛脱落 后留有 疣基。 5 (6) 秆箨鞘 口璲毛 与叶鞘 口缝毛 均发达 2. 缅 甸方竹 C. armata 6 (5) 秆箨鞘 口璲毛 与叶鞘 口缝毛 均缺如 3. 永 善方竹 C. tuberculata 7 (4) 箨环 无毛; 秆箨 革质, 背 面无毛 或仅基 部有时 具稀疏 刺毛, 毛 脱落后 无疣^ 4. 少 刺方竹 C. paucispinosa 8 (1) 秆 箨短于 节间。 9 (10) 箨环 无毛环 5. 小 花方竹 C. microfloscula 10 (9) 箨环 具密毛 环或幼 时具黄 褐色小 刺毛, 后脱落 无毛。 11 (12) 秆 环隆起 呈脊, 末 级小枝 6 — 8 叶 6. 大 叶方竹 C. grandifolia 12 (11) 杆环 平坦或 分枝节 隆起, 末 级小枝 1 一 3 或 3 叶。  13 (14) 秆箨 背面无 斑点, 被淡 褐色小 刺毛; 叶鞘 口缝毛 发达, 长 4 一 5 毫米, 末 级小枝 3 叶 …… 7. 滇川 方竹 C. ningnanica 14 (13) 秆 箨背面 具白色 斑点, 无 毛或仅 基部具 细微白 绒毛, 叶鞘 口璲毛 稀少或 缺如, 末 级小枝  1—3 叶。 15 (16) 秆在一 至三年 内仍密 被白色 柔毛; 箨 环上的 白色绒 毛宿存 8. 金佛 山方竹 C. utilis 16 (15) 秆 仅在幼 时被黄 褐色小 刺毛, 以后 渐变为 无毛; 箨环 初期被 黄褐色 绒毛, 以后毛 脱落, 也 渐变 为无毛 9. 刺竹子 C. pachystachys  1. 短 节方竹 刺竹 (通称 ) 
禾本科  183  Chimonobambusa brevinoda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 Ohrnberger (1990) ; 南 树木图 志下册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灌木状 竹类, 秆 直立, 高 2 — 3 米, 粗约 1 厘米, 下部 各节环 列有向 下弯曲 的刺状 气生根 5 或 6 条; 节间长 7 — 8 厘米, 在 秆下部 略呈四 方形, 在 秆中上 部为圆 筒形, 幼 时背面 绿色, 具纵行 的白色 绒毛, 老则 无毛而 光滑, 秆 壁厚, 近 实心; 秆环 隆起; 节下 方 具有一 圈棕色 或暗红 色密毛 环带; 分 枝初为 3 主枝, 以 后则为 多数, 枝 实心, 枝环甚 隆起。 杆箨 宿存, 薄 纸质, 小横 脉清晰 可见, 长三 角形, 较长于 节间, 背 面具锈 褐色斑 点并 被有稀 疏易脱 落的紫 褐色小 刺毛, 基 部密被 浅褐色 绒毛, 鞘缘 具整齐 淡黄褐 色的纤 毛; 箨舌不 明显, 基 部密生 黄褐色 绒毛; 箨片 极小, 长不及 1 毫米, 呈 锥状, 基 部与箨 鞘相 连处无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长 3.5 厘米, 纵肋 显著, 表面 光滑; 叶耳 不 发达, 但两肩 的白色 鞘口璲 毛则甚 发达, 长 13 毫米; 叶舌 低矮; 叶片披 针形, 纸质, 长 13 — 16 厘米, 宽约 1 厘米, 上 表面深 绿色, 下 表面灰 绿色, 次脉 3 或 4 对, 小横脉 呈长方 格状。 花果 未见。 笋期 10 月。 本 种为麻 栗坡、 西畴、 马 关一带 特产。 生于 海拔约 1650 米处, 模式 标本采 自麻栗 坡老 君山。 2. 缅 甸方竹 图版 43: 1—9 马锄玉 (泸 水傈 僳语) Chimonobambusa armata ( Gamble ) Hsueh et Yi (1983);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C. S. Chao et S. A. Renv. (1989); Ohrnberger (1990);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Arundinaria armata Gamble (1896)* et in Hook. f. (1897); Brandis (1906); E. G. Camus, (1913) ; Rhind (1945); Oreocalamus armatus (Gamble) Wen (1986) 'ar- mata' . 秆高 3 — 5 米, 最 高可达 10 余米, 径 1 一 3 厘米, 秆中 下部数 节均具 刺状气 生根; 节间光 滑或有 时因被 疣基而 粗糙, 圆 筒形, 长 12 — 14 厘米, 秆环 隆起; 箨环留 有箨鞘 基部 残余, 且 密生一 圈黄褐 色具光 泽的绒 毛环; 秆 每节具 3 枝, 枝条的 枝环甚 隆起。 秆 箨 迟落, 纸质 长于其 节间, 背部 密被黄 褐色易 落的小 刺毛, 毛落 后留有 棕褐色 疣基, 鞘 缘具 发达的 纤毛; 鞘 口缝毛 发达, 黄 褐色; 箨舌长 2 — 3 毫米; 箨片 锥状三 角形, 长 1 一 3 厘米;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 光滑, 长约 7 厘米, 纵肋 明显; 略具 叶耳, 鞘口 缝毛 发达; 叶片纸 质至薄 纸质, 窄长披 针形, 长约 20 厘米, 宽 1.5 厘米, 次脉 4 或 5 对。 具花小 枝簇生 于花枝 各节, 长 7 — 9 厘米; 假小穗 簇生, 各长 5 — 8 厘米, 含 7 — 10 枚 小花, 基 部具逐 渐增大 的苞片 3 — 4 片; 苞片枯 草色, 卵圆 状长三 角形, 薄 纸质, 腋 内具潜 伏芽; 小穗轴 无毛, 节 间长约 6 毫米; 外稃卵 状长三 角形, 长 8 — 9 毫米, 纸质, 先 端尖, 纵脉 7 — 9 条; 内 稃几与 其外稃 同长, 薄 纸质, 先端 钝圆或 浅裂成 2 齿; 鳞被 膜质 透明, 靠近外 桴一侧 的两片 较大; 边缘 生白色 纤毛; 花药 线形; 子房 卵状椭 圆形, 花 柱短, 近基部 分叉, 柱头 2, 羽 毛状。 果实 未见。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生 于海拔 1300 — 2000 米 的阔叶 林下。 我国西 藏东南 部也有 分布。 缅甸 及印度 也有。 
184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43 1—9. 缅 甸方竹 Chimonobambusa armata (Gamble) Hsueh et Yi, 1. 秆 (示分 枝及气 根), 2. 枝叶, 3. 杆箨 背面, 4. 花序, 5. 鳞被, 6. 外稃, 7. 内稃, 8. 雌蕊, 9. 雄蕊; 10 — 13. 永 善方竹 C. tuberculata Hsueh et L. Z. Gao, 10. 秆, 11. 枝叶, 12. 杆箨, 13. 地 下茎。 (1 一 9 李 楠绘, 10 — 13 仿王红 兵图) 
禾本科  185  3. 永 善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43: 10-13 刺竹 (滇东 北通称 ), 毛 箨方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Chimonobambusa tuberculata Hsueh et L. Z. Gao in Hsueh et D. Z. Li ( 1987) * ; Hsueh etW. P. Zhang (1988); 云 南树木 志下册 ( 1991 ) * ;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川 竹类 植物志 (1997)*. Chimonobambusa armata (Gamble) Hsueh et Yi f. tuberculata ( Hsueh et L. Z. Gao) Wen ex Ohmberger (1990) . 秆高 3 — 4 米, 径粗 1.2 ' 厘米, 中部 以下各 节均有 环列的 4 一 12 条 刺状气 生根; 节 间长 14 一 18 厘米, 圆 筒形, 沟 槽不甚 明显, 幼时节 间密被 褐色小 刺毛, 毛落后 留有疣 基; 秆壁厚 2 — 3 毫米; 秆环在 不分枝 的节处 平坦, 在 分枝的 节处则 稍隆起 或明显 隆起; 箨 环留有 鞘基部 残余和 棕色绒 毛环; 节内高 2 毫米。 秆箨 迟落; 箨鞘纸 质或厚 纸质, 长 三 角形, 长于其 节间, 背面具 形状不 规则的 褐色小 斑块, 并 密被黄 褐色向 上贴生 的小刺 毛, 毛落后 在箨鞘 背面留 有黑色 疣点; 箨舌不 明显; 箨片 极小, 几近 于无, 长仅 1 一 2 毫米, 基部 与箨鞘 先端无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3 或 4 叶; 叶鞘 光滑, 鞘口具 稀疏易 落的缝 毛; 叶舌 低矮, 高仅 1 毫米;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0 — 2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纸质 至厚 纸质, 下表面 无毛, 次脉 6 — 9 对, 小横 脉呈方 格状。 花果 未见。 笋期 8 — 9 月。 产 永善、 盐津、 威信 等县; 生 于海拔 1300 — 1450 米。 四 川也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永 善桧溪 区细沙 乡小洞 子。. 本 种以其 秆箨背 面密被 黄褐色 刺毛, 并 在刺毛 脱落后 在箨鞘 留有黑 色点状 疣基, 不 同 于本属 的其他 竹种。 4. 少 刺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图版 42: 11-15 实竹 (绥江 ) Chimonobambusa paucispinosa Yi (1990) . 杆高 3 — 5 米, 直径 1 一 2 厘米, 节间长 (6) 10 — 14 厘米, 圆 筒形或 基部数 节略呈 方形, 幼 时具灰 黄色小 刺毛, 脱 落后无 疣基而 平滑, 纵细线 棱纹不 明显, 中空, 秆壁厚 3. 5 — 6 毫米; 箨环 无毛; 秆 环微隆 起或在 分枝节 隆起; 节内高 1 一 2 毫米, 分枝 以下每 节有 (1 一) 2-8 (-10) 枚长 1 一 1.5 毫 米之气 生根刺 一圈。 枝 条在每 节上为 3 枚, 长 20 — 50 厘米, 直径 2.5^4 毫米, 幼时 有时节 下具黄 褐色小 硬毛。 秆箨 早落, 革质, 长 三 角形, 无 斑块, 背 面无毛 或仅基 部有时 具稀疏 刺毛, 纵脉纹 明显, 边缘无 纤毛; 箨耳 及鞘 口两肩 璲毛俱 缺失; 箨舌截 平形, 高约 0.5 毫米; 箨片 直立, 三 角形, 长 3 — 6 毫 米, 宽 1 一 2 毫米。 小 枝具叶 1 一 2 (4) 枚; 叶鞘长 2. 2 — 3. 2 厘米, 上 部纵脊 通常明 显,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缺失, 鞘 口两肩 无缝毛 或偶具 1 一 2 枚灰 白色长 1 一 3 毫米 直立的 缝毛; 叶 舌近圆 弧形, 高约 0.3 毫米; 叶片披 针形, 长 (4.5) 9 — 13 厘米, 宽 (6) 10 — 15 毫米, 基部阔 換形, 下面灰 绿色, 次脉 3 — 4 对, 小横脉 明显, 形成长 方形, 边 缘具小 锯齿。 笋期 9 月 下旬。 产 绥江; 生 于海拔 1450 米 的黄壤 土上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下。 模式标 本采自 绥江。 笋 食用; 秆供 造纸。 
186  云南 植物志  5. 小 花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Chimonobambusa microfloscula McClure (1940);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Ohrnberger (1990);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杆高 4 一 6 米, 粗 1.5 — 2 厘米, 基部 数节具 环生的 刺状气 生根; 每一 节间的 中上部 起 初被有 刺毛, 毛落后 因留有 疣基而 粗糙, 秆壁 较薄; 秆 环在有 分枝的 各节有 隆起, 呈 脊状; 箨环 平整, 有 时可略 具箨鞘 基部之 残余, 光滑 无毛; 秆每 节分枝 3, 其枝 环亦甚 隆起。 秆箨 早落, 厚 纸质, 短于其 节间, 背面无 毛或有 时具极 稀疏的 刺毛, 纵肋 明显, 小横 脉不甚 明显, 鞘缘生 黄褐色 纤毛; 箨 舌高约 1 毫米, 边缘 生细小 纤毛; 箨片 易落, 呈 锥形; 末级 小枝具 3 — 5 叶; 叶鞘近 革质, 平滑 无毛, 但 边缘生 纤毛; 鞘 口缝毛 白色, 长 12 毫米; 叶片 纸质, 窄披 针形, 长 9 一 20 厘米, 宽 7 — 15 毫米, 下表 面被有 稀疏白 色细 刺毛, 次脉 4 或 5 对。 花枝长 8 — 24 厘米, 含小 穗可达 5 枚; 小穗暗 红色, 无柄或 具极 短柄; 颖 2 片, 膜质, 钝头,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米, 5 脉, 背部 具极稀 疏之微 糙毛, 第 二颖长 5 — 6 毫米, 7 脉, 背部 无毛; 外桴 先端长 锐尖, 长 7 — 9 毫米, 膜质, 细脉带 紫色, 无毛; 内 桴几与 其外稃 等长, 背部具 2 脊, 脊内粗 糙并具 2 脉, 脊 外无毛 或近于 无毛, 顶部 钝圆, 近 全缘; 其余 花部如 鳞被、 雄蕊、 雌 蕊等及 果实均 不详, 根据 原始描 述 摘译。 产 金平; 生 于海拔 1400 — 1800 米 的阔叶 林下。 越 南也有 分布。 6. 大 叶方竹 (竹 子研究 汇刊) Chimonobambusa grandifolia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 ; Ohrnberger (1990) ;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 直立, 高达 4 米, 粗 1 一 1.5 厘米, 秆基 部数节 的节内 均环生 刺状气 生根; 节间 圆 筒形, 长 20 — 25 (30) 厘米, 幼时 每节间 的中上 部贴生 棕色小 刺毛, 毛落后 留存疣 基而 粗糙, 秆壁 甚薄; 秆 环隆起 成脊, 光亮; 箨环上 有一圈 棕色密 毛环; 秆 每节具 3 芽, 其 芽鳞密 被褐色 毛茸, 以 后生出 3 分枝, 枝 节均甚 隆起。 秆箨 迟落, 纸质, 长为其 节间的 1/3 — 1/2, 背部 被向上 贴生的 棕色小 刺毛, 近基部 尤密, 纵肋 明显, 小 横脉则 不甚 清晰, 鞘缘具 发达的 黄褐色 纤毛; 箨舌 低矮, 高约 1 毫米; 箨片 较小, 三 角状锥 形, 长 5 — 7 毫米, 其 基部与 箨鞘顶 端相连 处略具 关节, 因而易 脱落。 末级 小枝具 6 — 8 叶; 叶鞘 光亮, 长 5 — 8 厘米, 外缘 生白色 纤毛; 鞘口 缝毛颇 发达, 粗硬, 劲直, 长达 15 毫米; 叶 舌高约 2 毫米; 叶片 大型, 长 30 — 35 厘米, 宽 2.5 厘米, 长 圆状披 针形, 中脉 在叶片 下表面 隆起, 次脉 7 或 8 对。 花果 未见。 P 期 在农历 8 — 9 月。 产屏边 大围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7. 滇 川方竹 (新拟 ) 图版 44: 1-4 云 南方竹 (竹子 研究汇 刊), 刺竹、 小刺竹 (各地 俗名) Chimonobambusa ningnanica Hsueh et L. Z. Gao (1987) * ; Ohrnberger (1990), por syn. sub. Chimonobambusa armata (Gamble ) Hsueh et Yi; 四川 竹类植 物志 (1997) * . C. yunnanensis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中国 植物志 (1996)'. 秆 劲直, 高达 (6 —) 10 — 14 米, 粗 2 — 3 厘米; 节间 呈四棱 形或有 时为圆 筒形, 
图版 44 1—4. 滇 川方竹 (云南 方竹) Chimonobambusa ningnanica Hsueh et L. Z. Gao, 1. 秆的 一段, 2. 枝叶, 3. 秆箨, 4. 叶鞘; 5 — 11. 刺竹子 C. pachystachys Hsueh etYi, 5. 秆的 一段, 6. 秆 (示分 枝), 7. 花枝, 8. 内稃, 9. 夕卜 稃, 10. 雌蕊, 11. 雄蕊。 (李 楠绘) 
188  云南 植物志  长约 20 厘米, 表面起 初贴生 刺毛, 以后毛 脱落则 留有印 痕及疣 基而甚 粗糙, 秆壁厚 3 — 4 毫米; 秆环平 坦或在 分枝的 节处稍 隆起; 箨 环上留 有箨鞘 基部残 存物, 并 有一圈 紫 褐色绒 毛环; 节内具 发达而 下弯的 刺状气 生根; 秆每节 3 分枝, 枝 环甚为 隆起。 秆箨 早落, 厚 纸质, 短于其 节间, 背部 被淡黄 褐色小 刺毛, 纵肋 明显, 但小横 脉不很 清晰, 鞘缘生 黄褐色 纤毛; 箨^^不明显, 高 0.5 毫米, 拱形, 边缘 生细小 纤毛; 箨片三 角状锥 形, 长约 3 毫米, 基部与 箨鞘相 接处无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3 叶, 叶鞘 光滑, 鞘口 两肩具 数 条白色 缝毛, 其长为 4 一 5 毫米; 叶 舌高仅 1 毫米; 叶片 纸质, 长披 针形, 长 20~23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楔形, 次脉 4 或 5 对, 小横脉 清晰。 花果未 见。 产 盈江、 潞西、 保山、 昌宁、 腾冲、 凤庆、 勐海、 绿春、 元阳、 屏边、 个旧、 广 南、 新平、 丘北、 威信; 生 于海拔 1600 — 2200 米 的阔叶 林下。 四川 (西 南部) 也有分 布。 本种为 云南广 布中, 节间 略呈四 棱形。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下册 ) (1984, p. 2140) i 己载 的方竹 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 Fenzi ) Makino (我国 云南与 越南边 境区) 可能是 本种的 误定。 8. 金佛 山方竹 (中 国竹类 志略) 方竹 (四川 南川) Chimonobambusa utilis ( Keng ) Keng f. ( 1948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Hsueh et Yi (1982); F. C. Zhou et S. J. Yi (1982); X. Jiang et Q. Li (1983); 竹 的种类 及栽培 和利用 (1984"; J. J. N. Campbell et Z. S. Qin (1985) "1983" ;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Ohrnberger (1990);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广. Oreocalamus utilis Keng (1940); Keng f. (1984) et (1986). 秆 一般高 5 — 7 米, 最 高可达 10 米 以上, 中 下部各 节均具 刺状气 生根, 最 多可达 30 条 环列成 一周, 直径 2 — 3. 5 (-5) 厘米; 节间圆 筒形或 略为四 棱形, 长 20 — 30 厘 米 (秆基 部的节 间仅长 2. 5 — 4.5 厘米 ), 表 面起初 被白色 刺毛, 后 渐变为 无毛, 秆壁厚 约 7 毫米; 秆环 残留有 鞘基部 (成为 褐黑色 绒毛环 ); 秆环平 坦乃至 隆起; 秆 每节分 3 枝, 近作水 平方向 平展。 秆 箨薄革 质或厚 纸质, 脱 落性, 短于其 节间, 背面黄 褐色, 间 以 灰白色 斑点, 无毛, 或 仅基部 具细微 的白色 絨毛, 边缘 均具淡 黄色小 纤毛; 箨耳缺 如; 箨舌 低矮, 全缘, 略呈 拱形, 高 0.5 — 1.2 毫米; 箨片 极小, 三角 锥状, 长 4 一 7 毫 米, 基 部与箨 鞘顶端 连接处 无明显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1 一 3 叶; 叶鞘长 3 — 6 厘米, 无 毛, 鞘 口璲毛 稀少或 缺如; 叶舌 低矮, 高 1 一 2 毫米, 先端 截形或 拱形; 叶片质 坚轫, 披 针形, 长 (5) 14 — 16 厘米, 宽 (1 一) 2 — 2. 5 厘米, 上 表面深 绿色, 无毛, 下表面 灰 绿色, 次脉 5 — 7 对, 小横脉 呈扁方 格状, 叶缘之 一侧具 粗糙小 刺毛; 叶 柄长约 2 — 5 毫米。 花枝 常着生 于顶端 具叶的 分枝之 各节, 基 部托以 4 一 5 片向 上逐渐 增大的 苞片; 假小穗 通常以 1 枚 稀可较 多地生 于花枝 各节之 苞腋, 侧生者 仅有一 片线形 的先出 叶而无 苞片; 小穗含 4 一 7 枚 小花, 长 25 — 45 毫米, 枯草 色或深 褐色;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6 毫 米, 无毛; 颖 1 一 3 片, 长 6 — 9 毫米, 具 7 — 9 纵脉; 外稃 卵状三 角形, 长 10 — 12 毫 
禾本科  189  米, 先端 锐尖, 无毛; 内稃长 8 — 10 毫米, 先端钝 圆或微 下凹, 脊间具 2 — 4 脉, 脊外 至 边缘具 1 或 2 脉; 鳞 被长椭 圆状披 针形, 或 近外桴 一侧之 2 片 呈对称 的半卵 圆形, 长 2 — 3 毫米, 边缘无 毛或其 上部具 纤毛; 花药长 5 — 6 毫米; 子房卵 圆形, 无毛, 花柱 短, 近 基部即 2 裂, 柱头羽 毛状, 长 2.5 毫米; 果皮厚 1.5 — 2.5 毫米, 呈坚 果状, 椭 圆形, 长 1 一 1.5 厘米, 直径 6 — 8 毫米, 新鲜时 绿色, 干 燥后呈 铅色, 浸 泡酒精 中保存 则转 变为红 褐色。 花期 4 月。 产 彝良; 生 于海拔 1800~2100 米 的阔叶 林下, 也 可形成 纯林。 四川、 贵 州也有 分布。 笋可 鲜食, 也可 加工成 罐头或 笋干。 9. 剌竹子 (云南 林学院 学报) 图版 44: 5-11 Chimonobambusa pachystachys Hsueh et Yi (1982)*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Hsueh et W. P. Zhang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Ohrnberger (1990);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3 — 7 米, 粗 1 一 3 厘米, 中 部以下 各节环 列一圈 刺状气 生根; 节 间圆筒 形或近 基部 数节者 略呈四 方形, 长 15 — 22 厘米, 幼 时密被 黄褐色 绒毛, 每节的 中上部 还疏被 小 刺毛, 以后 绒毛及 小刺毛 脱落, 但 留有小 刺毛的 疣基, 因而 粗糙; 秆环 平坦或 在有分 枝之 节者稍 隆起; 箨环 初具黄 褐色小 刺毛, 以 后渐变 无毛。 秆箨纸 质或厚 纸质, 迟落 性, 背 面具有 灰白色 斑块及 黄褐色 小刺毛 (有时 因毛已 落去而 不显著 ); 箨舌 截形, 高 约 1 毫米, 箨耳 缺如; 箨片呈 锥状, 长 3 — 4 毫米, 基部与 箨鞘顶 端相连 处几无 关节。 末级 小枝具 1 一 3 叶; 叶鞘 无毛, 鞘口 璲毛仅 数条, 易 脱落; 叶舌 截形; 叶片 纸质, 披 针形, 长 6 — 18 厘米, 宽 11 一 21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圆 或呈宽 楔形, 次脉 4 一 6 对。 花枝 常单生 于顶端 具叶的 分枝各 节上, 基 部托以 3 — 4 枚向 上逐渐 增大的 苞片, 或 反复 分枝呈 圆锥状 排列; 假 小穗在 花枝的 每节为 1 (一 3) 枚, 侧生者 无柄, 仅有 1 线 形 的先出 叶而无 苞片; 小 穗有颖 1 或 2 片, 含小花 4 一 6 枚; 外稃 纸质, 背面无 毛或有 微毛, 先端锐 尖头; 内桴薄 纸质, 较 其外稃 略短, 先 端钝, 无毛; 花药 紫色; 子 房倒卵 形, 花 柱短, 近基部 分裂为 2 柱头, 羽 毛状。 颖果倒 卵状椭 圆形, 果 皮厚。 产 彝良、 富民;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处常 绿阔叶 林下。 四川 (古 兰、 叙永、 长 宁、 峨眉、 乐山、 雷波) 和贵州 (绥 阳、 沿河) 也有 分布。 秆可供 农具, 幼秆 加工可 制纸和 竹麻; 笋 可食。 25. $5 竹属 Qiongzhuea (Wen et Ohrnberger) Hsueh et Yi 中小型 竹类, 地下茎 复轴混 生型。 秆 直立; 节间圆 筒形或 基部数 节略呈 方形, 在有 分枝 一侧的 节间略 扁平, 常具 2 纵脊和 3 沟槽, 无毛或 有时微 具毛, 秆下 部节间 实心或 近 实心; 秆环 不隆起 乃至极 度隆起 而呈一 圆脊, 且在 脊处有 环痕, 容易 自环痕 脆断。 秆 每节 3 芽, 其芽在 解箨后 抽长, 此 时不贴 秆或紧 贴秆; 秆 各节常 3 分枝, 或有时 在以后 成 多枝, 斜 举乃至 开展, 可再 分枝, 小枝 纤细。 秆箨 早落, 稀宿 存性, 厚 纸质; 箨耳缺 如; 箨片 退化, 长不逾 1 厘米, 叶片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小横脉 清晰。 续次性 发生花 序, 花枝 可以再 分枝, 形成 圆锥状 "花 序", 若 生于上 部具叶 分枝的 各节, 则花 枝常不 
190  云 南植物 志  再 分枝, 各级 分枝常 与假小 穗混生 于同一 节上; 末级 花枝的 基部有 一组向 上逐渐 增大的 苞片。 假小 穗无柄 (顶生 者似具 柄), 基部有 1 片先 出叶及 (0) 2 — 5 片 苞片, 上方的 1 一 3 片苞 腋内具 芽或有 次生假 小穗, 末 级次生 假小穗 的基部 常仅有 1 片 先出叶 而无苞 片。 小穗含 3 — 8 枚 小花, 两侧 略扁; 绿 色或暗 绿色; 小穗 轴脱节 于颖之 上及诸 小花之 间, 其节间 扁平, 无毛, 基 部微被 白粉; 颖 (1 一) 2 或 3 片; 外稃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无毛, 7 — 9 脉; 内 稃通常 短于其 外稃, 先 端钝或 微有分 2 裂, 背部具 2 脊; 鳞被 3, 后 方 1 片较 狭窄, 侧生的 2 片较 宽大; 雄蕊 3, 花药 黄色至 紫色; 子 房倒卵 形或椭 圆形, 无毛, 花柱 1, 柱头 2。 果 实呈坚 果状, 果 皮厚, 革质。 本 属已知 12 种 1 变种, 均 为我国 特产。 分布于 湖北、 四川、 贵州 和云南 等省; 生 于海拔 1200 — 2200 米山 地的常 绿阔叶 林下。 云南产 2 种。 筇 竹属花 和果实 的构造 近于方 竹属, 但 本属杆 基部数 节不具 刺状气 生根, 通 常在春 季 发笋, 笋去壳 后为洁 白色, 不为酶 的作用 变黑, 是与方 竹属有 区别的 一个自 然分类 群。 在 分布上 筇竹属 的海拔 高度均 位于方 竹属的 上段, 在特 征上更 适应于 寒冷的 外界环 境。 本 属可能 较方竹 属更为 进化。 分种 检索表 1 (2) 秆高 2. 5 — 6 米, 秆 环极度 隆起; 秆 箨背面 生有棕 色疣基 刺毛, 鞘上部 较密; 叶 片狭披 针形, 宽 6 — 12 毫米 1. 筇竹 Q. tumidissinoda 2 (1) 秆高 1.5 — 2.8 米, 秆环隆 起呈一 圆脊; 秆 箨背面 仅基部 具有黄 褐色小 刺毛; 叶片披 针形, 宽达 2.6 厘米 • 2. 荆竹 Q. montigena 1. 筇竹 (后 汉书张 骞传) 图版 45: 1-14 罗汉竹 (产区 俗名) Qiongzhuea tumidissinoda ( Hsueh et Yi ex Ohrnberger) Hsueh et Yi in Hsueh , Yi et D. Z. Li (1996). Ch imonoba mbusa tumidissinoda Hsueh et Yi ex Ohrnberger (1990) ; Qiongzhuea tu- midinoda Hsueh et Yi (1980) , nom . inval .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Keng f. (1984)*; D. Z. Li et Hsueh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 Ohrnberger (1989); 云南 树 木图志 (下) (1991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广; Chi- monobambusa tumidinoda ( Hsueh et Yi) Wen (1991) , nom . illeg . 秆高 2. 5 — 6 米, 直径 1 一 3 厘米, 基部 通常有 5 节位 于地表 以下, 各具环 列之根 12 条; 节间圆 筒形, 长 15 — 25 厘米 (基 部数节 节间长 10 — 15 厘米 ), 秆 下部不 分枝的 节 间常具 1 极狭 沟槽, 且各 节间的 沟槽均 位于秆 之同一 侧面, 具分 枝的各 节间则 在有分 枝 一侧变 扁平, 绿色, 光滑 无毛, 无 蜡粉, 秆壁 甚厚, 秆基 部数节 间几为 实心, 往上的 节间 则逐渐 中空, 秆环极 为隆起 而呈一 显著的 圆脊, 状如 二圆盘 上下相 扣合, 中 有环形 缝 线似的 浅沟, 易自该 处受外 力影响 而逐节 脆断, 断口极 平整; 箨 环因有 箨鞘基 部之残 留 物而略 呈木质 环状, 幼时被 棕褐色 刺毛, 此 后变为 无毛; 同一 节的节 内本身 宽窄不 
禾本科  191  图版 45 1 — 14.筇竹010^11063 011111€1|38111013(&11611«丫;6\€»11111)0800 1451161161丫;, 1. 地 下茎, 2. 杆及 分枝, 3 • 秆箨' 4. 枝叶, 5. 花枝, 6. 小穗, 7. 雌蕊, 8. 雄蕊, 9. 果实, 10. 外稃, 11. 内稃, 12. 第 一颖, 13. 第 二颖, 14. 瞵被; 15 — 25. 荆竹 Q. nxntigena (Ohmboger) Yi, 15. 地 下茎, 16. 秆的一 段 (示秆 芽), 17. 秆 的一段 (示分 枝), 18. 杆 箨, 19. 具叶 小枝, 20. 花枝, 21. 颖, 22. 外稃, 23. 内稃, 24. 雌蕊, 25. 雄蕊。 (王 红兵、 杨 林绘) 
192  云 南植物 志  一, 通 常宽的 那边均 位于秆 的同一 侧面, 该处秆 环格外 隆起, 秆芽成 三角状 桃形, 先出 叶为 革质, 解 箨后当 芽抽长 时并不 贴秆而 是斜展 的主芽 3, 彼此 并列, 其下方 可各具 1 或 2 次 生芽; 秆每节 通常具 3 枝, 有时 除主枝 外还具 1 一 4 条次 生枝。 秆 箨紫红 色或紫 色 带绿, 早 落性; 箨鞘黄 绿色, 厚 纸质, 长约为 其节间 的长度 之半, 长椭 圆形, 近基部 微收 缩而又 向两侧 呈耳状 延伸, 背 面纵脉 纹密而 显著, 小横 脉有时 可见, 纵脉间 生有棕 色疣基 剌毛, 后者 在鞘基 部则较 稀疏, 在鞘 上部则 较密, 鞘 口上部 边缘密 生淡棕 色长纤 毛; 无 箨耳, 鞘口 具长为 2 — 3 毫 米棕色 缝毛; 箨舌高 1 一 1.3 毫米, 拱形, 边缘 密生灰 白色小 纤毛; 箨片较 短小, 长 5 一 17 毫米, 易 脱落, 钻形或 钻状披 针形, 直立, 质地较 坚韧, 纵脉 明显。 小枝具 2 — 4 叶, 叶鞘圆 筒形, 长 2 — 2. 5 厘米, 背部 上端具 1 纵脊, 纵肋 明显, 边缘生 纤毛; 无 叶耳, 鞘 口缝毛 数条, 直立而 粗糙, 灰 白色, 易 脱落; 叶舌 极矮, 截 形或圆 拱形, 先端 全缘; 叶柄长 1 一 2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 片狭披 针形, 长 5 — 14 厘米, 宽 6 — 12 毫米, 两 侧边缘 因具斜 上之小 锯齿而 粗糙, 上表面 绿色, 下表面 灰 绿色, 两面均 无毛, 次脉 2 — 4 对, 小横脉 清晰。 花枝 可反复 分枝, 无 叶或部 分分枝 顶端 具叶, 分枝常 与假小 穗混生 于同一 节上, 末 级花枝 纤细, 基部 托以向 上逐渐 增大的 苞片 3 — 5 片; 假 小穗绿 色或暗 绿色, 干后 紫色, 长 3 — 4. 5 厘米, 粗 2. 5 — 4 毫米; 苞 片 4 或 5 片, 上部 2 或 3 片 腋内有 芽或具 次生假 小穗, 后者仅 有先出 叶而无 苞片; 小穗 含 3 — 8 枚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4 一 6 毫米, 粗约 0.2 — 0.3 毫米, 扁平, 无毛, 基部微 被 白粉而 糙涩; 颖 2 (3) 片, 薄 纸质, 无毛, 第一颖 卵形, 先端 锐尖, 长 3 — 4 毫米, 第 二颖长 卵形, 具数条 纵脉, 长 8 — 10 毫米; 外桴长 卵形, 长 10 — 14 毫米, 无毛, 具 光泽, 纸质, 黄 褐色或 褐色,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边缘 膜质, 背部具 9 条 纵脉, 小横脉 略 明显; 内稃长 8 — 12 毫米, 2 脊 间宽约 1 毫来, 无毛, 先 端钝或 微裂, 具不明 显的纵 脉; 鳞被中 两侧的 2 片 为菱状 卵形, 长约 2.5 毫米, 后方的 1 片 为倒披 针形, 长约 1.5 毫米, 膜质 透明, 上部边 缘生小 纤毛, 具数条 脉纹; 花药 紫色, 长 4 一 8 毫米; 子房呈 倒 卵形, 长约 2. 5 毫米, 无毛, 花柱 1, 长约 1 毫米, 柱头 2, 羽 毛状, 长约 2 毫米。 果 实 呈厚皮 质的坚 果状, 倒卵 状长椭 圆形, 新鲜 时呈墨 绿色, 光滑 无毛, 长约 10 — 12 毫 米, 直径约 6 毫米, 顶端具 宿存的 花柱成 喙状。 笋期 4 月。 花期 4 月, 果期 5 月。 产 大关、 绥江、 威信、 彝良; 生 于海拔 1650 — 2200 米的 中山常 绿阔叶 林中。 本种 还 自然分 布于四 川宜宾 地区, 即 云贵高 原东北 缘向四 川盆地 过渡的 亚高山 地带。 本 种通常 大面积 集中成 片生长 于山区 上部到 山脊的 常绿阔 叶林, 这些 地区的 竹类垂 直分布 带极为 明显, 海拔 1400 米以 下为刚 竹属的 种类, 在 1400 — 1560 米 为方竹 属的种 类, 在 1560 — 2100 米 (最 高达 2200 米) 则 为本属 集中的 地带。 本种 为著名 的笋用 竹种, 是目前 竹亚科 中仅有 的两种 国家三 级重点 保护植 物之一 [另一种为短穗竹&3^^51&^^11 11 1€1611^10111111(1^1 ( 116)1^ 1 ^]; 由于笋 肉厚, 质脆, 味 美, 干笋 黄褐色 并略具 光泽, 因而产 区每年 有大量 的笋干 外销。 秆 为制作 手杖和 烟秆的 上等 材料, 具 有较高 的观赏 和经济 价值; 筇竹 手杖, 据历史 记载远 在汉唐 时代就 远销至 印度、 中 亚乃至 欧洲和 非洲, 在当 时已是 我国传 统的著 名输出 商品, 幼 秆用于 造纸, 质 量 优于产 区其他 竹种。 该种还 是很好 的观赏 竹种。 目前 本种仍 属野生 状态。 由于 滥伐曰 剧, 今 后应对 其天然 竹林进 行保护 管理, 并加 以人工 培育。 
禾本科  193  2. 荆竹 (昭通 ) 图版 45: 15—25 Qiongzhuea montigena (Ohrnberger) Yi (1996). Chimonobambusa motigena Ohrnberger (1990); Qiongzhuea montigena Yi (1990), nom . inval . 秆高 1.5 — 2. 8 米, 直径 0.7 — 1.4 厘米, 节间长 (5 —) 13—14 (—19) 厘米, 圆 筒形, 但分枝 一侧具 2 纵脊和 3 纵沟, 幼 时微被 白粉, 秆壁厚 3 — 4 毫米; 箨环 初时密 被黄 褐色小 刺毛; 秆环隆 起呈一 圆脊, 分枝 节上隆 起较甚 而高于 箨环; 节内高 2 — 4 毫 米。 枝条 在秆之 每节上 3 枚 (上部 秆可为 5 枚), 直径 1.5 — 2. 5 毫米, 枝环强 隆起。 笋 淡 绿色; 秆箨 早落, 短 于节间 (约 为节间 长度的 1/2 — 2/3), 三 角状椭 圆形, 革质, 除 底 部常具 黄褐色 小刺毛 外其余 无毛, 纵脉纹 明显, 边缘 初时具 灰白色 短毛; 箨耳 及鞘口 两 肩璲毛 缺失; 箨 舌近截 平形, 口部初 时具灰 白色小 纤毛, 后无 毛而有 缺裂, 高 0.5 — 0.8 毫米; 箨片 直立, 长 2. 5 — 7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边 缘具短 纤毛。 小 枝具叶 2 — 5 枚; 叶鞘长 3. 2 — 6. 5 厘米, 背部无 纵脊, 边缘无 纤毛; 叶耳 微小, 具早落 之紫色 缝毛; 叶舌圆 弧形, 高约 1 毫米; 叶柄有 时微被 白粉; 叶片披 针形, 长 (4. 5 —) 8 — 14. 5 厘 米, 宽 (0.8 —) 1.3 — 2. 6 厘米, 基部楔 形或阔 楔形, 背面灰 白色, 次脉 (3 —) 4-5 对, 小横脉 清晰, 组成近 方形, 边缘具 毛状细 锯齿, 其中 一侧较 稀疏。 花 枝长达 50 厘 米, 节 上可再 分次生 小枝, 其 长可达 20 厘米。 续 次性发 生花序 在枝条 每节为 1 一 4 枚, 基部具 1 枚 大型无 毛脱落 性箨状 苞片, 各 分枝基 部及其 各节亦 具较小 的箨状 苞片。 小穗 无柄, 扁平, 长 2 — 3. 2 厘米, 宽 3 — 5 毫米, 含 5 — 7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近轴面 扁平, 无毛, 长 2 — 4 毫米; 颖 1 枚, 苞 片状, 披 针形, 长 1 一 2. 2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具 (7 —) 9 一 11 脉; 外稃披 针形, 长 (7 —) 9 一 13 毫米, 宽 (2 —) 3. 5 — 5 毫米, 具 9 一 11 脉, 小横脉 稀疏; 内稃 膜质, 远短于 外稃, 长 6 — 9 毫米, 背部具 2 脊, 脊 间宽约 1 毫米, 具 2 脉, 脊外两 侧各具 2 — 3 脉, 先 端具小 尖头; 鳞被 3 枚, 膜质 透明, 三角状 卵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近 边缘紫 红色, 纵 脉纹不 明显, 边缘无 纤毛或 有很短 纤毛;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 5 — 6 毫米; 子房矩 圆状椭 圆形, 长 1 一 2 毫米, 羽 毛状。 颖果厚 皮质, 矩 圆状椭 圆形, 光滑, 长 7 — 13 毫米, 直径 5 — 7 毫米, 先端有 短 的宿存 花柱, 果皮厚 1 一 3 毫米, 胚乳 白色。 笋期 4 月 下旬至 5 月 上旬。 花、 果期 7 — 9 月 上旬。 产 昭通; 生 于海拔 2320 — 2500 米的山 地阔叶 林内。 模式标 本采自 昭通。 笋 食用, 秆 造纸, 劈蔑 供编织 竹器, 也可割 取竹株 用于盖 房屋, 历经 20 年不 腐朽。 26.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 乔木或 灌木状 竹类。 地下茎 为长颈 薄型; 秆圆 筒形; 节 间在分 枝的一 侧扁平 或具浅 纵沟, 后者 且可贯 穿节间 全长, 髓呈 薄膜质 封闭的 囊状, 易 与秆的 内壁相 剥离; 秆环多 少明显 隆起, 稀不 明显。 秆每节 2 分枝, 一粗 一细, 在秆与 枝的腋 间有先 出叶, 有时在 此 2 枝之 间或粗 枝的一 侧再生 出第三 条显著 细小的 分枝, 秆 下部的 节最初 偶可仅 1 分 枝。 秆箨 早落; 箨鞘 纸质或 革质; 箨耳不 见乃至 大型; 箨片 在秆中 部的秆 箨上呈 狭长三 
