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екст
                    云南 植物志
第 十四卷
(种子 植物)
中囯科 学院昆 明植物 研究所 编著
云南省 自然科 学基金 委员会 j^g^ii^fg
中国科 学院生 命科学 与生物 技术局 A^j" 日
北 京
中科院 植物所 图书馆
S0051115


内 容简介 《云 南植 物志》 系记 载云南 地区野 生及习 见栽培 的高等 植物的 专著。 共 分苔藓 植物、 蕨 类植物 和种子 植物三 大类。 本卷共 记载种 子植物 2 个科 162 属 840 种及 37 变种。 对科、 属、 种 的名称 (含正 名及别 名)、 形态、 产地、 分布等 均作了 扼要的 记述。 对 现在已 知有经 济价值 的种类 及其用 途, 也作了 简要的 记述。 大部分 种类附 有形态 特征比 较图或 植株全 貌图, 共 179 幅。 本书 可供植 物学、 农业、 园艺、 药学等 教学、 科 研和生 产单位 的工作 者 参考。  图书在 版编目 (CIP) 数据 云南 植物志 . 第 14 卷, 种 子植物 / 中国 科学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编著 . 一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003 ISBN 7-03-011515-5 I . 云… n . 中… m . ①植 物志一 云南省 ②种子 植物一 植物志 一云南 省 IV.Q948.527.4 中 国版本 图书馆 CIP 数 据核字 (2003) 第 042965 号 责任 编辑: 曾建飞 霍春雁 / 责任 校对: 刘小梅 责任 印制: 刘士平 / 封面 设计: 槐寿明  # « * JfS^ 出版 北京 东黄城 根北街 16 兮 邮政 编码: 100717 http : II www . sciencep . com 新 * 印剩尸 印刷 科 学出版 社发行 各地 新华书 店经销 2003 年 10 月第 一 版 开本: 787x 1092 1/16 2003 年 10 月第一 次印刷 印张: 56 1/4 印数: 1—1 000 字数: 1 312 000 定价: 140.00 元 (如 有印 装质量 问题, 我社负 责调换 〈新 欣〉) 
FLORA YUNNANICA  Tomus 14  ( SPERMATOPHYTA)  INSTITUTUM BOTANICUM KUNMINGENSE ACADEMIAE SINICAE EDITA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Yunnan Province , the Bureau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Press Beijing 
《云 南植 物志》 项目领 导小组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Project) 组 长 (Chairman): 吴征镒 (Wu Zhengyi, Wu Chengyih) 副组长 (Vice Chairmen): 张敖罗 ( Zhang Aoluo ) , 林文兰 (LinWenlan), 康 乐 (Kang Le), 徐宝明 (Xu Baoming) 成 员 (Members): 刘诗嵩 ( Liu Shisong ) , 郝小江 ( Hao Xiaojiang) , 李村生 (Li Cunsheng) , 陈书坤 (Chen Shukun) , 薛启荣 (Xue Qirong) 秘 书 (Secretary): 陈书坤 (Chen Shukun)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编 (Editor-in-Chief): 吴征镒 (Wu Zhengyi) 副主编 (Vice Editor-in-Chief): 陈书坤 (Chen Shukun) 委 员 (Members): 吴征镒 (Wu Zhengyi) , 陈书坤 (Chen Shukun) , 李锡文 (Li Xi- wen), 朱维明 (Zhu Weiming), 闽天禄 ( Ming Tienlu ) , 李德铢 (LiDezhu), 孙 航 (Sun Hang), 彭 华 (PengHua), 樊国盛 (Fan Guosheng) 顾 问 (Advisors): 王文采 (Wang Wencai, Wang Wentsai ) , 胡启明 (HuQimihg, Hu Chiming), 孙必兴 (SunBixing, Sun Bisin), 陈 介 (Chen Jie, Chen Cheih) 《云 南植 物志》 编辑 委员会 办公室 (Office of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Yunnanica)  主 任 (Director): 陈书坤 (Chen Shukun) 秘 书 (Secretaries): 马晓青 (Ma Xiaoqing) , 高阳一 (Gao Yangyi) 
本卷 编辑: 李 恒 本卷 著者: 陈 三阳、 裴 盛基、 王 慷林、 李恒、 李嵘 (中 国科学 院昆明 植物研 究所) 陈 心启、 罗 毅波、 吉占和 (中国 科学院 植物研 究所) 朱光华 (美 国密 苏里植 物园) 本卷绘 图者: 刘 怡涛、 杨 建昆、 蔡淑琴 Editor: Li Heng Auctors : Chen Sanyang, Pei Shengji, Wang Kanglin , Li Heng, Li Rong (Kunming Insti- 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 Singchi , Luo Yibo, Tsi Zhanhuo ( Institute of Botany , The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es) Zhu Guanghua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 St. Louis, MO, USA) Illustrators: Liu Yitao, Yang Jiankun, Cai Shuqin 
编写 分工表  棕榈科 陈 三阳、 裴 盛基、 王慷林 兰 科: 头蕊 兰属、 无叶 兰属、 火烧 兰属、 鸟巢 兰属、 对叶 兰属、 竹茎 兰属、 管花 兰属、 斑叶 兰属、 血叶 兰属、 爬 兰属、 钳唇 兰属、 叉柱 兰属、 全唇 兰属、 翻唇 兰属、 叠鞘 兰属、 线柱 兰属、 开唇 兰属、 绶 草属、 错 兰属、 红门 兰属、 舌喙 兰属、 苞叶 兰属、 舌 唇 兰属、 凹舌 兰属、 晴蜓 兰属、 反唇 兰属、 尖药 兰属、 角盘兰 属、 无柱 兰属、 究被 兰属、 手 参属、 长喙 兰属、 白蝶 兰属、 阔 蕊 兰属、 玉凤 花属、 合柱 兰属、 先蕊 兰属、 鸟足 兰属、 美柱兰 属、 盾柄 兰属、 牛角 兰属、 宿苞 兰属、 禾叶 兰属、 柄唇 兰属、 矮柱 兰属、 馥 兰属、 金石 斛属、 厚唇 兰属、 短瓣 兰属、 大苞兰 属、 带叶 兰属、 拟万代 兰属、 蛇舌 兰属、 羽唇 兰属、 脆 兰属、 盖喉 兰属、 火焰 兰属、 匙唇 兰属、 毛舌 兰属、 掌唇 兰属、 钻柱 兰属、 大喙 兰属、 隔距 兰属、 花蜘蛛 兰属、 湿唇 兰属、 蜘蛛兰 属、 白点 兰属、 异型 兰属、 尖囊 兰属、 万代 兰属、 钻喙 兰属、 叉嫁 兰属、 寄树 兰属、 凤蝶 兰属、 蝴蝶 兰属、 萼脊 兰属、 指甲 兰属、 长足 兰属、 钗子 股属、 盆距 兰属、 槽舌 兰属、 鸟舌兰 属、 奸尾 兰属、 巾唇 兰属、 槌 柱兰属 李 恒 香荚 兰属、 山珊 瑚属、 盂 兰属、 朱 兰属、 芋 兰属、 天 麻属、 肉 药 兰属、 虎舌 兰属、 白 及属、 羊耳 蒜属、 沼 兰属、 鸢尾 兰属、 紫茎 兰属、 山 兰属、 杜鹃 兰属、 筒距 兰属、 布袋 兰属、 美冠兰 属、 地宝 兰属、 兰属、 合萼 兰属、 球柄 兰属、 带唇 兰属、 毛梗 兰属、 滇 兰属、 粉口 兰属、 苞舌 兰属、 黄 兰属、 鹤顶 兰属、 奸 脊 兰属、 坛花 兰属、 筒瓣 兰属、 吻 兰属、 金唇 兰属、 密花兰 属、 竹叶 兰属、 19 兰属、 贝母 兰属、 曲唇 兰属、 石仙 桃属、 耳  唇 兰属、 新型 兰属、 蜂腰 兰属、 多 穗兰属 李嵘、 李恒 杓 兰属、 兜 兰属、 独蒜 兰属、 石斛属 朱光华 毛兰属 陈 心启、 罗毅波 石 豆兰属 吉占和  Tabula Auctorum Palmae Chen Sanyang , Pei Shengji, Wang Kanglin Orchidaceae: Cephalanthera L. C. Rich. , Aphyllorchis Bl. , Epipactis Zinn, Neottia Guett. , Listera R. Br. , Tropidia Lindl. , Corymborkis Thou. , Goodyera R. Br. , Ludisia A. Rich. , 
Herpysma Lindll . , Erythrodes Bl. , Cheirostylis Bl. , Myrmechis Bl. , Hetaeria Bl. , Chamaegastrodia Makino et F. Maekawa , Zeuxine Lindl . , Anoectochilus Bl. , Spiran- thes L. C. Rich. , Corybas Salisb, Orchis L. , Hemipilia Lindl. , Brachycorythis Lindl. , Platanthera L. C. Rich. , Coeloglossum Hartm. , Tulotis Rafin. , Smithorchis T. Tang et F. T. Wang, Diphylax Hook. f. , Herminium Guett. , Amitostigma Schltr. , Neottianthe Schltr. , Gymnadenia R. Br. , Tsaiorchis T. Tang et F. T. Wang, Pecteilis Rafin. , Peristylus Bl. , Habenaria Willd. , Diplomeris D. Don, An- drocorys Schltr. , Satyrium Sw. , Callostylis Bl. , Porpax Lindl. , Ceratostylis Bl. , Cryptochilus Wall. , Agrostophyl- lum Bl. , Podochilus Bl. , Thelasis Bl. , Phreatia Lindl. , Flichingeria Hawkes, Epigeneium Gagnep. , Monomeria Lindl. , Sunipia Lindl. , Taeniophyllum Bl. , Vandopsis Pfitz. , Diplopropa Hook, f . , Omithochilus ( Lindl. ) Wall, ex Benth. , Acampe Lindl . , Smitinandia Holttum, Renan- thera Lour. , Schoenorchis Reinw. , Trichoglottis Bl. , Stau- rochilus Ridl. ex Pfitz. , Pelatantheria Ridl. , Sarcoglyphis Garay, Cleisostoma Bl. , Esmeralda Rchb. f. , Hygrochilus Pfitz. , Arachnis Bl. , Thrixspermum Lour. , Chiloschista Lindl. , Kingidium P. F. Hunt, Vanda W. Jones ex R. Br. , Rhynchostylis Bl. , Uncifera Lindl. , Robiquetia Gaud. , Papilionanthe Schltr. , Phalaenopsis Bl. , Sedirea Garay et Sweet, Aerides Lour. , Pteroceras Hassk. , Luisia Gaud. , Gastrochilus D. Don, Holcoglossum Schltr. , Asco- centrum Schltr. , Parapteroceras Averyanov, Pennilabium J. J. Smith, Malleola J . J. Smith et Schltr. Vanilla Plumier ex P. Miller, Galeola Lour. , Lecanorchis Bl. , Pogonia Juss. , Nervilia Comm. ex Gaud. , Gastrodia R. Br. , Stereosandra Bl. , Epipogium Gmelin ex Borkhausen , Bletilla Rchb. f. , Liparis L. C. Rich. , Malax- is Soland. ex Sw. , Oberonia Lindl . , Risleya King et Pantl. , Oreorchis Lindl. , Cremastra Lindl . , Tipularia Nutt. , Calypso Salisb. , Eulophia R. Br. ex Lindl. , Geodo- rum G. Jacks. , Cymbidium Sw. , Acriopsis Bl. , Mischobul- bum Schltr. , Tainia Bl. , Eriodes Rolfe, Hancockia Rolfe, Pachystoma Bl. , Spathoglottis Bl. , Cephalantheropsis  Li Heng 
Guill. , Phaius Lour. , Calanthe R. Br. , Acanthephippium Bl. , Anthogonium Lindl. , CoUabium Bl. , Chrysoglossum Bl. , Diglyphosa Bl. , Arundina Bl. , Thunia Rchb. f. , Coel- ogyne Lindl. , Panisea (Lindl. ) Steud. , Pholidota Lindl. ex Hook. , Otochilus Lindl. , Neogyna Rchb. f . , BuUeyia Schltr. , Polystachya Hook. Li Rong, Li Heng Cypripedium L. , Paphiopedilum Pfitz. , Pleione D. Don, Dendrobium Sw. Zhu Guanghua Eria Lindl. Chen Singchi, Luo Yibo Bulbophyllum Thou. Tsi Zhanhuo 
目 录  各 论 314. 棕榈科 Palmae 1 326. 兰 科 Orchidaceae 100 索 引 中 名索引 820 经济植 物索引 839 拉丁 名索引 842 《云 南植 物志》 已出版 各科中 名索引 878 《云 南植 物志》 已 出版各 科拉丁 名索引 882 
I 
314. 棕榈科 Pahnae  灌 木状、 藤本 状或乔 木状, 茎 通常不 分枝, 单生或 丛生, 表面 平滑或 粗糙, 或有 刺, 或被 残存老 叶柄的 基部或 叶痕, 稀被短 柔毛。 叶 互生, 在芽时 折叠, 羽状或 掌状分 裂, 稀为全 缘或近 全缘; 叶柄基 部通常 扩大成 具纤维 的鞘。 花小, 单性或 两性, 雌雄同 株或 异株, 有时 杂性, 组 成分枝 或不分 枝的佛 焰花序 (或肉 穗花序 ), 花 序通常 大型多 分枝, 被 一个或 多个鞘 状或管 状的佛 焰苞所 包围; 花萼和 花瓣各 3 片, 离生或 合生, 覆 瓦状或 镊合状 排列; 雄 蕊通常 6 枚, 2 轮 排列, 稀 多数或 更少, 花药 2 室, 纵裂, 基着 或 背着; 退化雄 蕊通常 存在或 稀缺; 子房 1 一 3 室或 3 个心皮 离生或 于基部 合生, 柱头 3 枚, 通常 无柄; 每个心 皮内有 1 一 2 个 胚珠。 果 实为核 果或硬 紫果, 1 一 3 室或具 1 一 3 个 心皮; 果皮 光滑或 有毛、 有刺、 粗糙 或被以 覆瓦状 鳞片。 种 子通常 1 个, 有时 2 — 3 个, 多者 10 个, 与 外果皮 分离或 粘合, 被薄 的或有 时是肉 质的外 种皮, 胚乳均 勾或嚼 烂状, 胚 顶生、 侧生或 基生。 约 210 属 2800 种, 分布于 热带、 亚热带 地区, 主 产热带 亚洲及 美洲, 少数 产于非 洲。 我 国约有 28 属 100 余种, 其 中习见 栽培的 10 属 13 种, 产西 南部、 南部至 东南部 各 省区; 棕 榈属也 产中部 至秦岭 以南。 云南有 27 属 76 种 21 变种 (含 习见 栽培的 12 属 22 种)。 本科 植物中 大多数 种类都 有较高 的经济 价值, 许 多种类 为热带 亚热带 的风景 树种, 是庭 园绿化 的优良 树种。 分属 检索表 1 (22) 叶掌状 (扇状 ) 或羽状 分裂, 裂片 (或 羽片) 内 向折叠 或外向 折叠; 花 单生或 簇生, 但决 不 3 朵 (2 朵雄花 中间有 1 朵 雌花) 聚生。 2 (3) 叶羽状 分裂, 内向 折叠, 基部羽 片变成 刺状; 雌雄 异株, 花 单生, 二形; 心 皮离生 10. Phoenix 3 (2) 叶掌状 分裂, 内向 折叠或 罕为外 向折叠 (如石 山椋属 Guihaia), 叶基 部无刺 状叶。 4 (21) 花两性 或杂性 异株; 心皮 3, 离生 或各式 合生, 受精后 分离成 1 一 3 个单 独发 育的光 滑的装 果; 小 穗轴不 具深的 凹穴; 内果 皮薄, 壳质或 骨质。 5 (10) 心皮 离生。 6 (7) 叶 的裂片 单折; 果实 (种子 ) 通常 肾形, 种 脊上有 1 大 凹穴, 或 罕为长 圆形, 种脊 面具沟 1. 綜桐属 Trachycarpus , (6) 叶 的裂片 单折至 数折; 果实或 种子非 肾形。 8 (9) 叶的裂 片单折 (罕为 2 折), 外向 折叠, 最 外边的 裂片仅 半折; 茎短, 叶鞘具 针刺状 或网状 (筛 格状) 纤维; 每朵 花仅有 1 心皮 发育成 果实; 果实球 形至椭 圆形; 种子 侧面具 种脊, 多 少 扁平, 有明 显的圆 形珠被 (种皮 ) 侵入, 胚侧生 2. 石 山綜属 Guihaia 
2  云南 植物志  9 (8) 叶 的裂片 数折、 截状, 内向 折叠; 茎较 细长, 圆 柱形, 叶鞘 具网状 纤维; 每 朵花有 1 一 3 心 皮 发育成 果实; 果 球形或 卵形; 种子球 形或近 球形, 在种脊 附近有 大的球 形的海 绵组织  (珠被 ) 侵人, 胚 近基生 或侧生 3. 椋竹属 Rhapis 10 (5) 心皮 合生。 11 (16) 心 皮基部 离生, 仅在 花柱部 位合生 12 (13) 叶 分裂成 整齐的 具单折 (罕为 数折) 的 裂片; 内果皮 骨质或 木质; 花 丝下部 合生成 一肉质 环, 顶部短 钻状, 离生 4. 蒲葵属 Livistona 13 (12) 叶 分裂成 具单折 或数折 楔形截 状的裂 片或不 分裂; 内果 皮薄, 壳质。 14 (15) 叶分裂 成数折 楔形截 状的裂 片或不 分裂; 花丝 离生或 合生成 1 明显 的管, 顶端具 等长的 6 齿或具 3 裂的 雄蕊环 5. 轴榈属 Licuala 15 (14) 叶不 整齐地 分裂成 单折的 裂片; 花丝 延长, 着生 于花冠 管口, 基部 肉质, 向顶 端渐尖 …… 6. 丝葵属 Washingtonia 16 (11) 心皮基 部合生 或完全 合生。  17 (20) 心 皮基部 合生, 花 柱离生 或若合 生则多 少具分 离的花 柱道; 花 丝在花 萼前的 离生, 在花瓣 前的其 基部贴 生在花 瓣上。 18 (19) 花 丝基部 肉质, 向顶端 渐尖, 子房 球状, 具明. 显 3 沟; 胚乳 均勾, 胚顶生 7. 贝 叶棕属 Corypha 19 (18) 花丝 肉质, 延长; 子房稍 具柄, 延长, 基部 变宽; 胚乳均 勾或嚼 烂状, 胚基生 8. 琼綜属 Chuniophoenix 20 (17) 心 皮完全 合生, 具 1 共 同的花 柱道, 花丝稍 肉质, 离生, 渐尖, 下部 合生成 1 管状 并与花 冠管 合生至 口部; 胚乳 均勾, 胚 侧生或 近背生 9. 菜綜属 Sabal 21 (4) 雌雄 异株, 花明显 二形; 心皮 3, 完全 合生, 每 个心皮 发育成 1 个 分果核 (内果 皮), 内果 皮极厚 而硬; 雄 花着生 于粗的 圆柱状 小穗轴 的深凹 穴里; 果实 多数具 3 个 分果核 : 11. 糖掠属 Borassus 22 (1) 叶羽状 分裂, 羽片通 常外向 折叠, 罕 为内向 折叠, 但 羽片具 啮蚀状 的尖; 花 单生或 簇生, 常为 3 朵 聚生。 23 (32) 花 两性或 单性, 仅 罕见二 形花, 雌雄 同株, 雌雄 异株或 杂性, 花成对 着生或 单生; 心皮及 果实被 锁片, 心皮 3, 紧密 合生, 通 常只有 1 心皮发 育成具 1 种子和 具薄的 或木质 内果皮 的 姨果; 子房 不完全 3 室; 叶外向 折叠, 叶羽状 分裂。 24 (25) 雌雄 同株, 一 次开花 结实; 无 莲或乔 木状; 小穗 轴的苞 片衬托 着单生 的花, 基 部的为 雌花, 上 部的为 雄花, 花 单生于 小穗轴 苞片的 腋内, 小 穗轴基 部的雌 花伴以 2 小 苞片, 顶 部的雄 花伴以 1 小 苞片; 果实 具少数 大鳞片 12. 酒椰属 Raphia 25 (24) 雌雄 异株, 多次 开花结 实或一 次开花 结实; 无茎 至直立 状或攀 援状; 小穗轴 通常具 明显的 苞片 (或小 佛焰苞 )。 26 (27) 一 次开花 结实, 雄 花序小 穗轴的 苞片衬 托着成 对着生 或单生 的花, 雌 花序小 穗轴仅 有单生 的花, 小 穗轴为 苞片状 佛焰苞 所掩盖 13. 钩 叶藤属 Plectocomia 27 (26) 多 次开花 结实, 极 罕见一 次开花 结实; 茎多为 攀援, 少数为 直立或 无茎; 雄 花序具 成对着 生 或单生 的花, 雌 花序成 对着生 雌花和 中性花 (不 育雄花 )。 28 (29) 短 茎或几 无茎, 丛生; 叶 顶端无 纤鞭; 花 序短, 在花 蕾时被 包在衬 托的叶 销内, 雌 雄花序 的 小穗轴 多少柔 荑状; 胚乳 均勾, 顶端具 1 孔穴 14. 蛇 皮果属 Salacca 29 (28) 茎 攀援, 少 数种为 直立; 叶顶端 常延伸 为纤鞭 或花序 轴顶端 延伸为 纤鞭。 
30 (31) 花 序轴的 佛焰苞 为舟状 11 , 开花前 包藏着 花序, 开花后 脱落, 花序 较短, 无 钩刺; 胚 乳嚼烂 状 15. 黄藤属 Daemonorops 31 (30) 花序 轴上的 佛焰苞 管状, 不包藏 花序, 花序 较长, 一般有 钩刺; 胚乳 均勾或 嚼烂状 16. 省藤属 Calamus 32 (23) 花 单性, 罕为 两性, 雌雄 同株或 异株, 3 朵聚 生或由 3 朵变 为成对 着生或 单生; 心 皮和果 实不被 鳞片, 花 的苞片 退化, 心皮 3, 稍 合生, 子房 3 — 2 — 1 室; 叶羽状 分裂, 外 向折叠 或罕 为内向 折叠。 33 (38) 常 为一次 开花结 实或多 次开花 结实, 雌雄同 株或罕 为雌雄 异珠, 花序两 性或由 3 朵 聚生退 化为 单性; 子房 3 室; 果实具 1 一 3 颗 种子; 叶 一回羽 状或二 回羽状 分裂, 内向 折叠, 羽片 啮 蚀状。 34 (35) 花 序着生 两性花 (即 雌雄同 株同序 ), 胚乳嚼 烂状; 叶为 二回羽 状分裂 18. 鱼 尾葵属 Caryota 35 (34) 花序通 常着生 单性花 (即 雌雄同 株异序 或异株 ), 罕为两 性花; 胚乳 均勾; 叶 为一回 羽状分 裂。 36 (37) 一 次开花 结实; 花 序总是 单性; 雄 花萼片 合生成 管状, 雄蕊 (3 —) 6 (-15); 紫果具 1 一 2 (—3) 颗种子 19. 瓦 理綜属 Wallichia 37 (36) 多次 开花结 实或一 次开花 结实; 花 序有时 两性; 雄 花萼片 离生, 雄蕊 (6 —) 多数; 架果具 1—3 颗种子 17. 桄榔属 Arenga 38 (33) 多 次开花 结实, 决不一 次开花 结实, 花序 两性, 罕为 单性; 子 房为假 1 室、 1 胚珠, 或 3 室 3 胚珠; 果实具 1 一 3 颗或 更多的 种子; 叶羽状 分裂, 外向 折叠, 羽 片通常 急尖或 有时啮 蚀状。 39 (48) 子房通 常为假 1 室、 1 胚珠, 极 罕见为 3 室 3 胚珠; 果实 具薄的 或罕为 厚的内 果皮, 通常 具 1 颗种子 (在具 3 胚 珠的属 中罕见 2 — 3 颗 种子, 则果实 具裂片 ), 无 明显的 3 孔。 40 (41) 雌花花 瓣基部 合生, 顶端镊 合状; 退 化雄蕊 合生成 杯状, 并贴生 在花瓣 基部; 子 房为假 1 室 1 胚珠, 桂 头残留 在果实 基部; 花 序生于 叶下, 分枝达 4 级; 羽片 全缘。 雄花近 对称, 雄蕊 6 — 12, 雌蕊近 球形, 花柱不 分离, 柱头 3, 果 实倒卵 形至长 圆状椭 圆形或 近球形 … « 21 . 王綜属 Roystonea 41 (40) 雌 花花瓣 离生, 覆 瓦状; 退 化雄蕊 齿状, 不形成 杯状。 42 (43) 雄花 对称, 圆 形或小 球形; 花序通 常生于 叶腋, 穗状或 分枝达 4 级; 雄^ 6; 子房 1 室 1 胚 珠, 柱头 3, 残留 在果实 基部; 果 实椭圆 形或球 形或陀 螺形; 羽片 先端几 乎总是 全缘的 … 20. 散 尾葵属 Dypsis 43 (42) 雄 花通常 不对称 或雄花 不为圆 形成小 球形; 柱头 常残留 在果实 顶部。 44 (45) 花序 分枝达 2 — 3 级, 扩展, 有时 下垂, 小穗 轴通常 为明显 之字形 曲折, 花 螺旋状 着生, 当 佛 焰苞开 放时, 雄花仅 稍大于 雌花。 雄蕊 12 — 13; 果实球 形至椭 圆形, 种 子胚乳 嚼烂状 22. 假 模榔属 Archontophoenix 45 (44) 花序 分枝达 3 级, 通常不 扩展, 小穗 轴直, 几无 之字形 曲折, 花螺 旋状、 2 列 排列或 轮生, 或 仅在小 穗轴的 一侧, 雄花 通常长 于雌花 3 倍 或更长  1) 本 属中我 国只产 舟状佛 焰苞组 (Sect.Cymbospatha) 的 种类, 另 一组即 早落佛 焰苞组 (Sect.Piptospatha) 的 种类, 我国 不产。 
4  云南 植物志  46 (47) 花序 为雄蕊 先熟, 穗状或 分枝至 1 一 3 级; 小穗 轴和穗 轴基部 有少数 的花为 3 朵 聚生, 而上 部 的则为 成对着 生或单 生的, 螺旋状 排列、 2 列或 单侧的 雄花; 雄蕊 3、 6、 9 或多达 30 或 更多; 子房 1 室 1 胚珠, 柱头 3; 果实 球形、 卵球 形或坊 錘形, 柱头 残留在 顶部, 胚乳深 嚼 烂状, 胚基生 23. 槟榔属 Areca 47 (46) 花序 为雌蕊 先熟, 穗 状或只 分枝至 1 级; 整个小 穗轴上 着生螺 旋状排 列的或 2 列的 3 朵聚 生 的花, 或 3 朵 聚生成 4 或 6 纵列; 雄蕊 通常为 12 — 30, 罕为 6; 子房 1 室 1 胚珠, 柱头通 常 卷迭, 无柄或 在短花 柱上; 果 实球形 或椭圆 形至纺 锤形, 有 时狭纺 锤形而 弯曲; 胚乳深 嚼烂状 或极罕 为近嚼 烂状或 均匀, 胚基生 24. 山 槟榔属 Pinanga 48 (39) 子房 3 室 3 胚珠, 果实 决不具 裂片; 果实 几乎总 是具厚 骨质内 果皮, 包着 1 一 3 颗, 罕为更 多的种 子和具 3 个 或更多 个明显 的孔。 49 (50) 花序 单性, 雌 雄同株 异序; 雄花 序小穗 轴指状 排列, 顶 端呈突 出的尖 头状, 花单生 于小穗 轴 的深凹 穴里; 雌 花序小 穗轴较 粗壮, 顶端延 伸为木 质刺, 基部 具少量 的花, 着生 于小穗 轴 的近表 面或仅 部分地 陷入的 膜质苞 片里; 内果 皮的孔 在中部 或中部 以上, 胚 乳均勾 …… 25. ! A^Ji Elaeis 50 (49) 花序几 乎总是 两性; 雄花 着生于 小穗轴 上部及 顶部; 雌 花着生 于小穗 轴基部 的表面 或浅凹 穴里; 内果 皮的孔 在中部 或中部 以下, 胚乳均 匀或嚼 烂状。 51 (52) 雌花着 生于小 穗轴的 基部, 有少 数的为 3 朵 聚生, 雄 花成对 着生或 单生于 顶部; 雌花 很大, 球状 卵形; 果实 很大, 长达 25 厘米或 更长, 外果皮 光滑, 中果皮 极厚, 干燥纤 维质, 内果 皮厚 骨质; 种 子通常 1 颗, 幼时 含液状 胚乳, 成熟时 在胚乳 中心有 1 大空腔 26. W^M Cocos 52 (51) 花 3 朵 聚生于 小穗轴 基部, 顶部 则着生 成对或 单生的 雄花; 雌花 卵形或 圆锥状 卵形; 果实 相对 较小, 外果 皮光滑 或具纵 条纹, 无毛或 有毛, 中果皮 肉质或 干燥, 具 纤维, 内 果皮厚 木质; 种子 1 (—2) 颗, 胚 乳均勾 或稍嚼 烂状, 有时 中心有 1 个 小空腔 ; 27. ^dj^M Syagnis 1. 棕榈属 Trachycarpus H. Wendl. 乔木 状或灌 木状, 树干被 覆宿存 性下悬 的枯叶 或部分 裸露; 叶 鞘解体 成网状 的粗纤 维, 环抱树 干并在 顶端延 伸成一 个细长 的干膜 质褐色 舌状附 属物。 叶片 呈半圆 或近圆 形, 掌状 分裂成 许多具 单折的 裂片, 内向 折叠, 叶柄 两侧具 微粗糙 的瘤突 或细圆 齿状的 齿, 顶端有 明显的 戟突。 花雌雄 异株, 偶 为雌雄 同株或 杂性; 花序 粗壮, 生于 叶间, 雌 雄花序 相似, 多 次分枝 或二次 分枝; 佛焰苞 数个, 包着花 序梗和 分枝; 花 2 — 4 朵成簇 着生罕 为单生 于小花 枝上; 雄 花花萼 3 深 裂或几 分离, 花 冠长于 花萼, 雄蕊 6, 花丝分 离, 花药 背着; 雌 花的花 萼与花 冠如雄 花的, 退 化雄蕊 6, 花药 不育, 箭 头形; 心皮 3, 分离, 有毛, 卵形, 顶端变 狭成一 个短圆 锥状的 花柱, 胚珠 基生。 果实阔 肾形或 长圆状 椭 圆形, 有脐或 在种脊 面稍具 沟槽, 外果皮 膜质, 中 果皮稍 肉质, 内果皮 壳质贴 生于种 子上。 种 子形如 果实, 胚乳 均匀, 角质, 在种脊 面有一 个稍大 的珠被 侵人, 胚侧 生或背 生。 约 8 种, 分布于 印度、 中南 半岛至 中国和 日本。 我国约 3 种, 其中 1 种普遍 栽培于 南部各 省区, 另 2 种产于 云南西 北部、 西部至 中部。 
棕 榈 科  分种 检索表 1 (4) 树 干被覆 宿存的 枯叶, 在非 人工剥 除的情 况下, 叶鞘的 网状纤 维包着 树干。 2 (3) 树干 单生, 乔 木状; 花序 粗壮, 2 — 3 次 分枝, 从叶 腋伸出 1. 綜榈 T. fortunei 3 (2) 无茎, 灌 木状; 花 序从地 面直立 伸出, 较 细小, 只二 次分枝 2. 龙棕 T. nana 4 (1) 幼龄 植株有 少量叶 调存, 叶 鞘网状 纤维也 包围着 树干, 以 后自然 脱落而 裸露, 乔 木状, 单 生; 花序 3 — 4 次 分枝, 粗壮, 从叶 腋伸出 3. 贡 山棕榈 T. princeps 1. 棕榈 (古作 梭榈, 嘉佑 本草) 图版 1: 1-4 拼榈 (本 草纲目 ), 棕树 (通称 ) Tt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 H. Wendl. (1861); Hand. -Mazz. (1936); Burret (1937);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Chaemaerops fortunei Hook. (1860) * ; Trachycarpus excelsus H. Wendl. (1861) * ;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 1892); Rehd. ( 1930); Becc. (1931) non est Chaemaerops excelsa Thunb. quae = Rhapis excelsa (Thunb. ) Henry ex Rehd. 乔 木状, 高 3 — 10 米, 树干圆 柱形, 被不 易脱落 的老叶 柄基部 和密集 的网状 纤维, 除 非人工 剥除, 否则不 能自行 脱落。 裸露树 干直径 10 — 15 厘 米甚至 更粗。 叶片呈 3/4 圆形 或者近 圆形, 深裂成 30 — 50 片 具被折 的线状 剑形, 宽约 2. 5 — 4 厘米, 长 60 — 70 厘米的 裂片, 裂片先 端具短 2 裂或 2 齿, 硬挺甚 至顶端 下垂; 叶 柄长约 75 — 80 厘米, 两 侧具细 圆齿, 顶端有 明显的 戟突。 花序 粗壮, 多次 分枝, 从叶腋 抽出, 通常 雌雄异 株。 雄花 序长约 40 厘米, 一般 只二回 分枝; 具有 2 — 3 个分枝 花序; 雄花卵 球形, 每 2 — 3 朵密集 聚生, 也有单 生的; 雄蕊 6; 雌 花序长 80 — 90 厘米, 2 — 3 回 分枝, 具 4 一 5 个分枝 花序; 雌花 球形, 通常 2 — 3 朵 聚生。 退 化雄蕊 6, 心 皮被银 色毛。 果实阔 肾形, 有脐, 宽 11 一 12 毫米, 高 7 — 9 毫米, 成熟时 由黄色 变为淡 蓝色, 有 白粉。 种子 胚乳均 匀, 角质, 胚 侧生。 花期 4 月, 果期 12 月。 产 云南西 北部、 西部、 中 部至东 南部的 中海拔 (2000 米 以下) 地区; 通常 栽培于 四旁, 也有 成片栽 培的; 稀野 生于疏 林中。 多分布 于长江 以南各 省区, 最北至 湖北南 漳。 日 本也有 分布。 本种在 南方各 地广泛 栽培, 主要剥 取其棕 皮纤维 (叶 鞘纤维 ), 作 绳索, 编 蓑衣、 棕棚、 地毡, 制 刷子和 作沙发 的填充 料等; 嫩叶经 漂白可 制扇和 草帽; 未 开放的 花苞又 称 "棕 鱼", 可供 食用; 棕皮 及叶柄 (棕板 ) 煅 炭人药 有止血 作用, 果实、 叶、 花、 根 等也 入药; 此外, 棕 榈树形 优美, 也是庭 园绿化 的优良 树种。 2. 龙棕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 5-7 Trachycarpus nana Becc. (1910), (1920), (1931)* ;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ir;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表示 有图, 下同。 
6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1 1—4. 棕榈 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 H. Wendl. , 1. 植株 形态, 2. 果序一 分枝' 3. 果实' 4. 果实纵 剖面; 5 — 7. 龙棕 T. nanaBecc. , 5. 植株 形态, 6. 果实, 7. 果实纵 剖面; 8 — 11 . 石山棕 Guhaia argyrata (S. K. Lee et F. N. Wei) Lee, Wei etj. Dransf. , 8. 植株 形态, 9. 果序, 10. 果实, 11. 叶销 分解成 针刺状 纤维。 (刘怡 涛绘) 
棕榈科  Trachycarpus dracocephalus Ching et Hsu ( 1954) * . 灌 木状, 高 0.5 — 0.8 米; 无地 上茎, 地 下茎节 密集, 多 须根, 向上 弯曲, 犹如龙 状, 故名 龙棕。 叶 簇生于 地面, 形 状如棕 榈叶, 但较 小和更 深裂, 裂片为 线状披 针形, 长 25 — 5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浅 2 裂, 上面 绿色, 背面苍 白色; 叶柄长 25 — 35 厘米, 两侧 有或无 密齿。 花 序从地 面直立 伸出, 较 细小, 长 40 — 48 厘米, 通常 二回 分枝; 花雌雄 异株, 雄花 序的花 比雌花 序的花 密集; 雄花 球形, 无毛, 发 育雄蕊 6, 退 化雄蕊 3; 雌 花球状 卵形, 心 皮被银 色毛, 胚珠 3, 只 1 颗 发育。 果实 肾形, 蓝黑 色, 宽 10 — 12 毫米, 高 6 — 8 毫米。 种子 形状如 果实, 胚乳 均勾, 胚 侧生, 偏向 种脐。 花期 4 月, 果期 10 月。 产 永胜、 华坪、 永仁、 宾川 (鸡足 山)、 大姚、 楚雄 (紫溪 山)、 峨山 等地; 海拔 1500 — 2300 米的 范围内 有少量 分布。 贵州 东南部 (荔波 ) 也有 分布。 本 种为我 国特有 的珍 稀濒危 植物。 由 于植株 低矮、 树形 美观, 适宜做 高级盆 景和庭 园绿化 植物。 3. 贡 山棕榈 (新拟 ) Trachycarpus princeps Gibbons, Spanner et S. Y. Chen (1995) * . Trachycarpus martianus auct. non H. Wendl. : Hand. -Mazz. (1936); 中国 树木分 类学 (1959); 中国 植物志 (1991). 乔 木状, 高达 10 米, 幼龄植 株有少 量枯叶 凋存, 树干被 叶鞘网 状纤维 包着, 以后自 然 脱落而 裸露, 干粗 13 — 16 厘米。 叶片呈 半圆至 3/4 圆形, 整齐地 分裂至 叶片长 度的中 部, 成 45 — 48 片硬 直的线 形的长 60~80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的 裂片, 先 端具急 尖的缺 刻, 短 2 裂; 叶片 上面暗 绿色, 背面蜡 白色, 叶柄 边缘具 细齿, 顶端戟 突浅, 三 角形, 具 整齐的 鸡冠状 突起。 花雌雄 异株, 花 序少, 较 粗壮, 从叶腋 伸出; 雄花 序长约 50 厘米, 达 4 级 分枝; 雄花 未见; 雌花 序长约 75 厘米, 3 级 分枝; 花 未见。 果实具 短梗, 略肾形 至几 卵形, 长 8 毫米, 宽 10 毫米, 高 7.5 毫米, 成 熟时黑 色带蜡 白粉。 种子肾 i, 长 6 毫米, 宽 8.5 毫米, 高 5.5 毫米, 胚乳 均匀, 角质, 胚 侧生。 花期 6 — 7 月。 产贡山 县丙中 洛乡, 怒江岸 边的石 门关的 悬崖峭 壁上, 生 于海拔 1550 — 1850 米。 为我国 新发现 的特有 的珍稀 植物。 本种 过去一 直被误 认为是 山椋榈 T. martianus (见 Hand. -Mazz. 1936), 直到 1995 年 10 月作 者陪同 英国棕 榈中心 (The Palm Centre) 的 Martin Gibbons 和 Tobias Spanner —起 到贡山 县丙中 洛乡考 察后才 最终证 实过去 外国学 者所 记载的 T. martianus 实 为一种 新的植 物即贡 山棕榈 T. prmceps。 2. 石 山棕属 Guihaia J. Dransfield, S. K. Lee et F. N. Wei 植 株矮, 丛生, 茎短或 很短, 叶鞘被 针刺状 或网状 纤维。 叶掌状 分裂, 扇形 或近圆 形, 裂 片外向 折叠, 具单折 (罕为 2 折), 最外 边的仅 半折, 上面深 绿色, 无毛, 背面 密 被毯状 银白色 绒毛或 无毛, 但 具星散 的点状 靖片, 边缘具 细齿或 光滑; 叶柄 无刺, 其 顶端 的上面 具圆形 的戟突 (舌状 体)。 雌雄 异株, 多 次开花 结实; 花序单 生于叶 腋间, 分枝达 4 级, 雄 花序和 雌花序 相似; 花序梗 延长, 无 苞片; 花序轴 的苞片 (一 级佛焰 
8  云南 植物志  苞) 2 — 5 个, 一 级分枝 4 一 5 个。 雄 花萼片 3, 合生, 略 圆形至 卵形, 外面 被毛; 花瓣 长于 花萼, 在基部 1/3 — 1/2 处 合生, 顶 端裂片 圆形, 无毛; 雄蕊 6, 花 丝不形 成雄蕊 管, 但 完全贴 生于花 冠上, 花 药多少 圆形, 双生, 着 生到花 冠上; 无退化 雌蕊; 雌花与 雄花 相似; 花瓣仅 稍长于 至长于 萼片的 2 倍, 在基部 1/3 处 连接; 退 化雄蕊 6, 着生于 花 瓣上; 心皮 3, 分离, 无毛, 突狭 成短的 花柱, 胚珠 基生, 果 实仅由 1 心皮 发育而 成, 球 形至椭 圆形, 蓝 黑色, 被一 层薄的 白蜡; 柱头 残留在 顶部。 种子 在一侧 扁平, 具 侧生 种脐和 明显的 圆形的 珠被侵 人物; 胚乳 均勾, 胚 侧生。 2 种, 产 云南、 广西、 广东等 省区, 云南产 1 种。 越南 也产。 1. 石山棕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1: 8—10 崖棕 (广西 植物) Guihaia argyrata (S. K. Lee et F. N. Wei) S. K. Lee, F. N. Wei et J. Dransfield (1985)*;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Trachycarpus argyratus S. K. Lee et F. N. Wei (1982)*. 植 株矮, 丛生, 高 0.5 — 1 米, 垄 外倾或 直立, 很短, 直径约 3 — 5 厘米, 具 密集的 叶痕, 茎通 常被老 叶鞘。 叶扇 形或近 圆形, 直径 40 — 50 厘米, 掌状 深裂至 3/4 — 4/5, 具单折 (罕为 2 折) 的外 向折叠 的裂片 20 — 26 片, 裂 片宽约 2.5 厘米, 先端 具极短 2 裂, 上面 绿色, 背面被 毡状的 银白色 绒毛; 叶 柄长达 1 米或 更长, 顶端具 戟突; 叶鞘初 时 管状, 渐分 解为直 立的深 褐色的 针刺状 纤维。 花序长 30 — 80 厘米, 具 2 — 5 个 分枝花 序, 分 枝可达 4 级。 雄花花 蕾长约 1.5 毫米或 短些, 萼片顶 端钝, 外面被 柔毛, 里面无 鳞片, 边缘具 纤毛; 花冠 略长于 花萼, 无毛; 雄蕊 6, 无退化 雌蕊; 雌花 的花萼 与花冠 同 雄花的 相似, 退 化雄蕊 6。 果实近 球形, 直径约 6 毫米, 外 果皮蓝 黑色, 被 蜡层。 种 子 直径约 4 一 5 毫米, 胚乳 均勾, 胚 侧生。 . 花期 5 — 6 月, 果期 10 — 11 月。 产建水 (待核 实); 广西东 北部、 西南 部和广 东北部 (英德 ) 也有。 3. 棕竹属 Rhapis Linn f. ex Ait. 植株灌 木状, 丛生, 茎小, 直立, 上部被 以网状 纤维的 叶鞘。 叶扇状 或掌状 深裂几 达 基部, 裂片 数折、 截状, 内向 折叠, 线 形或线 状椭圆 形或披 针形, 上部 变狭, 先端短 锐裂, 边缘具 微齿, 叶脉及 横小脉 明显; 叶柄两 面凸起 或上面 扁平无 凹槽, 边缘 无刺或 具微 锯齿, 顶 端有小 戟突, 背面不 延伸成 叶轴。 花雌雄 异株或 杂性, 花 序生于 叶间, 雌 雄花序 相似, 2 — 3 次 分枝, 花 单生和 螺旋状 着生于 小花枝 周围; 雄 花花萼 杯状, 3 齿 裂, 花 冠倒卵 形或棍 棒状, 浅 3 裂, 雄蕊 6, 2 轮, 花 丝贴生 于花冠 管上, 花 药短, 圆 形, 背着; 雌花的 花萼与 花冠近 似于雄 花的, 但花 萼多少 具肉质 的实心 基部, 子房 3 心 皮, 离生, 3 胚珠, 基生, 退 化雄蕊 6。 果实 通常由 1 心 皮发育 而成, 球 形或卵 球形, 顶端具 柱头残 留物。 种子 单生, 球 形或近 球形、 种脐 线状长 圆形, 种脊不 明显, 胚乳均 勾, 近 种脊处 有大的 球状海 绵组织 (珠被 ) 侵 入物, 胚位 于种脊 对面, 近 基生或 侧生。 约 12 种, 分布于 亚洲东 部及东 南部。 我 国约有 5 种, 分 布于西 南部至 南部, 云南 常见有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鞘具淡 黑色、 马 尾状粗 糙而硬 的网状 纤维; 叶掌状 深裂成 4 一 10 片, 裂片 宽线形 或线状 椭 圆形, 不 均等, 长 20"32 厘米, 宽 1.5 — 5 厘米, 具 2 — 5 条 肋脉, 先端 截状, 具 多对稍 深 裂的小 裂片, 边 缘及肋 脉上具 稍锐利 的锅齿 1. 棕竹 R. excelsa 2 (1) 叶 銷具褐 色纤细 的网状 纤维; 叶 裂片的 肋脉及 边缘具 细锯齿 或仅边 缘具细 锯齿或 小齿。 3 (4) 叶鞘 纤维较 粗壮; 叶掌状 深裂成 16 — 20 (-30) 裂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8 — 36 厘米, 宽 1.5 — 1.8 厘米, 通常具 2 条 明显的 肋脉, 先端 变狭, 具 2 — 3 (-4) 短 裂片, 边缘 及肋脉 上具 细锯齿 2. 多 裂綜竹 R. multifida 4 (3) 叶 鞘纤维 纤细, 叶掌状 深裂成 7 — 10 (-20) 裂片, 线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0.8 — 2 厘 米, 具 1 一 2 (-3) 条 肋脉, 边缘 及肋脉 上具细 锯齿, 先端具 2 — 3 短 裂片, 稍渐尖 …… 3. 矮綜竹 R. humilis 1. 棕竹 (通称 ) 图版 2: 1-3 糉竹 (十道 志), 筋头竹 (秘 传花镜 ), 观音竹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 虎散竹 (植物 学大 辞典) Rhapis excelsa (Thunb. ) Henry ex Rehd. (1930); Merr. (1934);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 Chamaerops excelsa auct. non Mart. : Thunb. ( 1784); Rhapis flabelliformis L, Herit ex Ait. (1789); Mart. (1849)*; Becc. (1931)*;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1959). 高 2 — 3 米, 直径 1.5 — 3 厘米, 上 部叶鞘 分解成 稍松散 的马尾 状淡黑 色粗糙 而硬的 网状 纤维。 叶掌状 深裂, 裂片 4 一 10 片, 不 均等, 具 2 — 5 条 肋脉, 长 20 — 32 厘米, 宽 1.5 — 5 厘米, 宽 线形或 线状椭 圆形, 先 端宽, 截状 而具多 对稍深 裂的小 裂片, 边缘及 肋脉 上具稍 锐利的 锯齿; 叶柄 边缘微 粗糙, 顶端 的小戟 突略呈 半圆形 或纯三 角形, 被 毛。 花 序长约 30 厘米, 2 — 3 个分枝 花序。 雄 花花蕾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花萼 杯状, 深 3 裂, 花冠 3 裂; 雌花短 而粗, 长 4 毫米。 果实 球状倒 卵形, 直径 8 — 10 毫米。 种子 球形, 胚位 于种脊 对面近 基部。 花期 6 — 7 月。 产澄江 等地;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等 省区有 分布。 日 本也有 分布。 树形 优美, 是庭 园绿化 的优良 树种。 根及叶 鞘纤维 入药。 2. 多 裂棕竹 (中 国植 物志) Rhapis multifida Burret ( 1937) ; 中 国 植物志 ( 1991 ) . 高 2 — 3 米甚至 更高, 带鞘 茎直径 1.5 — 2. 5 厘米, 无鞘茎 直径约 1 厘米。 叶 掌状深 裂, 扇形, 裂片 16 — 20 片 (最 多达 30 片), 线状披 针形, 每 裂片长 28 — 36 厘米, 宽 1.5 — 1.8 厘米, 通常具 2 条 明显的 肋脉, 先端 变狭, 具 2 — 3 (-4) 短 裂片, 边 缘及肋 脉 上具细 锯齿; 叶柄 较长, 顶 端具小 戟突, 卵圆 形至半 圆形, 被淡 黄褐色 或深褐 色的绵 毛; 叶 鞘纤维 褐色, 整齐 排列, 较 粗壮。 花 序二回 分枝, 长 40 — 50 厘米。 花 未见。 果 实 球形, 直径 9 一 10 毫米, 熟时黄 色至黄 褐色。 种子 略为半 球形, 宽 6 毫米, 高 5 毫米, 胚乳 均勾, 具深的 凹穴, 胚侧 生于种 脊对面 的中部 偏下。 花期 5 — 6 月, 果期 
10  云南 植物志 
棕 搁 科  11  10— 11 月。 产 富宁; 生 于海拔 1000 — 1270 米的 石灰岩 山次生 林中; 昆明 栽培。 广西有 分布。 可作庭 园绿化 材料。 3. 矮棕竹 (图鉴 ) 图版 2: 4-7 竹棕、 棕榈竹 (四川 ), 梭榈竹 (植 物名实 图考) Rhapis humilis Bl. (1836); Mart. (1849); Becc. (1920), (1931);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1959)'; 图鉴 (1976)、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Chamaerops excel sa Thunb. var. humilior Thunb. (1784). 高 1 米或 略高, 上部叶 鞘的网 状纤维 毛发状 (或丝 状), 淡 褐色。 叶掌伏 深裂, 裂 片 7 — 10 (-20) 片, 线形, 长 15 — 25 厘米, 宽 0.8 — 2 厘米, 具 1 一 2 (— 3) 条 肋脉, 边缘 及肋脉 上具细 锅齿, 先端短 2 — 3 裂, 稍 渐尖; 叶柄约 与叶片 等长, 较细, 顶端小 戟 突呈卵 圆形, 顶端 被毛或 无毛。 花雌雄 异株, 雄 花序长 25 — 30 厘米, 具 3 — 4 个分枝 花序; 雄 花花蕾 卵形, 花 萼杯状 钟形, 具不 整齐的 3 裂, 花冠短 3 裂, 向下渐 狭成管 状, 在基部 1/3 处是实 心的, 雄蕊 6, 花 丝贴生 于花冠 管上。 雌花 未见。 果实 未见。 据 文献 记载, 其 果实为 球形, 直径约 7 毫米, 宿存 花冠为 实心柱 状体。 种子 球形, 直径约 4.5 毫米。 花期 7— 8 月。 产 富宁; 生 于海拔 1270 米 的石灰 山次生 林边灌 丛中; 各 地常见 栽培; 西南 部至南 部 各省区 也常见 栽培。 树形 优美, 可作庭 园绿化 观赏。 4. 蒲葵属 Livistona R. Br. 乔 木状, 直立, 单生, 有环状 叶痕。 叶大, 阔 肾状扇 形或几 圆形, 扇状 折叠, 辅射 状 (或 掌状) 分裂成 许多具 单折或 单肋脉 (罕为 多折) 的 裂片, 裂片 先端具 2 浅裂或 2 深裂: 叶鞘 具网状 纤维; 叶 柄长, 两侧无 刺或多 少具刺 或齿, 顶 端的上 面有明 显的戟 突, 背面略 延伸为 细长的 叶轴。 花 序生于 叶腋, 具 有几个 管状佛 焰苞, 多 分枝, 结果时 下垂; 花 两性, 单生或 簇生; 花 萼深裂 或几为 3 萼片; 花冠分 裂几达 基部, 裂片 3 片; 雄蕊 6, 花丝下 部合生 成一肉 质环, 顶部短 钻状, 离生, 花药 直立, 背着; 子房 3 心 皮, 基部 离生, 顶部合 生成一 共同的 花柱, 柱头点 状或微 3 裂, 胚珠 基着, 倒生。 果实 通常由 1 个心皮 形成, 球形、 卵球 形或椭 圆形, 柱头 残留于 顶部, 果皮 平滑。 种 子椭圆 形或球 形或卵 球形, 腹面有 凹穴, 胚 均匀, 胚 侧生。 约 30 种, 分布 于亚洲 及大洋 洲热带 地区。 我国有 3 种, 分布 于西南 部至东 南部, 其中蒲 葵在南 方广泛 栽培。 云南有 2 种, 另有 1 种习见 栽培。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裂 片顶部 分裂成 2 片细长 渐尖成 丝状下 垂的小 裂片; 叶 柄下部 两侧有 下弯的 淡褐色 的刺; 果实 较小, 椭 圆形, 长 1.8 — 2. 2 厘米, 直径 1_1.2 厘米, 黑褐色 1 . 蒲葵 L. chinensis 
12  云南 植物志  2 (1) 叶 裂片顶 部具浅 2 裂, 不 下垂; 叶柄 两侧具 较密的 强壮的 黑褐色 的刺; 果实 较大, 倒卵球 形或椭 圆形。 3(4) 果 实倒卵 球形, 长 2. 3 — 2. 5 厘米, 直径 1.5 — 2 厘米 2. 美 丽蒲葵 L. speciosa 4(3) 果实椭 圆形, 较大, 长 3 — 3. 5 厘米, 直径 2 — 2. 5 厘米 3. 大 叶蒲葵 L. saribus 1. 蒲葵 (南 方草 木状) 图版 3: 1-5 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 R. Br. (1810); Mart. (1849)*; Becc. (1931)* ; Gag- nep. in Lecomte (1937);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不 含图) (1937, 1959); 图鉴 (1976)*;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Latania chinensis Jacq (1809)*; Saribus chinensis Bl. (1836); Livistona olivae- formis Mart. (1849); L. sinensis Griff. (1850)*. 乔 木状, 高 5 — 20 米, 直径 20 — 30 厘米, 基部常 膨大。 叶 阔肾状 扇形, 直径达 1 米多, 掌状 深裂至 中部, 裂片 线状披 针形, 基部宽 4 一 4. 5 厘米, 顶部长 渐尖, 2 深裂 成长达 50 厘米的 丝状下 垂的小 裂片, 两面 绿色; 叶柄长 1 一 2 米, 下部 两侧有 黄绿色 (新 鲜时) 或 淡褐色 (干后 ) 下弯的 短刺。 花 序呈圆 锥状, 粗壮, 长约 1 米, 约 6 个分 枝 花序, 分枝 花序具 2 次或 3 次 分枝。 花 两性, 长约 2 毫米; 花萼 裂至近 基部成 3 裂 片; 花 冠裂至 中部成 3 裂片; 雄蕊 6, 其基 部合生 成杯状 并贴生 于花冠 基部。 果 实椭圆 形, 长 1.8 — 2. 2 厘米, 直径 1 一 1.2 厘米, 黑 褐色。 种子椭 圆形, 长 15 毫米, 直径 9 毫米, 胚约位 于种脊 对面的 中部稍 偏下。 花果期 4 月。 景洪、 勐腊等 热区有 栽培。 分 布于我 国南部 (广 东新会 )。 中南半 岛也有 分布。 本 种在广 东新会 县栽培 较多, 用其嫩 叶编制 葵扇; 老 叶制蓑 衣等, 叶 裂片的 肋脉可 制 牙签; 果 实及根 入药。 - 2. 美 丽蒲葵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3: 6-9 香蒲葵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Livistona speciosa Kurz (1874) * et (19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Becc. (1920) et (1931)*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ir. 乔 木状, 粗壮, 高 15 — 20 米或 更高, 树 干直径 30 — 40 厘米或 更粗。 叶 大型, 叶片 外观为 3/4 圆 形或近 圆形, 叶面深 绿色, 背面稍 苍白, 有一 个大的 不分裂 的中心 部分, 周 围分裂 成多数 向先端 渐狭的 裂片, 每 裂片先 端具短 2 裂, 小 裂片长 3 — 5 厘米, 先端 不 下垂; 叶柄 粗壮, 长 1.5 — 2 米, 整 个叶柄 两侧特 别在下 部具强 壮的稍 扁平的 黑褐色 下弯 的刺, 刺的顶 端稍镰 刀状向 上弯, 下部 的最大 的刺长 2 厘米, 基 部宽达 1 厘米。 花 序 腋生, 粗壮, 长达 1.3 米, 具 4 一 6 个分枝 花序, 每分枝 花序具 2 — 3 次 分枝; 花 5 — 6 朵 (花枝 下部) 或 2 — 3 朵 (上部 ) 聚生, 长约 2 毫米; 花萼约 裂至中 部而成 3 裂片, 花冠 约裂至 中部成 3 裂片; 雄蕊 6, 在基部 合生成 杯状, 部 分与花 冠基部 點合。 果实倒 卵 球形, 深 蓝色, 长 2. 3 — 2. 5 厘米, 直径 1.5 — 2 厘米。 种子 椭圆形 或近卵 球形, 长 1.5 — 1.8 厘米, 直径 1 一 1.4 厘米。 花果期 9 月。 产 西盟、 景洪、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1000 米 的次生 林中。 缅甸 也产。 
棕 榈 科  13  图 版 3 ;. 蒲葵 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 R. Br. , 1. 植株 形态, 2. 叶 裂片, 3. 果实, 4. 果实纵 剖面, 5. 花; 6—9. 美 11 蒲葵 L. speciosa Kurz, 6. 叶片, 7. 叶柄 基部, 8. 果实, 9. 果实纵 剖面。 (刘怡 涛绘) 
14  云南 植物志  本种 在云南 南部村 寨常见 栽培, 是很好 的绿化 树种。 果实 可食。 本 种从外 表上容 易与大 叶蒲葵 L. saribus (Lour.) Merr. ex A. Chev. 混清, 但大 叶蒲 葵的果 实为椭 圆形, 而本 种果实 为倒卵 球形且 较小, 容易 区别。 3. 大 叶蒲葵 (海 南植 物志) 大蒲葵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Livistona saribus (Lour. ) Merr. ex A. Chev. (1919); Burret (1937) et (1941); 海南 植物志 (1977广;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Corypha saribus Lour. (1790); Livistona fengkaiensis X. W. . Wei et M. Y. Xiao (1982). 本种 与美丽 蒲葵很 相似, 不 同之处 在于: 叶两 面均为 绿色, 果实椭 圆形, 较大, 长 3 — 3. 5 厘米, 直径 2 — 2. 5 厘米; 种子也 较大, 长约 2.3 厘米, 直径约 1.6 厘米。 产 景洪、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1000 米 的次生 林中。 分布 于广东 (封开 )、 海 南。 越 南也有 分布。 有的 学者把 L. cochinchinensis Mart. 这个种 归入大 叶蒲葵 之内, 我 们认为 是不妥 的。 上 述两个 种有两 个明显 不同的 特征: 前者的 叶片不 均等地 裂成几 个具有 2 — 6 条肋 脉 (或 数折) 的 裂片, 而后 再分裂 成具单 肋脉的 先端深 2 裂的小 裂片; 后 者的叶 片则直 接分 裂成多 数具单 肋脉的 先端浅 2 裂的 裂片; 其次, 前者 果实为 球形, 较小 (直 径约 1.1— 1.3 厘米 ), 后者果 实为椭 圆形, 较大。 真正的 L. cochinchinensis Mart. 很 可能在 云南西 南部的 西盟及 广西西 南部的 龙州大 青山有 分布, 因为 我们曾 经见到 上述地 区的一 种蒲葵 的叶片 标本极 似该种 叶片, 但 只是幼 龄叶, 也未见 到花果 标本。 根据 韦发南 (1997) 记载, 广西 龙州大 青山的 那种蒲 葵的果 实是球 形的, 所 以完全 可能是 L. cochinchinensis Mart. 我 们在西 盟见到 活的植 株及其 叶片的 形态, 但未见 花果。 5. 轴榈属 Licuala Thunb. 灌 木状, 茎 丛生或 单生, 具环状 叶痕。 叶片 多少呈 圆形或 扇形, 掌状 深裂成 单折至 数折的 模形截 状的裂 片或不 分裂, 裂 片先端 截状或 有齿; 叶 柄边缘 具刺, 叶鞘纤 维质。 花 序生于 叶腋, 分 枝或不 分枝, 被 管状佛 焰苞, 花 两性; 花萼 杯状或 管状, 3 齿 裂或不 整齐地 劈裂; 花冠 3 深裂; 雄蕊 6, 花丝 分离或 下部合 生成一 个明显 的管, 顶端 具等长 的 6 齿或具 3 裂的雄 蕊环; 子房由 3 个 分离或 近分离 的心皮 组成, 顶部 合生成 1 细长的 花柱, 柱头细 点状, 胚珠 基着, 倒生。 核 果小, 球 形至椭 圆形, 罕为狭 长形, 外 果皮膜 质, 平滑, 罕具 木栓质 小瘤, 中果皮 肉质, 稍具 纤维, 内果 皮薄, 壳质, 柱头残 留于顶 端。 种子 球形, 腹面 光滑或 有大裂 片状的 种皮侵 入物, 胚乳 角质, 均勾, 胚 侧生。 约 100 种, 分 布于亚 洲热带 地区、 澳大 利亚和 太平洋 群岛。 我国有 3 种, 产 南部及 西 南部。 云南产 1 种。 1. 毛 花轴榈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4 - Licuala dasyantha Burret ( 1941 ) ; 中国 植物志 ( 1991 ) * . 高 1 一 2 米, 直径 2 — 3 厘米。 叶片呈 2/3 圆形, 蓝 绿色, 折 叠状, 深裂达 基部成 
棕 榈 科  图版 4 • 毛 花轴榈 Licuak dasyamha Burret , 1. 叶片, 2. 花序, 3. 花的 外观, 示密被 饑毛。 (刘怡 涛绘) 
16  云南 植物志  7 — 9 个楔形 裂片, 有多 条直达 顶端的 肋脉; 中 央的裂 片长达 45 厘米, 先 端宽达 50 厘 米, 截形, 具 微缺, 约有 25 条直达 顶端的 肋脉, 其 余裂片 斜截, 较短和 较狭, 先端具 较深的 缺刻, 最边 缘的裂 片明显 地变短 而狭, 呈斜 楔形, 长约 25 厘米, 顶 部宽约 5 厘 米; 叶 柄长约 60 厘米, 基 部两侧 有稀疏 短刺, 背面 被褐色 鳞秕。 花序具 2 个长 8 — 14 厘米的 小穗状 花序, 花 序梗由 1 个或 2 个 佛焰苞 包着, 佛 焰苞外 面密被 深褐色 鳞秕, 花 序轴 及花均 密被深 褐色的 鳞毛, 花成 8 — 10 直列 着生于 小穗轴 周围的 短小瘤 突上, 花萼 浅 3 裂, 密被 深褐色 鳞毛, 花冠 稍长于 花萼。 果实 未见。 花期 4 一 5 月。 产 河口、 屏边; 生 于海拔 370 的次生 林中。 广西 西南部 (龙州 ) 有 分布。 6. 丝葵属 1) Washingtonia H. Wendl. (nom. conserv. ) 植株 高大, 粗壮, 乔 木状, 单生, 无刺, 多 次开花 结实; 茎 通常部 分或全 部被覆 宿存的 枯叶, 具密集 的环状 叶痕, 有 时基部 膨大。 叶为 具肋掌 状叶, 内向 折叠; 叶片不 整齐地 分裂至 1/3 — 2/3 处而成 线形具 单折的 裂片, 裂 片先端 2 裂, 裂片 边缘有 丝状纤 维, 背面 的中脉 突起: 叶柄 延长, 边缘具 明显的 弯齿, 顶端上 面的戟 突大, 膜质, 三角 形, 边缘撕 裂状; 叶鞘 被密集 的早落 绒毛, 边缘 变成纤 维状。 花 序生于 叶间, 分枝达 3 (一 4) 级, 与叶等 长或长 于叶; 花小, 两性, 单生, 螺旋状 着生, 具 短梗; 花萼 3 片, 撕 裂状; 花 冠基部 管状, 上部 裂片狭 卵形, 开花时 反折; 雄蕊 6, 花丝 延长, 着 生于花 冠管口 (喉部 ), 基部 肉质, 向上 渐狭, 花药 延长, 丁字 着生; 子房陀 螺形, 心皮 3, 基部 分离, 上 部合生 成细长 花柱, 胚珠 基生, 直立。 果 实小, 宽椭 圆形、 卵球 形至球 形, 顶 端残留 淡黑色 的柱头 和不育 心皮, 外果皮 光滑, 薄, 中果 皮薄, 肉质, 具 少数扁 平 的纵向 纤维, 内果 皮薄, 壳质, 不附 着在种 子上, 里面 光滑。 种 子椭圆 形或卵 球形, 稍 压扁, 种 脐偏离 基部, 胚乳 均旬, 胚 基生。 约 2 种, 分布于 美国西 部及墨 西哥的 西部。 我 国南部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有 栽培, 云 南 西双版 纳也有 栽培。 分种 检索表 1 (2) 树 干基部 通常不 膨大, 去掉枯 叶后呈 灰色, 具 明显的 纵向裂 缝和不 太明显 的环状 叶痕, 叶 基 密集, 不 规则; 叶较大 (直 径达 1.8 米), 灰 绿色, 约 分裂至 中部, 裂片边 缘的丝 状纤维 存 在于整 个生命 周期, 叶柄 绿色, 较长 (约 1.8 米), 仅在下 部边缘 具小刺 1, 丝葵 niifera 2 (1) 树 干基部 膨大, 其余部 分较细 而高, 去 掉枯叶 后呈淡 褐色, 可 见明显 的环状 叶痕和 不明显 的纵向 裂缝; 叶通常 不及前 种大, 亮 绿色, 分裂 至基部 2/3 处, 裂片 边缘的 丝状纤 维只存 在于幼 龄树的 叶上, 随年龄 成长而 消失, 叶 柄淡红 褐色, 边缘具 粗壮的 钩刺, 通常 幼树的 刺更多 2. 大丝葵 W. robusta  1) 又 称为: 华盛顿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棕 榈 科  17 
18  云南 植物志  1. 丝葵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5: 1-4 华盛 顿椰子 (台湾 木本植 物志) Washingtonia filifera (Lind. ex Andre) H. Wendl. (1879); Becc. (1907); Blatt. (1926).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Brahea filamentosa Hort. ex Wats. (1786); Pritchardia filimentosa H. Wendl. (1876), nom. nud. ; P. filifera Lind. ex Andre (1877); Blatt. (1926); Becc. et Martelli (1931); Brahea filifera Hort. ex Wats. (1889); Blatt. (1926) . 高达 18 — 21 米, 树干基 部通常 不膨大 (近 基部 直径约 75 — 105 厘米 ), 向上 为圆柱 状, 顶 端细, 被 覆许多 下垂的 枯叶; 若去掉 枯叶, 树干呈 灰色, 可 见明显 的纵向 裂缝和 不 太明显 的环状 叶痕, 叶基 密集, 不 规则; 叶 大型, 叶片 直径达 1.8 米, 约分裂 至中部 而成 50 — 80 个 裂片, 每 裂片先 端又再 分裂, 在裂片 之间及 边缘具 灰白色 的丝状 纤维, 裂片灰 绿色, 无毛, 中 央的裂 片较宽 (宽 4 一 4.5 厘米 ), 两 侧的裂 片较狭 和较短 而更深 裂; 叶柄 约与叶 片等长 (约 1.8 米), 基 部扩大 成革质 的鞘, 叶柄 下半部 边缘具 小刺。 花序 大型, 弓状 下垂, 长于叶 (长 2. 7 — 3. 6 米), 三级 分枝; 花蕾 披针形 渐尖; 花萼管 状 钟形, 裂片 3, 花冠 2 倍长于 花萼, 下部 1/5 为 管状, 上 部裂片 披针形 渐尖, 与花冠 裂片对 生的雄 蕊粗纺 锤形, 与花 冠裂片 互生的 雄蕊圆 柱形, 花药披 针状箭 头形, 顶端短 2 裂; 子房陀 螺形, 3 裂, 上 部骤缩 成一个 丝状的 花柱, 柱头具 细点, 不 分裂。 果实卵 球形, 长约 9.5 毫米, 直径约 6 毫米, 亮 黑色, 顶端 具刚毛 状的长 5 — 6 毫米的 宿存花 柱。 种子 卵形, 两 端圆, 长约 7 毫米, 直径约 5 毫米,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花期 8 — 9 月, 果期 4 一 6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东、 福建、 台湾等 省也有 栽培。 原 产美国 西南部 的加利 福尼亚 和亚 利桑那 及墨西 哥的下 加利福 尼亚。 • 树形 美观, 可 作绿化 树种。 2. 大丝葵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5: 5-7 ' Washingtonia robusta H. Wendl. (1883)* ; Becc. (1907); Blatt. (1926); 中国植 物志 (1991 广. Washingtonia filifera H. Wendl . var. robusta (H. Wendl. ) Parish (1907); Blatt. (1926) . 高达 18 — 27 米, 树 干基部 膨大, 若去掉 覆被的 枯叶, 则呈淡 褐色, 可见明 显的环 状 叶痕和 不明显 的纵向 裂缝, 叶 基成交 叉状。 叶 片直径 1 一 1.5 米, 约有 60 — 70 裂片, 裂 至基部 2/3 处, 下部 边缘被 脱落性 绒毛, 幼龄 树的裂 片边缘 具丝状 纤维, 随年 龄成长 而 消失; 叶柄 粗壮, 直至 老时仍 直立, 长 1 一 1.5 米, 边缘 具粗壮 钩刺, 叶柄渐 尖地延 伸至 叶片。 花序 大型, 长 于叶, 下垂, 花 单生。 花蕾长 11 毫米, 宽 2.5 毫米; 花萼钟 状, 半裂成 3 裂片, 边 缘具纤 毛状小 裂片; 花 冠长于 花萼, 裂 至下部 1/4 成 3 裂片; 雄 蕊、 花药、 子房 与丝葵 相似。 果实椭 圆形, 长约 10 毫米, 直径约 8.5 毫米, 亮 黑色, 顶端具 宿存的 刚毛状 花柱。 种子卵 球形, 长 6 — 7 毫米, 直径约 5 毫米, 种脊略 脐状凹 人, 胚乳 均匀, 胚 基生。 花期 5 — 6 月, 果期 9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东、 福建、 台湾等 省也有 栽培, 常与丝 葵一起 栽培。 原 产墨西 
棕 榈 科  19  哥西 北部。 据文献 记载, 本 种的叶 片可盖 屋顶, 编织篮 子等, 果 实及顶 芽可供 食用。 7. 贝 叶棕属 1) Corypha Linn. 植株 高大, 乔 木状, 一 次开花 结实后 死去。 叶 很大, 圆 形或半 圆形, 扇状 分裂, 裂 片具 1 条 粗壮中 肋和许 多横向 小脉, 先端具 2 裂或 2 齿; 叶 柄边缘 具刺, 上面 具深沟 槽, 下面 凸圆, 顶端 延伸为 外弯的 叶轴。 花 序顶生 大型, 半 球形或 圆锥形 或金字 塔形, 3 — 4 级 分枝, 各 级分枝 由管状 佛焰苞 包着; 花小, 两性, 成团集 聚伞状 着生于 小花枝 上, 每朵 花具很 小的鳞 片状小 苞片, 花 无梗, 但有时 从花萼 基部延 伸成一 个实心 的梗状 部分: 花萼 杯状, 3 裂, 花瓣 3, 雄蕊 6, 花 丝基部 邻接, 其余 部分为 钻状, 顶部 弯曲, 花药 背着; 子房 3 室, 由 3 个愈 合的具 单胚珠 的心皮 组成, 花 柱短, 钻状, 柱头 3。 果 实 1 一 3 个 着生在 一起, 球形, 基部具 花柱残 留物和 2 个小瘤 状突起 (即 不育心 皮的残 留物 )。 种子球 形或略 为卵球 形或长 圆形; 胚乳 均勾, 中 央具小 孔穴, 胚顶 生或近 顶生。 约 8 种, 分 布于亚 洲热带 地区至 大洋洲 北部。 云 南栽培 1 种。 1. 贝叶棕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图版 6: 1-5 行李 叶椰子 (植 物学大 辞典) Corypha umbraculifera Linn. ( 1764 ) ; Kunth (1841); Mart. ( 1850) * ; Kurz (18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Becc. (1931);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高达 18 — 25 米, 直径 50 — 60 厘米, 最 粗可达 90 厘米, 具较密 的环状 叶痕。 叶大 型, 呈扇状 深裂, 形 成近半 月形, 叶片长 1.5 — 2 米, 宽约 2. 5 — 3. 5 米, 裂片 80 — 100, 裂至 中部, 剑形, 先端浅 2 裂, 长 60 — 100 厘米, 裂片宽 7 — 9 厘米; 叶柄长 2. 5 — 3 米, 粗壮, 宽 7 — 10 厘米, 上面有 沟槽, 边缘具 短齿, 背 面顶端 延伸成 下弯的 中 肋状的 叶轴, 长约 70 — 90 厘米。 花序 顶生、 大型、 直立, 圆 锥形, 高 4 一 5 米或更 高, 序 轴上由 多数佛 焰苞所 包被, 从中抽 出分枝 花序, 约有 30 — 35 个, 由 下而上 渐短, 下部分 枝长约 3.5 米; 上部 的长约 1 米, 4 级 分枝, 最末一 级分枝 上螺旋 状着生 几个长 约 15 — 20 厘 米的小 花枝, 上面着 生花; 花小, 两性, 乳 白色, 有 臭味。 果实 球形, 直 径 3. 2 — 3. 5 厘米, 干 时果皮 产生龟 裂纹; 种 子近球 形或卵 球形, 直径约 1.8 — 2.0 厘 米; 胚 顶生。 只开花 结果一 次后即 死去, 其 生命周 期约有 35 — 60 年。 花期 2 — 4 月, 果 期翌年 5 — 6 月 。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目 前仅零 星栽植 于缅寺 (佛寺 ) 旁边 和植物 园内, 台湾 也有栽 培。 原产 印度、 斯里兰 卡等亚 洲热带 国家, 它是 随着小 乘佛教 的传播 而传人 我国, 已有 700 多年的 历史。 贝叶棕 的引人 首先是 作为一 种宗教 信仰的 植物而 栽培。 另外, 还有 重要的 经济价 值。 其树形 美观, 是很 好的绿 化观赏 植物; 其叶片 可代纸 作书写 材料, 在 印度和 我国云  1) 又 称为: 行李叶 椰子属 (植物 学大辞 典), 顶榈属 (万 有文库 )。 
2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 • 贝叶綜 Coryphaumbraculifera Linn. , 1. 植株 形态' 1. 叶片一 部分, 3. 小 果穗一 部分, 4. 果实纵 剖面, 5. 花; 0. 糖掠 BorassusflabelliferUnn., 6. 雄 花序一 分枝, 7. 果序一 分枝, 8. 果实, 9. 果实横 剖面, 10. 雄花 , (正视 图)。 (刘怡 涛绘) 
棕 榈 科  21  南 (傣族 ) 有 用贝叶 刻写佛 经的, 俗称 "贝叶 经"; 从花 序割取 汁液, 含 有糖分 可制棕 榈 酒或醋 或熬制 成糖; 幼嫩种 仁可用 糖莱煮 成甜食 (注意 : 成 熟种仁 有毒不 能吃! ); 树 干 髓心搞 碎经水 浸提得 淀粉, 可供 食用; 根的 汁液治 腹汚; 幼株 的水煎 剂可治 热感冒 等。 8 . 琼棕属 Chuniophoenix Burret 植 株小, 丛生, 茎 直立, 无刺, 具环状 叶痕。 叶掌状 深裂, 不 整齐地 分裂几 达基部 而成 单折至 数折的 裂片, 内向 折叠, 先端全 缘或具 浅齿, 两 面具突 起的肋 脉和疏 被丛卷 的 毛被, 背 面中肋 突起; 叶 柄边缘 光滑, 顶端无 戟突; 叶 鞘初时 管状, 后 劈裂, 通常被 丛卷 毛被。 花两 性或偶 尔杂性 异株, 多 次开花 结实。 花 序生于 叶腋, 穗状 或二回 分枝; 花序梗 及序轴 的苞片 (一 级佛 焰苞) 管状; 小穗轴 着生管 状苞片 (二级 佛焰苞 ), 每苞 片 衬托着 1 个 花簇, 花单 生或由 1 一 7 朵花 缩合成 的蝎尾 状聚伞 花序, 每 朵花从 小穗轴 苞片伸 出并具 1 个管状 (后 劈裂) 或漏 斗状的 小苞片 (小 佛焰苞 ); 花萼 管状, 2 — 3 浅 裂; 花冠 基部长 梗状, 顶部 2 — 3 裂; 雄蕊 4 一 6, 与萼片 对生的 分离, 与 花瓣对 生的于 花 瓣基部 合生, 花丝 延长, 基部 变宽, 花 药广椭 圆形, 丁 字着; 雌 蕊体具 3 心皮, 子房 稍 具梗, 延长, 花柱具 3 沟槽, 延长, 顶端 3 裂, 胚珠 倒生。 果 实小, 近 球形, 顶端具 柱头残 留物。 种 子为不 整齐的 球形, 基部具 种脐, 沿 种脊面 具沟, 胚乳嚼 烂状或 均勾, 胚 基生。 2 种, 云南有 栽培, 产 海南; 越南北 方也有 分布。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株高 3 米或 更高, 较粗, 叶 较大, 裂 片较多 (达 14 一 16 片); 花序 较大, 多 分枝; 果实 较大 (直 径达 1.5 厘米 ), 胚乳 嚼烂状 1. 琼棕 C. Hainanensis 2 (1) 植株高 1.5 — 2 米, 叶 较小, 裂 片较少 (约 4 一 7 片); 花序 较小, 不 分枝或 2 — 3 个 分枝; 果 实较小 (直 径约 1.2 厘米 ), 胚 乳均勾 2. 矮琼掠 C. nana 1. 琼棕 (图鉴 ) 图版 7: 1-3 Cuniophoenix hainanensis Burret (1937); Merr. et Chun (1940); 图鉴 (1976j*;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1)*. 丛生灌 木状, 高 3 米或 更高, 具 吸芽, 从 叶鞘中 生出。 叶掌状 深裂, 裂片 14 一 16 片, 线形, 长达 50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端 渐尖, 不 分裂或 2 浅裂; 叶柄 无刺, 顶端无 戟突。 花序 腋生, 多 分枝, 呈 圆锥花 序式, 主轴上 的苞片 (一 级佛 焰苞) 管状, 长 5 — 6 厘米, 顶端三 角形, 被 早落的 鳞秕; 每一佛 焰苞内 有分枝 3 — 5 个, 分枝长 10 — 20 厘米, 其上 密被褐 红色有 条纹脉 的漏斗 状小佛 焰苞; 花 两性, 紫 红色, 花萼筒 状, 长约 2 毫米, 宿存; 花瓣 2 — 3 片, 紫 红色,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雄蕊 4 一 6; 子房长 圆形, 长 2 毫米, 花 柱短, 柱头 3 裂。 果实近 球形, 直径约 1.5 厘米。 种子 
22  云南 植物志  图 版 7 1—3. 琼掠 Oiuniophoenix hainanensis Burret, 1. 植株 形态, 2. 果实, 3. 种子纵 剖面; 4—7. 矮琼棕 C. nana Burret , 4. 植株 形态, 5. 果序, 6. 种子纵 剖面, 7. 叶子。 (刘怡 涛绘) 
棕 榈 科  23  为不 整齐的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灰 白色, 胚乳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期 4 月, 果期 9—10 月 。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产海南 中部及 南部; 生于 山地疏 林中。 本 种树形 优美, 可 供庭园 观赏。 2. 矮琼棕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7: 4-7 Chuniophoenix nana Burret ( 1940) ; 中国 植物志 (1991 ) * . Chu7iiophoenix humilis C. Z. Tang et T. L. Wu ( 1977) * . 丛生灌 木状, 高约 1.5 — 2 米; 茎圆 柱形, 直径约 1 厘米, 向 上部渐 增粗, 紫 褐色, 被残存 的褐色 叶鞘。 叶 扇状半 圆形, 裂片 4 一 7 片, 中央 的裂片 较大, 长 圆状披 针形至 倒 卵状披 针形, 长 24 — 26 厘米, 宽 6 — 7 厘米; 叶柄长 26 — 55 厘米; 叶销 包茎, 长 5 — 8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花序长 20 — 27 厘米, 花 序轴上 有苞片 (一 级佛 焰苞) 3 — 5 枚, 管状; 不 分枝或 2 — 3 分枝, 长 15 — 20 厘米, 被覆 多数淡 棕色、 斜 漏斗状 的小苞 片 (小 佛焰苞 ), 每一 小苞片 内有花 1 一 2 朵; 花 两性, 淡 黄色, 直径约 7 毫米, 略有香 气; 花萼 膜质, 筒状, 长约 5 毫米, 顶端 2 — 3 浅裂; 花瓣 3, 披 针形, 长 5 毫米, 宽 2 毫米, 基部 合生, 先端 反卷几 与基部 相接; 雄蕊 6; 雌蕊 1, 柱头 3 裂。 果实扁 球形, 直径约 1.2 厘米, 高 1 厘米, 成 熟时鲜 红色。 种子近 球形, 直径 0.9 — 1 厘米, 表面有 不 规则的 凹凸沟 槽纹, 淡 棕色,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8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产 海南陵 水县吊 罗山。 越 南也有 分布。 本 种树形 优美, 可作庭 园绿化 材料。 9. 菜棕属 1) Sabal Adans. 植株 矮小或 高大, 单生, 近 无茎或 直立, 无刺, 多 次开花 结实; 茎 常被覆 叶基, 具 粗的 条纹和 不明显 的环或 变得略 光滑、 灰色。 叶 多数为 具肋掌 状叶, 向内 折叠, 凋存; 叶片 扁平至 多数为 弓形, 分裂成 线形、 单折的 裂片, 先端 具浅至 稍深的 2 裂, 有 时纤维 状, 裂片 背面具 突起的 中脉, 裂 片弯缺 处具苍 白的丝 状纤维 或无, 有时 背面较 苍白; 叶 柄 较长, 上 面的戟 突短, 背 面的戟 突有时 变成低 脊状; 叶鞘 在叶柄 下面有 明显的 半裂, 边缘具 纤维。 花序 较短, 等 于或长 于叶, 生于 叶间, 分枝达 3 — 4 级; 花 梗上有 数个管 状佛 焰苞, 花序 轴及各 级分枝 上的佛 焰苞为 管状; 小穗轴 细长, 具螺旋 状排列 的苞片 (小 佛焰苞 ), 每个衬 托着一 个着生 单花的 短枝。 花 两性, 对称; 花 萼基部 管状, 顶端浅 3 裂; 花 冠下部 管状, 上部 裂片椭 圆形; 雄蕊 6, 花丝稍 肉质、 扁平, 约 在与花 萼等高 处 合生成 管状, 贴生 于花冠 管口, 上部 分离, 花药 背着, 多少丁 字着或 直立; 心皮 3, 完全 合生, 子 房部分 3 裂和具 3 沟槽的 花柱, 3 裂, 具 乳头状 突起; 胚珠 基生, 倒生。 果实由 1 一 (2 — 3) 心 皮发育 而成, 球形至 梨形, 基部具 柱头痕 迹和不 发育的 心皮。 种 子亮 褐色, 球形, 胚乳 均匀, 具浅的 种皮侵 人物, 胚侧 生或近 背生。 约 14 种, 分布于 哥伦比 亚至墨 西哥东 北部和 美国东 南部。 我国 南方习 见栽培 2 种。  1) 又 称为: 萨巴 尔榈属 (植物 学大辞 典); 萨巴尔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24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矮灌 木状, 高约 1 米或 更高, 无 茎或具 短茎; 叶掌状 分裂, 呈 3/4 圆形, 裂片 较少, 约 20 — 38 片, 裂片 弯缺处 具早落 的丝状 纤维; 花序 直立, 较狭长 1. 矮菜綜 S. minor 2(1) 乔 木状, 干高 9 一 18 米或 更高, 常被覆 交叉状 叶基; 叶为 明显的 具肋掌 状叶, 较大, 裂片 多达 80 片, 裂片 弯缺处 具宿存 的丝状 纤维; 花序 开花时 下垂, 较大 …- '• 2. 菜綜 S. palmetto 1. 矮菜棕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8: 1-4 短茎萨 巴尔榈 (植 物学大 辞典) Sabal minor (Jacq. ) Pers. (1805); Blatt. (1926); 中国 植物志 (1991)*. Corypha minor Jacq. (1776)* = Sabal adansonii Guers. (1804.)*; C. pumila Walt. (1788); Chamaerops acaulis Michx. (1803); Rhapis acaulis WiUd. (1805); Sa- bal mininum Nutt. (1822). 灌 木状, 无 茎或具 短茎, 高约 1 米或 更高。 叶掌状 分裂, 淡蓝 绿色, 约呈 3/4 圆 形, 分裂成 20 — 38 个 裂片, 叶 柄顶端 至裂片 先端长 60 — 90 厘米, 中央 的裂片 较长, 宽 2 — 3. 5 厘 米甚至 更宽, 先端 渐尖, 短 2 裂, 在裂 片弯缺 处具细 长早落 的丝状 纤维; 叶 柄长约 90 厘米, 约 与叶片 等长, 顶端 具近三 角形的 戟突; 叶轴短 或无。 花 序生于 叶间, 直立, 长达 1.5 米, 花序 梗长约 1 米, 序 梗和序 轴被多 个管状 佛焰苞 包着; 花序具 3 — 4 级 分枝; 花黄 白色, 花萼 杯状, 3 半裂; 花瓣 卵状椭 圆形, 基部合 生成短 管状; 雄蕊 等长, 钻状, 花 药小, 为 极宽的 心状箭 头形; 子房为 狭三棱 状金字 塔形, 长 2. 5 — 2. 8 毫米, 具 3 沟槽, 柱头 头状, 3 裂, 具 乳头状 突起。 果实 球形, 成 熟时亮 黑色, 直径 8 — 9 毫米, 基部 具宿存 柱头的 痕迹。 种子近 球形, 直径约 6 毫米, 胚乳 均勾, 胚位于 一 侧的中 部或稍 下面。 西双 版纳、 昆明有 栽培,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 湾也有 栽培。 原产 美国东 南部。 2. 菜棕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8: 5-8 巴尔 麦棕榈 (植物 学大辞 典), 白菜棕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Sabal palmetto (Walt. ) Lodd. ex Roem. et Schult. f. (1830); Kunth (1841); Blatt (192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 . Corypha palmetto Walt. (1788) ; Chamaerops palmetto Michx-. (1803) ; Corypha urnbraculifera auct. non. Linn: Jacq. (1809) . 乔 木状, 单生, 高 9 一 18 米甚至 更高, 直径约 60 厘米, 常常 被覆交 叉状的 叶基, 浅 裂成不 规则的 间断的 裂缝, 茎基常 被密集 的根所 包围。 叶为 明显的 具肋掌 状叶, 长达 1.8 米, 具多 数裂片 (可达 80 片), 长 1.3 — 1.4 米, 裂片 先端深 2 裂, 两 面同色 (绿 色或 黄绿色 ), 裂片 弯缺处 具明显 的丝状 纤维; 叶 柄长于 叶片, 粗壮, 顶 端上面 的戟突 披 针形; 叶轴 粗壮, 下弯而 延伸几 达叶的 顶端。 花 序形成 大的复 合圆锥 花序, 与 叶片等 ^ 或长 于叶, 开花时 下垂, 花序具 4 级 分枝; 每朵花 基部有 一个大 的苞片 和一个 较小的 
棕榈科  25  图版 8 1—4. 矮菜棕 Sabal minor (Jacq. ) Pers. , 1. 叶片, 2. 花, 3. 果实, 4. 果实纵 剖面; 5—8. 菜棕 S. palmetto (Walt. ) Lodd. ex Roem. et Schult. , 5. 叶片 (侧面 观), 6. 花, 7. 果实, 8. 果实纵 剖面。 (刘怡 涛绘) 
26  云 南植物 志  小 苞片; 花萼短 钟状, 3 裂片; 花 冠下部 管状; 雄蕊 与花瓣 等长或 略长, 花丝 钻状, 花 药丁 字着; 子 房连花 柱约长 3 毫米, 花柱, 柱状近 三棱, 基部 稍粗, 柱头细 头状。 果实 近 球形或 梨形, 黑色, 直径 11 一 13 毫米, 基部有 花柱残 留物; 种子近 球形, 宽约 7 毫 米, 胚乳 均勾, 胚 约位于 一侧的 中部。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 湾也有 栽培。 原产美 国东南 部北卡 罗来纳 至佛罗 里达。 据文献 记载, 本 种树干 在原产 地用作 码头的 木桩; 幼叶 鞘的硬 纤维用 于制洗 衣刷, 幼叶 用于编 睡席、 帽子和 篮子等 用品, 叶子 也可盖 屋顶; 顶芽 是一种 美味的 蔬菜。 10. 朿 || 葵属 Phoenix Linn. 灌 木或乔 木状; 茎 单生或 丛生, 有时 很短, 直立或 倾斜, 通常 被有老 叶柄的 基部或 脱落的 叶痕。 叶羽状 全裂, 羽 片狭披 针形或 线形, 芽 时内向 折叠, 基部的 退化成 刺状。 花 序生于 叶间, 直立或 结果时 下垂; 佛焰苞 鞘状, 革质; 花 单性, 雌雄 异株; 花小, 黄 色, 革质; 雄 花花萼 杯状, 顶端具 3 齿; 花瓣 3, 镊合状 排列; 雄蕊 6 或 3 (9), 花丝 极短或 几无; 雌花 球形, 花萼与 雄花的 相似, 花后 增大, 花瓣 3, 覆瓦状 排列, 退化雄 蕊 6, 心皮 3, 离生, 每室具 1 枚直立 胚珠, 通常 1 枚 成熟, 无 花柱。 果 实长圆 形成近 球形, 外果皮 肉质, 内 果皮薄 膜质。 种子 1 颗, 腹面具 纵沟, 胚 乳均匀 或稍嚼 烂状, 胚 侧 生或近 基生。 约 17 种, 分布于 亚洲与 非洲的 热带及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2 种, 产 云南、 广西、 广东、 海南、 台湾等 省区, 另引 入常见 栽培的 3 种, 多 作观赏 栽培, 云南 均产。 分种 检索表 1 (6) 乔 木状, 植 株高达 15 米 以上, 叶长 3 — 6 米。 2 (3) 果 实大, 长达 6.5 厘米, 肉厚, 果 熟时深 橙黄色 1. 海枣 P. dactylifera 3 (2) 果 实小, 长 不超过 3 厘米, 肉薄。 4 (5) 茎中 等粗, 直 径可达 33 厘米, 果熟时 橙黄色 2. 林刺奏 P. sylvestris 5 (4) 茎 粗壮, 直 径可达 80 — 100 厘米, 果熟 时橙色 3. 长 叶刺葵 P. canariensis 6 (1) 灌 木状, 丛生或 单生, 植株高 1 一 5 米; 叶长 不超过 2 米。 7 (8) 羽片呈 2 列 排列, 背面 叶脉被 灰白色 糠秕状 鎮秕; 花萼顶 端具明 显的短 尖头; 果熟 时枣红 色 4. 江边刺 奏 P. roebelenii 8(7) 羽片呈 4 列 排列, 背面叶 脉不具 灰白色 糠秕状 姨秕; 花 萼顶端 不具短 尖头; 果熟时 紫黑色 5. 刺赛 P. hanceana 1. 海枣 (南 方草 木状) 图版 9: 11 波 斯枣、 无漏子 (本 草拾遗 ), 番枣、 海棕 (岭 表录异 ), 伊 拉克枣 (近 代通称 ), 枣椰子 (译名 ), 仙枣 (云南 元谋) Phoenix dactylifera Linn. ( 1753 ) ; Mart. ( 1831 ) * ; Kunth ( 1841 ) ; Griff. ( 1850); Brandis 
棕 榈 科  27  图版 9 1—6. 刺葵 Phoenix hanceana Naud. , 1. 花序, 2. 雌花, 3. 果实, 4. 雌分枝 花序, 5. 叶顶部 羽片, 6. 叶中部 (示 羽片排 列情况 ); 7-10. 江 边刺奏 P. roebelenii O'Brien,?. 雌花, 8. 果实, 9. 雌分枝 花序, 10. 示羽 片背面 叶脉 具灰白 槺枇状 蛾秕; 11. 海枣 P. dactylifera Linn. , 11. 果实。 (刘怡 涛绘) 
28  云南 植物志  (1872); Becc. (1890)*; 陈嵘,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1937), (1959) (新 1 版);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乔 木状, 通常 单生, 幼 时分蘖 成丛状 生长, 干高达 20 — 25 (-35) 米, 胸径达 30 厘米, 茎 具宿存 的叶柄 基部, 上 部的叶 斜升, 下 部的叶 下垂, 形成 一个较 稀疏的 头状树 冠。 叶长达 5 — 6 米; 叶 柄长而 纤细, 多 扁平; 羽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8 — 4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顶端短 渐尖, 灰 绿色, 2 或 3 片 聚生, 被毛, 下 部的羽 片变成 长而硬 的针刺 状。 佛焰 苞长、 大而 肥厚, 花序 为密集 的圆锥 花序; 雄花长 圆形或 卵形, 具 短柄, 白 色, 质脆; 花萼 杯状, 顶端具 3 钝齿; 花瓣 3, 斜 卵形; 雄蕊 6, 花丝 极短; 雌 花近球 形, 具 短柄; 花萼与 雄花的 相似, 但花后 增大, 短 于花冠 1 一 2 倍; 花瓣 圆形; 退化雄 蕊 6, 呈鳞 片状。 果 实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3. 5 — 6. 5 厘米, 成熟 时深橙 黄色, 果肉 肥厚。 种子 1 颗, 扁平, 两端 锐尖, 腹面具 纵沟。 花期 3 — 4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在 元谋、 元 江等地 栽培能 结实, 昆 明也有 栽培; 广西、 广东、 福建、 台湾等 省区有 引种 栽培。 原产 西亚和 北非。 海 枣是干 热地区 重要果 树作物 之-, 且有 大面积 栽培, 尤以 伊拉克 为多, 占 世界的 1/3。 除果 实供食 用外, 其花序 汁液可 制糖, . 叶可 造纸, 树干 作建筑 材料与 水槽, 树形 美观, 常 作观赏 植物。 2. 林刺葵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Phoenix sylvestris Roxb. (1819), et (1832); Mart. (1831); Kunth (1841); Kurz (1877); Becc. (1890)*;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Gamble (1980) (Repr. ed.);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乔 木状, 高达 16 米, 胸径达 33 厘米, 叶 密集成 半球形 树冠; 茎具 宿存的 叶柄基 部。 叶长 3 — 5 米, 完全 无毛; 叶 柄短; 叶鞘具 纤维; 羽片 剑形, 长 15 — 45 厘米, 宽 1.7 — 2. 5 厘米, 顶 端尾状 渐尖, 互生或 对生, 呈 2 — 4 列 排列, 下 部羽片 较小, 最后变 为 针刺。 佛 焰苞近 革质, 长 30 — 40 厘米, 表面 被糠秕 状褐色 鳞秕; 花序长 60 — 100 厘 米, 直立, 分 枝花序 纤细; 花 序梗长 30 — 40 厘米, 明显 压扁; 雄花长 6 — 9 毫米, 狭长 圆形或 卵形, 顶 端钝, 白色, 具 香味; 花萼 杯状, 顶端具 3 圆 钝齿; 花瓣 3, 长 为花萼 的 3 — 4 倍; 雌花近 球形, 花萼 杯状, 顶端具 3 短齿, 长为 花瓣的 1/2 倍; 花瓣 3, 极 宽。 果 序长约 1 米, 具节, 密集, 橙 黄色; 果 实长圆 状椭圆 形或卵 球形, 橙 黄色, 长 2-2.5 (-3) 厘米, 顶 端具短 尖头。 种子长 圆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两 端圆, 苍白褐 色。 果期 9 一 10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西、 广东、 福 建等省 区也有 栽培。 原产 印度、 缅甸。 常 作观赏 植物。 3. 长 叶刺葵 加拿 列刺葵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加拿 利刺葵 (现代 译名) Phoenix canariensis Hort. ex Chabaud. (1882) * ; Naud. (1888)* . 乔 木状, 茎 单生, 极 粗壮, 高 10 — 20 米, 胸径达 80 — 100 厘米, 圆 柱形, 通常被 覆 的叶柄 基部, 呈明 显的螺 旋状; 茎的 最下部 或基部 膨大。 叶长 (3 —) 6 米, 约有羽 片 120 — 200 对, 羽片 线形, 锐尖, 长 15 — 5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对生或 互生, 两面 
棕 榈 科  29  亮 绿色; 叶 柄短, 其基 部的刺 坚硬。 花序长 2 米; 雄花斜 卵形, 奶 黄色, 长 9 毫米, 宽 4 毫米; 雌花 球形, 直径 4 一 6 毫米, 橙色。 果 实卵状 球形, 橙色, 长 2 厘米, 直径 1 厘米。 种 子阔椭 圆形, 灰 褐色, 腹 面有深 凹槽。 花期 5 — 6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昆明有 栽培; 我国南 方也有 栽培。 原产 加那利 群岛。 在 昆明的 云南省 卫生学 校校园 内有 2 株 100 多年 树龄的 大树, 仍 然生长 健壮; 颇 耐寒。 树形 美观, 是一 种很好 的绿化 树种。 4. 江 边刺葵 (云南 ) 图版 9: 7-10 软 叶刺葵 (图鉴 ) Phoenix roebelenii 0, Brien ( 1889) * ; Becc. (1911) ; Gagnep. in Lecomte ( 1937 ) ; Merr. (1953);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Phoenix humilis Royle var. Loureirii Becc. ( 1890) p . p . quoad syn. Ph . roebelenii O' Brien. 茎 丛生, 栽培 时常为 单生, 高 1 一 3 米, 稀 更高, 直径达 10 厘米, 具 宿存的 三角状 叶柄 基部。 叶长 1 一 1.5 (-2) 米; 羽片 线形, 较 柔软, 长 20 — 30 (-40) 厘米, 宽 5-10 (-15) 毫米, 两面深 绿色, 背 面沿叶 脉被灰 白色的 糠秕状 鳞秕, 呈 2 列 排列, 下部 羽片变 成细长 软刺。 佛 焰苞长 30 — 50 厘米; 雄花 序与佛 焰苞近 等长, 雌花 序短于 佛 焰苞; 分枝花 序长而 纤细, 长达 20 厘米; 雄花花 萼长约 1 毫米, 顶端 具三角 状齿; 花瓣 3, 披 针形, 长约 9 毫米, 顶端 渐尖; 雄蕊 6; 雌花近 卵形, 长约 6 毫米; 花萼顶 端具明 显的短 尖头。 果实长 圆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直径 6 — 8 毫米, 顶 端具短 尘头, 成 熟时枣 红色, 果肉 薄而有 枣味。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6 — 9 月。 产 双江、 景洪、 勐腊 等地; 常 见于江 岸边, 海拔 480 — 900 米处。 广西、 广 东等省 区 有引种 栽培。 缅甸、 越南、 印度 也产。 可作庭 园观赏 植物。 5. 刺葵 (海南 ) 图版 9: 1-6 Phoenix hanceana Naud. (1879); Merr. (1927); Burret (1937); Merr. et Chun (1940);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1976r;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1)'. Phoenix humilis Royle var. hanceana Becc. ( 1890) p. p. quoad syn. Ph . hanceana Naud. ; Ph - hanceana Naud. var. formosana Becc. ( 1908) . 茎 丛生或 单生, 高 2 — 5 米, 直径达 30 厘米 以上。 叶长达 2 米; 羽片 线形, 长 15 — 3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单生或 2 — 3 片 聚生, 呈 4 列 排列。 佛 焰苞长 15 — 20 厘米, 褐色; 花 序梗长 60 厘米 以上; 雌 花序分 枝短而 粗壮, 长 7 — 15 厘米; 雄花近 白色; 花 萼长 1 一 1.5 毫米, 顶端具 3 齿; 花瓣 3, 长 4 一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雄蕊 6; 雌花 花 萼长约 1 毫米, 顶端不 具三角 状齿; 花瓣 圆形, 直径约 2 毫米; 心皮 3,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宽 8 毫米。 果实长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成 熟时紫 黑色, 基部 具宿存 的杯状 花萼。 花期 4 一 5 月 , 果期 6 — 10 月 。 产勐海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1500 米 的阔叶 林或针 阔混交 林中; 广西, 广东、 海 南、 台 湾等省 区也有 分布。 树形 美丽, 可作庭 园绿化 植物, 果 可食, 嫩 芽可作 蔬菜, 叶可作 扫帚。 
30  云 南植物 志  1 1 . 糖棕属 1 ) Borassus Linn . 植 株高大 粗壮, 乔 木状, 无刺。 叶生于 茎顶, 大型, 掌状 分裂, 具 中肋, 内向折 叠, 近 圆形至 扇形, 分裂成 多数具 单折的 裂片, 裂片 先端浅 2 裂或 不裂, 叶柄 粗壮, 边 缘具齿 状刺, 叶 柄上面 的戟突 明显。 花雌雄 异株, 花 序大, 生干 叶腋, 花 序梗被 几个张 开的 佛焰苞 包着; 雄花序 具二级 分枝, 小穗轴 粗壮, 圆 柱形, 上面 密被覆 瓦状排 列的麟 片状小 苞片; 雄 花小, 着生 在小苞 片的凹 穴里, 萼片 3, 覆瓦状 排列; 花瓣 3, 短于萼 片, 覆瓦状 排列; 雄蕊 6, 花 丝短, 三 角形, 花药 中着, 退化雌 蕊小; 雌 花序不 分枝或 具一级 分枝, 小穗轴 粗壮, 上面 着生少 数星散 单生的 雌花, 雌花 较大, 每 朵花有 2 个小 苞片, 萼片 3, 覆瓦状 排列, 花瓣 3, 较小; 退 化雄蕊 6 — 9; 雌蕊近 球形, 3 心皮, 每 心皮具 1 基着 的直生 胚珠。 果 实大, 近 球形, 具 1 一 3 颗 种子, 外果皮 光滑, 中果 皮厚, 纤 维质, 内 果皮由 1 一 3 个硬 骨质的 分果核 (内藏 种子) 组成; 柱头 残留于 顶端。 种子 具浅 至深的 2 裂片, 具 尖头, 种 皮粘着 于分果 核上, 胚乳 均勾, 中央有 1 空腔, 胚近顶 生。 . 约 8 种, 产亚 洲热带 地区和 非洲。 我 国栽培 1 种, 云南有 栽培。 1. 糖棕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图版 6: 6—10 扇椰子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扇叶 树头榈 (英拉 汉植物 名称) Borassus flabellifer Linn. (1753);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 1893) ; Gagnep. in Lecomte (1937); 中国 植物志 (1991)*. Borassus flabelliformis Murr. (1774). 植 株粗壮 高大, 一般高 13 — 20 米, 可高达 33 米, 直 径一般 45 — 60 厘米, 最粗可 达 90 厘米。 叶 大型, 掌状 分裂, 近 圆形, 直径达 1 一 1.5 米, 最 宽可达 3 米, 有裂片 60 — 80, 裂至 中部, 线状披 针形, 渐尖, 先端 2 裂; 叶柄 粗壮, 长约 1 米, 边缘 具齿状 刺, 叶柄 顶端延 伸为中 肋直至 叶片的 中部。 雄花序 可长达 1.5 米, 具 3 — 5 个 分枝, 长 约 35 厘米或 更长, 每分 枝掌状 分裂为 1 一 3 个小 穗轴, 长约 25 厘米; 雄 花小, 多数, 黄色, 着生于 小穗轴 上小苞 片的凹 穴里, 萼片 3, 下部 合生, 花瓣 较短, 匙形, 雄蕊 6; 雌花 序长约 80 厘米, 约有 4 个 分枝, 长 30 — 50 厘米, 粗壮, 小 穗轴长 20 — 25 厘米, 雌花 较大, 球形, 直径约 2.5 厘米, 退 化雄蕊 6 — 9。 果 实大, 近 球形, 压扁, 直径 10-15 (-20) 厘米, 外果皮 光滑, 黑 褐色, 中 果皮纤 维质, 内 果皮由 3 (— 1) 个硬 的 分果核 组成, 包着 种子。 种 子通常 3 颗, 胚乳 角质, 均勾, 中央有 1 空腔, 胚近顶 生。 花期 12 月, 果期 8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台 湾也有 栽培。 原产亚 洲热带 地区和 非洲。 糖棕 有很高 的经济 价值。 在主 产国如 印度、 缅甸、 斯里 兰卡、 马来西 亚等大 量利用 其粗 壮的花 序梗割 取汁液 制糖、 酿酒、 制醋和 饮料。 叶片和 贝叶棕 的叶片 一样, 可用来 刻 写文字 或经文 (参见 贝叶棕 的用途 ), 还可盖 屋顶、 编 席子和 篮子, 作 绿肥; 果实未  1) 乂 称为: 扇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棕 榈 科  31  熟 时在种 子里面 有一层 凝胶状 胚乳和 少量清 凉的水 可食和 饮用; 种 子萌发 出的嫩 芽和肉 质 根可供 食用; 树干外 面的木 质坚硬 部分可 用来做 椽子、 木桩和 围栏, 做输 水管、 水槽 等。 12. 酒椰属 1) Raphia Beauv. 茎 粗壮, 单生或 丛生, 无 茎或乔 木状。 叶 大型, 羽状 全裂, 凋存; 羽片具 单折, 线 形, 多数, 中脉及 边缘具 短刺; 叶 柄短至 很长, 无刺。 花序 大型, 从靠近 顶端的 叶腋间 抽出, 下垂, 或 聚生成 直立、 粗 壮的复 花序, 一次 开花结 实后即 死去; 雌雄花 同序, 常 常是 多次二 列分枝 的穗状 花序, 雌 花序在 基部, 雄 花序在 上部, 雌 雄花分 别着生 在小苞 片里; 雄花 的花萼 管状, 浅 3 裂, 花 冠基部 管状, 具 3 片 细长三 角形或 有时刺 状的裂 片, 雄蕊 6 — 30, 花丝连 接于花 冠的近 基部, 离 生或合 生成肉 质管, 花药 细长, 无退化 雌蕊; 雌花 的花萼 管状, 多少截 形或浅 3 裂, 花冠下 半部为 管状, 上 部裂成 3 个 三角形 的 裂片, 退 化雄蕊 在花冠 上合生 成环, 具 6 — 16 个 不整齐 的齿, 花药箭 头形; 子房 3 心 皮, 花 柱短, 柱头圆 锥状, 3 裂。 果 实大, 卵球 形或椭 圆形, 顶端 具残留 柱头, 外果皮 被凸起 的大^ 片, 中果皮 粉质, 含油。 种子 1 颗, 胚乳嚼 烂状, 胚 侧生。 约 28 种, 产热带 非洲。 我国引 种栽培 1 种, 云南有 栽培。 1. 酒椰 (英 拉汉 植物学 名称) 图版 10: 1-5 Raphia vinifera Beauv. (1806), (1809); Kunth (1841), Wright (1902); 中 国植物 志 (1991)* . Sagus vinifera Poir. (1817) * ; Metroxylon viniferum Spreng. (1825) . 茎 直立, 中等乔 木状, 高达 5 — 10 米。 叶长 12—13 米; 羽片 线形, 长 1.2 — 2 米, 宽 3 — 5 厘米, 中脉 及边缘 具刺, 上面 绿色, 背面灰 白色; 叶柄 粗壮, 长达 1.5 — 1.8 米, 基部 边缘成 撕裂纤 维状。 多个花 序从顶 部叶腋 中同时 抽出, 粗壮, 下垂, 长 1 一 4 米, 整个 花序轴 为许多 大的苞 片状的 佛焰苞 包着, 每个 佛焰苞 内着生 1 个穗状 花序, 长 10 — 15 厘米, 雄花 着生于 上部, 雌花 着生于 基部; 雄花 较小, 长 5 — 8 毫米, 雄蕊 (6 —) 9, 花 丝粗; 雌花 较长, 长约 2 厘米, 花萼浅 3 齿裂, 花冠 3 半裂。 果实 椭圆形 或倒卵 球形, 长约 6 厘米或 更长, 直径 4. 2 — 4. 8 厘米, 被凸起 的憐片 9 纵列, 鳞片中 央 有宽的 沟槽, 淡 褐色, 边 缘具稍 宽的暗 褐色的 流苏, 果顶 具短尖 的喙。 种子卵 状长椭 圆形, 顶端 变狭, 钝头, 长约 5.5 厘米, 直径 3 — 3. 5 厘米, 胚乳嚼 烂状, 胚侧 生于中 部。 花期 3 — 5 月, 果 期为第 三年的 3 — 10 月。 西 双版纳 有引种 栽培? 广西南 宁及台 湾也有 栽培。 原产非 洲热带 地区。 幼 嫩花序 割取汁 液可制 一种棕 榈酒; 树形 优美, 是很 好的绿 化观赏 树种, 特 别是果 实 独特, 具 有很好 的观赏 价值; 叶子 耐腐, 可 用于盖 屋顶, 羽片 中肋可 作编织 材料, 剥 取羽片 下表皮 可制成 "拉 菲亚纤 维"。  1) 又 称为: 罗非亚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3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0 1—5. mW Raphia vinifera Beauv. , 1. 植株 形态, 2. 叶中部 (示 羽片排 列情况 ), 3. 一 羽片, 4. 果实, 5. 果实 横 剖面; 6 — 10. 滇西 蛇皮果 Salacca secunda Griff . , 6. 叶中部 (示羽 片), 7. 雄花序 下部及 小穗, 8. 果实, 9. 种 子, 10. 种子纵 剖面。 (刘怡 涛绘) 
棕稱科  33  13. 钩 叶藤属 Plectocomia Mart, ex BI. 攀援 藤本, 一次 开花结 实后即 死去。 叶鞘 管状, 不 具囊状 凸起, 有针 状刺; 叶羽状 全裂, 叶轴顶 端延伸 为具爪 状刺的 纤鞭; 羽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渐尖, 无刺, 两面 绿色 或背面 白色; 无托 叶销。 雌雄 异株, 雌 雄花序 相似, 从 最上部 的退化 叶腋中 伸出, 二回 分枝, 穗状, 下垂; 一级 佛焰苞 管状, 二 级佛焰 苞为内 凹的苞 片状, 遮掩 着小穗 轴; 雄小穗 轴上花 较多, 雌 小穗轴 上的花 较少, 均具小 苞片; 雄花每 2 朵 并生于 小穗轴 上的 每个凹 痕处; 花萼具 3 齿裂, 花冠几 倍长于 花萼, 深裂成 3 个 花瓣, 雄蕊 6, 花药 直立, 具 平行的 药室; 雌 花大于 雄花, 花萼深 3 裂, 花 冠长于 花萼, 退 化雄蕊 6, 基部 合生; 子房球 形或卵 球形, 被 续片, 3 室, 3 胚珠, 通 常只有 1 室 发育, 花柱 很短, 柱 头 3, 通常 很长, 钻状; 果实 球形, 果 皮薄, 被 多数小 麟片; 种子球 形或扁 球形,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约 16 种, 分布 于亚洲 热带地 区及大 洋洲。 我 国约有 5 种, 分 布于西 南郜及 南部。 云 南约有 4 种 (已确 定的有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羽 片两面 绿色, 先端 具极渐 尖的丝 状尖, 羽片 狭长披 针形, 长 30 — 50 厘米, 宽 3. 5 — 5. 5 厘米, 边缘具 纤毛状 微刺; 二级佛 焰苞外 面被细 绒毛, 长 圆状倒 楔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2 厘米 1. 高地 钩叶藤 P. himalayana 2 (1) 羽 片上面 绿色, 背面粉 白色,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但 不具丝 状尖。 3 (4) 二 级佛焰 苞外面 被锈色 绒毛, 換状长 圆形, 长 5 — 5. 5 (-7) 厘米, 宽 2.3 (— 3) 厘米; 羽片 披针形 渐尖, 长 55 — 60 厘米, 宽 5 — 5. 5 厘米或 更宽, 背面 被稍白 色的细 姨枇, 两面 及边 缘无刺 2. 大 钩叶藤 P. assamica 4 (3) 二 级佛焰 苞外面 无毛, 长圆状 楔形, 基部狭 楔形, 顶端 急尖, 长 4.5 厘米, 宽 2.5 厘米; 羽片披 针形, 长 50 — 55 厘米, 宽 5 — 6 厘米, 向先端 渐尖成 钻状的 硬尖, 边 缘疏被 微刺, 背面 被白色 微柔毛 3. 钩叶藤 P. kerrana 1. 高地 钩叶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1: 1-7 Plectocomia himalayana Griff. ( 1845), (1850)*;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3); Becc. (1921)* ;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 Plectocomia montana Hook. f. et Thorns, in Hook. f. (1893); Becc. (1921). 攀援 藤本, 带 鞘茎粗 4 一 5 厘米, 裸茎粗 2. 5 — 3 厘米或 更粗。 叶的 羽片部 分长约 2.2 米, 顶端纤 鞭长约 1 米, 叶轴 下面具 单生或 2 — 3 个合生 的爪; 羽 片通常 2 — 3 片成 组 着生, 狭长披 针形, 向基部 渐尖或 急尖, 向 上部变 为极渐 尖的丝 状尖, 长 30 — 50 厘 米, 宽 3. 5 — 5. 5 厘米, 两面 绿色, 边缘具 纤毛状 微刺; 叶 鞘上具 整齐的 成斜列 篦齿状 的 针刺。 花序 在顶端 的叶腋 抽出, 雌雄 异株。 雄花序 (据 文献 描述) 三级 分枝, 具数个 长 60 — 80 厘 米的穗 状分枝 花序, 细穗 轴上的 二级佛 焰苞长 圆状倒 楔形, 长 4 一 5. 5 厘 
34  云南 植物志  米, 宽 2 厘米, 外面 被细短 柔毛; 雄花 披针形 渐尖, 长 7 — 8 毫米, 成对 着生于 小穗轴 的凹 痕里, 退化 雌蕊具 3 个圆形 乳头; 雌 花序长 1 一 2 米, 有 5 — 6 个长 45 — 60 厘米的 穗状 的分枝 花序; 二级佛 焰苞形 状与雄 花序的 相同, 外面被 绒毛; 穗轴被 烟草色 绒毛, 有 20 多个小 穗轴, 每 个小穗 轴被有 5 — 10 朵花 着生于 小穗轴 的深凹 痕处; 雌花长 8 — 9 毫米, 退 化雄蕊 基部形 成极浅 杯状, 上部 分裂成 6 个三角 形钻状 的齿, 子房 球形。 果被 扁平; 果实 球形, 直径 1.5 — 2. 2 厘米, 顶 端圆, 鳞片约 45 纵列, 淡黄褐 色及带 发亮的 淡 黑色, 具齿状 边缘和 钝尖, 稍 粗糙。 种子 正面略 圆形, 压扁, 背面 中央略 凹陷, 直径 10 — 15 毫米, 厚 6 — 7 毫米;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果期 12 月。 产 沧源、 澜沧、 西盟、 孟连、 勐海、 景洪、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1400 — 1800 米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中。 锡 金也有 分布。 藤茎 质地较 粗槌, 一般 用于编 织较粗 糙的藤 器或扎 栏用。 2. 大 钩叶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Plectocomia assamica Griff. ( 1845), (1850)*;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903); Becc. (1921)*; S. J. Pei, S. Y. Chen et S. Q. Tong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攀援 藤本, 茎 粗壮, 带鞘茎 粗可达 9 (-14) 厘米, 裸茎 4 一 7 厘米, 也许 是本属 几 种中最 粗壮的 一种。 叶 大型, 羽片部 分长达 2. 5 — 3. 7 米, 顶端 纤鞭长 1.5 米 以上, 羽 片稍稀 疏地互 生于叶 轴上, 披针形 渐尖, 中 部羽片 较长, 长 55 — 60 厘米, 宽 5 — 6. 5 (一 8) 厘米或 更宽, 先端 不具丝 状尖, 具明显 3 条 肋脉, 羽 片上面 绿色, 背面具 稍白色 细 鳞秕, 两面 及边缘 无刺; 叶轴 下部及 叶柄的 背面及 边缘具 疏离的 粗壮的 3 — 5 个簇生 的刺, 每 簇刺的 基部为 鸡冠状 突起, 叶 轴上部 的背面 的刺则 变成近 半轮生 的爪; 叶柄粗 短, 基 部宽达 4 一 5 厘米, 背面 凸圆, 上面具 凹槽。 雄花序 未见。 雌花 序长达 1.2 米, 有 7 — 8 个穗状 的分枝 花序, 花序梗 粗壮, 直径约 1.5 厘米, 为管 状的一 级佛焰 苞包套 着, 分 枝花序 从佛焰 苞里面 伸出, 长 85 厘米, 穗 轴波状 弯曲, 被锈色 绒毛, 二 级佛焰 苞 模状长 圆形, 长 5 — 5. 5 (-7) 厘米, 宽 2.3 (-3) 厘米, 外面 被锈色 绒毛, 顶部为 宽而 短的三 角形, 急尖或 稍钝。 每个佛 焰苞里 面有一 个长约 1.5 厘 米的小 穗轴, 花着生 于小 穗轴上 的长约 3 — 4 个毫米 三棱状 的短花 梗上。 花瓣披 针形; 子房鳞 片顶尖 敏波状 条裂, 被粗槌 绵毛。 果实 (未 见, 据文献 描述) 球形, 直径 2. 3 — 2. 5 厘米, 稍 具圆锥 状的喙 (宿 存柱头 ), 锈红 褐色, 鳞 片顶尖 纤毛状 深裂, 密 被外弯 的卷毛 状的长 柔毛或 绵毛。 种子 球形, 直径约 1.8 厘米。 花期 12 月。 产 勐腊、 马关; 生 于海拔 820 — 1230 米的热 带及亚 热带森 林中。 印 度阿萨 姆有分 布。 藤茎 质脆, 很少 利用。 3. 钩叶藤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图版 11: 8-11 Plectocomia kerrana Becc. (1921)*; S. J. Pei, S. Y. Chen et S. Q. Tong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攀援 藤本, 植株比 大钩叶 藤小。 叶的 羽片部 分长约 2 米, 顶端具 纤鞭, 叶轴 背面具 稀 疏单生 的爪, 两侧 具一些 小刺, 下部羽 片通常 2 — 4 片成组 排列, 上 部羽片 单生, 不 
掠 榈 科  35  图版 11 1—7. 高地 钩叶藤 Plectocomia himalayana Griff. , 1. 叶销 及叶柄 基部, 2. 叶 的一段 (示羽 片), 3. 雌分 枝花序 (带果 穗), 4. 果实, 5. 种子正 面观, 6. 种子侧 面观, 7. 种子纵 剖面; 8 — 11. 钩叶藤 P. kerrana Becc. , 8. 叶 销及 叶柄, 9. 叶的一 段 (示羽 片), 10. 果实, 11. 种子纵 剖面。 (刘怡 涛绘) 
36  云南 植物志  等距 排列, 羽片披 针形, 长 50 — 55 厘米, 宽 5 — 6 厘米, 向先端 渐尖成 钻状的 硬尖, 上 面 绿色, 背面被 白色微 柔毛, 边缘 的肋脉 比中脉 粗壮, 边 缘疏被 微刺; 叶 鞘具淡 灰色的 短 绒毛和 苍白色 的常常 是簇生 的细长 的刺。 雄花序 (未 见, 仅 据文献 描述) 的穗 状分枝 花序长 75 — 90 厘米, 二级佛 焰苞外 面完全 无毛, 楔状长 圆形, 长 4.5 厘米, 宽 2.5 厘 米, 在上部 1/3 部分 为宽三 角形, 而后 向基部 变狭, 顶端 急尖, 穗 轴稍为 之字形 弯曲, 近圆 柱形, 略 粗糙, 被短 而硬的 锈色分 枝毛, 小 穗轴长 3.5 厘米, 被粗糙 的灰白 色分枝 毛, 雄花披 针形, 长 1 厘米, 极 渐尖, 花萼 极小, 具三 角状的 3 齿, 渐尖, 花 瓣披针 形, 渐尖, 顶 尖多少 波状, 退 化雌蕊 极小; 雌花 序的穗 状分枝 花序长 50 — 65 厘米, 穗 轴较 粗壮, 锈色, 粗糙, 二 级佛焰 苞形状 如雄花 序的, 但 在结果 时成撕 裂状, 小 穗轴长 2 — 2. 5 厘米, 约有 3 朵花, 具短粗 的三棱 状锈色 粗槌的 花梗。 果被 扁平; 果实 球形, 直径约 2 厘米, 外表 光滑, 稍具 小乳头 状突起 和短喙 状残留 柱头, 鳞片约 45 纵列, 平 扁, 中 央有不 明显的 沟槽, 发亮, 深草 黄色, 具淡红 褐色的 狭边, 边缘 具细而 密的纤 毛。 种子 球形, 直径约 1.5 厘米,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花期 2 月, 果期 5 — 6 月。 产 勐腊、 河 口及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800 — 14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泰 国西北 部也有 分布。 ' 藤 茎质地 较差, 很少 利用。 . 另外, 我们在 勐腊、 盈江等 低海拔 地区, 还 见到一 种茎、 叶 都很细 小的钩 叶藤, 未 见 花果, 在 《中 国植 物志》 中曾 疑为小 钩叶藤 PlectocomiamicrostachysBurret, 现根据 其营养体特征极似细钩叶藤?16£10(:01111&9161"『63113 660(:., 由 于未见 花果, 尚不能 最后确 定。 14. 蛇 皮果属 1) Salacca Reinw. 植株 丛生, 短 茎或几 无茎, 有刺; 雌雄 异株。 叶羽状 全裂, 羽 片披针 形或线 状披针 形, 呈 S 字形或 镰刀状 渐尖。 花 序生于 叶间。 雌 雄花序 异型。 雄 花序具 分枝, 着 生几个 柔荑状 圆柱形 的分枝 花序; 总花序 梗及分 枝被包 于宿存 的佛焰 苞内; 雄花 成对着 生于小 佛焰苞 (苞片 ) 的 腋部, 通常伴 随着有 毛的小 苞片; 花萼 和花冠 管状, 3 裂; 雄蕊 6, 着生 于花冠 管口, 花 丝短, 基部 变宽; 雌花序 分枝比 雄花序 的少, 但 较大; 雌花 成对着 生或 单生, 比雄 花大; 苞片 2; 中性花 伴随着 雌花, 只有 1 个 苞片; 花 萼基部 管状, 上 部 3 裂; 花冠约 与花萼 等长或 稍长, 上部 3 裂; 退 化雄蕊 6; 子房 3 心皮, 3 胚珠, 不 完全 3 室, 被 扁平、 光滑 或直立 的带刺 状尖的 鳞片, 花 柱短, 柱头 3。 果实 球形、 陀螺 形或卵 球形, 顶端 具残留 柱头, 外果 皮薄, 被以 覆瓦状 反折的 鳞片, 鳞片 顶尖光 滑或呈 刺 状尖, 中果 皮薄, 内 果皮不 明显, 种子 1 一 3, 长 圆形、 球形 或钝三 棱形, 肉 质种皮 厚, 酸 或甜, 胚乳 均勾, 坚硬, 带有 从顶端 孔穴。 深 侵人的 种皮, 胚 基生。 约 14 种, 分布于 印度、 中南 半岛至 马来群 岛等亚 洲热带 地区。 我国 1 种, 分布于 云南 西部。  1) 又 称为: 沙拉克 椰子属 (台湾 木本植 物志) 
棕 榈 科  37  1. 滇西 蛇皮果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图版 10: 6-10 Salacca secunda Griff. (1844), (1850)*; Becc. (1921)*; S. J. Pei, S. Y. Chen et S. Q. Tong (1989). Calamus collinus Griff. (1850) * (leaf only) . 植株 丛生, 几 无茎。 叶长约 6 米, 叶 轴下部 背面有 针刺, 上部 无刺; 羽片 整齐排 列, 披 针形, 长 50 — 100 厘米, 宽 5 — 11 厘米, 顶端的 渐短, 两面 绿色, 具 3 条 肋脉, 上面有 刚毛, 边缘 具稀疏 的稍短 刚毛。 雌、 雄花序 的序轴 粗壮, 具 几个着 生穗状 花序的 分枝 花序; 雄 花成对 着生, 长 8 毫米, 花的 小苞片 线形, 被 麟毛; 每个小 佛焰苞 包着一 朵 雌花和 1 朵中 性花, 花 的小苞 片短, 密被长 柔毛状 纤毛; 雌花 (仅 据文献 描述) 球状 卵形, 直径 8 毫米; 无退化 雄蕊; 子房 球形, 3 室, 密被 上举的 针刺状 憐片; 中 性花长 9 毫米。 果实 球状陀 螺形, 果实 形状依 种子多 少而有 变化, 由球形 (合 1 种子) 至近三 棱形 (含 3 种子 ), 直径 6 — 6. 5 厘米, 果 皮薄, 壳质, 密被钻 状披针 形的长 8 — 10 毫米 的暗褐 色而有 光泽的 鳞片; 残留 的柱头 呈不明 显的短 尖头。 种子 球形、 半 球形至 钝三棱 形, 顶 端深的 小孔穴 内含有 珠被侵 入物; 胚乳 角质、 坚硬; 胚近 侧生。 花果期 9 一 10 月。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270 — 1000 米 热带森 林中。 印度、 缅甸 也产。 本 种仅见 于盈江 西部的 热带森 林中, 为我 国稀有 植物。 15. 黄藤属 Daemonorops B1. 茎 直立或 攀援, 单生或 丛生, 多 次开花 (罕 为一次 开花) 结实。 叶羽状 全裂, 羽片 多数, 狭长, 叶 轴顶端 常延伸 为具爪 状刺的 纤鞭; 叶鞘圆 筒形, 不具 纤鞭, 有散 生或成 横列 的刺。 雌雄 异株。 雌雄花 序外表 相似, 开花前 为纺锤 形或圆 筒形, 大 佛焰苞 (即着 生在花 序总梗 上的佛 焰苞) 初时舟 状或圆 筒状, 外面具 直刺, 开花 后纵向 劈裂或 张开成 扁平 状并常 脱落; 分 枝上的 二级佛 焰苞具 不明显 的极短 的或近 漏斗状 瓣片。 雄花 序开花 时 在舟状 佛焰苞 组的种 类中呈 密集圆 锥状) 在 早落佛 焰苞组 (我国 不产) 的种类 中呈延 长状、 狭 而直的 花序, 罕为铺 散状; 雄 小穗轴 通常互 生二列 的花, 小佛 焰苞鳞 片状; 总 苞不 明显, 雄花 单生于 小佛焰 苞里, 花 萼小, 近 杯状, 具 3 齿或 甚至圆 筒状, 花 冠长于 花萼, 几 乎裂至 基部成 3 片, 雄蕊 6; 雌 花序圆 锥状, 常 密集, 小 穗轴的 每朵雌 花常伴 随着 1 朵中 性花, 雌花 的小佛 焰苞短 环状, 极 少为漏 斗形; 雌 花大于 雄花, 卵形, 退化 雄蕊 6 枚 在基部 合生成 环状; 子房被 鳞片, 不完全 3 室, 胚珠 3 基着, 倒生, 花 柱短或 圆 锥状, 柱头 3。 果实 球形, 卵 形或椭 圆形, 顶端 多少具 喙并冠 以外弯 的宿存 柱头, 外 果 皮薄, 被紧贴 外折的 鳞片。 种 子通常 1 颗, 球 形或稍 压扁, 胚 乳深嚼 烂状, 胚 基生。 约 115 种, 分布 于亚洲 热带的 中南半 岛至马 来群岛 及巴布 亚新几 内亚。 我国有 1 种, 分布于 广东东 南部、 香港、 海南及 广西西 南部, 云南有 栽培。 本属 中约有 10 多种, 其 果实能 分泌出 红褐色 树脂, 可 作染料 和中药 "血 竭", 如产 于 印度尼 西亚的 龙血藤 Daemonorops draco B1. 和产于 马来西 亚的双 叶黄藤 D. didymo- phyllaBecc. 、 小 刺黄藤 D. micracantha Becc. 和短 穗黄藤 D. brachystachys Furtad 等。 
3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2 1—7. 黄藤 Daemonoropsmargaritae (Hance) Becc. , 1. 叶销、 叶柄基 部和未 开放的 花序, 2. 叶中部 (背面 ) 示羽片 和刺, 3. 叶 顶部, 示羽片 和一段 纤鞭, 4. 雌 花序, 示 舟状佛 焰苞和 花序, 5. 果实, 6. 种子纵 剖面, 7. 雄花。 (刘怡 涛绘) 
棕榈科  39  此外, 本 属多数 种类的 藤茎可 供编织 藤器。 1. 黄藤 (图鉴 ) 图版 12: 1-7 红藤 (海南 ) Daemonorops matgaritae (Hance) Becc. (1902), (1911)* ; Merr. (1934);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 1991) * . Calamus rnargaritae Hance (1874). 茎初时 直立, 后 攀援。 叶羽状 全裂, 羽片 部分长 1 一 2. 5 米, 顶端延 伸为具 爪状刺 的 纤鞭; 叶轴下 部的上 面密生 直刺; 叶轴背 面沿中 央具单 生的向 上部为 2 — 5 个 合生的 刺 而在顶 端的纤 鞭则具 半轮生 的爪, 叶 柄背面 凸起, 具稀疏 的刺, 上面具 密集的 常常是 合 生的短 直刺; 叶鞘 具囊状 凸起, 被早落 的红褐 色的鳞 秕状物 和许多 细长、 扁平、 成轮 状排列 的长约 2.5 厘米 的刺, 大刺之 间着生 许多较 小的针 状刺。 羽 片多, 等距 排列, 稍 密集, 两面 绿色, 线状 剑形, 先 端极渐 尖为钻 状和具 刚毛状 的尖, 长 30 — 45 厘米, 宽 1.3 — 1.8 厘米, 具 3 (-5) 条 肋脉, 上面具 刚毛, 背面 仅中肋 具稀疏 刚毛, 边 缘具细 密的 纤毛。 雌雄 异株。 花序 直立, 开 花前为 佛焰苞 包着, 呈纺 錘形, 并具 短壕, 长约 25 — 30 厘米, 外面的 佛焰苞 舟状, 两 端几乎 均勾地 渐狭, 上面具 长短不 一的平 扁的、 常常是 片状的 三角形 渐尖的 直刺, 里面的 佛焰苞 少刺或 无刺; 开花 结果后 佛焰苞 脱落; 花 序分枝 上的二 级佛焰 苞及小 佛焰苞 均为苞 片状, 阔 卵形, 渐尖; 雄花序 上的小 穗轴密 集, 长约 3 厘米, 花 密集, 雄花 长圆状 卵形, 长 5 毫米, 花萼 杯状, 浅 3 齿, 花冠 3 裂, 约 2 倍长于 花萼, 总苞浅 杯状; 雌花 序的小 穗轴长 2 — 4 厘米, 明显 之字形 曲折, 每侧有 4 一 7 朵花; 总 苞托苞 片状, 包着 总苞的 基部, 总苞 为稍深 杯状; 中性花 的小窠 稍 凹陷, 呈 明显半 圆形; 果被 平扁; 花 冠裂片 2 倍长于 花萼, 披 针形, 稍 急尖。 果球 形, 直径 1.7 — 2 厘米, 顶端 具短粗 的喙, 鳞片 18 — 20 纵列, 中央 有宽的 沟槽, 具光 泽, 暗草 黄色, 具稍 淡的边 缘和较 暗的内 缘线。 种子近 球形, 压扁, 胚 乳深嚼 烂状, 胚 近 基生。 花期 5 月, 果期 6 — 10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产 广东东 南部、 香港、 海南及 广西西 南部。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可供 编织。 16. 省藤属 Calamus Linn. 茎 攀援或 直立, 丛生或 单生。 叶鞘通 常为圆 筒形, 常 具刺; 叶柄 具刺或 无刺, 基部 常膨 大呈囊 状凸起 (膝曲 状); 叶轴 具刺, 顶端延 伸为带 爪状刺 的纤鞭 或不具 纤鞭; 叶 羽状 全裂, 羽片 (或称 小叶) 单片或 数片成 组着生 于叶轴 两侧, 线形、 披 针形、 剑形、 卵 形或椭 圆形, 基部 变狭,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常具 刚毛; 托叶鞘 宿存或 凋落。 雌雄异 株, 雌 雄花序 同型或 异型, 顶端常 延伸成 纤鞭或 尾状附 属物。 花序 主轴及 分枝花 序着生 大 小的佛 焰苞; 雄 花序三 回分枝 或二回 分枝, 分枝 上着生 小穗状 花序, 其 上着生 小佛焰 苞, 雄花即 着生在 小佛焰 苞里, 总苞 杯状, 花萼 管状或 杯状, 3 裂, 花冠 3 裂, 雄蕊 6; 雌花 序为二 回分枝 或一回 分枝, 每个小 佛焰苞 里除了 一个总 苞外, 其外面 还套着 或托着 一个外 总苞称 之为总 苞托; 总 苞外侧 还有一 个凹穴 称之为 小窠, 里面 着生中 性花; • 雌花 
40  云南 植物志  单 生或成 对着生 于每个 小佛焰 苞内, 每 朵雌花 伴随着 1 朵 中性花 (不 育雄花 ), 花萼 3 裂, 花冠 3 裂, 花萼 与花冠 (两 者统称 花被) 宿存, 结果时 的花被 (简称 果被) 呈扁平 状 梗状; 退 化雄蕊 6; 子房被 鳞片, 3 室, 3 胚珠, 花柱 短柱头 3。 果实 球形、 卵 球形或 椭 圆形, 顶端 具短喙 或缺; 被 鳞片。 种子 1 (2 — 3) 颗, 长 圆形、 近球 形或罕 为棱角 形成 扁形, 表 面平滑 或具洼 点或具 沟纹, 在 合点处 常凹人 或成小 孔穴; 胚 乳均匀 或嚼烂 状, 胚 基生, 罕为 侧生。 约 370 种, 广 泛分布 于亚洲 热带和 亚热带 地区, 少数分 布于大 洋洲和 非洲。 我国约 有 38 种和 26 变种, 分 布于东 南部、 南部至 西部各 省区, 其 中主要 分布于 云南、 广西、 广东、 海南等 省区。 云 南约有 15 种 21 变种。 本属 多数种 类的藤 茎质地 柔靭, 可供编 织各种 藤器、 家具 和作手 杖用, 是手 工业的 重要 原料。 分种 检索表 I (44) 叶 轴顶端 不延伸 为具爪 状刺的 纤鞭; 茎 直立至 攀援。 2(7) 蓥直立 至半攀 援状; 花序 轴顶端 通常不 延伸为 纤鞭或 尾状附 属物, 罕 见花序 顶端具 尾状附 属物者 (仅见 于直立 省藤) 或纤鞭 (如狭 叶省藤 ); 胚乳 均勾, 罕为 嚼烂状 (仅 见于 直立省 藤 )。 3 (6) 雌 花序较 粗壮, 二 回分枝 (雄 花序为 部分三 回分枝 ); 羽 片整齐 排列, 背面 具刺状 刚毛; 果 实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具 短喙, 瞬片 12 纵列, 边缘 无毛, 中央有 沟槽, 果 被平展 (即花 萼完全 裂至基 部)。 4(5) 果 实大, 椭 圆形或 卵状楠 圆形, 长 2. 7 — 3. 5 厘米, 直径 1.8 厘米 '- la. 直 立省藤 C. erectus var. erectus 5(4) 果实 较小, 椭 圆形, 长约 2.2 厘米, 直径约 1.5 厘米 lb. 遣 缅省藤 C. erectus var. birmanicus 6(3) 雌 花序较 纤细, 二 回分枝 (雄花 序未见 ); 羽片每 2 (-3-4) 片成组 排列, 背面被 灰白色 或 色柔软 棉毛和 星散的 微刺; 果 实长卵 球形或 卵状椭 圆形, 具 尖喙, 麟片 21 — 23 纵列, 边 缘密被 锈色或 栗褐色 绒毛, 中央无 沟槽; 果被 凸起, 略梗状 2b* 狭叶 省藤 C. oxycarpus var. angustifolius 7 (2) 茎攀 援状; 花序 轴顶端 延伸为 纤鞭或 尾状附 属物; 胚 乳均匀 或为嚼 烂状。 8 (23) 胚乳 均勾。 9 (10) 羽 片整齐 排列或 叶下部 的羽片 不等距 排列, 线状 剑形, 长 32 — 47 厘米, 宽 1.4 一 2 厘米, 5 条叶脉 (中 脉突出 ); 叶轴背 面具黑 色单生 的爪状 短刺; 果 实倒卵 球形, 长约 1.2 厘米, 直 径约 1 厘米; 鳞片 18 纵列, 中 央沟槽 不明显 3. 滇 南省藤 C. henryanus 10 (9) 羽片每 2 — 4 (-5) 片成组 排列; 果实球 形至椭 圆形, 憐片 16 — 18 或 21 — 26 纵列。 II (16) 羽 片狭披 针形, 指 向不同 方向。 12 (13) 羽片每 2 — 4 片成组 排列, 长 15 — 40 厘米, 宽 1.5 — 2. 8 厘米; 叶轴具 单生或 2 — 3 个聚生 的长 1 一 4 厘米的 直刺, 叶 柄两侧 具刺; 果实 球形, 有 时近陀 螺形, 直径 8 — 9 毫米; 蛾片 16—18 纵列 4b. 勐 捧省藤 C. viminalis var. fasciculatus 13 (12^ 羽片每 2 — 4 (一 5) 片成组 排列, 长 50 — 60 厘米, 宽 (1.5 —) 2 — 2. 3 厘米; 叶轴 背面具 单 生的长 2 (-2.5) 厘米 的刺; 叶 柄两侧 及上面 具长短 不一的 直刺。 
棕 榈 科  41  14(15) 果实椭 圆形, 长 1.7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隣片 21_22 纵列 • 5a. 无量 山省藤 C. wuliangshanensis var. wuliangshanensis 15 (14) 果实 球形, 较大, 直径 2.5 厘米, 锁片 26 纵列 5b. 球 果无置 山省藤 C. wuliangshanensis var. sphaerocarpus 16 (11) 羽片线 状披针 形或狭 剑形。 17 (20) 羽片 线状披 针形。 18 (19) 羽片每 2 — 4 片成组 排列或 近等距 排列, 长 15 — 22 厘米, 宽 10 — 13 毫米, 5 条叶脉 上面具 刚毛, 背 面蔬被 微刺; 叶轴 背面具 短的下 弯的爪 状刺, 叶 柄边缘 具针状 刺或爪 状刺; 叶銷 具散生 直刺; 果实 球形, 直径 5 -6 毫米; 隣片 18 纵列, 边 缘具栗 褐色的 外缘线 6b. 揭 鎖省藤 C. balansaeanus var. castaneolepis 19 (18) 羽 片整齐 排列, 长 15 — 17 (-25) 厘米, 宽 6 — 10 (-12) 毫米, 3 条叶脉 上面及 背面具 刚毛; 叶 鞘上具 合生、 近轮 生的三 角形片 状刺, 其间 还有许 多小的 稍间断 的环状 脊或^ 纹; 果 实球形 至略长 圆形, 锁片 15 (-17) 纵列 7. 敏 鞘省藤 C. nigosus 20 (17) 羽片狭 剑形, 长 30 — 35 (-48) 厘米, 宽 1 .8 — 2 厘米。 3 条叶脉 上面具 刚毛, 背面具 微刺; 叶鞘上 面具淡 褐色、 星散、 单生、 扁平、 狭三 角状披 针形和 钻状、 有 弹性、 长 8 — 12 (— 25) 毫米 的刺, 其间 混生许 多同形 小刺。 21 (22) 果实 球形, 直径 7 毫米; II 片 18 纵列 8a. 褐 鞘省藤 C. guruba var. guruba 22 (21) 果实椭 圆形, 长 14 毫米, 直径 9 毫米, 锁片 15 (-17) 纵列 8b. 椭圆 果省藤 C. guruba var. ellipsoideus 23 (8) 胚乳嚼 烂状。 24 (33) 羽片 稍整齐 排列, 罕见叶 下部为 2 — 3 片成 组排列 (仅 见于黑 鳞秕藤 ); 果被 平展。 25 (28) 果实 较小; 鳞片 15 纵列, 中 央有不 明显的 沟槽。 26 (27) 果实椭 圆形, 长 10 — 12 毫米, 直径 7 — 8 毫米; 锁片 草黄色 9a. 杖藤 C. rhabdocladus var. rhabdocladus 27 (26) 果实近 球形, 长 7 — 10 毫米, 直径 7 — 10 毫米; il 片 暗褐色 9b. 弓弦藤 C. rhabdocladus var. globulosus 28 (25) 果实 较大; 憐片 12 纵列, 中央有 沟槽。 29 (32) 叶 轴背面 中央具 1 列单 生的爪 状刺; 叶鞘 上密被 单生的 或有时 合生的 极不相 等的薄 片状渐 尖的 近横列 的刺。 30 (31) 叶鞘、 叶轴 及叶柄 上略被 隣秕; 果 实卵球 形或椭 圆形, 长 3 — 3. 8 厘米, 直径 2 — 2. 2 米 10a. 长 鞭藤. C. flagellum var. flagellum 31 (30) 叶销、 叶 轴及叶 柄上密 被黑色 隣秕; 果 实卵球 形或椭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直径 1.3 — 1.5 厘米 10b. 黑 錄秕藤 C. nagellum var. furvifurfuraceus 32 (29) 叶轴 背面具 下弯的 基部淡 褐色、 上部 黑色的 2 — 3 个合生 的刺; 叶鞘上 密被单 生的或 生的片 状极 渐尖的 更明显 成斜列 的刺; 果 实阔卵 形或近 球形, 两端 等圆, 长 2. 5 — 2. 6 厘米, 直径 2_2.2 厘米 11. 勐 腊鞭藤 C. karinensis 33 (24) 羽片 成组或 不等距 排列, 果被 梗状。 34 (39) 羽 片成组 排列。 35 (38) 羽片每 2 — 3 片成组 排列, 披 针形或 披针状 椭圆形 至倒披 针形, 叶脉上 无刺或 有时具 少数微 刺, 其余处 无刺, 边缘 具刺, 先端具 刚毛; 果实 球,, 直径 8 — 10 毫米。 36 (37) 羽片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具 3 — 5 (— 7)' 条叶 脉, 有时 中脉上 具少数 微刺; 雌花 序 较长, 分枝花 序较多 (5 — 8 个), 小 穗状花 序多而 密集; 果 实锁片 20 — 21 纵列 12. 多 穗白藤 C. bonianus 
42  云南 植物志  37 (36) 羽片长 10 — 20 厘米, 宽 1.7 — 3 厘米, 具 3 条 叶脉, 两面 无刺; 雌花序 较短, 分枝 花序较 少 (3 — 4 个), 小 穗状花 序少而 稀疏; 果 实鳞片 21 — 23 纵列 …… 13. 白藤 C. tetradactylus 38 (35) 羽片 (2 —) 3 — 5 片成 组排列 (叶基 部偶有 单生的 ), 倒披针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3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果实 卵状椭 圆形, 鲜时橙 红色, 干时草 黄色, 长 2. 5 — 3 厘米, 直 径 1.4— 1.7 厘米; 娥片 19 一 21 纵列 • 14. 小省藤 C. gracilis 39 (34) 羽片 不等距 排列。 40 (43) 叶 轴每侧 有羽片 6 — 8 (-11) 片, 椭圆状 披针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30^35 厘米, 宽 4. 5 — 5 厘米; 叶 鞘上具 长短、 大小不 等的近 圆锥状 的刺; 果 实椭圆 形至近 球形。 41 (42) 雌花序 的一级 佛焰苞 上具少 数单生 的爪或 针刺, 小 穗轴上 的雄花 稀疏、 较少、 卵形 (长 4 毫米, 宽 2.5 毫米) 15a. 云 南省藤 C. yuimanensis var. yunnanensis 42 (41) 雌花序 的一级 佛焰苞 粗壮, 具 稍密而 粗的爪 状刺, 小 穗轴上 的雄花 较多而 密集, 粗硕、 阔 卵形 (长 3.5 毫米, 宽 3 毫米) 15b. 密 花省藤 C. yunnanensis var. densiflonis 43 (40) 叶 的羽片 排列与 原变种 相似, 但 较小, 长 15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叶鞘上 具明显 的半圆 锥状的 刺且其 基部具 瘤突; 花序亦 较短小 (长 度仅为 变原种 之半) 15c. 屏 边省藤 C. yunnanensis var. intermedius 44 (1) 叶轴顶 端延伸 为具爪 状刺的 纤鞭; 茎 攀援。 45 (66) 花序轴 顶端具 纤弱的 纤鞭或 尾状附 属物; 胚乳浅 嚼烂状 或深嚼 烂状。 46 (57) 胚 乳浅嚼 烂状或 胚乳中 央部分 均勾, 周 围浅嚼 烂状。 47 (52) 羽片 不等距 或近等 距排列 (如巨 藤), 披 针形, 长 (一 46) 50 — 55 厘米, 宽 3— 5 (— 7) 厘 米; 叶鞘 的囊状 凸起处 具刺或 无刺, 其余部 分具单 生或合 生的长 3 — 5 厘米 的刺, 其 间有同 形的水 平或微 向上的 小刺。 48 (49) 带 鞘茎粗 4 厘米, 叶鞘的 囊状凸 起处具 星散的 长刺; 果实卵 状椭圆 形至椭 圆形, 全长约 1.7 厘米, 直径 1.1 厘米; 錄片 19— 21 纵列 16. 大藤 C. wailong 49 (48) 带鞘 茎粗达 5. 5 — 8 厘米, 叶销的 « 状凸起 处密被 短刺或 无刺; 果实卵 状椭圆 形至长 圆形, 全长 2.2 厘米, 直径 1.3 厘米; 憐片 15 — 18 纵列。 50 (51) 带鞘 茎粗达 8 厘米, 叶 销的囊 状凸起 处密被 短刺; 果实 卵状椭 圆形, 麟片 15 ((— 17) 纵列 17a. 巨藤 C. giganteus var. giganteus 51 (50) 带鞘 茎粗达 5.5 厘米, 叶鞘 的囊状 凸起处 无刺; 果实 长圆形 或近圆 柱形, 果 实大小 如原变 种; 锁片 18 纵列 17b. 粗 壮省藤 C. giganteus var. robustus 52 (47) 羽 片成组 排列, 顶端 有单片 着生, 椭圆状 披针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30 — 50 厘米, 宽 3 — 6 厘 米; 叶鞘 的囊状 凸起处 无刺, 其余 部分具 单生或 近合生 的刺; 果实卵 状椭圆 形或近 倒卵球 形; 麟片 18 纵列。 53 (56) 羽片每 2 — 3 片成组 排列, 羽片长 30 — 50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带鞘 茎较粗 (直径 4_5厘 米); 果实长 1.5 — 1.8 厘米, 直径 1 一 1.2 厘米 (长穗 省藤果 实未见 )。 54 (55) 雄花 序长约 2 米, 一 级分枝 花序长 40 — 50 厘米; 叶 鞘上大 刺之间 有小刺 18a. 泽生藤 C. palustris var. palustris 55 (54) 雄花序 特别长 (约 为原 变种的 1.5 倍), 分 枝花序 也较长 (长 60 厘米) 叶鞘 上大刺 之间几 无小刺 18b. 长 穗省藤 C. palustris var. longistachys 56 (53) 羽片每 2 片成组 排列, 羽片 较小; 带鞘 茎较细 (直径 2.5 厘米 ); 果 实较小 (长 1.2 厘米, 直径 1 厘米) 18c. 滇 越省藤 C. palustris var. cochinchinensis 57 (46) 胚 乳深嚼 烂状。 
棕 榈 科  43  果 实较大 (直径 2 厘米以 上); 叶销 的囊状 凸起处 具刺或 无刺, 其余部 分的大 刺呈水 平或下 弯, 大 刺之间 的小刺 较短。 叶鞘上 的囊状 凸起处 无刺, 其余 部分具 单生或 多少合 生的长 2 — 3 厘米 的近成 列的水 平或下 弯 的刺, 大刺 之间有 许多长 1 一 5 毫米 的向上 微刺; 雌 花序长 1 米; 羽片 2 — 4 成组 排列, 基 部及顶 部单生 19b. 盈 江省藤 C. nambariensis var. yingjiangensis 叶鞘 上的囊 状凸起 处有星 散的长 1 厘米 的刺, 其 余部分 的刺稍 狭窄而 稍密, 大刺之 间的小 刺 较长, 呈水 平或微 向上; 雌花序 较短或 较长; 羽片 2 — 3 片成组 排列。 羽片 2 — 3 片成组 排列; 雌花 序较短 (长 35 — 50 厘米 ), 分枝花 序较少 (3 — 4 个); 果实球 形 19c. 高地 省藤 C. nambariensis. var. alpinus 羽片 2 片成组 排列; 雌花 序较长 (长 1.2 米), 分枝花 序较多 (5 — 7 个); 果实 摘圆形 … 19d. 版 纳省藤 C. nambariensis var. xishuangbannaensis 果 实较小 (直 径在 1.6 厘米以 下); 叶销上 的囊状 凸起处 具刺或 无刺。 叶鞘上 的囊状 凸起处 有星散 小刺, 其余部 分的大 刺较多 而密, 向 上或部 分呈水 平状, 靠近 叶腋 部的刺 更长; 叶鞘上 无花纹 19e. 勐 龙省藤 C. nambariensis var. menglongensis 叶鞘上 的囊状 凸起处 无刺, 其 余部分 具稀疏 的几个 长刺或 无刺; 叶銷 上具暗 绿色与 白色相 间 的大理 石花纹 20b. 麻鸡藤 C. multinervis var. menglaensis 花 序轴顶 端不具 纤鞭或 尾状附 属物; 胚乳嚼 烂状。 羽片 通常每 2 片成组 (对) 排列, 两面 绿色, 基部 或顶部 的羽片 单生。 羽片披 针形, 长 30 — 35 厘米, 宽 4. 5 — 6. 5 厘米; 果实倒 卵形, 全长 3.4 厘米, 直径 2.2 厘米 (最宽 处), 鲜时黄 白色, 干时淡 黄色; 憐片 21 纵列 21. 倒卵 果省藤 C. obovoideus 羽片 2 — 4 片成组 排列, 上面 绿色, 背 面稍苍 白色。 羽片 2 (— 3) 片成组 排列, 披 针形, 长 (37 —) 40 — 43 厘米, 宽 2.5 厘米; 果实 椭圆形 (未完 全成熟 ), 长 1.8 — 1.9 厘米, 直径 1.3— 1.4 厘米; 娥片 18 纵列 22b. 助 海省藤 C. inermis var. menghaiensis 羽片 2 — 4 片成组 排列, 长圆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35 — 42 厘米, 宽 5 — 8. 5 厘米; 果实 卵状椭 圆形至 柱状长 圆形, 全长 1.7—2. 2 — 3. 2 厘米, 直径 1 一 1.5 厘米, 鳞片 18 — 20 纵列。 雌 花序长 60 — 100 厘米, 分枝 花序长 25 — 30 (-35) 厘米, 每侧有 6 — 10 个 小穗状 花序。 果实卵 状椭圆 形全长 2.2 厘米, 直径 1.3— 1.4 厘米; 鳞片 18 纵列 23a. 宽刺藤 C. platyacanthus var. platyacanthus 果实 柱状长 圆形, 全长达 3.2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鳞片 18 纵列 23b. 长果 宽刺藤 C. platyacanthus var. longicarpus 雌花 序比原 种长约 1 倍, 分 枝花序 较长, 小穗 状花序 较多; 果实 较小, 全长 1.7 厘米, 直 径 1 厘米; 蛾片多 1 一 2 纵列 23c. 中 穗省藤 C. platyacanthus var. mediustachys  1. 直 立省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Calamus erectus Roxb. (1832); Mart. (1838);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Becc. (1908)*; S. J. Pei, S. Y. Chen et S. Q. Tong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 Calamus macrocarpus Griff. (1850) * ; C. erectus Roxb. var. macrocarpus Becc. Hook. f. (1892); C. collinus Griff. (1845), (1850); C. erectus Roxb. var. col!i"a Becc. (1892). 
44  云南 植物志  la. 直 立省藤 (原 变种) 图版 13: 1-10 var. erectus 茎 直立, 粗壮, 丛生, 裸茎粗 5 — 6 厘米, 高 5 米 以上。 叶长 2.5—3.5 米, 顶端不 具 纤鞭; 叶轴 背面由 下部向 上部具 半轮生 至单生 的刺; 羽 片等距 排列, 剑形, 最 大的长 60 — 75 厘米, 宽 3. 5 — 6 厘米, 两面 具刺状 刚毛, 边 缘疏被 微刺, 先端具 刚毛; 叶柄 长, 具轮 生或半 轮生的 长刺; 叶 鞘在腹 面张开 (不完 全的管 状), 具密集 而不整 齐的近 成列的 长刺; 托叶鞘 很大, 在叶 的腹面 纵裂成 2 个 大的长 耳状, 上 面密被 成横列 的黑色 短 刚毛。 雌 雄花序 异型, 雄花 序为部 分三回 分枝, 长约 3 米, 具 4 一 5 个分枝 花序, 不 具 或具短 纤鞭; 下 部的分 枝花序 最大, 长 30 — 50 厘米; 一 级佛焰 苞由管 状纵裂 成纤维 状, 多少 具刺; 雄 花长约 9 毫米; 雌花 序长约 1.3 米, 二回 分枝, 顶端 退化成 1 个小穗 状花 序或纤 弱的短 尾状附 属物, 具 7 — 8 个分枝 花序, 下部的 小穗状 花序长 15 厘米; 雌 花宽圆 锥状, 长约 6 毫米; 果实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全长 2. 7 — 3. 5 厘米, 直径 1.8 厘米, 基 部圆形 和几不 具梗, 顶端 具短嫁 状乳头 突起, 鳞片 12 纵列, 中央 有宽的 沟槽。 种 子长卵 球形, 长 2 — 2. 4 厘米, 直径 1.2 — 1.5 厘米, 两端 稍圆, 表面具 稍细的 洼点, 胚乳 嚼烂状 , 胚基生 。 花果期 12 月。 • 本种 仅见于 盈江西 部海拔 270 — 5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印度、 缅甸 也产。 lb. 滇 缅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3: 11-12 var. birmanicus Becc. (1902), (1908)*; S. J. Pei , S. Y. Chen et S. Q. Tong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ir.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雌 花序更 纤细, 顶端具 较长的 带皮刺 的尾状 附属物 (纤鞭 ), 而果实 较小, 椭 圆形, 长约 2.2 厘米, 直径约 1.5 厘米。 花果期 12 月。 产 盈江、 孟连 等地。 缅甸 也产。 2. 尖 果省藤 (广西 植物) Calamus oxycarpus Becc. (1913)* ; C. F. Wei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1). 2a. 尖 果省藤 (原 变种) var. oxycarpus 原 变种产 贵州、 广西。 云南 不产。 2b. 狭 叶省藤 (新拟 ) (变种 ) 图版 14 var. angustifolius S. Y. Chen ex K. L. Wang (2002) . 茎直立 至半攀 援状, 高 2 — 5 米, 带 销茎粗 1.5 厘米, 裸 茎粗约 1 厘米。 叶长 80 — 95 厘米, 顶 端不具 纤鞭; 羽片 2 (-3-4) 片成组 排列, 披 针形, 较原 变种狭 而短, 长 20 — 30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上面暗 绿色, 背面被 灰白色 或褐色 的柔软 棉毛和 星散微 刺, 边缘 具稀疏 紧贴的 微刺; 3 条叶脉 (原 变种 5 条 叶脉) 上 具稀疏 微刺。 叶轴 上面、 两 侧及背 面具稀 疏的爪 状刺。 叶鞘上 无囊状 凸起, 具长 1 一 2 厘米 三角形 渐尖黑 褐色但 基部稍 膨大而 淡黄褐 色的常 3 — 5 个成斜 列着生 的刺, 叶鞘 在叶柄 对面开 口斜裂 至叶鞘 的 一半, 叶鞘口 密生长 2 厘米或 更长的 黑褐色 的刚毛 状刺。 托叶 鞘长达 3 — 4 厘米, 擬 裂成纤 维状。 雄花序 未见。 雌花序 (果序 ) 二回 分枝, 长 鞭状, 顶端 纤鞭长 1.5 厘米; 着生 几个疏 离的长 12 — 20 厘 米分枝 花序, 每侧有 3 — 4 个小 果穗, 长 5 — 10 厘米。 基部 
棕 榈 科  45  图版 13 1—10. 直 立省藤 Calamus erectus Roxb. var. erectus, 1. 叶鞘 及叶柄 基部, 示 刺的排 列及托 叶销, 2. 叶柄 下部, 3. 叶 中部, 示羽片 排列, 4. 叶 顶部, 5. 果序 一段, 6. 果实, 7. 种子纵 剖面, 8. 种子横 剖面, 9. 雄花序 之小穗 状花序 一段, 10. 雄花; 11—12. 滇 缅省藤 C. erectus Roxb. var. birmanicuB Becc. , 11. 果实, 12. 蝌片。 (刘怡 涛绘) 
棕榈科  47  的 一级佛 焰苞长 管状, 稍扁, 上部撕 裂成纤 维状。 一 级佛焰 苞及花 序轴被 脱落性 的黑褐 色 或锈色 绒毛, 上面具 长短不 一的爪 状刺。 小穗 轴紧贴 于花序 轴上, 着生 于各自 的佛焰 苞 下部。 小 佛焰苞 为斜漏 斗形。 总苞深 杯状, 陷 入小佛 焰内, 中性花 的小窠 明显, 深 凹, 并 在总苞 托外面 连合, 形 成一个 中性花 的杯状 总苞, 小于 雌花的 总苞。 雌花 未见。 果被 凸起, 略 梗状; 果 实长卵 球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2.5 厘米, 直径约 1.1 一 1.4 厘 米, 在顶端 骤縮成 圆锥状 的喙; 鳞片 21 — 23 纵列, 中 央不具 沟槽, 淡黄 色并向 顶尖渐 变为亮 黑色, 边缘密 被锈色 绒毛。 种子长 圆状, 腹面稍 扁平, 长 16 毫米, 宽 9 一 11 毫 米, 厚 7 毫米,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果期 5 — 6 月。 产屏边 (大围 山保护 区)、 河口、 文山、 西 畴和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1600 — 1850 米山 地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西 畴县香 坪山。 藤 茎质地 一般, 可供 编织。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 羽片每 2 (-3-4) 片成组 排列, 狭而短 (长 20 — 30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 果 实长卵 球形或 卵状椭 圆形, 具 尖喙, 鳞片 21 — 23 纵列。 3. 滇 南省藤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图版 15 Calamus henryanus Becc. (1902), (1908)*; 西双 版纳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种 子植 物名录 (1984); C. F. Wei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1). 茎 攀援, 长约 10 米, 带 鞘茎粗 1.6 — 2 厘米, 裸茎粗 0.8 — 1 厘米。 叶长约 1 一 1.3 米, 顶 端不具 纤鞭; 羽 片稍整 齐排列 (下 部的 羽片不 等距, 中、 上部的 羽片等 距排列 ), 线状 剑形, 长 32 — 47 厘米, 宽 1.4 一 2 厘米, 先端渐 尖成具 刚毛状 微刺的 尖头, 5 条叶 脉, 两面具 微刺, 中脉较 突起, 边缘具 紧贴的 微刺; 叶轴 背面具 黑色、 单生的 爪状短 刺, 两 侧边上 具短的 水平的 直刺; 叶柄长 30 — 50 厘米, 两侧 边缘及 背面疏 被单生 爪刺; 叶鞘具 浅囊状 凸起, 被褐色 鳞秕, 具长 1 一 2 厘米 三角形 渐尖的 扁刺, 刺 的边缘 具流苏 状褐色 鳞秕。 雌 雄花序 同型或 异型, 二回 分枝, 或雄 花序基 部偶有 三回分 枝的, 长鞭 状, 顶端具 纤鞭; 雌 花序长 2. 5 — 3 米, 雄 花序长 1 一 2 米或 更长; 具 4 一 7 个疏 离的分 枝 花序, 长 20 — 35 厘米; 一级佛 焰苞长 管状, 被短 爪刺, 上部 撕裂; 雄 的小佛 焰苞为 不 对称漏 斗形; 雌的小 佛焰苞 为耳状 苞片: 雄 小穗状 花序长 2 — 4 厘米, 顶端的 较长; 雌 小穗状 花序长 4 一 5 厘米或 更长, 小穗梗 藏于各 自的二 级佛焰 苞内; 雄花长 圆形, 长 约 5 毫米; 雌花 的总苞 托着生 于各自 小佛焰 苞的底 部和上 一个小 佛焰苞 的基部 (非 贴生 于花轴 上), 总複套 在总苞 托上; 中性 花的小 窠由一 个长约 1 毫米 的胼胝 质的细 梗支撑 着; 雌花长 4 毫米。 果 被不具 梗状; 果 实倒卵 球形, 长约 1.2 厘米, 直径约 1 厘米, 具 尖喙, 靖片 18 纵列, 黄 褐色, 有 一条宽 的栗褐 色的内 缘线, 中央 沟槽不 明显, 边缘具 狭的干 膜质, 啮 蚀状。 种 子为不 规则的 球状, 具棱, 直径 6 毫米,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花期 4 月, 果期 11 月。 产 盈江、 景洪、 勐腊、 思茅、 江城、 绿春、 富宁 等地。 模式标 本采自 思茅。 藤 茎质地 一般, 可供 编织。 4. 柳 条省藤 (中 国植 物志) Calamus viminalis Willd. (1799); Mart. (1949); Becc. (1902), (1908)*; 中国 植物志 (1991). 
图版 15 1—6. 滇 南省藤 Calamus henryanus Becc. 1. 叶销 (示 刺的 排列) 及叶的 基部, 2. 叶 下部, 3. 叶 顶部, 4. 果序 (示 小果穗 ), 5. 果实, 6. 种子纵 剖面。 (刘怡 涛绘) 
棕榈科  49  4a. 柳 条省藤 (原 变种) var. viminalis 原 变种产 印度尼 西亚的 爪哇。 我国 不产。 4b. 勐 捧省藤 (变种 ) 图版 16: 1-5 var. fasciculatus (Roxb. ) Becc. in Hook. f. (1892), (1908)*; S. J. Pei, S. Y. Chen et S. Q. Tong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Calamus fasciculatus Roxb. ( 1832) ; Kurz ( 1877) . 茎 攀援, 丛生, 带 鞘茎粗 2 — 3 厘米, 裸 茎粗约 1.5 厘米。 叶长 1 一 1.5 米, 顶端不 具 纤鞭; 羽片 2 — 4 片成组 着生, 指 向不同 方向, 狭披 针形, 长 15 — 40 厘米, 宽 1.5 — 2.8 厘米, 约 3 条 叶脉, 中脉 尖突, 两 面均被 微刺, 边 缘亦具 微刺; 叶 轴具长 1 一 4 厘 米的 单生或 2 — 3 个 聚生的 直刺; 叶柄长 10 — 20 厘米, 两侧 具长短 不等的 直刺; 叶销具 囊状 凸起, 被单 生或几 个合生 成近斜 列的长 1 一 2. 5 厘米的 扁刺; 托叶销 很短。 雄花序 三回 分枝, 分枝花 序长约 15 厘米; 雄 花花蕾 卵形;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长约 3 米, 顶端 具 带爪状 刺的长 纤鞭, 有 4 个分枝 花序, 长 30 — 40 厘米, 每侧有 10 — 15 个小 穗状花 序; 一级佛 焰苞长 管状, 具散生 的爪状 短刺。 雌花 未见。 果被 扁平; 果 实小, 豌 豆状, 球形或 稍扁, 有 时近陀 螺形, 直径 8 — 9 毫米, 顶端 具喙, 姨片 16 — 18 纵列, 草 黄色, 中 央有浅 沟槽, 边缘浅 灰色, 顶端 褐色。 种子近 球形, 压扁, 宽约 6 毫米, 厚 4 毫米, 表面 具凸起 和深的 洼穴, 中央 有合点 孔穴;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果期 4 月。 产 盈江、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270 — 800 米 的次生 林中。 印度、 孟加 拉国、 缅甸及 中南 半岛有 分布。 在勐 腊的傣 族村寨 中常见 栽培。 藤 茎可供 编织。 5. 无 S 山省藤 (云 南植物 研究) Calamus wuliangshanensis S. Y. Chen, K. L. Wang et S. J . Pei (2002) . 5a. 无量 山省藤 (原 变种) 图版 16: 6—8 var. wuliangshanensis 茎 攀援, 丛生, 中等 大小, 带 鞘茎粗 2. 5 — 3 厘米, 裸茎粗 2 — 2. 3 厘米。 叶长 (2.2-) 2. 4 — 2. 8 米, 叶轴 顶部无 纤鞭, 中 上部的 羽片每 2 — 3 — 4 (一 5) 成组 排列, 指向 不同的 方向, 上 部的羽 片整齐 排列, 羽 片狭披 针形, 渐尖 成一具 刚毛的 顶尖, 长 50~60 厘米, 宽 (1.5 —) 2 — 2. 3 厘米, 顶 部的羽 片渐变 短小, 先端的 2 片在 基部合 生, 上面黄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3 条明显 的叶脉 上面具 刚毛, 背面 无毛, 边缘具 稀疏的 刚毛。 叶轴背 面具单 生的长 2 (-2.5) 厘米 的刺; 叶 柄两侧 及上面 具长短 不一的 直刺。 叶鞘上 无囊状 凸起, 灰 绿色, 叶鞘 背面具 不规则 的星散 排列的 淡黄色 的长达 2.5 厘米的 带黑尖 的刺, 其余 处具较 短的长 短不一 的单生 或簇生 或近成 列的黑 针刺; 托叶鞘 舌状, 边缘及 顶端具 针刺。 雄花序 未见。 雌花序 鞭状, 长 2 米, 二回 分枝, 一个 花序上 只见一 个分 枝花序 (花未 见), 上有 6 — 7 个 果穗, 每穗轴 上约有 10 个 果实。 果被 平展; 果实 楠 圆形, 长 1.7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鳞片 21 — 22 纵列, 顶部 黑色, 顶 部及边 缘被棕 色 麟秕; 种子 (未 完全 成熟) 卵形, 表 面凹凸 不平, 胚乳 均旬, 胚 基生。 果期 3 — 4 月。 
5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6 1—5. 勐 捧省藤 Calamus viminalis Waid. var. fasciculatus (Roxb. ) Becc. , 1. 叶鞘 (示 刺的 排列) 及叶 下部' 2. 叶中 部, 示羽片 排列, 3. 果序一 分枝, 4. 果实, 5. 种子纵 剖面; 6~8. 无量 山省藤 C. wuUangshanensis var. wuUangsha- nensis S. Y. Chen et K. L. Wang, 6. 叶销, 7. 果实, 8. 饑片。 (刘怡 涛绘) 
棕梱科  51  产 景东, 无量山 西北坡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 2400 米的 山地常 绿阔叶 林中。 这可能 是目前 我国发 现的棕 榈藤海 拔分布 最高、 最 耐寒的 种类。 藤茎 坚硬, 其 硬度类 似于弓 弦藤, 适 合做藤 器的脚 架或做 手杖。 5b. 球 果无量 山省藤 (变种 )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sphaerocarpus S. Y. Chen et K. L. Wang (2002) .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 果实 较大, 球形 (直径 2.5 厘米 ), 麟片 列数多 (26 纵列 )。 果期 4 月。 产 地同原 变种。 用 途同原 变种。 6. 小白藤 (广西 植物) Calamus balansaeanus Becc. (1910), (1913); C. F. Wei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1). 6a. 小白藤 (原 变种) var . balansaeanus 产 贵州及 广西等 省区, 云南 不产。 越南有 分布。 6b. 褐 鳞省藤 (变种 ) (广西 植物) var. castaneolepis (C. F. Wei) S. J. Pei, S. Y. Chen et S. Q. Tong (1989); 中 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henrya?ius Becc. var. castaneolepis C. F. Wei (1986) . 茎 纤细, 初时 直立, 高 1.5 米, 多 少为攀 援状, 带鞘 茎粗约 8 毫米。 叶长达 95 厘 米, 顶 端不具 纤鞭, 羽片 稍整齐 排列; 羽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0 — 28 厘米, 宽 1.4 一 1.9 厘米, 先端极 渐尖, 具细 刚毛, 5 条叶脉 上面具 刚毛, 背 面疏被 微刺; 叶 轴背面 具短的 下 弯的爪 状刺; 叶柄 边缘具 5 — 10 毫 米长的 针状直 刺或爪 状刺; 叶 鞘上具 浅囊状 凸起, 具散生 的直刺 (至 多长 1 厘米 )。 雄花 序二回 分枝, 长约 1 米, 顶 端具细 纤鞭, 有 4 一 6 个分枝 花序, 上 部的分 枝花序 退化为 1 个 小穗状 花序; 一级 佛焰苞 管状, 压扁, 疏被小 爪 状刺; 每分枝 花序上 有小穗 状花序 2 — 5 个, 侧边的 小穗状 花序长 2 — 3 厘米, 顶端的 长 6 — 7 厘米; 雄花长 4 一 5 毫米。 雌花序 细长, 纤 鞭状、 顶端具 纤细的 纤鞭; 一 级佛焰 苞 管状, 边缘 具刺; 分 枝花序 2 — 3 个, 长 10 — 12 厘米。 果被 平扁; 果实 球形, 直径约 10 毫米, 具 短喙, 憐片 18 纵列, 鳞片边 缘有一 条向顶 端渐宽 的栗褐 色的外 缘线, 中央 具狭 沟槽。 种子为 不规则 球形, 直径 7 毫米, 稍扁, 表 面有大 而稍深 的合点 孔穴,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果期 8 月。 产 景洪; 生 于海拔 1000 米的疏 林中。 贵州 南部及 广西东 北部和 中部有 分布。 越南 也有 分布。 本变 种与原 变种主 要区别 在于: 果实 錄片约 18 纵列 (原 变种 21 纵列 ), 边缘有 1 条向顶 端渐宽 的栗褐 色的外 缘线; 叶 及羽片 较小, 羽片 近等距 排列, 上面有 5 条 具刚毛 的 叶脉, 背 面的叶 脉上具 微刺。 藤 茎可供 编织。 
52  云南 植物志  7. 皱 銷省藤 (云 南植物 研究) Calamus rugosus Becc. in Hook. f. (1892); Becc. (1902) et (1908)*; J. Dransf. (1979); Ridley (1925); Furtado (1956), S. Y. Chen et al. (2002). 茎 攀援, 细长, 带 鞘茎粗 8 — 10 (-13) 毫米, 裸茎粗 6 毫米。 叶顶 端不具 纤鞭, 叶长约 55 — 70 厘米, 其中叶 柄长约 17 — 20 厘米, 叶柄 具散生 的刺, 叶轴 背面具 单生的 小爪; 羽 片整齐 排列, 线状披 针形, 渐尖成 一钻状 刚毛的 顶尖, 两面略 同色, 上面的 3 条叶脉 上具稍 密集的 刚毛, 背面有 刚毛, 边缘具 紧贴的 微刺, 最大的 羽片长 15 — 17 (-25) 厘米, 宽 6 — 10 (-12) 毫米, 2 片顶生 的羽片 稍小, 在基 部完全 分离。 叶鞘具 囊状 凸起, 亮 绿色, 干时污 褐色, 具 合生、 近 轮生、 三 角形、 长 4 一 5 (-9) 毫米、 片 状刺, 其间还 有许多 小的、 稍间 断的环 状脊或 皴纹, 在具有 许多小 的合生 的微刺 的鸡冠 状 体上具 流苏。 托 叶鞘不 明显。 雄 序具 少数几 个的分 枝花序 (雄花 已脱落 )。 雌花序 (未 见, 据 文献) 细长, 长 70 (-120) 厘米, 具 4 一 5 个长 5 — 6 厘米、 细长的 分枝花 序, 每侧有 2 个极短 的小穗 状花序 (长约 15 — 20 厘米 ), 小 穗轴每 侧约有 4 一 5 朵花。 果 实球形 至略长 圆形, 鳞片 15 (-17) 纵列, 淡 褐色。 种 子胚乳 均勾。 产富宁 (板伦 )。 马来 半岛和 印度尼 西亚的 东加里 曼丹、 苏门 答腊有 分布。 藤 茎可供 编织。 8. 褐 鞘省藤 (云 南植物 研究) Calamus guruba Ham. in Mart. ( 1838); Griff. ( 1850) et ( 1850); Hook. f. (1892); Becc. (1902) et (1908)*, S. Y. Chen et al. (2002). Calamus mastersianus Griff. ( 1850) . 8a. 褐 鞘省藤 (原 变种) var. guruba 茎 攀援, 丛生, 细 或中等 大小, 带 鞘茎粗 1.5 (— 2) 厘米, 裸 茎粗约 1 一 1.1 厘 米。 叶顶 端不具 纤鞭, 叶长 60 — 80 (-120) 厘米, 叶柄长 12 — 20 (-35) 厘米, 上面 通常 无刺, 有时 在近基 部具极 稀疏的 微刺, 背面 及边缘 通常具 单生的 直刺, 叶轴 背面具 单生的 爪刺; 羽 片整齐 排列, 狭 剑形, 渐 尖成一 钻状的 顶尖, 两面 绿色, 3 条叶 脉上面 具 刚毛, 背 面只有 中脉, 具 微刺, 边缘具 紧贴的 微刺, 最大的 羽片长 30 — 35 (-48) 厘米, 宽 1.8 — 2 厘米, 2 片顶生 的羽片 常常不 均等。 叶鞘 具囊状 凸起, 上 面具淡 褐色、 星散、 单生、 扁平、 狭三 角状披 针形和 钻状有 弹性长 8 — 12 (-25) 毫米 的刺, 其间混 生许多 同形的 小刺。 托叶鞘 在幼叶 上长达 6 — 7 厘米, 无刺, 但很快 撕裂和 脱落。 雄花 序三回 分枝, 纤 鞭状, 长达 2 — 3 米 (包括 顶端带 爪的纤 鞭), 具 (4 一) 7 — 8 个 或更多 的分枝 花序, 最下 部的一 级佛焰 苞纵向 劈裂, 多少 具刺, 上部的 一级佛 焰菟长 30 — 50 厘米, 狭长 管状, 包着 花序, 但很 快在一 侧纵裂 成一个 宿存的 细长而 扁平的 瓣片, 肉桂 色, 其 外面的 上部不 具刺, 基 部多少 具爪; 分枝 花序长 12 — 25 厘米 每侧有 8 — 10 个二 级分枝 花序, 最下 部的长 6 — 7 厘米, 每侧有 8 — 9 个小穗 状花序 (长约 18 — 22 毫米 ), 小 穗轴每 侧约有 10 — 12 朵花, 基部的 小佛焰 苞近苞 片状; 雄花 2 列, 呈 45' 角 着生, 长 圆 锥形, 长 3 毫米, 直径 1 毫米。 雌 花序长 1.6 — 3 米, 二回 分枝, 其他 方面与 雄花序 相似, 4 一 5 个分枝 花序, 最大 的分枝 花序长 30 — 35 厘米, 每侧有 6 — 13 个 小穗状 花序, 
棕 桐 科  53  小 穗轴具 4 列 的花, 中 性花稍 明显, 雌花 圆锥状 卵形, 急尖, 钝 三棱, 长 3 毫米。 果被 短 梗状。 果 实小, 球形, 直径 7 毫米, 顶端具 明显的 小喙, 鳞片 18 纵列, 淡 黄色, 中 央 沟槽不 明显, 有 一条褐 色的内 缘线, 向顶端 延伸, 啮蚀状 流苏, 边缘具 暗色的 啮蚀状 齿。 种子扁 圆形, 直径 5 — 6 毫米, 背 面具凸 起的小 瘤突, 腹面中 央具圆 而深的 合点孔 穴, 胚乳 均勾, 胚 基生。 果期 12 月。 产盈江 (那邦 坝)、 勐腊 (尚勇 ); 生 于海拔 500 — 1000 米 热带森 林中。 缅甸、 老 挝、 印度有 分布。 8b. 椭圆 果省藤 (变种 )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ellipsoideus S. Y. Chen et K. L. Wang (2002) .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 果实 椭圆形 (长 14 毫米, 直径 9 毫米 ), 憐片 15 (—17) 纵列。 产河口 (南 溪镇, 马场 ); 生 于海拔 37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模式 标本采 自河口 南溪。 9. 杖藤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华 南省藤 (海南 植物志 ), 手杖藤 (广州 ), 弓藤、 木藤 (海南 ) Calamus rhabdocladus Burret (1930), (1937);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西双 版纳植 物名录 (1984); C. F. Wei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9a. 杖藤 (原 变种) 图版 17: 1—6 var . rhabdocladus 茎 攀援, 丛生, 带叶 鞘茎粗 3 — 4 厘米, 裸茎粗 1.8 — 2. 5 厘米。 叶长 1.2 — 1.8 米, 顶 端不具 纤鞭; 羽 片整齐 排列, 等距 或稍有 间隔, 线形, 长 45 — 50 厘米, 宽 1 一 2 厘 米, 先端 渐尖, 具 3 条 叶脉, 两面及 边缘和 先端均 有刚毛 状刺; 叶 轴具近 成列的 直刺或 单生 的爪; 叶柄和 叶鞘被 黑褐色 麟秕, 具整齐 成列的 长短不 等的长 黑刺; 叶鞘口 的刺长 达 5 — 10 厘米或 更长, 叶 鞘上密 被红褐 色或黑 褐色憐 秕和成 列的与 叶柄上 相似的 黑褐色 的刺, 长刺之 间混有 较短的 刚毛状 黑刺。 雌 雄花序 异型; 雄 花序长 鞭状, 三回 分枝, 长 达 8 米, 具 3 — 4 个 分枝, 顶端有 尾状附 属物; 下部的 一级佛 焰苞长 管状, 具成 列或轮 生 的刺; 雄花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长约 7 — 8 米, 顶端具 纤鞭, 有 7 个分枝 花序, 顶端有 尾状附 属物。 果被 平扁; 果实椭 圆形, 长 10 — 12 毫米, 直径 7 — 8 毫米, 憐片 15 纵列, 草 黄色, 中央 有不明 显的浅 沟槽。 种 子宽椭 圆形, 略扁, 长 8 毫米, 宽 6 毫米, 厚 5 毫米, 表面有 瘤突, 胚 乳浅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果期 4 一 6 月。 产 景洪、 勐腊、 河口、 文山 等地; 贵州、 广西、 广东、 海南及 福建等 省区有 分布。 藤 茎质地 中等, 坚硬, 适宜作 藤器的 骨架, 也可作 手杖。 9b. 弓弦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7: 7-8 var. globulosus S. J. Pei, S. Y. Chen et S. Q. Tong (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其 果实为 近球形 (直径 7 — 10 毫米 ), 鳞片暗 褐色; 雄花序 的小穗 状花序 较短, 花 较少。 花果 期同原 变种。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600 — 85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海南 可能有 分布。 藤茎 质地、 用 途同原 变种。 
54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17 1—6. 杖藤 Calamus rhabdocladus Burret var. rhabdocladus, 1. 部分 叶鞘及 叶柄, 2. 叶中 部一段 (背面 ), 示羽片 排列, 3—4. 雌花 序轴一 段及分 枝花序 (果穗 ), 5. 果实, 6. 种子纵 剖面; 7 — 8. 弓弦藤 C. rhabdocladus Burret var. globulosus S. J. Pei et S. Y. Chen, 7. 果实, 8. 种子纵 剖面。 (刘怡 涛绘) 
棕 榈 科  55  10. 长鞭藤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长 鞭省藤 (广西 植物) Calamus nagellum Griff. (1849)*, (1850);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Becc. (1902), (1908); 西双 版纳植 物名录 (1984); C. F. Wei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1)* . Calamus jenkinsianus Griff. (1850) * . 10a. 长鞭藤 (原 变种) 图版 18: 1—6 var. flagellum 茎 攀援, 丛生, 带 鞘茎粗 4 一 5 厘米, 裸茎粗 2 — 3 厘米。 叶长约 2.5 米, 顶 端无纤 鞭; 羽片 等距或 近等距 排列, 阔 剑形, 长 65 — 80 厘米, 宽 3. 5 — 5. 5 厘米, 中脉 粗壮, 两面 及边缘 被刺状 刚毛; 叶轴 背面具 1 列单 生的爪 状刺; 叶柄 粗壮; 叶鞘 上被极 不相等 的密集 单生或 有时合 生的薄 片状渐 尖的近 成横列 的刺, 叶鞘及 其上面 的刺、 叶柄 及叶轴 上略被 鎮秕。 雌 雄花序 同型或 异型, 长达 4 一 5 米或 更长, 二 回分枝 (雄 花序基 部有部 分三 回分枝 ), 顶端具 长的爪 状鞭; 一级佛 焰苞长 管状, 多 少具爪 状刺, 纵裂并 在顶端 撕 裂成纤 维状, 有几 个分枝 花序, 长 70 — 80 厘米; 雄花长 8 — 10 毫米, 宽 3 毫米; 雌 花 圆锥状 卵形, 急尖, 长约 7 毫米。 果被 扁平; 果实卵 球形, 长 3 — 3. 8 厘米, 直径 2 — 2. 2 厘米, 基部 稍圆, 具 急尖的 短喙, 鳞片 12 纵列, 中央有 沟槽。 种子卵 球形, 长 2 — 2. 2 厘米, 直径 1.3 厘米, 基部 稍圆, 顶 端钝, 表 面有细 洼点, 胚 乳深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期 5 — 6 月, 果期 12 — 1 月。 产 景洪、 勐腊、 马关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U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西藏墨 脱有分 布。 印 度东北 部也有 分布。 藤 茎质地 中等, 可 供编织 藤器。 10b. 黑 麟秕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furvifurfuraceu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本变 种与原 变种的 主要区 别在于 叶下部 的羽片 2 — 3 片成组 着生, 向 顶部则 渐为近 等距 排列; 叶鞘及 其上面 的刺、 叶柄及 叶轴上 均密被 黑褐色 鎖秕; 果实 较小, 椭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直径 1.3—1.5 厘米。 花期 3 — 4 月, 果期 5—6 月。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580 — 8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11. 勐 腊鞭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8: 7-13 Calamus karinensis (Becc. )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Calamus flagellum Griff, var. karinensis Becc. (1908) * . 本种与 长鞭藤 在茎的 粗细、 叶及 羽片的 形状、 大 小均较 相似, 但叶鞘 上密被 更明显 成横列 的刺, 叶轴背 面不具 1 列单 生的爪 状刺, 而具下 弯的、 基部淡 褐色、 上部 黑色的 2 — 3 个合生 的刺; 果实 阔卵圆 形或近 球形, 两端 等圆, 长 2. 5 — 2. 6 厘米, 直径 2 — 2. 2 厘米, 鳞片边 缘无暗 色线, 中央有 较深的 沟槽。 花果 期同长 鞭藤。 产 景洪、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14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缅 甸也有 分布。 藤茎 质地与 长鞭藤 相似, 可 供编织 藤器。 
5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18 1-6. 长鞭藤 Calamus flagellum Griff, var. flagellum, 1. 部分 叶鞘及 叶柄, 2. 叶中部 一段, 示羽片 排列及 叶轴背 面的爪 状刺, 3. 果序 一段, 4. 果实, 5. 种子纵 剖面, 6. 种子横 剖面; 7 — 13. 勐 腊鞭藤 C. karinensis (Becc. ) S. J. PeietS. Y. Chen, 7. 部分 叶鞘及 叶柄, 8. 叶轴 一段, 示 羽片排 列及叶 轴背面 的刺' 9. 果实' 10. 种子, U. 种子纵 剖面, 12. 种子横 剖面, 13. 雄 花序之 小穗状 花序。 (刘怡 涛绘) 
棕 榈 科  57  12. 多 穗白藤 (广西 植物) Calamus bonianus Becc. (1910), (1913)*; C. F. Wei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tetradactylus Hance var. bonianus (Becc. ) Conrard in Lecomte (1937). 茎 攀援, 丛生, 带鞘 茎粗约 1 厘米, 裸 茎粗约 0.5~0.8 厘米。 叶长 50 — 70 厘米, 顶 端不具 纤鞭; 羽片每 2 — 3 片成组 排列, 顶端的 4 一 6 片 聚生, 每 组羽片 叉开或 指向不 同 方向, 披针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两面 近同色 (深绿 色), 有 3 — 5 条有时 7 条细 叶脉, 中脉 稍粗, 有 时上面 被少数 微刺, 边缘具 微刺, 先端 具 刚毛; 叶轴背 面具不 规则的 单生、 星散 的爪; 叶鞘稍 具囊状 凸起, 疏被 淡褐色 的长短 不等的 直刺。 雌 雄花序 异型, 雄花 序长约 60 厘米, 部 分三回 分枝, 一级 分枝长 6 — 14 厘米, 其 下部有 2 — 3 个二级 分枝, 长 5 — 6 厘米, 每侧有 4 一 5 个 小穗状 花序, 长 1 一 2 厘米或 更长, 丝状, 其上部 则变为 单穗; 一级 佛焰苞 管状, 具少 数星散 的爪; 二、 三级 佛焰苞 管状漏 斗形, 无刺; 小佛焰 苞为不 对称漏 斗形; 雄花狭 卵状椭 圆形, 长 3.5 毫 米, 宽 1.5 毫米;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长 0.6 — 1 米, 顶 端的纤 鞭长约 50 厘米; 一、 二级 佛焰 苞如雄 花的; 花 序上有 5 — 8 个分枝 花序, 长 10 — 15 厘米, 每侧有 5 — 10 个 小穗状 花序; 下 部的长 5 — 7 厘米, 每侧有 10 — 14 朵花。 果 被明显 梗状; 果实 球形, 直径 8 — 10 毫米, 具喙, 鳞片 20 — 21 纵列, 淡黄 色带有 稍红的 顶尖, 中 央有浅 沟槽, 边 缘及顶 尖啮 蚀状。 种子 球形, 直径 5 — 6 毫米, 表 面具小 瘤突和 洼穴, 胚 乳浅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果期 5 — 6 月 。 西 双版纳 栽培; 产广东 (电白 ) 及 海南。 越 南也有 分布。 本种 在茎的 粗细、 雄 花序、 一级佛 焰苞、 果实及 种子的 形状、 大小等 方面均 与白藤 较 相似, 不同点 在于: 本种 叶较长 (50 — 70 厘米 ), 羽片 较多, 披 针形或 椭圆状 披针形 或倒披 针形, 较 长而宽 (长 15 — 3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 具 3 — 5 条有时 7 条细 叶脉; 雌花 序较长 (60 — 100 厘米 ), 分枝花 序较多 (5 — 8 个), 小 穗状花 序较长 (5 — 7 厘 米); 花较多 (10 — 14 朵), 果实鳞 片较少 (20 — 21 纵列 )。 藤 茎质地 中等, 可 供编织 藤器。 13. 白藤 (图鉴 ) 鸡藤 (海南 ) Calamus tetradactylus Hance ( 1875); C. F. Wei (198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茎 攀援, 丛生, 茎 细长, 带鞘 茎粗约 0.6 — 1 厘米, 裸 茎粗约 0.5 厘米。 叶长 45 — 50 厘米, 顶 端不具 纤鞭; 羽 片少, 2 — 3 片成组 排列, 顶端的 4 一 6 片 聚生, 披针 状椭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 20 厘米, 宽 1.7 厘米, 先端突 渐尖, 具 刚毛, 边缘 具刚毛 状 微刺, 有 3 条 叶脉, 两面 无刺; 叶柄 很短, 无刺或 具少量 皮刺; 叶 轴两侧 无刺, 背面 具少数 星散的 爪刺; 叶 鞘上稍 具囊状 凸起, 无刺或 少刺。 雌 雄花序 异型, 雄花序 部分三 回 分枝, 长约 50 厘米, 具 少数几 个分枝 花序, 下部 的长约 8 厘米; 小穗状 花序长 10 — 12 毫米, 每 侧有稀 疏的花 4 一 6 朵; 一、 二 级佛焰 苞与多 穗白藤 相似; 雄 花小, 长 3 毫 米;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顶端 延伸为 具爪的 纤鞭; 一级 佛焰苞 紧密, 无刺或 具稀少 的刺; 
58  云南 植物志  分 枝花序 3 — 4 个, 长 7 — 15 厘米, 最大的 每侧有 5 — 7 个 小穗状 花序; 下 部的长 2. 5 — 5 厘米, 每侧有 5 — 6 朵花; 雌 花小, 长 3 — 4 毫米; 果 被明显 梗状; 果实 球形, 直径 8 — 10 毫米, 具喙, 鳞片 21 — 23 纵列, 中央有 沟槽, 淡 黄色, 边缘 有不明 显的啮 蚀状。 种 子为不 整齐的 球形, 直径 6 毫米, 表面具 小瘤突 和沟或 洼穴, 中央 有合点 孔穴, 胚乳 近均勾 或浅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果期 5 — 6 月。 西双版 纳引种 栽培; 产 广西东 南部至 南部、 广东 (南部 及南部 岛屿、 珠海 )、 香港、 海南及 福建。 越南、 老 挝也有 分布。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可 供编织 藤器。 14. 小省藤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图版 19: 1-4 细 茎省藤 (广 西植物 ), 海 南省藤 (中山 大学学 报), 纤 细省藤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Calamus gracilis Roxb. (1832); Griff. (1850); Kurz (18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3); Becc. (1902), (1908); 西双 版纳植 物名录 (198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C. F. Wei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hainanensis Chang et Xu ex Miau (1981). 茎 攀援, 丛生或 只萌发 少数几 条茎, 带 鞘茎粗 1.5 — 2 厘米, 裸茎粗 0.5 — 1.2 厘 米。 叶长 30 — 45 厘米, 顶 端不具 纤鞭; 羽片 绿色, 每 (2 —) 3 — 5 片成组 着生, 基部 偶有单 生的, 叶轴 每侧有 4 一 5 组羽片 对生, 倒披针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5 — 35 厘 米, 宽 (1.5 —) 2 — 2. 5 厘米, 向顶部 渐尖具 刚毛状 纤毛, 3 — 5 (-7) 条细 叶脉, 中 脉 稍粗, 所有 叶脉上 面均被 微刺, 背面只 有中脉 疏被微 刺或几 无刺, 边缘 具紧贴 微刺; 叶轴被 暗褐色 鳞秕, 两侧及 背面具 单生或 2 — 3 个合生 的爪; 叶柄 很短; 叶鞘上 密被脱 落性 暗褐色 豹鳞秕 状物, 囊状 凸起不 明显。 雄 花序二 回分枝 或基部 为三回 分枝, 长约 1.1 米, 顶端具 纤弱的 纤鞭, 约有 7 个分枝 花序, 最下 部的长 15 — 20 厘米; 一 级佛焰 苞 管状, 具稀疏 的爪; 雄花 卵形;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长约 50 — 80 厘米, 顶端具 纤弱的 纤鞭, 具 5 — 7 个分枝 花序, 最下 部的长 10 — 20 厘米; 一级 和二级 佛焰苞 与雄的 相似; 雌 花长约 3.5 毫米。 果 被明显 梗状; 果实 卵状椭 圆形, 具喙, 全长 2. 5 — 3 厘米, 直径 1.4 一 1.7 厘米, 麟片 19 一 21 纵列, 新 鲜时橙 红色, 干时草 黄色, 鳞片 19 一 21 纵列, 具 狭边, 中 央有深 沟槽。 种子椭 圆形, 稍扁, 长 1.2 — 1.8 厘米, 宽 1.1 一 1.4 厘米, 表 面具细 洼点, 合点孔 穴小, 胚 乳深嚼 烂状, 胚 侧生。 果期 5 — 6 月。 产 盈江、 勐腊、 江城、 绿春 等地; 生 于海拔 240 — 10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海 南中、 西部有 分布。 印度、 孟加拉 国也有 分布。 藤 茎质地 优良, 是 编织藤 器的好 原料。 15. 云 南省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Calamus yunnanensi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acanthospathus auct. non Griff. : C. F. Wei (1986) p. p. 云南种 子植物 名录 (1984) . 15a. 云 南省藤 (原 变种) 图版 19: 5—11 var. yunnanensis 
棕 榈 科 59  图版 19 1—4. 小省藤 Calamus gracilis Roxb. , 1. 叶销及 叶子, 2. 果序一 部分, 3. 果实, 4. 种子纵 剖面; 5—11. 云南省 藤 C. yunnanensis S. J. Pei et S. Y. Chen var. yunnanensis, 5. 叶鞘及 雌花序 下部, 6. 叶 一段, 示 羽片, 7. 果 实, 8. 种子, 9. 种子纵 剖面, 10. 雄 小穗, 11. 雄花; 12 — 13. 屏 边省藤 C. yunnanensis S. J. Pei et S. Y. Chen var. intermedius S. J. Pei et S. Y. Chen, 12. 叶销及 雌花序 下部, 13. 叶 一段, 示 羽片。 (刘怡 涛绘) 
60  云 南植物 志  茎 攀援, 茎 单生, 带 鞘茎粗 (1.5 —) 2 — 2. 5 厘米, 裸茎粗 1 一 1.3 厘米。 叶长约 90 厘米, 顶 端不具 纤鞭; 羽片 在叶轴 每侧有 6 — 8 片 或多达 11 片, 不 等距, 椭 圆状披 针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26 — 35 (-40) 厘米, 宽 4. 5 — 6 厘米, 6 — 8 条明显 叶脉, 上面疏 被 微刺或 无刺, 背面 无刺, 边 缘疏被 微刺, 先端 具纤毛 状尖; 叶柄长 5 — 10 厘米, 周围 被 刺或爪 状刺; 叶鞘略 具囊状 凸起, 被 糠秕状 灰褐色 斑点和 长短、 大小不 等的近 半圆锥 状 的刺, 靠 叶鞘口 的刺较 密集。 雌 雄花序 同型, 二 回至部 分三回 分枝, 长 1.5 — 1.8 米, 顶端具 纤鞭, 有 7 — 9 个分枝 花序, 顶 端具短 纤鞭; 一 级佛焰 苞长管 状至圆 筒形, 具少 数单生 的爪或 针刺; 下部 的分枝 花序长 10 — 15 厘米, 小穗状 花序上 每侧有 4 一 5 朵花 (雄花 更多些 ); 雄花 卵形, 长 4 毫米, 宽 2.5 毫米; 雌花 卵形, 长 5 毫米。 果被 梗状; 果 实椭圆 形至近 球形, 长 1.8 厘米, 直径 1.5 — 1.7 厘米, 鳞片 15 — 18 纵列, 中 央有浅 沟槽, 新 鲜时橙 红色, 干时红 褐色, 边 缘具啮 蚀状的 浅黄褐 色带。 种子长 圆形, 压扁, 长 12 — 14 毫米, 宽 9 一 11 毫米, 厚 7 毫米, 表 面具小 瘤突, 胚乳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果期 12 — 2 月 。 产 沧源、 景洪及 贡山的 独龙江 等地; 生 于海拔 1500 — 1800 米的山 地阔叶 林中。 模 式标 本采自 景洪。 -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是 编织藤 器的好 原料。 15b. 密 花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densifloru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本变 种与原 变种的 主要区 别为; 雄 花序较 粗壮, 分 枝花序 也较长 (20 — 25 厘米 ), 一级佛 焰苞上 的爪状 刺稍密 而粗, 小穗状 花序上 的雄花 较多而 密集、 粗硕、 阔卵形 (长 3.5 毫米, 宽 3 毫米 )。 花期 4 月。 ― 产 勐腊、 景洪 等地; 生 于海拔 18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15c. 屏 边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19: 12-13 var. intermediu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本变 种与原 变种的 主要区 别为叶 的羽片 和花序 较短小 (羽 片长 15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 花序 及分枝 花序的 长度仅 有原变 种之半 ), 叶 鞘上具 明显的 半圆锥 状的刺 且其基 部具 瘤突。 果期 3 — 4 月。 产 屏边、 河口 、 景洪 等地; 生 于海拔 1150 — 1600 米的疏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屏边。 16. 大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20: 1-6 Calamus wailong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茎 攀援, 粗壮; 带 鞘茎粗 4 厘米, 裸 茎粗约 2 厘米。 叶大, 叶的 羽片部 分长达 1.5 — 2. 5 米, 顶端 纤鞭长 1.5 — 2.5 米; 羽片 不等距 排列, 披 针形, 长 50 — 55 厘米, 宽 5 — 7 厘米, 先端 急尖具 刚毛, 5 — 7 条 叶脉, 无刺, 边缘具 紧贴的 微刺; 叶轴 上面及 两 侧具直 刺或爪 状刺, 背面沿 中央具 单生或 2 — 3 个聚生 的爪, 顶 端的纤 鞭则具 半轮生 的爪; 叶柄 具刺; 叶鞘的 囊状凸 起处具 星散的 长刺, 其余部 分具披 针形的 单生或 合生的 长约 5 厘米 的刺, 其 间还有 同形的 小刺。 雌 雄花序 异型, 大型 粗壮; 雄花 序三回 分枝, 长 3 米 以上;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较短, 长 1.5 米; 雄花 序约有 10 个二级 分枝, 长 80 — 90 厘米。 雌花 序约有 9 个分枝 花序, 长 40 — 70 厘米, 顶 端具短 的带皮 刺的尾 状附属 
棕 榈 科  61  图版 20 1—6. 大藤 Calamus wmlong S. J. Pd et S. Y. Chen, 1. 叶鞘 及雌花 序基部 (带分 枝花序 基部的 一小果 穗), 2. 叶一 段, 示羽片 及刺, 3. 果实, 4. 种子纵 剖面, 5. 雄花 序之一 小穗状 花序, 6. 雄花; 7 — 11. 宽刺藤 C. platyacanthus Warb. exBecc. var. platyacanthus, 7. 叶中部 一段, 示羽片 及刺, 8. 雌花 序之一 小穗状 花序, 9. 雌花, 10. 雄 花序之 一 小穗状 花序, 11. 雄花。 (刘怡 涛绘) 
62  云南 植物志  物; 一级 佛焰苞 长管状 至近圆 筒形, 具刺; 雄花 卵形, 长 4 毫米; 雌花 (未 开放) 长 3 毫米, 卵形。 果 被略具 梗状; 果实卵 状椭圆 形至椭 圆形, 全长约 1.7 厘米, 直径 1.1 厘 米, 麟片 19 一 21 纵列, 中 央有浅 沟槽, 草 黄色, 有 淡红褐 色的内 缘线, 近 顶端啮 蚀状。 种子卵 球形, 长 10 — 11 毫米, 直径 7 — 8 毫米, 稍扁, 具 瘤突和 洼穴, 胚 乳稍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期 4 月, 果期 11 一 12 月 。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600 — 95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是 编织藤 器的好 原料。 17. 巨藤 (中 国植 物志) Calamus giganteus Becc. in Hook. f. (1893); S. Y. Chen et al. (2002). 17a. 巨藤 (原 变种)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giganteus 茎 攀援, 茎 粗壮, 长达几 十米, 带鞘 茎粗达 8 厘米, 裸茎粗 3.3 厘米。 叶 大型, 长 达 4.5 米, 顶端 具强壮 的带爪 纤鞭; 羽片 近等距 排列, 剑 形至披 针形, 长 46 — 60 厘米, 宽 3 — 5 (-7) 厘米, 顶部 渐尖, 5 — 7 条明显 叶脉, 两 面几无 微刺, 边 缘疏被 紧贴微 刺; 叶轴上 面具短 直刺, 边 缘及背 面具爪 状刺] 背面具 1 列较长 的刺; 叶 柄两面 及边缘 具刺; 叶 鞘的囊 状凸起 处密被 短刺, 其余部 分具长 5 厘米的 长刺, 其间混 生有散 生或成 短 列的小 短刺。 雄花序 未见; 雌花序 粗壮、 大型, 长 1.5 米, 二回 分枝, 约有 6 个分枝 花序, 基 部分枝 花序长 80 厘米, 顶 部的长 47 厘米, 顶端具 短的带 少数皮 剌的尾 状附属 物; 一二级 佛焰苞 管状, 稍扁, 疏被 短刺; 小穗状 花序长 20 厘米, 顶 部的长 5 厘米。 雌花 未见。 果被 梗状; 果实卵 状椭圆 形至椭 圆形, 全长约 2.2 厘米, 直径 1.3 厘米, 麟 片 15 (-17) 纵列, 草 黄色, 中央 有沟槽 。- 种子卵 状椭圆 形或椭 圆形, 稍扁, 表面有 凸起 和深的 洼穴, 具合点 孔穴, 胚 乳浅嚼 烂状, 胚 基生。 果期 11 月。 产河口 (南溪 ); 生 于海拔 37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马来 半岛有 分布。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可 供编织 藤器。 17b. 粗 壮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 类学报 ) var. robustu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pLatyacanthus auct. non Warb. ex Becc. : C. F. Wei (1986).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的主要 区别是 叶鞘上 的囊状 凸起处 无刺, 果实 长圆形 或近圆 柱形, 鳞片 18 纵列。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700 — 8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用 途同原 变种。 18. 泽生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Calamus palustris Griff. (1844);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dumetorum Ridley (1907); C . latifolius auct. non Roxb. (1874) * . 18a. 泽生藤 (原变 种)。 var. palustris 茎 攀援, 带鞘 茎粗约 4 厘米, 裸茎粗 2 — 3 厘米。 叶 的羽片 部分长 2.5 米。 顶端纤 
棕榈科  63  鞭长 1.2 米; 羽片 绿色, 通常 2 — 3 片成组 排列, 顶 端有单 片着生 其间, 椭圆状 披针形 或披 针形, 长 30 — 50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先端 急尖具 刚毛, 有 5 — 7 条 叶脉, 无刺, 边缘具 微刺; 叶轴基 部的上 面两侧 边缘有 少数短 直刺, 中上 部两侧 边缘及 背面有 少数单 生的 爪状刺 或爪, 上部 至顶端 纤鞭具 半轮生 的爪; 叶 柄长约 10 — 15 厘米, 上面 无刺或 具 少数短 直刺, 背面 无刺; 叶鞘 具明显 的囊状 凸起, 上面 无刺, 其 余部分 具少数 单生或 近合 生甚至 近成短 列的长 2 — 4 厘米 的刺。 雌 雄花序 异型, 雄 花序长 2 米 以上, 基部为 三回 分枝, 上部 为二回 分枝, 每侧有 一级分 枝花序 6 — 7 个, 顶 端有一 尾状附 属物, 下 部的一 级分枝 花序长 40 — 45 厘米, 其 基部有 3 — 5 个二 级分枝 花序, 长约 10 — 15 厘米, 顶端的 1 个长约 25 厘米, 约有 20 个 小穗状 花序; 一级 佛焰苞 管状, 略扁, 略具 下弯的 爪 状刺, 顶端 擬裂; 雄花 卵形, 长约 4 毫米; 雌 花及果 实未见 标本, 仅 据文献 描述: 雌 花 序二回 分枝, 稍短, 有多 个分枝 花序, 顶端有 一短的 尾状附 属物; 雌 花长约 4 毫米。 果被 梗状不 明显; 果实 卵状椭 圆形或 近倒卵 球形, 长 1.5 — 1.8 厘米, 直径 1 一 1.2 厘 米, 鳞片 18 纵列, 草 黄色, 中 央有浅 沟槽, 有 淡红褐 色的内 缘线, 边缘 具细的 啮蚀状 齿。 种子卵 球形, 稍扁, 两 端圆, 长 10 毫米, 宽 7 毫米, 厚 6 毫米, 背 面具小 瘤突和 稍 深的不 规则的 洼穴, 具稍深 的合点 孔穴, 胚乳中 央部分 均勾, 周 围浅嚼 烂状, 胚基 生。 花期 4 一 5 月。 产 沧源、 勐腊、 元阳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1500 米的热 带及亚 热带森 林中。 广西西 部有 分布。 泰国、 缅 甸及印 度也有 分布。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可 供编织 藤器。 18b. 长 穗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longistachy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其 雄花序 特别长 (约长 1.5 倍), 分 枝花序 也较长 (长 60 厘米 )。 花期 4 一 5 月。 产 西盟、 勐腊; 生 于海拔 800 — 1500 米 的次生 林中。 模式标 本采自 勐腊。 藤茎质 地及用 途同原 变种。 18c. 滇 越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cochnchinensis Becc. (1902), ( 1908) * ; Conrard in Lecomte ( 1937) ;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latifolius auct. non Roxb. : C. F. Wei (1986); 中国 植物志 (1991). 本 变种与 原变种 的区别 在于: 较小 的个体 (带鞘 茎粗约 2.5 米), 较小的 羽片, 通 常每 2 片成组 排列以 及雌小 穗状花 序较短 和较小 的果实 (长 1.2 厘米, 直径 1 厘米 )。 果期 11 月。 产 澜沧、 孟连、 勐海、 勐腊、 麻栗坡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1500 米 的次生 林中。 柬 埔寨、 越 南也有 分布。 用途 同上。 19. 南 巴省藤 (中 国植 物志) Calamus nambariensis Becc. (1908)* ; 中 国 植物志 ( 1991 ) . 