194  云 南植物 志  角形或 带状, 平直或 波状或 皱縮, 直立至 外翻。 末级 小枝具 (1 一) 2-4 (-7) 叶, 通 常为 2 或 3 叶; 叶片披 针形至 带状披 针形, 下表面 (即离 轴面) 的基部 常生有 柔毛, 小 横脉 明显。 花枝 甚短, 呈 穗状至 头状, 通常 单独侧 生于无 叶或顶 端具叶 小枝的 各节上 (如生 于具叶 嫩枝的 顶端、 新生的 开花植 株或同 一花枝 再度开 花时, 则此 等花及 小穗之 变化 极大, 均不宜 用作分 类的依 据), 基部 的内侧 托以极 小的先 出叶, 后者之 上还有 2 — 6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苞片之 上方是 大型的 佛焰苞 2 — 7 片, 在 此佛焰 苞内各 具 1 一 7 枚假 小穗, 惟花枝 下方的 1 至数片 佛焰苞 内可不 生假小 穗而有 腋芽, 花 枝中不 具 假小穗 的佛焰 苞则常 早落, 致 使花枝 下部裸 露而呈 柄状, 其腋芽 于花枝 上部的 佛焰苞 及其 腋内的 小穗枯 谢后, 还可继 续发育 成新的 次生花 枝或假 小穗; 佛焰苞 的性质 在许多 方面 与秆箨 或枝箨 相似, 纸 质或薄 革质, 宽广, 多脉, 有或 无叶耳 及鞘口 璲毛, 叶舌截 平或 弧形, 有时两 侧多少 下延, 具呈 叶状至 锥状的 缩小叶 (即 退化的 小型绿 色叶片 ); 假小穗 的基部 近花枝 的一侧 常有一 膜质具 2 脊的先 出叶, 有 时此先 出叶偏 于假小 穗基部 的一侧 时则背 部仅有 1 脊, 先出 叶上方 还有呈 颖状的 苞片, 苞腋内 亦可再 具芽或 次生假 小穗; 小穗含 1 一 6 枚 小花, 上部 小花常 不孕; 小穗轴 通常具 柔毛, 脱节 于颖之 上与诸 花 之间, 常 呈针棘 状延伸 于小花 的内桴 之后, 此 延伸部 分通常 无毛, 其顶 端有时 尚有不 同程 度退化 小花的 痕迹; 颖 — 1 (-3) 片, 其 大小及 质地多 变化, 广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5 至 多脉, 背部常 有脊, 先端 锥尖, 有时 也有极 小的缩 小叶; 外稃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呈短 芒状或 锥状, 7 至 多脉, 背脊不 明显; 内 桴等长 或稍短 于其外 桴, 背部具 2 脊, 先端 分裂成 2 芒状小 尖头; 鳞被 3, 稀可 较少, 椭 圆形、 线形 或线状 披 针形, 位 于两侧 f 其形不 对称, 均有数 条不明 显的细 脉纹, 上部边 缘生细 纤毛; 雄蕊 3, 偶可 较少, 花丝 细长, 开花 时伸出 花外, 花药 黄色; 子房 无毛, 具柄, 花柱 细长, 柱头 3, 偶可 较少, 羽 毛状。 颖 果长椭 圆形, 近内稃 的一侧 具纵向 腹沟。 笋期 3 — 6 月, 相对地 集中在 5 月。 本属 50 余种, 均产于 我国, 除 东北、 内 蒙古、 青海、 新疆等 地外, 全国各 地均有 自然 分布或 有成片 栽培的 竹园。 尤以长 江流域 至五岭 山脉为 其主要 产地。 仅有少 数种系 延伸至 印度、 越南, 日本 和朝鲜 的本属 植物均 系早年 由我国 输人。 欧洲、 北非及 北美也 直接 或间接 地由我 国引入 栽培, 并 且成为 若干种 的模式 产地。 由于 经济价 值大, 现在世 界 各地凡 是本属 植物能 生长的 地方, 几乎 都已有 引种。 云南有 12 — 14 种。 刚 竹属植 物系我 国竹亚 科中经 济价值 最大, 种类众 多的属 之一, 除著名 的毛竹 (楠 竹) 长 期以来 已有大 面积栽 培外, 其他 许多竹 种因不 同的用 途而广 泛栽培 于农村 或城市 庭 园中。 分种 检索表 1 (20) 箨鞘 背面具 斑点, 节内一 般长约 3 毫米; 续次 性发生 花序成 穗状。 2 (13) 秆箨 无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 鞘背部 通常无 刺毛。 3 (6) 新秆之 箨环具 毛环; 箨鞘底 生白色 细毛。 4 (5) 秆下部 或有对 中部节 间极为 短縮, 呈 不对称 肿胀; 箨 舌边缘 有长于 其本身 的纤毛 1. 人面竹 P. aurea 
禾本科  195  5 (4) 秆节间 正常不 短缩; 箨 舌边缘 有短于 其本身 的纤毛 2. 毛环竹 P. meyeri 6 (3) 箨环及 鞘底无 毛环。 7 (8) 幼 秆微被 白粉; 箨舌暗 褐色或 带绿, 有 褐色粗 长纤毛 3. 曲秆竹 P. nexuosa 8 (7) 幼 秆密被 白粉; 箨舌有 白色短 纤毛。 9 (12) 箨片平 直或微 皱曲; 箨舌 截形。 10 (11) 新秆 无斑纹 或老秆 有斑纹 4. 淡竹 P. glauca 11 (10) 新秆 下部有 斑纹, 老秆 无斑纹 5. 石绿竹 P. arcana 12 (9) 箨片强 褶皱; 箨舌强 隆起, 两侧明 显下延 6. 早竹 P. praecox  13 (2) 秆 箨有箨 耳或箨 耳不发 达者则 有长达 10 毫 米以上 的鞘口 璲毛, 箨鞘背 部多少 有硬毛 (美竹 有时无 箨耳及 缝毛, 但其 箨鞘鲜 时质地 脆硬, 并在上 部边缘 呈紫色 )。 14 (15) 箨耳 小或近 于无, 但具 长鞘口 璲毛; 箨舌 有长达 5 毫 米或更 长的流 苏状毛  7. €ti- P. edulis 15 (14) 箨 耳发育 良好, 常呈镰 刀形, 箨舌 边缘缝 毛短。 16 (17) 新 秆箨环 有毛; 箨舌 强隆起 8. 紫竹 P. nigra 17 (16) 新 秆箨环 无毛, 箨舌 弧形。 18 (19) 箨 鞘背部 无毛, 质 地脆硬 9. 美竹 P. mannii 19 (18) 箨鞘背 部多少 有毛, 质 地柔韧 10. 桂竹 P. bambusoides 20 (1) 箨鞘 背部无 斑点; 节内 一般长 5 毫米; 续 次性发 生花序 紧缩成 头状。 21 (24) 箨耳 宽大, 成镰刀 形或三 角形。 22 (23) 末级小 枝仅具 1 (一 2) 叶 11. 篌竹 P. nidularia 23 (22) 末级 小枝具 2—3 叶 8. 紫竹 P. nigra 24 (21) 箨 耳小; 末级 小枝具 2 — 5 叶 12. 水竹 P. heteroclada 1. 人面竹 (植物 名汇) 图版 46: 1-2 罗汉竹 (俗名 ) 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 ( 1878)*; McClure ( 1957); Fl.  (1978)*; S. Suzuki (1978" ;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Sieb. et Zucc. var. aurea Makino ( 1912) ; P. formosana Hayata (1916) et (1918). 秆 劲直, 高 5 — 12 米, 粗 2 — 5 厘米, 幼时被 白粉, 无毛, 秆呈绿 色或黄 绿色, 节 间长 15 — 30 厘米, 基部或 有时中 部的数 节间极 縮短, 缢縮或 肿胀, 或其 节交互 倾斜, 中、 下 部正常 节间的 上端也 常明显 膨大, 秆壁厚 4 一 8 毫米, 秆环 中度隆 起与箨 环同高 或 略高; 箨环幼 时生一 圈白色 易落的 短毛。 箨鞘背 面黄绿 色或淡 褐黄带 红色, 上 部两侧 常枯干 而呈草 黄色, 背 部有褐 色小斑 点或小 斑块, 无毛, 但 沿底部 生白色 柔毛; 箨耳及 鞘 口璲毛 俱缺; 箨 舌矮, 先 端截形 或微呈 拱形。 末级 小枝有 2 或 3 叶; 叶鞘 无毛; 叶耳 及 鞘口璲 毛早落 或无; 叶片狭 长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1 一 1.8 厘米, 仅 下 表面基 部有毛 或全部 无毛。 花枝呈 穗状, 长 3 — 8 厘米; 佛焰苞 5 — 7 片, 长 15 — 18 毫米, 各具数 条鞘口 璲毛, 缩小 叶卵形 至窄披 针形, 每 片佛焰 苞内有 假小穗 1 一 3 枚。 小穗含 1 一 4 枚 小花, 上部者 不孕; 小穗 轴节间 无毛; 颖 — 2 片; 外桴与 颖相类 似但较 
196  云南 植物志  1 ― 2. 人面竹 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 , 1. 杆的 一段, 2. 秆箨; 3—13. 毛竹 P. edulis (Carr. ) H. de Lehaie, 3. 小枝 一段, 4. 地下茎 一段, 5. 秆箨的 背面, 6. 枝叶, 7. 小穗, 8. 鳞被, 9. 第 一颖' 10. 第二 颖, 11. 雌蕊, 12 雄蕊。 (李 楠绘) 
禾本科  197  长, 具 多脉, 沿边 缘密生 柔毛; 内稃 与外桴 等长或 较短, 脊上具 纤毛, 脊间具 2 或 3 脉, 脊外两 侧各有 2 — 5 脉; 鳞被长 3. 5 — 5 毫米, 被 微毛; 花药长 10 — 12 毫米, 柱头 2, 羽 毛状。 颖果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14 毫米, 直径 1.5 — 2 毫米, 顶端 宿存花 柱的基 部。 笋期 5 月 中旬。 产 云龙、 安宁、 昆明、 通海、 罗平; 生 于海拔 1200 — 1900 米的 地带。 黄河 流域以 南各 省区有 分布, 但多为 栽培供 观赏, 在福建 闽清及 浙江建 德尚可 见野生 竹林。 世界各 地多已 栽培。 _ 2. 毛环竹 (华 东禾 本科植 物志) Phyllostachys meyeri McClure (1945)* et (1957)* ;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 Phyllostachys viridis ( Yong) McClure f . laqueata Wen (1982). 秆高 5 — 11 米, 粗 3 — 7 厘米, 劲直, 幼时 节下有 白粉; 节 间长达 35 厘米, 壁厚约 3 毫米; 秆环微 隆起, 略高于 箨环或 与箨环 同高; 箨 环最初 带紫色 并被易 落白色 细毛。 箨鞘背 面淡褐 紫色, 暗绿 色或黄 褐色, 被 白粉, 上部 有较密 的褐色 斑点或 斑块, 下部斑 点小而 稀疏, 有时尚 有紫色 条纹, 底部 生白色 细毛, 其 余部分 无毛; 箨耳 及鞘口 璲毛俱 缺如; 箨舌 黄绿色 至淡黄 褐色, 中度 发达, 中部稍 突出, 边 缘生短 纤毛; 箨片 外翻, 多 少呈波 状或微 皱曲, 紫绿色 ,具 黄边。 末级 小枝有 2 或 3 叶; 叶鞘 无毛; 无叶耳 及鞘口 缝毛, 或有 少数条 易落的 缝毛; 叶 舌显著 突出, 叶片披 针形至 带状披 针形, 长 7 — 13 厘 米, 宽 1 一 2 厘米。 花枝呈 穗状, 长 5. 5 — 7 (10) 厘米, 基 部托以 2 — 4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5 — 8 片, 无毛或 一侧生 柔毛, 无叶耳 及鞘口 缝毛, 缩小叶 狭小, 卵状披 针形至 锥形, 每 片佛焰 苞内具 1 至 3 枚假 小穗, 小穗长 3 — 3. 5 厘米, 披 针形, 含小花 1 或 2 枚; 小穗 轴最后 延伸成 针状, 其节 间具短 柔毛; 颖常 1 片, 披 针形; 外桴 长 2 — 2. 5 厘米, 无毛, 顶端 延伸成 芒状小 尖头; 内稃长 1.8 — 2. 3 厘米, 几无毛 或顶端 生 细毛; 鳞被 3,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5 毫米; 花药长 1 一 1.2 厘米; 柱头 3, 呈羽毛 状。 笋期 4 月 下旬。 产 安宁、 昆明、 马关、 西畴 等地; 生 于海拔 1300 — 1800 米的 地带。 河南、 陕西和 长 江流域 及其以 南各地 也有。 3. 曲秆竹 (植 物分类 学报) 甜竹 (云 南树木 图志) Phyllostachys flexuosa (Carr. ) A. et C. Riv. (1878); McClure (1957)* ; 云 南树木 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Bambusa flexuosa Carr. (1870). 秆高 5 — 6 米, 大者可 4 达 12 米, 直径 2 — 4 厘米, 粗 者可达 7 厘米, 基部 有时多 少呈 "之" 字形 弯曲, 幼 秆微被 白粉, 老秆灰 白色; 中部节 间长达 30 厘米或 更长, 壁 厚 3 — 5 毫米, 秆 环中度 隆起, 与箨环 同高。 箨鞘 背部绿 褐色, 有 淡紫色 脉纹, 有时并 有淡黄 色或黄 绿色纵 条纹, 无毛, 无 白粉, 具稀疏 或较密 且通常 为较小 的褐色 斑点; 无 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舌狭 而高, 紫 褐色或 有时为 黄绿带 紫色, 顶 端截平 或稍作 拱形, 边 
198  云 南植物 志  缘具易 断落的 长纤毛 或具短 纤毛; 箨 片狭三 角形或 带状, 外翻, 平直, 淡绿 紫色, 边缘 淡 黄色。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 耳及鞘 口缝毛 常无; 叶 舌长度 中等; 叶片长 8 — 12 厘 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下 表面多 少被毛 或近于 无毛, 但基部 具毛。 花枝呈 穗状, 长 4 一 6 厘 米, 基 部托有 3 — 6.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4 一 6 片, 鞘 部两侧 常被短 柔毛, 无叶耳 及鞘口 缝毛, 缩小叶 狭小, 披 针形至 锥形, 每 片苞腋 内生有 2 或 3 枚假 小穗, 小 穗长 2. 5 — 3. 5 厘米, 狭披 针形, 含 2 或 3 枚 小花, 常仅 最上端 1 枚小花 发育; 小穗轴 顶端 延伸呈 针状, 节间 有毛; 颖常 1 片; 外 桴长约 2.5 厘米, 无毛, 顶端 延伸成 芒状尖 头; 内 稃长约 2.2 厘米, 几无 毛或仅 顶端有 稀疏的 柔毛; 鳞被 狭卵披 针形, 长约 2 毫 米; 花 药长约 1 厘米, 柱头 3。 笋期 4 月 下旬至 5 月 上旬。 产 西畴。 我国黄 河流域 和长江 流域有 分布。 欧洲、 北 非和美 国引人 栽培。 4. 淡竹 (江 苏植 物志) 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 (1956)* et (1957)* ;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图鉴 (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96 广. 秆高 5 — 12 米, 粗 2 — 5 厘米, 幼 秆密被 白粉, 无毛, 节间最 长可达 40 厘米, 壁厚 仅约 3 毫米; 秆 环与箨 环均稍 隆起, 同高。 箨鞘 背面淡 紫褐色 至淡紫 绿色, 常有 深浅相 间的纵 条纹, 无毛, 具 紫色脉 纹及疏 生的小 斑点或 斑块, 无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 舌暗紫 褐色, 高约 2 — 3 毫米, 截形, 边 缘有波 状裂齿 及细短 纤毛; 箨片 线状披 针形或 带状, 开展或 外翻, 边缘淡 黄色。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耳 及鞘口 缝毛均 存在但 早落, 叶舌 紫 褐色; 叶片长 7 — 16 厘米, 宽 1.2 — 2. 5 厘米, 下 表面沿 中脉两 侧稍被 柔毛。 花枝呈 穗状, 长达 11 厘米, 基部有 3 — 5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5 — 7 片, 无毛或 一 侧疏生 柔毛, 鞘口缝 毛有时 存在, 縮小 叶狭披 针形至 锥状, 每 苞内有 2 — 4 枚假 小穗, 但其 中常仅 1 或 2 枚发育 正常, 侧 生假小 穗下方 所托的 苞片披 针形, 先端有 微毛。 小穗 长约 2.5 厘米, 狭披 针形, 含 1 或 2 枚 小花, 常以 最上端 1 枚 成熟; 小穗 轴最后 延伸成 刺 芒状, 节间 密生短 柔毛; 颖缺 如或仅 1 片; 外 稃长约 2 厘米, 常被短 柔毛; 内 稃稍短 于其 外稃, 脊 上生短 柔毛; 鳞被长 4 毫米; 花药长 12 毫米; 柱头 2, 羽 毛状。 笋期 4 月 中旬至 5 月底。 花期 6 月。 产 玉溪; 生 于海拔 2200 米的 地带。 黄河流 域至长 江流域 各地有 分布, 也是 常见的 栽培 竹笋, 味淡, 可供 食用; 竹材蔑 性好, 可编 织各种 竹器, 也 可整材 使用, 作农具 柄、 搭棚 架等。 5. 石绿竹 (江 苏植 物志) Phyllostachys arcana McClure (1945) * et ( 1957) ' ;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江苏 植物志 (197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 8 米, 粗 3 厘米, 幼秆被 白粉, 无毛, 节间 具紫色 晕斑, 节 间长达 20 厘米, 壁厚约 2 — 3 毫米, 秆环 强隆起 而高于 隆起的 箨环。 箨 鞘背面 淡绿紫 色或黄 绿色, 有紫 色纵 脉纹, 被 白粉, 具疣基 微毛, 基 部箨鞘 有紫色 斑点, 无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 舌狭而 高, 高 4 一 8 毫米, 先端具 缺刻, 边 缘生短 纤毛; 箨片 带状, 外翻, 平直或 有时微 皱曲。 
禾本科  199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 耳及鞘 口继毛 俱缺; 叶 舌强烈 伸出, 叶片长 7 — 11 厘米, 宽 1.2 — 1.5 厘米, 两面 无毛。 花枝 未见。 产 呈贡、 寻甸、 蒙自、 马关; 生 于海拔 1500 — 2000 米的 地带。 黄河 流域至 长江流 域 各地有 分布, 也是常 见的栽 培竹种 之一。 6. 早竹 (江 苏植 物志) 杭竹 (昆明 ) 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1980)* ; 江苏 植物志 (1977)* nom. nud. ;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国 植物志 (19%)*. 秆高 8 — 10 米, 粗 4 一 6 厘米, 幼秆深 绿色, 密被 白粉, 节间长 15 — 25 厘米, 常在 沟槽 的对面 一侧微 膨大, 有时 隐约有 黄色纵 条纹, 壁厚约 3 毫米, 秆节最 初为紫 褐色, 秆环 与箨环 均中度 隆起。 箨鞘 褐绿色 或淡黑 褐色, 初时 多少有 白粉, 无毛, 有不 规则分 散 的大小 不等的 斑点, 还有 紫色纵 条纹; 无箨耳 及鞘口 缝毛; 箨 舌褐绿 色或紫 褐色, 拱 形, 两侧 明显下 延或稍 下延, 致使 箨舌两 侧露出 甚多, 边 缘生细 纤毛; 箨 片窄带 状披针 形, 强烈皱 曲或杆 上部者 平直, 外翻。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稀可 5 或 6 叶, 无 叶耳和 鞘口 璲毛; 叶片 带状披 针形, 长 6 — 18 厘米, 宽 0.8 — 2. 2 厘米。 花枝呈 穗状, 长 4 一 5 (-7) 厘米, 基 部托以 4 一 6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5 — 7 片, 无毛或 疏生短 柔毛, 无叶耳 及鞘口 璲毛, 缩小叶 小型, 狭披 针形至 锥形, 每片 佛焰苞 内生有 2 枚假小 穗; 侧生小 穗常不 发育, 顶 生假小 穗常含 2 枚 小花, 常仅 下方的 1 枚 发育; 颖 1 片, 被 短 柔毛; 外稃长 2. 5 — 2. 8 厘米, 背面 疏生短 柔毛; 内稃长 2 — 2. 5 厘米, 背部 1/2 以上 疏生短 柔毛; 鳞被 仅见到 1 片, 长约 3 毫米, 花药 12 — 13 毫米, 柱头 仅见有 2 枚。 笋期在 3 月中旬 开始。 花期 4 一 5 月。 昆明 西山有 栽培。 江苏、 浙江有 分布。 笋 味美, 笋 期早, 持续时 间长, 产 量高, 是良好 的笋用 竹种, 浙江农 村常见 栽培; 秆 壁薄, 节 间又常 向一侧 肿胀, 仅 能作一 般柄材 使用。 7. 毛竹 (浙江 ) 图版 46, 3-13 楠竹 (四 川、 贵州) 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 ) H. de Lehaie (1906); R. A. Young (1937) et (1946); 陈嵘 (1937)*; C. S. CaoetS. A. Renv. (1988). Bambusa edulis Carr. (1866); Phyllostachys mitillis acut. non: A. et C. Riv.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 de Lehaie (1906); McCl. (1956) et (1957)* ; 中国 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S. Suzuki (1978)、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Phyllosachys heterocycla var. pubescens (Mazel) Ohwi (1953) ; 图鉴 (1976)*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秆高达 20 米, 粗可达 20 厘米, 幼 秆具厚 白粉并 密被细 柔毛; 箨环 有毛, 老秆无 毛, 并由 绿色渐 变为黄 绿色; 基部节 间甚短 而向上 则逐节 较长, 节 间长达 40 厘 米或更 长, 壁厚约 1 厘米 (但 有变异 ); 秆环不 明显, 低于箨 环或在 细秆中 隆起。 箨鞘 背面黄 褐 色或紫 褐色, 具黑 褐色斑 点及密 生棕色 刺毛; 箨耳 微小, 缝毛 发达; 箨 舌强隆 起乃至 
20U  云 南植物 志  为尖 拱形, 边缘 具粗长 纤毛; 箨片 长三角 形至披 针形, 初时 直立, 以后 外翻。 末 级小枝 具 2 — 4 叶; 叶耳不 明显, 鞘口缝 毛存在 而为脱 落性; 叶舌 隆起; 叶片披 针形, 长 4 一 11 厘米, 宽 0.5 — 1.2 厘米, 下 表面在 沿中脉 基部有 柔毛, 次脉 3 — 6 对, 再次脉 9 条。 花枝 穗状, 长 5 — 7 厘米, 基 部托以 4 一 6 片逐渐 稍较大 的微小 鳞片状 苞片, 有时 花枝下 方尚有 1 一 3 片 近于正 常发达 的叶, 当此 时则花 枝呈顶 生状; 佛 焰苞常 10 片 以上, 常偏 于 一侧, 呈 整齐的 覆瓦状 排列, 位于下 部者则 边缘生 纤毛及 微毛, 无 叶耳, 具易 落的鞘 口 缝毛, 缩小 叶小, 披 针形至 锥状, 每片孕 性佛焰 苞内具 1 一 3 枚假 小穗。 小 穗仅有 1 枚 小花; 小穗轴 延伸于 最上方 小花的 内桴之 背部, 呈 针状, 节 间具短 柔毛; 颖 1 片, 长 15 — 28 毫米, 顶端常 具锥状 缩小叶 有如佛 焰苞, 下部、 上部以 及边缘 常生有 毛茸; 外 稃长 22 — 24 毫米, 上部 及边缘 被毛; 内稃 稍短于 外稃, 中部以 上生有 毛茸; 鳞 被披针 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花 丝长约 4 厘米, 花 药长约 12 毫米; 柱头 3, 羽 毛状。 颖 果长椭 圆形, 长 4. 5 — 6 毫米, 直径 1.5 — 1.8 毫米, 顶端 有宿存 的花柱 基部。 笋期 4 月。 花期 5 — 8 月。 产 彝良、 威信、 昭通, 昆明有 栽培; 生 于海拔 1400 — 1900 米的 地带。 分布自 秦岭、 汉水流 域至长 江流域 以南和 台湾省 , 黄河 流域也 有多处 栽培。 毛 竹是我 国栽培 悠久、 面积 最广、 经济价 值也最 为重要 的竹种 之一。 该种在 云南的 面积 较小, 但滇 东北有 其自然 分布。 8. 紫竹 (竹谱 详录) 黑竹 (俗名 )、 埋欢朗 (傣语 )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 Munro ( 1868); 陈嵘 (1937); McClure (195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广; 秦 岭植物 志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S. Suzuki (1978)*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K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国 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ambusa nigra Lodd. ex Lindl . (1835); Phyllostachys nana Rendle (1904); P. puberula (Miq. ) Munro var. nigra (Lodd.) H. de Leh. ( 1910) ; P. nigripes Hayata (1916); P. filifera McClure (1940). 8a. 紫竹 (原 变种) 图版 47: 1-9 var. nigra 秆高 4 一 8 米, 稀 可高达 10 米, 直 径可达 5 厘米, 幼秆 绿色, 密被细 柔毛及 白粉, 箨环 有毛, 一年生 以后的 秆逐渐 先出现 紫斑, 最 后全部 变为紫 黑色, 无毛; 中部 节间长 25 — 30 厘米, 壁厚约 3 毫米, 秆环与 箨环均 隆起, 且秆 环高于 箨环或 等高。 箨 鞘背面 红褐 或略带 绿色, 无斑 点或常 具极微 小不易 观察的 深褐色 斑点, 此 斑点在 箨鞘上 端常密 集 成片, 被微量 白粉及 较密的 淡褐色 刺毛; 箨 耳长圆 形至镰 刀形, 紫 黑色, 边缘 生有紫 黑色 璲毛; 箨舌拱 形至尖 拱形, 紫色, 边缘 生有长 纤毛, 箨 片三角 形至三 角状披 针形, 绿色, 但脉为 紫色, 舟状, 直立或 以后稍 开展, 微 皱曲或 波状。 末级 小枝具 2 或 3 叶; 叶耳不 明显, 有脱落 性鞘口 缝毛, 叶舌稍 伸出; 叶片长 7 — 10 厘米, 宽约 1.2 厘米。 花 
禾本枓  201  图版 47 1—9. 紫竹 Phylk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 Munro, 1. 杆的 一段, 2. 枝叶, 3. 秆箨, 4. 颖, 5. 外稃, 6. 内稃, 7. 鱗被, 8. 雌蕊, 9. 雄蕊; 10 — 13. 灰金竹 P. nigra var. henonis (Mitford) Stapf ex Rendle, 10. 秆的一 段, 11. 笋, 12. 枝叶, 13. 秆箨。 (李 楠绘) 
202  云 南植物 志  枝呈短 穗状, 长 3. 5 — 5 厘米, 基 部托以 4 一 8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4 一 6 片, 除边 缘外无 毛或被 微毛, 叶耳 缺如, 鞘口缝 毛少数 或无, 缩小叶 细小, 通常 呈锥状 或仅 为一小 尖头, 亦可较 大而呈 卵状披 针形, 每片 佛焰苞 腋内有 1 一 3 枚假 小穗, 小穗 披 针形, 长 1.5 — 2 厘米, 具 2 或 3 枚 小花, 小 穗轴具 柔毛; 颖 1 一 3 片, 偶可 无颖, 背 面上部 多少具 柔毛; 外 稃密生 柔毛, 长 1.2 — 1.5 厘米; 内 稃短于 外桴; 花 药长约 8 毫 米; 柱头 3, 羽 毛状。 笋期 4 月 下旬。 产 景洪、 勐海、 马关、 广南、 丽江、 昆明、 永善; 生 于海拔 800 — 2200 米的 地带。 我国 南北各 地多有 栽培, 在 湖南南 部与广 西交界 处沿可 见有野 生的紫 竹林。 印度、 日本 及 欧美许 多国家 均引种 栽培。 本变 种秆色 奇特, 具很高 的观赏 价值。 秆也用 于做工 艺品。 8b. 灰金竹 (变种 ) 图版 47: 10—13 金竹 (云 南通称 ), 白夹竹 (四川 ), 淡竹 (本 草图经 ), 毛金竹 (浙江 ) var. henonis ( Mitford ) Stapf ex Rendle ( 1904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S. Suzuki (1978) * ; Z. P. Wang et al. (1980);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C. S. Chao et S. A. Renv. (1988);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中 国植物 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Bambusa puberula Miq. ( 1866 ) ; Phyllostachys Staunton i Munro ( 1868 ) . Phyl- lostachys puberula (Miq. ) Munro (1876) ; Phyllostachys henonis Bean ex Miff. (1895).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秆 不为紫 黑色, 较 高大, 可达 7 — 18 米, 秆 壁厚, 可达 5 毫 米, 箨鞘顶 端极少 有深褐 色微小 斑点。 产全省 大部; 生 于海拔 1000 — 2000 米的 地带。 黄 河流域 以南各 地均有 分布。 输人 日本及 欧洲。 从 生物种 系发, 的角度 来看, 本 变种应 作为原 变种的 地位, 但 因正式 命名较 种加词 为晚, 故反 而只能 #为 其变种 处理, 故此, 本变种 可称为 "命 名学上 的变种 (nomen- clatural variety) "。 笋供 食用; 秆 可整材 使用, 并可劈 篾编制 竹器, 粗大者 可代毛 竹供建 筑用; 中药之 "竹 茹"、 "竹 沥" 一 般取自 本种。 9. 美竹 (华 东禾 本科植 物志) 图版 48: 1-4 小金竹 (云 南俗名 ), 埋欢 (傣语 ) Phyllostachys mannii Gamble (1896)* ; C. S. Chao et S. A. Renvoize (1988); 中国 植物志 amy* ;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面". Phyllostachys assamica Gamble ex Brandis (1906); P. bavua E. G. Camus (1913); P. decora McClure (1956)* et (1957)*;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962)*; 江苏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P. helva Wen (1982)*. 秆高 8 — 10 米, 粗 4 一 6 厘米, 幼秆鲜 绿色, 疏生向 下的白 色毛, 无 白粉; 节间长 30 — 42 厘米, 秆壁厚 3 — 7 毫米; 秆环稍 隆起, 与箨 环同高 或较之 微高。 箨鞘 革质, 硬 
禾本科  203  而脆, 背面 呈暗紫 色至淡 紫色, 有淡黄 色或淡 黄绿色 条纹, 常 疏生紫 褐色小 斑点, 通常 在 较粗大 的笋及 笋下部 的箨鞘 (或箨 鞘的下 半部) 以紫色 为主, 而 在细笋 及笋上 部的箨 鞘 (或 仅在箨 鞘的上 半部) 则 以淡黄 或绿色 为主, 上 部边缘 则呈紫 红色, 顶 端宽, 截平 或 钝圆; 箨 耳变化 极大, 从无箨 耳或仅 有极小 的痕迹 乃至形 大而呈 镰刀形 有紫色 箨耳, 惟仅在 较大的 箨耳边 缘可生 紫色长 缝毛; 箨舌 宽短, 紫色, 截形或 常微呈 拱形, 边缘生 短 纤毛, 背部具 长毛; 箨片三 角形至 三角状 带形, 直立或 上部者 开展, 近 于平直 或很弯 曲至微 皱曲, 淡绿黄 色或紫 绿色, 基 部两侧 紫色。 末级 小枝具 1 或 2 叶; 叶耳小 或不明 显, 鞘 口璲毛 直立; 叶片披 针形至 带状披 针形, 长 7. 5 — 16 厘米, 宽 1.3 — 2. 2 厘米。 花枝 未见。 笋期 5 月 上旬。 - 产滇 西北、 滇 西南、 滇南、 滇东南 和滇中 地区; 生 于海拔 500 — 1900 米的 地带。 本 种分 布自黄 河至长 江流域 以及西 南直到 西藏的 南部。 印度 也有。 秆的节 间长, 易 劈蔑, 蔑性 甚好, 宜编 织篮、 席等 用品, 也 可整秆 使用。 因出笋 多, 成 林快, 是较好 的造林 竹种。 10. 桂竹 (江 苏植 物志) 图版 48: 5-14 刚竹 (竹 谱详录 ), 金竹 (云南 通称)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 1843); Munro ( 1957) *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1959)*; 图鉴 (1976)4 台湾 植物志 (1978)*; S. Suzuki (1978)*;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杆高 10 — 15 米, 粗达 3 — 8 厘米, 幼秆 无毛, 无 白粉或 被不易 察觉的 白粉, 偶可在 节下方 具稍明 显的白 粉环; 节 间长达 40 厘米, 壁厚约 5 毫米, 秆环 稍高于 箨环。 箨鞘 革质, 背面黄 褐色, 有时带 绿色或 紫色, 有较 密的紫 褐色斑 块与小 斑点和 脉纹, 疏生脱 落 性淡褐 色直立 刺毛; 箨耳小 型或大 型而呈 镰状, 有时无 箨耳, 紫 褐色, 璲毛通 常生长 良好, 亦 偶可无 璲毛; 箨舌 拱形, 淡褐 色或带 绿色, 边缘生 较长或 较短的 纤毛; 箨片带 状, 中间 绿色, 两侧 紫色, 边缘 黄色, 平直 或偶可 在顶端 皱曲, 外翻。 末级 小枝具 2 — 4 叶; 叶耳半 圆形, 璲毛 发达, 常呈放 射状; 叶 舌明显 伸出, 拱形 或有时 截形, 叶片长 5. 5 — 1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花枝呈 穗状, 长 5 — 8 厘米, 偶 可长达 10 厘米, 基 部有 3 — 5 片逐渐 增大的 鳞片状 苞片; 佛焰苞 6 — 8 片, 缩 小叶卵 圆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基 部 收縮呈 圆形, 上端 渐尖呈 芒状, 每片 佛焰苞 腋内具 1 枚 或有时 2 枚、 稀 3 枚 的假小 穗, 惟基部 1 一 3 片的苞 腋内无 假小穗 而苞片 早落。 小穗披 针形, 长 2. 5 — 3 厘米, 含 1 或 2 (-3) 枚 小花; 小穗轴 呈针状 延伸于 最上孕 性小花 的内稃 后方, 其 顶端常 有不同 程度 的退化 小花, 节间除 针状延 伸的部 分外, 均具细 柔毛; 颖 1 片或 无颖; 外稃长 2 — 2.5 厘米, 被稀疏 微毛, 先端 渐尖呈 芒状; 内稃稍 短于其 外稃, 除 2 脊外, 背部 无毛或 常于 先端有 微毛; 鳞被菱 状长椭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花药长 11 一 14 毫米, 花柱较 长, 柱头 3, 羽 毛状。 笋期 5 月 下旬。 产 个旧、 昆明、 永善、 昭通、 大关 等地。 黄河 流域及 其以南 各地, 从 武夷山 脉向西 经五岭 山脉至 西南各 省区均 有自然 分布。 
204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48 1—4. 美竹 Phyllostachys mannii Gamble, 1. 秆的一 段, 2. 枝叶, 3. 叶鞘及 璲毛, 4. 秆箨; 5—14. 桂竹 P. bam- busoidesSieb. etZucc. , 5. 秆的 一段, 6. 枝叶, 7. 秆箨, 8. 小穗, 9. 颖, 10. 外稃, U. 内稃, 12. 鳞被, 13. 雌蕊, 14. 雄蕊。 (李 楠绘) 
禾本科  205  秆 高大, 竹材 坚硬, 用于 建筑、 造 纸等。 笋可 食用。 11. 篌竹 (江 苏植 物志) 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 (1876); McClure (1957)*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 1962 广; 秦岭 植物志 (1976)"; 江苏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下册 ) (1984); 香 港竹谱 (1985)";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中 国竹谱 (1988)、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 册)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广. 秆 野生状 态仅高 2 — 3 米, 粗 1 一 2 厘米, 栽培状 态高达 10 米, 粗 3 — 4 厘米, 劲 直, 分枝斜 上举而 使植株 狭窄, 呈尖 塔形, 幼秆被 白粉; 节 间长达 30 厘米, 壁 厚仅约 3 毫米, 秆环 同高或 略高于 箨环; 箨 环最初 有棕色 刺毛。 箨鞘薄 革质, 上 部有白 粉及乳 白色纵 条纹, 中、 下部 则常为 紫色纵 条纹, 基 部密生 淡褐色 刺毛, 向上 渐疏, 边 缘具紫 红色或 淡褐色 纤毛; 箨 耳大, 系由 箨片下 部向两 侧扩大 而成, 三角 形或末 端延伸 成镰刀 形, 新 鲜时绿 紫色, 疏生 淡紫色 缝毛, 箨 舌宽, 微作 拱形, 紫 褐色, 边缘 密生白 色微纤 毛; 箨片 宽三角 形至三 角形, 直立, 舟形, 绿 紫色; 末级小 枝仅有 1 叶, 稀可 2 叶, 叶 片 下倾; 叶耳及 鞘口缝 毛均微 弱或俱 缺如, 叶 舌低; 叶片呈 带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3 厘 米, 宽 1 一 2 厘米, 无毛或 在下表 面的基 部生有 柔毛。 花枝呈 紧密的 头状, 长 1.5 — 2 厘 米, 基 部托以 2 — 4 片逐 渐增大 的鳞片 状小型 苞片; 佛焰苞 1 一 6 片, 在下 部者呈 卵形, 上 部者形 较狭, 纸质, 长约 16 毫米, 边缘生 纤毛, 其他部 分无毛 或只在 两侧及 顶部多 少 有毛, 缩 小叶有 变化, 极小 或近于 无或呈 叶状, 每片 佛焰苞 腋内具 假小穗 2 — 8 枚, 假小穗 的苞片 狭窄, 大小多 变化, 甚至有 时可无 苞片, 膜质, 5 — 7 脉, 具脊, 上部及 脊上均 生有长 柔毛, 小穗含 2 — 5 枚 小花, 上部 1 或 2 枚小花 不孕, 小穗轴 间略呈 棒状, 上侧 扁平并 生有数 条长柔 毛可达 15 毫米; 外桴 草质, 密被 长而开 展的细 刺毛, 先端作 芒状 渐尖, 长 6 — 11 毫米; 花药长 4. 5 — 5. 5 毫米; 柱头 3 有时 2 或 1, 羽 毛状。 笋期 4 一 5 月。 花期 4 一 8 月。 产 永善。 长 江流域 及其以 南各地 有自然 分布。 12. 水竹 (吴 郡志) 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er (1894) * ; Z. P. Wang et G. H. Ye. (1980); 广西 竹种及 其栽培 (1987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下) (1991)*;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下册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6)*; 四 川竹类 植物志 (1997)* . P. congesta Rendle (1904); 陈嵘 (193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华东 禾本科 植物志 (1%2)*; 江苏 植物志 (1977)、 P. dubia Keng (1940); P. cera- ta McClure ( 1957); P. purpurata cv. straighstem McClure ( 1957); 江苏 植物志 (1977)* . 秆高 6 米, 粗达 3 厘米, 幼秆具 白粉并 疏生短 柔毛; 节 间长达 30 厘米, 壁厚 3 — 5 毫米, 秆环在 较粗的 秆中较 平坦, 与箨环 同高, 在较 细的秆 中则明 显隆起 而高于 箨环; 节 内高约 5 毫米; 分枝角 度大, 以 致接近 于水平 开展, 箨鞘背 面深绿 带紫色 (在 细小的 笋上则 为绿色 ), 无 斑点, 被 白粉, 无毛 或疏生 短毛, 边缘生 白色或 淡褐色 纤毛; 箨耳 小, 但明显 可见, 淡紫色 ,卵形 或长椭 圆形, 有时 呈短镰 刀形, 边 缘有数 条紫色 缝毛, 