64  云南 植物志  19a. 南 巴省藤 (原 变种) var. nambariensis 原产 印度东 北部。 我国 不产, 但 有多个 变种, 云南 均产。 19b. 盈 江省藤 (变种 ) 图版 21: 1—5 var.yingjiangensi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nambariensis Becc. var. furfuraceus S. J. Pei et S. Y. Chen (1991); C. khasianus auct. non Becc. : C. F. Wei (1986). 茎 攀援, 丛生, 带 鞘茎粗 3 — 4 厘米, 裸茎粗 2 — 3 厘米。 叶的 羽片部 分长约 3 米; 顶端 具长约 1 米的 纤鞭, 羽片 2 — 4 片成 组排列 (而不 象原变 种为近 等距排 列), 基部及 顶 端单片 着生, 披 针形或 披针状 剑形, 最大的 羽片长 50 — 60 厘米, 宽 (3. 5 —) 4-5.5 厘米, 渐尖, 具 刚毛, 有 3 — 5 条 叶脉, 中脉 稍粗, 边缘具 紧贴的 微刺; 叶轴上 面具小 刺 或爪, 背面具 单生或 3 个 合生至 半轮生 的爪; 叶柄 很短, 上 面和边 缘多少 具刺; 叶鞘 上 的囊状 凸起处 无刺, 其余 部分具 与原变 种相似 的刺, 即具 单生或 多少合 生的长 2 — 3 厘米的 近成列 的刺, 大刺 之间有 许多长 1 一 5 毫米的 微刺。 雌 雄花序 异型; 雄花 序三回 分枝, 长约 1.3 米, 顶端具 5 — 6 厘 米长的 尾状附 属物, 每侧有 6 — 7 个 分枝, 下 部分枝 长 45 厘米, 其 基部有 3 — 4 个长约 12 — 15 厘米 的二级 分枝, 上有 20 个长 1 一 2. 5 厘米 的 小穗状 花序, 向上部 则为不 分枝的 20 个 小穗状 花序; 一级 佛焰苞 管状, 具少 数爪状 刺; 雄花阔 卵形, 直径约 2 毫米;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长约 1 米, 约有 4 一 5 个分枝 花序, 顶端具 皮刺的 尾状附 属物; 分枝 花序长 35 — 40 厘米, 每侧有 6 — 7 个长 7 — 8 厘 米的小 穗状 花序; 一级 和二级 佛焰苞 与雄的 相似。 果 被明显 梗状; 果 实近球 形或椭 圆形, 全长 2. 8 — 3 厘米, 直径约 2.5 厘米, 鳞片 21 — 24 纵列, 肉桂 褐色, 中 央有深 沟槽, 顶端暗 色, 边缘啮 蚀状, 具 狭的内 缘线。 种 子近球 形至椭 圆形, 稍扁, 长 1.6 — 1.7 厘米, 宽 1.2 — 1.5 厘米, 厚 1.1 一 1.2 厘米, 表面具 明显的 瘤突和 洼穴, 合点 孔穴椭 圆形, 胚乳 嚼 烂状, 胚 基生稍 偏离。 花果期 12 — 1 月 。 产盈江 (铜壁 关)、 沧源 等地; 生 于海拔 1350 — 145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 盈江铜 壁关。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是较好 的编织 原料。 19c. 高 地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alpinu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khasianus auct. non Becc. : C. F. Wei (1986).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区 别为: 雌花 序较短 (长 35 — 50 厘米 ), 分枝花 序较少 (3 — 4 个), 雌花较 稀疏; 叶鞘 上的刺 稍狭窄 而密, 大 刺之间 的小刺 较长; 羽片 2 — 3 片 成组排 列, 果实 球形。 花果期 4 一 5 月。 产 盈江、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1400 — 19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 式标本 采自景 洪。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可 供编织 藤器。 19d. 版 纳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21: 6-7 var. xishuangbannaensi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棕 榈 科  65  图版 21 1 ― 5. 盈 江省藤 Calamus nambariensis Becc. var. yingjiangensis S. J. Pei et S. Y. Chen, 1. 叶销 及叶柄 基部, 2. 叶 一段, 示羽 片排列 及刺, 3. 雌花序 之分枝 花序一 部分, 示 果穗, 4. 果实, 5. 种子纵 剖面; 6 — 7. 版 纳省藤 C. nambariensis Becc. var. xishuangbannaensis S. J. Pei et S. Y. Chen, 6. 叶销及 叶柄, 7. 种子纵 剖面; 8—10. 倒卵 果省藤 C. obovoideus S. J. Pei et S. Y. Chen. 8. 叶销及 叶柄, 9. 果实, 10. 种子纵 剖面。 (刘怡 涛绘) 
66  云 南植物 志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区 别为: 羽片 通常每 2 片成组 排列; 雌花 序较长 (长 1.2 米), 分枝花 序较多 (5 — 7 个), 小穗状 花序亦 较多; 叶 鞘上的 刺与高 地省藤 相似。 果期 2— 3 月。 产 景洪、 勐海、 勐腊 等地; 生 于海拔 1550 — 16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模式 标本采 自 景洪。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可 供编织 藤器。 - 19e. 勐 龙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menglongensi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区 别为: 叶 鞘上的 刺较多 而密, 向 上或部 分呈水 平状, 靠 近叶腋 部 的刺更 细长, 大刺 之间的 小刺亦 较长, 不象原 变种那 样整齐 排列; 果实 与鳞片 均比原 变种 和其他 变种小 (果实 直径约 1.6 厘米 )。 果期 冬季。 产景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20. 多 脉省藤 (新拟 ) Calamus multinervis Becc. (1908) * . 20a. 多 脉省藤 (原 变种) var. multinervis 原产 菲律宾 (棉 兰老岛 )。 我国 不产。 20b. 麻鸡藤 (变种 )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menglaensis S. Y. Chen , S . J. Pei et K. L. Wang (2002). 茎 攀援, 中等 大小, 带 鞘茎粗 2. 5 — 3 厘米, 裸茎粗 1 一 1.5 厘米。 叶 顶端的 纤鞭长 1.3 — 1.5 米, 叶 的羽片 部分长 1.5 米; 羽 片整齐 排列, 披 针形, 渐尖, 绿色, 长 25 — 35 (-50) 厘米, 宽 2.5 (-3.9) 厘米 (原 变种 羽片长 40 — 50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 两面 无刺, 或罕见 中脉的 上部具 刚毛, 边缘具 稀疏、 紧 贴的短 微刺, 先端具 刚毛。 叶轴 背 面具稀 疏的爪 状刺; 叶柄 很短, 长约 15 厘米; 叶 鞘表面 有暗绿 色与白 色相间 的大理 石花纹 (干 时花纹 不明显 ), 具稀 疏的三 角形、 扁平 的长达 3 — 4 厘米 的刺, 甚至 无刺或 具 散生的 小刺; 囊 状凸起 明显; 托叶 鞘短, 舌状。 雄花序 (已 干枯, 花已 脱落) 部分三 回 分枝, 长达 0.9 — 1.2 米, 有 8 — 12 个分枝 花序, 最下 部的长 25 — 35 厘米, 上 部的长 7 厘米; 一 级佛焰 苞具稀 疏的爪 状刺, 其余的 无刺。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长 0.6 — 1.2 米, 每侧有 4-6 个分枝 花序, 长 25 — 50 厘米。 果实椭 圆形, 长 18 毫米, 直径 13 毫米 (原 变 种果实 较小, 直径约 6 毫米 ), 干时暗 褐色, 鳞片 15 (-16) 纵列, 中央有 沟槽; 种 子 卵形, 长 12 毫米, 宽 9 毫米, 厚 8 毫米, 背面 凸起, 具洼 点和沟 条纹; 胚乳嚼 烂状, 胚 基生, 稍 偏离。 果期 10 月。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800 — 95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目前, 资源 已极度 稀少, 处 于濒危 状态, 亟待采 取保护 措施。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 茎 及羽片 较小, 果实 较大, 鳞片 中央有 沟槽。 藤 茎质量 优良, 是当地 最好的 小径藤 之一, 适宜 编制家 具和工 艺品。 21. 倒卵 果省藤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21: 8-10 Calamus obovoideu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 中国 植物志 (1991)* • 
棕 榈 科  67  茎 攀援, 带 鞘茎粗 3 厘米, 裸茎粗 1.3 — 1.5 厘米。 叶的 羽片部 分长约 2 米, 顶端 具长约 1.4 米的 纤鞭; 羽片 通常每 2 片成组 着生, 基 部和顶 端的为 单生, 披 针形, 长 30 — 35 厘米, 宽 4. 5 — 6. 5 厘米, 几乎 均勾地 向两端 变狭, 先端骤 缩成稍 具刚毛 的尖, 5 条 叶脉, 两面 无刺, 边 缘疏被 微刺; 叶轴上 面及边 缘疏被 单生的 短刺, 背面疏 被单生 下弯 的刺至 2 — 3 个 合生或 半轮生 的爪; 叶 柄短, 背面 无刺, 上面 边缘疏 被直立 短刺; 叶鞘 的囊状 凸起处 无刺, 其余 部分具 1 一 2. 5 厘米长 的刺, 大刺 之间有 散生的 短刺。 雄 花序 未见; 雌花 序二回 分枝, 长约 50 厘米, 有 4 一 5 个分枝 花序, 长 30 厘米: 分枝花 序每 侧约有 5 个长 7 — 8 厘米的 小穗状 花序; 一级 佛焰苞 稍扁, 边缘有 星散爪 状刺, 顶 端撕 裂状。 果被 梗状; 果 实倒卵 球形, 全长约 3.4 厘米, 最宽处 直径为 2.2 厘米, 新鲜 时黄 白色, 干 时淡黄 色或草 黄色, 憐片 21 纵列, 中央有 稍宽的 沟槽, 边 缘具细 的褐色 线, 顶 端稍啮 蚀状。 种子长 圆状卵 球形, 长 2.2 厘米, 宽 1.4 厘米, 表面具 洼穴, 胚乳 嚼 烂状, 胚 基生。 果期 11 一 12 月。 产景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6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中。 藤茎 质地中 上等, 是较好 的编织 原料。 22. 无 刺省藤 (新拟 ) Calamus inermis T. And. (1869). Calamus latifolius auct. non Becc. : Roxb. ( 1893) p. p. 22a. 无 剌省藤 (原 变种) var. inermis 原产 锡金。 我国 不产。 22b. 勐 海省藤 (变种 ) (云 南植物 研究) var. menghaiensis S. Y. Chen , S. J . Pei et K. L. Wang (2002) . 茎 攀援, 粗壮, 带 鞘茎粗 3. 5 — 4 厘米, 裸茎粗 2.5 厘米。 叶顶 端的纤 鞭长约 1.5 米, 叶 的羽片 部分长 2 — 3 米; 羽片 2 (— 3) 片成组 排列, 每组 羽片成 一定的 角度叉 开, 披 针形, 上面 绿色, 背面苍 白色, 中部的 羽片长 (37 —) 40 — 43 厘米, 宽 2.5 厘 米或 稍宽, 顶部 羽片较 短而狭 (长约 25 厘米, 宽 2 厘米 ), 羽 片中部 较宽, 向两 端均勾 变狭, 上面 3 条叶脉 明显, 两面 无刺, 或上面 有刺状 刚毛, 边缘具 稀疏、 紧贴的 微刺, 先端 具较密 稍长的 刚毛。 叶柄很 粗壮, 短, 宽达 3 厘米, 无刺。 叶 鞘上具 明显的 囊状凸 起, 无刺, 或幼 龄植株 上的叶 鞘具少 数的三 角形、 渐尖的 扁刺; 托叶鞘 退化。 雌、 雄花 序 均未见 标本。 据采集 记录: 雌 花序长 1.1 一 1.8 米, 小果穗 10 — 15 个。 果实 (未 完全 成熟) 椭 圆形, 长 1.8 — 1.9 厘米, 直径 1.3 — 1.4 厘米, 鳞片 18 纵列, 草 黄色, 中央 有深 沟槽。 种子长 圆状, 两端 变狭, 长 13 毫米, 宽 5 毫米, 胚乳嚼 烂状, 胚 基生。 果期 5 月。 产勐海 (布 朗山, 模式标 本产地 ); 生 于海拔 1700 米 的亚热 带次生 林中。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区别 在于: 型体 (包 括茎、 叶的 羽片及 果实) 小些。 藤茎 质硬, 适合做 藤器的 脚架。 23. 宽刺藤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宽 刺省藤 (广西 植物) • 
68  云南 植物志  Calamus platyacanthus Warb. ex Becc. (1908); Conrard in Lecomte (1937); C. F. Wei (1989) p. p.;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platyacanthoides Merr. (1934); 西双 版纳植 物名录 ( 1984)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23a. 宽剌藤 (原 变种) 图版 20: 7-11 var. platyacanthus 茎 攀援, 带 鞘茎粗 3 — 4 厘米或 更粗, 裸茎粗 1.5 — 2 厘米. 叶的 羽片部 分长约 2.5 米; 顶 端具长 1 米 以上的 纤鞭; 羽片 绿色, 每 2 — 4 片成组 着生, 长圆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35 — 42 厘米, 宽 5 — 8. 5 厘米, 背面稍 苍白, 顶端 急尖, 具 刚毛状 微刺, 叶脉 5 条, 无刺, 边缘 被紧贴 微刺; 叶 轴两侧 具刺, 背面具 单生或 2 — 3 个合生 的爪; 叶柄 具刺; 叶鞘 具囊状 凸起, 具 单生或 合生的 近成列 或近轮 生的基 部宽达 1.2 — 1.5 厘米的 长刺, 大 刺之间 有较小 的刺。 雌 雄花序 同型, 二回 分枝, 长 60 — 100 厘米, 每侧有 3 — 5 个分 枝 花序, 长 25 — 30 厘米, 每侧有 6 — 10 个小穗 状花序 (雄 花序上 的稍多 ), 雄小 穗状花 序长 1 一 4 厘米, 每侧密 集着生 (5 —) 9 一 15 朵花; 雌 小穗状 花序长 3 — 8 厘米, 顶生带 皮刺 的短附 属物, 每侧稀 疏着生 4 一 12 朵花; 一级 佛焰苞 管状, 具爪 状刺; 雌花 近卵状 圆 锥形。 果 被明显 梗状; 果实 (未 见, 以下仅 据文献 描述) 卵状椭 圆形, 全长约 2.2 厘 米, 直径 1.3 — 1.4 厘米, 鳞片 18 纵列, 中 央有深 沟槽, 淡黄 褐色, 边 缘细啮 蚀状。 种 子 卵状长 圆形, 长 10 — 12 毫米, 直径 7 毫米, 具 明显的 瘤突和 洼穴, 合 点孔穴 狭长, 胚 乳稍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期 4 一 5 月。 产 景洪、 勐腊、 元阳及 西畴; 生 于海拔 800 — 1560 米 的次生 林中。 越 南也有 分布。 藤 茎质地 中等, 可 供编织 藤器。 23b. 长果 宽剌藤 (变种 ) (云 南植物 研究) - var. longicarpus S. Y. Chen et K. L. Wang (2002) . 本变 种与原 变种的 主要区 别为: 果 实较大 而长, 呈柱状 长圆形 (长 2.7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 也与 Calamus doriaei Becc. 的果实 相似, 但后 者果实 娥片为 21 纵列而 不同。 果期 11 月。 产屏边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730 — 750 米的 石灰岩 山的常 绿阔叶 林中。 用 途同原 变种。 23c. 中 穗省藤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mediostachys S. J. Pei et S. Y. Chen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lamus platyacanthus auct. non Warb. ex Becc. : C. F. Wei (1986).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区 别为: 雌花 序长约 1 倍, 分枝 花序也 较长, 小果穗 较多, 果实 稍小, 卵球形 (全 长约 1.7 厘米, 直径约 1 厘米 ), 鳞片多 1 一 2 纵列。 雌 花序也 与大藤 相似, 但 要短、 小些。 果期 11 月。 产勐腊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700 — 9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藤茎 质地、 用途同 原种。 本属 存疑种 本 属在云 南还有 3 — 4 种, 由于 未见到 花果, 不能最 后确定 种名: 
棕榈科  69  1. 产于勐 腊瑶区 的一种 省藤, 其 营养体 (叶鞘 和叶) 的特 征极似 细省藤 Calamus filiformis Becc. , 见 标本陈 三阳等 18854 (标 本存中 国科学 院西双 版纳热 带植物 园标本 馆)。 2. 产 于盈江 那邦坝 低海拔 的一种 省藤, 其叶鞘 和叶的 特征极 似多柔 毛省藤 Calamus pilosissimus Becc. , 见 标本陈 三阳、 陶国达 18948 (标 本存 中国科 学院西 双版纳 热带 植物园 标本馆 )。 3. 产于 沧源勐 角的勐 冷水库 的一种 省藤, 其叶鞘 和叶的 特征近 似无量 山省藤 Cala- mus wuliangshanensis S. Y. Chen , K. L. Wang et S. J. Pei, 见 标本陈 三阳、 王 慷林、 普迎冬 14365 (标本 存中国 科学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标本 馆)。 4. 产于沧 源勐角 的勐冷 水库的 另一种 省藤, 其叶 鞘和叶 的特征 近似勐 捧省藤 Cala- mus viminalis var. fasciculatus (Roxb. ) Becc. , 见 标本陈 三阳、 王' 康林、 普迎冬 14366 (标本 存中国 科学院 昆明植 物研究 所标本 馆)。 17. 桄柳属 1) Arenga Labi 11. nom. conserv. 乔 木或灌 木状, 单生或 丛生。 茎 上密被 黑色的 纤维状 叶鞘; 叶通常 为奇数 羽状全 裂, 罕为 扇状不 分裂, 羽 片内向 折叠, 近线形 至不整 齐的波 状椭圆 形或近 菱形, 基部楔 形, 在一 侧或两 侧常具 耳垂, 先 端通常 为不整 齐的啮 浊状。 花雌雄 同株或 极罕见 为雌雄 异株, 多次 开花结 实或一 次开花 结实; 花序 生于叶 腋或脱 落的叶 腋处, 直立或 下垂, 花 序梗为 多个佛 焰苞所 包被, 多 分枝或 罕为不 分枝; 花 单生或 3 朵聚生 (即 2 朵雄 花之间 有 1 朵雌花 ); 雄花 花萼、 花瓣各 3 片, 雄, 蕊罕为 6 — 9, 通 常多至 15 以上; 无 退化雌 蕊; 雌 花通常 球形, 花萼 与花冠 在花后 膨大, 萼片 3 片; 花瓣 3 片, 合生至 中部; 退化 雄蕊 3~0; 子房 3 室, 能育室 2 — 3, 柱头 2 — 3。 果实球 形至椭 圆形, 常具 三棱, 顶端 具 柱头残 留物。 种子 1 一 3 颗, 平凸或 扁形, 胚乳 均勾。 约 21 种, 分布 于亚洲 南部、 东南部 至大洋 洲热带 地区。 我国产 5 种, 分布于 西藏、 云南、 广西、 广东、 海南、 福建、 台湾等 省区。 云南产 1 种, 栽培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乔木 状或灌 木状; 叶较长 (3 米以上 ), 羽片多 数线形 或狭长 圆形, 基部有 1 或 2 个 耳垂; 花序 较大, 多 分枝。 2 (5) 乔 木状。 3(4) 高约 5 米; 叶长 3. 5 — 5. 5 米, 羽片呈 2 列 排列, 基部有 1 或 2 个 耳垂; 雄 蕊多达 100 以 上; 果实 球形, 直径 4—5 厘米, 灰褐色 1. 枕梅 A. westerhoutii 4 (3) 高 10 米或 更高; 叶长 7 — 8 米或 更长, 羽片呈 4 一 5 列 排列, 指 向不同 方向, 基部两 侧有不 均等的 耳垂; 雄蕊约 50~80, 果实长 圆形, 淡黄色 2. 砂 糖椰子 A. pinnata  1) 属的 别名: 砂糖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70  云 南植物 志  5 (2) 灌 木状, 高 2 — 3 米; 叶长 2 — 3 米; 羽片呈 2 列 排列, 基部 一侧有 耳垂; 雄蕊 40; 果实近 球形, 直径 1.8 厘米, 红色 3. 山棕 A. engleri 6 (1) 小灌 木状, 株高 0.5 — 2 米; 叶 较短, 长 40 — 50 厘米, 羽片 少数, 近 菱形, 长 10 — 25 厘 米, 宽 2. 5 — 8 厘米, 基部 楔形, 不具 耳垂; 花序 短小, 不 分枝或 具稀少 分枝, 雄蕊 15 — 30 4. 双籽棕 A. caudata  1. 枕榔 1) (南 方草 木状) 图版 22: 1-6 ' 莎木 (本草 拾遗) Arenga westerhoutii Griff. (1845); 热带林 业科技 (1986) (部分 ). Arenga pinnata auct. non (Wurmb) Merr. : 图鉴 (1976)* ; 海南 植物志 (1977)* ;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部分 ). 乔 木状, 茎较 粗壮, 高约 5 米, 直径 15 — 20 厘米, 有疏离 的环状 叶痕。 叶长 3. 5 — 5. 5 米, 羽片呈 2 列 排列, 线形, 60 — 150 厘米, 宽 2. 5 — 4 (一 8) 厘米, 基部常 有 1 或 2 个 耳垂, 顶端呈 不整齐 的啮蚀 状齿或 2 裂, 上面 绿色, 背面苍 白色; 叶 鞘具黑 色强壮 的网状 纤维和 针刺状 纤维。 花序 腋生, 从 上部往 下部抽 生几个 花序, 当最 下部的 花序的 果实成 熟时, 植株即 死亡; 花序长 45 — 150 (-180) 厘米, 花序梗 粗壮, 下弯, 分 枝多, 长 40 — 120 厘米, 佛焰苞 多个; 雄 花大, 长 1.5 — 2 厘米, 花萼、 花瓣各 3 片, 雄 蕊多达 100 以上; 雌花 花萼及 花瓣各 3 片, 花后 膨大。 果实近 球形, 直径 4 一 5 厘米, 钝 三棱, 顶端 凹陷, 成熟时 灰褐色 (未熟 果实干 后呈黑 色)。 种子 3 颗, 黑色, 卵状三 棱形, 胚乳 均勾, 胚 背生。 花期 6 月, 果 实约在 开花后 2 — 3 年时间 成熟。 产 盈江、 景洪、 勐腊、 金平、 屏边、 河口、 富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300 — 800 米的热  1) 关于桄 榔的中 文名称 问题, 我们在 《中 国植 物志》 13 (1) 中 曾作过 考证, 认为中 国古籍 泛称的 "桄 榔" 并 非一种 植物, 而应是 桄榔属 Arenga 和鱼 尾葵属 C^ota 的若 干种树 干能产 "桄 榔面" (或 " 桄榔粉 ") 的植 物的总 称。 鉴 于近代 中国文 献一直 习用桄 榔这一 名称, 并将 Arenga 称为桄 榔属, 原来在 《中 国植 物志》 中将 Arenga pinna- ta 这个 种定为 "桄 榔", 经进一 步研究 认为桄 榔应为 A. westerhautii Griffith 这 个种, 为 避免名 称上的 混乱, 本植物 志 决定沿 用桄榔 名称。 而 "莎 木" 一名最 早见于 《本草 拾遗》 也有 与桄榔 类似的 情况。 有的学 者认为 "莎 木面" 的 原植物 就是西 谷椰子 (MetroxylonsagusRottboell), 又名 莎木、 沙孤 ( 《东西 洋考》 )。 但西谷 椰子主 产马来 群岛和 马 来半岛 等地, 我国 南部及 西南部 不产, 越南也 不产, 而对 照古籍 上莎木 的产地 如交趾 (今越 南)、 兴古 (今 云南 文山州 一带) 等 均与桄 榔产地 相同。 又据国 外有关 文献, 莎木 似乎与 Areligasaccharifera 或者 Arenga pinnata 有关, 如 《热带 有用植 物志》 ([日 ] 金平 亮三, 1927 年) 和 《印 度药用 植物》 (K. R. Kirtikar&B. D. Basu: Indian Medic- inal Plants wl. IV. ed. 1. 1918) 对 Arengasaccharifera 的英 文名称 均有: Malay Sago Palm ( "马 来西 谷棕" 或 "马 来西 谷椰子 "), Sugar Palm [of Java] (糖 棕榈或 爪哇糖 棕榈, 或 者就是 "砂糖 椰子" 这个名 称); 在 《印 度药用 植物》 一 书中的 中文名 称记为 "So Mu Mien" (即 "莎 木面" 的音译 )。 可见, 古代 所指的 "莎 木" 更 可能是 Arenga sacchar- ifera 或后 期文献 所指的 Arenga pinnata。 而 在中国 则是指 Arenga westerhoutii 而言。 因为 国外文 献中, 一 般都把 能产淀 粉的 Arenga、 Caxyota 和 Metroxylon 属等的 茎干所 产淀粉 通称为 "sago" (西谷 米), 这与 我国古 代对莎 木和莎 木面的 描述与 Arenga、 Caryota 等 属的一 些种类 的特征 相混靖 有相似 之处。 综上 所述, 古籍 所称之 "桄 榔" 应 是泛指 Aren- ga 和 Caryota 属的 若干种 植物的 总称; 而 "莎 木" (云南 ) 或" 南椰" (海南 ) 则 可能主 要指现 今所称 之桄榔 Arenga westerhoutii 也指西 谷椰子 Meuoxybn sagus; 但西 谷椰子 在我国 及邻近 国家如 越南、 緬甸、 印度 等国均 不产, 仅产于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等国, 所以, 古代 医书上 所指的 莎木面 (真品 ) 应 是指从 东南亚 国家进 口的, 而我 国南部 如 两广、 海南、 云南 所产的 应是莎 木面的 代用品 (它是 由现今 称之为 桄榔的 树干所 产的淀 粉)。 鉴于 一名多 物的情 况, 为 避免造 成新的 混乱, 在 本志中 决定采 用习用 已久的 "桄 榔" 名称为 Arenga westerhoutii 的中 文名的 正名, "桄 榔属" 为 Arenga 的中文 属名。 请 读者在 査阅文 献时注 意上述 的一名 多物的 情况。 
掠榈科  71  带森 林中。 西藏 (墨脱 )、 广西及 海南有 分布。 中南半 岛及东 南亚一 带也有 分布。 2. 砂 糖椰子 糖树 (东南 亚华人 通称) 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 ( 1917) . Saguerus pinnata Wurmb ( 1 779 ) ; Arenga saccharifera Labill. (1801). 乔 木状, 株高 10 米或 更高。 叶长 7 — 8 米或 更长, 羽片 全裂, 线形, 呈 4 一 5 列, 指 向不同 方向, 基部 两侧有 不均等 耳垂, 羽片宽 4 一 5 厘米, 长约 150 厘米; 叶 面深绿 色, 背面银 白色。 花序 腋生, 一 次开花 结实, 花 序长约 1.5 米, 与桄榔 的花序 相似, 雄 蕊 50 — 80 枚。 果实长 圆形, 淡 黄色。 果期 10 月。 本种在 过去的 文献中 , 常 把真正 原产于 东南亚 的砂糖 椰子又 称糖树 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 (A. saccharifera Labill. ) 误认 为桄柏 P ( Arenga westerhoutii Griff. ), 但 据我 们观察 和对照 早期的 文献和 原始文 献后认 为两者 之间有 明显的 区别: 砂糖椰 子的羽 片呈 4 一 5 列 排列, 指 向不同 方向, 羽片也 较宽; 果实长 圆形, 淡 黄色; 此外, 雄蕊较 少, 约 50 — 80 枚 左右。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广东 (广州 )、 海南、 福建等 地也有 栽培。 以上 2 种均 有较高 的经济 价值, 其 花序的 汁液可 制糖、 酿酒; 树干 髓心含 淀粉, 可 供 食用; 幼嫩 的种子 胚乳可 用糖煮 成蜜饯 (注意 : 果肉汁 液具有 强烈的 刺激性 和腐蚀 性, 必须 小心取 出种子 ); 幼嫩的 茎尖可 作蔬菜 食用; 叶鞘 纤维强 镇 耐湿 耐腐, 可制绳 缆。 3. 山棕 (台湾 ) 图版 22: 7-9 矮桄榔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Arenga engleri Becc - (1889); Kaneh. (1936)* ;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1959); 图鉴 (1976)* ; 中国 植物志 (1991). Didymosperma engleri (Becc. ) Warb. (1900) * ; Merr. (1937). 丛生 灌木, 高 2 — 3 米。 叶长 2 — 3 米, 羽片 上面深 绿色, 背面灰 绿色, 长 30~5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基 部的羽 片较短 而狭, 上 部的羽 片较短 而宽, 线形, 基部 变狭, 仅 一侧有 耳垂, 顶部 收缩, 具 细齿, 中 部以上 边缘具 不规则 的啮蚀 状齿, 顶部的 羽片顶 端 变宽而 具啮蚀 状齿; 叶柄 及叶轴 被黑色 鳞秕; 叶鞘 为黑色 的网状 纤维。 花序 生于叶 间, 长 30 — 50 厘米, 多 分枝, 分 枝长约 30 厘米; 花雌雄 同株; 雄花 稍大, 长约 1.5 厘 米, 黄色, 有 香气, 萼片 3, 花瓣 3, 长椭 圆形, 长 1.5 厘米, 雄蕊约 40; 雌 花近球 形, 花萼近 圆形, 花瓣三 角形。 果实近 球形, 钝 三棱, 充分成 熟时为 红色, 直径约 1.8 厘米。 种子 3 颗, 通常有 1 种子发 育不全 ,黑 褐色, 钝三 棱状, 长 10 毫米, 宽 8 毫米, 厚 6 毫米, 胚乳 均勾, 胚 背生。 花期 5 — 6 月, 果期 U — 12 月。 西 双版纳 有引种 栽培。 产 福建、 台湾 等省。 日本 (琉球 ) 也有 分布。 4. 双籽棕 (图鉴 ) 大幅棕 (海 南植 物志) Arenga caudate (Lour. ) H. E. Moore (1960); 中国 植物志 (1991). Borassus caudatus Lour . ( 1790 ) ; Didymosperma caudatum (Lour. ) H. Wendl. et 
7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2 1—6. 桄榔 Arenga westerhoutii Griff . 1. 植株 形态, 2. 果实, 3. 种子, 4. 种子横 剖面; 5. 叶 中部, 示羽 片基部 形状及 排列, 6. 羽片 h 部形 状; 7 — 9. 山棕 A. engleri Becc. , 7. 雌花 序之一 小穗状 花序, 8. 果实, 9. 雄花。 (刘怡 涛绘) 
椋榈科  73  Drude (1878);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D. caudatum (Lour. ) H. Wendl. et Drude var. tonkinensis Becc. (1910);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D. tonkinensis (Becc. ) Gagnep. in Lecomte (1937). 矮小 灌木, 高 0.5 — 2 米。 叶长 40 — 50 厘米, 羽片 少数, 近菱 形或不 等边四 边形, 10 — 25 厘米, 宽 2. 5 — 8 厘米, 基部 楔形, 不具 耳垂, 羽片 中部以 上边缘 具不规 则的啮 蚀状 小齿, 顶 端具尾 尖或不 明显; 叶 鞘边缘 具网状 纤维。 花序 单生, 直立, 长 17 — 30 厘 米甚至 更长。 不 分枝或 具稀少 分枝; 花 单性, 雄 花花萼 3 片, 圆形; 花瓣 3 片, 长圆 状倒 卵形, 长 6 — 7 毫米; 雄蕊 15 — 30; 雌花 球形, 花萼 3 片, 卵 圆形; 花瓣 3 片, 倒 卵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无退化 雄蕊; 子房 球形, 钝 三棱。 果 实卵球 形或近 球形, 直 径 9 一 12 毫米, 熟时红 棕色。 种子 3 颗, 钝 三棱, 胚乳 均勾。 花果期 4 一 5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产 海南。 印度、 越南、 老 挝也有 分布。 18. 鱼 尾葵属 1) Caryota Linn. 植株矮 小至乔 木状, 茎 单生或 丛生, 裸 露或被 叶鞘; 具环状 叶痕。 叶大, 二 回羽状 全裂, 芽 时内向 折叠; 羽片 菱形、 楔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极偏斜 而有不 规则的 齿缺, 状如 鱼尾; 叶 柄基部 膨大, 叶鞘纤 维质。 佛焰苞 3 — 5 个, 管状; 花序 生于叶 腋间, 有长而 下垂 的分枝 花序, 罕不 分枝; 花 单性, 雌雄 同株, 通常 3 朵 聚生, 中间 1 朵较小 的为雌 花; 雄 花萼片 3, 离生, 花瓣 3, 雄蕊 9 一 00 , 花 丝短, 花药 线形; 雌 花花萼 3, 花瓣 3; 退 化雄蕊 — 6; 子房 3 室, 柱头 2 — 3 裂。 果实近 球形, 有种子 1 一 2 颗。 种子直 立, 胚乳嚼 烂状, 胚 侧生。 约 13 种, 分布于 亚洲南 部与东 南部至 澳大利 亚热带 地区。 我国有 5 种, 产 南部至 西 南部。 云南产 4 种, 另引 种栽培 1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茎 丛生, 矮小; 雄 花的萼 片顶端 全缘; 果 熟时紫 红色。 2 (3) 茎表 面不被 微白色 的毯状 纯毛; 花 序小, 常不 分枝, 偶从基 部分出 1 短枝; 雄花的 萼片顶 端不具 睫毛; 果 实大, 球形, 直径 2. 5 — 3. 5 厘米 1. 单穗 鱼尾葵 C. monostachya 3 (2) 茎表面被微白色的^^状绒毛; 花序 大型, 分 枝多而 密集; 雄花 的萼片 顶端具 密集的 瞎毛; 果实 较小, 球形, 直径 1.2 — 1.5 厘米 2. 短穗 鱼尾葵 C. mitis 4 (1) 茎 单生, 乔 木状; 雄花 的萼片 顶端非 全缘; 果 熟时红 色或紫 黑色。 5 (6) 茎 绿色, 表 面被白 色的? ^ 状绒 毛; 雄花 的萼片 与花瓣 不被脱 落性的 黑褐色 的毡状 绒毛, 边 缘 不具半 圆齿, 果 实红色 3. 鱼尾葵 C. ochlandra 6 (5) 茎黑 褐色, 表面不 被白色 的毡状 级毛; 雄 花的萼 片与花 瓣被脱 落性的 黑褐色 的毡状 线毛。 7(8) 茎 的中下 部不膨 大成花 瓶状, 茎较小 (直 径约 25 — 30 厘米, 髙 5 — 12 米), 果 实红色 …… '•' 4. 董综 C. urens  1) 属的 别名: 假 桄梅属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1974); 孔雀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74  云南 植物志  8(7) 莲的中 下部膨 大成花 瓶状, 茎髙大 (直 径可达 60 — 80 厘米, 高达 25 米), 果实 紫黑色 … 5. 大董椋 C. no 1. 单穗 鱼尾葵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图版 23: 1-4 一 Catyota monostachya Becc. (1910); Burret (1937); Gagnep. in Lecomte (1937);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茎 丛生, 矮小, 高 2 — 4 米, 直径 3. 5 — 4 厘米, 绿色, 表面 不被微 白色的 毡状绒 毛。 ^^2.'5— 3.5 米; 羽片楔 形或斜 楔形, 长 11— 18 (-27) 厘米, 宽 4— 8 厘米, 基部 两侧不 对称, 外 缘常为 笔直, 内缘弧 曲或不 规则的 齿缺, 且 延伸成 尾尖; 叶柄长 1 一 1.25 米; 叶 鞘边缘 具网状 的褐色 纤维。 佛焰複 管状, 被毡状 的褐色 绒毛; 花序长 40 — 80 厘米, 常不 分枝, 偶 从基部 分出一 短枝, 无毛; 雄花蕾 时短圆 锥状, 花 时椭圆 形, 萼片宽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顶端 全缘, 不具 睫毛, 花瓣长 圆形, 长 9 一 11 毫米, 宽' 5 — 6 毫米, 紫 红色, 雄蕊 90 — 130, 花药 线形, 长约 8 毫米, 黄色, 花 丝短, 近白 色; 雌花 萼片宽 卵形, 长 3 — 4 毫米, 顶端. 全缘或 微凹, 花瓣狭 卵形, 长 5 — 7 厘米, 宽 2~^3 毫米, 顶端具 尖头, 紫 红色; 退 化雄蕊 2 — 3。 果实 球形, 直径 2. 5 — 3. 5 厘米, 成 熟时紫 红色。 种子 2 颗, 半 球形。 花期 3 — 5 月 , 果期 7 — 10 月 。 产 景洪、 勐腊、 绿春、 河口、 麻 栗坡、 富宁 等地; 生 于海拔 130 — 1600 米的 山坡或 沟谷 林中。 广东、 广西、 贵州等 省区有 分布。 越南、 老 拔也有 分布。 2. 短穗 鱼尾葵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词典) 图版 23: 5-6 酒椰子 (拉 汉种 子植物 名称) Caryota mitis Lour. (1790); Mart. (1831);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Gagnep in Lecomte (1937);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1)*. Caryota sobolifera Wall. (1848). 丛生, 小乔 木状, 高 5 — 8 米, 直径 8 — 15 厘米; 茎 绿色, 表面被微白色的^^状绒 毛。 叶长 3 — 4 米; 羽片淡 绿色, 呈楔 形或斜 楔形, 外缘 笔直, 内缘 1/2 以上弧 曲成不 规则的 齿缺, 且 延伸成 尾尖或 短尖; 叶柄被 褐黑色 的毡状 绒毛; 叶 鞘边缘 具网状 的棕黑 色 纤维。 佛 焰苞与 花序被 糠秕状 鳞秕, 花 序短, 长 25 — 40 厘米, 具密集 穗状的 分枝花 序; 雄花萼 片宽倒 卵形, 长 2.5 毫米, 宽 4 毫米, 顶端 全缘, 具 睫毛, 花 瓣狭长 圆形, 长约 11 毫米, 宽 2.5 毫米, 淡 绿色, 雄蕊 15 — 20 (-25); 雌花萼 片宽倒 卵形, 长约 为 花瓣的 1/3 倍, 顶端 钝圆, 花瓣 卵状三 角形, 长 3 — 4 毫米; 退 化雄蕊 3。 果 球形, 直径 1.2 — 1.5 厘米, 成 熟时紫 红色, 具 1 颗 种子。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8 — 11 月。 云南 热区有 栽培。 产海南 等省, 生 于山谷 林中。 越南、 缅甸、 印度、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印度 尼西亚 (爪哇 ) 也有 分布。 茎的 髓心含 淀粉, 可供 食用, 花序 液汁含 糖分, 供 制糖或 酿酒。 3. 鱼尾葵 (通称 ) 图版 23: 7-8 青棕 (云南 ), 假桄榔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果株 (傣 族名) Caryota ochlandra Hance (1879) ; Merr. et Chun (1935); 图鉴 (1976)*; 海南植 
棕 榈 科  75  图版 23 1—4. 单穗 鱼尾葵 Caiyota riBnostachya Becc. , 1. 佛焰包 及整个 花序, 2. 叶的一 部分, 3. 果实, 4. 雄花; 5~6. 短 11 鱼尾葵 C. mitis Lour. , 5. 果实, 6. 雄花; 7—8. 鱼尾葵 C. ochlandra Hance. 7. 果实, 8. 雄花; 9. 大 « 掠 C. no Becc.. 雄花。 (刘怡 涛绘) 
76  云南 植物志  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乔 木状, 高 10 — 15 (-20) 米, 直径 15 — 35 厘米, 茎 绿色, 被白色 的毡状 绒毛, 具环状 叶痕。 叶长 3 — 4 米; 羽片长 15 — 20 厘米, 宽 3 — 10 厘米, 最 上部的 1 羽 片大, 楔形, 先端 2 — 3 裂, 侧 边的羽 片小, 半 菱形, 外缘 笔直, 内缘上 半部或 1/4 以 上弧曲 成不 规则的 齿缺, 且 延伸成 短尖或 尾尖。 佛焰 苞与花 序无糠 秕状的 鳞秕; 花序长 3 — 3.5 (— 5) 米, 具多 数穗状 的分枝 花序, 长 1.5 — 2.5 米; 雄花花 萼与花 瓣不被 脱落性 的毡状 绒毛, 萼片宽 圆形, 花瓣椭 圆形, 黄色, 雄蕊 (31 —) 50-111; 雌花花 萼长约 3 毫米, 宽 5 毫米, 顶端 全缘, 花 瓣长约 5 毫米; 退 化雄蕊 3。 果实 球形, 成熟时 红色, 直径 1.5 — 2 厘米。 种子 1 颗, 罕为 2 颗。 花期 5 — 7 月, 果期 8 — 11 月。 产 盈江、 耿马、 景洪、 勐腊、 江城、 河口、 麻栗坡 等地; 生 于海拔 450 — 700 米的 山坡 或沟谷 林中。 广西、 广东、 海南、 福 建等省 区也有 分布。 本 种树形 美丽, 可作庭 园绿化 植物; 茎髓含 淀粉, 可 作桄榔 粉的代 用品。 4. 董棕 (通称 ) 酒 假桄榔 (拉汉 种子植 物名称 ), 果榜 (傣 族名) Caryota urens Linn. (1753); Mart. (1831)* ; Griff. (1850); Kurz (18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3); Gagnep. in Lecomte (193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部分、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 乔 木状, 高 5 — 25 米, 直径 25 — 30 厘米, 茎黑 褐色, 茎不膨 大成花 瓶状, 表面不 被白色 的毡状 绒毛, 具明显 的环状 叶痕。 叶长 3. 5 — 5 米; 羽片宽 楔形或 狭的斜 楔形, 长 15 — 29 厘米, 宽 5 — 20 厘米, 最下 部的羽 片紧贴 于分枝 叶轴的 基部, 边缘具 规则的 齿缺, 基 部以上 的羽片 渐成狭 楔形, 外缘 笔直, 内缘斜 伸或弧 曲成不 规则的 齿缺, 且延 伸 成尾状 渐尖, 最顶 端的羽 片为宽 楔形, 先端 2 — 3 裂; 叶柄长 1.3 — 2 米, 被脱 落性的 棕黑色 的毡状 绒毛; 叶鞘 边缘具 网状的 棕黑色 纤维。 佛 焰苞长 30 — 45 厘米; 花序长 1.5 — 2. 5 米, 具 多数、 密 集的穗 状分枝 花序; 雄花 花萼与 花瓣被 脱落性 的黑褐 色毡状 绒毛, 萼片近 圆形, 雄蕊 (30 —) 80-100; 雌花 与雄花 相似, 但花萼 稍宽, 花瓣 较短, 退 化雄蕊 3。 果实球 形至扁 球形, 直径 1.5 — 2. 4 厘米, 成熟时 红色。 种子 1 一 2 颗, 近 球 形或半 球形。 花期 6 — 10 月 , 果期 5 — 10 月 。 产 贡山、 西畴、 麻栗坡 等地; 生 于海拔 370 — 1500 (-2450) 米的石 灰岩山 地区或 沟谷 林中。 广西 西南部 (龙州 ) 有 分布。 印度、 斯里 兰卡、 缅甸至 中南半 岛也有 分布。 木质 坚硬, 可作 水槽与 水车; 髓心含 淀粉, 可代西 谷米; 叶鞘 纤维坚 籾可制 棕绳; 幼树茎 尖可作 蔬菜; 树形 美丽, 可作绿 化观赏 树种。 5. 大董棕 (新拟 ) 图版 23: 9 Caryota no Becc. (1871); J. Dransf. (1974). Caryota rumphiana var. borneensis Becc. (1877). 本种 在过去 的大部 分植物 学文献 中都被 包括在 Caryota urens Linn. 这个种 的描述 中。 本种 与董棕 的区别 在于茎 干高大 (高 可达 25 米), 较粗 (直 径可达 60 — 80 厘米 ), 
棕 榈 科  77  且茎中 下部膨 大成花 瓶状, 叶大型 (长达 6 — 7 米或更 长), 雄蕊 数多达 100, 果 实深红 色至紫 黑色, 种 子多数 2 粒。 产 勐腊、 景洪、 马关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1200 米 热带森 林中。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等 国也有 分布。 用途同 董棕。 根据 J. Dransfield (1974) 在马 来西亚 和印度 尼西亚 的实地 考察后 认为, 目 前产于 这些 地区的 具有大 型茎干 和大型 叶片的 一种鱼 尾葵属 植物, 起初被 Beccari 定为 Caryota no, 后来他 又归人 Caryota rumphiana var. bomeensis 之中, 还是恢 复原来 的名称 Cary- ota no 比较 适当。 19. 瓦 理棕属 1) Wallichia Roxb. 灌木状 或小乔 木状, 丛生或 单生。 叶羽状 全裂, 螺旋状 排列或 2 列 排列于 茎上, 羽 片内向 折叠, 线状披 针形、 不 规则的 菱形或 深裂, 上部边 缘啮蚀 状或不 规则的 齿缺, 基 部 楔形, 无 耳垂, 上面 无毛, 背 面通常 密被苍 白色的 毛被和 星散的 褐色憐 片带, 具 1 条 中 脉和多 条扇状 叶脉。 花 序生于 叶间, 雌 雄同株 或杂性 异株, 一 次开花 结实, 雄 花序多 分枝而 密集, 雌 花序分 枝比较 稀疏; 佛焰苞 多数, 包 被着花 序梗, 密被 褐色娥 片或绒 毛: 雄 花成对 着生, 有时 中间有 1 朵不 发育的 雌花, 或 单生, 花萼圆 筒状或 杯状, 截 平, 通常具 3 裂或 3 齿; 花 冠长于 花萼, 近 基部圆 筒状, 深 3 裂, 裂片长 圆形; 雄蕊 (3 —) 6 (-15), 花 丝基部 合生成 柱状, 部 分或完 全贴生 于花冠 管上, 有 时贴生 在花冠 裂 片上; 无退化 雌蕊: 雌花 单生, 螺旋状 排列; 萼片 3, 圆形, 多 少分裂 或在基 部短合 生; 花瓣 3, 由基部 合生至 中部; 退 化雄蕊 3 — 0, 子房 2 — 3 室, 柱头圆 锥形, 胚珠 2-3, 着生于 基部, 半 倒生。 果 实小, 卵状长 圆形, 顶端 具残留 柱头。 种子 1 一 2 (- 3) 颗, 椭 圆形或 平凹, 胚乳 均勾, 胚 背生或 侧生。 约 9 种, 分布于 喜马拉 雅山东 部至中 国南部 及中南 半岛。 我国有 6 种, 分 布于西 藏、 云南、 广西、 湖南等 省区。 云南产 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乔 木状, 高 5 — 8 米; 叶呈 2 列 排列于 茎上, 羽片 2 — 5 片 聚生, 长 30 — 60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雄 花花萼 杯状, 3 浅裂, 花冠 3 倍长 于花萼 1. 二列 瓦理掠 W. disticha 2 (1) 灌 木状, 高 1.5 — 4 米; 叶 螺旋状 排列于 茎上。 3 (8) 羽片 互生或 近对生 或在叶 轴下部 2 — 4 片 聚生; 雄蕊 6 — 9。 4 (7) 羽 片互生 或在叶 轴下部 2 — 4 片 聚生。 5 (6) 羽片长 圆状, 长 (30 —) 60 — 75 厘米, 宽 11 一 12 厘米, 边缘具 深波状 裂片, 并具 明显的 啮蚀 状齿; 雄花 花萼圆 筒形, 近 全缘, 花 冠与花 萼等长 …… 2. 密花 瓦理掠 W. densiHora  1) 属的 别名: 小 堇掠属 (中国 高等植 物图鉴 ); 华立加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78  云 南植物 志  6 (5) 羽片 楔状长 圆形, 长 30 — 45 厘米, 宽 8 — 10 厘米, 边缘 提琴状 浅裂, 裂片具 锐尖的 啮蚀状 齿; 雄花花 萼管状 杯形, 浅 3 裂, 花冠 2 倍长 于花萼 3. 琴叶 瓦理棕 W. caryotoides 7 (4) 羽片 通常互 生或近 对生, 长 20~35 (-45) 厘米, 宽 10 厘米, 下部宽 楔形, 边缘 具深波 状 缺刻, 先端 略钝, 具 锐齿; 雄花 花萼浅 杯状, 浅 3 裂 4. 瓦理棕 W. chinensis 8 (3) 叶下 部羽片 互生, 或成组 对生或 互生; 雄蕊 9 一 15。 9 (10) 雄 花长约 6 毫米, 花萼 杯状, 具 明显的 弯缺, 雄蕊 9 一 12, 下部 羽片较 狭小, 长 8 — 18 厘 米, 宽 1.5 — 2 厘米 (上部 羽片长 17 — 30 厘米, 宽 3 — 4 厘米) 5. 云南 瓦理掠 W. mooreana 10 (9) 雄花 线状长 圆形, 长约 7. 5 — 8 毫米, 花萼 杯状, 全 缘或不 明显的 3 波状 弯缺, 雄蕊 12 — 15; 羽 片 楔状长 圆形, 长 42 — 52 厘米, 宽 11— 12 厘米 …… 6. 泰国 瓦理棕 W. siamensis 1. 二列 瓦理綜 (中 国植 物志) 二列 小堇棕 (植 物分类 学报) Wallichia disticha T. Anders. (1871);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S. J. Pei , S. Chen et S. Q. Tong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Wallichia yomae Kurz ( 1877) ; W . caryotoides auct. non Roxb. : Wall. (1848) . 乔 木状, 茎 单生, 高 5 — 8 米, 直径 10 — 15 厘米, 具 叶环。 叶呈 2 列 互生于 茎上, 长 2 — 4 米, 羽 片上面 绿色, 背 面略呈 白色, 每 2 — 5 片 聚生于 叶轴的 两侧, 线 状披针 形, 长 30 — 60 厘米, 宽 4 一 6 厘米, 先端 截平或 楔形, 具流苏 状齿, 两侧 边缘中 部至顶 部具 离 小齿, 具 叶脉; 叶 柄基部 具坚硬 的网状 纤维, 抱茎。 雄 花序长 0.9 — 1.2 米, 一回 分枝, 具长约 10 厘米、 密集的 小穗状 花序; 雄 花花萼 杯状, 3 浅裂, 花冠 3 倍长 于 花萼; 雌 花序长 1.8 — 2. 4 米, 粗壮, 一回 分枝, 具多达 200 个 下垂的 小穗状 花序; 雌花 绿色。 果实长 圆形, 长约 1.9 厘米, 淡 红色, 顶 端有不 明显的 2 — 3 裂。 胚乳 均勾, 胚 背生, 偏离。 花期 4 一 7 月。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270 — 52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西藏 (墨脱 ) 有 分布。 锡金、 缅甸、 印 度也有 分布。 本种 是本属 中目前 惟一的 呈乔木 状单生 和叶呈 2 列 排列于 茎干的 种类, 容易 与其他 种类 区别。 树形 优美, 可作庭 园观赏 树种; 树干髓 心含淀 粉可供 食用。 2. 密花 瓦理棕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24: 1—3 密花 小堇棕 (植 物分类 学报) Wallichia densiflora Mart. (1823 ); Kurz (18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S. J. Pei, S. Y. Chen et S. Q. Tong (1989);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Wallichia oblongifolia Griff. (1845); Harina oblongifoLia Griff. (1850). 茎很 短或几 无茎, 株高 2 — 4 米。 叶长 2 — 4 米, 羽 片多, 互生 或在叶 轴下那 2 — 4 片 聚生, 上面 绿色, 背面稍 白色, 长 圆状, 长 (30 —) 60 — 75 厘米宽 11 一 12 厘米, 基 部 楔形, 边缘 具不规 则的常 常为深 波状的 裂片, 并 具明显 的啮蚀 状齿, 具 强壮的 中脉和 多数 平行的 侧脉, 中脉 褐色; 叶 鞘被麟 秕和长 柔毛, 边缘 分解成 强壮的 纤维; 叶 柄及叶 
图版 24 1-3. 密花 瓦理棕 WalUchiadesifloraMart., 1. 叶 一段, 示 羽片, 2. 整个雌 花序, 示 意图, 3. 果穗; 4—7. 瓦理 棕 W. chinensisBurret , 4. 叶 顷部, 5. — 果穗, 6. 果实, 7. 雄花。 (刘怡 涛绘) 
80  云南 植物志  轴 粗壮, 被褐色 鳞秕。 花雌 雄同株 异序; 雄花序 (未 见, 据文献 描述) 长约 30 厘米, 分 枝多而 纤细; 雄 花小, 淡 黄色, 单生 或在下 部的每 2 朵雄花 中间有 1 朵 不育的 雌花; 花萼圆 筒形, 近 全缘; 花冠 与花萼 等长, 3 深裂; 雄蕊 6; 无退化 雌蕊; 雌 花序较 粗壮, 长达 80 厘米, 多 分枝, 长达 35 — 40 厘米; 雌花 球形, 淡 紫色; 子房 2 室。 果 实长圆 形, 顶部 变狭, 长 18 毫米, 宽 9 毫米, 污紫 色或深 红色, 顶端具 尖头。 种子 2, 平凸, 胚乳 均匀, 胚 背生。 花果期 7 — 9 月。 .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300 — 34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印度、 缅甸、 孟加拉 国也有 分布。 树形 美观, 可 作为庭 园绿化 树种。 3. 琴叶 瓦理綜 (中 国植 物志) Wallichia caryotoides Roxb. (1820)*; Mart. (1823)*; Kurz (18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中国 植物志 (1991). Harina caryotoides Buch.- Ham. (1826); Griff. (1850)*; Wrightea caryotoides Roxb (1832); Harina xjuallichia Steud . ex Saloman ( 1877); Wallichia densi flora auct. non Mart. : Brandis ex Dammer (1897). 本种 与密花 瓦理棕 相似, 主要区 别在于 :' 羽片较 短而狭 (长 30 — 45 厘米, 宽 8 — 10 厘米 ), 楔状长 圆形, 边缘 提琴状 浅裂或 两侧具 深波状 裂片, 雄花花 萼管状 杯形, 浅 3 裂, 花瓣 2 倍长于 花萼。 果实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种子 1 颗罕为 2 颗。 花 期 8 — 10 月, 果期 8 月。 产 盈江、 沧源、 孟连、 勐海、 勐腊、 麻栗坡 等地; 常见 于海拔 750 — 1450 米的沟 谷、 河 边疏林 中或灌 丛中。 缅甸、 孟加拉 国也有 分布。 可作庭 园绿化 树种。 4. 瓦理梡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词典) 图版 24: 4-7 小堇棕 (图鉴 误印, 应为小 董棕) Wallichia chinensis Burret ( 1937 ); 中 国种子 植物科 属词典 ( 1958 ) ; 图鉴 (197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 丛生 灌木, 高 2 — 3 米。 羽 片上面 绿色, 背 面稍苍 白色, 通常互 生或近 对生, 长 20-35 (-45) 厘米, 宽 10 厘米, 下 部为宽 楔形, 中部及 上部具 深波状 缺刻, 先端略 钝, 具 锐齿, 顶端的 羽片常 具波状 3 裂, 边 缘具不 规则的 锐齿; 叶鞘边 缘网状 抱茎。 花 序生于 叶间, 雌雄 同株, 佛焰 苞多个 包着花 序梗, 外面被 污褐色 鳞秕; 雄 花左右 对称, 中间有 1 朵 雌花; 雄花长 圆形, 长约 5.5 毫米, 顶端 稍圆; 花萼浅 杯状, 浅 3 裂, 裂片 阔 圆形, 裂片之 间波状 弯曲; 花瓣长 圆形, 雄蕊 6 (— 9); 雌 花小, 近 球形, 长约 2 毫 米; 萼片 圆形; 花瓣三 角形。 果实 卵状椭 圆形, 稍弯, 长约 14 毫米, 直径约 7 — 10 毫 米。 种子 1 一 2 颗, 长 圆形, 长约 12 毫米, 胚乳 均勾, 胚 背生。 花期 6 月, 果期 8 月。 产 景东、 河口、 西畴、 麻栗坡 等地; 生 于海拔 120 — 1800 (—2200) 米密 林中; 西 藏、 广西、 湖南等 省区有 分布。 越 南也有 分布。 可作 庭园绿 化树种 
棕 榈 科  81  5. 云南 瓦理棕 (中 国植 物志) 摩氏 小堇棕 (台湾 植物分 类地理 丛刊) Wallichia itiooreana Basu (1983)* ; 中国 植物志 (1991). 丛生 灌木, 高达 1.8 米, 叶长约 1 米, 叶柄长 30 — 50 厘米, 叶轴下 部的羽 片较狭 小, 成组 对生或 互生, 不 等距, 长 8 — 18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倒披 针形, 具 各式缺 刻, 边缘 具齿, 基部 楔形, 上 部的羽 片较长 而宽, 成对对 生或近 对生, 长 17 — 30 厘米, 宽 3 — 4 厘米, 线状披 针形, 侧边 缘具不 同程度 的齿状 缺刻, 基部狭 楔形, 先端 渐尖和 具齿, 顶端 的羽片 单生, 狭三 角形, 先端浅 3 裂, 边缘 具齿。 花雌雄 异株; 雄 花序长 30 厘米或 更长, 下垂, 花序梗 纤细, 长约 12 厘米, 佛焰苞 多个, 长 8 — 20 厘米, 外面 被 深褐色 的糠秕 状物, 花序 小穗轴 纤细, 互生或 簇生, 25 — 30 个, 长 8 — 15 厘米; 雄 花 黄色, 长约 6 毫米, 单生 或成对 着生; 花萼 杯状, 长约 2 毫米, 具 明显的 弯缺; 花瓣 3, 长圆状 舟形; 雄蕊 9 一 12; 雌 花序长 30 厘米或 更长, 佛焰苞 多个, 小 穗轴不 规则互 生, 约 13 个, 长 6 — 20 厘米, 花 单生, 有时 成对; 花萼茶 碟状, 宽 3 裂; 花冠深 3 裂, 裂片长 2. 5 毫米。 果 实长约 13 毫米, 直径约 7 毫米。 种子 2 颗。 花期 8 月, 果期 3 — 4 月。 产 盈江、 临沧、 勐腊、 思茅、 河口 等地; 生 于海拔 600 — 1350 米沟 边及疏 林中。 模 式 标本采 自盈江 (盘溪 )。 可作庭 园绿化 材料。 6. 泰国 瓦理棕 (中 国植 物志) Wallichia siamensis Becc. (1934); 中国 植物志 (1991)*. 灌木, 高 2 — 3 米。 叶长约 1.5 米, 叶下 部羽片 互生, 羽 片上面 绿色, 背面灰 白色, 长 42 — 52 厘米, 宽 11 一 12 厘米, 楔状长 圆形, 不 对称, 基部 急尖, 顶部三 角状, 渐变 成长的 先端, 具 明显的 齿状小 据齿, 边缘具 波状小 裂片; 叶顶端 的羽片 为楔状 扇形, 近 3 裂。 雌雄 同株, 花 序长约 40 厘米, 小 穗轴长 20 — 25 厘米, 小 穗轴下 部的花 3 朵聚 生, 上部及 顶端为 雄花, 成对 着生或 单生; 雄花 线状长 圆形, 长 7. 5 — 8 毫米, 宽 2 — 3 毫米; 花萼 杯形, 截平, 边缘全 缘或不 明显的 3 波状 弯缺; 花冠约 5 倍长于 花萼, 花瓣 倒披 针形, 舟状, 基部 合生; 雄蕊 12 — 15; 无退化 雌蕊。 果实 未见。 花期 10 月。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800 — 9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泰国北 部也有 分布。 可作庭 园绿化 树种。 20. 散 尾葵属 1) Dypsis Noronha ex Mart. 单生 或丛生 灌木, 茎 具环状 叶痕, 有时 在茎节 上产生 分枝、 叶羽状 全裂, 羽 片线形 或披 针形, 外向 折叠, 上面 无毛, 背 面常常 沿中肋 被扁平 麟片, 有 时在叶 脉之间 被小憐 片 和蜡; 叶柄常 被鳞片 或蜡; 叶 鞘初时 管状, 后于叶 柄对面 劈裂, 常常 被各式 鳞片和 蜡。 花序 生于叶 间或叶 销下, 分 枝可达 3 — 4 级, 花雌雄 同株, 多 次开花 结实。 花在小  1) 属的 别名: 黄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8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5 1—6. 散尾葵 Dypsis lutescens (H. Wendl. ) Beentje et Dransf. , 1. 植株 形态, 2. 叶 一段, 示 羽片, 3. 分枝花 序一 部分, 4. 果穗 一段, 示果实 形状, 5. 果实纵 剖面, 6. 雄花。 (刘怡 涛绘) 
棕 榈 科  83  穗轴 的近基 部为每 3 朵 (2 雄 1 雌) 聚生, 近 顶端则 为单生 或成对 着生的 雄花。 雄花花 粤和 花瓣各 3 片, 离生, 雄蕊 6, 花丝 离生, 花药 背着, 多少丁 字着, 退化子 房圆锥 状, 三棱, 顶 端多少 3 裂; 雌花 花萼和 花瓣各 3 片, 离生; 子 房球状 卵形, 柱头 3; 退 化雄蕊 6, 齿状。 果实略 为陀螺 形或长 圆形, 近 基部具 柱头残 留物, 外果皮 光滑, 中果 皮 具网状 纤维。 种 子胚乳 均勾, 胚侧 生或近 基生。 约 20 种, 主产于 马达加 斯加。 我国常 见栽培 1 种。 云 南栽培 1 种。 1. 散尾葵 (广 州植 物志) 图版 25 黄椰子 (植 物学大 辞典) Dypsis lulescens (H. Wendl. ) Beentje et Dransf. (1995); 观 赏棕榈 (2002).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H. Wendl. (1878); Blatt. (1926); 图鉴 (1976)*; 云 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 丛生 灌木, 高 2 — 5 米, 茎粗 4 一 5 厘米, 基部略 膨大。 叶长约 1.5 米, 羽 片黄绿 色, 表面 有蜡质 白粉, 40 — 60 对, 2 列, 披 针形, 长 35 — 50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先 端 长尾状 渐尖并 具不等 长的短 2 裂, 顶端 的羽片 渐短, 长约 10 厘米; 叶柄 及叶轴 光滑, 黄 绿色; 叶鞘 长而略 膨大, 通常黄 绿色, 初时 被蜡质 白粉。 花序生 于叶鞘 之下, 长约 0.8 米, 具 2 — 3 次 分枝, 分枝 花序长 20 — 30 厘米, 其上有 8 — 10 个小 穗轴; 花小, 卵 球形, 金 黄色, 着生 于小穗 轴上; 雄花 萼片和 花瓣各 3 片, 雄蕊 6; 雌花 萼片和 花瓣与 雄花的 略同, 子房 1 室, 具短 的花柱 和粗的 柱头。 果实略 为陀螺 形或倒 卵形, 长约 15 — 18 毫米, 直径 8 — 10 毫米, 鲜时土 黄色, 干时紫 黑色, 外果皮 光滑, 中果 皮具网 状 纤维。 种子 略为倒 卵形, 胚乳 均匀, 中央有 狭长的 空腔, 胚 侧生。 花期 5 月, 果期 8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我国南 方习见 栽培。 原产 马达加 斯加。 本 种树形 优美, 是很 好的庭 园绿化 树种。 21. 王棕属 1) Roystonea 0. F. Cook 茎 直立, 乔 木状, 高达 10 — 40 米。 叶羽状 全裂, 呈 2 列或 数列, 羽 片多数 狭长, 先端 削尖, 中脉 突起, 中脉背 面常被 鳞片; 叶鞘 形成一 个大的 "冠 茎"。 花雌雄 同株, 多 次开花 结实; 花序着 生于叶 下冠茎 叶鞘的 基部, 多 分枝, 花序 梗短, 具 2 个大 的佛焰 苞; 花着生 于小穗 轴上, 花 3 朵聚生 (2 雄 1 雌), 顶部 则着生 成对或 单生的 雄花; 雄 花萼片 3, 分离; 花瓣 3, 分离, 大 大长于 萼片; 雄蕊 6 — 12, 花药丁 字着; 退 化雌蕊 短, 近 球形或 3 裂; 雌花 近圆锥 形至短 卵形, 萼片 3, 分离; 花瓣 3, 近基部 合生; 退 化雄蕊 6, 合生成 6 裂的 杯状, 贴生 于花冠 基部; 子房近 球形, 假 1 室, 1 胚珠。 果实 倒卵形 至椭圆 形或近 球形, 宿存柱 头在近 基部。 种子椭 圆形, 胚乳 均勾, 胚近 基生。 约 17 种, 产中 美洲、 西 印度群 岛及南 美洲。 我 国南部 诸省区 及台湾 常见栽 培的有 2 种。 云 南栽培 2 种。  1) 属的 别名: 大王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8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6 1—5. 王栋 Roystonea regia (Kunlh) O. F. Cook, 1. 植株 形态, 2. 叶 中部, 示羽片 排列, 3. 果实纵 剖面, 4. 雌花, 5. 雄花; 6. 菜王棕 R. oleracea (Jacq. ) O. F. Cook, 叶 中部, 示羽片 排列; 7 — 12. 金山奏 Syagrus tcmanzoffiana (Cham. ) Glassm. , 7. 叶 下部, 示羽片 排列, 8. 叶 顶部, 示羽片 排列, 9. 一 羽片, 10. 果实, 11. 内果皮 (种核 ), 12. 内 果皮横 剖面, 力^ 种子 (胚乳 )。 (刘怡 涛绘) 
棕 榈 科  85  分种 检索表 1 (2) 树干 近基部 膨大, 而 后几为 直的圆 柱形, 较 高大; 叶的 羽片成 2 列排列 1 . 菜王綜 R. oleracea 2 (1) 树干不 规则地 膨大, 基部不 膨大或 膨大, 近中部 膨大, 向上部 渐狭, 中 等高; 叶的 羽片成 4 列 2. 王棕 R. regia 1. 菜王棕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26: 6 Roystonea oleracea (Jacq. ) O. F. Cook (1901); 中国 植物志 (1991)*. Areca oleracea J acq. (1763); Oreodoxa oleracea (Jacq. ) Mart. (1831)*; Kunth. (1841). 茎 直立, 乔 木状, 高达 25 — 40 米, 甚至 更高, 基部 膨大, 向 上呈圆 柱形。 叶长 3 — 4 米, 上举或 平展, 约 有羽片 100 片或 更多, 羽片在 叶轴近 基部和 顶部成 1 个 平面, 而在成 龄植株 叶的中 部常成 2 个 平面, 线状披 针形, 长 渐尖, 先端具 不整齐 2 裂, 长 50 — 100 厘米, 宽 5 厘米。 花序长 90 厘米或 更长, 多 分枝, 小穗轴 呈波状 弯曲, 半露 出 佛焰苞 (佛 焰苞在 整个结 果期仍 保留着 ); 雄花长 6 毫米, 雄蕊 6, 伸出于 花瓣。 果 实长 圆状椭 圆形, 一侧 凸起, 成熟 时淡紫 黑色, 长 15 — 20 毫米, 直径 9 一 10 毫米。 热区 栽培。 原产 西印度 群岛。 树形 优美, 常作行 道树和 庭园绿 化树种 栽培。 茎的 嫩心可 作蔬菜 食用, 髓 部产淀 粉。 2. 王棕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词典) 图版 26: 1-5 大 王椰子 (台湾 木本植 物志) Roystonea regia (Kunth) O. F. Cook (1900) et (1901); 图鉴 (1976)*; 中国种 子 植物科 属词典 (1982);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ir. Oreodoxa regia Kunth (1815) et (1841); Mart. (1850); Yakuko Kudo (1973). 茎 直立, 乔 木状, 高 10 — 20 米; 茎幼 时基部 膨大, 老时近 中部不 规则地 膨大, 向 上部 渐狭。 叶长约 4 一 5 米, 叶轴每 侧的羽 片多达 250 片, 羽片呈 4 列 排列, 线 状披针 形, 渐尖, 顶端浅 2 裂, 长 90 — 10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顶部羽 片较短 而狭, 在中脉 的 每侧具 粗壮的 叶脉。 花 序长达 1.5 米, 多 分枝, 佛焰 苞在开 花前象 1 根全 球棒, 花 小, 雌雄 同株, 雄花长 6 — 7 毫米, 雄蕊 6, 与花瓣 等长, 雌 花长约 为雄花 之半。 果实近 球 形至倒 卵形, 长约 1.3 厘米, 直径约 1 厘米, 暗红 色桄淡 紫色。 种子歪 卵形, 一侧压 扁, 胚乳 均勾, 胚近 基生。 花期 3 — 4 月, 果期 10 月。 西双 版纳有 栽培; 我国 南部热 区常见 栽培。 原产 古巴。 树形 优美, 广泛 作行道 树和庭 园绿化 树种。 果实 含油, 可作猪 饲料。 22. 假 棋柳属 Archontophoenix H. Wendl. et Drude 乔 木状, 单生, 茎高 而细, 具明 显环状 叶痕。 叶羽状 全裂, 羽 片叶面 绿色, 其背面 
86  云 南植物 志  由于被 极小的 银色鳞 片而呈 灰色, 线状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具 2 齿, 中脉 明显; 叶轴很 长, 被 麟片和 褐色小 斑点; 叶 柄短, 叶鞘 管状, 形成 明显的 冠茎, 常常在 基部稍 膨大。 花雌雄 同株, 多 次开花 结实。 花 序生于 叶下, 三回 分枝, 分枝 花序和 小穗轴 弯曲, 下 垂; 小 穗轴下 部的花 3 朵 聚生, 由小佛 焰苞衬 托着, 上部 的则为 雄花, 单生或 成对着 生。 雄花不 对称, 萼片、 花瓣各 3 片, 离生; 雄蕊 9 一 24; 退 化雌, 蕊长于 雄蕊一 半或等 长, 具 3 裂或圆 柱形; 雌 花小于 雄花, 萼片、 花瓣各 3 片, 离生; 退 化雄蕊 3, 齿状, 着生于 雌蕊的 一侧; 雌 蕊为不 整齐的 卵状, 1 室, 1 胚珠; 柱头 3, 外弯。 果实 球形至 椭 圆形, 淡 红色至 红色, 柱头 残留于 顶端; 外果皮 光滑, 中果 皮薄, 软而 肉质, 具扁平 的 明显分 枝和互 相连接 的纵向 纤维, 内果 皮薄, 光滑, 质脆。 种子椭 圆形至 球形, 种脐 在 基部, 延长, 种 脊分枝 网结, 胚乳嚼 烂状, 胚 基生。 约 14 种, 分 布于澳 大利亚 东部。 我国常 见栽培 1 种。 云 南栽培 1 种。 1. 假槟榔 (图鉴 ) 图版 27: 1—8 亚力山 大椰子 (台湾 木本植 物志) Archontophoedix alexandrae ( F. Muell. ) H. Wendl. et Drude ( 1875); Burret (1928); Becc. et Pic. - Ser. (1955)* ;;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乔 木状, 高达 10 — 25 米, 茎粗约 15 厘米, 圆 柱状, 基部略 膨大。 叶长 2 — 3 米, 羽片呈 2 列 排列, 叶面 绿色, 叶背面 被灰白 色鳞秕 状物, 线状披 针形, 长 45 厘米, 宽 1.2 — 2.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全 缘或有 缺刻, 中脉 明显; 叶 轴和叶 柄无毛 或稍被 鳞秕; 叶鞘 绿色, 膨大而 包茎, 形成 明显的 冠茎。 花序 生于叶 鞘下, 下垂, 长 30 — 40 厘米, 多 分枝, 花 序轴略 具棱和 弯曲, 具 2 个 鞘状佛 焰苞; 花雌雄 同株, 白色; 雄 花萼片 3, 三角状 圆形, 长约 3 毫米; 花瓣 3, 斜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6 毫米; 雄 蕊通常 9 一 10; 雌 花 萼片和 花瓣各 3 片, 圆形, 长 3 — 4 毫米。 果实卵 球形, 红色, 长 12 — 14 毫米。 种子 卵 球形, 长约 8 毫米, 直径约 7 毫米, 胚乳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期 4 月, 果期 4 一 7 月。 云南 热区有 栽培; 我国 南方省 区习见 栽培。 原产澳 大利亚 东部。 树 形优美 的绿化 树种。 23. 槟柳属 Areca Linn. 直立乔 木状或 丛生灌 木状, 茎 有环状 叶痕。 叶 簇生于 茎顶, 羽状 全裂, 羽片 多数, 叶 轴顶端 的羽片 合生。 花序生 于叶丛 之下, 佛焰苞 早落; 花 单性, 雌雄 同序: 雄 花多, 单生或 2 朵 聚生, 生于花 序分枝 上部或 整个分 枝上, 萼片 3, 小, 花瓣 3, 雄蕊 3、 6、 9 或多达 30 或 更多, 花丝短 或无, 花药 基生; 雌 花大于 雄花, 少, 萼片 3, 花瓣 3; 退 化雄蕊 3 — 9 或无; 子房 1 室, 柱头 3 枚, 无柄, 胚珠 1 颗, 基生, 直立。 果实 球形、 卵 形或坊 锤形, 顶端 具宿存 柱头; 种子卵 形或坊 锤形, 胚 乳深嚼 烂状, 胚 基生。 约 60 种, 分布于 亚洲热 带地区 和澳大 利亚。 我国有 2 种, 云南产 1 种, 引 进栽培 1 种。 
棕榈科  87  1—8. 假模梅 Archomophoenixalexandra(F. Muell. ) H. Wendl. et Drude, 1. 植株 形态, 2. 叶 中部, 示 羽片, 3. 叶 顶部, 4. 果序一 部分, 5. 果实, 6. 果实纵 剖面, 7. 花序之 小穗一 部分, 8. 雄花; 9 一 10. 槟梅 Areca catechu Linn. 9. 果实, 10. 果实横 剖面; 11—12. 三 药槟榔 A. triandra Roxb. ex Buch. - Ham., 11. 果实, 12. 种子纵 剖面。 (刘怡 涛绘) 
88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茎 单生, 乔 木状; 雄蕊 6; 果实 较大, 卵 球形, 熟时 橙黄色 1. 槟榔 A. catechu 2(1) 茎 丛主, 较 矮小; 雄蕊 3; 果实 较小, 卵状纺 锤形, 熟时 深红色 2. 三 药槟梅 A. triandra 1. 槟榔 (通称 ) 图版 27: 9—10 槟榔子 (名医 别录, 本草纲 目), 大腹子 (开 宝本草 ), 宾门 (广东 ), 橄榄子 (福 建), 青仔 (台湾 ) Areca catechu Linn. (1753); Kunth (1841); Kurz ( 18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 1892); Gagnep. in Lecomte (1937); 中 国树木 分类学 ( 1959);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1 广;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 Areca hortefisis Lour. (1790); A. catechu WiUd. (1850); Griff. (1850); Wright (1903). 茎 直立, 乔 木状, 高 10 米, 最 高可达 30 米, 有明显 的环状 叶痕。 叶 簇生于 茎顶, 长 1.3 — 2 米, 羽片 多数, 两面 无毛, 狭长披 针形, 长 30 — 60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上部 的羽片 合生, 顶端有 不规则 齿裂。 雌雄 同株, 花序多 分枝, 花序 轴粗壮 压扁, 分枝 曲折, 长 25 — 30 厘米, 上部 纤细, 着生 1 列或 2 列的 雄花, 而雌花 单生于 分枝的 基部; 雄 花小, 无梗, 通常 单生, 很 少成对 着生, 萼片 卵形, 长不到 1 毫米, 花瓣长 圆形, 长 4"6 毫米, 雄蕊 6, 退 化雌蕊 3; 雌花 较大, 萼片 卵形, 花瓣近 圆形, 长 1.2 — 1.5 厘 米, 退 化雄蕊 6, 合生; 子房长 圆形。 果 实长圆 形或卵 球形, 长 3 — 5 厘米, 橙 黄色, 中果 皮厚, 纤 维质。 种子 卵形, 基部 截平, 胚乳嚼 烂状, 胚 基生。 花果期 3 — 4 月。 景洪、 勐腊、 河 口等热 区常见 栽培。 分布 于海南 及台湾 等热带 地区。 亚洲热 带地区 广泛 栽培。 本 种是重 要的中 药材, 在南方 一些少 数民族 还有将 果实作 为一种 咀嚼嗜 好品; 也可 作绿化 树种。 2. 三 药槟榔 (西 双版 纳植物 名录) 图版 27: 11-12 Areca triandra Roxb. ex Buch. - Ham. (1826), (1832); Griff. (1850)*; Kurz (18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Gagnep. in Lecomte (1937); 西双版 纳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广;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茎 丛生, 高 3 — 4 米或 更高, 直径 2. 5 — 4 厘米, 具明显 的环状 叶痕。 叶长 1 米或更 长, 约 17 对 羽片, 顶端 1 对 合生, 长 35 — 60 厘米, 宽 4. 5 — 6. 5 厘米, 具 2 — 6 条肋 脉, 下部和 中部的 羽片披 针形, 镰刀状 渐尖, 上 部及顶 端羽片 较短而 稍钝, 具 齿裂; 叶 柄长 10 厘米或 更长。 佛焰苞 1 个, 革质, 压扁, 光滑, 长 30 厘米或 更长, 开 花后脱 落。 花 序和花 与槟榔 相似, 但雄花 更小, 只有 3 枚 雄蕊。 果 实比樣 榔小, 卵状纺 锤形, 长 3.5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顶端 变狭, 具小 乳头状 突起, 果熟时 由黄色 变为深 红色。 种子椭 圆形至 倒卵状 球形, 长 1.5 — 1.8 厘米, 直径 1 一 1.2 厘米, 胚乳嚼 烂状, 胚基 
棕 榈 科  89  生。 果期 8 — 9 月。 西 双版纳 (景 洪、 勐腊) 有 栽培; 广东、 福建、 台湾等 省常见 栽培。 产 印度、 中南 半岛及 马来半 岛等亚 洲热带 地区。 树形 优美, 可 作绿化 树种。 24. 山 摈榔属 PinangaBl. 茎 直立, 灌 木状, 有环状 叶痕。 叶羽状 全裂, 上部 的羽片 合生, 或罕为 单叶。 花序 生 于叶丛 之下, 佛焰苞 单生, 花雌雄 同序, 每 3 朵 沿着花 序轴上 聚生, 排成 2 — 4 或 6 纵列: 雄 花斜三 棱形, 萼片 急尖, 具龙骨 突起, 花瓣卵 形或披 针形, 雄蕊 6 或 更多, 花 药近 无柄, 底着, 直立; 雌花 远比雄 花小, 卵形成 球形, 萼片 和花瓣 同形, 子房 1 室 1 胚珠, 柱头 3。 果实 卵形、 椭圆形 或近纺 锤形, 外 果皮纤 维质。 胚乳嚼 烂状, 胚 基生。 约 120 种, 分布亚 洲热带 地区。 我国产 8 种, 分布于 西南、 华南和 台湾。 云南有 5 种。 本属的 多数种 类树形 美观, 可作 庭园绿 化树种 栽培: 茎 秆可作 手杖。 据文献 记载多 数种类 的种子 可作槟 榔的代 用品。 分种 检索表 1 (8) 花 序一次 分枝, 花 (或果 ) 成 2 列 排列。 2(3) 花 序长达 25 — 34 厘米, 分 枝多达 4 一 5 个或 更多, 花穗轴 压扁, 直而 不曲折 1. 长 枝山竹 P. macroclada 3 (2) 花序 较短, 长 10 — 18 厘米, 2 — 4 个 分枝, 花穗轴 压扁, 曲折。 4 (7) 花 序长约 15 — 18 厘米。 5 (6) 叶面深 绿色, 背面灰 白色, 叶背 及叶脉 上具苍 白色隣 毛和褐 色点状 憐片, 叶 脉上散 布着淡 揭 色的线 状锁片 2. 变色 山槟榔 P. discolor 6 (5) 叶两面 绿色, 背 面具淡 褐色的 鳞片和 淡色细 柔毛, 小叶脉 稍苍白 3. 绿色 山槟榔 P. viridis 7 (4) 花序长 10 — 14 厘米, 叶面 绿色, 背面灰 白色, 具 密集的 纵向小 叶脉, 叶脉上 具稍粗 糙的乳 头状 突起, 叶中部 羽片较 短而狭 4. 华山竹 P. chinensis 8(1) 花序 单生不 分枝, 花成 (5 —) 6 列 排列, 花序长 14 一 18 厘米 或更长 5. 六列 山槟榔 P. hexasticha 1. 长 枝山竹 图版 28: 1—2 Pinanga macroclada Burret ( 193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1984 ) ; 中国 植物志 (1991)* ;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 丛生灌 木状, 高 2. 5 — 5 米, 直径约 2 — 2. 2 厘米或 更粗; 茎秆 上密被 深褐色 或紫褐 色的 头屑状 斑点, 间有 淡色的 斑点。 叶鞘 及叶柄 上有深 褐色的 隣秕, 叶 轴上的 鳞秕早 落。 叶长约 1.3 米, 约有 10 对 羽片, 叶面深 绿色, 背面灰 白色, 具 淡褐色 隣片, 长方 
9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28 1—2. 长 枝山竹 Pinangamacroclada Burret, 1. 整个 果序, 带茎 一段, 2. 果实; 3 — 5. 华山竹 P. chinensis Becc. . 3. 整个 果序, 带茎一 段, 4 . 叶子, 5. 果实; 6 — 7. 六列 山槟榔 P. hexasticha (Kurz) Scheff. , 6. 整个 果序, 带 茎 一段, 7. 果实。 (刘怡 涛绘) 
棕 榈 科  91  形, 顶端 1 对 羽片长 30 厘米, 宽 5 厘米, 先端 截形, 有 短齿, 微 2 裂, 有 6 — 7 条叶 脉, 以下 的羽片 稍狭, 长 45 厘米, 宽 3 — 4 厘米, 稍微 S 字形, 向 基部微 弯曲, 向上部 镰刀状 渐尖, 具 3 — 4 条 叶脉。 花 序分枝 4 一 5 个或 更多, 下弯, 长 25 — 34 厘米, 穗轴 直而不 曲折, 明显 压扁。 果实 成整齐 2 列, 果实幼 时狭圆 柱形, 成长后 为近纺 键形, 顶 端 稍狭, 连果被 可长达 18 毫米, 直径 5 毫米, 果 实具纵 条纹, 宿存 萼片阔 圆形, 具短 尖头, 有 纤毛, 花瓣 与萼片 同形和 等长。 果期 5 — 7 月。 产 景洪、 勐腊、 绿春、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600 — 1700 米的热 带与亚 热带森 林中。 越 南也有 分布。 庭 院绿化 树种。 2. 变色、 山槟榔 (图鉴 ) 山槟榔 (海 南植 物志) Pinanga discolor Burret ( 1936 ) et ( 1937 ) ; Merr. et Chun ( 1940 );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广;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Pinganga baviensis auct. non Becc. : Merr. (1927). 高 3 米或 更高, 直径 1.5 — 2 厘米, 密被 深褐色 头屑状 斑点, 间 有浅色 斑纹。 叶鞘、 叶 柄及叶 轴上均 被褐色 鳞秕。 叶长 65 — 100 厘米, 约有 7 — 10 对 对生的 羽片, 上 面深绿 色, 背面灰 白色, 顶端 1 对或 2 对羽片 较宽, 先端 截形, 具不 等的锐 齿裂, 长 30 厘米, 宽 5 — 7 厘米, 具 9— 10 条 叶脉, 以下的 羽片稍 S 字形 弯曲, 向上 镰刀状 渐尖, 向基部 变狭, 具 4 一 5 条 叶脉, 大小叶 脉之间 及叶脉 上具苍 白色鳞 毛和褐 色点状 麟片, 叶脉上 散布着 淡褐色 的线状 鳞片。 花序 2 — 4 个 分枝, 下弯, 长约 15 — 18 厘米, 穗轴 曲折, 压 扁, 花 2 列。 果 实近坊 錘形, 长约 20 — 22 毫米, 直径 7 — 9 毫米, 有纵 条纹。 果期约 在 10 月。 产 景洪、 勐腊、 勐海 等地; 生 于海拔 760 — 1200 米 的次生 林中。 广西、 广东 及海南 等 省区有 分布。 3. 绿色 山槟榔 (中 国植 物志) Pinanga viridis Burret (1936);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本 种与变 色山模 榔极其 相似, 其主 要区别 在于: 叶 面两面 绿色, 整个 叶背面 具淡褐 色的 鳞片和 淡色细 柔毛, 小 叶脉稍 苍白。 果期 10 月。 产 勐腊、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700 — 1200 米的森 林中。 广西、 广东有 分布。 4. 华山竹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28: 3-5 Pinanga chinensis Becc. (1905) , (193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高约 2 米, 直径约 1.2 厘米或 更粗, 有 深褐色 头屑状 斑点, 间 有淡色 斑点。 叶鞘、 叶 柄和叶 轴上均 有褐色 鳞秕。 叶长约 55 厘米, 约有 10 对整齐 排列的 羽片, 叶面 深绿, 背面灰 白色, 狭长 方形, 顶端一 对羽片 稍短, 长 18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截状, 具 二锐裂 的齿, 以下 的羽片 稍长, 约 25 — 30 厘米, 宽度与 上部的 相近, 除上部 几对羽 片先端 截状具 齿外, 下部 的羽片 向先端 渐尖, 略成镰 刀状, 向基 部略为 变狭, 具 明显的 
92  云南 植物志  叶脉 2 — 4 条, 具 密集的 纵向小 叶脉, 叶脉 上具稍 粗糙的 乳头状 突起。 花 序约有 4 个分 枝, 下弯, 长约 12 厘米, 穗轴 曲折, 明显 压扁, 果 实整齐 2 列。 果实幼 时近圆 柱形, 顶端 渐尖, 成长时 为近纺 锤形, 连果 被长约 17 — 18 毫米, 直径约 6 毫米, -向顶 端稍渐 狭, 顶 端钝, 果实表 面具纵 条纹。 果期 5 — 6 月。 产 沧源、 勐腊、 思茅 等地; 生 于海拔 800 — 1200 米的热 带与亚 热带森 林中。 5. 六列 山槟榔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28: 6—7 Pinanga hexasitcha ( Kurz ) Scheff. ( 1976 ); Kurz ( 1877 ); Becc. ( 1885 ), (1886);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2);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Areca hexasticha Kurz ( 1874) * . 高 2 — 4 米或 更高, 直径 1.5 厘米或 更粗, 茎上布 满淡褐 色的小 斑点。 叶鞘、 叶柄 和叶 轴上密 被褐色 斑点状 鳞秕。 叶长 10 — 95 厘 米甚至 更长, 叶面深 绿色, 叶背 面淡绿 色或灰 绿色, 顶端一 对羽片 较宽, 长 20 厘米, 宽 8 厘米, 具 8 — 9 条 叶脉, 以下 的羽片 较狭 而长, 长 30 — 35 厘米, 宽 3. 5 — 6 厘米, 具 2 — 4 条 叶脉, 上部羽 片先端 截状, 具 钝齿, 除顶端 一对羽 片外, 其余 羽片先 端微镰 刀形, 下部 的羽片 较狭, 向先端 渐尖, 镰 刀形, 向 基部稍 变狭, 稍 S 字形 弯曲, 叶脉 灰白, 大 小叶脉 和整个 叶背面 密被淡 褐色的 点状 鎖片或 小乳状 突起。 花序 单生不 分枝, 下弯, 较 粗壮, 稍 压扁, 长 14 一 18 厘米或 更长, 花在 穗轴上 排列成 (5 —) 6 列, 萼片和 花瓣几 同形, 阔 卵形, 顶 端钝或 稍钝, 长约 3 毫米。 未熟果 实近坊 捶形, 连果 被长约 13 — 14 毫米, 直径约 3 毫米, 顶端 较狭。 果期 冬季。 产 盈江; 生 于海拔 270 — 400 米的 热带森 林中。 缅 甸也有 分布。 另外, 根据 我们看 到采于 富宁的 二份营 养标本 (王 启无 89713, 蔡希陶 58-9041), 与燕尾 山模榔 Pinanga siniiBurret (产广 西西部 至东部 和广东 西部, 生 于海拔 450 — 850 米的森 林中) 极其 相似, 所以, 在云南 东南部 (富宁 ) 可能有 分布。 25. 油棕属 1) Elaeis Jacq. 直立, 通常乔 木状。 叶 簇生于 茎顶, 羽状 全裂, 羽 片外向 折叠, 线状披 针形, 叶轴 下部 的羽片 退化为 针刺。 花 单性, 雌雄 同株, 但 生于不 同的花 序上; 花序 腋生, 分枝短 而密, 总花 梗短, 为疏 松的苞 片状佛 焰苞所 承托; 雄 花序由 几个呈 指状排 列的穗 状花序 组成, 其 上密生 雄花, 小穗轴 顶端突 起呈尖 头状; 雄 花萼片 3 片, 离生, 长圆形 或披针 形, 花瓣 3, 离生, 长 圆形, 雄蕊 6, 花 丝基部 合生成 坛状, 顶端 分离; 雌 花序近 头状, 雌花 下着生 2 个急尖 或具刺 尖的小 苞片, 萼片和 花瓣各 3,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花后增 大; 子 房卵形 或近圆 柱形, 3 室, 但 通常有 1 一 2 室不 发育, 花 柱短, 柱头 3 枚, 线形。 果实 卵球形 或倒卵 球形, 外果皮 光滑, 中果 皮厚, 肉质, 具 纤维, 内果皮 骨质, 坚硬, 顶端有 3 个萌 发孔, 种子 1 一 3 颗, 胚乳 均匀, 胚近顶 侧生。  1) 属的 别名: 油 椰子属 (台 湾木本 植物志 )。 
棕 榈 科  93  2 种, 产非洲 热带地 区和南 美洲, 其 中原产 非洲的 油棕, 广泛 作为油 料作物 栽培, 我国热 带地区 有引种 栽培, 云南有 栽培。 1. 油椋 (通称 ) 图版 29: 1—5 油椰子 (台湾 木本植 物志) Elaeis guineensis Jacq. (1763)*; Kunth (1841); Back, et Bakh. f. (1966);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 南树 木图志 (1991)*. 高达 10 米或 更高, 直径达 50 厘米, 叶长 3 — 4.5 米, 羽 片外向 折叠, 线状披 针形, 长 70 — 80 厘米, 宽 2 — 4 厘米, 下 部的退 化成针 刺状。 花雌 雄同株 异序, 雄花序 由多个 指 状的穗 状花序 组成, 穗状 花序长 7 — 12 厘米, 直径 1 厘米, 上 面着生 密集的 花朵, 穗 轴顶 端呈突 出的尖 头状, 苞片长 圆形, 顶端为 刺状小 尖头; 雄花 萼片与 花瓣长 圆形, 长 4 毫米, 宽 1 毫米, 顶端 急尖; 雌 花序近 头状, 密集, 长 20 — 30 厘米, 苞 片大, 长 2 厘米, 顶端 的刺长 7 — 30 厘米; 雌 花萼片 与花瓣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5 毫米, 宽 2.5 毫米; 子 房长约 8 毫米。 果实 卵球形 或倒卵 球形, 长 4 一 5 厘米, 直径 3 厘米, 熟时橙 红色。 种 子近球 形或卵 球形。 花期 6 月, 果期 9 月。 云 南热带 地区有 栽培, 海 南及台 湾也有 栽培。 原产非 洲热带 地区, 现 普遍栽 培于世 界热带 地区。 油棕是 一种重 要的热 带油料 作物; 其油 可供食 用和工 业用, 特 别是用 于食品 工业。 26. 椰子属 Cocos Linn. 直立乔 木状, 茎 有明显 的环状 叶痕。 叶羽状 全裂, 羽片 多数, 明显 地外向 折叠。 花 序 生于叶 丛中, 圆锥花 序式, 佛焰苞 2 个, 长而木 质化。 花 单性, 雌雄 同株, 雄 花小, 多数, 聚生 于花序 分枝的 上部, 雌 花大, 少数, 生于分 枝下部 或有时 雌雄花 混生; 雄花 的花萼 3 片, 花瓣 3 片, 较萼 片大, 雄蕊 6, 花 丝粗, 退化雌 蕊极小 或缺; 雌花 的萼片 和 花瓣各 3 片, 卵形; 子房 3 室 3 胚珠, 但 通常仅 1 室 发育, 花 柱短, 柱头 3。 果实阔 卵 球状, 具三 棱或不 明显, 外果皮 光滑, 中果皮 厚而纤 维质, 内果皮 骨质, 坚硬, 近基 部有 3 个萌 发孔; 种子 1 颗, 与 内果皮 粘着, 胚乳 坚实, 均句, 或 一层衬 贴着内 果皮, 中 央有一 空腔, 内藏 丰富的 装液, 胚 基生, 与 其中的 1 个 萌发孔 相对。 1 种, 广布热 带沿海 地区。 云南有 分布或 栽培; 广 东沿海 岛屿、 海南及 福建、 台湾 等省有 分布或 栽培。 1. 椰子 (通称 ) 图版 29: 6—8 可 可椰子 (台湾 木本植 物志) Cocos nucifera Linn. (1753); Kurz (1877); Becc. et Hook. f. in Hook. f. (1893); Merr. (1927);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广. 高 15 — 30 米, 茎 粗壮, 有环状 叶痕, 基部 增粗, 常 有簇生 小根。 叶长 3 — 4 米; 裂 片 多数, 外向 折叠, 线状披 针形, 长 65 — 100 厘米, 宽 3 — 4 厘米, 顶端 渐尖; 叶柄粗 
94  云南 植物志 
棕榈科  95  壮, 长达 1 米 以上。 花序 腋生, 长 1.5 — 2 米, 多 分枝; 佛 焰苞纺 锤形, 厚 木质, 最下 部的长 60 — 100 厘米或 更长, 老时 脱落; 雄 花萼片 3, 鳞 片状, 长 3 — 4 毫米, 花瓣 3, 卵状长 圆形, 长 1 一 1.5 厘米, 雄蕊 6; 雌花 萼片阔 圆形, 花瓣 与萼片 相似, 但 较小。 果卵球 状或近 球形, 顶 端微具 三棱, 长约 15 — 25 厘米, 外果 皮薄, 中果 皮厚纤 维质, 内果 皮木质 坚硬, 基部有 3 孔, 其中的 1 孔与胚 相对, 萌 发时即 由此孔 穿出, 其余 2 孔 坚实, 果腔含 有胚乳 (即 "果 肉" 或种仁 )、 胚 和汁液 (椰子 水)。 花 果期主 要在秋 季。 产西双 版纳、 河口等 热区; 分布于 广东南 部诸岛 及雷州 半岛、 海南、 广西、 福建、 台湾 等热带 地区。 广 布热带 海岸。 椰子具 有极高 的经济 价值, 全 株各部 分都有 用途。 未 熟胚乳 ("果 肉") 可作 为热带 水果 食用; 椰子 水是一 种可口 的清凉 饮料; 成熟的 椰肉含 脂肪达 70% , 可 棒油, 还可 加 工各种 糖果、 糕点; 椰壳 可制成 各种器 皿和工 艺品, 也 可制活 性炭; 椰纤维 可制毛 刷、 地毯、 缆 绳等; 树干可 作建筑 材料; 叶 子可盖 屋顶或 编织; 根可 人药; 椰 f 水除饮 用外, 因含 有生长 物质, 是组织 培养的 良好促 进剂。 此外, 椰 子树形 优美, 是热 带地区 绿化美 化环境 的优良 树种。 27. 金 山葵属 Syagrus Mart. 植株 矮小或 高大, 单生或 丛生, 无刺或 有刺, 茎具 叶痕, 有 时基部 膨大。 叶 羽状全 裂; 叶鞘 分解成 交织的 纤维; 叶柄、 叶 轴及羽 片表面 无毛或 被各式 絨毛或 鳞片, 叶柄边 缘光滑 或具早 落的短 纤维, 罕 为刺状 纤维; 羽片具 单折, 外向 折叠, 整 齐或不 整齐排 列, 呈一 个平面 或几个 平面, 线形, 顶端浅 2 裂; 花序 单生于 叶腋, 通 常一回 分枝, 罕 为一 小穗状 花序; 花序 梗上的 大苞片 (大佛 焰苞) 管状, 包藏着 未开花 的整个 花序, 而 后 展开成 勺状, 具喙; 小穗 轴的花 在近基 部为每 3 朵 聚生, 向顶 部为成 对或单 生的雄 花; 雄花 萼片、 花瓣各 3 片, 离生; 雄蕊 6; 雌花的 萼片、 花瓣各 3 片, 离生; 退化雄 蕊环 膜质, 略具 6 齿, 偶尔不 存在; 雌蕊柱 状至圆 锥状或 卵形, 3 室, 3 胚珠, 胚珠侧 生。 果实 球形, 卵球 形或椭 圆形, 绿色、 褐色、 黄色 或淡红 色或橙 黄色, 有时 具喙, 外 果 皮光滑 或具纵 条纹, 无毛或 被毛, 中果皮 肉质或 干燥, 具纵向 纤维, 内果 皮厚, 木 质, 基部或 近基部 有孔, 有时 具喙, 有时具 3 条 纵向的 脊棱, 内果 皮腔不 整齐或 多数横 截面为 圆形, 罕为三 角形; 种子 1, 罕为 2, 种 子与内 果皮腔 同形, 胚乳均 匀或嚼 烂状, 有时 中央有 1 个 空腔; 胚基 生或近 基生, 与内 果皮的 1 个孔 相对。 约 32 种, 主 产于南 美洲, 从委内 瑞拉向 南至阿 根廷, 其中巴 西种类 最多, 1 种产 于小安 的列斯 群岛。 我国 南方常 见栽培 1 种。 云南 有引种 栽培。 1. 金山葵 (图鉴 ) 图版 26: 7-12 Syagrus romanzoffiana (Cham. ) Glassm. (1968)*; 中国 植物志 (1991)*; 云南树 木图志 (1991)*. Cocos romanzoffiana Cham. ( 1822 ) * ; Arecastrum romanzoffianum ( Cham. ) Becc. (1916);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 
96  云南 植物志  乔 木状, 干高 10 — 15 米, 直径 20 — 40 厘米。 叶长 4 一 5 米, 羽 片多, 每 2 — 5 片靠 近成组 排列成 几列, 线状披 针形, 先端浅 2 裂, 最大的 羽片长 95 — 100 厘米, 宽 4 厘 米, 顶端的 羽片稍 疏离, 较短, 狭 成线形 (宽约 2 厘米 ), 具 1 条 明显的 中脉, 两面及 边缘 无刺, 背 面中脉 上被鳞 秕,; 叶柄及 叶轴被 易脱落 的褐色 娥秕状 绒毛。 花序 生于叶 腋间, 长达 1 米 以上, 一回 分枝, 分 枝多达 80 个或 更多, 之字形 弯曲, 基部至 中部着 生 雌花, 顶 部着生 雄花; 花序 梗上的 大苞片 (大佛 焰苞) 舟状, 木 质化, 长达 150 厘 米, 宽达 14 厘米, 顶 端呈长 嫁状; 花雌雄 同株; 雄花长 7 — 16 毫米 (顶部 的较短 ); 雌 花长达 4. 5 — 6 毫米。 果实 近球形 或倒卵 球形, 长 3 厘米, 直径 2.7 厘米, 稍 具喙, 外 果皮 光滑, 新 鲜时橙 黄色, 干后 褐色, 中果皮 肉质具 纤维, 内果 皮厚, 骨质, 坚硬, 内 果皮腔 形状不 规则, 近 基部有 3 个萌 发孔。 种 子与内 果皮腔 同形, 胚 乳均勾 具棱, 中央 有 1 个小的 空腔, 胚近 基生。 花期 2 月, 果期 11 月 至翌年 3 月。 云南南 部习见 栽培; 我国 南部诸 省均有 栽培。 原产 巴西。 现已 广泛栽 培于全 球热带 和 亚热带 地区。 树形 美观, 可 作庭园 观赏, 果实 可食。 
附录: 棕榈 科主要 形态名 词解释 (摘自 《中 国植 物志》 第 13 卷第 1 分册) 为了 便于读 者使用 本书, 特将本 科专用 的一些 形态名 词加以 注释; 为 了便于 读者参 考国外 文献, 每个 名词后 面均注 出英文 名称。 现 按各器 官分述 于下。 茎 干部分 1 • "冠 莲,, (crownshaft) 在茎干 的顶端 形成显 著的圆 筒状的 叶鞘, 无刺, 下部常 膨大, Bailey 将它 称之为 "冠 茎", 如 槟榔亚 科的王 棕属, 槟 榔属, 假 模榔属 等均具 冠茎。 叶銷及 叶部分 2. 叶鞘 (leaf-sheath) 叶柄 的基部 常常延 扩成管 状或圆 筒状, 包围 或不完 全包围 着茎, 称为 叶鞘。 有的在 成熟 时往往 劈裂或 脱落, 上面常 具刺, 如省 藤属, 黄 藤属, 钩叶 藤属中 具攀援 茎的种 类; 在 非攀援 茎的种 类中, 叶 鞘则多 少沿腹 面张开 (部 分包茎 ); 在另一 些属如 鱼尾葵 属, 棕 竹属, 桄 榔属, 瓦理棕 属等的 叶鞘还 具网状 纤维。 3. 托叶鞘 (ocrea) 在省藤 属植物 的叶鞘 口常见 一管状 托叶, 偶尔劈 裂成两 部分, 多少具 硬毛或 微刺, 或在 叶柄腋 部退化 成短的 叶舌, 幼时为 膜质或 纸质, 撕裂, 最后 枯萎或 早落, 这 种结构 称为托 叶鞘。 4. 囊 状凸起 或膝曲 (gibbous, geniculum, knee) 为叶鞘 上的膨 大隆起 部分, 呈凸 圆状或 囊状, 如省 藤属, 黄藤属 的多数 种类, 一般 无 茎或直 立茎的 省藤属 及钩叶 藤属的 种类的 叶鞘不 具囊状 凸起。 5. 羽片 (或称 小叶) (pinna, leaflet) 羽状 叶的种 类中, 其叶上 的小裂 片称为 羽片, 有的 书上用 "小 叶" (leaflet) 或 "裂 片" (segment), 本书统 一采用 "羽 片" 一词。 鳞果 亚科的 绝大多 数的属 (如酒 椰属、 蛇皮 果属、 钩叶 藤属、 黄 藤属、 省藤 属等) 和 槟榔亚 科的属 (如桄 榔属、 瓦理 棕属、 槟 榔属、 散尾 葵属、 假槟 榔属、 王棕 属等) 的多 数种类 的叶具 羽片。 6. 羽 片部分 ( pinniferous part) 一般指 具纤鞭 的羽状 叶中, 其着 生羽片 的叶轴 部分, 如省 藤属、 黄 藤属、 钩 叶藤属 中叶具 纤鞭的 种类。 7. 裂片 ( segment ) 掌状 叶的种 类中, 其 叶上的 分裂部 分称为 裂片, 如 贝叶棕 亚科的 多数属 (棕 榈属、 石山 棕属、 掠 竹属、 贝叶 棕属、 蒲奏属 等), 糖 棕亚科 的各属 (如糖 棕属) 的叶 片均具 裂片。 
98  云南 植物志  8. 具肋 掌状叶 (costapalmate leaf) 具掌 状叶的 叶片, 叶柄顶 端延伸 为短或 长的中 肋或肋 脉者, 如贝叶 棕属、 菜 棕属等 的 叶片。 9. 内 向折叠 (induplicate) 羽 片展开 前其横 断面呈 V 形, 如 贝叶棕 亚科、 糖棕 亚科、 鳞果亚 科的多 数属的 羽片。 10. 外 向折叠 (reduplicate) 羽 片展开 前其横 断面呈 A 形, 如槟榔 亚科多 数属的 羽片。 11. 小戟突 (hastula) 指 棕榈科 植物掌 状叶的 叶柄顶 端的舌 状体。 攀 援器官 12. 纤鞭 (cirrus 和 flagellum) 棕 榈藤类 (rattans) 的攀援 器官有 两种, 一种是 由叶轴 顶端延 伸成象 鞭状的 具爪状 刺 的纤鞭 (一 般文献 上称为 cirrus), 它 存在于 几乎所 有具攀 援习性 的棕榈 藤类, 如省藤 属、 黄 藤属、 钩 叶藤属 的一些 种类; 另 一种是 由叶鞘 上抽出 的象鞭 状的具 爪状刺 的纤鞭 (一 般文献 上称为 flagellum), 它实际 上是幼 龄植株 上抽出 的不育 花序, 随着植 株的成 熟, 在 叶鞘上 即抽出 花序, 则花序 轴顶端 延伸为 纤鞭, 一般 仅限于 省藤属 的一些 种类。 本书统 一使用 "纤 鞭" 一词 表示: 叶轴 顶端延 伸为纤 鞭或叶 鞘上具 纤鞭或 花序轴 顶端延 伸为 纤鞭。 花序和 花器官 13. 佛焰苞 (spathe) 棕榈 科的许 多属, 在花 序未抽 出时, 鄣有 管状或 舟状或 其他形 状的大 苞片包 着或不 完全 包着, 这种 器官, 在 Beccari 和 其他许 多早期 的作者 均称为 "佛 焰苞" (spathe), 近 年来有 的作者 (如 J.Dransfield 等) 则称 为苞片 (bract) ; 称 套在花 序梗上 的第一 个大苞 片为 先出叶 (prophyll), 以后的 1 个或几 个苞片 (不 抽生 分枝花 序的) 称 为花序 梗苞片 (peduncular bracts), 而衬 托着一 级分枝 花序的 苞片称 为花序 轴苞片 (rachis bracts) , 以 上 苞片在 Beccari 的描述 中均称 为一级 佛焰苞 (见下 条), 本 书描述 多采用 Beocari 的形 态 术语。 14. — 级佛 焰複 (primary spathe) 着生在 花序梗 和主轴 上的佛 焰苞。 15. 二级 佛焰複 (secondary spathe) 着 生于一 级分枝 花序轴 上的佛 焰苞。 16. 三级 佛焰苞 (tertiary spathe) 着 生于二 级分枝 花序轴 上的佛 焰苞。 17. 小 佛焰苞 (spathel) 最末一 级分枝 (即小 穗轴) 上的 佛焰苞 称小佛 焰苞, 有的书 上称为 "小 穗轴 苞片" (rachilla bracts), 它直 接着生 花朵。 18. 分 枝花序 (partial inflorescens) 通常着 生于花 序轴上 一级佛 焰苞口 或附近 的花序 分枝, 称 为分枝 花序, 如果 整个花 序是二 回分枝 (也 有称为 分枝至 2 级, 以下类 推), 则此 分枝花 序就是 1 个小穗 状花序 
附 录  99  (见下 条), 若 是三回 分枝, 则此分 枝花序 上还着 生多个 小穗状 花序, 如省 藤属的 花序。 19. 小穗 状花序 (spiklet) 即花 序的最 末一级 分枝, 呈 穗状, 其上直 接着生 花朵, 在一些 属特别 是省藤 属的种 类中, 每朵 花着生 在小穗 轴上的 小佛焰 苞内。 20. 总苟 (involucre) 在省藤 属的种 类中, 包在雌 花或雄 花的花 被外面 的杯状 (罕为 环状, 小苞 片状) 的 梗, 称为 总苞。 21. 总茵托 ( involucrophore) 仅 见于省 藤属的 雌花中 , 在 总苞外 面套着 或托着 的杯状 或小苞 片状的 部分称 为总苞 托。 22. 中性花 (neuter flower) 在省藤 属的种 类中, 每 朵雌花 侧边往 往伴生 1 朵 不育、 形似 雄花、 但 较细小 的花, 称为中 性花。 23. 小窠 (areola) 在省藤 属的种 类中, 在雌 花总苞 外侧有 1 个着 生中性 花的通 常为新 月形的 孔眼, 称 为 "小 窠", 它通 常是无 梗的, 但在某 些种类 如滇南 省藤中 是具短 梗的。 24. 三 朵聚生 (triad) 一般 指花在 小穗轴 上着生 情况, 即 2 朵 侧生的 雄花中 间着生 1 朵雌花 者称为 三朵聚 生。 子 房部分 25. 假 1 室 ( pseudomonomerous) 子 房在表 面看来 似乎是 1 个 发育的 心皮和 1 室, 但实际 上还存 在其他 2 个心皮 和室。 果 实和种 子部分 26. 果 实鳞片 (fruit scale) 在鳞 果亚科 种类的 外果皮 覆盖着 一层有 光泽的 覆瓦状 排列的 鳞片, 通 常排列 成整齐 的多数 纵列, 鳞片的 形状特 征和列 数多少 是麟果 亚科特 别是省 藤属, 黄藤 属的一 个重要 分种 特征。 27. 果被 (fruiting perianth) 果被发 育至成 熟时, 花被裂 片仍保 留在果 实上, 称为结 果时的 花被, 简称 "果 被"; 若果被 浅裂, 则形成 杯状或 钟状, 若深裂 则呈平 展或扁 平状。 28. 合 点孔穴 (chalazal fovea) 在一 些属特 别是省 藤属的 种子腹 面中央 有一个 圆形或 椭圆形 的凹陷 部分, 称 为合点 孔穴, 有时则 变成一 狭长的 沟槽。 29. 胚乳 均勾或 均一状 (equable, homogeneous) 种子的 胚乳完 全均勾 一致, 如 椰子的 胚乳。 30. 胚乳 嚼烂状 (ruminate) 种子的 胚乳由 于种皮 (或 珠被) 的侵 入而形 成暗色 的极不 平整的 纹理, 如 嚼过一 样, 这种胚 乳称为 嚼烂状 胚乳, 如 模榔、 黄 藤属和 省藤属 的一些 种类的 胚乳。 
326. 兰禾斗 Orchidaceae 地生、 附生、 腐生的 多年生 草本, 极少 为攀援 藤本; 地 生及腐 生种类 常有具 须根, 或具肥 厚的根 状茎或 块茎; 附生 种类常 有由茎 的一部 分膨大 而成的 肉质假 鳞茎或 具有粗 壮的气 生根; 茎 直立, 基部匍 匐状, 悬垂或 攀援、 合轴或 单轴, 延长或 缩短, 常 在基部 或 全部膨 大为具 一节或 多节、 呈 种种形 状的假 麟茎。 叶 基生或 茎生, 通常 互生, 二列或 螺旋状 排列, 有时生 于假鳞 茎顶端 或近顶 端处, 极少为 对生或 轮生, 草 质或带 肉质, 扁 平、 两侧压 扁或圆 柱状, 通常 无毛, 顶端 有时为 不等的 2 裂, 基部 有时具 关节, 通常有 鞘, 鞘 抱茎。 花葶 或花序 顶生或 侧生于 茎上、 假鳞 茎上, 也有近 基生; 花 通常排 列成总 状、 穗状、 伞形 或圆锥 花序; 少有 为头状 花序或 退化为 单花; 花苞片 宿存或 早落、 直 立、 平展或 外折; 花通常 鲜艳有 香味, 两 性,. 两侧 对称, 花被片 6, 上位, 排列为 2 轮, 外轮 3 片为 萼片, 通常花 瓣状, 离生 或部分 合生, 中央的 1 片称中 萼片, 有时凹 陷, 并与花 瓣靠合 成盗, 两侧的 2 片称侧 萼片, 通常略 歪斜, 离生或 靠合, 极少 合生为 一 (合萼 片), 有时侧 萼片基 部的部 分或全 部贴生 于蕊柱 脚上; 内论 3 片为 花瓣, 中央 1 枚花 瓣的形 态常有 较大的 特化, 明显 不同于 2 枚侧生 花瓣, 称 唇瓣; 唇瓣 由于花 (花 梗和 子房) 作 180 度 扭转或 90 度弯 曲常处 于下方 (远轴 的一方 ), 唇瓣常 常有极 为复杂 的 结构, 分 裂或不 分裂, 有 时由于 中部溢 缩而分 成上唇 与下唇 (前部 与后部 ), 上面通 常 有脊、 褶片、 胼 胝体或 其他附 属物, 基部有 时具囊 或距; 内轮 两侧的 2 片称 花瓣, 与 萼片相 似或不 相似; 子房 下位, 1 室, 侧 膜胎座 及倒生 胚珠, 较少 3 室而 具中轴 胎座; 除 子房外 整个雌 雄器官 完全融 合成柱 状体, 称 蕊柱; 蕊柱通 常半圆 柱形, 其正面 朝向唇 瓣, 长 或短, 顶端 一般有 药床, 背侧有 1 个 花药, 腹面有 1 个柱 头穴, 柱 头和花 药之间 有 1 个舌状 器官, 称蕊喙 (大多 源于柱 头上裂 片); 柱头侧 生或极 少为顶 生的, 凹陷或 凸起, 表面具 點质; 雄蕊 1 枚, 极罕具 2 — 3 枚花药 (雄蕊 ) 或 不具蕊 喙的; 蕊 柱基部 有时向 前下方 延伸成 足状, 称蕊 柱足, 此时 2 枚侧萼 片基部 常着生 于蕊柱 足上, 形成囊 状 结构, 称 萼囊; 花 药通常 2 室, 内向, 直立或 前倾, 花 粉通常 點合成 团块, 称花粉 团, 花 粉团的 一端常 变成柄 状物, 称花粉 团柄; 花粉 团柄连 结于由 蕊嫁的 一部分 变成固 态點 块即黏 盘上, 有时點 盘还有 柄状附 属物, 称點 盘柄; 花 粉团、 花粉 团柄、 點 盘柄和 點盘 连接在 一起, 称花 粉块, 但有 的花粉 块不具 花粉团 柄或點 盘柄, 有的 不具點 盘而只 有點 质团。 花粉块 2 — 8, 粉质或 蜡质。 果实 通常为 蒴果, 较 少呈荚 果状, 常为 三棱状 圆柱 形或纺 錘形, 成熟时 开裂为 3 — 6 果片, 但开裂 后顶端 部分仍 相连; 种子 极多, 微 小, 无 胚乳, 种皮常 在两端 延长成 翅状。 全 科约有 700 属, 20 000 种, 分布于 全世界 热带、 亚热带 与温带 地区, 尤以 南美洲 与亚 洲的热 带地区 为多。 我国有 171 属 1247 种 及许多 亚种、 变种和 变型, 主要 分布于 长江 流域及 以南各 省区和 台湾、 海南。 云南有 135 属, 764 种及 16 变种。 本 科图版 (30 — 179) 除署名 者外均 由杨建 昆参照 《中 国高 等植物 图鉴》 第 五卷、 
兰 科  101  《台 湾植 物志》 第 五卷、 《西 藏植 物志》 第 五卷、 《中国 兰花全 书》、 《中 国植 物志》 第 十七、 十八、 十九 卷重组 绘制。 分亚科 与族的 检索表 1 (2) 能 育雄蕊 2 枚, 位 于蕊柱 两侧, 与侧 生花瓣 对生; 花两侧 对称; 唇瓣囊 状或倒 盗状, 明显 不同 于花瓣 I. 約 兰亚科 Subfam. Cypripedioideae 2 (1) 能 育雄蕊 1 枚, 若偶见 2 枚 则位于 蕊柱前 后方, 与 中萼片 和唇瓣 对生; 花两侧 对称; 唇瓣 极 特化, 形 状种种 n. 兰亚科 Subfam. Orchidoideae 3 (22) 花 粉团粒 粉质, 柔软; 全部 为地生 植物, 叶不具 关节。 4 (5) 花药 以宽阔 的基部 或背部 与蕊柱 合生, 宿存; 花粉团 具柄, 花粉 团柄从 花药基 部伸出 …… 2. 兰族 Trib. Orchideae 5 (4) 花 药以狭 窄的部 分或通 过花丝 与蕊柱 相连, 常 枯萎或 脱落; 花粉团 无柄或 具柄, 若 有花粉 团柄 则从花 药顶端 伸出。 6 (21) 果实为 蒴果, 辐射 对称, 开裂; 种 子不具 厚的外 种皮, 两端有 膜质的 长翅, 地生直 立植物 或腐生 草本, 通常 具总状 花序, 少 有圆锥 花序。 7 (18) 自养 植物, 有 绿叶。 8 (9) 花期 无叶; 叶 一枚, 基生, 具掌 状脉, 基部 有长达 数厘米 的长柄 3. 树兰族 Trib. Epidendreae 9 (8) 花期 有叶; 叶通常 2 至 多枚, 若 1 枚则 不具上 述综合 性状。  10 (13) 叶 1 枚, 茎生; 花 1 朵, 顶生。 11 (12) 地 下有球 形或椭 圆形的 块茎; 叶 卵形或 近心形 1. 鸟 巢兰族 Trib. Neottieae 12 (11) 地 下具短 小的根 状茎; 叶近长 圆形或 长圆状 披针形 3. 树兰族 Trib. Epidendreae 13 (10) 叶 2 至 多枚, 茎生或 基生; 花通常 多朵排 成总状 花序, 极罕 退化为 1 朵。 14 (15) 叶 草质, 非 折扇状 1. 鸟 巢兰族 Trib. Neottieae 15 (14) 叶 纸质, 折 扇状。 16 (17) 叶散 生于茎 中部至 顶端; 花粉团 2 或 4 个 1. 鸟 巢兰族 Trib. Neottieae 17 (16) 叶散 生于茎 下部至 基部; 花粉团 8 个 3. 树兰族 Trib. Epidendreae 18 (7) 腐生 植物, 无 绿叶。  19 (20) 地 下具缩 短的根 状茎和 成簇的 肉质纤 维根; 花粉团 无柄, 亦物 點盘, 也不附 着于點 质物上 1. 鸟 巢兰族 Trib. Neottieae 20 (19) 地 下具圆 筒状、 珊 瑚状、 纺 锤状或 块状的 肥厚根 状茎或 块茎; 花粉团 一般有 花粉团 柄或黏 盘, 有时花 粉团变 成棒状 或附着 于點质 物上, 若 不为上 述情形 则在子 房顶端 与萼片 基部之  间 有一个 杯状物 (副萼 ) : 3. 树兰族 Trib. Epidendreae 21 (6) 果 实为荚 果状, 非辅射 对称, 开 裂或不 开裂; 种子具 厚的外 种皮, 无 翅或周 围有狭 或宽的 翅; 攀 缘藤本 或腐生 草本, 后者 常具圆 锥花序 3. 树兰族 Trib. Epidendreae 22 (3) 花粉团 坚硬, 錯质; 多数 为附生 植物, 叶 一般具 关节。 23 (24) 植 物合轴 生长, 大多 有假錄 莲或肥 厚的根 状茎、 块 茎等; 花粉团 不十分 坚硬, 通常 无點盘 柄 3. 树兰族 Trib. Epidendreae  24 (23) 植 物单轴 生长, 不 具假鳞 茎或肥 厚的根 状茎、 块 茎等; 花粉 团十分 坚硬, 通常有 點盘柄 4. 万 代兰族 Trib. Vandeae 
102  云南 植物志  兰亚科 分亚族 检索表 1 (40) 花 粉团粒 粉质, 柔软; 全 部为地 生植物 (包括 腐生种 类); 叶不具 关节。 2 (3) 果实荚 果状, 不对称 或至少 非辅射 对称, 肉质不 开裂或 干燥、 开裂; 种子有 厚的外 种皮, 黑色或 褐色, 无翅 或周围 有近环 状翅; 攀 援藤本 或腐生 植物, 后者 常具圆 锥花序 9. 香荚 兰亚族 Subtrib. Vanillinae 2 (3) 果实为 蒴果, 辐射 对称, 开裂; 种 子不具 厚的外 种皮, 亦非黑 褐色, 很小, 两端具 狭长的 膜 质翅; 直 立植物 ( 包括腐 生种类 ); 一般 具总状 花序或 减退为 单花。 4 (25) 自养 植物, 有 绿叶。 5 (10) 叶纸 质或薄 革质, 折 扇状。 6 (7) 叶聚生 于植株 下部或 基部; 花粉团 8 个, 每 4 个为 1 群 16. 白 及亚族 Subtrib. Bletillinae 7 (6) 叶散生 于植株 中部或 上部, 或罕有 聚生于 顶端; 花粉团 2 个或 4 个。 8 (9) 花序 顶生; 花疏生 于较长 的花序 轴上; 蕊喙很 小或不 存在; 花粉 团为均 匀的粒 粉质, 不具 花 粉团柄 或點盘 1. 头蕊 兰亚族 Subtrib. Limodorinae 9 (8) 花 序侧生 或兼有 顶生; 花较密 集的聚 生于短 的花序 轴上; 蕊 喙长而 直立; 花 粉团由 小团块 组成, 具花 粉团柄 和點盘 3. 管花 兰亚族 Subtrib. Corymborkidinae 10 (5) 叶草 质或薄 革质, 非折 扇状。 11 (12) 叶 2 枚, 着生 于植株 中部, 对生或 近对生 2. 对叶 兰亚族 Subtrib. Listerinae 12 (11) 叶 非上述 情形。 13 (14) 花期 无叶, 先花 后叶; 叶 1 枚, 基生, 宽 卵形至 心形, 具掌 状脉, 有长柄 • 12. 芋 兰亚族 Subtrib. Nerviliinae 14 (13) 花期 有叶, 花叶 同时; 叶不 具上述 性状。 15 (20) 花粉团 由许多 可分的 小团块 组成。 16 (17) 花药仅 以狭窄 的基部 连接于 蕊柱, 不与蕊 柱完全 合生, 顶端常 变狭而 延长, 后期整 个花药 枯萎或 脱落; 花粉 团柄从 花药顶 端伸出 4. 斑叶 兰亚族 Subtrib. Goodyerinae 17 (16) 花药 以宽阔 的基部 或背部 与蕊柱 合生, 顶端不 变狭, 宿存; 花粉团 柄从花 药基部 伸出。 18 (19) 花 扭转; 唇 瓣位于 上方, 基部有 2 个距 8. 鸟足 兰亚族 Subtrib. Satyriinae 19 (18) 花不 扭转; 唇瓣通 常位于 下方, 基部无 距或有 1 个距; 花药 直立; 唇瓣 平展或 下垂, 基部 通常 有距, 稀 无距; 叶 常长于 2 厘米 7. 兰亚族 Subtrib. Orchidinae 20 (15) 花粉 团为均 匀的粒 粉质, 不具可 分的小 团块。 21 (22) 叶 多数, 基生; 地 下具成 簇的肉 质块根 5. 绶 草亚族 Subtrib. Spiranthinae 22 (21) 叶 1—2 枚, 茎生; 花 1—2 (一 3) 朵。 23 (24) 叶 卵形至 心形, 长不及 2 厘米, 具网 状脉; 地 下有球 形块莲 6. 针花 兰亚族 Subtrib. Acianthinae 24 (23) 叶 长圆形 或其他 形状, 长 3 — 8 厘米, 不具网 状脉; 地下 无块茎 11. 朱 兰亚族 Subtrib. Pogoniinae 25 (4) 腐生 植物, 无 绿叶。 26 (27) 萼 片与花 瓣多少 合生成 筒状; 地下有 块状的 根状茎 …… 13. 天 麻亚族 Subtrib. Gastrodiinae 27 (26) 萼片 与花辦 1 离生。 
兰 科  103  28 (29) 子房顶 端与萼 片基部 之间有 1 个杯状 附属物 (副萼 ) 10. 盂 兰亚族 Subtrib. Lecanorchidinae (28) 子房 与萼片 基部之 间不具 杯状附 属物。 :35) 地 下具缩 短的、 较坚硬 的根状 茎和成 续的、 肉 质的纤 维根; 花 粉团不 具花粉 团柄, 亦无黏 盘。 :32) 柱头 顶生, 占 据整个 蕊柱的 顶端; 无 任何蕊 噪痕迹 …… 2. 对叶 兰亚族 Subtrib. Listerinae ;31) 柱头 侧生或 稀见近 顶生, 后 者不占 据整个 蕊柱的 顶端; 蕊喙大 或小, 后者位 于凹陷 的柱头 穴 上方。 :34) 唇瓣先 端不为 2 深裂, 亦非长 渐尖; 蕊喙 较小, 明显短 于花药 1. 头蕊 兰亚族 Subtrib. Limodorinae ;33) 唇 辦先端 2 深裂, 稀不裂 而为长 渐尖; 蕊 喙大, 通常 与花药 近等长 2. 对叶 兰亚族 Subtrib. Listerinae :30) 地 下具纺 锤状、 珊 瑚状、 块状或 肉质根 状茎; 花粉 团具纤 细的; 唇瓣基 部伸出 宽距或 无距。 :37) 根 状茎圆 柱状、 为茎之 延续, 两者 无明显 界限; 蕊喙 直立, 与 花药近 等长, 常 2 裂 3. 斑叶 兰亚族 Subtrib. Goodyerinae 〔36) 根 状茎珊 瑚状或 块状; 蕊 喙小, 短于 花药. :39) 唇瓣 无距; 花药有 细长的 花丝, 生于 蕊柱后 方近基 部处; 花 粉团柄 1 个 14. 肉药 兰亚族 Subtrib. Sterosandrinae :38) 唇辦 有距; 花 药不具 细长的 花丝, 生 于蕊柱 上部; 花 粉团柄 2 个 15. 虎舌 兰亚族 Subtrib. Epipogiinae :1) 花粉团 腊质, 坚 硬或较 坚硬; 大部 分为附 生植物 (包括 少数腐 生种类 ); 叶常具 关节。 〔42) 植 物单轴 生长, 不 具假鳞 茎或肥 厚的根 状茎、 块 茎等; 花粉 团十分 坚硬, 通 常以點 盘柄连 接 于點盘 37. 指甲 兰亚族 Subtrib. Aeridinae 〔41) 植 物合轴 生长, 大多数 具假蛾 茎或肥 厚的根 状茎、 块 茎等; 花粉团 不十分 坚硬, 通 常不具 點 盘柄, 仅 少数属 例外。 :44) 花的 2 枚侧 萼片合 生而成 1 枚 合萼片 22. 合萼 兰亚族 Subtrib. Acriopsidinae ;43) 花的 2 枚 侧萼片 离生, 或 与中萼 片合生 成筒。 ;50) 花粉团 2 个。 ;47) 自养 植物; 叶 1 枚; 花 粉团不 具花粉 团柄, 亦无 點盘, 有 时附着 于點质 物上; 蕊柱 足明显 26. 吻 兰亚族 Subtrib. Collabiinae ;46) 自 养植物 或腐生 植物, 前者具 2 至多 枚叶; 花 粉团附 着于點 盘上, 或 有时兼 有花粉 团柄; 蕊柱足 通常不 存在, 较少 例外。 :49) 唇 辦基部 凹陷成 囊状或 有距; 花粉 团以柄 连接于 粘盘; 叶 基部有 长柄, 叶柄 长互相 套叠而 成 假茎, 若为 腐生植 物则蕊 柱足十 分明显 20. 美冠 兰亚族 Subtrib. Eulophiinae 〔48) 唇辦基 部不为 囊状, 亦 无距; 花粉团 直接粘 附于點 盘上, 无花粉 团柄; 叶基 部无明 显的长 柄, 或由长 柄套叠 而成的 假茎, 若为 腐生植 物则无 蕊柱足 21. 萼足 兰亚族 Subtrib. Cyrtopodiinae :45) 花粉团 4 一 8 个。 ;64) 花粉团 8 个。 :53) 花 粉团以 1 个共 同的柄 连接于 點盘上 34. 矮柱 兰亚族 Subtrib. Thelasidinae :52) 花粉 团通常 无柄, 直接 附着于 點盘上 或點质 物上, 有时既 无點盘 又无點 质物, 在极 少数情 况下 每个花 粉团均 有柄, 而非 1 个共同 的柄。 
104  云南 植物志  54 (59) 蕊 柱有明 显的蕊 柱足, 萼 囊清晰 可见。 55 (56) 花葶 或花序 从基假 茎上部 至顶端 处发出 31. 毛 兰亚族 Subtrib. Eriinae 56 (55) 花 葶或花 序从茎 假隣茎 一侧中 部至基 部或根 状茎上 发出。 57 (58) 假錄莲 无节, 至 少中部 无节; 萼 片完全 离生; 蕊 柱足一 般短于 或至多 等长于 蕊柱, 平展 28. 拟白 及亚族 Subtrib. Bletiinae 58 (57) 假鳞 茎中部 有节; 萼片 合生成 萼筒; 蕊 柱足明 显长于 蕊柱, 向 上弯曲 ' 24. 坛花 兰亚族 Subtrib. Acanthephippiinae 59 (54) 蕊 柱无明 显的蕊 柱足, 不具 萼囊。 60 (61) 花排 成密集 的头状 花序; 萼片 长不及 5 毫米 32. 禾叶 兰亚族 Subtrib. Glomerinae 61 (60) 花排 成总状 花序; 萼片长 2. 5 — 4 厘米或 更长。 62 (63) 叶在 花后不 脱落; 唇 瓣无距 27. 竹叶 兰亚族 Subtrib. Arundininae 63 (62) 叶 在花后 脱落; 唇 瓣有距 28. 笋 兰亚族 Subtrib. Thuniinae 64 (51) 花粉团 4 一 6 个。 65 (66) 萼 片下半 部合生 成筒, 筒几乎 垂直于 子房, 貌 似丁字 状着生 • 25. 筒瓣 兰亚族 Subtrib. Anthogoniinae 66 (65) 萼 片不为 上述。 67 (68) 腐生 植物, 无 绿叶; 地下 茎具纤 细的、 近圆筒 形的、 直 生的根 状茎; 花小, 萼片长 1 一 2 毫 米; 唇 瓣不裂 18. 紫茎 兰亚族 Subtrib. Risleyinae 68 (67) 自养 植物, 有 绿叶。 69 (76) 蕊 柱有明 显的蕊 柱足, 萼 囊清晰 可见。 70 (71) 花序从 假麟茎 基部或 根状茎 上发出 36. 石豆 兰亚族 Subtrib. Bulbophyllinae 71 (70) 花序 从茎或 假娥茎 中上部 或顶端 发出。 72 (73) 花粉块 只有花 粉团而 无花粉 团柄和 黏盘; 茎肉质 或某节 膨大而 形成假 憐茎, 有时变 成竹茎 状 或末端 变成竹 鞭状, 或 全部为 两侧压 扁的肉 质叶基 所包蔽 35. 石 斜亚族 Subtrib. Dendrobiinae 73 (72) 花粉 块由花 粉团、 花 粉团柄 和點盘 组成; 茎非 肉质, 也不 为竹茎 状或竹 鞭状, 也无 两侧压 扁的肉 质叶, 更无裸 露的假 麟茎, 仅偶 见茎的 基部膨 大成球 茎状。 74 (75) 叶 数枚, 近 基生; 花葶 从叶丛 中抽出 30. 多穗 兰亚族 Subtrib. Polystachyinae 75 (74) 叶数 十枚, 紧 密而二 列地生 于整个 茎上; 花 序从茎 上部叶 腋和顶 端发出 33. 柄唇 兰亚族 Subtrib. Podochilinae 76 (69) 蕊 柱无明 显的蕊 柱足, 不具 萼囊。 77 (80) 花 粉团不 具花粉 团柄, 亦无明 显的點 盘和點 盘柄, 偶见點 质物。 78 (79) 植物 具长柄 而无假 隣茎; 叶 多数, 散生于 茎上, 秋 季脱落 28. 兰亚族 Subtrib. Thuniinae 79 (78) 植 物具假 麟茎; 叶 1 一 2 枚, 生 于假锁 基上, 秋季 不脱落 17. 羊耳 蒜亚族 Subtrib. Liparidinae 80 (77) 花 粉团不 具花粉 团柄, 亦无明 显的點 盘和點 盘柄, 偶见 點质物 81 (82) 附生 植物, 具绿 色的、 裸露的 假娥茎 29. 贝母 兰亚族 Subtrib. Coelogyninae 82 (81) 地生 植物, 地下 具非绿 色的块 状或球 茎状的 假隣茎 19. 布袋 兰亚族 Subtrib. Calypsoinae 
兰 科  105  I. 申勺兰 亚禾斗 Subfam . Cypripedioideae Lindl. 地生 或附生 草本, 极罕 近亚灌 木状。 茎短 或长, 一般不 分枝。 叶 茎生或 基生, 折扇 状或 对折。 花序 顶生, 总状或 减退为 单花; 子房 1 室或 3 室; 花通常 较大, 由于 子房弯 曲 而使唇 瓣处于 下方; 侧 萼片一 般合生 而成合 萼片, 位 于唇瓣 下方; 唇瓣深 囊状; 蕊柱 位于 囊口, 具 2 枚能育 雄蕊、 1 枚退化 雄蕊和 1 枚 柱头; 能 育雄蕊 通常具 短的花 丝和较 小的 花药; 花粉 多少有 點性, 但 不形成 团块; 退化雄 蕊位于 上方, 一般 较大; 柱 头位于 下方, 肥厚。 果实为 蒴果。 种 子通常 有翅状 种皮, 较少 例外。 共 4 属, 产北 温带, 美洲和 亚洲的 热带地 区及大 洋洲。 我国有 2 属, 云南 2 属均 产。 分属 检索表 1 (2) 幼 叶卷叠 式为席 卷的; 叶 茎生, 极少为 2 叶铺地 而生; 花 被在果 期宿存 1 . 約 兰属 Cypripedium 2 (1) 幼 叶卷叠 式为对 折的; 叶 基生, 3 至 多枚, 二裂; 花 被在果 期脱落 2. 究兰属 Paphiopedilum 1. 本 勺兰属 Cypripedium L. 地生 草本。 具短 或长的 横走根 状茎和 许多粗 厚的纤 维根。 茎 直立, 长 或短, 成束生 长或 疏离, 无毛或 具毛, 基部 常有数 枚鞘。 叶 2 — 5 片, 茎生, 互生、 近 对生或 对生, 有时近 铺地; 叶片 通常椭 圆形至 卵形, 较少 心形或 扇形, 具折扇 状脉、 放射 状脉或 3 — 5 条 主脉, 有时有 黑紫色 斑点。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2 — 3 朵花, 稀具 5 — 7 朵花, 但多为 1 朵; 苞 片通常 叶状, 明显小 于叶, 少 有非叶 状或不 存在; 花大, 通常较 美丽, 中萼片 直立 或俯倾 于唇瓣 之上; 两枚 侧萼片 通常合 生为合 萼片, 仅先端 分离, 位于唇 瓣的下 方, 极 罕完全 分离。 花瓣 2 枚, 平展, 下垂 或围抱 唇瓣, 有时 扭转; 唇 瓣通常 大而显 著, 呈深 囊状、 球形、 椭圆形 或其他 形状, 一般有 宽阔的 囊口, 囊 口有内 弯的侧 裂片和 前部 边缘, 囊内常 有毛; 蕊 柱短, 圆 柱形, 常 下弯, 位 于唇瓣 囊口的 基部, 由 2 枚侧生 的能育 雄蕊、 1 枚 上方的 退化雄 蕊以及 1 枚下方 的柱头 组成; 能育 雄蕊具 1 个 2 室的花 药和 很短的 花丝, 花粉粉 质或带 點性, 但不 it 合 成花粉 团块; 退 化雄蕊 扁平, 通 常位于 唇瓣的 口部, 椭 圆形、 卵形 或其他 形状, 有柄或 无柄; 柱头 肥厚, 通常 隆起, 较 少为凹 陷的, 略有不 明显的 3 裂, 表面有 乳突; 子房 1 室。 果实为 蒴果。 全属约 50 种, 产北 温带和 亚热带 山地, 南 达喜马 拉雅和 中美洲 的危地 马拉。 我国 有 32 种, 云南产 15 种。 本属一 些种类 的根状 茎可供 药用; 由 于本属 植物的 花大、 美丽, 多 作观赏 植物。 
106  云 南植物 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退化雄 蕊近舌 状至倒 卵状椭 圆形, 明显狭 于柱头 (组 1. 狭蕊组 Sect. Subtropica); 花 单朵, 顶生; 植株高 10 — 20 厘米, 叶 2—3 枚, 花 单朵, 顶生 1. 宽 口构兰 C. wardii 2 (1) 退 化雄蕊 宽阔, 椭 圆形、 卵形 或其他 形状, 宽于或 等宽于 柱头。 3 (20) 花下 方有花 苞片, 花苞片 明显小 于叶。 4 (19) 叶通常 互生, 较少近 对生或 对生, 纸质; 叶片椭 圆形、 长 圆形、 扇形 或其他 形状, 具多数 平行脉 或辐射 状脉。 5 (18) 地 下具较 短的、 粗 壮的根 状茎; 叶 2 至 数枚, 明显 互生, 具平 行脉。 6 (17) 花的 2 枚 侧萼片 不同程 度的合 生而成 1 枚合 萼片; 唇瓣 球形、 椭圆 形或扁 球形, 决 不为倒 圆 锥形, 囊口 无毛。 7 (8) 花 瓣近长 圆形, 短于中 萼片, 先 端钝; 花 黄色, 有 时有黄 色斑点 (组 2. 钝瓣组 Sect. Ob- tusipetala) 2. 黄 花构兰 navum 8 (7) 花瓣 向先端 渐狭, 通常 长于中 萼片,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花种 种颜色 (组 2. 杓兰组 Sect. Cypripedium) . 9 (12) 子房有 腺毛; 退化 雄蕊基 部通常 有柄; 花瓣常 扭转; 花常 2 — 3 朵, 稀 1 朵 (亚组 1. 杓兰 亚组 Subsect. Cypripedium) 10 (11) 花绿 色至黄 绿色; 花通常 2 — 3 朵; 花瓣长 4 一 5 厘米, 几 为唇瓣 长度的 1 倍, 扭转 3. 绿 花杓兰 C. henryi 11 (10) 萼片和 花瓣绿 黄色, 有栗色 条纹; 唇瓣蜡 黄色; 花 1 朵; 花瓣长 3 — 4 厘米, 唇瓣长 2. 5 — 3.3 厘米 4. 华 西杓兰 C. farreri 12 (9) 子 房具短 柔毛或 无毛, 但决无 腺毛; 退化 雄蕊基 部无明 显的柄 (亚组 2. 大 花亚组 Subsect. macrantha) 13 (16) 唇瓣囊 的背面 无质地 透明的 " 窗", 囊 口周围 有白色 或浅色 的圈。 14 (15) 花小, 粉 红色、 淡紫 红色或 偶见灰 白色, 有 深色的 条纹; 合 萼片长 2. 2 — 3. 2 厘米; 叶二面 多 少被毛 5. ^ 南杓兰 C. yunnanense 15 (14) 花大, 俯垂, 紫色、 紫红 色或暗 栗色, 有淡绿 黄色的 斑纹; 合 萼片长 3 — 6 厘米; 叶 无毛或 疏被 微柔毛 6. 西 藏杓兰 C. tibeticum 16 (13) 唇 瓣囊的 背面具 若干质 地较薄 的透明 " 窗", 囊口周 围无白 色或浅 色的圈 7. 褐 花杓兰 C. smithii 17 (6) 花的 2 枚侧裂 片完全 离生; 唇 瓣倒圆 锥形, 囊 口有毛 (组 4. 离萼组 Sect. Arietium) …… 8. 离 萼杓兰 C. plectrochilum 18 (5) 地 下具细 长的根 状茎; 叶 2 枚, 对 生或近 对生, 叶片椭 圆形至 卵状披 针形, 长 度超过 宽度, 具 平行脉 , 干 后常变 黑色; 花 较小, 中 萼片长 1.5 — 2. 2 厘米 (组 5. 双叶组 Sect. Bifolia) 9. 紫 点杓兰 C. guttatum 19 (4) Pf2 枚, 对 生或近 对生, 草质; 叶片 通常心 形或宽 卵形, 具 3 — 7 条主脉 (组 6. 网脉组 Sect. Betinervia) 茎 以下部 分被长 柔毛; 叶具 缘毛; 花黄 绿色, 有栗 色或紫 色斑纹 10. 雅 致杓兰 C. elegans 20 (3) 花下 方无花 苞片, 至少 不具明 显小于 叶的花 苞片; 叶有时 具黑紫 色斑点 (组 7. 无苞组 Trigonopedia) 