206  云南 植物志  在小的 箨鞘上 则可无 箨耳及 鞘口璲 毛或仅 有数条 细弱的 璲毛; 箨 舌低, 微 凹乃至 微呈拱 形, 边缘生 白色短 纤毛; 箨片 直立, 三 角形至 狭长三 角形, 绿色、 绿 紫色或 紫色, 背部 呈舟形 隆起。 末级 小枝具 2 叶, 稀可 1 或 3 叶, 叶鞘除 边缘外 无毛; 无 叶耳, 鞘 口璲毛 直立, 易 断落; 叶 舌短, 叶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5. 5 — 12. 5 厘米, 宽 1 一 1.7 厘 米, 下表面 在基部 有毛。 笋期 5 月。 产 勐海; 生 于海拔 1200 米的 地带, 多生于 河流两 岸及山 谷中。 黄河 流域及 其以南 各 地均有 分布, 为长 江流域 及其以 南最常 见的野 生竹种 之一。 竹材轫 性好, 栽培状 态下水 竹竹秆 粗直, 节 较平, 宜 编制各 种生活 及生产 用具。 笋 供 食用。 2. 禾西 亚禾斗 Oryzoideae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及叶 体内具 有通气 组织。 叶片 线形, 狭窄 或相当 宽阔, 不具 横脉, 基部无 关节; 叶舌 膜质。 小穗同 形或几 同形, 两性或 单性, 含一朵 小花, 如为 3 小 花时, 顶 生小花 两性, 侧生小 花就退 化为鳞 片状之 外桴, 小穗单 性时, 雌雄同 序或雌 雄 同株不 同序, 雌小穗 生于圆 锥花序 上部或 分枝的 末端, 雄 小穗在 雌小穗 之下;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之上 或自小 穗柄上 断落; 颖片 微小或 汇合成 一微小 的环形 边缘, 有时 缺如; 不 育花 的外稃 微小或 缺如, 能育花 的外稃 膜质或 革质, 具 3 — 9 脉, 无芒或 有芒; 内稃与 外桴 相似, 但具 3 脉; 鳞被 2 个, 全缘或 2 裂; 雄 蕊常为 6 枚, 稀 1 一 3 或多达 14 枚; 花柱 2 个。 颖 果小, 胚为 F+FP 型; 盾片尾 (或 裂片) 缺如 (菰 属除外 ); 种脐 线形; 籽 苗第一 个叶无 叶片。 约 9 一 10 属, 我国有 5 属 10 种, 大都是 热带与 亚热带 的水生 植物。 云南有 4 属 7 种。 分属 检索表 1 (2) 小穗 单性, 雌 雄同序 (雌 小穗 与雄小 穗生在 同一花 序上) 2 (1) 小穗 两性。 3 (4) 不育花 的外稃 2 枚, 虽小但 明显; 雌雄 6 枚 4 (3) 不育花 的外桴 缺如。 5 (6) 小 穗自简 短的小 穗柄上 脱落; 水边生 长有匍 匐茎的 草本… 6 (5) 小 穗连同 其柄的 上端一 段一同 脱落; 水面漂 浮的热 带水草 1. 稻属 Oryza Linn.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沼生或 陆生。 叶片 扁平; 叶舌 膜质。 圆 锥花序 顶生, 开展或 紧縮, 分枝 总状, 多数, 小穗 柄短。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3 小花 (1 朵两性 小花及 其下之 2 退化外 桴), 成熟 后自小 穗柄顶 端整体 断落; 颖片 缺如, 如存在 时也仅 在小穗 柄顶端 有 2 个 小型新 月形的 边缘; 退 化外稃 甚小, 钻形或 线形, 远比小 穗短, 内桴 缺如; 能育  4. W.M Zizania 1. 稻属 Oryza … 2. 假稻属 Leersia 3. 7K 禾属 Hygroryza 
禾本科  207  小花 位于最 上部, 外稃 革质, 有脊, 有芒 或否, 具 5 脉, 2 边 脉接近 边缘; 内稃 与外稃 同质, 但 较狭, 有脊, 具 3 脉, 边脉 亦接近 边缘; 鳞被 2 枚; 雄蕊 6 枚, 花药 细长; 花 柱 甚短, 柱头 2。 颖果 平滑, 种脐 线形。 本属约 20 — 25 种, 分布热 带及亚 热带, 常 生于潮 湿林下 或开阔 沼泽。 我国 连稻在 内共 4 种, 云南 都有。 稻 O. sativa Linn. 是属中 栽培面 积最广 的粮食 作物。 有水 稻和旱 稻两大 类型, 但 都有 许许多 多栽培 品种。 家稻的 祖先很 可能是 目前还 广泛分 布于我 国南部 至尼泊 尔一带 的 野生稻 O. rufipogon Griff . 。 本属 另一栽 培种是 非洲稻 O. glaberrima Steud. , 这个栽 培种很 可能起 源于非 洲野稻 O. barthii A. Chev. 。 一,|/;^!;| 分种 检索表 ' 基 部叶的 叶舌长 (8 —) 15 — 45 毫米。 栽培 植物; 小 穗宿存 4. 稻 O. sativa 野生 植物; 小 穗早落 3. 野生稻 O. rufipogon 基部 叶的叶 舌长在 6 毫米 以内。 结实小 花外稃 及内稃 无芒, 表面瘤 粒状, 但 不粗糙 1. 癯粒 野生稻 O. granulata 结实小 花外稃 有芒, 内桴有 小尖头 或芒, 至 少背部 (脉上 ) 粗糙 …… 2. 小粒稻 O. minute 1. 瘤粒 野生稻 (拟) 图版 49: 1-2 野稻 (图鉴 ), 鬼稻 (海南 ) Oryza 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Watt (1891); Hook. f. (1897); Bor..(1960) ; Mon- od de Froid. in Backer et al. (1968) . Oryza meyeriama ssp. 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Watt) Tateoka (1962); 图鉴 (1976) * ; O. meyeriana var. granulata (Watt) Duistermaat (1987) ; O. meyeriana auct non (Zoll et Mor. ) Baill. (198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海南 植物志 (1977) * . 多年生 草本, 全 株呈灰 绿色。 根状 茎短, 其上着 生多数 芽及不 定根。 茎 斜升, 高达 55 厘米, 光滑 无毛, 下 部幼茎 上有疏 松干燥 的叶鞘 包裹。 叶 鞘短于 节间, 平滑 无毛, 鞘 口处有 少数白 硬毛; 叶舌 膜质, 长约 0.6 毫米; 叶片下 部者较 特殊, 长仅 2 — 4 毫米, 干燥, 反折, 极似 竹类之 箨片, 上 部者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23 (-30) 厘米, 宽约 0.6 — 1.8 厘米, 两面 均光滑 无毛, 叶缘 微糙, 基 部缢缩 成一短 柄连于 叶鞘。 圆锥 花序 简单, 长达 8 厘米, 分 枝少、 短或 有时不 分枝, 光滑 无毛;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平滑 无毛, 近 轴面有 凹槽, 先端 膨大, 两侧有 一弧状 突起是 为退化 颖片之 痕迹; 不孕花 外稃 2, 钻 形至披 针形, 长约 1 毫米; 孕 性小花 卵状长 圆形, 两侧 压扁, 长约 6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外 桴及内 稃均为 革质, 表面密 布瘤状 突起, 外稃矩 圆形, 具 5 脉, 先端急 尖, 内稃 舟形, 具 3 脉, 两 条边脉 处凹陷 成槽, 被 外桴握 住形成 关节; 鳞被 2, 膜质透 明, 倒卵状 楔形, 长约 0.5 毫米; 雄蕊 6, 花药 白色, 花时伸 出稃片 之外; 子 房椭圆  1 (4) 2 (3) 3 (2) 4 (1) 5 (6) 6 (5) 
208  云南 植物志  形, 无毛, 柱头 2, 羽 毛状, 白色。 花果期 4 一 10 月。 产 景洪、 耿马、 盈江、 芒巿, 向东至 绿春、 元江等 18 个县, 澜 沧江、 怒江、 红河、 李 仙江、 南汀 河等河 流下游 地段是 主要分 布区; 生 于海拔 425 — 1000 米之 山坡、 疏林、 灌丛、 竹林及 湿地。 广东 也有。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中南 半岛、 印度 尼西亚 (苏门 答腊、 爪哇) 等均有 分布。 本种与 O. meyeriana (Zoll. et Mor. ) Baill. 相近, 主要 区别在 于本种 的孕性 小花及 颖果均 较小, 孕性小 花长约 6 毫米, 长 宽比约 2 — 3 倍, 颖果长 3. 4 — 4.1 毫米 (那 个种 孕性 小花长 (6.1 —) 6. 8 — 10. 5 毫米, 长 宽比为 3.1 — 6. 4 倍, 颖果长 4.1 一 7. 3 毫 米), 主要分 布于印 度经中 南半岛 至爪哇 (后者 分布于 爪哇、 加里 曼丹和 菲律宾 )。 Tateoka 将 其置于 O. meyeriana 之 下作为 亚种, Duistermaat 则作 为变种 处理, Monod de Froideville 将 其独立 为种。 考虑到 本种与 O. meyeriana 的性状 有明显 区别, 本志 拟作种 处理。 2. 小粒稻 (海 南植 物志) 图版 49: 3-4 药用 野生稻 (云南 ) Oryza minuta J. S. Presl ex Presl ( 1830) ; Bor ( 1960) ; Tateoka ( 1963) * ; Monod de Froid. in Backer et al. (1968); Bor (1978); Duistermaat (1987). Oryza officinalis Wall. (1848), nom. nud. ; Wall, ex Watt (1891); Tateoka (1962) ; O. officinalis ssp. officinalis Tateoka (1963).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达 2 米 以上, 基部 节及没 于水中 的节上 生根, 平滑 无毛, 节间 具脊和 凹槽。 下 部叶鞘 略疏松 裹茎; 叶 耳通常 存在, 倒 卵状披 针形、 披针形 至线状 披 针形, ,镰 刀状, 被长达 2 毫米 之毛; 叶 舌呈领 状或三 角形, 草质, 先 端截形 或钝, 具 脉, 无小' 横脉, 无 毛或被 白毛; 叶片 线形, 长 15 — 80 厘米, 宽 0.7 — 2. 3 厘米, 平滑无 毛、 粗糙或 两面被 白毛, 边缘 光滑至 粗糙, 中脉 在下方 突出, 无小 横脉。 圆锥 花序疏 松, 收缩, 长 30 — 50 厘米, 宽 0.5 — 24 厘米, 花序轴 及分枝 无毛, 枝腋 有时有 一簇白 毛; 小 穗柄长 0.5 — 2. 5 毫米, 光滑 无毛; 小穗 水平或 斜生于 柄上, 椭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 2. 6 毫米, 急尖至 渐尖; 不孕花 外桴长 圆形、 披针 形至线 状披针 形, 长 0.5 — 3 毫米, 草质, 被糙 伏毛; 孕花外 桴长圆 形至披 针形, 长 3.7~6.2 毫米, 宽 1.2 — 2 毫米, 边 缘向内 弯曲, 先端 渐尖, 有沟, 具 精细之 网纹, 中脉 密被硬 毛或疏 被微 柔毛, 草质至 骨质, 芒长 4 一 12 毫米, 纤细; 内 桴一如 外稃, 披 针形, 长 3. 6 — 5.2 毫米, 宽 0.5 — 1.9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一长 0.2 — 1 毫米之 突起; 鳞 被宽倒 卵形、 倒卵 形至椭 圆形, 长 0.1 — 1 毫米, 宽 0.2~0.6 毫米, 先端 急尖至 微凹, 干 膜质, 多少 具明显 的脉; 雄蕊 黄色或 棕色; 柱 头淡黑 紫色, 有时棕 黑色; 颖果椭 圆形、 长圆 形至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2. 3 — 4. 4 毫米, 黄 棕色。 花果期 8 — 10 月。 产 普洱、 耿马、 永德; 生 于海拔 520 — 1000 米 之湿润 山谷水 沟旁。 广东、 广 西有分 布。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中南半 岛至菲 律宾、 新几 内亚岛 也有。 本 种可作 饲料。 有 的学者 (Tateoka, 1962) 根 据花序 构造, 小穗 大小、 芒的 长短等 特征的 细微差 另 !J, 将 O. officinalis 与 O. minuta 区别 开来。 我 们同意 Bor (I960) 和 Duistermaat 
图版 49 1— 2. 瘤粒 野生稻 OryzagranulataNeeset Am. ex Watt, 1. 花序, 2. 小德; 3 — 4. 小粒稻 0. minutaj. S. Per si, 3. 花序, 4. 小穗; 5_6. 野生稻 O. rufipogon Griff. , 5. 花序, 6. 小穗 (去芒 ); 7—9. 稻 0. sativa Linn., 7. 植株, 8. 小穗, 9. 小穗 柄顶端 (顶面 观示退 化的颖 片)。 (李 楠绘) 
210  云南 植物志  (1987) 等 学者的 意见, 认为上 述差别 太小, 不 足以区 别为两 个种, 而将 O. officinalis 并入 〇. minuta 3. 野生稻 (拟) 图版 49: 5—6 普通 野生稻 (云南 ) Oryza rufipogon Griff. (1851)* ; Bor (1960, 1978); Duiste 腿 at (1987)* • 多年生 草本, 丛 生或匍 匐状。 秆 倾卧而 漂浮或 上升至 直立, 高 (60 —) 100-250 厘米, 平滑 无毛, 通常于 基部节 上或较 高而没 于水下 的节上 生根。 下部 叶鞘略 肿胀; 叶 耳存在 或否, 耳状, 长 1 一 7 毫米, 被毛 或否; 叶舌 三角形 至窄三 角形, 长 9 一 38 毫米, 宽 5 — 8 毫米, 草质、 急尖, 有 脉及小 横脉, 平滑 无毛; 叶片 线形, 长 27 — 60 厘米, 宽 0.7 — 2. 5 厘米, 两面 均平滑 无毛至 粗糙, 中脉 在下面 突起, 无小 横脉。 圆锥花 序疏松 收缩, 长 12 — 30 厘米, 径 1 一 7 厘米, 分枝 开展至 直立, 无毛, 有 时枝腋 具一簇 白毛; 小穗柄 近轴面 凹陷, 长 13 毫米, 无毛或 略被微 柔毛; 小 穗倾斜 着生于 柄上, 长 圆形至 倒卵 状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宽 2 — 2. 7 毫米, 边缘 内弯; 不 孕花外 稃三角 形, 披 针形至 线状披 针形, 草质, 长 1.3 — 7. 5 毫米, 先端 急尖至 渐尖, 具齿, 中脉或 边缘 无毛或 被毛; 孕花 外桴倒 卵形、 倒卵 状长圆 形至长 圆形, 长 7 — 11 毫米, 宽 1.4 一 2.2 毫米, 骨质, 有 浅沟及 精细之 网纹, 被白 硬毛, 先 端钝, 有时带 紫色; 芒长 2. 5 — 8 厘米, 粗壮; 内 桴一如 外稃, 线状披 针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0.8 — 1.2 毫米, 先端渐 尖, 具小 尖头; 鳞被 倒卵形 至倒卵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先端 截形, 脉 明显; 雄蕊长 5 — 6 毫米, 黄色或 棕色; 柱 头淡黑 紫色或 无毛。 颖果长 圆形, 长 5 — 7 毫米, 径粗 1.4 一 2 毫米, 红 棕色。 花果期 9 一 11 月。 产 元江、 景洪; 生于 湿地、 沼泽、 水 塘中。 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东 部及东 北部、 孟 加 拉国、 缅甸 北部。 由于 我们观 察的标 本数量 不多, 而 且仅限 于云南 地区, 因此本 种在国 内及国 外的分 布 情况均 不详。 本种与 O. sativa 相近, 区别仅 在于本 种雄蕊 较长为 5 — 6 毫米, 黄色或 棕色, 颖果 径不及 2 毫米 (后者 雄蕊长 0.8 — 2. 2 毫米, 白色或 黄色, 颖果 径大于 2 毫米 ), 在自然 状态下 极易与 O. sativa 杂交, 因此 本种很 有可能 是栽培 水稻的 祖先。 本 种有时 侵人农 田成为 杂草; 可为 牧草, 但 因叶粗 糙牛不 喜食; 由于 长期自 然选择 的 结果, 本种对 水稻病 虫害有 较强的 抗性, 我 国学者 用之与 栽培水 稻杂交 培育出 了优良 品种; 在水稻 "三 系" 研究工 作中, 我 国学者 用花粉 败育型 培育出 了水稻 雄性不 育系。 因 此本种 对水稻 育种及 "三 系" 选育具 有十分 重要的 意义。 4. 稻 (名医 别录) 图版 49: 7—9 粳稻、 籼稻、 糯稻 (名医 别录) Oryza sativa Linn. ( 1753); Hook. f. ( 189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excl. var. ; Duistermaat (1987)*.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50 — 190 厘米, 平滑 无毛; 节间有 明显之 肋和 凹槽; 除分蘖 节外下 部节上 着生不 定根。 叶 鞘长于 节间, 下部 者疏松 裹茎, 无毛; 叶耳常 存在, 镰 刀状, 被毛 或否; 叶舌 纸质, 卵 状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10-36 
禾本科  211  毫米, 宽 2. 5 — 8 毫米, 先端 急尖, 稀钝, 有 数条维 管束, 有 或无小 横脉; 叶片 线形, 长达 60 厘米, 宽 0.6 — 2. 2 厘米, 两面 均平滑 无毛或 粗糙, 叶缘 粗糙, 中脉在 下面突 起, 无小 横脉。 圆 锥花序 疏松, 稍 收縮, 成熟时 下垂, 长 9 一 30 厘米, 径 1 一 8 厘米, 花 序轴有 明显之 纵肋, 平滑 无毛或 向上变 粗糙; 分枝常 上升, 有 明显之 肋槽, 粗糙; 小 穗柄长 1 一 7 毫米, 光 滑无毛 或被微 柔毛; 小穗 常倾斜 着生于 柄上, 外 形变异 很大, 成 熟时 黄色、 紫 色或带 紫色, 两侧 压扁, 常为矩 圆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3 — 4 (-4.5) 毫米, 先端 骤凹; 颖 退化, 仅在小 穗柄顶 端残留 2 个孤形 痕迹; 不孕 花外桴 2, 纸质, 卵状披 针形、 披 针形、 矩圆 形或矩 圆状披 针形, 长可达 4 毫米, 先端渐 尖或有 数齿; 孕 性小花 外稃矩 圆形, 骨质, 具 5 脉, 表面有 精细之 网纹, 无毛 或被白 茸毛, 先端 骤尖, 无芒或 具长达 7 厘米 的芒; 内桴 侧面观 呈长椭 圆形, 3 脉, 先端 急尖, 有小凸 尖头, 余 同 外桴; 鳞被 2, 近 楔形, 有 多条维 管束; 雄蕊 6, 花药 白色或 黄色; 柱头 2, 羽 毛状, 白色。 颖果 卵形、 椭圆 形至披 针形, 白色、 暗紫 色或带 紫色。 广泛 栽培于 全世界 热带至 地中海 地区。 生于水 田或旱 田中。 本 种为人 类最重 要的粮 食作物 之一, 稻米除 直接煮 食外, 还可 酿酒、 制 淀粉; 米糠 可作为 饲料; 稻秆可 作编制 及造纸 原料。 由于 人类长 期栽培 及培育 新品种 之故, 本 种变异 很大, 如芒的 有无、 谷粒的 颜色和 大小、 颖果的 品质、 生活 习性等 特征均 有诸多 变异, 据称 种下分 类群已 达千数 以上。 本 志 不讨论 种下分 类群。 2. 假稻属 Leersia Sw. 多 年生, 稀 一年生 草本, 水生或 湿生, 常有匍 匐茎。 秆常 膝曲, 节上 生根, 上部直 立。 叶 片狭而 扁平, 边缘 粗糙; 叶舌 膜质。 圆 锥花序 顶生, 卵 形或长 圆形, 开展; 分枝 有时 单一, 总状; 小穗含 1 小花, 两侧 压扁, 无芒, 通常 亦无柄 状基盘 (L. stipitata 有), 自简 短的小 穗柄上 脱落; 颖 缺如, 如存 在时也 仅为小 穗柄顶 端皱起 而不太 明显的 边缘; 外稃 质硬, 舟形, 脊 上有小 刺毛, 无芒, 稀有小 尖头或 短芒; 内稃 与外桴 同质, 但 较狭, 常具 3 脉, 脊上 亦有小 刺毛; 雄蕊 6 枚, 有时 1 至 3 枚; 鳞被 2 枚。 颖果扁 压, 与 内外桴 分离。 本属约 17 种, 分布全 球沼泽 地带, 河岸边 或浅水 池塘, 但主产 热带, 少数至 温带。 我国有 3 种, 云南有 1 种。 本属 与稻属 Oryza 相近, 惟 一区别 是本属 不孕小 花外稃 缺如。 少数 种具有 柄状基 盘 , 与山 涧草属 Chikusichloa 也 有联系 。 1. 假稻 (图鉴 ) 图版 50: 4—5 李氏禾 (种 子植物 名称) Leersia hexandra Sw. (1788); Bor (I960)*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Monod de Froid. in Backer et al. (1968) .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 发达, 节上 生根。 秆下 部伏卧 地面, 于节 处生根 或否, 上部直 立, 节 上常被 倒生白 柔毛, 余平滑 无毛。 叶 鞘长于 或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平滑 无毛; 叶舌 
212  云 南植物 志  膜质, 长 1 一 2. 5 毫米, 边缘两 侧变草 质而与 叶鞘相 延续;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扁 平或内 折, 长 5 — 12 (20) 厘米, 宽 4 一 11 毫米, 微糙或 远轴面 平滑。 圆 锥花序 简单, 长 (4 一) 6 — 12 厘米, 分 枝基部 裸露, 次级 分枝少 或无; 小穗 柄长约 0.5 — 1 毫米, 顶端 略 凹陷而 具环状 边缘, 有的学 者视其 为颖之 遗迹; 小 穗两侧 压扁, 淡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约 4 (-5.5) 毫米; 外稃具 5 脉, 中脉成 脊具一 列透明 向顶部 弯曲的 刺毛, 内桴具 3 脉, 中脉 成脊, 被 类似于 前述的 刺毛; 雄蕊 6, 花丝 极短, 花药 黄色, 长 2 — 3 毫米。 花 果期夏 秋季。 云南 大部分 地区有 分布。 常 见于田 边及水 沟边。 广布 于世界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本种 为牛、 马 喜食, 在 印度尼 西亚爪 哇则专 门栽培 作青饲 料或干 饲料。 另记 载有与 本种相 近的种 L. japonica Makino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 本科: 631, 1959; Fl. Jap. : 147, 1978) 或将 该种作 为变种 L. hexandra Sw. var. japonica (Makino) Kengf.。 我们 认为, L. hexandra Sw. 是一全 热带广 布种, 形态特 征有一 定变异 幅度, 仅根 据花序 主轴之 细弱或 粗壮, 小 穗之长 短以及 小穗两 侧有毛 或否, 二 者恐难 区别。 3. 水禾属 Hygroryza Nees 浮水 多年生 草本。 秆稍 粗壮, 在 水面上 铺散, 节上 生根; 分枝 多叶, 直立 而短。 叶 鞘 膨大, 有脊; 叶片 扁平, 卵长 圆形, 先 端钝。 圆锥花 序短, 宽而 疏散, 分 枝少, 最下 部分枝 轮生, 有数枚 小穗; 小 穗仅含 1 枚 小花, 有 长芒; 颖片 缺如; 外稃 纸质, 两侧压 扁, 有脊, 具 5 脉, 侧 脉靠近 边缘, 脊和 脉上有 纤毛; 内稃 有脊, 具 3 脉, 脊上 粗糙或 有 纤毛; 鳞被 2 枚, 稍 偏斜; 雄蕊 6 枚, 花药 线形; 柱头 2 枚。 颖 果狭长 圆形, 与内外 稃 分离。 单 种属。 分 布亚洲 热带。 1. 水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0: 1-3 Hygroryza aristata (Retz. ) Nees ex Wight et Arn. (1833); Hook. f. (1897); A. Ca- mus in Lecomte (192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I960)* ; 图鉴 (1976)* . Pharus aristatus Retz. ( 1789) . 浮水 草本。 秆 浮漂于 水中, 曲折, 具多数 分枝, 节 上生多 数羽状 须根。 叶鞘 长于节 间, 肿胀, 光 滑无毛 , 有小 横脉, 先端 截形; 叶 舌白色 膜质, 长约 0.8 毫米; 叶片狭 卵形, 长 1.5 — 4 厘米, 宽 6 — 18 毫米, 叶 面光滑 无毛, 具 显著小 横脉, 上面脉 上有多 数 乳头状 突起, 基 部圆形 或略呈 心形, 以一极 短的柄 连于叶 鞘上。 圆锥花 序长约 4 厘 米, 分 枝少, 光滑 无毛; 小 穗长约 8 毫米 (芒除 外), 两侧 压扁, 基 部具长 1 一 10 毫米 之柄状 基盘; 无 颖片; 外桴 纸质, 具 5 脉, 脉上 具白色 纤毛, 先 端延伸 成一约 9 毫米之 芒; 内稃 等长于 外桴, 纸质, 具 3 脉, 边 脉内方 形成一 凹槽而 被外桴 握住; 雄蕊 6, 花 药 黄色。 花期 9 月。 产 耿马、 盈江; 生 于海拔 400 — 800 米之水 田及池 沼中。 分布于 福建、 广东、 海南。 印度 (除 西北地 区以外 )、 斯里 兰卡、 缅甸及 东南亚 也有。 
图版 50 1 一 3. 水禾 Hygroryza aristata (Retz. ) Nees ex Wight et Am. , 1. 植株, 2. 小穗 及柄状 基盘, 3. 内稃及 外稃; 4—5. 假稻 Leersia hexandra Sw. , 4. 植株, 5. 小穗; 6—8. 菰 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 Stapf, 6. 花序, 7. 雄小 纏, 8. 雌 小穗; 9—13. 总苞草 Elytrophorus spicatus (Willd. ) A. Camus, 9. 植株, 10. 小穂, 11. 小花, 12. 内稃 背面, 13. 内稃 侧面。 (李 楠绘) 
214  云 南植物 志  据 称本种 常在湖 泊和流 动缓慢 的溪流 中形成 漂浮的 群丛, 为牛喜 食的青 饲料, 其果 实也 可为人 食用。 4. 蔬属 Zizania Linn. 一 年或多 年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大, 粗壮。 叶 片长而 扁平。 圆 锥花序 大型, 顶 生, 分枝 单性, 雌雄 同序, 下 部分枝 斜升或 开展, 着 生雄性 小穗, 上 部分枝 斜升, 成熟 时 直立, 着 生雌性 小穗; 小穗 仅含一 小花; 颖 片退化 难见, 仅为小 穗柄顶 端一甚 小的环 状 残迹; 雌小穗 的外桴 革质, 紧抱同 质内桴 的脊, 先 端延伸 成芒; 雄小穗 的外稃 膜质, 先端渐 尖至有 短芒, 内稃 与外稃 同质, 且 为外稃 紧抱; 雄蕊 6 枚, 花药 线形。 颖 果圆柱 形, 为 内外稃 所包;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2. 为东 亚北美 间断分 布属。 约 3 种, 常生 于沼泽 或浅水 池塘。 1 种产俄 罗斯远 东至中 南半岛 北部。 2 种产 北美。 我国有 1 种。 1. 菰 (名医 别录) 图版 50: 6—8 茭 儿茶、 茭白、 茭笋 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 Stapf (1909); Bor (1940, 1960). Zizania lati folia Turcz. ( 1938), nom. nud. ; Hydropyrum lati folium ( Turcz. ) Griseb. in Ledeb. (1853); Z. caduciflora (Turcz. )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图鉴 (1976". 多 年生水 生草本 植物。 具有发 达而粗 壮之根 状茎, 节上 轮生多 数具羽 毛状分 枝的不 定根, 并有残 存之叶 鞘包裹 节间。 秆 直立, 高达 3 米, 粗壮, 中空, 光滑 无毛。 叶鞘长 于 或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叶舌 纸质, 三 角形, 长达 2 厘米 以上; 叶片 扁平, 叶 面光滑 无毛, 微槌, 具 多数小 横脉, 长达 100 厘米, 宽达 4 厘米。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3Q_60 厘米, 分枝 多数, 上升或 基部者 开展。 小 穗含一 小花, 单性, 雌雄 同株, 雄性小 穗多着 生在下 部的分 枝上, 雌 性小穗 着生在 上部分 枝上; 中 部分枝 常混生 有雄性 及雌性 小穗; 雄性: 小穗圆 筒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常呈棕 黄色, 外桴 膜质, 具 5 条显著 之脉, 先端 渐尖 成长约 0.5 — 1 厘米的 芒, 内稃 膜质, 3 脉, 花 丝短, 花药 线形, 棕 黄色, 长 6 — 9 毫米; 雌性: 小 穗几呈 线形, 淡黄 绿色, 外稃 纸质, 长 1.5 — 2. 5 厘米, 具 5 条 粗壮的 脉, 先端 具长达 3 厘米 的芒, 内稃 纸质, 具 2 脉, 柱头羽 毛状, 棕 黄色。 花 果期秋 季。 云南各 地均有 栽培。 产我 国南北 各地。 俄 罗斯、 日本、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本种之 嫩茎如 被真菌 Ustilagoedulis 寄 生后变 肥大, 成为 可食的 蔬菜称 茭白; 秆和 叶可 作家畜 和鱼的 饲料; 根和谷 粒均可 入药, 治心 脏病及 利尿; 茭 白内成 熟的黑 色孢子 可作 化妆品 原料; 还可 栽培作 观赏、 固 堤以及 保护水 生动物 之绿篱 等用。 3 . 声竹 亚科 Arundinoideae 多 年生稀 一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低 矮或芦 苇状。 叶片 狭窄或 宽阔; 叶 舌常具 纤毛, 
禾本科  215  稀为 膜质。 圆锥 花序。 小穗含 1 至 10 朵 小花, 圆柱形 或两侧 压扁, 两性或 单性, 后者 有 时雌雄 异株;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颖 宿存或 脱落; 外稃无 脉或具 1 至 多脉, 全缘或 1 至 3 浅裂, 无芒或 有芒; 鳞被 2 个, 楔形, 肉质, 先端 截平; 雄蕊 3 枚, 稀多至 6 枚; 柱头 2 个。 果常为 颖果; 胚为 P- PF 型或 P+PP 型, 其 长为颖 果长的 1/4-1/2; 种 脐椭 圆形或 线形, 稀 点状; 盾 片尾及 中胚轴 存在; 外胚叶 缺如; 籽苗 第一片 叶叶片 折叠。 本 亚科含 40 属 以上, 600 余种, 广布 全球, 但 主要分 布在热 带及亚 热带, 国产属 种 不详, 云南有 9 属, 15 种。 其中针 剪草属 Stipagrostis 为我国 分布新 记录。 三 芒草属 Aristida 在系 统中有 不同的 位置, 少数 学者主 张将它 置于虎 尾草亚 科中, 有的学 者将它 置于针 茅族。 近年 研究表 明放在 芦竹亚 科比较 自然。 分属 检索表 1 (2) 小穗在 穗状圆 锥花序 的主轴 上密集 成簇, 每 簇由多 数小穗 组成一 个小球 形的小 花序, 此小 花序之 下托以 3 枚以上 的锥形 总苞片 3. 总 苞草属 Elytrophorus 2 (1) 小穗 不以多 数密集 成簇, 亦无上 述的总 苞片。 3 (6) 小穗含 1 朵 小花, 外桴有 3 芒; 植株 较矮, 高 度一般 不超过 1 米; 叶片 狭窄, 常 内卷。 4 (5) 中 芒无毛 9. 三 芒草属 Aristida 5 (4) 中芒 有羽状 长柔毛 8. 针 剪草属 Stipagrostis 6 (3) 小穗含 2 至多数 小花、 外桴无 芒或有 1 芒; 植 株通常 高大, 高 1 一 5 米; 叶片 宽阔, 扁平。 7 (8) 小穗含 2 花, 第 一小花 不育, 第 二小花 两性, 自其柄 上断落 …… 7. 棕 叶芦属 Thysanolaena 8 (7) 小穗含 数花。 9 (12) 叶 片广披 针形或 卵形, 显著 具有小 横脉, 通常有 短柄。 10 (11) 小穗 有柄; 除 顶生小 花外, 全部 小花均 能育; 外 桴无芒 1. 假淡 竹叶属 Centotheca 11 (10) 小穗无 柄或近 无柄; 最 下一花 能育, 上部者 不育, 常 有短芒 …… 2. 淡 竹叶属 Lophatherum 12 (9)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不具小 横脉, 亦无 叶柄。 13 (16) 中小型 禾草, 高在 1 米 以内; 花序 小型, 长 度一般 不超过 10 厘米。 14 (15) 叶舌 为一圈 短柔毛 4. 扁 芒草属 Danthonia 15 (14) 叶 舌膜质 毛 蕊草属 Duthiea 16 (13) 大型 禾草, 高 1 一 5 米或 更高; 花序 大型, 长 (15—) 20 — 60 厘米。 17 (18) 叶 舌膜质 5. 芦竹属 Arundo 18 (17) 叶 舌为一 圈毛。 19 (20) 外稃 无毛, 基盘延 长而具 有丝状 长柔毛 6. 芦苇属 Phragmites 20 (19) 外桴 在近边 缘的侧 脉上有 柔毛, 基盘 有时具 短柔毛 类芦属 Neyraudia 1 . 假淡 竹叶属 Centotheca Desv. , nom. conserv.  多年生 草本; 有根 茎或匍 匐茎。 秆 直立。 叶片 宽或狭 椭圆披 针形, 基部 渐狭, 常有 小 横脉。 圆 锥花序 顶生, 疏松, 分枝 斜升或 开展;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小花 2 至 数朵, 上 部者常 退化, 稀 最下部 1 枚 小花也 退化; 小穗轴 无毛, 迟 缓脱落 于颖之 上及各 小花之 间; 颖片 宿存, 稍不 相等, 先 端急尖 或钝, 膜质, 具 3 — 5 脉, 背部 有脊; 外稃 背部近 
216  云 南植物 志  圆形, 长圆披 针形, 先 端急尖 或钝, 常 见小凸 尖头, 有 5 — 7 脉, 全 部外稃 无毛, 或最 下部者 无毛, 而上 部者边 缘附近 有瘤基 硬毛; 内稃 狭窄, 稍短于 外稃, 边 缘内折 成脊, 脊上有 微纤毛 ;雄蕊 2 枚。 颖果与 内外桴 分离。 本属约 4 一 5 种, 分布于 非洲、 亚洲至 大洋洲 的热带 地区, 森 林禾草 (常见 于疏林 下及林 间空地 )。 我国产 1 种及 1 变种。 Th. R. S6derstrom 以 本属及 淡竹叶 ( Lophatherum brongniart) 等 9 个属, 建立了 假淡竹 叶亚科 [Centostecoideae, Taxon 30 (3): 614 — 616, 1981]。 有 些学者 (如 W. D. Clayton ex S. Renvoiz 1986) 已接 受这一 概念。 本 志暂保 持传统 概念。 1. 假 淡竹叶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山鸡谷 (海南 ); 酸模芒 (广 州植物 名录) Centotheca lappacea (Linn. ) Desv. (1810); Bor (1940, 1960); 图鉴 (1976)*; 海 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Cenchrus lappaceus Linn. (1763); Holcus latifolius Osb. (1757); Linn. (1759), non Centotheca latifolia Trin. (1820); Centotheca lati folia Trin. (1820), nom. superfl. , based on Cenchrus lappaceus Linn. ; 中国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la. 假 淡竹叶 (原 变种) 图版 51: 1-3 var. lappacea 多年 生疏丛 禾草; 有短根 茎及匍 匐茎; 须根稍 粗壮。 秆常 膝曲, 节上 生根, 稀直 立, 高 20 — 12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较 粗壮, 具 5 — 10 节, 不 分枝或 基部有 分枝, 平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仅一 侧边缘 有毛, 白绿色 的脉纹 在中上 部明显 凸起; 叶舌干 膜质, 上缘近 截平, 长 1 一 2 毫米, 常 撕裂; 叶 片狭椭 圆状披 针形, 或长卵 圆状披 针形, 中 下部常 收缩呈 锥尖,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长 5 — 2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扁平, 无毛或 偶 见叶面 有少数 瘤基柔 毛及基 部也有 纤毛, 侧脉 在叶背 面明显 凸起, 小横 脉明显 可见, 叶 面近先 端及边 缘均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顶生, 长 7 — 28 厘米, 宽 5 — 14 厘米, 绿色, 疏 松; 主 轴无毛 或节部 有毛, 有棱, 稍 粗糙; 分 枝通常 多数, 沿主轴 单生, 有时近 对生或 2 枚 簇生, 较 纤细, 斜升或 开展, 稍 粗糙, 长达 15 厘米, 单一 或基部 有短小 分枝; 小 穗柄 纤细, 被 微毛, 侧 生者长 2 — 4 毫米; 小穗长 圆形, 长 4. 5 — 6 毫米, 含 2 — 4 小花; 小穗轴 延伸, 先端常 有退化 小花; 颖 片稍不 等长, 有脊, 3 — 5 脉, 长 2. 5 — 3. 5 毫米, 急尖, 先 端有时 有小凸 尖头; 第一 小花外 稃长约 4 毫米, 具 7 脉, 先端钝 圆而有 小凸尖 头; 第二 小花与 第一小 花的外 稃等长 或前者 稍短, 第三 小花外 桴常较 短小, 二与 三两者 两 侧边缘 中部以 上有贴 生瘤基 硬毛, 成 熟时其 毛叉开 且向下 反折; 内桴 狭窄, 脊 上有微 毛; 雄蕊 2 枚, 花药长 1 毫米。 颖果椭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产 河口、 易武、 镇沅、 江城、 思茅、 景洪、 勐海、 富宁、 耿马; 生 于海拔 450 — 650 米的疏 林中。 分布于 广西、 广东、 台湾及 海南。 旧 大陆热 带地区 均有。 模式 标本采 自 印度。 lb. 长片假 淡竹叶 (变种 ) var. longilamina (Ohwi) Bor (1960) Centotheca longilamina Ohwi (1947). 