兰 科  107  21 (26) 地下 具较粗 短的根 状茎; 叶片 较小, 长 6 — 9 厘米, 宽 2. 5 — 6 厘米。 22 (25) 叶片无 紫黑色 斑点; 萼 片背面 无毛或 沿中脉 被毛。 , 23 (24) 中萼 片背面 无毛; 花序 柄或花 梗疏被 短柔毛 11a. 无巷构 兰€!. baldolphianum var. baldolphianuin 24 (23) 中萼 片背面 沿中脉 被毛; 花 序柄或 花梗密 被锈色 短柔毛 lib. 中甸 約兰 C. baldolphianum var. zhongdianense 25 (22) 叶片 具黑紫 色斑点 12. 玉 龙杓兰 C. forestii 26 (21) 地下具 细长根 状茎; 叶 片大, 长 8. 5 — 19 厘米, 宽 6. 5 — 16 厘米。 27 (30) 茎 很短; 叶 2 枚, 铺地。 28 (29) 中萼片 和花辦 黄色, 有 明显的 栗色纵 条纹; 花瓣 背面脉 上具短 柔毛或 近无毛 13. 斑叶 杓兰 C. margaritaceum 29 (28) 中萼 片栗褐 色或猪 肝色, 无明 显的纵 条纹; 花瓣暗 黄色, 有栗色 斑点, 背面 上侧具 短柔毛 14. 丽 江杓兰 C. lichiangense 30 (27) 茎长达 20 厘米; 叶 2 枚, 不铺地 15. 乌 蒙杓兰 C. wumengense 1. 宽 口杓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30: 1-2 Cyprepediun wardii Rolfe (1913); Schltr. (1919); S. Y. Hu (1973);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Cribb ( 1997 ) * ; 中 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ypripedium guttatum Sw. var. vuardii (Rolfe) P. Taylor (1976, 1986) . 植株高 10 — 20 厘米。 具略细 长的根 状茎。 除花瓣 与唇瓣 以外全 部具短 柔毛。 茎直 立, 较 细弱, 基 部具叶 2 — 3 枚鞘, 鞘 以上具 2 — 3 (— 4) 枚叶。 叶 片椭圆 形至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 5 — 10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先端急 尖或近 渐尖, 两 面被短 柔毛, 边缘 具细 缘毛, 基部收 下而成 鞘状。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序柄 纤细, 被短 柔毛; 花 苞片叶 状, 卵状披 针形, 被短 柔毛, 长 1.5 — 2. 7 厘米, 宽 6 — 9 厘米; 子房长 1 一 1.2 厘米, 密被短 柔毛; 花 较小, 略带 淡黄的 白色, 唇瓣囊 内和囊 口周围 有紫色 斑点, 中萼 片椭圆 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1.4 一 1.7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背面 被疏短 柔毛; 合萼 片宽椭 圆形, 钝, 极 凹陷, 先端 2 浅裂, 略 短于中 萼片, 长 1.2 厘米, 背面 也被疏 短 柔毛; 花瓣 近卵状 菱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9 一 12 毫米, 宽约 6 毫米, 先 端钝; 唇瓣深 囊状, 近 倒卵状 球形, 长 1.2 — 1.6 厘米, 宽 8 — 9 毫米, 囊口 甚宽, 内折 侧裂片 为宽三 角形, 其 上各具 1 枚胼 胝体; 退化雄 蕊狭舌 状至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1 一 3 毫米, 宽 1 一 2.5 毫米, 狭于 柱头。 花期 6 — 7 月。 产德钦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200 — 3400 米的 林下、 溪 边或岩 石上。 分布于 西 藏东南 部察隅 (察瓦 龙)、 昌都。 2. 黄 花杓兰 (图鉴 ) 图版 30: 3-4 Cypripedium navum P. F. Hunt et Summerh. (1966); S. Y. Hu (1973); 图鉴 (1976)*; S. C. Chen (1983);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Cribb (1994,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108  云南 植物志  C. luteum Franch. (1887); Diels ( 1912); Hand.-Mazz. (1936), non Rafin. (1828); C. reginae auct. non Walt. ': Rolfe (1893). 植株 通常高 30 — 45 厘米, 具粗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密被短 柔毛, 尤其在 上部近 节处, 基 部具数 枚鞘, 鞘 上方具 3 — 6 枚叶。 叶较 疏离, 叶 片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0 — 16 厘米, 宽 4 一 8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两 面被短 柔毛, 边 缘具细 缘毛。 花序 顶生, 通常具 1 花, 稀有 2 花; 花序 柄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叶状,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约 2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梗和 子房长 2. 5 — 4 厘米, 密 被锈色 或褐色 短毛; 花 黄色, 有 时有红 色晕, 唇 瓣上偶 见栗色 斑点; 中萼片 椭圆形 或宽椭 圆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 端钝, 背 面中脉 与基部 疏被微 柔毛, 边 缘具细 缘毛; 合萼片 宽椭 圆形, 长 2 — 3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几 不裂, 多少具 类似的 微柔毛 及细缘 毛; 花 瓣长圆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稍 歪斜, 钝, 长 2. 5 — 3.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内 面基 部具短 柔毛; 唇瓣深 囊状, 椭 圆形, 长 3 — 4. 5 厘米, 两侧及 前沿均 有较宽 阔的内 折 边缘, 囊前 面内弯 边缘高 3 — 4 毫米, 囊底 部具长 柔毛; 退 化雄蕊 近圆形 或宽椭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宽 5 毫米, 基部近 无柄, 多少 具耳, 下 面略有 龙骨状 突起, 上面 有明显 的网状 脉纹。 蒴 果狭倒 卵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密 被棕色 绒毛。 花果期 6 — 9 月。 产 贡山、 维西、 德钦、 中甸 (今 香格 里拉, 下同 )、 丽江、 洱源; 生 于海拔 2600 — 3700 米 的山坡 高山松 林下、 灌 丛中、 草地 上或流 石滩石 缝中。 分布 于西藏 (察隅 )、 四 川、 湖北 (房县 ) 和甘肃 南部。 3. 绿 花杓兰 (图鉴 ) 图版 30: 5-6 Cypripedium henryi Rolfe (1892, 1903); Franch. (1894); King et Pantl. (1898); Schltr. (1919); S. Y. Hu (1973); 图鉴 (1976)*;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K. Y. Lang et Z. H. Tsi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Cribb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 1998)* ; 中国 植物志 ( 1999) *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 . chinense Franch . (1894). 植株高 30 — 60 厘米, 具粗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被短 柔毛, 基 部具数 枚鞘, 鞘上 方具 4 一 5 枚茎 生叶。 叶片椭 圆状至 卵状披 针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6 — 8 厘米, 先端 渐尖, 无 毛或在 背面基 部被短 柔毛, 边缘具 缘毛。 花序 顶生, 具 2 — 3 朵花, 每花有 1 枚叶状 複片; 花 苞片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端 尾状渐 尖, 通常 无毛, 偶见 背面脉 上被疏 柔毛; 花梗和 子房长 2. 5 — 4 厘米, 密 被白色 腺毛; 花绿 色至绿 黄色, 直径约 7 厘米; 中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 米, 具尾状 渐尖, 背面脉 上和近 基部处 稍有短 柔毛; 合萼片 近似中 萼片, 常 较短, 顶端 2 浅裂;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5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通常稍 扭转, 内面 基 部和背 面中脉 上具短 柔毛; 唇瓣深 囊状, 绿黄色 而多少 具紫色 条纹, 椭 圆形, 长 2 厘 米, 宽 1.5 厘米, 囊底 有毛; 囊外 无毛; 退化 雄蕊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宽 3 — 4 毫米, 急尖, 基部收 狭成长 2 — 3 毫米 的柄, 下面具 龙骨状 隆起。 蒴果近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达 3.5 厘米, 宽约 1.2 厘米, 被毛。 花期 4 一 5 月, 果期 7 — 9 月。 产 贡山、 维西、 德钦; 生 于海拔 1800 — 3000 米的 林下、 林缘、 灌 丛中或 沟边。 分 
兰 科  109  图版 30 1一2. 宽 口杓兰 CypripediuxnwardiiRolfe., 1. 全株, 2. 蕊柱; 3-4. 黄 花杓兰 C. flavum P. F. Hunt et Sununerh 3. 植株 上部, 4. 蕊柱; 5-6. 绿 花杓兰 C. henryi Rolfe, 5. 植株 1: 部, 6. 蕊柱。 
110  云南 植物志  布于 四川、 贵州、 湖北、 陕西、 甘肃、 山西 南部。 4. 华 西杓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图版 31: 1-2 Cypripedium farreri W. W. Smith (1916); S. Y. Hu (1973);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Cribb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 Cypripedium zhonngdianense Z. D. Fang (1993) * nom. inval . 植株高 20 — 30 厘米, 具粗 壮而较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近 无毛, 基 部具数 枚鞘, 鞘上方 通常有 2 枚叶。 叶片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6 — 9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先 端急 尖或短 渐尖, 两面 无毛, 边缘 稍具细 缘毛。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序 柄上部 近顶端 处被短 柔毛; 花芭片 叶状、 狭 卵状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 端 渐尖, 无毛; 花 梗和子 房长约 2.5 厘米, 稍被 腺毛; 花有 香气; 萼片和 花瓣绿 黄色并 有 密集的 栗色纵 条纹, 唇瓣蜡 黄色, 囊内 有栗色 斑点; 中萼片 卵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端 渐尖, 背面脉 上疏被 短毛; 合萼片 卵状披 针形, 与中 萼片 等长, 宽约 1.1 厘米, 先端 2 浅裂, 背面 略被微 柔毛; 花瓣披 针形, 长 3 — 4 厘米, 宽 6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内面 基部和 背面中 脉被短 柔毛; 唇瓣深 囊状, 壶形, 长 2. 5 — 3.3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下垂; 囊 口位于 近唇瓣 基部, 由 于周围 具凹陷 的脉而 使囊口 边缘呈 齿状; 退化 雄蕊近 长圆状 卵形, 长约 1 厘米, 宽约 5 厘米, 基部有 短柄。 花期 6 月。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400 米的 疏林下 多石草 丛中。 分布于 四川、 甘肃 南部。 5. 云 南杓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Cypripedium yimnanense Franch. (1894); Schltr. (1919); S. Y. Hu (197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Cribb (1997)* ; W. Frosch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 中 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amesianum Schltr. (1919). 植株高 20 — 37 厘米, 具粗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无毛或 在上部 近节处 疏被短 柔毛, 基 部具数 枚鞘, 鞘 上方具 3 — 4 枚叶。 叶 片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14 厘米, 宽 1 一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上面 无毛或 疏被微 柔毛, 背面被 微柔. 毛, 毛尤 以脉上 为多。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序 柄上端 疏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叶状, 卵^ 椭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两面 疏被短 柔毛; 花梗和 子房长 2 — 3. 5 厘米, 无毛或 上部稍 被毛; 花 略小, 粉 红色、 淡紫 红色或 偶见灰 白色, 有 深色的 条纹, 退化 雄蕊白 色并在 中央具 1 条紫 条纹; 中萼片 卵状椭 圆形, 长 2. 2 — 3. 2 厘米, 宽 1.2 — 1.6 厘米, 先端 渐尖; 合 萼片椭 圆状披 针形, 与 中萼片 等长, 宽 8 — 10 毫米, 先 端 2 浅裂; 花瓣披 针形, 长 2. 2 — 3. 2 厘米, 宽 7 — 8 毫米, 先端 渐尖, 稍扭转 或不扭 转, 内表 面基部 被毛; 唇瓣深 囊状, 椭 圆形, 长 2. 2 — 3. 2 厘米, 宽 1.5 — 1.8 厘米, 囊 口周围 有浅色 的圈, 囊底 有毛, 外面 无毛; 退化 雄蕊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6 — 7 毫米, 宽 3-4 毫米, 基部近 无柄。 花期 5 月。 产 中甸、 丽江、 洱源; 生 于海拔 2700 — 3800 米的松 林下、 灌丛 中或草 坡上。 分布 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西 部至西 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云南西 北部。 
兰 科  111  图版 31 华 西杓兰 Cypripedium farren W. W. Smnh, 1. 植株 上部, 2. 蕊柱; 3. 离 萼杓兰 C. plectnxhilum Franch , 全株; 4. 紫 点杓兰 C. guttatum Sw. , 植株 上部; 5—6. 丽 江杓兰 C. lichiangense S. C. Chen et Cribb. 5. 全株, 6. 蕊柱。 
112  云 南植物 志  6. 西 藏杓兰 (植 物学 通报) Cypripedium tibeticum King ex Rolfe ( 1892, 1903) ( 1906)*; King et Pantl. (1890)* ; Franch. (1894); Schltr. (1919); S. Y. Hu (1973); 图鉴 (1976) in nota;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K. Y. Lang et Z. H. Tsi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Z. H. Tsi (1997);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Cribb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ypripedium corrugatum Franch. ( 1894),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 mac ran - thum Sw. var. tibiticum ( King ex Rolfe ) Kraenzl - (1897); C . lanuginosum Schltr. (1919); C. con pactum Schltr. (1922); C. macrcmthum auct. non Sw. (1987) * : 西藏 植物志 (1987). 植株高 15 — 35 厘米, 具 粗壮、 较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无毛 或上部 近节处 被短柔 毛, 基 部具数 枚鞘, 鞘上方 通常具 3 枚叶, 稀 2 或 4 枚叶。 叶片椭 圆形、 卵状椭 圆形或 宽椭 圆形, 长 8 — 16 厘米, 宽 3 — 9 厘米, 先端 急尖、 渐尖 或钝, 无毛或 疏被微 柔毛, 边 缘具细 缘毛。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苞片 叶状, 椭 圆形至 卵状披 针形, 长 6 — 11 厘 米, 宽 2 —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花梗和 子房长 2 — 3 厘米, 无毛或 上部偶 见短柔 毛; 花大, 俯垂, 紫色、 紫红 色或暗 栗色, 通 常有淡 绿黄色 斑纹, 花瓣上 的纹理 尤其清 晰, 唇 瓣的囊 口周围 有白色 或浅色 的圈; 中 萼片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3 — 6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端 渐尖、 急尖 或具短 尖头, 背面无 毛或偶 见疏微 柔毛, 边缘 多少具 细 缘毛; 合 萼片与 中萼片 相似, 但略短 而狭, 先端 2 浅裂; 花瓣披 针形或 长圆披 针形, 长 3. 5 — 6. 5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内 面基部 密生短 柔毛, 边缘疏 生细 缘毛; 唇瓣深 囊状, 近球 形至椭 圆形, 长 3. 5 — 6 厘米, 紫 红色, 外表常 褶皴, 囊 内底 部与基 部具长 柔毛, 口部的 前沿内 弯, 边缘宽 2 — 3 毫米; 退化雄 '蕊卵 状长圆 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8 — 12 毫米, 背面 多少有 龙骨状 突起, 基部近 无柄。 花期 5 — 8 月。 产 贡山、 维西、 德钦、 中甸、 丽江、 漾濞、 镇康; 生 于海拔 2500 — 4200 米的 林下、 灌 丛草地 或乱石 滩上。 分布 于西藏 东部和 南部、 四川 西部、 贵州 西部、 甘肃 南部。 不丹 和锡金 也有。 根 人药, 治风湿 疼痛、 下肢 水肿、 跌打 损伤。 7. 褐 花杓兰 (中 国野 生兰) Cypripedium smithii Schltr. (1924); S. Y. Hu (1973); Cribb (1997)* ;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medium calsicolum Schltr. (1924). 植株高 15 — 45 厘米, 具 粗壮、 较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通常 无毛, 较少上 部有短 柔毛, 基 部具数 枚鞘, 鞘 上方有 3 — 4 枚叶。 叶片椭 圆形, 长 5 — 16. 5 厘米, 宽 4 一 5. 5 厘米, 两面近 无毛,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边 缘有细 缘毛。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序 抦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叶状, 卵状披 针形, 长达 9.5 厘米, 宽达 2 — 2. 5 厘米; 花梗和 子房长 3 — 3. 5 厘米, 被 疏毛; 花深紫 色或紫 褐色, 仅 唇瓣背 侧有若 干淡黄 色的、 质地 较薄的 透明 " 窗", 囊 口周围 不具白 色或浅 色圈, 中萼片 椭圆状 卵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兰 科  113  1.9 一 2. 2 厘米, 先端 渐尖; 合 萼片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3. 2 — 4. 2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 2 浅裂; 花瓣 卵状披 针形, 长 4. 4 一 5. 2 厘米, 宽 8 — 9 毫米, 先端 渐尖, 内 表面基 部具短 柔毛; 唇瓣深 囊状, 椭 圆形, 长 3. 5 — 4. 2 厘米, 宽 2. 5 — 2. 8 厘米, 囊口 与其他 部分 色泽一 致, 囊底 有毛; 退化雄 蕊近长 圆形, 长 1.3 — 1.5 厘米, 宽约 1 厘米, 基部 近 无柄。 花期 6 — 7 月。 产云南 西北部 (地 区不详 ); 生 于海拔 2600 — 3900 米的 林下、 林缘、 灌 丛中、 草坡 上或 溪边多 石处。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8. 离 萼杓兰 (图鉴 ) 图版 31: 3 Cypripedium plectrochilum Franch. (1885);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S. Y. Hu (1973); 图鉴 (1976)* ;S. C. Chen (1983);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1994); Cribb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广; 中国 植物志 (1999)* . Cypripedium arietinum auct. non R. Br. : Franch. (1894) ; Rolfe ( 1903) . 植株高 12 — 30 厘米, 具 粗壮、 较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纤细, 被短 柔毛, 基部具 数 枚鞘, 鞘上方 通常具 3 枚叶, 稀为 2 或 4 枚。 叶片 椭圆形 至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4.5~6 厘米, 宽 1 一 3. 5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上面近 无毛, 背面 脉上偶 见微柔 毛 C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序柄 纤细, 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叶状, 椭圆状 披针形 或披针 形, 长 2 — 3 厘米, 宽 7 — 8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边 缘略有 缘毛; 花梗和 子房长 1.5 — 2. 5 厘米, 密被短 柔毛; 花在属 中为较 小者; 粤片 栗褐色 或淡绿 褐色, 花 瓣淡红 褐 色或栗 褐色并 有白色 边缘, 唇瓣 白色而 具粉红 色暈; 萼片 离生, 中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16 — 18 毫米, 宽约 8 毫米, 先端 急尖, 两面 近基部 稍被短 柔毛, 边 缘具细 缘毛; 侧 萼片 2 枚, 完全 离生, 线状披 针形, 等长, 长约 1.6 — 1.8 厘米, 宽仅 2 毫米, 先端急 尖或 渐尖, 基 部与边 缘具短 柔毛; 花瓣 线形, 长 1.6 — 2.1 厘米, 宽 1 一 2 毫米, 内面基 部具短 柔毛; 唇瓣深 囊状, 倒圆 锥形, 略 歪斜, 长 5 — 6 毫米, 宽约 1 厘米, 末 端钝, 囊口周 围及囊 底具短 柔毛; 退化雄 蕊宽倒 卵形或 方的倒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基 部具很 短 的柄, 背面有 龙骨状 突起。 蒴 果狭椭 圆形, 长约 2 厘米, 宽 5 — 7 毫米, 有棱, 棱上 被短 柔毛。 花期 4 一 6 月, 果期 7 月。 产 维西、 德钦、 中甸、 丽江、 鹤庆、 宁范、 宾川、 洱源、 昆明; 生 于海拔 2200 — 3400 米的 冷杉、 云杉 林下、 林缘、 草 坡或石 缝中。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隅 )、 四川西 部、 湖 北西部 (巴东 )。 缅甸 也有。 9. 紫 点杓兰 (图鉴 ) 图版 31: 4 小 口袋花 Cypripedium guttatum Sw. (1800); Franch. (1894); Finet (1900); Rolfe (1903);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S. Y. Hu (1973); 图鉴 (1976)*;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et Z. H. Tsi ( 1992) ;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1994); 内蒙古 植物志 (1994); Cribb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 国 植物志 (1999)*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ymbidium orientate Spreng. (1826).  I 
114  云 南植物 志  植株高 15 — 25 厘米, 具细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被短 柔毛和 腺毛, 基部具 数 枚鞘, 顶端 具叶。 叶 2 枚, 极稀 3 枚, 常对 生或近 对生, 稀 互生, 后 者相距 1 一 2 厘 米, 常 位于植 株中部 或中部 以上; 叶片椭 圆形、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12 厘米, 宽 2.5-4.5 (一 6)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背面 脉上疏 被短柔 毛或近 无毛, 干后 常变黑 色或浅 黑色。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序柄 密被短 柔毛和 腺毛; 花複片 叶状, 卵 状披针 形, 长 1.5 — 3 厘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边 缘具细 缘毛; 花梗和 子房长 1 一 1.5 厘米, 被 腺毛; 花 白色, 具淡紫 红色或 淡褐红 色斑; 中萼 片椭圆 形或宽 卵状椭 圆形, 长 1.5 — 2.2 厘米, 宽 1.2 — 1.6 厘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背 面基部 常被微 柔毛; 合萼 片狭椭 圆形, 长 1.2 — 1.8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2 浅裂; 花瓣通 常近匙 形或提 琴形, 长 I. 3 — 1.8 厘米, 宽 5 — 7 毫米, 先端常 扩大, 近 浑圆, 内 面基部 具毛; 唇瓣深 囊状, 钵 形或深 碗状, 多少近 球形, 长、 宽各约 1.5 厘米, 具 宽阔的 囊口, 囊口前 方几乎 不具内 折的 边缘, 囊底 具毛; 退 化雄蕊 卵状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5 — 3 毫米, 先 端微凹 或近 截形, 上 面有细 小的纵 脊突, 背面有 较宽的 龙骨状 突起。 蒴 果狭椭 圆形, 下垂, 长 约 2.5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被微 柔毛。 花期 5 — 7 月, 果期 8 — 9 月。 产 贡山、 中甸、 德欽、 丽江、 宁液; 生 于海拔 3000 — 4000 米 的山坡 草地和 云杉林 下、 灌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甘肃、 陕西、 河北、 山西、 山东、 宁夏、 内 蒙古、 辽 宁、 吉林; 朝鲜 半岛、 日本、 蒙古、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欧洲 和北美 西北部 也有。 10. 雅 致杓兰 (西 藏植 物志) Cypripedium elegans Rchb. f. (1886); Hook. f. (1890); Franch. (1894); King et et Pantl. (1898)* ; Hand. -Mazz. (1936); Kitamura in Kihara (1955); Rau et Rao (1960); Tuyamain Ohashi (1975)*;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Cribb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10 — 15 厘米, 具细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密被长 柔毛, 基部具 2 枚 筒 状鞘, 顶端有 2 枚叶。 叶对 生或近 对生, 平展; 叶片卵 形或宽 卵形, 通常长 4 一 5 厘 米, 宽 3 — 3. 5 厘米, 草质, 先 端钝, 通常 2 面疏被 短柔毛 或稀近 无毛, 边 缘有长 缘毛, 具 3 — 5 条 主脉, 脉 在背面 浮凸。 花序 顶生, 近 直立, 具 1 花; 花 序柄长 2 — 4 厘米, 被 长 柔毛; 花苞片 叶状, 卵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6 — 8 毫米, 稍被 短毛; 花梗和 子房长 4 一 5 毫米, 纵肋上 被毛; 花小, 萼 片与花 瓣淡黄 绿色, 内面有 栗色或 紫红色 条纹, 唇 瓣 淡黄绿 色至近 白色, 略有 紫红色 条纹; 中萼片 椭圆状 卵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6 —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无毛; 合 萼片与 中萼片 相似, 先端 2 浅裂; 花瓣披 针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无毛; 唇瓣 囊状, 近 球形, 长约 1 厘米, 常上举 而 不显露 囊口, 前方有 3 纵列紫 色疣状 突起; 退化雄 蕊小, 横椭 圆形, 长约 1.5 厘米, 宽 2 毫米, 基部有 短柄。 花期 5 — 7 月。 产 贡山、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3600 — 3700 米的 冷杉、 云杉 林下、 林 缘和灌 丛中。 分 布于西 藏南部 (吉 隆、 亚东 )。 尼 泊尔、 不丹、 锡金 和印度 东北部 也有。 II. 无 苞杓兰 (图鉴 ) Cypripedium bardolphianum W. W. Smith et Farrer (1916); S. Y. Hu (1973); 图 鉴 (1976)* ;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K. Y. LangetZ. H. Tsi (1992); 横断山  i 
兰 科  115  区维 管植物 (1994); Z. H. Tsi,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Cribb (1997)* ; 中国 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nutans Schltr. ( 1924) . 11a. 无 苞杓兰 (原 变种) var. bardolphianum 植株高 8 — 12 厘米, 具细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荃 直立, 较短, 长 2 — 3 厘米, 无毛, 大 部分位 于疏松 的腐殖 质中, 基部 有鞘, 顶端有 2 枚叶。 叶近 对生, 平展或 斜立; 叶片 卵 圆形, 长 6 — 7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 短钝或 急尖, 近 无毛。 花序 顶生, 直立, 具 1 花; 花序柄 无毛; 花 苞片不 存在; 子 房长约 1 厘米, 有 3 纵棱, 棱上疏 被短柔 毛或近 无毛; 花 较小, 通常 萼片与 花瓣淡 绿色而 有密集 的褐色 条纹, 唇瓣金 黄色; 中萼 片椭圆 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宽 7 — 9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有短 尖头, 无毛; 合萼片 与 中萼片 相似, 但 较短, 长 1.3 — 1.8 厘米, 先端 2 浅裂; 花瓣长 圆状披 针形, 歪斜, 长 1.5 — 1.8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急尖, 常多 少围抱 唇瓣, 无毛; 唇瓣 囊状, 腹背 压扁, 长 1.2 — 1.5 厘米, 表面 在囊口 前方有 小疣状 突起; 退化雄 蕊宽椭 圆状长 圆形, 长约 6 毫米, 宽约 4 毫米, 表面有 乳突。 菊果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1.5 — 1.7 厘米, 宽约 1 厘米, 无毛, 果期 花序柄 仍继续 延长。 花期 6 — 7 月, 果期 8 月。 产云南 西北部 (地点 不详) (据 《中 国植 物志》 ); 生 于海拔 2300 — 3900 米的 山坡林 下、 林 缘和灌 丛中, 常成 片生长 3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和 甘肃' 南部。 lib. 中 甸杓兰 (变种 ) (植 物分类 学报) var. zhongdianense S. C. Chen (1985); Cribb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花序 柄与子 房密生 锈色短 柔毛; 中 萼片和 合萼片 背面中 脉具短 柔毛, 可区别 与原变 种。 花期 6 月。 产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境 与海拔 不详。 12. 玉 龙杓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Cypripedium forrestii Cribb (1992,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3 — 5 厘米, 具细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长 1.5 — 3 厘米, 包藏于 2 枚 圆锥 形的鞘 之内, 顶端有 2 枚叶。 叶近 对生, 平 展或近 铺地; 叶 片椭圆 形或椭 圆状卵 形, 长 5—6.5 厘米, 宽 2. 5 — 3. 6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上面 绿色, 有较 多的黑 斑点。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 序柄长 1.7 — 2. 5 厘米, 具长 柔毛; 花 苞片不 存在; 子房长 0.8—1厘米, 被长 柔毛; 花小, 暗 黄色, 有 栗色细 斑点; 中萼片 卵形, 长 2. 2 — 2. 4 厘 米, 宽 1.4 一 1.5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背 面中脉 被毛; 合萼片 卵状椭 圆形, 长 1.8 — 1.9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先端 2 浅 裂并稍 外弯, 背面 脉上稍 被毛; 花瓣斜 卵形, 多少 抱住 唇瓣, 长 1.5 — 1.8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急尖; 唇瓣 囊状, 轮廓 近圆形 (从上 面观 ), 腹背 压扁, 长约 1 厘米, 表面有 乳头状 突起; 退化 雄蕊长 圆形, 长 3.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 端钝, 表面有 乳突。 花期 6 月。 产 中甸、 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500 米的 松林、 灌 丛中或 开旷林 地上。 
116  云 南植物 志  13. 斑 叶杓兰 (高 等植物 图鉴) 兰花 双叶草 (植物 名实图 考), 花叶 两块瓦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 Franch. (1888 nom. nud. , 1894) ; Rolfe ( 1889) ; Diels (1912); Hnad. -Mazz. (1936); 图鉴 (1976)* pro parte; S. C. Chen (1985) pro parte;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pro parte; Cribb et S. C. Chen (1994)* ;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Cribb ( 1997) *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 ' Cypripedium daliense S. C. Chen et J. L. Wu (1991) * . 植 株高约 10 厘米, 具较 粗壮而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短, 长 2 — 5 厘米, 为 数枚叶 鞘 所包, 顶端有 2 枚叶。 叶近 对生, 铺地; 叶 片宽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10 — 15 厘米, 宽 7 — 13 厘米, 先端钝 或具短 尖头, 上面暗 绿色, 有 较多的 黑紫色 斑点。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 序柄长 4 一 5 厘米, 无毛; 花 苞片不 存在; 子房长 1 一 1.5 厘米, 常多少 弯曲, 有 3 棱, 棱上 疏被短 柔毛; 花 美丽, 萼片绿 黄色, 有 栗色纵 条纹, 花 瓣与唇 瓣白色 或淡黄 色而有 红色或 栗红色 斑点与 条纹; 中 萼片宽 卵形, 长 3 — 4 厘米, 宽 2. 5 — 3. 5 厘米, 先 端钝 或具短 尖头, 背面 脉上被 短毛, 边缘有 乳突状 缘毛; 合萼片 椭圆状 卵形, 短 于中萼 片, 宽 2 — 2. 5 厘米, 先端 钝并有 很小的 2 齿, 边缘有 乳突状 缘毛; 花瓣 斜长圆 状披针 形, 向 前弯曲 并抱住 唇瓣, 长 3 — 4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 急尖, 背面脉 上被短 毛; 唇瓣 囊状, 近椭 圆形, 腹背 压扁, 长 2. 5 — 3 厘米, 囊的前 方表面 有小疣 突起; 退 化雄蕊 近圆形 至近四 方形, 长约 1 厘米, 上面有 乳突。 花期 5 — 7 月。 产 中甸、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2800 — 3400 米的 林下、 灌丛草 地或石 缝中。 分布 于 四川西 南部。 模式标 本采自 云南西 北部。 14. 丽 江杓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图版 31: 5-6 Cypripedium lijiangennse S. C. Chen et Cribb (1994); Cribb (1994, 1997* ); 中国 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ypripedium daliense auct. non S. C. Chen et J. L. Wu: Cribb (1992) * . 植 株高约 10 厘米, 具较 粗壮而 短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短, 长 2 — 7 厘米, 为 2 枚筒 状叶鞘 所包, 顶端有 2 枚叶。 叶近 对生, 铺地; 叶片 卵形、 倒卵 形至近 圆形, 长 8. 5 — 19 厘米, 宽 7 — 16 厘米, 先端钝 或具短 尖头, 上面暗 绿色, 有 较多的 黑紫色 斑点, 有 时还具 有紫色 边缘。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 序柄长 4 一 7 厘米, 无毛; 花 苞片不 存在; 子房长 1.2 — 1.8 厘米, 通常 弯曲, 无毛; 花 美丽, 较大; 萼片暗 黄色而 有浓密 的红肝 色 斑点或 完全红 肝色, 花 瓣与唇 瓣暗黄 色而有 略疏的 红肝色 斑点; 中萼 片卵形 或宽卵 形, 长 4. 2 — 7 厘米, 宽 3. 8 — 6 厘米, 先端 急尖, 边缘有 缘毛; 合 萼片椭 圆形, 长 3. 5 — 5. 6 厘米, 宽 2 — 3. 6 厘米, 先 端略有 2 齿, 边缘有 缘毛; 花 瓣斜长 圆形, 内弯并 抱住 唇瓣, 长 4 一 6. 5 厘米, 宽 1.4 一 2.1 厘米, 先端 急尖, 背面上 侧有短 柔毛; 唇瓣深 囊状, 近椭 圆形, 腹背 压扁, 长 3. 3 — 4 厘米, 囊的前 方有乳 头状突 起但无 小疣; 退化 雄 蕊近长 圆形, 长 1.3 — 1.5 厘米, 上面有 乳突。 花期 5 — 7 月。 产 中甸、 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大理; 生 于海拔 2600 — 3500 米的灌 丛中或 开旷疏 林中。 分布 于四川 西南部 (木里 )。 
兰 科  117  15. 乌 蒙杓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Cypripedium wumengense S. C. Chen ( 1985) * ; S. C. Chen et Y. Z. Xi (1987); Cribb (1992,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 株高约 22 厘米。 茎 直立, 为 3 枚宽筒 状叶鞘 所包, 顶端有 2 枚叶。 叶片 斜立, 卵状椭 圆形, 长 11 一 13 厘米, 宽 6. 5 — 7 厘米, 先 端具短 尖头, 绿色具 有紫色 斑点, 无 毛。 花序 顶生, 具 1 花; 花 序柄与 叶片近 等长, 无毛; 花直径 6 — 7 厘米, 色泽 不详, 有紫色 斑点和 条纹; 中 萼片宽 卵形, 长约 3.5 厘米, 宽约 2.8 厘米, 先端具 短尖, 两面 无毛, 边缘具 缘毛; 合 萼片椭 圆形, 长约 4.1 厘米, 宽约 2 厘米, 两面 无毛, 边 缘具缘 毛; 花瓣斜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3.8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端 稍具急 尖头, 两面 无毛, 边 缘具 缘毛; 唇瓣深 囊状, 近 球形, 长约 1.6 厘米, 囊 的前方 表面有 小疣状 突起; 退化雄 蕊 宽卵状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 7.5 毫米。 花期 5 月。 产禄劝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900 米的 石灰岩 山箭竹 丛中。 2. 究兰属 Paphiopedilum Pfitz. 地生、 半附生 或附生 草本; 根状 茎不明 显或稀 细长而 横走, 具 稍肉质 而被毛 的纤维 根。 茎短, 包 藏于二 列的叶 基内, 通常 新苗发 自老茎 (或老 植株) 基部, 在具细 长而横 走根状 茎的种 类中, 新苗 生于根 状茎的 末端。 叶 基生, 数枚或 多枚, 二列, 对折; 叶片 带形、 狭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两 面绿色 或上面 有深绿 色方格 斑块或 不规则 斑纹, 背面有 时 有淡红 紫色斑 点或浓 密至完 全淡紫 红色, 基部叶 鞘互相 套叠, 顶 端通常 2 裂。 花葶从 叶丛中 长出, 长 或短, 具 1 花或数 花以至 多花排 成总状 花序; 花 苞片非 叶状; 子 房顶端 常 收狭成 喙状; 花大而 艳丽, 颜色 种种; 中 粤片常 较大, 常 直立, 边缘 有时向 后卷; 2 枚 侧萼片 通常完 全合生 为一, 称合 萼片, 先端不 裂或具 2 齿; 花瓣形 状变化 较大, 匙 形、 长 圆形至 带形, 向两侧 伸展或 下垂; 唇瓣深 囊状, 球形、 椭圆 形至倒 盗状, 囊口常 较 宽大, 口 的两侧 常有直 立而成 耳状并 多少内 折的侧 裂片, 稀无 耳或整 个边缘 内折, 囊 内通常 有毛; 蕊 柱短, 常 下弯, 具 2 枚侧生 的能育 雄蕊、 1 枚上 方的退 化雄, 蕊和 1 枚下 方的 柱头; 花药 2 室, 具 很短的 花丝; 花粉粉 质或带 點性, 但 不點合 成花粉 团块; 退化 雄蕊 扁平; 柱头 肥厚, 下弯, 柱头 面有乳 突并不 明显的 3 裂。 果实为 蒴果。 共约 66 种, 分布 于亚洲 热带地 区至太 平洋岛 11^5。 我国有 18 种, 分 布于西 南至华 南。 14 种产 云南。 全 属植物 为名贵 的观赏 植物, 国内 外广为 引种, 并已 育出多 种杂交 后代。 分种 检索表 1 (10) 花瓣通 常明显 大于中 萼片; 唇瓣球 形至椭 圆形, 囊口整 个边缘 内弯, 两侧不 具直立 的耳; 叶片 的上表 面具深 浅绿色 相间的 网格斑 (亚属 1. 宽 瓣亚属 Subgen. Brachyppetalum) 2 (3) 花瓣通 常长达 30 厘米 以上; 花黄绿 色或淡 绿色, 略有紫 栗色斑 1. 麻栗坡9^兰?. malipoense 
118  云 南植物 志  3 (2) 花瓣 通常长 5 — 30 厘米; 花非绿 色或淡 绿色。 4 (7) 植 株在地 下有细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叶片宽 1.5 — 2. 5 厘米; 花葶 明显长 于叶。 5 (6) 花 黄色; 叶片 边缘略 有细齿 2. 杏 黄兇兰 P. armeniacum 6 (5) 花非 黄色; 叶片 边缘不 具细齿 3. 硬 叶兜兰 P. micranthum 7 (4) 植株 在地下 没有细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叶片宽 2. 5 — 5 厘米; 花葶短 于叶。 8 (9) 花 通常淡 黄色, 具 紫色或 紫褐色 斑点, 斑点 直径约 1 毫米; 花瓣椭 圆形, 宽 1.8 — 2. 7 厘 米, 宽度不 到唇瓣 宽度的 1 倍 4. 同 色兇兰 P. concolor 9 (8) 花通常 白色, 具紫红 色或紫 褐色粗 斑点, 斑 点直径 2 — 5 毫米; 花 瓣宽椭 圆形, 宽 3 — 4. 5 厘米, 宽度 为唇瓣 宽度的 1 倍 或过之 5. 巨 瓣究兰 P. bellatulum 10 (1) 花瓣 小于中 萼片; 唇瓣倒 盗状, 囊 口至少 大部分 边缘不 内弯, 两 侧具直 立的耳 (亚属 2. 兜 兰亚属 Subgen. Paphiopedilum) . 11 (24) 叶 片的上 表面不 具深浅 绿色相 间的网 格斑。 12 (15) 花序具 (2 —) 3 — 8 花; 花瓣 带形, 下垂, 长 8 — 12. 5 厘米, 长度为 宽度的 8 倍 以上。 13 (14) 花葶、 花梗 和子房 均密被 短柔毛 6. 飘 带兇兰 P. parishii 14 (13) 花葶 无毛或 略被短 柔毛、 花梗 和子房 均无毛 7. 长 瓣兜兰 P. dianthum 15 (12) 花序具 1 花; 花瓣非 带形, 不 下垂, 长 3 — 7. 5 厘米, 长 度不到 宽度的 5 倍。 16 (21) 花瓣较 狭窄, 宽 1 一 2 厘米, 不具紫 褐色粗 中脉, 也无紫 褐色粗 条纹。 17 (18) 花瓣长 5. 5 — 7. 5 厘米, 从中 部至基 部呈强 烈的维 波状并 常有黑 色毛; 唇瓣外 表面略 有细毛 8. 带叶 究兰 P. hirsutissimum 18 (17) 花瓣长 3 — 5. 5 厘米, 边缘略 呈波状 或明显 波状; 唇 辩外表 面无毛 19 (20) 中 萼片与 花瓣具 红褐色 斑点, 斑点 直径约 1 毫米; 唇 瓣自囊 口至囊 底逐渐 变狭. 9. 波 瓣究兰 P. insigne 20 (19) 中萼 片与花 瓣具紫 褐色粗 斑点, 斑 点直径 2 — 3 毫米; 唇瓣上 下等宽 • 10. 亨 利兜兰 P. henryamun 21 (16) 花瓣 较宽, 上部宽 3 — 4 厘米, 有 明显的 紫褐色 粗中脉 或在下 半部具 2 条紫褐 色粗纵 条纹。 22 (23) 中萼 片与花 瓣不具 2 — 3 条紫褐 色粗纵 条纹; 花瓣 中脉两 侧的色 泽明显 不一致 11. 紫 毛究兰 P. villosuin 23 (22) 中萼 片与花 瓣上具 2 — 3 条紫褐 色粗纵 条纹; 花瓣 无明显 中脉, 两 侧的色 泽相似 12. 虎 斑兜兰 P. markianum 24 (11) 叶片 的上表 面具深 浅绿色 (有 时带 灰色) 相 间的网 格斑, 至少 有用肉 眼可以 分辨出 的网格 斑。 25 (26) 叶 片背面 全部淡 绿色, 无紫色 斑点; 花瓣 紫红色 或浅栗 色而有 深色纵 条纹、 绿白色 晕和黑 色 疣点, 唇瓣紫 褐色或 淡栗色 13. 紫 纹先兰 P. purpuratum 26 (25) 叶片 背面有 较密集 的紫色 斑点; 花 瓣绿白 色或淡 黄色而 有密集 的暗栗 色斑点 或紫红 色晕, 唇 瓣绿黄 色而具 暗色脉 和淡褐 色晕以 及栗色 小斑点 14. 彩 云兇兰 P. wardii  1. 麻栗 坡蔸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2: 1-2 Paphiopedilum malipoense S. C. Chen et Z. H. Tsi (1984); Cribb (1987); F. Mark (1987); Braem (1988); Averyanov (1994);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9r. Paphiopedilum jackii S. H. Hu (1995); P. malipoense S. C. Chen et Z. H. Tsi 
var. jack a (S. Y. Hu) Averyanov (1997).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具 短的根 状茎; 根 状茎粗 2 — 3 毫米, 有 少数被 毛的肉 质纤维 根。 叶 基生, 二列, 7 — 8 枚; 叶片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革质, 长 10 — 23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端急 尖具不 对称的 弯缺, 上面 有深浅 绿色相 间的网 格斑, 背面 紫色或 不同 程度的 具紫色 斑点, 中脉在 背面呈 龙骨状 突起, 基部 收狭成 叶柄状 并对折 套叠, 边 缘具 缘毛。 花葶 直立, 长 (26 —) 30 — 40 厘米, 紫色, 具 锈色长 柔毛, 中 部常有 1 枚 不育 苞片, 顶端生 1 花; 花 苞片狭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4 厘米, 绿色并 具紫色 斑点, 背 面具疏 柔毛, 边缘有 缘毛; 花梗和 子房长 3. 5 — 4. 5 厘米, 被长 柔毛; 花直径 8 — 9 厘 米, 黄绿 色或淡 绿色, 花瓣上 有紫褐 色条纹 或多少 由斑点 组成的 条纹, 唇 瓣上有 时有不 甚 明显的 紫褐色 斑点, 退化 雄蕊白 色但近 先端有 深紫色 斑块, 稀斑 块完全 消失; 中萼片 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内表 面疏被 微 柔毛, 背 面被长 柔毛, 边缘有 缘毛; 合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2 — 2.5 厘米, 先端略 2 齿裂, 内表面 疏被微 柔毛, 背面 具长柔 毛并有 2 条不 甚明显 的龙骨 状 突起, 边缘具 缘毛; 花瓣倒 卵形、 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两 面被微 柔毛, 内 表面基 部有长 柔毛, 边缘具 缘毛; 唇瓣深 囊状, 近球 形, 长 与宽各 4 一 4. 5 厘米, 囊口近 圆形, 整 个边缘 内折, 囊 底有长 柔毛; 退化 雄蕊长 圆状 卵形, 长达 1.3 厘米, 宽 1.1 厘米, 先端 截形, 基部近 无柄, 基部边 缘有细 缘毛, 背面有 龙骨状 突起, 上 表面有 4 个脐状 隆起, 其中 2 个近 顶端, 另 2 个近 基部。 花期 12 月 至次年 3 月 C 产 麻栗坡 (模式 标本产 地)、 文山、 马关; 生 于海拔 1100 — 1600 米的 石灰岩 山林下 多石 处或岩 壁上。 分布 于广西 那坡、 贵州 兴义。 越南 也有。 2. 杏 黄兜兰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2: 3 Paphiopedilum armeniacum S. C. Chen et F. Y. Liu ( 1982 ) * ; Koopowiz et Hasegawa (1983, 1984); Cribb (1984, 1987); F. Mark (1987)* ; Braem ( 1988) ;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Paphiopedilum armeniacum S. C. Chen et F. Y. Liu var. mark- fun Fowlie (1987) nom. i rival.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具细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根 状茎粗 2 — 3 毫米, 有少数 被毛的 肉质纤 维根。 叶 基生, 二列, 5 — 7 枚; 叶片长 圆形, 坚 革质, 长 6 — 12 厘米, 宽 1.8 — 2.3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有时具 弯缺与 细尖, 上面 有深浅 绿色相 间的网 格斑, 背面 有密集 的 紫色斑 点并具 龙骨状 突起, 边缘有 细齿, 基部 收狭成 叶柄状 并对折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15 — 28 厘米, 紫色, 淡 紫红色 与绿色 相间, 具褐色 短毛, 顶端生 1 花; 花苞 片卵状 披 针形或 卵形, 长 1.3 — 1.8 厘米, 淡黄绿 色并具 紫红色 斑点, 略 被毛; 花梗和 子房长 3. 5 — 4 厘米, 被 白色短 柔毛; 子房有 6 条钝的 纵棱; 花大, 直径 7 — 9 厘米, 纯 黄色, 仅 退化雄 蕊上有 浅栗色 纵纹; 中萼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2 — 4. 8 厘米, 宽 1.4 一 2.2 厘米, 先端近 急尖, 背 面近顶 端与基 部被长 柔毛, 边缘有 缘毛; 合萼 片与中 萼片相 似, 长 2 — 3. 5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先 端钝而 不裂, 背面 具长柔 毛并有 2 条钝 的龙骨 
图版 32 1—2. 麻栗 坡兜兰 Paphiopedilum malipoense S. C. Chen et Z. H. Tsi, 1. 全株, 2. 花; 3. 杏 黄先兰 P. armeniacum S. C. Chen et F. Y. Liu, 花; 4. 硬 叶究兰 P.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花; 5. 同 色免兰 P. concolor (Bateman) Pfitz. , 花。 
兰 科  121  状 突起, 边缘具 缘毛; 花 瓣大, 宽 卵状椭 圆形、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2.8—5.3厘米, 宽 2. 5 — 4. 8 厘米, 先端急 尖或近 钝圆, 内表面 基部有 白色长 柔毛, 边缘具 缘毛; 唇瓣 深 囊状, 近椭圆 状球形 或宽椭 圆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囊口近 圆形, 基部 具 短爪, 整 个边缘 内折, 但先端 边缘较 狭窄, 囊底 有白色 长柔毛 和紫色 斑点; 退 化雄蕊 宽卵 形或卵 圆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急尖, 背面 有钝的 龙骨状 突起。 花期 2 — 4 月 。 产福贡 (模式 标本产 地)、 沪水; 生 于海拔 1400 — 2100 米的 山坡石 灰岩壁 上或草 坡。 3. 硬 叶究兰 (云 南植物 研究) 图版 32: 4 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4); S. C. Chen et F. Y. Liu (1982)* ; Cribb et C. Z. Tang (1982); Cribb (1983, 1987); F. Mark (1987); Braem (1988); Fowlie (1989); Z. H. Tsi, S. C. Chen et Mori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r; 中国 植物志 (1999r. P.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var. eburneum Fowlie (1989, 1993) nom. inval. ; P.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var. marginatum Fowlie (1989, 1993) nom. inval . ; P.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subsp. eburneum Fowlie ( 1993) nom. inval . ; P .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var. extendatum Fowlie (1993) nom. inval. ; P.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var. alboflavum Braemm ( 1994) ; P.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var. alboflavum Braem. ( 1994a, 1994b) ; P. glanzeanum O. Gruss et F. Roeth (1994).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具细 长而横 走的根 状茎; 根 状茎粗 2 — 3 毫米, 有少数 被毛的 肉质纤 维根。 叶 基生, 二列, 4 一 5 枚; 叶片长 圆形或 舌状, 坚 革质, 长 5— 1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 端钝, 上面 有深浅 绿色相 间的网 格斑, 背面有 密集的 紫色斑 点并具 龙骨状 突起, 基部 收狭成 叶柄状 并对折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10 — 26 厘米, 紫红 色而有 深色 斑点, 被长 柔毛, 顶端生 1 花; 花 苞片卵 形或宽 卵形, 绿色 具紫色 斑点, 长 1 一 1.4 厘米, 背面 疏被长 柔毛; 花梗和 子房长 3. 5 — 4. 5 厘米, 被长 柔毛; 花大, 艳丽, 中 萼片与 花瓣通 常白色 而带有 黄色晕 和淡紫 红色粗 条纹, 唇 瓣白色 至淡粉 红色, 退 化雄蕊 黄色 并有淡 紫红色 斑点和 短纹; 中 萼片卵 形或宽 卵形, 长 2 — 3 厘米, 宽 1.8 — 2. 5 厘 米, 先端 急尖, 背面 被长柔 毛并有 龙骨状 突起; 合 萼片卵 形或宽 卵形, 长 2 — 2. 8 厘米, 宽 1.8 — 2. 8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背面 被长柔 毛并有 2 条 稍钝的 龙骨状 突起; 花瓣宽 卵形、 宽椭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2. 8 — 3. 2 厘米, 宽 2. 6 — 4. 5 厘米, 先 端钝或 钝圆, 内表 面 基部有 白色长 柔毛, 背面多 少被短 柔毛; 唇瓣深 囊状, 卵 状椭圆 形至近 球形, 长 4. 5 — 6. 5 厘米, 宽 4. 5 — 5. 5 厘米, 基部具 短爪, 囊口近 圆形, 整 个边缘 内折, 囊底有 白色长 柔毛; 退化 雄蕊椭 圆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7 — 8 毫米, 先端 急尖, 两侧 边缘特 别是中 部边缘 近直立 并多少 内弯, 使中央 貌似具 纵槽; 2 枚 能育雄 蕊由于 退化雄 蕊边缘 内卷 而清晰 可辩。 花期 3 — 5 月。 产 麻栗坡 (模式 标本产 地)、 西畴、 文山; 生 于海拔 1000 — 1700 米的 石灰岩 山草丛 中或石 缝中。 分布于 广西西 南部、 贵州南 部和西 南部。 越南 也有。 
122  云南 植物志  4. 同 色兜兰 (中国 兰花) 图版 32: 5 Paphiopedilum concolor ( Bateman ) Pfitz. in Engl, et Prantl (1888) et in Engl. (1903); Seidenf. (1972* , 1992); Fowlie (1977, 1978); Cribb (1987); Braem (1988); Averyanov (1994);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concolor Lindl. (1865), nomen ; Bateman (1865)*; Cordula concolor (Lindl.) Rolfe (1912).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具粗短 的根状 茎和多 少被毛 的略肉 质的纤 维根。 叶 基生, 二 列, 4 一 6 枚; 叶片 狭椭圆 形至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7 — 18 厘米, 宽 3. 5 — 4. 5 厘米, 先端 钝 并略不 对称, 上 面有深 浅绿色 (或有 时略带 灰色) 相 间的网 格斑, 背面 有极密 集的紫 点或几 乎全成 紫色, 中脉在 背面呈 龙骨状 突起, 基部收 狭成叶 柄状并 对折, 彼此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5 — 12 厘米, 紫 褐色, 被 白色短 柔毛, 顶端生 1 一 2 (-3) 花; 花 苞片宽 卵形, 长 1 一 2.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略钝, 背面 被短柔 毛并有 龙骨状 突起, 边 缘具 缘毛; 花梗和 子房长 3 — 4. 5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大, 直径 5 — 6 厘米, 淡黄 色或稀 为象牙 白色, 具 紫色细 斑点; 中 萼片宽 卵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约 2. 5 — 3 厘米, 先端 钝或 急尖, 两面 均被微 柔毛, 但上面 有时近 无毛, 边缘 多少具 缘毛, 尤 以上部 为甚; 合 萼片与 中萼片 相似, 长、 宽约 2 厘米, 也有类 似的毛 ;花瓣 斜的椭 圆形或 菱状椭 圆形, 长 3 — 4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端钝 或近斜 截形, 近 无毛或 略被微 柔毛; 唇 瓣深囊 状, 狭椭圆 形至圆 锥状椭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1.5 厘米, 基部具 短爪, 囊口 宽阔, 整 个边缘 内折, 但前方 内弯边 缘宽仅 1 一 2 毫米, 囊底 有毛; 退化 雄蕊宽 卵形至 宽卵状 菱,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先 端略具 3 小齿, 基部 收狭并 具耳。 花期 6- — 8 月。 产云 南西南 部至东 南部; 生 于海拔 300 — 1400 米的 石灰岩 山草丛 中或石 缝中。 分布 于 贵州、 广西 西部。 缅甸、 泰国、 老^5^、 柬埔 寨和越 南均有 分布。 5. 巨 瓣兜兰 (中 国野生 兰科植 物彩色 图谱) Paphiopedilum bellatulum (Rchb. f. ) Stein (1892); Pfitz. in Engl. (1894, 1903); Cribb (1983* , 1987); Braem (1988);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中国 兰 花全书 (1998r ;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bellatulum Rchb. F. (1888, 1895); Cordula bellatula ( Rchb. f. ) Rolfe (1912); Paphiopedilum godefroyae auct. non (Godef . ) Stein : S. C. Chen et F. Y. Liu (1982).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通常较 矮小。 叶 基生, 二列, 4 一 5 枚; 叶片狭 椭圆形 至长圆 状椭 圆形, 长 14 一 18 厘米, 宽 5 — 6 厘米, 先端钝 并有不 对称的 裂口, 上 面有深 浅绿色 相 间的网 格斑, 背面 有密集 的紫色 斑点, 中 脉在背 面略呈 龙骨状 突起, 基 部略收 狭成柄 并 对折, 彼此 套叠。 花葶 直立, 很短, 长一般 不超过 10 厘米, 紫 褐色, 被长 柔毛, 顶 端生 1 花; 花苞片 卵形, 长 2. 2 — 2. 6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 急尖, 背面中 脉稍被 毛, 边 缘具细 缘毛; 花梗和 子房长 3 — 3. 5 厘米; 花大, 直径 6 — 7 厘米, 白色或 带淡黄 色, 具紫红 色或紫 褐色粗 斑点, 仅退化 雄蕊上 的斑点 较细; 中萼片 横椭圆 形至宽 卵形, 
兰 科  123  长 3 — 3. 5 厘米, 宽 3. 5 — 4 厘米, 先 端浑圆 或钝并 常有短 尖头, 背 面被短 柔毛并 有龙骨 状 中脉; 合萼 片明显 小于中 萼片, 长 2 — 2. 5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背面 也有短 柔毛; 花瓣 巨大, 宽椭圆 形或宽 卵状椭 圆形, 长 5 — 6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边 缘有细 缘毛; 唇瓣深 囊状, 椭 圆形, 有时向 末端稍 变狭, 长 2. 5 — 4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基 部具短 爪, 囊口 宽阔, 整 个边缘 内折, 但 前方内 弯边缘 狭窄, 囊底 有毛; 退化雄 蕊近圆 形或近 方形, 长 8 — 11 毫米, 宽 8 — 9 毫米, 先端钝 或略具 3 齿。 花期 4 一 6 月。 产 云南西 南部至 东南部 (石屏 ); 生 于海拔 1000 — 1800 米的石 灰岩山 草丛中 或石缝 中。 分布 于广西 西部。 缅甸 和泰国 也有。 6. 飘 带究兰 (中国 兰花) Paphiopedilum parishii (Rchb. f. ) Stein (1892); Pfitz. in Engl. (1894, 1903*); Seidenf. (1972)* ; S. Y. Hu (1974); Cribb (1983, 1987); Braem (1988);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 ;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parishii Rchb. f . (1869); Hook. f. (1869)*; Selenipedilum parishii E. Andre (1875)* ; Cordula parishii (Rchb. f. ) Rolfe (1912). 附生 植物, 较 高大。 叶 基生, 二列, 4 一 8 枚; 叶片宽 带形, 厚 革质, 长 15 — 24 (-35) 厘米, 宽 2. 5 — 4 (一 5) 厘米, 先端 圆形或 纯并有 裂口和 弯缺, 基 部略收 狭成柄 并 对折, 彼此 套叠, 无毛。 花葶近 直立, 长 30 — 40 (-60) 厘米, 绿色, 密生 白色短 柔毛; 总状 花序具 3 — 5 (-8) 花; 花苞片 绿色, 卵 形或宽 卵形, 长 2 — 2. 5 (-3) 厘 米, 宽 1.5 — 2. 5 厘米, 膜质, 背 面基部 偶见短 柔毛; 花梗和 子房长 3. 5 — 4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 较大, 中 萼片与 合萼片 奶油黄 色并有 绿色脉 (尤其 在近基 部), 花瓣基 部至中 部淡绿 黄色并 有栗色 斑点和 边缘, 中部至 末端近 栗色, 唇 瓣绿色 而有栗 色暈, 但 囊内紫 褐色; 中萼片 椭圆形 至宽椭 圆形, 长 3 — 4 (-5)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近急尖 或短 渐尖, 边 缘向后 弯卷, 背 面近基 部多少 被毛; 合 萼片与 中萼片 相似, 略小; 花瓣长 带形, 下垂, 长 8 — 9 厘米, 宽 6 — 8 (-10) 毫米, 先 端钝, 强烈 扭转, 下部 (特 别是 近 基部) 边缘 波状, 偶见被 毛的疣 状突起 或长的 缘毛; 唇瓣倒 盗状, 基部 有宽阔 的长达 1.4 一 1.6 厘米 的柄, 囊近 卵状圆 锥形, 长 2—2.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直立 的耳, 两耳 前方的 边缘不 内折, 囊底 有毛; 退化 雄蕊倒 卵形, 长 1 一 1.3 厘米, 宽 7 — 8 毫米, 先端具 弯缺或 凹缺, 基部 收狭。 花期 6 — 7 月。 产 勐腊; 生 于海拔 1000 — 1100 米的雨 林内树 干上。 分布于 缅甸和 泰国。 7. 长 瓣兜兰 (图鉴 ) 图版 33: 1 Paphiopedilum di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S. Y. Hu (1974); 图鉴 (1976)* ; F. Mark (1987);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Paphiopedilum parishii (Rchb. f. ) Stein var. di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 Karasawa et Saito (1982); Cribb et C. Z. Tang (1982) et (1983). 附生 植物, 较 高大。 叶 基生, 二列, 2 — 5 枚; 叶片宽 带形或 舌状, 厚 革质, 干后 呈棕 红色, 长 15 — 30 厘米, 宽 3 — 5 厘米, 先端 近浑圆 并有裂 口和小 弯缺, 背面 中脉呈 龙骨状 突起, 基 部收狭 成柄并 对折, 彼此 套叠, 长度一 般可达 6 — 7 厘米。 花葶近 直立, 
124  云 南植物 志 
兰 科  125  长 30 — 80 厘米, 绿色, 无毛 或较少 略被短 柔毛; 总状 花序具 2 — 4 朵花; 花苞 片宽卵 形, 长宽各 2 厘米, 先端钝 并常有 3 小齿, 近 无毛; 花梗和 子房长 5.5 厘米, 无毛; 花 大, 中萼 片与合 萼片白 色并有 绿色的 基部和 淡黄色 的脉, 花瓣 淡绿色 或淡 黄绿色 并有深 色条纹 或红褐 色暈, 唇瓣黄 绿色并 有浅绿 色暈, 退 化雄蕊 淡黄绿 色而有 深绿色 斑块; 中 萼 片近椭 圆形, 长 4 一 5. 5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端具 短尖, 边 缘向后 弯卷, 内表 面基 部具短 柔毛, 背面 中脉呈 龙骨状 突起; 合 萼片与 中萼片 相似, 但较宽 而短, 背面略 有 2 条 龙骨状 突起; 花瓣长 带形, 下垂, 长 8. 5 — 12 厘米, 宽 6 — 7 毫米, 扭曲, 从中 部至基 部边缘 波状, 有数 个具毛 的黑色 疣状突 起或长 柔毛, 有时抚 状突起 和长柔 毛均不 存在; 唇瓣倒 盗状, 基部 有宽阔 的长达 2 厘米 的柄; 囊近椭 圆状圆 锥形或 卵状圆 锥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直立 的耳, 两耳前 方的边 缘不 内折, 囊底 有毛; 退化雄 蕊倒心 形或倒 卵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8 — 9 毫米, 先端 具 弯缺, 上面 基部有 1 角状 突起, 沿突 起至蕊 柱有微 柔毛, 背面有 龙骨状 突起, 边缘具 细 缘毛。 蒴 果近椭 圆形, 长达 4 厘米, 粗 1.5 厘米。 花期 7 — 9 月, 果期 11 月。 产 麻栗坡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000 — 2250 米的 常绿阔 叶林林 缘树干 上或岩 石上。 分布 于贵州 西南部 (兴义 )、 广西 西南部 (靖西 )。 8. 带 叶究兰 (图鉴 ) 图版 33: 2—3 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 Lindl. ex Hook. ) Stein ( 1892); Pfitz. in Engl. (1894, 1903*); 图鉴 (1976)*; U. Pradhan. (1976); S. C. Chen et F. Y. Liu (1982); Cribb (1983, 1987); Braem (1988); Seidenf. (1992);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hirsutissimun Lindl. ex Hook. (1857)*; Cordula hirsutissima (Lindl. ex Hook. ) Rolfe (1912); Paphiopedilum esquirolei Schltr. (1919); P . chixvuanum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P . hirsutissimum ( Lindl. ex Hook. ) Stein var. esquirolei (Schltr. ) Karasawa et Saito (1982) ; Cribb (1987); P. hirsutissimum ( Lindl. ex Hook. ) Stein var. chiivuanum (T. Tang et F. T. Wang) Cribb (1987); P. sacc petal um S. Y. Hu (1998).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叶 基生, 二列, 5 — 6 枚; 叶片 带形, 革质, 长 15 — 45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 端急尖 并常有 2 小齿, 上面深 绿色, 背 面淡绿 色并略 有紫色 斑点, 特别是 在近基 部处, 中 脉在背 面略呈 龙骨状 突起, 无毛, 基 部收狭 成柄并 对折, 彼此多 少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20 — 30 厘米, 通 常绿色 并被深 紫色长 柔毛, 基 部常有 长鞘, 顶 端生 1 花; 花 苞片宽 卵形, 长 8 — 15 毫米, 宽 8 — 11 毫米, 先 端钝, 背面 密被长 柔毛, 边 缘具长 柔毛; 花梗和 子房长 4 一 5 厘米, 具 6 纵棱, 棱上 密被长 柔毛; 花 较大, 中萼 片与合 萼片边 缘淡绿 黄色, 中 央至基 部有浓 密的紫 褐色斑 点或甚 至连成 一片, 花 瓣下半 部黄绿 色而有 浓密的 紫褐色 斑点, 上半 部玫瑰 红色并 带有白 色暈, 唇瓣淡 绿色而 有紫褐 色小 斑点, 退化雄 蕊与唇 瓣色泽 相似, 有 2 个白色 "眼 斑"; 中萼 片宽卵 形或宽 卵状椭 圆形, 长 3. 5 — 4 厘米, 宽 3 — 3. 5 厘米, 先 端钝, 背 面被疏 柔毛, 边缘具 缘毛; 合萼片 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背 面被疏 柔毛, 边缘具 缘毛; 花瓣匙 形或狭 长圆状 匙形, 长 5 — 7.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先端近 截形或 微凹, 略 扭曲, 下 部边缘 
126  云南 植物志  皴 波状且 上面有 时有黑 色毛, 边缘具 缘毛, 内表面 基部有 毛或近 无毛; 唇瓣倒 盗状, 基 部 有宽阔 的长约 1.5 厘米 的抦; 囊椭 圆状圆 锥形或 近狭椭 圆形, 长 2. 5 — 3.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直立 的耳, 两耳 前方的 边缘不 内折, 囊底有 毛; 退化雄 蕊近四 方形, 长宽各 8 — 10 毫米, 顶端近 截形或 有极不 明显的 3 裂, 基部有 钝耳, 上面 中央和 基部两 侧各有 1 枚突 起物, 中央 1 枚 较大, 背面有 龙骨状 突起。 花 期 4一5 月。 产 西畴、 麻 栗坡、 文山、 富宁; 生 于海拔 700 — 15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林 缘石缝 中或多 石处。 分布于 贵州西 南部、 广西 西部至 北部。 印度东 北部、 越南、 老挝和 泰国也 有 分布。 9. 波 瓣究兰 (中 国野生 兰科植 物彩色 图谱) 图版 33: 4 Paphiopedilum insigne ( Lindl . ) Pfitz. (1886), in Engl, et Prantl (1889) ; Karasawa (1982); Cribb (1983, 1987*); Braem (1988);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r. Cypripedium insigne Lindl. (1821*, 1840 ) ; Hook. ( 1835 ) ; Cordula insignis (Lindl.) Raf. (1838). 地生 植物。 叶 基生, 二列, 5 — 6 枚; 叶 片带形 或线状 舌形, 长 15 — 40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钝 并偶见 凹缺或 缺口, 上面深 绿色, 背面 色稍浅 并在近 基部处 有紫褐 色 斑点, 基 部收狭 成柄并 对折, 彼 此多少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25 — 30 厘米, 深 绿色, 密被紫 褐色短 柔毛, 顶端生 1 花; 花苞 片围抱 子房, 长 3 — 4. 5 厘米, 背 面近基 部处具 短 柔毛; 花梗和 子房长 4 一 5 厘米, 密被短 柔毛; 花大, 中萼 片淡黄 绿色, 中央 至基部 有 较密的 紫红色 斑点, 上面 边缘为 白色, 合萼 片色泽 相似但 无白色 边缘, 花瓣黄 绿色或 黄褐 色而有 红褐色 脉纹与 斑点, 唇 瓣紫红 色或紫 褐色而 有黄绿 色边缘 或晕, 退化 雄蕊黄 色; 中 萼片宽 倒卵形 或宽椭 圆形, 长 4 一 6. 5 厘米, 宽 4 一 5 厘米, 先 端钝, 边缘 波状并 多 少向后 弯卷, 内 表面基 部与顶 端处略 被毛, 背面 疏被微 柔毛, 尤 以中部 与中脉 为甚; 合萼片 椭圆状 卵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背 面亦被 疏的微 柔毛; 花瓣 狭长圆 形或近 匙形, 长 5 — 6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平展, 先 端钝, 边 缘明显 波状, 内 表面基 部多少 被毛; 唇瓣倒 盗状, 基部 有宽阔 的长约 1.5 厘米 的柄; 囊卵 状椭圆 形或椭 圆状卵 形, 长 2. 5 — 3. 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直立 的耳, 两 耳前方 的 边缘不 内折, 囊底 有毛; 退 化雄蕊 倒卵形 或近倒 心形, 长宽各 10 — 12 毫米, 顶端近 截形或 微凹, 略有 紫毛, 中央有 1 枚小突 起物。 花期 10 — 12 月。 产云南 西北部 (产 地不详 ); 生 于草丛 中多石 之地。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国内 外许多 温室有 栽培, 据 说原材 料引自 云南西 北部, 但国内 标本室 至今尚 未收藏 本种 标本。 10. 亨 利兇兰 (中国 兰花) 图版 33: 5 Paphiopedilum henryanum Braem ( 1987, 1991)*; Seidenf. ( 1992); Averyanov (1994);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植 物志 (1999 广. Paphiopedilum dollii E. Lueckel (1987) * . 
兰 科  127  10a. 亨 利兜兰 (原 变种) var. henry anuiti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叶 基生, 二列, 3 枚; 叶 片狭长 圆形, 长 12 — 17 厘米, 宽 I. 2 — 1.7 厘米, 先 端钝, 上面深 绿色, 背面 淡绿色 或有时 在基部 有淡紫 色暈, 背面有 龙骨状 突起, 基 部收狭 成柄并 对折, 彼此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16 — 22 厘米, 绿色, 密 被褐色 或紫褐 色毛, 顶端生 1 花; 花苞 片近椭 圆形, 绿色, 围抱 子房, 长 2 — 2. 6 厘米, 宽 6 — 12 毫米, 先 端钝, 背面被 栗色微 柔毛, 尤以近 基部及 中脉上 为多; 花梗和 子房长 3 — 4 厘米, 密被紫 褐色短 柔毛; 花大, 直径约 6 厘米; 中萼片 奶油黄 色或近 绿色, 有 许 多不规 则的紫 褐色粗 斑点, 合萼片 色泽相 似但无 斑点或 具少数 斑点, 花 瓣玫瑰 红色, 基 部有紫 褐色粗 斑点, 唇瓣 玫瑰红 色并略 有黄白 色暈与 边缘; 中萼 片近圆 形或扁 圆形, 长 3 — 3. 4 厘米, 宽 3 — 3. 8 厘米, 先端钝 或略具 短尖, 上半部 边缘略 波状, 背面 被微柔 毛; 合萼片 狭窄, 长 2. 7 — 3. 5 厘米, 宽 1.4 一 1.6 厘米, 背面 亦被微 柔毛; 花瓣 狭倒卵 状 椭圆形 至近长 圆形, 长 3. 2 — 3. 6 厘米, 宽 1.4 一 1.6 厘米, 边 缘多少 波状, 先 端有不 明显的 3 小齿, 内表 面基部 偶见疏 柔毛, 边缘有 缘毛; 唇瓣倒 盗状, 基 部有宽 阔的、 长 约 1.5 厘米 的柄; 囊 近宽椭 圆形, 长 2. 3 — 2. 5 厘米, 宽约 2.5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直立 的耳, 两耳 前方的 边缘不 内折, 囊底 有毛; 退化 雄蕊宽 倒卵形 或倒心 形, 长 6 — 7 毫米, 宽 7 — 8 毫米, 基部 有耳, 上面 中央有 1 枚齿状 突起。 花期 7 — 8 月。 产 马关、 麻 栗坡; 生于 林缘草 地上。 分布于 越南。 模式 标本采 自中、 越交 界处。 10b. 无 斑兇兰 (变种 ) (中 国植 物志) var. christae Braem (1991) * . 中萼片 淡红的 绿色, 基部 有少数 不规则 的深紫 堇色小 斑点; 合 萼片、 花瓣的 色泽与 中萼片 相近, 但花瓣 上的深 紫堇色 小斑点 较多; 唇 瓣淡紫 堇色, 有 许多暗 色斑点 等可以 区别。 产 云南东 南部。 模式 标本采 自中、 越交 界处。 II. 紫 毛兇兰 (中 国植 物志) Paphiopedilum villosum (Lindl. ) Stein (1892); Pfitz. in Engl. (1894, 1903); Kara- sawa (1982); Cribb (1983, 1987); Braem (1988); Seidenf. (1992);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villosum Lindl. (1854); Cordula villosa ( Lindl. ) Rolfe (1912); Pa- phiopedilum villosum (Lindl. ) Pfitz. var. annamense auct. non Hort. : S. C. Chen et F. Y. Liu (1982). 地生 或附生 植物。 叶 基生, 二列, 通常 4 一 5 枚; 叶片 宽线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20 — 40 厘米, 宽 2. 5 — 4 厘米, 先 端常为 不等的 2 尖裂, 深黄 绿色, 背 面近基 部有紫 色细斑 点, 无毛, 基 部收狭 成柄并 对折, 彼此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10 — 24 厘米, 黄 绿色, 有 紫色斑 点和较 密的长 柔毛, 顶端生 1 花; 花苞 片近椭 圆形, 绿色, 围抱 子房, 长 4 一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除 背面中 脉近基 部处具 长柔毛 外余均 无毛; 花梗和 子房长 4 一 5 厘米, 密被紫 褐色长 柔毛; 花大; 中 萼片中 央紫栗 色而有 白色或 黄绿色 边缘, 合 萼片淡 
128  云南 植物志  黄 绿色, 花瓣具 紫褐色 中脉, 中脉 的上侧 为淡紫 褐色, 下侧色 较淡或 成淡黄 褐色, 唇瓣 亮褐 黄色而 有暗色 脉纹; 中萼 片倒卵 形至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4. 5 — 6 厘米, 宽 3 — 3. 8 厘 米, 先 端钝, 基部 收狭, 边缘具 缘毛, 基部边 缘向后 弯卷; 合萼片 卵形, 长 3. 8 — 5 厘 米, 宽 1.7 — 2. 2 厘米, 边缘具 缘毛; 花瓣 倒卵状 匙形, 长 5 — 6. 5 厘米, 上部宽 2.5 — 2.8 厘米, 先 端钝, 边缘波 状并有 缘毛, 基部 收狭成 爪并在 内表面 基有紫 褐色长 柔毛; 唇瓣倒 盗状, 基 部有宽 阔的长 2 — 2. 5 厘米 的柄; 囊近椭 圆状圆 锥形, 长 2. 5 — 3. 2 厘 米, 宽 2 — 3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直立 的耳, 两耳 前方的 边缘不 内折, 囊 底 有毛; 退化 雄蕊椭 圆状倒 卵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宽 7 — 10 毫米, 先端 近截形 而略有 凹缺, 基部 有耳, 中央 有脐状 突起, 脐状突 起上有 时具不 明显的 小疣。 花期 11 月至 次年 3 月。 产 勐腊、 景洪、 西畴、 麻 栗坡、 文山; 生 于海拔 1100 — 1700 米 的林缘 或林中 树上、 潮 湿的草 坡上。 分布于 缅甸、 老挝、 泰国和 越南。 12. 虎 斑究兰 (中 国野生 兰科植 物彩色 图谱) 图版 33: 6 Paphiopedilum markianum Fowlie (1990);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Paphiopedilum tigrinum Koopowitz et Hasagawa (1990).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叶 基生, 二列, 通常 2 — 3 枚; 叶 片狭长 圆形, 长 15 — 25 厘 米, 宽 2.1 — 3. 5 厘米, 先 端钝并 常有小 裂口或 弯缺, 绿色, 背面色 略浅, 无毛, 基部 收狭 成柄并 对折, 彼此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20 — 25 厘米, 紫色, 被短 柔毛, 顶端生 1 花; 花甚 片近椭 圆形, 长 3. 5 — 6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绿 色而具 紫点; 花梗和 子房长 3. 5 — 4. 5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大; 中萼 片黄绿 色而有 3 条紫 色粗纵 条纹, 合萼 片淡黄 绿 色并在 基部有 紫褐色 细纹, 花瓣基 部至中 部黄绿 色并在 中央有 2 条紫褐 色粗纵 条纹, 上 部淡紫 红色, 唇 瓣淡黄 绿色而 有紫褐 色晕, 退化雄 蕊黄绿 色但在 中央有 紫斑; 中萼片 宽卵 形至极 宽的倒 卵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2. 8 — 4 厘米, 先端 常有短 尖头, 背 面有微 柔毛; 合萼片 椭圆状 卵形, 长 3 — 4 厘米, 宽约 2 厘米, 背 面有微 柔毛; 花瓣近 匙形, 长 6 — 6. 5 厘米, 宽 3 — 4 厘米, 边缘 (尤其 中部至 基部) 波状; 唇瓣倒 盗状, 基 部有宽 阔的长 1.5 — 2 厘米 的柄; 囊近椭 圆形, 长 2. 5 — 3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直立 的耳, 两耳 前方的 边缘不 内折, 囊底 有毛; 退化 雄蕊近 椭圆形 或倒卵 状椭 圆形, 长 1.2 — 1.5 厘米, 宽 8 — 9 毫米, 中央 有脐状 突起。 花期 6 — 8 月。 产福贡 (碧江 )、 泸水 (片 马至六 库途中 ); 生 于海拔 1500 — 2200 米 的林下 荫蔽多 石 处或山 谷灌丛 边缘。 模 式标本 为栽培 植物, 引 自云南 庐水。 13. 紫 纹兜兰 (中 国野生 兰科植 物彩色 图谱) Paphiopedilum purpuratum (Lindl. ) Stein ( 1892); Pfitz. in Engl. (1894, 1903); Rolfe (1903); Schltr. (1919); S. Y. Hu (1974); Karasawa (1982)* ; Cribb (1987); F. Mark (1987); Braem (1988); Seidenf. (1992); Averyanov (1994);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purpuratum Lindl. ( 1837*, 1840); Hook. ( 1856); C. sinicum Hance ex Rchb. f. (1853); Paphiopedilu sinicum (Hance ex Rchb. f. ) Stein ( 1892) . 
兰 科  129  地生或 半附生 植物。 叶 基生, 二列, 通常 3 — 8 枚; 叶片 狭椭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7 — 18 厘米, 宽 2. 3 — 4. 2 厘米, 先 端近急 尖并有 2 — 3 个 小齿, 上面具 暗绿色 与浅黄 绿色相 间的网 格斑, 背面浅 绿色, 无毛, 基 部收狭 成柄并 对折, 相互 套叠, 边缘 略有缘 毛。 花葶 直立, 长 12 — 23 厘米, 紫色, 密被短 柔毛, 顶端生 1 花;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围抱 子房, 长 1.6 — 2. 4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背面被 柔毛, 边 缘具长 缘毛; 花梗 和子房 长 3 — 6 厘米, 密被短 柔毛; 花直径 7 — 8 厘米; 中萼 片白色 而有紫 色或紫 红色粗 脉纹, 合萼片 淡绿色 而有深 色脉, 花瓣 紫红色 或浅栗 色而有 深色纵 脉纹、 绿白 色晕和 黑色疣 点, 唇 瓣紫褐 色或淡 栗色, 退 化雄蕊 色泽略 浅于唇 瓣并有 淡黄绿 色晕; 中萼片 卵状心 形, 长宽各 2. 5 — 4 厘米, 先端短 渐尖, 边 缘外弯 并疏生 缘毛, 背 面被短 柔毛; 合萼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2. 8 厘米, 宽 9 一 13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边缘 具 缘毛; 花 瓣近长 圆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1 一 1.6 厘米, 先端 渐尖, 上 面仅有 抚点而 通常 无毛, 边缘有 缘毛; 唇瓣倒 盗状, 基 部有宽 阔的长 1.5 — 1.7 厘米 的柄; 囊 近宽长 圆状 卵形, 向末端 变狭, 长 2 — 3 厘米, 宽 2. 5 — 2. 8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 直立 的耳, 两耳 前方的 边缘不 内折, 囊底 有毛, 囊 外被小 乳突; 退 化雄蕊 肾状半 月形或 倒 心状半 月形, 长约 8 毫米, 宽约 10 毫米, 先端 有明显 凹缺, 凹 缺中有 1 一 3 个 小齿, 上面 有极小 的乳突 状毛。 花期 10 月 至次年 1 月 。 产 文山; 生 于海拔 1000 米 以下的 林下多 石处、 溪 旁苔藓 丛中。 分 布于广 西南部 (上思 十万大 山)、 广 东南部 (阳春 )、 香港。 越南 也有。 14. 彩 云兜兰 (中国 兰花) Paphiopedilum wardii Summerh. (1932)* , (1937)* ; Karasawa et Saito (1982); Cribb (1987); Braem (1988) pro hybr. ;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1997)* pro- hybr. ;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r; 中国 植物志 (1999". Cypripedium -wardii ( Summerh . ) C. Curtis (1933) * • 地生 植物。 叶 基生, 二列, 通常 3 — 5 枚; 叶 片狭长 圆形, 长 10 — 17 厘米, 宽 4 一 5.5 厘米, 先 端钝的 3 浅裂, 上面具 深浅蓝 绿色相 间的网 格斑, 背 面有较 密集的 紫色斑 点, 基 部收狭 成柄并 对折, 相互 套叠。 花葶 直立, 长 12 — 25 厘米, 紫 红色, 密 被短柔 毛, 顶端生 1 花; 花 芭片披 针形, 多 少围抱 子房, 长 2 — 3 厘米, 先 端急尖 并略有 3 浅 裂, 背面有 龙骨状 突起, 沿龙骨 状突起 被毛, 边缘具 缘毛; 花梗和 子房长 4 一 6 厘米, 被毛; 花 较大; 中萼 片与合 萼片白 色而有 绿色粗 脉纹, 花瓣 绿白色 或淡黄 绿色而 有暗栗 色斑点 或有时 有紫褐 色晕, 唇 瓣绿黄 色而有 暗色脉 和淡褐 色暈及 栗色小 斑点, 退 化雄蕊 淡黄 绿色和 紫褐色 脉纹; 中萼片 卵形, 长 3 — 4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渐尖, 背面 常略 被毛, 边缘具 缘毛; 合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3. 5 — 4. 5 厘米, 宽 2 — 2. 5 厘米, 背面 略 被毛; 花 瓣近长 圆形, 长 5 — 6. 5 厘米, 宽约 1.5 厘米, 先端 急尖, 边 缘有长 缘毛; 唇瓣倒 盗状, 基 部有宽 阔的长 1.5 — 2 厘米 的柄; 囊近 长圆状 卵形, 向 末端略 变狭, 长 2. 5 — 3 厘米, 宽约 2 厘米, 囊口极 宽阔, 两 侧各有 1 个直立 的耳, 两耳 前方的 边缘不 内折, 囊底 有毛, 囊外被 小乳突 状毛, 内弯 侧裂片 上常有 小疣状 突起; 退 化雄蕊 倒心状 半 月形, 长约 10 毫米, 宽约 12 — 15 毫米, 先端有 宽阔的 弯缺, 弯缺 中央有 1 短尖。 花期 12 月 至次年 3 月。 
130  云南 植物志  产云南 西南部 (地 点不详 ); 生 于海拔 1200 — 1700 米的 山坡草 丛中。 分布于 缅甸。 本 种常被 描写为 杂种, 但 因证据 不足, 本 书暂不 作杂种 处理。 II. 兰 亚禾斗 Subfam. Orchidoideae 地生、 附生 或腐生 草本, 具根 状茎、 块 茎或假 麟茎。 叶 茎生或 基生, 折 扇状、 对折 或具网 状脉, 草质至 革质。 花序 或花寧 顶生或 侧生; 花通 常两侧 对称, 有 特化的 唇瓣, 少有 例外, 一般 扭转, 具 1 室 子房; 蕊柱 通常具 1 枚能育 雄蕊; 花粉 點合成 团块, 称花 粉团; 花粉团 2 — 8 个, 粒 粉质或 蜡质, 其一 端常伸 出花粉 团柄并 连接于 點盘, 也有直 接 连接于 點盘或 通过點 盘柄连 接于點 盘的, 较少 既无花 粉团又 无點盘 柄与點 盘的; 柱头 1 或 2, 凹陷或 凸出; 蕊 喙通常 存在, 大 或小。 果实 通常为 蒴果, 较 少呈荚 果状。 种子 通 常两端 有延长 的翅, 较少无 翅并有 厚的外 种皮。 共约 690 余属, 全 球均有 分布。 我国有 4 个族, 42 个 亚族共 167 属。 云南产 4 族, 37 亚族, 124 属。 一、 鸟 巢兰族 Trib. Neottieae Lindl. 地生 或腐生 草本, 地 下通常 有长或 短的根 状莲, 稀具 块茎, 不具假 鳞茎。 叶 基生或 茎生; 叶 片通常 扁平, 罕 有近圆 筒型, 少 数无叶 (腐 生种类 )。 花两侧 对称, 罕 有近辐 射 对称; 唇瓣 基部通 常不具 长距; 花 药以狭 窄基部 或花丝 连接于 蕊柱, 常 枯萎或 脱落; 花粉 团通常 2 个, 罕有 4 个, 为均勾 的粒粉 质或由 可分的 小团块 组成, 具 花粉团 柄和黏 盘 或否, 若有花 粉团柄 则从花 药顶端 伸出; 蕊喙长 或短, 前者常 直立并 分裂。 本族 模式属 : Neottia L. 共约 80 属, 全世 界热带 至温带 分布。 我国有 8 个 亚族, 29 属。 云南产 6 个 亚族, 18 属。 (一) 头; IS 兰亚族 Subtrib. Limodorinae Benth. 地生 或腐生 草本, 地下通 常有较 短的根 状茎和 成簇的 肉质纤 维根。 茎 具数枚 散生叶 或无叶 (腐 生种类 )。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数花或 多花; 萼片 与花瓣 离生; 唇瓣常 3 裂, 较少 不裂, 无距或 有囊状 短距; 花 药直立 或向前 俯倾; 花粉团 2 个或稀 4 个, 粒 粉质, 柔软, 均勾, 无花粉 团柄, 也无 明显的 點盘; 柱 头位于 前侧或 顶生; 蕊喙 小或不 存在。 共 5 属, 分 布于北 温带、 亚 洲热带 至澳大 利亚。 我国有 4 属, 云南产 3 属。 分属 检索表 1 (4) 腐生 植物, 无 绿叶。 2 (3) 唇 瓣基部 有距, 中裂 片上有 纵褶片 3. 头 蕊兰属 Cephalanthera 
兰 科  131  3 (2) 唇 辦基部 无距, 中 裂片上 无褶片 4. 无 叶兰属 Aphyllorchis 4 (1) 自养 植物, 有 绿叶; 花两侧 对称, 唇 瓣明显 不同于 花辦; 柱头 侧生。 5 (6) 花序 上部的 花苞片 较小, 非 叶状, 短 于花梗 和子房 (大花 头蕊兰 C. damasonium 例外 ); 唇 辦 3 裂, 基 部囊状 或有距 3. 头 蕊兰属 Cephalanthera 6 (5) 花序 上部的 花苞片 较大, 叶状, 长于 花梗和 子房; 唇 辦中部 溢缩而 形成前 后唇, 基 部无距 也不为 囊状, 有时 稍凹陷 5. 火 烧兰属 Epipactis 3. 头 M 兰属 Cephalanthera L. C. Rich. 地生 或腐生 草本, 通 常具缩 短的根 状茎和 肉质纤 维根, 腐生种 类则较 长的根 状茎和 稀 疏的肉 质根。 茎 直立, 不 分枝, 通 常中部 以上具 3 — 7 枚叶, 下 部有若 干近舟 状或圆 筒 的鞘。 叶 互生, 折 扇状, 基部近 无柄并 抱茎, 腐 生种类 则退化 为鞘。 总 状花序 顶生, 通 常具数 朵花, 单 花或达 10 朵 以上; 花苞 片通常 较小, 有时 最下面 1 一 2 枚近叶 状或全 部 叶状; 花两侧 对称, 近 直立或 斜展, 多少 扭转, 常 不完全 开放; 萼片 离生, 相似; 花 瓣通 常较萼 片短, 有时 与萼片 靠合成 筒状; 唇瓣在 下方, 常近 直立, 3 裂, 基部 凹陷成 囊 状或有 短距; 侧裂片 较小, 常多 少围抱 蕊柱; 中裂片 较大, 上面具 3 — 5 条纵 褶片; 蕊 柱半圆 柱状, 直立, 无翅, 较长; 花药 生于蕊 柱顶端 背侧, 直立, 2 室; 花丝 明显; 退 化雄蕊 2, 位于能 育雄蕊 两侧, 白色 带银色 斑点; 花粉团 2 个, 每个 纵裂为 2, 粒粉 质, 无花粉 团柄和 點盘; 柱头 凹陷, 皿状, 常 为横长 圆形, 位于 蕊柱前 方近顶 端处, 蕊 喙 短小不 明显; 子房 线状三 棱形, 扭曲, 花梗 很短, 直立。 约 16 种, 分布于 欧洲、 东亚和 东南亚 (包括 锡金、 缅甸 和老挝 )、 北美, 个 别种类 可 分布到 北非。 我国有 9 种。 云南产 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自养 植物, 有 绿叶。 2 (5) 花 苞片非 叶状, 短于 花梗和 子房, 至多在 花序最 下面的 1 一 2 枚 叶状。 3 (4) 花 白色, 唇辦 基部有 浅囊, 但 无明显 的距, 囊藏 于侧萼 片基部 之内; 花序最 下面的 苞片一 般比花 序长, 至少明 显超过 花梗、 子房和 花被的 长度; 唇瓣明 显短于 萼片, 长 5 — 6 毫米 1 . 头蕊兰 C. longifolia 4 (3) 花 黄色, 唇 瓣基部 有明显 的距; 花苞片 很小, 长 1 一 2 毫米 2. 碧江 头蕊兰 C. bgiangensis 5 (2) 花苞 片全部 叶状, 长 于花梗 和子房 3. 大花 头蕊兰 C. damasonium 6(1) 腐生 植物, 无绿叶 4. 硕距 头蕊兰 C. calcarata 1. 头蕊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34: 1-2 长叶 头蕊兰 (图鉴 ) Cephalanthera longifolia ( L. ) Fritsch. ( 1888 ); 秦岭 植物志 ( 1976 )* ; 图鉴 (1976)';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 
132  云南 植物志 
兰 科  133  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Serapias helLeborine L. X^. longi folia L. ( 1753); S • longifoLia ( L. ) Huds. (1762); S . grandiflora L. var. ensi folia L. f . (1781); E pi pact is ensifolia Sw. (1800); Cephalanthera ensifolia (Sw. ) L. C. Rich. ( 1818), nom. nud;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Finet (1900); Kitamura in Kihara (1955); Tuyama in Hara (1971); C. acuminata Lindl. in Wall. ( 1832), nom. nud. ; Lindl. (1840); C. mairei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C. ensifolia var. acuminata (Lindl. )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地生 草本, 高 20 — 47 厘米。 根状茎 粗短, 具多 条细长 的根。 茎 直立, 具 4 一 7 枚 叶。 叶 互生, 叶片披 针形、 宽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先 端渐尖 或尾状 渐尖, 长 (2.5-) 4 一 13 厘米, 宽 0.5 — 2. 5 厘米, 基部 抱茎, 常 对褶。 总状 花序长 1.5 — 6 厘 米, 具 2 — 13 朵花, 花苞 片线状 披针形 至狭三 角形, 长 2 — 6 毫米, 最下面 1 一 2 枚叶 状, 长达 5 — 13 厘米, 常比 花长, 上面的 渐小, 短于 子房; 花 白色, 不 开放或 稍微开 放; 萼片 狭菱状 摘圆形 或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1.1 一 1.6 厘米, 宽 3. 5 — 4. 5 毫米, 先端 渐 尖或近 急尖, 具 5 脉; 中萼 片较长 而狭; 花 瓣近倒 卵形, 较萼 片短, 长 7 — 8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先端急 尖或短 渐尖; 唇瓣长 5 — 6 毫米, 3 裂, 基部 具囊; 侧裂片 近卵状 三 角形, 多 少围抱 蕊柱; 中裂片 三角状 心形, 长 3 — 3. 5 毫米, 宽 5 — 6 毫米, 钝或急 尖, 上面具 3 — 4 条纵 褶片, 近先端 处密生 乳突; 唇 瓣基部 的囊短 而钝, 包藏于 侧萼片 基部 以内; 蕊柱长 4 一 5 毫米。 子房 线状三 棱形, 扭曲, 连 花梗长 10 — 12 毫米。 蒴果椭 圆形, 长 1.7 — 2 厘米, 宽 6 — 8 毫米。 花期 5 — 6 月, 果期 9_10 月。 产 贡山、 福贡、 维西、 德欽、 中甸、 丽江、 永胜、 洱源、 大理; 生 于海拔 2000— 3600 米的 山坡阔 叶林、 高 山栎林 及云杉 林下, 路旁或 河滩草 地上。 广泛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甘肃、 陕西、 山西、 湖北、 河南。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 克 什米尔 地区、 阿富 汗、 中亚 和俄罗 斯西伯 利亚、 北 非及欧 洲均有 分布。 根茎 人药, 主 治夜多 小便、 遗尿。 《中 国植 物志》 作者 认为: 永 胜标本 Handel-Mazzetti 3331 (C. thomsonii auct. non Rchb. f. : Hand. -Mazz. , Symb. Sinic. 7: 1340. 1936) 应为 本种。 2. 碧江 头蕊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Cephalanthera bijiangensis S. C. Chen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 贡山植 物 (2000). 地生 草本, 高约 32 厘米。 根状茎 缩短, 具粗约 1 毫 米的、 稍肉质 的根。 茎 直立, 下部具 4 枚筒 状销, 鞘长 1 一 6. 2 厘米, 鞘之上 具叶。 叶 6 枚, 叶 片近长 圆形或 长圆状 披 针形,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长 (5. 5 —) 8. 5 — 10. 5 厘米, 宽 1 一 2. 4 厘米, 基部 抱茎。 总状花 序长约 6 厘米, 具 8 朵花,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绿色, 长 (3 —) 4 一 12 毫米, 具 1 脉; 花 黄色, 开放; 萼片 菱状长 圆形, 长约 1.4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5 脉, 侧 萼片稍 偏斜; 花瓣椭 圆状长 圆形, 较萼片 稍短; 唇瓣长 8 — 9 毫米, 3 裂, 基部 有距; 侧裂片 卵状披 针形, 多 少围抱 蕊柱; 中裂片 扁圆形 或横椭 圆形, 长 3. 5 — 5 毫米, 宽 8 — 10 毫米, 上面具 5 — 7 条纵 褶片, 顶端有 乳突; 唇 瓣基部 的距圆 锥形, 长 
134  云南 植物志  约 3.5 毫米, 伸出 侧萼片 基部达 2 毫米; 蕊 柱长约 7 毫米。 花期 5 — 7 月。 产福贡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米的水 沟边。 3. 大花 头森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34: 3-4 Cephalanthera damasonium (Miller) Druce (1906) ; Cribb et S. C. Chen (1997) * ; 中 国 植物志 (1999 广. Serapias damasonium Miller (1768); Cephalanthera yunnanensis Hand. -Mazz. (1936)* ; S. Y. Hu (1972). 地生 草本, 高 14 一 26 厘米。 根状茎 粗短。 茎 直立, 平滑 或有时 上部稍 粗糙, 基部 或 下部具 3 枚鞘, 鞘之上 具叶。 叶 4 一 5 (-7) 枚, 叶 片椭圆 形或长 圆形, 向上 逐渐变 小而成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5. 5 厘米, 中下部 的叶宽 1.2 — 2 厘米, 上 部的宽 5 — 8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收狭 抱茎。 总状花 序通常 较短, 具 2 — 3 朵花, 稀为 单花或 4 一 5 朵花; 花苞 片通常 叶状, 自 下向上 渐小, 一 般长于 花梗和 子房; 花 白色, 较大, 稍张 开; 萼片 近狭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1.6 — 1.8 厘米, 宽 5. 5 — 6. 5 毫米, 先 端钝, 具 7 条 脉; 花 瓣近倒 卵形, 长 1.3 — 1.4 厘米, 宽约 6 毫米; 唇瓣长 8 — 9 毫米, 3 裂, 基部有 短囊; 侧裂片 卵状三 角形, 多少 围抱蕊 柱;. 中裂 片近扁 圆形, 长约 4 毫米, 宽达 8 毫 米, 上面具 3 条纵 褶片, 顶 端密生 乳突; 唇瓣 基部的 囊包藏 于侧萼 片基部 之内; 蕊柱长 约 9 毫米。 花期 6 月。 产 丽江、 昆明、 禄劝; 生 于海拔 2100 — 2900 米的疏 林中。 分布于 缅甸、 不丹、 印 度、 中亚和 欧洲。 4. 硕距 头蕊兰 (云 南植物 研究) Cephalanthera calcarata S. C. Chen et K. Y. Lang (1986)*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r . - 腐生 草本, 高 8 — 21 厘米。 根状茎 为茎之 延长, 圆 柱状, 粗约 2 毫米, 疏 被鞘, 生 有少 数肉质 的根。 茎 直立, 无毛、 无 绿叶, 具数枚 圆筒状 的鞘; 鞘 膜质, 长 0.7 — 2. 5 厘米。 总状 花序长 2. 5 — 5 厘米, 具 3 — 7 朵花; 花 苞片披 针形直 线状披 针形, 干 膜质, 长达 1 厘米; 花 白色, 近 直立, 稍微展 开或不 张开; 萼片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13 — 14 毫 米, 宽约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5 条脉; 花瓣近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10 — 12 毫米; 唇瓣近 直立, 长 8 — 9 毫米, 3 裂, 基部 有距, 几乎全 包藏于 侧萼片 之内, 仅在 基部伸 出; 侧 裂片三 角状披 针形, 多 少围抱 蕊柱; 中裂 片横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7 毫 米, 上面具 5 — 7 条 纵褶片 并稍具 乳突, 顶 端密生 乳突; 距圆 锥形, 长 2 — 3 毫米, 全部 伸 出侧萼 片基部 之外; 蕊 柱长约 8 毫米。 花期 5 月。 特 产漾濞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于山 坡杂木 林内。 《 本种为 国产头 蕊兰属 中惟一 的腐生 种类。 4. 无 叶兰属 Aphyllorchis B1. 腐生 草本, 无 绿叶, 地下 具缩短 的根状 茎和肉 质的、 伸展 的根。 茎 直立, 肉质, 不 分枝, 常呈浅 褐色, 中下部 具数枚 膜质、 舟状或 圆筒状 的鞘, 上部 具数枚 鳞片状 不育苞 
兰 科  135  片, 向上 逐渐过 渡为花 苞片。 总 状花序 顶生, 疏生少 数或多 数花; 花苞片 膜质, 短于或 长于 花梗和 子房; 花 小或中 等大, 扭转, 常具 较长的 花梗和 子房; 萼片 相似, 离生, 常 多少凹 陷而呈 舟状; 花瓣与 萼片相 似或稍 短小, 质地 较薄; 唇 瓣常可 分为上 下唇; 下唇 常 较小, 凹陷, 基部 两侧一 般有一 对耳; 上唇 不裂或 3 裂; 极稀唇 瓣不分 前后唇 并与花 瓣 相似; 蕊柱 较长, 向前 弯曲; 花药 2 室, 生 于蕊柱 药床后 缘上, 近 直立; 花丝 极短; 退 化雄蕊 2 枚, 位于蕊 柱顶端 两侧, 白 色并具 银白色 斑点; 花粉团 2 个, 每个又 多少纵 裂为 2, 粒 粉质, 不 具花粉 团柄, 无 點盘; 柱头 凹陷, 位于前 方近顶 端处; 蕊橡 很小。 果实为 蒴果, 常 下垂。 约 20 种, 分布于 热带亚 洲至大 洋洲, 北 界到喜 马拉雅 地区和 日本。 中国有 5 种。 云南产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小, 萼片长 9 一 11 毫米, 先端钝 1. 无叶兰 A. montana 2 (1) 花大, 萼 片长达 30 — 35 毫米, 先 端尾状 2. 尾萼 无叶兰 A. caudata 1. 无叶兰 (图鉴 ) 图版 35: 1-2 Aphyllorchis montana Rchb. f. (1877); Hand. -Mazz. ( 1937) ; Merrill et Metcalf (1945); 台湾兰 科植物 (1975 广; 图鉴 (1976r; 海南 植物志 (1977 广; 台湾 植物志 (1978)、 Barretto et Sayes (1980);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 中国 植物志 (1999)* . Aphyllorchis prainii Hook, f . (1890); A . tanegash imensis Hayata (1911) ; A . un- guicuLata Hayata (1925) ; A . purpurata Fukuyama (1934) . 腐 生兰, 高 43 — 70 厘米。 根状茎 直生, 多节, 具 肥厚纤 维根。 茎 直立, 无 绿叶, 无毛, 下部具 多枚长 0.5 — 2 厘米 的抱茎 的鞘, 上 部具数 枚鳞片 状的、 长 1 一 1.3 厘米的 不育 苞片。 总状 花序长 10 — 20 厘米, 疏生 数朵至 10 余 朵花; 花苞片 反折, 线 状披针 形, 长 6 — 14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明 显短于 花梗和 子房; 子 房有时 略被微 柔毛; 花 黄 色或黄 褐色, 近 平展, 后期常 下垂; 中萼片 舟状, 长圆 形或倒 卵形, 长 9 一 11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中脉在 背面近 顶端处 粗糙; 侧萼片 稍短, 非 舟状; 花 瓣 较短而 质薄, 近长 圆形; 唇瓣长 7 — 9 毫米, 在 近基部 1/4 处 溢缩而 形成上 下唇; 下 唇稍 凹陷, 长约 2 毫米, 内有 不规则 突起, 两 侧具三 角形或 三角状 披针形 的耳; 下唇稍 凹陷, 上唇 卵形, 长 5 — 7 毫米, 有 时多少 3 裂, 边缘稍 波状; 蕊柱长 7 — 10 毫米, 稍 弧曲, 顶端略 扩大。 子房圆 柱形, 长约 1.5 厘米, 花梗 很短; 蒴果 下垂。 花期 7 — 9 月。 产 景洪、 勐腊、 勐海; 生 于海拔 700 — 1500 米 的疏林 下或山 坡上。 分布于 广西、 海 南、 台湾。 锡金、 印度、 斯里 兰卡、 越南、 柬 埔褰、 泰国、 马来 西亚、 菲律宾 和日本 (琉球 群岛) 均有。 
兰 科  137  2. 尾萼 无叶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Aphyllorchis caudata Rolfe ex Downie ( 1925) ; S. Y. Hu (1972); Seidenf. (1978); Z. H. TsietS. C. Chen (1995); 中国 植物志 (1999). 腐 生兰, 高达 100 厘米。 茎 直立, 粗壮, 无 绿叶, 无毛, 下 部具多 枚抱茎 的膜质 鞘, 鞘长达 4 厘米, 上部 具数枚 麟片状 的不育 苞片。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可达 50 厘米, 疏生多 数花; 花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4 一 4. 8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反折; 花梗 和 子房长 4. 5 — 5 厘米, 无毛; 花 直径约 4 厘米; 中 萼片线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稍 凹陷, 长 3 — 3. 5 厘米, 宽约 8 毫米, 先端长 尾状, 背面 疏被微 柔毛; 侧 萼片与 中萼片 相似, 不 凹陷, 宽 6 — 7 毫米; 花瓣披 针形, 质薄, 长约 2 厘米, 宽 6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 面 中脉稍 被毛; 唇瓣长 1.4 一 1.7 厘米, 中部 以下溢 縮为上 下唇; 下唇 较小, 凹陷, 长 2 — 3 毫米, 两侧 具长约 4 毫 米的舌 状耳; 下唇 卵形, 稍 肉质, 长约 1.2 厘米, 宽约 5 毫米, 3 裂, 上表 面密生 乳突; 侧 裂片半 圆形, 内弯; 中裂 片先端 渐尖; 蕊柱长 1.1 一 1.4 厘米, 稍 弧曲, 上部 具翅。 花期 7 — 8 月。 产 思茅、 景洪、 励腊; 生 于海拔 1200 米的 林下。 分布于 泰国。 5. 火 烧兰属 Epipactis Zinn 地生 植物, 通 常具根 状茎。 茎 直立, 近 基部具 2 — 3 枚鳞片 状鞘, 其上具 3 — 7 枚 叶。 叶 互生; 叶片 从下向 上由抱 茎叶鞘 逐渐过 渡为无 叶鞘, 上部 叶逐渐 变小而 成花苞 片。 总 状花序 顶生, 花 斜展或 下垂, 多 少偏向 一侧; 花 被片离 生或稍 靠合; 花瓣 与萼片 相似, 但较萼 片短; 唇 瓣着生 于蕊柱 基部, 通 常分为 2 部分, 即下唇 (近 轴的 部分) 与 上唇 (或称 前唇, 远轴 的部分 ); 下唇 舟状或 杯状, 稀 囊状, 具或 不具附 属物; 上唇平 展, 加 厚或不 加厚, 形状 各异; 上、 下唇 之间溢 缩或由 一个窄 的关节 相连; 蕊 柱短; 蕊 喙常 较大, 光滑, 有时无 蕊喙; 雄蕊 无柄; 花粉团 4 个, 粒 粉质, 无花粉 团柄, 也无點 盘。 蒴 果倒卵 形至椭 圆形, 下垂或 斜展。 全属约 20 种, 分 布于北 温带: 欧洲、 亚洲 和北美 的温带 及高山 地区。 我国有 8 种, 2 变种。 云南产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唇辦 下唇为 兜状, 上下 唇宽度 及长度 近相等 1. 火烧兰 E. helleborine 2 (1) 唇辦 下唇非 充状, 两侧 裂片稍 内卷; 下唇远 较上唇 宽大。 3 (6) 唇辦 下唇具 2 — 3 条 鸡冠状 褶片; 花冠和 子房被 黄褐色 或锈色 级毛。 4 (5) 根状茎 粗短; 叶片 较大, 卵 圆形、 卵 形至椭 圆形, 长 7— 16 厘米, 宽 3 — 8 厘米 2a. 大叶 火烧兰 E. mairei var. mairei 5 (4) 根状茎 粗短; 叶片 较小,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4 一 9 厘米, 宽 2 — 3 厘米 2b. 矮大叶 火烧兰 E. mairei var. humilior 6 (3) 唇雜 下唇无 褶片; 花冠 和子房 被灰白 色绒毛 3. 疏花 火烧兰 E. consimilis 
138  云南 植物志  1. 火烧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35: 3-5 Epipactis helleborine ( L. ) Crantz ( 1769 ) ; Tuyama in Ohashi ( 1975 ); 图鉴 (1976)*; H. Hara et al. (1978), pro parte;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Serapias helleborine L. (1753) ; S . latifolia (L. ) Huds. (1762) ; Epipactis lati folia (L. ) All. (1785); Boiss. (1884);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 1. (1898)*; Finet (1898); E . squamellosa Schltr. (1919); E . yunnanensis Schltr. (1919); E . tangutica Schltr. (1919); E. tenii Schltr. (1921); E. discolor Kraenzl (1921); E. monticola Schltr. (1924); E. nephrocordia Schltr. (1924); E. lingulata Hand. -Mazz. (1936)*; E. micrantha E. Peter ex Hand. -Mazz. ( 1937); Amesia longibracteata Schweinfurth (1929); A. squamellosa (Schltr. ) H. H. Hu (1925); A . yunnanensis (Schltr. ) H. H. Hu 1. c. ; A. tangutica ( Schltr. ) H. H. Hu, 1. c. ; A. tenii (Schltr. ) H. H. Hu, 1. c. ; A . discolor (Kraenzl. ) H. H. Hu 1. c. ; A . monticola (Schltr. ) H. H. Hu, 1. c. 地生 草本, 株高 20 — 70 厘米。 根状^ 粗短。 茎上 部被短 柔毛, 下部 无毛, 具 2 — 3 枚鳞片 状鞘。 叶 4 一 7 枚, 互生; 叶片卵 圆形、 卵 形至椭 圆状披 针形, 稀披 针形, 长 3 — 13 厘米, 宽 1 一 6 厘米, 先端 通常渐 尖至长 渐尖; 向上 叶逐渐 变窄而 成披针 形或线 状披 针形。 总状 花序长 10 — 30 厘米, 通常具 3 — 40 余 朵花,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叶状, 线状披 针形, 下 部的常 长于花 2 — 3 倍 以上, 向上 的逐渐 变短; 花绿 色至淡 紫色, 下垂, 稍 开放; 花梗和 子房长 1 一 1.5 厘米; 中萼片 卵状披 针形, 稀椭 圆形, 舟状, 长 8 — 13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 渐尖; 侧 萼片斜 卵状披 针形, 长 9 一 13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先端 渐尖; 花瓣椭 圆形, 长 6 — 8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唇瓣长 6 — 8 毫米, 中 部明显 溢缩, 下唇 兜状, 长 3 — 4 毫米; 上唇 三角形 或近扁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宽约 3 — 4 毫米, 先端 锐尖, 常在近 基部有 2 枚长约 1 毫米的 半圆形 褶片, 近先 端 有时脉 稍呈龙 骨状; 蕊 柱长约 2 — 5 毫米 (不包 括花药 )。 蒴果倒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具极 疏的短 柔毛。 花期 7 月, 果期 9 月。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腾冲、 兰坪、 维西、 德饮、 中甸、 景东、 丽江、 大理、 鹤 庆、 洱源、 昆明、 禄劝、 宜良、 嵩明、 昭 通等; 生 于海拔 1300 — 3300 米 的山坡 草地、 林下、 灌丛或 沟边、 路旁。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四川、 贵州、 湖北、 安徽、 新疆、 甘 肃、 陕西、 山西、 河北、 辽宁。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 阿 富汗、 伊朗、 北非、 俄 罗斯、 欧 洲及北 美均有 分布。 根茎 药用, 治跌打 损伤、 肾虚 腰痛、 毒蛇 咬伤。 2. 大叶 火烧兰 (图鉴 ) 图版 35: 6-8 兰 竹参、 小乌纱 (云南 ) Epipactis mairei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西 藏植物 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hen et Lqo (2002). Epipactis setsch ua n ica Ames et Schltr. (1919); E . xvilsonii Schltr. (1924) ; Amesia mairei ( Schltr. ) H. H. Hu (1925); A. schensiana (Schltr. ) H. H. Hu, 1. c. ; A. 
兰 科  139  setschtmnica ( Ames et Schltr. ) H. H. Hu , 1. c. ; A . wilsonii (Schltr. ) H. H. Hu, I. c. 2a. 大叶 火烧兰 (原 变种) var. mairei 地生 草本, 株高 20 — 70 厘米。 根状茎 粗短, 有时不 明显, 具多 条细长 的根; 根多 少呈 "之" 字形 曲折, 幼 时密被 黄褐色 柔毛, 后期毛 脱落。 茎 直立, 上部 和花序 轴被锈 色 柔毛, 下部 无毛, 具 2 — 3 枚鳞片 状鞘。 叶 5 — 8 枚, 互生, 中部叶 较大; 叶 片卵圆 形、 卵 形至椭 圆形, 长 7 — 16 厘米, 宽 3 — 8 厘米, 先端短 渐尖至 渐尖, 基部延 伸为抱 茎 的鞘, 茎 上部的 叶多为 卵状披 针形, 向上 逐渐过 渡为花 苞片。 总状 花序长 10 — 20 厘 米, 具 10 — 20 朵花, 有 时花更 多花; 花 苞片椭 圆状披 针形, 下部 的等于 或稍长 于花, 向上 的逐渐 变为短 于花; 花梗和 子房长 1.2 — 1.5 厘米, 被 黄褐色 或锈色 柔毛; 花黄绿 带 紫色、 紫褐 色或黄 褐色, 下垂; 中萼 片椭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舟状, 长 13 — 17 毫 米, 宽 4 一 7. 5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面 疏被短 柔毛或 无毛; 侧萼片 斜卵状 披针形 或斜卵 形, 长 14 一 20 毫米, 宽 5 — 9 毫米, 先 端渐尖 并具小 尖头; 花瓣 长椭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11 一 17 毫米, 宽 5 — 9 毫米, 先端 渐尖; 唇 瓣中部 稍溢缩 而成上 下唇; 下唇长 6 — 9 毫 米; 两 侧裂片 近斜三 角形, 近 直立, 高 5 — 6 毫米, 顶端 钝圆, 中央具 2 — 3 条鸡 冠状褶 片; 褶片 基部稍 分开且 较低, 往 上靠合 且逐渐 增高; 上唇 肥厚, 卵状椭 圆形、 长 椭圆形 或椭 圆形, 长 5 — 9 毫米, 宽 3 — 6 毫米, 先端 急尖; 蕊柱连 花药长 7 — 8 毫米, 花药长 3 — 4 毫米。 蒴果椭 圆状, 长约 2.5 厘米, 无毛。 花期 6 — 7 月, 果期 9 月。 产 贡山、 庐水、 镇康、 维西、 中甸、 德铁、 丽江、 鹤庆、 洱源、 漾濞、 昆明、 镇 雄; 生 于海拔 2000 — 3200 米 的山坡 林下、 林缘、 灌丛、 河 滩阶地 或冲积 扇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湖南、 湖北、 陕西、 甘肃。 缅甸、 不丹 也有。 2b. 矮大叶 火烧兰 (变种 ) (西 藏植 物志) var. humilior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3);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本变种 与原变 种的主 要差异 在于: 本变 种具较 长的横 走的根 状茎; 叶 片卵状 披针形 或披 针形, 较小, 长 4 一 9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 渐尖。 产云南 (地 点不详 ); 生 于海拔 2200 — 2700 米 的山坡 林下或 沼泽草 甸中。 分 布于西 藏东部 和四川 西部。 3. 疏花 火烧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Epipactis consimilis D. Don (1825); Schltr. (191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Epipactis amoena Buch. -Ham. ex Wall. ( 1832) ; E . veratrifolia Boiss. ( 1853) ; E. handelii Schltr. (1920); Hand. -Mazz. (1936) ; Li modorum veratri folium (Boiss. ) Kuntze (1891); Serapias consimilis (D. Don) Eaton (1908); Helleborine consimilis (D. Don) Druce (1909). 地生 草本, 株高 30 — 40 厘米。 根 状茎不 明显, 具 长根; 根被密 或疏的 黄棕色 柔毛。 茎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2 — 4 枚鞘。 叶 3 — 5 枚, 互生; 叶片长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 尖至长 渐尖, 基部 抱茎, 纸质, 两面 无毛, 茎 上部叶 窄小, 逐渐过 渡为花 苞片, 下部 
140  云 南植物 志  叶宽达 2 — 3 厘米。 总状 花序具 (3 —) 4 一 6 朵偏 向一侧 的花; 花 序轴疏 被黄棕 色短柔 毛, 长 5 — 15 厘米; 花苞片 叶状, 卵状披 针形, 下部 的远长 于花; 花梗和 子房密 被灰白 色 绒毛, 长约 1 厘米; 萼 片背面 均疏被 灰白色 绒毛, 具 5 条脉, 中脉 明显; 中萼 片椭圆 形, 长 10 毫米, 宽 5 毫米, 先端 急尖; 侧 萼片斜 卵状披 针形, 稍 长于中 萼片, 宽 7 毫 米, 先端 急尖; 花瓣 卵状椭 圆形, 与中 萼片近 等长, 宽 6 毫米, 先端 急尖; 唇瓣 与中萼 片近 等长, 无毛, 下唇扁 圆形, 长 5 毫米, 宽约 7 毫米; 上唇宽 卵形, 稍短于 下唇, 宽 近 5 毫米, 顶 端钝; 蕊 柱连同 花药长 8 毫米, 花药圆 柱状, 长近 4 毫米。 花期 5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昆明、 路南; 生 于海拔 2700 — 3400 米的 林中和 林缘。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锡金、 缅甸、 印度、 巴基 斯坦、 伊 朗及中 东大多 数国家 也有分 布。 (二) 对叶 兰亚族 Subtrib. Listerinae Lindl. 地生 或腐生 草本, 通 常具粗 短的根 状茎或 成簇的 肉质纤 维根。 茎 纤细, 具 2 枚对生 或近对 生的叶 或无叶 (腐 生种类 )。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数朵 或多数 小花; 萼片与 花瓣离 生; 唇 瓣与花 瓣相似 或先端 2 深裂, 无距; 雄蕊 1 枚, 稀 2 枚; 花药近 直立或 附倾; 花 粉团 2 个, 粒 粉质, 柔软, 无花粉 团柄, 亦不 點附于 盘上; 柱头 凹陷, 通常位 于蕊柱 前 上方, 稀 顶生; 蕊喙较 大或不 存在。 共 4 属, 分布 于北温 带至东 亚和喜 马拉雅 地区, 南至 越南。 我国有 4 属。 云南产 2 属。 分属 检索表 1 (2) 自养 植物, 有 2 枚 对生或 近对生 的绿叶 2 (1) 腐生 植物, 无绿叶 6. 鸟 巢兰属 Neiottia Guett. 腐生小 草本, 具缩 短的根 状茎和 成簇的 肉质纤 维根。 后者聚 生呈鸟 巢状, 故 有鸟巢 之称。 蓥 直立, 无 绿叶, 通常中 下部具 数枚筒 状鞘。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多 数花; 花苞片 膜质; 花梗通 常较为 细长; 子房椭 圆形或 棒状, 明显 较花梗 为宽; 花小, 扭转; 萼片离 生, 展开; 花瓣 一般较 萼片狭 而短; 唇瓣通 常大于 萼片或 花瓣, 先 端多少 2 裂, 稀不 裂, 基部 无距, 但 有时凹 陷成浅 杯状; 蕊 柱长, 有时 极短, 近 直立或 稍向前 弯曲; 花药 生于 蕊柱顶 端后侧 边缘, 直立 或向前 俯倾; 花丝极 短或不 明显; 花粉团 2 个, 每 个多少 纵裂为 2, 粒 粉质, 无花粉 团柄; 柱头 凹陷或 呈唇形 伸出, 位于 蕊柱前 面近顶 端处; 蕊 喙大, 通常近 舌形, 直立或 平展。 共 8 种, 分布于 亚洲温 带地区 及热带 高山, 欧洲有 1 种。 我国有 7 种, 多见 于西南 高山 地带。 云南产 4 种。  7. 对 生兰属 Listera 6. 鸟 巢兰属 Neottia 
兰 科  141  分种 检索表 1 (6) 唇 辦先端 2 裂; 蕊柱长 1 一 2 毫米 (不包 括花药 与蕊橡 )。 2 (5) 唇瓣基 部两侧 无耳。 3 (4) 唇 瓣狭倒 卵状长 圆形, 分叉处 宽不及 5 毫米; 花 药和蕊 喙紧靠 在一起 1. 高山 鸟巢兰 N. listeroides 4 (3) 唇瓣倒 卵形, 分 叉处宽 6 — 9 毫米; 花药和 蕊喙之 间有明 显空隙 2. 大花 鸟巢兰 N. megalochila 5 (2) 唇 瓣基部 有一对 向外侧 后方伸 展的耳 3. 耳唇 鸟巢兰 N. tenii 6 (1) 唇瓣 不裂; 蕊柱 长不及 0.5 毫米 (不 包括 花药与 蕊喙) 4. 尖唇 鸟巢兰 N. acuminata 1. 高山 鸟巢兰 (图鉴 ) 图版 36: 1-3 Neottia listeroides Lindl. in Royle (1839), num. nud. et (1840); Hook. f. (1890);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H. Hara at al. (1978); S. C. Chen (1979); 西 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Neottia Lindleyana Decne. in Jacquem. (1843)*; Listera lindleyana (Decne. ) King et Pantl. (1898) ; Neottia dongrergoensis Schltr. (1924). 植株高 15 — 35 厘米。 茎 直立, 上 部具乳 突状短 柔毛, 中部 以下具 3 — 5 枚鞘, 无绿 叶; 鞘 膜质, 长 1.5 — 3 厘米, 下半部 抱茎。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6 — 15 厘米, 具 10 — 20 朵花或 更多, 花序轴 具乳突 状的短 柔毛; 花苞 片近长 圆状披 针形, 在花序 基部的 1 枚长 1.2 — 1.5 厘米, 向上 渐短, 但均明 显长于 花梗; 花梗长 6 — 8 毫米, 被短 柔毛; 子房棒 状, 长 7 — 8 毫米, 密被短 柔毛; 花小, 淡 绿色; 萼片 长圆状 卵形, 长 4. 5 — 5 毫米, 宽 约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背面 疏被短 柔毛; 侧萼片 斜歪; 花瓣近 线形或 狭长圆 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无毛, 也具 1 脉; 唇 瓣狭倒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8 (-9) 毫米, 上部宽 3 — 4 毫米, 基部宽 1.5 — 2 毫米, 先端 2 深裂; 裂片 近卵形 或卵状 披 针形, 长 1.5 — 2. 5 毫米, 向前 伸展, 彼此近 平行、 边 缘具细 缘毛, 两 侧裂片 间的凹 缺具 细尖; 蕊柱长 2. 5 — 3 毫米, 稍向前 倾斜; 花药 俯倾, 紧靠 蕊喙, 长约 0.7 毫米; 柱头 凹陷, 近半 圆形, 有 狭窄的 边缘; 蕊喙近 宽卵状 舌形, 水平 伸展, 几 与花药 等长。 花期 7—8 月 。 产贡山 (独龙 江)、 维西、 中甸、 漾潯、 剑川; 生 于海拔 1500 — 3500 米的松 林下或 荫蔽草 地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甘肃、 山西。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 度、 巴基 斯坦、 缅甸北 部均有 分布。 2. 大花 鸟巢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Neottia megalochila S. C. Chen (1979)*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 Neottia grandi flora Schltr. (1919), non Hook. (1830). 植株高 25 — 35 厘米。 茎 直立, 无毛 或上部 具极稀 疏的乳 突状短 柔毛, 中部 以下具 
14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36 1—3. 高山 鸟巢兰 Neottia listeroides Lindl. , 1. 全株, 2. 花, 3. 蕊柱; 4—11. 西藏 对叶兰 Listera pinetorum Lindl. , 4. 全株, 5. 花, 6. 唇雜' 7. 中 萼片, 8. 侧 萼片, 9. 花辦, 10. 蕊柱, 11. 叶; 12. 短柱 对叶兰 L. mu- cronata Panigrahi et J. J. Wood, 花; 13. 云南 对叶兰 L. yunnanensis S. C. Chen, 花。 
兰 科  143  3 — 5 枚鞘, 无 绿叶; 鞘 膜质, 长 2 — 3. 5 厘米, 多少 抱茎。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达 18 厘 米, 具 30 余 朵花; 花序轴 无毛或 有时被 疏毛; 花 苞片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5 — 7 毫米, 中 部宽约 4 毫米, 在花序 基部的 2 — 3 枚 长可达 1 厘米, 背 面近基 部处稍 被毛; 花 梗长约 5 毫米, 近 无毛; 子房倒 卵形, 长约 5 毫米, 疏被乳 突状短 柔毛; 花在属 中为较 大者, 黄绿色 或淡黄 绿色; 中萼片 近卵形 或狭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中部宽 2 — 3 毫米, 具 1 脉, 背面近 无毛; 侧 萼片与 中萼片 相似, 但 略宽; 花瓣 线形, 长约 4.5 毫米, 宽约 1 毫 米, 向 先端略 变宽, 具 1 脉, 无毛; 唇瓣倒 卵形, 长 8. 5 — 12 毫米, 上部宽 6 — 9 毫米, 基 部宽约 4 毫米, 上面具 细小的 乳头状 突起, 先端 2 深裂; 裂片 宽长圆 形至近 方形, 长 2 — 2. 5 毫米, 宽 2 — 3. 5 毫米, 先端 稍波状 或具细 圆齿, 边 缘具细 缘毛; 蕊 柱长约 4 毫 米, 向前 倾斜; 花药 俯倾, 长约 0.7 毫米; 柱头 凹陷, 近半 圆形, 周围 边缘略 伸出; 蕊 喙大, 近方 形或宽 长圆状 卵形, 长约 0.7 毫米。 花期 7 — 8 月。 产 中甸、 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050 — 3800 米的松 林下或 荫蔽草 坡上。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3. 耳唇 鸟巢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Neottia tenii Schltr. (1924); S. Y. Hu (1974); S. C. Chen (1979)* ;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 株高约 25 厘米。 茎 直立, 上 部具稀 疏的乳 突状短 柔毛, 中部以 下具数 枚鞘, 无 绿叶。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20 余 朵花; 花序 轴被乳 突状短 柔毛;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5~6 毫米, 先端 渐尖, 无 毛或近 无毛; 花梗和 子房长 7 — 8 毫米, 疏 被乳突 状毛; 萼 片披针 形, 长 3 — 4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具 1 脉; 侧 萼片歪 斜并多 少带镰 刀状; 花瓣 线形, 短 于 萼片,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瓣 近狭长 圆形, 长 7 — 8 毫米, 中 部宽约 2 毫米, 上面有 3 — 5 条增厚 的脉, 基部两 侧各具 1 个向后 方伸出 的耳, 先端 2 深裂; 耳披 针状三 角形, 很小; 先端裂 片斜披 针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先 端略向 内弯, 边 缘具细 缘毛; 蕊 柱长约 2.5 毫米, 稍向前 倾斜; 花药 俯倾, 椭 圆形, 长约 0.6 毫米; 柱头 凹陷, 近半 圆形, 具 略伸出 的狭窄 边缘; 蕊橡 较大, 近宽 卵形, 稍短于 花药。 花期 不详。 产 云南北 部大姚 (原 盐丰, 模式标 本产地 )。 (标本 未见, 据原描 述)。 4. 尖唇 鸟巢兰 (图鉴 ) Neottia acuminata Schltr. (1924); S. Y. Hu (1974); 秦岭 植物志 (1976)*; 图鉴 (1976)* ; S. C. Chen (1979)* ;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内 蒙古 植物志 (第 二版) (1994)' ;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Neotia micrantha auct. non Llave ex Lex ( 1824 ― 1825) , nec G. Don (1839): Lindl. (1840); Aphyl torch is parui flora ( King et Pantl. ) auct. non Smith (1813): Schltr. (1924); N. asiatica Ohwi (1931); Noda (1971); N. subsessilis Ohwi (1931); N. ob- longa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植株高 14 一 30 厘米。 茎 直立, 无毛, 中部 以下具 3 — 5 枚销, 无 绿叶; 鞘 膜质, 长 1 一 5 厘米, 抱茎。 总 状花序 顶生, 长 4 一 8 厘米, 通常具 20 余 朵花; 花序轴 无毛; 花 苞片 长圆状 卵形, 长 3 — 4 毫米, 先 端钝, 无毛; 花梗长 3 — 4 毫米, 无毛; 子 房椭圆 形, 长 2. 5 — 3 厘米, 无毛; 花小, 黄 褐色, 常 3 — 4 朵排成 一簇, 似 轮生; 中萼 片狭披 
144  云南 植物志  针形, 长 3 — 5 毫米, 宽约 0.8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具 1 脉, 无毛; 侧萼 片与中 萼片相 似, 但宽达 1 毫米; 花 瓣狭披 针形, 长 2 — 3. 5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唇瓣 形状变 化大, 通常 卵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2 — 3. 5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渐尖 或钝, 边缘 稍 内弯, 具 1—3 脉; 蕊柱 很短, 短于 花药或 蕊喙; 花药 直立, 近椭 圆形, 长约 1 毫米; 柱 头横长 圆形, 直立, 左 右两侧 内弯, 围抱 蕊喙, 2 个柱 头面位 于内弯 边缘的 内侧; 蕊 喙 舌状, 直立, 长可达 1 毫米。 蒴果椭 圆形, 长约 6 毫米, 宽 3 — 4 毫米。 花果期 6— 8 月。 产 贡山、 中甸、 德铁、 丽江、 鹤庆 等地; 生 于海拔 2300 — 4100 米的针 阔叶混 交林、 铁杉 和冷杉 林下、 草 坡上。 分布于 西藏、 青海、 四川、 山西、 甘肃、 陕西、 湖北、 河 北、 内 蒙古、 山东、 吉林。 锡金、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朝 鲜半岛 和日本 也有。 7. 对 叶兰属 Listera R. Br. 地生小 草本。 根 状茎略 粗短, 横走; 根 伸长, 成簇。 茎 直立, 一 般近基 部处具 1 一 3 枚筒状 或鳞片 状的膜 质鞘, 在 叶以下 部分通 常被短 柔毛, 极少 近无毛 或部分 无毛。 叶 通常 2 枚, 稀 3 — 4 枚 (L. ovara, 中国不 产), 位于植 株中部 至近上 部处, 对生 或近对 生; 叶片卵 形或近 心形, 基部浅 心形、 截 形或宽 楔形, 无 柄或近 无柄; 叶 和花序 之间常 具 1 一 5 枚 苞片状 小叶, 向上 逐渐过 渡为花 苞片。 总 状花序 顶生, 一般具 几朵至 10 余朵 花, 少 数只具 1 一 2 朵花; 花 倒置, 唇 瓣位于 下方; 花苞片 宿存, 通 常短于 子房; 萼片 与花瓣 离生, 相似; 侧萼 片常稍 斜展; 唇瓣明 显大于 花瓣和 萼片, 通常 2 裂达 中部, 稀 不裂、 微凹或 3 裂, 有时基 部两侧 具一对 耳状小 裂片, 上 面中央 通常具 蜜槽, 无距; 唇 瓣裂 片平行 伸展、 稍叉 开或极 叉开, 边缘 具细柔 缘毛, 稀 具粗大 的梳状 锯齿; 蕊 柱直立 或 稍向前 弯曲; 柱头 凹陷, 生 于蕊喙 下方; 蕊 喙大, 舌状或 卵形, 位 于柱头 上方; 花药 直立, 2 室; 花粉团 2 个, 每 个多少 纵裂为 2, 粒 粉质, 无花粉 团柄。 蒴果 细小。 约 35 种, 产 北温带 和亚洲 亚热带 高山。 我国约 21 种和 4 个 变种。 云南产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8) 唇瓣 基部无 耳状小 裂片。 2 (5) 花 较小, 唇瓣长 不超过 10 毫米, 上 部宽在 4 毫 米以下 (L. pinetorum 的 唇瓣有 时宽达 5 毫 米)。 3 (4) 唇 瓣长约 6 毫米, 较中 萼片长 一倍, 上部宽 1.5 — 2 毫米, 先端裂 片末端 稍内弯 1. 髙山 对叶兰 L bambusetonim 4 (3) 唇瓣长 7 — 13 毫米, 较中 萼片长 3 — 4 倍, 上部宽 3 — 5 (— 7) 毫米, 先端裂 片末端 不内弯 2. 西藏对 叶兰 L pinetorum 5 (2) 花 较大, 唇瓣长 10 毫米 以上, 上 部宽在 7 毫 米以上 (仅 L. mucronata 唇瓣有 时长仅 8 — 9 毫米 )。 6 (7) 蕊柱 较短, 长仅 1.5 — 2 毫米; 唇瓣 倒卵状 匙形, 先 端两裂 片间具 一细齿 3. 短柱 对叶兰 L mucronata 
兰 科  145  7 (6) 蕊柱 较长, 长约 7 毫米; 唇瓣 倒卵状 楔形, 先端两 裂片间 无细齿 4. 大花 对叶兰 L. grandinora 8 (1) 唇 瓣基部 或近基 部两侧 有一对 耳状小 裂片。 唇瓣倒 卵状狭 楔形, 裂口 较深, 裂 片先端 渐尖, 唇瓣 中部有 2 枚半 圆形纵 褶片, 基部具 2 个 胼胝体 5. 云南 对叶兰 L. yunnanensis 1. 高山 对叶兰 (中 国植 物志) 线裂 对叶兰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竹林 对叶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Listera bambusetorum Hand. -Mazz. (1936); S. Y. Hu (1974);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 植株高 10 — 18 厘米, 具 短的根 状茎。 茎近基 部处具 1 一 2 枚鞘, 约 在中部 以上具 2 枚对 生叶, 叶 以上部 分被短 柔毛。 叶片卵 圆形或 肾形, 长 1.8 — 2. 6 厘米, 宽 2 — 4 厘 米, 先端浑 圆或近 直角状 急尖, 基部钝 圆形。 总状 花序具 8 — 20 朵花, 花 序轴疏 生短柔 毛; 花 苞片卵 形或宽 卵形, 多少 与花梗 等长, 先 端锐尖 或钝; 花梗长 3 毫米, 近 无毛; 子房长 1 一 1.5 毫米, 无毛; 花 绿色; 中 萼片椭 圆形或 卵形, 长约 3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侧萼 片基部 歪斜; 花瓣 线形, 长约 3 毫米, 甚狭, 先 端钝; 唇瓣近 楔形, 长 6 毫 米, 基部 狭窄, 向 上逐渐 扩大, 上部宽 1.5 — 2 毫米, 先端 2 裂, 裂至 唇瓣的 2/5 或几 达 中部; 两 裂片极 叉开, 中间具 1 枚短的 钝三角 形齿; 裂片狭 线形, 内侧长 2 — 2. 5 毫 米, 先 端钝, 边 缘具乳 突状细 缘毛; 蕊 柱长约 2 毫米, 稍向 前弯。 花期 7 月。 产贡山 (模 式标本 产地, Handel-Mazzetti 9238); 生 于海拔 3200 — 3350 米 的竹林 下。 2. 西藏 对叶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36: 4-11 独龙 对叶兰 (高 黎贡山 植物) Listera pinetonim Lindl. (1857);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 S. Y. Hu (1974); Tuyama(1975); 西藏 植物志 (1987)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Listera brachybotryosa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 L . yuana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植株高 6 — 33 厘米。 茎近基 部处具 1 鞘, 中部 或中部 以上具 2 枚对 生叶, 叶 以上部 分被短 柔毛, 并常 有一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宽卵形 至卵状 心形, 长 1 一 3. 5 厘米, 宽 1 一 4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浅心 形至宽 楔形, 无柄。 总 状花序 3 — 12 厘米。 具 2 — 14 朵花,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或 卵形, 绿色, 长 3 — 6 毫米, 与花 梗等长 或短于 花梗, 向上渐 变小; 花梗长 4.6 毫米, 无毛; 花梗长 4.6 毫米, 近 无毛; 子房长 3 — 4. 5 毫米, 无毛; 花黄 绿色; 中 萼片狭 椭圆形 或近长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侧 萼片斜 的狭椭 圆形, 多少 弯曲, 长约 3 — 4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花瓣 线形, 长约 3 — 4 毫米, 宽 0.5 — 0.7 毫米; 唇瓣 倒卵状 楔形、 长圆状 楔形、 线 状楔形 至倒披 针形, 长 7 — 13 毫米, 上部宽 3 — 5 (—7) 毫米, 先端 2 裂; 两 裂片平 行 前伸或 叉开, 在裂片 间具细 尖头或 不明显 突起, 基部 明显收 狭或稍 收狭, 中央 具一条 粗厚的 蜜槽, 蜜槽自 基部向 顶部渐 变细; 裂片 长圆状 卵形, 长 圆形、 披针 形或月 牙形, 
146  云南 植物志  长 2 — 5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端 圆钝或 渐尖, 边缘 多少具 乳突状 微毛; 蕊柱长 2 — 2.5 毫米, 稍向 前弯。 花药位 于药床 之中, 向前 俯倾; 蕊 喙大, 与 花药近 等长, 并与花 药保 持一定 距离。 花期 6 — 7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300 — 2500 米的阔 叶林、 云杉 林下。 分布于 西藏南 部和东 南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 丹和印 度也有 分布。 3. 短柱 对叶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36: 12 Listera mucronnata Panigrahi et J. J. Wood (1974) *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 植株高 40 — 50 厘米, 具缩 短的根 状茎。 蓥稍 粗壮, 近基 部处具 1 一 2 枚鞘, 在近中 部处具 2 枚对 生叶, 叶 以上部 分被短 柔毛, 并具 3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宽 卵形至 卵状心 形, 长 5 — 7. 5 厘米, 宽 4. 4 一 7. 9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浅心 形至宽 楔形; 苞片 状小叶 卵状披 针形, 长 3 — 5 毫米, 向 上逐渐 过渡为 苞片。 总状 花序长 15 — 17. 5 厘米, 具 16 — 17 朵疏 松排列 的花, 花序轴 密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花梗长 4.5 毫米, 被毛; 子房棍 棒状, 长 3.5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绿 色; 中 萼片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约 4 一 5 毫米, 中 部宽约 1.2 毫米, 先 端钝; 侧萼 片斜 卵形, 比 中萼片 略长, 宽约 1.2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线 形或狭 匙形, 长约 4 一 5. 5 毫米, 宽 0.7 — 0.8 毫米, 先端 钝圆; 唇瓣近 倒卵状 楔形、 长 8 — 10 毫米, 上部宽 6 — 7 毫米, 基部宽 2 毫米, 先端 2 深裂, 两裂片 间具明 显的细 尖头; 裂 片长圆 状形, 叉开, 长 3. 5 — 4 毫米, 宽 2 — 3 毫米, 边 缘具乳 突状细 缘毛, 基部内 侧各有 1 浅 裂缝; 蕊柱很 短, 长约 1.5 毫米; 花药位 于药床 之中, 向前 俯倾; 蕊 喙大, 位 于花药 下方。 花期 7— 8 月。 产云南 (地点 不详, 据 《中 国植 物志》 ); 生 于海拔 2400 米的 林下。 分布于 印度、 尼 泊尔和 日本。 - 4. 大花 对叶兰 (图鉴 ) Listera grandiflora Rolfe (1896, 1903); Schltr. (1919); S. Y. Hu (1974); 图鉴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87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 高 黎贡 山植物 (2000). Listera zvardii Rolfe (1913). 植株高 15 — 25 厘米。 茎 纤细, 直立, 近 基部具 1 枚脉 质銷, 中部 以上具 2 枚对生 叶, 叶 以上部 分被短 柔毛, 并具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宽卵形 或卵状 心形, 长 、 宽 各 2. 5 — 4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具短 尖头, 基 部宽楔 形或浅 心形, 边 缘多少 波状, 有时 具不 整齐的 细齿; 苞片 状小叶 卵状披 针形, 长可达 1 厘米, 向 上逐渐 过渡为 苞片。 总状 花序长 3 — 7 厘米, 具 2 — 7 朵花;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达 7 毫米; 花梗长 6 毫米; 近 无毛; 子房 线形, 长约 6 毫米, 无毛; 花 较大, 黄 绿色, 中萼 片菱状 椭圆 形或椭 圆形, 长约 7 毫米, 宽约 2.2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具 1 脉; 侧 萼片斜 椭圆状 披 针形, 与中 萼片近 等大; 花瓣 线形, 与萼片 等长, 宽约 1 毫米; 唇瓣 倒卵状 楔形, 长 16 — 17 毫米, 上部宽 6 — 8 (—12) 毫米, 基 部宽仅 2 — 3. 5 毫米, 表面有 2 条与 蕊柱基 部相 连的纵 褶片, 先端 2 裂, 裂片常 叉状, 长 5 — 6 毫米, 边 缘具乳 突状细 缘毛; 蕊柱 长约 7 毫米, 稍向前 弯曲; 花药位 于药床 之中, 向前 俯倾; 蕊 喙大, 几 与花药 等长。 
147  花期 6 — 7 月 。 产 贡山、 维西、 中甸; 生 于海拔 2600 — 3000 米的沟 边阔叶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察 隅)、 四川、 湖北。 5. 云南 对叶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36: 13 Listera yunnanensis S. C. Chen (1981)*;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37 — 47. 5 厘米, 具缩 短的根 状茎。 茎稍 坚挺, 近 基部具 1 枚鞘, 下部具 2 枚对 生叶, 叶 以上部 分被短 柔毛, 并具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卵形, 长 5. 5 — 6 厘 米、 宽 4. 4 一 5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具短 尖头, 基部微 心形; 苞片状 小叶披 针形, 长 3 — 8 毫米, 向 上逐渐 过渡为 苞片。 总状 花序长 14 一 16 厘米, 具 24 — 35 朵花, 花排 列较稀 疏;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约 4 毫米; 花 梗长约 4 毫米, 疏 被毛; 子房倒 卵状椭 圆形, 长仅 3 毫米, 无毛; 花 绿色; 中 萼片狭 卵状椭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宽 约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侧 萼片斜 卵形, 与中 萼片近 等长, 宽约 1.3 毫米, 具 1 脉; 花 瓣近长 圆形, 等约 2. 3 — 3 毫米, 宽仅 0.5 毫米, 先端 浑圆, 无脉; 唇瓣 狭倒卵 状 楔形, 长 6 — 7 毫米, 上部宽 2. 5 — 5 毫米, 先端 2 裂, 上面 中央有 2 枚 肥厚的 半圆形 纵 褶片, 近 基部具 2 枚稍肉 质的胼 胝体,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 耳状小 裂片; 耳状小 裂片水 平 展开, 长 圆形, 长约 1.3 毫米, 宽 0.6 毫米, 先端裂 片狭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先 端长 渐尖, 边 缘具乳 突状细 缘毛; 蕊柱 极短, 长仅 1 毫米; 蕊喙 卵形, 稍短于 花药。 花期 8 月。 产文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300 米 的混交 林下。 (三) 管花 兰亚族 Subtrib. Corymborkidinae Miq. 地生 草本, 地 下具粗 短的根 状茎, 常有 肉质纤 维根, 偶见 块根。 茎通常 较长, 细竹 茎状 或芦苇 茎状, 有时 基部稍 木质, 不 分枝或 分枝。 叶 散生或 2 列, 折 扇状, 无 关节。 花序 顶生或 侧生, 不 分枝或 分枝; 花 扭转; 唇瓣基 部具或 不具囊 或距; 花 药生于 蕊柱背 侧, 较长, 直立; 花粉团 2 个, 粒 粉质, 由许多 可分的 小团块 组成, 有花粉 团柄, 后者 从花药 顶端伸 出并點 附于點 盘上; 蕊喙 直立, 与 花药近 等长; 柱头 1 个。 仅含 2 属, 分 布于全 球热带 地区。 我国有 2 属。 云南均 产之。 分属 检索表 1 (2) 花序不 分枝; 花长 不超过 1.5 厘米; 唇瓣 下部比 上部宽 8. 竹 茎兰属 TmpWia 2 (1) 花序有 分枝; 花 长超过 1.5 厘米; 唇瓣 上部比 下部宽 9. 管 花兰属 Corymborkis 8. 竹 茎兰属 Tropidia Lindl. 地生 草本, 具 短的根 状茎或 成簇纤 维根。 茎 单生或 丛生, 常较 坚挺, 状如细 竹^, 直立, 分 枝或不 分枝, 下 部节上 具鞘, 上 部具数 枚或多 枚叶。 叶疏 散的生 于茎上 或较密 
148  云南 植物志  集地聚 生于茎 上端,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鞘, 折 扇状。 花序 顶生或 从茎上 部叶腋 发出, 常 较短, 不 分枝, 具 数朵或 10 余 朵花; 花通 常二列 互生, 稀近 簇生; 萼片 离生或 侧萼片 多 少合生 并围抱 唇瓣; 花瓣 离生, 与萼片 相似或 略小; 唇 瓣通常 不裂, 略短于 萼片, 基 部 凹陷呈 囊状或 有距, 多 少围抱 蕊柱; 蕊柱 较短; 花药 直立, 2 室, 位 于蕊柱 背侧, 短 于 蕊喙; 花粉团 2 个, 粒 粉质, 由许多 可分的 小团块 组成, 具细长 的花粉 团柄及 盾状點 盘; 蕊喙 直立, 较长, 先端 2 裂 (點盘 脱出后 )。 约有 20 种, 主要分 布于亚 洲热带 地区、 太平洋 群岛, 少数也 见于中 美洲及 北美东 南部。 我国有 4 种。 云南产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 2 枚, 生于茎 顶端, 近对 生状; 唇 瓣基部 有距, 距长达 4 毫米 2. 阔叶 竹茎兰 T. angulosa 2 (1) 叶 10 枚 以上, 疏松 地生于 茎上; 唇 瓣基部 凹陷, 舟状, 无距 : 1. 短穗 竹茎兰 T. curculigoides 1. 短穗 竹茎兰 (图鉴 ) Tropidia curculigiodes Lindl. (1840); Benth. (1861); Hook. f. (1890); Pottinger et Prain (1896); Ridl. (1924); Gangnep. in Lecomte (1933); Merrill et Metcalf (1945); Holttum (1957); Seidenf. et Smitin. (1959)* ; 图鉴 (1976) * ; 海南 植物志 (1977)* ; 台湾 植物志 (1978)、 Seidenf. (1978* , 1992); 西藏 植物志 (1987 广;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90); Z. H. Tsi et S. C. Chen (1995); 中国 植物志 (1999)*. Tropidia formosana Rolfe (1895) ; T. hongkongensis Rolfe (1903); Schltr. (1919) ; S. Y. Hu (1977). 地生 草本。 植株高 30 — 70 厘米或 更高, 具 粗短、 坚硬 的根状 茎和粗 2 — 3 毫 米的纤 维根。 茎 直立, 常数个 丛生, 具节, 似竹, 故名竹 茎兰, 不分枝 或偶见 分枝, 节间长 2 — 4 厘米, 下部 叶鞘枯 萎后常 裸露, 上部 为叶鞘 所包。 叶 10 余枚, 疏 散生于 茎上, 叶 片狭 椭圆状 披针形 至狭披 针形, 纸 质或坚 纸质, 长 (10 —) 15 — 25 厘米, 宽 (1 一) 2 — 4 厘米, 先端长 渐尖或 尾状,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顶端或 茎上部 叶腋, 长 1 一 2. 5 厘米, 具 数花或 10 余 朵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覆瓦状 排列, 长 4 一 7 (-10) 毫米, 具 明显的 纵脉; 花梗和 子房长 5 — 6 毫米; 花绿 白色, 密集; 萼片 披针形 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1.5 — 1.7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侧萼片 仅基部 合生; 花瓣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宽约 1.3 毫米; 唇瓣卵 状披针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基部 凹陷, 舟状, 先端 渐尖; 蕊 柱长约 3 毫米; 花药 卵形, 长约 1.5 毫 米; 蕊喙 直立, 倒 卵形, 先端具 2 裂的 短尖, 全长达 2 毫米。 蒴果长 圆形, 长约 2 厘 米, 宽约 5 毫米。 花期 6 — 8 月, 果期 10 月。 产 景洪、 勐腊、 思茅、 河口; 生 于海拔 1000 米以下 的林下 或荫湿 沟边。 分 布于西 藏 (墨脱 )、 广西、 香港、 海南、 台湾。 印度东 北部、 锡金、 缅甸、 泰国、 柬 埔寨、 越 
兰 科  149  图版 37 1—3. 阔叶 竹茎兰 Tropidia angulosa (Lindl. ) Bl. 1. 植株 上部, 2. 花, 3. 唇辩; 4. 管花兰 Corymborkis veratrifolia (Reinw. ) Bl. , 花。 
150  云南 植物志  南、 马来 西亚、 印度 尼西亚 等均有 分布。 2。 阔叶 竹茎兰 (图鉴 ) 图版 37: 1-3 Tropidia angulosa (Lindl. ) Bl. (1858);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Rolfe (1903); Schltr. (1919); Holttum ( 1957); Seidenf. et Smitin. (1959); 图鉴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Seidenf. (1978* , 1992); 西藏 植物志 (1987)*; 台湾兰 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90); Averganov (1994); Z. H. Tsi et S. C. Chen (1995); 中国植 物志 (1999). Cremidia anguslosa Lindl. ( 1833 ) * ; Tropidia caLcarata Ames (1912); Garay et Sweet (1974); T. somai Hayata (1916)* . 地生 草本。 植株高 16 — 45 厘米, 具 粗短、 坚硬 的根状 茎和粗 1.5 — 2. 5 毫米 的纤维 根。 茎 直立, 单生或 2 个 生于同 一根状 茎上, 不分 枝或有 1 个 分枝, 节间长 3 — 6. 5 厘 米, 下部 具圆筒 状鞘, 大部分 裸露, 上部 为叶鞘 所包, 鞘长 1.5 — 3 (-6.5) 厘米。 叶 2 枚, 生于茎 顶端, 近对 生状; 叶片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纸 质或坚 纸质, 长 (6 —) 10 — 17 厘米, 宽 (3 —) 4. 5 — 9. 5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生于茎 顶端, 长 5 — 8 厘米, 具 10 余 或更多 的花; 花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中 脉 明显; 花梗和 子房长 6 — 9 毫米; 花绿 白色; 萼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9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侧萼片 合生, 近长 圆形, 仅先端 2 浅裂, 长 8 — 10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围 抱唇瓣 并与唇 瓣的基 部连在 一起;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长 8 — 9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唇瓣长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宽约 2 毫米, 中部至 基部有 2 条肥 厚的纵 脊, 基部 有圆筒 状距; 距长 4 毫米, 粗 1 一 1.5 毫米, 末 端钝; 蕊 柱长约 6 毫米; 花药 直立,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3.5 毫米; 蕊喙 直立, 披 针形, 长约 5 毫米。 蒴 果长椭 圆形, 长 1 一 1.5 厘米, 粗 6 — 7 毫米。 花期 9 月, 果期 12 月 至次年 1 月。 产 澜沧、 景洪、 勐腊; 生 于海拔 1800 米 以下的 林下或 林缘。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 广西、 台湾。 印度东 北部、 锡金、 缅甸、 泰国、 越南、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和 日本琉 球群 岛均有 分布。 9. 管 花兰属 Corymborkis Thou. 地生 草本, 具短而 横走的 根状茎 和成簇 而细长 的根。 茎 较长, 长 者可达 2 — 3 米, 常数个 生于同 一根状 茎上, 不 分枝, 较 纤细, 略木 质化。 叶 多枚, 二列 互生于 茎上, 常 较大, 坚 纸质, 折 扇状,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圆锥 花序每 1 一 4 个生于 叶腋, 明显短 于叶; 总 花梗包 存于叶 鞘中; 花二列 排列, 通常绿 白色至 黄色, 有 香气, 花 梗短; 萼片 与 花瓣较 狭长, 基部 靠合; 中萼 片略贴 生于花 瓣与蕊 柱上; 花瓣 稍宽于 萼片; 唇 瓣与萼 片 等长或 稍短, 围抱 蕊柱, 通常具 2 条 纵脊; 蕊柱 细长, 直立, 圆柱状 或两侧 压扁, 一 般 略短于 唇瓣, 顶端扩 大并有 2 个耳 状物; 花 药生于 背侧, 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花粉 团 2 个, 粒 粉质, 由许多 可分的 小团块 组成; 花 粉团柄 细长; 點盘 存在, 近 盾状; 柱头 横卧, 有 2 个 外弯的 裂片; 蕊嫁 直立, 高于 花药, 先端 2 裂。 蒴果 明显具 6 棱, 顶端有 缩存的 蕊柱。 
兰 科  151  共 5 种, 分 布于世 界热带 地区。 我国有 1 种, 云南 也产。 1. 管花兰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词典修 订版) 图版 37: 4 Corymborkis veratrifolia (Reinw. ) Bl. (1858) * ; Garay et Sweet (1974) ; Rasmussen (1977);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1990); Seidenf. (1978)*, (1992); Z. H. Tsi et S. C. Chen (1995); 中国 植物志 ( 1999) * . Hysteria veratrifolia Reinw. (1826); Corymbis veratrifolia ( Reinw. ) Rchb. f. (1865) ; Corymborchis sakisimensis Fukuyama (1941). 地生 草本, 植株较 高大, 高 80 — 100 厘米或 更高。 茎 直立, 圆 柱形, 粗 8 — 12 毫 米。 叶 多数。 叶片狭 椭圆形 或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25 — 38 厘米, 宽 5. 5 — 10 厘米, 先 端长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短柄 并延伸 为抱茎 的鞘; 鞘长 5 — 9 厘米, 常有褐 色皮屑 状物。 腋 生圆锥 花序长 5 — 9 厘米, 具 2 — 6 个 分枝及 10 — 30 朵 或更多 的花; 分 枝基部 苞片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花苞片 卵形, 长 2 — 4 毫米; 花梗和 子房长 4 一 6 毫米; 花 白色, 由 于花被 片不展 开而成 筒状, 长 3. 2 — 3. 8 厘米, 有 香气; 萼片 倒披针 形或狭 匙形, 长 3. 2 — 3. 8 厘米, 上部宽 5 — 6 毫米, 下 部宽约 2 毫米; 花瓣 与萼片 相似; 唇瓣与 萼片近 等长, 具有长 而对折 的爪, 几乎完 全围抱 蕊柱, 上部扩 大成圆 形或宽 卵状椭 圆形, 具 2 条 纵脊; 扩大 部分长 宽各达 1 厘米, 边缘 波状, 先端 急尖并 外弯; 蕊柱圆 柱状, 短于唇 瓣。 花期 7 月。 产 勐腊; 生 于海拔 700 — 1000 米的密 林下。 分布于 广西、 台湾。 常见 于热带 亚洲地 区 (印度 南部、 斯里 兰卡、 中南 半岛、 日本琉 球群岛 至印度 尼西亚 )、 太 平洋岛 11^5、 澳 大利亚 北部。 (四) 斑叶 兰亚族 Subtrib. Goodyerinae Klotz. 地 生或罕 有附生 或腐生 草本, 常具近 茎状的 圆柱形 根状茎 和少数 稍肉质 的根。 茎一 般较 细弱, 具叶。 叶 散生或 簇生, 席 卷式, 草质, 常有种 种美丽 斑纹。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数化至 多花; 花一般 扭转, 具较浅 色泽; 基 部通常 凹陷成 囊状或 有距, 内有 腺体或 毛, 不 同程度 的与蕊 柱基部 合生, 有 时前端 扩大, 在囊状 基部与 扩大前 端之间 具爪, 爪 上常有 流苏或 齿缺; 花药生 于蕊柱 背侧, 直立; 花粉团 2 个 或每个 纵裂为 2, 花 粉团粒 粉质, 有许多 可分的 小团块 组成, 具或不 具花粉 团柄, 花粉 团或花 粉团柄 从花药 顶端伸 出點 附于點 盘上; 蕊喙 直立, 于 花药近 等长; 柱头 1 个或 2 个。 约 35 属, 全 球都有 分布, 以 热带、 特别 是亚洲 热带地 区较为 普遍。 我国有 13 属。 云南有 10 属。 分属 检索表  1 (8) 柱头 1 个。 2 (3) 唇辦 和蕊柱 分离, 唇 辦不分 上部和 下部, 基部呈 囊状的 末端不 2 裂; 囊的前 方具长 或短的 唇片; 花粉 团无柄 10. 斑 叶兰属 Goodyera 
152  云南 植物志  3 (2) 唇瓣基 部多少 与蕊柱 贴生, 唇辩分 上部和 下部, 基 部具囊 或距的 末端浅 2 裂。 4 (5) 蕊柱 在花药 下骤然 收狭成 细的蕊 柱柄, 向顺时 针方向 扭转; 蕊橡不 为叉状 2 裂, 且 把點盘  卷 起来; 唇辦 基部球 形的囊 2 侧萼 片的基 部包着 11. 血 叶兰属 Ludisia 5 (4) 蕊 柱在花 药下决 不骤然 收狭, 无蕊 柱柄, 不 扭转; 蕊喙 为叉状 2 裂; 唇 瓣基部 具明显 的距, 距从 2 侧 萼片的 基部之 间向下 伸出。 6 (7) 距较长 而细, 长 7 — 10 毫米; 唇 瓣上部 为近四 方形, 唇盘 上面近 中部具 2 枚 稍扁平 的胼胝 体; 花 药宽, 先端钝 12. 爬兰属 Herpysma 7 (6) 距较短 而粗, 长 1.5 — 4 毫米; 唇瓣 上部为 宽的三 角形, 唇盘上 面无胼 胝体; 花 药狭, 先端 渐尖 13. 钳 唇兰属 Erythrodes 8 (1) 柱头 2 个, 侧生。  9 (10) 萼 片在中 部或中 部以下 合生成 筒状; 根状茎 成莲藕 状或毛 虫状; 蕊柱 顶部之 前侧有 2 枚直 立、 臂 状的附 属物, 几乎与 2 叉 的蕊喙 等高; 唇辩贴 生于蕊 柱上, 基 部多少 膨大成 囊状; 14. 叉 柱兰属 Cheirostylis 10 (9) 萼片 离生; 根状 茎为普 通茎的 形状; 蕊柱有 附属物 或无。 11 (12) 叶片 很小, 长 4 一 15 毫米; 蕊 柱有附 属物; 唇瓣贴 生于蕊 柱上, 基 部具球 形的囊 - 15. 全 唇兰属 Myrmechis 12 (11) 叶 片大, 长 20 毫米 以上或 为腐生 兰而无 绿叶; 蕊柱有 附属物 或无; 唇 辦贴生 于蕊柱 上或与 蕊柱 离生。 13 (16) 子房不 扭转, 花不 倒置, 唇 瓣位于 上方; 唇瓣 囊内无 隔膜。 14 (15) 地生 草本, 具绿叶 16. 翻 唇兰属 Hetaeria 15 (14) 腐生 草本, 不具 绿叶, 仅 具多少 叠生的 非绿色 销状膜 质鳞片 17. 叠 銷兰属 Chamaegastrodia 16 (13) 子房扭 转或不 扭转, 花倒 置或不 倒置, 唇 瓣位于 上方或 下方, 若位于 上方则 囊内具 隔膜。 17 (18) 唇 瓣位于 下方, 基 部具球 形囊, 囊内无 隔膜; 蕊柱有 或无附 属物; 唇瓣 爪部贴 生于蕊 柱上, 边缘非 流苏状 18. 线 柱兰属 Zeuxine 18 (17) 唇 辦位于 下方或 上方, 基部具 球形囊 或圆锥 状距, 囊和距 内具有 柄或无 柄的胼 胝体; 蕊喙 多少成 2 叉状; 蕊柱有 或无附 属物; 唇瓣 具爪, 爪边缘 流苏状 19. 开 唇兰属 Anoectochilus 10. 斑 叶兰属 Goodyera R. Br. 地生 草本。 根状^ 伸长, 茎状, 匍匐,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短 或长, 直立或 基部通 常 匍匐。 叶 互生, 稍 肉质, 具柄, 上 表常具 杂色的 斑纹。 花序 顶生, 具少 数至多 数花, 总状, 或似 穗状。 花常 较小, 稀 稍大, 花偏 向同一 侧或不 偏向同 一侧, 倒置 (唇 瓣位于 下方 ); 萼片 离生, 近 相似, 背面常 被毛, 中萼片 直立, 四陷, 与 较狭窄 的花瓣 粘合成 兜状, 侧萼片 分离, 直立或 展开; 花 瓣较萼 片薄, 膜质; 唇瓣围 绕蕊柱 基部, 不裂, 无 爪, 基部 偏胀或 凹陷为 杯状或 囊状, 前部 渐狭, 先端多 少向外 弯曲; 囊内常 有毛; 蕊柱 短, 无附 属物; 花药 直立或 斜卧, 位于 蕊橡的 背面; 药隔在 上端常 成喙状 尖突; 花粉团 2, 狭长, 每个 纵裂为 2,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无花粉 团柄, 共同具 1 个大或 小的點 盘; 蕊喙 直立, 长 或短, 2 裂; 柱头 1 个, 较大, 位于蕊 柱的前 方蕊喙 之下; 蒴果直 
兰 科  153  立, 无嫁 约 40 种, 主要分 布于北 温带, 向南 可达墨 西哥、 东 南亚、 太平 洋岛屿 和澳大 利亚, 非洲 的马达 加斯加 也有。 我国有 29 种, 全国有 分布。 云南产 1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8) 叶上面 具白色 或黄色 的网状 脉纹或 斑纹。 2 (3) 叶上面 具由均 勾细脉 连接成 的网状 脉纹; 花序 通常具 2 朵花, 稀 3 — 6 朵花; 花 较大, 长管 状; 中萼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2. 5 厘米, 背 面具短 柔毛; 子房被 短柔毛 3. 大花 斑叶兰 G. biflora 3 (2) 叶上面 具由不 均勾的 细脉和 色斑连 接成的 斑纹。 4 (5) 叶 片上面 的斑纹 成点状 2. 斑叶兰 G. schlechtendaliana 5 (4) 叶片上 面的斑 纹不成 点状。 6 (7) 萼 片背面 被腺状 柔毛, 中萼片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唇 瓣内面 无褶片 和乳突 状突起 1. 小 斑叶兰 G. repens 7 (6) 萼片 背面无 毛或中 萼片仅 在近基 部具少 数腺状 柔毛, 中 萼片狭 卵形; 唇瓣内 面在中 脉两侧 各具 2 — 4 枚 乳头状 突起; 叶集 生于茎 基部, 呈 莲座状 4. 波密 斑叶兰 G. bomiensis 8 (1) 叶上面 无网状 脉纹或 斑纹。 9 (12) 叶片 上面沿 中肋具 1 条 白色或 黄白色 的带; 唇瓣 内面具 腺毛。 10 (11) 萼片 背面被 柔毛; 叶片上 面天鹅 绒状; 花瓣斜 菱状长 圆形; 子房 被柔毛 5. 线叶 斑叶兰 G. velutina 11 (10) 萼 片背面 无毛; 叶片 上面不 为天鹤 绒状; 花瓣 斜倒披 针形, 近 镰状, 具 3 脉; 子 房无毛 6. 秀丽 斑叶兰 G. vittata 12 (9) 叶片 上面沿 中肋具 1 条 白色或 黄白色 的带. 13 (28) 侧 萼片不 张开或 仅上部 张开; 唇瓣 囊内无 毛或具 腺毛。 14 (19) 叶集 生于茎 基部, 呈 莲座状 或近乎 如此; 唇 瓣囊内 无毛。 15 (16) 花小, 萼片长 2. 5 — 3 毫米, 背面 无毛; 花 瓣斜菱 状倒披 针形; 唇 瓣囊内 增厚, 具 3 脉, 无 脊状 隆起, 前部长 圆形, 上面 无乳头 状突起 11. 莲 座状叶 斑叶兰 G. brachystegia 16 (15) 花 较大, 萼片长 5 — 7 毫米, 背面 被腺状 柔毛; 花瓣 为斜舌 状或斜 线状长 圆形、 镰状。 17 (18) 萼片狭 卵形, 长 5 毫米; 花瓣斜 舌状; 唇瓣 囊内具 4 条短、 不 明显、 平行的 主脉, 前部为 短的长 圆形, 上面 具极短 的乳头 状突起 12. 川滇 斑叶兰 G. yunnanensis 18 (17) 萼片长 圆形, 长 5 — 7 毫米; 花瓣斜 线状长 圆形、 镰状; 唇瓣 囊内具 2 条纵向 的脊状 隆起, 前 部上面 无乳头 状突起 13. 脊唇 斑叶兰 G. fusca 19 (14) 叶不集 生于茎 基部, 不呈莲 座状。 20 (23) 萼 片背面 无毛; 唇辦 囊内具 腺毛。 21 (22) 叶 较密生 于茎的 上部; 花 序几乎 无梗; 花序轴 无毛, 具 3 — 9 朵花; 花 较大, 萼片长 1 一 1.2 厘米; 花 瓣菱形 15. 光萼 斑叶兰 G. henryi 22 (21) 叶 疏生于 茎上; 花序具 长梗; 花序 轴和花 序梗均 被毛, 具多 数密生 成穗状 的花; 花小, 萼 片长 2. 5 — 4. 5 毫米; 花瓣 匙形; 唇瓣 上面具 2 枚 胼胝体 14. 高 斑叶兰 G. procera 23 (20) 萼 片背面 被毛; 唇 辦囊内 无毛或 有毛。 24 (25) 唇 辦囊内 无毛; 花辩斜 线状长 圆形; 唇瓣宽 卵形, 舟状, 囊 内具 5 条粗脉 10. 长苞 斑叶兰 G. prainii 
154 云 南植物 志  25 (24) 唇瓣 囊内有 腺毛; 花瓣斜 菱形。 26 (27) 花序梗 几乎不 存在或 很短; 唇瓣 前部无 褶片, 背 面两侧 具红褐 色斑块 7. 多叶 斑叶兰 G. foliosa 27 (26) 花序具 长梗; 唇瓣 前部具 2 枚纵的 褶片, 白色, 背 面两侧 无红褐 色斑块 9. 漬藏 斑叶兰 G. robusta 28 (13) 侧萼 片颇为 张开, 且向后 或向下 反折; 唇瓣 囊内具 腺毛。 29 (30) 植株高 13 — 20 厘米; 花序具 2 — 3 (— 5) 朵花; 花 绿色; 萼 片背面 无毛; 唇 瓣前部 向下作 之字形 弯曲, 先端向 前伸; 花苞 片卵状 披针形 15. 绿花 斑叶兰 G. viridinora 30 (29) 植株高 30 — 90 厘米; 花 序具多 数花; 花 黄色; 萼 片背面 被毛; 唇 瓣前部 骤狭、 线形、 先端 急尖, 向下 卷曲; 花 苞片狭 披针形 16. 烟色 斑叶兰 G. fumata 1. 小 斑叶兰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图版 38: 1-2 Goodyera repens (L. ) R. Br. in Ait. (1813); Boiss. (1884); Hook. f. (1890) p. p. ; King et Pantl. (1898)* ; Rolfe (1903); Finet (1900); Rolfe (1903);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59, 1995*); Tuyama in Hara (1966), in O- hashi (1971); S. Y. Hu (1973); 台湾兰 科植物 (1975)* ; 秦岭 植物志 (1976)* p. p. ; 图鉴 (1976)、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1990); 台湾 植物志 (1978); H. Hara etal. (1978); Kitagawa (1979); 西藏 植物志 (1987 广; 独龙 江植物 (1994);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Satyr ium repens L. (1753); Goodyera marginata Lindl. (1832), nom. nud. ex Wall. (1840) descr. ; G . repens var. marginata ( Lindl. )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G . repens ssp. marginata ( Lindl. ) Kitamura (1966); G. nantoensis Hayata (1911); G. mairei Schltr. (1921); G. brevis Schltr. ex Limpricht. (1922). 植株高 10 — 2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具节。 茎 直立, 绿色, 具 5 — 6 枚叶。 叶 片 卵形或 卵状椭 圆形, 上面 深绿色 有白色 斑纹, 背面淡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部钝 或宽楔 形, 长 1 一 2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叶柄长 5 — 10 毫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直 立或近 直立, 被白 色腺状 柔毛, 具 3 — 5 枚鞘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10 余朵 密生、 多少偏 向一侧 的花, 长 4 一 15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子房 圆柱状 纺 锤形, 连 花梗长 4 毫米, 被疏 的腺状 柔毛; 花小, 白色、 带绿色 或带粉 红色, 半张 开; 萼片背 面被或 多或少 的腺状 柔毛, 具 1 脉, 中萼片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3 — 4 毫 米, 宽 1.2 — 1.5 毫米, 先 端钝,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斜 卵形、 卵状椭 圆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5 — 2. 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瓣斜 匙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瓣 卵形, 长 3 — 3. 5 毫 米基部 凹陷呈 囊状, 宽 2 — 2. 5 毫 米, 内面 无毛, 前 部短的 舌状, 略 外弯; 蕊 柱短, 长 1 一 1.5 毫米; 蕊喙 直立, 长 1.5 毫米; 叉状 2 裂; 柱头 1 个, 较大, 位 于蕊喙 之下。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福贡、 维西、 德饮、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400 — 3500 米 的山坡 铁杉、 云杉、 冷 杉林下 或箭竹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南、 湖北、 河南、 台湾、 安徽、 新 疆、 青海、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 缅甸、 印 度东北 部、 不丹、 锡金、 尼 泊尔、 克 什米尔 地区、 朝鲜 半岛、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日本、 欧洲和 
图版 38 1—2. 小 斑叶兰 Goodyera repens (L. ) R. Br. , 1. 全株, 2. 花; 3—4. 斑叶兰 G. schlechtendaliana Rchb. , 3. 全 株, 4. 中 粤片、 花維、 侧萼片 和唇辩 (正面 和纵剖 面); 5—6. 波密 斑叶兰 G. bomiensis K. Y. Lang, 5. 全株, 6. 中 萼片、 花难、 侧 萼片和 唇辦。 
156  云南 植物志  北美的 一些国 家均有 分布。 全草 药用, 治 肺结核 咳嗽、 支气 管炎、 淋巴 结核; 外 用治蛇 咬伤、 痈疖 疮疡。 2. 斑叶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38: 3-4 大 斑叶兰 (图鉴 ), 偏花 斑叶兰 (海南 植物志 ), 白花斑 叶兰、 大武山 斑叶兰 (台 湾), 银 丝盘、 银 线莲、 肺脚草 (云南 ), 石蚕、 石上藕 (红河 ) 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chb. f. ( 1849); Franch. et Sav. ( 1879); Rolfe (1903);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F. Maekawa (1971)*; S. Y. Hu (1973); 台湾兰 科植物 (1975r;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兰 科植物 彩 色图鉴 (1977\ 1990); 台湾 植物志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Seidenf. (1992); 浙江 植物志 (1993)*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福建 植物志 (1995)* ;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Goodyera sp . no . 6 Griff. (1851)*; Georchis schletendaliana (Rchb. f . ) Rchb. f . (1854); Goodyera sec undi flora auct. non Griff. : Lindl . (1857); G. japonica Bl. (1858)*; G . similis Bl. ( 1858)*; Orchiodes sch lech tendal ia na (Rchb. f . ) Kuntze (1891); O . secundiflora ( Lindl. ) Kuntze (1891); Epipactis schlechtendaliana ( Rchb. f . ) Eaton (1908); Goodyera labiata Pamp. (1910); G . arisanensis Hayata (1916); G . melinostele Schltr. (1919) ; Epipactis secundiflora (Lindl. ) H. H. Hu (1925); E . meli- nostele (Schltr. ) H. H. Hu (1925). 植株高 15 — 3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 直立, 绿色, 具 4 一 6 枚叶。 叶 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3 — 8 厘米, 宽 0.8 — 2. 5 厘米。 上面 绿色, 具白 色不规 则的点 状 斑纹, 背面淡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 部近圆 形或宽 楔形; 叶柄长 4 一 10 毫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莲 的鞘。 花茎 直立, 长 10 — 28 厘米, 被长 柔毛, 具 3 — 5 枚鞘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20 余 朵偏向 于一侧 的花; 长 8 — 20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约 12 毫米, 宽 4 毫 米, 背 面被短 柔毛; 子房圆 柱形,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被长 柔毛; 花 较小, 白 色带淡 红色, 半 张开; 萼片 背面被 柔毛, 具 1 脉, 中萼 片狭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10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舟状, 先端 急尖, 和花瓣 點合呈 先状; 侧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7 — 9 毫 米, 宽 3. 5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瓣菱 状倒披 针形, 无毛, 长 7 — 10 毫米, 宽 2. 5 — 3 毫米, 先 端钝或 稍尖, 具 一脉; 唇瓣 卵形, 长 6 — 8. 5 毫米, 基部 凹陷呈 囊状, 宽 3 — 4 毫米, 内面 具多数 腺毛, 前部 舌状, 略向 下弯; 蕊 柱短, 长 3 毫米; 花药 卵形, 渐尖; 花粉 团长约 3 毫米; 蕊橡 直立, 长 2 — 3 毫米, 叉状 2 裂;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喙 之下。 花期 8 — 10 月 。 产 贡山、 德钦、 丽江、 漾濞; 生 于海拔 2000 — 2400 米的 山坡或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察 隅、 波密 )、 贵州、 四川、 广西、 海南、 广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南部、 台湾、 福建、 江西、 浙江、 安徽、 江苏、 甘肃 南部、 陕西 南部、 山西。 尼 泊尔、 不丹、 锡金、 印度、 越南、 泰国、 朝 鲜半岛 南部、 日本、 印度 尼西亚 (苏门 答腊) 也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治 蛇伤、 痈疖 疮毒、 肺病 咳嗽、 咯血、 百 日咳、 支气 管炎、 骨节 疼痛、 头暈 目眩、 四肢 乏力、 神经 衰弱、 阳痿。 
兰 科  157  3. 大花 斑叶兰 (图鉴 ) 双花 斑叶兰 (台湾 ), 长花 斑叶兰 (台湾 ), 大 斑叶兰 (中国 兰花全 书), 血 叶兰、 石上藕 (湖北 恩施) Goodyera biflora (Lindl. ) Hook. f. (1890); (1894)* ; Duthie (1906)* ; C. L. Tso (1933); S. Y. Hu (1973); 台湾兰 科植物 (1975)、 图鉴 (1976)、 台湾 兰科植 物彩色 图鉴 (1977, 1990); H. Hara et al. (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浙江 植物志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Georchis biflora Lindl. (1832), nom. nud. ex Wall. (1840), descr. ; Epipactis bi- flora (Lindl. ) Eaton (1908); Goodyera pauci flora Schltr. (1913); G . macrantha Max- im. (1867)* ;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植株高 5 — 1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短, 粗壮, 直立, 绿色, 具 4 一 5 枚叶。 叶片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2 — 4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上面 绿色, 具白色 均勾细 脉 连接成 的网状 脉纹, 背面淡 绿色, 有 时带紫 红色; 叶柄长 1 一 2. 5 厘米, 基部 扩大成 抱茎 的鞘。 花茎 很短, 被短 柔毛; 总 状花序 通常具 2 朵花, 稀 3 — 6 朵花, 常偏向 一侧;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1.5 — 2. 5 厘米, 宽 6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子 房圆柱 状纺 锤型, 连 花梗长 5 — 8 毫米, 被短 柔毛; 花大, 长 管状, 白色, 或带粉 红色, 萼片 狭披 针形, 近 等长, 背 面被短 柔毛, 长 (2 —) 2.5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先端 稍钝, 中 萼片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稍 偏斜, 稍尖, 宽 2.2 毫米; 花瓣 白色, 无毛, 斜菱状 线形, 长 (2 —) 2.5 厘米, 宽 3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唇瓣 白色, 狭披 针形, 长 1.8 — 2 厘米, 基部 凹陷呈 囊状, 内面 具多数 腺毛, 前部 伸长, 舌状, 先端急 尖向下 卷曲; 蕊柱 短; 花药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1 一 1.2 厘米; 花粉 团倒披 针形, 长 1.2—1.6 厘米; 蕊喙细 长, 长 1 一 1.2 厘米, 叉状 2 裂;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喙 下方。 花期 2 — 7 月。 产贡山 (? ); 生 于海拔 1500 — 2200 米 的林下 或山坡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广 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南部、 台湾、 浙江、 安徽、 江苏、 甘肃 南部、 陕西 南部。 也见于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东 北部、 朝 鲜半岛 南部和 日本。 全草 人药, 用于 肺结核 咯血、 神经 衰弱、 食欲 不振。 4. 波密 斑叶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38: 5-6 Goodyera bomiensis K. Y. Lang (1978)* ; 西藏 植物志 (1987 广;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植株高 19 一 30 厘米。 根状 茎短。 叶 4 一 5 枚, 基生, 密 集成莲 座状。 叶 片卵圆 形或卵 形, 长 1.8 — 3 厘米, 宽 1.3 — 2. 5 厘米, 质地 较厚, 干 时两面 明显的 IS 摺, 或较薄 而不级 褶, 上面 绿色, 具白 色由不 均勾细 脉连和 色斑连 接成的 斑纹, 背面淡 绿色, 先端 钝或急 尖, 基部 心形、 圆 形或宽 楔形; 叶 柄极短 或长达 5 毫米。 花茎 细长, 长 17 — 28 厘米, 被棕 色腺状 柔毛; 总状 花序长 3 — 10 厘米, 具 8 — 20 朵密 集而偏 向一侧 的花, 下部具 3 — 5 枚 鞘状 苞片;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子房纺 锤形, 连 花梗长 4 毫米, 被棕 色腺状 柔毛; 花小, 白色 或淡黄 白色, 半 张开; 萼片白 色或背 面带淡 褐色, 先 端钝, 具 1 脉, 中 萼片狭 卵形, 长 3 — 3.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仅 背面基 部具少 数腺状 柔毛, 与花瓣 黏合呈 兜状; 侧萼 片狭椭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背面 无毛; 花瓣 
158  云 南植物 志  白色, 狭菱 状倒披 针形, 长 3 — 3. 5 毫米, 上部宽 1 一 1.2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无毛; 唇瓣 卵状椭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下部宽 2 — 2. 5 毫米, 基部 凹陷呈 囊状, 较厚, 内面无 毛, 在中部 中脉两 侧各具 2 — 4 枚 乳头状 突起, 近 基部具 1 枚纵 向脊状 褶片, 前部 舟状, 先 端钝, 外弯; 蕊 柱短, 长 1.8 — 2 毫米; 蕊喙 直立, 叉状 2 裂, 裂片披 针形, 长 1.3 毫 米; 柱头 1 个, 近 圆形, 位 于蕊喙 下方。 花期 5 — 9 月。 产 通海; 生 于海拔 2200 米以 下的山 坡阔叶 林下。 散布 于西藏 (波密 )、 湖北 (神农 架)。 5. 绒叶 斑叶兰 (图鉴 ) 图版 39: 1-3 Goodyera velutina Maxim. (1867)*; Franch. et Sav. (1879); Rolfe (1903); F. Maekawa (1971)* ; S. Y. Hu (1973); Garay et Sweet (1974); 台湾兰 科植物 (1975)*; 图鉴 (1976)*;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1990*); 台湾 植物志 (1978)'; 浙江 植物志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福建 植物志 (1995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9)* . Goodyera morrisonicola Hayata (1911, 1914*). 植株高 8 — 16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 匐', 具节。 茎 直立, 暗红 褐色, 具 3 — 5 枚叶。 叶片卵 形至椭 圆形, 长 2 — 5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圆形, 上面 深绿色 或暗紫 绿色, 天鹅 絨状, 沿 中肋具 1 条白 色带。 背面紫 红色;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花 茎长 4 一 8 厘米, 被 柔毛, 具 2 — 3 枚鞘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6 — 15 朵偏 向一侧 的花; 花 苞 片淡褐 红色, 披 针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3 — 3.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子房圆 柱形, 绿 褐色, 被 柔毛, 连 花梗长 8 — 11 毫米; 花中 等大; 萼片微 张开, 背面被 柔毛, 淡 红褐色 或 白色, 凹陷, 中 萼片长 圆形, 长 7 — 12 毫米, 宽 2. 2 — 4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与 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斜卵状 椭圆形 或长椭 圆形, 长 8 — 12 毫米, 宽 3. 5 — 4. 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一 3 脉; 花瓣斜 长圆状 菱形, 无毛, 长 7 — 12 毫米, 宽 3. 5 — 4. 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渐狭, 上 半部具 1 个红 褐斑, 具 1 脉; 唇瓣长 6. 5 — 9 毫米, 基部凹 陷呈囊 状, 内面有 腺毛, 前部 舌状, 舟形, 先端向 下弯; 蕊柱长 2 — 3 毫米; 花 药卵状 心形, 先端 渐尖; 花 粉团长 2. 2 — 3 毫米; 蕊喙 直立, 叉状 2 裂, 长 2.5 毫米。 花期 9 一 10 月。 产 葬良、 思茅; 生 于海拔 1300 — 1850 米的山 坡阔叶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广西、 海 南、 广东、 湖北、 湖南、 浙江、 台湾。 朝鲜半 岛南部 和日本 也有。 6. 秀丽 斑叶兰 (中 国植 物志) Goodyera vittata (Lindl. ) Benth. ex Hook. f. ( 1890) (1894)*; King et Pantl. (1898)*; Tuyama in Hara (1977, 1971), H. Hara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9). Georchis vittata Lindl. (1857) . 植株高 12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具节。 茎 粗壮, 直立, 具 5 — 6 枚叶。 叶片卵 形, 肉质, 长 1.5 — 2. 5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圆形, 上面深 绿色, 沿 中肋有 1 条白色 的带, 背 面带紫 红色; 叶柄长 0.8 — 1 厘米。 花茎长 6.5 厘米, 无毛, 花序 梗短, 具 1 一 2 枚鞘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9 朵偏 向一侧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1 一 1.1 毫米, 带粉 红色, 先端 渐尖, 子房圆 柱形, 无毛, 连 花梗长 8 — 9 毫米; 花中等 
兰 科 159  图版 39 1—3. 绒叶 斑叶兰 Goodyera velutina Maxim. , 1. 全株, 2. 花, 3. 中 萼片、 花辦、 侧寧片 和唇雜 (正面 和纵剖 面); 4-6. 光萼 斑叶兰 G. heniyiRdfe, 4. 全株, 5. 花, 6. 中 萼片、 花維、 侧萼片 和唇瓣 (正 面观和 侧面观 ); 7—8. 滇 藏 斑叶兰 G. robustaH»k. f. , 7. 花, 8. 中 萼片、 花辦、 侧萼 片和唇 辩; 9. 脊唇 斑叶兰 G. fusca (Lindl. ) Hook. f. , 中 萼片、 花难、 侧萼片 和唇辩 (正 面观和 侧面观 )。 
160  云南 植物志  大, 半 张开; 萼片粉 红色, 基部 白色, 具 3 脉, 无毛, 中 萼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凹陷, 长 8 毫米, 宽 3 毫米, 先 端钝, 与花瓣 點合呈 究状; 侧 萼片斜 卵形, 长 8 毫米, 宽 4 毫 米, 先端 渐尖; 花瓣 白色, 斜倒披 针形, 近 镰状, 长 8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 端钝, 无 毛, 具 3 脉; 唇瓣 白色, 宽 卵状披 针形, 长 8.5 毫米, 宽约 5 毫米, 近 3 裂, 具 7 脉, 基部 凹陷, 长 囊状, 内面 有多数 腺毛, 前部 骤狭呈 长圆状 披针形 裂片, 先端近 急尖, 稍 向 下弯, 上面 中部具 2 枚 褶片; 蕊 柱短, 长约 1 毫米; 花药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且 向 上弯; 蕊橡 直立, 长约 4 毫米, 叉状 2 裂, 裂片 钻形。 花期 7 — 9 月。 产贡山 (? )。 生 于海拔 2100 米 的针阔 叶混交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隅 )。 尼 泊尔、 锡金、 不 丹也有 分布。 7. 多叶 斑叶兰 (图鉴 ) 高岭斑 叶兰、 厚唇 斑叶兰 (台湾 ), 粉红 斑叶兰 Goodyera foliosa (Lindl. ) Benth. ex Clarke (1889); H. Hara et al. (1978); Seidenf. (1978* , 1992); 中国 植物志 (1999). Georchis foliosa Lindl. (1840); Griff. (1854)*; Goodyera foliosa (Lindl. ) Benth. ex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 Gagnep. in Lecomte (1933); Tuyama in Hara (1966);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1990);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图鉴 (1976), in nota; H. Hara et al. (1978); Barreto et Saye ( 1980) * ; 西藏 植物志 (1987);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福建 植物志 (1995); 高 黎贡山 植物 (2000). Goodyera pachyglossa Hayata (1914);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 1977); G. sononarae Fukuyama (1942); G . commelinoides Fukuyama ( 1942); G . maximovo- icziana Makino var. commelinoides (Fukuyama) Masamune ( 1964) ; G . maximovuocziana Makino form, commelinoides ( Fukuyama ) Hi roe (1971); G • foliosa ( Lindl. ) Hook, f . var. maximoxvocziana (Maxim. ) S. S. Ying (1990) . 植株高 15 — 2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 直立, 长 9 一 17 厘米, 绿色, 具 4 一 6 枚叶。 叶 疏生于 茎上或 集生于 茎的上 半部, 叶片卵 形至长 圆形, 偏斜, 长 2. 5 — 7 厘米, 宽 1.6 — 2. 5 厘米,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部 楔形或 圆形;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 直立, 长 6 — 8 厘米, 被毛; 总状 花序具 几朵至 多朵常 偏 于一侧 的花, 花序 梗极短 或长, 具 几枚鞘 壮苞片 或否;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宽 2 — 2. 5 毫米, 背面 被毛; 子房圆 柱形, 被毛,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花中等 大, 半 展开, 白色带 粉红色 或带淡 绿色, 萼片狭 卵形, 凹陷, 长 5 — 8 毫米, 宽 3. 5 — 4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背面 被毛; 花瓣斜 菱形, 长 5 — 8 毫米, 中部宽 3. 5 — 4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收狭, 具爪, 1 脉, 无毛, 与 中萼片 點合呈 兜状; 唇瓣长 6 — 8 毫米, 宽 3. 5 — 4. 5 毫米, 基部 凹陷呈 囊状, 囊半 球形, 内面 有多数 腺毛, 前部 舌状, 先 端略反 曲, 背面 有时具 红褐色 斑块; 蕊柱长 3 毫米; 花药 卵形, 长 4 毫米; 花 粉团长 3 毫米; 蕊喙 直立, 长 2.5 毫米, 叉状 2 裂;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喙 之下。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勐腊、 景洪; 生 于海拔 1300 — 1500 米的 江边或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 四川、 广西、 广东、 台湾、 福建。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东 北部、 
兰 科  161  缅甸、 越南、 日本、 朝鲜 半岛南 部均有 分布。 8. 光萼 斑叶兰 (图鉴 ) 图版 39: 4-6 Goodyera henryi Rolfe (1896, 1903);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S. Y. Hu (1973); 图鉴 (1976)*; 浙江 植物志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植 物志 (1999广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Epipactis henryi (Rolfe) Eaton (1908); Goodyera maximo-wicziana Makino (1909); 台湾兰 科植物 (1975)、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植株高 10 — 1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 直立, 长 6 — 10 厘米, 绿色, 具 4 一 6 枚叶。 叶 集生于 茎的上 半部, 叶片 斜的卵 形至长 圆形, 长 2 — 5 厘米, 宽 1.6 — 2 厘米,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 部钝或 楔形; 叶 柄长约 1 厘米。 花茎长 3 — 5 厘米, 无毛, 花序梗 极短, 近 无梗; 总状 花序具 3 — 9 朵密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1.8 — 2. 2 厘米, 宽 4 一 4. 5 毫米, 先端 渐尖, 无毛; 子房圆 柱状坊 缍形, 无毛, 连 花梗长 1 一 1.3 厘米; 花中 等大, 白色或 略带粉 红色, 半 张开; 萼 片背面 无毛, 具 1 脉, 中萼 片长圆 形, 凹陷, 长 1 一 1.2 厘米, 宽 4 一 4. 5 毫米, 先端 略钝或 急尖, 与花瓣 點合呈 5*:2 状; 侧 萼片斜 卵状长 圆形, 凹陷, 长 1.3 — 1.4 厘米, 宽 4. 5 — 5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瓣 菱形, 长 1.1 一 1.3 厘米, 中部宽 3. 5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楔形, 具 1 脉, 无毛; 唇瓣白 色, 卵状 舟形, 长约 1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基部 凹陷呈 囊状, 内面 有多数 腺毛, 前部 舌状, 狭长, 几乎不 弯曲, 先端 急尖; 蕊柱长 3 毫米; 花药披 针形, 长 5 毫米; 蕊喙长 4 毫米, 叉状 2 裂。 花期 8 — 9 (-10) 月。 产 贡山、 福贡、 维西; 生 于海拔 1800 — 24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江西、 浙江、 台湾、 甘肃。 朝 鲜半岛 南部、 日 本也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用于 痈疮、 蛇伤、 瘰病。 本种 与多叶 斑叶兰 G. foliosa 比较 相似, 但本种 花序轴 无毛, 花苞片 和萼片 背面以 及 子房均 无毛, 可以 区别。 9. 滇藏 斑叶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39: 7-8 Goodyera robusta Hook. f. (1890), (189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植 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17 — 2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 直立, 粗壮, 直径 3 — 4 毫米, 具 5 — 6 枚叶。 叶片 卵形、 卵状 椭圆形 至长椭 圆形, 长 4 一 8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绿 色, 先端 急尖, 基部 钝或宽 楔形; 具 9 条脉, 脉 绿色。 叶柄长 1.5 — 4 厘米。 花茎长 12 — 15 厘米, 粗壮, 被 密毛, 下部具 3 — 4 枚鞘状 苞片; 总 状花序 直立, 具 13 朵偏向 一侧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面 被毛;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被毛, 连 花梗长 6 — 7 毫米; 花中 等大, 白 色或粉 红色, 半 张开; 萼片白 色或粉 红色, 背面 被毛, 先 端钝, 中 萼片长 圆形, 凹陷, 长 7 毫米, 宽 2. 8 — 3 毫米, 具 1 一 2 脉, 与 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斜 卵形, 长 7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具 1 脉, 基 部向外 隆起; 花瓣 白色, 斜 菱形, 长 7 毫米, 中部宽 3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渐狭, 1 一 2 脉, 无毛; 唇瓣 白色, 宽 卵形, 长 6 毫米, 宽 4 毫米, 后部 凹陷, 囊状, 内面 有多数 腺毛, 前部长 
162  云 南植物 志  3 毫米, 稍向 下弯, 上面具 2 枚 隆起的 褶片; 蕊 柱短, 长约 1 毫米; 花药披 针形, 长 2.5 毫米; 蕊喙 直立, 长 2.5 毫米, 叉状 2 裂;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喙 下方。 花期 11 一 12 月。 产 腾冲和 绿春; 生 于海拔 1000 — 21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于 印度东 北部。 10. 长苞 斑叶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Goodyera prainii Hook. f. (1890) et (1893)* ; 中国 植物志 (1999). Goodyera recurva auct. non Lindl. : K. Y. Lang in W. T. Wang ( 1994) ; 高 黎贡山 植物 (2000). 植株高 15 — 18 厘米。 根状莲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 直立, 粗壮, 具 6 — 7 枚叶。 叶 片狭 卵状长 圆形、 狭 卵形至 卵状椭 圆形, 长 4 一 5. 5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楔 形或宽 楔形, 上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鞘。 花茎长 9 一 10 厘米, 具 3 — 5 枚鞘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多数偏 向一侧 的花, 长 5 — 7 厘米, 常下 弯, 花序轴 被毛; 花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1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下 部的长 于花, 背面被 '毛;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被毛, 连 花梗长 7 — 8 毫米; 花 较小, 半 张开; 萼片具 1 脉, 背面 被毛, 中萼片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先 端钝,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 片斜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宽 2.1 — 2. 3 毫米, 先端 稍尖; 花瓣斜 线状长 圆形, 长 毫米, 宽 1.3 — 1.5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无毛; 唇瓣宽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宽 3 — 3. 2 毫米, 舟状、 基部 凹陷, 囊状, 内面 无毛, 具 5 条 粗脉, 前部向 下弯; 蕊柱粗 短; 花药 圆形, 先端 骤狭, 长 渐尖; 蕊喙 直立, 2 裂, 裂片 钻状。 花期 9 月。 产、 泸水; 附生 于海拔 1400 — 28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中树 干上。 分布于 湖南、 福 建。 印度 东北部 也有。 . 11. 莲座叶 斑叶兰 (中 国植 物志) 岩蒜、 岩芋、 石花 (峨山 ), 双肾参 (云南 ), 短苞 斑叶兰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Goodyera brachystegia Hand.-Mazz. (1936); S. Y. Hu (1973);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18 — 20 厘米。 根状茎 较短, 具节, 匍匐。 茎 直立, 基部具 5 — 6 枚集 生成莲 座状 的叶。 叶 片宽椭 圆形或 卵形、 长 2. 4 — 3. 3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绿色, 先端急 尖, 基部近 圆形; 叶柄长 10 — 15 毫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 直立, 被较 密的、 具节的 腺状长 柔毛, 具 5 — 7 枚鞘状 苞片; 总状花 序具多 数近偏 向一侧 的花, 长 6. 5 — 8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背面被 极稀疏 的腺状 柔毛, 与子房 等长; 子房 圆柱状 坊 键形, 被棕 色腺状 柔毛, 连 花梗长 5 毫米; 花小, 白色, 半 张开; 萼 片背面 无毛, 先 端钝, 1 脉, 中 萼片狭 卵状长 圆形, 长 2.5 毫米, 宽 1.5 毫米, 凹陷, 与 花瓣點 合呈兜 状; 侧萼 片斜长 圆形, 长 3 毫米, 宽 1.6 毫米; 花 瓣斜菱 状倒披 针形, 长 2.5 毫米, 上 部宽 1.2 毫米, 先 端钝或 稍尖, 具 1 脉, 无毛; 唇瓣宽 卵形, 长 2.5 毫米, 后部 凹陷成 半球形 兜状, 长 1.2 毫米, 展平 后宽约 2.5 毫米, 内面 增厚, 有时现 5 条脉, 无毛, 前 部长 圆形, 长约 1.3 毫米, 先 端钝, 稍 反曲; 蕊柱 极短; 花 药心状 卵形, 长约 1 毫米; 蕊喙 直立, 长约 1 毫米, 2 裂, 裂片披 针形, 长 0.8 毫米, 先端 渐尖; 柱头 1 个, 近圆 形, 位 于蕊喙 之下。 蒴果椭 圆形, 长 5.5 毫米。 花期 6 月, 果期 8 月。 产 师宗、 昆明; 生 于海拔 2000 米 左右的 石灰岩 山坡疏 林下。 分布 于贵州 兴义。 模 
兰 科  163  式 标本采 于昆明 附近。 全草 入药, 用 于跌打 损伤、 肾虚 腰痛、 头暈 耳鸣、 睾 丸炎。 12. 川滇 斑叶兰 (中 国植 物志) Goodyera yunnanensis Schltr. (1919); S. Y. Hu (1973); 中国 植物志 (1999). Goodyera serpens Schltr. (1924); S. Y. Hu (1973). 植株高 10 — 23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 粗壮, 直立, 直径 3 — 4 毫米, 基部具 6 — 7 枚 较密生 的叶, 有 时近莲 座状。 叶 片椭圆 形或披 针状椭 圆形, 长 1.5 — 3. 5 厘米, 宽 0.7 — 1.5 厘米, 绿色, 无白色 斑纹, 先端 急尖, 基部 楔形; 叶柄长 8 — 10 毫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 直立, 粗壮, 长 8 — 19 厘米, 被 较密的 腺状长 柔毛; 总状 花序具 多数、 密集偏 向一侧 的花, 长 3. 5 — 10 厘米, 下部具 3 — 9 枚鞘状 苞片; 花 苞片披 针形, 腺状披 针形至 线形, 展开, 下部 的长达 1.2 厘米, 长 于花, 背面被 腺状柔 毛; 子房圆 柱状访 锤形, 被短的 腺状疏 柔毛, 连 花梗长 5 — 6 毫米; 花小, 白色 或淡绿 色, 半 张开; 萼片白 色或淡 绿色, 狭 卵形, 长 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背面被 疏的腺 状 柔毛, 中 萼片宽 2 毫米, 与花瓣 黏合呈 究状; 侧萼片 偏斜, 宽 2.2 毫米, 稍 张开; 花 瓣斜 舌状, 长 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端 稍飩, 具 1 脉, 无毛; 唇瓣 半球状 兜形, 长 4 毫米, 后部 凹陷, 囊状, 宽约 4 毫米, 内面 无毛, 具 4 条短 的不明 显的平 行脉, 前部短 的长 圆形, 上面具 极细的 乳头状 突起; 蕊 柱短, 长约 1.5 毫米; 花 药横椭 圆形, 先端具 圆的 尖头, 长 0.8 毫米; 蕊喙 直立, 2 浅裂, 裂 片近三 角形, 长 0.5 毫米, 先 端钝; 柱 头 1 个, 近 圆形, 位 于蕊喙 之下。 花期 8 — 10 月。 产高 黎贡山 西坡、 德钦、 丽江、 东川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600 — 3900 米的 林 下或灌 丛中。 分 布于四 川西部 (松潘 )。 13. 脊唇 斑叶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39: 9 Goodyera fusca (Lindl. ) Hook. f. (1890) et (1894)* ; King et Pantl. (1898)* ; H. Hara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Goodyera fusca Lindl. (1832), num. nud. ; Aether ia fusca Lindl. (1840). 植株高 12 — 22 厘米。 根状 茎短或 稍长, 具节, 匍匐。 茎 粗壮, 直立, 基部 具多枚 较 集生成 莲座状 的叶。 叶片 卵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2 — 3. 5 厘米, 宽 0.8 — 2 厘米, 绿 色, 无白色 斑纹,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具柄; 叶柄长 0.8 — 1.5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鞘。 花茎 直立, 粗壮, 长 9 一 18 厘米, 被腺状 柔毛; 总状 花序具 多数、 密集偏 向一侧 的花, 长 5. 5 — 11 厘米, 下部具 3 — 5 枚鞘状 苞片; 花 苞片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 部的长 于花, 背面 被腺状 柔毛;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密 被腺状 柔毛, 连 花梗长 6 — 7 毫米; 花小, 白色, 半 张开; 萼片长 圆形, 长 5 — 7 毫米, 1 脉, 背面 被腺状 柔毛, 中 萼片宽 2 毫米, 先 端钝, 凹陷,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偏斜, 宽 2.2 毫米, 先端稍 尖; 花 瓣斜的 线状长 圆形, 镰状, 长 (5 —) 7 毫米, 宽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无 毛; 唇瓣宽 卵形, 后部 凹陷, 囊状, 内面两 侧各具 1 条纵 向脊状 突起, 无毛, 前部骤 狭, 狭长 圆形, 向下 弯曲, 先 端钝, 上 面无细 乳突; 蕊 柱短; 蕊喙 直立, 2 裂;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喙 之下。 花期 8 — 9 月。 
164  云 南植物 志  产 丽江、 洱源; 生 于海拔 2600 — 4100 米 的林下 或柳灌 丛中。 分布于 西藏。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东 北部、 缅甸北 部均有 分布。 14. 高 斑叶兰 (图鉴 ) 图版 40: 1—4 石凤丹 (植物 名实图 考), 山 石竹、 细 芭蕉、 小 色蕉、 石 岩色蕉 (云 南种子 植物名 录), 穗花斑 叶兰、 斑叶兰 (台湾 ) Goodyera procera (Ker-Gawl. ) Hook. (1823)* ; D. Don (1825); Lindl. (1840); Benth. (1860);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Rolfe (1903); Kerr (1933); Gagnep. in Lecomte (1934); Seidenf. et Smith. (1959)* ; Tuyama in Hara (1966); 台湾 兰 科植物 (1975)*;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1990); 台湾 植物志 (1978);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Seidenf. (1992); 浙江 植物志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福建 植物志 (1995)* ;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Neottia procera Wall, ex Ker-Gawl. (1822)*; Leucostachys procera (Ker-Gawl.) Hoffm. (1842); Epipactis procera (Ker-Gawl. ) Eaton (1908). 植株高 22 — 80 厘米。 根 状茎短 或粗, 具节, 匍匐。 茎 直立, 无毛, 具 6 — 8 枚叶。 叶片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7 — 15 厘米, 宽 2 — 5. 5 厘米, 上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先 端 渐尖, 基部 渐狭; 叶柄长 3 — 7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长 12 — 50 厘米, 具 5 — 7 枚鞘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多数、 密集的 小花, 似 穗状, 长 10 — 15 厘米, 花 序轴被 毛;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无毛, 长 5 — 7 毫米; 子房圆 柱形, 被毛, 连花梗 长 3 — 5 毫米; 花小, 白色带 淡绿, 芳香, 不偏向 一侧; 萼片具 1 脉, 先端 急尖, 无毛, 中 萼片卵 形或椭 圆形, 凹陷, 长 3 — 3. 5 毫米, 宽 1.7 — 2. 5 毫米,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斜 卵形, 长 2. 5 — 3. 2 毫米, 宽 1.5 — 2. 2 毫米; 花瓣 匙形, 白色, 长 3 — 3. 5 毫米, 上部宽 1 一 1.2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无毛; 唇瓣宽 卵形, 厚, 长 2. 2 — 2. 5 毫米, 宽 1.5 — 1.7 毫米, 基部 凹陷, 囊状, 内面有 腺毛, 前端 反卷, 唇 盘上具 2 枚胼胝 体; 蕊柱短 而宽, 长 2 毫米; 花药宽 卵状三 角形; 花粉 团长约 1.3 毫米; 蕊喙 直立, 2 裂; 柱头 1 个, 横椭 圆形。 花期 4 一 5 月。 产 水、 勐腊、 景洪、 思茅 等地; 生 于海拔 900 — 1550 米的 林下。 分 布于西 藏东南 部、 四川、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台湾、 福建、 浙江、 安徽。 尼 泊尔、 锡金、 印 度、 斯里 兰卡、 缅甸、 泰国、 老挝、 柬 埔寨、 越南、 印度尼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 均有分 布。 全草 人药, 用 于急性 肝炎、 风湿 麻木、 瘫痪、 跌打 损伤、 水肿、 支气 管炎、 哮喘、 尿路 感染、 黄疸性 肝炎。 15. 绿花 斑叶兰 (台湾 兰科植 物彩色 图鉴) Goodyera viridiflora (Bl. ) Bl. (1858) * ; Garay et Sweet (1974) ; 台湾 兰科植 物彩色 图鉴 (1977, 1990); 台湾 植物志 (1978); Seidenf. (1978)* ; H. J. Su (1988); 福建植 物志 (1995);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Neottia viridiflora Bl. (1825); Georchis cordata Lindl. (1840); Goodyera cordata (Lindl.) Benth. ex Hook. f. (1890) et (1894)*; C. L. Tso (1933); G. iongirostrata 
兰 科  165  图版 40 1-4. 高 斑叶兰 Goodyeraprocera(Ker.-Gawl.) Hook. f. , 1, 2. 植株, 3. 花, 4. 中 粤片、 花辩、 侧萼 片和唇 »; 5-11. 血叶兰 Ludisia discolor (Ker.-Gawl. ) A. Rich. , 5. 植株, 6. 花, 7. 中 萼片, 8. 花維' 9. 侧 萼片' 10. 唇 m, 11. 蕊喙和 柱头。 
166  云 南植物 志  Hayata (1914); G. ogatai Yamamoto (1927)* ;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G. viridiflora (B1. ) B1. var. ogatai (Yamamoto) T. S. Liu et H. J. Su (1978) . 植株高 13 — 2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 直立, 绿色, 具 2 — 3 (— 5) 枚叶。 叶片斜 卵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1.5 — 6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部 圆形, 骤狭 成柄; 叶柄 和鞘长 1 一 3 厘米。 花茎长 7 — 10 厘米, 带红 褐色, 被短 柔毛; 总状 花序具 2 — 3 (-5) 朵花;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2 厘米, 宽 6 — 7 毫 米, 淡红 褐色, 先 端尖, 边缘 撕裂; 子房圆 柱形, 淡红 褐色, 上 部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4 一 1.5 厘米; 花 较大, 绿色, 展开, 无毛; 萼片椭 圆形, 绿 色或带 白色, 先 端淡红 褐色, 长 1.25 — 1.5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急尖, 无毛, 中萼片 凹陷, 与花 瓣點合 呈 兜状; 侧萼 片向后 伸展; 花瓣 偏斜的 菱形, 白色, 先端带 褐色, 长 1.25 — 1.5 厘米, 宽 4. 5 — 6. 5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渐狭, 具 1 脉, 无毛; 唇瓣 卵形, 舟状, 较薄, 长 1.2 — 1.4 厘米, 宽 8 — 11 毫米, 基部绿 褐色, 凹陷, 囊状, 内 面有密 腺毛, 前部 白色, 舌状, 向下作 之字型 弯曲, 先端向 前伸; 蕊柱长 4 毫米; 花药披 针形; 花 粉团长 10 — 12 毫米, 线形; 蕊喙 直立, 长 7— 8 毫米, .2 裂。 花期 8 — 9 月。 产云南 (据 《中 国植 物志》 ); 生 于海拔 2600 米 以下的 林下。 分布于 广东、 海南、 香港、 台湾、 福建、 江西。 尼 泊尔、 不丹、 印度、 马来 西亚、 日本 (琉球 )、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 澳大利 亚均有 分布。 16. 烟色 斑叶兰 (海 南植 物志) 台湾斑 叶兰、 尾唇 斑叶兰 (台湾 ) Goodyeta fumata Thw. (1861);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3); Garay et Sweet (1974)* ; 海南 植物志 (1977) ;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1990); Seidenf. (1977* , 1992); 台湾 植物志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99)*. Goodyera formosana Rolfe (1895); Epipactis formosana ( Rolf e ) Eaton (1908); Goodyera caudatilabeUa Hayata (1914) * . 植 株高达 9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匍匐。 茎 肉质, 稍 粗壮, 直立, 绿色, 具 6 枚叶。 叶片椭 圆状披 针形, 有时不 等侧, 长 16 — 19 厘米, 宽 4. 5 — 5 厘米, 向 先端渐 狭, 短 渐尖, 基部 收缩, 上面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叶柄 和鞘长 5 — 7 厘米, 基部 扩大成 抱茎 的鞘。 花茎 直立, 具数 枚鞘状 苞片, 密被棕 红色短 柔毛; 总状 花序具 40 朵 左右疏 生 的花, 不偏向 一侧, 长 30 厘米 以上;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1 一 1.2 厘米, 先端长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子房圆 柱形,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1 一 1.2 厘米; 花中 等大, 黄色, 芳香, 张开; 萼片背 面被短 柔毛, 中 萼片狭 卵状长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与花瓣 點合呈 究状; 侧 萼片颇 张开, 斜 卵状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稍钝, 具 1 或 3 脉; 花 瓣斜线 状倒披 针形, 长 8 — 9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瓣淡 褐色, 长 6 — 7 毫米, 基部 凹陷, 抱着 蕊柱, 近 菱状圆 形, 宽 3 — 4 毫米, 内面有 腺毛, 前部 骤狭成 线形, 长约 3 毫米, 先端 急尖, 向下 卷曲; 蕊柱淡 褐色, 长 5 毫米; 花药 卵形; 近 急尖, 蕊喙 直立, 浅 2 裂。 花期 3 — 4 月。 产 谰沧、 勐腊、 景洪、 思茅; 生 于海拔 1100 — 1300 米的 林下。 分布于 海南、 台湾。 
兰 科  167  锡金、 斯里 兰卡、 泰国、 越南、 马来 西亚、 日本 (琉球 )、 菲律宾 也有。 11. 血 叶兰属 Ludisia A. Rich 地 生兰。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肥厚、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圆 柱形, 直立, 具 数 枚叶。 叶 互生, 上 面通常 黑绿色 或暗紫 红色, 常具金 红色或 金黄色 的脉。 总状 花序顶 生, 具少 数或多 数花; 花苞片 膜质, 花小或 较小, 倒置; 萼片 离生, 相似, 中 萼片凹 陷, 与花瓣 黏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花 瓣比萼 片狭; 唇瓣 扭转, 顶端往 往扩大 成横长 方形, 下部 通常与 蕊柱下 部合生 成短的 小管, 基 部具浅 2 裂 的囊, 囊 内面有 2 枚 较大的 胼 胝体; 蕊柱在 花药下 骤然收 缩成为 1 蕊 柱柄, 以顺 时针方 向扭转 (与唇 瓣扭转 方向相 反), 前面两 侧无附 属物; 花 药大, 2 室; 花粉团 2 个, 为小团 块的粒 粉质, 狭倒 卵形, 具细长 的花粉 团柄, 共同具 1 个 长圆形 點盘; 蕊喙不 2 裂, 扭曲, 把 點盘卷 起来;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喙 之下。 约 4 种, 分布于 印度、 缅甸、 中南 半岛、 马来 半岛至 印度尼 西亚。 我国有 1 种, 见 于 云南、 广西、 广东、 海南 等热带 地区。 云南 也产。 血 叶兰为 一种难 得的观 叶兰, 又是在 兰科系 统研究 方面有 重要意 义的珍 稀兰。 1. 血叶兰 (图鉴 ) 图版 40: 5—11 石上藕 (广东 ), 石蚕 (香港 ), 滇金草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 异色 血叶兰 (海南 植 物志) Ludisia discolor (Ker Gawl. ) A. Rich. (1825); Bl. (1858)*; P. F. Hunt (1970);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Barretto et Saye (1977)* ; Seidenf. (1978*, 1992); 中国 植物志 (1999r. Goodyera discolor Ker- Gawl. (1818) * ; Lodd. ( 1818) * ; Sims ( 1819) * ; Haemaria discolor (Ker. -Gawl. ) Lindl. (1840); Hook. f. (1890); Gagnep. in Lecomte (1933). 植株高 10 — 2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具节。 茎 直立, 在近 基部具 2 — 4 枚叶。 叶片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肉质, 长 3 — 7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短尖, 上面黑 绿色, 具 5 条 金红色 有光泽 的脉, 背面淡 红色; 叶柄长 1.5 — 2. 2 厘米, 下部扩 大成抱 茎 的销; 茎 上部具 2 — 3 枚 淡红色 的鞘状 苞片。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几朵至 10 余 朵花, 长 3 — 8 厘米,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带淡 红色, 膜质, 长约 1.5 厘米, 先端 渐尖, 边 缘具细 缘毛;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5 — 2 厘米; 花白色 或带淡 红色, 直径约 7 毫米; 中萼片 卵状椭 圆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8 — 9 毫米, 宽 4. 5 — 5 毫米,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斜卵形 或近椭 圆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4. 5 — 5 毫米, 背面 前端有 很短的 龙骨状 突起; 花瓣半 卵形, 长 8 — 9 毫米, 宽 2 — 2.2 毫米, 先 端钝; 唇瓣长 9 一 10 毫米, 下部 与蕊柱 的下半 部合生 成管, 基部 具囊, 上 部通常 扭转, 中部稍 扩大, 宽 2 毫米, 顶 部扩大 成长方 形片, 宽 5 — 6 毫米; 唇 瓣基部 的囊 2 浅裂, 囊内具 2 枚肉 质的胼 胝体; 蕊 柱长约 5 毫米, 下部 变细, 顶部 膨大;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噪 之下。 花期 2 — 4 月 。 产 云南南 部和东 南部; 生 于海拔 900 — 13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于 广东、 广 
168  云南 植物志  西、 海南、 香港。 缅甸、 越南、 泰国、 马来 西亚、 印 度尼西 亚和大 洋洲的 纳吐纳 群岛均 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用于 肺结核 咯血, 神经 衰弱。 12. 爬兰属 Herpysma Lindl. 地 生兰。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圆 柱形, 直 立或近 直立, 具多枚 叶。 叶互生 于整个 茎上, 叶片 纸质, 椭 圆形至 卵状披 针形, 基部 收狭为 短柄, 柄 下部扩 大 为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顶生, 较短, 密 生多数 小花; 花序轴 和子房 被毛; 花苞 片大, 较子 房连花 梗长; 花 倒置; 萼片 离生, 相似, 背面 被毛; 中萼片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唇 瓣较萼 片短, 贴生 于蕊柱 两侧, 呈提 琴形, 中部 反折, 基部 具狭长 的距; 距从两 侧萼片 之 间基部 伸出, 与子房 及花梗 等长, 末端稍 2 裂, 内面无 胼胝体 和毛, 近 末端有 少数不 规则的 小瘤; 蕊 柱短, 无附 属物; 花药 2 室;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狭 长, 共同具 1 个 狭长的 點盘; 蕊 喙短, 直立, 2 裂;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喙 之下。 2 种, 分布 于喜马 拉雅地 区至菲 律宾。 我国有 1 种, 产 云南。 1. 爬兰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字典) 长茎 直唇兰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Herpysma longicaulis Lindl. (1833*, 1840);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S. Y. Hu ( 1974); H. Hara et al. (1978); Seidenf. (1978, 1992); 中 国种子 植物科 属字典 (1982);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 贡山植 物 (2000). 植株高 18 — 3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粗壮, 直径 5 — 8 毫米, 具数 枚叶。 叶互生 于整个 茎上, 叶片椭 圆状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2. 8 — 3.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渐狭 为柄; 叶柄长 2 — 3 厘米, 下部扩 大呈 筒状、 膜质、 抱茎 的鞘; 茎 上部具 2 — 3 枚 淡红色 的鞘状 苞片。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几 朵花, 长 3 — 4 厘米, 被短 柔毛; 花 苞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1.5 — 2 厘米, 直立伸 展, 先端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较子 房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2 — 1.5 厘米; 花 白色, 萼片 白色, 中上部 为橙黄 色或粉 红色, 背 面被短 柔毛; 中萼 片 卵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8 — 9 毫米, 宽 4 一 4. 5 毫米, 先 端急尖 且向后 弯曲, 与 花瓣點 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狭长 圆形, 凹陷, 长 10 — 11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白色, 中上 部橙黄 色或粉 红色, 狭 菱状倒 卵形, 长 9 一 10 毫米, 上部宽 4. 5 — 4. 7 毫米, 先 端钝, 无毛; 唇瓣 白色, 长 圆形, 短于 萼片, 从中部 反折, 基部具 2 枚 圆形、 齿状、 直 立的侧 裂片, 中裂 片近四 方形, 先端具 1 枚宽、 钝的 短尖, 唇盘 在中间 1 条纵 褶 片之两 侧各具 1 枚扁 平的胼 胝体; 距圆 筒状, 长 7 — 10 毫米, 下垂, 与子房 平行, 末 端 2 浅裂, 内 面在下 部或近 末端有 少数不 规则的 小瘤; 蕊 柱短; 花粉团 伸长, 基 部附于 1 个 角状點 盘上; 蕊喙 直立, 2 裂; 柱头 1 个, 垫状, 位 于蕊喙 之下。 花期 8 — 9 月。 产腾冲 (瑞 丽江与 怒江分 水界, Forrest 9378); 生 于海拔 12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分 布于尼 泊尔、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越南、 泰国、 印度 尼西亚 (苏 门答腊 )。 
兰 科  169  本种 国产惟 一标本 Forrest 9378 采自瑞 丽江与 怒江分 水界, 属腾 冲县, 收藏 于英国 爱丁堡 皇家植 物园,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和 《中 国植 物志》 均误 为采自 贡山。 13. 钳 唇兰属 Erythrodes B1. 地生 草本。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圆 柱形,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圆 柱形, 直 立, 具叶。 叶近 肉质, 互生, 具柄。 总 状花序 顶生, 直立, 具多 数密集 的花, 穗状; 花 较小, 倒置; 萼片 离生, 背面常 被毛, 中萼片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唇瓣基 部多少 贴生于 蕊柱, 直立, 全缘或 3 裂, 上 部张开 或向下 反曲, 基部 具距; 距圆 筒状, 向下伸 出侧萼 片基部 之外, 末 端钝, 不裂或 2 浅裂, 内面无 胼胝体 和毛; 蕊 柱短, 前面 无附 属物; 花药 直立, 2 室; 花粉团 2 个, 每 个多少 纵裂为 2,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有花粉 团柄, 共同具 1 个 點盘; 蕊喙 直立, 2 裂; 柱头 1 个, 位 于蕊嫁 之下。 约 100 种, 分布 于热带 亚洲、 新几内 亚岛、 太平洋 岛屿、 南 美洲、 中 美洲。 我国南 部和西 南部有 1 种, 云南 也产。 1. 钳唇兰 (图鉴 ) 图版 41: 1-3 Erythrodes blumei (Lindl.) Schltr. (1905); Seidenf. (1978)* ; 台湾 兰科植 物彩色 图鉴 (1990); 中国 植物志 (1999). Physurus blumei Lindl. (1840); P. chinensis Rolfe (1896, 1903); Hayata (1914)* ; P. chinensis Matsum. et Hayata (1906); Erythrodes henryi Schltr. (1905) , nom. nud. ; E. chinensis (Rolfe) Schltr. (1914) et (1919); 图鉴 (1976)*; E. formosana Schltr. (1914), nom. nud. ; 台湾兰 科植物 (1975)* ;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 £. Lat- ifolia auct. 匪 Bl. : T. S. Liu et H. J. Su (1978). 植株高 18 — 6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 柱形, 直 径 2. 4 — 3. 5 毫米, 绿色, 下部具 3 — 6 枚叶。 叶片 卵形、 椭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有时偏 斜, 长 4. 5 — 10 厘米, 宽 2 — 6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宽 楔形或 钝圆, 上面暗 绿色, 背 面淡 绿色, 具 3 条 明显的 主脉, 具柄; 叶柄长 2. 4 — 4 厘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 茎被短 柔毛, 长 12 — 40 厘米, 具 3 — 6 枚鞘状 苞片; 总 状花序 顶生, 生多 数密集 的花, 长 5 — 10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带红 褐色, 长 10 — 12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子房圆 柱形, 红 褐色, 扭转,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9 一 10 毫米; 花较 小, 萼片 红带褐 色或褐 绿色, 背 面被短 柔毛, 中萼片 直立, 凹陷, 长椭 圆形, 长 4 一 6 毫米, 宽 1.5 — 2. 5 毫米, 先端 稍钝; 侧萼片 张开, 斜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5. 5 — 6 毫米, 宽 3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花 瓣倒披 针形, 长 4 一 6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 純, 与萼片 同色, 中央具 1 条透明 的脉, 与 中萼片 點合呈 先状; 唇 瓣基部 具距, 前部 3 裂, 侧裂片 直立、 小, 中裂片 反折, 阔 卵形或 三角状 卵形, 白色, 先端近 急尖; 距下 垂, 圆 筒状, 长 1.5 — 4 毫米, 末端 2 浅裂, 内面 无毛, 也无胼 胝体, 唇 瓣的上 面和距 均带红 褐色; 蕊柱 粗短, 直立, 长 1.5 — 3 毫米, 前 面免附 属物; 蕊橡 直立, 叉状 2 裂。 花期 4 一 5 月 。 产 金平、 屏边、 西畴; 生 于海拔 400 — 1500 米的 山坡或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于 
170  云南 植物志  斯里 兰卡、 印度东 北部、 緬甸 北部、 泰国、 越南。 14. 叉 柱兰属 Cheirostylis B1. 地生 草本或 半附生 草本。 根状茎 具节, 匍 匐或斜 上升, 肉质, 呈莲藕 状或毛 虫状。 莲 直立, 长 或短, 下 部互生 2 — 5 枚叶, 稀叶 退化为 鞘状。 叶片 卵形或 心形, 具柄。 花 莲 直立, 长 或短, 被毛或 无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2 或数 朵花; 花 较小, 多不 偏向一 侧, 倒置; 萼片 膜质, 在中 部或中 部以上 合生成 筒状; 花瓣与 中萼片 贴生; 唇瓣 直立, 基 部多少 扩大成 囊状, 囊 内通常 在两侧 的侧脉 上具胼 胝体, 少数基 部平坦 而无胼 胝体; 中 部收狭 成爪; 前部 扩大, 常 2 裂, 少 不裂, 边缘具 流苏状 裂条或 锯齿, 有时 全缘; 蕊 柱短, 顶部 前侧有 2 枚 臂状直 立的附 属物, 常 与叉状 的蕊嫁 等高; 花药 直立, 位 于蕊喙 的 背面; 花粉团 2 个, 每个 纵裂为 2,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 短或长 的花粉 团柄, 共 同 具一个 點盘; 蕊喙 直立, 2 裂, 叉状; 柱头 2 个, 突出, 离生, 较大, 位于蕊 喙基部 两侧 约 20 种, 分布 于热带 非洲、 热带亚 洲和太 平洋岛 11^5。 我国有 13 种, 分布于 台湾、 海南、 广东、 广西及 云南。 云南产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唇 辦裂片 边缘具 锅齿; 唇 瓣基部 囊内两 侧各具 1 枚 扁平、 2 — 6 裂而裂 片为角 状的胼 胝体; 蕊 柱的臂 状附属 物与蕊 喙的裂 片等长 或稍长 1. 云南 叉柱兰 C. yunnanensis 2 (1) 唇瓣裂 片边缘 具丝状 裂条; 唇 瓣基部 囊内两 侧各具 1 枚 由多数 短或长 乳突组 成并排 列成行 的胼 胝体。 3 (4) 子 房和萼 片的外 面被短 柔毛; 唇 瓣前部 裂片之 基部具 1 对 绿色的 斑点, 两裂片 之间无 1 枚 小短 尖齿; 裂片 边缘具 8 — 10 条丝 状裂条 2. 大花 叉柱兰 C. griffithii 4 (3) 子房 和萼片 的外面 无毛; 唇 瓣前部 裂片之 基部无 斑点, 两裂片 之间具 1 枚小短 尖齿; 裂片 边缘具 5 — 6 条丝 状裂条 3. 屏边 叉柱兰 C. pinbianensis 1. 云南 叉柱兰 (图鉴 ) 图版 41: 4-7 Cheirostylis yunnanensis Rolfe (1896, 1903); Schltr. (1919); Gagnep. in Lecomte (1933); S. Y. Hu (1972); Seidenf. (1975, 1978* , 1992) ; 图鉴 (1976)*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植株高 10 — 20 厘米。 根状茎 匍匐, 肉质, 具节, 呈毛 虫状。 茎直 立或近 直立, 圆 柱形, 淡 绿色, 基部具 2 — 3 枚叶。 叶片 绿色, 卵形, 膜质, 长 1.5 — 3. 5 厘米, 宽 0.8 — 2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近 圆形, 骤狭 成柄; 叶 柄短, 长 6 — 10 毫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 顶生, 被毛, 具 3 — 4 枚鞘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2 — 5 朵花, 长 1.5 — 2.5 厘米; 花苞片 卵形, 凹陷, 长 5 — 6. 5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面 被毛; 子房圆 柱状访 键形, 被毛, 连 花梗长 7 — 9 毫米; 花小; 萼片长 5 — 6. 5 毫米, 膜质, 近 中部合 生成筒 状, 萼 筒外面 下部被 疏毛, 筒长 2. 5 — 3. 5 毫米, 分离 部分为 三角状 卵形, 长 2. 5 — 3 毫 
兰 科  171  图版 41 1—3. 钳唇兰 Erythrodesblumei(Lindl.)Schhr., 1. 全株, 2. 花, 3. 中 萼片、 花辩、 侧 粤片和 唇辩; 4—7. 云南 叉柱兰 CheiiostylisyunnanensisRolfe, 4. 全株, 5. 花, 6. 中 萼片、 花維和 侧萼片 , 7. 唇难基 部囊内 的胼胝 体的形 状; 8 — 12. 屛边 叉柱兰 C. pingbianensisK. Y. Lang, 8. 全株, 9. 花, 10. 中# 片和侧 粤片, 11. 花燧, 12. 唇辦。 
172  云 南植物 志  米, 先端 稍钝, 各具 1 脉; 花瓣 白色, 膜质, 偏斜, 弯曲, 狭倒披 针状长 圆形, 长 5 — 6.5 毫米, 上部宽 1.5 — 1.8 毫米, 先 端钝, 全 缘或具 2 — 3 枚浅 钝齿, 具 1 脉, 与中萼 片 紧贴; 唇瓣 白色, 直立, 长 10 — 12 毫米, 基部稍 扩大, 囊状, 囊内两 侧各具 1 枚疏 状、 扁平、 具 3 — 4 枚 齿的胼 胝体, 中 部收狭 成爪, 爪长约 4 毫米, 上有 2 条 褶片, 前 部极 扩大, 扇形, 长 5 — 6 毫米, 2 裂, 裂片平 展时宽 6 — 8 毫米, 裂片 边缘具 5 — 7 枚 不整齐 的齿; 蕊 柱短, 长约 2.5 毫米, 其 2 枚臂状 附属物 直立, 与 蕊喙的 2 裂 片近等 长; 柱头 2 个, 大, 位于 蕊喙的 两侧。 花期 3 — 4 月。 产 景洪、 蒙自; 生 于海拔 1800 米 以下的 山坡或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下石 缝中。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湖南、 广东、 海南。 越南 也有。 2. 大花 叉柱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Cheirostylis griffithii Lindl. (1857); Hook. f. (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Tuyama in Hara (1966, 1971); H. Hara et al. (1978); Seidenf.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15 — 20 厘米。 根状茎 甸匐, 肉质, 具节, 呈莲 藕状。 茎 直立, 圆 柱形, 淡 绿色, 肉质, 无毛, 具 3 — 4 枚叶。 叶在花 期时常 凋萎, 叶片 卵形, 长 1.8 — 2. 5 厘米, 宽 1.2 — 2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部近 圆形, 具柄; 叶柄长 0.8 — 1 厘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莲 顶生, 长 8 — 15 厘米, 细长, 被短 柔毛, 具 2 — 3 枚 疏生、 披 针形的 鞘状苞 片; 总状 花序具 1 一 3 朵花, 长 1.5 — 2. 5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先端渐 尖,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1 一 13 毫米; 花 较大, 淡 白色; 萼 片长 13 — 15 毫米, 近中部 合生成 筒状, 萼筒 外面被 疏的短 柔毛, 上部离 生部分 急尖, 开展; 花瓣 偏斜, 狭长 圆形, 镰状, 长 13 — 15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收 狭; 唇瓣长 15 — 17 毫米, 基部稍 凹陷, 囊状, 囊长约 2 毫米, 囊内两 侧各具 1 条由许 多圆柱 状乳突 组成并 排列成 行的胼 胝体, 中部 具伸长 的爪, 爪长 5 — 7 毫米, 前 部扩大 成圆形 的片, 长 5 — 6 毫米, 宽 6 — 7 毫米, 基部具 2 枚 绿色的 斑点, 片顶部 2 裂, 裂片 之间无 1 枚 小的短 齿尖, 裂片 边缘具 8 — 10 条流 苏状、 长 1 一 2 毫米的 裂条; 蕊柱长 2. 5 — 3 毫米, 顶端 前侧具 2 枚向 前伸的 臂状附 属物, 附属物 线形、 直的、 长约 3 毫米, 与蕊喙 的裂片 等长; 花药 卵形, 长 2 毫米; 蕊喙深 2 裂, 叉状, 裂片 匙形, 长约 3 毫 米; 柱头 2 个, 侧生, 位 于蕊喙 基部的 两侧。 花期 9 月。 产武定 (狮子 山); 生 于海拔 226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荫 湿处。 分 布于巴 基斯坦 西部、 尼 泊尔、 不丹、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3. 屏边 叉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1: 8 — 12 Cheirostylis pingbianensis K. Y. Lang (19%)*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植株高 5 — 1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具节, 呈莲 藕状。 茎 直立, 圆柱 形, 肉质, 无毛, 具 4 一 8 枚叶。 叶片 卵形, 绿色, 长 1 一 2. 5 厘米, 宽 8 — 17 毫米, 先 端 急尖, 基部 圆形, 具柄; 叶柄长 1 一 1.5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 顶生, 极 短; 总状 花序具 2 — 3 朵花, 花序几 无梗; 花苞片 卵形, 绿色, 先端 渐尖,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錘形, 无毛, 连 花梗长 1 一 1.2 厘米; 花 较大; 萼片长 10 — 11 毫米, 外面 无毛, 下部的 2/3 合生成 筒状, 离生 部分中 裂片长 3.5 毫米, 先端 略钝; 侧 裂片长 1.8 
兰 科  173  毫米; 花瓣长 匙形, 长 9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收狭, 与 中萼片 紧贴; 唇瓣 T 字形, 长 8 — 13 毫米, 基部稍 凹陷呈 囊状, 囊长约 1.5 毫米, 囊内两 侧各具 1 条由多 数 长乳突 组成并 排列成 行的胼 胝体, 中部 具伸长 的爪, 爪长 4.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全 缘, 前部 扩大, 长 2 毫米, 宽约 4 毫米, 2 裂, 裂片 基部无 斑点, 边 缘各具 5 — 6 枚长 1 一 2 毫 米的撕 裂条, 裂片 之间具 1 枚 小的短 齿尖; 蕊 柱短, 长 2.5 毫米, 顶端 前侧具 2 枚向 前伸的 臂状附 属物, 附属物 线形、 直的、 长约 3 毫米; 花药宽 卵形, 长 1.5 毫米; 蕊嫁 卵形, 长 3.5 毫米, 深 2 裂, 叉状, 裂 片长约 3 毫米; 柱头 2 个, 侧生, 位 于蕊喙 基部的 两侧。 花期 9 一 10 月。 产屏边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1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荫 湿处。 15. 全 唇兰属 Myrmechis B1. 地 生矮小 草本。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园 柱型, 无 毛, 具数 枚叶。 叶小, 互生, 卵 形或卵 圆形, 稍 肥厚, 绿色, 通常 长不及 2 厘米, 具短 柄; 花 较小, 不完全 开放, 通常 2 — 3 朵排 成顶生 的总状 花序; 花 倒置; 萼片 离生, 中 萼片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 片基部 斜歪而 凹陷, 围 绕唇瓣 基部; 花瓣 较狭; 唇 瓣基部 扩大成 为球形 的囊, 与蕊 柱基部 贴生, 囊内两 侧各有 1 枚胼 胝体, 前部 扩大且 2 裂, 或 仅稍 扩大; 蕊柱 很短, 具浅的 药床; 花药 卵形, 2 室; 花粉团 2, 有深 裂隙,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 共同具 1 个 點盘; 蕊 喙短而 直立, 2 裂; 柱头 2, 突 出, 具细 乳突, 位于蕊 喙基部 两侧。 约 7 种, 分布于 中国、 日本、 锡金、 印度尼 西亚。 我国有 5 种, 分布于 湖北、 四 川、 云南、 西藏、 台湾。 云南产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唇 瓣明显 扩大的 前部不 2 裂, 呈 T 字形, 基 部囊内 2 枚胼 胝体四 方形, 其 顶部钝 1 . 日本 全唇兰 M. japonica 2 (1) 唇 瓣扩大 的前部 2 裂, 裂片 叉开呈 Y 字形, 基 部囊内 2 枚 胼胝体 横椭圆 形或长 圆形, 其顶 部钝、 截 平或微 凹陷、 或 2 齿裂。 3 (4) 花瓣宽 卵形, 坛状, 宽 3.5 毫米; 萼片 长圆状 卵形; 唇 瓣的爪 很短, 全缘, 基 部囊内 2 枚 胼胝 体横椭 圆形, 其 顶部钝 2. 宽辦 全唇兰 M. urceolata 4 (3) 花 瓣倒披 针状长 圆形, 宽 2 毫米; 萼片 卵形; 唇辦 的爪部 细长, 边 缘具细 圆齿, 基 部囊内 2 枚胼 胝体长 圆形, 其 顶部截 平或略 微凹陷 3. 矮 全唇兰 M. pumila 1. 日本 全唇兰 (图鉴 ) 图版 42: 1 全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Myrmechis japonica (Rchb. f. ) Rolfe (1903)* ; 图鉴 (1976) in nota;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Rhamphidia japonica Rchb. f. (1878). 
17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42 1. 日本 全唇兰 Myimechis japonica (Rchb. f. ) Rolfe.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和 唇辦; 2 — 4, 宽辩 全唇兰 M. urm^lata T. TangetK. Y. Lang, 2. 全株, 3. 花, 4.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辩; 5-6. 川滇 叠鞘兰 Chamaegastrodia inverta (W. W. Smith) Sddenf. , 5. 唇辦、 侧 萼片、 花 瓣和中 萼片, 6. 花药背 面观和 基部的 2 枚 裂片; 7 — 8. 齿爪 叠销兰 Ch. poiland (Gagnep. ) Sddenf et A. N. Rav, 7. 花, 8. 唇辦、 侧 萼片、 花 辦和中 萼片。 
兰 科  175  植株高 8 — 1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较粗, 直立, 圆柱 形, 无毛, 上 部生数 枚叶。 叶小, 疏生, 叶片圆 形或卵 圆形, 长 5 — 8 毫米, 宽 5 — 7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钝圆, 具柄; 叶柄长 4 一 5 毫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 长 1.5 — 3 厘米, 被疏长 柔毛; 花序 顶生, 具 1 一 3 朵花; 花 苞片长 圆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背面 疏被长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被疏 长 柔毛, 连 花梗长 8 — 9 毫米; 花 白色, 不 张开, 花被 片薄; 萼片 白色或 背面有 时带粉 红色, 卵状披 针形, 近 等长, 长 5 — 6 毫米, 先端 稍尖, 中萼片 凹陷成 舟状, 宽 2.3 毫 米, 和花 瓣下部 大半部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偏斜, 宽 2.3 毫米, 基 部围抱 唇瓣; 花瓣白 色, 卵状长 圆形, 长 6 毫米, 宽 2.3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唇瓣 白色, T 字形, 长 7 毫 米, 基部稍 扩大且 凹陷成 囊状, 囊内两 侧各有 1 枚近四 方形、 肉质、 顶部 钝的胼 胝体, 中部 收狭成 短的、 无 细乳突 的爪, 前 部明显 扩大成 横长方 形或倒 三角形 的片, 片 不裂, 宽 3 — 3. 5 毫米, 或顶部 中间略 凹陷。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600 米 的湿沙 岩坡。 分布 于西藏 (林芝 )、 四川、 福建。 日本也 有。 2. 宽瓣 全唇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2: 2-4 Myrmechis urceolata T. Tang et K. Y. Lang (1996)*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植株高 5 — 9 厘米。 根状茎 匍匐,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肉质, 粗壮, 直立, 具叶。 叶片 卵形, 长 7 — 12 毫米, 宽 6 — 8 毫米, 上面 绿色, 背面 浅绿色 或带紫 红色, 先端急 尖, 基部 钝圆, 具柄; 叶柄长 4 一 5 毫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1 一 3 朵花; 花 序轴被 柔毛; 花苞片 卵状三 角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3 — 4 毫米, 背面被 疏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先端 急尖;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略 弯弓, 被疏 柔毛, 连 花梗长 6 — 7 毫米; 花白 色或粉 红色, 略 张开; 萼片 长圆状 卵形, 1 脉, 中萼片 凹陷成 舟状, 长 5 — 6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渐狭, 钝, 与花 瓣下部 大半部 點合呈 究状; 侧 萼片长 6 — 7 毫米, 宽 3. 5 — 4 毫米, 基 部围抱 唇瓣, 先端 渐狭, 钝; 花瓣宽 卵形, 坛状, 长 5 — 6 毫米, 宽约 3.5 毫米, 两侧近 对称, 骤狭, 具长约 1 毫米、 长圆 形的钝 尖头, 1 脉; 唇 瓣 Y 字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7 — 8 毫米, 前部 扩大, 2 裂, 裂片 叉开、 长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宽约 1 毫米, 中部收 狭成两 侧对折 而全缘 的爪, 基部 扩大且 凹陷成 囊状, 囊内基 部两 侧各具 1 枚横椭 圆形、 顶部钝 而不凹 缺的胼 胝体。 花期 5 — 7 月 。 产 屏边、 富宁; 生 于海拔 2200 米以下 的山坡 林下阴 湿处。 分布于 广东、 海南。 3. 矮 全唇兰 (中 国植 物志) Myrmechis pumila (Hook. f. )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eidenf.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Odontochilus pumilus Hook, f . ( 1890) et (1894)*; Zeujcine pumila ( Hook, f . ) King et Pantl. (1898) ; Anoectochilus pumilus (Hook. f. ) Seidenf. et Smitin. (1959); 高 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5 — 12 厘米。 根状茎 葡匐,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粗壮, 直立, 圆 柱形, 无 毛, 具数 枚叶。 叶片卵 形至长 卵形, 近 肉质, 长 7 — 14 毫米, 宽 5 — 8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钝圆, 边缘 波状, 具柄; 叶柄长 5 — 8 毫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长 2 — 3 厘米, 
176  云南 植物志  被 柔毛, 基部具 1 枚披 针形、 先 端渐尖 的鞘状 苞片; 花序 顶生, 具 1 一 4 朵花; 花 苞片卵 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毫米, 背面被 柔毛, 边缘具 睫毛,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被 柔毛, 连 花梗长 7 — 8 毫米; 花淡白 色或灰 白色, 略 张开; 萼片 卵形, 1 脉, 中萼片 凹陷成 舟状, 长 5 — 6 毫米, 与花 瓣下部 大半部 點合呈 兜状、 先 端钝尖 而向后 反曲; 侧 萼片长 6 — 7 毫米, 偏斜, 基 部围抱 唇瓣, 先端 钝尖; 花 瓣倒披 针状长 圆形, 与 中萼片 近 等长, 但 较狭, 中 部宽约 2 毫米, 基部稍 收狭, 上 部收狭 为直的 钝头, 1 脉; 唇瓣 Y 字形, 长 7 — 8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前 部明显 扩大, 2 裂, 裂片 叉开、 长 圆形、 长 2. 5 — 3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中 部收狭 成长约 2 毫米、 宽约 1 毫米、 两侧向 上卷和 边缘具 细锯齿 的爪, 基部 扩大且 凹陷成 囊状, 囊长、 宽各 3 毫米, 内面两 侧各具 1 枚 肉质、 长 圆形、 顶 部平截 或略凹 陷的胼 胝体。 花期 7 — 8 月 。 产贡山 (Hand. -Mazz. 9919)、 景东; 生 于海拔 2800 — 3800 米 的山坡 林下荫 湿处。 分布于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泰国。 16. 翻 唇兰属 Hetaeria Bl. 地生 草本。 根状茎 伸长, 茎状, 匍匐, 肉质,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 柱形, 具数 枚叶。 叶近 肉质, 互生, 上面绿 色或沿 中肋有 1 条 白色的 条纹, 具柄; 叶柄 基部扩 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 直立, 常 被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多 数花; 子房不 扭转, 花不倒 置; 萼片 离生, 中萼片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包围唇 瓣基部 的囊; 花 瓣与中 萼片近 等长, 但 较狭; 唇 瓣基部 凹陷成 囊状或 杯状, 内面 基部具 各种形 状的胼 胝体, 胼 胝体向 先端渐 狭或顶 部多少 扩大; 蕊 柱短, 前面下 方具翅 状的附 属物; 花药 2 室; 花粉团 2,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花粉 团柄短 棒状, 共同具 1 个 點盘; 蕊喙 较长, 直立; 分 2 叉; 柱头 2, 凸出, 位于蕊 柱基部 两侧; 子房不 扭曲, 圆 柱形; 蒴果 直立。 约 20 种, 分布于 热带亚 洲和大 洋洲; 我国有 5 种, 见于西 南部、 东 南部至 台湾。 云南产 1 种。 1. 滇南 翻唇兰 (中 国植 物志) Hetaeria rubens ( Lindl. ) Benth. ex Hook. f. (1890) ; King et Pantl. (1898) * ; Sei- denf. (1978*, 1992); 中国 植物志 (1999). Cerochilus rubetis Lindl. (1854); Rhamphidia rubens (Lindl. ) Lindl. (1857). 植株高 25 — 4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茎状, 匍匐, 肉质,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较 粗壮, 无毛, 具 6 — 8 枚 较疏生 的叶。 叶 片斜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7. 5 — 13 厘米, 宽 3. 5 — 5.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钝, 上面 绿色, 具 5 条绿 色脉; 叶柄长 2. 5 — 5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花茎 直立, 被密 的腺状 柔毛; 总状花 序具多 数花, 长 7 — 10 厘 米, 下部具 3 — 5 枚鞘状 苞片;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宽 3 毫米, 先端 渐尖, 与 子房近 等长; 子房圆 柱形, 不 扭转, 被密 的腺状 柔毛, 连 花梗长 8 — 9 毫米; 花小, 前 部略 张开; 萼片 绿色, 先端背 面带粉 红色, 背面密 被腺状 柔毛; 中 萼片宽 卵形, 舟状。 长 5 毫米, 宽 3.5 毫米, 先端 钝尖, 具 3 脉,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宽 卵形, 凹 陷, 略 偏斜, 长 4.2 毫米, 宽 3.2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花瓣 白色, 薄, 倒 卵形, 长 
兰 科  177  4.5 毫米, 宽 3 毫米, 先端 微突, 1 脉, 不 等侧; 唇瓣 葫芦状 卵形, 凹陷, 长 3.5 毫米, 前部 扩大的 片小, 宽 卵形, 长 0.5 毫米, 宽 0.8 毫米, 先 端钝, 该 片的基 部之下 溢縮, 后部 扩大, 长约 3 毫米, 宽 3.8 毫米, 内面具 1 脉, 近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长 圆形、 顶部 2 — 4 裂的胼 胝体, 唇瓣下 部两侧 与蕊柱 合生。 花期 3 — 4 月。 产 勐腊、 景洪、 麻 栗坡; 生 于海拔 820 — 1000 米的密 林下。 分布于 锡金、 印 度东北 部、 缅甸 北部、 泰国。 17. 叠銷 兰属 Chamaegastrodia Makino et F. Maekawa 腐生 草本, 植株 矮小。 根 状茎长 或短, 根 粗壮, 短, 肥厚, 肉质, 排生于 根状茎 上。 茎粗 或细, 直立, 黄色, 黄 褐色、 浅 红褐色 或带紫 红色, 无绿 色叶, 具多数 与莲同 色的鞘 状膜质 鳞片, 麟 片多少 套叠。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几朵至 10 余 朵花, 花序 轴被毛 或否; 花苞 片与莲 同色; 子房不 扭转; 花 较小, 不 倒置; 萼片 离生, 等大, 相似; 花瓣 与中 萼片近 等长但 较狭, 与 中萼片 點合呈 兜状; 唇瓣 较萼片 稍长, 前部 扩大, 2 裂, 呈 T 字型, 稀 前部不 扩大, 不裂, 唇瓣成 T 字形 者中 部收狭 成爪, 爪 部有突 出的边 或否, 基部多 少扩大 并凹陷 成囊, 囊内 中央无 隔膜, 而其中 脉两侧 近基部 处各具 1 枚突 出的胼 胝体; 蕊柱 粗短, 前面两 侧各具 1 枚三 角状镰 形的附 属物, 花药 2 室, 基 部着生 于蕊柱 的 后缘, 稀其 基部具 细长的 花丝, 以 花丝的 末端着 生于蕊 柱后缘 之下, 罕 基部具 2 枚侧 裂片; 花粉团 2 个, 每个 纵裂为 2,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细长 的花粉 团柄, 共同具 1 枚 點盘; 蕊喙长 或短, 2 裂; 柱头 2 个, 离生, 隆起, 位 于蕊喙 之下。 约 5 种, 分布于 中国、 日 本至热 带亚洲 地区。 我国有 4 种, 分布于 湖北、 四川、 云 南和 西藏东 南部。 云南产 2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唇 辦长达 16 毫米, 前部 裂片的 边缘具 不整齐 的缺刻 状齿和 在靠近 先端中 部各具 1 条 流苏状 细长的 裂条, 2 裂条 叉开, 中间 呈深的 V 字形 缺口; 萼片和 花瓣紫 红色, 唇瓣深 黄色; 花 有香气 2. 齿爪 8 銷兰 C. pailanei 2 (1) 唇辦长 5 — 7 毫米, 前 部裂片 的边缘 全缘, 在靠近 先端中 部无流 苏状的 裂条, 其先端 平截但 中间有 1 小 突尖; 萼片和 花瓣橙 黄色, 唇瓣深 黄色; 花 无香气 1. 川滇 S 銷兰 C. inverta 1. 川滇 叠鞘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图版 42: 5-6 西南 翻唇兰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滇 翻唇兰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Chamaegastrodia inverta (W. W. Smith) Seidenf.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Zeiucine inverta W. W. Smith (1921); Hetaeria inverta (W. W. Smith) Schltr. (1924); 云南 种子植 物名录 (198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Evrardianthe inverta ( W. W. Smith) Rauschert (1983). 