禾本科  217  图版 51 1 一 3. 假 淡竹叶 Centotheca lappacea (Linn. ) Desv. var. lappacea, 1. 植株, 2. 部 分叶片 (示 小横脉 ), 3. 小穗; 4—7 • 淡竹叶 kphatherumgracileBrongn. , 4. 部 分植株 (示叶 片), 5. 花序, 6. 小槺, 7. 小花; 8—10. 扁芒草 Danthonia cumminsii Hook. f. , 8. 花序, 9. 小穗, 10. 小花; 1 1 — 14. 异颖草 Anisachne gracilis Keng, 11. 植株, 12. 小穗, 13. 小花, 14. 内稃及 延伸小 穗轴: (李 楠绘) 
218  云 南植物 志  与原变 种的区 别是本 变种叶 片狭椭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产 耿马、 景洪、 河口; 生 于海拔 90 — 600 米的疏 林下或 林缘。 分布 于斯里 兰卡、 印 度、 缅甸及 热带东 南亚。 模式 标本采 自印度 尼西亚 爪哇。 2. 淡竹 叶属 Lophatherum Brongn. 多年生 草本; 常具肥 厚的块 状根。 秆 直立。 叶片 宽阔, 有 假柄, 具小 横脉。 圆锥花 序 顶生, 开展, 由数枚 小穗多 少偏生 于一侧 的总状 花序沿 主轴稀 疏排列 而成; 小 穗近圆 柱状 或两侧 压扁, 几 无柄, 成熟 后整体 断落; 小穗 轴并不 在诸小 花之间 折断, 其 节间在 第一 小花之 后延长 甚长而 无毛; 颖不 等长, 均短 于第一 小花, 先端 钝圆, 具 5 — 7 脉; 第 一小花 能育, 外桴硬 纸质, 稍 内卷, 具 7 — 9 脉, 先端钝 或具小 尖头; 内桴略 短于外 桴, 狭窄, 脊 上部具 狭翼; 雄蕊 2, 稀 3 枚; 鳞被 2 枚; 上部的 小花均 不育, 其 外桴相 互 包卷呈 球状, 先端具 短芒, 内稃 微小或 缺如。 颖果与 内外桴 分离。 本属有 2 种, 分 布亚洲 热带至 大洋洲 热带。 是森林 禾草, 常见于 疏林或 林缘。 我国 有 2 种, 云南产 1 种。 1. 淡竹叶 (本草 纲目) 图版 51: 4-7 山鸡米 (华南 经济禾 草), 迷身草 (广东 )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1831)*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K. 多年生 草本; 有 木质短 根茎, 须 根常在 中部膨 大成纺 锤形肉 质的块 状根。 秆 少数丛 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而 斜升, 较纤 细或稍 粗壮, 高 30 — 150 厘米, 径粗达 4 毫米, 具 3 — 7 节, 常不 分枝, 质地 较软, 平滑 无毛。 叶鞘 疏松, 略 扁压而 有脊, 草质, 脉纹显 著, 无毛 稀有疏 柔毛; 叶舌 甚短, 质硬, 长 0.5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有极 细小的 纤毛; 叶片 披针形 或卵披 针形, 长 10 — 25 厘米, 宽 1 一 5 厘米, 质地 较薄, 先 端渐尖 或长渐 尖, 基部逐 渐或突 然狭缩 成长达 1 厘米的 假柄, 两 面平滑 无毛或 有时疏 被瘤基 长毛, 侧 脉 较细, 脉 间的小 横脉甚 明显, 边缘 仅在中 上部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稀疏, 开展, 长 10 — 50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仅稍 粗糙; 分枝 较少而 疏离, 斜举或 开展, 长 5 — 22 厘米; 小 穗柄退 化为一 简短的 残桩, 粗壮 且与小 穗连结 甚紧, 连 接处有 柔毛; 小穗长 7 — 12 毫米 (短 芒在内 ), 绿色; 颖片不 等长, 质地 较厚, 先端 钝圆, 具 5 — 7 脉, 第一 颖长 3 — 4 毫米, 边缘 质薄, 常被疏 柔毛, 第 二颖长 3. 5 — 5. 5 毫米, 近 无毛; 第 一小花 两性, 外桴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7. 5 毫米, 宽约 3.5 毫米, 具 7 — 9 脉, 质 地与颖 相同, 先端有 长可达 2 毫米的 尖头或 短芒; 内稃具 2 脊, 脊上有 狭翼; 上 部小花 较小, 均不 育, 数至 11 枚, 其不育 外稃互 相密集 包卷呈 球状, 先 端有短 直芒, 芒长 1 一 3 毫米, 表 面 密生向 下的小 糙刺。 产 河口、 景洪、 沧源; 生 于海拔 90 — 1300 米的疏 林及灌 丛中。 分布 于长江 流域以 南各 省区。 斯里 兰卡、 印度、 缅甸、 东 南亚、 日 本南部 及澳大 利亚东 北部。 本种根 苗供捣 汁和米 作麸, 以增 芳香。 叶供 药用, 为 清淡利 尿剂, 又 治牙龈 肿痛及 口 腔炎。 根 人药, 有催产 之效。 
禾本科  219  3. 总 苟草属 Elytrophorus Beauv . 一年 生直立 草本。 叶 舌短, 薄 膜质; 叶 片狭而 扁平。 穗状圆 锥花序 顶生, 圆 柱状, 由多数 小穗组 成的小 穗簇, 紧 密或间 断着生 在一延 长的主 轴上, 每小 穗簇为 3 至 较多枚 颖 状苞片 组成的 总苞所 承托; 小穗无 柄或近 无柄, 两侧 压扁, 含 3 — 5 小花, 脱 节于颖 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近 相等, 膜质, 具 1 脉, 有脊, 宿存, 先端 有小凸 尖头; 外稃草 质, 狭窄, 具 3 脉, 先端延 伸成小 尖头或 短芒, 顶 生者常 不育; 内 稃较外 稃短, 具 2 脊, 脊上有 宽翼; 鳞被 2 枚, 斜长 方形; 雄蕊 1 一 3 枚, 花 药小; 花 柱长, 分离, 柱头 羽 毛状。 谷 粒斜长 方形, 有喙。 本属约 4 种, 主 产非洲 热带, 1 种广布 旧大陆 热带。 我国有 1 种, 见 于云南 西部。 1. 总苞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0: 9-13 Elytrophorus spicatus (Willd. ) A. Camus (1923); Merr. (1928);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0 广. Dactyl is spiazta Willd. (1801); Sesleria spicata (Willd.) Spreng. (1815); Elytrophorus articulatus Beauv. (1812) * . 一年生 草本。 秆 在基部 分枝, 直立或 在基部 膝曲, 高 10 — 35 厘米, 平滑 无毛。 叶 鞘 松弛, 质薄 而光滑 无毛。 叶舌薄 膜质, 长 0.5 — 1 毫米, 上缘近 截平, 常 撕裂; 叶片 线形, 平展, 长达 2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 渐尖, 叶面 粗糙且 常疏被 白色长 柔毛, 叶背 近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穗状, 直立, 长 2 — 18 厘米, 直径 5 — 10 毫米, 初 时绿白 色, 后带紫 红色; 主轴 粗壮, 有棱, 密被小 糙毛, 不 分枝, 或有 时下部 有长达 2 厘米的 小 分枝; 小 穗簇卵 形至长 圆形, 中上 部排列 紧密; 下部 疏松或 间断, 长约 5 — 8 毫米, 直径约 3 — 5 毫米, 基部有 总苞片 数枚; 总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2 — 5 毫米, 膜质, 中下部 边 缘有小 纤毛, 中 上部近 芒尖, 且表面 粗槌; 小穗阔 卵形, 长 3 — 4. 5 毫米 (芒在 内), 含 3 — 7 小花; 颖不 等长, 膜质, 无毛, 先端长 渐尖, 第一 颖长约 2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2.5 毫米; 第一外 稃两侧 压扁而 有脊, 具 3 — 5 脉, 膜质, 长 3 — 3. 5 毫米 (芒在 内), 卵形, 其 芒表面 粗糙, 与桴体 等长或 较长; 内稃 膜质, 轮廓 四方形 或近倒 卵形, 先端宽 阔而 撕裂, 长约 1.5 毫米, 上部 小穗有 些外稃 不育; 花 药小, 长约 0.5 毫米。 产 瑞丽、 龙陵; 生 于海拔 700 — 900 米的沟 渠或池 塘边、 短期 干涸的 沙滩。 广泛分 布 于旧大 陆热带 地区。 4. 扁 芒草属 Danthonia IX. 多年生 草本。 秆直立 丛生。 叶片狭 线形, 常 内卷如 针状。 圆 锥花序 广展或 收缩, 稀 为总状 花序; 小穗含 2 至 数花, 上部 小花常 退化, 通常 为单性 异株; 小穗 轴脱节 于颖之 上及 各小花 之间, 无毛, 通 常延伸 a 先端常 具发育 不全的 小花; 颖 片稍不 相等或 相等, 草 质至硬 纸质, 边 缘膜质 透明, 其 长度大 都超越 于小花 之上, 具 3 — 9 脉; 外稃 草质或 膜质, 背部 圆形, 被毛 或几乎 无毛, 具 7 — 9 脉, 先端 2 裂, 裂片 先端尖 锐或延 仲成短 
220  云 南植物 志  芒;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中部 膝曲, 芒 柱扁平 而强烈 扭转, 芒针稍 扭转; 基 盘硬而 具毛;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具 2 脊, 先端有 2 齿; 雄蕊 3 枚。 约 130 种, 分布 南北两 半球的 温带, 非洲、 大洋 洲种类 最多。 我国有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扁芒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1: 8-10 Danthonia cumminsii Hook. f. (1897); Bor (1978). Danthonia schneideri Pilger (192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Hsu in Hara (1966); Bor in Rech. f. (197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D. cachemyriana auct. non Jaub. et Spach. : Hook, f . (1897); D. cachemyriana var. minor Hook, f . (1897); D. jacquemontii var. minor Bor (1960); D . minor ( Hook, f. ) L. Liou;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木质 根茎, 须根较 粗壮而 坚轫。 秆 直立, 紧密 丛生, 高 15 — 60 厘 米, 具 2 — 4 节, 光滑 无毛, 基部 有暗棕 色宿存 叶鞘。 叶 鞘短于 节间, 无毛 或疏生 柔毛, 鞘口 两侧密 生长达 3 毫米的 白色长 柔毛; 叶 舌仅为 一圈长 0.5 — 3 毫米的 纤毛; 叶片狭 线形, 质 较硬, 常内 卷而成 丝状, 秆 生者长 5 — 20 厘米, 分蘖 叶长达 35 厘米, 宽 1—2 毫米 (展平 ), 叶 面光滑 无毛, 叶背 常疏生 白色柔 毛或近 无毛。 圆锥 花序紧 縮或略 开展, 中下部 分枝常 单生, 具 2 — 4 枚 小穗, 中 上部分 枝简化 而小穗 单生, 稀 为总状 花序, 长 3 — 8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具 棱角, 棱 上或被 微毛或 粗糙; 小 穗柄被 微毛, 稍 扁压; 小穗 单性, 雌雄 异株, 含 3 — 5 朵 小花, 顶生 小花常 退化, 灰 绿色或 紫色, 有 时草 黄色; 小穗 轴节间 无毛, 长 1.5 — 2 毫米; 颖 膜质, 长 卵状披 针形, 近 等长, 无毛, 长 13 — 20 毫米, 具 3 — 7 脉, 先端撕 裂而成 裂片或 具小凸 尖头; 第一外 稃长达 8 毫米, 长椭 圆形, 先端 2 裂达 1/3 处, 具 7 — 9 脉, 裂片 先端延 伸成长 5 — 10 毫 米表面 稍粗糙 的细 扁芒, 背部裂 齿略下 常密生 白色长 柔毛, 边缘 亦常被 柔毛, 背 部中央 常近无 毛或有 毛, 基盘 两侧密 生长达 4 毫米的 白色长 柔毛;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膜质, 具 2 脊, 脊上粗 糙; 花药 黄色, 长 4 一 5 毫米, 在雌株 中发育 不良, 长仅 2 毫米。 产 丽江、 德钦、 中甸、 永胜、 剑川、 大理; 生 于海拔 2900 — 38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南部。 锡金、 不丹 也有。 本 种外稃 背部被 毛的情 况变异 较大, 常 在同一 标本上 (如 丽江地 区牧草 调查组 8219) 被毛 情况就 不同, 有的 被毛, 有的近 无毛或 无毛。 5. 声竹属 Arundo Linn. 多年生 草本, 具 根茎。 秆 直立, 常 高大。 叶片常 宽阔, 扁平; 叶舌干 膜质, 常较 短。 圆 锥花序 大型, 具多数 分枝, 密集或 疏松; 小穗含 2 至 数花, 均能育 或上部 有时退 化; 小穗轴 无毛, 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几 相等, 约与 小穗近 等长, 具 3 — 5 脉; 外稃 膜质, 具 3 — 9 脉, 先 端常有 2 微齿, 齿间有 短芒, 背面 中部以 下密生 白色长 柔毛; 内稃薄 膜质, 具 2 脊, 脊上无 毛或上 部有小 纤毛; 雄蕊 3 枚。 颖 果宽长 圆形, 种 脐 位于近 基部, 点状。 
禾本科  221  本属约 3 — 5 (12)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及亚 热带, 常生于 江河湖 泊岸边 及沼泽 边缘。 我国产 2 种, 云南有 1 种。 1. 芦竹 (台 湾植物 名录) 图版 52: 1-4 荻芦竹 (本草 汇言) Arundo donax Linn. ( 1753); Hook. f. ( 1897);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粗壮 而多节 的木质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而 粗大, 高 2 — 5 米, 径粗 1 一 2 厘米, 常有 分枝。 叶 鞘包茎 略紧, 长于 节间, 薄 革质, 边缘 膜质, 无毛或 颈部具 长 柔毛, 分枝 叶鞘早 期常有 瘤基长 柔毛; 叶舌干 膜质, 长 0.8 — 1.3 毫米, 上缘 截平, 常有极 微小的 纤毛; 叶 颈及叶 耳均较 明显; 叶片 呈两行 排列, 线状披 针形, 长 30 — 70 厘米, 宽 0.5 —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心形或 圆形, 两面 无毛, 叶面幼 嫩时稍 粗糙, 边缘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70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分枝簇 生或近 轮生, 通常 斜向 上升, 有 时甚至 叉开, 长达 40 厘米, 常 再分出 小枝; 主轴 通常不 外露, 粗壮, 无 毛, 表面有 细棱且 粗糙; 小 穗柄较 粗壮, 孪生或 单生, 有棱, 与 穗轴均 无毛, 但 粗糙, 长 4 一 9 毫米; 小 穗狭披 针形, 灰 绿色或 常带紫 红色, 长 8 — 12 毫米, 分 枝基部 的小穗 有时 较短, 含 2 — 4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稍 扁压, 光滑 无毛; 颖近等 长或第 一颖 略长, 膜质, 披 针形, 与小穗 等长, 先端 渐尖, 具 3 — 5 脉; 第 一外桴 与小穗 等长, 钻状披 针形, 背部中 部以下 密生与 桴体近 等长的 白色长 柔毛, 具 3 — 5 脉, 如具 5 脉时, 仅 有边缘 2 侧脉 达于先 端且成 2 微齿, 其余 2 侧脉 则不到 先端, 中脉自 2 微齿之 间延伸 成长 1 一 2 毫米的 短芒; 基 盘长约 0.5 毫米, 中上 部两侧 有长约 1 毫米 的白色 柔毛; 内 桴 远比外 稃短。 颖果褐 紫色, 长约 1.8 毫米, 近长 圆形, 稍 扁压。 产云 南全省 2300 米以下 河岸、 沟边、 沼泽 边缘。 我 国长江 以南都 常见。 亚 洲热带 与亚 热带及 地中海 地区。 已 传入世 界许多 地区。 本种 的根茎 粗壮而 发达, 性嗜水 ?显, 节上 生根, 是优 良的固 堤保土 植物; 冬季抽 穗, 秆 高而花 序大, 灰绿色 或带紫 红色, 盛花时 开展如 鸟羽, 是堤 岸的美 丽观赏 植物。 老秆 是茅屋 及花架 用材, 也 为造纸 原料, 南方还 用于制 乐器。 6. 声荦属 Phragmites Adans. 多年 水生或 半水生 草本; 具粗壮 根茎。 秆 直立, 粗壮而 高大。 叶片 扁平, 狭 披针形 或 线形, 秆 生者常 脱落; 叶 舌仅有 一圈或 长或短 的毛。 圆 锥花序 大型, 稠密 多枝, 最下 分枝 的基部 密生长 髯毛; 小穗含 3 — 11 小花, 最下 的小花 雄性或 不育, 上 部的小 花亦常 退化; 小穗轴 节间短 而光滑 无毛, 脱 节于第 一外稃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颖长圆 状披针 形, 具 3 — 5 脉, 第 一颖常 较小; 第 一小花 外稃比 颖长, 通常 不育, 有时具 雄蕊, 具 3 — 7 脉, 多少 宿存; 能育 小花外 稃狭披 针形, 背部圆 形或稍 有脊, 无毛, 先端 渐尖, 具 1 一 3 脉, 基盘 (参看 注译) 细长, 两侧 有丝状 长毛; 雄蕊 3 枚 (第一 小花中 雄蕊如 存 在时, 常为 2 枚)。 
222  云 南植物 志  图 版 52 1—4. f^Yi Arundo donax Linn. , 1. 叶片, 2. 花序 分枝, 3. 小穗, 4. 小花; 5—8. 类芦 Ncynumdia rcynaudiana (Kunth) Keng, 5. 叶片, 6. 花序 分枝, 7. 小穗, 8. 第二 小花; 9—11. 大芦苇 Ph^gmites karka (Retz. ) Trin. exSteud. , 9. 花枝, 10. 小穗, II. 小花; 12— 15. 棕叶芦 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 O. Ktze, 12. 叶片, 13. 花 W 分枝, 14. 小穗, 15. 小花。 (卞 楠绘) 
禾本科  223  本属约 5 (-6) 种, 常 生于沼 泽边缘 及江河 岸边。 1 种 为有花 植物的 广布种 之一, 除两极 外全球 都有。 1 种分 布亚洲 各地至 大洋洲 北部。 1 种产南 亚东部 至我国 东部, 1 种产 南美, 1 种产 非洲。 我国产 3 种, 云南 都有。 注: 我 们在小 花的形 态描述 中使用 "基 盘" 一词它 相当于 国外有 些学者 使用的 "小 穗轴" (rh ac hill a )。 是小穗 轴还是 基盘, 还需要 进一步 研究。 照 我们的 观察, 可 能两者 均 存在。 • 分种 检索表 1 (2) 小穗柄 基部有 丝状长 柔毛, 其毛长 4 一 7 毫米 2. 围 裙芦苇 Ph. cincta 2 (1) 小 穗柄基 部光滑 无毛。 3 (4) 圆 锥花序 较小, 长 10 — 30 (-40) 厘米; 小穗 较长, 长 12 — 18 毫米; 第 二颖长 5 — 9 毫米; 基 盘毛长 6 — 11 毫米 1. 芦苇 Ph. australis 4 (3) 圆 锥花序 较大, 长 30 — 60 厘米; 小穗 较短, 长 8 — 12 毫米; 第 二颖长 4 一 6 毫米; 基 盘毛长 4—7 毫米 3. 大芦苇 Ph. karka 1. 芦苇 (台 湾植物 名录) 芦、 苇、 葭 (名 医别录 ), 蒹 (诗 秦风) 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 Trin. ex Steud. (1841); Clayton (1967); Bor (1970); Tsvelev. (1976);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安徽 植物志 (1992)*. Arundo phragmites Linn. (1753); A . australis Cav. (1799); Ph ragm i tes com m u - nis Trin. (1820), Based on Arundo phragmites Linn. ;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贵州 植物志 (1988). 多年 生高大 禾草; 粗 壮根茎 具革质 鞘状的 鳞片。 秆自匍 匐茎上 升起, 直立, 高 2 — 4 (-6) 米, 径粗 5 — 15 毫米, 具 多节, 节下具 白粉, 节间 中空, 光滑 无毛, 常不分 枝。 叶鞘 圆形, 无毛, 脉纹 间有小 横脉, 在 秆上存 留时间 甚长; 叶 舌仅为 一圈长 0.5 — 1 毫米 密生的 白色短 纤毛; 叶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在秆上 呈两行 排列, 基部 圆形, 不 抱茎, 先端逐 渐收缩 而成细 长的芒 尖头, 扁平, 长 20 — 5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两面平 滑 无毛, 边缘略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15 — 40 (-50) 厘米, 宽 6 — 10 厘米, 淡褐 色或稍 带 紫色; 主轴 粗壮, 无毛, 有棱, 棱上 粗糙; 分枝较 纤细, 下部 1 一 2 节 单生, 其基部 有白色 长毛, 上部簇 生或近 轮生, 又 2 — 3 次分出 小枝; 小 枝及小 穗柄均 无毛, 稍 压扁, 表面 粗糙; 小穗长 11 一 16 毫米, 含 4 一 8 小花; 颖 膜质, 具 3 脉, 先端 急尖,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米, 第 二颖长 5 — 9 毫米; 第 一外稃 不育, 基盘及 桴体均 无毛, 狭披 针形, 长约 12 毫米, 具 3 脉, 内 稃长约 3.5 毫米; 第一 能育外 稃狭披 针形, 具 5 脉, ^:达 14 毫 米, 先端 芒尖, 芒尖 头长达 7 毫米; 基 盘长约 1 毫米, 基部 无毛, 基部略 上的两 侧有长 9 一 11 毫米 的白色 长毛; 内桴 膜质, 长约 3.5 毫米, 脊上稍 粗槌。 产 东川; 生 于海拔 1150 米的山 谷中河 岸边。 遍及 全国; 全世界 温暖地 区均有 分布。 
224  云 南植物 志  植 物体幼 嫩时期 为良好 饲料, 嫩 芽可供 食用, 但生 长不久 即木化 而不能 食用, 牲畜 亦不, 再食。 秆 及叶是 造纸及 人造丝 原料, 也常 用作建 盖茅屋 及豆蓬 瓜架原 材料。 花絮柔 软, '可 为填 充体; 根茎 中富含 淀粉, 民 间用以 制糖及 酿酒, 人 药有利 尿清热 作用。 根茎 及须根 发达, 是固 堤防沙 的优良 植物。 在平 原湖泊 地区, 形成 大面积 群落, 用作 燃料称 "芦 柴"。 本种 为世界 广布种 之一, 但温暖 地带更 常见。 与 大芦苇 相近, 但本种 花序常 较小, 分 枝裸露 较短; 小穗 较大, 颖片及 基盘均 较长。 2. 围 裙芦苇 (拟) Phragmites cincta (Hook, f . ) B. S. Sun, comb. nov. Phragmites karka (Ketz. ) Trin. et Steud . var. cincta Hook. f. , Fl. Brit. Ind. 7: 305. (1897), based on Ph . cincta Clarke mss. ; Bor (1940, 1960); 海南 植物志 (1977).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根 茎长而 粗壮, 具 有纸质 鞘状的 鳞片。 秆自匍 匐根茎 上升起 ,直 立, 高 (1.2 —) 2 — 6 米, 径粗 5 — 15 毫米, 具 多节, 节 下略被 白粉, 节间 中空, 平滑 无毛, 常不 分枝。 叶鞘 圆形, 无毛, 脉纹间 常有小 横脉; 叶舌 甚短, 仅 稍隆起 成脊, 而 脊上有 白色密 生长约 1 毫米的 纤毛; 叶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在秆 上排成 两行, 基部圆 形, 不 抱茎, 先端逐 渐收缩 而成细 长的芒 尖头, 扁平, 长约 20 — 70 厘米, 宽 15 — 30 毫 米, 两 面平滑 无毛, 叶颈 外侧密 被极短 的平贴 微毛, 边缘略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70 厘米, 宽 10 — 20 厘米, 常带 紫色; 主轴 粗壮, 无毛, 中上部 有棱和 浅槽, 棱上 稍 粗糙; 分枝自 基部即 轮生, 向上近 轮生或 簇生, 花期时 斜升或 开展, 再 2 — 3 次分出 小枝, 自基部 即着生 小枝或 小穗, 有时分 枝下部 裸露; 小枝及 小穗柄 有棱, 棱上 粗糙, 基部 有白色 长毛, 其毛长 2 — 6 毫米, 小 穗柄先 端常有 数条白 色针状 刺毛; 小穗长 13 — 16 毫米, 含 5 — 7 小花; 颖 膜质, 具 3 脉, 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4 一 5 毫米, 先端 急尖, 有小凸 尖头, 第 二颖长 6. 5 — 8. 5 毫米, 先端 急尖; 第一外 桴长约 13 毫米, 狭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常为 雄性, 有时 不育, 无毛, 内稃 长圆, 长约 3.5 毫米,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 能育外 桴长约 13 毫米, 披 针形, 先端 逐渐收 缩而成 长尾, 尾长 6 — 8 毫米, 无毛, 基 盘在 其基部 略上的 两侧密 生白色 丝状长 柔毛, 毛长 8 — 11 毫米; 内 稃膜质 透明, 长约 3.5 毫米, 脊上微 粗糙,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2.2 毫米。 产 永胜、 剑川、 陆良、 昆明; 常生于 1600 — 2700 米的水 边或湿 地上。 分布于 海南、 山东。 印度 东部、 孟 加拉国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与芦苇 相似。 主要区 别是本 种小穗 柄及小 枝基部 有白色 丝状长 柔毛, 其毛的 长短及 数 量常有 变异, 有 时小枝 基部可 无毛; 小穗柄 先端亦 常有少 数针状 刺毛, 有时 亦可无 毛。 L D. Hooker (1897) 曾将 本种作 为变种 而置于 Ph. karka 之下, 但本 种的小 穗大而 颖 片长, 基 部毛也 甚长等 性状显 然与之 有别。 - 3. 大芦苇 (图鉴 ) 图版 52: 9-11 水竹 (海南 ) Phragmites karka (Retz. ) Trin. ex Steud. (1841);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1970); 海南 植物志 (1977). Arundo karka Retz. (1786). 
禾本科  225  多年 生高大 草本。 具 粗壮的 根茎; 须根 粗壮, 径粗 2 — 5 毫米。 秆 直立, 粗 壮而坚 硬, 高 2 — 7 米, 径粗 1 一 2 厘米, 具 多节, 常不 分枝, 光滑 无毛, 节 下常有 白粉, 节间 中空。 叶鞘圆 筒形, 光滑 无毛, 仅 在近鞘 口的两 侧边缘 有时具 纤毛, 脉纹 凸起, 脉间有 小 横脉;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密生极 短小的 纤毛; 叶片 扁平, 质 较厚而 稍硬, 长 30 — 60 厘米, 宽 10 — 40 毫米, 先端 芒尖, 常 劲直, 基部 圆形, 不 抱茎, 两面 平滑 无毛, 叶背 稍粗糙 (至 少中下 部如此 ), 边缘 粗槌。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60 厘 米, 宽 10 — 20 厘米, 淡褐 色或带 紫色; 主轴 粗壮, 有棱, 棱上 粗槌; 每 节常具 数枚分 枝, 分枝 纤细, 长达 25 厘米, 近 轮生, 下 部裸露 甚长, 常再 2 — 3 次分出 小枝, 下部 1 或 2 节的分 枝基部 有白色 长毛; 小穗长 8 — 12 毫米, 含 4 一 7 小花; 颖 膜质, 具 3 脉, 第 一颖长 3 — 4 毫米, 第 二颖长 4 一 6 毫米; 第 一外稃 不育, 披 针形, 无毛, 具 3 脉, 长 9 一 11 毫米, 内 稃长约 3 毫米, 脊上微 粗糙, 基 盘光滑 无毛; 第一 能育外 桴狭披 针形, 膜质, 具 3 脉, 无毛; 基 盘长约 1 毫米, 基部 无毛, 基部稍 上的两 侧密生 4 一 7 毫米长 的白 色丝状 长毛; 内 稃长约 3.5 毫米, 膜质 透明, 长 圆状披 针形, 脊上微 粗糙; 雄蕊 3 枚, 花药 黄色, 长约 2 毫米; 能育小 花向上 渐小, 顶 端者常 退化。 产云 南全省 2000 米以下 的江河 岸边、 湖泊 及沼泽 边缘。 分布 于非洲 热带、 亚洲热 带至澳 大利亚 北部。 本种 形态性 状变异 甚大, 但花序 分枝通 常裸露 甚长; 第 二颖长 大都在 5 毫米 左右; 基盘 毛长很 少超过 7 毫米, 通常为 5 — 6 毫米; 叶背 至少中 下部以 手指触 之有粗 糙感。 本种 为高大 禾草, 有 粗壮而 发达的 根茎, 须根长 而粗, 是优 良的固 堤防沙 植物, 多 叶而顶 生的大 花序颇 有观赏 价值, 秆是建 盖茅屋 及造纸 原料。 在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II: 2167 页上 见有: 分枝芦 Phragmites karka var. ramosa L. Liou, PI. Resour. Gram. 1: 135 . 1989 及 寡穩声 Ph. karka var. oligostachys L. Liou, PI. Resour. Gram. 1: 135. 1989 两个 变种。 直到 1997 年 为止, 《P1. Resour. Gram.) (禾本 科植物 资源) 并未 发表, 分 枝芦及 寡穗芦 的拉丁 文名称 不是有 效发表 的名称 (nomen non rite publicatum) 今后 凡遇到 引文是 《P1. Resour. Gram.) 的新分 类等级 (taxa) 名称, 本 志一律 作不合 格名称 (nom. invalid. ) 处理。 7. 綜 叶声属 Thysanolaena Nees 多年生 灌木状 草本。 秆 高大, 芦 苇状。 叶片 扁平, 宽阔 而长。 圆 锥花序 顶生, 大 型, 多枝, 稠 密或稍 开展; 小穗 微小, 无芒, 生于基 部具关 节的短 柄上, 成熟后 即自此 关节处 脱落, 颖 片比小 花短, 无脉, 先 端钝, 每 小穗含 2 稀 3 小花; 小穗轴 坚韧, 难于 在 颖之上 及各小 花之间 断落, 且延 伸至第 二小花 之上, 有 时先端 还着生 1 枚雄性 或不育 小花; 第 一小花 不育, 外稃 与小穗 等长, 薄 膜质, 先 端尖, 具 1 一 3 脉, 内稃 缺如; 第 二小花 两性, 外稃 卵形, 先端 急尖或 有小凸 尖头, 具 3 脉, 成 熟后稍 变硬, 边 缘有长 而直 的毛, 内 桴短, 截 平形; 雄蕊 2 或 3 枚。 颖果与 内外稃 分离; 种脐 点状。 本 属为单 种属, 分 布热带 亚洲。 
226  云 南植物 志  1. 棕叶芦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2: 12-15 莽草 (华南 经济禾 草); 棕叶草 (云南 ); 扫帚草 (云南 ) Thysanolaena maxima ( Roxb. ) O. Ktze. (1891);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Ohwi in Hara (1971); 海南 植物志 (1977)* j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Agrostis maxima Roxb. ( 1 820 ) ; Melica lati folia Roxb. ( 1820) ; Thysanolaena agrostis Nees (1835), nom. superfl. , based on Agrostis maxima Roxb. ; Hook. f. (1897). 多 年丛生 草本; 根茎 粗壮而 木质; 须根 坚韧。 秆 直立, 粗壮而 坚硬, 不中空 或几不 中空, 髓部 白色而 较软, 高 1 一 4 米, 径粗 10 — 15 毫米, 不 分枝, 光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厚 革质, 紧密 包茎, 长于 节间, 叶颈 明显; 叶舌 几近软 骨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 缘 截平; 叶片 扁平, 亚 革质, 长 20 — 60 厘米, 宽 (1.5 —) 3-8 (-10)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部 心形, 几乎 抱茎, 两 面平滑 无毛, 近 边缘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大型, 长 30 — 70 厘米, 宽 10 — 20 厘米; 主轴 粗壮, 被毛, 具 多节, 每 节着生 1 一 3 个 分枝; 分枝花 期 时直立 或斜向 上升, 果时 开展, 长达 30 厘米, 又再 2 — 3 次 分枝, 二级分 枝长达 18 厘米, 末级 分枝长 0.3 — 1 厘米, 各 级分枝 均平滑 无毛; 小穗 柄短, 长 0.7 — 1.2 毫米, 近 圆形, 无毛; 小穗长 1.2 — 1.5 毫米; 颖片 膜质, 无脉, 近 等长, 长 0.5 — 0.7 毫米, 先端 钝圆至 圆形且 有微小 纤毛; 不 育外稃 与小穗 等长, 无毛, 膜质, 先端 渐尖, 内桴未 见; 能 育外稃 与小穗 等长, 卵形, 先 端有小 尖头, 质 稍硬, 具 3 脉, 边缘 有与小 穗约等 长的 纤毛; 内稃 短小, 膜质 透明; 花药 黄色, 长约 1 毫米。 颖果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产文 山州、 红 河州、 西双 版纳、 临沧 地区、 德宏 州等; 生于 1600 米 以下的 山坡、 山谷、 溪边、 灌丛及 林缘。 分布于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及 台湾。 印 度至东 南亚也 有。 本种 簇生, 植丛 甚大, 热区 常用作 篱笆; 秆 坚实, 可 作燃料 或建盖 茅屋; 鲜 叶民间 用以包 粽子; 干花 序用制 扫帚及 刷子; 秆叶可 为造纸 原料。 8. 针 剪草属 Stipagrostis Nees 多年生 草本, 有时具 多节的 短根茎 或呈灌 木状。 秆 密丛。 叶片常 纵卷呈 针状, 稀扁 平; 叶舌几 乎仅有 一圈短 纤毛。 圆 锥花序 狭窄呈 穗状或 疏松, 披散。 小穗 同型, 含 1 枚 两性 小花;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上, 且巧 延伸; 颖片 宿存, 膜质, 近相 等或不 相等, 具 1 一 11 脉; 外稃 革质, 具 3 脉, 上部 狭+成 柱状, 无毛 或柱状 体部分 粗糙; 具 3 芒, 有芒 柱 或否, 3 芒全 部有或 只有中 芒有长 柔毛, 常易 断落; 内 桴短; 基盘 强壮, 尖 利或微 2 裂, 无 毛或被 髯毛; 鳞被 2; 雄蕊 3; 子房 无毛; 柱头 2。 颖果 柱状。 约 50 种, 主产 非洲、 中东、 中亚及 俄罗斯 南部。 常 见于荒 漠及半 荒漠, 有 些种常 见 于移动 沙丘。 本属 为我国 分布新 记录, 金沙 江畔产 1 种。 1. 针剪草 (拟) 图版 53: 8-11 Stipagrostis pennata (Trin. ) De Winter ( 1963) ; Tutin in Tutin et al. ( 1980) . Aristida pennata Trin. ( 1815) * ; Arthratherutn pennatutn (Trin. ) Tsvelev (1971); 
禾本科  227  Stipagrostis pennata ssp. pennata Tsvelev (1976, 1983) . 多年生 草本, 常 有匍匐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下部常 分枝。 叶鞘稍 疏松, 平滑 无毛, 大 都长于 节间, 边缘 膜质; 叶舌甚 短, 上 缘有短 纤毛; 叶 片通常 内卷呈 针状, 长 8 — 22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展平 ), 叶背 面平滑 无毛, 叶 面脉上 粗槌或 有小硬 刺毛。 圆 锥花序 腋生和 顶生, 疏松, 开展, 长 8 — 15 厘米,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下部分 枝长达 8 厘米, 2 或 3 枚 簇生, 上 部者常 单生, 枝腋 有 黄色枕 状物; 小穗柄 纤细, 长 1 一 2. 5 厘米, 无毛;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2 — 16 毫 米 (芒除 外), 淡 白色, 无毛; 颖不 等长, 膜质, 边缘 透明, 第 一颖长 13 — 16 毫米, 具 五脉, 第 二颖长 12 — 13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约为 颖长的 1/2, 通常 4. 5 — 6 毫米, 无 毛, 顶端 略下有 关节, 顶上有 3 芒, 3 芒联 同芒的 基座自 关节处 断落, 芒长 10 — 13 毫 米, 近 等长或 两侧芒 略短, 均被羽 毛状, 毛长达 2.2 毫米, 但近先 端毛常 较短。 产云南 元谋及 禄劝金 沙江沿 岸的干 草原。 南欧、 中亚 各国、 俄罗斯 南部、 土 耳其、 伊朗、 巴基斯 坦北部 也有。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中 记载我 国新疆 有羽毛 三芒草 AristidapermataTrin. , 我们未 见新疆 标本, 羽毛 三芒草 是否是 本种, 需待观 察新疆 标本之 后才能 决定。 9. 三 芒草属 Aristida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秆常 分枝。 叶片 线形, 通常 狭窄, 扁平或 包卷; 叶舌仅 为一列 纤毛。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縮。 小穗含 一花, 线形, 脱节于 颖上; 颖狭披 针形, 通常具 1 脉, 稀 2 — 5 脉, 常 有脊; 外桴 席卷或 内卷, 具不甚 明显的 3 脉, 成熟 后质地 变硬, 先 端具 3 芒; 芒常 宿存, 有时 脱落, 芒柱有 或无, 无 毛但常 粗糙, 侧芒常 较短, 有 时甚退 化; 基盘 钝圆或 尖锐, 稀具 2 齿, 常有 髯毛; 内稃 质薄而 短小, 常甚 退化; 鳞被 2 枚, 较大; 雄蕊 3 枚。 颖果 圆柱形 或有沟 (当外 稃内卷 时), 种脐 线形, 胚 长约为 颖果的 1/3。 约 280 种, 分布 全球热 带与亚 热带, 常生 于干旱 地区或 多草的 环境。 我国有 11 种, 云南有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多年生 草本; 第 一颖比 外桴长 (至 少是两 者等长 )。 2 (5) 侧芒长 0.1 — 5 毫米, 通常 直立, 芒柱 (即 外稃 先端) 不 扭转; 颖 片与外 秤脊上 粗糙。 3 (4) 侧芒长 0.1 — 0.2 毫米; 外稃长 9 一 11 毫米 2. 短芒草 A. brevissima 4 (3) 侧芒长 (1 一) 2—5 毫米; 外稃长 6. 5 — 8 毫米 4. 三刺草 A. triseta 5 (2) 侧芒长 6 — 7 毫米, 通常 叉开或 外反, 芒柱 稍扭转 (花期 后较明 显); 颖片与 外稃脊 上平滑 5. 藏布 三芒草 A. tsangpoensis 6(1) —年生 草本; 第一 颖比外 桴短。 7 (8) 棺株高 20 — 60 厘米; 小穗长 6 — 8 毫米 1. 三芒草 A. adscensionis 8 (7) 植株高 5 — 10 (—20) 厘米; 小穗 3 — 4 毫米 3. 黄草毛 A. cumingiana 
228  云南 植物志  1. 三芒草 (指示 植物) 图版 53: 1-3 三枪茅 (钟 观光) Aristida adscensionis Linn. (1753); Hook. f. (1897); Rendle (1904); 中国 主要植 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Aristida depressa Retz. (1784);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A. pumila Dene. (1835); A . adscensionis Linn. var. pumila (Dene. ) Cose, et Dur. (1855); Bor (1960). 一年生 或短暂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或 基部常 膝曲, 且常分 枝形成 蔓生性 草丛, 光滑 无毛, 高 10 — 60 厘米, 具 2 — 3 节, 顶节 甚长。 叶鞘 松弛, 常带 紫色, 光滑 无毛, 大都 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仅为 一圈密 生长约 0.5 毫米 的白色 纤毛; 叶片 线形, 长 2 — 20 厘 米, 宽 2 — 4 毫米, 常向 内卷, 稀 扩展,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沿 叶脉密 生小硬 糙毛。 圆 锥 花序长 10 — 25 厘米, 分枝 或多或 少向上 斜升, 或贴近 主轴, 稀 疏松或 开展, 主轴较 粗壮, 无毛, 中 上部稍 粗糙, 一 侧有浅 凹槽; 下部分 枝长达 6 厘米, 具二 回羽状 分枝; 小 穗柄长 1 一 3 毫米, 有棱, 棱上稍 粗糙; 小穗线 柱形, 长 6 — 8 毫米 (除芒 外), 灰绿 色和带 紫色, 有时苍 白色; 颖不 等长, 狭披针 形或披 针形, 背部 有脊, 脊上稍 粗糙, 先 端急 尖或常 有小凸 尖头, 但 无芒, 第 一颖长 3. 8 — 5 毫米, 第 二颖长 6 — 8 毫米; 外稃通 常比 第二颖 稍长或 等长, 稀稍短 ,两侧 压扁, 边缘 席卷, 背部稍 粗糙, 向 上稍变 狭但不 縊縮, 也无 关节; 基 盘狭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盘毛 白色, 长 0.4 — 0.7 毫米; 主芒长 10 — 25 毫米, 侧芒 较短, 有时其 长仅为 主芒的 1/2 或 更短。 产 东川、 永胜、 华坪、 元谋、 易门、 石屏; 生 于海拔 400 — 1800 米 的山坡 灌丛, 道 旁或田 野间。 分布于 四川, 河南、 山东、 华北、 西北、 东北。 广 布全球 热带至 温带。 本种 颖片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短变异 的幅度 较大, 通 常在同 一个标 本上, 就可 见到第 一颖长 约为第 二颖的 1/2 至仅比 第二颖 略短的 情况。 《中 国植 物志》 (1990) 所承 认的异 颖 三芒草 A. depressa Retz. 实 际上分 不开。 2. 短芒草 (西 藏植 物志) Aristida brevissima L. Liou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多年生 草本; 须根 稍粗而 坚韧。 秆 丛生, 直立, 高达 50 厘米, 径粗达 1.5 毫米, 略扁, 平滑 无毛, 通常具 2 节, 顶 节大都 位于近 中部, 不 分枝。 叶鞘 基生和 秆生, 后者 短于 节间, 平滑 无毛, 紧密 包茎, 鞘口 附近有 2 — 3 毫米 长的白 色丝状 柔毛; 叶舌 甚短, 仅 为一圈 0.2 — 0.7 毫米 长的白 色密生 纤毛; 叶 片通常 内卷, 稀 平展, 长达 17 厘米, 宽 达 2.2 毫米, 叶背 平滑, 叶 面脉纹 凸起, 脉上 密生微 形小糙 硬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达 19 厘米, 常具 5 — 7 节, 基部节 间长达 5 厘米, 每节具 1 一 2 分枝; 主轴 粗壮, 无毛; 下部分 枝长达 5.5 厘米, 疏 生数枚 小穗, 上 部小穗 直接着 生于主 轴上, 分 枝及小 穗均近 直立, 贴向 主轴; 小穗黄 绿色, 线 柱形, 长 10 — 13 毫米; 颖稍不 等长, 均具 1 脉, 狭 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膜质, 背部 有脊, 脊上稍 粗糙; 第一 颖长约 10 毫米, 第 二颖长 达 13 毫米; 外稃长 9 一 11 毫米, 比第二 颖稍短 (芒除 外), 近 革质, 黄 绿色, 光 滑而无 
禾 本  科  229  1冬1 版 53 1—3. - i 芒草 Aristida adscen.sionis Linn. , I. 植株, 2. 小秘, 3. 小花; 4-5. 黄草毛 A. cumingiana Trin. et RUPH ' 4 ' 小穗' 5 小花; 6 — 7 , : 刺 ^ A ^ Keng, 6. 小穂, 7. 小花; 8— I . 针! TW: S t ipa gro s t , s pennata (Trin. ) i\ winter, 8. 小穂, 9. 第一颖 (股^ ), 10. 第二颖 (侧面 )', M . 及其迮 的^ 部。 (李 楠绘) 
230  云南 植物志  斑点, 具 3 脉, 侧 脉不甚 明显, 边缘 席卷, 中下 部逐渐 变狭, 先端 有芒; 主芒粗 壮而挺 直, 长 2 — 4 毫米, 侧芒 较细, 长 0.2 — 1.2 毫米; 内稃短 而小, 长约 1.5 — 2 毫米, 鳞 被长 圆状倒 卵形, 长约 2 毫米; 花 药长近 4 毫米。 颖果 未见。 产中甸 (今 香格 里拉, 下同 ); 生 于海拔 2500 米 的山谷 草坡及 地边。 分布于 西藏西 部。 模式 标本采 自西藏 察雅。 中国 特有。 云南 标本的 形态与 原描述 相比, 尺寸均 略大, 特别 是侧芒 及花药 的长度 均超过 1 倍; 外桴表 面也无 斑点, 这些性 状值得 进一步 观察。 3. 黄草毛 (广 州植物 名录油 印本) 图版 53: 4-5 Aristida cumingiana Trin. et Rupr. (1842, 1843); Rendle (1904); 广州 植物志 (195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0). 一年生 小草。 杆高 5 — 10 (-20) 厘米, 光滑 无毛, 直立,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具 1 一 3 节, 下部 节上常 分枝。 叶 鞘光滑 无毛, 长于 节间, 常为 其内含 的分枝 所破而 松弛; 叶 舌短小 而不大 明显, 边缘 微呈啮 蚀状; 叶片长 1.5 — 6 (-10) 厘米, 宽 1 一 1.2 毫米 (展平 ), 常 对折如 线形,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中 脉两侧 的侧面 凸起, 脉上 密生微 小硬刺 毛, 先端 急尖, 基部 与鞘口 等宽。 圆 锥花序 开展, 金字 塔形, 长 3 — 7 厘米, 具 3 — 7 节, 每节有 1 一 4 分枝; 主轴圆 柱状, 与分枝 及小穗 柄均呈 红色, 均 无毛; 分枝 细弱, 丝状, 斜向 上升, 中下部 裸露, 且 再分出 小枝, 下部 者长达 3 厘米, 其 上疏生 数枚小 穗, 上 部者着 生小穗 的数目 更少; 小穗柄 纤细, 丝状, 无毛, 长 5 — 10 毫米;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花 期时红 紫色; 颖 膜质, 狭披 针形, 具 1 脉, 背部均 有脊, 脊上 粗槌, 第一颖 较短, 长 2 — 2. 5 毫米, 第二颖 3 — 3. 5 毫米; 外 稃长约 2 毫米。 中 下部略 粗糙, 且逐渐 变尖, 先端有 3 芒, 基盘小 而钝; 基盘毛 白色, 长 0.2~0.5 毫米; 主芒长 5 — 8 毫米, 侧芒长 3 — 4 毫米, 表面微 粗糙; 内桴 甚小; 花药 黄色, 长约 0.6 毫米。 产镇康 (南伞 水库边 ); 海拔 1100 米, 水库 坝上。 分布于 广东、 湖南、 福建、 浙 江、 江苏。 非洲、 印度、 中南 半岛至 菲律宾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 三剌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3: 6-7 Aristida triseta Keng (1942)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 1959) * ; 西藏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0).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基部常 有宿存 叶鞘, 高 10 — 30 厘米, 具 1 一 2 节, 顶 节 的节部 为基生 叶鞘所 包藏, 平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有 时嫩叶 鞘口附 近有少 许白色 长 柔毛, 基部 者长于 节间, 疏松 包茎; 叶舌 甚短, 仅 为一圈 0.2~0.5 毫 米的小 纤毛; 叶片通 常席卷 或内卷 而呈细 线状, 质地 稍硬, 长达 15 厘米, 宽达 2 毫米 (展平 ), 叶背 平滑 无毛, 叶 面偶见 少许长 柔毛, 脉纹 隆起, 脉上 粗糙, 脉 间质地 甚薄。 圆锥 花序狭 窄, 线形, 灰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3 — 10 厘米, 分 枝短而 稍硬, 贴向 主轴; '主 轴的 节间有 凹槽, 与分枝 的表面 粗糙, 无毛; 小穗线 柱形, 长 9 一 11 毫米, 常带 紫色; 颖几 等长或 第二颖 稍长, 二 者均长 于稃体 (除芒 外), 狭披 针形, 均具 1 脉, 背部 有脊, 脊上 粗糙, 有时 具小凸 尖头; 外桴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常有 紫褐色 斑点, 上部微 粗糙, 两侧略 扁, 边缘 席卷, 向上 变狭, 但无 关节; 基盘长 圆形, 长约 0.5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盘毛 白色, 长约 0.5 毫米; 芒 的表面 粗糙, 主芒长 4 一 10 毫米, 侧芒长 1 一 5 毫米, 二者不 
禾本科  231  等长或 等长; 内稃 膜质, 长约 2.1 毫米; 花药 黄色, 长约 3 毫米。 颖 果长约 5 毫米, 长 圆形, 略扁。 产 德钦、 丽江; 生 于海拔 3600 米 的灌木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模式标 本采自 四 川西部 (前西 康泰宁 )。 我国特 有种。 5. 藏布 三芒草 (西 藏植 物志) Aristida tsangpoensis L. Liou (1987)* ; 中国 植物志 (1990)* . 多年生 草本; 须 根长而 粗壮, 且 坚韧。 秆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常稍 膝曲, 下 部有分 枝, 平滑 无毛, 且 2 — 3 节, 顶节 位于近 中部。 叶鞘 无毛, 鞘 颈有短 柔毛, 鞘口 常有少 许 丝质长 柔毛, 短于 节间, 紧密 包茎或 为分枝 所破; 叶舌 甚短, 仅为一 圈长约 0.5 毫米 的白 色密生 纤毛; 叶片常 内卷, 稀 扁平, 长 3 — 10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展平 ), 叶背面 平滑, 叶 面脉纹 凸起, 脉上 有小硬 槌毛。 圆锥花 序长达 14 厘米, 主轴 无毛, 具 5 — 7 节, 节间 常一侧 扁平, 每节有 1 一 2 分枝; 分 枝下部 者长达 3 厘米, 贴近主 轴或稍 开展, 疏 生小穗 数枚, 有 时可能 再分出 小枝, 无毛; 小 穗柄长 0. 5—5 毫米, 棱上稍 粗糙; 小 穗圆 柱形, 长 7 — 8 毫米, 黄 绿色; 颖稍不 等长, 狭披 针形, 平滑 无毛, 均具 1 脉, 背 部 有脊, 脊上近 平滑, 先 端常有 短芒, 第 一颖长 5 — 6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7 毫米; 外稃 长 7 — 8 毫米, 比 第二颖 略长, 自中 部逐渐 变尖, 且稍 粗糙, 先端呈 柱状, 花后 期稍扭 转, 表面出 现紫色 斑点, 边缘 席卷, 先端有 3 芒; 芒较 纤细, 表面 粗糙, 叉开 或向外 反, 主芒长 9 一 11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盘毛 白色, 长 0.5 — 1 毫米; 内 稃小, 长约 0.5 毫米; 花药 黄色, 3 枚, 长^ 1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2600 米江边 灌丛、 路边 岩石石 缝中。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拉萨至 察隅。 模式 标本采 自西藏 朗县。 德钦 标本与 原记载 相比, 小穗 略小。 特别 是颖片 均短于 稃体; 花 药长仅 1 毫米, 值 得 进一步 观察, 与三 刺草也 相似, 但 外稃先 端变细 而呈柱 状且稍 扭转, 侧 芒长而 纤细也 显然 有别。 4. 早熟 禾亚科 Pooideae 多年或 一年生 草本。 秆草质 (不 木质化 ), 不分 枝或少 分枝。 叶鞘 分裂或 闭合; 叶 舌 膜质; 叶片 线形。 花序 为圆锥 花序。 小穗含 1 至多数 小花, 两侧 压扁, 脱节 于颖之 上, 稀 之下; 外稃 有芒或 无芒, 常具 3 — 9 脉, 稀 较少或 更多; 内稃 2 脉 成脊, 稀 1 或 3 脉; 鳞被 2 个, 小, 膜质 透明, 有时 肉质, 急 尖或不 对称的 2 裂; 雄蕊 3 个, 有时少 于 3 个; 柱 头常为 2 个; 子房 无毛或 有毛。 果为 颖果, 淀粉粒 复合或 单纯; 胚为 早熟禾 型 (F+FF), 结构 多变, 无中 胚轴及 盾片尾 (或 称裂片 ), 少数属 中无外 胚叶, 籽苗第 一片 叶叶片 折叠。 约含 300 属 3200 余种, 主要 产温带 及寒冷 地区, 许多种 是优良 牧草。 国产 属种不 详。 云南有 47 属 300 余种。 其中有 1 属 为我国 分布新 记录; 6 个属及 150 余种 为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32  云 南植物 志  分属 检索表 1 (14) 小穗无 柄或几 无柄, 排 成穗状 花序, 稀为穗 形总状 花序。 2 (7) 小穗常 以二至 数枚生 于穗轴 各节, 稀在 穗轴两 端有时 单生。 3 (4) 颖 缺如或 微小, 存在时 多少呈 芒状或 锥状; 小穗 排列较 稀疏, 成熟 后上举 或水平 展开, 外  稃 有长芒 44. 猬草属 Hystrix 4 (3) 颖明显 存在, 短于 或长于 其第一 小花。 5 (6) 小穗含 1 小花, 以 3 枚同生 于穗轴 各节; 侧 生小穗 大都有 短柄, 有柄 小穗与 无柄小 穗的颖 大都呈 针状或 较宽, 但长度 不超过 3 厘米 45. 大麦属 Hordeum  6 (5) 小穗含 2 至数 小花, 常以 1 至 数枚生 于穗轴 各节; 颖 矩圆状 披针形  41. 披 碱草属 Elymus 7 (2) 小穗 常单生 于穗轴 各节。 8 (11) 外桴无 基盘; 颖 果与外 桴互相 分离; 栽培 植物。 9 (10) 颖 锥状, 仅具 1 脉 46. 黑麦属 Secale 10 (9) 颖 卵形, 具 3 至 数脉, 背部明 显有脊 47. 小麦属 Triticum 11 (8) 外稃有 显著的 基盘; 颖果 通常与 外桴相 贴着; 野生 植物。 12 (13) 小穗 脱节于 颖上, 小穗轴 于各小 花之间 折断; 通常 无根茎 43. 鹅 观草属 Roegneria  13 (12) 小穗 脱节于 颖下, 小穗轴 不在小 花之间 断落; 通常有 根茎或 匍匐茎 42. 偃 麦草属 Elytrigia 14 (1) 小 穗明显 有柄, 稀近 无柄, 排成开 展或紧 缩的圆 锥花序 (短 柄草 属为穗 形总状 花序, 黑麦 草属为 扁压的 穗状花 序)。 15 (50) 小穗通 常仅含 1 小花, 稀在 拂子茅 属中有 2 小花; 外桴具 5 脉或 更少。 16 (37) 外 稃质地 大都为 膜质, 常薄 于颖, 成熟 时疏松 包着颖 果或几 不包。 17 (20) 圆锥 花序甚 紧密, 呈圆 柱状短 圆形; 花 柱长, 柱头 细长, 花时伸 出小花 之外。 18 (19)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上; 颖与外 桴的边 缘都不 连合, 外 稃无芒 37. 梯 牧草属 Phleum 19 (18)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下; 颖的 下部彼 此互相 连生; 外 桴的边 缘在下 部互相 连合, 中下 部有芒 35. 看 麦娘属 Alopecurus 20 (17)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缩, 但 不呈柱 圆状。 21 (22) 小穗 无柄, 几呈 圆形, 覆瓦状 排列于 穗轴之 一侧, 此等花 序再排 列成圆 锥花序 36* 商草属 Beckmannia 22 (21) 小 穗多少 有柄, 长形, 排列 为开展 或紧缩 的圆锥 花序。 23 (28) 颖不 等长, 短于 小花, 而以第 二颖更 明显, 常仅 达外桴 中部或 稍下。  24 (25) 外 桴顶生 1 直芒 27. 短 颖草属 Brachyelytrum 25 (24) 外稃 无芒或 在顶部 以下有 1 小 尖头。 26 (27) 小 穗轴及 外桴的 基盘显 著具长 髯毛或 长柔毛 28. 异 颖草属 Anisachne 27 (26) 小 穗轴及 外稃的 基盘均 无毛或 有微毛 29. 沟 稃草属 Aulacolepis 28 (23) 颖等 长或几 等长, 等 长于或 长于其 小花, 稀可 稍短。 29 (30)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下; 圆 锥花序 穗状或 塔形; 小穗轴 不延伸 34. 棒 头草属 Polypogon 30 (29)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上。 31 (34) 外稃 基盘有 较长的 柔毛。 
禾本科  233  32 (33) 小穗 轴延伸 至内稃 之后, 常 具丝状 柔毛;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外 桴草质 或膜质 而透明 …… 31. 野 青茅属 Deyeuxia 33 (32) 小穗轴 不延伸 至内稃 之后, 或有时 在内桴 基部有 一微小 的残存 痕迹; 颖 锥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外桴膜 质透明 32. 拂 子茅属 Calamagrostis 34 (31) 外 桴的基 盘无毛 或仅有 微毛。 35 (36) 颖片 先端有 短芒, 芒长 0.2~0.6 (—3) 毫米 33. 剪 棒草属 x Agropogon 36 (35) 颖 片先端 无芒, 急尖 或渐尖 30 . 剪 股颖属 Agro^s 37 (16) 外稃 质地厚 于颖, 至少 在背部 较颖为 坚硬, 成熟后 与内桴 一齐紧 密包着 颖果。 38 (39) 外桴 无芒, 不具 明显的 基盘; 内 外稃均 坚硬, 平滑而 有光泽 6. 粟草属 Milium 39 ( 38) 外桴 有芒, 具有 尖锐或 钝圆的 基盘。  40 (41) 芒易 脱落, 大 都短而 细弱, 基部不 扭转; 外稃 无毛或 有毛, 有光泽 3. 落 芒草属 Oryzopsis 41 (40) 芒 宿存, 稀有时 脱落, 大 都粗壮 而下部 扭转。 42 (43) 外 桴顶端 完整, 无 裂齿, 芒长, 1 一 2 回 膝曲, 或生 柔毛, 下部 扭转, 且与 外桴顶 端成关  节; 基 盘长而 尖锐; 内 桴背部 不外露 L 针茅属 Stipa 43 (42) 外桴 顶部有 裂齿, 芒较 简短, 下 部扭转 或否, 与 外桴顶 端不具 关节, 基 盘较短 而钝; 内桴 背部 在果时 外露, 脊间 有毛。 44 (45) 外稃 2 裂可达 中部, 芒自 裂片间 伸出; 有根茎 1. 三 角草属 IVikeraia 45 (44) 芒自外 桴顶端 伸出。 46 (47) 芒下部 粗壮而 劲直; 外桴披 针形; 基 盘钝圆 4. 直 芒草属 Orthoraphium 47 (46) 芒 下部扭 转而不 劲直; 外稃较 细长呈 线状披 针形; 基 盘多少 尖锐。 48 (49) 小穗 柄纤细 呈毛细 管状, 远 长于其 小穗; 芒全部 具柔毛 5. 细 柄茅属 Ptilagrostis 49 (48) 小穗柄 较粗, 大都 短于其 小穗; 芒下部 无毛或 具微毛 2. 芨 芨草羼 Achnatherum 50(15) 小穗含 2 至 多花, 如为 1 花时则 外桴具 5 条以上 的脉。 51 (56) 小穗含 3 花' 其中 两性小 花只有 1 朵, 位于 2 不孕 小花的 上方, 或因 不孕花 退化而 使小穗 仅含 1 小花; 成 熟花外 桴硬, 无芒。  52 (53) 植 株不具 香味; 小 穗下部 2 不孕花 的外稃 空虚, 退 化为小 鳞片状 而无芒 26. IHJg Phalaris 53 (52) 植株有 香味; 小 穗下部 2 不 孕花的 外稃内 有雄蕊 或否。 54 (55) 圆锥花 序开展 或花后 紧缩; 小穗两 侧压扁 ,棕色 有光泽 24. 茅香厲 Hierochloe 55 (54)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小穗 几为圆 筒形, 黄 色或绿 色而夹 有紫色 " 25. 黄 花茅属 Anthoxanthum 56 (51) 小 穗的两 性小花 1 至 数朵, 且 位于不 孕花的 下方, 稀 可位于 小穗的 中部。 57 (70) 第二颖 大都等 长或长 于第一 小花; 芒如 存在时 大都膝 曲而有 扭转的 芒柱, 通 常位于 外稃的  背 部或由 2 裂齿间 伸出。 58 (59) 小穗含 2 花; 小 穗轴不 延伸, 脱节于 颖之下 23. 绒 毛草属 Holcus 59 (58) 小穗含 1 至 数花; 小穗轴 延伸。 60 (61) 芒 自外稃 2 裂齿间 伸出, 下部 扭转, 芒 不扁平 17. 毛 蕊草属 Duthiea 61 (60) 芒 自外桴 的背部 伸出, 有 时自顶 部稍下 伸出, 有时 无芒。 62 ( 63 ) 外 稃无芒 或于顶 部稍有 1 小 尖头; 圆锥花 序紧縮 呈穗状 21. 落草厲 Koeleria 63 (62) 外 稃显著 有芒, 如无 芒时则 圆锥花 序不为 穗状。 64 (67) 小穗长 度一般 不超过 1 厘米; 子房 无毛。 
234  云南 植物志  65 (66) 外 稃背部 有脊, 先端有 2 裂齿, 芒自 背部的 中部以 下伸出 20. 三 毛草属 Trisetum 66 (65) 外 桴背部 圆形, 先 端截形 或有不 规则的 裂齿, 芒常自 背部的 中部以 上伸出 22. 发草属 Deschampsia 67 (64) 小穗长 度大于 1 厘米; 子 房上部 或全部 有毛。 68 (69) 一年生 草本; 小穗 下垂; 二颖近 等长, 具 7 — 11 脉 19. 燕麦属 Avena 69 (68) 多年生 草本; 小穗 直立或 开展; 二颖不 等大, 具 1 一 7 脉 …… 18. 异 燕麦属 Helictotrichon 70 (57) 第 二颖通 常比第 1 小 花短; 芒如存 在时劲 直而不 扭转, 自外 桴先端 伸出, 有时自 2 裂齿间 或 裂齿的 稍下处 伸出。 71 (74) 小穗无 柄或具 短柄, 排为 穗状花 序或穗 形总状 花序。 72 (73) 小穗 以外桴 背复面 对向穗 轴的扁 平面, 排列 为穗状 花序, 侧生 小穗无 第一颖 9. 黑 麦草属 Lolium 73 (72) 小穗 以侧面 对向穗 轴的扁 平面, 排 列为穗 形总状 花序, 两颖 都存在  40. 短 柄草属 Brachypodium 74 (71) 小穗 具柄, 排列 为圆锥 花序。 . 75 (82) 外稃具 5 脉, 稀具 3 脉; 叶鞘常 不闭合 或有时 闭合。 76 (77) 小穗长 与宽近 相等; 外 稃基部 心形, 水 平排列 10. 凌 风草属 Briza 77 (76) 小 穗的宽 度明显 小于其 长度; 外稃基 部不为 心形, 交 互上伸 排列。 78 (81) 外 桴背部 有脊。 79 (80) 小穗具 短柄, 密集 簇生于 圆锥花 序分枝 的一侧 12. 鸭茅属 Dactylis 80 (79) 小穗 有柄, 排 列为开 展或紧 密的圆 锥花序 11. 早 熟禾属 Poa 81 (78) 小 穗背部 圆形, 5 脉在先 端汇合 8. 羊茅属 Festuca 82 (75) 外桴具 7 至 多脉, 稀具 3 脉; 叶 鞘通常 闭合。 83 (84) 外稃具 3 脉; 小穗含 2 — 3 花; 颖 片小, 长 不逾外 桴之半 13. 沿 沟草属 Catabrosa 84 (83) 外桴具 7 至 多脉; 小穗含 多花。 85 (86) 外 桴先端 2 浅裂, 裂 齿稍下 生芒; 基 盘有毛 16. 裂 稃茅属 Schizachne 86 (85) 外 桴先端 全缘。 87 (90) 外 稃的脉 在先端 汇合。  88 (89) 小 穗柄具 关节而 使小穗 自关节 处整体 脱落; 小穗先 端不孕 花聚集 成球形 或棒状 15. Melica 89 (88) 小 穗柄无 关节; 小穗脱 节于颖 之上, 如先端 不育花 存在时 不聚集 成球形 或棒状  39. 雀麦属 Bromus 90 (87) 外桴 的脉平 行而不 在先端 汇合。 91 (92) 沼生 或水生 草本; 叶鞘 闭合; 内 稃长于 其外稃 14. 甜茅属 Glyceria 92 (91) 陆生 草本; 叶 鞘常不 闭合; 内 稃短于 外桴; 小 穗大型 38. 扇 穗草属 Lktledalea  1 • 针茅属 Stipa Linn. 多年生 草本。 叶片常 纵卷如 针状。 圆 锥花序 狭窄或 开展; 小穗含 1 花, 两性, 脱节 于颖 之上, 其 脱落面 倾斜, 且 遗留一 具髭毛 而锐利 的基盘 附于其 小花的 基部; 颖 近相等 或 第一颖 较长, 膜质, 具 3 — 5 脉, 通常 狭窄, 先端 细而渐 尖或呈 尾状而 透明; 外桴成 熟后 坚硬, 细长圆 柱形, 边 缘紧密 包卷其 内桴, 背部 散生细 毛或毛 沿脉呈 条状, 常具 5 
禾本科  235  脉, 先端 完整, 具 1 宿存 的芒; 芒 1 或 2 回 膝曲, 芒柱 扭转;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背部 有毛或 无毛, 常被 外稃紧 密包裹 而几不 外露。 约 300 种。 分 布全球 温带及 暖温带 地区。 我国约 25 种, 云南 现知有 3 种。 本属 植物抽 穗前可 为牲畜 饲料。 果期 时不宜 放牧, 因其 纤细而 尖锐的 基盘能 刺入牲 畜 口腔及 身体, 使牲 畜受害 (特别 是羊) 甚至 死亡。 分种 检索表 1 (2) 芒 仅具微 毛或稍 粗糙, 不具 柔毛; 颖 片先端 延伸成 丝状, 长 1.7 — 3 厘米 1. 丝 颖针茅 S. capillacea 2 (1) 芒具柔 毛而呈 羽毛状 (但 非全部 )。 3 (4) 叶片 先端黄 褐色, 尖头 干后破 裂而呈 画笔状 细毛; 小穗长 11— 13 毫米 2. 狭 穗针, S. regeliana 4 (3) 叶片先 端不破 裂而成 画笔状 细毛; 小穗长 6 — 9 毫米 3. 座 花针茅 S. subsessiliflora 1. 丝 颖针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4: 7-9 Stipa capillacea Keng (1941) *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高 20 — 65 厘米, 径粗 1.5 — 2 毫米, 具 2 — 3 节, 基 部有时 膝曲。 叶鞘 光滑, 大 都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0.6 — 2 毫米, 先端 截平, 两侧 下延; 叶 片向上 直升, 内卷成 针状, 秆 生者长 5 — 15 厘米, 分蘖 叶长达 25 厘米, 叶面被 微毛, 叶背 无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14 一 24 厘米; 分 枝向上 直升, 基部者 孪生, 长者长 2 — 3 厘米, 着生 2 — 3 小穗, 短 者小穗 单生; 小 穗淡绿 色或淡 紫色; 颖 细长披 针形, 先端膜 质, 延伸成 丝状, 长 1.7 — 3 厘米, 第 一颖具 3 脉, 第 二颖具 5 脉; 外 稃长约 1 厘米 (基 盘在内 ), 具 5 脉, 顶 端关节 处着生 一圈短 糙毛, 其 下有小 糙毛, 背 部与腹 部各具 1 纵 行贴生 短毛, 但背部 者仅位 于其下 半部, 腹 部者则 位于叠 生之边 缘上; 基盘 尖锐, 长 约 2 毫米, 密生 柔毛; 芒 自稃顶 端节处 伸出, 2 回 膝曲, 扭转, 第一 芒柱长 1 一 2 厘米, 第二 芒柱长 0.6 — 1 厘米, 芒针 细弱而 弯曲, 长达 6 厘米, 芒之 全部具 微毛, 或 仅芒针 具细 刺毛;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具 2 脉, 无脊, 被外稃 紧包; 花药长 4 毫米。 产 中甸、 洱源; 生 于海拔 3300 米的 高山草 地或灌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甘肃、 四川等 省区。 模式 标本采 自四川 乾宁。 2. 狭 穗针茅 (中 国植 物志) Stipa regeliana Hack. (1884);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Stipa purpurascens Hitchc. ( 1930 ) ; Achnatherum purpurascens ( Hitchc. ) Keng (1959)*.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密丛, 高 15 — 70 厘米, 常具 1 一 2 节, 光滑 无毛, 基 部密生 分蘖并 有宿存 叶鞘。 叶 鞘光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长 2. 5 — 4 毫米, 贴生 微毛, 
23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4 等颖 落芒草 OyzopsisaequiglumisDuthieexHook. f. var. aequiglumis,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腹及 背面 ); 4 一 6. 落芒草 O. munroiStapf,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腹 及背面 ); 7 — 9. 丝 颖针茅 Stipa capillacea Keng,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背 及腹面 ); 10-12. 假 冠毛草 Tnkeraia pappiformis (Keng) P. C. Kao et S. L. Lu, 10. 植株, 11. 小穗, 12. 小花 (腹 及背面 )。 (李 楠绘) 
禾本科  237  先端常 2 裂; 叶片 内卷呈 针状, 具 黄褐色 尖头, 干后破 裂成画 笔状, 秆 生者长 3 — 8 厘 米, 分蘖 叶长达 24 厘米, 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紧縮呈 穗状, 长 3 — 12 厘米; 分枝 贴向主 轴, 单生或 孪生; 小穗 紫色或 褐色, 长 11 一 13 毫米; 两颖近 等长, 披 针形, 先 端尖至 渐尖, 中下部 紫色, 向上变 膜质, 具 5 — 7 脉, 侧 脉短而 细弱; 外稃长 7 — 8 毫米, 背部 遍生 细毛, 先端微 2 裂, 具 5 条不 甚明显 的脉; 基盘 尖锐, 长约 1 毫米; 芒长约 1.5 厘 米, 较 粗槌, 1 回 膝曲, 中部以 下扭转 并有羽 状毛, 芒针有 长不及 0.5 毫 米的细 刺毛; 内稃与 外稃几 等长, 具 2 脉, 背 部被短 柔毛。 颖果圆 柱形, 长 5 — 6 毫米。 产 宁蒗、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 3700 米 的高山 草甸。 分布于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 四川等 省区。 中 亚各国 也有。 3. 座 花针茅 (中 国植 物志) 羽 柱针茅 (中 国植 物志〕 Stipa subsessiliflora ( Rupr. ) Roshev. in Fedtsch. (1916); Tsvelev (1968, 1976)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87). Lasiagrostis subsessiliflora Rupr. in Osten-Sacken et Rupr. ( 1869 ) ; Stipa basi- plumosa Munro ex Hook. f. ( 1897); Bor ( 1960, 1970); Ptilagrostis subsessiliflora (Rupr. ) Roshev. in Kom. (1934); Stipa subsessiliflora var. basiplumosa ( Munro ex Hook. f. ) P. C. Kuo et Y. H. Sun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较 纤细, 高 10 — 35 (-45) 厘米, 具 2 — 3 节。 叶鞘 平滑 无毛; 叶舌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叶片 纵卷成 针状, 长 10 — 15 厘米, 宽约 1 毫米 (展平 ), 叶背稍 粗糙。 圆锥花 序收缩 (但 不紧密 ), 长 4 一 10 (-14) 厘米; 分枝 较短。 小穗近 无柄, 紫色, 长 6 — 7 毫米; 颖不 等长, 披 针形, 急尖或 渐尖, 具 3 — 5 脉, 深紫 色, 先端 及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8 — 11 毫米, 基部具 3 脉, 第 二颖长 7 — 9 毫米, 具 3 — 5 脉; 外 稃狭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4 一 5. 5 毫米 (包 括基盘 ), 背 部疏生 柔毛; 基盘尖 锐, 长 0.5 — 0.8 毫米, 被 短毛; 芒 2 回 膝曲, 长 10 — 27 毫米, 基部有 关节, 芒 柱稍扭 转, 羽状长 柔毛, 毛 开展, 长 2. 5 — 3. 5 毫米, 芒针 无毛, 稍 粗槌;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具 2 脉。 产 维西, 宁蒗、 中甸; 生 于海拔 2400 — 3400 米的 山坡灌 丛及疏 林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克什 米尔、 巴基 斯坦、 印度 也有。 据 报道, 云南省 有分布 记录, 但中国 科学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标本 室尚无 标本, 描述 根据 Cope 及 《中 国植物 志》。 2. 发 i 草属 Achnatherum Beauv. 多 年丛生 草本。 叶片 内卷稀 扁平。 圆 锥花序 狭窄或 开展。 小穗含 1 小花, 两性,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小穗轴 脱节于 颖上; 两颖 近等长 或稍有 长短, 宿存, 膜质 或兼草 质, 先 端尖或 渐尖, 稀 钝圆; 外稃圆 柱形, 较短 于颖, 厚纸质 或果时 变硬, 具钝 或稍尖 锐 而密生 髯毛的 基盘, 先端具 2 微齿; 芒从 微齿间 伸出, 膝曲而 宿存, 稀劲直 而易脱 落; 内稃具 2 脉, 无脊, 脉间 被毛, 成 熟后背 部多少 外露; 花 药先端 具毫毛 或否。 
238  云南 植物志  约 20 种。 广布于 北半球 温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我国约 13 种, 云南 现知有 4 种。 此 外, 笈芨草 Achnatherumsplendens (Trin.) Nevski (1937) 西藏 东南部 (察隅 ) 及四川 西部 (邓河 ) 均有, 云 南省西 北部^ • 可能有 分布。 本属 多数种 类可作 牧草。 有 2 种 有毒, 牲畜 误食, 轻则 致疾, 重则 死亡。 分种 检索表 (一) 1 (2) 第一 颖明显 短于第 二颖; 芒 直立或 稍弯, 易脱落 芨茇草 A. splendens 2 (1) 第一 颖与第 二颖近 等长; 芒 宿存, 下部 扭转。 3 (6) 叶 舌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4 (5) 秆生叶 叶舌与 基生叶 (即分 蘖叶) 叶舌 同为披 针形, 长 1 一 4 毫米; 小穗长 7 — 9 毫米; 外桴 长 6 — 7 毫米, 上部 无毛, 下部被 短柔毛 1. 细叶 芨芨草 A. chingii 5 (4) 秆生叶 叶舌与 基生叶 叶舌不 同形, 秆生叶 叶舌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分蘖 叶叶舌 平截, 长约 0.5 毫米; 小穗长 9 一 14 毫米; 外稃长 7. 5 — 9 毫米, 背中 部以下 密生长 柔毛, 上部疏 生短柔 毛 2. 藏 芨芨草 A. duthiei 6 (3) 叶舌 平截, 上缘有 裂齿。 7 (8) 花序 开展, 分枝常 平展; 基盘 较钝, 长约 0.5 毫米 3. 展穗 芨芨草 'A. extremiorientale 8 (7) 花序稍 紧缩, 分枝 直立或 斜升; 基盘较 尖锐, 长约 1 毫米 …… 4. 光颖 芨芨草 A. sibiricum 「 分种 检索表 (二) - 1 (2) 第一 颖明显 短于第 二颖; 芒 直立或 稍弯, 易脱落 芨芨草 A. splendens 2 (1) 两颖近 相等; 芒下部 扭转, 宿存。 3 (8) 花药 先端有 毫毛;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4 (5)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分 枝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 穗长达 14 毫米 … 2. 藏 芨芨草 A. duthiei 5 (4)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分 枝下部 裸露; 小 穗长约 8 — 10 毫米。 6 (7) 叶片 扁平, 宽 4 一 11 毫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分枝 在中后 期水平 展开; 基盘 较钝, 长约 0.5 毫米 3. 展穗 贫哀草 A. extremiorientale 7 (6) 叶片 狭窄, 宽约 3 毫米; 圆锥 花序较 疏松, 分 枝斜向 上升; 基盘 尖锐, 长约 1 毫米 4. 光颖 哀发草 A. sibiricum 8 (3) 花药 先端无 毫毛; 叶片纵 卷而成 细线形 1. 细叶 芨芨草 A. chingii 1. 细叶 芨芨草 (秦 岭植 物志) Achnatherum chingii (Hitchc. ) P. C. Kuo et al. (1976) * . Stipa chingii Hitchc. ( 1930); Achnatherum chingii ( Hitchc. ) Keng ( 1957, 1959)*, comb, illegit. ; 图鉴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la. 细叶 芨芨草 (原 变种) 图版 55: 1—3 var. chingii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65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2 — 3 节, 平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多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长 1 一 4 毫米, 
禾本科  239  图版 55 1— 3. 细叶 芨芨草 Achnatherumchingii (Hitchc. ) P. C. Kao, 1 . 植株 及花序 •, 2. 小穗, 3. 小花 (去芒 ); 4— 6. 展德 芨芨草 A. extremiorientale (Hara) P. C. Kao, 4. 花序, 5. 小穗 (去芒 ), 6. 小花; 7— 10. 栗草 Milium effusum Linn. , 7. 植株, 8. 花序, 9. 小穆, 10. 小花; 11—13. 直芒草 prthoraphium roylei Nees, II. 小德, 12. 小花, 13. 外 稃先端 (放大 ); 14— 16. 双叉 细柄茅 PtilagrostisdichotomaKengexTsvelev, 14. 花序, 15. 小 穗, 16. 小花 fr 股 ifif (去芒 )。 (李 楠绘) 
240  云 南植物 志  先端 钝圆或 浅裂; 叶 片纵卷 而呈细 线形, 质地 稍软, 稍 粗糙, 秆 生者长 3 — 8 厘米, 分 蘖 叶长达 30 厘米。 圆 锥花序 狭窄、 稀疏, 长 6 — 21 厘米; 分枝细 而直, 贴向主 轴或稍 斜升, 单生或 孪生, 下部 裸露, 上部疏 生数个 小穗; 小穗草 绿色, 长 7 — 9 毫米; 颖膜 质, 几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外稃长 6 — 7 毫米, 上部 无毛, 下 部被短 柔毛, 具 明显的 5 脉, 边脉不 在先端 汇合, 先端 2 裂; 基 盘长约 1 毫米, 密生短 刺毛; 芒自 裂齿间 伸出, 长 10 — 15 毫米, 1 回 膝曲, 芒柱扭 转且生 短毛, 芒针 无毛;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具 2 脉, 脉 间有短 柔毛, 无脊; 花 药长约 2 毫米, 先端 无毛。 颖果 长圆' 柱形, 长约 4 毫米。 产 中甸、 德钦; 生 于海拔 3400 — 4000 米灌丛 草甸、 林缘或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青 海、 四川、 甘肃、 山西、 陕西等 省区。 模式标 本采自 甘肃夏 河县。 lb. 林阴 笈芨草 (高原 生物学 集刊) (变种 ) var. laxum S. L. Lu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87). 本变 种与原 变种很 相近, 但秆生 叶明显 缩短, 长 1 一 2 厘米。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宽 7 — 10 厘米, 分枝 常水平 展开; 小穗长 11 一 12 毫米; 外 桴长约 7 毫 米, 基 盘长约 0.5 毫米; 芒长 14 一 18 毫米; 花药长 3. 8 — 4. 5 毫米, 先端具 毫毛。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900 — 3600 米 的山坡 草丛或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陕西。 模式标 本采自 川西色 达县。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 藏 芨芨草 (中 国植 物志) Achnatherumduthiei (Hook. f. ) P. C. Kuo et S. L. Lu (1987)*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四川 植物志 (1988)*. Stipa duthiei Hook. f. (1897).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平滑 无毛, 高 50 — 108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具 3 节, 基 部有宿 存枯萎 叶鞘。 叶鞘 粗糙, 短于 节间; 秆生叶 叶舌长 圆形, 长 3 毫米, 先端 有 裂齿, 分蘖 叶叶舌 平截, 长约 0.5 毫米; 叶片 纵卷或 扁平, 长约 9 一 16 厘米, 宽 1 一 4 毫米, 平滑 无毛。 圆锥 花序稍 开展, 长 20 — 25 厘米, 宽约 4 厘米; 分 枝常孪 生,, 直 立或 稍弯, 贴向 主轴或 斜升, 长 3 — 10 厘米; 小穗长 9 一 14 毫米, 淡黄 白色, 近 基部紫 褐色; 颖片近 等长, 膜质, 狭披 针形, 具 3 — 5 脉, 上部微 粗糙; 外稃长 7. 5 — 9 毫米, 背在中 部以下 密生长 柔毛, 以上 疏生短 柔毛, 先端 2 裂, 具 5 脉, 中间 3 脉在 先端汇 合, 向 上延伸 成芒, 边脉 延伸于 2 裂 齿内; 基盘 尖锐, 长约 1 毫米, 密生 髯毛; 芒自裂 齿间 伸出, 长 14 一 25 毫米, 稍 粗槌, 1 回 膝曲, 芒柱 扭转, 被小 柔毛; 内稃长 6 — 7 毫 米, 具 2 脉, 基部被 柔毛; 花药 先端有 毫毛。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4100 — 4300 米的山 坡草甸 或针叶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印 度、 尼泊尔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展穗 芨芨草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图版 55: 4-6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P. C. Kuo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Stipa extrem ioriental is Hara (1939); Achnatherum ext rem iorien ta le (Hara) Keng (1959)*, comb, illegit. ; Stipa sibirica (Linn.) Lam. var. effusa Maxim. (1859); Achnatherum effusum (Maxim. ) Y. L. Chang (1959) * , comb, illegit. 
禾本科  241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而粗的 根茎。 秆 直立, 常少数 丛生, 高 70 — 150 厘米, 径粗 3 — 5 毫米, 具 3 — 4 节, 光滑 无毛, 基 部常具 芽鳞。 叶鞘较 疏松, 平滑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长约 1 毫米, 上缘 截平, 常具 裂齿; 叶片 扁平, 有 时边缘 内卷, 长 20 — 50 厘米, 宽 4 一 11 毫米, 边缘及 叶面稍 粗糙,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20 — 40 厘米, 中下部 每节具 3 — 6 个 分枝; 分枝 细长,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上 部疏生 小穗; 小穗长 7 — 10 毫米, 草 绿色或 果时带 紫色; 颖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3 脉, 几 等长或 第一颖 稍短; 外稃长 6 — 8 毫米, 具 3 脉, 脉 于先端 汇合, 先端具 2 微齿, 背部密 被白色 柔毛; 基盘短 而钝, 长约 0.5 毫米, 密生短 柔毛; 芒长 1.5 — 2 厘米, 1 回 膝曲, 芒柱 扭转, 具细小 刺毛; 内稃具 2 脉, 脉间 被毛, 背部 圆形, 无脊; 花 药长约 5 毫米, 先 端有毫 毛。 产 永胜、 德钦、 东川; 生 于海拔 2300 — 3500 米 的山坡 灌丛或 林缘。 分布于 西獰、 四川、 甘肃, 陕西、 山西、 宁夏、 河北、 内蒙古 及东北 诸省。 朝鲜、 俄罗斯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 光颖 芨芨草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Achnatherum sibiricum (Linn.) B. S. Sunet J. Qian, comb, no v. Avena sibirica Linn. Sp. PI. 79. 1753; Stipa sibirica (Linn.) Lam. (1791); Achnatherum sibiricum (Linn. ) Keng (1959)* , comb, illegit. ; 中国 植物志 (1987);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少数 丛生, 平滑 无毛, 高 60 — 150 厘米, 具 3 — 4 节, 基部 具 芽鳞。 叶鞘 疏松, 光滑 无毛,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上缘 平截, 长 0.5 — 2 毫米; 叶 片质地 较硬, 长 20 — 60 厘米, 宽 3 — 7 毫米, 扁平 或边缘 内卷,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背 平滑。 圆锥 花序较 紧缩, 长 10 — 40 (-6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中下部 每节具 2 — 6 个 分枝; 分 枝直立 或斜向 上升, 长达 11.5 厘米; 小 穗草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8 — 10 毫米; 颖 膜质, 长 圆状披 针形, 几 等长或 第二颖 稍短, 具 3 脉, 脉纹 上具短 刺毛; 外稃长 6 — 7 毫米, 先端具 2 微齿, 背 部密生 柔毛, 具 3 脉, 脉 于先端 汇合; 基 盘尖, 长约 1 毫 米, 密生 髯毛; 芒长 13 — 25 毫米, 1 回或不 明显的 2 回 膝曲, 芒 柱扭转 且被细 微毛; 内桴具 2 脉, 脉间被 柔毛, 背部 圆形, 无脊; 花 药长约 4 毫米, 先端有 毫毛。 产 维西; 生 于海拔 1800 米 的河漫 滩上。 分布于 东北、 华北、 西北及 西藏等 省区。 阿 富汗、 克什 米尔、 印度西 北部、 尼 泊尔、 俄 罗斯、 朝鲜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3. 落 芒草属 Oryzopsis Michaux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或 内卷。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有时 狭窄。 小 穗多少 有点背 腹 压扁, 含 1 两性 小花; 小 穗轴不 延伸, 脱 节于颖 之上; 两颖几 等长, 与 小花等 长或稍 长, 宿存, 草质或 膜质, 第 一颖具 5 脉, 第 二颖具 3 — 5 脉; 外 稃质地 变硬, 有 微毛或 无毛, 常发 亮而有 光泽, 基 盘短小 而钝, 先 端有细 弱而不 扭转大 都早落 的芒; 内 桴与外 稃 等长, 为外 稃边缘 所包。 约 30 (-50) 种。 分布 北半球 温带与 亚热带 及热带 山区、 南美及 南非, 1 种 产非洲 
242  云 南植物 志  热带 山区。 我国约 15 种, 云南有 6 种 以上。 本属 有的种 为优良 牧草, 种子 可作精 饲料。 分种 检索表 1 (6) 圆锥 花序狭 窄常呈 线形。 2 (3) 颖倒 卵状椭 圆形, 先端钝 圆形; 外桴 全体光 滑无毛 5. 钝颖 落芒草 O. obtusa 3 (2)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外稃 被毛。 4 (5) 基盘被 短毛; 叶舌 甚短或 近缺如 1. 尖颖 落芒草 O. acuta 5 (4) 基 盘光滑 无毛; 叶舌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3. 细弱 落芒草 O. gracilis 6 (1) ®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7 (8) 圆 锥花序 中下部 每节通 常只具 2 个分枝 4. 落芒草 O. munroi 8 (7) 圆锥花 序中下 部每节 通常具 2 — 6 个 分枝。 9 (10) 颖片卵 圆形, 长 3. 5 — 4. 5 毫米; 外秤卵 圆形, 长 2. 5 — 3. 5 毫米; 花 药长约 1 毫米 6. 藏 落芒草 O. tibetica 10 (9) 颖片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花药长 2. 5 — 4 毫米 2. ,颖 g 芒草 O. aequiglumis 1. 尖颖 落芒草 (植 物分类 学报) Oryzopsis acuta (L. Liou ex Z. L. Wu) L. Liou (1994). Oryzopsis henryi var. acuta L. Liou ex Z. L. Wu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秆常 直立或 基部稍 膝曲, 高 40 — 9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3 — 4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仅 口部被 短毛, 其余 无毛,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叶舌 甚短; 叶片扁 平, 先端长 渐尖, 长达 30 厘米, 宽达 7 毫米, 叶面 及边缘 粗糙, 叶 背光滑 无毛。 圆锥 花序较 狭窄, 长 10 — 18 厘米, 每节具 3 枚 以上的 分枝; 分 枝直立 或倾斜 上升, 纤细, 稍 粗糙。 小 穗大, 长 5 — 6 毫米, 草绿 色或草 黄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4. 5 毫米; 颖 透明 膜质, 几 相等, 先端 渐尖, 微 粗糙, 具 3 条 明显凸 起的绿 色脉, 直达 先端, 脉间无 小横 脉或有 少数不 明显的 横脉; 外桴近 革质, 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具 3 — 5 脉, 被贴 生 短毛, 先端 完整; 基盘 短且被 短毛; 芒自外 稃先端 伸出, 细弱, 直 立或稍 扭曲, 粗 糙, 长 15 — 20 毫米, 易 脱落; 花药长 1.5 — 2 毫米, 顶 端微被 毫毛。 产 维西; 生 于海拔 2500 米的潮 湿处。 模 式标本 采自维 西县澜 沧江边 大桥。 2. 等颖 落芒草 (中 国植 物志) Oryzopsis aequiglumis Duthie ex Hook. f. (1897); Bor ( 1960 ); 中国 植物志 (1987"; 西藏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Oryzopsis aequiglumis Duthie (1883), nom. nud. ; Piptatherum aequiglume (Duthie ex Hook. f. ) Roshev. (1951) ; P. sinense Mez (1921 ) ; Oryzopsis multiradiata (Hack. ) Hand. -Mazz. (1936). 2a. 等颖 落芒草 (原 变种) 图版 54: 1-3 var. aequiglumis 
禾本科  243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粗壮, 高 56 — 125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具 3 —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粗糙, 下部 者长于 节间,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纸 质或 膜质, 卵 形至披 针形, 先 端尖, 平截或 齿裂, 长 2 — 5 (— 7) 毫米; 叶片 扁平, 两 面 无毛, 粗槌, 先端 渐尖,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4 一 26 厘米, 宽 5 — 15 厘米, 中 下部每 节常具 3 — 6 分枝; 分枝 粗糙, 上升或 开展, 长 达 10 厘米, 中部以 上着生 小穗; 小穗柄 粗糙; 小 穗狭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灰 绿色或 带 紫色; 颖片 草质, 等 长或近 等长, 长 5 — 7 毫米, 仅 先端被 微毛或 粗糙, 边缘 有时膜 质, 具 5 或 7 脉, 侧 脉不达 先端即 与中脉 汇合; 外桴 革质, 披 针形, 与颖 等长或 稍短, 黄 褐色, 背部 被贴生 柔毛, 果 时变栗 色或黑 褐色, 有 光泽; 基盘 钝圆, 无毛; 芒 自顶端 伸出, 直立, 细弱, 长 4 一 12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具 3 脉, 背部常 无毛; 花药黄 色, 长 2. 5 — 4 毫米。 产 东川、 丽江、 中甸、 德钦、 剑川、 宾川、 禄劝、 永德 和嵩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900 — 3500 米的 路旁、 溪边、 草 坡或岩 石间。 分布于 四川、 西藏等 省区。 阿 富汗、 印 度北部 及锡金 也有。 2b. 长舌 落芒草 (变种 ) var. ligulata P. C. Kuo et Z. L. Wu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87)*.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叶 舌长, 披 针形, 长 8 — 13 毫米; 小穗 较小, 长约 5 毫米; 外 桴长约 4 毫米。 产 丽江、 鹤庆; 生 于海拔 1870 — 2800 米 的江边 岩石旁 的潮湿 地及草 丛中。 模式标 本采 自丽江 至鹤庆 途中。 3. 细弱 落芒草 (拟) Oryzopsis gracilis (Mez) Pilger (1939); Bor (1960, 1970, 1978);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4). Piptatherum gracile Mez (1921).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纤细, 高 10 — 6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具 3 — 4 节, 光滑无 毛, 基部有 分枝。 叶鞘 无毛;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长 1.5 — 2 毫米, 先端 截平; 叶片扁 平, 或 卷折, 长 6 — 20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叶 面疏生 柔毛, 叶背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6 — 20 厘米, 通常 紧缩, 主轴 无毛; 分枝 直立或 上举, 最长者 约为花 序长的 1/3; 小穗 披 针形, 长 4.5 — 7 毫米; 颖均 无毛, 较小花 稍长, 先 端长渐 尖或呈 喙状, 具 5 脉 (腹 面较明 显); 外 稃狭披 针形, 长 4 一 5. 5 毫米, 背 部密被 白色短 柔毛, 其毛 自下向 上逐渐 增长, 上部 者长达 0.5-0.6 毫米, 稃体 先端常 具膜质 微小而 先端钝 圆的小 裂片; 基盘 甚短, 光滑 无毛; 芒亚 顶生, 细弱, 直立, 长 4 一 6 毫米, 明显 伸出于 颖外, 易 脱落或 短期 宿存; 花药长 1.7 — 2. 5 毫米, 先端有 毫毛。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500 米 山谷草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尼 泊尔、 克什 米尔也 有。 4. 落芒草 (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54: 4-6 Oryzopsis munroi Stapf in Hook. f. (1897);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中国 植物志 ( 1987)'; 西藏 植物志 ( 1987 广; 四川 植物志 
244  云南 植物志  (1988)*. Pitatherum munroi (Stapf ) Mez in Fedde (1921). 多年生 草本。 杆 直立, 疏丛, 高 30 — 96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3 — 4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长 1 一 5 毫米; 叶片 扁平, 直立, 无毛或 叶面疏 生 短毛, 微 粗糙, 长 5 — 28 厘米, 宽 2 — 6 毫米, 顶生 者长仅 3 厘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9 一 23 厘米, 每节 常着生 2 个 分枝, 稀具 3 或 4 分枝; 分枝 细弱, 开展, 主枝 长 4 一 10 厘米, 上部 1/3 处着生 小穗, 其余 裸露; 小穗 卵状披 针形, 灰绿 色或先 端及边 缘带 紫色; 颖片近 等长或 第一颖 稍长, 草质, 长 5 — 7 毫米, 先端 渐尖呈 喙状, 微 粗糙, 具 3 — 7 脉, 侧脉 不达于 先端, 脉间 常有小 横脉; 外稃披 针形, 革质, 褐色, 被 平贴短 柔毛, 长 4 一 5 毫米, 果时黑 褐色, 且 背部变 无毛; 基盘 无毛; 芒自稃 体顶端 伸出, 长 3 — 8 毫米, 细弱,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2 — 2. 5 毫米, 顶部有 毫毛。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2300 — 3700 米 的山坡 草丛, 路旁及 田边。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青海、 甘肃、 新疆。 阿 富汗、 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 北部、 尼泊 尔 也有。 5. 钝颖 落芒草 (种 子植物 名录) Oryzopsis obtusa Stapf (1895) ; Rendle (1904);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多年生 草本, 有粗 而短的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达 1 米, 径约 2 毫米, 具 3 — 4 节, 花 序以下 粗糙。 叶鞘 无毛; 叶舌 膜质, 质 较硬, 长 1 一 2 毫米, 先端 钝圆或 截平, 常 齿裂; 叶片质 较硬, 直立, 扁平 或有时 内卷, 先 端长渐 尖而呈 针状, 无 毛或分 蘖叶叶 面被 短毛, 长 10 — 25 厘米, 宽 5 — 12 毫米。 圆 锥花序 狭窄呈 线形, 劲直, 长 15 — 25 厘 米; 分 枝向上 直伸, 常贴近 主轴, 孪生, 基部 每枝具 2 — 6 个 小穗; 小穗 草绿色 或桔黄 色, 小穗柄 粗糙; 颖 宿存, 近 相等或 第一颖 稍短, 草质, 倒 卵状椭 圆形, 先端钝 圆且稍 膜质,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5 — 4 毫米, 具 5 — 7 脉, 脉 间具小 横脉; 外桴质 坚硬, 椭圆 形, 褐 色或棕 黑色, 无毛, 有 光泽, 长 4 一 5 毫米, 具 5 脉, 侧 脉未达 先端时 汇合; 基 盘 光滑; 芒 自顶端 伸出, 长 10 — 17 毫米, 细弱, 易 脱落; 花 药长约 2.5 毫米, 顶部无 毫毛。 产滇东 北部; 生 于海拔 650 — 1900 米 山坡道 旁阴湿 处或疏 林下。 分布于 陕西、 湖 北、 湖南、 四川、 贵州、 广东、 台湾 等省。 6. 藏 落芒草 (秦 岭植 物志) Oryzopsis tibetica (Roshev. ) P. C. Kuo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78)*; 中 国植物 志 (1978)'; 四川 植物志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iptatherum tibeticum Roshev. (1949).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秆少数 丛生, 直立, 高 30 — 110 厘米, 径粗 1 一 3 毫米, 具 3 — 5 节, 平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疏松; 叶舌 膜质, 卵圆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先端钝 或 渐尖, 长 3 — 12 毫米; 叶片常 直立, 扁 平或稍 内卷, 长 5 — 30 厘米, 宽 2 — 7 毫米, 无毛, 微 粗糙。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每节具 3 — 5 个 分枝; 分枝纤 细, 粗糙, 长达 10 厘米, 花期时 常自中 轴水平 展开; 小穗 卵形, 黄 绿色, 有时 先端带 