178  云南 植物志  植株高 5 — 15 厘米。 根 粗壮, 短, 肥厚, 肉质, 排 生于长 的根状 茎上。 茎较 粗壮, 淡褐 黄色, 无毛, 具密 集褐黄 色膜质 的鞘状 鳞片, 鳞 片背面 无毛, 彼 此多少 叠生。 总状 花序具 数朵或 10 余 朵花, 长 2. 5 — 5. 5 厘米, 花序轴 无毛;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9 毫米, 先端 急尖, 背面 无毛,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不 扭转, 黄 褐色, 无毛, 连花 梗长 8 — 10 毫米; 花橙 黄色; 萼 片背面 无毛, 中萼 片狭长 圆形, 凹陷, 长约 4 毫米, 宽 1.2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侧萼片 偏斜, 镰状 卵形, 长 4.5 毫米, 宽 1.8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1 脉; 花瓣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镰状, 长约 4 毫米, 宽 0.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与 中萼片 黏合呈 兜状; 唇瓣 T 字形, 长 5.5 毫米, 基部 稍扩大 并凹陷 呈囊, 内面 在靠近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隆 起呈圆 形的胼 胝体, 中部具 狭而长 的爪, 爪长 2. 5 — 3 毫米, 全缘, 前部 扩大为 1 横长 方形并 常对折 的片, 片 的两侧 具不规 则的啮 蚀齿, 顶端 截平并 具 1 枚小 突尖; 蕊 柱短, 具 2 枚三 角状镰 形的附 属物; 花药基 部宽, 其两 侧各具 1 枚狭 三角形 急尖的 裂片; 蕊緣近 直立, 先端 2 裂; 柱头 2 个, 隆起, 位于蕊 喙基部 两侧。 花期 7 — 8 月 。 产腾冲 (模式 标本产 地)、 中甸、 昆明; 生 于海拔 26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分 布于四 川。 2. 齿爪 叠鞘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图版 42: 7-8 齿爪 叠鞘兰 (西 藏植 物志) Chamaegastrodia poilanei (Gagnep. ) Seidenf. et A. N. Rao (1994)*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Evrardia poilanei Gagnep. (1932); Seidenf. (1978* , 1992); Averyanov (1994); Hetaeria poilanei (Gagnep)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西藏 植物志 (1987)*; Evrardianthe poilanei (Gagnep. ) Rauschert (1983) : Evrardiana poilanei (Gagnep. ) Av- eryanov (1988). 植株高 12 — 18 厘米。 根 粗壮, 短, 肥厚, 肉质, 黄 白色, 排生 于根状 茎上。 茎粗 壮, 直立, 带紫 红色, 无毛, 具 密集带 紫红色 的鞘状 鳞片, 麟片 膜质, 背 面和边 缘被短 柔毛, 彼 此多少 叠生。 总状 花序具 数朵或 10 余 朵花, 长 3 — 7 厘米,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卵形, 带紫 红色, 先端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与子房 等长; 子房圆 柱形, 不扭 转, 带紫 红色,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 一 12 毫米; 花 较大, 芳香; 萼片 和花瓣 带紫红 色, 萼片 卵形, 背 面被短 柔毛; 中萼片 凹陷, 舟状, 长约 7 毫米, 宽 4 毫米, 先 端近急 尖, 1 脉; 侧萼片 偏斜, 稍 张开, 长 7 毫米, 宽 3.3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花 瓣斜线 形披 针形, 囊状, 长 7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与 中萼片 點合呈 先状; 唇 瓣位于 上方, 深 黄色, 长 16 毫米, 基部稍 扩大并 凹陷呈 囊状, 囊内无 隔膜, 内面在 中 脉两侧 近基部 处各具 1 枚 突出、 无柄、 圆 形的胼 胝体, 中 部收狭 成爪, 爪长 6 — 8 毫 米, 其 两侧具 突出、 有缺刻 圆齿状 的边, 前部 扩大, 宽 1.3 厘米, 2 裂, 裂片两 侧具乳 突, 外侧 边缘具 不整齐 的缺刻 状齿和 在内侧 近中部 处各具 1 条细 流苏状 裂条, 此 2 裂条 之 间叉开 成深的 V 字形 缺口; 蕊 柱短, 其前面 在柱头 下方具 2 枚近 方形的 片状附 属物; 花药 卵形, 长 2.5 毫米, 先端 渐狭; 花 粉团粒 粉质, 黄色, 共同具 1 个 點盘; 蕊嫁直 立, 叉状 2 裂; 柱头 2 个, 离生, 棕 黄色, 位于蕊 喙前方 基部, 彼此 相靠。 花期 8 
兰 科 179  月。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1000 — 1800 米的 山坡或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泰国、 越南 也有。 18. 线 柱兰属 Zeuxine Lindl.  地生 草本。 根 状茎常 伸长, 茎状, 匍简, 肉质,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柱 形, 具叶。 叶 互生, 略 肉质, 宽者具 叶柄, 狭窄者 无柄, 上面绿 色或沿 中肋具 1 条白色 的 条纹, 部分种 的叶在 花开时 凋萎, 下垂。 花茎 直立, 被毛 或否;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少 数或多 数花, 后者 似穗状 花序; 花小, 几乎不 开放, 倒置, 萼片 离生, 背 面被毛 或否; 中萼片 凹陷,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围 绕唇瓣 基部; 花 瓣与中 萼片近 等长, 但较狭 且薄; 唇 瓣基部 与蕊柱 贴生, 凹陷成 囊状, 中 部收狭 成爪, 爪通常 很短, 前部 扩大, 多 少成 2 裂; 裂片 叉开, 形状 种种; 囊内近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胼 胝体; 蕊柱 极短, 前面两 侧具纵 向翼状 附属物 或否; 花药 2 室; 花粉团 2 个, 每 个多少 分裂为 2, 为具小 团块的 粒 粉质, 具很短 的花粉 团柄, 共同具 1 个 黏盘; 蕊喙常 显著, 叉状 2 裂; 柱头 2, 突 出, 位 于蕊喙 的基部 两侧。 蒴果 直立。 约 50 种, 分布 于热带 亚洲与 非洲。 我国有 13 种, 见于西 南部至 东南诸 省区, 尤以 台湾 为多。 云南产 5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无柄; 花序具 多数密 生的花 1. 线柱兰 Z. strateumatica 2 (1) 叶片 卵形、 卵状椭 圆形、 卵状披 针形、 长圆 形或披 针形; 花序具 或多或 少疏散 的花。 3 (6) 叶片 上面沿 中肋具 1 条白色 条纹。 4 (5) 萼片背 面无毛 ;花瓣 镰状, 宽 1.5 毫米; 唇瓣呈 T 字形, 前部稍 扩大, 扩 大部分 (片) 圆 形或 肾形, 全 缘或微 2 裂, 基部 囊内具 2 枚钩 状的胼 胝体; 子 房无毛 2. 白助 线柱兰 goodyeroides 5 (4) 萼 片背面 被毛; 花 极香; 花瓣斜 卵形, 宽 3.2 毫米; 唇瓣呈 Y 字形, 前部 扩大, 扩 大部分 (片 )2 裂, 裂 片近圆 形或倒 卵形, 基部 囊内具 2 枚、 各裂为 3 — 4 个角 状的胼 胝体; 子房被 毛 3. 芳香 线柱兰 Z. nervosa 6 (3) 叶 片上面 沿中肋 无白色 条纹。 7 (8) 花 白色; 花瓣 斜倒披 针状长 圆形, 唇瓣呈 T 字形, 前部 扩大, 扩 大部分 (片) 横 的长方 形, 顶 部略内 凹并具 1 小 尖凸, 两 侧边缘 有不规 则的齿 或全缘 4. 白花 线柱兰 Z. parvinora 8 (7) 花黄 白色; 花瓣 斜长椭 圆形, 唇瓣呈 Y 字形, 前部 扩大, 扩 大部分 (片) 2 裂, 裂 片倒卵 状 扇形, 呈钝角 叉开, 全 缘或具 波状齿 S. 宽叶 线柱兰 Z. affinis 
180  云南 植物志  1. 线柱兰 (图鉴 ) 图版 43: 1-4 细叶 线柱兰 (台湾 植物志 ), 印度 线柱兰 (香港 ) Zeuxine strateumatica ( L. ) Schltr. in Engl. ( 1911 ) et (1911); Druce ( 1914); Hand -Mazz. (1936); Seidenf. et Smitin. ( 1959)*; 图鉴 (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 H. Hara et al. (1978);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台湾 植物志 (1978) ; BarrettoetSayes(1980r;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Orchis strateumatica L. (1753); Spinmthes strateumatica ( L. ) Lindl. (1824); Zeuxine sulcata Lindl. (1840, 1857); Benth. (1861); Hook. f. (1890); Rolfe (1903); King et Pantl. ( 1898) * ; Burkill (1910); Gagnep. in Lecomte (1933); Z . membranacea Lindl. (1840); Z . rupicola Fukuyama ( 1935); Z . strateumatica ( L. ) Schltr. var. rupicola ( Fukuyama ) S. S. Ying (1977). 植株高 4 一 28 厘米。 根状 茎短, 匍匐。 茎淡 绿色, 直 立或近 直立, 具叶 多枚。 叶淡 褐色, 无柄, 具抱茎 的鞘, 叶片 线形至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8 厘米, 宽 2 — 6 毫米, 膜 质, 先端 渐尖, 有时 均成苞 片状。 总状 花序近 无柄, 由 几朵至 10 余朵密 集的花 组成, 长 2 — 5 厘米, 花序 轴被毛 或否; 花苞片 直立, 红 褐色, 膜质,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长渐 尖, 长 8 — 12 毫米, 1 脉, 常稍长 于花, 背 面有毛 或否; 子房椭 圆状圆 柱形, 扭转, 无 毛或 有毛, 连 花梗长 5 — 6 毫米; 花小, 白 色或淡 黄色; 萼 片背面 有毛或 无毛; 中萼片 狭 卵状长 圆形, 凹陷, 长 4 一 5. 5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与花 瓣點合 呈 兜状; 侧萼 片斜长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1.8 — 2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花瓣歪 斜, 半 卵形或 镰状, 与 中萼片 等长, 宽 1.5 — 1.8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唇瓣肉 质或较 薄, 舟状, 淡 黄色或 黄色, 基部 凹陷成 囊状, 内面近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近 三角形 的胼胝 体, 中 部收狭 成长约 0.5 毫米、 中央具 沟痕的 短爪, 前部 略扩大 成横长 方形, 长 2 毫 米, 宽 1.4 毫米, 顶端 截平, 稍凹陷 或具微 突起。 蒴果椭 圆形, 长约 6 毫米, 淡 褐色。 花期 4 一 7 月 。 产 河口; 生 于海拔 150 米的 山谷旁 石上。 分布于 四川、 广西、 海南、 香港、 广东、 湖北、 台湾、 福建。 阿 富汗、 克 什米尔 地区、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斯里 兰卡、 缅甸、 老挝、 柬 埔寨、 越南、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新几内 亚岛、 日 本均有 分布。 2. 白肋 线柱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43: 5-8 Zeuxine goodyeroides Lindl. (1840); Hook. f. (1890) et (1893)*; King et Pamtl. (1898)*; TuyamainHara (1971); H. Hara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9)*. Monochilus goodyeroides (Lindl. ) Lindl. (1857). 植株高 17 — 2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茎状, 甸匐, 肉质, 具节。 茎 直立, 具 4 一 6 枚 叶。 叶片 卵形或 长圆状 卵形, 长 3 — 3. 5 厘米, 宽 1.8 — 2.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钝, 上面 绿色, 沿 中肋具 1 条 白色的 条纹; 叶柄长 1 一 2 厘米。 花 茎几乎 无毛, 具 1 一 2 枚鞘 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10 余朵 较密集 的花; 花苞片 卵形, 粉 红色, 先端 渐尖, 背 面 无毛, 与 子房近 等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9 一 10 毫米; 花 较小, 白 色或粉 红色, 近 等长, 背面 无毛, 1 脉; 中萼片 卵形, 凹陷, 长 5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端 急尖; 侧萼片 张开, 较中萼 片狭, 长 圆状披 针形, 宽 1.4 毫米; 花瓣 白色, 镰状, 
兰 科  181  图版 43 1—4. 线柱兰 Zeuxine strateumatica (L. ) Schltr. , 1. 全株, 2. 花, 3. 唇辦侧 面观, 4. 唇辦正 面观; 5—8. 白肋线 柱兰 Z. goodyeroides Lindl. , 5. 全株, 6. 花, 7. 中 萼片和 花瓣, 8. 唇瓣; 9 一 11 • 宽叶 线柱兰 Z. affinis (Lindl. ) Benth. ex Hook. f. , 9. 花, 10. 中 萼片和 花辦, 11. 唇瓣。 
182  云 南植物 志  长 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与 中萼片 點合呈 兜状; 唇瓣 白色, 与 萼片等 长, 舟状, 基 部扩大 成囊, 展平 时宽约 2.5 毫米, 囊内 中央具 1 条浅的 纵脊, 近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钩 状的胼 胝体, 中部 收狭成 短爪, 前部扩 大成圆 形或近 肾形, 较基 部狭, 边 缘 膜质, 全缘 或顶端 2 浅裂。 花期 9 一 10 月。 产 云南东 南部; 生 于海拔 1200 — 2500 米 的石灰 岩山山 谷或山 洼地密 林下。 分布于 广西 西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 东北部 也有。 3. 芳香 线柱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台湾线 柱兰、 黄花线 柱兰、 六龟 线柱兰 (台湾 植物志 ), 恒春 线柱兰 (台湾 兰科植 物彩色 图鉴) Zeuxine nervosa ( Lindl. ) Trimen ( 1885); Benth. ex Clarke ( 1889);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 W. W. Smith (1921); H. Hara et al. (1978); 台湾植 物志 (1978); 台湾兰 科植物 (1987r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Monochilus nervosa Lindl. (1940); Zeuxine formosana Rolfe (1895); Adenostylis formosanus (Rolfe) Hayata (1917); Zeuxine fluvida Fukuyama (1933); Z . somai Tuya- ma (1936)*; Z. cognata Ohwi et Koyama (1957)*; Z . hengchuanense S. S. Ying (1977) *. 植株高 20 — 4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茎状, 具节。 茎 直立, 圆 柱形, 具 3 — 6 枚叶。 叶片 卵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2. 5 — 4. 5 厘米, 上面 绿色或 沿 中肋有 1 条白色 条纹, 先端 急尖, 基部收 狭成长 1 一 1.5 厘米 的柄。 总 状花序 细长, 直立, 具数 朵疏生 的花;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舟状, 长约 7 毫米, 宽约 4.5 毫米, 先端 渐尖, 红 褐色, 背面 有毛;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有毛, 连 花梗长 8 — 9 毫米; 花 较小, 极香, 半 张开; 萼 片红褐 色或黄 绿色, 中萼片 卵形, 凹陷, 长 5 — 5. 5 毫米, 宽 4. 5 — 5 毫米, 先端急 尖或近 渐尖, 无毛; 侧 萼片斜 长圆状 卵形, 长 6 — 6. 5 毫米, 宽约 3.5 毫 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无毛; 花瓣斜 卵形, 长约 5.5 毫米, 宽 3.2 毫米, 先 端钝, 无毛, 与 中萼片 點合呈 兜状; 唇瓣呈 Y 字形, 长 7 毫米, 前部 扩大, 宽约 4.5 毫米, 白色, 2 裂, 其裂 片近圆 形或倒 卵形, 基部 有绿色 斑点, 两侧裂 片之间 夹角成 V 字形; 中部收 狭 成爪, 爪 白色、 边缘 全缘、 内卷, 基部 扩大且 凹陷呈 囊状, 囊 内两, 侧各具 1 枚裂为 3-4 角 状的胼 胝体。 花期 2 — 3 月 。 产 腾冲、 勐腊、 勐海; 生 于海拔 650 — 1200 米的 林下荫 湿处。 分布于 台湾。 尼泊 尔、 不丹、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孟加 拉国、 老挝、 柬 埔寨、 泰国、 越南和 日本琉 球均有 分布。 4. 白花 线柱兰 (台 湾兰科 植物) 蔽花 线柱兰 (海南 植物志 ), 阿里山 线柱兰 (台 湾植 物志) Zeuxine parviflora ( Ridl. ) Seidenf. (1978) * ; 台湾兰 科植物 (1987) *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Hetaeria parviflora Ridl. (1903); Zeuxine leucochila Schltr. (1907); 台湾 植物志 (1978) ; Z. clandestina auct. non Bl. : T. Tang et S. C. Chen (1977). 植株高 15 — 22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具节。 茎淡紫 褐色, 直立, 圆柱 
兰 科  183  形, 具 3 — 5 枚叶。 叶片卵 形至椭 圆形, 花时常 凋萎, 下垂, 长 2 — 4 厘米, 宽 1.2 — 1.5 厘米, 淡 绿色, 上面纯 毛状,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长约 1 厘米 的柄。 花茎长 10 — 15 厘米, 被毛, 具 2 枚鞘状 苞片; 总状 花序具 3 — 9 朵花; 花 苞片淡 红色, 卵状披 针形, 长 4.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背面和 边缘具 柔毛, 较子房 稍短; 子房圆 柱形, 扭 转, 被 柔毛, 连 花梗长 6 毫米; 花 较小, 白色; 萼片 背面被 柔毛, 中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宽 2. 5 — 2. 8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侧萼片 长圆状 卵形, 长 4 一 4.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1 脉; 花瓣 白色, 倒披针 形至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宽 1.2 — 1.3 毫米, 先端 略钝, 基部 渐狭, 偏斜, 1 脉, 无毛, 与 中萼片 點合呈 兜状; 唇瓣呈 T 字形, 白色, 基部为 黄色, 长 4. 5 — 5 毫米, 前部 扩大, 宽约 4 毫米且 2 裂, 裂 片近长 圆形, 起前部 边缘全 缘或具 不规则 的齿, 它们 近水平 叉开, 中部 收狭 成长约 1 毫米、 边 缘全缘 的爪, 基部 扩大呈 囊状, 囊 内面两 侧各具 1 枚沟状 的胼胝 体。 花期 2 — 4 月 C 产 镇康、 普洱; 生 于海拔 1640 米 以下的 林下荫 湿处或 石上。 分布于 海南、 香港、 台湾。 缅甸、 老挝、 泰国、 柬 埔寨、 越南、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日本 (琉 球、 小 笠原群 岛) 均有 分布。 5. 宽叶 线柱兰 (图鉴 ) 图版 43: 9-11 Zeuxine affinis (Lindl. ) Benth. ex Hook. f. ( 1890), ( 1894)*; W. W. Smith (1921);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77); 台湾兰 科植物 ( 1987)'; Seidenf. (1978)* ;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Monochilus affinis Lindl . ex Wall. ( 1832) nom. nud. , ( 1840) * descr. ; Zeuxine arisanensis Hayata (1914)*; Adenostylis arisanensis Hayata (1917); Z . aurantiaca Schltr. (1924). 植株高 13 — 3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具节。 茎暗红 褐色、 向上 变成绿 褐色, 直立, 具 4 一 6 枚叶。 叶片 卵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花时常 凋萎, 下垂, 带 红色, 长 2. 5 — 4 厘米, 宽 1.2 — 2. 5 厘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 部收狭 成长达 1 厘米的 柄。 花茎淡 褐色, 长 5 — 20 厘米, 被 柔毛, 具 1 枚鞘状 苞片, 鞘 状苞片 背面被 柔毛。 总 状 花序具 数朵至 10 余 朵花, 长 3 — 9 厘米;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背面和 边缘被 柔毛, 先 端长 渐尖, 与子房 等长或 略短;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被 柔毛, 连 花梗长 8 — 9 毫米; 花 较小, 黄 白色; 萼片 背面被 柔毛; 中 萼片宽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凹陷, 先 端钝或 急尖, 具 1 脉; 侧 萼片斜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宽 2. 5 — 3 毫米, 先端 钝, 1 脉; 花瓣 白色, 斜 的长椭 圆形, 与 中萼片 等长,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与 中萼片 點合呈 先状; 唇瓣 白色, 长 6 — 7 毫米, 呈 Y 字形, 前 部略扩 大成马 鞍形, 明显 2 裂, 裂片 倒卵状 线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全缘 或具波 状齿; 中部收 狭成长 1 一 1.5 毫米、 全缘并 向内卷 的爪; 基部 扩大并 凹陷成 囊状, 囊 内面两 侧各具 1 枚钩状 的胼 胝体。 花期 2 — 4 月 。 产 腾冲、 勐腊、 勐海; 生 于海拔 700 — 1400 (—2400) 米的 山坡或 山谷林 下荫湿 处。 分布于 海南、 广东、 台湾。 不丹、 锡金、 印度、 孟加 拉国、 緬甸、 老挝、 泰国、 马 来西 亚均有 分布。 
184  云南 植物志  19. 开 唇兰属 Anoectochilus B1. 地 生兰。 根状茎 伸长, 茎状, 匍匐, 肉质, 具节, 节上 生根。 莲 直立或 上升, 圆柱 形, 具叶。 叶 互生, 略 肉质, 一些 种的叶 上面具 杂色的 脉网或 脉纹, 基部常 偏斜, 具 柄。 叶柄基 部鞘状 抱茎。 花大 或小, 倒置 或否, 排 列成疏 散或密 集的、 顶生的 总状花 序; 萼片 离生, 背面常 被毛, 中萼片 凹陷, 舟状, 与花 瓣點合 呈兜; 侧萼 片较中 萼片略 长, 基 部围绕 唇瓣之 基部; 花瓣 较薄, 膜质, 与中 萼片近 等长, 常 偏斜, 开展; 唇瓣多 为 Y 字形, 基部贴 生于蕊 柱上, 基 部凹陷 呈球形 的囊, 囊小, 被 侧萼片 的基部 包着, 或 伸长为 圆锥状 的距, 伸出 于侧萼 片基部 之外, 下垂或 上举; 唇 瓣前部 多明显 扩大并 2 裂, 裂片 的形状 种种, 叉开, 少数 微缺或 不裂; 中 部收缩 成爪, 爪或长 或短, 其 两侧多 具流苏 状细裂 条或具 锯齿, 稀 全缘; 基部 囊或距 的末端 2 浅裂或 不裂, 内面沿 中脉有 1 条龙 骨状的 褶片或 隔膜, 把 囊或距 浅隔为 2, 或无 褶片, 在 隔膜或 褶片两 侧各有 1 枚肉 质胼 胝体, 胼 胝体无 柄或具 短抦、 肉质、 形状 种种; 蕊 柱短, 前面两 侧各具 1 枚 纵向、 平行的 翼状附 属物或 罕无; 花药 2 . 室, 花粉团 2, 每个 分裂为 2, 棒状, 为具小 团块的 粒 粉质, 花粉 团柄长 或短, 共同 具一个 點盘; 蕊喙 直立, 2 叉; 柱头 2, 离生, 凸出, 位于蕊 喙基部 前方或 基部的 两侧, 极稀 2 个 柱头紧 靠而合 成一个 较大的 柱头、 位 于蕊喙 前面之 下的正 中央。 蒴果长 圆形, 直立。 约 40 余种, 分布于 热带亚 洲和大 洋洲。 我国有 20 种, 2 变种, 见于 南部和 西南部 各 省区。 云南产 11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6) 唇瓣 基部的 囊小, 圆 球形, 被 侧萼片 基部所 包围; 叶 片上面 无金色 或白色 美丽的 网脉。 2 (3) 唇 瓣基部 囊内中 央无隔 膜状的 龙骨状 權片, 囊内 2 枚胼 胝体长 圆形、 顶部 3 浅裂; 柱头 1 个, 大, 位于蕊 橡基部 前方正 中央, 唇瓣位 于下方 1. 一柱 齿唇兰 A. tortus 3 (2) 唇瓣基 部囊内 中央具 1 或 2 枚 (紧 靠、 平 行的) 隔 膜状的 龙骨状 褶片, 囊末 端多少 2 浅裂, 囊内胼 胝体的 顶部非 3 浅裂; 柱头 2 个, 离生, 位于蕊 噪基部 两侧或 基部稍 前方。 4 (13) 子房 无毛。 5 (8) 唇瓣的 爪短, 长不及 2 毫米, 两 侧几乎 全缘; 蕊柱 前面的 2 枚 附属物 宽大, 顶部圆 形且向 下伸至 囊内, 囊内具 2 枚卵 形或椭 圆形、 具短 柄的胼 胝体, 胼胝 体的顶 部稍具 细齿或 圆齿; 唇 瓣前部 片大, 2 深裂成 180 度角 叉开, 或片 很小而 不裂。 6 (7) 叶片沿 中肋具 1 条白 色的宽 条纹; 唇 瓣位于 下方, 呈 T 字形, 前部 片大, 2 深裂成 180 度 角 叉开, 其裂 片近倒 卵形, 外 侧边缘 具不规 则的细 锯齿; 囊内 中央具 1 枚纵向 褶片; 胼胝 体卵 圆形, 顶部 具细齿 2. 艳丽 齿唇兰 A. moulmeinensis 7 (6) 叶片上 面无上 述白色 条纹; 唇 瓣位于 上方, 近 卵形, 前部片 很小, 不裂, 四 方形, 长宽不 及 1 毫米; 囊内 中央具 2 枚彼此 紧靠、 平行、 纵向的 隔膜状 褶片; 胼胝 体近椭 圆形, 边缘 具 细圆齿 3. 小片 齿唇兰 A. abbreviatus 
兰 科  185  8 (5) 唇瓣 的爪长 4 一 8 毫米, 两 侧具流 梳状的 裂条、 银 齿或细 圆齿; 蕊柱 前面的 2 枚附 属物狭 小, 狭 月形或 向先端 渐狭, 呈三 角形, 先端 钝头; 囊内 胼胝体 非上述 形状, 具 短柄或 无柄; 唇瓣呈 Y 字形, 前部 片大而 显著, 2 深裂成 V 字形 叉开, 唇 瓣位于 下方。 9 (10) 唇辦 爪部长 4 毫米, 两侧向 内卷, 边 缘具细 圆齿, 稀 全缘; 前部 2 裂 片长圆 形或倒 卵形, 外侧边 具细圆 齿或细 锯齿; 囊内胼 胝体近 圆形, 边缘 波状, 具短柄 3. 小 齿唇兰 A. crispus 10 (9) 唇瓣 爪部长 4 一 8 毫米, 两 侧不向 内卷, 边 缘具流 苏状裂 条或大 得多的 据齿; 前部 2 裂片楔 状长 圆形、 倒卵形 或近椭 圆形, 全缘或 外侧边 缘具细 锅齿; 囊 内胼胝 体非近 圆形, 无柄。 11 (12) 唇 瓣前部 2 裂片楔 状长圆 形或倒 卵形, 边 缘全缘 或外侧 边缘略 波状, 黄色; 囊内胼 胝体细 长, 针 刺状、 线状披 针形, 向上略 钩曲; 爪部长 6 — 8 毫米 4. 齿唇兰 A. lanceolatus 12 (11) 唇 瓣前部 2 裂 片近椭 圆形, 外 侧边缘 具不规 则的细 圆齿, 白色; 囊 内胼胝 体向下 钩曲, 顶 部 扩大, 先端近 截平; 爪部长 4 一 6 毫米 5. 短柱 齿唇兰 A. brevistylus 13 (4) 子房 被毛。 14 (15) 唇瓣爪 部短, 长约 I 毫米, 全缘; 基部 囊内胼 胝体长 圆形, 不裂, 先 端钝; 前部 2 裂片四 方形, 外侧边 缘具细 圆齿, 成钝 角叉开 6. 耿马 齿唇兰 A. gengmanensis 15 (14) 唇瓣 爪部长 很多, 其 前部两 侧各具 4 (一 5) 枚不整 齐的短 流苏状 锯齿, 而其 后部两 侧具细 圆齿; 基部囊 内胼胝 体近长 方形, 顶部略 凹缺; 前部 2 裂片 长方形 或近半 圆形, 顶 部和外 侧 边缘具 波状齿 7. 西南 齿唇兰 A. elwesii 16 (1) 唇 瓣基部 具圆锥 状距, 距 较长, 伸出于 两侧萼 片基部 之外。 17 (18) 叶片 上面深 绿色, 无 金红色 或白色 美丽的 网脉; 唇 瓣位于 上方, 呈 Y 字形, 爪部 细长, 长 5 — 9 毫米两 侧边缘 具细圆 齿或近 全缘, 前部 2 裂片为 狭长圆 形或斜 狭倒披 针形, 裂片呈 V 字 形叉开 8. 滇南 开唇兰 A. burmanicus 18 (17) 叶片 上面黑 绿色, 墨绿 色或紫 绿色, 具 金红色 或白色 美丽的 网脉; 唇 瓣位于 上方或 下方。 19 (22) 唇瓣的 爪部两 侧具丝 状的长 流苏细 裂条, 唇 瓣位于 下方或 上方。 20 (21) 唇 瓣位于 下方, 呈 T 字形; 爪 部不裂 部分扩 大呈卵 圆形, 两侧 具丝状 长短不 一的流 苏状裂 条; 前部 2 裂片 为狭长 圆形, 裂片 之间呈 180° 叉开; 距 为宽圆 锥状, 较粗 而短, 向 下伸展 9. 屏边 金线兰 A« pingbianensis 21 (20) 唇 辦位于 上方, 呈 Y 字形; 爪部不 裂部分 为狭长 圆形, 两侧 具丝状 近等长 的长流 苏状裂 条; 前部 2 裂片 为近长 圆形或 楔状长 圆形; 距 为狭圆 锥状, 向 上伸展 10. 金线兰 A, roxburghii 22 (19) 唇瓣的 爪部两 侧各具 1 枚 长方形 的片, 片的边 缘具细 锯齿, 且 在片的 前方每 侧各具 2 条短 裂条; 唇瓣位 于上方 11. 滇越 金线兰 A. chapaensis 1. 一柱 齿唇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44: 1-5 Anoectochilus tortus (King et Pantl. ) King et Pantl. (1898) * ; Seidenf. (1978) * ; 中 国 植物志 (1999r. Odontochilus tortus King et Pantl. (1896) . 植株高 18 — 2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柱 形, 粗壮, 直径约 5 毫米, 无毛, 具 5 — 6 枚叶。 叶片椭 圆形至 卵状披 针形, 上 面深绿 色, 背面淡 绿色, 长 2. 5 — 8 厘米, 宽 2 — 4.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钝圆, 稍 偏斜, 基 部骤狭 成柄; 叶柄长 2 — 2. 5 厘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具多数 较密生 的花, 
186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44 1—5. 一柱 齿唇兰 Anoectochilus tortus (King et Pantl. ) King et Pantl, 1. 全株, 2. 花, 3. 繊, 4. 唇雜囊 内基部 胼 胝体的 形状, 5. 花药、 蕊喙、 柱 头和花 柱的附 属物; 6 — 8. 艳丽 齿唇兰 A. moulmeinensis (Par. et Rchb. f . ) Seidinf. , 6. 花, 7. 謂, 8. 唇 辩基部 囊内胼 胝体的 形状; 9 一 12. 小 齿唇兰 A. crispus Lindl. , 9. 全株, 10, 花, 11.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和 唇辩, 12. 唇 辦基部 囊内胼 胝体的 形状。 
兰 科  187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序梗 粗壮, 较短, 具 1 一 2 枚鞘状 苞片;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背面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3 毫米; 花 较大, 倒置; 萼片紫 绿色, 具 紫褐色 斑纹, 背 面背疏 短 柔毛, 具 1 脉; 中萼片 卵形, 凹陷, 长 8 毫米, 宽 4 毫米, 向先端 渐尖, 与花 瓣點合 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斜长 圆形, 长 9 毫米, 宽 3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瓣绿 白色, 具紫 褐色 斑纹, 斜半 卵形, 镰状, 长 8 毫米, 中部宽 4 毫米, 较薄, 基部 收狭, 上部 渐尖, 无毛, 具 1 脉; 唇瓣 白色, 向前 伸展, 成 Y 字形, 长达 17 毫米, 前 部明显 扩大, 宽倒 卵形, 长 6 毫米, 宽 11 毫米, 2 裂, 其 裂片倒 卵形, 宽达 4 毫米, 先 端钝, 外 侧边缘 波状, 它们 呈锐角 叉开; 中 部收狭 成爪, 爪长 7 毫米, 其 前部两 侧各具 4 一 5 条 不等长 的 流苏或 流苏状 的齿, 其 后部两 侧各具 4 一 5 个波 状齿, 而背 面还具 1 条 纵向、 细长的 脊状 突起; 基部稍 扩大并 凹陷呈 近球形 的囊, 其 囊长约 3 毫米, 囊内近 末端具 2 枚肉 质、 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顶部 3 浅 裂的胼 胝体, 蕊柱 粗短, 长 2.5 毫米, 前面具 2 枚 三 角状线 形的附 属物, 附属物 片状, 向上 弯曲, 先 端钝; 花药 卵状披 针形, 长约 6 毫 米, 先端 渐尖; 蕊喙 颇大, 倒 卵形, 长 3 毫米, 上部宽 2 毫米, 直立, 2 裂, 叉状; 柱 头 1 个, 大, 近 圆形, 位 于蕊喙 前面正 中央。 花期 7 — 9 月。 产 云南南 部至西 南部; 生 于海拔 480 — 1250 米的山 坡或沟 谷密林 下及岩 石上。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 广西。 不丹、 泰国 也有。 2. 艳丽 齿唇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4: 6-8 艳丽 开唇兰 (西 藏植 物志) Anoectochilus moulmeinensis (Par. et Rchb. f. ) Seidenf. (1971, 1978*); 西 藏植物 志 (1987)、 K. Y. Lang (1989);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高 黎贡 山植物 (2000). Etaeria moulmeinensis Par. et Rchb. f . (1874); Zeuxine moulmeinensis ( Par. et Rchb. f . ) Hook. f. ( 1890) et ( 1894) * ; Anoectochilus muLtiflorus Rolfe ex Downie (1925); Rolfe (1926); Gagnep. in Lecomte (1933); Odontochilus multiflorus ( Rolfe et Downie) T. Tang et F. T. Wang ( 1936) ; O. moulmeinensis (Par. et Rchb. f . )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K. Y. Lang (1983). 植株高 20 — 3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肉质, 甸匐, 粗壮,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粗壮, 无毛, 具 5 — 7 枚叶。 叶片 长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5 — 8 厘米, 宽 2 — 3 厘米, 先 端 渐尖, 基部 楔形, 上面 绿色, 沿 中肋具 1 条白 色的宽 条纹, 背面灰 绿色, 具柄; 叶抦 长 1 一 2. 5 厘米, 下 部膨大 成抱茎 的销。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10 余朵 较疏散 的花, 长 5 — 12 厘米, 花序轴 和花序 梗被短 柔毛, 花序 梗上具 1 一 3 枚 淡红色 的鞘状 苞片; 花 苞片卵 形或 卵状披 针形, 淡 红色, 先端 渐尖, 和 子房近 等长, 背 面被短 柔毛; 子房圆 柱形, 紫 绿色,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花中 等大, 倒置; 萼 片和花 瓣的背 面淡红 色, 萼片宽 卵形, 锐尖, 背 面疏被 柔毛, 具 1 脉; 中萼片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长 7 毫 米, 宽约 4 毫米,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稍 偏斜, 较 中萼片 稍长和 稍宽; 花 瓣为 阔的半 卵形, 长 7 毫米, 宽约 3. 5 — 4 毫米, 1 脉, 极不 等侧, 先端 骤狭成 弯曲的 细 尖头, 无毛; 唇瓣 白色, 呈 T 字形, 前 部明显 扩大并 2 裂, 裂 片近倒 卵形, 外侧边 缘具不 整齐的 细齿, 它们呈 180° 叉开, 中部具 长不及 2 毫米的 短爪, 爪边缘 全缘; 基部 
188  云南 植物志  扩大 并凹陷 成囊, 囊内 中央具 1 枚 纵向的 隔膜状 褶片, 在褶片 两侧、 囊的 近基部 两侧各 具 1 枚 肉质、 卵 圆形、 顶部 具细圆 齿及基 部具短 柄的胼 胝体; 蕊 柱短, 长 3 — 3. 5 毫米, 前面 两侧具 翼状附 属物; 花药 卵形, 长 3.5 毫米, 先端 渐尖; 蕊喙 直立, 叉状 2 裂; 柱 头 2 个, 位于蕊 喙基部 两侧。 花期 8 — 10 月。 产 贡山、 玉溪、 思茅; 生 于海拔 1380 — 1800 米的山 坡或沟 谷阔叶 林中。 分 布于西 藏 (墨脱 )、 贵州、 四川、 广西。 泰国、 缅甸 也有。 - 3. 小 齿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44: 9-12 Anoectochilus crispus Lindl. (1857); King et Pantl. (189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Odontochilus crispus (Lindl. ) Hook. f. (1890) et (1894) * . 植株高 6 — 2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肉质, 匍匐,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柱 形, 无毛, 具 3 — 5 枚叶。 叶片 卵形, 长 1.2 — 1.5 厘米, 宽 0.9 — 1.2 厘米, 上 面暗绿 色, 背面淡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 部圆钝 或骤狭 成柄; 叶柄长 5 — 6 毫米, 下部膨 大成抱 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1 一) 3 — 8 朵花, 花序轴 和花序 梗被短 柔毛, 花序 梗带紫 红色, 具 1 一 2 枚鞘状 苞片; 花 苞片带 紫色, 披针' 形, 先端 渐尖, 和 子房近 等长, 背面 被短柔 毛;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花绿 白色, 倒置, 长 1.8 — 2 厘 米; 萼片 绿色, 近 等大, 背 面被短 柔毛, 具 1 脉; 中 萼片狭 卵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6 毫 米, 宽约 2.3 毫米, 先 端渐尖 并向上 反曲,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斜长椭 圆形, 长 6.5 毫米, 宽 2.7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花瓣 绿色, 镰状三 角形, 长 6 毫米, 中 部宽约 2 毫米, 1 脉, 基部 收狭, 先端骤 狭并具 尖头, 极不 等侧, 无毛; 唇瓣 白色, 呈 Y 字 形, 长 1.3 厘米, 向前 伸展或 从基部 反折; 前 部明显 扩大成 圆形、 长约 2 毫米、 并 2 裂 的片, 裂 片长圆 形至倒 卵形, 宽约 3 毫米, 外 侧边缘 具细圆 齿或细 锯齿; 中部收 狭成长 约 4 毫米 的爪, 爪的 两侧边 缘具细 圆齿、 内卷; 基部稍 扩大并 凹陷呈 囊状, 在囊 内中央 具 1 枚 纵向的 褶片, 在褶 片基部 处的两 侧各具 1 枚 肉质、 近 圆形、 边缘具 圆齿和 基部具 短 柄的胼 胝体, 蕊柱 粗短, 前面 两侧具 2 枚 纵向的 片状附 属物; 蕊 喙短, 直立, 叉状 2 裂; 柱头 2 个, 位于蕊 喙基部 两侧。 花期 8 — 10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1800 米的山 坡阔叶 林中。 分布 于西藏 (察 隅、 墨脱 )。 锡金、 印 度 东北部 也有。 4. 齿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45: 1-4 云南 齿唇兰 (图鉴 ), 二囊开 唇兰、 二囊齿 唇兰、 黄花 齿唇兰 (台湾 ), 白线 开唇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Anoectochilus lanceolatus Lindl. ( 1840); King et Pantl. ( 1898 )*; Seidenf. (1978)*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Odontochilus lanceolatus (Lindl. ) Bl. (1858)*; H. Hara et al. (1978); O. yunna- nensis Rolfe (1903); 图鉴 (1976)、 O. bisaccatus Hayata (1914)*; 台湾兰 科植物 (1976)* ;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 1990); 0. densiflorus (Mansf. ) T. Tang et F. T. Wang ex Merr. et Mete. (1945); Anoectochilus bisaccatus Hayata (1914) * ; 台湾 兰科 植物彩 色图志 (1996); A. densiflorus Mansf. ( 1930); Pristiglotlis bisaccatus 
兰 科  189  图版 45 1-4. 齿唇兰 Anoectochilus lanceolatus Lindl. , 1. 花, 2. 侧 萼片的 背面, 3. 中 萼片和 花辦, 4. 唇瓣 囊内胼 胝体的 形状; 5—7. 滇南 开唇兰 A. burmannicus Rolfe, 5. 全株, 6. 花, 7. 中 萼片和 花瓣; 8 — 11. 金线兰 A. roxburghii (Wall. ) Lindl. , 8. 花, 9. 侧 萼片、 花 瓣和屮 萼片, 10. 距纵剖 面示胼 胝休的 形状和 位置, 11. 蕊 柱侧面 观示花 药、 蕊喙、 柱 头和蕊 柱的附 属物。 
190  云南 植物志  (Hayata) Nackejima (1975). 植株高 15 — 3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肉质, 匍匐,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柱 形, 无毛, 具 4 一 5 枚叶。 叶片 卵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1.5 — 8 厘米, 宽 1 一 5 厘米, 上面暗 绿色, 中肋 和侧脉 有时色 较浅, 背面淡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 部宽楔 形或钝 圆, 歪斜, 基 部骤狭 成柄; 叶柄长 9 一 20 毫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3 — 10 余 朵花, 花序轴 和花序 梗被短 柔毛, 花序 梗短, 具 1 一 2 枚鞘状 苞片; 花苞片 披针形 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背面被 短柔毛 或近于 无毛, 基部边 缘具细 睫毛, 比子 房长或 短; 子房圆 柱形, 紫 绿色, 常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9 一 10 毫米; 花 较大, 黄色, 倒 置; 萼片黄 绿色, 无毛, 具 1 脉; 中萼片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4 一 6 毫 米, 宽 3 — 4 毫米, 先端 渐尖成 尾状或 稍钝,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斜卵状 椭 圆形, 长 6 — 7. 5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稍钝; 花 瓣带绿 白色, 半 卵形, 长 4 一 6 毫米, 中部宽 2. 5 — 4 毫米, 基部 收狭, 上部 骤狭成 细长的 钝头, 1 脉, 极不等 侧; 唇瓣金 黄色, 呈 Y 字形, 长 1.8 — 2 厘米, 前 部明显 扩大并 2 裂, 裂 片楔状 长圆形 或倒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宽 4 一 4. 5 毫米, 叉开, 全缘 或外侧 边缘略 波状; 中 部具长 4 一 6 毫米 的爪, 爪狭, 两侧边 缘各具 4 一 7 '(— 9) 条流 苏状的 裂条; 基部 略扩大 并凹陷 成圆 球形、 长约 3 毫米、 末短 2 浅裂 的囊, 囊内 中央具 1 枚 片状纵 隔膜, 在隔膜 两侧、 囊 的近基 部各具 1 枚 刺状、 线状 披针形 且常钩 曲的胼 胝体; 蕊柱 很短, 前面两 侧各具 1 枚三角 形的附 属物; 蕊 喙宽, 扭曲, 2 叉状; 柱头 2 个, 离生, 大, 位 于蕊喙 基部前 方。 花期 6 — 9 月 。 产 贡山、 勐海、 勐腊、 景洪; 生 于海拔 1800 米 以下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于 广西、 广东、 台湾。 锡金、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緬甸、 泰国、 越 南均有 分布。 5. 短柱 齿唇兰 (中 国植 物志) Anoectochilus brevistylus (Hook. f. ) Ridl. (1907); Seidenf. (1975, 1978*, 1992); 中国 植物志 (1999). Odontochilm brevistylus Hook, f . (1890) et (1894)*; Anoectochilus tongkinensis Gagnep. (1931) et in Lecomte (1834) . 植株高 12 — 18 厘米。 根状莲 伸长, 具节, 肉质, 匍匐,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柱 形, 直径 3 — 4 毫米, 无毛, 具 4 一 5 枚叶。 叶片 斜卵状 披针形 或长椭 圆形, 长 2. 5 — 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上面暗 绿色, 背面淡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部宽 楔形或 钝圆, 歪斜, 基 部骤狭 成柄; 叶抦长 1 一 1.5 厘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5 — 9 朵 疏散的 花, 长 4 一 7 厘米, 花序轴 和花序 梗被短 柔毛, 花序 梗短, 具 1 一 2 枚鞘状 苞片; 花苞片 披 针形, 长达 1.5 厘米, 先端 渐尖, 下部 的比子 房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10 毫米; 花 较大, 白色或 黄色, 倒置; 萼片黄 绿色, 背 面被短 柔毛, 具 1 脉; 中萼片 卵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6 — 6. 5 毫米, 宽 4 一 4. 5 毫米, 先端 急尖, 与花瓣 黏合呈 兜状; 侧 萼片略 张开, 斜 卵状椭 圆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3. 5 — 3. 7 毫米, 先端 稍钝; 花瓣 白色, 斜半 卵形, 镰状, 无毛, 长 6 — 6. 5 毫米, 中 部宽约 3 毫米, 基部 收狭, 上 部 渐狭, 具长的 尖头, 1 脉, 极不 等侧; 唇 瓣向前 伸展, 白色或 黄色, 呈 Y 字形, 长 16 — 18 毫米; 前部 明显扩 大成横 椭圆形 的片, 片长 6 毫米, 宽 8 毫米, 2 裂至 中部, 裂 
兰 科  191  片椭 圆形, 呈锐角 叉开, 宽 4 毫米, 先 端钝, 外 侧边缘 波状; 中 部具长 6 — 8 毫米 的爪, 爪 前部两 侧各具 4 一 5 条流苏 状的短 裂条, 后部两 侧具波 状齿或 锯齿; 基 部略扩 大并凹 陷成 圆球形 的囊, 囊内 中央具 1 枚 较低的 隔膜, 在隔膜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 肉质、 向下弯 曲、 顶 部近截 平的胼 胝体; 蕊柱 粗短, 长约 3 毫米, 前面两 侧各具 1 枚 片状附 属物; 花 药短, 卵形, 钝; 花粉团 2 个, 具长 三角形 的柄, 末端具 1 枚狭椭 圆形的 粘盘; 蕊喙 宽, 2 叉状; 柱头 2 个, 离生, 位于蕊 噪基部 两侧。 花期 8 月。 产云南 (据 《中 国植 物志》 ); 生 于海拔 1700 — 19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 泰国、 越南、 马来西 亚也有 分布。 6. 耿马 齿唇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Anoectochilus gengmanensis K. Y. Lang (1996)* ;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18 — 22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肉质, 匍匐,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柱 形, 粗壮, 直径约 5 毫米, 微被短 柔毛, 具 5 — 6 枚叶。 叶片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3 — 6. 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上面暗 绿色, 中肋和 2 — 4 条 侧脉带 白色, 背面淡 绿色, 先端急 尖, 基部 歪斜, 宽 楔形或 钝圆, 骤狭 成柄; 叶柄长 1.5 — 3 厘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朵花, 花序轴 和花序 梗被短 柔毛, 花序 梗上具 2 — 3 枚鞘状 苞片; 花苞片 淡 红色,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下部的 与子房 等长; 子房圆 柱状访 锤形, 扭转, 被短 柔毛, 连花 梗长约 10 — 12 毫米; 花淡 红色, 不甚 展开, 倒置; 萼片背 面被短 柔毛, 具 1 脉; 中萼片 卵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4 毫米, 宽 3 毫米, 凹陷呈 舟状, 先端 稍钝,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略 张开, 卵状椭 圆形, 长 5.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先端 稍钝; 花 瓣斜倒 卵形, 长 4.5 毫米, 中 部宽约 2.2 毫米, 基部 收狭, 先端 钝, 1 脉, 不 等侧; 唇 瓣向前 伸展, 呈 Y 字形, 长约 6 毫米; 前部 明显扩 大成横 长圆形 的片, 片长 3 毫米, 宽 5 毫米, 2 叉裂, 裂片四 方形, 长 3 毫米, 宽 2.2 毫米, 外侧边 缘具细 圆齿; 中 部收狭 成长约 1 毫米 的爪, 爪两侧 全缘; 基部 凹陷成 圆球形 的囊, 囊内 中央具 1 枚纵向 隔膜, 在 隔膜两 侧各具 1 枚 肉质、 长 圆形、 先端 钝的胼 胝体; 蕊柱粗 短, 前面 在柱头 之下具 2 枚狭长 圆形的 片状附 属物; 花药宽 三角状 卵形; 蕊喙 直立, 宽, 2 叉状; 柱头 2 个, 离生, 近 圆形, 位于蕊 喙基部 两侧。 花期 8 月。 产耿马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5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7. 西南 齿唇兰 (图鉴 ) 西南 开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Anoectochilus elwesii ( Clarke ex Hook. f. ) King et Pantl. ( 1898)*; Seidenf. et Smitin. (1959); Seidenf. (1978*, 1992); K. Y. Lang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Odontochilus elvuesii Clarke ex Hook. f. (1890) et (1894)* ; 图鉴 (1976)* ; Cysto- pus purpureas C. S. Leou ( 1992) * ; Anoectochilus purpureas (C. S. Leou) S. S. Ying (1996). 植株高 12 — 25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肉质, 匍匐,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或 上升, 圆 柱形, 较 粗壮, 直径约 3 毫米, 无毛, 具 6 — 7 枚叶。 叶片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5 — 5 厘米, 宽 1 一 3 厘米, 上 面暗紫 色或深 绿色, 有时具 2 条 带红色 的脉, 背 面淡红 
192  云南 植物志  色或淡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部 钝圆, 骤狭 成柄; 叶柄长 0.5 — 2 厘米, 下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2 — 4 朵疏散 的花, 花序轴 和花序 梗被短 柔毛, 花序梗 较长, 具 1 一 3 枚鞘状 苞片; 花苞 片小, 卵形, 长 5 毫米, 先端渐 狭成短 尖头, 背 面被短 柔毛, 远比子 房短;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被短 柔毛, 连花 梗长达 13 毫米; 花大, 长约 4 厘米, 倒置; 萼片绿 色或为 白色, 先端和 中部紫 红色, 背 面被短 柔毛, 具 1 脉; 中萼片 卵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7 毫米, 宽约 4 毫米, 先端 渐尖, 从 先端至 下部具 2 条粗的 紫红色 条纹, 与花 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略 张开, 斜 卵形, 长 1 厘米, 宽 6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白色, 斜 半 卵形, 镰状, 长 7 毫米, 中部宽 4 毫米, 基部 收狭, 上部 渐狭, 具长 或短的 尖头, 1 脉, 极不 等侧, 无毛; 唇瓣 白色, 向前 伸展, 呈 Y 字形, 长 1.5 厘米; 前 部明显 扩大, 2 裂, 裂片 长方形 或近半 圆形, 长约 1 厘米, 宽 5 毫米, 顶部和 外侧边 缘具波 状齿; 中 部具长 5 — 7 毫米 的爪, 爪暗 紫色, 其 前部两 侧各具 4 一 5 条短流 苏状的 锯齿, 后 部两侧 具细 圆齿; 基部 略扩大 并凹陷 成球形 的囊, 囊长约 3.5 毫米, 末端 2 浅裂, 囊内 中央具 1 枚隔 膜状的 褶片, 在 摺片两 侧各具 1 枚 肉质、 近四 方形、 顶部凹 陷的胼 胝体; 蕊柱粗 短, 长约 4 毫米, 前面两 侧各具 1 枚近长 圆形的 片状附 属物, 附属物 平行, 上部 渐狭成 披 针形向 上指的 尖头; 花药狭 卵形, 长 4 毫米, 先端 渐尖, 药 隔厚; 花粉团 棒状, 长 3 毫米, 具 1 枚短 的花粉 团柄, 末端 共同具 1 枚狭披 针形的 (长 1.5 毫米) 點盘; 蕊喙 小, 直立, 2 叉状; 柱头 2 个, 离生, 大, 近 圆形, 位于蕊 嫁前方 基部。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镇康、 勐腊; 生 于海拔 1500 米以 下的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台湾。 锡金、 不丹、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泰国、 越 南均有 分布。 8. 滇南 开唇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45: 5 — 7 Anoectochilus burmanicus Rolfe ( 1922); Seidenf. et Smitin. ( 1959); Seidenf. (1978*, 1992);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20 — 30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具节, 肉质, 匍匐,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柱 形, 较 粗壮, 直径约 5 毫米, 无毛, 具 3 — 6 枚叶。 叶 片卵形 或卵椭 圆形, 长 4 一 8 厘 米, 宽 2. 5 — 5 厘米, 上面暗 绿色, 无 金色或 白色的 网纹, 背面淡 红色, 先端 急尖, 基 部钝, 歪斜, 骤狭 成柄; 叶柄长 1.5 — 2. 5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数疏生 的花, 花序轴 和花序 梗被短 柔毛, 花序 梗长, 长达 14 厘米, 淡 红色, 具 2 — 3 枚 淡红 色鞘状 苞片; 花 苞片淡 红色, 卵状披 针形, 长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子房圆 柱形, 不 扭转,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2 — 15 毫米; 花 较大, 不 倒置; 萼 片淡红 色, 背 面被短 柔毛, 具 1 脉; 中 萼片宽 卵形, 四陷呈 舟状, 长 5 — 6 毫米, 宽 4. 5 — 5 毫 米, 先 端钝,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 萼片斜 的长椭 圆形, 略 张开, 长 6 — 7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花瓣黄 白色, 膜质, 斜 的宽半 卵形, 镰状, 长 5 — 6 毫米, 中部 宽约 4 毫米, 先端 渐狭, 钝头, 1 脉, 极不 等侧; 唇瓣 黄色, 向前 伸展, 呈 Y 字形, 长 1.5 — 2 厘米; 前 部明显 扩大, 2 裂, 裂片狭 长圆形 或倒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宽 2 — 2.3 毫米, 先 端钝, 叉开成 锐角; 中 部具长 5 — 9 毫米 的爪, 爪两侧 具细圆 齿或近 全缘; 基 部凹陷 成圆锥 状距, 距向上 伸展, 长 3. 5 — 4. 5 毫米, 基部宽 2 — 2. 5 毫米, 末 端钝, 内面基 部近距 口处具 2 枚胼 胝体, 胼胝 体近椭 圆形, 无柄; 蕊 柱宽, 长 3 毫米, 前面两 
兰 科  193  侧各具 1 枚宽的 片状附 属物; 蕊喙 直立, 2 叉状; 柱头 2 个, 离生, 椭 圆形, 位 于蕊喙 基 部两侧 之下。 花期 9 一 12 月。 产 勐腊、 绿春; 生 于海拔 1050 — 2150 米的山 坡或沟 谷常绿 阔叶林 或季雨 林下。 缅 甸、 老挝、 泰国 也有。 9. 屏边 金线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Anoectochilus pingbianensis K. Y. Lang (1996)* ;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15 — 18 厘米。 根状茎 伸长, 匍匐, 肉质,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直立, 圆柱 形, 直径 3 — 4 毫米, 无毛, 具 4 一 5 枚叶。 叶片 卵形, 长 3 — 4. 5 厘米, 宽 2 — 3 厘米, 上面暗 绿色, 具金 红色、 带绢 丝光泽 的美丽 网脉, 背 面淡绿 色或淡 红色, 先端 急尖, 基 部 圆钝, 稍 歪斜, 骤狭 成柄; 叶柄长 1.5 — 2 厘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多 数花, 花序 轴和花 序梗被 柔毛, 花 序梗具 2 — 3 枚 淡红色 的鞘状 苞片; 花 苞片粉 红色, 卵状披 针形, 长 10 — 13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面被 柔毛;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扭转, 密 被 柔毛, 连 花梗长 10 — 12 毫米; 花 倒置; 萼片粉 红色, 背面被 柔毛, 具 1 脉: 中萼片 卵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6 毫米, 宽 4 毫米, 先端 急尖,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 片斜的 长椭 圆形, 张开, 长 8 毫米, 宽约 3.5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瓣 白色, 斜的 卵形, 长 6 毫 米, 中 部宽约 2 毫米, 先端 急狭, 基部稍 收狭, 无毛, 1 脉, 不 等侧; 唇瓣 白色, 向前 伸展, 倒三 角形, 长于 萼片; 前 部明显 扩大, 宽达 11 毫米, 2 裂, 裂 片狭长 圆形, 长 5.5 毫米, 宽 1.2 毫米, 先 端钝, 叉开成 180°, 它们 中间具 1 枚小 突尖; 中部具 长而宽 的爪, 爪长 2.8 毫米, 其不裂 部分为 卵形, 它的下 部宽约 2 毫米, 两 侧各具 5 — 6 条长 短不一 的丝状 流苏; 基部 凹陷成 圆锥状 的距, 距 下垂, 与子房 并行, 长 3. 5 — 4 毫米, 基 部宽约 2 毫米, 末 端钝, 内面有 2 枚 肉质、 狭椭 圆形、 具短 柄的胼 胝体; 蕊柱 粗短, 长约 3 毫米, 前面两 侧各具 1 枚 片状附 属物; 蕊喙 宽短, 两 侧各具 1 枚 小齿, 先端 2 叉 状; 柱头 2 个, 离生, 近 圆形, 位于蕊 嫁基部 两侧。 花期 10 月。 产屏边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00 米的 山坡或 沟谷常 绿阔叶 林下。 10. 金线兰 (中 国植 物志) 图版 45: 8-11 花叶 开唇兰 (图鉴 ), 金丝线 (广西 ) Anoectochilus roxburgii (Wall. ) Lindl. (1839, 1840) ; Bl. ( 1858) * ; Hance (1887);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 Rolfe (1903) excl. A. Henry 1626; Schltr. (1919), excl. loc. Formosa; Gagnep. in Lecomte (1933); S. Y. Hu (1972) excl. A. Henry 1626; 图鉴 (1976)*; 海南 植物志 (1997)*; H. Hara et al. (1978); Seidenf. (1992); 浙江 植物志 (1993)、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福建 植物志 (1995)、 中国植 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hrysobaphus roxburghii Wall. ( 1826) * ;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Lindl . ex Wall. (1832) , nom. nud. 植株高 8 — 18 厘米。 根状茎 匍匐, 伸长, 肉质, 具节。 茎 直立, 肉质, 圆 柱形, 具 2 — 4 枚叶。 叶片卵 形或卵 圆形, 长 1.3 — 3. 5 厘米, 宽 0.8 — 3 厘米, 上 面暗紫 色或黑 紫色, 具 金红色 带有絹 丝光泽 的美丽 网脉, 背 面淡紫 红色, 先端 急尖或 稍钝, 基 部近截 形或 圆形, 骤狭 成柄; 叶柄长 4 一 10 毫米。 基 部扩大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2 — 6 朵 
194  云南 植物志  花, 长 3 — 5 厘米; 花 序轴淡 红色, 和花 序梗被 柔毛。 花 序梗具 2 — 3 枚鞘状 苞片; 花苞 片淡 红色, 卵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长 6 — 9 毫米, 宽 3 — 5 毫米, 先端长 渐尖, 短于 子房; 子 房长圆 柱形, 不 扭转, 被 柔毛, 连 花梗长 10 — 13 毫米; 花白 色或淡 红色, 不 倒置; 萼片 背面被 柔毛, 中萼片 卵形, 凹陷成 舟状, 长约 6 毫米, 宽 2. 5 — 3 毫米, 先端 渐尖,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偏斜的 近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7 — 8 毫米, 宽 2. 5 — 3 毫米, 先端 稍尖; 花 瓣近镰 刀形, 与 中萼片 等长; 唇瓣 长约. 12 毫米, 成 Y 字 形, 前部 扩大并 2 裂, 裂片长 圆形或 楔状长 圆形, 长约 6 毫米, 宽 1.5 毫米, 全缘, 先 端钝; 中部 具爪, 爪长 4 一 5 毫米, 每侧具 6 — 8 条流 苏状细 裂条; 基部 具圆锥 状距, 距 长 5 — 6 毫米, 上 举指向 唇瓣, 末端 2 浅裂, 内侧在 靠近距 口处具 2 枚肉 质的胼 胝体; 蕊 柱短, 长约 2.5 毫米, 前面两 侧各具 1 枚宽的 片状附 属物; 花药 卵形, 长 4 毫米; 蕊 橡 直立, 叉状 2 裂; 柱头 2 个, 离生, 位于蕊 喙基部 两侧。 花期 (8 —) 9-11 (-12) 月。 产 贡山、 梁河、 勐海、 勐腊、 景洪、 麻 栗坡、 砚山; 生 于海拔 650 — 1800 米 的常绿 阔 叶林、 季雨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 四川、 广西、 广东、 海南、 湖南、 福建、 江 西、 浙江。 印 度西北 部至东 南部、 尼泊 尔、' 不丹、 锡金、 孟加 拉国、 斯里 兰卡、 老挝、 泰国、 越南、 日 本均有 分布。 全草 入药, 有 滋补、 止痛、 镇咳的 功效。 用于 跌打、 咳嗽、 肾虚。 11. 滇越 金线兰 (中 国植 物志) Anoectochilus chapaensis Gagnep. (1931) et in Lecomte ( 1933) * ; Seidenf. (1975, 1992);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12 — 18 厘米。 根状 茎匍匐 ,- 伸长, 肉质, 具节, 节上 生根。 茎 上升或 直立, 圆 柱形, 粗 2. 5 — 3 毫米, 无毛, 具 4 一 5 枚叶。 叶片斜 卵形, 长 2 — 5 厘米, 宽 1.5 — 3.5 厘米, 上面黑 绿色, 具 金红色 带有絹 丝光泽 的美丽 网脉, 背面淡 绿色, 先端 急尖, 基 部钝, 不 等侧, 骤狭 成柄; 叶柄长 8 — 10 毫米, 基 部扩大 成抱柄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2 — 7 朵 较疏生 的花, 长 2 — 5 厘米;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序梗 较长, 被短 柔毛, 具 2 — 3 枚疏生 的淡红 色鞘状 苞片; 花 苞片淡 红色, 卵状披 针形, 长 6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背 面被短 柔毛,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不 扭转,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10 — 13 毫米; 花 较大, 白色, 长达 2.5 厘米, 不 倒置; 萼片背 面被短 柔毛, 具 1 脉; 中萼片 卵形, 凹陷 成 舟状, 长约 6 毫米, 宽 3.5 毫米, 先端 渐尖,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 片偏斜 的卵状 长 圆形, 张开, 长 6 毫米, 宽 3 毫米, 向先端 渐狭, 钝; 花 瓣斜半 卵形, 镰状, 长 6 毫 米, 中部宽 3 毫米, 基部 收狭, 先端 稍钝, 具 1 脉, 极不 等侧; 唇瓣 上举, 长 10 — 12 毫米, 成 Y 字形, 前 部明显 扩大并 2 裂, 裂片倒 卵状三 角形, 长 8 — 9 毫米, 顶部宽 6 — 7 毫米, 先端 钝圆, 边 缘具细 圆齿; 中部 具爪, 爪长 5 — 6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其前 部两 侧各具 2 条短 流苏, 后部两 侧各具 1 枚长 方形其 边缘具 细钝齿 的片; 基部具 圆锥状 距, 距 上举, 长 4 一 5 毫米, 基 部宽约 2.5 毫米, 末端 钝尖, 内面 中部具 2 枚胼 胝体; 蕊 柱短, 前面两 侧各具 1 枚 宽的附 属物; 花药三 角形, 长 3 毫米; 蕊喙 直立, 长 圆形, 叉状 2 裂; 柱头 2 个, 离生, 位于蕊 喙基部 两侧。 花期 7 — 8 月。 产 屏边; 生 于海拔 138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于 越南。 
195  (五) 绶 草亚族 Subtrib. Spiranthinae Lindl. 地 生或罕 有附生 草本, 地下 常具成 簇的、 肥厚 的肉质 块根。 茎短, 包 藏于簇 生的叶 基 之内。 叶 基生, 席卷 式的, 草质, 通常 有柄, 无 关节。 花 葶从叶 丛中央 抽出; 总状或 穗状 花序具 数花至 多花; 花 较小, 扭转; 唇瓣基 部常有 2 枚内向 的小裂 片或附 属物; 花 药生 于蕊柱 背侧, 常 直立; 花粉团 4 个, 粒 粉质, 柔软, 具较 短的花 粉团柄 或否, 花粉 团柄从 花药顶 端伸出 连接于 點盘; 蕊 椽大, 直立, 与 花药近 等长; 柱头 1 或 2 个。 约有 30 余属, 主要 分布于 美洲, 特 别是南 美洲。 我国有 2 属。 云南产 1 属。 20. 绶草属 Spiranthes L. C. Rich. 地生 草本。 根 数条, 肉质, 指状, 簇生。 叶 基生, 多少 肉质, 叶片 线形、 椭 圆形或 宽 卵形, 罕 为半圆 柱形, 基部下 延成柄 状鞘。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多数 密生的 小花, 通常 排列为 螺旋状 扭转的 穗状; 花小, 不完全 展开, 倒置; 萼片 离生, 近 相似; 中 萼片直 立, 与花 瓣點合 呈充; 侧萼片 基部常 下延而 偏胀, 有时呈 囊状; 花瓣斜 菱状长 圆形, 先 端钝; 唇瓣基 部四陷 且围抱 蕊柱, 常有 2 枚胼 胝体, 有时具 短爪, 不裂或 3 裂, 边缘常 成皴 波状; 蕊 柱短或 稍长, 圆 柱状或 棒状, 基部 无蕊柱 足或具 长的蕊 柱足; 柱头 2 个, 位 于蕊喙 的下方 两侧; 蕊 喙短或 较长, 直立, 2 裂; 花药位 于蕊柱 背侧, 直立, 2 室; 花粉团 2, 粒 粉质, 具 短的花 粉团柄 和窄的 黏盘。 蒴果卵 形或长 圆形, 直立。 约 50 种, 广布于 亚洲、 北 美洲、 南 美洲、 大 洋洲、 欧 洲和非 洲温带 地区。 我国南 北各 省区有 1 种, 云南 也产。 1. 绶草 (中国 种子植 物科属 辞典) 图版 46: 1-4 盘龙参 (植物 名实图 考), 主 辽参、 龙抱柱 (天 宝本草 ), 龙缠柱 (福建 ), 扭兰 (广西 ), 盘 龙棍、 红龙 抱柱、 盘龙花 (江西 ), 盘龙箭 (陕西 ), 九 龙蛇、 笑 天龙、 左转 草 (贵州 ) 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 Ames (1908); Hubb. (1937); Merr. et Chun (1940); Kitamura in Kihara (1955); 中 国种子 植物科 属词典 (1958); Tuyama in Hara (1966); Garay et Sweet (1974); 台湾兰 科植物 (1975)、 秦岭 植物志 (1976广 ;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1990); 台湾 植物志 (1978)*; H. Hara et al. ( 1978); Seidenf. (1978)* ; Barretto et Sayes (1980)*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K. Y. Lang (1989, 1992); K. Y. Lang et Z. H. Tsi (1992); 安徽植 物志: (1992)* ; 浙江 植物志 (1993)* ; 独龙江 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et J. L. Lu (1994); 福建 植物志 (1995);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Neottia sinensis Pers. (1807); N. australis R. Br. ( 1810) ; N . amoena M. v. Bied. (1819); Spiranthes australis Lindl. (1824)* ; S. amoena (M. v. Bieb. ) Spreng (1826) ; S . australis ( R. Br.) Lindl. var. suishaensis Hayata (1916); S . suishaensis Schltr. (1921); S. sinensis var. amoena ( M. v. Bieb. ) H. Hara (1969); S . lancea 
图版 46 1—4. 缓草 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 Ames, 1, 2. 全草, 3. 花, 4.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和 唇瓣; 5—6. 大理错 兰 Corybas taliensis T. Tang et F. T. Wang, 5. 全株, 6. 萼片、 花辦和 唇辦。 
兰 科  197  auct. non Backer, Bakh. f. et V. Steenis: 图鉴 (1976)*. 植株高 13 — 30 厘米。 根 数条, 指状, 肉质, 簇 生于茎 基部。 茎短, 直立, 近基部 生 2 — 5 枚叶。 叶 片宽线 形或宽 线状披 针形, 稀狭长 圆形, 伸展, 长 3 — 10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鞘, 在茎 上部的 叶退化 成麟片 状销。 花茎 直立, 长 10 — 25 厘米, 上部 被腺状 柔毛或 无毛; 总 状花序 具多数 密生的 小花, 长 4 一 10 厘米, 呈 螺旋状 扭转;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下部 的长于 子房; 子房 坊 捶形, 扭转, 被腺状 柔毛, 连 花梗长 4 一 5 毫米; 花小, 紫 红色、 粉 红色或 白色, 在 花序 轴上成 螺旋状 排生; 萼片 的下部 靠合, 中萼 片狭长 圆形, 舟状, 长 4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端 稍尖, 与花瓣 點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偏斜, 披 针形, 长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端 稍尖; 花瓣斜 菱状长 圆形, 先 端钝, 长 4 毫米; 唇 瓣宽长 圆形, 长 4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端 极钝, 伸展, 前 半部上 面边缘 具强烈 的皴波 状啮齿 并具长 硬毛, 基部 凹陷呈 浅 囊状, 囊内具 2 枚胼 胝体。 花期 7 — 8 月。 产云南 大部分 地区; 生 于海拔 3400 米 以下的 山坡、 田边、 草地、 灌 丛中、 沼泽、 路边或 沟边草 丛中。 分布于 全国各 省区。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蒙古、 朝鲜 半岛、 日本、 阿 富汗、 克 什米尔 地区至 不丹、 印度、 缅甸、 泰国、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澳 大利亚 均有分 布。 全草 人药, 有益阴 清热、 润肺 止咳、 消肿 散结的 功能。 (六) 针花 兰亚族 Subtrib. Acianthinae Schltr. 地生 草本。 地 下常有 球茎状 块茎。 叶 1 一 2 枚, 基 生或生 于茎的 中部, 叶片 通常宽 卵形或 心形, 席 卷式, 草质或 膜质, 无 关节。 花 小或中 等大, 扭转; 唇 瓣有距 或否; 蕊 柱 细长或 粗短, 无翅; 花药生 于蕊柱 顶端; 花粉团 4 个, 纵裂成 2 对, 花 粉团粒 粉质, 不 具花粉 团柄, 有點盘 或否, 有 时粘附 于點质 物上。 共 5 属, 分布于 热带亚 洲和大 洋洲, 少 数种可 达中国 中部和 日本。 我国有 2 属。 云 南产 1 属。 21. • 岂兰属 Corybas Salisb. 地生小 草本, 稀 附生, 地下有 块茎和 细长根 状茎。 茎 纤细, 直立, 部 分位于 地下, 常有棱 或翅, 基部有 膜质筒 状鞘。 叶 1 枚, 叶片 通常心 形或宽 卵形, 常接近 地面, 稀生 于茎 上部, 具 1 一 3 条主脉 和网状 侧脉。 花 单朵, 顶生, 扭转, 几直立 于叶的 基部; 花 苞片 较小, 花梗不 明显; 子 房常具 6 条 纵肋; 中萼片 有爪, 爪的边 缘内卷 并围抱 唇瓣基 部, 形 成管状 结构; 侧萼片 和花瓣 狭小或 丝状, 离生 或不同 程度的 合生; 唇瓣基 部有深 槽并与 中萼片 联合成 管状, 上部 扩大, 展开或 反折, 内 面常有 小乳突 或毛; 距 2 个, 角 状, 或无 距而具 2 个开 启的耳 状物; 蕊柱 较短; 花药 直立; 花粉团 4 个或 2 个而又 2 裂, 粒 粉质, 无花粉 团柄, 有黏 质物或 點盘。 约 100 种, 分布 于大洋 洲和热 带亚洲 及中国 南部。 我国有 3 种。 云南产 1 种。 
198  云南 植物志  1. 大 理错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6: 5-6 Corybas taliensis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 1973); 图鉴 (197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地生小 草本, 植株高 2. 5 — 7. 5 厘米。 块茎近 球形, 直径约 5 毫米。 茎 纤细, 长 2. 5 — 7. 5 厘米。 叶 1 枚, 生 于茎的 上端, 叶片宽 卵形或 心形, 长 8.5—14 毫米, 宽 8 — 10.5 毫米, 先端短 渐尖, 无柄, 基部 抱茎, 两面 无毛, 有 浅色网 状脉;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较子 房长; 花 单朵, 带 紫色; 中萼片 直立, 匙形, 兜状, 长 14 毫米, 宽 6 — 7 毫 米, 先 端近圆 形并有 细尖, 无毛, 具 5 — 6 条 细脉; 侧萼片 和花瓣 相似, 狭 线形或 钻状, 长 8 — 9 毫米, 基部以 上宽约 1.5 毫米, 具 1 脉; 唇 瓣倒卵 圆形, 从中部 下弯, 长约 10 毫米, 上 部宽约 8 毫米, 中央有 1 条半 圆形、 略 肉质的 褶片, 基部有 1 个 大的胼 胝体; 距 2 个, 长约 3.5 毫米, 角状, 蕊 柱长约 2.5 毫米。 花期 9 月。 产 福贡、 大理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150 — 2500 米的 杜鹃树 林下、 苔藓丛 中。 二、 兰族 Trib. Orchideae 地生或 稀腐生 草本。 地下有 种种形 状的块 茎或根 状茎。 茎 直立, 稍 粗壮或 纤细。 叶 1 至 多枚, 基生或 散生于 茎上, 席 卷式, 草质, 基部无 关节。 花序 顶生, 不 分枝, 具数 花或 单花; 花 扭转; 唇瓣 基部常 有距; 花药 以宽阔 的基部 或背部 与蕊柱 完全合 生或融 合; 2 药 室基部 叉开或 分开; 花粉团 2 个或 4 个, 粒 粉质, 由许多 可分的 小团块 组成, 具花粉 团柄, 花粉团 柄由花 药基部 伸出點 附于點 盘上; 點盘 1 或 2, 种种 形状; 蕊喙位 于 两药室 之间; 柱头 1 个或 2 个, 凹陷或 凸出。 约 70 属, 分布于 全球, 以 热带和 北温带 为多。 我国有 3 个亚族 21 属。 云南产 19 属。 (七) 兰亚族 Subtrib. Orchidinae 地生 或腐生 草本。 地下有 种种形 状的块 茎或根 状茎。 茎 直立, 稍 粗壮或 纤细。 叶基 生或 茎生, 草质或 肉质, 有时 具紫色 斑点, 无 关节。 花序 顶生, 具 数花或 多花, 稀单 花; 花 扭转; 唇瓣 基部常 有距; 蕊柱 粗短; 花药直 立或近 直立, 基部 与蕊柱 合生; 花粉 团 2 个或 4 个, 粒 粉质, 由许多 可分的 小团块 组成, 具花粉 团柄, 花粉团 柄由花 药基部 伸出點 附于點 盘上; 蕊 喙位于 叉开的 两药室 之间; 柱头 1 个、 凹陷, 或 2 个、 突出。 共 57 属, 分布于 全球, 以 热带和 北温带 为多。 我国有 19 属。 云南产 18 属。 分属 检索表 1 (34) 柱头 1 个位 于蕊喙 下的凹 穴内, 或柱头 2 个 分离, 多少 具柄并 从蕊喙 之下的 凹穴处 突起或 向外 伸出。 
兰 科  199  2 (17) 头通常 1 个 (舌 唇兰属 Plantamhera 的部 分种具 2 个柱头 者除外 ), 唇瓣基 部通常 具显著 的距, 或 下凹, 或为 囊状。 3 (4) 花粉块 的點盘 藏在同 一个點 囊中; 柱头 1 个; 唇瓣常 具距, 稀无距 22. 红 门兰属 Orchis 4 (3) 花 粉块的 點盘没 有點囊 包着或 非同一 个點囊 包着。 5 (10) 柱 头常不 隆起, 不肥厚 (舌 唇兰属 Plamanthera 的部 分种具 2 — 1 个柱头 者隆起 )。 6 (7) 柱头 和蕊喙 分开; 蕊 喙大, 为 舌状; 叶 1 枚, 基生 23. 舌 場兰属 Hemipilia 7 (6) 柱头和 蕊喙的 下部不 分开; 蕊噪小 的多; 叶 多枚, 茎生。 8 (9) 蕊喙 折叠; 花苞 片多为 叶状; 唇瓣倒 卵形, 全缘或 近全缘 … 24. 苞 叶兰属 Brachycorythis 9 (8) 蕊橡不 折叠; 花苞 片不为 叶状; 唇瓣为 舌状, 一般 肥厚, 不分裂 25. 舌 唇兰属 Platanthera 10 (5) 柱头 隆起, 肥厚。 11 (16) 退 化雄蕊 无柄。 12 (15) 蕊喙能 和柱头 区别; 花 倒置, 唇 瓣位于 下方; 植株 基部具 掌状裂 的肉质 块茎, 或具 肉质、 指状、 横 卧的根 状基; 花大。 13 (14) 點盘 裸露; 唇 瓣先端 微凹, 呈 3 浅裂, 中裂片 较侧裂 片小; 植 株基部 具掌状 裂的肉 质块茎 26. Da 舌兰属 Coeloglossum 14 (13) 點盘被 蕊喙边 缘形成 的蚌壳 状點囊 包着; 唇瓣先 端钝, 不 微凹, 基部两 边各有 1 枚 很小的 裂片; 植株 基部具 指状、 肉质、 横卧的 根状茎 27. 蜻 艇兰属 Tulotis 15 (12) 蕊 喙不能 和柱头 区别; 花不 倒置, 唇 瓣位于 上方; 植 株基部 茎状、 匍 匐的根 状茎; 花很小 28. 反 唇兰属 Smithorchis 16 (11) 退化 雄蕊具 长柄, 线 形或长 圆形, 或大, 卵圆 形或倒 卵形; 蕊喙 消失; 药隔 顶部有 细尖; 花被 靠合呈 兜状; 花 倒置, 唇瓣位 于下方 29. 尖 药兰属 Diphylax 17 (2) 柱头 2 个, 分离, 多少 在蕊喙 之下的 凹穴中 突起; 唇瓣基 部一般 具显著 的距, 少数为 囊状, 有时 平坦。 18 (19) 黏 盘卷成 角状; 蕊 喙短; 柱 头近棍 棒状; 唇瓣通 常无距 30. 角 盘兰属 Herminhmi 19 (18) 點 盘不卷 或有时 稍卷, 但不为 角状; 唇 瓣通常 有距。 20 (27) 蕊喙没 有臂, 鸟嫁 状或四 方形。 21 (26) 蕊喙为 菱状四 方形, 无齿; 植株 基部具 肉质、 不裂或 掌裂的 块茎; 點盘 裸露。 22 (25) 块茎 全缘, 不裂; 柱头 近棍棒 状或椭 圆形。 23 (24) 总状 花序花 不偏向 一侧; 萼片彼 此完全 分离; 叶常为 1 枚, 茎生 31 . 无 柱兰属 Amitostigma 24 (23) 总 状花序 花偏向 一侧; 萼片 彼此在 3/4 以 上紧密 靠合呈 兜状; 叶常 2 — 4 枚, 稀 1 枚, 茎生 32. 兇 被兰属 Neottianthe 25 (22) 块 茎掌状 分裂; 总状 花序花 不偏向 一侧; 萼片 离生; 花瓣 和中萼 片多少 靠合; 柱 头大, 楔 形 33. 手参属 Gymnadenia 26 (21) 蕊 喙为鸟 喙状; 中部两 侧各具 1 枚齿; 植株 基部具 指状、 肉质、 近横 走的根 状茎; 點盘藏 于 由唇瓣 和蕊柱 形成的 穴内; 叶 (1— ) 2 — 3 枚, 基生; 唇瓣 3 裂 34. 长 場兰属 Tsaiorchis 27 (20) 蕊喙 有臂, 不为鸟 喙状, 也 不为四 方形。 28 (29) 點盘 藏在蕊 喙臂末 端筒内 35. 白 蝶兰属 Pectdlis 29 (28) 點盘多 裸露。 
200  云 南植物 志  30 (31) 蕊喙臂 很短; 药室 并行, 靠近; 很小; 退 化雄蕊 位于蕊 柱基部 两侧, 常 较宽阔 36. 阔 蕊兰属 Peristylus 31 (30) 蕊壕 臂长; 药 室通常 叉开。 32 (33) 总 状花序 常具几 朵至多 朵花; 花瓣一 般不很 宽阔; 蕊 嫁厚, 形状多 半小; 柱头 2, 隆起或 伸长 成为柱 头枝, 离生 37. 玉 凤花属 Habenaria 33 (32) 总状花 序仅具 1 一 2 朵花; 花瓣宽 卵形; 蕊喙 膜质, 宽阔; 柱头 2, '隆 起, 极为 伸长, 并 行, 其下半 部合生 38. 合 柱兰属 Diplomeris 34 (1) 柱头 2 个 分离, 隆起成 塾状, 具柄, 柄贴生 于蕊喙 基部, 不位 于蕊嫁 之下的 凹穴内 39. 究 蕊兰属 Androcorys  22. 红 门兰属 Orchis L. 地生 草本。 地下 具细、 指状、 肉质 的根状 茎或具 1 一 2 枚 肉质, 长 圆形、 椭 圆形、 卵 形或圆 球形的 块茎, 块茎 不裂或 呈掌状 分裂, 裂片 细长, 颈部具 几条细 长而多 弯曲的 根。 茎 直立, 圆 柱形, 靠近 基部具 1 一 3 枚筒 状鞘。 叶 基生或 茎生, 互生, 稀近 对生, 1 一 5 枚, 稍 肥厚,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1 至多 数花, 花偏 向一侧 或否, 花序 轴无毛 或被短 柔毛; 花苞片 直立或 伸展, 披 针形、 卵状披 针形、 卵形 或倒披 针形; 子房 扭转, 无毛 或被短 柔毛, 花梗短 或长; 花较 小或中 等大, 粉 红色、 紫 红色、 白色、 黄 绿色或 黄色; 花 倒置; 萼片 离生, 近 等长或 侧萼片 较长; 中萼片 直立, 常凹陷 成 舟状, 侧萼片 张开或 反折; 花瓣与 中萼片 等长或 较小, 常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边缘 具睫毛 或否; 唇 瓣向前 伸展, 3 — 4 裂或 不裂, 边缘 具缘毛 或否, 基 部有爪 或否, 有距, 稀 无距; 距圆 筒状或 囊状; 蕊柱 直立, 花药位 于蕊柱 顶部; 药 隔稍宽 或狭, 顶部 钝或突 出, 药室 2, 并行;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 2 个, 分别 埋藏于 1 个點质 球内, 两 个點质 球一起 包藏于 蕊喙的 1 个點 囊中, 點囊 通常为 近 球形, 突 出于蕊 柱前面 距口之 上方; 柱头 1 个, 凹陷, 位于 蕊嫁之 下的凹 穴内; 蕊喙 位于花 药下部 两药室 之间; 退 化雄蕊 2 枚, 位于花 药基部 两侧。 蒴果 直立。 约 80 种, 分布于 北半球 温带、 亚 洲亚热 带山地 及北非 的温暖 地区。 我国有 28 种, 除南部 热带地 区外, 南北 都有, 以西南 部高山 为多。 云南有 11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根状 茎细、 指状、 肉质; 不 具块茎 (组 1. 根茎组 Sect. SpactabilisKraenzl.). 2 (3) 唇瓣 与花瓣 的形状 一样, 不裂, 基 部无距 1. 河北 红门兰 0. tschiliensis 3 (2) 唇瓣 与花瓣 的形状 明显不 一样, 基部 有距。 4 (5) 唇瓣 圆形, 基部 无爪, 具 紫黑色 斑块; 距 稍短于 子房; 花茎 粗壮; 花被片 质地厚 3. 斑唇 红门兰 0. wardii 5 (4) 唇 瓣基部 具爪, 长 圆形、 椭 圆形、 卵形 或近四 方形, 上面无 紫黑色 斑块; 距 远短于 子房; 花茎 纤细; 花被片 质地薄 2. 二叶 红门兰 0. diantha 6 (1) 具 肉质的 块茎。 
兰 科  201  7 (20) 块茎圆 球形、 卵形、 椭圆 形或长 圆形, 不裂 (组 2. 红 门兰组 Sect. Orchis)。 8 (9) 花 黄色; 花 序仅具 1 朵花; 唇 瓣宽卵 圆形, 不裂; 距长达 2.5 厘米 4. 黄花 红门兰 0. chrysea 9 (8) 花紫 红色、 粉 红色、 淡 紫色或 白色。 10 (15) 叶片 1 枚, 心形、 卵 形或椭 圆形, 上 面常具 紫色或 暗紫色 斑点。 11 (12) 唇 瓣基部 距短, 囊状, 长仅 1 毫米; 唇 瓣的中 裂片较 侧裂片 狭许多 5. 短距 红门兰 0. brevicalcarata 12 (11) 唇 瓣基部 距长, 非 囊状, 长 4. 5 — 12 毫米; 唇 瓣的中 裂片与 侧裂片 等宽或 较宽。 13 (14) 花序轴 无毛; 花紫 红色, 较大; 唇瓣 轮扩品 字形, 长约 1 厘米, 中部 3 裂, 中裂片 近四方 形, 较侧 裂片宽 而长, 侧裂片 耳状; 距长 8_12 毫米, 子 房无毛 6. 华西 红门兰 0. IhnprichtH 14 (13)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白 色或粉 红色, 较小; 唇瓣倒 三角状 扇形, 长 6 毫米, 顶 部宽约 6 毫 米, 前部 3 裂, 裂 片近四 方形, 其 长宽近 相等; 距长 4. 6 — 6 毫米, 子房被 短柔毛 7. 毛轴 红门兰 0. monophylla 15 (10) 叶 2 — 5 枚, 罕 1 枚, 若为 1 枚, 则 叶片非 心形、 卵 形或椭 圆形和 上面绝 无紫色 斑点. 16 (17) 唇辦 不裂, 近 圆形, 边缘 具密的 啮蚀状 细齿; 距长 7 — 10 毫米; 花 序仅具 1 朵花; 叶 2 枚, 近对生 8. 齿缘 红门兰 . crenulata 17 (16) 唇瓣 3 裂; 花 多朵; 叶非 对生。 18 (19) 花瓣 边缘具 乳突状 睫毛或 睫毛, 唇瓣 中裂片 卵状三 角形; 距长 8 毫米, 与子房 等长; 花序 具 5— 12 朵 9. 细茎 红门兰 0. exilis 19 (18) 花瓣 边缘无 乳突状 睫毛或 睫毛, 唇瓣中 裂片长 圆形、 四 方形或 卵形; 距长于 子房; 花序具 1—20 余朵花 10. 广布 红门兰 0. chusua 20 (7) 块茎 前部掌 状分裂 (组 3. 掌裂组 Sect. Dactylorhiza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叶上面 无紫色 斑点或 斑块; 唇瓣 卵形、 卵 圆形、 宽菱 状椭圆 形或近 圆形, 最宽处 在后部 11. 宽叶 红门兰 0. latifolia  1. 河北 红门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7: 1-2 无距 红门兰 (图鉴 ) Orchis tschiliensis (Schltr. ) Soo ( 1929) ;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K. Y. Lang et Z. H. Tsi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青海 植物志 (1999); 中国 植物志 (1999)*. Aceratorchis tschiliensis Schltr. ( 1922); 图鉴 ( 1976)*; A. albiflora Schltr. (1922) ; Orchis aceratorchis Soo ( 1929) nom. nov. 植株高 6 — 15 厘米。 地下具 指状、 肉质、 甸 匐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圆 柱形,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鞘之上 具叶。 叶 1 枚, 基生, 直立 伸展, 叶片 长圆状 匙形或 匙形, 长 3 — 5 厘米, 宽 1.2 — 2. 6 厘米, 先 端钝或 稍钝, 叶 上面无 紫斑,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柄, 柄长 3 — 5 厘米。 花茎 直立, 无毛, 花序具 1 一 6 朵花, 花偏向 一侧, 花序轴 无毛; 花 苞片披 针形, 直立 伸展, 先端 渐尖, 最 下部的 1 枚常长 矛花;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扭转, 无乳 突, 连 花梗长 10 — 13 毫米; 花紫 红色、 淡 紫色或 白色; 萼片长 圆形, 近 相等, 长 5 — 8 毫米, 宽 2. 5 — 4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中萼片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与 花瓣合 生呈兜 
202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47 1—2. 河北 红门兰 Orchis tschiliensis (Schltr. ) So6, 1. 花, 2.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瓣; 3. 二叶 红门兰 0. diantha Schltr. , 花; 4 一 7. 斑唇 红门兰 0. wardii W. W. Smith, 4. 全株, 5. 花, 6. 蕊柱, 7. 花 粉块。 
兰 科  203  状; 侧萼 片直立 伸展; 花瓣 直立, 偏斜,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7 毫米, 宽 2 — 3. 5 毫 米, 基部 前侧稍 臌出, 边缘无 睫毛, 先端 急尖, 具 2 脉; 唇 瓣向前 伸展, 卵状披 针形或 卵状长 圆形, 与花瓣 等长但 较宽, 基部稍 凹陷, 无距, 先 端钝或 急尖, 不裂, 边 缘全缘 或稍 波状, 无 睫毛。 花期 6 — 8 月。 产 德欽; 生 于海拔 2600 — 4100 米的 林下, 高山灌 丛和草 甸中。 分布于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北。 2. 二叶 红门兰 (图鉴 ) 图版 47: 3 Orchis diantha Schltr. (1924); Hand. -Mazz. (1936); 图鉴 ( 1976) * ; 秦岭 植物志 (1976)* ; T. Tang,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1994); 青海 植物志 ( 1999);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Gyninadenia spathuLata Lindl. (Sep. 1835) ; Orchis spathulata (Lindl. ) Rchb. f . ex Benth. (1881) non Linn. f. (1781); Hook. f. (1894)*; King et Pantl. (1898)*; Rolfe (1903) ; O. spathulata (Lindl. ) Rchb. f. ex Benth. var. foliosa Finet (1901 ) in syn. ; O. spathulata (Lindl. ) Rchb. f . ex Benth. var. ■wilsonii Schltr. (1924); Galeorchis re- ichenbachii Nevski (1935); G . diantha (Schltr. ) Soo (1966); G • spathulata ( Lindl. ) Soo ( 1966) ; G . spathulata (Lindl. ) Soo var. vuilsonii (Schltr. ) Scxb (1966); Galearis diantha (Schltr. ) P. F. Hunt (1971); G. spathulata (Lindl. ) P. F. Hunt (1971); Aorchis spathulata (Lindl. ) Vemeulen (1972); Soo (1974); A. spathulata (Lindl. ) Ve- meulen var. vuilsonii (Schltr. ) Soo (1966); A . spathulata (Lindl.) vemeulen var. fo- liosa P. F. Finet (1971) ; Ponerorchis diantha (Schltr. ) Soo (1966). 植株高 8 — 15 厘米。 地下具 伸长、 细、 匍 匐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圆 柱形, 基部具 1 一 2 枚 筒状、 稍膜质 的鞘, 鞘之上 具叶。 叶通常 2 枚, 近 对生, 稀 1 或 3 枚, 叶片狭 匙 状倒披 针形、 狭椭 圆形、 椭 圆形或 匙形, 长 2. 3 — 9 厘米, 宽 0.5 — 3 厘米, 先端圆 钝、 钝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为柄, 柄长、 对折、 其下部 抱茎。 花茎 直立, 花序具 1 至 5 朵 花, 较 疏生, 多偏向 一侧, 长 1.5 — 5 厘米, 花序轴 无毛; 花苞片 近长圆 形或狭 椭圆状 披 针形, 直立 伸展, 先 端钝或 急尖, 最 下部的 1 枚等 于或长 于花;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无 乳突, 连 花梗长 7 — 9 毫米; 花紫 红色; 萼片长 圆形, 近 相等, 长 7 — 10 毫米, 宽 2.5 — 4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中萼片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具 3 — 5 脉, 与花瓣 合生呈 兜状; 侧萼片 近直立 伸展, 稍 偏斜, 具 3 脉; 花瓣 直立, 卵状 长圆形 或近长 圆形, 长 6. 5 — 8 毫米, 宽 2. 5 — 3. 5 毫米, 边缘无 睫毛, 先 端钝, 具 3 脉; 唇瓣长 圆形、 卵圆形 或近四 方形, 与萼片 等长, 不裂, 上面具 乳头状 突起, 基部 收狭成 短爪, 有距, 先端圆 钝或近 截形, 略 波状, 边缘近 全缘, 无 睫毛; 距短, 圆 筒状, 长约 2 毫米, 较子 房短很 多, 长不及 子房的 1/2。 花期 6 — 8 月。 产 维西、 中甸、 德欽、 丽江、 鹤庆 (马耳 山)、 洱源、 漾濞; 生 于海拔 2500 — 4300 米的 林下, 高山 灌丛和 高山草 甸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印 度北部 也有。 
204  云 南植物 志  3. 斑唇 红门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7: 4-7 Orchis wardii W. W. Smith (1921);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Galearis xvardii (W. W. Smith) P. F. Hunt (1971). 植株高 12 — 25 厘米。 地下具 粗壮、 肉质、 细圆 柱状、 平 展的根 状茎。 茎 直立, 粗 壮,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鞘之上 具叶。 叶 2 枚, 稍 肥厚, 叶片 宽椭圆 形至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15 厘米, 宽 2. 5 — 4. 5 厘米, 先端圆 钝或具 短尖,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鞘。 花茎 直立, 粗壮, 粗 2 — 3 毫米; 花序具 5 — 10 余 朵花, 长 3. 5 — 8 厘米, 不偏向 一侧, 花序轴 无毛; 花 苞片披 针形, 最 下部的 1 枚远长 于花, 达 3.5 厘米, 向上 渐小;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 乳突, 连 花梗长 10 — 12 毫米; 花紫 红色, 萼片、 花瓣和 唇瓣上 均有深 紫色 斑点; 萼片近 等长, 长 8 — 9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具 3 脉; 中萼片 直立, 狭卵状 披 针形, 先 端纯; 侧萼片 开展并 反折, 狭 卵状披 针形, 镰状, 先端 稍钝; 花瓣 直立, 卵 状披 针形, 长约 7 毫米,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具 3 脉, 边缘无 睫毛, 前侧基 部稍膨 出; 唇 瓣向前 伸展,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长 8 — 9 毫米, 宽 8 — 9 毫米, 具深 紫色斑 块而呈 紫 黑色, 先端 圆钝, 边缘 明显啮 齿状并 褶皴, 基部 有距; 距圆 筒状, 长 7 — 10 毫米, 下 垂, 稍向前 弯曲, 较子房 略短, 末 端钝。 花期 6 — 7 月。 产 中甸、 德钦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400 — 3700 米 的冷杉 林下、 高山 灌丛和 高山草 甸中。 分布 于西藏 东部。 4. 黄花 红门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8: 1 Orchis chrysea (W. W. Smith) Sehltr. (1924);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chrysea W. W. Smith (1921); Ponerorchis chrysea ( W. W. Smith ) Soo (1966); Chusua chrysea (W. W. Smith) P. F. Hunt (1971). 植株高 4 一 10 厘米。 块 茎小, 近 球形, 肉质, 直径约 1 厘米, 不裂。 茎 直立, 圆柱 形,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鞘之上 具叶。 叶 2 枚, 互 生或近 对生, 叶片 长圆形 或长圆 状披 针形, 长 2 — 4 厘米, 宽 0.7 — 1.5 厘米, 上面 无紫色 斑点, 先端 渐尖或 稍钝, 基部 收狭 为抱茎 的鞘。 花茎 顶端具 1 朵花, 无毛; 花苞片 极大, 倒披 针形, 直立 伸展, 长 1.8 — 4. 5 厘米, 先端 具短的 尖头, 基部 收狭;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长约 10 毫 米, 花梗长 10 — 15 毫米; 花大, 黄色, 中 萼片长 圆状披 针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长 约 1 厘米, 宽约 5 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与花瓣 靠合呈 究状; 侧萼片 镰状披 针形, 偏斜, 反折 上举, 长约 1.4 厘米, 基 部宽约 3 毫米, 上部 向先端 渐狭, 具 I 脉; 花瓣直 立, 斜宽 卵形, 长约 1.2 厘米, 宽 7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外侧边 缘向外 膨出, 边 缘无睫 毛, 具 3 脉; 唇 瓣向前 伸展, 稍 凹陷, 外 形宽卵 圆形, 长 12 毫米, 基部宽 8 — 12 毫米, 基部两 侧各具 1 个小 的三角 形的耳 (裂片 ) 或 裂片不 明显, 边缘无 睫毛, 基部 具距; 距 圆 筒状, 长达 2.5 厘米, 下垂, 向末端 变狭而 渐尖, 与 子房和 花梗近 等长。 花期 8 月。 产 贡山、 德钦 (模式 标本产 地)、 中甸; 生 于海拔 3000 — 4100 米的 林下岩 石上, 山 
兰 科  205  图版 48 1. 黄花 红门兰 Orchis chrysea (W. W. Smith) Schltr. , 全株; 2. 华西 红门兰 O. limprichtii Schltr. , 全株; 3—7. 广布 红门兰 O. chusua D. Don, 3. 全株, 4. 中 萼片、 花擗、 側 萼片和 唇辦, 5, 6. 蕊柱和 唇辦的 lElfi' 观 和侧面 观, 7. 花 粉块。 
206  云南 植物志  坡草 地中。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 隅、 林芝、 米林 )。 5. 短距 红门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Orchis brevicalcarata (Finet) Schltr. (1919) ;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Hemipilia brevicalcarata Finet ( 1897 ) ; Gymnadenia brevicalcarata ( 1901 ) ; Ponerorchis brevicalcarata (Finet) Soo (1966); Chusua brevicalcarata (Finet) P. F. Hunt (1971). 植株高 5 — 17 厘米。 块 茎椭圆 形或卵 球形, 肉质, 长 1 一 2 厘米, 不裂。 茎 直立或 近 直立,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鞘 膜质, 鞘之上 具叶。 叶 1 枚, 基生, 叶片心 形或宽 卵形, 长 1 一 3 厘米, 宽 0.7 — 2 厘米, 上面深 绿色, 具 5 — 7 条近白 色脉, 在脉 之间具 暗紫色 斑点, 背面 常带紫 红色, 先端 急尖, 基部近 心形, 抱茎。 花茎 细长, 直立 或稍弯 曲, 花序具 1 一 3 朵花, 长 1.5 — 4. 5 厘米, 疏生, 常偏向 一侧, 花序轴 无毛, 花苞片 小, 宽 卵形, 长 4—5 毫米, 宽 2. 5 — 3 毫. 米, 先端 渐尖, 长仅及 子房的 1/2; 子房细 长, 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10 — 12 毫米; 花紫 红色; 中萼片 直立, 长 圆形, 凹陷呈 舟状, 长约 5 — 6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钝 ,具 1 脉, 与花瓣 靠合呈 兜状; 侧 萼片 张开, 偏斜,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8 毫米, 基部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或 钝尖, 具 1 脉, 常 有羽状 支脉; 花瓣 直立, 斜 卵形, 长 5 — 6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 边缘无 睫毛, 具 1 脉; 唇 瓣向前 伸展, 外形为 楔状倒 卵形, 长 10 — 11 毫米, 中部宽 10 — 11 毫 米, 边缘全 缘或微 波状, 无 睫毛, 前部 3 裂, 其 侧裂片 较中裂 片宽, 先端 钝圆, 中裂片 近四 方形, 先端 圆钝, 中部微 凹缺; 基部 具距, 距 囊状, 短, 长约 1 毫米, 末 端钝。 花期 6 — 7 月 。 产 兰坪、 中甸、 丽江、 宁范、 漾濞、 大理 (模 式标本 产地, Forrest 4868); 生于海 拔 2000 — 3500 米的 林下、 灌 丛中及 山坡草 地上。 分布于 四川西 南部。 6. 华西 红门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48: 2 Orchis limprichtii Schltr. (1922); 秦岭 植物志 (1976)*;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K. Y. Lang et Z. H. Tsi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 国 植物志 (1999广 . Orchis hui T. Tang et F. T. Wang (1936); Ponerorchis hui ( T. Tang et F. T. Wang) Soo (1966); P. limprichtii (Schltr. ) Soo (1966); Chusua hui (T. Tang et F. T. Wang) P. F. Hunt (1971); C. limprichtii (Schltr. ) P. F. Hunt (1971). 植株高 4. 5 — 23 厘米。 块 茎长圆 形或卵 圆形, 肉质, 长 1 一 2 厘米, 不裂。 茎圆柱 形, 粗壮或 纤细, 直 立或近 直立, 基部具 1 一 2 (— 3) 枚筒 状鞘, 鞘 膜质, 鞘 之上具 1 叶。 叶片 心形、 卵圆 形或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2. 8 — 6. 5 厘米, 宽 1.2 — 6 厘米, 上 面深绿 色, 常 具紫色 斑点, 背面紫 绿色, 先端 渐尖或 急尖, 基部 抱茎。 花序具 数朵至 10 余朵 疏生 的花, 长达 7 厘米, 花序轴 无毛, 花苞 片直立 伸展,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渐 尖, 最 下面的 1 枚 与子房 等长或 较短, 向上逐 渐变小 而短于 子房; 子房 纤细, 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10 — 12 毫米; 花紫红 色或淡 紫色, 常 不偏向 一侧; 萼片 与花瓣 均具 1 脉; 中萼片 直立, 近长 圆形, 凹陷呈 舟状, 长 6 — 8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先端 
兰 科  207  急尖, 与花瓣 靠合呈 兜状; 侧 萼片常 张开, 向上 伸展, 斜 卵形, 长 7 — 9 毫米, 宽 3. 5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瓣 直立, 斜 卵形, 舟状, 长 5 — 7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钝, 边缘无 睫毛; 唇 瓣向前 伸展, 外形品 字形, 长约 10 毫米, 下 部宽约 8 毫米, 3 裂, 近基部 四陷, 内面具 白色微 柔毛, 边缘稍 波状, 具细 睫毛, 其 侧裂片 耳状, 先端 钝圆, 中裂 片近四 方形, 长 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较侧 裂片宽 而长, 先端 圆钝或 中部具 1 枚小 的锐 尖头; 基部 有距, 距细圆 筒状, 长 10 — 12 毫米, 末 端钝, 下垂 或向后 伸展。 花 期 5 — 6 月。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000 — 3600 米的 林下或 高山草 地上。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甘肃东 南部。 7. 毛轴 红门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Orchis monophylla (Coll. et Hemsl. ) Rolfe (1898); Hook. f. (1898)* ;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中国 植物志 (1999). Habenaria monophylla Coll. et Hemsl . (1890); PeristyLus monophyllus ( Coll. et Hemsl. ) Kraenzl . ( 1899); Orch is genie ulata Finet (1901); Ponerorchis monophylla (Coll. et Hemsl. ) Soo ( 1966 ) ; Chusua monophylla ( Coll. et Hemsl. ) P. F. Hunt (1971). 植株高 12 — 15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长 1 一 1.5 厘米, 肉质, 不裂。 茎细, 圆 柱形, 直立,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鞘 膜质, 鞘 之上具 1 叶, 叶 之上有 时还具 1 一 2 枚 小的、 披 针形的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心形、 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3 — 4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上面深 绿色, 常 具紫色 斑点, 背 面带紫 红色, 先端 急尖, 基 部收狭 抱茎。 花序具 数朵至 10 余 朵花, 花序 轴被短 柔毛;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或 卵形, 先端 渐尖, 比 子房短 许多, 边缘具 缘毛;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被短 柔毛, 连 花梗长 6 — 8 毫米; 花白 色或紫 红色, 具栗色 斑点, 疏离, 常偏向 一侧; 中萼片 直立, 长 圆形, 凹陷呈 舟状,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 2.5 毫米, 先端 稍钝, 具 3 脉, 与花瓣 靠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斜 卵状椭 圆形, 长 4. 5 — 5 毫米, 宽 2. 5 — 3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直立, 近长 圆形, 与中 萼片近 等大, 其前 侧近 基部稍 臌出, 边缘无 睫毛, 先 端钝, 具 2 脉; 唇 瓣向前 伸展, 外形 为倒三 角状扇 形, 长 6 毫米, 近 顶部宽 6 毫米, 边缘无 睫毛, 内 面被短 柔毛, 前部 3 裂, 裂片 近四方 形, 长宽近 相等, 中裂片 稍大, 先端微 凹陷, 侧裂片 偏斜, 前 部边缘 具啮蚀 状齿; 基部 楔形, 具 短爪, 有距; 距近圆 筒状, 下垂, 稍向 前弯, 末 端钝, 等 长于或 稍短于 子房。 花期 7 — 8 月 。 产 昆明、 蒙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800 — 2200 米的 林下。 间 断分布 于缅甸 掸邦 高原。 8. 齿缘 红门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Orchis crenulata Schltr. (1924);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Ponerorchis crenulata (Schltr. ) Soo ( 1966) ; Chusua crenulata (Schltr. ) P. F. Hunt (1971). 植株 矮小, 高 4 一 6 厘米。 块茎椭 圆形, 长约 1 厘米, 肉质, 不裂。 茎圆 柱形, 直 
208  云南 植物志  立, 粗约 2 毫米,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鞘 膜质, 鞘 之上具 2 枚叶。 叶近 对生, 叶 片长圆 形或宽 线形, 直立或 伸展, 长 1.3 — 2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收 狭 成抱茎 的鞘。 花 序仅具 1 朵花; 花苞 片直立 伸展, 线状披 针形至 线形, 先端 急尖, 长 于 子房; 子房纺 锤形, 略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9 一 10 毫米; 花淡粉 红色; 萼片 先端稍 钝, 具 3 脉; 中萼片 直立, 披 针状长 圆形, 凹陷呈 舟状, 长 6 — 8 毫米, 宽 3 — 3. 5 毫 米; 侧 萼片斜 卵状披 针形, 直立 伸展或 反折, 长 8 — 9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基部 渐狭; 花瓣 直立, 斜 卵形, 长 6 — 7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边缘无 睫毛, 基部前 侧的边 缘稍臌 出, 先端 稍钝, 具 3 脉; 唇 瓣向前 伸展, 外形近 圆形, 长 6 — 7 毫米, 宽 7 — 8 毫米, 不 裂, 先端 钝圆且 中部具 1 枚 小的细 尖头, 基部近 心形, 稍 凹陷, 边缘无 睫毛, 具 啮蚀状 不规 则的细 圆齿, 基部 有距; 距圆 筒状, 下垂, 稍向 前弯, 与子房 并行, 稍 弯曲, 长约 1 厘米, 等 长于或 稍长于 子房, 距口稍 扩大, 末 端钝。 花期 6 月。 产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300 — 4250 米 的潮湿 的石灰 岩乱石 堆中。 9. 细茎 红门兰 (中 国植 物志) Orchis exilis Ames et Schltr. (1919);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4 一 6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肉质, 不裂。 垄极 纤细, 圆 柱形, 粗约 2 — 3 毫 米, 无毛, 中部 以下具 2 — 3 枚疏生 的叶, 叶 之上具 1 一 2 枚 疏生的 苞片状 小叶。 叶直立 伸展, 叶 片线形 或线状 舌形, 长 5 — 10 厘米, 中 部宽约 5 — 8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收 狭 成抱茎 的鞘。 花序具 5 — 12 朵疏生 的花, 长达 10 厘米; 花 苞片近 直立, 披 针形, 先 端 渐尖, 与 子房近 等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略 弯曲,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8 毫米; 花紫 红色; 中萼片 直立, 椭 圆形, 长 4 毫米, 先 端钝, 无毛; 侧 萼片椭 圆状长 圆形, 偏斜, 反折, 长约 5 毫米, 无毛, 先 端钝; 花瓣 直立, 较 中萼片 稍短, 偏斜, 近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钝, 边缘 明显具 乳突状 睫毛; 唇瓣长 6.5 毫米, 宽 6 毫米, 基部宽 楔形, 中 部以上 3 裂, 上面具 乳头状 突起; 侧 裂片斜 菱形, 先 端钝, 中 裂片向 前伸, 卵状三 角形, 先端 钝, 明显高 出于侧 裂片, 边缘近 全缘; 基部 有距; 距圆 筒状, 长 8 毫米, 粗约 1.5 毫 米, 向后 伸展, 等长于 子房。 ' 产云南 中部。 模式 标本采 自昆明 至东川 一带。 10. 广布 红门兰 (图鉴 ) 图版 48: 3—7 红门兰 (西 藏植 物志) Orchis chusua D. Don (1825); Rolfe (1903); Hand. -Mazz. (1936); Hook. f. (1890); Kitam. in Kihara ( 1955); Nakao (1964); Tuyama in Hara (1971); 图鉴 (1976)* ;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excl. cit. O. exilis Ames et Schltr. ; 西藏 植物志 (1987 广;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第 二版) (1995广; 青海 植物志 (1999);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 贡 山植物 (2000). Gyninadenia chusua (D. Don) Lindl. (1835) ; G • pauci flora Lindl. (1835); Orchis pauci flora Fisch. ex Lindl. (1835); O. chusua D. Don var. nana King et Pantl. (1898)* ; O. giraldiana Ktaenzl. ex Diels (1905); O. delavayi Schltr. (1911); O. nana ( King et Pantl. ) Schltr. (1911); O. beesiana W. W. Smith (1914) ; O. mairei 
兰 科  209  Leve. (1916); O. tenii Schltr. (1921); O. unifoliata Schltr. (1921); O. chusua D. Don var. delavayi (Schltr. ) Soo (1929); O. roborowskii Maxim. (1887); Rolfe (1903); 图鉴 (1976)* ( "roborowskii"); Chusua secunda Nevski (1935)*; C • donii Nevski (1935) ; Orchis pulchelLa Hand. -Mazz. ( 1936); O. parcifloroides Hand. -Mazz. (1936) ; Ponerorchis pauciflora (Lindl. ) Ohwi (1936) ; O . chusua D. Don var. puLchel- la (Hand. -Mazz. )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Amitostigma beesianum ( W. W. Smith)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Ponerorchis nana (King et Pantl . ) Soo (1966); P. pulchelLa (Hand. -Mazz. ) Soo (1966); P. chusua (D. Don) Soo (1966); P. chusua (D. Don) Soo var. delavayi (Schltr. ) Soo (1966); P. chusua (D. Don) Soo var. giral- diana ( Ktaenzl . ) Soo (1966); P. chusua (D. Don) Soo var. tenii (Schltr. ) Soo (1966) ; P. chusua ( D. Don) Soo var. unifoliata (Schltr. ) Soo (1966); Chusua pauciflora ( Lindl. ) P. F. Hunt (1971); C. pulchella (Hand. -Mazz. ) P. F. Hunt (1971); C. roborovskii (Maxim. ) P. F. Hunt (1971); C . roborovskii ( Maxim. ) P. F. Hunt var. delavayi (Schltr. ) P. F. Hunt ( 1971); C. roborovskii (Maxim. ) P. F. Hunt var. gi- raldiana ( Ktaenzl. ) P. F. Hunt (1971); C . roborovskii ( Maxim. ) P. F. Hunt var. nana (King et Pantl. ) P. F. Hunt ( 1971) ; C. roborovskii (Maxim. ) P. F. Hunt var. tenii (Schltr. ) P. F. Hunt (1971); C. roborovskii (Maxim. ) P. F. Hunt var. unifolia- ta (Schltr. ) P. F. Hunt (1971); Ponerorchis chusua (D. Don) Soo subsp. nana ( King et Pantl. ) Soo (1974). 植株高 5 — 45 厘米。 块 茎长圆 形或卵 球形, 长 1 一 1.5 厘米, 直径约 1 厘米, 肉质, 不裂。 茎 直立, 圆 柱状, 细瘦或 粗壮, 基部具 1 一 3 枚筒 状鞘, 鞘 之上具 1 一 5 枚叶, 叶 之上不 具或具 1 一 3 枚 小的、 披针 形苞片 状叶。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披 针形、 线 状披针 形或 线形, 长 3 — 15 厘米, 宽 0.2 — 3 厘米, 上面 无紫色 斑块,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 收狭 成抱茎 的鞘。 花序具 1 一 20 余 朵花, 多偏向 一侧; 花 苞片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渐 尖或长 渐尖, 最 下部的 长于、 等长于 或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 7 — 15 毫米; 花紫红 色或粉 红色; 中 萼片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直立, 凹 陷呈舟 状, 长 5 — 7 (— 8) 毫米, 宽 2. 5 — 4 (-5) 毫米, 先端 稍钝或 急尖, 3 脉, 与 花瓣靠 合呈 先状; 侧萼片 卵状披 针形, 反折, 偏斜, 卵状披 针形, 长 6 — 8 (-9) 毫米, 宽 3 — 5 毫米, 先端 稍钝或 渐尖, 具 3 脉; 花瓣 直立, 斜狭 卵形, 宽 卵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5 — 6 (-7)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 边缘无 睫毛, 前侧 近基部 边缘稍 突出, 具 3 脉; 唇 瓣向前 伸展, 较萼 片长, 边缘无 睫毛, 3 裂, 中 裂片长 圆形、 四方 形或卵 形, 边 缘全缘 或稍具 波状, 先 端中部 具短尖 凸或稍 钝圆, 少数中 部微稍 微凹, 侧 裂片扩 展, 镰状 长圆形 或近三 角形, 短 于或等 长于中 裂片, 边 缘全缘 或稍呈 波状, 先端 稍尖, 钝或 急尖; 距圆 筒状或 圆筒状 锥形, 常 向后斜 展或近 平展, 向末 端通常 渐狭, 末 端钝或 稍尖, 口部稍 增大, 常长于 子房。 花期 6 — 8 月。 产 贡山、 福贡、 兰坪、 腾冲、 维西、 镇康、 中甸、 德钦、 丽江、 鹤庆、 洱源、 漾 澳、 大理、 昆明、 大姚 (盐丰 )、 巧家; 生 于海拔 1800 — 4700 米的 林下、 高山 灌丛、 高 山 草甸或 河滩草 地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湖北、 青海、 甘肃、 陕西、 宁夏、 内 蒙古、 
210  云南 植物志  吉林、 黑 龙江。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北部、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朝鲜 半岛、 日 本均有 分布。 11. 宽叶 红门兰 (图鉴 ) Orchis latifolia L. ( 1753); Hook. f. (1890); Nevski (1935); Kusn. et Pavl. (1958); 图鉴 (1976)*;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0)*;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第 二版) (1995 广; 青 海植物 志 (1999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Orchis hatagirea D. Don (1825) ; O . salina Turcz. ex Lindl. (1835); Dactylorchis salina (Turcz. ex Lindl. ) Vermeulen ( 1947) ; D . latifolia (L. ) Soo ( 1962) ; D. hata- girea (D. Don) Soo (1962); D . Salina (Turcz. ex Lindl. ) Soo (1962); D. latifolia (L. ) Rothmaler (1963). 植株高 12 — 40 厘米。 块茎下 部掌状 3 — 5 裂, 肉质。 茎 直立, 粗壮, 中空,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中部具 3 — 6 枚叶。 叶 互生, 叶片长 圆形、 长 圆状椭 圆形、 披针 形至线 状披 针形, 上面 无紫色 斑点, 长 8 — 15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 端钝、 渐 尖或长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向 上逐渐 变小, 最上部 的叶变 小呈苞 片状。 花序具 几朵至 多朵密 生 的花, 圆 柱状, 长 2 — 15 厘米; 花苞 片直立 伸展, 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最下 部的长 于花; 子房圆 柱状紡 錘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10 — 14 毫米; 花蓝 紫色、 紫 红色 或玫瑰 红色, 不偏向 一侧; 中萼片 卵状长 圆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长 5. 5 — 7 (-9)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与花瓣 靠合呈 兜状; 侧萼片 张开, 偏斜, 卵状披 针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6 — 8 (-9.5)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先 端钝, 3 — 5 脉; 花瓣 直立, 卵状披 针形, 稍 偏斜, 与中 萼片近 等长, 宽约 3 — 5 毫米, 先 端钝, 2 — 3 脉; 唇 瓣向前 伸展, 卵形、 卵 圆形、 宽菱状 横椭圆 形或近 圆形, 常 稍长于 萼片, 长 6 — 9 毫米, 下部或 中部宽 6 — 10 毫米, 基部 具距, 先 端钝, 不裂, 有时先 端稍具 1 个凸 起, 似 3 浅裂, 边缘 略具细 圆齿, 上面 具细的 乳头状 突起, 在基部 至中部 之上具 1 个由 蓝紫 色线纹 构成似 匙形的 斑纹, 斑纹 间淡紫 色或带 白色, 其 外的色 较深, 为蓝紫 的紫红 色, 而其顶 部为浅 3 裂或 2 裂; 距 圆筒形 至狭圆 锥形, 下垂, 略向 前弯, 末 端钝, 短于 或 等长于 子房。 花期 6 — 8 月。 产 大理; 生长于 2500 — 3500 米的沟 边灌丛 下或草 地中。 分布 于西藏 东部、 四川西 部、 青海、 新疆、 甘肃、 宁夏、 内 蒙古、 吉林、 黑 龙江。 也分 布于克 什米尔 地区、 不 丹、 巴基 斯坦、 阿 富汗、 蒙古、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欧洲和 北非。 本种为 云南新 记录。 全草 入药, 用 于烦躁 口渴、 不思 饮食、 月经 不调、 虚劳 贫血、 头晕 眼花。 23. 舌 嫁兰属 Hemipilia Lindl. 地生 草本, 具椭 圆状的 块茎。 茎 直立, 通常在 基部具 1 一 3 枚鞘, 鞘 以上具 1 枚叶, 罕为 2 枚, 向 上还有 1 一 5 枚鞘状 或鳞片 状的退 化叶; 叶片通 常心形 或卵状 心形, 基部 抱茎, 无柄, 无毛。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数朵或 10 余 朵花; 花苞片 宿存, 短于 子房。 花 中 等大; 倒置; 萼片 离生, 相似; 中萼 片通常 直立, 凹陷, 与花瓣 靠合呈 兜状, 倾覆于 
兰 科  211  蕊柱 上方; 侧萼片 斜歪, 花 瓣一般 较萼片 稍小; 唇瓣 伸展, 分裂或 不裂, 通常上 面或两 面 被细小 乳突, 通 常在基 部近距 口处具 2 枚胼 胝体; 距 长或中 等长, 内面 常被小 乳突; 蕊柱 明显; 花药近 兜状, 药室 叉开, 药隔 宽阔; 蕊喙 甚大, 3 裂, 中裂片 舌状, 长可达 2 毫米, 侧 裂片三 角形; 花粉团 2 个, 粒 粉质, 由许多 小团块 组成, 具长 的花粉 团柄和 舟状的 點盘; 點 盘着生 于蕊喙 的侧裂 片顶端 并被侧 裂片前 部延伸 的膜片 所包; 柱头 1 个, 稍 凹陷, 前部稍 突出, 位于 蕊喙之 下距口 之上; 退 化雄蕊 2, 位于花 药基部 两侧。 蒴 果长椭 圆形, 无毛。 全属有 13 种, 主要分 布于中 国西南 山地至 台湾, 以及 喜马拉 雅其他 地区, 最南到 泰国。 我国有 9 种。 云南产 4 种。 分种 检索表 1 (6) 距明 显较萼 片长, 长在 10 毫米 以上。 2 (3) 唇瓣 扇形、 圆 形或扁 圆形, 基 部具明 显的爪 2. 扇唇 舌喙兰 H. flabellata 3 (2) 唇瓣非 扇形、 圆 形或扁 圆形, 基部 无爪或 无明显 的爪。 4 (5) 唇 瓣明显 3 裂至 中部或 基部; 中 裂片先 端钝圆 或微凹 1. 舌喙兰 H. cruciate 5 (4) 唇瓣 不裂; 距长达 30 毫米 ' 〜•• 2. 长距 舌喙兰 H. forrestii 6 (1) 距几乎 与萼片 等长, 长 6 — 7 毫米; 唇 瓣近五 角形, 宽不及 10 毫米 4. 短距 舌喙兰 H. limprichtii 1. 舌喙兰 (图鉴 ) 图版 49: 1-3 Hemipilia cruciata Finet (1897)*; Rolfe (1903);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S. Y. Hu (1974); 图鉴 (1976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 Hemipilia formosana Hayata ( 191 1 ) ; H . cordifoLia Lindl. var. yunnanensis Finet (1901); H. bulLeyi Rolfe (1913); H. yunnanensis (Finet) Schltr. (1910); H. silvatica Kraenzl. (1921). 直立 草本, 高 13 — 27 厘米。 块茎椭 圆形。 茎 基部具 1 一 2 膜 质鞘, 鞘 上方具 1 枚 叶, 叶上 方还具 1 一 3 枚鞘 状退 化叶。 叶片 心形、 宽卵 形或阔 心形, 长 2. 5 — 4. 5 厘米, 宽 3 — 6 厘米, 先端 具短尖 或钝, 基部 心形, 抱茎。 总状 花序长 5 — 13 厘米, 常具 8 — 10 朵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约 8 — 10 毫米; 花 梗和子 房长约 1.2 厘米, 无毛; 花浅红 色或紫 红色; 中萼片 舟状, 卵形, 长约 6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端 具短尖 或钝, 5 脉; 侧 萼片斜 卵形, 长 6.5 毫米, 宽 4 毫米, 顶 端钝, 5 脉; 花瓣 卵状三 角形, 较萼 片短, 5 脉; 唇瓣与 侧萼片 等长, 3 深裂或 3 浅裂, 上面被 细小的 乳突, 在基 部近距 口处具 2 枚胼 胝体; 中裂片 与侧裂 片的形 状和大 小变化 很大; 中裂 片常长 圆状椭 圆形, 顶 端和边 缘具不 整齐的 圆齿或 牙齿, 长约 4.5 毫米; 侧 裂片披 针形、 椭圆形 或其他 形状, 长约 1 一 2 毫米, 先 端常有 牙齿; 距长约 12 毫米, 近圆 柱形, 基 部宽, 顶 端钝; 花药 明显高 出 蕊喙。 花期 6 — 8 月。 
21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49 1—3. 舌喙兰 Hemipilia cruciata Finet. , 1. 全株, 2. 花, 3. 唇瓣; 4—5. 扇唇 舌喙兰 H. flabellata Bur. et Franch. , 4. 全株, 5. 花; 6—7. 短距 舌喙兰 H. limprichtii Schltr. , 6. 花, 7. 唇瓣。 
兰 科  213  产 贡山、 兰坪、 维西、 中甸、 德钦、 丽江、 鹤庆、 大理、 昆明; 生 于海拔 1500 — 3500 米的 山坡或 路旁的 林下、 灌 丛中。 间 断分布 于四川 西南部 和台湾 高山。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南= 2. 扇唇 舌喙兰 (图鉴 ) 图版 49: 4-5 独叶 一枝花 (滇南 本草) Hemipilia flabellata Bur. et Franch. (1891); Kraenzl. (1901) et (1921); Finet (1901); Rolfe (1903);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S. Y. Hu (1974); 图鉴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高 黎贡 山植物 (2000r. Hemipilia flabellata Bur. et Franch. var. grandi flora Finet (1901); H . cordi folia Lindl. var. sub- flabellata Finet (1901); H . leptoceras Schltr. ex Soo ( 1929) nom. tan- tum. ; H . flabellata Bur. et Franch . var. leptoceras Soo (1929); H . quinquangularis T. Tang, F. T. Wang (1951);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 sikangensis T. Tang, F. T. Wang (1951). 直立 草本, 高 20 — 28 厘米。 块 茎狭椭 圆形, 长 1.5 — 3. 5 厘米。 茎 基部具 1 枚膜质 鞘, 销 上方具 1 枚叶, 叶上 方还具 1 一 4 枚鞘 状退 化叶。 叶片 心形、 卵状心 形或阔 宽形, 长 2 — 10 厘米, 大 小变化 很大, 上面 绿色, 具紫色 斑点, 背面 紫色, 无毛, 先端 急尖或 具 短尖, 基部心 形或近 圆形, 抱茎。 总状 花序长 5 — 9 厘米, 常具 3 — 15 朵花; 花苞片 披 针形, 下面的 1 枚长 11 毫米, 向上 渐小; 花梗和 子房长 1.5 — 1.8 厘米, 无毛; 花颜 色变化 较大, 从紫红 色到纯 白色; 中萼 片长圆 形或狭 卵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3. 5 — 4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具 3 — 5 脉; 侧 萼片斜 卵形或 镰状长 圆形,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5 毫米, 先 端钝, 3 脉; 花 瓣阔卵 针形, 长约 7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具 5 脉; 唇瓣 扇形、 近圆 形或五 菱形, 紫 红色, 不裂, 长 9 一 10 毫米, 宽 8 — 9 毫米, 顶端 平截或 圆钝, 边缘 具不整 齐的细 锯齿, 基部 骤狭成 短爪; 爪长 圆形或 楔形, 长约 2 毫 米, 近距具 2 枚胼 胝体; 距圆 锥状圆 柱形, 长 15 — 19 毫米, 粗 3 — 4 毫米, 末 端钝或 2 裂, 常向前 钩曲。 蕊喙 舌状, 肥厚, 长约 2 毫米, 先端 钝圆, 上面 具细小 乳突。 蒴果圆 柱形, 长 3 — 4 厘米。 花期 6 — 8 月。 产 贡山、 兰坪、 维西、 中甸、 丽江、 鹤庆、 宁范、 漾澳、 昆明、 嵩明、 路南; 生于 海拔 1600 — 3200 米 的山坡 或沟谷 林下、 灌 丛中、 石 灰岩岩 缝中。 分布于 贵州西 北部、 四川西 南部。 3. 长距 舌喙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Hemipilia forrestii Rolfe (1913);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S. Y. Hu (197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 Hemipilia forrestii Rolfe var. macrantha Hand. - Mazz. (1936);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4). 直立 草本, 高 20 厘米。 块茎 2 枚 同在, 圆 柱形、 椭 圆形, 不 等大, 长 3 — 4 (-5) 厘米, 粗 8 — 12 毫米。 茎 直立, 近基 部生叶 1 枚, 向 上散生 4 枚披 针形退 化叶。 叶片卵 状长 圆形, 长约 4.5 厘米, 宽 2.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心形, 无柄, 抱茎。 总 状花序 
214  云南 植物志  长 6 厘米, 花 3 — 4 朵, 疏松 排列; 花 苞片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10 — 12 毫米, 先端 渐尖; 花玫瑰 红色; 中萼片 直立, 舟状,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6 毫米, 先 端钝; 侧萼片 斜, 半 卵形, 长 12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卵状长 圆形, 长 5 毫米, 先 端钝; 唇瓣倒 卵形, 长 13 毫米, 先 端截形 并具不 整齐的 圆齿, 顶端 平截或 圆钝, 边缘 具不整 齐的细 锯齿, 上 面基部 具钝的 龙骨状 突起; 距长达 30 毫米, 稍 内弯, 从基部 向顶端 渐狭, 顶 端近急 尖。 花期 9 月。 产 贡山、 福贡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200 — 3000 米的 山坡石 缝中。 分 布于西 藏东 南部和 四川西 南部。 4. 短距 舌喙兰 (图鉴 ) 图版 49: 6-7 Hemipilia limprichtii Schltr. ex Limpricht ( 1922); S. Y. Hu ( 1974); 图鉴 (1976)* ; 中国 植物志 (1999)*. Hemipilia cordi folia Lindl. var. bifoliata Finet (1901). 直立 草本, 高达 37 厘米。 茎 基部具 1 枚膜 质鞘, 鞘上 方具叶 1 (一 2) 枚, 向上具 4 一 9 枚 鞘状退 化叶。 叶片 心形、 卵状 心形或 卵形, 长可达 6 厘米, 先端近 急尖, 基部 心形。 鞘状 退化叶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总状花 序长达 11 厘米, 通常具 10 余 朵花;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下面的 1 枚长约 8 — 9 毫米; 花紫 红色, 中 等大; 中萼片 舟状, 卵 形, 长约 5.5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 端钝; 侧萼片 长圆状 卵形, 斜展, 长 6.5 毫米, 宽 3 毫米, 先 端钝或 微凹; 花瓣 卵状三 角形, 长 5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 端钝; 唇 瓣近圆 形 或近五 角形, 长 10 毫米, 宽 10 — 11 毫米, 先 端微缺 或具不 整齐的 细齿, 基 部宽楔 形, 几 无爪, 上 面有乳 突状细 柔毛, 在基 部近距 口处具 2 枚胼 胝体; 距长 6 — 7 毫米, 向末端 渐狭, 稍 弯曲; 蕊喙 卵形, 长约 2 毫米。 花期 8 月。 产楚 雄至大 理间; 生 于海拔 1600 米的 山坡或 开阔的 湿地。 分 布于贵 州中部 及西南 部。 模式 标本采 自楚雄 (Limpricht S. n.)。 24. 巷 叶兰属 Brachycorythis Lindl. 地生 草本, 稀为 附生。 块 茎椭圆 形或近 球形, 肉质, 不裂, 颈 部生数 条细长 的根。 茎 直立, 不 分枝, 具多 枚叶。 叶 互生, 常密 生呈覆 瓦状, 向上渐 小成苞 片状。 花序顶 生; 花 多数; 花苞片 叶状, 长于 或等长 于花; 花 上举或 弓曲, 倒置, 玫 瑰色、 紫色、 紫 蓝色、 黄 色或淡 白色, 常有紫 色或紫 蓝色的 细点或 斑点; 萼片 离生, 中萼片 直立, 多少 凹陷; 侧萼 片张开 或多少 反折, 常 较中萼 片大; 花瓣 上举或 直立; 唇瓣 前伸或 反折, 常 较萼 片和花 瓣长, 基部 舟状, 具囊 或距, 先端 2 浅裂或 不裂, 平展或 侧裂片 反折, 边缘 全缘; '蕊柱 粗短或 纤细; 花 药先端 常钝, 2 室, 药室 平行, 几乎 不延伸 成管;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 短的花 粉团柄 及大而 裸露的 點盘; 蕊喙 较大; 柱头 1 个, 大; 退 化雄蕊 2 个, 位于花 药基部 两侧。 约 32 种, 分布 于非洲 与亚洲 的热带 地区, 以南非 及马达 加斯加 为多。 我国 江南各 省区有 2 种, 云南 均产。 
兰 科  215  分种 检索表 1 (2) 植株高 24 — 54 厘米; 叶片长 圆状椭 圆形, 椭 圆形, 较大, 长 6 — 15 厘米, 宽 2 — 4 厘米; 花 较大, 唇瓣长 1.5 — 2. 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不 微缺; 距长 6. 5 — 15 毫米, 末端常 钩曲 1. 长叶 苞叶兰 B. henryi 2 (1) 植株高 8 — 24 厘米; 叶片椭 圆形或 卵形, 有 时为长 圆状椭 圆形, 较小, 长 2 — 4. 5 厘米, 宽 0.7 — 2 厘米; 花 较小, 唇瓣长 0.7 — 1.2 厘米, 宽 0.6 — 1 厘米, 先端常 微缺; 距长 3 — 4 (—6) 毫米, 末端 常锥形 • 2. 短距 苞叶兰 B. galeandra  1. 长叶 苞叶兰 (图鉴 ) 图版 50: 1-3 Brachycorythis henryi ( Schltr. ) Summerh. (1955); 图鉴 ( 1976 ) *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Phyllomphax henryi Schltr. (1919) ; Platanthera dielsiana Soo ( 1929) . P. iantha auct. non Wight: Rolfe (1903). 植株高 (21 —) 24 — 54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茎直立 伸展, 密生 4 一 5 枚叶,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叶 片长圆 状椭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6 — 15 厘米, 宽 2 — 4 厘米, 先端近 急尖。 总 状花序 疏散, 具 4 一 10 余 朵花; 花苞片 叶状, 与叶 等大或 稍小, 远长 于花;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上部稍 弯弓, 连花 梗长约 15 毫米; 花 较大, 白 色或淡 紫色; 中 萼片狭 卵状披 针形, 长 13 毫米, 宽约 5 毫米, 先 端钝, 具 5 脉; 侧萼 片和 中萼片 等长, 相似, 稍 偏斜, 具 3 脉; 花瓣 偏斜, 卵状披 针形, 长 12.5 毫米, 宽 6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 4 脉; 唇瓣较 萼片和 花瓣大 的多, 近 圆形, 先端不 微缺, 长 1.5 — 2. 5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基部 有距; 距近 圆筒状 锥形, 长 6. 5 — 15 毫米, 末端 2 浅裂, 钩曲。 花期 8 — 9 月 C 产 腾冲、 思茅、 景洪、 勐腊、 蒙自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500 — 1750 米的山 坡阔叶 林下或 丢荒草 地上。 分布于 贵州。 缅甸、 泰国 也有。 2. 短距 苞叶兰 (图鉴 ) 图版 50: 4-6 Brachycorythis galeandra (Rchb. f. ) Summerh. (1955); 图鉴 (1976)*;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9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志 (1996); Seidenf. (1997); 中国 植物志 (1999)*. Platanthera galeandra Rchb. f . (1852); P . championii Lindl . (1855); Habenaria galeandra ( Rchb. f . ) Benth. (1861); Gymnadenia galeandra ( Rchb. f. ) Rchb. f . (1878); Platanthera truncatolabellata Hayata (1914)*; Phyllomphax championii (Lindl. ) Schltr. (1919) ; P. truncatolabellata (Hayata) Schltr. (1919); P. galeandra (Rchb. f. ) Hand. -Mazz. (1925); Habenaria galeandra ( Rchb. f. ) Benth. var. an- namica Gagnep. in Lecomte (1934); Gymnadenia obcordata auct. non Rchb. f . : Finet (1901); Platanthera obcordata auct. non Lindl. : Matsum. et Hayata (1906); Hayata (1911). 