禾本科  245  紫色; 两颖近 等长, 草质, 长 3. 5 — 4. 5 毫米, 卵 圆形, 先端 渐尖, 无毛或 先端被 短毛, 具 5 — 7 脉, 侧 脉不达 先端即 汇合; 外稃卵 圆形, 褐色, 长 2. 5 — 3. 5 毫米, 具 五脉, 被 平贴 柔毛或 无毛, 果 时变黑 褐色; 基盘 无毛; 芒 细弱, 粗糙, 长 5 — 7 毫米, 易 脱落; 内稃 扁平, 边缘 为外桴 所包, 具 2 脉; 花 药长约 1 毫米, 顶端有 毫毛。 颖果 卵形, 长约 2 毫米。 产 德铁; 生 于海拔 3400 米 的山坡 灌丛。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四川、 陕西、 甘肃等 省区。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4. 直 芒草属 Orthoraphium Nees 多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圆 锥花序 狭窄, 直立。 小穗含 1 小花, 背腹 压扁,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 颖披 针形, 草质, 具 5 — 9 脉, 脉间有 时具小 横脉; 外桴 革质, 背 部具 短毛, 先端 有数至 10 余 枚倒生 刚毛, 刚 毛初时 白色, 后呈 褐色, 边 缘果时 也不相 互 搭盖; 芒自 外稃顶 端或其 2 微齿间 伸出, 劲直, 基部与 桴体连 接处延 续而无 关节, 基 盘短 而钝, 具 短毛; 内稃与 外稃同 质但常 稍短, 具 2 脉; 鳞被 2; 雄蕊 3。 本属约 3 种, 东亚 分布。 我国 2 种, 云南产 1 种。 1. 直芒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5: 11-13 Orthoraphium roylei Nees (184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Stipa orthoraphium ( Nees) Steud. (1854); Stipa roylei (Nees) Mez in Fedde (1931).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具 2 — 4 节, 平滑 无毛。 叶 鞘平滑 无毛, 除基 部者外 均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毫米, 上缘近 截形, 无毛; 叶片细 线形, 叶 背平滑 无毛, 叶面 脉上稍 粗糙, 常 内卷呈 针状, 长 15 — 30 毫米, 宽 1 一 2 (-3) 毫米 (展平 )。 圆 锥花序 狭窄, 呈 线状, 长 10 — 20 厘米, 主轴及 分枝均 无毛; 分枝 直立, 常贴近 主轴, 单生, 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基部 者长达 8 厘 米; 小 穗柄稍 粗壮, 无毛, 侧生 者短, 长 2 — 3 毫米, 顶生 者长达 1.6 厘米; 小 穗长圆 状披 针形, 长 11 一 12 毫米; 颖不 等长, 膜质, 具 3 — 5 脉, 平滑 无毛, 第 一颖长 7 — 8 毫米, 第 二颖长 10 — 12 毫米; 外桴长 10 — 11 毫米 (基 盘在内 ), 背 在中下 部疏生 细毛, 先 端渐狭 成芒, 芒基部 稍下有 1 至数枚 倒向硬 刚毛, 基盘长 1 毫米, 两 侧密生 柔毛; 芒 长 13 — 15 毫米, 劲直, 粗糙, 基部 常有向 上的硬 刺毛, 内稃 稍短于 外桴, 背部稍 裸露。 产 泸水、 大理、 大姚、 景东、 永德; 海拔 2700 — 3500 米的 山坡灌 丛及疏 林下。 分 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克什 米尔、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缅 甸北部 也有。 5. 细 柄茅属 Ptilagrostis Griseb.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紧密 丛生。 叶片常 内卷呈 针状。 圆 锥花序 开展或 紧縮; 分枝 及 小穗常 纤细, 无毛。 小穗长 圆状披 针形, 含 1 两性 小花; 颖 膜质, 几 等长, 中 下部常 呈 紫色, 边缘常 白色而 透明, 具 3 — 5 脉; 外稃 纸质, 先端有 2 微齿, 至少 中下部 被毛; 
246  云南 植物志  基盘短 而钝, 至少两 侧有短 柔毛; 芒自桴 体先端 裂片间 伸出, 遍生 柔毛, 常一或 二回膝 曲, 芒柱 扭转。 鳞被 3 枚。 雄蕊 3 枚, 花药顶 部常有 毫毛。 本属共 9 种, 8 种分布 于亚洲 非热带 地区, 1 种产于 北美。 我国约 5 种, 云南产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圆 锥花序 紧缩, 分枝 简短, 长不过 1.5 厘米, 几 乎直立 1. 太白 细柄茅 P. concinna 2 (1)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分枝长 大都在 1.5 厘米 以上, 斜伸 或向外 展开。 3 (4) 花序分 枝通常 孪生; 外桴长 5 — 6 毫米; 花 药先端 无毫毛 3. 细柄茅 P. mongholica 4 (3) 花序分 枝通常 单生; 外稃长 4 一 5 毫米; 花 药先端 有毫毛 …… 2. 双叉 细柄茅 P. dichotoma 1. 太白 细柄茅 (秦 岭植 物志) Ptilagrostis concinna (Hook. f. ) Roshev. (1934); Tsvelev (1968, 1976); 秦 岭植物 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87)*. Stipa concinna Hook. f. (1897); Bor (1960, 1970). 多年生 草本。 杆 直立, 密丛, 高 10 — 3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平滑 无毛, 常具 2 节, 不 分枝, 基部 有宿存 叶鞘。 叶 鞘平滑 无毛; 叶舌 膜质, 三 角形, 先端 钝圆, 长 1 一 2 毫米, 两 侧边缘 下延; 叶片 内卷呈 针状, 秆 生者长 1 一 2 厘米, 宽达 1 毫米 (展 平), 分 蘖叶则 较长, 两面 无毛, 叶面 脉上稍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但并不 紧密, 长 2 — 5 厘米, 中 部径约 1 厘米, 基 部有鞘 状膜质 苞片, 每节 常着生 2 个 分枝; 分枝 简短, 长 0.5 — 1.5 厘米, 无毛, 稍 粗壮, 直 立或稍 斜伸, 每枝具 1 一 3 枚 小穗; 小穗柄 粗壮, 长 5 — 9 毫米, 无毛。 小穗带 紫色, 长 圆形, 长 6 — 7 毫米, 无毛; 颖近 等长, 膜质, 先 端 急尖, 第一颖 1 一 3 脉, 第二颖 3 — 5 脉, 侧脉 常不甚 明显, 除 边缘之 外均呈 紫色; 外 稃狭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基 盘在内 ), 仅 在下部 有疏长 柔毛, 先端 2 浅裂, 裂齿膜 质, 长约 0.5 毫米; 基 盘钝, 长约 0.5 毫米, 两 侧有短 柔毛; 芒长 9 一 13 毫米, 羽毛 状, 通常 1 回 膝曲, 被毛长 0.8 — 1.2 毫米; 花药长 1.5 毫米, 先端有 毫毛。 产 巧家、 洱源; 海拔 3600 — 3700 米的 山坡灌 丛中。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新疆、 甘 肃、 青海、 陕西。 克什 米尔、 喜马拉 雅山区 各国、 中亚 及俄罗 斯南部 也有。 2. 双叉 细柄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5: 14—16 Ptilagrostis dichotoma Keng ex Tsvelev (1968) ;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 ; 中 国植物 志 (1987)、 四川 植物志 (1988)*. Ptilagrostis dichotoma Keng ( 1959) * , nom. nud.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密丛, 高 15 — 50 厘米, 1 一 2 节, 光滑 无毛, 常不 分枝, 基 部 有宿存 叶鞘。 叶鞘 无毛, 微 粗糙; 叶舌 膜质, 披 针形, 先端 钝圆, 长 2 — 3 毫米, 两 侧边缘 下延; 叶片 内卷呈 针状, 秆 生者长 1.5 — 5 厘米, 宽 0.8 毫米 (展平 ), 分 蘖叶长 可达 20 厘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5 — 1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分枝细 弱而呈 丝状, 通常 单生,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4 厘米, 腋间 有枕状 物体, 下部 裸露, 上部呈 1 一 3 回二 叉状分 
禾本科  247  枝, 枝 端着生 小穗; 小穗柄 纤细, 长 5 — 15 毫米, 微 粗糙, 腋 间有枕 状物。 小穗 灰褐色 或带 紫色, 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无毛; 颖片近 等长, 膜质, 具 3 脉, 侧 脉常不 明显, 边 缘及先 端白色 透明, 下 部常带 紫色; 外稃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中下部 被疏长 柔毛; 基盘 钝圆, 长约 0.5 毫米, 两 侧有短 柔毛; 芒自外 稃顶端 裂齿间 伸出, 长 12 — 15 毫米, 羽 毛状, 中下部 扭转, 被 毛长达 2.5 毫米, 中上 部被毛 较短, 长约 1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背 部也被 柔毛; 花药长 1.5 毫米, 顶端具 毫毛。 颖果圆 柱状, 褐色。 产 德钦、 宁蒗、 剑川; 生 于海拔 3900 — 41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3. 细柄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tilagrostis mongholica (Turcz. ex Trin. ) Griseb. (18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 科 (1959)*; Tsvelev (1976', 1983);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西藏 植物志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87)*. Stipa mongholica Turcz. ex Trin. (1838); Bor (1960, 1970); Cope (1982); Lasia- grostis mongholica (Turcz. ex Trin. ) Trin. et Rupr. (1842) ; Achnatherum mongholicum (Turcz. ex Trin. ) Ohwi (1941).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密丛, 高 15 — 6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叶 鞘紧密 包茎, 平滑 无毛, 常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无毛, 长 2 — 3 毫米, 先端 钝圆; 叶 片质地 稍硬, 内卷如 针状, 两面 无毛, 但 叶面沿 脉上稍 粗糙, 秆 生叶长 2 — 4 厘米, 宽约 1 毫 米 (展平 ), 分蘖 叶长达 22 厘米。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0 — 15 厘米, 基部 1 一 2 节 常有 苞片; 分 枝细, 丝状, 通常 孪生, 疏展, 无毛, 基部常 膨胀; 小穗柄 丝状, 长 0.8 — 1.8 厘米, 无毛; 小 穗长椭 圆形, 长 5 — 6. 5 毫米, 光滑 无毛; 颖片近 等长, 膜 质, 无毛, 中下部 带紫色 ,椭 圆形, 先端急 尖至亚 急尖, 第 一颖具 3 脉, 第 二颖具 5 脉, 边缘 及顶部 色淡; 外 桴狭椭 圆形, 长 5 — 5. 5 毫米 (基 盘在内 ), 下部 及顶部 密被疏 长 柔毛, 中部被 毛较稀 疏或几 无毛, 先端有 2 小齿, 齿长 0.5~0.8 毫米, 膜质; 基盘 钝, 长约 0.5 毫米; 芒长 1.5 — 1.9 厘米, 多 曲折, 但常 呈不甚 明显的 2 回 膝曲, 下部 扭转, 基部无 关节, 宿存, 全 体均被 0.8 — 1.6 毫 米的长 柔毛; 花 药长约 2 毫米, 先端 无 毫毛。 产 德钦; 海拔 4230 米的山 坡上。 分布于 四川、 西藏、 内 蒙古、 东北 (长白 山)、 河 北、 山西、 甘肃、 新疆、 青海、 陕西。 克什 米尔、 喜马拉 雅山区 各国、 亚 洲北部 及中亚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6. 粟草属 Milium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线形, 扁平, 质地 较薄; 叶舌 膜质。 圆 锥花序 顶生, 疏 松, 开展。 小穗 同形, 含 1 两性 小花, 稍背腹 压扁, 小穗 轴稍稍 延伸, 脱节于 颖上; 颖 宿存, 膜质, 近 等长, 具 3 脉; 外桴椭 圆形, 比颖稍 短或几 等长, 光滑 无毛, 革质, 先 端 急尖, 果时坚 硬而有 光泽, 具 5 脉, 但不 明显, 无芒; 基盘短 而钝, 无毛; 内 稃与外 稃同质 同长; 鳞被 2; 雄蕊 3; 柱头 2。 谷粒具 小型胚 及线形 种脐。 
• 248 • 云南 植物志  2 种, 分布 北半球 温带。 我国有 1 种。 1. 粟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5: 7-10 Milium effusum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Tutin in Tutin et al.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有横走 根茎。 秆高 0.5 — 1 (-1.8) 米, 平滑 无毛, 常 直立, 基部有 分枝。 叶鞘 松弛,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 舌膜质 透明, 长 2 — 4 毫米, 先 端钝, 常 破裂, 无毛;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30 厘米, 宽 4一10 (-15) 毫米, 两面无 毛或下 部常有 稀疏短 柔毛。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疏松, 开展, 长达 20 厘米; 分 枝 细弱, 下部 裸露, 常数枚 簇生, 长达 6 厘米, 常 曲折, 疏展 或向外 反折。 小穗 灰绿色 或稍带 紫色, 长 3 — 4 毫米; 颖 片卵形 或近椭 圆形, 膜质 而边缘 透明; 外 稃比颖 略短或 等长, 椭 圆形, 革质, 果时 坚硬, 光亮; 内 桴与外 稃同质 同长, 边缘 为外桴 所包, 花药 长约 2 毫米; 鳞 被卵披 针形, 膜质 透明。 产 剑川老 君山; 海拔 3000 米山 沟边。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草质 柔软, 家畜 喜食, 谷 粒可养 小鸟。 7. 三 角草属 Trikeraia Bor 多年生 草本, 具粗 壮而有 芽鳞的 根茎。 秆较 粗壮, 直立。 叶片常 内卷。 圆锥 花序开 展或稍 紧缩。 小穗有 短柄, 含 1 两性 小花, 小花披 针形, 稍背腹 压扁, 基盘 钝圆; 两颖 近 等长, 草质, 具 3 脉; 外稃 膜质, 只覆盖 着内桴 的两侧 边缘, 先端 2 裂, 裂 片刚毛 状, 裂齿间 有宿存 的芒; 芒稍 弯曲, 常不 扭转; 内 稃膜质 透明, 具 2 脉, 脊不 明显, 先 端 急尖; 鱗被 3 枚; 雄蕊 3 枚, 花药 先端无 毫毛; 花 柱短, 2 枚, 柱头 帚状。 本属 2 种, 我国 均有。 分布 喜马拉 雅至我 国横断 山区。 云南产 1 种。 1. 假 冠毛草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4: 10-12 Trikeraia pappiformis (Keng) P. C. Kuo et S. L. Lu (1987)*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Stipa pappiformis Keng (1941); Achnatherum pappiforme Keng ( 1959) * . 多年生 草本, 根茎具 芽鱗。 秆 直立, 坚硬, 常 单生, 高 90 — 150 厘米, 径粗约 2 — 3 毫米, 具 3 — 5 节, 顶 节长达 60 厘米。 叶 鞘光滑 无毛, 基部 者相互 跨生,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质硬, 先端 钝圆, 长约 1 毫米; 叶片 直立, 长 40 — 5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常纵 卷而先 端呈刺 毛状且 粗糙, 下部稍 扁平。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达 30 厘米, 分枝 纤细, 长达 15 厘米, 常 2 — 4 枚 簇生, 上 部密生 小穗, 下部 裸露。 小穗长 7 — 10 毫米, 黄绿色 或草 黄色; 小 穗柄侧 生者长 1 一 2 毫米, 顶 生者长 3 — 7 毫米; 颖 片狭披 针形, 几 等长, 先端 芒尖; 外稃 纸质, 长 6 — 7 毫米, 背部 中上部 具长约 5 毫米的 柔毛, 下部 仅疏生 0.5 — 1 毫米的 短毛, 先端 2 裂, 裂齿 膜质, 长 1 一 1.5 毫米, 具 3 脉, 中 脉延长 成芒, 侧脉直 达裂齿 (不与 中脉汇 合); 基盘短 而钝, 长约 0.5 毫米, 被 短毛; 芒长 5 — 7 毫 米, 稍 弯曲, 微 粗糙, 下部稍 扭转, 宿存; 内 稃长约 4 毫米, 具 2 脉, 脉间有 柔毛, 脊 不 明显。 颖 果长约 3 毫米。 
禾本科  249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2300 — 3600 米的 灌丛或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模式标 本采自 甘肃夏 河县。 8. 羊茅属 Festuca Linn. 多年生 草本, 习性 多样, 常有 根茎。 叶鞘边 缘互相 覆盖, 有 时下部 闭合, 基 生叶叶 鞘 基部膨 大成鳞 茎状; 叶片 折叠、 内卷或 扁平, 基部 有时具 叶耳。 圆锥 花序开 展或紧 缩; 小穗多 少两侧 压扁, 含 2 至多数 小花, 顶花 常发育 不全; 小穗 轴脱节 于颖之 上及诸 小花 之间, 节间光 滑或稍 粗糙; 外稃披 针形, 背部圆 形或近 圆形, 通常 无脊, 草 质或有 时 变硬, 先 端或其 裂齿间 具芒或 无芒, 具 5 脉, 其 脉常不 明显; 内 稃与外 桴等长 或略有 上下, 脊上微 粗糙或 平滑; 雄蕊 3 枚; 子 房先端 有毛或 无毛。 颖果长 圆形或 线形, 腹面 具 纵沟或 凹槽, 分离 或多少 附着于 内桴; 种脐线 形稀长 圆形。 约 500 种, 分布 全球温 带及亚 热带, 少 数延伸 至热带 地区。 我国约 50 种, 云南过 去 记载有 10 种, 现知有 27 种 以上。 有多种 为优良 牧草。 本属是 禾本科 的大属 之一, 属 下分类 甚难。 厚壁 组织束 在叶内 的排列 方式是 重要的 鉴别 性状, 如欲 作精确 鉴定, 需取其 更新苗 的叶切 片染色 观察。 少数种 (如 F. ovina 及 F. rubra 等) 种下 的亚种 及变种 均数以 百计, 许 多亚种 或变种 常独立 为种, 它们 之间的 分 类十分 困难, 需 要专题 研究。 分种 检索表 1 (20) 叶大 都聚集 于秆的 基部, 秆生叶 甚少而 叶片常 退化; 幼 叶卷迭 式为对 折式; 叶片常 卷折呈  针状。 2 (3) 植株 有明显 根茎; 花药长 于其内 稃之半 或更长 20. 紫羊茅 F. rubra 3 (2) 植株无 根茎; 花 药短于 其内稃 之半。 4 (7) 子房顶 端有毛 (克西 羊茅有 时无毛 )。 5 (6) 花药长 0.5~0.8 (0.9) 毫米; 子房先 端有毛 15. 微 药羊茅 F. nitidula 6 (5)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子房 先端有 时无毛 3. 克 西羊茅 F. clarkei 7 (4) 子 房先端 无毛。 8 (9) 圆锥 花序长 12 — 15 厘米, 分枝 丝状, 柔软, 开展, 疏松 …… 27. 云 南羊茅 F. yunnanensis 9 (8) 圆锥花 长一般 不超过 10 厘米, 通常狭 窄而呈 穗状, 分枝 稍硬, 通常 直立, 疏松, 开展。 10 (13) 叶 片背面 (外面 ) 自基 部至先 端均微 粗糙。 11 (12) 小穗长 5 — 6 毫米; 叶片具 5 脉, 粉灰色 25. 瑞 士羊茅 F. valesiaca 12 (11) 小穗长 6 — 8 毫米; 叶片具 7 脉, 通 常绿色 1. 阿赖 山羊茅 F. alaica 13 (10) 叶 片背面 平滑, 有时 近先端 部分微 粗糙。 14 (15) 花药长 2—3 毫米; 小穗长 6 — 8 毫米 21 . 岩 生羊茅 F. rupicola 15 (14) 花药长 (0.8) 1—1.8 毫米; 小穗长 4 一 6 (—7) 毫米 。 16 (17) 颖片边 缘有小 纤毛; 小穗 紫褐色 4. 天 蓝羊茅 F. coelestis 17 (16) 颖片边 缘无小 纤毛; 小 穗褐色 或绿色 18 (19) 小 穗褐色 17. 羊茅 F. pamirica 
250  云 南植物 志  18) 小穗绿 色而夹 有紫斑 23. 西 藏羊茅 F. tibetica 1) 叶主要 着生在 秆上, 叶 片正常 发育, 扁平或 内卷; 幼 叶卷迭 式为席 卷式。 :30) 叶鞘 口部有 向外突 出披针 形镰弯 抱茎的 叶耳。 125) 圆锥 花序紧 缩成穗 状或稍 开展, 花 序中上 部因小 穗常单 生而成 总状, 下 部分枝 直立。 :24)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基 部分枝 单生, 靠 近主轴 6. 硬 序羊茅 F. durata :23) 圆锥花 序常稍 开展, 基 部分枝 孪生, 一 个长, 一 个短, 贴向 主轴或 稍开展 12. 昆 明羊茅 F. kunmingensis :22)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分枝 斜升或 披散。 :27) 外稃 先端有 10 — 18 毫米的 长芒; 叶面 无纵肋 10. 大羊茅 F. gigantea :26) 外 稃无芒 或仅有 0.5 — 3 毫米的 短芒, 叶面有 纵肋。 :29) 叶耳 边缘有 纤毛; 小穗基 部的外 桴通常 有短芒 2. 苇羊茅 F. arnndinacea 128) 叶 耳完全 无毛; 小穗基 部的外 桴无芒 19. 草 地羊茅 F. pratensis :21) 叶鞘 口部不 具上述 形状的 叶耳, 有时叶 片基部 两侧可 作耳状 弯曲, 但没 有向外 突出的 叶耳。 :32) 颖 片膜质 透明; 植 株单性 (在 雌花 中雄蕊 败育, 花药长 1 毫米 内外; 在雄 花中, 雌蕊 败育, 花药长 3 毫米) 16. 单 性羊茅 F. olgae :31) 颖 片草质 (边缘 可为膜 质), 不 透明; 植株 两性。 :42) 小穗无 芒或有 长不逾 2 毫米的 短芒。 :35) 植株较 高大, 秆高约 1 米; 叶片宽 5 — 11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15 — 30 厘米,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15 厘米 14. 素羊茅 F. modesta 34) 植株中 小型, 高 30 — 70 厘米; 叶片宽 1 一 3 (-5)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6 — 15 厘米, 基部主 枝长 4 一 8 厘米。 :39) 小穗长 4 一 8 毫米。 :38) 小穗长 4 一 5. 5 毫米; 圆 锥花序 分枝先 端疏生 1 一 3 个 小穗; 外 稃无芒 11. 日 本羊茅 F. japonica 37) 小穗长 6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分枝先 端着生 3 个 以上的 小穗; 外 桴无芒 或有芒 24. 曲 枝羊茅 F\ undata :36) 小穗 (9 一) 10 — 14 毫米。 :41) 小穗长 11 一 14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10 — 11 毫米, 先 端无芒 …… 5. 长 花羊茅 F. dolichantha :40) 小穗长 8 — 11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7 — 8 毫米, 先端有 0.5 — 2 毫米 的短芒 22. 中 华羊茅 F. sinensis :33) 小 穗明显 有芒, 芒长 (3 —) 6 — 15 毫米。 :46) 第 一颖长 3 — 4. 5 毫米, 长 及外桴 之半。 :45) 叶片宽 4 一 12 毫米; 花 序分枝 孪生; 小穗长 5 — 7 毫米 … 7. 远 东羊茅 F. extremiorientalis :44) 叶片宽 1 一 3 (-5); 花序 分枝常 单生; 小穗长 9 一 12 毫米 … 26. 滇 藏羊茅 F. vierhapperi :43) 第 一颖长 1 一 3 毫米, 长不 及外桴 之半。 :50) 子 房先端 无毛;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49) 小穗黄 绿色; 第 二颖长 4 一 5 (-6) 毫米; 叶片常 内卷, 宽 1 一 3 毫米 8. 虽羊茅 F. fascinata 48) 小 穗常带 紫色; 第 二颖长 3. 5 — 4. 5 毫米; 叶片 内卷或 扁平, 宽 1 一 2. 5 毫米. 9. 大 理羊茅 F. forrestii :47) 子 房先端 有毛; 第 一颖长 1 一 2 毫米。 :52) 外桴 先端有 2 齿; 花序分 枝单生 13. 弱 须羊茅 F. leptopogon 
禾本科  251  52 (51) 外 稃先端 全缘; 花序分 枝孪生 18. 小 颖羊茅 F. parvigluma 1. 阿赖 山羊茅 (拟) Festuca alaica Drobov ( 1916) ; Tsvelev (1976, 1983)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多年生 草本, 密丛, 无 根茎。 秆高 (9 一) 12 — 30 厘米, 纤细, 直立, 具 1 一 2 节, 顶节常 位于近 基部, 平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秆 生叶叶 鞘基部 闭合; 叶舌 甚短, 长 0.3 — 0.5 毫米; 叶片 内折成 针状, 长 3. 5 — 7. 5 毫米, 叶背 平滑, 通常 绿色, 近 先端部 分 有时微 粗糙, 有 3 条 厚壁组 织束, 具 7 条脉。 圆 锥花序 紧縮成 线状, 长 2 — 6 厘米, 分枝 甚短, 最长 1.5 厘米, 贴近 主轴, 着 生小穗 2 — 3 枚, 中下 部有时 间断; 小穗长 6 — 8 毫米 (芒除 外), 具 4 一 6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背部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3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5 — 4 毫米, 具 3 脉; 内桴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 — 4.5 毫米 (芒除 外), 近先端 部分稍 粗糙, 果时亚 革质, 具不太 明显的 5 脉; 芒长 0.8 — 1.5 (一 2) 毫米, 直立, 粗糙;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脊上微 粗糙, 有时 中下部 平滑; 花药 长 1.8 — 2. 2 毫米; 子房 无毛。 颖 果长约 4 毫米 (或未 熟), 棕 红色。 产滇西 北中甸 (今 香格 里拉, 下同 )、 永胜、 剑川; 生 于海拔 3400 — 3700 米 山坡岩 石上。 分 布于土 耳其、 阿富汗 北部、 克什 米尔、 巴基 斯坦、 中亚 各国。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2. 苇 状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8: 10-12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1771);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Markgraf-Dannenberg in Tutin et al. (1980);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F. elatior ssp. arundinacea (Schreb. ) Hack. (1882) . 多年生 草本, 根茎 不明显 或有短 根茎。 秆较 粗壮, 丛生, 直 立或基 部外倾 斜升, 光 滑 无毛, 高 45 — 120 (-200) 厘米, 具 3 — 4 节, 基 部径粗 3 — 6 毫米。 叶 鞘光滑 无毛, 边缘 自基部 即互相 覆盖, 大 都长于 节间; 叶舌长 0.5 — 1 (一 2) 毫米, 有 凸出镰 弯的叶 耳, 叶耳 边缘有 纤毛; 叶片 扁平, 秆 生者长 15 — 40 厘米, 宽 4 一 12 毫米, 两面 及边缘 粗糙, 或叶背 平滑, 叶面 无明显 凸起的 中肋, 分蘖叶 长可达 60 厘米。 圆 锥花序 直立或 垂头, 开展, 长 20 — 40 厘米, 每节通 常着生 2 个 分枝; 分枝 粗糙, 主枝长 6 — 12 厘米, 裸露部 分长达 7 厘米, 上部着 生多数 小穗。 小穗长 10 — 14 毫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5 小 花, 绿 色或稍 紫色, 第 一颖长 3 — 6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4. 5 — 7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披 针形, 长 6 — 9 毫米, 微 粗糙, 无 芒或紧 接先端 稍下有 1 一 3 毫米的 短芒; 内桴 脊稍粗 糙 或有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3 — 4 毫米; 子 房光滑 无毛。 为优良 牧草, 云 南引种 栽培, 且有 逸生。 广 布欧亚 温带及 北非。 《欧 洲植 物志》 中记载 "叶 面有突 起的中 肋"。 我们观 察的标 本则未 见中肋 隆起, 其 它性状 无明显 差异。 3. 克 西羊茅 (拟) Festuca clarkei (Stapf) B. S. Sun st. nov. Festuca rubra Linn. var. clarkei Stapf in Hook, f . , Fl. Brit. Ind. 7: 353. 1897; F. rubra ssp. clarkei (Stapf) St. Yves (1928), excl. syn. 
252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56 1—3. 素羊茅 Festuca modesta Nees ex Steud. ,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 一 6. 羊茅 F. pamirica Tsvelev,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7 — 9. 小 颖羊茅 F. parvigluma Steud. ,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10-—12. 紫羊茅 F. rubra Linn. , 10. 花序,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5. 滇 藏羊茅 F. vierhapperi Hand. -Mazz. , 13. 花序, 14. 小穗, 15.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253  图版 57 1— 3. 硬 德羊茅 Festucadurata B. S. Sun et H. Peng, 1. 植株 下部及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 6. 远 东羊茅 F. extremiorientalisOhwi, 4. 花序, 5. 小 糖, 6. 小花; 7—9. 大 理羊茅 F. forrestii St. -Yves, 7. 花序, 8. 小 穗, 9. 小花; 10 — 12. 弱 须羊茅 F. leptopogon Stapf, 10. 花序, 11. 小穗, 12. 小花。 (李 楠绘) 
图版 58 1 ― 3. 假麦草 Elytrigia repens (Linn). Nevski,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背 腹两面 ); 4-6. 披碱草 Elymus dahuricus Turcz. ex Griseb. , 4.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背 腹两面 ); 7—9. 老芒麦 E. sibiricus Linn. , 7. 花 序, 8. 小穗, 9. 小花 (背 腹两面 ); 10 — 12. 苇 状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 10. 植株'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5. 长 花羊茅 F. dolichantha Keng ex Keng f. , 13. 花序' 14. 小穗, 15. 小花。 (李 楠绘) 
禾本科  255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杆 直立, 纤细, 密丛, 高 15 — 60 厘米, 径粗 0.5 —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无毛, 开 口达于 基部; 叶 舌仅为 1 短环, 长 0.3~0.5 毫 米, 比 叶片基 部宽; 无 叶耳; 叶片 内卷成 针状, 稍 粗厚, 径约 1 毫米, 秆 生者有 时平展 开, 宽达 2 毫米, 叶背 平滑, 绿色, 厚壁 组织束 与叶脉 连合。 圆锥 花序长 3 — 15 厘米, 疏松, 开展, 直立或 俯垂, 主轴 及分枝 无毛, 微 粗糙; 分枝 纤细, 单生, 开展, 有时弯 垂, 基 部者长 3 — 9 厘米, 中下部 裸露。 小穗长 5 — 9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花; 颖 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5 毫米, 具 3 脉; 外桴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无 毛或被 短毛, 先端 有芒, 芒长 (1 一) 3 — 5. 5 毫米, 纤 细, 微 粗糙;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脊近平 滑或中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 子房先 端 有毛或 无毛。 产 昭通、 德饮、 中甸; 生 于海拔 2000 — 36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北 部及东 北部。 4. 天 蓝羊茅 (拟) Festuca coelestis (St. -Yves) Krecz. et Bobr. in Kom. (1934), P. P.; Tsvelev (1976, 1983);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Festuca ovina ssp. coelestis St. -Yves (1928).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 纤细, 密丛, 高 3 — 30 厘米, 径粗 不超过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常具 2 节, 顶节 离地面 1 一 3 厘米。 叶鞘 无毛, 开口 几达于 基部; 叶 舌短, 长 0.4~0.5 毫米, 上缘 截平, 比 叶片基 部宽; 无 叶耳; 叶片 对折成 针状, 长 3 — 6 (一 13) 厘米, 径 0.4 — 0.5 毫米, 叶背 平滑, 有 3 条 厚壁组 织束, 1 条在 脊上, 其余两 条每侧 各一, 常具 5 脉。 圆 锥花序 狭长圆 形或线 柱形, 长 1 一 5 厘米; 分枝 简短, 贴向 主轴, 基 部者长 1 一 2 厘米, 单生, 偏向 一侧, 稍 粗糙, 中 上部着 生小穗 2 — 4 枚。 小穗 长 4 一 6 毫米 (芒除 外), 带 紫色, 含 2 — 5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0.8 — 1 毫米, 背 部微粗 糙; 颖披 针形,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第一颖 1.8 — 2. 8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6 — 3.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椭圆形 (侧面 观), 长 3. 2 — 4 毫米 (芒除 外), 中部 向上稍 粗糙; 芒长 1 一 2 毫米; 内稃 与外桴 等长, 脊上稍 粗糙, 有时 中下部 平滑; 花药长 1 一 1.2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永胜、 剑川; 生 于海拔 3200 — 4200 米 的高山 灌丛、 草甸。 分布于 新疆、 西藏、 青海、 四川、 陕西、 内 蒙古。 克什 米尔、 巴基 斯坦北 部及中 亚各国 也有。 5. 长 花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8: 13-15 Festuca dolichantha Keng ex Keng f. (1982) . Festuca dolichantha Keng ( 1959) * , nom. nud. ; F. dolichanth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 直立, 疏丛或 单生, 高 40 — 100 厘米, 基 部径粗 3 — 4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 鞘疏松 包茎, 微粗 糙或成 年后变 光滑, 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2 — 5 毫米, 先端尖 或常易 撕裂; 无 叶耳; 叶 片扁平 或干后 内卷, 两面 粗糙, 叶面粉 绿色, 长 10 — 25 厘米, 宽 2 — 6 毫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5 — 22 厘 
256  云南 植物志  米, 每节 常着生 2 个 分枝; 分枝 光滑或 上部稍 粗糙, 基部主 枝长达 11 厘米, 中 部或稍 下常 裸露, 上部 着生数 小枝, 小枝先 端疏生 2 — 4 个 小穗。 小穗 绿色而 部分带 紫色, 长 11 一 14 毫米, 含 4 一 5 小花; 颖 线状披 针形, 质地 稍硬, 第 一颖长 3. 2 — 5.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5 — 7 毫米, 具 3 脉但 侧脉不 明显; 外桴披 针形, 渐尖, 无芒, 具 5 脉, 有两条 间脉不 明显, 两 侧多少 有脊, 背上和 基部常 有小刺 毛或微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10 — 11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或 稍长, 先端 2 裂, 脊上微 粗糙或 平滑; 花药长 3 — 4 毫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产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的林 缘湿地 或山坡 草甸。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玉 龙山。 我国 特有。 6. 硬 穗羊茅 图版 57: 1-3 Festuca durata B. S. Sun et H. Peng (1993) * . 多年生 草本, 有短 根茎。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疏丛或 单生, 高 (30 — )50,80 (-100) 厘米, 径粗 1 一 2. 5 毫米, 常具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开口达 基部, 长于 或短于 节间;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叶 耳镰弯 抱茎, 长达 1.5 毫米; 叶片 线状披 针形或 线形, 长 5 — 15 (-25) 厘米, 宽 2 — 6 毫米, 质 稍硬, 常 直伸, 扁平或 有时边 缘稍 内卷, 两面 无毛, 叶面有 纵沟,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穗状, 紧密, 硬而劲 直或微 弯, 长 15 — 27 厘米, 径 8 — 15 毫米, 总轴 有棱, 棱上 粗糙; 基部具 分枝; 分枝 单生, 直立 而贴靠 主轴, 着 生小穗 2 — 4 个, 花 序中上 部小穗 单生。 小穗长 15 — 27 毫米 (芒除 外), 含 4 一 8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平滑, 长 2 — 2. 5 毫米; 颖披 针形, 边缘 膜质, 第一颖 长 3. 5 — 6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长 5. 5 — 8. 5 毫米, 具 3 — 5 脉; 外稃披 针形, 具五 脉, 先端 2 裂; 芒亚 顶生, 长 6 — 13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6. 5 — 9. 5 毫米; 内稃比 外稃稍 长或 等长, 先端 膜质, 全缘或 微裂,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2. 5 — 3. 5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昭通、 东川、 德钦、 中甸、 永胜; 生 于海拔 1800 — 3500 米山坡 草地、 道旁 阳处。 分布 于贵州 西部。 模式 标本采 自贵州 赫章。 中国 特有。 7. 远 东羊茅 (植 物学报 3 卷 2 期) 图版 57: 4 — 6 Festuca extremiorientalis Ohwi (1931)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东北 植物 检索表 (1959)* ; Tsvelev (1976, 1983); Ohwi (1978). Festuca subulata var. japonica Hack. (1899) ; F. subulata ssp. japonica Koyama et Kawano (1964); 秦岭 植物志 (1976". 多年生 草本, 具短 根茎。 秆单生 或少数 丛生, 直立, 高 60 — 120 厘米, 径粗 2 — 3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开口达 基部; 叶 舌短, 长 0.3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比叶 片基部 略宽; 无 叶耳; 叶片 扁平, 长 15 — 30 厘米, 宽 4 一 12 毫米, 两面 粗糙或 叶背近 平滑。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20 — 30 厘米; 分枝 孪生, 稀 3 枚 簇生, 或花 序上部 单生, 基部主 枝长达 15 厘米, 近中部 或下部 1/3 处 再分出 小枝。 小穗长 5 — 8 毫米, 含 3 — 5 小花, 绿 色或带 紫色; 小穗轴 节间长 0.8 — 1.3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狭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3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6 毫米, 具 3 脉; 外稃披 针形, 具 5 脉, 第一 外稃长 6 毫米, 先端尖 或有 2 微齿; 芒于 近顶端 伸出, 长 5 — 10 毫米, 直立;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先端有 2 微 
禾本科  257  齿, 脊上微 粗糙; 花药长 1 一 1.8 毫米; 子房倒 卵形, 先端有 少数小 短毛。 产 昭通、 兰坪、 永胜、 易门、 牟定、 腾冲、 永德; 生 于海拔 1900 — 2700 的 山坡疏 林或 草地。 分布于 东北、 河北、 陕西、 甘肃。 朝鲜、 日本、 俄罗 斯西伯 利亚到 远东也 有。 8. 蛊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Festuca fascinata Keng, nom nud; L. Liou (2002) , descr. Festuca fascinata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 git-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顶节 大都位 于植株 中部。 叶鞘大 都短于 节间, 无毛 , 开 口几达 基部; 叶 舌短, 膜质, 长 0.5 — 0.8 毫米, 口部比 叶片基 部宽, 上缘 截平; 无 叶耳; 叶片 基部亦 无明显 的 耳垂; 叶片常 内卷, 有时 扁平, 长 10 — 27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叶面有 纵沟, 被微 毛, 叶 背平滑 无毛。 圆 锥花序 狭窄, 花时稍 开展, 俯垂, 基部常 伸出叶 鞘外, 有 时多少 包藏于 鞘内, 长 10 — 20 厘米; 分枝 单生, 有时 孪生, 多 少贴向 主轴, 序轴 压扁, 棱边 微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6 — 11 厘米, 中下 部多少 裸露, 上 部着生 4 一 10 余个 小穗。 小穗绿 色, 有 时稍带 紫色, 长 6 — 10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0.8 — 1.2 毫米, 近 平滑; 颖 狭窄, 渐尖, 无毛,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5 (— 6)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狭披针 形或近 圆筒形 (侧面 观), 先端 渐狭, 延伸 成芒, 具 5 脉, 上部微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6. 5 — 7. 5 毫米; 芒 细弱, 微 粗糙, 长 4~^9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先端 微裂, 脊上微 粗糙; 花药深 黄色, 长 1.2 — 1.5 毫 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2700 — 3700 米的 沟边草 地或疏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 标本采 自四川 西部。 9. 大 理羊茅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57: 7-9 Festuca forrestii St. -Yves (1927, 1928)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 直立, 疏丛, 高 30 — 78 厘米, 径粗 0.5 — 1.5 毫米, 具 2 — 4 节, 顶 节位于 秆的近 中部, 质 较硬, 光滑 无毛, 稍有 光泽。 叶鞘 除基部 者外大 都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基部 有宿存 叶鞘;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且有 细齿; 叶 片大都 内卷, 有时 扁平, 长 10 — 27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叶面有 纵棱, 棱上 粗糙, 被 微毛, 叶 背光滑 无毛。 圆锥 花序长 10 — 20 厘米, 开展, 花序 基部的 总梗远 远伸出 鞘外; 分枝 直立或 斜升, 有棱, 棱上 粗糙, 基部者 孪生, 上 部者常 单生, 主枝长 5 — 12 厘米, 常再 分出 小枝; 小 穗柄长 3 — 6 毫米, 无毛; 小穗 绿色, 长 7 — 10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1.5 毫米, 稍扁, 无毛; 颖不 等长, 狭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先端 渐尖, 边缘 膜质, 第 二颖具 3 脉, 长 4. 5 — 5. 5 毫米; 外稃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延伸 成芒, 一 侧边缘 内弯, 侧脉不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5. 5 — 6.5 毫米; 芒 细弱, 稍 粗糙, 长 4 一 8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先端 2 裂, 脊上 稍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1.8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丽江、 剑川、 大理; 生 于海拔 3300 — 4400 米 的高山 草甸。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258  云 南植物 志  模式 标本采 自大理 (Forrest 2574)。 10. 大羊茅 (拟) Festuca gigantea (Linn. ) Vill. (1787); Bor (1940,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Markgraf-Dannenberg in Tutin et al. (1980);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Bromus gigantea Linn. (1753).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或 铺展, 单生 或少数 丛生, 通常 粗壮, 高 40 — 150 厘 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具 4 一 5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开 口达于 基部, 质薄, 基部者 常 腐烂成 纤维; 叶舌长 1 一 2. 5 毫米, 外侧有 镰弯而 抱茎的 叶耳, 叶 耳边缘 无毛; 叶片 扁平, 长 20 — 60 厘米, 宽 (3 —) 6 — 18 毫米, 叶背亮 绿而有 光泽, 叶面稍 粗糙, 边缘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10 — 40 (-50) 厘米, 疏松, 开展, 常 俯垂; 分枝 甚长, 粗糙, 基 部主枝 长可达 15 厘米, 中上 部着生 多数小 穗及小 分枝。 小穗长 8 — 13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10 小花; 颖不 等长, 边缘干 膜质, 第 一颖长 4 一 7 毫米, 具 1 一 3 脉, 第 二颖长 5 — 8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6 — 9 毫米, 微 粗糙, 具 5 脉; 芒长 10 — 18 毫米, 常 弯曲; 内稃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长 2. 5 — 3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昭通、 巧家、 中甸、 兰坪、 剑川、 昆明、 临沧、 永德、 镇康; 生 于海拔 2000 — 3400 米的 山坡灌 丛及疏 林中。 分布于 四川。 广 布欧洲 及亚洲 温带, 已引入 北美。 11. 日 本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 Festuca japonica Makino ( 1906)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台 湾禾草 (1975)*; 秦岭植 物$ (1976); Ohwi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多年生 草本, 具粗短 根茎。 秆 疏丛或 单生, 较 细弱, 光滑, 高 30 — 75 厘米, 径粗 0.5—1毫米, 具 2 — 3 节。 叶 鞘疏松 包茎, 无毛, 开口达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0.2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无 叶耳; 叶片质 稍软, 长 7 — 15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折叠或 扁平, 叶 面粗糙 或有细 短毛, 叶背 平滑。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 长 7 — 18 厘米, 每 节着生 1 或 2 个 分枝, 基部 主枝长 5 — 10 厘米; 分枝平 展或稍 下倾, 光 滑或稍 粗糙, 近先端 常疏生 1 一 4 个 小穗。 小穗长 4 一 5. 5 毫米, 含 2 — 4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纤细, 长 0.5~0.8 毫 米, 近 平滑; 颖长卵 圆形, 先端尖 或钝,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1 一 1.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5 — 2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脉不 明显, 边缘狭 膜质, 第一外 桴长 3. 5 — 4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先端 微凹, 脊 在近先 端处有 微毛;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子 房先端 具棕黄 色毛。 产 兰坪、 永胜; 生 于海拔 2600 — 3100 米的林 缘或疏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陕西、 甘 肃、 台湾。 朝鲜、 日本 也有。 12. 昆 明羊茅 (拟) Festuca kunmingensis B. S. Sun, nom nov. Festuca mairei auct. non St. -Yves (1928): Hack, ex Hand. -Mazz. , Symb. Sin. 7 (5): 1288. 193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具鞘外 分蘖。 秆少数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25 —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米, 稍 坚硬,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疏松, 下 部者长 于上部 者短于 节间, 光滑 无毛; 叶舌 很短, 褐色, 常 撕裂; 叶耳 镰弯, 长达 1 毫米; 叶片 扁平, 长 6 — 20 厘 
禾本科  259  米, 宽 3 — 5 毫米, 具 13 — 15 脉, 叶面及 边缘稍 粗糙, 分 蘖叶常 较狭而 更长。 圆 锥花序 常 直立, 紧缩; 分枝 直立, 劲直, 下部 孪生, 不 等长, 常着生 2 — 3 个 小穗, 花 序在中 或上 部常呈 总状, 单一; 序 轴及小 穗柄三 棱形, 粗糙。 小穗 直立, 披 针形, 长约 15 毫 米 (芒除 外), 常含 5 — 6 稀少至 3 小花; 颖近等 长或不 等长, 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边缘 膜质, 第一颖 6 — 7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7 — 9 毫米, 具 3 脉, 有时具 5 脉, 脉 纹明显 凸起, 平滑或 上部微 粗糙;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2 毫米, 背部 平滑, 常 外露; 外桴披 针形, 长 6 — 9 毫米, 具 五脉, 先 端有细 直芒, 芒 比稃体 稍短或 稍长; 内桴 与外稃 等长或 稍长, 先端钝 形或具 2 个小凸 尖头,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2. 8 — 3. 5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昭通、 东川、 兰坪、 永胜、 中甸、 鹤庆、 洱源、 宾川; 生 于海拔 1800 — 3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湿 地或水 沟边。 分布于 四川。 模式 标本采 自昆明 附近。 我国 特有。 13. 弱 须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7: 10-12 Festuca leptopogon Stapf in Hook. f. (1897);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Monod. de Froid. in Backer et al. (1968);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Festuca subulata Trin. var. leptopogon (Stapf) St. -Yves (1928). 多年生 草本, 有短而 下伸的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高 40 — 9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米, 光滑 无毛, 具 4 一 5 节。 叶鞘 无毛, 开口达 基部; 叶 舌短, 长 0.5—1 毫米, 上缘截 平; 有 耳垂, 但 无向外 突出而 镰弯的 叶耳; 叶片 线形, 扁平, 长 10 — 30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叶面稍 粗糙,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狭长, 直 立或常 俯垂, 长 10 — 30 厘米; 分枝 单生, 贴 近主轴 , 花时常 开展, 序轴稍 扁压, 棱上微 粗糙, 常自 近基部 即着生 小枝或 小穗, 基 部者长 8 — 16 厘米。 小穗灰 绿色, 长 7 — 10 毫米 (芒除 外), 含 2 — 4 小花; 颖 短小, 先 端尖或 渐尖,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1 一 2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2 — 4 毫 米, 具 3 脉; 外稃披 针形, 平滑 无毛, 具 5 脉, 但 外面不 明显, 先端有 2 个微小 裂齿, 芒自 小裂齿 间或自 其背部 稍下方 伸出, 第一 外桴长 7 — 8 毫米; 芒 细弱, 长 6 — 10 毫米, 常 弯曲;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脊近 平滑; 花 药长约 1 毫米; 子房 先端有 短毛。 产 昭通、 贡山、 德钦、 中甸、 剑川、 昆明、 腾冲、 金屏; 生 于海拔 2000 — 3000 米 的山 坡道旁 及林缘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印度东 北部、 锡金、 尼 泊尔、 不 丹、 马 来西亚 也有。 Bor (1978) 认为 我国台 湾也有 分布。 14. 素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6: 1-3 Festuca modesta Nees ex Steud. (1854) ;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 ; Bor (1960), excl. syn.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直立, 单生或 疏丛, 高 70 — 100 厘米, 径粗 3 — 4 毫 米, 常具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基生 者其基 部密生 微小倒 向毛, 除 顶节者 外大都 长于 节间; 叶舌 膜质, 长 1 约 毫米, 上缘 截平, 有小 缺刻; 无 叶耳; 叶片 扁平, 稀稍内 卷, 长 10 — 25 厘米, 宽 5 — 11 毫米, 分 蘖者可 更长。 圆 锥花序 疏松, 开展, 长 15 — 30 厘米, 直立或 先端稍 俯垂, 每节 常着生 1 或 2 分枝; 基部主 枝长达 15 厘米, 下 部裸露 甚长,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分枝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绿 色或带 紫色, 长 9 一 14 毫 
260  云南 植物志  米, 含 3 — 5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5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颖披 针形, 不 等长,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3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具 5 脉; 外 稃狭长 圆形, 具 5 脉, 表面微 粗槌, 边缘及 下部较 明显,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黄 色, 长约 3 毫米; 子 房先端 有毛。 颖果棕 红色, 长 4 一 4. 5 毫米, 先端有 白色长 卷毛。 产 中甸、 维西、 丽江、 剑川; 生 于海拔 2600 — 3700 米的山 坡灌丛 及林边 湿地。 分 布于 西藏、 四川、 陕西、 湖北。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印 度北部 也有。 我 们的标 本叶舌 较短, 有 关文献 中记载 叶舌长 3 — 6 毫米, 值 得注意 观察。 15. 微 药羊茅 Festuca nitidula Stapf in Hook. f. (1897) ; Bor (1940, 1960, 1978)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常有短 根茎。 秆直 立或基 部膝曲 上升, 纤细, 高 15 — 50 厘米, 平滑 无毛, 具 1 或 2 节, 顶节 离地面 甚近。 叶鞘 无毛, 开 口达于 其长的 1/3 处; 叶舌长 0.5 毫米; 多少 有耳; 叶片 对折, 针状, 有时 扁平, 秆 生者长 3 — 5 厘米, 甚 狭窄, 叶背平 滑, 绿色, 分蘖 者长达 20 厘米, 具 7 脉, 有多数 厚壁组 织束。 圆锥 花序长 4 一 10 厘米, 狭披针 形或狭 卵形, 疏松, 有时 开展或 收缩; 分枝 柔软, 曲折, 平 滑或稍 粗糙, 单生或 有时 孪生, 基部 主枝长 2 — 5 厘米, 中 部以下 裸露。 小穗长 5 — 10 毫米 (芒除 外), 绿色 或常带 紫色, 含 2 — 6 小花; 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第 一颖长 2. 5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具 3 脉; 小穗 轴节间 背部被 微毛; 外秤狭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3.5-) 4-5.5 (-6) 毫米, 平 滑或向 顶部稍 粗糙; 芒长 2 — 4 毫米, 微 粗糙; 内桴与 外稃近 等长, 脊上 粗糙; 花药长 0.5~0.8 (-0.9) 毫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4000 — 4500 米 的沼泽 草甸。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四川西 部、 甘肃 南部。 克 什米尔 及喜马 拉雅山 区各国 也有。 模 式标本 采自我 国西藏 西部。 16. 单 性羊茅 (拟) Festuca olgae (Regel) Krivot. (1960); Tsvelev (1976, 1983);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Molinia olgae Regel (1881); Festuca sibirica Hack, ex Boiss. (1884) ; Stapf in Hook. f. (1897) ; Leucopoa olgae (Regel) Krecz. et Bobrov in Kom. (1934).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 丛生, 较 纤细, 高 25 — 85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 米, 光滑 无毛, 有 光泽, 具 1 一 3 节。 叶鞘 无毛, 开 口达于 基部, 短于 节间; 叶舌 极短, 长 0.2 — 0.4 毫米, 比叶 片基部 略宽; 叶 片扁平 或疏松 内卷, 叶背 平滑, 叶面具 凸起的 叶脉, 脉上有 微毛, 秆 生者长 8 — 25 (-40) 厘米, 宽 2 — 3 (-4.5) 毫米。 圆 锥花序 长 6 — 14 厘米, 开展, 疏松; 分枝常 单生, 纤细, 平滑, 常 弯曲, 长 3 — 7 厘米, 下部 裸露, 中 上部着 生小穗 3 — 8 枚; 小穗长 7 — 11 毫米, 含 2 — 6 小花, 常带 紫色; 颖片膜 质 (除沿 脉的两 侧之外 ), 先 端尖或 渐尖, 第 一颖长 3 (-4.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颖 长 4 (-6) 毫米, 具 3 脉, 脉间均 为膜质 透明; 外稃狭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草 质, 边缘 膜质, 长 6 — 8 毫米, 具 5 脉, 稍有 光泽, 平 滑或近 先端微 粗槌, 先端 无芒或 有长达 2 毫 米的芒 尖头;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脊下部 平滑, 上部微 粗糙; 在雄花 中花药 2. 7 — 4 毫米, 子房 不育, 在雌 花中子 房先端 有毛, 花药 不育, 长约 1 毫米。 
禾本科  261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丛。 分布于 西藏。 阿 富汗、 中亚 山区、 克什 米尔、 喜马 拉雅山 区各国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7. 羊茅 (本草 纲目) 图版 56: 4-6 Festuca pamirica Tsvelev (1960); Tsvelev (1976, 1983) . Festuca rubra ssp. schlagintweitii St. -Yves (1928), P. P. ; F. alaica Drob. ssp. pamirica (Tsvelev) Tsvelev (1971); Festuca ovina auct. non Linn. : 中 国主要 植物图 说- 禾本科 (1959广.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直立, 密丛, 纤细, 高 10 — 35 厘米, 近 基部具 1 一 2 节, 在花序 下常微 粗糙。 叶鞘 无毛, 开 口几达 基部; 叶舌长 0.2 — 0.5 毫米, 比 叶片基 部宽; 叶片 大都聚 集于秆 基部, 内卷成 针状, 长 2 — 15 厘米, 横切 面直径 0.3~0.6 毫米, 叶 背 (即 外面) 平滑, 有 3 条 厚壁组 织束, 1 条在 脊上, 其余 两侧各 1, 具 7 脉。 圆锥花 序 紧縮, 长 2. 5 — 5 厘米, 宽 4 一 7 毫米; 分枝 上升, 贴近 主轴, 粗糙, 基 部者长 1 一 1.5 厘米。 小穗长 4 一 6 (— 8)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6 小花, 常带 褐色; 小穗 轴节间 长 0.5 — 1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近先端 部分稍 粗糙; 第一颖 长 2. 4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4. 3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3. 5 — 5 毫米 (芒除 外), 无毛, 近先端 部分稍 粗糙, 余部 平滑; 芒长 1 一 2 毫 米, 粗槌;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 上部稍 粗糙, 下部 平滑; 花药 0.8 — 1.5 毫米; 子房无 毛。 产 巧家、 昭通、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700 — 4000 米山 坡灌丛 草甸。 分布于 新疆、 西藏、 青海、 四川、 甘肃、 内 蒙古、 吉林。 塔吉克 斯坦、 吉尔吉 斯坦、 哈萨克 斯坦、 克 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尼泊尔 也有。 18. 小 颖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图版 56: 7-9 Festuca parvigluma Steud. (1854); Hand. -Mazz. (1936);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1959)*; Bor (1960, 1978); 秦岭 植物志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植 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具细短 根茎。 秆成 疏丛, 质稍 软弱, 高 30 — 80 厘米, 径粗 1 一 3 毫 米, 具 3 — 5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质薄, 开口达 基部; 叶舌 膜质, 长 0.5 — 1 毫 米, 上缘 截平; 常有 耳垂, 但 无向外 突出而 镰弯的 叶耳; 叶片 质薄, 较 柔软, 扁平, 光 滑 无毛或 叶面稍 粗糙, 长 10 — 30 厘米, 宽 2 — 8 毫米。 圆 锥花序 狭窄, 疏松, 花时开 展, 长 10 — 30 厘米, 每 节着生 1 或 2 个 分枝; 分枝 有棱, 棱上稍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6 — 12 厘米, 常 在中部 以上开 始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穗长 7 — 10 毫米, 含 3 — 5 小花,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小穗轴 节间疏 被短小 微毛; 颖片 甚小, 狭卵 形或三 角形, 先 端尖, 第 一颖长 1 一 1.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1.5 — 3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具 5 脉, 光滑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6 — 7 毫米, 先端 全缘; 芒 顶生, 细弱, 直立, 稍 粗糙, 长 6 — 12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先端有 2 微齿; 脊光 滑或稍 粗糙; 花药长 1 一 1.8 毫 米; 子 房先端 有毛。 产 中甸、 德饮、 剑川、 大理、 永德; 生 于海拔 2700 — 3700 米的 山坡灌 丛或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南、 广西、 湖北、 江西、 浙江、 台湾、 江苏、 安徽、 山 
262  云 南植物 志  东。 印度东 北部、 尼 泊尔、 日本、 朝鲜 也有。 云 南标本 的颖片 虽小, 但 不为卵 圆形, 膜 质边缘 甚少, 花药也 较长与 日本及 我国其 他 省区者 有明显 差异, 值得 进一步 观察。 19. 草 甸羊茅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Festuca pratensis Huds. (1762);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 Markgraf-Dannenberg in Tutin et al. (1980)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Schedonorus pratensis (Huds. ) Beacev. ( 1812) * ; Festuca elatior Linn. ssp. praten- sis (Huds. ) Hack. (1881).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直立或 铺展, 疏丛或 密丛, 稍 纤细或 粗壮, 高 30 — 70 (-120) 厘米, 径粗 2 — 4 毫米, 具 3 — 5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开口达 基部, 宿存 者 褐色, 常破 损成纤 维状; 叶 舌短, 长 0.5 — 1 毫米; 叶耳 镰弯而 抱茎, 边缘无 纤毛; 叶片 扁平, 长 10 — 45 厘米, 宽 3 — 5 (-8) 毫米, 坚硬, 叶面暗 绿色, 有肋, 叶背平 滑有 光泽。 圆锥 花序披 针形或 卵形, 长 10 — 20 (-35) 厘米, 直立或 俯垂; 分枝 粗糙, 基部 一节具 2 个 分枝, 其中 1 个 稍短, 着生 1 一 3 个 小穗, 另一枝 较长, 有 4 一 6 个小 穗。 小穗长 9 一 12 毫米, 含 5 — 12 小花; 颖片披 针形, 先 端钝; 中上部 边缘干 膜质, 第 一颖 2 — 4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5 毫米, 具 1 一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6 — 7 毫米, 平 滑或近 顶部稍 粗糙, 无芒; 内桴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长 2. 5 — 3 毫 米; 子房 无毛。 产 中甸、 丽江、 永胜; 生 于海拔 2600 — 3600 米 的山坡 湿地。 分布于 新疆及 四川。 广布 欧洲、 中亚、 西 南亚、 俄罗 斯西西 伯利亚 到远东 地区。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 种早已 引入世 界许多 国家和 地区, 我国 不少省 区也有 引种, 云南西 北部可 能属于 本种的 天然分 布区。 20. 紫羊茅 (种 子植物 名称) 图版 56: 10-12 Festuca rubra Linn.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1978), Tsvelev (1976, 1983); Markgraf-Dannenberg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有 较长而 粗壮的 根茎。 秆 直立或 铺展, 疏丛至 密丛, 高 15 — 9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2) 毫米, 具 2 — 3 节, 顶节 约位于 1/3 处, 基部有 棕红色 的枯萎 叶鞘。 叶鞘 无毛, 开 口几达 基部; 叶 舌短, 长 0.3 — 0.5 毫米, 比 叶片基 部宽; 叶片秆 生者长 5 — 15 厘米, 分蘖者 长可达 25 厘米, 对折或 内卷, 有时 张开, 叶背 (外面 ) 平滑, 叶 面通 常不具 厚壁组 织束。 圆锥花 序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3 — 18 厘米, 直立或 俯垂, 疏 松, 开展, 有时 收缩, 每节有 1 或 2 分枝; 分枝平 滑或微 粗糙, 基部 者长达 8 厘米, 中 下部 裸露。 小穗长 7 — 14 毫米, 淡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含 3 — 7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2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 第 一颖长 2 — 3.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5 — 4. 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5 — 7 毫米 (芒除 外), 无毛 或边缘 被毛; 内桴与 外桴几 等长, 先端 2 裂,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2 — 3 毫米; 子房 无毛。 
禾本科  263  产 中甸、 维西、 宁蒗、 丽江; 生 于海拔 3300 — 42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新疆、 西 藏、 青海、 四川、 甘肃、 内 蒙古、 山西、 山东、 河南、 河北。 广布于 北半球 温带。 21. 岩 生羊茅 (拟) Festuca rupicola Hueff. ( 1858); Tsvelev (1971), p. p.;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Festuca hirsuta Host. (1802), nom. illegit. non Moench (1802); F . ovina var. sul- cata Hack. (1881); F. valesiaca ssp. sulcata (Hack. ) Schinz. et Keller ( 1905) . 多年生 草本, 密丛, 不具 根茎。 秆 直立, 较 纤细, 高 15 — 45 厘米, 基部 径粗约 1 毫米, 具 1 一 2 节, 平滑 无毛, 顶节 离地面 4 一 8 厘米。 叶鞘 无毛, 秆生 者基部 闭合, 鞘 口比 叶片基 部宽; 叶舌 甚短, 膜质, 长 0.4 毫米; 叶片 内卷成 针状, 直径 0.5 — 1 毫米, 叶背 平滑, 秆生叶 少数, 长 2 — 4 厘米, 分蘖 叶长达 12 厘米, 叶内 厚壁组 织束常 联结成 一遍。 圆 锥花序 紧縮, 狭窄,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0.5 — 1.5 厘米; 分枝 简短, 直 立或常 贴近 主轴, 长 1 一 3 厘米, 自基部 即着生 2 — 4 个 小穗, 有棱, 棱上 粗糙; 小穗长 7 — 8 毫米, 先端带 紫色, 含 4 一 6 小花; 颖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2. 8 — 4 毫米, 具 1 脉, 通常无 毛, 第 二颖长 4 一 5 毫米, 具 3 脉, 中上 部通常 有毛;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1.5 毫米, 背部 有小 刺毛; 外桴狭 长圆状 椭圆形 (侧面 观), 中 上部带 紫色, 两 侧有短 柔毛, 有 时下部 近 无毛, 第一 外桴长 4. 5 — 5. 5 毫米; 芒长 — 3 毫米, 上部 小花的 芒长达 5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在中 上部微 粗糙; 花药长 2 — 2. 3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500 — 2500 米的高 山灌丛 草甸。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新疆、 内蒙 古。 中 欧及地 中海区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2. 中 华羊茅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Festuca sinensis Keng (1959)* ex S. L. Lu (1992). Festuca sinensis Keng ex L. Liou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nom. illegit.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或基部 倾斜, 高 40 — 75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米, 具 条纹, 开口达 基部; 叶舌长 0.3 — 1 毫米, 质 稍硬, 上缘 截平, 有微小 纤毛, 比 叶 片基部 稍宽; 无 镰弯的 叶耳; 叶片 质硬, 挺直, 常 内折, 有时 扁平, 长 6 — 15 厘米, 宽 2 — 3. 5 毫米, 叶背近 平滑, 叶面被 微毛。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11 一 22 厘米, 下 部分枝 孪生或 单生, 上升, 主枝稍 细弱, 长 6 — 12 厘米, 下部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小 枝具 2 — 4 个 小穗, 主枝及 小枝均 有棱, 棱上 粗糙, 侧 生小穗 柄短, 近 平滑。 小穗长 8 — 11 毫米, 含 3 — 5 小花, 绿 色或带 紫色;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2 毫米, 背部有 微毛;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4 一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8 毫 米, 先端短 渐尖, 具 3 脉; 外稃长 圆状披 针形, 背部 平滑, 脉不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7 — 8 毫米, 通常 顶部有 0.5 — 1.5 毫米的 短芒;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长 6.3 毫米, 先端有 2 小齿, 脊 上部微 粗糙; 花药 黄色, 长 2 — 2. 5 毫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产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400 — 3500 米的 多石灌 丛中。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 自川西 乾宁。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花 药长度 (2 — 2. 5 毫米) 与 原记载 (1.2 — 1.8 毫米) 有明显 差异, 是否是 后者的 标本 尚不够 成熟, 值得 注意。 
264  云 南植物 志  23. 西 藏羊茅 (拟) Festuca tibetica (Stapf) Alexeev (1978);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Festuca valesiaca Schleich. ex Gaud. var. tibetica Stapf in Hook. f. (1897); Bor (1960).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纤细, 直立, 丛生, 高 5 — 30 厘米, 径粗 0.5~0.8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1 一 2 节, 顶节 离地面 1 一 3 厘米。 叶鞘 无毛, 开口 几达基 部;; 叶 舌短, 长约 0.5 毫米, 比 叶片基 部宽; 叶片 内卷成 针状, 长 4 一 12 厘米, 直径 0.3 — 0.4 毫米, 有 3 条 厚壁组 织束, 具 5 — 7 脉。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2 — 6 厘米, 宽 5 — 10 毫 米; 分枝 简短; 贴近 主轴, 粗槌, 基 部者长 1 一 1.5 厘米, 常着生 2 — 3 个 小穗。 小穗长 4 一 7 毫米 (芒除 外), 含 3 — 5 小花, 绿 色或带 紫色;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上部 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5 — 4. 2 毫米, 具 3 脉; 小穗 轴节间 长 0.8 — 1.2 毫米, 背部 粗糙; 外桴 长圆状 披针形 (侧面 观), 长 3. 5 — 4. 3 毫米, 背面 稍 粗糙, 有时中 下部近 平滑; 芒长 1 一 2. 5 毫米, 较 粗壮, 直立, 表面 粗糙; 内 稃与外 桴 等长, 脊 上粗糙 或有时 下部近 平滑; 花药 黄色, 长 1 一 1.8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27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也有。 模式 标本采 自我国 西藏。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24. 曲 枝羊茅 (西 藏植 物志) Festuca undata Stapf in Hook. f. (1897);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24a. 曲 枝羊茅 (原 变种) var. undata 多年生 草本。 秆 疏丛, 直 立或基 部膝曲 斜升, 高 30 — 6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具 2 — 3 节, 顶节位 于中部 略上或 略下。 叶鞘 无毛, 开 口至近 基部, 顶节 者到达 节间的 中 部或几 达花序 之下; 叶 舌短, 长 0.3 — 0.5 毫米, 上缘 截平, 比 叶片基 部宽; 无 叶耳; 叶片 扁平或 常疏松 内卷成 针状, 秆 生者长 5 — 12 厘米, 径 0.5~0.8 毫米, 叶面 疏生微 毛, 叶背 平滑。 圆锥 花序长 8 — 15 厘米, 疏松, 开展, 柔软 下垂; 分枝 单生, 稀 孪生, 单一或 再分生 小枝, 长 5 — 8 厘米, 平 滑或稍 粗糙, 中下部 裸露。 小穗长 6 — 8 毫米, 绿 色或带 紫色, 含 2 — 4 小花, 稀具五 小花; 小穗轴 节间长 0.6 — 1.3 毫米, 背部 疏生微 毛; 颖披 针形, 先 端尖或 渐尖, 且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3 — 3.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4 一 4. 5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表面密 被微细 圆粒, 第一外 桴长约 6 毫米, 无芒或 有小短 尖头; 内稃长 圆状披 针形, 与 外稃近 等长, 脊上 稍粗糙 或下部 平滑; 花药 长 2 毫米; 子房 先端有 少数小 刺毛或 无毛。 产 洱源; 生 于海拔 2800 米 的杂木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北部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St. Yves (1928) 描述本 种的花 序为: "Panicle dense, strict" (在 检索表 ); Bor (1960) 也说本 种的花 序为: "panicle very narrow," (在检 索表中 ); 但原 描述中 是: "panicle flaccid flexuous, branches few subcapillary flexuous. " 关于花 序的形 态 性状, 我们 是根据 原记载 来识别 标本。 
禾本科  265  24b. 细 芒羊茅 (变种 ) var. aristata Stapf in Hook. f. (1897);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与 原变种 的区别 为外桴 具芒, 其芒约 与稃体 等长。 产 德钦、 中甸、 贡山、 鹤庆; 生 于海拔 3000 — 42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锡金、 印 度北部 也有。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之间性 状差异 明显, 也许可 以另立 一种。 25. 瑞 士羊茅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Festuca valesiaca Schleich. ex Gaud. (1811); Tsvelev ( 1976, 1983) ; Markgaf-Dan- nenberg in Tutin et al. ( 1980) ; Cope in Nasir et Ali ( 1982) ;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 1994) . Festuca ovina ssp. sulcata var. valesiaca Link. (1833) . 多年生 草本, 不具 根茎。 秆 直立, 纤细, 高 25 — 40 (-50) 厘米, 基部 径粗约 0.6 毫米, 常具 2 节, 平滑 无毛, 顶节离 地面约 2 — 3 厘米。 叶鞘 无毛, 开口 几达于 基部, 基 生者叶 片常自 鞘口上 脱落, 鞘 口远比 叶片基 部宽; 叶舌 很短, 长约 0.3 毫米, 截平; 叶片 内卷成 针状, 长 5 — 10 (-15) 厘米, 粉 绿色, 叶背面 (外面 ) 稍 粗糙, 质 稍硬, 横切面 的直径 0.4~0.6 毫米, 具 3 条 厚壁组 织束, 中央 1 条 位于中 脊上, 两边各 1 条; 花 序狭长 圆形, 长 3 — 7 厘米, 稍 紧縮; 分枝 简短, 粗糙, 长 0.5 — 1.5 厘米, 斜 升或贴 近 主轴, 着生 2 — 4 小穗。 小穗长 5. 5 — 7 毫米 (芒除 外), 稍带 紫色; 颖 片均短 于最下 的 小花, 第一颖 稍短, 先端 短尖, 长 2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5 毫米, 具 3 脉, 中脉 上在近 先端时 粗糙;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背 部有小 刺毛; 外桴狭 长圆状 椭圆形 (侧面 观), 上部稍 粗糙, 第一外 桴长约 4.2 毫米; 芒长 1 一 2 毫米, 直立, 稍粗 糙; 内 稃的脊 上部稍 粗糙, 下部 平滑; 花药 黄色, 长 1.5 — 1.8 毫米; 子房 无毛。 产 丽江、 永胜、 漾濞; 生 于海拔 3000 — 38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新疆、 青海、 西 藏、 四川 北部、 内 蒙古。 欧洲、 土 耳其、 俄 罗斯、 蒙古 也有。 26. 滇 藏羊茅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6: 13-15 Festuca vierhapperi Hand. -Mazz. (1920) , et (1936) *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常具 根茎。 秆成 疏丛或 单生, 直立, 高 60 — 90 厘米, 径粗 1.5 — 2. 5 毫米, 具 3 — 5 节, 光滑 无毛。 叶 鞘光滑 无毛, 开 口达于 基部, 除 顶节者 外短于 或稍长 于 节间; 叶 舌短, 长 0.3 — 1 毫米, 上缘 截平; 无 叶耳; 叶片 坚韧, 直立, 长 6 — 30 厘 米, 宽 1 一 5 毫米, 边缘常 内卷成 针状, 有时 扁平, 叶面有 纵沟, 稍 粗糙, 有时 密生微 毛, 叶背 平滑。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直 立或稍 弯垂, 长 10 — 30 厘米, 主轴及 穗轴三 棱形, 棱上稍 粗糙, 每 节常具 1 分枝, 基部 分枝长 8 — 15 厘米, 自 其上再 1 一 2 回分出 数个 小枝, 每小 枝着生 2 — 5 个 小穗。 小穗长 9 一 12 毫米, 绿色, 含 3 — 5 小花; 颖狭披 针形, 边缘干 膜质, 先端 渐尖至 芒尖, 主脉 上部微 粗槌; 第 一颖长 3. 5 — 4. 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5 — 6 毫米, 具 3 脉; 小穗轴 节间长 1 一 2 毫米, 背部微 粗糙; 外 稃平滑 无毛, 先端微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8 毫米; 芒自外 稃顶上 伸出, 长 5 — 8 毫米, 较细, 直 或 稍弯;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脊上微 粗糙; 花药长 1.8 — 2 毫米; 子 房先端 无毛。 
266  云 南植物 志  产 大关、 昭通、 东川、 德钦、 中甸、 贡山、 兰坪、 丽江、 永胜、 剑川、 鹤庆、 大 理、 禄劝、 永德、 镇康、 临沧、 昆明、 易门、 广南、 石屏; 生 于海拔 1800 — 3500 米山 坡 灌丛草 地或疏 林下。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中甸。 27. 云 南羊茅 (拟) Festuca yunnanensis St. -Yves (1928) ; Hand. -Mazz. (1936) * . 27a. 云 南羊茅 (原 变种) var. yunnanensis 多年生 草本, 具鞘内 分蘖。 秆 密丛, 纤细, 高 30 — 35 厘米, 具 条纹, 光滑 无毛, 具 2 节, 常不 外露。 叶鞘 无毛, 开口至 1/3 处, 有 条纹, 秆基部 枯萎者 不为纤 维状; 叶 舌 退化, 仅为 1 圈干膜 质环, 明 显有小 纤毛; 叶片 坚硬, 直立, 急尖或 渐尖, 叶 面有小 硬 刺毛, 秆 生叶叶 片紧密 折叠。 圆 锥花序 疏松, 宽大而 开展, 长 12 — 15 厘米, 花序轴 平 滑或稍 粗槌; 分枝 线状, 多少 开展而 折曲, 粗糙, 每节有 1 一 2 枝, 主 枝着生 2 — 3 个 小穗。 小穗椭 圆状披 针形, 绿色, 含 5 — 6 小花, 长约 10 毫米; 小穗轴 节间长 1.5 毫米 或 稍长, 背部 粗糙; 颖片不 等长, 第 一颖长 4.5 毫米, 钻状,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5.5 毫 米, 宽 1.5 毫米, 具 3 脉; 外稃长 6. 5 — 7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无毛, 5 脉 不太明 显; 芒 顶生, 长 2 — 3 毫米; 内稃 与外稃 等长, 有 2 小齿, 脊上稍 粗糙, 背 部点状 粗糙; 花 药长约 为内稃 之半; 子房 无毛。 产 丽江。 模式标 本采自 丽江玉 龙山。 27b. 柔 毛羊茅 (拟) (变种 ) var. villosaSt. -Yves (1928); Hand. -Mazz. (1936). 与原变 种的区 别在于 叶片及 小穗各 部均被 柔毛。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3700 米 的高山 草甸。 9. 黑 麦草属 Lolium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或 旋卷; 叶舌 钝形, 常有 叶耳。 花序 穗状, 常 单一, 两侧 压扁; 小穗含 3 至多数 小花, 单生, 无柄, 两侧 压扁, 以 其背部 (第 一、 三、 五 …… 等 外桴的 背部) 对向 穗轴; 小 穗轴脱 节于颖 之上及 各小花 之间; 第一颖 (位 于向轴 的 一方) 除顶 生小穗 之外均 退化, 第二颖 存在, 位于 离轴的 一方, 线 形至长 圆形, 具 3 — 9 脉; 外 稃背部 圆形, 具 5 — 9 脉, 无芒或 有芒; 内稃 与外稃 等长或 稍短, 先 端尖, 脊上有 狭翼; 雄蕊 3; 子房 无毛。 颖 果腹部 凹陷而 中部具 纵沟。 约 10 种, 分布 欧亚大 陆温带 地区。 我国有 4 种, 均 由国外 引入, 云南有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外 桴通常 无芒; 花 期时植 株基部 有不抽 穗的分 蘖苗; 叶片幼 时折叠 2. 黑麦草 L. perenne 2 (1) 外 桴通常 有芒; 花期 时植株 基部没 有不抽 穗的分 蘖苗; 叶片幼 时席卷 1 . 多花 黑麦草 L. multiflorum 
禾本科  267  1. 多花 黑麦草 (植 物分 类学报 2 卷 2 期) 图版 81: 8-10 Lolium multinorum Lam. (1778);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Humphr.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一年生 或短期 多年生 草本。 秆 常多数 丛生, 有时 单生, 直立, 高 30 — 100 厘米, 具 4 一 5 节。 叶鞘 疏松, 无毛; 叶 舌短小 至长达 4 毫米; 常有 1 一 4 毫 米长的 叶耳; 叶片长 (6 —) 10 — 22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无毛, 叶背常 光亮。 穗状花 序直立 或 稍弯, 长 10 — 35 厘米; 小穗长 8 — 20 (-30) 毫米, 常含 6 — 20 小花; 小穗 轴节间 长约 1 毫米, 无毛; 第二颖 披针形 到狭长 圆形, 具 狭膜质 边缘, 长 5 — 14 毫米, 先端急 尖 或钝, 或稍啮 蚀状, 常与第 一小花 等长; 外 桴长圆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长 4 一 8 毫米, 平滑无 毛或微 粗糙, 先端常 有芒, 稀 无芒, 芒 细弱, 长可达 15 毫米, 成 熟后不 膨胀; 内稃约 与外稃 等长, 边缘 内折, 脊 上有小 纤毛。 成熟 颖果长 与宽之 比大于 3。 原 产欧亚 温带。 我国及 云南省 均引种 栽培作 牧草, 且 在许多 地区为 逸生。 本 种通常 有芒, 有时 无芒, 两种 情况常 在同一 份标本 上即可 见到。 2. 黑麦草 (种 子植物 名称) Lolium perenne Linn. (19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Bor (1960, 1970); Tsvelev (1976, 1983); Humphries in Tutin et al.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生 草本。 秆高 10 — 90 厘米, 疏或 密丛, 直立, 铺散, 或平卧 而节上 生根, 常 具 3 — 4 节。 叶鞘较 疏松, 无毛, 叶 舌短小 或长达 2.5 毫米; 叶耳 明显或 缺如; 叶片长 5-20 (-30) 厘米, 宽 2 — 4 (-6) 毫米, 无毛, 幼时 折叠。 穗 状花序 直立或 稍弯, 长 5 — 20 (-30) 厘米 , 穗轴 纤细, 节间长 7 — 13 毫米, 蜿 蜒状, 无毛。 小穗长 (5 —) 10 — 20 毫米, 宽 3 — 7 毫米, 含 3 — 11 小花; 小 穗轴节 间长约 1 毫米, 无毛; 第 二颖披 针形 或狭长 圆形, 长为 小穗的 1/3 或 稍长, 有时 与小穗 等长, 边缘狭 膜质, 具 3 — 9 脉, 先 端急尖 或钝; 外 桴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9 毫米, 平滑 无毛, 先端钝 或亚急 尖, 通常 无芒, 稀 具长达 8 毫米 的芒, 成 熟时不 膨胀; 内桴 与外稃 等长, 脊上 有短纤 毛。 成熟 颖果长 与宽的 比大于 3。 原产 欧洲。 我 国及云 南省引 种作为 牧草。 10. 凌 风草属 Briza Linn. 一年或 多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 圆 锥花序 多枝, 开展。 小穗 宽三角 形或卵 球形, 两 侧 压扁, 多数小 花紧密 排列成 覆瓦状 而向两 侧水平 伸开; 小穗轴 无毛, 脱 节于颖 之上及 诸小花 之间; 颖片卵 圆形, 几 等长, 均稍 短于第 一外稃 或与之 等长, 宽广, 具 3 — 9 脉, 纸质, 边缘 膜质; 外桴近 圆形, 具 5_9脉 (脉常 不甚明 显), 呈 囊形或 舟形, 基 底质厚 而 凸出, 边缘宽 膜质而 扩张, 基部呈 心形; 内稃卵 形或倒 卵形, 远 比外桴 短或近 等长, 脊上有 狭翼; 子房 无毛, 花柱 顶生。 颖 果背部 圆形, 腹面 扁压。 约 20 种, 分 布欧亚 温带及 南美。 我国 连引种 后逸生 在内有 3 种。 云南有 1 种。 
268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59 1— 3. 看麦娘 AlopecurusaequalisSobol. , 1. 花序, 2. 小穗, 3. 小花; 4—6. 日本 沟桴草 Aniselytron treutler var. japonica (Hack. ) B. S. Sun et J. Qian, 4. 叶及 花序, 5. 小穗, 6. 小花; 7—9. 苘草 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 Femald, 7. 花序, 8. 小穗, 9. 小花; 10- —12. 凌风草 Briza media Linn. , 10. 植株, 11. 小穗, 12. 小 花 (侧面 及腹面 )。 (李 楠绘) 