21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0 1—3. 长叶 苞叶兰 Brachycorythis henryi (Schltr. ) Summerch. , 1. 全株, 2. 花, 3.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和 唇辦; 4—6. 短距 宽叶兰 B. galeandra (Rchb. f. ) Summerh. , 4. 全株, 5. 花, 6.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辦。 
兰 科  217  植株高 8 — 24 (-30)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茎 直立, 密生 4 一 6 枚 叶,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叶直立 伸展, 叶片椭 圆形或 卵形, 稀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厘米, 宽 0.7 — 2 厘米, 先端 急尖。 总 状花序 疏散, 具 3 — 10 朵花; 花 苞片叶 状, 与叶 等大或 稍小, 远长 于花;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上部稍 弯弓, 连花 梗长约 15 毫 米; 花 较小, 粉 红色、 淡紫 色或蓝 紫色; 中萼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7.5 毫米, 基部宽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3 脉; 侧萼 片宽披 针形, 长达 8 毫米, 基部宽 3.5 毫米, 稍 偏斜, 先 端钝, 具 3 脉; 花瓣斜 卵形, 长 6.5 毫米, 下部宽 2.2 毫米, 先端 稍钝, 具 3 脉; 唇 瓣近 圆状倒 卵形, 先端常 微缺, 长 0.7 — 1.2 厘米, 宽 0.6 — 1 厘米, 基部 有距; 距短圆 锥形, 长 3 — 4 (一 6) 毫米, 末端 不裂, 不 钩曲。 花期 5 — 7 月。 产 漾澳、 华坪; 生 于海拔 1200 — 2100 米的 松林、 灌丛或 河谷草 坡中。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香港、 广东、 湖南、 台湾。 印度东 北部、 缅甸、 泰国 和越南 也有。 25. 舌 唇兰属 Platanthera L. C. Rich. 地生 草本。 具 肉质肥 厚的根 状茎或 块茎。 茎 直立, 具 1 至数 枚叶。 叶 互生, 稀近对 生, 叶片椭 圆形、 卵状椭 圆形或 线状披 针形。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少 数至多 数花; 花苞片 草质, 直立 伸展, 一 般为披 针形; 花大小 不一, 常 为绿白 色或黄 绿色, 倒置, 萼片离 生, 边缘 全缘或 具睫毛 状齿, 中 萼片短 而宽, 凹陷, 常 与花瓣 靠合呈 兜状; 侧萼 片伸展 或 反折, 长于中 萼片; 花 瓣通常 较中萼 片狭, 多 等长, 直立; 唇瓣不 分裂, 条 形或舌 状, 肉质, 向前 伸展, 基 部两侧 无耳, 稀 有耳, 下部 有甚长 的距, 少数距 较短; 蕊柱粗 短; 花药 直立, 2 室, 药 室平行 或多少 叉开, 药隔 明显;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棒状, 具明显 的花粉 团柄和 裸露的 點盘; 蕊喙大 或小, 基部 具扩大 而叉开 的臂; 柱头 1 枚, 凹陷, 与蕊 喙下部 汇合, 两者分 不开, 或 1 枚隆 起位于 距口的 后缘或 前方, 或 2 枚, 隆起, 离生, 位 于距口 的前方 两侧; 退 化雄蕊 2 枚, 位于 花药近 基部的 两侧。 约 150 种, 主要分 布于北 温带, 部分 种分布 于中南 美洲、 热 带亚洲 及热带 非洲。 我 国 南北有 41 种和 3 亚种。 云南有 22 种。 本 属与玉 凤花属 Habenaria 体态 相似, 但 本属种 类中多 数不具 块茎, 仅具 肉质、 指 状匍 匐的根 状茎, 少数具 块茎, 唇 瓣均为 舌状、 条形、 肥厚, 不 分裂, 蕊喙 臂短, 柱头 不具 分枝; 后 者均具 块茎, 唇 瓣通常 3 裂, 极罕 不裂, 蕊 喙臂通 常长, 柱 头常延 长成柱 头 枝等, 此两 属颇易 区别。 分种 检索表 1 (28) 柱头 1 个, 多少 凹陷, 位 于蕊喙 之下的 穴内; 萼片 边缘无 it 毛 状细齿 (亚属 1. 舌唇 兰亚属 Subgen. Platanthera) 2 (3) 叶 2 枚, 近 对生; 距 粗壮, 中部以 下明显 增粗; 药隔 较宽, 顶部宽 1.5 毫米, 药室 下部明 显叉开 1. 二叶 舌唇兰 P. chlorantha 3 (2) 叶 1 至 数枚, 互生。 
218  云南 植物志  4 (9) 距短, 长 2 — 3 毫米, 较 子房短 的多; 花小。 5 (6) 花 密生, 花的 形状似 角盘兰 (Herminium); 中萼 片肾状 圆形; 侧 萼片长 圆形; 花瓣 菱状卵 形; 距筒状 卵形, 长 2 毫米 14. 高黎贡 舌唇兰 P. herminioides 6 (5) 花 疏生或 密生, 花 的形状 决不似 角盘兰 (Hermimum)。 7 (8) 叶片 匙形或 椭圆状 匙形; 中萼 片宽卵 形或近 圆形; 花瓣 偏斜的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距圆锥 形, 长 1 毫米, 末端 略弯曲 12. 小花 舌唇兰 P. minutmora 8 (7) 叶片长 圆形; 中 萼片狭 卵形; 花 瓣偏斜 的正三 角形; 距 棒状, 长 2.2 毫米, 末端 不弯曲 13. 贡山 舌唇兰 P, handel-mazzettii 9 (4) 距长 6 毫米 以上, 与 子房等 长或较 子房长 的多。 10 (11) 植株较 矮小, 高 15 — 17. 5 厘米, 茎极 纤细; 花 序仅具 3 — 5 朵疏生 的花; 叶 1 枚, 叶片狭 长 圆形, 宽 7 — 8 毫米; 中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6 毫米, 花 瓣偏斜 的卵状 披针形 11. 独龙江 舌唇兰 P. stenophylla 11 (10) 植株 高大, 茎较 粗壮或 粗壮; 花 序具多 数花。 12 (13) 叶片 狭窄, 线状披 针形, 多枚; 花 序具多 数密生 的花; 花 白色, 芳香; 距长于 子房, 距口  处 具显著 的突起 • 2. 密花 舌唇兰 P. hologlotis 13 (12) 叶片 较宽, 非 线状披 针形, 1 至 多枚。 14 (15) 花瓣 偏斜, 三 角状披 针形, 边缘 具睫毛 状齿; 距 圆筒状 棒形, 为子 房长的 2 倍; 花 绿色或 黄 绿色。 8. 齿瓣 舌唇兰 P. oreophila 15 (14) 花 瓣边缘 无睫毛 状齿。 16 (23) 花瓣短 于或等 长于中 萼片,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究状。  17 (20) 花大, 中 萼片长 6 — 8 毫米; 花 瓣狭, 线形, 较中萼 片短, 宽 1.4 一 1.5 毫米。 18 (19) 花 白色; 中萼片 卵形, 长 7 — 8 毫米 ■; 距细圆 筒状至 丝状, 长 3 — 6 厘米, 中 部之下 不增粗 3. 舌唇兰 P. japonica 19 (18) 花黄绿 色或绿 白色, 有 香气; 中 萼片椭 圆形, 长 6 — 6. 5 毫米; 距圆 筒状, 长 16 — 18 毫米, 中部之 下增粗 4. 滇西 舌唇兰 P. sinica 20 (17) 花小, 中 萼片长 2. 5 — 5. 5 (-6) 毫米; 花瓣非 线形, 较宽。 21 (22) 块 茎狭长 圆形; 叶片长 圆形; 中 萼片披 针形; 距 丝状, 长 11 毫米 10. 披针 舌唇兰 P. lancilabris 22 (21) 块茎椭 圆形;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中 萼片宽 卵形; 距细圆 筒状, 长 12 — 18 毫米 9. 小 舌唇兰 P. minor 23 (16) 花瓣 长于中 萼片, 先 端向外 张开, 不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先状。 24 (25) 侧萼片 张开, 偏斜, 卵状披 针形, 宽 3.5 毫米;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基部宽 1.5 毫米; 叶片 匙形 7. 丽江 蛇唇兰 P. likiangensis 25 (24) 侧萼片 反折, 线形、 披 针形、 斜三 角形或 卵形, 宽 2. 2 — 4 毫米; 叶片非 匙形。 26 (27) 中萼 片长三 角形, 宽 2.5 毫米; 花瓣 镰状披 针形, 基部宽 2.2 毫米, 具 1 脉; 侧萼 片线状 披 针形, 宽 1.2 毫米, 强烈 外卷, 先端 急尖; 唇瓣披 针形, 褐红色 6. 长瓣 舌唇兰 P. sikkimensis 27 (26) 中 萼片宽 卵形至 心形, 宽 3 — 4. 5 毫米; 花瓣斜 卵形, 宽 2. 8 — 3. 2 毫米, 具 3 脉; 侧 萼片长 圆状披 针形, 2 — 3 毫米, 不 外卷, 先 端钝; 唇瓣舌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淡黄色 5. 尾瓣 舌唇兰 P, mandarinorum 28(1) 柱头 1 个或 2 个, 隆起 突出, 位于 距口的 后缘、 两侧或 距口的 前方; 萼片边 缘具睫 毛状细 齿 (亚属 2. 显 柱舌唇 兰亚属 Subgen. Stigmatosae)o 
兰 科  219  29 (30) 柱 头位于 距口的 后缘, 1 个, 隆起, 椭 圆形, 不裂; 花瓣 线形, 萼片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點盘大 披针形 15. 条瓣 舌唇兰 P. stenantha 30 (29) 柱 头位于 距口的 前方或 距口的 两侧。 31 (32) 柱头 1 个, 位于 距口的 前方, 隆起 凸出, 上部 2 深裂, 呈马 鞍形; 萼片长 圆状披 针形, 边 缘具 睫毛状 细齿; 點 盘线形 16. 滇藏 舌纯兰 P. bakeriana 32 (31) 柱头 2 个, 离生, 位于 距口的 两侧或 前方。 33 (42) 无 块茎, 具 匍匐、 指状、 细圆 柱形、 肉 质的根 状茎; 唇瓣基 部无胼 胝体。 34 (35) 萼片边 缘几乎 全缘; 距 棒状纺 捶形, 明 显较子 房短; 點 盘小, 椭 圆形; 柱头圆 球形, 位于 距 口的前 方两侧 17. 棒距 舌唇兰 P. roseotincta 35 (34) 萼片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距细圆 筒状, 较子 房长。 36 (39) 點盘狭 披针形 或狭长 圆形。 37 (38) 花瓣 偏斜, 狭三 角状披 针形, 较中萼 片长, 宽 1.5 毫米; 药隔 极狭, 几 乎无, 药室 并行; 退化 雄蕊近 半圆形 18. 高原 舌唇兰 P. exelliana 38 (37) 花瓣偏 斜的三 角形, 较中萼 片短, 宽 2 — 2. 2 毫米; 药隔 较宽, 顶部稍 凹陷, 药室 下部叉 开; 退 化雄蕊 长方形 19. 察瓦龙 舌唇兰 P. chiloglossa 39 (36) 點盘圆 形或近 圆形。 40 (41) 叶片 1 (一 2) 枚,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宽不及 1.5 厘米; 子房略 弯曲, 花不 垂头; 中萼片 近披 针形, 长 6 毫米, 宽 2 — 2. 2 毫米; 花瓣 偏斜, 三 角状披 针形, 较中萼 片短; 距 下垂, 多 少向前 弯曲, 较 子房长 1 倍 以上; 柱头 椭圆形 20. 条叶 舌唇兰 P. leptocaulon 41 (40) 叶片 2 枚, 椭圆 形或倒 卵形, 宽 2 — 3. 5 厘米; 子 房强烈 弧曲, 花 垂头; 中 萼片宽 卵形, 长 7 毫米, 宽 5 毫米; 花瓣狭 镰状披 针形, 较中萼 片长; 距向后 平展或 上举; 柱 头棒状 …… 21 . 弓 背 舌唇兰 P. platantheroides 42 (33) 具 块茎, 块 茎椭圆 形或卵 球形, 长 1 一 2 厘米, 肉质。 唇瓣线 形或披 针形, 近 基部具 1 枚胼 胝体。 距长, 长超 过子房 1 倍以上 22. 白鹤参 P. latilabris  1. 二叶 舌唇兰 (图鉴 ) 图版 51: 1-4 土白复 (西藏 常用中 草药) Platanthera chlorantha Cust. ex Rchb. ( 1828); Finet (1900); Kraenzl. (1901); Rolfe ( 1903 ) ; Schltr. ( 1919); Hand. -Mazz. ( 1936); S. Y. Hu ( 1975 );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K. Inoue (1983);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1989,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Orchis ochroleuca Rchb. (1830); Habenaria chlorantha (Cust. ex Rchb. ) Bab. (1836); H. subulifera W. W. Smith (1921); Platanthera suhulifera ( W. W. Smith) Schltr. (1924); P. freynii auct. non Kraenzl. : Clav (1959). 植株高 30 — 50 厘米。 块茎 1 一 2 枚, 卵状纺 捶形, 肉质, 长 3 — 4 厘米, 粗约 1 厘 米, 上 部收狭 为细圆 柱形, 细长。 茎 直立, 无毛, 近 基部具 2 枚 紧靠、 近 对生的 大叶; 在大叶 之上具 2 — 4 枚 披针形 苞片状 小叶。 大叶 片椭圆 形或倒 卵状椭 圆形, 长 10 — 20 厘 米, 宽 4 一 8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12 — 32 朵花, 长 12 — 23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最下部 的长于 子房; 子 房近圆 柱状, 上部钩 曲, 连 花梗长 1.6 — 1.8 厘米; 花 较大, 白 色或绿 白色, 中萼片 直立, 舟状, 圆状 心形, 
220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1 1—4. 二叶 舌唇兰 Platanthera chloramha Cust. ex Rchb. , 1, 2. 植株, 3. 花, 4. 中 萼片、 花辦、 侧 尊片和 唇辩; 5—7. 舌唇兰 P. japonica (Thunb ex A. Marray) Lindl. , 5, 6. 全株, 7. 花; 8—11. 小花 舌唇兰 P. minutiflora Schltr. , 8. 植株, 9. 花, 10.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瓣, 11. 花药和 蕊柱。 
兰 科  221  长 6 — 7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具 5 脉; 侧萼片 张开, 斜 卵形, 长 7. 5 — 8 毫米, 宽 4 一 4. 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5 脉; 花瓣 直立, 偏斜,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6 毫 米, 宽 2. 5 — 3 毫米, 不 等侧, 弯的, 具 1 一 3 脉, 与中 萼片相 靠合成 先状; 唇瓣 条形, 舌状, 肉质, 长 8 — 13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距 棒状圆 筒形, 长 25 — 36 毫米, 远长于 子房, 下垂, 略相 外弯, 下 部明显 增粗; 蕊 柱粗, 药 室明显 叉开; 药 隔宽, 顶部 宽约 1.5 毫米; 花 粉团椭 圆形, 具 细长的 柄和近 圆形的 點盘; 退 化雄蕊 明显; 蕊 喙宽, 带状; 柱头 1 个, 凹陷, 位于蕊 喙之下 穴内。 花期 6_7 (—8) 月。 产 兰坪、 维西、 中甸、 德钦、 丽江; 生 于海拔 2100 — 3300 米的 山坡杨 树林、 灌丛 或草 坡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 辽宁、 吉 林、 黑 龙江。 欧洲、 亚洲 (朝鲜 半岛、 俄 罗斯西 伯利亚 地区) 广布。 块茎 人药, 有补肺 生肌, 化痰 止血之 功效。 2. 密花 舌唇兰 (图鉴 ) Platanthera hologlottis Maxim. ( 1859); Finet ( 1900); Kraenzl. (1901); Rolfe (1903);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Ohwi (1965); F. Maekawa (1971); S. Y. Hu (1975); 图鉴 (1976 广; 江苏 植物志 (1977广 ; Kitagawa (1979); 安徽 植物志 (1992)'; 浙江 植物志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内蒙古 植物志 (1994)*; 福建 植物志 (1995);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glossophora W. W. Smith (1921); Platanthera glossophora ( W. W. Smith) Schltr. (1924) ; Limnorchis hologlottis (Maxim. ) Nevski in Kom. (1935) ; Kita- gawa (1939); Platanthera hologlottis Maxim, var. glossophora (W. W. Smith ) K. Inoue (1983)*. 地 生兰, 高 35 — 85 厘米。 根状茎 匍匐, 圆 柱形, 肉质。 茎 纤细, 直立, 下部具 4 一 6 枚 大叶, 向上渐 小成苞 片状。 叶片线 状披针 形或宽 线形, 下部 叶片长 7 — 20 厘米, 宽 8 — 20 毫米, 上 部的长 1.5 — 3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为 抱茎的 短鞘。 总状花 序的花 密集, 具很多 朵花, 长 5 — 20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10 — 15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 渐尖; 子房圆 柱形, 先端 变狭, 略 弓曲, 连 花梗长 10 — 13 毫米; 花 白色, 芳香; 萼片先 端钝, 具 5 — 7 脉, 中萼片 直立, 舟状, 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侧萼片 反折, 斜 卵状椭 圆形, 长 5 — 6 (— 7) 毫 米, 宽 1.5 — 2. 5 (— 3) 毫米; 花瓣 直立, 斜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5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究状; 唇瓣 舌形或 舌状披 针形, 稍 肉质, 长 6 — 7 毫米, 中部宽 2. 5 — 3 毫米, 先端 圆钝; 距 下垂, 圆 筒形, 上弯, 长 1 一 2 厘米, 长于 子房, 距 口的 突起物 显著; 蕊 柱短; 药室 平行, 药 隔宽, 顶端近 截平;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 长的柄 和披针 形的大 點盘; 退 化雄蕊 显著, 近半 圆形; 蕊 嫁矮, 直立; 柱头 1 个, 大, 凹陷, 位 于蕊喙 下方的 穴内。 花期 6 — 7 月 。 产 腾冲; 生 于海拔 3200 米以下 的山坡 林下、 灌丛或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广东、 湖 南、 福建、 江西、 浙江、 安徽、 江苏、 山东、 河北、 内 蒙古、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 俄 罗 斯西伯 利亚、 朝 鲜半岛 和日本 也有。 
222  云南 植物志  3. 舌唇兰 (图鉴 ) 图版 51: 5-7 观音竹 (植 物名实 图考) Platanthera japonica (Thunb. ex A. Marray) Lindl. (1835); Schltr. (1919)* ; Ohwi (1965); F. Maekawa (1971); Garay et Sweet (1974); S. Y. Hu ( 1975);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广; 安徽 植物志 (1992 广; 浙江 植物志 (1993)、 K. Y. Lang (199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 Orchis japonica Thunb. ex A. Marray ( 1784); O . japonica Thunb. ( 1784); Habenaria japonica (Thunb. ex A. Marray ) A. Gary ( 1859); H . omeiensis Rolfe (1896); Platanthera manubriata Kraenzl . ex Diels (1900); P. setchuanica Kraenzl. (1900); P. omeiensis (Rolfe) Schltr. (1919). 植株高 35 — 70 厘米。 根状茎 指状, 肉质, 近 横卧。 茎 粗壮, 直立, 无毛, 具 (3-) 4 一 6 枚叶, 叶自 下向上 渐小, 下 部叶片 椭圆形 或长椭 圆形, 长 10 — 18 厘米, 宽 3 — 7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为抱茎 的鞘, 上 部的叶 片小,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总 状 花序长 10 — 18 厘米, 具 10 — 28 朵花; 花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2 — 4 厘米, 宽 3 — 5 毫 米; 子 房细圆 柱形, 无毛, 扭转, 连 花梗长 20 — 25 毫米; 花大, 白色; 中萼片 直立, 舟状, 卵形, 长 7 — 8 毫米, 宽 5 — 6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侧萼片 反折, 斜 卵形, 长 8 — 9 毫米, 宽约 4 一 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3 脉; 花瓣 直立, 线形, 长 6 — 7 毫米, 宽 约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唇瓣 线形, 肉质, 长 1.3 — 1.5 (-2) 厘米, 先 端钝; 距 下垂, 细长, 细圆 筒状至 丝状, 略 外弯, 长 3 — 6 厘米, 远长 于 子房; 药室 平行, 药隔 较宽, 顶端略 凹陷;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细 长的柄 和线状 椭圆形 的大 點盘; 退 化雄蕊 显著; 蕊 喙矮, 宽三 角形, 直立; 柱头 1 个, 大, 凹陷, 位 于蕊緣 下方的 穴内。 花期 5 — 7 月。 产 泸水、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1840 — 2900 米 的山坡 灌丛、 路 边或草 坡上。 分布 于 四川、 贵州、 广西、 湖南、 湖北、 河南、 浙江、 安徽、 江苏、 甘肃、 陕西。 朝 鲜半岛 和日本 也有。 全草 入药, 用 于肺热 咳嗽、 喘咳、 神经 衰弱、 遗精、 跌打 损伤、 蛇 咬伤。 4. 滇西 舌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中华 舌唇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Platanthera sinica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5);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35 — 50 厘米。 根状莲 匍匐, 肉质, 根状, 圆 柱形, 长达 4 厘米。 茎 粗壮, 直立, 基部具 2 — 3, 鞘之 上具数 枚疏生 的叶, 其 中下部 3 枚 较大, 向上渐 小成苞 片状。 最 下面的 1 枚 最大,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8 — 11 厘米, 宽 3 — 4. 5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为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长 10 — 12 厘米, 具 8 — 12 朵密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下 部的长 于花, 上部的 较短; 子房圆 柱形, 无毛, 扭转, 连 花梗长 14 一 15 毫米; 花 较大, 黄绿 色或绿 白色, 具 香气; 萼片 绿色, 先 端钝, 具 3 脉, 全缘; 中萼片 直立, 舟状, 椭 圆形, 长 6 — 6. 5 毫米, 宽 3 — 3. 5 毫米; 侧萼片 反折, 斜 卵形, 长 6. 5 — 7 毫米, 宽约 
兰 科  223  3. 5 — 4. 5 毫米; 花瓣白 色或带 黄色, 直立, 斜 线形, 长 5. 5 — 6 毫米, 宽 1.4 一 1.5 毫 米, 先端截 形并梢 内凹, 具 1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究状; 唇瓣白 色或带 黄色, 前伸, 线 状 钻形, 稍 肉质, 长 14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距 下垂, 圆 筒状, 长 16 — 18 毫米, 粗 1.5 毫米, 向下略 增粗, 末 端钝; 药室 平行; 药隔 较宽, 顶端略 凹陷;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细 而 较短的 柄和线 状椭圆 形的大 點盘; 退 化雄蕊 显著; 蕊 橡矮, 直立; 柱头 1 个, 凹陷, 椭 圆形, 位 于蕊喙 下方的 穴内。 花期 6 — 7 月。 产 贡山、 维西 (模式 标本产 地)、 中甸、 丽江、 洱源、 富源; 生 于海拔 2500 — 3200 米的 混交林 下或草 坡上。 5. 尾瓣 舌唇兰 (图鉴 ) Platanthera mandarinorum Rchb. f. ( 1852); Kraenzl. ( 1901) et (1931); Rolfe (1903); Hand. -Mazz. ( 1936); F. Maekawa (1971); S. Y. Hu ( 1975); 图鉴 (1976)* ; 江苏 植物志 (1977)*; K. Inoue (1982); K. Y. Lang (1989, 1994); 安徽植 物志 (1992 广; 浙江 植物志 (1993)、 福建 植物志 (1995)、 中国 植物志 (1999). Platanthera mandarinorum Rchb. f . var. ophryodes Finet (1901); P . pachyglossa Hayata ( 1914)* ; P. delavayi Schltr. ( 1919); Hand. -Mazz. (1936); P. neglecta Schltr. (1919); P. winkeriana Schltr. (1922); P. minax Schltr. ex Limpr. (1922); P . mandarinorum Rchb. f . var. delavayi ( Schltr. ) So6 (1929); P . mandarinorum Rchb. f . subsp. winkeriana (Schltr. ) Soo ( 1929) ; P. mandarinorum Rchb. f . var. ne- glecta (Schltr. ) F. Maekawa (1971)* ; P. mandarinorum Rchb. f. subsp. pachyglossa (Hayata) T. P. Lin et K. Inoue (1980); P. mandarinorum Rchb. f . subsp. formosana T. P. Lin et K. Inoue (1980). 植株高 18 — 45 厘米。 根 状茎指 状或膨 大成紡 锤形, 肉质, 粗 5 — 6 毫米。 茎 直立, 细长, 下部具 1 一 2 枚 大叶, 大叶 之上具 2 — 4 枚 披针形 苞片状 小叶。 大叶 片长圆 形或椭 圆形, 稀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6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为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长 6 — 22 厘米, 具 7 — 20 余 朵疏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10 — 16 毫米, 最 下部的 等长于 或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坊 缍形, 无毛, 扭转, 略 弓曲, 连 花梗长 10 — 14 毫米; 花黄 绿色; 中 萼片宽 卵形至 心形, 凹陷, 长 4 一 4. 5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 端钝或 圆钝, 具 3 (— 5) 脉; 侧萼片 反折, 斜 长圆状 披针形 至宽披 针形, 长 6. 5 — 7 毫 米, 宽 2 — 3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花瓣淡 黄色, 斜 卵形, 先端 骤狭成 尾状, 长 5 — 6 毫米, 宽 2. 8 — 3. 2 毫米, 具 3 (-4) 脉, 不与 中萼片 靠合; 唇瓣淡 黄色, 下垂, 披针 形或 舌状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距细圆 筒状, 长 2 — 3 厘米, 向 后 斜伸; 药室 叉开, 药 隔宽, 顶端略 凹陷, 宽 2 — 3 毫米; 花 粉团椭 圆形, 具长 的柄和 近 圆形的 點盘; 退 化雄蕊 2 个, 显著; 蕊 喙宽三 角形; 柱头 1 个, 凹陷, 位于蕊 喙下方 的 穴内。 花期 4 一 6 月。 产云南 东北部 (云 南标本 未见, 据 《中 国植 物志》 记载 ); 生 于海拔 2100 米 以下的 山坡 草地或 林下。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福建、 江西、 浙江、 安徽、 江苏、 山东。 
224  云南 植物志  6. 长瓣 舌唇兰 (中 国植 物志) Platanthera sikkimensis (Hook. f. ) Kraenzl. (1899); 中国 植物志 (1999). Habenaria sikkimensis Hook, f . (1890); King et Pantl. ( 1898) * ; Tuyana in Ohashi (1975); H. Haraet al. (1978). 植株高 17 — 21 厘米。 根状茎 指状, 肉质, 长 1.5 厘米, 粗 4 一 5 毫米。 茎 直立, 细 长, 疏生 5 — 6 枚叶, 基部的 1 枚 最大。 叶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一 5 厘米, 宽 1 一 1.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为抱茎 的鞘; 向 上的叶 逐渐变 小成苞 片状,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总状 花序长 4 一 7 厘米, 具 5 — 9 朵疏生 的花;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达 10 毫米, 宽 4 毫米, 先端 急尖, 等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捶形, 扭转, 略 弓曲, 连 花梗长 10 毫米, 先端 收狭; 萼片黄 绿色, 中萼片 宽长三 角形, 直立, 长 5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 端近急 尖, 1 脉, 侧萼片 反折, 线状披 针形, 外卷, 长 6.5 毫米, 宽 1.2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花 瓣泥黄 绿色, 镰状披 针形, 长 6.5 毫米, 基部 偏斜, 宽 2.2 毫米, 先端 骤狭成 线形, 具 1 脉, 张开, 不与 中萼片 靠合; 唇瓣褐 红色, 披 针形, 下弯, 长 9 毫米, 宽 1.2 毫米, 先端 渐尖, 1 脉; 距细圆 筒状! 长 1.1 一 1.5 厘米, 向上 弯曲; 蕊 柱短; 药室 叉开; 药 隔顶端 凹缺; 花 粉团椭 圆形, 具长 的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卵 圆形; 退 化雄蕊 2 个, 狭窄, 长 圆形; 蕊 緣大; 柱头 1 个, 大, 凹陷, 位 于蕊喙 之下、 距口的 后方。 花 期 7 月。 产贡山 (其期 至东哨 房途中 ); 生 于海拔 23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分 布于尼 泊尔、 锡金。 7. 丽江 舌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 Platanthera likiangensis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5);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4). 植株高 28 — 30 厘米。 块 茎狭椭 圆形, 肉质, 长 1.5 — 1.7 厘米, 粗 4 一 5 毫米。 茎 粗壮, 直立,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3 枚叶, 上部有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匙形, 长 13 — 19 厘米, 宽 2. 8 — 5. 3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渐 狭为抱 茎的鞘 状柄。 总状 花序长 5 — 8 厘米, 具 9 一 12 朵疏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于 子房; 子房 圆 柱状纺 键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12 — 13 毫米; 花 较大, 黄 绿色; 萼片 绿色, 先 端钝, 全缘, 中萼片 舟状, 心 状卵形 直立, 长 5 毫米, 宽 5 毫米, 具 7 脉; 侧 萼片张 开, 斜披 针形, 长 7.5 毫米, 宽 3.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3 (-5) 脉; 花瓣 黄色, 直 立, 稍 肉质, 斜 线状披 针形, 长 6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唇瓣 线形, 肉质, 长 10 毫米, 宽 1 毫米, 先 端钝; 距 下垂, 圆筒状 棒形, 长 20 — 21 毫米, 粗约 1 毫米, 向 下 略粗, 末 端钝。 花期 7 月。 产 维西、 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800 — 3000 米 的山坡 林下。 8. 齿瓣 舌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Platanthera oreophila (W. W. Smith) Schltr. (1924); Hand. -Uazz. (1936); S. Y. Hu ( 1975);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4);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oreophila W. W. Smith (1921). 
兰 科  225  植株高 30 — 35 厘米。 根状茎 指状, 肉质。 茎 粗壮, 直立, 细长,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中 部疏生 4 枚叶, 下部的 1 枚 最大。 叶 片椭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8 — 9 厘米, 宽 2. 5 — 3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为抱茎 的鞘; 向 上的叶 逐渐变 小成苞 片状, 披 针形, 先 端 渐尖。 总状 花序长 7 — 10 厘米, 具多 数密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1 一 2 厘米, 下 部 的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11 一 12. 5 毫米; 花 绿色或 黄 绿色, 萼片稍 肉质, 全缘, 3 脉, 中萼片 舟状, 卵形, 长 6 — 7 毫米, 宽 4 一 4. 5 毫 米, 先 端钝; 侧萼片 反折, 斜狭 卵形, 长 7. 5 — 8 毫米, 宽 3 — 3. 8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 瓣斜 三角状 卵形, 长 6 — 7 毫米, 宽 3 — 3. 2 毫米, 先端 锐尖, 具 1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唇瓣 线形, 肉质, 长 7 — 10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距 圆筒状 棒形, 长 1.3 — 2 厘米, 略 上弯, 略钝, 远长于 子房; 蕊柱 粗短; 药室 平行; 药 隔宽, 顶端 近平;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长的 柄和近 圆形的 黏盘; 退化雄 蕊小, 耳状; 蕊橡 矮, 三 角形; 柱头 1 个, 凹陷, 位于' 蕊喙 之下。 花期 7 — 8 月。 产 腾冲、 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800 — 3800 米山坡 林下、 草地。 分布于 四川 (木里 )。 9. 小 舌唇兰 (图鉴 ) 小 长距兰 (江苏 植物志 ), 卵唇 粉蝶兰 (台湾 兰科植 物), 高山 粉蝶兰 (台湾 兰科植 物彩色 图鉴) Platanthera minor (Miq. ) Rchb. f. (1878); Finet (1900); Schltr. (1919); Hand. 一 Mazz. (1936), (1937); Ohwi (1965); F. Maekawa (1971)* ; Garay et Sweet (1974); S. Y. Hu (1975); 图鉴 (1976r; 海南 植物志 (1977)*; 江苏 植物志 (1977)、 台 湾兰科 植物 (1987)、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90); 安徽 植物志 (1992)、 K. Y. Lang (1994); 福建 植物志 (1995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9)*. Habenaria japonica (Thunb. ) A. Gary var. minor Miq. ( 1865 _ 1866) ; Platanther- a interrupta Maxim. ( 1886) ; H. henryi Rolfe ( 1896); P. henryi ( Rolfe ) Kraenzl. (1899); P. henryi (Rolfe) Rolfe (1903); H. multibracteata W. W. Smith (1921); P. sigeyosii Masamune (1932). 植株高 20 — 60 厘米。 块茎椭 圆形, 肉质, 长 1.5 — 2 厘米, 粗 10 — 15 毫米。 茎粗 壮, 下部具 1 一 2 (-3) 枚较大 的叶, 上部具 2 — 5 枚披针 形或线 状披针 形的苞 片状小 叶,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最 下面的 一枚叶 最大; 叶片椭 圆形、 卵状椭 圆形或 长圆状 披 针形, 长 6 — 15 厘米, 宽 1.5 —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圆钝, 基部 为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长 10 — 18 厘米, 具多 数疏生 的花;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20 毫米, 下部 的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向上 渐狭,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10 — 15 毫米。 花黄 绿色, 萼片 具 3 脉, 全缘; 中 萼片宽 卵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长 4 一 5 毫米, 宽 3. 5 — 4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侧萼片 反折, 斜椭 圆形, 长 5 — 6 (— 7) 毫米, 宽 2. 5 — 3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直立, 斜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的前侧 扩大, 有基出 2 脉和 1 支脉,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唇瓣 舌状, 肉质, 下垂, 长 5 — 7 毫米, 宽 2 — 2.5 毫米, 先 端钝; 距细圆 筒状, 长 12 — 18 毫米, 稍向前 弯曲; 蕊 柱短; 药室略 叉开; 药 隔宽, 顶端 凹缺;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长 的柄和 圆形的 點盘; 退 化雄蕊 显著; 蕊 喙短而 
226  云南 植物志  宽; 柱头 1 个, 大, 凹陷, 位 于蕊喙 之下- 花期 5 — 7 月。 产 腾冲、 大理; 生 于海拔 1800 — 2100 米 的多石 草甸、 草坡。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香港、 海南、 台湾、 湖南、 湖北、 河南、 福建、 江西、 浙江、 安徽、 江 苏。 朝 鲜半岛 和日本 也有。 全草 入药, 用 于咳嗽 带血、 咽喉 肿痛、 病后 虚弱、 神经 衰弱、 遗精、 头晕、 白带、 白浊、 小儿 ^气- 10. 披针叶 舌唇兰 (中 国植 物志) Platanthera lancilabris Schltr. (1924); S. Y. Hu (1975);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30 — 35 厘米。 块 茎狭长 圆形, 肉质。 茎直 立或稍 弯曲, 圆 柱形, 无毛, 直 径约 3 毫米, 基部 具鞘, 中部 以下具 1 枚 大叶, 上 半部具 2 枚披 针形的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长 圆形, 长 7 — 8 厘米, 宽 2. 7 — 3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 为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长达 9 厘米, 具 8 — 14 朵 疏生、 近偏 向一侧 的花; 花苞 片直立 伸展, 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部 的长 于花; 子房圆 柱形, 稍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7 毫米。 花 较小, 无毛; 中 萼片披 针形, 直立, 凹陷, 长 4.5 毫米, 先 端纯, 具 1 脉; 侧萼片 反折, 斜 舌状披 针形, 长 5.2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斜 卵状披 针形, 与 中萼片 等长, 先端 急尖, 基 部的前 侧边缘 成角状 膨大, 1 脉; 唇瓣向 前伸, 长 5 毫米, 基 部边缘 与花瓣 贴生, 分 离部 分为披 针形, 长 4 毫米, 宽 1.5 毫米; 距 下垂, 丝状, 长 11 毫米, 稍 弧曲, 末端 钝; 花药 直立, 短, 钝; 药室的 沟短, 略 叉开; 蕊 嫁短, 宽三 角形。 产 云南东 北部: 地 点不详 (Maries. n.)。 生 于山坡 林下。 模 式标本 采自云 南东北 部。 - 标本 未见, 据 《中 国植 物志》 记录。 11. 独龙江 舌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狭叶 舌唇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Platanthera stenophylla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5); 独龙江 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15 — 17. 5 厘米。 根状茎 匍匐, 圆 柱形, 肉质。 茎较 纤细, 直 立或近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1 枚筒 状鞘, 近 中部具 1 枚叶。 叶 片狭长 圆形、 长 4 一 4. 5 厘米, 宽 7 — 8 毫米, 先 端钝, 基 部渐狭 抱茎, 无毛。 总状 花序长 3. 5 — 4 厘米, 具 3 — 5 朵疏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略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连 花梗长 8 毫米。 花小, 绿色; 中萼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6 毫米, 宽 1.8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侧萼片 斜披针 形, 长 3. 5 — 6 毫米, 宽 1.2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无毛; 花瓣斜 卵状披 针形, 长 5 毫米, 宽 1.8 毫米, 稍 肉质, 先 端钝, 具 1 脉, 无毛; 唇瓣 披针状 舌形, 肉质, 长 5 毫 米, 宽 1.4 毫米, 先 端钝; 距 下垂, 圆 筒状, 长 9.5 毫米, 粗 1 毫米, 末 端钝, 向下略 增粗, 比子 房长; 蕊柱长 1.5 毫米。 花期 8 — 9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500 米山 坡禅木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波密。 12. 小花 舌唇兰 (秦 岭植 物志) 图版 51: 8-11 Platanthera minutinora Schltr. (1924); Hand.-Mazz. (1936); S. Y. Hu (1975); 秦 岭 植物志 (1976r;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199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兰 科  227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Herminium linguliformis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Lysiella nevskii Aver. (1981)* • 植株高 10 — 30 厘米。 根状茎 匍匐, 肉质, 圆 柱形。 茎 直立, 圆 柱状, 上部 棱上多 少 具翅, 中部具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下部具 1 枚 大叶,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大叶片 匙形或 椭圆状 匙形, 长 5 — 10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无毛,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 长柄, 柄下部 抱茎; 上面的 1 一 2 枚小 叶常披 针形, 长 1.5 — 3 厘米。 总状 花序长 3 — 8 厘米, 具 4 一 12 朵疏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几与花 等长, 先端 渐尖;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达 1 厘米; 花黄绿 色或绿 白色, 较小; 萼片 绿色, 边缘 全缘; 中 萼片 舟状, 直立, 为极宽 的卵形 或近于 圆形, 长 2 — 3 毫米, 宽 2.5 毫米, 具 1 (一 3) 脉; 侧萼片 张开, 镰状 卵形, 长 2. 5 — 3. 5 毫米, 宽约 1.2 — 1.8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黄 色或近 白色, 斜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宽 1 一 1.3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和 中萼片 靠合成 兜状; 唇瓣 黄色或 白色, 稍 外弯, 舌 状或舌 状披针 形, 肉质, 不裂, 长 2. 5 — 3 毫米, 基 部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距圆 锥状, 下垂, 甚短, 长约 1 毫米, 末 端常稍 钩曲; 药室稍 叉开, 药隔 较宽, 顶部稍 凹陷;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 短柄 和近圆 形的小 點盘; 退化雄 蕊小, 近椭 圆形; 蕊 喙矮, 宽三 角形; 柱头 1 个, 凹 陷, 位 于蕊喙 之下。 花期 6 — 7 月。 产 德庆、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700 — 4000 米的 云杉、 冷杉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甘肃、 陕西、 新疆。 吉尔吉 斯斯坦 和哈萨 克斯坦 也有。 13. 贡山 舌唇兰 (中 国植 物志) Platanthera handel-mazzettii K. Inoue (1986)* ; 中国 植物志 (1999). Platanthera minutiflora auct. non Schltr. : Hand. -Mazz. (1936). 植 株高约 20 厘米。 根状茎 纤细。 叶 2 枚, 基部的 1 枚 叶大, 抱茎; 叶片长 圆形, 长约 3 厘米, 宽约 1 厘米, 上面的 1 枚叶 较小, 苞 片状。 总状花 序长约 6 厘米, 具 8 — 9 朵疏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最下 面的较 花长, 长 8 毫米; 子房长 圆形, 扭转, 连花梗 长 5 毫米; 花小, 宽约 2.5 毫米; 中 萼片狭 卵形, 长约 2.6 毫米, 宽 1.7 毫米, 先端 钝, 具 1 脉; 侧 萼片略 反折, 斜狭 卵形, 长约 2.6 毫米, 宽约 1.3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 瓣斜三 角形, 长约 2.8 毫米, 宽 1.6 毫米, 先 端钝, 具 2 脉, 和中 萼片靠 合呈兜 状; 唇瓣略 反折, 狭三 角形, 长 3.6 毫米, 宽约 1.6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距 棒状, 长约 2.2 毫米; 蕊 柱长约 1.3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药室 平行, 药隔 狭窄, 彼此 接近; 花粉 团长约 1 毫米, 具 短柄和 點盘; 點盘 裸露,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约 0.5 毫米; 蕊喙发 育, 突出 于药室 之间; 柱头 1 个, 正三 角形, 平坦。 花期 8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600 — 3800 米的 山坡竹 林下。 14. 高黎贡 舌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贡山 舌唇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Platanthera herminioides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5); 独龙江 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228  云 南植物 志  植株高 12 厘米。 茎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2 枚大的 抱茎筒 状鞘, 基部 之上具 2 枚叶; 上面的 1 枚 叶小, 苞 片状, 下面 的一枚 较大; 叶片椭 圆形, 长 3.5 厘米, 宽 16 毫米, 先端 钝圆, 基 部渐狭 抱茎, 两面 无毛。 总状 花序长 3 厘米, 具 7 朵密生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最下面 的长于 子房, 两面 无毛;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连 花梗长 4 毫米; 花小, 外 形似角 盘兰属 (Herminium) 植物 的花; 中萼 片肾状 卵形, 长 2.5 亳米, 宽 3 毫米, 先 端 圆形, 具 3 脉, 无毛; 侧萼 片斜长 圆形, 长 3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端 极钝, 近基部 前 侧边缘 膨大, 具 3 脉; 花 瓣菱状 卵形, 长 2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无 毛; 唇瓣 舌状, 基部 膨大, 长 2.5 毫米, 宽 1 毫米, 无毛; 距 圆筒状 卵形, 长 2 毫米, 粗 1 毫米, 末端稍 膝曲, 钝; '蕊 柱长 1 毫米。 花期 7 — 8 月。 产贡山 (独 龙江与 怒江分 水岭)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800 米的灌 丛中。 15. 条瓣 舌唇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2: 1-5 Platanthera stenantha (Hook. f. ) Soo (1929);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 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stenantha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 1898) * ; Tuyama in Ohashi (1975) ; Hemihabenaria stenantha (Hook. f. ) Finet (1901). 植株高 25 — 32 厘米。 根状 茎细圆 柱形, 肉质, 伸长。 茎 直立, 圆 柱状, 具多 枚叶。 叶 互生, 下部的 2 枚叶 最大, 叶片 椭圆形 或宽椭 圆形, 长 7 — 13 厘米, 宽 3. 5 — 4. 5 厘 米, 先端急 尖或近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中、 上部的 叶渐变 小成苞 片状。 总状花 序长 6 — 15 厘米, 具 7 — 17 朵 较疏散 的花;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最下 部的与 花近 等长; 子房圆 柱状, 扭转, 弧曲, 连花 梗长约 1 厘米; 花黄 绿色, 中 等大, 萼片绿 色, 具 3 脉,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中萼片 卵形, 直立, 舟状, 长 4 一 5 毫米, 宽 2 — 2. 6 毫米, 先 端钝; 侧萼片 反折, 偏 斜的长 圆形, 长 5 — 6 毫米, 宽 1.5 — 1.7 毫米, 先端 钝; 花瓣 黄色, 线形, 偏斜, 稍 肉质,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直立,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唇瓣 黄色, 长 卵形或 舌状披 针形, 肉质, 长 5 — 6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距细圆 筒状, 下部略 膨大为 棒状, 下垂, 略 外弯, 通 常较子 房长; 蕊 柱短; 药室稍 叉开, 药隔 顶部稍 凹陷;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较长 的柄和 點盘; 點盘 较大, 狭披 针形;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近半 圆形; 蕊喙 较大; 柱头 1 个, 隆 起 凸出, 椭 圆状, 位于 距口的 后缘。 花期 8 — 9 月。 产 贡山、 福贡; 生 于海拔 2500 — 35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灌丛或 草地。 分布 于 西藏。 缅甸 北部、 尼 泊尔、 不丹、 锡 金也有 分布。 16. 滇藏 舌唇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2: 6-9 Platanthera bakeriana ( King et Pantl . ) Kraenzl . (1899); Tuyama in Hara (1966); Hara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r. Habenaria bakeriana King et Pantl. (1895), (1898). * 植株高 40 — 58 厘米。 根状茎 粗壮, 圆 柱形, 肉质, 长 3 — 4 厘米, 粗 8 — 10 毫米。 茎 粗壮, 直立, 下部具 2 (— 3) 枚 大叶, 中、 上部具 2 — 4 枚 苞片状 小叶, 基部具 1 一 2 
图版 52 1—5. 条辦 舌唇兰 Platamhera stenamha (Hook. f. ) So6, 1. 全株, 2. 花, 3.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辩, 4. 花药和 蕊柱, 5. 花 粉块; 6 — 9. 滇藏 舌唇兰 P. bakeriana (King et Pantl. ) Kracnzl. , 6. 全株, 7. 花, 8. 中 萼片、 ■、 侧 萼片和 唇辦, 9. 花药和 蕊柱; 10 — 13. 棒距 舌唇兰 P. roseotincta (W. W. Smith) T. Tang et F. T. Wang, 10. 全株, 11. 花, 12.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辦, 13. 花药和 蕊柱。 
230  云南 植物志  枚筒 状鞘。 大 叶片椭 圆形, 长 12 — 13 厘米, 宽 4. 5 — 5.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收狭成 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长 15 — 25 厘米, 具多数 较疏散 的花;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 — 2.5 厘米, 先端 渐尖, 下部的 较花长 很多; 子房圆 柱状紡 锤形, 先端稍 弓曲, 扭转, 连 花 梗长达 14 毫米; 花黄 绿色或 绿色; 萼片近 等长,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具 3 脉; 中萼 片 长圆状 卵形, 直立, 舟状, 长 5 毫米, 宽 2.2 毫米, 先 端钝; 侧萼片 反折, 长 圆状披 针形, 宽 2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黄色, 斜 卵形, 长 5 毫米, 宽 2.2 毫米, 先 端钝, 直 立, 与中萼 片相靠 呈兜; 唇瓣 黄色, 线形, 舌状, 长 6 毫米, 近 基部宽 1.5 毫米, 向前 伸出, 稍 弓曲, 先 端钝; 距细圆 筒状, 下垂, 弯曲, 长, 较 子房长 1 倍多, 末端 细尖; 蕊 柱短; 药室稍 叉开, 药 隔顶部 平坦; 花粉 团长倒 卵形, 具较长 的柄和 點盘, 點盘线 形;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近半 圆形; 蕊嫁 较大; 柱头 1 个, 隆起 凸出, 横椭 圆形, 上部 2 深裂, 基 部稍合 生成马 鞍形, 位于唇 瓣基部 距口之 前方。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福贡、 兰坪、 腾冲、 保山、 维西、 德钦、 中甸、 丽江、 鹤庆、 大理、 禄劝 等地; 生 于海拔 2700 — 3800 米的 林缘、 竹林、 竹箐、 草坡、 溪旁 草地或 灌丛草 甸中。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 也 见于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17. 棒距 舌唇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2: 10-13 Platanthera roseotincta (W. W. Smith)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S. Y. Hu (1975); K. Inoue (1983)* ; 西藏 植物志 (1987)*;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 断山区 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roseotincta W. W. Smith (1921); Platanthera altigena Schltr. (1924); Orchis doyonensis Hand. -Mazz. ( 1936); Galeorchis doyonensis ( Hand. -Mazz. ) Soo (1966) : Galearis doyonensis (Hand. -Mazz. ) P. F. Hunt (1971); Chondradenia doy- onensis (Hand. -Mazz. ) Vemeulen (1972). 植株高 9 一 15 厘米。 根状 茎细, 圆 柱形, 肉质, 伸长, 指状。 茎 纤细, 直立 或近直 立, 中部或 下部具 1 枚 大叶, 上部具 1 枚 苞片状 小叶, 基部具 1 枚筒 状鞘。 大叶 片线形 或 舌形, 长 3 — 4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钝尖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销。 总状 花序长 2 — 5 厘米, 具 3 — 10 余朵 小花, 花 密生;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 部的与 子房 等长或 稍长;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连花 梗长约 6 毫米; 花 白色; 萼片近 等长, 边缘 几无 睫毛状 细齿; 中 萼片长 圆形, 直立, 长 5 — 6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侧萼片 张开, 长 圆形, 宽 1.8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卵形至 卵状披 针形, 略短于 萼片, 外侧稍 增厚,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与中萼 片相靠 成兜; 唇瓣 舌状披 针形, 厚 肉质, 长 5 — 6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端 急尖; 距 棒状访 缍形, 下垂, 长 3 毫 米, 颈部 收缩, 末端 钝圆, 短于 子房; 蕊 柱短; 药室近 平行, 药 隔顶部 微凸;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 短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椭 圆形;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近半 圆形; 蕊 缘小; 柱头 2 个, 隆起, 圆 球形, 位 于距口 之前方 两侧。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福贡、 德钦; 生 于海拔 2800 — 3880 米的 山坡灌 丛或草 地中。 分布 于西藏 (墨 脱、 察隅 )。 缅 甸北部 也有。 Habenaria roseotincta W. W. Smith 的模 式标本 采自碧 江。 
兰 科  231  18. 高原 舌唇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3: 1-3 Platanthera exelliana So6 ( 1929) ; H. Hara et al. (1987);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Platanthera elachyantha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植株高 5 — 25 厘米。 根状 茎圆柱 形或圆 柱状纺 捶形, 肉质, 匍匐。 茎 纤细或 较粗, 直 立或近 直立, 下部具 1 枚 大叶, 上部具 1 一 2 枚 很小的 苞片状 小叶,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大叶 片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2. 5 — 10 厘米, 宽 0.7 — 3. 5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 的鞘。 总状 花序长 2 — 10 厘米, 具 3 — 10 朵密集 或疏散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 部的长 于花; 子房圆 柱状坊 锤形, 扭转, 稍 弧曲, 连 花梗长 6 — 7 毫米; 花淡黄 绿色, 较小; 萼片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中萼 片狭长 圆形, 直立, 长 4.5 毫 米, 宽 1.8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一 3 脉; 侧萼片 反折, 斜狭长 圆形, 长 5 毫米, 宽 1.8 毫米, 先端 略钝, 具 1 一 3 脉; 花瓣 偏斜, 狭三 角状披 针形, 肉质, 长 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直立, 与 中萼片 相靠呈 兜状; 唇瓣 舌状或 舌状披 针形, 长 5 毫米, 宽 1.3 毫米, 肉质, 厚, 伸出, 略 弯弓, 先 端钝; 距圆 筒状, 下垂, 长 8 — 10 奏米, 略弯 弓, 向末端 增粗, 钝, 长于或 等长于 子房; 蕊 柱短; 药室 平行, 药 隔狭; 花^ 团 倒长卵 形, 具 短柄和 點盘, 點 盘狭长 圆形;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近半 圆形; 蕊喙 较小; 柱头 2 个, 隆起, 椭 圆形, 位 于距口 之前方 两侧。 花期 8 — 9 月。 产 贡山、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300 — 3800 米的 草坡。 分布于 西藏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锡金 也有。 19. 察瓦龙 舌唇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53: 4-6 柱距 舌唇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Platanthera chiloglossa (T. Tang et F. T. Wang) K. Y. Lang in W. T. Wang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chiloglossa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4). 植株高 10 — 30 厘米。 根状茎 细长, 圆 柱形, 肉质, 匍匐。 茎稍 粗壮, 直立 或近直 立, 圆 柱形, 下部具 1 枚 大叶, 上部具 1 枚 很小的 苞片状 小叶,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大叶 片椭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2. 5 — 10 厘米, 宽 0.7 — 3.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收狭成 抱茎 的销。 总状 花序长 2 — 10 厘米, 具 3 — 10 朵密集 或疏散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 部的长 于花; 子房坊 锤形, 扭转, 稍 弧曲, 连花 梗长约 9 毫米; 花淡黄 绿色, 较小; 萼片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中萼 片狭椭 圆形, 直立, 凹陷, 长 5. 5 — 6 毫米, 宽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侧萼片 反折, 斜披 针形, 长 5. 5 — 6 毫米, 宽 2 毫米, 先端近 渐尖,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斜三 角形, 长约 5 毫米, 宽 2 — 2.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 唇瓣 舌状, 向前 伸出, 稍 弧曲, 长 6.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距 圆 筒状, 下垂, 长 16 毫米, 略 弯弓, 向 末端略 增粗, !^, 长于 子房; 蕊 柱短; 药室略 叉开, 药隔 明显, 顶部略 凹陷; 花 粉团椭 圆形, 具较 长的抦 和狭长 圆形的 點盘; 退化雄 蕊 2 个, 小, 长 方形; 蕊 喙矮, 直立; 柱头 2 个, 大, 隆起, 椭 圆形, 位 于唇瓣 基部距 
232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3 1—3. 高原 舌唇兰 Platanthera exelliana So6, 1. 植株, 2.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辦, 3. 花药和 蕊柱; 4~6. 察瓦龙 舌唇兰 P. chilogbssa (T. Tang et F. T. Wang) K. Y. Lang, 4. 全株' 5. 中 萼片、 花辩、 侧 萼片和 唇雜, 6. 花药、 蕊柱 和部分 唇瓣; 7 — 10. 条叶 舌唇兰 P. leptocaulon (Hook. f. ) So6, 7. 全株, 8. 花' 9. 中 萼片、 花 瓣、 侧 萼片和 唇辦, 10. 花药和 蕊柱。  i 
兰 科  233  口 之前方 两侧。 花期 8 月。 产 贡山、 福贡、 德钦; 生 于海拔 2700 — 3250 米 的山坡 林下、 沟 边或草 地中。 分布 于西藏 (察隅 )、 四川 西部。 20. 条叶 舌唇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3: 7-10 Platanthera leptocaulon (Hook. f. ) Soo (1929);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leptocaulon Hook, f . ( 1890); Platanthera silaensis Hand. -Mazz. (1936)*; P. leptocaulon (Hook. f. )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S. Y. Hu (1975). 植株高 19 一 30 厘米。 根 状茎圆 柱形, 指状, 肉质, 匍匐。 茎 细长, 直立, 圆 柱形, 下部具 1 (一 2) 枚 大叶, 上部具 1 一 3 枚线 状披 针形的 苞片状 小叶,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销。 大叶片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6 — 11 厘米, 宽 0.7 — 2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略钝,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长 4. 5 — 12 厘米, 具 3 — 10 朵疏散 的花; 花苞片 披针形 或 线状披 针形, 直立, 长 10 — 12 毫米, 先端 渐尖, 下部 的长于 子房; 子 房圆柱 状坊锤 形, 略 扭转, 连 花梗长 10 毫米; 花黄 绿色; 萼片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中萼 片近披 针形, 直立, 长 6 毫米, 宽 2 — 2.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侧萼片 反折, 斜披 针形, 长 6 毫 米, 宽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花瓣 直立, 肉质, 较萼 片厚, 斜三 角状披 针形, 长 6 毫米, 宽 2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唇瓣 舌状披 针形, 向前伸 出, 长 8 毫米, 宽 1 一 1.3 毫米, 肉质, 厚, 先 端钝, 基 部无胼 胝体; 距圆 筒状, 细长, 下垂, 长达 20 毫米, 长 于子房 1 倍多; 蕊 柱短, 直立; 花药 狭长, 药室 平行, 药隔顶 部略 凹陷; 花粉 团近椭 圆形, 具较 短的柄 和近团 形的小 點盘;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近椭 圆形; 蕊 喙矮, 直立; 柱头 2 个, 大, 隆起, 椭 圆形, 位于 唇瓣基 部距口 之前方 两侧。 花期 8 — 10 月 。 产 贡山、 福贡、 维西; 生 于海拔 2900 — 4000 米 的山坡 林下或 灌丛草 地中。 分布于 西藏南 部和东 南部、 四川西 南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 度东北 部均有 分布。 21. 弓背 舌唇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4: 1-5 Platanthera platantheroides (T. Tang et F. T. Wang) K. Y. Lang (1989);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Habenaria platantheroides T. Tang et F. T. Wang (1936) ; Platanthera curvata K. Y. Lang in C. Y. Wu (1987)* . ' 植株高 24 — 32 厘米。 根 状茎圆 柱形, 指状, 肉质, 匍匐。 茎 细长, 直 立或近 直立, 圆 柱形, 下部具 2 枚 大叶, 上部具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大叶片 椭圆 形或倒 卵形, 长 5 — 8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 收狭成 抱茎的 鞘,— 总状 花序长 5. 5 — 12 厘米, 具 4 一 10 余 朵疏散 的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急 尖, 下 部的长 于子房 和花;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扭转, 强烈, 曲, 连 花梗长 12 毫米; 花黄 绿色, 中 等大; 萼片 边缘具 睫毛状 细齿, 先 端钝, 具 3 si; 中 萼片宽 卵形, 直立, 舟状, 长 7 毫米, 宽 5 毫米; 侧萼片 反折, 斜披 针形, 长 9 毫米, 宽 3 毫米; 花瓣直 
234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54 1—5. 弓背 舌唇兰 Platanthera platantheroides (T. Tang et F. T. Wang) K. Y. Lang, 1. 全株, 2.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和 唇瓣, 3. 花药、 蕊柱 和部分 唇瓣, 4. 蕊喙和 柱头, 5. 花 粉团; 6 — 8. 白鹤参 P. latilabris Lindl. , 6. 花, 7.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和 唇瓣, 8. 花药和 蕊柱。 
兰 科  235  立, 斜 镰状披 针形, 长 8 毫米, 宽 2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一 3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 唇 瓣 舌状披 针形, 向前 伸出, 长 11 毫米, 宽 2.3 毫米, 略 肉质, 先 端钝, 具 3 脉; 距棒 状圆 柱形, 向后 平展或 上举, 长 18 毫米, 长 于子房 1 倍, 末端略 增粗、 钝; 蕊 柱短, 直立; 花药短 而宽, 药室略 叉开, 药隔 顶部略 凹陷; 花 粉团椭 圆形, 具细 长的柄 和圆形 的大 點盘; 退化雄 蕊小, 方形; 蕊 喙矮, 直立; 柱头 2 个, 大, 棒状, 位 于蕊橡 下的距 口 两侧。 花期 7 — 8 月。 产 孟连; 生 于海拔 2450 米的 山坡灌 丛中。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 四川。 22. 白鹤参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4: 6—8 Platanthera latilabris Lindl. ( 1835); Tuyama in Ohashi (1975);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latilabris (Lindl. ) Hook. f. (1890) ; H. bonatiana Schltr. (1913). 植株高 18 — 58 厘米。 块 茎椭圆 形或卵 球形, 长 1 一 2 厘米, 肉质。 茎 伸长, 粗壮, 直立, 圆 柱形, 具 3 — 6 枚叶, 上部具 1 一 4 枚 苞片状 小叶,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叶 互生, 叶片卵 形或椭 圆形, 长 5 — 13 厘米, 宽 2 —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长 7 — 30 厘米, 具 数朵至 40 余 朵疏散 或密集 的花; 花苞 片披针 形或卵 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部的 长于或 等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坊 锤形, 扭转, 略 弓曲, 连 花梗长 13 — 22 毫米; 花中 等大或 较大, 绿 色或黄 绿色, 萼 片被短 柔毛, 边缘 具睫毛 状 细齿, 具 3 脉; 中萼 片宽卵 形或近 圆形, 直立, 舟状, 长 6— 7 毫米, 宽 4 一 4. 5 毫 米, 先端 钝圆; 侧萼片 反折或 张开, 斜 卵形, 长 7. 5 — 8 毫米, 宽 3.5 毫米, 先 端钝; 花瓣 直立, 斜半 卵形或 卵形, 长 6 — 7 毫米, 宽 (3 —) 4 一 5 毫米, 肉质, 先端 钝或稍 尖, 具 1 一 2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 唇瓣线 形或披 针形, 长 6. 5 — 13 毫米, 宽约 1 毫米, 肉质, 先 端钝, 近 基部具 1 枚凸 出的胼 胝体; 距圆 筒状, 细长, 下垂, 略 内曲, 远长于 子房, 末 端钝; 蕊 柱短, 直立; 花药短 而宽, 药室 平行, 药隔 顶部略 凹陷; 花粉 团倒卵 形, 具很 短的柄 和近圆 形的小 點盘; 退化雄 蕊小, 近 方形; 蕊 喙矮, 直立; 柱头 2 个, 隆起, 长圆形 或狭长 圆形, 并行伸 出至唇 瓣基部 两边。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腾冲、 龙陵、 景东、 鹤庆、 丽江、 双柏、 昆明、 禄劝、 东川; 生 于海拔 1900 — 2850 米 的山坡 林缘、 竹林、 灌丛中 或草坡 地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克 什米尔 地区、 印度北 部至东 北部、 尼 泊尔、 锡金、 不 丹均有 分布。 26. 凹 舌兰属 Coeloglossum Hartm . 地生 草本。 块茎 肉质, 掌状 分裂, 颈 部生数 条细长 的根。 茎 直立, 不 分枝, 具数枚 叶。 叶 互生, 向上渐 小成苞 片状。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多数 较密集 的花; 花苞片 直立伸 展, 较 花长; 花通 常为黄 绿色或 绿色, 直立, 倒置, 唇瓣在 下方; 萼 片基部 合生, 几等 长, 稍 张开;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比 萼片狭 很多, 直立,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唇瓣下 垂, 倒披 针形, 常 3 裂, 中裂 片比侧 裂片小 很多, 基部 具囊状 短距; 蕊柱 粗短, 直立,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 半圆形 的退化 雄蕊; 花 药生于 蕊柱的 顶部, 2 室, 药室 并行; 花粉团 
236  云南 植物志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及 點盘, 點盘 圆形, 贴生于 蕊喙基 部叉开 部分的 末端, 裸露; 蕊喙 宽阔, 基部 叉开, 位于药 室之下 ;柱头 1 个, 圆形, 位 于蕊橡 下面的 中央。 仅 1 种, 广 布于北 温带。 我国 南北诸 省均有 分布, 也见于 云南。 1. H 舌兰 (图鉴 ) 图版 55: 1-3 手儿参 (陕西 ), 手掌参 (陕 西、 甘肃) Coeloglossumviride (L. ) Hartm. (1820); 台湾兰 科植物 (1976)*; 台湾 植物志 (1978) *;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 国 植物志 (1999 广. Satyrium viride L. (1753); Orchis bracteata Muhl. ex Willd. (1805); Habenaria viridis (L. ) R. Br. in Ait. (1813); H. bracteata (Muhl. ex Willd. ) R. Br. in Ait. (1813); Gymnadenia viridis (L. ) L. C. Rich. (1818); Platanthera viridis (L. ) Lindl . (1829); Finet (1900); Kraenzl. (1901); Peristylus viridis (L. ) Lindl. (1835); Rolfe (1903); Coeloglossum bracteatum Pari. (1850); C. bracteatum ( Muhl. ex Willd. ) Schltr. (1920); C. viride (L. ) Hartm. var. bracteatum (Muhl. ex Willd. ) A. Gray (1867); C. viride (L. ) Rich. ( 1890) ; 秦岭 植物志 ( 1976) * ; 图鉴 ( 1976) * ; Kitagawa (1979) ; Herminium nankotaizanense Masamune (1923); Platanthera nankotaizanense (Masamune) Masamune (1932); Coeloglossum nankotaizanensis (Masamune) S. S. Ying (1975); C. taixvanianum S. S. Ying ( 1975) ; Habenaria viridis (L. ) L. C. Rich. var. bracteata (Muhl. ex Willd. ) Kitagawa (1979). 植株高 14 一 45 厘米。 块茎 肥厚, 肉质, 掌状 分裂。 茎 直立, 圆 柱状,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向上具 3 — 4 (-5) 枚叶, 上部具 1 至数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狭倒卵 状长圆 形、 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直立 伸展, 长 5 — 12 厘米, 宽 1.5 —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钝,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数花, 长 3 — 15 厘米; 花 苞片线 形或线 状披针 形, 下 部的长 2. 5 — 3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明显较 花长; 子房坊 键形, 扭转, 连 花梗长 约 1 厘米; 花绿 白色、 黄绿 色或绿 棕色; 萼 片基部 合生, 几 等长, 中萼片 卵状椭 圆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长 4 一 8 (-10) 毫米, 宽 3 毫米, 先 端钝, 具 3 脉; 侧萼片 偏斜, 卵状椭 圆形, 较 中萼片 稍长, 先 端钝, 具 4 一 5 脉; 花瓣 直立, 线状披 针形, 稍 短于中 萼片, 宽约 1 毫米, 具 1 脉, 与 中萼片 靠合呈 兜状; 唇瓣 红色、 紫色 下垂, 肉质, 倒披 针形, 长于 萼片, 基 部具囊 状距, 上 面在近 基部的 中央具 1 条 短的纵 褶片, 先端 3 裂, 侧裂片 较中裂 片长, 长 1.5 — 2 毫米, 中裂 片小, 长不及 1 毫米; 距卵 球形, 长 2 — 4 毫 米。 蒴果 直立, 椭 圆形, 无毛。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维西、 中甸; 生 于海拔 2850 — 3800 米的 冷杉林 下苔藓 丛中、 河谷 林内、 山坡灌 丛或草 坝上。 分布于 西藏东 北部、 四川、 湖北、 河南、 台湾、 河北、 青海、 甘肃、 陕 西、 山西、 新疆、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 中亚 地区、 克 什米尔 地区、 尼 泊尔、 不丹、 俄 罗 斯西伯 利亚、 朝鲜 半岛、 日本、 欧洲、 北 美均有 分布。 块茎 人药, 用 于肺虚 咳喘、 虚劳 消瘦、 神经 衰弱、 久汚、 失血、 带下、 乳少、 慢性 肝炎。 
图版 55 1 一 3. H 舌兰 Coeloglossum viride (L. ) Hartm, 1. 全株, 2. 花, 3. 中 萼片、 花辩、 侧 萼片和 唇維; 4—6. 蜻艇兰 Tubus fuscescens (L. ) Czer. ' 4. 全株, 5. 花, 6.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瓣; 7—8. 反唇兰 Srrmhorchis cal- ceoliformis (W. W, Smith) T. Tang et F. T. Wang, 7. 植株, 8. 花。 
238  云 南植物 志  27. 蜻 蜓兰属 Tulotis Rafin. 地生 草本。 块状茎 指状, 肉质, 伸长, 颈 部生数 条细长 的根。 茎 直立, 具 2 — 3 枚 大叶。 叶 互生。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多 数花; 花小, 常黄 绿色, 似蜻 蜓状, 倒置, 唇瓣在 下方; 萼片 离生, 中萼 片常短 而宽, 侧萼 片略狭 而长; 花 瓣比萼 片狭, 多少 肉质; 唇瓣 长于 萼片和 花瓣,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 小的侧 裂片, 基部 具距, 中裂片 舌状披 针形; 蕊柱 短, 直立; 花药 2 室, 略 叉开, 顶 部多少 凹陷;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 明显 的花粉 团柄及 點盘, 點 盘藏于 蕊喙基 部两末 端的蚌 壳状黏 囊中; 蕊 喙大, 基部叉 开, 其 末端具 4 丰壳状 點囊; 柱头 1 个, 隆起, 肥厚, 位 于蕊喙 之下; 退 化雄蕊 2 个, 位 于蕊柱 的基部 两侧; 蒴果 直立。 5 种, 广布于 东亚和 北美。 我 国南北 诸省有 3 种。 云南产 1 种。 1. 蜻蜓兰 (东北 植物检 索表) 图版 55: 4 — 6 Tulotis fuscescens (L. ) Czer. (1973, 1981); Satake et al. (1982)* ; 东北植 物检索 表 (第 二版) (1995 广;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Orchis fuscescens L. (1753); O . flava L. (1753); Habenaria herbiola R. Br. (1813); Perularia fuscescens (L. ) Lindl. (1835)* ;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65); 秦 岭植物 志 (1976)*; Platanthera flava ( L. ) Lindl - (1835)*; P. fuscescens ( L. ) Kraenzl . (1899); P. herbiola (R. Br.) Lindl. (1835); P. souliei Kraenzl. (1908); Perularia souliei (Kraennzl. ) Schltr. (1919); Habenaria pugionifera W. W. Smith (1921); Pla- tanthera pugionifera (W. W. Smith) Schltr. (1924) ; K. Inoue (1983) * ; Tulotis asiati- ca H. Hara (1955); 图鉴 (1976)*; K. Y. Lang et Z. H. Tsi (1992); 横 断山区 维管植 物 (1994); 中国兰 花全书 (1998); Tulotis souliei (Kraenzl. ) H. Hara (1955). 植株高 20 — 60 厘米。 根状茎 指状, 肉质, 细长。 茎 粗壮, 直立,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2 (-3) 枚较大 的叶, 上部具 1 至数枚 苞片状 小叶; 大叶 片倒卵 形至椭 圆形, 长 6 — 15 厘米, 宽 3 — 7 厘米, 先 端钝,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狭长, 具多 数密生 的花; 花苞 片狭披 针形, 常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坊 捶形, 扭转, 稍 弧曲, 连花 梗长约 10 毫米; 花小, 黄 绿色; 中萼片 卵形, 长 4 毫米, 宽 3 毫米, 凹陷, 舟状, 先 端急尖 或钝, 具 3 脉; 侧萼 片斜椭 圆形, 边缘 反卷, 较中 萼片长 而狭, 先 端钝, 具 3 脉; 花瓣 直立, 斜椭 圆状披 针形, 宽不及 2 毫米, 先 端钝, 略 肉质, 与中 萼片靠 合但远 窄, 具 1 脉; 唇瓣 舌状披 针形, 前伸, 多少 下垂, 长 4 一 5 毫米, 基部两 侧各具 1 枚三 角 形的小 裂片, 小裂 片长达 1 毫米, 先端 锐尖, 中裂片 舌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距 细长, 细圆 筒状, 下垂, 略 弧曲, 几 与子房 等长, 向末 端略增 粗; '蕊柱 顶端两 侧各具 1 枚钻 状退化 雄蕊, 點盘椭 圆形, 被 蕊喙边 所形成 蚌壳状 黏囊包 着。 花期 6 — 8 月, 果期 9 一 10 月。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4000 — 43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河南、 山东、 青 海、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 朝鲜 半岛、 日本、 俄罗 斯西 伯利亚 也有。 Habenaria pugionifera W. W. Smith 的模 式采自 德钦。 
28 . 反 唇兰属 Smithorchis T. Tang et F. T. Wang 地生 草本: 植株 矮小: 根状 茎细. 指状, 匍匐. 颈部具 几条细 长根: 茎 直立, 具 1 - "4 枚叶。 叶 互生, 叶 片狭披 针形: 花序 顶生, 总状. 具 7 朵 较稀疏 的花; 花 芳香, 深 橙色, 不 倒置, 唇 辩位于 上方: 萼片 离生, 相似. 近 等大: 花 審较萼 片小; 唇辦不 裂, 基部 囊状, 不阽 生于^ 柱上: 花药 无抦, 究状. 直 !:. 药室 平行. 靠近, 基 部不伸 长; ^喙和 柱头近 圆形, 联合在 一起, 位 于药室 之下; 退化雄 ^2. 生 于花药 基部两 側, 小;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和 15 盘. If 全 5^: 子 房 扭转: 仅 1 种, 产我 国云南 西北部 高海拔 山地: 1. 反唇兰 (图鉴 ) 图板 55: 7-8 Smithorchis calceoliformis ( W. W. Smith) T. Tang et F. T. Wang ( 1936); 图鉴 (1976)'; 横断 山区维 管植^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Herminium calceoliformis W. W. ^nith (1921). 植株高 5 — 10 厘米: 根状茎 纤细, 指状, 每匐, 肉质: 茎 直立. 基 §5 具 2 — 3 枚筒 状销, 中部具 (1 一) 2 — 4 枚叶: 叶 片直立 伸展, 狭披 针形, 长约 2 厘米, 宽约 4 毫 米, 先端 渐尖或 稍纯. 基 部渐狭 成抱茎 的销: 总状 花字具 7 朵稍 琉散的 小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稍长于 子房, 边 缘具细 锡齿: 花 芳香. 斜歪. 深 黄色; 萼 片薄. 漠贡. 中雩 H" 闺 卵形, 长约 1 毫米, 宽 0.7 毫米, 先 端^, 具 1 泳; 侧萼片 张开, 斜长 a 状卵 形, 长 1.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端 稍尖. 具 1 咏: 花 lif 申展. 菱状 卵形. 较萼 片小, 稍肉 贡, 先 端纯, 具 1 咏; 唇 辫位于 上方, 似拖 鞋状, 不裂, 长约 1.5 毫米, 肉质, 较萼片 厚, 基部 凹陷成 囊状. 不阽 生于^ 柱: 花药 无柄. 完状. 直立. 药室 并行, 基 蓬不仲 长, ^喙和 柱头近 圆形, 合生. 位 于花药 之下; 退 化雄^ 侧生. 'j' 、; 花粉团 为稍缩 ^騍 粒状, 花 粉团柄 极短, 點盘 a 形: 花期 8~9 月: 产 贡山、 德钦; 生 于海拔 3200 — 4000 米的高 山开旷 的多石 头的牧 场上: 模 式?? 3: {Herminium calceoliformis W. W. Smith) 采自^ 涵沧 江与金 沙江分 水岭: 29. 尖 药兰属 Diphylax Hook. f. 地生 草本: 植株 矮小: 根状茎 拄形, 肉贡: 茎短. 基^ 具筒 状鞘. 下 ii^ 具叶, 上部具 2 至数枚 苞片状 小叶: 叶在最 下面的 1 抆 最大. 形状 种种, 上面常 具黄色 或白色 网脉 3 花序 顶生. 总状, 具 数朵至 20 余 朵花, 花 常偏向 一脚. 与免 被兰属 >^'eotnanme 的花序 相似; 花 苞片卵 形或披 针形: 花绿白 色或粉 红色. 闺置. 萼片近 等大. f§ 靠^^ 免状; 花辯线 状长圆 形或披 针形. 与萼片 等长或 稍短. 紫 — %f 于中 萼片与 倒萼片 T§ 靠 内侧; 唇爆和 萼片近 等长, 通常 前伸并 下弯, 线状披 #7 形 或线状 舌聖, 不裂. 基?; ^三 陷, 中 部以上 增厚, 先端 渐尖. 基部 具距. 距短于 子旁. 向 内弯. 頭部 收縮. 向下 呈 囊状. 纺達 状或圆 锥状: 蕊柱 极短, 花药 直立, 2 室. 药室 紧靠. 貼生. 平^: 
240  云南 植物志  顶部具 凸出的 尖头或 微凸; 蕊喙极 矮小, 不 明显;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 短的花 粉团柄 和小的 點盘, 薪盘椭 圆形, 裸露; 柱头 1 个, 大, 隆起; 退 化雄蕊 2 个, 具 长柄, 条形, 长 方形、 卵圆 形或倒 卵形, 大, 位 于花药 的基部 两侧, 通常 与药室 等高或 过之, 或 较药室 稍低。 3 种。 分布于 中国西 南部, 1 种 经缅甸 北部、 印度东 北部、 锡 金至尼 泊尔。 云南产 3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 退 化雄蕊 线形, 具 长柄, 与药室 等高或 过之; 药 隔顶部 突出部 分为披 针形的 尖头; 叶片长 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花苞片 与子房 近等长 1. 尖药兰 D. urceolata 2 (1) 退化 雄蕊长 方形, 卵 形或倒 卵形, 柄 较短, 较药 室顶部 稍低。 3 (4) 药 隔顶部 突出部 分为长 圆形; 退化 雄蕊长 方形; 叶 2 — 3 枚, 叶 片匙形 或带状 匙形, 长 7 — 13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于花 …" ^ 2. 长巷 尖药兰 D. contigua 4 (3) 药 隔顶部 微凸; 退化 雄蕊卵 形或倒 卵形; 叶 1 一 2 枚, 叶片椭 圆形至 卵形, 长 3 — 6 厘米; 花 苞片短 于花或 甚至短 于子房 3. 西南 尖药兰 D. uniformis 1. 尖药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6: 1-4 Diphylax urceolata (C. B. Clarke) Hook. f. (1889)*; Hand. -Mazz. (1936);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urceolata C. B. Clarke (1889)*;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Banerji (1958), (1964). 植株高 8 — 10 厘米。 无 块茎, 具 肉质、 细圆柱 形的根 状茎。 茎 纤细, 圆 柱形, 常稍 I 弯曲。 近基部 具大叶 1 枚, 向上有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大叶 片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I 鲜时 上面具 白色细 脉纹, 长 3 — 3. 5 厘米, 宽 1 一 1.2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收狭 抱茎。 , 总状 花序长 2. 5 — 3 厘米, 具 数朵至 12 朵紧密 排列、 偏向 一侧的 小花; 花 苞片卵 形或披 针形, 与子房 等长; 子房坊 锤形, 扭转, 连 花梗长 4 一 5 毫米; 花绿 白色、 白色 或粉红 I 色, 花被片 靠合呈 兜状, 萼片和 花瓣近 等长, 萼片披 针形, 长 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 急尖, 具 1 脉; 花瓣 线状长 圆形, 长 4.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瓣 和花瓣 等长, 线状披 针形, 稍 下弯, 基部 凹陷, 在中部 以上增 厚为圆 柱状, 实心, 先端 渐尖; 距 下垂, 颈部 收缩, 尔后 膨大呈 囊状、 纺棰 状或圆 锥状, 长 2. 5 — 3 毫米, 较子 房短; 药 隔顶部 突出, 突出部 分为披 针形的 尖头; 退 化雄蕊 线形, 具 长柄, 和药 室等高 或 过之。 花期 8 — 10 月。 产 贡山、 德钦; 生 于海拔 1900 — 3800 米的 铁杉、 云杉、 冷杉 林下。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 东北部 和缅甸 也有。 
兰 科  241  图版 56 1—4. 尖药兰 Diphylax urceolata (C. B. Clarke) Hook, f . , 1 . 植株, 2. 花, 3. 中 萼片、 花辩、 侧 萼片和 唇辦, 4. 花药、 蕊柱和 唇瓣; 5—7. 长范 尖药兰 D. contigua (T. Tang et F. T. Wang)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5. 全株, 6. 花, 7. 花药、 蕊柱和 唇辦; 8-13. 西南 尖药兰 D. uniformis (T. Tang et F. T. Wang)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8. 全株, 9. 花, 10. 中 萼片、 花維、 侧 粤片和 唇辦, 11. 蕊柱 各部和 唇瓣, 12. 花药 和退化 雄蕊侧 面观, 13. 花 粉团和 點盘。 
242  云南 植物志  2. 长苞 尖药兰 (横 断山 区维管 植物) 图版 56: 5-7 独龙 舌唇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Diphylax contigua (T. Tang et F. T. Wang)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94); K. Y. Lang (1994);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 贡 山植物 (2000). Platanthera contigua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植株高 20 — 24 厘米。 无 块茎, 具 细长、 肉 质的根 状茎。 茎直立 或多少 弯曲, 圆柱 形, 粗约 2 毫米, 基部具 5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2 — 3 枚叶, 最下的 2 枚叶大 的多。 叶片 匙形 或带状 匙形, 长 7 — 13 厘米, 宽 1.2 — 2. 2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10 余 朵密集 的花, 花 常偏向 一侧;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 于花; 子 房坊 锤形, 扭转,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花 较大, 绿 白色, 花被片 靠合成 兜状; 萼片和 花瓣近 等长, 萼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中 萼片长 8 毫米, 宽 2.5 毫米; 侧萼片 稍 偏斜, 长 8.5 毫米, 宽 2.8 毫米; 花 瓣斜披 针形, 长 7.5 毫米, 宽 2 毫米, 近 基部前 侧 边缘稍 扩张, 与 中萼片 紧贴, 先端近 急尖, 具 1 脉; 唇瓣向 前伸, 线状长 圆形, 稍下 弯, 肉质, 长 8 毫米, 宽 2 毫米, 上面和 脉上被 柔毛, 基部略 扩大; 距 下垂, 圆 筒状椭 圆形, 长 5 毫米, 宽 2.5 毫米, 颈部 收縮, 末 端钝且 具钝的 突起, 外面 无毛, 内 面密被 柔毛; 蕊柱 直立, 长 3 毫米; 药室 直立, 长 2 毫米, 药 隔顶部 突出, 突出 部分长 圆形; 蕊喙 极小; 柱头 一个, 大, 隆起; 退 化雄蕊 2 个, 长 方形, 具 短柄, 比 药室顶 部低。 花期 9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 山坡竹 林下。 3. 西南 尖药兰 (植 物学 集刊) 图版 56: 8-13 后花 舌唇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Diphylax uniformis (T. Tang et F. T. Wang)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9);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Platanthera uniformis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P. opsinandra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I 植株高 10 — 18. 5 厘米。 无 块莲, 具 细长圆 柱状、 肉 质的根 状茎。 茎直 立或近 直立,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1 (一 2) 枚 大叶, 上部具 3 — 4 枚 苞片状 小叶。 大叶片 g 椭 圆形至 卵形, 长 3 — 6 厘米, 宽 1.5 — 3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长 3 — 7 厘米, 具 数朵至 20 余 朵花, 花偏向 一侧;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短于 花, 下部的 稍长于 子房, 上部的 短于或 等长于 子房;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连 花梗长 7 毫 米; 花 较大, 白色, 花 被片近 相似, 上举, 靠合成 兜状; 中萼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8 毫 米, 宽 2 毫米, 先端 稍钝, 基部 扩张, 凹陷, 具 1 脉; 侧萼片 镰状的 线状披 针形, 长 7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扩张, 具 1 脉; 花 瓣斜披 针形, 狭, 长 7.5 毫米, 宽 2 毫米, 基部略 下延而 扩大, 与中 萼片近 等长,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瓣向 前伸, 线状长 圆形, 稍 下弯, 长 8 毫米, 宽 1.5 毫米, 向 基部略 扩大, 先端 稍钝; 距 下垂, 卵 状圆筒 形, 长 4.5 毫米, 近 基部粗 2.5 毫米, 颈部 收缩; 蕊柱 较短, 长 2 毫米; 花药 直立, 长 
兰 科  243  1 毫米, 药 隔顶部 微凸; 蕊喙 极小; 柱头 一个, 大, 隆起; 退 化雄蕊 颇大。 卵圆 形或倒 卵形, 比药 室顶部 稍低。 花期 8 — 9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700 — 3200 米 的山坡 竹林下 荫湿石 壁上。 分布于 四川峨 眉山和 贵州梵 净山。 30. 角 盘兰属 Herminium Guett. 地生 草本。 块茎 1 一 2 枚, 圆球 状或椭 圆状, 肉质, 不 分裂, 颈 部生数 条细长 的根。 茎 直立, 具 1 至数 枚叶。 花序 顶生, 具多 数花, 总 状或近 穗状; 花小, 密生, 通 常为黄 绿色, 倒置, 唇 瓣位于 下方, 稀不 倒置。 萼片 离生, 近 等长; 花 瓣通常 较萼片 狭小, 一 般增 厚而带 肉质; 唇 瓣贴生 于蕊柱 基部, 先端 3 (-5) 裂或 不裂, 基 部多少 凹陷, 通 常 无距, 少 数有短 距而點 盘卷成 角状; 蕊柱 极短; 花药生 于蕊柱 顶端, 2 室, 药 室并行 或 基部稍 叉开;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黏盘, 黏盘常 卷成 角状, 裸露; 蕊喙 较小; 柱头 2 个, 隆起 几为棍 棒状, 分开; 退 化雄蕊 2, 较大, 位于花 药基部 两侧。 蒴果长 圆形, 通常 直立。 25 种, 分布于 东亚、 东 南亚和 欧洲。 我国有 17 种。 云南产 16 种。 分种 检索表 1 (22) 唇瓣 3 裂或 5 裂。 2 (7) 花瓣 线形; 唇瓣 3 裂或 5 裂。 3 (4) 唇瓣 5 裂, 基部 2 枚侧裂 片小, 靠近 前部的 2 枚 侧裂片 齿状, 较 中裂片 短得多 1. 秀丽 角盘兰 H. quinquelobum 4 (3) 唇瓣 3 裂, 侧裂片 较中裂 片长。 5 (6) 叶 片狭长 圆状披 针形, 疏生于 茎上; 萼 片狭椭 圆形, 与 花瓣等 长或几 乎等长 2. 叉唇 角盘兰 H« lanceum 6 (5) 叶片 狭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集生 于茎的 下部; 萼片 卵形, 明显较 花瓣长 3. 宽萼 角盘兰 H. souliei 7 (2) 花瓣椭 圆形、 卵状披 针形、 卵形、 尾状披 针形或 菱形; 唇瓣 3 裂。 8 (13) 唇瓣的 基部微 凹陷, 不成浅 囊状; 點 盘卵圆 形或椭 圆形, 不卷成 角状。 9 (12) 叶 1 枚, 叶片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10 (11) 唇 瓣中部 缢缩, 前部 与后部 等宽; 花瓣长 圆形; 侧 萼片长 圆形, 较 中萼片 狭得多 4. 条叶 角盘兰 H. coiloglossum 11 (10) 唇瓣 中部不 溢缩, 前 部较后 部宽; 花瓣 卵形; 侧萼片 卵形, 与中萼 片等宽 或较宽 5. 云南 角盘兰 H. yunnanense 12 (9) 叶 2 枚, 叶片长 圆形; 唇瓣倒 卵形, 基 部微凹 陷具细 乳突; 萼片和 花瓣均 为卵形 6. 无距 角盘兰 H. ecalcaratum 13 (8) 唇 瓣的基 部凹陷 成浅囊 状或具 明显的 短距; 點 盘卷成 角状。 14 (15) 唇瓣 基部具 明显的 短距, 距长 圆形, 长 1.5 毫米; 唇瓣的 中裂片 较侧裂 片短; 中萼 片阔卵 形, 长 4 毫米; 花瓣 上部骤 狭成尾 状且肉 质增厚 11. 裂瓣 角盘兰 H. alaschanicum 
244  云 南植物 志  15 (14) 唇瓣的 基部凹 陷成浅 囊状。 , 16 (17) 唇瓣 3 浅裂, 裂至 全长的 1/4, 轮 廓为提 琴形, 3 枚裂片 相似, 钝三 角形, 花 瓣狭菱 状椭圆 形, 较萼 片长; 花苞片 很小, 卵形 或近四 方形, 长 仅达子 房长的 1/4 10. 矮 角盘兰 H. chloranthum 17 (16) 唇瓣 3 深裂, 裂至 全长的 1/2; 花瓣近 菱形或 尾状披 针形, 其上半 部肉质 增厚, 较萼 片长。 18 (19) 叶 2 — 3 枚, 质 地薄, 干时不 变为暗 褐色; 花小, 中 萼片长 2.5 毫米; 花瓣近 菱形;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尾状长 渐尖; 唇瓣 的侧裂 片三角 形齿状 7. 角盘兰 H. monorchis 19 (18) 叶 1 枚 (罕 2 — 3 枚), 质 地厚, 干 时呈暗 褐色; 花 较大, 中 萼片长 3 — 4 毫米; 花瓣 狭尾状 披 针形; 花苞片 先端非 尾状。 20 (21) 唇 瓣位于 下方, 狭披 针形, 长 7 毫米, 裂片 线形, 中裂 片较侧 裂片长 得多; 中萼片 长圆状 披针形 8. 长瓣 角盘兰 H. ophioglossoides 21 (20) 唇 瓣位于 上方, 倒 卵形, 长 3 毫米, 裂片三 角状披 针形, 近 等长; 中萼 片卵形 9. 雅致 角盘兰 H. glossophyllum 22 (1) 唇瓣 不裂。 23 (28) 唇 瓣基部 无距; 點盘 不卷成 角状。 ' 24 (25) 唇瓣 线形, 较萼 片长; 花瓣长 圆状披 针形, 宽 0.5 毫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较 花长; 叶片长 圆 形或椭 圆形, 散生 12. 狭唇 角盘兰 H. angustilabre 25 (24) 唇 瓣宽卵 形至心 形或轮 廓为提 琴形; 花瓣 卵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宽 1.2 毫米; 花苞片 披针形 或 卵状披 针形, 较 花短; 叶片 圆形、 椭 圆形或 线状披 针形。 26 (27) 唇瓣宽 卵形至 心形, 长 4 一 5 毫米, 基部略 凹陷, 上面具 2 条 短的、 呈叉状 的脊状 隆起; 花 瓣卵状 披针形 ;點 盘卷成 角状;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3 毫米, 不及 子房的 1/2; 叶 片狭椭 圆形 或线状 披针形 : 13. 宽唇 角盘兰 H. josephii 27 (26) 唇瓣轮 廓为提 琴形, 长约 2.5 毫米; 基部不 H 陷, 上面不 具脊状 隆起; 花瓣 卵形; 點盘不 卷成 角状;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与 子房近 等长; 叶片 圆形或 椭圆形 14. 宽叶 角盘兰 H. latifolia 28 (23) 唇瓣 基部有 短距; 點 盘卷成 角状。 29 (30) 叶片 2 — 3 枚; 花苞 片较子 房短; 花几 乎偏向 一侧; 中 萼片长 圆形; 唇 瓣基部 凹陷, 具圆锥 状距, 距长约 1 毫米, 唇瓣基 部两侧 增宽, 其边 缘全缘 … 16. 厚唇 角盘兰 H. carnosilabre 30 (29) 叶片 1 枚;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5 — 7 毫米; 与子房 等长或 稍长; 唇瓣披 针形, 肉质 增厚; 距 圆 筒状倒 卵形, 长约 1.5 毫米; 花瓣 卵形, 肉 质增厚 •••••• 15. 披针唇 角盘兰 H. singulum 1. 秀丽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Herminium quinquelobuin King et Pantl. (1896); Tuyama in H. Hara (1975); H. Hara et al. (1978); K. Y. Lang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25 — 29 厘米。 块茎 长圆形 或近圆 球形, 长 1.5 — 2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肉 质。 茎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叶 3 枚, 下部的 较大,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13 — 18 厘米, 宽 1.5 — 2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成筒 状抱茎 的销, 上面的 1 枚 叶小得 多; 总状花 序具多 数密生 的花, 长 8 — 15 厘米, 无毛;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与子 房 等长;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具短 的喙,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3 — 4 毫米; 花 较小, 绿色; 萼片 等长, 卵状长 圆形, 张开, 先端近 急尖, 具 1 脉, 侧萼片 略宽; 花瓣 线形, 与萼片 等长, 宽 0.3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具 1 脉; 唇瓣 轮廓长 圆形, 较萼 片长, 基 
兰 科  245  部 无距, 其两 侧各具 1 枚三 角形的 小耳, 在中部 以上两 侧溢缩 呈三角 形的侧 裂片, 中裂 - 片狭三 角形, 先端 渐尖; 蕊柱 粗短; 药室 并行; 花粉 团倒卵 圆形, 具短而 粗的花 粉团柄 和 點盘; 點 盘小, 圆 盘形; 蕊 喙小; 柱头 2 个, 小, 长 圆形。 花期 8 — 9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200 米的常 绿阔叶 林下。 分 布于尼 泊尔、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2. 叉唇 角盘兰 (图鉴 ) 图版 57: 1-3 蛇尾草 (昆明 ) Herminium lanceum (Thunb. ex Sw. ) Vuijk (1961); H. Hara (1969); Tuyama in Hara (1971), in Ohashi ( 1975); 图鉴 (1976)*;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77*, 1990);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1988);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1994); 中国 植物志 (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Ophrys lancea Thunb . ex Swartz ( 1800 ) ; Aceras angustifolia Lindl. ex Wall. (1832), nom. nud. (1832) descr. ; Royle (1835)* ; Wight (1840)* ; A. longicruris C. H. Wright ex A. Gray ( 1858 —— 1859) ; A . angustifolia Wall, ex Lindl. var. longicruris (C. Wright ex A. Gray) Miq. ( 1866) ; Platanthera angustifolia ( Lindl. ) Rchb. f. (1878) ; Herminium angusti folium (Lindl.) Benth. ex C. B. Clarke (1889); Hook, f .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 Rolfe (1903); Gagnep. in Lecomte (1934); Hand. -Mazz. ( 1936) cum. var. nematolobun Hand. -Mazz. ; Kitamura in Kihara ( 1955); Banerji (1958) ; Tuyama (1966) ; Gey- Wilson (1974); H. angustifolium (Lindl. ) Benth. ex Hook. f. var. longicruris (C. Wright ex A. Gray) Makino ( 1896); 秦岭 植物志 (1976"; H. longicruris (C. Wright ex A. Gray)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H. angustifolium (Lindl. ) Benth. ex C. B. Clarke var. brevilabre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H . lanceum (Thunb. ex Sw. ) Vuijk var. longicrure ( C. Wright ex A. Gray) H. Hara (1969); 台湾 植物志 (1978 广; 台湾兰 科植物 (1987广; H. minutiflorum Schltr. (1924); H . stenostachyum T. Tang et F. T. Wang ( 1936) ; Monorchis angusti- folia (Wall, ex Lindl. ) Schwarz. (1949). 植株高 10 — 83 厘米。 块 茎圆球 形或椭 圆形, 肉质, 长 1 一 1.5 厘米, 直径 8 — 12 毫 米。 茎 直立, 纤细,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中部具 3 — 4 枚疏生 的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达 15 厘米, 宽达 1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 渐狭并 抱茎。 总状花 序圆柱 状, 具多 数密生 的花, 长达 43 厘米; 花苞 片小, 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短于 子房; 子房 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5 — 7 毫米; 花小, 黄 绿色或 绿色; 中萼 片卵状 长圆形 或长 圆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先 端钝, 具 1 脉, 长 2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侧萼 片 张开, 长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长 2. 2 — 4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1 脉; 花瓣 直立, 线形, 长 2 — 4 毫米, 宽 0.2 — 1 毫米, 与 中萼片 相靠,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具 1 脉; 唇瓣 轮廓长 圆形, 长 3 — 7 毫米, 宽 1 一 2 毫米, 常 下垂, 基部 扩大, 凹陷, 无 距, 常在 近基部 上面有 1 枚 短的纵 向脊状 隆起, 有时不 明显, 中 部通常 缢縮, 前 部呈叉 状 3 裂, 侧裂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较中裂 片长, 先 端多少 卷曲; 中裂片 披针形 或齿状 披 针形; 蕊柱 粗短; 药室 并行; 花粉团 球形,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抦和 黏盘, 點盘 圆形; 蕊 
246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57 1—2. 叉唇 角盘兰 Herminium lanceum (Thunb. ex Sw. ) Vuijk, 1, 2. 全株; 3. 花; 4—5. 宽萼 角盘兰 H. souliei Schltr. , 4. 花, 5.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和 唇維; 6—7. 条叶 角盘兰 H. coiloglossum Schltr. , 6. 花, 7. 中 萼片、 花辦、 侧 粤片和 唇瓣。 
兰 科  247  喙小; 柱头 2 个, 横椭 圆形, 隆起; 退 化雄蕊 2 个, 常 较长, 长 圆形, 顶部稍 扩大, 较 花 药低, 近 等长或 稍长。 花期 6 — 8 月。 产 贡山、 福贡、 泸水、 腾冲、 龙陵、 维西、 德钦、 中甸、 丽江、 鹤庆、 景东、 镇 康、 思茅、 景洪、 洱源、 华坪、 大理、 漾濞、 东川、 昆明、 玉溪、 嵩明、 蒙自、 文山; 生 于海拔 1800 — 3300 米的阔 叶林、 松林、 疏林、 灌 丛或草 地中。 分布于 西藏、 贵州、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台湾、 福建、 江西、 浙江、 安徽、 甘肃、 陕西。 尼泊尔 、锡金 、印度 东北部 、缅甸 、中南 半岛、 马来 半岛, 朝鲜 半岛、 日本 也有分 布。 块茎 药用, 有润肺 抗痨、 补 肾强筋 之效。 3. 宽萼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57: 4-5 川滇 角盘兰 (图鉴 ) Herminium souliei Schltr. ( 1903); Diels ( 1912); Hand. -Mazz. ( 1936); 图鉴 (1976)* ; 西藏 植物志 (1987广 ; K. Y. Lang (1988)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r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erminiun angustifolium var. souliei Finet (1901); H. souliei Schltr. var. lichian- gense W. W. Smith (1915); H. limprichtii Schltr. (1919). 植株高 12 — 40 厘米。 块 茎长圆 形或卵 球形, 肉质,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 10 — 15 毫 米。 茎 直立, 纤细, 无毛,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下 部具叶 2 — 4 枚, 上部具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最下 部的叶 最大, 狭长 圆形, 长 5. 5 — 2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渐狭并 抱茎。 总状 花序圆 柱状, 具多 数花, 长达 4 一 20 厘米;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5 毫米; 花小, 淡 绿色; 中萼片 卵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先 端钝, 具 1 脉, 长 3 毫米, 宽约 2 毫米, 钝, 3 脉; 侧萼片 张开, 斜 卵形, 先 端钝, 较 中萼片 稍长和 稍宽, 具 1 脉;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直 立, 长 2.7 毫米, 宽 0.5 毫米, 与 中萼片 相靠, 先 端钝, 较薄, 具 1 脉; 唇瓣 下垂, 长 达 4.5 毫米, 基部 无距, 几不 凹陷, 中部 溢縮, 前部 3 裂, 侧裂 片镰状 线形, 长 2 毫 米, 先 端钝, 向内 弯曲; 中裂片 披针形 或钝三 角形, 较侧 裂片短 一半, 先 端钝; 蕊柱粗 短, 长约 1 毫米; 药室 并行; 花 粉团卵 圆形,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黏盘, 點盘卵 圆形; 蕊 喙小, 具 短臂; 柱头 2 个, 椭 圆形, 隆起, 位 于蕊喙 之下; 退 化雄蕊 2 个, 长 圆形, 具 短柄, 较 花药低 得多。 花期 7 — 8 月。 产 庐水、 维西、 中甸、 丽江、 大理、 洱源、 孟连、 昆明、 东川 等地; 生 于海拔 2900 — 3550 米的 山坡灌 丛或草 地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4. 条叶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57: 6-7 Herminium coiloglossum Schltr. (1906, 1919); K. Y. Lang (1988);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r. 植株高 8 — 30 厘米。 块茎卵 状长圆 形或卵 圆形, 肉质, 长 8 — 20 毫米, 直径 5 — 10 毫米。 茎直 立或近 直立, 细长,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1 枚较大 的叶, 上部 具 2 — 7 枚 苞片状 小叶。 大叶片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4 一 12 厘米, 宽 6 — 8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渐狭并 抱茎。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30 余 朵花, 长达 1.5 — 11 厘米, 圆 柱状; 
248  云 南植物 志  花苞片 卵形, 长 1.5 — 2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凹陷,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缍形,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5 毫米; 花小, 黄 绿色, 疏 生或较 密生; 中萼片 卵形, 直立, 四陷呈 舟状, 先 端钝, 具 1 脉, 长 1.5 毫米, 宽约 1.3 毫米; 侧 萼片略 张开, 斜长圆 形, 长 2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凹陷, 斜长 圆形, 与 中萼片 相靠但 稍短, 先端 极钝, 具 1 脉; 唇瓣 轮廓长 圆形, 凹陷, 肉质 增厚, 长 2. 3 — 2. 5 毫 米, 中部 溢缩, 基部 凹陷成 浅囊, 前部 3 浅裂, 侧裂片 镰状三 角形, 先端近 急尖, 中裂 片宽三 角形, 较侧裂 片宽, 先端 急尖; 蕊 柱粗, 长约 1 毫米; 药室 并行; 花粉 团圆球 形,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卵 圆形; 蕊 喙小; 柱头 2 个, 棒状长 圆形, 隆起, 从 蕊 喙之下 伸出, 贴生 于两侧 壁上;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横椭 圆形。 花期 8 — 9 月。 产 兰坪、 景东、 思茅 (模式 标本产 地)、 昆明 等地; 生 于海拔 1660 — 2800 米 的山坡 混交林 下或草 地上。 5. 云南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58: 1-2 Herminium yunnanense Rolfe (1913) ; Schltr. (1919); K. Y. Lang (1988); 横断山 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植株高 14 一 26 厘米。 块茎卵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肉 质, 长 5 — 15 毫米, 直径 5 — 10 毫米。 茎直 立或近 直立, 细长,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1 枚较大 的叶。 叶片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4. 5 — 13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渐狭成 抱茎的 鞘。 总 状花序 具多数 密生的 小花, 圆 柱状, 长 4. 5 — 7. 5 厘米; 花苞片 卵形, 长 3 — 4 毫 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凹陷, 短于 子房;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5 毫米; 花小, 黄 绿色; 中萼片 卵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先 端钝, 具 1 脉; 侧 萼片略 张开, 近 卵形, 长 2.5 毫米, 宽约 1.2 —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瓣近 直立, 卵形, 凹陷, 长 1.5 毫米, 宽 1.2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唇瓣 轮廓长 圆形, 基部 凹陷, 肉质增 厚, 长 2. 3 — 2. 5 毫米, 先端具 3 齿或 3 浅裂, 裂片 等大或 中裂片 稍宽; 蕊 柱粗, 长约 1 毫米; 药室近 并行; 花 粉团圆 球形,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卵 圆形; 蕊 喙小; 柱头 2 个, 棒状长 圆形, 隆起, 从蕊 喙之下 伸出, 贴生于 两侧的 壁上;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横椭 圆形。 花期 8 — 9 月。 产 漾擤、 大理、 楚雄; 生 于海拔 2700 — 3000 米的 山坡草 地上。 模式 标本采 自云南 漾濞和 大理之 间的点 苍山。 6. 无距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Herminium ecalcaratum (Finet) Schltr. (1919); K. Y. Lang (1988);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Peristylus ecalcaratum Finet (1901). 植株高 20 — 26 厘米。 块茎卵 圆形或 卵状长 圆形, 肉质, 长 5 — 15 毫米, 直径 5 — 10 毫米。 茎直 立或近 直立, 细长,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1 一 2 枚较大 的叶; 叶片 线形或 线状长 圆形, 长 4. 5 — 13 厘米, 宽 4 一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渐狭 成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具多数 密生的 小花, 圆 柱状, 长 4. 5 — 8 厘米; 花苞片 卵形, 长 3 — 4 毫 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凹陷, 短于 子房;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5 毫米; 花小, 白 色或黄 绿色; 中萼片 卵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长 1.5 毫米, 宽 1 毫米, 先端 
兰 科  249  图版 58 1—2. 云南 角盘兰 Herminium yunnanense Rolfe. , 1. 花, 2. 中 萼片、 花辦、 侧 粤片和 唇辩; 3—4. 角盘兰 H. monorchis (L. ) R. Br. , 3. 花, 4. 中 萼片、 花維、 侧 萼片和 唇辦; 5—7. 长辦 角盘兰 H. ophipglossoides Schltr. , 5. 全株, 6. 花, 7. 屮 萼片、 謂、 侧 1|f 片和 唇辩。 
250  云 南植物 志  钝, 具 1 脉; 侧萼片 伸展, 斜 卵形, 长 1.5 毫米, 宽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瓣直 立, 斜 卵形, 长 1 毫米, 宽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瓣 轮廓倒 卵形, 基部 凹陷, 长 2.2 毫米, 宽 1.2 毫米, 基部 无距, 略凹陷 且具细 乳突, 先端 3 浅裂, 裂片近 等大, 近 三 角形, 中裂片 伸展, 较 侧裂片 稍长或 稍宽, 侧 裂片常 直立; 蕊柱 粗短; 药室 顶部叉 开; 花 粉团圆 球形,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卵 圆形; 蕊喙 扁平, 四 方形; 退化 雄蕊 2 个, 半 圆形。 花期 7 — 9 月。 产 漾濞、 大理、 洱源 (模式 标本产 地)、 鹤庆; 生 于海拔 2500 — 2600 米的山 坡草地 上。 7. 角盘兰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58: 3-4 牛党参 (丽江 ) Herminium monorchis (L. ) R. Br. (1813); Lindl. (1835); Hook. f. (1890); Finet (1900); Rolfe (1908); Duthie (1906)*;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Ophrys monorchis L. (1753); Herminium alaschanicum Maxim . var. tanguticum Maxim. ; Kraenzl. (1901) ; H. tanguticum (Maxim. ) Rolfe (1903) . 植株高 5. 5 — 35 厘米。 块茎 球形, 直径 6 — 10 毫米。 茎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下部生 2 — 3 枚叶, 上部具 1 一 2 枚苞 片状 小叶。 叶 片狭椭 圆状披 针形或 狭椭圆 形, 长 2. 8 — 10 厘米, 宽 0.8 — 2.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渐 狭并略 抱茎。 总状 花序具 多 数花, 圆 柱状, 长达 15 厘米;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2.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端 长 渐尖, 尾状; 子房圆 锥状纺 缍形, 扭转, 顶 部明显 钩曲, 无毛, 连 花梗长 4 一 5 毫米; 花小, 黄绿 色,. 下垂; 萼片近 等长, 具 1 脉: 中萼 片椭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2 毫 米, 宽 1.2 毫米, 先 端钝; 侧 萼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宽约 1 毫米, 先端 稍尖; 花 瓣近菱 形, 上部 肉质略 增厚, 略长于 萼片, 向先端 渐狭, 有 时从中 部多少 3 裂, 中裂片 线形, 具 1 脉; 唇瓣 与花瓣 等长, 肉质 增厚, 基部 凹陷呈 囊状, 近中部 3 裂, 中裂片 线形, 长 1.5 毫米, 侧 裂片三 角形, 较中 裂片短 很多; 蕊柱 粗短, 长不及 1 毫米; 药室 并行; 花 粉 团近圆 球形,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 较大, 卷成 角状; 蕊喙短 而阔; 柱头 2 个, 叉开, 隆起, 位 于蕊喙 之下; 退 化雄蕊 2 个, 近三 角形, 先 端钝, 显著。 花期 6— 7 月。 产 中甸、 丽江、 宁范; 生 于海拔 2300 — 4300 米 的山坡 林下、 林缘灌 丛中、 山坡草 地 上和河 漫滩草 地上。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南、 山东、 河 北、 内 蒙古、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 西亚、 中亚 地区、 克 什米尔 地区、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蒙古、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朝鲜半 岛和日 本均有 分布。 块茎 药用。 有滋阴 补肾、 养 胃调经 之效。 本 种在我 国分布 很广。 本种 的花瓣 和裂唇 角盘兰 H. alaschanicum Maxim. 相似, 但 以其叶 较宽, 唇瓣 基部仅 具稍微 凹陷的 浅囊, 侧裂 片比中 裂片短 区别于 后者; 后者的 叶较 狭窄; 唇瓣基 部具囊 状距, 侧裂片 比中裂 片长, 易于 识别。 
兰 科  251  8. 长瓣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58: 5-7 阔叶 角盘兰 (图鉴 ) Herminium ophioglossoides Schltr. (1912)*; Hand. -Mazz. ( 1936 ); 图鉴 (1976)*; K. Y. Lang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植株高 7 — 26 厘米。 块 茎椭圆 形或卵 圆形, 肉质,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 10 — 15 毫 米。 茎 直立, 粗壮, 无毛, 粗 3 毫米,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下部生 1 (一 3) 枚叶, 上部具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椭圆 状舌形 或倒披 针状椭 圆形, 长 2 — 9 厘米, 宽 0.5 — 3 厘米, 先 端钝, 基部 抱茎。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40 余 朵花, 圆 柱状, 长 1 一 12. 5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与子房 等长或 稍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顶部 明显钩 曲,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7 毫米; 花 较大, 黄 绿色、 黄 白色, 下垂; 萼片具 1 脉: 中萼片 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4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侧 萼片斜 披针状 舌形, 与中 萼片等 长, 先 端钝; 花瓣轮 廓斜披 针形, 先端 线形, 肉质 增厚, 远长于 萼片, 长达 7 毫米, 基 部宽 0.8 毫米, 具 2 脉; 唇 瓣肉质 增厚, 长 6 毫米, 基 部凹陷 呈极短 的距, 近中部 3 裂, 裂片 线形, 先端近 急尖, 中裂 片长约 4 毫米, 几为侧 裂片的 2 倍; 距 极短, 囊状; 蕊柱 粗短; 药室 并行; 花 粉团圆 球形,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卷成 角状; 蕊喙 小; 柱头 2 个, 隆起, 椭 圆形, 位 于蕊喙 之下; 退 化雄蕊 2 个, 椭 圆形。 花期 6 — 7 月。 产 中甸、 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大理、 昆明; 生 于海拔 2150 — 3200 米的松 林下、 石灰 岩山草 丛中、 山坡或 河边草 地上、 河谷 竹栎灌 丛中。 分布 于四川 (木 里、 茂县 )。 9. 雅致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Herminium glossophyllum T. Tang et F. T. Wang (1936) ; K. Y. Lang (1988) ; 横 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Herminium ophioglossoides Schltr. var. minus Hand. -Mazz. (1936). 植株高 9 一 10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肉质, 长 1.5 厘米, 直径 10 毫米。 茎 直立, 无 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下部生 1 (一 4) 枚叶。 叶片长 圆状椭 圆形或 卵状椭 圆形, 长 3. 5 — 5 厘米, 宽 12 — 16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基部 抱茎。 总 状花序 具多数 密生或 稍疏散 的花, 圆 柱状, 长 2. 5 — 4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与子 房等长 或 稍短; 子房圆 柱形, 强烈 扭转, 顶 部明显 钩曲,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3.5 毫米; 花中等 大, 黄 绿色, 下垂 钩曲; 由于子 房扭转 180°, 唇 瓣位于 下方; 萼片先 端钝, 具 1 脉; 中 萼片 卵形, 长 3 毫米, 宽约 2 毫米; 侧萼片 斜狭椭 圆形, 长 3.5 毫米, 宽 1.8 毫米; 花 瓣斜披 针形, 肉质 增厚, 长 4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 瓣肉质 增厚, 长 3.5 毫米, 基 部凹陷 呈极短 的距, 前部 3 裂, 裂片三 角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中 裂片与 侧裂片 等长; 距 极短, 囊状, 钝; 蕊柱 粗短; 药室 并行; 花 粉团圆 球形,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黏盘, 點 盘卷成 角状; 蕊 橡小; 柱头 2 个, 隆起, 椭 圆形, 位 于蕊喙 之下; 退 化雄蕊 2 个, 椭 圆形。 花期 6 — 8 月。 产 中甸、 丽江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100 — 3600 米的林 下乱石 堆中、 山坡草 地上。 分布 于四川 (康定 )。 