禾本科  269  1. 凌风草 (植 物学) 图版 59: 10—12 Briza media Linn. ( 1753);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Bor (1969, 1970) ; Tsvelev (1976, 1983) ; Tutin in Turin et al. (1980)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多年 生疏丛 草本。 秆直立 或基部 膝曲, 高 30 — 80 (-100) 厘米, 具 3 — 4 节, 光 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与叶片 之间的 界限不 明显; 叶舌薄 膜质, 长 0.5 — 1.5 毫米, 先端 截平; 叶片 扁平,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2 — 7 毫米, 边缘稍 粗槌。 圆锥 花序长 4 一 12 厘米, 卵 状金字 塔形, 疏松 开展, 下部 每节具 1 或 2 分枝; 分枝再 2 或 3 回分出 小枝; 小穗柄 纤细, 常比小 穗长; 小穗广 卵形, 常带 紫色, 长 4 一 8 毫米, 含 4 一 10 小花; 颖 腹面凹 陷而呈 兜状, 亚 革质, 具 3 — 5 脉, 第 一颖长 2. 5 — 3 毫米, 第 二颖长 3 — 3. 5 毫米; 外 稃长约 4 毫米, 形 状与颖 相似, 有 光泽, 背部 变硬, 边缘 膜质, 具 7 — 9 脉; 内 桴有时 比外 稃短, 倒 卵形, 脊上有 狭翼, 背部 无毛; 花 药长约 1.5 毫米。 产 维西、 贡山;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的草 甸及水 沟边。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 隅)、 贵州 西部。 印度西 北部、 尼 泊尔、 亚 洲北部 及欧洲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11. 早 熟禾属 Poa Linn. 多 年生仅 少数为 一年生 草本。 叶片 扁平或 对折, 先 端常成 船头形 (或 风帽状 )。 花 序 为开展 或紧縮 的圆锥 花序。 小 穗两侧 压扁, 含 1 至数 小花, 上部 小花常 退化或 不育。 颖不等 长或近 等长, 有脊 ,第 一颖具 1 一 3 脉, 通常 较短, 第 二颖具 3 脉; 外稃 膜质或 较厚, 向内 深凹, 背部 有脊, 先 端尖或 稍钝, 通常 无芒, 常 有膜质 边缘, 具 5 脉, 中脉 与边 缘常具 柔毛; 基盘短 而钝, 有绵毛 或否; 内稃有 2 脊, 脊上粗 糙或具 纤毛; 子房无 毛; 颖果椭 圆形; 种 脐位于 基部, 点状。 本属 全球约 500 种, 广 布温寒 地带, 少数 种延伸 到热带 山区, 我国约 200 种, 云南 有 80 种 左右。 生 境多种 多样。 但从 海滨到 雪线的 草地环 境是最 有代表 性的。 属 中有许 多种 是优良 的饲用 牧草, 如草地 早熟禾 P. pratensis 及欧亚 早熟禾 P. compressa 等。 最 常见 的一年 生植物 早熟禾 P. annua, 是全部 禾草种 中分布 最广的 杂草。 早 熟禾属 是禾草 分类系 统中一 个很自 然的分 类群, 属下分 类难度 甚大, 至今 尚未见 到 比较完 备的属 内分类 系统。 原因 主要是 种的数 目多, 分 布广, 及 属内普 遍存在 着无融 合生殖 (apomixis) 及群体 间的基 因交换 (introgression)。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序中 所有的 小穗都 进行分 芽繁殖 (proliferating), 已无正 常发育 的小穗 3. 胎生 早熟禾 P. alpina var. vivipara 2 (1) 花序中 的小穗 都正常 发育, 通 常不进 行分芽 繁殖。 3 (36) 正常 发育的 花药长 0.3~0.8 (— 1) 毫米 (P. supina 的 花药长 1 一 2 毫米除 外); 一 年生或 多年生 草本。 
270  云 南植物 志  4 (19) 外桴基 盘不具 绵毛。 5 (10) 内 稃两脊 上具长 而密生 的丝状 柔毛。 6 (7) 多年生 草本; 花药长 1—1.5 (-2) 毫米 70. 仰卧 早熟禾 P. supina 7 (6) 一年生 草本; 花药长 0.3~0.8 (— 1) 毫米。 8 (9) 花药 0.3 — 0.5 毫米; 田 园少见 杂草; 花期 3 — 4 月 29. 脆弱 早熟禾 P. infirma 9 (8) 花药 0.6 — 0.8 (-1) 毫米; 广布 杂草; 花 期全年 6. 早熟禾 P. annua 10 (5) 内 稃两脊 上具疏 生的短 纤毛或 粗糙。 11 (12) 外桴脉 间贴生 微毛; 脊与 边脉不 具柔毛 64. 锡金 早熟禾 P. sikkimensis  12 (11) 外 桴脉间 无毛; 脊与边 脉下部 有柔毛 或毛稀 少而近 无毛。 13 (16) 多年生 草本。 14 (15) 秆较 粗壮, 高 (15 —) 30 — 60 厘米;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3 — 4 毫米 74. 套鞘 早熟禾 P. tunicata 15 (14) 秆较 细弱, 高 10 — 15 (-35) 厘米; 小穗长 3 — 4. 5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3 毫米 78. 滇西 早熟禾 P. wardiana 16 (13) 一年生 草本。 17 (18) 小穗长 2 — 2. 6 毫米; 第 一颖长 1.3—1.5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1.5 — 2 毫米 71. 四川 早熟禾 P. szechuensis 18 (17) 小穗长 3. 2 — 4 毫米; 第 一颖长 1.5 — 2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2. 1 — 2. 3 毫米 72. 藏南 早熟禾 P. tibeticola 19 (4) 外稃 基盘具 绵毛。 20 (25) 内稃 两脊上 粗糙。 21 (22) 圆锥 花序狭 窄或稍 开展, 分枝 直立或 上举, 宽 1.5 — 3 厘米 31. 喀西 早熟禾 P. khasiana 22 (21) 圆锥花 序疏松 开展, 分枝常 平展或 下垂, 宽达 7 厘米。 23 (24) 小穗长 (3—) 3. 5 — 4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2 — 3 毫米 16. 垂枝 早熟禾 P. declinata 24 (23) 小穗长 (4 一) 5 — 6 毫米; 第一外 稃长约 4.5 毫米 24. 雪山 早熟禾 P. himalayana 25 (20) 内稃 两脊上 具丝状 柔毛。 26 (29) 外 稃背部 (特 别是 下部) 脉间有 微毛; 小穗长 3 — 4 毫米, 长含 2 — 3 花。 27 (28) 多年生 草本; 叶鞘闭 合至近 口部; 叶片宽 2 — 4 (-6) 毫米 1. 白顶 早熟禾 P. acroleuca 28 (27) 一 年生或 二年生 草本; 叶 鞘闭合 达中部 上下; 叶片宽 0.5—1 毫米 21. 荏弱 早熟禾 P. gracilior 29 (26) 外桴 背部脉 间平滑 无毛;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常含 3 — 6 花。 30 (33) 多年生 草本。 31 (32) 叶鞘闭 合至近 口部; 小穗长 (4 一) 4. 5 — 5. 5 毫米, 常含 4 一 5 花 41. 小药 早熟禾 P. micrandra 32 (31) 叶鞘闭 合至近 中部; 小穗长 3. 5 — 4 毫米, 常含 2 — 4 花 43. 尼泊尔 早熟禾 P. nepalensis 33 (30) 一年生 草本, 叶鞘 闭合约 达中部 上下。 34 (35) 叶片宽 3— 5 毫米; 小穗长 5 — 6 毫米 44. 日本 早熟禾 P. nipponica 35 (34) 叶片宽 1一3.5 毫米; 小穗长 3 — 4. 5 毫米 25. 东亚 早熟禾 P. hisauchii 
禾本科  271  36 (3) 正常发 育的花 药长为 (1 一). 1.2 — 3. 5 毫米 (有时 雌花中 有不育 白色微 小花药 ); 多 年生草 本。 37 (88) 第 一颖具 1 脉 或其一 侧有微 弱的第 2 脉, 或 在欧亚 早熟禾 (P. compressa) 中有 时可具 3 脉。 38 (61) 植 株有明 显的根 状茎。 39 (44) 基 盘不具 绵毛, 或有时 可见极 少量的 绵毛; 外桴脉 间有微 毛或小 穗轴节 间有小 糙毛。 40 (41)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外 桴脉间 有微毛 54. 疏花 早熟禾 P. polycolea 41 (40) 小穗 轴节间 有小槌 毛或短 柔毛。 42 (43) 小穗 单性, 长 4 一 6 毫米, 常 为雌雄 异株; 叶舌长 度大于 1.5 毫米 45. 云生 早熟禾 P. nubigena 43 (42) 小穗 两性, 长 6 — 8 毫米; 叶舌长 度小于 1.5 毫米 34. 糙桴 早熟禾 P. ludens 44 (39) 基盘有 绵毛; 外稃 脉间与 小穗轴 节间通 常平滑 无毛。 45 (52) 植株较 矮小, 高 5 — 30 (-50); 小穗长 3 — 5 毫米; 基盘具 绵毛, 稀 无毛。 46 (47) 秆强 烈压扁 (特 别是上 部节间 ); 第 一颖具 1 一 3 脉; 外 稃脊边 脉及基 盘无毛 或有少 量短柔 ^ , 14. 欧亚 早熟禾 P. compressa 47 (46) 秆圆 柱形; 第 一颖具 1 脉; 外稃脊 与边脉 通常有 柔毛; 基盘 通常有 绵毛。 48 (49) 颖与 外稃有 狭膜质 边缘, 先端尖 2. 高山 早熟禾 P. alpigena 49 (48) 颖与 外桴有 宽膜质 边缘, 先 端钝。 50 (51) 外稃长 4 一 5 毫米, 膜质 边缘下 无金黄 色带, 脉间 有微毛 8. 极地 早熟禾 P. arctica 51 (50) 外桴长 3. 5 — 3. 8 毫米, 膜质 边缘下 有金黄 色带, 脉 间无毛 12. 帕米尔 早熟禾 P. calliopsis 52 (45) 植 株高度 中等, 高 (40 —) 50 — 100 厘米; 小穗长 4 一 7 毫米; 基盘常 具多量 绵毛。 53 (56) 第一 外桴长 4 一 4. 5 毫米。 54 (55) 植株高 50 — 80 (—110) 厘米; 圆 锥花序 每节具 2 — 5 分枝 68. 窄颖 早熟禾 P. stenachyra 55 (54) 植株高 (25 —) 30-50 (-70) 厘米; 圆锥 花序分 枝通常 孪生, 稀具 3 分枝 17. 长稃 早熟禾 P. dolichachyra 56 (53) 第一 外桴长 3 — 3.5 (— 4) 毫米。 57 (58) 小穗带 紫色, 长 5 — 7 毫米, 含 5— 7 花, 密集着 生于分 枝上部 48. @ 花早熟 * P. pachyantha 58 (57) 小穗 绿色或 黄色, 长 4 一 6 毫米, 含 2 — 5 花。 59 (60) 植株 疏丛; 叶片 扁平, 宽 3 — 5 毫米, 分蘖 叶叶片 不内卷 成针状 56. 草地 早熟禾 P. pratensis 60 (59) 植株 密丛; 叶 片狭窄 内卷, 宽 0.8 — 1.5 毫米, 分蘖叶 片内卷 成针状 5. 细叶 早熟禾 P. angustifolia 61 (38) 植 株不具 根茎, 有 时具根 头或极 简短的 根茎。 62 (65) 外稃脊 与边脉 及基盘 无毛, 间脉 明显而 隆起; 秆具 3 — 4 节。 63 (64) 秆 粗壮, 径粗 2 — 4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4 一 4. 5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15_35 厘米 30. 大序 早熟禾 P. insignis 64 (63) 秆 稍细, 径粗 1 一 2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3 — 3. 5 毫米; 圆锥 花序长 8 — 15 毫米 63. 西 伯利亚 早熟禾 P. sibirica 65 (62) 外 桴脊与 边脉有 柔毛; 基盘 有绵毛 或否。 
272  云南 植物志  73) 叶鞘大 都集生 于秆的 基部, 茎生者 少数; 叶片常 对折或 内卷; 顶节常 位于秆 的中部 以下。 70) 外桴 质厚而 粗糙, 几不 具膜质 边缘, 先 端尖; 基 盘通常 无毛; 小穗长 5. 5 — 8 毫米。 69) 小穗含 2 — 3 花; 叶鞘与 叶片连 接处密 生短毛 50. 开展 早熟禾 P. patens 68) 小穗含 4 一 6 花; 叶 鞘与叶 片连接 处无毛 38. 东川 早熟禾 P. mairei 67) 外桴质 较薄而 平滑, 具较宽 的膜质 边缘, 先 端钝; 基盘有 绵毛; 小穗长 4 一 6 毫米。 72) 圆锥 花序长 6 — 15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叶片宽 1.5 — 2. 5 毫米 49. 喜冰 早熟禾 P. pagophila 71) 圆锥 花序长 2 — 6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叶 片宽约 1 毫米 62. 山西 早熟禾 P. shansiensis 66) 叶 鞘主要 着生于 秆上, 基生者 少数; 叶片常 扁平; 顶 节通常 位于秆 的中部 以上。 77) 秆较 高大, 粗壮, 径粗约 3 毫米, 常具 8 — 10 节; 圆 锥花序 大型; 根茎通 常短而 粗壮。 76) 小穗 单性, 通常 为雌雄 异株; 秆基部 倾斜, 节上 易生根 53. 多节 早熟禾 P. plurinodis 75) 小穗 两性; 秆通 常直立 22. 大 早熟禾 P. grandis 74) 秆中 等或较 矮小, 径粗约 1 毫米, 常具 3 — 5 节; 圆 锥花序 中等或 小型。 81) 植株的 秆细弱 柔软, 中下部 常倾卧 地面, 高 20 — 30 厘米; 花序 较小, 长 5 — 10 厘米。 :80) 小穗长 5.5—7 (-8) 毫米; 第 一颖长 (3—) 3.5 — 4. 5 毫米 13. 疏花 早熟禾 P. chalarantha :77) 小穗长 3.5—5 毫米; 第 一颖长 2 — 3. 5 毫米 19. 蛊 早熟禾 P. fascinate 78) 植株 的秆较 硬直, 高 (40 —) 50 — 80 厘米; 圆锥花 序长度 中等, 长 10 — 20 厘米。 85) 外 桴基盘 无毛。 :84) 叶 片两面 平滑, 边缘 微粗糙 40. 大锥 早熟禾 P. megalothyrsa :83) 叶 片两面 及边缘 甚粗糙 (云南 贡山很 可能有 分布) 10. 糙叶 早熟禾 P. asperifolia 82) 外桴基 盘或多 或少被 绵毛。 87) 叶 舌短, 长 0.5 — 1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4 一 4. 5 毫米 34. 石生 早熟禾 P. lithophila 86) 叶舌长 3.5— 5 (—10)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2. 5 — 3. 5 毫米 …… 73. 普通 早熟禾 P. trivialis 37) 第一颖 显然具 3 脉, 稀侧 脉不太 明显。 96) 植株细 弱柔软 或呈倒 伏状; 小穗含 1 一 3 花; 颖先端 渐尖, 等长于 小穗或 小花; 常生 于林内 或阴湿 之处。 93) 叶 舌短, 长 0.5—1 毫米。 92) 秆 扁平; 茎 生叶叶 鞘扁压 而有脊 60. 中欧 早熟禾 P. rehmannii 91) 秆圆 柱形; 叶鞘圆 形无脊 42. 林地 早熟禾 P. nemoralis :90) 叶舌长 2 — 6 毫米; 小 穗常含 2 花。 :95) 颖片 表面密 生微毛 59. 毛颖 早熟禾 P. pubicalyx 94) 颖片表 面无毛 39. 纤弱 早熟禾 P. malaca :89) 植株较 坚轫而 直立; 小穗含 2 — 8 花; 颖常 稍短于 小穗或 小花。 110) 外稃基 盘不具 绵毛。 103) 外 桴脊与 边脉均 无毛。 :100) 圆 锥花序 紧缩成 穗状, 基部主 枝长约 1 厘米; 植物高 5— 15 (-25) 厘米 55. 哲孟雄 早熟禾 P. poophagorum 100 (99) 圆 锥花序 开展, 疏松, 基部主 枝长达 4.5 厘米; 植株高 25 — 50 (—60) 厘米。 
禾本科  273  101 (102;  花序 每节具 2 — 5 个 分枝, 分枝 上部着 生小穗 4 一 10 余枚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01 :98) 107: 106; 105: 104; 109: 108; :97) 118; 113: 112; 115; 114; 117〕 116〕 111: 124〕 121: 120; 123: 122; 119; 134: .127) 126; 131: 130) 129] 128; 133: 132〕 125: 136:  -5 枚  58. 光稃 早熟禾 P. psilolepis 52. 宿生 早熟禾 P. perennis  …' 32. 光基 早熟禾 P. kryiovii 15. 冷地 早熟禾 P. crymophilla 11. 渐尖叶 早熟禾 P. attenuate 33. 拉哈尔 早熟禾 P. lahulensis  花 序分枝 孪生, 稀 单生, 其上着 生小穗 外稃脊 与边脉 下部具 柔毛。 秆高 (10 —) 20 — 60 厘米。 外桴 的间脉 明显, 下 部常有 柔毛; 内桴 脊上有 短纤毛 外 桴的间 脉不甚 明显且 无毛; 内 桴脊上 稍粗糙 秆高 5 — 25 厘米。 外稃脉 间无毛 外稃脉 间有毛 外桴 基盘有 绵毛。 ' , 小穗含 2 — 10 花, 稀少至 3 花。 圆锥 花序疏 松而较 开展, 长 10 — 20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分枝长 4 一 7 (-10) 厘米 … 23. 恒 11|¥熟* P. hengshanica 圆锥 花序常 紧缩而 稠密, 长约 5 — 10 厘米, 宽约 1 一 2 厘米, 分枝长 1 一 3 厘米。 叶舌长 1.5 — 3. 5 毫米; 颖 明显不 等长; 秆常具 2 节; 秆 生叶少 51. 少叶 早熟禾 P. paucifolia 叶舌长 3 — 7 (-8) 毫米; 颖片近 等长。 秆在花 序以下 部分不 平滑; 小 穗常含 4 一 6 花 67. 硬质 早熟禾 P. sphondylodes 秆在 花序以 下部分 平滑; 小穗含 3 — 4 花 18. 华东 早熟禾 P. faberi 小穗含 2 — 3 花, 稀 4 花。 颖与 小穗等 长或近 等长, 第二 颖可长 于第二 小花。 小穗长 4. 5 — 6 毫米; 第一 颖长约 4 毫米, 与 第一小 花等长 36. 长颖 早熟禾 P. longiglumis 小穗长 3. 5 — 4. 5 (— 5) 毫米; 第一 颖长约 3.5 毫米。 叶舌长 3 — 6 毫米; 小 穗轴平 滑无毛 65. 中华 早熟禾 P. sinattenuata 叶 舌短, 长约 0.5—1 毫米; 小穗轴 具微毛 46. 贫叶 早熟禾 P. oligophylla 颖明 显短于 小穗。 小穗长 2. 5 — 4 毫米; 第一 外桴长 2 — 3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2 — 2. 5 毫米; 小穗长 3 — 3. 5 毫米 57. 细长 早熟禾 P. prolixior 第一 外桴长 3 — 4 毫米 ; 小穗长 4 一 4 . 5 毫米。 圆锥花 序分枝 甚短, 长 1 一 2 厘米。 秆具 2 — 3 节; 花 序分枝 单生或 孪生, 常 自基部 或近基 部即着 生小穗 66. 华灰 早熟禾 P. sinoglauca 秆具 1 一 2 节; 花 序分枝 每节具 2 — 3 枚, 常自 中部以 下裸露 9. 额 尔古纳 早熟禾 P. argunensis 圆锥花 序分枝 较长, 长达 4 厘米。 小穗 轴节间 有微毛 (云 南德钦 及宁蒗 可能有 分布) 20. 黄色 早熟禾 P. flavida 小穗轴 节间平 滑无毛 77. 绿 早熟禾 P. viridula 小穗长 (4 一) 4. 5 — 6. 5 毫米; 第一 外稃长 3. 5 — 4. 5 毫米。 小穗长 5 — 6. 8 毫米; 顶节节 间伸出 叶鞘外 甚长, 节 下平滑 7. 阿拉拉 早熟禾 P. araratica 
274  云 南植物 志  136 (135) 小穗长 4 一 5 毫米。 137 (144) 小 穗轴节 间有短 柔毛。 138 (139) 内桴 脊间有 微毛; 外桴 脉间常 有微毛 26. 青紫 早熟禾 P. ianthina 139 (138) 内稃脊 间平滑 无毛。 140 (141) 圆 锥花序 狭窄, 紧密, 长 2 — 5 (-6)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分枝 较短, 长不过 1.5 厘 米 35. 中亚 早熟禾 P. litwinowiana 141 (140) 圆锥 花序较 疏松, 开展, 长 (4 一) 7 — 15 厘米, 宽约 2 — 4 厘米, 分枝长 1.5 — 4 厘米。 142 (143) 圆 锥花序 较狭, 长 7 — 15 厘米; 小 穗淡绿 色或带 黄褐色 …… 69. 不育 早熟禾 P. sterilis 143 (142) 圆 锥花序 开展, 长 (3 —) 4 一 8 厘米; 小穗 带紫色 4. 阿尔泰 早熟禾 P. altaica 144 (137)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有时稍 粗糙。 145 (146) 秆 生叶叶 片短, 长 2 — 4 (-7) 厘米; 两颖近 等长; 第一 外桴长 3 — 3. 8 毫米 28. 青海 早熟禾 P. indattenuata 146 (145) 秆生叶 叶片长 5 — 10 厘米或 更长; 第一 颖明显 短于第 二颖。 147 (148) 小穗轴 粗糙; 圆 锥花序 狭窄, 长 4 一 7 (-11) 厘米, 宽约 1 毫米 27. 不定 早熟禾 P. incerta 148 (147) 小穗 轴平滑 无毛; 圆锥 花序宽 2 — 5 厘米。 149 (150) 叶 舌短, 长 0.6—1 (—1.5) 毫米 75. 乌尔苏 早熟禾 P. urssulensis 150 (149) 叶舌 较长, 长 (1 一) 2-4 (-7) 毫米。 151 (152) 小 穗常含 2 花; 花序 开展, 宽 2 — 5 厘米 76. 多变 早熟禾 P. varia 152 (151) 小 穗常含 3 花; 花序 狭窄, 宽 0.5 — 1 厘米。 153 (154) 小穗 常为草 黄色, 长 (3. 5 —) 4— 5 毫米 61. 蔺状 早熟禾 P. schoenites 154 (153) 小 穗常带 紫色, 长 3. 5 — 4 (—4.5) 毫米 47. 山地 早熟禾 P. orinosa  1. 白顶 早熟禾 (华 南经济 禾草) PoaacroleucaSteud. (185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秦岭 植物志 (1976); Tsvelev (1976, 1983); Ohwi (1978); 台湾 植物志 (1978). 一年或 二年生 草本。 秆 丛生, 直立, 高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细 弱或稍 健壮, 3 — 4 节, 上部稍 压扁, 平滑 无毛。 叶鞘 光滑, 常 闭合至 口部, 顶 生者与 叶片等 长 或略有 上下; 叶舌 膜质, 长不过 1 毫米; 叶片长 5 — 15 厘米, 宽 2 — 4 (-6) 毫米, 扁平, 质稍 柔软, 平滑或 叶面微 粗糙。 圆锥 花序长 6 — 18 厘米, 金字 塔形, 每 节着生 2 — 5 分枝; 分枝 纤细, 下部近 平滑而 上部稍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3 — 7 厘米, 中部 以下裸 露。 小穗长 3 — 4 毫米, 含 2 — 4 小花; 颖 质薄, 披 针形, 边缘狭 膜质, 脊上稍 粗糙, 第 一颖具 1 脉, 长 1.6 — 2 毫米, 第 二颖长 2 — 2. 5 毫米; 外 稃先端 膜质, 银 白色, 脊与边 脉至 少自中 部以下 密生长 柔毛, 基盘具 有中量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2 — 3 毫米, 间 脉不甚 明显, 脉间 无毛;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内稃 比外桴 稍短, 脊上具 细长丝 状毛, 脊间无 毛; 花药淡 黄色, 长 圆形, 长 0.6 — 0.8 (— 1) 毫米。 颖果纺 锤形, 长约 1.5 毫米。 产 维西、 德钦、 泸水、 兰坪、 丽江、 漾濞、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 2900 米 的山坡 及湿润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福建、 台 湾、 江西、 浙江、 江苏、 安徽、 山东、 河北、 陕西。 朝鲜、 日本、 俄罗 斯远东 地区也 有。 
禾 本禾斗  275  2. 高山 早熟禾 (拟) 图版 61: 1-4 Poaalpigena (Fries) Lindm. (1918);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Ed- mondson in Tutin et al. ( 1980)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oa pratensis var. alpigena Fries (1842); Poa pratensis ssp. alpigena (Fries) Hiit. (1933) , not var. alpigena Blytt (1861). 多年生 草本, 具 有匍匐 根茎。 秆高 (13 —) 20—40 (—5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再 3 — 4 节, 光滑 无毛, 上部 节间微 扁压。 叶 鞘光滑 无毛, 秆 生者大 都短于 节间, 闭合 至 中部或 稍上; 叶舌 膜质, 上缘钝 圆或近 截平, 长 0.7 — 2 毫米; 叶片秆 生者长 2 — 10 厘米, 宽 2 — 4 毫米, 扁平或 折叠, 两面 无毛, 先端突 然收缩 而成凤 帽状。 圆锥 花序较 窄或稍 开展, 卵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6 — 12 厘米, 宽 3 — 5 厘米, 下部每 节常具 2 分枝, 稀具 3 分枝, 基部 主枝长 2 — 4 厘米; '分 枝较 纤细, 直立或 开展,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小穗长 5 — 7 毫米, 带 紫色, 含 2 — 6 小花; 颖不 等长,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2.5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卵披 针形, 长 3 毫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的 膜质边 缘尖或 稍钝, 脊与边 脉至少 自中部 向下密 生白色 绵毛, 基盘 有白色 绵毛, 第一外 秤长 3. 5 — 4 毫米; 内桴与 外桴近 等长, 脊 上有细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 1.3 — 1.5 毫米。 产 昭通、 中旬、 丽江、 永胜、 剑川;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的灌丛 草地或 湿润草 甸。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广布 北半球 温带。 3. 胎生 早熟禾 (拟) 图版 60: 1—2 Poa alpina var. vivipara Linn. (1753). Poa vivipara (Linn.) Willd. (1809); P. alpina ssp. vivipara (Linn.) Arcang. (1882); Tsvelev (1972, 1976).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10 — 35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1 一 2 节, 花序 以下外 露部分 粗糙。 叶鞘质 稍薄, 平 滑或微 粗糙, 有 条纹, 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圆形, 长 2 — 4.5 毫米, 先端常 撕裂; 叶片质 稍厚, 直立, 扁平或 折叠, 长 3 — 7 厘米, 宽 1.5 — 3 毫米, 两面稍 粗糙, 先端 急尖。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长 3 — 6 厘米, 宽 1.5—2 厘米, 每节具 2 — 5 分枝; 分枝 粗壮, 粗糙, 斜升或 开展, 基部 主枝长 1.5 — 2. 5 厘米, 主枝中 部以下 裸露, 侧枝有 时基部 即着生 小穗。 小 穗正常 发育者 未见, 花 序上所 有小穗 均 呈现分 芽繁殖 (proliferating); 颖稍不 等长, 卵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脊上 粗槌, 具 3 脉, 有 时第一 颖的侧 脉稍不 明显, 表 面常微 粗糙, 第一 颖长约 3 毫米, 第二 颖长约 4 毫 米; 第一 外稃与 第一颖 等长或 稍短, 完 全无毛 或脊上 有时疏 生少数 柔毛, 基盘 无毛, 脊 中上部 粗糙, 有 狭膜质 边缘; 其 他部分 均已特 化成小 植株。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4200 米 的冰迹 湖边草 地上。 分 布欧亚 温带和 寒带。 我国 分布新 记录。 分 芽繁殖 (proliferating) 在早 熟禾属 Poa 中是常 见的, 在我 国报道 甚少, 云 南尚属 首次。 由于未 见正常 发育的 标本及 小穗, 种的鉴 定尚待 观察。 4. 阿尔泰 早熟禾 Poa altaica Trin. (1828); Roshev. (1934) * ; Tsvelev (1976, 1983). 多年生 草本, 有 粗壮而 较短的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30 一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1—2. 胎生 早熟禾 Poaalpinavar. vivipara Linn. , 1. 花序, 2, 分 芽繁殖 小穗; 3—7. 早熟禾 P. annua Linn. , 3. 植株, 4. 叶舌, 5. 小穗, 6. 小花, 7. 内稃 (侧面 观); 8-11. 藏南 早熟禾 P. tibeticola Bor, 8. 植株, 9. 叶 舌, 10. 小穗, 11. 小花; 12 — 15. 普通 早熟禾 P. trivialis Linn. , 12. 花序, 13. 叶舌, 14. 小穗, 15. 小花; 16 — 19. 套鞘 早熟禾 P. tunicata Keng ex C Ling, 16. 花序' 17. 叶舌, 18. 小德' 19. 小花。 (李 桶绘)  志 云  6 7 
禾本科  277  米, 光滑 无毛, 具 3 — 4 节。 叶鞘 无毛, 质 较硬, 基 生者稍 跨复, 宿存, 棕色, 秆生者 大 都短于 节间, 几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1.5 — 2. 2 毫米, 先端 钝圆, 有时 撕裂; 叶片 质 厚硬, 长 3 — 12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扁 平或常 内卷, 叶背 平滑, 叶面微 粗糙, 先端 直而 短尖, 蘖生者 较长, 叶舌 更短。 圆锥花 序金字 塔形或 卵形, 常 开展而 疏松, 有时紧 缩, 长 3 — 12 厘米, 宽 (1 一) 3 — 7 毫米; 分枝 开展, 斜升或 直立, 粗糙, 基部 主枝长 (1 一) 3 — 5. 5 厘米, 下 部分枝 孪生, 裸露 甚长; 小穗带 紫色, 长 4. 5 — 5 毫米, 含 2 — 4 小花, 通 常密生 极短的 柔毛; 颖片 质厚, 稍不 等长, 卵状披 针形, 脊上 粗糙, 先 端短渐 尖, 均具 3 脉, 第 一颖长 2. 8 — 3. 5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3 — 4 毫米; 外 稃长圆 状披针 形, 先端 急尖, 有膜质 边缘, 脊 自中部 而边脉 自中部 略下有 柔毛, 表 面密被 短槌毛 (或 粗糙 ), 间脉稍 明显, 第一 外稃长 3. 3 — 3. 6 毫米, 基盘 有中量 至少量 绵毛; 内桴 比外稃 稍短, 脊上微 粗糙, 脊间有 与外稃 表面同 样的短 糙毛; 花药长 2 — 2. 5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米 的山坡 草本。 分布 于四川 中部。 中亚 各国、 俄 罗斯、 蒙 古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5. 细叶 早熟禾 (兴安 岭植物 群落) Poa angustifolia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广;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1959)* ; Bor (1960, 1970);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 Poa pratensis ssp. angustifolia (Linn. ) Gaud. (1811) ; Tsvelev (1976, 1983) ; Poa pratensis Linn. var. angustifolia (Linn. ) J. E. Sm. (1800) .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常成 密丛, 直立, 高 20 — 50 (-70) 厘米, 径粗 1 一 2 毫 米, 具 2 — 3 节, 光滑 无毛。 叶鞘 无毛, 短于 节间, 闭合至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0.5 — 2 毫米, 上缘 截平, 边缘 通常不 下延; 叶片狭 线形, 长 2 — 11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对折, 稀 扁平, 呈灰 绿色, 基 生者常 内卷成 针状。 圆锥 花序较 狭窄, 长 圆形,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每节具 3 — 6 分枝; 分枝稍 粗壮, 直立或 上升, 有时 开展, 稍 粗糙, 中下 部 裸露, 基部 主枝长 2 — 4. 5 厘米。 小穗卵 圆形, 长 3. 5 — 5 毫米, 绿色 或稍带 紫色, 含 3 — 5 小花; 颖不 等长, 第 一颖披 针形, 长 2. 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3 — 3. 5 毫 米, 具 3 脉; 外桴长 圆形, 先端有 狭膜质 边缘, 脊 与边脉 中下部 密生长 柔毛, 间 脉光滑 无毛, 基盘 密生长 柔毛, 第一 外稃长 3 — 3. 5 毫米; 内稃 比外桴 略短, 脊上 有小短 纤毛; 花药 黄色, 长约 1.5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维西、 贡山; 生 于海拔 2300 — 3600 米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 川、 山西、 内 蒙古、 河北、 陕西、 宁夏、 新疆、 青海及 东北。 广布 欧亚温 带且已 传人其 他 地区。 6. 早熟禾 (植 物学大 辞典) 图版 60: 3-7 Poa annua Linn. (1753);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3) * ; Bor (1960, 1970); 秦岭 植物志 (1976); Tsvelev (1976, 1983);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1980). 一年或 二年生 植物, 全 株光滑 无毛。 直立 或基部 倾斜节 部着土 生根而 具有匍 匐茎, 高 5 — 30 厘米, 径粗约 1 毫米, 细弱, 具 4 一 5 节, 带 有鞘内 分枝。 叶鞘质 柔软, 干后 呈蒜 皮状, 至 少自中 部以下 闭合, 大都长 于节间 ; 叶舌 膜质, 白色, 圆头, 长 1 一 3 
278  云 南植物 志  (-5) 毫米; 叶片 扁平, 稀 折叠, 质 柔软, 2 — 14 厘米, 宽 1 一 3 (-5) 毫米, 边缘微 粗糙, 先端突 然收缩 而成船 头形。 圆锥花 序卵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1 一) 2 — 8 厘米, 每 节常具 2 分枝, 稀具 1 或 3 分枝, 疏松, 开 展或稍 紧密, 花后常 开展或 外弯。 小穗绿 色, 在枝上 的排列 较疏松 (从 不密集 于枝端 ), 长 3 — 6 (-10) 毫米, 常含 3 — 5 枚彼 此之间 距离较 接近的 小花; 颖不 等长, 质薄, 具 有较宽 的膜质 边缘, 第一 颖披针 形或卵 状披 针形, 长 1.5 — 3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2 — 4 毫米, 具 3 脉; 外稃 长圆形 或半椭 圆形, 先 端钝, 有 宽膜质 边缘及 顶部, 脊与边 脉上有 密或稀 疏的柔 毛, 稀近 无毛, 基 盘不具 绵毛, 第一 外桴长 3 — 4 毫米; 内桴 与外稃 等长或 略短, 脊自 下到 上均有 纤毛; 几乎全 年都在 开花, 花药淡 黄色, 长 0.6 — 1 (-1.1) 毫米。 产全省 各地; 生 于海拔 500 — 3600 米的田 野道旁 湿地及 林缘。 我国南 北各省 都有。 全球 除沙漠 及高温 干燥的 环境之 外均有 分布。 7. 阿拉拉 早熟禾 (拟) Poa araratica Trautv. (1873); Bor (1960, 1970). Poa versicolor ssp. araratica (Trautv. ) Tsvelev (1976, 1983) ; P. versicolor var. araratica (Trautv. ) Grossh . (1928). 多年生 草本, 具 粗壮短 根茎。 秆 较细, 密丛, 直立, 高 25 — 50 厘米, 径粗约 1 毫 米, 光滑 无毛, 具 2 — 3 节, 顶 节大都 位于秆 中部。 叶鞘 无毛, 有 条纹, 秆生者 短于节 间, 闭 合至近 中部; 叶舌 膜质, 长 1 一 2. 5 毫米, 先端钝 圆或常 撕裂; 叶 片幼时 扁平, 但常 内卷, 杆 生者长 4 一 12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两面 无毛, 叶背 平滑, 先端 急尖, 微向 外弯, 蘖生者 甚长。 圆 锥花序 疏松, 长 圆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1 一 5 厘米; 分枝 孪生, 上举或 开展, 纤细, 常 弯曲, 近 平滑或 上部稍 粗糙, 自中 部以下 裸露。 小 穗带紫 色或 黄色, 长 5 — 6. 5 (-6.8)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小穗轴 节间在 背部有 微毛; 颖片 近 等长,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3 脉, 脊中 上部稍 粗糙, 第 一颖长 3 — 3. 6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3. 2 — 4 毫米; 外稃质 稍厚, 带紫或 黄色, 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脊 及 边脉通 常无毛 或仅下 部疏生 少数短 柔毛, 间 脉不甚 明显, 脉间 有微毛 , 基盘 背部有 中量 绵毛, 第一 外稃长 3. 5 — 4. 5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稍短, 或 上部者 比外稃 稍长, 脊上 微 粗槌; 花药 黄色, 长 1.3 — 1.5 毫米。 产 剑川; 生 于海拔 39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土 耳其、 格鲁 吉亚、 亚美 尼亚、 阿 塞 拜疆、 土库曼 斯坦、 塔吉克 斯坦、 伊朗、 阿 富汗、 巴基斯 坦北部 、印度 北部。 我国分 布新 记录。 8. 极地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arctica R. Br. (1824);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 禾本科 (1959)、 Tsvelev (1976, 1983) ; Edmondson in Tutin et al. ( 1980) . 多年生 草本, 具有 细长的 根茎。 秆成 疏丛, 高 10 — 45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米, 光 滑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无毛, 稍扁, 闭合 至中部 以上; 叶舌 膜质, 稍厚, 长 0.8 — 1.2 (-3) 毫米, 上端截 平而具 微齿; 叶片 扁平, 暗 绿色, 秆 生者长 1 一 5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两面及 边缘近 平滑或 叶面微 粗糙, 先端亚 急尖, 凤 帽不甚 明显, 蘖生者 10 — 20 厘米。 圆 锥花序 开展, 广卵形 或金字 塔形, 常带 紫色, 长 4 一 8 厘米, 宽 (1 一) 
禾本科  279  2 — 4 厘米, 每节具 2 — 4 分枝; 分枝稍 粗壮, 上升或 平展, 基部 主枝长 1 一 4 厘米, 下 部近 平滑, 上部稍 粗糙, 着生数 至多枚 小枝及 小穗。 小穗长 4. 5 — 6 (-7) 毫米, 含 3 — 5 小花; 颖卵披 针形, 不 等长, 质地 较薄, 先 端尖或 稍钝, 边缘 膜质, 第 一颖长 2 — 2.5 毫米, 具 1 脉, 第 二颖长 2. 5 — 3 毫米, 具 3 脉; 外秤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 米, 先 端钝, 有膜质 边缘, 脊自 中部稍 上而侧 脉自中 部稍下 具有长 柔毛, 脉间常 有贴生 微毛, 基盘具 有多量 绵毛; 内稃与 外稃近 等长, 先端 截平或 微凹, 脊上具 小刺毛 而粗糙 或下部 疏生短 纤毛; 花药长 1.8 — 2. 3 毫米。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400 — 39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河北、 青海、 甘肃等 省。 北半球 广布。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分 布广, 形 态变异 ^度 甚大, 云南 标本叶 舌短, 花序每 节常具 3 或 4 分枝, 着 生小穗 数目也 较多, 值 得注意 观察。 9. 额 尔古纳 早熟禾 (中国 主要植 物图说 '禾 本科) Poa argunensis Roshev. ( 1934 ) * ; Roshev. ( 1936 ) ; 中国主 要植物 图说' 禾本科 (1959)*;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9); 内蒙古 植物志 (1983K. Poa attenuata ssp. argunensis (Roshev. ) Tsvelev (1974, 1976) . 多年生 草本, 有 坚硬的 根头。 秆 直立, 密丛, 纤细, 稍 坚硬, 高 10 — 30 (-50) 厘米, 径约 1 毫米, 具 2 — 3 节, 外露 部分稍 粗糙。 叶鞘 无毛, 质 较硬, 稍 粗槌, 几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长 2 — 3 毫米, 先 端圆或 开裂; 叶片 线形, 短 而狭, 长 3 — 6 厘米, 宽 1 一 1.5 毫米, 质 坚硬, 常 内卷, 叶面被 微毛, 叶背 粗糙, 先 端直, 急尖。 圆锥 花序紧 缩, 长圆状 线形, 长 3 — 6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每节具 2 — 3 分枝; 分枝甚 粗糙, 粗壮, 靠近主 轴或稍 斜升, 中部 以下裸 露或裸 露部分 甚短, 基部 主枝长 1 一 2 厘米; 小 穗卵长 圆形, 带 紫色, 长 3. 5 — 4. 5 毫米, 含 2 — 3 小花, 稀 四花, 小穗轴 粗壮, 光滑 无毛; 颖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尖, 均具 3 脉, 脊上 粗糙, 第 一颖长 2 — 2. 5 毫米, 第二颖 较宽, 长 2. 5 — 3. 2 毫米; 外稃披 针形, 先端 膜质有 边缘, 膜质下 面常有 一黄铜 色带, 脊 自中部 而边脉 自中部 略下有 柔毛, 间 脉下部 贴生有 柔毛, 有 时脉间 亦疏生 柔毛, 基盘有 少量绵 毛, 有时近 无毛, 第一外 稃长约 3 毫米; 内稃长 度与外 桴略有 上下, 脊上 疏生极 短的纤 毛; 花药 黄色, 长 1.8 — 2 毫米。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草 地或灌 丛中。 分 布于内 蒙古、 东北。 俄 罗斯、 蒙古 也有。 云南 分布新 记录。 本种小 穗常含 2 — 3 小花, 有时 4 小花, 东北标 本偶见 5 小花。 10. 糙叶 早熟禾 (西 藏植 物志) Poa asperifolia Bor (1952) ; Bor (1960); 西藏 植物志 (1987). 多年生 草本, 无明显 根茎。 秆 丛生, 高约 50 厘米, 较 柔软, 具 2 — 3 节, 顶 节位于 秆中部 以上。 叶 鞘短于 节间, 粗糙; 叶 舌长约 3 毫米; 叶片 狭窄, 长达 20 厘米, 宽 1 一 2. 5 毫米, 边缘 及两面 粗糙。 圆锥花 序长约 15 厘米, 分 枝长达 8 厘米, 粗糙, 上部 疏生 小穗; 小穗长 6 — 7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颖不 等长, 第一 颖长约 4 毫米, 具 1 脉, 第二 颖长约 5 毫米, 具 3 脉, 脊上均 粗糙; 第一 外稃长 3. 5 — 5 毫米, 表 面点状 粗糙或 平滑, 边缘宽 膜质, 脊上部 粗糙, 中部 以下及 边脉具 柔毛, 间脉 明显, 基 盘通常 不具棉 
280  云南 植物志  毛; 内稃 脊上稍 粗糙; 花药长 1.7 毫米。 目前尚 未采到 标本, 但西 藏察隅 及川西 巴塘均 有分布 记载。 云南 省贡山 及德钦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或 疏林下 可能有 分布。 模式 标本采 自拉萨 附近。 尼泊 尔及印 度北部 尚未见 有分布 记录, 可能 为我国 西南特 有种。 11. 渐尖 早熟禾 (拟) 图版 61: 5-8 Poa attenuate Trin. (1835); Tsvelev (1976, 1983) ;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 多年生 草本, 无 根茎。 秆 丛生, 直立, 高 (10 —) 20 — 50 厘米, 径粗 1 一 1.5 毫 米, 无毛, 具 2 — 3 节。 叶鞘 圆形, 无毛, 有 条纹, 闭合至 中部或 稍下, 除顶节 者外比 节间 略长或 稍短; 叶舌 膜质, 先 端钝圆 或常有 不整齐 齿缺, 长 1.5 — 3 毫米; 叶 片通常 折叠或 内卷成 针状, 长 2 — 7 (-10) 厘米, 宽 1 一 3 毫米 (展开 ), 两面 及边缘 稍粗糙 或 叶背近 平滑。 圆锥 花序长 圆形, 紧 缩或稍 开展, 长 3 — 10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每 节具 1 一 3 个 分枝; 分枝稍 粗壮, 上升, 稍 粗糙, 下部 裸露, 上 部着生 小枝及 小穗, 基 部 主枝长 1 一 3 厘米。 小穗 卵状椭 圆形或 后期近 楔形, 常带 紫色, 长 4. 5 — 6 毫米, 含 3 — 4 小花; 颖稍不 等长, 有膜质 边缘, 均具 3 脉, 卵状披 针形, 第 一颖长 2. 5 — 3. 3 毫 米, 第二颖 比第一 颖宽, 长 2. 8 — 3. 8 毫米; 外桴 长圆形 (侧面 观), 先 端急尖 或亚急 尖, 脊 自中部 以下及 边脉下 部有长 柔毛, 基 盘光滑 无毛; 第一 外稃长 3 — 4 毫米; 内稃 比外稃 略短或 在上部 小花中 等长或 稍长, 两脊微 微粗糙 ; 花药 黄色, 长 (1 一) 1.5-2 毫米。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200 — 37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 布于我 国西部 地区。 克什 米尔、 俄 罗斯、 中亚 各国、 蒙古 也有。 云 南标本 花序每 节常具 3 个 分枝, 外稃也 比较长 (达 4 毫米) 等特 征与模 式有出 入, 有 些学者 认为本 种为多 型种。 本志 不再考 虑种下 级别。 12. 帕米尔 早熟禾 (拟) Poa calliopsis Litw. ex Ovcz. (1933); Bor (1960, 1978); Tsvelev (1976, 1983); Cope in Nasir et Ali (1982). 多年生 草本, 有 根茎。 秆 直立, 高 5 — 15 厘米, 径 0.5 — 1 毫米, 平滑 无毛, 具 1 一 2 节, 基部常 有纤维 质宿存 叶鞘。 叶鞘 无毛, 长于 节间, 几不 闭合; 叶舌 膜质, 先 端钝, 长 0.5 — 1.5 (-2) 毫米; 叶片常 折叠, 有时 扁平, 长 1—3 (— 4) 厘米, 宽 1.5 — 2. 5 毫米, 两面 无毛, 叶背近 平滑, 边缘微 粗糙, 先端 突然收 缩成急 尖头。 圆锥 花序 长圆形 或金字 塔形, 长 1.5 — 4. 5 厘米, 宽 0.5 — 2 厘米, 下部每 节着生 2 个 分枝, 上部常 单生; 分 枝直或 弯曲, 稍 粗壮, 斜升或 开展, 有时 平展或 下垂, 平 滑无毛 或微粗 糙, 基部 主枝长 1 一 1.5 厘米, 下部 裸露。 小 穗广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3. 5 — 4 毫米, 含 2 — 3 小花, 常带紫 色而夹 黄色, 小 穗轴节 间平滑 无毛; 颖近 等长, 椭圆或 卵状披 针形, 有膜质 边缘, 长 2. 3 — 2. 8 毫米, 第一颖 较狭, 常具 1 脉, 有时有 细弱的 侧脉, 第二颖 较宽, 具 3 脉; 外稃长 圆形, 先端 钝圆, 有 宽膜质 边缘, 膜质边 缘之下 常呈金 黄色, 然 后是紫 色带, 脊自中 部或稍 下而边 脉则常 在近基 部有长 柔毛, 第一 外稃长 3. 5 — 3. 8 毫 米, 基盘 有中量 绵毛; 内稃 比外秤 稍短, 脊仅 在中部 以上微 粗糙; 先端有 2 微齿; 花药 黄色, 长 1.5 — 2 毫米。 
禾本科  281  图版 61 1—4. 髙山 早熟禾 Poa alpigena (Fries) Lindm. , 1. 植株, 2. 叶舌, 3. 小穗, 4. 小花; 5—8. 渐尖 早熟禾 P. at- tenuata Trin. , 5. 花序, 6. 叶舌, 7. 小穗, 8. 小花; 9 一 12. 疏花 早熟禾 P. chalarantha Keng, 9. 花序, 10. 叶 舌, 11. 小穗, 12. 小花; 13 — 16. 冷地 早熟禾 P. crymophilla Keng ex C. Ling, 13. 花序, 14. 叶舌, 15. 小穗, 16. 小花; 17 — 20. 垂枝 早熟禾 P. declinata Keng, 17. 花序, 18. 叶舌, 19. 小穗, 20. 小花。 (李 楠绘) 
282  云 南植物 志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4000 — 4500 米 的高山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新疆。 伊朗、 中亚 各国、 克什 米尔、 巴 基斯坦 北部、 印度 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