252  云南 植物志  10. 矮 角盘兰 (图鉴 ) 图版 59: 1-3 Herminium chlo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图鉴 (1976)*; 西 藏植物 志 (1987)、 K. Y. Lang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4 一 15 厘米。 块 茎椭圆 形或圆 球形, 肉质,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 1 一 1.6 厘 米。 茎 直立, 较 粗壮, 粗 2 毫米, 无毛,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下部生 1 一 2 (— 3) 枚叶, 叶近 对生。 叶片长 圆形, 椭 圆形, 匙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3 — 7 厘米, 宽 6 — 20 毫 米, 先 端圆形 或钝,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20 余 朵花, 圆 柱状, 长 2 — 5 厘米; 花苞 片小, 近 卵形, 先 端钝, 比 子房短 很多; 子房圆 柱状椭 圆形, 扭转, 顶 部明显 钩曲, 无毛, 连 花梗长 3 — 5 毫米; 花中 等大, 白色、 淡 绿色, 下垂 钩曲; 萼 片先 端钝: 中 萼片阔 卵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3.2 毫米, 宽 1.25 毫米, 具 3 脉; 侧萼片 斜椭 圆形, 长 3 毫米, 宽 1.25 毫米, 具 1 脉; 花瓣长 菱形或 菱状椭 圆形, 肉质 增厚, 长 4 毫米, 宽 1.8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渐狭, 具 2 脉; 唇 瓣肉质 增厚, 轮 廓近提 琴形, 长 3.2 毫米, 宽约 2.8 毫米, 基部 凹陷且 增宽, 后 溢缩, 从中部 3 浅裂, 裂片近 相似, 侧裂片 为钝三 角形, 叉开, 中裂 片较侧 裂片长 而狭; 蕊 柱短; 药室 并行; 花粉团 球形,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卷成 角状; 蕊 嫁小; 柱头 2 个, 隆起, 棒状, 从 蕊喙之 下向外 伸出; 退 化雄蕊 2 个, 较大, 椭 圆形, 显著。 花期 7 — 9 月。 产 维西、 德钦、 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丽江; 生 于海拔 2500 — 3800 米的山 坡草地 或 高山草 甸上。 分布于 西藏南 部和东 南部。 11. 裂瓣 角盘兰 (图鉴 ) 图版 59: 4-6 Herminium alaschanicum Maxim. (1886); Kraenzl. (1901); 图鉴 (1976)*; 西藏 植物志 (1987广; K. Y. Lang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 Herminium altigenum Schltr. (1922). 植株高 15 — 60 厘米。 块茎圆 球形, 肉质, 直径约 1 厘米。 茎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下部生 2 — 4 枚较 密生的 大叶, 上部具 3 — 5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狭椭 圆状披 针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15 厘米, 宽 5 — 18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渐狭 抱茎。 总状 花序具 10 至多 数花, 圆 柱状, 长 4 一 27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尾状, 下部 的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5 — 6 毫米; 花小, 绿色、 淡 绿色或 白色, 下垂 钩曲; 中萼片 卵形, 长 4 毫米, 宽 3 毫米, 先 端钝, 3 脉; 侧萼片 披 针形, 长 2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1 脉; 花瓣 直立, 卵状披 针形, 长 5 — 5. 5 毫米, 宽 1.5 毫米, 肉质 增厚, 先端 尾状, 具 3 脉; 唇瓣 轮廓长 圆形, 基部凹 陷 成距, 从中部 3 裂, 侧裂片 线形, 急尖, 中裂片 线状三 角形, 先端 急尖, 较侧 裂片短 而宽; 距长 圆状, 长 1.5 毫米, 向前 弯曲, 纯; 蕊柱 粗短, 长约 1 毫米; 药室近 并行;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极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 卷曲成 角状; 蕊 嫁小; 柱头 2 个, 隆 起, 椭 圆形, 位于唇 瓣基部 两侧;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椭 圆形。 花期 6 — 9 月。 产 德钦、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2700 — 3300 米 的山坡 华山松 林下、 砾石山 坡和草 坝上。 分布于 西藏南 部和东 南部、 四川、 青海、 甘肃、 宁夏、 陕西、 山西、 河北、 内蒙 
图版 59 1—3. 矮 角盘兰 Herminium chlo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1. 全株, 2. 花' 3. 中 粤片、 花辦、 侧萼 片和唇 m-, 4—6. 裂辦 角盘兰 H. alashcanicum Maxim. 4. 全株, 5. 花, 6. 中 粤片、 花鯽、 侧^ 片和/ ^瓣; 7—8. 宽唇角 盘兰 H. jozephii Rchb. f. , 7. 花, 8. 中 咢片、 花瓣、 侧 萼片和 唇瓣。 
254  云 南植物 志  古。 12. 狭唇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Herminium angustilabre King et Pantl. (1896) ; K. Y. Lang (1988);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6 — 18 厘米。 块茎长 圆状, 肉质, 长 1.5 厘米。 茎直 立或近 直立, 无毛, 具 2 — 3 枚 较疏生 的叶, 下面的 1 枚 稍大, 上面的 1 一 2 枚 较小。 叶片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2 — 2. 5 厘米, 宽 8 — 10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抱茎。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12 朵花, 长 3 — 5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 于花; 子房纺 键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7 — 8 毫米; 花小, 绿 色至黄 绿色, 稍 下垂; 中 萼片宽 卵形, 长 2.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凹陷 成 舟状,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侧萼片 反折, 长 圆形, 长 2.8 毫米, 宽约 0.7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花瓣长 圆形, 长 2.5 毫米, 宽 0.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唇瓣线 形, 不裂, 长 3.5 毫米, 宽约 0.7 毫米, 先端 急尖, 反曲, 基部 无距; 蕊 柱粗, 下半部 具狭 的翼状 突起; 药室 并行, 药隔 顶部近 截平; 花 粉团圆 球形, 具 极短的 花粉团 柄和點 盘, 黏盘椭 圆形; 蕊 喙小; 柱头联 合为一 横带, 位于 蕊喙的 前面;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椭 圆形。 花期 7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35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于 锡金。 13. 宽唇 角盘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59: 7-8 Herminium josephii Rchb. f. (1872); Hook. f. (1890); King et Pantl. (1898)* ; Tuyama in Ohashi (1975);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198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Herminium for rest ii Schltr. (1912)*; Hand. -Mazz. (1936) . 植株高 11 一 27 厘米。 块 茎卵球 状或椭 圆状, 粗 1 一 1.5 厘米, 肉质。 茎 直立, 较粗 壮,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2 枚 近对生 的叶, 上部具 1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长 圆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3. 5 — 10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渐狭 抱茎。 总状 花序 直立, 圆 柱状, 具 7 — 10 余 朵花, 长 3. 5 — 8. 5 厘米; 花 苞片卵 状披针 形至披 针形, 长 3 毫米, 锐尖或 稍尖, 较 子房短 很多;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7_8毫 米; 花 较小, 稍 疏生, 黄色, 萼片 绿色, 花瓣和 唇瓣黄 绿色; 中萼片 卵形, 直立, 长 3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侧萼 片斜的 卵状披 针形, 长 3.3 毫米, 宽 1.2 毫 I 米, 先 端钝, 1 脉; 花瓣 卵状披 针形, 长 3 — 3. 3 毫米, 宽 1.2 — 1.8 毫米, 先 端钝, 肉 质 增厚, 1 脉; 唇瓣宽 卵形至 心形, 基部略 凹陷成 囊状, 长 4 一 5 毫米, 宽 3 — 3. 5 毫 米, 肉质 增厚, 上面 中部至 基部具 2 条 短的、 成叉状 的脊状 突起; 蕊柱 粗短, 长约 1.5 毫米; 药室倒 卵形, 近 并行, 顶 端钝;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椭 圆形, 卷成 角状; 蕊 喙大, 显著, 三 角状, 高约 1 毫米; 柱头 2 个, 隆起, 狭 棒状, 末 端略 膨大, 从 蕊嫁穴 下沿两 侧向外 伸出; 退 化雄蕊 2 个, 近四 方形, 先端斜 而钝。 花 期 7 — 8 月。 产 福贡、 维西、 德钦、 丽江、 宁范、 大姚、 会泽; 生 于海拔 3400 — 4000 米 的山坡 灌丛、 草地和 高山草 甸中。 分布于 西藏南 部和东 南部、 四川 西部。 尼 泊尔、 不丹 和锡金 也有。 
兰 科  255  14. 宽叶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Herminium latifolium Gagnep. (1931); K. Y. Lang (1988); 中国 植物志 (1999). Peristylus ta?igianus S. Y. Hu (1974) . P. ecu I carat us auct. non Finet: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植株高 20 — 30 厘米。 块 茎圆球 形或橢 圆形, 长 1 一 2 厘米, 粗 1 一 1.5 厘米, 肉质。 茎 直立, 较 粗壮, 无毛,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2 — 3 枚叶, 上 部具苞 片状小 叶。 叶片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2. 5 — 5 厘米, 宽 20 — 25 毫米, 先端 渐尖或 略钝, 基 部渐狭 为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直立, 具极 多数较 密生的 小花, 狭圆 柱状, 穗状, 长 4 一 10 厘 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先端 渐尖, 较子房 稍短; 子 房近圆 柱状, 上部 稍细,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8 毫米; 花 极小, 白色; 中萼片 卵形, 长 2.5 毫米, 宽 1.6 毫 米, 先 端渐尖 或钝, 具 1 脉; 侧萼 片倒披 针形, 长 2.6 毫米, 宽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瓣斜 卵形, 长 1.2 — 2. 4 毫米, 宽 1.2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 瓣轮廓 为提琴 形, 长 2.5 毫米, 宽 1.4 毫米, 基部 具槽, 无距, 边缘 增厚, 粗糙, 近基 部溢缩 且具蜂 巢状小 凹穴, 中 上部成 卵形, 先端 钝并向 下弯; 蕊 柱短, 长约 1.5 毫米; 花粉团 點盘椭 圆形, 长 0.8 毫米。 花期 不详。 产昆 明附近 (模 式标本 产地, Ducloux 3971)。 15. 披针唇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单生 角盘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Herminium singulum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K. Y. Lang (1988); 独龙江 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8 — 30 厘米。 块茎圆 球形, 长约 1 厘米, 肉质。 茎 直立, 粗约 2 毫米, 无 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1 枚叶, 上部具 2 枚 远离的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椭圆 形, 长 2 — 4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渐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4 一 20 余 朵疏生 的花, 长 2. 5 — 10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渐 尖或长 渐尖, 下 部的等 长于或 稍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4 一 7 毫米; 花小, 中 萼片 卵形, 直立, 长 1.5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稍钝, 基部 凹陷, 1 脉; 侧萼 片 反折, 斜的 长圆状 卵形, 长 1.5 毫米, 宽 0.8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花瓣斜 卵形, 肉 质, 长 1.8 毫米, 宽 1.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瓣披 针形, 不裂, 肉质, 厚, 长 2.5 毫米, 宽 1 毫米, 从基 部往上 增厚, 从中部 向先端 渐狭,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有 距; 距圆 筒状倒 卵形, 长 1.5 毫米, 粗 0.75 毫米, 向末端 膨大, 末 端圆形 或钝; 蕊柱 短; 药室 较小, 药室沟 极短; 蕊喙 很小。 花期 8 — 9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600"28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分布 于四川 (峨边 )。 16. 厚唇 角盘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Herminium camosilabre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K. Y. Lang (1988); 独龙 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10 — 20 厘米。 块茎卵 球形, 长约 1 厘米, 肉质。 茎直 立或近 直立, 纤细, 
256  云 南植物 志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2 枚叶, 上部具 2 — 3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椭圆 形, 下 部的长 3 厘米, 宽 1.5 厘米, 先 端钝, 基 部渐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多数密 生 的花, 圆 柱状, 长 1.5 — 3. 5 厘米; 花苞片 卵形, 先端 急尖, 短于 子房; 子房 圆柱状 长 圆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3.2 毫米; 花小, 淡 绿色, 近偏向 一侧; 中萼 片长圆 形, 直立, 凹陷呈 舟状, 长 1.6 毫米, 宽 0.8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侧萼 片斜的 长圆状 卵形, 长 1.5 毫米, 宽 0.8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花瓣 镰状长 圆形. 长 1.2 毫米, 宽约 0.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唇瓣 卵状披 针形, 不裂, 肉质, 厚, 长 2 毫米, 宽约 1 毫 米, 基部 扩大, 凹陷, 基部 有极短 的距; 距圆 锥状, 长 0.8 毫米; '蕊 柱短; 花 药矮, 药 室沟 近无; 退 化雄蕊 2 个, 很小。 花期 8 — 9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3200 — 3600 米 的山坡 草坡、 竹 林下。 模式 标本采 自贡山 怒江与 独 龙江的 分水岭 Sinnpee 的东 北边。 31. 无 柱兰属 Amitostigma Schltr. 地生 草本。 块 茎圆球 形或椭 圆形, 肉质, 不裂, 颈部生 数条细 长根。 叶通常 1 枚, 罕 2 — 3 枚; 叶 茎生或 基生, 长 圆形、 披 针形、 椭 圆形、 卵形。 花序 总状, 顶生, 花多 数, 有时 减退为 1 一 2 朵花, 常偏向 一侧, 少 数由于 花序轴 的缩短 而呈近 头状; 花苞片 通 常为披 针形, 直立 伸展; 子 房圆柱 形或纺 锤形, 扭转, 有时具 乳头状 突起, 基 部具花 梗; 花 较小, 有的 稍大, 紫 红色、 淡紫 色或粉 红色, 稀 黄色, 倒置; 萼片 离生, 椭圆形 或 卵形,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较宽; 唇瓣通 常较萼 片和花 瓣大, 向前 伸展, 3 裂或 4 裂, 基部 凹陷, 有距; 蕊柱 极短; 花药 生于蕊 喙顶, 2 室, 药室 并行;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花粉 团柄及 點盘, 點盘 裸露, 附生 于蕊喙 基部两 侧的凹 缺处; 退 化雄蕊 2 个, 生 于花药 的基部 两侧; 蕊喙 较小, 位于药 室下部 之间, 基部 两侧多 少向上 延伸, 边 缘贴生 于蕊柱 壁上; 柱头 2 个, 离生, 隆起, 多为 棒状, 从蕊 喙穴下 向外伸 出。 蒴果近 直立。 约 23 种, 分布于 东亚及 其周围 地区。 我国有 22 种和 2 变种。 云南有 10 种和 1 变 种。 分种 检索表 1 (10) 总状 花序具 3 — 10 余朵花 (峨眉 无柱兰 A. faberi 偶具 1 一 2 朵花 )。 2 (7) 唇 瓣中裂 片顶部 深裂或 凹陷; 距圆 筒状。 3 (4) 唇 瓣轮廓 宽卵圆 形或近 圆形; 距稍 弯曲, 长 5 — 6 毫米, 末端钝 •• 1. 峨眉 无柱兰 A. faberi 4 (3) 唇瓣 轮廓为 菱状倒 卵形、 倒卵形 或倒阔 卵形, 中裂 片顶部 凹缺。 5 (6) 唇瓣 轮廓为 菱状倒 卵形; 距长 5 — 6 毫米, 下部多 少向前 弯曲, 末端 稍膨大 2. 滇蜀 无柱兰 A, tetralobum 6 (5) 唇 瓣轮廓 为倒阔 卵形; 距长 3 毫米, 直伸, 末端 不膨大 •••••• 3. 四裂 无柱兰 A. basifoliatum 7 (2) 唇 瓣中裂 片顶部 截形、 圆钝、 或圆 形而具 短尖或 急尖, 或具细 锯齿。 
兰 科  257  8 (9) 叶 1 枚; 叶 片卵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1.5 — 2. 2 厘米; 花瓣长 圆形; 唇瓣长 与宽近 相等, 中裂 片的顶 部圆钝 4. 卵叶 无柱兰 A. hemipilioides 9 (8) 叶 3 枚, 疏生, 叶 片狭长 圆形, 最 下面的 1 枚 最大, 上面的 2 枚小, 苞 片状; 唇瓣 中裂片 长圆形 ,顶 部圆, 无 锯齿, 全缘; 距圆锥 形或圆 柱状, 长 1 一 1.5 毫米; 唇 瓣上具 5 条粗而 隆 起的脉 5. 三叉 无柱兰 A. trifureatum 10 (1) 总状花 序仅具 1 一 2 朵花。 11 (16) 唇瓣裂 片顶部 边缘具 锯齿。 12 (13) 花 较小, 中 萼片长 4 毫米; 唇瓣的 中裂片 小于侧 裂片, 中 裂片近 四方形 6. 齿片 无柱兰 A. yuanum 13 (12) 花 较大, 中 萼片长 5. 5 — 8 毫米; 唇瓣的 中裂片 大于侧 裂片, 中裂片 肾形、 倒卵形 或倒心 形。 14 (15) 唇瓣的 中裂片 肾形、 倒 卵形; 距 与子房 等长, 长 3 — 4 毫米, 近 直伸, 距口 不增大 7. 长苞 无柱兰 A. farreri 15 (14) 唇瓣的 中裂片 倒心形 ;距 远长于 子房, 长 8 — 9 毫米, 向前 弯曲, 距口 略增大 8. 西藏 无柱兰 A. tibeticum 16 (11) 唇瓣侧 裂片顶 部边缘 全缘。 17 (18) 花淡 紫色、 粉 红色或 白色; 叶片 披针形 或狭长 圆形, 宽 6 — 10 毫米 9. —花 无柱兰 A. monanthum 18 (17) 花 黄色; 叶 线形, 宽 3 — 5 毫米 10. 黄花 无柱兰 A. simplex  1. 峨眉 无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0: 1 Amitostigma faberi (Rolfe) Schltr. (1919);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Habenaria faberi Rolfe (1896); Gymnadenia faberi Rolfe (1903); Orchis faberi (Rolfe) Soo (1929). 植株高 3. 5 — 15 厘米。 块茎卵 球形, 长 5 — 10 毫米, 肉质。 茎 纤细, 直立 或近直 立, 圆 柱形,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近 中部具 1 枚叶。 叶 片线状 披针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1.5 — 6 厘米, 宽 3 — 8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 部收狭 抱茎。 总状 花序具 1 至 数 朵花, 花 疏散或 密集, 长 1.5 — 8 厘米;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略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花小, 淡红 色或兰 紫色, 多 偏向一 侧; 中 萼片长 圆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3 毫米, 宽 2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侧萼 片斜卵 形, 长约 4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端 钝尖, 具 1 脉; 花瓣斜 卵形, 上举, 长 2.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端 急尖, 边缘略 波状, 1 脉; 唇 瓣大于 萼片和 花瓣, 宽卵 形或近 圆形, 前伸, 长 7 毫米, 宽约 6 毫米, 上 面密被 柔毛, 基部 楔形并 具距, 3 裂至近 基部, 侧裂 片近 镰状长 圆形, 长约 4 毫米, 近 先端宽 1.5 毫米, 钝, 边 缘具细 圆齿, 中裂片 倒三角 状 卵形, 长 4.5 毫米, 先端 增宽达 4.2 毫米、 钝, 基部 楔形具 短爪, 2 深裂, 形成 4 裂 的 唇瓣, 裂口 中间具 1 枚长圆 形的小 钝齿, 先端边 缘具不 规则的 圆齿; 距 下垂, 圆筒 状, 略弯, 长 5 — 6 毫米, 末 端钝; 蕊柱 粗短, 直立; 花药卵 球形, 先端 稍突, 2 室, 药室卵 圆形, 并行; 花 粉团卵 球形,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 卵状披 针形, 长 0.5 毫米, 裸露; 蕊 喙小, 稍向 前弯; 柱头 2 个, 隆起, 棒状, 从蕊 喙之下 伸出, 离生, 顶 
258  云 南植物 志  图版 60 1. 峨眉 无柱兰 Amitostigma faberi (Rolfe) Schltr. , 中 萼片、 花瓣、 侧 粤片、 唇瓣 和距; 2—3. 四裂 无柱兰 A. basi- foliatum (Finet) Schltr. , 2. 全株, 3.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 唇瓣 和距; 4. 卵叶 无柱兰 A. hemipilioides (Finet) T. Tang et F. T. Wang,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 唇瓣 和距; 5. 三叉 无柱兰 A. trifurcatum T. Tang, F. T. Wang etK. Y. Lang,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 唇辦 和距; 6. 长苟 无柱兰 A. farreri Schltr. , 中 萼片、 花瓣、 侧萼 片、 唇辦 和距。 
兰 科  259  部 略宽; 退 化雄蕊 2 个, 半 圆形, 顶部 具疣状 突起。 花期 7 月。 产 丽江; 生 于海拔 2300 — 2950 米的 河边及 沙地岩 石上。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2. 滇蜀 无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Amitostigma tetralobum ( Finet ) Schltr. (1919); T. Tang ,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 Peristylus tetralobus Finet (1901); P. tetralobus Finet var. typicus Finet (1901); Orchis tetraloba (Finet) Schltr. (1912); Amitostigma yunnanense Schltr. (1921); O. tetraloha (Finet) Schltr. var. yun?ia?iens2s So6 (1929). 植株高 11 一 30 厘米。 块茎球 形或长 圆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肉质。 茎 纤细, 直立, 圆 柱形,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近 中部具 1 枚叶, 上 部常有 1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8 厘米, 宽 4 一 8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几不 收狭, 抱茎。 总 状花序 长 3 — 5 厘米, 具 数朵至 10 余 朵花, 花稍 密生, 偏向 一侧;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略 扭转, 被细 乳突,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花小, 淡紫 色或粉 红色; 中 萼片长 圆形, 凹陷呈 舟状, 长 3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边 缘具细 齿, 具 1 脉; 侧萼片 反折, 斜 卵形, 长 3.5 毫米, 宽 1.8 毫米, 先 端钝, 边缘具 细齿, 1 脉; 花 瓣斜宽 卵形, 长 2.8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与 中萼片 相靠, 边 缘具细 齿, 1 脉; 唇 瓣大于 萼片和 花瓣, 菱状倒 卵形, 前伸, 长 5.5 毫米, 宽达 4 毫米, 楔形 并 具距, 上面 具小的 乳突, 3 裂至近 基部; 侧 裂片长 方形, 先端斜 截形, 长约 2 毫米, 宽 1.6 毫米, 外侧 边缘啮 齿状; 中裂片 楔形, 长 2.5 毫米, 先端 增宽, 宽约 2 毫米, 基 部 渐狭, 先端 较宽、 截平, 2 浅裂, 小 裂片先 端钝, 啮 齿状; 距 下垂, 圆 筒状, 长 5 — 6 毫米, 略弯, 末 端钝, 下部花 的距与 子房近 等长; 蕊柱 粗短, 直立; 花药 梨形, 先端稍 突, 2 室, 药室倒 卵形, 并行; 花 粉团圆 球形, 具 扁线形 的花粉 团抦和 點盘, 點 盘小, 狭椭 圆形, 裸露; 蕊 喙小, 三 角形; 柱头 2 个, 隆起, 棒状, 从蕊 喙之下 伸出, 贴生;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圆形。 花期 6 — 8 月。 产 镇康、 丽江、 漾濞 、 大理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00 — 2700 米的 山坡、 草甸、 山谷岩 石上。 分布 于四川 (木里 )。 3. 四裂 无柱兰 (图鉴 ) 图版 60: 2-3 Amitostigma basifoliatum (Finet) Schltr. (1919); 图鉴 (1976)*; T. Tang, F. T. Wang et K. Y. Ung (198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厂. Peristylus tetralobus Finet f . basifoLiatus Finet (1901)* ; Orchis hasifoliata ( Finet) Schltr. (1912); Hand.-Mazz. (1936). 植株高 10 — 23 厘米。 块茎近 球形, 直径 5 — 10 毫米, 肉质。 茎 纤细, 直立 或近直 立, 圆 柱形,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近 中部具 1 枚叶。 叶 片狭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5 — 5. 5 厘米, 宽 5 — 10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略 收狭, 抱茎。 总状花 序长达 4 厘米, 具 数朵至 10 余 朵花, 花稍 密生, 不偏向 一侧;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 3 — 4 毫 米, 短于 子房; 子房纺 捶形, 略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10 — 12 毫米; 花 较小, 白色或 带 红色; 中萼片 卵状长 圆形, 凹陷成 舟状, 长 3. 5 毫米, 宽约 1.7 毫米, 先端 急尖, 全 缘, 1 脉; 侧 萼片长 圆形, 反折, 长 4.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先 端钝, 全缘, 1 脉; 花 
260  云 南植物 志  瓣菱状 卵形, 长 4.5 毫米, 宽约 2.5 毫米, 先端 急尖, 与 中萼片 相靠, 全缘, 1 脉; 唇 瓣大于 萼片和 花瓣, 倒宽 卵形, 前伸, 长约 7 毫米, 宽约 9 毫米, 3 裂至近 基部; 侧裂 片斜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 3 毫米, 近先端 增厚, 先端斜 截形、 钝、 具不规 则的钝 齿; 中裂片 模状倒 卵形, 较侧裂 片宽, 长 5 毫米, 近 先端宽 4.5 毫米, 基部 渐狭, 2 裂 至 中部, 小裂片 之间具 1 小 尖头, 小裂片 先端具 不规则 圆齿; 距 下垂, 圆 筒状, 略外 弯, 长 2 — 3 毫米, 末端 略尖, 远短于 子房; 蕊柱 粗状, 直立; 花药近 梨形, 长约 1 毫 米, 先端 急尖, 2 室, 药室 并行; 花粉团 球形, 具 扁线形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卵 圆形, 裸露; 蕊 喙小, 直立, 三 角形; 柱头 2 个, 隆起, 棒状长 圆形, 从蕊喙 之下伸 出;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半 圆形, 顶部 具抚状 突起。 花期 6 — 8 月。 产 维西、 丽江、 鹤庆、 剑川、 大理 (模式 标本产 地)、 会泽; 生 于海拔 2650 — 3600 米的 林下、 草 地或沼 泽中。 分布 于四川 (冕宁 )。 4. 卵叶 无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0: 4 Amitostigma hemipilioides (Finet) T. Tang et F. T. Wang (1936);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厂 . Gymnadenia hemipilioides Finet ( 1901 ) * ; Amitostigma m icrrohemipilia Schltr. (1921 ) ; Hem ipil ia silvatica Kraenzl . ( 1921 ) . 植株高 8 — 12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长 8 — 12 毫米, 直径 5 — 10 毫米, 肉质。 茎纤 细, 直 立或近 直立, 圆 柱形,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近 中部具 1 枚叶, 上部具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卵圆 形或近 圆形, 长 1.5 — 2. 2 厘米, 宽 1.5 — 2. 5 厘米, 先端急 尖, 上面 有时具 紫斑, 基部 收狭, 抱茎。 总 状花序 常长达 5.5 厘米, 具 (2 —) 3-12 朵花; 花苞片 卵形, 先端 急尖, 短 于子房 很多;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7 毫米; 花小, 白 色或玫 瑰色, 具褐色 斑点; 萼片 卵形, 先 端钝, 1 脉; 中萼片 直立, 凹 陷成 舟状, 长 3 毫米, 宽约 1.8 毫米; 侧萼片 偏斜, 上举, 长 3.5 毫米, 宽 1.7 毫米; 花 瓣斜长 圆形, 直立, 较 中萼片 稍短, 宽 1.2 毫米, 与 中萼片 靠合, 先 端钝, 边 缘具不 规 则的细 锯齿, 具 1 脉; 唇瓣 长大, 前伸, 轮廓倒 卵形, 基部 楔形, 长 5 — 6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略 凹陷, 有距, 上 面具细 乳突, 边缘 有不规 则的细 鋸齿, 3 裂至近 中部; 裂 片四 方形, 侧裂片 偏斜, 较中裂 片小, 长不及 1 毫米, 先 端钝, 3 — 4 脉; 中裂 片长宽 约 2 毫米, 先 端钝; 距 下垂, 圆 筒状, 弯曲, 末 端钝, 短于 子房; 蕊柱近 直立; 高约 2 毫米; 花药 梨形, 先端略 突出, 2 室, 药室 卵形, 并行; 花 粉团近 球形, 具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近 卵形; 蕊 橡小, 直立, 三 角形, 稍 弓曲; 柱头 2 个, 隆起, 长 圆形; 退化 雄 蕊大, 卵 圆形。 花期 6 — 8 月。 产 中甸、 昆明、 嵩明; 生 于海拔 2400 — 2500 米的石 灰岩山 林下。 分 布于贵 州中部 (贵阳 )。 5. 三叉 无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0: 5 Amitostigma trifurcatum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34 — 36 厘米。 块茎 球形, 直径 7 — 10 毫米, 肉质。 茎 直立, 圆 柱形, 无毛, 
兰 科  261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中部 以上具 3 枚叶, 最 下面的 1 枚叶 最大。 叶 片狭长 圆形, 长 5. 5 — 7. 5 厘米, 宽 5 — 7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抱茎, 上面的 2 枚 叶小, 披针形 或线状 披 针形, 长 7 — 35 毫米。 总状 花序长 2 — 6 厘米, 具 6 — 9 朵花, 偏向 一侧; 花截 片披针 形, 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6 — 7 毫米; 花粉 红色, 具斑 点带; 萼片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4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中萼片 短于侧 萼片; 侧萼片 偏斜; 花瓣较 中萼片 稍短但 较宽, 偏斜, 先 端钝, 1 脉; 唇瓣 轮廓为 椭圆形 或狭椭 圆形, 长 5 — 7 毫米, 略 凹陷, 有距, 具 5 条 隆起的 粗脉, 分别伸 到各裂 片的先 端或近 先端; 3 裂 至近 中部, 5 脉; 侧裂 片披针 形或三 角形, 长 1 一 1.5 毫米, 先 端钝; 中 裂片长 圆形, 长 3. 5 — 4 毫米, 宽 1 一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距 近圆锥 形或圆 筒形, 长 1—1.5 毫米, 直, 末 端钝; 蕊柱 粗短, 直立, 高约 1.5 毫米; 花药 圆形, 先端 钝圆, 2 室, 药室并 行; 花 粉团圆 球形, 具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馳 较大, 狭 卵形; 蕊 嫁小, 直立, 三 角形; 柱头 2 个, 隆起, 近 棒状; 退 化雄蕊 较大, 近半 圆形。 花期 9 月。 产 贡山; 生 于海拔 2900 米的沼 泽边。 模 式标本 采自贡 山怒江 和独龙 江的分 水界。 6. 齿片 无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Amitostigma yuanum T. Tand et F. T. Wang (1940) ;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10 — 25 厘米。 块茎圆 柱形或 球形, 小, 直径 3 — 5 毫米, 肉质。 莲 纤细, 直 立, 圆 柱形,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中 下部具 1 一 2 枚叶, 最 下面的 1 枚叶最 大; 叶片长 圆形, 长 6 — 15 毫米, 宽 4 一 8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部具 短鞘, 抱茎。 花序 具 2 — 4 朵花; 花苞 片狭披 针形或 线形, 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缍形, 略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7 — 8 毫米; 花 较大, 粉红 色或蓝 紫色, 直径 1 一 1.5 厘米; 中萼片 直立, 凹陷 成 舟状, 长 圆形, 长 4 毫米, 宽 1.5 — 2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侧萼片 反折, 斜 卵状长 圆形, 长约 5 毫米, 近 基部宽 2.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花瓣 直立, 斜 卵形, 长 3 毫 米, 宽 2 毫米, 先端 急尖, 3 脉, 边缘 具细的 锯齿; 唇瓣 宽大, 轮廓 为横椭 圆形, 长 7 毫米, 宽 10 毫米, 有距, 前部 3 裂, 内面 密生细 乳突; 侧 裂片四 方形, 长 2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端扩 宽为斜 截形, 边 缘具细 圆齿状 锅齿, 3 脉; 中裂片 小于侧 裂片, 近四 方形, 长 1.3 毫米, 宽 2 毫米, 先端 略狭并 微凹, 在凹 陷处有 1 枚小 钝齿, 3 脉; 距圆 筒形, 下垂, 长 5 — 7 毫米, 直, 末 端钝, 短于或 等长于 子房; 蕊柱 粗短, 直立; 花药 梨形, 先 端钝, 2 室, 药室 卵形, 近 并行; 花粉团 卵形, 具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椭圆 形; 蕊 喙小, 直立, 三 角形; 柱头 2 个, 隆起, 长 圆形;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椭 圆形。 花期 7— 8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福贡; 生 于海拔 3000 — 3700 米 的针叶 林下或 草地。 分布 于西藏 (墨脱 )。 7. 长苞 无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0: 6 滇藏 无柱兰 (西 藏植 物志) Amitostigma farreri Schltr. (1924);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262  云 南植物 志  植株高 2. 5 — 7 厘米。 块 茎小, 圆 球形, 直径约 5 毫米。 茎 直立, 基部具 2 枚筒状 鞘和 1 枚叶, 无毛。 叶 片线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1.5 — 4 厘米, 宽 2 — 3 毫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成鞘 抱茎。 花序 光滑, 顶生 1 花; 花 苞片狭 线形, 先端 急尖, 长 6 — 7 毫米, 2 倍 长于 子房; 子房坊 锤形, 略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4 一 5 毫米; 花 较大, 粉 红色; 萼片 长 圆形, 先 端钝, 长 5. 5 — 8 毫米, 宽 4 一 5 毫米, 3 脉; 中萼片 直立, 凹陷成 舟状; 侧 萼片 上举, 偏斜; 花瓣 直立, 长圆状 卵形, 偏斜, 较萼片 略短但 略宽, 先 端钝, 3 脉, 脉 分叉, 与 中萼片 靠合; 唇 瓣轮廓 心形, 基部宽 楔形, 有距, 长 7 — 12 毫米, 宽 5 — 10 毫米, 近中 部明显 3 裂, 侧裂 片斜三 角形, 先端 截形, 尖, 边 缘具细 圆齿, 中裂 片肾形 或倒 卵形, 先端 截形, 中部宽 5 — 9 毫米, 前部近 圆形, 先端具 稍深的 凹缺, 在 凹缺之 中有 1 枚短小 的齿, 边 缘具细 锯齿; 距圆 筒状, 下垂, 直, 距口 几乎不 增大, 向 末端稍 增粗, 钝, 长 3 — 4 毫米; 蕊柱 粗短, 直立; 花药椭 圆形, 先 端钝, 2 室, 药室卵 球形, 并行; 花 粉团卵 球形, 具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椭 圆形; 蕊喙 直立, 三 角形; 柱头 2 个, 隆起, 长 圆形, 从蕊 嫁之下 伸出;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椭 圆形。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维西、 德钦 (模式 标本产 地)、 丽江; 生 于海拔 3600 — 4200 米的草 坡或岩 石上。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 隅与芒 康之间 )。 " 8. 西藏 无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Amitostigma tibeticum Schltr. ( 1924);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Orchis tibetica (Schltr. ) Soo (1929). 植株高 6 — 12 厘米。 块 茎小, 椭圆 形或圆 球形, 长达 5 毫米, 肉质。 茎 纤细, 直 立,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中部具 1 枚叶。 叶 片披针 形或倒 披针状 舌形, 2. 5 — 3.5 厘米, 宽 5 — 6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稍钝,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花 序顶生 1 花; 花 苞片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近 急尖, 长达 1.5 毫米, 长于或 等长于 子房; 子 房圆柱 状纺键 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7 — 10 毫米; 花 较大, 深 玫瑰红 色或紫 红色; 萼片狭 卵状长 圆形, 先 端钝, 长约 7 毫米, 宽约 3.5 毫米, 3 脉; 中萼片 直立, 略 凹陷, 宽约 3 毫 米; 侧萼片 上举, 偏斜, 宽约 3.5 毫米; 花瓣狭 卵形, 偏斜, 长 6 毫米, 宽约 3 毫米, 先 端钝, 2 脉; 唇瓣 轮廓倒 卵形或 心形, 前伸, 基部宽 楔形, 有距, 长 8 — 9 毫米, 宽 7 — 8. 5 毫米, 明显 3 裂至 中部, 侧 裂片斜 卵状三 角形, 先 端尖, 边 缘具缺 刻状的 据齿, 中 裂片倒 心形, 边缘 具钝的 锯齿, 先端有 凹缺或 缺口, 长 4. 5 — 6 毫米, 中部以 上宽约 5 毫米; 距细圆 锥状, 下垂, 向 前弯, 长 8 — 9 毫米, 距口 增大, 下部 细狭, 末端 细尖; 蕊柱 粗短, 直立, 长约 2 毫米; 花药 直立, 先 端钝, 2 室, 药室 并行, 长约 1 毫米; 花 粉团卵 球形, 具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 卵形, 小; 蕊 喙小, 直立, 三 角形; 柱头 2 个, 隆起, 长 方形;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狭椭 圆形。 花期 7 — 8 月。 产 贡山、 福贡、 维西、 德欽、 丽江、 大理; 生 于海拔 3660 — 4350 米石 山苔藓 丛中、 草坡 或高山 灌丛草 甸中。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隅 )。 缅 甸北部 也有。 9. 一花 无柱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单花 无柱兰 (图 鉴, 秦岭植 物志) 
兰 科  263  Amitostigma monanthum ( Finet ) Schltr. (1919); 图鉴 (1976)*; 秦岭 植物志 (1976)* ;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 独龙江 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Peri stylus monanthus Finet (1903); Amitostigma nivale Schltr. (1924); Orchis mo- nanthum (Finet) Soo (1929); O. nivalis (Schltr. ) Soo (1929). 9a. 一花 无柱兰 (原 变种) var. monanthum 植株高 5 — 9 厘米。 块 茎小, 卵 球形, 长约 5 毫米, 肉质。 茎 纤细, 圆 柱形,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下部生 1 枚叶。 叶长 圆形或 线形, 长 2 — 3 厘米, 宽 3 — 10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钝,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花 序顶生 1 花;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长 5 — 10 毫米, 较子 房长, 但短 于花;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6 — 11 毫米; 花中 等大, 白色, 淡紫 色或粉 红色, 具紫色 斑点; 萼 片先端 急尖, 1 脉; 中萼片 凹陷呈 舟状, 狭 卵形, 长 4 毫米, 宽 1.6 毫米; 侧萼 片狭长 圆状椭 圆形, 长约 5 毫米, 宽约 1.6 毫米; 花 瓣斜狭 卵形, 与 中萼片 等长但 较宽, 与 中萼片 靠合, 1 脉; 唇 瓣 前伸, 张开, 内 面被短 柔毛, 长、 宽 8 — 10 毫米, 基部 收狭成 短爪, 有距, 明显 3 裂 至中. 部, 侧裂片 楔状长 圆形, 先 端截形 或钝, 边 缘全缘 或略呈 波状, 中 裂片宽 的倒卵 形, 边缘全 缘或微 波状, 顶端深 凹缺; 距圆 筒状, 下垂, 长 3 — 4 毫米, 较 子房短 很多, 末 端钝; 蕊 柱短, 直立; 花药近 球形, 直立, 2 室, 药 室顶部 叉开; 花 粉团近 球形, 具 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 卵形; 蕊 喙小, 直立, 三 角形; 柱头 2 个, 隆起, 长 方形; 退化 雄蕊 2 个, 小, 圆形。 花期 6— 8 月。 产 贡山、 维西、 中甸、 德钦、 丽江; 生 于海拔 2800 — 4000 米的 草坡、 草坝岩 石上、 石 滩上、 溪边或 高山草 甸中。 分布 于西藏 东南部 (察隅 )、 四川、 甘肃、 陕西。 全草 人药, 用 以治疝 气病。 9b. 链茎 无柱兰 (变种 ) (图鉴 ) 毛茎 无柱兰 (独龙 江地区 植物) var. forrestii (Schltr. )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图鉴 (1976)* ; T. Tang, F. T. Wang et K. Y. Lang (1982);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Amitostigma forrestii Schltr. (1924); Orchis forrestii (Schltr. ) Soo (1929) . 与原 变种的 区别在 于本变 种在茎 的下部 或整个 茎上具 明显的 乳头状 突起。 花期 7— 8 月。 产 贡山、 中甸、 德钦 (模 式标本 产地, Forrest 20776); 生 于海拔 3500 — 4100 米的 林 间砾石 堆或山 坡矮草 丛中。 分布 于西藏 (察隅 )。 10. 黄花 无柱兰 (中 国植 物志) Amitostigma simplex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S. Y. Hu (1972); 中 国植物 志 (1999). 植株高 7 — 12 厘米。 块 茎小, 卵 形或近 球形, 直径 4 一 5 毫米, 肉质。 茎 纤细, 圆 
264  云南 植物志  柱形,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中部生 1 枚叶。 叶片 线形, 长 2 — 3. 5 厘 米, 宽 3 — 5 毫米, 先端 近急尖 或钝, 基部 抱茎。 花 序顶生 1 花;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先端 渐尖, 与 子房近 等长; 子房 圆柱形 棒状,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8 — 9 毫米; 花 黄色; 中萼 片狭长 圆形, 凹陷, 长 3.8 毫米, 宽 1.3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收 狭, 1 脉; 侧萼片 镰状, 狭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4.2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收 狭, 1 脉; 花瓣 直立, 斜 卵形, 长 3.7 毫米, 宽 1.8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与中 萼片靠 合呈 兜状; 唇 瓣轮廓 为宽倒 卵形, 长 7 — 7. 5 毫米, 宽 7.5 毫米, 3 深裂, 侧裂 片长圆 状 镰形, 先端 圆形, 从基部 展开; 中 裂片倒 心形, 长 2.5 毫米, 前缘 2 裂, 裂片 之间宽 4.5 毫米, 裂 片宽长 圆形, 先端 圆形; 距短, 圆 柱形, 下垂, 长 3 毫米, 粗 1.2 毫米, 末 端钝; 蕊 柱短, 直立; 花 药小, 直立。 花期 7 — 8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300 — 4400 米 的山坡 草地。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注: 胡 秀英引 王启无 67262 为本 种模式 (1972), 郎 楷永引 王启无 67262 为 Ami- tostigma monanthum 的标 本之一 ( 1994) o 32. 兜 被兰属 Neittianthe Schltr. 地生 草本。 块 茎圆球 形或椭 圆形, 肉质, 不裂, 颈部生 数条细 长根。 叶 1 一 2 枚, 基生或 茎生。 总 状花序 顶生, 常具数 朵或多 数花, 稀 1 一 2 朵花; 花苞片 直立, 线形或 卵状披 针形; 花通 常小, 稀大, 紫 红色、 粉红 色至近 白色, 常偏向 一侧, 倒置, 唇瓣在 下方; 萼片近 等大, 彼此 3/4 紧 密靠合 成兜; 花瓣 线形、 线 状披针 形或长 圆形, 较萼片 稍短 而狭, 与 中萼片 贴生, 稀 与萼片 等宽; 唇瓣 前伸, 从基 部向下 反折, 常 3 裂, 偶有 个 别的花 唇瓣侧 裂片再 2 裂, 使 唇瓣成 4 裂或 5 裂, 上面 密生细 乳突, 中裂片 线形、 线 状 舌形、 卵形 或近长 方形, 侧 裂片通 常较小 而狭, 基部 有距; 蕊 柱短, 直立; 花药直 立, 长圆 形或椭 圆形, 2 室, 先 端钝, 药室 平行;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卵形, 近圆 形或椭 圆形, 裸露; 蕊 喙小, 隆起, 三角 形, 位于药 室基部 之间; 柱头 2 个, 隆起, 多 少成棍 棒状, 位 于蕊喙 之下; 退 化雄蕊 2 枚, 较小, 近 圆形, 位于花 药基部 两侧。 蒴果 直立, 无喙。 本属约 12 种, 分布 于热带 亚洲至 北温带 山地, 个别种 分布至 欧洲。 我国产 12 种。 云南有 7 种。 分种 检索表 1 (4) 叶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茎生; 花粉 红色、 近白色 或带黄 绿色; 唇瓣在 前部或 近中部 3 裂。 2 (3) 花粉 红色或 白色; 花瓣较 萼片狭 得多; 唇 瓣前部 3 浅裂; 距 为粗圆 锥形, 稍 向前弯 7. 侧花 兇被兰 N. secundinora 3 (2) 花 淡黄色 或带绿 黄色; 花瓣与 萼片近 等宽; 唇 瓣中部 3 浅裂; 距为圆 筒状, 直的 6. 淡黄花 究被兰 N. luteola 4 (1) 叶片非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常 基生; 花紫 红色、 粉红 色或近 白色; 唇瓣从 近基部 3 裂。 
兰 科  265  5 (10) 叶 2 枚; 叶之 上常具 1 一 4 枚小 的不育 苞片。 6 (7) 距细圆 筒状圆 锥形, 强烈 弯曲呈 U 字形; 花序 的花较 疏散; 叶 2 枚, 近 对生; 叶片 卵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宽 1.5 — 3. 5 厘米, 上面 通常无 紫斑, 有时 多少具 紫斑;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宽 0.5 毫米 1. 二叶 兜被兰 N. cucullatta 7 (6) 距较 粗壮, 圆 锥形, 末 端略弯 或细圆 筒状圆 锥形; 花序 的花较 密集; 叶 2 枚彼此 远离, 不 为 对生; 叶片披 针形、 倒卵 状匙形 或狭长 圆形。 8 (9) 距较 粗壮, 圆 锥形, 仅末 端略向 前弯;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叶片上 面有时 具紫斑 2. 密花 兜被兰 N. calcicola 9 (8) 距细圆 筒状圆 锥形, 直的 或其末 端略向 后弯; 花瓣 线形; 叶 片上面 无紫斑 3. 细距 究被兰 N. gymnadenioides 10 (5) 叶 1 枚, 基生; 叶之上 无或具 1 一 4 枚小 的不育 苞片。 11 (12) 叶 之上具 1 一 2 枚小 的不育 苞片; 叶片倒 披针状 匙形、 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上面 有时具 紫斑; 距长 (4 一) 5 — 6 毫米, 向末端 变狭并 向前弯 4. 一叶 兇被兰 N. monophylla 12 (11) 叶之上 无不育 苞片; 叶片长 圆形, 上面无 紫斑; 距长 5 — 6 毫米, 近 直伸, 向末端 略变狭 •■ 5. 长圆叶 兜被兰 N. oblonga 1. 二叶 究被兰 (图鉴 ) 图版 61: 1-2. 兜被兰 (西 藏植 物志) Neottianthe cucullata (L. ) Schltr. (1919); Nevski (1935); F. Maekawa (1971)* ; 秦岭 植物志 (1976); 图鉴 (1976)*;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pro parte;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proparte;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第 二版) (1995)*; K. Y. Lang, Y. Z. Xi et Y. S. Hu (1997); 青海 植物志 (1999)*; 中国 植物志 (1999)*. Orchis cucullata L. (1753); Gymnadenia cucullata ( L. ) L. C. Rich. (1818); Lindl. (1830—40); Ledeb. (1842); Franch. (1884); Rolfe (1903); G. scahriliyiguis Kraenzl. (1905); G . cucullata var. maculata Nakai et Kitagawa (1934); Neottianthe cucullata (L. ) Schltr. form, maculata ( Nakai et Kitagawa) Nakai et Kitagawa (1936); Habenaria cucullata ( L. ) Hoefft (1826); Himantoglossum cucul latum ( L. ) Rchb. f . (1830). 植株高 4 一 16 厘米。 块茎 球形或 卵形, 长 1 一 2 厘米, 莲直 立或近 直立,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2 枚 近对生 的叶, 在叶之 上常具 1 一 4 枚小 的披针 形不育 苞片。 叶片 卵形、 卵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长 3 — 6 厘米, 宽 1.2 — 2.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骤狭 成抱茎 的鞘, 上面 多少具 紫红色 斑点。 总状 花序具 数朵至 10 余 朵花, 排列较 紧密, 偏向 一侧, 长 2 — 8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最下面 的长于 子房, 向上 依次 变短; 子房圆 锥状纺 缍形, 长 5 — 6 毫米, 扭转, 稍 弧曲, 无毛; 花 紫红色 或粉红 色; 萼片 彼此紧 密靠合 成兜, 究长 5 — 7 毫米, 宽 3 — 4 毫米; 中 萼片长 5 — 7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侧 萼片斜 镰状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宽 1.8 毫米, 先端急 尖, 1 脉; 花瓣 披针状 线形, 长约 5 毫米, 宽 0.5 毫米 ,,先 端 急尖, 1 脉, 与 萼片贴 生; 唇瓣 前伸, 长 7 — 9 毫米, 上 面及边 缘具细 乳突, 基部 楔形, 中部 3 裂, 中 裂片较 侧 裂片宽 而长, 长约 5 毫米, 宽 0.8 毫米, 先 端钝, 3 脉; 侧裂片 线形, 先端 急尖, 1 
266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1 1—2. 二叶 究被兰 Neottianthe cucullata (L. ) Schltr. , 1. 花, 2.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辦; 3—4. 一 叶究被 兰 N. monophyUa (Ames et Schltr. ) Schltr. , 3. 花药、 唇辯、 距和 子房, 4. 中 萼片、 花 瓣和侧 萼片; 5—8. 长圆 叶 究被兰 N. oblonga K. Y. Lang, 5. 全株, 6. 花, 7. 花辦 与萼片 靠合在 一起, 8. 中 萼片、 花瓣、 侧萼片 和带距 的 唇辩; 9—11. 滇黄花 充被兰 N. luteola K. Y. Lang et S. C. Chen, 9. 全株, 10. 花, 11. 中 萼片、 ■、 侧萼 片和 唇辦。 
兰 科  267  脉; 距细圆 筒状圆 锥形, 长 4 一 5 毫米, 中 部向前 弯曲, 呈 U 字形。 花期 9 月。 产 德钦、 中甸; 生 于海拔 3400 米的 山坡或 针叶林 下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 河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福建、 浙江、 辽宁、 吉 林、 黑 龙江。 尼 泊尔、 不丹、 蒙古、 朝鲜 半岛、 日本、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中亚、 西欧均 有 分布。 2. 密花 究被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Neottianthe calcicola (W. W. Smit) Schltr. (1924); Hand. -Mazz. (1936); S. Y. Hu (1974); 图鉴 (1976)*; H. Hara et al. (1978); 中国 植物志 (1999). Gymnadenia calcicola W. W. Smith (1914); Neiottianthe camptoceras ( Rolfe ) Schltr. var. calcicola (W. W. Smith) Soo (1929). 植株高 10 — 18 厘米。 块茎卵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茎圆 柱形, 直立, 无毛, 基部 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2 枚叶, 上部具 1 枚 小的不 育苞片 或否。 叶近 对生或 远离, 叶片披 针形、 倒披针 状匙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3. 5 — 9 厘米, 宽 0.5 — 2. 2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上面 通常无 紫斑。 花茎 纤细, 直立 或多少 弯曲; 总 状花序 长 2 — 6 厘米, 具 6 — 15 朵花, 无毛; 花 苞片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部的 长达 1.3 厘米, 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状纺 键形, 扭转、 无毛, 长 5 — 7 毫米; 花粉 红色、 桃红 色或紫 红色, 密集。 常偏向 一侧; 萼片 彼此紧 密靠合 3/4 而 成兜, 兜长 5 — 8 毫米, 宽 4. 5 — 5 毫米; 中 萼片披 针形, 长 4 一 7 毫米, 宽 2 — 2. 7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侧 萼片斜 镰状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宽 1.5 — 2. 8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1 一 2 脉; 花瓣线 形或 线状披 针形, 长 4 一 7 毫米, 宽 0.4 — 1.2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1 脉, 与中萼 片紧密 贴生; 唇瓣 前伸, 长 5 — 7 毫米, 上面具 密的细 乳突, 基部 楔形, 具距, 近中部 3 裂, 侧裂片 线形, 长 1.5 — 4 毫米, 宽 0.6 — 0.8 毫米, 先端 急尖, 中裂 片线状 舌形, 长 (2 —) 4 一 6 毫米, 先 端钝, 宽 约为侧 裂片的 2 倍; 距细圆 锥形, 长 4 一 6 毫米, 下部略 细, 略 后弯。 花期 8 — 9 月。 产 德飮、 中甸、 鹤庆; 生 于海拔 3100 — 3800 米的云 杉-黄 栎林、 红 杉林和 林间草 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贵州、 青海、 甘肃。 尼 泊尔、 锡金 和不丹 也有。 模式标 本采自 云南。 3. 细距 兜被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Neottianthe gymnadenioides (Hand. -Mazz. ) K. Y. Lang et S. C. Chen (1997) ; 中 国 植物志 (1999). Symphyosepalum gymnadenioides Hand. -Mazz. (1936) * . 植株高 9 一 17 厘米。 块茎近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茎圆 柱形, 直 立或近 直立, 无 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2 枚叶, 上部具 1 枚小 的不育 苞片。 叶片狭 椭圆状 披 针形、 倒披针 状匙形 或狭长 圆形, 长 3. 5 — 6 厘米, 宽 0.5 — 1 厘米, 先端渐 尖或急 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上面无 紫斑。 总状花 序具数 朵至多 朵花, 密集, 长 2 — 5 厘 米, 无毛;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下部的 与花近 等长;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扭 转、 无毛, 长 4 一 5 毫米; 花紫红 色或粉 红色, 偏向 一侧; 萼片 彼此紧 密靠合 3/4 而成 兜, 兜长 5 — 8 毫米, 宽 4 一 6 毫米; 中 萼片披 针形, 凹陷, 长 5 — 7 毫米, 宽约 2 毫米, 
268  云南 植物志  先端 急尖, 1 脉; 侧 萼片斜 镰状披 针形, 长 5 — 8 毫米, 宽 2 — 2. 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一 2 脉; 花瓣 线形, 长 4 一 6 毫米, 宽 1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与中萼 片紧密 贴生; 唇瓣 前伸, 长 5 — 9 毫米, 上面具 密的细 乳突, 基部 楔形, 具距, 近中部 3 裂, 侧裂片 披 针形, 稀再 2 裂 或否, 中裂片 舌状披 针形, 宽于侧 裂片, 长、 宽 约为侧 裂片的 2 倍; 距细圆 锥形, 长 4 一 5 毫米, 下部 略细, 略 后弯。 花期 8 — 10 月。 产 德钦; 生 于海拔 3000 — 3900 米的 山坡林 下或灌 丛中。 分布 于西藏 (察隅 )、 四 川。 4. 一叶 兜被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1: 3-4 Neottianthe monophylla (Ames et Schltr. ) Schltr. (1919); Hand. -Mazz. (1936); 5. Y. Hu (1974); K. Y. Lang, Y. Z. Xi et Y. S. Hu (1997); 青海 植物志 ( 1999) * ; 中 国 植物志 (1999 广. Gymnadenia monophylla Ames et Schltr. ( 1919 ) ; Neottianthe pseudodiphylax (Kraenzl. ) Schltr. var. monophylla (Ames et Schltr. ) Soo (1924). 植株高 6 — 18 (-21) 厘米。 块茎近 球形, 直径约 1 厘米。 茎圆 柱形, 直立 或近直 立,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1 枚叶, 上部具 1 一 2 枚小 的不育 苞片。 叶片 倒 披针状 匙形、 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10 厘米, 宽 1.5 — 2. 5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上面 通常无 紫斑。 总状花 序具数 朵至多 朵花, 密集, 长 3 — 5 厘米, 无毛;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部的 与花近 等长; 子房圆 柱状纺 缍形, 扭转、 无毛, 长 5 — 8 毫米; 花紫红 色或粉 红色, 偏向 一侧; 萼片 彼此紧 密靠合 3/4 而 成究, 兜长 6. 5 — 8 毫米, 宽 5 — 6 毫米; 中 萼片披 针形, 凹陷, 长 (5 —) 6 — 7 毫米, 宽 1.6 — 2. 5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一 3) 脉; 侧 萼片斜 镰状披 针形, 长 (6 —) 7-8 毫米, 宽 (1.5 —) 2 — 3 毫米, 先端 急尖, 具 1 脉;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长 (5 —) 6-7 毫米, 宽 0.6 — 1.7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与中萼 片紧密 贴生; 唇瓣 前伸, 长 6 — 9 毫 米, 上面具 密的细 乳突, 基部 楔形, 具距, 中 部以下 3 裂, 侧裂片 线形, 先端 急尖, 不 裂, 稀再 2 裂, 中裂 片线状 舌形, 长 (3. 5 —) 4 一 5. 5 毫米, 宽 0.8 — 2 毫米, 先端急 尖, 具 3 — 5 脉; 距粗圆 锥形, 长 (4 一) 5 — 6 毫米, 下部 略细, 末 端钝。 花期 8 — 9 月。 产宁范 至中甸 途中; 生 于海拔 3200 米的 山坡林 下或灌 丛中。 分布 于西藏 (察隅 )、 四川、 湖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东部。 5. 长圆叶 究被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1: 5-8 Neottianthe oblonga K. L. Lang (1997)* ; 中国 植物志 (1999)* . 植株高 9. 5 — 14 厘米。 块茎 卵形, 长约 1 厘米。 茎 直立,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1 枚 大叶, 上部 具不育 苞片。 叶片长 圆形, 长 4 一 6 厘米, 宽 1.2 — 1.8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5 — 9 朵花, 长 4 一 5 厘米, 无毛; 花苞 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短于 子房; 子房坊 缍状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长 8 — 10 毫米, 稍 弧曲; 花淡 紫色; 萼片 彼此紧 密靠合 4/5 而 成兜, 兜长 7 — 8 毫米, 宽 5 毫米; 中萼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6 — 7. 5 毫米, 宽 1.4 一 1.6 毫米, 先端 渐尖, 1 脉; 侧萼 片斜披 针形, 长 7 — 8.5 毫米, 宽 2 — 2. 2 毫米, 先端 渐尖, 1 脉; 花瓣 线形, 长 5 — 6. 5 毫米, 宽 
兰 科  269  0.8—1毫米, 先端 渐尖, 具 1 脉, 与中萼 片紧密 贴生; 唇瓣 前伸, 长 8 — 9 毫米, 上面 和边 缘具细 乳突, 近中部 3 裂, 侧裂片 线状披 针形, 长 3 — 3. 5 毫米, 宽 0.5~0.7 毫 米, 具 1 脉, 中 裂片披 针形, 长 4 一 4. 5 毫米, 宽 1.3 — 1.5 毫米, 先端 渐狭, 钝, 3 脉; 距粗圆 锥形, 长 5 — 6 毫米, 粗 1.8 — 2 毫米, 近 直伸, 末 端钝。 花期 8 月。 产中甸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100 米的路 边黄栎 林下。 6. 淡黄花 究被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1: 9-11 Neottianthe luteola K. Y. Lang et S. C. Chen ( 1997) * ; 中 国 植物志 ( 1999) * ; 高黎 贡 山植物 (2000). 植株高 13 — 17 厘米。 块茎 球形, 直径 1 一 1.5 厘米。 茎圆 柱形, 直 立或近 直立, 无 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1 枚 大叶, 上部具 1 枚小 的不育 苞片。 叶片 线形, 长 9 一 10 厘米, 宽 4 一 6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上面无 紫斑。 总状花 序具 9 一 13 朵花, 长 4 一 6 厘米, 无毛;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 部的长 于花; 子 房坊 棰形, 扭转、 无毛, 长 5 — 6 毫米; 花淡黄 色或黄 绿色; 萼片 彼此紧 密靠合 3/4 而 成免, 兜长 4.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中萼片 直立, 长 圆形, 凹陷, 长 4.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侧萼 片斜长 圆形, 长 4.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花 瓣斜长 圆形, 长 4 毫米, 宽 1.4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与中萼 片紧密 贴生; 唇瓣 倒卵状 楔形, 前伸, 长 4 毫米, 宽 2.8 毫米, 上面具 密的细 乳突, 基部 楔形, 具距, 近中部 3 裂, 侧 裂片长 圆形, 长 1.5 毫米, 宽 0.7 毫米, 先端斜 截形, 具 2 — 3 枚 小齿, 中裂片 长 圆形, 长 2 毫米, 宽 1 毫米, 先端 微缺, 具 2 小齿; 距圆 筒状圆 锥形, 粗壮, 直的, 长 2.5 毫米, 粗 1.2 毫米, 末 端钝。 花期 9 一 10 月。 产贡山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3000 米的山 坡湿润 草地。 7. 侧花 兜被兰 (西 藏植 物志) Neottianthe secundiflora (Hook. f. ) Schltr. (1919);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植 物志 (1987r;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K. Y. Lang, Y. Z. Xi et Y. S. Hu (1997);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secundiflora Hook. f. (1890) p. p. , (1894)* ; King et Pantl. (1898)* ; Tuyama in Ohashi (1975); Peristylus secundiflorus (Hook. f. ) Kraenzl . (1898); Gym- nadenia secundiflora (Hook. f. ) Kraenzl . (1901); Neottianthe mairei Schltr. (1931). 植株高 13 — 17 厘米。 块茎椭 圆形, 长 1 一 1.5 厘米, 直径 1 厘米。 茎圆 柱形, 直 立,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1 枚 大叶, 上部具 1 一 2 枚苞片 状小叶 (不育 苞片 )。 叶片 线状长 圆形, 长 8 — 10 厘米, 宽 5 — 15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上面无 斑点。 总状 花序具 多数、 较 密生、 偏 向一侧 的花, 长 3 — 5 厘米;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下 部的长 于花; 子房纺 捶形, 扭转、 无毛, 长 6 — 7 毫米; 花 极香, 淡 绿色; 萼片 彼此紧 密靠合 3/4 而成 6 — 7 毫米长 的兜; 中萼片 直立, 披 针形, 凹陷, 舟状, 长 5 — 6 毫米, 宽 1.5 — 1.8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侧萼片 偏斜, 镰状披 针形, 长 6 — 7 毫米, 宽 1.8 — 2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花 瓣线形 或狭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5 — 5. 5 毫米, 宽 0.7 — 1.2 (-1.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与中萼 片紧密 贴生; 唇 瓣狭长 圆形, 前伸, 反折, 长 6 毫米, 宽 3 毫米, 上面具 密的细 乳突, 前部 3 裂, 侧裂 
270  云南 植物志  片卵 形或披 针形, 长 1 一 1.8 毫米, 宽 0.6 — 1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中 裂片披 针形, 长 2. 2 — 3. 6 毫米, 宽 1 一 1.6 毫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距圆 筒状圆 锥形, 较 粗壮, 长 4 一 5 毫米, 粗 2 毫米, 末端稍 变狭, 钝, 几不 钩曲。 花期 8 月。 产 贡山、 鹤庆; 生 于海拔 3400 米 草坡。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尼 泊尔、 锡金、 印度 西 北部、 缅甸 也有。 33. 手参属 Gymnadenia R. Br. 地生 草本。 块茎 1 或 2 枚, 下部 成掌状 分裂, 裂片 细长, 颈部 具几条 细长、 略肉质 的根。 茎 直立, 具 3 — 6 枚互生 的叶。 叶 片线状 舌形、 长圆 形至椭 圆形, 基部收 狭成抱 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顶生, 常呈圆 柱形; 花 苞片卵 状披针 形或披 针形, 通常 最下面 的长于 花; 花 较小, 常 密生, 红色、 紫 红色、 白色, 稀淡黄 绿色, 倒置; 萼片 离生, 中 萼片凹 陷成 舟状; 侧萼片 反折; 花瓣 直立伸 展,' 较萼片 稍短, 与中萼 片多少 靠合; 唇瓣 宽菱形 或宽倒 卵形, 明显 3 裂或近 不裂, 基部 凹陷, 有距, 距长于 或短于 子房, 多少 弯曲, 末 端钝 尖或具 2 个 角状小 突起; 蕊 柱短; 花药长 圆形或 卵形, 先 端钝或 微凹, 2 室; 花粉 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花粉 块柄及 點盘; 點盘 裸露, 分离, 条 形或椭 圆形; 蕊喙 小,. 无臂, 位于 两药室 中间的 下面; 退 化雄蕊 2 枚, 小, 位 于花药 基部的 两侧, 近 球形。 葫果 直立。 约 10 种, 主要 分布于 欧洲和 亚洲的 温带和 亚热带 山地。 我国产 5 种, 分布于 东北、 华北与 西南。 云南产 3 种。 - 分种 检索表 1 (4) 唇瓣 基部的 距长于 或短于 子房; 花瓣与 侧萼片 等宽或 较狭。 2 (3) 叶片 狭长, 线状披 针形、 狭长 圆形或 带形, 宽 1 一 2 (— 2. 5) 厘米; 中 萼片宽 椭圆形 或宽椭 圆状 卵形; 花苞 片先端 长渐尖 或尾状 1. 手参 G. conopsea 3 (2) 叶片 宽短, 椭圆 形或椭 圆状长 圆形, 宽 (2. 5 —) 3 — 4. 5 厘米; 中萼片 卵形; 花苞 片先端 渐尖, 不 成尾状 2. 西 南手参 G. orchidis 4 (1) 唇瓣 基部的 距短于 子房; 花瓣 较侧萼 片宽。 花粉 红色, 或带 白色; 中萼片 卵状披 针形; 花 瓣宽 卵形, 唇 瓣宽倒 卵形, 前 部明显 3 裂 3. 短 距手参 G. crassinervis 1. 手参 (云 南种 子植物 名录) 图版 62: 1-3 佛 手参、 虎掌参 (本 草纲目 拾遗) Gymnadenia conopsea ( L. ) R. Br. in Ait. ( 1813); Lindl. ( 1830—40); Ledeb. (1842); Franch. (1884); Kraenzl. (1901); Rolfe (1903); Schltr. (1919); Nevski (1935)*; 秦岭 植物志 (1976)*; 图鉴 (1976)*; H. Hara et al. (1978); Kitagawa (1979);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内蒙古 植物志 (1994)、 东 北植物 检索表 (1995)、 中国 植物志 (1999). 
兰 科  271 
272  云南 植物志  Orchis conopsea L. (1753); Habenaria conopsea (L. ) Benth. ( 1880) non Rchb. f . ; Gymnadenia sibirica Turcz. ex Lindl. (1835); G . conopsea (L. ) R. Br. var. ussuriensis Kegel (1861) Regel. in Tent. (1861); Schltr. (1919) nom. subnudum; Habenaria micro- gymnadenia Kraenzl . (1905); G . conopsea (L. ) R. Br. var. lati folia Schltr. (1919). 植株高 20 — 48 厘米。 块茎椭 圆形, 肉质, 长 1 一 3. 5 厘米, 下 部掌状 分裂, 裂片细 长。 茎 直立, 圆 柱形,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4 一 5 枚叶, 上部具 2 — 3 枚苞片 状 小叶; 叶片 线状披 针形、 狭长 圆形或 带形, 长 5. 5 — 15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端渐 尖 或钝, 基 部收狭 为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数密生 的花, 圆 柱形, 长 5 — 5 — 7 (- 15) 厘米;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1.5 厘米, 宽 4 一 5 毫米, 下 部的长 于子房 和花; 子 房纺 锤形, 连花 梗长约 8 毫米; 花淡 红色; 中萼片 宽椭圆 形或宽 卵状披 针形, 长 3. 5 — 5 毫米, 宽 3 — 4 毫米, 先端 急尖, 略呈 兜状, 3 脉; 侧 萼片斜 卵形, 反折, 边缘 外卷, 先端 急尖, 等 长或稍 长于中 裂片, 3 脉; 花瓣 直立斜 卵状三 角形, 3. 5 — 5 毫米, 宽约 4 毫米, 边 缘具细 锯齿, 先端 急尖, 3 脉, 与 中萼片 相靠; 唇瓣 前伸, 宽倒 卵形, 长 4 一 5 毫米, 前部 3 裂, 中裂片 较侧裂 片大, 三 角形, 先 端纯或 急尖; 距细 而长, 细圆 筒形, 下垂, 长约 1 厘米, 略前 弯长于 子房; 花 粉团卵 球形, 具细长 的柄和 點盘, 點盘 线状披 针形。 花期 7 月。 产 中甸; 生 于海拔 3400 米的 草地。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北、 内 蒙古、 辽宁、 吉林、 黑 龙江。 俄罗 斯西伯 利亚、 朝鲜 半岛、 日 本和欧 洲均有 分布。 根 人药, 用 于肺虚 咳嗽、 虚痨 消瘦、 神经 衰弱、 久 ?^、 失血、 带下、 乳少、 慢性肝 炎。 2. 西 南手参 (图鉴 ) 图版 62: 4—6 ( 复再生 (丽江 ) Gymnadenia orchidis Lindl. (1835); Hand. -Mazz. (1936); 图鉴 (1976)*; H. Haraetal. (1978) ; 西藏 植物志 (1987) *; 独 龙江地 区植物 (1993);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Platanthera orchidis Lindl. ex Wall. (1832) , nom. nud. , (1835) descr. ; Gyn- madenia cylindrostachya Lindl . ex Wall. (1832), nom. nud. , (1835), descr. ; Habenaria orchidis (Lindl. ) Hook. f. ( 1890) ; Orchis cylindrostachya (Lindl. ) Kraenzl. ( 1908) ; Gymnadenia souliei Schltr. (1919); G • delavayi Schltr. (1919) ; G. conopsea (L. ) R. Br. var. yunnanensis Schltr. (1919), nom. subnudum. 植株高 17 — 35 厘米。 块茎 卵状椭 圆形, 长 1 一 3 厘米, 肉质, 下 部掌状 分裂, 裂片 3-4, 指状, 长 3 — 5 厘米, 基部圆 锥形, 粗 3 — 5 毫米, 从中 部渐狭 为细圆 柱形。 茎直 立, 较 粗壮, 圆 柱形,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3 — 5 枚叶, 上部具 1 至数 枚苞片 状 小叶。 叶 片椭圆 形或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4 一 16 厘米, 宽 2 — 4. 5 厘米, 先端急 尖或钝 圆,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数密生 的花, 圆 柱形, 长 8 — 14 厘米; 花苞片 披 针形或 卵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长达 2.3 厘米, 宽达 5 毫米, 最下部 的远长 于花; 子房纺 锤形, 上部略 弧曲, 连 花梗长 7 — 8 毫米。 花 白色、 紫红 色或粉 红色; 中 萼片直 立, 卵形, 长 3 — 5 毫米, 宽 2 — 3. 5 毫米, 先端钝 , 3 脉; 侧萼片 斜卵形 ,反折 ,边缘 
兰 科  273  外卷, 稍长和 宽于中 萼片, 先 端钝, 3 脉, 前面 1 条 脉常具 支脉; 花瓣 直立, 斜 宽卵状 三 角形, 与 中萼片 等长并 较宽, 边 缘有波 状齿, 先 端钝, 3 脉, 前面的 1 条脉 常具支 脉; 唇瓣 前伸, 阔倒 卵形, 长 3 — 5 毫米, 前部 3 裂, 中 裂片比 侧裂片 稍大或 等大, 三 角形, 先 端钝或 稍尖; 距细 而长, 狭圆 筒形, 下垂, 长 7 — 10 毫米, 略 前弯, 长 于或等 长于 子房; 花 粉团卵 球形, 具细长 的柄和 點盘, 點盘披 针形。 花期 7 — 9 月, 果期 10 月。 产 贡山、 福贡、 兰坪、 维西、 德钦、 中甸、 丽江、 宁痕、 鹤庆; 生 于海拔 2170 — 4100 米的 山坡混 交林、 红 杉林、 黄栎 林下、 灌 丛中、 草坡、 高山草 甸或沼 泽中。 分布 于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肃、 陕西、 湖北。 克什 米尔、 尼 泊尔、 锡金、 不丹、 印 度北部 至东北 部均有 分布。 块茎 入药, 丽 江民间 用以作 补药。 3. 短 距手参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62: 7—8 Gymnadenia crassinervis Finet (1901) * ; Schltr. (1919); 西藏 植物志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Gymnadenia crassinervis Finet var. elatior T. Tang et F. T. Wang (1936); Her- minium chivuui T. Tang et F. T. Wang (1940). 植株高 17 — 55 厘米。 块茎椭 圆形, 长 2 — 4 厘米, 肉质, 下 部掌状 分裂, 裂片细 长。 茎 直立, 较 粗壮, 圆 柱形,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3 — 5 枚叶, 上部具 1 一 2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椭 圆状长 圆形, 长 5. 5 — 10 厘米, 宽 1.2 — 2. 3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数密生 的花, 圆 柱形, 长 3 — 7 厘米; 花苞 片披针 形或 卵状披 针形, 长 7 — 8 毫米, 先端 渐尖, 远长于 子房; 子房访 缍形, 连花 梗长约 7 毫米。 花粉 红色, 稀带 白色; 中萼片 直立, 卵状披 针形, 长 3.5 毫米, 宽 2 毫米, 先端 急尖, 3 脉; 侧萼片 张开, 斜 卵状披 针形, 长 4.5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端 急尖, 2 脉; 花瓣 直立, 宽 卵形, 长 3.5 毫米, 宽 2.5 毫米, 与中 萼片相 靠合, 较 侧萼片 稍宽, 边缘 具细 锯齿, 先端 急尖, 2 脉, 脉上具 支脉; 唇瓣 前伸, 阔倒 卵形, 长 3.5 毫米, 宽 2.5 毫米, 上 面被短 柔毛, 前部 3 裂, 中 裂片三 角形, 比侧裂 片长, 先 端钝; 距圆 筒形, 下 垂, 长约 3.5 毫米, 仅为子 房长的 1/2, 末 端钝; 花粉团 球形, 具细长 的柄和 點盘, 黏 盘披 针形。 花期 6 — 7 月 , 果期 8 — 10 月 。 产 贡山、 维西、 中甸、 丽江、 洱源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2000 — 3600 米的山 坡杜鹃 林下、 岩石缝 隙中。 分布于 西藏、 四川。 块茎 人药, 治虚痨 咳嗽、 虚弱 消瘦、 乳少、 肝炎。 34. 长 緣兰属 Tsaiorchis T. Tang et F. T. Wang 地生 草本。 根状茎 指状, 肉质, 近 平展。 茎 直立, 基部具 (1 一) 2 — 3 枚叶。 叶互 生, 基部具 短柄。 总 状花序 顶生, 具 少数、 疏生、 偏 向一侧 的花; 花小, 倒置; 萼片与 花瓣 离生, 近 等大; 唇瓣 直立, 外伸, 基部 与蕊柱 贴生, 有距, 中部稍 溢缩, 前部扩 大, 3 裂; 蕊 柱短, 直立; 花药 直立, 长 圆形, 无柄, 2 室, 背面具 龙骨状 突起, 向顶 
274  云南 植物志  部 延伸成 芒状; 药室 平行, 基部不 伸长;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 极短的 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狭长 圆状椭 圆形, 藏于 由唇瓣 和蕊柱 形成的 穴内; 蕊喙 扁而伸 长, 鸟 嫁状, 稍高于 花药, 上半 部具直 的沟, 位于 两药室 之间, 离生, 中部两 侧各具 1 枚齿, 下部 与蕊柱 贴生; 柱头 2 个, 离生, 线形, 贴生于 唇瓣; 退 化雄蕊 2 枚, 伸长, 高于 花药, 贴 生于花 药基部 两侧。 仅 1 种。 特产 我国的 云南和 广西。 植 物体态 甚似兜 被兰属 Neottianthe 植物, 区别 点在于 本属具 指状, 肉质, 近平展 的根 状茎, 不具 块茎; 蕊 喙扁而 伸长, 鸟 喙状, 中部两 侧各具 1 枚齿; 黏 盘藏在 由唇瓣 和蕊柱 形成的 穴内。 1. 长喙兰 (图鉴 ) 图版 63: 1-3 Tsaiorchis neottianthoides T. Tang et F. T. Wang ( 1936) ; 图鉴 ( 1976) * ; 中国植 物志 (1999r . 植株高 6 — 10 厘米。 茎 挺直, 圆 柱形; 无毛。 叶片卵 状长圆 形或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3 — 7 厘米, 宽 1 一 3.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部 渐狭成 短柄, 7 脉。 总状 花序具 5 — 7 朵常 偏向 一侧的 小花, 长 1.5 — 2 厘米; 花甚 片直立 伸展, 卵形, 渐尖, 和 子房近 等长; 子 房圆 柱状坊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5.5 毫米; 花小, 淡紫 色或粉 红色; 中 萼片长 圆状椭 圆形, 长 4.5 毫米, 先端 急尖, 1 脉; 侧萼片 斜狭长 圆形, 长 4 毫米, 先端急 尖, 具 1 脉; 花 瓣斜椭 圆形, 长 3.8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直立 伸展; 唇瓣 基部具 距, 后部 长圆状 卵形, 在 中部略 溢縮, 顶端 扩大, 3 裂, 内面 具多数 乳头状 突起, 全长 6 毫米, 顶端宽 2 毫米, 侧 裂片镰 状半榴 圆形, 长 1.5 毫米; 中裂 片近倒 卵形, 顶端凹 缺, 较 侧裂片 稍长; 距倒 卵圆形 或近圆 筒状, 顶 端钝, 长约 2.8 毫米。 花期 8 — 9 月。 产屏边 (模式 标本产 地); 生 于海拔 1500 米的 溪边。 分布于 广西。 35. 白 蝶兰属 Pecteilis Rafin. 地生 草本。 块茎长 圆形、 椭圆 形或近 球形, 肉质, 不裂, 颈部具 几条细 长根。 茎直 立, 基部 具鞘, 鞘以上 具叶, 叶向 上渐变 小成苞 片状。 叶 3 至 数枚, 互生。 总状 花序顶 生, 有 1 至数 朵花; 花甚片 叶状, 较大; 花通常 甚大, 倒置; 萼片 离生, 彼此 相似, 宽 阔; 中萼片 直立; 侧萼片 斜歪;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倒披针 形或长 圆形, 常 较萼片 狭小; 唇瓣有 长距, 3 裂, 侧裂 片外侧 具细的 条裂、 小齿或 全缘, 中裂片 线形或 宽的三 角形, 直的; 距 细长, 比 子房长 得多; 蕊 柱短; 花药 直立, 2 室, 药 室下部 叉开, 药隔 宽阔;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包藏 于蕊喙 臂末端 筒内; 蕊喙 较低, 具 长的蕊 喙臂; 柱头 2 个, 凸出; 退 化雄蕊 2 枚, 较小, 椭 圆形, 位 于花药 基部 两侧。 约 7 种, 分布于 亚洲热 带和亚 热带; 从 日本、 马来 西亚、 印度尼 西亚、 中南 半岛至 喜马 拉雅。 我国有 3 种, 分布于 台湾、 海南、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云南产 2 种。 
兰 科  275  图版 63 1—3. 长喙兰 Taiorchis neouiamhoides T. Tang et F. T. Wang, 1. 全株, 2. 花, 3. 中 萼片、 花維、 侧萼 片和唇 解; 4—7. 龙头兰 Pecteilis susannae (L. ) Rafin, 4, 5. 全株, 6. 中 萼片、 花瓣、 侧 萼片, 7. 唇辦; 8—9. 滇南白 蝶兰 P. henryi Schltr. , 8. 花, 9.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瓣。 
276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 花大, 萼片长 2. 5 — 3 厘米或 更长, 中 萼片阔 卵形至 圆形;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较 萼片短 得多; 唇瓣 上面近 基部无 胼胝体 1. 龙头兰 P. susannae 2 (1) 花 较小; 萼片长 2 厘米或 更短, 中 萼片长 圆形; 花 瓣倒披 针形至 线形, 与中萼 片近等 长或较 短; 唇瓣 上面近 基部有 1 枚 凸出的 胼胝体 2. 滇南 白蝶兰 P. henryi 1. 龙头兰 (图鉴 ) 图版 63: 4-7 白蝶花 (植物 名实图 考), 鹅毛 白蝶花 (海南 植物志 ), 兔 耳草、 和 气草、 公 鸡花、 对对参 (昆明 ), 白花参 (玉溪 ), 双合伞 (江川 ), 双肾草 (新 平、 通海) Pecteilis susannae ( L. ) Rafin. ( 1837) "Sussana" ; Hand. -Mazz . (1936); Holttum (1957); Seidenf. et Smitn. (1959)* ; 图鉴 (1976)* ; 海南 植物志 (1977)* ; H. Hara et al. (1978);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Orchis susannae L. (1753); Habenaria susannae (L. ) R. Br. (1819); H . susan- nae (L. ) Bl. (1825); Hook. f. (1894); Duthie (1906)* ; Gagnep. in Lecomte (1934); PLatanthera susannae (L. ) Lindl. (1835); Rolfe (1903); Hem ihabena ria sussannae (L. ) Finet (1901). 植株高 45 — 100 厘米。 球茎常 2 枚, 长圆 形或长 卵形, 肉质, 不 等大, 长 2 — 4 厘 米, 直径 1.5 — 2. 5 厘米。 茎 直立, 基 部具多 枚鞘, 其上至 花序基 部具多 枚叶。 下部的 叶卵 形至长 圆形, 长 6 — 10 厘米或 更长, 宽 3 — 6 厘米, 茎中 部的叶 长圆披 针形, 长达 15 厘米, 宽达 3.5 厘米, 先端 渐尖, 上 部的叶 变为披 针形的 苞片, 长 7 — 8 厘米, 先端 长 渐尖。 总状 花序有 2 — 5 朵疏生 的花, 长 6 — 15 厘米; 花苞片 叶状, 长圆披 针形, 长 达 8 厘米, 长于 或短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5 — 7 厘米; 花大, 白色, 芳香; 中萼 片宽卵 形或近 圆形, 扩展, 长 2. 5 — 3 厘米, 宽 2 — 2. 8 厘米, 先端钝 圆; 侧萼 片斜宽 卵形, 张开, 较 中萼片 稍长, 先 端钝; 花瓣 线状披 针形, 甚 狭小, 长约 1 厘米或 更短, 比 萼片短 很多; 唇瓣 稍长于 萼片, 长 2. 5 — 3 厘米, 宽达 3 厘米, 3 裂, 侧裂片 极阔, 近 扇形, 外 侧边缘 篦状或 流苏状 撕裂, 内 侧边缘 全缘; 中 裂片线 状长圆 形, 全缘, 肉质, 直立, 长约 2 厘米, 宽约 4 毫米, 上 面近基 部无胼 胝体; 距 下垂, 细 圆 筒状, 长 9 一 13 厘米, 粗 3 — 5 毫米, 远长于 子房。 花期 7 — 9 月。 产 腾冲、 中甸、 丽江、 漾澆、 洱源、 思茅、 双江、 楚雄、 昆明、 玉溪、 新平、 通 海、 江川、 蒙自; 生 于海拔 1300 — 2100 米 的山坡 松林、 山箐疏 林下、 草坡。 分 布于四 川西 南部、 贵州、 广西、 海南、 香港、 广东、 福建、 江西。 也分 布于尼 泊尔、 印度、 缅 甸、 马来 西亚。 块根 人药。 有温肾 壮阳的 功能。 用 于肾虚 腰痛、 阳痿、 遗精、 滑精、 寒妬。 2. 滇南 白蝶兰 (中 国兰花 全书) 图版 63: 8-9 Pecteilis henryi Schltr. (1919); Gagnep. in Lecomte (1934); Seidenf. (1977); 中国 植物志 (1999)'. 
兰 科  277  Pecteilis susannae subsp . henryi (Schltr. ) Soo (1929). , 植株高 35 — 60 厘米。 球茎长 圆形, 肉质, 长 3.5 厘米, 直径 1.5 厘米。 茎 直立, 基部具 1 一 3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4 一 5 枚叶, 上部 具多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直立, 披针 形, 长 6 — 10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渐尖, 基 部骤狭 为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有 4 一 7 朵 较密生 的花, 直立; 花苞片 叶状, 狭长 圆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长 5 — 6 厘米, 宽达 2 厘米, 长于 子房; 子房圆 柱形, 扭转, 无毛, 具棱, 连 花梗长 4.5 厘米; 花大, 白色; 萼片长 圆形, 长 2 厘米, 宽 1.8 厘米, 先端 急尖; 侧萼片 张开, 稍 偏斜; 花瓣倒 披 针形至 线形, 偏斜, 长 1.8 厘米, 先端 急尖; 唇瓣长 2.5 厘米, 宽 1.5 厘米, 3 裂, 侧裂片 叉开, 轮 廓近斜 扇形, 外侧 边缘成 篦状或 流苏状 撕裂, 内 侧边缘 全缘, 其 不裂部 分比龙 头兰的 狭窄; 中裂 片线状 舌形, 全缘, 肉质, 直立, 长 2.2 厘米, 宽 3 毫米, 先 端 稍钝; 距 纤细, 下垂, 长 10 — 11 厘米, 粗 1 一 1.5 毫米, 从距口 向末端 渐狭。 花期 7 月。 产思茅 (模式 标本产 地)、 勐腊、 勐海、 景洪; 常附生 于海拔 1700 — 1900 米 的林中 树上, 也生于 沼泽地 和山坡 草地。 分布于 缅甸、 泰国、 老挝、 柬 埔寨。 36. 阔 蕊兰属 PeristylusBl. 地生 草本。 块茎 肉质, 圆球 形或长 圆形, 不裂, 颈 部生几 条细长 的根。 茎 直立, 具 1 至多 枚叶, 无毛或 被毛。 叶散 生或集 生于茎 上部或 基部, 基部具 2 — 3 枚圆筒 状鞘。 总 状花序 顶生, 常具多 数花, 有时 密生成 穗状、 头状; 花苞片 直立, 伸展, 有时不 存在; 子房 扭转, 无毛或 被毛; 花常 很小, 绿色、 绿 白色或 白色, 直立, 子房与 花序轴 紧靠, 倒置; 萼片 离生, 中萼片 直立, 侧萼 片伸展 张开, 罕 反折; 花瓣 不裂, 稍 肉质, 直立, 与 中萼片 相靠呈 兜状, 常 较萼片 稍宽; 唇瓣 3 深裂或 在前部 3 齿裂, 罕 不裂, 基部具 距; 距 很短, 囊状或 球形, 稀圆 筒状, 常 远短于 子房; 蕊柱 很短; 花药 位于蕊 柱的顶 端, 2 室, 药室 并行, 下部几 不延伸 为沟; 花粉团 2 个, 为 具小团 块的粒 粉质, 具短的 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裸露, 椭 圆形、 卵 形至近 圆形, 不 卷曲成 角状, 附于 蕊喙的 短 壁上; 蕊 喙小, 具 很短而 不明显 的臂; 柱头 2 个, 隆起或 凸出, 圆球 形或近 棒状, 从 蕊喙 下向外 伸出, 常 贴生于 唇瓣的 基部; 退 化雄蕊 2 个, 直立或 前伸, 位 于花药 基部的 两侧。 蒴果长 圆形, 常 直立。 约 60 种, 分布 于亚洲 热带、 亚热带 地区至 太平洋 岛屿; 从喜 马拉雅 山地、 缅甸、 中 南半岛 至印度 尼西亚 等地。 我国有 21 种。 云南产 15 种。 本属是 C. L. Blume ( 1825) 从玉 凤花属 Habenaria 中 分出建 立的, J. Lindley (1835), F. Kraenzlin (1898), P. F. Hunt (1971), G. Seidenfaden (1977), H. Hara, W. T. Steam and L. H. J. Williams (1978) 等学 者赞同 C L. Blume 的 观点; 但 J. D. Hooker f. (1890) G. King and R. Pantling (1898), J. F. Duthie (1906) 等学 者不赞 成把 它从玉 凤花属 分出, 而 作为其 中的一 个组来 处理。 我们 根据国 产种类 的实际 情况, 赞 同把它 从玉凤 花属中 分出。 
278  云南 植物志  分种 检索表 1 (26) 唇瓣 3 裂。 2 (9) 唇瓣 的侧裂 片与中 裂片成 90° 夹角 叉开, 线形、 鞭状或 丝状, 长于中 裂片; 距 等长于 或近等 长于中 萼片。 3 (8) 唇瓣 被一条 隆起的 横脊将 唇瓣分 成下唇 (后部 ) 和上唇 (前部 ) 两 部分, 下唇 凹陷, 围护 棒状 柱头, 上 唇通常 从横起 的横脊 处向后 膝曲状 反曲; 侧裂片 长在上 唇的近 基部。 4 (5) 叶 散生于 茎上; 植株干 时变为 黑色; 唇辦的 侧裂片 线形, 较中裂 片稍长 且狭; 距圆 筒状,  近 末端稍 变狭, 末端钝 3. 狭穗 阔蕊兰 P. densus 5 (4) 叶基 生或生 于茎的 下部; 植 株干时 不变为 黑色; 唇瓣的 侧裂片 丝状, 远 长于中 裂片; 距棒 状或纺 缍形, 末端 渐尖, 钝。 6 (7) 距棒状 或近纺 缍形, 非 2 浅裂, 与中萼 片等长 或较长 2. 长须 阔蕊兰 P. calcaratus 7 (6) 距 球形, 末 端常微 2 裂 1. 触须 阔蕊兰 P. tentaculatus 8 (3) 唇 瓣没有 被一条 横起的 横脊将 唇瓣分 成下唇 (后部 ) 和上唇 (前部 ) 两 部分, 上唇 3 裂片 多 少向后 反曲, 但非膝 曲状; 裂片 线形, 侧 裂片较 中裂片 稍长; 唇瓣 3 裂片多 少向后 反曲; 距 圆筒状 棒形, 末端 钝圆, 稍 2 浅裂 4. 金川 阔蕊兰 P. jinchuanicus  9 (2) 唇瓣 的侧裂 片与中 裂片成 45° 夹角 叉开, 侧 裂片非 丝状、 鞭状 和线形 ( P. bulleyi 除外 ), 通 常较 中裂片 短或近 等长; 距较 萼片短 很多。 10 (23) 唇瓣 的唇盘 上无胼 胝体。 11 (14) 叶片 狭窄, 线形, 宽不过 5 毫米。 - 12 (13) 距细圆 筒状, 长 4 一 5 毫米, 与 子房近 等长; 唇瓣 3 深裂, 裂至近 基部; 中萼 片与花 瓣近等 宽 5. 条叶 阔蕊兰 P. bulleyi 13 (12) 距 囊状圆 球形, 长 1 一 1.5 毫米, 较 子房短 许多; 唇瓣 3 裂仅至 全长的 1/4 一 1/2; 中 萼片明 显宽于 花瓣宽 6. 纤茎 阔蕊兰 P. mannii 14 (11) 叶片 较宽, 狭长 圆形、 披 针形或 卵形, 宽 10 毫米 以上。 15 (16) 植株高 通常在 30 厘米 以下; 叶 1 枚, 叶 片狭长 圆形, 宽 通常在 2 厘米 以下; 花 较大, 中萼 片长 4 毫米; 唇 瓣的中 裂片远 长于侧 裂片; 距长 圆形, 长 1.5 毫米 7. 盘腺 阔蕊兰 P. fallax 16 (15) 植株高 通常在 30 厘米 以上, 有时达 77 厘米; 叶 4 一 6 枚, 叶片椭 圆形、 椭 圆状披 针形、 卵 状椭 圆形或 卵形, 宽 通常在 2.5 厘米 以上, 常集生 于茎的 中部, 叶片 干时边 缘具狭 的黄白 色 镶边。 17 (18) 花 较大, 中 萼片长 6 — 7 毫米, 线状披 针形; 花瓣 卵状披 针形; 唇 瓣长达 10 毫米, 3 裂至中 部, 裂 片均较 细长, 长 为其基 部宽的 2. 5 — 5 倍 8. 大花 阔蕊兰 P. contrictus 18 (17) 花 较小, 中 萼片长 3 — 5. 5 毫米, 卵形; 花瓣阔 卵形。 19 (20) 唇瓣基 部极为 凹陷, 通向 距的口 部宽, 距口 前方的 唇盘上 具多数 乳头状 突起; 中 萼片长 3 毫米; 花小 而狭长 9. 小花 阔蕊兰 P. affinis 20 (19) 唇瓣基 部距口 狭小, 距口前 方的唇 盘上不 具多数 乳头状 突起; 中 萼片长 4 一 5. 5 (-5.75) 毫米; 花较 大而不 狭长。 21 (22) 距圆 球形; 唇瓣具 3 枚近 等长的 裂片, 基部不 凹陷, 距口前 方的唇 盘上具 1 枚 深色、 纵的、 狭三 角形的 蜜腺; 花瓣较 侧萼片 宽得多 10. 阔蕊兰 P. goodyeroides 
兰 科 279  22 (21) 距为 宽的纺 锤形; 唇瓣的 中裂片 较侧裂 片长而 稍宽, 基部 微凹, 距 口前方 无上述 蜜腺; 花 瓣 较侧萼 片稍宽 11. 滇桂 阔蕊兰 P. parishii 23 (10) 唇 瓣的唇 盘上具 1 枚 明显突 起的胼 胝体; 上唇若 反曲, 但无 隆起的 横脊; 叶基 生或近 基生。 24 (25) 距圆锥 形或长 圆形, 长约 1 毫米; 中萼片 卵形, 长约 3 毫米; 唇盘近 中部具 1 枚近 倒卵形 的胼 胝体; 胼胝 体前高 后低, 向 唇瓣基 部趋于 消失, 与距口 有距离 13. 撕裂 阔蕊兰 P. lacertiferus 25 (24) 距 囊状圆 球形, 长约 1 毫米; 中 萼片阔 卵形, 长 2 — 2. 2 毫米; 唇盘 围绕距 口处具 1 枚半球  形胼 胝体; 胼胝体 顶部向 后钩曲 12. 凸孔 阔蕊兰 P. coeloceras 26 (1) 唇瓣 不裂, 舌状或 舌状披 针形。 27 (28) 茎被短 柔毛; 子房被 柔毛; 花苞 片长于 子房; 花瓣披 针形; 唇瓣 舌状披 针形, 距倒卵 球形, 长约 1 毫米, 远短 于子房 14. 一掌参 P. forceps 28 (27) 茎 和子房 无毛; 花苞片 远短于 子房; 花瓣斜 卵状披 针形; 唇瓣 舌状, 后部 深陷, 距 细圆筒 状, 弯曲, 长 5.5 毫米, 与子 房等长 15. 条唇 阔蕊兰 P. forrestii  1. 触须 阔蕊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Peristylus tentaculatus (Lindl. ) J. J. Smith (1905); Seidenf. (1977)* ; K. Y. La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9)*. GLossula tentaculata Lindl. ( 1825 ) * ; Glossaspis tentacuLata ( Lindl. ) Spreng. (1826) ; G . antennifera Rchb. F. ( 1852 ) ; Habenaria tentaculata ( Lindl. ) Rchb. f . (1878); 广州 植物志 (1956). 植株高 30 — 60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长 1.5 厘米, 宽 1 厘米。 茎 细长, 无毛, 基部具 3 — 4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3 — 4 枚叶, 上部具 3 — 4 枚 卵状披 针形的 苞片状 小叶。 叶片卵 状长圆 形或披 针形, 长 5 — 9 厘米, 宽 1.4 一 2.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收 狭为抱 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数密生 或疏生 的花, 圆 柱状, 长 15 — 33 厘米; 花苞片 膜质, 披 针形, 长 7 毫米, 短于 子房; 子 房长坊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6 — 8 毫米; 花小, 淡黄 绿色; 萼片长 圆形, 长约 3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中萼片 直立, 凹陷, 宽约 1.5 毫 米; 侧萼片 伸展, 稍 偏斜, 较 中萼片 稍狭; 花 瓣直立 伸展, 与 中萼片 相靠, 斜卵 状长圆 形, 长约 3 毫米, 先 端钝, 肉质, 具 1 脉; 唇瓣 与花瓣 的基部 合生, 3 深裂, 中 裂片狭 披针 形或三 角形, 长约 2 毫米, 先 端钝, 侧裂片 叉开, 与 中萼片 相交成 90°, 丝状, 弯 曲, 长达 18 毫米, 基部 有距, 距 下垂, 近 伸直, 球型, 末 端常微 2 裂, 颈部 溢缩, 长 1 一 2. 5 毫米, 较萼 片短; 蕊柱 粗短, 高约 1 毫米; 药室 并行, 基部 不延长 成沟; 花粉 团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卵 圆形, 裸露; 蕊 喙小, 两侧 延伸成 短臂; 柱头 2 个, 近 长圆状 棒形, 从 蕊喙之 下向前 伸出, 并行, 位于 唇瓣基 部两侧 边上; 退 化雄蕊 2 个, 近长椭 圆形, 前伸, 长约 1 毫米。 花期 8 — 9 月。 产 贡山、 沧源和 金平; 生 于海拔 1200 — 1340 米 的阔叶 林中和 草坡、 荒地。 分布于 广西、 海南、 香港、 广东和 福建。 泰国、 柬埔寨 和越南 也有。 本种为 云南新 记录。 2. 长须 阔蕊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4: 1-2 猫须兰 (台 湾兰科 植物) Peristylus calcaratus (Rolfe) S. Y. Hu ( 1974)* ; 台湾兰 科植物 (1977)*; K. Y. 
280  云 南植物 志  Lang (1987); 台 湾兰科 植物彩 色图鉴 (1990);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 国植物 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GLossula ea lea rat a Rolfe (1913); Platanthera pricei Hay at a (1914)*; Habenaria ca lea rata (Rolfe) Schltr. (1919); H . flagellifera auct. non Makino: T. S. Liu et H. J. Su (1978). 植株高 20 — 48 (-80) 厘米。 块 茎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 5 — 15 毫 米, 肉质。 茎 细长, 无毛, 基部具 2 — 4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3 — 4 枚集生 的叶, 上部具 1 至 数枚披 针形的 苞片状 小叶。 叶片椭 圆状披 针形, 长 3 — 15 厘米, 宽 1 一 3. 5 厘米, 先 端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数密生 或疏生 的花, 圆 柱状, 长 9 一 23 厘 米;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6 — 8 毫米, 先端 渐尖, 与子房 等长或 较短; 子房细 圆柱状 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6 — 9 毫米。 花小, 淡黄 绿色; 萼片长 圆形, 长 3 — 5 毫 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中萼片 直立, 凹陷, 宽 1.5 — 2 毫米; 侧萼片 伸展, 稍 偏斜, 较 中萼 片狭; 花 瓣直立 伸展, 斜 卵状长 圆形, 长 3 — 5 毫米, 先 端钝, 肉质, 较萼 片厚, 与 中萼片 靠合, 具 1 一 2 脉; 唇 瓣基部 与花瓣 的基部 合生, 3 深裂; 中裂 片狭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 3 毫米, 先 端钝; 侧裂片 叉开, 与中裂 片形成 90° 的 夹角, 丝状, 弯曲, 长 8 — 18 毫米或 更长, 基部 有距; 距棒 状或纺 捶形, 下垂, 长 4 一 5 毫米, 与中萼 片等长 或 较长, 末 端钝, 非浅 2 裂; 蕊柱 粗短, 长约 1 毫米; 药室 并行, 基部 不延长 成沟; 花 粉 团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椭 圆形, 裸露; 蕊 喙小; 柱头 2 个, 长 圆形棒 状, 从 蕊喙之 下向前 伸出, 并行, 位于唇 瓣基部 两侧; 退 化雄蕊 2 个, 近长 圆形, 向前 伸展, 长约 1 毫米。 花期 7 — 9 (-10) 月 。 产 贡山、 盈江、 沧源、 金平; 生 于海拔 1200 — 1340 米 以下的 河谷常 绿阔叶 林下。 分布于 广西、 香港、 广东、 湖南、 台湾、 浙江、 江西、 江苏。 也见 于中南 半岛。 3. 狭穗 阔蕊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4: 3-5 鸡肾草 (玉溪 ) Peristylus densus (Lindl. ) Santap. et Kapad. (1960); Seidenf. (1977)*; K. Y. La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Coeloglossum densum Lindl. (1832); Platanthera stenostachya Lindl. ex Benth. (1855) ; Habenaria stenostachya ( Lindl. ex Benth. ) Benth . (1861); Peristylus stenos- tachyus (Lindl. ex Benth. ) Kraenzl . (1898); Habejia ris burch neroides Schltr. (1919); H . atramentaria Ktaenzl. (1921); H . stenostachya ( Lindl. ex Benth. ) Benth. subsp. burchneroides (Schltr. ) Soo (1929). 植株高 11 一 38 (-65) 厘米, 干后变 黑色。 块茎卵 状长圆 形或椭 圆形, 长 1.5 — 2 厘米, 直径 10 毫米。 茎 细长,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其上具 4 一 6 枚叶, 上部具 数枚披 针形至 卵状披 针形的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长圆 形或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2. 5 — 9 厘米, 宽 0.6 — 2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多数密 生 的花, 圆 柱状, 长 3 — 24 厘米; 花複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6 — 12 毫米, 先 端急尖 或长渐 尖, 下部的 与子房 等长或 较长; 子房圆 柱状纺 捶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6 — 8 毫米。 花小, 直立, 带黄 绿色或 红色; 萼片 等长, 稍厚, 先 端钝; 中萼片 狭长圆 形或狭 长圆状 
兰 科  281  图版 64 1 一 2. 长须 阔蕊兰 Peristyluscalcaratus (Rolfe) S. Y. Hu, 1. 花, 2.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辦; 3—5. 狭穗阔 蕊兰 P. densus(Lindl.)Santap. et Kapad. , 3. 全株, 4. 花, 5. 中 萼片、 花辦、 侧 等片和 唇辦; 6 — 9. 金川 阔蕊兰 P. jinchuanicus K. Y. Lang, 6. 全株, 7. 花和花 苞片, 8. 中 萼片、 花擗、 侧' 3? 片和 唇辦, 9. 花药和 蕊柱。 
282  云南 植物志  卵形, 直立, 凹陷, 长 3 — 4 毫米, 具 1 脉; 侧萼片 线状长 圆形, 较中萼 片稍狭 ,稍扩 展,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狭 卵状长 圆形, 较中萼 片稍短 而厚, 先 端钝, 具 1 脉, 与中萼 片 靠合; 唇瓣几 与萼片 等大, 肉质, 厚, 3 裂, 在侧裂 片基部 后方具 1 隆起的 横脊, 并 将唇 瓣分成 上唇和 下唇两 部分, 上唇 从隆起 的基部 反曲; 中 裂片直 伸., 三角状 线形, 长 2 — 2. 5 毫米, 先 端钝; 侧裂片 线形或 线状披 针形, 叉开 与中裂 片形成 90° 的 夹角, 较中 裂片长 而狭, 长 3. 5 — 5 (— 6) 毫米, 基部 有距; 距细, 棒状圆 筒形, 下垂, 长约 4 毫 米, 直的或 微弯, 或中部 以下略 增粗, 末端 稍钝, 非 2 裂; 蕊柱 粗短, 直的; 花 药多少 向前 弧曲, 药室 并行, 基部 不延长 成沟;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盘 小, 椭 圆形; 蕊嫁 较大, 钝, 具短 的臂; 柱头 2 个, 棒状, 从 蕊喙之 下向前 伸出; 退化 雄蕊 2 个, 长 圆形, 顶部稍 膨大, 向前 伸展。 花期 (5 —) 7 — 9 月。 产 腾冲、 孟连、 景东、 思茅、 大理、 昆明、 西畴; 生 于海拔 1500 — 2100 米 的山坡 混交 林下、 荒 坡或草 丛中。 分布于 贵州、 广西、 香港、 广东、 江西、 福建、 浙江。 印 度、 孟加 拉国、 缅甸、 泰国、 越 南均有 分布。 块茎 入药, 有解毒 消肿的 功能。 用 于毒蛇 咬伤、 痈疖、 瘰疬。 4. 金川 阔蕊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4: 6-9 PeristylusjinchuanicusK. Y. Lang (1987)* ;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植 物志 (1999广. 植株高 17 — 57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长 2 — 5 厘米, 直径 10 — 20 毫米。 茎 细长, 直 立, 无毛,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中部具 4 一 5 枚叶, 上部具 4 一 8 枚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的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狭长 圆状披 针形, 直立 伸展, 长 5 — 10 厘米, 宽 0.8 — 2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 状花序 具多数 较密生 的花, 圆 柱状, 长 5 — 36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下 部的长 于花; 子房圆 柱状访 锤形, 扭转, 无 毛, 连 花梗长 7 毫米。 花淡 白色, 淡 黄色; 萼片, 具 3 脉; 中萼片 直立, 卵形, 凹陷, 长 4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 端钝; 侧萼片 反折, 斜长 圆形, 长 4 毫米, 宽 2 毫米, 先端 急尖; 花瓣, 直立, 斜 卵状披 针形, 长 4. 5 — 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具 1 脉, 上 部肉质 增厚, 先 端线形 尾状, 与 中萼片 靠合; 唇瓣黄 绿色, 长 6 毫米, 宽约 1 毫米, 基部凹 陷, 有距, 3 裂几达 基部, 反折, 侧裂片 内侧长 5 毫米, 先 端钝, 与 中裂片 垂直; 中裂 片长 3 毫米, 先 端钝; 距 棒状圆 筒形, 下垂, 长 3.5 毫米, 向 末端稍 增粗, 末 端钝, 稍 2 浅裂, 短于 子房; 蕊柱 粗短; 药室 叉开, 药隔 顶部稍 凹陷; 花 粉团倒 卵形, 具 短的花 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椭 圆形; 蕊 喙小, 具短 的臂; 柱头 2 个, 棒状, 顶部 具细乳 突; 退 化雄蕊 2 个, 小, 长 圆形。 花期 7 — 9 月。 产 中甸、 丽江; 生 于海拔 1750 — 2840 米的山 坡针叶 林下、 灌丛 中或草 地上。 分布 于四川 西部。 块茎 入药, 有解毒 消肿的 功能。 用 于毒蛇 咬伤、 痈疖、 瘰病。 5. 条叶 阔蕊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5: 1-3 条叶 角盘兰 (图鉴 ) Peristylus bulleyi (Rolfe) K. Y. Lang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广. 
兰 科  283  Habenaria buLleyi Rolfe (1913); H . beesiana W. W. Smith (1914); Herminium bulleyi (Rolfe) T. Tang et F. T. Wang (1936); 图鉴 (1976)* ; Peristylus gracilLimus Kraenzl . forma lankongensis Finet (1901); Platanthera praeustipetaLa Kraenzl . (1921). 植株高 15 — 35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肉质, 长 1 一 1.5 厘米。 茎 细长, 近 直立, 无 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中部具 2 — 4 枚叶, 上部具 1 一 3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狭窄, 线 形, 直立 伸展, 长 5 — 10 厘米, 宽 3 — 6 毫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部 抱茎。 总 状花序 具多 数花, 稍 旋卷, 长 6 — 15 厘米;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渐尖, 与 子房等 长或较 长; 子房圆 柱状纺 錘形, 扭转, 无毛, 连花 梗长约 5 毫米。 花小, 黄 绿色, 疏生; 中萼 片 卵状长 圆形, 直立, 凹陷, 长 3.5 毫米, 宽 1.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侧 萼片前 伸, 长 圆形, 略 偏斜, 长 3.5 毫米, 宽 1.2 毫米, 先端 稍尖, 1 脉; 花 瓣直立 伸展, 狭 卵状披 针形, 长 3.5 毫米, 下部宽 1.2 (-1.6) 毫米, 先 端渐狭 并肉质 增厚, 下部稍 凹陷, 具 3 脉; 唇瓣 前伸, 多少 反曲, 较萼片 略长, 前 部肉质 增厚, 深 3 裂至 中部, 裂 片 线形, 先 端钝; 中裂 片较侧 裂片宽 且长, 后部 凹陷, 质 地薄, 具 3 脉, 基部 有距; 距 圆 筒形, 下垂, 长 4 一 5 毫米, 等长于 子房, 末端 圆钝; 蕊柱 粗短, 长 1.2 毫米; 药室 近 平行, 下部 不伸展 为沟; 花 粉团圆 球形, 无花粉 团柄, 具 點盘, 點盘椭 圆形; 蕊喙 小; 柱头 2 个, 隆起, 较小, 位于唇 瓣基部 两侧; 退 化雄蕊 2 个, 椭 圆形。 花期 7 — 8 月。 产 中甸、 丽江、 剑川、 鹤庆、 洱源、 大理 (模式 标本产 地)、 大姚、 武定、 禄劝; 生 于海拔 2500 — 3300 米的 山坡林 下或草 地上。 分布于 四川西 南部。 6. 纤茎 阔蕊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图版 65: 4-5 小鸡 肾参、 黄 花双参 (玉溪 ) Peristylus mannii (Rchb. f. ) Makerjee (1953); Seidenf. (1977)*; K. Y. Lang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r. Coeloglossum mannii Rchb. f . (1877); Habenaria duclouxii Rolfe (1913); H . spi- ranthiformis Ames et Schltr. ( 1919) ; Platanthera mannii (Rchb. f. ) Schltr. (1919); Herminium yuanum T. Tang et F. T. Wang (1936) ; H . mannii (Rchb. f . ) T. Tang et F. T. Wang (1936). 植株高 15 — 40 厘米。 块 茎长圆 形或圆 球形, 肉质,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 1 一 1.5 厘 米。 茎 纤细,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2 枚筒 状鞘, 下部具 2 — 3 枚叶, 上部具 1 一 3 枚苞片 状 小叶。 叶片 狭窄, 线形, 直立 伸展, 长 5 — 15 厘米, 宽 2 — 4 毫米, 先端 渐尖, 基部 为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少 数或多 数疏生 的花, 稍 旋卷, 长 7 — 20 厘米; 花苞片 卵形, 先端 渐尖, 短于 子房, 长为 子房的 1/2; 子房圆 柱状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5 毫米。 花小, 绿 色或淡 黄色; 中萼片 直立, 卵形, 凹陷, 长 2.5 毫米, 宽 1.3 毫米, 先 端钝, 1 脉; 侧萼 片舌状 或狭长 圆形, 长 2.5 毫米, 宽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狭 卵状披 针形, 上半 部肉质 增厚, 长 2.5 毫米, 下部宽 1 毫米, 先 端钝, 具 2 脉; 唇瓣 前伸, 几不 增厚, 与 萼片近 等长, 3 裂, 裂片 线形, 先 端钝; 中 裂片较 侧裂片 宽且 较长, 后部 凹陷, 质 地薄, 具 3 脉, 基部 有距; 距 极短, 囊状, 长 1 一 1.5 毫米; 蕊柱 粗短, 长约 1 毫米; 药室近 平行, 下部 不伸长 为沟; 花 粉团圆 球形, 几无 花粉团 
284  云南 植物志  柄, 具 點盘, 點盘椭 圆形, 大; 蕊 喙小; 柱头 2 个, 近 棒状, 位于唇 瓣基部 两侧; 退化 雄蕊 2 个, 倒 卵形。 花期 9 一 10 月。 产 临沧、 丽江、 景东、 大理、 洱源、 玉溪、 峨山、 昆明、 嵩明、 禄劝; 生 于海拔 1800 — 2600 米 的山坡 疏林、 灌丛 中或草 坡上。 分布于 四川西 南部。 印度 也有。 7. 盘腺 阔蕊兰 (西 藏植 物志) 图版 65: 6-8 Peristylus fallax Lindl. (1835); H. Hara et al. (1978);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1987 广;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广. Herminium fallax Lindl. ex Wall. (1832) nom. nud. ; Hook. f. (1890), (1894)* ; Tuyama in Hara (1966, 1975); Habenaria fallax (Lindl. ) King et Pantl. (1898)* ; Kita- mura in Kihara (1955); Tuyama in Ohashi (1975); Platanthera fallax ( Lindl. ) Schltr. (1919). 植株高 14 一 28 厘米。 块 茎圆球 形或长 圆形, 肉质, 长 1 一 1.5 厘米。 茎 直立, 无 毛,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下部叶 1 枚,. 中上部 有时具 1 枚 苞片状 小叶。 叶直立 伸展, 狭长圆 形或长 圆形, 长 6 — 13 厘米, 宽 1 一 2. 5 厘米, 先端 急尖, 基 部成鞘 抱茎。 总状 花序 具多数 较密集 的花, 圆 柱状, 长 5 — 14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最下部 的较 花长或 等长; 子房纺 锤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6 — 7 毫米; 花小, 黄 绿色; 中 萼片长 圆形, 直立, 长 4 毫米, 宽约 2 毫米, 凹陷, 先 端钝, 具 1 脉; 侧萼片 前伸, 斜 卵状披 针形, 略 凹陷, 长 4.5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先端近 急尖,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较 萼片短 而狭, 卵状披 针形, 先端 急尖, 长 3.2 毫米, 宽约 1.5 毫米, 具 1 脉; 唇瓣较 萼 片大, 肉质 增厚, 上面具 多数细 乳突, 近中部 3 裂, 中 裂片长 圆形, 先 端钝, 侧裂片 较中 裂片短 很多, 长 圆形, 先 端钝, 有距; 距短, 长 圆形, 长 1.5 毫米, 末端 钝圆; 蕊 柱 粗壮, 直立, 长约 2 毫米; 花药 2 室, 药室 并行, 下部几 不伸长 成沟; 花粉团 2, 椭 圆形,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大, 圆 盘形; 蕊 喙阔, 具短 的臂; 柱头 2 个, 横长 圆形, 隆起; 退 化雄蕊 2 个, 椭 圆形, 显著。 花期 7 — 9 月。 产大理 (点苍 山); 生 于海拔 3000 — 3300 米 的山坡 林下。 分布 于西藏 南部、 四川西 南部。 尼 泊尔、 锡金 和印度 也有。 8. 大花阔 ^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头花 阔蕊兰 (高 黎贡山 植物) Peristylus constrictus (Lindl. ) Lindl. ( 1835); Seidenf. (1977)* ; H. Hara et al. (1978); K. Y. La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erminium constrictum Lindl. (1832)*; Habenaria constricta ( Lindl. ) Hook. f. (1890). 植株高 50 — 77 厘米。 块茎长 圆形, 肉质, 长 3 — 4 厘米, 直径 1 一 1.5 厘米。 茎长, 直立, 无毛, 下部具 5 — 6 枚筒 状鞘, 中 部集生 4 一 5 枚叶, 中 上部具 数枚疏 生的、 披针 形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宽椭 圆形, 干 时边缘 具狭的 黄白色 镶边, 长 5 — 13 厘米, 宽 1.5_ 5.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钝圆, 基部 收狭成 抱茎的 鞘筒。 总 状花序 具多数 较密集 的花, 圆 柱状, 长 10 — 18 厘米; 花苞 片狭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先端 渐尖, 最 下部的 较花长 或 等长; 子房圆 柱状纺 捶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花 较大, 萼 片淡褐 
图版 65 卜 3. 条叶 阔蕊兰 Peristylusbulleyi (Rolfe) K. Y. Lang, 1. 全株, 2. 花, 3.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辩; 4一 5. 纤茎 阔蕊兰 P. mannii(Rchb. f. ) Makerjae. , 4. 花和花 苞片, 5. 中 萼片、 花辦、 侧 萼片和 唇瓣; 6—8. 盘腺阔 蕊兰 P. fallax Lindl., 6. 全株, 7. 花和花 苞片, 8. 中 萼片、 亂 侧 粤片和 唇辩。 
286  云南 植物志  色, 花瓣和 唇瓣纯 白色; 萼 片狭长 圆状披 针形, 长 7 — 9 毫米, 宽 2 — 3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中萼片 凹陷, 舟状; 侧萼片 张开, 边缘 内卷, 背面 先端有 1 向 上弯曲 的小尖 头; 花瓣 伸展, 较萼 片大, 斜 卵状披 针形, 先 端钝, 长 9 一 11 毫米, 宽 3. 5 — 4 毫米, 基部 偏斜, 前 侧稍微 鼓出, 不与 中萼片 靠合, 具 3 — 4 脉; 唇瓣向 前伸, 稍 下弯, 长圆 状倒 卵形, 与 花瓣近 等长, 宽 3 — 4 毫米, 深 3 裂至 中部, 中裂片 直伸, 披 针形, 先端 钝, 较侧 裂片宽 而短; 侧裂片 线状披 针形, 呈 镰状, 内弯; 唇 瓣后部 四陷, 有距; 距口 前 缘无隆 起的胼 胝体, 距短, 圆 球形, 长 3 毫米, 颈部 溢缩; 蕊柱 粗短, 直立; 药室并 行, 下部 不伸长 成沟; 花粉团 2,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卵 圆形, 裸露, 贴 生在蕊 喙的短 臂上; 蕊 喙小, 三 角形, 两侧略 伸长成 短臂; 柱头 2 个, 近 棒状, 从蕊喙 下 伸出, 贴生于 唇瓣基 部两侧 边缘, 叉开; 退 化雄蕊 2 个, 狭长 圆形, 先 端钝, 长 1.5 毫米, 具 短柄, 前伸, 张开, 位于 柱头的 上方。 花期 6 — 7 月。 产 腾冲、 瑞丽、 镇康、 凤庆、 思茅、 景洪、 洱源、 宾川、 嵩明; 生 于海拔 1500 — 2200 米的混 交林、 山坡灌 丛中、 石灰岩 草坡。 分 布于尼 泊尔、 不丹、 印度、 缅甸、 泰 国、 柬 埔寨和 越南。 9. 小花 阔蕊兰 (图鉴 ) 图版 66: 1-3 Peristylus affinis (D. Don) Seidenf. (1977)*; K. Y. Lang (1987); 横断山 区维管 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abenaria affinis D. Don ( 1825); Peristylus goodyeroides "floribus minoribus " LindL ( 1835); P. sampsoni Hance ( 1868); 图鉴 ( 1976)*; Habenaria sampsoni (Hance) Hance (1869); H. goodyeroides var. affinis King et Pantl . ( 1898) * ; H. acav- aleriei Schltr. ( 1919 ) ; Peristylus goodyeroides var. affinis ( King et Pantl. ) Cooke (1908). 植株高 21 — 46 厘米。 块 茎长圆 形或椭 圆形, 肉质, 长 1 一 2 厘米, 直径 5 — 15 毫 米。 茎 细长, 直立, 无毛, 近 基部具 2 — 3 枚筒 状鞘, 中 部集生 4 一 5 枚叶, 中 上部具 1 《 至数枚 披针形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椭圆 形或椭 圆状披 针形, 干 时边缘 具狭的 黄白色 镶边, 长 3 — 9 厘米, 宽 2 — 3. 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 花序具 1 10 — 20 余 朵花, 圆 柱状, 长 8 — 15 厘米; 花苞片 卵状披 针形, 长 8 — 10 毫米, 先端渐 I 尖, 与子房 等长; 子房 细长, 圆 柱状,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8 — 10 毫米; 花小, 白 I 色; 萼片长 圆形, 长 3 毫米, 先 端钝, 略 凹陷, 具 1 脉; 中萼片 直立, 宽 1.5 毫米; 侧 , 萼片 张开, 宽 1.2 毫米; 花瓣斜 卵形, 直立 伸展, 稍 肉质, 长 2.5 毫米, 宽 2 毫米, 先 端钝, 基部 偏斜, 具 1 脉; 唇瓣向 前伸, 近长 圆形, 长 2.5 毫米, 宽 2 毫米, 3 浅裂, 裂片长 圆状三 角形, 近 等长, 侧裂片 较窄; 唇瓣 后半部 凹陷, 基部 有圆球 状距, 距口前 方 唇盘上 具多数 乳头状 突起; 距长 1.5 毫米, 直径 1 毫米; 蕊柱 粗短, 直立; 药室并 行, 下部 不伸长 成沟; 花粉团 2,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椭 圆形, 裸露, 贴 生在蕊 喙的短 臂上; 蕊 壕小, 三 角形, 两侧略 伸长成 短臂; 柱头 2 个, 隆起, 近 棒状, 从 蕊嫁下 伸出, 贴 生于唇 瓣基部 两侧, 并行; 退 化雄蕊 2 个, 狭长 圆形, 长 1 毫米, 前 伸, 并行, 位于 柱头的 外侧。 花期 6 — 8 (— 9) 月。 产 贡山、 福贡; 生 于海拔 1700 — 300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沟边 林下、 河边灌 
兰 科  287  丛中。 分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江西。 尼 泊尔、 印度东 北部、 缅 甸、 老 挝和泰 国均有 分布。 10. 阔蕊兰 (香 港植物 名录) 图版 66: 4-7 ' 绿花 阔蕊兰 ( 图鉴 ), 斑叶阔 蕊兰、 黄花 阔蕊兰 (香港 ), 南投玉 风兰、 白 缘边玉 风兰 (台湾 ) Peristylus goodyeroides (D. Don) Lindl. (1835); Royle (1839)* ; Kraenzl. (1901); Rolfe (1903); Seidenf. et Smitin. (1959)*; 图鉴 (1976)*; T. P. Lin (1977)* ; H. Haraat al. (1978); Barret to et Saye (1980) * ; K. Y. Ung (1987); 台湾兰 科植物 彩色图 鉴 (1990r;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Habenaria goodyeriodes D. Don (1825); Sims (1835)* ; Hook. f. (1894); King et Pantl. (1898)* ; Gagenp. in Lecomte (1934); Hand.- Mazz. (1936); Holttum (1957); Tuyama in Hara (1966); in Ohashi (1975) ; Herminium goodyeroides (D. Don) Lindl. (1832) in nota; Habenaria goodyeriodes D. Don var. formosana Hayata (1914)* ; H . hayataena Schltr. (1919); Peristylus sphaerocentron T. Tang et F. T. Wang (1951). 植株高 30 — 90 厘米, 块 茎长圆 形或长 圆状倒 卵形, 长 2 — 4 厘米, 直径 1 一 2. 5 厘 米。 茎 细长, 无毛, 基部具 2 — 4 枚筒 状鞘, 中部具 4 一 6 枚疏生 或集生 的叶, 上部具 1 至数枚 披针形 苞片状 小叶。 叶 片宽椭 圆形或 卵形, 干 时边缘 具狭的 黄白色 镶边, 长 3. 5 — 15 厘米, 宽 2. 5 — 5. 5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 收狭成 抱茎的 鞘筒。 总 状花序 具 20 — 40 余 朵密集 的花, 圆 柱状, 长 7 — 17 厘米; 花 苞片披 针形, 长 1 一 1.5 厘米, 先 端长 渐尖, 长于或 等长于 子房; 子房 细长, 圆 柱状,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8 — 10 毫 米; 花 较大, 绿色、 淡 绿色至 白色; 中萼片 卵状披 针形、 卵 形至阔 卵形, 直立, 略弯, 凹陷, 长 4 一 5. 5 毫米, 宽 2. 5 — 3. 5 毫米, 先 端钝, 具 1 脉; 侧萼 片斜长 圆形, 张开, 长 4 一 5. 5 毫米, 宽 2 — 2. 8 毫米, 具 1 脉; 花瓣 直立, 略 张开, 斜宽 卵形, 略 肉质, 上 部 较厚, 长 4 一 5. 5 毫米, 宽 3 — 5 毫米, 基部 凹陷, 先 端钝, 具 2 — 3 脉, 侧脉 常有支 脉; 唇瓣倒 卵状长 圆形, 前伸, 中部 以上常 后弯, 略 肉质, 长 4 一 5 (-6.5) 毫米, 宽 3.5 — 4 毫米, 3 浅裂, 裂片近 等长, 三 角形, 中裂片 稍宽, 基 部具球 状距; 距口 前缘有 1 枚 深色、 纵向隆 起的狭 三角形 蜜腺; 距长 2 毫米, 直径约 1.5 毫米, 颈部 收缩; 蕊柱 粗短, 直立; 药室 并行, 下部 不伸长 成沟; 花粉团 2,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餘 小, 椭 圆形, 裸露, 贴 生在蕊 喙的短 臂上; 蕊 緣小, 三 角形, 两侧略 伸长成 短臂; 柱头 2 个, 隆起, 近 棒状, 从 蕊喙下 伸出, 贴生 于唇瓣 基部两 侧的边 缘上, 叉开; 退 化雄蕊 2 个, 长 圆形, 具柄, 长达 2 毫米, 前伸, 张开, 位于 柱头的 上方。 花期 7 — 10 月。 产 中甸、 景东、 漾濞、 宾川、 大姚、 勐腊、 勐海、 景洪、 江城、 蒙自、 麻 栗坡、 富 宁; 生 于海拔 300 — 2150 米 的山坡 常绿阔 叶林、 松 林下、 灌 丛中、 草坡 或山脚 路旁。 分 布于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湖南、 台湾、 江西、 浙江。 广 布于尼 泊尔、 不丹、 印度 东 北部、 缅甸、 老挝、 泰国、 柬 埔寨、 越南、 马来 西亚、 菲 律宾、 印度尼 西亚至 新几内 亚岛。 块茎 入药, 有解毒 消肿的 功能。 11. 滇桂 阔蕊兰 (植 物分类 学报) 
288  云南 植物志  图版 66 1-3. 小花 阔蕊兰 P. affinis (D. Don) Seidenf. , 1. 花, 2. 中 萼片、 花 辩和侧 萼片, 3. 蕊柱 各部和 唇辩; 4—7. 阔 蕊兰 P. goodyeroides (D. Don) Lindl. , 4. 全株, 5. 花, 6. 中 萼片、 花辦和 侧萼片 (背面 ), 7. 蕊柱 各部。 
兰 科  289  Peristylus parishii Rchb. f. (1874); Seidenf. (1975, 1977*); K. Y. Lang (1987); 中国 植物志 (1999)'. Habenaria parishii (Rchb. f. ) Hook. f. (1890). 植株高 26 — 45 厘米。 块茎卵 形或长 圆形, 长 1.5 — 2. 5 厘米, 直径 1 一 1.5 厘米。 茎 细长, 无毛, 基部具 3 — 5 枚筒 状鞘; 中部具 3 — 5 枚集生 的叶, 上部具 1 至数 枚披针 形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卵状椭 圆形, 干 时边缘 具狭的 黄白色 镶边, 长 5 — 10 厘米, 宽 3 — 3.5 厘米, 先端 急尖或 渐尖, 基 部收狭 成抱茎 的鞘。 总状花 序具多 数密集 的花, 圆柱 状, 长 7 — 15 厘米; 花苞片 线状披 针形, 先端长 渐尖, 比 子房长 或短; 子房 细长, 圆柱 状纺 錘形, 扭转, 无毛, 连 花梗长 6 — 7 毫米; 花 绿色, 萼片先 端钝, 具 1 脉; 中萼片 直立, 卵形, 凹陷, 长 4 一 5 毫米, 宽约 2 毫米; 侧萼 片斜长 圆形, 张开, 长 5 — 5. 5 毫 米, 较 中萼片 略狭; 花瓣淡 绿色, 斜 卵形, 伸展, 略 肉质, 上 部较萼 片厚, 长 5 毫米, 宽 2.5 毫米, 先 端钝, 具 2 脉; 唇瓣淡 绿色, 前伸, 肉质, 较花 瓣长, 3 浅裂, 中裂片 长 圆形, 先端 渐狭, 钝, 较侧裂 片大, 侧 裂片三 角形, 弯曲; 唇 瓣后部 凹陷, 基部具 距; 距宽纺 键形, 长约 2.5 毫米, 直径 1.8 毫米; 蕊柱 粗短, 直立; 药室 并行, 下部不 伸长 成沟; 花粉团 2, 具短 的花粉 团柄和 點盘, 點 盘小, 长 圆形, 裸露, 贴生在 蕊喙的 短 臂上; 蕊 喙小, 三 角形, 两侧略 伸长成 短臂; 柱头 2 个, 隆起, 近 棒状, 从蕊嫁 下伸 出, 贴生 于唇瓣 基部两 侧的边 缘上, 近 平行; 退 化雄蕊 2 个, 长 圆形, 先端略 膨大, 钝, 长约 1 毫米, 前伸, 张开, 位于 柱头的 上方。 花期 6 — 7 月。 产 勐海、 富宁; 生 于海拔 750 — 1450 米的 山坡常 绿阔叶 林下、 灌 丛中。 分 布于广 西。 锡金、 印度东 北部、 麵甸、 泰国、 越 南均有 分布。 12. 凸孔 阔蕊兰 (西 藏植 物志) 凸孔 角盘兰 (图鉴 ) Peristylus coeloceras Finet (1901)*; Seidenf. (1977)*; 西藏 植物志 (1987)*; K. Y. Lang ( 1987); 横断 山区维 管植物 (1994); 中国 植物志 (1999); 高黎贡 山植物 (2000). Herminium unicorne Kraenzl . (1903) ; H . coeloceras (Finet) Schltr. (1912); 图鉴 (1976)* ; H. tenianum Kraenzl. (1921). 植株高 9 一 35 厘米, 块茎卵 球形, 常 成对, 直径约 1 厘米。 茎 直立, 无毛, 基部具 1 一 2 枚筒 状销; 下部具 2 (-4) 枚叶, 上部具 1 一 5 枚 披针形 苞片状 小叶。 叶片 狭椭圆 状披针 形或椭 圆形, 直立 伸展, 长 4 一 10 厘米, 宽 1 一 2 厘米, 先 端钝或 急尖, 基部收 狭 成抱茎 的销。 总状花 序具多 数